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经济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48:55

当代世界经济问题篇1

摘要:我国双语教学已推行十多年,在国内重点院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于多数高校来说,双语教学活动依然处于尝试阶段。笔者以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这门课程为例,在分析我国双语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因此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双语教学;高等学校;现状与问题

一、我国高校推行双语教学的现状

2001年教育部颁发第一个推行双语教学的指导意见之后,2004、2005、2007年党中央、国务院相继颁发促进大学本科教育、推进双语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各高校相继开展双语教学实践,相应组织机构也建立起来。2004年,以浙江大学牵头组建的全国高校双语教学协作组成立,全国共有35所高校为成员单位。2006年,由浙江大学承建的“全国高校双语教学资源网”开通运行,为全国高校师生提供双语课程、教师、教材等教学资源信息和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成果的在线交流与学习。

在上述背景下,国内各高等院校根据自身情况出台相应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推动双语教学的实施。从运行情况来看,目前开展双语教学的单位主要是国内一线城市的一些知名高校或重点院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这些高校在英文原版教材的引进、专业双语教学开设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以实现教育部文件提及的相关专业双语教学的比例不低于10%的目标。但对于国内众多高校特别是中西部高校而言,开展双语教学却任重道远,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研究和解决。就本文将探讨的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这门课程而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以及山东大学等高校普遍使用双语教学,但鉴于目前国内尚未出版专门英文教材,有些高校则直接使用国外编著的英文原版教材,而其它多数高校主要是通过外语(主要是英语)教授汉语版教材。不管通过何种方式教授这门课程,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国内高校对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推行双语教学的活动依然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的高校特别是中西部高校还未实施教育部2001年就提出的双语教学目标。

二、推行课程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教育主管部门早已倡导在大学本科阶段开展双语教学,但在实践层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际上一些多元化国家双语教学的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在开展的过程当中仍然有许多实际困难未能解决,这些困难严重影响了双语教学的进程。

1.认识误区

有人认为,双语教学就是外语教学,就是语言教学,这显然违背了大学课堂实行双语教学的初衷。首先双语教学强调的是“在非语言类学科中用外语进行教学,通过在非语言类学科知识的学习来习得外语”。双语教学的最终成果不仅要提高学生外语运用能力,而且不能因学习外语而丢掉专业知识的学习,否则就是舍本逐末,得不偿失。其次,双语教学强调课堂上师生的交流与互动,而不仅仅是学生被动地听老师用外语讲课。高校开展的双语教学,从学生的角度看,是通过外语学习学科知识;对老师而言则是通过外语教授学科知识。因此,外语教学是属于语言教学的范畴,而双语教学指的是“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主要用非母语进行非语言学科的教学,以非语言学习为主要目标,获取知识信息和技能经验。双语教学的重点首先是学科内容,其次才是外语”。①

2.双语教师匮乏

推行双语教学主要在于教师。我国高等院校以前并未设立双语教学专业,也没有双语教学的相关理论和技能课程,因此,当前大部分专业教师不具备扎实英语能力和专业知识的统一。具有较强英语运用能力的教师往往不具备某个学科的专业知识,而具备学科专业知识的老师又不具备运用英语进行教学的能力。兼顾专业知识和英语能力的教师可谓是凤毛麟角。目前能胜任双语教学的教师主要来源于大学本科或硕士学习阶段是英语专业,而后期的学习则为其它专业,毕业后不仅具有较强的英语运用能力,也具备教学必须的学科专业知识。对于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这门课程而言,它涉及到世界经济、政治以及国际行为体之间的互动,其学习领域不仅涉及历史事件,也涉及当今时事热点问题,其双语教学不仅要求较高的外语语言能力,而且还必须具备较为扎实的国际关系知识功底,对双语教师的教学提出来很高的要求。

3.学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其外语水平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双语教学课堂质量的高低。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的总体情况是外语水平参差不齐,在重点院校,这种情况还不是很明显,在普通院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非外语专业的学生,他们的外语水平就相对较低。大部分学生在应付英语考试方面基本可以过关,但听说能力就显得非常薄弱,他们大多数对外语学习不感兴趣,甚至不希望专业课堂上用外语进行讲授。以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这门课程为例,笔者在推行双语教学上可谓是想尽一切办法,既要让学生培养起兴趣,在使用外语进行课堂互动的同时,又要让他们在外语基础薄弱的情况下把握课程专业知识,做到两者兼顾。

4.没有形成统一的课程教材

在高校实行双语教学的理念或要求早就提出,但实际操作还不成熟,各高校对专业双语教学的条件不同,要求也不一样。时至今日,许多专业学科都没有统一的课程教材,一种是直接使用引进的外文教材,(如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政治与国际关系外文原版影印系列教材)另一种是自行编写不太规范的学习材料,还有一种情况则是直接使用汉语教材,运用外语进行教学。这种状况直接影响我国高校推行双语教学的效果,对专业学科双语教学的体系建设极为不利。就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这门学科而言,像复旦、浙大等重点大学主要使用引进的外文教材,其难度系数相对较高,尽管是一线城市的重点大学,学生们也普遍感觉难度太大,对本门学科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很大的困难,对于普通高等院校本科生而言,使用原版外文教材难度就更大了。由于没有统一教材,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检测因学校差异而存在很大的不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没有形成规范的管理和引导,在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随意性较强,这种状况下双语教学的效果和目标的实现就很难得到保障,同样制约着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

三、对策建议

结合当前国内高校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一些核心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结合实际编写教材

全球化背景下给中国高校提出的培养既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外语运用能力综合性人才的要求,从中央到地方无不倾注太多精力,但实际运行效果却不甚理想。结合专业学科编写适合中国国情的双语教材尤其重要,是顺利开展双语教学的基础条件。直接运用原版外文教材不适合国内双语教学的开展,一方面教材难度太大,不利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也不利于提高学生外语能力,在没有深刻理解课程的基础上,要提高外语运用能力无异于缘木求鱼。而对于运用汉语教材用外语教学的情况,也不利于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课堂上教师部分使用外语教学,对于国内外语运用环境不充分的条件下简直就是杯水车薪,于事无补。真正使双语教学达到应有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选编教材,在保证专业知识系统化的前提下,可以借鉴原版外文教材,规范外文使用,使学生掌握地道专业外语。

2.加大力度培训双语教学名师

双语教师是双语教学的直接实施者,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外语运用能力直接决定了双语教学的水平。目前,我国双语型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没法满足当前双语教学发展的需求,加大力度培训双语教师迫在眉睫。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⑴加入浙江大学“全国高校双语教学协作组”,共享双语教学资源,提高双语教师水平。国内一线城市重点大学不管是教育资源、教育投入,还是师资力量,中西部高校特别是西部地方高校是无法与其相比的,我们通过加入“协作组”,增加与先进高校双语教师的交流,向他们取经学习,提高自身双语教学能力。

⑵把“走出去”与“请进来”结合起来。要培养高质量双语教学人才,必须学习国内优秀大学的双语教学经验,甚至走出国门,与英美国家的一些学校联谊,学习他们的文化、提高我们外语交际水平,同时,聘请外籍教师担任双语授课教师,对校内双语教师进行培训指导,这不仅可以学习外国优秀教学思想,而且也可以学习纯正学科专业术语和真正的双语课堂教学。

3.科学设计双语教学方法与手段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这门课程主要涉及当代主要国家行为体的经济与政治,涉外性是其主要特点之一,因此,结合课程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十分重要,因为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仅要有好的教学内容,还需要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⑴理论讲授和专题讲座相结合。本课程属于国际关系学科范畴,其教学内容包括国际关系的许多基本理论,同时也包括世界经济与政治的许多基本知识与理论,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些基本理论以及课程各章节的主要内容,以专题讲座的形式,把理论知识的讲授贯穿到具体的系统知识中去,既避免课程单调乏味的情况,又能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课程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另外,由于课程紧贴时事的特点,以专题讲座的方式授课既可以使课程教学与时俱进,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⑵采用多媒体教学。从课程内容上看,本课程具有信息量大,部分理论知识抽象复杂等特点,再加上使用的是外语教学,无疑更增加了学生理解和把握课程内容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授课教师必须根据课程内容,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力求通过多媒体课件,减轻学生理解课程内容的难度。

综上,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这门课程的双语教学活动从整体上看还处于探索阶段,各级高等院校还需提高认识,树立双语教学理念,形成重视双语教学的氛围和环境,切实提高双语教学的水平。

引文注释

①刘洋.大学物理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参考文献

[1]周素勤“.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课程建设刍议[J].学理论,2011(11).

[2]谈多娇.高等学校双语教学的关键环节[J].教育研究,2010(10).

当代世界经济问题篇2

1、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和平问题

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二战后,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同时,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世界人民争取和维护世界持久和平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2)发展问题

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①二战后,世界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超越了以往的历史。世界经济发展趋于注重提高质量,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经济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关注。

②当今世界仍是贫富悬殊的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还在损害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

2、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什么?

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3、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有哪些?

(1)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2)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

(3)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4)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5)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4、如何理解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美苏对峙为标志的世界两极格局。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被打破。

(2)目前世界正在形成的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等大国和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广大发展中国家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力军,是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同盟军。

(3)世界多极化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演变过程。

5、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基本目标、基本立场和基本准则分别是什么?

(1)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3)基本立场:独立自主。(4)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6、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什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7、我国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

(1)外交成就:详见教材p107

(2)原因: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发展与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关系,与他们互相支持、共同发展;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积极寻求共同利益,坚持大局求同存异;全面实行对外开放,促进交流与合作等等。

同步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题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______。和平问题是指维护_____,防止新______的问题;发展问题是指世界_____,尤其是_____问题;世界人民面临着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的______。

2、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______。经济全球化是把____。

3、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_____,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维护世界和平的_____。

4、维护_____,促进_____,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我国致力于促进和平与发展的_____。

二、能力提高题

1、当今时代的主题是

a.机遇与挑战B.战争与和平

C.和平与发展D.和平与反恐怖

2、解决当今时代两大主题的主要障碍是

a.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的存在B.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存在

C.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造成的D.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

3、波黑战争造成25万人死亡,200多万人流离失所,上千亿美元的物质损失,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这一教训说明

a.世界上还存在着诸多矛盾和不稳定的因素

B.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

C.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D.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实基础是发展经济

4、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是

a.加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

B.加快世界经济的发展

C.增强国家间的友好交往

D.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5、____指商品、技术、劳务、资金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跨国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a.科技革命B.国际竞争C.世界政治一体化D.经济全球化

6、下列属于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

①生产全球化②贸易全球化③金融全球化④区域性经济合作日益加强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③④D.④

7、近年来恐怖主义活动频繁发生,国际社会强烈谴责恐怖主义行径,呼吁必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这表明

①反对恐怖主义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之一②恐怖主义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因素③恐怖主义行径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表现④反对恐怖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应加强国际合作

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

8、当代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是

①对世界和平的严重威胁②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处于劣势的主要原因③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④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有效途径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9、世界经济日益走向全球化的根本原因是

a.世界各国之间的矛盾日暂缓和

B.世界已完全实现了和平与发展

C.世界各国都坚持对外开放

D.人类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

10、长期以来,以美、欧等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多边贸易体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关注不够,对发展中国家利益的保障机制也不完善。这表明

a.当前的国际政治秩序不公正、不合理

B.当前的国际经济秩序不公正、不合理

当代世界经济问题篇3

1《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课程特点

1.1学科综合性

从课程名称和内容上看,《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是一门学科综合性极强的课程。内容既涉及世界经济、国际政治、世界军事、国际关系和世界历史等方面的内容,又涉及政治学、外交学等方面的知识。正是由于这门课程的多学科交叉性,才使得学生可以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并在此基础上用独立的观点和视角客观地分析现实热点问题。

1.2时效性

从时间上来看,《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主要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的发展与变化。但课程名称中的“当代”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时间也一直在向前推移,这就决定了这门课程是一门时效性很强的课程。战前的有关部分只作简要回顾,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当代,重点是介绍现实的发展变化,并预测它的发展趋势。因此,除教材中涉及的二战后世界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各主要国家对外关系所发生变化的内容以外,还需要及时更新补充教学内容,尤其是国际社会的一些热点时事问题必须让学生了解。

1.3政策性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也是一门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政治理论课,除了要讲述各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外,还要分析各国的外交政策,也包括我们国家的外交政策,阐述我们党和国家在国际交往和国际斗争中的方针政策,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政治敏感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时刻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注意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对我国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主张有深刻的领会。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认识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2提升《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任课老师的专业素养

2.1拓宽知识面

教师是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载体,提高教学效果必须依赖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充实自己。《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综合性和多学科交叉性决定了任课教师必须不断进行专业学习,优化知识结构,同时还需要拓展知识面,具有全面而丰富的知识储备。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多关注有关经济学、政治学以及国际关系学等方面的知识,使自己形成全面而丰富的知识结构,从而使自己的授课内容更有深度和吸引力。

2.2把握时事前沿动态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时效性决定了任课老师必须把握理论和时事前沿动态,还要关心时事,不断地给教学内容提供新的案例和资料。“当代”教师如果死捧教材,照本宣科,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如果能及时将国内外最近、最新重大事件融合到课堂中去,并引导学生去分析和讨论,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方法也最有助于帮助学生正确看待世界经济政治发展变化态势。因此,我们在课堂讲授过程中,不仅要讲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重点难点,还需要把握时事前沿动态,并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与当代热点问题相衔接。2.3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不是一门简单的国际形势课,它有自己特定的课程体系、基本内容和基本理论,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当代大学生又是对新事物、新观点最敏锐的群体。“当代”课程的内容倘若不能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采用何种先进方法,都不可能得到学生的认同。因此,教师在《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一方面要使学生了解当代国际社会问题研究中影响较大的学派、学者和有代表性的思想观点,另一方面也必须把理论教学的着眼点切实放到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上。最终能达到既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修养,又增强其分析和观察国际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效果。

3采取多种方式改进《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1选好教材,分专题组织课堂讨论

教材是一门课程知识结构的载体,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当代”课程经过20多年的发展,教材版本的可选择性也较多。本人在教学过程中选用的是冯特君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因为这本教材不局限于讲授当代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局势,还包括当前主要大国之间国际关系的内容。并且相比较其他版本的教材,这本教材把美伊战争等近几年发生的国际热点问题补充进来,更凸显了课程的时效性。另外,在“当代”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对世界局势的思考,比如采用分专题讨论的方式。专题讨论是对教材的深化和进一步梳理,有助于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也可以增强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能力。分专题讨论首先需要老师结合教学内容和目的确定专题讨论的主题,然后可以让学生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收集和整理材料、思考问题,最后是教师按照专题的内容组织课堂讨论,并在最后进行总结补充。这种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拓展了教学内容。

3.2以热点问题为中心进行课堂讨论或辩论

热点问题是国际社会现实的重大或敏感的问题,是国际舞台上的焦点、亮点。针对热点问题组织课堂讨论和辩论是把“当代”课程理论和现实结合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和主体性,最终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以有争议的重大问题以及国际热点问题为材料提供讨论的中心,比如:如何看待普京对俄罗斯政治的影响?如何看待“金砖四国”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然后指导学生分不同的角度去找资料、分析,写成小论文或发言材料,按照观点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辩论。最后由老师根据学生讨论或辩论的情况进行归纳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养成学生们对现实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

3.3多用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案例教学把生动鲜活的事例带入课堂,把理论和实际、抽象与具体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当代”课程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首先要求教师在案例的采用上要选取一些具有典型性、时代性、新颖性、可读性和知识性的案例;其次教师要把案例教学融入到相关的各个章节,把有些重点问题作为案例来讲解以帮助教学。比如在讲述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与特点这一章中“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这一部分的时候,可以借助被称为“世纪瘟疫”和“世纪杀手”的艾滋病给全世界人民所带来的威胁这个案例来讲解;在讲述冷战后俄罗斯和其他独联体国家的经济与政治这一章时,可以结合俄罗斯的政治现实选取“普京的新政”和“俄罗斯的能源外交”等案例来讲解。教学实践证明,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更能突出课程某些章节的生动性和重要性,并且可以更深入系统地分析问题。

3.4借助多媒体资料,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

当代世界经济问题篇4

1.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厌恶战争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贡献力量。

2.能力:培养学生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

3.知识:掌握当今时代的主题、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

如何认识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难点】

当今时代的主题、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

【教学方法】

1.分析、归纳、综合方法:对于当今时代的主题、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的教学,采取学生探究和教师点拨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在分析事件、材料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当今时代的主题、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既提起学生的兴趣并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2.案例情境教学:运用多媒体手段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开拓学生视野,唤起其情感共鸣,在感悟体验中提高认识。

3.问题情境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创设问题情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使其主动探究。

【导入新课】

2014年11月10―11日,apeC会议第2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北京召开,同月的16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会议在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举行,国家主席在大会上奔走呼吁,倡导建立世界新的经济秩序,促进中国和世界的和平、和谐发展。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要走向世界,必须要了解世界的发展趋势。站在世界的角度,中国又处于怎样的地位,又对世界经济政治发展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讲授新课】

一、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

阅读第一框的文字,师生共同概括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

1.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的时代主题

教师引导: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和发展应按“求和平、谋发展”来理解,各国领导人不断参加国际会议,与多国展开合作,本质就是给本国发展创造一个好的国际环境。

问: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的时代主题,是不是理解为当今世界十分和平?各国合作十分顺利?

学生踊跃回答举例:伊拉克战争、乌克兰危机、全球贫富差距拉大、埃博拉病毒肆虐……

教师引导:尽管影响世界不稳定的因素存在,但是动摇不了社会发展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

2.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启迪学生回顾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伤痛,以及战后各国人民的反战游行,启发学生:世界要和平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3.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

多媒体展示:日常生活中都能买到哪些东西?课本材料美国“波音777”客机的生产组成,反映了什么现象?欧盟为什么越来越多地对美国说“不”?

学生积极回答。

教师小结: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带来了大量的资金,开拓了广阔的世界市场,创造了许多的机遇,但对我国的许多行业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我们要积极参与、趋利避害。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是任何国家、任何个人都不可能改变的。

二、国际竞争中的中国

1.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利用我国近年来经济的发展图表和材料,导出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的地区性大国,尽管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但我国潜力巨大、前景光明,是一个正在和平发展的大国。

学生活动:用一句话来描绘昨天、今天、明天的中国。

教师总结:思想观点要体现辩证、全面、发展的特点。中国既要牢牢抓住发展的机遇,又要清醒地看到发展面临的挑战,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2.中国在国际上的作用

通过“中国”的材料,让学生讨论:中国会威胁世界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展示有关时事材料,说明中国在国际上的作用)①对发展(经济):是世界商品的销售市场,是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是推动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②对和平(政治):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重大国际问题的解决越来越离不开中国的参与(索马里护航、伊拉克重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解决国际争端、地区冲突和打击恐怖主义等做出了积极贡献,已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在当今世界树立起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课堂练习】单项选择题

中国国家主席于2013年2月13日至17日对美国进行正式访问。阐述了中方立场:“只要中美双方始终抓住共同利益这一条主线,就一定能走出一条大国之间和谐相处、良性互动、合作共赢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道路。”

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经济全球化有利无弊

B.我国已经和美国一样是世界经济强国

当代世界经济问题篇5

 

关键词:和平与发展 世界主题 战略问题

邓小平同志在1985年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间题或者说发展间题。”这一论断高度概括了当今世界的特征,改变了中国长期奉守的“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观,表现出了伟大战略家的理论勇气与世界胸怀。可谓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所谓世界主题,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段内,反映世界基本趋势,并对未来发展具有全局性战略意义的本质特征。辨析与认识世界主题,不但是一个国家制定对外战略和政策的前提,同时也是制定国内政策,调整经济结构、政治运作与军事战略的主要依据。

   回望上个世纪的世界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战争与革命一直是主导世界形势的两大基本特征。19世纪末以来,自由资本主义进人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冲突进人总的暴发阶段,于是战争频仍,兵炙不断。尤其是,1914年一1919年和1939年一1945年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劫难,战争成了20世纪上半叶主题。此外,在全球尺度上革命的浪潮也风起云涌。先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取得成功,继而又爆发了一系列的无产阶级革命。在二次大战后、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共产党在巧个国家掌握了政权,亚非拉”130多个国家先后取得政治独立。革命无疑是这一时期的另一主题。

   20世纪下半叶,世界形势出现重大转变:一方面,虽然发生了美苏间的对峙和华约北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冷战,虽然区域性的小规模的战争此起彼伏、但制约世界大战的因素却不断增长,没有爆发全球性战争。另一方面,革命的势头出现了高潮突降,除1959年古巴革命取得成功外,再无新的进访履;东欧的共产党阵营也分崩离析,风流云散。在此种情况下,战争与革命显然不能真实反映当代世界的基本特征。相反,二战结束后,人们开始深刻反思战争的起源与恶果,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迅速成长。阻遏新的大战爆发,阻遏核武器的扩散,成了世界性的话语。经济增长、政治稳定、文化繁荣、国民康乐则成了主要追求目标。一句话,和平与发展已取代战争与革命成为世界主流。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主题有其客观必然性。首先,战争危险虽然存在,但是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一方面,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大大削弱了霸权主义控制世界的能力,成为一支强大的制衡力量。另一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的130多个第三世界国家,均希望休养生息,图谋发展,而不希望发生战争。再一方面,西方国家的广大民众在摧患了战争的痛苦与磨难后,和平的意愿空前强烈,因而积极推展和平运动、驱策当局铸剑为犁、堰武修文。

其次,引发世界大战的因素显著减少。(1)随着殖民体系的彻底崩溃,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相互关系逐渐加强,经济活动国际化,跨国公司成为国家间经济关系的重要载体,因而毋需通过武力占领国外领土,争夺势力范围。(2)由于历史原因,欧洲一直是战争策源地,并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而今,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强了欧洲国家间的合作和相互依赖性,他们之间的战争因素已基本排除。(3)核武器在对全球造成威胁的同时,也使拥有核能力的国家彼此间谨慎从事,不敢贸然动手。

 第三,经济全球化使发展问题提升为全球问题。随着世界经济联系的不断加深,发展中国家的许多问题,像债务、人口、能源、环境这样的问题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关系整个世界资源合理分配及合理使用的间题。80年代以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贫富悬殊拉大,这一矛盾若不解决,势必对整个世界经济产生消极影响。

   第四,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重点发生了转变,从政治对立、军事对抗走向政治对话、竞争共存。80年代以来,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有了重大调整,双方合作领域不断扩大,也都承认存在可以相互借鉴的经验。虽然意识形态、制度不同,但在相互尊重国家主权的前提下,并不影响国家间的正常交往。

当代世界经济问题篇6

一明确学习成果为何,合理布局教案与学案

教师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应当明确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学习成果是什么,就“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而言,学习成果应当是拥有国际视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当代国际经济政治态势能力、理国精神和个人综合素质提高。在知识的传授、对学生求知过程的启发应该在结合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时效性、综合性和政策性以及师范生特点,对教与学从全局进行统筹。

教案是教授方案与学习方案的组合,教授方案在遵从课本编排和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根据学生需要学什么、学到何种程度以及怎么学来合理分配教与学的课时时间和课后引导以及内容的精简扩展与否。

通过对学生课前以及课后的调查研究发现,从全书内容看来(采用李景治主编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第四版版本),第一章“当代世界政治”,第二章“当代世界经济”,第三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与政治”,第四章“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第五章“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第七章“当代国际舞台上的中国”是重点内容,而对于当代世界经济发展实质是什么、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关系如何、世界政治格局走向如何、如何认识发达国家的经济繁荣和政治体制、如何看待发展中国家发挥的作用以及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道路问题和如何理解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对于中国外交理念的指导意义等,这些都是学生对该课程关注的焦点以及学习过程中出现疑点问题较多的内容,因此在这些问题的讲授与讨论、指导学生自主研习过程中,应该相应增加授课、讨论、发言等内容的篇幅与扩展相关的理论知识。

课堂上的讲授、学生讨论发言和课后学习是以教师的合理分配的课时多寡、内容深浅、主题引导和学生配合为基础,鉴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时效性(紧扣史实时事)、综合性(涉及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各国文化、外交理论等各方面的知识)、政策性(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规律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意义),将以教师对综合知识的把握和扩展运用、引导为依托,以学生的课内外自主研习为主要补充,因而教师讲授知识如能扩展相关理论知识并与当时的时事结合,将更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例如,探讨影响国际政治重要因素之一―――国家实力,可以借助国际关系的相关理论知识―――核心的地缘政治学理论,让学生多方面理解国家实力的发挥对于国家利益的重要性。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既是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又是一门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课。作为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课程教授是以对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的基本状况、运行规律和发展趋势的分析研究,使学生拥有世界眼光、能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去理解世界,进而坚定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直面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困难的信心,从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例如探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是什么?”为题,引起学生思考、讨论,得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根由是不平衡的“核心―”分工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一点,从而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前途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经济发展经济模式的改革和升级,从而正确认识和理解我国改革开放和现阶段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必要性,正确认识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的关系。

作为一门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课,除了让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之外,还应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与理性思考结合起来,使之形成一种理性的精神和意识[2],避免流于形式、空泛或盲目、狭隘,帮之辨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地区大国,国家利益是以国民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统一、政治稳定为归结点,深刻理解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的深层涵义。例如当西方学者提出美国和中国的G2集团治理世界的观点,当中国的有胆之士提出“中国人不高兴”时,要充分理解西方学者提出G2的背景和战略意图,结合中国国家利益的考量,不能因为目前中国取得的成就沾沾自喜,不能一味跟随“中国人不高兴”的愤青情绪而走、自我膨胀,而应理性的看待各国对中国的看法、中国对各国的战略反应。

而作为学生自主研习的学案,则在课程目标框定的重点、难点、疑点、热点等问题下,根据学生知识结构、师范专业特点,合理设置深浅有度的课堂和课后讨论题目、发言主题、课后阅读主题以及论文题目等,并结合该课程时效性,紧贴时事以灵活设题。例如,在课堂上可以提问一些学生已有知识基础的问题,并因此引发学生思考与课程知识相关的问题,对于时政热点可以让学生以辩论方式进行讨论,面对一些理论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以团队合作方式去查找资料、分析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发言以及形成书面报告。通过这些,培育学生个人综合素质。

二拓宽学习成果获得途径,多方式激发兴趣能力

不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教授的对象都是鲜活的、有意识的学生,不应将其视作消极被动的客体[3],因而在课内外的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唤醒学生自主意识,让学生懂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自发地对知识做进一步深度研究,以培养学生对课程、对学习的兴趣为突破点,合理设置教学活动以理论讲授法、小组合作、演示文稿讲演与论文写作等教学方式灵活结合运用,使学生获得相关知识、情感熏陶与开阔视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查阅、分析、表达、写作、团队合作综合素质。

第一,借助多媒体以及教辅工具、网络等,培养学生对课程、对学习、对研究的兴趣[4],从而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每一周课后,可以让学生在课后通过报刊、广播、网络获取一周的国际时事热点,以此逐渐形成学生国际视野的开阔,而后在课堂上,将时事为契点切入,探讨相关理论知识。比如在探讨“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并不平坦”,以哥本哈根的全球气候会议参与国态度以及最后会议结果进行提问,引起学生对时事回顾,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补充、引导学生认识各国对全球治理的态度以及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瓶颈所在,特别是对环境恶化关注下提高环保意识。在课堂上的互动,可以将学生获取时事与学习知识连接起来,形成良性循环,起到培养兴趣的目的。除此之外,可利用多媒体的poweRpoint以及影像播放的手段,通过播放图像、纪录片和国内外高端时事评论节目,以容易记忆、容易理解的形象,让学生对时事有感性印象以及初步的理性认识,并逐步形成国际视野。同时也可以环境教学法让学生有更多地实践代入感,比如在讲授联合组织架构及其功能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以及安理会会议情景,以特定主题作为模拟会议讨论的中心,从而让学生真切了解和体验联合国运行方式。

第二,以学生自主研习为主,结合各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查阅整理材料、综合运用知识分析材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理论讲授法并不是呆板的传授理论知识,而是“授予渔”,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一种方法和角度,这样学生的自主研习就会有的放矢。在课堂上讨论的时候,一要引起兴趣,二要引起思考。比如探讨综合国力作为生产系统,它的来源有哪些,结合国际上争论的焦点―――中国成功建造航空母舰,提出“中国如果要成功的建造一座航空母舰需要什么?”为契点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发言,之后再整理学生答案,点出最适合的答案,这样学生对于综合国力的来源问题就深刻。而自主探究法[5],可以采用布置课后作业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某些问题的分析能力。比如探讨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影响,可以中国的海尔公司的国际经营策略和中国民族企业如何在世界经济中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为题目,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中国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及其发展。也可尝试学生间互相学习的模式,阅读课外有益书籍而后讨论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比如探讨当今世界经济面临的焦点问题―――国际金融市场动荡频繁,如何深刻理解世界金融动荡对世界经济决定性影响,除了教师课堂上探讨关键理由之外,为了能让学生深刻理解世界金融的实质,可介绍学生阅读《货币战争》等系列热门并高端的书目,并在课后以电子邮件、论坛、微博等网络学习环境中充分参与、指导学生的读后感讨论。

三评估学习成果获得,知与时进更新扩展

评估学习成果获得的方式应该真实反映学生通过该课程获得的知识、理念、素质。采用小组项目、项目报告、测验、学期论文和考试等不同方式来考查评估学生的学习目标的实现情况。传统的卷面考试是检验学生知识获取的较好方式,可将其作为期末考核方式,卷面考试的主客观题型、内容的涵盖度和深浅度需考虑学生的正态分布。题型考核重点辨识度提高的同时,内容需要及时更新,能够实现每年题型题目变化更新。例如材料分析题,以近两年来美国外交战略向亚太地区转移为例,可以最新的美国军事部署、国务卿言论、美国高官访问亚洲国家等新闻以及学者对此评论等作为同一系统不同侧面的材料内容,结合国际政治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和外交战略等理论知识体系进行提问,可考核其对国际事件的信息获取程度,考核学生快速阅读抽取核心信息的能力,运用相关知识和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文字表述能力。考后分析班级整体学生成绩分数分布,评估学生知识获取和能力培养的程度,尽可能将评估结果反馈给学生,并以此作为下学年该课程改进措施要点。

而在平时的教与学过程当中,也要适当进行评估学生学习成果获得情况。除了传统卷面测试的方法,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演示文稿讲演、模拟场景等注重课后学生自主研习的方法去评估。在教学实践中,将小组合作和演示文稿讲演结合方式发言作为评估方式,特别是针对日后走上讲台的师范生来说,效果较好。小组合作和演示文稿讲演结合方式,可以在其课后查阅、分析之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和现实问题,以学生上台发言方式,检阅学生自主研习的效果。比如可以将“两极格局如何形成、两极格局如何演变(以美国苏联战略优势如何交替出现为主)和两极格局如何松动和瓦解”作为题目,让学生以小组成员在查找资料、讨论、撰写讨论研究结果、制作ppt、课堂演示等环节上分工合作,最后以ppt演讲作为成果展示,而后由各小组互评、老师点评及时反馈。此种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和查阅分析主动性同时,小组互评、老师点评可以在查阅资料、分析研究、文字表述、ppt制作技术、演讲、团队沟通、协调合作等方面进行评估,并及时反馈。并将此作为后期教与学活动设置调整和修改的依据。

概而言之,“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应探索在学生学习成果获得的教学理念下,结合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时效性、综合性、政策性的特点,以学生学习成果获得为目标,合理分布教案和学案,采用多种教与学方式的灵活组合,开发学生自主研习的兴趣、能力,将理论内化成学生的知识体系与理念,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成果。

参考文献

[1]JohnBiggs,Catherinetang,teachingforQualityLearning,mcGraw-Hillinternational,2007(11).

[2]张红峰.从建构到一致:学习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2(3):15-21.

[3]杜平.“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学实践与探索[J].经济师,2007(8):135.

[4]肖军.研究性互动式教学探析―以“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为例[J].世纪桥,2007(5):37.

[5]陈海燕,孙红霞.“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理念探讨[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2):10-12.

当代世界经济问题篇7

共建“一带一路”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在今年全国各地的中考思想品德试题中,以“一带一路”为背景的试题比较常见。此类试题不仅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这些试题所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有:“一带一路”的基本内涵及其相关的地理、历史知识,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提高,合作与竞争及其相互关系,中华文化的特点,中华民族精神,等等。

下面选取全国各地以“一带一路”为背景的部分中考试题,探究其解答方法。

一、选择题

1.(福建福州卷)下图所示的是我国根据全球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提出的对经济发展具有中长期持久推动力量的战略版图。该战略是()

a.“工业4.0”战略

B.“一带一路”战略

C.长江经济带战略

D.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解析:本题图文并茂,主要考查考生对国内外大事的了解情况。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本题中的图片是“一带一路”示意图。本题应选B。要正确解答这类时事题,考生必须关注国内外大事。

2.(浙江金华卷)“一带一路”区域涵盖约44亿人口。这些人()

a.分布遍及七个大洲

B.均居住在高原地区

C.节日多到寺庙拜佛

D.生活方式各具特色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一带一路”区域涵盖26个国家和地区的44亿人口。这26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亚洲和欧洲。不同国家的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尽相同,各具特色。因此,本题应选D。

3.(湖北黄冈卷)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建设,努力构建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这()

①表明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②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③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④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一带一路”重要意义和作用的理解与认识。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需要,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由此可见,①②④符合题意,因此,本题应选B。解答此题也可用排除法。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可见,③不符合题意。

4.(山东泰安卷)201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一带一路”建设与区域开发开放结合起来,加强新亚欧大陆桥、陆海口岸支点建设。我国之所以要加强“一带一路”建设,是因为()

①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②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③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中国要发展必须走向世界④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我国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必要性的理解与认识。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中国要发展必须实行对外开放,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加强“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由此可见,①③④符合题意,本题应选D。解答此题也可用排除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可见,②不符合题意。

5.(广东广州卷)以下一系列大事记表明()

①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②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③中国推动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④中国在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竞争中占绝对优势

a.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理解与认识。①②③符合题意的,④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因此,中国并不能在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竞争中占绝对优势。所以,本题应选B。

(四川乐山卷)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据此完成6~7题。

6.“一带一路”是指()

a.21世纪海上经济带和丝绸之路

B.21世纪陆上经济带和丝绸之路

C.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D.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陆上丝绸之路

7.共建“一带一路”()

①体现了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②有利于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资本、资源、科技实现优势互补③有利于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④表明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文化中心

a.①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一带一路”的基本内涵及其意义和作用的理解与认识。“一带一路”分别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因此,第6题应选C。

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可见,①②③符合题意。中国虽然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并没有成为世界经济文化中心。因而,④的观点是错误的。所以,第7题应选D。

8.(四川南充卷)中国已进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大决策,开创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下列关于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实行对外开放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B.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

C.对外开放就是借鉴和吸收一切外来的东西

D.对外开放就是打开大门搞建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解析:本题以“一带一路”为背景,考查考生对对外开放的理解与认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打开大门搞建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我国的对外开放应是全方位的,应对世界上所有国家开放。实行对外开放并不意味着要借鉴和吸收一切外来的东西,只能借鉴、吸收一切先进的东西,而对一切腐朽的东西必须坚决予以抵制和拒绝。因此,本题应选C。

二、非选择题

1.(江西卷)2015年3月28日,《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正式。罗才敏同学为了更清楚地了解这一重要时事,设计了一张“时事资料卡”:

这张“时事资料卡”蕴含着我们所学的哪些知识?

解析:此题命题形式比较新颖,主要考查考生从材料中提炼信息和观点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题中的“时事资料卡”,明确其主要内容是我国加强“一带一路”建设的相关内容。然后回归教材,找出教材中与加强“一带一路”建设相关的知识,如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良好的合作,我国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日益呈现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等。将这些知识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本题的答案。

参考答案:①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良好的合作。合作应体现双赢原则,相互促进,共同提高。②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③中国是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大国。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日益呈现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2.(四川内江卷)生活中处处有学问,我们应做学习的有心人,以下是从电视、网上摘录的一些新闻,结合所学知识对表格中(1)(2)(3)对应的“重大时政”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看法。

解析:本题与上一题属于同一类型的试题,主要考查考生从材料中提炼信息和观点的能力。时事材料(1)的主题是“一带一路”。它涉及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等知识。时事材料(2)的主题是文艺座谈会。它涉及发展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知识。时事材料(3)的主题是和平发展。它涉及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华民族精神等知识。将题中的时事材料所涉及的知识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本题的答案。

参考答案:(1)①改革开放是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强国之路,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②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扩大开放,积极走向世界。③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④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共同发展。(答出符合题意的任意一点即可)

(2)①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答出符合题意的任意一点即可)

(3)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②维护世界和平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③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④中国高举和平、合作的旗帜,体现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等。(答出符合题意的任意一点即可)

3.(四川资阳卷)2015年3月,中国政府制定并《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战略规划。规划指出,中国将一以贯之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中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责任义务,为人类和平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试运用“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相关知识,简要说明画线部分观点的依据。

(2)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体现了我们在竞争中合作应坚持什么原则?

(3)面对复苏乏力的全球经济形势、纷繁复杂的国际和地区局面,中国积极承担责任,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这表明我国在世界舞台上有何重大变化?

解析: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多角度考查考生对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理解与认识。解答设问(1),回答出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即可。这在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中有明确的答案,可从多个角度作答。设问(2)也在人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中有明确的答案:双赢原则。解答设问(3),回答出我国在当今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影响力和形象即可。这在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中也有明确表述。

参考答案:(1)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2)双赢原则。(或共赢原则,或平等互利原则)

(3)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起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4.(浙江宁波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5年我国将重点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战略。下图为“一带一路”示意图。

材料二:宁波成为“一带一路”战略的支点城市厦15个重点发展的港口之一,给宁波带来了新的机遇。

(1)写出上图中a、B两条线路的具体名称。

(2)顺风航行有利于节省燃料。如有一艘货轮从宁波出发前往新加坡,该货轮哪个季节出发最有利于节省燃料,并分析原因。

(3)从宁波自然环境和对外交流历史的角度分析我市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有利条件。

解析:本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综合考查考生对思想品德、地理、历史等知识的掌握情况,是一道典型的文科综合试题。第(1)问是一道时事题,考生必须对“一带一路”战略的相关情况比较了解才能正确解答。第(2)问要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作答。考生只要对我国沿海的季风有所了解就不难做出正确的回答。第(3)问要用所学的乡土地理、历史知识作答,对引导考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1)a是丝绸之路经济带,B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冬季。因为冬季我国沿海盛行偏北风。(如写货轮此时可顺流航行也可)

(3)自然条件:宁波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有得天独厚的深水良港等。

对外交流的历史:宁波是海上丝绸之路主要的始发港;鸦片战争后宁波成为五处通商口岸之一;改革开放后,宁波成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5.(重庆卷)千年丝路,在主席“一带一路”构想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丝路文化以其厚重的底蕴,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某团委开展了“中华魂・丝路梦系列活动”,现请你参与其中。

【锦绣丝路】

主持人:丝绸之路沿途民族众多,各民族有着独特的服饰文化。下面请欣赏“丝路服装秀”!

随着音乐的响起,头戴花帽、身着艳丽的维吾尔族姑娘翩翩走来;接着,头戴皮帽、脚穿毡筒的哈萨克族小伙健步走来;后面,身着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蒙古族等各式服饰的模特依次闪亮登场……

【魅力丝路】

主持人:服饰文化有源,民族性格有根,丝路文化浸润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下面请欣赏“丝路魅力展”!

校道板展:昭君出塞,向我们传递了民族和谐相处之道;苏武牧羊,沉淀在中华民族心里的是对祖国的忠贞;边塞诗歌,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情感;宗教建筑,开阔了一代又一代能工巧匠的眼界……漫漫丝路,文墨四溢。满载着中华文化的丝绸路,向西延伸,与欧亚文化交汇融合,催生了合作、平等、互利、共赢的时代精神。

【锵锵丝路】

主持人:文化的传承在于继往开来。丝路文化,映照四海,方显中华风采。下面请欣赏“丝路未来说”!

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亚投行的合作倡导,触动灵犀,一拍即合,让中国站在了国际舞台中央,众多的国家向中国靠拢……资本、技术、信息的分享与合作创造的巨大财富,将沿着丝路,惠及世界……

解析:本题是一道近年来比较常见的活动探究题。回答设问(1)时,要认真阅读“丝路服装秀”的内容。这些内容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点和各民族文化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因此,设问(1)可从中华文化的特点和各民族的文化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等角度作答。回答设问(2)时,要认真阅读“丝路魅力展”的内容。这些内容主要讲的是中华文化的作用和意义。回答设问(3)时,要认真阅读“丝路未来说”的内容。这些内容涉及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国际影响力和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提升、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等知识,演讲词的提纲可联系这些知识进行撰写。

参考答案:(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各民族的文化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

(2)①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②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力量之源,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或: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③中华文化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④中华文化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①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②中国的发展符合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③中国的发展符合经济全球化的潮流。④中国与世界的互联互通,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融互鉴,推动了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交流与合作。⑤中国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中国梦的实现,也有利于亚太梦和世界梦的实现。

6.(浙江湖州卷)近代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经历了从被迫开放到主动开放的过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当今世界,无论什么国家要发展壮大,都必须把自己融入世界发展大潮中。1978年到2013年,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从2.3%上升到近30%。2015年3月,中国政府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建设启动。通过“一带一路”,中国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

(1)结合材料一中的左图和所学知识,简述开放通商口岸的历史背景及该背景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根据两则材料,谈谈两种“开放”给我们的启示。

解析:本题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多角度考查考生对思想品德、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情况。设问(1)主要考查考生对中国近代史的掌握情况。解答此问时,要认真阅读材料一中的左图,然后用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作答。设问(2)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解答此问时,应分别说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国际背景和国内背景,并结合两种“开放”的背景和结果谈启示。

参考答案:(1)①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②影响: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①国际背景: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之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②国内背景: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我国经济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日益重要。③启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落后就要挨打”,要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7.(江西南昌卷)请你结合以下时政材料,自拟题目,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多角度评论。

材料一: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一带一路”战略将使沿线国家各施所长,各尽所能,把各方优势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目前已有60多个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表达了积极态度。

材料二: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提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全面开启了中国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之路。(见下图)

材料三:2015年4月,南昌市正式下发《关于稳增长促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设立“洪城众创”资金和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的单位、个人给予奖励,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相关扶持政策的出台、“众创空间”的陆续建立、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的营造,南昌的“创客”(指的是出于兴趣与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也迎来了“创力量”的春天。

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程度较高、综合性较强的试题,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回答第(1)问时,应在认真阅读题目所给的材料后,归纳出材料的主题,如创新、经济、合作等,然后围绕主题为材料拟定一个题目。回答第(2)问时,应分别归纳出材料的主题,然后找出《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哪些观点与每则材料的主题相关。

参考答案:(1)拟题。题目应能够概括3则材料的主要内容,从“创新”“经济”“合作”等方面综合拟题。题目如:《以创新合作精神促进经济发展》《以创新合作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大力创新,适应经济新常态》等。

(2)评论。应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逐一进行评论。

材料一:①合作是事业成功的土壤。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良好的合作。②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③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④我国坚定不移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材料二:①中国未来的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②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③我国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④我国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当代世界经济问题篇8

政法学院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原则的贯穿和视角转换多维分析的方法的应用都要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前提要扎实学好思想理论,尤其是要认真、全面地研读邓小平的著作。邓小平的著作,同马克思、列宁和的著作一样,其中的理论观点,都是既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的,它立足的基础是党和人民的崭新实践,它的重要价值已经并将继续在实践中得到证实。邓小平经济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是同邓小平漫长革命生涯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探索分不开的。研究邓小平经济哲学思想必须结合邓小平漫长革命生涯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探索过程;研究邓小平经济哲学思想需要以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核心,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考察,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精神,主动把握客观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总结人民群众在新的历史实践中创造的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思想,以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开展邓小平经济哲学思想研究的重要意义

有利于全面地把握邓小平经济和哲学思想,推动我国经济哲学研究的深入在邓小平理论思想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经济理论方面的内容。在《邓小平文选》3卷共222篇文章中,专门阐述经济问题的就有69篇,约占1/3,在第3卷119篇文章中,专门谈经济问题的就有43篇,约占40%。此外,在《邓小平文选》中还有不少报告和谈话,虽然不是专门讲经济问题的,但也涉及一些经济理论观点和经济实际工作,如果把这部分也统计在内,那无论在篇章还是在内容方面所占的比重就更大了。从哲学的高度理解邓小平的经济思想,才能领悟到邓小平经济理论的精神实质。而邓小平哲学思想又大量地寓于对经济建设、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论述之中,只有深入到邓小平经济理论中去,才能更具体、更准确、更完整地了解他的哲学思想。十五大明确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后,研究邓小平理论成为国内理论界学术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在国际上也引起广泛关注。多年来在邓小平哲学思想研究方面,着重于改革哲学,近年来又集中讨论发展哲学,其中都涉及经济哲学问题。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掀起经济哲学研究的热潮,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先后召开经济哲学学术研讨会,多家核心刊物刊载了探讨经济哲学的文章、提要或会议综述。创建当代中国的经济哲学学科和学派已成为一种现实的可能。创建当代中国的经济哲学学科和学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经济思想为指导。而要以邓小平经济哲学为指导思想,首先就要深入研究邓小平经济哲学思想。

当代世界经济问题篇9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革命的高度发展,由于国际垄断资本和跨国公司的强力发展,经济全球化逐渐成为主导世界经济关系的现实。站在世界经济格局深刻变化的历史视角,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世界历史的理论,不仅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世纪之交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逐渐成为气候,进入90年代经济全球化愈益显著地发展起来,成为世界经济不争的事实。作为重要标志就是,自由贸易、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以及金融资本的跨国界流动加速了资源的全球配置。与此同时,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也愈加明显。

在资本的全球流动中,利益的实现愈来愈受到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跨国金融业务迅速发展,跨国银行贷款总额从1980年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GDp的7.4%,增长到1990年的29%,再上升到2004年的超过50%。信息技术不仅培育了电子商务形式,而且促进了金融创新,金融产品交易空前增长。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场已经形成了时间上相互衔接、价格上相互联动的交易网络,全球金融市场的交易规模达到惊人程度。国际资本垄断形成之后,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实现大范围的跨国界流动,打破了民族国家和政府配置的障碍和壁垒。只要有可能,垄断资本必然向世界各个角落渗透以获取高额利润,这既是国际垄断的本质体现,也是国际垄断资本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国际垄断资本的跨国流动在贸易,信息和投资等方面,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推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二、世界历史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主题的拓展

资本主义经济的全球扩张并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现象,自15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经济的全球扩张就已经开始,19世纪中期的工业革命以后,这一进程明显加快。19世纪40年代,在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就以惊人的洞察力对正在急剧变化的世界历史作出考察。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到“世界历史”时就认为,“整个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生成过程,认为人类社会从各民族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时资本主义的首创。他们认为,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人们的世界历史性的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时已经是经验的存在了”。[1]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们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是越成为世界历史。”[2]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这一著名的论题,与他们创立唯物史观几乎是同时的。马克思恩格斯还提出了世界市场的实质,在《共产党宣言》中,他们指出:“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花结果,到处建立联系。”[3]世界市场是资本剥削雇佣工人从而自行无限增值以及内在扩张的本性的外在表现。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资本积累,资产阶级手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货币资本。攫取剩余价值的无止境的贪欲,使资本主义充满了不断膨胀和扩张的冲动,它力求冲破各种地域限制,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寻求更大的空间。而在那些经济落后国家存在的资本短缺、地价便宜、原材料价格低廉和劳动力价格便宜的现实,为发达国家资本扩张和商品销售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这一切都为资本的国际转移和流动,为资本大规模地跨越国家的界限提供了重要条件,这就是马克思指出的:“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从而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4]

马克思以世界眼光来研究世界范围的发达与不发达问题,不仅说明了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且更重要的是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更广阔的研究视野,即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的经济关系问题。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问题的研究,是以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为前提的。他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被强行拖入资本主义轨道,既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带来了生产力和世界交往发展的理论分析,成为他晚年对发达与不发达问题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

三、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新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最显著地特征之一。对经济全球化的性质作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和探讨,即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丰富,又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的发展和创新。20世纪50年代开始,世界范围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就初现端倪,各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开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索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世界范围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世界资本主义是一个整体,发达中国家只是这个整体中的局部;世界资本主义整体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已被融入这个整体发展过程。巴西经济学家卡多佐认为,发展中国家既具有依附的性质,同时也具有发展的特点,表现为“依附的发展”。只看到依附的一面,忽视了发展的一面是错误的。埃及经济学家阿明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了“脱钩”理论。他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格局,决定了发展中国家是按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要求被结合进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的日益增强,导致了各国经济联合与合作趋势的产生和发展。阿明指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要求得经济的自主发展,必须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走出来,即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脱钩”。“脱钩”的方式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走社会主义道路[5]。

不发达政治经济学时20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马克思主义不发达政治经济学得研究视角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的发展;8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整体发展,这一研究视角开始转变为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进而考察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整体发展。

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分析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的新理论取向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革命的高度发展,由于国际垄断资本和跨国公司的强力发展,经济全球化逐渐成为主导世界经济关系的现实。站在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历史视角,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世界历史的理论,不仅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问题上,一般涉及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挑战和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挑战两个方面。就经济全球化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挑战而言,阿明认为,资本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经济体系,而且也存在着社会和政治维度,从历史来看,资本主义的扩张是以两种空间的契合为基础的,这两种空间是:决定积累再生产的空间,对资本主义进行政治和社会管理的空间即中心民族国家塑造国际体系结构的空间。但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所带来的则是资本主义经济管理的全球化空间与其政治和社会管理的民族空间的分裂。因为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居统治地位的资本利益的逻辑会要求赋予全球化的经济管理以优先权,其代价是削弱民族国家的功能。这种逻辑体现在占统治地位的媒体号召取消国家的社会干预,进行大规模私有化时采用的全面的反国家活动之中[6]。就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挑战而言,许多马克思主义学者都认为,经济全球化使社会不平等在世界范围通过南北之间的两极分化表现出来;它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和公民权;它通过国际资本的过度投机和金融市场的急剧波动,以及资本的无序流动,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风险;它所倡导的利润、市场决定一切,对环境产生了极大破坏,由此而使发展中国家成为发达国家转嫁污染的场所,从而使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遭受巨大障碍。

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关于经济全球化起源、本质、挑战的论述,虽然观点零散、不成体系,虽然分析可能有失偏颇,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的一种新的理论取向。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法国《青年非洲经济》(双周刊)1997年总第234期刊载.

当代世界经济问题篇10

总之,宏观调控见到了成果,可以避免硬着陆,实现软着落。当然国外的经济学家,包括中国的经济学家也有不赞成软着陆和硬着陆这种说法的,他说没有着陆,只有飞行,无非是飞行的速度稍微慢一些,经济不会出现着陆,不会出现大幅度的猛然的下滑。按经济学的观点,通过宏观调控熨平了峰顶和峰谷,保持了快速增长,可以说,现在预计的今年国内外环境总体上仍然比较好,世界经济增长还比较快,今年是5%左右,今年低于去年,国际机构的预测是4%以上,这是一个比较快的增长速度。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在进行,国际制造业在继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是我们的一个机遇。从国内看,还处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期,宏观调控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比较好的基础。所以,今年整个增长环境还是比较好的。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不确定因素。在国际上主要是一些地区性冲突,石油价格上升和贸易保护主义,特别是针对我国的一些反倾销;在国内的不确定因素主要有农民增收、粮食增产、投资过热等问题。去年是全世界粮食丰收,国内粮食价格有可能下降,下降的积极影响就是价格总水平下降,但是农民收入受到重大影响。今年如何在农村采取措施,如扩大农牧业税减免的幅度,包括教育经费等问题。投资过热问题没有解决。去年电力增长15%,按照通常的弹性系数0.8来计算15%应该保证增长20%,但实际上经济远没有增长那么多,说明能源的浪费、耗能太多。耗能的行业,比如说电解铝,等于出口能源,但有些地方就是这种生产能力,不生产电解铝就没有产品可生产。所以,这是我们在长期规划当中应该注意的。这样发展下去,能源问题、社会矛盾、就业问题、拆迁问题、农民土地问题、企业重组当中的问题都将恶化。

今年的预期总的讲就是继续加强宏观调控,但不会出台更严厉的调控措施。我们分析,会更多地采用经济手段,更强调区别对待,如最近的利率调整,虽然幅度不大,但影响很大。现在讲的宏观调控在公众中有种误解,所谓宏观调控就是收紧,加强宏观调控就是紧缩。实际上,市场经济本身就两个方面,一个就是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一个是国家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永远是有的,宏观调控不仅仅是紧缩,宏观调控的目标、宏观调控政策的方向是不同的,既有治理过热的,也有治理紧缩的,既有治理通货膨胀的,也有治理物价过低的。从中央的考虑来说,怕地方过分追求速度,定个目标朝这个目标努力,这个用意也是好的,但每年都差距太大,就失去了意义。今年可能不会考虑定7%,比如定9%和8%左右,使它更符合实际。保持8%左右的发展速度对中国经济可能是比较好的一种运行状态。不是说今年定7%,今年定8%,明年是9%,不是这种意思。国家对GDp增长运行目标有所变化是为了更符合实际。整个经济今年还会是一种紧运行的状态,改变这种状态,根本是转变增长方式,提高技术水平,减少资源消耗,如果象现在这样,会造成恶性循环,最后会造成经济发展的突然下滑。

这些年来,我们讲积极财政政策是针对经济紧缩来说的,实际上财政政策应该分扩张性、紧缩性、基本平衡性或中性的这样三种。积极财政政策实际上是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老百姓不容易理解。如果说扩张是一种积极的财政政策,难道说平衡的或紧缩财政政策就不积极吗?没有积极意义吗?变成另外一种理解。所以,今年会放弃积极财政政策的提法,代之以稳健的、适中的等等偏向于中性的提法。我认为今年价格还会保持在4%左右,不会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因为国内的投资增长速度是回落的。现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不是要价格全部传导到消费资料上,有个过程。生产资料上涨不会全部传导消费资料,一般国际经验是0.25。现在有人认为国际经济的四大危险因素,就是美国消费支出的突然下降、中国经济增长突然下降、国际房地产泡沫的破灭、石油价格的攀升。四大危险因素不会同时发生,所以,今年价格不会有大的问题。现在油价50美元/桶,也开始下降了,有专家估计,石油每桶上涨10美元,我们多支付80亿美元,如果石油价格持续上涨1%,对我们经济增长影响0.01个百分点。所以,油价不会大幅度上涨,对今年价格还可以持乐观态度,对经济也会持乐观态度。

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编制“十一五”规划,今年是“十五”的最后一年,按照二十多年的惯例,今年中央五中全会有可能讨论的主题就是“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的目标。中央提出的新发展观,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我们编制“十一五”规划的根本指针,在今年的年度计划和“十一五”规划中都会强调新的发展观。

所谓新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观念进步是二十世纪后半期人类进步的伟大成果。就发展观的转变而言,目前有很多关于发展的理论和政策主张,这些理论和经验是不同国家在不同阶段适应自身需要提出来的。二战以后,全世界普遍面临着饥饿的挑战,不仅日本和德国等战败国当时没有饭吃,就是战胜国英国、法国也遭到了战争的严重破坏,苏联也非常困难,更不要说多数发展中国家。全世界除了美国以外,都陷入了非常困难的境地。所以当时的发展观都是强调经济增长,认为经济增长就可以给世界带来普遍的繁荣和富裕。但是在发展过程当中暴露出了很多矛盾和问题,如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社会问题,所以人们开始考虑一种新的发展道路。

十六届三中全会所讲的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我们在发展认识上的一种进步。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探索发展道路方面,能够顺应世界潮流,而且有所创造。我们与一些发达国家进行比较是为了找出差距,向先进看齐。但是用发达国家今天达到的标准来要求中国也并不现实,他们也经历过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收入差距扩大和环境污染。也不能用我们今天达到的标准去评价过去,现在能够做到的可能5年前就做不到,就没有这个条件。现在我们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物质技术基础比过去雄厚,具备了经济持续增长的条件。今年全国钢产量就可能达到2.6亿吨,占世界四分之一以上。消费方面也是这样,去年我国消耗了2亿多吨钢,超过了日本和美国,煤的消费占世界31%,铝的消费占19%,消费猪肉是世界的50%,就是说我们现在的建设力量和规模比过去大得多,整个物质基础比以前雄厚得多。但要实现现代化,任务也比过去复杂得多。我们面临新的矛盾,如经济体制改革引起社会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和重组,技术进步以及产业市场化进程加快带来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温饱问题解决以后,各方面要求多样化了,不仅是经济,也包括文化、社会、政治的需求和民利、政治参与等等。经济发展快而社会问题解决滞后,积累起来大量问题,如城乡差距、区域差距、阶层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等;经济高速增长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压力、在国际上所面临的压力等。所有这些使得中国的社会经济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现在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质上就是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制定什么样的发展政策,怎么发展得更好、更快的问题。强调各方面统筹兼顾,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解决我们所面临的这些矛盾和问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用比较小的代价,来实现现代化,使中国这条大船能够比较顺利地到达现代化国家的彼岸。

这样一种发展观是发展理念的进步,但也绝不是一个单纯的认识问题,反映了我们国家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是我们编制长期规划、中长期规划甚至年度计划都需要把握的关键问题。这种战略调整的方向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一是要注重农村发展,解决农民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中国现在还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国家,农村状况关系到现代化的前途,关系到国家的命运。现在“三农”问题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它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很重要的一个瓶颈。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主要障碍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是城市化水平低,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村人多地少,形不成规模经营,只能解决温饱问题,很难实现现代化。这些年,农产品产出量在增长,但是农业和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在扩大。“三农”问题,在过去主要是农业生产问题,特别是粮食生产的问题,畜牧业生产的问题。现在的“三农”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农村怎么逐步走向现代化的问题。所以,要在农村以外找出路,从根本上解决,我认为有赖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通过“三化”来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所谓工业化,不是过去狭义的发展工业,包括用先进技术来改造农业,改造整个农村经济。市场化就是把整个农村经济逐步纳入全国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我认为“三化”是今后几十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也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实质上就是逐步地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将二元经济结构过渡到现代社会经济结构的过程。根据国际经验,城市化在30%-70%阶段发展迅速,过了75%以后,会发生逆转。我们现在正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化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将发挥更大的作用。现在几个大的城市区,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占全国经济相当大的比重。全国人均3000美元以上的24个城市中有21个城市在这三个地区。

现在我们的工业化、城市化,实质上就是几亿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是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中国现代化的长期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农民的问题,不是工业项目建设的问题。几亿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从传统二元结构向现代社会转变,弄得不好就可能发生剧烈的动荡、混乱等。所以,要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顺利实现几亿农民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要通过几十年时间才能完成,不是5年、10年能完成的。

二是区域发展问题

区域问题是内蒙古很关心的中西部地区、落后地区发展的问题。中国是个大国,自古以来发展不平衡。近200年来工业发展也不平衡,从100多年前鸦片战争以后发展工业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总的趋势是地区差距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纵向比较每个地方都有很大发展,但是横向比较差距是扩大的。解决这一问题很困难,自然条件恶劣地区取得同样的发展成果要付出加倍的努力,甚至加倍努力也可能做不到。自然条件差距、文化因素、经济基础不同、市场潜力不同等都是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如政策的选择、改革开放的进度、国家发展的重点、发展战略、发展政策等也会对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尽管中央采取了很多措施,但从总体上看地区差距仍在扩大,这是我们面临的大问题。我认为差距扩大在近期是不可避免的,一些地区会后来居上,我这个盟、这个市发展更快,超过其它盟,或者我这个省、自治区发展更快,超过其它省,这在过去是这样,现在仍然是这样。要想真正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还需要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现在国家的政策导向、战略导向、战略方向还是支持落后地区发展的。这些短期可以缩小差距强度,抑制住继续扩大的趋势,为将来逐步缩小差距,消灭差距创造条件。

三是注重解决社会问题

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经济是基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不能动摇的。但是现在经济发展当中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经济不发展就没有现代化,但光有经济发展,国家也不能长治久安。解决社会问题,实现公平,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现在社会问题比较多,如就业问题、拆迁问题、工资问题、历史遗留问题、土地问题等等,最后表现为各种上访等社会不安定因素。解决社会问题涉及很多方面的工作,这个问题要放在“十一五”规划非常突出的位置,实现社会的和谐。

解决社会问题,最重要的是就业。我国现有就业人口7亿多,其中城市2亿多,农村5亿。但整个发达国家加在一起的就业人口也才5亿,我国比其总和还要多2亿以上,而且每年有新增的1000万就业人口。此外,目前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重组,使过去的隐性失业表面化了,加上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使企业用人减少,我国80年代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拉动就业0.32个百分点,现在则下降到0.1个百分点以下。使我国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就业压力长期存在。目前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4.3%―4.4%,这还不包括没有登记的中学毕业生和在家待岗的企业下岗职工,如果加在一起,现在全国的失业率要比统计登记的失业率高一倍,达到8%-10%。这是一个相当高的失业率。这还不包括农村1.5亿以上的过剩劳动力。所以,现在讲农民增收难问题、城市贫困问题,在相当大程度上就是就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还包括社会保障问题,老龄化问题,农村教育问题,收入分配问题,投资与消费问题等。也是我国“十一五”应该进一步研究的社会问题。

四是人口资源环境

控制人口增长速度、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主要内容。人口要控制数量,提高质量,坚持现行的人口政策。如果坚持现行人口政策,到2020年我们的人口将达到14亿多一点,2035年前后才达到15亿。我国人口数量增长最严峻的时期过去了,现在已控制在7‰以内。所以,还应坚持既定政策。资源问题是全世界面临的问题,而我国非常突出。一是人均资源少;二是人口继续增加;三是正处在高速增长阶段,正是消耗资源多的重化工业和基础设施大发展时期。经济高速增长,使得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目前,我国每年消耗的钢材占世界的1/4,消耗的水泥占世界1/2,快速增长已经受到各种经济资源的约束。所以我们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发展模式的选择、发展战略和政策的选择、社会生活方式的选择都要考虑中国是一个人均资源少的国家,要考虑资源严重不足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特别是水和石油资源,现在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缺水,600多个城市,2/3供水不足,1/6严重缺水。我想内蒙古在发展中也面临很严重的缺水问题。整个华北地区,每年地下水下降1米,成为大漏斗。地下水也不是取之不尽的,我们应该实行严厉的节水政策,采取技术措施促进节水,采取体制改革促进节水。还有石油,我们今年产量是1.7亿吨,进口将超过1亿吨,消耗占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前两年,我们还次于日本,去年已超过日本。我们已经是石油第二大消费国,第三大进口国,将来石油进口的比重还会进一步提高。美国对中东地区石油的依赖程度是30%,我们进口石油50%以上来自中东,中国对中东依赖程度高于美国,而且我们50%是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过来的。美国说要反恐,已经放出风声要在马六甲驻军,遭到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即马六甲海峡周围三个国家的强烈反对。我们也表示高度关注,现在也在探讨从陆地上运输,比如从缅甸、泰国再开辟一条运输通道,但需要修好多年才能修成。石油的来源、石油的运输都是很大的问题。所以一方面我们在国内要实行很严格的节约政策,另一方面也在国际上寻找石油供给。现在全世界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有15个,他们从发展到现在,消耗了已经探明资源储量的1/2左右。70年代以前买一桶石油是2美元多,现在50多美元/桶。所以我们要发挥后发优势,要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先进管理方法、先进体制,后来居上。我们最近二十年经济年均增长9%以上,能源消耗增长不到4.2%,是经济增长速度的一半。未来20年翻两番的话,我想能源可以翻一番,甚至不翻一番,来保证经济的增长。寻找资源供给时一定要到国外找资源,一定要讲策略。

环境问题。发达国家走先污染、后治理道路,实际上我们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没有能够避免。现在我们有这个力量,应该在全世界范围内看待我们的经济,在世界交换上看待我们的经济,来保护国家的环境,从长远考虑,从大局考虑。

五是国内外市场的协调

注重国内外市场的协调,在扩大对外开放过程中来促进国内的现代化建设。中国已经由封闭、半封闭的经济转变为开放的经济,我们现代化的前途,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封闭起来不可能实现现代化。我国煤和矿产资源没那么多,要在开放的环境中去开发。现在世界是全球化的趋势,全球化不是一帆风顺的,会有很多曲折。现在面临的外部环境不仅和改革开放以前不同,就是和10年以前也有很大不同,所以我们的对外经济贸易体制和政策要适应这种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我国国内客观形势的变化。

我国现在的国际经济地位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世界银行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20世纪最后20年世界GDp的增量部分,美国贡献了20%,中国贡献了14%。世界上好多人讲是美国和中国推动了世界发展,原因就是我们的大量消费促进了世界经济增长。我们进口石油,从澳大利亚进口矿石,从智利进口铜,他们咨询国家发改委,宏观调控什么时候结束、会不会加大力度、能不能软着陆等问题。他们为什么关心这些问题,就是你如果还在继续发展的话,他要向矿业进行投资,要多卖给你矿石,多卖给你铜。2000年以后,美国经济疲软,中国继续增长,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美国,所以调整利率0.27个百分点,结果全世界引起很大振动,各国都很关注中国经济形势。现在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的出口增长相当大的一部分得益于中国经济增长。今年进出口总额会突破1100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和德国,居世界第三位。

中国对外贸易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发生重大变化,也引发了一些矛盾和问题,不仅是同发达国家的矛盾,也包括同发展中国家的矛盾。因为我国与发展中国家进出口结构相同、水平一样。所以,我们加入世贸组织最后反对的是墨西哥,因为他向美国出口玩具、服装、纺织品等等同我们是一样的。去年中国消费的棉花占世界32.7%,但并不是都穿在中国人身上,去年我国出口的纺织品177亿件,全世界60亿人口,除了中国的13亿人以外,50亿人口平均每人3件中国服装,出口鞋子50.2亿双,平均每人一双。但也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我们要提高技术水平,提高科技含量,不要长期停留在低成本竞争阶段。另外,在我国家用电器对外贸易方面,如摩托车、照相机、电冰箱、彩电、空调等产品出口在世界上都占相当大的比重,达40%-50%。按照世贸组织规则,明年1月1日纺织品限额要取消,现在很多国家已经准备对中国实行限制。所以我们一定要采取自立措施,免得人家都起来反对造成很大的损失,在这方面应该讲究策略。经济方面的摩擦和矛盾,任何一个经济和贸易大国在兴起过程都是不能避免的。但我们要提高科技含量、增加附加值。解决这些矛盾,我们只能利用世贸组织规则进行谈判,通过参加多边和双边合作来保护我们自己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