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化学品标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4:04

常见化学品标识篇1

1在化学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的意义

“民以食为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食品安全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由于我国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行业起步较晚,技术和法律法规都不完善,近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例如苏丹红、甲醛啤酒、瘦肉精、蔬菜农药残留等食品安全事件屡见不鲜。另外由于人们食品安全知识匮乏,食品安全意识薄弱,诸如食用河豚鱼、半熟扁豆、毒蘑菇而中毒的例子也不胜枚举。虽然有些不安全因素并非是消费者本身可以控制的,但是如果在消费食品的过程中我们拥有足够的食品安全素养,那么我们就能加强自我保护,从而将食品风险降到最低。

在我国,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公民食品安全教育体系,公民主要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来获取食品安全知识。而在日本和美国,食品安全教育早已经纳入正规的学校教育体系,在不同阶段的学校教育中都有涉及食品安全教育的内容[1]。因而在我国加强食品安全教育势在必行。特别在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必须加强对未来公民的食品安全教育。而我们分析《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就会发现新课标内容标准中含有大量的食品安全教育素材。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是很有意义的。

2在化学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2.1与新化学课程理念一致

现在教育界谈论最多的就是“化学为大众”,“国民的化学要解决国民的问题”这一命题。今日世界各国的化学教育,尤其是基础化学教育都十分关注每个公民每天都接触到的营养和食物、环境保护、水资源和能源、材料和资源等诸多所谓的“公民问题”[2]。我国新的化学课程标准也将提高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做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生活的需要,让学生都具备生活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食品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是公民提高生活质量的必备因素,甚至是保障公民生命与健康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食品安全素养也应该是公民必备的一种科学素养。由此可见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加强食品安全教育是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

2.2化学课程含有大量食品安全教育素材

食品安全的隐患源主要是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和化学因素[3]。物理性因素主要是指动植物食品原料在收获或生产过程中混入一些杂质、杂物。生物因素主要是指食源性致病菌、毒素等。如禾豆科植物中的氢氰酸、发芽马铃薯中的龙葵碱、畜产品中的肝脏毒素。化学因素主要指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和添加剂等。如植物的除草剂、杀虫剂,动物的生长过程中的生长调节剂(如盐酸克伦特罗,俗称瘦肉精)等等。英国学者Fisher对当达和较发达国家提出的一张饮食风险清单,包括了11项饮食风险,六大类问题(见表1)[4]。从表中可以看出,化学因素是食品安全的重要隐患之一。

我国新的中学化学课程内容中含有大量与食品相关的化学知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含有18个二级主题,其中“化学物质与健康”主题就是针对食品安全的。高中化学新课标中“化学与健康”是“化学与生活”选修模块的三个主题之一。具体涉及食品安全教育的内容见表2。当然,中学化学新课标中涉及食品安全的内容标准远不只这些。很多食品安全的知识都隐含在各个内容标准之中。如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内容标准中的“饮用水”“金属对环境的污染”“常见的化合物食盐、纯碱、小苏打”等都涉及食品安全知识。另外,因为环境污染是饮食风险的六大类问题之一,很多环境保护的知识也都隐含着食品安全知识,如“绿色食品”往往与环境绿色化联系在一起。

3在化学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的建议

3.1充分利用好教材

教材是学生获得食品安全知识的主要来源,并且从表2可以看出,中学化学课程内容基本涵盖了六大类饮食风险所涉及的知识,因此教师充分利用好教材的意义非常大。如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内容标准“化学物质与健康”主题为教师提供5条学习情景素材,教师应充分利用好。相应的辅助资料如人教网为初中化学课程提供的大量相应的素材,其中科学・技术・社会主题(省略/czhx/kxjsh/)包括“化学与环境”、“化学与生活”、“化学与健康”、“化学与材料”四个专题,“化学与健康”专题中介绍了很多化学与食品健康的知识,如铝、汞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氯化钠与人体健康、油炸食物不宜多吃等等。另外网上有大量可供食品安全教育的素材,如中国食品安全资源网(省略.cn/)有近几年来全国各地食品安全事件集和最新食品安全信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也可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网站。

3.2注重联系实际生活

如今中学化学教育注重“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对于化学中的食品安全教育来说,这一理念也非常重要。食品安全教育应注重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如在讲到亚硝酸盐时,可以从我们吃的蔬菜引入课题。蔬菜是我们人类不可缺少的食物,由于土壤化学成份的缘故,使某些蔬菜如芹菜、韭菜、菠菜、卷心菜、莴苣中含有大量的硝酸盐,特别是在腌制不透或腐烂变质的蔬菜中,硝酸盐含量更高。硝酸盐本身对人体毒性不大,但它在人体中经肠道细菌还原为致毒的物质――亚硝酸盐。亚硝酸盐能作为食品添加剂,在肉制品如香肠等的生产中使用可保持肉制品的亮红色泽,抑菌和增强风味。但摄入量有严格限制。因为亚硝酸盐在人体内使血细胞中低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失去运氧功能,致使组织缺氧而中毒。另外,亚硝酸盐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也能转化为具有致癌作用亚硝酸胺。学生学完该知识后,就能将这些知识应用生活中。如在生活中不食色泽异常的肉制品,变质陈腐的蔬菜和腌制不透的咸菜,多吃新鲜的食品。

联系生活实际还包括联系社会热点食品安全事件,如苏丹红、大头娃娃、甲醛啤酒、瘦肉精、孔雀石绿浸泡鲜鱼等事件。虽然学生的知识水平不一定能明白这些事件背后的化学知识,但可作为常识让学生了解,这对培养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都是有益的。

4结束语

食品安全知识是国民知识结构中的最适用、应用最广泛的科学知识之一。对它的掌握、重视的程度直接影响我国国民整体的健康程度、生活质量以及平均寿命。且消费者自身的食品安全素养对食品行业具有导向和督促作用,能促进我国食品行业健康的发展。因此加强国民食品安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在我国食品安全教育体系还很不完备的今天,在基础化学教育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现实意义很大,这应该引起我们基础化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彭海兰,刘伟.食品安全教育的中外比较[J].世界农业,2006,(11):56-59.

[2]刘知新.化学教学论.(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5.

常见化学品标识篇2

思想政治(品德)课是对中小学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建设。在以往改革的基础上,原国家教委分别于1996年6月7日和1997年4月1日印发了《全日制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并决定依据《课程标准》组织编写一套示范性试验教材。高中教材1997年秋季起在江西、山西和天津二省一市试用,修订后自1998年秋季起供全国高中学生使用;初中教材因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的需要,经报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同意,采取特殊的“审读”方式,提前一年于今年秋季起在全国试用。小学思想品德教材将于1999年秋季起在全国试用。同时,1992年国家教委印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试用)》、《全日制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试用)》以及依据该大纲编写的教材停止使用。

这次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课的改革,是本世纪末重要的一次政治课改革。

一、这次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改革的原因和思路

现行的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是1992年国家教委印发的教学大纲确定的,至今已使用了6年。教学内容和教材相对稳定,教师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积累了经验,改进了教学方法,促进了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的建设。那么,为什么还要修订现行两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原因。

(一)国内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

当前,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面临的形势与90年代初期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1992年10月召开了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要求“全党要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并且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下去”。党的十五大进一步确定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引导他们学习和了解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精神,是思想品德课特别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任务。国际上,苏联东欧剧变以后,两极对峙瓦解,冷战结束,多极的世界格局已基本形成。中国经受住了90年代初期西方敌对势力妄想把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颠覆的考验,广大青少年增强了对中国共产党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同时,世界经济正在发生一次深刻的变革。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已经在世界兴起,一种全新的经济——知识经济正在形成和发展,它对现在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包括教育都提出了新的挑战。1992年以来,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形势发展变化在实践和理论上提出的面向21世纪的重大战略问题,在新的课程标准和新编的教材中都需要正确反映。这样,我们的课程在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上才不会脱离实际,才能具有活力。

(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用马列主义、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学校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根本任务”。同年,国家教委颁发《小学德育纲要》。1994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抓紧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同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接着又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国家教委发出关于学习和贯彻这两个重要文件的通知。《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中心内容。这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和根本措施”,要求两课教学要“根据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变化以及学生的特点,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内容体系,编写出相对稳定、具有规范性的教材”。1995年,国家教委颁发《中学德育大纲》,下达《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意见》,对课程建设全面提出要求。1996年中共中央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中央和国家教委制订和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文献,向学校的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和整个德育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所有这些要求,必须在课程标准和教材中得到贯彻落实。

(三)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需要

基础教育深化改革,也向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提出了重要的新课题。一要研究和切实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十分鲜明地提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并且尖锐地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以德育人乃大根本,实施素质教育,如果忽视了德育,则是丢了根本。因此,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在素质教育的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处理好两课自身基础知识与育人功能的关系。二要考虑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将初中学段与小学学段联系,统一考虑教育要求、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这是体制上的一个重大改革,要求统一安排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三要研究实行五日工作制、减少学时以后的新情况。由于总学时减少,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要求、实践活动等方面均需作相应调整,进一步贯彻少而精的原则。

(四)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自身深化改革的需要

1992年以来,按照中央和国家教委的要求,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改革取得较大进展,积累了不少新鲜经验。特别是在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心理品质教育等方面,许多好的、比较成功的经验都需要在课程标准和新编教材中得到反映。总之,为适应面向21世纪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制订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并按照新制订的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是必要的。这是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

这次修订两课教学内容的基本思路是什么呢?

根据中央《若干意见》,这次修订两课教学内容的基本思路是:整体规划,分层要求;总体目标,一以贯之。《若干意见》指出,学生的“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情感,文明的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意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是一个通过教育逐步形成的过程。这里,既提出了德育的总目标(同样是政治课的总目标),又明确实现总目标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若干意见》还指出:“要遵循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科学地规划各教育阶段的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这就是说,既要整体规划小学、初中和高中两课的课程体系,又要针对学生不同年龄及学习阶段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有所不同,划分层次,具体确定这种教育内容的深浅和侧重点,逐步提高。因此,小学、初中、高中作为一个完整的教育阶段,需要将整体规划与分层次要求科学地结合起来,保证两课的总体目标一以贯之。

原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意见》,确定了在现行两课教学大纲基础上,根据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按照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分别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总体思路,并具体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再划分为一、二年级,三至五年级,六年级三段;七至九年级(即六三学制初中一至三年级)一段;共四个教育教学阶段。整体规划教学内容体系,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整体规划,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学内容分别是以下几点。

1.小学重点进行以“五爱”为中心内容的公民道德品质教育。以“五爱”为基本要求,确定小学思想品德课一、二年级和三至五年级的章节题目,以清晰地反映“五爱”教育在两个年级段中的循环上升、逐步提高的过程和教学的内在联系,解决现行品德课教学中内在体系不清的问题。六年级从个人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公共生活和国家民族生活等方面,进一步对学生进行“五爱”为基本要求的思想品德教育。通过典型事例具体指导学生分辨社会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道德现象的是与非,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小学阶段的“爱社会主义教育”是与“爱祖国教育”融合在一起的。小学阶段的“热爱共产党”的教育主要是情感教育,它是通过讲述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优秀共产党员的故事进行的。

2.初中重点进行公民的健康心理品质和正确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法律常识教育、社会发展常识教育和我国基本国情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使他们对社会的发展方向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能够有正确的认识,逐步树立起社会责任感。

3.高中重点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简明扼要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基本观点,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择人生道路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提高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为他们成为具有良好政治思想素质的公民奠定基础。

二、这次中小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改革的意义和特点

当前小学思想品德课和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调整是一次十分重要的改革。建国以来,小学思想品德课和中学思想政治课大约每隔五六年调整一次。中小学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之所以更新较快,是由这两门课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即由这两门课的特殊性决定的。因为中小学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所以,这两门课更直接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学校教育的性质,需要更直接地更及时地贯彻党和国家的意志与要求。

回顾历史,两课适应形势变化,更新较快的特点比较明显。建国初期,教育部1950年颁布的《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确定,全国中学各年级按老解放区的经验均设置政治科目的课程。1957年正式规定了各年级的课程设置以及初中一二年级和高中一二年级的教学内容要点。这以后又按照教育部先后颁发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不断地调整课程设置方案。截至“”前,中学思想政治课共设了22种课名。“”后,教育部总结了我国开设思想政治课20年的情况,提出了改革和加强中学政治课的意见,把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基本稳定在《青少年修养》《社会发展简史》《法律常识》《政治经济学常识》《辩证唯物主义常识》等5种课程。1986年,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原国家教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课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精神,决定再增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和《政治常识》两门课。《法律常识》不再单独设课,而是采取相对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在各年级的教学内容中有机渗透法律常识内容。为适应这个变化,特将初一的课程改名为《公民》。同时,高中一年级在保留原《辩证唯物主义常识》中有关方法论的内容的情况下,增加了人生观的教育内容,并将课名改为《科学人生观》。1992年,国家教委分析研究了多年来思想政治课分列课名设置课程的利弊以及实际教学情况,决定今后各年级不再分列课名,统称《思想政治》,以利于综合考虑教学内容。

从1995年开始的这次调整,是改革开放以来多次改革中十分重要的一次。它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它是回答历史新课题的一次尝试。这次改革是在新形势下,中央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更明确的意见之后进行的。1994年8月31日,中共中央了《若干意见》。这个《若干意见》总结了以往的德育经验,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对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提出纲领性的意见。指出新形势下德育工作面临的“五个如何”的历史新课题,是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包括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要研究和回答的重大问题。因此,这次“两课”的调整对在课程内容中渗透“五个如何”的教育作了积极的探索,是一次回答德育历史新课题的尝试。

2.它是一个跨世纪的工程。这次调整恰逢世纪之交,历史赋予它跨世纪的意义。《若干意见》中提出了要编写相对稳定、具有规范性的教材。现在编写的教材,按进度到全国铺开使用时,实际上已是下世纪。它是为下一世纪初的中小学生编写的,是要把他们培养成适应21世纪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调整和教授承担着跨世纪的重任。

原国家教委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品德)课课程标准的制定和教材的编写工作。根据中共中央《若干意见》确定的“新时期思想政治(品德)课要重点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任务”,1995年3月国家教委正式委托人民教育出版社协助基础教育司开展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的调整工作。同年4月成立了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的编写工作小组,拉开了这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政治课改革的序幕。1995年12月20日,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意见》(教基[1995]23号),把制定《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与《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作为落实《若干意见》的一项重要措施。当时课程标准编写组有19人,集中了各方面的专家。工作程序大致分三步:先整体确定教学内容结构;然后拟定各年级教学内容要点;最后将要点转化为课程标准。工作中,编订小组多次直接听取原国家教委领导和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政治学科审查委员的意见,广泛征求了各省、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思想政治课教师、教研员的意见,并专门听取了各省、市、区党委宣传部和人大、政协的意见。

原国家教委领导对“两课”的调整工作都十分关心,给予指导。从原教委领导对九年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要点的批示中,可以领会到一些重要精神。朱开轩同志有以下四点批示。1.这项工作十分重要,拟抓紧,但又需仔细沉着。2.主要是把体系先理顺,力求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大学、高中及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要相互衔接好。总的讲应当少而精,有些要深入(高年级),有些不强调深入(低年级)。3.义务教育阶段的大纲内容标题一样,可能会重复,希望由浅入深。4.教师要培训好,课程观点要靠他们把关。柳斌同志的批示,讲了具体意见:劳动观点、爱惜劳动成果及尊重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等内容在小学和初中阶段要有所安排,爱护公共财物也要有所体现;公民的义务要加强。周远清同志批示两点意见:1.小学的思想品德课要寓教于故事中,高年级可多讲史实;2.要有实践观点,日本的中小学都有学军学农。原教委领导就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批示的意见,对做好这次“两课”调整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次思想政治(品德)课改革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1.这次改革的基本原则非常明确,突出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这次改革的原则是:根据中央《若干意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符合党和国家对中小学生教育要求、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为目标,以两课教学大纲和多年教学实践为基础,理论联系实际,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公民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

2.这项改革采用了课程标准。以往课程都用教学大纲,这次采用课程标准,对指导教学和教材编写更加具体、明确。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都是指导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但现行教学大纲不能对教学内容提出具体的目标要求,不能对每个教学内容要点讲授到什么程度提出具体标准;课程标准则是从确定教学内容讲什么和讲到什么程度的要求上规范教学的,因此优于现行教学大纲。世界上多数国家使用课程标准。目前中小学其它各科都沿用教学大纲,但同意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采用课程标准。因为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体现了和教学大纲的区别,这是给思想政治(品德)课的一个特殊政策。

3.在高一课程中突破了传统政治经济学的框架,改成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写,使经济常识的内容与现实社会的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这是一个从实际出发的改革。

4.教学的内容结构作了重大调整,强化了心理品质、法律意识教育。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没有规定心理品质的教育要求,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教育则分散在各年级进行。课程标准根据客观形势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强化了心理品质和法律意识教育。初中一年级明确要求: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初中二年级明确要求: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社会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法律知识的教育相对集中地安排,比教学大纲的规定充实得多。

5.编写示范性试验教材,小学、初中、高中都组织编写。原国家教委关于成立教材编写领导小组的文件中明确要求编写一套高水平的示范性教材。在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学科,国家应有一套高质量的示范性教材,准确而充分地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和要求。

三、为什么当前要统一编写和使用“两课”新教材

为了加强“两课”教材编写的领导,原国家教委决定成立小学思想品德课和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编写领导小组。从历史上看,原教育部对政治课教材编写也是十分重视的,“”前,政治课教材编写由副部长任主编。1985年原国家教委设立了政治课教学研究中心,领导政治课教学实验。1991年编写教材,原国家教委党组决定成立以吴铎同志任组长的编写领导小组。这次编写教材,原国家教委于1996年3月15日正式发文,宣布成立小学思想品德课和中学思想政治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五位同志组成,由吴铎任组长。这个文件明确了领导小组的任务是:依据国家教委制定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以及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结合中小学生思想实际,组织编写出一整套高质量的小学思想品德课和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从1997年秋季起陆续供各地中小学使用。

关于当前统一编写和使用新教材的三个问题。

(一)为什么要编写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示范性教材

第一,这是中央和国家的要求。中央的《若干意见》,提出了编写稳定的规范性教材的任务。原国家教委关于教材编写领导小组成立的文件中明确要求要编写一整套高水平的示范性教材。在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学科,国家应当有一套高质量的示范性教材,准确而充分地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和要求。

第二,是执行中小学思想政治(品德)课课程标准的需要。课程标准是一个新的尝试,如何按照课程标准编写教材,从目前实际情况看,需要国家统筹组织力量,按照课程标准编写示范性教材。课程标准与大纲有区别,以前的教材是按大纲编写的,如何按照课程标准编写教材,需要作出示范。

第三,是指导地方编写思想政治、品德课教材的需要。从当前看,地方中小学思想政治、品德课教材在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材编得很厚,有些内容不适当。从今后发展看,地方上不论编写课本还是乡土教材,都需要借鉴示范教材的经验。

(二)关于中小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示范课本的特点

编写领导小组关于示范性教材提出五个要求或者说要有五个特点,从内容到形式作了规定:1.体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神;2.基本上适应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3.较好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有比较完善的学科理论知识,又有比较明确的思想和行为要求;4.基本上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识发展规律,内容、分量和难易程度适度;5.语言文字规范,力求生动活泼,版式新颖,印刷装祯质量要高。

(三)示范性教材与“一纲多本”的关系

“一纲多本”是教材建设的重要方针,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以来,在教材建设中提出的“一纲多本”,应当说是一个突破。这个方针推动了教材建设,繁荣了教材建设。“一纲多本”的“多本”是指编写具有地方特色和高质量的“多本”,而不是不同形式上的“多本”;如果许多教材内容大体相同,没有更多的地方特色,不是真正的“多本”。根据“一纲多本”的方针,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根据新颁布的课程标准编写思想政治(品德)课教材。但从实际运作看,在国家示范性教材推出后,各地都可能在一个阶段使用示范性教材,了解示范性教材是怎样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了解国家对两课教材的质量标准要求,这有利于地方编出质量更高的教材。

总之,地方编出有地方特色的教材和质量高的教材,应当允许地方使用。这将由国家教材审查制度宏观调控。国家教委关于教材编写、审查、使用制度规定,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教材,在地方初审的基础上,要报国家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方可使用。小学思想品德课和中学思想政治课都属于国家必修课,即使是地方使用的教材,也要报国家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规范审定制度,国家实行宏观调控,可以更好地实行“一纲多本”,更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思想品德课教材的建设和发展。

四、“两课”教学中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要着重强调两点:一是坚定信心,二是避免片面性。

常见化学品标识篇3

【关键词】功能性食品;行动导向法;应用实践

1前言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立足与社会需要从而培养优秀的具有某方面技术,同时具有一定职业修养人才[1]。从企业对从事“功能性食品”行业对人才需掌握的知识结构及发展需求来看,《功能性食品》课程教学目标是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在保健食品行业能从事产品开发、生产加工、质量管理以及产品推广、售后服务等工作的能力,同时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态度。《功能性食品》是一门与产品设计生产、市场营销等知识联系紧密的课程,具有操作性强、实践性强、综合性强的特点[2]。而目前的教学课堂多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聆听、课堂实训以及参观实训基地来实现,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厚,教学效果不理想,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处来的学生能力与企业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对课程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对提高教学质量,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就业率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构建课程的新教学体系势在必行,“行动导向教学法”为《功能性食品》课程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2课程教学整体设计

“行动导向法”是指教师按照工作任务来确定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内容,设置学习情境,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团队合作,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的一种教学方法[3]。“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丰富,包括项目教学法,头脑风暴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等[4]。本课程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理念,立足于职业教育的目标,构建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功能因子及其功能性产品的功能特性及生产方法,熟悉功能性食品的质量管理过程并掌握一定的营销技巧,在提高学生对相关技能的熟练程度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综合职业能力。

2.1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确定为专业能力目标、方法能力目标和社会能力目标,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专业能力目标包括:掌握常见的功能性因子和功能性食品制作的工艺流程和方;熟练的掌握常见五大类功能因子的提取、分离、生产等操作;了解功能性食品开发、设计、加工、评价、申报、营销等过程。方法能力目标包括:会查询、收集、整理信息;能制定和组织实施各类常见功能性食品加工方案;能发现和分析生产加工中出现的问题;能够评定产品质量,提出合理建议;具有一定的功能性食品生产方案优化与创新的能力。社会能力目标包括:能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具有沟通、协调能力;能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遵守劳动纪律,有责任感;树立生产规范和安全意识。

2.2教学内容设计

按功能性食品生产和开发的工作流程重新构建课程内容体系,按照产品原料-产品加工工艺-产品质量检测-产品营销的工作流程,以“功能性食品企业的典型产品”为载体,以“功能性食品的生产技术”为核心重组课程内容,以功能性因子的制备和加工为主线,根据市场常见的功能性食品的生产和研发技术的现状及技术的发展趋势,寻找涵盖食品加工技术和食品生物技术中主要的核心技术的项目作为教学内容,课程内容的选取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2.3教学设施设计

本课程配备功能性食品加工理实一体化实训室一间,包含有超声波提取机、冷冻离心机、小型压片机机、分离纯化装置、回流提取装置以及常规提取分析等设备仪器,可供学生进行方案的讨论及小试产品的制备及检测,课程同时配备有分离纯化中试生产线,软饮料中试生产线,油脂中试生产线、逆流提取中试生产线各一条,可对较成熟的产品工艺进行扩大生产,使课堂更接近企业的真实场景。教学模块及项目实施设计见表1。根据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整合后的教学内容包括三大模块六个项目。每个项目根据各自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师及学生在各模块中扮演不同的工作角色,使得教学情景更贴近真实的企业。整合后的课程体系内容循序渐进,重点突出,体现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性。

2.4课程考核方法

采用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且以过程评价为主(占60%)的方式进行,由师生共同对课程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将教学效果的评价与项目计划、实施、评估以及职业素养等方面相结合,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对各小组产品质量及生产过程进行检查评分,共同讨论、谈论项目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整个项目工作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边学边做边思考,有利于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实例

以模块二“常见功能性食品制备方案组织实施”为例,将常见功能性食品制备方案组织实施作为一个行动导向的模块,通过企业调研及市场分析,模块中设置了“香蕉皮膳食纤维及其功能性产品的制备”“牛乳中酪蛋白磷酸肽及其功能性产品的制备”“大豆卵磷脂及其功能性产品的制备”“维生素功能饮料的制备”四个项目,主要利用项目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现以项目“牛乳中酪蛋白磷酸肽及其功能性产品的制备”为例阐述行动导向法在《功能性食品》教学的组织和安排。教学过程分为准备阶段、教师引导阶段、学生实施阶段、训练总结阶段和知识拓展阶段。

3.1准备阶段

通过设问引入本项目,教师提出“牛乳中酪蛋白磷酸肽及其功能性产品的制备”的项目任务设想,分发学习任务书,在学习任务书里明确了学生在本项目的主要工作任务:(1)能熟练操作等电点沉淀,酶解,乙醇-钙沉淀,冷冻干燥法制备酪蛋白磷酸肽。(2)能应用乳饮料生产技术生产低糖补钙保健乳饮料。同时把具体的工作步骤及要求,以及项目学习的要求和项目工作结束后应提交的学习成果材料(生产实训记录,考核评价表、项目学习报告)具体标示在任务书里,为下一个行动过程做好铺垫。学生分组阅读任务书,最终明确项目目标与任务。

3.2教师引导阶段

教师从企业生产角度(技术经济性、技术可行性等方面)对各组设计的工艺及配方进行合理性评价,提出修正意见,意见鼓励技术的多样性和创新性,熟练和准确对食品生物技术、食品分离技术、饮料技术生产活性多肽功能食品的工艺要点进行提示和引导。各组同学用简单明了的ppt对各组方案进行阐述,分析教师对该项目的引导内容后开展讨论,完善工艺设计和生产方案。

3.3学生实施阶段

本项目中涉及的大部分技能点在食品分离纯化技术、食品工艺、食品检测等课程中已经有所接触,学生有一定的实操基础,教师在学生实施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按计划、按标准、按规范实训,教师在此过程中的重点是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技能更规范,更标准。学生则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生产方案后组织实施,同时设计产品标识、编制产品说明书。通过实施,学生能熟练操作等电点沉淀,酶解,乙醇-钙沉淀,冷冻干燥法制备酪蛋白磷酸肽,能应用饮料生产技术生产保健型饮料。

3.4训练与总结阶段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按照考核评价表的具体考核内容及评价标准进行项目总结,小组通过自评和互评的方式总结项目的完成效果,教师再对各组的实施效果进行点评和总结,学生评价及教师评价各占50%,总结点评完毕后各组填写考核评价表并上交,考核评价表见表2。

3.5知识拓展阶段

教师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入、讲解活性多肽、活性蛋白质的来源、类型及其制备工艺;讲解活性多肽及活性蛋白质类常见保健食品的生产实例和类型。学生通过项目学习能叙述出其他常见活性多肽的类型及来源,列举不同的活性多肽的生产实例,说出活性多肽保健食品的其他产品类型。

4结语

通过将行动导向法应用到《功能性食品》的教学实践中,在授课的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通过教学改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为积极主动,参与性变得更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为将来适应企业需求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山花.关于高职物理课程设计中行动导向法的实施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4,3:38-39.

[2]孙涛,肖灜,田怀香,等.《功能性食品学》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食品工业科技,2012,33(20):386-387.

[3]娄锐,纪红.行动导向高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J].职业技术教育,2009,5:34-35.

常见化学品标识篇4

关键词:生活教育;课堂教学;多元化

“生活教育”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其内涵是: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课堂既是一种教育方式,又是一种生活方式,既是用生活来教育,又是给生活以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满足向前、向上的生活需要。因此,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和掌握,而要建构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将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课外知识补充进来,把思想教育的内容渗透进去,最终达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目的。

《商标》一课是商标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对整个商标法的学习起到引领作用,为了上好这节课,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来构建课堂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一、以教材知识为基础

本节课教材内容有三个:商标的概念、商标的特征和属性、与商标相关的几个概念。教材的三个内容是基础,本节课主要围绕它们展开,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补充课外知识并进行思想教育渗透。

二、以课外知识做补充

围绕教材内容,进行课外知识补充,以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增大课堂的信息量,提高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主要补充内容有新闻、常见商标、商标抢注、广告语、无锡中华老字号、英语等知识。

1.新闻知识。以“莫言醉”商标作为导入新课的开篇,并由该商标联系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莫言以及诺贝尔人物简介。

2.常见商标。在理解商标概念的基础上,多媒体图片展示常见的商标,如食品、家电、汽车等。

3.商标抢注。国际国内的“职业注标人”“商标倒爷”抢注我国的知名商标,给我国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麻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帮助学生树立保护商标的意识。

4.广告语。在讲解商标与广告的区别时,引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无锡是个好地方”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广告词,并引导学生从广告词中学习知识。

5.英语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插入英语口语、词汇等,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英语知识来表达思想。例如,用“trademark”代替课中间多次出现的商标一词,举例中国经济体在世界上的排名时用“no.2”等等。

三、以思想教育做渗透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追求积极和健康的人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

1.思考意识培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去思考很重要,而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更重要。在引用“莫言醉”商标后,总结该商标持有人因为“思考”才有了这一创意,然后强调“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鼓励学生敢于思考、勇于思考、勤于思考。

2.实践意识培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动员学生根据教学内容举例,如生活中常见的商标、广告语、无锡中华老字号等,进而说明实践和创新的重要性,阐释“心动不如行动”的道理。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需要青年学生具有实践和创新精神的精英人才。

3.质量意识教育。在讲解商标的价值时,有一个重要的词汇:商誉。展示一些商标,讲解因质量问题所导致的一个民族品牌的覆亡。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自主品牌要走向世界,中国制造要向中国智造转化,以质取胜是必经之路。

4.德才意识培养。在学习商誉这一概念时,在了解一些商标、商标背后的故事的基础上,提出德才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鼓励学生争做有益于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德才兼备的人。

5.忧患意识培养。对莫言获得亚洲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的褒奖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一些民族品牌消亡的惋惜激起学生的忧患意识,进而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现实生活中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生理心理健康的人,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小而言之,为学生的终身受益负责,为学生的将来负责;大而言之,为国家、民族的未来负责。培养有理想、有创新的青少年一代,离不开课堂教学这一必经手段,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来引领课堂的多元化建构,则是实现生活教育目的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常见化学品标识篇5

标识数字01

“01”――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这种材质的塑料制品的耐冷至70℃,适合装暖饮和冷饮,常见的该种材质的塑料制品为矿泉水瓶、饮料瓶、食品瓶等。小提示:这种材质的瓶子不能重复使用,研究发现,这种塑料制品用了10个月后,可能释放出致癌物,对人体具有毒性;不能装高温液体或加热,容易变形并且溶解出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不能装酒、食用油等物质。

标识数字02

“02”――HDpe(高密度聚乙烯),这种材质的塑料制品耐热温度可高达110℃,常见的白色药瓶和盛装清洁用品、沐浴用品的塑料容器以及超市和商场中使用的塑料袋等多由此材料制成。

小提示:标明食品用的塑料袋可用来盛装食品;盛装清洁用品、沐浴产品的塑料容器可在小心清洁后重复使用,但这些容器通常不容易清洗,残留的清洁用品易变成细菌的温床,最好不要循环使用。

标识数字03

“03”――pVC(聚氯乙烯),这种材质的可塑性强,价钱便宜,耐热至81℃,常见的塑料制品为塑料盒、塑料膜、雨衣和建材等,很少用于食品包装。

小提示:不宜装高温液体、油或加热,容易析出有毒物质;较难清洗,不建议循环使用。如果遇见此种材料制成的容器包装食品,应谨慎购买。

标识数字04

“04”――LDpe(低密度聚乙烯),此种材质的塑料制品,耐热性不强,常见的塑料制品为保鲜膜、塑料膜等。

小提示:通常,合格的保鲜膜在温度超过110℃时会出现热熔现象,容易残留一些人体无法分解的塑料制剂。所以,不宜用保鲜膜包裹热食物,同时,不能将带有保鲜膜的食物放入微波炉中加热。

标识数字05

“05”――pp(聚丙烯),此种材质的塑料制品耐热至130℃,透明度较差,常见的塑料制品为豆浆瓶、优酪乳瓶、果汁饮料瓶、微波炉餐盒等。小提示:可放入微波炉加热,小心清洗后也可重复使用。

标识数字06

“06”――pS(聚苯乙烯),此种材质的塑料制品耐热抗寒,常见的产品为碗装泡面盒、快餐盒等。小提示:不能放进微波炉中加热,以免因温度过高而释放出化学物质,危害健康;不能装酸、碱性物品,容易分解致癌物质。避免用快餐盒打包滚烫的食物。

常见化学品标识篇6

1.1实习岗位所属领域行业与常见企事业单位

中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实习岗位主要集中在传统中医药产业领域与中药医药产业链延伸领域,包含九种行业,其常见企事业单位。见表1。

1.2实习岗位的类型与常见的具体实习岗位名称

中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具体工作实习岗位的名称多样,按岗位工作内容的相似度可分为七种类型。实习岗位的类型与常见的具体实习岗位名称如表2。

1.3实习岗位的技能要求

调研结果表明:中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实习岗位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技能要求;同类型但名称不同的实习岗位在主要技能要求的偏重上有所不同,但同一类型的岗位,其主要技能要求基本相同。七种不同类型实习岗位与其对应的主要岗位技能要求如下。

(1)药品生产工艺类:①了解药品生产中的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②熟悉原料药、中间品及成品的常用检验方法及分析技术;③正确进行制剂操作和设计;④熟悉药品生产工艺、制备方法及其主要特点;⑤熟悉制药设备,了解生产设备选型与维修;⑥熟悉Gmp的相关法规与技术要求;⑦了解原材料的选购途径与处理方法;⑧熟悉制药环境的卫生管理;⑨熟悉所产药品的功效与适用范围。

(2)中药质量检测与分析类:①掌握常见药品的检验方法和操作技术规范;②熟悉常用药品有效成分提取、分离和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技能;③掌握常用成药质量标准的制定程序和常用方法;④正确使用检验与分析测量仪器;⑤正确对不合格药品进行控制性管理;⑥了解药品质量档案与收集质量标准建立。

(3)药品研究与开发类:①掌握常用药品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鉴定技术;②掌握药品研究常用的药理、毒理学研究技术;③了解新药申报过程中申报、实施、注册、跟踪程序;④独立开展有一定深度的科研实验选题与设计,并撰写实验报告;⑤掌握常用分析、检测及实验仪器的使用操作方法;⑥熟悉新药研究与开发的技术要求;⑦掌握药品生产工艺设计、质量控制标准、稳定性试验、生物药剂学等技术。

(4)中药鉴定、炮制与养护类:①了解常用中药材资源的形成、分布及保护;②熟悉常用中药材及中药饮片的品种,能对其进行真、伪、优、劣鉴定;③熟悉中药炮制对药物性质及疗效的影响;④掌握中药材(饮片)的炮制方法;⑤熟悉常用中药材及中药饮片仓贮养护的常用方法;⑥熟悉GSp对药品仓储与配送的相关法规及验收标准。

(5)药品调剂类:①掌握GSp实施要求及药品分类管理办法;②掌握中成药(西药)的调配及中药饮片斗谱设计的规定;③熟悉各类常用方剂的组成、功效等,能判断处方的组成与应用是否合理;④熟练掌握药事管理相关知识及国家医药相关政策法规;⑤熟悉贵重药、毒性药、等特殊药物的管理与调剂规定;⑥熟悉药房工作规律、医院药房的工作性质和内容。

(6)药品市场营销类:①掌握药品分类管理办法及GSp规范实施要求;②掌握医院购销药品(材)的规定;③熟悉药品的批发、零售、市场拓展、终端开发等业务知识;④熟悉药品流通渠道及商业常规;⑤熟悉产品的区域推广与反馈客户产品使用信息工作;⑥掌握药品市场调研与分析、营销策划与执行的方法。

(7)中药资源调查研究和开发利用类:①掌握中药品种鉴定、品质评价等知识和技能;②掌握道地药材的形成,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③按标准操作规程对药用动植物的生产过程进行文件管理;④掌握药用植物的采收、贮藏运输和保存方法;⑤熟悉中药材栽培与养殖技术;⑥了解环境对药用植物形态结构、化学成分和遗传特性等的影响;⑦熟悉Gap基本条例,掌握中药材的规范化种养及其质量控制的方法和要求。

1.4实习的考核内容

中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实习的考核主要是对毕业生在实习岗位实践过程中所掌握岗位技能的水平与实习生个人品质两部分内容进行综合评价。岗位技能考核的具体内容已如上述,个人品质评价的内容通常包含:遵守单位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带教老师管理、关心他人与集体、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素养、能吃苦耐劳、工作积极主动,有责任心、善于沟通合作、工作效率与质量等方面。

2结论与意义

常见化学品标识篇7

【关键词】tCp人才培养平台;课堂教学;学科竞赛;创新实践

近年来,国内的多所高校通过研究并推进学科竞赛、创新实践活动等形式,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效[1-4]。但部分学科竞赛和创新实践活动没能与课堂教学过程有效的结合和互动,有的甚至仅以单纯追求评奖为目的,而尚未与课堂教学形成系统化与层次化的分工明确、互为补充浑然一体的有机整体,且缺乏与之配套的评价管理体系,大大降低了学科竞赛和创新实践活动的效果。因此,本课题组将学科竞赛、创新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提出了tCp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并构建了该模式下的多元化、梯度式的人才培养平台,并在我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教学中进行了尝试。

一、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tCp人才培养平台构建

高等专科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性人才,我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5]的原则,培养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面宽、综合素质强、能熟练运用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等分析检验技术,熟练开展对化工生产原料、中间产品及成品等质量检验,及时监控、发现并解决质检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初步具有现代分析仪器维护能力,掌握化验室组织与管理知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tCp人才培养平台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在提升学生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水平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创新精神。其核心在于以课堂教学(Classroom-basedteaching)为主线,学科竞赛(Subjectcompetition)为依托,创新实践(innovativepractice)为平台,改变以往的为竞赛而竞赛、为实践而实践的割裂模式,将学科竞赛、创新实践与课堂教学相融合;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梯次递进。课堂教学(包括课内实验)注重“基础”和“基本”,体现内容的系统性和训练的全面性;学科竞赛和创新实践活动内容则注重学生兴趣的调动与创新意识的培养,用以扩展课堂教学,突出知识的实用性、新颖性。

就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学生培养而言,对一年级学生重点培养熟练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对二年级学生重点培养自主确定一般性分析实验方案的能力,对三年级学生重点培养自主完成综合性实验的设计与操作的能力,并引导参与生产实践,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产品质量检验及化工生产过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表1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tCp人才培养平台

学期

培养目标

课程名称

课堂教学内容

学科竞赛

创新实践活动

要求

内容

构筑专业基础,夯实学生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实验室操作基本技能。

无机化学(含课内实验)

无机化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基础化学实验操作等

1.“元素”知识竞答;

2.“分子结构”动画制作比赛;

教师根据社会热点或学生兴趣命题,提供实验方案,学生实施。

1.彩色温度计的制作;

2.自制酒精探测仪;

3.由废铁屑制备FeCl3试剂;

4.草木灰中提取钾盐。

实验室基本知识(含课内实验)

实验室基本知识;化学实验室的基本管理知识

3.基础化学实验技能竞赛;

1.合成香精;

2.自制酸碱指示剂;

3.指纹检查实验;

4.自制干洗剂;

5.豆腐中钙质和蛋白质的检测;

6.透明肥皂的制作;

7.陡河水中mn、pb含量的测定;

8.蛋壳中Ca、mg总量的测定;

9.西红柿中Vc含量的测定;

10.食盐中碘含量的测定;

11.检验尿糖实验。

有机化学(含课内实验)

有机化学基础理论知识;有机化学基本实验操作及有机化合物的基本鉴定方法等

4.“有机反应机理”动画制作比赛

分析化学(含课内实验)

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定量分析的基本操作技术;常用仪器的操作等

1.化学分析方法技能竞赛;

2.分析仪器操作竞赛

优化专业教育,加强学生化学专业知识与实验技能的应用能力,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仪器分析(含课内实验)

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常用的仪器分析方法、结构及其操作等

教师结合社会热点或科研项目命题,提供实验原理,由学生确定实验方案并实施。

1.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2.钢铁中镍含量的分析;

3.几种常见品牌豆粉中铁、锌、铜含量的测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4.散装白酒中乙醇、甲醇含量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5.水果电池的制作;

6.饮用水中微量氟的测定;

7.电解用水的总碱度对酸化水主要指标的影响[6];

8.常见表面活性剂的碱度测定;

9.雪花膏的制备;

10.固体酒精的制备;

11.洗涤剂的制备;

12.免水洗手膏的制备;

13.文化污渍去除剂的制备;

14.环保社会调研。

物理化学(含课内实验)

物质化学运动形式的普遍规律;化学反应的本质;化学反应与变化的理论知识

精细化学品

精细化学品的定义、分类、化学结构、应用性能及范围;部分精细化学品的制备方法;精细化工的范畴、特点及发展方向

3.精细化学品基本知识竞赛;常见精细化学品合成、成分分析实验设计比赛

环境保护概论

环境保护、环境与健康、生态学基础知识;“三废”及其他重要污染物特征与防治;环境保护相关措施;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绿色技术与绿色产品等

4.环保知识竞赛

环境监测(含课内实验

水、大气、固体废弃物,土壤、生物、居室环境中含有的主要污染物的监测原理、监测方法和监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1.制定唐山市陡河水库水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2.室内甲醛浓度监测;

3.针对唐山市某小区进行区域环境噪声监测;

4.针对唐山市某区域大气进行空气质量监测;

5.茶叶中微量元素的测定;

6.保健钙中Ca含量的检测;

7.钢铁中镍含量的分析;

8.市面上常用铝合金中铝含量的测定;

9.唐山地区水质环境分析;

10.水泥全分析

11.常见蔬菜中叶绿素的含量分析及其在酸碱中的稳定性研究;

12.火腿肠、阿胶枣中防腐剂的分析;

13.市售速冻鸡排的蛋白质含量的分析。

化工原理

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典型设备及计算等

工业分析(含课内实验)

各种形式物料试样的采集、制备方法;常见生产项目所用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等的分析原理和操作技术

5.工业原料、成品和食品中常见成分的分析与检验技能比赛

食品分析(含课内实验)

食品样品的采集和预处理;食品一般成分的检验;食品中微量元素、药物残留、天然毒素和激素、微生物及其他安全热点物质的测定等

注重学科交叉和研究性教育,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引导学生开拓创新性思维,进行探索实践。

化工工艺学

化工生产过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典型化工生产过程的原理与工艺及工艺条件的选择、工艺流程的配制评价等

1.分析分离操作技能竞赛;

2.化学检验工专业知识竞赛;

3.化学检验工操作技能大赛;

教师与学生共同拟定综合性实验项目,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学生参与生产实践,分析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1.参观化工厂,了解生产工艺和流程;

2.茶叶中提取咖啡因;

3.天然色素的提取;

4.烟草中提取烟碱;

5.到煤化工企业参观实习;

6.煤的元素分析;

7.煤灰成分分析;

8.焦炭中全硫含量测定及磷含量测定;

9.市售花露水中某香精含量的测定;

10.市售染发剂中氧化剂含量的测定;

11.化妆品中铅、汞、砷含量的检测

分离技术

各种分离技术的方法、原理、特点等

煤化工产品检验技术

煤化工产品的测定原理、检测步骤和指标要求等

精细化学品分析技术

精细化工产品的密度等项目的检验及表面活性剂、化妆品等日用化学品成分、性能的检测

文献检索

文献检索原理与技术;文献信息数据库的使用方法与技巧等

毕业实习

注:以上学科竞赛内容和创新实践活动项目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修订

根据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我课题组搭建了该专业tCp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多元化、梯度式人才培养平台,详见表1。

二、tCp人才培养平台的实施效果

在我院11级和12级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教学中,逐步推行tCp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多元化、梯度式的人才培养平台,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将11级和12级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学生与09、10级学生相对比,发现改革后,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均有所提升,化学检验工技能考试的通过率逐年提高,多数毕业生得到了就业单位的认可与好评。同时,tCp人才培养平台的推行,有力地支持了我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不仅更新了课程教学体系,优化了教学内容,而且将学科竞赛、创新实践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彰显了学科竞赛与创新实践在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中的地位,并为我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分析检测、化学化工相关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今后的tCp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还将建立与tCp人才培养平台相配套的评价体系,并改进课堂教学模式,使该培养模式更加健全、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巧芝.创新实践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影响的调查与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2.2:89-92

[2]赵娟,郝国成等.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3):20-22

[3]林木辉,张杰等.开展学科竞赛改进教与学方式[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3):98-101

[4]刘长宏,戚向阳等.“四层次、三维度”学科竞赛体制的改革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3):109-128

[5]唐冬雁,强亮生.应用化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优化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9.6:72-73

常见化学品标识篇8

[关键词]实验室新课标建设管理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对于提高中学化学教学质量,全面落实培养科学素养的目标,具有其他内容和形式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化学实验室是实施探究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化学教学场所,也是教师开展化学实验教学研究的重要阵地。

过去中学化学实验室的建设模式和仪器设备基本上按照现行教学大纲的要求配备,管理观念及方法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即实验只为考试和竞赛而设;教与学的方式陈旧,即只重视化学学科的学术性,实验中只是简单学、做一些验证性实验。化学新课程中化学实验在地位、功能、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等方面较以前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为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化学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也应有相应的变化。

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实验教学,要将过去的固定模式、统一装置、验证性的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根据实验问题做出假设,自选器材设计实验,然后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而且淡化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界限,强调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所以要改变过去陈旧的思想意识,重新树立建设和管理理念,立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科学探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物质保障和活动场所。

新课程标准中化学实验的课程目标主要由实验知识和技能、实验探究能力和实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等三方面构成。实验知识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化学实验事实知识。主要是指化学实验所获得的直接实验事实和通过查阅、上网、访问他人等其他方式获得间接的实验事实。2、有关化学实验仪器和药品方面的知识。主要指常见化学药品的颜色、状态、浓度、主要化学性质以及存放、取用等知识;常见化学实验仪器的名称、构造、规格、用途、操作、连接等知识。3、化学实验安全方面的知识。主要包括化学实验中易燃、易爆、有毒和腐蚀性药品的使用、储存,以及一些安全操作和防止事故发生的知识。

实验技能目标包括基本操作技能、仪器和药品的选择技能和综合运用技能;实验探究能力是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程度的重要体现和标志;实验情感是学生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所形成的一种对实验活动的感情指向或情绪体验;实验价值观是指学生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所形成的对实验价值的最基本的看法,它包括实验对化学学科发现和化学科学理论的建立与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等。

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制度,提出新的建设思路和管理理念,积极开发各种实验资源。具体在实验室建设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加强实验室的建设资金投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增加实验室数量,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类型实验的顺利进行。实验室数量不仅仅指具备完善的实验附属用房,它还包括为不同年级的需要而分设的实验教室以及像有机、无机、有毒、无毒等分类的实验教室。满足各类学生学习需求,促进实验教学目标的实现,使学生从知识、技能、探究能力及价值观方面有明显改善,在社会上产生一定影响,使之形成良性循环,吸引社会资金投入。

(2)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水平。配备足量、专业的实验教师并改变实验员职责。把管理职责改为服务、指导、管理。并按年级分配人数,细化工作职责,真正形成以实验教学促进化学学科及科学素养提高的局面。

(3)足量配备必需的实验仪器设备、防护用具及药品,及时补充低值易耗品,不断更新仪器设备,为学生进行熟练操作打下物质基础。

(4)设备配置要安全、系统、合理。如实验台设计为多功能,组合式。方便管理和使用。并在各个实验室配备电脑和文字资料柜。

在实验室管理过程中,首先要改变管理机构。目前多数中学实验室由学校教务处管理,在专业和方法上都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建议设置专门负责机构,确实改变管理理念和方法。

(1)在管理制度上改变过去严格的实验室开放时间和进出实验室制度,形成开放式管理人性化服务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开放时间可以是每天的课余时间和周六周日,简化物品使用登记程序,学生在开放时间内可随时进入实验室使用常用仪器,做一些感兴趣或课堂上尚未成熟的实验,老师和管理员有义务随时指导和帮助他们完成实验。这种开放式管理,让学生有机会进行家庭小实验和课外实验,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实验、观察实验、记录现象,并查阅资料分析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时间能力。允许部分有余力的学生自己设计并实施,以满足求知欲,并进一步发展实验探究能力。

(2)在实验仪器摆放和药品的储存管理中,可以让学生分年级或班级参与管理,让他们有机会了解常见化学仪器的名称和药品的使用储存方法。这种管理方法,同时可以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要加强实验室技术与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水平,确实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指导;改变思想认识,在时间和要求上同正常学科一样,加强辅导。

(4)应鼓励教师、管理员和学生因陋就简,充分利用日常生活的器具和器材或废弃物,自己动手改进简易装置或替代实验用的化学药品,弥补经费的不足,既丰富实验教学资源,又能增强学生节约和环抱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勤俭节约的品质。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课改新课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何永健.新课改背景下物理探究实验的有效策略探析.[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1(10):1

[3]王秋生.以新课程理念指导中学化学实验教学[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5,21(3):3-4.

常见化学品标识篇9

关键词:文本解读教学规范

一、反思标准化阅读教学,坚持文本的多元性

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本解读具有差异性,是古今中外文学鉴赏的共识。如《关雎》的主旨就有“后妃之德”说、青年恋爱说、婚典乐歌说、婚俗教化说等,各说纷纭、莫衷一是。看到时人因时因需“断章取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发出了“诗无达诂”的感叹。诗文同理,在文本鉴赏过程中,个体千差万别,角度各异,解读结果自然存在差异,甚至大相径庭。而在传统应试教育中,教师往往捧着教参照本宣科,学生顺着课堂预设背诵结论,学生从自由、主动的阅读心理转变成被动的接受,丧失了阅读愉悦感,扼杀学生的主观性、创造性。

多元解读是阅读教学应该坚持的方向。历来红学界对《香菱学诗》也有不同观点、看法,进入初中课堂教学后产生不同看法是自然的事情。鲁迅先生说:“一部《红楼梦》,红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作为指导学生解读文本的教师,首先要承认文本的多元性,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允许学生对文本见仁见智,并悉心给予指导引导。

二、反思个性化理解偏差,正视各种过度解读问题

(一)无原则个性化误读。一些教师缺乏必要的教学规范意识,无形中助长学生各种脱离文本的无原则、无边际的“个性化”误读行为。如有老师在教郑振铎的《猫》时,问学生如果你是第三只猫,该如何改变自己而不导致悲剧命运?学生无限发挥的结果必然是背离文本主旨的各种闹剧。

(二)无底线价值观亵渎。语文教学具有人文性,要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如在教《我的叔叔于勒》时,有学生认为“我”的母亲是个爱孩子、勤俭持家的好妈妈。如果教师对此类看法不进行及时引导,将对学生的人生态度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

(三)无根据传奇性戏说。受社会流行的“文化即娱乐”观念影响,教材中的一些人物不断被调侃。如有教师在教《出师表》时,将天津味配音诸葛亮咆哮体搬进课堂,学生顿时兴奋异常,人物形象却让人大跌眼镜。毋庸置疑,“小品式”的戏说可以寓教于乐,但不能以野史传说替代真实,以改编替代原著,以免影响文本的正常解读。

(四)无分析标签式解读。教师不能替代学生的品鉴,更不能照搬照抄教参、教辅的内容,让学生背诵中心思想、艺术手法。如有教师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不断强化鲁迅对封建教育的批判,这种标签式解读索然无味,也暴露出了教师解读文本能力不足的问题。

三、还原学生主体地位,强化教师对解读的主导指导

(一)创设和谐课堂,提倡恰当的个性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尽力构建安全、民主、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正常合理表达的空间、机会,认真倾听各种意见、观点,对独到、新颖、合理的见解及时给予肯定;对不够完善或有待商榷的问题,应组织展开讨论,在交流中提升对文本的认识。

(二)坚持以本为纲,围绕文本进行多元化解读。尊重文本解读的差异性,但不能倡导脱离文本的各种揣测、涂鸦、扭曲等行为。如果文本解读没有底线、共识,阅读教学势必陷入混乱、无序状态。教师应摒弃脱离文本的“放羊式”解读,采用文本之内的“牧羊式”教学,指导引导学生回归文本、细研文本、品味文本。

(三)坚守终极价值,提高审美品位与情趣。《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初中生阅历不足、辨知力不高,对文本的理解难免有浅解、误解、曲解等问题,特别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指导。应重新确立并强化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通过组织课堂落实教学目标任务、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思想品味境界。

(四)还原文本背景,客观理解把握文本涵义。王国维提出“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解读文本,了解作者生平、创作背景、文章立意等,整体把握文本的内涵、探究作者心志,形成对文本正确、合理的解读。

常见化学品标识篇10

关键词:品管圈化学指示标识不合格率

品管圈就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性质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的数人一圈的活动团队,通过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活用科学统计工具及品管手法,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1]。近年来,品管圈已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随着管理理念的不断发展与深入,品管圈在医疗护理领域得到了充分开展。我科于2016年3月,成立品管圈小组,开展了以“降低灭菌包化学指示标识不合格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有效利用各种品管手法,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查的方式,对消毒供应中心内自2016年3月至2016年8月的压力蒸汽灭菌包进行调查,灭菌包均为符合《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的合格灭菌包,所有的清洗、消毒、干燥、包装、灭菌等流程均是在消毒供应中心完成。二者在灭菌包的种类、人员分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培训与组圈。

我科自2016年3月开始开展品管圈工作。护士长担任辅导员,对全科人员进行品管圈相关知识讲解。科室购买了《中国医院实用品管圈操作手册》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科室人员以自愿报名的方式,成立了品管圈小组,小组成员7人,通过投票的方式选出圈长,并制定了小组成员职责。全体圈员根据消毒供应工作特点,集思广益,以民主投票方式确定品管圈圈名及圈徽。圈名为“啄木鸟圈”,因啄木鸟是以杀灭病虫害为天职,而消毒供应中心是以清洁、消毒、灭菌为工作重心,将各种细菌病毒杀灭,保持器械无菌状态。寓意期望我们的工作就像啄木鸟一样,恪尽职守,为患者安康创造一个无菌的绿色屏障。

1.2.2主题选定及选题理由。

全体圈员通过头脑风暴法,共圈选出主题7条;采用5、3、1评分方法,从上级政策、可行性、迫切性、圈能力四个方面进行打分,最终选定“降低化学指示标识不合格率”为本期活动主题。选题理由:wS310.3-2009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3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中规定:包外化学检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包内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使用。无菌物品涉及全院各科室,影响面巨大。而化学指示标识是衡量无菌物品是否合格的最重要依据。若出现将器械包打开而包内化学指示标识不合格情况时,便有导致延误病情及引起医疗纠纷的风险。器械的重复处理也是对医院人力、物力、财力极大地浪费。因此,将降低化学指示标识不合格率作为本期品管圈活动主题。

1.2.3现况调查分析。

2016年6月21日至7月11日期间,共检查灭菌包3194件,其中检查出化学指示标识不合格数共计216件,化学指示标识不合格率为6.76%。根据现状,绘制柏拉图,结果显示化学指示标签粘贴位置不合适、装载不规范、未充分晾放占不合格率78.7%,根据二八定律,将作为本次活动的改善重点,见图1。

图1改善前柏拉图

图1改善前柏拉图  下载原图

1.2.4目标设定。

目标值=现状值-(现状值×改善重点×圈能力),经过测算,目标值为2.35%。从改善前到目标值得减幅=(现状值-目标值)/现状值×100%,经过测算为65.23%。

1.2.5原因分析。

全体圈员通过头脑风暴法,采用鱼骨图进行原因分析,通过团队共识法进行要因确定,共确定出标签粘贴于磨口瓶开口处、标签贴着器械、标签粘贴于灭菌包下方、纸塑包装袋无合适的装载篮筐、纸塑包装袋叠放、专业知识掌握不全面、器械准备不充分为要因;通过真因验证的查检表进行真因验证,通过绘制柏拉图确定标签粘贴在磨口瓶开口处、纸塑包装袋无合适的装载篮筐、纸塑包装袋叠放、专业知识掌握不全面为化学指示标识不合格的真因。见图2~图5和表1~表3。

图2化学指示标识黏贴不规范鱼骨图

图2化学指示标识黏贴不规范鱼骨图  下载原图

表1要因确定    下载原表

表1要因确定

表2装载不规范要因确定    下载原表

表2装载不规范要因确定

图3装载不规范鱼骨图

图3装载不规范鱼骨图  下载原图

图4灭菌物品未进行充分晾放鱼骨图

图4灭菌物品未进行充分晾放鱼骨图  下载原图

表3灭菌物品未充分晾放要因分析    下载原表

表3灭菌物品未充分晾放要因分析

图5真因验证柏拉图

图5真因验证柏拉图  下载原图

1.2.6对策拟定。

采用头脑风暴法,全体圈员针对问题产生的真因,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每一评价项目,从可行性、经济性、圈能力等方面采用5、3、1的评分方法进行评分对策选定。

1.2.7对策实施和检讨。

(1)规范化学指示标签粘贴及指示卡放置。胥树萍等[2-3]研究结果均显示,包内外化学指示卡放置于金属器械、玻璃器皿等非吸水材料表面或中央,会导致指示卡被冷凝水浸湿而影响变色反应的准确性因。因此,制定相应对策:磨口瓶将标签粘贴于瓶体上方,开瓶身,化学指示卡放置在磨上方;纸塑包装的金属器械将标签黏贴在器械开口处远离器械,化学指示卡在放置在器械上面;皱纹纸包装的器械包包外化学指示标签粘贴在封口处,化学指示卡放置在两层皱纹纸之间,化学指示卡变色均匀,位置显眼,有利于临床医师判断[4]。(2)改造灭菌篮筐:将不锈钢管焊接在灭菌筐上将灭菌篮筐隔出小空间,而后将纸塑袋放入篮筐内的小间隔内。(3)规范装载灭菌物品:装载不当造成湿包,也影响化学指示卡正常变色[5]。将同一材质物品置于同一批次灭菌;材质不相同时,纺织类放置于上层,金属、玻璃类放在下层;纸塑类包装一个篮筐内的一个间隔内放5把金属器械;磨口瓶、棉球缸等开口朝下;灭菌包之间留有间隔>2.5cm,不重叠,便于排出空气、蒸汽的穿透和干燥。装载量控制在10%~90%,物品与灭菌器内壁距离>2.5cm,不得与壁接触,最上层包距顶部≥7.5cm[6]。(4)延长器械的干燥时间:将灭菌周期中干燥时间由原来的10min延长至20min。(5)延长器械的晾放时间:灭菌后马上打开柜门取出无菌物品会使温度较高的灭菌物品与外部冷空气接触,强烈的温差产生大量冷凝水导致包裹受潮[7],而湿包可导致化学指示卡变色不合格。因此灭菌结束后,待灭菌器柜内压力降为0时开灭菌器门,10min后拉出灭菌车晾放30min;灭菌后的物品需完全冷却降至室温后方可移动,再放于存放架时不能叠加摆放。(6)加强学习与培训: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制作成ppt课件进行培训,进行了规范化学指示标识的培训;灭菌的定义、灭菌方法的选择、灭菌设备的操作原则培训;压力蒸汽灭菌质量影响因素及灭菌器规范使用的培训。

1.3数据处理:

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有形成果。

(1)降低了化学指示标识不合格率。灭菌包化学指示标识不合格率由改善前的6.76%降为1.48%,品管圈活动前后灭菌包化学指示标识不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对相关工作进行标准化:建立了脉动真空灭菌器操作考核标准、器械包包装考核标准2项操作考核标准,建立了包装工作标准、压力蒸汽灭菌装载工作标准、灭菌工作标准。并对标准进行培训、考核,达到同质化管理目的。见图6。

图6改善后柏拉图

图6改善后柏拉图  下载原图

2.2无形成果。品管圈活动前后圈员素质比较见表4。

表4品管圈活动前后圈员评分比较    下载原表

表4品管圈活动前后圈员评分比较

3讨论

消毒供应室承担着各科室所有充分使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清洗消毒、灭菌以及无菌物品供应工作[8],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医疗质量和安全[9]。开展品管圈活动,是提升工作质量的有效方法。

3.1品管圈活动有效降低了灭菌包化学指示标识不合格率。

通过品管圈活动,降低了灭菌包化学指示标识不合格率,降低了因化学指示标识不合格导致的影响临床使用、反复处理器械的人力物力浪费、降低了医疗纠纷的风险,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保证患者安全。

3.2品管圈活动促进了圈员成长。

品管圈运用群体智慧、集体力量、团队精神、持续质量循环改进程序[10]。表4显示,开展品管圈前后,圈员在的素质提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品管圈活动强调让员工自发地参与活动,使自己享有更高的自主权、参与权、管理权,不仅可以提高护士的质量管理意识与职业安全意识,还可激发工作热情和责任心,发扬团队精神及主人翁精神,让自己觉得有权利和义务参与管理,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11]。

3.3品管圈活动优化流程管理。

在此次品管圈活动中,对影响化学指示标识不合格的环节进行了规范,明确了操作流程及工作标准,提高了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保障了工作安全。形成了标准化操作规程5项,对于指导以后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与一般的质量改善活动相比较,将品管圈运用到降低灭菌包化学指示标识不合格率中去,注重了鼓励工作人员主动参与质量改善活动的意愿及自觉性,使各项工作更加流程化、系统化及具有可操作性。标准化作业书的形成,更好地起到了指导工作、改善工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庭芳,刘勇.中国医院品管圈操作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3.

[2]胥树萍,汪慧书.包内指示卡在灭菌过程中颜色变化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8):757.

[3]肖成芳,孟慧.使用高压灭菌指示卡应注意的问题[J].当代护士,2004,11(学术版):89-90.

[4]邵春梅,宋慧平,李君.压力蒸汽灭菌包内化学指示卡放置不同位置的变色情况与灭菌效果的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2):23-24.

[5]何晓滨,徐习.影响器械包内化学指示卡监测结果的因素与对策.[J].护理研究.2010,24(1):100-101.

[6]温永芬,曾德春.消毒供应中心常见湿包的原因及综合改进措施[J].医疗装备.2016,29(18):116-117.

[7]谭莉,张亚星,刘建文.降低蒸汽灭菌后湿包的发生率的干预措施与效果[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4):5593-5594.

[8]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9,4.

[9]刘敏,曹华,吴曼,等.湖北省医院消毒供应室管理模式现状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9)1117-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