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6:17

海绵城市设计篇1

现代城市的建筑面积在逐渐扩大,绿地的面积越来越少,因而城市的蓄水功能也变得越来越差,一旦遇到强降雨则会极易出现“水城”现象。基于此,本文就对海绵城市的相关概述、景观设计中构建海绵城市的具体原则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并就简单的案例对海绵城市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具体应用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以期实现城市的旱涝平衡。

【关键词】

景观设计;构建海绵城市;应用分析

1引言

“海绵城市”设计的目标即为要求城市整体在应对环境的变化或者遭受自然灾害(特别是面对干旱以及洪涝灾害)时具有较好弹性,当雨量较大时,能够有效的进行吸水、渗水以及储水,而当处于干旱时,则能够有效的释放水源。显而易见,这样的城市设计理念对生态原则进行了优先的考虑,并且有效的将自然途径跟人工途径结合在一起,在保证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积存、渗透了城市区域内的雨水,并且能够起到一定的净水作用,使得雨水资源得到了很好的利用。

2海绵城市的相关概述

有句俗语:“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会有的。”这不难说明海绵城市的相关概念其实跟海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即海绵具有较强的吸水性,能够吸附的水分较多,而海绵城市的概念也是如此。近年来,城市建设脚步的不断加快,城市建筑空间越来越多,草木以及花园的空间则越来越少,使得城市的蓄水功能逐渐下降,而在城市建设中,在景观设计中要注重运用海绵城市的理念,从而有效提高城市的蓄水能力。在景观设计中,运用到海绵城市时,务必要包含有“海绵体”,其不但包含河湖这样蓄水池,同时也涵盖了城市配套设施,比如绿地、花园,或是可渗透地面。雨水从海绵体往下渗漏,可以起到滞蓄、精华以及回收功效,剩下水资源通过不同的渠道外排,促进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更好的发挥功效。

3景观设计中构建海绵城市应遵循的原则

3.1整体规划原则

建设海绵城市时,务必要从整体布局出发,为了有效的发挥建设项目的作用,务必要做好前期的规划设计工作,对于城市的雨水系统要充分的了解。在实际工作中,应落实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内容,本着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充分的将规划的科学性以及权威性展现出来,充分发挥出规划的控制以及引领的作用。

3.2生态优先原则

海绵城市的理论可以说是依赖生态性而得以实现的。在开发建设城市时,应将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较为敏感的水生态区,优先纳入自然排水系统,有效确保雨水能够自然的积存、自然的渗透以及净化,实现水的循环利用,使得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有所提高,对城市良好的生态功能进行维护。

3.3安全防范原则

所谓的减少人工的干预并不是指放弃人工蓄、排水措施,需从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经济安全保护的角度出发,对工程以及非工程措施进行综合的应用,从而使得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建设质量以及管理水平有所提高,将安全隐患消除,使得城市的防灾减灾的能力有所增强,确保城市的水安全。

3.4因地制宜

由于我国的地域辽阔,地面的环境也十分的复杂,不同地域气候条件相差较大,所以,确定低影响开发的控制目标以及指标时,要按照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水文地质特点、水资源禀赋状况、降雨规律、水环境保护与内涝防治要求等,科学规划布局和选用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湿地、透水铺装、多功能调蓄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及其组合系统。

3.5统筹建设

尽管“海绵城市”的理论出现的时间较长,然而在具体的建筑层面其还属于一种新的事物,所以地方政府的建设要与中央总体规划保持统筹一致。在各类建设项目中严格落实各层级相关规划中确定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指标和技术要求,统筹建设。低影响开发设施应与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同时规划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4海绵城市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总体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含分区规划)应结合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低影响开发的相关专题研究,在绿地率、水域面积率等相关指标基础上,增加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指标,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4.1工程案例

某工程部分建筑屋顶采用绿色屋顶,不仅美观,而且可以有效削减径流雨水,对城市内涝灾害防控和径流污染控制具有积极作用。停车场应用草格铺砌,广场应用透水砖铺砌,可有效下渗雨水。停车场和广场周围绿地部分采用下沉式绿地和雨水花园,停车场和广场超渗径流雨水可流入其周围的下沉式绿地和雨水花园内下渗。绿地应用了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花园等低影响开发设施。这些设施的建设不但可以有效控制地表径流,而且还能消纳周围部分硬质地面径流雨水,效果显著。

4.2海绵城市在构建景观设计中的的具体应用

4.2.1保护水生态敏感区

应将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纳入城市规划区中的非建设用地(禁建区、限建区)范围,划定城市蓝线,并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相衔接。

4.2.2集约开发利用土地

合理确定城市空间增长边界和城市规模,防止城市无序化蔓延,提倡集约型开发模式,保障城市生态空间。

4.2.3合理控制不透水面积

合理设定不同性质用地的绿地率、透水铺装率等指标,防止土地大面积硬化。

4.2.4合理控制地表径流

根据地形和汇水分区特点,合理确定雨水排水分区和排水出路,保护和修复自然径流通道,延长汇流路径,优先采用雨水花园、湿塘、雨水湿地等低影响开发设施控制径流雨水。

4.2.5明确低影响开发策略和重点建设区域

应根据城市的水文地质条件、用地性质、功能布局及近远期发展目标,综合经济发展水平等其他因素提出城市低影响开发策略及重点建设区域,并明确重点建设区域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

4.3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

城市绿地是建设海绵城市、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重要场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明确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在满足绿地生态、景观、游憩和其他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合理地预留或创造空间条件,对绿地自身及周边硬化区域的径流进行渗透、调蓄、净化,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相衔接,要点如下:

4.3.1提出不同类型绿地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和指标

根据绿地的类型和特点,明确公园绿地、附属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等各类绿地低影响开发规划建设目标、控制指标(如下沉式绿地率及其下沉深度等)和适用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类型。

4.3.2合理确定城市绿地系统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模和布局

应统筹水生态敏感区、生态空间和绿地空间布局,落实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模和布局,充分发挥绿地的渗透、调蓄和净化功能。

4.3.3城市绿地应与周边汇水区域有效衔接

在明确周边汇水区域汇入水量,提出预处理、溢流衔接等保障措施的基础上,通过平面布局、地形控制、土壤改良等多种方式,将低影响开发设施融入到绿地规划设计中,尽量满足周边雨水汇入绿地进行调蓄的要求。

4.3.4应符合园林植物种植及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技术要求

可通过合理设置绿地下沉深度和溢流口、局部换土或改良增强土壤渗透性能、选择适宜乡土植物和耐淹植物等方法,避免植物受到长时间浸泡而影响正常生长,影响景观效果。

4.3.5合理设置预处理设施

径流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可采用初期雨水弃流、沉淀、截污等预处理措施,在径流雨水进入绿地前将部分污染物进行截流净化。

4.3.6充分利用多功能调蓄设施调控排放径流雨水

有条件地区可因地制宜规划布局占地面积较大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如湿塘、雨水湿地等,通过多功能调蓄的方式,对较大重现期的降雨进行调蓄排放。

5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已经进入了城市化发展的快速阶段,“海绵城市”理念与跟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方针相符,在缓解城市内涝、干旱等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促进新型城市的建设,务必要对此开展统一的规划、建设。

作者:王玉艳单位:中方县规划设计室

参考文献

[1]徐静.现代海绵城市概念于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探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31):12.

海绵城市设计篇2

关键词:城市居住区;海绵景观;规划设计

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统筹部署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2017年3月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可见海绵城市建设已被提到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重要议程。

1海绵城市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弹性,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的危害。海绵城市的实质就是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通过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综合措施,对雨水进行消纳和利用。

海绵城市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来实现:一是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要最大限度的保护原有的生态区,留足涵养水源和应对较大强度降雨的林地、草地,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二是生态恢复和修复。对已经破坏的自然环境,要运用生态的手段进行恢复,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三是低影响开发。对城市生态环境合理开发,控制城市不透水下垫面面积比例,适当增加河沟湖渠,增加水域面积。

2城市居住区内海绵城市设计

2.1城市居住区内海绵城市的设计内容

城市居住区内海绵城市的设计主要包括场地、建筑、居住区内道路、绿地等设施的设计。场地设计是合理利用和保护场地内原有的生态敏感区,通过优化不透水面积和绿地面积比例,实现场地内的雨水消纳。建筑设计是在充分考虑雨水的控制和利用的基础上,对屋顶坡度较小的建筑采取绿色屋顶的设计对屋面雨水进行收集消纳。居住区内道路设计是通过优化道路的坡度以及路面与道路绿地的角度关系,使雨水能流入绿地中设置的植草沟或其他海绵设施。城市居住区内大面积绿地设计是通过将居住区内的绿地设计成“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方式,将溢流排放系统和城市雨水管渠系统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消纳雨水。

2.2城市居住区内海绵城市的设计流程

在对城市居住区进行海绵城市设计时,必须结合场地的布局及竖向,结构合理的规划雨水排放路径,同时尽量避免施工图的变动,尊重居住区的主体工程。在进行城市居住区内海绵城市设计前要充分调研,合理选择并确定海绵设施的形式和规模。首先要根据居住区内的绿地率和容积率等指标对海绵设计下垫面进行分析,再根据当地的海绵城市设计总体规划或《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相关要求,确定海绵设计的控制目标,结合下垫面分析和控制目标来选择合适的海绵措施,最后根据海绵设施的规模和布局对海绵设置的指标进行复核,并适当对海绵设计进行优化。

3城市居住区内海绵景观的措施选择

3.1植草边沟

植草边沟是通过在一些建筑和道路边等绿化空间比较狭窄的区域设置有植被的地表沟渠来收集、运输雨水,植草沟有截污净化功能,可以代替路边的排水沟或者雨水管渠系统。植草沟可设置在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前作为预防处理。植草边沟可在枯水时蓄水,雨水多时缓冲雨涝。可设计转输型、渗透型干式、有水湿式植草沟,来达到提高径流总量和径流污染控制效果,标准传输型植草边沟的水流停留时间短,净化效果稍差。植草边沟美观环境,所占空间小,施工造价相对低廉。

3.2下沉式绿地

下沉式绿地又称为低势绿地、下凹式绿地。下沉式绿地利用开阔的空间,其典型结构为绿地高程低于周围硬化地面高程5-25cm左右,雨水溢流口高于绿地且低于硬化地面,多设计在道路、广场和停车场等周围。下沉式绿地可汇集周围硬化地表产生的降雨径流,利用植被、土壤、微生物的作用,截留和净化小流量雨水径流,超过绿地蓄渗容量的雨水经雨水溢流口排入雨水管网。下沉式绿地不仅可以起到削减径流量、减轻城市洪涝灾害的作用,而且下渗的雨水可以起到增加土壤水分含量以减少绿地浇灌用水量,以及补充地下水资源量的作用。下沉式绿地由于渗水性好,能更好的将雨水引入地下,具有减少用水、净化污染物、改善环境的优点。

3.3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是利用低洼的绿地种植灌木、花草等植被,用来聚集和吸收雨水,通过植物、沙土的过滤来净化雨水,并使雨水逐渐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这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雨水利用设备。雨水花园分为五层:蓄水层、保湿层、种植土层、填料层和砾石层。上面三层在降水时可以用来蓄水保湿,并经过土壤和纸杯净化雨水,下面两层可储存大量的雨水,并将雨水释放来补充地下水,多余的雨水通过渗透管排走。“雨水花园”的设计通过利用自然元素或模仿自然特性来打造“人工自然”的生态新秩序,营造一个全新的居住环境。雨水花园建造成本低,维护和管理成本低,比传统的景观花园视觉效果更好。

3.4绿色屋顶

绿色屋顶也称为种植屋面、屋顶绿化。根据种植基质的深度和景观复杂的程度不同,绿色屋顶分为简单式绿色屋顶、花园式绿色屋顶和混合式绿色屋顶。屋顶草坪一般选用耐旱、耐贫瘠的植物,比如苔藓、草本、景天等植物,这些植物不需要坚实的屋顶结构和大量的水分,还可以美化环境。绿色屋顶能够通过植物固定作用降低城市雨水地表径流量,多余的雨水可以暂时储存在地下储水池中,通过储水池的溢水口经过管线流入建筑附近的绿地。

3.5蓄水池

蓄水池的作用是保持水分,在尊重自然地貌的前提下使降雨得到收集。目前主要有塑料模块蓄水和地下蓄水池两种。塑料模块蓄水是将若干个雨水收集模块组合起来形成一个贮水池。在水池的周围包括防渗土工布或透水土工布,组成贮水池。用雨水收集模块组装水池,安装方便,承载力大,经过处理后可用于冲洗厕所、清洗路面、浇灌草坪。塑料模块蓄水池把雨水径流的高峰流量暂存其中,待最大流量下降后再从蓄水池中将雨水排除。蓄水池的利用技能规避雨水洪峰,实现雨水的循环利用,又能避免雨水对承受水体的污染,对排水调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4结束语

新形势下,城市建设必须转变传统观念,探索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海绵设计,打造新型海绵城市,既增强城市防涝能力,又要有效收集净化雨水,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冷伟.居住区海绵性规划设计研究初探[J].引文版:工程技术,2015(11):41.

海绵城市设计篇3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方法

海绵城市理念是近现代刚引入的理念,是绿色城市发展的产物。这一理念在目前的发展中已经有一阶段了,虽然还不是很成熟,但是已经初获成效。在城市道路的景观设计中融合了海绵城市理念,使得道路对景观更具实用性,同时在观赏性上也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1海绵城市理念在道路景观中的应用

所谓的海绵城市理念就是利用城市的给排水系统加强了水体的涵养和利用,使得城市在缺水的情况下也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的用水需求。而在台风来临连下好几天大雨的情况下,城市的排水系统又能将其循环化,集中起来,防止路面上出现淹水的现象,而集中起来的水又可以通过净化系统和过滤系统得到二次利用,灌溉道路的树木和供给生活用水,可以大大的缓解水资源缺乏的现状,同时加强了绿色城市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在城市道路的使用过程中也能更加安全和便捷。相比于传统的路面排水方法,结合了海绵理念的道路排水占据了极大的优势。传统的排水方法就是利用下水道将雨水快速的排出于地面,但现实中雨水排入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的杂质,从而堵住了排水口,在快速的水流中,下水道经常面临淤积泥沙的问题,随着雨势的不断增大,因为无法及时的疏通,雨水自然也就从下水道漫到地面上来,不仅散发出阵阵恶臭,还提高了人们行驶的危险性。而海绵理念的道路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改善,将雨水通过过滤等形式,利用城市的排水系统将雨水排入湿地,既能进一步的净化水质,还能缓解道路溢水的现象。

2海绵理念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方法

2.1加强城市道路景观的功能性设计

加强城市道路景观的功能性设计,在人们的意识中,传统的道路景观设计只是为了提高观赏性和艺术性,在城市的美观度上大大提升,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人们认识到了道路景观设计的绿化作用,能够净化空气,给人们带来新鲜的空气。而现在在绿化发展的道路上人们开辟了道路景观新的作用就是在雨天对水的处理。这就是在海面城市理念的影响下生成的,因此为了强化海绵城市理念的实用性,在道路景观设计中还需要注意一些地方。对于道路材料的选择,不能只是简单的选择混凝土或者沥青,要选择透水性好的,这样雨水不仅通过城市的排水系统排出,还能通过渗透的方式到土壤中去,这样城市的水体循环就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同时也避免了雨水积聚对交通的影响。此外,在树池设计中要合理的设计树木之间的间距,这样有利于树木的成长。树木得到成长势必会占取相应的面积,因此在设计中要加强间距的合理化,不影响树木光合作用的同时,利用好树木本身的优势加强水质的净化。

2.2加大城市绿化面积

加大城市的绿化面积,可以将海绵城市的理念发挥到最大。对于城市用地的紧张度来说,加大绿化面积的难度有所上升,但绿化面积的加大又势在必行,因此,相关部门加大了社区的绿化。由于城市的用地紧张,而近年来人口在迅速暴增,小区的建设在不断的扩大,而小区的地理位置一般都与主要城市道路临近,因此加强小区的绿化建设可以大大增大绿化的面积,同时为小区的环境做出优化,这样既满足了社会利益,又不损害居民的自身利益,真正的做到了利益相统一的原则。这一举措大大的方便了居民的日常生活,不论是在用水上还是排水上都得到了极大的便利,这就是海绵城市理念带来的优势,大大的提高了我国的绿化水平,并且缓解了用水紧张的问题,升华了海绵城市的内涵,增大了该理念的实用性。

2.3加强中央绿化带的建设,提高水的净化处理能力

加强中央绿化带的建设,提高水的净化处理能力。中央绿化带要设定的距离较宽,否则道路窄小又被大量的绿化占据,车辆通行状况就会因此下降,甚至导致意外安全事故的发生,这样就违背了我们进行道路景观建设的初衷。对于绿化带的建设,相关部门应该给予统一的标准,比如绿化带内树木的高度不超过多少公分,间隔距离在多少范围内,这样不仅能提高城市的美观度,而且能够将绿化建设合理化,在进行水土涵养上也能做出更大的贡献。只有合理的栽培树木才能保障树木的合理成长,在净化水质上也能大大的提升。此外,还要加强林荫小路的建设,加强树木度种植和培养,加强排水系统的巩固。在树木挑选的时候还要选择容易成活的,并且能够吸收道路上的毒气,这样在净化水质上也能提供一点帮助,在海绵城市理念融入过程中也能减少障碍。

3结语

我国的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虽然还不是很成熟,但人们已经意识到海绵城市理念的益处,在城市的建设中努力的将其融入进去。海绵城市理念就是利用城市加强蓄水和净水能力,使得水质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净化。道路景观的设计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后的功能性就大大增加,无论是在道路的景观性上还是在实用性上都得到深层次的提升。在道路景观设计中,相关部门加强了社区的绿化工作,这样就能在环境和水质上进一步提升。此外,对于绿化,还应当设定一定的标准进行建设,在标准上进行统一,不仅在城市的美观上能够大大提升,而且在树木间距的合理性上也得到了控制,为了实用性和艺术性能够牢牢的相结合,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外形的设计。

参考文献

[1]吕元.城市道路景观设计[D].北京工业大学,2008(7):16.

[2]孙芳.基于海绵城市的城市道路系统化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7):24.

海绵城市设计篇4

一、当前传统型园林设计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采用透水沥青铺装的方法,进行园林设计的相关探索,技术人员可以采用多孔沥青的材料,通过对雨水进行滤层处理的方式,将干净水储存在蓄水层中去,利用原土壤实现对于城市透水路面的保护。传统类型的城市园林设计工作效率比较低,对于排水和水净化、蓄水功能开发程度不够高。在新的设计方式中,使用低影响技术体现开发模式应用于园林建设中,显著提高海绵城市建设的效果。传统型的城市园林设计,在雨水管道基础设施建设活动中,主要以雨水径流的尽快排除为根本出发点,通过对道路排水模式的优化,降低道路雨水井流的峰流流量。在规划设计方面,传统市政园林系统对于绿化带的功能价值开发不够全面,高程普遍高于路面,路面雨水径流却不能够直流入绿化带中去。传统型的城市园林设计由于规划缺陷,往往会导致其没有雨水储存的功能,也没有雨水净化的功能。因此,传统型的城市园林设计难以满足海绵城市建设目标的需要。传统型的设计活动中,路面结构为非透水路面,并且人行道结构为非透水人行道。其道牙形式为传统道牙,雨水口的位置一般位于路面上路缘石处,排水管道基本为老旧的传统雨水设计管道。在连续降水天气中,雨水排除多,并且入渗效果不过明显,洪峰流量大,管网的负荷比较大,面源的污染压力相当严重。推行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减少园林基础系统的维护难度,对于提高园林设计的科学性有重要意义。

二、海绵城市在园林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1.利用管理规划软件实现园林结构合理化建设利用管理规划软件实现空间尺度的灵活缩放。设计人员应该认真采集单位园林面积的蓄水量数据,进行城市地表污染物作用及转化模拟算法的适应性分析,从而为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服务。在园林设计活动中,技术人员应该做好污染负荷结果可视化与GiS耦合的设计工作,将城市地表的雨水进行收集和简单净化,从而满足城市园林日常性用水浇灌消耗量的需要。技术人员应该从城市园林整体设计模型不确定性的角度出发,实现设计方案可控性和多方案实现性进行比较,做好雨水花坛结构设计和透水路面结构的整体把握。在海绵城市科学设计活动中,技术人员应该依靠建筑物的外墙开展边缘环境的节水设计。采用在墙外连接一根雨落管的设计方法,将建筑物屋顶上的水引入到墙根处的人工土或者天然土中,实现城市绿地的有效涵养。城市绿地建设应该满足一定的生态功能、社会功能和综合功能。城市低碳园林绿地评价体系的分析,需要设计人员进一步细化这些功能性指标的考核研究。城市绿地的生态型功能考核,包括城市绿地应该起到一定的净化空气的作用,绿地结构应该固碳释氧、增湿降温、阻滞尘土,并且能够维护生物的多样性。低碳型的城市绿地还应该起到降低噪音增加绿地率的作用,有效满足绿地多样性建设。2.生态多样选择功能开发的海绵城市建设经过土壤过滤过的水资源,虽然还达到不饮用水的标准,但是其物理指标中不含大部分杂质,可以进行花坛灌溉和室内冲厕所的相关处理。在透水砖块铺装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应该从基层开始铺设,在透水垫层上进行透水找平层和透水砖的导引处理,从而显著提升路面的排水效果,防止长时间大水漫灌环境下,城市园林排水系统被洪水冲击瘫痪的问题产生。对砖墙体和石砌体的结构改造进行设计,园林结构中需要抹灰或者增加涂饰的地方,也要注意装饰的细节把握。在园林施工成本管控中,造价工作人员应该做好施工场地的绿色环境保持工作。为了保证绿地环境中的花草架、廊架能够常绿常青,需要在施工环境中修建管道和沟渠,开挖深度较大的沟渠需要工作人员在后期加入管道安装的材料,实现排水通畅。并且为了保证排水管道的使用寿命得到提高,对于已经开挖完成渠道的作业环境,需要施工人员重视回填工作,将在外的供水管道进行土壤填埋保护。做好绿地植物的供水工作,在灌木丛周围安装喷头设备,每天定期给这些大株绿色植物浇水,保证园林周围的绿色植物能够常绿常青。3.透水路面结构设计的海绵城市设计在透水路面结构设计活动中,技术人员应该做好透水砖铺砖和透水沥青铺装相关技术操作处理活动。在设计活动中,能够保证路面不积水的情况下,从源头控制雨水的水量和水质,确保城市园林植物绿化配置生长效果达到最佳状态。在城市园林的规划设计活动中,强调将雨水线性排入下凹式绿化带储存场中去,部分超标的雨水径流可以使用管道输送的方式予以排除。在绿化带功能开发活动中,采用下凹式绿化带设计方式,以植生滞留槽的形式开展建设工作。保证园林设计系统具有较强的雨水储存功能,并且还能够具备一定的雨水净化功能。在路面结构设计选择上,采用透水路面结构,确保海绵城市在洪峰来袭天气状态下能够保证道路安全。使用透水沥青材料和透水混凝土材料进行园林路面结构设计,不仅能够优化道路质量,还能够通过有效的透水功能建设,满足城市建设的防洪等其他功能性表达。在雨水口位置的设计过程中,在绿化带内部进行园林设计方案建设,保证雨水口高程高于绿地面并且低于路面高程标准。在排水管道设计活动中,可以采用穿孔排水管作为排水辅助设施展开建设,从而将海绵城市功能进行深度开发。通过海绵城市的有效建设,可以有效地提高对于雨水的利用效率,并且能够有效削减洪峰和径流总量,显著控制面源污染问题的产生。

三、结语

海绵城市设计篇5

[关键词]海绵城市排水运用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4-0248-01

1关于海绵城市

1.1设计理念

在建设海绵城市之前,需要建立新的设计理念而转变传统的设计观念,传统的城市建设,重视城市路面的承载能力和强度,大多数是硬化路面,如遇暴雨天气,主要依靠城市地下的排水管渠、泵站等设施来进行排水,以“快速排除”及“末端集中”两方面的控制作为主要的建设理念,但这样的建设方式通常会导致逢雨必涝,旱涝急转。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城市建设应当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设施来组织城市排水,并以“慢排缓释”及“源头分散”作为主要的规划设计理念。

1.2设计原则

“海绵城市”作为现代新型的城市建设理念,它的建设必须遵循生态优先这一原则,应当将自然途径以及人工措施两个方面有效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洪功能保障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有效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1.3海绵城市理念优势

(1)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打破了传统的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理念,以建筑、道路以及绿地等作为载体,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现代的生态化技术,构建城市产生低影响的开发雨水系。(2)海绵城市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地下水资源,填补了地下水不足的空缺,同时能达到净化水质,改善微气候的效果,不仅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满足了城市现代化规模建设的要求。(3)海绵城市的建设能有效缓解雾霾天气。雾霾的产生跟水土有关,水土污染排放的各种有害物质有害气体,特别是氨氮,氨氮蒸发以后会让细菌微生物大量繁殖。因此,海绵城市的建设将有效缓解雾霾现象。

2海绵城市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2.1海绵城市看城市景观设计

海绵城市是近年来发展的新名词,顾名思义,海绵城市是打造像海绵一样的城市,从而实现了城市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发展,提高城市应对自然灾害能力。由于传统城市过渡利用土地,使城市出现了水土流失,土地资源也在不断减少,而海绵城市是土地利用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海绵城市又称为低影响设计。基于这种理念,先要对城市内部雨水收集、渗透及过滤等,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其次建立了开敞自然环境,提升人们生活质量。最后,把雨水融入到景观的设计当中,不仅会减少城市环境压力,减少了排水设施的维护成本。

2.2海绵城市角度来看城市景观设计

在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景观设计应将保存生态资源作为景观设计的前提,实现土地资源优化,减少土地浪费,减少环境破坏,通过科学有效的手段,来发挥海绵城市景观的作用。比如,建立自然排水系统,选择耐涝性的植被加强对雨水的有效过滤、渗透和利用;建立雨水花园,利用土壤和植物的过滤,下渗雨水,减少径流量,从而加强对雨水资源的利用;建立可渗透路面,减少地表水的径流。

2.3基于海绵城市的下沉式绿地优化设计

(1)在下沉式绿地优化设计中的竖向方面的设计。城市在下沉式绿地设计时应该与该城市所规划的绿地场地相结合,在已经硬化的地面周围设计出下沉式绿地,从而硬化后的地表不能吸收的雨水由下沉式绿地蓄积并自然下渗。要想实现既能使雨水成功转化为地下水,还能充分保证行人的安全的目标,就需要城市绿地设计人员合理地对下沉式绿地进行设计,尤其注意下沉式绿地的竖向设计。设计人员需要保证方向正确,坡向必须是由硬化后的地表指向下沉式绿地的。只有坡向正确,雨水才能成功通过已硬化的地表流向下沉式绿地,才能达到自然蓄水、自然下渗的目的。设计人员在设计路缘石高度时,应该要注意其高度应该与周围已硬化的地表是一样高的,雨水进入下沉式绿地时可能是分散进入的,如果设计人员将路缘石的高度设计的比地表高度还高时,设计人员可以通过在路缘石上设置个缺口的方式进行补救,这样雨水可通过流入缺口的方式进入下沉式绿地。设计人员在设计雨水溢流口的位置时,既可以将溢流口设计在下沉式绿地中,也可以将溢流口设计在下沉式绿地与硬化的地表的交接处。一般情况下,雨水蓄积的高度超过了下沉式绿地的高度但没超过已硬化地表高度的时候,那超过部分的雨水可通过溢流口进入排水管道,这是溢流口的作用。

(2)在下沉式绿地优化设计中的景观优化方面的设计。从下沉式绿地的使用功能和它所达到的景观效果两个方面来看,目前下沉式绿地设计形式缺乏多样化,达不到美观的效果。想要实现下沉式绿地设计形式多样化,设计人员在进行下沉式绿地设计时可以将雕像、园林水景、楼阁亭台等元素添加进去。除此之外,还可以在设计下沉式绿地时和雨水花园、池塘以及湿地相结合,即可提高下沉式绿地的实用性,还能增强它的观赏价值。下沉式绿地在选择植物时,选择的植物最好是具有一定的吸水能力,可以选用乔木、灌木以及草混合的方式,使下沉式绿地在一年四季中都能达到美观的效果。对于一些大型的绿地设计中,由于下沉式绿地比较大,工程比较浩大,所需要的成本也很高。所以在大型绿地设计时,一般都将大化小,分成小的区域或者在各个路段进行下沉式绿地设计,利用各区域的地形特色达到很好的景观效果,使其既能达到蓄水目的,又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2.4海绵城市理念与城市道路的融合

在市政道路的建设过程中,海绵城市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城市道路的建设中,首先在建设材料的选择上,要根据实际的情况选取合适的透水材料,主要是空隙性较好的材料,比如沥青磨耗层,多孔混凝土,碎石混凝土,泡沫混凝土等。其次在施工过程中,要在保证使用质量的基础上,提高道路空隙性,提高道路的透水性,让道路遇到雨水时能够快速排除,防止雨水聚集引起的打滑和炫光等,还要在道路旁加强绿化,提高地下水的保持率,这样,海绵绿化建设才能做好。

2.5城市道路建设

城市道路建设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主要是起到渗透的作用,而要起到渗透的作用,主要依靠的是“透水铺装技术”。包括:透水沥青混凝土,透水水泥混凝土等。道路实行透水铺装后,路面十分抗滑,因为水在落到路面上后,会马上顺着通道流失,不会残留任何水汽,让道路不会因为水汽而导致摩擦力下降,同时这种道路由于不会有水汽残留,所以可以很大程度的减少夜晚灯光照亮引起的炫光,使驾驶人员不会产生过度的疲劳,提高汽车夜晚行车的安全性。同时这种路面可以减少行车时的噪音,对于行车来说也可以减低噪音。而且这种路面可以防止水漂,有很强的实用意义。

3结束语

城市的景观设计中,将土地资源、水资源等生态平衡纳入设计理念,建立海绵城市的新型城市,这必将是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资源问题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更是加大了对我国城市建设的挑战。因此,只有更好的把“海绵城市”的理念结合到我国城市建设项目中去,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城市地表水储存问题,才能够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宋芸.海绵城市概念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6,(1):25.

[2]阮寅.西安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雨水利用研究――以朱雀花园小区为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海绵城市设计篇6

【关键词】:海绵城市;绿色街道;低影响开发

1、城市道路系统的研究背景

1.1城市暴雨内涝现象

近年来,我内众多大中型城市在暴雨过后频频陷入内涝灾害,造成城市基本机能的瘫痪和市民生活的极度不便,而内涝之后城市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样突出。

1.2传统城市道路雨水处理的问题

城市雨水径流产生和排放的一个重要场所就是城市道路,传统城市道路的排水设计思路主要是雨水沿路面的横纵坡度产生径流,通过雨水口收集后由雨管排至水体。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这种“以排为主,利用滞后”的排水方式问题日益凸显,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化城市的需求。

2、海绵城市绿色道路系统分析

2.1海绵城市与绿色街道理论

2.1.1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1]。

2.1.2绿色街道理论

绿色街道的实质是生物滞留池等暴雨径流管理设施在街道层面的应用。其对绿色的界定大多从暴雨径流管理的角度,强调绿色街道去除地表径流污染、补充地下水,减少暴雨径流量,以及美化社区环境,改善街道物理环境的功能[2]。

2.2海绵城市道路c传统道路的区别

传统城市道路的硬质面积占道路面积的75%左右,道路绿带面积仅占25%左右,透水铺装率不足30%,路缘石和绿化带高出路面10-20厘米,雨水口设置在机动车道或者非机动车道上,绿化带只能吸收自身区域的雨水,雨水口仅收集路面雨水,不能有效的实现雨水排放,容易造成路面积水,甚至内涝。

海绵城市道路采用LiD技术设施,不仅可以保证道路的通行,还能在解决道路排水问题的同时防止雨水对路面稳定性造成破坏。

3、海绵城市绿色道路系统规划设计

3.1绿色街道设计原则:建设具生态功能的绿色街道

3.1.1LiD(低影响开发)理念

LiD(低影响开发)是建设海绵城市的核心手段,其基本原理是在人工系统的开发建设活动中,尽最大可能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强调保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3]。

3.1.2绿色街道的生态效益

绿色街道作为海绵城市雨水管理设施的一部分,不仅具有缓解城市内涝的作用,还能恢复自然水循环的蒸发、渗透和生物利用的功能,因此具有极高的生态效益。

3.2绿色街道组成模块设计策略

3.2.1人行道设计

传统的人行道在雨天容易路面湿滑、积水,影响出行的安全性和舒适度;同时也加剧了城市的热岛效应、阻止了地下水资源补给。透水人行道是一种可以使雨水透过铺装表面,不经过地下排水管道而直接渗透进入下层土壤的人工铺筑的人行道路。透水人行道应满足雨水渗透性和使用性两方面的要求。其中雨水渗透性要求满足渗透排水功能和生态蓄水功能;使用性方面需要具有足够的强度、抗低温能力和足够的水稳定性。

3.2.2树池设计

树池作为雨水收集和排放的设施,首先应考虑到树木生长的需要,许多行道树种不具备很强的抗涝性,因此在绿色街道树池的设计建造之初,必须对场地内原始土壤进行检测。因此按照不同地域的气候特点,应考虑土壤蓄水和排水能力后降雨量偏大的地区,应该使用沙土或砂质壤土。

3.3.3路缘石设计

路缘石是设置在中间分隔带、两侧分隔带及路侧带两侧的条形构造物。以下对几种路缘石的优缺点进行分析。

(1)开口路缘石

开口路缘石在新建和改造项目中应用广泛,加工简单,开口的长度可以根据本地瞬时降雨量进行灵活调整。由于开口破坏了路缘石整体性,一定程度上会妨碍交通安全。

(2)预制穿孔路缘石

预制穿孔路缘石石适合安放在新开发的地块上,钥诼愿哂诼访姹旮撸方便雨水流通过。其优点是占用道路空间小,不妨碍人行和车行交通。缺点是不具备过滤沉积物的作用,开口易堵塞,需要定期维护,维护人工成本高。

(3)溢流路缘石

溢流路缘石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将来自街道的雨水均分散到道路旁的处理设施中,同时不需要很高的维护成本[4]。

3.3.4停车场设计

传统停车场功能单一,设计时主要考虑如何利用有限场地以停放更多数量的车辆,而忽视了场地本身应具有的其他功能。海绵城市背景下的生态停车场应以促进城市雨水的生态循环作为设计的主要目标,建立具备雨水净化、收集、再利用功能的绿色停车场。生态停车场的布局设计有很多限制因素,如功能定位、场地规模、气候情况等。因此挖掘停车场的生态功能,需要依照不同的场地条件进行设计。

结论:

绿色街道的核心功能是利用景观生态学的手段缓解城市水问题,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对于缓解城市洪涝灾害、控制径流污染、净化城市水质、补充地下水源具有重要的作用。当下海绵城市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展开,在看到全社会为解决城市问题积极努力的同时,设计者更不应该盲目,要对各技术问题进行认真思考,使海绵城市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长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慧芳.城市道路雨水就地利用技术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

[2]李强,贾博,权海源,苏月,赵萌.绿色街道理论与设计[J].建筑学报,2013(9):147.

[3]胡楠,李雄,戈晓宇.因水而变――从城市绿地系统视角谈对海绵城市体系的理性认知[J].中国园林,2015,31(6):22.

海绵城市设计篇7

关键词:“海绵城市”;雨水适应性;景观设计;拟建对策

城市水危机问题依然严重,自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开展以来,从城市区域雨洪资源化管理上,加强对雨水的吸收、存储,条件城市区域水循环,实现城市生态化建设,其根本在于将雨洪水作为一种资源来管理,综合运用“渗、蓄、净、用、排”等技术,来构建城市“海绵体”,提升城市雨洪水资源利用率,减少城市内涝风险。基于此,围绕雨水适应性景观设计来优化和改善城市水危机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1“海绵城市”的内涵

全球气候变暖,特别是极端气候条件下城市暴雨频发,对传统城市排水系统提出更高挑战。城市水资源短缺与城市雨洪灾害之间矛盾的加剧,催生“海绵城市”建设发展新趋向。“海绵城市”其内涵在于解决水生态失调问题,特别是通过生态途径来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循环利用。2015年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启动,将修复城市水生态,营造城市雨水适应性景观作为重要内容,利用“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来解决城市雨水径流污染、内涝风险防控问题。“海绵城市”源自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基地保水、透水理论,也是构建生态城市、增强城市防灾能力的重要内容。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通过对雨水源头控制,特别是在接近雨水源头,利用渗透、过滤、存储、蒸发等方式来减少和降低暴雨所带来的各类危害。如西雅图制定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规划,利用雨水汇流、输送、排放等环节,来实现对雨水的全程管控,减少径流量,降低污染物排放;澳大利亚根据干旱气候特征制定的水敏性城市规划,其重点在于对城市周围环境的开发,从环境保育、水生态循环等方面来促进城市水资源的再利用。

2雨水适应性景观设计原则

城市水环境关系复杂,特别是城市水文负效应并未受到重视,在极端气候下,暴雨、干旱带来的城市水问题,已经成为构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难题。对城市雨水适应性景观设计,其本身是基于城市水文循环过程,利用雨水的自然运动与地表土地的关系,来更好地实现雨水的截留、阻滞,实现雨季洪涝与旱季干旱对水资源的科学利用。具体来说,城市雨水适应性景观设计,应该遵循自然过程,特别是在城市景观规划上,充分发挥水体、湿地、堤岸、植被等生态的优势,来保障城市水体的完整性,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营造弹性缓冲空间。因此,在雨水适应性景观设计上,应该遵循四项原则。一是城市水环境完整性原则。将城市开发与城市建设纳入到城市水环境生态平衡系统中,尽量减少对城市水体的破坏,尤其是对城市生物、生态多样性的破坏。二是城市水安全原则。水资源关系到城市的发展,城市建设与规划要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如在城市供水、防洪管理中,要通过水利工程建设来保障城市水安全。三是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原则。城市空间规划要尽量保留城市水体的自然形态,特别是江河湖泊,要遵从自然规则,构建生态型城市雨洪排水系统,确保城市水环境的自然基质。四是满足人性化原则。城市雨水适应性景观规划,要突出城市开敞空间与城市水系统的融合,要从水元素的多重使用上来发挥水系统的功能。

3雨水适应性景观设计方法

江苏省盐城市紧临黄海,一年四季雨水充沛,城市辖区内河流密布,更赋予了盐城市独具特色的水态水环境。近年来,随着盐城城市规划及城市建设规模的加快,钢筋混凝土、花岗岩、大理石等材料的广泛使用,使得城市内涝问题日益突出。2014年夏季特大暴雨,使得城区部分地区几小时内超过200mm降雨量,多处路段被淹;2015年夏季再次暴雨袭城,市内串场河水位超出警戒水位0.77m,城市雨洪排水系统几乎瘫痪。雨水适应性景观设计的重点在于解决雨水的科学、合理循环利用问题,对于提升城市水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在借鉴其他先进国家雨洪管理系统中,将滞留疏导景观作为城市雨水适应性景观设计的骨架,将各集水景观作为汇聚点,利用透水性铺装来搭建面状雨洪渗透体系,以实现对雨水源头、中涂、末端的全面控制。

3.1初级城市雨水适应性景观设计方法

对于初级城市雨水适应性景观设计,主要是解决常规性降雨,重在控制雨水源头,利用分散式、小尺度的景观设计方法来实现雨水截流。该方法具有成本低、实施简易,城市景观设计效果突出,特别是与城市雨水管网的协同建设,来实现城市雨水的有效利用。具体来讲,在初级雨水适应性景观设计上,多以城市小街道、地表径流沿线及居住区道路为植物景观,形成线状植物景观体系。如在盐城市城北老城区道路绿地增加溢流口,便于道路上的雨水向道路绿地汇流下渗,补充地下水。在点状雨水适应性景观设计上,以滞留池为主。如盐城市建军路商业区绿地、街道绿地、居住区绿地、屋顶花园、雨水池塘等,以实现对周边环境雨水的有效汇集。在面状雨水适应性景观设计上,着重增强雨水的下渗管理,特别是在非机动车道、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多以透水性材料进行铺设,便于雨水下渗。

3.2中级城市雨水适应性景观设计方法

对于中级雨水适应性景观设计,其目标在于缓解城市大型降雨带来的局部雨洪难题,特别是对初级雨水景观的补充,便于实现对源头雨水、中途雨水的有效控制。在中级雨水适应性景观线状设计上,加强对城市中等道路、中型城市绿化景观带、生物廊道等景观系统的设计,特别是加强下沉式道路景观设计方法,扩大道路绿地对雨水的吸收能力。在点状雨水适应性景观设计上,主要是结合盐城市人民公园、盐渎公园以及城市公共绿地等区域性景观,来实现对大雨雨水的有效截流。如利用各城区公园景观来收集和滞蓄雨水,完成对大中型雨水的调节、下渗、沉淀,便于实现对雨水的再次循环利用。在面状雨水适应性景观设计上,结合盐城市内室外停车场、城市广场、城市道路绿地、非机动车道等,全面实施透水性材料铺装设计,来解决因大中型降雨带来的初级景观设计无法处理的雨水。另外,由于大中型降雨可能带来污染性水质,因此在进行中级雨水截流时,要做好截污处理,确保雨水收集能够满足农业灌溉、道路洒水、绿地补水、城市景观水系的循环利用。同时,要结合城市排水管网,对污水及其他雨水进行有效处理。

3.3高级城市雨水适应性景观设计方法

对于高级雨水适应性景观设计,主要是解决突发性气候条件下带来的特大暴雨、台风等强降雨,以及对初级、中级景观设计无法处理的多余雨水。如美国城市雨水最佳管理模式(BmpS),着重对中途雨水、终端雨水进行控制。对于高级雨水适应性景观设计中的线状景观,多以城市滨水带、河流、及大型沟渠系统,以沿岸带状景观绿地来实现雨洪的快速分流与蓄积、存储。在点状景观设计上,主要通过构建城市大型公共绿地、城市湿地公园等景观,来满足特大型暴雨带来的雨水收储压力。如利用城市天然湖泊、人工湖、湿地,以及下沉式广场等来调节雨水,降低洪峰。在面状景观设计上,针对城市高等级道路绿地、大型城市停车场、城市公园等,加(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强透水性材料的使用。如使用透水性混凝土、透水性沥青来铺设路面。由于高级雨水适应性景观设计要加大雨洪的调蓄功能,特别是在城市排水、解决城市内涝上,要从景观规模及收储量上进行合理规划,对于超标雨污水,要能够从净化管理之后再进入城市排水管网。

4城市雨水适应性景观设计实施要点

通过对初级、中级、高级城市雨水适应性景观设计方法的分析,在构建盐城市城市雨水适应性景观过程中,要通盘考虑城市原有雨水适应性景观现状,以及城市雨水管道系统,要从提升城市雨水溢流处理能力,减轻城市雨水管网的排放压力,要能够从建设成本及管理科学性上提升城市雨水适应性景观设计水平。当然,在具体实施上还要注意几点。一是做好盐城市城市雨水适应性景观设计的宏观规划,特别是从地域性雨水季节变化、城市原有雨水管网的使用情况上,综合考虑并进行全面规划,确保雨水适应性景观设计能够满足城市水生态系统的循环发展。二是注重盐城市城市雨水适应性景观的交叉配合,特别是与城市规划、城市环境、市政建设、水利工程等部门的协同,结合城市用地政策,提升城市绿地面积、加强城市绿色建筑规划,完善城市径流控制体系。三是注重对盐城市城市雨水适应性景观设计的宣传,鼓励市民的参与。一方面加强对城市土壤水文特征的测定,合理设定城市雨水适应性景观规划中不同区域对城市雨洪水量的调节作用,做好城市地下水的有效补给,改善城市径流量,利用城市土壤来促进城市水环境的过滤。另一方面在植物景观选择上,针对地域性气候条件,科学合理地制定城市景观绿化带规划,选择适宜地区特点的植物品种,如既能够经受雨水浸泡,又能(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够实现良好水质净化的植物。另外,对于城市建程,要做好地下水的保护,减少对浅层地下水的污染、破坏。总之,从国家对“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重视上,立足盐城市城市水生态建设契机,注重城市雨水管理在打造生态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并从盐城市景观设计上,加强雨水生态蓄水管理、雨水回收再利用措施,将盐城市城市空间规划与城市水环境进行全面融合,为解决盐城雨洪难题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袁弘,傅微,乔青,王思思.“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5(06).

[2]莫琳,俞孔坚.构建城市绿色海绵――生态雨洪调蓄系统规划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2(05).

[3]孟永刚,王向阳.应用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构建创新的雨水景观[J].生态经济,2015(02).

[4]吴丹洁,詹圣泽,李友华,涂满章,郑建阳,郭英远,彭海阳.中国特色海绵城市的新兴趋势与实践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6(01).

[5]钱万惠,唐洪辉,赵庆.公共游憩型屋顶花园设计解析――以日本琦玉广场屋顶花园为例[J].林业与环境科学,2016(01).

[6]陈仕姣,方明.谈体验设计对文化景观设计的启示[J].美术教育研究,2016(15).

海绵城市设计篇8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问题;要点

1、海绵城市理念分析

“海绵城市”主要是根据海绵进行命名的,目的是能够促进城市的建设发展与海绵相似,能够对水资源进行吸收和净化。但是根据我国的生态水资源的使用状况,我国的水资源的储存呈现下降的趋势。所以,在进行海绵城市的建设和规划的过程中,运用高效的技术措施,进行雨水的收集工作,提升生态水资源的使用率。“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主要是以城市的水系统为核心进行分析的,将高效的技术进行结构网的建立。在进行雨水的收集过程中,需要循环的对其进行净化和过滤,从而降低城市的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只有通过对绿道进行开发、加强可渗透路面的采用,进行透水停车场的建设等,从而实现对城市可持续发展。

2、基本原则

2.1、规划引领、系统布局

在进行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建设中,需要进行其详细化的设计,对于修建性规划进行全面的落实,同时需要将海绵城市的环保理念和比较低影响的开发理念等进行落实,同时对建设海绵城市的目标进行明确,重点坚持首先进行规划,随后进行建设的原则,对于集中连片布局需要给予重视,从而防止项目出现的碎片化问题,最大程度的提升城市规划对于海绵城市的影响。

2.2、生态为本、自然循环

务必按照水循环的脉络进行雨水的处理,对于雨水的排放过程中,需要按照自然坡降的原则,同时结合生态环保的理念进行雨水资源的存储,通过对植被等自然下垫面的充分利用,对雨水进行渗透和净化,从而提高其城市的自身调蓄能力。

2.3、示范带动、统筹推进

务必遵循“先建设样板、再全面推进”的建设标准,对于示范性比较大的项目进行优先建设,及时的进行建设经验的积累,从而促进试点的建设开展。在进行新区建设时,需要以目标为建设知道,进行优先实施建设,全面的运用海绵城市的建设技术。对于老城区的建设问题,则需要根据改造规划结合旧城的实际情况进行海绵城市设施的全面推进。

3、当前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建设资金匮乏

一般而言,在进行海绵城市的建设资金主要是由我国的政府进行拨款的,建设资金量是比较大的,但是在短时间内,不能及时的将建设的价值进行体现,如果政府的资金链出现问题,资金供应不足,势必影响海绵城市的正常建设进度。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初期,社会各个层面对于海绵城市都会存在一定的质疑,因此增加了资金筹备的难度,从而大大影响海绵城市的建设效率和质量,造成工程项目的难以开展。

3.2、海绵体缺失,技术能力不足

对我国的城市建设设施而言,我国的基本建设设施主要是以混凝土和水泥等为主,该些设施不存在吸收水分的能力,再加上很多城市对于绿化建设的重视度不高,仅仅靠绿色植物是很难进行维持吸水能力的,从而严重的影响海绵城市的建设。工程建设都是受建设材料的影响的,外加我国的建设技术水平不高,很难对海绵体进行成功的研制。以上影响因素都是严重阻碍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部分。

3.3、人们对建设海绵城市的意识相对薄弱

对于多数人员而言,如果城市的洪涝灾害发生时,需要进行排水操作,可是当前我国的水资源远远不足,同时,很多人对水资源的使用概念存在一定的误解,其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海绵城市的资金不足的状况,很难通过自身的能力进行海绵城市的正常建设。

4、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对策

4.1、确立先进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中,需要引进先进理念,从而提升建设的成功率。在推动全国的海绵城市建设时,需要将五大发展理念进行应用。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不断对其体质和管理方式进行创新,从而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的质量。在进行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其发展理念进行贯穿,同时加强城市的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性,不断提升海绵城市建设能力;需要将城市的地面工程进行科学的协调和配置,保证城市建设的海绵弹性;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注重和日常管理之间的协调;将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进行明确,朝着方向进行高效的建设,将硬性和软性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的处理。

4.2、不断完善海绵城市建设设计体系,推广低冲击开发技术

在进行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政府需要加强和规划单位之间的合作意识,不断的引进国外比较先进的建设方案和技术,不断的提升自身设计的标准性和规范性,其设计人员务必不断的进行学习,要严格的遵循设计的规范和标准进行技术的改进和创新,加大对低冲击开发技术的应用力度,最大限度的降低海绵城市的设计困难,从而不断的促进海绵城市的建设进度和效果。

4.3、增加现有的海绵体的数量

对于海绵城市而言,如果海绵体的数量不是很多,势必影响城市的海绵吸水效果,所以很有必要加强其海绵体的建设数量,一般是通过对草坪进行一定的改进,保证其排水系统的科学管理和安装工作,降低存在的积水现象,促进其渗透的速度,增加城市园林的景观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从而提升其绿色植物的吸水效果,实现加强对城市空气的更新度和美观性。总之,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提升海绵城市的环保功能,提升其城市的存储水的能力,保证其建设工作的全面落实性,以便最终促进我国海绵城市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严萍,王磊.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潜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7,19(01):36-38.

[2]孙立,靳林强.城乡规划层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路径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S1):101-104.

海绵城市设计篇9

一、研究背景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经济持续增长,促进了社会全面进步,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暴雨积涝灾害。从古至今,暴雨积涝灾害一直是人类难以解决的问题。

近几年,中国的暴雨洪涝灾害愈发严重:“20XX年7月12日,哈尔滨多处上演‘水漫金山’”、“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特大暴雨,导致严重内涝”、“2011年6月18日,到武汉看海”、“2008年深圳6.13特大暴雨”……数量之多,不胜枚举,这些新闻无不说明暴雨洪涝已成为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大多城市的通病。暴雨积涝灾害对城市水利、农业、交通、工业等方面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不可估量,同时通过人口死亡、疫病爆发等问题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造成的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程度更是难以估计。

造成城市暴雨积涝灾害的原因主要有气候和城市建设两方面的原因。从气候角度来说,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水循环产生变化,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导致城市出现暴雨积涝灾害;从城市建设角度来说,主要是城市建筑和硬化面积过大,植被覆盖率过低或者遭到破坏,城市的吸水、存水能力差,其次是排水设施的排水能力不足、重建轻管。

目前,城市针对暴雨积涝灾害采取的工程性措施主要有修建蓄水池、增加排水泵站、加大排水管径、在线蓄水等,这些措施需要占用大量的城市地下空间,投资大,维护困难,废弃后无法回收利用,会产生大量固体废弃物,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其他措施如增加绿化面积也会引起城市用地紧张等问题,浪费城市空间资源。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应用现状

LiD技术于1990年末发源于美国马里兰州的王子县、西雅图和波特兰,是由马里兰州环境资源署首次提出。之后经过20多年的发展,LiD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广泛应用。在美国,LiD设施的应用还形成了绿色道路、绿色社区等理论和方法;在澳大利亚,LiD的应用称为水敏感城市设计;在英国,LiD技术应用于城市排水系统,形成了可持续城市排雨水系统;在加拿大,LiD和场地设计相结合,形成最优场地设计、保护性设计等;在新西兰的应用称为低影响城市设计与开发。

随着对国内雨水问题的重视,雨水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也逐渐多起来,LiD在国内已有10年的研究和实践,于2012年形成了“海绵城市”.

2012年4月中国北京大学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首次提出“海绵城市”一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XX年2月17日发表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XX年工作要点》中首次提出海绵城市的概念,20XX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2017年4月2日,国家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宣布了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西咸新区、武汉、重庆、贵安新区、遂宁、南宁、常德、鹤壁、济南、萍乡、厦门、池州、嘉兴、镇江、白城、迁安16个城市。

三、研究目标及意义

鉴于传统城市普遍存在的暴雨积涝灾害和道路排水问题,而国内的海绵城市和LiD发展和研究较为薄弱,因此,对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进行系统化设计研究很有必要。本研究主要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整理与分析,探讨海绵城市与LiD、海绵城市道路与LiD的关系,采用文献调研的方法系统地对城市道路进行了LiD设施的选择及其组合优化设计;针对案例进行实地调查,探讨LiD在海绵城市道路中如何应用。

论文的研究目标是建立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系统设计的基本理论框架,研究其具体的设计方案和技术。

论文的研究意义:为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系统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对解决城市雨水问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四、研究内容

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1)研究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系统,分析其与LiD的关系及对LiD设施的选择。

2)构建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和设计的完整体系,从路网规划和道路设计两个层面进行具体研究。其中,道路设计重点研究停车场和广场的LiD设施组合优化设计,道路与红线外用地衔接中重点研究建筑、小区的优化设计。

3)将研究的设计理论成果应用于商洛城市道路系统,并通过Swmm模型进行模拟评价。

五、提纲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频发

1.1.2传统城市道路排水存在的问题

1.1.3LiD与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

1.2相关理论的概念

1.2.1海绵城市概念

1.2.2LiD概念

1.3国内外相关研究应用现状

1.3.1国外研究应用现状

1.3.2国内研究应用现状

1.3.3国内外研究现状的不足

1.4研究目标、意义、内容和方法

1.4.1研究目标及意义

1.4.2研究内容

1.4.3研究方法

1.5论文创新点和技术路线

1.5.1论文创新点

1.5.2技术路线

第2章海绵城市与LiD

2.1海绵城市与LiD概述

2.1.1海绵城市-LiD

2.1.2海绵城市与相关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2.2海绵城市与LiD

2.2.1海绵城市与LiD的关系

2.2.2LiD设施的选择原则

2.3海绵城市道路系统与LiD

2.3.1海绵城市道路系统

2.3.2海绵城市道路系统与LiD的关系

2.3.3LiD技术设施选择

2.4本章小结

第3章海绵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与设计体系

3.1海绵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与设计体系框架

3.2海绵城市路网规划

3.2.1影响因素

3.2.2规划思路

3.2.3规划原则

3.3海绵城市道路设计思路

3.3.1海绵城市道路设计思路

3.3.2海绵城市道路设计注意事项

3.4本章小结

第4章基于LiD的海绵城市道路设计

4.1海绵城市道路与传统城市道路的区别

4.2海绵城市道路的LiD设施组合优化设计

4.2.1机动车道和公交专用道

4.2.2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

4.2.3路缘石、雨水。和路肩边沟

4.2.4道路绿带

4.2.5停车场

4.2.6广场

4.2.7高架桥、立交桥

4.3海绵城市道路与红线外用地的衔接设计

4.3.1道路与建筑、小区衔接优化设计

4.3.2道路与城市绿地衔接设计

4.3.3道路与城市水系衔接设计

4.4海绵城市道路横断面布置型式设计

4.4.1单幅路

4.4.2两幅路

4.4.3三幅路

4.4.4四幅路

4.4.5特殊形式断面

4.5本章小结

第5章商洛市海绵城市道路系统设计应用研究

5.1商洛市概况分析

5.2海绵城市路网规划

5.2.1商洛市现状路网分析及存在问题研究

5.2.2商洛市排洪防涝、水系和绿地现状及存在问题

5.2.3商洛市海绵城市路网规划

5.3海绵城市道路设计

5.3.1商鞅大道地理位置

5.3.2商鞅大道现状分析

5.3.3基于LiD的商鞅大道横断面设计

5.3.4商鞅大道公共停车场设计

5.3.5丹江立交平面设计

5.3.6商鞅大道综合设计

5.4商鞅大道设计效果模拟评价

5.4.1Swmm模型介绍

5.4.2获取基本数据

5.4.3开发前场地模拟

5.4.4传统城市道路模拟

5.4.5海绵城市道路模拟

5.4.6三种情景模拟结果分析

5.5本章小结

第6章结论与展望

6.1结论

6.2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六、研究方法

论文釆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调研法、实地调查法、Swmm模型法等。

1)文献调研法论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调研、对SeaStreet等案例的研究,总结LiD设施在城市道路中的应用情况。

2)实地调查法论文通过实地调查收集商洛市的路网、道路、绿地系统、水系、降雨等相关资料,为海绵城市理论的实例研究做铺垫。

3)Swmm模型法论文采用Swmm模型对城市道路设计后的雨水径流控制效果进行了评价。

七、进度安排

20XX年11月01日-11月07日论文选题、

20XX年11月08日-11月20日初步收集毕业论文相关材料,填写《任务书》

20XX年11月26日-11月30日进一步熟悉毕业论文资料,撰写开题报告

20XX年12月10日-12月19日确定并上交开题报告

20XX年01月04日-02月15日完成毕业论文初稿,上交指导老师

20XX年02月16日-02月20日完成论文修改工作

20XX年02月21日-03月20日定稿、打印、装订

20XX年03月21日-04月10日论文答辩

八、参考文献

[1]汪慧贞,李宪法。北京城区雨水径流的污染及控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2,02:16-18.

[2]张新会。城市雨水利用的意义[J].内蒙古水利,2011(1):115-116.

[3]徐振强。中国特色海绵城市的政策沿革与地方实践[J].上海城市管理,2017,01:49-54.

[4]张旺,庞靖鹏。海绵城市建设应作为新时期城市治水的重要内容[J].水利发展研究,20XX,09:5-7.

[5]《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实施[J].城市规划通讯,20XX,21:8.

[6]metropolitanServiceDistrict(or.)。Greenstreets:innovativesolutionsforstormwaterandstreamcrossings[m].portland,oR:metro,2002.

[7]waterSensitiveUrbanDesignResearchGroup.watersensitiveresidentialdesign:aninvestigationintoitspurposeandpotentialintheperthmetropolitanregion[m].Leederville,wa:westernaustralianwaterResourcesCouncil,1990:1-20.

[8]planningServices,ScottishGovernment.planningandSustainableUrbanDrainageSystems[R].planningadvicenote61,2001

[9]Centerforwatershedprotection.BetterSiteDesign:aHandbookforChangingDevelopmentRulesinYourCommunity[R].preparedfor:theSiteplanningRoundtable.ellicottCity,mD:theCenter,1998.

[10]DelawareDepartmentofnaturalResourcesandenvironmentalControl,Dover,De;andBrandywineConservancy,ChaddsFord,pa.ConservationDesignforStormwatermanagement[R].September1997.http://dnrec.state.de.us/DnReC2000/Divisions/Soil/Stormwater/new/Delaware_CD_manual.pdf

[11]marjorievanRoonandHenrivanRoon.LowimpactUrbanDesignandDevelopment:thebigpicture[m].newZealand:LandcareResearchScienceSeries,2009,(37):1-63.

[12]张伟,车伍,王建龙,等。利用绿色基础设施控制城市雨水径流。中国给水排水,2011,27(4):22-27

[13]DeBUSKKm,wYnntm.Storm-waterbioretentionforrunoffqualityandquantitymitigation[J].Journalofenvironmentalengineering,2011,137(9):800-808.

[14]CoLLinSKa,HUntwF,HatHawaYJm.HydrologiccomparisonoffourtypesofpermeablepavementandStandardasphaltineasternnorthCarolina[J].JournalofHydrologicengineering,2008,12(13):1146-1157.

[15]DReeLinea,FowLeRL,RonaLDCaRRoLL.atestofporouspavementeffectivenessonclaysoilsduringnaturalstormevents[J].waterResearch,2006,40:799-805.

[16]ReeVeSe.performanceandconditionofbiofiltersinthepacificnorth-westCenterforwatershedprotection[R].Centerforwatershedprotection,ellicottCitymD,2000.

[17]杨桦。浅析低影响开发理论体系及其在北京的应用[D].北京林业大学,20XX.

[18]马克·路易斯,克里斯·宾利,谭佩文。新西兰低影响雨水体系设计[J].中国园林,2013,01:23-29.

[19]白志远。以建设“海绵型城市”改善城市排水及生态环境的探索[J].中国建设信息,20XX,13:76-77.

[20]何卫华,车伍,杨正,李世奇,吕放放。城市绿色道路及雨洪控制利用策略研究[J].给水排水,2012,09:42-47.

[21]唐绍杰,翟艳云,容义平。深圳市光明新区门户区--市政道路低冲击开发设计实践[J].建设科技,2010,13:47-55.

[22]吕放放。杭州城区雨洪控制利用及道路应用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0.

[23]马敏杰,姚敏,李英豪,奈超。昆明市市政道路雨水资源化利用的研究[J].林业建设,2011,05:49-52.

[24]刘国茂。城市道路与路面雨水利用的探讨[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5,04:63-65+146.

[25]张崇厚,高晓磊。中国北方城市道路横断面的生态设计[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6:794-797.

[26]李海燕,罗艳红,张悦。LiD措施在道路雨水利用工程中的应用[J].节水灌溉,2013,11:44-49.

[27]陈宏亮。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道路雨水系统衔接关系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3.

海绵城市设计篇10

关键词:城市快速道路;海绵城市;道路改造

1海绵城市概述

近年来,自然灾害屡有发生,尤其是洪涝灾害,其可预测性差,且预防措施具有局限性。洪涝灾害不仅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健康安全,还大幅影响了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造成了极大损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一些城市的道路情况与其交通需要不适配,难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相关需求。因此,为提升人民出行效率、提升生活质量、确保安全出行、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道路改造工作已经刻不容缓。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是在现阶段对道路改造工作的一种指引,在改造中应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有利于提升改造质量,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程,提升建设效果。海绵城市是指降雨时将雨水收集起来,并开展一系列净化、储存工作,一些经过净化的雨水可以再次使用,秉持着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借助人为干扰的办法提升对雨水等自然资源的利用率,进而减少资源浪费,确保城市排水顺利。海绵城市的构建可以很好地帮助城市合理利用资源,实现雨水资源与生活需要的有机结合,有利于保护环境,构建海绵城市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城市与自然的共同发展。

2市政道路工程中海绵城市理念的重要意义

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建设中的应用,可以切实提升资源利用水平,改善生态环境,具体表现如下:(1)改善生态环境。随着城市环境污染程度的提升,特别是雨季,雨水中的有害物质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而海绵城市理念与市政道路工程的结合,可以切实改善这种情况,收集雨水、净化雨水、再利用雨水,不仅可以减轻污染,还可以节约资源,实现资源合理配置[1]。(2)有利于合理分配水资源。市政道路工程与海绵城市理念的结合有利于水资源的调配,这是因为在海绵城市的理念下,可以进一步完善城市排水系统,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缓解城市用水压力,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因雨水过多造成排水不畅的现象。此外,在雨季储存的雨水还可以应用于旱季,避免内部干旱,提升水资源利用率。

3海绵城市应用在市政道路中的设计原则

3.1道路干预最小化原则

在不改变原有道路设计和排水系统走向的情况下,在雨水入渠管道控制径流污染和大小,充分考虑城市道路功能和生态需求,建设具有生态特性的城市排水系统,同时,应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时必须确保排水系统的基本功能使用正常。

3.2与道路排水系统连接原则

海绵系统作为道路排水系统的协助系统,必须与排水网及附近绿地连接,切实改善道路排水形式,增强道路透水性,将道路绿地海绵体的作用发挥到极致[2]。

3.3经济原则

结合道路建设方案,按照实际情况对道路进行分类,做到因地制宜。在确保道路基本交通功能和排水工程的前提下,尽量缩减资源投入,降低工程造价。

3.4景观规划原则

在实现海绵效应的基础上,应尽可能地做好景观规划,提升景观的视觉效果。做到景观与道路特征的协调统一,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增强美观性及功能性。科学保护环境,协调生态发展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

4城市道路快速化改造项目海绵城市理念应用分析

4.1项目概况

某城市交通主干路总长度为14km,贯通城市东西,是极为重要的城市交通枢纽与过境通道。该城市交通公路负担了城市绝大部分的交通压力,为了让此公路更好地服务城市,发挥其城市枢纽作用,采用新型科学的技术对其改造拓宽。改造项目计划将公路改为地面双向四至八车道、双向六车道隧道、高架双向六车道,并利用现有的城市给排水设施将城市打造为现代化海绵城市。

4.2一般路段海绵城市的应用设计

一般路段的海绵城市工程设计较为简单,通常情况下在公路两旁借助边坡地势策划设计景观,并采用植草沟和透明给排水管道相结合的模式,将地形较低的位置设计为植草明沟,在明沟下方安置水管,该设计有利于收集雨水以及道路附近的地表径流,实现对水资源的收集、净化与利用,达到环境保护绿化城市的目的。此外,人行道的海绵城市工程建设是将人行道纵向设计,再利用道路周围的绿化带实现道路一侧反坡排水,收集并净化雨水,另一侧为正坡排水,将收集到的水排入非机动车道处的集水沟进行统一使用。海绵城市工程项目在非机动车道处的建设稍复杂,通常施工建设人员会将车道选用透水沥青材料设计建设为透水路面,道路为纵向设计,并在该车道的两旁建立集水沟,该设计能够在不影响道路美观与正常使用的前提下收集雨水。具体的建设计划如下:在道路集水沟处建设清淤井,每5~6m设置一个,将清淤井与集水渗蓄水罐连接,用以将收集的水投入城市环境建设中,并且以30m为一个单位在集水沟处修建溢水管,将溢水管与城市排水管道连接,保证在雨水过量的情况下该系统及时将雨水排除,避免城市地表雨水淤积,确保海绵系统正常运行[3]。与非机动车道不同,机动车道一般选择不透水材料铺设路面,同时在公路两侧设置集水沟,集水沟没20~30m处设置一个清淤井,使雨水流动汇集到路面两侧,经过清淤井过滤后流入集水装置中,再统一调集将收集并净化后的雨水经底部的出水管排出。并且,机动车道的海绵城市工程也装有溢水管,在雨水量较大的情况下,集水装置的集水井水位会快速上升,当水位达到一定高度时,集水沟收集到的雨水会经溢水管排进城市排水系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排水的压力,达到了利用雨水资源的目的,绿化了城市环境。一般路段海绵系统见图1。图1一般路段海绵城市系统

4.3高架路段海绵城市的应用设计

与其他公路一样,高架路段同样需要海绵城市建设。具体建设设计为借助高架桥桥墩安装集水井,再利用城市本身的雨水排水管道收集桥面的雨水,并经过雨水沉淀后将收集的雨水排入桥下的绿化带集水装置中,将集水装置中的水定时定量用于城市绿植的浇灌工作,既减轻了城市排水的压力,又节约了有限的水资源,高效且环保,实现了高架桥路段海绵城市工程的价值。高架路段海绵系统见图2。图2高架路段海绵城市系统

4.4雨水花园系统的应用设计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可加入雨水花园系统,利用雨水管收集高架桥以及高架附近地区的雨水,并通过一系列简单处理净化收集的雨水,将净化过后的雨水用于城市景观的建设。同时,雨水花园系统需要在系统底部设计蓄水池,并将建设施工留下的某些废料投入其中。雨水花园系统使海绵城市工程更好地实现了对雨水的净化与利用,并且防止城市路面与高架桥梁的积水现象,缓解城市排水压力。

5结语

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应用于城市道路改造中,既增强了城市道路消化雨水的能力,而且减少了对水资源的消耗,提升了淡水资源的利用率。海绵系统建成后,在极大程度上减少了人工灌溉道路的工作量和水资源消耗。低廉的维护成本提升了城市海绵道路排水系统的应用价值。海绵系统的复制性很强,推广力度很大,但在建设海绵系统时必须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调整建设策略,建设出契合实际的海绵系统,真正为节约资源、保护生态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健超,崔镇.“海绵城市”理念下城市道路的改造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13):87-88.

[2]张明军.分析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设计[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17):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