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植物保护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06:53

野生动植物保护方案篇1

关键词:野生动植物资源;生物多样性;立法完善

中图分类号:D92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8)12―0087―05

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是环境保护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却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在经济利益驱使下人们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疯狂掠夺,已使我国的野生动植物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为了加大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力度,我国刑法设立了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犯罪。现行刑法在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综观我国刑法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陷,需要在立法上进一步完善。

一、我国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立法缺陷

1 对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性质认识及归类不准确

我国现行刑法分则基本上是按照犯罪客体种类进行编排的。我国刑法将绝大多数有关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犯罪归入刑法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的第六节“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中,笔者认为不妥。因为这就表明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犯罪客体是社会管理秩序。但从刑法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的第六节“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规定的犯罪来看,大部分都不属于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行为。这种规定并未真正反映出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所侵犯的客体。按照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去衡量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会出现定罪不准、量刑不足的问题。它让人觉得国家不是为了保护环境资源包括野生动植物资源,而是为了维护管理制度才对此类犯罪进行制裁的,从而降低了国家惩治环境犯罪包括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价值和地位。

2 刑法所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的范围狭窄

从罪名的设定上看,1997年新刑法规定的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主要对象是珍贵、濒危野生动植物和国家重点保护的动植物。将需要法律进行保护的野生动植物限定于珍贵、濒危的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植物,这就造成了在司法实践中许多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行为不能被定罪处罚,非常不利于有效地保护自然生态的完整性和确保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从外国刑法的规定来看,许多国家法律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的范围都非常广泛,借鉴外国刑事立法例,我国刑法也应规定覆盖面更为广泛的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扩大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范围,这样才能有效地保护我国的生物多样性。

3 罪名设置和规范结构不科学

一是罪名设置不科学。在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犯罪中,绝大多数犯罪没有明确犯罪对象到底是纯粹野生的,还是包括人工养殖的,这种不确定性就给刑事诉讼中行为人行为的性质认定增加了难度,很可能直接影响到罪刑法定原则的贯彻执行。在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中,罪名设置的不科学直接导致了犯罪对象的不统一,这无形中为执法者和守法者制造了思想上的混乱,进而可能会影响到司法认定的准确性以及司法的效率和公平。刑事立法在修改时,应当从法律的系统性、协调性出发,将罪名间所体现的犯罪对象的矛盾之处予以修改。

此外,非法狩猎罪与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存在法条竞合关系,两罪客观上都是非法狩猎或非法捕杀野生动物的行为,但两罪的侵害对象却不相同,前者以普通陆生野生动物为对象,后者以陆生和水生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和有重要经济、科研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为对象。普通的水生野生动物则属于非法捕捞水产品罪的对象范畴。笔者认为,以侵害的对象是否属于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作为区分此罪与彼罪的标准不尽合理,易给司法实践带来不必要的混乱。

二是规范结构不科学。1997年刑法有关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刑事立法绝大部分是采用空白罪状的形式,这就使所参照的法律法规的数量和立法质量直接左右相关罪名的认定难度。实践中办理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刑事案件,涉及到要参照《野生动物保护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局、公安部《关于森林和陆生野生动物刑事案件管辖及立案标准》等诸多法律法规,操作上的不便和烦琐显而易见。另外,随着1997年新刑法的实施以及相关刑法修正案的出台,1988年颁布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已经与现行刑法严重脱节,影响了刑法在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中应有作用的发挥。而国家林业局、公安部《关于森林和陆生野生动物刑事案件管辖及立案标准》属于越权解释,并且对水生野生动物未作规定,无疑给执法设置了人为的障碍。

4 对影响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的部分行为没有进行刑法规制

一是《刑法》遗漏了对破坏自然保护区、草原等行为的刑法规制。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有效地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是濒危物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稀有动物和濒危动物的重要栖息地的毁灭会造成生物种群灭绝,因此,我国刑法典有必要专门设立破坏自然保护区这方面犯罪的规定。草原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它也是发展畜牧业的主要基地。我国目前草原植被被任意破坏,草原上的珍贵野生动植物遭到掠夺性的乱捕乱挖,造成草原面积减少,草场退化、碱化、沙化,水土流失急剧扩展,草原生态平衡严重失调。然而,对此类问题的刑事处罚却无具体刑法条文可依,在刑法中急需设置破坏草原罪的罪名。

二是我国刑法在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中,只规定了非法猎捕和杀害两种行为。该罪的规定不包括伤害、虐待野生动物的行为。我国现行刑法并未像西方大多数国家那样单独设立专门的罪刑条款来惩治伤害、虐待动物的行为。正是由于刑法没有将伤害动物的行为规定为犯罪,所以才导致刘海洋案件出现后发生争论不休的状况。

5 部分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刑罚规定不科学

一是刑罚过轻。我国现行刑法关于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刑罚规定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刑罚过轻,普遍轻于近似的财产犯罪。1997年刑法第六章第六节对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刑罚,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没有无期徒刑和死刑的规定。如刑法规定盗伐林木罪的最高法定刑是十五年有期徒刑,而盗窃罪的最高法定刑是死刑,这是不合理的,因为林木的生态价值远非实物能比。再者,对单位犯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对单位要判处罚金。那么,对单位犯罪与单位违法哪个应处重罚?理论上讲对单位犯罪的处罚应当高于单位违法。事实上单位所受行政

处罚中消灭法人的处罚远比对单位所受刑罚要重,这就造成刑法威慑力的减弱。一些主张轻刑化的国家对实施危害环境的犯罪行为规定的刑事罚则同惩治其他犯罪的刑罚相比是更为严厉的,而我国的刑事立法却实行的是轻刑化,有违罪刑相适应原则,这是不合时宜的。这也体现了我国现行刑事立法中对生态效益考虑的欠缺。

二是刑罚种类过少。在我国的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刑事立法当中,主要有自由刑和财产刑两种刑罚,这样的刑罚种类过于单一,尤其是对单位犯罪来讲更是如此。如前所述,单位犯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罪的,对单位要处罚金。但是,罚金在我国刑罚体系中仅仅是附加刑,这无形中降低了对单位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否定性评价。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刑法对此类的单位犯罪只规定了罚金一种处罚方式,这本身就造成了刑罚力度的弱小和刑罚方式的单一。应该在刑罚措施之外,扩大非刑罚措施的适用范围,将多种刑罚措施综合运用,这样才能有一个比较好的效果。综观国外环境犯罪,普遍规定了多种刑罚手段,例如《俄罗斯联邦刑法典》,在第二十六章“生态犯罪”里共规定了七种刑罚:剥夺自由;限制自由;劳动改造;拘役;罚金;剥夺担任一定职务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权利;强制性工作。仅在第256条“非法捕捞水生动物和植物罪”中就规定了五种刑罚。对这样多种刑罚手段的规定值得我们借鉴。

二、我国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立法完善

1 增设“破坏环境资源罪”专章,并在其中设置“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罪”专节,将直接针对野生动植物的犯罪纳入其中

笔者认为,破坏环境资源罪除了侵犯国家对环境资源的保护、管理制度外,更重要的是通过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直接侵犯公民的环境权,并间接导致生命、健康或财物的危险或损害。因此,破坏环境资源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其中,环境权是主要客体。不应该将破坏环境资源罪所保护的价值及其所体现的特殊社会关系简单地归入一般经济秩序或其他一般犯罪客体。将主要侵犯环境权的破坏环境资源罪单列为一章,既符合刑法分则犯罪的分类理论和规则,又使对破坏环境资源罪的制裁更多地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使公民自觉地爱护环境,合理利用、开发自然资源,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而野生动植物资源是环境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破坏环境资源罪中专设“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罪”一节,将直接针对野生动植物的犯罪纳入其中,有利于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罪体系的完整以及罪与罪的协调统一,从而有利于对此类犯罪的认定和打击。

2 扩大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刑法保护范围

我国现行刑法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对象和内容规定得过于单一、片面。笔者认为,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出发,应对刑法保护的野生动植物范围做出重新界定,确保保护对象的完整性和最适宜的范围。从我国刑法目前的规定看,其出发点是肯定对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利用的,只是通过列举的方式对其中一部分进行特殊保护。但是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各物种的数量会发生变化,并且各物种间具有相互的制约作用,一种物种的灭绝可能引起若干物种在一个地区的消失,各物种的数量会随时间发生变化,法律难以预料具体哪一类物种才是迫切需要保护的,而且法律规定具有滞后性,不利于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另一方面,法律需植根于内心,尤其是刑法,急需建立环境刑法的内在合理性。现代生态学理论告诉我们,每一种动植物都有它存在于自然界的生态地位和生态功能。野生动植物存在的价值在于,它是维持生态系统相对平衡的必要条件。我们必须在对其刑法保护上有清醒的认识,从野生动植物的自身价值来确定刑法保护问题,勿要以人之好恶,将一个物种推到不公平的境地。在扩大刑法所保护的野生动植物范围的同时,也应充分认识到保护野生动植物生境的重要意义,把对生境的保护提升到与保护野生动植物同样重要的高度。

3 罪名罪状的设置上应当进一步合理化

针对现行刑法中部分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存在法条竞合、犯罪对象模糊不清的情况,应当从保持刑法体系内部的系统性和协调性角度出发,对相关条文进行修改和整合,确定较为科学和便于司法操作的罪名。

一是明确犯罪对象。对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具体犯罪中的犯罪对象到底属于野生动物还是驯养动物,或者既可以是野生动物也可以是驯养动物,应进一步明确规定出来,以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笔者认为,对非法捕捞水产品罪的犯罪对象,应明确规定为野生的水产品。如果行为人非法捕捞人工繁殖的水产品,则应按盗窃罪或破坏生产经营罪等犯罪论处。将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制品罪,走私珍贵动物、珍贵动物制品罪的犯罪对象明确规定包括人工繁殖的珍贵、濒危动物。同时,为了保持此类罪内部的协调统一,将这些罪名相应地修改为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动物罪,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动物、珍贵濒危动物制品罪及走私珍贵濒危动物、珍贵濒危动物制品罪。

二是将非法狩猎罪修改为非法猎捕、杀害野生动物罪。做这样的修改有三个目的:一是使之区分于上文提及的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动物罪,突出对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重点保护,并同时基于对生物多样性的考虑,便于保护其他野生动物;二是取消非法狩猎罪的规定,可以消除公民认为在非“禁猎区、禁猎期”进行狩猎为法律允许的误解;三是这样立法既减少了过多的法条竞合罪名,又使刑事立法跟随时代的需要,加强了对生物多样性的法律保护。

三是修改并完善《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环境资源保护法中的相关刑事责任条款,使之与刑法相衔接。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刑事立法应遵循协调原则,即保持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刑法体系内的协调。协调包括《野生动物保护法》在内的各有关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法规相关刑事责任条款与现行刑法关系的关键,就是要严格遵守“罪刑法定”原则,准确适用刑法典。为此,首先应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环境资源保护法律法规中有关刑事责任的条款,并根据刑法中新增加的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犯罪增加相应的刑事责任条款。其次,以决定、补充规定的立法方式对相关环境法和资源保护法中援引新刑法的有关条款作出明确规定。此外,也可以借鉴国外环境资源刑事立法方式,对在《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环境资源保护法中规定有罪行罪名的刑事责任条款,而新刑法中又无相关罪行罪名刑罚的犯罪,作出具体刑罚的规定。这样就可以使不完整的刑法规范变成完整的刑法规范。

4 增设破坏自然保护区罪等新罪名

野生动植物资源与人类及土壤、水、空气等因素构成生态环境系统。这一系统正常协调的运转,是人类繁衍与发展的前提,而构成这一完整系统的各种因素无论缺少哪一环节,人类都将面临

灭顶之灾。因为其中任何一种都是其他因素赖以生存的条件。诸因素相互依存,才使生态保持平衡。

一是增设破坏自然保护区罪。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已初步形成了类型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功能比较健全的网络,使85%的陆地生态系统、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国家重点保护的300余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60%的高等植物和130多种珍贵树木的主要分布得到了较好保护。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功效不能说不显著,但是,破坏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种源地的行为在各地仍不时发生。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自然保护区法》,对破坏自然保护区的行为在刑法上找不到相应的条文进行惩治。借鉴外国刑事立法例,在刑法上设置一个破坏自然保护区罪非常必要。

二是增设破坏草原罪。我国草原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少,人均占有草原为0.33公顷,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目前,中国有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每年以200万公顷的速度递增,草原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扭转。加剧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有:一是草原过牧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二是不合理开垦、工业污染、鼠害和虫害等对草原的破坏,三是乱采滥挖等破坏草原的现象时有发生。草原的破坏已达到如此惊人的程度,而草原的作用又非常重要。因此,应当增设破坏草原罪,以改变惩处破坏草原的行为仅在2002年修订的《草原法》上有追究刑事责任的原则性规定,而在刑法上却无相应罪名的局面。

三是增设故意伤害、虐待野生动物罪。故意伤害、虐待野生动物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它使野生动物身体残缺,进而失去生存能力而死亡,与捕杀行为无异。西方一些国家早已将之规定为犯罪,且扩大到一般的动物,如《法国刑法典》第五卷全一章为“对动物的严重虐待或残忍行为”,规定“公开或非公开地对家养、驯养或捕获的动物实行严重虐待或施以残忍行为的,处2年监禁并科30000欧元罚金”。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对伤害、虐待一般动物的行为进行刑事处罚尚不现实,但处罚伤害、虐待野生动物的行为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建议在刑法中增加规定伤害、虐待野生动物罪的罪状及其法定刑,以遏制此类行为的发生,有效地保护野生动物资源,避免再出现类似刘海洋案的尴尬立法境地。此外,还有一些新罪名也需要根据现实的情况发展而建立起来。

5 改革和完善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刑罚体系及刑罚制度

根据刑法科学化的要求和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特点,建立适当的惩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刑罚体系和刑罚制度乃是我国刑法改革和完善环境刑事立法的必然要求。

第一,应加大财产刑的处罚力度,充分发挥其惩罚与补偿作用。以财产刑代替自由刑或生命刑,是现代刑法转换刑罚机制的方向之一,特别是在惩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时其有效性表现得更为明显。这一方面是因为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中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行为人受经济利益所驱动,且单位犯罪也为数不少,对犯罪者处以财产刑,可以从经济上剥夺犯罪所得利益或消除其重新犯罪的条件,符合刑罚目的。更主要的另一方面是因为财产刑运用得当,可以兼具惩罚和补偿的双重作用。对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适用财产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偿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所造成的损失,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甚至可以为保持生物多样性的系统工程落实一部分资金,直接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推行,其意义更加非同寻常。我国现行刑法对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罚金刑处罚数额偏低,这不利于对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打击。我国现存刑罚体系中的财产刑应当成为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行为控制对策中广泛适用的刑罚手段,并适当提高其地位。

野生动植物保护方案篇2

第一条为了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植物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野生植物的保护、发展和利用活动,必须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保护的野生植物,是指原生地天然生长的珍贵植物和原生地天然生长并具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文化价值的濒危、稀有植物。

药用野生植物和城市园林、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内的野生植物的保护,同时适用有关法律、行政法规。

第三条国家对野生植物资源实行加强保护、积极发展、合理利用的方针。

第四条国家保护依法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野生植物资源的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

第五条国家鼓励和支持野生植物科学研究、野生植物的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

在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科学研究、培育利用和宣传教育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六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开展保护野生植物的宣传教育,普及野生植物知识,提高公民保护野生植物的意识。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义务,对侵占或者破坏野生植物及其生长环境的行为有权检举和控告。

第八条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林区内野生植物和林区外珍贵野生树木的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其他野生植物的监督管理工作。

国务院建设行政部门负责城市园林、风景名胜区内野生植物的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对全国野生植物环境保护工作的协调和监督。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依照职责分工负责有关的野生植物保护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野生植物管理工作的部门及其职责,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规定。

第二章野生植物保护

第九条国家保护野生植物及其生长环境。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采集野生植物或者破坏其生长环境。

第十条野生植物分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和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由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国务院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商国务院环境保护、建设等有关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公布。

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是指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以外,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保护的野生植物。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并公布,报国务院备案。

第十一条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种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域,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建立自然保护区;在其他区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保护点或者设立保护标志。

禁止破坏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保护点的保护设施和保护标志。

第十二条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应当监视、监测环境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生长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生长的影响,并采取措施,维护和改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生长条件。由于环境影响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生长造成危害时,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其他有关部门调查并依法处理。

第十三条建设项目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生长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建设单位提交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必须对此作出评价;环境保护部门在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时,应当征求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十四条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对生长受到威胁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应当采取拯救措施,保护或者恢复其生长环境,必要时应当建立繁育基地、种质资源库或者采取迁地保护措施。

第三章野生植物管理

第十五条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建立资源档案。

第十六条禁止采集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因科学研究、人工培育、文化交流等特殊需要,采集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的,必须经采集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签署意见后,向国务院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机构申请采集证。

采集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的,必须经采集地的县级人民政府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签署意见后,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机构申请采集证。

采集城市园林或者风景名胜区的国家一级或者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的,须先征得城市园林或者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同意,分别依照前两款的规定申请采集证。

采集珍贵野生树木或者林区内、草原上的野生植物的,依照森林法、草原法的规定办理。

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发放采集证后,应当抄送环境保护部门备案。

采集证的格式由国务院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七条采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采集证规定的种类、数量、地点、期限和方法进行采集。

县级人民政府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对在本行政区域内采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活动,应当进行监督检查,并及时报告批准采集的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机构。

第十八条禁止出售、收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

出售、收购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的,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机构批准。

第十九条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经营利用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的活动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条出口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或者进出口中国参加的国际公约所限制进出口的野生植物的,必须经进出口者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国务院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取得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机构核发的允许进出口证明书或者标签。海关凭允许进出口证明书或者标签查验放行。国务院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有关野生植物进出口的资料抄送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

禁止出口未定名的或者新发现并有重要价值的野生植物。

第二十一条外国人不得在中国境内采集或者收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进行野外考察的,必须向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其审核后,报国务院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机构批准;直接向国务院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的,国务院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在批准前,应当征求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二十二条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三条未取得采集证或者未按照采集证的规定采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由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没收所采集的野生植物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10倍以下的罚款;有采集证的,并可以吊销采集证。

第二十四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出售、收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没收野生植物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10倍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五条非法进出口野生植物的,由海关依照海关法的规定处罚。

第二十六条伪造、倒卖、转让采集证、允许进出口证明书或者有关批准文件、标签的,由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收缴,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七条外国人在中国境内采集、收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或者未经批准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进行野外考察的,由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没收所采集、收购的野生植物和考察资料,可以并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八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假定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条依照本条例规定没收的实物,由作出没收决定的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第五章附则

野生动植物保护方案篇3

关键词:小五台山;范围调整;野生动植物

中图分类号:S759.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8002402

1引言

河北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83年,2002年晋升为部级自然保护区,经过近30年的建设和发展,保护区及周边区域生物资源得到良好保护,资源总量有所增长,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但是,由于在保护区建设初期受管理、技术及认识和功能区划技术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对区内自然资源保护以及其管理方式考虑不周,造成在目前发展中出现了诸如保护区勘界不准、保护区功能区划不尽合理、破坏资源行为发生变化等问题,降低了保护管理成效。保护区管理局按照建设现代生态文明的科学理念,进一步优化保护区功能区划的指导思想,以有利于保护区开展资源保护工作、合理解决自然资源保护与保护区及周边社区居民经济发展之间的突出矛盾等原则进行了范围调整,并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范围调整对野生动植物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2范围调整对野生植物及植被资源的影响

2.1范围调整对野生植物的影响

保护区共有野生高等植物118科529属1393种,其中国家Ⅱ级保护野生植物2种,即野大豆和黄檗[1]。

拟调整区域为保护区非特异性区域,区域内没有狭域分布的植物种类,各种野生植物及植被类型在保护区其他区域均有分布。调入区域资源较好,人为干扰少,将调入区域调为核心区和缓冲区是对保护区林地面积和资源储量的有力补充。因此,调整对野生植物种类、多样性、植物地理成分不会产生负面影响,野生植物分布的面积将随保护区总面积的增加而增加。

拟调整区域的70.90%调入核心区、12.30%调入缓冲区、16.80%调入实验区,调整后保护区总面积在原保护区基础上增加22.30%,核心区面积得到大幅度增加,因此,范围和功能区调整将有利于野生植物及其多样性的保护。

2.2范围调整对植被资源的影响

在保护区7个植被型35个群系中[2],调整区域涉及4个植被型17个群系。调整后,保护区植被型和群系的数量没有发生变化(表1),调整仅为部分植被类型的调入和各植被类型在不同功能区之间的面积变化。调整后保护区山地桦杨林面积增加2068.5hm2、落叶阔叶林面积增加2031.4hm2、草甸面积增加862.0hm2、温性灌丛面积增加3.0hm2,其中,核心区的蒙古栎林和辽东栎林面积增加1939.0hm2、鹅耳枥林面积增加9.9hm2、桦木林面积增加1518.7hm2、山杨林面积增加32.8hm2、青盍置婊增加45.0hm2,另有4.2hm2华北落叶松调入缓冲区。调整后,所涉及的各植被类型仍处于保护区范围之内,其自然分布的位置、地点和海拔等自然属性并没有改变,部分植被类型的面积得到增加;在塘音寺、老人沟、张母梁沟发现的华北地区极其少见的大面积原生状态青杨天然林被划入核心区。因此,此次范围和功能区调整不会对保护区的植被的数量和分布,特别是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植被类型产生显著的不利影响。

3范围调整对野生动物资源的影响

保护区共有陆栖脊椎野生动物4纲18目56科107属137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种,包括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5种,即褐马鸡、金雕、白肩雕、大鸨和豹。

3.1范围调整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调整区域不存在狭域分布物种,该区域野生动物种类不仅在调整区域中栖息活动或季节性栖息活动,还栖息或广泛栖息活动于保护区其它区域。且调出核心区面积仅为调入面积的9.96%,调整总体上使核心区面积净增4395.7hm2,因此,范围调整不会对保护区野生动物物种产生显著的不利影响。

(1)褐马鸡。褐马鸡为保护区留鸟,根据小五台山保护区多年野外巡护及历次科考的结果,褐马鸡在保护区有17个种群,多分布于保护区的东南部区域[3]。本次范围调整,将东南部新纳入的保护区和原缓冲区内褐马鸡的重要栖息地调入核心区,使核心区内褐马鸡种群增加了4个,核心区向东南扩增了4881.6hm2,面积净增4395.7hm2,核心区面积增大并与缓冲区一起向保护区东南部延伸,有利于保护区褐马鸡种群主体的严格保护。

缓冲区调为实验区部分在西台东北侧分布有褐马鸡的适宜生境,但西台是传统的科学实验区域,人员活动干扰较大,该区域褐马鸡种群分布密度并不高,因此,此部分区域调整亦不会对褐马鸡种群主体产生显著的不利影响。

(2)豹。根据小五台山保护区多年野外巡护及科考结果,豹主要分布于保护区小五台山片区的东南部核心区和缓冲区内[4]。本次范围调整,将有豹分布的东南部缓冲区和新增区域划入核心区,保护区总面积和核心区面积增加,将有利于豹的保护。核心区西北部调入实验区部分和缓冲区部分,不是豹的传统分布区域,且所占比例很小。因此,范围调整不会对保护区的豹产生显著的不利影响。

(3)其它野生动物。除褐马鸡和豹外,保护区还分布有其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它们广泛分布于低山带至高山带,多数栖息活动于多个植被类型之中,拟调整区域亦是它们的活动区域。本次范围调整其栖息地没有调出保护区,栖息地面积亦没有减少,相反是栖息面积和栖息植被类型面积的增加,且大面积调入核心区,因此,范围调整将有利于保护区对这些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严格保护。同时,也有利于保护区内众多其它野生动物的保护。

3.2范围调整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影响

栖息地保护是野生动物物种保护的最有效方式,拟调整方案在栖息地保护的面积、海拔和植被类型等方面得到优化。

(1)面积。此次调整保护区面积增加了22.3%,保护区总面积的增加使受保护的野生动物栖息地面积得以增加,特别是核心区面积在原核心区面积基础上增加了86.8%,将非常有利于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有效性的提高。

(2)海拔。原保护区划建时,仅将海拔1700m以上的大部分山地划为了核心区,而对褐马鸡及其关键的越冬地――中山带阔叶林带却未划入核心区;但保护区阔叶林带主要分布于1300~1700m的阴坡,本次调整将核心区最低海拔降至1306m,核心区阔叶林面积增加3500.5hm2,占核心区新增面积(4395.7hm2)的79.6%。因此,此次调整将有利于保护区对褐马鸡及其它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的保护。

(3)植被类型。在保护区功能区优化中,针叶林(华北落叶松林)面积减少4.2hm2,但是阔叶林面积却增加3500.5hm2;缓冲区面积减少主要是因为大面积阔叶林调入核心区和部分针叶林调入实验区。由于调出核心区和缓冲区的寒温性针叶林属于针叶林带,其各类群动物物种数仅占野生动物总物种数的28.0%以下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45.0%以下,而调入核心区的阔叶林属于阔叶林带,其各类群动物物种数占动物总物种数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总物种数的70.0%以上。因此,调整方案有利于保护区野生动物物种的保护。

(4)栖息地完整性。此次调整主体在保护区小五台山片区,在将部分区域调入保护区的基础上对内部功能区进行优化。调整后保护区总体布局基本不变,保护区总面积增加,特别是核心区面积大幅度增加,拟调整方案不但没有造成保护区斑块的增加和破碎化,而且扩大了栖息地面积,增强了生态功能完整性。

4结语

范围调整与功能区优化将最大限度地保持野生动物原生栖息地,并通过调入重要区域及功能区优化,将具有重要保护价值、原先没有划入保护区及未划为核心区的野生动物栖息地重新划入保护区或划进核心区进行严格保护,对野生动植物的种类、分布及生物多样性没有不利影响,更加优化了保护区域,有利于野生动植物的保护。

参考文献:

[1]

赵建成,郭书彬,李盼威.小五台山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刘增力,郑成洋,方精云.河北小五台山北坡植物物n多样性的垂直梯度变化[J].生物多样性,2004(1).

野生动植物保护方案篇4

关键词野生植物;古树名木;资源状况;保护对策;峡江水利枢纽库区

1峡江水利枢纽库区内资源状况

峡江水利枢纽是国家“十一五”重点工程,是集蓄水、灌溉、发电、航运、防洪于一体的综合工程。峡江境内,库区涉及巴邱镇、罗田镇、福民乡等2个镇、1个乡共6个村委,其中涉及古树名木保护的有巴邱镇、罗田镇的3个村委11个自然村。库区分布的苔藓、蕨类、裸子、被子植物约有220科、790属、1400种左右。主要植被类型有常绿阔叶林、亚热带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灌木林等。主要植物资源有杉树、马尾松、混地松、樟树、槠树、银杏、水杉、池杉、柳树、厚朴、杜仲、桂花、黄檀、罗汉松、鹅掌楸、杨树、油茶、茶叶、毛竹、小山竹以及狗脊蕨、铁芒萁等。

根据调查,水利枢纽淹没区峡江境内国家和省级保护植物(主要是樟树)以及古树名木(树龄100年以上树木)共913株,其中樟树835株,枫香30株,木荷13株,椤木石楠3株,板栗1株,枸骨1株,黄檀1株,槠树11株,小叶栎14株,女贞2株,柿树1株,梓树1株。樟树按胸径分:20~40cm约520株,40~60cm约247株,60~80cm约39株,80~100cm约7株,100cm以上22株。913株古树名木中,达到保护等级的有69株,按保护等级分:三级(100~300年)57株,二级(300~500年)8株,一级(500年以上)4株。

2古树名木保护对策

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已于2009年10月动工兴建,库区海拔50m以下分布的古树名木面临着淹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6年,204号国务院令)、《江西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2004年11月26日江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规定: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对生长受到威胁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应当采取拯救措施,保护或者恢复其生长环境,必要时应当建立繁育基地、种质资源库或者采取迁地保护措施(国家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第14条)。以切实保护古树名木不受损坏、采伐和无序采挖[1-4]。

2.1保护原则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分级负责的原则。野生植物保护应当在县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有关部门和单位依法行使保护职责,乡、镇、村、组以及广大村民积极配合,共同做好野生植物和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同时,对国家和省级保护野生植物以及古树名木的迁移,应当依照法规规定,逐级申报批准。迁移一级、二级保护古树名木的,向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林业、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迁移三级保护古树的,向县级人民政府林业、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二是坚持统一规划、整体移植的原则。峡江水利枢纽属于永久性建设工程,对野生植物和古树名木生长环境的破坏不可恢复,应采取整体移植的方式予以抢救性保护。三是坚持移植保护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当前,峡江县正在进行声势浩大的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活动,旨在提高全县国土绿化水平,改善县域生态质量,打造一流宜居环境。将国家和省级保护野生植物以及古树名木保护与生态工程建设结合相结合,可以相得益彰,事半功倍,既可以加速造林绿化进程,又可以提高野生植物保护功效。四是坚持工程实施的原则。对于异地移植的,要通过制定科学移植方案,采取工程招标形式,公开、公平向全社会招标,选择专业队伍实施移植,可以降低移植成本,提高移植保护效果。五是坚持审慎稳妥的原则。要确保移植工作中的社会稳定,确保移植技术效果。做好当地村民的宣传和教育,要大力宣传野生植物以及古树名木保护的法律法规,提高野生植物所有者的认识,争取广大村民的支持与配合。按照有关法规规定,建设项目依法征占古树名木生长地土地的,应当给予古树名木原所有者适当补。做好野生植物和古树名木移植的技术保障,有关部门要成立专门的技术队伍,严格按照技术规程全程监管移植工作,有必要时应聘请古树移植专家来县指导,以确保移植成活率,最大限度地降低移植带来的损失。落实管护责任,严格管护措施。对分散移植的,按照移植后管理职能,由承担管理职能的部门、单位和个人加强管护;对集中移植的要指定管理部门和单位或成立专门管理队伍,制定管理制度。

2.2移植保护模式

由于峡江水利枢纽库区分布的国家、省级保护野生植物和古树名木数量较大,应当采取多种移植保护模式,确保保护工程顺利进行。一是就地移植。是指对胸径小于20cm的樟树以及不宜移植的枫香、木荷、椤木石楠、板栗、黄檀、苦槠、枥树、女贞等古树名木,就地移植到海拔55m即淹没区以上的区域。就地移植由所在各乡镇组织实施。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由林木所有者在土地所有权范围内自行移植。实行“谁所有,谁移植;谁移植,谁所有”的原则。二是异地分散移植。是指按照移植方案,跨越土地所有权的的非集中移植。主要移植胸径大于20cm的樟树及其他古树名木。异地分散移植按照管理权限,由移入单位组织实施。主要移入地点包括新县城、工业园区、赣粤高速公路出口、水利枢纽?恐妨桨丁⒏飨缯虺乔?戎匾?曛拘缘氐恪H?嵌ǖ慵?幸浦病t诎颓裾蚋浇??~2个集中移植点,定植点选择要具备地势开阔、平坦、土壤深厚、排水良好、交通便利的特点。移入胸径40cm以上樟树235株以及其他树种的古树名木。

2.3资金筹措

峡江水利枢纽库区古树名木保护资金主要通过5个途径筹措:一是财政资金。《江西省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第5条规定:“野生植物保护经费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安排”。二是上级扶持。有关部门要编制好峡江水利枢纽古树名木保护方案,积极向国家、省、市野生植物保护管理等部门申报项目,争取上级资金扶持。三是建设单位出资。峡江水利枢纽是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因工程建设直接导致库区古树名木面临损毁,抢救保护刻不容缓,古树名木保护是工程建设重要组成内容。《国家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第13条、14条规定:“建设项目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生长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建设单位提交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必须对此作出评价”;“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对生长受到威胁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应当采取拯救措施,保护或者恢复其生长环境,必要时应当建立繁育基地、种质资源库或者采取迁地保护措施”。建设单位应当把库区古树名木保护费用列入工程建设投资范围。四是部门投资。古树名木的异地分散移植,主要用于城区绿化,这既是对库区古树名木的保护措施,也是库区古树名木的合理利用形式,移入单位和部门应投入相应的保护费用。五是吸引民资。可以通过对库区野生植物的合理利用,吸引民间资金。通过统一组织、单株评估,对一些移植难度大,保护价值低、树径较小的树木,作为绿化大树有偿出让,或作为绿化树苗经营性移植保护,筹集部分保护费用。

3保障措施

3.1组织保障

库区古树名木保护性移植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地域广、对象多、操作难度大,要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主要做好保护方案的制定与落实,工作组织与协调,资金筹集与使用等。各有关乡镇和单位、部门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做到分工协作,群策群力,共同做好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

3.2技术保障

要成立专门的技术服务组织,制定古树名木保护移植技术标准;指导相关人员严格按照技术要求进行采挖、造形、包装、运输、栽植和养护,确保移植质量;做好有关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

3.3资金保障

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库区古树名木保护在保护野生植物资源、履行政府职责、维护林区社会稳定、改善区域绿化水平的重大意义,不仅要有得力的组织措施,还要为工程实施做好资金安排,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4参考文献

[1]林自强.古树名木保护及复壮措施[j].安徽林业,2010(3):42-43.

[2]张庆峰.古树名木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5):26-28.

野生动植物保护方案篇5

一是及时召开会议。2012年11月28日,由县委常委王慧君主持召开了由林业、公安、工商、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农粮、森林公安等部门负责人和各乡(镇)主要领导参加的全县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专项整治行动会议,专题研究,部署专项整治活动开展工作。

二是及时组织机构。为加强专项整治行动的组织领导和部门协调工作,县里专门成立了由县委常委任组长,县政府分管副县长、林业局长任副组长,林业、工商、公安、农粮、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县级专项行动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协调专项整治行动的开展,各乡(镇)政府也同时成立了乡级专项行动领导小组,负责辖区内的专项整治行动。为了提高专项整治行动效果,专门成立了由森林公安局长任组长,森林公安干警、林政稽查人员、各乡(镇)林业工作站林业行政执法人员、工商执法人员组成的联合执法行动小组,负责专项整治行动的具体实施。

三是及时制订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为确保专项整治行动有章可循,实现专项整治行动目的,县委办、政府办联合制订下发了《开展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寻办发电[2012]59号)。实施方案中明确了指导思想、工作目标、组织领导、部门工作职责、整治范围和重点、整治时间和整治工作要求。

二、专项整治行动开展情况

1、宣传发动。2012年11月29日—12月4日期间,县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分成3个宣传组,采取张贴标语、悬挂宣传横幅、利用新闻媒体、发放通知等方式进行野生动物保护重要性和驯养、经营、利用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有关规定。宣传发动期间共在集贸市场、酒店等人群聚集区张贴、悬挂宣传标语、横幅200余条、电视游字广告、公益广告1200余条次,发放整改、禁止经营、暂停驯养等各类通知300余份,宣传工作到位,效果明显。

2、调查模底。在宣传发动的同时,县城组织3个工作组、15个乡(镇)各组织1个工作组对县城和乡(镇)辖区所有野生动物经营、加工及驯养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重点是野生动物繁衍地、迁徒停歇地、迁徒通道、药店、集贸市场、花鸟市场、宠物市场、驯养繁殖场、餐饮店、药店、汽车站、货运场等。总共调查以上涉及野生动物生活、驯养、经营等场所619个,从调查情况看,涉及场所有些存在经营、加工、驯养野生动物现象,但没有发现违法行为。

3、整治行动。在调查摸底的同时,2012年11月28日上午11点开始,联合执法行动组分成3个行动小组对县城128家重点餐饮点、3个集贸市场、4个花鸟、宠物市场(店)、17间药店、1个汽车站、5个贷运站、4个驯养繁殖场计162处场所进行拉网式、地毯式清查行动,联合执法行动组查获野生动物南蛇3条(其中活体2条、死体1条)、竹鼠2只(死体),收回野生动物驯养、经营利用许可证4本,劝阻、教育企图猎捕野生动物人员2起4人次,涉嫌非法加工保护树种树蔸案件已移送森林公安立案,以此同时,各乡(镇)组织行动组对辖区的涉及场所进行了集中整治行动,共清查各类场所457处,未发现非法现象。

集中整治行动结束后,联合执法行动组不定期组织了4次重点突击检查行动,未发现违法行为。

通过集中整治行动和不定期突击检查,全县群众,特别是相关经营业主对保护野生动物、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有了充分认识,专行整治工作达到了目的要求。

三、存在问题

1、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基础薄弱、缺乏专业人才、监测设备、资金投入等问题无法满足正常的野外巡查,救护、监管等保护管理工作。

2、野生动植物产业缺乏资金投入及政策的扶持,发展规模小,抵制市场风险能力很弱。

野生动植物保护方案篇6

关键词:野三坡;森林公园;生态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8-0086-02

一、概况

野三坡位于太行山北端,保定市涞水县西北部,东缘距北京100公里,东南、东北部与北京市房山区和门头沟区接壤,西北与河北省涿鹿县毗邻,属于海河流域大青河水系。处于中低山过渡地带,西眺2700多米的小五台山,东望华北大平原。南部的拒马河和百里峡发育有岩溶地貌和峰林,拒马河中游南北两岸为深切峡谷。

二、资源条件分析与评价

野三坡不仅历史悠久,是当地的道教圣地,同时还具有典型的山地景观。其山峰、瀑布、泉水、林石不仅类型齐全,而且各具特色,可用“野”、“奇”、“幽”、“雄”、“险”、“秀”来概括。具体资源评价如下。

(一)动植物景观资源

野三坡国家森林公园内植被覆盖率较大,种类丰富,垂直分布明显。800―1000m的低山区为人工、半人工植被带,主要为山楂、山核桃、椿、杨、柳、榆、槐和灌木荆条、三裂绣线菊等。1000―1300m处为低山灌丛带,主要为毛榛-丁香灌丛、绣线菊-丁香灌丛、丁香灌丛、绣线菊-毛榛灌丛等。1300―1600m处为中山杨、桦木、栎林带。阳坡以辽东栎为主,伴有少量黄花柳,色木槭、山核桃等;阴坡以杨、白桦、黑桦、坚桦混交林为主,伴有少量色木槭、椴树等。该带灌丛繁茂、种类丰富,有毛榛、绣线菊、六道木、溲疏、红山柳、山刺梅等。地被植物丰富,覆盖率达95%。1600―1850m处为中山桦树林带,主要有红桦、坚桦、枫桦、黑桦,还有色木槭、山杨、黄花柳等,灌木有丁香、六道木、杜鹃、毛榛、刺五加和地被植物黄花地丁、地榆等。1850m以上地势比较平坦,为山顶草甸,组成种类有苔草、黄花菜、黄花地丁、金莲花、鸢尾、龙胆、黄花柳和红桦等。本区有多种国家及地方重点保护动物,如野猪、斑羚、褐马鸡、黑鹳、金雕、雀鹰、勺鸡等,此外还有上百种昆虫。

(二)地质地貌景观资源

野三坡的地址遗迹具有典型性、稀有性、系统性,是华北板内造山带的典型代表。此外,野三坡还有完整的地址遗迹,各类不整合面清晰,侵入岩、火山岩、沉积岩、变质岩各类岩石遗迹齐全,异常发育的构造节理、断层、褶皱等构造遗迹突出,山地夷平面、河流阶地各种拟态等地貌遗迹丰富多彩。如百里峡是野三坡地质地貌景观资源的精华所在,属岩溶、水动力和重力崩塌等叠加作用形成的嶂谷景观,为望京坨北麓发育的三条各具造型、呈鹿角状延伸并朝不同方向辐射的峡道,分别命名蝎子沟、海棠峪和十悬峡。峡内由于受物理、化学、生物等侵蚀、冲蚀、溶蚀、重力崩塌作用,而形成了包括奇峰、怪石、绝壁、幽洞、天桥、天窗、潭穴、脚洞、一线天、钟乳石、倒石锥、岩溶泉等数十种景观类型。峡谷全长52.5km,从崖头到沟底高差在百米以上,谷底时宽时窄,最窄处不过1m,有开有合,时上时下,整个沟谷呈蛇形弯曲状态,变幻莫测。

(三)水体景观资源

园区内拒马河水量丰富,为多条“S”形河道串联构成,水流平缓,青山缠绕,与游路并进,为园区增添了灵气。另外,镶嵌在高山峡谷中的峨峪水库和大泽水库等,也可结合周围其他风景资源开展水上观赏活动。如鱼谷洞泉,泉水清澈,长流不息,平均流量0.42m3/s,是人们公认的中国怪泉之一。因每年谷雨前后从泉口向外涌鱼而得名,这种有趣的情景一般延续8―10天。这种鱼的学名叫“多鳞铲颔鱼”,俗称“石口鱼”,每尾重350g左右,黑脊白腹,鲜美可口。

(四)天象景观资源

一是石城岭观日出。石城岭地形险要,居高临下,视野开阔,一望无际。天将晓时,站立峰顶远眺,波澜壮阔的云海一望无际,喷薄欲出的红日云蒸霞蔚。待到晨曦日出,霞光万道,一面通红,一条长长的淡红色的横线随着太阳升起逐渐变宽,当太阳完全露出地面时形成上大下小的莲花盆形。二是韭菜堰观云雾。观云雾景可选择韭菜堰梁南侧几处突出的崖顶上,南面悬崖上云雾变化莫测,是京郊最佳的云雾发生地,故当地称其为“仙云岭”。

(五)人文景观资源

野三坡历史悠久,地势险要,风物荟萃,既有丰富的自然景物资源,还有几处独特的人文景观资源。一是蔡树庵长城,现存南北两段,共长2km(高5―10m,宽4m)。沿长城共有6座敌楼,保存尚好。站在第4楼高呼,回音缭绕,当地人称之为“回音楼”。二是大龙门城堡,地处阳明山麓,高峰叠嶂、峭壁峡谷,为明代内长城重要城堡之一,城堡内现为大龙门古村。三是龙门天关摩崖石刻,地处大龙门城堡西北0.5km,沿河一侧高峰耸立,峭壁如削,上刻有20幅自金代以来名人书写的诗词,绵延0.5km,为研究明代书法艺术提供了可靠的佐证。四是佛洞塔是一座孤立山峰,山顶部为一大平台,面积200亩,中部原系一庞大的寺庙群,庙前有一座长11m的穿山洞――罗汉洞,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有盛大庙会。

三、保护区划分

根据野三坡旅游资源分布和开发现状,由南向北将公园划分为龙门天关长城文化保护区、白草畔原始森林休闲区、鱼谷洞奇泉怪洞游览区和百里峡峡谷风光游览区等四部分。

(一)龙门天关长城文化保护区

由瀑布、山峰、奇石、遗址、摩崖石刻等景观构成,区内有许多文物名胜遗留至今,现有的“大龙门城堡”、“蔡树庵长城”、“摩崖石刻”等都是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游客可进行观光、戏水、登山、考古、休闲等活动。

(二)白草畔原始森林休闲区

由山峰、原始森林、稀有植物、奇石、遗址等景观构成,白草畔素有“太行山中的绿色明珠”之称,区内地形、地貌复杂多样,自然生态保存完好,山地风光独具风采。游客可进行观光、度假、登山、考古、休闲、野营等活动。

(三)鱼谷洞奇泉怪洞游览区

由溶洞、钟乳石、遗址等景观构成,是游人猎奇揽胜之佳境,可供游客进行观光、科考、了解历史文化等活动。

(四)百里峡峡谷风光游览区

由峡谷、山峰、奇石、瀑布等景观构成,区内有罕见的岩溶型嶂谷地貌体系,其特有的地质、地貌、动植物及周围的生态环境,构成“雄、险、奇、幽”的天然百里画廊,堪称大自然的奇迹。游客可进行观光、登山、休闲、探险等活动。

四、开发保护方案

(一)动植物资源保护方案

森林防火是森林公园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针对区内森林覆盖率高,野生动植物较为丰富的特点,森林公园的植物资源保护,必须贯彻“保护、培育、合理开发利用”的方针,实施以下保护措施。一是按《森林防火工程技术标准》(LYJ127-1991)的规定加强防火设施建设,分别在龙门天关、白草畔和百里峡景区新建望火、观景两用楼。二是在游客密集的景点修建防火隔离带。三是储备防火用具,配备防火指挥车、风力灭火机、防火电话、防火工具等。四是建立病虫害监测网络,杜绝外来病虫害的传入,做好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发现灾情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五是配备专业护林队伍,加强巡山护林工作,对园内的古树名木进行特别保护,加强森林植被的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六是贯彻“加强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的方针,禁止捕捉伤害各种野生动物、攀折树木花草等损害生态环境的行为,维护其正常的生态系统。

(二)景观资源保护方案

对于森林公园的古建筑物保护,贯彻“修旧如旧”的方针,保持其原历史风貌;保护区内不得开荒、采石;重点景区要禁牧,加强对动植物资源的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控制游人规模,建立治安管理组织,及时检查对景观景点资源的破坏隐患,调整好风景开发与保护的矛盾,避免盲目开发建设及对风景资源的破坏。特别是要保护好龙门天关长城文化保护区大龙门古村的古民居,对于亭、台、阁等驻景设施的建设,应在不影响景观“野”趣的原则下,采用天然材料、“拙”的造型,以“显山露水”为原则,有计划地推进景观建设。(“显山”:即要求城区建筑高度以檐口高度作为控制基点,控制在10m以下,即3层以下为宜,个别为造型需要可局部达到14m;“露水”即规定沿河不再新建任何建筑,新建筑要求间断式布置在靠山一侧。)

(三)生态环境保护方案

自然生态环境、各类风景资源,应坚持以保护为主,适度开发的原则,依法建园,建立健全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好森林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野生动物资源,做到风景资源的永续利用。一是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绿化,增加植被盖度,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尽量减少公园内裸地面积,并防止植被破坏等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二是不建设污染环境的工业生产设施,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三是有计划地加强景区垃圾回收、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有效避免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四是建立景区环境质量监测档案,定期请环保部门对景区大气、水环境进行监测,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记录在案。

野生动植物保护方案篇7

一、充分认识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工作重要性

1、赋予森林资源保护工作重要地位。我县山区面积大,林业用地面积达147.4万亩,占国土面积的64.4%,森林覆盖率达65.12%,森林资源在发展我县旅游产业中作用和地位显得十分突出。各乡镇、县有关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在林业和生态建设中赋予森林资源保护的核心地位,在林业产业发展中赋予森林资源保护的基础地位,在林业行政执法中赋予森林资源保护的主体地位,把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研究分析本地森林资源的现状,制定本地区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措施。

二、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确保森林资源工作有序开展

2、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乡镇人民政府是保护森林资源的主体,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是乡镇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各乡镇应当加强对林业工作的领导,实行林业建设任期目标责任制,对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植树造林、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林地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林业建设的主要指标,实行任期目标管理,乡镇、村的行政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乡、村、组、户要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同时,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指定专职人员负责林业工作,并将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确保森林资源保护等各项林业工作正常运转。县委、县政府把林业建设纳入乡镇年度工作考核目标。县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经常研究在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采取果断措施,要通力合作,坚决制止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从根本上制止破坏森林资源的现象,扭转不能得到及时发现和制止的被动局面。

3、森林资源保护工作责任划分。各乡镇、国营林场负责本辖区(山上)的林木、林地的保护和管理;县林业局及森林公安局负责依法办理林木采伐审批和林地征占用审核,负责全县木材经营加工运输中非法木材、森林火灾、违规占用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以及林业刑事案件的查处,负责全县木材运输检查,依法制止无证木材运输;县人民检察院要加强对破坏森林资源案件的指导和监督,必要时提前介入案件侦查活动;县公安局要加强对侦查破坏森林资源案件的指导力度;县工商部门要加强对木竹市场监督管理,木材加工企业主需凭林业部门的木材加工经营许可证方可到工商部门办理木材加工企业营业执照;县物价部门要加强对木材市场的价格指导。

三、加强管理,规范程序,确保森林资源保护措施落到实处

4、严格林木采伐程序。各地要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的有关规定,严格实行凭证采伐林木制度,严禁随意串用和突破,杜绝无证采伐。凡采伐林木必须使用省林业厅统一印制的林木采伐许可证,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县林业主管部门不得将采伐许可证委托其它单位和部门核发。同时,加强对群众生活、生产用材的管理,以保证群众正常生活、生产用材的需要。

5、实行林木采伐重点区域管理。全县划分为重点管理采伐区域和非重点管理采伐区域。对生态区位突出的地段实行重点管理。紫湖、南山、怀玉、樟村、双明等乡镇的森林资源大部分分布在三清山周边,这些区域的森林资源列入重点管理,该区域所有需采伐的林木必须由县林业局组织技术人员进行伐前调查设计,并进行伐前公示,由乡、村、小组盖章同意后,报县林业局审批。对非重点管理的生态区域的林木采伐,由各林业工作站实行伐前调查、伐前公示;报县林业局采伐审批;各林业工作站要会同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加强伐前、伐中监督管理;县林业局要对伐后验收负责,加大对凭证采伐的监督,不定期抽查采伐区采伐林木执行情况。

6、规范木材经营加工管理。必须加强对木竹经营加工用材单位的管理。各乡镇对申请木竹经营加工的单位,必须对申请条件(经营者的身份,经营加工场所、设备、技术要求,经营资金,木竹来源稳定合法性等)进行认真的审核。县林业局要严把经营、加工户的现场勘验和审查关。特别要加强对紫湖、南山、怀玉、樟村、双明等重点林区乡镇辖区内的经营加工企业的监督、管理,原则上这些重点管理区域内不再批准设立木竹加工企业。工商、税务等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配合林业主管部门,加强对木竹经营加工单位和个人的监督管理。特别要加强对县内用材大户的监督管理,坚决制止用材大户收购无合法来源的木材,一经发现,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查处,对无证经营的木竹加工企业坚决依法予以取缔。

7、强化林地管理。各乡镇、县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林地保护管理工作,要把林地放在与耕地同等重要的位置,实行占用或征用林地定额管理和总量控制,采取措施稳定林地面积。严格林地用途管制,严禁以任何名义和理由进行乱批滥占、毁林采矿、开垦和擅自改变林地用途;占用或者征用林地未经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不得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确因工程建设需要占用林地的,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确定征占用林地的范围、条件和审核审批权限、责任和监督检查等规定,严格审批。坚决执行《森林法》及《森林法实施条例》、《省森林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征占用林地补偿制度,严格依法办事,加强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等制度的实施与检查,不得违法审核同意使用林地、减免林地补偿费和森林植被恢复费,不得先动工后办手续,要真正把国家有关林地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落到实处。

8、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管理。全面禁止采挖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挂牌建档的古树名木和具有特殊价值的野生植物,加强对活立木采挖、移植、运输的监督管理。因特殊需要采挖三级保护以下野生植物的,必须报经上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取得特许采集证后方可采挖。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破坏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生息繁衍场所和生存条件,禁止猎捕、杀害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猎捕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批准,持有狩猎证后,并按照狩猎证规定的种类、数量、地点、期限、工具和方法才能进行猎捕。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有关规定,取得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经营许可证,方能驯养繁殖和经营利用野生动物。

9、完善木材检查体系,严格木材运输管理。根据省委号文件“以固定检查站为主,流动检查为辅”的精神,采取固定检查和流动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在我县境内三个固定的省批木材检查站的基础上,建立以林政、森林公安、县木材检查站、森林消防队为主的流动执法巡查队,逐步完善木材检查体系。同时,要严格办理木材运输证。申请木材运输证件时,应当提交采伐许可证或者其他合法来源证明、检疫证明和其他有效文件。木材运输实行一车一证,凭证运输。对无证运输木材的,木材检查站和巡查队应当予以制止,可暂扣无证运输木材,并立即报请林业主管部门依法处理。

10、因时制宜,集中开展专项整治活动。根据林区犯罪活动的发展态势,经常开展打击乱砍滥伐林木、非法侵占用林地、乱采滥挖野生植物、乱捕滥猎野生动物、非法木材加工经营企业等专项整治活动。为统一指挥和协调督导各项专项整治活动,活动由县综治委牵头,从县人民法院、县人民检察院、县公安局、县林业局、县工商局、县物价局和森林公安局等相关部门抽调人员,成立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组,并制定活动方案,利用一段时间,集中开展专项整治活动,重点打击盗伐滥伐林木违法犯罪行为;非法收购盗伐、滥伐林木的违法犯罪行为;非法运输木材行为,特别是非法运输盗伐、滥伐林木的违法犯罪行为和其它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各乡镇要密切配合和支持林业专项整治活动,明确自身作为保护森林资源主体的责任,积极参与,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村规民约,提高群众护林意识,因地制宜,因时定案地开展区域性打击行动,确保专项整治活动取得成效。

四、全面规范生态公益林和信源自然保护区管理

11、加强生态公益林管理。我县现有生态公益林73.28万亩,其中国家重点公益林50.24万亩,省级生态公益林23.04万亩。要将补偿的公益林面积全部落实到山头地块,落实到小班;在实际管护中,集体管护要签订委托协议,国有、集体、个人必须分别与林业部门签订管护合同;要全面落实管护资金,采取银行一卡通的形式,确保补偿资金落实到位;各林业工作站要切实担负起监管责任;同时要建立健全生态公益林档案,做到图、表、卡、书齐全,规范建档。

12、建立县级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生态保护和建设是政府公共财政投入的重要方面,按《省森林条例》和生态公益林补偿的有关政策以及我县森林经营分类区划,县人民政府将未纳入国家和省级生态公益林补偿的18.24万亩生态公益林纳入县级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并逐步增加林业发展的资金,将县级公益林补偿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尽快制订县级生态公益林补偿办法,启动县级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逐步使我县生态公益林补偿与国家、省市生态公益林补偿同步到位。

13、稳步推进信源自然保护区建设。森林资源是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主要支撑,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保护森林资源作为建设、保护、管理自然保护区的首要任务来抓。信源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7750公顷,分金沙和大叶两个子区。源头区域物种丰富、特有植物繁多,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历史考证价值。为加快申报省级自然保护区,县人民政府将保护区的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同时在自然保护区内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专业技术人员,负责自然保护区的具体管理工作。在自然保护区内禁止进行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活动。同时,各乡镇人民政府、县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植树节”、“水日”等环境保护日活动,广泛开展信源头天然林、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普及和重要意义宣传。

野生动植物保护方案篇8

一、行动目标

坚持“打防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重在治本”的方针,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下,深入开展野生动物保护专项行动,大力加强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力度,全面消除危害野生动物资源的安全隐患。

二、行动重点

(一)全面清理林区危害野生动物与越冬候鸟安全的各类隐患;

(二)全面清查宾馆、酒店、集贸市场,以及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场所;

(三)依法从重从快打击非法猎杀、收购、运输、藏匿、出售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

(四)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和生存环境的行为。

三、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野生动植物保护清理整治工作的领导,特成立乡野生动植物保护清理整治专项行动领导小组。

四、行动安排

此次专项行动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阶段

召开相关动员会,成立专门机构,制度工作方案,公布举报电话,积极宣传发动群众,迅速掀起专项行动高潮。

(二)全面整治阶段

一是保护野生动物专项整治。各村发扬不畏艰苦,不怕困难,敢打硬仗的作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在全乡范围内开展集中整治行动。对危害野生动物犯罪案件发现一起,侦破一起,依法从严从快查处一起,彻底清除各类危害野生动物行为,不留死角。对宾馆、农家乐等餐饮场所以及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场所进行全面清查,确保无违法违规经营野生动物现象发生。

二是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与生存环境专项整治。全面整治非法围堰、违规栽树和非法占用林地行为,维护我乡生态和生物多样性安全。

(三)总结巩固阶段

领导小组办公室对专项行动进行认真总结,发掘典型,查摆问题,研究对策,提出解决问题办法,为下年度开展工作奠定基础。

五、行动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村成立主要领导负责的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在乡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专项行动,迅速作出具体部署,精心组织。

(二)明确责任,形成合力。林业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主动承担起协调任务,加大巡查力度。派出所全力以赴查处危害野生动物的大案要案,从严、从重、从快处理。工商部门要广泛收集信息,加强对市场的管理,经常性组织清理行动。宣传部门加强舆论引导,把握舆论导向,坚持正面报道,营造良好氛围。纪检加大对相关部门履职监督,对工作不力的地方,要责令限期整改或黄牌警告,并严肃追求相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责任。

(三)突出重点,严厉打击。各村(居)委会要全面开展“拉网式”排查,将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活动猖獗的区域,涉嫌非法猎捕、运输、走私野生动物的重点人员和涉嫌非法收购、出售、加工野生动物违法犯罪的对象场所摸清楚。在摸排的基础上,针对性开展打击整治,集中查处违法犯罪案件,依法处理违法犯罪分子,最大限度的震慑犯罪、教育群众。

野生动植物保护方案篇9

关键词:路域生态学生态环境影响野生动物通道

中图分类号:U41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4-130-02

1引言

近几年我国公路里程快速增长,安全设施逐渐完善,设计建造能力不断提高,道路建设成果显著。目前国内对公路生态环境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植被影响、噪声污染、空气污染等方面,对外来物种、景观破碎化、野生动物栖息地等方面研究较少。本文简要介绍公路对自然环境及野生动植物影响,从道路设计、施工、运营及维护各阶段提出相应环保措施,并重点介绍了野生动物通道相关生态学原理。

2公路生态环境影响

2.1自然环境影响

公路建设路基填挖会极大地破坏原有地形地貌,使边坡且色彩、纹理及外形与周围景观极不协调,严重时还会诱发滑坡坍塌等地质灾害。取弃土场设置不当会产生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及栖息地丧失等生态问题。公路建设过程中由于路基填挖、取土采石、弃土弃渣等建设活动,使原有植被受到破坏,水土保持能力降低,造成公路沿线水土流失加剧,河流水库泥沙淤积。道路营运阶段产生的污染问题持续时间很长,如橡胶、油污、重金属、融雪剂等对路侧土壤产生污染,进而影响动植物生存。

2.2动植物影响

公路对路域内动植物的影响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主要发生在道路建设时期,路基开挖、取土弃土、临时用地等会对植被的产生破坏,使动物栖息地丧失。公路对路域内动植物的间接影响具有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观测评价难度高等特点。道路对路域内植被的间接影响有外来物种入侵、道路污染物、水土流失、景观破碎化、局部小气候变化等。道路各种污染会影响动物生长繁殖,多种因素会造成路侧栖息地品质下降甚至消失,最终导致动物种群数量减少,繁殖率降,基因多样性下降。

2.3生态环境影响特点

由上述分析可知,公路建设运营对生态环境影响具有如下特征:全面性、滞后性及扩散性。(1)全面性是指路域内生态系统所有组成部分,包括土壤、空气、水等非生命和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命体,都受到公路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其影响是全面性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能量流或者物质流中某一个或者多个环节受到破坏时,便会波及到整个生态系统。(2)滞后性是指公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一般需要经过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表现出来,如重金属污染、阻隔效应、外来物种入侵、某一物种灭绝等影响后果需要经过若干年才会显现。(3)扩散性是指公路建设运营影响并非局限在公路两侧,而是会扩散到较大区域,其范围随着影响因素和被影响环境的不同而不同。

3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3.1公路规划设计阶段

公路网络布局严重影响景观完整性、植被群落完整性、动物栖息地安全,因此选择一套能保持生态系统最佳状态的路网规划方案意义重大;原始自然环境及生态环境脆弱区域对道路建设十分敏感,路线选择应尽量避让这些区域;公路布线前应对路域内旅游景点进行调查评价,路线选择可尽量展示路域景观美,但必须最大限度得保护景点减少道路建设运营影响;公路设计应根据实际情况,在满足项目总体定位与功能的同时考虑生态环境影响,因地制宜灵活选择设计标准;路基设计时应尽量减少土石方量,避免高填深挖,可适当提高桥隧比。

3.2公路施工阶段

公路建设施工期是直接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时期,此时采取适当措施可最大限度地减轻生态环境影响,因此是环境保护的关键时期。路基开挖不可避免地使土壤直接,施工时间上尽量避免雨季,并及时绿化边坡清理弃土,防止水土流失;施工期间应注意保护土壤资源,表层熟土应集中堆放以备后用;取弃土场、临时用地等选址尽量避开耕地、森林、草地及湿地,回填熟土后及时恢复绿化,也可改建成耕地、鱼塘或湿地;保护路域水资源,禁止施工期间产生的各类污水直接排入河流;保护路侧植被,不破坏红线外一草一木,尽量移植红线内树木特别是古树名木。野生动物活动区域尽量降低施工噪声,减少粉尘污染。

3.3公路运营阶段

道路运营阶段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且具有滞后效应,可采取如下措施缓解对自然生态环境影响。减少道路融冰剂使用,尽量采用物理方法除冰融雪;野生动物横穿道路前后设置交通标志,提醒驾驶员减慢车速或者停车等待;野生动物栖息地附近设置交通禁止鸣笛标志;采取适当措施,预防和清除外来物种入侵。

4野生动物通道

野生动物通道一般指专为野生动物穿越公路而设计建造的通道,对缓解公路建设运营野生动物影响意义重大。野生动物通道的设置可增加道路廊道通透度,有效缓解道路的阻隔效应,降低动物道路致死率,降低野生动物栖息地破碎度。

公路建设会造成野生动物道路致死,栖息地丧失或品质下降,其根本原因是公路建设会占用和分隔栖息地,严重影响野生动物捕食、迁徙和繁殖。如图1左所示,道路建设后将物种a栖息地①和繁殖地③隔离,同时过渡栖息地②完全消失,使物种a在栖息地①与③之间迁徙受阻,可能导致物种a繁殖率及种群数量下降;栖息地⑤被分割成两个区域,致使道路两侧物种B基因交流受阻,遗传多样性降低,可能形成两个亚种B1和B2。

野生动物通道的设置可大大增加动物穿越公路的主动性与成功率,使道路两侧栖息地重新连接,降低栖息地破碎度,其生态学原理如图1右所示。在栖息地①与③之间,利用原有栖息地②设计一下穿式野生动物通道,物种a经过一段时间适应后可利用该通道在繁殖地与栖息地之间迁徙。道路通过栖息地⑤时可设置上穿式野生动物通道,使物种B可利用完整的栖息地⑤。

图1野生动物通道对栖息地的影响

影响野生动物动物穿越通道的因素众多,如道通道位置选择、通道类型、周围景观特征及人类活动强度等。所以应当从交通状况、周围环境、野生动物习性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合理选择野生动物通道位置、类型及结构,完善交通管理,适当引导野生动物,才能提高野生动物通道使用效果,缓解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

5结语

(1)公路建设运营会对自然环境及野生动植物产生各类生态学影响,对路域内生态系统产生干扰甚至破坏。公路建设运营对生态环境影响具全面性、滞后性及扩散性特征。

(2)分别针对公路规划设计、公路建设施工及公路运营三个阶段,提出了相应的生态环境影响缓解措施。

(3)野生动物通道可增加道路廊道通透度,有效缓解道路的阻隔效应,介绍了其类型、作用、原理及其设置方法。

参考文献:

[1]Richardt.t.Forman.道路生态学――科学与解决方案[m].李泰安,安黎哲,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野生动植物保护方案篇10

关键词:社区共管;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哀牢山

中图分类号:S759.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7000604

1引言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利于全球环境的保护和生物资源的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人们低估了其重要性,在评价生物多样性价值时往往只注意到其具体的作为食物、药物和工业原料的直接价值,而忽略了其间接价值。后者又称环境的公益效能,具体体现在:它提供了生态系统演替与生物进化所需要的丰富物种与遗传资源,提供了多种服务功能,以及在形成和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方面的作用,如调节气候、保持水土、休闲娱乐、教育科研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manandtheBiosphereprogram,maB)于1979年提出生物圈保护区(BiosphereReserve,BR)的概念,它将保护区管理与当地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提高紧密结合在一起,摆脱了传统保护区概念中消极保护的一面,同时赋予了保护区更多功能。2004年,起源于如果能同时满足发展和保护的要求,那么两者的利益就可以都不受损害的理念,形成了以社区发展为基础的生物多样性保护(community-basedconservation,CBC)模式。CBC模式将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作为保护行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倡导更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在社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达到保护的目的。我国自然保护区主要分布在自然环境特殊和生物资源非常丰富,但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边远山区,自然保护区内及周边人口众多,保护区与当地社区的矛盾冲突普遍存在,因此引入了社区共管的管理方法。近年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社区共管的研究颇多,但在诸多问题上存有争议,并未得出统一的结论。杜兴兰认为要利用多种宣传形式,普及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的相关法律知识。卢彰显和肖绍军通过对广东连山笔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社区社会经济状况的调查研究,针对当地的经济发展

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突出矛盾,提出实施社区共管、合理生态补偿、加大宣传教育、发展特色经济和改变生活能源模式等5项建议,促进社区与保护区共同发展。

孙建忠和柴文运认为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社会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自觉性。任叔辉和刘少华在研究鸡公山自然保护区时,认为应该继续做好保护区的基础工作,保证许多重要地段的标识性。1995年12月在联合国大学/全球环境基金/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资助下在百花村正式成立了高黎贡山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这是中国第一个农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环境保护组织。

哀牢山部级自然保护区形状狭长,难以控制当地居民进入保护区,保护区周边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滞后,社区群众依靠保护区采集林副产品,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对保护区的依赖性强,其生产生活活动对保护区影响较大。保护区及普遍存在着放牧、偷猎、非法采集、盗伐等人为活动。保护区内牧民常年放牧,家畜践踏土地会造成水土流失,损坏林木及地表,还会把病菌传染给野生动物,粪便污染溪水,也威胁到野生动物安全;周边社区尚有猎枪未收缴,近年来下扣、放铁夹、偷猎案件仍时有发生,直接威胁野生动物生命;对保护区内药用植物、食用菌以及竹子资源无计划的非法掠夺式采集,造成资源破坏,并干扰野生动物生存;居民为获得燃料和自建用房,盗伐林木现象屡禁不止。自20世纪90年代,通过与美国、加拿大、GeF、wwF、UnDp、iUCn、UneSCo、tnC、Ci及麦克阿瑟基金会等国家和国际组织合作,云南许多自然保护区开展了社区共管实践。本研究基于此,通过实地调查研究,以期得出保护区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有效策略。

2研究区域概况

本研究区域位于云南省中部的哀牢山部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为保护区)的徐家坝地区(24°32′n,102°01′e),海拔2400~2600m。根据哀牢山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的长期监测资料,研究区域的平均年降雨量为1931mm,旱季、雨季分明,雨季(5~10月)的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85%左右。哀牢山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保护完好,主要由壳斗科、茶科、樟科和木兰科的树种组成。其中,壳斗科的硬壳柯、木果柯、变色锥,茶科的南洋木荷(Schimanoronhae)、翅柄紫茎(Stewartiapteropetiolata)、云南连蕊茶(Camelliaforrestii),樟科的黄心树(machilusgamblei)、黄丹木姜子(Litseaelongata),木兰科的红花木莲(manglietiainsignis)、多花含笑(micheliafloribunda)是乔木层的主要优势种。哀牢山分布着多种区系的森林动物,被称为“动物王国”,是国内动物资源聚集的宝库之一。保护区的鸟、兽类多达460种,两栖爬行动物46种,其中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有黑长臂猿、黑叶猴、灰叶猴、蜂猴、懒猴、熊猴、短尾猴、水鹿、黑麂、穿山甲、苏门羚、斑羚、绿孔雀、云豹、金钱豹、金猫、大灵猫、岩羊、林麝、斑犀鸟、红腹角雉、锦鸡、肉角鸡等。此外还有大量的珍贵经济动物、药用动物和观赏鸟,罕见种的相思鸟、多种画眉、噪眉、太阳鸟、三索锦蛇、眼镜王蛇、黑熊和赤麂等。保护区研究区域毗邻社区为彝族聚集区,主要为王家村和大柏村。社区为典型的以种植业为主的村庄,居民主要收入来源为饲养牲畜、家禽和种植的经济作物(主要为核桃和烤烟)。

3研究方法

3.1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实地调查和问卷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保护区以及保护区紧邻的王家村和大柏村进行了调查。2013年10月至12月,项目人员一直在保护区内从事实验工作,对保护区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同时深入保护区毗邻社区进行访谈时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90份问卷调查,回收88份,有效问卷85份。在湿地访问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获取了本次项目调查所需的基础数据。

3.2数据分析

认知度=符合标准数量/样本总数。

数据分析采用excel2003和origi数据处理软件。

4结果分析

4.1当地社区家庭经济状况

调查显示,保护区紧邻的社区为王家村和大柏村,总人口约为1885人。其中彝族为主要聚居民族占765%,其次为汉族和瑶族等。社区居民家庭主体为四口之家,五口之家和六口之家及以上分别占到282%和294%。社区家庭年收入5000元及以下的家庭占388%,5000~10000元占294%,10000~20000占94%,20000元以上只占到12%。在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上,务农占647%,外出打工占259%,生意或投资占24%,其他收入来源占59%。

分类不知道1种2种3种4种及以上对受保护动物的认知度21.2%7.1%10.6%16.5%37.7%对受保护植物的认知度24.7%5.9%11.8%11.8%30.6%

4.2社区居民对保护区的认知程度

保护区毗邻社区为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造成了社区居民整体文化程度不高的结果。表1显示,社区居民对自然保护区内的国家保护动植物的认知程度不高,对保护动植物缺少有效认知的比例都超过了1/5。但值得高兴的是,占到1/3的居民对保护区受保护的动植物有较为良好的认知。调查中发现,近两年约624%的社区居民没有在保护区周边见过野生保护动物了,见过1种的居民为106%,见过两种的为59%,见过3种及以上的居民为59%。

在涉及是否会自觉加入到保护野生动植物行动的调查显示,706%的社区居民会自觉加入该行列,118%的居民表示不会加入,另有176%的居民表示得看实际情况。由于两个社区毗邻保护区,所以野生动物对社区居民农作物的偷食和破坏一直存在。此次调查显示,近两年已经有776%的居民的农作物没有被野生动物偷食或破坏,只有224%的居民表示农作物依旧受到野生动物的破坏。当农作物受到野生动物破坏后,当地社区居民的态度各异。占753%的居民表示会想办法制止这种情况,141%的居民表示会置之不理,59%的居民会在农作物旁投食其他食物以减少农作物的受害,只有35%的居民表示会去捕获这些野生动物。国家对在保护区周边,因部级保护动物的偷食等行为对当地农作物造成损失的,由当地政府主管部门按照受损程度对农民做出一定的经济补偿。但在调查中,只有353%的居民表示了解这一政策法规,一半以上的社区居民都不知道此项政策法规。

4.3社区生产生活与保护区的关系

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一些居民在成立保护区之前就一直生活在保护区内。调查显示,占506%的居民移栽过保护区里面的野生植物,包括食用植物、中药材、优质树种等。余下494%的居民从未移栽过保护区里的野生植物。保护区里拥有丰富的植物种类,这些种类中不乏野生蔬菜、优质中药材、食用菌等。调查显示,有82%的区民会定期或不定期的进入保护区森林采摘具有实用和经济价值的野生植物,进入保护区采摘过1种野生植物的居民仅为35%,采摘过两种的居民占到318,采摘过3种的为24%,4种以上的只有35%。在对待野生保护动物方面,从未狩猎过的居民占到670%,271%的居民表示现在已经不再狩猎,而59%的居民表示偶尔还会进入保护区狩猎。

4.4保护区管理部门对社区的指导

本次调查的两个社区为彝族聚居地,许多家庭饲养了黑山羊、牛等半放养的牲畜,保护区有时候也会成为他们的放牧地点。调查显示,941%的居民不会进入保护区放牧,47%的居民表示会进入保护区放牧,12%的居民会偶尔进入保护区放牧。保护区管理局为保护区的直接管理部门,负责保护区管理和其他的相关事宜。调查中发现,682%的居民表示保护区管理局每年会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保护区宣传教育相关活动,153%的居民表示没有开展,而165%的居民表示从未开展此项活动。在对保护区的相关政策法规的知情情况上,294%的居民表示了解一部分,占518%的居民表示了解甚少,有188%的居民表示完全不知情。因此在对保护区管理局当前的宣传教育活动的满意度上,有188%的居民表示不满意,482%的居民基本满意,212%的居民表示满意,仅有118%的居民十分满意。

4.5当地旅游业发展情况

保护区目前已经开展了规模适度的生态旅游项目,并在保护区里面修建了观景台和环湖观光道路。在保护区是否应该开展旅游活动的调查中,106%的居民认为不应该,400%的居民认为应该,494%的居民认为应该适度开展。目前保护区里已经没有居民居住,所以保护区发展旅游业之后,毗邻的村庄自然成了为一部分游客提供住宿和餐饮的最佳场所。在村庄是否应该积极参与到保护区旅游开发这一问题上,82%的居民认为不应该,282%的居民认为应该,而占到636%的居民表示听从政府安排即可。村庄积极参与到保护区旅游活动中有多种参与形式,129%的居民认为应该积极兴建农家乐;106%的居民认为应该修建具有民族特色的家庭旅馆;153%的居民认为应该打造具有本村庄特色的旅游项目;188%的居民则表示听从政府的统一安排;认为应该把修建具有民族特色的家庭旅馆和打造具有本村庄特色的旅游项目相结合的占到106%;认为应该将兴建农家乐、修建具有民族特色的家庭旅馆和打造具有本村庄特色的旅游项目三者相结合的居民占到176%。

2014年7月绿色科技第7期5讨论分析

5.1提高社区居民对保护区的认知度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保护区毗邻社区居民对保护区中的受保护野生动植物的认知度很低,许多无意的破坏源于他们对这些物种的不了解。当地社区为彝族聚居地,居民的总体文化水平不高,很多家庭除了上学的孩子识字外,家庭成员的文盲率很高。但这并不影响对居民的教育,居民世代生活于保护区里或边缘,对保护区的野生动植物有属于他们自己的认知体系。在走访中发现,许多年迈的居民他们虽然不识字,但是他们认识和了解保护区里的许多野生动植物,特别是具有药用和经济价值的林间产品。所以,保护区管理局可以利用社区的学校作为教育基地。一方面,充分利用图文并茂的教育手段,加强孩子对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的认知度;另一方面,利用社区居民农闲时间,组织科普宣传教育活动,使用通俗易懂的方法,教会居民辨认受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增强居民对保护区的认知度。通过此项措施的逐年推进,当地社区定会逐步对保护区产生全新的认识,并慢慢加入到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行列中。

5.2科学合理地利用保护区动植物资源

保护区独特的地理位置,成就了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在众多的动植物资源中,被社区居民广泛利用的为植物资源,大体可分为药材、野生菌类、野生果实、经济林木四类。自然保护区一直沿用传统的“保垒式”保护方式,由于忽略了社区居民的利益,很少取得良好的保护效果。社区居民世代生活于此地,本就依靠仅有的自然资源生存。划为保护区后,由于实行绝对的封闭政策,使得许多居民丧失了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当地社区居民647%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务农,82%的居民会定期或不定期的进入保护区采摘具有经济价值的林间产品以补贴家用。保护区有超过50%的居民移栽过具有经济价值的野生植物,并且有近10%的居民会定期或不定期的进入保护区采集林间产品,这些表明当地社区和保护区是存在有非常紧密的经济利益链条。保护区南华县管理局在此方面做了许多努力,目前南华县大力推广境内野生食用菌保护工程,社区居民采集野生菌可达30t左右,产值近百万元。这一工程既提高了居民的收入,也极力增强了居民对保护区保护工作的责任感。因此,保护区在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是野生可食用和药用植物资源的利用上,应该加强与居民的沟通与合作。积极联系科研单位,对可利用植物资源进行质量和技术评估,科学合理地引导居民引种和合理采集,既增加居民的收入来源又增强他们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信心。

5.3赋予社区参与、监督权利,实现社区共管

根据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的解释,社区共管是指共同参与保护区管理方案的决策、实施和评估的过程,通常指当地社区对特定自然资源的规划和使用具有一定的职责,同时也是指社区同意持续利用资源时与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总目标不发生矛盾,其主要目标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社区发展的结合。保护区与所在社区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联,单纯的政府管理已经出现许多弊端,并引起了保护区域社区较为激烈的矛盾。赵俊辰认为以村民为主体的社区共管具有参与的广泛性、权属的明确性、激励的有力性、冲突调解的及时性、发展的可持续性、当地适应性或可接受性六大特征。目前,国内外的保护区管理工作都在积极寻求保护区与所在社区之间矛盾的解决方案,而社区共管是目前研究和探索最多的方案之一。对此,保护区应该下方部分保护区管理权限,加大社区对保护区管理和保护工作的参与、监督。调查显示,目前保护区管理局的工作满意度并不高,只有212%的满意和118%的十分满意,事实证明社区居民有许多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并愿意积极加入到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工作中。所以,采取政府下放权力到社区,积极组织社区成立自治保护管理组织,是未来保护区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杜兴兰,孟凡玲.河北塞罕坝部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6):126~127.

[2]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指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3]何明华.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隆阳管理所实行社区共管的探讨[J].林业调查规划,2004,129(1):40~42.

[4]刘霞.中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1.

[5]卢彰显,肖绍军.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探讨――以广东笔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江西林业科技,2011,4:53~56.

[6]任叔辉,刘少华.鸡公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发展对策[J].北方园艺,2006,3:50~52.

[7]孙建忠,柴文运.永昌东大河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J].甘肃科技,2008,24(2):16~18.

[8]苏扬.自然保护区保护什么?[J].生态经济,2001,3:60~61.

[9]王加连,刘忠权.江苏盐城部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与对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5):475~479.

[10]王光美,蒋高明,彭羽,等.基于社区发展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以浑善达克沙地生态恢复为例[J].生态学报,2005,25(6):1459~1465.

[11]王献溥,郭柯.论世界遗产地和生物圈保护区的关系[J].植物研究,2004,24(2):254~256.

[12]杨文忠,王卫斌,靳莉云.南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现状研究[J].西部林业科技,2007,36(1):118~122.

[13]赵俊臣.社区村民共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模式创新――以无量山部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23(5):18~23.

[14]张晓妮,王忠贤,李雪.中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模式的限制因素分析[J].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2007,23(5):296~399.

[15]BerkesF.Rethinkingcommunity-basedconservation[J].ConservationBiology,2004,18(3):621~630.

[16]LiuwY,FoxJeD,XuZF.Biomassandnutrientaccumulationinmontaneevergreenbroad-leavedforest(Lithocarpusxylocarpustype)inailaomountainss,SwChina[J].Forestecologyandmanagement,2002,158:223~235.

abstract:asaspecialprotectionpatternofbiologicalresources,naturereservehasthecontradictionsbetweenprotectionanddevelopmentsinceitwasestablished.amongthesecontradictions,thecontradictionbetweenbiodiversityconservationinnaturereserveanddevelopmentoflocalcommunitiesisthemostprominentone.takingailaomountainsStatenatureReserveasanexample,thisresearchanalyzestheproblemsinthedevelopmentofbiodiversityconservationinnaturereserveandoflocalcommunitiesandfindsasuitablemodefordevelopingthebiodiversityconservationandthelocalcommunitiesbasedonthecommunityco-mana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