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对教育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2:00

读书对教育的意义篇1

【关键词】乡镇图书室;学校;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

同志在2013年“五四”青年节讲话中指出:“广大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自觉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中共中央印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也明确指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是广大青少年”、“要把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感情,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乡镇图书室作为社会公益性的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应加强和学校、家长的联系,大张旗鼓地开展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

1.新时期加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美德,是动员和鼓舞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历史前进的巨大动力,是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共同的精神支柱。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现在的青少年一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主力军。因此,他们的生活态度、价值取向,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前途、命运,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所以说,新时期对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2.乡镇图书室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措施

乡镇图书室作为收集、整理和保存文献资料并向读者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机构,应充分发挥自身在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开展社会教育、传递文献信息等方面的职能作用,尤其应注重社会教育职能的发挥,面向青少年组织各种有关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动,使图书室成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2.1立足于图书室阵地服务,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辅导,达到“读书育人”的目的

阅读辅导是图书室的一项重要工作,图书室工作人员应根据馆藏,以阵地服务为依托,经常性地开展图书宣传工作,积极向青少年读者宣传、推荐有关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书籍,做好他们的参谋,为他们提供健康、有价值的书刊。具体做法有:

(1)有针对性地选购有关爱国主义教育的书刊资料:内容包括中国历史上涌现过无数的著名爱国者、民族英雄、革命先烈、杰出人物,新中国成立以后涌现出的许许多多的英雄模范人物事迹、中国近代史、革命史、中共党史、伟人的生平传记、思想修养、伦理道德等适合青少年阅读的诸多方面,吸引青少年读者来馆借阅。

(2)加强阅读辅导,培养青少年的阅读兴趣,教给他们科学的阅读方法,帮助他们形成合理阅读范围,指导他们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阅读有关书刊,并写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等。

(3)加强图书宣传工作。利用宣传橱窗,及时介绍新书,向青少年推荐有关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书目,引导他们“会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读有益的书,做高尚的人”,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4)开展对家长的阅读辅导。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立体教育的三大支柱,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家长的普遍性心理,但不是每个家长都能正确地、科学地指导好孩子看课外书。所以对青少年读者的家长进行阅读辅导是必要的,使他们能够大力支持并正确指导孩子的课外阅读。

图书室通过“以阵地服务为主辅以送书到校”,引导青少年“多读书,读好书”,“读有益的书,做高尚的人”,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

2.2加强“三位一体”,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课外阅读活动

课外阅读是广大青少年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获取丰富课外知识的主要渠道。同样,课外阅读也是我们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乡镇图书室应采取图书室、学校、家长“三位一体”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横向联系,开展形式新颖、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青少年课外阅读活动,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近几年,我乡图书室主要开展以下几项活动:

(1)开展“红领巾读书征文”、“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读书节”等活动。通过采取故事汇报会、专题讨论会、讲座、演讲、知识竞赛、征文比赛、集体阅读辅导等活动形式,培养青少年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和价值观,树立竞争、平等、民主、效率、公平的新观念,帮助他们开阔视野,促进智力开发,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养成良好的读书读报习惯。

(2)举办读书报告会,陶冶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图书室由于人员编制少,一直与中小学联合共同组织,多数采取在有关老师和班主任的配合下,共同组织的办法进行。近年来,我们图书室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形式:一是由图书室提供优秀文学作品,让语文老师进行辅导讲座,以主题班会的形式交流读书心得;二是与班主任结合,举办读书报告会;三是与有关老师结合召开读书演讲会。这些不同形式的读书报告会增强了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励了学生奋发向上、为国争光的精神。

(3)利用节假日时间,有组织地在有关学校、班级开展读书兴趣小组、集体阅读、书评、讲座、定期送书到学校等形式的读书活动。通过请专家学者、英雄模范人物谈自己的读书收获,用他们的亲身体会、先进事迹来教育影响青少年。并有选择、有针对性地挑选健康有益的书刊资料并送书上门,培养青少年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个经久不衰的教育内容,在世界各国都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其教育的方式、方法也是纷呈多样。发挥乡镇图书室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只是众多方法之一,上述所提及的粗浅看法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处,还望大家批评指正。但笔者由衷希望:通过包括乡镇图书室在内的各级文化阵地、教育媒介的共同努力,能积极引导广大青少年争当有志、有为、有爱的时代新人;确立正确的社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情操,为傲立于世界之林增强活力。[科]

读书对教育的意义篇2

[摘要]在图书馆管理及图书信息服务中,读者的权利是什么,其内涵怎样,一直是模糊不清,悬而未决的问题。本文从法律的视角,对读者权的概念、内容及法律属性进行探讨。[关键词]读者、读者权、法律属性读者满意理念,“读者第一,用心服务”等图书馆服务宗旨,是图书馆界研究和探讨的热门话题。⑴如何提升为读者服务理念,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关键的问题是处理好图书馆与读者的关系,重视读者的尊严,为读者提供自主、平等、宽松的阅读服务环境,把“爱读者”作为工作核心和精神要义。⑵要做到这一点,重要的是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从思想上和理念上明确读者的权利,从而在管理工作和图书信息服务过程中,自觉地保障读者权的实现,同时实现图书馆服务的宗旨。因此,对读者权及其法律属性的探讨,显得十分必要。本文试图对读者权的概念、内容、法律属性等进行阐述,以求教同仁。www.zhlzw.com中华勵志網1.概说什么是读者,这是我们研究读者权不可回避的问题。读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读者,应该包括阅读图书资料和购买图书资料的人,如新华书店将购买图书的人称为“读者”。狭义的读者,是相对图书馆来说的,是指从图书馆借用图书资料或利用图书馆获取知识信息的人。本文是从狭义上来研究读者权的。国家设立图书馆,包括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的目的,都是将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财富,通过收集、整理后,供民众充分利用。民众不分性别、年龄、民族、职业、文化程度、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均可自由利用图书资料,获取文化科技知识。所以,从法律意义上看,将读者称为图书资源的利用者更为贴切。因为习惯,本文还是将图书资料的利用者称为读者。为了表述严谨,下文中有时也会称利用者。关于读者权,也许是因为笔者阅历所限,目前尚未有人对此下过定义。读者权,应该是法律上的权利(right),是法律关系的内容之一,与义务相对应,指法律对法律关系主体能够作出或者不作出一定行为的许可与保障。权利由法律确认、设定,并为法律所保护。⑶读者权,是读者与图书馆法律关系的内容之一,在这种法律关系中,读者能做什么,或者要求他人不做什么的一种权利。读者与图书馆发生法律关系的目的,应该是自由地利用图书资源,从而获取文化科技知识,或者获取技术信息和商业信息。因此,读者权,简单地说,就是读者利用图书馆的图书资源获取知识信息的权利。具体地说,读者权是国家提供图书资源,利用者通过借用或自由阅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权利。从法律意义讲,它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读者权更多体现为人身权,即读者的自由权,亦即读的自由,听的自由,看的自由,人格受尊重,保守个人阅读秘密等的权利,一句话,读者自由地利用图书资源。第二,读者对图书馆资源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图书馆的图书资源要么归国家所有。要么归集体所有。对国家所有的图书资源如公共图书馆的图书资源任何公民均有权使用。第三,读者权与读者义务具有统一性。任何权利都是相对义务而言的,人类反对只享受权利而不尽义务的特权,也反对只尽义务而不享有权利的奴役。就公共图书馆而言,国家为读者提供了无偿利用的图书资源,通过图书馆为读者服务,读者在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的同时,当然有义务遵守图书馆次序,自觉保护图书馆资源的完整性和不受侵害。第四,读者权的性质,应该属于公民受教育权的范畴。读者利用图书馆的目的,是从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提高自身的文化科技素养,这种利用的结果,无疑是一种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我国宪法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中,明确规定了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我国教育法中也明文规定,受教育者有权利使用图书馆资料,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等社会公共文化措施,要为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提供便利。⑷从而从法律上确保读者、受教育权的实现。读者权是个历史的范畴,其形成和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是随着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受到重视的,确切地说,是图书馆私立性、封闭性与少数人专用性向图书馆的公众性、开放性和民主性的转变而形成的。考察我国图书馆的发展史不难看出,先有图书,再有图书馆收藏,图书馆收藏起源于官府,据《史记》记载,老子就做过“周守藏宝王史”,春秋战国之际,随着“学在官府”局面的打破,图书的收藏也从官府发展到民间。⑸孔子、墨子为了办学的需要,收藏图书作为教材,如孔子就收藏和整理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商周至清朝,中国图书馆虽已发展了两千多年,但图书资源基本上为奴隶主或封建朝廷和官府所有,民间图书资源也只为少数学者作为私家藏书。这些藏书,无论哪一种形式均不对民众开放,而只为特定对象服务,也就无读者权可言。到清朝末年,由于民主运动的发展和高涨,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提出了图书馆应面向全体民众的民主主义思想,主张图书馆应以教育民众、启迪民智为宗旨,允许并吸引人民入馆读书。由于民主思想的推动,清朝廷被迫废止科举,兴办学校和图书馆。光绪31年(1905年)在长沙建立我国第一所现代公共图书馆-湖南省图书馆。宣统元年(1909年)在北平建京师图书馆,即现在北京图书馆前身。⑹随着国家公共图书馆的建立和开放,普通民众才有入馆利用图书资源的机会,也才有人民利用图书馆藏书,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权利。由此可见,我国现代图书馆思想的倡导者康有为、梁启超提出的图书馆应面向全体民众开放,赋予人民利用图书馆藏书的权利,是读者权的萌芽,但还不是完整的现代意义上的读者权。对此,下文将重点论述。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的《图书馆令》在内容上也没有体现出公共性、开放性与民主性,而是把图书馆作为“官僚机构的一部分”以天皇“敕令”的形式对其加以规范,目的在于是图书馆全面服务于军国主义统治下的“思想善导”⑺而不是服务于公众。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948年日本颁布了《国立国会图书馆法》,1950年又颁布了《图书馆法》,尤其是1954年了《图书馆自由宣言》,标志着图书馆是为民众服务,是一个承担着保障国民图书资料获得权责任的机构的地位。图书馆具有收集资料、提供资料、并为利用者保守秘密的义务,有反对一切检查的权利。⑻不可否认,日本图书馆法受到西方图书馆法的影响,对图书馆自由和读者权已经做出了规范。2.读者权的法律属性读者通过利用图书资源,获取知识和信息,提高自身科技文化知识,是一种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文化活动。因此,读者权是公民的文化权利,确切地说,读者权属于受教育权的范畴,是一项重要的宪法权利。教育文化事业是人们学习生产技能,掌握知识,提高人们自身素质的精神活动。教育不发达,劳动者的智力和生产率也就低下,综合国力自然提不高。我国宪法第19条、第46条、第47条规定:“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予鼓励和帮助”。宪法不仅规定了公民的文化权利,也规定了保障公民文化权利和受教育权利实现的措施。国家进行学历教育和鼓励自学成才。以宪法为依据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41条、第42条和第50条规定:“国家鼓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社会组织采取措施,为公民接受终身教育创造条件”,受教育者享有“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的权利,“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以及历史文化古籍和革命纪念馆(地),应当对教师、学生实行优待,为受育者接受教育提供便利”。可见,读者权作为一种文化权利和受教育权利的范畴,国家通过根本大法-宪法和其它法律法规予以确认和加以保障。读者权作为公民的一种文化权利,从法律上讲它与受教育权一样,既是公民的权利,同时也是公民的义务,亦即读者利用图书馆的资源获取知识和信息,既是享受法律上的权利,同时也是提高自身素质为国家建设服务应尽的义务。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1919年德国的魏玛宪法首开把某些权利转换为义务的先河,“受国民教育为国民普遍义务”⑼同时将传统的受教育权、所有权、劳动权等确认为宪法义务。我国宪法也明确规定受教育权、劳动权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是因为,权利虽然是法律所确认的人民可以从事的社会行为,但得承认权利在本质上具有社会属性,即权利总是相对于国家、社会和他人的权利而存在的。人类社会是一个共生共存的统一体,不论以什么政治形式和社会形态维系着,人与人之间始终相互依存。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是实实在在地生活在这个活生生的世界上。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内一个公民,即一个社会成员要在法律的范围内采取他可以从事的社会行为,必然会影响他人乃至全社会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把权利和义务判然分开以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向被传统奉为圭皋的权利,渐渐失去了它的纯粹的性质,变成了权利人的义务。读者权是读者利用图书馆资源的权利和义务。国家为了保障公民文化权和受教育权的实现,无偿地为公民(读者)提供学习各类科技文化的场所,(图书馆),以便使广大读者实现自己通过图书馆获取知识的权利,读者也应该履行不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合法利用图书资源的义务,并且有把所学知识用于国家建设的责任。这是权利义务的不可分离性。马克思那句“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的格言,正是对这种权利、义务统一性的精确概括。我们在研究读者权的法律属性时,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是,读者权的权利主体是读者,而相对的义务主体是图书馆。权利的实现必须有义务的履行,在这个意义上,义务的履行是关键。图书馆是社会教育机构之一,其职责是收集、整理、汇编图书资料,向社会公众提供图书馆服务,帮助学习,鼓励创新,使读者权能充分实现。同时,读者在行使读者权时也不是单纯的权利主体,他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必须维护图书资源的完整性,不得毁坏图书资源,必须遵守图书馆的管理规章,维护阅览秩序,及时归还所借图书资料,延期还书或毁坏、污损图书必须承担支付违约金和赔偿损失的责任等。可见,读者与图书馆的权利义务是相对的、对等的。在它们的法律关系中,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的角色是变换着的。读者权是相对权利,不是绝对权利。由此可见,在现实生活中,对读者阅读设置种种障碍,将读者分为三六九等,规定某类图书只供某特定对象读者借阅,对读者的咨询不予理睬等行为,都是对读者权的侵犯。同样地,读者无视图书馆的规章制度,恣意损坏图书资料,在图书馆内大声喧哗不听劝阻等,也是对图书馆管理权的侵犯。因此,权利人在行使权利时,必须承担起相应的义务,义务主体在履行义务时,有权享受相应的权利。3.读者权的具体内容读者权,既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权利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在日本曾引起过热烈地讨论。那是因为当时的日本政府开始实行一项“公立图书馆的委托经营”政策,以实行行政改革。“委托经营”的具体内容,是把社会福利设施、社会教育设施包括图书馆等公共设施委托民间管理、经营并积极推进对非专任馆员、社区志愿者的利用。经营者为了降低成本,节俭费用,雇佣了一批非图书馆专任馆员,从而降低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也就意味着利用者权利不能完全实现,甚至被侵害。这时,国民提出,维护读者权(利用者权),反对“委托经营”的作法。反对者的理由是,国民利用图书馆,接受图书馆服务,不是“获得恩赐”,不是“享受福利”,而是实现权利。国民利用图书馆的权利与国民的生存权、学习权、认知自由权、参政权、闲暇享受权密切相关。⑽并且还提出按照现代民主社会“主权在民”的原则,图书馆利用者是图书馆的主权者,利用者不能仅仅满足于被动地接受保护,应该明确提出自己的权利要求。在我国图书馆界,正面提出保护读者权的文章著述几乎没有,这与我国尚未制定图书馆法不无关系。有学者提及过“读者阅读权益”问题,指出阅读权益是每个人依法享有的阅读权利和利益,它以阅读的自尊、自主、自由,以体现读者的个性为特征,突出地反映“天赋人权”、“天赋价值”、的人本主义精神。⑾这是一个可喜的信号。还有人指出,要将读者视为消费者,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读者的知悉权和获知权。⑿这些都表明了社会对读者权的关注,不过后者在适用法律条文时有些牵强附会,因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消费者”指接受有偿服务的人,而图书馆服务原则上是无偿服务,服务的性质完全不同,适用法律也应有别。那么,相对图书馆服务,读者权所蕴涵的内容有哪些呢?笔者认为,日本学者森耕一和佐佐木顺二在他们的《图书馆法解读》和《图书馆利用者权利宣言》中对利用者权利所作的概括,仍值得我们借鉴。结合我国的实际,读者权归纳起来大致有七项:第一、接受“最好图书馆服务权”。什么是“最好图书馆服务”?佐佐木顺二解释到:不是指服务的数量指标,也不是仅仅和图书馆的经费状况相联系,而是指和国力与经济力等相适应的图书馆服务,包括接受最好的图书馆员提供的服务。笔者认为,最好的服务,既包括图书馆的硬件,如图书馆的建筑水平、藏书内容、借阅设施等应是最好的,也包括国图书馆的软件,如馆员的服务素质、服务态度等都是最好的。第二、不接受区别对待的权利。任何读者在利用图书资源和图书馆设施的过程中一律平等,不能将读者分为三六九等,划分“专家”、“学生”借阅室,区别对待,甚至规定图书馆的设施什么人能使用,什么人不能使用等,对读者不能一视同仁。这是对读者权的侵害,读者有权拒绝。第三、阅读自主权。读者为了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和提高自身素质,对阅读内容和方式有自主决定权,不应受别人支配和安排,更不允许人为地设置障碍进行阻止。如古代的“焚书坑儒”、现代的“文化大革命”大肆禁锢书籍,以及现在有些图书馆打着市场经济的幌子,对读者阅读图书资料设置名目繁多的收费服务等,都是有损读者阅读自由权的行为。第四、咨询权。咨询权是读者利用图书馆资料向图书馆工作人员询问图书信息的权利。日本图书馆法在图书馆服务的法定内容中明确规定:图书馆员具有丰富的有关图书馆资料的知识,能够承担利用者的咨询。⒀通过咨询读者能快捷地了解新的图书资料信息,节省个人查找的时间,提高阅读效率第五、读者阅读秘密被严守的权利。时下,人们热衷于讨论“隐私权”问题。“财产状况”、“恋爱关系”、“书信内容”、“夫妻*爱”等固然是人们公知的隐私权问题,而个人对图书资料的利用范围和借阅登记也是个人隐私,应受法律保护却是鲜为人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日本由于警方对图书馆保留的有关读者利用记录的搜查、调阅、扣压事件的频繁发生,1974年东京都东村山市图书馆应当地市民的强烈要求,在本馆的《图书馆设置条例》中明确规定了“图书馆不得泄漏通过资料提供活动获知的利用者的个人秘密”,开启了为利用者保守秘密的先河。1979年日本改定的《图书馆自由宣言》明确规定了“图书馆为利用者保守秘密”的内容。读者阅读什么图书,属于利用者的个人秘密,除法律规定的情形外,图书馆不能将利用者的读书事实向外部泄漏。跟日本相比,我国图书馆在保守读者秘密方面几乎是空白。第六、读者人格尊严权。读者人格尊严权是指读者在利用图书馆资源获取知识和信息时,享有其人格尊严得到尊重的权利。这是读者权精神权利的重要内容。我国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某些图书馆和某些图书馆工作人员,为读者服务的意识淡薄,不是以服务者,而是以读者的领导者自居,对读者某些“不规范”的借阅行为进行训斥,动辄实施“罚款”,甚至怀疑读者窃书时,对读者进行非法搜身,责令读者写书面“检讨”,并张贴公示,这是违反图书馆服务宗旨,有损读者人格尊严权的行为。第七,图书馆管理的参与权和建议权。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服务机构,如何保障提供最好的图书馆服务,满足不同读者的利用要求,其运作和管理应该采用召开听证会的形式,经常听取读者的建议,引导读者自觉为图书馆的管理献计献策,允许读者“参政议政”。因为,图书馆经营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读者权利的行使和实现。综上所述,读者权是读者利用图书馆的图书资源获取科学文化知识和信息的权利,是读者受教育权的权能之一。读者权具有权利义务的统一性,它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读者权的内涵也将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目前,我国尚未制定《图书馆法》来保护读者权,我们在谈读者权的法律保护时,只能在宪法、教育法的相关规定中寻找法律依据,这虽然不影响读者权作为公民文化权的存在,但在我国拟制定的《图书馆法》中很有必要设专章规定读者权。www.zhlzw.com中华勵志網

读书对教育的意义篇3

关键词:诚信教育;和谐;图书馆

从道德范畴来讲,诚信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行、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诚,信也”,“信,诚也”。可见,诚信的本义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隐瞒欺诈、反对伪劣假冒、反对弄虚作假。诚与信结合起来,表达的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做到真诚实在,言而有信.“诚信友爱”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越发显示出诚信教育的重要性.高校图书馆是现代化、信息化、社会化的文献情报中心,是知识信息、精神产品的聚集地,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作为终身教育的最理想文化教育的职能机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在高校图书馆开展诚信教育在当今的社会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一、开展诚信教育,构建和谐高校图书馆的重要性

(一)开展诚信教育,构建和谐图书馆是时代赋予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的新课题

诚信观念的形成不是天生或自然形成的,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道德观念,诚信是需要教育并离不开教育的。高校图书馆作为重要的宣传教育阵地,它在人的社会化进程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虽然图书馆是搜集、整理、保存、传播和组织社会文献信息资源的科学、教育、文化机构,但它的教育受众面具有其他机构所无法相比的广泛性,每个学校成员都有使用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接受图书馆提供的文献信息服务的权利,因此图书馆能够很好地发挥其社会教育的职能。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同样是构建和谐图书馆的道德基础,提高诚信水平,构筑高校文化群体诚信形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赋予高等学校图书馆的重要任务,是高校的基本教育功能。由于在历史的进程中,图书馆的教育职能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因此对部分不诚信读者,图书馆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社会赋予的教化责任和义务,不但要带头做诚实守信的表率,感化他们,还要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教育,构建和谐图书馆,高校进行以诚信为中心的思想道德教育,将会对全社会进行诚信教育,构筑和谐单位产生深刻的影响。诚信教育不仅是推进和谐图书馆本身的建设,履行育人职责的需要,还将通过高校辐射作用,影响和带动整个社会现在,未来的和建设。这是时代赋予图书馆光荣使命。

(二)开展诚信教育,构建和谐图书馆是高校图书馆面临的现实课题。

当前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互相激荡,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讲诚信、见利忘义、言行不一、尔虞我诈的现象,甚至形成了诚信危机。这些现象对大学图书馆也产生了难以避免的影响和侵蚀。馆员之间,互相闹矛盾;学生读者,损坏书刊;恶意下载数据,严重侵犯了知识产权主体的权益;严重馆藏资源,不断流失……殊不知,为人教育者,在教育学生读者的同时,自己却在一步步远离诚信、丧失诚信。部分图书馆员不能树立“诚信至上”的道德意识;而受教育者也难以作到诚信。诚信教育不到位,缺乏“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严重影响了和谐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在全体馆员和读者中强化以诚信为中心的思想道德建设,对于整顿校园秩序,维护和谐环境,培植良好的学风、校风,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紧迫的。

二、开展诚信教育对构建和谐高校图书馆的作用

(一)开展诚信教育,有利于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

和谐图书馆的核心就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馆内各种关系的和谐是和谐图书馆的根本。图书馆的人际关系存在与管理者、馆员、读者三者之间。要恰如其分的把握好管理者、馆员、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除了有严格的纪律和规章制度以外,还要有共同遵循的道德基础,那就是诚信。在诚信体系中,管理者诚信是关键。管理者要得到馆员的尊重和信任,首先自己必须诚信,言出必行,为员工做出表率。如果管理者带头讲诚信,就会对员工产生巨大的示范作用,员工就会纷纷效法,营造出求真务实的工作氛围。诚信是同事之间相处的基本原则,图书馆员工身份经历、工作岗位、气质性格、兴趣爱好不尽一致,出现这样那样的摩擦和冲突实属难免,只要大家都以诚相待,形成诚实互信的道德氛围,就能互相理解、真诚相待,利益关系可以得到协调,出现的矛盾能够缓解和化解。读者在使用图书馆的过程中,馆员能够满腔热情地接待读者,对读者的咨询或者求助都能给予回答,并且超预期的满意,那么读者将愿意与馆员建立互动,进而产生长期信任。可以说,诚实互信是构建和谐图书馆的根本保证。开展诚信教育,有利于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竞争与协作的关系,有利于在图书馆培育新型人际关系,构建相互信任相互负责、融为一体、富有生气的和谐图书馆。

(二)开展诚信教育,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诚,信也,从言成声”,“信,诚也,从人言”。孟子认为“诚者,天下之大本”,并提出了“民贵”思想。这一思想适用于图书馆。就是“读者贵”即要把读者的利益放在首位,听取读者的意见才是真正的诚信。要求图书馆及馆员有高度的责任感,不能使图书馆失信于读者,从而降低读者对图书馆的信任,也就促使馆员能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一切为读者”的思想,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有计划、有重点地采集文献信息,形成具有本馆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能够更快捷地满足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开展文献借阅、参考咨询、网上信息服务等各种服务,创造出幽雅、舒适的阅览学习环境。

(三)开展诚信教育,有利于创造出人才辈出的育人环境。

中国素有以诚待人、以诚为本的优良传统。先圣孔子就把言而有信看作人们立身行世的基点和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他说:“信则人任焉.”意思是说诚实守信者,才能使人对其所作所为有信心,而敢于对其委以重任。开展诚信教育,忌只看文凭,重学历,轻实际,否则在很大程度上会挫伤有能力、有才干的馆员的工作热情。做到充分调动积极性,真正读懂“以人为本”的内涵,发挥专长,提升全体馆员的职业荣誉感和自信心,将全体馆员的思想行为统一到发展目标上来,让众多的个人才智凝结起来,形成健康的群体向心力,减少内耗,促使合作,提供能为全体馆员所接受,用以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约束自己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标准及行为规范,让全体馆员在认识到自己工作意义基础上,加强职业信仰的培养,激发起更加主动的诚实进取的工作干劲,从自我做起,用相互影响和效仿建立一个诚信可靠的人事管理体系,着力创造人才辈出的育人环境。让图书馆洋溢出更为健康向上的诚信精神面貌。

三、开展诚信教育,构建和谐高校图书馆探索与实践

如何围绕构建和谐高校图书馆,创新图书馆管理,开展和进行诚信教育呢?

(一)构建诚信教育的平台

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诚信教育重在知行统一。要防止因教育方法上的形式主义带来教育成果的泡沫现象要引导学生读者自觉主动进行思考,领悟与践行,在自我教育中认识自己,在自我管理中规范自己,在自我完善中提高自己。诚信道德要在道德实践中形成。基于以上的思想,笔者所在的图书馆于2008年上半年开始在阅览室实行“自主管理、全天开放”的新的管理服务模式。阅览室不设管理员,读者随时自由到阅览室阅览期刊。即允许读者带自己的图书和书包进入阅览室看书、查阅资料或自习。

我们开始也曾担心书被偷窃,但最终还是决定不在图书馆里安装电子探头。试用将近一年,读者反映良好,很方便,很自由,阅览室读者人数成倍增长。阅览室也未遇窃书“雅贼”。事实证明,当我们把读者当君子的时候,他们就成了君子,信任他们就是最好的诚信教育。通过切身的实践,接受诚信道德教育。

(二)新生读者入馆诚信教育

新生读者入馆是每年开学伊始图书馆面临的老大难问题,也是极为关键的一步。要切实抓好新生入馆教育,首先要在入馆前做好新生的教育工作,让他们对图书馆的规章制度有个全面的了解,强调读者遵守规章制度的重大意义,让读者树立起良好的诚信意识。其次在新生读者真正进馆借阅时,馆员要在岗位上要时刻关注读者的言行、指导、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借阅习惯,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借阅风尚。

(三)形成诚信的图书馆的馆风,利用网络资源,培育诚信精神

要强化诚信道德宣传教育,造成“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道德舆论,形成诚信者人人夸,不诚信者遭鄙视的道德氛围,培植诚实守信的良好道德风尚。网络诚信是当今诚信教育的一个新空间,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领域。要切实重视网络诚信教育,加强上网行为的引导,让学生在虚拟现实的特殊环境里,培育网上诚信道德,防止和避免网络行为的失控,要让学生充分利用网上诚信教育资源,为塑造自身现实的诚信道德理想人格服务。

(四)塑造良好的图书馆形象

加强图书馆馆员思想道德建设,完善服务,为读者树立诚信表率和楷模,造就和谐的人际关系。首先是图书馆要讲诚信,办事要公正、公开、公平,不弄虚作假。如图书馆应要求所有的厅室对所有的读者开放,其实诚信是相互的,只有先尊重别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要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位读者,保障读者的文献阅读权益。同时图书馆的馆员也要注重诚信,提高自身的诚信素质,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用诚信的人格为学生树立榜样。馆员与读者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从而构建和谐高校图书馆。

参考文献:

[1]郭连生.读者失信行为调查分析与高校图书馆诚信教育[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8):72-74.

[2]王申荣.浅议高校图书馆如何对大学生进行诚信道德教育[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2):116-117.

读书对教育的意义篇4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广大中小学生中大力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根据第十三届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组委会的意见和中共xx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县教育体育局、县团委、县妇联文件精神(x教体发[xxx]xx号),经学校研究决定,在全校组织开展“红色之旅”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通过读书教育活动,使广大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从而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弘扬民族精神,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立志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努力奋斗,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组织机构

读书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似的桥(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副组长:陈而我(党支部副书记)

温暖地方(团委书记)

成员:全饿(教务主任)

昌伦(教务副主任)

吴地刚(政教组长)

张搞活(团委委员)

读书活动指导小组

组长:地方华(教务主任)

副组长:如同不(教务副主任)

外饿(政教组长)

成员:常常

三、活动用书: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的《红色之旅》中学生读本。

四、参加对象:以全校学生为主,鼓励教师参加。

五、活动内容及办法:

1、发动动员阶段(2006年2月20日—3月20日)

组织学习中共xx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县教育体育局、县团委、县妇联文件精神(x教体发[xxxx]xx号),结合学校实际成立组织机构,制订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各班成立读书活动小组,制订活动计划。广泛宣传动员,营造浓厚读书氛围。

2、读书活动阶段(2006年3月20日—4月20日)

(1)各班充分利用班(团)会和星期三团队活动课时间组织学生认真开展读书活动。要通过板报、壁报、手抄报、撰写广播稿等形式宣传报道活动进程;要坚持以读书、自学为主,认真读书,做好读书笔记;要结合读本中每一个章节后提供的建议广泛开展班内读书竞赛活动。版权所有

(2)在读书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全校性读书活动。一是团委组织全校团员和队员开展“保护环境,爱我家园”的学雷锋道德实践活动;二是各班召开以“革命传统教育”、“理想教育”等鲜明的主题班会;三是政教组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四是语文组组织开展全校“红色之旅”读书征文活动和演讲比赛,并组织选派优秀个人及作品参加县读书征文、演讲比赛等活动。

3、总结表彰阶段(2006年4月20日—5月10日)

(1)学校组织召开“红色之旅”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总结表彰大会,根据各部门、各班活动开展情况,严格评选,对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个人和优秀作品全校表彰,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并在各项考核中予以加分,对拒不执行活动要求的部门和个人予以严肃批评,限期整改,并在相应考核中扣分。

(2)及时上报活动各项材料、推荐优秀个人、优秀作品参加县统一组织的读书教育活动。

六、活动要求

1、加强领导,广泛发动。“红色之旅”读书教育活动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是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具体载体。各部门、各班级要高度对待这项工作,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要注意做好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和主人翁精神。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多管齐下,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

2、改进方法,突出实效。读书教育活动时间长、内容多、人人参与,因此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活动思路、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提高活动质量,努力取得成效。要立足于和课堂主渠道结合起来,和各项活动结合起来,和宣传舆论结合起来。要在选准突破口上动脑筋,在活动的多样化上下功夫,区分层次,运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系列活动,使教育内容真正入耳、入脑、入心。

读书对教育的意义篇5

一、制定计划,营造读书教育氛围

1、根据教育局读书教育活动计划,我们召开会议,认真研究制订读书活动方案。并正式确定今后的读书教育活动以读书节为载体进行,并制定出比较详尽,又切实可行、便于操作的读书节暨读书教育活动方案。整个方案主要分为活动目的、活动主题、活动内容、活动要求、活动步骤、人员分工等五个方面。同时,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读书,学校文学社制定了《我们的节日》一书的导读计划,指导三-六年级老师开展导读工作,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2、本次读书教育活动,我们以第一届“读书节”的形式来展开活动。我们利用教师例会、国旗下讲话等时间向全校师生宣讲《共建和谐家园》读书教育活动的意义,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三月初,我们召开了读书教育活动专项工作布置会,进行工作布置。包括读书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大队辅导员,各校区德育员,三-六年级年级组长,艺术、宣传、信息技术、文学社、话剧社负责人,语文教研组长,图书老师,总务主任等十余人参加了会议,明确了各自在此次读书活动中的职责。同时利用国旗下讲话时间进行读书节暨读书教育活动启动仪式。在仪式上,德育分管校长向全体师生宣讲了此次读书教育活动的意义,在活动形式上,要求各班级结合中队活动、故事会、知识竞赛以及调查等道德实践,配合宣传栏、墙报、黑板报等形式,组织开展集知识性、趣味性和教育性于一体的有新鲜感、有吸引力的活动。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共建和谐家园”读书教育活动中来。

3、读书是需要氛围的,营造读书氛围对激发师生读书的兴趣起着很大的作用。我们在教学楼走廊外墙上悬挂宣传读书教育活动的标语,如:“弘扬节日文化,共建和谐家园”、“彭埠一小第一届读书节”等横幅。每个班级的黑板报宣传《共建和谐家园》读书教育活动的重要性,介绍读书的方法。不少班级开辟了富有特色、富有童趣的读书心得交流栏。语文教研组长则把学生集中在一个大教室,指导学生读书方法及如何撰写征文等。

二、精心组织,开展各项教育活动

读书对教育的意义篇6

摘要:图书馆教育是社会教育的重要部分,相比学校,家庭教育,有它不同的作用与特点,充分发挥图书馆教育职能可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也推进了图书馆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图书馆;教育职能;道德教育

一、图书馆教育职能的含义

1.道德教育。图书馆收集、整理、保存资料并供给读者,是一种有益的实践活动,对读者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图书馆宣传、流通、阅读资料向人们传递统治地位的形态,不过关社会形式如何,图书馆都成为宣传本阶层思想意识的武器。从而成立了新中国,政府依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社会主义道德理念,有助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图书馆通过宣扬马列作品,使读者树立共产主义理念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通过宣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国家法律法规,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通过各种资料,培养人们的道德品德。鼓励人们工作学习热情,指导青少年做有思想,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

2.文化知识教育。文化知识教育为图书馆教育职能的重要方面,资料是文化的结晶,图书馆收藏交流文献是为了:一,积累人类文化知识:二,利用知识教育人们,提高其能力。高校图书馆是其建设的基础和条件,它是学生的另一个课堂,高校图书馆收藏资料,结合教学、科研进度、要求、围绕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体现了专业性,针对性。

3.职业技能的教育。在社会发展中,人们无论从事什么活动,都要结合理论,实践,都要提升自身的素质,能力,随着科技的发展,职场人士都要求不断学习新东西,提高素质能力,图书馆收藏的多种资料,有利于实现职业技能教育。,他们借阅书刊、资料,解决问题,提升技能,随社会的需要,起作用进一步加强。

4.创新发展教育。现代社会进步要求创新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词汇出现,工作者要求你积累经验,更新知识,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其文献多、全、有序,它方便了知识积累与更新。人们通过图书馆活的多种知识,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步,图书馆必不可少。

二、图书馆教育职能的特征

1.广阔性。图书馆教育的广泛性指教育大众化。一,它作为公共设施向大众开放,二,其资料丰富,人们利用图书馆,均有有益的收获。图书馆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动力是它传播知识,服务大众。

2.自由性。图书馆教育与家庭、学校教育不同,它有自主性,体现在读者可自主选择资料,主办自学,在家庭教育中孩子被指导和要求,学校教育中,学生被安排,制约,管束,处于被动。

3.多元化。图书馆教育的多元性决定于文献的多样性,服务多样性。第一,他作为人类知识宝库,收集了许多文献,读者在甲馆找不到,可能在乙馆找到,其教育不分学科、层次。第二,其服务,丰富起来了,20年前,主要以纸质文献流通,现在有了音象、光盘、数字、网络等,也增加了查新、复制等,复合式图书馆正在完善中丰富了教育职能,体现了多样化。

4.经济性。它具有社会福利性质国家政府主办公共图书馆,机构团体图书馆,由各单位办对大众免费开放,它的公益性质一方面保证了公民的公平权利,另一方面降低了教育成本,再者,提高了文献信息流通的效率,从经济方面看,其建立方便了读者,减少了他们的经费支出,另外其文献可循环用,价值提高,所以图书馆文献使用率越高其教育职能就发挥的越好,其意义也越大

5.导向性。其教育导向性是由文献类型、内容决定的,一个具体的图书馆因为受到性质、任务、对象等的限制不能将文献收全,因此产生了不同图书馆。图书馆的文献特色对阅读起了向导作用,为其指明了方向。

三、教育职能的发挥

1.多加宣传。作为公益性服务机构,图书馆要充分发挥作用,就要加强宣传,一向读者宣传,二向决策者宣传,其读者分三类、;核心,边缘,潜在读者,第一种是经常到图书馆,有较高,使用它的意识和能力的人,二种是对它的了解点,但因某原因不能利用或不时常用的人,第三种是没去过这或不确定,但需要它服务的人。它对读者宣传是加强边缘,潜在读者的宣传,让其了解它能提供服务,满足需求吸引他们进入。

2.扩大供给。社会进步推动了图书馆发展,其发展也促进了社会发展,其动力来自社会的教育需求和图书馆的教育功能。

3.美化环境。其教育职能是其文献被大众使用。图书馆环境包括了地理位置、开放时间、服务态度、借阅难易程度等。改革开放后,其服务环境有一些改善,文献开放程度扩大,尤其是数字资源建设与服务受到欢迎,但图书馆服务不符读者要求。文献成本最受关注。2008年,文化部要求减免各种收费项目,取消一些费用。大众可凭身份证直接尽管读书,借书者免费办证。这方面,国家已采取措施说明:一、政府要加大其建设的财政投入,减轻运输书的困难;二、图书馆在美化服务环境,清除读者各种障碍。

参考文献:

读书对教育的意义篇7

宣教局组织编辑了《重读抗战家书》。近日,该书已由中华书局出版,在全国各地新华书店发行。该书收录了吉鸿昌、赵一曼、左权、张自忠、戴安澜、彭雪枫等32位抗战英烈的家书。

在我国倡导“全民阅读”的大潮下,彰显着抗战精神和民族精神的《重读抗战家书》“应运而生”,通过阅读该书进一步激发国人的家国情怀是个不错的选择,尤其是要组织广大青少年阅读,更是提高他们爱国热情的有效途径。

家国情怀在阅读《重读抗战家书》中培养。教育部曾在2014年3月26日发出通知,要求对青少年学生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这是为了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重读抗战家书》的出版发行,像一缕甘露,正适合青少年汲取其精华。因为,这些书信都是诞生在抗日烽火岁月里的珍贵家书,用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展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展现了抗战英烈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和坚守,感人至深、发人深省,是伟大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的真实写照,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材。因此,教育部门应该积极组织广大青少年阅读《重读抗战家书》活动,让他们了解抗战史的真相,感悟抗战精神,激发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需要真实记录来培养。过去,我国制作的抗战题材的电视剧、电影、书籍等文艺作品,大都经过艺术的加工,特别是对分析能力尚需提升的青少年一代,更需要这样一本真实的历史教材让他们清楚地知悉抗战时期我国被侵略的真实面目,以唤起他们的道德良知。该书按家书写作时间编排,每篇家书包括抗战英烈照片及简介、家书照片及誊清稿、家书解读三个方面的内容,有厚重的历史感,有鲜明的思想性,便于读者学习和理解。因此,组织青少年一代重读抗战家书,意义重大。

重读抗战家书,是为缅怀过去。曾几何时,在民族解放的召唤下,多少热血青年告别家乡,义无反顾地走向战场,把一腔热血、年轻的生命熔铸成永远的丰碑。岁月褪得掉伤痕,却永远抹不去情感的共鸣。如今,当青少年捧读一封封抗战家书时,他们一定能感受到赤子满腔的爱国热情,感受到了抗战英烈“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情,感受到了亲人血浓于水的柔情。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发扬起来,中国才真正地进步。”所以,重读抗战家书,让青少年一代深情缅怀那些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奉献的年轻生命,缅怀那些为我们今天创造一切的先烈们。

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性,一种高尚的情操,也是一种使国家民族纵然处于苦难境况而终能屹立不败的精神凝聚力。让我们的青少年一代通过品读《重读抗战家书》秉承家国情怀,弘扬青春朝气,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顽强拼搏,自强不息,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另外,笔者认为培养青少年爱国情怀,除了让他们了解中华民族那些无私奉献、置之生死于度外的爱国人士的伟大事迹外,还有以下三个方法。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将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结合。一部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斗争史、创业史。中国历史的发展雄辩的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我们应该教育青少年要把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爱国情感升华。

2.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教学活动是培养青少年成才发展的一种常用的教学方式,它可以激发青少年情绪化的去学习,如果这种情绪是爱国的,青少年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也会逐渐深厚起来。我们在抓好青少年爱国教育的同时,应注意将学校、家庭与社会结合起来,发挥社会各界作用,使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网络化,渗透到青少年的整个空间。

3.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自尊、自信、自强精神在新时代中对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代青少年要树立起高度的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科学把握中华民族自身优良传统,培养起理性健全、开放包容的国民心态,我们应该为青少年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自觉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统一起来,将满腔爱国热情内化为不懈动力,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的精神。

编后语

2015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让爱国主义精神在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可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不过,目前青少年爱国教育比较薄弱,小编认为,青少年爱国主义精神教育薄弱问题产生的原因如下。

1.历史知识教育力度不够。现阶段,我国农村对于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最普遍、最常见的便是通过学校历史课堂进行教育的传授。通过历史课堂,可以了解到抗日战争、中华民族的崛起等一系列知识。但现实生活中,由于农村教育水平的滞后、教师力量的浅薄等直观性原因,想要进行正确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很难实现。

读书对教育的意义篇8

   1.数学阅读的特殊性

   数学是一种语言,“以前,人们认为数学只是自然科学的语言和工具,现在数学已成了所有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等的工具和语言”。不过,这种语言与日常语言不同,“日常语言是习俗的产物,也是社会和政治运动的产物,而数学语言则是慎重地、有意地而且经常是精心设计的”。因此,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龙菲尔德(L.Bloonfield)说:“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更有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言:“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所以,数学的学习不能离开阅读,这便是数学阅读之由来。

   数学阅读过程同一般阅读过程一样,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包含语言符号(文字、数学符号、术语、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因素。同时,它也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数学阅读又有不同于一般阅读的特殊性,认识这些特殊性,对指导数学阅读有重要意义。

   首先,由于数学语言的高度抽象性,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必须认读感知阅读材料中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理解每个术语和符号,并能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达到对材料的本真理解,形成知识结构,这中间用到的逻辑推理思维特别多。而一般阅读“理解和感知好像融合为一体,因为这种情况下的阅读,主要的是运用已有的知识,把它与新的印象联系起来,从而掌握阅读的对象”,较少运用逻辑推理思维。

   其次,数学语言的特点也在于它的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数学中的结论错对分明,不存在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断言,当一个学生试图阅读、理解一段数学材料或一个概念、定理或其证明时,他必须了解其中出现的每个数学术语和每个数学符号的精确含义,不能忽视或略去任何一个不理解的词汇。因此,浏览、快速阅读等阅读方式不太适合数学阅读学习。

   第三,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阅读一本小说或故事书时,可以不注意细节,进行跳阅或浏览无趣味的段落,但数学阅读由于数学教科书编写的逻辑严谨性及数学“言必有据”的特点,要求对每个句子、每个名词术语、每个图表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对新出现的数学定义、定理一般不能一遍过,要反复仔细阅读,并进行认真分析直至弄懂含义。数学阅读常出现这种情况,认识一段数学材料中每一个字、词或句子,却不能理解其中的推理和数学含义,更难体会到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语言形式表述与数学内容之间的这一矛盾决定了数学阅读必须勤思多想。

   第四,数学阅读过程往往是读写结合过程。一方面,数学阅读要求记忆重要概念、原理、公式,而书写可以加快、加强记忆,数学阅读时,对重要的内容常通过书写或作笔记来加强记忆;另一方面,教材编写为了简约,数学推理的理由常省略,运算证明过程也常简略,阅读时,如果从上一步到下一步跨度较大,常需纸笔演算推理来“架桥铺路”,以便顺利阅读;还有,数学阅读时常要求从课文中概括归纳出一些东西,如解题格式、证明思想、知识结构框图,或举一些反例、变式来加深理解,这些往往要求读者以注脚的形式写在页边上,以便以后复习巩固。

   第五,数学阅读过程中语意转换频繁,要求思维灵活。数学教科书中的语言可以说是通常的文字语言、数学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交融,数学阅读重在理解领会,而实现领会目的的行为之一就是“内部言语转化”,即把阅读交流内容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因此,数学阅读常要灵活转化阅读内容。如把一个用抽象表述方式阐述的问题转化成用具体的或不那么抽象的表达方式表述的问题,即“用你自己的语言来阐述问题”;把用符号形式或图表表示的关系转化为言语的形式以及把言语形式表述的关系转化成符号或图表形式;把一些用言语形式表述的概念转化成用直观的图形表述形式;用自己更清楚的语言表述正规定义或定理等。总之,数学阅读常要求大脑建起灵活的语言转化机制,而这也正是数学阅读有别于其它阅读的最主要的方面。

   2.数学阅读的教育功能

   学生智力发展的诊断研究表明,学生的“数学语言”的特点及掌握数学术语的水平,是其智力发展和接受能力的重要指标。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课堂上对数学语言信息的敏感性差,思维转换慢,从而造成知识接受质差量少。教学实践也表明,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的数学理解力也差,理解问题时常发生困难和错误。因此,重视数学阅读,丰富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语言水平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教育意义。其独特作用甚至是其它教学方式所不可替代的。

   首先,重视数学阅读有助于数学语言水平的提高及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所谓数学交流(mathematicalCommunication)是指数学信息接收、加工、传递的动态过程。狭义指数学学习与教学中使用数学语言、数学方法进行各类数学活动的动态过程。无论从学习数学的角度还是使用数学的角度看,数学交流都有极重要的作用。而数学交流的载体是数学语言,因此,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是提高数学交流能力的根本。然而,学生仅靠课堂上听老师的讲授是难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数学语言系统的。只有通过阅读,作好与书本标准数学语言的交流,才能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锻炼数学语言的理解力和表达力,提高数学语言水平,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交流能力。

   其次,加强数学阅读有助于数学教科书作用的充分发挥。数学教科书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可是,目前我们广大师生并没有很好地利用教科书,教师上课就在课堂上循循善诱地深入浅出地娓娓动听地讲解,讲完之后就让学生翻开课本,作练习或爬黑板,之后,总结、布置课下作业,仅把教科书当成习题集。这正是教师讲解精彩而仍有一些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缺少阅读教科书的环节。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贝尔就数学教科书的作用及如何有效地使用数学教科书曾作过较为全面的论述,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材料的来源,而不能仅作为教师自己讲课材料的来源,必须重视数学教科书的阅读⑨。其实,我国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中已明确指出,教师必须注意“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国外也是如此,如法国“初中数学教学大纲”,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就指出“教师应该关心学生对数学课文的阅读和理解前苏联“普通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强调在组织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使用教材,即在教师讲解之后,让学生阅读课文,根据测验的问题自学一定的材料,阅读习题或定理的简短文字;美国“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估标准”也特别鼓励学生读数学书。因此,重视数学教科书的阅读,充分利用教科书的教育价值,已构成现代数学教育的特点之一。

   第三,重视数学阅读,培养阅读能力,符合现代“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众所周知,未来社会高度发展,瞬息万变,这决定了未来人不仅要有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功底,更需要他们有较强的自学功底从事终身学习,以便随时调整自己来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而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因此,教会学生学习的重头戏就是教会学生阅读,培养其阅读能力。值得指出的是,未来科学越来越数学化,社会越来越数学化,将来要想读懂“自然界这本用数学语言写成的伟大的书”,没有良好的数学阅读基本功是不行的。因此,面向未来,数学教育重视数学阅读培养学生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非常符合现代教育思想。

   第四,重视数学阅读,培养阅读能力,有助于个别化学习,使每个学生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各自可能达到的水平,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实现这个目标仅靠集体教学是办不到的,其有效途径是集体教学与个别学习相结合,而有效个别学习的关键是教会阅读。研究也表明,构成一些学生学习数学感到困难的因素之一是他们的阅读能力差,在阅读和理解数学书籍方面特别无能。因此,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国内一些较为成功的教学改革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如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先生的“自学辅导教学法”、上海育才中学的“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教学法及“青浦数学教改实验”等,无不得益于课堂阅读教学环节。

   3.数学阅读进入课堂

   鉴于数学阅读上述重要教育意义及其有别于其它阅读的特殊性,笔者呼吁数学教育界应将数学阅读教学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来研究,绝不能盲目照搬语文阅读模式来指导数学阅读教学,应尽快加强数学阅读的心理机制、数学阅读的有效策略及数学课堂上如何更好地运用阅读学习方式的研究,同时将数学阅读请进课堂,为此:

   1.数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数学阅读的教育功能,将数学阅读纳入到数学课堂教学基本环节中去,改过去“讲练结合”教学方式为“讲读练三结合方式”,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优化结构。

读书对教育的意义篇9

但是,现在的李子艺只能偷偷捏面塑,原因在于她父亲认为做面塑耽误学习,长大后没出息,所以不让她继续捏了。

发生在李子艺身上的故事,形象地折射出当今教育的一种流行悖论,这就是:国家理性与市民理性的背反,换句话说就是国家坚持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与市民固守的传统教育观、人才观之争。我们常说教育转型,除了制度、结构、模式、关系、方式、方法等方面的转型外,最重要的就是观念转型,观念转型最为艰难。李子艺与其父亲在认知上的冲突就反映了这种“剪不断,理还乱”观念的纠结。分析蕴含此中的教育理性和教育价值,对澄清人们的教育观、人才观,端正人们的教育行为,大有裨益。

先来说说“出息”。“出息”其实有双重意义。

用现代教育观看“出息”,凡能促使学生个性化发展,满足他们兴趣爱好,彰显他们个性特长,学有所长,行有所成,最终走向成功,成人成才,这些都是有作为的典型标志。古今有识之士都认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之说,不论干什么,只要做精了,做到极致,都会出大彩、成大器。“天生我材必有用”,有才之人,广阔社会必有其用武之地,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岂能说没出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未来社会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充分而自由地发展”。李子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充分而自由地发展,这正是主流社会孜孜以求的教育境界和育人成效,何来没出息呢?不过,这里似乎又涉及另一个教育问题:如何认识和处理全面发展与专长发展二者相互关系。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中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基于这一点,李父关注孩子基础性学习并没错。问题在于:李子艺有面塑天赋,但假如她的学业成绩一般甚至不好,我们又当如何认识她呢?她能很好发展吗?她未来有出息吗?对此,社会认知存在巨大争执和分歧,但笔者坚定认为,有用之才必有出息。

用传统教育观看“出息”,大凡通过所谓正规读书、正规应试而金榜题名的人才是有出息的,“学而优则仕”的人才是耀祖光宗的“英雄”,除此之外,一切都不入流。李父的“出息”说正是这种传统的人才观。这种观念沿袭久远,至今难以销蚀。东汉张衡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如此大发明却不入朝廷“法眼”,反而被视为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东西。“李约瑟难题”说的是一直领跑世界科技的中国为何在明代后落伍了,而西方此时却迅猛发展,个中缘由纷繁复杂,但是我们认为,中国正统社会将科技视为不入流的雕虫小技的顽固观念绝对是原因之一。李父恐怕就是把李子艺面塑技艺视为了雕虫小技,甚至把捏面塑当作不务正业和丧志。

再来说说“读书”。今人关于读书的理解,大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所谓广义“读书”,既读书本知识也读实践知识,既读中国古今之经典也读世界古今之名篇,既读他人知识也读自我经验,既博览群书也精研所好,既用心读也用眼耳手脚读,如此等等。古人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属广义读书。所谓狭义“读书”,就是读学校正规教育规定的学习材料,主要是书本知识。广义读书成为当今人们崇尚的时髦,而狭义读书局限性日显。读书,人们曾经赋予它更多的功利价值和功利诉求,诸如“读书改变命运”“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却看不到读书的真实本性。读书实质是人本质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这一点恰恰体现了读书的人文价值和人本意义。李父担心李子艺学艺耽误学习,他眼中的学习就是狭义读书,就是重蹈“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式的学习,就是强化“死读书,读死书”。李父说的“有出息”就是读书的功利诉求。李子艺既读书又学艺,这种学习属于广义读书,不仅学有所得,而且能丰富人生、实现自我、愉悦成长。

读书对教育的意义篇10

关键词:教师专业阅读;行动;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4C-0041-05

一、职业学校教师专业阅读的内涵:随性阅读与专业阅读的融合

(一)随性阅读

职业学校教师阅读的“怡情”需要。作为阅读的重点人群,职校教师的阅读首先取决于教师自身的阅读意愿。繁重的教学任务、高强的教学压力使得很多教师囿于教学事务而无暇挤出更多的时间来阅读,但教师特有的对“书香世界”的挚爱和痴迷,常让教师在忙碌之余寻找到精神的安适之所。显然,读书不仅仅是人们挂在嘴边的“改变命运”那样功利,而首先是“丰富内心”的生命情怀。所以,对职校教师来说,阅读既是个人意愿,更是生命自觉。因此,在引导职校教师开展专业阅读时,首先要让教师保持随性阅读的文人情怀,因为随性阅读引领读书的方向并丰裕人生。如果情怀已死,则教师就会沦落为一个迫于生计而应付教育的“教书匠”,甚至会沉沦为一个“误人子弟”的人。只有“性之所好”的随性阅读,才能真正引领职校教师向“性之所执”的专业阅读延展。实践表明,阅读的轨迹大多是从随性阅读到专业阅读,然后再从专业阅读进入随性阅读的。

(二)专业阅读

职校教师阅读的“致用”需要。以“专业阅读”为关键词,搜索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版,以精确的方式查询到1243篇文献,再在结果中以“教师专业阅读”为关键词查询,只有18篇文献是涉及教师专业阅读的。尽管专业阅读还是一个“内涵”不确定的词语,但细析文献发现,专业阅读的理解大概有两层意思:一是某个具体专业的阅读。譬如英语专业、计算机专业、图书管理专业等具体专业相关内容的阅读学习。二是基于职业发展的专业阅读。譬如律师、医生等专业化发展程度较高的职业。由于教师职业是专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准专业,教师的专业阅读实际上是基于“职业”发展的阅读。正因为教师职业更多的是关于“如何教”,因而当下教师的阅读偏重于“教育教学”等方面的书籍。但就职校教师尤其是专任教师而言,学科专业知识与教育知识同等重要,因为教育智慧需要通过阅读教育经典来支撑,而学科专业知识更需通过专业阅读来提升。因此,职校教师的专业阅读是指基于专业、与实践相关的、增进专业知识、形成专业智慧和构建专业精神的读书活动。

(三)二者融合:职校教师阅读的专业与非专业性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显然,仅仅读书是不够的,还要与实践结合起来。由此观照教师的教育实践,职校教师的专业阅读必须将随性阅读与专业阅读结合起来。从教师的专业结构来看,教师首先是某个学科的教师,这就要求教师“术业有专攻”,这一点,对于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而言更为重要。职校的许多承担专业教学的教师,如果不在自身原有的专业基础上继续进行自主的专业阅读,是很难发展成为一个优秀教师的。但是,仅有“专攻的术业”,至多仅能算是一个专业水平较高的“技术人员”,而非教师。职业学校的教师不仅自己“术业有专攻”,而且要把“专攻的术业”传授给学生,这就需要职校教师阅读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教育书籍,这也是专业阅读。怎样把专攻的术业让学生“快乐”地接受,这就需要职校教师阅读与自己的职业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这是“跨界阅读”,同样也是专业阅读。因此,一切基于教师职业需要的阅读都是“专业阅读”。在强调职校教师专业的同时也要强调教师的“非专业阅读”。实践证明,同一学校、同一专业、同期毕业的老师,之所以有的老师能成为优秀的教师,而有的不能,究其原因,就是教师的知识背景不一样。宽阔宏大的知识背景,可以让教师有不同的“视点”和不一样的“视阈”。优秀的教师,不仅非常注重“专业阅读”,而且也不排斥“非专业阅读”,因为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的“专业阅读”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解决教育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但“专业阅读”与“非专业阅读”的融合,可以帮助教师“智慧”地解决问题。

二、推进职校教师专业阅读的基础:个人意愿与国家意志的整合

作为学校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资源――教师,要成为阅读的“先行者”,因为改变从“阅读”开始,而我们的课堂每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静悄悄的变化。对于职业学校的教师而言,他们更要加强专业阅读,因为职业学校的教师是一座桥梁,他们一头联系着科技最为活跃、最为鲜活的“生产领域”,另一头联系着最为灵动、最具可塑性的“学生世界”。职校教师的专业阅读可以有效地促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效对接,从而保证职业教育为社会输送适合产业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一)个人意愿:职校教师的阅读指向和动力激发

阅读不仅是人生获得幸福的一种重要渠道,而且可以帮助人在精神上实现突围。但教师的阅读与一般意义上的“读书”是不同的,因为教师的阅读是基于事业――人类精神文明继承与传承的使命、源于专业――学科知识与教育知识的发展和始于职业――教书育人的岗位等的需要。职校教师阅读与普通教育的教师阅读更不一样,因为普通教育的教学内容相对“明晰”,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更是基于“专业”的需要。其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教师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这是所有教师的共性需要;二是教师所承担的专业教学的需要,这是职业学校教师的个性要求,尤其是专业指向产业领域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等专业前沿科技信息。由此可知,职校教师的专业阅读指向有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能力的提升;二是专业水平的提升。如果说职校教师的专业阅读动力来自其自身的专业发展需要,倒不如说更多的是来自生产领域的科技进步和技术革新的“倒逼”。实践表明,如果职校教师不通过专业阅读来及时补充来自生产领域的最新科技,则其专业教学就会与生产领域的新要求“脱节”,使职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未来生产领域的需要。

(二)国家意志:职校教师的阅读方向和动力维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让读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2006年,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和新闻出版总署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联合开展了“全民阅读”活动。2013年至今,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已经连续3年将“全民阅读”的立法列入政府计划。2016年出台的《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第22条明确提出“国家鼓励中小学加强书香校园文化建设”。职校作为中小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理应积极投身到“书香校园”的建设。这既是一个职校教师专业成长的精神家园,更是一个职校优质职教资源形成的必要基础。此外,《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也提出“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建设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和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促进教师自主学习,推动教学方式变革”。显然,阅读是教师自主学习的应有之义。细看教育部推荐给教师的100本以及后增20本教育书目,不难发现职校教师的专业阅读不仅仅是上述教育理论书籍,还要突出职校教师的阅读特点。《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1〕14号)将提高职校教师的“产业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作为素质提升的重点。因此,在职业学校开展教师的“专业阅读”就更具有“双重”意义。

(三)二者整合:职校教师阅读方向的引导与动力合成

正因为职校教师的专业阅读是个人意愿与国家意志的叠加,则职校教师阅读方向的引导,必然是基于职校教师自身专业发展需要基础上的教育行政部门的“刚性”规定的引导。以江苏南通为例,教育部门专门针对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阅读出台了《南通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阅读行动计划(2014~2017年)》,就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阅读从行动目标、行动计划和行动建议等方面提出了行动要求,将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阅读的个人意愿纳入到教育行政部门行政驱动的行动中,从而使职校教师的专业阅读由“放任型”向“责任型”、“耗散型”向“效率型”转变。

三、整体推进职校教师专业阅读的策略:形式构建与行动选择的契合

(一)整体推进的形式构建:组织化与非组织化

职校教师专业阅读为何要“整体”推进主要基于以下三点:

一是教师的专业阅读不是“单纯”阅读,而是与教育实践相关的“思、研、行”的整体活动。“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因此,职校教师的专业阅读一定是指向实践问题的“知行一体”的活动。其目的有三:首先是填补自己缺失的专业领域;其次是更新提升专业水平;第三是增进自身的专业智慧。

二是教师的专业阅读不是“独享”的阅读而是与同伴“分享”提升的交流行动。人们过去总错误地认为,阅读是“个人行为”。其实,这种理解有失偏颇,因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因此,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对职校教师专业阅读活动的展开,不是任由教师意愿而“放任自流”,而是要从整体提升的角度“规范引导”。有了联合行动,合作交流的整体推进,才会有在个人效益基础上形成集体效益的叠加与倍增。

三是教师的专业阅读不是“个体”的阅读而是与学校“整体发展”愿景相关的集体行动。要围绕建设“书香校园”的目标,提升“让学生更快乐、让教师更幸福、让事业更发展、让校园更生态”教育品位,打造“高质量、有特色”的学校品牌。

作为规模化的集体活动,整体推进的组织形式有两种形式:

一是组织化:形成有力的整体推进组织网络。职校教师专业阅读的组织化,就是着眼于职校教师专业阅读的组织建设,着手于阅读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形成系统结构的体系。从组织的特征来看,组织比其他社会结构更具有持续性;组织擅长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同样的事,可控而且可靠。[1]因此,建立职校教师专业阅读的组织体系,可以确保组织目标的明确与实现。整体推进可以是一个学科组、一个教研组、一个学校、一个行政区域(县市省)、一个国家(全民阅读活动)等。以南通市职业学校教师专业阅读的开展为例,以南通地级市为职校教师专业阅读的活动范围,构建了以市教科研中心――县职教教研机构――职业学校为组织管理与活动开展节点的组织架构,实现了整体推进的“四性、四确保”:坚持全员性,确保教师人人参与;突出专业性,确保阅读服务专业发展;体现实效性,确保阅读与教改实践结合;注重持续性,确保阅读活动有序开展。

二是非组织化:形成相对紧密的群众性集体。组织化虽然能保证活动的有效推进和活动目的的实现,但是职校教师专业阅读既有共性需要也有个性诉求,尤其是个性诉求很难整合形成组织目标和集体行为。为此,在提高职校教师专业阅读活动组织化程度的同时,还要大力发展非组织化的群众性集体。一是“同读一本书”的读书小组。围绕共同喜欢的一本书,形成人数不等的读书小组,定期开展阅读交流活动;二是“同研一个问题”的课题研究组。以课题为抓手,依托课题组开展6-10人的阅读交流活动;三是“同一活动主题”读书交流沙龙。确定读书主题后,可以定期组织读书心得交流,以开放的形式邀请其他教师现场观摩,等等。非组织化的读书群体是对组织化读书的有益补充,也满足了部分教师个体的读书需求。不仅应当鼓励,而且要大力扶持,因为非组织化的群体活动目标不是很明显,缺乏具有约束力的共同性规则,从而使得活动的参与者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当然,非组织化的读书群体如果活动正常,有一定的影响力,则随着影响力的提升和吸引力的增强,非组织化的读书群体也会渐变成区域内的组织化的读书组织。

(二)整体推进的行动选择:基于个体欲望的情境行动和基于集体价值的集体行动

行动哲学家将集体行动定义为归属于多人的联合行动。就读书而言,阅读原本是“个体”行动,缘何可以“整体”推动成为集体行动。根据行动是个体意向引发以及行动的理由可以分为事实型理由与信念型理由的认识与理解。职校教师的专业阅读的“整体”推进的行动选择可以从事实型理由与信念型理由两个维度来构建。

1.寻找读书的事实型理由:基于个体欲望的情境行动。如何引导职校教师专业阅读活动的开展,是整体推进活动开展的首要问题。行政驱动是必要的,但易形成职校教师的逆反对抗。因此,引导仍应从教师的需求出发,职校或者区域行政部门在推进教师专业阅读时,首先应基于教师个体欲望开展情境行动。一是营造读书氛围。诸如读书格言标语横幅的悬挂,开展读书征文竞赛等,引导职校教师在书香校园的氛围中开展读书;二是开展赠书活动。职校教师每人都可以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到书店选购自己喜欢的一本书,或者由学校统一购买教育部推荐的教师阅读书目以及职教类的教育理论书籍,由教师从中任选自己需要的书开展阅读;三是策划读书活动。通过系列读书活动,诸如读书报告会、读书交流会、读书征文及演讲等活动,通过读书典型的引路激发教师的参与。实践证明,特定的读书“情境”,可以让读书意愿不强的教师在氛围熏陶下参与到集体中来。

2.确立读书的信念型理由:基于集体价值的集体行动。职校教师的专业阅读启动的初期可以采用寻找读书的事实型理由来行动,但这种启动之后的行为往往缺失“动力保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难以为继”。因此,帮助职校教师树立读书的信念型理由并展开行动同样重要。建构主义认为,人们是依据意义的社会建构来采取行动的,但集体行动所需的共同意识、资源、成员都需要组织者积极动员,除了群体的意义建构在影响集体行动,行动者的理性也仍然在考察不断变化的周围世界的基础上参与行动抉择。由此可见,行动者的理性是建立在“集体价值”基础上的选择。

一是价值引导。职校专业阅读在推进的过程中,各职校都通过多种形式,帮助教师理解专业阅读的意义,以调动广大教师读书积极性。南通市在职校教师专业阅读启动时,也是通过召开阅读动员会来统一思想,形成意义认识。各地区、各学校也是以动员会的形式层层发动并贯彻落实。实践表明,初始时,一些有抵触情绪的人,往往对此冷嘲热讽,说“风凉话”,但随着专业阅读活动的深入,尤其是听了、看了甚至是逼迫参加了一些鲜活的读书实践之后,就会逐渐明确了阅读意义并参与其中。

二是实践价值。人在实践的过程中创造价值和享有价值,才能让实践主体获得实践幸福。因此,形成了正确的阅读价值判断以后,教师的专业阅读会在个人感受和集体行动中更深入持久。当然,教师也会在专业阅读行动中自觉地追求实践活动的高效性,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益。

三是创造价值。专业阅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通过专业阅读来实践价值的同时,教师也会创造更多的新的价值。职校教师专业阅读的新价值的实现主要体现在:弥补专业不足,改变专业行为,形成专业智慧。实践表明,越是先进的、优胜的就越容易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并借助这种优势地位而获得成功。每一位教师都会在专业阅读的过程中获得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价值实现,尤其是许多优秀的职校教师在读书征文获奖、教学、教学观摩获得好评甚至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屡有斩获”之后,新价值的创造会激励其更加发奋图强并成为竞争场上的优胜者,从而为专业阅读的持续开展注入更多的激情、付诸更多的行动、创造更大的价值。

(三)整体推进的二者契合:关系的处理与方法的运用

1.关系的处理:并行并重,协调推进。用阅读不断地获取教育的智慧,用阅读汲取专业素养,这是职校教师通过专业阅读获得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职校教师个体在参与“整体”推进的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必读与选读的关系。对整体推进职校教师专业阅读的行政主体――教育行政部门而言,往往是以推荐阅读书目作为工作的抓手,这就要求在整体推进阅读过程中,要将行政部门的必读要求与教师的自主选择有机结合,不能为了阅读而阅读,而是要基于“开卷有益”的原则,鼓励教师自主阅读,并尽可能的将职校教师的专业阅读纳入到职校整体推进的工作中。

二是文本阅读与电子阅读的关系。当今时代已经进入微时代,微信、微博已经成为人们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职校教师置身于这个时代,自然就要参与并运用信息化的信息获取方式,长期接受碎片化的知识,而且这些知识都是“事实性知识”,看不到知识的联系,缺乏思考的深度。因此,在众人都在“浅阅读”的时候,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还是要静下心来读一些有理论体系、有思考过程的专著,以便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教师的思维方法,探究知识间的逻辑关系。

三是专业阅读与教学实践的关系。职校教师的专业阅读不是要求教师读很多的书,而是要读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关的书;不是追求快速的读完一本书,而是追求阅读给予自己智慧的启迪。因此,要依托自身的专业背景,以专业视野去审视,即带着问题去阅读,带着思考去阅读,有时甚至要带着憧憬去阅读。当然,开展专业阅读时阅读教育经典是必要的,因为这些书经过时间的洗礼,已经被公认为教育名著,但也不是说“非经典不读”,只要是指向自己的专业,对自身专业成长有帮助的书都要认真研读。由此可见,“阅读”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职校教师的专业阅读一定要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去阅读,而且对于职校教师来说,最好的学习就是在工作场所,结合自己工作过程需要的场所开展学习。

2.方法的运用:多措并举,综合实施。这里所说的方法不是教师专业阅读的方法,而是职校整体推进专业阅读活动的工作方法。

一是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方法。在整体推进职校教师开展专业阅读时,也要遵循既要整体推进也要重点突破的方法,即以宏观的视野审视,以精确的工作推进。整体推进,就是要统筹协调,使参与整体推进职校教师专业阅读的各部门、各学校、各个教师步调一致。但整体推进不是平均使力,而是抓重点和关键,通过以点带面,在重点时段、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抓专业阅读开展的进度和与教学时间相关的重点、难点问题,以便对整个学校、整个区域的阅读工作起到牵引和推动作用。

二是广泛发动与典型引路相结合的方法。“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的群众工作方法告诫我们,整体推进就要广泛发动,坚持全面性与全员性阅读,但在全面展开的同时,要发挥好先进示范、典型引路的作用。要发现阅读典型的苗子,培植阅读典型的榜样;宣扬一个阅读典型,树立一面引领旗帜。学校的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做专业阅读行动的带头人和坚定支持者。优秀教师带头阅读,展示阅读成果,做专业阅读践行者和热心的引领人。

三是阅读活动与读书竞赛相结合的方法。专业阅读必须走向行动,而活动是推进专业阅读的重要载体。各职校要通过专业阅读活动的动员会、推进会、展示会、阶段总结会等系列活动,使读书与教师阅读生活和日常工作有机融合。此外,要加强对职校教师专业阅读的引导,通过读书征文、读书演讲等竞赛活动促进阅读成为职校教师专业生活的重要方式,使阅读成为教师教学实践和教育科研的重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