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线上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十篇线上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十篇

线上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03:53

线上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篇1

一、从学生学习需要来激发学生画线段图之欲

所有的复杂问题都可细分为若干个小问题,每个细小的问题都可采用简单的线段图来表示其中的数量关系。所以,从简单问题入手,培养学生的画图意识,既能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又可以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教学画线段图的真正原因源于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当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想寻求突破时,当学生对获得的结果心存疑虑想进行验证时都是好时机,对学生来说是自己需要而画,由“要我画”变成“我要画”,而于教师则是学生需要而教,“生需故我需”。

二、从简单题型入手来培养学生画线段图方法

线段图教学要从低年级抓起,从简单题型入手、从意识习惯渗透、从画简易图出发,从小养成画图意识,形成技能技巧,到高年级才能运用自如。

1.题意到实物图,初步渗透线段图。低段学生年龄小,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教师先用简单的实物或几何图形代替文字或有各种干扰因素的繁杂画面来分析基本数量关系,以激发兴趣、体会妙用,逐步认识实物与线段图的关系。

2.实物图到线段图,明确线段图特点。线段图是把实物图中的多少体现到线段的长短中,并把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形象地体现在图中。

(1)由实物图慢慢地过渡到线段图。让学生从画情节,到不画情节只画数量关系,进而会画线段图,要经历:实物图――读题后,让学生根据题意画出实物并分析相应的数量关系;替代图――用、、代替题中的实物情节;线段图――在教师引导下,逐渐在实物下画线段,并标上大括号和数量,从本质上把握数量关系。

(2)填写或选择线段图。根据已知题目,将线段图画好,具体数据让学生填写;或根据已知条件,选择合适的线段图,以搞清数量关系,熟悉线段图。

(3)据图说意或编题列式。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线段图说出表示的实际意思,并进行编题训练,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发展联想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可以让学生编题后列式,从而更快、更准确地解答应用题,也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从教师引导示范来指导学生画线段图之重

培养小学生画线段图能力的关键是教师耐心的指导、细心的示范。指导画线段图中,要明白根据题中重点句来画,过程的指导要“循序渐进”“千方百计”,帮助学生获得画图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1.看着画。在典型的问题中,教师示范画。学生刚学习画线段图时,教师可一边说出自己画该图道理和产生思考的过程,一边画出表示题目里数量关系的线段图。学生通过观察模仿,感悟画图的过程和道理。画好后,让学生看着图,跟着教师边说边重复一遍,从中让学生逐步掌握作图的基本要领。

2.跟着画。教师引领学生,和学生一起画。二三年级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一笔一笔跟着教师来尝试与体验,边画边分析问题。学生进入操作模仿、操作整合及策略初步运用的阶段,在活动中获得画图辅助解题的初步活动经验。

3.说着画。学生独立尝试,教师随时指导画。这一阶段可以是教师画出线段图,学生看线段图说出线段图所表示的意义,或让学生读题后说说怎么画线段图。学生说,教师或学生画。

4.放手画。学生脱离教师完全独立画。当学生获得经验后就可以独立运用画线段图辅助解题,当然此时教师也要给予适时的点拨,注意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么画”,积累画线段图辅助解题的经验。

四、从找准数量关系来把握学生画线段图重点

找准数量关系是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根本,也是画好线段图的重点。随着年级的升高,解决问题的情境越来越复杂,除要抓住关键句、全面理解题意、弄清数量关系外,还要注意图中线段的长短要和数值的大小基本一致,逐步注重图的美观、大方、结构合理,具有艺术性。而对于双线段并列图和多线段并列图一定要分清先后的顺序,找准数量间的对应关系。用线段图来表示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四大类。

1.部份数与总数的关系。部份数+部份数=总数;总数-部份数=部份数,首次渗透在一年级就可呈现。

2.相差关系。较小数+相差数=较大数;较大数-较小数=相差数;较大数-相差数=较小数。第二册求相关数时可呈现,二年级求比一个数多(少)几时继续了解。

3.份总关系。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份数=每份数;总数÷每份数=份数。第四册用乘法口诀求商时可运用,了解份总关系基本模型。

4.倍数关系。倍数÷因数=x倍;因数×x=倍数;因数÷1/x=倍数;倍数÷x=因数;倍数×1/x=因数。第五册刚学倍数时可用,当五年级学习因数倍数后要通过线段图帮助理解两者间关系,学分数应用题时应充分加强。

线段图便于判断及确定计算方法,便于一清二楚从整体上显示数量关系,有利于学生熟练地掌握,同时有利于将隐含的中间问题显露出来,架起了条件及问题间的桥梁。

五、从拓展迁移知识来推广学生用线段图

解决问题时可以应用线段图帮助分析题意,还可以迁移到其他类型的问题,让线段图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或者利用线段图对比找规律。

如,“倍数”应用题,对中段学生而言,知识容易混淆。采取画线段图的方法讲解,对比讲清概念,寻找规律,效果较好。到高段分数应用题中,更需要利用线段图来寻找单位“1”,寻找“量”“率”对应关系。类似“整体与部分”题型的解题,联系线段图来帮助解题是很好的方法,通过这一形式也解决了一类题的解题方法。

六、从形成教学体系来分段寻找用线段图的时机

线段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寻找机会充分利用。尽管教材对用线段图的编排零散,没有承上启下做好衔接,但通过结合具体内容的有机渗透,形成安排有效的、较为系统的线段图学习板块。

一二年级的学习中,线段图应用以形象展示为主,帮助学生获得画线段图的基本方法与技能,指导学生用线段图表示一些基本的数量关系,并会利用线段图寻找解题思路。三四年级的学习中,线段图应用以辅助探究为主,画线段图应由教师主导转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引导并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知识经验出发画线段图,提高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增强运用线段图帮助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五六年级的学习中,线段图应用以直观验证为主,这时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有时会跃过线段图这一桥梁,直接通过抽象的分析、推理来解决问题。这时线段图主要用在对解决问题的结果心存疑虑时,借助线段图的直观功能来进行验证。

掌握一种解题方法,比做一百道题更重要。在尊重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敢于超出教材,以理智的“扬弃”态度,去挖掘传统应用题教学中的精华,在低段创造性地开展线段图渗透教学,中高段合理选择并使用线段图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线上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篇2

关键词CDio理念高频电子线路教学改革探索

《高频电子线路》是普通高校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及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须课,它主要研究高频电子线路各功能电路的原理、组成及其分析方法。该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前期理论基础知识,更要求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是一门综合运用能力很强的一门课程,因此《高频电子线路》也成为各高校电子专业的教学重点和学生要突破的难点。

CDio的概起始于2000年的工程教育理念,主要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理论课程的教授及实践应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工程学习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及工程系统能力,如图1所示。CDio分别由Conceive、Design、implement和operate组成,是从构思设计再到实践完成的指导工程教学过程。CDio体现了系统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的统一,代表了当代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

1CDio理念进入理论课程

高频电子线路由于其课程自身课程:理论抽象、公式推导繁杂、实验课基本上只是验证结果,这样会造成学生对课程乏味、厌烦、积极性不高。因此,首先需要从一本优秀的教材着手。

1.1注重教材整体性

教学应对基础知识与理论适度讲解,着重关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所需的内容和关键知识点,理论不宜过深过繁,应注重其来源、应用以及与其它功能模块的联系,主要实现让学生学而有用、学能致用。

教材的选择应以整个通信系统为整体,各个章节的内容为通信系统的各个环节及功能电路。教学内容应具有“前呼后应”的结构,在绪论部分对通信系统的介绍从组成框图出发,每一环节都能与后续章节的内容对应,课程呈现一个完整性,而后续章节的讲解也要围绕通信系统来深入,让学生感觉在学习一个完整的东西,学习结束后能设计出一个高频电子设备,体现出CDio的工程教学模式。

1.2注重教学内容的扩展

随着信息处理基础的快速发展,通信系统的相关设备已进入我们的生活,比如数字电视、手机、收音机等都是生活的必需品,因此《高频电子线路》课程的内容要适当的补充与完善。另外,由于半导体及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目前的通信系统的工作频率已达到几百兆,其功能电路大多由集成电路构成。因此,在教学内容中要保留经典的高频电子线路分析基础,补充一些新技术及新器件,主要完成从分立元件构成的高频电路过渡到射频集成电路上。让学生的学习不与实际应用脱节。

1.3注重教学的纵向连接

《高频电子线路》是电子类专业中承上启下的课程,需要有《高等数学》、《电路原理》及《模拟电子技术》等工程知识做基础,同时也是后续课程Zigbee、RFiD及移动通信技术等无线通信系统的基础。因此,《高频电子线路》的教学内容要做到:一方面把先导课程纵向的连接;另一方面对后续课程中所关联的教学内容做相关性介绍,体现出CDio模式的集成课程设计的概念。

1.4注重教学模式的合理分配

板书具有对于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分析的讲解更容易理解,加深记忆。而多媒体形式多样,尤其在动画演示上能更生动、形象的体现抽象物体的演变过程,更易于接受。因此在《高频电子线路》的讲解中应注重板书与ppt相结合,促进教学内容的理解。例如,在讲解振幅调制、角度调制与解调时利用ppt来演示信号波形的变化进程,从而更加深刻的了解各调制解调电路的频谱变换功能。利用板书推演高频的基本电路与理论分析,让学生放慢思绪,跟随课堂节奏,加深基础知识的掌握。

1.5教学过程的参与性

在课堂上需要提高学生的积极参与度,因此在课堂上要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自己来解决,这些问题最好围绕实验的教学内容进行,更具有实际意义,这就是CDio工程教学模式的第一要素:构思。

2CDio理念进入实验教学课程

2.1重视学生的团队能力

CDio工程教学模式的第二个要点是设计,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在实验课程进行前要提前预习实验,并分别安排每一组学生对本次实验进行讲解,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整个实验过程都以整体效果为评价标准,这就要求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相互交流,进而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

2.2重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第三个要点是实现,这就需要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贯穿于CDio模式的整个过程。在实验教学中,可以借助仿真软件对各单元路进行模拟仿真,了解电路的性能指标和参数,并能更直观的观察电路的动态变化,提高系统的开发设计能力和工程调试能力。

2.3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大多以试验箱为基础来完成,虽然操作简单、易于观察结果,但是实验内容单一只是导线的连接,缺乏实际动手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在整个实验中应注重学生的调试过程,这不仅需要了解电路的功能还需要发现问题所在,可以综合培养学生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利用仿真软件可以通过设置电路障碍点等多种手段,让学生自己分析故障原因、判断故障位置,总结修复方案,并进行修复。实验与仿真软件的结合能够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3CDio理念融入教学考核

教学考核是对学生学习能力最直接的评价,《高频电子线路》需要理论与实践双重结合的课程,因此在做教学考核时,不能只由理论成绩来决定个人能力。CDio更注重综合能力的评价,这不仅需要有学习能力还需要有实践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决定。在《高频电子线路》考核中,采用比例分制,按照理论知识、实验内容、个人作业、平时出勤5:2:2:1的比例加权求和进行最后的评价,如表1所示。其中理论知识以期末试卷考试成绩为依据;实验内容则根据小组完成的过程与结果进行综合评价;个人作业主要考核作业的正确性、自主性及思路的多样性;平时出勤根据课堂学生的实际出勤情况评分。

4CDio理念融入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效果

针对参与CDio模式课程教学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90%的学生认为团队合作是实践过程中最重要的,92%的学生感觉在教学过程中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98%的学生认为《高频电子线路》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做了重要的铺垫。

线上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篇3

一、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解题思维能力以解题技能

新课程高中数学提倡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我们在教学中要认真设计学生亲身实践的教学活动。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做一些专项研究活动。如《数学》有研究性课题:“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面对这个课题,除了要求学生走访银行、了解相关知识,还需要学生之间对三种付款方式的计算进行分工、协作和交流,并共同总结出一般范式。教学时,可先让学生共同探究:如果采用方案2,每期应付款多少,总共应付款多少,它比一次性付款多付多少,再把上述结果填人表格中。然后由学生自己继续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当分期付款采用方案1和方案3时,每期应付款多少,总共应付款多少,付款总额与一次性付款相差多少,并把所得的结果填人表中。再让学生根据3个方案中的X的表示式,发现其中有什么共同特点,从而概括出一个一般公式来。最后把这个公式应用于上述3个方案中进行有关计算,验证一下结果是否一致。另外,还可把此课题推广到不计复利的相关贷款问题。学生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都得到培养,并获取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学会分享与合作。此外,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些都是教师在课堂上用语言灌输所不能达到的。

好的的教学手段和艺术是学生成长的关键。卢梭在《爱弥尔》中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让数学课堂情境化、生活化、综合化、活动化和实践化以研究、提升并优化教学,引起学生兴趣。从数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数学的社会需求来激励学生学习数学,从高层面认识数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进而更好的学好数学。

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过程中,我们主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横向思维。

(1)注意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对于数学概念、法则、公式、性质等,教学时,不仅要注意从左到右的正向训练,也要注意逆向思维的训练,某些问题,从正向思维运算繁杂、不易达到目的。若逆向考虑,将问题变换,可开阔思路.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例1、若三个方程,,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数解,试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解: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数解的情况比较复杂,如果一一考虑,计算量大且容量出错,正向思维难于获解,可转向逆向思维,而结论的反面是三个议程全无实根,于是有

证明:数学中的定理的逆命题不一定成立,但公式总可逆用,本题逆用和角的正弦公式,得

(2)注意培养学生的横向思维

横向思维就是将思维向横的方向扩展,使思维活动能在各相关领域内进行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往往能使各类知识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使问题获得满意的解决。为此,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经常引导,使学生养成横向思维的习惯。

例1、、、,∈,求证>

证明:根据题意及特点,展开横向联想,经观察和分析,发现每一个根式都是《解析几何》中两点距离的表达式,故由代数不等式转换为几何命题,可利用三角形三边间的关系“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来证明。

分析:如果极限在代数问题上来考虑,思路将难以打开,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赋数以形,转换成解析几何来解,则可迅速抓住问题的本质。

解:要求的最大值,就是要求原点(0,0)与圆上点所连直接的斜率的最大值,从示意图知,这个最大值在直线oa与圆相切时取得。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提高解题技术

在观察能力的培养方面主要是空间向量位置变化的巧妙性。空间距离主要体现在点点距离、点线距离、点面距离、异面距离上,至于线面距离和面面距离,很容易转化为点面距离,因为它们只能是平行的。所以这里最主要以异面直线距离为例说明向量在空间距离中的应用。

如图3,要求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为了叙述方便,将两异面直线放置于两平行平面中。假定GH是的公垂线,则可以连接aH(a是直线上异于公垂线垂足且易求坐标的任一点),从而构造直角三角形aHG,显然是可行的,但是在许许多多的立体几何题中,这只能算作是一厢情愿。异面直线很难正确作出公垂线,即使作出来得到的端点也是十分难求其坐标。为此,在直线上找到一点容易求坐标的点B,作BC垂直直线所在平面于点C,易知BC与公垂线等长。下面求其长:

即为公垂线段的长GH

从这里可以看得出:公垂线段的长与所取法向量是无关的(只要非零),点B的位置是任意的,而直线所在平面的法向量,只需要通过即可。这就抛开了公垂线作图难的问题,直接选取两异面直接上任意两点就能求出公垂线段的长,即两异面直接的距离。

例3、如图4,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矩形,pD垂直底面aBCD,e是aB上一点,peeC,已知pD=,CD=2,ae=,求异面直线pD与eC的距离。

解:建立如图空间直角坐标系由已知可得D(0,0,0),p(0,0,),C(0,2,0),设a(x,0,0)则e(,,0),

所以异面直线pD与eC的距离为:

为所求。

评:从此例可看得出,求异面直线的距离,用向量法具有更大的优势,该向量只需要用已知直线作为两向量的外积即可,而直线pD、Ce上各取一点,当然要取比较好求其坐标的,这样可以很轻松地解决问题。

三、指导学生学会解析一些经典题型

近年来,许多高考题都设置得比较灵活,教师们要经常指导学生学会解析一些经典题型,对他们的能力提高有一定的好处。例如:原题:设函数

(1)设,,证明:在区间内存在唯一的零点;

(2)设n为偶数,,,求b+3c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3)设,若对任意,有

,求的取值范围;

注:前两问常规解答,此处不再赘述。第三问若考虑不等式性质解决,是比较简洁的方法,具体解答如下。

同理可得

综上所述,b的范围为:。

总之,在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将数学学习与数学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应用价值。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捕捉“生活现象”去采撷生活中的教学实例,为学生创设生活化课堂的重要性。我们要设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数学应用意识,为以后走进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坚实的基础上加强学生解题能力的训练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线上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篇4

化、总结与升华。因此,解决问题的策略需要教师长期有意识地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进行培养。本人试从认知层面与操作层面对解决问题策略的长效培养做一些简单构想。

一、认知层面

解决问题策略的培养需要把策略放在教学过程的视野下进行整体认识,更需要把策略放在单个教学行为的微观环境下进行深度把握。实施策略的培养就要把这些认识进行合理地重组与构建,而重组的过程自然要打破原有的一些认知框架,求联求通。

1.链状结构

西师版教材编排的解决问题策略有:列表、画图、倒

推、假设与转化等。由于这些策略是以点状分散的形式编排在教材各册中的,如果不从整体上认识与把握,教学中往往会只顾及某一个策略的学习,而忽略策略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策略教学“各自为战”的无序局面,学生对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可能只见量的增加,而无质的增长。因此,策略的教学需要立足整体,求联求通,把一个个策略联通成为一根链条。如,对策略的整体把握,我认为可以将分析与综合作为最基本的方法贯穿于每个策略学习的始终,作为串联整个策略学习的基本链条,而且分析与综合在具体运用中又是密切联系的;有了对策略整体的链状认识,策

略教学就可能前后呼应,融会贯通。

2.多线条推进

在解决问题策略的培养过程中,我们一般都是以具体方法的学习为主线开展活动,通过感悟、体验、概括等形成策略。但很多教学由于只注重围绕例题“单线条”推进,往往认为解决一两个问题后,学生就能形成策略,导致策略发育上的“营养不良”。因此,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应注重知识的延伸,注重对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次体验,具体策略的教学可通过横向求量,纵向求质,由原来的“单线条”推进变为“多线条”块状推进,从不同的维度来丰富学生对策略的感悟和认识。

3.开放性思考

学生在策略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在借助例题认识某一新的策略后,通过类似的问题,模仿运用策略进行思考。但相同的问题素材和相似的问题类型,极易给学生造成教什么就

学什么,学什么就用什么的不良倾向,从而使策略的学习囿于固定的模式而无法迁移运用。所以,我们需要借助不同的例题学习不同的策略,这样学生就能体验到策略之间的相互佐证与联系,

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有效地选择、调整和运用策略。

二、操作层面

策略的培养落实在操作层面,需要我们把认识转化为一些有效的措施与方法,并把措施与方法细化为一些简单的教学行为,

按照策略的生长规律分阶段地融入我们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的策略意识在自然状态下实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数学思想转化为具体解题过程的桥梁。这座“桥梁”的建设需要我们经常来为这座桥梁构筑“基础”,添加“砖块”,而这些基础就是“意会”。策略学习中的这种“意会”,开始越早,积聚的量就越多,从而也就越容易引起质变,成为可以“言传”的策略。因此,在这一阶段应着力积累一些对策略的浅层次意会,为策略的形成做好铺垫。如,从一年级就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表格,横着看表示什么,竖着看又表示什么,结合每次表格问题的解答有意识地渗透分类、对应的思想;从画小棒图就开始有意识地训练画图策略,在学习线段图时注重加强训练,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时注重变换训练;在一年级学习分与合时就开始渗透有序思考、不重复也不遗漏的思想;在解决问题时注意把新知转化为旧知、把复杂转化为简单等思想的渗透。

对于教学的生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尝试运用画图等新的策略来帮助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样策略之间就实现了自然的互补,策略运用的水平也就不断提升了。

线上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篇5

摘要:主线式情境教学法的突出特点是,以某一具体人物、话题、故事或时政热点、问题作为主线,贯穿整节课的教学内容,通过“一条主线”,创设多个教学情境,设置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思考题形成探究链,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获得新知,进而提高综合探究能力和学科素质。高中政治课主线式情境教学法的提升策略主要包括:精心选取主线式情境材料,把握主线式情境材料呈现方式,巧妙设计问题,优化探究方式。

关键词:高中政治主线情境教学法

作者简介:朱宇云,女,广东省深圳市平冈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主线式情境教学法是情境教学法的一种运用类型,具有情境教学法的共性,但又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它的突出特点是,以某一具体人物、话题、故事或时政热点、问题作为主线,贯穿整节课的教学内容,通过“一条主线”,创设多个教学情境,设置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思考题形成探究链,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获得新知,进而提高综合探究能力和学科素质。

一、正确把握选取主线式情境材料的原则

主线式情境教学法围绕“一条主线”贯穿全课,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使课堂设计思路清晰,深受学生欢迎。在主线式情境材料的选择中,教师要注意把握以下原则:

生活性。陶行知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生活化意味着回归生活,学以致用。主线式情境材料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生活,情境材料越接近生活,学生情感心理上的共鸣就越容易激发,使课堂从抽象向形象、空洞向直观、单调向生动转变,促进学生认同从情境材料中传达出来的知识和价值观念。

新颖性。高中政治课教学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将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新问题引入教学。这样常教常新,就会给学生以新鲜感。陈旧的主线式情境素材在时间、空间上远离学生,容易使学生产生倦怠,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积极思考不能被诱发,求知欲受到遏制。教师可以选择近期发生的社会重大热点事例作为主线式情境材料。当然,如果选用过去发生的,或学生已经相当熟知的事例,教师能编出新意,另辟蹊径,或变化切人的角度,或采用新颖的使用方法等,仍符合“新颖性”特点,能在课堂上出奇制胜。

针对性。选取的主线式情境材料必须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有紧密联系,要为教学内容服务,不能为了用主线式情境教学法而选胡乱选择主线情境材料,不能一味地追求材料的生活性、新颖性、现实性、典型性等,选择与教学内容无关联或关联程度不大的素材而生搬硬套,造成本末倒置。教师不仅要认真学习和理解课标要求,深刻把握教材知识点,分清重难点,还要把握高中生的心理特点、生理特点,了解他们的实际需要,才能创设出有针对性的主线情境。

趣味性。学生的学习动力跟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学习并不能依靠外部压力强加于自身,而应源于其内在需要,兴趣是影响学习动力的主要因素。学生学习兴趣匮乏,学习动力就显不足。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思维就会随之活跃。教师引导学生刻苦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把学生的内在需要充分激发出来。在使用主线式情境教学法时,情境素材的选择要以学生感兴趣作为前提条件,这样才能大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使枯燥、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形象,学生就会饶有趣味、兴致勃勃地投入学习。

二、注重主线式情境材料呈现方式

使用主线式情境教学法,选用了恰当的主线,设置了具备有生活性、新颖性、针对性、趣味性的情境,为一节课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在主线式情境教学法的使用过程中,主线式情境材料的呈现方式对课堂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媒体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手段。教学媒体表现力不同寻常,它不仅声像俱佳、图文并茂、动静皆宜,而且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的特征,可满足学习者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需要,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感受与理解。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教师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为主要平台,并在这个平台上搜集、整理和提炼有效信息,这对教师提出了挑战。教师通过提升信息技术素养,重视多媒体的作用,对主线式情境材料进行剪辑加工,进行图片、数据表格制作、进行视频呈现,能使教学实效增强。

注重悬念设置。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即疑惑,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起点,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探究新知识的源动力。“引而不发,跃如也。”教师可以设计一连串悬念,使学生疑窦顿生,探求欲增强,一旦“疑团”解开,学生就会产生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感觉。通过在主线式情境教学法的使用中,围绕主线,重视悬念设置,可给学生心中留下一个个惊奇与疑惑,使学生处于期待之中,并由此引出要讲的内容。如果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的状态,后面的教学就会顺畅自然,教学效果自然会好。这样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发现问题的认知思维、分析问题的推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判断思维,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围绕主线巧妙设计问题

在主线式情境教学法中,围绕着课堂主线,如何设置相应的问题,会影响主线式情境教学法的课堂效果。教师必须巧妙设计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产生学习动机,诱导其深刻理解课本知识,提高学习效率,促使教师适时地调控教学,为学生创造展示才智的机会。在进行问题设计时,教师要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问题要从材料中引出。问题的设置离不开情境材料,设置的问题必须是情境材料中的问题,情境和问题“两张皮”的现象是不可取的。在使用主线式情境教学法时,要深入挖掘情境材料的内容,挖掘其内涵,教师要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不同方向对情境材料进行解读,从材料中引出相应的问题。不能为追求使用主线式情境教学法而牵强附会,出现问题与材料脱节的现象,导致提问平淡无味,丝毫没有启发性,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最终使材料形同虚设,达不到教学情境为教学内容服务的目的。

问题结论要与教材相联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因此,问题的设置要始终围绕教学内容。问题的设置是为了引导学生探究新知,从问题中思考进而得出教材的知识。在对情境材料进行设问时,要紧密联系本课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找到问题结论与教材的“连接点”,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若离开教学目的去提问,只能是为提问而提问,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

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使用主线式情境教学法需要巧妙设计问题,问题要从材料中引出,问题结论要与教材相联系,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一位教师在讲授“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这节课时,精心选取“尚文坤杰同学的创造发明及其获得专利的事例”为主线式情境,并通过视频配以文字说明,展示其发明的详细过程,从其发明创造的过程中引发三个问题:1.她的发明创意从哪儿来的?2.她的设计方案是如何逐步完善起来的?3.她的发明设计为什么能走向市场?

从整节课看,教师采用了主线式情境教学法,充分激发学生仔细阅读分析材料,教学有条有理、结构紧凑。设置的问题从情境中引出,与其情节紧密联系,引发的三个问题涵盖全部教学内容。教师从问题引发问题,随着设计的问题由浅人深,以问题不断拓展生活中的材料,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深化学生的认识,使课堂资源不断得到生成和开发,学生从中自主自觉地获取丰富的知识和情感信息,学生的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四、优化探究方式

探究方式多样化。围绕着主线情境材料,在设置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注意探究形式的多样化。探究方式单一化则不能有效点燃学生的热情,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容易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的位置,学生不能有效参与课堂,使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实现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的结合。探究的方式可以有辩论、讨论、师生问答、动手创作、模拟活动、实验展示等,通过多样化的探究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把握设计的难易度。难度是指学生接受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难度并不一定是消极的,没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都无法获得进步。但是,“难”要有个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学习困难重重,导致学习信心丧失,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教师要在“难”与“易”中寻找适宜学生发展的临界点,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

如,一位教师在讲授“消费及其类型”一课时,以“云南和珠海月消费账单对比”为主线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探究活动:

1.在课前调查的基础上,4人为一组,模拟制定一份三口之家的《10月份家庭消费账单》,要求部分小组将自己的账单在课堂活动展板上展示,其他小组口述。

2.教师展示云南普通城镇地区的家庭消费账单,学生进行对比,有序设置了2个情境讨论:①由各位同学观察生存、发展和享受资料在消费总量中各自所占比重有什么不同;②以4人为一个小组阅读书本,结合两份账单对比讨论,为什么两个家庭在生存、发展、享受资料上的花费会不同?

3.情境探究:两个家庭一起逛车展,你建议每个家庭分别以什么方式买车最好?为什么?

线上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篇6

教育写作从问题出发,但若对作为出发点的问题出了问题,那么难免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造成教育写作的方向偏失、资源浪费和成效低迷。笔者以为,一线教师研究教育问题,首先必须思考并厘清以下几对关系:

一、泛论大问题与深究小问题

可能是教育中的大问题比较显眼,目标大,易于抓,所以很多教师都喜欢从基础教育、学校管理、课程改革、学科教学等宏观角度切入,就一些事关全局的问题开展宏大叙事。当然,一线教师并非不能关注大问题,恰恰相反,“关注大问题,关注远方,我们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更好地解决具体的问题”[1]。但是,关注不等于研究,研究大问题需要有专业的学术训练、丰富的学术资源、宏阔的学术视野和深厚的学术功底,有些大问题研究还需要长期的关注和持续的研究。客观地说,一线教师作为非专业的研究者,绝大多数难以具备研究教育大问题的这些条件。一线教师研究大问题,往往难以深入问题内核,统观问题全局,容易落入浅近、空泛、虚浮的窠臼,很难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富有新意的创见。

有些教师不喜欢研究小问题,是因为觉得小问题太过简单,缺乏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其实,教育问题的意义与其大小并无必然联系,有些问题看似微观,其实潜藏着巨大的研究价值。譬如,有位班主任遇到这样一个教育问题:有学生问他:“老师,既然你说是我们班级的一员,那么,为什么我们班的卫生值日表中没你的名字呢?”这个问题看似很小,但细究下去,我们会发现,这个问题关涉了班级管理中的“假民主”现象,关涉了班主任教育行为的边界,关涉了班级授课制背景下的班级观和师生观,其意义其实并不小。

此外,小问题与大问题也不是完全割裂的,一方面,许多小问题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那一角,其下还藏着更为严重、更为根本的大问题;另一方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问题的累积也有可能形成量的累积和质的变异,从而聚变为难以解决的大问题。譬如,很多学校为避免学生伤害事故,出台规定要求学生在校园里不准“追跑哄闹”,有些学校甚至连体育课上也让学生“减负”,稍微剧烈的体育项目一律取消。这个问题看似是学校领导管理理念偏失的小问题,但在根子上是与学生校内监护责任的模糊和学生意外伤害保障制度的缺失这个大问题密切相关。

我们提倡一线教师研究研究小问题,是因为他们是非专业的研究者,小问题的研究更切合他们研究能力的实际。同时,从身边的教育实践中寻找问题进行研究,也容易调动教师的研究积极性,有利于持续、深入地开展研究,有利于教育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本来事业并无大小;大事小做,大事变成小事;小事大做,则小事变成大事。”教育研究也是如此,一线教师在研究小问题时不妨“小题大做”,选择有意义的小问题进行小切口、深挖掘的深入研究,或究根问底、追根溯源,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研究的意义、价值和成果就更容易得到深化。

二、盲从热问题与穷追冷问题

在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会形成一些研究的热点领域和热点问题,如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改革、有效教学、研究性学习等等。热点问题容易形成社会心理学中所说的“广场效应”,即形成一个情绪主导的舆论场。在这个舆论场中,有一个或多个极富鼓动性和裹挟力的意见漩涡,吸引和同化着参加讨论的人。因此,在没有先期深入研究和思考的情况下,如果贸然追随教育热点问题的讨论,观点表达容易情绪化,或卷入迷信专家、人云亦云的从众漩涡,或陷入立论偏倚、有失公允的偏激泥淖。况且,任何热点问题都不可能一直热下去,总会有新的热点问题取而代之。若是盲目追随热点问题,很容易就会陷入猴子掰玉米的困境,不仅会使自己的研究领域支离破碎,研究过程浮光掠影,难以形成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成果。同时,由于不用自己选择研究对象,研究者研究教育问题的自主性和判断力也会在这过程之中悄然消磨。因此,如果对问题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没有深切的洞察,对各方的基本立场和主要观点没有理性的判断,对问题的形成原因和解决策略没有独特的见解,一线教师应该慎论热点问题,以免被卷入情绪化的舆论场而难以自拔。

线上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篇7

关键词:初三化学;有效共识;教学设计;课堂实践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4-0058-03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自2007年开始,在毛东海副校长的带领下,我校开展了课堂“有效教学”的校本研修活动。通过5年努力,化学教研组形成了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四点共识”(下称“有效共识”),对课堂实践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研究成果荣获“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第四届学校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我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始终热衷于本课题活动,并积极用“四点共识”指导初三化学课堂,教学效果令人满意。本文结合初三化学教学,谈谈笔者对“四点共识”的理解和做法。

一、初三化学适合运用“有效共识”指导课堂实践

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四点共识”:目标恰当,形成合力;线索清晰,结构合理;抓住问题,突出重点;体现环节,精炼方法[1]。运用“四点共识”指导初三化学课堂,需要强调以下几点认识。

1.教学目标,异中有同

“目标恰当,形成合力”,是对于设计教学目标的要求,如何做到“恰当”两字,关键是要准确定位目标。无论是初中化学还是高中化学,教学目标的设计都是依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从认知、动作技能、情感三个领域,学生发展、学科发展和社会发展三者的需要出发,整合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维度展开。因为是相同学科,所以教学目标在设计的要求上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例如都会对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能力提出明确要求。

由于初三、高中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不同阶段,教学设计在内容和要求上又存在差异,例如氧化剂、还原剂这个知识点,学习水平上,初中只要求达到a(即:知道、初步学会的程度),而高中则要达到B(即:理解、学会的程度);学习内容上,初中只要从得氧、失氧角度判断氧化剂、还原剂;而高中则要根据化合价升降或电子转移来判断氧化剂、还原剂。

2.教学方法,强化引导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初高中化学课堂可使用的教学方法类型基本相同,但各有侧重。初高中的学生在认知基础、思维深度、灵活度及知识储量上都存在差异,初中教学方法更侧重于讲授法、直观演示法等,教师需要通过叙述、描述、推论、实验等传递信息,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问题,在整个过程中非常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学流程也要求更具体、细致。而高中教学方法,则可以更多运用探究法、发现法等自主学习方法,因为高中学生已经建立了基本的知识基础和自主意识,形成了相对高级的探究能力。

3.问题设计,浅显明了

有效问题是指教师在课堂中提出的,对落实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和价值的问题。无论在初中化学课堂还是高中,要保证一堂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必须保证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因此“抓住问题,突出重点”这点有效共识同样适用于初中化学教学。只是需要注意,相对于高中学生,初三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因此设计的问题要更加突出“表述简单、浅显明了,结构合理、指向明确”,便于学生理解并抓住重点,同时还要注意问题的坡度性,要逐步增加难度,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探究解决问题的效果。

4.线索结构,突出感性

有效教学的“四点共识”中指出,“线索清晰、结构合理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一堂课的推进,需要线索的引领,而结构是线索的展开,有了清晰的线索、合理的结构才能保证一堂课有效地达成目标。初中化学的教学设计,同样需要设计线索和结构,但具体实践时需要关注初三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特点,设计线索时要更倾向于感性和生动。例如,同样上“物质的性质”,高中教学提炼的线索一般是“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层层递进的教学发展关系;而初中更适合“用途——性质——用途”这样的线索,一方面以使用价值为学习导向,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和思考,同时又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强化“性质决定用途”的学科内涵,使学生感悟化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的科学发展观。

5.环节方法,重在体验

合理的环节能使教学过程变得更为简洁和高效;方法的总结能帮助学生从感受方法到运用方法的飞跃。因此“体现环节,精炼方法”这一点共识,同样适合运用于初中化学的教学设计。针对初中学生,在设计环节方法时,要更注意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增加操作性,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设计的环节要尽量简洁、明了,便于学生在学习体验中抓住学习重点,提高学习效果。

二、“过氧化氢制氧气”一课中运用“有效共识”的研究实践

1.目标系统的设计

“气体的制备”这一块内容,《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学习水平为B级,其中有关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学习要求是:能理解并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实验条件来选用不同的实验装置。在设计《过氧化氢制氧气》一课教学目标时,需要谨遵课程标准,深研教材,立足学生基础,定位重点目标,并努力形成目标之间的合力关系。

(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原理;②学会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并收集氧气;③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氧气装置的比较,学会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选择方法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原理的探究,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②在实验室制取氧气装置的探讨中,初步具有选择、加工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在对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的探究中,感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知识与技能是重点目标,三维目标之间的合力情况可用下图表示(直线箭头表示“支持”,虚线箭头表示“影响”):

2.线索结构的设计

“过氧化氢制氧气”一课中有两条线索。其一是内容线索:由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实验原理、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发生装置、过氧化氢制氧气的收集装置、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选择四部分组成。其二是方法线索,这堂课是实验室制氧气的第二课时(第一课时是“氯酸钾制氧气”),可以通过“比较两套制氧装置的不同特点”,使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针对“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感悟比较分析的学习方法。两条线索纵向运行,并进深入,构成这节课的纵向结构。

“纵向结构”由四个“核心问题”构成,从四个“核心问题”中再设计“相关问题”,从而形成课堂的“横向结构”。

3.有效问题的设计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这堂课设计了四个核心问题:过氧化氢能否用于实验室制氧?如何确定过氧化氢制氧的发生装置?如何确定过氧化氢制氧的收集装置?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选择依据是什么?这几个核心问题设计时,不仅考虑到“有效问题”设计的五个特点:内容上突出教学重点,布局上优化教学结构,预案上体现思维探究,策略上引导自主成功,总结上提炼思想方法;而且还考虑了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及认知能力。例如,第一个核心问题,教师给出相关知识信息,学生进行分析研究,这样不仅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且训练了学生加工信息的能力;再如第二个核心问题,没有采用“过氧化氢制氧的发生装置是怎样的?”这样的提问方式,而是通过比较研究的方式提问“过氧化氢制氧的发生装置与氯酸钾制氧装置是否相同”,问题的落脚点更加细化、明了,不仅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提出问题更有效,而且融入了一种方法内涵,从而增值了课堂效益。

同时,根据教学需要在“核心问题”的下面,又设计了若干“相关问题”,不仅形成课堂合理的“横向结构”,而且起到分散难点、激发思维、有序探究、逐个击破的教学效果。针对“核心问题1”设计了2个“相关问题”:“制备过氧化氢需要什么条件?过氧化氢制氧的反应原理是什么?”;针对“核心问题2”设计了3个“相关问题”:“过氧化氢制氧的发生装置与氯酸钾制氧的发生装置是否相同?过氧化氢制氧的发生装置需要哪些实验仪器?组装发生装置时需注意哪些问题?”;针对“核心问题3”设计了2个“相关问题”:“过氧化氢制氧的收集装置与氯酸钾制氧的收集装置是否相同?选择收集装置的依据是什么?”;“核心问题4”无需设置“相关问题”。

4.环节方法的设计

本堂课的教学难点是学会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选择方法,为了解决这个难点,需要通过比较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两套发生装置,引导学生寻找装置的异同点,并探究得出“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共同决定”的结论。最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归纳气体发生装置的类型:固固加热型、固液不加热型,并强化记忆方法。整堂课采用“引导—探究”主体教学环节:

其中对“点拨/探究”环节的的点拨作如下的细化:“问题1过氧化氢能否用于实验室制氧?”设计“提供信息讨论演示实验总结”的教学环节;“问题2过氧化氢制氧的发生装置能否选择氯酸钾制氧的这套?”设计“讨论归纳实验板书”的教学环节;“问题3过氧化氢制氧的收集装置与氯酸钾制氧的收集装置是否相同?”设计“讨论归纳板书”的教学环节;“问题4如何根据反应原理选择制取装置?”设计“分析归纳小结”的教学环节。

初三学生正处于从感性思维向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转变的过渡时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不足,所以在设计环节时充分注意这点,每个环节都借助实验、装置、ppt等手段,先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再逐步上升到感性思维向逻辑思维的发展过程,为学生分析问题创设基础。

三、运用“有效共识”指导初三化学课堂的几点体会

在初中化学课堂运用“有效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让学生不仅在40分钟时间内掌握知识技能,同时感悟化学的思想和方法,即准确地完成教学目标,又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坚信,“有效共识”不仅适用于高中化学教学,同样适用于初中化学教学,对此我将继续探索和实践,为“有效共识”在初三化学课堂的进一步应用积累更多的经验。

线上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篇8

一、引言

汉语国际教育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也是一种外语教学,其目标为培养第二语言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但现实情况是,在很多高校中,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接触第二语言学习得以实践的机会微乎其微,他们缺乏锻炼机会,能力难以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既然对留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教学实习困难重重,那么,在当今日益成熟的网络环境下,就只能另辟蹊径,探索网络实习的道路。目前,浙江财经大学通过校企合作,探索出一种网络实习模式(刘亚辉,2015)。该校与一家汉语教学企业共建校外实践基地,实习生在接受一定培训后,自行选择教材,自己把握进度,上传pDF课件、音频或录制视频到在线课堂,经机构老师把关审核通过后就可以上传到网络孔子学院进行在线授课,课后会有网络孔子学院在线课堂的老师第二次审核,若出现问题不符合要求则会关闭该节课程,要求教师重新录制。

二、网络实习简介

网络孔子学院是为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和爱好者提供汉语学习课程,了解中国文化,分享学习经验,以及为对外汉语教学教师和志愿者提供汉语教学,分享教学经验的平台。网络孔子学院会将一定的在线教学名额分配给语言机构和部分高校。而汉语教学机构在获得这些名额之后,通过校企合作的网络实习模式,将这些名额分配给经过培训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这便是目前浙江财经大学与该语言机构发展中的网络实习模式。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网络实习刚开展不过两年,国内也鲜有高校施行此类专业的网络实习模式。浙江财经大学是国内最早进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网络实习的高校之一,无甚经验可循。本文为笔者在网络实习基础上的经验之谈。目前该校实习生的上课形式主要是直播课和定时直播课。直播课就是网络在线直播课堂,在教师录制期间会有学生在线听课。学生可随时提出问题,老师应立即解答,学生不愿听的话也可退出,这对教师的讲课质量要求很高。直播课要求上课时长不得少于15分钟,上课期间会显现出教师头像和课件内容,这种形式比较有利于学生捕捉教师发音的嘴型,看到教师的示范动作,对于教师来说也比较能锻炼胆量,考验教师心理素质。定时直播课上课时间更为灵活,在7-12分钟之间,上课内容是教师提前录制好的视频,只出现教师声音和录制视频,不出现头像。因此对教师上课时的背景、着装和仪表不做过多要求,只需保持音质的清晰就可以了,这无疑可以让教师更加从容。接下来笔者将对这种校企合作的网络实习模式的具体操作流程进行简单介绍。

三、网络实习操作流程

(一)实习前的培训

对于实习生的培训主要是汉语教学机构老师到校进行的实际操作指导和正式上课前的网络线上指导。指导学生怎么制作课件,如何使用浏览器登录在线课堂,怎么创建直播课或定时直播课,如何上传pDF课件和录制视频,怎么使用录制软件以及具体操作中的注意事项。指导内容比较具体和实用,为实习生前期准备减少很多麻烦。

1.课前准备

培训内容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制作课件。那么应该怎么准备课件呢?什么样的课件才符合要求?下面我们就简单说明一下课件制作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课件制作推荐使用wpS演示,便于制作完成后直接转成pDF格式。这是由于在网络在线课堂上,pDF格式上传的课件不易乱码和出现混乱,安全指数较高。不过pDF格式的课件没有动画效果,只能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显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负担的同时也减少了上课的生动性,会使学生缺乏新奇感从而失去继续听下去的兴趣。ppt背景选择不要过于花哨,但也不能太单调乏味。部分实习生出于美观的目的选择一些色彩鲜艳且内容复杂的背景覆盖整个画面,而字体颜色又较淡,导致的后果是教师自己都有点看不清更何况那些语言初学者,这是极不可取的。同时过于单调简单的背景又会使人产生乏味心理,缺乏兴趣。这就要求实习教师把握好度,背景最好与教学内容相协调,打造一个具有个人独特风格的ppt,绝对会令人眼前一亮。字体颜色和大小视情况而定,字号推荐32号,可大不可小。课件做到精炼简洁,避免冗杂,以教师讲为主,不要出现大版文字。比如词语3-5个即可,可以适当的加上拼音、词性、解释或图片等,让ppt显得简洁美观大方而又充满吸引力。

制作课件时,注意文字图片相结合,图文并茂,注意使用高清图片,不推荐使用自己拍摄的照片和电子版教材截图。首先是因为会与ppt背景和手打字体显得格格不入,极不美观。其次是照片和截图的清晰度也无法保证,上课的视频里很有可能糊成一片,有不少实习生的课程回放因为这个问题被关掉。ppt内容的选择原则上由教师个人决定,培训机构不会干涉。教师在编写课件时,灵活选取教材上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切勿全盘照搬照抄教材内容,可根据需要选取内容进行讲解。教师需考虑ppt内容的合理性、可行性和针对性,要根据该堂课针对的学习对象决定内容的选择和设计。根据所讲难易程度以及面对的学生群体,语速适中,配以一定的外文注释和汉语拼音,并注意书写正确。笔者曾在在线课堂上看到一名汉语教师讲寓言故事,该课标明针对初级水平学生。然而在她的课件中,一页ppt里有将近150个汉字,分布得密密麻麻,并且出现很多生词,标明拼音的却只有五六个,再加上该教师读得磕磕绊绊,平平淡淡,原本进来的十几个学员在5分钟内便走了一大半。这样的结果不仅打击了教师自信心更是令原本对神秘的汉字和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学生感到失望。因此,课件的制作必须要用心,它在我们的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个人着装和背景准备

接下来需要准备个人着装和上课背景。网络孔子学院在线课堂教师上课的着装和背景有明确要求,教师需着装整齐,背景画面清晰明亮,不允许模糊、卡顿或颜色阴暗,声音清楚无杂音。部分实习教师缺乏这种意识,比如穿睡衣或无袖上衣上课,甚至以宿舍为背景,光线暗沉,背景杂乱。这些都会导致孔院审核老师关闭课程,所以教师一定要避免这种情况。

3.上课

关于怎么上课,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风格和习惯,笔者在这里不多赘述,只提几点建议和注意事项供大家参考。课程内容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片头(总时长不超过1分钟),课程主干知识,片尾(总时长不超过1分钟)。片头包括欢迎词(大家好,欢迎来到在线课堂)、教师自我介绍(我是本节课的老师,XXX)和课程简要介绍(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片尾进行简要总结,说结束语,具体措辞教师可以根据个人习惯更改。在线课堂时间多则15分钟少则7分钟,这与现实生活中长时间授课有所不同,因此教师需注意课程内容的设计安排,考虑如何把自己上课的内容浓缩成短短的十几分钟。建议每节课以一个知识点为佳,将一个知识点讲解分析透彻即可,切勿多个知识点混杂,学生短时间内难以理解,对于复杂的知识点,可以拆分成多节课。教师上课注意行为规范,避免一些习惯性的小动作,比如摸头,手指卷头发,整理衣服,来回移动,无意义词语“嗯、啊、呃、然后”频繁出现等,因为当教师出现在摄像头下时,这些行为会愈发引人注目。

上课时教师要时刻注意个人头像和下面的音柱,如果发现教师头像显现不出来或音柱左右没有波动,就说明网络或系统出现问题,需要及时调整,否则该节课最终会作废,前功尽弃,需要教师重新录制。另外教师也可以关注学生在线人数,获取一些侧面信息,比如说如果教师正在讲解语法知识,发现学生都陆陆续续离开,剩下的人寥寥无几,这就说明讲解内容过难或者讲解方式不正确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失去兴趣,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调整。课程结束后,教师一定要及时点击下课按钮。定时直播课的教师有时会犯这样一种错误:将视频上传成功,点击上课之后去做其他事情,忘记点击下课按钮。要注意,如果上课时长超视频时长过多,审核老师也会关闭该课程,要求重录。当录制课程结束,教师可以看一下视频回放,检查一些是否有不当行为。如果发现错误,当时没有及时更改,那么教师可以自己关闭该课的回放功能,重新录制。以上便是实习生实践的主要流程,笔者的建议和注意事项主要是针对直播课和定时直播课两种形式,而在线课堂还有点播课和系列课等其他形式,这些留待之后补充。

四、网络实习的不足之处和改善方法

网络孔子学院在线课堂作为一个上线不久的大规模在线汉语学习网站,正在一步步地走向成熟。但是目前仍旧存在的一些问题让我们无法忽视。在线课堂系统非常不稳定,会出现课件打不开,网站登不上,上传课件无法删除等问题,因此希望有关工作人员对网站的维护和升级工作能够做得更加到位,为老师的课堂质量和授课效果提供良好的保证。同时,也存在教学内容、课堂表现形式和互动方式较为单一的现像,网络孔子学院在线课堂往往是教师们的“一言堂”,师生之间几乎没有交流,上课期间教师可以使用的教学工具也极为有限。因此建议在线课堂可以借鉴其他网络课堂(如mooC)的模式,设立一些交流区、讨论区,加强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教师培训尚未成熟也是存在的问题之一,学生进行网络实习期间,教学机构的老师针对学生上课视频中专业和教学方面指导少之又少,只能靠学生自己摸索和自己改进,故而进步空间比较有限。因此建议教学机构老师加大对这方面的指导力度,提高上课质量,形成三方受益的良好局面。

五、结语

尽管网络实习还存在一些问题,但不可否认目前建立的这种校企合作的模式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不失为一次良机,学生不仅可以使自己的学习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也能对自身有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对实习生来说,首先,加深他们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变“死学”为“活学”,对于成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有一个简单了解和认识。其次,可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和锻炼了实习生们的教学能力和水平。通过网络课堂这样一个平台,教师可以观察其他教师教学方法和处理手段,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第三,在线课堂实习的机会可以为学生日后追求更高发展比如考研或求职打下基础,令其对自身今后发展方向有进一步清醒的认识。不过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虽然目前网络时代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也取得突破进展,但网络实习这一平台却仍未普及,影响面积亟待扩大。对外汉语教学教师仍需不断努力,将网络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努力创新,让全球的汉语国际教育焕发生机。

参考文献:

[1]刘亚辉.财经类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以浙江财经大学为例[J].现代语文(中旬刊).2015,(7).

[2]网络孔子学院在线课堂[eB/oL]http:///.

线上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篇9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创造思维能力;培养

创造思维就是一种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的思维,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思维主体自身的一种新颖独到的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奇独特是创造思维的具体表现。数学学科,作为思维体操学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合适的学科之一,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学的核心要求。

1重视解题教学

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过程中所特有的思维活动。它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可以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并能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通过解题教学,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学会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等思维素质。在解题中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独立思考、大胆猜想、质疑问难、积极争辩、寻求变异、放开思路、充分想象、巧用直观、探究多种解决方案或途径,快速、简捷、准确地解决数学问题,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的体现。

2加强逻辑推理训练

数学运算、证明以及数学发现活动都离不开推理,数学的知识体系实质上就是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构成的命题系统,因此,推理与数学关系密切,教学中应注重推理能力的培养。逻辑推理在数学中是普遍存在的,应予以重视,除逻辑推理能力而外,更要注意直觉推理能力的培养,因为直觉推理使数学思维具有灵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使人们去猜想。例如,对于空间的一条直线a与平面α,已知直线不在平面α内,且直线a平行于平面α内一条直线b,求证,直线a平行于平面α。分析:直线a不在平面α内,我们知道直线a与平面α平行或相交,若直线与平面α相交,那么,必定与平面α交于直线b外一点a(因为两直线平行),那么过点a作平面α内直线b的平行线c。推理:根据平行公理,就知a平行于c,这与a∩c=a相矛盾。那么直线a与平面α相交不可能。所以直线与平面平行。通过这样一个问题,就要求学生具备一种逻辑推理的能力。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呢?我认为重要的是要注意推理过程的教学,一开始就要逐步养成推理过程"步步有根据",严密的推理,在熟练的基础上又要逐步训练学生简缩推理过程。要充分利用学科特点,如几何学科,适宜地逐步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4注意培养想象力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另外,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像类比、归纳等。

5注意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例的。在教学中,要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线上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篇10

(一)明确护理学宗旨,学习护理程序,树立整体护理现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应用护理程序,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护理学宗旨的内容,其次学习护理程序的定义、步骤及相关知识,使学生初步建立整体护理观。

(二)突出整体护理。

改进教学方法在能进行临床模拟教学的操作项目中,以人的需要和护理问题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主线,将儿科护理技能与满足病人需要、解决病人健康问题有机结合。现以“口服给药法。为例:评估:分析病人服药的心理。病人是否能按时准确服药,关系到药物能否发挥最大效应,这取决于病人对服药的动机、对治疗的合作和对药物的认识程度;了解病人的社会心理因素。诊断:诊断口服给药时病人可能存在的护理问题或潜在问题。讨论诊断依据,分析问题原因。计划:

①制定临床护理目标:病人能准时正确服药。

②确定课堂护理目标:

为病人提供最普通、最方便的给药途径‘药物剂量和给药;能确保病人摄人药后无恶心感觉和呕吐,给予一定的心理支持等。实施:按照临床护理目标和课堂护理目标.结合口服给药操作流程,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施教。评价:分学生自评和教师总评两方面。从病人的需要、健康问题出发,看操作是否全面正确。

(三)利用激励机制

主动想:在评估、诊断、计划和实施过程中,我注意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造积极思维的条件;同时运用启发式教学原则,精心设问.为学生提供积极思维的机会。主动学:在实施阶段,注意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力,同时传授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形成课前自己主动学习,课上自觉学习,课后坚持练习的习惯。主动讲:凡经学生自己思考后能表达清楚的内容,尽量让学生自己讲。即组织课堂讨论,为学生提供开口机会,提高她们的表达能力。主动做: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多动手,即估计出病人的需要,诊断出健康问题。因此,增强了她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她们的应变能力。

(四)加强了直观教学

在利用护理程序的课堂教学中,还加强了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操作流程图、录像等手段,强化了学生所学知识,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二、评价方法及效果

两班均采用《儿科护理学》理论考试、操作技能考核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一)理论考试

理论考试内容相同,试卷从教务科题库中组题,由教研组统一阅卷评分。成绩如下:实验班94.38+4.18,而对照班天91.46+6.4,p<0.05,有显著差异。

(二)操作技能

考核实验技能考试,以《儿科护理技能评分标准》为内容,由教研组统一确定每项操作的知识、技能、态度评分标准,两个班的学生随机抽取一项,由教研组集体评分。成绩如下:实验班又88.34士5.23,对照班84.89土6.05,p<0.01,有极显著差异。

(三)问卷调查

为了了解学生应用护理程序课堂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能力及相关因素的影响如何,在对考试成绩比较的基础上,我对试验班和对照班共89人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问卷发放89份,收回89份(表略)。结果分析表明,应用护理程序为主线,基护技能操作与病人健康问题及需要有机结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的思维、交往、应变等诸多能力都得到了明显提高。

三、讨论

(一)两种教学方法比较传统的教学法是以操作为中心.

优点是操作步骤连贯性好,强化训练后动作熟练。缺点是忽视操作的接受者———病人,忽视人的整体性,不能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护理程序的教学方法,是以人类需要和护理问题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主线,将基护技能与满足病人需要、解决病人健康问题有机结合。其优点是:在基护操作过程中,除注意操作步骤的连贯性外,还贯穿了人的整体性,注重人的需要,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

(二)运用护理程序教学方法的可行性

以护理程序为主线的教学方法是在学生有了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护理程序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应用的+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思维活跃,积极参与,通过动脑、动手、动口,达到了发展智力,完善非智力因素的目的,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三)运用护理程序教学方法的意义

1.运用护理程序的教学方法,突出了整体护理,为今后专科护理学学习和临床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运用护理程序的教学方法,使护生初步理解和运用了护理程序,突出了整体护理,学生不仅能正规操作,更能关注病人的生理、心理需要,树立对病人像对亲人一样的爱伤观念。并对后继课程如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也将产生积极影响。

2.运角护理程序的教学方法,促使教师不断学习和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宽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