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十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十篇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47:29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小学音乐;传统教学;创新能力

一、小学音乐创新能力培养重要性

首先音乐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强调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学生想要得到全面综合发展,应当通过自身主观努力,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学生思维,情感这些因素方才可以得到更加充分发展。因此日常教学当中为达到教学三维目标,首先要调动学生求知欲,发挥其自主性,学生方才可以最大限度用饱满热忱投入到音乐学习中来,老师才可以以此作为前提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乐于学习,学有所长。除此以外,音乐教学并非单纯音乐知识点解读和积累,它在于不断探索过程。以此作为基础,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前提下小学音乐教学,要彻底变革学生学习方式,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学习当中可以乐于探究,积极参与,勤于动脑与动手,帮学生树立独特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已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对学生传统学习理念进行极大颠覆,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升华至一个新高,进一步发展智力,提升能力,真正变成学习主人翁。传统小学的音乐教学把理论知识与音乐技能传授当成是课程实施重点,这种将教师作为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并不单纯禁锢学生思维自由,还严重打击学生学习热情,减少有关音乐感知和创新过程。而目前石桥铺小学五年级三班作为创新能力培养教学实验班级,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率,激发学生创作热情,提高审美情趣,石桥铺小学五年级三班采取创新能力培养教学也为素质教学发展必然选择。石桥铺小学五年级三班具体实践步骤如下:首先,营造互助,平等共进课堂教育环境。其次音乐课外活动内容相对比较丰富,不单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同一时间也为拓展自己音乐教学一类有效措施。再次,创新能力前提,音乐听觉灵敏度非常重要。通过以上举措,石桥铺小学五年级三班音乐创新能力培养如火如荼展开,较之过去教学方法,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也取得显著提升。

二、培养小学音乐创新能力的有效对策

(一)突破教学中的陈旧思想,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培养综合性人才是小学教学的主旨,在传统教学中课堂的主体是教师,而学生一只都只是执行者,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都有一定能够的阻碍[2]。因此,小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培养学生多创新能力,使其心态能够得到放松,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引导其有效的结合好实践与理论知识。在明确教学目标和方案时也需要充分考虑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传统教学大纲相区别的是,要将教学大纲的出发点定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整体变动教学方法和结构,将现阶段社会迫切需求创新型人才表现出来。

(二)构建充满兴趣的课堂,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出来

为了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起来,可以在课堂上对多媒体软件加以应用,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而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多媒体教学具有比较强的可变性,可以依据实际情况随时做出改变,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使学生能够更直接的接触知识。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资源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并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如此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被充分的激发出来了。

(三)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创新和学习

在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学习方面资源可以供学生使用,在借鉴的过程中学生如果想要合理的使用这些资源,则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主动学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因为存在比较丰富的知识量,学生一时之间很难掌握好,不过如果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即使离开校园学生也可以不断的学习,这也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真谛[3]。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是通过教材而呈现出跳跃性知识的,所以如果想要学生对音乐知识有良好的掌握,则需要教师将自身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灵活运用知识,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肩负起身为“引导者”的职责。除此之外,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联系一些其他学科,有利于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成为综合素质人才。

三、结语

综上所述,放眼我国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可以看出现在我国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较为缺乏,虽然已经越来越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过短时间内却很难达到目标,对此对相关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改变自身的教学方法,还需要革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好现代化科技技术,加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成新艳.实践情境教学,培养小学生音乐创新意识[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02:17.

[2]吴洪剑.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2013,12:25.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美术;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09-0165-01

面对目前教学改革的新目标,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学的重点。而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正是出于一个待开发的阶段,美术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过程来努力开发这一高价值的矿藏。本文通过总结一些实际教学经验,对如何运用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一些分析,以供美术教育老师参考。

在学生的创作中,中学生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但也并不意味让他们一直埋头于自己的作品,课堂上不防偶尔停止一下画画,让学生相互走动一下,这样一方面可以从别人的作品中激发出自己的灵感,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的感想。另外在创作中也可以对学生的作品提出两个"不一样"的要求,以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挥,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个方面:一是自己的作品要和别人的不一样。就是要学生不要模仿别人的作品,包括教材上的和老师讲的一些范例,要自己另辟蹊径;二是目前的作品要和以往的作品不一样。要敢于探索一条新路,不要重复已经走过的路,即使失败了也值得,因为在这个探索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已经得到充分发挥。

一、欣赏与创作相结合

在学生进行创作之前安排一些相关的欣赏活动,能够启发学生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但是老师所选的欣赏一定要具有针对性,能够使学生集中精力解决一个问题。例如让学生为自己的母亲设计一件裙子的创作课,在课前可以运用多媒体放映一些时装秀短片,结果有的学生设计出古典美的长裙,有的学生设计出浪漫时尚的短裙。这些作品反映了学生在欣赏这些时装秀之后,结合自己母亲的风格,发挥创新思维将所欣赏到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去。美术欣赏是一种精神食粮的飨宴,欣赏是一种逆向的再创作,创作是欣赏后的表现。

二、观察、写生与创作三者相合

教师在教授中学生写生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充分运用想象力,勇于创新,而不是教学生只会客观、忠实地描绘对象。例如在辅导学生画台灯的过程中,教师把台灯放在教桌上供大家描绘,有的学生只画好了灯座没有画上面的内容;有的学生注重画可爱的灯管而没有画其他的部分。我们不难理解这些学生的作品,因为他们只用心于画他们喜欢的部位,而忽略了对其他部位的观察,所以作品中才会出现这种"缺零件"现象,所以这种富于创造性的表现不应该受到批评,而是鼓励,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发现美、发挥发散性思维能力进行创新。正如阿因海姆所讲:视觉形象永远不是对于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边写生,边创作,在写生中创作,在创作中写生。

三、平面绘画与立面设计相结合

中学生仅有平面的感官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之以立面设计创作才是完整的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立体设计能力,可以从一些结构简单的造型开始,如苹果、魔方等。然后再慢慢通过一些复杂的造型来启发学生立面设计的能力。学生通过这些立体的造型,能够增加对空间、结构、造型的一些新的认识,这些又会新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才能。在这个培养过程中要使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使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思维理解去完成自己的作品设计,这样激发他们的探索的积极性。

四、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中学美术教育中就要打破以往的那些条条框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同时及时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创造性问题展开探讨,鼓励学生学生摆脱传统思维习惯的束缚,对一些学生的新奇的具有创造性的观点给于夸奖。因此,教师应在每一次美术创作活动中给学生留有一块个性发挥的空间。

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结合一些教材中的内容,教师有意强调一些图画中的不完整现象,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进而引发学生的探究的思考,依据心理学的研究知识,当一些不完整形象呈现于眼前时,会在视觉中引起一种强烈的追求完整、对称和和谐的倾向。学生如何通过不完整形状来创造出自己心目中的完整形状,就是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在这个探究的过程能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而这种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就是任何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所特有的状态。

六、仔细评阅学生的作品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40―0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6―106―03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过程和实践活动中才能体现出来,是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现实展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所体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更重要的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学生对自身素养的反思总结和提高。通过实践过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巩固和发展,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基本的实践能力是学生从业的基本素质,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突出应用,就必须侧重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让学生懂得“怎么做”,并且“能做”、“会做”;并且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仅仅停留在操作阶段,还要具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与手段以及在技术应用性层面上有一定的开发和创新能力。因此,本文把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看作学生职业发展中基本的职业能力、生存能力和求职能力,以发展的视角、过程的眼界来审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一、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关系

实践是创造性的来源,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都要体现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不断地产生创新想法,并不断通过实践活动检验创新想法最终形成创新成果。一方面,实践活动中林林总总不断变化的情景,有助于激发创新的欲望,是创新意识产生的来源;另一方面,实践活动是检验创新行为和创新成果的唯一途径。

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包含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从创新意识到创新成果,需要通过实践能力作为桥梁来转化;另一方面,创新意识有利于实践能力的切实提高。创新意识在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在于,创新意识有助于避免在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的模拟性和重复性实践活动,有助于运用新方法高效能地完成具体工作。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因此,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是相辅相成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既是知识经验积累的过程,也是发现探索新知的过程;既是知识运用的过程,也是知识结构改造的过程。而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应当以学生知识的应用为基础,不断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等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都是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在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发展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都要求为学生提供符合其素质发展的真实的生产实践场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最终都是为了让学生成为创新实践型人才,从而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创造性地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所以,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中,既要兼顾学生实践能力的创新性,也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可行性。

二、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

(一)把握规律性

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高职类大学生人才培养实效性的具体体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客体,要满足主体的需要。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支配行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的主体是具有现实需要的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和形成是在自身需要的激励和驱动下进行的,就业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构成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要得以进行,首先要有内在的需求,然后才能推动培养过程的进行。因此,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从了解学生的需求、社会的需求、企业的需求开始,从把握规律着手,从大学生就业和发展、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的实际状况出发,寻找与之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目标、内容、方法、途径,深入了解学生自身职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大学生兴趣、性格和价值观的个体差异等因素,客观地对待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多样性和过程性。

(二)增强协调性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取得实效,是社会、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需要注重各因素之间的协调性,以较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效益,为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确保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就必须优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教育教学资源,对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源进行调整、整合,以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的无缝连接,实现课堂与车间、校园与企业有机结合。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有效性的实现,需要人才培养过程中各个要素的协调配合,产生的是一种综合效应。因此,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要确保持续性和有效性,就需要研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生态环境,消除对立及不利因素的影响,有效地优化配置各方面的资源:一方面,需要保持学校内部环境的和谐统一,树立教育育人、实践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观念;另一方面,需要与社会和企业等外部环境相适应,实现学校、学生、企业等方面资源的优化组合。

(三)激发主体性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对于大学来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个接受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外在的作用和影响。内因决定外因,这种外在的形式是否具有有效性,关键取决于受教育者的态度和接受教育程度。大学生自愿地参与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把外在的教育内容和实践锻炼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和思想。因此,只有将让我培养转化为我想培养,教育者所教授的知识和推行的思想才能由内而外转变为受教育者的知识和能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工作和学习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地提升学生自身的核心职业技能,不断地建构学生的自身素养,不断地提高学生自身的建设水平。通过实际的实践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自身被动接受信息的教育缺陷。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是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彻底改变灌输式的教育教学方法,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教师、学校和企业的帮助下自主发展。

(四)坚持开放性

学生在实践获得的知识是感性的,需要经过加工提炼,才能升华为理性知识。自由辩论和科学的引导,激励学生勤思、多问、多练习,在教师指导点拨下探索、交流,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是实现这个转变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要突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过程的开放性,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思考、灵感、兴趣参与学习和实践。人才培养要呈现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模式。在此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所传授的知识进行大胆的自我理解、解读、质疑,尊重学生感受与个人见解。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利用学生所学的知识,对实际操作进行分析,充分讨论,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允许学生自由、充分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

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反思

(一)转变学习方式,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先决条件

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创新,创新和实践是人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实践和创新活动是学生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意识作为一种精神,实践能力作为一种素养,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影响学习的方方面面,作为一种最终的结果,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学习的目的所在。作为一种发展的动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推动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然而,创新的基础是知识和能力的优化组合,是知识通过实践内化为能力,能力通过实践推动创新。知识、能力和创新不是简单的对等关系,学习的目的既是积累知识,也是探索新知、形成能力和进行创新的手段。创新的核心问题是质疑,这不仅是知识和能力的问题,也是个人素养和责任感的问题,良好的心理品质、坚强的毅力、敢于反思敢于质疑既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心理基础,也是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进行创新的先决条件。构建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主的,具有个性化动态性的学习方式也就成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先决条件。首先,体现学习的多样性,这不仅是学习内容的多样性,也是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不是完美的,也不是唯一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相结合,个人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其次,体现学习的反思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问质疑是反思学习的主要表现,探究是反思学习的基本特征。而好问质疑探究都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前提。在学习中敢于把外在的知识和事件与自己切身经验结合起来进行认真思考,既用自己的经验来思考知识与事件,又用知识与事件来思考自己的经验,不断地交换位置和方向,达到理解和重新理解知识、事件和经验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学生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回顾、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总结,最终实现自我发展与提高。最后,体现学习的个性化,个性化学习不仅是个体差异性的要求,也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客观需要,学生个体在感知、思维等方面的差异,要求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符合自身兴趣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的学习方法。《学习:内在的财富》说:“个性的多样性,自主性,和首创精神,甚至是爱好挑战,这一切都是进行创造和革新的保证”,因此,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学生提供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才能体现以生为本,促进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二)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根本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其根本是创新教育观念的深化和实践。美国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的教育思想可以给我们以启迪,即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是学生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学生去吸收,而是使学生的本能得以生长。这种教育思想包含着以追求生活适应、强调教育切合需要为特征的人文主义思想以及以追求学业优异、强调学术教育质量为特征的科学主义思想。两者互相结合,齐头共进。在这种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其人才观是“承认个性差异,鼓励最大限度完善自我”;教师观是“教师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而且是引导学生就业的教练”;学校观是“立足于职业,着眼于发展,通过学校教育使学生获得前途和职业”;教育观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改造生活”;目标观是“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归根结底,学校与教师奉行的是一种教育的实践主义,主张让学生实践,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创造。这其中充分认识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在社会进步和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使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价值深入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内心深处,更深入到社会教育发展理念、社会发展理念的深处。不仅把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看作学生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更要把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看作民族腾飞和兴旺发达的基础,看作提高民族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看作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源泉和动力,看作民族进步的灵魂和核心,把树立创新与实践贯彻于素质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教育创新的角度,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看作学生个人素养的最高体现,看作学生反思自我、突破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体现,不仅认识到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是学生智力因素的体现,更是学生精神和人格的体现。作为教师,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己任的教育信念,充分认识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在教学中创新教育观念,拓展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以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是教师的基本责任。

(三)做好职业规划,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有力保证

职业规划作为学生成长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对责任素质和能力实践效果的反馈,也是对学生发展方向的引导,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做好职业规划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有力保证。在职业规划的基础上,不断地更正人才观、质量观、知识观和教育观,进一步地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探索自身的发展潜能,从职业发展角度,了解自身的需求,促进自我认识,建立和制定适合自己的成长评价标准。通过对自我的全面客观认知,激发自身的求知欲和创新实践欲望,端正自身的学习习惯,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注重创新实践品质的培养,注重对自身特殊才能和兴趣的重点培养。同时,做好职业规划,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这不仅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和企业人才需求的要求。强调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不仅是期望学生在知识和技能层面的提高,更希望学生在学习观和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和提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培养发现、分析、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晓婕.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模式的构建[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李桂丽.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张敬.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00(2):25-26.

[4]姜丽华.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篇4

1.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教学内容和方法更新缓慢。近年来,职业院校虽然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改革,但总体上来看,人才培养模式仍较单一,影响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校企合作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质性内容少。教学内容更新慢,满足不了企业职业岗位需求。课程设置脱离行业企业实际,知识性的多,技能性的少,限制了学生的需求和发展;教学方法和手段忽视学生个性的培养,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养成,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2.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不够全面。创新型人才培养归根结底是能力的培养。尽管近年来职业院校普遍认识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大多数仍然停留在理论灌输和简单的案例讨论、知识练习阶段。重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轻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重教给学生如何采取规定的方法解决问题,轻对于学生多向思维、求变求异、担当风险胆识和能力的培养。

3.实践能力不强,职业能力不高。一直以来,职业院校普遍存在重理论课程、轻实践教学的倾向。历经多年课程改革,此种状况仍未得到根本转变。从职业院校现行的课程设置来看,专业课程设置较全面,整体上理论教学课时多于实践性教学课时。近年来由于扩招,部分职业院校对实践教学环节思想上重视不够、经费投入不足,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实际上被忽视和削弱,学生实践能力不强,职业能力不高,发展后劲不足。

4.校本研究不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强。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一种有效补充和拓展,能将学生特长、学校特色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取向,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方法和内容选择,体现教育内容的多元化和可选择性,使学生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满足市场需求。但由于对校本课程开发存在认知偏差以及职业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薄弱、课程能力不足、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乏力等诸多原因,职业院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上还处于浅层次。

5.教师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薄弱。我国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和社会锻炼的经历较少,具有丰富企业实践经验的人转到职业院校担任教师的也不多。职业院校的许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轻视企业实践活动,缺乏实践经验、实践技能、实践指导能力。

二、创新型人才的内涵分析

1.远大的理想目标。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增强事业心、责任感和道德修养,是学生能否成为创新型人才的重中之重。

2.完善的知识结构。知识经济时代,学科交叉、知识融通,需要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的人才。职业院校培养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能够结合本专业的特点,既掌握理论,又注重实践;既谙经济,又懂政治;既熟悉专业,又熟知法律;既了解历史,又着眼现实;既知晓国情,又放眼世界。

3.多元的能力结构。职业院校培养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相应的学习思考能力、分析研究能力、表达写作能力、预测决策能力、行为组织能力、对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运用外语和现代信息技术能力以及市场适应能力、风险承受能力等。

4.良好的人格品质。社会的健康发展,需要专业技能人才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要注意哲学素养的培养,提高方法论水平,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多一点辩证法,少一点形而上学。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健全的人格、独特的个性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5.机敏的问题头脑。职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注重增强学生广泛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以及冒险精神,培养发现问题、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特别是要重视提高分析、判断、思辨能力,培养批判性和求异性品质,从而为今后的创新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6.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每一个人的思维结构是不同的,有的偏重于逻辑思维,有的偏重于形象思维,还有的偏重于直觉思维,但每种思维方式都能产生创造性成果。职业院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使学生某种思维得以有效展开或促进多种思维形式有效综合,从而增强创造性,提高创新素质。

三、职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

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培养创新意识,铸造创新精神,增强创新素质,提升创新能力尤为重要。现结合我校的实践来探讨职业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路径。

1.更新教育观念——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先导。为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认真梳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学生专业技能不强、综合素质不高、创新能力不足的实际,以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观为指导,确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实现从传统的知识质量观到涵盖态度、情感、价值观、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质量观的转变。即人才培养的着眼点不仅是学生的知识水平、就业素质和谋生能力,而是作为一个重品行、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社会人的全面素质的养成;不仅发展智力,更突出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与创新素质、人文素养并重的素质培养;不仅要培养学生成才,更要培养学生成人,增强社会责任感,以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高目的。在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上,实现从传统单一型向多元复合型转变,不仅要培养知识型创新人才,还要培养技能型、应用型、实用型创新人才;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首岗适应能力,还要满足学生多岗迁移的需要;不仅要适应行业与企业的现实发展需求,还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长远发展需要。在人才培养指导思想上,实现从以教师为主体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赋予学生更多的自我选择、自我提升的发展空间,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善于发现、创新创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实现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让学生批判性地、创造性地、发现式地学习。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教育教学改革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职业院校经过多年的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职业素养提高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应该说还相当薄弱。我校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一是把实践性教学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着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提升实践性教学比重,力避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理论在前、实践在后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两张皮”现象;注重实践教学与专业发展、学生能力的有机结合,及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以任务引领、行动导向、项目研发促进实践技能水平的提高,形成实践教学特色。二是积极推进实质性课程改革,切实增强学生主体地位。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入行业企业开展调研,依据时展要求、国家发展战略、地方经济发展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使专业与职业岗位协调、课程与岗位技能结合、教学过程与生产经营过程对接、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并举。

3.拓宽校企合作渠道——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平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积极深化校企合作,广泛拓展校企合作的渠道,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搭建平台,提供保证。一是企业进校园,通过设立冠名班、企业在学校投资建设实训基地、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学校兼职教师等,更多地把企业理念、企业文化引入学校,让学生先行了解。二是课堂进车间,通过把学校办进企业,使学生上学就是上班;把课堂搬进车间,使学生上课就是上岗,达到校企深度合作,实现无缝对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职业能力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增强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三是联合研发项目,由企业提供项目,学校师生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合作研发项目,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校企互惠双赢。

4.打造创新型师资队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如何创设创新教育的环境、实现创新教育的目标、保证创新教育的质量,教师是关键。职业院校创新型教师要具有高尚的师德,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具有创新性的教育观,具有多元、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实际动手能力,具有以整体观点科学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获取、加工、输出信息的能力,较强的组织、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自身创新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能力等。我校针对专业教师队伍缺乏企业实践训练能力和创新意识不足的问题,健全相关制度机制。一方面,积极设法从企业中吸纳人才,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人员充实教师队伍,改善教师队伍的能力结构,加大“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另一方面,积极鼓励教师深入企业生产实践一线,到企业顶岗锻炼,了解和掌握最新发展动态、科研成果和学术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推动教学改革;鼓励教师参加社会职业资格考证、技能大赛,开办经济实体,积累实践经验,掌握专业技能,增强创新经历和体验;指派教师参与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参与学生实习实训指导等以提高实践能力,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应用性、实用性。

5.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点。个性是创新的基础,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个性化教育是创新教育的条件,没有个性化教育,创新教育也就无从谈起。传统的教育模式对所有学生使用同一本教材、同一个教学计划、同一种教学方法,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其实,每个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和爱好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强调培养学生创新品质,首先要求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注重态度、情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我校注重人才素质的特质性,打破传统的重共性、轻个性的教育观念,倡导民主和谐的氛围,创造开放的环境,强调给予学生一个广阔的知识视野、一种终身学习的能力、一种探索问题的意识。通过开设选修课、分组讨论、分层教学、分方向培养、组建社团协会、创建校内创业园等来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张扬学生的个性。

6.建构科学的评价体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保障。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使学生长于知识的接受和模仿,循规蹈矩;弱于逆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呈现明显的趋同现象。我校致力于打破这种趋同现象,积极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一是从注重结果评价转化为注重过程评价,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历程、态度养成、情感交流与理解沟通而不是知识的增减,更加关注教学的互动碰撞而不是教学的知识授受结果,更加关注学生在情境中参与的程度而不是结果的正误。二是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采取包括课堂观察、测试与练习、实际操作、学生体验与反思、实习单位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标准,着重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多元化评价更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统一评价的基础上表示出一定的弹性和张力,从而为其个性化发展提供空间。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篇5

论文关键词:学校体育 创新 人才 

论文摘要:新的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其核心是培养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体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文章从学校体育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作用和在创新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入手,对学校体育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进行分析,以期为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服务。 

 

一、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要求 

新的世纪是经济、科技全球化的世纪,是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技突飞猛进的世纪,是多元化思想文化冲突与激荡的世纪。当代知识教育的主题就是培养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面对巨大的发展机遇,世界各国都争相把创新教育列入本国培养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撰文指出:“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因此,改革教育体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探索的热点。 

我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摆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成为本次课程改革取得的重要进展之一。”2002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试行)的通知》中强调:“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对一所本科院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内容之一。” 

可见,教育对于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如何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急需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二、学校体育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作用 

1.开阔视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判断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在发展学生各项身体素质的同时,采用不同的信号,利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教学,注重加强学生左、右脑的应激训练,使之协调、平衡地发展。调动学生的求异思维、逆向思维或多向思维,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体育课堂上,学生通过对技术动作的观察、分析获得反馈信息,对完整的技术动作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从中查找到自身技术动作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如球类运动项目,只有观察到对方的弱点,并根据对方的情况分析指定自己的战术,才有可能在比赛中击败对手,取得最后的胜利。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实践,提高对事物认知能力的过程,一旦这种能力变成习惯,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必然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学校体育要想发展就必须创新。体育教师在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同时,必须利用自身的创新教法和创新精神来感召学生,在这种强烈的创新意识的驱动下,学生才可能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潜能,激发出创新的激情。体育课是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增强体育教育教学创新意识、强化素质教育的最好的场所,包括思想意识、教学内容、组织形式、考核等方面的创新。如教学内容的创新中,要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就必须变革体育课教学内容枯燥和单调的弊端,更多地利用具有地域特色,受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和教学内容。 

3.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培育学生的创造性个性。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受教育者,而不是教育本身,创办教育的目的是为育人服务的。体育教育的特点就是在“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通过开设适合学生学习的富有特色的体育课程,扩展学生学习体育的空间和自由度,使学生从运动中找到乐趣,具有主动学习、参加锻炼的自觉性。学生在接受体育学习的同时,创造性、个性得到激发,为具备创新潜能的人才脱颖而出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三、学校体育在创新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对我国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未来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肩负了新的历史使命,需要认真和全面的总结。在面临新环境、新要求、新的发展机遇的大背景下,学校体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尤其值得我们重视。 

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忽视了与体育学习活动以及创造潜能发展相联系的个性特征,体育教学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设置面太窄,教学内容陈旧,教学管理与考试评价机制形式单调,缺乏灵活性、针对性。第二,忽视了与体育学习活动以及创造潜能发展相联系的情感,教学方法与手段不灵活。第三,忽视了营造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民主氛围和创新的人文环境,人文教育薄弱,只注重运动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创新意识淡薄,创新氛围不浓。第四,忽视了营造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制度与体制的创新,领导部门不重视及创新环境运行体制不完善。第五,忽视了营造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外部硬件设施建设,教学条件落后,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缺乏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如下:一是教师知识结构和学历结构不合理。教师观念和知识更新缓慢,缺乏教育学的知识背景,造成教学实践中教学创新和科研创新意识不强。另外,绝大多数教师是由体育院校培养的,很容易使教师在教育、训练、科研中沿袭传统的模式,不利于各类院校横向的信息交流和优势互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创新能力的发展。二是文化氛围欠缺。对“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认识肤浅,对体育课程改革的认识不够,理论研究与实践现状落差较大。三是硬件条件的制约。近年来,高等体育院校的教学和实验手段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从量和质上与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有很大距离。四是创新氛围不浓。相当一部分学校没有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创新能力放到应有的位置上,教师也没有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加以重视、严格要求。五是现行教育体制在学生创造能力培养方面仍有很大的局限性,教育观念认识不清,体育课程改革相对滞后,影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四、学校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 

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发散型思维。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一个人创新能力的核心,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发散思维上。在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发散型思维。教师必须掌握和运用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改变以往单一的授课方法,提倡探究式、自主式教学以及问题法、发现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以及想象力。通过教与学的积极双向活动,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的多向思维,学会对问题进行全方位和多角度进行分析。 

2.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好奇心、进取心、想象力、挑战性的创新精神,具有独特的便利条件。在教育和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创新是民族生存的基础,允许和鼓励学生别出心裁,大胆怀疑,发表各种意见和建议,克服墨守成规的思想;强化创新主体观教育,坚持培养学生勇与挑战、知难而进的精神和勇气,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坚强的意志和能承受挫折的良好心态。

3.提高教师创新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是要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创新,对广大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只有教师了解当今高新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才能从科学的角度鼓励学生探索,开拓未来;只有教师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将科研看成是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推进教学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推动力,才能教会学生如何主动学习。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不能仅停留在过去书本的理论界,要有新思想、新思路、新教法,这样才能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4.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存在,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保障。主体性教育主要强调、承认并尊重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独立、能动而富有创造性的社会个性。教师要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个学生,尊重其人格,尽量满足学生个性的需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设计和评价过程中来,改变以往保守、权威和专制的作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学习的奴隶,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把学习视为一种享受,促使每个学生全面、自由而充分地发展,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5.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考评体系。改革以往那种“讲解—示范—练习—纠错—再练习”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目标单一,组织形式呆板,以技术教学为目的,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鼓励学生质疑,引导他们标新立异、创造性学习、创造性思考和解决问题,构建一套思维活跃、具有创新功能的体育教学模式。改进现有的考试方法和评价制度,教育评价体系中存在着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评价形式单一,只重视学生运动技术的评价,而忽视学生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评价。二是只重视结果的评价,而忽视过程的评价,致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体育教学评价必须重视整个体育教学过程,注意客观反映体育教学对学生身心的影响,制定出能够准确体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科学评价体系。在评价教学内容上,应把创新能力作为学生能力的重要评价因素;在评价教学方式上,要坚持灵活性和多样化,可提倡学生间互评、学生自评和结合教师的评价。 

6.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条件。首先,体育课教学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建立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同时,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充分进行自我表现,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只有建立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提高,主动性才能增强,创造性才能发挥。其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体育教学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作用,建立和完善体育教师的培训制度,确保教师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有效提升,健全体育创新机制,保证体育创新机制能长期、有效地运行。 

 

[参考文献] 

[1]孙长缨.着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中国教育学刊,1999(6). 

[2]黄汉生.面向21世纪体育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课程设计[j].体育学刊,1997(3).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涵义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themeaningofResearchonCollegetourismprofessional

Students'innovativeabilitytraining

ZHenGYu

(Luoyanginstituteoftechnology,Luoyang,He'nan471023)

abstractthispaperexplainsthemeaningandbackgroundofcollegetourismUndergraduatesinnovationcapability,andthenfocusesonstrengtheningtheinnovationcapacityofprofessionalcollegetourCollegeStudentsstudythesignificanceoftheproblem.thisarticlepromptedtourismmanagementprofessionaluniversityadministrators,teachersandstudentsshoulddeeplyunderstandthesignificanceoftheirresearch,andthenvigorouslystrengthentrainingcollegetourismundergraduatesinnovativeabilitytoadapttotheneedsofthecontemporarydevelopmentoftourismonthecreativetalents.

Keywordscollegetourismprofessional;collegestudents'innovationability;connotation;cultivate

1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涵义和研究背景

1.1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涵义

有关创新能力的定义,学术界尚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我们认为,创新能力是指人们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在社会实践中,有效地解决各种具体问题,或产生有价值的新设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能力。

1.2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背景

早在20世纪的194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率先对大学生开设“创造性开发课程”。以后不久,美国哈佛大学、加利福尼亚理工科大学等一批著名大学和许多军事院校、工商企业也都相继开设了“创造学”、“创造力开发训练”等课程,以培养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除了美国之外,日本、前苏联、欧洲各国乃至很多发展中国家很早都注重对包括高校在内的学生进行创造创新教育,注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我国1999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校专门人才”。大学的主要任务是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而进行知识的传递。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关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的研究”进展加快,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创型国家”的国策之后,这方面的研究进一步引起高校和社会各界的重视。高校旅游专业是为推动旅游经济发展,满足旅游业对于人才需求而进行旅游人才教育与培养的重要的阵地。为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积极进行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的研究和探索。

2加强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研究的意义

(1)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能促进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信心、勇气和毅力。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不注重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大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久而久之使包括旅游专业在内的不少高校的大学生比较缺乏创新意识。也使其缺乏创新的信心、勇气与毅力。而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就能通过启发、诱导、激励来提高学生对创新意义的认识,使其养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使其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与特长,激励起勇于探索和开拓的创新精神。

(2)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能促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实操能力。旅游专业是管理性、经营性、实操性和技能型较强的专业。但由于高校的教育还没有摆脱传统教育的偏重于记忆和积累前人留下的知识遗产而忽视和淡化学生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的影响,存在缺乏创造性的实操能力的现象。而加强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能通过运用创造理论,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在实践的探索中找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办法。

(3)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能促进培养学生多掌握创新性思维和技法。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也在发生变化,新型的旅游需求在不断出现,旅游业的发展很需要运用创造性思维去憧憬、去设想;而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就能促进培养学生多掌握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技法,进而使未来的旅游从业者――旅游专业大学生走出常规思维的模式,不盲从他人的观点,多提出新思路,勇于求新求异,并运用创造技法设计新实践,探索新观点,为参加未来的旅游实践做好创造性思维和技法的知识和能力的准备。

(4)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能促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团队合作是创造性实践的基本素质,它要求人们在创造性实践活动中能与他人合作和共处。旅游业的发展既需要业界成员的合作,也需要旅游管理者和消费者的合作。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之一就是要探索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为促进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就需组织学生多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同学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实践的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增加学生讨论、交流和操作的机会。使其从中得到全过程的创新训练。

(5)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能促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有调查表明,目前高校的学生毕业以后其自身的社会适应性较弱,而加强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的信心和勇气,而且有利于培养其创新性思维、坚持性的创新毅力、实操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实操动手能力的强弱,团队合作精神的有无是目前用人单位的首要考察标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则是他们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学生的创新意识、信心、勇气和毅力是其走向事业成功的非智力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非常有利于增强旅游专业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3结束语

总之,加强研究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对于促进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培养其创新的意识、信心、勇气和毅力;培养其创造性的动手能力;培养其多掌握创新性思维和技法;培养其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其社会的适应性;促进其旅游专业的教学改革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都应明确其重要意义,进而大力加强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以适应当代旅游业发展对创造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9.01.01.

[2]李晓敏,李晓璀.论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3.

[3]李烨,王庆生.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196-01

一、注重学生的发生思维能力培养,提高学生思维创造力

在创新行思维能力中,发散思维是其中的基本组成部分。发散性思维需要学生可以通过从多方面,多角度寻找不同规律,变化等来得出问题的答案,因此,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突破常规思维,思考新奇独特的解决方案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促进和提高作用。发散性思维角度主要由独创性,变通性和流畅性三部分组成。因此在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时,需要首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为将来知识积累与学习,创造性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老师需要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对同一个问题进行解答,从而渐渐培养出多方面,发散性性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语文老师应该主张学生近可能的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作力,从小开始养成为思考而作答而非为答题而作答的习惯,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突出常规思维束缚,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在进行小学生组词联系中可以有“一词多组”,作文练习中可以有“一题多作”等方式来强化对小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另外,小学语文老师可以还有通过想象和联想的游戏方式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例如,由动物马可以联想到那些成语或者典故,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趣味学习中逐渐养成思维创作的习惯,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能够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二、注重不同学生的个性培养,发掘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不同的个性和人格因素,而从小注重对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培养,发掘学生的兴趣所在,是快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力的有效方法。个性因素作为区别不同学生特质的重要因素,是发掘学生兴趣的关键,同时也是推动学生创造性能力培养的重要前提。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需要注意对学生的兴趣和个性的培养的相结合,让学生充分挖掘自身的兴趣所在,在这个基础上在引导学生学习和培养创造力,通过创作性的学习,让学生在自己的兴趣点上有所突破或者有所成长。例如有的学生特别喜欢绘画,有的学生特别喜欢运动,那么小学语文老师可以通过了解不同学生的兴趣点后,在课程讲解的过程中增加一些绘画和运动相关的知识,调动这些同学的积极性,并且鼓励学生向他们的兴趣点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力和思维能力,也就是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兴趣是激发创造力思维的火花,小学语文老师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需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主,让学生自主成为语文课堂的主题。老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教育的目的和重心放在创造性脑力思考上面而不是简单的知识授课上面,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思考起来,自己的接受和联想老师授课的知识,在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活动的情况下,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另外,小学语文老师还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对于不同学生给出的千奇百怪的答案和理解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和鼓励,注重学生多元化的发展,而不是让学生束缚在一种个性模式下如埋头苦读型。通过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可以让学生更加轻松自在的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并且自发的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思考。

三、善教善放,引导学生创新

在大部分情况下,当学生对某个问题感兴趣并且产生疑问时,一般都很想知道答案,而这个时候老师可以直接将相关知识或者答案告诉学生,这无疑是一种最简单,最快捷的方式。然而这种方式会让学生更多的依赖老师,而不是依靠自己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首先需要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思考和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善于教导学生,同时也必须学会如何放手让孩子们自主学习,放飞他们自己的想象。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只在必要时做适当的引导,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掌握足够的知识,以促进学生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再次发现。我们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合作学习,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而且能够渐渐养成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习惯。事实证明,从教导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种重要方式。

四、总结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得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等密不可分。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是要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挖掘学生的兴趣,引导教学等方式逐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从而强化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灵魂,创新又与青少年的教育息息息相关。语文教学作为小学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过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敢于猜测、敢于求异、敢于创新。教师用激励性的评价帮助学生相信自我,充满自信。让学生如沐春风,敢想敢问,敢讲敢做。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逐步得到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充分展现,学生的创造、创新火花才能迸发、闪烁。

参考文献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电子通信;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

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对电子通信类人才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电子通信类本科生的专业课程涉及的知识大多是抽象的,理论知识比较枯燥难懂,公式的推导较为繁杂,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研究兴趣,从而更好地培养电子通信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启发学生们的思维能力以及思维方式,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知识更为丰富多彩,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新能力的内涵

创新能力即产生新思想、新认识以及对新事物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包括很多方面,观察能力、认识能力、记忆能力以及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等等,创新能力是个体的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与创新能力有关的多种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而全面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是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而应该注重的能力,也是科技发展与进步对大学生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创新能力还存在相应的不足,主要表现在:缺乏创新的观念,缺乏创新的毅力以及兴趣,或是缺乏创新的思维能力,因此,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

二、电子通信类教学方法概述

电子通信类专业的教学方法有很多,但是根据其专业特点以及指导思想,目前通用的主要有两种教学方法:第一种是注入法,主要是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地位,第二种是目标法,主要是教师将学习的任务或是目标交给学生,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起指导作用,学生独立收集信息并且完成工作,这种方法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探索性以及自主性的学习,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探索与学习。

无疑,第二种方法对于电子通信类教学来说是比较有效地,其教学的关键是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地对知识进行探索,这是运用了只有将问题摆在眼前需要人们充分的思考时,思维才会活跃起来。目标法教学是利用人们的认识规律,将问题摆在学生的面前,积极的鼓励学生进行知识的思考与探索,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设置恰当的目标,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注意到教材的难点以及重点,可以更好地强化印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求知的欲望,更好地培养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从而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当前电子通信类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电子通信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高校在教学中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机制方面存在不足

教育体制的影响以及教学观念的制约,使得高校在关于电子通信类教学的课程设置、人才的培养以及评价体制方面都存在不足,不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中心,没有形成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机制,使得教学方法的不当,教师注重教学内容以及知识的传授,往往忽略了学生的思维意识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但是却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意识不足

高校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思想意识不同,那么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原则也会不同,我国的教育受传统的教育影响比较严重,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往往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但是,电子通信类专业的内容,概念较为抽象,理论知识比较枯燥难懂,公式的推导较为繁杂,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容易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最终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理论与实践脱节

当前的课堂教学,教师更注重的是教学知识的传授,因此,与实践应用相脱节,这样往往导致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对理论性很强、内容较为繁杂的电子通信类专业知识的理解有限,缺乏专业的电子通信技术的掌握,在实践中的应用也不足,使得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相应的实践的支持,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如何培养电子通信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

电子通信类本科生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三个体系:

一年级,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力,积极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打好基础,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年级,教师起到辅助作用,以实践性为指导,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积极地进行知识的探索,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年级,在综合性指导下,进行实践活动以及专业知识的培养,最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具体的措施有:

1.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课堂以及教材为中心,在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以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教师习惯于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以教师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在学习中的作用,使得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大学生,尤其是电子通信类这种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因此,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可以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可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教师通过对知识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还可以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讨论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于其他同学的讨论过程中可以开发思维,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造性思维。

2.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大学生养成科学的态度以及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学风,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更好的帮助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还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电子通信类本科生的教学,要结合电子通信专业理论性强、内容繁杂的特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高素质人才以及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当前电子通信类教学的内容(下转第封三)(上接第135页)主要包括课程的设置、实验环节、生产方面的学习、工程训练以及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毕业设计等等的很多方面的内容,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电子通信类本科生的教学应该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的改革,从而构建多层次、开放式的教学内容,从而为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思维的构建提供基础与前提。

3.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知识竞赛活动

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知识竞赛活动,可以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知识竞赛活动的开展,可以营造好的氛围,形成创新能力培养的风尚。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性的知识竞赛活动或是科技作品的活动,进行软件设计、电子建模等的专业科技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们的特长,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经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与科研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们的动手能力,积极的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4.开展科研训练计划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可以在电子通信类本科生的专业中积极地开展科研的训练工作,鼓励学生进行项目的申报以及研究,积极地进行探索,从而使学生可以尽快的进入到科学实验活动中。电子通信类本科生的科研训练计划要具有良好的系统性以及专业性的模式,主要有四个层次,基础知识的训练、工程方面的练习、科研项目的参与以及毕业设计。可以在校内外实验以及教学基地的依托下,鼓励学生们积极地进行科研项目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基础知识的训练主要是指科研理论的建立,工程方面的联系是引导学生们积极地进行实践,接触社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项目参与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加科研方面的项目,最后至毕业设计的独立完成阶段。

5.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辅助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电子通信类课程的理论知识大多是抽象的,内容比较枯燥难懂,公式的推导较为繁杂,因此,教与学的难度都比较大,如果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来说效果不是很明显,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来进行教学,不仅有利于知识的掌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生动的对晦涩难懂的内容进行表达,这样可以给营造好的教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创造活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结语

大学教学的改革是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重点,是高等教育迈向更高水平的基点。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对电子通信类人才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电子通信类本科生的专业课程涉及的知识大多是抽象的,理论知识比较枯燥难懂,公式的推导较为繁杂,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培养通信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重点来进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电子通信类的特点,进行切实的教学改革,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重要的方面,通过多种有效地方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出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陈颖,张福洪.电子通信类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1(04).

[2]郭开龙,韩立萍,张扬.谈新时期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美容医学,2011(02).

[3]张红燕,樊东红,黄玛莉,蓝丹.浅谈电子通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贺州学院学报,2009(03).

[4]张建荣.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金色年华(教学参考),2011(06).

[5]陶成文,宋玉成.论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术交流,2001(06).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数字媒体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指为了发展的需要,通过现有的知识和理论对原有事物的研究,不断突破常规,经过改进、重组、整合和提升,逐渐发现新事物或新理论的过程。高等院校是培养高等性和技能性专门人才的摇篮,21世纪的中国需要更多具备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当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工作者潜心研究的重要课题。

1高校数字媒体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数字媒体产业属于新兴产业,文化产业,创新产业。与其他专业相比,数字媒体类专业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1.1知识更新快

数字媒体专业既要求人才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求人才能将知识能力转化为产业相关的创新能力,要将这种创新能力素质具体对于数字新技术的使用能力和新媒体环境下艺术作品的创作表达上。

1.2知识综合性与实践性

数字媒体专业由文学、艺术、传播学理论、信息学、心理学、哲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性知识体系融合。因此,专业人才既需要掌握扎实而牢固的理论知识,又需要具有新信息环境下的实践创新能力和文化创意能力。

由此可见,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开发与艺术创作能力、各种新媒体理论研究开发能力、视觉文化视野下的媒体文化创意能力以及数字媒体行业前瞻能力等综合性实践创新能力是当今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应具备的核心素养。

重视学生的潜质,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全面培养与开发,实现技能型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结合,是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举措。

同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越来越需要主动适应时展的需求,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创新型专门人才。这就要求各高校必须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课程体系设计、专业技能训练、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实施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的改革,务实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目前高校数字媒体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表征

2.1观念滞后,对创新型人才、创新教育的认识模糊

进入21世纪以来,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逐渐受到各高校领导们的普遍关注。尤其是对于像数字媒体专业这样的新专业而言更是如此。然而,什么是创新人才?数字媒体专业究竟如何培养适应新形势下的创意创业创新人才,很多高校目前依然停留在口号阶段,真正落实在行动上的却很少。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认识不清,对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突破常规研究很不够。不少学校依然沉醉于传统教育方式。围绕教材,以考试为手段,以高分为目标,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灌输。所谓的培养学生创新型思维的结果便是学生只会在教材中寻找答案,创新就只能是空谈。

2.2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学科融合

创新必须建构在对已有知识的充分理解和把握上,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的建立,必须充分整合资源,建立科学完善的教育平台。尤其是作为新兴专业的数字媒体,学科交叉融合是其特有的本质特征。推进专业和课程体系设置,改革现有教学方法,整合高校现有资源,强化校校联合、校企合作,主动推行探究型教学,情景式教学,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研究能力,将传统的填鸭式、验证式的课堂知识讲授方法与讨论分析、实验实践教学、课后验证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参与数字媒体专业科研这些体验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型思维和创新型能力的有效方式。然而目前高校在这方面仍比较缺乏。

2.3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教育体系尚不健全

如何从构建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育体系?如何建立传授知识与研究探索为一体、师生双向互动、学校与社会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虽然多有相关撰文提及,然则这些仍是摆在各高校管理层面前的难题。同时,教职员工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缺乏足够的认识。各专业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人文课程的开设等还未融合创新人才的培养的观念。其三,对于学生评价体系还难以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以掌握课堂知识考核为主,对学生组织能力、创造能力、思辨能力关注较少。第四,教学管理制度过于死板,缺少激励机制引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给更多的学生以信任、激励。第五,学校在实训设备、图书馆建设方面更不上时展需求。数字媒体新技术的层出不穷,设备和软件的更新让部分领导“望而生畏”。

3培养数字媒体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应遵循的相关原则和理论基础

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包括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个性特质三个方面。其中,知识是基础,智力是核心,个性是保障。在对数字媒体专业学生实施创新能力的培养时我们应该按照相关的教学教学规律,总结起来有以下原则和相关理论基础;

3.1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能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教学模式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得学生知识获得的过程成为创新能力培养和人格养成的过程。努力促使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跳一跳,摘桃子”。因材施教,为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强化人本管理,融管理于服务之中,赋予学生教育教学管理的参与权。

3.2实践性原则

实践也是创新之基,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加强实验室和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校企合作,加大产学研结合,改革实验实习内容和评价方法,不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依托实习基地、实训工厂等资源优势,为大学生提供宽广的创新活动舞台。努力丰富第二课堂的创新实践活动。通过举办学术讲座、协会大比拼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科技、艺术、体育等社团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张扬学生独特个性。

3.3教研结合原刚

科学研究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最重要的途径,各高校数字媒体专业要优化教学内容,努力在基础性、实践性、研究性、交叉性、人文性等方面下功夫,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增设人文课程、前沿交叉课程和企业性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科国际前沿,了解行业最新科技发展动态,逐步培养科学意识和创新思维。

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教师针对问题教授,实现双向交流,并为学生提供一个独立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其体验探索的过程,掌握科研的方法,并有所创新和发明。

3.4激励性原则

调动学生积极的创新动杌、激发其创新兴趣能保证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培养和发挥。同时激励措施要选择得当,因为它在创新个性品质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5开放性原则

积极借鉴世界先进办学理念和教学经验,紧跟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潮流和科技发展动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内容不断更新的数字媒体专业课程体系。让企业介入高校教学计划的制定和专业、课程的设置之中,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设备和技术指导力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走出去,请进来”,邀请多学科专家、学者开设学科前沿讲座和学术报告,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6环境育人原则

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开展教学资源网络共享体系建设和服务,加强教学手段硬件条件的建设,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物质保障。

4高校数字媒体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4.1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以人为本,注重个人品质的养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特点,培养其在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大胆想象,不墨守成规,敢于打破原有框框,用创造性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盲目效仿别人想法,坚持独立思考,探索新的规律,新的方法,善于使用适合自己的观点的、新颖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作业的能力。

4.2鼓励学生知识融会贯通,交叉学习,展开联想与想象,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

在课程教学和第二课堂的学习中,引领学生从文学、艺术、传播学理论、信息学、心理学、哲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中汲取营养,多读些中外文学名著、哲学、电影理论、美学等方面的书,把丰富的想像力始终贯穿于学习过程中,时刻保持一种开放性思维,鼓励和尊重学生在艺术方面的潜质,以富有个性的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4.3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发展的学习环境

以默许的眼光,赞扬的心态,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丰富教学教法,鼓励学生对问题有自己不同的见解,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多关注学生的闪光点。教师在互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新教法、创新手段,引导学生思维,使学生有创新的自信力。

4.4教学模式的创新

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强化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专业与产业相结合,以“应用”为目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以“技术”为中心,强化与社会的联结,密切和企业联系,引入企业工作场景。保持课程内容与产业发展动态更新。大力推进项目化教学,使得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与生产过程对接,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零距离。

以数字媒体现代化大型企业为试点,探索工学结合的新教学模式,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实验实训室,构建学校进企业,企业进学校,课堂进车间的“三进式”的教学培养新模式。把数字媒体创新型人才培养纳入校级创新实验区和创新创业教育建设计划。

创新思路,改革常规教学模式,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践行以下实验实践教学模式:

4.4.1工作室制教学模式

以传媒工作室、影视制作与合成工作室为空间依托,以数字媒体专业教师为主导,以产业园媒体项目为依托,将产、学、研融为一体。学生通过进入工作室,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互相渗透,既有作品的制作,也有作品的点评,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进行教学,逐步形成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

4.4.2项目化教学与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以“行为导向”作为数字媒体专业教学的主要方式。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通过对项目的具体实施,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不但可以获得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协作、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能力也得到实际锻炼和提升。加强教学项目设计,如校园网建设、微视频编辑、常用广告牌设计与制作等,在任务驱动下,学生求同存异的思想得到良好的熏陶,创新能力在项目中得到良好的展现。

4.4.3引入专业技能大赛教学模式

通过学生参加大赛为手段和途径,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引导全体学生提高专业创新技能,历练专业本领,提高的学生的动手能力,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4.5教学方法的创新

运用e-learning,拓展学习渠道,积极利用网络媒体等丰富的教学资源,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和媒体项目的开发和利用,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可以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通过电子课件、网络等途径传递给学生,在线交流与互动,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原来的“被动接受、模仿再现、封闭读书”转为“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的是教学组织者、学生指导者、合作者、学习促进者的角色。使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实施操作,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与办法,有助于加强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4.6教学团队理念的创新

引入协作学习与合作学习理论,通过同伴间的依赖、互动,达成小组的学习目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交流沟通能力,以实现“1+1>2”的学习效果。

通过一系列的项目活动的实施,以学习型组织的共同愿景为目标,可以使学生在项目开发、整体设计与思维、质量与品牌意识、组织能力及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敬业精神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4.7教学师资队伍能力的创新

根据数字媒体项目的实施阶段,探究和建立长效的师资轮训及教师兼/挂职锻炼机制,注重“理实一体”型教师的培养,由校本教师、外校专业或相关专业教师、企业资深人士等共同组成教学小组,通过去合作企业兼职或挂职锻炼提高和培养行业实践技能,提高师资队伍的先进理论水平、实际操作技能及项目管理能力,增强教师的行业实践经验和行业创新能力,形成技术过硬、素质优良、实践性强、结构合理、校企合作特色突出的课程教学团队。创新思路,拓宽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思路,提升课程开发设计能力,强化实践教学能力。同时,相关流程的创作与开发可以通过企业实践将内容与产业发展实际相结合。鼓励教师减少教学科研项目的纯理论性研究,与传媒企业开展横向科研课题,共同参与企业开发项目,促进科研成果更快转化成生产力。

4.8重视实践环节,树立正确创新观

营造和谐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知识结构个性化的实验实训氛围,让他们根据市场需要和自身个性特点提出问题发展方向和解决途径。在对数字媒体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因材施教,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禀赋和潜力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5结语

数字媒体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挖掘他们的创新潜力,消除他们对创新的神秘感,培养他们具有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帮助他们养成创新的习惯,这也是媒体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责任。

参考文献:

[1]宋双华,郭荣朝.城乡规划类专业学生实验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11年5月(150-152).

[2]张艺.创新能力培养与校企结合[J].职业,2012年4月(18-19).

[3]赵灿.从交叉学科角度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4(68-70)

[4]孙晖.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2.8(77-78).

[5]王章豹,石芳娟.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意义与原则[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96-101).

[6]李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与解决途径研究[J].科技教育,2011.20(219)

[7]罗玲玲.创意思维训练[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年.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篇10

 

在研究生培养期间,我们必须要强调培养创新型人才[1],与世界上的大部分发达国家进行比较,我们国家在研究生教育水平以及研究生创新能力上存在着相对较大的差异。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我们不仅是要重视学习专业知识,而且要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学科的特点总结出针对性方法,以此来加强培养创新能力,从而提高研究生的整体能力。虽然材料化学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个分支,但涉及广泛的学科,我们如果想要做好材料化学专业的相关研究课题,通常情况下会涉及到诸多学科,包括有机化学、结构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以及化学工程等。此外,在创新型材料化学人才培养期间,不仅要清楚了解与其相关的部分知识,还需要人民生活的需求、对社会科学和技术的进步有很好的观察力,这样就增加了培养材料化学专业硕士生创新型人才的难度系数。新时期我国研究生的培养是转变传统理念,进一步明确培养的具体目标,及时调整相应的配套政策,从根本上加快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的接轨步伐[2],培养更多可以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3]。

 

1培养材料化学硕士研究生存在的问题

 

作为国家高层次人才,研究生是国家未来创新体系的主要力量。研究生的教育培养是一项,涉及课程、科研实践、社会实践等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在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原因之下,也有许多影响研究生在材料化学专业硕士培养中创新能力的因素。首先,应该明确研究生培养的目标。一般认为,高校研究生培养着眼于教学与科研人才,培养目标和标注较为单一,并没有对不同的社会需求做出较好的回应,即使我们在培养类型上对学术型研究生和应用型研究生做了划分,但在培养上仍然偏重学术型培养模式,造成培养目标的脱节。作为达到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学习的重点应落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然而,在现阶段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普遍的缺乏用于此目的的课程和环节。如今,在我们国家很大一部分材料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依旧利用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选择标准、评价标准在研究生教育中都是普遍相同的传统方法。在课程的基础理论上尚不完善,缺少方法论课程,以及学术前沿、学科和跨学科的整合方案,知识性课程越来越多、而研讨性课程较少,这就是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性思维的原因。创新型人才培养还需要有广阔的视野,上海地处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每年有许多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每年还有许多的专业博览会等等,应该鼓励研究生在不与学习时间冲突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这些交流的机会,避免闭门造车。高校内部有各行业、专业的专家学者到校进行交流,同学们也可以利用好近,距离与专家交流,扩展自己的视野。另外,研究生管理系统太过严格,例如强调考试分数,对考生创新能力的考察不足,研究生招生录取制度不灵活,强制学生在校期间的数量,这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论文质量下降。

 

2材料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和社会对不同类型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要求材料化学专业研究生在培养目标进行调整,专业类别划分更加细化,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做出变革。为此,在材料化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上,为适应社会需求多样化,要求在培养模式上也实现多样化。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只有不断培养造就不同类型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才能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材料化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在培训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和考试形式等许多方面,反映了高集成度特性,与材料化学专业本科生教育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材料化学专业的研究生课程设置也一直沿袭着本科课程设置的做法,过分强调统一,不同学科之间有明显的界限,学生选课缺少自由。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表现在课程设置体系方面——本科课程与研究生课程经常出现内容简单重复、知识过时等现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常常出现狭隘的课程覆盖面的缺点,甚至有一些学校的材料化学专业的研究生是在化学工程的知识体系下学习的,这种情况就导致了学生的知识面不够宽,基础不够夯实,所培养的创新型人才后劲不足。因此,我们需要在教学方法上正确了解和处理讲授与自学、学习与科研之间的关系,完善从讲授为主转变为自学为主的教学方法。从这种教学方法实现以自学为主根本性变化将极大地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对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的是在真正地引进科研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在一定程度上确保研究生在科研培训方面的质量提升,从根本上提升其科研能力。此外,要正确认识以及处理在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上的统一性与个性发展两者间的相关性。积极寻求两者的和谐统一,就应该由刚性化管理逐渐转换为弹性化管理。在整个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应坚持素质、知识以及能力三者间的辩证统一,构建科学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能够充分体现学校在人才培养上的特点。在优秀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成为了重点,有效突出研究生自身创新能力培养,教师应该在协助学生养成良好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上,为其营造出崇尚真知以及追求真理的学习氛围,并且要为学生创造舒适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除此之外,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在新知识上的获取能力培养,关注学生的收集信息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上的提升,文字表达能力与团结协作能力也是研究生培养的重点内容,通过以上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实现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大力提升。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创新能力培养作为核心内容,探索新的教育途径,以知识传授与实践训练的有机结合、创新实践活动的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要求,强调标准化课程体系学习,重点培养学生一些能力,例如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也是关键一招,如教学实践、科研实践、社会调查研究和实习等,只有让学生“躬行”才能“绝知此事”。实践性教学(包括科研实践、企业实践等)也是材料化学专业研究生培养需要特别注重环节。实践性教学对物质保障要求较高,高校在实践性教学环节这一点上存在一定的短处,比如实践性教学针对性不强,高校与企业合作较少(主要依靠导师的人脉资源),不能充分利用行业的人才和设备资源为研究生培养服务,高校和行业不能很好对接,培养出的研究生毕业后还需要较长的一段的适应期,才能在企业中做好专业工作。

 

3结语

 

材料化学专业教学需要改革,摆在材料专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是如何把各种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复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