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十篇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十篇

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2:35

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篇1

关键词: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思想

随着电力企业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促进电力企业不断发展,员工思想文化存在差异,观念意识、社会心理都不相同,致使电力企业内部出现多元化的思想。这就需要电力企业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1.坚持正确的方向,统一多元化思想

我国社会主义文明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思想为指导,坚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旨在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最终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电力企业市场化发展的阶段,企业员工思想多元化长期存在,电力企业应该引导员工思想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只有在电力企业中坚持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够把员工的多元化的思想引导到社会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目标上来。在电力企业中想要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企业的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内部社会中正确的价值观,让员工处理好国家、企业以及员工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

2.提高企业员工对企业文明建设的认识

提高员工的认识水平才能够改变员工的观念,继而才能够做好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电力企业的发展中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存在一些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企业员工对企业的文化和发展认识不清楚,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落实不到位。企业中高层领导思想观念落后,没有认识到精神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这样影响到了电力企业的思想文明建设。解决认识问题需要员工改变观念,真正落实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企业领导要坚持精神文明和物资文明一起抓,让企业员工充分认识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要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积极主动参与精神文明的建设实践中去。

3.调动电力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中,要兼顾好软件和硬件的建设。其中软件是指对员工在思想和文化方面的教育和培训这方面的投入资金比较少,而硬件是指企业发展中的所要的思想文化教育的环境,它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才能够形成。在精神文明的建设中,电力企业普遍存在重视软件建设而忽视硬件建设的现象,电力企业领导只是在口头上对员工进行精神文明教育,没有系统的教育方案、没有培训教材和教具等,如果不能够把精神文明建设中软件和硬件的建设相结合,这样会影响到提高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层次,不能够让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落到实处。想要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把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平,让员工把最大的激情投入到工作中去,让企业建设占据人力资源优势,在激烈的市场中占据制高点。

4.利于电力企业建立市场为导向的企业文化

在电力企业的发展中,面对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环境非常激烈,基于此,电力企业应该转变传统的以生产为导向来建立企业文化的,而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建立企业文化,在企业的文化的建立中要充分重视市场理念、经济效益、服务意识以及生产效率等,他们也是电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中立足的关键因素。电力企业员工要充分认识认识到电力企业发展的形势,自觉提高自身的竞争意识、市场理念和团队精神等,这样才能够让电力企业适应国际化大市场,不断提高企业的适应能力。在电力企业的运作中要坚持企业文化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建立适应适应市场化发展的组织机制和管理机制,让企业在全球经济中充分发挥竞争力,促使企业发展和壮大。

5.促进电力企业全面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涉及的范围广,通常情况下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内容。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属于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各个方面相互配合才能够做好工作。从电力的发展来看,需要把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结合起来,对于精神文明建设实施重点管理以及综合治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管理是指在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中要重点突出,企业集中力量解决企业员工的思想道德建设,以便提高员工的素质。企业精神文明综合治理是指电力企业各个部门要开展思想文化教育培训工作,对员工的技术和文化水平等进行全面的提高。在电力企业的发展中如果企业不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员工的素质得不到提高,那么企业是很难长远发展下去的。因此在精神文明的建设中,电力企业要重点管理和综合治理进行有机的结合,立足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逐步促进电力企业的全面发展。

6.结语

随着电力企业改革的深化,精神文明建设成为电力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在电力企业的发展中,管理要充分认识到精神文明建设的中重要性,不断研究和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加强电力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常娟.新形势下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研究[J].决策与信息2013,12(10):258-259.

[2]陈峰岗.健全机制,常抓不懈,推动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发展[J].农电管理,2010,09(8):335-337.

[3]沈培骐,进一步推进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对策思路,[J].科技资讯,2009,19(24):137-138.

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篇2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为一项前无古人的宏伟大业,既需要有发达的物质文明,同时需要有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涵和重要动力,它关系到我们能否把一个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充满生机和希望的社会主义中国带入21世纪,并顺利实现2010年的远景目标及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因此,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坚持实事求是,有序推进。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负有重要使命和责任。这项工作的侧重点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以长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的重要手段和基本条件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证。没有健全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就没有成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广泛参与性需要由民主法制来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既是以全体人民为对象,也是以全体人民为主体。社会主义民主越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参与越广泛,精神文明建设就越全面,越有效,也就越能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要使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只靠党和政府的号召不行,只靠群众本身的参与热情也不行,还必须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是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实现人民群众历史主体性的重要保证。它赋予人民群众对社会生活的广泛参与权利,并要求每个公民切实履行自己对社会生活的参与义务。这种权利和义务既是以国家意志的形式为依据的,又是以国家意志为保证来贯彻执行的。它不以领导人的改变而变更,也不以领导人个人看法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越发展、越健全,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体性越可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越能成为人民群众广泛参加的持久活动。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序性需要由法制来规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工程中的一个子系统,同时它本身又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能否有序和有效地开展起来,一方面需要处理好它的外部关系,另一方面又需要处理好它的内部关系。而处理好这些关系,必须在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指导下,辩证地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但是,单纯地依靠人们的理智在工作中具体地把握还不够。只有把对这些关系的把握和处理纳入法制轨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打乱仗”,合乎其内在规律地稳定有序地向前推进。例如: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性与特殊性;它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关系;在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软件与硬件建设的关系,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思想道德建设中坚持优秀传统与改革创新的关系等等,我们过去把握得不够好,造成了文化资源和物质资源的大量浪费。产生这个问题的重要原因,是对这些问题的把握和处理还没有实行民主和法制,工作的随意性很大。所以,精神文明建设要加强,要使这项工作活而有序,必须加强民主和法制,把民主法制引入精神文明建设领域。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效性需要民主法制来强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全体人民主动地学习和适应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长期历史过程。它既是一种教育活动,也是一种制度化、习俗化过程。通过制度化、习俗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普遍性要求和教育成果不断转化为人们的社会行为和习惯。作为制度化过程,它首先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通过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性要求成为国家意志,被强制性地贯彻到人们的社会活动当中,并带动整个制度化、习俗化过程的深入。不依靠民主和法制,国家意志就不能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全面的支持作用,精神文明建设就很难深入人们行为方式和道德标准变革的领域,教育成果就很难得到巩固。一个无法可依、有法不依的社会,肯定是一个思想滑坡、政治****、道德秩序混乱的社会。而要建设一个思想活跃、政治清明、道德秩序井然的社会,首先必须形成依法治国的局面。总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政治资源和重要优势。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和发挥民主法制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促进和保障作用。(二)运用社会主义法制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运用法制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质是发挥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这里边有许多工作要做。我认为,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1、以法制形式确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地位。我们所进行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决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精神生活领域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它是一项长期的战略大计,并将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为了使这项长期性建设真正到位,并得到一贯地坚持,必须以法制的形式把它的战略地位明确和固定起来,使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特别是,从现在到2010年,是跨世纪的14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是实现小康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重要阶段。为了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实现我党宏伟目标的整个过程中充分发挥思想保证、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的作用,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与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交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使之具有法律效力是很必要的。以法制的形式确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原则性规定。它包括许多具体内容,如在处理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关系时应把握哪些基本原则,如何保持全社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保持同步,如何利用物质利益等杠杆对整个社会作出明确而有力的导向,引导好企业、家庭和个人行为,使全体社会成员都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对此,需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使法制关于精神文明建设战略地位的规定具体而系统。2、以法制的强制力保证全社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精神文明建设是覆盖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在制定和实施这个工程中,政府起着主导作用,但不能只靠政府。家庭教育、学校陶冶、社会要求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应与这种建设格局相适应。由于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思想道德建设所要解决的是人的精神世界的问题,所以,对它投入的效益不像物质文明建设那样明显和快捷。针对机制上的这种脆弱性,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更要依靠法制。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也同对物质文明建设的投入一样,它包括政府、企业和个人。我们大体可以作这样的基本分工:离物质生产过程较远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由单个部门和企业无法承担的长期开发及具有较大战略意义的工作,应由政府投入;在与人们的物质生活过程直接相关的领域,应主要靠市场调节下的企业和家庭投入;在介于两者之间的领域,应由政府、企业、家庭共同投入。政府的建设性投入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所确定的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相适应,经常性投入要随财政收入的增加而增长。对企业、家庭和个人在精神文明建设上的投入,在制定法规、规章、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市场机制的作用。总之,要通过法制创造一个政府投入、企业投入、家庭投入相结合,法制、政策导向与市场导向相互补充的精神文明建设投入机制。3、以法制手段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效的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直接目标是净化和完善人们的精神世界。但人的精神世界不是封闭的。意识来源于人的社会实践。现实的社会存在对人们的精神生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解决人们精神世界的问题不能从精神到精神,从教育到教育。必须把教育与管理很好地结合起来,把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通过管理,使人们主动地习惯和适应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在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把思想意识提高到新的层次,进入新的境界。通过持之以恒的严格管理,他律的东西就会逐渐地转化为自律的东西。张家港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之一就是通过《文明市民守则》来严管重罚;新加坡的社会管理也是以严字当头,有力地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效性。就本质而言,实行科学的严格的社会管理,也就是加强民主法制的过程。管理必须在法制的框架和要求下进行,是法制的具体展开。就文化领域来说,管理的目的是繁荣。这与在文学艺术和学术上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不矛盾的。因此,要以科学的严格的社会管理为目标,进一步细化民主集中制和关于人们社会行为的具体法律规定,加大执法力度。各级党委、人大、政府要根据全国全省的建设目标,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和完善诸如公共场所管理、市场契约管理、文化市场管理等方面的法规、规章、制度,以及厂规校规、市民守则、乡规民约等项管理条例,强化对人们社会行为的约束。4、以法制方式规范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广泛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亿万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人民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主体,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只有广泛吸引群众参与,使群众在参与中接受教育,在受教育中发挥创造精神,才能使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持久旺盛的生命力和持续深入的推动力。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单位或哗众取宠,或仅陶醉于小圈子,搞所谓的“名人文明”、“名星文明”、“沙龙文明”等,对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明的要求视而不见、不屑一顾。这种由少数人自己“炒”自己的所谓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显然是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本质特征背道而驰的。为保证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并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必须制定完备的法律和法规体系,对各方面、各阶层干部群众如何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应履行哪些职责和义务,作出明确的规定。整个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都要依法办事,努力坚持“二为”方向。对文化艺术团体深入城市、农村、部队等基层要有明确规定。要把人民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情况作为评价、考核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些领导工作成绩的重要指标。

(三)处理好以民主法制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几个关系1、处理好破与立的关系,坚持重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破与立的关系将贯穿于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个过程。如何处理这一关系,是以民主法制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时必须解决好的一个基本问题。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情况是,随着改革和发展的深入,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正在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取代,与传统的经济体制相联系的旧的思维方式和思想道德正在失去其存在的基础。另一方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思想道德还远远没有建立和确立起来。因此,不论是就科学和教育而言,还是就思想文化战线的情况而言,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矛盾是立而不是破。必须把精神文明建设的着重点放在“立”的方面。重在建设,反映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规律。它要求我们必须紧紧地围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面对改革开放的新情况,着眼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环境,建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范畴,把握其运行规律,并搞好立法、立规。有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立法一定着眼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怎样、能够怎样,并如何保证其实现的问题。如果能够把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思想原则、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确立起来,并使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地遵从,那么,民主法制工作对精神文明建设就是有成绩的。2、正确处理惩罚与引导的关系,坚持重在规范。以法律的手段,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既要讲惩罚,对违法现象严惩不贷,又要积极引导。这两个方面互相影响,互相支持。讲法制,不能没有惩罚。特别是在社会秩序比较混乱的时期,惩罚必不可少。但惩罚并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让人们懂得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因此,搞好正面引导,即加强规范,尤其重要,更体现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性。可以说,以民主法制的惩罚作用促进精神文明属于消极方面;规范引导,告诉人们应该和必须怎样才是其积极方面。有关精神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建设要着重在规范上去加强。对若干属于人们基本行为的问题应通过立法明确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及其后果。在此基础上,要结合实施第三次普法工作,把有关精神文明建设的若干法律法规条文普及到全体社会成员。只要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并认同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规范,整个社会的道德秩序和健康的精神生活就可以真正建立起来。3、正确处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与继承借鉴、创新的关系,实行重在坚持。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经济建设的带动下,已经走出了封闭、半封闭的误区。实践证明,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于精神文明建设中实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难形成势头,但要做得好,即在继承、借鉴和创新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却是很不容易的。目前,从书刊到影视作品,从匾牌到广告,从人的言谈到社会风气,崇洋复古现象随处可见,封建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污染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严重腐蚀,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问题已经比较突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教训一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力度不够,缺乏得力措施;二是不能坚持不懈地抓,缺乏系统性、经常性。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切实实行重在坚持的方针。为此,要坚持不懈地抓教育。正因为精神文明建设是渐进的过程,所以更贵在坚持不懈。既要抓行政管理,也要实行法制规范。要对书刊出版、影视制作、匾牌命名和广告用语,以及人们的交际规则进行严格的管理和必要的立法,确保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方向。4、正确处理普及和提高的关系,坚持重在普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是一个普及与提高辩证统一的过程。如何处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是一个关系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和质量的重要问题。与此相适应,以民主法制手段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也必须处理好这个问题。就法制这一特殊手段来说,普及是主要方面。这是因为,所谓普及,就是要求社会成员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都要做到。只有全体公民都应当做到的东西才能成为法律上的规范。而属于提高性的要求,如发扬共产主义风格等等,则是不能提升为法律规范的。因此,围绕精神文明建设的普及性要求,加强立法,是以法制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要把重在普及作为这方面工作的一条重要方针加以贯彻。坚持重在普及,必须认真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把它内在的基本的规则提升为基本伦理道德规范。这里包括竞争和协作两大方面。从竞争方面说,首先要诚实守信。没有诚实守信,就没有契约,也就没有市场经济;从协作方面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是分不开的,每个公民都应当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见死不救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做人的基本要求。对诸如此类的东西,要进行立法,让人们去遵守。5、正确处理灌输与示范的关系,坚持重在示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学习过程,它是灌输与示范的统一。向干部群众灌输新思想、新观念是必要的。但更要发挥体现新思想、新观念的人和事的示范作用。由于典型人、典型事的教育作用比灌输更生动、更直观、更易接受,所以,在以民主法制手段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应重在示范。所谓重在示范,首先是领导干部、立法人员、执法人员,以及人大代表要率先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遵守道德准则,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树立公正、廉洁、文明的形象,使自己的一言一行就是精神文明。所有国家机关的公务员都要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楷模,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中尽到自己的职责。作为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的共产党员和作为党的得力助手的共青团员,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理所当然地应起先锋模范作用。总之,在党中央和各级党委正确领导下,在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指导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保证和促进作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一定能与物质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结出累累硕果。

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篇3

论文摘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的重要保证。江泽民同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仅继承了邓小平理论中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并且不断地加以创新发展,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的思想;同时,进一步探索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作为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在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创新和发展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

一、江泽民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的思想

作为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江泽民坚持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战略地位的思想,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在新的实践中一再地加以强调,并予以新的发展。2002年,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中,他强调指出:“我们必须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不难看出,江泽民在坚持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战略地位思想的同时。进一步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的角度,从提高文化力、增强综合国力的视角,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反复强调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地位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江泽民不仅坚持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战略地位的思想。而且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的思想。并对这个工程的子系统及其各自的具体内容,也都作出进一步的说明,从而使我们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更为完善、充实和具体化。

在思想政治建设方面,江泽民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老祖宗不能丢”的思想,进一步强调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强调要用邓小平理论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教育人民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的思想,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把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思想,更高地举起了爱国主义的旗帜,把爱国主义教育与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统一起来;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国家越发展,越要提倡艰苦创业精神的思想,从新时期伟大创业实践中概括出64字的新时期创业精神(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并要求全民族在新的实践中大力弘扬这种创业精神;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认真吸取“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的深刻教训,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精神文明建设一项基础性工作和搞好两个文明建设的基本保证,在新形势下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不但提出“越是改革开放,越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观点,而且进一步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政策主张和重要举措。坚持和发展邓小平关于加强道德观教育的思想,提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

在文化教育事业方面,江泽民坚持和发展邓小平关于大力发展教育科学事业的思想,把发展教育和科学作为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要求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强化了科教兴国战略,力求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共识和实际行动;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在充分肯定科学技术对于物质文明建设重要作用的同时,提出“科学技术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的新论断,要求全党和全社会面对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现实,都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的重大作用;坚持和发展邓小平关于繁荣文学艺术事业,提高文学艺术水平的思想,把发展文学艺术等事业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求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创作出更多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的优秀作品;坚持和发展邓小平关于新闻出版要紧密结合中心任务,宣传党的主张的思想,强调新闻出版工作必须坚持党性原则,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建立健全管理机制,着力提高出版物质量。

在社会主义新人塑造方面,江泽民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思想,把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四有”公民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和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坚持和发展邓小平关于特别要教育好青少年的思想,把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视为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特别希望全国各界青年坚持“四个统一”(即学习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在党的领导方面,邓小平同志认为,要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对于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许多宝贵思想,为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党的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江泽民创新和发展邓小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关键在党的思想,不仅进一步阐明了党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替代的领导地位和作用,而且提出了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精神文明建设领导的新思想、新举措。江泽民提出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关键在党,必须全党重视,全党动手,各级党委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必须亲自抓。强调领导干部务必牢固树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强调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反腐败斗争,是我们的重要方针。反腐败斗争,要贯穿于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越是发展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是要坚持和加强反腐败的斗争。各级领导班子要加强廉政建设,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从自身做起。强调要加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宣传思想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强调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这里所说的政治,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核心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我们讲的政治,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讲政治不是简单地重复一些政治口号,而是要与实际工作紧密地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它落到实处。江泽民在坚持邓小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思想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作出的更为全面、更为深入的思考和论述,使人们更加明确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努力方向。

二、不断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

邓小平同志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确定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就是抓住了根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非一日之功,而是要经过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维系要靠全社会共同努力,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各种手段,形成综合效应。在各种维系精神文明的手段中,邓小平同志尤其强调教育和法律这两种手段。他还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作出了积极的探索。江泽民在邓小平探索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认识和探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任务,从许多方面深入而具体地认识和掌握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

1、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相互作用规律。对此,邓小平同志明确阐述了两个观点,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要以物质文明发展为基础;物质文明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推动和保障作用。因此,他一再主张,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根据邓小平的这些基本观点.江泽民,一方面强调了物质文明的基础性作用,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有物质保障。另一方面强调了精神文明的反作用,明确提出越是集中力量发展经济,越是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就越需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以保证物质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江泽民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了哪一手都不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缺了哪一个文明的发展都不成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邓小平同志坚定地认为,这个指导思想只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根据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江泽民毫不动摇地坚持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思想的观点,并予以进一步的发挥和发展。江泽民在多次讲话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党的十六大则将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而这一重要思想正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把“三个代表”写在党的旗帜上,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更加明确、更加充实,也更加科学。

3、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继承发扬优良传统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发展规律。江泽民多次指出,要积极吸收我国历史文化和外国文化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坚决摒弃一切封建的、资本主义的文化糟粕和精神垃圾。当前在这个问题上,要特别注意反对那种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崇洋媚外的思想。他特别强调指出,我们讲继承、讲借鉴,目的是通过继承和借鉴,使民族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1世纪的文化创新,必须是20世纪即已在中国存在的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外来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文化传统这三者之间的创造整合。只有促进三大传统的良性互动,才能更好地开掘我们的文化资源,寻找新的价值领域,建立并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宝库。中国文化一定能以博大的胸怀迎接汹涌澎湃的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走向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的世界。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将成为我们党在21世纪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目标。

4、正确认识社会主叉精神文明建设以立为本、重在建设的规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他对此作出过许多论述。。他强调,抓精神文明建设,要从具体事情抓起。他还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提出不能认为只要破字当头,立就在其中了。江泽民坚持运用并创造性地发展了这一思想。反复强调,从中央到基层的各级党组织,都必须贯彻重在建设的方针。并且指出,重在建设就是着眼于创新和发展;立足于引导和教育;着力于探索规律,建立机制。

三、江泽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他提出要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上来,表现在他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内容的系统思考和全面论述上。

1、江泽民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系到21世纪宏图的全面实现,关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中华民族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全党必须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重大意义,要经常讲,反复讲。两个文明建设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成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出“发展是硬道理”,内涵是全面的,物质文明的发展要搞好,精神文明的发展也要搞好,这才是真正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提出必须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要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什么时候都必须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做到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既促进经济的发展,又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经济越发展,物质生活水平越提高,越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2、江泽民强调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②这样高度重视和精辟阐述民族精神,把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战略任务提出来,在党的文件中是第一次。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文化民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必须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必须具有世界眼光,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文化建设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3、江泽民强调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鼓励不同学术观点、艺术流派的争鸣和切磋,提倡同志式的批评与反批评,鼓励创造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

4、江泽民强调:“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①重视科技和教育,发展科技和教育,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他将教育创新提到了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同样重要的高度,认为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极为重要的基础工程。教育系统是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应该为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带头、示范和辐射的作用。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始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提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也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5、江泽民提出精神文明重在建设,重在加强管理。应当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加强理论队伍建设。建设包括管理,管理促进建设。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对那些错误东西不能不管不问。在大的是非面前,宣传思想文化部门要坚持原则,提倡什么、允许什么,限制什么、反对什么,必须旗帜鲜明。江泽民还强调我们一方面要大胆学习和借鉴外国的一切好东西,一方面又要坚决抵制腐朽的东西,抵制资本主义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强调在思想文化教育部门和所有从事精神产品的生产或传播的企事业单位,都必须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在这个前提下讲求经济效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正确结合。他还提出精神文明建设要同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相应地增加投入,在财力上给予支持,为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必需的物质保障。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就要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求深入持久地开展文明家庭、文明单位和军民共建、警民共建等群众性活动,搞好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的建设。把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到城乡基层。要运用日益发展的大众传媒和各种文化设施,开展健康有益、积极向上、形式活泼、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在参与中受教育。

6、江泽民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应当有繁荣的经济,也应当有繁荣的文化,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文化建设,不仅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文化建设,首要的一条是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马克思主义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当代最科学、最先进、最革命的理论,它既以先进文化为基础。又是一切先进文化的旗帜。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宝贵结晶和伟大代表。如果动摇或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全党和全国人民就会失去共同的思想准则;如果在意识形态领域搞指导思想上的多元化,就会导致思想混乱和社会动荡。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是我们党在2l世纪坚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先进方向,创造性地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政治保证。

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篇4

关键词:国企;精神文明;重要性;问题;措施

一、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

党的十报告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为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为此,我们必须对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有深刻的认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为企业和谐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环境、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1、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实现小康社会的根本目标

党的十报告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要求我们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文明、精神文化、社会进步、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因此,党员应高举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理论联合实际。

2、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提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不仅要经济与精神文明相适应。同时也应弘扬我国文化理想,高举文化旗帜,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强国,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必须坚持不懈地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教育广大干部群众,弘扬振兴中华民族精神。

3、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动力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因此,必须继续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战略,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物质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体现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部实践中,才能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要通过精神文明建设,教育和引导全国人民,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环境,敢于迎接各种挑战,经受任何风浪的考验,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努力实现中国梦。

二、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些问题

1、理念主体不突出

现阶段,部分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理念不清晰,主体也不明确。除此之外,政治色彩也太过浓重,这对于企业的塑造是非常不利的。我国企业在企业文化的塑造方面有两方面的问题:语言不够精炼,政治色彩太过浓重;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理念设计存在不足之处。

2、定位基础不稳定

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定位基础不够稳定。在计划经济期间,企业属于我国单位,自身具有垄断性,会受到区域性的限制,市场范围也较小,由此导致了国有企业竞争意识不强,缺乏市场定位,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没有必要存在。其次我国企业由于发展滞后,且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导致企业改革被动进行,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

3、人文基础薄弱

企业没有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没有将人才资源当做竞争优势来看待,对于人才素质的开发也不到位。对于员工专业技能、价值观以及道德观的培养和开发不重视。现阶段,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企业不重视人才的开发,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企业需要改变自己的管理理念,将人才从原有的人力资源中独立出来,给予他们权力和义务,人才才能够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4、理解误差

部分企业将实施“形象工程”与企业文化混为一谈。“形象工程”通常不分重点,各种活动都会尽力参加,浪费了大量的资源,效果也不突出。不仅如此,一些企业在“形象工程”中经常有攀比,认为在资源条件上具有优势就能够帮助企业提升想象。不计效果的进行轰炸式宣传,脱离实际。

5、认识不足

部分企业通常会将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混为一谈,认为思想政治可以代替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且认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就是维护党群关系。在思想上的认识就是错误的,企业精神文明建设途径出现错误,对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建设造成不利影响。

三、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措施

新时期,只有正确的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对企业精神文明建设进行加强。

1、注重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培育。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是现代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代表支柱,为提升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形象,应当积极开展宣传工作,使员工将身边的典型事例通过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式表达出来,使员工正确理解并主动接受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2、以人为本,发挥员工才能。企业想要建立优秀的精神文明,就需要从人文方面进行改革。现阶段企业注重的是人才的价值,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更加注重人才因素,提倡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提高员工的素质,使员工更好的为企业文化塑造服务。

3、突出企业自身特色。企业想要成功,不仅需要受到员工的喜爱,更要受到消费者的喜爱。消费者选择企业的服务,在某种程度上说,是选择了企业精神文明。因此企业必须要做出自己的特色,反映出企业的内涵和形象,尽力得到员工和消费者认可。

4、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理念独特。企业应当与时代的主体相吻合,也要与企业精神文明底蕴相结合。如人寿保险就是从我国传统文化中吸取了经验,从儒家思想中的“仁者爱人”中提取出“成已为人,成人达已”作为自身的企业文化。企业也应当结合自身企业的特点,与时俱进,提炼独特的理念。

5、正确的定位。企业想要把企业文化塑造的成功,就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目前我国市场上的竞争通常同时综合能力的竞争。企业想要建设企业精神文明就需要从市场定位以及价值取向为准,找出属于自己的道路,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张建忠.新时期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方法探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5,(8):149-150.

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篇5

关键词:企业文化体制改革精神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

前言

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实际工作中,必须加快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步伐,加快业务的步伐,发挥其自身的最佳效能,进一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现今,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越来越受到我国企业的瞩目和关注。那么,如何有效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这是当前摆在企业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这里就针对文化体制改革下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进行一番探讨。

一、以企业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正确的方向

从企业实际情况来看,由于职工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在思想文化、观念、心理和社会活动等方面出现多样性的认识,这在社会主义阶段将是长期存在的。我们不能由其任意发展下去,而要始终坚持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坚持方向引导,把职工的思想统一到企业共同理想、目标上来,促使其长期健康发展。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我们必须坚持以企业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理念,紧密结合职工的思想实际,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建立一个良好的业务领导班子。其次,必须树立正确和符合时展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重视优化企业精神文明环境建设,并不断强化党组织建设,以确保监督服务职能的真正发挥。最后,要正确处理国家、企业、职工之间的利益关系,时刻关注职工的生活和工作状况,并将企业价值观渗透到职工的各个方面,以此来影响职工的行为规则,使企业的每位职工和行为导向具有一致的标准,从而使所有职工自觉与企业共发展、共命运,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持续改善和不断增长。

二、坚持以人为本,提升职工素质

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中,要切实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确立科学的以人为本理念,通过科学有效地设计载体,把精神文明建设与职工群众紧密联系起来,充分激发职工的热情,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凝聚职工的事业心和创造力。二是注重把精神文明建设的着眼点放在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上,不断促进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强化,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群众基础和生命力。概括说,就是要始终把着眼点放在与职工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上,从具体环节抓起,以促成精神文明建设的更大发展。

三、注重全方位建设,落实各项工作

基于文化体制改革下,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决不是某个部门的事,而是所有职工的共同责任。具体地说,要使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真正从单方位走向全方位,首先,从体制上必须配套和理顺。坚持实行由党政工团主要领导组成的精干、高效、多能的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分工负责制,使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落到实处。其次,在实际操作上,企业应根据诸如组织、纪检、宣传等部门的职能优势,围绕发展目标,强调各部门的工作,促使职工共同努力,并按照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总体规划发展要求,由各部门牵头来具体贯彻实施,使其切实承担责任,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最后,在企业活动的形式上,必须动员所有职工积极参与,这样才能寓企业的精神文明在生产经营全过程之中,促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真正落到实处。

四、重视“软硬”建设的结合,调动职工积极性

在文化体制改革下,企业的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又可以分为“软件”(思想道德、文化领域方面的引导教育)与“硬件”(企业思想文化教育所需的一定环境建设),一般而言,“软件”建设相对资金投入较少,而“硬件”建设需要投入一定资金才能实现。目前,有许多企业都出现重“软件”轻“硬件”的现象,认为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并不需要花费资金,或投入的资金微不足道;同时也极少去考虑对职工的福利设施建设、企业环境的建设等等。可以说,“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十分不协调。这种精神文明建设的“软”和“硬”不协调的问题,致使职工群众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向心力和积极性,严重阻碍了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向一个更高层次的发展。为此,必须加以改进和完善。具体来说,要切实把握好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就必须注重“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相结合。这样才能不断地激发职工的文明意识,使广大职工的道德情感随着优美环境的形成而得到不断升华,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基础,最终实现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的目标。

五、结束语

基于文化体制改革下,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内容越来越丰富,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重视自身的企业精神文明建设。要在针对出现的各类问题的基础上,全面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以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具体地说,企业要时刻掌握工作新动向,进行新思考,敢于研究新情况、提出新建议,做到工作有步骤、有程序、有内容、有检查、有考核,并不断提升职工整体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更好地深化企业文化体制改革,更好地为企业长期发展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范钢琴.现代企业制度下的精神文明建设[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省直分校学报,2006年第1期.

[2]梁西忠.加强和改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方法与途径[J].理论学习,2005年第2期.

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篇6

中【关键词】电网基层;党建;精神文明建设

电网基层企业要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发挥“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党的十精神所取得的成果,将党建以及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在一起,构筑自身企业文化体系。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电网基层企业的党建以及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一定的空白性、滞后性,其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电网基层企业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1.主观问题

⑴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意识淡薄

近年来,电网基层企业党组织围绕着企业党建工作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的思想路线探索企业党建及精神文明建设机制。但是,电网基层企业的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依旧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一方面,大部分企业领导认为企业最终的目的是追求最高的经济效益,精神文明建设只是追求经济效益的辅工作。他们并没有认识到党建工作对于企业提升软实力、服务群众所带来的良好效应。另一方面,基层企业的党组织领导不重视党建以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部分党组织领导认为自己不受重视,工作开展受到阻碍,对于党建工作与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抱有敷衍的态度。

⑵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队伍落后

电网基层企业为全民提供电力服务,其生产经营任务较为繁重,难免会出现重行政、轻党建的现象,造成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队伍落后。一方面,忽视对党员理论素质的培养。党建工作中,大多只是对党的思想进行集中性的学习,通过书写党员思想汇报考核党员的知识理论素养。但是,党员对于思想汇报大多采取网络摘抄的方式敷衍了事。另一方面,忽视了党员的思想道德建设。

2.客观问题

⑴党组织建设不完善

党组织建设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好坏与否。电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是党组织工作制度不健全。在党组织工作当中,通常会出现工作制度不健全的现象。二是党组织人员配备不完善。由于基层企业党组织的工作量不是太大,因此其人员配备往往较少。三是党组织监督体系不完善。党建工作是企业软实力建设的核心,电网基层企业缺乏对于党建工作的监督体系,这也是造成党建队伍综合素质不高的原因之一。

⑵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形式单一

由于电网基层企业对于党建活动的投入较少,导致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动形式较为单一,通常情况下党组织部门采用理论知识培训的方式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但是理论知识往往较为晦涩、枯燥,员工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抵触情绪,认为这些理论知识与自身发展无关,只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好。这种思想的存在不利于企业凝聚力的产生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影响企业经济效益。

⑶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执行力较弱

目前,由于许多基层的党员精神文明素养欠缺,理论和实践都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导致党建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只停留在宣传和教育层面,缺乏真正的实践,造成时间和教育资源等方面的浪费。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没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没有得到执行也就没有令精神文明建设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加强电网基层企业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措施

1.主观问题之对策

⑴强化基层电网企业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意识

电网企业的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关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企业形象的树立,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企业应该强化电网企业决策层和管理层精神文明建设意识。作为关乎社会主义国家国计民生的电网企业,必须强化他们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在对电网基层企业管理层强化精神文明建设意识的同时,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强化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认识,让他们学习国内外企业文化建设的典范从而认识到企业的软实力也可以创造价值。此外,定期对电网企业的基层党组织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以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和能力。还要对阻碍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行为进行教育和批评,并督促其及时整改,以保证电网基层企业的员工具有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意识。

⑵提高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队伍整体素质党建和精神文明队伍建设往往关乎电网企业的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效果,因此要加强党建和精神文明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吸收优秀的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专业人员,并改善他们的待遇和升职的机遇,使得他们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保持对于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经常对基层电网企业主管党建和精神文明工作的员工进行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教育,使得他们保持在思想上的先进性。主管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员工要坚持以身作则,首先保证自己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作风上符合党员的要求,以起到真正的模范示范作用。

2.客观问题之对策

⑴健全党组织建设

基层电网企业要建设健全党组织,通过各党组织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对电网基层企业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建言献策,并以此为契机保证电网基层企业能够安全运营,使得基层电网企业的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的作用,以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企业的发展,以企业的发展再推动企业社会效益的实现。一方面,完善党组织工作制度。电网基层企业根据各种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需求完善党组织各方面工作制度,使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有章可循。另一方面,建立相应的监督机构,监督企业党建工作以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反馈工作结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⑵开展多种形式的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动

企业应当改变陈旧的以说教为主要形式的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开展生动活泼的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一方面,加大对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资金投入,购置相关的设备。另一方面,拓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视野,搬出理论课堂。企业用切切实实的行动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与群众拉近了距离,使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形式生动活泼起来。

⑶强化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执行力

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质是要树立电网企业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与时俱进的行为风尚,是要具体落实到行动上来的。因此,要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施情况进行考核,建立严格的执行和监督制度,并完善相关的奖励和惩处制度,真正促进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施,而不是只停留在宣传和教育层面。

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电网基层企业,必须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和为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的意识,必须将提高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举,以保证企业的良性的发展,真正做到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同社会效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篇7

从国家角度来说,“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是密切相关的;从企业角度来说,文化建设对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指导性作用,能够带领企业走向快速发展之路。新时期国家对企业文化建设提出明确要求,鼓励广大企业落实文化建设方案,从多个角度提出精神文明改革对策。因此,企业要结合自身经营实况,提出符合战略改革机制要求的方案。

一、企业文化内涵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文化建设是企业经营改革重点,按照内部经营需求编制人力规划方案,有助于提高精神文明的综合利用率。为了摆脱传统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以文化建设机制为中心,编制切实可行的文化建设方案,有助于实现精神文明改革的可持续发展。据此,本文展开研究。企业现代化改革阶段,要普遍关注精神文明战略调整与控制,坚持人才第一的发展理念,从多个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文化建设体系。结合文化建设机制提出改革对策,体现了文化建设的先进性与实效性。

二、推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要点

(一)奖励制度

“创新化”转型是文化建设对地方经济的必然要求,要结合“文化建设”平台完善区域规划平台,进一步落实地方经济发展与改革策略。没有精细化管理是无法准确的对风险计量,全行由上至下贯彻风险量化的重要性,并采取了多种奖励机制鼓励完善数据信息,有效合理的计量是推广文化建设的前提。企业作为区域性股份制企业,近几年正逐步完善企业管理会计体系,并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工具和管理方法,文化建设作为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础建设已经稳步展开。文化建设转型是企业服务优化的必然要求,结合“新常态”视角下,对文化建设服务改革提出指导方向,有助于实现企业经营效益增收。

(二)考评制度

当前,企业从规模经营转向价值经营的过程中,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通过改变考核机制进行约束,企业在借鉴国内外企业实践基础上,尤其是在国内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中普遍坚守的原则上,构建更为切实可行的精神文化改革模式。基于精神文明管理指导下,由传统的关注利润转向关注利润和风险的平衡,这对企业在文化建设体系的建设中产生了较大影响。新经济体制改革趋势下,企业文化建设服务必须转型与创新,才能体现出考评制度改革的先进性,为企业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机制。面对传统考评模式存在的不足,要构建更为全面的考评服务体系,从而提高考评规划与发展水平。因此,企业要结合考评服务存在的实际问题,做好人力、物力、财力等分配关系。

(三)升级制度

面对早期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要吗落实人才规划与改革方案,从文化建设角度实施管理决策,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人才建设活动,维持整个管理机制的可调度性与可发展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行业经营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坚持对企业实施综合内控管理是提高收益的保障。“文化建设”是企业经营阶段的内控构成,其要在某个周期之后才能兑现,因而要重视文化建设的风险控制。在市场经济不断快速发展的今天,经营环境越来越复杂,全面完善文化建设服务机制,有助于提高企业内控管理效率,实现文化服务模式升级与转型,带动经济产业规划与发展。

(四)创优制度

坚持创优企业,树立创优思想,开拓创优平台,这是当代企业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原则,也是提高区域经济战略改革的重点。为了提高精神文化建设内涵,要从多个角度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案。“精神文明”是企业长期规划与发展的根本,按照文化建设体系建设要求,全面落实文化建设机制与管理对策,体现了精神文明改革建设的发展性。同时,实现精神文明信息化、效益化、持续化等发展目标,全面实现地区精神文明产业信息化转型与发展目标。结合新常态理念,分析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总结了造成这些问题的具体原因,提出符合企业发展趋势的文化建设模式。

三、新时期文化建设创新对策

(一)整合管理模式

面对精神文明信息化改革趋势,地区要构建新型战略模式,精神文明开始建立“人才信息化”技术创新模式,坚持技术创新战略依旧是各个地区精神文明经营改革的关键任务,积极完善技术创新对策是精神文明经营管理的重中之重。整合管理模式中,需将文化建设部门的部分职能(如招聘、?t工晋升和降级、绩效考核等)进行弱化,使之向直线管理部门回归,由直接部门直接管理,重新整合于直接管理部门的一般管理之中。

(二)分化管理模式

新时期全球进入经济扩张时代,精神文明要保持着先进的战略模式。当前,“个性化”服务体系尚未健全,精神文明销售模式达不到客户满意度标准,阻碍了精神文明与大型精神文明客合作流程的执行。由于“文化建设”尚处于推广阶段,国内地方企业运营还存在诸多问题,导致网络化平台失去了可操控性。分化管理模式中,将文化建设部门的某些职能进行分化,使之进行社会化运作。

(三)发展管理模式

除去回归了的和社会化了的职能外,文化建设部门的其他职能就必须强化。如通过制订适当的精神文明政策影响和引导员工行为;为支持组织文化和实现组织变革提供保障;通过参与组织的战略决策和对员工职业生涯的设计与开发,实现员工与组织的共同成长和发展等。我国地方经济步入信息化改革阶段,以“文化建设”为平台的发展模式,实现了人才布局与调度系统的升级改造。针对“文化建设”经济战略存在的问题,要采取针对性的技术改革方案,构建符合地方企业建设的可行性对策。

(四)激励管理模式

人才是商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先进模式,凭借“文化建设”优势可以实现市场战略优化,带动地方经济收益持续增长。知识经济时代,建立“以能为本、按知分配”的体系是文化建设的大势所趋。作为实现精神文明资本化的有效途径,股权激励成为越来越多非上市公司激励核心人才的战略举措。“文化建设”促进了文化建设发展,对地方经济战略转型提出严格要求,把握文化建设经济趋势是地方经济转型的重点。面对文化建设对地方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政府及企业要构建协调性的战略模式,为地方经济转型与发展提供指导方向。

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篇8

论文摘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仅要求物质文明有一个大发展,而且有赖于精神文明大发展。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思路、新办法.进一步开创新形势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对于我国跨世纪宏伟蓝图的全面实现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1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主导地位

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问题,即以什么理论做为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精神支柱问题。毫无疑问,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确立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的主导地位,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这是《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早已确定了的。因为我们要建设的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进人新时期以来,在我国曾经几度泛起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极力主张全盘“西化”,这一思潮的影响至今并没有完全消除。因此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搞多久,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和教育就搞多久。资本主义性质的西方精神文明不能成为我国社会主义l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导思想,封建主义性质的儒家思想也不能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导思想。有人鼓吹“儒家理论应取代马列主义,恢复其历史上固有的崇高地位,成为当今中国大陆代表中华民族生命与民族精神的正统思想”,这是极其错误的。所以说,当代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只能以社会主义为旗帜,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决不能搞“西化”而倒退到资本主义,更不能搞“儒化”而倒退到封建主义。

2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为首要任务

既然马列主 义 、毛 泽东思想 、邓小 平理论是我们的精神支柱,那么就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努力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而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则是首要任务。 

在千变万化 的世界 中,有些人受 到最大冲击是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而抵御这种冲击,坚定理想、信念的最有力武器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邓小平理论。理论出信仰,信仰扎根于理论。解决理想信念问题,最主要靠理论力量。只有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才能使我们增强战斗力,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更好地肩负起伟大历史使命。当前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必须靠加强思想理论建设才能更好地得到解决。我们要将思想统一予邓小平理论上,用这一理论来指导解决精神文明建设中长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克服“一手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全面协调的发展。 

3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 

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篇9

论文摘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仅要求物质文明有一个大发展,而且有赖于精神文明大发展。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思路、新办法.进一步开创新形势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对于我国跨世纪宏伟蓝图的全面实现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1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主导地位

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问题,即以什么理论做为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精神支柱问题。毫无疑问,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确立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主导地位,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这是《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早已确定了的。因为我们要建设的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进人新时期以来,在我国曾经几度泛起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极力主张全盘“西化”,这一思潮的影响至今并没有完全消除。因此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搞多久,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和教育就搞多久。资本主义性质的西方精神文明不能成为我国社会主义l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导思想,封建主义性质的儒家思想也不能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导思想。有人鼓吹“儒家理论应取代马列主义,恢复其历史上固有的崇高地位,成为当今中国大陆代表中华民族生命与民族精神的正统思想”,这是极其错误的。所以说,当代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只能以社会主义为旗帜,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决不能搞“西化”而倒退到资本主义,更不能搞“儒化”而倒退到封建主义。

2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为首要任务

既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我们的精神支柱,那么就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努力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而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则是首要任务。

在千变万化的世界中,有些人受到最大冲击是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而抵御这种冲击,坚定理想、信念的最有力武器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邓小平理论。理论出信仰,信仰扎根于理论。解决理想信念问题,最主要靠理论力量。只有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才能使我们增强战斗力,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更好地肩负起伟大历史使命。当前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必须靠加强思想理论建设才能更好地得到解决。我们要将思想统一予邓小平理论上,用这一理论来指导解决精神文明建设中长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克服“一手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全面协调的发展。

3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

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篇10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精神文明

1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重要工作内容。没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就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也不是全面发展的农村小康社会。

1.2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内在需求农村现代化绝不仅仅是一个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及其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的过程,它是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与全面进步,是农村文明秩序的建构。农村现代化的重点和目标要放在农民现代化上。农民现代化是农村现代化的核心。而农民现代化的实现,既取决于每个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又取决于农民的整体状态。因此,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优化农村社会人文环境,是农村现代化的内在需求。

1.3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巩固党的意识形态在农村占主导地位的需要在文化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各种思想意识冲击着人们的头脑。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和发展农村先进文化,用积极向上的文化去占领和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把宣传引导群众与热情服务群众紧密结合起来,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扎实有效地推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

1.4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精神文明建设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保证:第一,要为新农村建设打造共同的理想基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不仅需要强有力的党的基层组织、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还需要共同的理想信念。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就是要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引导农民、凝聚农民、团结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聪明才智。第二,要为新农村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伟大事业,离不开对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激发,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的培养。要提高农民群众的素质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抓好道德品质的培养,树立诚信意识。要抓好科学技术的普及工作,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的收入。第三,要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文明的生活方式。文明的生活方式多种多样,村容整洁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并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较大改善,农民的精神需求也逐年提高,求净求美的愿望逐渐强烈。要坚持为农民服务的思想,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

2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总体落后首先,农村文化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其次,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薄弱,农民政治观念淡化。

2.2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当前造成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资金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农村基层干部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愿在这方面有所投入外,更主要的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投入主体单一,上级政府一般没有专项资金投入,而目前农村集体经济普遍薄弱,无力投入。尤其是农村取消农业税以后,绝大多数基层政府财政是捉襟见肘。由于资金严重不足,农村一些文化娱乐场地就形同虚设。

2.3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组织不够完善首先部分农村干部自身整体素质较差,对农村精神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引导不够得力。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在群众,而关键在干部。作为文化建设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实践者,农村干部的行为直接影响农村文化的发展。其次,农村文化建设队伍滞后,基层组织缺乏战斗力、凝聚力。当前,农村文化建设队伍不同程度上存在人才流失、人员素质不高、后继力量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必然导致基层文化组织缺乏战斗力、凝聚力,严重影响农村文化建设。

2.4农村深受各种落后文化的侵蚀第一,封建迷信思想死灰复燃。第二,有些农村地区家族文化、宗族文化等封建文化有所抬头,宗族势力已经干扰了地方基层政府管理,有的甚至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第三,西方的一些腐朽思想,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在农村逐渐蔓延,有的农民开始怀疑甚至否定我国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对公益事业不热心,集体主义思想有所淡漠。这些思想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格格不入,严重阻碍了农村社会的快速发展。

3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对策

3.1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占领农村文化市场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建设先进文化的根本思想保证,才能有效抵制和消除各种落后、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保证农村文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才能创造性地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2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建设,着力培养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实施者。“建设物质文明关键在党,建设精神文明关键也在党”。近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精神文明建设“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仍很突出。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如果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精神文明建设就会失去动力而停滞不前或者偏离正确的方向。

3.3加大政府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精神文明当然离不开资金的投入。为此要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项目要纳入长远规划,其基建投资应在各级投资中占有一定的份额,以巩固文化、教育、宣传、广播、电视、电影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阵地。中央政府在精神文明的投入上要有所区别,贫困落后地区应该有特殊照顾。各地方政府也要拿出一定的资金,采用以奖代补的形式,重奖精神文明建设搞得好的地方、部门。这不仅能弥补基层投入的不足,又能调动基层干部抓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

3.4进一步搞好制度建设,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真正做到“有章可循”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把教育引导与管理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制定符合法律、切合实际、体现民情的各种村规民约,同时要建立和完善村民自治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把村务活动和对农民群众的日常行为管理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以此保证和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3.5以满足农民精神文化为前提,大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各类群众文化,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繁荣农村的文化生活要依托各种活动,要形成长效机制,不断开拓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最突出、最有影响的是开展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以创评星级文明户、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形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通过组织“五好家庭”、“致富能手”、“敬老好儿媳”、“十星文明户”、“文明村镇”、“文明小康村镇”等的评选,以评促创,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创评之中,实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

3.6要充分发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的作用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带动和示范,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复员退伍军人、回乡青年和先富起来的村民,是农村中思想文化素质较高的一部分。他们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带头人,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他们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教育并鼓励他们为精神文明建设树立榜样,正确引导他们在帮贫济困、助残行善、尊老爱幼、团结邻里、遵纪守法等方面为群众做出示范和表率,努力为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通过他们来带动身边的群众和广大农民。这样,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在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姚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10).

[2]彭幸国.简论农村精神文明的载体建设[J].前沿,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