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变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33:21

互联网时代的变化篇1

计划经济时代,只有一个媒体,一种声音。改革开放以后,产品是主角,我们要找差异化,找亮点,要去制造消费者,所以进入到了媒体大爆炸时代。在以前,我们每个人只有听的权利,没有说的权利;在自媒体时代,姚晨,一个长得并不漂亮,而只是在网络里显得比较真实的明星,竟然有7000多万粉丝,超过了英国、意大利、法国的人口。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我们现在面临着巨大的变化,在我们成长的年代,人被划分为党员、团员、群众,这是非常粗劣的分法,这里面的人是没有个性的。而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有7000万粉丝。以前我们所有的信息传递都是单向的,而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信息源,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区域,去撬动认知,撬动市场。

几十年来,营销的方式都是将产品独特的卖点传递给消费者,信息到达消费者以后,我们的工作就完成了,即使买了以后不好,消费者也只能回去投诉,而没什么办法影响别人。但今天不是,整个大众传播的结构已经从单向传播转成Dma的结构,我们认为传递的核心并不重要,信息能否持续地传播比信息本身更重要。如果信息链中断了,我们会认为这是无效的传播。我们以往会给品牌植入一系列内涵,但现在这些东西已经变得没有用了,你所有的东西只有一个衡量标准,就是消费者喜不喜欢。

互联网会给我们的营销和产品带来哪些变化呢?第一个变化,我们必须重新定义产品力到底是什么。飞利浦手机刚出来的时候,大家都很喜欢,因为飞利浦主打超长待机,长达28天,出差的时候用飞利浦手机,一个礼拜都不用充电,这就是巨大的产品核心,在那个年代谁待机时间长,谁就为王。但是苹果做了另外一件事,颠覆了行业的产品界定标准,它把点放在消费者内心,产品是不是好用,是不是时尚,是不是新鲜,而不是待机时间长,这就是重新界定产品力,核心是以消费者的体验为导向的。

所以我们回过头来看,当你重新去构建产品力时,你应该传播的是什么?第一个层次是“卖什么”,你是卖广告的,还是卖电子产品的;第二个层次是“专业”,你用了什么专业的人,和什么专业机构联手;第三个层次是“为什么”,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盈利不是终极目标,盈利只是一个必须的手段。消费者真正喜欢你的产品,一定不是产品本身,而是它背后的精神,因为它的“为什么”是很清楚的,这才是企业生存的目的。

王老吉和加多宝永远在竞争谁是第一,谁正宗,谁更好,他们忘掉的是什么?是消费者在想什么。虽然说去火是一个具体的利益点,但上火有很多方法可以解决,他们应该把需要传递的信息变成消费者感兴趣的内容。

第二个变化,我们应该把传播的内容变成消费者的兴趣点。第一是内容的价值性,你必须是有价值的内容,而不是省优、国优这种假大空的话;第二是原生性,把情感放进广告里,让消费者产生共鸣;第三是在整个传播的链条上不能有死点,让广告形成争议,形成流动,形成延续,这才是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核心。

第三个变化,我们过去一直认为,做企业需要有年度策略,需要有更细分一点的季度策略,还需要有阶段性的促销策略,我们的诉求点、支撑点都要很清楚。但在今天我们的广告信息还是固定的话,你一定会死得很难看。最高明的是你只做50%,然后留50%给消费者创造,消费者永远你比想象的聪明得多。以前不能只说一半的话,现在没有关系,消费者会帮你把另一半完成的,网友创造的“凡客体”就比广告本身的高明得多,这就是魅力。

互联网时代的变化篇2

一、引言

1922年,美国著名新闻评论家和作家沃尔特·李普曼写下了《公众舆论》一书,被列为传播学的奠基之作,开启了舆论学的大门。它第一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面的描述,分析了阻碍公众接近真相的种种因素,首次提出了“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的概念,也引发了后来人对议程设置这一理论的研究。如今,虽已过去将近一个世纪,但此书影响未消,我国的许多传播学者也对此进行了解读,如黄旦在《舆论:悬在虚空的大地?》一文中从一个宏观的角度对整本书进行了评述,而姜红在《舆论如何是可能的?》阐述了李普曼所认为的舆论发生机制,还有一些学者就书中的关键概念“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此外还有对书中所蕴含的议程设置思想和报刊的运行过程进行了解读。

但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在网络广泛普及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公众舆论进行更多的思考,找寻其存在的特征和意义。

二、李普曼笔下的公众舆论

“公众舆论”一词最早出现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作为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卢梭认为,“公众舆论是理性公正的,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具有不可动摇的权威地位,因此理性的公众舆论最终可以主导政府决策。[1]”但李普曼对此却进行了反思并持有相反的意见,他用了整整一本书的内容来讨论这一概念,虽没有下任何明确的定义,但却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公众舆论是不可能存在的,在他看来,当下的公众并不能自发的形成真正的舆论。

就舆论的主体而言,其应是公众,“公众是由社会中占大多数的具有独立自主意识的人组成的。[2]”但在李普曼看来,人们除了具有一定的独立思想之外,还有着根深蒂固的刻板成见。对此他有着非常的经典的描述:“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置身于庞杂喧闹的外部世界,我们一眼就能认出早已为我们定义好的自己的文化,而我们也倾向于按照我们的文化所给定的、我们所熟悉的方式去理解。[3]”这表明公众并非是理性的个人,他们会受到所处社交圈子内文化的影响,也会受到先入为主的成见的影响。另外李普曼也明确的说道:“其特点是先于理性被投入应用。这是一种感知方式,它在我们所意识到的信息尚未经过我们思考之前就把某种性质强加给这些信息。[3]”这指出了一个事实,公众习惯于带着成见去看待任何事物,如果看到的完全合乎他们的预想,成见就会进一步加强。因而,固有成见保护着公众,在它们的防卫下,公众能够很轻松地融入所在的社交圈子,也能让他们继续感受到所处的地位是安全的。

在描述公众舆论的客体时,李普曼引入了“拟态环境”这一概念。他认为“一个人对于并未亲身经历的事件所能产生的唯一情感,就是被他内心对那个事件的想象所激发起来的情感。[3]”真正的现实环境太庞大、太复杂,人们不得不在能够驾驭它之前使用比较简单的方法去对它进行重构,但“偶然的事实,创造性的想象,情不自禁的信以为真,这三种因素便会产生一种虚假的现实。[3]”使得在社会生活的层面上,人对环境的调适是通过“虚构”这一媒介进行的,因而即使重构得再精确,也不等于是真正的现实。

至于舆论本身,由于舆论面对的是一些迂回曲折、看不见摸不着而又令人困惑的事实,而且根本不可能一目了然,因此,不同见解组成的公众舆论变得模糊不清。在李普曼看来,那些带有刻板成见的人在面对拟态环境中的事物所做出来的反映,也是那么的不真实,所以,公众给舆论只能是“他人脑海中的图像——关于自身、关于别人、关于他们的需求、意图和人际关系的图像……这些对人类群体或以群体名义行事的个人产生着影响的图像,就是大写的舆论。[3]”

三、互联网时代的公众舆论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民人数的迅速增多,网络越来越成为大多数人发表意见的平台,由于网络媒体本身其传播方式的复杂性和交互性,使得网络上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声音。陈力丹曾将舆论定义为:“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4]”据此,如果要给网络舆论下一个定义,我们暂且可将它定义为:网络舆论就是公众在基于网络这个平台上所表达的对于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它的主体是所有能够接触到网络的公众,客体依然是来源于现实社会中的某些现象和问题。

在互联网迅速普及的今天,在一定程度上它已经使公众舆论成为了可能。这具体表现在:

(一)舆论主体——公众已日渐成熟

目前,我国的网民人数已经超过四亿,网民们公开发表意见的各种论坛、博客、微博、轻博等也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而得以产生,正是这种新的技术,“把人类社会及其多样复杂的各个部分连成了一个新的世界,使人类的连接方式和社会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5]”由此,在新的传播环境下,作为网络舆论的主体,网民们呈现出新的特征:

1.公众的意见表达愿望增强

互联网传播的自由性使得网民们几乎可以就任何新闻事件或社会问题发表或交流意见,所发表的意见属“阳春白雪”也罢,属“下里巴人”也罢,只要他有意见表达意愿,都可以表达出来进入到网络空间。这使得在现实生活中沉默的大多数找到了表达的渠道,有可能变成互联网上的活跃分子。

2.刻板成见的作用正在减弱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地球村”这一构想成为可能,这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传统媒体时代的人们很难走出固有的社交范围,也很难直接接触到地球另一端的事件,但互联网扩大了人们的交际圈子,它可以让人们接触到不同的思想观念,也可以直接了解到其它地区发生的事件,它消弭了横亘在人与人之间的地域界限,也让更多的人获得了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同的文化之间开始有了交集,一些旧有的成见因为有了新的思想的影响而逐渐消逝,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说,互联网使得固有的成见正在减少,作用也在慢慢减弱。

3.意见领袖的身份变化

在传统媒体时代,意见领袖多为记者、名人等拥有大众媒体话语权的人,普通人很难在大范围内发出自己的声音,但在互联网时代,这一情况正在改变,尤其是在微博上,平民草根的声音借助这一平台得以迅速扩散。以新浪微博的“作业本”为例,他只是一位普通的青岛市民,但他目前的微博粉丝数量已达到377万,其言论的影响力丝毫不亚于知名人士。此外,公共知识分子借助微博也放大了自己的声音,获得了一大批粉丝的追捧,使得意见领袖的组成更加多元化。

所以说,做为舆论主体的公众,已逐渐走向清醒,虽然离理性与自觉尚还有一段距离,但更应该欣喜地认识到,有了更加接近真实的环境和途径,少了些许的干扰,公众更容易发出属于自己的呼声。

(二)舆论客体——媒体格局正在改变

1.互联网改变媒体格局

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它的出现成功地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影响了事件的传播方式,但这还不足为奇,“新新媒介”的出现,彻底地改变了原有的媒介格局。新新媒介是指互联网上的第二代媒介,于21世纪被普遍应用,如博客网、维基网、脸谱网、推特网等。对于这类媒介,保罗?莱文森给出了十分具体的界定:“第一,消费者即生产者;第二,其生产者多半是非专业人士;第三,个人能选择适合自己才能和兴趣的新新媒介去表达和出版……[6]”现在,大众对这类媒介的使用已驾轻就熟,他们也逐渐从信息的消费者变成了生产者,改变了自己的被动局面。

2.由主导媒介模式逐渐转变为多元媒介模式

英国传播学者麦奎尔在关于媒介权力的讨论中,认为“通常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模式,一种是主导媒介模式,另一种是多元媒介模式”[7]。主导媒介模式传播由统治集团决定的关于世界的有限的、统一的观点,受众被迫要接受所提供的对世界的看法,而没有太多批判反应的余地;而多元媒介模式允许差异和不可预知性的存在。当下的传播环境正是一个趋向于多元媒介模式的环境,广播、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体齐头并进,与之相伴随的各种思想、理念也在不断地输入到人们的头脑之中,因而,人们在认识这个世界时,有了更多的方式,也有了更多不同的角度,这对于他们认识真实世界是非常必要的。

3.“拟态环境”逐渐明晰

互联网宽松的准入条件,迅捷的传播速度,广泛的覆盖范围和它的匿名性、交互性、自由性等特征,使得公众能够更加接近事实的真相。李普曼曾这样比喻新闻机构:“它像一道躁动不安的探照灯光束,它把一个事件从暗处摆到了明处再去照另一个。[3]”或许我们也可以将互联网比作是一道光束,与传统的新闻机构相比起来,它具有更自觉和更深入的特征,比如近年来流行的“人肉搜索”。或许网络不足以向我们展现事实的全部真相,照亮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所挖掘的深度和广度都已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期。

另外,由于互联网的弥散性特征,使得要想在网络上控制住某一信息不被扩散是十分困难的,虽然互联网面对的审查力量依然十分强大,但在这种博弈当中,我们看到公众的需求总是占据上风,所以网络中凝聚的巨大的民众力量一起把互联网培养成了最敢于也是最能够与以政府为主导的审查力量相抗衡的媒体。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互联网使得公众更加接近事件真相,也更能帮助人们认清生活于其中的这个世界。

(三)网络舆论——日益活跃

作为意见本身的网络舆论,因为有了逐渐觉醒的公众和一个更能接触真相的途径,因而逐渐从虚空走向实处。近年来,无论是网络舆论发生的数量还是质量较之以前都有了明显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公众致力于寻找真相。

1.互联网引领舆论潮流

从“邓玉娇案”到“周老虎”、“欺实马”,再到“李刚门”和“药家鑫案”,可以看到在互联网上公众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判断,并将这些意见汇聚成一种公意,一种力量,从而对事件本身产生影响。如果说上述事件还有传统媒体在推波助澜,指引公众前进的方向,那么随着微博等自媒体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热点事件呈现出先是在微博上走红,再由传统媒体加以跟进的局面。以温州动车事故为例,微博中的事故信息的内容和传播速度大大超过了传统媒体的报道,在某些方面甚至出现了传统媒体的缺位。所以说,在当前的传播环境下,互联网尤其是一些新新媒体充当了舆论的风向标,引领着舆论的潮流。

2.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作用削弱

曾经,报纸电视做为大众获知信息的主要来源,牢牢地控制着大众媒体,影响着人们的所思所想。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获知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也更易发表自己的见解,所受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度也越来越小,甚至在有些时候,在对待某一件事情上,传统媒体的立场与互联网上的论调形成对立的两面,如学者张颐武在谈到2012年伦敦奥运会时,这样说道:“在本届伦敦奥运的全过程中,中国的互联网还是相当公道的,它在很大程度上矫正了舆论的方向,使得舆论的主流趋于中道和理性。对开幕式的评价如此,而当羽毛球女双的问题被激烈抨击,许多主流媒体都参与抨击时,网民觉得她们却有不当,却惩罚过度,这也矫正了主流媒体的选择,公道自在人心。”这一评论反映了在某些问题上网络舆论与传统媒体的对立,沉默的大多数人有了自己的主见。

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互联网上的声音并不全是理性而客观的,有的偏激刺耳,有的以偏概全,尤其是微博等新新媒体,由于信息的便捷性和言语的碎片化,导致它们成为了语言暴力、非理性化情绪和谣言滋生的土壤,这就需要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舆论的进步。

四、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互联网对公众舆论的影响是深刻的,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舆论发生的主客体条件,使得公众舆论已渐渐地走向了可能,但互联网作为新兴传播媒介的弊端也在日益暴露中,如何使网络时代的公众舆论走向正途,除了如李普曼所说,需将希望寄托与于社会精英阶层外,更多的是需要每一位网民能够剔除内心的成见,以理性和自觉去了解事实的真相,然后再依据理性和真相表达出公正的意见。这样形成的公众舆论的质量才会逐渐提高,也才会构建出更加明晰而和谐的社会。(来源:《今传媒》杂志文/黎妮,女,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艺与文化传播研究。)

参考文献

[1]冯希莹.简析卢梭与李普曼公众舆论思想[J].天津社会科学,2011(3).

[2]姜红.舆论是如何可能的?——读李普曼《公众舆论》笔记[J].新闻记者,2006(2).

[3](美)沃尔特·李普曼著.阎克文,江红译.公众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5]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互联网时代的变化篇3

一、移动互联网络的发展与家庭场域的重构

根据2016年1月的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达90.1%。数字表明手机移动网络已经成为我国网民最主要的媒介使用形式。人们通过移动互联网络满足日常工作生活各种需求,“从基础的娱乐沟通、信息查询,到商务交易、网络金融,再到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移动互联网塑造了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潜移默化的改变着移动网民的日常生活”①。移动互联网络的普及加剧了公共空间对私人空间的挤占,家庭场域空间作为最重要的私人空间随之发生重构,在特定时空领域蜕变为媒介中枢。调查数据显示,城市家庭居民在自己的住所时移动互联网的使用频率最高,其中在卧室的接触率高达26%,在客厅的接触率为22.6%②。作为移动互联网络时代新兴的媒介中枢,家庭场域的媒介使用频率激增,移动互联网络的频繁使用割裂了家庭成员间的亲密关系,卧室和客厅的媒介争夺成就了疏远的陪伴,家庭场域的关系网络组成和作用方式发生了质的改变。随着家庭场域的重构,以家庭场域为载体的家庭教育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家庭教育的发展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

二、移动互联网络时代家庭教育的变化趋势

(一)家庭教育中教与受的角色不断转换。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中,家长作为权威性的存在,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着知识、规范和技能传授者的角色,而孩子则因为年龄、身份、阅历、经济等方面的弱势,更多扮演着受传者的角色。而在移动互联网络时代,分享取代了单向度的教授。谁更擅长应用电子产品和移动社交网络获取信息,谁就扮演教授者的角色。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中,教和受的角色不再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媒介接触行为和信息的占有量决定某个时刻的教受关系,某个新知的分享权。

(二)家庭教育的内容趋于碎片化。传统家庭场域中,教育一般采用家长面对面教授的方式,完成内容的整体传达。而在移动互联网络时代,原本单一的信息源变得复杂,浩繁的移动网络应用工具带来信息的洪流,这些信息一方面丰富了家庭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却加深了信息的碎片化和无序性。批判的接受媒介信息、整合碎片化信息无疑需要完整的知识体系、缜密的思维和精准判断力,而家庭中符合这一标准的受教育者寥寥无几。调查数据显示③,我国网民有75.1%年龄在10-29岁,10岁以下低龄群体占到了2.9%,学历层次集中在中等教育程度,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的弱势加深了家庭教育信息内容甄别和整合的难度。

(三)家庭教育的媒介实现多元化。传统家庭场域中教育的媒介主要是面对面人际传播。而在移动互联网络时代,手机、平板、网络电视等多元化网络终端成为家庭教育的惯用媒介。家长可以通过移动网络终端获取信息,同时通过QQ、微信等即时通信媒介与孩子、教师和专家沟通,而孩子可以通过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网站社区等媒介接触行为自行从他人处获取信息。家庭教育媒介的多元化拓宽了知识的来源,但同时也削弱了信息的拔罐,一些恶意传播的信息会导致孩子行为的失范,对人生观、价值观、行为规范、知识结构的养成都是致命的伤害。

三、移动互联网络时代家庭教育巨变的应对策略

(一)提高家庭教育参与者的媒介素养。提高家庭教育中教受双方的媒介素养不外乎两个渠道,一是培养教受双方使用媒介的能力,二是培养教受双方批判的接受媒介信息的思维。具体而言,就是提高硬件配备,普及移动网络终端,提升手机等移动网络载体的使用效率,推广网络应用工具软件,使家长和孩子保持同样的媒介接触习惯和媒介使用习惯。同时,培养家长和孩子批判思维,提高媒介接触和使用的主动性,有选择性的接触有用信息,提升对信息的判断力和洞察力。

(二)加强对网络内容生产商的监管。自行生产内容的网络平台,要加大对网络内容生产商的把关力度,通过网友上传产生内容的平台,要加强对网友上传内容的把关力度,一些知名度高的兴趣知识共享类社区,如知乎、B站、果壳网等,应提高驻站答手的水平,保障内容输出的质量。

(三)重视在线教育,发展高质量的网络课程。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网民使用在线教育应用的达到11014万人,占网民总数的16%,④在线教育大有可为。一方面,大力发展适合家庭场域登陆的网校和mooC课堂,推动家庭教育通过在线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连接;另一方面,将微课和翻转课堂带入家庭教育体系,在家长、教师和学生间建立起以移动网络为载体的新的关系链条。

注释

①中国互联网中心(2016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报告》(第37次),39-40.

②喻国明、李慧娟.《家庭场域的数字化重构――关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生活空间的功能异化研究》.[J]现代传播,2016(3).

互联网时代的变化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互联网+”;会计变革

信息技术变迁不断改变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引领着一场生活、工作与学习的大变革,推动着思维、商业和管理的大革命。信息技术变迁同样影响着会计的发展。会计操作方式上从手工变成会计电算化、业务财务一体化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经济新常态下企业竞争日趋激烈,对企业会计模式、处理方式、数据共享、会计信息质量特别是在及时性和可靠性等方面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互联网+”时代,保险公司正逐步扩大互联网保险领域,预计未来将不断涌现出新的产品、新的营销模式、新的商业模式。企业产品、营销模式、商业模式的变革正影响着企业的会计变革。随着“互联网+”与会计管理工作的深度融合,会计管理工作必将取得更大的突破。

1信息技术变迁阶段

1.1信息技术的变迁

信息技术的应用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网络和通讯技术、应用软件开发工具等。1946年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可以将计算机硬件技术划分为五个阶段:1946~1958年:第一代电子计算机;1958~1964年:第二代晶体管电子计算机;1964~1970年: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20世纪80年代: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至今:正研究第五代智能化计算机。互联网始于1969年美国的阿帕网,经过tCp/ip交换协议、万维网,现已进入由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开启移动互联网阶段,移动互联网正在逐步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经济活动方式。正成为“连接一切”的中心,促进融合,完成跨界,打通传统企业思维的篱笆。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在2015年两会上提出“互联网+”战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我国将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重点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1.2“互联网+”时代特征

信息技术以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虚拟化为特征,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互联网+”时代,马化腾在《“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中写道: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发生态、连接一切为“互联网+”时代特征。“互联网+”正深入的渗透到各个行业,如金融、制造、物流、零售、教育、医药等行业。不管这些行业愿意与否,公司文化、经营理念、商业模式、业务流程、组织架构和合作伙伴等都正在进行变革。

2“互联网+”时代下的会计变革趋势

2.1助力会计技术演进升级

基于互联网生态及互联网用户的需求,如何设计才能更好的需求,直击用户痛点。德国有工业4.0,美国有工业互联网,我国有中国制造2025等,“互联网+”时代下,C2B模式运用,可以更好的满足用户需求。马云认为,未来的世界由数据驱动,用数据来打造更适合需求的C2B模式。而在C2B模式下,怎样核心成本,如何创造更高价值,每个需求能给企业带来多少价值?生意将是C2B而不是B2C模式,用户改变企业,而不是企业向用户出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发展为会计技术的演进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工业互联网时代,产品数据、运营数据、价值链数据及外部宏观数据实时、动态、集中的处理会计相关数据,对实时数据的精准分析,可以更规范、高效、便捷的进行会计核算,支持企业实时决策,打造核心竞争力。

2.2大数据引领新的财务管理模式

目前,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集团公司如中国人寿、阳光保险、国家开发银行等企业已经实施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财务共享服务中心(FinancialSharedServiceCenter,简称FSSC)是企业集中式管理模式在财务管理上的最新应用,使企业会计工作从过去的集团内分散式的独立核算模式转变为集团总部集中式的财务共享模式,其目的在于解决集团公司财务机构重复设置和集团内财务沟通效率低下的问题。公司财务集中是根据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结合内部各个业务部门的战略需求优化流程、改造系统、并通过现代网络技术与外部服务体系的无缝链接,将财务数据、资金收付、会计核算、信息披露、财务分析等从传统的会计组织中分离出来,集中作业的一种现代财务集中管理模式。实现公司流程、制度、岗位、职责、服务标准化的目标,最终达到衍生服务、防范公司经营风险、提高作业效率、降低公司运营成本的目的。

2.3“互联网+”变革会计生态

“互联网+”已正重塑新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关系结构、地缘结构、文化结构。在会计生态中包括政府、企业、会计人员、会计事务所等。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试点会计电算化起,会计管理部门从制度、准则上不断规范会计行为。应积极落实简政放权,让政府会计管理越来越互联网化、智能化,打造新兴互联网管理平台,涵盖在线受理、联网管理等功能,不断创新会计管理工作;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在线教育机构等对会计人员加大继续教育力度,建立具备会计从业人员考务管理、在线考试、远程培训、继续教育等多功能的系统,创新新常态会计人才培养模式。2014年我国财政部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引导一般会计人员向管理会计转型。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催生了新的业务模式和管理模式,变成企业会计人员转型管理会计的催化剂,云服务和大数据使得全面预算、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实时数据决策变成了可能。新的管理工具在企业在经营、投资和筹资决策中发挥更大作用。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挖掘我国众多会计师事务所被忽略的“数据金矿”,收集客户信息建立行业或者全企业客户信息数据库,经过智能分析,挖掘隐藏经济价值;同时,互联网在线服务使得会计代账、会计培训和财务咨询更加便捷、高效、节约;创新服务模式,研发“云审计”平台开启“智能审计”,提升会计事务所审计效率。大数据使得过去抽样审计变成总体审计,及时发现企业不规范财务行为,规避审计风险。国家税务总局从2016年起开始推行增值税电子发票系统,电子发票系统让税务管理更加高效。商家可以节省领取发票和处理发票的相应成本,通过互联网办理相应的税务活动。同时,开票人员也可以随时与税务联系,提升工作效率。基于税务数据开展的融资平台等让税务数据的价值得以体现。

2.4“互联网+”为会计人员转型带来机遇

会计人员必备新技能和新思维,过去,财务会计人员主要从事简单、重复的基础会计业务,转型管理会计后,要求管理会计利用财务会计信息,参与分析决策、创造价值、提供战略支撑,提升专业服务能力。现代化管理体系涵盖全面预算、财务分析与预测、战略规划、资本运作、风险控制和绩效管理、商业模式等。转型管理会计,创新思维模式和优化知识结构是当前会计人员紧迫需要解决的问题。

2.5拥抱新的会计环境

“互联网+”时代所独具的开放生态,连接一切的特征,创造了会计新常态。过去会计注重信息处理和提供、事后决策,互联网时代更注重实时数据的分析使用和辅助决策、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会计的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监督等功能在互联网时挥更大的作用。政府管理部门创新管理模式,企业利用大数据等构建新的管理体系,会计事务所创新服务模式,会计人员转型管理会计,新的会计环境正在引领会计变革。

3“互联网+”背景下保险企业应对措施

3.1从互联网需求出发变革产品设计

传统保险主要涉及人身意外、大病或者财产受到损害等领域,互联网保险从用户需要出发,汇聚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如账户安全险、失恋险等新险种出现。保险企业需深入辨析互联网商业模式和潜在风险,包括C2B定制、互联网互助模式等,提出满足用户需求的系统化解决方案,使得保险产品更加贴近互联网用户需求,以更快的优化迭代速度打造保险产品。首先,满足和服务互联网用户的需求。80后、90后逐渐成为消费的主流群体,其网络消费、网络支付习惯促使互联网保费爆发式增长,满足用户群体的网络渠道需求,这一部分仅是将传统的险种增加新的营销渠道。其次,服务于互联网用户的保险个性或新需求。互联网保险可以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可以满足保险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如为网游群体推出“网游险”,为热爱公益群体推出“扶老人险”等。第三,将保险产品嵌入互联网的消费购物、游戏等应用场景,加强“场景刺激”,如“运费险”等。

3.2重构消费体验,变革传统分销模式

加大渠道广度与力度是当前保险行业的主要分销方式,旨在不断扩大保险公司市场份额,降低单位保费成本,保险公司从而实现规模成本优势,以规模优势换取市场利润。在“互联网+”时代,保险公司可以利用新技术不断创新产品分销模式,提升产品分销效率。第一,通过建立移动商城,移动终端与电商终端相结合等手段改造提升现有渠道效率。第二,从客户体验着手,借助QQ空间、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网络,传播口碑,强化“客户是互联网保险的核心”的思想。无论是互联网保险产品本身还是保险后续服务,依靠良好的口碑都能飞速且低成本的传播和扩散。第三,借助“大数据+云计算”实现保险产品个性化,用互联网思维进行保产品的迭代优化,将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技术等与客户需求完美结合,创造真正的价值。

3.3精算+数据+运营的智能化核心经营能力变革

传统保险精算的逻辑、工序、方法和工具等在“互联网+”时代遭遇巨大挑战,依靠抽样数据的统计分析、精算,而大数据时代“样本=全体”,提高保险企业精益管理水平。在进行互联网保险前期可能最重要的是基于互联网的历史数据缺乏。同时,数据的数量和质量以及数据运用能力在互联网数据开放平台中怎样体现。传统保险企业要依靠互联网提高核心经营能力,需依靠信息技术在运营体验与运营成本方面做到极致。

3.4创造利润的价值链变革

目前,保险行业价值链条上的展业、承保、理赔、投资等环节,都由保险公司自主完成,承保利润和投资利润是目前保险行业的主要利润来源。互联网保险已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保险企业通过与价值链上下游企业的互动探索,能实现多方共赢的格局,互联网保险了来自保险价值链或生态圈的利润。

互联网时代的变化篇5

 

一、研究背景

 

“进入新世纪以来,刊网融合以2010年为界,明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2000年到2010年这十年,刊网融合呈现为稳定发展且模式比较单一的时期,有实力的刊社自建网站,没实力的依专业期刊网站,也实现了网络传播。2010年随着3G时代的到来,以ipad为代表的智能移动终端和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登场,改变了传媒业的格局,也使刊网融合进入了刊网互动的全新阶段。”不仅期刊业是这样的情况,报业、广电等传统媒体的融合之路,也基本呈现这样明显的两个时期。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革新之路,在2010年以前主要是和网络的融合,然而从2010年开始,就开始转变为和微媒体融合。

 

二、消费者行为变化

 

鉴于互联网发展不同阶段用户消费模式呈现出不同样态。按照前互联网时代、传统互联网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三个阶段,对过往的消费者行为模式研究理论进行了梳理和归纳。

 

(一)传统消费者行为模式

 

消费行为模式研究中,最为经典的是alDma模式,是由美国广告学家e.s.刘易斯于1898年提出的。他将消费者从看到广告到做出购买行动的过程归纳为attention(引起注意)—interest(产生兴趣)—Desire(激发欲望)—memory(强化记忆)—action(促使行动)。

 

2005年,日本电通广告公司基于互联网的特色,提出了aiSaS模式。其含义为attention(引起注意)—interest(产生兴趣)—Search(主动搜索)—action(购买行动)—Share(分享体验)。在aiSaS模式中,具备网络特质的Search(搜索)和Share(分享)的出现,体现出互联网时代已不能一味地向用户单向地理念灌输,充分反映了互联网对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的影响和改变。

 

2009年,台湾佛光大学传播学系硕士研究生彭延喜和国防大学政治作战学院新闻学系助理教授陶圣屏,以彩妆博客资讯搜寻者为特定对象,研究了该群体在生活形态、媒体使用与购买行为之间的关系,归纳出该群体的新行为模式aiDSaeS,即attention(注意)—interest(感兴趣)—Desire(欲望)—Search(搜寻)—action(行动)—experience(体验)—Share(分享)。alDma与alSaS模式是消费者行为模式研究领域公认的经典模式,分别对应着前互联网时代和与桌面互联网时代。其他后人的研究,多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进行变形和组合,提出的各类模式在本质上只是对aiDma和aiSaS的衍生与修正。

 

(二)互联网时代消费者行为模式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获取消费信息甚至不再是主动搜索的过程,而是“行为关系匹配—兴趣偏好契合—随需求而变化—智能接收”的过程。根据移动互联网下媒介使用与消费行为的分析研究,全新消费行为模式ieRaS模式被提出。interest&interact(基于兴趣,形成互动)—express&expose(表达、暴露消费需求)—ReceiveResponse(接受响应)—action(行动)—Share&Spread(分享、扩散)。

 

三、互联网技术变化

 

(一)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技术促进媒介为受众定制个性化信息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互联网空间性,使得互联网时代成为了信息爆炸的时代。与广播、电视年代不同,人们接触信息的渠道变多,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在大数据时代只有让受众快速有效地获得他们想要的个性化定制信息,才能真正赢得受众与市场。

 

(二)技术变迁改变用户习惯,媒体产品质量面临挑战

 

互联网技术生态的变迁改变了用户的阅读等信息获取习惯,电脑、移动端的普及,使得用户的信息获取速度加快,形成追求快消费、碎片化信息、浅阅读等习惯。

 

(三)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与普及,推动媒体融合向更广大空间发展

 

在新时期下,互联网与手机的联接,让互联网资源与通信联接的更加紧密,让用户体验更快、更高效的服务。近来客户端又有取代浏览器的势头,推动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从网站走向移动终端,而从更长远来看,客户端受到未知载体的冲击也是有可能的,也许来自开放性、兼容性更强的网络应用。

 

结论

 

新媒体时代,有人说是互联网的时代,有人说是微通讯的时代。众说纷纭,没有统一定论,也正预示着互联网时代和媒体融合趋势下一切皆有可能,而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也在为我们探索更多媒介发展的空间和更多新的传播方式,带来的必定是媒介体验和媒体市场的巨大变化。究竟新媒体时代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它又会对传媒行业以及文化产业有怎样的影响?由于内外部媒介环境不断变更,我们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善于研究新问题和新现象,接受新事物。我们还有许多领域可以开发探索,也有许多改变应该勇敢实践,才能更好适应时展和技术变迁。

互联网时代的变化篇6

《互联网时代》是中国第一部、也是全球电视机构第一次全面、系统、深入、客观解析互联网的大型纪录片,全片共十集,每集50分钟,是中央电视台继《大国崛起》、《公司的力量》、《华尔街》等之后的又一部力作。

互联网是全球共同面对的课题,纪录片《互联网时代》站在人类社会的高度,以国际化的视野来观察一个时代;全片以宏观的视角、全景式的描绘,呈现互联网带给人类经济、文化、社会、政治、人性等各个方面的深层变革;互联网引动的变革是时代性的,该片以历史情怀、时代意识探寻种种改变背后的本质,探讨互联网未来发展的可能和对人类社会、人类文明的深远影响。

《互联网时代》制作近三年,采用高清格式在全球十四个国家进行拍摄,采访与互联网发展、研究相关的各界重要人物,如世界公认的互联网之父罗伯特·泰勒、拉里·罗伯茨、蒂姆-伯纳斯·李、温顿·瑟夫、罗伯特·卡恩等,全球著名学者和业内人士曼纽尔·卡斯特尔、凯文·凯利、克莱·舍基、维克托·迈耶尔-舍恩伯格、马克·扎克伯格、杨致远、埃隆·马斯克等近二百人,以及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牛津大学、红杉资本等数十家大学、权威研究机构和公司。

《互联网时代》将于2014年8月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综合频道、纪录片频道、科教频道播出,并同步进行网络在线播放。

附:十集内容概述

第一集《时代》

从冷战这个偶然的历史背景展开,本集描述互联网技术的诞生过程,它如何在技术、社会、文化、制度等多重因素作用下,逐步发展为连接起每个人的互联网。同时,回望人类历史长河中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比照农耕时代、工业时代和互联网创造的社会变革,理解互联网技术正开创人类一个全新的时代。

第二集《浪潮》

互联网技术在短短二十年的商业化浪潮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谱写着改变世界的产业传奇和创业人生。本集从个人兴趣的创造、风投资本的力量、创新创业的精神,解析互联网商业化过程和企业成长背后重要的动力,描绘新技术与需求在市场运动中,如何彼此发现并掀起一波波智慧创造与创业人生的浪潮,成长为今天俯瞰和照耀人类生活所有层面的新行业。

第三集《能量》

互联网在经济领域引发各产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建构。本集对比传统工业时代和互联网时代,不同的分工协作方式、产业链关系、消费与生产的关系等,解析互联网如何改变、解构原有的价值链条和产业格局,创造全新的产业生态和经济模式。当然,互联网带来的效率变革,必然同时给人与机器的赛跑提出新的时代性命题。

第四集《再构》

互联网去中心化、扁平化、自组织的特性,解构并重构着社会结构,创造新的组织方式和组织形态。本集对比工业时代和互联网时代不同的组织特征,解析人类因互联网实现充分、即时的彼此连接、相互影响,让矗立千年的传统社会组织呈现出自组织、扁平、多元和碎片化的趋势。传播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必然也深刻影响各国政府的执政理念和施政方式。

第五集《崛起》

互联网赋予每一个人无限的可能,让个人力量增强、个人价值释放。本集通过群体智慧创造、新闻传播变革、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等,描绘互联网时代个人的崛起。互联网让普通的个人越过几百年塑造的专业屏障、权威评价和路径依赖,获得平等而充分的展现机会,个人和个人力量的汇聚释放出以往不曾有过的创造力与自我价值。

第六集《迁徙》

互联网催动了人类一场新的迁徙,由传统社会向网络化生存的“新大陆”的一次集体迁徙。本集从工作、社交、游戏与人生三个侧面,描绘人类的生存与生活方式如何由线下到线上、由物理空间向网络空间迁移,在这场向时时在线的未来生活不可逆转的大迁徙中,有收获也有失去,伴随的人类的,将是种种不适和情感的、观念的冲突。

第七集《控制》

技术是中性的,但人性有善有恶,互联网的能量同样让人性恶的一面的破坏力放大。新时代涌现的网络犯罪、网络暴力、网络安全等问题,使管理和控制变得更加迫切、重要而复杂。人类探索着新的管理规则与方式,学习对互联网进行科学、必要、合理的治理和应对。如何共同努力在治理与发展的平衡中寻求新规则,这项新的技术已经向整个人类发出了叩问。

第八集《忧虑》

隐私,是人类精神秩序、自我尊严的基本体现和保障。在互联网时代,使用网络和获取服务常常会以牺牲隐私为代价。在保护与出让的博弈中,在选择个性服务还是保留隐私的两难中,一个近乎全透明的时代环境渐渐到来,人类的隐私变得脆弱不堪。这是伴随网络发展将长久存在的挑战,人们需要建构新的隐私观念和保护制度,来适应一个全新的世界。

第九集《世界》

世界是多元的,人类过去、现在和长久的将来,都将依然是文化传承和价值观的多样化。互联网进入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化和社会特性的国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影响,也影响着各国的现在和未来。本集选择七个代表性的国家,描绘互联网如何受到不同本土文化的影响,每个民族国家、文化传统与互联网之间的融合与冲突。同时,解析各个国家正如何选择自己的互联网战略,面对未来的发展与竞争。

互联网时代的变化篇7

历史上的每一次重大技术变革都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互联网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和主要载体,必将在这场变革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改变

历史上的每一次重大技术变革都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的蒸汽机,到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的电动机,都深刻改变了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互联网技术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必将也会让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发生。

1互联网是什么

互联网(internetwork,简称internet),始于1969年的美国,又称因特网,是全球性的网络,是一种公用信息的载体。具有快捷性、普及性,是现今最流行、最受欢迎的传媒之一。经过30余年的发展,互联网的内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起初几台计算机的简单物理联通,发展到了今天实时、双向互动、多对多,同时包含点对点的天然网络,俨然成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网络实时互联、“云计算”和“大数据”,是当今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互联网的三大技术特征。“云计算”是一种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一般是指通过互联网提供可伸缩的廉价的分布式计算能力。通俗讲“云计算”就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你联上互联网,就有计算能力来提供,你有要多少就可以取多少,要多少给你计多少费。“大数据”是指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大数据”所需要的新处理模式正是“云计算”。

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实际上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三者共同形成了类似于“虚拟大脑“的结构。一方面,互联网为实时、在线、可扩展的云计算能力提供了传输方式,云计算是互联网“智慧”处理能力的具体实现;另一方面,互联网也为大数据的汇聚形成提供了主要信息资源渠道,通过互联网,数据的产生和搜集量是几何级数速度增长的,一般认为,人类现在一年生产的数据量是上年的150%。大数据是互联网“智慧”产生的资源基础。因此,大数据和云计算可以说是新一代互联网最为显著的两个特征和应用方向,同时也将成为互联网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的动力。

2互联网将改变什么

2.1互联网将改变人们的思维方法

(1)不再依赖随机分析法(抽样调查),让全体数据自己“说话”。互联网的发展,使人类对数据收集、存储、处理的能力和效率大大提高。人们不必再依赖不用随机分析法(抽样调查)这样的捷径进行研究和决策,也就不必先假设,再抽样调查,而是直接利用全样本的大数据,这很可能让人们会发现很多以前从没有意识到的联系,甚至是过去的那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

(2)相关关系变得比因果关系更重要。互联网的大数据时代,通过海量分析,将充分挖掘数据之间、事件之间、事物之间的关联,从而得出分析结论。将更准确地告诉人们“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什么时机做”,而不是“为什么这样做”。

2.2互联网将改变人类的社会文化

互联网会使社会更加平等对称。互联网是网状结构,没有中心节点,它不是一个层级结构,虽然不同的点有不同的权重,但没有一个点是绝对的权威。互联网的这种技术结构决定了它内在的精神是分布式,是平等的。信息社会,信息和数据变的更加重要,信息量决定含金量。互联网带来的信息获取的平等,必将有力推进社会的民主进程。同时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量,无论社会个体还是群体都将变得更加开放和包容。

2.3互联网将改变生产方式

受益于互联网,产品创新、实践、反馈、优化周期变得很短,使得以互联网为支撑的智能化大规模定制成为可能,个性化消费时代即将到来。

2.4互联网将促使传统产业改变

互联网的发展已经影响到了实体经济,已经让传统商业、传媒业、金融业和教育业发生了重大或者说一些改变。传统行业的互联网化是大势所趋。虽然互联网并不能完全解决所有问题,但是在今后的三到五年,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跟互联网结合之后,特别是在如何服务好消费者,如何能够获得更多的客户,如何能够在竞争中发展等方面,必会引发行业一轮新的优胜劣汰。

3互联网带来哪些挑战

在移动、快速、泛在、互动、巨量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新发展在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都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同时,也带来挑战。这些挑战存在于新时间观(信息的分钟时差)、新空间观(信息传递的泛在跨界)、新价值观(信息互动的自由平等)、大数据(海量数据的分析挖掘)和信息安全(信息安全面临空前威胁、侵害和误导)之中。

4未来十年互联网路在何方

互联网将不断向前发展,据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ScienceFoundation)预测,2020年前全球互联网用户将增加到50亿,全球将有三分之二的人在使用互联网。同时,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种种手持移动终端轻量化,互联网将越来越轻便,移动互联网用户将超过台式计算机用户,社交网络将迎来快速发展。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将进一步推进物联网应用,这必将让很多改变。

互联网时代的变化篇8

【关键词】“互联网+”;管理会计;机遇;挑战

一、前言

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其对社会生产要素的需求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在生活中依靠互联网。无论是出门旅游还是日常生活,都呈现出了互联网对人们消费上的影响。如今,越来越多的电商出现,也出现了很多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互联网成为人们生活不可获缺的组成部分。阿里巴巴集团所提出的购物策略,利用网络的便捷,在2016年11月11日,天猫的销售额达到了1207亿元,双11再次创下恐怖的新纪录。马云曾预言,“无边无界的互联网,将引爆未来天翻地覆的30年”;用互联网预言家凯文.凯利的话说:“互联网时代,一切的生意都是数据的生意”,这一切说明,“互联网+”时代已经降临在我们的身边。管理会计是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企业的决策提供真实的建议和数据,使领导者做出更为准确的决策判断。在“互联网+”的时代,企业需要对管理会计工作进行改善,从而使管理会计的工作能够符合企业发展的需求。

二、“互联网+”时代下管理会计的兴起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已经呈现出低增长率和低利润的态势,而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际,企业的管理需要转向精细化管理的方向,利用云计算才能够使自身的企业得以创新。“互联网+”,指的是新的经济状态下下,人们利用互联网的信息集成特点来为生产要素进行重新配置的过程。企业利用“互联网+”来实现生产要素价值的最大化,使自身的思维更加优化。正是利用“互联网+”的基数,企业才能够使自身的信息和技术更加畅通,从而在市场竞争中拥有更多的创新思想。

“互联网+”时代下的管理会计的内涵将进一步丰富,对精细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对财务会计所提供的数据进行企业前景的分析,加速了财务与业务的深度融合,推动数据管理进一步完善,对企业内部日常发生的情况进行总结,以报告的形式将资料进行汇总,最终传达给领导者,促使领导者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发展决策,以此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在管理会计当中的应用,出现了更多新的管理工具与业务模式,使得企业财务呈现出了一体化的业务模式。2015年7月20日,我国的中国财会高峰论坛暨会计报年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内容是讨论在“互联网+”的时代企业如何对管理会计进行创新,促使企业内部的会计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在“互联网+”的运作之下,管理会计的模式和理念都将转变,并且向着财务信息共享以及云采购等形式转变。随着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与外界环境的沟通与联系,企业的精细管理将发展到与其它企业之间的联系当中,从而使企业的数据与互联网数据联系在一起,使管理会计的意义呈现出最大的价值。

三、“互联网+”时代管理会计的挑战

1.重新规范会计信息

随着社会逐渐步入“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市场上出现的各种数据变得更为复杂,这使得财务人员在处理财务时将会变得更加困难。因此,企业要想实现高效运转,就需要利用“互联网+”时代中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今,管理会计的信息已经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变得更加多变和复杂。企业要想获得最先进和及时的信息,就需要对管理会计信息提出高要求,如此,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才能够辅助企业的管理,帮助其降低成本,从而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2.财务人员素质普遍偏低

管理会计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另一挑战是财务人员素质问题。当前,我国企业中财务人员所具备的素质整体呈现偏低的情况,无法满足“互联网+”时代对于管理工作的需求。当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对于管理会计的数据载体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财务人员学会运用互联网软件来进行会计数据的修改和保存。而财务人员虽然经过了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学习,但却对“互联网+”时代所使用的财务共享中心模式、云空间、云制造、精细管理等工具和方法认识不够,对于电算化的操作系统也不够熟练。

3.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脱节

当管理会计这一理念出现在我国时,其不仅受到了很多学者和财务工作人员的认可,还受到了企业的支持并将其应用在企业的运营当中。与此同时,很多研究人员并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形成了具有我国企业特色的理论体系。然而,由于管理会计在发展过程中同我国企业内部环境和市场环境有着一定的联系,其在“互联网+”时代这一背景下,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广泛应用,管理会计借助互联网工具,带来了包括服务模式、信息集成、数据整理等全方位的优化升级。企业不仅没有对上述新工具、新方法进行深入的分析,还没有了解在这个时代中企业和市场的真正需求,只是在理论上不断完善管理会计方法和体系,从而导致管理会计在发展中出现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情况。因此,理论和实践的脱节是管理会计在“互联网+”时代所遇到的重大挑战。

4.管理理论体系的缺乏

自从2008年全球爆发了经济危机以后,我国企业经济的增长速度变得十分缓慢,甚至有些企业的经济已经面临停滞的情况。正因如此,企业开始寻求新的发展道路,这便使企业产生想要从管理上促进企业的发展,而在管理上的要求则主要来自于管理会计,希望能够借助管理会计实现转型。然而,从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研究情况来看,其还主要是着重于财会相关方法和理论的研究,没有根据“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对管理会计进行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我国管理会计的理论和体系相对较为落后,只能够通过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体系,没有根据我国企业的具体特点进行对管理会计进行进一步的深化。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在社会当中的进一步普及,管理会计所面临的挑战也将会越来越大,我国相关工作人员应当根据“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对管理会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以便能够形成适合我国企业发展且较为完善的管理会计体系。

四、“互联网+”时代管理会计的机遇

1.会计电算化程度的提高,推动数据管理常态化

相比较于管理会计所遇到的挑战,其也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遇。该时代促使企业要在财务信息管理中不断引入大数据思维,以便解决企业在运营中所出现的极为复杂和庞大的财务数据。同时,企业还应当根据自身在该时代的发展情况构建相应的财务系统,使财务人员在处理当前企业财务信息时,能够同以往的财务信息相结合,以识别各类风险指标,财务人员通过对这些风险指标进行分析,来发现企业运营中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此外,在“互联网+”时代中对于企业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具有较高程度的会计电算化,借助云数据处理平台,集聚企业内部的“小数据”与互联网“大数据”,对数据进行足够精细化的管理与整合,从而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处理效率。

2.更新思维方式,学习新工具,对财务人员素质进行全方位提高

“互联网+”时代下管理会计所遇到的另一发展机遇便是财务人员素质的提高。企业为了在该时代下能够获得良好的发展,首先就要提高财务人员素质以满足时代的需求,更新思维方式,不断学习网络会计、在线财务服务、云会计、云审计等新工具、新方法,进而促进管理会计的发展。同时,企业还应当聘请掌握最新“互联网+”管理会计工具的财务专家对企业财务人员进行培训,使其了解“互联网+”时代的相关理念和该时代下管理会计发展对企业内部的具体运用,夯实技术基础,提高服务质量,让财务人员充分认识到财务数据处理的重要性,使财务人员在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具有较高效率与针对性,使其能够满足“互联网+”时代下的数据处理需求。

3.促使管理会计实践和理论之间的结合,大力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

“互联网+”时代促使管理会计实践和理论之间的结合,使管理会计会计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对两者进行研究时,应当在理论方面应投入更大的研究力度,但却要摒弃以往的拿来主义,应当由相关研究人员自身进行研究,同时结合我国当前所处的时代和环境的变化,对管理会计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构建符合“互联网+”时展的管理会计体系。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应当加强管理会计的应用,大力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观察其应用的具体效果,并根据“互联网+”时代下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进行相应的改进,以便使管理会计能够适应多样化的经济环境。此外,在理论和实践结合过程中,应当以实践为研究中心,不断去完善管理会计的相关理论知识,从而使两者能够完美的契合在一起,以满足“互联网+”时代对管理会计的需求。

4.优化信息管理,提高企业决策和预算的合理性

在“互联网+”时代下,企业能够利用大数据技术来实现在不同平台上进行信息联合。企业管理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对不同的信息进行整合,然后再对其进行比较与分析,同时企业还能够从信息系统当中获取自身以外的数据信息,然后经过相关软件的筛选和整合最后形成一份能够包含企业内外各部分相关信息的分析报告。此时,管理会计会根据最终所生成的数据信息,对企业内部的实际数和预算数进行比较,然后编制成所需要的预算执行报告。管理者通过该执行报告,能够在做相关决策时更加合理,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如今,我国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企业管理也逐渐在向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方向转变。这种对于在信息管理上所进行的优化,是“互联网+”时代管理会计一个新的发展机遇。企业利用管理会计对信息进行管理,能够充分体现和发挥出其所具有的时效性,使企业在做相关决策上变得更加的准确与合理,从而提高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各项决策的成功率,促使企业能够在“互联网+”时代下获得更好的发展。

五、结论

总而言之,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际,企业应该转变自身的管理会计制度,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利之处,以大数据的思维方式来实现管理会计的进步。“互联网+”的背景下,企业需要在技术以及管理理念等方面进行创新,如此,才能够使企业的决策更加合理,在管理会计的配合下,企业才能够制定出正确的战略发展决策,增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

参考文献:

[1]于淇,王迪.大数据时代企业管理会计面临的挑战与解决对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10(12):167-168.

[2]王智博.是“寒冬”还是“暖春”――“互联网+”时代传统会计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商业经济,2016,07(05):83-84-134.

[3]郑奇茹.“互联网+”时代高校档案数据管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城建档案,2016,09(07):70-71.

[4]王蒙,李潇.“互联网+”时代独立院校会计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究[J].经营管理者,2016,12(24):451.

互联网时代的变化篇9

关键词:互联网+;服务营销;教学改革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优质服务成为吸引顾客、提升产品价值、增加顾客忠诚的竞争武器,企业日益重视服务营销。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不仅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服务营销的思维和营销手段等也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与此相适应的是企业服务营销的生产体系、供应体系、销售体系、支付体系等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同时,互联网与教育教学也不断融合,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等数字化教育席卷全球。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教育需要顺应时代趋势,《服务营销》也应该不断对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等进行优化与整合。服务营销是指企业在充分认识消费者需求的前提下,在营销过程中所采取服务设计、服务质量管理、服务传递、服务有形展示和内部管理等一系列活动去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的普及和各种软件、系统和数据库的开发使得服务营销内容和手段面临新的变化,具体变化见表1。

1“互联网+”背景下《服务营销》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互联网+”改写了《服务营销》的教学内容。

1.2“互联网+”为《服务营销》教学方式提供新的机遇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体,并且教学时间、教学场所相对固定。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的教学方式不断出现,传统教育焕发新的活力。就《服务营销》课程教学而言,“互联网+”提供了更多的资源、立体化的教学方式、改善了师生的互动:一是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足不出户共享世界范围内的名校、名师的课程教育资源。目前通过互联网搜索共有东北财大、复旦大学在内的21个院校和平台推出的《服务营销》精品课程、包括浙江大学、世界大学城和广东培训学员提供的8个《服务营销》课程视频和北京师范大学提供的《服务营销》的互联网课程;二是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互联网上有海量的《服务营销》相关视频、案例,这些网络素材多是专业团队精心制作的,不仅生动有趣,还寓教于乐,教学效果好;三是教学更加人性化,避免了整齐划一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与决定权,允许他们在各种环境下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四是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老师和学生都可以将《服务营销》相关的资料、学习心得通过QQ、微信进行分享,师生也可以通过网络技术等进行实时沟通。

1.3“互联网+”对服务营销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

“互联网+”背景下,企业需要更多的新型服务营销岗位,对服务营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企业更加强调在线的方式服务顾客,并借助网络强化与顾客的互动和提高顾客的忠诚度,因此服务营销人员就需要具有“互联网+”的思维,即体验思维、电商服务思维、关联思维和定量思维。其次,互联网新型理论突破传统的服务营销组合策略,需要利用现有资源,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与顾客建立关联、改善顾客感体验、提高市场反应速度、建立顾客关系来获取回报,因此需要具有互联网操作技能,如会用大型数据挖掘分析技术、会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介与客户沟通、会用CRm进行客户管理,深谙线上与线下的有机融合,还能巧妙运用数字营销进行宣传。最后,互联网时代日新月异,服务营销人才需要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2“互联网+”背景下《服务营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服务营销》教材内容跟不上互联网的发展与变化

互联网的发展、大数据的应用使得企业服务营销的理念、营销手段和方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而目前《服务营销》教材中却没有与时俱进,教材的内容没有得到及时更新。如《服务营销》教材仍以十年前的老版本居多,其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新出版的《服务营销》对新的服务营销模式和服务营销手段变化也少有涉及,微博营销、微信营销、数字媒体、网络支付、水军等几乎在《服务营销》教材中找不到。如果教师不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授课内容过分依赖教材,学生只能学到传统的服务营销知识,而对新时代下的服务营销新思维、新方法、新手段、新工具闻所未闻,到社会上工作时就会捉襟见肘。

2.2《服务营销》教学中对互联网等技术利用不足,对教学效果帮助不大

目前《服务营销》教学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主要为多媒体教学、部分老师会利用网络答疑来实现师生互动。总体而言,《服务营销》教学中对互联网技术运用不足,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首先,没有充分利用网络上海量、立体和有趣的精品课程、视频、案例等教学资源来丰富《服务营销》的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学生兴趣。其次,是不运用新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还是采取填鸭式的灌输式教学,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知识也难以内化。最后,《服务营销》教学方式仍采用教师为中心,较少运用互联网教学的场景化、碎片化特点让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没有学习能力的学生也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2.3《服务营销》课程培养目标适应不了社会需求互联网的时代,企业呼唤对具有互联网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创业能力的服务营销人才,而目前高校《服务营销》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致使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缺少基本职业规范素养,不能胜任工作岗位要求、也满足不了互联网时代下对服务营销人才的要求。究其原因不外乎:缺少与互联网融合的教材,没有形成与时俱进的立体化教学资源;教师对互联网+服务营销理解上不准确和不完整,对学生在服务营销思维、营销模式与手段认识上引导不够;实践教学过程中缺乏系统方案,学生的互联网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待加强;教学中互联网技术应用不足、枯燥的课堂教学对综合质量和效率的帮助不大,培养目标无法有效实现。

3“互联网+”背景下《服务营销》的教学改革策略

3.1调整课程培养目标,满足互联网时代对服务营销人才需求

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与重点是满足社会人才需求,因此应该对“互联网+”背景下的企业对服务营销人才要求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根据时代的变化和企业对服务营销岗位的要求来设定《服务营销》课程的培养目标。在课程教学中有计划地传授服务营销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新的服务营销理论知识引入到学生课堂,如客户生态价值链、数据分析、服务流程设计、网络调查、网络策划、微博微信营销等知识,不断将书本知识转化为现实社会的知识。在实践上,加强互联网化的服务技能培训,如运用微博、微信、QQ等与客户沟通、网上进行宣传推广、学会网上开店等。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互联网思维、电商思维。

3.2适应互联网时代,加强《服务营销》的课程内容建设

教师树立正确的教材观,运用多种方法解决教材陈旧的问题,加强课程内容建设。在教材方式以传统纸质教材为基础,利用更多的现代化信息互联网资源,构建多层次、多媒介、多形态、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如纸质教材、网络课程、网上的ppt、试题库、案例库、网络视频、网络教学游戏;在课程内容更新上,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国内外有关服务营销的理论前沿,准确理解后并将服务营销的变化加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如服务营销思维的新变化、运营手段新变化、营销手段新变化等。对天猫、京东、聚美优品和共享单车等电商企业、互联网企业为案例。

3.3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机遇,进行《服务营销》混合式教学

3.3.1传统课堂、微课和慕课相结合,丰富《服务营销》的教学资源开放性是互联网数字化教育的最大优势,《服务营销》教学除了传统的线下教学方式,也可以利用慕课和翻转课堂等线上来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端,有效提高学生兴趣,满足学生个性化、自主化学习的需求。如学生在兴趣、就业和能力等方面是有差异的,《服务营销》可以允许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行选择国内外的《服务营销》、《电信服务营销》、《酒店服务营销》、《银行服务营销》等互联网课程、微课程的学习,只要学生能够完成相关课程考核都可以获得课程分,或者在学习《服务营销》外还选择相关网络课程学习,可获得一定的课程加分。此外,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去搜集国内外服务营销的相关案例、有趣视频、试题库、小游戏等,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利用手机搜集相关知识点,消化理解不了解的知识。3.3.2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系统化的实践教学利用开放的互联网技术资源构建实战性的实训教学平台:利用互联网进行网络调研、网上策划、网上设计、网上促销,提高学生利用互联网的能力,加深对互联网背景下企业营销新变化的理解;扮作顾客深入到企业服务营销中,比较实体与网络服务营销的差别与联系;作为服务人员参与到互联网服务营销中去,我校与京东合作,学生深入到京东的后台服务,具体深入的服务营销实践对学生能力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可以鼓励学生参加一些微商、电商等方面的创业,培养其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能力。3.3.3利用互联网化的教学平台,加强师生互动交流更要突破书本、教室、时间的局限,增加互联网化的教学平台,让师生交流更加畅通。如将所授课程《服务营销》教学内容做成ppt,学生需要阅读的相关资料、案例录像放在互联网平台上,学生自主选择互联网终端学习;利用互联网的交互功能教师与同学开展各种交流活动,如教学课堂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相关知识、师生利用微博、微信和QQ群进行网络讨论、学生在线求助;鼓励学生自我学习的同时,鼓励学生间的分享,学生可以将自己接触到的知识信息、所参与的实践、自身的心得体会通过微信和QQ群链接进行共享等。

3.4考核方式更加多元化

为了适应主动化、个性化和互动化的教学,呼唤更加多元化和有效的考核方式。一方面既要考核结果也要考核过程,考核学生参与微课、微作业、微答疑、课堂研讨与分享中的频率和质量;另一方面考核可以灵活点,通过在线课程考试就可以免修该课程、到电商企业参加实习或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可获得加分奖励;网上开设淘宝店或做微商的同学,如果营销业绩达到要求可以获得创业学分;考核还可以更加有趣,如参照游戏的通关模式将每个章节的分为若干个模块,然后为每个模块设立绩效值(达到销售额、市场占有率等),学生只有通关成功上一模块才可以顺利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如果没有达到需要重新学习、如果重新学习还没有通过考核,只能选择下一学期重新学习。

参考文献

[1]2017-01-22新京报2016年中国网民数量达7.31亿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eB/oL]

[2]廖波,黄政武.基于信息化环境下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探索[J].大学教育,2014,(1):118-120.

[3]吴泉利.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策略探讨[J].教法展台,2014,(26):67-70.

[4]杨兴华,李刚.“互联网+”背景下《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2):228-229.

[5]孙智.基于互联网发展现状的《市场营销》课程改革探析[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21-22.

互联网时代的变化篇10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做为继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后崛起的第四传播媒体,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迈向信息化时代,也和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联系日益紧密。大学生作为新时代最活跃的群体之一,互联网的繁荣发展也给这一群体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互联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6年8月3日在京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有7.1亿网民,手机网民规模6.56亿;从网民职业结构来看,学生群体占比仍然最高,占网民总数的25.1%;从网民整体网络应用来看,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4.48亿,较2015年增长8.3%;手机网络用户规模达到4.01亿,增长率为18%,手机网络购物的使用比例由54.8%提升至61%。同时,从笔者对本校的观察来看,每天都有很多学生进行互联网购物。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促进大学生成长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同时也附带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可能会影响到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怎样看待、因应、引导、驾驭互联网时代的紧迫问题,因此开展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很有必要。

一、互联网环境的基本特征

(一)内容的普遍性和多样性。互联网兼容并包,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都包含其中,具有普遍性和丰富性的特点。互联网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开放系统,是一个全球资源互利共享的开放平台,因此来自不同国家的各种信息让互联网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异彩纷呈。大学生在校园内通过互联网即可了解到全世界的各种信息,感受各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

(二)环境的开放性和虚拟化。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覆盖,让网络信息实现了跨文化和地域的传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阻隔。这就意味着网络用户能在全世界的任何一个有网络覆盖的地方获取到互联网上的任何信息。换言之,互联网状态下,高校BBS网点里的任何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在最短的时间内传播到全国所有的高校网络中。互联网是基于虚拟技术条件发展而来,用户都是虚拟化的,是可以匿名存在的,间接交流是互联网上人与人之间最主要的交流方式。这就导致用户可以在互联网上匿名消息而不用过于担心暴露自己,无形中降低了社会道德给人们带来的行为规范,大大助长了网络中虚假信息的与传播。

(三)传播的快捷性和即时化。基于信息技术的互联网可谓是真正的“信息高速公路”,信息的传播快捷高效,即便是相隔万里的人也可以实现即时通讯。同时互联网上的信息也是每时每刻都在变化,都在更新的。这种高效便捷以及即时性的特点,使得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各种政治、经济和生活事件都会在瞬间传播到互联网所及的每个地方。

(四)交流的互动性和平等化。每个人在互联网上的角色都是相对的,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分享者,又是信息的者和传递者。同时互联网还倡导平等和尊重的价值观。通过这种平等的、交互式的传播,互联网实现了信息的双向交流,人际互动也变得更加频繁,社会素质相应得到了提升。这也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教育工作的被动式交流模式,不再以教育者为中心,而是在平等的状态下进行双向的沟通和交流。

(五)表述的多样性和形象化。互联网语言是图文并茂、声情融汇的,可以通过多样化的表述方式让人们感受更加真实可靠的信息,同时也能增强感染力。互联网时代的思政工作结合多媒体技术,可以营造出一种更加活跃、轻松的教育氛围,变严肃为生动,提升思政工作的成效。

二、互联网为大学思政工作带来的新机遇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深深的影响着当下的大学思政工作,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如下:

(一)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和领域得到拓展。互联网所具有的高校便捷以及低成本优势是其他通信工具无法比拟的。随着各大高校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各高校的校园网几乎已经覆盖了整个校园。不管是工作形式还是工作成效,从现实来看互联网都已经成为了高校开展思政工作的新领域和新阵地。

(二)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得到更新。随着互联网信息的不断更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并随之不断实现更新。在互联网时代,传统思想势必会受到新思想新观念的冲击,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成为了当下的主流,并日渐扎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这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也是其目的之一。

(三)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搭建了一个新平台。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式方法,对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人文科学的研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思政工作借助互联网提供的这一新平台、新阵地,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工作开展,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会在内容、形式、方法等诸多方面发生很大的变化。

三、互联网为大学思政工作带来的新挑战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新型文化平台的产生。在互联网时代,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形式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文化阵地,推动了一些新型文化传播阵地的出现。传统的思政工作模式已经满足不了新时代的要求,因此思政工作势必要与时俱进,改变过去的工作方式方法,融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工作模式、工作方法,采用当代大学生普遍接受的形式,从而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成效。

(二)思想价值观念多样化。互联网的开放性注定了思想文化环境和媒介信息环境的开放性和多元化。高校作为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中心,来自不同文化的各种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势必会在此发生碰撞与融合。在多姿多彩而又不设防的互联网世界中,各种真真假假的信息都有了方便快捷的传播渠道,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在互联网世界中,真假虚实是难以直接识别的。虽然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注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和倡导,积极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但在这种复杂且多变的环境下,大学生作为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思想意识很容易受到外界观念干扰影响的特殊群体,仍然是很容易被互联网上所接触的一些负面的、消极的、腐朽的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个人的健康成长。因此,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角度来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的特征是务必要引起足够重视的一个方面。

(三)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正如前文所言,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有着虚拟群体化的新特点。互联网信息纷繁复杂,真假虚实掺杂其中,不可否认这极大地方便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但是各种负面思想、垃圾信息的无限制传播也严重的影响到了学生们的健康发展,这对于思政工作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有20%-30%的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心理障碍或者心理疾病。这无疑是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最好的佐证。

四、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对策

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一方面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另一方面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利的契机。我们必须立足实际,深入研究新形势、新问题,不断探索新途径、新方法。

(一)运用互联网系统,构建校园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加强网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阵地建设,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高校互联网阵地。首先,高校党委要提高对思政工作的重视程度,统一规划校园互联网建设工作,严格落实。宣传部门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正确健康的思想文化的宣传和引导,推进宣传教育与互联网教育的结合。其次,在全校范围内建设一批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校园网站,发挥其在师生群体中的积极作用,推动学校思想文化工作向前发展。

(二)加强道德宣传,提高大学生的互联网道德素质。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模式,也引发了道德交往模式和空间的变革。随着互联网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人们已经越来越离不开它,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令人担忧的问题,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新功能总是伴随着新的漏洞和弱点。基于目前互联网环境的特殊性,高校互联网教育应定位于大学生的人格锤炼和自身价值完善的目标,通过提高他们的自律修养水平,使他们有效地在互联网生活中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自我塑造,不断提高自身的互联网道德素质。

(三)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校园互联网文化。互联网文化的开放多元性注定了其无法形成固定的思维、答案,无法用单一的价值评判标准去衡量。因此,当代校园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时,务必要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纳入总体规划部署,并予以高度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思政工作的成效。首先,要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其次,要进行积极疏导,营造绿色网上空间。第三,要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从技术上堵塞漏洞。

(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互联网工作队伍,加强对校园互联网的管理。在互联网时代,必须建立一支既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懂信息互联网技术的新型教师队伍才能将思政工作更好地铺展开来。在这支教师队伍当中,要求我们的每一位教师都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熟悉思政工作的性质特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同时还掌握一定的互联网知识,能通过互联网开展工作,解决问题。其次,互联网工作队伍要抓好网络监管工作,分析过滤不良信息,及时发现不良行为,净化互联网环境,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打造一个“绿色互联网校园”。(作者单位: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周菊红.用互联网思维创新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J].商,2016,7(28):260.

[2]谢馨娆胡文蔚.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讨[J].嘉兴学院学报,2016(03):12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