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对经济的影响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8:20

贸易对经济的影响篇1

关键词:国际贸易;持续发展;文化内涵

一、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内涵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世界经贸的变化和发展,在多边贸易体制的制度框架下,一种新的价值取向正在国际贸易领域内悄然形成,即贸易的人文化(即人文贸易)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在国际贸易领域的体现,它通过以wto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制度安排,特别是“贸易与”等问题纳入wto新一轮多哈发展议程,使国际贸易活动不仅重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问题,而且关注人类发展中的社会问题。

在传统人文主义的影响下,国际贸易的思想以谋取最大限度的利益和对物质财富的最大限度占有为目的。不管是重商主义理论,还是亚当斯密的绝对理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和H-o原理都只是重视贸易的总量,很少顾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导致人类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对立,使人类社会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失衡、贫富分化等。

现代人文主义思想从根源上改变了传统人文主义思想对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错误价值导向。以1995年建立的wto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旗帜鲜明地将可持续发展写入前言,作为一个重要宗旨,这是对GatF宗旨的重大发展。在发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牢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目标,是着眼于全球的长远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幸福,防止片面追求眼前利益的倾向,防止由于一味地追求某一时期生产与贸易的发展,而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以至从根本上动摇国际贸易的基础,降低人类的生活水平。从GatF对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演变成wto对世界资源的“合理”利用,一方面反映出wto寻求的人类对资源利用能力的扩大主要表现在对资源利用质的提高,而非对资源利用量的扩大;从更深层次上讲,也是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在国际贸易的体现,是贸易人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二、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国际贸易理论基础的动摇

第一,对指导国际贸易理论价值取向的思考。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是现代基本的核心假设,是现代经济学产生、发展和研究工作的核心与起点。经济学研究主要建立在人们受自身利益驱动并能做出理性决策的假设基础之上。现代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在国际贸易内形化的新价值取向。人文贸易的哲学基础现代人文主义坚持“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文主义关注人的发展与完善,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关注生活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实践这种价值和意义的精神。其哲学价值取向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是完全不同的,对谋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提出严重挑战。

第二,对传统自由贸易能增进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的质疑。关于自由贸易可以改善经济福利的论断是经济学中最古老和最广泛接受的原则之一。它在构造国际、政府和制度框架(比如,单一地区,如欧盟和wto)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自由贸易理论论证的条件假设中都没有把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的负面影响计人生产成本。

(二)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多边贸易体制的挑战

随着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发展,如何协调环境与贸易的关系,对多边贸易体制的许多基本原则提出了挑战。如生产过程和方法(ppm)问题和双重环境标准的争论对现有国民待遇原则提出了质疑;环境补贴和与环境成本内在化有关的生态倾销问题使得人们重新思考公平贸易原则;发展中国家在保护环境方面能否享有特殊待遇等。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发展,将从新的角度思考两者的协调问题。

(三)经济全球4e-F的中国收入分配: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可能改善分配状况,也可能导致严重的分配两极化问题,而且国家对经济和分配的调控力度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有可能被削弱,因此合理建构劳动和分配政策体制非常必要。

三、建立以人文贸易为基础的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初步探讨

(一)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目标

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必须以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促进对外贸易的人文化发展。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应与人文化发展方向内涵是一致的。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应跳出传统意义上的片面追求贸易额的“可持续”增长,而是在关注贸易总量的同时还应关注贸易的实际质量,从以物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从追求短期利益的可持续发展到追求长期综合利益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主要措施

第一,重新审视对外贸易效益来源,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外贸的增长方式,必须重新审视外贸效益来源。首先必须建立人文贸易的评价体系,在衡量外贸效益的经济指标体系中增加生态指标和社会指标,客观评估外贸对国家经济、生态、社会带来的整体影响。在此基础上,重新思考外贸效益的来源,对资源投入与贸易收益严重失衡的产业进行技术革新,减少其负外部性,促进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外贸收益的现实增长。

第二,建立贸易与环境的有效协调机制。建立贸易与环境的有效协调机制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加强贸易与环保法规、政策的协调,充分考虑贸易政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及环境政策对贸易的扭曲代价,实现贸易与环境的双赢;其二是建立人文贸易措施保护体系,推行绿色贸易行动计划,合理建立中国产品绿色标准体系,既可以增加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产品的实际竞争力,又可以实现以人为本,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的保障体系。

贸易对经济的影响篇2

当前,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下,网络经济形态诞生并实现了迅速发展,基于电子商务下网络经济给全球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基于此,世界各国逐渐提高了对这一全新经济形态的重视程度。但是,不可忽略的问题是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样给国际贸易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如何实现对这一影响的客观且全面分析,以确保实现我国国际贸易的稳健发展,已成为当前我国所面临的一大挑战。

一、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所产生的影响

(一)积极影

具体表现在如下三方面:第一,实现了贸易成本的有效降低。基于传统的国际经济贸易形式下,在进行交易的过程中需要按照繁复的程序进行,这在无形之中就延长了交易时间,提升了成本;但是,基于网络经济下,采用电子商务平台能够直接实现买卖双方的交易,进而降低了交易过程中的中间费用,提升了贸易的综合效益;第二,能够基于客户的实际需求实现个性化定制,进而生成了全新的贸易形式。基于当前的买方市场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就需要以灵活的组织形式来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通过个性化定制等来创新营销方式,提升服务质量,进而为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奠定基础;基于网络经济下则能够借助互联网技术来实现组织形式的创新,进而以崭新的营销方式来第一时间了解客户需求并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第三,通过网络媒介促使全球市场进行完善。基于传统国际贸易形式下,各国的对外进出口贸易虽然实现了不断的发展,但是,基于网络经济的崛起,促使整个国际市场被完善打开,国与国间的合作力度明显增强,这是基于电子商务模式下,整个进出口贸易在网络市场上变得更为快捷且方便,同时性价比相对较高,进而以强大的经济效益吸引了各国,同时网络信息的及时性能够促使产品的宣传更加具有竞争优势,加上网络交易下支付方式的便捷化也促使国际贸易实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消极影响

具体为:首先,加大了贸易风险。主要是指在网络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电子商务平台所存在的弊端不断凸显,在实际进行国际贸易的过程中,相应的支付风险逐渐提升,进而导致国际贸易的风险性加大。同时,网络经济犯罪行为逐年攀升,这也意味着当前基于网络经济下的国际贸易风险加大;其次,物流发展的弊端逐渐凸显。基于网络经济下的国际贸易形式需要以物流为基础,而物流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贸易进行的速度与质量等,但目前国内物流体系尚未发展成熟,无法满足国际贸易的实际发展之需;最后,人才缺口的不断增大与国际贸易发展之需间的矛盾凸显。在网络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国际贸易的规模等不断扩大,相应的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提升,但是,具备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方面的专业性人才较少。

二、基于网络经济形态下促进我国国际贸易稳健发展的对策

(一)进一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加大网络经济的发展力度

要想在当前网络经济时代下实现我国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就需要以国际市场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来实现高技术附加值产品的打造,进而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实力,并要注重向低碳环保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同时要基于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适当的干预以进一步提升我国国际贸易的综合效益。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推进网络经济的发展,以提升我国国际贸易的竞争实力,就需要加大对网络经济的宣传力度,实现网络经济这一全新经济形态进行的深入发展。

(二)净化网络发展环境,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当前网络经济发展下所呈现出的一系列问题,需要针对网络环境实现进一步的优化,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一个安全的交易环境;同时要加大相应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针对当前我国物流系统的不健全之处进行有效的完善,确保网络经济形态下的国际贸易能够实现交易质量与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升;而针对当前我国网络建设情况,要进一步提高网络的覆盖率与传输率,为确保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三)在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首先,为了进一步提高网络经济下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速度,并提升国际贸易所带来的综合效益,以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就需要进一步加大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为落实现代化管理、提升管理的效率与质量奠定基础。其次,要针对当前行业发展下人才匮乏的现状,要进一步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与高校的合作等来提升行业人才的质量,满足当前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

三、总结

贸易对经济的影响篇3

关键词:对外贸易政策经济增长影响

我们经常提到的对外贸易,简单来说实际上就是指商品以及劳务在国际范围内或者说是国家之间的重新配置和相互转移,其贸易本身作为交易机制的一种,其包含的内容极为广泛,是资本、技术、知识信息以及制度上的综合体,而这些因素的几乎都会对我国在整体上的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影响。而经济增长其本身是一种动态的过程,一般而言,要素使用效率而提高以及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加会对产生增长起到一定的决定性作用,而对外贸易无论是对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还是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加上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会产生很大程度上的影响,这是必然的。而从具体内容上而言,对外贸易可以的利用增加资本积累、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制度创新等几个方面影响经济的增长,在下文中笔者将会逐一做以简单的论述。

一、资本积累的增加

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要不断的实现对资本生产要素上的积累,这是经济得以增长的前提条件,而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对资本要素的加速积累。具体而言,通过对外贸易的形式,可以利用商品实现对国内短缺的生产要素上的交换,这里就可以实现对资本要素的交换,完成资本积累的增加。而对外贸易对我国资本积累上所起到的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加以考虑:首先是国家的进口方面。利用对外贸易的形式可以实现对进口本部门之间的激烈竞争,而在竞争的过程中必然会引起资本积累的增加;而另一方面在于出口方面。如果一个国家在对外贸易过程中每个出口部门之间可以形成较强的产业关联效应,就有可能为国家经济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国内需求,在带动国内投资的同时,促进国内要素的形成,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二、促进技术的进步

经济增长除了要依靠资本上的积累之外,还必须要依靠技术上的进步和创新,用科学技术的力量来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增长,而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可以实现技术上的进步以及创新,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首先从进口贸易方面而言,所有直接技术上的进口都可以有效的提高国内的科学技术水平,在对进口的科学技术实现合理有效利用、节约生产成本以及提高生产部门生产效率的同时,促进经济的发展;而在出口贸易方面,由于目前在国际市场上的贸易竞争愈加的激烈,在技术上保持一定的优越,也就意味着在出口贸易中占据了一定的优势,这就促使很多国家在出口过程为了提高竞争力而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在扩大对外贸易规模的同时去获取更多的贸易利润,这一方面是一种良性循环的形成,另一方面也是对自身经济增长方面的促进。

三、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优化

经济总量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是经济发展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且产业结构优化是经济持续增长最重要的推动力。产业结构优化是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的过程,是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供给结构、技术结构、需求结构相适应的过程。扩大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优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方面,一国需求结构的状况和变化趋势对产业结构有着最为直接和重要的影响,对外贸易通过改变最终需求总量和结构,改变社会总需求,从而起到推动产业结构演进、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另一方面,扩大对外贸易,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引入竞争机制,就必然要发展本国所具有现实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淘汰和放弃某些不合理的产业,围绕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和资源的优化配置。随着经济的发展,比较优势发生变化,产业结构也就不断趋于高级化。

四、对外贸易与制度创新

对外贸易的发展会导致制度创新,从而促进经济增长。首先,通过对外贸易引进新制度,节约了制度创新成本。其次,对外贸易带来制度变革的示范作用以及国际竞争压力,迫使国内经济主体积极进行制度创新,以提高组织运行效率和技术创新效率,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下面分别从出口和进口两方面进一步阐述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一)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

1.出口增加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出口贸易使得出口商品市场日益扩大,市场的扩大反过来促进生产规模的扩大,从而带来规模经济效益。规模经济下的企业可以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并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实力,这无疑有益于经济增长。

2.出口发展能够优化国内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出口贸易不仅会促进出口产业的发展,而且会促进与出口产业相关联的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因为在经济运行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着前后向关联效应。如果出口产业是关联效应大的主导产业,就会取得很大的乘数效应,使得出口扩张的影响辐射到整个经济中去,从而循环反复地推动国民收入和就业量的增加,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二)进口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

1.由于大部分国家都存在资源察赋方面的差异,不可能拥有生产所需的全部要素,这时生产要素进口就成为经济增长的前提。进口国内短缺产品和稀缺物资,可以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调节生产结构,促使经济均衡发展。

2.进口国外产品,可以起到示范作用,带动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向这些新产品转移,使国内对这些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成为推动新产品在国内生产的巨大动力,从而加速本国的新产品开发和进口替代型生产,并因此促使一个产业的快速形成,实现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经济增长。

3.新技术和新设备的进口可以提高未来生产能力。通过推动国内生产技术改造,大大缩小同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开发新的生产能力,促进国内生产水平的提高,从而缓解国内供求矛盾,推动未来经济增长。这类似于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且能节约创新的成本。参考文献:

[1]刘用明.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11.

贸易对经济的影响篇4

关键词:对外贸易;进出口贸易;经济增长;建议

一、我国对外贸易的概述与发展历程

1.我国古代的对外贸易与现代的对外贸易

我国对外贸易在古代主要是“朝贡”贸易,朝贡贸易是我国古代统治者为显示自己贤明德威而与海外诸国官方的进贡和回赐关系。这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对外交往关系。现代的对外贸易(Foreigntrade)亦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国与国、国与地区、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以盈利为目的的对外进行商品和劳务的交往关系。她与古代的对外贸易不同,不仅范围扩大了,而且目的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2.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历程

(1)我国古代的对外贸易

我国古代的对外贸易始于秦朝而兴于汉代繁荣于唐朝发展于明朝暗淡于清朝。汉唐时期是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的一个高峰期,这个时期“丝绸之路”形成了,其对外贸易呈现出史无前例的繁荣景象,访问、观光、经商的人从世界各国纷纷来华,不但陆上贸易有所发展,而且海上贸易尤其兴旺。宋朝时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司”,以鼓励海外贸易,那时我国对外贸易的港口十分繁荣。明朝时,因郑和下西洋而与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直接贸易,他们的足迹遍布亚非欧三大洲。但是盛极必衰在清朝时政府实行“海禁”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2)我国近代的对外贸易

1840年鸦片战争强迫打开我国国门,清政府与侵略国签订了一个个丧权辱国的求和条约,中国从此沦陷成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进入了最黑暗、最耻辱的时期。中国经济被西方列强通过对外贸易的方式进行经济侵略。

(3)我国当代的对外贸易

当代我国对外贸易思想发展主要受苏联的经济体制的影响,有着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和国家垄断外贸管理体制被作为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转变并积极与国际经济贸易交往通行规则接轨的基本路线。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是一直保持着持续而高速的增长,从1978到2004年,我对外贸易额全球排名有着质的飞越从第32位上升到全球第三,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从1%增加到2007年的7%左右;经济发展取得的进步十分明显,GDp从1978年的千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十万亿元,在全球排行的位次被不断提升。

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进出口总额从百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万亿美元,年均增长高达百分之十几。我国的外贸规模还在不断扩大,利用外资不论是量还是方式也在发生改变。我国不仅单边贸易在增加,双边贸易更是迅速发展突波千亿美元大关。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往来有所下降甚至低迷,但结合我国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增长的情况可以看出,我国的对外贸易和经济还是在不断的增长,经济增长带来对外贸易的增长而对外贸易又反作用于经济增长,拉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二、我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确立了我国贸易大国的地位

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是因为改革开放为她开辟了一条“丝绸之路”,货物进出口贸易额大幅增长。1978年~2010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额年平均增长16.8%,比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的8.0%高出8.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年平均增长17.2%,比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的8.0%高出9.2个百分点:进口年平均增长16.4%,比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的7.3%高出9.1个百分点。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货物贸易更是高位大幅增长,2000~2010年,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0.1%,比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的9.3%高出10.8个百分点。近几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期间取得,这既表明中国出口商品符合国际市场需求,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也证实了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扩大进口,对支撑受危机冲击国家和地区出口、降低国内需求萎缩压力,以及对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发挥了积极的拉动作用。

2.对外贸易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改革开放前,中国长时间处于经济短缺状态,为了“互通有无、调节余缺”才会有对外贸易,而且规模很小,又以进口为主,因此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没有也无法显现。改革开放后,对外贸易不论从国民的意识还是行动它都被列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交往形式,作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大引擎”(投资、消费和出口)之一,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增长,特别是迅速扩张的出口贸易规模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凸显,贡献度不断提高。出口增长速度大大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据统计,1979年~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平均年增长率为9.9%,货物出口额平均年增长率达17.2%,高出GDp7.3个百分点。自世贸组织以来,二者发展速度进一步扩大。2001年~2010年,我国GDp平均增长提高到10.5%,出口增速相当GDp两倍,高达20.3%。

3.对外贸易为国家增加了税收和外汇储备

据统计,1991年~2010年,20年间我国征收的关税和进口环节税为72186.5亿元,出口退税额为47017.5亿元。关税和进口环节税减去出口退税后,国家财政从进出口环节中直接获得的税达到12518.4亿元。改革开放前我国外汇储备极度短缺,1978年仅有1.7亿美元。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特别是以出口创汇为中心的政策措施的实施,90年后我国对外贸易开始了顺差时代。1990年~2010年,除个别年份贸易逆差外,其余年份均为顺差,其中2008年高达近3000亿元。顺差规模不断扩大,外汇储备不断增加。2010年,2.8万亿美元相当于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关口的1990年的256倍,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充足的外汇储备,对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防范金融危机有着重要作用。

4.对外贸易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对外贸易不仅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就业机会被创造而提供的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经济学理论认为,扩大出口会为我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而扩大进口则有助于为外国提供就业机会。多年来,我国进口贸易快速发展,顺差不断扩大,既为我国巨大的劳动力市场提供了就业途径,也部分抵消了进口所带来的就业机会转移。

5.对外贸易使我国对世界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加深了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尤其是我国成为世界首要出口国、仅次于美国的进口国和经济体后,我国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30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由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经济总值的1.8%提高到2001年的4.2%,2010年进一步提高到9.3%。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2001年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达到33.6%,远高于美国的6.7%。如果没有我国的贡献,当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由2.5%降至1.8%。从世界经济贸易组织的数据我们可知,2000年~2009年,中国的出口和进口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7%和15%,远高于同期世界贸易总量3%的发展速度。特别是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后,2009年世界货物贸易进口量下降了12.8%,而中国的进口量增长2.9%,对缓解市场需求萎缩压力、带动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影响十分明显。

贸易壁垒是指来自国外的商品和劳务被本本国为保护本国经济而设置的人为限制。伴随着我国经济增长而来的是,我国的贸易壁垒事件发生频率也越来越多。传统的关税壁垒和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壁垒都被全球化的到来大大减少,贸易各国纷纷使用新式手段来保护本国经济,例如,反倾销、技术壁垒等。由于出口快速增长,中国首当其冲成为最大受害国,中国发生反倾销案子累计达800多起。同时我国的出口被美国用各种办法限制,不仅有一般的关税和配额,而且反倾销诉讼、技术与绿色壁垒、具有严格标准的动植物检疫等一些特别的措施被使用。其次,我国人口红利在慢慢消失,劳动力已不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优势。

从2004年起,民工荒、招工难的问题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珠三角出现了。几年过去了,招工难迅速在全国经济增长核心带扩散。虽然金融危机沉重地打击了中国的出口制造业,短期内使大批农民工被迫离岗返乡,但是随着经济持续走稳,企业却再次面临更严重的招工难。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大幅度提高工资抢人,而有些企业则因为雇佣不到足够的工人不敢接订单,形成产能闲置。对此,我国的劳动专家指出,招工难于我国人口红利趋于结束有直接关系。最后,在中国制造下的贸易顺差已不能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

从1994年我国开始进入贸易顺差时期,迄今一直享有贸易顺差。但是过度的贸易顺差对内意味着社会财富的净损失,资源的过度输出和消耗,对外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成为贸易摩擦的根源。而且中国制造不利于我国的科技创新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创造的产品附加值低是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总之,面对这么多的机遇,我国应该做好全面的促进工作:

(1)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走低碳、绿色贸易之路。我国要提高自主创新与自主研发的能力,降低高污染产品的出口,走可持续出口贸易之路。

(2)以创新为动力,提高出口商品竞争力。创新是竞争能力的核心,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活的源泉,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

(3)扩大开放服务贸易领域,做大做强服务贸易。服务贸易给我国经济带来的经济价值是十分庞大的,我国现在是处于各国贸易链的最低环节,不仅获利少而且对环境伤害十分严重,不利于我国环境保护。

(4)协议与自主开放并举,开放方式多样。开放的形式要不拘一格,历史告诉我们开放不能局限于某个领域或某个地区,否则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优化发展空间布局,确保稳定持续发展。发展不能敷衍了事而要确保质量以便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

(6)优化结构,提升贸易产品知识含量。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出口的商品要有知识含量。

(7)加强国际竞争与和作,实现互利共赢。和平与发展是各国取得的共识,国际竞争是国家居安思危的有力佐证。

面对这么多的挑战,我国更应该积极面对取长补短,努力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采取应对措施:

(1)加强区区域一体化建设,贸易壁垒会区域贸易自由性的特征下减少,有利于多边贸易体制的完善和发展,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在世界范围内被推动。

(2)积极应对贸易摩擦,贸易摩擦是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利益博弈加剧的规律性表现,也是体现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平性原则和维护买一权利的表现。

(3)加强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渠道多元化,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才教育培养体系;着力发展行业职业培训,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供适用的人才;进一步开放教育领域,引进国外教育资源,大力培养国际化人才;建立行业准入制度,加强对各类人才的资格认证。

(4)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国际营销能力。

(5)加快低碳经济发展,大力支持低碳经济、绿色发展,为我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提供绿色同行证,抢占低碳经济发展所创造的国际贸易新市场。

(6)防范国际经济风险,建立健全全开放型经济运行的风险防范机制,才能切实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参考文献:

[1]陈文敬,赵玉敏.贸易强国战略.学习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12年11月第1版.

[2]王亚星.中国出口贸易壁垒监测与分析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年8月第1版.

贸易对经济的影响篇5

1文献综述

迄今为止,国内外有关贸易的碳排放效应的研究文献可以按照研究方法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很多学者根据各个国家的投入产出表用投入产出法进行贸易进出口的隐含碳研究。隐含碳指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在其整个生产链中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的碳排放。在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研究中,大多数学者是根据各个国家的投入产出表来计算进出口中的隐含碳。王文中和程永明运用中日两国的GDp和外贸的经济数据,运用环境的投入产出模型计算两国贸易所带来的碳排放量的具体数据,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每单位产值所产生的碳排放是日本的7.3倍,2004年中国对日出口产生的碳排放量是日本的9.6倍。齐晔等利用投入产出法,对中国隐含碳的排放趋势做出了估计。1997—2004年隐含碳净出口占当年碳排放总量的比例在0.5%~2.7%,2004年以后该比例迅速增长,2006年为10%左右。石红莲和张子杰利用投入产出法,利用中国的投入产出表计算了2003—2007年中国对美国出口产品的隐含碳排放。其结论是:随着中国对美国出口量的增加,出口产品的隐含碳排放也在增加。另一种常见的研究方法是利用计量经济学分析的范式,利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研究框架对贸易与碳排放的关系进行验证。库兹涅茨曲线最初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其1955年的论文“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中所提出的,描述的是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倒“U”型的关系。该关系表述为:经济发展初期,人均财富增加加大了收入差距;但人均财富增长到一定程度后,收入差距会随着人均财富的增长而逐渐缩小。库兹涅茨曲线在环境问题上的首次应用,是1991年Grossman和Krueger对《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影响环境的实证研究中,证实了环境质量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指出随着人均GDp的增加,污染在低收入水平上会随之上升,而在高收入水平上人均GDp的增加会减低污染水平。panayotou借用了库兹涅茨所定义的收入差距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倒“U”型曲线,首次将在环境质量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曲线定义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关注人均Co2排放与人均GDp之间的关系,大部分研究表明,中国的Co2排放现状符合eKC假说。王娟等利用1995—201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构建静态面板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均与Co2排放量之间存在着倒U型的曲线关系,中国的现状符合eKC假说。范丹基于中国1990—2010年的省级空间动态面板数据,将能源强度、空间相关性引入Co2的eKC曲线当中,构建了中国Co2eKC曲线的空间计量模型,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人均Co2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基本满足eKC曲线假定的倒U型关系。左文鼎采用1980—2011年中国环境质量水平及经济发展水平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研究,结论表明,中国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能源消费产生的Co2排放量之间呈现“n”型库兹涅茨曲线关系。国内学者在研究贸易对环境的效应大致有两种结论:一是贸易的扩大会导致环境的恶劣。如余北迪通过对我国国际贸易与生态环境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国际贸易对中国生态环境负的规模效应大大超过了正的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因此总效应为负。未来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必须实施一系列“绿色”政策措施。傅京燕和周浩采用1998—2006年中国的省级面板数据,以空气、水体和固体废弃物中六类污染物的排放强度来度量中国的区域环境质量,得出结论,表明贸易开发是影响环境质量的重要变量,贸易开发本身不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对外贸易引致的污染避难所效应成立。宋马林等采用2001—201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super-SBm模型测度了各省份的环境效率值,结果表明,入世以后,中国大陆各省份的对外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环境效率整体不高。周杰琦和汪同三采用1990—201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发现外商直接投资总体上增加了中国的二氧化碳碳排放量,其原因在于FDi的规模负效应大于结构、技术正效应。还有一类研究则说明了贸易对环境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如兰天利用1995—2001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中国各省(市,自治区)贸易活动对污染的影响表现出相当大的差异性,但从总体来讲贸易开放还是减少了我国Co2的排放。游伟民利用2000—2008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贸易和So2排放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贸易开放度的提高对东部环境质量的改善有积极影响,但对中西部有负面影响[22]。谢文武和肖滢基于中国地区与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发现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可以减少我国的碳排放,对外直接投资也有助于降低国内的碳排放量,而出口贸易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国内碳排放量的增长[21]。

2计量模型及数据说明

2.1模型构建本文构建了碳排放、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的计量模型,考虑如下静态面板数据模型:inCo2it=α+β1Ftit+Zitβ+μi+εit其中,i表示不同省份,t表示时间维度;inCo2it表示第i个省第t年的人均Co2排放量;α表示是常数项;β表示回归系数;μi表示个体效应,控制每个省份的个体情况;εit表示扰动项。Ft表现了外贸水平的高低,是我们最关心的解释变量。为了验证回归结果的稳健性,在模型中我们选取几个不同的指标来表现外贸水平的高低,包括人均外商直接投资、人均进出口额、外商直接投资占GDp比重和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等。Zit是外生解释变量,我们的模型里外生变量包括人均收入、人口密度、产业结构。对于上述静态面板数据模型,通常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估计,本文将通过Hausman检验在这两种估计方法之间进行选择。该模型的不足,是隐含地假设了人均Co2排放会随各解释变量的变动即时变化,即不存在滞后效应。但是,实际上,因为考虑到任何经济因素的变化本身都具有一定惯性,因此前一时期的环境状况和经济形势都可能会对后一时期产生一定的影响,我国各省份的Co2排放很可能存在滞后效应。另外,Co2排放与经济变量之间可能存在互相影响,这种模型可能导致内生性偏误。

2.2变量数据说明本文选取1995—2011年中国大陆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重庆归入四川省)作为对外贸易对碳排放影响的研究样本。选取的变量简要说明如下:人均Co2排放:由于Co2的排放量在中国没有官方的统计数据,本文中各省份Co2排放量是根据ipCC(2006)提出的估计方法,使用能源消耗和水泥生产数据由本文作者计算得到。人均收入(用GDp表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指出,人均Co2排放与人均收入之间很可能存在倒U型关系,本文在回归方程中同时加入人均GDp及其平方项,并取对数形式。各省份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各省份GDp除以年末人口数。以1978年为基期,按各省份历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名义人均GDp进行物价平减得到实际人均GDp。分省份人均GDp数据和人口数据可从《中国统计年鉴》中获得。城镇化率(用R-URBan表示):城镇化率等于各省份城镇人口数除以各省份总人口,数据同样可从《中国统计年鉴》获得。二产比重(用R-inDUStRY表示):工业的能耗远大于农业和第三产业的能耗,因此,工业的Co2排放量往往大于其他产业,本文将工业产值占GDp比重作为解释变量。工业总产值数据来自于《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对外贸易:对外贸易数据中我们选取了人均FDi(外商直接投资)、人均进出口额(用tRaDe表示)、进出口总量占GDp比重(用R-tRaDe表示)以及FDi占GDp比重(用R-FDi表示)作为解释变量。其中各省份人均FDi用对数形式衡量。人均FDi通过各省份的外商投资额除以人口数量获得。名义进口值和名义出口值用各省份按境内目的地和货源地分的商品进口额和出口额来表示,并按照相应年份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平均值将各年的数值换算成人民币,将进出口总额除以各省份名义GDp,得到贸易占GDp比重。所需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作为对变量数据的总结,我们在表1中对各个变量做了描述性统计。本文的样本包括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1995—2011年的数据,因此样本数据观察值共有493个。从表1描述性统计中可以看出,各变量的观察值之间都具有较大的标准差,这为下文的计量估计提供了可能。

3计量结果及实证分析

3.1变量的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在进行回归前,我们首先要分析各个变量的单位根情况,以免出现“伪回归”的问题。本文分别采用了aDF(augmentedDickeyandFuller)、BR(Breitung)、pp(phillipsandperron)、LLC(Levineetal.)、ipS(imetal.)方法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从分析结果来看,各个变量一阶差分的估计下都在显著水平1%上符合平稳性的假定,可以进行回归检验。由于各省份存在潜在的差异性,需要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我们采用pedroni方法。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如表3中的结果所示,七个检验中有四个检验结果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原假设。但实际上该检验结果对协整关系存在的支持力度更强,因为在面板数据样本期t较短时,panelV和panelRHo两个检验倾向于错误地接受不存在协整的原假设(pedroni,2004)。这说明变量间的协整关系确实是存在的。

3.2实证分析我们使用Stata软件对回归模型进行了双向固定效应和系统Gmm两种方法的拟合,估计结果见表4和表5。表4报告了静态回归方程的的估计结果,根据Hausman检验,结果均拒绝了原假设,因此选择固定效应。表5中,sys-Gmm估计均采用两步估计(twosteps)法,aR(1)被拒绝,表明序列不存在一阶相关性;aR(2)被接受,表明序列存在二阶相关性。Hansen检验用以判断工具变量的有效性,结果均接受原假设,说明整体工具是有效的。根据表4和表5的结果,我们对中国的贸易开放程度和碳排放量的关系进行讨论,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1)从模型1和模型7的结果可以看出,不论是静态模型还是动态模型,FDi都对人均Co2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说明FDi对我国的碳排放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静态模型中FDi的弹性系数为0.02,而在动态模型中,这一系数增大到0.038,这表明考虑了动态因素后,FDi对人均Co2排放的抑制作用更大。这一实证结果意味着在碳排放方面,“污染天堂”现象在中国并不存在。这一结果与邵燕斐和王小斌[16]、谭飞燕和李孟刚[18]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之所以会降低人均Co2排放,一方面是因为外商直接投资相对于我国现阶段的技术水平具有明显的优势,外商直接投资通过技术外溢对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水平的提升作用是相当显著的,因而FDi的增加对于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率从而减少Co2的排放具有相当的积极作用。另外,由于现阶段我国的工业生产仍然集中于国际产品分工产业链的下游,产品生产主要以原材料来料加工为主;经济增长仍然通过自然资源和原材料的高消耗、废弃物的大量排放来推动,因而在具有较高环境质量标准的国家其是所谓的“高耗能”的企业相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就不能称之为“高能耗”企业,而且为了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利,这些外资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会相应提高其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环保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的碳排放量。从模型3和模型9的结果来看,FDi占GDp比重明显对我国的碳排放产生了负向的影响。并且在Gmm估计下,FDi比重的弹性系数同样大于固定效应的系数。由于未考虑动态因素和内生性时的估计结果可能使回归系数下偏,因此FDi(人均值及占GDp比重)对碳排放的实际影响比传统回归方法得到的结果高50%左右。(2)模型2和模型8估计了进出口总额对我国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进出口总额分别在5%和1%水平上显著,且系数为负。从系数看,进出口总额对碳排放的抑制程度与FDi大致相同。这个结果也验证了我们刚才得到的“污染天堂”在中国不存在的结论。然而,进出口占GDp比重对碳排放的影响并不显著。进出口额的绝对量而非相对重要性对碳排放的影响更加显著,说明进出口行业的一些因素会直接影响碳排放,这些因素包括进出口中高污染、高耗能产品的比重,以及出口企业节能减排的意愿和力度等。(3)从表4和表5中均可看出,人均GDp的一次项和二次项都显著,而且二次项的系数为负,这说明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假说在我国是成立的,人均Co2排放量和人均收入之间呈现出倒“U”型关系。这一结论与大多数现有的中国Co2排放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结果一致,如王娟等[20]、范丹[11],即随着人均GDp的增加,碳排放在低收入水平上会随之上升,而在高收入水平上人均GDp的增加会减少碳排放。根据倒U型抛物线的性质,可以求出我国达到人均碳排放拐点时对应的人均GDp水平。在普通面板数据回归中,所得碳排放拐点较高,一般在100000元人民币(1978年不变价)以上。但根据控制内生性后的系统Gmm测算结果得到碳排放拐点在20000元人民币(1978年不变价)左右,而我国2012年的人均GDp(1978年不变价)为6539元。因此,现阶段我国经济水平尚未达到碳排放拐点。(4)动态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上一期人均Co2排放量的大小对本期Co2排放有正的影响。人均Co2排放量的滞后项回归系数约为0.8,而且在1%水平显著。这说明本期人均Co2排放量越大,则下一期的人均Co2排放量也将越大。平均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本期碳排放提高1%,会导致下一期碳排放水平相应提高0.8%左右。这说明碳排放具有一定的惯性,历史的人均排放水平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未来碳排放的路径,因而尽早实现减排对控制未来碳排放的增加有着重要意义。(5)从控制变量的角度来看,第二产业比重和城镇化率的变动对我国碳排放的影响很大,且大都是在1%水平上显著。值得指出的是,在动态模型13中,当把二产比重和人均GDp作为内生变量时,城镇化水平的系数变为负,但是这个系数并不显著。城镇化虽然带来了人口的积聚,促进工业的发展,有增加Co2排放的倾向,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能源的集中利用(如冬季集中供暖),有利于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降低碳排放水平。从回归结果来看,考虑了内生性及引入动态性之后,城镇化对碳排放的总体影响并不十分明确。这一结果与之前一些研究有一定差别,如杜立民发现城镇化对碳排放有显著的正的影响。结果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如果不控制内生性和动态因素,对模型系数的估计结果可能有偏。

4结论与建议

贸易对经济的影响篇6

关键词:低碳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影响

社会发展至今,全球已经进入到了新工业文明时期,人类的发展对于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加之全球人口数量的增长,均在加剧着环境的负担。正是为了能够最大程度平衡人类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低碳经济应运而生,其定义指的是企业在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举措的创新应用实现节能减排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实效性发展的一种“双赢”模式[1]。在当前环境问题越发严峻的形势下,低碳经济被赋予着越来越高的关注。然而这种发展模式的实现,必须要依赖于国际间的广泛合作,并且还要在产业与国民经济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正视其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由此才能真正实现低碳经济的价值。

一、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概述

为了应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国际贸易的低碳化成为了必然趋势,同低碳经济的特点相一致,挑战着国际贸易的固有格局。首先,低碳经济冲击着国际贸易的原有结构。一方面,为了实现对能源的节约,传统的资源型能源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势必会被各种创新科技支撑下的新能源所挤占而导致大幅下降,表现为商品贸易结构的变革;另一方面,低碳经济的发展亦需要技术的支撑,相比之下,在国际贸易中具有更高优势的国家均为低碳技术成熟的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则更多地需要高碳技术支撑,其影响可想而知[2];其次,低碳经济的发展促使越来越多国家开始制定环境相关贸易措施,由此必然会对发展中国家的单边与多边贸易政策造成不同程度的冲突,贸易壁垒也将由此更新;第三,低碳经济的发展重在强调对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因此相关技术的成熟度直接成为了提升国家在国际贸易当中所占地位的重要因素,为了迎合低碳经济发展浪潮,各国对低碳技术的深入研究将直接掀起新一轮的技术浪潮。

二、低碳经济发展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首先,以我国多年来的对外贸易形式来看,主要优势体现在出口产品的价格方面,然而低碳经济的发展却使得一些发达国家出于对环境问题的考虑而对相关产品征收关税。而与此同时,低碳经济的发展又会直接拉高产品的成本,加之国外国家贸易壁垒的增加以及我国出口产品的“高碳”属性,难免会冲击到我国对外贸易的竞争优势,削弱对外贸易竞争力[3]。其次,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能源消耗的最大国家,而低碳经济发展理念的提出,则致使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将要面临一系列困难。纵观我国当前的主要能源为煤能源,占据着整个能源结构中的近八成,风电能源仅占电力能源的两成,主要还是火力发电。同时低碳技术也处于初级阶段,由此可见低碳经济在我国发展所面临的困难。第三,为了顺应低碳经济的发展浪潮,当前国际中的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出台“碳关税”政策,诚然,这样的政策能够使这些国家提升低碳发展的效率,但因此而造成的绿色国际贸易壁垒却不容忽视,导致我国对外贸易开始面临严峻的挑战。据统计,我国出口的产品中有百分之七十会无可避免地遭受“碳关税”的影响,与此同时因低碳政策所引发的产品成本的增加又在打击着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出口的产品中以纺织产品和机电产品为主,相对来说普遍不具有能够满足低碳经济标准的技术含量,生产耗能较高,基本无法达到国际环境标准。

三、低碳经济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的应对策略

(一)加大对低碳技术的科研与创新力度

强化低碳技术的创新力度实为低碳经济环境下提升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最有效之举。当前,我国低碳技术水平的低下成为了难以突破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重要影响因素。对此,我国对外贸易应当对此予以高度的重视,借财政支撑与政策激励等方式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科技型企业加强对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力度,生成更多的低碳产品。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的低碳产业不仅发展时间晚,发展进程也缓慢,因此并不具有优势,低碳技术也因此受限。因此要想快速提升我国低碳技术水平,则有必要加强国际交流,以此方式促进我国低碳技术水平的提升。

(二)调整对外贸易产业结构

我国当前的对外贸易产品绝大多数为高碳产品,一系列弊端导致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越来越弱。因此,我国应当将对外贸易结构调进行全面调整,切实朝向低碳产业方向全速发展。对传统对外贸易产业结构的状态进行更新,比如从政策上支持低碳产业,将出口退税率适当上提,从而使低碳产业的竞争力有所提升。以此等方式推动我国出口产业更顺利地走上高技术、低能耗的工业化发展之路。

(三)提高国际谈判水平以争取到更多有利政策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国际化发展浪潮,政府应当积极参与到国际谈判当中,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之路上,一些发达国家之所以“碳关税”的方式构建绿色贸易壁垒,根本目的就是就是要弱化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据此,我国政府应当密切同发展中国家的深入交流,联合争取国际低碳政策的有利地位,通过更多地话语权来缓解我国企业的低碳发展压力。

四、总结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国际课题,其影响范围已经波及全球,尤其是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更不容忽视。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低碳技术的不成熟等等一系列问题致使我国在低碳经济形势下所面临的对外贸易挑战形势越发严峻,有必要结合时展的实际情况积极探寻出低碳经济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的应对策略,才能使我国迎合低碳经济发展浪潮全速前进。

[参考文献]

[1]李丽.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J].财贸经济,2014(09):114-123.

[2]周杰,李金叶.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重构的影响与中国面临的挑战[J].对外经贸实务,2015(10):45-48.

贸易对经济的影响篇7

特朗普在竞选总统时提出要对中国和墨西哥分别征收45%和35%的关税,通过进口关税、反倾销、贸易谈判等措施促使就业机会回流美国,重振美国制造业,甚至不惜考虑退出wto。中金公司对贸易保护政策能否刺激美经济增长、其对中国在内的主要贸易国影响,以及中国的应对方法进行了定量分析。

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情绪抬头

全球化带来的利益分配不均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深刻影响了美国新政府的对外政策取向。在全球分工深入和细化过程中,美国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失去了竞争力。新世纪以来,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累计下降了496.0万人,失业率远高于金融业等服务业。2000年到2015年间,制造业周平均工资增速为2.4%,低于社会平均工资增速2.7%。同期,美国中位数家庭实际收入下降了2.4%,而前5%高收入家庭实际收入增长6.1%,基尼系数从40.5上升至41.1,收入不平等加剧。

与此同时,大量商品进口使美国经常项目逆差不断扩大,于2006年达到峰值,占GDp的5.8%;后虽有所收窄,到2015年为GDp的2.6%,但依然可观。在此背景下,特朗普主张通过贸易政策保护本土就业和重振制造业,受到选民的欢迎。可能的措施包括退出tpp、重新协商naFta、辨别正在进行但是违反贸易协定的贸易活动、对中国和墨西哥征收高额关税等。

全球化的理论和实践值得反思,而贸易保护政策的影响需要一定的定量分析。自由贸易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更有效地配置,发挥各国比较优势,从而实现更大的产出。但如果好处仅为少数人享有,势必会引来社会抗拒。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贸易增速明显放缓,从危机前2000年到2008年间平均增长12.7%,降至危机后2009到2016年间平均增长0.9%的水平。

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分化的时期,贸易保护政策更易受到那些未能充分分享自由贸易利好的社会群体的欢迎。但是,贸易保护政策能够带来改变的程度,需要进行量化分析。贸易谈判、反倾销等措施的传导机制虽然不尽相同,但最终影响可能均会反映在进口价格上,与关税类似。因此,中金公司以美国平均进口关税提高5个百分点作为基准情形,为评估贸易保护的影响提供一个基本参考。

贸易保护的直接影响:简单的量化分析

如果美国平均进口关税提高5个百分点:

短期内,将推高美国GDp增速0.12个百分点、通胀>0.24个点以及财政收入占GDp比重0.79个点。目前美国平均进口关税为约1.6%。如果将其提高5个百分点,进出口企业重新议价,增加的关税会部分传导到进口价格上,预计将抬高进口价格1.5个百分点,占美国GDp的0.29%。进口价格上升提高了国内商品和服务的吸引力,增加国内市场需求。中金公司测算了反映美国国内商品与进口商品之间替代程度的进口替代弹性,进口品价格上涨带来美国国内市场需求的增加额约占GDp的0.12%,换句话说,提高关税5个点将提高美国GDp增速0.12个点。进口品价格上升将直接导致整体物价水平上涨0.24%,但考虑到国内市场需求增加会进一步推高国内商品和服务价格,实际通胀涨幅应高于0.24个百分点。此外,提高关税将带来美国税收收入增加,预计占GDp的0.79%。

压低世界GDp增速>0.06个百分点。2015年,美国进口总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13.8%,GDp占世界GDp总量的22%。如果关税提高造成美国进口下降1.76%,对应其他国家的出口降幅将占世界GDp的0.06%。如果考虑出口对经济的拉动效应以及中国等贸易伙伴的反制措施,世界GDp受到的冲击还将更大。

其中,中国GDp增速或受直接影响>0.07个百分点。2015年,对美国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18%,占中国GDp的3.7%。如果美国从中国的进口同比例下降1.76%,出口降幅相当于中国GDp的0.07%。假定特朗普贸易保护政策有特别针对中国之意,这一比例可能是低估的。中国对美国出口以电子设备(占对美总出口额的23.3%)、机械设备(20.6%)、服装制造(8.0%)等行业为主,而且这些行业的进口替代弹性偏高,在中美贸易摩擦中受到的冲击可能会更大。

从直接影响来看,贸易保护对美国通胀的影响要大于其增长意义。简单的量化分析表明,在假定所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抬高进口品价格对美国本土通胀的影响更为明显、直接,对拉动内需有一定作用,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进口替代的情况,传导更为间接。此外,美国仍是全球需求的重要来源,其政策转向难免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贸易体产生冲击。

中长期影响与中国应对

简单量化分析之外,一些中长期影响也值得关注。上述分析考虑贸易保护政策的第一轮冲击,并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但其他条件显然会变,尤其是贸易伙伴也会做出必要的反应。中金公司认为:

贸易保护的短期影响或大于其中长期影响。从中长期看,世界其他经济体因美国提高关税导致的GDp增速下滑反过来会降低对美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口需求,拖累美国的出口和GDp增速。同时,针对美国的贸易政策,贸易伙伴很可能会采取一定的报复措施,进一步打击美国出口。平均来看,提高关税5个点对美国GDp的拉动作用可能会低于0.12个点,而对美国通胀的抬升效应会相对更加持续。

贸易保护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应大于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上述量化分析没有考虑预期因素,但在金融市场上,其对通胀和全球贸易格局的影响可能更快、更显著地通过预期效应反映在汇率、利率等资产价格上。一方面,贸易保护对美国的短期通胀冲击将提高美联储的加息节奏,推升美元指数。另一方面,贸易保护政策人为地降低了贸易伙伴出口的竞争力,增加了他国贬值货币的需求,从而强化美元进一步升值的压力。美国利率走高、汇率走强的叠加影响对全球资本流动和新兴经济体宏观政策操作都是不容低估的。

贸易保护对其他新兴市场的影响可能大于对中国的影响。加工贸易贡献了中国总贸易顺差的59%,中国扮演了很重要的“组装者”的角色。从价值链角度看,中国占美国贸易赤字附加值的比例仅为30%,远低于中国占美国贸易赤字额面上的49%。如果美国严厉地实行贸易保护政策,这将对中国出口品产业链上的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尤其是东亚及东南亚等经济体)产生较大影响。尤其,那些出口依赖度高、产业结构单一、内需不足的小型开放经济体更可能被“错杀”。而中国经济体量大、市场容量足、产业结构健全,应有充足的回旋余地。

面对外需不确定性,中国应更多依靠内需。无论特朗普最后是否对中国商品严格执行45%的关税政策,中美贸易不平衡显然已是美国新政府重要关注的。近年来,尽管中国实际汇率大幅升值,但中国占全球贸易的比重仍在不断攀升。外部压力的增加凸显了中国推进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的重要性。

贸易对经济的影响篇8

关键词:经济衰退;国际贸易方式

1美国经济衰退是否通过国际贸易方式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

(1)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先要考虑国际贸易传导经济衰退的两个链条:首先,美国经济衰退是否引起了美国进口的大幅度减少。其次,美国进口量减少是否显著引起了各国GDp增长率的下降。

从1948年至2006年期间美国GDp增长率与进口增长率的时间序列数据来看,美国的历次经济衰退均伴随着进口增长率的显著下降。考察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iFS中有不变价GDp数据的国家、并且同时在联合国的ComtRaDe数据库中是美国进口来源地的国家或地区。符合这一条件的样本国家或地区有130个。在这130个样本中,有74个国家或地区在2001年GDp增长率和向美国的出口增长率同时下降了。这些国家包括英、法、德、意等主要欧盟国家,也包括中、日、韩等东亚国家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等主要东盟国家。这74个国家涵盖了世界经济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其平均GDp增长率在2001年下降了约3.1个百分点。而且,总体来看,向美国的出口增长率下降得越多,其GDp增长率也下降得越快。这就意味着,美国经济衰退在导致其进口下降的同时,也确实会导致出口国的GDp增长率下降。由于美国进口下降会导致一些出口国的GDp下降,出口国的收入下降会进一步引起这些出口国的进口下降,进一步的传导会放大美国进口下降对世界贸易总额的影响。

(2)从2009年第一季度我国进出口现状看我国经济所受影响。

据国家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第一季度,我国重点商品进出口额有将近90%出现下滑;主要进出口地区的进出口总额全部出现下滑,进出口总值相对上年同期下降了24.9%,其中,出口金额降低了19.7%,进口金额下降了30.9%。此外,我国对主要国家(地区)的贸易总额也均出现下滑。第一季度我国贸易总值为4287.4亿美元,同比降低了24.9%;其中,出口总值为2455.4亿美元。同比下降了19.7%,进口总值为1832.0亿美元,同比降低30.9%。

综上,对两个前提的分析以及最新的中国进出口数据可得,美国经济衰退的确通过了贸易方式对我国经济产生影响。

2美国经济衰退通过贸易途径影响我国经济的传导机制

美国经济减速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首先是通过贸易途径影响中国出口。原因之一是2007年对美出口已占我国总出口的19%,美国进口需求的下降将直接导致我国对美国出口的下降。另一方面,美国仍然是世界最主要的进口国,2006年美国的进口占世界进口总额的15.4%。美国经济减速通过影响我国出口,进而会对我国的进口、净出口、GDp、投资和消费产生影响,并且这些影响是相互作用的,进而对我国的总体经济发生影响。其传导机制表现为:(1)出口的减少通过加工贸易会对进口产生影响,同时进口的变化也将影响出口。原因是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使进口和出口之间产生了相互决定的双向因果关系。根据中国2007年的贸易数据,在1美元的出口中,大约有0.5美元是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而在1美元的加工贸易出口中,需要进口0.6美元原材料和零部件。因此,平均来看,1美元的出口减少,会导致加工贸易进口减少0.3美元,从而净出口减少0.7美元。(2)出口和进口的变化使净出口随之改变。净出口作为GDp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变化将引起GDp的改变。(3)出口的减少会通过企业产出的减少,直接导致出口企业投资需求下降,由此对其他企业(包括非出口企业)的产品需求会下降,这些企业的投资需求也将随之下降。投资需求一般取决于资本的边际收益与资本成本之比。出口减少会降低企业的出口收入和利润,因此会降低资本的边际收益。如果资本成本没有发生变化,则出口减少必然降低投资需求。进而引起GDp的改变。(4)GDp变化后通过收入的改变会引起消费的改变,消费和投资的改变又会使进口发生变化。一般认为。消费总是取决于收入的。当居民收入下降时,消费也会随之下降。当然,持久收入和临时收入变动对消费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持久收入的消费倾向接近于1,而临时收入的消费倾向接近于0。当居民收入发生变动时,他可能将其一部分当作持久收入的变动,一部分当作临时收入的变动。因而边际消费倾向的大小反映了居民对收入变动性质的判断。消费倾向越接近1,居民更多地认为收入变动是持久性的,消费倾向越接近0,居民更多地认为收入变动是临时性的。同时,消费变动会进一步引起收入的变动,并引起无限次的循环影响,这种影响被称为乘数作用。(5)投资和消费作为GDp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变化将引起GDp的变化,GDp的变化通过投资、消费、进口方程又将影响投资、消费、进口和出口,最终影响GDp,之后再进入下一轮的循环影响。

出口对GDp的影响还会随着出口依存度的提高而逐步提高。一般而言,1个单位的出口变动,引起GDp变动会超过1个单位。因此,对于象中国这样对出口依存度非常高的国家,不管其净出口占GDp的比例有多大,外需的变动都会主导GDp的变动。

可见,美国经济衰退导致进口需求下降对于我国GDp的综合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国际贸易在传导美国经济衰退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

3金融危机过后,我国出口增长诚信原因

贸易对经济的影响篇9

摘要:环境经济政策之所以会对贸易产生影响,其直接原因是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使企业为了保护环境而增加了成本,而这些环境保护成本会全部或部分地进入产品的最终定价中。价格的升高,使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降低,从而影响到产品的贸易量。从更深层次来分析,环境经济政策之所以会对贸易产生影响,是因为一国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会影响到一国的比较优势及专业化生产,进而影响到与贸易有关的贸易模式、贸易条件等领域,最终这种影响会反映在贸易量的变化上。

关键词:环境经济政策;价格;比较优势

环境经济政策(economicpolicyforenvironmentalprotection),又称环境保护经济政策,是指运用经济杠杆(如价格、财政、金融和贸易等)的原理,引导和促进人们的生产、建设和开发活动遵循环保要求的政策,是环境政策领域中有着广泛应用的一种政策工具,其特点是灵活而富有经济效率,既可体现“污染者付费”原则(polluterpayprinciple,ppp原则),又可为污染控制提供经济刺激。

环境经济政策的分类在文献中多而杂,比较新且具有代表性的是K.汉密尔顿等人1998年提出的。他们将环境经济政策分为利用市场型和建立市场型两类,前者又称庇古手段,主要是通过利用现有的市场来实施环境管理;后者又称为科斯手段,主要手段包括明晰产权、可交易的许可证等。(见表1)

oeCD环境委员会将环境经济政策分为四大类,包括环境税(费)、补贴、押金一退款制度和可交易许可证制度。还有学者将环境经济政策分为价格控制、数量控制和责任制度三大类。

一、环境经济政策对贸易产生影响的原因分析

环境经济政策之所以会对贸易产生影响,其直接原因是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使企业为了保护环境而增加了成本,而这些环境保护成本会全部或部分地进入产品的最终定价中。价格的升高,使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降低,从而影响到产品的贸易量。从更深层次来分析,环境经济政策之所以会对贸易产生影响,是因为一国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会影响到一国的比较优势、专业化生产。进而影响到与贸易有关的贸易模式、贸易条件等领域,最终这种影响会反映在贸易量的变化上。

(一)直接原因――价格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在于环境资源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其产权方面的缺陷导致了环境外部性(尤其是负外部性)的发生,从而引起了各种环境问题。环境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解决环境资源的产权问题或者通过外部性的内部化,给环境资源赋予“价格”,使环境资源的使用者承担使用成本,亦即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给相关厂商带来的环境控制成本(environ―mentalControlCost,eCC)。

一国实施某种环境经济政策,之所以会对该国相关产品贸易产生影响,其直接原因就是该国产品的价格由于环境控制成本发生了改变(一般是价格升高)。也就是说,厂商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要负担使用传统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的成本,同时还要为环境要素的使用付出代价。厂商在对产品进行定价时,最基本的定价方法就是成本导向定价,即产品价格=成本+利润,其中成本又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部分。环境控制成本或环境要素的使用成本属于变动成本,在固定成本和利润不变的情况下,环境控制成本的增加会导致产品价格的同比例上升。

下面,我们用图示的方法来说明成本(价格)的变化对一国产品贸易的影响。

假设:世界上有两个国家――本国(Home)和外国(Foreign),两个国家都生产同一种产品,且两国之间的运输成本为0。同时,每个国家的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供给s和需求D是产品价格p的函数。当两国之间没有贸易关系时,本国产品的价格ph低于国外同种产品的价格pf,即当允许贸易发生时,本国为该种产品的出口国,外国为进口国。

现在,设两国产品的相对价格为p=ph/pf,我们来推导本国的出口供给曲线HeS(Homeex-portsupply)和外国的进口需求曲线FiD(ForeignimportDemand)。

已知,当两国无贸易时,ph<pf,即0<p<1。当允许两国贸易时,由于本国产品价格低于外国产品价格,外国厂商会从本国进口相对更加便宜的产品,而本国厂商也会因为将产品销售到国外更有利可图而出口产品。假设,在两国发生贸易的期间,外国国内产品的价格保持不变。那么,随着本国产品价格的升高,外国进口需求会相应减少,即FiD曲线斜率为负。当本国产品价格ph由于成本的增加而升高到与外国产品价格相同时,即p=1时,由于出口或进动并不能带来额外的利益,反而会因为联系客户、雇佣外贸人员等损失一笔费用,两国间的贸易量可能降为0。外国进口需求曲线如图1所示:FiD曲线为一条起点为(0,1)斜向下的线,即纵截距为1。其中,横轴表示外国进口需求量Q,纵轴表示两国的相对价格p。在FiD曲线与纵轴的交点处,本国与国外的产品价格相等,两国的贸易量为零。

当两国发生贸易时,由于本国产品价格低于外国产品价格,本国厂商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会将产品出口到国外。随着本国产品价格的升高,本国厂商的供给也会相应增加,可用于出口的产品量也相应增加,直到本国产品的价格升高到与国外产品价格持平,本国提供的可供出口的产品量达到最大。因此,本国出口供给曲线是一条斜向上的线。

如图1所示,当两国产品的相对价格为*时,本国出口供给=外国进口需求=Q*,Q*为本国与外国实际的贸易量。

假设,环境控制成本会全部或部分地传递到产品价格中。当本国实施环境经济政策时,本国厂商生产成本即产品价格由于环境控制成本的引人而提高。其它条件不变,在相同的价格水平下,本国厂商愿意生产的产品数量降低,本国出口供给曲线向左移动至HeS′处。假设外国需求曲线保持不变,在HeS′曲线与FiD曲线新的交点处即新的均衡处,由于本国产品价格的提高,本国实际出口量减少到Q′,减少了(Q*-Q′)。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环境控制成本引起的产品价格的升高,会导致本国产品实际出口量的减少。

(二)深层原因――比较优势环境经济政策对国际贸易更深层次的影响在于它的实施改变了――强化或削弱了――一国生产的比较优势。传统的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一国的比较优势来自于

该国要素的丰裕程度,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要素禀赋差异是产生国际贸易的原因,同时也是各国进行专业化生产的基础。而新的贸易理论认为,环境要素禀赋也应该被用来作为衡量一国是否具有比较优势的标准。

一个国家的环境要素是否丰裕,不但受到该国水、空气和土地吸收污染物的能力(即该国环境的自我净化和恢复能力)的影响,还受到该国接受污染物的意愿的影响。而一个国家接受污染物的意愿强弱,往往会反映在其所实施的环境保护政策的严厉程度上。两个国家在自然环境对污染物的容纳能力大体相当的情况下,环境政策相对宽松的国家,其环境要素会较为丰裕,而环境政策相对严厉的国家,其环境要素则相对匮乏。一个国家环境要素丰裕,意味着这个国家的厂商在生产过程中为环境资源的使用所付出的“价格”更低,也就是其所承担的环境要素成本更少。如果国家之间在技术和需求方面没有差异,环境政策宽松的国家将会充分利用本国充裕的环境要素专业化生产并出口那些环境要素密集的产品。(见图2)

假设,世界上有两个国家――本国和外国,两国都生产两种产品a和B,产品B相对于产品a为环境要素密集产品,本国相对外国环境要素较丰裕(即本国的环境政策较宽松)。在图2中,曲线t1t′1和t2t′2分别代表本国和外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在直线oL上两个国家两种产品的生产比例相同。oL线与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分别交于点Hl和H2,本国的边际转换率大于外国的边际转换率,即本国的pB/pa大于外国的pB/pa。也就是说,产品B在本国的价格低于外国的价格,产品a在本国的价格高于外国的价格。在其它要素条件如资本、劳动等相同的情况下,本国在产品B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外国在产品a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按照要素禀赋理论,环境政策宽松的本国和环境政策严厉的外国将分别专业化生产产品B和产品a。

环境经济政策对比较优势的影响来自环境控制成本和外部性内部化的程度,即环境经济政策的严厉程度。环境经济政策严厉的国家,环境控制成本大,外部性的内部化程度较高;环境经济政策宽松的国家,其环境控制成本小,外部性的内部化程度较低。相对于那些环境经济政策宽松或不实施环境经济政策的国家,政策严厉国家的厂商不得不为环境要素的使用承担更高的成本。环境要素和环境控制成本的出现,会导致一国原有的以劳动和资本为基础的比较优势发生改变。从总的贸易格局来看,由于一国实施了它国没有的环境经济政策,或是实施了更严厉的政策标准,影响了比较优势的相对分布,使资源的优势从环境管制的国家向无管制或管制较松的国家转移。

由于一国实施环境经济政策而导致的比较优势的变化,不必然从根本上改变该国原有的专业化生产格局和该国的贸易模式,但是,会对该国的贸易模式和贸易条件等产生一定的影响。假设,某国在实施环境经济政策之前与它国相比在环境要素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按照要素禀赋理论,该国会专门生产并出口该种产品。但是,由于该国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及接受环境污染的意愿减弱,政府开始推行各种环境经济政策,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该国在环境要素方面的比较优势削弱或消失,这势必会对该国在环境要素密集型产品生产上的专业化程度产生抑制作用,该国产品的出口商品结构也会相应发生变化,亦即其贸易模式会发生变化。同时,由于该国环境要素密集型产品的优势减弱,该类产品的价格升高,原有的成本及价格优势被削弱甚至消失,也会使该种产品的贸易条件恶化。环境经济政策对贸易模式和贸易条件的影响,都会反映在该国该类产品贸易量的变化上。

二、环境经济政策对贸易的影响机制

在这一部分,主要探讨环境经济政策的两个核心手段――排污费(税)制度和排污许可证交易制度――对政策实施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机制。无论是实施排污费(税)制度还是排污许可证交易制度,都会对厂商的环境保护成本和生产成本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产品的价格。价格的变化会使产品的竞争力发生变化,产品的贸易量也会相应变化。下文只着重对这两项环境经济政策对厂商生产成本及价格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排污费制度对成本的影响。经济学家把环境恶化问题看成是经济主体以污染的方式对社会大量地施加外在的成本。由于没有“价格”为污染行为的削减提供恰当的激励,结果必然是对环境容量形成过度的需求。解决这一问题的简明办法是对污染行为加征一个适当的“价格”(或称之为税),从而使得社会成本内在化。排污费制度就是基于这一理论提出的。实行排污费制度是世界许多国家通行的做法,征收排污费是用经济手段加强环境保护的一项较好的办法,其目的是促进企业、事业单位加强经营管理,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治理污染,改善环境。

排污费制度对一国对外贸易产生影响,其原因就是这项制度的实施增加了厂商的生产成本,进而影响到了产品的价格。

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的所有生产成本或经营成本称为总成本,按其与产量的关系,可分为总固定成本和总变动成本两种。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在一定的技术水平条件下,由于排污费正比于排污量,而排污量正比于产量,故企业的排污收费额可以看成是产量的函数。在一定的收费标准下,其关系为:

排污收费应属于变动成本的一种。征收排污费后,企业的成本发生了变化,即:

厂商生产成本的增加,使得在相同的价格水平下,厂商的供给曲线发生了移动,厂商愿意生产的产品及可供用于出口的产品量减少,本国厂商的HeS曲线向左平移,如图3所示。换句话说,由于征收排污费使厂商的生产成本上升,成本上升所引起的价格的提高,使产品的竞争力下降,本国产品的出口减少。

当然,政府征收排污费时,厂商不仅可以选择缴纳排污费,还可以选择购买和安装处理污染物的设备,无论厂商采取哪项措施,其结果都是增加了自身的生产成本。

(二)排污许可证交易制度对成本的影响。排污许可证制度,以污染物总量控制为基础,根据某地区环境质量要求确定该地区污染物排放总量,依据排污总量限额发放排污许可证,通过控制发放排污许可证来控制排污总量,从而改善环境质量。排污许可证交易制度是在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基础上实施的一种环境经济政策,政府向厂商发放排污许可证,厂商则根据排污许可证向特定地点排放特定数量的污染物;排污许可证及其所代表的排污权是可以买卖的,厂商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排污权。

排污许可证交易制度是环境管理当局有效地确定污染排放总量,再把具体的污染排放量的配置任务交给市场力量来完成的一项制度。为执行这一制度,环境管理当局将针对污染排放发放许可证,总污染排放将处于与边际治理成本和边际社会损害相

等的水平上;在污染者中进行的这种许可证交易将形成市场出清价格。

如图4所示,横轴代表污染物排放量,纵轴代表成本和价格。maC线和meC线分别代表边际治理成本和边际外部成本。政府根据maC线和meC线的交点确定了最优污染水平为Q,并据此向污染者发放排污许可证。由于具有稀缺性的环境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因而环境资源的使用者需要向政府交纳环境资源使用费,即支付环境资源的使用者成本。政府发放排污许可证的目的不是赢利,而是保护环境,因而排污权的总供给曲线s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表示排污许可证的发放数量不会随着环境资源使用费的变化而变化。

对于排放污染物的厂商来说,他们必须在购买排污权和自行治理污染之间进行选择。如果污染物的边际治理成本低于排污权的价格,厂商将选择自行治理污染;反之,他们将到市场上购买排污权。正是因为厂商对排污权的需求取决于其边际治理成本,所以,我们可以将图4中的maC线看成是排污权的总需求曲线D。排污权的供给曲线s与厂商对排污权的需求曲线D的交点决定了排污权的市场出清价格p。

当管理当局发放的许可证数量减少即政策严厉程度增加、排污权供给减少或厂商对排污权的需求增加时,排污权的市场出清价格都会升高,厂商的成本也会因此增加。无论是排污权的供给曲线还是需求曲线发生变化,排污权的市场价格都会发生变动,从而影响到厂商的环境保护成本和生产成本。换言之,在实行排污许可证交易制度的情况下,单位排污权的价格是随着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的,亦即厂商为单位污染物排放量所承担的成本不是固定不变的。排污许可证价格的变动,导致厂商的生产成本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影响了产品的竞争力和贸易量。

三、结语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下面两个结论:

(一)环境经济政策对政策实施国的贸易产生影响。其原因是:一国采用环境经济政策,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该国的比较优势,与不实施环境经济政策或政策宽松国家的厂商相比,政策实施国的厂商不得不为环境要素付出更高的使用者成本,削弱了原有的价格优势,对相关产品的贸易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贸易对经济的影响篇10

一、电子商务发展对国际经济贸易的积极作用

(一)电子商务的覆盖面不断扩大,为国际经济贸易提供了畅通的发展环境,减少了各国在国际经济贸易上的资金投入,提高了交易活动的频率

以往的国际经济贸易交往活动,需要很多走完很多程序才能落实到真正的贸易活动,而且实现贸易交往的过程中,会大大增加贸易活动的资金投入,贸易中间环节占据成本比例比较大,减少了贸易活动双方的经济利益。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和大规模应用,使得B2B、B2C模式逐渐成熟起来,明显地减少了国际贸易活动中各环节的资金投入,省去了不必要的花费,增加了贸易活动双方的利润。这也是电子商务飞快扩张的原因。

(二)电子商务的大规模发展,对经济全球化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也给全球化的经济贸易活动提供了最有效的贸易方式

传统贸易活动虽然能够在全球一定范围内进行。但是相比依托网络出现的电子商务而言,传统商务受到地域条件的限制的结果非常明显

电子商务直接撇去了地域条件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市场。这直接推动着全球化经济的进程,另外,这种不受地域限制的贸易方式也一定程度上动摇了贸易保护主义、打破了经济封锁。电子商务的出现,让国际贸易的贸易方式有了新的变化,令贸易活动双方就全球贸易活动有了不同以往的认识。如2011年,就中美两房的贸易活动和贸易额度,有了明显的增长。电子商务为中美贸易带来了增幅15.9%的交易额。

(三)电子商务的发展,为我国在全球化贸易发展中增加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服务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中比重较大的部分,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让我国在服务贸易上的投入有效的减少了,突破了他国构筑的贸易壁垒,增加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市场竞争力。另外,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国服务贸易活动的流畅性,让我国在国际市场和国际竞争中都能占得一席之地。

二、电子商务发展对国际经济贸易的消极作用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电子商务也不列外。电子商务大力发展虽然能给国家经济和国际贸易活动带来一定好处,也会对经济活动产生一些消极影响。有以下几点。

(一)电子商务给国际贸易带来了新的安全隐患

电子商务是依托互联网发展起来的,随着电子商务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互联网中的安全问题也随即渗透到整个贸易活动的方方面面中,给国际贸易的安全性带来一定威胁。黑客攻击贸易活动交易网站,并且盗取其中的重要商业机密等,直接危害着电子商务和国际经济贸易活动。所以,要将注意力放在电子商务安全交易上来,对其进行研究,并结合实际情况,找出合适的防止措施,将网络安全威胁降至最低级别,为电子商务和国际经济贸易创造一个良好的交易环境。

(二)电子商务的发展暴露了物流供应链的薄弱

电子商务的发展除了依托互联网,还要依靠畅通的、成熟的物流环境,如果物流供应链太薄弱,会直接影响电子商务的交易结果。相比传统的国际贸易活动,电子商务会产生数量比较大的交易量。而且产生交易活动和交易的具体数量没有非常明确的表现,这也给物流供应链带来了一定考验。依据现有的对电子商务物流情况的分析来看,我国在电子商务的物流供应领域仍旧有非常多的问题。物流供应链方面的消息不够准确,信息系统不够畅通和及时,相对应的技术仍然要加大投入、持续发展,否则将不能满足未来电子商务及其贸易活动的发展需求。

(三)电子商务的发展非也暴露了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

上文已经提及,电子商务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革新,需要大量技术人才的支持。而且,随着电子商务不断走向国际市场,对相关技术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不断提高,电子商务有关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要更是急切。但是,现实情况中,我国有关电子商务等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仍然不够乐观,对口的就业情况相对来说较少。从这方面看,我国在人才的培养的上和满足市场需求等方面存在较大的缺口,人才培养模式较落后,没有与市场真正接轨,也直接影响了电子商务人才的缺失。

三、利用电子商务促进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策略

(一)对电子商务的贸易环境进行有效的规划

虽然目前我国的电子商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从总体情况上看还没有步入成熟发展阶段,实际上的贸易经济不能很好地把握这一机遇,进而促进经济发展。其中比较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少安全、健全的贸易环境。应建立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贸易环境,加强政府部门的配合,全面设置系统性的方案,对电子商务中的具体进行统一规划,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促使电子商务实现成熟发展。

(二)教育培养电子商务的人才

相比于我国的国内贸易,国际经济贸易对人才的要求标准要更高,不仅需要人才具有一定的贸易交往的相关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要利用电子商务实现贸易交往的目标,使国际贸易成为一种具有综合性质的具体事物,不仅需要人才具有一定的国际贸易素质,工作人员还可以胜任电子平台的操作工作。

(三)实现电子商务下企业管理模式的优化

我国现代化的企业机制建设发展比较晚,大多数企业在自身的管理工作中依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管理水平不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电子商务发展后,这些管理方式就会受到社会外界带来的挑战,电子商务会使得交易方式发生转化,也会对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产生影响,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对企业进行管理,对于企业的实际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企业要参与到国际贸易竞争中首先需要强化自身的竞争实力,以电子商务为核心,实现生产以及管理方式的转变,能够有效地利用电子商务的优势发挥作用。

(四)实现国际网络资源的高效运用

虽然电子商务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还无法发挥优势作用,大部分的企业是被动的,如果要使这种被动状态得以改变,科学的利用电子商务机遇强化我国的国际贸易交往,就需要优化利用国际化的网络资源,更好的为自身发展奠定基础。电子商务的实际操作中,能够在网络上找到各种需要的资源,企业需要关注外部信息数据的收集,并将这些信息资源得到有效的推广与使用。次卧,还需要加强网络安全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能够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强化企业的网络安全等级,充分发挥国际互联网的积极作用。

四、结束语

電子商务的发展为我国在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中获得更多经济效益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它同样也带来了不利因素。研究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清晰明了的搞清楚,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贸易到底有哪些积极影响,而它产生的消极影响又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