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人口老龄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2:49

简述人口老龄化篇1

关键词:老龄问题;老龄统计调查

老龄统计调查是围绕老龄问题展开的专项统计调查[1]。老龄统计调查本质上属于人口统计调查,但是在统计调查对象上,虽然主要是老年人,但是还包括老龄工作组织、涉老组织机构、养老服务及其福利设施等,因此老龄统计调查既有一般人口统计调查的特点,也有其特殊之处。老龄统计调查涉及的统计调查理论、方法和资料分析的统计技术,与其他成熟的调查研究有相同之处,因此老龄统计调查的研究可以借鉴一般的统计调查技术和经验。老龄统计调查制度应当属于部门统计调查制度。从2004年起,老龄事业统计表纳入国家民政部民政事业统计制度。

1我国老龄统计调查的发展概况

我国老龄统计调查是伴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而逐步兴起的。1982年以前,我国政府还是没有正视老龄问题的存在,因此没有老龄统计调查正式称谓。1982年,我国应邀参加第一届联合国老龄问题世界大会,政府开始重视中国人口年龄结构转变的后果――人口老龄化问题,老龄问题和有关老龄问题的调查研究开始得到认同和重视。在老龄统计调查开始流行之前,我国老年人的资料主要来自人口普查、人口抽样调查和户籍统计资料,专门的老年人调查并不多见。1982年,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成立,之后各省市县老龄工作机构也相继成立。专门老龄工作机构的成立直接促进了老龄统计的发展。1989年,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成立。调查研究作为该中心的一项基本科研职能和任务,相继进行了多项有关老年人口的专题调查,并建立了老年人口信息数据库。2000年以来,各省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出于宣传和开展老龄工作的需要,相继创办了自己的老龄工作刊物,有关老龄工作、老年人问题的调查论文亦是其刊登的重点。

2我国学者对老龄统计调查研究探索

当前有关老龄统计调查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专门研究老龄统计调查的书籍极少。从目前比较有代表的研究成果看,1992年,莫龙编著《老年人口统计学》,比较系统地研究了老年人口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口径,但此书的局限性在于人口学研究的视角,没有涉及老年社会经济、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方面的指标体系的研究;2002年,李宝库主编的《新世纪老龄工作实用全书》,其中由徐勤撰写的“老年统计调查工作”一章,介绍了80年代的我国已有的老年人口调查概况;2003年,徐勤在《老龄统计指标体系初探》一文中,论证了老年统计工作的意义和建立老龄工作指标体系的必要性,以及初步地构建了老龄统计指标体系的框架和统计指标的口径;2004年,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编的《老龄工作指标体系》和《老龄工作指标手册》两本书中,比较详细地勾勒了老龄事业、老龄工作、老年人口等统计指标体系以及老龄信息管理等框架。2004年,源于此两本书中的部分表格已被国家民政部采用,已经成为我国老龄事业统计数据的主要来源之一[2]。2002年~2006年期间,华龄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老龄工作年鉴》中,收录了部分省市的老年人口、老龄事业、老龄工作的调查数据;2003年和2009年,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分别出版了“中国城乡老年人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数据集”、“中国城乡老年人状况追踪调查数据集”。这两本数据集全面地展示了我国城乡老年人口基本生活状况方面的数据。

3我国老龄统计调查实践和研究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第一,老龄统计调查的概念、任务和作用尚未得到社会认可。除我们这些处在老龄工作系统的研究人员和工作人员外,老龄统计调查在国内尚未得到广泛的认同。有学者至今没有区分老年人调查和老龄统计调查。我们认为老龄统计调查应指老龄工作机构、老龄科研机构、老年学会/协会、从事老龄问题研究的学者个人等,为了解老龄工作状况或老年人口状况而组织的专题统计调查活动,而不仅是老年人问题调查。

第二,老龄统计调查与老龄调研不分。老龄统计调查不同于老龄工作调研。老龄工作调研主要是通过访谈、实地考察和听取工作汇报方式,了解老龄工作情况或老年人生活状况的工作方法。老龄统计调查特指以普查或抽样手段,通过调查问卷专门收集老龄工作情况或老年人生活状况的社会调查方法。

第三,老龄统计调查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调查没有得到系统的研究。20多年来,老龄统计调查报告数以千计,但是我们发现可能由于问卷设计不科学、未使用科学抽样方法、调查实施不严谨、数据分析的粗略以及调查报告撰写的不规范等原因,相关论文的质量存在瑕疵。其根本原因在于老龄统计调查作为人口统计调查的新分支,其理论研究和调查经验的总结还不够。就已经发表的众多调查分析报告看,还普遍存在以下需要规范的问题,诸如统计口径、统计时点、资料来源、计算方法、预测参数、指标定义等等。

第四,与国外在老龄问题方面的调查所涉及的调查丰富内容比较,国内有关老龄统计调查内容还比较浅薄,调查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简单。2000年,徐勤在《中国老年人口问题调查概要》一文认为,中国老年人口问题调查对老年人口各方面问题产生的社会、经济、文化、意识等背景了解不够;对老年群体中的特殊群体调查少,如高龄老人、长寿老人、孤寡老人、老年妇女、少数民族老人、贫困老人[3]。2001年,陶立群在《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对老龄问题的调查研究综述》一文中,认为与国外老龄问题调查比较,中国老龄问题调查缺乏专题性的、深入的、高层次的、动态追踪调查[4]。从《老龄问题研究》(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办)刊登的调查研究报告看,使用比较复杂的统计分析方法极少数,绝大多数论文仅仅是简单的统计描述(列表形式)。进入21世纪后,我国老龄问题显性化,同时与国际组织、发达国家学术交流日益增多,国内的老龄统计调查频次急剧增多,内容也趋于丰富,调查方法和技术不断提升、多元化指标体系走向完善。

4我国老龄统计调查研究方向

由于中国老龄工作的管理体制的特殊性(综合、协调、监督涉老工作部门联合体制),直至2004年才建立全国性的老龄事业统计调查制度。目前我国取得的老龄统计调查研究成果,虽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为构建全国性的、统一的老龄事业发展指标体系奠定了基础性的技术和理论基础,但是在人口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人口老龄化态势监测指标、老龄事业发展评估指标、老龄工作考核评估指标研究,以便建立老龄事业信息支持系统和老年人生活质量综合监测和评价体系。2010年1月,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启动了“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项目”,首次提出要加强老龄事业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这是加强我国老龄统计调查研究的新推动力。

参考文献:

[1]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对“老龄问题”进行了表述,即由人口老龄化而引起的社会经济问题,包括各种影响到老年个人的问题以及与人口老龄化有关的问题,前者为人道主义问题,后者为发展方面的问题。

[2]中国人口年鉴(2004年),2003年中国民政事业发展概况“九、加强老龄工作,启动老龄事业统计指标体系”,中国统计出版社。

[3]徐勤,中国老年人口问题调查概要,老龄问题研究,1990年第4期。

[4]陶立群,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对老龄问题的调查研究综述,清华大学老年学研讨会主题报告,二十一世纪的挑战――银发中国:中国老年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会议报告来源:省略/zjlt-t62.htm。

简述人口老龄化篇2

陈传书

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民政部党组成员,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中国老龄协会会长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由于受到人口发展类型转变的影响,导致我国老龄化发展趋向比较特殊。去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经突破两亿。未来二十年(2014年到2033年),我国老龄人口总数将翻一番,平均每年增加老龄人口1000万,这一阶段,是老年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一个时期,这二十年增加两亿人口。因此,2030年之后,我国必须应对老龄化高峰到来的各种准备。这也是一个战略任务。

随着老龄化带来一些变化,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不可避免地带来深刻影响。这些特点有以下方面:第一个特点是未富先老。我们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老龄化的速度超越了我们的经济发展阶段,物质基础就显得相对薄弱;第二个特点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叫做未备先老。发达国家的老龄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法国用了一百多年,英国用了四五十年,我国只需要短短二十五年左右。由于老龄化发展速度快,使得保障制度以及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都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第三个特点就是抚养比高。从人口结构上,到本世纪中期我国60岁以上人口的比例将达到35%。还有两个因素也很特殊,一个是我们健康水平的问题,简言之叫做未老先病问题。由于身体状况比较差,自然退休年龄就早,这个问题又和未老先退问题联系在一起。

还有一个特点是家庭养老功能严重弱化。特别是一亿多的独生子女家庭抚养负担问题很突出。

面对上述现状,目前中国养老事业亟待解决的短板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老年护理保障制度尚未定型,需要重点关注。由于护理保障制度的缺失,导致老年人支付能力不强,直接影响到了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虽然现在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在大力推进这方面的工作,但对贫困老人失能之后的护理问题还需要相应的制度安排。

第二个短板是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偏少,重视不够,社区规划设计布局和老龄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将来随着人口结构发生变化,现有的老旧城区会明显表现出诸多不适应,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多层楼没电梯,社区里缺乏老年活动场所。如果现在的城市建设规划标准不及时调整、改造,一旦进入老龄社会,可能千家万户都将面临生活不便的问题。现在这么多物业管理网络,要赋予他们居家养老服务功能,把社会力量发动起来。

第三个短板是医护型养老机构供给严重不足,发展缓慢。虽然现在养老床位已经达到了470多万张,但是许多养老机构设施简陋,功能单一,不能满足老年人医疗康复护理等多样化服务需求。

第四个短板是农村老龄工作体系尚未健全。这就需要从农村实际出发,不能照搬城市模式,要发挥农村传统养老方式的优势。同时考虑到家庭弱化和留守老人增多的现状,在广大农村有必要支持老年人协会建设,让老家人成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服务社会的主体。比如广西一些地方建立基层老年协会,东北吉林的养老大院、河北的幸福院建设等。

简述人口老龄化篇3

我国是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老龄人口的绝对数在世界占第一位,而且增长速度快,高龄人口(指80岁以上的)增长速度更快。

据我国老年学会预测,到2015年,我国将有2亿老年人。今后,各国人口的结构,无一例外都会是老年型。据有关权威资料预测,从1990年到2025年,中国老年人口将增长2.2倍。

再看一看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增加到14%所用的时间,美国经历了68年,而中国只需要27年。

面对一个庞大的老年人口群体,必须重视并研究“健康老龄化”问题。

1987年5月召开的世界卫生大会,将这一问题列入世界卫生组织的《全球保健纲要》;1990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把健康老龄化作为一个战略目标。从此,一个真正重视老年健康,并使老年健康能得以持续发展的全球性纲领形成。因此,可以说提出并逐渐实现这一目标,是维护老年健康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如何理解“健康老龄化”

曾任中国老年学会会长的邬沧萍教授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他指出健康老龄化有6个要点。

健康老龄化的目标是老年人口群体大多数健康长寿,体现在健康预期寿命的提高。健康老龄化着眼点是群体的健康长寿,而不能仅满足于个别人的高寿记录。但群体的健康长寿是以个人的健康长寿为基础的,因而,创造条件保证大多数老年人均达到健康长寿时,群体的健康长寿才能得以实现。

健康老龄化不仅体现为寿命的长度,更重要的是寿命质量的提高,老年人口健康寿命的质量是有客观标准的,是可以量化的。欧洲老年学会主席戴尔指出,这一标准包括:减少由衰老带来的疾病,使急、慢性病得到治疗和康复,尽量减少长期患病和需要人长期护理的时间,延长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时间,增加老年人独立的时间,减少老年人受歧视的时间等。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寿命提高得很快,但生命质量不够高。一是老年期死亡率比发达国家高;二是进入老年期后,存活时间短,或者说,老年人的更替较快;三是进入老年后的17年左右余寿中,预期的健康寿命只占1/3左右。

人类老龄结构向老龄化转变,一方面要求有相应的“健康转变”来适应;另一方面,要求把健康的概念引申到社会、经济和文化诸方面。

这里所指的“健康转变”,实际上是指“第一次健康转变”和“第二次健康转变”。前者旨在使死亡率下降,这可以通过提高公共卫生水平,改变不卫生习惯,降低婴幼儿死亡率,对儿童推行计划免疫,消毒杀虫以及使用抗生素等措施来保证。

而“第二次健康转变”,则指解决已存活到老年的庞大人口,如何延缓衰老的保健问题。此外,人口老龄化客观上要求把健康涵义的外延延伸到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即我们平时常说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过程,要从个体和群体增龄的过程中,认识老年人群健康状况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及发展趋势。老年期的健康状况,其实是婴幼儿、青少年和成人后各阶段所有制约健康的因素,最综合、最集中和最终的表现。要历史地、全面地认识老年人的健康,它与所有人的福利都联系着。

健康老龄化是人类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而提出的一项战略目标和对策,它是建筑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的。由于人口老龄化正在或者已经成为现实,大量的老年人口向科学家提出了很多问题,这就自觉、不自觉地促进了老化生理学、老化心理学、老年医学与社会老年学的研究以及生物工程学的发展。健康老龄化是同每个老年人、同各行各业都有关系的一项全民性保健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民长期不懈地努力才能逐步实现。

实现“健康老龄化”是全社会的责任

由于老龄化是一个过程,要实现健康老龄化就必须从青、中年开始,就应重视老年性疾病发病前期的病因预防。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一级预防”。

对已进入老年的人群,要及时做好对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控制疾病的发展。这就是所谓“二级预防”。

对已患病的老年人,为了防致残、防恶化,尽快促进康复,必须做好“三级预防”工作。

健康老龄化是人类的永恒主题。老年人口健康水平是全民健康状况的最终和最集中体现,也是最客观的检验尺度。今天老年人的健康,是其中青年时期健康的积累。今天中青年乃至青少年、儿童的健康也就是明天的老年人健康的未来。

因此,必须从全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老龄化。而且全社会都要来关心、支持老龄人口的健康化。

健康和寿命,60%取决于自己

贯彻“预防为主”,是全球疾病控制的战略思想。

为保护和促进人类健康,对病因明确疾病的预防,应是最重要的,因为绝大多数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病因,都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那么,减少和改正这种生活方式,就是预防这些疾病的最好办法。

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结果提示:个人的健康和寿命有60%取决于自己,15%取决于遗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气候的影响。

由于健康受诸多因素影响,科学家就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的关系:

健康状况=函数(环境+医疗保健+个人生物学因素+生活方式)

公式中的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医疗保健包括预防、治疗、康复和自我保健等;个人生物学因素包括机体生理、遗传因素等;生活方式包括饮食、活动、睡眠、娱乐、社交及有无不良嗜好行为(如吸烟、酗酒、性乱、药物依赖等)。

从上述公式的内容看,有些因素是个人不可控制的(如环境因素、个人生物学因素等);而个人的生活方式,则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而这一因素对健康状况的好坏起到关键的作用。

健康在你手中

简述人口老龄化篇4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居民消费静态面板模型

中图分类号:F12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2-024-02

一、引言

人口背景方面;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社会进步以及人均收入大幅增长的基础上,年轻型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比例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趋势非常严峻。各年龄层人口增长速度方面,2005―2013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年均增加424.42万人,占全年总人口增加量的48.95%,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年均增长率约为2.98%,比总人口年均增长高出约2.44个百分点。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来看,我国老龄化出现了未富先老、规模大、速度快、赡养负担重和二元结构明显的现象。根据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增速来看,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将会越来越严重。到2050年中国的老龄化人口将会超过4亿,其中75岁以上人口数量将达到1000万以上,人口老龄化系数高达35%。

经济背景方面,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我国居民消费水平过低,同时增长速度也非常慢。我国保持10%的经济增长速度将近10年。但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发展结构非常不合理,我国的经济增长一直是由投资和出口拉动,居民消费一直比较低迷,消费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挖掘。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了发展速度放缓、结构转型、动力转型的复杂转型发展过程。我们需要迫切分析出我国居民消费持续低迷的原因,因此,分析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以及消费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文献综述

勒夫(Leff,1969){1}利用74个国家的跨国横截面数据,建立LeFF模型,研究了人口抚养比和储蓄率的关系。勒夫通过研究得出:老年抚养比和少儿抚养比以及储蓄率,三者是负相关的,在社会中提高老年抚养比重和少儿抚养比重会增加居民消费。但是勒夫的研究方法忽略了不同国家的消费政策和消费理念不同,因此,勒夫的研究方法没有考虑各国的特定国情,实证分析存在非常大的缺陷。汪伟(2010){2}根据生命周期理论,运用动态面板分析方法实证研究了我国1989―2006年间经济增长、人口老龄的关系及其对中国储蓄率的影响。汪伟的研究得出经济增长有助于国内储蓄水平的提升,但人口老龄化对我储蓄率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王宇鹏(2011){3}利用最优消费函数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进行了实证研究。他运用了2001―2008年各省的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被解释变量是平均消费倾向,同时以实际利率、本期价格、老年抚养比、少儿抚养比等作为解释变量,采用最小二乘方法进行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少儿抚养比对平均消费倾向影响效果不明显;老年抚养比与预期价格会促进平均消费倾向发展;实际支配收入、本期价格、利率会抑制平均消费倾向的提升。李仲生(2004){3}通过理论分析得出人口老龄化的加深以及居民消费结构变动会影响居民消费率的发展。他通过实证分析得出,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老年人的医疗保健、家庭用品支出的消费会增加,但中国消费水平却没有增长反而逐渐降低。刘源(2013){5}利用1982―2012年30年的数据,在实证分析中使用人均消费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利率、老年抚养比等变量作为统计变量,通过检验得出各变量之间具有长期且稳定的协整关系。刘源同时又运用回归分析得出人均消费支出会促进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同时消费价格指数也会上升,利率和老年抚养比重的增长会抑制人均消费的增长。

综上所述,人口老龄化不仅会抑制居民消费,而且还可能促进居民消费,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的作用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于搞清楚这两者之间的确切关系,从而为我国经济发展转型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三、经验分析

为了验证人口老龄化与我国消费的关系,本文拟采用中国2005―2013年31个省市自治区平衡数据,建立静态面板模型进行分析,所选指标如下:

被解释变量:居民消费率(cr)。描述我国消费状况的变量有很多,国内通用的做法是利用居民消费率来表示,本文也不例外。其具体由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计算得到。

主要解释变量:老年人口抚养比(edr)。老年人口抚养比是指某一社会中老年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通常采用百分数来表示,用以表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名老年人。它从经济学的角度反映了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影响。计算公式为:edr=(p65+/p15-64)*100%,其中p65+为65及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p15-64为15至64岁人口数。

城镇老年人口抚养比(uedr)。包含各地区市和镇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占劳动年龄人口比重。

农村老年人口抚养比(redr)。只涉及乡村地区的人口老龄化趋势。

控制变量:对外开放(open),计算时先对进出口总额按人民币汇率均价进行换算,然后与国内生产总值相除;人均实际GDp的对数(lnpgdp),人均实际GDp一般表示国内人均收入状况,取对数是保证不影响数据本质的情况下,让其变得线性化;经济转型(tran),由城镇非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占城镇就业人数比例表示;实际利率(r),由按时间加权的一年期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得到,如表1。

由表1可知,各变量不存在异常值,可以放心地进行模型估计。所有数据均来自《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估计结果如表2。

模型1是居民消费率关于所有控制变量的不考虑个体效应的oLS回归,模型2是加入了个体效应后的oLS分析,烧叨员瓤梢苑⑾值髡后的R方提升了36.6%(0.88-0.514),说明诸如风俗、文化、制度等不可测量因素解释了居民消费变动的36.6%,是影响居民消费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中国人自古以来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倡导勤俭节约,这在现实生活中便表现为多储蓄、少消费。模型3是在模型2的基础上加入了表示人口老龄化的老年抚养比变量,结果表明老年人口抚养比对我国居民消费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到来,无疑增加了社会的负担压力,进而导致各个家庭缩减消费开支,加大储蓄或投资力度。为了充分研究人口老龄化的内在作用机制,我们还可以将人口老龄化因素分解为城镇人口老龄化和农村人口老龄化,并分别引入模型,即模型4和模型5,看看到底是什么因素阻碍居民消费水平提升。城镇老年人口抚养比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农村老年人口抚养比则不显著,表明在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居民消费的促退机理中,城镇人口老龄化是主要缘由。不过无论是模型3,还是模型4,他们相比于模型2的调整后R方只提升了0.4%,表明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居民消费变动的解释力非常有限,一定程度上甚至不能算作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低下的原因。

另外,因为模型1没有考虑个体效应,之中所有控制变量的统计推断不可避免存在误差,所以本文以模型2至模型5的结果为准。对外开放与居民消费为显著负相关关系,证实了就目前而言,三驾马车中出口与消费格局失衡,未来应着手寻找两者之间合适的比例关系,共同协调推进经济发展。人均收入越高的群体,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往往偏低,消费欲望较弱,不利于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模型中人均收入与居民消费的负相关关系正好印证了这一点,符合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经济转型在5%的水平上与居民消费呈现正相关关系,结合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效率低下、投资和出口比重过大、内需疲软等现状,我国经济增长前景堪忧,通过经济转型,可以较好的解决上述问题,从而扩大居民消费水平。实际利率的作用与预期有所差别,模型表明其对居民消费并无显著影响。

四、主要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中国2005―2013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平衡面板数据,建立静态面板模型,对人口老龄化与我国消费的关系进行经验检验,结果表明:(1)人口老龄化会抑制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其中城镇人口老龄化是主要原因,农村人口老龄化没有影响;(2)不管是人口老龄化,还是城镇人口老龄化,他们对居民消费的解释力度有限,属次要原因,相反,风俗、文化等因素才是我国居民消费的主要原因之一;(3)对外开放和人均收入的提升都不利于我国消费水平增长,经济转型能促进居民消费扩张,实际利率则对我国居民消费无影响。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人口老龄化增加对我国来说具有双重作用,利用的好会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没利用好则会抑制我国经济的增长,因此,人口老龄化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政府应该大力构建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老年人群体的社会安全感,让老年人人群敢于去消费,从而促使我国消费结构转型,最终使我国的消费得到跳跃式的进步。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开发适合老年人用品,提高老年人专用品的针对性和多样性。一方面,引导企业多生产适合老年人使用的高质量产品,比如假牙、拐杖、助听器、老年专用手机等等,同时大力发展商业养老院。另一方面,提高老年人使用品的多样性。比如,企业在生产老年人食品时应该考虑到老年人体质的特殊性,注重食品搭配和食品营养,降低老年人食品中的脂肪含量等等。服装方面,老年人服装应使用舒适健康的优选面料(质量高对皮肤无伤害),多生产暖色系与颜色鲜艳的衣服来适用不同需求的老年人,打破老年人服装的常规,积极生产流行款式衣服,在舒适、美观的同时展现老年人的健康、向上,富有活力的精神面貌。

第二,全面提升我国老年人家政的服务质量,增强家政服务人员的职业技能和素养。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增加导致社会“空巢老人家庭”的增多,同时,子女照料老人的能力和精力的有限,使全社会对老人家政服务的需求增大。但是,目前我国家政市场的制度不够完善,相关法律也没有得到出台,导致我国老年家政服务市场上,老年人服务项目不够不全,价格变化也非常大;同时,我国老年人家政服务的质量也参差不齐。因此,政府应该大力规范家政服务行业的发展,通过相关制度和规定来完善我国的家政管理体系,促使家政服务企业加大员工培训力度,提高员工的服务质量(包括服务态度、专业素质等),最终使得我国家政服务行业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和品牌化发展。

注释:

{1}Horioka,C.Y.andwan,J.theDeterminantsofHouseholdSavinginChina:aDynamicpanelanalysisofprovincialData[J].nBeRworkingpapers,2006(7):12-23.

{2}汪伟.经济增长,人口结构变化与中国高储蓄[J].经济学(季刊),2009,9(1):29-52.

{3}王宇鹏.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1,1(1):64-112.

{4}李仲生.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J].人民日报,2004.

{5}刘源,刘壮.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33):126-127..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湖南长沙410000)

简述人口老龄化篇5

【关键词】21世纪;人口老龄化;老龄化阶段;发展趋势;主要对策

一、21世纪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

“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这是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表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得出的沉重结论。据报告及有关统计,从2001年到2100年,21世纪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从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

这一阶段,中国将平均每年增加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大大超过总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1]。

2、第二阶段,从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

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的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生育高峰人群进入老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开始加速增长,平均每年增加620万人。同时,由于总人口逐渐实现零增长并开始负增长,人口老龄化将进一步加速。到202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增加到2.7亿,与0-14岁少儿人口数量相等。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9448万,占老年人口的21.78%[2]。

3、第三阶段,从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

到2051年,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约为少儿人口数量的2倍。这一阶段,老年人口规模将稳定在3-4亿,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左右,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老年总人口的比重将保持在25-30%,进入一个高度老龄化的平台期[3]。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对策

我们必须看清,进入21世纪,我国人口老龄化迅速地、大规模地到来,尤其是高龄人口的迅速增长,是前所未有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势必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等重大战略性问题,我们必须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提出相应的战略对策。

1、高度正视人口老龄化趋势带来的挑战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我们应该站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上,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这一问题,以积极的态度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更要认真研究人口老龄化可能产生的消极后果,尽量避免或减缓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消极影响。因此,科学、客观、理性看待人口老龄化问题,认清未来中国人口结构演变的发展趋势。

2、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保险制度

一是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社会养老工作的指导和监督管理力度,切实维护好老年人的合法权利。二是坚持多层次、多渠道解决养老问题,继续发挥好家庭、社区、老年公寓、和社会各方面积极作用。三是因地制宜,逐步推进城镇职工、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目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还未全面启动,存在问题较多,需着力解决。四是合理设置保险缴费比例,对“三无”、“五保”老人、困难老年人交费实行全免和半价优惠或更好的优惠政策。

3、建立健全老年医疗健康体系

“老有所医”是我国养老宗旨之一,建立老年医疗健康体系:一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医疗制度,进一步加大老年人医保的覆盖面,进一步提高农村老人住院的医保报销比例。二是拓宽医疗保险基金的社会来源渠道,多方筹集医保基金,完善资金筹集和监管机制。三是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确保这项投入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四是加强医护人员的培养,不断提高医疗人员的技术专业水平,积极储备医疗人才。”

4、充分发挥老年人资源优势作用

众多的老年人之中,仍有许多身体健康、思维敏捷、经验丰富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大多数都有继续工作的能力和愿望。老年人继续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增加老年人的生活乐趣,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减轻社会在“养老”、“医老”方面的压力;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如何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一是建立老年人才信息服务网络和老年人才交流市场,完善推荐聘用管理机制。二是制定有利于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规章制度。三是健全老年教育网络和老年教育内容,充分挖掘老龄人的社会价值。

5、积极创办老年消费市场

据调查显示,2010年老年人的市场需求保守估计已达到10000亿元,2020年估计达到28000亿元,2030年估计达到73000亿元,而目前专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足1000亿,供求之间存在巨大反差。[4]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老年人的消费能力逐渐加大,老龄产业也必将成为一个新兴产业,市场前景及其可观。一是要制定老龄产业的扶持政策,拓展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参与。二是建立健全关于老年产业的法律法规,制定各项老年服务行业和项目必要的标准和规章制度。三是多样化开发老年用品、服务业、旅游业、娱乐业、房地产业、老年保险业、再教育业、老年咨询服务业,提高服务产业特色,满足老年人的多种需求。

三、结论

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在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2050年以后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就必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特别是2030-2050年间人口老龄化高峰的严峻挑战。要把老龄社会作为21世纪中国的一个重要国情认真对待,努力开创老龄社会新局面,使千千万万的老年人在21世纪中安心、舒适、愉快的度过晚年生活,颐养千年。

参考文献

[1][2]3]123.132.116.21世纪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东方财富网.2011.9.24

[4]唐文广、郑竹韵。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及对策.怀化统计信息网.2011.9.2

简述人口老龄化篇6

关键字:老年人;口腔疾病;治疗特点

中图分类号:R78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1-037-01

目前,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已经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同时,中国的老年化的速度也是非常迅速的,而口腔疾病也是老年人的多发,所以作为一名口腔科的医生,就专门对老年人的口腔疾病治疗特点进行一个总结和研究,从而根据老年人的特点来制定不同的治疗老年口腔疾病的方案。

1老年人口腔疾病的特性

随着氟化物在全球的广泛应用及各种口腔保健措施的普及,儿童及成年人口腔疾病的患病率明显下降,但老年人口腔疾病的患病率仍有上升的趋势。美国在对21世纪口腔医疗需求热点预测中,将老年人对口腔医疗的需求列在首位,许多国家的口腔工作者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已把重点转向老年口腔医学。随着口腔医疗技术的发展,老年人的口腔疾病谱正在发生改变,老年人无牙颌的比例也逐年下降,而存留更多的自然牙,使之有机会经历增龄性的改变,使治疗更为复杂。同时,由于老年人除了在口腔组织产生增龄性的改变之外,全身的各个器官也在相应的发生衰老的改变,生理功能以及适应能力都在减退,而且在心理上的承受能力也在相对减弱。

2老年人口腔疾病的治疗原则

2.1重视交流

对于老年口腔疾病的患者来说,由于老年人对口腔疾病的治疗有一些紧张的情绪,甚至还有恐惧心理,因此,对于医护人员来说,一定要重视跟老年口腔疾病患者的沟通,要和蔼、耐心的对患者解释病情,在国外,有些老年牙科还专门准备了助听器或对讲机来协助患者和医生的交流。由于紧张的情绪对患者的血压和心脏就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加上老年人的听力本来就有所衰退,所以和老年人交流的时候,说话一定要尽量的清楚、缓慢,在治疗的过程中,要给病人耐心详细的讲述整个治疗的方案和过程,减轻老年口腔患者的心理负担。

2.2全方位考虑

对于老年人来说,尤其是那些高龄老人来说,治疗口腔疾病的时候,一定要全方位考虑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以及生物学的年龄,如果患者全身的健康比较差,而且伴有多种疾病或者生物学年龄较高,就不能够求全,就应该集中解决主要锚段。在拟定治疗方案的时候,不应该太过于复杂,要以减少患者的就诊时间和次数,对高龄的口腔疾病患者,一定要采取保守的治疗方案。

此外,在给老年口腔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每次就诊、治疗、处理的时间都不应该过长,尽量选择简单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在解决患者的主要的症状之后,在征得患者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对他的口腔进行一个全方面的检查,对非主诉的口腔疾病也进行一个适当而有效的处理;同时,在检查的过程中,应该尽量使用无痛操作,由于老年人常常患有多种疾病而且服有多种药物,在治疗之前应该全面的了解患者的患病情况,检查患者是否有慢性疾病,特别是心脏血管系统疾病,肝肾功能以及出血性的倾向,从而做好充分的治疗准备工作。

3老年人口腔主要疾病治疗的特点

3.1老年人拔牙

拔牙是老年人口腔疾病中比较常见的,由于老年人个体情况差异比较大,拔牙就没有一个绝对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所以在对老年口腔患者进行拔牙的时候,应该是尽量保留患牙,除去非常松动的牙齿之外,根据患牙的情况,对于大多数的老年患者来说,患牙并不难拔除,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牙骨质增生的患牙,由于某些患牙的牙根肥大而变形,与牙槽骨粘连,增加了手术的难度;而对于那些牙骨质增生的患牙老师,即使是残根也得先用保守治疗。老年人拔牙操作同一般原则,但应更为轻柔、稳重,用力不应过猛,注意支点,尽量用牙钳和牙挺,少使用牙凿。老年人骨质疏松,下颌骨变窄,在用牙挺或牙凿时,用力要得当,防止骨折。

3.2老年人修复治疗的特点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终生保持一副健康有功能的牙列,不是指保留所有牙,是要保持或恢复最大数量的牙齿,保留牙列中有用的部分;对老年人确定的健康标准是接受缩短牙弓的观念,缩短的牙弓是由12颗前牙和8颗前磨牙组成,这是最低的标准。也就是说,如果上述的20颗牙存留或修复满意,完全可以满足老年人的咀嚼功能,磨牙可以不修复。当然,如患者身体状况及经济条件允许,也可以修复。由于老年人的适应能力较差,所以在安装新义齿的时候,应该多注重老人家的习惯,对于那些使用旧义齿习惯的老年人,则就不应该勉强,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让老年人习惯。另外,由于老年人机体抵抗力降低,个别老年人患有糖尿病,应特别注意义齿的清洁,预防义齿性口炎。

对于可摘义齿和全口义齿来说,它们占老年人修复的大部分,具有以下特点:在某些个别后牙缺失的时候,如过对咀嚼功能不影响则可以不用修复;可摘义齿的设计应力求简单,在保证固位的情况下卡环要少;为保证老年人摘带方便,卡环不能太紧;由于老年人对新义齿适应能力差,齿上逐个添加,直到影响固位或功能时再重做。重做义齿应尽量保持原来义齿的设计形式,使老人易于适应。高龄老年人对全口义齿的接受能力、使用和适应能力明显低于“年轻”老年人,如估计患者余留牙不可能长期维持时,应尽早做全口义齿。因为高龄老年人不但难于适应新义齿,而且在取印模、记录牙合关系时不能很好配合,使义齿很难十分准确制作。

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加,口腔治疗的复杂性和难度也在不断的增加,同时,由于高龄患者行动不是很方便,而且同时还患有其他一些疾病,身体比较虚弱,健康状况较差,所以来医院就诊就有所困难,这样对医生的治疗、用药、手术等都会带来一些顾忌,甚至会有一定的风险,因此,为了解决高龄老年人口腔疾病的治疗问题,应该逐渐树立一种预防性牙科治疗的概念,也就是说在老年人身体状况还在较好的时候,进行全面的口腔科的检查,从而可以解决随着年龄增长的后续的治疗问题。

参考文献:

简述人口老龄化篇7

关键词:增龄;口腔疾病;对策

中图分类号:R78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6-075-03

“老年”从生理意义上讲,是生命过程中组织器官走向老化,生理功能走向衰退的阶段。无论在组织结构、脏器机能、免疫系统,还是在进食习惯、营养和精神状态上都有明显的变化及机能减退现象。口腔组织也不例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多数老年人口腔机能逐渐退化,龋病及牙周病发病增加。在对待老年患者时,口腔科医师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及心理变化特点,不仅要解决和缓解老年患者的局部疼痛,恢复口腔正常的生理机能,更主要的是缓解口腔机能退化带来的精神及心理压力,以保障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

1老年人口腔生理变化及其心理影响

1.1口腔生理变化

1.1.1牙体组织的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牙体组织最明显的变化是咬合磨损。磨损不仅限于颌面,邻面的磨损量常与颌面成正比,老年人牙齿的近远中径会显著减小,接触点变成接触面。牙齿的其他面亦因使用牙刷等导致磨损,重度磨损的颌面趋于杯形。牙体的颜色也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变暗。增龄使釉质水份和有机成份含量降低,釉柱间有机粘连质钙化。老龄釉质较脆弱,在温度和压力改变下易致碎。

牙髓的变化表现为根尖动脉数量随增龄而减少,静脉高度扭曲,神经纤维变性,出现钙变、空泡变性、玻璃样变性及脂肪变性。牙髓内形成的钙化物和继发牙本质均随增龄而增加,给开髓和根管扩大造成困难,操作时易致髓腔穿孔和器械折断。牙髓室的宽度和高度都明显缩窄。徐剑青将老年人和青年人的上下颌第一磨牙分别制成磨片,测量后发现:牙髓腔高度的增龄性改变较宽度显著得多,髓腔顶部的牙本质变化最为明显,老年人增厚为0.846~0.872mm[1]。

1.1.2颌骨、颌关节、牙槽骨的变化

老年人都有程度不同的骨质疏松,颌骨的骨密度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随着增龄,牙冠变短,颌关节功能减弱,颌运动明显受限,尤其是无牙颌的颌关节不断创伤,矢状髁突变平,关节囊松弛。牙齿的缺失可引起牙槽嵴吸收,颌骨因之而萎缩及变形。如同时伴有牙周炎症或无牙颌时,牙槽骨吸收可能明显加快,造成牙槽骨高度的快速丧失。此外,老年人胃纳不佳和胃酸缺乏可影响钙和维生素D的吸收,甲状腺功能减退也可使骨钙与血钙的交换减少,造成骨质脱钙,加速骨质疏松,牙槽骨吸收。老年人颞下颌关节也会产生变化,关节盘、髁状突关节区的成纤维细胞减少,胶原纤维呈致密排列,皮质骨吸收而致髁状突变小,关节面变平。关节的变位、变性使下颌关节易于脱位或发生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等。

1.1.3口腔粘膜、唾液腺的变化

由于增龄,口腔粘膜下组织菲薄,角化过度或不全,舌减少,血管减少,组织不易愈合,易出现口腔溃疡、糜烂、口炎及扁平苔癣等口腔粘膜病。唾液腺泡细胞萎缩,腺导管上皮细胞变性。唾液腺功能减退,唾液量减少,分泌速度减慢,易出现口干症。唾液由酸性转变碱性,自洁作用及冲洗功能降低,食物残渣易粘附于牙齿表面或牙间隙内,牙菌斑易积存,易导致龋齿及牙周病。

1.1.4神经、韧带机能的变化

随着机能的老化,咀嚼肌、颜面肌群肌肉面积缩小,韧带纤维数量减少,神经纤维传导速度降低,神经反射时间延长。咀嚼肌及口腔周围肌群的运动不协调,老年人常无意识出现下颌、口唇不自主的颤动,面部表情不规则抽搐、呆痴等。

1.2精神、心理的老化

有些老年人因记忆力减退,交流时会反复陈述,而形成唠叨现象。老年人因脑力和精力不足,易造成注意力不能集中或持久,常在交流时出现因别的事情打岔而将话题转到另一方面去的情况。由于脑细胞的退化,造成记忆力减退,有时会出现词不达意,加之老年人说话吐词速度过慢,说话不连贯或不该停顿的地方作停顿,往往使听者觉得费解。一部分老年人过分自尊,敏感易激动,稍有不慎的话就会使其感到自尊心受损而大发脾气,使交流气氛紧张,甚至不能进行。而另一部分老年人则表现过分自卑,当其感觉自尊心受损时,会缄默,而使交流中断。口腔与牙齿不仅发挥生理机能,它还具有支撑颜面,表达表情的功能,无牙颌老年患者颜面下垂,两颊凹陷,口唇周围呈现较广泛的放射线状皱折,不仅失去了年轻时的外貌,甚至失去了社交的自信,这也是阻碍老年人社会交往、身心健康的主要原因。

2老年人常见的口腔疾病

2.1龋齿

龋病是口腔常见病、多发病,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龋齿列为世界需要防治的第三位疾病。老年人由于机体各器官的改变,尤其是是口腔唾液分泌减少,流速慢,致使食物易于残留,同时由于牙周组织生理性退缩或病理性萎缩及牙间隙变宽,容易引起食物嵌塞和食物残渣滞留,给口腔内致病菌的繁殖提供了条件。1988年北京统计龋齿发病率为52.3%[2]。1999年我国统计65~74岁年龄组患龋率为64.2%。加拿大学者pactota1987年调查154名65岁以上的老年人37%牙体缺失,61%牙列缺损,患龋率达86%。残根、残冠为龋齿后遗症,几乎很少见到老年人有完整的牙列。

2.2牙周病

牙周病属长期、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是造成失牙的最主要原因。患病时,牙齿毛细血管的吻合支明显减少,血管壁增厚,而齿槽动脉硬化,组织再生和恢复功能性能力相对降低,代谢能力也低下,牙龈组织出现萎缩现象。牙周韧带的厚度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薄,造成牙周膜疏松,牙周膜纤维减少,排列密度降低,纤维钙化不存在,牙槽骨也发生变化。据有关资料统计,牙周病患病率大约70%。老年人牙周疾病的发病率增高,直接影响咀嚼功能和机体营养的吸收,需要积极治疗及长期维护。

2.3口腔粘膜病

口腔粘膜主要是由复层鳞状上皮和固有膜组成,除牙龈及硬腭部的复层鳞状上皮有角化层外,其软腭唇颊无角化层,口腔粘膜的上皮角化和厚度增加时唾液腺体有退行性变化,腺细胞萎缩,腺功能减退,唾液分泌量降低,唾液中淀粉酶含量降低,粘液蛋白增高,因而呈现唾液粘稠,pH值由酸性变为碱性,临床表现口干、味觉异常、烧灼感、粘膜发白发干、损伤后不易愈合等[4]。常见的口腔粘膜病有扁平苔癣、粘膜白班、口腔溃疡、牙龈炎、萎缩性舌炎等。

3老年口腔疾病的防治对策

由于老年人的生理衰退及心理变化,他们对口腔疾病的治疗常有紧张情绪,甚至有恐惧心理。老年人对事物的理解较慢,而且听力较差,这就要求我们在治疗前要详细了解患者全身状况,询问是否伴有慢性病,特别是注意有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及有无出血倾向等。如有严重的全身疾病,可先请有关科室会诊,以确定患者能否承受口腔科治疗。在交谈中,应耐心观察患者的表情与反应,并获得病人的尊敬,使病人的治疗和护理依从性增高,避免出现对立情绪。说话时要尽量清楚、缓慢,由浅人深并适当地应用形象比喻,以征得患者对治疗的理解和同意。

治疗方案的确定,应综合考虑老年患者的全身状况及口腔组织的增龄变化,以恢复其功能为主,不能求全,应集中解决最主要的矛盾。尽量选择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治疗处理时间不宜太长,应尽可能减少复诊次数,除极松动的牙齿外,尽量保留患牙,如条件允许的话即使是残根也应做治疗,以做覆盖义齿用,这对防止齿槽骨吸收,提高咀嚼功能有重要的意义,还可消除患者对拔牙的恐惧心理。另外,治疗方案的制定也不能忽视老年人对美观的要求。

在检查过程中,老年人一般有多个患牙,龋齿、磨耗、隐裂、牙周病并存。老年人对疼痛的描述含糊不清,所以,确定主诉牙至关重要。否则,处理无关患牙不能解除患者的主诉症状。认真做好冷热试验,仔细观察和鉴别患牙对叩诊的反应,对确定主诉牙很有帮助。要注意叩诊及冷热试验要适可而止,避免激惹患牙,加重患者的疼痛和恐惧感。

治疗中,患者的紧张情绪和恐惧心理对机体的影响常常高于口腔治疗本身,所以,术前的心理疏导及术中的无痛操作都很重要,凡估计可能产生疼痛的治疗及处理,如磨牙、开髓等,均应给予有效的麻醉或提示。在治疗过程中,操作应轻柔,动作要快而准,尽量减少多余动作,这样既能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又可赢得患者对医生的信任。

治疗结束后,应耐心地反复嘱咐病人有关注意事项,并对患者的口腔进行全面检查,在全身状况条件允许前提下,对非主诉的口腔疾病也应进行适当处理,使患者经过本疗程后,口腔健康状况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给药时,应详知病史,了解患者日常服药情况,切实掌握用药指征及配伍禁忌,谨慎用药,最大限度提高疗效并减轻其副作用。

随着年龄增加,老年人口腔治疗的复杂性和难度也增加,高龄患者行动不便,来医院就诊本身就很困难,而且一般患者多有全身性多种疾病,身体虚弱,健康状况较差,这对医生的治疗、用药、麻醉、手术和拔牙等会带来影响,甚至有一定的风险。因此,建议老年人在身体状况较好的时期,进行全面的口腔科检查,对可保留的患牙进行彻底治疗,对不能保留的患牙拔除后镶一副合适的义齿。同时,口腔科医师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老年患者进行宣教,教会患者自我口腔保健的方法,这样当患者进入高龄期后,即使偶尔出现小的问题,也不需要进行复杂的牙科治疗。老年患者应定期到口腔科检查,有病早治,无病早防,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口腔健康,以利健康长寿。

参考文献:

[1]徐剑青.牙髓腔与牙本质的增龄性变化[J].中华口腔医学,1988,(4):23~27.

[2]北京市老年人口腔健康状况调查协作组.北京市2191名老年人口腔健康调查报告[J].中华口腔医学,1988,(5):23~29.

[3]王秀平综述,王嘉德审校.老年人的生理与口腔特点[J].现代口腔医学,1998,(12):34~36.

[4]李武德,李昀生,李静茹,等.老年口腔疾病的防治探讨[J].河北医学,2004,(12):25~27.

age-inducedoralDiseasesandCountermeasures

ZHonGLili

简述人口老龄化篇8

西汉初期,国家刚刚恢复安定,皇帝就颁布了养老诏令,凡80岁以上的老人均可享受“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的待遇。汉高祖诏曰,凡50岁以上的子民,若人品好,又能带领大家向善的,便可担任“三老”职务,由乡而县,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尽免徭役,每年十月还赐予酒肉;汉文帝诏令:“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饱。今岁首,不时使人存问长老,又无布帛酒肉之赐,将何以佐天下子孙孝养其亲?今闻吏禀当受鬻者,或以陈粟,岂称养老之意哉!具为令。”

到了成帝建始年间,又将享受这种法定待遇的老人的最低年限降到了70岁。每年秋天,由地方政府普查人口,对高龄老人进行登记造册,并举行隆重的授杖仪式。如《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载:“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哺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玉杖长尺,端以鸠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从这个记载来看,汉代的养老敬老,不仅务实,而且还有良好的健康祝愿,如上所述的“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

1959年在甘肃武威县咀磨子18号汉墓内出土了一根鸠杖,杖端系着王杖诏书木简,根据此木简,以及1981年在同一地点汉墓中出土的一份西汉王杖诏书令册木简的记载可知,汉朝的养老、敬老法规始终一致,没有间断过,而且每隔一段时间,皇帝就要将敬老养老的法令诏告天下。

最耐人寻味的是,西汉诏书中明确写道:“高年赐王杖(即前文中的玉杖),上有鸠,使百姓望见之,比于节。”“年七十以上杖王杖,比六百石,入官府不趋。”当时的“六百石”官职为卫工令、郡丞、小县县令,相当于现在的处级干部。也就是说,汉代的70岁老人在“政治”上享受处级干部的待遇,持王杖进入官府不必趋俯,可以与当地官员平起平坐;汉代老人的“政治”待遇还体现在可以“行驰道旁道”。驰道是专为天子驰走车马的道路,绝对禁止他人行走。即便是皇子,也不允许。可见汉代老人是何等特殊!

另外,汉代诏书还明确规定,各级官府严禁对高龄老人擅自征召、系拘,也不准辱骂、殴打老者,违者“应论弃市”。据记载,汝南地区云阳白水亭长张熬殴辱了受王杖者,还拉此老者去修道路。这件事在当时影响很大,太守无法判决张熬,廷尉(相当于今天的最高法院院长)也难断决此案,只好奏请皇帝定夺。皇帝说:“对照诏书,就该弃市。”张熬最终被判处死刑。此事在今天看来,似乎不可思议。

也许是受汉代的影响,后来各朝各代对老人的待遇都有不同程度的重视,逐渐地形成了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便是流传千年的金玉良言。

(选自《西安晚报》)

简述人口老龄化篇9

《飞越老人院》讲的是在一所民营的养老院里,一群平均年龄达到八十岁以上高龄的老人们,为了登上梦想舞台,施计驾车“逃离”老人院,在途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感人肺腑的故事。但有趣的是,该片导演却把它定位为一部“青春”、“励志”,甚至近乎“疯狂”的电影。

《遗愿清单》的主人公是两个身患绝症将不久于人世的老头儿。住在同一所癌病房的汽车修理工卡特和大老板爱德华把自己死前未了心愿列出了一个清单,并且决心离开医院去共同实现这些愿望:飞行、跳伞、去印度的泰姬陵、游中国的长城……随着清单上的各个项目一一实现,随着生命的最后时间越来越少,卡特和爱德华越来越明白了生活的本来含义:去帮助别人、去爱自己最爱的人。

《桃姐》的故事大家都熟知了,而女一号叶德娴的话让我难忘:“以前我没去过老人院,结果去的时候被吓了一跳。我发现很多老人身边缺人照顾。他们这么痛苦,都希望能多点机会再看子女一眼,但又不想耽误子女的时间和精力,这种心情很矛盾,你都不知道他们到底是想死还是想活。”正是老人们对生命的这种矛盾与纠结,使扮演少爷的刘德华也被“真的打动了”。他反思道,现在的年轻人整天忙着打拼。把很多的关系都建立在商业交换的基础上,“一旦我们渐渐忘掉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那生命还有什么意义?钱是很重要,但如果不能让家人和自己活得开心,钱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这三部电影无一例外地反映了人到暮年时内心的悲凉,也都毫不回避生命走向终点时所特有的死亡气息。然而,它们又都从不同的角度启迪着我们:晚年并不是浑浑噩噩的代名词,更不应该是社会的弃儿和社会施舍的对象,唤醒老人沉睡的勇气和参与社会的主动精神,正是晚霞与夕阳的美丽之所在。让每一位老人都有丰富有趣充实高品位的晚年应该成为全社会对文明的一种追求和一种期待。

可以说,这种由艺术作品引发的启示,恰恰正是对社会现实的思考。这个现实就是,今天的世界正在走向老龄化,而中国在这一趋势中更是首当其冲。按照联合国的标准,一个国家、地区的60岁以上的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的老人占到总人口的7%,就可视为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早在2000年底,中国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人,占总人口10.2%,65岁以上老年人口则达8811万人,占总人口6.96%,已十分接近这一标准。这说明早在十几年前中国就已经基本步入了老龄化社会。按照权威部门的统计,截止到2011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85亿,占到总人口的13.7%,预计到明年即2013年将会突破2亿,2033年更将突破4亿。这就是说,在未来的20年间,中国平均每年增加的老年人口将为1000万。其速度不可谓不快,不可谓不惊人。

面对这种社会人口的结构性的急促变化,中国各级政府正在抓紧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条文来加以应对,同时在促进多种形式的养老事业、建立健全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发展“银发”产业方面也都做出了相应努力。然而,遗憾的是,所有这些努力都还远远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不但无法满足老龄社会的物质需求、服务需求、医疗保健需求,而且更无法满足目前近2亿老人的精神文化的渴求。把老龄化事业仅仅理解为加大财政投入解决养老和医保,把老人置于社会管理无足轻重的边缘位置,依然是当下最普遍、最常见、最简单,也是最粗陋的社会现象。

正是因为存在着这种社会现象,笔者才会郑重地分析上述几部影片所展示的社会意义。它们是在用泪水浸泡的真实告诉世人:物质的需求固然重要,但对所有的老人来说,他们更加渴望的却是这样三件看似简单却又极为珍贵的精神慰藉:一是与儿女及晚辈的亲情;二是与大自然(山水故乡)的亲近;三是与异性的温存。对于老人希望保持一种与异性的温存,常常要受到社会的曲解。但其实这正是出现大量“黄昏恋”的原因。而恰恰是舆论的压力和误解,才使许多正当的“黄昏恋”变得畸形。因此,笔者以为努力地去满足、尽量地帮助老人去实现这些最后的亲情、最后的亲近与最后的温存,是各级社会管理部门有效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一切为老龄化社会所进行的制度设计、所推动的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经济发展的人文基础。人文基础也就是人性原则。有了这个基础和原则,中国老龄事业就有了健康存在和顺利发展的根本保障。

简述人口老龄化篇10

[摘要]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打造全国养老服务示范性城市、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必然举措,但全市

>>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南昌市社区居家养老照护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构建机构、社区、居家养老全服务体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探析论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发挥人口老龄化视域下对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研究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保定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策略政府引导下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构建探析保定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关于宁夏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调查城乡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对策研究合作供给居家养老服务研究多维视角完善我国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必要性分析从人口结构变化看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体系浅析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指标体系研究综述发达国家养老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经验及其启示浅谈居家养老社区支持体系建设泉州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简析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2011-9-2.

〔2〕齐齐哈尔市失能老人养老情况调查〔eB/oL〕.齐齐哈尔国调队,http:///web/assembly/action/browsepage.do?channeliD=1134450276920&contentiD=1275376703499

〔3〕徐卉.社区居家养老问题研究综述〔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3,(08).

〔4〕齐齐哈尔市离退休老人生活状况及需求调查〔eB/oL〕.齐齐哈尔国调队,齐齐哈尔新闻网,http:///system/2010/11/16/05282821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