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3:29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篇1

(湖州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湖州313000)

[摘要]我国正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供水一体化便属于其中一项最为主要的工程。该工程将针对农村居民用水的安全性提高问题,确保农村居民身体健康安全以及为其改善生活质量的方法进行规划。本文从城乡供水一体化现状入手,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城乡建设;供水一体化;供水改造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2.280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均离不开水。不安全的水资源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当中的无形杀手。国家为解决该严重性的问题,要求尽快改善农村用水条件,提高农村用水的安全性能,为农村居民用水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同时加快城乡费一体化进程步伐,对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具有重大的意义。

1城乡供水现状

近年来,由于政府加大了对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的力度,使得城乡供水已经逐渐的向集中供水化发展,但是,对农村供水建设当中仍然存在大量的、急需解决的重要安全问题。

大部分将要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城乡周边均会有大量的水资源,但是该水资源供水对象多为城镇或城市,对农村的用水支持力度并不足,流向农村的水资源甚少,使得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进展缓慢,不能够快速的解决农村居民用水安全问题。同时,个别农村正在进行的供水一体化建设,工程质量不过关,不能够保障居民的安全用水,使得农村居民产生了强烈的反应。另外,现有的一体化工程较规划的一体化工程规模而言,相对较小,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整体供水网络正在建设当中,其管理以及建设均有待进行整合[1]。加之,个别城乡当中的供水一体化工程的运营机制并不完整,对水资源的管理,用水价格的控制并不严格,使得工程运营当中的经费运转不合理,必须要加强对工程建设的管理以及规划。

2城乡供水一体化当中存在的问题

2.1供水骨干网络建设力度不足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镇的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大部分农村居民已经转移到城镇进行发展,其收入亦得到了提高,对用水质量和用水安全的要求日益提高。同时,多数农村现存的供水工程仍旧是单村的供水工程,其中存在问题比较多,亦比较突出,因此,整体供水的骨干网络需要加大建设力度,从而满足人们的需求。

2.2城乡供水工程运行受到制约

城乡供水工程由各农村村内供水管网组成,而村内供水管网一般是在实行“村村通”时期,由各个村自主进行建设,无论是整个管网的用料,抑或管网的建设质量,均低于正常标准[2]。加之部分村内供水管网进行了多年的供水作业,已经产生了损坏,无法继续实行供水作业,即便是其他村内供水管网为出现严重问题,依旧多数为“带病”工作状态。而城乡供水一体化需要将各个村内供水管网进行连接,接入较大的管道,该项举措将会为原有的村内供水管网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在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时便考虑放弃个别农村的村内管网连接,导致整个城乡供水工程受到了极大的制约。

2.3部分农村供水并网积极性不高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是现今推行城乡一体化进程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相当一大部分农村的村内管网并网积极性并不十分高涨,主要是因为:第一,部分农村的村内供水管网虽然处于“带病”工作的状态,但是仍旧能够进行供水作业,村民认为只要有水用并能够解决生活用水问题,并不注重对水源质量的要求。第二,现今多数农村虽然实行村内供水管网进行供水,但是其供水并不需要花费资金,实行免费政策,而正常的税费是由整个机体承担[3]。村民担心在实行供水并网之后,其用水费用会提高,因此,不主张实行并网供水。

2.4供水一体化配套设施不完善

(1)产生污水现象比较严重。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当中必定会有重要的水源,对重要水源的保护虽然得到了相对的重视,但仍然存在水质管理不到位的现象,导致污染水源进行蔓延,影响整个城乡供水系统。

(2)技术水平达不到要求。城乡供水一体化需要现今的科学技术和发达的网络技术进行配合,使整个工程建设以及运转均能实现信息化、自动化,现有的水平达不到要求。

(3)运营体系不够完善。在该工程当中,其监管体制以及整个工程的运营体系均未得到完善,并不健全,对农村供水的管理不严格。

3城乡供水一体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1)加强供水骨干网络建设力度。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应该按照规划建设的总目标进行建设,以便于加强整个供水骨干管网的建设,完成预期目标,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2)水管网建设步伐。由于村内供水管网的建设制约整个城乡供水进程的运行,因此,必须对村内供水管网的建设加快步伐,最主要的便是筹集村内管网建设的资金[4]。在建设过程中,上级应该予以相应的改造资金,但只能够满足少量村内管网建设,需要进行大规模改造的乡村则需要自主进行资金的筹集。同时,为了保障建设后的村内管网能够适应一体化建设,应该对村内管网的建设与改造进行统一的规划、建造、监管。

(3)提高供水管理以及服务水平。首先,要提高整个建设当中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整个工程进行信息化、自动化的监测与控制,安装实时监察装置,对问题的出现能够及时进行处理。其次,要提升建设中的管理与服务水平。供水单位需要设立便捷的供水热线,组建解决供水问题的队伍,对居民在用水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及时进程处理。

(4)考核制度。城乡供水一体化需要多个部门联合进行管理,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应该成立较为完善的多部门领导机构,对其人员的配备以及职能进行明确,便于解决在建设与运营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5]。同时,要对整个供水工程进行考核,确保能够正常、安全供水,为农村居民的用水提供安全保障,推荐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

4结论

综上所述,在农村用水安全问题几位突出的时代,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的推进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不仅能够为农村居民的安全用水提供保障,减少不安全水质对农村居民身体上产生的危害,更能够加快整个城乡一体化进程。政府在进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方面,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并发挥政府职能,对该工程予以资金与政策上的支持,使建设者与城乡居民能够完全积极的投入到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当中,为城乡的统筹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鹏.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5,(3):132.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篇2

关键字:城乡一体化,市政基础设施规划,陕西省

近五年来,陕西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全省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累690.42亿元,是上一个五年的近5倍。但陕西省处于国家的西部地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相对落后,因此在国家大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阶段,如何实现市政基础设施达到城乡一体化,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基础显得尤为重要。

1城乡一体化市政基础设施必要性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的目标,要求加快编制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的步伐。省政府根据《加快县域城镇化发展纲要》精神,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统一部署,2011年要完成全省83个县(市)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2010年全省70%的县要完成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编制。

市政基础设施作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和基础条件,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硬件环境,是城乡关系中各种网络要素流的依托与保障,它保障城乡生产、生活等各项社会活动正常运行。城乡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水平不仅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是民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之一。城乡市政基础设施统筹规划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必不缺少的重要环节,目前却缺乏系统的理论依据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撑。各地规划编制内容与规划编制依据存在巨大差距,村镇设施规划标准与城市规划标准差距尤其突出,如何实现城乡市政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是关键所在。

2陕西省城乡一体化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思路

城乡市政基础设施一体化并不意味着通过规划使得镇乡、村庄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城市的水平相当,而是找到合适农村市政基础设施的标准和模式,在其经济社会水平下让人民拥有与其对应的市政基础设施发展平台。

陕西省城乡一体化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应遵循《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及相关的上位规划对其宏观层面的总体调控原则,参考《陕西省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编制办法》中市政基础设施规划需建设的内容,着重于城镇与乡村市政基础设施如何实现一体化发展,全面的考虑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的选择类型、规划中量的标准调控、指标大小、规划方法等内容。做到资源有效的配置与共享,对县镇及乡、村庄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做具体合宜的安排,成为城市规划、镇、乡及村庄规划的有效参考对象。努力对不同的性质的区域采取不同的措施去实现共同的目的,就是使不管是城镇的居民或是乡村的居民都能享用市政基础设施给他们带去的生活生产上的便利和益处,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支撑基础。

3陕西省城乡一体化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原则

城乡市政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涉及的专项、等级、内容多元化,需要调节不同空间层次、不同部门、不同专业领域的内容,因此在规划过程中需要贯彻以调整城乡协调发展为重点,建立一个持续协调发展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平台,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健康发展需要遵守的原则是:

1、因地制宜原则,一方面要参考陕西省上位规划对市政基础设施在大层面上的规划安排,另一方面也要符合当地发展实际情况,符合城镇发展及乡、村庄发展的特点,使规划具有可行性。

2、城乡互动发展原则,既要提高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水平,充分发挥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又要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的设施发展进度,为农村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发展平台,实现城镇和乡村两者之间双向互动发展。

3、区域空间整体协调发展原则,市政基础设施中电力、电信网络规划、防灾、生态建设等好多部分都需要从区域空间来整体规划协调,这不同类型空间开局必然存在矛盾,因此以区域整体观念来协调各个类型的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及市政基础设施与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既有利于城乡之间协调发展,也避免了重复建设。

4、以人为本、综合发展原则,城乡市政基础设施一体化是以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的生活水平为宗旨,努力缩小城乡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差距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城乡市政基础设施综合发展原则,使得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布局有利于提高居民生活生产质量,有利于创造具有公平公正的社会发展物质支撑基础,合理布局,节约有限的资源。

4陕西省城乡一体化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内容

由于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规划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在探讨市政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规划应涵盖的内容,在以往的市政基础设施的内容进行了分类概括,分为水系统、能源信息系统、安全防灾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四个部分,水系统就包括水资源开发利用、水源保护、城镇的给排水系统、农村的安全饮水工程等方面内容,能源信息系统涵盖县域整个电力、电信网络设施建设、城镇供热、燃气供应设施规划建设及农村因地制宜的方式选取。安全防灾系统是从整个县域来研究防洪、防震、消防、地质灾害及人防建设应采用的措施与方法。生态环境系统主要包括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及环境卫生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1、城乡水系统规划

1.分析现状(了解现状水资源情况、供水设施建设情况等)2.城乡供水规划(城乡给水水源规划、城乡给水工程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策略)3.城乡排水规划(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城乡排水设施系统建设等)

2、城乡能源信息系统规划

1.分析现状(调查现状气、电、暖、信息系统建设规划情况)2.城乡电信网络规划(城乡电信设施规划、邮政设施规划及广播电视网络)3.城乡电力规划(城乡用电量预测、城乡电网规划、新能源供电选择)4.城乡供热规划

(城乡供热方式选择、供热热源建设、供热设施规划)5.城乡燃气规划(城乡燃气发展目标、气源规划、燃气设施规划)

3、城乡安全防灾系统规划

1.城乡防洪规划(城乡防洪标准设定、防洪工程规划、水库治理等)2.

城乡防震规划(城乡地震设防标准确定、应急抗震救灾系统规划等)3.城乡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城乡地质现状调查、基本对策规划)4.城乡消防规划(

消防设施系统规划、消防指挥体系建设等)5.城乡人防规划(人防设施建设规划、确立基本原则)

4、城乡生态环境系统规划

1.城乡生态规划原则2.城乡生态规划目标3.城乡生态功能区划

4.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篇3

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方面实现城市与乡镇一体化的思考,实现市政基础设施城市与乡镇之间共建共享目标,为处理城市与乡镇矛盾,缩小城市与乡镇发展之间的差距提供基础平台,协调城市与乡镇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及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

近年来,我市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全市基础设施投资不断加大,但我市处于国家的西部地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相对落后,所以在国家大力促进城市与乡镇一体化发展的阶段,怎么样实现市政基础设施达到城市与乡镇一体化,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基础显得尤为重要。

1城市与乡镇一体化市政基础设施必要性

实现城市与乡镇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目标,要加快城市与乡镇一体化建设规划的步调。市政基础设施作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和基础条件,为城市与乡镇一体化发展提供了不行或缺的硬件环境,是城市与乡镇关系中各种网络要素流的依靠与保障,它保障城市与乡镇生产、生活等各项社会活动正常运行。城市与乡镇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水平不但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并且是民众最关心的民生难题之一。城市与乡镇市政基础设施统筹规划作为城市与乡镇一体化发展中必不缺少的关键环节,现在却缺乏系统的基本理论依据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撑。各地规划编制依据存在巨大差距,村镇设施规划标准与城市规划标准差距尤其突出,怎么样实现城市与乡镇市政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是关键所在。

2城市与乡镇一体化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思路

城市与乡镇市政基础设施一体化并不料味着经过规划使得镇乡、村庄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城市的水平相当,而是找到合适农村市政基础设施的标准和模式,在其经济社会水平下让人民拥有与其对应的市政基础设施发展平台。

城市与乡镇一体化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应依照相关的原则,着重于城镇与乡村市政基础设施怎么样实现一体化发展,全面的考虑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的选择类型、规划中量的标准调控、指标大小、规划方法等内容。做到资源可行的配置与共享,对县镇及乡、村庄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做具体合宜的安顿,成为城市规划、镇、乡及村庄规划的可行参考对象。努力对不一样的性质的区域采取不一样的对策去实现共同的目的,便是使不管是城镇的居民或是乡村的居民都能享用市政基础设施给他们带去的生活生产上的便利和益处,为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一个十分好的支撑基础。

3城市与乡镇一体化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原则

城市与乡镇市政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有关的专项、等级、内容多元化,必要调节不一样空间层次、不一样单位、不一样专业领域的内容,所以在规划整个过程中必要贯彻以调整城市与乡镇协调发展为重点,创建一个持续协调发展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平台,促进本地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健康发展必要遵守的原则是:(1)、因地制宜原则,一方面要参考全市上位规划对市政基础设施在大层面上的规划安顿,其他方面也要符合本地发展实际情况,符合城镇发展及乡、村庄发展的特征,使规划具有可行性。(2)、城市与乡镇交互发展原则,不仅提升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水平,充实发挥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又要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的设施发展进度,为农村创造一个十分好的基础发展平台,实现城镇和乡村两者之间双向交互发展。(3)、区域空间整体协调发展原则,市政基础设施中电力、电信网络规划、防灾、生态建设等好多部分都必要从区域空间来整体规划协调,这不一样类型空间开局必然存在矛盾,所以以区域整体观念来协调各个类型的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及市政基础设施与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既方便于城市与乡镇之间协调发展,也避免了重复建设。

(4)、以人为本、综合发展原则,城市与乡镇市政基础设施一体化是以提升城市与乡镇居民特别是农民的生活水平为宗旨,努力缩小城市与乡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差距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城市与乡镇市政基础设施综合发展原则,使得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布局方便于提升居民生活生产质量,方便于创造具有公平公正的社会发展物质支撑基础,合理布局,节约有限的资源。

4城市与乡镇一体化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内容

由于城市与乡镇一体化基础设施规划还处于摸索阶段,所以在研究市政基础设施城市与乡镇一体化规划应涵盖的内容,在以往的市政基础设施的内容进行了分类概括,分为水系统、能源信息系统、安全防灾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四个部分,水系统就包括水资源开发应用、水源保护、城镇的给排水系统、农村的安全饮水工程等方面内容,能源信息系统涵盖县域整个电力、电信网络(网络就是用物理链路将各个孤立的工作站或主机相连在一起,组成数据链路,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和通信的目的)设施建设、城镇供热、燃气供应设施规划建设及农村因地制宜的方式选取。安全防灾系统是从整个县域上位规划对其宏观层面的总体调控原来分析防洪、防震、消防、地质灾害及人防建设应采用的对策与方法。生态环境系统主要包括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及环境卫生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1、城市与乡镇水系统规划

(1).研究现状(了解现状水资源情况、供水设施建设情况等)(2).城市与乡镇供水规划(城市与乡镇给水水源规划、城市与乡镇给水工程规划、水资源开发应用策略)(3).城市与乡镇排水规划(城市与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城市与乡镇排水设施系统建设等)

2、城市与乡镇能源信息系统规划:(1)研究现状;(2)城市与乡镇电信网络规划;(3)城市与乡镇电力规划;(4)城市与乡镇供热规划;(5)城市与乡镇燃气规划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篇4

目前,我市现阶段水务改革进展情况已初步达到水务一体化管理。长期以来,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水利存在着建设投资单一、多龙治水、管理混乱的现象,从体制和机制上严重制约着水利事业的发展。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生产发展与生态用水矛盾、农村用水和城镇发展用水矛盾越来越突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将涉水事务管理体制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关于“改革水的管理体制”的精神指导下,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缓解城乡供水紧张状况,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水法》有关规定,落实中央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和治水新思路,全市开始积极推进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现已完成了全市五县(区)组建水务局的改革任务,以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为工作重点,认真履行水务统一管理职能,在统一调配地表与地下、城市与农村、区内与区外水资源,统一编制涉水规划,提高城乡防洪安全与供水安全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市已初步实现了涉水事务的一体化管理。我市水务改革取得的成效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理顺水管理体制方面。长期以来,我市的水管体制形成了部门分割、政出多门、执行难和管理难的问题。全市从20*年5月开始进行的水务改革,将城市供水、节水、水土保持、地下水开采、水资源保护的管理职能统一赋予水利部门。到目前为止,全市一区四县均成立了水务局,在管理体制上整合了涉水行政职能,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了水资源、防洪、供水、用水、节水以及农田水利、水土保持等涉水行政事务的统一管理。强化了水务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促进了治水理念、管理职能、工作重点、运行机制的转变,较好地实现了工作领域从农村水利向城乡一体化水利的转变,管理,运行机制从单纯的政府管理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介入、市场运作并重的转变。

(二)在促进城乡水务一体化方面。进行水务改革后,全市五县(区)水务局根据职能的调整,逐步接管了县城自来水公司,并结合自身实际,组建了城乡供水公司或供水股份有限公司,有条件的乡镇组建了乡镇供水公司或乡镇供水股份公司。供水公司组建后,利用水资源统一管理的优势,增加供水量,扩大供水范围,提高供水水质,降低供水成本,摸索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路子。全市日供水能力已由1978年的1万立方米增加到了近18万立方米。(隆阳7.4万m3、施甸1.5万m3、腾冲4.5万m3、龙陵1.6万m3、昌宁3万m3)。为了更好地盘活现有资产,激活运转机制,改变过去城乡分割、地表水和地下水分割,部门分割的水资源管理格局,进一步提高全市县城和集镇的供水能力,从规模上做大做强,实行“政企分开”现代企业制度,引入社会资本,建立股份制,使供水企业良性发展。

(三)在创新投融资机制方面。建设管理的理念有了根本性转变,坚持区分公益性项目与经营性项目,确定不同的投资机制与运营模式,对于城镇供水等经营性项目,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开发,走市场化开发、社会化投资、企业化管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广辟投融资渠道,多元化筹措水务建设资金,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水电建设。根据水利产业政策,结合*实际,树立“你发财、我发展”的思想,积极引进外来资金参与水利水电建设。隆阳区政府以自来水公司为平台,吸引了云南泸滇公司对自来水公司进行控股投资建设、经营,并成立了*市永昌水业有限公司,投资5600万元建成了隆阳区第三自来水厂。龙陵县供水公司由公司员工购买自来水公司现有固定资产及经营权,向股份制转变。昌宁县供水公司由公司五位股东私人出资组建,向有限责任公司转变。昌宁县珠街、耈街、更戛、湾甸、大田坝等一批乡镇集镇供水工程,按照“明晰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的原则,借鉴企业经营理念,遵循经济规律,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采取承包、租赁、拍卖使用权等灵活多样的形式采用出让工程经营管理权的办法,吸纳了大量民间资金的投入,改变了工程设施老化失修、管理维护不善、有人用、无人管等问题。卡斯、漭水、翁堵集镇人饮工程由私人组建昌宁清泉城乡供排水公司,实行经营权承包和资产使用权相结合的方式,加大供水工程改造投资,提高水量和水质,扩大供水面。使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逐步走上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四)在强化水资源管理方面。坚持以构建统一协调的水务规划体系为龙头,对城乡水资源全面规划、统筹兼顾、优化配置,对防洪、水土保持供水、排水、地表水、地下水实行统一调度,努力做到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建设相协调,农村供水与城市供水相统筹。改变了在水资源管理上部门分割、地域分割、供需脱节的状况,逐步实现了城市与乡村、水量与水质、地表水与地下水、供水与需水的统一。在继续抓好农村水利,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可靠水资源保障的同时,综合考虑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加强了城市防洪与供水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城市水环境,基本实现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科学利用,优化配置和有效保护,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如腾冲县漂泊河整治工程,从单一的城市防洪河道整治向多功能的文化、观光、旅游复合功能转变,达到治理与开发并举。腾冲县漂泊河位于腾冲县腾越镇观音塘坝子内,长期以来,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排泄迟滞,原河道淤积了大量的泥砂及生长了大量的水生植物,严重阻碍了雨洪期洪水流泄,遇洪成灾,农田淹没,更为严重的是处于中游地段的“腾冲第一自来水厂”产生污水倒灌,严重影响了城市饮用水质量。水务一体化后,为治理水土流失、保护水源、美化环境,腾冲县在省水利厅的支持下,治理河段长545米,共投资800多万元进行开发式治理。经过治理后的漂泊河,集治污、水源保护、风景园林景观为一体,展现了“玉泉夜月”的美景。腾冲大沙河城市防洪工程的整治,从单一的城市防洪功能渗透到城市文化、城市建设、城市生态、城市水环境等领域。大沙河全长19.7公里,总投资为3800万元,近期建设重点为观音塘大桥至太极桥总长5公里的城区段,投资1100万元。目前长4.8公里宽26米的大沙河河道已经建成,水务部门投资完成河堤整治6.0公里;城建部门投资完成堤岸人行道和堤岸文化休闲广场2.4万平方米,建路灯236盏;园林部门投资完成河岸绿化3.6万平方米;环保部门负责清淤治理污染。两岸890亩易涝地已变成城市建设黄金地,平均每亩土地比开发前升值16万元,仅此一项,就为腾冲的城市建设提供建设资金1.4亿元。在直接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社会效益也显现出来,起到了防洪保护农田面积5000亩,防洪保护城市面积4.6平方公里,保护人口2.5万人。大沙河防洪工程的建成,推动了腾冲县城城市建设水平,改善了生态环境,丰富了城市文化内涵,提升了城市形象。龙陵县龙山东河、昌宁县右甸河、隆阳区城南、城北防洪河及东门红花河等重要河道也在改革的推动下得以改造和新修,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真正体现了水资源统一管理的优势。

二、当前我市水务改革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现行水价过低,乡镇人饮工程基础薄弱

我市农村人饮供水水费标准分别按乡镇居(村)民、机关单位、经营、工业、建筑等用水的水价分别按每立方0.3~1.20元收取。目前,我市多数乡镇所在地的集镇人饮工程都能按最低标准收取水费,但存在问题:一是管网老化,渗漏严重;二是水源不足,水量得不到保证;三是多数集镇人饮建成后都留有债务,对水质、水源、管网进行改造的资金短缺;四是输水管网投入既有政府投入、集体投入,也有农户自己投入,产权不清;五是小规模的人饮供水大都没有收取水费;六是现有管网的投资大都由国家投入,收取水费标准过低,如进行成本核算,亏损严重,但如果按成本水费标准收取,农户难以承受。

(二)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需要更新改造资金

为贯彻落实我市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化水务体制改革,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优化配置,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腾冲县结合实际,为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建立供水工程自我维持、自我发展、良性运行、永续利用的新机制,腾冲县在原自来水公司的基础上成立了腾冲县城乡供水总公司,并将界头、马站、滇滩、中和、荷花朗蒲、曲石公平等6个乡(供水点),纳入城乡供水一体化试点,通过运行,情况参差不齐,除中和乡运作基本正常外,其他乡镇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一方面是管理机制不活,公司和供水站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不明确,不能有效调动各级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工程大都处于老化期,需改造更新工程,投资大效益回收慢,加之水务投资渠道不畅,国家投资没有用于水务基础设施建设,而公司又无法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更新改造,企业即使投入有限资金,从公司经营的角度上看,投资效益不明显,甚至亏损严重,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严重制约着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的开展。

(三)排水污水处理回用职能需要进一步调整

现在我市排水、污水处在回用的管理职能仍在环保和建设部门,要实现水务一体化“一龙管水”的管理职能,必须理顺体制。仅靠部门推动,困难较大。

三、下一步水务改革的计划

一是整合行政职能,组建水务机构。利用政府新一轮机构改革,努力实现市级水务局,将市级原有的水利、供水职能与排水污水处理运用的相关职能归并,组建水资源和相关涉水事务统一管理的政府工作机构。理顺排水和污水处理回用,改变目前管供水的不管排水,管排水的不管治污,管治污的不管回用的水资源管理现状,将分散在环保、建设部门的涉及排水、污水处理及回用与水利部门的城乡水源、供水、用水、节水、防洪、水土保持等行政管理职能调整归并为一体,统一由水务部门实行集中管理。

二是优化资源配置。按照新型的水务管理体制,相关部门要加大水利基础设施、防洪保安、饮水安全、污水处理等建设投资管理和资源保护、节约用水、水土流失治理和管理力度,保证水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供需平衡,逐步形成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治理协调推进的局面,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四、需帮助协调和解决的事项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篇5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态势,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当下巨大的城乡差距,尤其是在公共服务配给方面,农村地区欠账太多,极大地落后于城市地区。因此,新形势下通过城乡体制改革,促进城乡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已然成为国家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成都与重庆两地凭借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的机会,大力推进城乡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配置,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诸多的经验,对于全国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2006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逐步实现基本服务均等化。2007年6月7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下发《国家发改委关于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正式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成渝两地要“根据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并在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新体制机制”。[1]几年以来,在户籍改革、农村宅基地流转以及农村社区建设等配套改革的基础之上,成渝两地在城乡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为城乡统筹发展的推进提供有有益的经验。

一、公共服务的城乡二元化格局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一直存在着城乡的二元制发展,国家将精力主要放在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社会保障系统的构建之上,而长期忽略了农村社会公共服务的配给,甚至对于农村地区长期以来就是一种资源的汲取状态,用农村的资源供给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推进,这就造成了所谓的“城市像非洲、农村像非洲”的尴尬现状,尤其是在社会公共服务方面,城乡之间呈现出了巨大的差距,最终使得城乡社会公共服务与当下的城乡统筹发展不相协调,也与我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长远目标背离。因此,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尤其是在“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社会阶段,构建并完善农村地区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进而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配置成为当前的重中之重。

成都与重庆两地均处于我国西部地区,区位优势难以与东部地区相比,交通状况相对落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低,均是现代化城市与落后的农村并存,具有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或“大城市带大郊区”的发展特征,因此,两地的城乡公共服务供给也存在着极大地差异性,两个城市对于全国公共服务城乡供给现状而言具有很大的代表性与典型性。[2]因此,成渝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中在城乡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配置发展中的有益实践将对全国形成带动意义。对于成渝地区在城乡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配置中的经验的总结必将推动全国相关改革的推进,进而在全国范围内促进国家城乡统筹战略的发展。

二、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配置的意义

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共识,而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也是政府职能的具体体现,是社会公平正义的现实要求。[3]因此,推进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尤其是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进而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配置是我国当前一个阶段的重点工程之一,对于完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阶段性任务以及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促进社会公平,提高政府公信力

城乡社会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建设将一改以往的城乡二元发展模式,很大程度上拉近城乡公共服务配给水平,尤其是提高农村的公共服务配给,是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近的社会公共服务,从而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提高政府的社会公信力与赞誉度,从而稳定社会尤其是基层的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进一步健康、稳定、快速推进。在成渝地区,我们也欣喜的看到了这一结果,城乡统筹改革中的系列措施与国家近几年出台的加强农村社会公共服务的相关政策方针相得益彰,共同推进了农村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建构与完善,从而极大程度上提高了群众对于党和政府的支持,提到政府,百姓赞不绝口,认为党和政府真的是为百姓做实事,做好事,为农村发展搭建起了一道坚挺的保障体系,解决了农村发展的后顾之忧。因此,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的情形下,加强农村社会社会公共服务建设、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配置成为各级政府的必然选择。

2.提供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发展

城乡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配置必将极大程度的改善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进而为农村居民搭起一道牢固的保障体系,为农村居民解除后顾之忧,改变农民生活观念,促进农村社会进步。这种进步首先体现在经济方面,有了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农村居民将有了基本的社会生活保障,从而转变思想,更加乐意将积蓄用于投资与扩大在生产,在激活社会经济发展活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此外。城乡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配置的推进也必将改善当前农村社会生活凋敝的现状,为农村社会文化、政治、社会生活的重新复兴起到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农村社会将取得全面发展,农村社会和谐建设也将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成渝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路径

成都、重庆两地凭借获得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契机,大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配置,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也为全国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配置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均衡的城乡公共服务分配制度

城乡公共服务体系改革的趋势就是由二元体制向城乡一体化转变,逐步取消农村户口,执行统一的居民登记户籍管理,实现城市和农村居民的自由流动。进而在此基础上,让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政策待遇,同等的社会保障。[4]成都与重庆也正是将户籍改革放在了改革的首要,进行城乡户籍改革,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从而实现城乡户籍地统一,为城乡居民享受公共服务奠定了制度基础。在此基础上,成渝两地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改变了农村居民原来的分散的居住模式,为公共服务的有效配给提供了物质条件;推进新农合、新农保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农村文化设施与教育设施投资力度,积极推进农村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是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公共服务,极大程度的促进了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发展。

4.改革财政体制,加大对于农村公共服务的转移支付力度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两级财政政策,农村的社会公共服务资金投入主要靠地方政府负责,这就使得农村地区社会公共服务受地方财政影响较大,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较大的差距。在一些落后地区,农村公共服务投入长期不足,严重影响了地方的发展。因此,在新的改革中,必须现行财政体制,加大国家财政对于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转移支付力度,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成渝两地在城乡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配置建设中就是充分发挥财政转移支付的作用,加大对于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财政支持力度,以为短时间内大幅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准提供物质基础。尤其是成都地区,灾后重建过程中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当地政府利用国家的相关财政转移支付款项大力发展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地区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

5.实施以钱养事,打造社会化公共服务体系

以前传统的“七站八所”为载体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由于体制机制上的“顽疾”,早已“线断了、网破了、人散了”,新的办法就是培育和依靠社会化力量,向社会购买服务。[5]因此,在新的社会公共服务体制建设中,就必须变以前的“以前养人”为“以钱养事”,真正实现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社会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一方面使得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从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而只是专门负责公共服务供给的监督与管理,“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政府负担,也有助于提高政府进行社会监控的能力;另一方面,供给主体的多元化也有助于形成一个社会竞争体制,以提高社会公共服务的效率与效益。重庆和成都在改革过程中,也积极创新,改革以前单一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探索多元供给渠道,积极探索农村社会公共服务供给的新思路,新方法,以最有效的方式为农村居民提供便捷、高效的社会公共服务。从而促进了乡村公共服务的体系的快速发展,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配置的推进提供了诸多有益的经验。

6.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

社会公共服务的设计即使很完善,没有具体的组织落实,也还是形同虚设。因此,保障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就必须增强政府的执行能力。[6]所以,要促进农村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配置,就必须首先推进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的职能转变,提高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意识与公共服务水平,进而为城乡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提高提供人力资源与软实力。成渝在改革过程中,非常注重服务型政府的打造,采取各种措施,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切实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通过人员培养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使得新的农村社会服务建设有了一批合格的建设者与实践者,从而保证了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城乡社会公共服务供给的差距的缩小,最终有助于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四川省南充市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四川;南充;637000)

参考文献:

[1]蔡.城乡一体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2]杨顺湘.成都与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比较研究[J].西部论坛.2010(05).

[3]李振海,任宗哲.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制度设计和路径选择[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

[4]赵萌旭.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差距的路径选择[J].商业时代.2011(15).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篇6

回顾总结近年来的四城联创”和建设工作,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认真贯彻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和3月18日晋中市建设工作、4月9日晋中市引深“四城联创”工作会议精神。安排布置今后一段时期全市“四城联创”和建设工作的主要任务,理清发展思路,再掀乡村建设和管理的新高潮,进一步确立我市大太原都市圈南部区域性中心乡村的地位。一会,秦市长还要就建设工作作重要讲话,要认真贯彻落实。下面,先讲几点意见。

一、近年来全市“四城联创”和建设工作的简要回顾

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一年打基础,2006年。三年出形象,五年大变样”乡村建设目标,全市投资15亿元相继铺开了路桥建设、公用设施、绿化美化等30项重点工程,经过三年的奋力实施,30项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2.5亿元,有23项全部完工,三年出形象”目标全面实现,乡村形象得到迅速改善,功能和品位得到全面提升。可以说,过去的三年是城建史上投资力度最大、乡村空间扩张最快、乡村特色塑造最明显、乡村面貌改善最显著、人民群众从城建中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特点:

(一)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中等乡村框架基本拉开。三年来,全市累计投资4.2亿元用于乡村路桥的建设和改造,新建总里程35公里,改造20公里,三贤大道、高架桥、南外环、西外环、金融路延伸等道路相继建成,对新华街、新建路、绵山街、文明街、高速路连接线等乡村主次干道和14条小街小巷实施了全面改造。以这些道路为依托,乡村规划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初步构筑起中等城市的发展框架。特别是总投资2亿元的三贤大道成为乃至晋中规范最高的景观大道和介孝汾城镇组群建设的骨干道路。目前,市拥有乡村主干道路共计110公里,道路总面积146万平米,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1.2平方米,高于国家园林乡村要求的9平方米。二是公用设施更加健全,乡村功能日趋完善。投资2.5亿元实施乡村集中供热工程,装置完成三台75吨锅炉,铺设主管网21公里,建成换热站26个,实现供热面积280万平米,加上现有汾矿集团100万平米的集中供热面积,全市集中供热总面积达到380万平米。投资1300万元实施了乡村第二气源厂供气工程,乡村燃气普及率达到90%与中石油就天然气接入达成框架协议,年内将正式接入。兴地引水工程正全部完工,新建成谢峪水厂,乡村供水能力达到4万立方米/日。投资4700万元完成了乡村污水处置厂建设,投资2.1亿元建成全省县级乡村中首个垃圾焚烧电厂。三是园林环卫装备迈上新台阶,乡村景观亮化效果显著。投资1500余万元用于乡村园林、环卫设施建设,新增各类机械40余台,装备水平走在全省县级乡村前列。投资1300万元对三贤大道、旧城区主要街道、绵山街、北坛路、新华街等主干道路灯进行亮化建设和改造,全市新增、改造路灯1800盏,景观灯1000盏,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市民和生活,提升乡村的街景亮化水平。

(二)城乡规划调控有力。请名家、找高手做规划,2006年以来,先后投资近3000万元委托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等全国一流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完成了市乡村总体规划》市旧城维护与改造总体布局规划》市乡村道路建设规划》市城市绿地、供热、供水、供气、消防、排水专项规划》义安镇、三佳乡城镇建设规划》等30余项,基本形成乡村总规、专业规划、详细规划相互衔接、相融互补的城乡规划体系。积极推进“阳光规划”成立了市乡村规划委员会,组建了市乡村规划评审专家库,定期对乡村建设项目进行集中审核,初步行成了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科学决策,依法审批”规划审核体系。城乡规划指导下,全市城乡建设更加规范有序,节点、立面及整体建设更加合理,建设品位逐步提升。同时,加快推进村镇建设步伐加快,近三年来,全市完成村镇建设投资2.9亿元。全市各乡镇新修建道路40多条,全长近200公里,一会曹市长还要对全市的公路建设进行总结;累计铺设给排水管道11公里,下水道12公里,自来水通水率达97%新增商住房面积5万平方米,生产建筑面积1平方米,公共建筑面积3.5平方米。同时,农村环境整治深入推进,高标准建成60个生态示范园林村,使村镇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村镇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三)园林乡村建设效果卓著。采取规划建绿、拆违还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等方式,加快园林乡村建设步伐,乡村景观水平显著提升,200620072008年连续三年新增乡村绿地超越100万平米。完成了新华街、绵山街、新建路等道路的绿化改造工程,建成了乡村内环景观带。三贤大道景观绿化成为一大亮点,完成投资2000万元,新增绿化面积60万平米。实施了迎宾广场新建、火车站广场、东城公园、汾秀公园改造等一大批乡村绿化重点工程。目前,市建成区公共绿地面积达到61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绿地率达到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7平方米,全部达到园林乡村规范,并于去年顺利通过了省级园林乡村的验收。

(四)建设与管理并重。晋中市率先提出了四城联创”目标,去年,市被授予省级卫生城市,并通过了省级园林乡村的考核验收,同时,四城联创”工作受晋中市政府惩处,乡村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一是乡村环境卫生明显改善。全市道路保洁总面积达到235万平米,较2006年的两倍还多,南北河沿街、裕华路、西大街等重点路段实现了24小时全天候保洁。乡村道路的机械化清扫率达到60%以上,对主要路段实行了一扫四保、一冲两洒”二是市场经营秩序明显改善。投资4500万元新建南街金属构件、鑫东方建材、长鸿家具等5个9万平米专业、便民市场,城区汽修汽配、殡葬服务等行业实现了划行归市。对城区临时摊点全部实行备案管理,定街道、定区域、定时间经营,完全解决了北坛路临时摊点占道经营问题。三是道路交通秩序明显改善。投资1400万元实施了交通指挥中心、天眼工程”建设,新增、改造红绿灯20套,新增隔离护栏10公里,深入实施疏通工程,规范货运车辆在城区行驶,对城市的主要出入口安排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切实提高了管理的效果。四是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全市累计新增乡村住宅面积180万平米,世纪馨园、盛华丽园、福馨园、宏顺家园等一批高标准居住小区相继建成入住,乡村人均住宅面积达到28平方米。开工经济适用房3.3万平米、400套,廉租房1.7万平米、400套。

(五)城建筹融资渠道拓宽。群众参与,社会化运作”方式进行,完成了定阳路、南北文明街、融路延伸段的改造和建设。采用民间资本,完成了乡村集中供热、污水处置、垃圾发电厂的建设。利用国家开发银行1.7亿元的贷款用于乡村路桥等基础设施建设。采取产权置换方式新建成全市标准一流的北坛小学。引进福建乐辉、北京浙温工贸公司公司参与投资我市南北河沿改造,两家公司合计投资额超越4亿元。

凝聚着建设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辛勤付出和汗水,同志们上述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各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此,对大家付出的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需要注意的目前,市的建设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示在一是市政基础设施仍然单薄,供热、供气、供电不能满足乡村快速发展的需要,乡村排水管网的改造这两年比较滞后。二是乡村个性不够鲜明,特色、精品不够突出,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与近邻孝义市相比,路网等基础设施上还有一定差异。三是城中村”和城效结合部规划和建设管理相对单薄,违法建设的情况在一定范围内还相当突出。四是乡村管理“韧”劲不够,脏、乱、差”现象时有反弹。五是小城镇建设管理粗放的问题比较突出。这些问题,都为我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挑战。

二、真抓实干,掌握关键。全力推进2009年全市“四城联创”和建设工作

重点围绕“五年大变化”要求,2009年的四城联创”和建设工作要依照打造大太原都市圈南部区域性中心乡村、介孝汾城镇组群核心乡村和担当晋中建设山西中部最具活力的经济带和乡村群龙头的目标。完成现有城建重点工程建设,扎实推进一批新的道路建设和改造、公用设施、乡村绿化、便民利民等重点工程,进一步凸现的中心乡村、功能乡村、特色乡村”地位。要突出“四城联创”载体功能,力争再用二到三年的时间完成“四城联创”工作。为此,要抓好以下十项工作:

重点加大五个片区控制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的编制力度。继续对城区地图进行补测,1科学编制城乡规划。依照《城乡规划法》要求。为明年《乡村总体规划》修编做好准备。要突出乡村特色,加强人文景观的维护,重视大型建筑物和标志性建筑的设计,尽快完成文体中心的规划设计;加强街景设计,统一管理,形成一街一景的风格,一街一景的特色。要注重小城镇的规划建设,未完成小城镇规划编制的6个镇今年要启动完成。强化规划管理,严把建设项目选址、方案评审关,所有建设项目必需经市规划委员会评审通过后,方可开工建设。继续加强建设项目的批后管理,对无证开工、随意调整规划、改变用地性质,侵占绿地,随意提高建筑密度等违反规划的行为要进行查处。规划执法部门要切实履行工作职责,执法一定要严,对乱搭乱建决不能姑息迁就。要加大对违法违章建筑的整治力度,对违法建筑,要做到露头就拆,毫不手软,市执法大队要尽快完成已明确的绵山街等路段几处违法建筑的撤除工作。

消除断头路,2完善配套、整合改造市政设施。一是继续推进乡村路网建设。完成在建的军民路、史公路、西外环延伸、北坛西路延伸、迎翠街延伸、经天路延伸6条道路。优化、完善乡村道路网络。同时,新开工军民路(新华街—经天街段)新建工程,实施南北河沿街道路改造,形成乡村外环道路网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乡村内部的路网通行条件。二是加快实施供热、供气、供电等公用设施改造。规范乡村供热、供气的运行体制,完善监管制度,保证平安、稳定、有序运行。今年,要投资1亿元开工乡村第二热源厂,新增供热面积170万平米,确保新建成的住宅小区有稳定热源。积极推进天然气接入工程,年内争取正式供气。加快推进乡村电网改造,完成定阳变电站建设,启动南北河沿街变电站,解决南北河沿街供电问题。对西南排干和中排干纬二路段进行改造,提高乡村防洪能力。实施乡村污水处置厂配套工程建设,推进中水回用工程。

全面完成省级园林乡村创立的基础上向全国园林乡村迈进。一是要投资3000万元建设占地面积40万平米的汾河湿地公园,3高标准、高品位实施乡村绿化。巩固乡村绿化取得的成果。打造全省一流的滨河景观带。二是要完成军民路、史公路、北坛路延伸等新建道路绿化,新增绿地10万平米;对北坛路、新建路等城区主干道的绿化进行改造,提升品位。三是要对现有的汾秀公园、东城公园、迎宾广场要增加精品景观、提升人文气息。四是要新增一中、盛华丽园等一批园林式、花园式单位和小区。五是要加强乡村绿地的常态管理,提高绿地管护水平,适时做好乡村绿地的更新、补栽、增绿工作。

加快保证性住房建设的精神,4扎实推进利民惠民工程。一是要全面贯彻国家扩大内需。建的400套3.3万平米、经济适用房和400套2万平米廉租住房要确保完工,同时,新开工或回购一批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二是要继续加大小街小巷的改造力度,今年要完成5条小街小巷的改造。三是要完成新建路、体育路、金融路、金华街的路灯改造,基本完成城区的亮化工程建设。四是要新增一批便民市场停车场、公厕、垃圾箱等服务设施。旧城区、绵山街、金融街等街道新建2-3个小型便民市场,文明街、光明路等占道摊点全部进入,完全解决马路市场乱摆乱设的问题。新布局建设一批公厕,目前,市的万人拥有公厕仅有2座,离国家园林乡村和优秀旅游乡村的规范差了一半,通过今年的努力,这项指标上争取全面达标。

推进文化旅游工程,5积极实施文化旅游工程。着眼于打造的乡村亮点、文化精品和旅游景点。提升乡村品位,全面推进中国优秀旅游乡村创立。总投资1.5亿元的文体中心5月份以前完成规划设计,争取上半年正式开工。实施好后土庙、祆神楼广场的建设,增加绿化景观和停车场。做好张壁古堡的深度开发,打造精品景区,今年要新建总面积5000平米的停车场。加快推进天竣山风景区的维护开发工作,五一”前文风塔的修复工作要全面启动。市旅游局要在6月底前牵头完成新增20块旅游标识标牌的任务。

加快道路、绿化、电力、供水、通讯、环卫等基础设施的建设,6加强村镇基础设施建设。要从规划入手。不时完善城镇功能,以增强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快城镇化进程。要依照分类指导,梯次推进的原则,抓好村镇建设。城关、宋古、绵山等城区乡镇要协调好镇区与城市建设的发展。义安、张兰、义棠等基础水平比较好的水平,完善公用设施建筑的基础上,要在建筑的控制上下功夫,明确风貌、形态,要细化到建筑的高度、体量、形象和颜色等指标,形成整体、协调的风格。龙凤镇要加大张壁古堡的维护与开发。

提高道路机械化清扫率,7提升市容环境卫生水平。从严从细治理乡村乱扔、乱倒、乱贴、乱画等现象。一是要继续加大环卫机械的投入力度。全面落实主次干道“一扫四保”一冲两洒”清扫保洁规范,巩固好去年乡村环境整治的效果。城关、宋古、绵山等乡镇要抓好“城中村”卫生整治,有条件的村要全部纳入乡村环卫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城中村”环境卫生问题。二是要清理好城市“牛皮癣”坚决杜绝和清除好城区建筑物、构筑物和公共设施上乱贴各类小广告和乱喷制贩假证电话号码。环卫部门要做好乡村主要街道的小广告清理,各办事处要做好小街小巷的清理工作。公安、城管部门要实行重点地段重点守护,重点问题重点治理,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坚决消除乡村“牛皮癣”三是要落实好“门前三包”责任制。全市各单位都要牢固树立“守土有责”意识,高度重视“门前三包”管理工作,把“门前三包”管理作为本部门工作的重要组成局部,切实履行职责,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分管领导负责主抓,把工作落到实处。环卫部门要负责督促临街商业门店做好“门前三包”确保乡村主次干道的整洁、有序。

努力形成严格科学、高效、规范的乡村道路交通管理格局。今年5月底前,8规范乡村交通管理。加快交通管理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完成总投资1400万元的城区交通监控中心建设,启用电子警察系统,将乡村道路交通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交警部门要抽调警力集中整治车辆乱停乱放、随意调头等交通违章行为,查处超载、抛洒车辆。环卫部门和执法大队要规范城区商业街自行车的停放,切实提高管理效果。

规划部门负责对乡村主干道、商场等重点区域的户外广告,9开展乡村广告整治。一是要减量。当前我市户外广告设置的突出问题是过多过乱。要全面撤除取缔过街的龙门架广告;园林部门负责对绿化带、人行道上的广告进行排查。对未按规定顺序审批设置的广告、存在平安隐患的广告一律予以清除,对影响视觉景观的广告,一律要清除或整改。二是要规范。规划部门要对乡村重点部位的户外广告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置,每条街道、每个区域都明确一定的数量、体量、色彩、高度等,防止整齐不齐,高低不一,色彩混乱。要边整治,边完善,及时规范管理顺序,出台相关政策,提高管理水平。

今后要鼓励建设把一批占地面积较大、功能设施齐全的精品住宅小区,实现房地产开由数量型向效益型、精品型转变,推动我市房地产业的健康、继续发展。二是要高度重视建筑工程平安生产,严防建筑平安事故发生,所有建筑工程必需操持“一书两证”后方可开工建设,属违章建设的要立即停工,限期整改。对手续完善的项目,要落实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的主体责任。要加大对建设市场各方主体的监督管理,保证建筑业继续健康发展。三是要规范工地施工现场管理。建筑资料不得乱堆乱放,10规范房地产开发和建筑工程工地管理。一是规范住宅小区开发。更不得占用乡村道路、人行道,运输车辆不得飞扬洒漏,建筑工地封闭作业,工地出入口和场内道路硬化,建筑四周必需设置质量合格的平安网、封闭网和平安防护通道。建设部门要加大监管和执法力度,对存在问题的要及时进行纠处。

三、迎难而上,坚定信心。确保完成2009年的工作任务

四城联创”和各项建设任务完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五年大变样”目标的实现,2009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同时,2009年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更是检验我队伍的能力、水平和责任意识、敬业精神的重要之年。只有坚定信心,强化责任,齐心协力,埋头苦干,迎难而上,才干确保2009年各项任务的圆满完在

(一)进一步增强城建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乡村面貌是一个乡村综合实力的体现。与建设区域性中心乡村的要求相比,与全市人民的迫切愿望相比,特别是依照“五年大变样”目标要求,任务仍然艰巨。建设系统广大干部思想上必需高度重视,认识上更加清醒,行动上更加自觉,措施上更加有力。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已经分解到建设系统各单位,并明确了相关负责同志,大家对各自承担的具体工作,必需要倾注真心,使上真劲,多下实招。

(二)更新观念。努力破解资金、土地瓶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拓宽思路,广开渠道,不时探索经营乡村的路子,积极筹措城建资金,保证项目建设,尽快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多元投资格局。一是要积极向上争取。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和城市供热、供气、污水处置等公用设施建设上要充分利用政策,千方百计争取国家投资。二是要激活土地市场。实行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聚集建设资金。三是要招商引资。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建设,拓宽筹资渠道,把城市道路、广场、公园以及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与城建开发建设项目捆绑在一起,整体考虑,统筹布置。四是乡村绿化、市政养护、环卫等方面实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运行机制。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篇7

关键词:乡总体规划镇区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一、规划背景

随着国家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的逐步落实与深入实施,给阿图什市阿扎克乡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机遇。近年来,随着区域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为了全面加快自治区乡镇、村城镇化进程工作,全面铺开自治区乡镇、村规划工作,使乡镇、村庄自身的发展得到更完善的规划指导。在新的历史时期,阿扎克乡应站在新的起点上,抢抓机遇,开创阿扎克乡加快发展的新局面。

二、上位规划

根据上位规划,阿扎克乡职能类型为农贸型,职能定位是以特色林果为主的农贸型城镇。乡镇发展方向以现状建成区为核心,优先向北发展。规划期末阿扎克乡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1.0-1.5平方公里。

三、现状分析

“阿扎克”原为阿孜阿克也尔,维吾尔语意为很少一点白地。相传此地以前是一片红柳滩,只有一点白地可耕种,故得名。阿扎克乡位于阿图什市西南部,距市区直线距离4.5公里,属城郊乡,东北与松他克乡布谷孜河为界,南与疏附县的恰克玛克下游老河道为界,西与上阿图什乡为邻,北与阿湖接壤。境内东西长26公里,南北宽14公里。全乡总面积282平方公里。

阿扎克乡临近阿图什市,距离市区约4.5公里,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使阿扎克乡具有明显的区位优越性。314国道由西向东从乡域中部穿过,直通阿图什市,交通便利。214省道和喀阿公路的开通打开了阿扎克乡南北向的对外交通联系,使阿扎克到阿图什、喀什更为快捷,交通优势明显。

阿扎克农业基础雄厚,基本形成了以木纳格葡萄为主的特色林果产业格局,种植方式积极采取粮果间作、果草间作等立体种植方式,已初步形成规模化生产基地。在镇政府的领导下,较强的农业基础为阿扎克发展特色林果业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四、发展目标

按照建设新型城镇的要求,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优越的区位条件、良好的生态基础及深厚的地域文化,将阿扎克乡建设成为阿图什市重要的林果业种植基地和文化休闲旅游发展的示范乡。

五、总体规划

1、镇村体系规划:根据对各个村庄的经济发展能力、社会发展能力及建设优势等发展实力的评价,本次规划将乡域镇村体系的职能分为三个层次:镇区、中心村和基层村。镇区:即阿扎克乡镇区(布亚买特村),属农贸型小城镇,镇区将成为全乡政治、经济、文化、流通中心,为整个乡域提供公共设施服务。

中心村:为阿扎克村、麦依村、翁艾日克村。借助交通优势,为周围村提供公共设施服务。基层村:为尤库日伊什塔其村、铁提尔村、伯干村、托万伊什塔其村、库兰其村、兰干村、提坚村、库木萨克村、库库力村、英巴格村。

2、交通系统规划:依据阿图什市总体规划,规划在乡域建设214省道和喀阿公路,延伸阿图什市帕米尔路西至上阿图什镇,提高国道314等级到高速公路(G3012),沿线南侧设置辅道,高速公路(G3012)与阿扎克乡设高速公路出入口一个,以此形成乡域内三横一纵的对外交通体系。对于乡域内部村镇公路体系,规划末期要求其均达到三级公路水平。规划在镇区内建设客运站,配套完善相关设施。在各村庄均设置招呼站,满足村民出行需要。

3、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按镇区、中心村、基层村三个等级,明确行政管理、教育机构、文体科技、医疗保健、商业金融、集贸市场等6类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原则和相应规模要求,提出主要公共设施规划配套建设指标。

4、基础设施规划:规划近期内主要扩建乡水厂,更新村庄输配水管网,远期给水接阿图什市供水管网。规划采用天然气、瓶装液化石油气、电能为主要能源,以太阳能、沼气作为辅助能源,杜绝使用木材作为生活燃料,规划镇区远期使用天然气作为生活生产能源,气源接阿图什市燃气。规划在各中心村设置瓶装液化石油气供气点,方便周边村民使用。规划主要加强对村庄低压电网的改造工程,规划期末乡域用电普及率达到100%。规划期末阿扎克乡电话普及率达到100%,完善村级邮电所、电信所,在现有通信基站基础上,通过加大密度,扩大功率,提高通信质量与辐射范围。规划在镇区采用集中供热方式,热源接阿图什市的供热管线。农村居民建议以住户为单位自行供热,有条件的可采用集中供热,应优先采用节能采暖锅炉。

5、垃圾收集:规划垃圾填埋场与阿图什市共用,其位于松他克乡南侧,距离乡政府约9公里,采用卫生填埋处理工艺。

6、防灾规划:由于距离阿图什市规划消防站约3公里,因此规划镇区不单独设消防站,规划期内由阿图什市消防站提供服务。消防供水管网与镇区供水管网合用,规划在镇区主要道路交叉点上的供水管网上设置消火栓。在村庄内村委会、清真寺、幼儿园等公共场所,布置消防器材,定期维护。阿扎克乡地震基本烈度为8度。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必须进行抗震设防,建筑抗震设防按照8度进行设防。阿扎克乡防洪标准按20年一遇标准设防,各村庄防洪标准按10年一遇标准设防。

7、历史文化保护:阿图什地处古丝绸之路要冲,是中西文化融汇之地,是柯尔克孜、维吾尔文化的摇篮。阿扎克乡现有自治州保护单位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

8、镇区规划:综合分析阿扎克乡镇区的经济基础、发展潜力、发展条件以及区域因素,拟定阿扎克乡镇区性质为:阿扎克乡镇区是全乡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阿图什市的一般乡镇,以特色林果为主的农贸型城镇。阿扎克乡驻地位于阿图什城市总体规划划定的限建区内,规划要求控制其发展,规划保留原有格局,控制其发展,采用适当集中的发展方式。延续以乡村道路和规划城市道路为主轴十字型发展的城镇发展特色格局,形成带状发展,组团布局的格局。将零星分布在农业种植地附近的居民集中安置在十字型道路两侧,保留乡村道路两侧具有南疆特色和传统风貌的院落布局格式,延续地方民族风貌,彰显地方特色,为发展乡村生态文化旅游服务提供旅游资源。在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上,保留乡政府、中小学、卫生院等用地,增设幼儿园、文化科技用地、公共绿地和为本镇区服务的商业用地,为整个乡域提供服务的商业用地与市区共享。给排水、供热、燃气、电力、电信、环卫等基础设施与市区共享。规划拆除房屋的建设用地将用于土地占补平衡。

六、总体规划实施措施

广泛宣传,统一认识,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保证总体规划的措施。加强城镇建设管理,完善关于总体规划的立法和执法,把镇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纳入法制轨道。加强对规划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强有力的规划管理机构。同时提高规划管理人员的法制意识及管理水平,使阿扎克乡科学、合理、有序地发展。建立完善的镇区规划建设管理资料档案。

参考文献:

[1]王勇.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指导,2011,2:59-65、

[2]黄明华.生长规划论-西北地区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模式探索,2011,12:35-39.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篇8

关键词:统筹供水水资源水务管理

abstract:thispapertakesnorthernZhejiangUrbanandruralwatersupplycurrentmodelasanexampleanalysesthecurrentproblemsfromthreeanglesofwaterresources,technology,systemandmarketadministrationmanagementmodeofoperationandfromtheirownpointofview,eachquestionaswellasproposesthecorrespondingstrategy

Keywords:urbanwatersupply;waterresources;water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5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浙北地区城乡供水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1浙北地区供水模式

统筹供水是一项全新的事业,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目前在浙北地区得到应用的,主要有3种模式。

(1)直接接收管理模式

在政府的统一协调下,由国有供水企业直接接管原乡镇水厂,乡镇水厂的人、财、物,债均由接管企业承担。接管后该地区供水设施的规划、建设、发展、运行均由接管企业承担,供水价格实行同网同价。如绍兴市越城区的一些乡镇水厂就采用这种模式运作,由绍兴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直接接管原斗门、马山、皋埠等乡镇水厂,通过改造后成为集团下属的分支机构,使当地居民迅速享受到与市区一样的供水水质和服务。

(2)兼并模式

原乡镇水厂关闭,将评估后的资产以一定的价格转让给国有供水企业,由国有供水企业直接从事该地区的供水运行。这种模式可以实现快速扩张,同时也可以较好地处理与当地政府的利益关系,上虞市的一些乡镇就采用这一模式。

(3)零售制供水模式

原乡镇水厂停止制水,由国有供水企业按统一价格将优质水批发给乡镇水厂,由各镇水厂再向用户销售。这种模式操作较为简单,容易被各乡镇接受,但不利于乡镇供水服务水平的提高。绍兴县采用这种供水模式。

1.2水资源存在的问题

浙江省水资源总量较为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口不断增长和集聚,预计到2020年浙江省人均水资源量接近或跌破国际公认的缺水警戒线。浙江省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总的趋势由西南向东北递减,水资源的分布与耕地面积分布不相匹配,省内主要河系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酸雨污染较严重。

1.3城乡统筹供水存在的技术性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即便采用统筹供水模式,城市用户与农村用户得到的服务依然有所差别。对于城市用户而言,水质水量可以得到充分保证。对于乡镇用户而言,由于供水管道老化、破损严重,爆管事故时有发生,水资源浪费严重,供水压力普遍偏低,难以保证乡镇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夏季部分用水高峰部分用户甚至无水可用,用户自备深井水源的情况普遍存在。并且,因管道长度大,余氯等指标不能得到满足,二次污染时有发生,水质难以达标。

1.4供水公司体制运作存在的问题

(1)行政管理体制问题

虽经多次改革,但是供水单位仍然保留了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建立的原有架构。涉水行政事务涉及多个部门管理,且各部门各有优势,又都难以实施统一管理:城市自来水供应由建设部门负责;农村的自来水供应由卫生部门管理;水利部门负责水资源;环保部门治理水污染;涉及水务投资的归发改委部门负责审批;涉及财政投资由财政部门管理。以上6个部门都按各自的法定职责在行使各自的职能,但是如何整合各部门的行政资源、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为全县的自来水供应和污水处理一体化服务,则是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

(2)水务运作体制问题

目前浙北的城乡统筹供水建设仍在进行当中,尚未实现统筹供水的地区,自来水供应运作体制状况是城乡分割、县镇脱节的。

要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必然要涉及县、镇、村三方面资产特别是供水管网的整合和铺设,涉及主干管网的铺设及二级管网改造、新建。因此,要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就必须打破城乡分割、县镇脱节、各自为政的局面。如何解决自来水供应主干管网铺设、二级管网改造投资资金的分担,以及将来如何通过收益的合理分配来回收投资、平衡各方利益,是改革水务运作体制的主要任务。

2水资源问题应对策略

2.1改革管理体制

将涉及水环境的有关部门行业职责进行整合,统一归并到水务部门,变多龙管水为一龙主水,对水资源的生产、供应、调配、污水排放、污水监控、污水处理实行一条龙全面管理。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代表国家对城市和农村的防洪、排涝、蓄水、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及回用等一切涉水事务实行一体化管理,打破行政区域的界限,建立完善流域管理机构,统一调度水资源。

2.2源头治水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扩大和保护沼泽湿地,对沟岸、湿地严禁垦荒,扩大草地覆盖率和水域湿地面积,杜绝围垦湖泊洼地,还之以湖(沼泽湿地),构建人工湿地增加土地“肺肾”功能,进而扩大水环境容量,减少水污染比重。

3.统筹供水技术问题应对策略

3.1水质保证技术

氯化消毒是维持管网水质微生物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也是消毒副产物和供水末端嗅味物质重要来源。通过余氯衰减模型试验与参数率定,确定城乡统筹管网中余氯的反应动力学特征,通过综合优化水厂加氯和管网二次加氯,与科研单位合作开发适合小流量大区域供水系统的二次加氯消毒装置,包括水厂和各增压泵站加氯量和加氯点设置综合优化技术,有效改善城乡供水水质。

根据城乡统筹供水模式下的水质特点和管网特点,开展适合城乡统筹区域输配水系统的整体化、可视化、可控化的管道清(冲)洗设备和工艺研究;分析不同管材、管径下管壁结垢特点及管垢组成;提出合理的下游管网管道清洗方案。

3.2优化调度、漏损控制技术

通过布设在线压力表和在线流量计,实时获取管网流量和压力的数据,结合管网水力模型,建立决策支持系统,给出泵站调度优化方案,在满足用户服务水头的前提下,将各个节点的压力控制在合理的水平。

根据城乡统筹管网用水时间空间不均匀性特征,研究适合城乡统筹供水特点的分区计量方法;通过夜间流量分析及漏损检测进行漏点定位和二次供水系统漏损分析技术;城乡统筹供水实施前后压力提升对城乡供水漏损率的影响以及基于优化压力调控的管网漏损控制技术;建立基于水力模型的管网在线漏失监测、爆管预测评价系统

4供水公司体制改革与运作策略

4.1改革行政管理体制

建立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理机制,是今后水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就目前来看,还存在种种困难。作为权宜之计,目前只能通过建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办法来统筹协调各部门的工作,调动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等国家和省市水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推出后,再根据上级的统一部署改革县级的水务行政管理体制。

最终的发展方向,是随着城乡一体化供水进程的推进,逐步把城市理的理念向农村渗透,改变供水管理重城市、轻农村,重审批、轻监管的传统管理模式,并结合农村实际,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城乡一体化供水安全运行。

4.2改革水务运作体制

根据管办分离、政企、政资分开的原则,整合现有国有资产,组建直属于县政府的县国有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由其在县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具体运作县级水务类国有资产,承担对全县水务类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任务,具体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

同时,开放供水企业经营市场,允许跨地区、跨行业参与市场竞争,要推行城市供水企业特许经营管理。建立特许经营制度,要明确市场准入条件,界定政府主管部门与受委托经营企业双方间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确定运营价格,产品质量和服务标准等,实行合同管理,重点培育有实力、有进取心的市场法入主体自主经营的省内供水企业,鼓励他们参与市场竞争。

参考文献

[1]朱玫瑛.关于浙北地区城乡供水一体化问题的研究——以H县为例[J].嘉兴学院学报.2008,20(4)

[2]贾国宁,黄平.广州市番禺区供水一体化整合模式探索[J].中国给水排水.2010,26(18)

[3]阮仁良,朱慧峰.关于上海城乡供水安全保障的对策措施研究[J].净水技术.2010,29(2)

[4]李非忠.以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革为突破加快城乡水务一体化进程[J].山西水利.2008,20(4)

[5]陈剩勇.小城镇的供水体制: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浙江省的个案研究[D].浙江大学.2011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篇9

绵竹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是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市,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县重点县。2016年6月14日,绵竹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与博川水务投资有限公司正式签订了“绵竹市城乡供排水一体化ppp项目合同”,标志着绵竹市城乡供排水一体化ppp项目正式落地。此次签约的绵竹市城乡供排水一体化ppp项目总投资约5.65亿元,设计污水和供水日处理能力18.23万吨。

“城乡一体化的好处,在于实现管理变为一个主体实施,在整个管理的协同上,包括成本的降低上具有很大的好处。”这种方式可以解决长期以来,四川省农村饮水和污水处理单打独斗的问题,博川水务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顺这样表述。

该项目率先在全省水务行业提出城市与乡镇、供水与排水、存量与增量“三个一体化”的操作思路,实现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新模式,成为水务ppp项目的新标杆。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是四川省ppp引导基金参股的首个ppp项目。该项目实施后将成为四川省城乡供排水一体化示范项目,今后将逐步在四川全省推开。

项目背景

四川省内最低水费价格绵竹水厂运营困难

绵竹市有城市供水厂5座,由绵竹市供排水公司运营。目前基本能实现自收自支,每年制水量在3.5万吨~4万吨/日,售水量约在2.2万吨/日,漏损率在43%左右,漏损率偏高。绵竹市居民水价1.2元/吨,为目前四川省内最低水费价格。绵竹市乡镇供水厂22座,由绵竹市水务局委托各乡镇运营。目前乡镇供水厂每年制水量在2.3万吨/日,实际售水量在1.1万吨/日,漏损率超过50%,漏损率较高。绵竹市乡镇供水由乡镇人民政府直管的有4处,由村集体管理的有6处,承包或委托经营管理的有11处。各供水厂(站)通过简易听证会,制定区域内供水价格,执行水价从0.8元/吨到2元/吨不等,水价不统一。

据当地水务局统计报表显示,绵竹市各乡镇供水厂(站)运营较为困难,绝大多数乡镇供水厂(站)处于亏损状态。由于乡镇运营困难,部分水厂存在水质不达标的情况,造成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乡镇供水厂管网长度约2100公里,管网长期无专人管理,存在私拉乱接现状,也是漏损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2015年6月,绵竹市正式出台《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建立了“三条红线”目标控制指标和责任落实制度,公布了绵竹市用水总量、用水效率、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控制目标等。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了“三条红线”。一是确立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至2030年,绵竹年用水总量控制在3.03亿立方米以内。二是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到2030年,用水效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27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以上。第三条“红线”则是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到2030年主要污染物入河湖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范围之内,同时,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

项目概况

总投资约5.65亿元3~4年建成

基于此背景,绵竹市政府提出构建绵竹市城乡供排水一体化项目。基本思路是整合现有供排水资源体系,统一规划立项,采用ppp模式运营,提高城乡供排水的系统性、协调性、共享性与经济性。

绵竹市城乡供排水一体化ppp项目的实施机构为绵竹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民营资本方为博川水务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博川水务”)。项目总投资约5.65亿元,其中:存量资产评估价值3.5亿元,涉及22座乡镇供水厂、5座城区供水厂、5座乡镇已建污水处理厂和1座园区已建污水处理厂,拟采用tot方式(转让―经营―移交)运作;拟新建项目投资约2.15亿元,涉及新建13座乡镇污水处理厂、3座园区污水处理厂、1座乡镇供水厂,拟采用Bot方式(建设―运营―移交)运作;存量项目中设备老化、管网漏损、管线连接不合理的资产拟由社会资本进行更新改造,采用Rot方式(改建―运营―移交)运作。项目总投资中资本金比例约50%,其中:政府指定机构出资占比10%,社会资本出资占比90%;总投资中另一个50%拟通过融资渠道解决。绵竹城乡供排水一体化效果图

绵竹市财政局组织并聘请来自项目管理、行业、财政、金融、工程技术、风险管理、法律领域8位专家形成专家组评价意见。专家组建议应有计划对项目规模进行整合。在融资方面,项目投资总额5.56亿元,其中10%由政府平台公司出资入股,社会资本股本金占比90%;拟贷款比例50%,约2.8亿元。“本项目涉及多个子项目,需要考虑到每一个子项目的可融资性差异,进行均衡,让每个ppp项目都具有一定的可融资性,最终实现整个项目的可融资。”中国水环境集团四川公司总经理王东尔建议。

根据专家测算,政府不仅通过与社会资本合作实现了3.5亿元存量收益,每年还可通过项目公司实现对其他基础设施工程的投资。同时,本项目政府可行性缺口补助平均每年支付4763万元,支出峰值出现在2020年,金额为7735.8万元,年度财政支出占比控制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2.5%以内,未突破财政部提出的每一年度全部ppp项目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应当不超过10%的要求,并随着绵竹市年公共预算支出基数增长,ppp项目占比会进一步降低,财政承受能力论证通过。

示范项目亮点

四川省ppp引导基金参股首个ppp项目

目前,绵竹市各乡镇普遍缺乏污水处理设施,水体恶化,居民用水水质得不到有效保障,水务部门亦多次接到群众上访反映,整治呼声日渐强烈。经测算,此次供排水一体化项目中新建污水处理厂项目全部建成和正常运行后,可削减化学需氧量3590.54吨,氨氮374.45吨,能有效改善水体缺氧状态,遏制水体富营养化和底泥沉积等问题,起到控制污染扩散,整治黑臭的治理效果。

城乡供排水一体化模式,是未来水务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在经济发展较快、城市化率较高的沿海地区已经广泛开展,如博川水务的参股股东――苏伊士中法水务公司,在江苏常熟市实施的全域供排水一体化项目就非常成功,获得政府和用户的一致好评。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篇10

关键词:城乡统筹;公共服务;规划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传统的公共服务配套项目已不能适应当前的需求,而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的建设更是缺乏系统性研究与实践,使得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与城市有明显差距。据国家统计调查,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达3.33:1,若把基本公共服务,包括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等因素考虑在内,城乡居民人均实际收入比高达6:1。城乡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近几年,城乡统筹战略的提出,加快了农村地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在缩小城乡差距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同时也是当前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最直接的途径。

1城乡统筹的意义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中央在正确把握我国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矛盾、新挑战、新机遇。其建设亦是保证规划实施的重要途径之一,基础设施规划亦在规划体系中处于支撑地位。然而传统的基础设施规划只注重各行政界限内小范围的系统性,而忽视大区域的协调统筹;只注重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而忽视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由此造成规划实施过程中城市间的资源难以整合,不符合当前区域统筹和城乡统筹的要求。基础设施的区域统筹和城乡统筹即是以解决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的矛盾,缩小城乡基础设施的差距为目标,力求突破传统规划的视角,实现基础设施区域和城乡之间的共享,这对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基础设施城乡统筹表现为城乡基础设施的无差别性和共享性;基础设施区域统筹则要求基础设施规划能够突破行政界限的束缚,在区域范围内实现基础设施的协调和共建共享。

2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当前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现状比较落后,公共服务的基本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农民日常生产生活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保障不足

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是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农村居民生存状态和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农民最关心、最基本、最急需的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建设滞后,保障不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子女上学难、费用高问题是农民最期望解决的基本公共服务,同时农民在养老、就业等公共服务方面同样具有较高的需求度。

1.2公共服务设施之间缺乏协调

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大部分没有经过统一规划,建设的随意性比较大。不同公共服务设施过度的分散建设造成空间上的支离破碎和用地的浪费;同类公共服务设施由于各行政主体和部门对建设的方式、时间和使用等问题意见不统一,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1.3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不足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医疗、教育、文体设施等公共服务水平相对偏低,部分农村居民、尤其是农村贫困群体难以获得基本的公共服务。另外,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处于分割状态,农村社会保障性项目建设亟待加强。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差距主要表现为:

(1)医疗卫生资源水平较低

拥有全国人口近70%的农村仅享用了约20%的医疗卫生资源,农村每千人拥有的医院病床数约是城市的1/6,卫生技术人员数是城市的1/4。

(2)城乡教学设施差距较大

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对全国34756个乡镇和637011个村的基础教育设施调查显示,至2006年底,全国有幼儿园、托儿所的村的比重为30.2%,有小学的村的比重为32.4%,有中学的村的比重仅为5.8%。

(3)基层文化体育设施缺差太大,布局不合理

2006年末,全国有图书室(文化站)的村占全部村的比重仅为13.4%,有体育健身场所的村仅为10.7%,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的村为15.1%。

(4)社会保障方面,农村敬老院建设进展缓慢。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农村居民保障水平远低于城市居民。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滞后,一是覆盖面窄,二是水平较低。

1.4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区域不平衡

东部地区城镇化水平高,城镇较为密集,交通也较为发达,依托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基本能满足对乡村地区的服务。但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低,城镇较为稀疏,人均享有资源明显匮乏。

1.5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的问题

多年来,国家公共服务设施仅对城市居住区和镇建设有相关的规范标准和管理要求,而关于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方面缺项,没有具体提出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规划及配置要求。

2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现状的原因

造成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现状与城镇差距之大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2.1历史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着重城镇轻农村的思想以及由此产生的二元经济结构,使得财政资金更多地投向城市和工业的发展,而忽略了农村经济建设和农村公共物品的提供,缺乏城乡统筹、系统协调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

2.2投资主体单一,投资不足

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在消费上的非排它性和非竞争性使得它区别于一般的私人物品。如果由私人投资会导致供给的缺失或消费的闲置与不足,因而长期以来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就被当成了“福利品”,政府几乎成了惟一的投资者。然而,政府拨款毕竟是有限的,没有能力来承担并供给全部的公共设施和服务。

2.3相关规范和标准指导不足

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指导方面的规范标准存在欠缺,对建设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指导不够具体。相关规范的不足使得农村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中缺乏依据,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要建什么、怎么建都不明确。

3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

由于城乡的地区差异和面临问题的不同,对于农村地区的公共设施规划的方法也有所差异。根据统筹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制定适宜农村地区特点的公共设施规划模式。

3.1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原则

(1)以城带乡,统筹发展原则

将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纳入村庄规划的一部分,统筹协调并充分利用城市设施资源,差别配置,实现资源的共享和综合利用,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一体化。

(2)远近兼顾原则

既要考虑近期需求,又要充分考虑到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的长期发展趋势,适应农村地区未来人口分布变化。

(3)以人为本原则

从实际出发,帮助农民改善农村最基本、最基础、最急需的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应与城乡居民点布局、城乡交通体系规划相衔接,尽可能贴近农民,生活便捷,共享方便,为创造良好人居环境和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4)因地制宜原则

不同类型的村庄,应结合自身周边的建设情况采用不同的设置标准。

(5)集中布置原则。

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应尽量布置在村民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同

时考虑到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之间的互补性,应将各类设施尽量集中布置。如文化体育设施、行政管理设施可适当结合村的公共绿地和公共广场进行集中布置,从而形成村公共中心,也为村民的休闲、娱乐、体育锻炼、交流等各方面的需求提供便利。

3.2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

公共服务设施应结合村庄性质、规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周边条件等实际情况配置(见表1)。

(1)对于人口密集、交通便捷的东部地区,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可结合镇(乡)基础设施配置,公共服务设施规模可适度降低。

(2)人口密度较低、较为分散的西部地区,村庄可能承担较多的服务职能,公共服务设施规模可适度扩大。

(3)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主要可以分为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形式。通常村庄的人口和用地规模都较小,但需要配置的类型却不能少,因此,为集约用地,方便实用,各类公共设施应根据村庄总体布局,尽可能采用集中式布局,形成村庄公共活动中心;只有不适合与其它设施合建的或者服务半径太大的时候,才采用分散布局的方式,分散式布局应结合村庄主要道路形成街市。农村新的居民点布局应采用集中布置形式。结合居民点的具体布置情况及所辐射区域的服务人口进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4结束语

公共服务设施是否符合广大农民的实际需求,是衡量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有效性的重要原则。实现农村公共产品的最大化、最优化供给,避免供给效率损失、供给结构失衡,必须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机制与运作机制。要围绕建立需求主导、民主决策、多元参与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运作体系,建立健全村级公益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的公议公示及自主申报、自愿创建制度,确保表达、决策、评判过程中农民的主体地位,增加公共资源使用的透明度、监管的有效性;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公共资源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