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生态环境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18:57

乡村生态环境现状篇1

【关键词】:多维角度;中国低碳乡村;产业发展;策略

乡村产业结构的主要推动力是农业生产总量和劳务输出总量,其中,种植业过程以及农产品的加工是间接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而导致直接影响生态环境的是乡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在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经济的增长对乡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非常大的压力,逐渐凸显出产业趋势与中国低碳乡村发展之间的相互劣势。因此,要想实现生态型与低碳型乡村发展并存,需要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低碳乡村发展的趋势,建立健全的发展模式体系,从碳能源的排放角度对低碳乡村的发展方向进行诠释,包括社会经济、生态平衡、环境文化等等多种层面实施乡村低碳化的发展路径,以实现低能耗、低排放以及低污染的生态领域,从而达到低碳乡村发展的高效目标。

1、现阶段中国乡村经济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

1.1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传统的产业结构以农业为导向,而从事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的总量极高,随着改革开放时期的到来,产业结构也在不断的发生改变,从业人员的比例随之减少。例如,工业、建筑业、餐饮业等从事人员逐渐居多,由此可见,中国乡村产业的结构现状是,农业虽然依旧处于主导地位,但重要性已经处于下滑阶段,随着工业以及服务行业的发展,明显较为劣势。而中国乡村产业结构的特点又是多样且复杂的,所以,要结合各地区的气候特征、资源状况以及地理实际情况来决定产业发展类型,做到因地制宜的实际效果。

1.2产业趋势现状分析

中国乡村从事人员是直接体现中国乡村发展趋势的主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中国乡村产业转型趋势的优势与劣势。从经济学软件可以分析出中国乡村从业人员的主要分布情况,同时反应乡村各行业从业人员的相关数据,按照比例预测发展趋势的上升与下滑状态。例如,根据各个乡村产业转型趋势,可根据地区间的差异,包括环境、气候、资源、地理等,选择合理且科学的产业转型路线,实施正确的产业基地,使产业类型符合市场发展要求,并长期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满足乡村经济发展的目标。

2、产业结构对低碳乡村的影响

乡村在生产碳排放的基础上取决于乡村产业的类型,而产业结构又是决定低碳乡村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想实现农村在生活中达到碳排放量极低的效果,对低碳乡村来讲,产业结构至关重要,不但直接体现碳生产排放时的污染现象,同时间接体现节能减排的作用。任何行业都需要不断的提升内在空间,无论在生产上或者质量上都要逐步提升,才能长期立足于趋势的发展。尤其在现代社会经济的要求下,必须做到符合时代需求,并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方可实现社会与经济同时发展的共同目标,也可以实现社会与生态并存的友好关系。现阶段,随着产业转型带来的经济效果,人民的收入与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而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就成为了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产业转型的初期,工业及农业等高污染产业,严重危害生态环境的平衡,造成碳排放与环境污染的不规则现象,不仅对环境本身造成影响,同时危害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因此,要加强各行业间的低碳环保意识,使人们能够意识到保o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创造更好更安全的和谐居所。

3、多维角度的中国乡村发展产业策略

3.1确定低碳乡村发展路线

首先,在低碳乡村发展过程中,要先完善发展路线,对其遇到的问题实施整体思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及时改善问题,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产生,最终实现乡村经济的高效发展,为乡村低碳化发展打下良好的经济基础。在实施过程中,要勘察当地实际情况,核实地区资源现状,对其优势选择正确的产业方向,使产品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来满足该产业的价值。产业的发展不仅体现于在市场上有着足够的影响力,同时体现于是否带动当地经济效益,并解决多数居民的就业问题,使从业者收入得到提高,并提升人类的整体生活水平,使大部分人都能从中受益。因此,要想把低碳乡村发展落到实处,需要着重分析发展方向,完善发展路线,以保证这一战略高效完成。

3.2做好低碳乡村发展的调研工作

针对当地乡村的经济发展,必须要利用不同地区的独特资源来巩固低碳乡村发展的实力。例如,对于乡村设立旅游景点时,可引进其他地区景点的独具特色,其目的是创造更完美的旅游项目,为满足人类的需求打造更为理想的公共场所。当然,在引进新型产品时,需要审核当地环境以及地势的条件是否满足新项目的采用,在保护当地资源的基础上,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以开发实用且安全的产业来促进低碳乡村的发展。由于在低碳乡村发展过程中,需要进行长期的资本投入,因此,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可行性策略,做好相关的调研工作,确保引进的产业与区域相符合,做到真正互补的同时,为产业的发展提供经济保障。而相关政府也要做好监督工作,使生态与经济友好并存,从而逐步实现低碳化乡村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低碳乡村发展需要综合协调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以及自然资源等,使其各大要素共同达标,以保持生态平衡,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要以人类的健康为主,以多种角度出发,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实现低碳乡村更好的发展,为生态环境以及人类安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杨彬如,韦{兰。关于低碳乡村内涵与外延的研究[J].甘肃金融,2013(9):12-15。

[2]牛立业,赵永峰,孙小平,等。新农村建设及特色产业发展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以甘肃省平凉市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3):532-535。

乡村生态环境现状篇2

关键词:生态乡村;景观植物;乡村规划;乡村旅游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5017103

1生态乡村建设的时代背景和乡村生态旅游兴起

1.1生态乡村建设的时代背景

随着优美人居环境建设的开展,城市在景观规划的基础上加强了人居环境的创建,并以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生态城市等来提升城市环境生活品质。而乡村情况不同,在城市建设取得一定成就后,乡村环境建设才受到重视。比较早期的乡村环境建设是以“清洁乡村”、“美丽乡村”建设为起点的,各地对乡村卫生环境特别关注,加之“村村通”项目实施,“宜居乡村”、“幸福乡村”等概念的提出,“美丽乡村”的实质性评比,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导向,都大大提高了乡村建设的热度和紧迫感。

特别是国家旅游局出台了通过生态旅游开发加快乡村经济发展,提高民众收入的具体指导意见。该政策意见中,明确了生态旅游开发在乡村致富中的现实意义,要求有一定资源基础的村屯,要摸清资源情况,在政府的扶持下,因地制宜确定各类乡村旅游建设发展类型,选择精准到户到人的脱贫模式。各项旅游建设尽可能利用原有建设用地,在乡村h境、乡村风貌、乡村文化等方面形成乡村的旅游特色。

又如广西编制了《“美丽广西”乡村建设重大活动规划纲要(2013~2020)》,从政府层面全力推动乡村生态环境建构,至2016年底,用2年时间打造了第一批10000个山青水秀、环境优美、人康物饶的生态乡村。村屯绿化规划设计以村屯周围、道路两旁、房前屋后、农村校园增绿为重点,营造护村林、护路林、护宅林、休闲林区和生态小区,利用农户庭院和房前屋后空间发展“小花园”、“小果园”、“小茶园”等“微田园”,提升乡村的绿化果化美化水平,形成“村在林中、院在绿中、人在景中”的乡村生态格局。

1.2乡村生态旅游兴起

目前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迅猛,生态旅游社会需求强劲。根据2017年春节假期调研情况及近期数据,以柳州市区、柳城、鹿寨、融水及三江为考察点,对8个乡村型旅游点进行实地调研,结果让人振奋。这几个乡村旅游点在春节期间游人如织。从调研看,旅游大众面更广了,以前多是城市人到乡村中来,现在乡村群众也参与了生态旅游,成为旅游群体的一部分。主要表现在心理上人们对乡村自然生态旅游更为渴望,更乐意体验乡村生态文化;出游方式上以家庭游、同事游、同学游、单位游十分普遍;旅游层次上出现生态科普考察、乡村文化感受、乡村特色餐饮、乡村劳作体验等;从参与性看,果树采摘、田园漫步、闹鱼鱼、养生休闲等大受欢迎;从观赏方面,大片花海、大片果园、大片荷地、古村民居等吸引大批游人;从乡村个体游览,乡村古树独树、乡村古屋故居、乡村传统圩市、古街码头、泉井瀑潭、山石奇峰等均是很好的景物。正是由于乡村特殊旅游空间及旅游景观深受大众喜爱,乡村生态旅游才能快速发展,并能成为地方扶贫工程的新进展。

2生态乡村植物景观规划基础

2.1景观植物选择的原则

2.1.1尊重乡村自然生态风貌的原则

生态乡村规划要求遵循“尊重乡村自然原貌,回归自然人文生态,综合展示乡村风景特色”的原则及“整合空间功能布局,凸现乡村山水要素,确保景域主题特色”的规划理念,以生态旅游基本要素及生态伦理观融入旅游规划,进行综合创新布局。提倡自然循环和自然生态,坚持生态原貌为先,适当整合资源,因地制宜,利用山水空间的优势,突出对生态原貌与自然环境空间的保护,综合展示乡村自然风貌和文化特质。因此,保证乡村原有植物资源是规划的基础。

2.1.2尊重乡村生物多样性需要的原则

乡村景观规划要体现对乡村人居生态环境与乡村文化的关注,倡导自觉生态旅游,创建乡村旅游产品特色。乡村景区的多样性表现在生物的多样性(如湿地植物、湿地动物、农业作物、花海果蔬、山林翠树)等,景物的多样性(如体验、观光、科普、探险、养生等),游览空间的多样性(点线面空间、时间序列、空间序列)等。由此,植物景观设计要重视乡村生态资源保护,发挥植物配置功能,通过植物要素形成乡村绿色景障。

2.1.3尊重植物生态特性与乡村环境协调的原则

乡村原貌多样,反映在乡村建址、乡村起源、乡村集聚、乡村风格、乡村劳作、乡村风貌及乡村习俗等诸多方面。例如许多乡村是由于乡民的迁移而择址建立的,并且多为依山傍水之地,能农耕劳作,能生活居住。部分村庄保护得好,周围环境资源没有被破坏,但很多村屯因人口发展、农田扩大,林地种养等使田园山地植被大大减少,生态居住环境脆化。城市打工热潮兴起后,部分乡村农业用地耕作滞后,乡村旧居无人居住,房前屋后植物资源保护不力,乡村绿化面积减少,生态绿化景观大受影响。

因此,在生态乡村规划建设中,必须重视乡村的原生环境和民居建设空间,尊重植物生态特性,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花则花、宜菜则菜。突出植物与景观建筑、乡间道路、湖溪水景的协调,满足乡村四季树花交替、适当营造名贵珍稀树种的需要。

2.2景观植物选择的艺术心理

乡村景观植物的选用还需考虑特殊的文化审美性。植物的审美就可视性来说,指植物的几大部分,如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种子,常通过这些器官的色、质、形、态等进行观赏,例如春天的花、秋天的果等。但植物的审美特性中还有无形的,只有通过内心感化才能体会,即必须通过心理感受才能有美感。例如人们通常讲到的植物意境就是如此。因此,松树、柳树、桃花、梅花、荷花、竹子、枇杷、柿子、金桔、柚子、石榴、银杏、枣树、木棉、桂花、罗汉松、马尾松、海红豆、芭蕉、槐树、枫香等都有其认知意境。

在乡村植物选用中,古人也有总结,认为适合庭院种植的树种有石榴、银杏、白玉兰、桂花、北京玉兰、芒果、龙眼、枇杷、海红豆、海棠、龙爪槐、芭蕉、铁树、枣树等。如:“海棠+白玉兰”表示“金玉满堂”;种石榴隐喻“多子多福”;屋旁种植枇杷有“万树黄金”之说;几株海红豆能挂满“对故乡的思念”等。

古代文人在造景时有“前不种桑,后不种柳,中间不栽鬼拍手”之说。就是说一些树种如桑树、楝树、榕树不能种于屋前,柳树则不宜植于屋后。置于方位普遍认为“东植桃杨、南植梅枣、西栽桅榆、北栽桔李”、“门庭前方种双枣,四畔有竹多进财”、“一株石榴花开发,隐喻居所家三多”、“酸柚能种庭院角,家业兴旺孙满堂”。因此,进行乡村景观绿化规划设计,应了解熟悉这些传统的民间审美思想。

3当前生态乡村植物造景中存在的问题

3.1生态乡村绿化层次比较低,缺少绿化整体规划

由于乡村环境的特殊性,多年来一直没有从环境生态及艺术景观方面去规划,多数村屯在各地林业部门指导下,依据自有用地空间,随意无序种植,不讲章法,没有规划设计指导,因此显得比较乱,难以形成园林景致。在立面上没有生态层次,植物选用单一,与乡村自然田园风貌不协调。

3.2乡村绿化树种城市化,不讲究植物配置手法

主要原因是城市绿地建设经验比较成熟,很多的园林绿化种苗均为城市苗圃培育,除少量城郊乡村有种苗外,绝大多数村屯没有绿化苗木,因此在生态乡村建设中绿化苗多由城市苗圃供应,这就使乡村绿化城市化。例如南方很多乡村绿化时选用的植物如洋紫荆、小叶榕、桂花、银杏、紫薇、秋枫、樟树等均是城市多年园林树种。过多选用城市绿化苗木,会减少乡村特色,影响乡村生态特质。

植物配置讲究技巧,有其章法。乡间道路水线宜列植,村旁屋边应丛植、散植,坡地山脚要群植、片植,村前屯口,应考虑孤植、对植。就植物类型,果树应有果园或村内屋院点式分散种植,古树大树要独种且有大空间,果蔬植物宜在菜园或棚架栽培,花海植物应片状栽培,竹类植物要沿溪沿水线绿化,如此等等。但现在的绿化种植是见空地就种,不管规则不讲艺术,问题比较多。

3.3乡村绿化后续养护管理不到位,绿化景观功能欠佳

当前生态乡村绿化建设很重视种,不重视管。种为任务,管是随意,虽有种植验收,但不规范,难以按合同进行。比如很多村屯被确定为生态乡村建设点后,由地方政府部门按点开展建设,本应有较好的效果,但施工单位种植后,在合同期限内进行常规养护管理,过了合同期,养护管理交由村屯来管,因村屯养护管理技术差,人员不足,管理意识滞后,使种植点放任自流,所以种植竣工后没多长时间,就出现枯黄损败、成活率差、生长不良等现象。如此,就难以达到应有的绿化效果。

4乡村植物景观提升技术措施

4.1生态乡村植物选用要突出乡村自然风貌

正如上述分析,乡村生态环境绿化应尽量避免树种城市化,所选绿化树种应切合乡村实际,能反映乡村固有风貌。这方面广西南丹县歌娅思谷乡村景区经验值得学习:如村中民房前保留小庭院,通过矮墙灰瓦加小型花带点缀环境,显得十分自然生态,又富有农家味;在屋宇廊道、门窗都悬挂农作物玉米、花生、高粱、小米、h椒等,散发浓浓的乡情;乡村绿化环境建设层次较高,建筑民居间通过前庭后院相互空间分隔,沿路种植杨梅、酸柚、三华李等果树,乔木下又多种花木及铺地植物,加之养护管理到位,会显得非常整洁,成为景区一大亮点。

因此,对于乡村植物景观营造,笔者以为乡村原生植被应首先加以保护再适当改造。许多乡村植物资源丰富,特别是屋背山或风景山,原生有甜竹、撑篙竹、樟树、芭蕉、柿树、马尾松、盐肤木、构树、香棒、芦苇、芒草、肾蕨、铁线蕨、水草、野草莓等,必须严格保护。

其次在提升植物景观方面,应根据需要进行设计配置。如比较适宜乡村种植的洋紫荆、银杏、黄槐、红花木棉、加拿利杨、桂花、樱花、柳树、桃花、黄花悬岭木、罗汉松、本地枣树、山茶、黄花梨、青檀、红椎、青冈、楠木、红叶乌桕、小山蕉、杨梅、枇杷、沙塘桔、金桔、石榴、沙田柚、杨桃、柿子等。

三是对于特殊植物种类,可根据生态旅游开发种植田园时花植物,如油葵、黄秋葵、草莓、月季、薰依草、格桑花、马鞭草、非洲菊、红梦草等;特色果蔬草药类如蛇瓜、金丝瓜、南瓜、砍瓜、长柄葫芦、变色瓜、老鼠瓜、福彩瓜、田七、落地金莲、何首乌、曼陀罗、十大功劳、两面针、当归、人参花等;藤条植物如三角梅、紫藤、百香果、锦屏藤、爬山虎、迎春花、罗汉果等;池沼湿地植物如水生美人蕉、水葱、水草、荷花、睡莲、龟背竹、芦苇、伞草、苦草、千屈菜、水蓼、矮慈姑、花叶芦竹、穗状狐尾藻、马来眼子菜等。

4.2乡村植物景观应依地依景进行生态配置

乡村景观植物配置一样需要讲究技巧,体现生态园林意味。比如特色生态农业种植类植物,就可根据村屯用地布局,从特色果蔬、时花栽植、生产作物几类按功能规划整体设计,成大片状、田园状种植,形成花海、农业田园风景。而观花观叶植物的种植,要按树花和草花进行差异配置。

树花植物,指以观赏开花的乔木、大灌木为种植对象,目的是改变和营造乡村生态园林色彩,丰富景色。树花选择以花形好、季节变换有致、比较容易种植养护的树种为主,如桂花、桃花、洋紫荆、白玉兰、红花紫薇、樱花、山茶等。种植方式有沿水体护岸、乡间道路列植,专类园片植、点缀式种植等。草花植物是吸引游人的重要旅游吸引物,要选择以多年生、容易成片生长、深受大众欢迎的花卉种类,如马鞭草、薰依草、萱草、油葵、油菜花、格桑花、非州菊、红梦草等。种植方式为片状式、带状式、波浪式。

色叶植物造景能体现乡村四季物候变化,可沿道路两侧种植银杏林,成为秋晚~黄景观;山峦留空地群植枫香、黄庐,打造“枫香霜晚”景色;湖塘池沼岸坡种植加拿利杨、秋枫、红叶乌桕,共同构成观叶观花且意境深远的湖光水色。

乡村中多有池塘、溪水、灌渠等构成的生态湿地,湿地在乡村生态环境中不可多得,要加强保护。在湿地植物优化中,除保护好原有植物如芦苇、野芋、水草等湿地植物外,可适当增加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等,为湿地生物提供健康稳定的觅食、栖息、繁衍的生态环境。目前,可考虑种植的有水生美人蕉、水葱、荷花、睡莲、龟背竹、伞草、水蓼、花叶芦竹、苦草、黄菖蒲、溪荪、西洋滨菊、千屈菜、马蓟、水生鸢尾、硫华菊、蛇鞭菊、藿香等。

4.3乡村生态绿化必须提高整体管护水平

由于乡村种植点分散,种植面积差异大,各村屯对生态绿化积极性不同,有些村非常重视,而一些村根本不放心上,于是出现种归种、管归管,种管分离的现象。为此,笔者建议,生态乡村环境绿化管护要引入机制,建立规范的保护模式。由项目部门或园林公司作为管护主体,聘用村屯民众参与管理,建立“政府+村委+民众”或“政府+公司+村民”的共管模式,组建环境管理小组,指定养护管理人员,制定养护技术规范和标准,加强监督检查,并通过技术培训提高村民管护水平。同时,要选派村中年长者作为管护带头人或监督人,以发挥老者的权威。

5结语

美丽乡村、生态乡村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乡村的生态环境建构除保护好原有自然乡村环境,更重要的是在原有资源基础上如何提升乡村的景观水平,采取何种途径来增进乡村的空间风景和生态文化。村屯生态种植与风貌提升必将是今后努力的方向,景观植物的选择能否适合乡村环境,植物配置能否反映乡村风貌,正在检测着建设者的智慧。

参考文献:

[1]王云才.现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

[2]佚名.庭院水景与休闲建筑[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3]陈少亭.植物景观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乡村生态环境现状篇3

关键词:“十二五”;农村;环境保护;探讨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09-0094-03

1引言

“十一五”期间,随着宁安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农村各项建设与管理同步推进,农村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十二五”期间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为了切实做好农村环境保护各项工作,按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结合宁安市实际进行专题研究。

2“十一五”期间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宁安市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得到一定发展,环境保护基本任务得到落实。做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有效缓解;大力开展生态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局部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和部分村屯环境得到改善。

2.1“十一五”期间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的状态

2.1.1农村可持续发展体系建立

宁安市编制和实施生态建设、新农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专项规划。开展“牡丹江流域综合整治”工程建设,建立了“市长环保目标责任状”制度,试行了覆盖市、乡、村3级的沿江村屯环境环保目标责任体系。

2.1.2农村环境法制建设进一步健全

“十五”期间,宁安市相继出台了《宁安市牡丹江流域环境管理办法》、《关于加强畜禽养殖环境保护的意见》等规章制度,使农村环保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宁安市政府对农村环境监督的力度逐年加大,各部门联合开展各种专项行动。宁安市纪委、监察局在全国率先将生态市建设和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列入效能监察内容。全市环保系统建立了环保举报热线,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2.1.3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全面展开

以“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等创建活动为载体,推进生态建设和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十一五”期间,宁安市荣获省级生态示范区称号,建成省级生态村2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1个、部级环境优美乡镇1个。沿江59个村屯纳入《宁安市牡丹江流域环境管理办法》范畴,每个村屯配备两名环保管理人员,村屯的环境管理得到加强。

2.1.4农村环境污染源普查开展顺利

宁安市有7镇、5乡和5个国营农场,243个行政村,387个自然屯,农村总人口29.2万人。耕地面积10.7万hm2其中水田面积1.8万hm2,坡耕地3.8万hm2;工业污染源147个,大牲畜年末存栏92181头,其中奶牛630头,猪年末存栏198344头,羊年末存栏115606头,存栏蛋鸡27万只,肉鸡144万只。

2.1.5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途径探索

(1)开展畜牧业养殖污染治理试点工作,针对建新牧业为龙头的大型生态养殖和石岩爱路5户小户型生态养殖改造项目推广生态发酵床养猪技术,加快等典型项目建设,并取得成功,完全实现粪尿污水零排放。

(2)农村垃圾综合治理重点的转移。自2006年宁安市市区垃圾卫生填埋场正式投入运行后,垃圾治理工作重点转向了小城镇及村屯,逐步建设江南乡四方村垃圾综合治理工程、东京城渤海镇垃圾场。

(3)浅层地能的开发。针对农村燃煤燃薪材对大气污染极为严重这一环境问题,在渤海镇积极推广浅层地能(热)替代燃煤燃薪材供暖或是替代空调制冷,建筑面积35万m2,推广4450户。使项目区大气污染实现了零排放,项目区取缔了煤及薪材,开辟了农村大气污染治理的崭新途径。

(4)污水集中治理。宁安市污水处理厂投入试运行的同时,重点对东京城镇、渤海镇污水处理项目做了前期工作准备。

(5)分散村屯合并社区综合治理。针对江南乡的12个朝鲜族村因出外务工人员多,房屋空置率高,村屯分散,难以治理的现状,在江南乡明星村建设社区,对垃圾、污水等进行集中处理。

(6)沿江流域综合治理。“十一五”初期宁安市政府下发了《宁安市牡丹江流域环境管理办法》使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有轨可循。建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为首的沿江流域治理领导小组、乡级设立专职环境管理员、沿江村屯实行环保协管员制的三级环境管理体系。于2009年正式把乡镇环境保护工作列入宁安市委市政府对全市乡镇每年绩效考核目标管理。

2.2“十一五”期末农村环境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

(1)工业污染不容乐观。随着招商引资和自身经济的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一些资源利用型企业得到了较快发展。这些企业由于选址问题、规模较小、治理设施滞后往往成为影响农村生产生活的污染企业。

(2)畜禽污染日趋严重。分散式庭院养殖型造成村庄环境极度恶化,而且养殖业户也普遍存在污染治理能力弱、缺乏统一规划、布局不合理及“重养殖、轻防治”等问题,养殖污水、粪便成灾。

(3)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程度低。宁安市农村普遍饮用地下水,由于地质原因,一些区域的地下水村存在锰、铁和氟超标问题,并仍有部分村屯饮用浅层地下水。

(4)农药、化肥污染比较突出。长期过量使用农用化学品,使污染物在土壤中大量残留,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农业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5)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污染突出。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宁安市12个乡镇只有宁安镇建设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厂,垃圾污水处于随意排放状态。

(6)局部地区生态安全问题突出。一些村屯依山而建,附近山地集水面积大、森林资源破坏严重、植被稳定性差,水土流失严重,极易发生生态安全问题。

2.3农村环境污染的影响。

宁安市现387个自然屯,自来水普及294个自然村屯,普及率为76%,受益人口为236226人,受益率为82%。宁安市大约有35个村屯,23334人饮用含氟超标的饮用水,主要分布在沙兰、三陵、卧龙等乡镇;有42个村屯34602个饮用含铁超标的饮用水,有11个村屯7605人饮用含锰超标的饮用水,主要分布在江南、镜泊、宁安等乡、镇;有16个村屯19300人饮用碘缺乏的饮用水,主要分布在马河、海浪等乡镇;有2个村屯2506人饮用水源污染严重的地下水。受周边环境的污染及农村养殖业的发展的影响大部分村屯的地表水受到严重的污染,有67个村屯36058人饮用细菌学严重超标,污染严重未经处理的地表水及iV类地表水。

全市有95%的村屯有庭院养殖业户,只有极少的养殖户建有污水和粪便储存池,较大规模养殖厂也缺乏治理设施。近两年由于鼓励农民发展养殖业,养殖污染已成为威胁牡丹江水质和影响村庄环境质量的突出问题。全市有村屯规划的村屯只占10%,并且规划没有得到较好的执行,村庄环境建设处于无人管理状态,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且破损严重,道路、房屋、企业建设混乱;全市98%村屯垃圾随意丢弃,无垃圾、无堆肥场、无柴操场,村庄脏、乱、差问题严重。

3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成因

3.1管理缺失,农村呈环境管理真空区

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薄弱,环境污染种类繁多、产生量大、分布面广,治理难度大,目前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空白状态,相关立法及农村环境管理体制也极不完善。农村基层组织不力,村规民约形同虚设。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3.2农村村镇经济发展水平低

村镇无力进行村屯基础设施建设,宁安市财政收入较低,城镇投入尚且严重不足,根本无力顾及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致使污水及垃圾治理严重滞后。

3.3农村生产方式落后

农业生产仍处于粗放式生产阶段,科学种田只停留在纸上,农民只是简单认为农药、化肥“多投入,多产出”,农药、化肥大幅度超过国家平均值。

3.4农村环境意识较低

存在一些不良的环境习惯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对农村环保的宣传教育不够。

3.5农村工业污染不容乐观

农业龙头企业和资源企业建设在农村,往往距离村庄较近,城镇工业区附近也散落部分农村居民,部分农民在自家庭院内办加工厂等,都成为影响村庄环境的重要污染源。

3.6养殖方式的落后

农村养殖多以户养方式发展起来,农民的原始积累不足,引导不力,监督不严,扶持不足,难以发展成规模化养殖,对达不到规模养殖的中小养殖企业监管不足,规模化养殖治理不力,养殖企业比较分散,多在偏远地区,致使养殖污染治理未得到应有重视。

4“十二五”期间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总体思路

坚持从农村环境污染的点源治理与面源治理相结合入手,全面开展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重点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161”工程(“1”指确保农村饮用水安全;“6”指畜禽粪便、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农业废弃物、农药化肥、乡镇企业的工业污染防治;“1”指提高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质量)。全面开展生态建设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健全农村环保机构建设,加大农村环境执法力度。把乡镇环境保护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对全市乡镇每年绩效考核目标管理。

4.1畜牧业养殖污染治理思路

(1)大力开展生态养殖试点积极推广生态发酵床养猪技术,加快以建新牧业为龙头的大型生态养殖和以石岩爱路小户型生态养殖改造等典型项目建设。

(2)重点扶持一批畜牧小区和专业大户建设沼气等综合治理,加快发展畜牧业生态化改造。

4.2农村垃圾综合治理思路

通过村屯收集,乡镇中转,宁安市统筹处理,因地制宜就近处理,把宁安划分4个区域,宁安市垃圾场辐射区、东京城渤海镇垃圾场辐射区、石岩镇垃圾场辐射区、镜泊乡垃圾场辐射区进行就近处理,辐射范围可达200个村屯。“十二五”期间,宁安市生活垃圾治理工作重点转到小城镇及村屯,全市环境保护基础工程建设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4.3清洁能源开发思路

(1)浅层地能的开发。地能热泵技术在小朱家村试点成功,为农村大气污染治理开辟了崭新途径,今后因地制宜推广浅层地能(热)替代燃煤燃薪材供暖或是替代空调制冷,实现大气污染物零排放。

(2)推广沼气太阳能等其他清洁能源,逐步改变农村能源结构。

4.4污水治理思路

市污水处理厂“十一五”期末建设并运行,“十二五”期间小城镇污水集中治理工作重点将由城区延伸到乡镇。把宁安初步12个乡镇分成4个区域市区、东京城渤海区、石岩区、镜泊小镇。分别建设污水处理厂。目前,东京城渤海镇污水处理厂、石岩镇污水处理厂、镜泊乡污水处理厂列入“十二五”环保规划。

4.5实施分散村屯合并社区综合治理思路

“十一五”期末宁安市针对江南乡的6个朝鲜族村因出外务工人员多,村屯分散,难以治理的特点,实施合并成江南乡明星村朝鲜族社区的措施,大气、污水、垃圾等进行集中处理。目前此项目稳步推进,为“十二五”期间分散村屯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探索出一条可行的出路。

4.6农村环境保护机构建设思路

做好农村环保机构建设试点,建立完善乡镇环境监管制度。选择2个乡镇进行试点,再将试点地区的好经验和做法在全市范围进行推广,实现农村环保机构全覆盖。“对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人口密度和不同国土面积的乡镇,可考虑采用不同的模式进行乡镇环保机构的设置。对于经济较发达、工业企业较集中、人口较多、环境监管任务较重的乡镇单独设立环保机构,对于偏僻的乡镇以及小流域范围乡镇分片设立环保机构,对地理空间相连的几个乡镇进行统一的环境管理。编制人事部门要加大建立农村环保机构的调研和支持力度。结合政府机构改革,研究出台农村基层环保机构建设的指导性意见,对全市乡镇环保机构建设做出规划和部署。”

5“十二五”期间农村环境保护措施

5.1典型引路,重点突破

农村环境保护是环保整体工作的薄弱环节,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面广、量大、经验不足,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以及垃圾污水一直是治理难题。重点开展研究,依托新技术、新工艺、新政策着重解决,树立污水处理、垃圾治理、畜禽生态养殖等各类典型,并加以引导,将促进农村综合整治工作的逐步深入。

5.2统筹安排,统分有度

农村环境历史遗留问题难以在短期内解决,应进行近远期、区域间的统筹规划,优先解决影响大、矛盾突出、短期内可以见效的问题,分步实施,逐步推进。在治理投入上要有所侧重,如松花江流域治理项目、村屯突出的环境问题、生态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的治理,从而收到投入产出的最大效益。优先鼓励系统、连片、区域综合治理,鼓励依托污水处理厂、垃圾厂等重点环境工程,开展污水收集管网和垃圾收集范围覆盖的村屯集中治理,同时兼顾个别村屯突出的环境问题解决。

5.3宣传到位,加大投入

环境宣传是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基础。应发挥各级宣传、环保、农业、水利、林业等部门的渠道优势,开展有的放矢的宣教工作。针对严重危害居民健康群众反映强烈的农村饮用水安全、畜禽养殖污染、村屯垃圾污水处理和村屯整体环境脏、乱、差突出污染问题,采取有力措施集中进行整治。对经过整治污染问题得到解决的村屯,进行“奖励”,使“以奖促治”成为推进农村环保工作的有效手段,逐步引导广大农村地区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全面展开。

5.4加强管理,建立机构

乡村生态环境现状篇4

1.系统理论。系统理论是一门利用逻辑与科学方式创造的一般系统理论,它在一定的相互关系条件下总领了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在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互动发展过程中,系统理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第一,系统理论将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融为一体,着重强调整体效应;第二,强调系统调节的重要性,把握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的契合点;第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都是处于动态之中,并且根据环境和条件的不同而不断地有序变化。2.城乡一体化理论。一体化的定义在于将各个部分融合成一个整体,它要求从整体上考虑问题,即以整体视角考虑部分之间互动的结果。逐步消除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异,改善农业经济和农民居住环境,加快农民居民向城市集中的步伐,大力推进产业发展、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以及社会事业等多方面的城乡一体化,最终实现将农村的全面城市化。3.乘数效应理论。该理论指的是经济活动中某一种变量的变化所引起的经济总体的变化现象,经过多次变化和发展,最终的结果可能多倍增加于最初的经济量。而在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中产生之所以能够产生乘数效应,是因为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乡村生态旅游“乘数效应”的出现,使得它与各产业机构之间进行了合理的优化,并且能够催生出新型的产业,这种连带性,使得新农村建设呈现出多元化。

二、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互动发展模式分析

(一)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互动发展模式的构建理念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互动发展模式的建立,离不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支撑。乡村生态旅游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其中,依托乡村的生态环境,增加生态体验与生态教育的功能,保证游客的休闲、观光、娱乐、农事体验、生态素养等多方面需求。它的蓬勃发展拉动了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始终,成为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互动发展模式创建的有效切合点。

(二)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互动发展模式的构建方法首先,充分利用乡村生态建设工程,如农业科技、退耕还林、生态项目开发等,统筹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结构,实施产业优化;其次,以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为中心,将乡村旅游相关资源充分整合,以旅游产业引领农村地区旅游发展,调整区域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从而解决“三农”问题;再次,从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入手,增加乡村生态保护意识,推动农业无公害生产;最后,充分发挥乡村生态环境条件的重要作用,构建区域特色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以品牌建设为落脚点,提高乡村生态旅游知名度。

(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互动发展基本模式大对数的乡村生态旅游存在旅游资源单一、品位不高以及相对贫困的状态,这种现状之下要求乡村生态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结合在一起,实施政府引导、企业推动以及全民参与的政策方针,建立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互动发展模式,如图1所示。

(四)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互动发展模式的结合点1.乡土资源与旅游资源的结合。乡村生态旅游的特色在于天然的农事活动、田园风光、农村居民文化、民俗风情、自然风光以及人文景观等等,这些都是乡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观光、学习等提供了平台。那么乡土资源与旅游资源的结合主要表现在山水环境资源、生态环境资源、乡村田园资源、特色古典村落建筑资源、农业生产资源五个方面,充分体现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天然优势,然而单一的资源来源也是它的弱势,应该综合利用资源。2.新农村产业结构与乡村生态旅游的结合。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的互动发展,意味着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相互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带动了农村经济的进步,而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带动着多种产业的相互联合发展,它们互利共生,最终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由此可见,农村产业结构势必要进行优化,打破常规的小农经济模式,整合多样化资源,转变观念,促进产业融合,引入第三产业,加快农业经济转型。3.乡村生态旅游与城乡互动的结合。城乡之间的和谐发展离不开乡村生态旅游的作用,新农村的建设特别强调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着重体现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加强城乡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城乡统筹。以旅游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农业技术进步、农村繁荣和农民富裕。

乡村生态环境现状篇5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自20世纪八十年代,乡村旅游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蓬勃发展起来,现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据测算,2008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3.85亿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达到573亿元,农民直接就业达到495万人,间接就业、季节性就业达到1,840万人。然而,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农村生态环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嬗变。为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乡村旅游乃至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乡村旅游及农村生态环境

乡村旅游是立足于农村,利用乡村自然和人文景观、农耕文化、农家生活、民俗民风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教育、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活动。它的生命线是乡村性,表现为乡村性的建筑、服饰、食品、田野、果园、环境等自然物质方面和乡村的民俗传统、乡风乡貌、语言文化、制度规范等精神文化方面,也即原生态的或乡村性的生态环境,包括乡村性自然生态环境和乡村性人文生态环境。

乡村旅游的产生与发展有其深刻背景和时代使命,一是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人们在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满足的同时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同时也是城市居民迫于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而渴望远离喧嚣的都市、回归淳朴的自然,由此形成了对乡村旅游的巨大需求动力;二是农村谋求脱贫致富,缩小城乡差别,由此构成了乡村旅游强大的供给动力。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迅猛,目前已形成多种模式,根据《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2009~2015年)(征求意见稿),我国乡村旅游将“形成领域宽广、规模较大、特色突出、发展规范的大格局”,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推动实现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三大目标。由此可见,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充满机遇,前景广阔。

二、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互动关系分析自乡村旅游产生之时起,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注定是不可割裂的,他们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农村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根基,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乡村旅游发展就会受到制约。而作为衍生物的乡村旅游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则是非常深远的,是二者关系中的最主要方面,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一)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互促共进1、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乡村性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内核,是乡村旅游的拉力源。乡村旅游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就是乡村独有的人居环境、田园风光、生活方式、民俗民风和生产活动等城市所不具备的要素。大凡乡村旅游都是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优越、人文生态景观丰富的地区发展起来的。如笔者所在的湖北省荆州市的桃花村乡村旅游就是发端于曼妙娇艳的遍野桃花;张新场村乡村旅游则因楚国高等级贵族古墓葬熊家冢而插上腾飞的翅膀。全国各地乡村旅游发展得好的地区,也都因有良好的乡村性生态环境,如四川郫县友爱乡乡村旅游是在发展园艺、盆栽、林果的基础上嫁接乡村旅游;浙江省淳安县立足于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特色民俗、节庆发展乡村旅游;云南省根据生态性、民族性、地域性的差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打造出乡村旅游的多种不同发展模式。

2、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保护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内在要求;同时,乡村旅游发展增强了农村经济实力,当地政府和农民有能力对旅游环境资源进行投资,提高资源环境质量。

(1)促进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处于乡村生态环境系统的中心层次,也是乡村旅游吸引物的最直接表现形式。没有清新和美的田园风光、自然和谐的奇山秀水、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乡村旅游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乡村旅游应充分认识到自然生态环境不能被破坏、不能被挪作他用,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推行绿色生产、保护农田、保护野生动物、关闭土法工厂和采矿厂等,有效地保护富有价值的乡村旅游资源。

(2)促使乡村人文生态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和改善。乡村人文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品位提升、内涵延伸的着力点,乡村旅游开发主要就是对人文资源的开发。乡村人文生态环境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比如古迹、古镇、古建筑、饮食、语言、服饰、特产、手工艺、民俗、民风等。这些都是乡村文化的魂宝,是深深吸引乡村旅游者眼球的尤物,能带给旅游者极大的体验、教育、休闲、娱乐享受。没有开发乡村旅游之前,这些丰富资源可能会被埋没、不受重视、遭受人为破坏或经历风雨摧残而日益破败、凋毁,其巨大价值白白闲置或流失。许多乡村旅游地正是认识到这一点,一些传统的、“土得掉渣”的东西被视如珍宝,有效地被保护起来,如对历史古迹、古镇、古建筑进行复古修缮,对当地传统习俗、特色有意识地加以保护,对那些濒临淘汰的民族手工艺加以继承和延续。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祖先遗留下来的这些宝贵财富得以最大程度地被保护起来。(3)促进村容改善。一是乡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发展乡村旅游就有了动力、能力和积极性去翻修或新建住房,就能主动要求改水、改电、改厨、改厕,就有了村镇整体规划的愿望,于是一些村容整洁、各具特色的旅游小城(村)镇应运而生,乡村旅游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二是交通越来越畅通。过去乡村交通的典型特征是“羊肠小道”、“泥泞崎岖”、“坑坑洼洼”,“外面的进不来,里面的出不去”;开发乡村旅游后,这种状况得到极大改观,乡村旅游地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且基本改道拉直;三是绿化走进乡村人家。过去绿化似乎只是城市的专利,乡村就是“土里土气”。开发乡村旅游后,人们在村落道路两旁植树,在自家庭院种花种草,美化家园,努力营造出更加清新、优美的村容村貌,绿化在乡村愈益受到青睐。

(4)促进乡村文明程度提高。一是掀起了农民求知热。受乡村旅游的外来影响以及从业素质需要,学文化、学技术成了农民的自觉行动,许多村民学起了普通话,甚至外语和电脑,互联网也已进入一些农民家庭,成为他们收集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二是农民环境意识大大提高。可观的收益使农民认识到了乡村旅游的重要性,也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农民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由从前的不感兴趣、不关心发生重大转变,环境保护成了农民的自觉行动,注重卫生健康也成为农民的一种

生活习惯;三是乡村生产生活方式文明化发展。乡村旅游的外来和示范效应明显促进了乡村居民思想观念的更新和开放,农民乐意尝试和接受新的生产方式方法,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也有意识地参照城市模式改掉陋习,养成卫生习惯,形成文明化的生活方式;四是农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活积极性提高,乐观热情,热爱家园,在旅游乡村,人与自然显得日益和谐。

(二)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相互制约。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滞后制约乡村旅游的发展。没有优越的乡村性生态环境,乡村旅游自然难以启动。启动了乡村旅游后如果不对生态环境进行有力保护和建设,则乡村旅游必定难以持续发展。乡村生态环境是脆弱的,很多地方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缺少对生态环境的足够重视,面对急剧膨胀的相对于未开发旅游之前的成倍数增加的人流、物流、车流所带来的各种污染无所作为,特别是农家乐旅游,普遍存在污染排放无节制、无处理的情况。如武汉市梁子湖因湖泊周边的旅游宾馆饭店和农家乐的污水,以及水上游览活动船舶的油类污物直接排入湖中而受到污染,有旅游经营活动的东侧水域水质明显较无旅游经营活动的西侧水域差,这样不仅使得人们对旅游地的环境印象大打折扣,而且还要为“先污染后治理”付出巨大代价,可能形成被动保护局面。此外,开发乡村旅游后如果不对乡村性生态环境进行深入挖掘、加强建设,也极易失去吸引力。特别是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如果不突出,乡村旅游很难持续兴盛。如湖北荆州市桃花村乡村旅游由于缺少深度开发,只能在桃花盛开的前后若干天形势火暴,而一年中的其他300多天游客无几,非常冷清。

(三)乡村旅游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冲击。乡村旅游往往肩负当地“以旅扶贫”“、以旅促农”的重任,在经济增长的赶超心态下,极易短视,一味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若乡村旅游的开发、发展未经调查研究、科学论证,忽视环境影响评价与区域规划,缺乏科学管理、监控,将导致生态环境诸多负面效应。

1、乡村自然环境压力增大。主要表现为:(1)环境承载力超标。每个旅游地具有明显的游览时间集中性,每个旅游地都有一定的环境承载力。外来人数增加,意味着环境承载量扩大,对环境产生负影响,环境效益逐渐减少。当旅游人数的增长超过环境承载力时,旅游环境将遭到破坏甚至严重衰退。(2)大量污染物产生。乡村旅游带来陡增的人流、物流,产生大量的污染物,严重污染水体、土壤、植被、大气。一是固体废弃物污染。主要是指生活垃圾,包括各类塑料制品及包装物(塑料袋饮料瓶、快餐饭盒等),还有炉渣、煤灰、废纸、口香糖等;旅游区内的饭店、旅馆产生的有机垃圾,包括剩茶剩饭、瓜果皮核、菜根菜叶、人畜禽粪便、动物尸体等,这些废弃物如果未经处理而随意堆放,则对水体、土壤、植被等都将产生严重污染;二是废水污染。生活污水在没有处理设备的情况下直接排入河道或房屋周围,直接污染水体、土壤和植被。(3)能源和水等资源消耗量大,存在浪费现象。大量客流、车流的进入,旅游地水、电、燃料、日用品、粮食等用量大增,而且大多处于无节制状态,生活资源压力大,有悖于节约型社会建设精神。

2、环境退化和生态破坏。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饭店、宾馆和旅游设施工程建设会导致旅游区的自然景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退化、水土流失、洪灾频发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生态遭受重创,建设过程中过多使用推土机、挖掘机,有的干脆先将现状夷为平地,再重新挖湖堆山、种树铺草、亭台楼阁一应俱全;或盲目模仿城市园林绿地的造景手法,追求高档次、大投入,或南辕北辙,北方地区模仿江南景致,南方地区模仿蒙古牧区景观,对现有地形、植物、池塘、衍生物等进行大肆破坏。旅游者过度地利用脆弱的自然环境,对自然生态也是一种严重摧残,如在旅游地过分践踏草地致使野草死亡,随意拍照、喂食和参观野生动物会极大地改变动物的生活习性。

三、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思考乡村旅游与乡村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中,互促共进是我们的根本目标,要求我们必须正确有效地规避二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关键的是要保护和建设好乡村生态环境,减少乡村旅游对乡村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这需要乡村旅游各方共同努力,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前提,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及协调发展。

(一)地方政府要加强宏观管理。乡村旅游与乡村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必须担负起统领者的重任,发挥好管理协调作用。首先,要做好乡村生态环境和乡村旅游之间的协调发展规划。二者的协调,要求规划先行,并在其指导下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政府部门要充分调查和研究,对交通优势、资源优势、环境承载力和市场潜力进行科学论证,做好乡村旅游环保评估,突出环境效益,加强土地资源、水资源、动植物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准确进行乡村旅游的功能定位和产品开发。第二,各地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乡村旅游发展的环保法规体系,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指导和监管,以保证乡村旅游发展的正确方向和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三,要加强乡村旅游的有序引导和扶持。要严格项目审批、环评、环保治理等制度,强化动态监督管理;加大生态环保的宣传和教育;推进环保节能,支持节能节水减排,倡导低碳旅游方式;对乡村旅游环保投入给予必要扶持,重点是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和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构建行之有效的协调和监督机制,可成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门工作组,形成乡村旅游环保工作合力。

(二)乡村旅游地必须坚持绿色环保、内涵型经营。各乡村旅游地经营者(包括企业、农村社区和农民)的作为直接影响和作用于乡村生态环境,他们是乡村旅游生态环保措施的身体力行者,肩负着旅游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任。

因此,乡村旅游经营者要坚持生态环保经营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环保意识和素质,积极配合当地乡村旅游整体发展规划和环保要求,不乱排乱放废弃物,节约用水、节约能源,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绿色环保乡村游;要以身作则,引导和监督游客行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可于旅游地入口、景点及设施边缘等重要场所树立醒目警示标牌,适时恰当地提醒游客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乡村旅游地应密切关注景区游客容量,协调好游客集中期间的各项工作,使游览活动处于环境承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此外,乡村旅游不能只向自然环境要效益,我们必须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以丰富深厚的文化生态提升乡村游的魅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乡村游客应加强环保自律。游客作为乡村旅游的消费者,其行为方式同样直接影响和作用于乡村生态环境,是外来的重要影响因子。因此,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更要靠广大旅客支持,游客应该提高意识,遵守社会公德和旅游地规章制度,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旅游局就“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公开征求意见.2009.7.2.

乡村生态环境现状篇6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自20世纪八十年代,乡村旅游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蓬勃发展起来,现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据测算,2008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3.85亿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达到573亿元,农民直接就业达到495万人,间接就业、季节性就业达到1,840万人。然而,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农村生态环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嬗变。为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乡村旅游乃至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乡村旅游及农村生态环境

乡村旅游是立足于农村,利用乡村自然和人文景观、农耕文化、农家生活、民俗民风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教育、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活动。它的生命线是乡村性,表现为乡村性的建筑、服饰、食品、田野、果园、环境等自然物质方面和乡村的民俗传统、乡风乡貌、语言文化、制度规范等精神文化方面,也即原生态的或乡村性的生态环境,包括乡村性自然生态环境和乡村性人文生态环境。

乡村旅游的产生与发展有其深刻背景和时代使命,一是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人们在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满足的同时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同时也是城市居民迫于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而渴望远离喧嚣的都市、回归淳朴的自然,由此形成了对乡村旅游的巨大需求动力;二是农村谋求脱贫致富,缩小城乡差别,由此构成了乡村旅游强大的供给动力。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迅猛,目前已形成多种模式,根据《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2009~2015年)(征求意见稿),我国乡村旅游将“形成领域宽广、规模较大、特色突出、发展规范的大格局”,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推动实现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三大目标。由此可见,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充满机遇,前景广阔。

二、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互动关系分析自乡村旅游产生之时起,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注定是不可割裂的,他们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农村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根基,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乡村旅游发展就会受到制约。而作为衍生物的乡村旅游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则是非常深远的,是二者关系中的最主要方面,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一)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互促共进1、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乡村性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内核,是乡村旅游的拉力源。乡村旅游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就是乡村独有的人居环境、田园风光、生活方式、民俗民风和生产活动等城市所不具备的要素。大凡乡村旅游都是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优越、人文生态景观丰富的地区发展起来的。如笔者所在的湖北省荆州市的桃花村乡村旅游就是发端于曼妙娇艳的遍野桃花;张新场村乡村旅游则因楚国高等级贵族古墓葬熊家冢而插上腾飞的翅膀。全国各地乡村旅游发展得好的地区,也都因有良好的乡村性生态环境,如四川郫县友爱乡乡村旅游是在发展园艺、盆栽、林果的基础上嫁接乡村旅游;浙江省淳安县立足于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特色民俗、节庆发展乡村旅游;云南省根据生态性、民族性、地域性的差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打造出乡村旅游的多种不同发展模式。

2、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保护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内在要求;同时,乡村旅游发展增强了农村经济实力,当地政府和农民有能力对旅游环境资源进行投资,提高资源环境质量。

(1)促进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处于乡村生态环境系统的中心层次,也是乡村旅游吸引物的最直接表现形式。没有清新和美的田园风光、自然和谐的奇山秀水、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乡村旅游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乡村旅游应充分认识到自然生态环境不能被破坏、不能被挪作他用,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推行绿色生产、保护农田、保护野生动物、关闭土法工厂和采矿厂等,有效地保护富有价值的乡村旅游资源。

(2)促使乡村人文生态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和改善。乡村人文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品位提升、内涵延伸的着力点,乡村旅游开发主要就是对人文资源的开发。乡村人文生态环境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比如古迹、古镇、古建筑、饮食、语言、服饰、特产、手工艺、民俗、民风等。这些都是乡村文化的魂宝,是深深吸引乡村旅游者眼球的尤物,能带给旅游者极大的体验、教育、休闲、娱乐享受。没有开发乡村旅游之前,这些丰富资源可能会被埋没、不受重视、遭受人为破坏或经历风雨摧残而日益破败、凋毁,其巨大价值白白闲置或流失。许多乡村旅游地正是认识到这一点,一些传统的、“土得掉渣”的东西被视如珍宝,有效地被保护起来,如对历史古迹、古镇、古建筑进行复古修缮,对当地传统习俗、特色有意识地加以保护,对那些濒临淘汰的民族手工艺加以继承和延续。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祖先遗留下来的这些宝贵财富得以最大程度地被保护起来。(3)促进村容改善。一是乡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发展乡村旅游就有了动力、能力和积极性去翻修或新建住房,就能主动要求改水、改电、改厨、改厕,就有了村镇整体规划的愿望,于是一些村容整洁、各具特色的旅游小城(村)镇应运而生,乡村旅游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二是交通越来越畅通。过去乡村交通的典型特征是“羊肠小道”、“泥泞崎岖”、“坑坑洼洼”,“外面的进不来,里面的出不去”;开发乡村旅游后,这种状况得到极大改观,乡村旅游地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且基本改道拉直;三是绿化走进乡村人家。过去绿化似乎只是城市的专利,乡村就是“土里土气”。开发乡村旅游后,人们在村落道路两旁植树,在自家庭院种花种草,美化家园,努力营造出更加清新、优美的村容村貌,绿化在乡村愈益受到青睐。

(4)促进乡村文明程度提高。一是掀起了农民求知热。受乡村旅游的外来影响以及从业素质需要,学文化、学技术成了农民的自觉行动,许多村民学起了普通话,甚至外语和电脑,互联网也已进入一些农民家庭,成为他们收集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二是农民环境意识大大提高。可观的收益使农民认识到了乡村旅游的重要性,也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农民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由从前的不感兴趣、不关心发生重大转变,环境保护成了农民的自觉行动,注重卫生健康也成为农民的一种生活习惯;三是乡村生产生活方式文明化发展。乡村旅游的外来和示范效应明显促进了乡村居民思想观念的更新和开放,农民乐意尝试和接受新的生产方式方法,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也有意识地参照城市模式改掉陋习,养成卫生习惯,形成文明化的生活方式;四是农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活积极性提高,乐观热情,热爱家园,在旅游乡村,人与自然显得日益和谐。

(二)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相互制约。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滞后制约乡村旅游的发展。没有优越的乡村性生态环境,乡村旅游自然难以启动。启动了乡村旅游后如果不对生态环境进行有力保护和建设,则乡村旅游必定难以持续发展。乡村生态环境是脆弱的,很多地方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缺少对生态环境的足够重视,面对急剧膨胀的相对于未开发旅游之前的成倍数增加的人流、物流、车流所带来的各种污染无所作为,特别是农家乐旅游,普遍存在污染排放无节制、无处理的情况。如武汉市

梁子湖因湖泊周边的旅游宾馆饭店和农家乐的污水,以及水上游览活动船舶的油类污物直接排入湖中而受到污染,有旅游经营活动的东侧水域水质明显较无旅游经营活动的西侧水域差,这样不仅使得人们对旅游地的环境印象大打折扣,而且还要为“先污染后治理”付出巨大代价,可能形成被动保护局面。此外,开发乡村旅游后如果不对乡村性生态环境进行深入挖掘、加强建设,也极易失去吸引力。特别是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如果不突出,乡村旅游很难持续兴盛。如湖北荆州市桃花村乡村旅游由于缺少深度开发,只能在桃花盛开的前后若干天形势火暴,而一年中的其他300多天游客无几,非常冷清。

(三)乡村旅游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冲击。乡村旅游往往肩负当地“以旅扶贫”“、以旅促农”的重任,在经济增长的赶超心态下,极易短视,一味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若乡村旅游的开发、发展未经调查研究、科学论证,忽视环境影响评价与区域规划,缺乏科学管理、监控,将导致生态环境诸多负面效应。

1、乡村自然环境压力增大。主要表现为:(1)环境承载力超标。每个旅游地具有明显的游览时间集中性,每个旅游地都有一定的环境承载力。外来人数增加,意味着环境承载量扩大,对环境产生负影响,环境效益逐渐减少。当旅游人数的增长超过环境承载力时,旅游环境将遭到破坏甚至严重衰退。(2)大量污染物产生。乡村旅游带来陡增的人流、物流,产生大量的污染物,严重污染水体、土壤、植被、大气。一是固体废弃物污染。主要是指生活垃圾,包括各类塑料制品及包装物(塑料袋饮料瓶、快餐饭盒等),还有炉渣、煤灰、废纸、口香糖等;旅游区内的饭店、旅馆产生的有机垃圾,包括剩茶剩饭、瓜果皮核、菜根菜叶、人畜禽粪便、动物尸体等,这些废弃物如果未经处理而随意堆放,则对水体、土壤、植被等都将产生严重污染;二是废水污染。生活污水在没有处理设备的情况下直接排入河道或房屋周围,直接污染水体、土壤和植被。(3)能源和水等资源消耗量大,存在浪费现象。大量客流、车流的进入,旅游地水、电、燃料、日用品、粮食等用量大增,而且大多处于无节制状态,生活资源压力大,有悖于节约型社会建设精神。

2、环境退化和生态破坏。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饭店、宾馆和旅游设施工程建设会导致旅游区的自然景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退化、水土流失、洪灾频发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生态遭受重创,建设过程中过多使用推土机、挖掘机,有的干脆先将现状夷为平地,再重新挖湖堆山、种树铺草、亭台楼阁一应俱全;或盲目模仿城市园林绿地的造景手法,追求高档次、大投入,或南辕北辙,北方地区模仿江南景致,南方地区模仿蒙古牧区景观,对现有地形、植物、池塘、衍生物等进行大肆破坏。旅游者过度地利用脆弱的自然环境,对自然生态也是一种严重摧残,如在旅游地过分践踏草地致使野草死亡,随意拍照、喂食和参观野生动物会极大地改变动物的生活习性。

三、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思考乡村旅游与乡村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中,互促共进是我们的根本目标,要求我们必须正确有效地规避二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关键的是要保护和建设好乡村生态环境,减少乡村旅游对乡村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这需要乡村旅游各方共同努力,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前提,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及协调发展。

(一)地方政府要加强宏观管理。乡村旅游与乡村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必须担负起统领者的重任,发挥好管理协调作用。首先,要做好乡村生态环境和乡村旅游之间的协调发展规划。二者的协调,要求规划先行,并在其指导下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政府部门要充分调查和研究,对交通优势、资源优势、环境承载力和市场潜力进行科学论证,做好乡村旅游环保评估,突出环境效益,加强土地资源、水资源、动植物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准确进行乡村旅游的功能定位和产品开发。第二,各地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乡村旅游发展的环保法规体系,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指导和监管,以保证乡村旅游发展的正确方向和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三,要加强乡村旅游的有序引导和扶持。要严格项目审批、环评、环保治理等制度,强化动态监督管理;加大生态环保的宣传和教育;推进环保节能,支持节能节水减排,倡导低碳旅游方式;对乡村旅游环保投入给予必要扶持,重点是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和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构建行之有效的协调和监督机制,可成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门工作组,形成乡村旅游环保工作合力。

(二)乡村旅游地必须坚持绿色环保、内涵型经营。各乡村旅游地经营者(包括企业、农村社区和农民)的作为直接影响和作用于乡村生态环境,他们是乡村旅游生态环保措施的身体力行者,肩负着旅游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任。

乡村生态环境现状篇7

将公共艺术引入乡村公共环境改造能够提升公共环境人文方面的品质,成为乡村空间发展的一个基点,能直接促进我国乡村生活环境的建设,与此同时,公共环境的塑造将对周边街巷、住宅产生辐射,形成建设理念、施工技术上的示范,整体提升乡村人居环境的品质。另外,乡村环境与公共艺术之间的相互对接和一般的公共行为艺术不同,更加不是传统的艺术形式,它们能凭借现代的公共艺术具有的传播功能达到加强村落文化和信息与外界环境的互动,同时还能增强地区开放性、乡村社区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使得乡村自治能力得到提高形成自组织的发展[1]。除此之外,当地居民协同参与才能完成制作大型户外的公共艺术建设。通过这一参与过程培训当地居民的相关协作能力,有效提升农村社区的自治发展能力。引入农村发展的公共艺术主要是以改造乡村公共的空间环境和建设农村的视觉文化为核心,提供一个“基核”和契机来发展农村的人居环境,但它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当前在这样的经济和土地制度下,要想整体提升农村的人居环境,农村各家各户在建设自家居住环境的时候必须尊重农村的环境、邻里和传统,农村社会的自组织的程度和水平要有一个整体的提升,而且这将是一个长期演化和发展的过程。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引入公共艺术,是非常科学和环保的,并将组成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与当地发展的条件相结合创造新的艺术形式能促进农村自组织的发展并改变已有的演化路径;设计一个与新公共艺术相适应的、长期和稳定的制度,能保障乡村社区和居住环境的演化进程;正确认识与运用乡村自组织原理,引入合理公共艺术,对推动我国乡村发展大有裨益。

二、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中起到的作用

自从2000年以来,许多的年轻艺术家将他们具有特色的艺术作品引入到第三世界贫民区及已衰落的欧洲老村庄。这些当代的艺术品与博物馆中收藏的艺术品有很多的区别,它们结合了摄影、绘画和大地艺术并处于行为艺术与新媒介的中间,通过运用现代媒体中蕴含的力量充分挖掘农村社区中存在的价值,同时提升居民自我意识。相比较于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全面的改造,引入当代优秀的艺术作品改造自建的社区,能让村庄更加的开放,加强与外界环境的信息交换;村庄平衡和均质状态的打破增加了地区内部发展的不平衡,使得村庄的发展更加具有活力;同时能让当地村民更加认同自建社区并提高他们的自组织能力,促进乡村可持续的发展。一是增强村庄开放,增加信息交换。引入村庄自建系统的公共艺术是比传统的艺术更具有张力的表现形式,通过加强与乡村空间环境的互动而形成。同时这种形式的艺术传播性更强,能很好的加强与外界之间信息和文化等的交流,扩大影响,吸引社会大众关注该地区的发展,使得信息和资金等流通更加快速,提高地区的发展潜力。二是破坏乡村均衡、均质的状态。当前乡村发展由于受到经济发展、外来文化侵入和缺失的传统文化等的影响表现出均质化的现象,乡村已经不再具备特色的社会文化。而这种创新性的当代公共艺术参与到乡村公共建设能打破这种均质化的农村发展倾向,保持农村人居内部环境的非均衡性,使村庄保持动态、可持续和具有特色的发展空间。总之,在村庄空间建设中介入公共空间艺术能创造出一种“无中生有”的村庄文化特征,增加新的空间基点,发展地区文化[2]。三是增加居民对地方的认同感和乡村自治能力。当代农村的乡土意识受到土地制度的改革、生产技术进步、经济和信息技术发展、婚姻家庭的变革、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转型的国家基层治理方法等的影响变得越来越淡薄,而农村社区逐渐消失的传统意识现象也不利于农村自组织的治理。另外传统农村在自建时所重视的血缘和地缘等关系也正在发生改变,因此我们急需寻求新组织形式来建设和演化乡村的人居环境。在乡村建设过程中适当的引入公共艺术,对提高地区的认同感和社区的凝聚力以及居民自治能力有非常大的作用,能有效的推进农村人居环境自组织的发展。特别是那些体现、尊重并关注当地人民平常生活的艺术作品,能极大的引起当地居民的自豪感。四是当代乡村建设中引入公共艺术形式,不但能促使乡村不均衡发展状态的形成,同时有效改善乡村公共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的乡土观念和社区意识;另外还能让乡村环境更加的开放,打破均衡状态,改变村庄周边已有的环境关系,促使农村的人居环境向新的演化路径发展;再者,在乡村建设中实施公共艺术需求村民的大力参与,并且农户通过培训能掌握新的技能获得非农业的收入。公共艺术这种外部的干扰因素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对乡村公共环境的影响是直接作用,而对农村居民建设自住房的影响是间接性的,并且能全面的影响村庄整个人居环境的演化。

三、未来乡村公共艺术建设的发展思路

乡村生态环境现状篇8

【关键词】生态平衡环境监测乡镇作用

中图分类号:X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1-0095-02

一、乡镇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

1、乡镇生态环境现状

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工矿业污染。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许多工矿业集中分布于农村周边,它们在给农村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提供劳动力就业机会的同时,也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污染,这些污染主要是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二)垃圾污染在我国不少农村,由于人口数量多、消耗大,每天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但却缺乏及时、统一的收集和处理,使得这些垃圾大多都露天堆放,或占据耕地、或堆在路边、池塘边、河边,造成脏、乱、差的局面。(三)大量湖泊被填,大量农业用地被挪作他用。耕地是农业的主要生产资料,是实现粮食生产的重要条件,也是传统“田园风光”美丽画卷的主要构成元素。但是随着乡镇商业化的风气越来越严重,大量的湖泊和农田被挪作他用。

2、乡镇环境监测现状

乡镇环境检测的现状令人堪忧,主要表现在:(一)国家对农村环境检测的费用投入较少,导致农村环境监测工作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没有相对应的国家行政机关进行监管,没有相配套的监管制度得以实施,这是环境监测工作无法开展的重要原因。(二)在思想观念上没有对乡镇环境监管工作进行重视。这包括两方面,一是政府工作人员没有对环境监管工作进行重视,另外一方面是指乡镇人民自身没有对乡镇环境监测工作进行重视。这种群体性的忽视,就导致了现有的乡镇环境监测工作举步维艰,难以得到大的发展。

二、乡镇环境监测落后的原因分析

1、人口素质偏低意识淡薄

人口素质偏低时乡镇环境监测工作落后的重要原因,乡镇地区人民的生态观念薄弱,一方面与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信息渠道相对闭塞单一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生态、环保宣传教育工作在农村开展不到位有关。由于意识的淡薄,在缺乏有效机制规约的情况下,容易助长其经济行为的短期化,形成一种对生态环境重开发轻保护、重经济收益轻环境效益、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另外受传统小农生产、生活方式部分落后观念残留影响,缺乏维护公共环境卫生的公众意识。

2、基层制度不完善缺乏监管

当前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现象也暴露出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应用存在巨大缺口。正因如此,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政府对环境监管的有心无力、治污率不高、农业生产和生活污染长年累月地恶性循环……机制的不完善导致了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为克服各地区政府在推动生态农村建设工作中“雷声大,雨点小”的问题,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行政管理体制来保障规划的实施。

3、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我国是依法治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法可依是我国各级行政机关开展工作的重要前提。对于乡镇环境检测问题,法律的相关规定并不完善,遗留了很多漏洞与空白。这也就导致了行政工作人员无法可依,部分不法商人利用法律的漏洞养成了为自己谋私利的恶习,同时,在人民的生态环境利益遭到侵害时,也无法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不仅浪费了国家的行政资源、司法资源,更重要的是挫伤了人民利用法律保护自己合法权利的积极性。

三,乡镇环境监测的重要作用

1、对乡镇本身的促进作用

乡镇环境监测对乡镇本身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乡镇环境监测符合国家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保护与经济利益的协调发展,是新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化、科学化的重要方面。其次,乡镇环境监测有利于保护居民的居住环境,在干净清洁的生活环境里,更利于社会的安定,更能促进人民生活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的协调发展。再次,乡镇环境监测有利于乡镇环境的保护与开发,只有优质的生态环境,才能吸引优秀外资的进驻与优秀人才的加盟,从某种程度来说,环境监测是对经济发展的一种无形的、可观的隐形投资。综上我们可以看出,乡镇环境监测对乡镇自身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对整个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作用

生态系统平衡,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国家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双赢的科学态度。在经过了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这段时期后,生态系统的平衡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但是,由于国家的资金投入与政策倾斜等相关问题,生态系统平衡问题关注的焦点一直停留在城市地区。乡镇生态环境被学者和科学工作者长期忽视,我们应该看到,乡镇生态环境是整个生态环境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如果只注重城市生态环境,忽视乡镇生态环境平衡,那么,这种所谓的平衡是应该被质疑的。只有在乡镇生态环境平衡被真正的重视和实施,我们才能实现真正的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结语:乡镇生态环境监测是一个被长期忽视的课题,在我们失去了大量的良田湖泊后这个问题理应被重视。乡镇环境监测不可能凭一己之力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国家在技术和资金上进行投入,在政策上进行倾斜和关注,在立法上进行完善,在司法上严格执行。同时,乡镇人民自身也应该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在思想观念上切实认识到环境检测的重要性,从自己做起。唯有如此,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对乡镇环境监测的认同,才能使乡镇环境监测落到实处,造福社会与人民。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耕地减少形势严峻18亿亩红线一定要守住[oL]1中国法院网,200823

[2]环保部投入5亿元治理农村环境[n]北京日报,2008-11261

乡村生态环境现状篇9

[关键词]乡村旅游生态环境环境保护

乡村旅游是凭借城市周边地带的农村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农业资源,将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农业生活三者合为一体面向城市居民开发的,集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类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物质基础,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又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二者是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然而随着消费者的不断增多,景点规划不合理,旅游设施的盲目增加,旅游区内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凸显,旅游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之间的矛盾也日趋尖锐。如何统一、解决这一对看似对立冲突的矛盾,就需要我们认真分析、研究,寻求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乡村旅游的发展及特点

乡村旅游最早开始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20世纪80年代西班牙发展了现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随后,这种旅游形式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风靡,并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道路。中国的乡村旅游业起步较晚,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是在1998年国家旅游局推出“98’华夏城乡游”之后,才得以大规模的发展。2006年,国家旅游局将旅游主题定为“2006中国乡村旅游年”,把乡村旅游推到极至。目前全国已经大致形成了北方以北京为中心,长江中下游以上海为中心,东南沿海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西南地区以成都为中心的乡村旅游区域格局。

乡村旅游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发展迅速,它的最大特点是拥有质量高的生态环境、独特的风土人情,以及奇异的自然风光。它的发展是以环境为物质载体的,其中生态环境始终是一条生命主线,乡村旅游业的成败兴衰关键也在于此。

二、乡村旅游区生态环境现状

1.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乡村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较以往有了更大的改观。例如:浙江省以“生态省建设”为目标,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重视乡村环境保护基础性工作。淳安县千岛湖地区是著名的旅游风景区,更是浙江省重要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在以保水、护水前提下合理发展“生态渔业”。

被誉为“农家乐”发祥地的成都通过城乡统筹,逐步摆脱了传统城乡结合处“脏、乱、差”的面貌,通过利用城、郊两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成都市锦江区,充分利用区位和资源优势,打造了“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等“五朵金花”,发展以独特川派花艺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业,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更是使乡村生态环境走上了可持续发展轨道。

2.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伴随着旅游扶贫政策的出台,全国各地纷纷发展乡村旅游。有些当地政府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调查研究、科学论证,忽视环境影响评价与区域规划,一味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轻视环境效益。当前乡村旅游业中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固体废弃物污染:主要是指生活垃圾。生活垃圾处理一直是困扰各个乡村旅游区的棘手问题。一方面是大量游客进住乡村消费,产生的无机垃圾,包括各类塑料制品及包装物(塑料袋、饮料瓶、快餐饭盒等),还有炉渣、煤灰、废纸、口香糖等。另一方面是旅游区内的饭店、旅馆产生的有机垃圾,包括剩茶剩饭、瓜果皮核、菜根菜叶、人畜禽粪便、动物尸体等。这类垃圾不集中及时处理必定会招惹蚊蝇、滋生细菌、传播疾病、污染环境,直接影响旅游区的生态环境指数。

(2)水体污染:发展旅游的乡村地区一般都有较好的自然环境,区域内或周边拥有河道湖泊等水域,旅游设施又多集中在这些水域附近,游客的生活污水在没有处理设备的情况下会直接排入河道,产生的生活垃圾堆积在河岸边,导致水体污染日益严重,有的已成了臭水沟,严重影响沿岸居民生活环境。

(3)噪音污染:乡村旅游吸引了众多城市旅游者,机动车船的马达声、游客们的嘈杂声,以及娱乐场所的噪音、居住场所各种设备运作发出的噪音打破了原本宁静的乡村,不仅影响了村民的正常生活,更影响到动植物的健康生长。

(4)土壤破坏:当游客纷至沓来欣赏乡村自然美景的时候,对土壤的扰动是巨大的,甚至是致命的。尤其在节假日旅游高峰期,超载拥挤的人群,对土壤和植被不断重复的踩压,出现土壤板结,植物无法生存。一些作为发展乡村旅游资本的天然草场因游乐项目不合理和游人无节制的践踏,正在迅速沙化,将成为不毛之地。

三、乡村旅游区中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1.加大环保宣传,提高环保意识

广大游客和当地农民既是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主力军,更是最大的受益者。加强指导、培训、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宣传和科普宣传,积极引导游人、农民从自身做起,自觉培养环境忧患意识、增强环保理念,参加环保实践,这是乡村旅游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的基础。

2.制定乡村旅游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监测

制定合理的乡村旅游开发规划,开发前期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以及开发、经营过程中的环境监测,不仅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更是旅游开发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措施。因此,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对旅游区的地质环境、生物种群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因素进行认真的调查分析,旅游区的有关建设必须遵循适度、有序、分层次开发的原则,禁止任何形式损坏生态环境的开发行为。

对每个开发项目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主要是乡村旅游对自然风景区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生态环境承载力和旅游容量的评价、生态保护和恢复的技术方案及管理措施评价、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的评价,生态影响的损益评价等。

环境监测的目的是通过反馈信息检验和判断生态环境质量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建议决策部门采取防治措施。为此,各乡村旅游热点区域应建立环境监测网络,检测手段除化学分析和物理测定外,更重要的是生物监测。监测范围主要包括重要景点保护区,分散游览区等,内容涉及动植物生长繁殖情况,大气、水体及土壤污染的潜在危险及地质灾害等情况。

3.预测生态环境承载力,实行区域轮休

生态环境系统的平衡与否直接影响乡村旅游的质量。每一个旅游区域都有自身的生态环境容量,容量的大小决定旅游承载力的大小。对于任何一个旅游目的地来说,要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就要使旅游业的开发规模和旅游接待者、来访者的数量都控制在既能使旅游活动长期可持续地开展,又不会给目的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或不可逆恶化的水平之内。从这个意义上说,依据生态环境承载力强化对旅游发展的管理也便成为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所以乡村旅游的管理者应结合本旅游目的地自身的特点测算出该地区的旅游承载力,以达到科学管理的目的。

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都有自我修复的能力,但过多过频繁的人为活动会阻碍这种能力的发挥,于是就有专家提出了“轮休制度”。它原指在农业上某一个耕种时期内不种植农作物,使土地空闲以恢复地力。我国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但目前乡村旅游产品形式单一且同质程度高,采用平铺式的开发利用只能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将轮休制度应用于乡村旅游,可以弱化、屏蔽这一缺陷。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多是生态环境脆弱区,在被开发利用的同时需要适时适度的休养来恢复植被、保持生物多样性,进而全面提升景点生态环境指数,对短期生态旅游环境饱和或超载的生态旅游区应充分重视旅游淡季的休养生息和环境补给,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诗人笔下的乡村彩图是多少现代都市人的梦中美景,乡村旅游正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浓郁的乡土气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而做为旅游业的物质依托――生态环境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协调发展乡村旅游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促使两者产生良性互动,是我们刻不容缓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林越英:旅游环境保护概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2]王曦:近年国内乡村旅游研究概述[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10):118~120

[3]杨邦杰:乡村发展:环境保护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发展,2007(6):1~5

[4]杨琪:生态旅游区的环境承载量分析与调控.林业调查规划,2003(2):73~76

乡村生态环境现状篇10

根据国家、省、市要求和实际,确定我县乡村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是年,乡村饮用水水质得到进一步改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一定进展。乡村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低毒高效农药使用率均提高10%以上。年,乡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状况明显改善,乡村环境监管能力显著提高。

围绕这一目标,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乡村环保要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水污染防治,确保乡村饮水安全。要以建设“清洁水源”为目标,把饮用水水源保护作为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全方位地抓好乡村地下水资源污染的防治工作。

(二)控制面源污染,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业。要以建设“清洁田园”为目标,加强土壤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保护土地资源,防止水土流失。加强对基本农田、污灌区、废弃工矿源址等区域的土壤污染监管,严格控制污水灌溉,重点防范重金属、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坚持测土配方施肥,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农药、化肥、农膜,尽量减少投放量。加大秸秆焚烧监管力度,促进秸秆还田等综合利用。积极发展生态效益型农业和绿色无公害农业,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加强村容村貌综合整治,推进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要以建设“清洁家园”为目标,以生活污染治理为抓手,稳步推进乡村环境综合整治,整体提高乡村环境质量。以生态功能区划为基础、以规划为龙头,根据环境承载能力、调整和优化乡村产业布局和小城镇建设;推进乡村改水、改厕、改厨、改圈,切实改变“脏、乱、差”状况,促进村容村貌的整体改善。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开展废物循环利用,促进太阳能、风能和秸秆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应用,推广秸秆过腹还田、粪便制沼等链条生产模式。因地制宜地开展各项环保工程建设,务求价廉、实用、有效,让建设成果惠及群众,提升村屯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治理畜禽粪便污染,加快生态养殖小区建设。近年来,畜禽养殖业污染已成为乡村污染的主要来源,大部分畜禽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已成为水源地、江河、湖泊富营养化、乡村饮用水源水质逐年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要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监管,所有新上规模化养殖项目,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现有养殖场要限期治污改造,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要科学指导,合理规划布局,建设标准化生态牧业小区,实现人畜分离。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方法,实现科学养殖和清洁生产。

(五)深化生态示范创建活动,提高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认真实施《市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继续抓好生态示范区建设,提高我县生态示范区创建水平。目前,镇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已通过验收,下步要完成乡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的编制和论证工作。

二、抓好乡村环保工作的基本要求

为全面抓好我县乡村环境保护工作,必须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战略高度,提高对乡村环保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要加大乡村环境监察力度,全面开展环境监测、环境执法、环境管理“三下乡”活动,环境管理要入乡进村到户,加强稽查、巡视和指导、服务工作。要加大乡村环保宣传教育力度,加强对乡村干部、村民和学生环保知识和技能培训,环境教育要进村屯、进乡企、进农家、进课堂,提高群众生态道德素养。要倾听农民的意见和诉求,尊重农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切实维护好农民的环境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