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医学研究方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4:06

精神医学研究方向篇1

关键词:农村定向医学生岗位胜任力培养方法

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制定了《关于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从2010年起,连续三年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免费定向医学生培养工作,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本校承担“五年制”乡镇及社区医务人员定向培养任务,解决当前农村医疗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为了使培养的人才成为“学得实、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全科型临床医学人才,我们需要对他们的岗位胜任力进行评价,以便学校进行针对性培养,更准确地培养农村医师应该具备的各项素质,为他们即将进入岗位做好充分准备。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江西省赣州市所辖十八个县(市、区)农村医疗卫生单位在职在岗医疗人员和赣南医学院临床实习期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

1.2方法。

自制《农村医疗卫生单位医疗人员岗位胜任力调查表》,将赣州市所辖十八个县(市、区)农村医疗卫生单位分为城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中心卫生院、乡卫生院三个等级,根据分层随机抽样的原则,分别选取了29个农村医疗卫生单位145名农村医疗人员和280名学校临床实习期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依据调查问卷,对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整体的岗位胜任力进行匿名测评。

1.3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包含参加调查的农村医疗人员的年龄、性别、学历、职称、农村工作年限等基础信息项目和订单定向医学生的年龄、性别等基础信息项目。

涉及岗位胜任力的调查内容分为10类具体包括:①医学科学精神(Q1),包括人本精神、实事求是精神、创新精神、探索精神等共5个条目;②医学人文精神(Q2),包括生命价值观、医学伦理精神、奉献精神、利他精神、关注服务对象情感体验的精神等共5个条目;③专业素养(Q3),包括临床思维能力、临床观察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等共5个条目;④成就能力(Q4),包括成就取向、主动性、时间管理、学习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共11个条目;⑤管理能力(Q5),包括临床决策能力、团队领导、团队协作等共3个条目;⑥服务能力(Q6),包括服务患者意识、服务患者能力等共2个条目;⑦影响能力(Q7),包括人际交往能力、与患者及家属交流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共3个条目;⑧个人能力(Q8),包括原则性、自信心、爱心、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学术影响能力等共10个条目;⑨课程知识掌握(Q9),包括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自然科学课程、人文社科课程、生物医学课程、公共卫生课程、临床医学课程等共6个条目;⑩临床技能掌握(Q10),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历书写、急诊处理、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等共10个条目。

以上共60个条目,调查对象根据每个条目能达到的程度进行打分,得分在1―5分之间,非常不好1分,不好2分,一般3分,好4分,非常好5分,分数愈高说明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达到此项岗位胜任力的程度越高。

1.4成绩计算方法。

10类岗位胜任能力的总评分是每一类能力所包含的所有条目的成绩总和。分别计算每一位农村医疗人员和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对10类能力的总评分,再分别计算农村医疗人员和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对每一类能力评分的平均值。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比较农村医疗人员测评成绩和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自评成绩平均值之间的差异,以p

2.结果

2.1资料整理。

农村医疗人员共发出调查表145份,收回145份,回收率100%。将空缺率超过50%,或有明显逻辑错误的调查表视为无效,共计有效调查表140份,有效率为96.6%。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共发出调查表280份,收回280份,回收率100%,有效调查表271份,有效率为96.8%。

农村医疗人员基本情况:年龄以30岁以下者为主(66.3%);性别无差异(男性50.3%,女性49.7%);学历以大专为主(56.8%),中专为辅(31.1%),本科仅占12.1%;职称以初级为主(61.7%),高级职称仅为3.6%;农村工作年限以10年以下为主(72.3%),30年以上仅为5.8%。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基本情况:年龄以23、24岁为主(78.9%);性别无差异(男48.9%,女51.1%)。经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与后续选项无相关性。

2.2统计结果。

针对10种岗位胜任力农村医疗人员测评分和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自评分明显低于满分成绩。二者在医学科学精神(Q1)、医学人文精神(Q2)、成就能力(Q4)、服务能力(Q6)、影响能力(Q7)、个人能力(Q8)六类能力方面评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胜任力(competence)的概念最先由美国学者Robertwhite于1959年提出,哈佛大学著名的心理学家麦克・利兰(mc.Cleland)在1973年发表胜任力领域中有奠基性意义的文章“testingforCompetencyratherthanintelligence”,标志着现代胜任力研究的开端[1]。1994年,麦克・利兰与斯宾塞(Spencer)夫妇合作定义了胜任力的概念:“胜任力是指动机、特质、自我概念、态度或价值观、知识或技能等能够可靠测量并能把高绩效员工与一般绩效员工区分出来的任何个体特征”[2]。迄今为止,已有26个国家进行了100多项胜任力的研究,研究内容多为岗位胜任力模型的构建[3],以作为医疗系统聘用、选拔医疗人才的工具。医师岗位胜任力的评测不应该仅仅作为人才选拔的工具,也应该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来应用[4]。本研究尝试从岗位胜任力的角度,评测当前培养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的能力水平。

3.1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的岗位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10种岗位胜任力,无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的自身评价,还是农村医疗人员的评价都距理想水平存在一定差距。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越来越需要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不仅要求理论知识扎实、操作技术娴熟,而且应该具备高尚的职业精神、良好的沟通技能、出色的学术研究能力等[5]。可是当前的住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体系,仍然停留于临床知识、临床技能、临床思维层面,只包含少部分的医患沟通、医学伦理精神等医学人文内容。对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的考核也基本围绕以上方面进行,缺乏从医师岗位胜任力层面的全方面考量,难以明确目前的教育现状与岗位需求之间的差距[6]。此次调查,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足以培养出充分胜任农村医疗岗位的优秀人才。建议今后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医生的岗位胜任力进行设计,将其作为核心目标,增加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过程考核,全方位考查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

3.2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的培养应进一步关注素质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麦克里兰曾经用冰山模型形象的说明胜任力,将个人胜任力的不同表现形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对胜任力的组成要素进行了层次性排列。“冰山以上部分”包括技能和知识,与工作所要求的直来改变和发展。“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认知、人格特质和动机,是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很少与工作内容直接关联。至今,美国、加拿大、英国都已经完成针对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要求制定的评价指标体系或指南。2001年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aCGme),要求在病人诊治、医学知识、人际沟通能力、职业素养、基于实践的学习与改进这些基于大系统的实践的六个核心能力上培训、考核住院医师。2005年加拿大皇家内科及外科医师学会(RCpSC)了最新的标准《2005年加拿大医生胜任力架构》提出“更高的规格,更优秀的医生,更优质的医疗”的主题,标准主要将医生的角色分成七类:专业人士、沟通者、合作者、管理者、健康促进者、学者、医学专家。2013年英国医学总会(GmC)《良好医疗实践》(Goodmedicalpractice)(修订版)提出四个核心领域:医学知识技术和表现、医疗安全与质量、沟通与合作、维护信任。

人文素质非常重要,但当前对我国医生的职业精神现状评价不容乐观,这提出要加强医德教育和素质教育[7]。在医疗实践活动中,医师如具备人文关怀的意识和素养,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建议进一步加强医德教育,关注素质教育,积极研究适合农村医生职业精神的德育实施方案,编制统一的教材,形成有效的培训手段,探讨便于操作的评价指标,建立成熟的人文教育体系[8]。

3.3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对自身岗位胜任力的认识存在不足。

10种岗位胜任力中,对专业素养、管理特征、课程知识掌握和临床技能掌握的评价,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和农村医疗人员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对医学科学精神、医学人文精神、服务能力、影响能力、个人能力、成就能力的评价,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和农村医疗人员评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成就能力的评分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低于农村医疗人员,可能与定向医学生工作资历尚浅,临床成就不足有关,其他五项能力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的评分高于农村医疗人员的评分,过高估计了自身能力,可能与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不甚明确这5种能力应达到的目标要求有关。对于职业精神、服务能力、影响能力、个人能力等方面自身认识的欠缺,因为缺乏客观可信的评测标准,不易帮助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建议进一步研究客观、定量的职业精神、服务患者、交流能力等自我评价体系,让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能够在培养过程中随时自我评测。

结合新时期对农村医生提出的新要求和农村医疗的特点,围绕农村医务人员的岗位胜任力,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创新培养模式,对医学院校进行培养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指导意义,同时有益于我国农村医疗卫生的高水平、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DavidC.mcClelland.testingforCompetencyRatherthanintelligence[J].americanpsychologist,1973(28):1-14.

[2]SpencerL.m.,mcClellandD.C.,&Spencerpetencyassessmentmethods:historyandstateoftheart[m].Boston:Hay-mcBerResearchpress.1994.

[3]金丽娇,贾英雷,孙涛,等.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的全科医生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1):3659-3661.

[4]郭秀娟,余红剑.我国卫生领域胜任力研究综述[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2,5(4):52-58.

[5]黄涔,董志.某医科大学几所教学医院临床医师岗位胜任力研究[J].重庆医学,2014,43(15):1954-1955.

[6]田蕾.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以辽宁省三所三级甲等医院为例[D].中国医科大学,2014.

精神医学研究方向篇2

论文摘要:完整意义上的科学教育应该包括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具体层面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传授;二是抽象层面的科学精神的培养。如果说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传授是科学教育的实体的话,那么科学精神的培养则是科学教育的灵魂。不断现代化的中医学已经为融现代与传统为一体的科学精神创造了一种契机,我们应当善于抓住这一契机,归纳符合中医学形态的科学精神,把握中医学为我们创造的科学精神,培育中医药教育的科学灵魂。

1科学精神的内涵

科学精神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逐渐形成和不断发展的一种自觉崇尚科学的精神状态,它蕴涵着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手段和科学的方法,是开启民智、彰显理性的先锋。科学精神所造就的是人类对科学的追求和探索,是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1.1科学精神的内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在继承中不断创新与发展。科学精神所张扬的,是贯穿于一切科学活动、一切科学探索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依据和准则,包括思维所依据的准则,判别所依据的准则,行动所依据的准则等等。一个人若自觉不自觉地违背了这些依据和准则,就必定会陷入背离或远离科学方向、科学道路而滑向认知的误区,滑向离真实、离真理、离真情越来越远的道路上去。由此可见,科学精神实际上是从科学中提炼、升华出来的科学理性成分,其内涵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与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总结科学精神的内容时,既要考虑其时代特征,又要关注其继承性,既不能泥古不化,又不能以现代科学偏废传统.

1.2现代科学精神的内涵是与现代科学体系相伴而生的,是西方古代科学精神的延续。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古代科学精神,有一种为“科学而科学”的精神。亚里斯多德曾说:“探索哲理只是为想脱出愚蠢”。这种对待科学的态度也正是整个古希腊文化的根本精神所在。兴起于以培根为代表的感官唯实主义的西方近现代科学教育强调科学的工具价值和功利性。培根说科学的真正的、合法的目标应当是“把新的发现和新的力量惠赠给人类生活”。海森堡为近现代科学被功利性推进的图景作了如下描绘:“知识的每一步进展都和从它能引导出什么实际应用的问题相联系,科学的进展被描绘为征服物质世界的十字军,实用成了时代的口号”。应该说古代的西方科学远远落后于中国,但西方人对待科学的态度使西方人无形中在不断地进行科学知识的积累,进行科学手段和方法的探求,同时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中得以不断地开发和利用,并在运用中得到发展。18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后的西方科学开始走到了我们的前面,近、现代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夭文学、地理学等等应运而生。在医学史上,显微镜的发明就使西方人对疾病的认识步入了新的阶段,结束了数千年来与疾病抗争过程中的被动地位.正因为如此,西方古代科学为现代科学奠定了基础,现代科学精神也就萌芽于西方古代的科学精神。

1.3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精神创造了早期科学的辉煌,我们不能因其衰微而否认其合理而深刻的内涵。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精神是一种建立在中华传统文化和哲学理念上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态度,蕴涵着深刻的科学方法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精神倡导的是“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和以伦理为本位的实践观,强调要认识自然万物运动、变化和相互联系的普遍规律,并倾注精力去寻找利用这些规律的方法,从而达到认识真理、改造世界的目的。传统的科学精神为我们民族的科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医药就是中华传统科学精神的杰作。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中医药诞生了完整、丰富、而又无法取代的理论体系。在天人合一观的指导下,中国传统的科学没有进入微观世界去分析物体的构成及其运动、变化和联系的规律.在科学发展的早期,人类的科学手段极其落后,科学知识的积累刚刚起步,人类对绝大多数自然现象槽懂无知,天人合一的观念,使科学能够跨越许多障碍,创造出中医药的奇迹。但夭人合一的观念也推动了以自省、自我完善为特征的文化形态,形成了注重人文领域的间题,而对自然之物漠然处之、被动顺应的态度,并进而造就了泛道德主义的传统文化特质.当人们总是以伦理的眼光来观察自然的时候,就不可能赋予自然本体的地位,就缺乏一种按照自然本来的面目客观地认识自然的动机。中华传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就不再张扬科学领域的理念,科学精神被剥离了出来,并逐步消失。但我们不应该否认传统科学精神曾经所开辟的科学途径,对今天的科学仍具有指导意义,重新挖掘传统科学精神对培育完整的现代科学精神体系是十分为重要的。

2科学精神在中医学中的体现

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是一对卵生兄弟,是人们在抛弃谬误、获得真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思维和行为。但科学精神是激励和规范人们创造活动的强大的精神力量,是激励人们进行实践创造活动的精神支柱。正是在科学精神的推动下,人们看到了理性力量的伟大,开始不断地进入微观和宏观世界,深刻反省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认知和发掘更强大的科技力量。科学方法是认识自然或获得科学知识的程序或过程,是程序、途径、手段、技巧或模式,从总体上看,科学方法不外三大部类:经验方法、理性方法、臻美方法。科学方法在科学精神的指导下产生,科学方法中蕴涵着深刻的科学精神,我们研究中医学中的科学精神,必然要从中医学的方法论入手,从中不断提取科学精神的元素。

2.1中医学的科学精神,其实质在于开发人类思想最大的潜力.中华传统科学精神的这一特质与现代科学精神所倡导“发展性、创造性、突破性”的高级思维是不谋而合的。人类社会正是依靠了这三性思维,才达到今天这样的高度文明的。从现代科学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中医学“天人相应”、“阴阳五行”学说,实际上是古代的系统辨证哲学方法,“从象测脏”实际上是原始的黑箱方法,“取类比象”实际上是原始的同构方法以及辨证方法、原始的系统分析法或状态变量法。这种发散性思维、立体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求异性思维,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构思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另辟蹊径,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人类的智慧,使科学能够突破科学手段不足、科学知识有限的难题和科学研究与道德、伦理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取得发展。这也是一种提倡深思熟虑、勤于并善于观察、事事留心、善于哲理思考的科学态度。

2.2中医学中的科学精神在于倡导一种唯物、辨证的价值观。在人类还处在原始的神话与迷信的时代,中华民族就能诞生这一新颖的医学学科,一直为世人所惊叹。中医学之所以成为科学史上的一个奇迹,之所以能按照自己独特的方法论独自发展,就在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精神渗透着唯物观和辨证地看待世界和自然界的方法论。“天人合一”的观念、“道”的概念就是强调要研究自然界、适应自然界,把人作为自然界的一个部分来思考、来观察.远古中国巫术盛行,但巫术既研究神学,也研究自然规律,甚至包含着对自然规律的顶礼膜拜,乃至神秘化。远古中国对神学的研究、对自然界的研究以及哲学家对社会人与事的研究,互相包含与肯定,互不干扰,为唯物观、辨证观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3中医学中的科学精神在于为中医药创造一种宽松的发展环境。中医学采用整体观去研究人体和疾病,想尽一切办法,调动一切思维,摸索科学的方法论,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创造出辉煌而惊人的科学奇迹,与宽松的意识形态环境有着相当大的关系。中医学的书籍浩如烟海,可谓学派纷呈而又海纳百川,相互借鉴,共同发展。这一点与西方中世纪教会统治下把愚昧的意识形态强加给学术界,科学环境极为黑暗形成了鲜明的比照。

2.4中医学中的科学精神在于倡导积极的、多元的思考方式。中医学研究人体和疾病,要求医学研究者必须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因为没有对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的深刻研究,既使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也不可能认识人体的发病规律的.事实上中医学在研究人体系统的同时,对人体系统、自然系统、社会系统及其三者的相互关系都有相当深刻的研究。中医理论体系的源泉—《黄帝内经》就是古人“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而成的。

3弘扬中医药中的科学精神对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意义

科学精神是人们达至思想、观念现代化的最重要基石,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精神对中医药的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3.1弘扬中医药学中的科学精神,可以为中医药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中国的近代史上,对科学的认识曾经走过一段弯路。现代科学传入我国之时,正值内优外患,在救亡图存的背景下,科学成为最有魅力的名称,开始由形下之“器”上升到形上之“道”,演变为一种绝对的、终极的信仰体系。陈独秀便明确主张“以科学代宗教”。胡适曾说:“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与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那个名词就是“科学”。这里的“科学”当然是指发端于西方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这种对科学的极度尊崇,把科学奉为信仰的态度,恰恰违反了西方科学精神对新知识的探求,泯灭了怀疑的意识和理性的批判。因为信仰不能包容怀疑,怀疑的产生标志着信仰的动摇。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些人不是去研究中医学所确立的未知领域,而是把中医学排斥在科学之外.中医学从疾病证候出发,通过探讨疾病现象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进而研究人体内部生命活动的规律,从一个西方医学未能进入的角度探求生命的本源和疾病的防治,这种学说此时此刻开始经历了惊涛骇浪的考验,屡遭摒弃。事实上,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精神和西方的科学精神,都包含了极其深奥的科学准则和依据.中华民族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医药学,而西方科学也曾经走过了一段漫漫的长夜,在痛苦中摸索,在中世纪的黑暗中挣扎。这就证明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精神的伟力。东西方科学发展在不同的阶段都各有偏废,都曾经为背离、远离科学方向而付出沉重的代价.解放后,摒弃中医药成为逆流,中医药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但中医药仍然在人们对传统的误读中艰难地前进,中医药教育和科学知识的普及极为困难,部分中医药专业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弘扬中医学中的科学精神,可以回归科学精神的本质特征,使人们真正理解科学精神的内涵,为中医药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

精神医学研究方向篇3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人民医院分院,云南会泽654200

[摘要]目的当前,躯体与精神共病已成为常见的医学现象。本文针对综合性医院中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从实际角度出发,对综合性医院精神卫生服务情况进行探究。以供精神卫生服务参考。方法随机抽取本院2000例精神科门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资料进行调查分析,将符合要求的1854例患者设置为研究组,并开设精神科室。与此同时随机抽取X医院2000例精神科门诊患者的资料,选取其中符合要求的1728份作为对照组。结果综合医院已开设精神卫生科室,并督导临床医生接受精神卫生的培训。结论在综合医院的就诊患者中,符合(DSm-1V)诊断标准的患者比例偏高。综合医院的临床医师识别心理障碍的水平偏低,有时会对已识别的患者处理不当,综合性医院的精神卫生服务模式及现状有待改进。

[

关键词]精神卫生;服务模式;现状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4)05(b)-0157-02

综合性医院缺乏对心理障碍处理的正确认知[1],因此对其识别水平不高,在各综合性医院均存在精神医学问题的住院患者,而精神障碍涉及各种疾病,老年患者尤为明显,为社会生活和生命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在治疗躯体疾病时应结合心理和药物等多种疗法,加快患者全面康复的进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对一些有躯体主诉却未被识别的患者,医院通常会进行很多不必要的检查,进而给予不对症的药物,导致了医疗资源浪费的现象,也使得就诊费用明显增加。因此,综合性医院的精神卫生服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容人们忽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根据实际情况,以2012年6月1日为调查起始点,随机抽取本院2000例精神科门诊患者以及X医院2000例精神科门诊患者的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在25~70岁之间,平均年龄(42±3.5)岁,病程为8个月~30年。将我院符合本次试验标准的患者设置为研究组,X医院设置为对照组,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均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根据疾病诊断以及首诊选择医院等来制定《精神科门诊患者调查表》。

1.2方法

1.2.1研究组以2012年6月1日为调查起始点,随机抽取本院2000例精神科门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资料进行调查分析,其中1854例符合要求,即有效率为92.70%,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DSm-Ⅳ)。将该927例患者设置为研究组,并开设精神科室。

1.2.2对照组与此同时随机抽取其他医院2000例精神科门诊患者的资料,选择与研究组相同的方式诊断,其中1728份符合研究要求,即有效率为86.40%,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DSm-Ⅳ),将其作为对照组。

1.2.3调查方式调查前,应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对相关调查人员应该进行查前培训,以便调查时调查员可以及时向患者交代本次调查的目的是希望帮助他们恢复健康,在调查过程中应做到所有的问卷必须以匿名方式进行。必须当场收回问卷进行登记处理,并进行及时的核对,确保其真实性和准确性。

1.2.4统计方法制定eXCeL表格,将数据按分类排列,或者利用eXCeL表格的功能使其呈现一定规律性。应用spss16.0数据统计分析。对所有统计均采用双侧检验,如果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计数资料采用频数进行统计描述。统计完数据后要进行重新审核并及时矫正。

2结果

通过研究发现,患者对综合医院以及专科医院治疗相关疾病的选择情况是不一样的。多数的患者会选择综合医院,其中有79.2%为心境障碍者,87.4%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首诊选择专科医院。精神疾病首诊患者分布:在286例的首症患者中,多数的患者就诊于综合医院,少数的患者就诊于专科医院。神经症、心境障碍、心理因素相关的生理障碍患者会选择到综合医院去就诊;心境障碍、神经症、精神分裂症等患者则会选择专科医院就诊。首诊患者中,症状不同也导致会有不一样的选择,详见表1。

结合综合医院的资料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女性精神病的发病率是同龄男性的2~3倍;平均年龄低于同等专科医院2~3岁;患者的学历、综合水平以及社会地位都高于同等专科医院的患者(p<0.01)。我们发现在综合医院就症的患者有一个共性,他们人均收入高于同等的专科医院患者,而且其经济负担及家庭收入高于专科医院的患者,因此他们更能承受治疗阶段昂贵的费用。而他们的间接负担和压力与专科医院患者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患上精神疾病的都是那些生活压力过大和经济负担过重的人,其实这些现象不难解释,每个人长期生活在压力之中,都会难免抵制不住精神的压力,从而导致精神异常,进而引发精神病。

3讨论

根据多个资料的调查统计,得出以下结论:综合医院在精神卫生服务方面很大的优势[2]。简而言之,综合医院精神科室在许多方面做得优于专科医院。例如在卫生服务、治疗后社会功能恢复、精神卫生服务要求、在心境障碍、心理因素以及相关生理障碍等精神疾病和未成年人精神障碍问题上的分析与处理等方面的优势都是显而易见。在以上方面综合医院确实做出了相应贡献,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综合医院也担负着精神卫生服务的崇高使命,扮演的角色不可或缺。

通过对综合性医院精神卫生服务模式的分析,发现存在着许多弊端有待改进。很多方面在不同程度上限定了综合医院精神卫生服务的范围,例如医疗资源的不足、缺乏系统的会诊、识别水平低等。这些问题为综合医院走向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落实综合性医院精神卫生服务制度迫在燃眉之急。在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制定出一套有效可行的措施:①首先,在综合性医院也要设立专门的精神医学科室,使研究和服务的方向专业化;②加大力度积极开展联合会诊精神病学的工作,使会诊工作深入的渗透到基层;③实现医学模式的转变,向专业化,实效方向迈进;④加大对精神医学知识的宣传,将精神医学的知识植入人心,从而开拓精神卫生服务的范围,以适应当代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当前,心理卫生问题已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阶段。在经济飞跃的时代,我们在未来生活中将要面对的精神卫生问题更加严重。精神障碍的产生、加重以及解决措施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引起了业内学者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精神卫生工作也不应该只限于旧模式。现阶段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如何做好精神疾病的预防工作,如何降低各类不良心理问题的萌生。通过走访我们发现,多数综合医院的精神科室设置情况不尽人意,使得心理疾患与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问题越发的严重,大多数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据国内外众多临床案例的分析显示[3],在综合医院中开设精神医学科是十分重要的。精神学科的发展需要与众多主流医学相互融合。调查研究发现,精神科患者存在大脑功能和结构的变化,例如未经治愈的精神科患者存在海马萎缩。因此,精神科需要与其他主流学科不断交流,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现代医疗理念应强调精神科与其他主流临床学科的紧密关系。精神因素对躯体疾病的作用是此医疗模式的核心部分,身与心的整合是未来医学发展主要方向。因此,我们应积极探究精神卫生服务模式,改善其现状。

[

参考文献]

[1]卢晓娟.探究综合性医院精神卫生服务模式及现状[D].吉林大学,2013:16-34.

[2]于德华,吴文源,张明园.上海市综合医院精神卫生服务现状调查[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4,37(3):176-178.

精神医学研究方向篇4

关键词:人文教育;医学化学教学;导入式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275-02

化学各科是医学院校临床医学、预防、影像、麻醉、法医、护理等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公共基础课。以开设在临床等各本科专业的一年级第二学期的《有机化学》为例,这是一门与生命科学紧密相关的学科,该课程从分子水平研究与生命的物质基础有关的蛋白质、核酸、糖类、脂类等,并从分子和分子集合体水平上解释生命现象,是分子生物学的基础,为医学生后续学习生物化学、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等打好基础。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是使他们成长为复合型人才的起步。

一、医学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的必要性

如今,医学模式已经从单纯的生物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变。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医学教育必须做出相应的转变,不仅应该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精神,还要培养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孕育而成,应当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身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1]。长期以来,我们的医学教育存在“重专业重技能,轻道德轻人文”的缺陷,这种缺乏人文精神的教育模式已经使社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调查研究表明,近年来医患关系纠纷个案中,27%与医学伦理问题有关,18%与法律问题有关,20%与情感问题有关。患者择医意向,47%以上与医务人员的情感、爱心、同情心、责任心与法律意识有关[2]。因此,在课程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且这种方法更深入、更持久,学生也乐于接受[3]。

二、医学化学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研究的内容

我们课题组分别在贵阳医学院本科2012级、2013级卓越医师教学改革班,2012级预防医学班,2013级临床定向甲班,2013级护理丙班,还有三本的2013级医学检验的化学教学中进行了人文教育研究和初步实践。

1.研究思路。

2.具体内容。(1)组织课题组中德育学、心理学、医事法律、化学等多方面的专家,研究对医学生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进行医学人文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措施。(2)化学教学设计中渗透医学人文教育。要求教师除了讲授物质的化学结构、性质、作用外,还分析该化合物的合理使用、使用不当或滥用对医学、环境、食品卫生、人体健康的影响。明确化学物质既可以成为挽救生命的良药,也可以成为损害人类的利器。(3)采用导入式自主学习的方式。由教师提供或学生自主选择一些共同关注的人文社会现实问题,要求将所学的化学知识与人文社会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进行讨论,学生通过课外查找资料、小组讨论、教师指导,咨询专家后进行总结,并制作ppt在班级汇报。(4)化学实验教学中增加化学实验室和化学药品安全使用的考核。把《贵阳医学院实验室安全卫生制度》及《贵阳医学院化学危险品管理办法》的学习和执行情况纳入学生实验考核中,监督学生做好危险化学药品的取用记录。教导学生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化学实验的每一个环节,指导学生精准、规范、合理、科学取用化学药品。(5)课题组的专家为任课教师和医学生提供德育学、心理学、医事法律等多方面人文知识的辅导和咨询服务。

3.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教学学时有限,以我校的临床医学本科各专业《有机化学》教学为例:理论学时54,实验学时18。但教学研究开展的过程中,学生选题、资料查找、分析讨论,到制作ppt、班级汇报,很多工作需用课余时间来完成;由于采用导入式自主学习的方式,学生在选题初期无从下手,选题进行的过程中也会遇到许多困难和困惑。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人文修养,加强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有能力和经验解答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困难,同时还要抽出较多课外时间来指导,怀着平等、博爱的心去关注学生、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三、医学化学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研究的效果

在这两年的医学化学教学中,针对人文教育研究我们共进行了4次课题研讨;组织了4次人文教育专题讲座;收到了140份学生策划案和对应的ppt,学生们都进行了课堂讲解。针对这两年来的教学改革,课题组设计了调查问卷,对收回的459份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如下:

在医学化学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研究和实践,增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培养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帮助学生树立尊重法律、敬畏生命的意识,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导入式自主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团队合作的精神。初步建立了医学化学教学与医学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为新型课程体系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青峰,朱红.人文精神培育与医学生成才――兼谈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中医药学刊,2006,24(6):1113-1114.

[2]祝娇娇,卢建华.结合医学教育特点,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9(6):152-153.

[3]张婉莹.高等药学教育与人文精神[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2):1862-1871.

[4]鲁艺,禄颖,钟相根,等.药理教学渗透医学人文精神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远程教育,2012,20(10):24-25.

精神医学研究方向篇5

人类将步入21世纪,我国精神医学的发展也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1生物精神医学的发展

21世纪初,将完成精神疾病群体遗传学、遗传流行病学研究,精神疾病遗传学研究将从细胞水平向分子水平过渡。从分子生物学探索精神疾病的病因将得到全面的发展,重点在alzheimer病、精神分裂症及情感性精神障碍候选基因的研究。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持续发展和人类基因组-环境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精神科各种疾病和致病基因将被陆续克隆,在此基础上,21世纪的后期将可能开展对精神疾病有效的基因治疗,从而完成精神医学发展史上一个质的飞跃。

20世纪60年代开始提出的各种神经生化假说(主要指经典神经递质假说和神经肽假说等),将在新世纪陆续得到验证;随着神经生物学对各种与精神疾病有关的功能蛋白(包括受体、代谢酶等)性质的了解,各种精神疾病的发生机制也将得到阐明。在20世纪80年代后,Ct、mRi、SpeCt等现代先进检测仪器开始用于精神医学,使神经影像学在精神医学领域有了初步的发展。21世纪我国各大城市将逐步装备pet仪在临床科研中应用,精神医学的脑功能影像学将出现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对活体脑部受体的研究将彻底取代20世纪在精神病患者尸体脑组织上的研究,这对克服许多实验不稳定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20世纪90年代热衷于寻找直接服务于精神疾病临床诊断的某些精神生理学标志,虽然探索的结果往往自相矛盾、莫衷一是,但这方面的工作在新世纪会得到加强,除了在脑电生理、眼球运动等方面的研究继续深入、推广之外,新的、更多的精神生理学标志将被应用于临床辅助诊断。

免疫学、神经内分泌学等多种学科与精神医学的结合发展也势所难免,精神医学将出现相当多个互相联系但又独立性极强的分支学科,是21世纪精神医学发展的体现。

2联络精神医学的发展

在步入21世纪后,心理卫生知识将得到普及,内外科医师对心理障碍的识别率将大幅提高,市级综合性医院将建立精神科联络-会诊机构,并且有专门的心理工作者和精神科医师参加临床各科的防治工作。

3社区精神医学的发展

康复精神医学在新世纪中也将得到充分的发展,以功能训练、全面康复、重返社会和提高生活质量为宗旨,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康复模式,造就一批从事精神康复的专业工作者,以及社区服务工作者,广泛地推行各种技能训练、社区病例管理及某些职业康复方案等,以促进精神病人的心理社会性康复。这使精神卫生服务社会化变得十分紧迫和必要。

4精神卫生机构领导和医护工作者应作的努力

21世纪精神卫生机构领导和医护工作者应作的努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队伍的建设精神医学的发展主要靠科研、临床、社区服务三支人才队伍的建设。新世纪精神医学分支学科的大发展主要靠科研队伍,我们需要通过自我建设、同国际先进国家合作交流,尽量同国际接轨,进行大量的跟踪性科研,缩短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以便在新世纪中进行更多的创新性研究,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其次,随着精神医学的发展,强大的临床队伍是必不可少的,使疾病病因学理论、药理学理论付诸实践,更好地为患者服务。社区服务队伍的建设和壮大是21世纪精神医学发展的特色,这支队伍使精神医学走向广阔的社会,使精神医学充满生命力,也是精神医学在21世纪发展的标志。新晨

(2)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21世纪人人关心精神卫生、人人了解精神卫生的普通知识、人人接受精神卫生教育,对在社区开展疾病的一级预防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也是精神卫生工作者的工作得到社会普遍支持的主要途径。

(3)提高临床服务质量随着临床诊断从症状描述性的表层向分子水平深层的转化,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在不断提高,我们对临床分类与诊断标准的要求也不断提高。21世纪生物学的高度发展可能使目前的精神疾病分类标准发生根本性的变迁,比如,“精神分裂症”可能依据某些生物学指标而分成多个不同的较为合理且有说服力的新疾病类别,而“神经症”属下的8种疾病类别也可能依据某些生物学指标而重新组合分类;另外,新的诊断标准中必定会增加许多可靠的生物性指标,并且会出现许多疾病“早期诊断”的标准。

精神医学研究方向篇6

[关键词]医学实习生;心理特点;个性特征;症状自评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3)15-0140-03

医学教育的目的是为卫生系统提供合格的医疗人才,具有稳定的心理素质及健康的人格特征对于医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为了为临床提供合格的专业人才,医学院校对学生的专业理论技能及道德水准的要求较高,医学院校的培养周期较长,而且课业设置多较为密集,学生面临的学习、就业等压力都较为突出,因此可能承受更高的心理压力。在进入临床实习阶段以后,医学实习生要面临角色、环境和学习内容的较大变化,容易造成心理的重大反差,易引发心理问题。既往的研究显示[1,2],医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心理压力较为突出,如求职压力、感情问题、临床交流压力、职业迷茫等均易引发学生的心理问题,甚至引发学生工作怠倦等消极影响,导致学生的求知欲望下降,影响临床实习及理论学习,甚至影响择业及未来的发展,因此在医学生实习期间不仅要加强实习生的临床技能的培养,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3,4],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了解临床实习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我们对本院实习的临床实习生的心理特点及个性特征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2年7月~2012年12月在我院临床实习的医学生34名,其中男16例,女18例,年龄22~24岁,平均(23±0.8)岁,均为普通高等医学院校本科实习生,并排除既往曾发生情感障碍或神经系统疾病者,所有入选者对研究内容均知情同意。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量表的选择调查量表选择SCL-90量表及epQ问卷,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门诊检查量表,在国内应用得较为广泛,是公认具有权威性的心理调查问卷,国内翻译后对其进行检验具有较高的效度及信度,而且问卷具备国内的常模对照数据,能够满足心理调查需要。epQ问卷的编制是以特质论为理论基础的人格调查问卷,再国内外均公认具有权威性,在国内应用的也较为广泛,是人格调查的常用工具问卷,问卷具有中文译本,效度及信度检验符合需要,具有国内常模数据。

1.2.2问卷人员培训问卷选择后由专业的精神科医生进行调查与问卷,参与调查问卷的精神科医生进行短期培训,熟知问卷内容,对问卷各条目能够理解并详细解释,对问卷过程中受调查者的疑问能够进行解答,了解问卷的计分及评价规则,掌握问卷的原理,对调查过程中不符合问卷规则的作答方式能够及时纠正,能够对不合格问卷进行甄别。

1.2.3问卷方法问卷均采用现场问卷方式,SCL-90量表采用笔答方式,SCL-90量表共计包括9个因子[5],分别反映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方面内容,测验的九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量表共计包括90个条目,每一个条目按症状等级程度分为1-5分,每一个因子反映出个体某方面的症状情况,通过因子分可了解症状分布特点。问卷完成后累计各因子均分及整体总分,当个体在某一因子的得分大于2时,即超出正常均分,则个体在该方面就很有可能有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epQ问卷共计包括88个条目[6],包括四个因子: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自身隐蔽,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代表人格结构的3种维度,它们是彼此独立的,自身隐蔽则是效度量表,表现社会性朴实、幼稚的水平,对前三个量表具有均衡作用。每个量表包括88个条目,每个条目有是和否两个选项:(+)为正向计分,即答“是”加一分,答“否”不加分;(-)为反向计分,即答“是”不加分,答“否”加一分,根据受测者在各量表上获得的总分进行评价,问卷前先由工作人员把总的评分方法和要求向受检者交代清楚。然后让其作出独立的、不受任何人影响的自我评定,对于问卷过程作答不规范及问卷作答不完整的删除研究组。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数据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医学实习生心理特点分析

对医学实习生进行SCL-90量表分析发现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因子评分,研究组分别为(1.59±0.52)分、(1.86±0.59)分、(2.14±0.52)分、(1.79±0.74)分、(1.95±0.42)分、(1.63±0.58)分、(1.40±0.38)分、(1.70±0.67)分及(1.61±0.58)分,全国常模人群分别为(1.45±0.49)分、(1.98±0.63)分、(1.88±0.63)分、(1.74±0.62)分、(1.61±0.55)分、(1.61±0.62)分、(1.38±0.49)分、(1.72±0.62)分和(1.59±0.54)分,与全国常模比较[7],医学实习生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及焦虑因子评分高于全国常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等因子评分与全国常模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SCL-90量表总分为(124±11.04)分,全国常模SCL-90量表总分为(107±8.26)分,研究组SCL-90量表总分高于全国常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医学实习生个性特征分析

对医学实习生进行epQ问卷调查发现,epQ问卷内外向量表、神经质量表、精神质量表及掩饰性量表评分研究组分别为(7.04±3.95)分、(11.47±5.72)分、(4.65±2.17)分及(17.14±4.29)分,全国常模分别为(9.11±4.53)分、(12.11±5.80)分、(4.56±2.96)分及(14.82±3.75)分,与全国常模比较[8],医学实习生内外向量表、掩饰性量表评分高于全国常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质及精神质量表评分与全国常模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医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临床提供合格的医疗及科研人才,因为医疗从事的是特殊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较高,不仅要求从业者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能,而且需要具有高度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而且具有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医学院校在培养学生时要求相对较为严格,课业设置及时间安排都较为紧张,而且培养周期较长,就本科教育而言,其培养教育周期较其它院校要多一年,培养周期的延长比例约为25%,而且在教育过程中也注重对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因此医学院校的学生往往要承受更高的学习压力,而且业余生活相对单调,心理压力较大,容易引发心理问题。既往的研究结果也证实[9],医学院校的大学生发生心理问题的机率较高,如浮躁、情绪低落等,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低,可能为医学生未来的执业行为产生影响。现代医疗模式及环境对医务人员的专业素养、服务水准等要求明显提高,在临床诊治过程中的期望值较高,要求职业医务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业务素质,而且也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满足各类医疗保健需求,并且能够应对突发状况,才能够满足临床医疗的需要。医学生的培养是为临床输出医疗人才的主要途径,临床实习医学生是为从医学院校输出医疗人才到卫生医疗单位的初级阶段,医学生在实习阶段逐渐从基本的理论知识对临床医疗形成认识,建立适应临床需要的临床知识及实践操作能力体系,医学实习生的心理状态对于其未来能否成为合格的临床医疗人才至关重要,因此维护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医学院校在校教育以及实习期间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对医学实习生的研究中发现,医学实习生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及焦虑状态较常模人群表现得较为突出,评分明显高于常模人群。实习阶段是医学生成为职业医师的过渡阶段,在临床实习阶段,对于医学实习生的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医学生要在临床中验证基础理论的应用,同时也要运用基础理论为患者进行诊断及治疗,大多数医学生在临床实习中均会感到基础知识的匮乏,在临床实习阶段往往会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因此学历压力进一步增加,常常感到精力不足。实习生不仅要掌握临床技能,面对从未有过的临床突况,如临床急救等,实习生显然缺乏相关的经验,在面临突况时常常手忙脚乱,因此在实习临床操作过程中,往往惧怕突况的发生,精神上经常高度紧张,上述因素均容易引发焦虑等异常心理状态,甚至影响医学生的学习及未来职业的选择。既往的研究结果也显示[10,11],医学生进入实习阶段,往往会发生心理变化,如焦虑、抑郁等,对未来的执业前途发生怀疑,甚至放弃医疗行业。此外在实习阶段结束后,医学生还要面对毕业考核以及工作求职等实际问题。医疗行业是目前求职竞争最为激烈的行业之一,学历和地域竞争都较为激烈,在所有高校中,硕士以上学历者约有五分之一为医学生,由此可见本科生面对的就业压力十分巨大[12,13],而且在实习阶段工作求职信息等存在相互竞争的关系,相互之间的关系较为微妙,可能是导致人际关系敏感的原因之一。综合各种因素,医学生在实习阶段的问题较多、压力较大,容易发生心理问题。实习阶段是成为临床医务人员的准备阶段,临床医务人员要求具有稳定的心理素质及健康的心理状态,因此实习生的心理状况及个性特征与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

既往的研究显示[14,15],个体的心理状态与个性特点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在对医学实习生的性格特征进行epQ问卷中发现,其中内外向性格及掩饰性性格与常模人群存在显著的差异,内外向性格的评分偏低,提示医学实习生相对于存在性格相对内向的问题,而且掩饰性性格倾向较为明显,医学院校业余生活较为单调,学生社会活动及社团活动相对较少,与外界沟通交流相对较为贫乏有关[16,17],因此对于人际交往等社会知识的掌握程度相对较差。而且在校期间的课业繁重,同学之间的交流往往也多为学习上和学术上的内容,对于沟通技巧的掌握等相对较差,在面对与专业无关的人事交往沟通时往往会变得紧张,感觉手足无措[18]。因此内向型性格可能占据主导地位,导致医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与人沟通交流。而且在进入临床实习后,对于临床的沟通技巧要求相对较高,与患者的良好沟通是掌握病情变化以及了解患者心理状态的主要途径,也是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的有效方法[19,20],临床对于医学生沟通能力的较高要求与内向型性格特征之间的冲突可能引起实习生的强烈反差,导致医学生对于人际关系过度敏感,也是导致精神质及神经质性格特征形成的意愿之一,不利于健康心理状态的维护。

研究结果证实,医学实习生在实习阶段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如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甚至有躯体化的表现,因此在实习带教期间,要注重对实习生心理状况的关注,可以通过在带教实习过程中组织相应的社会活动如参加义诊、咨询等改善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21,22]。同时也要通过教育使学生了解在实习阶段是培养临床思维的时期,并不是学生能够掌握大量临床技能实现自身业务素质飞跃的阶段,医学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专业,临床技能的提高是逐渐积累的过程,需要时间的积累作为基础,要避免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急于求成,要给予正确的指导,循序渐进,避免医学实习生产生挫败感及厌烦情绪,影响医学实习生的心理健康。在实习教育过程中,逐渐建立较为系统的干预机制[23,24],如进行定期的心理评估、能够及时了解医学实习生的心理状态变化,通过有效的心理干预及疏导方式,引导医学实习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临床输送优秀的医疗人才。

[参考文献]

[1]孙英梅,岩磊.实习医学生心理状况与实习成绩的调查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2,18(3):278.

[2]朱红灿,谈颂,李倩倩,等.七年制医学生实习阶段工作倦怠和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20):64-65.

[3]叶妮.医学本科实习生压力来源及对策[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9,25(4):22-25.

[4]张英剑,王萍,田敏,等.医学生临床实习阶段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5):491-492.

[5]黄艳苹,李玲.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meta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5):366-371.

[6]杨坚,龚耀先.几种常用人格问卷的比较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4,2(1):56-59.

[7]仲稳山,李露.全国大学生SCL-90新常模构建问题研究[J].中国校医,2009,23(3):251-254,256.

[8]张莹,杨秋月,刘聪颖.护士个性特征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调查分析[J].现代临床护理,2010,9(1):17-19.

[9]吴花林,孙永胜.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相关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129-131.

[10]蒋玉美,王晓平,郑茜,等.医学实习生的职业倦怠心理[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8(suppl):17-20.

[11]马,蒙健军,程鹏,等.医学实习生的焦虑心理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9(24):357-358.

[12]王殿凯.毕业实习生心理活动与对策浅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8):92.

[13]刘葵,陈庆健.开展医学实习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若干思考[J].医学与社会,2010,23(8):94-96.

[14]杨明.221名大学生的epQ和SCL-90调查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2006,17(2):77.

[15]杨金辉,汪耀,程红梅,等.SCL-90和epQ及Upi3个量表关系研究[J].中国校医,2008,22(3):249-252,255.

[16]马长征,李志刚.医学生人际信任、交往焦虑调查及其相关性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9,34(10):935-937.

[17]左川,曾静,黄慧.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6):1118-1120.

[18]宋丹妮,张建国,杨扬,等.医学生沟通能力与和谐人际关系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17):116-117.

[19]陈静琦,朱必胜,侯开连,等.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及其重要性[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4):152-154.

[20]朱开梅.医患沟通在防范和解决医疗纠纷中的作用[J].医学与社会,2010,23(10):54-56.

[21]蔡蓉.在临床教学中开展医学实习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7(4):312-313.

[22]梁红英.医学实习生的心理状态与临床带教应对[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1):57-58.

[23]刘葵,陈庆健.开展医学实习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若干思考[J].医学与社会,2010,23(8):94-96.

精神医学研究方向篇7

关键字多元化背景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出复杂化和多样性,社会中各种价值观念共同存在。高校要想在复杂的形势下,培养出高素质、高层次的医学人才,必须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医学研究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高层次的人才后备军,是未来医学领域的中坚力量,其人文素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他们不仅要掌握专业医学知识,而且还要具有全方位的人文素质,这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

一、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一)医学研究生价值观滑坡,社会责任感降低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以及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多元化发展,部分医学研究生价值观发生滑坡,自我中心和利己主义倾向严重,社会责任感弱化,这与他们即将要从事的医疗卫生事业所要求的职业道德不相符。

(二)医学课程学科分类越来越细,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高中就将学生分为文理科,医学研究生主要是以理科生为主,理科学生缺少人文素质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我国医学院校多年来主要是以开设医学基础课和医学专业课为主,人文类课程很少,这就使得我们的医学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从而从根本上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由此造成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形成的医疗环境会越来越差。

(三)教学教学方式落后,学生缺乏实际运用的能力

我国的人文社科类教学大多是采取课堂灌输的方式为主,比较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这样的教学方式注重理论体系的完整,但是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同时与临床及社会现实问题联系不多,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知道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这种单一的授课方式不利于大学生素质的拓展及各种人文知识的培养。

二、多元化背景下加强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加强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是遵循医学自身发展的规律、顺应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医学模式主要是指健康和疾病观。20世纪以来,特别是50、60年代以后,人类疾病谱和死因普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医学模式已经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多维度的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另外,由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及其行为因素诱发的各种疾病发病率明显上升,如:心脑血管病、精神疾病等,所以人类对健康的定义也发生了很大改变,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对我国医学教育的影响非常深远,人文精神曾经与医学脱离了关系,这种医学模式的转换,对医药卫生人才整体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的要求。所以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人文性复归的客观要求。

(二)加强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完善大学生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需要

医学研究生将来是医疗事业单位的中坚力量,如果他们仅仅具有医学技术而不具备人文素质,有可能他们掌握的医学技术不但不能造福人类,反而会对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物质财富极大的丰富了,但是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意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医学生和医务人员出现了重物质利益轻精神思想的扭曲价值取向,加强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提高其综合素质,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培养出能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的高素质的医务工作者,才能避免在行医过程中发生不守医德的行为,可以充分贯彻救死扶伤的精神。

(三)加强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的保健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已经不满足于有病治病,而是进一步要求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保持身心的完好状态,对卫生保健、身心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愿望要求医学服务范围扩大。满足民众对生命质量的追求,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其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使他们走向工作岗位之后始终能保持“仁爱之心”,能体会患者的疾苦,为患者提供情感的、文化的、精神的服务,以满足患者的各方面需求。

三、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加强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改革,是培养大量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必要条件,要想改变目前的现状,除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外,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有效的培养途径。

(一)从医疗实践出发,改革教学模式,构建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医学人文教育课程的内容应以实用型为主,把人文教育课程整合到医疗实践中去,达到医学与人文教育课程一体化,体现出“以患者为中心”“密切联系实际”的思想,避免以往医学职业道德教育中注重理论,普遍侧重于范畴、体系的传授,而对适用性、实效性关注不够的问题。[1]

改革单一的授课方法,采用讨论式、启发式、影片赏析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将学生至于主体地位,教师以原来的授课为主转为以指导为主,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教学过程中,以问题意识为主,提出问题并穿插讨论,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能增强学生的人文体验,对加强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可以起到行之有效的作用。

(二)加强医学院校师资队伍人文素质的建设

教师是实施教育目标的主要承担者,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推动学校建设能起到极大地作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所有任课老师的责任。要努力发挥专业课教师及研究生导师在提高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上的渗透作用,要处处注意言传身教,不仅在道德、修养、人品学时上成为医学研究生的表率,还要在仪表、风度、气质等方面成为学生的典范。其次,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把课程所蕴含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起来,积极培养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质。

(三)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树立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重的教育理念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是医学教育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医学的学科性质是既具自然科学属性,又具有社会科学属性。所以加强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是关键。医学是救死扶伤的职业,因其专业的特殊性,我们要加强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要极力扭转医学生人文素质偏低和传统教育对人文精神忽视的现实,尤其是在医学研究生的医学见习和临床实习阶段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更应当根据临床发生的实际案例,不断启发学生医德原则,逐渐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给医学研究生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学生陶冶情操、塑造自我等性格品质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人文社会学科教育的文化氛围。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建设,突出大学的大学精神和理念,融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于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一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精术济世、救死扶伤的人文素质教育氛围;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从校园的整体氛围与同学们间的群体心理两个维度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注释:

[1]杨勇,李玲君,和新颖.大学附属医院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6):1200-1202.

参考文献:

[1]吕莎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新思索[J].商业文化.2011(3):211.

[2]毛国庆.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200-203.

[3]刘翠,程乐森,徐玉梅,宋茂银.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2010(2):98-99.

[4].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1(4):93-94.

[5]李勇强,潘舰萍.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医学生人文素质培育.西北医学教育.2011(12):1176-1178.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1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号:SZ2011335。

作者简介:

柳云,女,河北医科大学社科部,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精神医学研究方向篇8

一、基本情况

##,男,汉族,中共党员,1958年2月出生,1983年毕业于河南医学院,获学士学位,1997年获河北医科大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南大学在读博士、精神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精神病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同时还担任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委员、河南省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河南省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法医学会司法精神病鉴定分会理事、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精神病院分会常务理事、中国cdc精神卫生中心执委、《临床心身疾病杂志》主编等。

二、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同志始终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身体力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卫生和教育工作方针,在政治上、思想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从医20余年,始终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精神卫生事业,遵纪守法,学风正派,办事公道,清正廉洁,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极高的学术威望。

三、刻苦钻研,不断创新,具有较高得学术威望

##同志在科研和理论研究方面,具有创造性的成果,尤其在精神分裂症基础与临床研究等方面始终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在国内享有一定学术声望。

(一)在国内率先用定量药物脑电图技术预测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用定量药物脑电图技术观察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一次量氯氮平前后各脑区、各频段不同时点定量脑电图变化,用健康人做对照,建立了数学模型及判别函数式,预测氯氮平对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正确率为86-100%,且判别能力的检验有统计学意义,为精神分裂症病人治疗个体化提供依据,从而避免盲目用药及经验用药,节约病人的治疗用药及治疗时间,查新国内外未见同类报道。被国内著名专家评价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具有良好的应用与推广价值,现已被国内多家医院院采用,20xx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开展首发精神分裂症早期干预治疗。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致残性疾病,由于病因不明,目前尚无确实有效的防治措施,一年复发率高达30-40%。##同志在20xx年3月根据文献报道:影响精神分裂症愈后的关键时期是在病后头5年,此时精神功能的损害保持在一个水平,以后即使反复发作,通常不再进一步恶化,并且认为第一次发病是治疗的关键这一理论,成立了首发精神分裂症早期干预病区,采用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干预技术,取得明显效果,一年复发率横向比较降低50%左右。此项技术研究已被列入河南省科技厅重点资助项目,并成为卫生厅临床医学重点专科精神科网络建设推广项目。

(三)参加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临床医疗项目《精神分裂症治疗效果与质量的评估研究》,作为子课题负责人,进一步深化精神分裂症的研究,探索精神分裂症的最佳治疗方案,以期在精神分裂症病因未解决之前获得最佳效果,部分研究已获成果。《首发精神分裂症临床特征、治疗与免疫指标的关系》获河南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精神分裂症基础与临床相关因素研究》20xx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四)近年来先后主编出版《精神与心理障碍康复指南》、《精神药物不良反应与相关问题》、《精神病学》、《医学心理与精神病学》、《精神科护理学》等专著5部,其中,《精神与心理障碍康复指南》一书获河南省首届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作为副主编出版《精神免疫学》、《中国心理卫生研究》专著2部;先后完成科研成果10余项,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发表有价值的学术论文50余篇。

四、医德医风好,积极为广大群众服务

作为一名医师,他医德高尚,具有高超的业务技术水平、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他始终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服务宗旨与自己的工作联系在一起,关心、爱护、尊重患者,对患者有求必应,见难就帮。许多慕名来找他看病的患者无论是节假日还是休息时间,只要他在家都及时赶到医院,耐心给病人进行检查治疗,在治疗用药时想方设法减轻患者的费用,甚至对极为困难的患者,他还常常拿出自己的钱物给予资助,有很多次病人返家时没有路费,他都自掏腰包给予解决。在医疗活动中,带头树立行业风尚,维护医院形象,不收礼、不吃请,拒收红包,拒绝开单提成。他的一身正气,一尘不染,受到了患者及同行的赞扬。

五、致力于我省精神卫生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作为中国cdc精神卫生中心执委、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委员、河南省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主任委员、河南省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法医学会司法精神病分会理事、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精神病医院分会常务理事,他致力于我省精神卫生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在本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发挥了带头和示范作用,为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一)三年来,##同志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会多次,拓宽了自身的知识视野、提高了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科研水平。先后参加在北京召开的世界精神病学协会,会上交流了《氯氮平的药物动力学与临床疗效的研究》,获边远奖;参加了美国全美精神科年会;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中美精神病学术会议暨第三次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年会,交流论文《一次量氯氮平对健康成人及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电活动影响的对照研究》,阐述了定量药物脑电图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应用前景,受到了与会代表的好评;参加了泰国瑞美隆国际研讨会,交流了瑞美隆对抑郁症治疗的经验;参加在上海举办的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3次年会,当选为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委员,加强了国际学术交流,推动了本学科建设,提高了我省的学术地位。尤其在参加卫生部20xx年组织的四次精神卫生专家座谈会上,他为政府提供的如何将精神卫生纳入公共卫生建设、提高精神卫生工作者的岗位津贴、精神病人的欠费问题、精神科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受到了重视,并被国家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聘为执行委员会委员。通过其本人的不懈努力,争取到了20xx年中央批复地方重性精神疾病防治队伍建设部分项目经费,为本专业今后的发展建设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二)他参加了我国第一部精神卫生法的起草讨论工作,参与制定了我国精神病社区防治试点规划工作。作为我省两个社区试点建设,他按照“中央转移支付地方资金项目--重性精神疾病防治队伍建设项目”和“重性精神疾病监管治疗项目”的要求,在河南省新乡市区、新乡县各开展了一个精神病防治试点社区,分别覆盖人口40万人。通过组织举办项目管理、规范化治疗、个案管理、病人家属、民警及随访信息网络管理培训班等,共培训学员近千人;同时组织人员对两个示范区中62个社区、40个行政村进行了摸底排查,按要求登记了两个示范区重性精神病人447人。目前,由试点到全面铺开的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三)每年召开河南省精神科年会及主办部级继续教育项目《综合医院抑郁障碍》、《抑郁症与焦虑症新进展》、《神经系统精神障碍》等。20xx年承办全国第九次司法精神病学学术会议和全国精神病医院第七次管理学术会议,举办卫生部全国精神科医师”双基”培训班。

(四)在全省19所地市级精神病医院中享有很高的威信,为推动我省的精神卫生事业发展,他作为发起人,召集全省地市级精神病医院院长拟成立河南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20xx年12月已召开了成立筹备会议。

六、加强医院管理,促进医院在改革中不断向前发展

作为河南省精神病医院院长,他不断强化管理,深化改革,先后进行了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改革工作。他进一步完善落实了各项医疗制度,规范了医疗行为。在医院管理年活动中,为解决患者“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他组织成立了扶贫病房,将贫困病人每月住院费用控制在1500元以下、医保贫困精神病人每月费用控制在1000元以内(均含伙食费用);与新乡市残联联合开展了对贫困精神病患者进行救助,每年发放救助卡200张。他强调人性化服务,邀请国内著名礼仪专家来院讲学,为病人从挂号到入院提供一对一全程服务,对空腹检查后的病人免费提供食品。他要求在各临床科室开展了“争创温馨病区”、“六声服务(患者入院时有迎客声、接触患者时有问候声、发生误会时有道歉声、家属及病人有疑问时有解释声、患者合作时有致谢声、患者出院时有祝福声)”等活动,目前医院科室每周的文体活动、每月的医患大型文体活动已成为医院一道亮丽的风景。在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专项活动中,医护人员的廉洁从医意识得到了明显提高。进一步规范了诊疗行为,杜绝了“回扣”、“红包”、“开单提成”等不良行为,形成了廉洁行医、精诚奉献的良好氛围,行业作风明显好转,医患关系更加融洽。在行风评议活动中,树立了医院良好形象,精神文明建设步上新台阶。他不断加强医院硬件建设,近三年来先后购置万元以上仪器设备总价值1600多万元,医院固定资产总值达到7859万元,新建了9300多平方米的门诊医技大楼,标志着我院全部完成病房改造的第三期建设任务的6000多平方米综合病房楼正在建设中,极大的提高了医院的综合实力。

派专业人员到落后边远地区条件差的精神病医院进行技术支援并定期到当地进行义诊,为当地老百姓免费诊治。每年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在全省范围内举行大型宣传、义诊活动,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提高群众对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促进社会精神卫生环境的建立和人群精神健康行为的形成。

七、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桃李满天下

精神医学研究方向篇9

中图分类号:R2-09文献标志码:a

[摘要]薛崇成教授从事中医、针灸、神经精神科、神经外科与医学心理学的临床和科研工作70余年,贡献卓著。主要有确认针灸穴位与神经点的一致性;第一个发现先后天缺肢者的幻肢感传,感传越过切裂口,与皮层感觉共存失,因而建立了感传中枢模式扩延论;提出用针刺检查神经系统的一般传入及皮层感觉、脊髓空洞症的深痛觉,用针刺引发幻肢的感觉,为神经系统检查增加了方法;首先报道经络型癫痫,并被美国癫痫中心收入分类;研发电针抽搐治疗精神病,仅用传统治疗电量4%,《美国精神科杂志》承认为40余年的突破;建立我国第一个疼痛测定问卷;制定我国人格、体质测验与常模,填补了国家空白;首先提出中医的医学模式为“时―空―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等。

[关键词]名医经验;针灸师;传记;中医精神疾病;@薛崇成

ContributionsofprofessorXUeChong-chenginacupunctureandneuropsychiatry

YanGQiu-li,LiUwan-ting,XURui(instituteofClinicalBasicmedicine,ChinaacademyofChinesemedicalSciences,Beijing100700,China)

aBStRaCt:professorXUeChong-chengdevoteshimselfinclinicalandresearchofintegrativeworksoftCm,acupuncture,neuropsychiatry,neurosurgeryandmedicopsychologyformorethan70years.Hefirstlyconfirmedacupointsareidenticalwithnerveandmotorpoints,foundpropagatingmeridiansensationonphantomlimbsofacquiredandcongenitalamputates.thesensationcanpassoverfreshincisionwoundanditexitsanddisappearswiththecorticalsensation.Heproposedacentraltheorythatameridiansmodelispresentinthebrain.Hesuggestedexaminationofgeneralafferentsystem,corticalsensationanddeeppainofsyringomyeliawithacupunctureastheyareabsentinroutinemethodsbutstillpresentduringneedling.HefirstlyreportedmeridiantypeofsensoryepilepsyanditwasrecognizedbytheepilepsyCenteroftheUSa.Hetreatedpsychosiswithelectroacupunctureconvulsivetherapy,thedosageofcurrentusedwaslessthan4%oftheconventionalmethod.theJournalofpsychiatryofUSarecognizeditisadramaticprogressformorethan40years.Hecompiledfirstintegrativemedicalquestionnaireforassessmentofpain.accordingtotCmtheoriesandmodernmethodofstandardizationheestablishedinventoriesandnationalnormsofpersonalityandconstitutionforthecorrespondingexaminations.theyfulfillthegapofChina.HefirstlyproposedthemodeloftCmistemporo-spatio-socio-psycho-biological.nowheisnearlyninetyyearsoldbutisstillstrugglingonthefirstline.

KeYwoRDS:FamousDoctor′sexperience;acupuncturists;Biography;mentalDisorders(tCm);@XUeChong-cheng

在《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的记载里,有这样一位跨世纪的老人,他精通针灸,在多年的临床与科研中提出了数个空前理论,享誉国内外;他坚持中西医汇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了

针灸与神经内外科结合的典范,把中西医结合做到了极致;他发展了中医学心理学,把中医经典著作《内经》中的心理学思想发扬光大,研究制定了我国第一个人格、体质量

表,打破了中国以前只应用国外心理量表的局面;根据《内经》记载首先提出中医的医学模式为“时―空―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优越于现代医学模式。他曾为中央首长诊治疾病,从不因为自己的特殊身分而向领导提出任何要求;他曾多次出国访问,多个国家都以优厚的条件和待遇邀请他在该国定居、工作,他都一一谢绝,毅然选择为自己的国家、为医学事业付出毕生的精力。他――就是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薛崇成(1919-)教授。岁月的脚步永不停歇,然而它的脚印却深深记下了这位世纪老人响亮的名字,也记下了他一生的沧桑与辉煌。

薛崇成教授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特聘专家及学术顾问,曾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等职。国际上曾任加拿大国际中医学会会长、瑞士国际截瘫学会会员、加拿大中国医学中心和印度科学针灸研究院顾问、美国自然医学研究院荣誉院士等。1990年获世界文化理事会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科学奖奖状,2006年获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突出贡献及终身学术奖,1993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授予的终身特殊津贴。

1工作学习经历,奠定学术思想

薛崇成教授出生于四川省梓潼县,自幼熟读传统古书,自《三字经》至四书五经。他的伯父和长兄都精于医道,很有名望。因为家人遵从“父子之间不责善”和张仲景的“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的明训,1935年拜名医蒲辅周为师,学习中医。由于当时已有医师证书和学历文凭的要求,1937年考入四川国医学院本科学习,1939年毕业。四川国医学院教师李斯炽、邓绍先(解放后均为成都中医学院教授)等虽是中医,但对新医学多有研究,学院也开设西医课,加上唐容川、张锡纯、陆渊雷等著作的影响,薛老开始倾向于中西医汇通。在蒲师、长兄及家人的支持下,薛老在1941年又考入华西协合大学医科学习西医,学程7年,1948年按期毕业,获华西协合大学医学学士、博士和美国纽约州大学医学博士学位。那时学校要求非常严格,一同入学的70多个学生,毕业时包括薛老在内仅有7人。这期间薛老也常利用业余时间到蒲师与其长兄崇名处求教,并协助诊务。

薛老是在掌握中医学的基础上又学习西医,所以他经常在各方面进行中、西医的比较和对照,融会贯通,发扬中医。1943年在华西学习解剖和生理,对经脉的“决死生,处百病,联系表里内外,濡养四肢百骸,十二经皆有动脉,刺之血出而射,针刺得气”等功能和结构有了新的认识,认为“经”即神经,“脉”即血管,络为两者的小支,他注意到很多针灸穴位的位置就在神经出骨孔处,因而认为针灸经络与神经和血管系统的关系密切。华西协合大学神经精神病学程玉教授在上临床课时,常提及针灸的疗效,程教授曾在法国学习过针灸,而薛老在四川国医学院就学过针灸,并有临床经验,也就注意到针灸穴位、经络与神经系统的关系;精神病学对其病理、病机的论证方法与中医相似。这些促使薛老毕业后选择了神经精神科专业以便中西医汇通。他自定的工作方针是:汇通神经精神学科与中医针灸学的相关学理,从神经学理解针灸,从中医学与针灸学丰富神经精神学科。

华西毕业后,薛老留校在神经精神科工作,其后转至南京神经精神病防治院。1950年,抗美援朝的枪声打响,薛老担任南京市志愿医疗团第五队副队长,主管医疗业务,9个月中,2次立功。其后卫生部调他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针灸疗法实验所任教研组副组长,并担任保健任务。当天津医学院新成立需要人力时,于是他去该院附属临床医院神经内科工作,当时国内仅此医院有神经外科。以前在华西时,程玉教授常因为没有从事神经外科而感遗憾,国外在神经学科有重大贡献者如penfield即为神经内科、外科结合者。薛老受其影响,认为针灸研究与神经外科关系也很密切,感到机会难得,就请求学习神经外科,师从赵以成教授,于是薛老在神经内科任主治医师,而在神经外科则任助理住院医师。由于当时脑系科中神经内外科人员紧缺,手术麻醉都要亲自进行,同时还负责教学以及天津市各医院脑系科的会诊等,工作相当紧张。但在那段时间,他仍没有忽略针灸与中医的研究工作,发表了“中医阴阳学说”“祖国医学和巴甫洛夫学说”“中医气质学说”等几篇重要文章。之后薛老又调去河北、广西等地,一直从事针灸、神经内外科的临床与科研工作。1980年第4次调回北京,才停止神经外科手术,在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继续针灸经络的临床研究工作,此后基于学术积淀又转入医学心理学的研究。

薛老在国内外书刊上分别以中、英文100余篇,不少被转载、引用。还主持修订了著名针灸学家朱琏的遗著《新针灸学》,作为第3版出版,目前正在进行该书的英译工作。在学习神经解剖学时,根据中医常用的歌诀帮助记忆的方法,以传统文学诗歌形式,编写成神经解剖的歌诀,以后又改编写成《临床周围神经功能解剖学》出版,书中包括针灸穴位及所对应的神经、肌肉等,对神经科、骨伤科、针灸科等临床应用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以这种体裁编写现代科学技术书籍,在现代医学中薛老为首创者。

2循经感传,见解独到

1939年薛老在实施针灸时,发现循经络径路传导的感觉(他称之为经络感觉,现称为循经感传)出现于幻肢上。20世纪60、70年代,他观察了数十例后天缺肢者出现幻肢循经感传。先天缺肢者如何验证?为了找到先天缺肢者,他在广西得到朱琏同志(原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第一任所长)和南宁市与南宁地委的支持,自500多万人中寻找到2例,并验证先天缺肢者也有幻肢循经感传出现。这一发现有力地证明了循经感传源于种系发生,更有力地支持了有争议的幻肢先天论学说。2000年12月苏黎世大学神经科来函征求引用薛老资料的意见,他们已用功能性核磁共振证明了先天缺肢者幻肢的神经学基础,循经感传是大脑的功能得到验证。2006年伦敦大学出版的有关脑科学的书籍,也登载了薛老这方面的工作。

薛老在临床中发现,颅内疾病出现的自发循经感传有癫痫性质,用抗癫痫药可以制止,于是认为这类病人的循经感觉本质上是属于癫痫,但其扩延形式是沿经络径路进行的,用压迫等物理方法可以终止发作,是在大脑上产生了另一个兴奋点,压抑了原来的扩散的冲动。薛老认为它是一种癫痫的特殊类型,命名为“经络型感觉性癫痫发作”,并做了报道,这是国际上从未报告过的癫痫发作型,被美国癫痫研究中心收纳入癫痫分类,以后美国也有神经外科医生报道过这种癫痫类型。

有了以上两项发现后,薛老又做了循经感传与皮层感觉的动态对比观察,以进一步确认循经感传与大脑皮层的关系,加以针刺一侧出现双侧循经感传的发现,从而建立了6个有关经络感传的论点,成为其循经感传的中枢模式扩延论。结合其对周围神经和脊髓的研究工作,表明针灸的作用与经络联系脏腑、四肢百骸的过程,与高、低级神经中枢都有关,但主要在大脑。病证治疗的远距离取穴,是经过大脑的整合协调而取得效果。

薛老发现人的体表有痛觉敏感线,其径路与循经感传相近,敏感线上电阻低于两侧,线的宽度因健康情况不同而有改变,可以反映内脏情况。薛老认为不是周围有什么特殊结构与内脏有直接联系,而是神经系统功能在体表的轨迹投射反应,由种系发生而来,但可以受后天因素影响而改变。

3穴位、得气、针刺与神经系统

前已提到薛老在读解剖学和神经病学时即注意到针灸穴位与周围神经的关系,1952年在卫生部针灸疗法实验所工作,除了直接针灸神经出骨腔各穴做观察比较外,还用电检查法证明了运动点、神经点与穴位的一致性。他注意到穴位明显地在神经出骨腔处,如攒竹穴与眶上神经,四白穴与眶下神经,八穴在骶骨的8个后孔上,为骶神经后支所在,膀胱经两列穴位都在脊神经出脊柱处,他对比了穴位与神经的运动点、神经点和Head氏带等的关系、数目相近,并用解剖和电检查法证明两者的一致性。为了明确经穴与神经的关系,薛老除了直接针灸神经出骨腔各穴做比较外,还以电检查找出运动点或神经点,在其位置上针刺,与不找出相关穴位仅按常规取穴方法进行针刺加以对比,发现前者得气容易、强度大、扩散远,表明其关系密切。继而对包括周围神经损伤、神经阻滞麻醉(包括腰麻)与神经瘤等组别的患者做了针刺得气的观察,结果表明得气是周围神经将针刺的信息传入所产生,没有周围神经就没有得气的感觉。针灸在低级中枢中也有作用,对神经系统疾病与其他原因致膀胱机能障碍所出现的尿闭或失禁的针刺疗效观察,表明针刺对低级神经中枢有一定的调整作用。

薛老从事针灸临床与科研工作70余年间,非常重视针刺手法与疗效的关系。他认为针灸的补泻作用应从给予的方式、强度、性质、时间等方面综合考虑,补法是一种操作多、强度大、时间长的刺激法,泻法则与之相反。就神经学而论,前一种刺激通常引起抑制,抑制对机体有保护作用,这与“补为补正以泻邪”的意义是相同的。强度适当的短暂刺激,通常脱抑制而引起兴奋,是“泻邪之有余”,出现一种强化现象。从以上的一些理解,他认为对兴奋占优势的疾病应给予强刺激,对抑制过程占优势的疾病则给予轻刺激。

4发明小电量电针抽搐治疗,开创国内外疗法之先河

1942年以来,精神病学者在研究如何降低治疗精神病的电休克疗法的刺激电量方面,一直无进展。薛老从1950年开始,曾先后研制成3种治疗仪,进行临床应用,但电量没有降低。后来他结合督脉理论和电流参数,正负极放置,研究用“百会”与“水沟”两穴引起抽搐的电量,与四川绵阳精神病院合作,对传统电休克(两颞极)治疗做了对比观察,结果表明仅用传统治疗电量的4%即产生同样效果,而对病人的记忆、脊椎骨折等副作用则大幅度下降。薛老综合督脉理论与神经理论提出该治疗作用机制的“调整大脑中线结构功能论”。《美国精神科杂志》编辑部来函向薛老表示祝贺,认为是40余年没有的戏剧性进步,对精神病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美国《抽搐治疗杂志》全文发表文章后,还发表社论,认定是西方没有的成果。两刊都认为薛老的“中线理论”对精神病学的病因学与定向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1986年薛老去瑞士伯尔尼精神病院访问,该院的医生就提到了中国的电针休克疗法,当得知此研究成果的发明人就是眼前的薛老,大家都很惊喜,高度赞赏了电针休克疗法的先进,对薛老深表钦佩。

在对电针休克治疗与传统电休克治疗的脑电图观察中,薛老发现,强电流能使脑电波短暂缺失,这在客观上证明了强刺激可以造成大脑抑制,对中医的“阳极成阴”和保护抑制等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1989年薛老与助手杨秋莉做了“电针休克治疗与传统电休克治疗在我国的应用情况的调查”,完成调查报告,调查结果不但证明了薛老过去主持研究的电针休克治疗刺激电量之小,在国内也居领先地位,而且调查本身就是一项填补国家空白的工作,在国际间是继英、美等国之后第5个同类性质的工作。

根据上述两项工作,薛老设计制成了“薛-杨整中联合电抽搐治疗仪”,可以做电针与传统两种电抽搐治疗,由原航空航天工业部501所生产,国内精神病院采用,还销往境外。

5制定中国第一个人格、体质量表,积极发展中医学心理学

1952年薛老在针灸治疗中,注意到患者在针刺时得气感觉的强弱与其人格类型有关,表明《内经》所说“古之善用针艾者,视人五态乃治之”有其至理。1956年,薛老在《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上发表中医气质学说与西方相关学说对比的文章,表明中医学理论的先进性及其学术与实用价值。这是我国有关中医学心理学最早的学术论文,引起了我国精神病学界与心理学界学者的注意。1964年薛老在广西南宁市针灸门诊部任职期间,制定了测验表,进行观察针刺反应和个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肯定。1983年对该测验表进行修订并应用,其研究生进行了针刺麻醉临床效果的观察,结果明确。在此基础上,根据《灵枢・通天》的“五态人”的分类再修订,1985年获卫生部立项资助,经与全国63个单位协作,测试近1.5万人的样本,经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现心理学院)按国际同类测验要求完成了标准化工作,建立了我国的全国总体、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类别与地区总体等各维度的常模,通过资深的心理学家,精神病学、中西医结合与中医界专家的鉴定,编写《五态性格测验手册》,制定“五态性格测验表”。

该测验是根据我国传统文化、基于中医理论、结合我国社会背景自建的第一个人格测验,填补了一个有数千年悠久历史文化大国作为现代文明国家必有自建测验的空白,结束我国多年来只用修订国外测验方法的局面,提出了“人格特征阴阳(抑制-兴奋)含量比例组成论”是有关个性特征的新论点,可以用来解释人的行为表现。这项工作是医学、心理学、人文、社会等多学科的结合,已为我国心理学界接受,是我国通用人格测验法之一,全国使用者发表的论文证明了测验的高效度与信度。该测验已写入多种中、西医学心理学书籍。2003我国心理学界出版的《心理学大辞典》也称之为填补国家空白的工作,并承认其为人格测验。

薛老一直积极倡议和努力争取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开展中医学心理学工作,填补空白。经过多年争取,2000年得到王永炎院长和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彭春龙所长的支持,中医学心理学研究室在该所正式建立,由杨秋莉负责工作,相关工作得以开展,这是我国第一个中医学心理学的研究部门。薛老参与具体工作,不但不要报酬,当时还提供必需的办公用品。目前正在进行科技部的课题,修订原《五态性格测验》的常模,更名为《五态人格测验》,并建立我国人群的体质标准。2006年国际中医心理学大会上,授予薛老“学术特殊贡献奖”。

6剑胆琴心侠义事,救死扶伤记心间

薛老幼年时阅读小说,其父母仅限于《三国演义》和少数剑侠传记。所以从小就对诸葛亮平生谨慎的印象很深,而侠义之事,对他也具影响。从医后,他把“剑胆琴心”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身体力行,在医疗中谨慎、细致而大胆。他认为治病如用兵,未曾行军,应先看败着,事先采取措施,以免事出仓促。他说:“一个好医生,应是将材,要有远见,运筹在先,指挥若定。”为了病人,他不怕承担风险,大胆细致,医疗中从未发生过事故。1972年,广西中医学院下乡巡回医疗,薛老来往于各分队间,7月到广西横县陶墟时,遇到一位56岁的妇女罗桂香,患三叉神经痛8年,因无钱医治,痛苦难忍,曾几度自杀未遂。见此情况,薛老决定为其手术。当地卫生所的条件很差,又正值盛暑,在当地公社领导保证手术中途不停电的支持下,薛老在公社卫生所成功完成了经颞路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术后患者疼痛解除,轰动了邻近村镇,各类疼痛患者纷纷前往求治,应接不暇。1990年随访,患者健在,全家感激不已。这次开颅手术应是在农村基层医疗单位施行的同类手术中最早的。后来为了抢救病人,薛老相继在广西的百色、钦州、玉林和南宁等地区、县、公社等医疗机构多次进行颅脑手术,取出的最大脑肿瘤重达280g,在设备人员都不配套的情况下,薛老不计个人安危得失,本着相信党和群众的信念,为解除患者病痛,克服困难、创造条件进行手术。

薛老擅长治疗神经精神科疾病与慢性疼痛。1991年薛老与河北省廊坊市人民医院协作,在该院主持创建了我国第一个中西医与神经内外科多学科结合的疼痛医疗与研究机构“中华疼痛治疗研究中心”。在疼痛治疗中,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结合针灸穴位与神经解剖位置,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依据中、西医学理论,制定了我国第一个疼痛测定问卷《中华薛-杨疼痛测验问卷》,并在临床中应用,创建了“强度×时间”的疼痛计量法,取代单纯的强度等级计量法,使疼痛的计量更加准确。

在医疗上,薛老认为凡有利于病人,无论中医西医,合宜则用,以除病痛,要达到这个目的,只有中西医结合才能更全面。他认为治病救人的事业绝不能存门户之见,可以视专业进行。临床上重视“对立统一”观念的运用,认真考虑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注意区别上下、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盛衰、功能、器质、中枢、周围等,分析病、证、候、症。视病之所在,患之所成,定其标本、缓急,从而采取措施,或中或西,或两者相兼,或内服药物,或外施针砭,或进行手术。

2003年我国非典型性肺炎肆虐流行,薛老根据历代医家治疗疫证用石膏的文献记述,考虑到中药石膏有效,但通常认为石膏太寒,有所顾虑,薛老以身试药,服到每日200g煎水后日服3次,没有发现副作用,于是他向卫生部提出重用该药治疗“非典”的建议。

薛老热爱祖国,多次辞去国外优厚的工作与定居条件回国工作,1989年促其长子在美国学成后回国工作。薛老关心祖国的统一大业,2001年11月将与台湾领导人就两岸统一问题的近1年的往返信函,加入两岸领导人等谈话摘录,集成《为国家统一尽匹夫之责》一册自费付印。“国台办”对薛老作为一个普通公民为国家统一的这种举动,深表赞赏。平日他工作认真严谨,待人和蔼可亲,廉洁自好,组织上为他办理离休,他以“不能以当年之义换今日之利”而谢辞。

薛老已退休16年,时至今日,年近90岁高龄的他,仍每天骑车去办公室工作,不接收返聘费、课题费,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他常说的“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你所做的工作能为后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

至今薛老还期盼着对循经感传、体表痛觉敏感线预测疾病、“五态个性”和“五五体质”的基因组学和神经心理、生物学进行深入研究,中医学心理学名词的规范和英译工作也挂记心上,还有一些保健方法的验证,等等,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完成。

薛老对中西医学、对工作和为人有一个40字的座右铭:“遵循医道(医学模式),继承发扬;知己知彼,汇通创新;宏微并重,心身两顾;主防辅治,务实疾虚;怀仁怀义,自尊自贵”。本文的标题,即引用其中的8个字。

精神医学研究方向篇10

[关键词]健康教育;精神分裂症;复发率;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8(a)-191-02

我院对100例经住院治疗痊愈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定期门诊健康教育,将相关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05年6月~2007年10月经我院住院治疗痊愈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入组标准[1]:①出院时临床疗效评定为痊愈;②居住本市辖区农村;③出院后与专家成员生活在一起;④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同意参加;⑤排除器质障碍。根据入组的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0例,研究组2例出院后失访,按自动脱落处理,共98例,男61例,女37例,平均年龄(30.3±7.7)岁;对照组5例出院后失访,按自动脱落处理,95例,男62例,女33例,平均年龄(29.4±8.0)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由两位经过训练的精神科医护人员通过门诊、电话、家访及时调查复发病例的情况,了解2年内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复发率。

1.3健康教育的方法和内容

1.3.1方法两组患者临床痊愈出院后,均按医嘱进行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研究组患者按时到门诊就诊,由经过培训的精神科专业医护人员对研究组及其家属采取分批、单独或集体授课、座谈等方式进行健康教育。教育时间为2年,第一年每1个月1次,第二年每2个月1次,每次时间30~60min。

1.3.2内容①向患者和家属讲解精神疾病的相关知识,精神疾病和行为对策;②对药物治疗自我管理技能训练,向患者讲解药物的治疗对预防复发及恶化的重要意义,尤其是进行维持治疗的必要性和预后所服药物的效能和不良反应等心理辅导;③讨论近期的病情变化和调整药物剂量;④对患者进行生活及工作的训练作业的布置,鼓励患者参加一些人际交往,及时转变角色,调整心态,指导患者从事家务及适当的社会活动;⑤家庭健康教育;精神疾病的发生与家庭有密切关系,良好的家庭支持与关怀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因此我们向家属进行精神疾病常规宣教,家庭治疗和护理指导,重点授课复发的迹象和预防措施。

1.4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单例用有序等级计数资料采用Ridit分析,复发率比较采用CoX生存分析模型。

2结果

研究组2年内的总复发率低于对照组(χ2=6.605,p=0.010)。两组复发率均于随访0.5~1年内最高,1~2年内次之,而半年内为最低,见表1。研究组患者服药的完全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3.467,p=0.000),见表2。

表1两组复发率比较[n(%)]

表2两组服药依从性的比较[n(%)]

表2中,Ci可用来估计总体参数,Ci的范围愈窄,用样本指标估计总体参数的可靠性就愈好。oR

3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具有明显复发倾向的慢性迁延性疾病,即便病情痊愈后,在一定时间内仍应进行维持治疗。其目的是巩固病情、预防复发。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不依从性治疗现象较为普遍,且随着出院时间的推移依从性逐渐下降[2-4]。本研究结果显示:定期门诊健康教育可使患者逐步提高对自身疾病的认识能力,促进其自身自知力的恢复,正确理解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作用和副作用,解除患者对药物的恐惧感,显著提高了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定期门诊健康教育可减少精神分裂症的复发率,与社区家庭干预相一致[5]。健康教育可促进患者和家属规则就医,通过对患者咨询,用药指导以及对家属的干预、帮助,患者及家属识别复发的先兆症状及时处理,而服药依从性增加又可降低患者的复发率,减少再住院的次数。

总之,定期门诊健康教育,能使痊愈出院的患者继续得到系统规则的维持治疗,达到巩固病情预防复发目的,有效地降低了患者的医疗支出,改善了患者的社会功能,减轻了家庭负担,提高了患者及家庭的生活质量[6]。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m].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78.

[2]张玲.精神分裂症治疗依从性的研究进展[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7,7(5):404-406.

[3]许宝贵,王刚,陈琦,等.情感障碍患者服药依从性及相关因素分析[J].精神医学杂志,2008,21(5):353-355.

[4]吴明霞.精神病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及对策[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5,9(12):8-10.

[5]凌笋昂,赵传绛,杨文英,等.精神分裂症缓解期的社区家庭干预效果的随访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6):32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