资本保值增值率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5:11

资本保值增值率分析篇1

一、财务报表分析及价值管理基础理论

财务报表分析作为一种特殊的商业语言,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简而言之,财务报表分析就是企业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其他相关的会计资料为基础,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价值管理的方法当然也有多种多样,通过不断的发展,目前比较适应社会和企业发展的价值评估的方法主要有资产法、市场法、权益法三种方法,而权益法是公认的最成熟,主流的价值评估方法。本文选择了权益法中的eVa评估法。

财务报表可以反映一定时期内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营运状况等,也可以看出一个企业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并对发展情况做出预测。价值管理的目标就是股东价值的最大化,股东作为企业的实际拥有者,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实际上也是促成企业长远发展关键的内容,通过财务报表分析视角下的价值管理将更加全面的为企业提供决策基础。因此,可以说财务报表是反映企业价值的基础和载体。

二、a公司财务分析和价值评估

1.a公司背景介绍及行业分析

a保险公司公司是一家经中国保监会批准设立的全国性财产保险公司,公司主要经营财产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保证金保险和车险业务,同时也经营短期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险,以及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保险资金运用业务,经中国保监会批准的其他业务。本文介绍的公司是对总公司下属的一个分公司。

2.财务分析

(1)资产结构分析

a公司2015年3月资产总额是14549万,年初余额为11577万,较年初增长了25.6%,从每项资产的占总资产的比例来分析2015年3月a公司资产的变动主要还是集中在流动资产上,增幅较大的应收保费与应收分保未决赔款准备金,分别占总资产24%和33%,应收保费占比大的原因为保单的增加,说明a公司在业务拓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应收分保未决赔款准备金占比较大的原因是当月的未决案件的增加。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的减少主要是因为折旧与摊销,因此a公司的规模变动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2)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a公司2015年3月负债总额5848万元,与期初相比增加了2.3%。占比较大的是未决赔款准备金,占负债总额的20.7%,未决赔款准备金的增加是因为当月的赔付案件的增加。分公司不存在利润分配的情况,分公司每个会计期间获得的未分配利润都是全部上缴总公司,由总公司统一分配。

回到a公司的价值管理上来,未决赔款准备金作为流动负债的构成部分,又是构成企业价值评估经营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此项负债的增加必然会导致a公司价值的减少。

(3)利润表分析

a公司2015年3月营业收入为1727万元,比上期增长了2.4%,但是比去年同期减少了3.5%,其中已赚保费为1720万,比上期增加了1.1%,比去年同期减少了3.2%。保费业务收入本期为2159万,虽然与去年同期比增长了49%,但是去上期相比减少了10.5%。整体来说营业收入与上期相比有所增加,但是与去年同期相比却有所下降。

营业支出本期余额为1812万,与上期相比增长了65.4%。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3.7%,营业支出主要是赔付支出方面的变化,本期赔款支出为566万,与上期相比减少了32.5%,但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6%。

2015年3月净利润亏损85万,上期盈利592万,去年同期盈利196万,本期净利润出现负数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摊回保险责任准备金的变动,摊回责任准备金在本期是负数,这是因为之前提取的保险责任准备金不足,本月补提了保险责任准备金,导致了本月的营业支出大于本月的营业收入,所以并不存在经营不正常的情况。

(4)财务指标分析

①营运能力分析。a公司2015年1-3月资产平均总额分别为14890万,14720万,14540万。1-3月营业收入分别为1330万,1687万,1727万。因此a公司1-3月总资产周转率分别为8.9%,11.4%,11.8%。a公司2015年1-3月的总资产周转率在缓慢加快,说明a公司的资产利用效率在缓慢提升。

②盈利能力分析。根据获得的资料并结合营运能力分析,由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算出a公司1-3月月的资产净利率分别为5.8%,4.0%,-0.58%。根据权益净利率=权益乘数*资产净利率算出a公司2015年1-3月的权益净利率分别为10.6%,6.6%,-9.7%。由此可以看出资产的利用率呈现下降的趋势,由于销售净利率的大幅下降,虽然总资产周转率有所上升,资产净利率还是呈下降趋势,因此a公司在此期间的盈利能力有所下降。

③偿债能力分析。保险公司是一个负债经营的行业,因此行业间流动比率较好的指标是200%左右。a公司2015年1-3月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45%,39%,40%,流动比率1-3月份分别为197%,223%,221%。

从财务指标的分析可以发现a公司的偿债能力比较稳定,盈利能力逐渐下降,营运能力还有待提高。a公司可以从这三方面出发,提升公司价值。

④价值评估。a公司是一个分公司,其价值管理主要是依靠总公司。它所使用的资源实际上是总公司的一部分。

考虑到实际情况并根据经济增加值的通用计算公式,将经济增加值的计算公式表述为:eVa=经营利润-经营资本成本

经营利润=营业利润-应收保费坏账准备-业务及管理费

资本成本=经营资金*资金预期收益率

经营资金=货币资金+固定资产+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未决赔款准备金。

参考同行业间的资本成本率,将a公司的资本成本率定为6.34%。

a公司2015年1月-3月的应收保费坏账准备分别为0,130万,0。1月-3月业务及管理费分别为220万,116万,103万。1月-3月货币资金分别为669万,287万,535万;固定资产分别为183万,169万,155万;未决赔款准备金分别为12118万,11392万,11495万;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分别为10063万,10319万,10323万。

根据上述公式,a公司2015年1月,2月,3月的经济增加值分别是-804.29万元,-1059.38万元,-1615万元。2015年1月经济增加值较2015年2月相比增幅很大,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经营利润远高于后面两期的经营利润,2015年3月的经济增加值呈现负数,主要原因也在于经营利润,当月处于亏损状态。总体来说a公司的公司价值总体呈下降趋势。

三、提出问题和措施

1.a公司的资产负债配置过于保守

从资产负债分析和偿债能力分析中看出,a公司资产负债的变现能力较强,但是从长远的盈利能力来看,或许这对a公司来说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配置方法。因此a公司可以考虑增加企业的非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负债,比如借长期借款,购入长期股权等方式来改变a公司的资产负债配置,从而使得a公司的流动资产、负债与非流动资产、负债得以均衡发展。

资本保值增值率分析篇2

关键词:资本有机构成;经济增长;宏观经济

中图分类号:F0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13)02-0039-05

一、导论

资本有机构成理论是理解马克思经济学的枢纽之一。由于其丰富的内涵,也是发展和创新马克思经济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理论环节。深化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对马克思经济学的发展和创新、对克服西方经济理论的缺陷都有重要理论意义。如果将其作为一个关键“变量”,用于对马克思经济学的数理分析,不但为建立马克思经济学的数理计量模型,发展马克思的资源配置理论,找到了便捷分析工具,它还优于西方经济学的类似变量和范畴,诸如资本产出比率、资本劳动比、资本深化等,可解决现代经济增长模型中的某些矛盾。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理论是劳动价值理论的一个派生形式,是价值理论在资本运行过程中的特殊表现形式之一,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独创的重要理论之一,同时又是贯通宏观和微观的中介,它对于研究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发展与创新、研究马克思经济的具体运用、研究马克思经济理论的中国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借鉴现代经济学研究工具研究资本有机构成方面已经有了不少成果。比如wolff等人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运用数理模型深入分析了资本构成与利润率之间的关系[1]。anwarShaikh还对资本有机构成本身进行了数理分析,把资本有机构成分解为“技术构成、价值构成和物质构成”三因素,并建立一个数理模型来分析其相互关系[2]。对资本有机构成与利润率、与经济增长率关系的研究方面,一般还停留于简单的“线性”负相关的认识。实际上,资本有机构成无论是宏观上还是微观上,其与利润率及经济增长率的关系不是总是“负相关”,当资本有机构成很低时,它与利润率进而经济增长率“正相关”,当它上升到一个“最优值”后才与利润率和经济增长率负相关。这说明,创立马克思主义的“最优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很有必要。这个理论在微观上,可以借鉴西方经济学的分析工具,研究企业(剩余)价值最大化问题,宏观上可以研究最优经济增长问题。冯金华研究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的“微观”运用,他借用现代经济学的等成本曲线和扩张线等分析工具,用数理逻辑分析有机构成与技术构成、价值构成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按照剩余价值最大化的原则,讨论完全竞争企业的最优资本构成,最后说明最优资本构成的变化规律[3]。本文将研究其宏观意义:分析最优资本有机构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二、资本有机构成理论

(一)资本有机构成的意义

资本有机构成是资本技术构成与资本价值构成的矛盾统一体,是资本二重性的集中体现;反映了资本的物质与社会、社会价值的分配、投资与消费等复杂的经济社会关系。技术构成与价值构成的偏离反映了经济结构优劣状况和分配上的合理程度。从外延上看,资本有机构成分为“个别资本的有机构成”和“社会资本的有机构成”。个别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与个别企业的利润率成正相关,社会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与一般利润率总体负相关。

(二)资本有机构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已有研究表明,资本有机构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以追求超额利润的内生力量。因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不但有其必然性,还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动力;另外一方面,资本主义提高资本有机构成长期看会使一般利润率下降,进而使经济增长率下降,直至引起周期性的经济危机[4]。而资本有机构成作为一个模型的变量与西方经济学中的“资本产出比例”有类似作用,从某种角度说,它反映了增长模型中的“技术关系”。长期看,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意味着技术进步。这就出现一个矛盾: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的发动机,即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而模型表明的是技术进步导致了经济危机!

市场经济的增长和危机的过程正是这对“矛盾”产生和克服的过程[5]。经济增长取决于资本积累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又是资本积累的结果。似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有利于经济增长。可是,模型却告诉我们,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导致利润率趋向下降,进而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增长下降。如何认识这一“自相矛盾”的现象呢?

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关键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导致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技术构成反映了劳动节约的程度,同时“降低劳动力价值”,因而导致价值构成也提高。如果二者方向一致,就是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动态看,虽然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劳动力价值降低的同时,单位商品价值也降低,即这意味着“C”也随劳动生产率提高降低,即它有与资本的技术构成反向变化的趋势,阻碍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但是,资本技术构成提高的速度与其引起的资本价值构成的正向变化和反向变化谁的变化快,就决定了最终二者的变动方向。由于劳动力价值V与C一同降低的同时,剩余价值在增加,积累在加速,新增资本中C的部分在更快的增长,显然,技术进步促进资本有机构成的正向变化的速度快于反向变化的速度,即技术进步引起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结论成立。不过这个解释并没有解决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的“矛盾”,产生矛盾的原因及矛盾的解决途径的秘密,要在“资本有机构成”内部去寻找。

(三)资本有机构成与经济增长互相关的内在机制

资本家投资的目的是利润,如果没有利润自然就没有投资;因此,利润率下降导致投资下降比较好理解。但一般利润率为什么会下降呢?从利润率公式分析,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导致了一般利润率下降。可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导致利润率下降的内在机制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资本构成包含资本的技术构成和资本的价值构成两个层面。所谓资本有机构成,是指资本构成的这两个层面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即随着技术进步(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资本的价值构成不断提高;换言之,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不变资本的增长与技术进步正相关,而可变资本的增长与技术进步负相关。也即是,资本的积累速度快于工资(劳动力价值)的增长速度。我们还是从增长模型来分析变量q究竟应该怎样变化才能保证经济增长不发生周期性变化,或者不出现经济危机。换言之,寻找“持续稳定增长”的条件。

剩余价值率与储蓄率提高短期虽然可以提高经济增长率,但长期看不但不能提高增长率,反而加速经济波动。因为,马克思的经济增长模型[g=]中,s′,m′与q变化的相关性,即它们本身存在函数关系,因而先不考虑s′,m′的变换,集中分析q的变化。实际上,只要q不变,s′,m′则不变。而这三个变量都不变,显然,将有一个不变的增长率g。换言之,q不变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条件。我们还可以证明,持续稳定的增长率是价值公式中所涉及的所有变量c,v及m的增长率都相等,且等于总的价值(经济)增长率。

设资本构成不变,即c/v=c/v;故v/v=c/c=(c+v)/(c+v);由于前面的内容可知,(c+v)/(c+v)=g,所以,经济增长率g=不变资本c的增长率=可变资本v的增长率。同理还可证,g=剩余价值m的增长率。

这里把q称为“资本构成”,或者资本的价值构成,而不称为“资本有机构成”;因为资本有机构成是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趋势的资本价值构成。q表示的是资本有机构成,则q不变意味着没有技术进步(资本技术构成不变)。没有技术进步的增长从长期看不但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冲突,实际中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在研究经济增长时,一定以技术进步为前提。也就是说,在资本技术构成不断提高的前提下,使资本的价值构成不变,成为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增长的关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然加速积累,剩余价值规律和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决定了增长中v的相对缩小和c的相对增大,也即资本有机构成一定不断提高。换言之,市场经济没有自动保证资本价值构成q不变的机制,也就是,市场经济中没有保证经济均衡稳定增长的条件,必然会出现经济周期,出现经济危机。

资本价值构成q不能保持不变的秘密在于:(1)它反映的是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由于剩余价值m的越来越大的部分转为c,q的提高意味着分配给资本家的部分的增长率大大地高于分配给劳动者的部分的增长率,即m/m>v/v。(2)它反映了宏观经济中的投资大于消费的关系。剩余价值中,用于资本家的消费部分由于资本家人数很少可以忽略不计,即使考虑资本家的消费,也是用于积累的部分增长远远大于用于消费的部分。这样,我们可以粗略地把资本价值构成的比例看成是积累与消费的比率,其变化趋势就是积累与消费的变化趋势。资本价值构成的提高意味着投资的增长率快于消费的增长率,即c/c>v/v,从而导致经济失衡。

三、最优资本有机构成原理及其对最优经济增长的决定

根据利润率公式:[p'=]

由于随着技术进步,q有不断提高的趋势,我们可以证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导致利润率下降,进而导致经济增长率下降,直至经济危机的出现。根据下面的分析,即使剩余价值的提高也不能阻止利润率下降的趋势,因为“极限利润率”趋于零。是不是可以说,资本有机构成越低,经济增长率就越高呢?

如果仅仅从利润率模型和经济增长模型“静态”分析,即表面的分析,不考虑变量之间的关联,确实如此。就像我们论证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时,如果假定剩余价值率也提高,表面静态分析,也会否定利润率下降定律一样。设c趋向于0,即新创造的价值全部转化为劳动力价值。如此,则资本有机构成q趋于零。因为,当c趋于0,则v趋于无穷大;剩余价值率m'就趋于无穷小,即趋于0。此时,利润率趋于0:

[=],式中,m'=m/v

可见,资本有机构成q并非越低越好。当q趋于无穷大时,经济增长率和利润率趋于0;当q趋于无穷小时,利润率和经济增率也趋于0。由此得出结论:存在一个适度的,或者最优的资本有机构成q,即保持经济最优增长的资本有机构成。设有“最优资本有机构成”存在,用q表示。所谓最优资本有机构成,就是在其他条件不变前提下,保证经济最优增长的资本有机构成。当不考虑其它约束时,可能的最高经济增长率就是最优增长率。根据上面的分析,q等于0和无穷大,利润率进而经济增长率都等于0。因此,假定资本有机构成q=0开始,在整个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利润率进而经济增长率并不一直都与q负相关。当资本有机构成从0开始上升时,利润率进而经济增长率随q上升而上升;当到达一个点时,利润率和经济增长率开始随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而下降。即qq时,增长率开始下降,直至增加难以为继;在没有外力作用前提下,随着q达到一个“极值”,经济危机爆发。经济危机通过消灭部分不变资本存量c,重新使q

最优资本有机构成及其影响

从左下开始分析:

(a)图横轴c与纵轴v分别表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曲线表示资本有机构成变化的各点。(B)图表示资本有机构成q(横轴)与利润率p'(纵轴)的关系。曲线表示q的高低值。横轴q从0开始向右延伸,其值递增。其对应的利润率p'即纵轴。(C)图横轴i表示投资率,纵轴C表示消费率;曲线表示投资率与消费率的各种组合关系。(D)图横轴t表示时间,纵轴g表示经济增长率。曲线表示经济增长随时间变化由开始的上升到一个极点后下降的周期变化。

上述4个图形相互关联,表示资本有机构成、投资率、消费率、利润率、经济增长率之间复杂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及其决定关系。

从图形分析,(a)是决定(B)(C)(D)的决定因素。也即是说,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决定了其他变量的变化,其他变量的变化受制于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资本有机构成q从0到无穷大的范围内,只有一个点q决定了最大化经济增长率:即最优资本有机构成决定最优经济增长。因此,要使经济保持最优增长率,就要先找出最优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通过影响其他“中间变量”,进而决定经济增长率的机制如下:

从(a)开始。最优资本有机构成一方面向上到(B),决定了最优利润率。可见,资本有机构成与利润率负相关,是从最优资本有机构成开始的。另一方面,最优资本有机构成向右决定了投资与消费的比率,即(C)图中最优投资消费比率。我们知道,总价值由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构成。其中,剩余价值的大部分转化为追加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成为资本积累;在忽略资本家消费和不考虑税收的前提下,剩余价值可以看成全部转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这样,资本有机构成的分子不变资本近似反映了(生产)投资,可变资本近似反映了(生活)消费,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即资本有机构成也就近似地反映了投资与消费的比率,因而最优资本有机构成决定最优投资消费率。

于是,(B)图中最优资本有机构成决定最优利润率、最优经济增长率,即利润率与经济增长正相关,与(C)图中由最优资本有机构成决定的最优投资消费率,共同决定了最优经济增长率。

由于资本有机构成反映了投资与消费、资本与劳动者的分配关系,因此,最优资本有机构成的选择就是选择最优投资消费比例,和平衡资本与劳动的矛盾问题。这个“资本有机构成的最优原理”对于分析宏观经济和经济危机的机理和治理都很重要。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资本有机构成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一个亟待发展的很重要的理论。资本有机构成是马克思经济学在宏观和微观方面运用研究的一个关键变量。本文研究资本有机构成在宏观经济中的运行机制,揭示其与一些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的关系。研究发现,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决定了其他诸如利润率、储蓄与投资、消费与投资、生产与分配、物质增长与价值增长等的变化关系。资本有机构成与经济增长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当资本有机构成很低时,它与利润率进而经济增长率“正相关”,当它上升到一个“最优值”后才与利润率和经济增长率负相关。

因此,要维持最优经济增长就必须在资本技术构成提高的前提下,保持最优资本的价值构成不变,也就是让经济增长率等于劳动者价值v的增长率,即工资与经济增长保持同等增长速度。这意味着劳动者分享利润,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市场机制是不具有这个功能的。这需要在市场机制外施加一个“外力”,即政府的宏观调控。当然,政府的宏观调控不可能完全做到这点,但能够做到使技术进步条件下,q值到了“最优值”后减缓上升,延缓危机发生;或者使经济周期的“波幅”缩小。从预防和治理危机的角度分析,我们从模型中得到如下启示:

1.协调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在增长速度方面的差距可以通过外生变量,比如调整分配关系,也可通过鼓励人力资本投资,尤其是劳动者自己对自身人力资本的投资,以提高劳动力价值来“内生地”缩小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增长速度差距,达到经济相对稳定增长的目的。通过提高劳动力价值的措施来降低过高的资本有机构成,就是加大对普遍提高劳动者素质方面的投入,即加强所谓的“人力资本”投资,尤其加强对“低收入者”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投入,以提高劳动力价值本身,从而增加劳动力价值在总价值中的比重。劳动力价值比重的大小还与国家的经济结构有关。在国际分工中主要从事低附加值的加工生产,进入低端产业链,而高度外向型的产业结构是导致劳动者收入份额缩小的关键;应该调整产业结构,加强自主创新,提高劳动的知识和技术含量,即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马克思的模型没有考虑产业的差距,是从社会评价资本构成来分析的。其实,由于不同产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来调节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加强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一方面制约了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同时,第三产业是“低资本有机构成”的产业,能降低整个社会的“资本有机构成”。

3.现代宏观经济学把投资、消费和出口当成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一驾马车慢了,就通过另外两驾马车“加速”来弥补;比如,消费需求不足就通过“扩大投资”来拉动,“内需不足”就通过扩大出口来解决,这只是个短期的、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因为,这个思路忽视了“结构”问题:最重要的是“资本结构”,即资本有机构成。从增长模型分析,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导致消费需求大大缩减,信用体系遭到破坏,利润率极低,市场机制已不能拉动投资。经过“危机”的破坏性强制调节,通过公共投资,在短期内可启动经济增长;但是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某些“无效”投资造成资源浪费;生产性投资又可能导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加快,生产更加过剩,为以后更大危机埋下隐患。所以,反危机应该“长”“短”兼顾,短期措施应立足解决货币和信用方面的危机,而长期措施应以资本有机构成理论为基础,立足建立提高劳动者收入的长效机制,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力争资本价值构成保持相对稳定。在经济增长未达到最优之前,根据当时的具体条件,寻找到资本有机构成的最优点,进而发现最优投资消费比率,以保持最优经济增长的实现。

参考文献:

[1]wolf,edwardn.theRecentRiseofprofitsintheUnitedStates[J].ReviewofRadicalpoliticaleconomics,2001,33(3).

[2]anwarShaikh,“organicCompositionofCapital”,“marxianeconomics”inJ.eatwellet.al.(eds.),marxianeconomic,thenewpalgrave,newYork&London:w.w.norton,1990.

[3]冯金华.资本的有机构成和最优构成[J].学习与探索,2008(1):137-140.

资本保值增值率分析篇3

财务状况分析是以企业财务报告及其他相关资料为主要依据,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评价和剖析,反映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利弊得失和发展趋势,从而为改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和优化经济决策提供重要的财务信息。财务状况分析既是对已完成的财务活动的总结,又是财务预测的前提,在财务管理的循环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及逐步向国际接轨的需要,企业将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加强企业的财务状况分析工作,准确评价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挖掘潜力,改进不足,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财务状况分析报告的主要结构

(一)报告标题

标题是对财务状况分析报告的最精炼的概括,它不仅要确切地体现分析报告的主题思想,而且要语言简洁、醒目。由于财务分析报告的内容不同,其标题也就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固定的模式,应根据具体的分析内容而定。如“某月份简要会计报表分析报告”,“某年度综合财务分析报告”,“资产使用效率分析报告”等。

(二)基本情况

即概括企业综合情况,让财务报告使用者对财务状况分析说明有一个总括的认识。如企业的主营业务范围、其他业务情况等,并对企业运营及财务现状进行介绍。该部分要求文字表述恰当、数据引用准确。对经济指标进行说明时可运用绝对数、比较数及复合指标数。特别要关注企业当前的运作重心,对重要事项要单独反映。

(三)综合分析

综合分析是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在说明问题的同时分析问题,寻找问题的原因和症结,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财务分析一定要有理有据,要细化分解各项指标,要善于运用表格、图示,突出表达分析的内容。分析问题一定要善于抓住当前要点,多反映企业经营焦点和易于忽视的问题。

(四)总体评价

做出财务说明和分析后,对于经营情况、财务状况、盈利业绩,应该从财务角度给予公正、客观的评价和预测。评价要从正面和负面两方面进行,评价既可以单独分段进行,也可以将评价内容穿插在说明部分和分析部分。

(五)工作建议

即财务人员在对经营运作、投资决策进行分析后形成的意见和看法,特别是对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所提出的改进建议。值得注意的是,财务分析报告中提出的建议不能太抽象,而要具体化,注重实际操作,提出的建议要切实可行。

二、财务状况分析报告的主要分析指标

(一)经营指标分析

主要说明企业基本情况、本期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的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等,如产量、营业量、销售量等实际完成额及同比增减值。计算反映企业发展能力状况的财力评价指标有:销售增长率,资本积累率,总资产增长率,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三年销售平均增长率。将这些指标与标准指标及上年同期值相比计算增减值,并从以下几方面分析生产经营中取得的业绩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一是经营环境变化的影响,主要分析企业生产经营内、外部条件变化的影响;二是营业范围调整及影响;三是需披露的其他业务情况和事项的影响等。从中找出主要影响因素,并说明企业取得成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说明企业经营中出现问题与困难的原因是什么,使企业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

(二)盈亏指标分析

1.对利润表所反映的本期实际利润数与计划数及上年同期实际数进行对比,分析利润实现情况及增减值。本期实现利润(亏损)总额是多少,比计划及上年同期数增减额及增减率;分析本期实际利润总额构成情况,其中: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营业外收支等情况与计划数及上年同期数的增减额及增减率是多少。

2.计算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主营业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盈利能力分析指标,并用标准值与上年同期值相比计算增减值。

3.根据分析与计算结果,分析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强弱,并从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减额的影响、成本费用同比增减额影响、其他业务利润、营业收支净额等因素分析其对本期利润的影响程度,查找导致盈利能力增强(减弱)的原因。

(三)资金指标分析

1.通过资金结构比例分析,分析本期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报表中各项目的构成比例,以行业比例和上年同期项目比例相比较,将增长分析与结构分析结合起来,判断各项目构成比例的合理性、科学性。

2.对企业资产的营运能力进行分析,评价企业资产管理效率情况。其评价的指标主要包括: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如通过对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分析,可以得出企业应收账款变现速度的快慢及管理效率的高低。如果周转率高则表明:收账速度快,账龄较短,资产流动性强,短期偿债能力强,可以减少收账费用及坏账损失。同时借助应收账款周转期与企业信用期限的比较,还可以评价委托加工单位的信用程度,调整原订的信用条件,制定出(下转第64页)(上接第62页)相应的收账政策。对固定资产周转情况的分析,可以知道固定资产的利用率是否合理,固定资产结构是否恰当。

3,计算企业的偿债能力情况,其主要指标有:速动比率、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等。

4.指标变动差异分析,将本期各项指标计算结果与标准值及上年同期值比较,找出变动较大或不正常的指标作为重点分析对象,揭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分析

1.衡量国有资体保值增值情况指标是国有资本增值率,通过对该指标进行分析,能充分体现对国有资产的保护,能及时、有效发现侵蚀国有资产的现象,反映国家投入资本的保全性和增长性。

2.一般认为资本的保值增值率越高,表明企业的资本保全越好。当保值增值率达到100%时为保值,超过100%时为增值,若小于100%则表明国有资本减值,说明国有资产受到了侵蚀、流失、损失等,没有实现资本保全。

3.根据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实现的程度,分析其原因,特别是对没有实现资本保值的要高度重视,查找漏洞,研究对策。

三、撰写企业财务状况分析报告需注意的问题

(一)要突出重点,忌泛泛而谈

财务状况分析重在揭露问题,查找原因,提出建议。所以分析内容应当突出当期财务情况的重点,抓住问题的本质,找出影响当期指标变动的主要因素,重点剖析变化较大指标的主、客观原因。这样才能客观、正确地评价、分析企业的当期财务情况,预测企业发展走势,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整改建议和措施。

(二)要深入剖析,忌浅尝辄止。

我们知道,往往表面良好的指标背后隐藏着个别严重的缺点、漏洞和隐患,这就要求我们既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又不能就事论事,而要善于深入调查研究,善于捕捉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偶然现象中的必然规律,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克服“先入为主”的思想。通过对现有大量详细资料的反复推敲、印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得出对企业财务状况客观、公正的评价。如,仅指标的对比口径上,就要深入调查核实,换算其计价、标准、时间、构成、内容等是否具有可比性,没有可比性的指标之间的对比只能扭屈事物的本来面目,甚至会误导报告使用者。

(三)要通俗易懂,忌过于专业

编制财务分析报告时,要清楚地知道报告阅读的对象主要是企业及上级部门。财务状况分析主要是服务于企业内部经济管理的改善,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为领导当参谋,让群众明家底。所以财务状况分析报告应尽量淡化专业味,少用专业术语,多用大众词汇,做到直截了当、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四)要坚持定期分析与日常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年度、季度、月度分析固然重要,但随着财务决策对信息及时性要求的不断提高,要求企业能够及时地分析企业日常的财务状况、获利能力、资产管理能力以及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甚至要求对财务状况进行实时分析,因此,在注重定期分析的同时,同样也要重视日常分析。

资本保值增值率分析篇4

abstract:manyeconomicbenefit'sevaluatingindicatorsusuallyhavesomekindsofrelevance,throughtheprincipalcomponentsanalysisandthegrayclusteranalysisthispaperclassifiedthemandgettheresult:theappraisalofbusinesseconomicbenefitcouldbegetfrominspectingthecapitalreturnsratio,thereturningrateoftotalassets,theprofitmarginofsaling,thedebtratioofpropertyandtheratioofcapitalmaintenanceappreciation.

关键词:经济效益指标;主成分分析;核心指标;灰色聚类

Keywords:economicefficiencytarget;principalcomponentsanalysis;coretarget;graycluster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7-0039-03

0引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经济效益是掌握企业的运行和发展态势的重要指标,它是指企业在一定的计划期内,以尽量少的资金占用,产出尽量多的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企业的产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完善,各相关方面对企业的经济效益都十分重视。如何通过对权威部门提供的企业的经济效益指标的科学客观地分析,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文[1]、[2]、[3]对此作了十分有意义的工作。文[1]提出了经济效益指标的设计原则,可是对经济效益指标提供的信息有所重叠;文[2]、[3]提出了指标组合、分类的思想;文[3]的主成份提法尤有新意,但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本文拟从经济效益之间的灰色相关性给它们作出灰色聚类,以另一种角度为企业通过经济效益的考核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进行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的依据。

1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及其设计原则[1]、[2]、[3]

企业的经济效益分析首先要确定对企业经济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该体系应做到不遗漏重要指标,不附加多余指标且指标之间又相互有区别,这些指标能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的命脉,并为企业的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其主要原则为:效益性、全面性、系统性、综合性、导向性、稳定性、统一性、通用性、可比性、实用性。

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有许多种组合,以财政部1995年颁布的指标作为分析的依据,具体指标如下:

(1)总资产报酬率:用于衡量企业运用全部资产获利的能力。计算公式为:

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00%

平均资产总额=(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

(2)销售利润率:反映企业销售收入的获利水平。计算公式:

销售利润率=利润总额/产品销售净收入×100%

产品销售净收入:指扣除销售折让、销售折扣和销售退回之后的销售净额。

(3)速动比率:是指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它是衡量企业在某一时点上运用随时可变现资产偿付到期债务的能力。计算公式为: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

(4)存货周转率:用于衡量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存货资产的周转次数,反映企业购、产、销平衡的效率的一种尺度。计算公式为:

存货周转率=产品销售成本/平均存货成本×100%

平均存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2

(5)应收帐款周转率:用于衡量企业应收帐款周转快慢。计算公式为:

应收帐款周转率=赊销净额/平均应收帐款余额×100%

赊销净额=销售收入-现销收入-销售退回、折让、折扣

平均应收帐款余额=(期初应收帐款余额+期末应收帐款余额)/2

(6)资本收益率:是指企业运用投资者投入资本获得收益的能力。计算公式为:

资本收益率=净利润/实收资本×100%

(7)资产负债率:用于衡量企业负债水平高低情况。计算公式为:

资本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8)资本保值增值率:主要反映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资本完整性和保全性。计算公式为:

资本保值增值率=期末所有者权益总额/期初所有者权益总额×100%

资本保值增值率等于100%时,为资本保值;资本保值增值率大于100%时,为资产增值。

(9)社会贡献率:是衡量企业运用全部资产为国家或社会创造或支付价值的能力。计算公式为:

社会贡献率=企业社会贡献总额/平均资产总额×100%

企业社会贡献总额:即企业为国家或社会创造或支付的价值总额,包括工资(含奖金、津贴等工资性收入)、劳保退休统筹及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利息支出净额、应交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所得税、其他税收、净利润等。

(10)社会积累率:衡量企业社会贡献总额中多少用于上交国家财政。计算公式为:

社会积累率=上交国家财政总额/企业社会贡献总额×100%

上交国家财政总额:包括应交增值税、应交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所得税、其他税收等。

2主成分分析补遗

从十个企业――中国科健、江西纸业、清华泰豪、中兴通讯、青岛双星、雅戈尔、邯郸钢铁、福田汽车、新力药业、武汉石油――的财务报表中计算出上述的十个评价指标值,得出原始数据矩阵(见表1)。为了消除原来各指标的量纲,使各指标之间具有可比性,按照文[4]的方法对原始数据作标准化处理,得到标准化矩阵,据此得到各指标之间的相关矩阵,由相关矩阵的特征值选取主成分,由特征向量获得主成分z1、z2、z3、z4。

z1=0.0620x1+0.4439x2+0.4501x3+0.3072x4-0.0803x5-0.1923x6+0.3089x7-0.1153x8+0.4061x9+0.4301x10

z2=0.5554x1+0.0170x2+0.0148x3+0.2455x4-0.4081x5+0.3854x6-0.1437x7-0.4850x8-0.2443x9+0.0117x10

z3=-0.0660x1-0.0813x2+0.1591x3-0.4107x4-0.6418x5+0.2796x6+0.2931x7+0.4270x8-0.0570x9+0.1832x10

z4=0.2372x1-0.0673x2-0.1638x3-0.1553x4-0.1369x5-0.5447x6+0.6281x7-0.2381x8-0.1733x9-0.3026x10

其中xj(j=1、2、…、10)表示第j项指标的得分。以这四个主成分来评价各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其计算公式如下:

Y=0.4443z1+0.2550z2+0.1128z3+0.0949z4

文[3]认为“通过对企业经济效益的主成分分析,可以得到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把原来较多的指标转化为相互独立的彼此之间不相关的几个主成分来代表原来诸多指标。所得主成分既适合企业内部经济效益纵向评价,也适合企业之间的经济效益横向比较。是综合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一种好的方法”。

其实Y值是对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由于文[3]没有给出所谓主成分z1、z2、z3、z4所代表的意义,企业仍不能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优势,找到差距。

文献计量学有一个重要定律――布拉德福定律:如果将科技期刊按其刊载某专业论文数量多寡以递减顺序排列,则可分出一个核心区和相继的几个区域,每区刊载的论文量相等。图书馆学确定核心刊物的思想源于此。

由于zi的表达式中,所有xj的系数之平方和等于1,将xj的系数之平方从大到小排列,若前若干xj的系数之平方和接近0.5,则称这几项为主成分zi的核心指标(这时其余诸xj系数平方和也接近0.5)

z1的表达式中x3、x2、x10的系数平方最大,它们的平方和等于0.5846,即资本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社会积累率三项指标是z1的核心指标。

z2的表达式中x1、x8的系数平方最大,它们的平方和等于0.5437,即销售利润率、存货周转率两项指标是z2的核心指标。

z3的表达式中x5、x8的系数平方和等于0.5942,资产负债率、存货周转率是z3的核心指标。

z4的表达式中x7、x6的系数平方和等于0.6912,应收帐款周转率、速动比率是z4的核心指标。

到此主成分的意义就十分明确了:

z1反映了企业资本的回报状况。在Y的表达式中它的系数等于z2,z3,z4三者系数之和(0.4443≈0.2550+0.1128+0.0949);后面将看到z1与其核心指标均为正相关,而z2,z3,z4与其核心指标既有正相关也有负相关,可见z1在反映企业经济效益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即企业在科学决策时首要考虑的是提高资本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和社会积累率。

z2反映了企业的销售利润。存货周转率是它的核心指标,但它与存货周转率是负相关。存货周转率的计算公式为:

存货周转率=产品销售成本/平均存货成本×100%

可见销售利润与存货周转率负相关是相符的。

z3是企业的负债状况。它与其核心指标――资产负债率负相关。存货周转率同是z2,z3的核心指标,但它与前者负相关,与后者正相关。

z4反映企业销售货款到帐状况。

3经济效益指标灰色聚类分析

3.1灰色聚类方法简介[5]先介绍灰色绝对关联度。设有两个序列X0,X1。

X0={x0(1),x0(2),…,x0(m)},X1={x1(1),x1(2),…,x1(m)}

由X0、X1产生始点零化象X、X

X={x(1),x(2),…,x(m)},

X={x(1),x(2),…,x(m)}

其中,x(k)=x(k)-x(1),x(k)=x(k)-x(1)k=1,2,…m

令S=x(k)+x(m)

S=x(k)+x(m)

则X0与X1的灰色关联度ε=

今有m个观察对象,每个对象观n测个特征数据,得到如下序列:

X={x(1),x(2),…,x(m)}X={x(1),x(2),…,x(m)}┆X={x(1),x(2),…,x(m)}

计算Xi与Xj(i?燮j,j=1,2,…,n)的灰色绝对关联度εij,显然有εii=1。取定一个临界值τ:00.5。当εij?叟τ时,则视Xi与Xj在水平τ下为同类特征。这样就得到特征X1,X2,…,Xn在水平τ下的一个分类。

τ值的大小可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而定。τ越接近1分类则越细,每一类中的特征就越少;τ值越小分类越粗,这时每一类中的特征相对的较多。

3.2经济效益指标灰色聚类由表1得到10个数据列:

x1={13.31,17.19,17.06,38.37,15.91,41.72,12.19,9.01,48.45,

11.25}

x2={4.73,-23.14,5.12,7.42,4.05,12.09,8.24,3.59,3.65,1.84}

x3={25.96,-85.95,10.92,14.76,7.95,18.55,10.77,10.23,

4.63,5.28}

x4={93.47,51.92,103.49,204.86,153.35,113.92,106.12,

108.55,100.69,95.58}

x5={84.96,76.12,39.26,56.24,58.97,37.19,28.33,67.29,

24.43,66.88}

x6={0.6,1.17,1.46,1.06,0.64,0.31,0.97,0.6,1.72,0.43}

x7={5.32,0.48,7.52,6.69,5.09,18.07,12.43,13.34,2.27,9.65}

x8={6.21,5.12,4.08,1.55,2.61,1.89,7.16,5.69,2.93,5.38}

x9={48.29,-10.45,32.32,45.64,33.51,30.77,35.89,48.27,

10.83,44.87}

x10={46.51,-38.44,49.54,47.37,53.17,37.65,45.62,51.59,

46.69,53.21}

为了使指标间具有可比性,消除数据的量纲,把它的数据标准化:用其10个数据的均方根除所有数据,得到新的数据列:

x=,,…,

若将处理后的xi看作一个10维向量,它是单位向量,其模等于1。计算结果见表2。

以下按照3.1介绍的步骤依次计算出始点零化象、│S│值、1+│Si│+│Sj│值、│Si-Sj│值和灰色关联度,结果分别列入表3、表4、表5、表6、表7。

以下据表7给指标x1,x2,x3,x4,x5,x6,x7,x8,x9,x10分类。

取临界值τ=0.8,关联度ε?叟τ的两项指标归为同一类。这时经综合分析后将10项指标分为3类:{x1,x4,x6,x7},{x2,x10},{x3,x5,x8,x9}(注:x2与x8,x9的关联度虽大于0.8,但x8,x9与x10的关联度却小于0.8,如上分类保证了同一类中指标间的关联度都大于0.8),即:

第一类(共四项指标):销售利润率,资本保值增值率,速动比率,应收帐款周转率;

第二类(共两项指标):总资产报酬率,社会积累率;

第三类(共四项指标):资本收益率,资产负债率,存货周转率,社会贡献率。

取临界值τ=0.9,这时10项指标分为5类:{x1,x6,x7},{x2,x10},{x5,x8,x9},{x3},{x4},即:

第一类:销售利润率,速动比率,应收帐款周转率;

第二类:总资产报酬率,社会积累率;

第三类:资产负债率,存货周转率,社会贡献率;

第四类:资本收益率;

第五类:资本保值增值率。

4结论

从§3中对企业经济效益指标的分类有如下结论:

(1)10项指标可粗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销售利润率,资本保值增值率,速动比率和应收帐款周转率;第二类是总资产报酬率和社会积累率;第三类:资本收益率,资产负债率,存货周转率,社会贡献率。同一类指标之间呈正相关,从其中任一项指标的好坏可估摸到其余几项指标大致状况。

(2)也可将资本保值增值率和资本收益率分别从第一、第三类分离出来。结合前面对经济效益的主成分分析可以认为分离出来还是比较好的。这样10项指标分成5类。

(3)考察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可从繁,也可从简。若从简,结合主成分分析,主要考虑资本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销售利润率、资产负债率、资本保值增值率等5项指标。

参考文献:

[1]王善华.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新指标的计算[J].华东经济管理,1995,(3).

[2]盖地.企业经济效益指标评价试析[J].现代财经,1995,(3).

[3]郭韧等.企业经济效益的主成分分析[J].运筹与管理,2003,(1).

资本保值增值率分析篇5

一、偿债能力财务指标分析

偿债能力分析包括短期偿债能力分析和长期偿债能力分析。短期偿债能力是企业及时、足额偿还流动负债的保证程度,其主要指标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利息保障倍数。这些比率越高,表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强,但这些比率在评价短期偿债能力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流动比率指标。流动比率是用以反映企业流动资产偿还到期流动负债能力的指标。它不能作为衡量企业短期变现能力的绝对标准。

一是企业偿还短期债务的流动资产保证程度强,并不说明企业已有足够的偿债资金。所以,考察流动比率时,要视每一项流动资产的短期变现能力,设计一个变现系数,对企业的流动资产进行修正,这样才能得到客观、真实的流动比率。

二是计价基础的不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该比率反映短期偿债能力的可靠性。计算流动比率时(速动比率亦如此),分母中的短期负债较多采用到期值计价,而分子中的流动资产有的采用现值计价(如现金、银行存款),有的采用历史成本计价(如存货、短期投资),还有的采用未来价值计价(如应收账款)。计价基础不一致必然导致流动比率反映短期偿债能力的可靠性下降。所以,流动资产的未来价值与短期负债的未来价值之比才能更好地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三是该比率只反映报告日的静态状况,具有较强的粉饰效应,因此要注意企业会计分析期前后的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变动情况。流动资产中各要素所占比例的大小,对企业偿债能力有重要影响,流动性较差的项目所占比重越大,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就越差。而企业可以通过瞬时增加流动资产或减少流动负债等方法来粉饰其流动比率,人为操纵其大小,从而误导信息使用者。

2.速动比率指标。速动比率是比流动比率更能反映流动负债偿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指标。该比率虽然弥补了流动比率的某些不足,却仍没有全面考虑速动资产的构成。速动资产尽管变现能力较强,但它并不等于企业的现时支付能力。当企业速动资产中含有大量不良应收账款时,或企业的短期股票投资套牢而转化为事实上的长期投资时,即使该比率大于1,也不能保证企业有很强的短期偿债能力。因此,该比率应与速动资产变现能力、应收账款周转率及坏账准备率等相关指标结合起来分析。

3.利息保障倍数指标。利息保障倍数反映了获利能力对债务偿付的保证程度。该比率只能反映企业支付利息的能力和企业举债经营的基本条件,不能反映企业债务本金的偿还能力。同时,企业偿还借款的本金和利息不是用利润支付,而是用流动资产来支付,所以使用这一比率进行分析时,不能说明企业是否有足够多的流动资金偿还债务本息。另外,使用该指标时,还应注意非付现费用问题。从长期来看,企业必须拥有支付其所有费用的资金,但从短期来看,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待摊费用、递延资产摊销、无形资产摊销等非付现费用,并不需要现金支付,只需从企业当期利润中扣除。因而,有些企业即使在利息保障倍数低于1的情况下,也能够偿还其债务利息。

二、营运能力财务指标分析

1.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应收账款周转率是用以反映应收账款周转速度的指标。其在实践中存在以下局限性:一是没有考虑应收账款的回收时间,不能准确地反映年度内收回账款的进程及均衡情况;二是当销售具有季节性,特别是当赊销业务量各年相差较悬殊时,该指标不能对跨年度的应收账款回收情况进行连续反映;三是不能及时提供应收账款周转率信息。该指标反映某一段时期的周转情况,只有在期末才能根据年销售额、应收账款平均占用额计算出来。

2.存货周转率指标。存货周转率是反映企业销售能力强弱、存货是否过量和资产是否具有较强流动性的一个指标,也是衡量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中存货运营效率的综合性指标。在实际运用中,存货计价方法对存货周转率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分析企业不同时期或不同企业的存货周转率时,应注意存货计价方法是否一致。另外,为了改善资产报酬率,企业管理层可能会希望降低存货水平和周转期,有时受人为因素影响,该指标不能准确地反映存货资产的运营效率。同时,在分析中不可忽视因存货水平过高或过低而造成的一些相关成本,如存货水平低会造成失去顾客信誉、销售机会及生产延后。

值得注意的是,存货水平高、存货周转率低,未必表明资产使用效率低。存货增加可能是经营策略的结果,如对因短缺可能造成未来供应中断而采取的谨慎性行为、预测未来物价上涨的投机行动、满足预计商品需求增加的行动等等。此外,对很多实施存货控制(如准时制jit)、实现零库存的企业,在对其进行考核时,该比率将失去意义。

三、盈利能力财务指标分析

1.销售利润率指标。盈利能力分析中主要的分析指标是销售利润率指标。销售利润率是企业一定时期的利润总额与产品销售净收入的比值,其反映的是企业一定时期的获利能力。销售利润率虽能揭示某一特定时期的获利水平,但难以反映获利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并且该比率受企业筹资决策的影响。财务费用作为筹资成本在计算利润总额时须扣除。在销售收入、销售成本等因素相同的情况下,由于资本结构不同,财务费用水平也会不同,销售利润率就会有差异。同时,投资净收益是企业间相互参股、控股或其他投资形式所取得的利润,与销售利润率中的当期产品销售收入之间没有配比关系。同样,销售利润率指标之间以及营业外收支净额与当期产品销售收入之间也没有配比关系。因此,销售利润率指标不符合配比原则与可比性原则。

还需注意的是,随着企业经营方式的多元化,将很难区分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在实际经营中,有些企业的营业外收入甚至超过了主营业务收入。若仍以主营业务收入来计算销售利润率指标,则不能反映企业经营收入的全貌,也就不能正确反映企业的获利水平。

2.资本保值增值率指标。资本保值增值率是考核经营者对投资者投入资本的保值和增值能力的指标。资本保值增值率存在以下不足:一是该指标除了受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还受企业利润分配政策的影响,同时也未考虑物价变动的影响;二是分子分母为两个不同时点上的数据,缺乏时间上的相关性,如考虑到货币的时间价值,应将年初的净资产折算为年末时点上的价值(或年末净资产贴现为年初时点上的价值),再将其与年末(或年初)净资产进行比较;三是在经营期间由于投资者投入资本、企业接受捐赠、资本(股本)溢价以及资产升值的客观原因导致的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的增加,并不是资本的增值,向投资者分配的当期利润也未包括在资产负债表的期末“未分配利润”项目中。所以,计算资本保值增值率时,应从期末净资产中扣除报告期因客观原因产生的增减额,再加上向投资者分配的当年利润。资本增值是经营者运用存量资产进行各项经营活动而产生的期初、期末净资产的差异,若企业出现亏损,则资本是不能保值的。

资本保值增值率分析篇6

关键词:股票化率;市销率;投资价值;分析指标;指标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识码:B

由于具备客观性、时效性及互补性等多种优势,指标分析法在股票投资价值的研究评判中被广泛采用。但是,传统分析指标又因为单一指标视角孤立、指标之间关联关系揭示不清等内在缺陷而受掣肘。鉴此,如杜邦分析法以净资产收益率指标作为关键性指标一样,寻求研判投资价值的综合性指标,并由此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创新,既是理论探讨之所需,也是实践指向之所在。

一、股票投资价值分析指标的重要性与传统分析指标的不足

在对股票投资分析的四个主要流派中,尤以基本分析流派和技术分析流派体系最为完善,应用也最为广泛。基本分析是以上市公司的基本财务数据为基础,设计有关分析指标,对上市公司投资价值进行研判,从而作出理性投资决策。本文所涉及的股票投资价值分析是以基本分析为主的研判方法。股票作为公司所有权凭证,其价格的涨跌最终取决于自身投资价值的大小,即使股票价格可以在短期内脱离其内在价值。从长期来看,价格的波动必定与公司的内在价值呈强相关的特征,即价格会向价值回归。在充分有效的市场体系中,价值的大小通常由价格的高低来折射反映,所以价值分析的核心环节便是分析股票的内在投资价值。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既与其内在素质(如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有关,也与其外部条件有关。在股票投资价值的分析方法上,价值分析指标的选取显得尤为重要,而如何从综合、全面的角度构建股票价值分析指标则具有相当的难度。

传统的价值分析指标指的是证券投资类书刊中常用的财务指标,或者是中国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在定期财务报告如年报、中报、季报中必须计算并披露的财务指标,主要包括反映公司盈利能力的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净利润率及净资产收益率等,反映公司偿债能力的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以及反映公司成长能力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利润增长率等。这些指标对反映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效率和获利能力、短期偿债能力和经营安全性以及后期的成长性,分析股票的投资价值有较大的帮助作用和参考价值。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由于这些指标自身的局限性及应用的时效性,很难全面、准确、及时、有效地反映股票投资价值的全貌[1]。鉴此,构建股票投资价值分析的综合指标,力求从综合、创新的视角反映股票投资价值极具学术和操作价值。在吸收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从市值角度出发,将宏观市值(即股票市场市值)与宏观经济指标GDp相比,及微观市值(即单个上市公司市值)与微观经济指标公司销售收入相比,得到包含诸多子乘积因子和子影响因素的两大综合指标。

二、宏观价值指标:证券化率或股票化率

证券化率指的是一国(或地区,下同)各类证券总市值与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证券化率=证券市值/GDp。该指标可以用来测度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量化关系,进而可用于衡量前者对后者的反映情况。虚拟经济的存在主要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虚拟经济既不能过于低迷拖累实体经济的增速,也不可过于膨胀脱离实体经济的基础。与此伴随,证券化率既不可过低也不可过高,过低意味着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反映不够,过高则意味着证券市场存在泡沫。由于证券市场中可流通交易的证券主要包括股票和债券两大类,而本文重点研究股票投资价值中的指标体系,故现需从分子证券市值中去除债券市值,所剩为股票市值,该指标相应改称为股票化率,其公式与证券化率类比可得:

股票化率(Stockratio,简称R)=[SX(](股市)市值(tmV)[]GDp[SX)](1)

从公式(1)可以看出股市总市值的增长会带来股票化率的提高,而GDp的增长会导致股票化率的降低。总市值的增长率应与GDp的增长率保持一定的适应性,若前者增速较于后者过慢,则说明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较低;若前者增速明显快于后者,则说明股市存在较大泡沫。因此,一国股市投资价值(从反方向来看即投机泡沫)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该国证券化率的大小。由证券化率演绎而来的股票化率即为宏观价值分析指标,故公式(1)中市值为股市总市值,它在数值上等于总股本乘以股票价格。总股本即市场发行股票的总股数,属于数量因素;股票价格由股价指数来反映,即指市场的总价格水平。GDp为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在对GDp指标进行核算时,假定社会所生产出的全部商品Q以社会平均价格p卖出来实现其价值即形成收入,由此得GDp=p×Q。

下面来分析股票化率的两个构成要素――股市市值与GDp及其影响因素。从公式1可以看出,股票化率R的高低既取决于tmV的大小又取决于GDp的大小,合理水平的股票化率应该通过较高水平的tmV与较高水平的GDp两者并存来达到,并且应与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一是R受分母GDp的影响。在实体经济的循环过程中,社会总需求使生产和销售产品成为必要,产品的销售(p×Q)形成社会总收入,总收入在数值上即等于名义GDp,这是从核算的角度。也就是说,名义GDp可看作是经济中的平均价格水平和真实产量水平的乘积。如果以现行市场价格计算GDp,实质上其应该等于价格指数p与真实国内生产总值Q(实际产量指数)的乘积:GDp=p×Q,而真实国内生产总值即是对社会生产出的全部商品进行的分配。从支出法的角度,名义GDp即为整个经济的最终支出之和,包括家庭消费(C)、政府支出(G)、对新资本投资(i)和净出口(nX)。由真实GDp(Q)即为真实支出的和:Q=C+i+G+nX[2]。综上所述,Q的增大与p的提高均能带来GDp的增长,政府可通过实施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来影响p和Q,实现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等目标。

二是R受分子tmV的影响。tmV=市场总价格水平×市场总股本,市场总股本即股市总股本规模,等于市场中所有股票的股数之和。显而易见,市场总股本规模扩大,在总价格水平没有明显降低的情况下,tmV增大,反之亦然。股价指数是一个相对指标,是用各时期的股票总价格水平与基期(假设为100)得出的,现用股票价格指数来动态地反映市场总价格水平。tmV虽不能简单地用股价指数与市场总股本相乘得到,但股指作为市场总价格水平的代表,其变动会对tmV产生直接影响。股指上升会引起股票价格不同程度地上涨,在总股本没有明显缩减的情况下,tmV增大,反之亦然。

具体而言,股价指数的涨跌变动受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市场预期及股市中资金流动性等的综合影响,且各因素之间亦相互影响。首先,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周期,利率、汇率、税率的波动等。理论上讲股指的波动趋势与宏观经济走势是基本一致的,在经济周期的复苏和繁荣阶段,股指上涨;在经济周期的衰退和危机阶段,股指下跌;而利率、汇率、税率的调整也会导致股指不同程度的波动。其次,国家通过财政、货币政策能够明显影响投资者的未来预期,从而对股票价格产生上冲或下推的作用。政策因素包括政府实施的一系列扩张和紧缩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扩张政策指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和增加货币供应等来刺激总需求的增加,进而导致大量资金流入股市,带来股指上涨;反之,若政府实施紧缩政策,会引致股指下跌。再次,各市场参与者如投资者、分析师等对股市的中、短期走势的乐观或悲观预期也会对股价指数产生影响,若为前者,则刺激股指上涨;若为后者,则可能引致股指下跌。

此外,股市中资金流动性的充沛程度也会直接导致股指的波动。股票也同普通商品一样,价格的涨跌根本上是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若市场流动性较好,资金充裕,则对股票的需求增大,在供给没有明显变动的情况下会直接导致股价上涨,反之亦然。股市总股本规模的增减变动主要受上市公司的决策及行为的影响。企业在一级市场的ipo(首次公开发行)行为及在二级市场的再融资(如配股、增发、转增等)与替代性股本(如债转股)等行为会引起市场总股本的扩张,而上市公司回购部分或全部股本、注销部分或全部股本、退市等行为则会引起市场总股本的减少。

事实上股价指数和市场总股本的变动并不是孤立的,两者之间也不无关联。具体来讲,股市总股本规模的增大(扩容)会引起股价指数的波动,而股指的持续上涨(或下跌)也会影响股市的扩容速度。理论上讲,股市扩容会通过资金面的减少影响股价指数,无论是一级市场扩容(ipo),还是二级市场扩容(再融资),都需要吸收相对应的资金量,从而使股市中流通的资金减少,引起股指下跌。而从我国的实践来看,扩容速度加快时,股价指数往往处于上涨周期,扩容速度放慢时,股价指数则处于下跌周期。这是因为股市扩容只能在股价指数保持一定水平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股价指数越高说明股市中资金充沛,对股市扩容的消化能力越强;反之,股价指数越低,股市资金不足,扩容难度相应增大[3]。

从以上分析可知,市场总价格水平的上涨和总股本的扩张均会引起总市值的增加,但两者的效应不同。由于股票价格瞬息万变,而股本规模在短期内则相对稳定,因此总市值的变动大多数时候都由股价指数的波动带来。若一段时间内股市出现“非理性上涨或下跌”,由此带来的总市值的急剧扩张或收缩并不能真实反映股市的内在价值。总市值的波动会带来股票化率的同步波动,因此股票化率具有不稳定性,股票化率偏离一个合理区间的程度,即可视作股市投资价值彰显或投机泡沫过大的判断依据之一。

对股票化率进行理论分层的审视之后,有必要对中国股票化率进行实证分析。由图1可看出,20世纪90年代后半段股票化率一路走高,从1995年的不到10%逐年提高到2000年的50%。在以后的五年中沪深两市表现不佳,与宏观经济的高速增长出现背离。至2005年,股票化率又跌落至十年前20%的水平。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开始实施,我国股市迅速开启发展之路――股指的连续上涨,总股本的不断扩张导致总市值的急速增长,至2007年股票化率已高达150%,而彼时并无实体经济的同步增长作为支撑,泡沫现象异常明显。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导致股市大幅下挫,但近两年股票化率又回升到70%左右。该图均显示股票化率在每次阶段性冲高之后,必然回落至平均水平附近,这说明长期而言虚拟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实体经济为基础,股市总市值的增长速度应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基本一致[4]。经比较可知我国股市仅用短短20年的时间,其股票化率已基本达到美国股市经200年发展之后的水平。由于我国股市成立较晚,股票化率起点较低,一段时期内的较快增长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隐见政府“赶超”的“推手”作用,必导致股市出现一定程度的“虚胖”现象,即较之于美国等成熟股市,我国股市内在泡沫较大,波动性也更为明显。

三、微观价值指标:市销率

市销率(price-to-salesratio,简称p/S),是上市公司市值与公司销售收入(一般以主营业务收入代替)的比率,亦可用每股市价除以每股销售收入得到,用公式表示:

市销率(p/S)=[SX(](单个公司)市值(mV)[]销售收入(S)[SX)]=[SX(]当前股价×总股本[]销售收入[SX)]=[SX(]当前股价[]每股销售收入[SX)](2)

该指标用于确定股票相对于公司经营业绩(收入乃绩效之源)的价值,它告诉投资者每股销售收入能够支撑多少股价,或者说单位销售收入所反映的股价水平,以此来判断企业的估值是偏高或偏低。同市盈率(pe)和市净率(pB)一样,市销率也属于相对估值法的范畴,其使用时也应与同行业其它股票或其它行业乃至整个市场中的平均值进行比较才有意义。在进行比较时,公司之间在各方面的相似度越高,该估值方法越有效。理论上讲市销率越小,表示上市公司相对于其每股销售收入的每股价格越低,股票的投资价值越高。

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运用市销率指标分析股票投资价值具有现实意义,这是因为传统指标均以利润为基础构建,而利润是收入减去成本、费用和税金后的余额,是一个经计算得来的间接指标,因而容易出现人为运用相关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调节和操纵的情形。由于销售收入为企业的实际销售所得,影响销售收入的技术性因素不多,相关会计准则可利用的空间不大,其受反复操控的难度大得多。换言之,以销售收入为基础的市销率指标更有利于让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实际的经营能力、发展能力和盈利能力等状况[5]。下面来具体分析市销率两个构成要素上市公司市值与公司销售收入及其影响因素。从公式(2)可以看出,市销率p/S比值的大小由公司市值和销售收入的大小共同决定。

一是受公司市值(分子)的影响。上市公司市值mV=ps×qs,ps为上市公司股价,qs为上市公司股本,上市公司股价的上涨和股本的扩张均会引起公司市值的增加。股票价格从上市公司本身及所处环境的角度,受到股票估值、公司成长性、经营预期及市场和政策的影响。股票估值是指通过对上市公司历史及当前的基本面分析和对未来反映公司经营状况的财务数据的预测来获得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而影响股票估值的主要因素是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每股经营现金流等指标。若投资者能在合适的时机买入估值较低的股票,将可获得较大收益。公司成长性主要从销售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利润增长率两方面来考察,若两者均有较大增幅,表明公司产品的市场需求大,业务扩张能力强,经营业绩突出,则该公司具备较好的成长性,长期来看股价亦会有良好表现。经营预期的好坏主要从预期净资产收益率(Roe)的高低和预期经营现金流(C)的大小来反映,若预期未来Roe较高且C较大,则上市公司的预期经营向好,对公司的股价将产生助推作用。此外,金融市场波动和货币、财政政策的调整也会对股票价格产生直接影响。同时,上市公司股本的扩张必会凭籍一级市场的ipo,二级市场的再融资如配股、增发以及公积金转增股本来实现,而公司的这一系列行为会受股市周期与政策的共同影响。

二是p/S受公司销售收入(分母)的影响。上市公司的销售收入S=pc×qc,pc为公司产品的销售价格,qc为公司产品产量(此处隐含假定:产量=销量,即应收账款为零),产品销售价格的提高及产量的扩大均会增加公司的销售收入。由于公司经营的基本目的是获取利润,故pc应由生产产品的保本价格p0加成一定的目标利润率p得到,即pc=p0(1+p)。保本价格指产品处于保本销售状态时的价格,其应包括产品的生产成本、期间费用和生产性税金。考虑到生产的连续性,保本价格应该在前期生产成本、三项费用和生产性税金的基础上,加上当期成本、费用和税金的变动。而目标利润率的形式包括产品毛利率和产品净利率,其中,毛利率=(产品销售收入-产品成本)/产品销售收入,净利率=净利润/销售收入。产品毛利率和净利率的提升会引起销售价格上涨,进而带来销售收入的增加。与pc类似,qc也包括保本产量q0和有盈利产量q,即qc=q0+q,而q0包括前期总成本率下产量和当期总成本变动率下的产量,q包括老项目扩产、新项目投产所增加的产量以及购销净增额。

作为综合性指标较之于其它价值类指标,市销率既有独特的理论特点,也具鲜明的应用功能。其一,与其它的相对估值方法如市盈率法、市净率等不同,市销率不会因为利润、净资产为负数或者为微利而使指标失去意义;同时,由于上市公司的每股销售收入都是正的,因此在计算市场或行业平均市销率时,可将所有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几乎无需剔除任何一家,保证了计算数据的完整性和客观性。其二,由于销售收入对经济形势的敏感性相较于利润要弱,且在会计处理上比利润难以操纵,故其波动性也小得多,尤其是周期性强的上市公司,市销率的波动要大大小于其市盈率的波动,即市销率指标不易受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年度变化的影响,更能体现上市公司的长期投资价值[6]。其三,运用市销率指标进行比较选股时,还要考虑上市公司毛利率水平的高低和成长性的优劣。销售毛利率是销售收入与销售成本的差额与销售收入的比值,如果销售毛利率很低,表明企业没有足够多的毛利额,补偿期间费用后的盈利水平就不会高,甚至无法弥补期间费用,出现亏损局面。一般而言,毛利率较高的公司,其产品竞争力强,增长确定性好。因此,市销率相似的上市公司,毛利率高的更具投资价值。而成长性是从利润增长率的角度来考察,同样是2倍市销率的两个股市或上市公司,利润增长率较高的市场或公司就更有投资价值。从成长性角度来看,新兴市场比成熟市场的平均市销率较高,创业板比主板的平均市销率要高,新兴产业比传统产业的平均市销率要高,都有一定的内在合理性。

四、从股票化率与市销率两大指标公式的分解中进一步考察综合性特征

从影响因素出发,对股票化率和市销率进行分解,从而可以定性观察两大指标与构成要素的交互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两大指标进一步分解,还可定量认知两者对其它指标产生影响的传导路径。

首先,股票化率之所以能作为判断股市投资价值的指标,因为它同衡量市场投资价值最常用的指标有着直接的数量关系。

其中pe代表单个公司市盈率,eps代表单个公司每股收益,np代表单个公司净利润,pe代表某个时点整个市场平均市盈率水平,np代表上市公司净利润总和,np′代表全体上市公司利润率。

通过公式分解可以看出股票化率R与市场平均市盈率pe、上市公司利润率np′呈正相关关系,而pe是衡量整个市场投资价值的重要指标。因此,一国股票化率的高低取决于该国股票市场平均市盈率水平的高低和上市公司平均利润率的大小,即股票化率由该国股市估值水平和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决定。在假定np′不变的情况下,pe的提高会导致股票化率的增大,此为资本市场产生泡沫的过程;而在假定pe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提高现有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或让更多盈利的企业上市,就可提高np′,进而提高股票化率,此为经济证券化的过程。因此,一国在宏观经济管理中既要努力推动经济证券化进程,又要时刻警惕经济过度泡沫化。合理水平的股票化率可以通过调节上市公司整体市盈率、利润率水平及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来实现,但采用财政、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调节也会同时影响到股市的运行,故政府在采取政策措施时须综合考虑、统筹兼顾[7]。

其次,市销率可以而且应该成为反映企业价值的关键性指标,是因为其它同类指标能够而且必然会从其“分解”得出。传统理论认为公司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公司净利润上,净利润受公司费用影响显著,而市销率指标不考虑费用等因素影响。恰恰相反,通过公式的进一步分解却能清楚寻找到市销率与费用指标的关系,并最终指导上市公司通过费用管理来影响公司市销率。

通过公式分解可以看出市销率与上市公司税后经营利润率、市盈率水平正相关,与公司财务费用负担呈负相关关系[8]。具体来说,一方面税后经营利润是企业销售收入扣除制造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以及经营活动中所承担的所得税后的企业利润,因此公司税后经营利润率(pt′)的表达式是:

税后经营利润率剔除了财务费用对企业价值分析的影响,准确反映了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成本费用控制水平、企业议价能力、日常管理制度等诸方面原因,综合反映了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同时,企业财务费用比率是净利润与税后经营利润的比值,若企业有借款并归还利息时,该比率就小于1,它的数值反映了借款利息对企业获利能力所起负作用的大小,该比率越接近于1,说明企业的财务负担越低。具体来看,企业财务费用比率的表达式为:

从中不难看出市销率与公司财务费用比率呈正相关,即与公司财务费用负担呈负相关。由于公司财务费用负担又与银行基准利率呈正相关,如果其他因素不变,基准利率与股票市销率水平存在负相关关系。

最后,弄清了两大指标的各自分解脉络之后,接着进一步审视两者之间的内含逻辑。股票化率将虚拟经济的股市总市值tmV与实体经济的总产值GDp进行比较,旨在衡量某时刻一股市的估值水平。一国的股票化率水平并非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还受到国家的金融体制、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市销率将单个上市公司市值与企业的总产值销售收入进行比较,旨在考察单个股票的投资价值。个股的市销率由上市公司的成长性、销售收入和投资者要求的收益率等决定,是衡量股票是否被高估的一个重要指标。若假定社会上所有的企业都成为了上市公司,则全社会的总产值即为所有企业的销售收入之和,即GDp=∑p,则R=tmV/GDp=∑mv/∑ps,即R为宏观视角的p/S,两者之间相互影响。若市场上每只股票的p/S均提高,则R也会相应增大。反之,若R出现大幅提高,则意味着总市值相对GDp的大幅增长,单只股票的p/S亦会增大。

虽不能用一个具体的等式表达两者的数量关系,但两者均作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价值比率指标,分别立足不同的视角,其存在内在相关性,即R与p/S是对股票宏观和微观投资价值的分别研判,两者为“面”与“点”的关系。若一股市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则意味整个市场的投资环境较好,个股的投资价值相应较高。换言之,在具体应用到分析股票投资价值时,R与p/S相互补充,起协同作用:对投资者而言,股票投资价值分析的核心在于运用相关指标对个股的投资价值进行评估,但应先通过对市场估值水平的研判确定买入或卖出时机。在实际操作中也可根据一国股票化率的高低先来判断股市的估值,再选取较低市销率和较好成长性的股票进行价值投资。无论是“自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下”的方法,路径虽异结果类似。

总之,传统的投资价值分析指标多是以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的一个或几个财务指标为基础构建,单一性和静态性较强,如对上市公司估值常用到的每股收益(e)、每股净资产(B)、每股经营现金流(C)以及以此为基础结合股票价格构建的市盈率(pe)、市净率(pB)、市现率(pC)、净资产收益率(Roe)等,均可包含在股票化率与市销率两大指标当中。股票化率和市销率作为虚拟经济市值与实体经济产值的比率指标,分别从宏、微观的角度度量股票的投资价值。换言之,对两者的构成要素及指标公式进行深入分解分析后较易发现,此两指标涵盖问题较为全面,影响范围较大,称其为股票价值分析中的两大综合指标,无论在理论还是操作层面,均有创新与导向价值。

五、基于两大综合指标的后续新型指标的构建指向

虽然两大综合指标在一定程度上探索了股市及股票的宏、微观价值问题,但值得指出的是要构建科学而系统的投资价值指标体系,还要进行更深入更艰巨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下述一些与两大综合指标密切相关的创新型指标,虽非系统构建之全部,但至少对系统构建应考虑的具体指标无疑有一定的创新指向作用:

1.市值贡献度。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股市进入全流通时代,市值成为一个衡量上市公司业绩、公司治理、管理层绩效、投资者关系等方面的综合性指标。市值贡献度分析即是对市值结构进行分析,分析在市值的变化中股价和股本的贡献比率。从公式看,股价贡献度=ps/V×100%(V:value即公司市值),股本贡献度=qs/V×100%。若公司市值的增长主要由股价的大幅上涨带来,即股价贡献度较大,在缺乏业绩支撑、收益未有大幅上涨的情形下,由高股价支撑的大市值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并不能代表公司价值的提升,应警惕股价短期快速下跌导致市值缩水的风险;若公司市值的增长若主要由股本扩张所致,则此市值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同时也应清楚分析该公司股本扩张是否源于其发展所需,扩张背后是否有良好的经营业绩来支撑。

2.股本泡沫度。股本泡沫是上市公司在股票市场中发行的超出其市场价值的股份资本,很多经营业绩差的中小盘股经常会通过高送转来扩张股本规模,吸引投资者眼球。这类企业的股本扩张速度远远赶不上其净利润增长速度,最终会导致每股收益不断下降的现象。笔者尚没有找出能够精确衡量上市公司股本泡沫程度的指标,但股本泡沫与股价泡沫关系密切,股价泡沫化率指股价超过每股净资产的部分在股价中所占的比重。两种泡沫都有每股收益、股息率偏低和市盈率高企的表现;但同时两者也有区别,即公司股本规模在急剧扩张后,每股收益偏低的状况极易造成市盈率激增,因此股价泡沫有时是股本泡沫的转变,泡沫的形成源于上市公司筹资决策而非市场不理,投资者在面对股票泡沫时应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泡沫。

3.公司增长适应率。现有理论在分析利润与收入关系时多采用两者比值来反映公司盈利能力,属静态指标,而公司增长适应率则是两者增长率比值,是动态变化率指标。公司增长适应率公式表达如下:

公司增长适应率=[SX(]利润增长率(p′)[]收入增长率(S′)[SX)]

该指标反映上市公司利润增长与收入增长关系适应程度,比值越接近1,说明公司收入增长与利润增长越同步,比值增大,反映公司利润增长快于收入增长,说明公司的期间费用得到改善。若能照此良性循环,上市公司势必会提高其产品议价能力,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对公司的利润率提升起到明显推动作用,公司股价也会有良好表现。

4.公司现金流净利率(eoC)。在衡量公司获利能力时,传统指标中的分母较多采用资产平均总额、股东权益平均总额等,以衡量企业利用此类资源的效率。同时,现金也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能够产生收益的资源,现金流净利率表述为公司经营过程中每1元现金所能带来的净利润,反映了公司的现金利用效率及整体利润质量状况。从公式分解来看,eoC与市现率水平呈正相关,与市盈率、公司股本规模呈负相关。

5.市场占有增长率。不同行业的企业都强调销售收入的重要性,公司若想成为行业内的领先者,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是先决条件。前文所述的市销率综合指标中提到的销售收入(S)指企业当期销售收入,属静态指标,而我们在研究公司发展能力时则更需要动态指标的体现,市场相对占有率增长率反映了公司在该行业地位的变化情况,该比例持续、较快的增长往往意味着企业经营业绩的迅速提高和市场地位的提升,表明公司拥有较强的发展能力。

市场相对占有率增长率=[SX(]qc2[]Qc2[SX)]-[SX(]qc1[]Qc1[SX)]

其中qc1、qc2分别代表企业上一期、本期的产量,Qc1、Qc2分别代表该行业上期、本期的总产量。

本文对证券化率与市销率两大综合指标进行了深入分析进而给出了若干创新指向,试图对现有的股票投资价值分析及其方法进行一定程度的完善与创新。正如“理论是灰色的,唯实践之树常青”所言,股票投资价值问题乃理论与实践属性十分显著的重大问题,只有通过几代人坚持不懈的探索,一个相对完善而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才可能真正得以构建。

参考文献:

[1]顾纪生,吕厚军.论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分析中的指标创新[J].现代管理科学,2001(4):31-34.

[2]杰弗里•萨克斯,费利普•拉雷恩.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李惠男,付晓梅.对股价指数变动影响因素的几点思考[J].学术交流,2001(1):82-85.

[4]刘国芳.加强市值管理,协调虚拟与实体经济发展[n].中国证券报,2008-09-16.

[5]杜惠芬,平仕涛.在a股市场使用市销率系列指标的实证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10):35-38.

[6]蔡飞.市销率指标在股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J].财会月刊(综合),2008(2):19-20.

资本保值增值率分析篇7

【关键词】营运能力;盈利能力;销售收入

企业从事经营活动的直接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赚取利润并维持企业持续稳定地经营和发展。企业营运能力主要指企业营运资产的效率与效益,评价企业的营运能力,可为企业发展指明方向。企业盈利能力的好坏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标准,也是财务分析的重要内容。

一、企业简介

本文以某煤矿企业为例,该矿属大型国有煤炭重工业行业,由设计生产能力150万吨/年的矿井、入洗270万吨/年的洗煤厂组成。目前企业总资产9.35亿元,在册职工2875人;矿井井田面积34平方公里,地质储量24285.4万吨,可采储量13452.8万吨。

该企业主要以煤炭开采和深加工为主,兼营与煤炭相关的副业,以自主开采加工为主,产品由公司统一销售管理,市场广阔,出口日本、韩国,国内销往宝钢、首钢等各大钢铁行业及电厂港口。

二、企业经营情况

(一)2010年财务决算说明

1.原煤产量:计划100万吨,实际106.83万吨,比计划增加6.83万吨,完成计划106.83%,比上年同期106.39万吨增加0.44万吨,增产0.41%。

2.精煤产量:计划95万吨,实际116.7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6.73万吨,增幅6.7%。

3.利润:累计计划1767.38万元,实际4079.22万元,实际比计划增加盈利2311.84万元。

(二)2011年财务决算说明

1.原煤产量:计划150万吨,实际151.67万吨,比计划增加1.67万吨,完成计划的101.11%,比上年同期106.83万吨增加844.84万吨,增产41.97%。

2.精煤产量:计划117万吨,实际131.32万吨,比计划增加14.32万吨,完成计划的112.24%,比上年同期116.7万吨增加14.62万吨,增产12.53%。

3.利润:累计计划20232万元,实际16881万元,实际比计划少完成37113万元。

三、分析

(一)营运能力分析

营运能力分析,也称资金周转评价,指的是分析比较企业资金周转速度,借以判断和评价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的高低。它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为进一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增强企业营运能力指明方向。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通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等指标可揭示企业资金周转的情况,揭示企业资源配置的情况,促进企业改善资源配置。以下结合该煤矿报表计算(2010年度和2011年度对比分析)。

1.应收账款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又称收账比率,是指在一定期间内,一定量的应收账款资金循环周转的次数或循环一次所需要的天数,是衡量应收账款变现速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应收账款周转率=本期销货收入/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应收账款平均余额/本期销货收入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

2010年: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12763433.75+13031532.30)/2≈12897483.03

应收账款周转率=369690075.33/12897483.03

≈28.66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360*12897483.03/369690075.33≈12(天)

2011年: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13763433.75+14031532.30)/2≈13897483.03

应收账款周转率=469690075.33/13897483.03

≈33.80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360*13897483.03/469690075.33≈10(天)

应收账款周转率是考核应收账款周转变现能力的重要财务指标,该煤矿2011年比2010年应收账款周转次数多,周转天数短,呈上升趋势,表明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效率高,变现能力强,企业收账速度较快,坏账出现几率小。可以看出该煤矿对市场前景预期较为乐观。

2.存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一定数量的存货所占资金循环周转次数或循环一次所需要的天数。存货周转率反映的是存货资金与它周转所完成的销货成本之间的比率,这是一组衡量企业销售能力强弱和存货是否过量的重要指标,是分析企业流动资产效率的又一依据。其计算公式为:

存货周转率=本期销货成本/存货平均余额

存货周转天数=360*存货平均余额/本期销货成本

式中:存货平均余额=(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

2010年:

存货平均余额=(142388927.00+143404797.99)/2≈142896862.50

存货周转率=338194152.07/142896862.50≈2.37

存货周转天数

=360*142896862.50/338194152.07≈152(天)

2011年:

存货平均余额=(145388927.00+146404797.99)/2≈145896862.5

存货周转率

=341194152.07/145896862.5≈2.34

存货周转天数

=360*145896862.5/341194152.07≈153(天)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存货周转率适用于衡量企业对存货的营运能力和管理效率的财务对比。企业一般情况下,周转的速度快、周转天数短,说明企业的销售效率高。就该煤矿以上两年数据对比,皆呈上升趋势,这无疑会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不能说明企业各环节的存货营运能力和管理效率。因此,经营者有必要按经营环节具体分析。

3.流动资产周转率

流动资产周转率指一定财务期间内一定数量的流动资产价值(即流动资金)周转次数或完成一次周转所需要的天数,反映的是企业全部流动资产价值(即全部流动资金)的周转速度,其计算公式:

流动资产周转率=本期销售收入/流动资产平均余额

企业流动资产周转额一般有两种计算方式:一是按产品的本期销货收入计算;二是按销售产品的成本费用计算。在实际工作中,通常采用第一种方式计算。

考核流动资产的周转情况,还可以采用完成一次周转所需的天数来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流动资产周转天数=360*流动资产平均余额/本期销货收入

流动资产平均余额=(期初流动资产+期末流动资产)/2

2010年:

流动资产平均余额

=(365979812.82+257675100.59)/2

≈311827456.705

流动资产周转率

=369690075.33/311827456.705≈1.49

流动资产周转天数

=360*311827456.705/369690075.33≈303(天)

2011年:

流动资产平均余额

=(368979812.82+260675100.59)/2

≈314827456.71

流动资产周转率

=469690075.33/314827456.71≈1.49

流动资产周转天数

=360*314827456.71/469690075.33≈241(天)

流动资产周转率是用于衡量企业流动资产综合营运效率和变现能力的财务比率。流动资产周转天数是一个逆指标,周转天数越短,说明流动资产利率越高。由此可以看出,该煤矿2011年比2010年流动资产利率高。但流动资产周转率速度缓慢,根源在于存货占用资金庞大、信用政策过严,要想改变目前这种状况,企业必须调整其信用政策,加强存货管理。

4.总资产周转率

总资产周转率,是指一定财务期间内,企业全部资产所占资金循环一次所需要的天数。它反映企业全部资产与它周转所完成的销售收入的比例关系。由此看出综合性指标的衡量要考虑经营性比率的影响。

总资产周转率=本期销售收入/总资产平均余额

总资产周转天数=360*总资产平均总额/本期销售收入

式中:资产平均余额来自于资产负债表年初数和年末数的平均数。

2010年:

总资产平均余额

=(938344627.49+851353009.10)/2

≈894848818.30

总资产周转率

=369690075.33/894848818.30≈0.41

总资产周转天数

=360*894848818.30/369690075.33≈871(天)

2011年:

总资产平均余额=(941344627.49+854353009.10)/2≈897848818.3

总资产周转率

=469690075.33/897848818.3≈0.52

总资产周转天数

=360*897848818.3/469690075.33≈688(天)

总资产周转率是用于衡量企业资产综合营运效率和变现能力的财务比率。总资源共享资产周转次数越多,或周转天数越短(总周转期越短),说明企业全部资金的周转速度快,进而说明企业的营运能力强。由此可见,该煤矿2011年比上年总资产周转率高,说明企业全部资产运用的效率好,取得的销售收入多,营运能力加强了。

5.资本保值增值率

资本保值增值率是反映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资本完整性和安全性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资本保值增值率=期末所有者权益总额/期间所有者权益总额

2010年:

资本保值增值率

=647665053.02/604285468.06≈1.07

2011年:

资本保值增值率

=667665053.02/614285468.06≈1.09

资本保值增值率是用于衡量企业资本的运营效益与安全状况。一般认为,资本保值增值率等于1,为资本保值;资本保值增值率大于1,为资本增值率大于1,为资金增值。该煤矿2011年和2010年的资本保值增值率均大于1,并且称上升趋势,可以说明本企业资本的运营效益与安全状况良好。

通过对该煤矿2010年和2011年营运能力指标的对比分析评价,能够正确判断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及企业的资产使用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二)盈利能力分析

盈利能力就是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获利是企业经营的直接目的,因而盈利能力评价是企业财务评价的核心内容。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本文将从营业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和净资产报酬率三个方面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

1.营业利润率

该指标的意义在于从营业收益的角度说明企业营业业务的获利水平。

营业利润率=(本期营业利润/本期营业收入)*100%

2010年:

营业利润率=(88556693.73459790280.68)*100%≈19%

2011年:

营业利润率=(98556693.73/469790280.68)*100%≈21%

因为营业利润率比率值越高,表明企业的获利水平越高,该煤矿2011年比2010年增长了3%。可见该企业目前来看营业利润呈增长趋势,并揭示出营业收入对企业利润的贡献程度,体现营销部门的工作业绩和企业营业的综合获利水平。

2.总资产报酬率

该指标的意义说明企业每占用或运用百元资产所能获取的利润,用于从投入和占用方面说明企业的获利能力。

总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总资产平均余额)*100%

2010年:

总资产报酬率=(90294922.64/894848818.30)*100%≈10%

2011年:

总资产报酬率=(98294922.64/897848818.30)*100%≈11%

因为总资产报酬率比率值越高,表明企业的获利能力愈强,该煤矿2011年比2010年增长了1%,目前来看呈增长趋势,该企业的获利能力逐年增强。以息税前利润和总资产比较,能够充分体现投入与产出的相关性,从而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出及时获利。

3.净资产报酬率

该比率用于从净收益的角度说明企业净资产的获利水平。

净资产报酬率=(净利润/净资产平均余额)*100%

2010年:

净资产报酬率=(90258493.73/894848818.30)*100%≈10%

2011年:

净资产报酬率=(98258493.73/897848818.30)*100%≈11%

因为净资产报酬率比率值越高,表明企业的获利水平愈高,该煤矿2011年比2010年增长了1%,目前来看呈增长趋势。相对于其他获利水平指标更能综合地反映企业的盈利情况,计算企业在某项资产中投资1元所形成的销售收入,并将计算结果加以比较分析,以提示企业在配置各种经济资源过程中的效率状况。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企业营运能力中,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效率高,变现能力强,企业收账速度较快,坏账出现几率小。存货周转率适用于衡量企业对存货的营运能力和管理效率的财务对比,存货周转率就该煤矿以上两年数据对比,皆呈上升趋势,这无疑会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流动资产周转率中该煤矿2011年比2010年流动资产利率高,但流动资产周转率速度缓慢。总资产周转率中该煤矿2011年比上年总资产周转率高,取得的销售收入多,营运能力加强。资本保值增值率中该煤矿2010年和2011年的资产保值增值率是均大于1,并且称上升趋势,说明本企业资本的运营效益与安全状况目前良好。

盈利能力中营业利润率,该煤矿2011年比2010年增长了3%,可见该企业目前来看营业利润呈增长趋势,体现营销部门的工作业绩和企业营业的综合获利水平。总资产报酬率,该煤矿2011年比2010年增长了1%,目前来看呈增长趋势,能够充分体现该企业投入与产出的相关性,从而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出及时获利能力。净资产报酬率,该煤矿2011年比2010年增长了1%,目前来看呈增长趋势,该指标对于其他获利水平指标更能综合反映企业的盈利情况。

(二)建议

培育和完善企业营运能力体系的对策:一是统一思想认识,变自发交易为自觉调控;二是加快建章立制,变无序交易为规范交易;三是健全市场网络,变隐形交易为有形交易;四是调整经营结构,变个别流动为队伍流动;五是深化用工改革,变单向流动为双向流动。

总之,通过对企业营运能力指标的分析评价,能够正确判断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及企业资产使用效率,从而提高该煤矿的经营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魏明海.论有效的财务分析模式[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1999(5).

[2]刘新华.企业财务分析的缺陷及对策[J].财会研究,2001(8).

[3]王庆成.财务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81.

[4]于福生.小企业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01.

[5]欧阳清.成本会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00.

[6]杨忠莲.高级财务会计[m].上海财经出版社,2008:176.

[7]乐艳芬.战略成本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65.

资本保值增值率分析篇8

关键词:Cmo业务eVa值应用

项目可行性分析方法很多,企业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不同的分析方法,其中eVa分析方法是一种比较简便,能反应投入回报的综合分析方法,充分利用此方法可以为决策者提供较详尽的信息资源,从而成为可行性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Cmo行业特点是改造多,投入频繁,变化迅速,在投入以前,能迅速建立eVa分析机制,对投资决策大有帮助。在应用eVa分析过程中,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经济财务指标,完善eVa分析模板,实现经济附加值的科学分析。

运用eVa计算的基本原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eVa分析方法,eVa公式中各种指标比较抽象,如“投资资本收益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各精确的指标值,也不容易衡量和取得。那么如何利用企业现有的数据资源,结合eVa原理,能够全面简便地计算出eVa结果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和方法建立eVa分析模型。

一、建立eVa分析模型并测算相应的指标数据

在eVa模型中根据企业的的实际情况,各指标取得的难易程度,选择设计相应的模板,模板一旦选定,则相对固定,分析口径保持统一。Cmo业务特点要求各项决策能快速反应,eVa分析模型有助于快速计算与分析。建立模型分两种方法,即指标法与列表法。

(一)指标法

建立模型思路,指标法以指标为计算标准,根据各指标数据建立相应的eVa计算模型。

基本指标的设定,包括投资资本收益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和投资资本总额等指标。指标的设定由企业管理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预测或计算得出。投资资本收益率指标需要经过测算得出,预测方法包括投入产出预测法、目标利润率预测法、行业收益率指标法、公司历史年度的收益率指标法。投入产出预测法需要根据投资后增加的产值、扣除预计成本,得出相应的利润水平,从而计算得出投资资本收益率。

投资资本收益利润率=营业利润/投资资本

在目标利润率预测法下,根据投资目标,制订目标利润率水平,设定投资资本收益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指标的计算可以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计算得出。

eVa分析模型。根据建立模型基本思路,运用企业通过测算的各指标,即可以建立eVa分析模型,eVa值通过折现率计算eVa的现值。

通过对eVa值进行分析,发现此项投入eVa现值大于0,该项投资会增加企业价值。

用指标来预测eVa值,计算简便,考虑了投入产出效率。但是各指标的确定有一定难度,准确预测各指标,需要有大量的背景资料来做支持,且对各数据的专业判断、市场把握、经验程度,不同的预测者会产生一定的差异,如果判断或计算的指标与实际偏离大,则会对经营决策产生影响,甚至有可能会出现相反的结论,使用各指标时,应经过周密的判断。

(二)列表法

1、建立模型思路

根据eVa相关的收益、成本费用项目内容,设计eVa计算表格,计算得出营业利润、投资成本等内容,最后计算得出eVa值。此方法与会计核算指标口径基本吻合,操作简便,数据直观。

2、各指标的取得

收益数据的测算,包括直接收益和边际收益,项目改造后,可能会出现产能提升、质量提高、效率优化、生产周期缩短及成本降低等情形,针对改良效果,预测所产生的收益。实际操作中,可能有的投入没有明显的收益,比如服务器改造,但没有此投入则不能满足公司的日常运营,此类收益可以用边际收益来表示,假设不进行此项投入,会付出怎样的代价,此项代价可以作为边际收益。

成本测算,成本的估算采用目标成本测算或历史成本数据进行估算。如果用目标成本估算成本,则目标成本=销售收入-目标利润=销售收入*(1-目标毛利率)。如果采用历史成本估算成本,则预测成本=销售收入*(1-平均毛利率)。采用目标成本预测成本有利于明确成本利润目标,促进工艺技术改进,注重前期设计,节约费用,降低成本,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系统优化,做到规模效应。

费用,包括投资后的日常维修费、低耗品消耗、设备检测费及其他费用。

用此方法计算eVa,还需预计项目使用年限,以更准确预测经济增加值。

eVa值的计算,如果项目投资期每年产生的经济增加值用净现金流CFt表示,则eVa的现值近似为:

例2,公司为了扩大生产规模,欲购入一套反应设备,设备投入100万元,设备预计使用寿命8年,无净残值,资本成本率10%,该设备当月安装后即可投入使用,通过投入该反应设备,可以增加年产能10t,该设备投产后,会增加日常维护等费用第5万元/年,以后逐年递增10%,该产品的售价第一年为500元/Kg,以后逐年降低10%,毛利率第一年25%,以后逐年降低1%,eVa值计算过程如下:

3、eVa项目测算的组织

企业可以提前预设统一的eVa计算表格式,针对每个项目实施情况,组织工程改造人员、生产技术人员、财务人员、销售人员等分别提供相应的数据、信息,销售人员提供未来年度内该产品的销售单价、销售数量、市场占有份额等信息,技术人员提品配比、定额消耗等数据,生产人员提供生产组织相关的信息,比如人头数、排产计划、人工工时、机器工时、机物料消耗指标、检验要求、生产周期等信息;工程改造人员提供资产投入金额预测、投入产出时间、设备使用寿命等信息;相关信息收集齐备后,即可以计算eVa了。

4、对一些特殊项目改造的eVa计算

有些投资改造无法用收益来表示,则此类投资只有投入成本,没有收益,就是说eVa为负数值。从表达式来看,此类投入不产生经济增加,投入看似不合理,但企业不得不投入,如安全环保的投入。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生产的同时,必须对安全和环保负责,相关的监管部门也在行使监控职能,对此类投入的经济增加值,不能简单只看eVa数值,更多考虑社会价值和运营保障,比如因未投入安全环保设施而发生安全环保事故,则面临索赔、企业整顿事故、社会负面影响等;又如某些质量检测方面的投入,会为质量的通过产生影响,不投入则会发生客户投诉、质量事故、质量不能通过质量体系的影响。

5、eVa补充说明

eVa模板的设计过程中,除了体现eVa值外,还要体现计算过程中各项具体数值指标,并且还有有必要的假设条件和说明,标记各种数据指标的计算依据和数据来源。

二、对eVa值进行分析

理论来说,所计算的eVa值大于零,则该投入可行,否则不可行。

通过eVa值的分析,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数据支持,在分析eVa值的同时,需要同时为决策提供各种计算假设,某项假设不合理,也会为eVa值的有效性产生影响,而在预测各种指标、经验值时,统计口径也需要保持一致。eVa的计算也需要综合考虑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包括行业特征、产品市场份额及变化、竞争对手状况、国家经济政策、税收政策变化,内部环境包括公司现有的组织架构、成本构成、操作水平、资本结构、负债结构、存货水平、生产组织效率等因素,只有尽可能多的考虑各种因素,所计算的eVa值误差才会最小,提供的数据才最有价值。例2中,所计算的eVa值为正常情况,假设该企业因为订单的季节性,上半年生产并不饱和,只有下半年才是产能不足,则投入该设备后,上半年对产能并没有实质性的贡献,故对该投入,还需进一步论证是否真的值得投入。又如,采用指标法计算eVa时,采用行业标准预测投资成本收益率15%,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为10%,而公司实际情况是公司因为企业兼并,被兼并公司人员较多,所以人工成本很高,真实的产品毛利达不到行业水平,则此时就需要对收益指标重新进行预测,修正eVa值。

可见,eVa分析不仅限于最终得出的eVa值,还要分析计算eVa值的主要计算过程指标,各过程指标在合理的情况下所计算的eVa值才具有参考意义。

综上,Cmo业务中,在设备改造频繁、订单时间需求紧、产品不定型等特点下,完全可以利用eVa分析方法对日常投资改造进行eVa分析,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数据指标,应用到eVa分析中,同时做好系统优化,为订单接收、工艺改进、产品引入提供分析依据,也为Cmo快速反应提供科学的分析方法。众所周知,Cmo业务中,某批产品的生产可能就只有一个订单,如果只为此订单进行改造,则此时对订单的可行性分析特别重要,首先,从经济增加值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得出其投入产出的效益情况,其次可以从战略合作、业务扩张和市场占有角度,确定该投入或改造的可行性,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

参考文献:

[1]刘志强.责任中心的业绩评价

[2]高级会计实务.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版]

资本保值增值率分析篇9

   1.关于自有资金利润率。自有资金利润率也可以称为权益资金利润率、净资产利润率、权益净利润率等,该指标的作用是反映自有资金的获利情况。该指标的计算公式为:自有资金利润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或自有资金利润率=净利润÷期末净资产。

   该指标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该指标有两种不同的计算公式和解释,那么到底该指标应该按期末净资产计算呢?还是按平均净资产计算呢?二是无论上述指标中的净资产按平均数计算还是按期末数计算均包括了本年增加的净利润和本年增加的所有者权益,这部分非本年投入的资金是否应包括在指标计算的内容之中呢?根据指标计算口径一致的原则,分子为时期数时,分母也应为时期数,这样指标计算的分子分母才能匹配。净利润是全年的发生额,属于时期数性质,因此在计算净资产收益率时分母也应当为时期数,若分母采用期末净资产,显然违背了指标计算口径一致的原则。但是,该指标分母若按期末或平均数计算均包括了当期增加的净收益或当期增加的其他所有者权益,也就是说,当期增加的利润或所有者权益自己按自己的金额计算了收益率,显然不合适,因为有关收益率指标应当是反映当期投入资金所实现的收益,所以从投入和占用资金的角度看,似乎以期初的的净资产作为分母更合适。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误解,造成这一误解的原因是对占用资金的理解问题。大家知道,一定时期的净收益或增加的所有者权益是由每月实现或创造的净收益累计而形成的,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如1年中,l月份创造的净收益或增加的所有者权益显然1月份并未占用这部分资金(属于1月份增值的部分),2月份及以后月份的道理相同,也就是说企业占用的净资产不仅有年初的净资产还有年度中间逐月实现或增加的净资产,只有占用的时间不同而已。即1月份增加的净资产占用了11个月,2月份增加的净资产占用了10个月,以此类推,12月份增加的净资产当年并没有占用。因此,在计算权益净利率时其分母既不能按年初的金额计算,也不能按年末的金额计算,应按全年的平均数计算,只是计算平均数时不能简单地(年初数十年末数)÷2,而应当采用加权平均的方式:平均净资产=年初净资产十(l月份增加的净资产×ll+2月份增加的净资产×10……+11月份增加的净资产×l+12月份增加的净资产×0)÷12,按照该平均数计算的平均净资产确定的净资产收益率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该指标的内涵。

   2.关于股利支付率。股利支付率是指净利润中股利所占的比重,公式为:股利支付率=每股股利十每股净收益。

   该指标存在两个问题。(l)该指标中的每股净收益按准则一号的规定有两种计算方法:加权平均和全面摊薄,那么股利支付率计算时到底按哪种方法处理呢,目前似乎没有统一的说法。由于每股股利是按“年末普通股份总数”计算的,所以在计算“股利支付率”时相应地其分母每股收益也应按“年末普通股份总数”计算,即按全面摊薄的方法计算。(2)股利支付率与留存收益之间的关系问题。留存收益是指净利润减去全部股利的余额,留存收益与净利润的比率称为留存盈利比率。将股利支付率与留存盈利比率的含义及公式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应有以下等式成立:股利支付率十留存盈利比率=l。这就涉及留存盈利的内涵问题,留存盈利是否包括法定公积金、公益金、任意公积金在内。按公式及定义本身来理解,留存盈利应该包括这些内容。但是这又与会计上一般意义的留存收益不相符,因为会计核算的留存收益是指未分配利润。留存盈利与留存收益之间是什么关系至少在目前我们所见到的资料中没有明确。同时不管留存盈利是否包括法定公积金、公益金、任意公积金在内,按该指标的计算公式计算的胜利支付率与利润分配的顺序是脱节的。按照(公司法)第177条的规定,股份公司净利润的分配顺序是:首先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然后提取公积金和公益金,最后是分配股利。也就是说,在提取公积金以前可能存在用当年的净利润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的情况,那么即使留存盈利中包括公积金、公益金等,也可能出现股利支付率十留存盈利率不等于1的情况,即留存盈利不一定等于净利润减全部胜利。我认为比较准确的提法应当是股利支付率是股利占当年实现的净利润记入可供分配利润的比例,计算公式为:股利支付率=每股股利。每股盈余,留存盈利比率=每股留存盈余。每股盈余,其中,每股盈余是指当年的净利润计入可供分配利润的金额。另外,留存盈利比率应当是当年末分配利润占每股盈余的比率更准确。

   3.关于资本保值增值率。资本保值增值率是指所有者权益期末总额与期初总额的比值。公式为:资本保值增值率=所有者权益期末总额。所有者权益期初总额。一般说来,资本保值增值率大于1说明所有者权益增加,小于1说明所有者权益损失产

   该指标同样存在两个问题:(l)若保值增值率大于或等于1是否真正意味着所有者权益保值增值呢?保值增值的原意是指通过经营活动实现利润使资本保值或增值。但若按该指标的公式计算,可能会出现企业亏损而资本仍然保值或增值的情况。因为引起当期所有者权益增加的原因除了实现利润而提取公积金、公益金。存在未分配利润外,还有股票发行或配售溢价。法定资产重估、投资者增资等非利润因素。显然若非利润因素引起的资本公积等增加额等于亏损额,资本照样“保值”,若非利润因素引起的所有者权益增加额大于亏损额,企业甚至会出现资本“增值”的情况,该指标的计算和考核就失去了意义。所以,我认为在计算资本保值增值率时必须扣除非利润因素引起的所有者权益的增加额,这样才能真正反映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2)该指标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期末与期初所有者权益的对比,并没有反映资本的“值”保与增,因为该指标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通货膨胀的影响。若真正要反映资本的值的保与增,则应将所有者权益的期末数按考虑了通货膨胀的折现率折成现值后再与期初数比较,才能确切地反映所有者权益的保值与增值情况。考虑到全年都有所有者权益增加的情况,在折现时可以简单按半年期限折现,即保值增值率二期末所有者权益总额的现值。所有者权益期初总额。其中,期末所有者权益总额的现值首先应扣除非利润因素引起的所有者权益的增加额,即:利润因素引起的所有者权益增加额×(l+i)-0.5十期初所有者权益二期末所有者权益的现值,i为考虑了通货膨胀后的折现率,也可以将i调整为半年期的,相应地折现期按1年计算。

资本保值增值率分析篇10

1.关于自有资金利润率。自有资金利润率也可以称为权益资金利润率、净资产利润率、权益净利润率等,该指标的作用是反映自有资金的获利情况。该指标的计算公式为:自有资金利润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或自有资金利润率=净利润÷期末净资产。

该指标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该指标有两种不同的计算公式和解释,那么到底该指标应该按期末净资产计算呢?还是按平均净资产计算呢?二是无论上述指标中的净资产按平均数计算还是按期末数计算均包括了本年增加的净利润和本年增加的所有者权益,这部分非本年投入的资金是否应包括在指标计算的内容之中呢?根据指标计算口径一致的原则,分子为时期数时,分母也应为时期数,这样指标计算的分子分母才能匹配。净利润是全年的发生额,属于时期数性质,因此在计算净资产收益率时分母也应当为时期数,若分母采用期末净资产,显然违背了指标计算口径一致的原则。但是,该指标分母若按期末或平均数计算均包括了当期增加的净收益或当期增加的其他所有者权益,也就是说,当期增加的利润或所有者权益自己按自己的金额计算了收益率,显然不合适,因为有关收益率指标应当是反映当期投入资金所实现的收益,所以从投入和占用资金的角度看,似乎以期初的的净资产作为分母更合适。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误解,造成这一误解的原因是对占用资金的理解问题。大家知道,一定时期的净收益或增加的所有者权益是由每月实现或创造的净收益累计而形成的,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如1年中,l月份创造的净收益或增加的所有者权益显然1月份并未占用这部分资金(属于1月份增值的部分),2月份及以后月份的道理相同,也就是说企业占用的净资产不仅有年初的净资产还有年度中间逐月实现或增加的净资产,只有占用的时间不同而已。即1月份增加的净资产占用了11个月,2月份增加的净资产占用了10个月,以此类推,12月份增加的净资产当年并没有占用。因此,在计算权益净利率时其分母既不能按年初的金额计算,也不能按年末的金额计算,应按全年的平均数计算,只是计算平均数时不能简单地(年初数十年末数)÷2,而应当采用加权平均的方式:平均净资产=年初净资产十(l月份增加的净资产×ll+2月份增加的净资产×10……+11月份增加的净资产×l+12月份增加的净资产×0)÷12,按照该平均数计算的平均净资产确定的净资产收益率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该指标的内涵。

2.关于股利支付率。股利支付率是指净利润中股利所占的比重,公式为:股利支付率=每股股利十每股净收益。

该指标存在两个问题。(l)该指标中的每股净收益按准则一号的规定有两种计算方法:加权平均和全面摊薄,那么股利支付率计算时到底按哪种方法处理呢,目前似乎没有统一的说法。由于每股股利是按“年末普通股份总数”计算的,所以在计算“股利支付率”时相应地其分母每股收益也应按“年末普通股份总数”计算,即按全面摊薄的方法计算。(2)股利支付率与留存收益之间的关系问题。留存收益是指净利润减去全部股利的余额,留存收益与净利润的比率称为留存盈利比率。将股利支付率与留存盈利比率的含义及公式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应有以下等式成立:股利支付率十留存盈利比率=l。这就涉及留存盈利的内涵问题,留存盈利是否包括法定公积金、公益金、任意公积金在内。按公式及定义本身来理解,留存盈利应该包括这些内容。但是这又与会计上一般意义的留存收益不相符,因为会计核算的留存收益是指未分配利润。留存盈利与留存收益之间是什么关系至少在目前我们所见到的资料中没有明确。同时不管留存盈利是否包括法定公积金、公益金、任意公积金在内,按该指标的计算公式计算的胜利支付率与利润分配的顺序是脱节的。按照(公司法)第177条的规定,股份公司净利润的分配顺序是:首先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然后提取公积金和公益金,最后是分配股利。也就是说,在提取公积金以前可能存在用当年的净利润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的情况,那么即使留存盈利中包括公积金、公益金等,也可能出现股利支付率十留存盈利率不等于1的情况,即留存盈利不一定等于净利润减全部胜利。我认为比较准确的提法应当是股利支付率是股利占当年实现的净利润记入可供分配利润的比例,计算公式为:股利支付率=每股股利。每股盈余,留存盈利比率=每股留存盈余。每股盈余,其中,每股盈余是指当年的净利润计入可供分配利润的金额。另外,留存盈利比率应当是当年末分配利润占每股盈余的比率更准确。

3.关于资本保值增值率。资本保值增值率是指所有者权益期末总额与期初总额的比值。公式为:资本保值增值率=所有者权益期末总额。所有者权益期初总额。一般说来,资本保值增值率大于1说明所有者权益增加,小于1说明所有者权益损失产

该指标同样存在两个问题:(l)若保值增值率大于或等于1是否真正意味着所有者权益保值增值呢?保值增值的原意是指通过经营活动实现利润使资本保值或增值。但若按该指标的公式计算,可能会出现企业亏损而资本仍然保值或增值的情况。因为引起当期所有者权益增加的原因除了实现利润而提取公积金、公益金。存在未分配利润外,还有股票发行或配售溢价。法定资产重估、投资者增资等非利润因素。显然若非利润因素引起的资本公积等增加额等于亏损额,资本照样“保值”,若非利润因素引起的所有者权益增加额大于亏损额,企业甚至会出现资本“增值”的情况,该指标的计算和考核就失去了意义。所以,我认为在计算资本保值增值率时必须扣除非利润因素引起的所有者权益的增加额,这样才能真正反映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2)该指标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期末与期初所有者权益的对比,并没有反映资本的“值”保与增,因为该指标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通货膨胀的影响。若真正要反映资本的值的保与增,则应将所有者权益的期末数按考虑了通货膨胀的折现率折成现值后再与期初数比较,才能确切地反映所有者权益的保值与增值情况。考虑到全年都有所有者权益增加的情况,在折现时可以简单按半年期限折现,即保值增值率二期末所有者权益总额的现值。所有者权益期初总额。其中,期末所有者权益总额的现值首先应扣除非利润因素引起的所有者权益的增加额,即:利润因素引起的所有者权益增加额×(l+i)-0.5十期初所有者权益二期末所有者权益的现值,i为考虑了通货膨胀后的折现率,也可以将i调整为半年期的,相应地折现期按1年计算。

4.关于速动比率。速动比率是指流动资产中扣除存货部分再除以流动负债的比值,一般流动资产减存货称为速动资产。公式为: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该指标的主要作用是为了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和变现能力,存货被扣除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存货变现能力差,流动性差,周转速度慢。但是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