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的要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4:32

线上教学的要求篇1

为贯彻落实《xx市教育局关于做好全市中小学延迟开学期间线上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确保广大师生在疫情防控期间有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对新学期教学工作的影响,结合我区实际,现就做好全区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线上教育教学工作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防控疫情是当前全省上下的头等大事。为切实解决延迟开学期间学生不能到校上课问题,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化等手段,在全区各中小学校全面组织实施线上教育教学活动,改线下上课为线上上课,改在校学习为居家学习,做到“离校不离教、停课不停学”,确保线上教学计划与内容精当,确保各项教育教学措施落实,确保线上教学有效。

二、实施原则

(一)学生学业有保障。在疫情解除之前,学生全部在家进行线上学习、自学和活动,做到学生不入校,教师少出门,确保师生平安,确保学生学业不受影响。

(二)教育教学全覆盖。线上教育教学活动要切实做到学校全覆盖、学科全覆盖,同时要因地制宜,切合校情、师情、学情、生情,不搞形式主义,避免一刀切。支持和帮助离岛学校、薄弱学校一起开展线上教育教学活动,确保完成基本教育教学任务。

(三)线上线下相结合。坚持“一区一策”与“一校一案”工作要求,以中小学校为主体提供线上课程、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以教研部门和技术部门推荐资源平台为辅助,提供线上教育教学资源。线上授课既要教授知识技能,更要加强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引导,使学生通过线上获取知识的同时,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强化线下自我学习管理的能力。

(四)确保免费公益性。延期开学时段,各学校依托各类教学平台或资源实施的远程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业辅导,均不得向学生(家长)收取任何费用。

三、实施时间

从2月10日开始至疫情解除,直到学生可正常回校上课时结束。

四、实施途径

1.网络教育教学。各初中学校采取全区统一平台和统一时间进行网络直播授课方式,利用“乐课网”开展文化学科教育教学活动;各小学采取全区统一资源和统一时间进行录播课程授课方式,利用“百度网盘”中课程资源开展文化学科教育教学活动。学生可以使用电脑、手机、平板等互联网设备进行登陆学习。

2.电视共享课堂。对于因条件限制不能参加网络教育教学活动的居住定海区内的学生,全区中小学统一利用中广有线、xx、xx、移动宽带等电视平台开设“空中课堂”,学生可以通过电视直播或点播方式,收看相应年级的线上教育教学课程进行学习。

3.其他授课方式。全区中小学在做好文化科目的教学与辅导的同时,坚持学生“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充分利用微信、QQ、钉钉、电话等途径,开展音体美劳等科目教育教学活动,全面落实国家课程实施要求。

五、实施准备

(一)制定方案

各中小学要分别根据《xx初中学校假期远程教育教学活动实施指南》、《xx小学生假期网络学习课程实施指南》,“一校一案”制定好具体实施方案,在做好文化科目教学与辅导的同时,全面落实国家课程实施要求,并列出具体到班级的远程教育教学活动的周课程表。

小学一二年级原则上以指导学生居家综合学习实践活动为主,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展线上教育教学。幼儿园要做好每天一次与幼儿家长的沟通,及时掌握幼儿的健康状况,指导幼儿家长科学育儿;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向家长提供适合幼儿居家游戏的各类资源和亲子互动的活动素材,提供科学育儿知识辅导,提高亲子陪伴质量。

(二)技术保障

有条件的以学校为主,学校同一年级同一学科可以由一名有网络经验的优秀教师统一授课或录制课堂教学资源,也可以选择其他适合学情的教学资源。不具备条件的以区教育局统一安排为主,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网络直播、录播和点播教学,以满足师生线上教学需求。

(三)资源整合

各学校既要充分利用各级平台资源,合理引入并用好第三方教育教学资源,又要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开展网络直播、录制课堂教学。

教师进修学校要组织学科教研员、名师、骨干教师加强网络直播、录制课堂教学资源整合,形成满足当前教育教学需要的线上教学资源。

(四)教研培训

各学校与教师进修学校要及时组织教师网络培训、在线集体备课、平台磨课等活动,帮助教师熟练掌握教学平台使用、线上教学、线上辅导等基本技能。

教师进修学校要积极提供几种常用教学平台的操作教程,供学校和教师选用;要认真研究探索线上教研新模式,及时发现典型案例和好的经验做法,定期汇总推广阶段性成果,切实提高线上教学效果。

六、教学管理

(一)教学计划。各中小学校的线上教育教学活动时间为:从2月10日开始至疫情解除、学生可正常回校上课时结束;为顺利做好实施准备,各校可适当提前进行测试。各学校暂按1个月左右的时间预排计划。线上教育教学应当作为新学期整个教学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整体考虑。

(二)教学目标。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既要重视文化科目的教学辅导,也要因地制宜,创造条件,积极开展音体美劳等科目的教育教学活动,全面落实课程标准要求。

(三)教学组织。各校要列出具体到各班级的线上教学活动周课程表,及时推送电子教材、网络课程资源、预复习、作业册及居家综合活动要求等,明确学科任课教师、课堂组织、作业批改、在线答疑及个别辅导等安排与要求,并通知到每一个学生和家长。

班级的原任课教师应同步听课,并做好线上答疑、作业批改和反馈以及个别辅导。线上教学应同步做好学生学习状态监测,并及时与家长沟通。

(四)教学进度。各学校要坚持由近及远、由慢到快原则,刚开始适当放慢教学进度,让师生都有个适应的过程。2月10日开学后第一周,以复习课为主;第二周开始除初三以外,各年级均按要求授新课,直至疫情解除正常开学。线上教学的进度要慢于日常班级授课的线下进度。

(五)作息时间。科学合理把握线上教学的作息时间。每节课教学时间小学宜20分钟左右,中学宜30分钟左右,每节课要留出一定的预习和练习时间。课间休息时间一般为15分钟。每天集中授课总时长小学低段、小学中高段、初中宜分别不超过1小时、2小时、4小时。各学校要控制好学生每天学习的容量,防止加重学生负担,保护学生视力,保障学生身心健康。

(六)教学评价。线上教学应布置多种形式的作业,及时对学生所学内容进行考查和评价,掌握每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切实提高线上教学质量。教师进修学校要在疫情解除后,对全区各校的3-9年级新授课线上教学内容进行质量评价,结果要纳入学校年度工作考核。

(七)教材使用。区教育局将根据当地疫情发展情况和防控要求,适时组织做好中小学校教材发放工作。在新教材发放前,学校要尽可能在教师进修学校的指导下,为学生提供教学配套电子教材与使用指导,不得要求家长打印电子教材。各校要加强与学生家长沟通,及时消除教学过程中缺少纸质教材引发的焦虑。

七、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周密安排实施

为强化组织领导,统筹协调落到实处,区教育局建立“线上教育教学”专项工作小组,主任:xx、xx,副主任:xx,成员:xx、xx,整合行政、技术、教研、教科研等部门力量进行协同推进,负责制定与教学业务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指导各校做好开学前的线上教育教学工作。技术部门主要负责提供网络学习资源,做好在线学习技术服务;教研、教科研部门主要负责指导学校落实教学计划与进度,选择和整合教学内容、要求和资源、教师网络备课与授课,跟踪评估教学指导效果。

各中小学校是实施线上教育教学的责任主体,要切实引导教师在做好自我保护的同时,立足本职、集中精力,确保全员网络在岗,全力做好网上教学、在线辅导工作。要组建并发挥好学校“线上教育教学”工作小组与技术团队作用,及时组织教师开展网络研训、平台磨课、在线试讲等活动,帮助教师熟练掌握教学平台的使用、直播教学、录播教学资源、线上辅导等技能,并实时监控“线上教育教学”运行情况,及时解决各类技术问题。同时要加强校内师资、资源、年段教学安排的统筹,根据学生学习需求选择和推荐学习资源,指导学生开展线上学习,评价每位学生的学习成效,确保线上教育教学工作有效实施。

(二)加强工作值守,完善服务保障

学校线上教学期间要实施专人值班制度,确保平台安全稳定运行。任何学段,无论采用分班分层教学还是集中教学,教师都应当网络在岗。班主任要通过组建班级学习指导群,借助钉钉、微信、QQ等途径安排指导好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任课教师应当同步参与直播听课,配合主讲教师指导好本班学生相应学科的学习,做好作业批阅、线上测评等工作。名优教师、党员教师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教育技术中心要统筹技术服务保障力量,提供全程技术服务保障。计财科要保障网络平台搭建和在线教学流量资金需要,不额外向家长收取费用,确保线上教育教学活动正常运行、有序实施。对参与实施、支持线上教学投入较大精力、取得较好成效的教师给予相应补贴,相关学校应在绩效工资分配中给予配套。

(三)家校协同配合,净化学习空间

各校要加强家校沟通,指导学生、家长接受和提前熟悉掌握线上学习方法,及时解答线上学习遇到的问题。要特别提醒家长做好孩子在家学习的监督,减少焦虑。建议小学生尽量能在家庭成员陪伴下参与线上学习活动。指导家长控制好孩子的电子产品用眼时间,切实保护好视力。

落实中小学减负要求,严格按教学进度开展线上教学,不得超纲、超进度、超负荷教学,不得额外增加学生和家长负担。加强网络学习空间的引导与监管,不得发送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内容,确保网络学习空间清朗、纯净,传播正能量。

(四)关注特殊人群,给予特殊关爱

要关注留守儿童、随迁子女、困难家庭子女等特殊人群的线上学习帮扶落实工作,建立特殊人群人员清单,逐个确认,对线上学习确有困难的,要提供必要的帮扶和指导;对由于家庭贫困、勤奋好学、无线上学习条件的学生,学校要给予特殊关爱与帮助;对重点疫区不能按时返校的随迁子女等学生,要及时通过多种办法给予必要的教学辅导。

没有采用“一区一策”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如确无条件组织线上教学,经区教育局批准,可暂不实施线上教学,但应通过其它方式做好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健康关心、动态跟踪;正常开学后,要创造条件支持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及时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五)严明工作纪律,确保教学质量

线上教学的要求篇2

【关键字】高中数学;素质教育;

一、高中生主动学习的原因分析

1.传统观念因素

中国教育传承千年,儒家思想根深蒂固,教育方式相对封闭,墨守成规。特征有,严格的家庭管教,知识是强调师道尊严,不可逾越经典,不鼓励创新,反映在同人上,无鲜明个性,重文化轻创造。[1]在精神念力上相对保守,不思创新;在知识上师道尊严,老师的权威,加上学业学习频率的过快,加大了压力。

我国高中数学教学注重“讲清基本概念,抓住高考要点,培养解题技巧”,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墨守成规,一切行动听教师指挥。尽管教材分必修和选修两种,但高考范围圈定进来了的有九本之多,二年零一个月必须讲完,才能全面复习。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成为完成教学任务的首选,快速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是以牺牲学生自主思考、提问、演绎时间的,往往年级越高,学生提问越少,不是设问题,而是没机会问,自主学习意识越来越少。[2]

2.学生因素

从知识能力体系上,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来源,学前和小学初期,游戏教学较多,思维活跃,有闪光点。随着年级增长,数学教学内容侧重抽象回归。

学生的思想日渐成熟,在高中阶段认识角度“叛逆”,学习知识的意志品质薄弱,“遇硬就回”。

独生子女相互间协作程度也是一个因素,老师们感叹“孩子间团结友爱一代不如一代,不善思考,不善交流。

3.教学方法障碍

新课程教材上的更新,也必然带来教法上的改变。比如算法与多媒体展台、白板的结合等。如何将新的教学手段纳入到原有的方式中,并且创造和谐、兴奋的课堂,应是老师追求的,但有的老师不愿意或不会设计。主导者往往用大容量的说教占据时间,就知识不是说的越多越好。

影响因素还有很多,比如教育评价因素,许多学校追求短期效应,一味看平均分,教师受其制约,对后进生过去看重,用各种方式强迫后进生。而人的精力有限,管后进生没有错误,但管理他们更多是事务性的事,对其他优等生反倒疏于课堂提高、调动,课堂分层训练被弱化。

二、培养少教多学的策略

在某种意义上,保证其可行性的完整说法应是“先学后教,少教多学”。只有学有学的主动性,才有精讲的使用,主动学习的效果。

加强双基训练,为学生的少教多学的培养提供必要的知识与能力基础;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质疑问题,为学生“学”的培养提供适宜的环境。

1.提升素养,注重效率。

在教育中,“桶水论”往往用在阐述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上。而事实上,适当的课前预设能极大提高教学实效。怎么体现呢?用精准的导学案,展现数学专业知识。教师过程中为主导,会强制锻炼出娴熟的教学技巧,迅速的思变能力,教学效率能达到更好。[3]

此外,数学教学语言应该鲜明、准确,阐述顺序逻辑正确,这些都要求教师注重学中研、研中学,参与到继续教育的学习中,而固步自封是要不得的。

2.以错纠错,培养自学。

数学设计中用问题本,是指在导学案之后的学习中,适当记录错题,学习过程就自身做错的题反复改正,激发他们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排除困难,进而获得成功的情境,创设情境。

3.营造氛围,鼓励质疑。

教学中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设计上设置说题训练课,采用和学生一起思考的方式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清理问题的思路,对其提问与回答持正确态度,强化他们问题意识。对课程安排上,多给学生一些探索、猜的空间,从不同的方面,比如其他学科联系角度,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三、培养少教多学的具体实践

学生的不同手段体现的学习主动性和理解力是不一样的,不同年段体现也不尽相同。高三学生,面临升学压力,少教多学既是管理需要,也是老师所追求的“教是为不教”的境界。我以三届学生为了引导笔者采用“问答本”与设置“说题训练”课,应用中注重知识“骨架”学习,演算草纸格式化。[4]

1.设置数学“问答本”。

教学中有种境界“教是为了不教”,而少教多学并不是真的不教,“问答本”是个统称,包括⑴当堂内容分析(导学案,教师预设)⑵学习错例摘要,是教学内容的浓缩,是学生的第二教材,称之为笔记也很恰当。

在使用上,学生一周保证七道题,老师定期评价,这是师生沟通有无的一个渠道。针对错题,学生临睡前和起床后拿出固定的15分钟时间翻阅、记录、演算,坚持不懈,效果显著。这符合无后摄记忆、无前摄记忆的记忆规律。人睡觉后自然不会通过视觉看到任何事务,那么临睡前的影像就会在大脑中驻留,睡梦中下意识整理。反之,清晨人起床后,大脑刚刚复苏过来,所见事物也必然会印象深刻。

2.设置数学“说题训练”课。(启动电子白板的录音功能,记录和对比训练前后学生的变化)

问题解决是数学教学中重要目标,是提出问题的重要源泉。在每周的一定课时设置“说题训练”课,利用数学语言口述解题的思路,解题“骨架”,在局部有一定知识的概括,对学生知识网络的形成有很大帮助。同时,快速的知识轮动会有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激发学生的潜力。

(1)说定义。只有自主查阅教材,才能体会出定义与所做题型的差别,符合少教多学,激发自主学习。

(2)说思维。阐述本题知识“骨架”,会将看似分段的知识点纵向串成知识线,进而形成知识面,覆盖全部。以点带面是少教多学追求的境界。

(3)说反思。问题解决后,看其涉及内容,学生说知识点的伸外延,培养自主学习的同时也渗透学法教育,锻炼了学习的意志品质。教师总评反思,可在一题多解、变式上做文章,筛选知识结构,渗透数学思想。潜移默化带动学生学会自主探索,进而尽可能做到教为了“不教”。[5]

四、实践

1.高中数学课堂少教多学的策略、提高

(1)课堂少教多学存在的问题

①重提问轻反馈。

当学生初次尝试时,回答问题很迟疑,课程进行慢,老师为了完成进度,往往随声提示,一讲到底。学生不能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中去,反而容易造成学生对问题的麻木,对教师自问自答形式的依赖。

②重形式轻实效。

过多地提一些诸如“对不起”、“行不行”问题,表面上教与学“双边“活动热闹非常,实际上实效不大。

[范例]以求曲线方程五步法为例

求曲线的方程的教学设计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求曲线的方程为人民教育出版社选修2-1的内容,是高二年级上学期课程。它刻画了曲线(几何图形)和方程(代数算式)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介绍了求解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

初中,学生就接触直线与圆的相关知识,在这里进一步研究曲线与方程的关系可以承上启下,学生可以根据原有知识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一般的归纳总结,加深对定义内伸和外延的理解,进而能更深层次理解解析几何的本质,同时也为后续圆锥曲线的学习做铺垫。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教学目标:了解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的概念;掌握根据给出的条件求曲线的方程的方法;通过对曲线方程定义的归纳总结,体会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借助多媒体技术强化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具体体现在:

(1)辨析给出的方程是否是某曲线的方程;

(2)掌握求曲线方程的基本步骤;

(3)能够对照求曲线方程的步骤反思自己的求解过程。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学生对曲线与方程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问题诊断

在新课标教材中这部分内容是选修部分,但是高考必考部分,前面学生学习了曲线与方程的具体事例---直线及圆,了解直线和圆的问题可以通过方程来研究,例如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求直线的交点、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等,但学生多数记下的是具体的解题的方法和知识,并不能自觉地通过已有的知识记忆去发展和构建新的知识,这需要教师通过一些实例去激活学生的思维。

另外,前面所学习的“直线和圆”,学生遇到的习题往往仅限于求一条完整的直线或一个完整的圆,不深究求得的方程是否会混入不在曲线上的点的问题,而现在,学生必然会在这方面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我们的教学中,要强调新知识和原有知识结构的区别和联系,让学生感到新学的内容既不陌生,与以往的内容又有区别,这有利于联系的看问题,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帮助学生掌握好本节内容。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以往这部分教学是教师在黑板用粉笔勾勒图形,进而讲解,并不能很好的展现平面几何所蕴含的动态含义,所以,借助动态几何的软件来展现几何直观性十分必要,同时这也可以帮助学生验证其演算结果是否正确,更深入体会曲线与方程的定义。[6]

五、教学过程设计(课件设计阐述)

(一)概念的导入

[问题1]复习提问“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

意图:明确解析几何研究的基本内容:(1)根据已知条件,求出表示曲线的方程;(2)通过曲线的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科书并提炼回答内容,请学生回答,教师点评.教师指出,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求曲线的方程。

[问题2]为什么说方程表示一、三象限的平分线?

意图:学生已经知道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与坐标是一一对应的,也知道方程确实可以表示一、三象限的平分线,但并不知道这是为什么,而这正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因此,本问题是为引出曲线与方程的概念作准备。

师生活动:(1)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表示一、三象限的平分线?”

(2)指出:一、三象限的平分线上的点组成集合,方程的全部解组成集合,那么p、Q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通过说明p、Q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让学生体会方程与一、三象限的平分线可以互相表示的原因。

(二)新授课

[例题1]如果给出a,B两点的坐标是(-1,-1),(3,7),动点p到a,B的距离相等。你知道动点p的轨迹是什么吗?如何证明你的结论?

意图:学生通过已学知识知道,本问题中的点的轨迹是直线(而且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他们可能会用中点公式求出线段aB的中点,并通过求出aB的斜率而得出直线的斜率,最后用直线的点斜式写出直线方程。但如果问学生:为什么问题中的点的轨迹是直线?如果所求轨迹不是直线,你怎么能用求直线方程的方法去求呢?很有可能学生回答不出原因来,这就为用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求出轨迹方程,说明“点p的轨迹是直线”提供了可能。这个问题的另一个意图是让学生体会求曲线方程的步骤。[7]

师生活动:(1)教师给出问题后问学生:你知道点p的轨迹是什么吗?你会怎样求出点p的轨迹?

(2)如果学生是用求线段aB的中垂线的方式求出点p的轨迹方程,那么问点p的轨迹为什么是线段aB的中垂线?

(3)教师按教科书p35例2的方式求出点p的轨迹方程,并按定义证明自己的结论。

[问题3]已知a,B是平面上两个定点,动点p到a,B的距离相等。你知道动点p的轨迹是什么吗?如何证明你的结论?

意图: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求曲线方程的基本步骤,但由于问题中已经建立了坐标系,所以步骤不完整。本问题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让学生体会如何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并以此完善求曲线方程的步骤。

六、目标检测设计

1.求中心在原点,半径为2的圆位于直线上方部分所对应的方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曲线与方程之间的对应关系。

2.教科书p37,习题2.1:a组第3、4题;B组第1题。

设计意图:巩固曲线与方程的概念,体会如何求曲线的方程(或求轨迹方程)。

3.已知平面上的线段的长为,动点向线段所张的角恒为,你能求出动点运动的轨迹的长度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用方程来判定轨迹是什么,并进一步研究曲线的几何性质。

七、反思后的二次教学

(一)对教学设计的再思考

在先前的教学设计中,主要考虑贯彻教材编写意图问题,注重利用学生在学习“直线的方程”“圆的方程”中建立的已有经验,通过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这样的安排充分注意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主动构建定义。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对学生理解定义、发展能力都有积极意义,但做好这一点必须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环节实践归纳、思考、总结。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在概念的引入上是比较成功的,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教学设计的预设比较一致,这是设计中值得肯定的一面。

先前的设计的不足主要是没有充分重视轨迹方程的求解过程。要完整地体现教材的编写意图,在重视概念形成发展过程的同时还需要重视习题内容的处理。

例1两法,独立解决有困难,需要教师的铺垫与归纳。

同样,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上的习题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课堂教学中,通过例题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到“曲线与方程”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鉴于上述分析,应将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列入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需要增加一个课时巩固。

(二)对教学设计的回顾

求曲线的方程

1.对什么是求曲线的方程作简单讲解(结合前面的问题来讲解,明确求曲线的方程是要做什么工作,要注意哪些问题)。

2.通过投影显示例2的内容,请学生阅读例2,学习解题的方法(这里将直线看作点的轨迹),并对照例2的解题步骤,写出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37页上的练习1.2,请学生谈谈这两个题主要帮助自己加深了对哪些问题的认识?

2.阅读37页上的练习3,教师用几何软件作轨迹图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然后帮助学生形成解题的方法。

(设计说明:前面已分析了学生解这个问题的困难所在,先用软件作图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形成解题策略,有了轨迹可以启发学生用平面几何的知识将问题进行转化,同时也可以对解题中为什么要引入参数,如何引入参数作一些必要的说明,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

目标检测还是延用原来的内容。

家庭作业习题2.1的a组习题,再补充一个习题:

已知在长为线段上有一个动点,以、为边在的同一侧作等边三角形、,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求线段的中点的轨迹方程。

(这个习题的目的是要求学生体会解析法的思想,体会运用参数求轨迹方程的方法。)

(三)对教学设计中“问题串”的思考

本课题在前期研究中确定,教学设计以问题串的形式进行,这种做法的实际意义在于:便于课题组成员之间相互借鉴,同时能促进设计者更好地思考、把握好教学的细节,在课后也便于总结回顾和修改。

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中,我要求学生回顾过去学过的相关内容,目的是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一个比较开放的背景,使学生的思考活动有一个合适的出发点,知道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可以通过怎样的方法去研究,从而使学生明确思考的方向。在这个大背景下,再结合具体问题,进一步深入概念的本质。因此,我设计的“问题串”相对比较开放。在教学实施中,我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形,对“问题”作了一些调整和补充,从实施过程看,这种调整是必要的,教学效果是好的。

新课程强调数学学习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不是将学生的思路禁锢在预设的框架内,不追求表面的默契,要把学生知识及数学规律的讲授转变为学生的自主探究.为此,电子白板的操作记录功能适当运用,记录师生学习的过程,要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再通过交流发现法则,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佐藤学,钟启泉.“勉强”时代的结束:东亚型教育的终结――逃避“学习”的日本儿童们(之四)[J]上海教育,2001,(15).

[2]王冬艳.儒家道德观对新加坡道德教育的影响[J]北方论丛,2002,(03).

[3]王艳玲.加拿大社区学院的办学特色及启示[J]中国远程教育,2004,(11).

[4]龚昊.新加坡学校德育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5]何玲,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计算机教与学,2005,(05).

线上教学的要求篇3

教师在使用备课组下发的教学活动设计时,往往会进行二次备课,对教学活动设计进行优化,以便适合学生.那么,教师优化活动设计的起点和落点是什么?笔者带着这样的问题参加了组内的一次公开课活动.

本次组内公开课的课题选自高中数学(苏教版)选修2―1中第2.4.1“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共开设了两节课,两位教师将备课组的教学活动设计进行了部分优化,教学形式采用县域推广的活动单导学模式.

一、备课组的教学活动设计

高二年级数学备课组事先组织教师拿出了一份教学活动设计,方案如下:

活动一创设情境,感受数学

问题1:回忆生活中、数学中遇到的抛物线.

问题2:怎样检验所得的曲线是不是抛物线?

问题3:如何研究抛物线?

活动二小组合作,建构数学

问题4:如何建系?尝试建立抛物线的方程.

问题5:自己设计一个表格,系统研究抛物线标准方程的四种情况?

问题6:思考抛物线与椭圆及双曲线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活动三应用体验,感悟数学

例1求抛物线y2=4x的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

例2求经过点p(-2,4)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活动四对话交流、实现共享

问题7:归纳出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

问题8:体会本节课中涉及到的数学思想、方法?

设计意图:从学生生活中所熟知的抛物线模型出发,设计成问题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再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手段来解决学生的疑惑.教师在每个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进行适时的点拨、引领,帮助学生理解数学,让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会思考,建构数学.

二、课堂活动方案分析

两位教师的课堂活动方案分别记为案例a和案例B,下面对两个活动方案优化的部分作一比较和分析.

在教学活动中,两位教师主要在活动一和活动二上体现出了不一样的处理.

1.活动一的处理

案例a:严格按照活动一展开教学活动.在学生尝试回忆、做出回答后,教师打开投影仪展示了从网络上收集的一些有关抛物线模型的图片,比如手电、拱桥、喷泉、平抛运动等,并在图片上用彩笔画出抛物线的示意图.在活动处理过程中,教师进行了适时点拨.

案例B:在学生回忆遇到的抛物线后,让学生进行了一次手工实验操作,题目选自高中数学(苏教版)选修2―1第54页第14题.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折痕围成的轮廓,感受抛物线的具体形状,说出抛物线的名称.课堂气氛活跃,整个班级的学生都被调动起来了,然后教师再抛出问题,怎样从数学角度说明曲线就是抛物线.

两位老师的引入方式不一样,一个通过投影将图片展示给学生以直观感知,另一个则通过手工操作给学生直接感受.案例a中的学生在熟悉的抛物线图形与数学中的抛物线之间产生疑惑,产生了想用抛物线的方程来解决问题的需求.不同的是案例B的实践操作给学生的感受是数学与现实之间的碰撞,用一张小小的纸片就能折出抛物线的模型,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学生通过数学实验,对数学有了真实的感受,他们可以直接触摸数学.当学生向别人展示实验现象时,他想解释清楚为什么,这种需求激发着学生去思考,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不断探索的热情.

2.活动二的处理

案例a:在学生回忆出抛物线的定义后,教师使用几何画板进行了演示,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写出观察到的现象,并在小组内交流.学生们归纳得出抛物线具有对称性、抛物线的顶点是焦点与焦点在准线上射影的中点、过焦点与准线垂直的直线是抛物线的对称轴等几个基本性质.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建立抛物线方程的几个环节,着重在建系上下功夫,提醒学生采用类比的思想.教师又借助几何画板的旋转功能将抛物线旋转了几种特殊位置,学生根据观察,提出借助建系方案.最后由学生分组求出不同的标准方程,教师指导学生整理归纳.

案例B:教师从尺规作图的角度提出如何根据抛物线定义画出抛物线的图形.学生根据描点作图的方法,很快给出作图的建议,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的抛物线的作图.接下来,教师要求学生独立分析图形的性质,并根据性质独自尝试建系,求出抛物线的方程,小组合作后集中展示.

案例a使用几何画板的动态展示,让学生对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开口大小有了感性的认识,对于各种形态下的抛物线有所感知,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利于知识的建构.不足的是教学貌似学生探索出抛物线的方程,实际上是教师替代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主体性未得到充分彰显.案例B则用描点法作出抛物线的图形,较案例a稍显平淡,但是教师在学生建系的过程中,用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建系,并在小组内进行深入探究,这样学生的思维需求、表达需求得以满足,学习的经历也比较深刻.

线上教学的要求篇4

关键词在线学习;影响因素;学习平台;高职院校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7)14-0036-05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多媒体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在线学习逐渐成为信息时代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在线学习以其开放、灵活、不受学习时空局限以及支持个性化学习等特点获得了全球学习者的青睐。

关于在线学习,学者们没有严格的定义,大部分都是描述性的。泰瑞・安德森(terryanderson)指出,在线学习是通过因特网获取学习资料,学习者与学习内容、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互动,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支持,以此收获知识,建构个人意义,并伴随着学习过程一起成长[1]。约翰・巴格利(JonBaggaley)称在线学习为“一场新约运动”,不过是在线教育的升级版而已[2]。钟志贤教授则认为,在线学习(e-learning)也就是网络化学习,即在网上建立教育教学平台,学习者通过网络开展一系列学习活动的一种学习方式[3]。

在线学习的形式呈多样化发展趋势,并不断演变出更多的学习形式与模式,如典型代表mooC、SpoC等等,也有学者认为,网络学习、e-learning以及数字化学习等都属于在线学习的范畴。本研究中的在线学习取广义的范畴,既包括mooC、SpoC等典型的在线学习形式,也包括网络教学平台的各种e-learning学习形式。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完成学校专业课程安排的同时,也通过智能设备和移动互联网,进行在线学习,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在线学习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对大学生在线学习现状与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分析阐释和反思,将为未来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带来启示和参考。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中主要采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等研究方法,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调查研究采用分层抽样、线上调查的方式,分别选取了珠三角地区广州、深圳、佛山、中山、珠海、东莞等地的15所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实施问卷调查。调查时间为2016年12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共发放问卷381份,回收有效问卷356份,有效率为93.4%,并对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均符合要求,利用SpSS和excel对问卷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本研究中问卷内容设计主要维度如表1所示。

为了更全面的了解珠三角地区职业院校大学生在线学习情况,弥补在线问卷调查数据的不足,选取了部分学校的大学生对其在线学习情况进行了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访谈。访谈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你学习过哪些类型在线学习课程?你学习的时间长度、媒体设备、参与的线上学习活动有哪些?你在线上学习感受是怎么样的,遇到过哪些困难,对在线课程或者平台有什么建议?研究结果的分析对应调查研究的目标,主要从职业院校学生对在线学习态度、学习现状、学习需求以及在线学习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展开。

三、对在线学习态度与参与现状的分析

(一)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调查样本大学生的基本信息如下:男生189人(53%),女生167人(47%);大一、大二、大三分别为98人(27%)、124人(35%)、134人(38%)。在专业分布上,以工学、理学、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学生最多,占总人数的62.1%,符合珠三角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特点,年级和性别分布较为均衡,样本结构合理。

(二)对在线学习的认知与态度

在对在线学习认知与态度的调查中,样本总体上有68.0%的学生认为在线学习对专业学习和发展有明显帮助,有28.7%的学生认为有一定帮助,认为没有帮助的占3.4%。研究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态度倾向进行了交叉统计,具体见表2。尽管各年级学生对在线学习作用的认识比例略有不同,但是总体上职业院校大学生对在线学习的积极作用基本形成了共识。

(三)参与在线学习的现状

1.对在线学习投入时间的分析

总体样本学生平均每周用于在线学习的时间在7小r以上(即平均1小时/天)的占65%,可见在线学习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已较为普遍,但学习时间在10小时/周以上的学生比例仍然较低,仅占29%;学习时间不足3小时/周的学生也有13%的比例,可见高职院校学生在线学习的时间方面存在不平衡状况,学习投入的时间总体仍然不足,这与高职大学生学习自主性及自律性较弱有一定关系。

通过对不同年级学生学习投入时间的交叉分析发现,大一新生在线学习投入时间相对较短,投入时间在6小时/周以内的占较大比例,为62%,大二、大三年级学生在时间投入上总体多于大一新生,投入时间在7小时/周以上的学生分别占72%和77%。可见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们对在线学习时间有了更多的投入。

2.对在线学习类型的分析

分析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参与最多的在线学习依然是网络教学课程(占84%),而这些课程大部分由专业教师督促引导学习。其次是微课和视频公开课,分别有44%和26%。而如火如荼的慕课课程,表示学习过的学生仅占12%,可见幕课在高职院校的推广亟待加强。具体见图1。

究其原因可能有几方面:首先慕课对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自律性要求较高,而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自我约束力不够强;其次,当前的高等教育优质慕课课程与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吸引力不足。因此,未来开发面向职业教育的优质慕课课程或许可以吸引更多的高职学生加入慕课学习的行列。

3.对在线学习活动的分析

“从设计的角度看,在线学习活动包括学习任务、学习过程、监管规则、学习支持、评价规则和学习资源6个构成要素。”[4]关于在线学习活动的分析,可以视为是对学生在线学习参与度的研究的一部分。学生对在线学习活动的参与情况,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图2可见,在线学习中绝大多数学生参与最多的活动为“阅读教学课件ppt”,占85%以上,其次为“观看在线视频”(61%)和“完成在线学习任务”(51%)。而师生交流(21%)以及同伴交流活动(17%)较少,主动学习拓展资源的学生更少(16%)。可见,目前职业院校学生在线学习主要以阅读课件和观看教学视频的自主性学习为主,线上学习师生以及生生交流较少,协作学习与交流尚不足。

四、对在线学习需求的分析

(一)对课程内容设计的需求分析

根据课程教学系统设计的要素: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评价,将大学生在线学习课程内容设计的需求归为以下8项,对样本学生进行了调查并根据学生性别进行了交叉分析,见表4。

通过分析,样本总体上有78%的学生希望“教学课件或视频生动有吸引力”,在男生中该项比例高达83%。正如尼尔・安德森(neilanderson)等指出的,要发挥在线学习的优势,提高在线学习的兴趣和质量。学生有兴趣,才能更好开展学习[5]。样本中有63%的学生希望课程设计为“层进式教学内容”,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层进式的教学内容”能够满足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尹睿等的研究中也指出,当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不在学习者最近发展区时会使学习者的认知投入明显降低[6]。

另外,有56%的学生希望课程“学习任务明确”,这也符合麦克诺特等人(mcnaughtetal.,2012)的研究结论,即良好的任务设计是促进学生投入和参与的关键。通过对性别的交叉分析发现,女生在线学习中对“层进式的教学内容”“教师的答疑辅导”“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目标清晰”等引导类课程设计更加依赖,而男生则更多的关注“多种课程考核方式”以及“多种媒体呈现知识”等方面。

从学生对课程内容设计的需求分析可以看出,在线学习课程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为学习而设计,激发学习兴趣,要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满足不同知识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为教师,也要为学生提供及时辅导,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以维持在线学习的持续有效展开。

(二)对在线学习资源类型的需求分析

研究结合慕课、网络课程以及e-learning等多种在线学习的特点,将在线学习课程的资源类型概括为以下几种:计算机虚拟仿真环境任务,卡通动画等素材构成的多媒体课件,文本、表格等网页形式,课堂实录或其他教学长视频,微课视频及其他。值得注意的是,微课程是知识碎片化的结果,突出了知识学习的重点、要点和重要内容,成为微时代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的重要资源。因此这里将微课视频与其他长视频区分单列。

通过对以上5种在线课程资源类型的需求调查分析发现,微课视频和多媒体课件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在线资源形式,分别占71%和58%,其次是文本(27%)和虚拟仿真任务(23%)形式,而学生对课堂实录及教学长视频则兴趣不高。可见学生们需要的是灵活、生动的便于移动学习的资源形式。对在线课程资源类型的调查分析,可以为在线课程的教师及设计者提供参考,在线课程在资源媒体设计上要符合信息时代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需求,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投入在线学习。

(三)对在线学习平台功能的需求分析

目前在线学习的平台品类繁多,除了院校的网络教学平台,还有一些远程学院,互联网公司创办的在线教育以及全球高校优质mooC课程等等。正如李雁云在研究中指出,网络学习平台的流畅性、易用性和稳定性对网络学习的效果有显著影响[7]。

在线学习平台功能需求的调查中,选择最多的为“移动端支持”,高达89%,可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端支持对在线平台来说非常重要;其次,为“学习进度提醒”以及“学习导航”,分别占56%和54%;再次,学生对在线交流(27%)和学习主题相关资源推送(17%)也有较多的需求。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学习者对于平台的易用性和交互体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设计良好、性能优良的在线学习平台可提高用户体验。

五、在线学习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在线学习影响因素的分析,笔者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对国内外在线学习影响因素相关的文献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列举了部分关于在线学习影响因素的典型观点,见表5所示。结合国内外文献分析结果,本研究结合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相关理论,提取在线学习的影响因素,主要从学习者、学习平台、课程和环境四个维度,提取9个要素,如表6所示。同时针对这四个维度的因素,选取4所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了半开放式访谈,其中实地访谈9人,网络访谈11人,并对访谈内容进行了分析。

调查中样本学生根据自身在线学习的情况进行打分(影响很大,5分;影响较大,4分;一定影响,3分;影响较小,2分;毫无影响,1分),各要素平均得分情况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在线学习的影响因素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课程内容设计(4.4)、平台易用性(4.05)和网络流量费用(3.42)。排在后三位的因素分别是:信息技术水平(2.56)、学习习惯(2.01)和外界干扰(1.02)。

分析以上因素的得分情况可以看出,首先,课程内容设计是学生在线学习的最大影响因素,内容设计是在线学习的核心,包括内容组织、资源呈现等,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线平台的易用性,也是关键要素,表现为交互友好、易用等。这两项因素的得分数据离散程度较低,可见样本得分情况一致性较高。值得注意的是,在线学习的流量费用对大学生们来说也会形成一定的经负担,成为有较大影响的因素之一。其次,学习支持、学习平台交互性以及学习评价的设计也是影响在线学习的较大因素。在目前的信息时代,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广泛使用,学生们信息技术水平对在线学习已不会造成较大影响。而外界干扰因素虽然在各因素中得分最低(1.02),但数据的离散程度较高。可见该因素对样本学生的影响差异较大,在线学习活动中也不容忽视,学生在线学习时可能会受到网络购物、网络游戏、影视娱乐等多种因素的干扰。

六、策略与建议

调查分析发现,尽管各种在线学习形式已经发展了多年,但在珠三角地区的职业院校中大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不容乐观,以此管窥职业院校大学生在线学习的概貌,对于如何更好地让大学生们参与和开展在线学习,同时推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从三个方面提出策略和建议:

(一)职业院校学校层面的战略支持

高职院校要重视在线学习为教育教学改革带来的重要影响,要积极推动实施各项保障措施:一方面,加强在线学习课程数量和质量建设,增加在线学习资源数量;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技术力量如教育技术中心等,为学生在线学习提供技术服务保障。

(二)加强教师和学生的“数字素养”的培训工作

《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5高等教育版)曾提出“阻碍高等教育技术采用的重要挑战”之一就是“数字素养”,并且主张“培养数字素养需要政策支持,既对职前和在职教师开展培训,也需要对在校学生开展培训”。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对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和对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能力培训。

关于教育技术能辅助教师开展变革型教学中,焦建利教授对一线教师的建议是,“第一,提高信息素养”,提高用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第二,对新技术保持好奇心”,“第三,做到率先垂范。”[8]这三点是对教师提高教育技术能力的非常中肯的建议。对学生来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加强培训工作尤显重要。

(三)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推进在线教育

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专业,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优质的职业教育在线课程,提高在线课程的实用价值和吸引力,其意义也在于推动优质职业教育在线教育资源在更广范围的推广。

参考文献

[1]terryanderson,RandyCarrison.theroyandpracticeofonlineLearning[m].2004:4.

[2]年智英,陈丽.约翰・巴格利:在线学习――一场新约运动[J].中国教师,2014(02):5-7.

[3]钟志贤,杨蕾.论在线学习[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2(1):30-34.

[4]李松,张进宝,徐b.在线学习活动设计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4):68-72.

[5]尼尔・安德森,卡洛琳・蒂姆斯,卡林・哈吉哈希米.使用设计思维方法提高在线学习质量[J].中国远程教育,2014(9):5-12.

[6]尹睿,徐欢云.国外在线学习投入的研究进展与前瞻[J].开放教育研究,2016(6):89-97.

线上教学的要求篇5

“管理会计”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一直以来,因其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而备受重视,但其教学效果却常因课堂上师生的交流不足、课下缺乏师生互动或互动效果不佳受到严重影响,缺乏针对性教育。为提高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效果,尝试探索适合“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场线整合”模式解析

所谓“场线整合”,是一种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新模式。该模式既可以克服传统的“在场教学”模式易受时空约束、师生互动效果不佳的难题,又可以避免“在线教学”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设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教师教学能力要求过高的问题。“场线整合”模式由备课、上课、练习三个功能模块组成,每个功能模块同时都具有“在场”和“在线”两种模式。不同模块和不同操作方式组合起来,就形成了八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即“场—场—场”(典型的传统“在场教学”)“线—线—线”(典型的“在线教学”)“线—场—场”“线—场—线”“场—场—线”“场—线—线”“场—线—场”和“线—线—场”模式。根据高校会计学专业的特点,“线—场—场”“线—场—线”“场—场—线”三种模式较为适用。

(一)“线—场—场”模式

该模式由“在线备课、在场上课、在场练习”三个功能模块组成。“在线备课”要求教师在课前公开教案,并且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根据学生在网上的疑问和建议对教案进行修改和完善;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查找并整理课程的相关信息资料,进行自主的探究式学习。“在场上课”即教师结合修改后的教案进行现场授课,这使得整个授课过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能更好地实现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场练习”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通过现场的师生、生生互动,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进一步提升能力。该模式为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教学提供了非常有效的资源途径和展示场所,适用于专题性的教学内容。

(二)“线—场—线”模式

与前一种模式相比,该模式中的“在线练习”要求课后作业在网上进行。针对上课内容及问题,实现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动,具有时效性、自主性和情境化等优势。多数认知性质的学科,大都适用于该种模式。

(三)“场—场—线”模式

该模式中的“在场备课”和“在场上课”均与传统教学模式接近,只是在练习环节,考虑到学科的特殊要求以及外界条件的限制,使用“在线练习”的方式。该模式适用技能性、操作性较强的教学内容。

根据“管理会计”课程内容专题化、知识整合性强、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及融会贯通能力要求较高、对教师的业务水平要求较高以及教学中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等特点,对“场线整合”教学模式中的“线—场—场”模式和“线—场—线”模式进行结合,即采用“线—场—(线+场)”模式进行“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使这两种较为适用的教学模式优势互补,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该模式中的“在线备课”“在场上课”与其他模式相同,只是在最后一个练习环节强调以“在线为辅和在场为主结合”的练习策略。教师进行“在场上课”以后,根据课堂授课情况,设计练习题目和内容,结合案例教学方法,将练习案例在网络上与学生共享,学生根据练习要求做知识准备并提出疑问,教师根据反馈,进一步提供指引,为在场练习的良好效果奠定基础。该模式适用于实践性强的专题性内容的课程教学。

二、“管理会计”教学中运用“线—场—(线+场)”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按照高校教学“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以及会计专业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管理会计”课程可以划分为三个模块:第一个模块是课程的基础,包含课程概论、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法和本—量—利分析;第二个模块是课程的核心,由几个不同的专题组成,内容包括经营预测、经营决策、投资决策、成本控制、全面预算和业绩考核与评价;第三个模块是课程内容的拓展,讲授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前两个模块是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其中第二个模块为核心;第三个模块属于学生了解的内容。从总体上看,“管理会计”属于实践性强的专题性质课程,满足“线—场—(线+场)”模式的适用条件,在硬件允许的条情况下,可采用该模式改进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

另外,“管理会计”课程需要学生以会计学专业扎实的基础知识作为铺垫并融合相关课程的知识,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应加强师生的沟通,使“供需”信息畅通并且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这些需求使得在课程教学中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成为必要,而“线—场—(线+场)”模式正是以其强大的沟通优势成为该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首选。

三、“线—场—(线+场)”模式在“管理会计”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在线备课策略

“在线备课”是“场线整合”模式中相当具有特色的环节。针对“管理会计”课程特点,可以采用增减结合的在线备课策略,即教师根据每个专题的内容,提出一个详简适中的教案,包括教学背景和意义、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及难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方式以及教学的延展学习和知识拓展的相关提示。学生通过阅读教案了解教学内容和整个教学组织过程,并与老师在线沟通、反馈信息,教师针对普遍的疑问采用增策略,安排更多的时间和教学内容解答疑问,对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采用减策略,将该部分内容剔除出在场授课环节。

(二)在场上课策略

“场线整合”模式中的“在场上课”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课堂教学环节基本一致,但由于该模式中“在场上课”之前已有“在线备课”环节的师生互动,因此,该环节将表现得更加具有针对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较传统教学将大幅提高。

(三)在线为辅和在场为主结合的练习策略

“在线为辅和在场为主结合的练习”模块是“管理会计”教学针对学科特点和培养目标的要求而对“场线整合”模式进行的改进和拓展。首先,教师要将开放性、拓展性的练习在网上与学生共享,通过具体的案例与之进行交流,为之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和分析指引,与之交换意见,从而确定最终的练习内容。然后,通过强化为主的在场练习,将各种开放性的作业作进一步讨论,并且用来指引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知识延伸,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将来从事企业管理实践奠定基础。

当然,在线为辅和在场为主结合的练习策略并不能完全适用于“管理会计”三个模块全部教学环节的练习任务。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方式,有所侧重,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未来的职业能力为指引,合理安排练习策略。

四、“线—场—(线+场)”模式在《管理会计》教学中的效果评价

“场线整合”教学模式经过数年的发展已经在很多学科教学中得到应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笔者所在的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从2006级开始,开展教学改革,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2008级开始引入“场线结合”的教学模式。2006级、2007级学生“管理会计”课程的考试优秀率为9.18%、10.26%,与2004级、2005级的9.42%、9.51%相比有稳步提高,采用“场线结合”模式后的2008级更是提高到了12.88%;2006级、2007级学生“管理会计”课程的考试不及格率为5.44%、4.63%,与2004级、2005级的4.17%、3.92%相比,虽有所回升但也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采用“场线结合”模式后的2008级更是降低到了3.23%;2006级、2007级学生“管理会计”课程的社会实践评价优秀率为9.33%、10.19%,与2004级、2005级的6.28%、7.11%相比有较大提高,采用“场线结合”模式后的2008级更是提高到了14.15%。由此可见,引入“场线整合”模式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专业知识的运用,都有了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同时,对2008级会计专业全体25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有92.8%的学生认为“线—场—(线+场)”授课模式具有新颖性,有83.4%的学生认为该模式提高了自身的学习兴趣,80.4%的学生认为该模式下的师生互动效果更好,86%的学生认为该模式下的学习效果较以前有所提高,能够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衔接,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管理会计”教学中运用“线—场—(线+场)”模式的反思与改进

虽然“线—场—(线+场)”模式在“管理会计”课程教学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具体的运用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课程教学目标不够明晰、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够合理、教学对象的特点分析不够准确等。因此,在运用“线—场—(线+场)”模式组织课程教学时,应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应认真分析“管理会计”的教学目标。管理会计是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石,为了提高我国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定位为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第二,应组织好教学内容。“场线整合”模式的教学内容仍然以教材为主,要求“管理会计”教学中应以教材为主体,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结合案例教学方法将各个专题的教学内容按“线—场—(线+场)”模式组织好。

第三,应仔细研究教学对象,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高校的各项教学安排都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在研究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信息素养的前提下,制订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教师在各个互动环节都应该关注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生的参与程度可以作为学生总成绩的一个影响因素。

线上教学的要求篇6

关键词:教育o2o模式;个性化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3.078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已经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能接触到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体现在学生个体和各个层面学生群体的个性化趋势越来越严重,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这种个性化发展的变化,这种形式下需要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否则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育o2o模式作为一种将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相融合的新型模式,在个性化教育教学中有着较好的优势,将其应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教学,给高校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方向。

1教育o2o模式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个性化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2015年两会期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要求高等教育也要与时俱进,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对现有教育资源重构及优化利用,这给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近年来在线教育发展得非常快,国外的“可汗学院”、mooC的出现都将在线教育推向了高潮。但纯粹的在线教育存在许多的不足,比如:在线学习的参与率、完成率、互动、反馈等方面。究其原因,学生在缺乏有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还存在很大的困难。线上的学习虽然可以教给学生知识,但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以及面对面沟通交流的缺陷等问题都让在线教育遇到了瓶颈。

在越来越多的批评质疑声中,一种结合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应运而生。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通过线上与线下的融合,彼此优势互补,“从线上到线下”或者“从线下到线上”甚至两者融合交错不分彼此,这就是教育o2o模式。

因材施教是顺应时展的教育理念,个性化教学方法与教育o2o模式的结合给有个体差异的学生的教与学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在动手操作方面因其个体差异导致传统的教学无法很好的满足教学需要,探索将教育o2o模式应用到应用型本科的日常教学中,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教学是对现代教育模式变革的有力促进,是对处于变型时期的传统教育的补充和完善,有效的促进了个性化特征鲜明的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

2教育o2o模式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个性化教学中的应用

2.1教育o2o的个性化教学模式

教育o2o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改进。教育o2o模式分为线上和线下两部分,两部分相互交错,实现了线上和线下教育的相互融合,有利于个性化教学的应用。

2.1.1教育o2o模式的线上部分

在教育o2o模式的线上部分通过在收集的学生在线下的学习状况,分析现有教学的不足,依照不同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及需求,设计其适合个性化需求的自学资料。使学生能够在课后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学习资料,随时随地学习,及时查漏补缺,这也大大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同时,针对个性化的自学资料,同时也应配备对应的学习资料的测试资料,通过线上的测试来考核学生自学的效果。并对测试的结果进行分析,尤其是测试中重复出现错误的问题和大部分学生容易出错误的知识点,在线上以讨论的形式为学生们进行讲解。同时在线下课堂授课的时候也σ状淼闹识点进行巩固和加强,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在制定下一步的教学计划时,应结合前面所反映的问题及学生反馈的学习需求,以及当下的社会需求和形式,这样学生才能学有兴趣,学有所得。

2.1.2教育o2o模式的线下部分

在教育o2o模式的线下部分不再是以老师讲为主,学生听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主要采用引导式的教学方法,以学生提问为主,教师主要是答疑解惑,师生之间以相互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思考问题,提高学习兴趣,达到主动学习的效果。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在课前备课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收集相关资料,做好把控课堂的能力。学生在课前应根据教师布置的课堂任务在线上进行学习,然后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这种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进,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挑战和进步,在这种模式下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不再仅仅局限于教材了。教师充当的是导师的角色,通过布置任务方式确定教学学习的方向,学生根据需要在线上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去完成任务。课后学生的线上在线学习不仅仅可以通过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还可以利用其它的互联网资源来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但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学习中怕遇到拦路虎,有些学生对遇到的问题没有及时解决,后面的问题就会越积越多,到最后就容易出现厌学情绪。教育o2o模式下,学生在课后线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及时通过线上平台找老师寻求帮助,或者可以将问题到网上,也可以将问题带到课堂上和同学们讨论,加深印象。

2.2教育o2o模式的个性化线上平台的构建

构建适合高校发展的教育o2o模式,是将线上教育和传统教学深度融合的创新教育模式,能较好的实现教育个性化教学。在这种模式下,需要以现有的信息化基础硬件设施为依托,信息技术为手段,构建具备优势教育资源的线上平台。教育o2o模式的个性化线上平台的构建能有效的将线上的教学资源提供给教师和学生,并借助于线下教室的课堂授课等形式确保教学知识点与线上教学资源一致性。同时,教师和学生也可将线下课堂的教学场景及内容通过视频、图文等形式上载到线上平台上,并实现线上学习交流、问题反馈等互动环节。

线上平台是一个集合了网络课程、大数据和工具有机结合的组织系统,在这个平台上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不是固定的,每个人既可以是学习者,又可以是教师,通过角色互动,充分实现合作学习。通过在这个平台上的学习,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能从中得到进步。

线上平台的建设模式需要从“供给思维”转向“需求思维”,也就是不再是直接根据教材定内容,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来确定教学资源内容。线上平台资源库的建设关键在于教学的应用,资源库的教学应用设计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课程设计,通过调查了解学生个体学习进程,制定适合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内容,实现因材施教的学习模式。教学资源的内容可通过文字、图片、ppt、FLaSH、应用软件、视频等多种形式来展示,使其更吸引学生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微课”作为目前一种应用比较好的线上教学工具在高校悄然兴起。这种线上教学工具操作简单方便,教师只需要有摄录设备或者录屏软件,即可设计或录制完成教学视频课件,并将视频课件上传到线上。学生通过登录教学平台就能进行在线学习,视频课件可暂停也可以反复播放,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另外针对在线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学生可以随时在教学平台上提出,教师也可针对微课里的重点、难点进行提示,答疑。

教育o2o模式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个性化教学中的应用,很好的将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融合在了一起,学生能够在课后随时随地线上学习,教师也能在课后线上答疑解惑,课堂的教学再也不是传统的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台下听课的模式了,教与学的充分互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

3教育o2o模式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个性化教学中应用的问题

以教育o2o模式为理念的教育平台的应用,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为各高校及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目前在应用过程中,还有以下几个问题:

(1)教育o2o模式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个性化教学中需要转变教师平时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平时就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上进行课后备课上课,在信息化教学需要下,教的上课、备课方式都需要改变,而且还要在线上上传教案、课件等资料。这对教师来说无疑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因此如何将信息化教学和线下课堂教学的时间进行合理的分配有待探讨。

(2)虽然在线教育早就已经在国内各培训机构早有应用,国外许多高校也有采用,但将教育o2o模式进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日常教学还是一个全新的探索,教师和学生在这方面缺乏相应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需要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培训,培养教师和学生的网络教学及学习兴趣。学校方面必须考虑如何投入一定的师资、财力物力来有效地解决这个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常娜,曹辉.“互联网+”背景下o2o教育生态圈及其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1).

[2]王琴.浅谈o2o模式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2016,(09).

线上教学的要求篇7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多元函数;极限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39-03

高等数学教学是培养高等人才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很多专业课程的学习基础,但高等数学的学习内容逻辑性强,实用性相对较弱,对于非研究型的高职学生来说往往兴趣不大,教学难度也较大。案例法教学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案例不仅能够诠释某个具体原理,而且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学习问题的理解,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品质。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引入好的案例,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理解相对深奥的数学概念。好的案例取样通常来源于实际生活,并且不是为了数学而数学,这样的案例选取往往是教学的难点,比如高等数学中多元微积分中的多元函数极值,就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中很难找到合适的案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很难理解这样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师的讲解就相对比较枯燥。本文借用2010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C题,提炼了一种利用多元函数极限进行建模求解的方法(当年C题点评和优秀论文中均未见有使用极限方法的),供广大数学教师做教学参考。

一、问题的提出

2010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C题是一个输油管的布置问题,题目要求在铁路线一侧建造两家炼油厂,同时在铁路线上增建一个车站,用来运送成品油,如下图所示,a、B是炼油厂,H是车站,CD是铁路线,ap、Bp、pH是输油管,其中ap、Bp为非共用管线,pH为共用管线,p为共管点。油田设计院希望建立当共用管线与非共用管线费用不同时,管线建设费用最省的一般数学模型与方法。

二、问题分析

图中车站H的位置是不固定的,但一定要建在铁路线CD上;共管点p的位置也是不固定的,但由问题需要求解管线建设费用最省可知,pH一定垂直于铁路CD。建立上图所示直角坐标系,C点作为原点,通过前面的分析,可假设?摇H(x,0),p(x,y),显然x,y均为未知,且x≥0,y≥0。

共用管线显然不是必须的,当共用管线的费用比较高时,比如共用管线费用超过非共用管线2倍,显然没有共管的必要,换言之是否需要共用管线,取决于共管费用与非共管费用之比。本文假设非公用管线的费用为1,公用管线的费用k,即共用管道的费用为非共用管道的k倍。对于油管布置的总费用来说,即使共用管线的费用不到非共用管线费用的2倍,a、B到车站距离之和上图也不是最短的,

三、极限的求解法

由问题分析可知,共管点p(x,y)应落在aBCD区域内,当p落在铁路CD上时,pH=0(p与H重合),即没有共用管线。没有共用管线时,管线建设费用最省问题实际就是管线最短问题,此时可以假设p(x0,0),具体见下图。

假设Z1表示没有共用管线时的建设总费用,根据前面假设非公用管线的费用为1,即有:

Z1=■+■(1)

(1)式为关于x的一元函数,假设x0表示建设总费用Z1最小时x的取值,利用一元函数最值求解方法可求出x0:x0=■

此时,建设总费用为Z1=■+■=■

下面讨论有共用管线的情况,由前面的分析可知,是否需要共用管线,取决于共管费用与非共管费用之比k。由于修建共用管线的费用显然高于非共用管线,同时考虑如果费用高出2倍以上,建设共用管线显然还不如不建,所以1≤k<2,并且在此范围内k越大,共用管线的建设费用越高,共用管线需要量就会越少,当k大到一定的值时,就会不再需要共用管线,求解k的临界状态就是本文讨论的主要内容。本文假设k的临界值是k0,即当k<k0时,共用管线存在,当k≥k0时,共用管线不再需要。关于k的求解有很多种方法,本文介绍利用多元函数的极限进行求解,p点是aBCD区域内的点,随着p点在aBCD区域内的游走,管线的总费用随之发生改变,且费用改变是连续的,当p点接近于(x0,0)时,管线总费用(本文假设为Z2)也就接近于(x0,0)对应的管线总费用Z1,由极限知识可知:

■(Z2-Z1)=0(2)

由题意可知,Z2包括了pa、pB和pH三段管线的费用:

Z2=■+■+ky(3)

将(3)、(1)代入(2)可知:

■(■+■+ky-■-■)=0(4)

由上式可计算k的临界值:

k0=■■(5)

=■■

利用洛必达法则计算:

k0=■(■+■)

=■+■

将x0=■代入上式,可得:k0=■

由前面分析可知:

当k<■时,共用管线存在(p与H不重合),p点坐标可以通过Lingo或matlab软件中的最值函数进行求解。

当k≥■时,共用管线不存在(p与H重合)。

例如当a=5,b=8,l=20时,k=1.09,即当k<1.09时(共用管线的费用不超过非共用管线费用的1.09倍),共用管线比非共用管线好,当k≥1.09时,非共用管线比共用管线好。

四、极限求解的正确性验证

设p的坐标为(x,y)(x≥0,y≥0),模型可归结为

minZ2(x,y)=ky+■+■

只需考虑1≤k<2的情形,对上述二元费用函数偏导数求驻点可得(不妨假设a≤b)

■=■+■=0■=k+■+■=0(4)

利用matlab求解可得:

x=■y=a-■・(2ak2-2bk2-8a-8b+2■)(5)

或x=■y=a-■・(2ak2-2bk2-8a-8b-2■)

因为k值介于1和2之间,当k值增大时,共用管线有可能不存在(点p落在了x轴上,即y=0)。令(5)y=0,利用matlab计算得:k=■(6)

当k<■时,共用管线存在(p与H不重合),利用(4)matlab求解可得二元函数驻点p=[■(a-b)+■,■(a+b-■l)],相应地Z2min=■[(a+b)k+■l]

显然,关于k的计算结果,利用偏导数的计算与利用多元函数极限完全相同,验证了使用多元函数极限计算的正确性。另外(6)等价于2010年大学生数学建模C题的评阅要点中的l=■(b+a),也说明了此种方法的正确性。

五、总结

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竞争的平台,让那些数学学习有所长的学生有了展示自己的空间,另一方面数学建模也为我们数学教师提供了很多好的实际应用的案例。例如2007年的易拉罐问题,被我们引入到高等数学导数的教学等。教学是永无止境的,教学方法的研究是教学永恒的主题,案例教学法是高等数学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2010年大学生数学建模C题的极限解法为多元函数的极值问题讲解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学案例。

参考文献:

[1]工程数学学报编辑部.2010大学生数学建模优秀论文集[C].工程数学学报增刊,2010.

[2]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组委会.2010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C题评阅要点[eB/oL].2010

.

线上教学的要求篇8

一、结合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实际的生产机械的电气控制线路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一一讨论,无论多么复杂的线路,都可以认为是由基本控制线路组合而成,因此,在学生设计一个新的控制线路之前,应先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线路,然后提出新的控制要求,启发学生根据控制要求,运用学过的知识,自己动手和动脑,设计出符合控制要求的线路。再与教材中给出的线路对比,找出存在的差别,分析原因并进一步改进,最后教师再归纳、总结、讲评,讲解线路中的关键问题。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既能使学生加深对线路工作原理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再提出一些新的控制要求,引导学生去思考改进线路,通过反复的训练,使学生牢固掌握各种基本控制线路,逐步提高电气控制线路设计能力。

二、结合学生实际基础,采用互动式教学,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教学效果

在互动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当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基本控制线路,具有了一定的分析和设计简单控制线路的能力时,教师布置的任务要与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相适应,难度适当,逐步深入,遇到问题要鼓励学生多思考,探索,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分析线路的思路去设计线路,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设计能力,为以后学习和实际工作打好基础。学生在设计一个新的控制线路时,可在与学生讲清线路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给出主电路,提出对主电路的控制要求,引导学生自己去设计符合要求的控制电路,这样学生有成就感,学习兴趣自然很高,对自己所设计线路的工作原理,学生自然也能很好地理解了。

三、结合生活实际,采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有效促进记忆,提高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集图、文、声、像多重刺激于一体,使学生大脑、视觉、听觉等中枢神经都处于兴奋状态,相关知识在大脑中就会留下深刻印象。多媒体教学符合人类的记忆过程,多媒体展示知识空间的联系,将电气专业知识系统化和模块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比较、加工、归纳,形成理解基础上的记忆。原来抽象乏味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起来,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四、结合实践教学,精心备课,提高教学效率

一体化教学是近年来职业教育的方法,旨在提高被教育者的综合素质,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是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课前不光要备内容,备学生,还要备材料,备场地。讲授线路时,要事先安装好示教板电路,以便上课时能利用示教板电路进行工作状态的演示,根据电路动作过程引出电路结构,分析工作原理,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训教学的一体化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实训前,不仅准备好训练用的器材,还应该准备好示范盘,以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对配线的准确性、规范性和外观质量能有参照标准。

五、结合工作实际,注意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产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电器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新品种,新规格不断增加,产品在不断的更新换代,教材不可能讲清所有实际工作中学生可能遇到和使用的电器,教师要结合生产实际,不断更新知识,拓宽知识面,并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向学生介绍一些新知识,新的技术,和新产品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结合学生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才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线上教学的要求篇9

关键词:习题课类型数学能力习题编排

高职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主要是通过数学习题课教学完成的,所以习题课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习题课可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数学课程信息。编制精致的高职数学习题,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素养是教师备课基本能力的体现。高职数学习题课的习题可归结为以下几个基本类型及作用。

一、导入型

和上课导入新课一样,为了使学生能在已学的知识的推演中,将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熟知问题而获得新知识,教师可以在习题课上编排一些具有一定导入性的习题,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如在立体几何教学中,推证异面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学生可能一时无从下手,教师可以编排如下的练习:

(1)引导观察模型,设a,b是异面直线,aa'是它们的公垂线,请画出直观图;

(2)是否有过直线b平面a平行于直线a,画出平面a;

(3)已知a,b所成的角为θ,设a,aa'所确定的平面β和a交于c(即a∩β=c),那么b,c所成的角是θ吗?

(4)证明a┴β;

(5)在直线a上取异于a'点e,在β内作eG┴c角c于F,设F是直线b上任意一点,证明eFG是直角三角形。

(6)设a'e=m,aF=n,aa'=d,求出FG,eF。

通过这一组练习,学生可以比较容易地推出异面直线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且会觉得思路清晰,从而获得新的知识,掌握思考方法,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

二、概念型

对于一些重要的新概念,在习题课上,教师要编排一些体现新概念实质的习题,通过这些习题的解答,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在复数模的教学中,学生往往会与实数的绝对值概念相混淆。为了让学生理解复数的模是实数绝对值概念的推广,教师在习题课上可安排如下的练习:

(1)设|z|=1,且Z5+Z=1,求复数Z。

通过这个练习,教师可以强调:如果a,b是实数,则

(2)设|x+i|=2,求复数在复平面的轨迹。

(3)设3

在概念题的教学中,教师把学生面前的“陷阱”预先提示给学生,使学生运用时不至于引起混淆和错误,注重培养学生缜密思维的习惯。

三、基本型

习题课上,教师要适当地编排一些基本习题。如在三角函数教学中,对两角和与差的公式理解后,教师可安排如下一组练习。

(1)求

(2)求

(3)求

四、类比型

对于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或形式相似但本质不同的问题,教师在习题课上要安排具有类比型的习题,通过练习,能够揭示这些知识的不同点,寻找出解决问题的规律。

如对排列数与组合数计算,在初学时,学生容易混淆,习题课中可以编排如下的练习:从标有0,1,2,3,4,5,6,7,8的9张卡片中任取3张,用其数字组成无重复数字的三位数,有多少种取法;若6也可以当成9用,则又有多少种取法。

通过这个练习,学生容易辨别排列与组合的区别,从而加深对排列数与组合数计算规律的掌握。

五、联系型

在习题课上,教师要把学生的新旧知识进行联系,编排一些沟通新旧知识的小综合题,使学生养成综合考虑问题的习惯,从而在解题过程中,在理解新知识的同时,巩固已有的知识,扩大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在直线方程习题课时,教师可以编排习题:

(1)设,,求的最大值。

(2)用复数z表示直线方程x+3y-2=0。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几何图形、代数、三角函数等方面考虑。通过习题的练习,启发学生从多方面联想、探究,提高学生数形结合能力和正确的运算能力。

六、过渡型

在教科书上,例题与习题之间的梯度较大,学生难于独立完成,这时教师在习题课上需要编排一些具有“台阶”作用的习题,这种“台阶”性质的习题就是过渡型习题。如在正弦函数的单调性这部分内容中,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对于单调性的应用,一般仅限于比较两个三角函数值的大小。为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三角函数的单调性质,教师可以编排一些求复合三角函数的单调区间的习题,也可以编排一些解三角不等式的习题作为过渡性习题。如可编排如下一些习题:

(1)求函数y=1-sinx的单调区间;

(2)解不等式:2sinx≤1;

(3)求函数()的最小值。

教师在学生完成(1)的解答后,归纳y=?(x)的单调性和y=a+?(x)的单调性的关系;在学生完成(2)的解答后,引导学生归纳如何利用三角函数图像找出对应于的x相邻两个值,再找出满足的曲线段,最后利用周期性确定满足不等式的集合。在学生做本题时,教师可提醒注意过渡不等式,从而得到y最小值为。

七、引申型

将习题的方法和结论加以引申,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提升。因此,教师在编排习题时要有一定量的引申型习题,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如在证明等式,稍加变形,得到。若设m+1=k,再稍加变形,便得到引申题。

进一步引申,可证

上面两式可引申为

如果把变形成,则原命题可引申为,用此式可证明等式

八、综合型

在习题课上,教师编排一些综合型习题,把知识进行系统化,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在编排时,教师可以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的综合思考方法。从某种程度上说,综合型习题事实上是狭义也是联系型练习题。在编排综合性习题时,要注意知识的系统性。

如在讲授抛物线的习题课时,教师可编排如下习题:

(1)过抛物线y2=px(p>0)的焦点F作一条垂直于a,B轴的直线交抛物线于a,B两点,求|aB|;

(2)过抛物线的焦点F作倾斜角为的直线交抛物线于a,B两点,求|aB|;

(3)设有一定长为的线段aB(),其两端在抛物线y2=2px上移动,求线段aB中点m到y轴的最短距离。

对于题(1),可以引导学生画出示意图,根据图形的直观分别从直线的普通方程,参数方程和抛物线的极坐标方程进行考虑,用不同的方法求得:|aB|=2p。

对于题(2),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引导学生结合图形和抛物线的定义,仿照题(1)的方法引导学生完成习题的解答:|aB|=4p。

至于(3),教师可让学生探讨,培养全面系统考虑问题的习惯。通过习题的解答,可以把直线的方程与抛物线的方程串联在一起,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直线和二次曲线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正确的运算能力。

线上教学的要求篇10

关键词:圆锥曲线;思想方法;基础知识

圆锥曲线知识是平面解析几何的重要内容,椭圆、双曲线以及抛物线历年来都是高考必考的知识,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知识之一。从多年的教学和高考复习过程来看,学生对圆锥曲线内容的学习和掌握程度不是很好,无论是知识的习得,还是问题的解决以及思想方法的应用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追溯产生困难的根源,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忽视的一些细节,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思想方法。

一、重视圆锥曲线概念教学

比如,在椭圆的概念教学中,首先,展示生活中的椭圆的实例,人造卫星运行轨迹、盘子等,使得学生直观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次,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画“椭圆”,展示学生画出的椭圆,然后总结图像的特征,给椭圆下定义。因此,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把握不准确,从而导致在解决问题时就会出现解题思路受阻、错解等现象。例(教材第42页练习题3)已知经过椭圆的右焦点F2作垂直于x轴的直线aB,交椭圆于a,B两点,F1是椭圆的左焦点。

(1)求aF1B的周长;

(2)如果aB不垂直于x轴,aF1B的周长有变化吗?为什么?

当aB垂直于x轴时,是一种特殊情况,对于概念不熟悉的同学,先求解了a、B两点的坐标,利用勾股定理求出F1a、F1B,进而求出三角形的周长。第二问中当不垂直于轴时,学生就束手无策了。在提示下,学生可以将aF1B的周长拆分成aF1+aF2+BF1+BF2,利用定义就可以转化为aF1+aF2+BF1+BF2=4a=20.

二、酌情处理圆锥曲线方程推导

圆锥曲线的定义揭示了圆锥曲线的本质特征,利用解析法将曲线上满足动点的代入,由曲线和方程的关系,求出圆锥曲线方程。事实上会发现,在圆锥曲线方程推导过程中学生对代数式的处理能力较弱,一是出现化简方向上的思维障碍,二是不能准确进行代数运算,即学生代数运算能力偏弱。数学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推力计算。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意识的训练学生,但是也要注意难易程度的控制,不要刻意的训练偏、繁、怪的计算,注重算式的推理计算,思维逻辑推理运算。

三、准确理解圆锥曲线的性质

结合圆锥曲线的方程探讨圆锥曲线的性质,利用圆锥曲线的性质解决圆锥曲线的问题。准确理解圆锥曲线的性质是解决圆锥曲线问题前提,比如,在圆锥曲线的问题中以标准方程来研究性质的,因此,在拿到圆锥曲线方程时先将方程代数变换为标准方程,确定方程中的参数,准确理解椭圆的顶点,长轴和短轴,长轴长和短轴长,长半轴长和短半轴长等定义,准确确定这些参数的取值,双曲线的顶点,实轴和虚轴,实轴长和虚轴长,实半轴长和虚半轴长,渐进线方程等概念。注意区分椭圆与双曲线中a、b、c的数量关系。圆锥曲线离心率的取值范围等。

四、注重数形结合方法在圆锥曲线中的应用

考试大纲对圆锥曲线的要求是理解数形结合思想方法。事实上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是数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如果能顺利实现数与形的合理,就会使得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具体、简单,当然,这种转化必须要有一定的数学素养作为基础,比如,基础的数学概念、公理、定理以及重要的结论等,这些都是实现数与形顺利转化的前提。

五、合理控制试题难度,重视基础知识

比如,求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双曲线的离心率的问题;直线与圆锥曲线的综合考查圆锥曲线的性质等问题,难度适中。在解答题中,第一小问主要考查圆锥曲线的方程,离心率等问题,第二问通常考查直线与圆锥曲线的综合问题,涉及定值、最值、恒成立、参数范围确定等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有时在这一问设置难度,充当压轴题的角色。

六、酌情介绍圆锥曲线的定义

教材中,阅读与思考内容给出了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已知点是平面上的一个定点,l是平面上不过点F的一条定直线,点m到点F的距离和它到直线l的距离之比是一个常数e。统一定义中随着的变化,曲线的属性也随之变化,当时,轨迹是椭圆,当0

圆锥曲线内容抽象,性质也因曲线的不同较为复杂,所以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不容易理解和记忆,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学情设计教学,让学生学有所得,不盲目追求难度和高度,注重基础和过程,加强学生数学素养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