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3:28

高层建筑的意义篇1

关键词:防火封堵;竖井;防火堵料

中图分类号:tU97文献标识码:a

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业也向着大型化、集中化、立体化、结构复杂化等方面发展。各种设计复杂的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以及大型综合性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但新的结构和新的材料的应用使得以往的建筑防火措施有些“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在所有的建筑火灾隐患中,竖井内的火灾隐患更是重中之重。所以利用防火材料对电缆竖井进行有效的封堵也就有了它的研究价值。

1、竖井中防火封堵的意义

建筑物内的强电井、弱电井、水井以及垃圾井等竖向空间在火灾中极易产生“烟囱效应”,使火灾蔓延的速度增加若干倍,成为火灾蔓延的“快速通道”。且竖井内往往结构复杂,有众多的电缆电线以及各种功能的电箱灯具。一旦起火,极易造成电箱爆炸、电线电缆燃烧释放有毒烟雾气体等严重危害。因此竖井的防火封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建筑的整体防火效果。

2、推荐防火材料选择

防火封堵材料用于封堵各种贯穿,如电缆、风管、油管、安全无害墙壁、楼板时形成的各种开口以及电缆桥架的分段防火分隔,以免火势通过这些开口及缝隙蔓延,具有防火功能,便于更换。它包括:有机防火堵料、无机防火堵料及防(阻、耐)火包。

1.1有机防火堵料是以有机合成树脂作粘结剂,配以防火剂,填料等辗压而成的材料,具有可塑性和柔韧性。该堵料可塑性好,长久不固化,可以切割、搓揉,封堵各种形状的孔洞。当火灾发生时,有效地阻止火灾蔓延与烟气的传播。这种堵料主要应用在管道或电线、电缆贯穿孔洞的防火封堵工程中,多数情况下与无机防火堵料、阻火包配合使用。

1.2无机防火堵料,亦称速固防火堵料,是以快干水泥为基料。配以防火剂、耐火材料等经研磨、混合均匀而成。该产品对管道或电线电缆贯穿孔洞,尤其是较大的孔洞、楼层间孔洞的封堵效果较好。

1.3阻火包是用不燃或阻燃性的布料把耐火材料约束成各种规格的包状体,在施工时可堆砌成种形态的墙体,对大的孔洞封堵最为适用,起到隔热阻火作用。阻火包主要应用于电缆隧道和竖井中的防火隔墙和隔离层,以及贯穿大孔洞的封堵,制作或撤换重做均十分方便。

3、竖井内防火封堵的施工方法

1.1对于小孔洞封堵,一般采用无机堵料与有机堵料配合使用。如电缆引至电气柜、盘或控制屏、台的开孔部位。该种封堵首先应在孔洞下用射钉铆接金属框架,以便于安放隔板,并用有机堵料对铆接点进行封闭,防止火焰烧化铆接点。再用有机堵料包裹孔洞内电缆厚度10cm,以利于电缆的松动及更换。然后在空隙处直接灌注无机堵料,使之与隔层平面或楼板平齐。在火灾中,有机堵料迅速膨胀发泡,阻止热量传向另一面,无机堵料层则主要通过隔热来阻止热量传递。

1.2对于大孔洞封堵,可采用耐火包与有机堵料组合封堵或用无机堵料与有机堵料组合封堵。首先制作框架,框架由铁条或钢筋制成预制作,并在封堵现场拼合而成,其固定端也用射钉枪铆接,在铆接点用有机堵料进行封闭,防止火焰烧化铆接点。框架内堆放耐火包的高度视耐火极限而定。在电缆与耐火包之间,应间隔10cm以上的有机防火堵料层,以便于电缆的松动及检修。

高层建筑的意义篇2

为了全方位的分析高层建筑的造型设计,从人文主义、体验过程及审美变异几个方面构建造型系统

并进行分析。

[abstract]:Fromtheseniorpublicbuildingstheouterspaceimageangleanalysis,themodellingofarchitecturearemanyconsiderandundertheinfluenceofthefactorsoftheresults.

inordertocomprehensiveanalysisofthehigh-risebuildingmodellingdesign,fromthehumanism,experienceprocessandaestheticaspectsmodellingsystemconstructvariations

andanalyzed.

[关键词]高层公共建筑;形象设计;美学原则

中图分类号:tU20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Keywords]:High-risepublicbuildings,imagedesign,theaestheticprinciple

1.高层公共建筑的发展概况及发展趋势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近代高层建筑发展的开始阶段。由于1851年发明了电梯系统,1857年出现了第一台自控客用电梯,因而为解决高层建筑的垂直运输创造了条件,加之钢铁工业的发展,又为近代高层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1945年,随着二次大战的结束,建筑活动又有了较大的发展。高层建筑除纽约和芝加哥外,在波士顿、旧金山等一些经济较为繁荣的大都市,也陆续开始建造,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高层建筑的繁荣时期。有美孚石油公司大楼、联合国秘书处办公楼、芝加哥湖端塔、水塔广场大楼、世界贸易中心大楼。、西尔斯大厦等。这些建筑名扬四海,在其造型设计上开始摆脱本世纪初期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走上了一条“形式服从功能”的现代建筑之路。

在我国,由于社会发展、人口不断增加、科学技术进步,以及经济实力日趋雄厚,近年来一幢幢高层建筑拔地而起。从当前的高层建筑发展情况来看,对世界上一些主要的国家和地区分析表明,高层建筑的发展前景与本世纪中期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异。建造之风已经从欧洲大陆吹向中国、日本和东南亚地区。

2高层建筑形象设计的美学原则

建筑造型的含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就广义而言,是指建筑创作中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其中包括功能、技术和美学等内容;从狭义而言,它是构成建筑外部的美学形式,是被人直接感知的建筑空间的物化形式。

建筑的造型是在多方面的考虑和因素影响下的结果:如造型审美的观念的潜在影响、高层公共建筑局部与主体的关系、高层建筑与城市环境的复杂关系、平面具体组织及结构材料等技术条件的制约等。为了全方位的分析高层建筑的造型设计,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造型系统并进行分析。

由于建筑尺度和欣赏角度的不同,高层建筑造型对城市的冲击使造型审美更趋向对以人为本的探讨。针对目前影响建筑造型的一些审美倾向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做为审美主体的人注重对审美过程的体验,并同时体现出多元化发展的审美情趣。表现在高层建筑造型领域中,则出现了模糊化、情感化、多元化和大众化等审美趋势,当代的美学原则总体上正逐步走向一种变异。

2.1人文主义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价值观念直接影响着人们对于建筑的理解和认识。人们越来越重视研究“人”在建筑(包括在城市环境)中的主体地位,并开始建筑本质意义的思考。

1977年马丘比丘体现了当代建筑观念的变化:“建筑的主要问题已不再是纯体积的视觉表演,而是创造人们能在其间生活的空间。要强调的已不再是外壳而是内容,不再是孤立的建筑而是城市组织的延续。”新的城市化概念要求环境具有连续性,而高层建筑是连续统一体中的单元,只有与其他单元对话才能达到自身形象的完整。在现代意义下的建筑审美活动已不再停留于对形式和风格作传统意义的纯美学关照、而是把建筑置于广大社会文化语义场中对相关的问题做有意义的反映。

作为社会发展的综合产物,高层建筑的审美价值趋向也表现为更加注重精神,注重文化与环境,整体意识也更趋强烈。它要满足社会的需要,代表当代生产力水平,反映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审美取向,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社会性,而高层建筑与人的关系也必然变得更加复杂奥妙。正如布鲁诺・塞维所说:“对现代作品的审美价值标准固然与对过去的没有什么不同,但现代建筑的艺术理想却是与它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的……人类活动和生活的多样性、物质心理活动方面的需求、他的精神状态,总之,这个完整的人、肉体和精神结合为活的整体的人,就是现代艺术的源头。”

2.2体验过程

建筑的目的在于为人的生活服务。千百年来,人们首先关心的是建筑的结果,对于高层建筑,大多数人是把它的目标能否实现,即完成后的高层建筑能否具有它“应当具有的”特性和品质――包括风格、形式、功能质量等等――作为衡量一个设计或一件作品成败的最终标准。随着人类的进步,建筑也在不断的发展,一旦有了可能,建筑中便出现了装饰,出现了非功能性的构件和形式,出现了并非满足人类居住所必需的平面、立面以至空间的处理……人类的建筑活动始终在追求着对单一居住功能的超越。

以国际式建筑为代表的现代建筑美学表现出重普遍、轻个体;重永恒、轻短暂;重客观、轻主观;重统一、轻多样等基本硬美学特征。这种审美观念注重物质功能,具有清晰的理性目的,符合逻辑的审美追求,崇尚完美的审美理想,关注高雅的审美情趣,并在一段时期内成为主流。而随着文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开始对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产生了深刻的思考。以文化为本体,探究人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文化哲学受到了广泛重视,这实际上是社会的发展使人类对自身进行更高层次反思的结果。随着人类主体意识的不断觉醒和当代哲学对人类及其生活本质探索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艺术不是替代生活的“理想”,而是生命本身的一部分。

从总的建筑审美趋势来看,当代建筑比以往更加重视与人的生活的联系,更加重视人对建筑的接受过程,更加重视人在建筑中的各种体验、感受等心理状态及其发展的依据。如果说,以往人们把建筑当作一种客观、恒常的物质存在而主要关心它所具有的内容和性质的话,则今天建筑更多地被视为一种在与人的交流对话中不断发展变化的存在,一个不断生长的过程。二者相比,前者指“什么”,主要涉及一种终极、恒定的结果;后者指“怎样”,主要涉及的是过程。这实际上表明了人们建筑观念的一种转变:人们对建筑的关切的中心正从追求“结果”走向体验“过程”。

2.3审美变异

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西方古典美学和现代建筑美学受到空前严峻的挑战:后现代建筑一反现代建筑初衷,推出了尊重传统追求含混于复杂的美学思想;晚期现代则把现代主义理论推向了极端,他们借助当代高科技成就,用极端逻辑性和高度夸张的手法,追求新颖的审美效果。随着解构主义的异军突起,传统西方美学再次受到反叛者的攻击,他们摈弃和谐统一的美学法则,肯定非逻辑性的偶然机遇,追求冲突与破碎之美。这种对现代主义建筑美学的核心框架――理性的否定使得当代建筑美学领域出现了软化变异的趋向。

众多风格迥异的建筑实例可以清晰的意识到审美观的这种复杂化和多元化。事实上,我们经常发现自己已经步入美学迷宫――很多优秀的作品经过经典美学观念的分析后,得出的结论却是拙劣无比。这些都说明了在建筑创作领域已经出现了“审美变异”现象。

“审美变异”概括起来说,是指当代建筑创作领域出现的,对现有经典美学的反叛和质疑现象。它包括美学范畴、审美理想、价值取向、审美评价标准等观念体系及艺术手法的变革。如果从哲学高度来看到这一问题,就会发现变异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其一,是否定理性,通过非理性因素的渗透来构筑新的美学体系;其二,是肯定理性又部分的超越理性,从而引进与传统美学性质迥异的新要素。前者包含了更多的“质变”成分,后者则更多的表现为一种“量变”。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社会科学的发展使人们愈来愈清楚地看到各民族不同文化现象的共时性存在。而这些文化哲学观念也深刻的影响了建筑创作领域,从而产生了追求大同的国际式建筑文化,其主要思想就是要反对和排斥所有民族、地方文化而追求建筑的普遍性和同一性,并一度成为国际式建筑的方向。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各种文化均有自己独特的价值,科学技术并非是万能的。“国际式”的思想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抵制,而“文化共生”的观念得到了赞赏。建筑的硬美学特征逐渐软化,多元化不再是简单的几何形式上的多元,而包括了更进一步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上的多元,

建筑中的这种多元审美价值观的确立,首先在世界范围内打破了单一的审美模式:建筑表现“功能”这一世界大同的内容,被有地区性差别、历史观和技术观差别的“文化”所替代。同时,随着各种文化价值观的兴起,使建筑呈现了各异的风格,晚期现代主义建筑、后现代主义建筑、解构主义建筑等等各种的流派之间所呈现的丰富多彩的风格和手法之间的差异正是体现了这种变异软化后的多元审美价值观。

参考文献

外文译著:

[1][日]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2][美]高层建筑和城市环境协会编著,罗福午、英若聪、张似赞、石永久译:高层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3][美]凯文・林奇编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美]凯文・林奇编著,林庆怡、陈朝晖、邓华译:城市形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5][美]弗朗西斯D・K・钦著,邹德侬等译:建筑:形式・空间与秩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中文书目:

[1]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2]王建国:城市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3]许安之、艾志刚:高层办公综合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4]雷春浓:高层建筑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高层建筑设计资料图集,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6]吴景祥:高层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7]郑国英、车自龙、刘君:美国高层建筑,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8]邹德侬:建筑造型美学设计,台佩斯坦出版有限公司,1992

高层建筑的意义篇3

 

关健词:高层建筑 美学 生态环境 

   建筑是一种综合性艺术,是一部凝固的史诗。她积淀着人类的历史,体现了各国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人类在建筑艺术中表现了复杂多样的美学思想,并要求以空间组合、比例、尺度、色彩、质感、体型等建筑艺术语言,统一多变,主次分明,有和谐韵律的结构布局,表现出多种不同的意境和风格。近年来,随着建筑美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它的内容还在进一步扩大。当代建筑美学正在更广阔的领域中对建筑美感的心理构成因素、建筑创作的形象思维特征、自然美与环境美的美学内容、形式美的形成与发展等课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它反映了当今建筑美学发展的新趋向。本文主要阐述了不同时期的高层建筑的美学价值。

1早期的离层建筑

   高层建筑的发源地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美国的芝加哥。作为当时的商业中心,芝加哥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城市的繁荣,人口的猛增,特别是1871年的芝加哥大火,使得城市重建问题特别突出,为了在有限的市区建造尽可能多的房屋,高层建筑便首先在芝加哥出现了。目前较普遍公认的世界上第一幢有现代意义的高层建筑便是芝加哥的家庭保险公司大楼代

   这个时期的高层建筑造型特征是:体形较规整,在竖向划分为三段体顶部、墙身和基座;顶部往往设计成象征高直式教堂的尖顶或退台;顶部及外墙上采用大量的附加装饰,包括古典的线脚和浮雕;在墙身部分多为厚墙小窗和竖向体量划分的处理;而在基座部分,还往往保留了古典的壁柱及柱式。

2现代主义时期的高层建筑

   到1945年二战结束后,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在美国大量兴建,并向超高层发展,继而在欧洲、亚洲、澳州及第三世界国家都相继出现许多高层建筑。形成世界范围内的高层建筑的兴盛时期:h。从二战到70年代中期,是世界范围内的高层建筑发展的繁荣时期。1974年建于芝加哥的希尔斯大厦,至今仍是世界最高的高层建筑之一,他的造型不仅反映了现代建筑的美学原则,也反映了其先进的结构特征,并力求创造独特的建筑上部造型和轮廓线,成为业主和企业在城市中易于识别的广告性标志。然而,由于现代建筑忽略了历史文脉,排斥装饰,过分强调工业化作用,到处出现的是工业化的高层建筑造型,而忽视了建筑与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3新现代主义时期的高层建筑

   新现代主义是相对于现代主义而言的,它在继承和发扬现代主义的核心思想的同时对现代主义的局限进行了改良、发展和完善。其坚持现代主义的理性和功能化,追求功能、技术与艺术的平衡,但却力图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进行重新诊释。这种设计思想表现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之中,功能、结构、设备、材料等因素的重要性比其他建筑类型更为突出。新现代主义在高层建筑立面造型上有很多创造性的发展和提升,高层建筑不再是简单的四方体,而往往是以抽象的儿何体或组合几何体,以富有形态、材料质感和色彩变化及结构美感的新视觉形象出现。

 随着高层建筑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感受到它们是近邻环境的一部分,并发展出多种对城市、对环境的认识理论。不同的理论也导致了现代主义对环境的不同处理手法。今天的文脉要求我们城市结构、文化、尺度、材料等广泛问题进行调查,以追求建筑在时空上的特定位置感和多种文脉关系,使工程与建设地点融为一体,创造特定的环境气氛。从这个角度来说,新现代主义对体形的关注正是对城市文脉的一种解释和认可。

高层建筑的意义篇4

    论文摘要高层建筑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从古典复兴式、现代主义的国际式直至当代强调个性、高技术中环境的多元化趋势,高层建筑的美学问题始终是建筑界关注的焦点。高层建筑作为构筑方式概念性突破的同时,也泛速地成为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并发展成为现代科学技术与美学形式相结合的建筑领域的尖端产品。

    建筑是一种综合性艺术,是一部凝固的史诗。她积淀着人类的历史,体现了各国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人类在建筑艺术中表现了复杂多样的美学思想,并要求以空间组合、比例、尺度、色彩、质感、体型等建筑艺术语言,统一多变,主次分明,有和谐韵律的结构布局,表现出多种不同的意境和风格。近年来,随着建筑美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它的内容还在进一步扩大。当代建筑美学正在更广阔的领域中对建筑美感的心理构成因素、建筑创作的形象思维特征、自然美与环境美的美学内容、形式美的形成与发展等课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它反映了当今建筑美学发展的新趋向。本文主要阐述了不同时期的高层建筑的美学价值。

1早期的离层建筑

    高层建筑的发源地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美国的芝加哥。作为当时的商业中心,芝加哥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城市的繁荣,人口的猛增,特别是1871年的芝加哥大火,使得城市重建问题特别突出,为了在有限的市区建造尽可能多的房屋,高层建筑便首先在芝加哥出现了。目前较普遍公认的世界上第一幢有现代意义的高层建筑便是芝加哥的家庭保险公司大楼代

    这个时期的高层建筑造型特征是:体形较规整,在竖向划分为三段体顶部、墙身和基座;顶部往往设计成象征高直式教堂的尖顶或退台;顶部及外墙上采用大量的附加装饰,包括古典的线脚和浮雕;在墙身部分多为厚墙小窗和竖向体量划分的处理;而在基座部分,还往往保留了古典的壁柱及柱式。

2现代主义时期的高层建筑

    到1945年二战结束后,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在美国大量兴建,并向超高层发展,继而在欧洲、亚洲、澳州及第三世界国家都相继出现许多高层建筑。形成世界范围内的高层建筑的兴盛时期:h。从二战到70年代中期,是世界范围内的高层建筑发展的繁荣时期。1974年建于芝加哥的希尔斯大厦,至今仍是世界最高的高层建筑之一,他的造型不仅反映了现代建筑的美学原则,也反映了其先进的结构特征,并力求创造独特的建筑上部造型和轮廓线,成为业主和企业在城市中易于识别的广告性标志。然而,由于现代建筑忽略了历史文脉,排斥装饰,过分强调工业化作用,到处出现的是工业化的高层建筑造型,而忽视了建筑与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3新现代主义时期的高层建筑

    新现代主义是相对于现代主义而言的,它在继承和发扬现代主义的核心思想的同时对现代主义的局限进行了改良、发展和完善。其坚持现代主义的理性和功能化,追求功能、技术与艺术的平衡,但却力图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进行重新诊释。这种设计思想表现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之中,功能、结构、设备、材料等因素的重要性比其他建筑类型更为突出。新现代主义在高层建筑立面造型上有很多创造性的发展和提升,高层建筑不再是简单的四方体,而往往是以抽象的儿何体或组合几何体,以富有形态、材料质感和色彩变化及结构美感的新视觉形象出现。

   随着高层建筑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感受到它们是近邻环境的一部分,并发展出多种对城市、对环境的认识理论。不同的理论也导致了现代主义对环境的不同处理手法。今天的文脉要求我们城市结构、文化、尺度、材料等广泛问题进行调查,以追求建筑在时空上的特定位置感和多种文脉关系,使工程与建设地点融为一体,创造特定的环境气氛。从这个角度来说,新现代主义对体形的关注正是对城市文脉的一种解释和认可。

4目前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势

    每个时代的审美观都受到社会、科技、文化和经济的深刻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正确认识科学美和艺术美的问题,又在一个新的层次上提出来。随着亚洲特别是环太平洋西岸地区在近二十几年来经济的飞跃和持续发展,高层建筑建造的重心已从美国转移到了这一地区,大量的高层建筑和摩天大楼在这里应运而生,可以说这里成为了新一代高层建筑的试验基地,在这些地域中,我国的上海浦东新区无疑是最新最辉煌和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在我国的香港、广州等地,经济的腾飞也带动了高层建筑的发展,比如在香港建造的中环广场大厦、中国银行大厦以及富有传奇色彩的汇丰银行大厦等。日本也突破了地震的限制,建造了横滨里程碑大厦和东京都厅舍等高质量的建筑,韩国和新加坡也都掀起了高层建造的热潮。

    20世纪90年代,建筑的生态设计意识与城市生态学已成为建筑师广泛关注的重点。绿色建筑的创作和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的设计技术陆续推开。将具有现代感的建筑与生态环境有机结合,将使用功能与生态环境有机结合,提倡新建筑与古建筑的对话,建造花园城市、山水城市和生态城市已成为新一代建筑师追求的建筑美学目标。在21世纪,建设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亲切、舒适、方便、美丽的个性化现代城市,是建筑师面临的重大课题。

高层建筑的意义篇5

关键词:提升高层建筑;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关键措施;

中图分类号:tU2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4-00-01

一、提升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研究的意义

在经济贸易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建筑行业迎得了其快速发展的契机,高层建筑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城市中,它们与人们生活的联系也更加密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对于高层建筑的地理位置、居住面积、抗震性能等问题的关注力度不断增加,所以如何提升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设计好坏直接关系着建筑物能否达到人民群众对于其使用安全性、使用稳定性的要求,综合利用美观、实用、人性化等因素为提升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以及基于抗震性能的设计方案进行更好的科学人性化设计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思路。高层建筑由于其自身建筑高度、建筑面积等特点,给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设计提出了许多挑战,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在进行提升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设计时要区别于其他不同建筑的抗震设计、抗震措施,要根据其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分析,采用适合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措施,体现出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设计与其他建筑抗震性能设计的不同之处。

二、提升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关键措施

对于提升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这关键问题,具有针对性的对建筑整体进行安全性、稳定性的分析研究,根据建筑物的实际结构安全性、稳定性情况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固措施,提升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发生时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更好的发挥其结构抗震性能。对于提升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关键措施如下所示:

(一)对于高层建筑结构的构件加固措施。对于高层建筑的结构构件进行加固是提升其抗震性能的关键措施之一,要尽可能的使建筑物底部承受剪力的墙体厚度增加,并且增加大量的钢筋混凝土柱或者加大其底部的配筋比例。面对建筑结构中连接梁的加固配筋,要运用科学的分叉方式进行搭接,确保其结构稳定性。对于一些结构节点或者框架连接,要进行严格的检测控制,通过增加构造的措施实现其加固。

(二)在建筑结构按照图纸施工,将结构进行平面布置的过程中,扭转是破坏这一过程中的主要力,避免扭转带来的恶劣影响就要保证建筑结构侧向材料的刚度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发生均匀变化。这对于构件的整体设计,构件的实际施工提出了新的挑战,只有进行多层次、多方面的反复构件核算,才可以得到最为理想的构建布置方案、布置位置。

(三)良好的梁式转换层的结构构件是提升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措施。在一般的建筑施工中,梁式转换层一般都是一层,为了更好的提升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在施工过程中将梁式转换层加伸到两层是非常必要的。除此之外对于承受剪力的墙体进行配筋强度的增加,在转换层上使用双层配筋都是提升结构抗震性能的有效措施。

三、提升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设计的基本要求

面对我国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起步较晚的现实,面对人们对于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高度关注,设计人员对于提升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设计提出了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一)在进行提升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设计时,设计人员要尽可能的采取措施设计出多层次的抗震防线。面对高层建筑的建筑结构特点,要想保证每一个建筑物都具备良好的抗震体系,该建筑物就必须要有多个具有良好延展性的分体建筑结构所组成,这些结构不仅要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而且还要在结构的配合下不影响其相互间的作用。在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出多层次的抗震防线,对于地震发生后保障高层建筑结构稳定性、安全性、延伸性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多层次抗震防线的设计不但可以科学有效的保障高层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安全性,而且还可以起到减轻地震整体危害的作用,在一定程度提升了高层建筑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

(二)高层建筑的建筑施工相对其他建筑项目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对于高层建筑结构中的薄弱环节的分析研究、检测控制是提升其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必要措施。当面对地震这种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时,高层建筑结构的主体结构承受了绝大部分的地震冲击力,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安全性,加大对于高层建筑结构中薄弱环节的检测控制是非常重要的,这对于提升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三)为了满足人民对于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要求目标,设计人员在对高层建筑进行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设计的过程中,要对建筑本身的稳定性、承载能力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保证整个建筑结构的构建严格按照国家安全要求进行,对承受力较大的区域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从建筑结构开始大力提升其抗震性能。

四、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提高,高层建筑在人们的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高层建筑物的建筑高度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其建筑难度也在不断加大。面对人们对于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更高要求,如何提升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成为当下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科学合理的抗震设计对于提高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想要真正保证高层建筑的安全稳定,就要大力开展对于其抗震性能设计、加固措施等方面的研究探索。本文从提升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意义、措施、要求三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了,为提升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提供了一些参考依据,相信在未来的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中,真正科学有效的抗震措施可以更多的探索研究出来。

参考文献:

[1]冯兴,张瑞云,王慧东.转换层位置对高层建筑结构地震反应影响的研究[J].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2006(04)

高层建筑的意义篇6

关键字:高层建筑;给排水技术;节能;经济性;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tU20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提升,我国的社会主义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及科学技术也在不断的提高和进步,高层建筑也在不断的出现,其高度和层数也呈一个上升的趋势。如今,现代化城市的标志已经在向高层建筑转变,而高层建筑与低层建筑区别较大,高层建筑振动源较多、高度大、层数多,且排水用水量都比底层建筑多,所以说,高层建筑给排水节能系统无论是在管理、材料、施工、设计上都应该按照严格的要求,同时也应该采取新的技术措施,这样才能将给排水系统保持在一个良好的范围内,以便将人们对高层建筑的要求得以满足。但同时,在全球面临的问题就是缺水,能源损耗以及紧缺都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相互制约,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威胁。高层建筑给排水系统在能源损耗中的主要内容有:人们在从事环境绿化、游乐、生产、工艺等一系列活动时的回用水、热水、消防、排水、给水等所需要的能源消耗,所以说不难看出,高层建筑给排水节能系统在经济工作中分量是相当重要的。

一、给排水系统与节能工程

(一)给排水系统的特点

一般在高层建筑施工中所要求的技术标准比较高,且给排水系统设施需要的用水量大,且用的人数也较多,如果遇到排水管道堵塞或者停水的情况,那么对与高层建筑的影响也较大,因为高层建筑中的给排水系统所需的动力设备较多,且排水管道的竖向分区也比较繁琐,容易发生火灾的隐患也较大。就目前来说,高层建筑给排水系统设计在建筑施工时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消防系统以及给排水系统进行合理的设计,或者消防系统的可靠性以及安全性、在日常运行中高层建筑的经济性。虽说现代高层建筑给排水系统的整体施工技术趋于成熟,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在建筑施工时应用和研究供水技术中应运用经济安全可靠的运行管理方法;及时的应用与研制新型的稳压、减压设备;注意高层建筑中自动控制与消防技术;将系统过水能力在排水系统中进行优化,并利用一些技术措施去缓解排水系统的压力等等。为了能将高层建筑更好的推动和适应发展,我们应在给排水系统施工技术上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创新。

(二)给排水系统的经济、节能

在建筑施工前,研究高层建筑的给排水系统对与实现整个建筑的节能降耗有重要的意义,但就目前来说,高层建筑给排水系统在节能环保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所起到的作用,社会上的相关部门对其仍然不够重视,高层建筑在工程施工上仍有高能耗的情况发生,此类情况常常出现在我国北方的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小区内,并且情况相当的严重,这是由于在建筑施工中给排水系统设计中不够合理,直接造成了资源浪费,对国家的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所以说,在高层建筑给排水系统施工时,应将设计人员的节能降耗意识进行强化,将节水、节能放在首要位置,这样才能实现能源高效利用,将社会主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

二、施工设计

高层建筑的给排水系统对人们日常的生产和生活都有直接的影响,在对其进行建筑施工时,我们应当首先保证居民的居住环境是否良好以及排水管道的通畅,将传染和疾病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这样我们就应当对高层建筑中的排水立管进行装置,因为建筑工程自身的高度较高、排水量大,所以应当对消能装置和同期系统进行合理的装置,这样能将立管排水压力减少,对于保证排水系统的通畅意义也非常大。高层建筑排水系统立管较长,在建筑底层排水的压力比较大,排水用的卫生洁具处在下层的容易发生喷溅的现象,一般高层建筑只要是十层以上,都应当设置专用的通气立管以及生活污水管道,污水管道从最高层算起都应当安装消能装置。

(一)给水系统的可续选择。

高层建筑中的给水系统加压总共有两种方式:水池一水泵一水箱联合供水、水池一水泵调速供水采用水池一水泵调速供水,如果系统的水压相对比较稳定,那么此系统则没有高位水箱,水质的二次污染也得到了合理的控制,这是对目前来说在高层建筑小于一百米高度的最主要供水方式,在这种方式中,应通过将水泵电机频率进行改变来讲水泵的出水量进行改变,这样能将水泵调速的基本问题是减速显示出来。

(二)单独进行设置

根据国家有关规则文献规定,静止压力在高层建筑的生活给水系统中不能超过300-400Kpa,同时高层建筑中的消防给水系统压力也应该控制在800Kpa,所以在高层建筑的给排水系统进行建筑施工时,应将消防给水系统与生活给排水系统施工应进行分开设置,将生活给水系统中的给水管道避免因为压力过大产生超量供水的情况,所以说,按照消防给水系统的水压值要求进行分区,对生活的给排水系统造成超压现象,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常年的利用减压阀对其内部产生的超压现象进行控制,其后果也比较严重,也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同时,若依据生活给排水系统要求的水压进行分区,同样也会对水泵机组在数量上进行增加。

(三)注意减压节流

在高层建筑的生活给水系统中,按照其规定进行竖向分区,在卫生奇迹的配水电上水压变化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果不采取适当的减压节流措施进行改进,其实际的出水量与原先规定的将多出四到五倍,随之而来就会出现漏水量增加、水压过高以及水量浪费等问题,为了减少问题的发生,我们应适当的在建筑给排水系统设计时配置一些减压装置,将其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四)节能中的热水供应

将生活热水能源进行合理的施工,对于节能系统的作用很大,主要有:废热、业余热,即为利用工业的废热和预热,将变废为宝;开发地热水资源,根据当地的水温以及地质作为热源;太阳能对与整个地球来说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热能源;当地应该有供应较丰富的电力能源,可直接利用电能或者直接备至生活热水。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作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资源,在当今社会资源比较缺乏的情况下,应该得到合理的利用以及保护,对高层建筑的给排水系统进行合理的设计,能很大程度的降低能源消耗同时也能将资源浪费减少。科学合理的对其建筑施工方案进行设计,对现代高层建筑中的节能排水系统的实现影响较大,其潜力也较大,也能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建设节约型社会。

参考文献:

[1]吴金应.高层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的实现[J].价值工程,2010,2(23):46-69

[2]杨天峰,张旺.低碳经济下建筑给排水的节能问题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0(09)

[3]李玉娟,郝文辉,李贵霞.高层建筑给排水系统的节水问题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0,3(06):24-50

[4]舒晓武.浅析建筑给排水设计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0,2(29):56-70

高层建筑的意义篇7

关键词:建筑学;建筑结构;课程;再认识

1引言

“建筑结构”是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学生们听完课后还有很多疑惑没有解决,尽管学习了课本内容,但在建筑设计课程中并不能很好理解和自觉运用结构知识,即缺少基本的结构意识。作为任课老师,这种现象引起笔者对于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目的、内涵和教学方式的思考。面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要求,笔者认为应从所授课程和授课对象两方面入手,研究“输入”和“接受”的认知规律,做到知己知彼,目的是在学生头脑中建立结构意识,而不是固守课本,照本宣科,沿用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2相关概念

2.1建筑结构。在汉语中“建筑”一词有多重含义。狭义上,最通俗的理解便是日常所指的房屋;另外,还有作动词用时指建设筑造之意。广义上,“建筑”一词有在哲学中“上层建筑”的使用,指得是相对于经济基础的社会关系,有政治和思想两个方面。[1]“结构”一词用法也相当丰富。从微观的物质组成分子结构、原子结构,到宏观的天体、宇宙结构;到社会生活中经济、家庭结构;以及撰写文章的结构关系、汉字书法的间架结构等等。“结构”一般是指组成一个整体的各个部分的组织方式和相互的关系。如果把“建筑”和“结构”这两个词放在一起,那么它的含义便有了特指。建筑结构——建筑物承担外力的部分,以及它们的构造。我国《建筑结构设计术语和符号标准》给出了“建筑结构”的定义:“组成工业与民用房屋建筑包括基础在内的承重骨架体系”。[2]可见“建筑结构”是研究建筑物的承重骨架部分的组成方式和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2.2建筑学专业与建筑结构课程。对于建筑学专业,对建筑结构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一般建筑学本科的学制可以达到五年,所学课程众多。主要包含了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两个大类,而建筑结构就属于工程技术类的专业基础课。如果说建筑学课程体系是一条河流,那么建筑结构是众多源泉中的一支。由于中文的一词多义,对于“建筑”这个词可以借助archi-tecture,Building,Construction这三个英文单词来理解。architec-ture的翻译是建筑学,其含义是人们对即将创建的环境进行设计和规划以满足物质和精神需求,包含功能的布局、空间的组织、以及形式的美观等方面,可将其作为“上层建筑”,归为指导思想的层面来理解。Building的翻译是建筑物,其含义是一栋楼房,实实在在的物体,可以将“建筑”的这一层次,理解为建筑的“本体物质存在”。Construction的翻译是建造施工、建设、结构,其含义是将建筑材料进行组合达到所需的要求,在这一层次“建筑”可以理解为“物质基础”。可以看出“建筑”的整个过程,是在“上层建筑”的设计和规划下,利用物质材料进行建造,形成实实在在的物质实体。“建筑”一词的含义清晰的分为了三个层次。建筑学专业的工作侧重固然是“a”,但好的设计必须拥有对设计对象本体的充分认识,才能够是有源之水,否则只能是凭空想象;建筑师只有对建造的过程深刻了理解,才能设计出可以建造实现的建筑物;有了物质实现,这在建筑的艺术表达层面,也使美观和思想具有了实际载体,利用结构作为造型的手段也是当今建筑创作的潮流。所以建筑学学生学习建筑结构课程是必须的。

3建筑结构课程的内涵层次及培养目标

3.1建筑结构课程的内涵层次。早在古罗马时期,建筑师维特鲁威就提出了建筑设计的三大要素:“安全”、“适用”、“美观”。从目前众多教材可以看出,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往往简单地把土木工程专业的多门专业课,如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木结构等进行删减压缩,合并成一本教材。其主要的逻辑,是在“安全”的范畴内结合材料知识,进行结构强度、刚度、稳定性等计算验证,属于相对微观层面的内容。而在宏观层面结构的“适用”问题,教材中却很少讨论,导致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还没有建立基本的概念,就进入到了无尽的公式海洋和计算中,继而丧失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而在“美观”这一原则中的内容,即结构所带来的造型能力,更是几乎没有提及。建筑学专业学生对于建筑结构课程的学习,笔者认为可以将其分为三个层次:首先,从宏观的角度对结构进行认知,知道什么是结构以及常见结构类型;然后,从中观解决方案设计时的适用、甚至造型问题,学会在设计中对结构进行选择,根据不同的建筑功能以及造型选择不同的结构形式;最后,在微观层次能够进行简单的验算,掌握一定的计算能力,解决常见的工程问题。人类对事物的认知规律,一般来说应当是从宏观向微观,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所以对于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来讲,如果遵循如此的规律,想必会有更好的效果。3.2培养目标。建筑学专业的结构课程与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有所不同,其主要的目标应该是认知,然后在设计中具有结构意识,最后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在如今应用型教学指导思想下,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建筑结构教学,重心应放在课程层次前两个方面——宏观认知和中观应用,学习的重心是为了更好的设计,而并非微观层次计算能力的过度训练。

4建筑结构课程教学的再认识

对建筑学专业的结构课程进行了分析之后,很明确其是有层次的,那么教学工作便不能够只强化例如计算能力的一面,而应该根据课程的层次,多方面立体化的来进行。4.1教学原则。4.1.1奠定理论基础。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奠定建筑结构的理论基础,是建立结构意识和应用结构知识的前提。有了一定理论基础才能够更好的应用结构知识进行设计工作,甚至完成结构的计算工作。4.1.2注重实际应用。学以致用,建筑结构课程的学习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现实的意义就是在设计中具有结构意识,注重结构问题,在将来的实践中能够良好的与专业工程师沟通。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意识和能力,帮助他们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去应用。4.1.3引入技术进步。新的技术是教学的有利工具,专业课程的教学要能与时俱进。在如今信息化新技术的时代背景下,课程的教学也要尝试将新的技术引入,教师要及时进行知识更新,掌握新技能并将其应用到教学中来。例如Bim技术,可以利用软件让同学们在计算机中进行模拟的建造结构,加深对结构生成的过程的理解。4.2教学内容。根据建筑结构课程层次分解,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对基本结构的认知、结构的应用选型、结构的计算。基本结构的认知包含了结构的基本概念、当代常见建筑结构的类型;结构的应用选型结合设计了解和掌握何种类型的结构适合何种建筑,满足其功能和造型的需求;结构计算,是在力学和材料知识的基础上,训练常见结构类型的计算能力。4.3教学方式。4.3.1讲授、考试。对于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讲授法是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最大的信息量在一定的时间内系统的传授给学生。在结构课程中,有很多基础概念需要学生掌握,所以这部分内容必须存在。进行考试又是检验和评价学生对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的有效手段,它能够给学生记忆和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本计算技能带来外界动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在建筑“安全性”原则中的基本概念和计算验证的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很有意义。4.3.2发言、讨论。打牢基础知识的同时,如果教师能够布置任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其课后自主研究,从结构的角度去认知和点评一栋建筑,并在课堂上向所有同学进行介绍,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的结构课程,能够将课堂氛围变枯燥为有趣,能够提高同学们学习的自主性,将过去的被动听课状态转换为主动的研究和探索。并且课堂的发言还能够锻炼同学们的表达能力,这点也是建筑学专业学生需要培养的一种重要能力。这种方式针对建筑结构在建筑“适用性”的原则的学习比较有效,可以使学生达到自主认知和理解的目的,什么类型的结构形式适合什么类型的建筑类型,有什么特点,设计时要注意什么问题等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训练。4.3.3实践、应用。建筑学专业现在常见的授课模式是设计课和理论课分离。通常一门理论课授课完毕,学期末进行考试,整个课程就结束了。但理论课最终对于设计的作用却无从检验。建筑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是设计,将基础知识运用到设计中,这是基础课的最佳效果。在设计课中如果能够穿插结构知识的具体专题,进行知识强化训练,有助于同学们有意识将结构知识运用于设计中,而不是学习完了,就将书本放到一边,理论脱离实践。例如高年级的高层建筑和大跨度建筑的设计课程,就可以进行剪力墙结构、桁架结构等专题的强化,将其模块化嵌入到设计课中去。这种教学模式能够锻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能力,把大块的知识进行分割,让学生在专题的设计中消化吸收相对比较小的知识点并付诸实践。

5小结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建筑和结构的内涵,肯定了建筑学专业学习建筑结构课程的必要性;进一步分析建筑结构课程,发现其内在宏观、中观、微观的层次内涵,指出学生学习的过程应当遵循认知的一般规律从宏观到微观,教师的教学也应该分层次进行,对于建筑学专业更应该注重被忽略的认知和应用层次的训练;最后,思考对于建筑学专业结构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出应当多元化的训练学生不同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将知识能够应用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对课程的再度认识带来的只是理论的想法,更多的工作还需要在教学的实践中进行尝试和检验。

作者:文博单位:三江学院

参考文献:

高层建筑的意义篇8

关键词:petereisenman;解构主义

1、petereisenman的理论与作品

1.1思想源泉

1)eisenman对于具有科学基础的自律性建筑语言的摸索,始于意大利唯理论者的作品,特别是吉乌塞伯・特拉格尼(Giuseppeterragni)的杰作“CasaDelFascio”。

CasaDelFascio(法西斯馆)是意大利的现代建筑运动中最重要的外观样式。它是在一个正方形中进行设计,它的高度是16.6米,恰巧是宽度33.2米的一半。这个半立方体表现出非常理性的几何关系。经分割出的立面,窗户处理都是为了表现内部中庭,而且忠实的显示出建筑物结构系统(梁柱式构架)。窗户的分割亦与整体立面的对角线有着紧密的关联性。法西斯馆给人感受到非常理性的设计逻辑:平面和立面都反映出严格的几何关系;故意显现出的梁柱构架,也理性的强调楼层高度的关系;立面的窗户都在呈现内部中庭,功能性空间则围绕在中庭的两侧。

这一时期,eisenman对于建筑的理性构成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建筑可以由类似数学的,理性而严格的方法构成。

2)eisenman是解构主义中的领袖人物,但他自己却否认解构主义建筑与解构主义哲学的联系,他说:“解构只是一个赋予一些貌似相同的建筑作品的名字,和解构哲学毫无关系。”“蓝天合作社(CoopHimmelblau)的沃尔夫、普利克斯(wprix),伯纳德・屈米,兰姆・库哈斯从来也没读过德里达……没准儿屈米是另外”。但他同时也说:“我们要做的是寻找建筑中类似的态度。不是画些看上去象解构的东西,而是在建筑中想解构,如果有兴趣的话。”

3)eisenman的出发点是解构主义的态度,而乔姆斯基(noam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Grammar)、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DeepStructureandSurfaceStructure)理论则深刻影响了其作品的生成方式。

这三套规则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转换规则。转换是一种创新,它使语法具有更强的解释力,有生成无限可能句子的能力。

2、eisenman的建筑理论

eisenman受到转换生成语法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力图将建筑设计过程纳入一种生成过程的逻辑模式。

eisenman曾说自己所致力的目标是:“要集中研讨和着手解决当前建筑设计和建筑发展中遇到的最典型、最重要和最广泛的冲突”。这些冲突为:

(1)公众兴趣与建筑师个人志趣之间的矛盾;(2)美学上的严格要求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差异;(3)专业上的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之间的差异;(4)文化的进展与经济环境日益增长的紧张性之间的分歧;

(5)新建筑物与以存在的有价值的旧环境之间的矛盾;(6)技术能动力与文化渴望之间的矛盾;(7)思想理论与实践行动的不同。

所以eisenman希望能找到一种解决方法,而解构主义和转换生成语法给了他解决之道,模糊建筑形式与功能、意义的关系,质疑他们的先验性,进而用转换生成语法的方法,进行推演并形式化。

eisenman将他的观点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其独特的“建筑语法学”。主要主张是:

1.形式的生成

eisenman力图将建筑设计过程纳入一种生成过程的逻辑模式,即形式的逻辑可以导致形式关系的诞生,这种关系可以对任何物质结构加以描述,所以这就比“功能需要的满足”或“美观的物体形态的创造”更为深刻。先产生形式,再由形式产生含义。eisenman认为实现形式的途径是:“在抵制那种与功能有关的形式,并拒绝和含意相关的的形式的同时,去了解形式本身解构的特性。”

2.深层结构

与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相似,eisenman认为建筑中存在着一种潜在于现实环境中的,可被意识到的“深层结构”。

eisenman认为深层结构是建筑体形环境在形式方面的固有本性,不能用功能/技术的观点去概括。“深层结构”可看作是一系列抽象的,并具普遍意义的形式规律,他存在于任何实际空间的概念中。深层结构这种形式规律,以最单纯的状态存在,因而它不能再进行简化。它在空间概念中象一切符号一样,以两项对立的形式存在:以实体与虚体,向心体与线列体,平面与容积等对立的形式普遍存在。

3、eisenman的建筑实践

1.早期实践

在《彼得・埃森曼的理论与作品中呈现的句法学与符号学特色》一文中,作者详细地解读了eisenman的1号到11a号住宅,对其进行图解分析,可看出这一阶段的建筑实践是颠覆传统建筑理念,用生成语法进行建筑创作。eisenman采用了三个步骤来实现他的意图:1、消解――减少、消解现实空间中形式要素通常的意义,将形式看作一套符号;2、重组――运用符号,在环境中构筑建筑。3、挖掘形式的深层结构,提供新的形式信息。

2.中期实践

人们常认为,eisenman在这一时期主要运用了隐喻等后现代主义手法,如俄亥俄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的断裂的塔楼隐喻场区内曾被梵毁的军火库碉堡,柏林iBa社会住宅立面上的十字形错位隐喻当时东、西德分裂。但eisenman在不只一个场合否定了这个说法,对于俄亥俄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的断裂的塔楼,他认为那不是隐喻,其根据是,后现代的历史意象试图让新建筑成为历史建筑本身,而他试图让建筑与它的过去分离。eisenman说:“那些城堡体形过去在那儿,并不是我编造的,所以它们不是我的表现手法,也不再是艺术表现手法,它们仅是一个冷静的不带倾向性的姿态。如果我设计这些形象,那就不同了。但我没设计也永远不会这么干。我总是利用现存的形象……”在这些设计中,eisenman表现了两个意图:

1、eisenman将基地中的深层结构转换到表层结构,用建筑要素在建筑中表现出来,并引导人们去体味其的深层结构。

2、eisenman的广义文脉主义,不同于传统文脉主义,eisenman把地段看作是一张“羊皮纸”(palimpsest),一个能写、能擦、能重写历史的地方。考虑建筑活动发生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其它和设计本身不同源的因素,如历史。如在iBa社会住宅立面上的十字形错位,表现了西柏林的历史和它的错乱了的地位;俄亥俄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对于格林维尔痕迹的暗示。

3.近期实践

辛辛纳提阿诺夫艺术与设计中心及之后的实践中,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eisenman用他的理论进行更大、更复杂的项目实践提供了帮助。eisenman的句法结构越来越复杂,项目越来越大,可以说没有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句法结构想要在大型的、复杂的项目中展现出来是很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从eisenman的作品分析图可以看出,他的分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计算机,利用计算机进行他的句法结构实践,利用计算机生成建筑的形式。

而且计算机软件的原理与eisenman句法理论是高度相似的,都来源于乔姆斯基的2型文法,可以从基本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转换法则,并对其进行检出,生成新的形式。

结语

eisenman和解构主义尽力想在建筑创作中,反对先验论,颠覆能指与所指的关系,但自己却给大众留下了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这也算是一种对解构主义的误读吧。

参考文献:

[1]《建筑与解构论稿》.吴涣加.《世界建筑》9601、9602

[2]《采访彼得.埃森曼》.张永和.《世界建筑》9102

高层建筑的意义篇9

【关键词】建筑设计;转换层;结构设计

转换层是建筑物内部的常见结构,了解建筑转换层结构设计的特点,提高建筑转换层的设计效果,能够有效的保证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并保证建筑物的防风抗震性能不受影响,对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建筑转换层的概念与特点

当前,我国的建筑设计、特别是高层建筑的设计,常常会采用商业功能与住宅功能结合的设计模式,在建筑物下部构建举架较高的大跨度商用建筑空间,而上层则采用更加紧密的设计,体现建筑的居住功能。为了对不同的实用功能和建筑结构进行划分,便需要在建筑内部设置转换层,以调整不同结构之间的受力情况,确保建筑物的使用安全。

转换层主要功能包括:对建筑物内部的剪力墙结构或框架―剪力墙体系进行转换,实现剪力墙与框架之间的变换;改变建筑物上下受力柱的分布情况和分布密度;同时转变建筑层的结构形式和结构轴网,形成上下结构的不对齐布置三种。根据建筑物自身的特点和使用功能的需要,合理的选择转换层的设计模式,充分发挥出转换层在建筑领域所发挥的作用,能够进一步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对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建筑转换层结构设计的原则及分类

1、转换层的设计原则

首先,由于转换层的设置会造成建筑物纵向刚度的突变,使其成为建筑物的薄弱环节,因此,在进行转换层的结构设计时,应当尽可能减少需要结构转换的纵向构件,并相应的增加直接落地的纵向构件数量,从而降低建筑刚性突变的程度,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其次,当转换层高度较低时,对建筑物重心与受力状况的影响相对较小,建筑物也因此更加稳固。所以,在进行转换层结构设计时,应当尽量降低转换层所处的位置,保证建筑物结构的稳固。最后,转换层的结构设计应当采取强化下部结构,弱化上部结构的设计思路,并选择具有明确传力路径的设计模式,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降低转成的施工难度,控制转换成的施工成本,更好的实现建筑物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2、转换层的结构设计的分类。

2.1梁式转换结构。梁式转换结构采用剪力墙、框支梁与框支柱相结合的结构布置方式来提高转换层的强度与刚度,具有结构可靠、施工难度低、传力路径清晰明确等特点,是目前我国建筑转换层结构设计中应用范围最广的转换结构。

2.2板式转换结构。板式转换结构最显著的特点便是能够在转换层之上随意布置结构形式与轴网,对于建筑物轴网布设较为复杂的建筑来说是十分合适的选择。但是由于转换板的受力状态较为复杂,传力路径不够明确,以及转换板自身特点的限制,使得建筑物在转换层处出现刚度的突变,令转换层成为建筑物的薄弱环节,降低了建筑物对地震的抵抗能力,因而应当谨慎使用。

2.3桁架转换结构。与梁式转换结构相比,桁架转换结构的受力状态更加明确,且具有较小的自重和良好的抗震性能,可以有效的提高建筑物的质量,去报建筑物的使用安全。但是桁架式转换结构的节点设计难度较大,给施工过程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从而限制了桁架转换结构的使用。桁架转换结构适用于高度达到3m以上的转换层设计当中,如果在桁架转换结构中采用预应力技术,则可以进一步减小构件的截面,达到节约空间、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的作用。

2.4斜柱转换结构。斜柱转换结构在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转换层结构形式,能够充分的发挥出混凝土的承压能力,有效的减少转换结构对建筑内部空间的占用。在设计斜柱转换结构时,需要注意结构内部的水平荷载,通过加设拉梁或圈梁的方式,可以找到平衡水平荷载的最短路径,提高转换层的刚度和强度。

2.5巨型框架结构。巨型框架结构是当前我国转换层结构设计领域发展的新方向,该结构由垂直分布的筒体或大型立柱以及数量不一的大梁构成,形式多变,性能优异,可以大大提高建筑物转换层的强度和刚度。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巨型梁的内部往往会存在一定的拉应力,因而应当将其归类为受拉构件进行设计。

三、建筑转换层结构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1、保证转换层的刚度

转换层的高度是决定转换层乃至建筑物整体质量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建筑本身高度与重量上的特点决定了转换层将会承受较大的垂直荷载,而转换层的结构又很容易令建筑物在转换层部位出现刚度突变,使转换层成为建筑物的薄弱环节,降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因此,在进行建筑结构转换层设计时,要注意确保转换层的结构刚度不低于其上层结构刚度的70%。为此,应当合理的调整转换层内部剪力墙的分布状况,适度的提高落地剪力墙的厚度,并使用强度等级较高的混凝土进行施工,同时尽可能将纵横墙按照筒体的结构进行排布,从而在根本上保证转换层的刚度,确保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不受影响。

2、提高转换层与建筑物的整体性

通过调整转换层的结构设计内容来提高转换层与建筑物整体性的,能够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为此,应当尽可能对其上下层之间的轴网,简化转换层的设计方案,尽可能令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相对应,使转换层的受力更加明确,从而避免使用板式转换结构,以防止建筑物出现刚度突变的现象,达到提高建筑物整体性的目的。

3、合理安排转换层的位置

由于建筑物的受力模式较为复杂,且建筑物内部的所受作用力的种类和分布都会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而发生微妙的变化,当高度达到一定的范围后,建筑物所受的各项作用力的效果便会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给建筑物的设计带来困难。如果转换层的位置过高,不仅会令转换层内部的受力状况发生改变,还会对上下层面的刚度与受力方式产生影响,使转换层成为建筑物的薄弱环节,降低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因此,应当尽量降低转换层所处了位置,通常情况下,转换层的位置应以三层以下为宜,最高不得超过六层。

四、结语

分析建筑转换层结构设计的原则和种类,并充分了解建筑转换层结构设计中的注意事项,能够有效的提高建筑结构转换层的设计效果,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达到降低工程施工难度,控制工程施工成本的作用,对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高层建筑的意义篇10

[关键词:高层宾馆;火灾;风险评价

abstract:thefireaccidentsofhigh-risehotelbuildingoccurred,notonlymakethepropertysufferedhugelosses,butalsoseriouslyaffectedthesmoothdevelopmentofeconomicconstructionandcityconstruction,butalsocausedheavycasualtiesonpeople'slivesandproperty,andaffectedsocialstability.Sotheresearchisofgreatsignificanceonthehigh-risehotelfireriskevaluation,therationalityandpracticabilityofthefiresafetymanagementofengineeringsystemandanevaluationofthehotelbuildingfire,analyzeshazard,andputforwardreasonableandfeasiblesafetymeasuresandmanagementmethods,caneffectivelycarryoutthefiresafetymanagementofhigh-risehotel.Sotheresearchonriskassessmentofhigh-risehotelfirehasimportantrealisticsignificance.

Keywords:high-risehotelfire;riskassessment;

中图分类号:[tU20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人类的活动和建筑息息相关,建筑是人们主要的生产、生活的场所。宾馆是民用建筑的一种类型,早在1800年《国际词典》一书中写到:“饭店是为大众准备住宿、饮食与服务的一种建筑或场所。”现在的宾馆是经政府核准、设备完善,提供住宿、餐饮、会议、娱乐、健身、购物等功能的综合建筑。宾馆的综合功能越来越强,是集住宿、会议、娱乐、消遣、购物、保健等综合功能的建筑,宾馆的设施更加完善,服务更加配套,建筑物的功能也随之越来越复杂。

高层宾馆是随着宾馆功能综合化和建筑的发展而产生的,是经济、技术和文化的体现。高层宾馆是高层建筑的一种形式,所以也具有建筑高、楼层多、可燃物多、功能复杂等的建筑特点,发生火灾后,会造成疏散困难、扑救困难、火灾荷载大、火灾损失大的火灾特点。所以对于高层宾馆来说,如何识别火灾危险源、如何有效的控制火灾危险源、如何在日常工作管理好火灾危险源就是高层宾馆消防安全工作的重点。

消防部门在对宾馆消防安全大排查中发现,宾馆建筑普遍存在自动消防设施瘫痪、消防通道堵死、消防设施损坏等消防安全隐患的现状,同时火灾数据显示高层建筑火灾形式也不容乐观,造成的后果也越来越严重。江苏省仅2010年就发生高层建筑火灾72起,比2009年增加一倍。如何有效地提高建筑自身的消防安全,减少火灾发生后造成的人、财、物的损失已经成为重要问题。笔者认为通过对高层宾馆进行火灾风险评价,可以使宾馆的防火工作建立在科学的方法基础上,开展高层宾馆消防安全评价可以为宾馆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预防和控制高层宾馆火灾事故危险性,确保宾馆的消防安全。

1国内宾馆建筑火灾的形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高层建筑数量逐年剧增,而同时高层宾馆建筑火灾带来严重的伤亡事故和经济损失也越来越多。2011年2月3日零时13分,位于沈阳市和平区青年大街390号皇朝万鑫酒店发生火灾,皇朝万鑫国际大厦被称为沈阳第一高的东北首座五星级酒店,大厦由三座塔楼构成,设有白金五星级国际酒店、国际5a写字楼、精装豪华公寓等,火灾使152米高的B座和219米高的a座外墙大面积立体燃烧,部分房间过火。火灾原因为燃放烟花爆竹引燃楼表面装饰材料引发火灾,2月3日9时成功将火灾扑灭,火灾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宾馆火灾屡见不鲜,笔者对我国1990年到2009年之间二十年的宾馆火灾(见表一)做了统计,可看出宾馆火灾中人民生命财产的伤亡重大。

宾馆火灾统计表(1991年—2009年)表一

2建筑火灾风险评价方法概述

通过火灾数据显示,每年的宾馆火灾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巨大的,如何有效地提高宾馆建筑的消防安全,减少火灾发生造成严重后果已经成为宾馆能否长远发展的问题,同时也是社会关注的问题。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越来越快,建筑物体量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综合,这就给建筑的防火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现行的防火规范对宾馆的审核,做不到量化的评价,只能是“处方式”的审核意见,对宾馆的日常消防安全管理指导意义不是很大。而且从对以往宾馆火灾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有些火灾的发生是和“人”有关行为造成的,所以我们要用一种确实可行的方法来指导我们的宾馆消防安全工作。

宾馆的火灾风险评价就是对宾馆建筑消防工程体系各项内容,消防安全管理的合理性和实用性作出评价,是保障消防安全的重要措施。通过对宾馆的固定消防设施、消防安全管理、从业人员对“六熟悉”的掌握情况等做出评价,根据评价的分析,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以达到最低火灾发生概率、最少人员、财产损失和最优的投资效益。通过对高层宾馆火灾危险性的综合评价,对于掌握高层宾馆的火灾隐患以及提出必要的消防监督管理措施,避免和减少火灾危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研究高层建筑火灾风险评价方法,将有助于重大火灾隐患、危险源的确定和消除,制定确实可行的具体防范措施和管理。

建筑火灾风险评价可以对宾馆进行定性分析、半定量分析和定量分析,可以通过检查表法、预先危险分析法、火灾风险分级法、事件树方法、事故树评价方法、模糊数学评价法等方法进行建筑的火灾风险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