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低碳环保的合理化建议十篇低碳环保的合理化建议十篇

低碳环保的合理化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6:27

低碳环保的合理化建议篇1

关键词:化学教育低碳生活中学师生调查与分析绿色化学

低碳教育是中小学教育家于新春在2009年底提出的教育新理念,主要是将“低碳生活”的内容和“低耗、高效、优质”的低碳理念引入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作为与环境最为相关的化学学科,中学化学教育还承担着加强环保教育的责任,让学生从接触化学开始就形成低碳与环保的意识。目前中学化学教师如何将“低碳理念”真正渗透到化学教学中、中学生学习化学后低碳意识是否增强等方面都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本文通过化学学科教育对中学师生低碳生活影响的调查,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希望能给中学化学教师和学生带来帮助,也为教育主管部门对化学新教材的改编和教师培训提供参考。

1.调查对象与形式

本次调查以粤北地区8所城乡中学九年级、高一和高二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有2所省、市重点中学,2所区重点中学和4所普通乡镇中学,调查对象有较好的代表性。本次调查主要以现场问卷和网络问卷为主,个别交谈采访为辅。现场调查向中学领导和教师发放问卷41份,全部回收;向九年级学生发放问卷190份,回收有效问卷187份。向高一、高二的学生发放问卷198份,回收有效问卷193份。网络调查回收中学领导和教师问卷64份,学生问卷121份。此调查在不记名的方式下由师生独立完成,不对调查对象作任何提示,只要求他们实事求是回答,以确保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2.调查内容与结果

调查内容与结果见表1、表2。

3.调查结果分析

3.1中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从表1可知,高达93.9%的学生表示对“低碳生活”这一概念都有一定的了解,说明低碳生活理念已深入人心。只有23.0%的初中学生是通过化学课堂了解低碳生活,而高中学生只占11.9%,说明化学课堂上的低碳生活教育还相当缺乏。仅有66.4%的中学生对提倡“低碳生活”的做法表示会积极响应,随大流和与我无关态度的学生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与学生认为考试更重要的观念有关。91.5%的学生表示学习化学对低碳生活有较大的影响,但对有关“碳足迹”、“碳汇”等具体的低碳知识却不了解。只有9.2%的学生表示不会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低碳问题,觉得学不学习化学,对践行低碳生活没有影响。有12.9%的高中生表示化学知识对解决家庭低碳生活没有帮助,而初中生只占4.3%,66.9%的学生表示,只有当试卷上出现了有关“低碳生活”的试题时,老师才会对“低碳”知识进行讲解,这种现象在高中更为明显。84.1%的学生表示化学教学中一般不会主动讨论低碳,只有谈及环境保护时老师才会讨论,还有16.2%的学生认为从没有讨论,且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在课堂上对低碳生活的讨论次数越来越少。当问及“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使用塑料的利与弊辩论赛”等对低碳生活的影响时,大部分学生表示赞同,认为这样可以让同学们更直观地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践行低碳生活。91.6%的学生表示对有关低碳生活的新闻越来越关心,说明低碳环保教育成效初步显现。

从表2可知,购买衣服时首选化纤的只有10.7%,说明如今的中学生大都比较享受生活。选购食品和用品包装时首选简易包装的只占22.1%,说明大多数学生比较注重外表,具体到自己践行低碳生活时缺乏行动。还有13.8%的学生从没使用过淘米水等近天然清洁剂;主动将生活废弃物分类处理的也只占50.9%;从不使用一次性杯子和餐具的只占14.6%;循环利用处理派发传单的只占37.7%;每次都能随手关灯、电脑、水龙头等的只占46.4%;经常对用过的水进行二次利用的只占53.4%;在生活中重复使用塑料袋等再生资源的也只占59.3%,所有这些都说明当今的中学生对低碳生活的具体践行还远远不够,在化学教学中增加低碳环保生活知识,特别是具体落实到如何从小事做起,以实际行动践行低碳生活的教育还任重道远。

3.2中学化学教师调查结果分析

从表3可知,所有的化学教师都对低碳生活等环保政策表示赞同,同时认为化学教学与践行低碳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掌握化学知识对实际践行低碳生活有很大的帮助,这与对学生的调查结果一致。65.4%的教师认为低碳生活对教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学理念上,这与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关,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只有6.6%的教师表示没有好好把握有关环保活动进行低碳教育。在化学实验过程中,教师都会结合如节能降耗、微型实验、循环利用等进行低碳教育。在开展低碳教育活动的形式方面,高中教师多采取辩论赛、模拟实验、课外参观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而初中教师选择模拟实验的高达75.0%。有33.3%的高中教师认为有关“低碳生活”试题与教材的知识匹配不合理,说明有关低碳生活的试题与教材的结合还有差距。只有44.9%的教师认为化学教材中关于低碳生活的内容适合,而71.4%的高中教师认为化学教材中关于低碳生活的内容太少,这为教育部门改编新教材提供了参考。还有不少老教师认为分数才是硬道理,平时极少对学生进行低碳教育,学生很难真正树立低碳生活理念。

4.几点建议

4.1对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建议

当今中学生的低碳环保意识虽然比以前有所提高,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原因是很多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让低碳环保教育形同虚设。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将低碳教育纳入国家和地方教育体系中,在高考和中考等重要考试中适当增加有关低碳生活的试题,引导教师在课堂上更加重视低碳环保教育。建议解决目前低碳教育责任不够明确的问题,并针对不同年龄、不同需求制定不同的低碳教育内容,不断完善低碳教材体系,使低碳教育内容更明确和系统化,开发出更多更好有低碳特色的化学教材。建议建立新的低碳教育考核评比制度和激励监督机制,同时加强教师低碳环保知识的培训,使教师自身具有科学的低碳生活理念。加强低碳教育先进教师的培养,推广低碳教育先进典范的经验和做法,使低碳教育在化学教学中得到扎实有效的开展。学校必须营造浓厚的校园低碳氛围,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广播等进行低碳教育活动,开展如节约“一滴水”、“一张纸”、“一度电”等节约资源活动,引导学生树立节能低碳环保意识;组织学生举行低碳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结合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进行低碳宣传教育活动。

4.2对中学化学教师的建议

化学教师要将低碳理念放在首位,备课时努力获取并理解与低碳有关的知识,充分利用学科优势,把低碳理念渗透到化学教学中,教会学生对低碳生活进行深层次思考,鼓励学生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重新改造利用。如用泡沫和吸管制作有机物结构模型;用矿泉水瓶作为钠与水的反应容器;一次性输液器可以做导气管,大针管做反应器,药片包装盒代替点滴板等。化学实验过程中,结合废弃药品的回收利用方法,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并设计有效的实验方案。如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剩余固体药品回收,通过溶解、过滤、洗涤干燥等过程来回收利用二氧化锰。教师要立足教材,领会新课标精神,根据教学实际安排好“低碳教育”的结合点,如教材中的“探究蜡烛的燃烧”、“奇妙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治理大气污染”等的教学内容都与“低碳”密切相关,教学过程中通过辩论赛等方式进行分析总结,使学生意识到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低碳意识。适当增加低碳生活方面的实验探究设计,帮助学生从低碳角度设计、改进实验方案,选取一些无毒无害、低污染、低能耗的实验方案和材料,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低碳生活的实践中来,培养学生的低碳意识,启发学生自觉践行低碳生活。教师要制定更合理的教学计划,并不断反思,将低碳理念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在化学教学中贯穿低碳教育的新方法。

低碳环保的合理化建议篇2

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世界各国都先后加入到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的队伍中来,并逐渐摸索和实践适合自己国家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采用了众多的政策措施。本文简要分析了英德日美印五国的低碳经济政策和措施,并论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指出中国应充分审视其他国家的发展策略,根据实际情况,寻求适合本国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

关键词 全球气候变化低碳经济新能源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世界经济也步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利用高新技术、实现低能耗、与环境保护相适应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基本成型,其中,“低碳经济”被大多数国家普遍认可并逐渐盛行起来。世界各国都根据国情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原则的同时,要充分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加快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进程。

一、英德日美印低碳经济政策

从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到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2007年通过的“巴厘岛路线图”,再到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和2010年的坎昆会议,全世界坚持实现经济发国际经济合作2012年第3期展与环境保护并行的努力从未松懈。同时,各发达国家在国内也实施了众多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这其中不乏一些行之有效的低碳经济战略。

(一)英国:低碳经济立法的先行者

英国是全世界倡导发展低碳经济的先行者。“低碳经济”这一概念首先就是由英国在2003年颁布的《能源白皮书》即“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的。该书充分体现了英国对于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的重视,明确了英国坚持发展低碳经济的能源政策。2006年,以尼古拉斯・斯特恩爵士为代表的英国政府经济顾问专家组编写了著名的《斯特恩报告》,以此正式向世界宣告全球变暖的经济影响,呼吁全世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降低碳排放量,向低碳经济转型。2008年11月,英国议会在王室正式批准后,通过了《气候变化法案》,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将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纳入法律的国家,该法规定,英国政府到2050年要实现温室气体减排80%的目标,同时成立了为政府提供专业碳预算的“气候变化委员会CCC。这项法案的推出,为世界各国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模板,同时也推进了全世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2009年7月,英国政府再次公布了《英国低碳转型》的国家战略,它详尽地阐述了英国公共部门、产业领域等社会经济的各个组成部分截至2020年的行动路线图,指明了在能源的有效利用与产业规划、应对气候变化等多方面同时进行改革的路径。随后还出台了《低碳交通战略》、《英国低碳工业战略》和《英国可再生能源战略》等一系列配套方案。近几年,英国已逐步建立了政府部门、各产业领域与全体公民共同参与的低碳经济发展互动体系,以政府为主导,为发展低碳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世界各国向低碳经转型做出了表率。

(二)德国:能源利用的标杆国家

能源的有效利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欧盟国家中最为注重对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就是德国,可谓这一领域的标杆国家。同时,德国在高效利用能源和节省能源方面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2002年,德国率先颁布《节省能源法案》,其中,就老旧建筑的节能改造和新建建筑的能耗标准都做出了明确规定。2004年制定《国家可持续发展报告》,提出建立新的“燃料战略”,鼓励改变能源驱动方式,采用节能环保的替代新能源,以此促进碳排放的降低。为积极配合2006年欧盟公布的《欧洲能源战略绿皮书》和《能源效率行动计划》,德国政府于同年推出“德国高技术战略”,明确指出要将新能源开发和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作为战略发展目标,以期在未来占据世界高新技术发展前列。随后颁布了《生物燃料配额法》,其中,重新修订《能源税收法》,拟用税收的方法改变传统的石油利用,将环境保护的费用明确地体现在传统燃料的价格中。使新兴的节能环保企业从免税中得到切实的鼓励。2007年,德国政府“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内容就应对气候变化包含气候的预测、保护、变化影响、适应方法以及政策措施等多个领域。2008年,德国又出台了《可再生能源供热法》、《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法》等,继续激励可再生能源的大力开发和有效利用。这项法案与2009年4月欧盟公开的《可再生能源指令》可谓不谋而合。通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德国已基本建立了一套适应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体系,其涉略范围之广泛、内容之丰富着实值得其他国家学习和效仿。

(三)日本:国家的能源战略

日本发展低碳经济,着重强调整个社会的通力配合与相互影响。2000年日本颁布《推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构想。2007年6月,公布了《2l世纪环境立国战略》,进一步确定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目标。随后,在2008年7月,日本内阁制定了“低碳社会行动计划”,正式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具体规划。2009年4月,日本通过了《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草案,以夯实低碳经济的地位。这样,日本政府一步一步逐渐明确了建设“低碳社会”的基本理念,即实现碳的最低排放、实现富足的简朴生活及确保二氧化碳吸收源。日本也是目前世界上低碳经济立法最为全面的国家之一。在资源与能源法领域早在1979年,日本就颁布了《节约能源法》,之后相继出台了《关于促进利用再生资源的法律》、《能源合理利用法》等法律法规,通过立法有效地约束了资源和能源的使用和排放,实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在环境保护领域,日本颁布了《环境保护法》、《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推进地球温暖化对策法》,同时更具体制定了《特种家用机器循环法》、《建筑材料循环法》、《可循环性食品资源循环法》等一系列法案,用法律更好地促进了环保行动,同时再次强调了建设循环社会和低碳社会的战略方针。在法律约束与新能源政策的基础上,日本政府还加大了税收、贷款和价格补贴的政策力度,鼓励企业和民众主动投身于低碳社会的建设中来。在征收碳税方面,日本是世界上第一个在本国境内实行商业领域强制性减排规划的国家,可见其向节能社会转型的决心。

(四)美国:“妥协”的选择

1997年达成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即《京都议定书》,是世界各国经过长期谈判最终以法规形式确立的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一项伟大举措。众所周知,美国作为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国家于2001

年竟然宣布退出议定书。这一决定使全世界推进节能减排的步伐受到重大影响,直到2007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美国才在众多国家的敦促下做出妥协,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明确了所有发达国家的减排目标和高新技术转让的义务,强调了全世界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原则,并制定了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时间表。可见,美国在全球合作适应气候变化的进程中始终扮演着一个模棱两可的角色。

但实际上,美国在国内发展低碳经济的决策却从未放松过。早在2003年,美国就建立了全世界第一家“自愿+强制”减排碳交易市场,众多公司加入到其中,在法律的约束下完成减排目标。虽然2011年不再进行第三期交易,但前两期已完成了10%的绝对减排指标。这种以碳排放限额交易实现减排的方法以得到许多国家的广泛关注。2005年,美国政府颁布了《国家能源政策法》,这一法案使发展低碳经济受到了法律的保护和约束。在能源的节约、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财税政策上都做出了相应的规定。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正式出台了专门《低碳经济法案》,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依据。2009年1月,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了“美国复兴和再投资计划”,阐述了未来美国的能源利用和安全规划,将发展低碳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发展目标。随后在2009年的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首次针对适应气候变化制定了法律法规,内容涉及降低碳排量、碳排放限额及交易机制等,美国的这一降低碳排量的明确表态,也使得其参与国际合作的政治意愿得到了肯定。

(五)印度:发展中国家的步伐

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有着和中国相似的发展诉求,那就是持续且快速地发展经济,但是迈人新世纪,发展中国家不能单一效仿发达国家几十年前以高能耗、重污染换来的经济效益,而要顺应国际趋势,在保证经济正常稳定发展的同时加紧发展低碳经济。2001年,印度就出台了《能源法》,针对能源的有效利用问题做国际经济合作2012年第3期出了相应调整,以稳固经济发展的动力基础。1982年,印度成立了“非传统能源部”,2006年11月将其更名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部”。专门负责国家有关新能源领域政策、方针、立项等制定和协调工作。2007年,由印度总理直接领导的高级别环境顾问委员会正式成立,主要负责将之前的全部有关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进行梳理整合,以便进行后续的相关工作。2008年,高级别环境顾问委员会了《气候变化国家行动计划》,内容涵盖节约水资源、发展可持续发展农业、开发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和应对气候变化等若干国家战略。同年,印度政府正式启动了孟买与美国芝加哥碳交易市场相呼应的有关碳信贷的期货交易,开创了这一领域在发展中国家拓展的先河。2010年,印度中央电力监管委员会施行了《可再生能源交易制度》,主推交易“可再生能源证书”。在印度,现阶段还是大规模采用传统的火力煤炭发电,这一举措可以有效地鼓励企业开发新能源,更多地运用可再生能源,既要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转,又要在此基础上,确保能源安全,实现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此同时,印度政府还成立了能源效率局,颁布了新的电力法案,都在根据发展低碳经济的需要不断地完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和政府的组成部门,构建完整的适应低碳经济长足发展的国家战略。

二、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早在1997年就积极参与了《京都议定书》的签署,一方面维护了发展中国家应有的权益,另一方面也承诺将履行自己的减排义务。总理更在2009年12月18日举行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中国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足可见中国降低碳排放量,发展低碳经济的决心和开展国际合作的诚意。

目前,中国尚处在低碳经济的发展初期,在鼓励发展低碳技术,以低能耗实现高效能的同时,已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但是,由于2007年6月,中国成立了由国务院总理出任组长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2008年国家发改委设立应对气候变化司,担负起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决策等工作。就制度建设而言,目前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宏观管理能力和经验都还略显不足。具体到低碳经济领域,相应的法律法规、战略政策等多个层面也都只限于一些指导性文件,制定和修改已有环境保护法领域的个别法条等,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低碳经济法律体系和政策管理体制。据此情况,中国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也正在逐步强化低碳经济各领域的法制建设和政策引导工作。

当前,世界各国采取的低碳经济发展策略基本上都还处在初级阶段,良莠不齐,中国应对其进行认真研究和细致评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坚持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适合本国的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

第一,确立国家发展战略。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全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中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同时作为一个有责任的大国,正在积极地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的义务,联合世界各国进行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经济转型义不容辞。因此,首先要将发展低碳经济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进行坚决地实施。

第二,积极推进低碳经济立法。中国是传统的以政策为主导的国家,在立法上的建设相对薄弱。但是,作为国家管理的重要依据和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制定与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法律法规是不可缺省的步骤。只有在法律上予以足够的保障和适当的约束,才能使低碳经济在发展初期有所为有所不为,奠定扎实的基础。也使得政府的管理和企业的行为有法可依。

第三,完善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立法。配合低碳经济的发展步伐,新能源与可再生资源的立法是十分有力的支撑。原有的法律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应做出及时地修订和增补,一方面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也保证了能源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四,财税政策的支持。在政策法规的基础上,设立专项基金,通过资金的投入和征免税等举措的实施,充分表明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决心,更在鼓励企业研发高新技术的同时,通过税收手段有效地调节奖惩。

第五,宣传低碳理念,构建全社会低碳互动体系。政府通过新闻媒体、教育系统等综合渠道对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理念进行大力宣传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只有使低碳理念深入人心,才能形成自上而下的创建低碳社会的互动体系,无论是企业或个人都有意愿积极地加入到低碳经济建设的队伍中来,才能使政府的政策措施得到全面的拥护和贯彻。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低碳环保的合理化建议篇3

【英文摘要】asthenewmodelofeconomicdevelopmentforfutureofmankind,〝Lowcarboneconomy〞needslegislationtoproviderelevantprotectionmechanism.thispaperarguesthatthelawshouldprovidelegalprotectiontotheindustrialchainlinkssuchastheadjustmentofenergystructure,cleanproductionmechanism,"lowcarbon"oftheindustrializationandmarketization.thepaperalsopointesoutthattheadjustmentofmacro-environmentalpolicy,environmentallawandrelatedlaws,thechangetothemanagementmodelof"lowcarbon"economyshouldberealizedsoastodevelopea"low-carboneconomy"protectionmechanism.

【关键词】低碳经济;能源结构;清洁生产;产业化;环境法制

【英文关键词】〝Lowcarboneconomy;energyStructure;Cleanproductionindustrialization;environmentalLegalSystem

【正文】

作为全球性的话题之一,气候、能源备受全人类关注。且看2009年10月19日在马尔代夫举行的“海底会议”和12月4日在尼泊尔举行的“雪山内阁会议”,道出了人类共同关注气候问题的心声。此后不久,12月7日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与会人员为主题呼喊奔跑,民众瞬间组成各种名义的环保卫士,踊跃参与到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中来。在会议中,马尔代夫的呼声很高,这个海平面只有1.5米的国家,温室气体造成的全球变暖已经让它处于危机状态。会议召开期间,相关媒体重提“低碳经济”,让这个由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所达成的共识重新在会议上体现。但是,受制于诸多因素,会议最终未能形成对气候问题的解决方案。

经济发展不能片面追求量的提高,而应于质上改善,这已是多数人的共识。因而,对“质”的追求不会因一次会议的失败而破灭。当环保、低碳主题在2010年相对冷却之际,低碳产品亮相第15届中国住博会的消息又让人重拾这一话题:低碳经济是否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倘若是,我辈又如何为低碳经济构建一个完善的法律保障机制。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把握

“低碳经济”至今实则没有一个准确的定性,按照通说,主要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它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其实质是通过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获得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进产业结构和制度的创新以改实现绿色GDp,最终改变人类发展的模式。在特征上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低碳经济是当代和未来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该发展模式主张“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指标,与3R理念[1]相一致。随着全球变暖问题引发的各种环境与生态问题,能源的无污染性成为经济发展应予考虑的因素。“低碳”模式的受认可度因此得到提升,与之结合的低碳经济必然成为未来经济发展模式的新选择。

2.“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的支撑,“低碳观念”是“低碳经济”的行动指针。其中,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2]。而低碳观念则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发展”理念当前已经突破横向关系之间的平衡,而在纵向上提出要求,即要求实现代际平衡。

3.低碳经济注重经济的整个过程,从生产到消费的基本环节上都注重Co2等的低排放,实现产业的整体优化目标。

二、“低碳经济”的历史溯源及法价值审视

如果探寻“低碳经济”的源,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之后2007年美国参议院提出的《低碳经济法案》,将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纳入国家未来重要的战略选择。同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一项决议,决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举行谈判,制订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其中明确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至40%,为全球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此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8年“世界环境日”(6月5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在2008年7月举行的G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3]。

综观这一简短的历史,低碳经济在最近三年受到关注的程度有明显提高,这表明该理念在当前日趋成熟并得到多方认可。然而,从2003年到2009年底七年左右的时间里,“低碳”前进的步伐是缓慢的。原因有多方面,其一,该理念带给现实的改革成本之高昂,致使人们对该方案的可行性存有不少疑问。其二,各国尤其是大国在“软法”[4]性质的国际条约中的承诺并未明显带动国内经济的转型。其三,各国并未制定关于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虽然美国在这方面牵了头,但是其执行效果不容乐观。

那么到了2009年,两次特殊的会议即马尔代夫举行的“海底会议”和尼泊尔举行的“雪山内阁会议”,将这一问题再次拿到全球谈判的桌面上来。这不禁带给全球新的危机感:如果片面地指责低碳模式成本高昂而一意孤行的话,电影《2012》、《当地球停止转动》带给我们的视觉恐慌则可能演绎为事实。

在法律价值上,人身权高于财产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在终极意义上追求以人为本,具有较强的人权意识和社会意义。因而,力促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应成为我辈孜孜追求的目标。从法律保障机制的角度考虑,宜从微观与宏观两个方面切入,即在微观上注重低碳经济于产业链上的运行,在宏观上有政策等外部性因素对低碳经济的积极引导。

三、于产业链的主要环节构筑低碳经济的法律保障机制

低碳经济作为新的发展模式,其核心的转变在产业链。因而,从微观上对低碳经济做一产业链的审视,构筑主要环节上的法律保障措施很有必要。

(一)能源法规对能源结构作出调整

“低碳”本身是对能源利用结构的质问。煤炭、石油等能够产生二氧化碳的传统能源带给我们的是温室效应,典型地表现在全球变暖,南极冰雪融化和海平面上升。这就迫切需要我们从能源结构方面作出大的改观。

当前我国的能源法主要是经过1996年颁行的《能源法》、《电力法》和《煤炭法》,2007年修正过的《节约能源法》,2005年颁布的《可再生能源法》这几部法律。这些法律的出台在能源使用尤其是后两部法在改善能源结构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调整,应当说其意义重大。但是,随着人们能源观念新的变化,低碳经济是否能够纳入这些法律规制的视野中呢?至今仍然是个问题。

细看这些法律的具体规定,它们并没有把“能源结构的调整”作为立法的主导思想,因而随着哥本哈根会议的召开,低碳能源应当成为法律必然涉足的内容。在立法修改上,2009年8月25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举行分组会议,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草案》[5]。笔者认为,在该法修订中应该认真思考并准确定位低碳能源这一关系人类发展的模式,把低碳能源的结构调整作为法律应有的主导思想。与此同时,在具体规定上不再是简单的“软性”规定,有必要突出“经济刺激措施”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能够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理念,并发挥其正向效应。另一方面,该法也需完善“法律责任”项的规定。未修改的《可再生能源法》在立法定位上主要强调政府机关部门的责任,但是几年后社会面貌发生改观,尤其是将该法放入市场背景下重新考察,将责任主体扩展至参与到可再生能源(包括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的主体,并融入“公众参与”的理念,实现可再生能源的有效运作。

再则,备受海内外关注的能源法律规范体系中的“小宪法”即新《能源法》[6],经过向社会征求意见稿,已于2009年2月提交国务院法制办审议。作为能源方面的基础性法律,是否可以在法律规定上倾斜低碳能源,从而为整个能源法规体系奠定一个新的基调。

(二)清洁生产法规形成的调整机制

改观能源结构是低碳在产业链上的第一环节,清洁生产机制则关注“能源”在进入生产领域后如何清洁生产的问题。作为我国环境法学第一位博士的王明远老师对此很有见解,他认为清洁生产机制改变传统的末端处理,关注从源头和过程上对污染等处理进行分流和有效地疏导[7]。笔者认为,该机制带给我们生产模式是新一轮的革命。当能源上的调整并未把其他碳能源排除出能源结构时,传统的煤炭、石油等产碳能源的继续使用必然需要在生产结构上作出调整。因而清洁生产机制成了第二环节上的必然选择。

至今,我国已经于2002年出台了一部《清洁生产促进法》,该法的出台对我们规范生产机制有重要作用。结合王老师的观点,在清洁生产机制上我们需要注重四种调控制度:(1)经济调节,改变传统的“命令——控制”措施占主导地位的情形,强调运用费、税、许可证等限制性经济手段和财政扶持、采购优先等利导性经济手段来实现生产机制的转变。(2)环境信息公开,一则是灰名单、黑名单制,将构成环境损害和不符合清洁生产最低指标的企业公布,将之放入大众视野;另一方面,将环境法规、许可证审批规定公诸于众,充分实现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3)行政指导和自愿参与,在此处主要是国家环保局及其各级机关在环境政策上作出必要的行政指导,在自愿情形下订立行政合同,让企业参与到这一机制中来。(4)行政强制,该手段作为最后的保障措施,为强制性削减污染物排放起着强有力的作用[8]。

作为对“低碳”的回应,笔者认为这四项措施足以改进我国的生产结构。当然,在具体的清洁生产法律中,尤其是地方性法规应当结合本地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清洁生产具体应对的法律措施,形成特色的地方清洁生产法制。

(三)低碳经济的市场化、产业化运作

当人类面临温室效应时,很多人的呼声是要限制碳能源,这种看问题的角度在某种程度上属于悲观的。有一句话耳熟能详的话说得好:“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那么至今仍为诸多人所依赖的碳能源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否就是尚未被人开发的资源呢?至今,全球已有50多家金融机构投资13亿美元进行低碳技术开发,以期在低碳经济上占领技术制高点,这些低碳技术广泛涉及石油、化工、电力、交通、建筑、冶金等多个领域,包括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高附加值转化、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开发、传统技术的节能改造、Co2捕集和封存等[9]。这一新近的发展状况带给我们另类的思考:低碳的市场化乃至产业化运作。

在金涌等人共着的文章中,作者花了不少的篇幅来讲述利用科技创新达到“碳”的再利用。主要有“4.4开发Co2的捕集技术以进行利用和埋藏”和“4.5通过发展Co2利用技术推进低碳经济”[10],因而该技术经过理论的论证是可行的。那么法律又将如何作出有效引导和必要的调整呢?

张璐博士的论文为笔者打开了思路。“环境产业”这个听起来仍崭新的字眼带给我们无尽思考的空间。作者认为,环境产业是一新兴的朝阳产业,包括污染治理产业和资源建设产业[11]。那么对于本文所提及的低碳经济而言,低碳既可以从治理模式上进行也可从资源建设方面拓展。当前我国并未制定类似《环境产业法》的法规,倘若从立法的层面上考虑,笔者认为我国应当在考证当前技术能力成熟度的基础上,依循张博士文章中所指出的“利益增进”的模式,利用行政强制机制、经济刺激机制和行政指导机制构成的“混合调整机制”[12]对低碳产业的发展做出有效地引导。

(四)低碳与循环模式的对接

如果说低碳经济的本质是什么,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循环经济在“能源”上的另类思考。因而,发展低碳经济最终要想循环性经济目标靠拢。

“循环经济”(cycliceconomy)这个名词在大多数人看来并不陌生,它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13]。

依循循环经济的理念,低碳经济的发展应注重三个方面关系的处理:产品的低碳生产,产品的低碳消费乃至产品的可回收性。

在产品的低碳生产上,应当予以把握的是清洁生产的扩面,这是在清洁生产机制上考虑的问题,前面已经述及,不再赘述。

在产品的低碳消费上,人们生活居住的建筑节能和采暖技术应予推广,汽车等交通方式的改观(如最近提倡的扩建交通线路、改乘公交等现象),生活食物消费中肉类食物的适度减少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推进消费的低碳控制。

在产品的可回收性上,则强调的是一种“反生产”理念[14]。不仅要将Co2回收利用,而且要将能释放Co2的产品也回收改造。

四、以外部性机制的构建促成低碳经济的发展

低碳经济要顺利展开,并非只健全自身的机制便可,外部性的积极引导是其顺利进行的动力。如何为低碳经济寻求完善的政策导向机制和“硬法”的有效规制则是关键。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政策法规乃至理念上的转型,力求推进经济刺激手段

传统的行政模式强调利用管制的方法来管理市场主体并强行地推行其经济政策。但是这个市场本身的理念决定了它必然与政府的做法相冲突,造成政府在行政上的成本大而效果差。

当前,经济利导性的做法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它主要是让政府置于市场之中,一方面强调与市场参与者的合作,达成行政合同,共同推进经济政策的实行。其中,必然有政策上的诱导,如财政支持、鼓励,税收优惠等正向规定,当然也不排除排污收费、环境税、许可证等限制性的举措。因而,在低碳经济推行的过程中。政府能否营造一个低碳市场,是至关重要的。

(二)环境法制体系的健全,并在“治”上下功夫

环境法制的核心理念是什么?本人认为环境法制是“经营之法”。在政府越来越重视经济刺激手段之时,政府的“经济理性人”决策观念也应被我们所接受,那么它的决策必然是为了市场的良性运行抑或说是经营“市场”。按照这样的思路,当前我国的环境法制需要做什么?

笔者认为,一方面应当实现环境法制理念的革新。以“经营之法”的理念来完善当前法规的不足。另一方面,对于低碳经济新概念的提出,要及时作出法规的应对,同时修改相关的法规,在必要时制定专门的“低碳”法规。

(三)配套法规的完善

除了环境法制的转变,相关部门的法规也有必要及时作出修改。主要体现于民商事、经济法的修改。

在民商事法上,主要考虑如何将碳交易纳入民事物权、民事合同等相关制度的调整范围,使碳排量产权化,从而引导企业等民事主体对碳排放作出自我约束,便于政府治理和监管。

在经济法领域,主要思考如何对低碳经济作出有效地经济刺激,采取技术性规定如《循环经济刺激法》等法律对之形成正向的引导。此外,在碳交易方面,为确保碳交易的安全,有必要采取相应的规制措施。

【注释】

[1]即:reduce(减量化)、reuse(再利用)和recycle(可循环)

[2]王达水:《低碳经济的基本特点》,blog.gmw.cn/u/6716/archives/2009/89579.html,2009年12月18日访问。

[3]参见百度百科:低碳经济,baike.baidu.com/view/1494637.htm?fr=ala0,2009年12月18日访问。

[4]“软法”是指一些仅列出条款却未指出如何实施的法律法规。例如:虽有禁止性条款,却没有违反该条款后的责任规定;有授权性条款,却没有行使权利所需要的程序性规定。也指一些不具有法律规范应有的假定、处理、法律后果3个基本要素的法律条文。于是这种法律被形象性地称作“软法”,在实践中屡屡被随意违反。

[5]唐志强编辑:《修改可再生能源法意义重大——分组审议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草案发言摘登(一)》,中国人大网,2009年12月19日访问。

[6]国家能源办网站: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07-12/04/content_7196929.htm,征求意见稿: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07-12/04/content_7196929.htm,2009年12月19日访问。

[7]王明远:《清洁生产法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此处观点为本人理解,特此说明。

[8]参见王明远:《清洁生产法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七章“部分国家的清洁生产法制要览”,第166-214页。

[9]金涌,王垚,胡山鹰,朱兵:《低碳经济:理念·实践·创新》,《中国工程科学》2008年第10卷第9期。

[10]金涌,王垚,胡山鹰,朱兵:《低碳经济:理念·实践·创新》,《中国工程科学》2008年第10卷第9期。

[11]张璐:《环境产业的法律调整——市场化渐进与环境资源法转型》,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12]张璐:《环境产业的法律调整——市场化渐进与环境资源法转型》,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2页。

[13]百度百科:循环经济,baike.baidu.com/view/61554.htm?fr=ala0_1_1,2009年12月19日访问。

[14]此概念由日本企业家常盘文克提出,转引自林丕:《把环保产业提到更重要的地位上来——论环保产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前线》1999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王明远著:《清洁生产法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张璐著:《环境产业的法律调整——市场化渐进与环境资源法转型》,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3]朱伯玉著:《循环经济法制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贾引狮,宋志国著:《环境资源法学的法经济学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

[5]金涌,王垚,胡山鹰,朱兵:《低碳经济:理念·实践·创新》,《中国工程科学》2008年第10卷第9期。

[6]林丕:《把环保产业提到更重要的地位上来——论环保产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前线》1999年第2期。

[7]丁丁、周冏:《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途径和政策建议》,《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8年第3期。

[8]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城市发展研究》15卷2008年4期。

[9]孙佑海,丁敏:《依法促进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环境》2008年第2期。

[10]赵娜等编译:《英国能源的未来——创建一个低碳经济体》,《现代电力》2005年第4期。

低碳环保的合理化建议篇4

【社区环保工作活动总结一】

根据浒山街道办事处的有关要求,为了使我们社区成为卫生整洁、环境优美、管理科学的社区,今年以来,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拓创新,踏实工作,开展了社区绿化改造、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等一系列环保社区创建工作,不断开创社区环境保护工作的新局面,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现将主要创建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组织健全,环保基础网络发挥作用

为将环保工作落到实处,社区年初成立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基层环境管理人员、社区环境保护志愿者,并在社区所辖的多个小区内开展了日常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并召开多次“环保”工作会议,将“社区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到社区的日常工作议程,较好地发挥了基层环境网络化作用。

二、绿化美化,提升社区生态环境质量

结合区域改造,社区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社区环境改造工作,在原有基础上结合“3.12植树节”对金山新村的绿化进行了大面积的补种,并对40多处垃圾回收箱进行了改造,使小区内垃圾进行了垃圾分类,做到了废物利用,垃圾分类处置率达到100%。

三、广泛宣传,提高居民环境保护意识

我们利用宣传栏、宣传单、黑板报等优势,实现社区标准化管理。社区组织居民代表、环保志愿者开展了多项绿色

环保活动,如“4.22世界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9、14世界清洁地球日”等环保纪念日等活动进行宣传。还利用宣传栏和横幅进行了广泛的生态环保知识宣传,主要内容涉及“节能减排”、“污染源普查”、“环保小窍门”等多方面生态环保知识,动员社区居民积极参加社区的各类公益活动,不定期的组织社区志愿者擦洗公共设施,清扫楼道卫生等。2013年我社区联合共建单位共发放环保宣传单1000余份,发动环保大扫除200余人次,环保宣传窗每季度更新一次,社区通过宣传教育使社区内居民都注意保持环境卫生,节约能源,充分地调动了广大居民自觉的环境保护意识。

四、严格监管,及时解决居民日常环境问题

为了做好每项环保卫生工作,我们社区积极行动起来不分上下班时间,与物业公司管理人员一起做到每星期对楼道卫生检查、对小区楼房住户建筑装潢垃圾及时监督清理,有些不愿配合我们工作的住户,工作人员进行耐心说服教育,使社区居民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知道自己的环境权益,树立良好的环保道德观,从而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和监督环保工作。

在宣传和投资改善社区生态环境外,社区成立了社区环境志愿者队伍,加强了对社区现有环境的保持,及时与居民进行沟通,解决日常环境问题,受到了广大居民的一致好评。

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社区工作人员得到社区居民的拥护和支持,以抓好环保管理能力建设为保障、及时解决好损害群众的切身利益,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环保热点和难点问题,使环保工作年年都有新重点、新实绩、新发展、使社区环保质量稳步提高,人民生活安居乐业,为构建文明、和谐、幸福的南孙塘打下坚实基础。

【社区环保工作活动总结二】

我社区积极响应区委、区政府的号召,于2011年5月在全社区开展了“低碳生活”为主题的生态环保活动,此次活动的开展,得到了社区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广居民积极行动,热情参与,使本次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确定宣传口号,加强宣传力度。

我社区围绕主题教育活动,确定了“节约能源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宣传标语,并制作横幅,加强宣传。

二、发出低碳倡议,体验低碳生活。

社区向全体居民发出倡议,建议全社区居民体验低碳生活,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帮助大家树立节约环保意识。

三、开展“我的低碳生活”活动

组织全社区居民积极开展“我的低碳生活”主题活动。知识竞赛、环保创意等系列活动紧紧围绕“低碳环保”主题进行,让居民关注环境保护,自觉发现和纠正自身与他人的不良生活行为,居民纷纷晒出了自己的“低碳生活”,以达到共同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开展“我的低碳生活”创意金点子征集活动

低碳环保的合理化建议篇5

关于低碳生活倡议书范文  全区广大家庭、妇女姐妹们:

  全球气候日益变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生态系统严重失衡,传染疾病肆意蔓延……已经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威胁。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更是我们每个家庭和每名妇女姐妹所肩负的职责。为此,莲都区妇联向全区广大家庭和妇女姐妹们发出如下倡议:

  一是做低碳生活的引领者。广大家庭和妇女姐妹们要牢固树立健康生活、绿色生活理念,大力宣传低碳生活的重大好处,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踊跃担当节能减碳的志愿者,构成科学使用资源、保护地球家园的意识和节能降耗的低碳生活方式,影响和带动身边更多的人学习低碳生活知识,养成低碳生活习惯,达成低碳生活共识。

  二是做低碳生活的宣传者。广大家庭和妇女姐妹们要自觉学习和运用生活领域中的节能环保新技术,宣传低碳生活理念,推广新能源、新材料和有效的节电、节油、节气、节煤、节水和资源回收及废物利用的方法,用心探寻和总结低碳生活小窍门、低碳生活金点子。

  三是做低碳生活的推动者。广大家庭和妇女姐妹们要从自身做起,从此刻做起,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米、一克油、一张纸”做起,用心践行“家庭低碳计划十五件事”。

  (1)使用节能灯,随手关灯、拔插头;

  (2)少用空调多开窗;

  (3)使用节水型洁具,循环用水;

  (4)温水洗衣自然晾晒;

  (5)随身自备饮水杯,不用一次性纸杯;

  (6)少喝瓶装饮料,多喝白开水;

  (7)外出用餐自备筷、勺等便携餐具;

  (8)购物使用布袋子,尽量不用塑料袋;

  (9)电梯少乘几层,楼梯多爬几层;

  (10)每周少开两天车,多坐公交车;

  (11)每周上班走路或骑自行车一到两次;

  (12)多在户外运动锻炼,少去健身房;

  (13)提倡减少荤食,合理健康饮食;

  (14)家里多养花种草,绿化居室环境;

  (15)建立家庭低碳档案,核算每月家庭减少的碳排放量),努力使自己成为“低碳一族”。

  期望全区广大家庭及妇女姐妹们立即行动起来,人人争做低碳生活的表率,户户争做低碳生活的模范,共同携手为构建和谐、生态、绿色新莲都而努力!

关于低碳生活倡议书范文  尊敬的各位xx:

  你们好!近年,全球气候变幻无常、温室效应明显、耕地沙化蔓延、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健康与生命。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我们每个市民也应当责无旁贷地行动起来!首先,我们要有低碳生活的意识,并积极主动向社会、向身边的人大力宣扬低碳的重要性,以便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低碳生活中来。其次,我们要参与到低碳生活中来,从个人做起:杜绝使用一次性制品,减少垃圾产生;尽量一物多用,节约使用不可再生能源,合理应用可再生能源;倡导绿色消费,绿色出行。最后,我们要推动低碳生活的前进,把低碳生活知识、绿色消费习惯和生态文化带进社区、带进企业、带进家庭,形成个人带动家庭、家庭推动社会、人人参与低碳生活的良好格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也许我们的`行动很微不足道,但用我们集沙成塔的信心和力量定能汇聚成地球绿色的希望!

  只要我们凝聚每一份力量,减少每一克碳排放,在二氧化碳减排过程中,普通民众同样也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你还在犹豫什么,赶快行动,加入到我们的行动中来吧,让我们一起成为低碳达人!xx环保局×年×月×日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因,并根据原因提出实现低碳经济的建议。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因:一是资源浪费严重。资源无序开发利用和重复性建设,重建浪费大量能源。二是公众节能意识不强。节能宣传和配套政策不到位。三是产业结构不合理,能源利用效益差。四是自主创新技术较低。实现低碳经济的建议:一是加大低碳经济宣传,使低碳意识在人们认可中提高。

  二是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构建以低碳为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是狠抓节能,把全球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性真实摆在人们、企业和政府面前,使其在实践中重视节能的重要性。

  四是加强科技创新,攻克和突破低碳产业发展中关键核心技术的问题,力争占领绿色技术、低碳技术的制高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低碳生活,从我做起温室气体让地球发烧。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大量温室气体排出,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此时,“低碳”概念随之进入人们视野,各种“低碳”提法也应运而生,尽快建设“低碳社会、过上低碳生活”成为了人们的梦想。而我国作为需要长期保持经济高增长的发展中大国,短期内快速发展“低碳”十分困难。

  因此,惟有主动出击、从我做起、积极参与“低碳”建设,方可实现建设低碳社会、过上低碳生活的梦想。“低碳”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它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低碳生活就在我们身边,既需要政府、企业制定切实有效地对策,也需要我们每个普通人积极参与其中。首先,强化节能减排、注重能效提高。全面促进全民的低碳消费和生活意识,要继续深化高能耗领域节能减排工作,加大力度实施“关闭五小企业、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循环经济示范、治理污染排放”等综合性整治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行动。同时,要科学引导居民增强建筑和生活技能。建议居民取暖采用分户计量收费、地热取暖、太阳能蓄热、补贴双层玻璃窗用户等措施;装修时使用纤维板等节能性材料;建房使用隔热空心保温砖等,努力推行民众低碳生活方式。其次,转变发展方式、提倡科技创新。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和新能源开发能多种手段,尽量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

  此外,在经济产业链中,公民消费占有重要的地位,应该发挥公民的力量,依法行使公民对环境保护在内的公共事务的环境知情权和环境监督权,增加对企业的低碳发展方式约束。最后,增强环保意识、养成低碳习惯。人们的生活习惯是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过量碳排放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自身的消费和生产活动。低碳并不意味着就要刻意节俭,刻意去放弃一些生活的享受,只要我们能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做到多节约、不浪费,有环保意识,将低碳形成一种习惯,我们的低碳生活也就随之而来。总之,走近低碳生活,对每个人来说,与其说需要一种能力,不如说需要一种改变习惯的毅力。改变习惯则改变命运,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从点滴做起,就能聚沙成塔,就能形成巨大的能量,促进低碳生活的早日实现。

  关于低碳生活倡议书范文

  环境是发展的基础,发展依赖于环境,只有转变发展方式,人类才能拥有未来。在认识环境,了解环境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审视我们的过去,思索我们的未来。保护环境的关键在于你、我、他的共同参与,在于我们每个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倡议:

  一、在社区及公共场所宣传环保知识,提高广大公众的环保意识,参与社区的环保实践和监督。

  二、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提倡绿色生活,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支持环保。

  三、积极认真搞好居住社区、公共场所的绿化、美化、净化,清除或有效控制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污染,对环境少一分破坏,多一份关爱,共建绿色家园。

  四、全面提高环境与发展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环境道德风尚。负起环境责任,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环保的合理化建议篇6

作为一种最为新型的旅游发展模式,低碳旅游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很多人将低碳旅游归纳为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旅游活动,也就是在开展相应旅游活动的同时,将碳足迹和温室气体排行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使得旅游与社会经济和公共环境效益处于一个同等的高度上。笔者分析,低碳旅游的方式是可持续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它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因为低碳旅游发展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1)与传统的旅游相比,低碳旅游突破了以往纯消费、纯损耗的模式,它可以利用各种新技术手段,优化旅游行业的产业结构,降低旅游产品的生产、经营成本,促进旅游模式朝着绿色环保方向发展。(2)低碳旅游将在旅游者、交通和资源三方面进行突破,在旅游活动的全过程注入减少能源消耗的理念,譬如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等,其鉴定的指标清晰明了,具有广泛的发展范围。(3)从实现的手段分析,低碳旅游的手段重在维持和保护,在开发有限资源的基础上,将遗弃的资源再回收,实现局部可持续发展,既不加重自然资源的承载力,还能够创设低碳的环境,促进其他行业的发展。

2.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2.1对低碳经济的认识不到位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一种以低消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将低碳环保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联系在一起,但是我国的低碳经济还处在起步阶段,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认识不到位,衡量一个企业是否采用低碳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看这个企业的整个环节是否达到了减排、低碳的标准,而不能片面的评价低碳经济的概念。

2.2低碳技术的发展落后

低碳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先进的技术,低碳技术作为一种指导性的指标,对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处于起步阶段,低碳技术还不成熟,发展也比较滞后,缺乏创新能力,国际先进的技术难以引进,我国缺乏有效的政府激励制度,低碳技术的成果也难以推广,使得低碳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我国的低碳运行制度的实施管理也比较落后,不同的低碳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技术设备和信息标准达不到不统一,非标化相当普遍,人才的障碍也可以归纳为技术障碍的范畴。

2.3发展资金的不足

低碳经济是以新能源代替旧能源,而开发新能源所需要的成本比较高,对于我国的发展国情来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实现低碳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受到现实因素的牵制,低碳经济的发展速度也比较缓慢。

2.4基础实施的障碍

我国处于起步阶段的低碳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还没有较大的改观,和我们提出的低碳要求所需要的基础设施相比,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和发达国家相比较则差距会更大。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我国的低碳经济的进程。

我国旅游行业引入低碳旅游理念之后,相关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完善,使得旅游低碳模式更具市场的空间和潜力,其他发展的前景也越具可观性。首先是我国具有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旅游类型多种多样,可为低碳旅游发展提供坚实的资源基础,随之我国内需的扩大和相关结构政策的调整,低碳旅游可最大限度减少能源损耗,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为扩大内需提供一定的基础条件。其次是在我国居民收入提高之后,旅游行业进入了发展的黄金阶段,如果单单依靠传统的旅游方式,将会使得旅游资源被不断消耗,因此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也开始倡导自然和谐的理念,低碳旅游也将应运而生,在相关政策的倡导下,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具发展前景的支撑。再次是低碳旅游以生态文明的姿态出现,超越了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控制污染和恢复生态,形成高效循环的产业体系,另外,低碳旅游还通过资源节约机制的建立,形成较为合理的空间开发机构,实现旅游行业可行配套体制的全面建设。由此可见,低碳旅游的发展从单纯的旅游领域升华到生态文明的高度上,缓解了旅游行业与自然资源进展的局势,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结构调整,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

3.低碳旅游发展的建议措施

3.1低碳理念推广和政策措施的制定

循环经济讲究的是资源的内在发展,低碳旅游要在旅游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倡低碳消费、绿色保护和回收利用等理念,作为低碳旅游的执行主体,旅游单位要在旅游者旅游的过程中,加大力度进行宣传,改变以往旅游过度消费和损耗的模式,譬如旅游饭店、景区、商场等方面,一方面是倡导节能和减排环保意识,另一方面是为旅游者提出环保消费的建议,最终形成全产业链的循环经济模式。在政策措施方面,我国相关的旅游行业部门和主体要予以积极的配合支持,创建合作模式的联动机制,各县区的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通过创设有利的宏观旅游环境以及内在调整机制,为低碳旅游的健全发展提供政策条件,也能够快速引导公众参与。而事实上,无论是低碳理念的推广,还是政策措施的扶持,都必须以科学的规划作为指导,促进环境的优化和提供人文的关怀,激励和引导旅游主体参与低碳旅游的建设。

3.2建设低碳旅游设施

为了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笔者建议纳入筹资渠道、合作方式和经营发展多元化的模式,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低碳旅游开发发展当中,譬如交通、环保、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建立和健全低碳旅游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建设,并利用先进的科学手段,在综合考虑旅游环境质量、容量和承载力发展的基础上,提供更加有力的资源、环境的利用和保护措施,形成内外兼修的旅游发展模式。在建设低碳旅游设施的同时,笔者认为还有必要融入以下三种旅游低碳模式:首先是景区环境卫生的加强管理,目前的旅游景区很多环境死角没有进行清理,降低了旅客对景区的满意度,因此,进行定期的清理,譬如每周一次或者每月一次,可以减少垃圾的污染,为了减少环境卫生清理的人力资源成本支出,要鼓励景区周边学校学生为景区进行义务清理,在与学校交流的同时,将低碳理念也融入到学校当中。修葺损坏的卫生设施,要增加垃圾箱等配套设施。其次交通方式的选择也要鼓励低碳化,譬如选择铁路、公共交通、环保型骑车、步行,尽量减少自驾游,在某些景区限制自驾车辆,以减少自驾车辆产生的含碳量和气体排放量。最后是减少一次性旅游用具,譬如瓶装水、袋装食品等,鼓励旅游者自带水果和食用当地的应季蔬果,以减少大量的资源消耗。

3.3旅游人才的培养

低碳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方式,具有发展的潜力,但其发展最终需要大批的专业性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为了培养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旅游人才,笔者建议通过开展旅游院校、培训班和专题讲座等模式,加强对低碳旅游理念的研究,将相关的规划研究落实到人,为低碳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低碳环保的合理化建议篇7

关键词:低碳经济;政策;法律

碳排放源于人类各种类型的生产和消费活动。高排放、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导致了当今一系列的环境污染和资源匮乏问题,典型的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空洞、能源短缺等。发展低碳经济,是对高碳排放行为的有力回应。国际经验告诉我们,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强制性力量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政策法律环境相当重要。为了有效应对严峻的国际气候变化形势并争取而在国际气候谈判中掌握主动权,我国将发展低碳经济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并制定了未来一定时期的减排目标和促进低碳经济实施的政策和法规。

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导向

近年来,我国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发展低碳经济、促进节能减排的政策,如《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以及《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三个大的纲领性文件。

2003年以来,国务院还先后了《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及《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等政策性文件;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下一步将抓紧研究制订《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发展低碳经济指导意见》及《加快推进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业发展的意见》等[1];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规定,我国在编制完成《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基础上,制订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并于2007年正式颁布实施;2008年6月,指出要大力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坚持实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2008年10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阐明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和目标、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提高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意识、加强气候变化领域国际合作等重大问题的原则立场和诸种积极措施[2];2009年8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建设以低碳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开展低碳经济试点示范等[3],会议研究并通过了“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即汽车、钢铁、纺织、造船、装备制造、电子、轻工、石化、有色金属、物流等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各规划都把淘汰落后产能,提高技术水平,节能减排作为重点,从中也可以看出,中国在发展低碳经济上的巨大决心;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4]2010年,国家发改委了《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首先在“五省八市”(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八市)开展低碳省区和城市的试点工作。

2012年新近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则进一步明确了未来五年的减排目标和低碳经济的具体推进措施。未来五年内减排目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另外,十二五规划第六篇“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专章规定了大量有关推进低碳经济的手段措施。在气候变化的应对上,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应用,控制工业、建筑、交通和农业等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探索建立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推进低碳试点示范”。在资源利用领域,“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健全奖惩制度。完善节能法规和标准,制订完善并严格执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和产品能效标准,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电力需求侧管理,完善能效标识、节能产品认证和节能产品政府强制采购制度。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加强节能能力建设。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十二五规划继续加大了循环经济的推进措施,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要“加快推行清洁生产,在农业、工业、建筑、商贸服务等重点领域推进清洁生产示范,从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物产生和排放,降低资源消耗”、“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推广绿色消费模式”、“加强规划指导、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制订循环经济技术和产品名录,建立再生产品标识制度,建立完善循环经济统计评价制度”等等。

一系列利好的国家政策和规划的制定,为我国全面推进低碳经济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和舆论导向。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环境

当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在政策方面的推进已经上升到了“十二五”规划的国家战略,相关法律的配套也在逐步完善之中。

中国是最早制订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从环境保护立法看,我国早在1989年就已经颁布实施了《环境保护法》,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减排,我国又先后制定了《电力法》(1996年4月1日起施行)、《煤炭法》(1996年12月1日起施行)《节约能源法》(1998年1月1日施行)、《可再生能源法》(2006年1月1日起施行)、《循环经济促进法》(2009年1月1日施行)、《清洁生产促进法》(2003年1月1日施行)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为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碳减排提供了基本保障。其中《可再生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与《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出台与实施对于从节能减排、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方面来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突出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草案于2009年审议通过,并于2010年4月1日起实施。修正案加大了对风能、太阳能光伏等低碳产业的扶持政策,引起了各方人士的关注和重视。此外,一部能协调整个能源法体系,涵盖能源战略、能源安全、能源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以及气候变化应对等领域的基本法《中国人民共和国能源法》也进入到草案修改阶段,有望明年出台。

在碳汇领域,我国出台规定鼓励开展和推广清洁机制下的碳汇项目。碳汇实施的规定集中体现在国家林业局公布的以下两个通知:一是2006年12月的《关于开展林业碳汇工作若干指导意见的通知》,其中有关清洁发展机制下的植树造林的规范性指导意见为地方政府碳汇工作的开展提供政策上的保障;二是2008年8月的《关于加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及碳汇管理工作的通知》,该通知要求地方政府明确实施碳汇工作的责任,要“加强宣传引导,提高责任意识”、“准确把握形势,加强项目管理”、“发挥行业优势,努力增加碳汇”。

在矿产资源领域,为了发展低碳经济,我国也及时跟进了相关立法的修改工作。1996年曾对矿法第一轮修改后,随着矿藏资源开采过程中出现的污染问题,我国又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矿法的配套法规中明确予以规定。2009年国土资源部还颁布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明确了矿山开采整体环境规划、治理恢复保证金、治理恢复方案等相关制度,有效推动了矿产资源领域低碳减排的及时跟进。

在金融领域,为了配合节能减排,一系列推进环境保护的金融政策和法规先后出台。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贯彻信贷政策与加强环境保护有关问题的通知》,同年国家环保总局还颁布了《国家环境保护局关于运用信贷政策促进环境保护的通知》。2001年,国家环境保护局联合证监会公布《上市公司环境审计公告》,2003年颁布了《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建议》以及《上市公司或股票再融资进一步环境审计公告》,将具有不良环境行为的公司排除在资本市场之外。2007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之颁布了《关于改进和加强节能环保领域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之后,国家环保总局联合中国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2007年11月,中国银监会又公布了《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以上规定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加强了金融领域对环境保护的调节作用。

除此之外,为了推进低碳经济,我国还将在下一步适时开展一些环境和资源领域法律的修改工作,比如《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资源保护法》、《矿产资源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煤炭法》、《电力法》等,抓紧制订和修订节约用电管理办法、节约石油管理办法、建筑节能管理条例等,并将进一步落实清洁能源、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

三、结论

我国在节能减排、资源利用、碳汇金融等领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法律环境正处在一个自我修正、日益完善的发展状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反映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决心和力度。

参考文献:

[1]发改委制定低碳经济激励政策[J].福建纸业信息.2010(7):1.

[2]牛桂敏.节能减排.关键在完善结构调整保障机制[J].环境保护,2008(8):8~11.

低碳环保的合理化建议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财金政策

2010年11月26日,财政部亚太财经与发展中心、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共同主办的“财金政策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双年度论坛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论坛开幕式由亚太财经与发展中心副主任李扣庆主持,中国财政部国际司司长郑晓松和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赵晓宇分别致开幕词。来自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国财政部、泰国财政部、比利时财政部、中国环保部、日本发展银行、韩国绿色发展总统委员会、日本大和研究所、亚太开发金融机构协会、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政府、国际金融公司和高盛公司的10多位经济学家和高级主管进行了主题发言,来自缅甸、日本、南非、韩国、澳大利亚、孟加拉国、菲律宾、柬埔寨、老挝、越南、泰国、巴基斯坦、柬埔寨、比利时、美国、俄罗斯和中国等亚太地区的17个国家的官学商代表出席了会议。论坛围绕“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这一主题分四个模块展开了热烈研讨。

一、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金政策:挑战与机遇

与会专家学者就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所面临的挑战各抒己见。世界银行中蒙可持续发展局副局长edeijjasz指出,尽管大多数apeC经济体,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已经设立了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宏伟目标,但是,除非政府制定并执行一系列的政策,否则难以达到减排目标。泰国财政部政策司处长SumaleeSatitchaichareon指出,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政策面临三大挑战:如何评估财政措施的效率和有效性,如何平衡财政补贴政策和财政惩罚政策,以及如何整合环境管理基金。中国环保部政策研究中心胡涛博士指出美国对中国清洁能源启动301调查违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的原则,这给全球减排之路设置了另一个路障。同时,他也认为由UnFCCC要求的全球环境利益与wto的自由贸易条款不相一致,为了发展低碳经济保护全球环境而采取的财政补贴可能违背了wto的补贴与反补贴协议(SCm),当两套国际法则相互冲突时,人们对遵从哪一套规则将无所适从,这要求构建新的绿色一致性规则。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环境司司长nilsaxelBraathen举例机动车碳税差异阐述了财政政策面临的挑战,他指出,由于世界是不完美的,人们无法分清车辆相关的碳税差异,税收的有效性面临质疑。首先,由于消费者的短视倾向,在购车时可能不会充分考虑未来消费的燃料;其次,开设差异化的一次性车辆碳税要比开设足够高的循环式的车辆燃油税在政治上更容易;最后,有些国家车辆税差异化的程度似乎与该国的其他碳减排激励不成比例。

当然,运用财政金融政策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也存在不少机遇。世界银行中蒙可持续发展局副局长edeijjasz指出,apeC经济体可以通过区域合作的方式构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协同建立包括多重政策目标的大型“无悔区”,其理由如下:第一,许多国家都力求解决国家环境问题,如协同碳限量减排目标和空气污染减轻目标;第二,随着能源进口和全球能源价格的增加,保护能源安全是另一个重要的目标,除了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文莱外,apeC经济体已经或者即将成为能源进口国;第三,那些正在寻求技术优势和新资源增长的国家,都将低碳技术看做未来的增长机会。中国环保部政策研究中心胡涛博士指出,杜哈回合中贸易与环保特别会议谈判包括杜哈部长宣言第31.1段“wto与多边环保协定(mea)之特定贸易义务”、第31.3段“环保商品与服务关税与非关税贸易障碍的消除与消减”以及第32.3段“生态产品标识”三项议题,前两项讨论最为热闹,各会员国针对这两项议题,不但进行了多次讨论,代表们也一直期望在杜哈回合结束前,可达到具体的共识。这为在贸易领域和环保领域建立绿色一致性规则奠定了基础。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政策:经验分享

来自比利时财政部、中国财政部、泰国财政部、韩国绿色发展总统委员会和日本大和研究所的高级官员和经济学家就本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政策进行了经验分享和交流。

比利时财政国务秘书环境税高级顾问michaelmossakowski介绍了比利时发展低碳经济所采取的诸项财政政策,例如,倡议绿色贷款,政府支付用于建筑物节能的银行贷款的部分利息,最大贷款额度5.000,政府支付15%的贷款利息,其中对利息进行40%的税收抵免;绝缘材料税收抵免,对屋顶、窗户、墙壁和地板等绝缘材料进行40%的税收抵免;实施电动汽车和摩托车计划,电动汽车减税30%(最高.000),电动摩托车减税15%,电池再充电时减税;对低耗能住宅进行减税;抵免公司汽车税,根据Co2排放量抵免汽车税50-120%,燃油税只扣除75%。他还指出环境税的中心任务是:将外部成本内部化,从长期增加碳税,同时允许私人部门参与以有效解决资源限制问题。

中国财政部经建司处长吴海军指出,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他从四个方面介绍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所要采取的财政措施:第一,支持低碳环保产品推广。运用财政补贴手段启动消费市场,实现规模经济,使低碳环保产品价格大幅度降低,市场销售份额不断上升,逐渐成为市场消费的主流产品。为此,中国实施了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初步建立了以高效照明产品、节能空调、节能汽车和高效电机等四大类节能产品推广体系。第二,支持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就是鼓励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支持淘汰落后产能。第三,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建立“财政-科技联动新机制”,采取补贴消费者方式,支持试点城市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有效引导企业生产、研发并加强各类资源整合,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释放需求潜能、加速产品更新、加快产业发展。第四,支持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设立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征收标准为每千瓦时4厘钱;设立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

泰国财政部政策司处长SumaleeSatitchaichareon介绍了泰国政府政策和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措施。泰国第10个国家经济和社会计划(2007-2011)和第11个国家经济和社会计划(2012-2016)都追求低碳社会或绿色经济,设立了由总理主持的气候变化减轻委员会,引进了2010-2013年气候变化减轻总体规划,2006年还制定了泰国温室气体管理组织设置的新法律。泰国政府政策包括能源政策(主要关注节能、能源安全、可再生能源发展和环境保护)和环境政策(主要是通过改善循环技术促进环保型消费,从源头上预防污染)。泰国发展低碳经济采取的财政措施包括税收和专项基金。税收包括:清洁发展机制(CDm)的税收激励,CDm项目前三年享受税收减免;机器设备的税收激励,主要是公司所得税和关税,泰国公司在计算所得税时,其扣减额达到公司节能机器和设备实际投资的1.25倍,节能机器设备进口关税减半;消费税包括汽油税、汽车税、摩托车税和电池税。专项基金包括能源保护基金(批准给可再生能源和Spp补贴及软贷款)和环境基金(为环境改善项目或活动融资)。

韩国绿色发展总统委员会政策规划与协调处处长Hangshinpark,介绍了韩国促进绿色增长的计划和措施。他指出,为了增强竞争力,韩国政府逐步提出向环保型转变的宏观战略和微观计划。例如,政府2008年出台了《低碳绿色增长战略》,2009年提出“绿色工程”计划,2010年公布了《低碳绿色增长基本法》。韩国的绿色增长模式通过10个议程实现了提高能源安全和气候适应性、扩大增长动力和提高生活质量这三大目标。10个议程分别为:建立低碳社会,主要指建立国家温室气体排放管理体系、设定减排目标和提高碳可见性;提高能源安全,主要指建立能源储蓄型社会、扩展节能发展和部署、发展安全核能和离岸能源;加强气候行动,主要指改善环境适应性、食品安全和水资源管理等;发展绿色技术,主要指促进绿色高科技创新战略、投资绿色研发战略、发展核心绿色技术和可更新产品;促进绿色产业,主要指促进绿色环保产业、绿色中小型企业和构建绿色集群;绿化产业结构,主要指促进高科技冶炼产业和高附加值服务产业;建立绿色经济基础,主要指繁荣碳市场、绿化金融基础结构、建立绿色基金和生态税、创建绿色就业等;构建绿色陆地交通,主要指建设绿色住宅和绿色城市、扩展生态空间、绿化自行车和汽车等交通;进行绿色生活革命,主要指引进生态体系和扩展碳标签、促进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促进绿色增长教育以提高公众意识;成为全球绿色领跑者,主要指促进绿色增长和气候行动的合作、提高绿色oDa和支持发展中国家、构建绿色中心韩国。

日本大和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兼高级经理YutakaHarada介绍了日本过去40年的减排状况,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能源排放效率急剧增加,而1990-2010年能源排放效率却没有增加。他还指出税收、补贴、价格等都曾是日本曾经采用过的激励性财税政策,例如,在日本购置低公害车时可享受车辆购置税的减税,优先并延长减税车辆汽车税的减免年限等优惠。他着重强调了日本财政在低碳技术创新方面的强力支持,日本已决定在低碳技术创新方面投入300亿美元,以实现日本内阁会议2008年7月26日通过的“实现低碳社会行动计划”所涉及的具体目标。财政强力支持的低碳技术主要包括开发快中子增殖反应堆循环技术、生物质能应用技术、低化石燃料消耗直升机、高效能船只、气温变化监测与影响评估技术和能源运输系统等。YutakaHarada指出,日本的低成本节能技术、Co2排放降低技术和上述能源技术都可被运用于帮助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

三、发展低碳经济的金融政策:经验分享

来自国际金融公司、亚太开发金融机构协会和日本发展银行的三位官员就他们所在机构发展低碳经济的金融政策进行了经验分享和交流。

低碳环保的合理化建议篇9

关键词:商业银行;碳金融;碳金融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11)09-0019-03

碳金融的快速发展始于2005年2月《京都议定书》的正式生效。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中国将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参与清洁发展机制(CDm)下项目的开发。碳金融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泛指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包括直接投融资、银行贷款、碳金融衍生品交易、碳交易中介服务以及碳指标交易等。支持低碳项目建设、促进温室气体减排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国金融机构积极抢占的新领域。我国的碳金融体系在刚刚建立的情况下存在着诸多的不完善和风险,鉴于此,我国要积极应对和化解商业银行面临的碳金融风险,提升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和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一、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碳金融风险

(一)法律和政策风险

商业银行在开展碳金融业务过程中涉及国内外多个市场主体,容易产生复杂的法律关系,并且与国外金融机构、CeRs(核证减排量)需求方开展业务的过程中,也会产生法律适用、地域管辖等诸多复杂问题,这就容易导致商业银行面临法律风险。

政策风险分为国际政策风险和国内政策风险。一是国际政策风险,根据《京都议定书》,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暂时不需要承担减排义务,但此协议仅持续到2012年,之后具体的制度安排,包括中国在全球碳金融领域的角色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直接关系到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模式和方向。二是国内政策风险,目前中国还没有出台一个完整的发展低碳经济的规则和系统性的引导支持政策,一些已经出台的政策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细化。

(二)技术风险

一方面,低碳经济是新兴领域,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全球范围内存在着产业标准和技术的不成熟,现在看来一些新兴技术很有可能马上就被淘汰,这个产业的投入产出尚不稳定。另一方面,相当多的节能减排技术尚处于应用转化阶段,在特定情况下存在商业应用前景难以准确评估的风险。技术的不确定直接导致商业银行的放贷风险和相关中间业务的利润风险。

(三)CDm项目风险

CDm项目是目前我国参与国际碳交易市场的主要方式,CDm开发若干环节均存在不可忽视的风险。一是审批风险,与一般的投资项目相比,CDm项目需要经过国内外两套审批程序,一个项目从申请、批准到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审核理事会注册一般需要2-3年,最顺利也需要3-6个月,这使得贷款项目前期投入后最终能否获得批准存在变数,并带来额外的交易成本。二是合同风险,比如现在合同一般签订至2012年,往往还在合同中确定国际买家的优先购买权,购买价为合同签订价。此外,还有些合同确定的争议管辖地为外国,一旦出现纠纷,将适用国外法律,中国企业此时将处于劣势地位。三是工程建设风险,如CDm项目是否按期建成投产、资源能否按预期产生等,尤其CDm项目具有周期长,投资大等特点,使得CDm项目的贷款风险比一般项目风险更大。四是项目运行风险,项目运行阶段存在监测或核实风险、项目收入不确定性等问题。

(四)中介机构发展滞后带来的风险

在国外,技术评估、排放权的购买多数由中介机构完成,而我国本土中介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难以提供市场需要的大量业务,这导致商业银行在碳金融业务中将由于各个环节评估调查了解的不充分而产生很大的风险。

(五)价格风险

很多低碳项目的价格,比如市场交易价格、汇率等,在全球范围内波动非常剧烈,而且容易受到一些突发因素的影响,如美次贷危机中国际碳交易市场价格大跌的事实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金融危机不但重挫了碳交易市场活跃主体,而且影响了正常的生产和消费甚至缓解了高碳企业的减排压力,直接导致了国际碳交易的萎缩和相关项目的停工或亏损。此外,国际市场碳信用交易一般以欧元、美元等外币计价结算,汇率的变动直接影响碳信用价格。

二、国外应对商业银行碳金融风险的策略启示

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较早,建立了较完善的碳金融体系,所以商业银行在碳金融业务开展与对外交往过程中就具备了有利条件。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节能减排等碳产业标准与技术相对我国已处于较高水平,对于CDm开发已相当娴熟,并且还建立了服务于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中介体系。那么,国外商业银行碳金融风险就主要集中在了价格的不确定性、法律政策的解读与明晰以及信贷业务所存在的风险。为此,发达国家采取了相应的对策措施有力地控制和化解了这些风险,增强了商业银行在低碳金融活动中的竞争力。学习和掌握国外应对碳金融风险的方法措施,结合我国碳金融风险的特点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将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国外应对碳金融风险的方式概述为以下三种:

第一,对贷款项目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和动态监控机制。为应对信贷中可能面临的环境风险,国外商业银行都积极开展信贷业务的环境风险评估。如荷兰银行,通过环境风险(高能耗、高污染)识别和预测评估筛选出合乎环境要求的贷款项目,并在贷款过程中严格执行环境风险监测。此外,由于借款企业可能面临突发性的环境风险或者出现违反环保法规及贷款约定的情况,国际主流商业银行在贷款期间,会对贷款的环境风险进行动态监控。监控方法包括对项目进行实地考察、要求项目提供相关信息资料等。

第二,遵循国际国内出台的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原则。针对面临的政策性风险,国际主流银行积极更新理念,制定适应低碳经济建设的业务发展原则,最突出的是纷纷签署联合国环境署提出的《金融机构关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声明》,或宣布接受赤道原则,并通过可持续发展报告制度,接受社会监督,与利益相关者和公众分享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第三,合理利用金融工具、加强碳金融业务的创新。欧洲碳交易市场上由于碳资产价格具有很强的波动性,国外商业银行利用碳金融期货合约等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以此来防范价格风险。加强环境金融创新,推出了碳交易金融、能效贷款、减排基金、环境结构性产品等金融创新产品,积极支持能源效率管理、可再生能源和资源重复利用等能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项目和业务,通过将理财业务与节能减排挂钩,有效地向广大的个人客户传递和宣传低碳经济理念。

三、我国应对商业银行碳金融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制定配套的政策

一方面,政府和商业银行要尽快根据《京都议定书》相关条款内容,做好列为全球碳金融领域角色转换的准备工作;商业银行要密切关注国际气候变化制度谈判的最新进展,及时调整与之配套的业务规则,增强碳金融业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我国政府要出台一套完整的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法规,如减免税收、财政贴息、信贷担保、投资优惠等,从而提高商业银行信贷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为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二)完善风险控制机制

商业银行必须根据新的产品和技术运作特点,分析风险隐患和薄弱环节,针对碳金融的特点商业银行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和办法,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如健全碳金融工作机制,召集相关部门业务骨干,深入研究新政策以及风险控制措施;及时对国外相关政策、CDm项目流程和交易规则进行研究,深入理解和把握交易风险和业务风险;根据不同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方案,通过结构化产品组合降低风险。

(三)建立高效信贷评估机制

加强绿色信贷、低碳金融中相关内容的评估,降低评估成本,建立具体的、细化的绿色信贷指导目标和标准,尽快制定出符合国际标准和中国绿色信贷政策的管理指南。比如对各个行业产品、加工工艺等的能耗、污染程度等做出一些具体的界定,作为商业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依据。同时,要建立环保部门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反馈机制,商业银行对于这些行业环境风险的评估也可以反馈到环保部门,以便于他们进行监督和管理,这样的信息沟通机制能够大大降低金融机构绿色信贷的甄别、评估成本,因此相应降低了商业银行绿色信贷风险。

(四)加强碳市场交易标准建设

CDm项目的开发,有一整套的基本规则,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项目减排量产生的条件、项目的审定与登记、核查与认证、报告方式等。建立具有普适性、得到广泛认同的碳市场交易标准,并且以此标准作为构筑CDm市场运作的规则和基础,是降低我国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创新风险的重要途径。标准是建立规则的前提条件,规则是市场竞争的基础。因此,政府应该大力加强碳市场交易标准和规则的建设,适合中国的标准越多、越受认可,那么中国可以提供的碳减排商品也就越多,这样有助于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风险的降低。

(五)拓展中介机构业务发展空间

我国中介机构需要提高低碳技术前景的预测能力、熟悉国际碳交易市场的规则、了解CDm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若干细节,不断拓展与碳金融发展相关的业务领域,为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

(六)提高市场预测能力

从需求―供给理论来分析,如果经济繁荣、碳排放权的需求量上升,形成卖方市场,那么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就会上升,市场的规模也就变得更大;如果经济衰退、需求量减少,形成买方市场,那么价格下降,市场的规模也就变小。由此可见,碳排放权的价格波动和市场规模与经济周期的波动成正相关。因此,提高市场预测能力的关键就在于准确把握市场规模和经济周期波动的规律,通过市场调研及时捕捉市场信息,增强调查研究的力度以此来了解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课题组,《国际碳交易实践对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启示》[J],《金融参考》,2010(9):1-7。

[2]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课题组,《发达国家低碳能源政策的借鉴与启示》[J],《金融参考》,2010(8):18-21。

[3]聂青竹、丛佩清、张晶晶,《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J],《中国金融》,2010(18):94。

[4]杨毓、韩永光,《商业银行适应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J],《中国金融》,2010(16):75-76。

低碳环保的合理化建议篇10

关键词:农业;CDm项目;法律保障

中图分类号:DF48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604(2013)01-0022-05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然而,农业也是我国第一大污染产业,农业源污染对环境影响最大。将CDm项目引入农业,发展低碳农业对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大意义。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探讨我国农业CDm项目实施的法律问题,构建我国农业CDm项目实施的法制保障体制,对于我国实施农业CDm项目、发展低碳经济和碳金融市场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低碳农业CDm项目实施的国际法依据

为应对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防止气候变暖,国际社会先后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波恩协定》、《布宜诺斯艾利斯行动计划》、《马拉喀什协议》、《德里宣言》以及“巴厘路线图”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它们在形成全球共识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

在192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0多个国家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nationsFrameworkConventiononClimateChange,简称《公约》)。《公约》是人类社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首次进行国际合作,奠定了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基础,各缔约方作出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旨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承诺。

1997年《公约》第3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会议通过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京都议定书》(tokyoprotocol,简称《议定书》),旨在限制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以抵制全球变暖。《京都议定书》在对发达国家减排义务做出规定的同时,也提供了实现减排目标的三种灵活机制:排放权贸易(emissionstrading,简称et)、联合履行(Jointimplementation,简称Ji)和清洁发展机制(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简称CDm)。

CDm是一个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的互利的制度安排,该机制的运行机理是:发达国家企业通过协助发展中国家减排温室气体,换取核证减排额(Carbonemissionallowances,简称CeRs)以抵减本国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根据《议定书》的规定,中国在2012年之前不需要承担温室气体的减排义务,但中国可以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参与CDm项目的开发。因此,我国目前的碳金融业务主要是通过开发CDm项目,接受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支持,将项目产生的CeRs出售给发达国家。

《公约》和《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灵活的融资机制和碳交易机制,为碳金融发展的国际法基础。我国于1992年11月批准《公约》,《公约》于1994年3月正式生效。我国于2002年8月批准《议定书》,《议定书》于2005年2月正式生效。据国际法基本原理及我国缔结和履行国际条约的实际情况分析,我国批准的国际条约构成了我国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国际条约在我国的适用可以分为直接适用和间接适用两种。自从我国批准《公约》和《议定书》后,它们就构成我国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对我国发生效力。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二者属于间接适用的情形。要通过立法加以转化执行。因此,我国应当完善或者制定专门的法律,确保《公约》的顺利实施。

二、我国农业CDm项目实施的概况及法律困境

(一)我国农业CDm项目实施的概况

目前,我国CDm项目发展迅速。我国是世界上CDm项目注册量最多的国家,是国际碳减排额的主要供方。但我国CDm项目以工业为主导,农业CDm项目涉及较少,这与我国作为农业大国的地位不相称。截至2012年9月10日,在我国获签项目中涉及农业领域的CDm项目仅仅有6个。可见,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CDm领域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农业CDm项目的潜力并没有充分的发掘。

我国农业CDm项目实施的优势为:首先,农业CDm项目的初始成本低于工业项目,融资渠道更广;其次,低碳农业本身具有低碳、减排的效应,农业CDm项目审批环节门槛低于工业项目,周期较短;第三,国家政策支持农业CDm项目,风险低且优惠较多;第四,农业CDm项目可以两头获利,分散风险,一方面农业CDm项目产生的CeRs可以交易,另一方面低碳农产品可以在类似于CSa的机制下运作获利;第五,发展农业CDm项目对环境改善具有更加明显的效果与极为重要的意义。

我国农业CDm项目实施的障碍为:首先,农业CDm项目规模小,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主要以农户为单位,而农业CDm项目的实施需要达到一定规模;其次,农业CDm项目统计方法存在局限性,农业CDm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畜禽粪便综合管理方面的方法,但农业温室气体减排所涉及的范围较广;第三,相对于农业生产而言,农业CDm项目交易成本大;第四,农村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才匮乏;第五,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融合的弱质产业,存在双重风险。

(二)我国农业CDm项目实施的法律困境

我国农业CDm项目实施的国际法困境主要有:首先,国际公约的延续问题。现有国际公约及其建立的碳金融体制的延续性问题产生了碳金融市场未来发展的最大不确定性。目前,哥本哈根会议只达成了原则性的、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而《京都议定书》的实施期只到2012年后又延长5年,在之后是否会延续还是会有新的法律文件产生尚未可知。其次,我国减排义务的承担问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一些国家及国际舆论一直要求中国承担减排义务。在不久的将来,世界各国对温室气体的减排将形成新的协议,中国存在承担碳减排义务的巨大可能性,中国政府在坚守“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前提下,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大国一起逐渐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逐步实现从“差别原则”到“共同责任”的转变,应当是今后发展的趋势。这将对中国可供交易的碳排放量造成直接影响,也间接地对中国农业CDm项目的实施及其碳金融市场的发展造成了影响。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环境保护,先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等法律。2004年我国完成《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2006年我国完成《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2007年我国《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提出在2010年前减少10亿吨温室气体排放的中期减排目标;2007年我国公布对《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200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我国第一次以约束性指标的方式宣布,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针对CDm项目,我国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暂行办法》的基础上于2005年颁布了《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

但是,从国内法层面看,我国实施农业CDm项目,发展低碳农业的法制建设还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气候变化应对法存在的问题。制定气候变化应对法是《公约》的缔约方各国政府的承诺,也是应对日益复杂的气候、环境问题的需要。但是,我国缺乏《气候变化应对基本法》,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碳金融发展中缺乏总括性的指导原则和法律渊源;同时,现有相关规范以决议、通知等形式,效力不强,同时也缺乏稳定性。

第二,CDm项目实施的国内法问题。为了规范CDm项目的发展,我国于2005年制定了《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从总体上说,该《办法》对于促进我国CDm项目规范有序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该《办法》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该《办法》作为部门规章,立法层次太低,无法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复杂问题;《办法》对CDm项目投资主体限定为中资企业或中资控股企业,限制了外资的进入,既影响了引进外资和高新技术,又不得建立健康的投资环境;《办法》对CDm产权的规定不合理,依据该《办法》,对于无卖方的CDm项目产权归国家所有,这既加大了项目业主投资的风险,又打击了其投资的积极性;依《办法》规定,CDm项目可转让温室气体减排量的价格由项目审核理事会审核,这种人为定价的安排背离了市场规律,同时也不利于CDm项目在联合国的批准。

第三,配套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一是金融法律障碍。金融产品单一,主要以绿色信贷为主。绿色信贷缺乏法律强制性,目前我国有关绿色信贷的相关法律规范多为部门规章等文件,内容多以引导性的规范为主,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业务也多以树立社会责任形象为主,经济效益并不明显。绿色信贷覆盖范围小,不能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有关绿色信贷的法律规范多以鼓励性条款为主,可操作性差。绿色信贷缺乏相关配套激励措施,既抑制了金融机构开展碳金融业务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金融风险。二是交易法律障碍。碳交易立法缺位,碳衍生产品缺乏法律依据。三是缺乏法律风险控制机制。农业CDm项目从宏观上看面临国际上国际条约变动、联合国项目审批、国外政策法律风险及税收政策等风险,从微观上看面临着所涉企业建设能力、自然灾害等一系列风险。所有这些风险都需要以国家的力量建立起科学、完整的风险控制体系。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一部系统的风险防控机制。

另外,我国有关农业CDm项目实施的法律问题,除了相关部门法律的缺陷问题外,最突出的问题是国内法未能形成有机联系的、互动的体系,法律规定之间存在不协调、不统一的情况,影响了CDm项目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应用。因此,我们应在完善基本部门法制建设的同时,重点考虑部门法之间的协调与统一,从而构建起完善、和谐的CDm项目实施国内法体系。

三、构建我国低碳农业CDm项目实施的法律保障体制

(一)我国低碳农业CDm项目实施的国际法律保障体制

1.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多边谈判。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及碳排放大国,应该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多边气候变化国际会议及其协议的谈判和签订。首先,要据理力争为我国争取到合理的利益。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发展的需要、人口数量、历史责任、公平正义以及科技水平等因素。其次,要防止自己被排除在协议之外,遭遇诸如“碳关税”之类的壁垒。再次,我国应在金融产品定价方面取得主动权。目前,全球四大碳交易所均为发达国家所主导,而且碳交易权的计价结算与货币的绑定机制使发达国家拥有强大的定价能力,这是全球金融的又一失衡。对此,我国应该积极布局,努力使人民币也成为碳交易计价的主要结算货币。

2.协调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气候变化的国际法制处于不断变动之中,对我国制定相应国内法规履行国际义务和制定有关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造成了困难。但是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我们应当制定完善的国内法规,既保证我国履行国际义务,遵守国际法;又能够保证国内法稳定、连贯地实施。

(二)我国低碳农业CDm项目实施的国内法律保障体制

1.制定气候变化应对基本法。为了落实我国加入《公约》时的承诺,有效应对气候恶化,制定《气候变化应对基本法》,用法律手段促进环境保护成为大势所趋。我国应尽早启动《气候变化应对基本法》的立法程序,《气候变化应对基本法》应当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两型社会建设为目标,以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为目标,以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应对气候变化制度、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法律责任等为内容。建立以《气候变化应对基本法》为纲领,以《清洁生产法》、《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相关环境保护法律为配套的气候变化应对法律框架。

2.完善专门的CDm项目法规。借鉴其他国家的立法经验,我国可以考虑制定《碳金融法》,明确碳金融交易的操作办法和管理制度,规范参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同时,针对我国《清洁发展机制运行管理办法》在运行过程中暴露的问题。我国应当考虑以下问题:颁布专门的CDm项目行政法规或者法律,提高立法层次;取消有关CDm项目投资主体的限制;形成CDm项目政府指导价与市场定价相结合的定价机制;明确CDm项目所有权完全归项目业主所有;完善审批程序和标准,开辟在CDm项目审批、投融资等方面的绿色通道,建立与国际审批接轨的程序和标准,以增加我国CDm项目在联合国审批成功的比例。

3.完善农业相关法规。我国应当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明确规定“国家应大力支持发展低碳农业,农业应向低碳农业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总指导方针。我国应对现有与农业有关的其他法律进行一次整体完善,明确发展低碳农业,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思想,逐步建立健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若干法律为基础的、各种行政法规相配合的、能够改善农业生产力和增加农业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法律法规体系。

4.完善相关配套法规。第一,完善银行业法。目前,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主要是在绿色信贷业、CDm项目的咨询等领域。央行、银监会及其他立法、监管部门应做好相关立法工作,要考虑低碳农业CDm项目实施的特殊情况,对于低碳农业CDm项目实施中的绿色信贷实施差别化的利率、还款期限等,支持低碳农业CDm项目的实施。第二,完善证券业法。证券市场对于低碳项目而言是直接融资的主要市场,在未来碳金融发展过程中必定起到关键作用。目前,我国碳金融在证券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构建碳金融证券业立法应有以下措施:重点规范低碳企业上市发行股票、公司债券的条件、程序,对于低碳企业给予优惠政策,鼓励低碳经济发展;针对低碳企业发展前景广阔但风险较大的特点,可制定政策鼓励风险投资,为高风险的低碳企业发展筹集资金;对于碳金融基金市场,应制定相应的规则与运作程序,鼓励低碳基金的快速、健康发展。此外,对于碳金融衍生品市场更需法律的具体规范。我国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全球碳金融衍生品的发展,我国的碳金融衍生品市场必将得到相应发展。第三,完善保险业法。碳金融市场的风险性为保险业的进入和发展提供了契机,同时农业生产本身的特点又为保险业的进行提供了商机。农业生产一般周期较长,资金需求量大,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大,保险的介入可以为低碳农业的发展提供中长期的融资支持。对于低碳农业CDm项目这一新兴的保险服务领域,需要规范立法需要对具体的投保人、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的资格、承保风险、保险责任、承保范围、赔偿标准等进行具体规范。第四,构建风险与监管法。作为新兴产业,低碳产业发展风险较大,而低碳农业发展风险更是不言而喻,CDm项目运行也有其自身的风险,因此加强对低碳农业CDm项目领域的风险控制与监管立法尤为重要。针对碳金融风险控制立法,可借鉴国外先进立法经验,完善我国低碳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制度。同时,由于碳金融风险的特殊性,立法部门应专门制定一系列针对碳金融风险进行监管的指标体系,达到专门监管的效果。此外,对于我国目前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金融监管原则,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的监管部门应汲取国际上对碳金融监管的先进立法经验,加强合作交流,建立专门的碳金融信息共享制度,探索建立农业CDm风险共担机制,通过共同监管,达到规范碳金融市场风险的目的。第五,完善碳交易法。碳金融市场中最基础的部分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目前我国已建立了数个交易中心,但对该市场的法律规范尚属空白。我国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完善建立统一的国内碳交易市场,进而制定统一的碳交易市场规则,对该市场进行规范调整。针对碳交易价格缺乏主动权的问题,我国应尽快制定与国际市场碳交易均价挂钩和规定绝对最低指导价的双重最低指导价规则,争取使我国取得作为碳交易大国所应有的定价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