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作品的功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3:54

文艺作品的功能篇1

关键词:关键词:文艺作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以文艺作品鼓舞人、塑造人是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早在1942年我党延安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一系列文艺与我党建设的根本问题,起到了在困难时期保障我党革命队伍精神面貌的重要作用。2011年中共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赋予了文艺作品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空间与崭新意义。

一、文艺作品的内涵与特点

1、文艺作品的内涵

   文艺作品是一种观念上的特殊形态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一定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在文学家艺术家头脑海中产生的反映物。每个文艺作品都有其独一无二的内容与形式,具体来看,内容占主导地位起到决定作用,形式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对内容有一定的反作用。文艺作品内容的要素有题材、主题、人物、情节、环境等多个方面。

2、文艺作品的特点

   首先,文艺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文艺作品的源泉在于它的时代性,文艺作品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时代的特点与要求。其次,文艺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同时文艺作品多变的形式与它的生活性特点能够使艺术受众产生激起心中涟漪的艺术创作目的,通过这种感染力实习文艺作品本身的价值。第三,文艺作品具备对客体的吸引力。文艺作品的活力在于它自身散发的吸引力。

二、文艺作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

1、文艺作品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趣与综合素养

   文艺作品育人功能的理论基础在于美育,美育的目标是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对教育对象的审美情趣提升实现自身修养的提高。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通过文艺作品实现育人功能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在智育、德育充分发展的同时,通过文艺作品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方式,也是文艺作品的思想教育功能的体现。

2、文艺作品是大学生展开自我教育的重要平台

   电影、电视剧、话剧、文学作品等丰富的文艺作品形式是广大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认知方式。大学生处于人格定位与思想成熟的特殊时期,由于现代大学生具有自我意识增强的典型特征,通过以往的知识积累和认识水平的不断构建,对思维对象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与认识,在这种能力的作用之下,大学生的品行提高与素质养成可以也必须通过自我教育途径展开。自我教育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更易被大学生自身接受形成内在品质。大学生的通过主题电影、红色经典话剧以及积极向上乐观奋进的文艺作品可以实现在学生心中潜移默化的渗透教育效果,使文艺作品传播的时代精神与大学生自身紧密结合,实现内化效应,达到自我教育并取得良好效果。

3、文艺作品对大学生心理具有调节与安抚作用

   文艺作品对大学生心理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调节心理状态与安抚紧张情绪两个方面。从途径来看,文艺作品可以使广大学生体验丰富的社会角色,通过这种体验能够弥补大学对社会认知的局限所带来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现状,实现健康大学生心理,净化大学生心灵的作用。“人们靠文艺的体验而得了心理补偿,这多半是有益身心也有益社会和谐稳定的。”其次,文艺作品的内在魅力与审美要求能够使大学生在情绪紧张时通过审美体验舒缓情绪。例如,在面对情感压力时可以通过相关文艺作品体味情感艰辛,用平和心态接受感情世界并非晴空一片;面对学业压力是,通过励志题材文艺作品能够缓解心中矛盾,看到艰辛付出背后的累累硕果。

4、文艺作品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吸引力与感染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需要与时俱进,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殊主体的与时俱进主要体现在适应社会发展以及学生自身变化两个方面。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网络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多元化,文艺作品的自身特点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从学生自身变化来看,大学生群体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对新鲜事物不仅好奇而且接受意愿更加明显,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式兼容并包,增强吸引力与感染力。“文艺教育的生动性使受教育者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直接感受到美和道理的存在。” 

三、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文艺的诉求

1、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意识形态安全的需要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或相互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大学生的意识流必须进行宏观引导。同时当今世界纷繁复杂,出现了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等新的形势与趋势,在新形势与新趋势面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也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2、新时期大学生的自身特点使然

   大学生是最年轻最具活力和可塑性的特殊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环境的变化,大学生群体的特点也发生着较大改变。个体意识与独立意识强,追求社会认同与自我实现;彰显个性,个体意识强烈;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与渴求,接受新文化的能力增强;同时功利化与政治立场信仰模糊状况也日渐凸显。这些特点都需要高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研究者通过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开展育人工作的基础上,探寻新方法开拓新途径,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适应学生的新特点,彰显自我活力。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的主要平台,文艺育人是我党历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和有效渠道,将文艺作品运用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能够更大程度发挥文艺作品的育人功能。通过这一教育方式能够在大学生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的实践中得以实现,发挥大学生的示范教育作用,是引领、提升高校学生整体素质,促进良好社会风尚形成的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

王蒙:《再说文艺效果》,解放日报1992年9月3日.

刘艳丽:《论文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

文艺作品的功能篇2

【关键词】民间工艺品;创新;设计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不断深入,民间工艺品从新回到人们的视野。成功的民间工艺品创新设计不但能够促进该区域的就业以及经济增长,同时更是能够传承相关的传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民间工艺品是一中“记忆”和“文脉”,人们重新审视世界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更多关注本社会、本民族的社会文化意义,并将其注入的产品之中,从而在器物层面上引起对过去生活方式的一种记忆。因此民间工艺品的创新设计研究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如何让其更好的进入到现代生活之中不仅是一个发展经济的问题,同时也是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问题。

一、民间工艺品创新设计中的相关问题分析

我国广阔的地域孕育出多样化的地域文化,在不同地域文化的引领之下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对应每一种生活方式和习俗而产生了各具特色的民间工艺品。这些民间工艺品在过去的岁月里面要么作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要么作为把玩欣赏的器物,然而时至今日它们却慢慢的淡出了人们的生活。究其原因是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民间工艺品已经不能与之适应,而在当下的创新设计中有没有能够处理好相关问题,而得不到较为理想的成果。主要表现为:

(一)文化挖掘不够

通过市场上经过创新设计的民间工艺品的分析发现,民间工艺品创新设计还停留在造型设计的简单修改阶段,缺乏对其后文化的理解。每一件民间工艺品都体现着深厚的文化,是对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的承载,比如明式家具就体现着道家的哲学思想引领下的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方式,如果没有对道家哲学思想的理解,没有对文人士大夫生活的深入挖掘,创新设计必然只能停留在对形式的小修小改而不得其要领和方法。

(二)工艺开发缺失

民间工艺品本身往往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比如乌江流域土家族的竹器编织工艺制成的竹篮能够用于盛水并滴水不漏。而市面上的民间工艺要么采用这种传统工艺,但是又由于老艺人的缺乏以及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过长使得在商品过于昂贵而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同。要么应用现代机器进行批量生产,虽然能够批量化的产出从而大大的节约成本,但是由于其做工的粗燥而无人问津。整体来看,在当下商业社会中批量化降低成本应该是一条必由之路,而开发出适合民间工艺品生产的生产工艺就不能缺少。

(三)与现代生活方式尚未接轨

民间工艺品之所以能够在过去的时间里存在主要原因在于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在当下的生活中原有的民间工艺品如果仅仅是在形式上进行小小的创新显然是不能够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然而不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就会失去活力和美,因为只有使用以及带着使用者体温的民间工艺品才是美的,其所承载的传统文化也才会得到传承。因此在民间工艺品的创新设计中要对现代生活进行深入的研究,找到民间工艺品进入到现代生活的切入口,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设计出优秀的民间工艺品。

二、民间工艺品创新设计策略

就民间工艺品创新设计而言,通过市场现状的研究以及依据此所做的分析来看,主要的问题是上述所论及的三个方面,然而这三个方面并不是片面孤立的存在,需要系统化整体性的加以解决。笔者通过深入研究认为要解决民间工艺品创新设计中所遇到的问题,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策略:

(一)整合民间工艺品功能与文化

总体说来民间工艺品也是一种产品,产品的灵魂和核心是其功能。同样民间工艺品也需要从新审视其功能。以现代生活为基点,对民间工艺品的原有功能要进行必要的改造,使其能够适应现代生活中使用的需要,只有使用人们才会接受,而只有接受才会欣赏,才能够使民间工艺品从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在新的生活方式中扮演自己的角色。然而另一方面民间工艺品也不能等同于一般的产品,因为它除了功能以外,它还承载着一定的文化,还反映着现在与过去的联系,是一种记忆,寄托着人们对过去生活方式的一种忧思和怀念,因而也是民间工艺品具有较高附加质的原因所在。要很好的整合民间工艺品的功能与文化就必须要借用产品语意学的方法。对民间工艺品的结构进行相关的调整从而满足相关功能以及为使用者提供使用方式的指引。同时在大的形态上,又要为其注入文化元素,使其对所隐含的文化进行表征。总之功能与文化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在民间工艺品的创新设计中都需要很好的兼顾。

(二)开发匠心与工艺的新方式

当下的众多民间工艺品的传统工艺正在消亡,其手工技艺也被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所收录,同时其传统手工艺也使产品的生产周期较长,样式更新较慢。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节奏,引入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是其得到真正传承的必由之路。因为任何一个民间工艺品单纯靠政府的政策性补助是很难全面进入市场的,不进入市场就会失去其自身的造血机能,从而最终被淘汰。然而要进入市场就需要进行新工艺的开发,将工业4.0,3D打印等当下新的制造技术和手段引入到民间工艺品的生产之中,对于新工艺的开发也需要以匠心作为其指南,新的生产工艺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一定要独具匠心,保持其作为民间工艺品的身份。

(三)创建创新设计的开发模式

在民间工艺品的创新设计中,设计师的灵感往往具有不可重复性,因而很难持续不断的创造出极具创新的民间工艺,因此需要创建民间工艺品创新设计的特有开发模式。对于民间工艺品创新设计而言,所需建立的产品造型开发模式显然是介于企业自身生产和满足消费者需求之间的模式。首先生产的目的是满足消费,要根据者的需要来进行产品的开发,其次要通过满足消费要进一步促及生产的附加值的提高。也就是说在构建民间工艺品创新设计模式时要注重其作为文化产品的特征、消费者物质与审美功能的满足以及生产的可实现性,要注意理论性与可操作性的统一等等。

三、结语

让承载着传统文化的民间工艺品进入现代生活是其创新设计的终极目标,也只有进入生活才能成为活态文化,进而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皮永生.产品语意设计[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7.

文艺作品的功能篇3

工艺美术是艺术与工艺的结合,是手工艺时代人类创造的、精神审美与物质功能并存的实用艺术品。中国历史上工艺美术理论与作品成就极高,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工艺专著《考工记》、宋代的《梦溪笔谈》、明代的《天工开物》和《髹饰录》等著作中都有相关理论著述。实物作品更是种类丰富、精品众多,如陶瓷、青铜、漆器、木器、金银器、织物等,都表现出极具民族风格特色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传统的设计概念诞生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意指“制图、计划”,此时的设计概念与手工艺、艺术、建筑等并未分隔开来,被认为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而现代设计概念是在工业革命之后产生的,与机械生产、批量应用密切相关。设计是一个动词,是对各种元素的经营利用,实现预想预定规划的过程;设计也是一个名词,是预想预定规划的物质实现结果。设计的概念出现得较晚,但设计行为实际上贯穿着人类的生活、造物史。在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造物过程中,闪现着诸多奇思妙想。我国古代工艺美术作品技艺精湛、美轮美奂,以现今的审美观点分析,依然能在其中领略到极具魅力的设计之美。

二、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作品体现出的设计美

设计美与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等均不一样。设计美既体现着设计的特点,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又表现出较强的应用特征,与设计师、使用者的审美素质和实用需求紧密关联。从设计过程来看,设计美涉及创意构思、材料技术、造型结构之美;从设计成果来看,设计美包括识别、功能、艺术之美。笔者试从这几个角度探讨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作品体现出的设计之美。

1.创意构思之美

设计艺术作品的要义之一是“新”:或以新思想观念推动社会发展,或以新技术结构解决生活问题,或以新形式外观引导民众审美。“新”是与之前已有作品相较而言的,体现着创意构思之美。如,公道杯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作品中用于行酒令的酒杯,外观形式多样,材质以瓷器居多。这种酒杯相同之处在于酒杯内有具有装饰性的立柱,柱上低于杯沿位置有孔洞连通杯外,当注酒于杯中时,超出孔位的多余酒液即会流出至杯外托盏中,保证了每次倒在杯中的酒是一样多的,保证了行酒令的“公道”。这样的设计创造并不复杂,但其构思巧妙,以美观、趣味的方式寻求了相对公平。又如“省油灯”,我国俗语常以“不是一盏省油的灯”评价心思复杂之人。唐代存留一盏绿釉省油灯,碗形,壁有夹层中空,灯柄有孔通夹层。使用时灯碗装灯油燃灯芯,夹层内注入冷水,以物理方式冷却抑制灯油挥发,从而实现一定程度的省油目的。这些作品虽手法简单,但想法精妙,恰恰体现着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创意构思之美。

2.材料技术之美

材料是工艺美术作品的物质载体,技术是实现工艺美术作品预设功能的手段方式,此二者也是设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瓷器为例,它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作品中造诣极高、成就极高、知名度也极高的代表性品种,而它的成功正体现着材料选择、技术运用的智慧与美。材料上主要以高岭土为胎体、胎上施釉,经过千度高温烧制而成。瓷器常用作餐饮、陈设用具,它出现之后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之前的陶器、青铜器,以光滑莹润、轻巧灵便取胜。瓷器的造型丰富多变,色彩绚丽饱满,材料易得,技术可控,实用性强,是上至达官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从古至今使用率颇高的工艺品种。不管是高岭土还是釉料,在未被烧制之前丝毫不见华美,与青铜、金银等材料相比,具有造价更低廉、来源更广泛的优势;烧制完成后,化学反应促使其物理性质发生巨大改变,色彩、光泽直追金玉,部分品类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适用范围更广、实用性更强。无疑,瓷器正体现着貌似普通的材料经过工艺技术处理后展露出的设计之美。青铜器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重要种类,器型多样、技术高超,精彩作品比比皆是,先秦时期因此也被称作“青铜时代”。青铜是红铜与锡的合金,因色呈青灰而得名。“金有六齐”①42是在《考工记》中提到的青铜的六种配方,表明古代工匠对这种合金材料有着充分的了解,针对不同的器物要求调整合金比例,使同样的两种元素形成的合金,或为敲击悠扬的“钟鼎之齐”,或成砍凿锋锐的“斧斤之齐”,或作清晰聚光的“鉴燧之齐”,材料之美,淋漓尽致。在青铜器制作过程中,中国古代的工匠们创造出了许多实用而巧妙的技术方法,有一些甚至至今仍在运用,如失蜡法。失蜡法制作的青铜器表面光滑、层次丰富,可制作复杂的空间立体的镂空装饰效果,且精确度相当高,如春秋莲鹤方壶(图1)。现在一些精密仪器件的制作,采用的依然是失蜡法。这样的技术之美并非孤例,它们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辉煌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推动力量。“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①20出自《考工记》的这段论述告诉我们:材料与技术之美正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作品优良与否的重要判断标准之一。

3.结构造型之美

结构是物品的内在连接与组合,造型是物品的外部表现形式,二者相辅相成。中国古代的工艺美术作品中,造型之美都能以视觉形式直接传达,而结构虽美却往往不可见。就像明式家具,造型端庄优雅、简洁大方,其美目可观之;结构方面,实用多变的各种榫卯结构既简洁、实用又省料,合理地完成家具各部件间的连接,它们的结构之美隐藏在造型之下,内外和谐统一。唐代盛行的香熏球(图2)多为金银质,尤以银质鎏金常见,外壳镂空,内部以持平环控制同心半球焚香杯。持平环是两个轴线互相垂直的同心圆环,外环连球壁,内环接焚香杯,利用焚香杯自身重力,能保证不管香熏球如何转动,焚香杯杯口会始终保持水平向上,其内点燃的香料不会溅落到外面,不会污染、损坏、伤害周围的衣、物、人。因而香熏球可以挂在床头、衣柜、车上甚至身上,都安全无虞。这样的结构虽简单却实用,后来成为航海中重要的保持水平的结构方式,现代设计中还被运用到了儿童餐具设计等领域,可以说是结构之美强大生命力的鲜活例证。

4.认知识别之美

认知识别之美(以下简称“识别美”)主要指工艺美术作品被认知所产生的指示信息,能说明自身价值、引导人的思维与行为。物品的识别美常常以符号的形式展现,可以是局部也可能是整体外观。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中,这样的识别美还往往被用来标明身份、展示地位。玉器是倾注着中国人独特审美价值观的工艺美术品种,对玉器的喜爱,不仅在于其形、色、光、润,还因为玉器投射着“君子比德”的中式哲学态度。《尚书•尧典》中记载的“五瑞”②——璧、圭、琮、璜、璋,是礼玉的典型代表,也是礼制和伦理的物质识别载体。苍璧礼天,黄琮礼地,不同的形态和色泽质地区分了玉器的功用,也划分了它们的地位。古人通过详细的规则使玉器的可见之形色,与敬天地、重人伦之精神仪式产生对应联系,从而使制度、礼仪可视化、形象化,同时,赋予了玉器认知清晰的识别美。识别美还体现在纺织、服饰用品之中。如,“十二章”是古代帝王朝服上的专用纹样,识别度极高;清朝官服上的“补子”,以不同的飞禽走兽分别用于表现文武官员的区别,动物种类对应官阶,规定明确,使身份能一目了然。识别美常依靠纹样、图案、色彩、形式等视觉元素配合实现,提升了古代工艺美术作品的精神层次和文化辨识度。

5.功能实现之美

功能实现之美(以下简称“功能美”)主要指工艺美术作品的物质功能之美,是其实际使用的优良性能。工艺美术作品区别于纯艺术品,首要的一点即在于工艺美术作品应具有实用性,应体现出良好的功能化特征。功能美依靠材料、技术、结构、造型等各方面协调配合而共同实现。汉代的耳杯以木或竹为胎体,施以色漆,轻盈精巧、妍丽华美。木、竹、漆几种材料皆较为常见,制成的酒杯功能良好、适应范围广,还能够如轻羽在水面随流漂浮——“羽觞”,材料特点促使其功能文化内涵得以延展。《考工记•轮人》篇中,提出以“轮崇”(轮子直径)为基准定出车轮各构件尺寸的模数方法,还提出应制作轮缘截面不同的车轮,以适应泥、石等不同道路条件。这些技术上的规定和原则,促成了车轮的功能实现,保证了制轮的功能之美。中国商代青铜器中,有一件妇好三联甗(图3),构造独特,实用性强。甗是古代炊煮用器,分为上下两部分,中间以带孔箅隔开。使用时下半部分装水,上半部分放食物,利用水蒸气对食物进行加热炊煮,功能等同于现在的蒸锅。这种炊煮用具,在史前文明中就已出现,早期为陶质,进入先秦时期成为青铜器器型之一。妇好三联甗构造独特之处在于将三个甗联铸在一个底座之上,一次可同时加热、蒸煮三种不同食物,且不担心食物之间串味而影响口感。这并不是华丽、复杂的构造处理,但在实用性上取得了翻倍增值的效果,体现出功能之美。六朝的漆器彩绘漆槅,将食盒内部分割为大小不等的七个区域,可用来盛放不同的食物,在储存、运输、使用上都非常方便,以简洁的造型实现了使用的便利,具备合理的功能美,与之类似的还有“攒盒”“百宝盒”等。这样的造型与功能的配合方式至今仍常被用于日用品设计之中,如快餐盘、套装用品包装等。造型与功能的完美配合在明式家具尤其是椅子上表现突出。明式家具中的椅子一般椅座较宽,适合穿着复杂的袍服正襟危坐,庄重优雅;椅背有弧度而非垂直平面,符合坐姿的脊柱曲线,健康舒适。还有一种玫瑰椅,椅背与其他类别比较矮了许多,是因为这种椅子是放在墙边窗下的,椅背高了会影响开窗,因而将椅背高度控制在窗沿以下。这样的造型设计不仅仅顾及了使用者对椅子的身心需求,而且将之放到环境空间中考虑整体配合,拓展、延伸了作品的功能之美。

6.艺术表现之美

艺术表现之美(以下简称“艺术美”)主要指工艺美术作品体现出的艺术审美效果,对使用者精神追求的满足。不同的使用者的审美素质、欣赏水平、文化背景等有差异,因而对工艺美术作品艺术美的需求和判断也会有所区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材料技术、潮流风尚等发生变化,也带动着工艺美术作品艺术美的评价标准产生变化。作为兼具实用和艺术双重功能的工艺美术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文化群体的审美品位。不过,由于服务对象的原因,更多地体现着当时掌握话语权的统治阶层的审美品位。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作品体现出的传统艺术美是庄重的、优雅的,往往蕴藏着文化精神和哲学思考,如青铜器、玉器、瓷器等。这些工艺美术作品在不同时代艺术表现上会显现出不同,但在整体的文化精神上是一脉相承的,中国风格的审美印迹明显易读。同样是中国历史上的统治阶层,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的差异,也会表现在对工艺美术作品艺术美的追求上。如宋代和元代,以瓷器为例,宋瓷重形,以器体比例匀称、釉色纯净莹润为美,符合宋代主流风雅、内敛的文化氛围;而元瓷喜大器,也好色彩纹样之变化,青花、釉里红等代表性瓷种均出现在这一时期,这与材料、技术的发展分不开,与主流群体的审美品位同样关系紧密,展现出开朗大气的艺术之美。两个时期符合统治阶层审美追求的织物代表品种:宋代缂丝以纬线成纹样,立体感强,雅致秀挺;元代织金锦以金丝作线织成纹样,视觉效果强烈,富丽华贵。二者风格有差异,但表现出的艺术美同样令人心仪。时展对艺术美的影响,多方面因素皆可能形成推动力量。佛教传入中国,带来了佛学精神,也带来了一些新的生活方式与工艺形式,如坐具,其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一起对中国人的生活与审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早先,中国人席地而坐,“席”就是坐具;外来的坐具形式传入之后,慢慢演变为垂足而坐,坐具多样,椅、凳、墩等变化丰富。坐具与坐姿的变化,不仅影响人们对家具艺术美的判断,而且影响了其他工艺美术品的尺度、形式、装饰部位等方面,因为坐姿变化,视线高度也产生了变化,促使视觉美的追求也相应产生了变化。不同时代外来文化艺术的传入,丰富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作品艺术美的形式和内容。盛唐时期对外来文化持包容态度,在工艺美术中产生了许多极富异域风情的作品,如玛瑙牛角杯、异域人物银酒壶等,艺术形象饱满,美感浓郁。又如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西方文化元素逐渐对中国的工艺美术作品表现产生了影响。尤其是清代中前期,帝王对外来文化、技术的喜好,促使了工艺美术作品中西方材料、技术、纹样的运用增多,也使作品的艺术美呈现出时代感和多样性。不过,由于文化的差异,当时这样的艺术美并未动摇中国传统审美表现的基础。

三、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作品设计美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继承、学习传统,是为了发展、丰富未来。20世纪90年代,费孝通先生就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③的思想,以文化自觉的态度审视我们的过去,展望未来。国家如今大力提倡文化自信,也是在深入了解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号召自信自强、自我发展。中国古代的工艺美术不以设计之名,却充分展示设计之美,对我国现代的民族化设计发展具有启示性和推动力。物质上,中国古代的工艺美术为我们提供了诸多理论、技术研究成果与实物依据,构思、材料、技术、结构、造型、装饰纹样等数不胜数,我们能获取的文化资源种类丰富,品质各异。来源充足是优势,但需要以清醒的头脑去选择、去运用。民族化不是贴标签,不是照搬古代工艺美术的外形、装饰,而是应充分了解其生产和使用背景,择其优点作时代性的改良与融入,设计出符合现阶段使用需求和审美品位,能产生正向艺术引导作用的作品。如,黄觚(图4)是商代的一种青铜酒杯,五爵之一,造型如盛放的花朵,优雅而美丽,但这样的造型无法被照搬为现代酒杯设计。因为圆底、长颈、侈口形的祭祀用酒杯造型已经明显不符合现代生活需求。但是觚流畅的线条、匀称的比例、纹样与造型的精准配合,对现在的花瓶设计有有益的启示。精神上,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作品对材料的理解、对自然的敬畏、对品德的隐喻、对身份的暗示等,都能给现代设计提供思路。时代在变化,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延续至今,忠诚、孝顺、敬业、节俭、豁达、包容、平和、善良等精神态度融于古代工艺美术作品,现代设计师应加以提炼,运用于现代设计。这是一个有价值也有难度的课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体现文化自觉,我们应主动挖掘我国的历史遗产和传统文化,从而产生文化自信。我们要继承、发扬这样的传统文化之美,使其在新的时代散发出源流清晰、生机盎然的魅力。这正是艺术设计研究的价值,也是每一位设计师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艾红华.西方设计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东方出版中心,1999.

[4]曹燕萍.金银器:流金岁月.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5]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6]李龙生.设计美学.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文艺作品的功能篇4

关键词:紫砂壶;功能美;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J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033-01

紫砂壶对于众多百姓来说并不陌生,尤其是习惯用紫砂壶品茗的茶友来讲,更是再熟悉不过了。然而,如何评价紫砂壶的好与坏、高与低,却很少有人能说清楚,甚至个别的紫砂玩家对此也是一知半解。当评价某紫砂大师的作品能买到几十万元一把的时候,也仅仅认为是大师级的作品,制作上乘,故价格不菲;而对于紫砂壶价格的跨度之距相差那么大,则也是含含糊糊。那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又要如何回答呢?

宜兴紫砂陶,素以制作技术精湛、造型质朴大方、品类繁多、形制完美、色泽古雅、有实用价值而闻名于世,被称为“东方明珠”、“国之瑰宝”。它始创于北宋,兴盛于明清,宜兴紫砂陶品种很多,以茶壶为主,另有雕塑、瓶鼎、花盆以及其他陈设艺术陶,但最被人推崇的是紫砂壶。

要评价一把好的紫砂壶,我认为还是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紫砂壶功能美。也就是其使用的价值,是紫砂壶作为有用物而存在的最根本的属性。不能用来能够喝茶的紫砂壶就是废品,有用性即功能是第一位的。这种功能的直观形态所体现的美,就是源于器物的实用功能。紫砂壶尽管在最初存在造型和装饰等视觉审美上的不成熟,在制作工艺上显得粗糙,但所体现出来的功能美,却令人们在心理上感到快乐和满足。显然,这种审美感受是建立在器物所带来的实用功能的基础上的。这一方面在现代紫砂壶中体现的比较明显。

当然,通常所说的功能是由结构决定的。什么样的结构,便产生什么样的功能。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往往和功能相通。技术之美并不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才出现的,而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步体现出来的。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说,制作的技术是实现功能美的手段和保障。如同盖房子一样,有的工匠只能盖平房,而盖不了楼房;同样一式的紫砂壶,有的只能制作普通货,而有的则能制成艺术品,这就是技术的区别。技术是紫砂壶的表现反映出来的美的形态,它的价值取向直接与紫砂壶的功能目的相联系。也就是说,紫砂壶的形式往往是功能目的表现。因此,人们可以说,技术的核心反映在功能上,对它的鉴赏总是与特定的功能相联系。换言之,就是由于技术的合理性和先进性,才使物品的功能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二、紫砂壶技术美。技术之美同样给人们以美的享受,紫砂艺人在制作一把紫砂壶时,往往把个人的激情、情感渗透在作品之中,构成作品的核心,成为感染欣赏者的内动力和根源。而技术美中所蕴含的,则是凝练在产品上的相对抽象的社会情愿。

三、创新美。在紫砂壶的创作中,艺人们又常常处于情感的癫狂状态,许多作品中是在激情中一气呵成,灵感出现还可能“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实践证明,人类的高级情感水平,与创造能力是相互关联的,提高制作者的人文修养的技术水平,促进内在情感的孕育、培养和表现,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对创作的执着,技术美的创造就会进入更高境界。

明代紫砂壶与现代紫砂壶相比,前者更注重的是功能之需,以现在的眼光看,仅仅是为了满足散茶的冲泡,还谈不上“美”,技术上也谈不上“精”。但作为当时的产品也令人追慕。现代紫砂壶必须用现在的审美尺度来衡度和限制。比如,端着是否省力?出水是否流畅?是否便于清洗?口盖是否严密?有无涎漏现象?等等。这是因为手工技术美可以满足一种柔性之美、灵性之美,从而是具有个人风格特征的,这种个人风格可以是大多数人欢迎的接受的。而机械工业技术则看不到这一点,而有着自身的技术美,紫砂壶的属性更适宜于前者的审美元素。

紫砂壶制作是一种独特的传统手工艺,一般需三年学成,若要达到能独立设计制作则需十多年的不断努力。聪明天资好后天较努力的制作者,在学习制作过程中有机会多观摹古壶受名师指点,与同道探讨,借鉴其它门类艺术品,并具极强的悟性和文化艺术修养,才能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准。艺人的艺术高峰期比较短暂,所以一件精美作品极其珍贵。

我们新一代青年艺术人员在艺术创新的道路上,不仅看到了而且体悟到了老一辈艺术家们在恢复继承和发展传统的陶瓷艺术中所表现出来的勤勉和敬业,对陶瓷艺术所值得作出的巨大贡献。而一批又一批的优秀艺术人才和设计人才崭露头角且已经是功成名就的大师人才,他们既熟谙传统陶瓷艺术语言和技艺,又具有丰富的创作经验,以及反映时代精神的创新观念,他们将传统文化落实于现实生活中,创造出崭新的陶瓷艺术世界,表达出了民族精神与艺术形式相融合的陶瓷科学的境界,我们深有感触。

参考文献:

文艺作品的功能篇5

在创新设计的语境下,分析了传统竹工艺面临的传承保护困境,为竹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的发展路径,探索了传统竹工艺品在现代竹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方法。从竹产品创新设计的视角出发,分析了竹产品设计研究的现状,提出了竹产品在传统保护、产品设计以及创新模式上存在的问题,并对传统竹工艺应用与现代竹产品设计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传统竹工艺创新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4-0098-02

近年来,浙江省把发展竹产业作为“十大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加以重点培育和扶持,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竹材工业化利用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全省竹产业产品存在着高端产品少,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等一系列问题,阻碍了竹产业的健康发展。竹产品生产企业面临的市场压力越来愈大,同时更为严重的是,优秀的传统竹工艺面临失传的困境。虽然竹产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较小,但是传统竹产业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具有较大的保护和传承意义。通过对竹产品生产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利用工业设计的相关设计理论及设计方法,把传统竹产品中的优秀形态元素融入到现代竹产品设计中去,提高竹产品设计水平,同时实现传统竹工艺品的保护和传承。

1竹产品设计研究概述

目前,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在产品设计领域,寻求更加绿色环保的替代材料成为众多设计师进行创新设计的首选。由于竹材具有的独特材料特性和文化特色,越来越多的产品设计中运用了竹材。由于地域的差异,国内设计师对传统竹工艺品的设计研究较多,国外设计师则研究竹材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应用较多。现代产品设计需要创新,提倡绿色环保,优秀的传统竹工艺需要传承,国外运用竹材进行现代设计的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1.1相关理论研究分析

国内竹产品设计大都囿于传统造型与工艺,缺乏现代设计理念,打破传统竹文化、工艺所形成的思维定式,在竹文化、工艺传承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基于产品符号学理论,通过对传统竹产品和现代竹产品功能传达方式上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构建以继承和更新为核心思想的再设计模式。通过整合设计理念,依靠设计的艺术性、科技性及商业性的有机结合,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竹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满足可持续的整合设计理念。从功能与文化两个方面,来对竹产品在产品设计中具有的功能性进行研究,并深入挖掘竹产品设计生产过程中的非物质生产特性,研究竹艺的艺术形态、文化意蕴和生态意义与现代竹产品设计相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终以传统竹产品中的情感元素来实现对现代竹产品设计的启发作用。

1.2竹产品设计现状

通过调查发现,虽然市场上竹产品种类繁多,但是大部分设计水平较低。传统竹产品材质单一,样式陈旧,产品功能和形态缺乏创新性。竹产品的创新设计是对竹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重要环节,传统竹产品工艺需要在好的设计带动下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

然而,与国外竹产品设计相比,国内对竹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处在粗放式阶段,加工制造技术落后,产品附加值较低,很难看到具有设计感的现代产品。传统的竹工艺品没能与现代设计实现对接,与现代的家居环境格格不入,只能成为怀旧的装饰点缀。现代设计也没有起到对传统竹工艺的继承作用,传统竹工艺越来越边缘化。竹产品需要的创新设计,把传统竹工艺中的精髓运用到现代竹产品设计中去,提高竹产品的文化品质,让使用者在使用现代产品的过程中还能感受到传统竹工艺品的文化感,这需要对竹产品进行深入的设计研究。寻找新的竹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成为现代竹产品行业面临的紧迫任务。

1.3国外竹产品设计现状

由于竹材绿色环保,以及独特的文化特征,受到了世界众多设计师的青睐。甚至许多没有竹资源国家的设计师也开始尝试利用竹材进行各类设计创作见图1-图4(图片摘自百度图片),充分表明了运用竹材进行设计的巨大潜力。这些产品既符合现代的生活方式,又具有现代审美感,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由此可见,在竹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充分利用竹子的环保和文化特征,有助于提高竹产品的附加值,使我国竹产品在世界竹产品创新设计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

2竹产品发展存在的问题

2.1现代竹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乏力

在工业化生产快速发展的经济模式下,现代竹产品行业发展迅速,成长起一批具有现代化规模和水平的竹材加工企业。但是这些企业的竹产品样式粗糙,结构单一,制作方式原始,价格低廉,直接导致人们对竹产品产生了“原始、贫穷、落后”的印象。仅仅把竹资源当作一种原材料进行规模化利用,只是最低层次地实现了“以竹代木”的生产模式。竹材具有的独特材料特性,以及内在文化特性还远远没有被很好地挖掘利用,更没有实现“以竹胜木”的目的。

研究发现常见的竹材产品具有以下缺陷:

(1)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不同企业生产的竹产品品种较少,造型形态大同小异,产品差异化程度较低。

(2)产品工艺简单,品质粗糙,大多数竹产品的表面处理工艺水平较低,品质感较差。少见竹材与现代其他材料的结合使用,产品缺少时代感。

(3)产品设计缺失,竹材具有独特的造型塑造能力,高水平的设计更能彰显竹材本身的文化底蕴和地方文化特色。设计的缺失导致产品视觉效果欠丰富,且生产效率低,也让竹产品失去了与现代生活化衔接的机会,很难更大范围地融入到现代人的生活中去。

2.2传统竹工艺产品面临传承困境

浙江竹林资源丰富,但是与现代竹产品产业“蒸蒸日上”的发展现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传统竹产品行业的渐渐衰落。竹刻竹编工艺水平很高,技术精湛的手工艺人利用竹子的特性制造了大量优秀的竹产品。但是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传统竹工艺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在慢慢消失,出现了“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由于对竹产业缺乏足够的信心,使得原有的技术人才纷纷转而投向别的行业。传统竹工艺人才急剧流失,已经使传统的竹匠手艺处于濒临失传的边缘,传统竹工艺产品加工和制造行业后继无人已是不争的事实。人才流失所造成的直接影响便是传统竹工艺技术停滞不前,而且已经面临失传的尴尬境地。

2.3竹产品产业亟需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模式

在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浙江竹产品出现了发展瓶颈。基于以上分析表明,虽然现代竹产品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了规模化,产品数量巨大,但是附加值较低,只是实现了对竹资源的物质性的开发利用。相比较,传统竹工艺品在对竹资源的非物质开发方面独树一帜,但是更多的竹工艺品只是充当了日常装饰品的角色,原有的器物功能性特征几近消失,这也造成了竹工艺品需求量较低,产业规模不大,怎样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成为了浙江竹产品行业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挖掘传统竹工艺中蕴含的丰富设计元素,通过创新设计运用到现代产品设计开发中去,实现传统竹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模式的转变,同时也为现代的产品设计融入新的元素。

3传统竹工艺应用与现代竹产品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3.1传统竹工艺与现代竹产品设计的关系

传统竹工艺品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既有功能性特征,也满足了那个时代竹产品的装饰性需求。在现代生活中,传统竹产品更多地发挥了装饰,艺术性大大超过了其原有的功能属性,而现代的一些竹产品则满足了人们对竹产品功能性的需求。这就出现了一种现象,传统竹工艺品艺术性有余功能性不足,现代竹产品功能性尚可艺术性较低。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设计的缺失,设计能够实现二者的融合,对整个竹产业产生积极的作用。

3.2传统竹工艺对现代竹产品设计的作用

在现代竹产品设计过程中,从传统竹艺技艺中汲取营养,寻找其与现代竹产品设计的结合点,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是保护竹艺技艺并实现传承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传统竹工艺形态、功能、表面装饰等进行设计创新,在功能上进行重新定位,结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功能需求进行创新设计。设计出兼具传统韵味和时尚气息的竹产品,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需求的有机结合。这对实现传统竹工艺产业的转型升级具有积极的催化作用,更能为现代人们提供更多功能好品质高的竹产品。

4对策与建议

4.1培养设计人才,提高从业者设计意识

设计在本质上是基于需求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进行的创新活动。对传统竹工艺的保护传承与提升现代竹产品的品质就是竹产业紧迫要解决的问题。任何设计活动中人永远是第一位的,竹产品制造行业设计人才的缺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本行业的发展。通过大力培养懂设计的专业竹产品从业者,不断提升现有竹产品从业者的设计意识,只有让行业内人员懂得设计的价值,有意识地运用设计的手段进行竹产品的创新设计,才能不断从传统竹工艺品中汲取有价值形态元素,设计制作出更多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竹产品,让设计的作用在竹产业转型升级和传统竹工艺保护传承过程中发挥作用。这需要加大对原创设计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奖励力度,鼓励企业投入更多资源进行原创设计。同时发挥行业协会等平台,为传统竹工艺老艺人与现代设计师搭建互相交流的平台,实现二者之间的融合,为竹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持续的设计原动力。

4.2竹产品原创设计模式的构建

通过对传统竹工艺品中的设计元素、设计工艺、设计文化等进行归纳提取,让保留下来的工艺通过转换,结合现代竹产品的设计需求,融入到现代竹产品设计中去,变成可以融入我们现代生活的产品,这种方式并不只是单纯的去附和环保潮流,而是从手工艺与现代工艺的结合中让我们感受传统工艺的艺术魅力,同时也使流水线产品变得鲜活生香,实现传统竹工艺的传承和创新发展,也为现代竹产品设计提供丰富的设计“营养”。

4.3借助设计来加快实现竹产业的转型升级

结合产品语义学等设计理论,从竹产品创新设计的视角出发,针对传统竹工艺品中的造型语义元素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设计符号化归类,结合现代竹产品设计需求进行设计应用,最终探索构建适合地域特点的传统竹工艺品和竹产品发展的新模式。对传统竹工艺品造型语义的研究属于竹材非物质特性范畴,主要对传统代表性竹产品进行的形态语义分析,挖掘传统竹工艺的造型工艺等元素,再利用现代的设计方式进行新产品的设计开发,最终通过传统竹工艺品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实现对传统工艺的保护和传承,也为现代竹产品的设计提供丰富的设计元素。

文艺作品的功能篇6

对艺术区现象研究文章来源3edu教育网

艺术家相对集中聚集的区域,我们称之为艺术区,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这样的区域不断地涌现。已经声名远播的北京798艺术区,苏州河的“艺术仓库区”杭州的“运河天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西岸国际艺术区”等等。

美术的商品价值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从最深刻的意义上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艺术领域也随之产生深刻的影响,艺术的纯精神时代从而步入一个商品(市场)时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艺术品成为商品,而且艺术家的艺术创造也只有在市场规律的支配下才能实现,从而使艺术家既是精神的承载者,也是商品的生产者;艺术的接受者也不仅把艺术品视为精神传播载体,也把它看成经济行为的一部分,即作为一种艺术收藏和艺术消费的行为,从而最大限度地激活了艺术的商品属性。美术的商品属性得到充分肯定与尊重的同时,美术作品也就成了特殊的商品,美术的商品价值由此得到了充分体现。中国越来越多的家庭居室、公共场所、机关单位用字画进行装饰。中国社会愈来愈成熟的艺术商品意识和艺术品收藏热,使艺术品成为最佳保值与增值对象,从而催生了大批艺术收藏家,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把目光投向了艺术领域,从而形成了巨大的艺术消费市场。就美术而言,它既包括国画、油画、版画等,也包括雕塑、设计、装饰等,还包括传统民间年画、现代民间绘画等,同时包括剪纸、雕刻、印染、绣织等民间工艺美术等,它们都已成为现代中国以及世界各国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与文化交流的必需品,业已形成产品形式多样化、市场范围国际化、美术商品化程度逐日上升,经济价值与日俱增,人们在消费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商品的文化品位、文化价值。所以,在商品开发和商品推销中心也要求注意对商品进行适当的文化定位。在这一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便应运而生了。

我们知道,一个人可以产生许多新创意。在条件缺乏下却无法让创意火花变成实实在在的财富,因而艺术区的概念意义在于能把个人创意智慧进行程序转换,最终通过社会机器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因此,艺术区的创意功能是具有多途径、多层次的特点,具有形成创意产业化的巨大经济价值。

艺术区功能之所以成为人们的需要,就因为它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而艺术区美术之所以成为时代的需要,也就是因为它对时代的推动,对社会的发展,因此,艺术区美术的社会功能与价值既有其美术的艺术本质功能,也有其社会属性的特殊作用与价值。

艺术区利用美术的自身优势,在塑造社会认同中起到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建设随之水涨船高,美术是构筑公共空间的重要领域,各种纪念馆、美术馆、艺术文化宫、博物馆等成为壮大公共空间的重要途径,成为公共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它使大众逐步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美术是人类创造的最早的艺术之一,虽然经过漫长的历史阶段,依然保持了古老的风貌,这就是文化传递的结果,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代代相传形成传统的结果。这种文化艺术传递功能具体体现在社会需求与社会活动。通过文化艺术的承递,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保留、发展和传播。艺术区在文化传承功能上尤显突出,因为它通过社区的组织与协调等各种形式和手段的文化传递,不仅保留、发展和传播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美术本身,更重要的是为地域保持建筑风格、装饰习俗等传统美学思想和历史文脉的延续起到了独到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除了因为它能够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和社会综合作用之外,还因为它具有广泛的生活实用性,这种作用突出表现在美化人民生活和提高人民素质上。

文艺作品的功能篇7

一、增强学习、讲究学习方法,不断积累知识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是练好外功的首要条件

对一个已经在职的玉雕专业人员来说,想挤出时间来学习确实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必须充分认识到充电的重要性,挤出时间来下大力气去学习相关的知识,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玉雕行业中存在着三个90%以上,一是从业人员中90%以上的人其学历在高中以下;二是90%以上的人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三是90%以上的人是靠师父传帮带,参加文化学习的机会很少。所以,凸显参加文化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当前,如何才能充好电成为合格的玉雕人才呢?需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向书本学习。俗话说,胸有万卷书、下笔如有神,书到用时方恨少,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博览群书。因此我们要多看书,多积累,向书本要知识,要文化,坚持自学。第二,要突出重点学习。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针对自己的不足,确定学习的重点,例如玉雕作品往往要注入许多历史文化知识,这就需要突出重点学国学,从而增加作品的文化品味,如儒释道的学说、著名的历史典故、著名的唐诗宋词等,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学以致用的效果。作品《八瑞》被评为第二届神工奖的创新金奖,并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和普遍认同,其重要的原因是将上古时期皇家祭祀用的礼器,“琮、璧、圭、璜”与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纹饰组合一起形成礼器文化与风水文化的交融,壁圆像天,日壁定天下,琮为方代表地方,日万流归宗。中间圭为一归大统,而龙璜代表至高无上的皇家权力,玉璜中间有圆点为太阳,太阳光芒万丈耀四方,而璧的背面为路路通,寓意可通天地、可通四方、可通阴阳,因天为阳地为阴,阴阳相辅相生。四象出自《易・系辞》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即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即太阳太阴、少阳少阴,风水中代表东、南、西、北的四个方位;色为青、白、红、黄,表示四方朝贡,天下祥和之征。第三,要注重知识的积累与提炼,在学习中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建立自己的笔记、卡片和资料,并且要反复地从中提炼出有用的文化元素,运用到玉雕的创作实践中去,学知识搞积累决不能像“熊瞎子掰苞米,掰一个扔一个”,通过日积月累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

二、培养自己的艺术爱好,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是练好外功的重要环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从事玉雕创作的人更要培养兴趣发展自己的爱好。法国的著名雕刻家罗丹有一句名言,他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还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发现美来”。作为一名玉雕师心中的天地有多大,作品就有多厚重;文化功底有多宽,作品的内涵就有多深;艺术家的悟性有多高,创作的胆量就有多大。所以培养自己的艺术爱好,提升文化底蕴对提高玉雕的艺术创作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大型白玉籽料山子雕作品《观沧海》,作品大气磅礴、雄伟壮观,雕刻中的主人翁曹操站在海边的礁石上抚剑眼观浩渺无垠的大海,四周风起云涌、浪涛翻卷,肆虐的海浪好像随时都要将远观沉思中的曹操吞噬掉似的,作品以景、以意、以动、以静,深刻地将曹操当时身处乱世,胸怀天下的雄材伟略一一展现出来。作品雕刻手法充分融合书与画的技巧,从联想、构思立意到整个创作过程都尽心处理好过度,使之不留痕迹,没有匠气,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作品《观沧海》一出世就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并形成了山子雕独有的艺术风格。

古老的书法艺术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先人用汉字抒怀,挥毫山河。将行草为范本,纯手工雕刻于玉上,并且加入“梅、兰、竹、菊”的写意小品,完美地将书、画自然融合,块块玉雕不但体现了玉雕精细的内功,更展示了玉之外功的深厚意义,并在相通的艺术领域中汲取营养获得灵感。在艺术的殿堂中,学会借鉴与创新。在学习中研究玉雕的姐妹艺术,例如牙雕、木雕、石雕、根雕,在学习鉴赏中“移花接木”,实行有效的嫁接。例如《剑胆琴心》,以象牙浅浮雕的手法加入现代视觉效果融入玉雕作品之中,将古屋墙角边的一琴、一几、一剑、一窗充分和谐地融为一体,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牌头一个“心”充分体现了文人骚客的雄心侠义。

文艺作品的功能篇8

关键词艺术形象起源

中图分类号:J0-2文献标识码:a1艺术的提法

“艺术”是一切艺术门类的总称,它是用不同的形象化手段来反映自然和社会,表现人类情感的一门大人文学科,它包罗了美术、音乐、诗歌、舞蹈、戏剧、电影、书法等,也包括服饰、园林等很大的范围。艺术,是人们为了更好地满足自己对主观缺憾的慰藉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为需求而创造出的一种文化现象。艺术,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娱乐游戏的一种特殊方式,又是人们进行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属于娱乐游戏文化的范畴。艺术发生的基础是人类的语言,有效的艺术创造必须完全借助于语言。人类有什么样的语言形式,就会有什么样的艺术形式。不借助语言的所谓艺术创造,只能算是普通的游戏创造。在娱乐功能的层面上,艺术与普通的娱乐游戏具有同等重要的存在价值和发展价值。

对于艺术,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从精神层面,把艺术看作是文化的一个领域或文化价值的一种形态,把它与宗教、哲学、伦理等并列。从活动过程的层面,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创造活动,或对现实的模仿活动。从活动结果层面,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品,强调艺术的客观存在。一般认为,艺术是人们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活动是人们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它最终以艺术品的形式出现,这种艺术品既有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也有艺术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价值观等主体性因素,它是一种精神产品。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它的审美价值,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

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还具有认识功能,教育和陶冶功能,娱乐功能等。艺术的社会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而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了解人生。艺术的教育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艺术的娱乐是功能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而满足审美需要,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它不同于生理。

2艺术的起源

艺术的起源问题一直被学术界称为“斯芬克斯之谜”,历史上的许多学者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关于艺术起源的学说,揭示了人类艺术发生的某些条件和根据,对学习艺术和进行艺术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

模仿说:这是一种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最古老的理论,始于古希腊哲学家。这种学说认为:模仿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亚里士多德创始,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都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学说。这种理论直到十九世纪末仍然具有极大的影响。它揭示了人类一种比较原始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与艺术是相通的。从所发现的原始艺术作品中看出,模仿是大部分原始艺术创作和制作的主要方法。表现和象征的方法都是从模仿之中发展演变而来的。

游戏说:代表人物是德国著名美学家席勒和英国学者斯宾塞。席勒通过对游戏和审美自由之间关系的比较研究,提出了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观点,剩余精力是人们进行艺术这种精神游戏的动力,揭示了精神上的自由是艺术创造的核心,对我们理解艺术的本质是富于启发的。

表现说:认为情感表现是艺术最主要的功能,也是艺术发生的主要动因。主要有英国诗人雪莱、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等。表现和交流情感的确是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表现情感也是推动艺术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心理动力。并不能完全说明艺术起源的全部原因。

巫术说:是西方关于艺术起源的理论中最有影响、有势力的一种观点。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提出。用实用性来解释艺术的起源,不能完满地解释原始艺术的真正起源。

3艺术的概念

人的主观行为的三种基本功能:一是为了获得最基本的社会生活资料所从事的基本生产劳动;二是为了保障最基本的生命活动所进行的基本社会生活;三是为了消耗人体自身多余的体能和精力而进行的娱乐游戏活动。人体有三大功能系统:基本功能系统的基本功能,是负责完成人体正常的生理代谢、器官发育和个体生殖等最基础的生命活动任务的;认知功能系统的基本功能,是负责完成人体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任务的。情感功能系统的基本功能,是负责完成人体由认知成果所引起的“情感行为”的发生和人的不同个体间的“情感交流”任务的;人的主观需求,正是以人体的三大功能系统对客观事物的需求行为为基础的。情感器官通常所产生的行为内容,主要有喜、怒、哀、乐、悲、欢、思、恋、怨、恨、惊、疑、盼、烦、惧等等。无论是在人们的基本生产劳动、基本社会生活或是娱乐游戏活动中,情感器官的这些行为都能够产生。在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客观事物满足了人的主观需求或违背了人的主观需求时,能够使人产生快乐感觉或痛苦感觉,并且能够引起情感器官的行为反应;人与故事中的虚拟的客观事物发生关系时,也同样能够使人产生快乐感或痛苦感觉,并且也同样能够引起情感器官的行为反应。而且,故事中的客观事物比起现实中的客观事物更容易引起情感器官的强烈行为反应。这种文化现象,其功能的主要方面是专门满足人的主观缺憾的慰藉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为需求的,其文化形态的本质特点是虚拟人们的现实生活。这种文化现象,称为虚拟文化。本文把这种专门为了满足人们的主观缺憾的慰藉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为需求而创造出的虚拟文化现象,称为艺术。

4艺术思想

艺术是一种很重要、很普遍的文化形式,有着非常复杂而丰富的内容,与人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艺术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具有无限发展的趋势,并在整个社会产品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艺术价值是很重要的精神价值,其客观作用在于调节、改善、丰富和发展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精神素质(包括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意志水平)。艺术的欣赏就是人对艺术品的价值进行发现和寻找,是欣赏者、创作者及表演者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情感共鸣。在艺术欣赏过程中,作者或表演者用动作、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把自己所曾经体验过的感情表达出来,以感染观众或听众,使别人体验到同样的感情。艺术欣赏所产生的情感从表面上看具有超功利性,但它不是对功利性的否定,而是对功利性一种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肯定。艺术欣赏是对艺术作品的“接受”――感知、体验、理解、想象、再创造等综合心理活动,是人们以艺术形象为对象的通过艺术作品获得精神满足和情感愉悦的审美活动。

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人的价值关系有着不同的基本特性,用以反映时代价值关系的时代艺术也将表现出不同的基本特性,从而产生不同的艺术思潮和艺术流派。原始艺术具有生硬性、纯真性、感性和野性。现代艺术具有高级性、细腻性、复杂性和理智性,这既是因为现代的价值关系通常是高级、深刻和复杂的。现实主义就是以事物的存在状态为基本视点,来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运动与发展变化规律;浪漫主义就是以事物的联系状态为基本视点,来分析观察和事物的运动与发展变化规律。现实主义通常着眼于事物的具体性和特殊性,只能认识具体的、个别的事物。浪漫主义通常着眼于事物的抽象性和普遍性,并对事物进行抽象和归纳处理,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和随意性,揭示人类心灵深处最深刻和最富暗示性的东西,使艺术创作变成一种创造性的冒险历程。

艺术的形式根据它所使用的物质媒介可归结为“言”、“声”、“象”:言是指文学语言,声是指声音,象是指感性的视觉形象。绘画就是通过色彩、线条描绘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来表达感情;诗人把许多抽象无形的东西比喻为现实生活中可感知的景物形象,使读者理解和感受到诗人所体验到的感情;音乐是通过音阶、音调与和声来反映人的现实生活和情感世界;舞蹈是以人体的姿态动作来展示某种价值事物及其情感反映。

文艺作品的功能篇9

关键词:陶艺;创作;自然美;现代陶艺

在中国古代,经过近千年的陶瓷文化及工艺的发展,陶瓷器物发展了很多不约而成的纹理与纹饰。表现喜庆、幸福的祥瑞题材,自古及今,一直是陶瓷的一个重要的题材和一个基本的文化特征。陶瓷是一种工艺美术,也是一种民俗文化,它与民俗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表现出相当浓厚的民俗文化特色,广泛地反映了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世态人情和我国人民的审美观念、审美价值、审美情趣与审美追求。陶瓷是以粘土为主要原料以及各种天然矿物经过粉碎混炼、成型和煅烧制得的材料以及各种制品。陶瓷的传统概念是指所有以粘土等无机非金属矿物为原料的人工工业产品。在人们审美多元化的今天,陶瓷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现代陶瓷艺术装饰在传统陶瓷艺术装饰的基础上的更新与发展,不仅促进了现代陶瓷艺术装饰在创作方向与表现形式、表现手法向更高的艺术境界拓展,而且出现了“百花竞艳,万象并存”的态势,其全新的观念、奇特的创意、丰富的材料以及精湛的制作技艺形成了独特的工艺绘画形式。现代陶瓷艺术装饰更加强调作品对人的精神和心理产生的作用,且艺术家用自己的设计理念,将更多新的内涵融入到陶瓷艺术装饰作品之中。

“陶艺”即“陶瓷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文化积淀历程。它与绘画、雕塑、设计、以及其他工艺美术等有着无法割舍的传承与比照关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西方现代艺术的介入,西方的“当代陶艺”观念对中国陶瓷艺术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陶艺”的概念也一度成为了陶瓷艺术界的新时尚。它所体现的仍然是一种东、西方文华的矛盾与碰撞,陶艺在世界艺术的舞台上绽放着光彩。

一、陶瓷设计与自然美

人们在自然界中净化心灵。好的设计都需要发现自然美并体现自然美,反映大自然的灵气,显示大自然的脉搏。在当今,陶瓷作品一直是美学设计的一块净土。时代在变,工艺在变,材料也有变化,但是陶瓷作品展现自然的能力从来没有变。人们在陶瓷作品中去感受到山清水秀,去听鸟叫虫鸣。作为陶瓷设计者不能为迎合世俗眼光,去设计违背自然的作品,陶瓷设计如何能够更好的呼应自然,去繁从简,返璞归真,我想这是我们每个陶瓷设计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如何在陶瓷上体现自然美

陶瓷艺术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他是传统与自然的体现者。在经济更加发达的欧美国家里。自然美在艺术作品中体现的也相当明显。作为中国陶瓷学习者和设计者,我认为当今在提高自己陶瓷工艺水平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自身理念修养的提高。多做反璞归真,源于自然的作品,要尽力感受自然之美并能把这种感受体现在作品设计中,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设计观念,创造思维,艺术语言与表现技巧,工艺技术的完美结合。才能真正设计出具有大自然灵感的作品来。

陶瓷艺术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契合人们回归自然、张扬个性、重新寻找艺术本质的要求,在创作设计中追求自然的情趣美、艺术美,将文学、绘画、雕塑材料、工艺技术交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创造主体的个性,改变陶瓷艺术的审美形态。意境的表现成为表达人们心灵的当代艺术形式,并把它融入到陶瓷艺术作品之中,更显示出作品的内涵和耐人寻味的意念和情境。追求陶瓷艺术设计作品的内涵和个人风格,必须先求取自己情感受思想的独特之处。

文艺作品的功能篇10

关键词:内容美;形式美;相互渗透;和谐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060-01

一、艺术的内容

(一)实用性

艺术设计从诞生至今,都离不开实用功能,实用性是艺术设计的最基本审美。纵观世界艺术设计史,每一个时期的作品,每一种风格的创作,都以实用功能为基础。在我国先秦时期,人们就提出了“物以致用”的观点。在西方,苏格拉底曾经说过“美必定是有用的,衡量美的标准就是效用,有用就美,有害就丑”。实用功能与人类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是艺术设计与其他艺术门类最为明显的区别。艺术设计是以设计实用品为主的艺术学科,实用性是艺术设计的基本特性,属于艺术设计的最基本内容。

(二)审美性

艺术设计在保证了实用功能的同时,要融入审美的思想意识,让作品富有情感特色。19世纪西方工业的大规模发展,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对新的物质产品的需求,同时也使人们意识到机械化生产的产品缺乏美感。只有审美情感与工业生产相结合,才能使人们心旷神怡,突出艺术设计的人文价值。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第一代工艺美术学者就提倡艺术设计要起到“美化生活”的作用,美的艺术设计作品要在达到了基本的实用功能后,同时要注重其审美价值。实用与审美兼顾的设计作品,才能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的基本要求。

二、艺术的形式

(一)形态

形态是艺术设计的样式和形状。艺术设计的形态千姿百态,但最终形态的确立首先取决于内容的各个因素。形态的选择以实用功能为基础,要充分表现作品的实用功能,同时不断美化形态,融入思想观念,使作品内容的各个方面在形态上充分展现出来。

(二)色彩

色彩可以使形式表现变得更加丰富。不同的色彩不仅使形式的变化丰富多样,增强视觉效果,还能够营造多变的情感。色彩自身就带有一定的情感,冷色调和暖色调分别代表了截然不同的情感。冷色调大多意味着冷静、平和的情感;暖色调意味着热情、奔放、强烈等情感。色彩的合理运用,可以突出艺术设计的表现性,美化形式、传达信息、隐喻情感。

(三)材质

所谓材质,就是艺术设计在制作过程中所选用的材料,如木质材料、金属材料等。材质美是形式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材质可以营造不同的表现效果,传达丰富多彩的情感。材质的应用,创造了新颖的视觉形象,提高了作品的审美情操。在选择和运用材质的同时,更要注意以内容为中心,外在的形式围绕内涵,达到内容与形式协调统一的效果。

三、内容与形式的融合

艺术设计的美在于整体结构关系的和谐与统一。艺术设计的内容美与形式美的巧妙结合,充分体现了艺术设计的理念,其中包括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融合,艺术与科技的交叉,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内容的基础是艺术设计的实用功能,在紧密结合实用功能的同时,还要艺术地表现生活、抒感、呈现文化。形式是内容符合外表的风貌,形式不仅围绕内容,表现内容,同时形式自身也具有审美价值。优美的造型、精致的材质、考究的外表,都是美的展现。

艺术设计作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艺术设计的美蕴涵在整体的结构组合中。内容和形式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内容与形式共同组成艺术设计的整体。艺术设计的主旨内容必须体现在形式中,脱离了形式的内容,只是抽象的概念。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和谐的,形式要准确传达内容,内容要充分结合形式。艺术设计归根结底是设计物品,规划生活,创造美。艺术设计要充分体现整体规划性,即内容与形式的相互渗透、整体融合。

内容与形式的融合不是简单的混合拼凑,而是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进行整体统筹,在确立内容主题的同时,充分考虑形式表现。在选择制作工艺时,也要注意形式的表现,时刻围绕内容设计。形式是思想内容的载体,丰富的内容使形式焕发新的生命。内容与形式的和谐是艺术设计美的前提,优秀的设计师要用审美的眼光和态度协调器物各个元素的关系,使各部分之间适当组合,使物质性与精神性相互融会,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共同构成和谐美。

作为艺术设计的接受者,不仅要欣赏设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外在形式,还要解读各个部分巧妙的组合关系。艺术设计各因素之间的构成组合,代表了设计师艺术创作的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