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细胞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00:29

初中生物细胞知识篇1

关键词:初高中生物教学;拓展;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0-0245-178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0.049

为了学生更好的成长和发展,对初、高中生物教学内容衔接,初中教师很有必要处理好有关生物教学内容的衔接问题,不但要按照初中课程标准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在平时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提高与高中生物有关教学内容的理解和突破。处理好生物有关内容的衔接是初中生物教师责无旁贷的使命,也体现了生物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科学素养,达到知识性、能力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教学目标。

一、“细胞及细胞的生命活动”有关知识内容衔接的理解

初中生物教科书通过观察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结构的活动,在制作和观察临时玻片标本的同时,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区别,从而进一步理解细胞的概念,宏观地理解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使学生理解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认识细胞是生物体遗传、生殖、发育和代谢等生命活动的基础。对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认识,以图片形式展现,让学生初步认识其条件和意义。整个教学内容要求教师在利用教学挂图、教学课件和视频等教学辅助手段的基础上,逐步加深学生“对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基本单位”的认识。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给学生灌输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在讲授具体教学内容时,要将问题深入浅出的处理,为高中生物教学埋下伏笔,这样既增加了生物教学的层次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高中生物是在初中生物教学的基础上,从细胞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入手,从微观角度系统阐述了细胞的各种结构和功能,继而顺着组成细胞的物质基础――化学元素和化合物,蛋白质、核酸等组成细胞的生命大分子物质的学习,为进一步认识细胞的微观结构和理解细胞的功能夯实了基础,然后分模块逐步认识细胞结构和功能,深层次的理解细胞生命活动过程中物质运输方式、能量供应和利用机制,最后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为例,侧重揭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等实质,重点阐述生物的生命活动与其物质基础和精细的结构密不可分,与物质的分解合成和能量转化利用息息相关,最后才从宏观角度阐述细胞的分类、分化以及衰老和死亡的整个历程。

二、“生物的遗传与进化”有关知识内容衔接的理解

初中生物从常见的生殖方式入手,引出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知识,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先让学生知道能够使后代出现亲代相似性状的是遗传物质Dna在起作用,接着先后展开了人的性状和性别决定方式的认识,继而了解常见遗传病的原因是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对于优生优育、预防遗传病发生以及生物育种技术的应用则重点介绍。为了增加学生对生物科学发展前景的理解和憧憬,课本特别以“多莉”羊的产生、“抗虫棉”的培育、日常生活常用的发酵技术等,简单陈述了生物技术的发展以及对人类生活的改变和生命健康的意义。这种安排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同时又要求初中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为高中生物知识的学习发挥穿针引线、引路搭桥的作用。

高中生物教学内容是在初中学习遗传学知识的基础上,先认识有关遗传学基础概念,继而认识遗传因子的发现、性状遗传的基本现象以及遗传现象的检验,从而总结遗传的基本规律。接着从生物有性生殖过程中性细胞产生的特殊方式和受精作用,从而引出了遗传物质、染色体、基因的概念认识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再重点介绍基因的结构和功能、Dna的复制、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再自然导出遗传密码的发现及其意义。在认识和理解基因传递规律的过程中引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等变异知识;从学习理解遗传过程中基因频率的改变等知识点,为学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奠定基础。在理解基因的基础上,从生活及生产实践中,自然而然让学生对杂交育种、单倍体和多倍体育种、诱变育种重点认识和理解,继而详细重点学习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生物技术以及应用。

长期教学实践,真实感受到初中生物教师在生物教学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尤其生物遗传和进化这个模块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中之重,在体现生物教学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科学技术价值观精神,体现生物知识的“实践应用”这一高考热点上非常重要。

三、“稳态与环境”有关知识内容衔接的理解

初中生物从生物多样性及保护入手,使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最基本的生态学知识,重点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这两大功能,是通过课本上碳循环图片,结合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对生态系统功能进一步认识,总结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特点。在学生能力目标培养上,主要侧重学生的识图、观察和分析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和保护大自然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资源意识。

高中生物通过对细胞内环境组成及作用的认识入手,阐述内环境稳态的意义,继而从人和动物生命活动调节、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学习,使学生从局部和个体两方面,抽象理解稳态调节重要性,尤其深刻地阐述了人体水盐平衡调节、血糖平衡调节和免疫的调节机制及其作用。生态系统部分,在引入群落的基础上,重点学习理解生态系统成分、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及作用,在初中学习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这两大功能的基础上,还阐述了第三大功能---生态系统信息调节,最后自然过渡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维持。这种安排符合生物学从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这种局部到整体、多样性到共同性、生物与环境的相统一的观点。尤其通过一些社会调查、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和课外探究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科学分析、实事求是、大胆质疑和创新的科学品质。关注我国生物资源、人口、环境、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水平,认识我国生物科技发展成就对人类生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总之,生物教师必须在全面理解初、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切实把握初、高中教材的知识体系,全盘梳理初、高中教材内容衔接的知识点,并且在这些知识点上恰当的连接、过渡、拓展和提升,有效的促进知识网络的形成,使学生技能适度提升,生物素养进一步提高。

[1]方红霞.新课标下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

2014(8).

[2]金松玉.浅谈如何做好初高中生物教学的衔接[J].延边教育学院

学报,2013(6).

ResearchontheteachingContentCohesionofJunior-seniorHighSchoolBiology

RenJi-gui

(Zhangyeno.4middleSchool,ZhangyeGansu,734000,China)

初中生物细胞知识篇2

关键词细胞增殖前概念建构核心概念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志码B

文件编号:1003-7586(2016)06-0042-03

生物学科核心概念是指生物学课程中超越具体、事实性知识的概念,是具有统摄一般概念和事实性知识的概念,对核心概念的学习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中之重,提高核心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是高中生物教学的核心话题。研究表明大多生物学概念的形成离不开实验论证,所以创设实验情境,让学生设计、观察、分析和实施相应实验,逐步完成核心概念的建构,能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有事半功倍之效。

下面以“细胞增殖”的教学过程为例,阐述如何实现“实验教学”与“核心概念教学”的有效链接。“细胞增殖”是高中生物课程中的核心概念,通常的教学设计是先学习细胞分裂的相关知识,再进行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笔者尝试设计系列探究和观察实验,采用组织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实验、课中设计实验和边进行实验边归纳概念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逐步完成细胞增殖概念的学习。

1教学现状分析与教学策略确定

1.1理解课标要求,确定教学思路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对于“细胞增殖”教学提出的具体内容标准是:简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并概述其过程。

本节教学思路为:组织学生在进行“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系列实验及过程分析”的基础上,使其逐步构建“细胞有丝分裂”“细胞增殖”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的含义”、“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有丝分裂在细胞生命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达到“简述细胞周期、概述有丝分裂过程”的学习目标。

1.2分析教材地位,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必修一第5章“细胞增殖”一节,是“细胞生命历程”教学的开篇内容,有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和细胞代谢的知识作铺垫为细胞分化、衰老、癌变、凋亡、减数分裂、染色体变异、免疫、细胞工程等知识作准备,因此这个概念的学习对学生理解前后相关知识很关键,既是细胞结构知识的深化和应用,又是今后学习细胞功能及细胞发展变化的基础。

因而将本节课教学重点确定为:细胞生长与分裂在个体生长中的作用;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的定义、阶段、变化和特点;植物和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的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以及各个时期染色体行为和数量的变化、Dna数量变化;细胞增殖的种类和意义。其中有两个教学难点:①如何理解细胞周期?②归纳出有丝分裂中染色体、Dna的变化规律。

1.3引伸学生“前概念”,设计实验内容

常见教学设计是以细胞分裂的模式图解为主要学习资料,教师通过分析图解中细胞分裂的染色体、细胞形态等变化,配合适当的模型建构活动,完成概念教学。实践中发现,高一学生具备一定的初中生物学知识和高中细胞学知识,对细胞增殖内容存在前概念,教师通过问题呈现与启示,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创设实验情境,设计学生实验如表1。让学生在前概念的基础上,设计和完成相应实验,自主建构“细胞增殖”的新概念,既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更学生全面认识和深入理解“细胞增殖”核心概念。具体设计见表1。

2教学实例及分析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获得概念主要有两条途径,即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概念形成是指学生从大量的同类事物或现象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发现共同的本质特征,获得概念的初级形式。概念同化是学生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学习新概念的方式,是获得概念的主要形式。细胞增殖的概念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细胞增殖的本质,并利用原有的前概念,通过对比、分析、论证和归纳,完成概念的形成与同化。

2.1布置预实验,探究植物生长的“根源”

以洋葱根尖有丝分裂为例,课前布置学生做准备实验――“水培根尖”,并提出问题:根尖为什么会生长?

教学过程如下:每人1个洋葱鳞茎,标明实验时间;去掉老根,切掉基部腐烂层,打破休眠;将洋葱放在直径合适的烧杯口上,洋葱底部接触水面;放置室外温暖、有阳光处,培养4~7d;记录生根情况,并拍照。

结果展示:有的洋葱长出比较多的“白胡须”状的须根,有的只长了一圈或没有长出。

结果分析:有的学生在切掉基部腐烂层时,切的过多,破坏了根原基,没有了根部分生组织,无法生根。

由此学生得出了结论:植物的生长主要是通过尖端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生长实现的,观察细胞增殖过程的实验材料是根尖。

2.2讨论实验设计,指导制作根尖临时装片

运用问题链的逐层提问与提示,师生共同研讨,设计出“制作洋葱根尖临时装片”的实验方案,然后将预实验水培的根尖制成装片,研究根尖细胞不同区域的细胞。师生讨论过程简录:

师:我们都切取0.5cm根尖(不是2~3mm),怎么看到细胞?

生:放在显微镜下。

师:直接放?显微镜下能看到吗?根近于圆柱体?

生:压平成一薄层,便于光线透过。(初中显微镜技能)

师:你压一下。(提供载玻片、盖玻片、根尖)

生:压碎了。(动手操作)

师:需解离。(展示初中教材胞间连丝图片,并介绍解离的原理、试剂、用法等)。

师再问:解离后就能看清细胞变化吗?

生:染色。

师:给什么染色?什么是染色体和染色质?(介绍染色的原理、方法等)

生:给染色体(质)染色,要看到细胞形态、大小变化及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变化,需制作根尖临时装片,即解离漂洗染色压片后才能镜检。(学生完成装片制作)

将学生制作装片实验安排在学习分裂各时期特点之前,目的是让学生能用自己制作的装片进行观察,体验科学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2.3指导显微观察,启迪发现细胞分裂的作用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会直接告诉学生,取根尖2~3mm观察,找到分生区细胞观察,这样容易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学生初中知识遗忘了,不能区分成熟区和分生区细胞,或在成熟区寻找细胞分裂相。从认知水平的角度看,学生是没有理解根尖为什么会生长?根尖生长的细胞学基础是什么?因此在指导显微观察中,需要帮助学生完善对根尖生长的认识。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装片简述:①取0.5cm根尖制作临时装片;②低倍镜观察,找到根尖的根毛区、伸长区、分生区(生长点)、根冠;③高倍镜观察,对比四区细胞形态、长短、结构的差异,找到正在分裂和生长的细胞;④去发现伸长区细胞生长现象明显,分生区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提出问题:根尖生长主要取决于伸长区细胞生长还是分生区细胞增殖?

通过师生共同观察与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细胞不能无限长大;根尖生长与细胞生长和分裂都有关,主要取决于细胞分裂;观察细胞分裂的部位是根尖分生区,不用取材0.5cm,只需取2~3mm。

2.4对比排序不同分裂相,完善细胞周期的概念

“细胞周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问题,难在3处,主要采取3方面的教学策略。

难点之一是学生几乎无法真实观察到细胞连续分裂的动态过程,影响学生对“细胞周期”概念内涵的理解。教学中通常通过动画、模型展示“一次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的过程。

本节课从观察“自制分生区细胞装片”出发:首先指导学生观察装片,从细胞形态、细胞大小、细胞核有无、染色质多少、染色置等方面充分描述不同细胞分裂相的特征;然后将相同细胞分裂相归类、排序,从而分辨细胞周期的间期和分裂期的前、中、后、末4个时期。例如:有一类细胞数目很多,都有一个细胞核、有明显核仁、核占体积比很大;有几个细胞很特殊,深色的染色体集中在细胞中央;有几个细胞的染色体到细胞的两极等;再指导学生排出3-5类细胞出现的前后顺序,排列出细胞分裂时期。最后教师点拔学生认识到,观察到的是细胞解离杀死后,固定在不同的分裂时期的“相”,不能看到每个细胞分裂动态过程;一个细胞的分裂历程,就构成一次细胞周期,它与时间周期、时钟周期、钟摆周期等的本质区别,就是细胞结构的周期性改变;不同类型的细胞表示它们分别停留在不同分裂时期,这些时期被依次人为地划分为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又依次被人为划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区分不同时期的依据主要是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变化,为学生归纳不同时期细胞的染色体、染色单数、Dna分子形态数目等变化,从而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理解细胞周期,并为建构相应数学模型打下基础。

难点之二是学生容易对细胞周期的时间分配产生误解,只关注细胞数目以指数函数的形式递增,而忽略分裂间期的实质变化和重要作用,因为相关动画、模型的连续播放让学生容易产生没有间期或间期很短的错觉。本节课是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比较不同分裂相的细胞数目的多少来突破此难点的。学生会发现最多的是间期细胞,最少的是中期细胞,说明什么?间期本质是发生在准备期,完成了染色体复制过程,经历时间最长,而中期是分裂期中时间最短的,使学生从物质变化的角度认识到细胞周期的本质,即细胞中遗传物质复制后平均分配的、周而复始的过程。从实验方法的角度,也让学生知道通过“数目占比”推算“时间分配”是实验分析中的常用方法。

难点之三是细胞周期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停止?学生对细胞周期外延的理解容易停留在周期性分裂的层次,对细胞为什么分裂、分裂后“去哪儿了”等不作深入思考。本节课通过组织学生观察根尖的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的细胞图像,引导学生从生物学事实中发现问题,如:不是所有细胞都在分裂;形成的子细胞有的继续分裂,有的发生分化等,这样形成对细胞周期更完整的认识。

2.5展示模拟分裂过程,归纳有丝分裂概念

囿于学生观察自制的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显微图像的清晰程度不够,学生由此归纳细胞中染色体等变化规律有困难,因此用模拟动画和相应图片辅助学生观察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各部分结构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在实物观察的基础上,将自制显微图像与模拟图片相对比,更容易找出各时期的特征。从以下四个角度归纳建构有丝分裂的概念,包括“丝”的含义、来源和变化规律;染色体数量、运动、形态的变化规律;Dna、染色单体、着丝点数量等变化规律;动物和植物细胞中核膜、核仁、细胞器等亚显微结构的变化规律。

3实验教学辅助概念教学的教后反思

3.1融入探究理念

在观察根尖、制作装片、对比分裂相等系列实验过程中,让学生获得了丰富的事实性知识,基于观察逐步深入探究,更有助于建构概念。

3.2借助前概念引伸

学生已形成的前概念是新概念形成的基础,也可能成为新概念形成的障碍,充分利用前概念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分析,能够丰富学生前概念,也能纠正概念误区,从而建构新概念,为形成更上位的概念打好基础。

初中生物细胞知识篇3

一、教学目的要求

(一)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关于细胞、生物的新陈代谢、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和变异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在农业、医药、工业、国防上的应用。

(二)通过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

(三)要求学生掌握使用高倍显微镜,做简单的生理实验等的基本技能。

(四)培养学生自学生物学知识的能力,观察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殖发育的能力,分析和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的初步能力。

二、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

(一)从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认真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选取生物的结构和生理的知识。结构知识是理解生理知识的基础。生理知识是阐明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的基础知识。因此,必须重视选取形态结构和生理的知识。

(二)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必须做到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1.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要密切联系工农业生产实际。生物学是农业、畜牧业和医学等方面实践的理论基础,通过学习生物学知识,要使学生知道生物与生产的关系十分密切,应该利用和改造有益的生物,防除有害的生物。

2.要密切联系各地的自然实际。由于我国幅员广大,各地的生物种类有很大差别。因此,所选取的植物和动物,既要重视其典型性,又必须尽可能是各地比较常见的,以便学生可以直接观察到这些动植物和了解这些动植物的生活规律。

3.选取的生物学基础知识,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使学生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更加深刻地认识学习生物学的意义。

(三)适当选取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生物学基础知识。

现代生物科学发展很快,生物课必须重视用现代生物科学的观点来阐述教学内容,并且适当地增加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知识内容,使学生对生物科学发展的现状有个初步的认识,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现代生物科学知识和参加工农业生产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班级现状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高二(2)、(3)、(4)三个班级,三个班级人数分别为:46、45、46人,虽然通过班主任,我对个班的现状有了一点了解,但由于生物是从高二开始的起始课程,所以具体情况还不能下定论。

四、教学进度安排

高中阶段学习的生物学知识,是在初中生物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生物的基本特征,侧重于生命活动的共同规律的内容。主要包括细胞、新陈代谢及其调节、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的知识。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所学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既有所分工、又互相衔接,高中生物学是初中生物学知识的综合、概括和提高。

高中二年级开设的生物必修课(第一学期),每周2课时,共计34课时。讲述细胞、生物的新陈代谢、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和变异等生物学基础知识。

五、教学内容及其课时安排

高中生物必修课教学进度

单元

知识

学生实验

课时

要点

教学要求

项目

绪论

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科学的新进展

高中生物课学习的要求和方法

b

a

a

2

生命的物质基础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

b

c

实验: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2+1+1

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细胞主要的亚显微结构和功能

细胞周期

细胞分裂

b

c

a

实验:

1.颤藻和水绵细胞的比较观察

2.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生物的新陈代谢

光合作用的发现,光合作用及其重要意义

根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植物的矿质营养

动物的营养

呼吸作用

a

b

b

b

b

实验:

1.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2.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

2+5

应激性和生命活动的调节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高等动物的激素调节

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

a

a

b

1+1+2

生殖和发育

减数分裂和配子的形成

a

2

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绪论

生物的基本特征(细胞结构,新陈代谢,生长现象,应激性,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的概述。

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发展方向。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意义。

说明: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发展方向,只要求学生作一般了解。

一、细胞

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原生质的概念。

细胞的化学成分:水,无机盐,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上述物质特别是蛋白质和核酸的重要作用,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真核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细胞膜,细胞质(其中含有线粒体、质体、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中心体等细胞器),细胞核(核膜、核仁、核液和染色质)。细胞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的分裂:无丝分裂。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细胞的分裂期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各个分裂期的细胞核结构变化的特点。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

〔实验〕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初步学会使用高倍显微镜。

说明:在《细胞》中,以下内容只要求学生作一般了解。

1.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原生质的概念。

2.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中心体等细胞器。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3.无丝分裂。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方式有有丝分裂。

二、生物的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的概念。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的概念。

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水分代谢——细胞在形成液泡以前靠吸胀作用吸水;细胞在形成液泡以后主要靠渗透吸水。渗透吸水的原理。渗透作用的概念。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水分散失的方式和意义。

矿质代谢——植物需要的元素(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根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交换吸附。植物对离子的选择吸收。矿质元素的利用。

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高等植物叶绿体中的色素及其作用。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反应,暗反应)。atp(三磷酸腺苷)的简式,atp与adp(二磷酸腺苷)的相互转变。

呼吸作用——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本质区别。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呼吸作用的过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有氧呼吸的过程与无氧呼吸的过程的异同。

动物的新陈代谢:体内细胞的物质交换——单细胞动物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多细胞动物(如哺乳动物)的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进行物质交换。

物质代谢——食物的消化(单细胞动物、低等的多细胞动物、高等的多细胞动物消化食物的特点。哺乳动物的消化过程概述)。营养物质的吸收(小肠在形态结构上适于吸收的特点,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物质代谢的过程(糖类代谢、蛋白质代谢的过程概述)。

能量代谢——气体交换(单细胞动物和多细胞高等动物进行气体交换的特点)。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高等动物在缺氧状态下通过无氧呼吸获得能量。

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同化作用的两种不同类型(自养型、异养型的概念和特点)。异化作用的两种不同类型(需氧型、厌氧型的概念和特点)。

〔实验〕(1)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2)观察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现象。

(3)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说明:1.在《生物的新陈代谢》中,以下内容只要求学生作一般了解。

(1)细胞在形成液泡以前靠吸胀作用吸水。渗透吸水的原理。*渗透作用的概念。

(2)根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交换吸附。

*(3)植物对离子的选择吸收。

(4)呼吸作用的过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有氧呼吸的过程与无氧呼吸的过程的异同。

(5)单细胞动物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6)单细胞动物、低等的多细胞动物、高等的多细胞动物消化食物的特点。

三、生命活动的调节(4∶0)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生长素的发现。植物的向光性和向光性形成的原因。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实践上的意义。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高等动物的激素调节(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生长激素的分泌部位和生理作用)。昆虫的激素调节(内激素、外激素的分泌部位和生理作用,昆虫激素在生产上的应用)。神经调节(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第一范文网整理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说明:在《生命活动的调节》中,以下内容只要求学生作一般了解。

*1.生长素的发现。

*2.昆虫的激素调节。

四、生物的生殖和发育(9∶0)

生物的生殖。生殖的概念。

生殖的种类:无性生殖(分裂生殖,孢子生殖,出芽生殖,营养生殖);有性生殖(配子生殖中的卵式生殖)。这些生殖方式的特点和概念。

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成熟:减数分裂的概念和意义。的形成过程。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受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生物的发育。发育的概念。

植物的个体发育(以荠菜为例):胚的发育过程,胚乳的发育过程。

动物的个体发育(以蛙为例):胚的发育过程(包括卵裂、囊胚、原肠胚各期),各种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形成。胚后发育。胚的发育与环境的关系。

说明: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中,以下内容只要求学生作一般了解。

*1.生殖的种类。

*2.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方式的特点和概念。

*3.植物的个体发育(以荠菜为例)。

1.在高中二年级学习高中生物知识的基础上,以下内容要求掌握:

(一)生命的基础

细胞的化学成分——水,无机盐,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上述物质特别是蛋白质和核酸的重要作用,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真核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细胞膜,细胞质(其中含有线粒体、质体),细胞核(核膜、核仁、核液和染色质)。细胞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

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细胞的分裂期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各个分裂期的细胞核结构变化的特点。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

2.在高中二年级生物课中作为一般了解的以下教学内容,要求达到掌握:

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中心体等细胞器。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无丝分裂。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

3.〔实验〕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学会使用高倍显微镜。

(二)生物的新陈代谢(5∶2)

1.在高中二年级学习高中生物知识的基础上,以下内容要求掌握:

新陈代谢的概念。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的概念。

细胞在形成液泡以后主要靠渗透吸水。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水分散失的方式和意义。植物需要的元素(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矿质元素的利用。

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高等植物叶绿体中的色素及其作用。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反应、暗反应)。atp(三磷酸腺苷)的简式,atp与adp(二磷酸腺苷)的相互转变。

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本质区别。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

多细胞动物(如哺乳动物)的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进行物质交换。

哺乳动物的消化过程概述。营养物质的吸收(小肠在形态结构上适于吸收的特点,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物质代谢的过程(糖类代谢、蛋白质代谢的过程概述)。

气体交换(单细胞动物和多细胞高等动物进行气体交换的特点)。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高等动物在缺氧状态下通过无氧呼吸获得能量。

3.在高中二年级生物课中作为一般了解的以下教学内容,要求达到掌握:

细胞在形成液泡以前靠吸胀作用吸水。渗透吸水的原理。

根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交换吸附。

呼吸作用的过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有氧呼吸的过程与无氧呼吸的过程的异同。单细胞动物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单细胞动物、低等的多细胞动物、高等的多细胞动物消化食物的特点。

4.〔实验〕(1)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2)观察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现象。

(3)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三)生命活动的调节(2∶0)

在高中二年级学习高中生物知识的基础上,以下内容要求掌握:

植物的向光性和向光性形成的原因。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实践上的意义。

初中生物细胞知识篇4

九年制义务教育生物教材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增加了大量的实验,其目的在于加强生物学科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所谓实验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操作能力:熟练使用显微镜、解剖器、安装实验装置、自行设计各种实验步骤、采集制作植物、动物标本。

②获得知识的能力:即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聆听、观察、阅读、质疑、记录分析实验结果等途径获得知识的能力。

③整理分析能力:通过表解、图释记录实验的结果,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找出实验成败原因,并能解释实验现象,写出实验报告。

④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应用与实验有关的知识寻求解答问题的能力。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呢?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我首先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采取以下不同的组织形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1.模拟实验:刚进中学的初一学生好奇心强、好动,他们做实验时,注意力分散在实验仪器及用品上,不注意听讲、看老师的示范,在实验过程中不认真操作,观察实验现象不细致。此时,我一般采取模拟方式进行实验。

如《显微镜的作用》一课,先讲解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操作显微镜时边讲要点、边做示范,学生边模仿操作。这样模仿操作完显微镜后,再让学生独自操作一两遍,经过几次这样的训练后,学生就基本上学会使用显微镜了。模拟实验教学方法的好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

2.分段实验:在模拟实验的基础上,再以分段实验的方式训练学生。如在《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细胞》一课,把实验分为制作并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制作并观察蕃茄果肉细胞、观察叶表皮永久装片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实验过程是老师先讲实验操作的要领、做示范,然后学生再独立操作、观察。学生操作观察时老师巡回辅导,一个阶段完成后再进行下一个阶段。各个阶段完成后,老师以问答的方式让学生说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洋葱表皮细胞近似长方体,蕃茄果肉细胞近似球体,叶表皮细胞形态不规则,但它们都有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

老师再补充说明,植物细胞都有细胞膜,但由于它太薄,而且紧贴细胞壁,用光学显微镜是不易观察到的,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不同的细胞形态不同,但它们都有相同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分段实验不仅给学生提供独自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逐渐学会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资料,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从而主动获得知识。

3.独立实验:经过一段时期分段实验的训练后,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操作实验。方法是实验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熟悉实验目的、方法、步骤、实验所需的药品、材料。教师提出实验要求,讲清要点,然后再让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在操作过程中巡回指导,若发现带共性的问题,要让全班停下来,统一纠正后再继续实验,最后总结实验,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这样就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通过以上的组织训练后,学生能比较熟练地使用显微镜;能用解剖器解剖小动物;学会植物标本和昆虫标本的采集、制作,初步具备了独立实验的能力。

4.开展课外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堂实验教学是不够的,还要尽可能地开展生物课外活动,让学生对植物、动物、环境污染、人口问题等进行调查、研究,使他们有机会自己设计完成实验。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观察现象,分析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主动获得知识,进一步提高实验能力。从八四年以来我和其它生物教师一道,坚持组织开展了学生生物知识竞赛,动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野生动植物邮票集邮,农业林业经济植物的调查等一系列课外活动。

在活动中学生写了不少的观察日记和小论文,他们采集制作的《植物蜡叶标本》、《野生动植物集邮》、小论文《什邡主要经济植物种类调查》等作品,分别获得了市级奖。课外活动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由于初中阶段重视了实验教学,学生渐渐获得了学习生物的方法和能力,使他们对生物学的好奇心转变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为高中学习《生物》打下了基础,高中生物教师反映:我校升入高中的学生与其它学校升入高中的学生相比(以前我县乡村初中学校的条件差,开展生物实验很困难),我校学生使用显微镜熟练、实验能力强、实验效果好,理解掌握知识速度快,学习效率高。

参考文献:

[1]刘保华.浅析中学生物课堂艺术性教学语言[J].法制与社会.2013(01).

[2]吴若梅.高中生物新教材与课堂教学方法优化整合的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初中生物细胞知识篇5

九年制义务教育生物教材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增加了大量的实验,其目的在于加强生物学科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所谓实验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操作能力:熟练使用显微镜、解剖器、安装实验装置、自行设计各种实验步骤、采集制作植物、动物标本;②获得知识的能力:即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聆听、观察、阅读、质疑、记录分析实验结果等途径获得知识的能力;③整理分析能力:通过表解、图释记录实验的结果,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找出实验成败原因,并能解释实验现象,写出实验报告;④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应用与实验有关的知识寻求解答问题的能力。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呢?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我首先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采取以下不同的组织形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1.模拟实验:刚进中学的初一学生好奇心强、好动,他们做实验时,注意力分散在实验仪器及用品上,不注意听讲、看老师的示范,在实验过程中不认真操作,观察实验现象不细致。此时,我一般采取模拟方式进行实验。如《显微镜的作用》一课,先讲解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操作显微镜时边讲要点、边做示范,学生边模仿操作。这样模仿操作完显微镜后,再让学生独自操作一两遍,经过几次这样的训练后,学生就基本上学会使用显微镜了。模拟实验教学方法的好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

2.分段实验:在模拟实验的基础上,再以分段实验的方式训练学生。如在《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细胞》一课,把实验分为制作并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制作并观察蕃茄果肉细胞、观察叶表皮永久装片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实验过程是老师先讲实验操作的要领、做示范,然后学生再独立操作、观察。学生操作观察时老师巡回辅导,一个阶段完成后再进行下一个阶段。各个阶段完成后,老师以问答的方式让学生说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洋葱表皮细胞近似长方体,蕃茄果肉细胞近似球体,叶表皮细胞形态不规则,但它们都有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老师再补充说明,植物细胞都有细胞膜,但由于它太薄,而且紧贴细胞壁,用光学显微镜是不易观察到的,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不同的细胞形态不同,但它们都有相同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分段实验不仅给学生提供独自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逐渐学会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资料,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从而主动获得知识。

初中生物细胞知识篇6

关键词 高职高专 医学遗传 减数分裂 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的个体在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发生的一种特殊的细胞分裂方式,在真核生物和生命周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减数分裂是连续变化和微观抽象的过程,学生对此难以掌握,成为高职高专《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传统教学模式都是以描述染色体的动态变化为主,虽然学生能较好地理解减数分裂的过程和特点,但与后续相关知识联系运用时效果不理想。根据笔者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认为在“减数分裂”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有丝分裂、人类生殖细胞的发生、优生优育、遗传基本规律和生物变异等方面展开探讨,使学生深刻理解减数分裂的过程和意义,为学好医学遗传学及其相关医学学科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有丝分裂,分为减数分裂Ⅰ期和减数分裂Ⅱ期。可以利用学生已熟知的有丝分裂,讲述减数分裂的具体过程,并且对比此过程与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变化特点,用图表的方式归纳和表现更直观易懂。

二、人类生殖细胞的发生与减数分裂

1.的发生

男性的曲精细管上皮内有许多的精原细胞,通过有丝分裂不断增加数量,自胎儿起精原细胞处于休止状态。男性性成熟时,一部分精原细胞(2n=46)长大分化成为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进入减数分裂Ⅰ期,发生联会、交叉且每对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后,分裂成2个次级精母细胞;这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经减数分裂Ⅱ期分裂成4个精细胞。此后精细胞再经过形态和生理的变化才能成为有受精作用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2n=46)经过成熟期减数分裂后生成4个(n=23)。精原细胞经过增殖、生长、成熟分裂,最后变形发育成的过程,一个周期约需2个月左右。

2.卵子的发生

女性卵巢中的原始生殖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增殖成为卵原细胞(2n=46)。卵原细胞进入生长期体积增大。大约在胎儿三个月,发育生成初级卵母细胞(2n=46)。这些细胞都停滞在减数分裂前期Ⅰ的双线期。性成熟后,每月只有1个初级卵母细胞继续发育,完成减数分裂Ⅰ期分裂成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和一个第一极体。排卵时再次停止在减数分裂Ⅱ的中期。受精时,这个次级卵母细胞完成减数分裂Ⅱ期分裂成一个成熟的卵子(n=23)和一个体积较小第二极体(n=23);同时,那个第一极体也进行减数分裂Ⅱ期分裂成两个第二极体。所以,一旦形成卵子,就意味着是一个受精卵。如未受精则将退化死亡。一个初级卵母细胞经减数分裂成一个卵子。

和卵子的发生都经过增殖、生长、成熟等过程,两者的发生虽然有一些差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成熟期中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的和卵子染色体数目只有体细胞的一半,受精后形成的受精卵又恢复了二倍数的染色体,从而保证了后代遗传物质的相对稳定性。

3.优生优育与减数分裂

男性在形成过程中,精原细胞长期经历着无数次的有丝分裂,若与环境中的有害物质接触,易发生基因突变。非整倍体是人类最常见的染色体异常,男性吸烟可导致染色体非整倍体的出现,其原因是减数分裂中生物碱(来自于吸烟)与微管蛋白结合(微管蛋白为纺锤体微管中的一种蛋白),干扰微管聚合及装配,破坏纺锤体功能,从而影响染色体从赤道向两极的牵拉,导致所合成的子细胞染色体数量上的错误(非整倍体)。不育男性中精母细胞染色体配对紊乱会导致减数分裂停止,进而导致无精,或染色体非整倍性。另外,男性一生中产生的总数约为1012,即一万亿个。因此年龄越大,经历减数分裂时发生Dna编码错误的风险也越高,所以子代患单基因遗传疾病或非整倍体的机率增高。

女性正常卵子发生过程中,存在两次生理性停滞,即减数分裂i前期双线期停滞和减数分裂ii中期停滞,这些停滞对卵母细胞完成正常减数分裂以及生物的成功繁殖至关重要。若这些停滞不能被适时克服从而使卵母细胞恢复减数分裂,或卵母细胞发育停滞在其他时期,则可能导致雌性不育。从卵母细胞到成熟卵子生成的间断过程可持续十余年到数十年之久,一方面可以导致卵母细胞老化,在减数分裂时出现染色体不分离,这是母亲年龄大导致染色体非整倍体患儿(如:21-三体综合症)发病率增高的原因;另一方面时间越长环境因素对女性健康生育的危害也就越大。如女性吸烟,有研究发现双倍染色体(46而不是23)卵细胞比例增加与每天吸烟量有关,且三倍体受精卵比例也增加。此外,性别畸形、猫叫综合症以及肿瘤的产生都是由于减数分裂异常所致。

4.遗传基本规律和减数分裂

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连锁互换定律,被称为遗传学的三大定律,既适用于动、植物也适用于人类遗传,是医学遗传学的重要理论基础。而与之遗传三大定律关系密切的物质基础是减数分裂。

分离定律细胞学基础: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来自父母双方且形态、大小相同的一对染色体(即同源染色体)在前期Ⅰ配对联会,到后期Ⅰ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子细胞。

自由组合定律细胞学基础:在减数分裂后期Ⅰ中,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随机自由组合成两组,分别进入不同的子细胞。

连锁与互换定律细胞学基础:在减数分裂前期Ⅰ的粗线期至终变期中,同源染色体联会,此外同源染色体间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换使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重组。

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所以减数分裂时染色体动态变化与基因遗传行为具有一致性,这就意味着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发生许多与遗传密切相关的事件。

5.生物变异与减数分裂

人类生殖细胞的形成必须经历减数分裂。在其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随机组合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这就导致了物种遗传多样性。人类细胞有23对染色体,经过减数分裂可形成223(8?06)种不同染色体组成的生殖细胞。精卵结合的受精卵就有(8?06)2=64?012种遗传组合。除同卵双生的现象外,地球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如果再考虑减数分裂Ⅰ期中每个二价体平均形成2.36个交叉,从而经过重组而改变染色体的构成,这又会增加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组成的差异。因此减数分裂不仅是保证生物物种染色体数目稳定的机制,而且也是产生物种遗传多样化、不断进化的动力。

总之,减数分裂教学中结合与其相关的知识进行分析和应用,这样不仅强化了知识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也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和应用拓展性思维的学习习惯,不但为后续知识打下深厚的基础,同时也有效地培养了实际运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汪蕾.减数分裂和配子形成的教学体会《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2):1896.

初中生物细胞知识篇7

    论文摘要:新课程要求改变教学方式,导入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文章结合导入的类型,对苏教版必修一模块的多个内容进行了导入分析。 

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应包括导入、讲授、组织、结束等过程,能否在教学中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导入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导入的概念及作用 

导入是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激起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教学活动方式。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虽然只是一个很短的环节,但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导入可以引起学生注意,集中精力;导入可以开拓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导入可以起衔接新旧知识的桥梁作用;导入可以揭示课题,体现教学目的;导入可以带领学生进入到学习情境中。 

二、导入的类型 

1.直接导入:直接阐明学习目的、学习要求和各个重要部分的内容及教学程序。 

2.经验导入: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知的生物学素材为出发点,通过教师引导,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3.原有知识导入:以复习、提问和做习题等教学活动开始,提供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联系的支点。 

4.实验导入:通过教师演示已知实验,向未知实验过渡,使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 

5.直观导入:采用直观教具,如标本、模型、图表等。 

6.设疑导入: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形式多样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7.事例导入:用学生熟悉或关心的事例进行导入。 

8.悬念导入:提出带有悬念性的难题。 

9.故事导入:利用生物学科中发现史和科学史中的故事。 

三、内容举例与导入分析 

内容选自苏教版必修一模块。 

例一:第一章第一节(身边的生物科学)。本节内容是必修一模块的第一节内容,对学生今后的生物学学习有着重要影响,包括:人类面临的健康问题,生物科学与社会(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等内容。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的生物学中以及生活中已经熟悉了一些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如癌症、艾滋病、肺结核等,本节导入可采用经验导入类型。如:同学们,随着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你们听说过癌症吗?(可让几个同学回答)回答结束后紧接着介绍教材中提供的两个事实,并进行分析和讨论。通过提问,能够使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回答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还能自然过渡到下一问题的分析与讨论中。 

例二:第二章第一节(细胞中的原子和分子)。包括:组成细胞的原子和分子,细胞中的无机化合物等。对于原子和分子的概念,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化学课程中已经有所了解,但由于细胞、分子和原子都属于微观概念,学生不易理解,为此,可采用直观导入类型。上课前,教师准备一些分子、原子模型带到课堂上。导入:同学们,自然界中生物的种类有二百多万种,然而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却基本相似,今天我们结合模型来共同学习细胞中的原子和分子。模型能对学生的视觉起直接作用,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被吸引到上面来。同时为了加深记忆,可让几个同学用模型演示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对于微观和宏观的事物,我们不容易观察,用模型来学习则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例三:第三章第一节(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包括:细胞学说的建立与发展,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显微镜等。在显微镜的发展历程中,列文虎克制作显微镜的故事是导入的最好素材,属于故事导入类型。故事能激起学生兴趣,同时,科学家的经历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例四: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跨膜运输)。包括:被动运输、主动运输等。物质如何进出细胞主要取决于细胞膜的结构,可采用原有知识导入类型。如:同学们,细胞膜是细胞与外环境之间的屏障,它能保障细胞对基本营养物质的摄取、代谢废物的排出和细胞内离子浓度的调节,使细胞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物质是如何通过细胞膜进出细胞呢?要想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先要来回顾一下细胞膜的结构,同时请大家思考组成细胞膜结构的各部分对于物质进出细胞有什么样的作用。这样,既回忆、强化了学过的知识,又带着问题进入了新内容的学习。 

例五:第五章第一节(细胞增殖)。包括:细胞周期与有丝分裂,无丝分裂等。初中阶段,学生对细胞分裂的内容有了一定的接触,可采用设疑导入结合的形式。如:同学们,对于多细胞而言,细胞分裂是细胞增殖、分化的基础,在初中生物学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细胞分裂的知识,那么,细胞在分裂的过程中到底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节的内容。学生对于细胞分裂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对于细胞发生的变化认识较浅,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导入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既是传授知识的开始,又是沟通师生情感的过程。在新课程的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生物教师要深挖资源,认真设计导入,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想学、爱学、主动学。“教无定法,教有规律”,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积累经验,结合实际,真正把导入的作用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骆豆豆.导入——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j].中学生物教学,2010(5),21. 

初中生物细胞知识篇8

【关键词】生物教学;兴趣;实验;创设情景;情感价值观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非常强的学科,传统教学基本上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教学方法一成不变,造成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不足,并且在无意识中形成一种生物不重要的意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那么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领导者就必须帮助班上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学习,使班上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各种能力的主要渠道,那么教师需要从那些方面着手呢?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初中生已经形成初步的人生价值观、情感价值观,而生物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生物,生活中无处不可以学习生物。现在不管是农村还是城镇,教室里基本上都有多媒体或者电视,教师可以寻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图片,从生物的角度慢慢分析给学生听,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

由于生物本身就是一门实验性非常强的学科,而过去的生物教学就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实验教学,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初中生又处于成长的青春叛逆期,那么实验教学对初中生来说无疑是感兴趣且效果明显的。当然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创设一些情景,因为实验是一种比较严肃的事情,必须让学生从最初就养成一种严谨、科学的实验态度。

例如,七年级上册课本中的第一个实验是《观察植物的细胞》,植物细胞,对于初中生来说已经不再陌生,但是用我们的肉眼去观察植物细胞,这对学生来说是新奇的,那么学生对于这次实验也是非常感兴趣的。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鼓励学生进行胆大心细的实验操作,对于一些不规范的实验行为,要及时严厉的帮助学生纠正。观察生物细胞的过程中,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教师一定要耐心、仔细的进行指导。在这个实验中,细胞结构的分析也是本实验的重点,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显微镜下面的多种细胞结构,通过比较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细胞结构,并结合课本知识将细胞从外到内进行排列: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最后绘图,总结实验中的失败教训和成功经验,培养良好的实验素养和良好的归纳能力。

三、情境创设

初中生物教学,如果教师的课堂教学经常是一成不变的,再加上有些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很容易对生物这门学科的学习失去兴趣,当然也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因此,生物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创设一些情景,而这些情景最好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分析一些生活小常识的过程中,了解生物,体会生物知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灵活多变。

例如,知识点“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教师可以在课前打一盆清水,准备一支钢笔。上课时,教师可以先卖一个关子,问学生这盆水是拿来干嘛的?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那奇特的思维,然后将钢笔中的红墨水滴一滴在清水中,让学生一起观察清水慢慢变红的过程。然后教师再根据教材讲解本章内容,学生听起来也就兴趣高涨了,教学效果也会得到显著提高。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例举一些与知识相关的生活常识,帮助学生化难为易,更加准确的理解知识点。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不明白的再一起探讨,最后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一定非常有成就感。

四、和谐的师生关系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青春叛逆期,自认为自己长大了、成熟了,渴望得到家长、老师的鼓励与支持。初中教师在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良好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教师必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征服学生,还要让学生觉得和老师之间的交流畅通无阻,愿意和老师分享他们心中的小秘密,愿意听取老师给予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其实教师和学生在人格关系上本来就是平等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了解他们的想法,课堂上可以适当穿插一些当下比较流行或具有深意的话语,例如“神马”、“我滴”、“肿么了”等等,这样学生会觉得老师和他们离得很近,和他们一样爱新奇古怪的玩意儿,也在无形中拉近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也就能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想法,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其针对性、适应性更强。

五、培养良好的情感价值观

初中生物细胞知识篇9

一、预习实验内容,明确观察目的

对任何事物的观察都要有目的性,盲目的进行观察是得不到有价值的知识的.对生物实验的有效观察,首先就要明确所要观察实验的目的,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进行观察,通过观察要得到什么.老师要在进行生物实验的前节课中告知学生下次课中要实验的内容,并让学生先预习所要进行的实验,明确实验的目的和内容,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避免在实验中观察时的盲目性.对于初中生来说,主动预习可能不易进行,老师也可以在实验课堂中的前十分钟让学生预习实验,指导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用有趣的语言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以利于学生在实验中认真观察.

如实验“练习使用显微镜”,在实验前就要让学生明确此实验的目的,是练习使用显微镜、能够独立操作显微镜和能够将标本移动到视野中央并看到清晰的图像,老师演示前告诉学生应该观察的细节,观察镜筒升降时要注意的事项等.这样学生就有了观察任务,知道自己要在老师演示实验时需要观察的内容和所要掌握的知识,在老师提到的要特别注意观察的步骤中细心观察,而不是照着老师做的大致的做一遍,实验结束后大脑一片空白,没学到任何知识.每次的实验前老师都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不仅有利于学生有目的地观察,也是顺利进行实验教学的首要步骤.

二、掌握实验步骤,分清观察主次

在实验前学生明确了观察的目的,但并不是实验中的每个细节都要认真观察,此时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分清观察的主次.初中生物的实验中有多种特征和现象,不论是从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出发,还是从中考的考点出发,在观察时都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对于需要重点掌握的要细心观察,对于只需我们了解的要一略而过,这样可以把我们的精力集中,容易发现事物的特征,从而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敏锐性.

如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结构”,本实验的重点是观察植物的细胞结构,实验的步骤是制作玻片标本-观察细胞结构-绘制细胞结构简图.在观察细胞的结构中,观察的重点是所制作的植物细胞标本中细胞的结构,有的同学因分不清玻片中哪些是需要观察的细胞,从而把重点放在了观察气泡的结构上,或者有的同学观察的是细胞,但重点又放在了观察哪些细胞被稀碘液染上色了,哪些细胞没被稀碘液染上色等.观察结束后,这些同学由于没有细心观察细胞的结构而画不出细胞的结构简图,但为了应付老师而把别的同学绘制的简图照抄下来,从而对细胞的结构印象不深,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对于这块知识的掌握也就不那么理想了.观察时分不清主次,注意力就会比较分散,有时还会被无关的内容所吸引,因此在实验中让学生明确观察的主次是老师成功进行实验教学的关键.

三、回忆实验过程,总结观察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中,教会学生观察方法是很重要的内容.在初中生物实验中,观察的方法多种多样:第一,引导学生多感官观察.观察实验时,不仅要用眼睛看,我们还要用耳朵听、用鼻子闻和用手触摸等,要把所有的感官都发动起来,集中所有的精力在观察的实验中,从而得到全面而准确的观察结果,为所要得到的实验结论提供依据.第二,启发学生发散观察.观察不仅要用五官去感知,更重要的是要在大脑中形成思维,这就要求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老师让学生学会在观察中发散思维去思考,要在不同中寻找共同点,要在现象中看到本质,为得出实验结论奠定基础.第三,教给学生自由观察.生物是一门和大自然息息相关的学科,因此不仅要在实验课堂中进行观察,在大自然中也要细致的观察,把生物知识渗透到大自然中,在大自然中体验生物知识的实用性.

运用正确、科学的观察方法会使我们的学习轻松愉快,掌握知识的能力事半功倍.观察方法需要学生逐步掌握,不过在任何观察方法中都要有四种心理品质,即细心、耐心、求实、求新.学生要在四种心理品质的基础,把观察方法应用在实验中,在实验中逐步完善和升华实验方法.

四、加强个别指导,养成观察习惯

初中生物细胞知识篇10

   1“连”——连线

   1.1单连

   现代生物科学体系的的形成是建立在许多科学家不懈努力的基础上的。科学家探索生物学奥秘的一系列过程构成科学史。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科学史中科学家、事件、结论(成果)之间往往存在一对一的关系,通过单向连线法可全面掌握。

   【例1】(2009年天津卷)下列是有关着名科学家通过研究取得重要理论成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虎克在显微镜下观察木栓组织发现蜂窝状“细胞”,建立了细胞学说

   B.坎农通过研究细胞内基因表达的过程,提出了内环境稳态概念

   C.摩尔根对雄果蝇白眼性状的遗传分析,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D.韦尔穆特等在体外条件下将羊体细胞培养成了成熟个体,证明了哺乳动物体细胞具有全能性

   解析:本题单从选项分析可看出C项正确。如从各选项涉及的科学家、事件、结论(成果)等方面全面分析可设计如下连线题:

   答案:C。

   1.2复连

   事物的属性是多方面的,有共性也有个性。采用连线法描述生物学概念、事实时,指向同一属性的线不止一条,故称其为“复连”,教师在学案中可设计此类连线题,促进学生巩固基础,提升辨析能力。真核细胞的细胞器种类繁多,功能各异,初学者容易混淆,可用复连连线方式解决。如线粒体的功能是有氧呼吸主要场所,它的膜是双层膜。“复连”法的相关内容也可改为表格比较法。

   2“联”——联系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高中生物和初中生物之间存在着联系,生物学和物理学、化学、数学等学科之间存在着联系,高中生物各模块之间也存在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合理利用联系,降低教学难度,利于学生对知识网络的构建。

   2.1注意利用学科间的联系

   人教版必修二遗传规律的学习涉及遗传概率的计算,数学上概率问题(乘法原理和加法原理)在高一下学期末才学习。若高一两学期开设生物必修一和必修二两个模块,第二学期初学习遗传部分时,学生还不知乘法原理和加法原理是什么,硬性将其运用到遗传概率的计算中学生会机械照搬,而实际上并不理解。如改变一下模块开设顺序,高一下学期学必修三,必修二安排在高二上学期学习,学生具备了概率问题基础,遗传计算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另外,生物学和物理学、化学也有密切联系,涉及相关知识时教师应明确学生是否已学,学到什么程度,以使教学设计更有针对性。

   2.2合理利用初高中内容间的联系

   初中知识和方法是高中后续学习的基础,教师对其合理利用可使学生的学习更快速高效。以“光合作用”相关内容为例,学生在初中已学习的知识有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实验(高中萨克斯的探究实验)、色素(叶绿素)可溶解于有机溶剂(如酒精)、光合作用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吸收Co2放出o2)、外界条件光照、内部场所叶绿体,已学习的实验方法是实验设计需遵循对照性原则。高中阶段学习“光合作用”时,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初中所学,将其纳入预习学案中,激活学生记忆,可使课内探究过程顺利高效地完成。除此之外,初中所学显微镜、细胞、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变异、生态系统、免疫等知识均为高中的基础,高中教师对这些内容应当了如指掌,抓住恰当时机,合理利用。

   2.3适当建立模块之间知识的联系

   以酵母菌为例,酵母菌是真核兼性厌氧微生物,必修一模块中以此为例探究细胞呼吸方式,必修三中以此为例探究种群数量变化;日常生活中的酿酒和做面包都需要酵母菌,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增长情况与发酵食品的制作有密切关系。高三复习时,教师提出酵母菌模式生物,引领学生回顾各模块相关内容,以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与运用能力。

   3“敛”——收敛

   课堂上,当教师提出某一问题时,思维活跃的学生往往会天马行空的想出多种答案或方案。这时教师需对问题逐步设立限定条件,以收敛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运用生物学原理思考问题,提高其生物科学素养。如学完“植物的激素调节”后,老师提出下面问题。

   【例2】(2010年大纲全国卷Ⅰ31题改编)从某植物长势一致的黄化苗上切取等长幼茎段(无叶和侧芽)。自茎段顶端向下对称纵切至约3/4处。将切开的茎段浸没在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半边茎向外弯曲生长,如图2所示。推测出现该现象的可能原因。

   原因1是;

   原因2是;

   原因3是;

   解析:半边茎向外侧弯曲,如果仅从现象作逻辑推理,这种现象的产生可能是半边茎的内侧生长快于外侧,其原因可能与生长素的作用相关,具体原因可以是:①内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比外侧高,所以内侧细胞生长较快;②内外两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相同,但内外侧细胞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该浓度的生长素更有利于内侧细胞的生长;③如果是外侧生长素多于内侧,而外侧因生长素浓度过高而抑制生长,内侧生长素浓度适中促进生长;④也可能与两侧细胞的吸水差异等相关。内侧细胞吸水能力比外侧强。这时教师提出“根据生长素的作用特点分析”,则排除原因4;若再加限定条件“上述黄化苗茎段中的生长素浓度是促进生长的,放入水中后半边茎内、外两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都不会升高”,则排除原因③,只剩①、②两种原因。

   答案:见解析。

   4“练”——练习

   课堂上师生通过讨论交流掌握了相关生物学概念和原理后,需进行相应的练习,这样才能提升学生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能力,进一步做到能在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练习题的选取需遵循梯度性原则,既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更要诱发学生思维发展由现有的思维层面,循序渐进地向更高一级的思维层面发展。例如,在学习了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二)后,教师给出以下练习题:

   【例3】牵牛花的花色由基因R和r控制,叶的形态由基因H和h控制。表1是3组不同亲本的杂交及结果,请分析回答:

   (1)根据第组合可判断阔叶对窄叶最可能为显性;第组合可判断对为显性。

   ①;②;③。

   (3)杂交组合③产生的红色阔叶植株自交,产生的后代的性状及比例是。

   (4)杂交组合①产生的红色阔叶与白色阔叶再杂交,得到隐性纯合子的概率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