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环境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6:42

如何理解环境设计篇1

关键词:室内设计,环境心理学,联系

 

室内设计现在已不是一个新的名词,开始有很多人已经了解了室内设计也在接受室内设计,但并非任何的设计都叫做室内设计。我先简单介绍一下室内设计:室内设计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设计原理,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这一空间环境既具有使用价值,满足相应的功能要求,同时也反映了历史文脉、建筑风格、环境气氛等精神因素。明确地把“创造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作为室内设计的目的,现代室内设计是综合的室内环境设计,它包括视觉环境和工程技术方面的问题,也包括声、光、热等物理环境以及氛围、意境等心理环境和文化内涵等内容。

从简单的介绍中不难发现室内设计具有很多的元素,而室内设计重要的无非是“设计”二字,何谓“设计”、为什么“设计”、如何“设计”?这是很敏锐的话题。从纸面上来讲回答可以简单理解成:一、用实物传达给人信息的一种方式叫做设计;二、为了表达设计者心里的想法和愿望所以设计;三、用设计者的思维去构思,用设计者的手去完成。论文格式,联系。

以上分析从设计上说明设计是源之于设计者也就是人,而人对设计不单是为了表达和传达信息,它是设计者本身的一种宣泄和真是自己的方式。当然室内设计也不然未然,而室内设计就不单是设计者自己为自己去表达和宣泄,他是为人,为了自己,也是为了他人。在室内设计史上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设计风格和不同的设计理念,更有不同的文明、思想、和科技。它在被不同的时代接受不同的人们去享受,它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其实室内设计它的诞生和发展的宗旨是以人的生活为起点以人的需求为目标。总的来说是“以人为本。论文格式,联系。”然而人的生活是什么?人需求又是什么呢?这就无非要接触到人的心理。接触心理,很多人不亦说乎的都会想到心理学,那是不是室内设计是不是和室内设计有很大的关联呢?

回答当然是有大大关系,但也不能说要做好室内设计就要去学心理学,非也非也。我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一些问题是这么说的:“不少建筑师很自信,以为建筑将决定人的行为”他们“往往忽视人工环境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损害,也很少考虑到什么样的环境适合于人类的生存与活动”。以往的心理学“其注意力仅仅放在解释人类的行为上,对于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未加重视。其实这是一观点说明人与环境的关系,人可以改变环境,环境也可以影响人的情绪。这就说到一个重点问题环境对人产生的心理影响,而室内设计则是去改变一些环境,宗旨是让人去舒适喜欢,而不是去厌恶。论文格式,联系。因此我要想改变好环境不仅是说要会设计构想、手法和方式,而是要去如何去运用这些手法和方式。手法方式千变万化,人的心理也是五颜六色的,那么如何使设计符合人的需求呢?

想要得知人的需求我们要去了解人得心理,心理我们需要了解什么心理呢?我们知道我们是在室内设计,室内代表着一定的空间一定的环境。论文格式,联系。在设计的时候我要知道向上述所说的“什么环境适于人类的生存与活动。”去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对人照成的心理和人对环境的理解。当然我们针对的是一个局部小的环境里的分析,但室内它也是一个环境相对于范围比较小点。

说到此处,其实我们可以参照环境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可能比较陌生。

首先,在阐述环境心理学之前,我们先对“环境”和“心理学”的概念简要地了解一下。环境即为“周围的境况”,相对于人而言,环境可以说是围绕着人们,并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的外界事物。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秩序、模式和结构,可以认为环境是一系列有关的多种元素和人的关系的综合。人们既可以使外界事物产生变化,而这些变化了的事物,又会反过来对行为主体的人产生影响。例如人们设计创造了简洁、明亮、高雅、有序的办公室内环境,相应地环境也能使在这一氛围中工作的人们有良好的心理感受,能诱导人们更为文明、更为有效地进行工作。心理学则是“研究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的学科。论文格式,联系。

其次,我们在了解下环境心理学的含义。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即怎样的环境是最符合人们心愿的。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环境心理学与多门学科,如医学、心理学、环境保护学、社会学、人体工程学、人类学、生态学以及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室内环境学等学科关系密切。

对室内设计来说,上述各项问题的基本点即是如何组织空间,设计好界面、色彩和光照,处理好室内环境,使之符合人们的心愿。

在知道环境对人的影响,在上述说明中大家都很清楚的知道环境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心理学将环境视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将它视为一系列刺激。围绕环境整体,它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环境认知;环境压力;个人空间和领域性;密度、拥挤和环境类型;空间行为;环境问题与行为对策。

可见,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论文格式,联系。但这正好是在借用与我们去做室内设计需要的过程,我们需要它的分析去配合我们的设计更好的符合人的需求。就像上述环境心理中所说的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由其知室内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人在室内环境中,其心理与行为尽管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特点,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设计的基础。

下面我们列举几项室内环境中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方面的情况:1、领域性与人际距离2、私密性与尽端趋向3、依托的安全感4、从众与趋光心理5、空间形状的心理感受

运用环境心理学的原理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很广泛,:

1、室内环境设计应符合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

2、认知环境和心理行为模式对组织室内空间的提示。

3、室内环境设计应考虑使用者的个性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上述的材料说明了环境心理学对室内设计的帮助,即一个好的室内设计环境心理学在其中占据的位子。个人观点:一件好的室内设计它需要的是设计者的思想,更需要设计者对一切事物的了解和认知,最重要的是对人的认知。

如何理解环境设计篇2

论文摘要 使用后评价是指对建筑,建筑综合体及建成环境所开展的一套系统的评价程序与方法。它关注的是建成环境的实际使用状况以及使用者的意见和要求。通过收集使用者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将建筑师与规划师的规划设计目标与建筑及其环境的实际使用情况加以比较,使用后评价者能为建筑师与规划师提供极具价值的反馈信息,使建筑师与规划师得以据此有针对性地改进其规划设计工作。本文简要介绍建筑使用后评价的意义和重要性,建筑使用后评价的发展简史以及建筑使用后评价常用的技术和方法。

一、使用后评价的意义和重要性

1.使用后评价的概念

使用后评价(postoccupancyevaluation,简称poe)是指对建筑物及其环境在建成并使用一段时间后进行的一套系统的评价程序和方法。它关注的是建筑及其环境的实际使用情况和使用者的意见和需求。其原理是通过对建筑与规划的预期目的与实际使用情况加以对照、比较,收集反馈信息,以便为将来同类建筑与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建筑决策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2.反馈机制的作用

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是人类在20世纪提出的三大理论。维纳提出控制论的核心,就是特别重视反馈机制的作用。维纳的控制论论述了人类、动物和机器是如何利用反馈信息来学习、调整并改进自身的行为。没有反馈的控制是不可能的。以射箭运动员为例,每发出一箭,都要了解所射之箭偏离靶心的信息,作为调整下一次射箭的依据,使之越来越准确地命中目标。开展使用后评价的目的就是在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建立反馈机制。缺乏这一过程,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程序就不完整。

欧美建筑界通过使用后评价发现,大量建筑物中存在的缺点、不足和问题,是由于建筑设计不当造成的。这些问题若不是通过使用后评价及时发现,就可能在类似的其它工程中一再发生,甚至延续数十年而得不到发现和解决,将造成极大的损失。

3.“以人为本”价值观的体现

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根本目的,是要创造适用、健康、安全、节约资源能源和有利于保护环境的建筑空间、场所等人工环境,来满足人们的各种使用需求(包括居住、工作、生产、休闲与娱乐等各种活动)。因此,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为建筑物的使用者着想,为他们设计良好、适用的建筑空间,是建筑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也是衡量建筑设计水平优劣、质量高低的根本判别准则。

4.使用后评价的作用

一个建成的建筑物及其环境是否令人满意?有无需要改进的地方?对于这些问题,使用者最有发言权。因为他们长期在其中居住、工作、生活,最有切身体会,他们的意见也因此而极具参考价值。

归纳使用后评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①有助于改善建成环境的质量与功能,使之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要求;

②有助于促进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形成导则、规范和标准;

③有助于提高建筑师、规划师的修养和业务能力。《红楼梦》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俗话也说:“木匠要巧,郎中要老”。一位成熟的、高水平的建筑师、规划师应同时具备木匠之巧和郎中之“老”。如果不了解使用者的多种要求,不熟悉人们在建筑空间中发生的行为模式和引发的环境心理状况,是难以胜任建筑师和规划师的工作的。而使用后调研与评价正是建筑师、规划师了解、熟悉服务对象,提高自己业务能力和修养的一项基本功。

④有助于科学地检验和评价规划与建筑设计方案是否合理、是否优秀。如同评价影视作品设有金鸡奖、百花奖,要依赖专家的评价和观众的评价一样,对于规划与建筑设计的评价,也一样既要依靠专家的评价,又要依靠群众的评价,二者不可或缺。而此二者的评价都涵括在使用后评价的范畴之中。

⑤有助于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和四节一环保(节材、节地、节能、节水)建筑的实现。

使用后评价的最新发展:绿色建筑使用后评价,着重于对建筑的四节一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考量,对建筑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建成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起重要作用。

二、使用后评价发展简史

1.发达国家的使用后评价[1]

首个严格意义上的poe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最早是由osmond等人于1966年对精神病院和监狱等特种建筑开展使用后调研。这些工作着重调查评估这些特种建筑对特殊使用者的健康、安全和心理的影响,并为今后改进同类建筑设计提供依据。

自上世纪60年代末至整个70年代,发达国家建筑界有若干重要的相关论著发表。如1969年,RobertSommer出版著作《私人空间:设计的行为基础》(personalSpace:theBehavioralBasisofDesign);1974年,又出版《紧密空间:硬的建筑及如何使之人性化》(tightSpaces:HardarchitectureandHowtoHumanizeit);1975年,edwardt.Hall出版了《建筑界中的第四维度:建筑对人之行为的影响》(theFourthDimensioninarchitecture:theimpactofBuildingonman’sBehavior)。可见,当时西方建筑界已十分关注建筑设计与人的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使用后评价的开展正是与这些理论动向密切相关的。在此背景下,1968年西方建筑界成立了“环境设计研究协会”,其成员包括建筑师、规划师、设备工程师、室内设计师、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地理学家等。70年代后期,发达国家建筑界又陆续出版了一批著作,涉及使用后评价方法及案例研究,并办有专门的杂志,如《环境与行为》(《environmentandBehavior》)、《环境心理学报》(《theJournalofenvironmentalpsychology》)、《建筑学和现代建筑》(《architectureandprogressivearchitecture》)等。在这些重要建筑类杂志上,也重视poe论文的发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Christopheralexander先后于1964年出版了《形式合成注释》(《notesontheSynthesisofForm》);于1969年出版了《模式生成住宅》(《HousesGeneratedbypatterns》),后又于1977年出版了《模式语言》(《apatternLanguage》)。这些著作对建筑使用后评价的开展起到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1975年,美国成立了《通用设施管理》(《GeneralServicesadministration》)机构,开始对办公建筑的性能开展可测量指标的研究。自上世纪60-80年代,美国已对学生公寓、医院、住宅公寓、办公建筑、学校建筑、军队营房等建筑广泛地开展使用后评价研究,发展出一套关于数据收集、分析技术,主客观评价指标、评价模型及设计导则等方法体系,包括调研、访谈、系统观察、行为地图、档案资料分析和图像记录等一整套开展poe的技术手段。

在英国,70年代也出版了有影响的关于poe的著作,如苏格兰《建筑性能研究中心》的markus于1972年出版的《建筑性能》(《Buildingperformance》)一书,影响相当广泛。

总之,到80年代,在欧美等发达国家,poe已成为政府和建筑界的例行活动。一些建筑学院还将poe列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除了美国以外,在欧洲、大洋洲和日本,有三个重要的组织在执行poe研究。它们是:

①欧洲的iapS(《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theStudyofpeople&theirphysicalSurroundings》)(国际人与实体环境研究协会);

②澳洲、新西兰和东南亚的papeR:《people&thephysicalenvironmentResearchassociation》(《人与实体环境研究协会》);

③日本的meRa:《man-environmentResearchassociation》(《人与环境研究协会》)。

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探索生态建筑学和开始环境影响评价,注意建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和与自然生态、环保的关系。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资源问题的加剧,自80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更加关注绿色建筑。如美国成立绿色建筑协会USGBC(UnitedStatesGreenBuildingCouncil)。有关绿色建筑与建筑环境评价的方法体系也纷纷推出。如英国建筑研究所(BRe)于1990年推出的“建筑环境评价方法(BReeam)”,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于1993年推出的“LeeD绿色建筑等级体系”;1996年由加拿大、美国、英国、法国等14个国家参加的“GBC绿色建筑挑战”。还有德国的生态导则LnB及eCo-pRo、澳大利亚的建筑环境评价体系naBeRS、挪威的eCoprofile,荷兰的eCoQuantum,法国的eSCaLe、eQUeR,日本的《环境共生住宅a-Z》等。这些评价体系对建筑是否节能、环保的性能标准给出系统的分析与评估方法,并设计了各类图表及电脑软件,便于设计者或使用者评估。

2.我国的使用后评价

我国的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及相关工作,是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的。常怀生先生于1982年在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介绍建筑环境心理学,并于1984年翻译出版了《环境心理学》一书,其中介绍了日本的环境评价工作。1992年常先生着手调查全国9个城市123户住宅、4个城市7家医院近60间病房,以及深圳6栋办公楼近40间办公室。其评价实践偏重于研究人与微观环境的心理互动关系。后来,他又在1999年《室内环境设计与心理学》一书中介绍了poe的理论和方法。

关于建筑物理环境的专项使用后评价方法的研究也在80年代陆续展开。例如,杨公侠先生于1984年出版的《视觉与视觉环境》一书,结合视觉环境进行环境评价研究。

笔者曾于上世纪80年代研究厅堂音质的评价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扩大到对居住区生活与环境质量的使用后评价。1990-1993年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笔者对4城市17个居住区居民进行居住区生活与环境质量使用后评价。以人群的主观评价为核心,利用量化的方法,初步建立了建筑环境综合评价的科学架构。

1998年在《建筑百家言》[2]一书中,笔者发表了《提倡建筑师进行使用后调查》一文,强调了在我国建筑界开展使用后评价的重要性。此后,笔者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招收博士生,开展建筑使用后评价的较为系统的研究。目前已先后有朱小雷、陈建华、尹朝晖等三位博士生毕业。另有若干位博士生仍在这一领域耕耘。他们分别就使用后评价方法体系以及城市休憩性文化广场、住宅、大学校园教学建筑以及办公建筑等建筑环境开展较为深入的使用后评价研究。朱小雷博士还于2005年出版了《建筑环境主观评价方法研究》一书。

1993年,在吉林召开了我国首次“建筑与心理学”研讨会。李道增先生于1999年出版了《环境行为学概论》一书。胡正凡、林玉莲于2000年出版《环境心理学》一书。他们在“环境、行为”理论研究基础上,利用认知地图对校园环境和风景区质量做了评价研究。该书还介绍了poe的一些基本知识和特点。

庄惟敏于1999年出版了《建筑策划导论》一书,系统介绍了日本住宅空间的评价方法。他结合建筑策划理论研究,系统地发展了以“语义差异法”为中心的建成环境评价方法,强调利用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评价现状环境实态,收集建筑策划基础信息的重要性。

关于绿色建筑评价的研究,我国在进入本世纪以来也有很大发展。如2001年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制订了《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同时多家科研机构、设计单位合作,制订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价体系》,并出版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另外《现代房地产绿色开发与评价》一书也于2003年出版。同年8月,由清华大学等九家单位合作,完成了《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1996年香港地区参照英国的BReeam,建立了HK-Beam。1999年台湾地区也推出了《绿色建筑解说与评估手册》。[3]

三、评价学要点

使用后评价涉及评价学,因此有必要了解一下评价学的要点。

首先,评价可分为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两大类,并且应当以后者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尤其是使用后评价,更关注使用者的主观感受,如满意不满意,舒适不舒适,方便不方便等。

其次,评价可以按定量和定性的方式进行。通常客观评价多依赖于定量指标进行,而主观评价则多以定性的方式进行,但也可以利用诸如语义学标度等方法予以量化,使之能输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

再者,评价通常还会依靠一套指标集(或称因子集、参量集)来进行。这些指标要求是彼此独立的,并且对于所评价的对象而言,应当是力求完备的。对各指标还应寻求适当的容限和优选范围。

探讨主客观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评价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如何由各单项指标的评价合成为综合评价,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另外,依靠什么人去评价,用何种技术方法去评价,也是十分重要的评价学内容。

四、使用后评价的常用技术和方法

1.文献资料收集与分析

通常需要收集的资料包括有关建筑设计图纸、维修记录及变更设计的情况。若是欲进行绿色建筑评估,则还应包括用电、耗能的记录等资料。

2.现场踏勘与测量

进行现场踏勘的目的是熟悉欲评价之建筑及其环境。专项评价还应包括必要的测量:如光学、声学、热工学与室内空气品质测量等。

3.问卷调查与访谈

调查访谈的对象主要是建筑的使用者,也包括该建筑的服务与管理人员。有时还需要向相关专家(包括建筑师、规划师)作调查、访谈。例如,欲评价观演建筑设计是否良好,则可向音乐家、乐队指挥、演员、导演及剧场经理等作调查和访谈。

若涉及的调查访问对象过多,则需采用随机采样的原则来获得调查对象的样本。若所需研究、评价的项目与被调查者的身份与社会统计属性有关(年龄、性别、职业、民族、收入等),则尚须记录这些信息资料,以供后期分析之用。

设计调查问卷也有许多讲究。通常须涉及对使用者的健康、安全,工作效率与生活方便性和心理舒适性等方面的问题。如询问何项设计是成功的?何者是失败的?某工作与活动空间的面积、体积是否足够?各房间之间的空间关系是否恰当(包括平面关系和竖向关系)?交通面积和路径(包括门厅、过道、楼梯等)是否足够与恰当?指向性是否明确?物理环境(声、光、热、空调、通风、遮阳)等是否满意?墙、地板、天花等各界面的装修材料是否合适?建筑外观及美学效果如何?使用者在各种空间中所感受到的领域感、私密度如何?是否便于社交接触?建筑物是否便于变更使用?是否便于维修等等。同时,还可询问是否需要某些使用者认为必需,而所在建筑又缺乏的房间或设施以及使用者对改进设计的建议等。

关于空间利用率的调研,可以询问使用者在一个平均周内,花多少时间于某个空间。具体时间(小时数)可按每4~5小时分档。

为了量化主观评价,可采用语义学级差标度法来获取评分。通常采用4、5、7、9、乃至11级标度。例如:

采用4点标度的好处是不设中间态度,要么是正的评价,要么是负的评价。如:

当欲作某专项使用后评价,在设计问卷时,可以把其它项目的问题也夹杂其中,以一种不经意的方式来调研,避免诱导、暗示的作用,以便更真实地了解到使用者的反应。

4.直接观察与行为记录

对人们如何使用某一建筑空间或设施进行直接观察,并利用草图来记录其行为,从中发现规律,是行为科学研究的一项基本方法。例如陈建华等人[4]在对岭南地区休憩性文化广场所做的使用后评价中,就曾利用此方法发现乔木下人群的若干行为模式,包括主要使用人群的年龄、性别、利用时间和人数的分布,人群集聚特性与活动类型等,并得出在设计休憩性文化广场乔木下空间时,应注意其坐椅的布置和设计,注意周围景物的可视性等设计导则。

5.拍照与录像

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人们如何利用某一建筑空间或设施的行为加以拍照、录像,也是行为记录的一种常用方法,可作为直接观察和草图记录法之补充。朱小雷[5]在对华南理工大学文化广场作使用后评价时,曾于2002年4月24日下午利用拍照记录行为资料。图1是他在半小时内每隔5~7分钟对该广场的拍摄样本。通过拍照,他发现了一些空间异用行为,如有18人在中央主花坛就座,说明原设计在花坛边布置的坐位数量不足,或坐位设计不舒适。他并发现有小车开到广场中停车。这显然不符合设计者设计该文化广场之初衷,说明设计者未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护类似行为之发生。拍摄还发现跆拳道小组和交谊舞小组共同利用该场地作为活动空间,但在时间上有冲突等问题。

6.认知地图与使用方式记录

让被访者画出某建筑环境或空间的认知地图或意象图式,也是一项行为与环境心理学的调研方法,从中可以了解建筑等认知对象在使用者心目中的印象,以及使用者是如何感知所处的建筑空间环境的。此外,提供给被访者一些建筑的平面图,让被访者画出(或用文字注明)其是如何利用该空间的,也是一项辅助的调研方法。如尹朝晖[6]在对珠三角地区住宅实施的使用后评价中,就利用此方法了解到居民如何使用住宅的许多细节和方式。图2示出部分居民住宅的使用方式记录图。她从中归纳出居民有希望设独立书房和第二主卧室的倾向;居民有希望主卧室有私密化个人休闲空间或读书空间的倾向;有自己划分出玄关的倾向;居民有喜欢在客厅设置酒吧、装饰柜或鱼缸的倾向;以及多数居民较喜欢圆形餐桌,较重视阳台的休闲功能等意向。

7.变更设计与改变空间使用功能的记录

在了解使用者对建筑空间与设施的使用方式时,注意了解使用者是否及如何变更设计和改动原设计空间的使用功能等信息,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这些行为的发生说明设计者的意图未能被实际使用者接受,二者发生差异。这些反馈信息提示设计者今后在设计类似建筑和布置同类设施时,应特别注意加以改善的地方。

8.利用图片或虚拟仿真技术来进行主观优选试验

何种设计方案和建筑空间环境更为使用者所青睐?欲对此有所了解有时可利用相片、设计图案、计算机仿真乃至虚拟现实技术提供给被调查、访问的对象,供他们进行主观择优试验。通常可采用二者比较择一或多者比较排序等方法。所提供的供择优、排序的图片,或虚拟仿真场景,最好在某一参量上加以变化,而其它参量尽量保持不变,以便了解被试者对某一参量的优选意向。由于计算机仿真技术容易做到仅让单一变量变化,故特别适宜于此种主观优选或排序试验。至于所提供的图片或场景是否需要十分逼真,则应视所进行的试验目的而定。通常只要被试者能作出优选、排序判断即可。

9.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对所收集到的调研资料、信息,尤其是量化数据尚需根据评价的旨趣进行一些统计分析处理。常用的数理统计分析包括以下几项:

⑴平均值分析:可以了解大多数人的中心判断倾向;

⑵标准差分析:可以了解调查对象意见的分歧、离散程度;

⑶相关分析:可以了解调查参量之间的关联程度;

⑷独立性检验:可以检验调查参量之间是否相互独立;

⑸因子分析与主成份分析:可以了解哪些潜在的重要因子在起作用;

⑹回归分析:可以将所欲预报的参量(因变量)用一个或若干个自变量来定量地表示。

由于数理统计涉及专门的课程,为了更好地开展使用后评价,建筑师、规划师应当学一点统计学。现在已有专门的应用统计分析软件可以利用(如SpSS统计软件)。

10.小结

综上所述,建成环境的poe主要可分为三个层面进行:其一是在技术层面上进行。主要是根据现行规范、标准的一套客观指标来检验;其二是从功能层面上进行,主要涉及各类专门建筑的功能,如医院、超市、剧场等;其三是从行为层面进行。这一类的poe更加关注的是使用者是如何使用空间的,其行为规律如何,以及环境心理效应。要考虑人体测量学、人类工程学的因素,注重研究建筑空间的次序、位置、相互关系、形状、比例、尺度、细部等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的影响,包括私密性、领域感、安全感、社交距离、亲切感、方向感、舒适感及对环境的认知等。

各类建筑使用后评价研究还在发展之中,尤其在国内建筑界还未引起足够重视。然而使用后评价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是当今建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希望有更多的同行予以关注,共同推动使用后评价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参考文献

[1]w.F.e.preiseretal,“post-occupancyevaluation”VnRCompany.newYork.1988.

[2]杨永生.建筑百家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3]刘启波,周若祁.绿色住宅综合评价方法与设计准则.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陈建华,吴硕贤.岭南地区休憩性文化广场中乔木下人群的行为模式研究.中国园林.2002.(5):48-50.

[5]朱小雷.建成环境主观评价方法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如何理解环境设计篇3

关键字: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连通性,系统性

abstract:fromthedefinitionofgreenbuilding,tothetruemeaningofgreenbuilding,theinterpretationofthedeepgreenbuilding,analyzesthecharacteristicsofgreenarchitecture,anddesigntheory.therealmeaningofunderstandingthegreenbuilding.andisnotsimpletosavewaterandelectricity,energysaving.Fundamentallyknowhowtomakethedesignofgreenbuilding.

Keyword:greenbuildings,sustainabledevelopment,connectivity,systemic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何为绿色建筑,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06中给出的定义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1.绿色设计或生态设计

我们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时,其实是一种生态建筑设计之一,属于运用生态设计手法,来达到要求,绿色建筑被理解为是一个具有其自身机能的自然体系,并且建成后内部环境对其自身体系具有依赖性,它要求建成后能形成一个生态系统的循环,贯通与建筑的始终。这种循环跟生态界动物或植物的生态循环一样,所以我们才说绿色建筑也是一种生态建筑。

生态设计的核心是“生态系统”本身,它需要一个对环境分析性的理解,这个场所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我们非生物因素,还有考虑生物因素,例如,对能源保护、气流、及声学等物理学机械性的设计,还有考虑生物学成分或者土壤因素,只有进行了整体的考虑才能算的上生态设计。

2.绿色设计可持续发展

保持可持续性发展的先决条件是维护生态圈功能的完整性,以便它能循环使用,对于不可再生资源则采用细水长流方式利用,从这个角度看生态建筑本质,是寻找出建筑对自然界环境最小的影响,并且能阻止其退化,确切的说生态建筑应该对自然环境有益且具有进行修补、恢复和更新自然环境的积极作用。绿色建筑作为可持续建筑,它应该是对自然环境负责的态度被设计出来的。

3.绿色建筑的设计理论

3.1生态设计的持久性

生态设计应该是持久性的,我们应寻找出一种方式来指导设计,用一种宏观的理论基础来指导我们设计,使之具有整体性和预见性。这种理论随着人们的不断实践,使其不断的完善,生态设计是一种相当复杂的过程,尤其是它包括一系列复杂的相互依赖的作用或者被看做是动态环境(包括全球和地方的)连通性,我们进行生态设计时,为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生态建筑必须把它作用于地球生态系统和资源的消耗影响降到最低,并且设计还会对环境作出建筑性的贡献,并且还可以修复和补救被损坏的生态系统。

3.2生态设计的系统性

本身绿色建筑我们就可以把它看成一个系统,它是整个生态系统中一个微小环节,它不断的对周围的环境进行着输出及输入,如何将输出及输入对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达到平衡,对整个大的自然系统是促进,不是破坏的,对与外界的影响降低到最小,虽然我们不可能对环境决定的不影响或者是破坏,但是在自然环境可恢复和可承载的范围就是生态设计了,这里面说输入和输出包含很多方面。

4.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

生态建筑的设计有很多种方法和标准,虽然我们可以把它量化处理,但我们在设计时候,还是要综合的考虑,从而保证所做设计对于我们的生态系统和不可再生资源的破坏性最小或产生有益的作用。

(一),场地的生态价值

1.1场地规划,即考虑场地的生态价值,场地规划考虑包括建筑的地点、土方平衡、道路、地质情况、水文、河道、植物等,应考虑建筑物应建造的位置是对当地生态系统破坏和影响最小的区域。

1.2评估当地的风作用,根据风的等级及发生频率来进行建筑物的场地布置,充分利用风的优势,减小风的不利影响,考虑风对行人及周边的环境的影响等。

1.3检查对其他建筑物和地面的遮蔽情况,要避免对邻近建筑物及地面发生遮挡,建筑物布置要考虑场地的日照间距,不要对邻近场地的潜在的日光能遮蔽。

(二)建筑物的功能

2.1根据建筑物的功能,合理的设计建筑物,首先考虑建筑材料,考虑材料的类别,考虑材料的整个生命周期和恢复潜力(及再用和再循环),考虑主要使用当地的建筑材料,考虑材料释放能量和二氧化碳的量。

2.2评估一下材料源流对环境的影响及生产中的能量的消耗及其影响。例如材料在生产过程中,是否对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考虑一下所使用资源是否为自然资源的消耗材料,如何谨慎的使用,对于材料是否能重复使用等都需考虑。

2.3评估材料的危险性,尽量避免采用具有危险性材料,如具有放射性材料。

(三)建筑物的运作

设计合理的建筑形式,建筑立面、使用太阳能、充分利用自然通风、空间热能的回收利用、自然降温,加大照明的合理控制等,这都是在建筑物运行时,我们设计应事先考虑进去的,尤其在通风系统上,如何大量采用自然通风,减少机械通风。还有如何通过绿化,来改善人得空间舒适度,还有在建筑中,如何采用高科技系统,达到合理的控制资源的使用,避免人为的浪费,例如水再循环处理、雨水的利用、中水处理、废水处理、对废材和热进行二次利用等,这都是在设计中需要关注的和解决的。同在充分利用资源的情况下,还有减少不利材料的排放,如二氧化碳、一些化学物质。

(四)建筑物的回收

主要是材料的重复使用和利用,如材料的废物利用,材料的重新利用、施工边角料的利用、建筑系统运转中的材料在利用等

5.结论

以上是对绿色建筑从概念、特性、理论及设计方法等方面的一些介绍和看法。它可能具有片面性,虽然他还不够全面,但随着我们对绿色建筑的开发和了解会更加完善它,发展它。这需要整个社会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科学研究系列报告《绿色建筑2009》

[2]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主编绿色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如何理解环境设计篇4

[关键词]景观设计特色元素

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大自然景观绮丽多姿。历史文化的深厚沉淀,孕育出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园林体系,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水准,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近年来,在人文景观环境设计中,营造一个融于自然、具有当代文化特征的人居环境,是对现代居住环境人性化的共同追求,也是我国现代居住环境设计与建设关注的热点课题。我们既要继承中国传统的设计理想,强调“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的完整性”,创造具有公众性的开放空间的居住环境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景观建筑,同时对于传统的景观设计理念也需要不断的更新,借鉴影视景观艺术的设计带来的视觉美感,运用特色元素来丰富景观设计。

一、概念的探讨

景观艺术不应与景观设计相混淆。前者中,自然元素如水、石、植物材料被用来做出美妙的设计或美学的体验。景观设计所不同的是:它是一门保持和创造人及其活动与其周围的自然世界和谐关系的艺术的科学。景观设计专业的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次变革,都需要不断的实践和革新,也需要从相关的艺术世界和艺术家那里获取新的思想。同时,我们也必须及时地把景观艺术家的有限的和受人欢迎的贡献同景观设计师的无限的更宽广的使命区分开。

景观设计的主题是实现人居的人性化,要理解这个主题,首先要理解景观的概念,然后再回到景观设计的最深层次的目的――设计良好的人性化环境上来。什么是景观呢?景观,作为地理学名词定义为一种地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或是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泛指自然景色。城市景观可概括为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两大类。人工景观诸如建筑物、构筑物及街道、广场、城市雕塑等;自然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和人造自然景观,即园林。

我国传统文化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常遵循“人杰地灵”,“人与天调,天人共荣”,而且说“景观因人成胜”,不孤立地提以人为本。中国古代设计的思想和形态特征,其主题是尊重自然,人工景观与自然生态环境相融合,可概括为“取其自然、顺其自然”,“天人合一”。所以中国古代建筑、山石、水面、林木,都是那么的自然生动,如同山水画,人在其中“可观、可游、可行、可居”。城市景观设计首先要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这是景观设计的总纲。

二、我国现有景观设计概况

优秀的景观设计不是就事论事,就地论地。优秀的景观设计应凭借得到灵感和激发灵感的视角去审视每一工程,将每一问题作为整体和能自圆其说的规划理念的一部分来考虑。现在的城市化建设给景观设计师带来了很多的实践机会。虽然中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现在的景观设计与中国的古典园林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别。中国的古典园林设计是一种精英设计,受众者都是当时的达官贵人。而现今的景观设计是一种面向大众的设计,其目的是提高人们整体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目前国内很多项目投入很高,但并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所用的设计理念大多还是来源于古代中国的设计思想。虽然中国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然而时代在前进,我们不仅仅要运用前人在园林方面的理论与经验,并且要不断的探索创新,处理好城市景观与城市建筑之间的关系。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景观设计在我国来说还是个刚起步的行业,所以还是有很多的实践没有达到设计的目的或使用者的要求。当然我们可以从中国几千年的景观设计历史中摄取很多为今所用,但同时我们也要清晰的看到现在的城市发展和古代时的城市已是天壤之别。我们如何在目前大楼林立的城市里面建设出一个更加健康、生机勃勃的环境,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祥和、富有成果的生活方式,这是我们每个景观设计师都必须面对的问题。由于对理论缺乏比较深入的研究,使得我国很多景观建设项目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目前很多景观建设就是大量的种植草皮,做些水景、旱喷、花境等。这些虽然可以改善城市或居住者的生活环境,然而这离我们想要的人居环境还有这很大距离,这些也不是景观规划设计的全部内容。景观设计不仅仅是园艺或是简单的创造一些人为的自然景观,景观设计是为人服务,特别是现在的人已不是原始时代居住在纯自然环境中的人。

三、景观设计存在的误区

影视景观艺术与城市景观设计还是有很大的差别。城市居住区的园林绿化以绿色植物为主,结合园林建设,能够创造优美的景观,为改善居住区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环境质量,提供了最有效、最重要的途径。但是,当前许多新建的居住小区对园林绿化的功能和作用认识不足,这表现在:

误区一:过分追求视觉效果忽略为人服务的根本。许多小区,为追求“卖点”,把注意力集中在景观的视觉效果上。大片的草坪占据了人们的休憩空间,满目青翠令人心旷神怡,却无路可入,“禁止入内”的围栏只能让人一饱眼福,无法切身享用。那些需要花费较多的资金购买设备,并需耗费大量水电才能正常运转使用的大型瀑布、大型喷泉等等,将增加日后的养护成本。这样的景观由于缺乏自然性、实用性,处于“中看不中用”的尴尬局面。

误区二:品种单一。目前,环境绿化设计普遍存在模式单一大同小异的现象。绿化配置不考虑当地地理气候条件,植物种类简单,树木稀少仅做点缀之用。由于缺乏树木和绿荫,缺乏灌木和建筑小品而失去趣味。

误区三:与环境分离,缺乏地域文化特征。任何城市和地区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特点和地域文化特征。然而在我国的城市美化中,缺乏地域文化特征,过分追求形式美,认为人工的种树铺草才是高标准、高水平、现代化。不论本地区的自然条件如何,忽视原有环境中的生物种类,地形地貌等因素,或挖土造湖,或堆山填沟,用全新的人工布局代替自然生态环境。这其实是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与周边环境分离脱节的错误做法。

误区四:模仿之风盛行。目前很多人重“模仿”不重创新,创新常常被当作异类加以排斥。模仿之风盛行不衰,成功的创新之作一旦问世,便被毫无节制的复制、翻版,景观设计越来越趋于雷同。创新不应简单地理解为“与众不同的形式”。每一个景观都具有其不同的场所特征。场所的环境特性、功能要求、资金投入量以及景观设计师本人的创造力等等因素决定了该景观与众不同的个性。景观设计,同所有门类的艺术一样,创新是其生命力的源泉,模仿抄袭必将导致生命之水枯竭。

四、景观设计中的特色元素

特色元素,其本质特征就是与众不同。笔者在这里所论述的特色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并不是就具体某一个元素的应用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说园林植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或者滨水在居住小区中的应用,这些仅仅处于微观的程度,无助于解决目前景观设计中的雷同及抄袭现象。本文实际上从更为广阔的空间及抽象层面上提出如何找到特色元素,如果去使用这些元素。从国际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来看,同时结合笔者多年来的设计心得,笔者认为下面三个特色元素可以在我们的景观设计中使用:外观形象、生态建设、审美心理。

与传统的园林风景设计并不割裂,上述特色元素其共同的追求仍然是艺术。这种最高的追求从古至今始终贯串于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的三个层面。具体说就是景观感受层面――基于视觉的所有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其感受的设计,即狭义景观设计;环境、生态、资源层面――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自然资源在内的调查、分析、评估、规划、保护,即大地景观和生态建设规划:人类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包括潜在于园林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即行为精神景观规划设计。

笔者认为现代景观设计的特色元素源于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纵览国内外景观设计实例,任何一个具有时代风格和现代意识的成功之作,无不饱含着对这三个特色元素的刻意追求和深思熟虑,所不同的只是视具体规划设计情况,特色元素所占的比例以及侧重不同,这也从本质上区分开了成功设计和失败设计。

外观形象是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虚实景物,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这种元素要求的是“第一眼”,因为任何人都有先入为主的习惯,必须从第一次的感受就让居住者喜欢上设计者的设计。

生态建设是随着现代环境意识运动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生理感受要求出发,根据自然界生物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动物、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保护或创造出令人舒适的、良好的物质环境。

审美心理是随着人口增长、现代信息社会多元文化交流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根据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乃至精神生活的规律,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导,研究如何创造使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

外观形象、生态建设、审美心理三个元素对于人们对环境的感受所起的作用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一个优秀的景观环境设计对人们带来的感受和震撼,必定包含着上述特色元素的共同作用。如果缺少特色元素的应用,就谈不上成功的作品。这也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三境――物境、情境、意境一体的综合作用,现代景观设计同样包含着传统中国园林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强调外观形象,首先需要的鲜明的视觉形象;强调生态建设,首先要有足够的绿地和绿化;强调大众审美心理,首先要有足够的场地和为大多数人所用的空间设施。这三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恰恰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与传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侧重的差异所在,也正是我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和建设自始至终所面临的难题和瓶颈。笔者见过很多优秀的设计,但是在处理上述三点时,缺乏足够的笔墨,造成我国目前真正优秀的景观设计很少。考察时下我国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只要能够把上述特色元素融入到作品中,就可以算是成功了一半。

如何理解环境设计篇5

摘要:给排水生态化设计是现阶段生活小区建设中不容忽视的环节,在工作中对生态小区的相关要素进行学习,尤其是对用水的相关要求,明确了给排水专业在其中的作用,结合给排水专业的知识,在生活小区中对给排水管网的设计产生了全新的设计理念。在现阶段各地区的住宅建设都广泛关注,是建筑工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本文就生活小区给排水生态化设计进行探讨,就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方法。

关键词:生活小区;环境;给排水;生态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生活条件日益改善,今天生态小区的建设已成为建筑行业的工作重点。在生态小区建设中,人们最为关心的是如何合理的使用水资源和对污水的再利用。然而在过去的生活小区建设中,给排水设计很少提及到对污水和废水的循环利用,相反,小区内部的污水都是通过下水管道直接排出或者经过化粪池简单处理之后排入市政排水管道。这种排水方法不但增加了排水管道的的负荷,而且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并且加重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工作压力。

1生活小区给排水设计的现状

在现阶段的生活小区建设中,不管是中低档次还是高档次生活小区的建设都是严格设计给水规范,严格的控制给水流量,其中包括对生活用水外的消防用水、绿化用水、管网渗漏等多种因素的控制。这些水流在供水中均来自于供水管道,也是自来水公司的供水情况。而排水的趋向则是通过各类建筑物中存在的排水管道排至市政排水管道,然后由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而在我国目前城市中污水处理厂的数量并不多,且污水处理的成本高使得较多的污水得不到处理而直接排在各大河流,由河流排入海洋。这种排水方式造成了严重的河流污染和环境污染,同时对生活用水造成巨大的影响。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这类现象在目前还存在着逐步加大的趋势。

2给排水生态化设计策略

水是生命之源,任何生命均离不开水,同时它是最为宝贵的资源之一,在现阶段人们生活中,如何合理的使用水资源并且做到不污染成为人们追求的重点。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人们对水资源的控制力度日益增加,如何实现水资源在自然界中的可持续循环成为人类追求的主要目标,也是小区建设中给排水生态化设计的主要方法。它包含二方面含义,一方面是如何尽可能少的使用清洁水资源,另一方面是如何尽可能少的排放废水,并使排放的废水不构成对环境的污染。在生活小区排放的废水中,有机物成份含量非常高,即可生化性非常好,可通过生物降解的方法来净化水质,并且水体中的有机物还是绿化植物很好的营养物质,因此如何合理地使用污水、净化污水和使用中水就是生态小区用水应立足的出发点。通过以上的总结并结合其它对生态小区的理解,对给排水专业设计在其中的新设计理念总结如下:

2.1给水工程设计

在以往过去的生活工程设计中,多数的供水都主要是对生活用水量,绿化用水及消防用水的设计,并且在设计中很少去注重其他方式供水模式。如雨水的合理利用方式。雨水作为一种最为连接的水资源,在过去的给水工程设计中从不曾被人们重视。随着现阶段科学技术水平的日益提高,对于雨水的供水要求逐步提高。从宏观方面来讲,雨水回收及再利用主要是指雨水再利用、蓄渗、缓排,按途径分两个方面:一是将雨水滞留于雨水收集容器(池)等,经雨水处理设备净化后优先作为中水、灌溉用水、道路浇洒等用水水源.在严重缺水地区亦可作为饮用水水源;二是通过绿地、土壤等让雨水有组织的自然渗透,补充原位地下水。

从生态角度出发,绿化用水可用简单处理的生活污水或中水作为水源,道路浇洒用水可用景观水或中水作为水源。另外,生活用水可将中水系统引入住宅楼,冲洗厕所和淋浴用水可使用中水作为水源。这样可大大降低清洁水源的使用量,可使城市自来水使用量减少到常规用量的20-30%,甚至更多,在用水量较大的夏季会非常明显。

雨水利用优势:随着人们居住环境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用水量亦随之增加,我们生存环境的水资源日趋紧张。许多国家已经开始研究利用雨水资源,并作为节约用水的一项重要措施。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已经采取很多措施节约用水、改善水环境、有效循环利用水资源,甚至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专门支持雨水的回收再利用。

2.2排水工程设计

在我国,随城市规模的迅猛发展扩大,建设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营造生态的人居环境已经成为现今生态城市发展规划的主流,雨水作为一种廉价的水资源已经被人们逐渐重视并开始回收及循环再利用,一些地区已经开始推广利用。如何合理地净化污水和使用净化后污水是整个排水工程设计的关键所在,即完全摒弃过去那种将污水外排的作法,使之在小区内有效循环,将是整个设计的出发点。如果将排水管网水处理构筑物与景观用水及周围绿地密切配合,实际上很多工作可迎刃而解。污水处理的不同阶段,因其清洁度不同,可选择不同的用途:前期经简单沉降的污水可用于浇洒绿地,后期经生化处理过的污水可作为景观用水并可用来浇洒道路和中水水源。不同阶段污水的特点和使用场所:

(1)栋前排水采用浅埋深的暗沟,可不作特殊防渗处理,个别排水检查井底比沟底深30-40cm。

这样的设计可使排水沟周围经常保持高含水率,在其周围可种植对水肥敏感的草皮,离开一定距离后可种植灌木、乔木。检查井底比沟底深,可利于沟底清淤,并将清出的黑泥水(有机肥)直接浇洒在草皮和树穴处,再用绿化用水将黑水清洗至草皮根部。这样,住宅楼有排水沟一侧的绿化将得到充足的水肥,只需简单的维护即可良好生长。

(2)排水工程设计的其它特点

将不同阶段的污水分级综合利用,除可节约用水和减少水处理量外,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水中的有机物可直接被植物吸收,植物生长非常旺盛,尤其是对水肥敏感的植物。这样,小区内绿化的选择上不必追求植物是否耐旱。相反,排水沟及集污沟边还可种植对墒情要求较高的植物品种,使绿化品种丰富。因植物品种选择的限制条件少且易于管理,可优先选择那些可自形繁衍、生命旺盛、对水肥敏感的植物,通过定期间苗出售,可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这样也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物质的循环。

2.3中水工程设计

生活污水经过数日的行程,进入景观水池,实际上它的流程就是一个典型的城市污水处理厂的二级处理过程,因流程较长,水质会比较稳定,尤其是城市污水处理厂中难以处理的n、p等有机成份会自然降解(包括微生物降解和植物吸收)的比较彻底,因此景观水池内的水完全可作为中水水源。

如何理解环境设计篇6

关键词:专业特色;建筑;课程改革;创新意识

环境设计研究自然、人工、社会三类关系发展应有的方向,以优化人类生活和居住环境为主要宗旨。环境艺术设计尊重自然环境、人文历史景观的完整性,既重视历史文化关系,也具有理论研究与实践创造、环境体验与审美引导相结合的特征。建筑是人类生活的舞台,人塑造了建筑,建筑反过来也塑造了人类。建筑凝聚着人的智慧,城市生活中蕴含着感情、审美和追求,环境设计理念把建筑思想一代代传承下去,渗透到设计师的性格和想象中。建筑也是人类历史的见证、文化的标志、心灵的寄托。学习中外建筑史课程能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艺术意识,加强学生对建筑的热爱和对保护环境的认识。各国的物产、气候、地理、交通等各种因素不同,所产生的建筑也有自身的特色。在学习了解由于各国宗教、政治、社会经济发展、生活习惯等各种因素的不同形成的各自的建筑体系、风格等方面,这门课程也是明显优于传统设计系列课程的,在创新性改革实践中,其自身的难点与改革创新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课时问题,二是授课方式问题。

一、课程内容创新思路与教学思路

教师要分析、研究中外建筑史这门课程应当如何上,如何把建筑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内容通过创新的授课方式传达给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如何在现有的课时中教好这门课程。实践城乡景观、风景园林、建筑室内等环境设计,是环境设计专业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其研究要以环境中的建筑为主要对象,环境设计专业开设中外建筑史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该课程也是围绕培养优秀设计师的目标开展建筑史论的学习与研究,是专业课程设置最具亮点的课程之一。教学改革以挖掘专业特色文化资源为指导思想,在一定的学时内讲授一门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有一定难度,要上好这门课,编好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讲稿与ppt,是课程教学的核心。环境设计按教学计划用怎样的方式授课以达到教学目的,在现有的课时内授课,如何更好、更全面地让学生领略中外建筑史课程的精髓,如何精细、全面、系统地让学生认识建筑并感受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与特色,是相当难解决的问题。要上好这门课程,教师就要用艺术专业的视觉特点,收集、编辑大量建筑图和文字解释,重点说明建筑历史理论、建筑师设计思想,从而以更生动、创新的教学参与方式,拓展学生的兴趣、文化想象与思维能力,从而更有效地完成这门课程的授课。同时,教师要以抓重点、抓历史节点、抓建筑风格的方式解读本课程的教学思路,以突出重点,分析、讲解重点的方式解读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树立建筑思维与空间理念,丰富其设计文化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展开课程的内涵与计划

课程重点介绍每个时期和每种建筑类别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并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建筑大师及其设计理论和设计观点。对中国与外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背景、建筑的发展和成就、建筑风格、建筑实例、建筑师与建筑理论等进一步展开介绍,主要分两大部分,即中国建筑史部分与国外建筑史部分。如,第一部分分五个章节,按历史时期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及近现代的中国建筑进行分析与阐述;第二部分分四个章节讲述外国建筑史,介绍古代到中世纪及近现代的欧美建筑。建筑史教学应内容丰富、全面,跳出理论课程的教授方式,着重分析设计专业学生的特色。艺术生对课程理论知识和史论的学习有其自身的思考方向,教学中教师怎样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与处理,结合艺术生的特点和学习重点、大框架讲述建筑史,这也是教改项目的难点。在课程设置上,教师要突出讲述地域文化的建筑体验,使学生在接触建筑史理论的最初阶段,就通过身边一系列的视觉图片对建筑及其所在城市的文化传统、艺术成就、风俗习惯等,建立起直观的感受,引导学生树立继承传统、发展创新的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结合古西安的文化特色,通过图文资料,如半坡人类遗址、秦兵马俑、明代城墙等,让学生了解该区域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空间布局、景观特色等,初步学习、感受并建立起对历史文化积淀及其所创造的优美建筑形式的印象,培养其文化审美和创新能力。

三、结语

如何理解环境设计篇7

0 引言

3DmaX是美国autodesk公司推出的三维设计软件,它涉足的领域有建筑和室内设计、工业和家具设计、园林设计、影视动漫设计、虚拟现实构造等众多领域,而且越来越频繁地应用于环境设计中的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和实景动画等领域。

3DmaX是一门与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应用相关的计算机类设计软件,同时也是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这里面不仅包含到的环境空间知识量不仅大,而且对设计的表达效果要求较高。无论是环境室内效果图,还是环境建筑、景观设计效果图,3DmaX强大的功能和灵活的操作性都是实现设计创造力的最好选择。因此,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3DmaX软件更是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教学内容。目前很多国内高校在环境设计课程建设上强调以学科体系为中心,以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而以专业系统知识和逻辑为导向,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这种教学模式在3DmaX课程教学中,学生很难将抽象的三维概念与实际具体的案例相对应,那么课程最终导致学生无法正确理解和掌握空间的知识。最后导致理论和实践相脱节,所以以这样的传统环境设计课程常规标准进行授课,很难达到对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培养,更别说达到课程的预期效果,让学生在最终的效果图表达上达不到专业的要求。那么如何能够针对3DmaX软件和环境设计教学的特点开展好这门课程的教学活动,同时还能引导学生对空间想象力思维的发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就成为课程实际应用与调整的关键。

1 3DmaX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中教学现状

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类课程主要都是建筑的室内外相关的设计课程,而这些课程的最终表达方式都与3DmaX密切相关,所以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3DmaX不光是一门专业课程,也是一样设计效果模拟工具。很多高校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上还是采用以专业系统知识和逻辑为导向,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这种教学模式。很难将抽象的三维概念与实际具体的案例相对应,无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体系。如果按环境专业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课时安排上,3DmaX课程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偏重理论,那么结果就是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教材选用上,如果选用3DmaX软件专业性较强的教材,那么结果就是没法按照环境设计专业的特点去选择性教学。这样学生在应用的时候无法和专业知识相结合,学习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在教学重点上,如果教师把大部分的时间都安排在基础建模和模型材质处理的练习上,那么就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模糊了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重点,最后不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环境空间构成的方式和方法,导致学生对环境空间认识的简单化和表面化。而现在的高校因为3DmaX在环境设计专业中室内外空间效果图表现是相对出色的,所以在专业教学中对计算机辅助类软件3DmaX越来越重视,却完全忽视了对于学生环境空间构成思维的培养。而三维空间能力的培养是环境设计专业最基本且重要的内容,如果掌握不好,在学习环境设计专业的过程中会走弯路。从而在教学中没有做好学生对空间想象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如何利用3DmaX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想象力及设计创新性。成为环境设计专业3DmaX教学中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2 环境设计专业中的空间想象力

空间想象力的概念是指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客体,通过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综合,想象其具体形状的一种能力。而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空间想象力也是将二维平面设计转化为三维立体设计的一种能力。一般在专业的课程安排上,学生最先学习和掌握环境空间的平面构成,而空间想象力的表现就在于:通过对环境平面构成的了解,在头脑中构成研究对象的空间形状和简明结构,并对实物进行相应的分析求解,并在头脑中进行相应的思考,最后转化为环境的实体三维构成。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研究空间形体,所以对于空间想象力的培养在环境设计专业中尤为重要。

3 如何引导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培养

3.1空间想象力培养的基础

空间概念的形成是空间想象力培养的基础,如果掌握不好在环境设计专业的学习中很难形成系统的思维模式。一般的环境设计专业中,作为基础设计类课程的工程制图和效果图表现技法让学生学习了正投影的基础知识,这样学生在学习3DmaX的时候能正确并且清楚地认识视图的控制区域,在进行操作的时候,能够在3DmaX的前视图、顶视图、左右视图以及透视视图中快速地来回切换来进行操作。对空间转换有清楚的认识。环境设计主要是以空间的结构和变化的形式来作为设计的基础。在设计中能够对环境空间的形象、结构上做到推陈出新,空间结构有变化,有对比,这是环境设计的基础。

3DmaX与现在市面上其他三维类软件相比,最大的优点就是操作的便利性,界面设计的合理性,而且界面上的工具按钮图标设计能让使用者马上明白按钮的实际功能,使用的时候可以同时输入精确的数据,并且根据设计的深入逐渐添加细节。以上几点对于刚刚接触的环境设专业的学生尤其是缺乏空间想象力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整个软件设计根据使用者的操作习惯来逐步更进,在创造三维空间模型的过程中更好地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感和尺度感。有助于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培养。

3.2空间想象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在环境设计专业中,为了更直观地了解设计意图,通常会通过三维空间效果图的视觉手段来虚拟实际效果。而根据环境设计专业软件类课程的特点,很难形成以知识为中心,教师为主体的课程模式。所以应该摆脱学生的知识体系来源依靠教师为主体的这种单一的方式,换成以教师为导向,学生自主学习的互动模式。而制作三维空间效果图需要学生在二维图纸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空间的维度,所以对学生的三维空间的想象力有着较高的要求。

在平时课题学习中,除了引导学生对一些简单的基础体的三维建模练习,最常用的教学方式是临摹一些优秀作品,在临摹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这是什么类型的空间,这种类型的空间特征有哪些,如何表达某种特定类型空间等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对加强自己的设计灵感的培养。

对于高校教育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是人才培养的最高境界,而设计类的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如何把教学从单一的形式法则的复制变为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变为设计类创新性设计教学。最好的方法就是专题构成教学。专题构成教学的实施实际就是设立一个有意义的教学专题,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并完成。在让学生先理解并掌握了基础3DmaX建模和空间的基础结构后,根据课程规划中空间建模的学习内容设定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主题创意性作业。如给定一个已知尺寸的自由空间,设定一个主题性商业或文化展示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任意的完成空间三大基面的设计建模。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同时又可以加深学生对空间想象力的能力培养。在课堂上通过各种专题性教学互动,促进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意性思维的发展。灵活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赋予学生的思想更大的自由度,并有益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发展。

4 结语

如何理解环境设计篇8

一、在理论教学中传播低碳设计理念

在实践教学中落实低碳理念,就是教师在室内设计案例中,在学生作品要求上尽量增加落实对低碳理念的规划要求。如:在设计主题上指导学生遵循低碳设计原则;在规划布局中体现生态、低碳理念;在室内装饰布局上除了保重光照、通风、温控、材料等低碳要素外,还要在“软装饰”中体现生态美、文化美、环境美、个性美的统一。中国传统人文、文化传承中体现着大量隐喻低碳理念文化的影子,如:利用土木建筑的通风格局、传统窗棱设计的透光等所呈现出的具有传统中国文化精神的建筑结构样式和装饰风格韵律,这个“韵”就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对健康、人文、生态的一种和谐、统一。依据自然风景、山水、环境所形成的低碳理念所追求,也是当今崇尚自然、生态社会格局室内设计作品的结构组成。这一饱含传统人文精神与现代低碳、环保要求的室内设计理念,正是我们在专业教学时需要着重强调的。而这种理念要有意识的渗透到理论教学中,达到“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的形成。

二、在作品方案的创作、实施过程中落实落实低碳、环保设计理念

在学生进行室内设计作品的设计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在低碳理念的影响下,用最环保、最节约的方法、材料、步骤进行家装。具体到环节,要考虑实施作品的材料、质地、纹理是否有利于低污染、低排放、可再生。如:室内版印冲洗处理过程和凹印版辊制版过程中经常要用到的个别化学药剂,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含有被认为是对环境有害的物质,在挥发的过程中会与空气产生化学反应,形成刺激人体呼吸,对动植物等各种生物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导致周边地区的环境恶化的可能。另外,此类产品对印刷工作者也会带来健康危害。这些影响势必会给个人、家庭和社会环境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危害,也会增加印刷行业的环境成本,从而不利于印刷行业在室内领域的健康发展。所以,教师要本着对学生、环境、未知客户负责的态度,合理的引导、教育学生如何从环境、健康角度出发,甄别低碳材料和低碳工艺。现代室内家长设计中,设计师为了创作更加吸引人、更具说服力的作品往往需要对上游材料生产商家产品性质和市场消费导向、审美趋势等进行大量的调查,另外针对现代流行的个性化家装、私人订制的普遍流行,设计师还需要对客户本身的审美倾向、消费预算、材质要求等进行对比核算。而在这个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设计师不仅是设计产品的设计者,更是一种生活理念的传播者。我们要有目的的将可能会导致对环境造成的危害的装饰因素规避,选择、推广、宣传低碳类产品,而这些都是设计师对于低碳理念的理解与贯彻。

三、在作品的设计评价中回归低碳设计理念

培养一名优秀的室内设计师,仅仅教会他设计技能是远远不够的,他还有当具有丰富的设计经验、扎实的理论支撑、前瞻性的设计高度和接受设计作品反馈的能力。室内设计作品的评价,能够指导设计师回归设计本质、重新审视作品的完整性,能够将个人设计喜好抛开,置身事外的捕捉到作品的不成熟的地方。同时,设计评价也是最直观检验新理念、新成果、新规律的“练兵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恰如其分的体现在室内设计之中。在“低碳风”如火如荼的今天,一些设计师为了紧跟潮流,不明就里的硬在自己的设计作品中添加所谓“低碳元素”,如:很多设计师无论任何作品都要强加上太阳能;破坏房屋结构,硬性添加循环空气流通装置等。求其原因,还是本人对低碳设计理念的理解偏颇。在室内设计中贯彻、实施低碳设计理念,不单单是一种设计技能的体现,首先应是一种社会责任感,而真正有责任感的设计师必定会从低碳理念的角度正确理解和完善自己的设计作品,探讨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探索新的技艺和方法。

四、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落实低碳理念

理念应用于实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室内设计实践过程中,从实践项目的设计、规划、预算,到现场勘察与客户进行设计与方案交流、绘制施工图、施工跟踪、完工验收等等,每一个环节都对理念的付诸现实进行考验,这也正是实践教学的意义所在。在这个流程中,如何将“低碳、环保”理念执行下去,以其为指导进行设计就尤为重要:

1、对客户的要求掌握

与顾客的交流是在方案应用的最先环节,从客户的资金预算、装饰需求、个人喜好、发展需求等,订制方案。教师要通过具体案例,从以上几个方面交系学生迅速、直接、准确的了解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提出最优化设计。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将专业性的客观要求和可行性装饰理念传播给消费者,引导客户朝着更加健康、低碳的生活方式,学会沟通、合作交流技巧。

2、室内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安排

学生在案例中要从功能性、整体风格一致性、界面造型合理性、材料安全性、色彩统一协调性、照明安全性和人性化、陈设品等软装饰品突出品味和审美等多个角度设计因素去考虑,合理配置出安全人性、环保低碳、多样统一、具有个性品味的室内空间,现就如何将低碳理念融入到设计方案教学中,阐述如下:求其注意低碳目标的实现,:如:降低能耗、节省能源、减少污染。从基础工程做起,考量水、电线路设计要尽量在最小的直线距离中达到最优效果,并考虑尽量使用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照明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辅助效果,避免大量使用发光物;如有条件,尽可能使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多用环保色彩漆面营造空间气氛,合理的色彩搭配能使人心情愉悦,降低视觉疲惫感,配以绿色的植物点缀,营造自然美与生态美;在装饰材料课程上多要多去市场调研,除了要与我们的设计风格相配之外,应从安全系数、坚固程度、有无有害气体排放、导热系数等多方面去选择材料。如客户愿意接受,可考虑用棉、草、麻、木等天然材料。另外,要学会利用可循环材料或者装修中剩余的辅料、旧的家具变废为宝。注重家具和装饰品的使用寿命设计,好的设计应该是简单的、通用的、不过多占用空间的、同时也是长寿命的。

3、施工过程的监理和严格把关

如何理解环境设计篇9

[关键词]环艺专业综合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张建中(1961-),男,辽宁沈阳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景观艺术设计、雕塑艺术。(广东深圳518055)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2-0174-02

我国正处在推进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随着房地产业的兴旺发达,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呈蓬勃燎原之势。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科学合理地设计人居环境,成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工作。身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深圳,具有毗邻香港及沿海城市等区位优势,在城市规划及环境治理等方面一直走在前列,十分重视对城市环境的建设与美化,如新楼盘小区的生态规划设计、企业厂区的人文建设、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等,都非常注重环境的生态文明与文化建设,而这些建设离不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员的参与。这一方面对环境艺术设计人员有量的需求,另一方面又有质的要求。巨大的市场需求刺激了国内各类大专院校如潮涌般地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但所培养的人才质量是否能真正符合市场要求,是否能真正承担起新城市建设所赋予的重任,是各高校课程改革面临的核心问题。几年前,德国设计教育家马提亚斯曾经严肃地批评中国设计教育,认为中国社会设计人才奇缺。但高校设计专业的学生却以百万计算,这凸显了教育的严重问题,即绝大多数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严重缺失,无法适应社会发展速度的需求,这不是量的问题而是质的问题。学校教育如何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如何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适应能力,是专业教学改革的切入点。为了能让学生毕业后迅速胜任岗位,本文根据环艺专业教学改革的尝试结果,从设计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岗位适应能力、综合素质培养四个方面阐释教学改革的观点。

一、创新能力是社会对学生能力的需求之首

艺术设计的本质是创造,创新是设计的灵魂,因此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而言,培养创新能力是专业核心能力之核心。我国社会设计人才奇缺现象的本质主要反映在设计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上。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是注重技能性的教育,与国际上横向比较,我国学生最突出的薄弱点是创意与创新设计能力方面。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改革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基本组成是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包括创新意识、动机、目标冲动和意志品质等,主观能动性决定对创新的主观投入强度,实践能力包括对知识、技术的创造性应用和发展,以及具体的方法与方法运用等实践本领,具有客观实在的意义。二者的结合决定创新的成效和价值水平。缺乏创新精神就不存在引发、持续性的创新行为,不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就不能胜任相应的创新活动,难以得到创新的最终成效,创新的本质意义也就不复存在。因此,我们在专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注重两个重要的方面:其一,创新意识与创造精神的培养。要打破以往的教师传授方式的惯例,反对墨守成规、反对抄袭,鼓励学生自由创作,大胆创新,注重学生开拓精神的培养。其二,注重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使学生解放思想,放开手脚,提升问题意识,通过一些案例的解析与实践考察,发现问题,设定自己的命题,并根据自己的构思进行大胆创作设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能够实施的实践方法引领学生开展富有成效的实践活动。本着这样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在设计课中学生设计出了许多独具匠心的作品。课程作业参加第十届亚太地区室内设计大赛获二等奖一名,优秀奖两名;参加全国第四届室内设计大赛,获银奖一名,优秀奖三名;参加全国青年学生室内设计大奖赛,获优秀作品奖五名。这对于高职层次的学生而言,课堂作业可以获得这样的殊荣,应该是对环艺设计专业在创新教学改革探索的一种肯定。因为这些赛事评价的重点是在创意与创新表现两个重要的方面。学生具有这两方面的能力,就具备了专业的社会实践能力。通过所有的课程培养学生这样的能力,自然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会增强,更容易满足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

二、实践操作能力是实现创新能力培养与发挥的技术支撑

优秀的想法需要优秀的技术支撑才有可能变成现实。这不仅需要理解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还要通过扎实有效的实践训练达到真正习得专业技术。如何达到创意与实践能力合一,要在三个重要方面进行改革设计:第一,核心技术内容的确立与严密翔实学习计划的制订;第二,教学环境的准备与技术学习实践规划的实施;第三,建立与企业的关联,增强学生现场经验,弥补学校无法达到唤起学生真情实感的弊端。从思想水平、到实践能力、到社会体验,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们可以在实训室边学习理论知识,边进行实际动手操作,实现从创意设计构想到设计实施技术问题的解决,再到企业现实理解,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学习与社会实际需求的链接。

在目前学校教育体系中,上述三个方面的内容比较难以解决的是第二个方面,如何以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来支撑创新设计的实现,真正达到具有专业实战能力,改革课程设置尤为重要。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以点概面,容易顾此失彼;全面学习,容易浅尝辄止,都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经过反复的课程实践研究,每年不断调整课程内容,得出以下几点经验:一是实践教学应尽可能覆盖学科的核心知识点,对应该阶段学生的应会能力以及各知识点的相互关联与应用。二是课程要分层次,循序渐进并根据学生特点呈现一定的差异化内容。同门实践课程中的几个项目之间,不同实践课程中的项目之间,尤其是关联性较密切的课程,如如何将二维设计图纸转换成三维造型产品的问题,必须在实践方法、实践内容、难易程度等方面由低到高、循序渐进,既考虑差异性,又不忽视前后的联系性。唯有如此,才符合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规律,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乐趣,在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中能力得到渐进式的提高。三是小组团队合作完成项目与整班合作完成的项目相结合。小组独立项目相对灵活,可以针对相关知识点,侧重强化训练,便于学生较短课时内掌握,充分展示学生个性并使学生独立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整个班级大团队合作完成项目更能训练学生整体宏观思考与把握的综合应用能力,可以通过大型设计实践,体验较大空间范围和复杂场地情况下的空间设计,真正提高社会实战能力的同时,在实践中增强团队合作意识与实践经验,提高应对现实世界问题的能力。

除了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外,真实工作状况的了解与体验对学生也是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比起企业生产一线,学校实训室体系建设滞后问题是难以解决的,因此,在教学中加强了第三方面企业实践。适当利用企业资源,由公司提供实习基地和教学设备,学生由专业教师带队到公司进行一定的专业实践。公司根据学生专业程度,提出实习要求,并参与制订计划,实习结束后,将学生企业实践信息反馈给学校,用以修订和完善新一年度的教学计划。在此基础上,校企双方可采取互聘制度,请企业专家走进课堂给学生授课,反过来,学校教师要去企业实践,实现一定程度的校企链接。但做到此点,国家应予以企业相应的政策支持。

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教学,使学生在仿真的实训教学环境及企业一线的实践经验增加,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技术能力,为创新设计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基础。

三、岗位适应能力是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环

为培养学生毕业后能以良好的职业素质走向工作岗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把职业素质贯穿在各个环节中。在环艺实训课时,首先,按照仿真的职业场所来设计教学场所,使各个实践环节都能符合生产工艺的流程,让学生不仅懂得设计,还懂得设计施工的所有环节,不仅要掌握施工技术,还要了解正确的施工流程等;其次,实施企业考核制度,要求学生把自己转换成企业员工,按时考勤统一着装上岗;最后,在教学管理上实施与岗位管理对接方式,实训前做上岗前的安全知识教育,讲究“文明生产、安全第一”“工艺严谨、动作规范”,进行“防火、防盗、防灾、防毒”八防教育,并配备八防的设备。对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等,培养学生现代企业“员工”应具备的职业素质,保证学生能以良好的职业素质走上岗位。

四、综合素质是综合能力的素质基础

艺术的综合素质体现在对本专业以外的各类艺术及其艺术文化的理解上,综合性的艺术理解是滋养各个设计专业发展的基础,因此,要以拓展艺术横向学习内容来加强综合素质培养,筑起专业能力长久发展的基石,适应时代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

我们要注重艺术理论教学,注重对历史上各艺术学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人类艺术的规律,理解艺术的人文内涵,理解艺术文化。重视学生及时了解专业新动向,如每当有新楼盘开盘及成功的园林环境艺术设计案例时,要带领学生去现场参观考察,请设计师讲解当代前沿设计时尚和动向,分析新设计的创意观念及其文化表现内涵等。注重以艺术理论与相关艺术实践及市场设计动态考察分析等综合基础的积累来培养综合能力,使学生不仅具有实践操作能力,而且具有一定的审美与文化素养。还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学生的课程作业及毕业设计展,促进交流与互动,开阔视野,提升综合素质,积淀发展专业综合能力的基础素质,寻求厚积薄发。

总之,在高职环艺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培养方面,本教学研究侧重于设计创新能力、设计实施的实践操作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四大方面。通过四大方面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实现由知识转换为能力,设计艺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培养技能、艺能、综合素质与社会能力并行发展的新时代应用型技术人才。这是实现我国高职教育与企业链接、逐步使人才适应产业升级的改革方向,也是教育实现为国家产业持续、稳健、有序、高质量发展而培养人才的教学改革探索。

同志在1998年6月1日接见“两院”院士时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成长靠教育。”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知识不断创新的时代。教育传递人类知识的功能必然更多地为信息时代所替代,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在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高等教育学要向新时代人才需求方向不断努力,高效地发挥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为我国社会现实需求与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郭力.论高职教育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J].辽宁高职学报,2003(1).

[2]毕忠梅.关于加快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

如何理解环境设计篇10

关键词:研究生;实践教学;障碍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067-02

“障碍性实践教学法”,是指在理工科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及重点,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或预设的实际难题,即在实践教学中设置“障碍”。通过设置与其自身科研专业方向相关的障碍,可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及应用。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以理工类研究生经典课程《现代仪器分析》为例,探讨如何把握课堂教学中的障碍实践环节的比重、如何设计课堂教学的障碍实践环节、如何将障碍实践教学与各自的科研专业方向有机结合等问题,以期为高校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构建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一、研究生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及存在问题

1.研究生课堂教学效果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创新能力。近十年来,我国研究生数量扩招了3.6倍。“提高自身的素质,体现专业优势,成为创新人才”成为了他们克服严峻的学业、就业双重压力的突破口。教育部关于2011年工作要点的报告中也指出了,要加快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践创新能力。众所周知,研究生课堂教学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重要的基础性教学,占了研究生培养时间的三分之一以上,它直接影响并关系到研究生今后实现创新所应具备的扎实基础。若能在课程学习阶段多掌握一些实践本领,那么在其后期的研究阶段将变得事半功倍。因此,如何进一步改善研究生课堂教学的效果,一直是研究生教育领域的研究重点。

2.研究生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及存在问题。传统的研究生课堂教学通常以多种教学元素(如文字与照片相结合的ppt演示、视频录像、课外考察等)穿插的教师传授形式为主。另有一些新的教学手段如案例教学法受到了教师的普遍欢迎,因为通过该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认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然而,上述教学方法或手段大多以“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模式进行知识的传播。这样的方式虽然能够让同学接受大部分理论知识,但其最大的弊端是导致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仅停留于会考却不会用的层面。尤其是理工科学生,他们在一年左右的理论学习后将直接进入科研实践或工程应用领域。仅仅会复述某些曾学到过的知识或解答某些计算问题或背诵一些规章纲领是远远不够的。除了深刻理解这些知识外,他们应具备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并能解决一些常见的问题。为此,近年来的课程教学中实践教学的比重开始增加。在实践环节中,学生将利用各种信息、技能、情境等学习要素,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例如,笔者在《现代仪器分析》这一理论课程中增加了一些实践课时。即在学习多种现代仪器的理论知识基础上,让学生动手操作,完成仪器开机―电脑设置―运行―关机的所有内容。学生普遍反映这一实践环节比课堂讲授能够学到更为实用的东西。设想一下,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仪器突然不能点火,灯不亮,程序设置好后不运行,数据保存在哪里找不到”等一系列问题。若只会仪器的开关机、理论上了解其运行过程,那么当上述问题出现时,学生就不知该如何解决。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有必要增加实践环节外,还应该多设置一些障碍来加深学生对于所掌握知识的应用能力。比如,在高效液相色谱的管路中加入气泡,如何排除气泡;荧光定量pCR仪所得的数据不符合计算规律,该如何调整;荧光显微镜的激光束不在正中间,该如何调节等。

二、在研究生课堂教学中增设障碍性实践环节

1.如何把握课程教学中的障碍实践环节的比重。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来确定实践的比重。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课程而言,实践的比重应该至少50%以上。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在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实践比重增加后,原本理论授课的时间就会被侵占,那么可能会出现相应问题。但是,笔者认为,研究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预习和自习能力。例如,现代仪器分析理论课中提到的仪器原理、组成部分、应用范围、注意事项等方面,均可通过预习掌握。课堂上教师可重点讲解该仪器的图谱、数据分析这些需理解的内容。因此,可把原本讲授记忆性的课程内容的课时用于实践环节。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而言,如《高等环境微生物学》,实践的比重可减少至20%~30%。再次,根据实践环节的比重来确定其中的障碍性教学的内容重点和比重。一般情况下,建议障碍性实践在总实践环节的时间控制约50%。然而对于实践比重较高的课程,相应的障碍性教学可适当增加。这类课程的共同特点是应用性很强,通常情况下所遇到的疑难杂症也将较多。

2.如何设计障碍性实践环节。以课程的内容性质为出发点,以学生具备更多的解决常见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来设计障碍性实践环节。以《现代仪器分析》为例,该课宗旨简而言之就是让学生学会如何使用仪器(仪器分析专业除外)。因此,设计的障碍就应该围绕仪器使用过程中的常见问题来展开。如,在让学生学会如何设置某软件之后,把自动输出的结果页删除,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把历史记录找出来;燃烧器部分堵住了,导致火焰不均一,请学生解决问题,把杂质清除;连接管路有渗水现象,让学生解决问题,使管路密封。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而言,其障碍实践设计则可以“问答”形式,如让同学们各自选题查找资料后制作ppt讲述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例如《高等环境微生物学》课程,如可在实践中设计以下障碍:能源藻类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在我们筛选过程中发现一些藻类无法在实验室条件下存活,该如何处理?又如,我们分离到了一种高效的纤维素降解菌,但是希望知道其具体的分类及种名,该如何解决?等等。

3.如何将障碍性实践教学的作用发挥更好。通常情况下,一个班级里面的同学有着各自的科研专业方向。若是希望将障碍性实践教学的优势发挥更好,则需要由教师提出有针对性的障碍,即为不同研究方向的同学设计一套不同的障碍性问题。例如在《现代仪器分析》课程中,教师除提出一些常规性、通用性的障碍之外,还可就不同的学生来进行设计。如一些今后从事农药污染研究的同学,可重点设计一些有关色谱、质谱类的障碍环节;一些从事重金属污染生物效应分析的同学,可重点设计一些有关原子吸收、pCR仪、凝胶成像仪等相关的障碍环节。即部分障碍问题实现一对一,以扩大该课程学习与同学专业研究方向的有机结合。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参与障碍性问题的设计,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提问、多互动。

参考文献:

[1]顾秉林.加强实践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在清华大学第22次教育工作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讲话[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6):1-5.

[2]王昭荣,周钗美,鲁兴萌.构建研究型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5,(4):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