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6:10

资本市场的特点篇1

【关键词】股票投资;特点;个人投资者;波动;操作方式

股票市场已经存在了百多年历史,自从它建立以来,吸引了无数的投资者在其中追逐自己的梦想。股票市场之所以能吸引那么多人为其痴迷,盖因其自身有着独特的魅力。首先,股票市场相对公平。股票的买与卖绝对自愿,你也许会被诱惑,也许会被欺骗,但在你决策的那一瞬间,你是自愿的,绝对不会被强迫;其次,股票市场崇尚智慧,不崇尚背景。只要你有智慧,你就有可能成为股市的王者,实现自己的梦想。最后,股票市场为社会各阶层的所有人通往财富之门提供了一种可能,只要你有能力,富裕上不封顶,财富无极限。

股票市场貌似门槛很低,一般来说只要有能力用钱买到菜的人就一定有能力用钱进行股票的买卖。但是,能进行股票的买卖并不等于能在买卖中赚到差额的利润。一个成功的股市投资者需要对股市基本规律有较深层次的洞察,需要对自己的人性有一个比较透彻的了解,只有真正把握住了市场规律并战胜了自我的人,才有可能成为市场的王者。

对于股票市场规律的描述以及投资方法,市面上流传的理论很多,从查理斯·道的道氏理论到尼尔逊·艾略的波浪理论,从江恩威廉的江恩理论到近几年在我国a股市场一度很流行的股市博弈论等等。这些理论、方法初始一看不可谓不对,因为毕竟有人用这些方法取得了成功,但这些理论、方法又不似全对或者说难以为大多数人掌握,因为不知道有多少人学习了这些理论、方法,但在股市里投资者们的盈、平、亏三类人数比长期看仍是1:2:7。为什么呢?

抛开市面上各种投资理论、操作方法的华丽外衣,我们在这里先来探讨一下股票市场的最基本特性是什么?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一切万物都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股票市场所含的事物运动其核心就是股票价格的波动,所以可以说,股票价格随时间的波动是股票市场最基本的特性,正是股票市场上股票价格的这种波动,才吸引了那么多投资者在市场上高抛低吸,赚取差额利润。上面提到的和未提到的一切描述股市规律以及操作方法的理论无外乎也就是对这种波动的进一步研究,研究其何时以及以何种方式、何种方向进行波动,从而总结出对应的操作方法,为己所用,力图战胜市场。

掀开现象看本质,我们既已知道了股票市场最基本的特性是波动,让我们再进一步想一想,作为个人投资者,我们投资股票市场,想要在股票市场上盈利,真的需要非常准确地了解股票市场这种波动的时间、方式和方向吗?知道固然很好,可以使盈利最大化,但如果只是知道概率结果,更大的可能也许只是自以为知道概率结果,那怎么办?如果知道的概率结果是个错误的信息,那又当怎么办?

我们先来看我们的a股市场,中国的a股市场里,目前基本上有两大类重要的投资者,一类是机构投资者,一类是个人投资者,他们是证券市场上重要的参与者,各自具有不同的投资规模、投资规律、分析能力和行为特点。机构投资者从广义上讲是指用自有资金或者从分散的公众手中筹集的资金专门进行有价证券投资活动的法人机构,一般包括各类基金、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等。机构投资者一般具有实力雄厚、专家理财、投资理念成熟和抗风险能力强等特征。个人投资者是指用账户资金管理资金进行投资的群体,个人投资者是以自然人身份参与股票买卖的,大多情况下他们资金较少,且不具备单独影响股票价格的能力。

作为个人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相比,优势在哪里?劣势在哪里?胜算又在哪里?显然,个人投资者的优势是随时随地可以自由地买卖股票,不需要担心自己的行为对股市产生什么方向性的影响,也不像机构投资者那样受到这样那样许多法律和政策上的限制,所谓船小好掉头;而劣势则是由于资金小,力量弱,只能被动地接受市场的走势,在资金、信息、技巧上无法与机构投资者相比,对市场何时将以何种方式变化的研究判断能力远弱于机构投资者;至于胜算,我们要先从股票市场盈利的本质谈起。股票市场上盈利的本质是什么?是高抛低吸,个人投资者只要真正做到了高抛低吸,铁定就已盈利,其它一切并不重要,而要做到高抛低吸的前提其实只是需要知道什么是低和什么是高即可。

综上所述,根据股票市场最基本的波动特性我们在此正式引出一种适合个人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和方法,那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永远坚持股票低吸高抛,跟随股票波动的脉搏,永远在股票波动的波谷买入,在股票波动的波峰卖出。对于这种股票操作方式,特做如下说明:

1.关于买入股票时点的选择:一定切记要在股票的波谷买入股票,不追高,波谷的判断参考常年的股票K线图得到

2.关于卖出股票:切记绝不轻易割肉

3.关于应买入什么样的股票:一定不能买不能长期持有的股票,也就是不能是在持有期间有被清盘可能的股票

4.关于买股票的资金性质:一定要用可以长期不使用的钱来买股票

5.关于买入股票的仓位:尽量不要满仓

6.关于买入股票时应有的心态:一定要能平静地接受股票的长期持有

7.关于套牢股票的处理:低位分层次补仓

8.关于操作纪律:一定要遵守操作纪律,波动的市场机会永远存在,因遵守操作纪律而失去某些机会比某一次冒险成功更有价值

9.关于股市中的消息:原则为主,消息为辅,听消息的操作不能与原则冲突

10.关于这种股票投资模式的定位:这种股票投资模式也许不是最有效的投资模式,但却是非常可靠可以盈利的一种投资模式

11.关于这种操作模式与其它股票操作方式的关系:方法本无优劣,主要在于使用人的使用能力,可以考虑将资金分组,不同的资金组采用不同的投资模式

12.关于其他选股方法的使用:与此方法不矛盾,股票选择的优劣决定了你的盈利幅度

最后说明:投资股票是门艺术,请切记如下几句话:

不是什么时候都是可以买股票的

不是什么股票都是可以买的

不是什么钱都是可以拿来买股票的

不是什么人的话都是可以相信的

永远不要担心买不到股票

心若止水,知足常乐

资本市场的特点篇2

关键词:创业板;市场操纵;行为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6-0190-02

1创业板市场及其相关概念阐述

1.1创业板市场基本概念

创业板市场又称“二板市场”,其作为对证券市场特定创新形式和组成部分的称谓,是一个与主板市场相对的概念,而且都是在主板市场发展到一定规模和达到相当成熟度之后才出现的。从世界范围来看,主板市场是指己有充分发展的、由证券交易所经营的包括股票、债券、金融期货等交易在内的证券市场,如美国的纽约证券交易所、日本的东京证券交易所、英国的伦敦证券交易所,以及我国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等;而创业板市场则是指主板市场之外专为高成长性中小型新兴公司提供筹资途径、以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为主要宗旨的创新股票市场,如美国的nasdaq、欧洲的easdaq、新加坡的sesdaq以及我国香港创业板市场(Gem)、台湾店头市场(otC)等。

1.2创业板市场的特征

同主板市场相比较,创业板市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面向新兴企业,注重增长潜力。创业板市场作为服务于中小企业和新兴公司的创新股票市场,其设立的目的就是为具有增长潜力和发展前景的中小型高科技公司提供募集资金的渠道,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这类公司往往具有科技含量较高、战略计划较好、主营业务比较鲜明,其股票上市后,因概念独特、成长性高、发展潜力大而最能得到投资者的认同和市场的追捧。

第二,适当降低上市标准,严格公司管制。既然把新兴企业作为其主要服务对象,创业板市场就必然要适当降低上市标准,对公司的资本规模、经营期限和盈利记录的要求都要降低。

第三,强化信息披露,降低公司负担。创业板市场由于风险相对较高,奉行严格的以信息披露为本的监管理念,针对创新股票市场上市公司的特点,规定发行人在上市时和上市后持续做出准确、及时和完整的信息披露。上市后,要增加信息披露的时点和频度,除了披露季度报告之外,要求公司加强对涉及技术、科技人员等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并细化关联交易、资金投向等方面的信息披露。监管理念上以信息披露为本,有利于让投资者根据信息自行承担风险。

第四,高风险的市场,成熟的投资者。与主板市场相比,创业板市场作为创新股票市场,是一个投资风险更高的市场,因为在创业板市场上市的公司往往是规模较小的不很成熟的新兴企业,主营业务大都属于新兴行业并处于初创阶段,缺乏盈利业绩,所面临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均较相对成熟的大企业高,运作失败、破产倒闭的概率比主板市场要高。正因为投资风险高的特性,创业板市场更强调“风险警示,买者自负”原则,主要针对成熟的个人投资者和专业的机构投资者,即寻求高投资回报、愿意承担高风险、熟悉投资技巧的个人和机构。

2股票市场操纵行为及其相关概念阐述

2.1市场操纵的概念与分类

证券市场操纵行为,有多种不同的概念界定,较为通用的概念是把操纵行为定义为是任何单位或个人以获取利益、减少损失为目的,利用其资金、信息等优势或者操纵市场,影响证券市场价格,制造证券市场假象,诱导或致使投资者在不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做出证券投资决定,扰乱证券市场的行为。

allen和Gale(1992)将市场操纵分为有三种类型:基于行动的操纵、基于信息的操纵和基于交易的操纵。

2.2我国证券市场操纵行为的特征

从1990年、1991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以来,中国证券市场通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越来越显著。但是,不容乐观的是,伴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各种违法违规现象也在不断滋生,大大小小、形形、查处或尚未查处的各类案件层出不穷,这其中就有不少的操纵市场案件。吴敬琏先生就曾提出“中国股市更象一个,而且很不规范,做庄、炒作、操纵股价可以说是登峰造极”的一番话,反映了我国证券市场的严重投机性和不规范性。操纵市场行为大量存在于我国证券市场中,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1)市场操纵的主体人主要是机构投资者,包括证券公司、内部人和投咨询公司,其中以证券类公司和内部人为主。这里,证券类公司包括信托司、基金管理公司和证券公司;内部人包括大股东、关联方(主要是收购方)。

(2)操纵的类型主要是交易操纵和信息操纵,行为操纵非常少。

(3)操纵的主要方式是连续买卖、合谋、洗售、对敲等。

(4)操纵者利用多个账户,其中主要是个人账户,并持有大量股票进行操纵。

(5)操纵者所受的处罚以罚款、没收非法所得为主,并且罚款数额非常低。此外,操纵者所受的处罚还包括警告、取消或暂停执业资格和市场禁入等。

(6)多数操纵行为伴随其他违规事实发生,主要是超比例持股。另一类相伴随的主要违规事实是利用银行资金炒股。还有证券公司为客户融资买入证券,利用清算规则漏洞,证券公司以个人名义开设股票账户,伪造银行凭证和内幕交易。

总之,我国目前股票市场中的操纵行为非常复杂。证券公司应该负有一定的责任,他们或者自己就是操纵者,或者为操纵提供了方便。依靠证券公司自律是防范操纵的最重要途径,但是迄今为止很少出现过因证券公司的检举、揭发、协助而发现、查处的操纵案例。同时,操纵行为还与我国现行的金融体制、政策有着很大的关系。

2.3我国证券市场操纵行为现状之成因

2.3.1投资者结构不合理,机构投资者规模偏小

近年来,随着机构投资者特别是证券投资基金的快速发展,投资者结构有所改善。但总的来说,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结构不合理,机构投资者整体规模偏小,发展不平衡。与境外成熟市场同类型机构投资者相比较,目前中国股票市场上的各类机构投资者持股期限普遍较短、交易比较频繁,短期投资行为比较明显。个人投资者尤其是中小个人投资者比例偏高。

2.3.2股票融资的实际成本低

在成熟市场,股权融资的成本最高,所以上市公司习惯优先使用自有资金、银行信贷资金,然后才考虑债券融资,最后才是股权融资。在我国,虽然股权融资的理论成本要大大高于债务融资的理论成本,但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我国企业股权融资的实际成本却大大低于债务融资的实际成本。因此,我国相当多的上市公司把发行股票当作最便宜的融资手段,热衷于圈钱游戏。为了提高增发股票的价格,往往会在二级市场上操纵股价。

2.3.3单边的市场机制

a股市场截止到本文完成时还是只有做多才能赚钱,单边市场内在机制决定了投资者的行为,这是使得市场容易产生高估的主要原因。一个完整的市场是买卖自由的,我们的市场现在只是买股票比较自由而且受到欢迎,所以平衡就不容易形成,市场一致向上的力量就很容易把价格推到极高的高度,然后再转入下一个周期的循环。这也为市场操纵者提供了方便。鉴于即将推出的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业务的展开,这种单边市场机制有望得到改善。

3创业板市场操纵行为的特殊性

3.1创业板市场操纵行为的特点

与创业板市场的特点相对应,创业板市场操纵行为也呈现出于主板市场的不同的特征:

(1)更容易利用高科技概念进行炒作。由于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都是具有成长性的高科技含量的题材股,市场操纵者能够利用新的市场热点拉高股价而牟利。

(2)更容易“控盘”。针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流通股本通常都比较小,这就更便于操纵者利用较少资金对某只或几只股票进行控盘或联合“坐庄”。

(3)更容易逃脱监管。在市场操纵者与监管部门博弈的过程中,操纵者能够更好的利用创业板市场本身的特点规避监管部门的监管。

3.2对创业板开板以来上市公司表现的分析

2009年10月30日,酝酿十年的中国创业板市场,迎来首批28家创业板上市公司,迈出了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一步,困扰监管层和投资者的创业板泡沫也随之而来,高市盈率、高换手率和高波动率等三高绝症与生俱来,依附在从发行到交易环节,管理层启动了创业板新一轮扩容,但这并没有达到稀释的效果,发行平均市盈率进一步上升到80倍以上。

由图1对同时期(2009年10月30日―11月13日)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ipo首日股价及市盈率的对比可以看出,创业板股票在市盈率与主板市场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上市首日涨幅明显高于主板市场,说明创业板市场的投机气氛更浓烈。

图1主板上市与创业上市首日表现比较2009年12月25日,第二批上市的创业板8只股票亮相,但其首日涨幅表现却无法与首批28只的疯狂相比,全日涨幅没有一只股票超过一倍。这是在首批创业板上市遭疯狂炒作之后,监管部门已明确表示将加大对创业板的监管,继续完善创业板发行和风险管理制度,这让市场对炒作创业板多了一份警惕。

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今后一个阶段,证监会将继续完善创业板发行和风险管理制度,完善一级市场价格形成机制,而且证监会创业板发行监管部日前也正式成立,首度明确创业板监管机构职能。

同时2009年12月25日,中国保监会公布《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草案)》,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这份《草案》中,市场关注的创业板和St股票被列为了保险资金的投资。

由图2可以看出第二批上市的公司受市场追捧的热情明显减弱。

图2ipo首日股价涨幅比例4结论

从创业板自身的稳定运行、健康发展和预期制度功能充分发挥的角度出发,创业板不仅要密切监控和坚决打击市场操纵行为,也要注意创业板本身存在的风险因素,包括市场价格过度波动,流动性不足,二级市场价格系统性高估等风险。真正把中国创业板市场发展成为中小型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完善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结构.

参考文献

资本市场的特点篇3

[关键词]无形资产;市场法;预期经济收益;资本化

无形资产评估作为市场评估中涉及种类和范围最广的资产无疑对资产评估行业影响巨大,但是迄今为止关于无形资产评估依旧存在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加深对无形资产评估的进一步的研究。本文着重从无形资产评估方法中最简单、最有效的市场法进行研究,以独特的思路对无形资产中市场法的评估作深入的研究。

一、无形资产的定义

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中国资产评估协会(2008)217号二零零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定义无形资产:本准则所称无形资产,是指特定主体所拥有或者控制的,不具有实物形态,能持续发挥作用且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上述定义的无形资产为广义的无形资产,并且更接近于经济学中的资产的定义。由此可以看出上述定义比新准则颁布之前的无形资产的定义更为清晰和准确。

理解这一定义要注意从四个方面来进行理解:第一,划定主题范围限定。特定主体进一步限定了无形资产的私有财产权,是对物权法的进一步的规范和补充。第二,拥有和控制的状态规定。必须是达到拥有或者控制状态,而非其他使用或者租用等状态,从而进一步规定产权的归属。第三,不具有实物形态。这一点与之前的定义没有太多的新颖之处,这一要素规定了无形资产区别于有形资产的特点。第四,必须具备资产的普通的特点。能为企业创造持续的经济利益,这一点也是称其为资产的原因。上述四个要素缺一不可,无论缺少哪一个要素都不能称其为无形资产。

二、市场法的应用分析

对无形资产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不可避免的涉及到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但是究竟哪一种方法为研究的对象可以更具有普适性。成本法与收益法都存在其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因此讨论哪一种方法最好已经不具有实际的意义。在对三种方法进行进一步的选择和研究因此不分先后彼此,对每一种方法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也就对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因此针对实际中应用广泛的市场法进行应用研究,以期对市场法进行研究和创新,更好的推动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法的科学应用。

1、适用市场法评估的无形资产范围的限定

首先来对市场法的定义以及应用来进行限定:市场法,又名市场参照物法,是指利用市场上同样或类似资产的近期交易价格,经过直接比较或类比分析以估测资产价值的各种评估技术方法的总成。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我们必须深入研究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法的使用条件以及必须考虑的误差影响,才能更加科学合理的应用市场法对无形资产做出公正合理的评估结果。市价法适用于能够在现行市场上找到交易参照物的无形资产(张发树,1997)。

2、市场法对于无形资产评估需要注意的应用条件

对于应用条件要从市场法的应用条件和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法两方面来进行思考,因此在分析时要注意两个角度的进一步比较。

首先,从市场法的使用条件来进行分析。在不考虑无形资产评估这一特定条件下,市场法的使用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要存在相关资产的活跃的公开市场。只有这一市场的存在,才能从市场中找到可靠和相关的资产评估资料,才能作为市场法应用的基础和基本的前提条件。第二,在公开市场上存在可比资产极其交易活动。如果不存在相关资产的公开市场,那么也就不存在合理的市场法的参考依据了。虽然有可能存在黑市等其他非公开的市场交易的存在,但是都与公开市场条件下公平交易的情况相比具有巨大的缺陷。在导致评估信息不具有相关、合理、可靠和有效性的要求的同时,此条件的存在也是违法和政策不允许的。这一点也就限制了市场法不可能适用于一切资产,因此必须考虑其他相关资产评估方法。这些缺点同时也对无形资产评估同时具有明显的限制和局限作用。

其次,在考虑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法应用的条件下必须要考虑到无形资产的相关的特殊性来分析。针对无形资产区别于其他资产的特殊性必须考虑市场法在无形资产评估中需要特别注意和提及的问题。第一,无形资产需要考虑其是否具备唯一和独特的特点,那么市场法可能就不适用。比如商标权、著作权等等。第二,需要考虑无形资产与其他交易数据是否具有可比性,要从时间、功能、市场发育情况等方面进行考虑。第三,要考虑对数据采用何种方法进行比较。不同主体相同时间以及不同时间的交易信息的比较是否可行。这些都要进行实证分析,但目前遗憾的是国内尚未有学者做过系统的实证分析。第四,要考虑交易目的或者说动机对无形资产评估的影响因素以及其他需要考虑的因素都要考虑在内,才能对无形资产的价值做客观科学的评估。不同的目的,比如转让、企业兼并、出售以及企业联营、清算以及担保等等都对市场法评估有重要的影响。甚至每一次评估的结果都有可能产生巨大的差异,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因为评估的时间、地点、评估时的市场条件、资产评估当事人双方自身的状况以及资产自身的状态都有可能对评估结果造成巨大的差异。

3、对应用市场法缺陷的思考

评估价值虽不是事实上的市场交易价值,但应是最可能的市场交易价值,所以,从总体上讲,评估方法都应是市场法(陈守忠,2004)。从这一点上讲,市场法应该是代表广泛性和合理性的方法。但是如何才能克服和避免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法的上述缺陷呢?

从市场方面来讲,我国相关市场发育不完善,因此从某些客观因素上来讲有些缺陷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来考虑如何才能使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法的误差降到最小或者理想的水平才是我们研究的终极目的。评估方法一般都应该是市场法,它包括重置成本法、市场参照物法或市场比较法以及收益能力法,而收益能力法应该成为无形资产评估的主要方法(陈守忠,2004)。从上述观点的分析我比较同意市场法作为其他方法的基础的观点,因为不论从何种方面来衡量市场法应该是反应无形资产市场价值最好的方法,并且要符合市场经济的经济理论要求。

但是某些唯一的、独特性的无形资产,并且没有相关市场交易信息,以及市场化程度不高的国家如何避免自身市场条件

上的缺陷呢?

4、对无形资产评估应用市场法缺陷的修正

既然选择了无形资产评估的市场法来进行研究,那么应该从何种角度入手呢?无形资产评估体系应与无形资产评估的对象、评估的目的和评估的方法相匹配(陈发树,1997)。这可以作为一种调节无形资产评估市场缺陷的折衷方法,但是如何从创新的角度来解决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法应用中的缺陷呢?

单从某些客观方面的限制因素我们无法改变现状,因此我们必须突破常规思路对无形资产评估的市场法进行进一步的修正,以期对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法的应用的纠正。思路关键就在于结合其他方法的优点来弥补市场法的缺陷。市场法中直接法的应用已经日益成熟,但是间接法的应用还是没有得到广泛应用。究其原因无非是理论上间接法需要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市场标准,而目前相关的数据都无法从可靠、权威的机构得到,故上述方法应用举足不前。

三、对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法经济学思考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完善以及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健全,我们有必要从创新的角度入手来考虑如何对无形资产评估的市场法缺陷进行修正。

1、市场法的经济理论基础

无论是近代西方经济学还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无疑关注了市场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对商品价格以及市场均衡的影响。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法评估时无论采用直接法还是间接法(同时也是其他资产评估所采用的市场法的基本分类)都是在其他过去时点的市场交易价格,因此这一价格包含三层含义:①供给:需求时,亦即市场平衡时的市场交易价格;②供给需求,亦即处于买方市场时的交易价格。从这一角度来出发思考无形资产评估我们往往就会发现无形资产的评估在供给和需求上绝大多数资产往往处处与市场不平衡的状态,即便因为市场法的种种优点,但也需要在应用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法时注意是否参照物的评估价格是否是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市场价格。

因此在评估时需要考虑市场的供求状况以及单个评估资产的个别特点,从这一点上来讲无形资产市场法评估时参照物价格需要避免其独特时点以及单个资产特点的可比性。从这一角度来思考需要结合更多的参考资产的价格来做出评估,这也符合统计中大数定律的要求,无疑会促使评估结果更加科学合理。但是同时也加大了无形资产评估的难度,影响了无形资产评估成本和效益之间的平衡。

2、市场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无形资产因为其独立性、收益性、期限性以及复杂性等特点往往在应用市场法评估时出现诸多缺陷。

①无形资产因其独一无二的特点造成在相同性资产的参照上往往相关性不是很高或者说极低。并且无形资产市场金融证券化发展并未起步,这些都制约了相关或相似无形资产交易数据的不完善以及历史信息的不可比性。所以在应用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法时弊端比比皆是。

②无形资产因其产生未来收益作为市场存在的经济学前提也产生了未来收益的计量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法也需考虑其未来收益问题。从这个角度上来思考又不可避免的把思路转移到无形资产评估收益法的缺陷研究中来,因此在应用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法时必须结合其他方法的优点弥补自身的缺陷才能科学的评估无形资产的价格。

③无形资产比如知识产权或者专利权等等往往涉及到保护期限等问题,因此在评估时需要特别注意其期限保护问题。从这一角度来思考也是要对无形资产评估收益法思考时的关键点进行深入思考分析,才能避免无形资产评估收益法所容易出现的错误。

④存在的无形资产往往在市场上是独一无二的,以及纷繁复杂的独一无二的特点,这些都造成了在应用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法时需要评估参照物与待评估无形资产的相似程度,这无疑又增加了无形资产评估的难度。

通过以上分析来看无形资产评估时的价格从经济学供需角度来分析无疑需要对市场法的具体的直接法抑或间接法进行进一步的经济学角度分析,并需结合收益法、成本法以及数理统计等相关知识来综合考虑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法的应用,力求达到待评估无形资产理想的评估价格。

因此,在评估无形资产价格时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尽量避免上述缺陷以求评估结果的科学合理,这也是理论界的期望和要求,同时也是评估实物界的愿望。相信随着未来中国金融市场资产证券化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无形资产交易市场证券化的发展,上述问题会得到进一步的解决,同时也会为无形资产评估市场法提供更多更可靠地评估信息。

资本市场的特点篇4

关键词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主板市场二板市场三板市场

1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内涵

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是指针对质量、规模、风险程度不同的企业,为满足多样化市场主体的资本要求而建立起来的分层次的市场体系,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主板市场,即证券交易所市场,是指在有组织交易所进行集中竞价交易的市场,主要是为大型、成熟企业的融资和转让提供服务;②二板市场,又称为创业板市场,指与主板市场相对应,在主板之外专为处于幼稚阶段中后期和产业化阶段初期的中小企业及高科技企业提供资金融通的股票市场,此市场还可解决这些企业的资产价值(包括知识产权)评价,风险分散和创业投资的股权交易问题;③三板市场(场外市场),包括柜台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主要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处于初创阶段中后期和幼稚阶段初期的中小企业在筹集资本性资金方面的问题,以及这些企业的资产价值(包括知识产权)评价、风险分散和风险投资的股权交易问题。

2国外资本市场体系的结构特点

2.1美国资本市场体系的结构特点

美国资本市场体系规模最大,体系最复杂也最合理,主要包括三个层次:①主板市场。美国证券市场的主板市场是以纽约证券交易所为核心的全国性证券交易市场,该市场对上市公司的要求比较高,主要表现为交易部级的上市公司的股票、债券,在该交易所上市的企业一般是知名度高的大企业,公司的成熟性好,有良好的业绩记录和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公司又较长的历史存续性和较好的回报。从投资者的角度看,该市场的投资人一般都是风险规避或风险中立者;②以纳斯达克(naSDaQ)为核心的二板市场。纳斯达克市场对上市公司的要求与纽约证券交易所截然不同,它主要注重公司的成长性和长期盈利性,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普遍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风险、高回报、规模小的特征。纳斯达克虽然历史较短,但发展速度很快,按交易额排列,它已成为仅次于纽约证交所的全球第二大交易市场,而上市数量、成交量、市场表现、流动性比率等方面已经超过了纽约证交所;③遍布各地区的全国性和区域性市场及场外交易市场。美国证券交易所也是全国性的交易所,但该交易所上市的企业较纽约证交所略逊一筹,该交易所挂牌交易的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可以转到纽约交易所上市。遍布全国各地的区域性证券交易所有11家,主要分布于全国各大工商业和金融中心城市,他们成为区域性企业的上市交易场所,可谓是美国的三板市场(otC市场)。

2.2日本和英国资本市场体系的结构特点

日本的交易所也是分为三个层次:全国易中心、地区性证券交易中心和场外交易市场。①主板市场。东京证券交易所是日本证券市场的主板市场,具有全国中心市场的性质,在此上市的都是著名的大公司;②二板市场。大阪、名古屋等其他7家交易所构成地区性证券交易中心,主要交易那些尚不具备条件到东京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证券,这7家地区性市场构成日本的二板市场。③场外交易市场。包括店头证券市场和店头股票市场,在此交易的公司规模不大但很有发展前途,其中店头市场的债券交易市场占了日本证券交易的绝大部分。

英国资本市场体系的结构特点:①主板市场。伦敦证券交易所是英国全国性的集中市场,它有着200多年的历史,是吸收欧洲资金的主要渠道;②全国性的二板市场aim(alternativeinvestmentmarket)。与美国不同,英国的二板市场aim是由伦敦交易所主办,是伦敦证交所的一部分,属于正式的市场。其运行相对独立,是为英国及海外初创的、高成长性公司提供的一个全国性市场;③全国性的三板市场oFeX(off-exchange)。它是由伦敦证券交易所承担做市商职能的JpJenkins公司创办的,属于非正式市场。主要是为中小型高成长企业进行股权融资服务的市场。

3中国资本市场体系的结构特点

和国外资本市场体系对比,中国资本市场体系的显著特点是市场结构不完善。中国资本市场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逐步发展起来的,发展思路上还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主要有:重间接融资,轻直接融资;重银行融资,轻证券市场融投资;在资本市场上“重股市,轻债市,重国债,轻企债”。这种发展思路严重导致了整个社会资金分配运用的结构畸形和低效率,严重影响到市场风险的有效分散和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

具体来说表现为:①主板市场,包括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沪深证券交易所在组织体系、上市标准、交易方式和监管结构方面几乎都完全一致,主要为成熟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提供上市服务。②二板市场(创业板市场)。2004年6月24日,为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服务的创业板市场刚刚推出,它附属于深交所之下,基本上延续了主板的规则:除能接受流通盘在5000万股以下的中小企业上市这点不同以外,其他上市的条件和运行规则几乎与主板一样,所以上市的“门槛”还是很高的;③三板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包括“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和地方产权交易市场。总的说来,中国的场外市场主要由各个政府部门主办,市场定位不明确,分布不合理,缺乏统一规则且结构层次单一,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3推进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3.1有利于满足资本市场上资金供求双方的多层次化的要求

从资金供给方来说,由于风险偏好的不同,投资者也是具有不同层次的。风险爱好者愿意投资于高风险高回报的股票;风险中立者会选择购买风险程度适中,预期报酬也非最高的股票;风险规避者则可能去购买国债。但是,中国仅有单一层次的主板市场,该市场对公司上市和交易的风险标准是统一的,从制度上无法为不同风险偏好者提供足够多种类的投资品种和交易场所。

从资金需求方来说,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规模的、不同风险状况的企业对股权融资的需求不尽相同。对于大规模、稳健型、成熟性强的公司,由于其发展历史相对较长、业绩稳定、经营稳健,可能吸引大批投资者来购买它的股票;但对于中小企业,特别是处于创业阶段的中小型科技企业,由于其规模小、产品不够成熟、风险性大,通过主板市场进行融资是不现实的。但受诸多因素影响,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出现了高度集中化的倾向,交易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排斥一部分融资者而向具有优势的融资者倾斜。特别是在为国企服务的主导思想下,市场必定只会为大企业服务而将众多的中小企业排斥在外。目前还在建设中的二板市场虽然增加了交易层次,但其附属于交易所的性质决定了其满足融资需求的能力是有限的,从而造成了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困难。

3.2有利于提供优化准入机制和退市机制,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

从非证券资本市场到证券资本市场,从场外市场到创业板市场、主板市场,入市标准逐步严格,企业素质也呈阶梯式上升,这实际上提供了一个市场筛选机制。一方面,在下一级市场上挂牌交易的企业经过培育,将会有优秀企业脱颖而出,从而进入上一级市场交易;另一方面,对于长期经营不善,已不符合某一层次挂牌标准的企业,则通过退出机制,退出到下一级市场交易。这样形成一种优胜劣汰机制,既有利于保证挂牌公司的质量与其所在市场层次相对应,又能促进上市公司努力改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3.3有利于防范和化解我国的金融风险

直接融资有利于分散融资风险,能有效地避免风险向金融系统集中,从而降低金融系统性风险。从国外经验看,在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中,一旦经济实体发生严重问题,就会导致大量银行坏账,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往往将经济拖入长期不振的境地。当前,中国的融资结构仍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比例还较低。资料显示,我国股市融资占总融资额的比重已由2001年的7.5%降至2003年上半年的1.6%。与此同时,银行贷款所占比例却由75.4%一路上升至89.5%。因此,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通过改善上市公司质量、满足多元化的投资需求,吸引资金进入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额度,从而降低金融风险。而且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规模的扩大,直接融资比重的提高,会逐步形成风险程度存在明显差异的子市场,风险承担主体呈现多元化,有利于实现金融市场的稳定,分散和化解金融风险。

4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战略构想

4.1建立以深沪交易所为核心的主板市场

将现有的沪深两市定位于中国证券市场的“精品市场”,由于该市场发展历史较长,成熟度也较好,可以结合二板、三板市场输送来的优质公司进入和现有不良公司的退出(可以退市,也可以转向二板、三板进行交易),逐渐建立起我国的证券精品市场。该市场主要面向规模大、业绩佳的成熟知名大企业,其公司来源应主要来自二、三板市场,满足特定情况的条件下,比如公司资产负债比率、公司规模、盈利指标、成长性达到一定要求,也可以在主板市场上进行增发进行再融资,但未达到这些指标的公司,不能通过主板市场再融资,特别是不能通过股权再融资的方式“圈钱”,这样才能充分保证主板市场公司的质量,降低该市场的风险。

4.2建立以中小科技创业企业为核心的二板市场

目前国际上的创业板市场主要有三种典型的模式:①一所二板平行模式,即在现有证券交易所中设立一个二板,作为主板的补充,与主板一起运作,二者拥有共同的组织管理系统和交易系统,甚至相同的监管标准,不同的只是上市标准的高低,两者不存在主、二板转换关系。②一所二板升级式,即在现有证券交易所内设立一个独立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交易市场,上市标准低,上市公司除须有健全的会计制度及会计、法律、券商顾问和经纪人保荐外,并无其它限制性标准,主板和二板之间是一种从低级到高级的提升关系。③独立模式,即二板市场本身是一个独立的证券交易系统,拥有独立的组织管理系统,报价交易系统和监管体系,上市门槛低,能最大限度地为新兴高科技企业提供上市条件。

4.3发展场外交易市场,有重点有选择地推进区域易市场的建设

我国三板市场体系的建立应采取“条块结合”的模式,既有集中统一的场外交易市场,又有区域性的股权、产权交易市场。具体思路如下:第一,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发展场外交易市场。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中国发展场外交易市场,实现地区性联网运行,集中报价、分散成交、统一核算,从目前看是可行的。第二,在加快发展场外交易市场的同时,应积极规范地区性股权交易中心。我国先后在武汉、淄博、天津、沈阳等十几个城市形成了将企业股权公开挂牌交易的地方性股权交易市场,但这些市场绝大多数由地方政府正式或非正式批准成立的,容易受到地方行政力量的控制和切割,给金融监管增加难度。中央政府应将近年各地自发的地方性股权交易规范化、合法化,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融资渠道。第三,为了解决高新技术企业的产权交易和转让问题,应积极稳妥地发展地方产权交易市场。从我国国情出发,地方性科技产权交易市场应该兼顾高技术、新技术和中度适应技术等企业的普遍需要,成为普遍适用的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在条件成熟的地方甚至可以建设成特殊柜台市场,从而为形成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结构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郑学军.中国股市的结构与变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资本市场的特点篇5

欧洲银团市场发展历程

欧洲的银团市场起步虽然较晚,但是借鉴了美国的建设经验,发展速度和交易规模增长较快,受到欧洲地区差异性显著和银行贷款融资主导方式的影响,仍遗留着较多的私募市场特征。

兴起阶段

随着1998年欧元区建设开始,单一货币提升了交易效率以及企业并购活动的逐渐频繁,银团信贷市场逐步成为了欧洲企业融资的重要方式,银行改变了传统角色设立贷款转让柜台积极做市,不断注入的流动性促进了市场交易的活跃程度。欧洲信贷市场原先主要以投资级贷款为主,主要用于商业项目融资,2000年经起以法国电信和联合利华为代表的商业并购活动日渐频繁,银团贷款中企业并购交易融资占比不断上升,2004年在新增银团贷款的占比达到77%。2004年开始一些投资机构逐渐关注杠杆贷款,发行结构金融产品CLo,目前已经占到机构投资贷款市场的60%以上。ReutersLpCeuropean提供的逐日盯市报价服务,从2002年开始覆盖不到100只贷款的报价规模发展到2005年对超过1500只贷款进行报价。企业并购规模的不断增长和机构投资者的加入,推动了一级、二级市场交易规模的高速增长,由2002年的300亿欧元,到2007年市场规模达到顶峰,超过1500亿欧元。

恢复阶段

欧洲银团市场中的杠杆贷款到期期限主要集中于2014~2015年期间,未与经济危机重叠,信贷还款前景较为明朗,银团市场恢复的基础较好,恢复前景好于预期。2008年的信贷紧缩规模骤减之后,经过2009年的复苏,2010年则恢复到了700亿欧元的水平。欧洲银团市场的复苏,主要得益于杠杆融资领域及杠杆贷款的快速恢复,2009年约为150亿欧元,2010年快速增长达到了304亿欧元。欧洲企业的并购和杠杆收购活动因为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而活跃程度显著降低,此部分的融资需求并不旺盛,需求则主要集中于先前签发的银团贷款的偿还需求。因为欧洲的银团市场主要在2006年后开始兴起,所以之前签发的贷款规模并不大,而且这部分还款需求通过发行高收益债券得到满足,并未造成较大的还款压力及信用风险。两点因素推动了这一时期高收益债券的发行,一方面,银行为降低信用风险对其内部资产的调整,减缓了银团贷款的发放,只有为数不多与银行长期合作的企业获得了资金,而大部分企业被迫寻找新的融资途径。另一方面受到宏观金融环境的影响,利率水平下降驱使原有投资者将资金投向于固定收益产品。基于上述两方面的因素,推高了高收益债券的发行,2010年达到380亿欧元,超过了危机发生前的水平。欧洲银团市场的发展节奏虽较为缓慢,但是杠杆贷款的集中偿付期限也因此错开了危机的发生,企业本身信用质量较好,也为2014年、2015年再融资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届时可通过高收益债券或者信贷二级市场的收购两种途径融资,所以前景较为明朗。

近一段时期的欧债危机对银团贷款确有影响,加重了贷款企业再融资的成本,但是具体来讲影响范围较小、影响不大。例如2007年希腊银团只占到了欧洲银团市场的1.27%,2010年到期的贷款总和也只有30亿欧元,2012年到期贷款只有4.9亿欧元。再融资的额度并不高,而且部分企业也已经通过行使延期的权利,推后偿付到期期限。

欧洲银团市场发展特征

结构特征

欧洲信贷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是银行和机构投资者,基本由商业银行主导,机构投资者所占市场整体份额并不高,大约在15%左右。参与银团贷款的商业银行,通常是采取“买入并持有”的策略,对杠杆贷款也是全部持有并作为其资产结构中的一部分。机构投资者中主要角色为发行结构化金融产品的CLo基金,对冲基金、养老金、高收益债券基金等,但没有相对应的基础利率基金。银团市场的主要产品类型包括银行贷款的循环信贷、分期摊还贷款(a级),机构贷款包括子弹贷款b级、c级,第二置留权贷款(secondlienloan)和夹层贷款(mezzanineloan)。欧洲在2000年就开始使用夹层贷款,第二置留权贷款在2005年开始逐渐流行并快速增长以适应市场的融资需求。在银团贷款的设计过程中,会配置上述三种贷款的比例,调整贷款的价格,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流动性情况。

差异化特征

筹款企业与发放贷款的银行都有较为显著的本土偏好(homebias),而这种明显的偏好,阻碍了全球银团市场之间的融合,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市场分割。目前欧洲银团发放价格平均比美国市场要低30个基点,更低信用级别的贷款要比美国平均低20%左右。本土偏好是欧洲、美国的借款人和贷款人均认为各自市场与其他银团市场有着显著差异,不能任意替代,会首先选择本土市场作为筹款和贷款的场所。并且如果不能在本土筹资,两个市场以外的借款人也会首先选择欧洲市场发行银团贷款,因为欧洲有着较低的发行费用。相比较借款人,贷款方在多个主要银团市场的活跃程度要高一些,美国和欧洲的银团市场约有1/4的贷款由两个国家以外的投资者贷出,但是贷款方也还是有着比较强的本土偏好。这种借款人和贷款人的国际和地域上的差别,造成了明显的市场分割,这种情况影响了两个市场的价格融合。欧美银团市场之间存在的市场分割局面和套利无法解释的价格差异,可能是由于环境、机制或者机制运行状况不同造成的。

多样化特征

欧洲银团市场虽然名称看似统一,但由于各国经济环境、市场规模、法律制度、区域壁垒具有丰富的多样化特征,而这种多样化决定了银团市场将会具备多样化特征。具体而言,银团贷款是欧洲各国间资本流动的重要形式,大约有71%的银团贷款有国外资本参与。同时各国金融市场的规模差别很大,相比较大规模的金融市场,小规模金融市场通常无法提供高质量的股权市场、银行金融服务,并且具有较少的集中式银行体系和活跃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来充当资金的供给者。小规模金融市场的企业融资和并不激烈的银行间竞争刺激了跨国银行的介入及资本输入,这样可以弥补规模上带来的不利因素。而规模较大的金融市场,通常也会有跨国资本的输入,银团贷款的价格较高,意味着较高风险的项目融资。从资金供给需求角度,在小规模金融市场会出现贷款资金供给相对充裕的局面,而大规模金融市场则会出现需求相对旺盛的情况。

目前,为尽可能充分发挥资本市场资金配置效率,欧洲贷款市场协会(Loanmarketassociation,Lma)一直在致力推动银团市场的统一化进程,在此领域做了较多工作,例如为二级市场平价、抑价贷款交易制定了标准化文本,为一级市场的投资级、杠杆级贷款发行制定标准化文档,并逐渐形成了市场的操作标准。欧洲贷款市场协会及标准普尔等信用评级机构也在不断推进欧洲银团市场信息透明度,提供了面对会员信息服务,增加机构投资者获取信息的便利程度,以及不断推动公共评级建设,标准普尔推出欧洲信贷指数(S&peuropeanLoanindex),和欧洲杠杆信贷指数(S&peuropeanLeveragedLoanindex,eLLi)等系列指数。

市场基础与导向

欧洲银团市场主要以银行客户关系为基础和导向,市场化的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虽然机构投资者逐渐加入信贷市场,但目前左右市场贷款定价的力量不强,欧洲银行在银团贷款中仍占有主导地位。欧洲银团贷款的定价通常以欧洲银行间欧元同业拆借利率(euribor)为基准,通常定价标准是在euribor的基础上上浮200基点。银行为银团贷款设定了比较简单的价格标准,分期摊还贷款、b级贷款、c级贷款的利率分别为euribor+200/250/300基点。这种以客户关系为导向正在逐步过渡到以交易和市场为导向,欧洲贷款市场也正在逐步引入市场弹性定价机制,针对市场的流动性情况调节贷款价格,逐渐增强市场决定因素,使价格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市场的信贷需求。所以,欧洲信贷二级市场中的交易活跃度不似美国那么高,导致了欧洲市场的a、aa、BBB等级贷款的价差相对较窄,特别地BBB等级贷款的风险溢价较小,相比而言美国同等级贷款则具有可观的风险溢价。

可供我国借鉴的四个领域

在“十一五”阶段,我国银团贷款业务呈现了较快的发展态势。国内银团贷款余额由2005年的0.23万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2.47万亿元人民币,平均年增长率达到192%,银团贷款占公司贷款的比例不断提高,由1.72%提高到8.59%。2010年国内新签约银团贷款798笔,实现手续费收入43亿元。与快速的业务发展相比,我国的银团市场体系建设则稍显滞后,目前尚未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银团贷款的二级市场,银团贷款市场的分割较为明显。

借鉴欧洲、美国银团市场发展历程和机制特点,参照我国银团发展客观实际,建议采用统分结合、错落有致的形式,以统一市场与区域市场相结合的方式,切实满足企业融资需求,通过搞大、搞活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全方位推进多层次银团市场体系的发展建设。

扩大规模、提升标准化程度,加快推进全国统一的一级市场建设。目前,我国银团市场处于割裂状态,标准化程度较低,业务操作和规范化程度与国际管理存在很大差距,并未充分发挥金融中介服务的规模经济特性,交易成本没有得到有效降低,相比较国内银团业务的迅猛发展及国内经济建设的强烈融资需求,银团一级市场建设存在一定的滞后。参照美国的经验,满足大规模的融资需求、风险分散以及信贷资产证券化创新的需要,必须要有一个完整而统一的银团一级市场为基础。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完善银团贷款市场体系,规范指导以及积极推动银团贷款一级市场的健康发展,继续提升银团贷款的标准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全国统一市场建设。中国银行业协会银团贷款与交易专业委员会积极发挥着类似美国银团贷款行业协会(LSta)的作用,推动银团从“私募领域”向资本市场的转变,致力于交易流程、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工作,推进银团交易结算登记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可以预见到,一级市场的建设必将改变现有银团市场分割的局面,为银团市场体系夯实发展基础。

增进市场流动性、因地制宜,灵活推进区域化的二级市场建设。银团贷款市场的二级市场,从机制上讲,具有增加银团贷款市场的流动性、分散风险等诸多优点;从推进银团市场体系建设角度来看,二级市场的建设则具有重要意义。二级市场是银团市场能否从实现以客户关系为导向到以市场、交易为导向转变的关键,活跃的二级市场可以提升改善包括一级市场在内的整个市场体系效率因素,这些因素包括贷款定价效率、市场透明程度、标准化程度、企业信用评级评估准确程度等等,而这些效率因素,都密切关系着银团市场体系建设健康、高效地发展。所以,若一级市场是银团市场体系的基石,那么二级市场建设则是整个体系的优化机制。若参考欧洲、美国银团市场的现状及特点,其银团市场并不是纯粹完整统一的市场,由于存在着机制固有差异或者机制运行的差异,内部各市场之间存在着差异化的特征,而银团市场也根据市场环境、规模的不同,而表现出了多样化的特征。即使在欧洲的市场机制和操作实践同质化的条件下,仍存在着不同市场之间“本土偏好”的效果;根据市场规模大小,欧洲内部银团市场发挥着企业债券融资或者风险分散机制的作用。与欧洲情况更为类似,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金融环境有较大差异,各地区的银团业务风险特征、市场透明度、业务规模、业务费用、贷款价差等等均有很大差异,统一的二级市场很难囊括或者消化掉这些因素。所以建议以搞活二级市场为指导思想,采用发展区域化的二级市场策略,灵活推进二级市场建设。通过形成不同特色的二级市场,能够利用市场因素,以更为合理的价格、更贴切地满足特定区域内企业或者重点项目的融资需求,真正发挥一个活跃二级市场的作用。

增加市场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切实完善市场机制建设。国外针对银团市场发挥的金融中介作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有着诸多研究,作为一种相对传统的金融工具,银团贷款本身就是为了解决某些特定类型企业的融资需求,这些类型的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程度通常是介于有信誉能够公开募集债券、或者经营境况不透明只能通过银行贷款或者私募资金之间。在银团募集过程中,市场透明程度、信用评级及企业信息披露对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具有尤为重要的作用。信用评级作为增进市场透明度的重要机制和方法,应在银团市场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要不断完善评级方法体系,建设具有权威的、公允性的、能够起到实际指导作用的评级体系。具体可在充分参考现有信贷评级办法的基础上,结合市场交易实践和贷款类型实际,不断发展和完善。一个良好的评级体系,是银团市场体系能够发挥市场化效率的核心环节。

资本市场的特点篇6

        金融证券市场的战略投资,离不开其现实市场和市场环境的影响。巴菲特的成功是在美国证券市场环境下的成功,其成功之处在于深刻地把握美国证券市场的现实规律和运用自己在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战略投资理念。

        巴菲特在长期的投资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战略投资理念是什么?这些理念对不同市场、不同环境、不同投资者的借鉴和影响是什么?本文就上述问题进行整合性研究。

        

一、巴菲特的战略投资理念

        巴菲特在长期的投资实践中,对现代证券投资理论的研究,对证券市场信息的采集分析、对投资者行为和心理素质要求的认识、对投资品种的选择和投资时机的把握等都另辟蹊径,其批判性的逆向思维和投资行为,形成了其独特的战略投资理念。本文对其战略投资理念从投资理论和投资原则两个方面入手,研究并总结出其独特的投资理念。

        

(一)巴菲特的独特理论

        现代证券投资理论,如多元化证券投资理论、简单化的证券投资分析模式和有效市场理论等等,这些理论对投资者、证券投资分析以及大学的研究与教育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巴菲特除了关注实际的证券市场,也密切注视证券投资理论的演变,并发现了这些理论的致命弱点,从而找到了获取高收益率市场空隙的投资方法(或者说是那些理论致命弱点所给予的),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证券战略投资理论。

        

1.接近零风险投资理论

        巴菲特的“接近零风险”投资理论或称规避市场风险投资理论主要是建立在非股市近期股价波动之上的,他更关注企业本身,而非股票价格。他的理论基点是:只要社会和市场总的趋势是向好的方面发展,在此前提下,就选择长期投资的方式,长期投资主要关注所选择的具体企业,这些企业的发展前景以及近年经济状况的满意度(主要是连续的年度收益率)是好的,属于绩优企业就可以集中的、长期的投资,这样会降低风险,获得较佳的收益,即接近零风险投资。

        

2.集中投资组合策略

        巴菲特的接近零风险战略投资理念促使其在投资策略上,采取有目的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几家有选择的公司上,并尽可能地对其进行密切的研究,掌握其内在价值,寻找时机,进行集中投资组合,并长线持有,以获取较佳的投资回报。

        巴菲特是反对和批判多元化投资组合理论的,他认为:“多元化只是起到保护无知的作用。如果你想让市场对你不产生任何坏作用,你应当拥有每一种股票,这对于那些不知道不懂得如何分析企业情况的人来说是一种完美无缺的战略。”从许多方面,现资理论保护了那些不知道也不懂得如何评估企业的投资者,但这些投资者也没有获得满意的收益。

        

3.巴菲特论有效市场理论

        巴菲特认为:“有效市场理论的倡导者们似乎从未对与他们的理论不和谐证据产生兴趣”。而他认为有效市场理论不堪一击的主要原因是:1)投资者不总是理智的;2)投资者对信息不能正确分析;3)业绩杠杆强调短期业绩,这使得从长远角度击败市场的可能性不复存在。巴菲特认为有效市场理论没有为那些全面分析可得信息并由此占据竞争优势的投资者提供任何成功的假设前提。巴菲特认为“市场是有效的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但由此得出结论说市场是永远有效的,这就错了;这两个假设和差别如同白天和黑夜”。

        

(二)巴菲特战略投资原则

        巴菲特的战略投资原则也是其投资理念的重要构成要素。巴菲特进行投资时,更注重的是公司本身,而非股票价格。在选择企业进行投资时,巴菲特都遵守同样的投资策略:企业的内在价值是否利于长期投资;企业的市场价格是否低于市场价值;企业的业务是否利于了解和掌握;企业经营是否稳定和具有发展前景;企业的管理层是否理性、诚实和具有才能。这也就是巴菲特坚持的战略投资原则,即企业原则、经营原则、财务原则和市场原则。

        

1.企业原则

        巴菲特认为股票是抽象的概念,他不以市场理论、总体经济概念或各产业领域的趋势等方式去思考股票。他的投资理论和行为决定了他更关注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和实际价值,他坚持的企业原则是从1)该企业是否简单且易于了解;2)该企业过去的经营状况是否稳定;3)该企业长期发展前景是否被看好等方面进行把握和评价的。

        

2.经营原则

        巴菲特十分重视企业管理者阶层的品质,优秀企业的管理者具有以身作则的态度,并作为其行事与思考的准则。具有良好品质的企业管理者能够把自己看成是公司的负责人,能够为实现公司最主要目标,即增加股东持股价值进行理性的决策,并实施其决策。巴菲特的投资经营原则主要包括:1)管理阶层是否理性;2)整个管理阶层对股东是否诚实坦白;3)管理阶层是否能够对抗盲目跟风的行为。

        

3.财务原则

        巴菲特认为企业创造经营收益需要持续数年的时间,巴菲特更看重每四年或五年的平均经营绩效。他遵循的财务原则是:1)注重权益回报而不是每股收益;2)计算“股东收益”;3)寻求高利润的公司;4)公司每保留1美元都要确保创立1美元市值。

        

4.市场原则

        巴菲特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投资人总是习惯性地厌恶对他们最有利的市场,而对于那些不易获利的市场却情有独钟。在潜意识里,投资人很不喜欢拥有那些股价下跌的股票,而对那些一路上涨的股票则非常有好感。而巴菲特则认为,证券的价格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多数股票在其公司的实质价值附近上下波动,且并非所有的涨跌都合乎逻辑。巴菲特的市场原则就是在考察企业的实质价值基础上,寻找或等待股票的理想价位买进,即发现企业的价值远大于市场的股票价格时,或那些极具投资价值企业的股票价格却在短期内严重下跌时,在这两种状况下,就果断地大量买进,一路持有。

        

(三)巴菲特战略投资理念总结

        巴菲特战略投资理念是从实战中升华而出的,同时又在实践中指导其投资行为。理念的核心就是长期投资并持有实质价值(绩优)的企业和企业的股票,这种接近零风险的战略投资理念,即充分了解把握了市场,又远离了市场,继而战胜了市场。

        巴菲特的战略投资理念大致可细分为5项投资逻辑、12项投资要点、8项选股标准和2项投资方式。

        1.5项投资逻辑是指:1)把自己当成是企业的经营者,所以我成为优秀的投资人,因为把自己当成投资人,所以我成为优秀的企业经营者。2)企业的实质价值比市场股票价格更重要。3)一生追求特定行业的企业。4)最终决定公司股价的是公司的实质价值。5)没有任何时间适合将最优秀的企业脱手。

        2.12项投资要点是指:1)利用市场进行有规律的投资。2)买进价格是决定报酬率的高低因素之一。3)利润的复合增长的交易费用和税负的避免使投资人受益无穷。4)相对企业的年度利润收益,更注重未来5-10年的投资收益。5)只投资未来收益确定性高的企业。6)通货膨胀是投资者的最大敌人。7)价值型与成长型的投资理念是相通的,价值是一项投资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而成长只是用来决定价值的一项预测过程。8)投资人在财务上的成功与他对投资企业的了解程度成正比。9)“安全边际”的投资作用在于缓冲可能的价格风险,同时也可获得相对高的权益报酬率。10)拥有一种股票,期待它下个星期就上涨,是十分愚蠢的。11)对于明确的投资决策行为,不因受外部因素干扰而随意改变。12)证券战略投资要排除各种市场干扰和影响因素,只注意买什么股票和买入价格。

        3.8项投资标准是指:1)必须是特定行业的绩优企业。2)企业业务简单且容易了解,前景看好。3)有稳定的经营历史。4)财务稳健。5)经营效率高,收益好。6)经营者理性、忠诚,始终以股东利益为先。7)资本支出少,自由现金流量充裕。8)价格合理。

        4.2项投资方式是指:1)长期持有(对某些企业的股票甚至终生持有)。2)当市场过于高估持有股票的价格时,也可以考虑进行短期套利。

        

二、中国证券市场的战略投资与巴菲特战略投资理念的借鉴

        巴菲特战略投资理念是在有100多年证券市场历史的美国形成的,他的投资收益使他成为美国20世纪最成功的证券投资人,他被称为股神,他的理念被奉为圭臬。但是,美国的证券市场是通过100多年的法律监管和自身的竞争规范,才形成了以投资为主体的证券市场,正是因为这样的市场,才产生了投资集大成者巴菲特和巴菲特的战略投资理念。

        因此,学习和借鉴巴菲特的战略投资思想与投资方式、方法,绝不能简单模仿或照搬照抄,也不能局部、片面的理解,而是要对现实市场和市场现状有一个全面的、深刻的、理性的了解并把握,同时要对市场的各种信息和方法有自己独到而有效的选择。在此前提下,才能学习、借鉴、吸收和消化巴菲特的战略投资理念,并在投资实践中有效整合巴菲特的方法而成为自己的投资策略。

        

(一)中国现实证券市场和证券市场现状分析

        2001年,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亮点,全世界都承认,2001年是中国年,是中国的幸运年。但是,2001年的中国股市却跌宕起伏、充满变数,证券市场十年的沉疴进发了。在这一年,中国股市发展过程中所淤积的问题总爆发了,也引发了关于中国股市内在结构的缺陷和发展现状的大争论。笔者认为,相对于“亮点”和“幸运”,中国市场经济的最典型市场即金融证券市场所进发的问题,恰恰体现了转型市场迈出了走向成熟的第一步。

        面对21世纪,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面对wto,中国以转型过渡为特征的市场(包括金融证券市场),其结构性转变的拐点出现了,“怎么拐”是一个绕不开也不能绕开的问题横在国人面前,证券市场的这场争论是从2001年1月14日吴敬琏先生在中央电视台的《对话》节目中首先提出的,随后引发的大争论,牵动了学术界的厉以宁、董辅réng@①、萧灼基、许小年、吴晓求、刘纪鹏、韩志国等,同时扩展到了证券监管部门、金融证券机构、上市公司、媒体、股民、政府官员等广泛的市场领域,直至引发了股票市场的巨大波动。证券市场的种种黑幕和违规频频被媒体曝光,证券市场的“论”、“婴儿论”、“成绩论”、“发展论”、“光明论”、“老鼠会”、“体制病”,等等观点相互争论,面对证券市场的各种问题以及不同的认识,中国证监会为了规范证券市场,加强了监管的力度,一年之内相继出台了100多项证券监管措施、办法和条例。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至今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引发的争论,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观点:

        1)悲观论或完美论。认为中国证券市场的诞生就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运行至今存在严重的内在结构问题,必须“推倒重来”。

        2)洞悉现实忧患论。中国证券市场的现实是成绩和问题并存,为了立足现实、解决问题、抓住机遇、更好发展,就应该充分认识到机遇源自于对挑战的应对,市场现状还不足以自满和欢庆,必须以负责任的忧患意识,洞悉问题,正视问题,加倍努力去应对挑战,解决问题,才有可能在未来相互关联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求得成熟的心态和理念准备。

        3)肯定现实光明论。成绩是首位的,问题是存在的,发展是光明的。

        4)乐观唱颂论。取得的成绩使人感到振奋,对现实和未来充满乐观,并仍唱颂着面对未来和发展。

        作者更认同第二种观点,即洞悉现实忧患意识的观点,这一观点也就是以吴敬琏先生为代表的观点,吴先生的观点之精义不在于他为了讨论问题、切中问题要害而说的“中国股市连都不如”,“中国股市的市盈率在15倍左右还比较正常”。吴先生的洞悉现实忧患意识的精义在于负有责任感的学者和管理者都要不拘于现实成绩的满足,而要在洞悉成绩和问题的基础上,正视市场的公平、信用和效率状况,正视国外优势成熟市场和资本的竞争压力。正视了这些,负有责任感就自然有忧患意识,wto后的中国市场,全球的竞争已成必然,中国的证券市场要抓住机遇就要应对挑战,机遇和成功是在正确、有效应对挑战中获得的。中国证券市场的战略投资同样面临着机遇和应对挑战的问题。

        因此,笔者认为目前中国证券市场的现状是:

        中国证券市场是政策调控与市场自身调节相互的动态求均衡。中国证券市场是信息不对称的,弱者急需信息的透明、公平。中国证券市场从严重机会不均等转变到机会仍较不均等的状态。中国证券市场仍然处在以投机心态、理念和行为为主体的状态。以投资心态、理念和行为为主体的市场状态,仍需时间和努力。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品种基本上不具备长期投资价值,多数品种只具有短期投资价值,只有少数品种具有中期投资价值。中国证券市场经历十年的发展,获得了发展初始期的经验和成功,但仍然处在发展的初期,属于不成熟的证券市场。中国证券市场起始遗留的问题,如国有股独大、未流通股份太大等等问题依然存在。证券市场交易仍然存在太多的公平、信用、成本的问题。因此,证券市场法制、证券市场监管、证券市场规范、证券市场自身秩序和证券市场结构的建立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和演进。中国证券市场变数多、关联多、潜力大、吸引力大和诱惑力大,是充满需求和机会的市场。wto后,外来资金和资本对中国证券市场将产生更大的变数和机遇。

        所以,中国证券市场还不具备长期投资理念的产生,也就不具备产生巴菲特式的投资者,更不能把巴菲特的战略投资理念照搬到中国证券市场中来,但巴菲特战略投资理念的思想和方法对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极具价值。

        

(二)中国证券帝场的战略投资与巴菲特战略投资理念的借鉴

        通过对巴菲特战略投资理念的研究和目前中国证券市场现状的分析,作者认为巴菲特战略投资理念思想的精义,对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仍然有着深刻的、有效的价值。

        根据巴菲特的投资分析方法和理念思想,笔者认为,目前中国证券市场战略投资要素主要是五个方面,即战略投资的5项要素。

        1.政策与市场要素。相对于欧美成熟的证券市场,中国的证券市场还比较明显的是政策市场,政策调控和监管所占的权重不超20%,而证券市场本身调节的权重在80%以上。目前中国的证券市场政策调控与市场本身调节的权重大致各占50%。因此,战略投资必须考虑政策与市场的二元因素,即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2.信息不对称、机会不均等带来风险。虽然说信息不对称、机会不均等是任何市场普遍存在的现象,虽然说中国股市历经十年的培育和发展,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机会不均等已得到大大改善,但目前的中国股市依然存在着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机会不均等问题。因此,战略投资必须考虑由机会不均等和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

        3.信用、收益与业绩。虽然说中国股市历经十年的培育和发展,依然较普遍存在着上市公司和市场行为缺乏信用的现象,但是随着股市爆利时代的结束和依法监管的加强,企业以自己的业绩给投资者带来收益的时代已经初现。因此,战略投资不仅要分析股票的市场价格,还要分析企业的收益,并且要逐步转向以企业收益分析为主的投资决策。

        4.投资与投机。中国证券市场十年的发展过程,证券投资基本上是以投机为主的,因此市场恶炒、爆炒、坐庄、庄家连炒盛行,各种黑幕、各种违规层层交织。但是随着2001年股市问题大讨论和总爆发,政府监管力度加强,股民自觉意识加强,投资机构的大量引入,加入wto后的竞争压力,以及市场自身调节和上市公司的自律,使得中国证券市场出现了投资与投机并重的新现象。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必将形成以投资为主体的证券市场和市场行为。因此,战略投资可以在中国证券市场逐步实施并培育了。

资本市场的特点篇7

【关键词】创业板市场做市商制度必要性

一、做市商制度的基本理论

(一)做市商制度的定义

做市商制度又被称之为报价驱动制度,是以做市商报价形成交易价格、驱动交易发展的证券交易方式。做市商通常是指在证券市场上,由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的证券经营法人作为特许交易商,不断向公众投资者报出某些特定证券的买卖价格,双向报价并在该价位上接受公众投资者的买卖要求,以其自有资金和证券与投资者进行证券交易。做市商通过这种不断买卖来维持市场的流动性,满足公众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做市商通过买卖报价的适当差额来补偿所提供服务的成本费用,并实现一定的利润。

(二)做市商制度的价值

1.提高流动性。一般来说,在创业板市场上市的公司规模较小,风险也较高。因此会直接影响到投资者和证券公司参与的积极性。尤其是当市场低迷时,很多投资者更容易失去信心。然而,若有了做市商,他们会承担做市所需的资金,可以随时应付任何买卖,活跃市场。在任何时候,只要有做市商存在,就不会有投资者想买股票却买不到,或是想卖股票却卖不掉的现象,这同时也保证了市场交易量的存在,并使得市场能够进行不间断的交易活动。

2.稳定市场。在股价暴涨暴跌时,做市商有责任参与做市,这有利于遏制过度的投机,起到市场“稳定器”的作用。与此同时,做市商一般都具有较强的价值分析和判断能力,对于所做市的证券标的的价值,都具有较好的了解与判断。做市商根据所做市的证券标的的价值,进行买进卖出的报价,使证券的价格与价值控制在合理的幅度之内,从而能避免证券价格的大起大落,维护证券市场价格的稳定性。

3.价格发现。做市商所报的价格是在综合分析市场中所有参与者的信息来衡量自身风险和收益的基础上形成的,投资者在报价基础上进行决策,并反过来影响做市商的报价,从而促使证券价格逐步靠拢其实际价值。

(三)做市商制度的优点

1.提高市场运作效率。在竞价模式的证券交易市场中,由于买卖指令不可能同时、同量地投入市场,发出指令后投资者必须“等待”一段时间才能成交。这加大了时间成本和交易的不确定性,使得投资者面临相当大的风险。在报价模式下,投资者可按做市商的报价立即进行交易,而不用等待交易对手的买卖指令。做市商充当了买卖的中介,消除了“等待”问题,从而提高了市场运作效率。

2.缓和市场价格波动。由于做市商报价受交易所规则的约束,报价需要有连续性,差价幅度也有限制,因此做市商制度有缓和股票价格波动的作用。此外,及时处理大额指令的做法,也减缓了对价格变化的影响。在买卖盘不均衡时,做市商还可以承接买单或卖单来抑制价格波动。

(四)做市商制度的弊端

1.信息透明度低。采用做市商制度,投资者买卖指令首先报给做市商,做市商是唯一一个能全面、及时知晓买卖信息的交易商,而成交量、成交价等信息随后才能传递给整个市场。其信息不对称,同时存在着特殊交易信息的迟延和豁免制度,这些都会降低市场信息的透明度。

2.运行成本高。由于做市商需要具有较强的价值分析和判断能力,因此它不仅需要优秀的市场分析及交易人员,还需要大量熟悉财务、法律、计算机系统以及高技术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而这大大提高了做市商的运行成本。此外,做市商还要动用自有资金和库存证券承担做市义务,这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因此做市商会对其承担的风险要求补偿,如交易费用及税收减免,大大增加了运行成本。

3.监管成本高。做市商的市场优势地位,决定了要对其进行严密的监管,这就增加了监管的成本。此外,做市商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可能会滥用特权。因此,要制定更为详细的监管制度与做市商交易规则,并动用资金、人员来加强监管活动,而这些将直接增加监管成本。

二、创业板市场与做市商制度的联系

与主板市场相比,基于创业板自身的功能定位和特点,决定了它与做市商制度有更好的契合点,同时,做市商制度在创业板市场中往往处于主导地位。鉴于此,我们有必要考察创业板的特点,以探讨做市商制度与创业板的联系。

(一)创业板市场的特点

1.高风险性。由于创业板市场的上市门槛较低,上市企业大多是成长中的中小企业。虽然科技含量高,但资金规模有限,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因此创业板市场存在着高风险性的特点。创业板市场在创立初期的市值规模一般不大,投机者更容易形成资金优势而进行不当操纵,进一步增加了创业板市场的高风险性。因此,证监会规定创业板市场应当建立与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的投资者准入制度,并向投资者充分提示投资风险。

2.流动性不足。由于创业板市场的高风险性,能够参与投资并承担风险的投资者相对较少,使得市场流动性得不到保障。此外,在创业板市场中,大部分都是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机构投资者,对广大普通投资者的吸引力较弱。这就加剧了创业板市场的流动性不足问题。

(二)做市商制度与创业板市场的联系

创业板市场主要是基于计算机网络来进行证券交易的,是专门为高科技含量和高成长潜力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新兴资本市场。它不仅为资本市场寻找了新的投资热点,同时也为风险资本实现资本的增值和再循环提供了退出通道。一般来说,创业板市场的上市门槛较低,对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和资产规模要求较为宽松,同时由于创业板市场的高风险性,对价格限制的放宽以及市场中的组织部门缺乏监管经验等,这些因素导致了创业板市场存在着流动性较低、透明度较差、市场稳定性差等问题,这使得在市场创建过程中存在潜在的威胁。因此,为了能使创业板市场充分发挥其新市场的作用并使市场充满活力,我们首先要考虑选择合适的证券交易制度。由于交易制度不仅对市场的运行和股价的形成起重要作用,而且对市场的流动性和交易成本也有着重要影响。此外,从西方发达国家创业板市场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其成长离不开做市商制度的推动。

此外,由于创业板市场具有流动性不足的特征,而做市商在持仓做市时,可以在市场上买盘不足时充当买盘,卖盘不足时充当卖盘,从而增强市场的流动性,提高交易效率,活跃市场。

三、创业板市场实行做市商制度的必要性

从创业板市场的固有缺陷以及实际情况来分析,引入做市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一)做市商制度有助于规避和控制创业板市场风险

在我国,创业板市场具有高风险性,股价波动大,流动性差的等特点。然而,做市商制度具有规避和控制创业板市场风险的三大功能:一是做市功能。当股市出现过度投机时,股价往往被高估,做市商会大量抛售其持有的股票,与其他投资者进行相反方向的操作,努力维持股价的稳定,降低市场的泡沫成分。二是造市功能。当股市过于沉寂时,股价往往被大幅低估,做市商则可逢低吸纳,从而活跃带动人气,使股价回归其投资价值。这有利于增强创业板市场的稳定性与流动性。三是监市功能。在做市商行使其权利,履行其义务的同时,通过对做市商的业务活动监控市场的变化,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及时纠正。在新兴的证券市场,这是保持政府与市场的合理距离,抵消政府行为对股市影响惯性的有益尝试。

(二)做市商制度有助于提高创业板市场的流动性

从整体的创业板市场股票成交数量来看,其基本处于下降趋势。创业板的成交量和流动性在牛市时看起来没问题,但在熊市时则难以保障。在我国创业板市场中,许多投资者的投机心理较强,他们对创业板市场并不是真正具有一定的投资偏好。然而,随着我国投资者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将会在证券市场中进行长期投资,所以我国证券市场的流动性并不是可以无限期地保持下去的,特别是对于投资高风险性的创业板市场而言,流动性不足是难以避免的。因此,我国有必要在创业板市场中引入做市商制度,从而保证创业板市场持续的流动性。

(三)做市商制度有助于抑制过度投机和操纵股价

在我国证券市场上,投资者的投机心理较强,“买入并持有”的观念并不深入人心,股价的升降往往与理性的投资价值判断无关,人为操纵现象比较严重。然而,做市商制度具有价格发现功能。由于做市商的盈亏状况往往和其报价密切相关,这使得做市商必须长期观察证券及其交易价格的变化情况,凭借专业知识和市场洞察力,全面分析市场实际情况并对证券的市场价格作出公允判断,从而提供最有参考价值的报价。若在创业板市场中引入做市商制度,做市商报出价格为市场的主要参照价格,做市商受交易规则的限制,持续报价,价差也有限制,其经济利益也不容许其他人进行炒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操纵者并遏制股价的人为操纵,减少中小投资者的损失。

(四)做市商制度能有效发挥证券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

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率和优化资源分配是证券市场的基本职能。在证券市场中,交易方式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其能否在极端条件下正常运行。然而,做市商制度能够承受极端市场条件下如价格大幅下跌所带来的压力。作为新兴的证券市场,我国证券市场还存在着许多缺陷,对交易制度进行调整是必然趋势。尽管做市商制度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但它在提高市场流动性、稳定股票价格、规避证券市场风险等方面的作用较为明显。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影响证券市场的各个因素也将逐渐发生变化,我国证券市场不是可以无限期地保持高流动性的,特别是对创业板市场而言,流动性的逐步下降直至缺乏是不可避免的长期趋势。因此,从保障证券市场资源配置职能发挥最大效用的方面来看,做市商制度是我国证券市场尤其是创业板市场的最佳选择。

四、结束语

总体来看,在我国创业板市场中引入做市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而我国券商也已经具备了成为创业板市场做市商的能力。首先,相对于创业板市场的规模与交易量来说,我国券商的资金实力和自营规模是完全有能力成为创业板市场的做市商的。其次,我国券商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也已初具规模。券商的知识结构体系完善健全,并且券商的人才结构也将得到进一步的优化。最后,我国券商的整体综合实力,包括其信誉等级、资金实力、研发实力等方面也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因此能够形成一个公正、公平、公开且具有竞争性的做市商市场,提供公平的价格与连续稳定的市场,从而保障做市商市场证券交易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康.创业板市场的做市商制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王力.中国创业板市场运行制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资本市场的特点篇8

巴菲特在长期的投资实践中,对现代证券投资理论的研究,对证券市场信息的采集分析、对投资者行为和心理素质要求的认识、对投资品种的选择和投资时机的把握等都另辟蹊径,其批判性的逆向思维和投资行为,形成了其独特的战略投资理念。本文对其战略投资理念从投资理论和投资原则两个方面入手,研究并总结出其独特的投资理念。

(一)巴菲特的独特理论

现代证券投资理论,如多元化证券投资理论、简单化的证券投资分析模式和有效市场理论等等,这些理论对投资者、证券投资分析以及大学的研究与教育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巴菲特除了关注实际的证券市场,也密切注视证券投资理论的演变,并发现了这些理论的致命弱点,从而找到了获取高收益率市场空隙的投资方法(或者说是那些理论致命弱点所给予的),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证券战略投资理论。

1.接近零风险投资理论

巴菲特的“接近零风险”投资理论或称规避市场风险投资理论主要是建立在非股市近期股价波动之上的,他更关注企业本身,而非股票价格。他的理论基点是:只要社会和市场总的趋势是向好的方面发展,在此前提下,就选择长期投资的方式,长期投资主要关注所选择的具体企业,这些企业的发展前景以及近年经济状况的满意度(主要是连续的年度收益率)是好的,属于绩优企业就可以集中的、长期的投资,这样会降低风险,获得较佳的收益,即接近零风险投资。

2.集中投资组合策略

巴菲特的接近零风险战略投资理念促使其在投资策略上,采取有目的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几家有选择的公司上,并尽可能地对其进行密切的研究,掌握其内在价值,寻找时机,进行集中投资组合,并长线持有,以获取较佳的投资回报。

巴菲特是反对和批判多元化投资组合理论的,他认为:“多元化只是起到保护无知的作用。如果你想让市场对你不产生任何坏作用,你应当拥有每一种股票,这对于那些不知道不懂得如何分析企业情况的人来说是一种完美无缺的战略。”从许多方面,现资理论保护了那些不知道也不懂得如何评估企业的投资者,但这些投资者也没有获得满意的收益。

3.巴菲特论有效市场理论

巴菲特认为:“有效市场理论的倡导者们似乎从未对与他们的理论不和谐证据产生兴趣”。而他认为有效市场理论不堪一击的主要原因是:1)投资者不总是理智的;2)投资者对信息不能正确分析;3)业绩杠杆强调短期业绩,这使得从长远角度击败市场的可能性不复存在。巴菲特认为有效市场理论没有为那些全面分析可得信息并由此占据竞争优势的投资者提供任何成功的假设前提。巴菲特认为“市场是有效的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但由此得出结论说市场是永远有效的,这就错了;这两个假设和差别如同白天和黑夜”。

(二)巴菲特战略投资原则

巴菲特的战略投资原则也是其投资理念的重要构成要素。巴菲特进行投资时,更注重的是公司本身,而非股票价格。在选择企业进行投资时,巴菲特都遵守同样的投资策略:企业的内在价值是否利于长期投资;企业的市场价格是否低于市场价值;企业的业务是否利于了解和掌握;企业经营是否稳定和具有发展前景;企业的管理层是否理性、诚实和具有才能。这也就是巴菲特坚持的战略投资原则,即企业原则、经营原则、财务原则和市场原则。

1.企业原则

巴菲特认为股票是抽象的概念,他不以市场理论、总体经济概念或各产业领域的趋势等方式去思考股票。他的投资理论和行为决定了他更关注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和实际价值,他坚持的企业原则是从1)该企业是否简单且易于了解;2)该企业过去的经营状况是否稳定;3)该企业长期发展前景是否被看好等方面进行把握和评价的。

2.经营原则

巴菲特十分重视企业管理者阶层的品质,优秀企业的管理者具有以身作则的态度,并作为其行事与思考的准则。具有良好品质的企业管理者能够把自己看成是公司的负责人,能够为实现公司最主要目标,即增加股东持股价值进行理性的决策,并实施其决策。巴菲特的投资经营原则主要包括:1)管理阶层是否理性;2)整个管理阶层对股东是否诚实坦白;3)管理阶层是否能够对抗盲目跟风的行为。

3.财务原则

巴菲特认为企业创造经营收益需要持续数年的时间,巴菲特更看重每四年或五年的平均经营绩效。他遵循的财务原则是:1)注重权益回报而不是每股收益;2)计算“股东收益”;3)寻求高利润的公司;4)公司每保留1美元都要确保创立1美元市值。

4.市场原则

巴菲特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投资人总是习惯性地厌恶对他们最有利的市场,而对于那些不易获利的市场却情有独钟。在潜意识里,投资人很不喜欢拥有那些股价下跌的股票,而对那些一路上涨的股票则非常有好感。而巴菲特则认为,证券的价格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多数股票在其公司的实质价值附近上下波动,且并非所有的涨跌都合乎逻辑。巴菲特的市场原则就是在考察企业的实质价值基础上,寻找或等待股票的理想价位买进,即发现企业的价值远大于市场的股票价格时,或那些极具投资价值企业的股票价格却在短期内严重下跌时,在这两种状况下,就果断地大量买进,一路持有。

(三)巴菲特战略投资理念总结

巴菲特战略投资理念是从实战中升华而出的,同时又在实践中指导其投资行为。理念的核心就是长期投资并持有实质价值(绩优)的企业和企业的股票,这种接近零风险的战略投资理念,即充分了解把握了市场,又远离了市场,继而战胜了市场。

巴菲特的战略投资理念大致可细分为5项投资逻辑、12项投资要点、8项选股标准和2项投资方式。

1.5项投资逻辑是指:1)把自己当成是企业的经营者,所以我成为优秀的投资人,因为把自己当成投资人,所以我成为优秀的企业经营者。2)企业的实质价值比市场股票价格更重要。3)一生追求特定行业的企业。4)最终决定公司股价的是公司的实质价值。5)没有任何时间适合将最优秀的企业脱手。

2.12项投资要点是指:1)利用市场进行有规律的投资。2)买进价格是决定报酬率的高低因素之一。3)利润的复合增长的交易费用和税负的避免使投资人受益无穷。4)相对企业的年度利润收益,更注重未来5-10年的投资收益。5)只投资未来收益确定性高的企业。6)通货膨胀是投资者的最大敌人。7)价值型与成长型的投资理念是相通的,价值是一项投资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而成长只是用来决定价值的一项预测过程。8)投资人在财务上的成功与他对投资企业的了解程度成正比。9)“安全边际”的投资作用在于缓冲可能的价格风险,同时也可获得相对高的权益报酬率。10)拥有一种股票,期待它下个星期就上涨,是十分愚蠢的。11)对于明确的投资决策行为,不因受外部因素干扰而随意改变。12)证券战略投资要排除各种市场干扰和影响因素,只注意买什么股票和买入价格。

3.8项投资标准是指:1)必须是特定行业的绩优企业。2)企业业务简单且容易了解,前景看好。3)有稳定的经营历史。4)财务稳健。5)经营效率高,收益好。6)经营者理性、忠诚,始终以股东利益为先。7)资本支出少,自由现金流量充裕。8)价格合理。

4.2项投资方式是指:1)长期持有(对某些企业的股票甚至终生持有)。2)当市场过于高估持有股票的价格时,也可以考虑进行短期套利。

二、中国证券市场的战略投资与巴菲特战略投资理念的借鉴

巴菲特战略投资理念是在有100多年证券市场历史的美国形成的,他的投资收益使他成为美国20世纪最成功的证券投资人,他被称为股神,他的理念被奉为圭臬。但是,美国的证券市场是通过100多年的法律监管和自身的竞争规范,才形成了以投资为主体的证券市场,正是因为这样的市场,才产生了投资集大成者巴菲特和巴菲特的战略投资理念。

因此,学习和借鉴巴菲特的战略投资思想与投资方式、方法,绝不能简单模仿或照搬照抄,也不能局部、片面的理解,而是要对现实市场和市场现状有一个全面的、深刻的、理性的了解并把握,同时要对市场的各种信息和方法有自己独到而有效的选择。在此前提下,才能学习、借鉴、吸收和消化巴菲特的战略投资理念,并在投资实践中有效整合巴菲特的方法而成为自己的投资策略。

(一)中国现实证券市场和证券市场现状分析

2001年,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亮点,全世界都承认,2001年是中国年,是中国的幸运年。但是,2001年的中国股市却跌宕起伏、充满变数,证券市场十年的沉疴进发了。在这一年,中国股市发展过程中所淤积的问题总爆发了,也引发了关于中国股市内在结构的缺陷和发展现状的大争论。笔者认为,相对于“亮点”和“幸运”,中国市场经济的最典型市场即金融证券市场所进发的问题,恰恰体现了转型市场迈出了走向成熟的第一步。

面对21世纪,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面对wto,中国以转型过渡为特征的市场(包括金融证券市场),其结构性转变的拐点出现了,“怎么拐”是一个绕不开也不能绕开的问题横在国人面前,证券市场的这场争论是从2001年1月14日吴敬琏先生在中央电视台的《对话》节目中首先提出的,随后引发的大争论,牵动了学术界的厉以宁、董辅réng@①、萧灼基、许小年、吴晓求、刘纪鹏、韩志国等,同时扩展到了证券监管部门、金融证券机构、上市公司、媒体、股民、政府官员等广泛的市场领域,直至引发了股票市场的巨大波动。证券市场的种种黑幕和违规频频被媒体曝光,证券市场的“论”、“婴儿论”、“成绩论”、“发展论”、“光明论”、“老鼠会”、“体制病”,等等观点相互争论,面对证券市场的各种问题以及不同的认识,中国证监会为了规范证券市场,加强了监管的力度,一年之内相继出台了100多项证券监管措施、办法和条例。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至今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引发的争论,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观点:

1)悲观论或完美论。认为中国证券市场的诞生就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运行至今存在严重的内在结构问题,必须“推倒重来”。

2)洞悉现实忧患论。中国证券市场的现实是成绩和问题并存,为了立足现实、解决问题、抓住机遇、更好发展,就应该充分认识到机遇源自于对挑战的应对,市场现状还不足以自满和欢庆,必须以负责任的忧患意识,洞悉问题,正视问题,加倍努力去应对挑战,解决问题,才有可能在未来相互关联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求得成熟的心态和理念准备。

3)肯定现实光明论。成绩是首位的,问题是存在的,发展是光明的。

4)乐观唱颂论。取得的成绩使人感到振奋,对现实和未来充满乐观,并仍唱颂着面对未来和发展。

作者更认同第二种观点,即洞悉现实忧患意识的观点,这一观点也就是以吴敬琏先生为代表的观点,吴先生的观点之精义不在于他为了讨论问题、切中问题要害而说的“中国股市连都不如”,“中国股市的市盈率在15倍左右还比较正常”。吴先生的洞悉现实忧患意识的精义在于负有责任感的学者和管理者都要不拘于现实成绩的满足,而要在洞悉成绩和问题的基础上,正视市场的公平、信用和效率状况,正视国外优势成熟市场和资本的竞争压力。正视了这些,负有责任感就自然有忧患意识,wto后的中国市场,全球的竞争已成必然,中国的证券市场要抓住机遇就要应对挑战,机遇和成功是在正确、有效应对挑战中获得的。中国证券市场的战略投资同样面临着机遇和应对挑战的问题。

因此,笔者认为目前中国证券市场的现状是:

中国证券市场是政策调控与市场自身调节相互的动态求均衡。中国证券市场是信息不对称的,弱者急需信息的透明、公平。中国证券市场从严重机会不均等转变到机会仍较不均等的状态。中国证券市场仍然处在以投机心态、理念和行为为主体的状态。以投资心态、理念和行为为主体的市场状态,仍需时间和努力。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品种基本上不具备长期投资价值,多数品种只具有短期投资价值,只有少数品种具有中期投资价值。中国证券市场经历十年的发展,获得了发展初始期的经验和成功,但仍然处在发展的初期,属于不成熟的证券市场。中国证券市场起始遗留的问题,如国有股独大、未流通股份太大等等问题依然存在。证券市场交易仍然存在太多的公平、信用、成本的问题。因此,证券市场法制、证券市场监管、证券市场规范、证券市场自身秩序和证券市场结构的建立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和演进。中国证券市场变数多、关联多、潜力大、吸引力大和诱惑力大,是充满需求和机会的市场。wto后,外来资金和资本对中国证券市场将产生更大的变数和机遇。

所以,中国证券市场还不具备长期投资理念的产生,也就不具备产生巴菲特式的投资者,更不能把巴菲特的战略投资理念照搬到中国证券市场中来,但巴菲特战略投资理念的思想和方法对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极具价值。

(二)中国证券帝场的战略投资与巴菲特战略投资理念的借鉴

通过对巴菲特战略投资理念的研究和目前中国证券市场现状的分析,作者认为巴菲特战略投资理念思想的精义,对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仍然有着深刻的、有效的价值。

根据巴菲特的投资分析方法和理念思想,笔者认为,目前中国证券市场战略投资要素主要是五个方面,即战略投资的5项要素。

1.政策与市场要素。相对于欧美成熟的证券市场,中国的证券市场还比较明显的是政策市场,政策调控和监管所占的权重不超20%,而证券市场本身调节的权重在80%以上。目前中国的证券市场政策调控与市场本身调节的权重大致各占50%。因此,战略投资必须考虑政策与市场的二元因素,即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2.信息不对称、机会不均等带来风险。虽然说信息不对称、机会不均等是任何市场普遍存在的现象,虽然说中国股市历经十年的培育和发展,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机会不均等已得到大大改善,但目前的中国股市依然存在着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机会不均等问题。因此,战略投资必须考虑由机会不均等和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

3.信用、收益与业绩。虽然说中国股市历经十年的培育和发展,依然较普遍存在着上市公司和市场行为缺乏信用的现象,但是随着股市爆利时代的结束和依法监管的加强,企业以自己的业绩给投资者带来收益的时代已经初现。因此,战略投资不仅要分析股票的市场价格,还要分析企业的收益,并且要逐步转向以企业收益分析为主的投资决策。

4.投资与投机。中国证券市场十年的发展过程,证券投资基本上是以投机为主的,因此市场恶炒、爆炒、坐庄、庄家连炒盛行,各种黑幕、各种违规层层交织。但是随着2001年股市问题大讨论和总爆发,政府监管力度加强,股民自觉意识加强,投资机构的大量引入,加入wto后的竞争压力,以及市场自身调节和上市公司的自律,使得中国证券市场出现了投资与投机并重的新现象。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必将形成以投资为主体的证券市场和市场行为。因此,战略投资可以在中国证券市场逐步实施并培育了。

5.投资战略与战术。战略与战术是相互整合的关系,战略表现为方向性、长期性、稳定性、协同性、整体性和竞争性。战术表现为短期性、效率性、目的性、策略性和竞争性。再好的战略也是由一系列的战术单元构成的,战略离不开战术的连续支持;再好的战术也是为战略服务的,不能因为一个或几个战术成功,陷入自满而忽略或忘记了战略。巴菲特的战略投资理念在中国证券市场的借鉴和应用,其精义在于对战略时间跨度的界定。

巴菲特战略投资理念在美国证券市场以5-10年,长期持有甚至终生持有为战略时间跨度。而在目前中国证券市场,战略的长期性最多界定为3年以上,那么1~2年界定为中期,1年以内界定为短期。

因此,目前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战略适用的是立足中期投资,抓住短期机会,着眼长期投资的战略组合。

笔者通过对巴菲特战略投资理念的核心思想归纳,以及产生这种战略投资理念的美国市场环境和现实市场的认识,对目前中国证券市场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认定,从而对巴菲特战略投资理念在中国证券市场的借鉴和应用进行了探索研究,更重要的是其战略投资理念对中国证券市场未来发展和投资人战略投资的积极深远意义进行了分析。

资本市场的特点篇9

关键词:证券市场;转轨期;金融创新

中国证券市场目前正处于“新兴+转轨”的关键时期。“新兴+转轨”的特点使中国证券市场不可避免地带有很深刻的计划经济痕迹。因此,在国家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成的背景下,证券市场的发展必须和国家整体经济体制相适应,必须转到市场经济轨道上来。而这种转轨能否顺利进行,金融创新无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从整体上来看由适应计划经济需要转向适应市场经济需要本质上就是一项规模庞大的创新工程。实际上,在有关管理部门(尚福林,2005)的高度重视下,近几年来证券市场的创新步伐一直在加快,其效果也比较明显。但是,在证券市场金融创新快速发展过程中,一些金融创新并没有达到其预期的效果(张育军,2003),还有一些创新甚至对市场产生了负面影响(韩志国,2004)。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对证券市场金融创新的动因、特点、风险控制、成本及收益等基本问题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深化。本文拟从分析金融创新的一般规律出发,对证券市场金融创新所涉及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就涉及的一些问题提供对策和建议。

一、证券市场金融创新动因分析

(一)金融创新的一般动因关于金融创新的动因,国外学者如西尔柏(w.L.Silber)、凯恩(e.J.Kane)、戴维斯(S.Davies)、希克斯(J.R.Hicks)等进行了比较充分的研究,中国一些学者根据国外的研究情况,对这些研究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如马根发(2005)将国外理论界对金融创新动因的分析概括为六个方面,即技术推进创新、货币促成创新、财富增长创新、约束诱导创新、制度改革创新、规避管制创新。(2006)将国外关于金融市场创新的动因概括为五个方面,即:对不完全市场进行完善,解决人及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市场交易、搜寻和营销成本最小化,对税收及管制的恰当反应,应对全球化、技术冲击和风险。阮景平(2006)将西方金融创新的动因概括为约束引致假说、管制理论、不完全市场理论等方面。明柱亮(2005)将西方金融创新动因概括为五个方面,包括约束诱导型金融创新、需求拉动型金融创新、技术推动型金融创新、管制规避型金融创新、竞争激励型金融创新等。

关于中国金融创新的动因,一些学者认为其应该包括在国外理论界阐述的金融创新的全部动因之中,并具有自己的特点。如马根发认为,中国金融创新的动因主要集中在政府推进、市场失败、技术推进、追逐利润等四个方面。陈晶萍、刘希宋(2004)和许雄奇、洪英(2003)将中国金融创新的动因重点放在国际竞争、风险防范等方面。

(二)证券市场创新动因按照证券市场参与者结构,其包括由企业和政府机构组成的证券产品供给者,个人和机构投资者组成的证券产品需求者,联系供给者和需求者的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以及对上述三方进行监管的政府机构及自律性组织,证券市场创新动因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分析。

从供给的角度来看,满足企业和政府机构融资的需要是证券市场金融创新的原动力之一,如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的推出正是为了适应这一市场需要。这种从供给角度产生的创新实际上在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进程中得到了充分的证实。如过去在中国证券市场尝试但失败的权证在股权分置改革中作为一种金融创新被再次推出,就是针对某些特殊类型的上市公司的需要而展开的。

从需求的角度来看,不断满足投资者的需要是证券市场金融创新的另外一种原动力。这一点在国内外市场上不断产生的投资基金产品上可找到充分的证据。如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产品循着封闭式基金———开放式基金———可上市交易的开放式基金的路径发展,以及纯粹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混合型基金等品种的不断拓展,就显示出对投资者需求满足程度的逐渐提升。

从中介机构———主要是证券公司的角度来看,创新的动因相对复杂一些,因为证券公司在证券市场运行中扮演了不同功能的角色。一方面,证券公司作为融资者和投资者的中介,金融创新要保证两者之间处于比较公平的地位,因为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其创新的成败;另一方面,证券公司还可以作为市场某些金融产品的供给者,提供相应的服务,如对衍生金融产品的开发等,而这些产品与作为供给者的公司及政府机构只有比较间接的联系。

从监管者的角度来看,金融创新的情况也比较复杂。从交易所监管层次来看,其进行的金融创新可能与融资者、投资者和证券公司都有关系,如对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标准的适时调整就有这方面的作用。从政府监管层次来看,其所进行的金融创新更多是与国家经济安全(杨如彦,2005)以及制度和体制相关的宏观问题,显然会涉及市场其他参与方的利益,特别是在政府监管比较严格的国家如中国这类新兴证券市场国家,政府的作用十分突出。

(三)证券市场创新动因和能力的非对称性虽然证券市场上述四个方面的参与者都有金融创新的动力,但是与创新能力并不对称,只有证券公司和监管机构才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这就导致在证券市场金融创新活动中,首先能够得到满足的是中介机构和监管部门的需求,其次才是投资者和融资者两者中相对强势群体———融资者的需求,最后才可能是投资者的需求。事实上,这种创新动因与能力的非对称性及其导致的问题,在中国证券市场上表现得尤其突出。

二、证券市场金融创新的特点

(一)证券市场金融体制与金融制度的创新金融体制与金融制度的创新,是由金融监管当局按照金融业发展需要作出的重大变革。金融体制与金融制度的创新,实际上首先是金融业发展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而进行的不断改革和调整,如中国金融体制和金融制度的演变就非常明显地表现出与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相吻合的特点。其次,金融业作为一个包含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范围非常广阔的部门,其内部不同行业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金融创新是对不同行业联系的方式进行调节并达到整体效能最优化的过程。最后,金融体制和金融制度的创新,为其他金融创新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制度环境,是其他金融创新的基础和前提。

在证券市场上,金融体制与金融制度的创新的重要性显得更加突出,这是因为:①证券行业相比其他金融行业的发展时间要短,经济实力显得相对薄弱,其发展必须有更加完备的体制和制度作保证。②证券业是创新最为密集的金融行业,其发展的成败在相当大程度上依赖于是否能够适时创新,宽松和适宜的体制和制度环境尤为重要。③在融资证券化趋势不断强化的背景下,证券业的渗透力量在不断增强,需要相应的配套制度和体制来促进金融业之间的融合趋势。实际上,中国证券市场由于金融体制和金融制度创新的不足,不仅使证券交易所和证券业协会的自律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且导致证监会等行政机构执法成本高昂,惩处缺乏威慑力,处罚结果执行难(张育军,2003)。

(二)证券市场金融组织制度的创新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包括来自行业内部的竞争和行业外部的竞争的环境下,金融组织制度的创新,就是证券公司形成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组织架构,证券行业形成合适的产业组织结构。以美国证券市场为例,不同规模、特点的证券公司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业务构成和内部组织结构,证券公司行业形成垄断竞争的格局。

相对而言,中国证券市场组织制度的创新仍然显得落后,主要的表现是:①集中度偏低,过度竞争明显;②资本规模较小,规模经济效应不高;③产品差异化太小,券商间业务雷同,无自己的经营特色;④企业进入和退出的壁垒较高(陈晓舜,1999)。虽然中国证券公司组织制度的创新一直朝着两个方向推进,一是成为大金融集团控股的子公司(如光大证券、申银万国证券都是光大集团的控股子公司),二是组建成证券控股集团(根据业务需要分别成立投资银行、经纪业务、资产管理和风险投资等子公司),以及近几年来管理层对创新类证券公司给予各种政策优惠,但这些努力的效果并不突出(栗新宏,2004),或者说至少还需要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才可能得出更明确的结论。

(三)证券市场的市场创新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涉及产品日益增加,是金融创新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在金融创新的不断推进下,金融市场已从最初的银行短期信贷市场逐步扩展到了包括保险市场、证券市场等多种市场,并形成了一个多种类、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

在证券市场发展方面,市场创新沿着债券市场———股票市场———衍生产品市场的脉络发展,显示出证券市场越来越复杂化的趋势。中国证券市场的市场创新,也从整体上凸显了上述特点,虽然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极端不平衡,即债券市场极端落后,股票市场缺少层次,衍生产品市场基本上还处于待开发阶段。

(四)证券市场金融产品的创新金融产品的创新,是金融创新领域中最为活跃的部分。金融产品演化遵循货币、基础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产品的顺序推进。金融产品创新的已有路径表明,既存在产品创新由一个层次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现象,也存在各个层次产品品种不断丰富的现象,前者可以称为金融产品的纵向创新,后者为金融产品的横向创新(王宗润,2004)。

在证券市场领域,产品创新特别是衍生产品的创新更是日新月异。另外,与证券关联密切并与其他金融部门紧密结合的金融交叉创新产品,如美国的现金管理账户(Cma)、中国的投资连接保险、银证通等,也越来越引人注目(郭鹰,2004)。

(五)证券市场的金融技术创新金融技术创新的重点是对信息技术的引入,新信息技术可以使合约和工具的表达以及它们的内容和框架变得简明易懂,使金融创新变得更加廉价和有效(罗伯特·J·希勒,2003),从根本上结束金融业的传统观念和传统业务,开创新的金融业务、新的金融市场以及新的金融管理领域(明柱亮,2005年)。技术创新包括:

①计算机和电子通信技术广泛应用于金融业务操作与管理;②以计算机技术和电子通信技术改造金融支付结算和清算体系;③通过互联网开展金融服务;④将日常通讯工具应用于金融服务;⑤通过新的运作模式开展各项金融业务(陈涤非,2005)。证券市场作为发展历史较短的金融行业,其在对先进技术应用的重视程度方面,远远超过其他金融行业,并被作为增强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如在中国证券领域,无论是证券交易还是市场运行,离开网络技术的支持,其后果都将是不可设想的。

在证券市场发展方面,市场创新沿着债券市场———股票市场———衍生产品市场的脉络发展,显示出证券市场越来越复杂化的趋势。中国证券市场的市场创新,也从整体上凸显了上述特点,虽然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极端不平衡,即债券市场极端落后,股票市场缺少层次,衍生产品市场基本上还处于待开发阶段。

(四)证券市场金融产品的创新金融产品的创新,是金融创新领域中最为活跃的部分。金融产品演化遵循货币、基础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产品的顺序推进。金融产品创新的已有路径表明,既存在产品创新由一个层次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现象,也存在各个层次产品品种不断丰富的现象,前者可以称为金融产品的纵向创新,后者为金融产品的横向创新(王宗润,2004)。

在证券市场领域,产品创新特别是衍生产品的创新更是日新月异。另外,与证券关联密切并与其他金融部门紧密结合的金融交叉创新产品,如美国的现金管理账户(Cma)、中国的投资连接保险、银证通等,也越来越引人注目(郭鹰,2004)。

(五)证券市场的金融技术创新金融技术创新的重点是对信息技术的引入,新信息技术可以使合约和工具的表达以及它们的内容和框架变得简明易懂,使金融创新变得更加廉价和有效(罗伯特·J·希勒,2003),从根本上结束金融业的传统观念和传统业务,开创新的金融业务、新的金融市场以及新的金融管理领域(明柱亮,2005年)。技术创新包括:

①计算机和电子通信技术广泛应用于金融业务操作与管理;②以计算机技术和电子通信技术改造金融支付结算和清算体系;③通过互联网开展金融服务;④将日常通讯工具应用于金融服务;⑤通过新的运作模式开展各项金融业务(陈涤非,2005)。证券市场作为发展历史较短的金融行业,其在对先进技术应用的重视程度方面,远远超过其他金融行业,并被作为增强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如在中国证券领域,无论是证券交易还是市场运行,离开网络技术的支持,其后果都将是不可设想的。

三、证券市场金融创新的风险及其控制

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金融创新的推进就是为了转移风险和规避风险;另一方面,金融创新可能导致一些问题,如助长市场过度投机活动,鼓励黑幕交易、误导甚至欺诈,致使政府权威丧失等(罗伯特·J·希勒,2003),因此金融创新并不能完全消除风险,特别是在创新过程中还可能遭遇到未曾预料的风险。

(一)金融风险促进了金融创新的发展金融创新以转移、分散、抵消的方法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或减小损失的程度,从而规避金融风险。就转移风险来说,互换是典型的金融创新工具,当利率上涨时,互换交易将固定利率资产转换为浮动利率资产,将浮动利率债务转换成固定利率债务,从而达到转移风险的目的。就分散风险来说,组合投资特别是对相关性程度较低的资产进行组合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就抵消风险来说,对冲交易即同时做两笔以上风险相同但方向相反的交易,使可能遭受的损失和可能获得的额外收益相对应,无疑是比较有效的办法。

但是,利用金融创新规避风险的能力是有限的,有些金融风险可以依靠金融创新来规避,有些金融风险则只能依靠管理和其他的手段来规避

(二)金融创新在规避金融风险的时候,也会带来新的风险金融工具具有避险和投机两种功能,金融创新在使人们有更有效的方法避免风险的同时,也将使金融市场存在更强的投机性,加剧金融市场和经济体系内在的不稳定性(李羽,2004)。金融创新不断取得进展的过程就是金融工具虚拟化,即衍生出来的金融工具的运动更加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相分离。这种脱离了实物生产和交换的衍生金融工具具有以下特点:①衍生金融工具通常采用保证金交易方式,投资者只需要支付占总交易额5%~15%的保证金就可以购买衍生金融工具,获得利用杠杆以小博大的效果。但这也会产生较强的投机性,即资金雄厚的机构投资者利用这种杠杆的作用,在金融市场掀起大规模的投机风潮;②许多衍生金融工具都是买卖某种金融资产的契约和权利,而当某种金融资产成为多种衍生金融工具的买卖对象时,就会在金融市场上形成多重投机的局面,加剧金融市场的动荡;③衍生金融工具是一种虚拟资本,只要有买卖双方就可以成交。它不受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制约,不受它买卖的金融资产的数量的制约,存在迅速膨胀或收缩的可能;④衍生金融工具具有不断自我繁殖和衍生的能力,如从债务工具衍生出利率期货和利率期权以后,又从利率期货衍生出利率期货期权,而且,这种衍生金融工具的衍生存在不断扩张的倾向(李羽,2004)。

(三)对金融创新特别是衍生产品创新导致的风险必须重视要采取适当方式进行监管和控制;控制市场风险时必须平衡好市场安全和效率之间的价值取向,把握好风险防控的边界和力度(卢文道,2006)。具体要注意:①风险控制应以保证金融衍生市场的现实存在和有效、协调发展为前提,克服基础市场的局限性,使衍生市场与基础市场形成共容、协调发展的格局;②风险控制不能损害甚至取代市场机制的正常发挥,应严格限定在市场失灵的领域;③风险控制应以防止系统性风险为目标。

四、证券市场金融创新的成本和收益评估

成功的金融创新能够促进金融体系在整个经济发展中发挥更为有效的资源配置作用,达到降低交易成本、完善市场、提高价格的信息含量而改善社会福利和运行效率等目的(张姝锋,2005)。但是金融创新也需要相应的成本支持,综合研究金融创新的成本和收益及其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金融创新的成本包括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两个方面内部成本指金融创新从设计到实施过程各种耗费的总和,具体包括:①研发成本,即金融创新设计过程中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资源的要素价格,其中人力成本在研发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②风险成本,指金融创新过程中由于各种风险因素引发的损失;③调整成本,指对金融创新措施进行补充、调整、完善所需费用;④机会成本,指因实行了某种金融创新而放弃了使用相同资源选择其他措施所能带来的收益。外部成本有:①摩擦成本,即创新合约在执行过程中不断调整和修改所需的经济交易费用;②监管成本,即对金融创新进行监管所需的必要费用。

(二)金融创新的收益包括内部收益和外部收益两个部分金融创新主体在成功完成金融创新后,必然会使得其市场占有份额相应提高,并增加其可计量的货币性收入,特别是在创新品的供求达到市场的规模效应经济点时,创新者获得最大利润,这就是所谓的内部收益。外部收益是金融创新的扩散效应,其能给金融机构带来长远利益和诸多发展机会,同时带动全社会的经济发展。

(三)金融创新转移的成本和收益分析对金融创新成本和收益的评估,决定了金融主体是否愿意进行金融创新,而对金融创新转移成本和收益的分析,决定了金融主体是否愿意转移和接纳金融创新。金融主体在决定是否转移金融创新成果时,需要综合考虑独享金融创新成果产生的收益(RBt)、维持这种独享局面要付出的代价或成本(mC)以及将创新成果转移出去后的收益(Rat),而Rat包括转移成果直接收益和供给主体继续使用创新成果带来的收益(李敏,2006)。对上述三个因素综合评价有:当RBtmC+Rat时,金融创新主体不会将金融创新成果转移出去;当RBt=mC+Rat时,基于做“创新领袖”,赢得声誉并进而赢得潜在客户的考虑,金融创新主体会考虑将创新成果转移出去。

金融主体在决定是否吸纳金融创新时,同样要考虑吸收金融创新成果产生的收益(Ra)、吸收创新成果要付出的代价和成本(Ca),以及在存在多个创新成果时选择吸收某个而放弃其他的创新成果而导致的机会成本(oCa)。对上述三个因素综合评价有:当Ra>Ca+oCa时,金融主体会选择立即吸收创新成果;当Ra

在进行上述分析时要注意,不同于一般的技术创新,金融创新由于没有专利保护,故金融创新主体难以独享创新成果,因而为维护独享创新成果而付出的成本或代价mC应接近于零。

(四)证券市场金融创新成本和收益的特殊性

上述金融创新的成本和收益分析,虽然从总体上来看,也适合于证券市场。但证券市场金融创新的成本和收益具有更加鲜明的特点:①人力成本较高,导致研究成本特别突出;②证券产品的标准化,使得市场具有规模越大效益越高的特点,吸纳创新的成本相对较低,因而创新成果的转移相对容易;③资产证券化、融资证券化的发展趋势,推动证券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使金融创新的扩散效应越来越突出。这些特点决定了证券市场金融创新与一般金融创新相比,具有相对较强的公共产品特性。

五、结论及建议

从证券市场金融创新动因、特点、风险及控制、成本及收益等方面的分析,可得到以下结论:

(一)由于金融创新动因和能力的非对称性,证券市场金融创新将集中于为融资者和中介机构本身利益服务,投资者利益有可能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如中国证券市场曾经一度非常引人注目的整体上市,在tCL、中软股份等公司的运作中,公司业绩的增长和投资者的财富效应并没有成为创新考虑的重点,特别是tCL在整体上市后经营和业绩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更是始料不及。同样是作为中国证券市场重要创新的大股东以股抵债,虽然程序合乎规范,并且也经过了参会的流通股股东的表决通过,但实际结果却是使上市公司受到损害,大股东又一次侵占了流通股股东的利益。仅以债转股第一家的电广传媒为例,其以股抵债的每股定价高达7.15元,在债转股后不久股票价格就跌破了7.15元,就充分说明了上述问题的存在。再如,在近几年股市低迷的情况下,恢复t+0的呼声不绝于耳,其目的就是要活跃市场以增加证券市场交易量和券商收益,更是凸现了券商的利益导向。类似的证券市场创新事例举不胜举,其动因虽然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别,但共同点都是,创新几乎没有顾及投资者的真正需要(虽然有些创新打着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旗号),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并没有真正享受到金融创新所带来的相应益处。

中国证券市场最近几年的熊市,使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影响证券市场发展的根本原因进行了广泛讨论和深刻反思,虽然得到的结论有一些差异,但越来越多的人达成的共识是,投资者利益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投资者信心受到严重挫折。因此,在证券市场规模迅速扩大、需要更多投资性资金进场的情况下,证券市场金融创新应以投资者利益保护为核心而展开,如重点应研究投资者利益损害赔偿制度,增加市场违规者成本,构建鼓励长期投资的证券市场税收制度等方面的金融创新。可以预料的是,从加强对投资者利益保护角度进行金融创新,是中国证券市场今后创新的关键点和难点,仍然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二)由于融资证券化、资产证券化的趋势不断加强,证券业对其他领域的渗透逐渐强化,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有关制度的协调和配合因此,中国证券市场创新应该特别重视制度创新,以充分发挥中国证券市场的后发优势,增强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为充分发挥制度创新对证券市场其他金融创新的巨大推进作用,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的一个重点工作就是,要转变证券市场监管模式和方式,要克服多年来形成并且现在仍然存在的政策市的种种表现,即要克服政府监管目标的不确定性,政府在市场上角色定位错位,政府行为不规范,市场监管行政化,政策披露方式和方法具有很强的随意性等问题。在当前政府对市场监管越来越规范的情况下,特别需要注意克服长期以来形成的政府主导的制度创新中盲目冲动、好大喜功的倾向,这种冲动创新导致的一些后果不仅在当时是非常严重的,而且也产生了长期的负面影响。如在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的冲动下,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控股公司和上市公司等“三类企业”被管理层错误地视为机构投资者,从而为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控股公司和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从事投机活动提供了制度基础,并导致了此后一些上市公司操纵公司股票价格、银行资金违规进入股票市场等问题。发生这种错误的原因是,管理层基于自身利益考虑,没有意识到真正的机构投资者,应该是能够在证券市场进行长期投资的金融机构。又如,鼓励并扶持企业进行资产重组,是管理层为拯救濒临退市上市公司所采取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但由于有关制度措施的不配套和不协调,相当数量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并没有给投资者带来长期利益,却成为庄家操纵市场的题材。因此,要真正发挥制度创新的巨大作用,最关键的就是,监管部门要切实尊重市场客观规律,绝对不能越俎代庖。

(三)监管层必须辩证看待证券市场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创新成本和收益问题,为各种创新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证券市场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处于一个不断循环的演变过程,即金融创新是解决风险产生新的风险再次金融创新。这样,对于金融风险特别是由于金融创新而导致的金融风险不要过于恐惧,而是要通过进一步的创新来控制或者减轻。实际上,因恐惧金融风险而遏制金融创新的事例在中国证券市场并不鲜见,如1997年在防止金融风险的考量下,中国各地的区域证券市场相继被关闭就是如此。这种简单化的一刀切的做法,虽然表面上是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但它扼杀了中国证券市场发展成为多层次市场的一个最初的尝试,使得目前构建多层次证券市场的道路更加漫长和曲折,从而影响了中国证券市场绩效的充分发挥。政府对待金融创新的态度应该是积极支持和鼓励,因为证券市场金融创新所导致的外部经济性,即其为整个证券业、金融业和国民经济所带来的促进作用是非常大的。不要因为监管的便利和照顾某些利益集团的要求而对金融创新轻易否定。如中国证监会在2006年5月《关于落实〈证券法〉、规范证券经营机构证券经纪业务有关行为的通知》,叫停已经运作了8年之久的“银证通”,其直接目的之一就是为了维护证券公司的利益,这种做法就非常值得商榷。因为“银证通”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虽然始终没有得到有关监管部门的认可,但仍然能够顽强地生存下来,根本原因是其满足了相当一部分投资者的需要,因而叫停“银证通”短期来看可能对投资者利益造成损害。而且,从长期来看,叫停“银证通”还可能使银证合作蒙上阴影,进而对金融业的健康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正确的做法是,有关管理部门要提供各种机会和条件,对市场新生的各种金融创新倍加呵护,降低证券市场金融创新的成本,以推进证券市场的金融创新。

参考文献:

陈涤非.中国金融创新的实践分析[J].金融纵横,2005,(7).

陈晶萍,刘希宋.国有商业银行企业制度创新的问题分析及总体框架设计[J].工业技术经济,2004,(6).

郭鹰.论金融交叉产品创新[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1)

韩志国.证券市场金融创新不能以小利换大弊[J].现代商业银行,2004,(6).

.有关金融创新的述评[J].经济师,2006,(1).

李敏.论金融市场结构与金融创新动力[J].金融经济,2006,(4).

李羽.金融创新、金融风险与金融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5).

刘志海,王睿.浅论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的关系[J].金融经济,2006,(2).

卢文道.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监管法制构建中的三个关键问题[J].法学,2006,(3).

罗伯特·J·希勒.金融新秩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明柱亮.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创新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5.

尚福林.引领市场创新是上证所肩负的历史使命[n].上海证券报,2005-12-20.

王宗润.金融产品创新的路径分析[D].长沙:中南大学,2004.

许雄奇,洪英.中国证券公司集团化发展动因解析[J].江苏商论,2003,(6).

杨如彦主编.中国金融创新工具报告(200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阮景平.西方金融创新理论述评[J].湖北大学学报,2006,(3).

资本市场的特点篇10

关键词: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市场营销;对策

我国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负责收购、管理和处置金融不良资产的特殊金融机构,肩负着最大化回收资产、减少国家损失的重大历史使命。由于“冰棍效应”,不良资产价值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加速贬值的趋势,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面临着加快资产处置的巨大压力。为此,如何通过市场营销来解决手中巨额不良资产的市场出路问题,成为摆在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面前的一项重大研究课题。

一、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市场营销理念的几点认识

有人认为,资产管理公司作为专门处置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机构,政策性强,损失率大,存续期短,只有尽快打折变现的外在要求和内在冲动,而根本谈不上服务性和盈利性,因而根本不需要市场营销,也基本用不上市场营销手段。但笔者认为,不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看,资产管理公司运用市场营销有其必要性、可能性、现实性,因而其市场营销和其他行业的市场营销在基本要求上具有普遍性,当然其机构本身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其市场营销具有特殊性。

(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市场营销的普遍性

所谓市场营销,就是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旨在满足消费需要、实现企业目标的商务活动过程,其主要包含四个内容:市场分析,市场选择,市场营销组合和营销管理。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作的实际情况看,是符合这一概念及要求的。

第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金融企业,有明确的经营目标,其主要运用市场手段处置资产,因而其业务活动是一种商务活动,客观上需要开展市场营销。

第二,其收购的资产大多是原来配置不当的资源,经过市场手段合理配置可以成为有效资产,因而有现实的和潜在的客户需要,具备市场营销的条件。

第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处置业务无不包含市场营销的主要内容:每个处置方案都有市场分析,分析资产类型、需求者市场、营销环境;根据资产情况和市场需求,对需求者进行市场细分,选择目标市场;有包括债权、股权、实物在内的可以出售的产品,有数量不多但遍布全国的办事处、工作站作为分销渠道,有自己的定价模型和价格策略,有人员推销、广告、宣传等促销手段。

(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市场营销的特殊性

第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市场营销的盈利性不强。一般商业性机构市场营销的本质属性是为盈利而为客户服务,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政策性较强,收购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对象和数量不是自主决定和选择的,价格不是按评估值而是按账面值收购的,这就决定了其不可能盈利,其经营目标只能是尽快处置资产、回收现金,尽量减少资产损失,这也就决定了其市场营销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第二,大多不是对最终消费品的营销。除了数量不大的实物资产外,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营销的大多是债权、股权,是财产请求权,市场可比性差,定价困难,阶段性处置较多,最终变现的过程复杂且期限较长。

第三,是对不良资产的营销,产品资质较差。资产管理公司不是产品的制造者,其收购的债权基本上是国有商业银行1995年以前发放的呆滞、呆帐贷款,收购的实物资产相当部分是工商企业陈旧的机器设备、厂房及库存商品,这些资产基本上是国有商业银行难以按账面价值回收的资产甚至根本回收无望,追偿对象资质条件较差。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三)理论和现实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市场营销的要求

上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市场营销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决定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仅要开展市场营销,而且要更加重视市场营销,要创造性地开展市场营销。

第一,资产的定价至关重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营销的产品既是不良资产,又大多是权利性产品,定价的难度可想而知,但同时合理定价又是至关重要的,它关系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工作的难度、成效和财政负担的多少。所以,如何在根据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兼顾财政的利益来合理定价值得认真研究。

第二,营销方式应尽可能公开化。由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政策性较强的公司,国家有关部门、社会各界对其十分关注,关注的焦点是否会出现道德风险。所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营销时,要努力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第三,产品的包装、更新不应忽视。如何将旧东西卖出好价钱,不仅要靠宣传、推销,而且要进行必要的“外包装”使旧东西显新,要通过重组来更新资产、提高资产质量,尽可能满足客户的需要。

二、当前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市场营销现状和问题

(一)营销理念尚停留在简单的推销层次,没有提升转化为真正的现代营销理念

从当前我国资产管理公司市场营销状况分析,市场营销理念基本上还处于市场推销观念阶段,没有真正树立起以投资者为中心的市场营销意识。这主要表现在,一是资产管理公司在市场营销中往往局限于自身现有资产形态和状况,有什么就卖什么,缺乏一种以投资者市场需求为出发点进行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的意识。这里面固然有政策性收购的限制因素,使得资产管理公司难以完全做到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产品开发,但这并不意味着资产管理公司在产品开发上就无能为力了。事实上,资产管理公司对收购的不良金融资产大部分可以作为半成品甚至原材料,根据投资者需求进行进一步的包装、加工和改进。国际经验表明,资产管理公司可以通过资产打包、资产分拆、资产重组、企业重组、资产证券化、再投资完善等多种手段对手中的资产进行包装重组,来适应投资者不同的市场需求,提高其市场吸引力。二是资产管理公司的市场营销往往过分关注资产价值回收最大化的目标,而对投资者的利益实现关注不够。这突出表现在,资产管理公司在资产处置中为了避免承担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资产价值评估普遍存在价值高估的问题,难以取得市场认可。当前资产管理公司举办的一些拍卖招标活动,实际成交情况不太理想,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二)资产尽职调查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市场营销缺乏充分有效的信息支持

与一般工商企业不同,由于资产管理公司对从银行手中接收的资产缺乏了解,因此其市场营销的起点不是市场需求调查而是对接受资产的尽职调查。当前,各家公司的资产尽职调查工作都已逐步启动,资产状况摸底工作取得初步进展。但从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尽职调查的深度和广度来看,还难以有效满足市场营销的需要。以华融公司为例,华融公司收购的资产金额高达4077元,户数超过7.2万户,目前已经实施资产尽职调查的只是一部分,主要是一些容易处置的、金额较大的重点资产。在深度上,目前资产管理公司掌握的资产状况大多限于资产的本金、利息、收购方式、地区和大致行业属性等一些简单的信息,虽然具体的处置人员对所管理地区的资产状况了解要详细深入一点,但由于对资产状况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还不太完善,因此大部分局限在私人信息状态,难以成为市场营销规划决策可资分析利用的信息资源。因此,在市场营销中普遍面临着家底不清的困难,缺乏充分有效的资产信息作为决策参考依据。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三)缺乏专业化的市场调研手段,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选择有效性不足

在资产处置过程中,资产管理公司针对一些特定处置项目和行业性资产的市场需求,在一些地区甚至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些调研分析。但总的来看,这些市场调研大部分是由处置一线人员分散进行的,由于受各方面的条件所限,调研范围主要限于当地市场,而且信息来源渠道少而窄,主要是通过政府有关部门、投资者主动联系以及公司员工的私人关系等途径来获取,很少利用行业协会、工商联、产权交易所、科研机构和市场调查公司等专业性更强一点的市场调研渠道,有计划、系统地开展市场需求调研,这就使市场需求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和有效性明显不足。由此,资产管理公司在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选择上,往往是根据对各地经济发展发达程度的经验判断和当地市场需求的大概了解来进行区域市场细分并选择重点目标市场,难以按照投资者行业、规模、性质和需求特点等因素采取更加专业化的技术进行更加深入、细致、准确的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选择,从而导致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选择的有效性不足,很多营销活动事半功倍,市场效果不太理想。

(四)资产包装重组工作不够充分,产品策略比较单一

由于不良金融资产的特殊性,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置过程中,为了提升不良资产的市场吸引力和回收价值,对资产重组、证券化、打包处置等资产包装重组手段进行了积极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从整体情况看,资产管理公司在产品策略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现有的资产包装重组手段比较单一,资产分拆、再投资完善、资产证券化等资产包装重组手段由于种种原因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需要进一步探索。二是资产重组、打包处置等包装重组手段在资产处置中的应用尚不普遍,技术含量不高,所占比例偏小。资产重组目前主要局限于一些公司集团内部的重组,真正跨地区、跨行业的重组还比较少。打包处置的方式主要是区域性资产打包,而一些行业性的捆绑打包以及按投资者需求进行的特定资产打包还很少。

(五)不良资产价值评估系统尚不完善,价格策略不够灵活有效

定价问题是资产管理公司业务运作和市场营销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一个难点问题。首先,定价的基础很难确定。不良金融资产评估特别是不良金融债权评估不同于一般的资产评估,存在一些特殊的制约因素:一是价值评估中信息不对称问题较为严重,在我国社会信用制度不太完善的情况下,难以充分有效地调查了解债务人资产的真实状况。二是评估中介机构和资产管理公司都缺乏相关的经验,过去的那些评估理论和方法难以适应不良资产处置的需要。三是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尚未有效形成,价值评估缺乏有效的市场参考依据。因此,尽管三年来各家资产管理公司在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参照《财政部不良资产现值和折扣计算办法》,对不良资产价值评估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数据,但至今尚未形成一套符合不良金融资产特点的、科学有效的资产价值评估系统,资产价值评估的科学性、有效性、准确性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其次,定价谈判受到很多非市场因素制约。资产管理公司的债务人绝大多数是国有企业,在中国当前现实社会经济条件下,对其追偿债务或向其他投资者转让其债务,往往要受到一些非市场因素制约,如企业的职工安置问题、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问题、企业和社会的稳定问题以及国家的政策限制问题等等。第三,很多有效的定价策略难以采取。由于监管部门缺乏一个判断资产管理公司经营业绩的客观的标准和依据,资产管理公司在最大化回收资产的无形压力下,为了避免贱卖国有资产的误解和指责,一些国际经验证明非常有效的价格策略,在我国却难以应用,如,明码标价策略、时点价格差异策略、批量折扣定价策略和促销特价优惠策略。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六)分销渠道的效率和便利程度不高

由于政策限制,资产公司只能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和个别副省级城市设立办事处,狭窄的分销渠道制约了公司大规模资产处置的开展。为了解决营销网点少与资产面广量大的矛盾,各家资产管理公司都进行了积极探索,有的设立了分部,有的设立了地市工作站,有的委托银行或其它中介机构处置。这些渠道拓展措施提高了公司资产处置的效率,加快了资产处置进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分销渠道的拓展并没有带来营销效率的大幅提高。由于各办事处和工作站人员只熟悉辖区当地资产状况,缺乏其他地区和其它办事处的资产信息,因此,各地投资者难以从当地办事处或工作站了解到其他地区的资产信息,有限的营销渠道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在华融公司已处置资产中,出售给资产所在地区以外、特别是出售给办事处以外其他地区投资者的资产所占比例较小,这显示出各地办事处和工作站还没有发挥出对公司整体资产的全方位营销作用。

网络营销建设功能尚显不足。当前,资产管理公司在网络营销建设上取得了很大进展,初步形成了包括公司简介、资产市场、项目推荐、信息查询等主要栏目在内的丰富强大的网站功能,华融公司还建立了与嘉德在线等其他网站的联系与合作,充分利用互联网络进行资产营销。但是,从业务发展的要求看,资产管理公司网络营销系统的功能尚显不足。一是尚不具备投资者需求信息和满意度调查功能、接受投资者服务请求和投诉功能以及更进一步的网络销售功能。二是合作网站还比较少,需要进一步加大利用其他网站进行资产营销的力度。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七)促销手段有限,营销策略不足

广告内容和媒体选择针对性不足。问题主要在于,资产管理公司比较习惯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于利用广告进行综合宣传,提高公司的知名度,而对利用广告促进资产处置重视和研究不够,一些资产处置广告的受众群体目标不明确,对何种资产处置适宜广告促销以及如何利用广告激发投资者购买兴趣等一些广告技巧缺乏研究。广告媒体大部分选择党报、综合经济类报纸和金融类报纸,较少利用一些专业媒体广告对特定投资者进行针对性宣传,国外一些资产管理公司经常采取的一些广告形式,如定向信息发送、户外媒体广告、营业网点广告等也很少采用。

同时,资产管理公司对一些现代营销方法和策略重视不够。比如,缺乏互助合作式的共生营销,资产管理公司之间甚至内部各办事处之间鲜有合作的例子出现,甚至出现由于对自己不恰当的宣传而影响其它公司业务的情况;对CiS即企业形象系统重视不够,不论是在外观上还是在理念上都尚显不足,且没有很好地宣传,以致还不能给外部人士深刻的印象,也不能很好地被自身员工所很好掌握从而影响、决定他们的行为。

三、我国资产管理公司在市场营销中应采取的对策

(一)提升市场营销理念,强化市场营销管理

综合分析资产管理公司在市场营销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主要在于缺乏一套正确的市场营销理念作指导。要进一步做好市场营销工作,关键在于认真借鉴和把握国外市场营销理论的发展趋势,真正树立起以投资者需求为中心的市场营销理念,并通过有效的市场营销管理将公司市场营销工作与资产处置工作有机地统一起来。首先,资产管理公司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只有认真了解投资者市场需求,才能够使资产营销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只有关注投资者利益,以投资者利益的实现为基础,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资产处置目标。其次,资产管理公司要加大对市场营销的研究力度,根据公司面临的市场环境和自身的资产状况,逐步探索建立一套协调、统

一、高效的市场营销管理体系和运作机制。要认识到市场营销是一个复杂的、技术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明确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负责市场营销的研究、规划和组织实施,提高市场营销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充分发挥市场营销的整体合力。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二)尽快建立资产信息数据库系统,加强系统内部的信息交流共享

资产管理公司应切实重视和做好资产尽职调查工作,对收购资产的地理位置、行业、所有制性质、资产规模、产品性能特别是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等信息进行认真调查和动态跟踪,并据此建立起一套翔实的、动态的、便于分类和检索的资产信息数据库系统,从而为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以及资产价值评估等工作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同时,要扩大市场需求信息来源渠道,加强系统内部的信息交流共享。一是要在继续加强通过政府部门、员工私人关系等渠道获取市场需求信息的同时,积极与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各行业协会、各地工商联、各种产权交易中心、证券公司以及专门的信息咨询机构等加强联系和沟通,充分利用各种报刊媒体和互联网获取公司需要的各种市场信息,拓宽获取市场需求信息的渠道。二是要有针对性地加强与上市公司、大型民营企业和行业优势企业等重点潜在投资者的直接联系,以获取更加真实有效的第一手资料,倾听他们的意见。必要时,可以与一些专业性市场调查和市场营销公司开展合作,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市场需求调查活动。三是要在资产管理公司内部建立市场需求信息的交流共享机制,使市场营销人员和基层处置人员所获得的分散的、封闭的市场信息在系统内部共享,充分发挥作用。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发建立投资者需求信息数据库,对调研获得的各种信息进行管理、维护和分析,不断记录、积累有关市场需求信息,随时追踪发现资产处置机会。

(三)学习应用专业化市场细分手段,提高目标市场选择的有效性

资产管理公司要在深入开展资产尽职调查和市场需求调研的基础上,逐步学习探索一些专业化的市场细分手段。一是按投资者的地理位置细分,不同地域的投资者因当地的经济发展程度、居民收入、当地产业规划等差异而对金融不良资产的需求类别和强度各不相同。二是按投资者行业特点细分,不同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对投资者购买金融不良资产的需求具有巨大的影响。三是按投资者规模和实力细分,不同资产规模和经营实力的投资者对金融不良资产的规模需求不一。四是按投资者所有者性质细分,个体户、集体企业、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上市公司、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对金融不良资产的需求特点也具有明显的差别。五是按照投资者是否购买过金融不良资产来划分,新老客户应该实行差别对待。这五种市场细分既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多种标准交叉进行。在市场细分之后,资产管理公司应结合自身资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目标市场选择,集中精力,重点突破,提高资产推介和处置工作的效率。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四)积极探索多种资产包装重组手段,加大资产包装重组工作力度

针对我国投资者经营实力普遍较弱的现实,资产管理公司可以对一些规模较大的资产积极尝试分拆出售,突出分拆资产的主营业务和减小资产规模,以吸引中小投资者的兴趣。对一些尚未竣工的房地产、缺少辅助设施的生产线、各类在建工程和车况欠佳的车辆,可以进行适当的再投资完善,以提高资产的市场吸引力和回收价值。通过购并、债转股、股转债、资产整合和资产拆分等资产重组方式更新资产、提升资产质量。同时,在进一步完善对同一地区、同一主管部门或同一集团公司的资产进行组合打包处置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根据投资者需求偏好和投资准则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资产组合方式,利用各种资产的优势互补来提高不良资产的市场吸引力。

(五)逐步完善资产价值评估系统,积极尝试多种资产定价策略

资产管理公司要积极借鉴国际上不良资产价值评估的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对一些传统的价值评估方法进行改进和完善,利用三年多来取得的处置经验数据,尽快研究开发一套符合中国国情,适合不良金融资产特点的资产价值评估系统。为尽量减少和避免一些非市场性因素对资产处置定价的影响和制约,资产管理公司应尽量采取一些公开化、市场化的处置方式,使资产定价过程逐步达到透明、公开、公正。同时要解放思想,积极尝试一些国外行之有效的资产定价策略。一是对部分价值易于评估的中小额资产试行明码标价出售,降低投资者讨价还价的交易成本。二是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因素,对不同时间购买资产制定不同的出售价格,充分利用时点差别价格策略引导投资者尽早作出购买决策。三是借鉴商业特价区的做法,将部分呆账资产作为特别折扣资产,吸引重组能力强但支付能力较弱的投资者。四是在参加各种经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贸洽谈会或举行单独的资产推介会期间实行特价策略,以期达到集中时间大规模处置的效果。五是对资产打包组合实行优惠价格,提高资产处置速度。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六)增强服务客户的意识,采取吸引投资者的分销手段

资产管理公司要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在各办事处,甚至在各地工作站建立起一套方便迅捷的资产信息查询系统,提高投资者信息咨询的便利程度。从而使公司的每一个分支机构都成为一个全方位营销的渠道。同时,在总部和有条件的办事处建立资产展示大厅,采取图、文、物以及视频等多种方式向投资者推介资产,为投资者提供一个方便查询的固定营销场所。

进一步扩展网络营销功能,全面发挥网络营销的优势。资产管理公司的网站建设,要在进一步发挥资产信息查询功能的同时,要逐步开发投资者信息需求和满意度调查、接受投资者服务请求和投诉直至网络拍卖和销售等一系列网络营销功能。同时,要继续加强与其它网站的联系与合作,充分发挥网络营销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最大限度的扩展资产营销的时空范围。

参考文献

〔1〕菲利浦·科特勒等《市场营销导论》,俞利军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2〕贾怀德等《金融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金融研究》,1995年第3期。

〔3〕琼·库勃·坎尼《永远留住顾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4〕Johntarsh:“FinancialServicesmarketing”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