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设计要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2:38

公共空间设计要点篇1

【关键词】办公建筑;公共空间;设计

现代办公建筑中,公共空间占有很大的比重,具有交通、休闲、娱乐的功能,属于办公建筑的核心部分。随着办公建筑的现代化发展,建筑企业极其关注公共空间设计,致力于优化公共空间的环境,促使其达到办公建筑的规范要求,体现公共空间的作用和价值。建筑企业考虑到办公需求,合理的设计公共空间,维护公共空间的实践性。

一、现代办公建筑中的公共空间设计需求

结合现代办公建筑中的公共空间应用,分析空间设计中的几项需求,保障办公建筑的环境优势。

1、人性化需求

人性化是公共空间设计中的根本需求,深化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用于满足人性化的需求,注重办公建筑的服务性[1]。办公建筑公共空间设计的人性化需求,目的是将绿化、装饰、布局等因素,同时融入到空间设计中,促使人们在办公的过程中,能够享受到人性化的设计方式,在公共空间设计中体现人性化思想,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2、美学需求

办公建筑公共空间的美学需求,用于提高公共空间设计中的视觉效果,统一公共空间的审美标准。美学设计可以直接应用到建筑的公共空间设计内,适应建筑的环境,通过美学设计,促使公共空间能够融入到周围的空间环境中。美学需求中,比较关键的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必须落实美学要求,保障局部与整体处于和谐的状态,把控美学理念在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规范办公建筑的实践设计。

3、生态需求

近几年,办公建筑在公共空间设计方面,对生态因素有一定的需求,部分办公建筑在公共空间部分,构建了小型生态系统,以此来降低建筑污染,实现绿色化办公。目前,水体与植物绿化,是公共空间中最常用的生态设计,既可以美化公共空间,又可以调节空间的环境。

二、现代办公建筑公共空间的设计方法

办公建筑在公共空间方面,设置了不同的功能,设计师需要综合设计不同的功能,融入到公共空间内,促使公共空间具备优质的复合特性,采用多样化的设计方法,合理分配空间功能,实现多元化的功能设计。结合现代办公建筑中的公共空间设计,例举几项设计方法,如下:

1、立体复合设计

立体复合设计在建筑的公共空间设计中,体现了复合的特点,根据空间的需求,有秩序的组合空间并设计,形成复合式的整体。立体复合设计,是在二维的基础上引进三维设计,注重三维状态下的轴线利用,实现立体空间的叠加。现代办公建筑中,在空间功能上,并不是单一性的,而是多功能的空间组合,或者是专门选择办公建筑中的连续楼层,设计成立体复合的公共空间。公共空间的立体复合设计,可以采取灵活性的设计方法,促使立体复合式的公共空间,具有序列上的优势[2]。例如:某高层办公建筑内,低层是办公区域,高层区域为酒店服务区域,其在空间设计上选择了立体复合的设计方法,其对公共空间服务特性的要求非常高,可以同时满足办公和酒店的需求,该建筑的公共空间,选择辐射式立体布局,以主导空间为主,附属的空间为放射状排列,将办公与酒店区域在轴线上联系起来,辐射式的立体布局,还连接了高低区域的楼梯及电梯,空间设计的布局达到整体的标准。

2、线性串联空间设计

线性串联在公共空间设计中,利用线性因素,连接办公建筑的不同空间,构成线性组合的方式[3]。线性串联空间设计,比较常用于功能多的空间中,有效连接独立的公共空间,避免公共空间过于单调。例如:某供电局的办公楼,公共空间包括大堂、电梯间、休息区等多个部分,空间设计上处于杂乱、无秩序的状态,该办公楼的公共空间设计,选择了最直接的线性串联空间设计,利用简单的设计方式,构成组合空间,该办公楼按照功能区域的划分,设计线性组合的方法,串联相关的区域,整合成线性的区间区域,以免单个区域突兀,提高了公共空间的整体水平。线性串联空间中,需要选择主导的空间区域,将其作为串联的节点,便于梳理公共空间的次序。

3、中庭、边庭空间设计

中庭、边庭是公共空间设计中最常见的,提高了公共空间的服务水平。中庭和边庭的结合,主要是避免公共空间枯燥,改变空间原本的状态,提倡多样化、多元化的设计方法。例如:中庭在公共空间中的设计,能够延伸到办公区域中,注重公共空间及办公区域的层次化设计,有助于改善办公空间的设计,同时配合边庭空间设计,采取嵌入式的方法,通过边庭将个性化的空间设计,引入到中庭及空间设计中,某办公建筑的公共空间设计内,中庭、边庭的组合方式如下图1,由图1所示,空间设计按照边庭-中庭-边庭的设计方式,有效拓宽了空间的范围,不仅具有立体复合式的优势,也能体现出线性串联的特点。

图1某建筑公共空间设计组合

三、现代办公建筑公共空间的设计思考

现代办公建筑的设计中,比较注重公共空间的设计过程,思考公共空间的设计,推进公共空间的优质性发展[4]。首先,在公共空间中引入节能思想,最大化的控制公共空间的资源能耗,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思考如何在公共空间设计中,引入节能降耗的策略;然后,办公建筑在公共空间设计时,考虑到建筑自身的需求,高层与低层建筑,在设计上有明显的不同,思考公共空间设计中的转化因素,完善建筑的转化过程;最后,思考公共空间设计策略是否具备实践性,提高实践性的水平,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落实公共空间的设计行为,体现设计实践性的有效价值,维持公共空间设计的稳定性。

结束语:

现代办公建筑的公共空间,在设计上有一定的难度,需要遵循办公建筑的要求,同时还要考虑实践过程,设计出符合标准的公共空间,以便提高现代办公建筑的使用价值。公共空间设计在办公建筑中,能够营造出舒适的办公环境,强调以人为本的重要性,有利于提高办公的效率,发挥公共空间设计的优势作用,表明公共空间设计在现代办公建筑中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陈岩松.办公建筑公共空间的设计与应用[J].山西建筑,2012,18:18-19.

[2]刘君.浅析现代办公建筑室内外公共空间环境设计[J].才智,2011,23:25.

公共空间设计要点篇2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应运而生的是大大小小的城市,城市不仅不断发展繁荣,而且逐渐的开始超速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发展便是顺应时代的潮流了。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作为城市的形象代表直接影响着整个城市的长远发展,通过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人们可以感知城市发展的进度与居民的安居乐业。注重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发展需要注重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注重人类发展的自然性,尽可能的最大限度发挥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对于城市的使用功能和审美性。

1.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概念

城市公共空间艺术顾名思义便是以城市公共空间为存在方式的艺术。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种类有很多,如建筑艺术、雕塑艺术、绘画艺术、工艺美术、书法等等。同时,这种艺术还可以统称为美术。艺术造型是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必要手段和必备因素,所以艺术造型必定存在在一定的城市公共空间之中。所以,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本质是对造型艺术以何种方式存在的把握。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在城市或城市群中,各个建筑物实体之间一定存在着所有公众可以任意到达的外部环境空间形式的总和,同时,还是居民之间进行社会公共交往和举行社会公共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在某种程度上讲,公共空间是为了维护公共权力创建并保存的,并且供所有的城市居民使用和享受的开放性场所和空间。城市公共空间包括街道、车站、博物馆、休闲广场、文化中心、商业中心、公园、体育场所等。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城市快速发展的必然产物。

2.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特征

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设计需要对城市的公共空间进行研究,并且需要与城市设计的总规划相互结合,最终确定出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主题思想。城市公共空间艺术是文化内容与城市环境相互协调的艺术造型的一种艺术形式,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设计需要与城市的总体规划相互协调。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具有一定的社会公共性,相当于社会属性。在城市的公共艺术性实施的过程中,公众均能参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可以通过城市居民的投票方案和设计作品进行实施。这在很大程度上要求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师放下架子,听取城市居民的意见,充分了解他们的思想文化以及对于公共空间的审美观念。这样才能创作出城市居民喜闻乐见,同时又具有艺术价值的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作品。第二,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因为城市公共空间是由公众场所、社区、地域、环境所构成的,正是由于这样的特征决定了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形成。第三,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具有多样性。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雕塑作品、地景设计、水景设计、建筑设计、摄影数码、书法绘画等。第四,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具有区域文化性和造型的艺术性。作为一名城市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师,不仅要具备较深的文化艺术素质,还要能够正确的引导城市民众正确的审美观。让城市民众陶冶情操的同时,还应含有较深的文化哲理。

3.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发展趋势和设计重点

3.1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和人们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不断膨胀。在此情况下,钢筋水泥无时无刻不与人们争夺着狭小的生存空间。城市居民已经不再满足原始的衣食住行,而是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设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为城市居民提供交流、休闲、娱乐的场地的同时,还要最大限度的上升空间的审美价值。很显然,对于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审美设计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不仅可以合理的利用分散的绿化空间,而且还能够让城市居民与大自然更好的接触。同时,还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逐渐恶化的城市环境状况,为城市居民制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3.2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设计重点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城市公共空间艺术需要追求高度的自然亲和力、高度的舒适度、高度的人文关怀的城市居住环境。现如今,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设计重点趋向于文化性、娱乐性、自然性、舒适性。首先,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设计重点是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城市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不仅能够为城市的形象加分,而且能够美化城市,有利于陶冶城市居民的情操。在设计的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公共空间的文化内涵,这样有利于驱除城市人内心的烦躁,唤醒城市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城市公共空间艺术设计注重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然的融合,注意把握人们的色彩心理,创造出自然的和谐环境。其次,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设计重点还有低碳节能,绿色环保,而且充分重视可持续发展。低碳节能和绿色环保是城市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核心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人们的节能意识,为大家创造和谐的绿色环境,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4.结语

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作为城市空间形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存在因素,只有准确的定位才能健康长远的发展下去。公共空间的设计关系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同时还影响着城市内部发展的平衡。城市公共空间在为城市提供交流、娱乐的同时,还应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周丽亚,邹兵.探讨多层次控制城市密度的技术方法――《深圳经济特区密度分区研究》的主要思路[J].城市规划,2004(12).

[2]林仲煜,胡纹,金伟.中国可持续城市形态构建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06(4).

公共空间设计要点篇3

现代城市商业空间是人们进行生产交互不可缺少的公共场所之一,商业空间的公共设施与植物造景在城市规划中起着不可缺少的生态化与人性化作用。文章阐述寒地商业空间公共设施与植物景观的实用性、循环性、美观性、生态性、创新性和美学功能性,指出其各自特点,提出现代寒地城市商业空间公共设施与植物景观的设计原则与策略。

关键词:

寒地城市;商业空间;公开设计;植物;景观

我国商业空间建筑综合群出现的时间较晚,受西欧现代主义商业空间设计与理念的启发,大型的商业空间设计规划才逐渐发展起来,商业景观综合体及其公共设施及植物景观的设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此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例如:低碳、环保、绿色经济消费的商业空间建设、人性化公共设施、创意植物景观越来越受人们的喜爱和关注。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商业景观空间的深度思考和研究,如商业空间公共设施区域的利用不完备,形成的“灰空间”,商业景观与商业建筑的协调发展,区域空间的最大利用化。商业空间类型、元素的多元发展,如度假旅游商业景观空间,商业景观中植物、水体、硬质景观和公共设施景观的高效利用,地域空间及特色文化空间的融合。如何形成生态商业景观环境,营造绿色消费理念,体现具有东北、中原、江南地域的商业景观消费群落,创建具有现代地域城市经济文化品牌,最大程度体现人文关怀,形成一座城市中心景观性经济自然绿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生态化商业景观综合体的典范,是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

1商业空间公共设施与植物景观

1.1商业空间公共设施

公共设施是由国家或社会团体设计、组织、提供的,为满足市民的生活需求和情趣而设立,它的设计、风格、材质和数量直接反映一个城市的生活水平,更表现了发展中城市经贸、制度、文明的程度。公共设施设计要注重人文空间表达和实践性人性化设计表达,深度挖掘城市景观的深度文化内涵,为现代城市商业空间公共设施的景观表达提供技术支持。商业空间公共设施,为自成一体的体系,形象活泼生动,用于界定空间类型和丰富空间氛围。商业空间公共设施是人类活动空间中最为复杂多元化的空间类型之一,是在满足社会活动中所需的空间,即满足消费者购买需求的交流型空间的公共设施设计。商业空间的公共设施放置在商业公共环境中,为消费者提供各种休闲、娱乐、观赏和人。纵观各国,商业空间公共设施的设计虽在体量、规格、大小、风格上不尽相同,但它界定了商业空间室内外空间环境,为各种风格的商业空间公共设施提供了技术保障,延伸了现代城市商业景观内在涵义。现代城市商业空间公共设计分为:导向性设施、公共休闲性设施、卫生设施、交通设施和无障碍性设施等。

1.2植物景观设计

植物是生命的有机体,每一种植物对土壤、温度、气候、移栽季节、阴地、阳地、干湿度等生态环境都有独特的要求。如何在商业景观中栽植植物景观,以求得最佳的环境效果,必须遵循商业空间植物造景的特点,遵循自然、生态、科学的植物设计理念,结合商业空间消费场地植物造景的特点,进行植物配置和意境表达设计。在现代城市商业空间植物景观设计中,植物景观设计主要是为了净化空气、分割空间、提供休闲、视觉引导人流,提高人们不同审美购物要求。对植物的选择应注重商业景观植物性表达,不同质地、色彩、雰围的植物景观效果直接影响购物者的消费和审美情趣。

1.3商业空间公共设施与植物景观设计的关系

商业空间公共设施与植物景观设计同属于商业空间中,但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公共设施与植物景观设计,都是为了满足商业空间购物者的需求而设计,公共设施的设计更倾向于硬质材料及功能性的表现,植物景观设计是为商业空间及公共设施服务的,为软质景观设计。公共设施的设计多样,要满足不同空间功能的表达,包括人需要的功能和环境需要的功能。植物景观设计更倾向于环境的渲染与生态性的表现,是审美需求、生态需求、文化需求与心理的需求。商业空间公共设施与植物景观设计密切联系,有许多共同点。

2寒地城市商业空间公共设施与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2.1根据设施功能识别植物景观设计

根据商业空间设施性质和功能进行植物景观配置,商业空间植物景观配置可以有效改善环境、美化商业空间、营造空间,实现商业效益与生态效益有效利用。商业步行街公共设施与购买环境相结合,把场所的特征作为识别设置的前提,不仅要考虑商业场所的公共建筑环境区域情况,还要考虑顾客的流向和集中汇集情况与景观形态、空间形态结合设计,选用常绿乔木、落叶乔木、常绿灌木、落叶灌木、花卉、地被、藤蔓类、垂直绿化和立体绿化的结合种植形式。在商业空间公共设施中,利用植物的景观布局和造景,创造舒适宜人的景观标识空间,引导视线浏览,塑造购物雰围。不同类型的植物景观形式,塑造不同的商业景观公共效果。如在商业步行街的道路两侧栽植行道树种,按对称种植或轴线种植,有疏导人流和引导人流走向的作用,常用的树种多为常绿乔木和落叶乔木,配以地方典型的落叶灌木,绿色、生态,景观效果良好。在商业步行街的主要小广场或游园场地处,其植物景观造景形式多样、丰富生动,植物景观造景多结合场所功能的特征设计,通过公共设施和植物景观围合成开放空间或半开放空间的商业场所,便于人们驻足停留,提升购物品位和氛围,并结合垂立绿化和立体绿化增强空间层次,体现时代感和标示性。在主要小广场或游园场地处,还经常设计音乐喷泉、水体景观和商业表演,提升商业品牌的宣传和符号,营造时间、空间的节奏感。

2.2注重商业空间公共设施与植物景观的人性化和生态化设计

商业空间公共设施与植物景观的设计,离不开人性化和生态化的表达。(1)要与商业空间周围环境的特点相符合,与购物空间相协调,服务商业空间的设计整体,能够引起公众的兴趣和参与。(2)公共设施与植物景观作为实用性很强的设计,整体造型应积极、活泼、生态、人性化,整体的空间雰围的营造应简洁、明快、造型生动,与商业空间的经济性相统一,加强环保、可再生材料的使用,环保安全,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并与装置景观、灯光和色彩相结合,引导公众参与和游戏。(3)加强商业空间公共设施能源保护与利用,商业空间中很多公共设施是能源型的,在进行公共设施设计和使用中,应加大对能源型公共设施的有效利用,注重可持续性、低碳、环保、再生能源的使用,如在商业步行街中,太阳能路灯、射灯、地埋灯和潜水灯等,及服务型和卫生型的公共设施等,尽量节约能耗。(4)商业空间公共设施与植物景观设计要通过自然元素表达人性化亲切的特性,引导公众亲近使用,在满足性质和功能的同时,更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人的交流与沟通,构成与商业空间情感的联系,对规划设计生态发展商业空间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3将公共设施与植物景观相结合,表达商业文化,提升空间的品味与意境

商业空间公共设施与植物景观设计兼有公共生产和产业品牌的双层优点,在商业竞争力、生产利润的推动下,加强步行街商业空间品牌文化建设,有利于推进城市商业化进程,拉动区域经济,实现对生活品质的更高需求。商业空间公共设施与植物景观设计要突出人性化表达,增加交互空间和生态空间的使用,提升商业空间的品味和意境。利用公共设施的设计分割,有效划分商业空间,利用植物景观绿化装饰商业空间,分割、组合、移动植物,体现产业文化,提升商业空间的品味与意境。商业空间公共设施和植物材料的选择,多选择生态、再生、可循环材料,在结构、形式和功能上满足商业空间的长效利用,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使用环保材料。

3结语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推进,低碳环保技术、新能源技术、材料技术和再生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新型材料的公共设施和植物景观形式不断出现,促进现代商业空间建设向生态化、数字化、科技化、环保化演进。我们要更多关注商业空间公共设施和植物景观的设计及使用问题,引导大众的环境审美意识,通过商业空间公共设施与植物景观的生态设计,使生态、环保的观念深入人心,构建人与环境相和谐的发展关系。

作者:孙杨单位:长春建筑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建中,华晨,钱伟.公共设施分布公平性问题初探[J].规划师,2003,(9):78-79.

公共空间设计要点篇4

摘要:文章介绍了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型公共图书馆空间环境设计的新要求,以及大型公共图书馆空间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提出大型公共图书馆内外部空间环境设计与营造的具体方法。

中图分类号:G25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10-0036-03

生态文明是指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文化形态,以尊重生态环境为宗旨,也是环境保护背景下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近年来我国提出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并制定了一系列战略规划。在生态文明视域下,现代公共建筑空间环境设计不仅要求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也需要符合空间环境与自然相适应的要求,并遵循生态设计理念,兼顾人与环境之间的友好关系。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公众接触较多的公共建筑,承担着存储传播文化知识的重任,在空间环境设计方面更应该坚持生态原则,营造优美、舒适、和谐的生态阅读环境,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做出贡献。

1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型公共图书馆空间环境设计的新要求1.1环境的舒适性

大型公共图书馆是为社会公众提供阅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其空间环境设计首先要考虑自然采光、消除噪声等问题,做到多利用自然光源,这样不仅可以提供最佳的阅读光照,也可以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由于大型公共图书馆内部开间进深较大,可以通过设置中央中庭与天窗满足自然采光需求。根据服务功能进行动静空间分区,适当引入各种消声材料与设备,以保障空间环境的舒适度[1]。

1.2空间板块的灵活性

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型公共图书馆空间环境设计应该具备灵活性,有利于提升其应变能力与空间利用率,这也是评判建筑设计质量的重要指标。图书馆建成后内部空间一般难以改变,但是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模式,也对空间环境设计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公共图书馆除去必要的组织空间与功能空间,如交通空间、卫生间等,要求其他空间能够交换功能,采用中央中庭组织能够将多个空间联系起来,实现不同部分之间的无缝对接,形成存储、借阅、交流一体化的全新空间,以满足现代图书馆的高效利用需求。

1.3空间功能的多样性

大型公共图书馆空间环境设计应该针对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从身份、年龄、兴趣爱好等方面进行功能定位,设置多样化的空间组织形式,让用户迅速找到所需的空间环境。如:通过对阅览室内的书架进行排列重组,合理分配站立式预览书架、研究型桌椅与休闲桌椅的数量,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服务需求。同时,公共图书馆内部空间环境设计要求具有辨别性,不同的功能空间要求具有各自的特点,不同楼层的空间设计尽量避免重复,通过在交通空间设置引导标识,帮助用户辨别方向。不同空间内部设备的排列与陈设合理,保障空间通透,以方便进行监督和管理[2]。

2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型公共图书馆空间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2.1坚持生态性原则

所谓生态性,就是具备自然的特征与属性,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3]。大型公共图书馆空间环境设计中,设计者应该遵循生态环境设计的规律,掌握自然环境的生态特征,从保留自然美的角度进行空间环境设计,融入更多的自然元素,形成自然、舒适的阅读空间。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尽量选择天然环保材料,熟悉各类环保材料的功能与用途,并根据施工条件与环境合理利用材料;设计过程中尝试开发环保绿色资源,采用简洁、自然的方式进行室内装饰,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与破坏;通过绿色植物、自然光等营造健康的室内环境,提升公共图书馆室内空间的自然化程度。

2.2增强空间环境体验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情感体验,而人们对空间环境的认知体会,均与其情感体验及生活经历有关[4]。大型公共图书馆空间环境设计中,设计者通过情境分析,有意识地加入多样化元素激发用户情感,将个人体验与空间环境联系起来,形成室内外空间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引导人们积极参与其中,这就是体验式空间环境设计(见图1)。这种设计方法能够吸引用户参与其中,将空间环境作为背景,让用户在获取认知体验过程中协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促进人、物品、空间环境之间的多维互动。同时,设计者根据大型公共图书馆空间的具体特质,采用艺术设计方法与现代技术营造内外部空间,通过对声、热、光、色彩、形态的调整与优化,创造出既满足公共图书馆功能需求,也能够满足用户精神与心理空间需求的环境,激发用户的情感共鸣,使其获得独特的体验。

2.3凸显人文精神

大型公共图书馆兼有信息服务与社会教育功能,在空间环境设计中应该体现人文精神,使其具备有别于周围建筑物的文化气息。在空间环境设计与处理上注重细节,在选址与环境营造方面注重与自然相协调,注重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以艺术设计的魅力吸引读者,并助其提升文化修养。根据大型公共图书馆所处的环境与设计目标,采用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设计符号,以凸显建筑空间设计的主体,通过信息引导表现图书馆的设计风格,加强人们对公共图书馆整体形象的视觉识别,强化公共图书馆的思想内涵与教育功能。如:上海图书馆采用无围墙的开放式的设计格局,体现出图书馆的包容性,正门入口处由十二根廊柱构成知识广场,表达出天、地、书、人合一的思想,具有极高的辨识度。

3大型公共图书馆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与营造方法

3.1地点选择与功能布局

大型公共图书馆属于公益性建设项目,其建设用地多由政府划拨[5]。各级政府在大型公共图书馆建设阶段,应该将其纳入城市公共文化配套设施建设中。各级政府应充分考虑其地点选择以及功能布局的合理性,确保公益性文化设施的高效性与实用性,使社会效益最大化。大型公共图书馆的规划设计应做到以人为本,充分考虑服务对象的数量,根据不同地区的人口数量确定建设规模与建馆数量。在功能区布局方面,应分为文献存储区、读者活动区、特殊服务区等多个区域,以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如:深圳市图书馆新馆占地面积20,000多平方米,藏书量达到400万册,拥有3,000多个网络节点,日均接待读者数量超过8,000人。该馆位于交通便利之地,整体布局合理,造型精巧,是一座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建筑。

文会超: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型公共图书馆空间环境的设计与营造3.2科学选址与环境营造

对大型公共图书馆进行科学选址,是保障其准确定位与规划布局的前提[6]。作为社会公众经常使用的公益性文化设施,其选址应该做到安全、便利,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效益。政府在城市公共设施规划中应预留公共图书馆用地,保障其建在交通便捷、人口集中的区域。同时,公共图书馆作为阅读学习的场所,要求环境相对安静,且环保与卫生达到一定的标准。若将大型公共图书馆选在僻静场所,则难以满通便利的要求,也很难发挥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功能,这就要求设计者适当引入消噪环保设备,为读者创造适宜的阅读空间。

3.3合理规划建筑用地

大型公共图书馆的建筑用地包括多个部分,如绿化、建筑、停车场等。当前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日益多元化,不再是单纯的图书借阅场所或信息交流与传播中心,也是放松身心的休闲场所,这对公共图书馆的空间环境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型公共图书馆的绿化率要求达到30%以上,可适当配置雕塑、花园等园林设计元素,以为读者提供阅读之余的良好休憩场所[7]]。此外,大型公共图书馆在扩建改建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已有的设施与场地,保留原有场馆的使用性质,以避免资源浪费。在确保安全、环保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地面与地下空间,以提高建筑用地的利用率。若有条件可以将暖通房、变配电房等设置于地下,以达到节约城市用地的目的。

4大型公共图书馆内部空间环境的设计与营造方法

大型公共图书馆内部空间环境的设计十分关键,对读者的情感体验与行为存在直接影响,其内部空间环境设计大致可分为三部分,即空间布局、装饰陈设与基础设施(见图2)。

4.1内部空间布局

大型公共图书馆内部空间的布局应融入心理学、生态学等因素,明确不同空间的使用功能,坚持生态设计的策略,保障软硬件环境的美观与实用性。现代化图书馆可以采用一站式服务模式,根据功能不同将内部空间分为阅览区、多媒体区、交通空间等多个区域,每个区域设置相应的标识,方便读者查找与利用。作为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化服务机构,公共图书馆的内部空间设计不仅要求具备教育性与学习性,还要求具备娱乐休闲性,可以通过引入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等拓展空间功能,形成满足读者多元化需求的建筑空间。

4.2内部装饰陈设

大型公共图书馆内部空间装饰陈设的设计可以选择专业室内设计人员进行设计,力求为用户营造一个舒适、温馨的空间环境。内部空间的装饰设计可用不同的色彩,营造不同的氛围。公共图书馆作为肃静庄严的场所,一般采用冷色系进行外部装饰,内部空间可以适当采用暖色系增加灵动感,将装饰色彩与主体色彩区分开来,吸引更多的年轻读者;同时将室外景观引入室内,如绿色植物、雕塑等,保障内部功能空间与绿色观赏空间有机结合,提升图书馆的亲和力;也可以引入视觉导向系统,合理应用文字、板块、图片等装饰元素,充分发挥功能引导、区域引导作用,保障多样化装饰与整体空间相协调。

4.3内部基础设施

大型公共图书馆内部基础设施的布局与形式多种多样,也可以衍生出不同的空间效果。公共图书馆作为文化艺术殿堂,空间环境中的一切基础设施都应该与其文化氛围相契合,并且符合设计者的风格定位。由于室内基础设施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应该根据不同设施设备的特点进行统筹规划,保障与设计格调一致,并兼顾环保与美观性。不同的区域由于功能不同,其中的基础设施布局也应有所区分,如:公共空间作为读者休息娱乐的场所,该区域的基础设施布局应该具有灵活性,尽量给人带来舒适的视觉效果。以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为例,其所有阅览室均设置有方便读者借阅的开放式书架,并将阅览座椅放置在靠窗的位置,采用采光窗与琉璃顶棚进行采光,极大节约了照明用电。

5结语

在当前大力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背景下,生态艺术设计成为公共建筑的必然趋势。大型公共图书馆空间环境的构建应该准确把握生态设计原则,掌握读者的心理需求,充分利用多种艺术设计方法与技术手段,通过合理的空间环境布局与装饰设计,为读者营造环保、清新、幽静的学习环境,更好地体现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价值与环保理念。

参考文献:

[1]程玲,田宏伟,邓菁.高校图书馆室内空间环境设计探讨及实例分析[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64-68.

[2]李静.高校图书馆的适宜性空间环境设计的探讨[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4(3):96-97.

[3]邓元平.基于生态文明视域下图书馆功能设置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11):158-159.

[4]李泽文.生态文明视野下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的思考[J].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3):6-9.

[5]陈鹰,赵建有.学科环境下的图书馆空间设计与构建:以长安大学图书馆交通分馆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3(11):60-64.

公共空间设计要点篇5

关键词:公共建筑;钢结构;空间组合;设计

abstract:publicbuildingsincludeofficebuildings,businessbuildings,andthecommunicationconstruction,etc.themodernizationofsocietydevelopmentforplayedanimportantrole,heavysteelstructureinthenewperiodofpublicbuildingstheuseofthespacemorewidely,thepublicconstructionsteelstructurespaceimplementationoptimizedcombinationisindispensable.thisarticlefromthematerialselection,organization,suchasinstallingthispaperanalyzesthepublicconstructionsteelstructurespacedesignofpreparation,andfromthecolumngriddesign,designsupport,spandesignthreeaspectstotheplanespacedesignkeycontent,hopetohelpafollow-upstudy.

Keywords:publicbuildings;Steelstructure;Spacecombination;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公共建筑包含办公建筑,如:写字楼、政府部门办公室;商业建筑,如:商场、金融建筑;通信建筑,如:邮电、通讯、广播用房等。其对于社会现代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新时期重型钢结构在公共建筑空间中的运用更加广泛,对公共建筑钢结构空间实施优化组合是必不可少的。

一、公共建筑钢结构空间设计的准备

钢结构不仅承载力大,且可运用于大范围建筑结构体的支撑体系,满足了公共建筑空间利用的需求。把钢结构引入公共建筑,在保护内外部空间不受损坏的同时,提高了区域空间的利用率。

1、选材方面。材料是重型钢公共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重点审核的内容,工程单位选用不同型号、材质的钢结构,如图1,对加固设计方案的制定都有影响。设计人员主要是根据钢构件的外形状态、尺寸大小,设计出标准的重型钢结构。设计中要在钢柱的上、中、下等位置作出标记,以保证结构分布的平面度、垂直度,提高工程图纸的规范性。

图1钢结构选材标准

2、组织方面。现场人员要对重型钢公共建筑结构的具体情况详细了解,结合收集到的数据信息组织各人员参与设计,设计公共建筑施工流程是最为关键的。设计准备阶段:对钢结构公共建筑的构件数量、连接数量等详细计算;按照钢结构配合形式选择适当型号的起重机设备;规划钢结构安装的具体方式;规划设计方案实施的流程。

3、安装方面。钢柱是重型钢公共建筑的重要组成,安装前期要对钢柱结构合理规划,使其发挥出最大的支撑效果。如:准备阶段需把钢柱设计成平面形式,再结合地脚螺栓把钢柱与公共建筑的底层结构组合起来,钢柱落脚点位置的控制要与图纸标注的一致。此外,重型钢结构中的支承面、支座、地脚螺栓等构件之间的误差要保持在标准范围内。

二、平面空间组合设计的重点内容

平面空间是公共建筑的基本空间要素,也是建筑物设计阶段需要注意的重点。由于公共建筑对其使用性能的要求十分严格,若建筑空间的利用率偏低,则阻碍了项目工程收益水平的提高。在空间组合设计中,应对平面空间进行优化设计,并且选用合适的钢构件加固建筑体。未来公共建筑钢结构的组合设计需注意的内容如图2。

1、柱网设计。柱网结构的设计要考虑长度、宽度、跨度等主要参数,从根本上来说,柱网结构的设计也是选择公共建筑跨度、柱距的过程。设计柱网结构能分担重型钢架所承受的荷载,为现场钢结构组装提供科学的指导。设计人员要根据收集到的工程参数,对柱网分布形式、钢柱数量、分布点位等详细规划。

图2小户型平面设计的内容

2、辅助设计。辅助构件可选择高强度螺栓,凭借构件的高强度性能可改善重型钢的承载性能。辅助构件通常设计在重型钢材连接处,通过焊接、施压的方式进行加固处理。考虑到重型钢公共建筑跨度大、承载中等特点,在其薄弱环节应设计有效的辅助构件,增强钢结构的支撑力量,延长公共建筑的使用寿命。

3、跨度设计。根据钢结构建筑标准,重型钢结构公共建筑的跨度在12m为最佳,每一层建筑的高度在5m左右。公共建筑平面设计要结合实际生产的运用需要,合理调整空间内地面的分配方案。重型钢结构公共建筑平面跨度大小的控制十分重要,若设计参数不合要求会影响到钢结构性能的正常发挥。

结论

综上所言,一般情况下,公共建筑涉及的空间区域广阔,地面覆盖的面积比小型建筑大许多,若依旧设计传统的建筑结构则难以满足功能要求。重型钢运用于公共建筑,在增强空间承载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李香敏,陈茜夷.住宅建筑空间与景观环境整合途径[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01)

[2]江菊珍.从设计实践中浅谈建筑空间的基本要素[J].广东建材.2010(01)

[3]本刊编辑部,martell.保罗・安德鲁:诗意建筑空间的跨界再现[J].艺术与投资.2010(01)

[4]芦伟,巩玉发.建筑设计中的空间组合探析[J].中外建筑.2006(05)

[5]陈俊峰.住宅套型空间组合设计探讨[J].住宅科技.2008(12)

[6]彭栋.住宅建筑设计中空间组合探讨[J].科技资讯.2008(20)

[7]施嘉霖,杨霞.住宅建筑节能技术评价方法研究与应用[J].建设科技.2010(16)

[8]冯纪忠.“空间原理”(建筑空间组合设计原理)述要[J].同济大学学报.1978(02)

[9]张新敏.住宅小区空间环境设计探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

[10]林龙.初探建筑小品在住宅小区中的民族文化传承作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03)

公共空间设计要点篇6

1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设计要点

经济全球化带动了社会经济发展,提升了居民消费水平,城市居民在要求便捷、绿色交通出行的基础上,也对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艺术设计,不仅能够提升人们的审美水平,也能够展现出城市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出入口、垂直交通空间、站厅空间,以及天花板、墙壁、展台空间都可以成为设计师艺术作品展现的空间。通过选择合理的材料、色彩、照明、绘画、雕塑来进行各种各样的艺术设计,能够充分体现出城市的新文化,也能够展现出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整体性、简约性、本土性以及传媒性等特点。设计师也可以通过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艺术设计来体现出城市文化的品位与特征。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公共空间的特点在于地下空间,地铁站的主要功能之一为人流集散,因此,设计师可通过色彩、形态等要素来表现地下空间的艺术形式,通过精致的艺术加工来提升人们的艺术感知力和审美情趣。

2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主要公共空间设计要点

1)出入口空间设计:车站出入口主要功能在于连接车站与地面的空间,也是城市公共交通与城市建设发展程度最为直观地体现。车站出入口的外形设计、色彩应用、材料使用更加偏向于城市的常规建筑,因此车站出入口也能够直接反映出城市建筑材料的发展程度和建筑技术的发展程度。在车站出入口的设计方面,不仅要体现出城市空间的整体性和艺术性,也要体现出城市的文化特点,保持其节点功能的同时还能够与周边的广场、建筑底层空间、公园以及街道等要素融合在一起。2)站厅空间设计:车站中间站厅是一个过渡空间,这一空间多处于地面与车站的站台之间。站厅通常设置有较少的商业服务设施,配置有LeD(发光二极管)大屏幕,作为传媒宣传的主要媒介。这一空间界面给予了设计师较大的发挥艺术灵感的空间。在艺术表现方面,设计师可以充分采用室内装潢的材料、照明以及色彩原理,重点突出车站的设计主题,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能让乘客得到视觉享受。3)天花板设计:在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公共空间。中,能够最为直观进行视觉传达设计的部分就是地铁站的天花板。天花板多为长条形状,占视觉空间较大。天花板的位置较为特殊,不同的高度采用不同的设计风格能够避免地下空间带来的压迫感。在车站的天花板设计装饰方面多采用简洁的现代元素,不同的城市可以根据当地的民族文化来添加具有文化特色的元素,也可以通过立体装饰来增强空间感。4)垂直交通空间:车站的垂直空间为车站不同层间的连接空间,会设置阶梯、电梯、自动扶梯等设施。车站的出入口朝着不同的竖向空间层面延伸,能够最大程度满足其功能性。垂直交通空间的设计主要包含灯具的选择和环境格调的设计,通常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设计出具有韵律感、色彩感的空间环境,有效缓解地下空间的单调感。许多城市增加了阶梯的数量,响应全民健身号召的同时也能够降低电梯的能源消耗。5)墙面、地面的设计:在车站中,乘客视觉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就是车站墙面与地面。墙面的设计通常会采用动静两种形态,静态设计多以墙面艺术为主,动态设计则可以结合列车的形式与图案拼接达到动态的效果。这两种设计都有相应的广度和范围,对材料、图形、造型、光影的应用应充分结合城市社会文化。地面作为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中应用性最高的部分,能够直观地体现出车站空间设计对乘客的人文关怀,在乘客生理方面,要确保地面的安全性,避免出现乘客摔倒情况;在乘客心理方面,可采用颜色暗示法来营造出安全的效果。墙面与地面要达成和谐美观的视觉效果,既能确保车站空间的整体性,同时也能够体现其功能性。6)站台空间设计:站台是车站最为重要的公共空间,站台除了必要的长度、宽度以及高度等之外,也应当具备清晰明了的空间标识,重点突出站台的视觉效果。因此,在站台空间设计中要体现出鲜明的艺术特征,使乘客在候车的过程中能够从站台空间中体会到艺术的趣味性、教育性以及地域性。7)公共设施空间设计: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生活的重要空间区域,覆盖着非常宽广的范围,高峰时段的客流量也有着超越运载能力的情况。完善的公共设施空间能够为滞留在车站空间中的乘客提供优质的服务。因此,公共设施空间设计不仅要考虑到美观性,更要考虑到能否为乘客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并充分体现出车站空间的人文性,为乘客提供更加细致和有效的服务。

3结语

公共空间设计要点篇7

关键词:哲学;唯物辩证法;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实践

哲学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有形式,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意识的概括和总结,对人类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具有启发、引导和指示的作用。马克思强调哲学思想应源于生产实践,指导生产实践,从而成为实践的哲学。而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就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更为人性、合理、科学和系统的设计方法,使之适应时展需要,从本质上去实现生态、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设计理念。哲学思想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对立与统一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构成本质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体系中,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对立面之间的斗争和统一,不断解决矛盾,推动事物向前发展。将其应用到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能有效的解决公共空间的功能性与视觉艺术性之间的矛盾,公共空间规划与旧有布局的局限性之间的矛盾,时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以及地区性与城市发展的开放性之间的矛盾等问题。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所包涵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内在功能和外在形式、形式法则中的构成安排等内容,都体现了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设计师需要做的就是从这些对立的差异面中寻找它们的联系,去利用和化解矛盾,使之从对立走向统一,达到“和”的境界。

一方面,一切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个性和共性的辩证统一。功能与形式上的设计法则是普遍原理,而每个具体的设计实践又都具有各自的特殊性,设计中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据不同的环境与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构思和规划。

另一方面,矛盾的特殊性还表现为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统一。要求设计师在设计实践中抓住重心,规划时主次明确,层次清晰。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所包含的信息往往是多元的、复杂的,多元的信息要围绕着主导信息有序地排列组合,否则必会导致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主题传达的模糊。

二、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重要内容

唯物辩证法强调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现象都不能孤立存在,要求用联系、全面的观点观察、分析、处理问题。在中国,设计的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和园林设计中得到广泛体现,其设计本质就是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和联系。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涉及到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众多领域。随着网络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设计师不能仅仅局限在设计的某个局部看问题,而应将设计看作人与世界建立起来的某种关系而对其进行整体上的思想把握。设计是在使用目的与外观表现的统一中取得自身的审美价值的。

从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构成形式上来分析,空间建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设计师应从设计作品的内部与外部、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诸种联系中综合地把握设计对象,以实现公共空间的和谐统一。

三、理论与实践结合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关键

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客观活动,只有我们正确的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才能够真正实现城市公共空间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人们对于自用空间的拥有和使用体验,逐渐形成成熟的空间意识,他们必定会更加关心涉及到自身体验感受的公共空间的设计工作,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合理建议,这些都是实践和使用经验的总结。公共空间设计应该更加重视人们实际使用,将民众意向和专家意见结合,充分考虑国内外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的设计经验,用先进的设计理念作为指导,进行经济合理、带有前瞻预见的创造性设计。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进行公共空间设计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可以调动广大市民的参与社会公共空间设计的积极性,体现出城市中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理念,创造出能够体现出地域特点的,更具人文气息的公共空间。其次,可以减少设计规划失误,集思广益,综合多方面意见让设计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同时可以使各参与方有合理的途径交换意见,避免设计形式化、程式化。

四、发展的观点是进行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规划目标

《周易》和现代物理学都把变化看成自然界最本质的现象。《周易》的“易”字,其基本含义就是运动,而且是发展的运动。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运动本身就是动态联系,联系和相互作用又是运动的原因,创造和创新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本源动力。现代设计的目的是要不断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因而设计形态的发展也是没有止境的。

同时,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综合性,需要设计师拥有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任何单一的思维方式都不能解决设计问题,设计思维要求理性和感性、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历史等辩证思维方法的综合运用,总结起来就是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指导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一方面,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一定要从一个长期发展的角度来分析,既要考虑城市经济发展、面积扩张、人口增长、功能需求的复合性、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等客观情况的发展,又要考虑传统文化的延续、民俗的传承和思维方式、审美观点的变化等意识形态的发展。

另一方面,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认识和把握“度”(适当的比例、关系、结构)的范畴也是非常重要的。儒家思想的“中庸”反对“过”或“不及”,“过犹不及”即“中庸”之道的真谛。道家的阴阳转换、物极必反规律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实际上也就是强调发展的适度与合理,应用于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可以具体理解为功能种类的适度,规模大小的适宜,形式的变化和冲突适于大众的审美认同等,要求设计符合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

综上所述,哲学的基本特点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主动地把握事物的变化规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城市公共空间要求设计不仅要进行充分的实地勘察、调研和分析等实质性工作,还应遵循客观规律。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最重要的是处理好人与城市其他元素的融合,既要充分的满足它的功能需求,又要注重城市已有的基本格局、文化传承和未来发展的能动性,还要体现城市的性格和形象,符合公众的审美认同,以实现人与空间环境、物质与意识的完美和谐为最终的设计追求。

参考文献

[1]吕国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

[2]聂锦芳.哲学原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

[3]吕红.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4.

[4]田银生,刘韶军.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5]钱达.浅论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硕士学位论文).江苏科技学院,2006.

[6]刘志国.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硕士学位论文).武汉理工大学,2006.

[7]李志中.谈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现存的问题及对策.山西建筑,2003,29(11).

[8]王鹏.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9]黄亚平.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公共空间设计要点篇8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景观设计

1城市公共空间概述

1.1基本概念

城市公共空间广义上指的是城市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绿地、广场等,主要面向公众开放并举行各种活动。其特有的公共性决定了与市民生活的密切联系,是人们生活、游憩以及人与人交流的主要场所。城市公共空间在本质上属于城市设计的范畴,是“城市”和“公共空间”相结合的产物。凯文・林奇把城市公共空间分为郊区公园、市内公园、广场、线性公园、运动场和球场、荒地和儿童游乐园等六种类型,这些空间参与到城市形象的塑造,并为市民提供许多建筑所不能提供的服务。城市公共空间由基面要素(或称底界面要素)、围护面要素(或称侧界面要素)和设施小品要素(包括公共艺术)构成,三种空间构成要素在不同的空间类型有不同的体现方式,共同创造一个展示城市的精神与形象,承载城市活动,执行城市功能的特色空间环境。

1.2城市公共空间的类型

城市公共空间包含的范围广泛,类型众多,本文所研究的城市公共空间类型主要是指城市广场、城市公园、街道空间以及滨水区。

(1)城市广场。广场是空间领域中因为有了民众的广泛参与而具备了社会属性的人造空间。最初的广场发源于古欧洲中叶,是市民公共性的重要表现形式。由街道、绿地、建筑物构成的广场在欧洲城市中地位独特,是普通市民举行集会、游行、演讲、娱乐的主要场所,在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通常对城市广场所形成的共识在于:通过硬质铺装和相关构筑物限定的的空间;主要构筑要素包括:植物、道路、绿地、山水和铺装,并禁止交通工具内部行驶,划定停车区域;承载着休息、娱乐、静坐、观察周边人群的作用,可为参与者提供餐饮、卫生、娱乐、购物等乐趣,是一处自成体系的公共空间领域。从上述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多种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城市广场具有严格的边界和清晰的节点,是城市的灵魂所在,在这里应该看到的是现代化城市中富有魅力的生活百态。因此,城市广场本身应该具有吸引大众的独特魅力,要做到这些,就需要它拥有宜人的尺度,对季风、阳光、水循环等小气候的参考以及围合的空间界限和完善的基础设施等。

(2)城市公园。城市公园是城市绿地的一种表现方式,是设计师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并使空间、绿地、铺装和山水等要素所创造的生态性、经济性、人文性的城市公共空间类型。修建城市公园主要是出于长期居住城市的人们回归自然的愿望以及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需要,又被称为城市的“绿洲”,其服务的对象是普通民众,更好地促进市民之间的相互交流。目前都市中的城市公园同样具备美化城市生活、舒缓市民压力、生态和教化的各种传统职能。同时,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和城市居民价值观的转变也使今天的城市公园承担了比过去更复杂、更多元化的城市功能。

(3)街道空间。街道空间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形成的基本骨架,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要素之一。从功能层面,城市街道是连接各个区域之间的纽带,是城市机动通得以实现的物质载体;从美化环境层面,现代城市街道被人们亲切的称为“城市绿廊”,是构建城市景观的重要要素,是城市外部形态的表现之一;从社会层面,街道是城市各种活动展开的舞台,是体现城市精神的重要场所。街道是从城市区域系统中划分出来的带状空间形态,与城市广场、城市公园的空间形态和交通结构相比具有更丰富的方向性、动态性。同时,街道具有更多的人文气息,除了具有改进交通、美化环境的功能以外还具备典型的经济性和商业性等特征。

(4)城市滨水区。城市滨水区在地理上是指天然的湖泊、海洋等与城市建筑相邻的空间区域,是市民与自然接近的纽带。城市滨水区在城市公共空间中最具自然性和人工性结合的特点,由陆域、水域和两者交接的水际线组成,是城市记忆与历史的载体,是城市魅力最显著的体现。目前的城市滨水区多数在满足人身安全的基本前提下,综合运用生态学、美学的基本原理以逐渐恢复城市水体的生态修复功能。城市滨水区应当能够为市民提供安全、舒适、持续、亲水的自然环境,同时还要深入发掘城市文化和滨水文化,打造有浓郁人文气息的滨水区,提升整座城市的文化品位。建造充分体现本地区文化的城市滨水区工程,关乎生态民生,一定要慎重处理。城市滨水区的建成涉及规划、景观设计、水利工程等多学科的交叉,要关注滨水区各个功能区的合理配置和交通的便利性。城市水体是城市生存的依靠,同时也是城市独特的人文景观。在当今社会中,建设滨水文化氛围,唤醒广大市民热忱的保护自然水体和传统景观文化的意识,对塑造有魅力的城市风貌起着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采取将滨水区的开发和土地开发有机结合的方式,这也是提高国土面积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性的有效途径之一。

1.3城市公共空间的效能

优化城市化中公共空间的建设,能在汇聚人心的基础上,为城市居民创建出更好的生活环境,在逐步增进城市公民爱护环境公共意识的同时,促进整体城市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相反,倘若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没有建设出高品质的城市公共设施,没有完善的公共配置,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城市供需要求,从而导致社会政局的动荡,引发违法案件的发生。就实际情况而言,人们不难见到很多风景秀丽的公共场所都被政要机关或者是高级会场所所代替,使其成为平凡百姓触手不及的宏伟建筑,而常见的旅游胜地也被征用成为特殊的城市用地。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由于人们城市空间意识的不断增强,部分特殊用地已逐渐回归本真,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城市公共空间。

2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分析

2.1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含义

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内容宽广的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的综合应用学科。这一学科从诞生、壮大到成熟,其研究和设计的对象和范畴也不断变换,包涵越来越广,从屋后小花园一直到整个地球圈。目前,景观设计师在我们周围生活中随处都有贡献。该专业的学者和大师的作品经常在规划项目中得到体现,包括新城镇、区域自然系统、城市公共空间、滨水区、写字楼环境、城市广场、公园和绿色通道等。由此可见,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已是提高生活品质不可或缺的美化手段。结合所指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城市公共空间景观也就是由城市公共空间所提供的供人们欣赏的景物,所强调的就是所有公共空间构成物的整体效果给人们的感观享受。它包括城市公共空间里的花草树木、地面铺装、景观小品、建筑雕塑、地形起伏等等。根据景观的本质属性,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可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由本土自然地理环境所决定,构成单位有平原、山地、丘陵。沟谷、河流和湖泊等组成,自然景观是地域性的综合表现。现代城市的人文景观主要体现在城市建筑、城市功能区、城市街道、城市广场等。人文景观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产生,因此具有人文性、民族性、历史性、地域性和实用性等许多特点。根据景观的柔和度,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软质的,如树木、花草、水体、音乐、阳光;另一类是硬质的,如地面铺装、墙体、栏杆、雕塑小品。软质景观,通常是自然存在的;硬质景观,通常是人造材料的。

2.2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对城市的现实意义

(1)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是城市特色的体现。纵览古今中外,城市塑造的公共空间景观是城市特色和魅力的体现,展示城市的公共空间。比如,布拉格、福罗伦萨、锡耶纳等欧洲中世纪的古老广场和街道描绘出的城市的历史形态,展现出欧洲中叶名城独具特色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水城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也是著名的地标,显示着城市的古老魅力。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海黄浦外滩扮演着城市的形象,储存着太多的城市的无限魅力,包容着人们的城市生活。由此可见,无论是古代漫长的传统生活还是当代高速的现代生活,城市的公共空间永远是人们生活的核心所在,景观营造是城市空间的重点表现。

(2)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是市民生活的重要环境。城市中的生活空间需要景观来装点,这是每一个生活在城市的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和基本单元。借助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我们可能够很清楚地意识到,即使在一个普通的城市中生活,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人们使用城市公共空间的时候,每个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各不相同,但都想找到一个符合人体机能的舒适的自然环境,作为普通人类的喜怒哀乐和穿衣住食,这些都需要一个相应的空间环境来满足人类的不同要求,即建立满足当代的配套的生活环境空间。在安全问题得到很好解决的同时,城市公共空间景观作为城市生活的重要依存,容纳着不同人群的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三个方面的内容,它们的共同作用反过来又使得城市和居民的公共空间景观变得赋予生气和魅力。城市空间环境的自由度越高,安全度越好,人们的自发性和社会性活动机会和行为就会越受欢迎,在以后的城市建造和改善中,就会更加注重景观的大众感受,以便产生更和谐和安全的生活氛围。在满足市民归属感的精神层面上,景观的营造可以通过借鉴凯文・林奇城市印象五要素来诠释和解读,建立点线面结合的空间复合层次,解决人们的定位需要和生活归宿感。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使用主体市民来说,公共空间景观的使用和感受需要在精神层面上加以突出。价值突出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除了在硬件上加以变现,更多的是要满足市民精神层面的渴望,通过利用各种资源和凝结设计者的智慧来塑造形象,影响城市的表达和人们的感受。

2.3现代城市公共景观现状

众所周知,城市是市区群众生活聚集的区域,而现代城市社会中趋于多元化发展的状况,会从多个层面上去影响到当前城市公共景观形象艺术风格的形成。例如当前城市的建筑,当前城市的色彩、雕塑、服务设施等等,可以说城市公共景观形象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不只是可以体现出现代城市独有的文化特征,并且也能够去促进了新时期我国城市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如今城市公共景观的形象成为了城市形式的载体,也能够成为现代城市价值的重要构成。一般人们去一个地方旅行,是为了欣赏这个地区所独有的文化景观,也从而去了解不同地区所具有的文化特色,实现了拓展视野的目标。但是目前我国城市公共景观设计的现状与发展依旧难于与现代社会发展相协调,例如许多城市公共景观的设计缺乏科学性的规划,一味地想要提高自己城市的名誉与品位,就投入了大量资金来建设自己的“面子工程”。我们所要建设的城市景观艺术是给予群众一种感悟艺术的事业空间与没有限制交流的文化艺术场所,是不能够将公共性与艺术性混合在一起的,这两者需要有各自的侧重点。我们在给予其审美价值同时,需要去努力展现出自身具有的公共艺术内涵,使得两者能够在当前公共艺术领域中形成一种和谐、统一的状态。

3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3.1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常见的问题

我们说城市景观设计对于一个城市发展有着巨大促进作用,不能忽略的是,在实际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依旧存在着诸多问题,笔者在下文中简要论述:

(1)城市景观失去原有特色。随着现代城市不断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传统景观与文化遗产频繁遭受破坏的现象。部分城市为了扩大路面,砍伐了道路两旁的古树。一些传统民宅都被铲平,取代的是毫无生机的高层楼房。诸多传统景观、名胜古迹是一个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民族文化积淀的客观反映,对于城市历史发展、文化风俗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并且传统景观、风景名胜也是一个城市地区的特点体现形式,但是当前众多城市的公共景观因为盲目地建设而显得十分平庸、失去了原有的特色。

(2)城市景观设计时忽略了软质景观的设计。诸多城市公共景观的绿化设计过程中,会将设计的重点放到构成景观环境的硬质景观中,通常会忽略了绿地、林荫这些相对软质的景观设计,让一些绿地草皮、花卉成为了整个城市景观设计中的附属地位,因此需要我们后期设计中注意。

(3)城市景观设计相对奢侈。我们说城市公共景观提高档次的基础就是功能的合理性,但目前所谓的档次被人们理解成为是磅礴的气势或者考究的用材。很多城市我们可以看到“城市广场化”、“园林宫廷化”、“绿地观赏化”等现象,一些人们片面地认为,必须要建设具有标志性的设计,才能够提高整座城市的气势与档次。

3.2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对策分析

(1)城市景观设计要与自身历史文化紧密结合。我们说在实际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务必要与城市自身文化历史紧密结合,一方面要突出城市具有的现代化特征,另一方面也要去充分展现出来城市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所以我们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要将城市原有的古建筑群体等文化景观渗透进去,在设计景观的时候,要与城市古建筑群协调,这样就不显得突兀,也有种和谐美感。如果两者难以紧密结合,那么就可以选择分区设计的形式,可以将城市布局成为了古城区与新城区,就保证了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景观的和谐,也不会去打破原有的城市设计原则。

(2)城市景观设计要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我们说每个健康的生态系统,都需要有一个完善的食物链与营养级。而秋天落败的枯叶就是春天生命生长的养分,如果一味地去清除了公园的落叶,那么就等于切断了自然环境中闭合的循环系统。我们在城市绿地的维护管理过程中,要使其废物变成营养,例如借助返还枝叶、返还地表水补充地下水等生态设计思路。

(3)城市景观设计要加强生态绿地建设。我们说在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绿化是难以忽略的一个环节,在实际设计过程中,需要尽量地保留城市绿地原有的自然特征,在城市河岸边的一些带状的公园都要尽量去保留,构建起城市的绿色通过,确保城市生态环境的完整。另外,我们在城市景观绿色设计过程中,可以去推广屋顶的绿化设计,去对城市环境进行调节与改善。

4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要素及方法分析

4.1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要素

(1)功能区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根据城市历史、城市规划或政策规定的影响,可分为行政活动区、经贸商业区、文化休闲区、科教区、工业区、居住区、交通枢纽以及一些传统活动区域。它们不仅满足城市中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也同时体现了城市为居民更好服务的功能。

(2)景观体系。城市公共空间景观体系是一个综合系统,它主要包括城市轮廓线系统、廊道空间系统、板块空间系统(如公园等)、观光路线、视线走廊、眺望系统以及城市建筑景观系统等。他们是城市视觉品质的主要表现特征,为城市空间生活提供美学服务和城市旅游体系。

(3)重要节点。街道、广场、雕塑、标志物、交叉结点及公共设施等,为城市重要标志或重要节点,他们为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生态效益。公共城市绿地、城市公园、广场、河流、片林及道路等这些本土景观为城市提供水分涵养、吸尘降温等生态服务,同时也有生态隔离和减震避灾的作用,为城市提供了景观与生态的共融和多样化。

4.2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要求

(1)景观设计的整体性。城市景观环境作为城市外部空间设计,最重要的是应与城市周边的建筑、空间、色彩和环境等相协调,从大局着眼,整体组织景观体系,人与环境关系;在高度统一的规划设计建造出更加符合人性的景观环境。

(2)景观设计的可持性。从城市宏观上,景观设计要使整个城市建立在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景观场所除了在城市为人们提供户外休闲、健身、娱乐等活动场地外,它还要提供协调城市内外发展、土地的有效利用、城市避震减灾、城市美化、减少污染等多方面的功能,保障一个城市及城市景观的可持续性发展。在可持性发展中,景观也是具有生命周期的。现代的景观表现越来越注重其在时间上的延续性,在空间上的扩充性,景观展现能随着时空的变换而变换,能在空间和场地上展现出弹性。所以,经典的景观艺术必定经得起时间的锤炼,兼容自然、人性与传统。

(3)景观设计的地域性。各异的地域特色和礼仪风俗等诸多因素造就的文化风格,同时在政治经济和人文发展的影响下,自然而然形成了千变万化的文化风格和设计符号。因此,在对当下城市景观的综合规划和整体设计的时候一定不能抛弃传统的地域文化,不能忽视文化资源在城市特色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4)景观设计的宜人性。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满足当代景观的使用功能下,能够更加深入探讨人类真正的本性和需求。细节上,设计者应体验宜人的比例,作品应表现对人们心灵感受的重视。每一个公共空间的品质和它形成的氛围,都影响这人们的交流情感。宜人的尺度空间能更好地营造场所精神,小的尺度空间能表现出城市活力的最佳媒介。公共空间景观在整个城市开放系统的功能定位,要参照城市,根据不同的尺度规划,从宏观、中观、微观进行规划设计,构成丰富的、适宜的、合理的空间结构

4.3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方法

4.3.1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建设

①伴随着城市居民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人们可以用来休息和娱乐的时间随之减少,因此在这紧凑的生活节奏中便利的交通设施则显得尤其重要。所以,方便的交通设施是进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重点内容。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人流、车流相对集中的区域,应具体做到让人流与车流分开运作,这也是实现公共空间设计的关键内容。②公共空间的魅力具体表现在良好的人文景观设计上,给人们带来视觉享受,就公用空间中的美好景观切实体现在:公共空间以其独有的宏伟景观,在陶冶人们情操的同时,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美的享受,从而创建出美好的人文景观建设。简而言之,优秀的公共空间设计应拥有自身个性的环境设置,从而给人以轻快愉悦之感。③不管是怎样的公共空间设计,环境都应是干净整齐的,人们身处于这类空间环境中,能感受到轻松愉悦。具体而言,维系公共空间内的环境卫生,不只是清洁人员的责任,而应是整体社会成员的责任,需要每位城市居民自觉地遵守公共秩序。事实上,在我国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中,由于工作人员没有切实落实城市环境管理以及维护工作,从而使得公共空间的环境建设退化严重。对此,建设人员应积极加强环境管理,健全环境意识,促进空间建设的有序发展。

4.3.2城市公共空间设施建设

①在公共空间中,人们活动时间以及行为机制都是不稳定的,然而它却是一个人流量相当集中的地理区域,其间的设施都是可为人们活动提供便利的基础设备,因此,不管是商品经营者还是商品消费者,建立健全的基础设施配置都是极具现实意义的。②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时,配置相应的休息设施非常重要,是为人们提供短暂休息点的必要设施。在前期成功的公共空间设计案例中,都会在指定区域内设置相应的休息设备,在环境优美的地区安装长椅、板凳等。同时将其长椅、板凳的配置融入整体景观建设中,使其成为一体化景观建设中的一部分。③有人说,城市公用空间建设即现代城市生活中的“家居建设”,而如何使这一城市家居建设更科学、更富有人性化,相关建设人员可以具体参照国外先进建设案例。例如:公共空间中的健身器材设计,应切实符合普通大众的生活需求;公园中摆放的长椅,最好选用没有棱角的板凳等,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小孩、老人因为磕碰受到伤害;景观池塘的设计,应尽量将水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从而有效规避小孩因为玩水而造成意外事故的发生。

4.3.3城市公共空间文化氛围建设

①在公共空间文化发展潮流中,通过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的融合可以形成一种具有艺术美感的空间领域。因此,在进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时,工程人员应深入发掘具有城市文化内涵的理念,结合传统的文化观念,将其作为整体城市形象的浓缩版本。在现代繁忙的城市生活中,为人们提供放松休息的场所,从而创造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城市空间。②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念中,重点内容是为人们提供娱乐、休息的场所,让人们意识到自己是公共区域内的主人,同时在公共空间建筑设计中逐步融入城市风俗建设理念,深入剖析城市中的文化背景,将其灌输到系统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展现出浓厚的地域特色。在此基础上,建设人员应着重创造具有文化内涵的人文景观,变无形文化为具体的景观建设,创造出能代表城市面貌的作品,为人们提供能让身心休息的场所,让人们在繁忙的城市生活中能够拥有一个小憩的场所。

5结束语

总而言之,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已然成为现代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公共景观设计是现代城市设计中的重要构成,但是通常多数景观设计只是局限于解决功能等理性问题,但是忽略了城市景观对于整个城市形象的影响力。为了能够实现城市景观设计的终极目标,提高整体生活环境,城市公共景观设计成为目前研究者需要认真探讨的课题。对此,在进行城市公共建设时,相关人员应切实把握空间设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在明晰公共空间建设效能的同时,深入探析城市化建设发展潮流,针对空间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从整体上研讨设计模式,从而促进城市空间建设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磊.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景观[D].天津大学,2008.

[2]周波.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D].重庆大学,2006.

[3]耿美云.城市公共空间特色景观衍续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9.

[4]李星汐.城市特色文化与城市景观建设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

[5]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9.

[6]郭晋平,周志翔.景观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1~6.

[7]吴良镛.论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与创造的历史任务[J].城市规划.2003(5).

[8]罗锋,现代广场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延续[J].剑南文学,2011(55)

[9]朱军.公共艺术与城市景观建设[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04).

公共空间设计要点篇9

摘要:本文就城市公共空间的作用和基本特征;汽车时代对公共空间的影响;城市公共绿化空间设计进行初步的思考,归纳公共空间设计要点,以供交流探讨。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Keywords:urbanplanningoflandscapedesignofpublicspace

abstract:thispaperofurbanpublicspacefunctionandbasiccharacteristics;theageoftheautomobileofapublicspaceinfluence;Urbanpublicgreenspacedesignforpreliminarythinking,inducespublicspacedesignpoints,forcommunication.

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复杂的居住形式,是反映着社会发展过程和发展水平。城市设计问题是伴随着城市而出现,又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深入的,可以这么说有了城市建设就有了城市设计,城市设计作为以提高城市的形体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实践行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快速而持续的发展,城市规划设计得到空前的发展,几乎所有城市建设项目都把城市空间设计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

一、公共空间的概念

城市空间也称开放空间或开敞空间,是指为了满足城市的某些功能而存在的空间体系,也是城市中待开发的空间,是人们进行社交活动场。主要包括街道、广场、公共绿地、河流以及建筑物之间的公共外部空间。在当代城市人口稠密的社会背景下,公共空间更显得稀有珍贵,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的建筑实体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城市亮丽的风景线。

城市公共空间既包括自然土地、人为的户外空间,如广场、街道、公园等,也包括在室内进行公共活动的空间,如服装市场、电影院等。第一类公共空间是人们进行节日聚会、休闲散步、旅游观光的好地方;第二类公共空间则是用来工人们进行商品交易、日常生活、娱乐消遣活动的空间,两者在城市发展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公共空间的作用

城市公共空间被誉为城市生活的“客厅”,目的是提供公共活动场所,提高城市生活环境品质,维护、改善生态环境,保存生态和景观意义的自然环境,维护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体现环境的可持续性,有机地组织城市空间中人的行为和文化、教育和休闲功能;改善交通,提高城市防灾能力;美化城市环境功能等。

三、公共空间的基本特征

关于“空间”并没有确切的定义,因为空间随地点的不同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城市公共空间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多样化,其中空间的整体性和空间与人的思想是最主要的两个基本特征。公共空间的整体性事营造具有特色空间环境美的关键之一,空间的整体观不仅是认的感知,更重要的是设计的实质,如果一个公共空间被人看了之后毫无感觉,那么这个公共空间注定是失败的,公共空间的整体性与城市的关系,正如“一块肉和一锅粥”的关系。公共空间整体性主要表现在对场所精神的理解及传承上,表现在对空间形态的控制上,表现在公共空间的统一和协调。人们对空间的体验和感知程度是公共空降创作成功与失败的主要衡量标准,人们对空间的体现不仅仅是简单的视觉效果上,感觉和知觉也是认识空间的重要因素,清晰的表现空间,可使各部分空间富有不同的性格特征,不仅对人们视觉具有较强的冲击力,也可唤醒人们的知觉能力。

四、公共空间设计要点

城市公共空间是人流聚集的地方,是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供了人与人交流的场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人为本成为一切规划设计的主导思想,也成为贯穿城市公共开敞空间设计的中心思想。以使用这个空间的人为主体,加强人性化的思考,为了生活、为了内在人的体验而设计,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才能使设计作品进一步贴近百姓,才能让城市的公共开敞空间融入人民的生活,让人性得到充分发挥。

因此,设计者应体验生活。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如果你不到都江堰的江边林下坐上一天,就不明白为什么成都被认为是中国最悠闲的城市;如果你不到温州街头走走,你也不知道全民皆商意味着什么。规划设计者如果不去体验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设计就缺乏内涵。只有懂得当地人的生活,才能设计出符合当地人生活需求的公共空间。

尊重自然、尊重人文。自然的恩赐和劳动人民的智慧给不同城市留下了不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在规划设计公共开敞空间时,应充分尊重自然、尊重人文,合理应用自然、人文、历史背景,凸显地方特色。

北方城市公共开敞空间应注重人们对日照的需求。在寒冷的冬天,人们的出行不再频繁。此时,和温暖的南方相比,北方人对阳光的需求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北方城市在规划公共开敞空间时更要强调日照,保证在寒冷的冬日让户外活动的人们可以充分享受到阳光。

合理选址,控制尺度。公共开敞空间在城市中的分布应合理规划,分散设置,以取得均匀的城市活动公共空间。要特别注意空间距离的远近和交通时间的长短,以方便市民使用。城市中的人需要更多像市民广场或休闲文化公园这种贴近市民生活的公共开敞空间。

实用,满足多种需求。公共开敞空间无论规模大小内容都应尽量充实。如市民广场,除了需要提供适当面积的铺装硬地供人们活动外,还要配置座椅、饮水设备、电话亭、小售货亭等服务设施。在重视实用性的同时也应提高观赏性,适当充实一些此起彼伏的喷泉、形象生动的雕塑、小品,种植一些高低错落的树木,既能为人们提供在林阴下的休息环境,又能调节视觉、点缀色彩,创造丰富的广场空间,让整个空间更具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

节约成本,减少浪费。例如小城市的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应节约成本,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用最少的投入来构筑和管理经济实用的开敞空间。可以合理利用自然的地形、地势、地貌,打造生动变化的景观空间,减少后期维护成本。

好的公共空间不是向人展示、供人参观的,而是要供人使用、让人成为其中的一部分。离开了人性化的思考,脱离了人的参与,公共空间便失去了生存的意义,成了失落的场所。好的公共空间应该是围绕着人进行的,强调人在场所中的体验,强调普通人在普通的、日常环境中的活动,强调空间与人的活动的整体互动。回归理性的设计,走出空洞无味的形式美的误区,用经济和实用的美观扮靓城市的公共开敞空间,这是我们规划工作者应该追求的。

五、汽车时代对公共空间的影响

传统的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们聚会、游憩的场所,市场位于室外,人们可以畅行其间,进行购物、散步等活动,大多数日常活动依赖于步行,人们可以不受阻挡走到想要去的地方,还可以在途中不受拘束的观光、购物等。

当前汽车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在城市交通中起支配地位,城市的公共空间在很多方面遭到巨大的破坏,因而导致城市的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实际难处,有的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设计,使这一情况得以解决,而也有的城市由于管理方面的不利,汽车交通的无限制发展,以致城市公共空间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蚀,甚至消失。

六、城市公共绿化空间设计

城市绿化是维持城市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必备设施,是指的是在城市中种植树木、花卉等植物,绿化空间在城市总体空间布局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植物美化功能体现在可以美化市容,承托建筑,成为城市特色,使城市建筑群体的轮廓线更加丰富、美观等。

城市中的绿化要经过长年的积累才能形成一座完整的城市,根据地点的不同也分为不同类型,如道路空间绿化、居住区绿化、广场绿化、公园绿化等,各自的特征都不尽相同。

在道路空间绿化设计时,首先要做好前期道路调查工作,对道路的性质、自然条件道路的结构及现场情况进行调查,完成调查之后,要根据各自地区的气候、土壤、环境条件的不同,合理选择绿化的树种。

广场空间绿化在现代城市设计中越发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城市结构的不断复杂化,城市广场也逐渐变得多样化,根据等级、地理位置及性质的不同,分为不同的广场形式,如市中心区广场、城区中心广场、街道广场、社会区广场等。广场绿化是广场整体景观设计的一部分,除了具有美化城市环境之外,在城市发生灾害是,还可以作为紧急疏散和避难之处。

城市公园绿化是城市中绿化面积最大的场所,他是面向全体市民开放的、具有游憩、娱乐、观赏等功能的城市空间,公园绿化是城市规划中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类型的公园要根据其功能设置不同的绿化面积。综合类公园要适应多种功能需求,因此,要求自然条件良好,绿化植物种类要丰富,设置多种不同形式的景观绿化。公园植物的配置除了要遵循一些基本的配置原则外,还要适当选择基调树。此外,植物的配置要根据景区的不同功能来选择,以便更好地表达不同景区的风格特征,使其特色更加突出。

综上所述,适宜的城市公共空间对人们的生活、生产起到极大的作用,在当今汽车时代,要充分利用城市绿化的手段,高起点的进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创造生态的城市公共空间。

参考文献:

[1]过伟敏.环境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

公共空间设计要点篇10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巩固生活,城市商业广场,关注要素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

1.1研究的缘起于背景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城市公共环境的追求也提升到新的层次。从而,在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过程中,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速度得到了空前加强,从不断出现的“广场舞”、“步行街热”等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热潮可窥见一斑,城市中公共空间的质量和数量都有所提高。我们对于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各种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富,我们的理念也日趋成熟,设计技巧和手段也日渐提高,但是我们规划的空间效果却往往达不到我们设计的期望值,我们可以设计出一处看上去很美的公共场所,却往往无法使其充满活力;我们在规划设计中一直强调科技对人的作用,但现在建起来的很多城市公共空间似乎并没有成为市民公共生活“活力发动元素”,让人们大失所望;对于一些商业广场,我们自认为将它的功能交通组织的顺顺畅畅,也自认为能达到我们最初的设计目标,但在实际建成使用后,却终是听到市民的某些抱怨和不满,也被市民所抛弃……。因此,如何评价城市公共空间以及如何规划设计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间成为社会及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

从城市公共空间的利用频率来看,城市商业广场是城市公共空间诸多类型中被市民使用频率最高的几种之一。在现在人们购物方式趋向于多元化、休闲化的背景下,城市商业广场成为市民经常使用的公共空间,市民们利用商业广场进行公告活动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公共活动的类型也越来越多,不少商业广场已经呈现出功能多元化的趋势,除承担商业街区人流集散、休闲等活动的功能外,还往往成为商业街区居民的游憩、休闲场所。城市商业广场成为市民公共生活中重要的公共空间载体。

从体验的角度,在城市商业广场中,人们以方面笼罩在购物的需求之下,另一方面享受着“逛”的乐趣,他们并不指望能买到什么,却在“逛”的过程中放松心情。逛街不等同于购物,随心所欲地逛街,是一种休闲,也是和外界沟通交流信息的一种方式。在商业广场中,那些可以驻足的橱窗,可以坐憩的花坛,可以表演的舞台;儿童在喷泉旁嬉戏叫嚷,促销员端着甜酒免费品尝,匆忙的人打着电话,或穿行或徘徊;这些真正能让人体验和使用着的公共空间对市民公共生活而言显得尤为重要,也正是这些充满公共生活的真正公告空间才散发这无限的魅力……缘此,设计充满活力的商业广场应注重哪些要素便成为我们的研究重点所在。

在人们印象中,商业广场是毋庸置疑的公共空间,而越来越强调商业活动的商业广场,越来越多大型购物综合体的建立,在商业广场的行为与商业行为愈发等同,人们受到商家逐利的目的导向机制作用,不知不觉中受到规划,从本质上来说,其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性已逐渐瓦解。商业街区在提高效率和节约成本的同时,也让商业广场上失去了本应丰富多彩的公共活动;一些更具意义的交往活动,那些与交易目的的不直接相关、自发想成、自我强化的活动。研究同样指向那些能够容纳人的公共活动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城市公共空间应该服务于公众使用,服务于公众公共生活的开展,因此公共空间中市民对科技的使用状况,市民在公共空间中进行的公共生活便成为考察公共空间的关键性因素。公共空间究竟是如何被市民使用的、科技的使用状况如何、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间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要素是本研究的关注重点。本次研究期望通过对市民在公共空间中所进行的活动进行调查和研究,分析城市公共空间的使用状态,并通过问卷访谈、行为系统测量评估等调查方法,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定性分析,以揭示出究竟是什么因素是有的公共空间富有活力,而有的公共空间则被较少使用,为公共空间的研究及具体公告空间的设计提供基础型的材料。

公告空间的活力来源于空间中所进行的公共生活。本研究通过对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市民所进行的活动进行调查分析并借鉴国外先进研究成果,确定城市公共空间对公共生活影响因素,检验现状城市公共空间,从空间使用的角度反观公共空间的营造手段,以期引起相关研究人员和规划人员的重视,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状况的城市公共空间的认识框架。希望通过本次研究,促进对城市公共空间重新审视,完善原有尽力在设计基础上的研究框架,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指导意见,提高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质量。

2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2.1环境与行为研究理论

环境行为研究领域有多中名称:建筑心里学、环境心里学、环境设计研究、环境与行为等等。环境行为研究作为通用术语泛指这一领域的研究与实践。

环境行为研究的是环境与人的外显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想和影响,人在具体环境中的各种行为特征,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其对所处环境的各种特质的要求,环境行为研究已逐渐成为当今解决公共空间问题的基础之一,因此本文将环境行为研究作为主要的理论基础。

2.2城市公共空间中人与环境的互动

按照不同的区分角度,人在户外公共空间中的行为有很多种分类。我们已经谈到时按照人和空间的关联方式来划分,分为直接使用和远距离使用两类。直接使用是我们通过理解的空间行为方式,内涵非常丰富;而远距离使用是一种信息使用,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被动式远距离空间使用,即人以视听等行为单方面地接纳对方信息,这信息可以来源于对象空间,也可以来源于空间中的其他人。主动式远距离空间使用的主体人,可以看作是信息的收发装置,相应的,对象空间中必须存在信息接收装置———人,以和主体形成信息来往,两处空间中人的对话是其典型事例。只有这两种方式,对象空间才能对主体行为产生意义,并被看作是“被使用”。

3商业广场公共空间现存问题及成因分析

3.1商业广场公共空间整体性缺乏

城市商业广场在设计、运行管理过程中往往注重商业建筑的布局设计,对于有这些建筑所维和的空间较少关注,而且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荐椎设计和广场布置(比如座椅、花坛地面铺砌等)等有不同的机构进行,缺少相互之间的配合甚至造成一些矛盾。尤其是将公共活动空间作为周边商业建筑的附属空间加以考虑,而不是根据人的活动使用需求将整个商业广场作为整日进行统一考虑;而在实际的使用中又会增加出一些活动设施以获得更多的商业活动空间,从而导致公共空间缺乏整体性,公共空间被人为的分隔,造成与人的使用步行流线或行为倾向相向的现象。

3.2商业广场空间设计忽视空间的适应性

“适应性”对个人来说就是“好用”,指适合客观条件或需要,即一种用起来得心应手、适当或充分的能力。在1960年伊特尔森的研究中,人与物质环境的相互作用被区分为七个领域,分别为感知型领域、有表现力的领域、美感领域、工具性领域、生态性领域、适应性领域和综合性领域。而对人的行为活动与物质环境间关系的研究属于其中的适应性领域,前提条件是认为人的活动模式与其相应的空间模式之间有一定的适应性,研究重点即考虑物质环境是阻碍还是促成人们活动的程度。

人的行为都有一定的目的性,他显然要考虑到这个物质环境适不适合于他的行为,若不适合,若非改造这个环境,就是转换到他认为合适的环境中去。人具有选择权,因此,一定的行为模式重复的发生在一定的地点,则这一地点的物质环境必然有适合于这一行为的因素和原因,即在各种各样、千差万别、扑朔迷离的行为现象和复杂的物质条件之间,有着相对稳定和巩固的联系。

4商业广场看见设计忽略人与环境的互动

特定的城市空间形式、地点和特征会吸引特有的功能、用途和活动。行为也趋向于发生在最能满足其要求的场所,看见和行为的相互依存、相互适应性,即对“行为支持”满足的要求是场所活力的源泉和生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