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基础知识入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8:41

天文学基础知识入门篇1

“导游基础知识”,特别是其中“全国导游基础知识”部分,因为涉及面广,知识要求高,所以是“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科目中相对较难的一门,不仅对学生,而且对教师,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因此,分析这一门课程的定位与特点,进而探讨该课程的教法与学法,将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课程的定位由于笔者认为浙江省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教材《导游文化基础知识》的命名能较好体现《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定位,故以下皆以“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指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中“导游基础知识”(全国部分)的课程和教材。

1.“知识”

这是对《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功能性定位,明确这是一门知识性课程。“知识”与“技能”相对,《导游文化基础知识》与《导游业务》(上海市考试教材称为“导游服务规范与技能”)相对。我们常说导游是“杂家”,要求“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鸡毛蒜皮”,也就是说导游要广闻博识,要有丰富的知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广博的知识,导游技能也就无从发挥,导游服务也就难以取得好的效果。

2.“导游”

这是对《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职业性定位,明确这是一门导游的课程,也就是从导游的职业特点出发,明确导游“应知”的内容,基本框定导游的知识结构。

3.“文化”

这是对《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范围定位,明确这是一门文化类课程。笔者认为“导游基础知识”的定位太宽,导游的“基础知识”涵盖了从政治到经济,从科学到军事,从游客的职业知识到国内外热点时事,“天文文/沈民权地理‘鸡毛蒜皮”,几乎都要了解,都要有针对性地准备。但是,作为课程,却不可能无所不包,“导游文化基础知识”不同于“鸡毛蒜皮”,突出了“天文地理”的部分,强调的是对未来导游人文素质的培养,这与大多数同样性质的教材内容涵盖相符。

4.“基础”

这是对《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性质定位,明确这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对“基础”的理解,笔者认为要强调两点,一是“入门”,定位在“入门教材”,即职业资格准入标准,也就是初级导游员应该具备的基础知识;二是“基石”,导游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必定是最能体现“终身学习”特点的。而这时候的“基石”很重要,万丈高楼平地起,它已经为导游员的职业成长搭建了文化知识的基本框架,起“索引”的作用,以便他们顺藤摸瓜地去学习和积累,为导游今后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的特点

《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基本特点,可以用“面广点散”四个字来概括。“面广”是指导游文化知识的“包罗万象”,课程涵盖了历史、地理、民俗、建筑、园林、宗教、饮食等等,真正地体现出导游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要求。但是教材的篇幅毕竟有限,“面广”的特点同时必然带来“点散”的特点。以“中国历史”一章为例,篇幅较多的教材,如北京、浙江、上海、江苏、河南、山西,一般在1.8~3万字之间,而篇幅较少的教材,如广东、海南、江西等,就只有1~1.5万字了。其中的“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在陕西、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市的教材中已经缩减为短短的一首《中国历史歌诀》,“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重大成就”只是罗列式的“选介”。悠悠五千年的历史,要浓缩在l~3万字的篇幅里面,必然被压缩、抽干,呈现出来的只能是零散的、缺乏逻辑关联的“点”。其他章节也是这般情况。

《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面广点散”的特点,给教学上带来很多难题,对学生和老师都是考验。学生没头绪,常常记了后面的,就忘了前面的;老师也没有头绪,常常以“划书(重点)”代替授课,以“做题”应付考试,或者以天南地北的闲聊代替严谨的课堂教学。

因而,我想在《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教与学上,对广大教师和学生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导游的培养与成长有所裨益。

三1、对老师教学的建议

1.反对灌输,不提倡“背书”导游知识犹如浩瀚海洋,需要我们日积月累,不断吸收和掌握;导游知识也是生动鲜活的,很多“知识点”的背后,都有有趣的故事。所以我们反对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提倡让学生背书。很多学生起先都对《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津津乐道,可是到后来却对它望而生畏,为什么?就是因为这种教学方法太枯燥、太死板了12.激发兴趣。讲究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导游知识是教不完的,学校的课时量有限,导游短期培训班的教学时间更少,笔者认为,在有限的教学时间,比起教会学生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更为重要。

首先,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用学生喜欢的、能接受的方法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导游员的讲解服务必须在研究游客、了解游客的基础上,才能做到目的性明确,针对性强。那么,在导游的教学培训中,教师就更应该自觉地站在学生——未来导游的角度和立场进行教学。

其次,要帮助学生寻找知识规律。“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既然有“面广点散”的特点,教师就一定要善于寻找一条“线”,从而完善“点线面”的关系。就像夏夜的满天繁星,如果我们用“线”串起,便能明确地指认这是“××星座”了,知识也就容易辨识和记忆了。

《导游文化基础知识》的教学,很多有经验的老师都有自己独到的方法,笔者推荐几种本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大家分享:(1)共建博客。笔者和学生一起建立了一个名为“未来导游俱乐部”的博客,在博客成员中,又分为“普通成员”“高级成员”“管理者”等几个级别,鼓励学生发贴和晋升。其中“旅游文化”一栏,要求学生从书本和网络中寻找一些知识。然而书本和网络的知识难免鱼龙混杂,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学会辨析这些知识,从而更好地掌握它们。共建博客,也建立起师生间亦师亦友的关系,共同学习,教学相长,效果非常显著。

(2)学案导学。学案导学实质是以学案为载体、导学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模式。导游文化知识量大,学生学得累,就特别需要教师的学法指导。而教师设计好学案,提示学习的路径,使得学习内容问题化,学法指导具体化,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情景教学。情境教学模式以其直观、形象的特点,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结合多媒体教学软件,景区网站虚拟游,以及众多的图片、视频资料,可以极大地改善《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模式。不过教师切忌被大量影像资料牵着鼻子走,更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过分使用影像资料,而是应该有所选择、组合与提炼。

3.热爱传统,自觉传承

导游是“文化使者”,弘扬民族文化,实现伟大复兴,导游员实则担负着历史的责任。因而,教授《导游文化基础知识》的老师应当树立“以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的意识,并且自觉践行之,使中华文明得以薪火相传。教师要把这种意识和精神传递给学生,促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激发其学习兴趣。

四、对学生学习的建议

1.导游成长,素质优先随着旅游内涵的不断拓展,文化旅游的不断深化,对导游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让良好的内在素养支持外在形象,导游的整体形象才能立起来。导游必须多读书,通过“知识”特别是“文化知识”的学习,来提升导游的内涵,修炼涵养,做好文化使者。知识是优秀导游的“源头活水”,导游知识越丰富,就越能找到与游客共鸣的话题,越容易使游客作出“这个导游很有修养,很有文化”的评价。

2.活读书本,活用教材

导游要博览群书,更要活读书本、活用教材,千万不能迷信书本。由于受编著者水平与教材篇幅的限制,现行考试教材不可避免地有很多局限,学生死读死记的方法实在不可取。笔者认为,学生既然把教材当作入门之本,不妨以此为导游知识学习的线索和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顺藤摸瓜地学习。

3.掌握方法,事半功倍

导游的学习,靠勤奋,二靠方法。

(i)列表归纳法。正是对应于导游知识的“面广点散”,所以老师们往往会建议学生用“列表法归纳法”来学习,这是非常适用于《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方法。不过笔者不是很赞成老师给学生列好表格,也不赞成学生把表格列得很大,写得密密麻麻,因为表格是为自己学习用的,表格里的知识点是学生自己提炼出来的,所以,这些知识点的归纳力求简洁精练,~目了然。

天文学基础知识入门篇2

【关键词】音乐学音乐教育音乐理论教育音乐学课程设置

【作者简介】徐元勇,文学博士。1964年8月6日出生于四川省阆中县。曾经先后学习、工作于四川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现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一、弁言

音乐学(musicology)是一门研究音乐的学问,来自于西方。萧友梅先生在建立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时,虽然引入了至今仍在延续的欧洲音乐教育体系。但是,音乐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在我国的音乐教育中是比较晚的事情。新中国建立之前几乎没有,即使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大部分专业音乐院校音乐学专业课程的设置也很晚。除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于1954年,中央音乐学院于1956年较早建立以外,其它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的建立都较晚。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分别于1978年和1980年设立了音乐学系,武汉音乐学院于1986年成立音乐学系。而象天津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等,则都是在二十世纪的九十年代之后才逐渐挂牌成立了音乐学系。几所音乐院校的音乐学专业被批准为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授予点则是更晚的事情。1982年中央音乐学院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1988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上海音乐学院硕士学位授予点是1982年获得的批准,博士学位授予点是1989年获得的批准。

在我们的西洋音乐教学、研究队伍中,有不少是在西洋文化的社会和生活环境中受过熏陶的学者。我们在西方音乐学的传播、教学、研究等方面,也的确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是,说音乐学在我国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也许一点也不过分,这一点也反映在我们过去,以及今天许多人对音乐学的认识中。譬如,我们历来要求学习音乐的人,一定要“底子好”、“基础好”。所谓的好“底子”、好“基础”,在多数情况下主要指的是“音乐技术”和“音乐技能”方面。且不论表演、甚至作曲等专业方向的学生,是否仅仅只是具备了“音乐技术”和“音乐技能”方面的能力就够了这个问题。就音乐学为学习和研究方向的人而言,除了应该要求具备“音乐技术”和“音乐技能”方面的能力之外,还应该有文史修为和写作能力的“底子”、“基础”,要具有音乐理论的思考能力。也就是说,对于从事音乐学专业工作与研究的人们来说,必须掌握音乐形态、音乐技能等音乐本体的知识,以及掌握中外历史、文学、语言、宗教、风俗、文献典籍等社科文化知识,要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功。对于这一点似乎大家早有共识,似乎也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是,在我国音乐学的实际教学中却没有加以实施,至少做得很不够。而且,在我们还没有对原有西方音乐学领会得十分清楚的情况下,又有许多其它西方音乐研究理论,以及一些音乐研究新领域、新知识不断为我们所认知,使得我国这门本来就很年轻的学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譬如,对于民族音乐学(ethnomusicology)、世界音乐(w0rldmusic)、多元音乐文化(manymusicofmanyCultures)等新学科、新概念的系统解读,以及与原有音乐学之间的关系;等等。

就目前国内音乐学的教学和研究现状来看,急需思考如何在借鉴西方音乐学学科体系、消化西方其它成熟音乐理论体系的同时,在所谓西方音乐学的构架中,建立符合我国音乐的发展历史、符合我国音乐文化生活存在的状况,以及符合我国音乐理论学习与研究现状的教育体系及教学体制等问题。也即,如何在我国现有音乐学的专业教育中,在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培养与训练中,无论是在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方面,在学制的设定和课程的设置上,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音乐理论研究的学科。

二、音乐学专业从附中开始设立的意义

音乐学的专业方向应该从附中开始设立,至少,在附中的高中阶段一定要设立音乐学的专业。要思考符合附中音乐学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而且,对于演奏、作曲等其它专业也要补充音乐学常识方面的课程。从近二十年来音乐学发展的情况来看,如果在附中的高中阶段开始设立音乐学的专业方向,对于我国音乐理论的学习风气、研究水平等,都会带来很重大的意义。仅仅就在附中的高中阶段开始设立音乐学专业方向的教育意义而论,将会产生以下两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观念上的意义。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有了这样一个谬论:“学表演不行就改学作曲,作曲再不行就学理论。”除了可以认为人们缺少对音乐学以及音乐理论研究的认识之外,是否更应该对我们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加以检讨。

这个局面的形成,一方面,应该说与音乐学系历来的要求标准有关。音乐学系历来视附中其它专业被淘汰后进入音乐学系的学生为“嫡系”,并把其作为音乐学系的后备师资。然而,关键的问题是,这些人中的大多数人并不喜欢音乐理论这门功课,不是把音乐理论视为一门专门的学问来加以钻研。甚至,其中一部分人根本就瞧不起音乐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其结果是可以想象的。我们不去妄断、怀疑许多人有从事教学与研究的能力,有着很高的智商。但是,遗憾的是他们确实没有什么研究成果刊布于世,没有几篇论文为同行们所知晓。我们知道,科研与教学是相互促进的,没有科研水准和研究基础的教学水平,究竟又怎样就不得而知了。历史的原因,人为的认识,瞧不起音乐学专业的人士,大有人在。这已经成为一种人所共知的事情。甚至,一些在音乐学专业方面授课多年的教师,也常常讲自己曾经是学习其它专业,而羞愧自己如今从事的音乐学教学工作。因此,从附中开始设立音乐学的专业,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培养学生的志向,是一个立志的大问题。“立志”音乐学的学习与研究绝对不是一句空话、大话,音乐学系不应该把其它专业被淘汰后进入音乐学系的生源作为培养的“嫡系”,不应该视有一点音乐技能,但并不喜欢音乐理论这门功课的人为“宝”。其实,表演学不好,作曲学不好,也就更不可能在音乐理论方面能够有所作为了。一些音乐学院今天在音乐理论教学与研究上出现的窘境已经作了充分的证明。如果要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音乐学以及音乐理论研究的错误认识,要改变别人的认识,那么,首先要从自己做起,应该首先使我们的学生立志音乐学学习与研究。必须在附中阶段设置音乐学的专业方向,使得我们的学生从进入音乐学院的大门之始就立志于音乐学的学习,就确立了一个大的研究方向。这样升入音乐学系的本科学生,从今天的自卑心理到立志音乐学的学习与研究,这是一个很根本的问题。

另外一方面,在当今发表的音乐理论论文里,的确有许多缺少对音乐本体进行的研究,让人们误以为音乐学的研究就是文字的工夫,认为音乐学的基本功就是背熟几本音乐史书。这也有其历史的原因,在目前音乐学的教学、研究,以及学习的队伍人员中,有许多人曾经学习的是其它专业,他们有的或是在外语,或是在历史、文学等方面受到过较长时间的训练,或在其它文化方面有较高的水平,较强的能力,等等。这部分人利用自我的优势从事了音乐学的工作,譬如,中文和中国历史专业方向的人,对中国古代音乐文献进行着辑录、校释,或从事着缺少音乐形态研究的中国音乐史的工作;而外国语专业方向或一些外语比较优秀的人,则从事着西方音乐文献的翻译,或从事着【清】毛奇龄在《竟山乐录》中所讲的“乐书不是乐,乐器不是乐”的工作。客观上讲,这类人中间的部分学者,为我国音乐理论的研究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完成了许多音乐学基础性的工作。音乐学的研究需要其它文化学方面人士的加入,音乐学者也需要具备文化学方面的学识,只是不能过于偏颇。如今就有些“过”的现象,因此,使人们产生了对音乐学的错误认识。这也许是我国音乐学这门学科发展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

第二,本科生源数量和素质保障的意义。目前,人们普遍认为音乐学的生源数量不足,学生的素质更是不尽人意。

一方面,为了扩大生源,大大降低入学标准,有的音乐院校甚至以缩短音乐学本科学习的时间来吸引生源。另一方面,许多音乐学的出题老师抱怨目前音乐学的试题过于简单,认为如今学生的素质差。试想,要让从来没有学习过音乐学理论的应届高中学生,应考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的试题,其效果肯定不好,其水平肯定很低。即使是那些从小就接触音乐的“琴童”、“天才”等,对音乐学理论可能也是知之甚少。没有学习过的东西,不可能考出好成绩;没有成体系的音乐学的教育机制,也就没有生源量和质的保证。所以,我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两方面的矛盾,必须从附中阶段开始设置音乐学的专业方向,或在普通中学中协商选择一些学校,定点开设音乐学方面的课程。由于今天的许多考生没有进行过音乐学方面的系统学习和训练,在出题老师看来再简单的试题,对于考生也是难题,老师和学生都不好把握考试试题的深浅难易程度。如果从附中阶段开始设置音乐学的专业方向,一来不仅能够使升入音乐学系本科的学生数量有所保证,使本科生源的数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且,更能保障这部分学生在音乐学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方面有一个较高的水平。如果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学习了音乐学方面的常识,升本科的试题自然能够上一个台阶,自然有一个深浅难易的层次。

我们经常争论是否让音乐学本科阶段的学生进行专业方向选择的问题,然而,如果在附中阶段设置了音乐学专业,学生们经过几年音乐学方面能力的训练,在进入本科阶段之后,通过第一学年的适应阶段,在第二学年中,完全可以进行有所目标的专业方向的选择。这样以来,音乐学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使得我国音乐学的教育、学习与研究水平获得一个真正的提高与发展。同时,这也给从事音乐学教学工作的教师也提出了一个比较高的要求。音乐理论的教学与研究,本身应该具有前瞻性,教学上落后,会使我们在音乐理论的研究方面更加置后。我们要按照上述标准来检验今天音乐学学人的知识结构和学术经验,要求提高从事音乐学工作和研究的队伍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以前我们对于这一学科的认识不全面,对音乐学这门学科建设的思考也不多,特别是对音乐学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更没有做深入研究。今后当尽快补上,不能让这种现象继续存在下去。

三、附中、本科课程的合理衔接与音乐学专业的层次教育

如果能够在音乐学院附中,甚至其它普通中学开设音乐学专业的课程,那么,这些课程要与本科招考的内容基本衔接。音乐学专业本科阶段设置的一些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一定应该是附中及普通中学音乐学专业课程的延续。因此,课程的设置就十分的重要了。目前,在音乐学院的音乐学专业所开设的所谓专业课程,被认为就是音乐学的学习科目。它让本专业的学生一进入这门专业的学习后,就以为这些课程就是音乐学学科的学习内容。但是,这些音乐学学习的科目,是否真正体现了音乐学这个学科所应该包含的内容,这就很有讨论的必要了。仅从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学习与研究来看,今天音乐学课程中的中国传统音乐课程这个科目,就需要添加许多的内容进去。譬如,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体系的重构和建立,缺少的是文献学的基础,中国传统音乐文献学是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能否建立的基础性工作。就音乐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对于音乐文献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音乐文献和书籍的了解是学习的前提,是基础的基础。目前的课程设置中就很是欠缺这方面的内容。即或是以西方音乐为研究方向的人,可能也首先应该去了解“西方的文献学”,或“西方文献批评”类似的“学问入门”课程。目前的音乐学专业教育中这些课程也没有开设。而从中学阶段开始就开设音乐学的课程,则更加应该注意课程设置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层次性。除了中学阶段的音乐和文化的诸多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之外,还要顾及音乐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系统性。需要一个系统、合理的,符合我国音乐理论教育的课程设置体系。重要的是我们要把这个体系延续到本科音乐学教育与教学的系统中去,要注意音乐专业与文化等各门课程的衔接。就是说,学生一旦在中学学习期间选定了音乐学的学习方向,那么,就应该学习在本科招考、录取时的一些基本课程和内容。譬如,现在每个音乐学院的音乐学系都开设有:音乐学概论、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音乐美学、和声、复调、作品分析、钢琴等课程。这些课程肯定不可能全部都从中学阶段开始开设,即使那些能够开设的课程,其内容的数量和程度也必须有所限定。具体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要广泛征求意见,还应该进行理论上的研讨工作。而且,这里一定要考虑本门学科所存在着的层次教育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的音乐学专业缺少层次教育。目前,我国在音乐学的升学考试中,仅就专业而言,所出考题的标准,在本科与研究生,甚至博士生考试之间的差别不是太大。这与我国音乐学的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缺少层次有关。我们没有研讨出一套有关本科、研究生、博士生考试科目、内容及水平定位的测试标准。应该说,对于音乐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同层次水平的研究,不仅能够便于制定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学习科目、方向、内容等,而且,对非音乐学专业人们的音乐学的学习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音乐学专业的层次教育问题。关于音乐学专业的层次教育,是否可以作以下几个层次:一、音乐基础层次

二、专业知识、技能层次

三、文化修养层次

四、方法论层次

而不同的层次又必须要有不同的几个阶段,不同的阶段中要解决不同学科的课程、不同音乐学内容。因此,层次教育是与阶段性教育结合在一起的。

譬如,初级阶段:也许应该进行的是中西音乐概论性与感性知识的基础教育;中西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及音乐技能、技巧的基础教育;中西文史、文化、语言基础教育等。在第二个中级阶段则应该进行音乐学概论课程;其它音乐学各门学科概论性的课程。到了第三个高级阶段就应该进入所谓专业论题方面的研究,和专攻方向的研究,以及音乐学专业论文的写作阶段了。在这些不同的学习阶段中,哪些课程、哪些内容,以怎样的程度,针对哪些层次的学生又是很重要的问题了。譬如,强调音乐本体技能与音乐学基础能力并行、音乐专业课程与文化基础课程并重的中学阶段音乐学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还必须把这些课程的初级性质考虑进去。也就是说,在对音乐学专业的学生进行音乐基础知识能力和基本音乐技术、技能训练的同时,还要加强要中外历史、文化知识、语言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我个人以为音乐学专业,毕竟首先是一门以音乐技术、技能,以及音乐文化为基础性质的特殊学科,因此,如果不是在音乐学院附中一直专门学习音乐的普通中学的音乐学基础教育,还是应该放在对音乐本体理论所进行的学习上。就音乐学专业方向的学生而言,首先应该具备音乐本体技术、技能、音乐学基础的基本功。对于音乐形态本身的不了解,今后很难深入进行音乐学的研究。今天,有许多没有经过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系统学习的学生,可能在音乐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上就要欠缺一些。譬如,今天,我们都承认那些毕业于师范大学音乐系,和其它艺术院校音乐系非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在综合文化知识和能力方面要强于音乐学院的学生。同时,也指出这些学生对于音乐本体了解的欠缺,音乐技能水平的低下,这的确也是事实。而且,这种情况也许还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存在下去。这正是我国音乐学发展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这种情况下,就要求在进入硕士的研究生阶段要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在课程的设置上就要与音乐学本专业毕业的学生区别开来。这也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由于历史的原因,有大批非音乐学专业的研究生,特别是非音乐学院的研究生则需要补上更加需要音乐技能方面的课程。根据本科所学专业,实事求是的针对研究生的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名正言顺的加强音乐技能的补充学习。而且,由于能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比例并不大,所以,音乐学的主要课程和内容应该在本科阶段完成。特别是音乐技能和技术课程更应该在本科阶段完成,因为,对于音乐形态本身的不了解,很难深入进行音乐学的研究。一方面,如果音乐理论的研究论文,只是大量谱例的堆积,而没有道理可讲,或讲的都是大道理、旧道理等,那是不行的。但是,另一方面,如果只是从理论上、文化上讲了许多音乐的道理,而不能以音乐的实际例子证明其道理的科学性、合理性,甚至论文中列举的音乐例子或曲谱谱例与其理论不相吻合,则更为可笑。因此,建立一个基本成体系的、有层次的音乐学教学课程极为重要。要对现有的音乐学的教学课程设置进行调整、补充。譬如,确实有一些属于音乐学的课程内容,但是又的确离音乐本体比较远,音乐文献学的就是属于这样的一个课程。要把系统的音乐文献学的教学内容放在高级的层次教育中去教授。其实,同我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中,已经有一整套成体系的方法,有着成熟的文献学相比较,我们看到在音乐理论的研究中,经常还纠缠于研究的对象、方向等问题的讨论之中是很幼稚的。在认识了文献学的基本方法之后,我们就不得不思考如何把这种方法运用于音乐学的研究之中,如何建立音乐文献学等问题。文献学是方法论,怎样把这种方法运用于音乐理论的学习与研究之中值得思考。即使在音乐的本体教学上,今天的音乐学专业的教学内容也缺少一些重要的门类。譬如,不可缺少直接接触民间音乐的教学内容就应该放在相应的层次里。在新的音乐研究思想和观念的指导下,以新的理念和手段开展民间音乐的采风工作。什么是新的音乐研究思想?什么是民间音乐采风工作的新理念和手段?那就是民族音乐学的思想和方法。今天社会音乐文化生活中的民间音乐,不仅仅指的是山野之曲,同时也包括了城市中的音乐文化。而且,在课程的设置中,还要有意识地注重中国音乐理论课程的设置。

四、结语

天文学基础知识入门篇3

【关键词】音乐学音乐教育音乐理论教育音乐学课程设置

一、弁言

音乐学(musicology)是一门研究音乐的学问,来自于西方。萧友梅先生在建立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时,虽然引入了至今仍在延续的欧洲音乐教育体系。但是,音乐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在我国的音乐教育中是比较晚的事情。新中国建立之前几乎没有,即使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大部分专业音乐院校音乐学专业课程的设置也很晚。除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于1954年,中央音乐学院于1956年较早建立以外,其它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的建立都较晚。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分别于1978年和1980年设立了音乐学系,武汉音乐学院于1986年成立音乐学系。而象天津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等,则都是在二十世纪的九十年代之后才逐渐挂牌成立了音乐学系。几所音乐院校的音乐学专业被批准为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授予点则是更晚的事情。1982年中央音乐学院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1988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上海音乐学院硕士学位授予点是1982年获得的批准,博士学位授予点是1989年获得的批准。

在我们的西洋音乐教学、研究队伍中,有不少是在西洋文化的社会和生活环境中受过熏陶的学者。我们在西方音乐学的传播、教学、研究等方面,也的确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是,说音乐学在我国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也许一点也不过分,这一点也反映在我们过去,以及今天许多人对音乐学的认识中。譬如,我们历来要求学习音乐的人,一定要“底子好”、“基础好”。所谓的好“底子”、好“基础”,在多数情况下主要指的是“音乐技术”和“音乐技能”方面。且不论表演、甚至作曲等专业方向的学生,是否仅仅只是具备了“音乐技术”和“音乐技能”方面的能力就够了这个问题。就音乐学为学习和研究方向的人而言,除了应该要求具备“音乐技术”和“音乐技能”方面的能力之外,还应该有文史修为和写作能力的“底子”、“基础”,要具有音乐理论的思考能力。也就是说,对于从事音乐学专业工作与研究的人们来说,必须掌握音乐形态、音乐技能等音乐本体的知识,以及掌握中外历史、文学、语言、宗教、风俗、文献典籍等社科文化知识,要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功。对于这一点似乎大家早有共识,似乎也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是,在我国音乐学的实际教学中却没有加以实施,至少做得很不够。而且,在我们还没有对原有西方音乐学领会得十分清楚的情况下,又有许多其它西方音乐研究理论,以及一些音乐研究新领域、新知识不断为我们所认知,使得我国这门本来就很年轻的学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譬如,对于民族音乐学(ethnomusicology)、世界音乐(w0rldmusic)、多元音乐文化(manymusicofmanyCultures)等新学科、新概念的系统解读,以及与原有音乐学之间的关系;等等。

就目前国内音乐学的教学和研究现状来看,急需思考如何在借鉴西方音乐学学科体系、消化西方其它成熟音乐理论体系的同时,在所谓西方音乐学的构架中,建立符合我国音乐的发展历史、符合我国音乐文化生活存在的状况,以及符合我国音乐理论学习与研究现状的教育体系及教学体制等问题。也即,如何在我国现有音乐学的专业教育中,在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培养与训练中,无论是在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方面,在学制的设定和课程的设置上,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音乐理论研究的学科。

二、音乐学专业从附中开始设立的意义

音乐学的专业方向应该从附中开始设立,至少,在附中的高中阶段一定要设立音乐学的专业。要思考符合附中音乐学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而且,对于演奏、作曲等其它专业也要补充音乐学常识方面的课程。从近二十年来音乐学发展的情况来看,如果在附中的高中阶段开始设立音乐学的专业方向,对于我国音乐理论的学习风气、研究水平等,都会带来很重大的意义。仅仅就在附中的高中阶段开始设立音乐学专业方向的教育意义而论,将会产生以下两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观念上的意义。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有了这样一个谬论:“学表演不行就改学作曲,作曲再不行就学理论。”除了可以认为人们缺少对音乐学以及音乐理论研究的认识之外,是否更应该对我们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加以检讨。

这个局面的形成,一方面,应该说与音乐学系历来的要求标准有关。音乐学系历来视附中其它专业被淘汰后进入音乐学系的学生为“嫡系”,并把其作为音乐学系的后备师资。然而,关键的问题是,这些人中的大多数人并不喜欢音乐理论这门功课,不是把音乐理论视为一门专门的学问来加以钻研。甚至,其中一部分人根本就瞧不起音乐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其结果是可以想象的。我们不去妄断、怀疑许多人有从事教学与研究的能力,有着很高的智商。但是,遗憾的是他们确实没有什么研究成果刊布于世,没有几篇论文为同行们所知晓。我们知道,科研与教学是相互促进的,没有科研水准和研究基础的教学水平,究竟又怎样就不得而知了。历史的原因,人为的认识,瞧不起音乐学专业的人士,大有人在。这已经成为一种人所共知的事情。甚至,一些在音乐学专业方面授课多年的教师,也常常讲自己曾经是学习其它专业,而羞愧自己如今从事的音乐学教学工作。因此,从附中开始设立音乐学的专业,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培养学生的志向,是一个立志的大问题。“立志”音乐学的学习与研究绝对不是一句空话、大话,音乐学系不应该把其它专业被淘汰后进入音乐学系的生源作为培养的“嫡系”,不应该视有一点音乐技能,但并不喜欢音乐理论这门功课的人为“宝”。其实,表演学不好,作曲学不好,也就更不可能在音乐理论方面能够有所作为了。一些音乐学院今天在音乐理论教学与研究上出现的窘境已经作了充分的证明。如果要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音乐学以及音乐理论研究的错误认识,要改变别人的认识,那么,首先要从自己做起,应该首先使我们的学生立志音乐学学习与研究。必须在附中阶段设置音乐学的专业方向,使得我们的学生从进入音乐学院的大门之始就立志于音乐学的学习,就确立了一个大的研究方向。这样升入音乐学系的本科学生,从今天的自卑心理到立志音乐学的学习与研究,这是一个很根本的问题。

另外一方面,在当今发表的音乐理论论文里,的确有许多缺少对音乐本体进行的研究,让人们误以为音乐学的研究就是文字的工夫,认为音乐学的基本功就是背熟几本音乐史书。这也有其历史的原因,在目前音乐学的教学、研究,以及学习的队伍人员中,有许多人曾经学习的是其它专业,他们有的或是在外语,或是在历史、文学等方面受到过较长时间的训练,或在其它文化方面有较高的水平,较强的能力,等等。这部分人利用自我的优势从事了音乐学的工作,譬如,中文和中国历史专业方向的人,对中国古代音乐文献进行着辑录、校释,或从事着缺少音乐形态研究的中国音乐史的工作;而外国语专业方向或一些外语比较优秀的人,则从事着西方音乐文献的翻译,或从事着【清】毛奇龄在《竟山乐录》中所讲的“乐书不是乐,乐器不是乐”的工作。客观上讲,这类人中间的部分学者,为我国音乐理论的研究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完成了许多音乐学基础性的工作。音乐学的研究需要其它文化学方面人士的加入,音乐学者也需要具备文化学方面的学识,只是不能过于偏颇。如今就有些“过”的现象,因此,使人们产生了对音乐学的错误认识。这也许是我国音乐学这门学科发展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

第二,本科生源数量和素质保障的意义。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音乐学的生源数量不足,学生的素质更是不尽人意。

一方面,为了扩大生源,大大降低入学标准,有的音乐院校甚至以缩短音乐学本科学习的时间来吸引生源。另一方面,许多音乐学的出题老师抱怨目前音乐学的试题过于简单,认为如今学生的素质差。试想,要让从来没有学习过音乐学理论的应届高中学生,应考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的试题,其效果肯定不好,其水平肯定很低。即使是那些从小就接触音乐的“琴童”、“天才”等,对音乐学理论可能也是知之甚少。没有学习过的东西,不可能考出好成绩;没有成体系的音乐学的教育机制,也就没有生源量和质的保证。所以,我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两方面的矛盾,必须从附中阶段开始设置音乐学的专业方向,或在普通中学中协商选择一些学校,定点开设音乐学方面的课程。由于今天的许多考生没有进行过音乐学方面的系统学习和训练,在出题老师看来再简单的试题,对于考生也是难题,老师和学生都不好把握考试试题的深浅难易程度。如果从附中阶段开始设置音乐学的专业方向,一来不仅能够使升入音乐学系本科的学生数量有所保证,使本科生源的数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且,更能保障这部分学生在音乐学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方面有一个较高的水平。如果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学习了音乐学方面的常识,升本科的试题自然能够上一个台阶,自然有一个深浅难易的层次。

我们经常争论是否让音乐学本科阶段的学生进行专业方向选择的问题,然而,如果在附中阶段设置了音乐学专业,学生们经过几年音乐学方面能力的训练,在进入本科阶段之后,通过第一学年的适应阶段,在第二学年中,完全可以进行有所目标的专业方向的选择。这样以来,音乐学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使得我国音乐学的教育、学习与研究水平获得一个真正的提高与发展。同时,这也给从事音乐学教学工作的教师也提出了一个比较高的要求。音乐理论的教学与研究,本身应该具有前瞻性,教学上落后,会使我们在音乐理论的研究方面更加置后。我们要按照上述标准来检验今天音乐学学人的知识结构和学术经验,要求提高从事音乐学工作和研究的队伍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以前我们对于这一学科的认识不全面,对音乐学这门学科建设的思考也不多,特别是对音乐学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更没有做深入研究。今后当尽快补上,不能让这种现象继续存在下去。

三、附中、本科课程的合理衔接与音乐学专业的层次教育

如果能够在音乐学院附中,甚至其它普通中学开设音乐学专业的课程,那么,这些课程要与本科招考的内容基本衔接。音乐学专业本科阶段设置的一些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一定应该是附中及普通中学音乐学专业课程的延续。因此,课程的设置就十分的重要了。目前,在音乐学院的音乐学专业所开设的所谓专业课程,被认为就是音乐学的学习科目。它让本专业的学生一进入这门专业的学习后,就以为这些课程就是音乐学学科的学习内容。但是,这些音乐学学习的科目,是否真正体现了音乐学这个学科所应该包含的内容,这就很有讨论的必要了。仅从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学习与研究来看,今天音乐学课程中的中国传统音乐课程这个科目,就需要添加许多的内容进去。譬如,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体系的重构和建立,缺少的是文献学的基础,中国传统音乐文献学是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能否建立的基础性工作。就音乐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对于音乐文献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音乐文献和书籍的了解是学习的前提,是基础的基础。目前的课程设置中就很是欠缺这方面的内容。即或是以西方音乐为研究方向的人,可能也首先应该去了解“西方的文献学”,或“西方文献批评”类似的“学问入门”课程。目前的音乐学专业教育中这些课程也没有开设。而从中学阶段开始就开设音乐学的课程,则更加应该注意课程设置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层次性。除了中学阶段的音乐和文化的诸多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之外,还要顾及音乐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系统性。需要一个系统、合理的,符合我国音乐理论教育的课程设置体系。重要的是我们要把这个体系延续到本科音乐学教育与教学的系统中去,要注意音乐专业与文化等各门课程的衔接。就是说,学生一旦在中学学习期间选定了音乐学的学习方向,那么,就应该学习在本科招考、录取时的一些基本课程和内容。譬如,现在每个音乐学院的音乐学系都开设有:音乐学概论、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音乐美学、和声、复调、作品分析、钢琴等课程。这些课程肯定不可能全部都从中学阶段开始开设,即使那些能够开设的课程,其内容的数量和程度也必须有所限定。具体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要广泛征求意见,还应该进行理论上的研讨工作。而且,这里一定要考虑本门学科所存在着的层次教育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的音乐学专业缺少层次教育。目前,我国在音乐学的升学考试中,仅就专业而言,所出考题的标准,在本科与研究生,甚至博士生考试之间的差别不是太大。这与我国音乐学的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缺少层次有关。我们没有研讨出一套有关本科、研究生、博士生考试科目、内容及水平定位的测试标准。应该说,对于音乐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同层次水平的研究,不仅能够便于制定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学习科目、方向、内容等,而且,对非音乐学专业人们的音乐学的学习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音乐学专业的层次教育问题。关于音乐学专业的层次教育,是否可以作以下几个层次:

一、音乐基础层次

二、专业知识、技能层次

三、文化修养层次

四、方法论层次

而不同的层次又必须要有不同的几个阶段,不同的阶段中要解决不同学科的课程、不同音乐学内容。因此,层次教育是与阶段性教育结合在一起的。

譬如,初级阶段:也许应该进行的是中西音乐概论性与感性知识的基础教育;中西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及音乐技能、技巧的基础教育;中西文史、文化、语言基础教育等。在第二个中级阶段则应该进行音乐学概论课程;其它音乐学各门学科概论性的课程。到了第三个高级阶段就应该进入所谓专业论题方面的研究,和专攻方向的研究,以及音乐学专业论文的写作阶段了。在这些不同的学习阶段中,哪些课程、哪些内容,以怎样的程度,针对哪些层次的学生又是很重要的问题了。譬如,强调音乐本体技能与音乐学基础能力并行、音乐专业课程与文化基础课程并重的中学阶段音乐学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还必须把这些课程的初级性质考虑进去。也就是说,在对音乐学专业的学生进行音乐基础知识能力和基本音乐技术、技能训练的同时,还要加强要中外历史、文化知识、语言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我个人以为音乐学专业,毕竟首先是一门以音乐技术、技能,以及音乐文化为基础性质的特殊学科,因此,如果不是在音乐学院附中一直专门学习音乐的普通中学的音乐学基础教育,还是应该放在对音乐本体理论所进行的学习上。就音乐学专业方向的学生而言,首先应该具备音乐本体技术、技能、音乐学基础的基本功。对于音乐形态本身的不了解,今后很难深入进行音乐学的研究。今天,有许多没有经过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系统学习的学生,可能在音乐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上就要欠缺一些。譬如,今天,我们都承认那些毕业于师范大学音乐系,和其它艺术院校音乐系非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在综合文化知识和能力方面要强于音乐学院的学生。同时,也指出这些学生对于音乐本体了解的欠缺,音乐技能水平的低下,这的确也是事实。而且,这种情况也许还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存在下去。这正是我国音乐学发展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这种情况下,就要求在进入硕士的研究生阶段要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在课程的设置上就要与音乐学本专业毕业的学生区别开来。这也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由于历史的原因,有大批非音乐学专业的研究生,特别是非音乐学院的研究生则需要补上更加需要音乐技能方面的课程。根据本科所学专业,实事求是的针对研究生的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名正言顺的加强音乐技能的补充学习。而且,由于能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比例并不大,所以,音乐学的主要课程和内容应该在本科阶段完成。特别是音乐技能和技术课程更应该在本科阶段完成,因为,对于音乐形态本身的不了解,很难深入进行音乐学的研究。一方面,如果音乐理论的研究论文,只是大量谱例的堆积,而没有道理可讲,或讲的都是大道理、旧道理等,那是不行的。但是,另一方面,如果只是从理论上、文化上讲了许多音乐的道理,而不能以音乐的实际例子证明其道理的科学性、合理性,甚至论文中列举的音乐例子或曲谱谱例与其理论不相吻合,则更为可笑。因此,建立一个基本成体系的、有层次的音乐学教学课程极为重要。要对现有的音乐学的教学课程设置进行调整、补充。譬如,确实有一些属于音乐学的课程内容,但是又的确离音乐本体比较远,音乐文献学的就是属于这样的一个课程。要把系统的音乐文献学的教学内容放在高级的层次教育中去教授。其实,同我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中,已经有一整套成体系的方法,有着成熟的文献学相比较,我们看到在音乐理论的研究中,经常还纠缠于研究的对象、方向等问题的讨论之中是很幼稚的。在认识了文献学的基本方法之后,我们就不得不思考如何把这种方法运用于音乐学的研究之中,如何建立音乐文献学等问题。文献学是方法论,怎样把这种方法运用于音乐理论的学习与研究之中值得思考。即使在音乐的本体教学上,今天的音乐学专业的教学内容也缺少一些重要的门类。譬如,不可缺少直接接触民间音乐的教学内容就应该放在相应的层次里。在新的音乐研究思想和观念的指导下,以新的理念和手段开展民间音乐的采风工作。什么是新的音乐研究思想?什么是民间音乐采风工作的新理念和手段?那就是民族音乐学的思想和方法。今天社会音乐文化生活中的民间音乐,不仅仅指的是山野之曲,同时也包括了城市中的音乐文化。而且,在课程的设置中,还要有意识地注重中国音乐理论课程的设置。

天文学基础知识入门篇4

【作者简介】徐元勇,文学博士。1964年8月6日出生于四川省阆中县。曾经先后学习、工作于四川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现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一、弁言

音乐学(musicology)是一门研究音乐的学问,来自于西方。萧友梅先生在建立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时,虽然引入了至今仍在延续的欧洲音乐教育体系。但是,音乐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在我国的音乐教育中是比较晚的事情。新中国建立之前几乎没有,即使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大部分专业音乐院校音乐学专业课程的设置也很晚。除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于1954年,中央音乐学院于1956年较早建立以外,其它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的建立都较晚。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分别于1978年和1980年设立了音乐学系,武汉音乐学院于1986年成立音乐学系。而象天津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等,则都是在二十世纪的九十年代之后才逐渐挂牌成立了音乐学系。几所音乐院校的音乐学专业被批准为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授予点则是更晚的事情。1982年中央音乐学院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1988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上海音乐学院硕士学位授予点是1982年获得的批准,博士学位授予点是1989年获得的批准。

在我们的西洋音乐教学、研究队伍中,有不少是在西洋文化的社会和生活环境中受过熏陶的学者。我们在西方音乐学的传播、教学、研究等方面,也的确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是,说音乐学在我国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也许一点也不过分,这一点也反映在我们过去,以及今天许多人对音乐学的认识中。譬如,我们历来要求学习音乐的人,一定要“底子好”、“基础好”。所谓的好“底子”、好“基础”,在多数情况下主要指的是“音乐技术”和“音乐技能”方面。且不论表演、甚至作曲等专业方向的学生,是否仅仅只是具备了“音乐技术”和“音乐技能”方面的能力就够了这个问题。就音乐学为学习和研究方向的人而言,除了应该要求具备“音乐技术”和“音乐技能”方面的能力之外,还应该有文史修为和写作能力的“底子”、“基础”,要具有音乐理论的思考能力。也就是说,对于从事音乐学专业工作与研究的人们来说,必须掌握音乐形态、音乐技能等音乐本体的知识,以及掌握中外历史、文学、语言、宗教、风俗、文献典籍等社科文化知识,要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功。对于这一点似乎大家早有共识,似乎也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是,在我国音乐学的实际教学中却没有加以实施,至少做得很不够。而且,在我们还没有对原有西方音乐学领会得十分清楚的情况下,又有许多其它西方音乐研究理论,以及一些音乐研究新领域、新知识不断为我们所认知,使得我国这门本来就很年轻的学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譬如,对于民族音乐学(ethnomusicology)、世界音乐(w0rldmusic)、多元音乐文化(manymusicofmanyCultures)等新学科、新概念的系统解读,以及与原有音乐学之间的关系;等等。

就目前国内音乐学的教学和研究现状来看,急需思考如何在借鉴西方音乐学学科体系、消化西方其它成熟音乐理论体系的同时,在所谓西方音乐学的构架中,建立符合我国音乐的发展历史、符合我国音乐文化生活存在的状况,以及符合我国音乐理论学习与研究现状的教育体系及教学体制等问题。也即,如何在我国现有音乐学的专业教育中,在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培养与训练中,无论是在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方面,在学制的设定和课程的设置上,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音乐理论研究的学科。

二、音乐学专业从附中开始设立的意义

音乐学的专业方向应该从附中开始设立,至少,在附中的高中阶段一定要设立音乐学的专业。要思考符合附中音乐学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而且,对于演奏、作曲等其它专业也要补充音乐学常识方面的课程。从近二十年来音乐学发展的情况来看,如果在附中的高中阶段开始设立音乐学的专业方向,对于我国音乐理论的学习风气、研究水平等,都会带来很重大的意义。仅仅就在附中的高中阶段开始设立音乐学专业方向的教育意义而论,将会产生以下两个方面的意义:

西方音乐学构架中的我国音乐理论教育

第一,观念上的意义。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有了这样一个谬论:“学表演不行就改学作曲,作曲再不行就学理论。”除了可以认为人们缺少对音乐学以及音乐理论研究的认识之外,是否更应该对我们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加以检讨。

这个局面的形成,一方面,应该说与音乐学系历来的要求标准有关。音乐学系历来视附中其它专业被淘汰后进入音乐学系的学生为“嫡系”,并把其作为音乐学系的后备师资。然而,关键的问题是,这些人中的大多数人并不喜欢音乐理论这门功课,不是把音乐理论视为一门专门的学问来加以钻研。甚至,其中一部分人根本就瞧不起音乐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其结果是可以想象的。我们不去妄断、怀疑许多人有从事教学与研究的能力,有着很高的智商。但是,遗憾的是他们确实没有什么研究成果刊布于世,没有几篇论文为同行们所知晓。我们知道,科研与教学是相互促进的,没有科研水准和研究基础的教学水平,究竟又怎样就不得而知了。历史的原因,人为的认识,瞧不起音乐学专业的人士,大有人在。这已经成为一种人所共知的事情。甚至,一些在音乐学专业方面授课多年的教师,也常常讲自己曾经是学习其它专业,而羞愧自己如今从事的音乐学教学工作。因此,从附中开始设立音乐学的专业,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培养学生的志向,是一个立志的大问题。“立志”音乐学的学习与研究绝对不是一句空话、大话,音乐学系不应该把其它专业被淘汰后进入音乐学系的生源作为培养的“嫡系”,不应该视有一点音乐技能,但并不喜欢音乐理论这门功课的人为“宝”。其实,表演学不好,作曲学不好,也就更不可能在音乐理论方面能够有所作为了。一些音乐学院今天在音乐理论教学与研究上出现的窘境已经作了充分的证明。如果要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音乐学以及音乐理论研究的错误认识,要改变别人的认识,那么,首先要从自己做起,应该首先使我们的学生立志音乐学学习与研究。必须在附中阶段设置音乐学的专业方向,使得我们的学生从进入音乐学院的大门之始就立志于音乐学的学习,就确立了一个大的研究方向。这样升入音乐学系的本科学生,从今天的自卑心理到立志音乐学的学习与研究,这是一个很根本的问题。

论文西方音乐学构架中的我国音乐理论教育来自

另外一方面,在当今发表的音乐理论论文里,的确有许多缺少对音乐本体进行的研究,让人们误以为音乐学的研究就是文字的工夫,认为音乐学的基本功就是背熟几本音乐史书。这也有其历史的原因,在目前音乐学的教学、研究,以及学习的队伍人员中,有许多人曾经学习的是其它专业,他们有的或是在外语,或是在历史、文学等方面受到过较长时间的训练,或在其它文化方面有较高的水平,较强的能力,等等。这部分人利用自我的优势从事了音乐学的工作,譬如,中文和中国历史专业方向的人,对中国古代音乐文献进行着辑录、校释,或从事着缺少音乐形态研究的中国音乐史的工作;而外国语专业方向或一些外语比较优秀的人,则从事着西方音乐文献的翻译,或从事着【清】毛奇龄在《竟山乐录》中所讲的“乐书不是乐,乐器不是乐”的工作。客观上讲,这类人中间的部分学者,为我国音乐理论的研究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完成了许多音乐学基础性的工作。音乐学的研究需要其它文化学方面人士的加入,音乐学者也需要具备文化学方面的学识,只是不能过于偏颇。如今就有些“过”的现象,因此,使人们产生了对音乐学的错误认识。这也许是我国音乐学这门学科发展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

第二,本科生源数量和素质保障的意义。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音乐学的生源数量不足,学生的素质更是不尽人意。

一方面,为了扩大生源,大大降低入学标准,有的音乐院校甚至以缩短音乐学本科学习的时间来吸引生源。另一方面,许多音乐学的出题老师抱怨目前音乐学的试题过于简单,认为如今学生的素质差。试想,要让从来没有学习过音乐学理论的应届高中学生,应考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的试题,其效果肯定不好,其水平肯定很低。即使是那些从小就接触音乐的“琴童”、“天才”等,对音乐学理论可能也是知之甚少。没有学习过的东西,不可能考出好成绩;没有成体系的音乐学的教育机制,也就没有生源量和质的保证。所以,我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两方面的矛盾,必须从附中阶段开始设置音乐学的专业方向,或在普通中学中协商选择一些学校,定点开设音乐学方面的课程。由于今天的许多考生没有进行过音乐学方面的系统学习和训练,在出题老师看来再简单的试题,对于考生也是难题,老师和学生都不好把握考试试题的深浅难易程度。如果从附中阶段开始设置音乐学的专业方向,一来不仅能够使升入音乐学系本科的学生数量有所保证,使本科生源的数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且,更能保障这部分学生在音乐学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方面有一个较高的水平。如果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学习了音乐学方面的常识,升本科的试题自然能够上一个台阶,自然有一个深浅难易的层次。

西方音乐学构架中的我国音乐理论教育

我们经常争论是否让音乐学本科阶段的学生进行专业方向选择的问题,然而,如果在附中阶段设置了音乐学专业,学生们经过几年音乐学方面能力的训练,在进入本科阶段之后,通过第一学年的适应阶段,在第二学年中,完全可以进行有所目标的专业方向的选择。这样以来,音乐学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使得我国音乐学的教育、学习与研究水平获得一个真正的提高与发展。同时,这也给从事音乐学教学工作的教师也提出了一个比较高的要求。音乐理论的教学与研究,本身应该具有前瞻性,教学上落后,会使我们在音乐理论的研究方面更加置后。我们要按照上述标准来检验今天音乐学学人的知识结构和学术经验,要求提高从事音乐学工作和研究的队伍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以前我们对于这一学科的认识不全面,对音乐学这门学科建设的思考也不多,特别是对音乐学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更没有做深入研究。今后当尽快补上,不能让这种现象继续存在下去。

三、附中、本科课程的合理衔接与音乐学专业的层次教育

如果能够在音乐学院附中,甚至其它普通中学开设音乐学专业的课程,那么,这些课程要与本科招考的内容基本衔接。音乐学专业本科阶段设置的一些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一定应该是附中及普通中学音乐学专业课程的延续。因此,课程的设置就十分的重要了。目前,在音乐学院的音乐学专业所开设的所谓专业课程,被认为就是音乐学的学习科目。它让本专业的学生一进入这门专业的学习后,就以为这些课程就是音乐学学科的学习内容。但是,这些音乐学学习的科目,是否真正体现了音乐学这个学科所应该包含的内容,这就很有讨论的必要了。仅从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学习与研究来看,今天音乐学课程中的中国传统音乐课程这个科目,就需要添加许多的内容进去。譬如,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体系的重构和建立,缺少的是文献学的基础,中国传统音乐文献学是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能否建立的基础性工作。就音乐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对于音乐文献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音乐文献和书籍的了解是学习的前提,是基础的基础。目前的课程设置中就很是欠缺这方面的内容。即或是以西方音乐为研究方向的人,可能也首先应该去了解“西方的文献学”,或“西方文献批评”类似的“学问入门”课程。目前的音乐学专业教育中这些课程也没有开设。而从中学阶段开始就开设音乐学的课程,则更加应该注意课程设置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层次性。除了中学阶段的音乐和文化的诸多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之外,还要顾及音乐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系统性。需要一个系统、合理的,符合我国音乐理论教育的课程设置体系。重要的是我们要把这个体系延续到本科音乐学教育与教学的系统中去,要注意音乐专业与文化等各门课程的衔接。就是说,学生一旦在中学学习期间选定了音乐学的学习方向,那么,就应该学习在本科招考、录取时的一些基本课程和内容。譬如,现在每个音乐学院的音乐学系都开设有:音乐学概论、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音乐美学、和声、复调、作品分析、钢琴等课程。这些课程肯定不可能全部都从中学阶段开始开设,即使那些能够开设的课程,其内容的数量和程度也必须有所限定。具体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要广泛征求意见,还应该进行理论上的研讨工作。而且,这里一定要考虑本门学科所存在着的层次教育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的音乐学专业缺少层次教育。目前,我国在音乐学的升学考试中,仅就专业而言,所出考题的标准,在本科与研究生,甚至博士生考试之间的差别不是太大。这与我国音乐学的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缺少层次有关?n颐敲挥醒刑殖鲆惶子泄乇究啤⒀芯可⒉┦可际钥颇俊⒛谌菁八蕉ㄎ坏牟馐员曜肌SΩ盟担杂谝衾盅ёㄒ档目纬躺柚谩⒉煌愦嗡降难芯浚唤瞿芄槐阌谥贫ㄒ衾盅ёㄒ笛难翱颇俊⒎较颉⒛谌莸龋遥苑且衾盅ёㄒ等嗣堑囊衾盅У难耙簿哂屑匾囊庖濉K裕颐鞘紫纫饩龅氖且衾盅ёㄒ档牟愦谓逃侍狻9赜谝衾盅ёㄒ档牟愦谓逃欠窨梢宰饕韵录父霾愦危?nbsp;一、音乐基础层次

二、专业知识、技能层次

三、文化修养层次

四、方法论层次

天文学基础知识入门篇5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2)01-0000-02

FundamentalsofComputerapplicationcourseof

Liwei

(YimaCoaltechnicalSchool,Yima472300,China)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informationsocietyinwhichtolive,work,andscientificresearch,borrowingtothehelpofacomputer,ithasbecomeessentialintoday'ssociety,applicationtools."FundamentalsofComputerapplicationistheentry-levelcomputerliteracycourse,itistomakestudentsunderstandandmasterthebasicknowledgeandbasicskillsofcomputer,withtheapplicationofthecomputer'sabilitytolayagoodfoundationforfuturelearning,lifeandwork.

Keywords:Computerbasic;teachingsituation;teachingreform

近年来,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无论在生活、工作、以及科学研究当中,都极大的借用到计算机的帮助,它已成为人们在当今社会中必不可少的应用工具。而《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计算机知识的入门级课程,它主要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我国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在我国,中职学校的教育已经成为以培养行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为主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向决定了学校对生源挑选的宽松性,也决定了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差、厌学情绪重、自我约束力弱等现象。同时,各校选用的计算机基础教材内容普遍滞后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教师教的内容学生不感兴趣,学生想要学习的知识教材中却涉及不到。但是,大部分学生也存在积极的一面,他们选择中职学校为新起点学习技能,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学校的基础公共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等相关技术的基本知识,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水平,为将来利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中的问题打下基础。但现在却存在一些急需改进的问题。

(一)教学没有做到因材施教

由于各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新入学的学生受计算机教育水平也不同。有些学生以前就开设过计算机这门课,但也仅限于文档的简单编辑,浏览网页及网上聊天,但他们很容易满足现状,认为自己电脑学得很好;而有些学生从来就没接触过电脑,感觉无从下下手,认为要学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样起点高低的不同,教师只能采取就低不就高的办法,但这样的结果就是基础差的学生还没完全学会,而基础好的学生认为太简单了,不想学。

(二)教学内容多、涉及面广,但课时较少

根据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该课程的内容大致包含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文字输入、windows操作、文字编辑排版、电子表格处理、演示文稿和internetexplorer应用六部分。由于计算机知识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就会不添加更新,多且广泛。另外,计算机基础课还是一门实践性和实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只有让学生拥有更多的上机练习时间,才能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反之,即使教师讲得再清楚,学生不练习也不会有好的效果,由此就感觉课时相对较少。

(三)教学方法有待于提高

现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多采用多媒体教室授课,但是在教学方式上仍然是老师在课堂上灌输知识,实际上学生仍处于被动的地位,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加上课件授课信息量大、速度快,学生忙于对知识的记忆,而没有了学生思考的时间,从而很难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不但枯燥,且教学效果不明显,还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对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激发学习学习兴趣,更新教学内容

计算机应用知识更新的周期短,教学内容涵盖广,这就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也应随之不断变化。首先,教师要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新鲜元素,诸如一些新技术、新知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其次,要大幅消减理论教学时间,把讲的时间尽量的压缩,把有限的课时用在学生动手练上,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知识,做到练中学,学中练。

(二)分层次教学,完善教学环节

由于客观条件限制,计算机基础课程不能按层次分班教学,结果有的学习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针对这一现像,我认为可以逐步实现分层不分班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同时,还可以让基础好的学生辅导基础差的学生,这样就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要在注重学习任务设计与布置的同时,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不断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还要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利如在上机课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去练习,去发现存在的问题,这时,教师只要做好指导,把方法和经验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和改正,这样就会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我们要经常组织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师参加进修学习,认真钻研专业技术,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一步完善自身专业素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另外,还要教师积极参与科研项目,从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在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和综合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继续探索。我们一定要总结经验,加快《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把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整体方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为普及计算机的应用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苏.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创新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7)

[2]冯博琴.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3(1)

[3]王润云.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3(2)

[4]汪晓璐.浅谈关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09(25)

[5]艾明晶.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m].计算机教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3)

[6]李志勇,刘凤.浅谈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J].教育与职业,2007(12)

天文学基础知识入门篇6

【关键词】初中学生化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079

初中阶段的化学课程是对最基础化学知识的学习,因此,这个阶段的教育对学生今后学习化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这个时期对基础化学知识掌握好了,今后的化学学习就会更好的开展。初中阶段教师需要教给学生最基本、最初步的化学知识,而这些知识就是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基石,学生是否掌握这些知识对今后更加深入地学习、科研以及从事各种劳动生产工作关系非常密切。

化学是一门贴近日常生活的学科,它不仅仅是一些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实际操作,化学的知识和技能在工农业生产、第三产业、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中都会得到很好的应用。比如:环境保护、新内容、新能源、海洋、卫生保健食品等方面都与化学不可分离,由此可见,化学教学与日常生活联系多么广泛。新的《化学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密切联系实际,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总之,做好初中阶段的化学基础教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才能搞好初中这个阶段的基础教育呢?接下来,我将依据自己的工作经验作以简要的阐述。

一、帮助学生树立学好化学的目标和理想

初中阶段的化学学习主要编入了四个方面的内容:1.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2.元素和化合物知识;3.化学实验;4.化学计算等知识。同时,书中还介绍了卢瑟福、侯德榜等许多中外著名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和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严谨的学风。这些知识都是学好化学这门课程的入门知识,必须牢牢掌握。

在这个阶段,教师必须让学生通过化学课的学习,一方面让学生知道化学这门课程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紧密联系的。在工业方面、农业方面还有诸如物质的合成创新、国防事业、医药科学、生命科学等等都有广泛的应用。当你没有接触这门知识时,你不会注意到它的存在,也对它的存在没有意识,而当你初步接触了这门知识,你就会发现化学知识随处可见、无处不在,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神秘,相反,它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它对我们的工农业生产、国防事业的发展壮大以及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会使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衣、食、住、行等等越来越丰富。教师要通过这些知识的传达,让学生对化学这门课程产生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化学的奥秘,让他们对化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好化学知识,并用化学知识造福人类、造福社会的目标,为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而刻苦学习化学,探索化学,钻研化学。

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说,加强实验是培养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兴趣的重要手段。做实验时,学生亲自动手动脑,掌握着学习的主动性,这对于学生记忆枯燥的化学概念等理论知识以及理解巩固知识,训练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提高思维的严密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很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只要涉及到实验,教师都应该尽可能带领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在化学的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来满足学生通过实验来认知化学世界的强烈求知欲。

化学实验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部分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结果数据要求非常精准,在这个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细致地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认真做好每一步。除了课堂上需要完成的实验之外,教师也可以布置一些课外实验以及家庭小实验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亲身实践感受,自觉地获取知识,并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以及成功后的喜悦。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学生探究未知的学习动力,而且在一些团队合作的复杂实验中,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互帮互助的精神,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日益浓厚,慢慢就会树立起学好化学的信心。

三、培养学生正确学习化学的习惯和方法

1.教师需提醒学生养成勤于练习,善于做笔记的学习习惯。要想学习好化学这门课程,在初中阶段初步学习的时候,学生就要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预习可以使学生了解下一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在面对新知识时也不会感觉唐突,难点也会更好的理解。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除了要把新课内容仔细读一遍外,还要在重点和难点的地方作出标记,同时,也可以在预习后做一些相应的练习题,这样带着疑问再去听课学习效率就会提高很多。教师在课堂上要要求学生专心听讲,认真细致地做好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就告诉我们人的记忆是有限的,虽然课堂上的知识当时觉得自己已经掌握的很好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会慢慢的模糊,所以,在课堂上做好笔记是十分必要的。笔记有利于学生进行课后复习,巩固学习过的知识。

天文学基础知识入门篇7

关键词:衔接;延伸;架构

《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入门概论性课程,也是该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几乎所有的旅游相关专业都开设这一课程,取用的名称也多不同,如有《旅游学概论》、《旅游概论》、《旅游学导论》、《旅游学基础》等。通过该课程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旅游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然而,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发现,正是由于其基础性地位,导致该课程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频繁的与后续专业课程的知识内容或理论发生交叉、冲突,教师在教学中深感这一问题的困扰,学生在该课程学习中多未有体会,但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却逐渐显现出来,并且随着专业课程科目的增加,这种交叉和冲突现象会越来越突出。这种现象和问题,迫使笔者探究解决之道,并最终付诸于文字,以期与同行交流切磋。

一、衔接与延伸式教学架构思维的提出

《旅游学概论》使用的教材,目前多以李天元主编的第六版《旅游学概论》为主。该课程的内容主要围绕着旅游活动、旅游者、旅游业、旅游资源的相关特征及基本规律展开。该专业的后续课程,实际也多是围绕着以上内容展开,是以上内容的深化和细化。知识内容上的延续与递进,不仅仅是逻辑的需要,更为该专业学生学习扎实的知识所必需。但是,这种延续与递进,就为该课程与后续课程知识内容上的衔接与延伸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显然,如果处理不好这种衔接与延伸,势必然造成知识内容上的重复,造成学生重复性的学习。这种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不仅仅是教学的失败。旅游管理专业本身的理论框架就未真正建立,如此以来,该专业理论框架体系的建立则将更加举步维坚。知识内容的重复和理论框架体系的混乱,可能会导致某些学生甚至怀疑这个专业是否有存在的必要。鉴于此,笔者认为做好该课程与其他后续课程知识内容上的衔接与延伸,并探索出与之相符的衔接与延伸式教学方法,已成为必须和当务之急。

二、衔接与延伸式教学内容的架构

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核心与基础的《旅游学概论》课程,内容上的衔接和延伸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或者说,该课程衔接与延伸教学内容的架构主要从两点入手。一是,从专业宏观角度,从专业涉及到的学科知识大背景角度而言,要做好内容上衔接与延伸的架构。这一种架构,我们称之为外部衔接与延伸,或称为外延上的衔接与延伸。

该课程涉及到的大的学科知识内容是极广泛的,大致涉及到:管理学、经营学、经济学、营销学、资源学、地理学、文化学、产业学、策划学、规划学、设计、服务学、法律法规、心理学、美学、统计学、财务学、会计学、公共关系学、商务谈判、环境学、历史学等等学科内容。与以上学科知识内容衔接延伸架构的原则,就是要把握好以下这些关系:总括与分支、宏观与微观、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也就是说,旅游学概论中所涉及到的旅游历史、旅游资源、旅游规划、旅游交通、旅游管理、旅游经营、旅游文化、旅游市场、旅游产品、旅游环境等等方面的各个知识内容,隶属于相应的大背景知识,或者说只是所属领域的分支。如旅游历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旅游资源是资源学的一个分支;旅游文化是文化学的一个分支;旅游规划是规划学的一个分支等等。

我们以旅游历史、旅游管理经营为例,再做进一步说明:学习旅游历史,首先应尽可能的掌握或通读中外历史,然后再将旅游历史放入历史长河中,进行专门性系统性学习。同样,学习旅游管理与经营,应首先将管理学经营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然后再去学习旅游管理与经营的专门知识体系。旅游历史与历史学、旅游管理经营与管理经营学,虽然分属于不同的课程科目,但在知识体系上是属于与被属于的关系,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这种关系,就是一种天然的衔接和延伸,是任何人都无法将之割裂的一种衔接关系。历史学是旅游历史的基础,旅游历史必须在历史学浩瀚的材料中剪辑编撰。管理经营学不仅是旅游管理经营的核心和基础,也是工商管理、企业管理、市场管理、文化事业管理等等管理知识领域的基础。管理经营的原理、方法、原则、理论核心等等内容,是旅游管理经营知识的源头,它们支撑着旅游管理经营知识体系框架的建立,也规定和左右着旅游管理经营理论框架体系发展的方向。

按照上述思路推导下去,我们容易得到这样一个共识:我们仅学括性的宏观知识就已够用,再学习与其衔接的分支知识似乎成为多余。这种“共识”显然是片面的,在此,我们仍旧以旅游历史、旅游管理经营为例,来共同探讨这一问题。应当看到,旅游历史、旅游管理经营,虽然与历史学、管理经营学有天然的衔接,但也是历史学、管理经营学的延伸。衔接与延伸是齐头并进的,旅游历史是历史学的延伸,但与历史学又不相同或大不相同。旅游历史是研究旅游、总结旅游的专门化的历史。旅游管理与经营与之类似,是研究旅游管理、旅游经营的专门性知识,是适合旅游管理、旅游经营的专门性知识的集合。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如果只学习历史学、管理经营学,不学习旅游历史、旅游管理经营方面的知识,或者说用历史学与管理经营学课程分别替代旅游历史与旅游管理经营课程,后果是严重的。倘若将这种观点推导下去,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历史学专业的学生或者管理学专业的学生,不用再学习旅游历史、旅游管理方面的专门知识就可以精通了。反过来也一样,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只要学习了旅游历史、旅游管理,就可以达到历史学、管理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了。

从专业微观角度,做好《旅游学概论》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衔接与延伸,是做好该课程衔接与延伸教学内容上架构的另一个切入点,这一种架构,我们称之为内部衔接与延伸,或称为内涵上的衔接与延伸。

《旅游学概论》内涵上的衔接与延伸,主要指该课程知识内容与后续课程知识内容上的衔接程度。以旅游资源、旅游文化、旅游规划为例,这些知识内容在《旅游学概论》课程讲解中都会涉及到,在后续课程《旅游资源学》《旅游文化学》《旅游规划学》等相关课程中,同样还会作专门讲解。在《旅游学概论》课程中,对这些知识内容作哪些讲解、哪些重点讲、哪些略讲、哪些不讲等等,必须要与相关的后续课程做好衔接和延伸。否则,在《旅游学概论》中多讲了,就必然造成其他相关后续课程讲解中的重复。若是少讲了,其他相关后续课程讲解中就容易出现理解偏差或无法正确理解的可能。

三、衔接与延伸式教学方法的架构

对于《旅游学概论》课程外部或外延上衔接与延伸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有必要采取如下教学架构方法寻求解决。一是,局部调整法,每个专业都有相应的专业培养方案,旅游管理专业也不例外。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通常将《旅游学概论》课程放在大学新生入学第一学期讲授。这虽然凸显了这一课程的重要性和基础性地位,但从衔接与延伸的角度来看,实际上这种安排并不十分完美。从该课程外延上的衔接与延伸角度来看,实际上,管理学、美学、文化学、资源学、经营学等等相关课程,应作为该专业的先行课程,或作为该专业的基础性课程是极有必要的。也就是说,将这些课程放在《旅游学概论》课程讲授之前进行讲解十分必要。

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不同,专业培养方案也不尽相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也是随着学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这就造成了专业名称虽然相同,但所设置的专业课程、基础课程却有一定差异或差异较大。有些学校可能会设置管理学、美学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有的学校可能将文化学或文化资源学作为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有一点毫无疑问,限于学生学习时间,无论哪种学校,都不可能将管理学、经营学、文化学、资源学、美学、规划学等等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全部列入学生培养方案中,只能将其一种或几种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纳入到培养方案中。对于纳入到该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基础课(如众多学校通常都将管理学纳入到专业培养方案中),应放在第一学期讲授,应放在《旅游学概论》讲授之前先行讲授。

对于无法或没有纳入到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基础课程,又与《旅游学概论》课程具有天然衔接性的课程,就需要教师采取简介讲授法去衔接与延伸,这就是《旅游学概论》课程外部或外延上衔接与延伸教学架构的第二个方法。以历史学和《旅游学概论》中的旅游历史为例,可以较充分说明这种方法。旅游历史的学习,必须要结合旅游发生发展的大背景来讲解,如结合经济、军事、文化、交通、人口、地理位置等等进行讲解。而这些知识内容,是历史学的内容体系。如果让学生通读历史,或者教师通讲历史,这都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除了布置课余时间大量阅读外,最有效的办法应是教师首先对中外历史作最简化的简要介绍,只要做到让学生掌握了历史大背景、串联起历史大线索、回忆起历史大事件,这就基本达到再讲解旅游历史的要求了。

教学是双向的,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以学生能动的掌握和实践利用为最终目的。因此,让学生自主进行衔接与延伸的锻炼是十分必要的,这是《旅游学概论》课程外部或外延上衔接与延伸教学架构的第三个方法:自主式衔接法。以交通学和旅游交通为例,教师可只讲授旅游交通方法的知识内容,对于交通法规、交通线路、交通布局、交通管理、交通工具、交通文化等等知识内容,教师既不作专门讲授,也不进行提纲式简要介绍,可作为作业或作为课外阅读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理解、自主总结,并最终与旅游交通进行知识上的衔接与延伸,厘清交通与旅游交通知识上衔接与延伸的关系。为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教师可选取合适时间,对学生进行测试、提问等方式检查学生自主衔接延伸的效果,当然这也是对学生能力培养和锻炼的有效方法之一。

天文学基础知识入门篇8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教育改革;课堂教学;能力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等职业教育体制紧跟着时代的潮流,对现行教育体制的某些弊端进行梳理、分析、改革,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由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各有千秋,虽说语文是一门必修课,但仍然对这门基础学科的重视程度不高,因此,如何适应新时代的教学要求,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职教语文教学模式,创建良好的精神家园,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改的必然性

在我国的教育纲要中,对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的教学目的、教学目标都有明确的规定。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职业综合能力是职校的职责,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语文教学是其他学科教学的定位点,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文字阅读理解能力欠缺,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薄弱,都大大地影响中等职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今后的就业存在着影响。因此,语文教学改革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中职学生的整体素质不容乐观,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环境存在着不足,致使教学质量下降,学生的就业能力下滑。具体表现为:

1.进入中等职校的学生普遍语文基础差,底子薄,听、说、读、写等基础性能力相当有限,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内容繁多,范围广泛,作文题材以生疏的应用文为主的教学,学生感到十分吃力,难以适应,加上在思想上不重视对语文基础性课程的学习,认为与今后的就业不存在直接的关系,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理所应当地被他们列入了专业候补的行列。

2.语文课程与专业课程没有相互融合,使语文教学内容与专业教学内容相脱节,成为相互独立的学科,各自为战,严重冲淡了学生对语文课程的热情。而且在课程设置安排上,语文基础课都在第一、二学期中学习,后期的专业学科学习过程中,几乎没有语文课的渗入,造成学生对语文课的偏见和误导,影响了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动手能力的教学目的也难以实现。

3.职教语文教育的使命感功能不够突显,纯粹的文化课气息比较浓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教育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积极参与发展的社会活动、学习道德规范、肩负历史使命、履行社会职责的理念等方面的教育还不够到位。

三、做好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课改,创建精神家园的措施探讨

为了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拓宽课程的深度和广度,有效促进学生近期和远期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语文教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1.突破教师照本宣科的围城,充分利用教材这个载体,结合社会实际,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热情,与时展同步,与社会合拍。在校学生经过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所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语言应变能力,最终是要接受社会企业的挑选;训练有素的文学修养,具备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处世谈判应变能力及自我推销等能力,能为学生提供进入企业大门的金锁匙。任何一名专业毕业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的同时,都要接受企业填写简历、签订文书、撰写文稿等工作内容,文学的蕴涵、语言的魅力此时就发挥了作用。因此,要从学生本身充分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动学习和思考,将语文这门充满灵性的学科视如珍宝,为今后的就业之路奠定良好的语言基础。

2.改正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当沉默的学生。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异,教师就要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和管理,认真指导他们的语文学习。对于基础较好的部分学生,引导他们向规范的、研究性深度去尝试学习,加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增长才干;对学习基础较弱的部分学生,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立足于基础知识的巩固,鼓励他们参与研究性学习,并对具有学习热情的学生予以褒奖。

3.打破学科各自为战的局面,重视行为导向,加强专业知识和文化基础课程的理论交叉,形成学科间整合的教学体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思维认知线条,结合语文教学规律,设计出不同层面、不同项目的教学课件,由浅入深,难易结合,对语文基础知识和相关的专业知识采取穿插式的归纳总结,在学习语文这门基础课程的同时,加强职业能力的训练。例如,服装、美术等专业学习,通过语文的文化学习,学生对美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感悟至深,在审美方面也独具慧眼;服务、旅游和酒店管理等专业,丰厚的文学功底,超强的组织策划能力,有利于学生培养自身的礼仪修养、高雅的气质和广泛的社交能力;技术专业较强的理科专业,如电子计算机专业,语文的学习也可以助他们一臂之力,超前的理解能力,能促进专业精细判断,使学生驰骋在电子信息的天地中游刃有余。

4.改变教学理念,采用开放式语文课堂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课堂。科学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教师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着、引导者,洞察学生的学习意识,教师和学生要互动,共同探索知识,成为真正调动课堂学习气氛的核心人物,扩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形成阳光、外向、友爱的性格,成为综合能力不断加强的全面性发展人才。

5.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独特的个人魅力,提高自身能力。改革教育体制,强调对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积极引导他们的发散性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灵感,开拓创新之路。比如,教师在语文教学课堂上,设计一个研究性专题,告诫学生不要满足现成的结果,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扬探索精神,用敏锐的眼光,坚忍不拔的毅力,对专题进行研究,时间和空间任由学生自行来安排,允许学生相互交流,共同解密;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洞悉学生的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经验及心理变化等,耐心指导,答疑解惑,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较好地整合所学的知识,不利用教师的权威身份,命令或强迫学生,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不论研讨的结果如何,教师都要给予高度的赞扬和鼓励。这对学生自信心的树立非常关键。

职教改革是国家教育委员会做出的最具时代意义的决策。综合当前职教语文教学的具体情况,保证职教教学符合国家的教学目标,在职教改革过程中,语文教改一定要根据职教的特点来展开教学,建立健康向上的精神家园,找到学生的闪光点,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胡德胜.《荔枝蜜》教学案例的深度审思[J].文学教育:下,2011(07).

[2]任静.课堂上请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J].青春岁月,2012(04)

[3]彭爱国.教案该不写的还是不写为好[J].语文学刊,2014(07).

天文学基础知识入门篇9

五年制高职院校英语专业中,专业英语是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学生通过大约4年的学习时间,具备一定的读、写、听、说能力,可以从事简单的英汉互译,会用英语写作一些基本的外事公文,为这些学生毕业后熟练应用这门语言工具打下坚实的基础。高职学生英语课程的学习、英语运用能力的培养,除勤学苦练、自己坚持实践运用之外,还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积极的教学和引导。实践证明,课堂教学是学生迅速掌握这门工具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授课教师应根据这些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技巧,切实提升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1五年制高职英语专业具备的语言学习优势

英语这门语言的学习,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实践,需要动手、动口和动脑,老师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方面,学生课后的大量实践运用、课后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从学习动机这个角度来说,五年制高职的学生具有学习英语的种种优势。

1.1年龄优势

从学习的角度来看,童年时期和青少年时期是学习语言的两个重要阶段,这个阶段里,人的接受能力、记忆能力和模仿能力都很强,在这个年龄段内学习第二种语言会有较好的学习效果。五年制高职的学生,年龄大约15~20岁,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精力旺盛,是人生中学习英语的第二个黄金时期,他们每人都具备这门先天性的年龄优势。

1.2时间优势

英语的学习与掌握,需要长时间的日积月累,英语的学习越来越深澳,语言能力的掌握也越来越复杂,不是短期内的产物,只有长期学习、坚持不懈才会看到效果。五年制高职的学生,理论上具备5年的学习时间,除掉实习找工作的时间,也会有4年多的学习时间,这些时间内,他们可以集中极力、埋头苦学,这种时间优势也是很难得的。

1.3环境优势

语言的学习与运用,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当前社会环境中流行着大量的英语元素,好莱坞影片、nBa、欧洲足球直播等等场合中,可口可乐、肯德基、麦当劳、星巴克等美国产品中,都有英语的推广和盛行,这些环境和产品,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他们对流行元素的推崇激发了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只有深入学习这门英语,才能真正明白这种文化的深入内涵。当前的社会环境,为他们学习这门语言提供了一些便利。

2目前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理论上,这些学生具备了先天和后天的学习优势,但现实情况中,高职院校中的学生也存在一定的学习劣势,学校的管理也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教师的师资力量、教学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2.1学生的英语基础不牢

五年制高职英语专业的学习要想深入学习英语这门语言工具,需要一定的英语基础做保证。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的成绩普遍不好,具体到英语课程中,这些学生的入学成绩中更是偏低,这反映出他们在初中时英语课程就很吃力,基础不牢固,在进行专业英语的学习时,更是难上加难。当然,授课教师出于课程进度和教学时间的考虑,不可能再抽出一些时间给这些学生来补习初中阶段的课程内容。英语这门课程有一定的学习规律,刚开始就跟不上的话,以后的内容无异于听天书,因此,这些学生英语基础知识普遍不牢固就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2.2学习风气不浓

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高级中学和本专科院校,高级中学管理严格,纪律严格,学生的学习风气得到有效保证;本专科院校中,学生已经处于成年,有了明确的追求和目标,自律性普遍较强。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未成人向成年人过渡的阶段,自律性不强,一般都不喜欢学习,贪玩的本性难以克服,学校虽然采取了一定的纪律措施,但一些学生依然我行我素,混日子的习惯难以改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效果。

2.3师资力量的制约

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授课效果的提升,离不开既具备一定基础授课技巧、深厚的英语专业知识,还能熟练操作电脑、具备实时多媒体授课的专业技术能力的教授教师。然而,英语专业人才在社会上是一种稀缺的人才资源,一些英语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倾向于到知名企业、高等院校、公共机关等部门去就业,寻找更好的发展空间和获得更诱惑的经济待遇,高职院校由于师资待遇和发展空间这个硬性条件的制约,很难吸收到优秀人才来担任授课教师,只能靠一些高龄教师来苦苦支撑,这也影响了教学效果。

3五年制高职院校专业英语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策略

五年制高职院校专业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除了学校加强管理、加强学风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之外,授课教师也应积极思考,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教学创新,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和学习环境,切实提升教学效果。

3.1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加速教学方法创新

教学效果的提升与教学方法的改进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五年制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授课教师可以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方法,避免老师在课堂上过多的讲解,而是采用一定的方法指导组织学生,让他们去读、去说、去复习、去记,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习英语打好基础。

3.2实施分层次教学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开展差别化教学。在英语基础差的班中,以补充复习基础知识为主,使其熟练所学的知识并能简单应用;在英语基础较好的班中,以提高为主,在复习的基础上提高其英语水平,扩大知识,达到听、说、读、写兼备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3.3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天文学基础知识入门篇10

关键词会计实践基础会计教学改革

一、基础会计教学的重要性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各种会计核算方法对工业企业进行会计核算。该课程专业术语多,基本概念抽象,学生没有见过真正的凭证、报表,对概念的理解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只是了解但并未掌握,更谈不上实际操作,所以要求教师能够将基础会计中的概念和方法讲得尽量形象。该门课程涉及的相关概念和方法贯穿整个会计学习生涯,知识点是否能够真正掌握,直接影响后期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等会计专业课的学习。如何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对从事会计专业教学的教师来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会计实践针对基础会计课程的特点,探讨对基础会计教学的改革意见。

二、基础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概念抽象导致学生望而却步

基础会计是一门工具类课程,类似数学运算前的九九乘法表,是所有经济管理类专业特别是会计学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主干课程,也是一门前导课程。这门课程往往开立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学生刚刚由数理化转变为专业课学习,有很多不适应。尤其是基础会计讲授内容为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例如会计假设、会计账户、借贷记账法、权责发生制等内容,这些内容十分抽象,有些需要学完整本书甚至学完后续课程之后才能真正理解。学生刚刚接触到专业课的学习,面对大量的基础概念,大多数学生会感到恐惧,当基础会计课程考试结果不是很理想的时候,往往会失去对学习的信心。

(二)填鸭式教学导致学生思维固化

基础会计这门课的专业术语和业务处理较多。目前,我国基础会计教学中广泛采用以教科书为依据,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下,教师完全以课本为依据,采用填鸭式教学,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学校里的会计教师多半是从高校毕业就来到高校教学,缺乏会计一线实践经验,所讲课程内容只能是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这种背景下会计教师的教学就无法生动形象,也缺少感染力,学生就会缺乏对生产过程、会计处理流程的认识,所有的知识机械的记住,并未完全理解,没有形象的认知。这种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到了企业,往往只会套用教科书的模式,而实践和理论存在很大差距,若是不知变通,直接影响学生的工作。

(三)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

目前,大部分本科教学以课本讲授为主,实训学时较少,即使部分学校开展了实训课程来解决实践性教学问题,却因为设备陈旧、软件落后、版本太低、缺乏真实会计角色引导、没有对具体会计岗位和会计工作过程的分析等原因,实训过程形式化严重,实训效果较差。另外,单纯的课堂书本式教学,案例教学匮乏,使学生缺少对会计知识的感性认知,以基础会计教学中的记账凭证为例,教师在课堂中用语言来解释什么是记账凭证、记账凭证的样式,远不如让学生见到真实的记账凭证并亲自填写的效果好。

(四)缺少职业道德情景模拟导致学生职业判断失误

在实际会计工作中,不少经济业务需要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如果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就很容易违反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甚至触犯法律。基础会计作为整个会计专业的第一门课程,关于职业道德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但在我国基础会计教学中,学校往往注重工业企业会计处理流程的教授,对于职业道德教授则一带而过,更加没有实践模拟环节。这种情况下,学生进入社会,面对职业道德判断时就会不知所措。

三、基于会计实践的基础会计教学改革

(一)基础会计需要体验式教学

基础会计主要讲授企业核算,学生没有去过企业,不了解企业实务,大多数教师也是直接来自于高校,没有企业实践经验。这样的教育环境下,老师只是照搬书本教学,学生也只是机械地记住课本知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要想让学生自信地学好基础会计这门课程,本文认为:第一,如果学生选择了会计专业,那么学校应鼓励学生及早利用入学前的那个假期去企业实践,先对企业有个基本了解,这样学习起来才能对号入座;第二,直接从高校出来的教师没有一线工作经验,需要去企业锻炼,这样才能把课上好;第三,有能力的高校可以聘请校外企业导师给本科生开展专业特色课程讲座,邀请企业导师参与学生的创业创新计划实践指导,尽早地将学生和企业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基础会计需要授之以渔

我们的学生习惯了填鸭式的教学,思维方式固化,处理业务时往往会套用书本知识,不知变通。例如,在与银行的对账过程中,现实和理论就存在较大差距。学生往往知道把企业的每一笔收支与银行的每一笔收支进行核对,却会忽略银行收取的账户管理费和支付的利息。账户管理费和利息的凭证不是企业自身获得的,需要出纳从银行取回。学生刚经手对账业务,往往会忘掉这两个凭证,导致和银行之间的账单出现差额,却找不到差额存在的原因。一个小小的变通,学生便不知道怎样处理。基于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和思考,这样学生就掌握了钓鱼的渔具,当学生真正开始面对会计实践中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情况时,才会处理得游刃有余。教学中给予学生适当的独立思考时间,表面上看起来耽误了授课进度,实际上却可以改变学生的一生。

(三)基础会计需要业务模拟

基础会计课程讲授工业企业各种业务的处理,而学习业务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亲自动手参与。例如,基础会计讲授记账凭证环节,我们可以给学生买记账凭证纸,让学生模拟会计记账,这样学生不但能够掌握记账凭证的样式,还会掌握正确的记账凭证书写方法;在讲出纳业务环节,我们可以给学生购买一些报销单据,让学生平时积攒一些真实票据,在教学中增加出纳模拟环节,就像模拟企业运营的沙盘课一样,模拟实际出纳处理报销环节的各项事宜。因为会计专业的毕业生第一个岗位一般都是出纳,模拟环节的开设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就业,另一方面会增强学生初入社会的自信心。

(四)基础会计需要职业道德情景模拟

会计实践中最早接触的业务就是各种报销单据的处理,报销单据种类繁多,有市内交通费、外埠出差费、餐饮费等等,各种单据大小不一,如果涉及外埠出差每天还涉及补助金额支付,单据审核和金额计算都很繁琐。票据金额审核完毕后还有票据合规性的审核,有的人报销单后面的票据不合格,有人的签字不合格,还有人没有签字就来报销。有些员工出差回来,拿着各种各样贴好的单据来报销,但单据上缺少领导签字,员工提出先把钱报销给他,领导回来再补签字。这样的事情就会涉及职业道德判断,如果我们在基础会计授课环节忽略职业道德教学,那么学生遇到这样的事情就会不知所措。基础会计中教师会讲到会计岗位的职业操守,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而实际业务处理中会出现违背职业操守的事情。学生刚毕业往往不知道如何处理,甚至有些学生面对现实和理论的巨大差距,无法融入社会。基于此,建议适当增加基础会计的授课学时,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情景模拟,几个学生构成一个小组,分别扮演出纳和报销人员,模拟各种现实情境。这种情景模拟,一个是让学生尽早接触会计实践,最重要的是在情景模拟中辩证总结类似事情的处理方法,这样学生就会事先建立心理预期,为以后步入社会做好心理准备。

(五)基础会计需要案例教学

基础会计教学,采用的是传统的老师讲授学生听取的模式,很少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有时也会采用案例教学,但大多都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效果。本文认为案例教学最主要是解决学生的参与度问题,以前的案例教学都是派一个代表发言,其他人基本不参与,现在可以设法给每个学生布置不一样的任务,但最终是达到一样的目的,这样就会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比如:基础会计讲了财务报表编制,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使这块内容比重很少,但在会计实践中却十分重要,原因就在于电算化软件也有欠缺,当软件出现问题时,就需要我们的会计基本功发挥作用。会计实践证明电算化高度发展的今天,除了依赖电脑外,传统的基本功依然重要。会计电算化尚未实行的时候,企业全部采用手工账,报表全部是自己编制,审核也是人工审核,同样能够保质保量。会计电算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当机器不可信的时候,好多人就会不知所措。建议在基础会计这门课的报表编制章节,让每个学生下载一个上市公司的企业年报,找出报表中所有勾稽关系。这个实践环节一个是让学生掌握报表结构,更重要的是学生掌握了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把课堂讲授变成学生的案例分析,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效果会更好。

四、结语

由于基础会计课程在会计专业中的重要性,能否讲好基础会计课程,直接影响学生对会计专业的兴趣,影响学生后续会计课程的学习。基础会计教师的责任非常重大,基础会计教师的教学方法更加重要。因此,高校必须对基础会计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并从体验教学、实践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方面进行努力,这样才能提升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为武汉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崔婕.改进基础会计教学的若干思考[J].广西教育c(职业与高等教育版)2010

(30):93-94.

[2]陈艳华.基础会计教学改革的探究与实践[J].质量探索,2016(2).

[3]贺月华.“基础会计”教学改革研究方案中问题的突破方法[J].科教文汇旬刊,2015(7):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