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生活垃圾分类的基本方法十篇生活垃圾分类的基本方法十篇

生活垃圾分类的基本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1:20

生活垃圾分类的基本方法篇1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党的精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关于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原则,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倡导清洁、低碳、文明的生活方式,创造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的优良人居环境,为打造垃圾分类示范区,实现现代化创新之城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二)工作原则

1.属地推动,全民参与。落实各社区、各股份合作社管理主体责任,明确责任分工,保障所需资金,强化公共机构和企业示范带头作用,引导居民逐步养成主动分类的习惯,提高市民认知度、参与度。

2.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结合本街实际,合理确定分类方法,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通过建立示范试点,发挥示范典型引领作用,逐步全域实施。

3.完善机制、创新发展。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采取政府和市场合作模式,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引入专业化服务公司,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4.协同推进、有效衔接。注重源头管控,减少过度包装,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实现生活垃圾源头减量。统筹实施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置,提升分类回收和处理水平。

(三)工作目标

全域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实现100%全覆盖,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团组织、各级学校率先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到2019年底,全街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车辆、容器、亭棚的配置基本完成,餐厨垃圾的收运能力大幅提升,非工业源有害垃圾的收运处理体系和再生资源的计量回收体系基本建立,市民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和投放正确率明显提高,基本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设施体系和工作体系。

二、实施区域及分类方式

1.公共机构、相关企业。公共机构、相关企业的生活垃圾分类,以“三分法”为基本要求,即将“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三类垃圾作为强制分类对象。党政机关、公共机构、相关企业有食堂的,必须对“餐厨垃圾”进行源头单独分类收集。建筑(装潢)垃圾、大件垃圾与生活垃圾分开,单独分流处理。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在达到基本分类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分类。

2.居民小区。居民小区的生活垃圾分类,以“四分法”为基本要求,即将“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四类垃圾作为分类对象。居民小区内有餐饮业态的,将“餐厨垃圾”纳入分类。居民小区设置建筑(装潢)垃圾、大件垃圾暂存点,与生活垃圾分开,单独分流处理。鼓励有条件的居民小区,在达到基本分类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分类。有物业管理小区,物业服务企业为管理责任人。无物业管理小区,属地社区为管理责任人。

3.商业综合体及餐饮企业。商业综合体及餐饮企业的生活垃圾分类,以“四分法”为基本要求,即将“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四类垃圾作为分类对象。经营管理单位为管理责任人。

4.涉农社区。涉农社区的生活垃圾分类实行农户源头分类和保洁员二次分拣的“两次四分”法,即居民(农户)源头将垃圾分为“会烂垃圾”和“不会烂垃圾”,涉农社区保洁员对”不会烂垃圾”进行二次分拣,分为“好卖垃圾”和“不好卖垃圾”。会烂垃圾采用建设阳光堆肥房的方式集中处理,“好卖垃圾”达到一定数量后送到指定再生资源公司回收,“不好卖垃圾”按照“户集、村收、街运、区中转、市处理”模式统一运送至焚烧厂处理,有毒有害垃圾定点投放。属地社区为管理责任人。

三、分类要求

1.“可回收物、有害垃圾、餐厨垃圾、其他垃圾”四类垃圾的主要品种和投放暂存、收运处置方式,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执行。

2.生活垃圾分类标识颜色、分类投放容器的配置要求,按照《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导则》执行(附件4)。

3.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管理责任人的职责按照《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导则》执行(附件4)。

4.组织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可以根据实施区域情况,采取由社区和物业公司直接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或者公开招标引入专业化服务公司。

四、重点工作任务

(一)完善标准体系建设

根据《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配置标准》、《住宅区生活垃圾分类操作规程》和《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督查办法》等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制定街道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督查办法并组织检查考评。(责任单位:城管办)。

(二)强化宣传教育体系建设

1.多渠道广泛宣传。向辖区各机关单位、各企事业单位、各文明单位、各小区、各商业体、各中小学(幼儿园)、沿街商户发放《区生活垃圾分类指导手册》、《致市民一封信》进行广泛宣传(责任单位:城管办、物业办、文明办、各社区、各股份合作社)。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持续宣传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报道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情况和典型案例(责任单位:组宣办、文明办、城管办)。充分发挥各社区作用,组织开展入户宣传,发放垃圾分类手册、一封信等资料,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责任单位:各社区)。

2.建设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教育基地。2019年底之前,将街道机关大楼、万科城小区(扩建垃圾分类宣教中心)建设成城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教育基地,通过组织社会公众、广大学生参观,不断普及垃圾分类知识。(责任单位:党政办、社区、物业办、文教卫体办)

3.抓好学校学生教育。强化学校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教育,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教育进学校、进课堂,从幼儿园、中小学校抓起,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将生活垃圾分类知识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依托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大平台,树立垃圾分类绿色理念,形成“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的良性互动局面,促进文明习惯的养成。(责任单位:文教卫体办)

(三)建立生活垃圾分类督导员队伍

发挥村居党员干部和志愿者的作用,并积极与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单位等协调对接,协同推进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各社区、各股份合作社必须设立生活垃圾分类督导员,经统一培训后,持证上岗,负责本单位(小区)垃圾分类的宣传、指导、监督、服务和统计等工作。(责任单位:文明办、物业办、各社区、各股份合作社)

(四)打造垃圾分类街道示范片区

以明确工作职责、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宣传引导、培育基层创新等为重点,将机关大楼、水岸星城、万科城、星悦广场、伟星城农贸市场打造为2019年区生活垃圾分类街道示范区域,实现管理主体责任、垃圾分类类别、垃圾分类投放收运处理系统全覆盖,不断扩大居民户覆盖率。(责任单位:社区、社区、党政办、经发办、物业办、城管办)

(五)推进“两网融合”,建立可回收物资源高效利用渠道

采用“互联网+”的方式,整合城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优化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布局。在垃圾分类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生活垃圾收运网络与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两网融合”。赋予再生资源行业协会监管职责,规范再生资源回收行为;对再生资源回收企业进行纳网管理,不在登记备案名录内的企业,原则上不允许进行再生资源的回收(责任单位:经发办)。引导再生资源回收企业采取连锁经营方式,整合个体回收人员,建设统一、规范的再生资源回收站点,采用社区预约回收、定期上门收集、集中分拣转运等方式,最大限度方便市民交售可回收资源(责任单位:经发办、建设办、各社区、各股份合作社)。

(六)建立健全非工业源有害垃圾收运处理体系

依据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的建设规划,加快组织建设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安全处置分类后的家庭源危险废物(责任单位:生态环境办、各社区、各股份合作社)。垃圾分类后的有害垃圾,必须使用交通部门统一指定的专业危废运输车辆进行运输,送到指定的危险废物处理设施进行处理(责任单位:生态环境办、各社区、各股份合作社)。

(七)扩大餐厨垃圾收处能力和覆盖面

规范餐厨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管理,建立完善以饭店、宾馆、食堂、农贸市场为主要收运对象的餐厨垃圾收运体系,由餐厨垃圾收运公司定时定点收运(责任单位:各社区、各股份合作社、市监所、城管办)。逐步在实行垃圾分类好的居民小区引导开展居民餐厨垃圾分类,将分类出的餐厨垃圾集中装入餐厨垃圾桶,由餐厨垃圾收运公司送至指定餐厨垃圾处理厂集中处置(责任单位:物业办、各社区、各股份合作社)。

(八)加大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根据《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导则》和生活垃圾分类年度工作安排,认真做好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转运车辆、容器的采购和设置。2019年8月底前,依照《市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配置标准》配齐各类收集容器、亭棚。2019年12月底前,配置分类运输车辆,满足垃圾分类运输的需求,建设兼具餐厨垃圾集中转运点、有害垃圾集中转运点、可回收垃圾和再生资源投放点功能的垃圾转运站,实现“一站多用,多点合一”。同时,每年12月底前完成下个年度的分类车辆和容器购置工作。(责任单位:各社区、各股份合作社、城管办、物业办)。

(九)建立垃圾分类计量和评价体系

结合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工作,采用“互联网+”智慧分类模式,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手段,设计开发垃圾分类计量系统,作为示范片区垃圾分类减量的重要依据(责任单位:城管办、物业办)。构建我街生活垃圾分类评价体系,重点评价责任单位与具备资质企业的合同签订率、执行率,分类容器的设置率、完好率,群众知晓率、参与率等重要指标,以及宣传品设置、计量台账建立等情况(责任单位:各社区、各股份合作社、城管办、物业办)。

(十)开展专项执法检查活动

相关部门、社区、股份合作社积极组织力量加强执法检查,依法查处非法倾倒生活垃圾行为,非法倾倒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从严打击无资质、无许可从业现象和违规将业务交给无资质、无许可的单位和个人的现象,从严打击使用违规车辆从事运输的现象,从严打击未按规定方式倾倒垃圾的现象(责任单位:执法中队、派出所、城东派出所、交警大队)。

五、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为切实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街道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街道党工委、街道办事处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分管负责同志担任副组长,成员由街道党工委、街道办事处相关部门以及各社区、各股份合作社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具体成员名单见附件1)。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城管办,具体负责城乡生活垃圾分类监督与指导。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各社区、各股份合作社是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责任主体,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负总责,各社区、各股份合作社及街道相关部门要设立相应的工作机构,按照年度工作目标,统筹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同时,建立联络员和信息报送制度,定期向街道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工作进展情况。

2.强化经费保障。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经费由街道财政予以安排和保障,用于居民小区、村庄分类桶更新与配置、分类垃圾袋、分类运输车辆采购(含改造)、分类督导员配备等所需经费由街道财政承担。街道财政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全街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培训等。各级公共机构、相关企业和学校的垃圾分类桶更新与配置、分类垃圾袋采购等经费,由各单位自行负责。

生活垃圾分类的基本方法篇2

关键词: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日本经验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基本国情是:人均资源不足,技术相对落后,城市管理水平不高。要处理好经济、社会、环境三者间的关系,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用循环经济模式取代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体现在生产方式的改变上,则要求建立工业生态系统;体现在生活方式的变革方面,则要求对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实行分类回收,而不是一味地丢弃。要探讨中国城市的生活垃圾分类问题,首先要分析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现状及问题。

一、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现状

先来看看近年来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总量的增加情况。2002年,全国生活垃圾清运量为13638万吨[1],比上年增加1.2%;2003年,全国生活垃圾清运量为14857万吨,比上年增加8.8%[2]。

要精确地计算某一年的全国城市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是困难的,原因是我国还缺乏精确的统计数据。如有2000年的城市人口数据(2000年的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但却没有2000年的城市垃圾产生量的数据;有2002年的全国城市垃圾清运量,但却没有精确的城市人口统计数据。

然而,计算某个城市某年的人均垃圾产生量,是可以做到相对精确的。比如大连市的情况,2003年的年清运垃圾总量为54.75万吨[3],平均每天1?500吨。2003年大连市区人口为274.78万[4],平均每天每人产生垃圾为0.55千克。

长期以来,中国大陆的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是露天堆放。即未经任何处理就地堆放在各城市周围的垃圾场里。由于产生垃圾的量大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各大城市逐渐被垃圾场所包围,学术界早已有“垃圾围城”之说。

近年来,随着政府环境意识的增强以及环保经费投入的增加,一些城市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修建垃圾填埋场对城市垃圾进行卫生填埋的比例在逐渐提高。以辽宁省的沈阳和大连为例。大连市早在几年前就实行了“垃圾袋装化”,每天产生的1500吨垃圾的98%都进行卫生填埋;沈阳市近两年也投资修建了两个大型的垃圾处理场,其中较小的老虎冲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日处理能力为1500吨,日处理能力达到沈阳市生活垃圾的40%。从全国的情况来看,2002年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为7404万吨,占垃圾总量的54.3%[1];2003年的无害化处理为7?550万吨,占城市垃圾总量的50.8%[2]。

2002年国家建设部曾委托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厦门和桂林等八个城市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先期分类回收废纸、废塑料和废电池。但进展效果并不理想。大连市中山区的桂林社区,被媒体称为是全国垃圾分类回收做得最好的单位之一,但据笔者考察,与日本的城市垃圾分类回收状况相比,差距还很大。

应该说,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是个世界性难题。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这个难题的出路,就在于要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如果不解决城市垃圾分类问题,就无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任何一个垃圾填埋场都要占用土地,而且每个修建好的垃圾填埋场都有一个使用年限的问题。例如,沈阳市苏家屯的老虎冲垃圾填埋场占地面积为97.25公顷,使用年限为40年。假如现在沈阳市的生活垃圾已经进行了分类,并回收了其中的50%,那么就可以由于堆放垃圾所占用的库容体积减少一半,而使这个投入很多成本的老虎冲垃圾填埋场的使用年限延长到80年;如果回收了其中的90%,而只将其中不可燃的也无法回收的10%送去填埋,那么,这个填埋场的使用期限就可以大大延长,可以使用400年。可以设想,如果不进行垃圾分类,不仅垃圾中可作为资源的部分无法进行充分地回收,就是作为垃圾填埋场的土地资源也会日趋紧张,何谈城市乃至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笔者就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问题同几个城市的城建局环境卫生处的负责官员进行过访谈,访谈对象中几乎没有对目前的城市垃圾分类现状持乐观态度者。是什么原因使得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难以实行呢?

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城市生活垃圾回收难以展开的原因很多,既有政府职能部门管理者的管理观念方面的问题,也有学术界关于垃圾分类回收的理论与方法缺乏研究以及研究的深度不够等问题。此外,国家及各地方政府究竟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重视到何种程度也值得反思。

1.观念方面的问题

对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无论是政府部门的管理者还是普通的城市居民都还处于模糊状态,至少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满足于对目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状况与水平的认可。20世纪90年代之前,国内很少有城市投资修建垃圾填埋场,无论是垃圾场还是遍布于城市大街小巷的垃圾箱,给人的感觉是恶臭、令人恶心。因为居民拒绝在自家门前摆放垃圾箱而同城市或者街道(社区)管理者发生冲突的事件时有发生。但经过短短的十几年,很多城市实行了垃圾袋装化,撤消垃圾箱而采取了“垃圾不落地”的回收方式,恶臭气味大大减少,对于垃圾处理方式的改进,不论是政府官员还是市民,都有明显的感觉。同一些官员谈起此事,都认为能达到这个程度已实属不易,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垃圾回收方式不过如此,不要急于实行分类回收。其二,观念方面的问题还表现在对于垃圾分类回收难度的认识上。同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人员以及垃圾处理场的管理人员访谈时发现,真正能经常接触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的负责人士几乎都指出了垃圾分类过程的困难。垃圾分类在经济上究竟是否合算?现有垃圾中的有价值成分比如纸张、金属以及塑料等已经被拾荒者捡走,剩下的主要成分大多是厨余,有多少价值还很难说。如果将厨余等有机物用于堆肥,限于肥料质量及成本等因素又很难保证农民愿意购买。更何况,由谁来进行分类?由谁来投资?居民是否认可等都不好说。所以,结论就是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好是好,但现在恐怕还没有到那个地步。

2.理论研究方面的缺乏

应该说,学术界对于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这也正是造成对垃圾分类的观念模糊不清的原因之一。下面这些问题是亟须研究的:城市的生活垃圾分类与可持续发展及循环经济的关系。学术界从理论上深刻理解和阐明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政府决策者在城市发展战略方面给予垃圾分类以应有的重视。

从事环境管理研究的人员要对垃圾成分结构进行细致的研究。由于不同国家、不同城市,不同季节,垃圾的产生量和垃圾的成分都会有显著的区别。而垃圾成分的区别确实又影响到下一步的决策,比如是否要配备垃圾焚烧设施以及使用何种功能的设施才合适等等,就必须考虑到垃圾中有机物的量及各组分的比例。这方面,学术界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就目前而言,还很少见到具体的不同城市的垃圾组分分析的研究报告。而没有翔实而准确的实证研究报告,政府管理者便缺乏作出决策的科学依据。

还要对居民有关垃圾分类回收的认可程度加以研究。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生活垃圾的分类涉及到社区里每个家庭的很多方面。比如,对居民的教育问题,是向居民收取垃圾分类的费用还是向居民支付收取废品的费用?或者说,现在的旧报纸、空罐头瓶、废包装纸箱等都是由拾荒者(收废品的)收走,虽然便宜,但居民还是能够卖一些钱的。分类回收是否要支付居民的“卖破烂”后得到的这部分钱?从一定意义上说,市民的支持程度在垃圾分类方面将起到决定作用。

还要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系统的构建加以研究。现在我国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系统还有很多问题。首先必须考虑的问题是,如果可以实行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究竟该由哪个部门来具体负责更合理?在我国的很多城市,垃圾填埋场是由环境保护部门来建设的,但具体的城市垃圾的处理却由城建局的环卫部门来管理,该如何协调和理顺两个与环境管理有关的职能部门间的关系?其次,如果要进行垃圾的分类回收,每个城市里的成千上万的拾荒者将面临“失业”的危险,是否会产生相应的社会问题?该如何组建垃圾分类回收的人员,是从下岗的失业工人中重新招收,还是从目前的大多来自农村的拾荒者队伍中选择?是二者兼而有之还是利用原有环卫工人即可?这里不仅有如何合理构建系统的经济学、管理学问题,还有着保证社会稳定的政治学和社会学问题。

3.需要政府做出相应的努力

政府需要做出的努力包括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完善与健全,以及与生活垃圾处理相关的政策的确立。虽然说中国早就将“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作为两项基本的国策,但是,显然“环境保护”这项基本国策的施行力度要小于“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一个领导干部可能因为超生一个孩子而被撤消职务,但却很少有因为环境保护不力而被撤职的干部。衡量、考核干部的政绩,首先要看当地的经济增长指标和社会稳定程度而非其他,因此在城市发展的战略决策时,在财政预算的资金投向方面,城市的生活垃圾分类这一问题不受到重视反倒成了普遍的正常的现象。在城市垃圾分类回收方面,日本政府的具体做法很值得我国各级政府借鉴。

三、值得借鉴的日本城市垃圾回收经验

日本从1989年开始实行垃圾分类回收,20年来在废弃物处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对居民投放生活垃圾的具体管理,乃至于对居民进行关于循环经济知识的教育等各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参考。

1.国家政府必须重视相关法律的确立

日本政府历来重视资源问题,1999年由内阁会议通过并由环境厅在2000年出版的《环境白皮书》中明确指出“21世纪是环境的世纪”,日本要面向21世纪来建构“最适量生产、最适量消费、最小量废弃”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日本确立了“环境立国”的发展战略。在这种战略思想指导下,各种垃圾回收利用的技术开发都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法律保障体系的确立也不断地得到突破和完善。

日本在1970年就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到现在已经过多次大规模的修改。1990年日本制纸联合会为防止二恶英类物质的污染,制定了《纸浆制造业自主限制方针》。1991年国家制定了《再生资源使用促进法》即《再循环法》。1995年,制定了《关于促进容器包装分类收集及再商品化法律》即《容器包装再循环法》(1997年实施)。1998年制定了《特定家庭用电器再商品化法》即《家用电器再循环法》,从2001年4月开始实施。2000年制定了《推动建设资源再循环型社会基本法》、《建筑工程材料再循环法》、《食品循环资源再生利用促进法》等,均从2001年起开始实施[5]。我国应该学习日本在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方面的做法,制定更加具体配套的可操作性强的相关法律。

值得借鉴的还有日本政府建立的一套合理的垃圾分类回收系统。以千叶县的佐仓市为例,市政府下设一个环境课,专门负责对各社区的居民垃圾的回收。居民在家里就按照环境课下发的“垃圾回收日历”的具体要求,将家中的生活垃圾分类完毕,这个管理机构约定每个月的某个星期的某一天专门回收可燃物、不可燃物以及其他的类别,居民对此一目了然。这种系统化、制度化的回收系统从设计时的考虑到具体的实施步骤都十分细致,对于每个环节的管理,均行之有效。

2.政府应该有确定的规划和清晰准确的削减目标

各地方政府应该有切实可行的规划和清晰的废弃物削减目标,这一点日本政府的做法是很可取的。无论是长期的垃圾削减目标,还是每年具体的削减数量,在日本每年公布的《环境白皮书》中都有准确可靠的数据。比如“一般废弃物排出量的推移”、“一般废弃物的最终处理场地的剩余容量和剩余年数的推移”、“一般废弃物的循环率的推移”、“不法投弃件数及数量的推移”、“容器包装占一般废弃物总量的比率”、“一般废弃物的构成”等信息,从1989年到1998年,每年都有具体的数据。环境保护部门的努力工作及对这些信息的公布,不仅可以使研究者能及时准确地获取可靠的资料,同时也便于民众能了解到这方面的信息,有助于提高民众的环境意识。

3.对居民要进行系统而细致的循环经济知识的教育

应该清楚,居民是垃圾分类回收的主体,他们的认知程度决定了垃圾分类回收的成败。有观点认为,日本国民的基本素质尤其是表现在环境意识方面要远比不发达国家的民众好,对此我们也持相同看法。但我们认为要改变民众的环境意识并非难事,要相信大多数的居民对于垃圾的分类回收是持支持态度的,关键在于管理者的具体做法是否易于被民众接受。如前文所说的佐仓市的环保部门有很好的居民环境教育措施,不仅在专门用于回收各类垃圾的不同颜色的垃圾袋上印有明显的各类图案,同时还将大型垃圾的收费标准一同发给每个家庭。政府的环境管理部门还定期给居民授课,内容就是与循环经济相关的各类知识。日本还将环境教育与环境法律相结合配套实施,规定每年的10月为“再循环推进月”。为得到国民的理解与合作,每个推进月都进行广泛的普及教育活动。期间举办各种形式的报告会,对推进循环利用有功劳的人士加以表彰,而经费则由地球环境基金出资支持。

当然,对日本垃圾分类的作法也要作具体的分析,未必要全盘照搬。比如,日本的垃圾收费制度中对粗大垃圾的收费标准较高,投弃一个旧电视要支付500日元。我国城市家庭垃圾回收是否收费以及如何收费是要针对具体国情及具体城市的经济水平来确定的。

参考文献:

[1]200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eB/oL].(2003-06-05)[2008-07-31]..

生活垃圾分类的基本方法篇3

关键词:城市垃圾,垃圾分类,可持续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当前,我国多个城市都在积极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2000年中国有8个城市成为原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但10多年之后仍未取得根本性突破。在10多年的实践中,既有不成功的尝试,也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突破,成为市民的生活习惯,还须以政府为引导,制定简便、易行的分类标准,尽快制定垃圾处理循环利用的产业激励政策,完善垃圾的末端处置途径,增强垃圾的末端处置能力,加大公益宣传的力度,扎实、细致地推进城市垃圾分类工作。依托同济大学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我们经过一系列调研、跟踪调查和面向公众的问卷调查,对城市垃圾分类问题及其策略进行了研究。

一、规则的可执行性不足与应对策略

古人云:不立规矩,无以成方圆。规矩能够实行,必须简单。英国的户外垃圾箱总是并列三个,箱体外没有文字说明,只有图案标识:一个是玻璃瓶,一个纸袋,一个屑屑粒粒的点,掷弃者一目了然,知道归类抛物,哪怕不识字的,都会各得其所。在上海,垃圾箱上写着“有机”“无机”的化学名词,表示出科技含量。一个垃圾箱,老人、小孩自然不知所云,外来农民工也不知所措,像我这样也算读过些书的“知道分子”,只能像下注似地抛掷垃圾,这样标识的垃圾桶,应该放在化学系、科技馆门口。”

另外,一些城市普遍设置“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垃圾桶,甚至写上外语,让人感觉“先进”,但实际上多数只是摆设。很多人对“可回收”、“不可回收”视而不见;一些守规则的人想“科学”分类,结果左右为难,因为“可回收”、“不可回收”模棱两可;少数认真的人,发现分类后的垃圾普遍被混合起来收集,因此,积极性备受打击。以至于市民难免会“腹诽”,生活垃圾分类在当下中国的很多城市,几乎成了一个噱头。

规则简单、明晰,执行才容易。规则不是做给内行看的,而是做给外行看的,让全社会的相关者都能一目了然,哪怕有些弱智,这是智慧。这样的管理方式也许会认为是粗线条的,但容易管理,而且为未来的规则扩充、细化提供了空间和基础。

基于以上观点,笔者认为生活小区户外垃圾箱可设置厨余垃圾、塑料垃圾、纸类垃圾、废弃电池、其它垃圾五种。根据对居民的日常生活习惯考察,厨余垃圾与普通家庭厨房必备垃圾桶的习惯一致,因而方便分类投放。塑料垃圾是重要的污染源,而回收废品的人员经常只收饮料瓶、洗发水瓶等较大的、便于回收的塑料垃圾,而大量的小塑料瓶、超市售菜用的塑料盒、塑料托盘、小食品的包装盒、包装袋等都没有得以回收,设立专门的塑料垃圾回收箱,一方面可以让“拾荒者”自然拾走一部分,剩下的则可以集中处理、回收利用。纸类垃圾许多居民已有单独收集的习惯,与塑料垃圾一样,单独设立垃圾箱既方便了“拾荒者”的自然分拣,也避免了混装带来的污染,也便于集中处理、回收。废电池已单独收集多年,居民对其污染性已有认识,所以延续此做法。

在实施过程中应认真听取家庭主妇们的意见,尊重居民的生活习惯,例如现有的玻璃品垃圾箱其实不符合当下人们的生活习惯,毕竟对于家庭来说玻璃类的垃圾并不多,过去很多包装用的玻璃瓶也被塑料等其它包装材料所取代。

在公共场所的垃圾箱,设置“塑料”、“纸类”、“其它”,方便路人掷弃。一方面与生活小区的垃圾箱设置相对应,另一方面也符合人们的掷弃习惯,并且方便分类回收利用。

“简便、易行”,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度推广垃圾分类来说,在初期显得尤为重要。

二、政府参与的典范与启发

近期,广州市政府正在有意把广州打造成中国大陆第一个市民自觉自愿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的城市。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力亲为,并宣称要打一场生活垃圾分类的“人民战争”,这个姿态在当下中国十分重要。

“从现代城市治理、公共生活的角度来看,要引导市民在短时间内接纳一种先进、环保、可持续的生活理念,促成个人生活习惯、城市风尚的全面进步,没有谁能比政府在其中发挥出的作用更大。”

日本推广垃圾分类最早始于1970年代。1970年,日本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但由于早期垃圾处理以焚烧为主,政府并未积极参与,民间抵触也比较大。直到1990年代,在证明焚烧处理方式的危害之后,许多政府全面参与了强制生活垃圾分类运动。

韩国开始生活垃圾分类大约是在1990年代初,政府参与更早,行动更加干脆。由于政府果断介入使得1995年成为分水岭,大约两三年时间,生活垃圾分类便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的一种习惯了。

习惯先天具有顽固性,能够和它有效对抗的只能是坚持不懈以及全面细致的工作。但由于习惯和个人的自由直接相关,这使得政府在最初发挥引导作用的时候往往只能是鼓励、循循善诱为主,惩戒为辅。因此政府的引导作用可以用“事无巨细”一词来形容:除了制定相对完备法律、定制垃圾箱、垃圾袋等等,各种传媒上几年如一日的公益广告,从幼儿、小学开始的基本教育,给临时租客、游客房间钥匙的时候同时附带的一本垃圾分类指南,按时上门的垃圾分类收集车,一旦发现有人乱丢垃圾就会上门的居委会工作人员等……而所有这些工作,都要求政府必须有长期性,能坚持下来,本着务实的态度,把工作做细、做好。

关于垃圾分类的宣传方面,显得表面化、不实际,在网上并不能轻松找到垃圾分类对照表,给市民看的垃圾类别与给环卫部门执行的混杂在一起,不明晰。在日本,除了简略的垃圾分类表,还有供人们查询的日常生活用品属于哪个分类的表格。

此外,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用废旧塑料做材料的服装表演秀、或用废旧物品做装饰品之类的展览,其实这些并非垃圾分类工作的常态和工作重点,这些活动只能是作为垃圾分类主导宣传的补充。随着这些年环保、低碳生活观念宣传的广泛深入开展,广大民众对生活垃圾分类是有积极性的,政府应该尽快抓住契机,有所作为。

三、垃圾分类方法的导向:适民、利民与可持续

“未受工业化影响时的中国农村,废弃物的分类、资源化利用非常有效,可称之为‘有垃圾无废物’的社会。由于社会变迁、观念更新,城市垃圾处理较少汲取传统社会的生态遗产,而一味学习工业化国家做法。事实上,真正可以操作的垃圾分类方法,一定是‘此地’的办法,无论是传统农村还是国外成功的垃圾分类,都是建立在当地具体情况基础上。”

日本是将垃圾粗略地分为: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大型垃圾、资源物品、塑料垃圾以及废弃食用油、废弃电池、有水银的体温计、灯、废弃灯管等几种特殊类别的垃圾。在日本的家庭里,一般有分好类的几个垃圾桶,同一类的垃圾扔进同一个袋子里,方便扔掉。垃圾分类对于日本人来说也不是那么容易,所以,很多家庭都会在冰箱上贴一个垃圾分类表或者查询表方便查询,不同的垃圾,会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扔掉。同样,人们的冰箱上会贴上这样的扔垃圾日历,这个月的几号扔可燃垃圾,几号扔不可燃垃圾等等,人们在指定的时间把垃圾扔到指定的地方。

这样细致的垃圾分类做法,效果自然很明显,但由于国民性格的差异,我国居民随意性较强、个性相对懒散自由,因而参照其实施的难度较大,也不太现实。

上海探索垃圾分类投放已有10多年,但进展并不大。复杂多变的分类标准让很多市民感到无所适从,十年中生活垃圾分类变化了4次,平均两年多变一次,原有分类标准还未形成习惯,又出台新的分类标准,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同时,垃圾从产生到最终处置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垃圾分类投放属于前端环节,处置属于末端环节。从经济角度看,如果没有适宜的垃圾处置设施,就不需要进行前端分类,否则劳民伤财。从社会动员角度看,做一件费时费力却没有意义的事,很容易增加居民的不信任感。因此必须重视前端分类与末端处置的系统整合。

四、垃圾分类的可持续性

上海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关于上海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调研报告》指出,上海垃圾“三化”处置存在“垃圾全程分类系统未建立”、“垃圾减量缺乏配套机制”、“资源化利用处于初级无序状态”、“垃圾处理能力相对不足”、“管理体制不顺畅”、“市民观念习惯有待转变”六大问题。报告指出,“与源头分类相匹配的分类收集、分类转运、分类处置设施尚不到位,全程分类的收运系统始终未形成。分类垃圾重新混装、有毒有害垃圾未单独收处、装修垃圾与日常生活垃圾混放等现象仍很普遍。”

上海作为一座特大型城市,垃圾处置非常急迫,但城市管理层级多,社区内部差异性较大,从当下来看,要达成理想效果,制定科学、合理的阶段性目标尤为重要。

笔者认为,厨余垃圾、塑料制品和废电池的分类收集和回收利用应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从技术角度看,分离厨余垃圾是推进垃圾分类的突破点,分类收集后通过生物工艺处理,生产出生态、高效肥料,再施用于农作物,实现循环利用。从以上几个突破口出发取得阶段性成果有利于提高市民的积极性,同时也为日后垃圾分类进一步细化打下群众基础。

如果垃圾处置末端能打通,即使分类有困难,也能逐渐有效推进,且末端的信息反馈会强化前端分类工作。分类中存在的问题从末端处置反映出来,再反馈到前端分类,由问题来推动分类正确率,更可使居民充分理解分类的意义。可见,垃圾分类的实践逻辑是以末端可行的垃圾处置办法推动前端垃圾分类,而不是目前所通行的由政府或某个机构按照某种意愿,从前端进行宣传推动。

因此,垃圾分类收集和回收应与资源循环利用紧密结合,尽快制定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产业扶持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形成气候,从而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的处置流程。

五、总结

总而言之,垃圾处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其社会动员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笔者认为垃圾的分类和减量工作放在一起进行综合操作的难度太大、过于理想化,想起哪个做哪个,势必“按下葫芦起来瓢”最终一项也没做好,分头来操作容易见成效,而且最终的综合效果是一样的。

在宣传方面,电视、地铁等强势媒体上很少看到关于垃圾分类的公益广告,实际上,不仅要大力宣传分类标准,还应该让市民实实在在地了解垃圾的去向,垃圾回收利用的结果等,这样才能激发市民进行垃圾分类的动力,同时又将这种动力持续地保持下去,因为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要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李大伟.英国,傻瓜式的智慧.新民晚报,2012年2月26日.

生活垃圾分类的基本方法篇4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垃圾分类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党建引领,坚持以社区为着力点,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构建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加快推进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因地制宜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努力提高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倡导清洁、低碳、文明的生活方式,创造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的优良人居环境,为建设绿色美好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原则

1.政府推动,全民参与。落实各乡镇(街)、经济开发区管理主体责任,明确责任分工,保障所需资金,加强部门属地联动,强化宣传、引导、监管职能,逐步形成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广大居民自觉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的良好氛围。

2.全程分类,循序渐进。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全程分类体系。按照先试点后推广原则,发挥公共机构、示范街道示范引领作用,逐步全域实施。统筹发挥政府、企业、社会、居民等各方作用,强化社会共治。

3.城乡统筹,因地制宜。坚持城乡一体化,因地制宜推进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结合我区实际,统筹布局各类垃圾中转、处理设施建设。鼓励乡镇(街)、经济开发区探索促进生活垃圾分类的新机制、新模式。

4.法治保障,明确职责。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发改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导则》文件规定,压实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管理责任人职责,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法治化、规范化。

(三)工作目标

全区各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公共机构率先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2020年底,基本实现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全覆盖,基本建成平岗街道办事处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全区基本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设施体系和工作体系。居民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准确率明显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2022年底,实施范围逐步拓展到史河街道办事处全域。2023年开始,同步实施其余4个乡镇街道的生活垃圾分类。到2025年底,实现全区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二、分类标准

(一)垃圾分类: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发改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要求,城市范围内生活垃圾分四类,即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湿垃圾)、其他垃圾(干垃圾)。建筑(装潢)垃圾、大件垃圾,与生活垃圾分开,单独分流处理。

(二)分类方式:可分为“三分法”、“四分法”

1.“三分法”:广场、公园、体育场馆等极少产生厨余垃圾(湿垃圾)的公共区域,生活垃圾按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三分法”分类。

2.“四分法”:单位、商业综合体、商业大街、车站、市场等公共区域,居民小区生活垃圾按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湿垃圾)、其他垃圾(干垃圾)“四分法”分类。

三、主要任务

(一)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

1.推广使用清洁产品、用品。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在生产、流通环节减少产生垃圾。加大“限塑令”执行力度,推广使用菜篮子、布袋子,逐步减少塑料袋使用。积极推进宾馆、餐饮等服务行业减少提供一次性用品,推广使用可循环利用物品。(责任单位:各乡镇(街)、经济开发区、区发改委、区城管局、区商务局、区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倡导绿色生活、办公。树立低碳生活、适度消费理念,在餐饮服务行业鼓励节约文明用餐,减少餐厨废弃物产生量;推行净菜和洁净农副产品进城,有效减少家庭餐余垃圾产生量。全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带头使用有利于环保的产品、设备和设施,节约使用和重复利用办公用品,减少一次性办公用品。(责任单位:区发改委、区城管局、区农业农村水利局、区商务局、区市场监管局、区机关事务管理中心、区文明办按职责分工负责)

3.加强快递包装类管理。引导邮政快递企业和用户使用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的包装物和填充物。支持在邮政快递末端网点开展包装物料二次直接循环利用。电子商务企业应提供多种规格封装袋、可循环使用包装袋等绿色包装选项,并运用计价优惠等机制,引导消费者使用环保包装,减少电商邮件快件二次包装。(责任单位:区发改委、区商务局、区市场监管局、区邮政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加快垃圾分类设施配备

1.设置分类收集容器。按照《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导则》要求,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干垃圾)分别使用蓝色、绿色、红色、橘黄色垃圾收集容器收集,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必须印刷醒目标志。2020年6月底前,完成公共机构、示范片区分类收集容器设置。2021底前,完成史河街道办事处辖区分类收集容器设置。2022年底,完成区全域分类收集容器设置。

(1)单位:有独立办公区或联合办公区的单位,根据区域大小,在室外出入口集中设置1-2套四分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楼道内可按需成对投放小型厨余垃圾(湿垃圾)和其他垃圾(干垃圾)收集容器。有食堂的,在食品加工及就餐区域单独投放厨余垃圾(湿垃圾)收集容器。(责任单位:区直有关单位、各乡镇(街)、经济开发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2)居民小区:小区按每300户集中设置1套四分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合理规划集中投放点。鼓励示范片区在有条件的小区设置智能回收垃圾箱。居民每户应配置家庭分类垃圾桶。(责任单位:区住建局、各乡镇(街)按职责分工负责)

(3)公共区域:无物业管理的商业大街按每500米1处集中设置1套四分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街道长度不足500米的按500米标准集中设置;有物业管理的商业大街纳入小区生活垃圾分类统一管理。车站、市场、商业综合体等公共区域,按区域大小,按需集中设置“四分类”垃圾收集容器。公园、广场、体育场馆等公共区域在主要入口处集中设置1-2套三分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责任单位:区城管局、区交通局、区文体旅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配备垃圾分类运输车辆。2020年8月底前,依据《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配置标准》(SZDB/Z152-2015)有关规定,相关收运单位配置分类运输车辆,满足垃圾分类运输需求。规范车辆分类运输标识,做到运输车辆密封性好、标识明显、节能环保。(责任单位:各乡镇(街)、经济开发区、区生态环境分局、区住建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建设垃圾分类站点。选址建设建筑垃圾消纳场,逐步实现建筑垃圾、装潢垃圾和大件垃圾规范化处理。(责任单位:区城管局、区生态环保分局、区自然资源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推进垃圾分类正确投放

1.普及垃圾分类知识。编制《区生活垃圾分类指导手册》,加强垃圾正确分类指导。有条件的单位、社区可以集中组织培训,深入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充分发挥村社基层组织作用,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入户宣讲,不断提高群众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正确率。(责任单位:各乡镇(街)、经济开发区、区直有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2.建立分类督导队伍。按照“谁管理、谁配备”原则,保证每个集中投放点配备一名督导员。督导员由各乡镇(街)、经济开发区组织统一培训,培训考核通过后方能上岗。督导员负责垃圾分类的宣传、指导、监督、服务和统计等工作,现场督导居民正确分类、正确投放,切实提高垃圾分类质量。(责任单位:各乡镇(街)、经济开发区、区直有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3.探索分类激励机制。各单位、社区可根据垃圾分类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积极探索垃圾分类激励机制,采用积分兑换等方式,奖励正确分类行为。(责任单位:各乡镇(街)、经济开发区、区直有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强化垃圾分类收运处理

1.可回收垃圾收运处理。可回收垃圾产生者可自行交售可回收物,或投放至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由投放点管理单位负责收运至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处理。鼓励单位、社区委托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定时定点收运可回收垃圾。加快生活垃圾收运系统与再生资源回收系统“两网融合”,整合再生资源回收市场,规范回收行为。加大对再生资源回收的扶持力度,制定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优惠和补贴政策,引导社会力量进入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处理市场。(责任单位:各乡镇(街)、经济开发区、区商务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城管局、区住建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有害垃圾收运处理。垃圾分类后的有害垃圾属于危险废物的,应当纳入危险废物管理,由具备专业资质的运输单位运输送至综合性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进行处理。(责任单位:区生态环境分局、各乡镇(街)、经济开发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3.餐厨垃圾收运处理。依托市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建立完善以餐饮企业、单位食堂、农贸市场、居民小区为主要收运对象的厨余垃圾收运体系,由市餐厨垃圾处理企业定时定点收运后集中处置。(责任单位:各乡镇(街)、经济开发区、区直有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4.其他垃圾收运处理。投放点收集的其他垃圾,由市场化保洁公司负责的,直接收运至处理末端(填埋场或垃圾焚烧厂)处理。非市场化保洁公司负责的,由各物管单位运送至垃圾中转站后,再由市场化保洁公司负责“二次转运”。鼓励单位、居民小区委托市场化保洁公司定时定点收运其他垃圾。(责任单位:各乡镇(街)、经济开发区、区直有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加大垃圾分类宣传教育

1.多渠道广泛宣传。利用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持续宣传垃圾分类意义,报道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情况和典型案例。结合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创建宣传,入户发放垃圾分类手册、倡议书等宣传资料,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责任单位:区委宣传部、各乡镇(街)、经济开发区、区融媒体中心、区城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抓好学校学生教育。强化学校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教育,将生活垃圾分类知识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依托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大平台,树立垃圾分类绿色理念,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形成“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的良性互动局面,促进文明习惯的养成。(责任单位:区教育局)

3.广泛开展志愿活动。积极鼓励和引导青少年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带头践行绿色生活方式,让绿色、低碳、公益成为更多青少年的时尚追求。培育志愿者队伍,引导志愿者在本地、本单位就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责任单位:各乡镇(街)、经济开发区、区直各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探索创新垃圾分类机制

积极探索垃圾分类市场化运作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公司化操作,解决政府垃圾分类相关人员、资源短缺问题。鼓励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以Bot、ppp等模式参与垃圾分类处置设施项目建设和运行维护。(责任单位:区发改委、区科技经信局、区财政局、区住建局、区生态环境分局、区城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为切实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分管负责同志担任副组长,成员由区委、区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各乡镇(街)、经济开发区等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城管局,具体负责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监督与指导。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各乡镇(街)、经济开发区是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责任主体,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负总责。6月底前,平岗街道办事处要出台示范片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方案,区机关事务管理中心要牵头负责出台区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其他乡镇(街)、经济开发区及相关区直单位要根据总体目标要求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统筹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同时,建立联络员和信息报送制度,定期向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工作进展情况。

(二)强化宣传引导。各乡镇(街)、经济开发区、相关部门要制定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方案,广泛开展专项宣传,形成有利于推进强制分类工作的舆论氛围。积极探索“社区+志愿者”等模式,组织开展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

(三)强化经费保障。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经费由区财政统筹安排,用于社区垃圾分类收集容器设置、垃圾分类站点建设等所需经费。各级财政安排专项经费,用于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培训等。单位垃圾分类收集容器设置、分类垃圾袋采购等经费,由各单位自行负责。

生活垃圾分类的基本方法篇5

关键词:城市生活垃圾;逆向物流;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8-0064-03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生活垃圾产量也不断上升。生活垃圾处理的不当,不但浪费了潜在的资源,更重要的是会污染大气、水和土壤,直接危害我们的环境和人们的健康。许多国家和城市在生活垃圾从源头收集、分类处理到最终的填埋、焚烧或堆肥等整个逆向物流系统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辽宁省在振兴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化进程也在加速发展,随之带来的城市生活垃圾问题也逐渐凸显。虽然许多市区在这方面开展了试点工作,但总体来看,辽宁省城市生活垃圾的逆向物流系统仍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辽宁省城市生活垃圾逆向物流系统现状描述

(一)辽宁省城市生活垃圾产量

辽宁省下辖14个地级市,其中,副省级城市2个(沈阳、大连),17个县级市、19个县城、8个自治县。2012年,辽宁省经济增长9.5%,GDp总量达到2.48万亿元,经济总量位列全国第七位。城镇的人口为2716多万,生活垃圾产生量已超过1000万吨/年,人均垃圾产量1.1公斤。其中,沈阳市生活垃圾平均日产生量为7013吨,大连市主城区(含旅顺口区)日产生活垃圾2000吨,正以5%的速度逐年增加。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

(二)城市生活垃圾特征分析

城市生活垃圾的成分复杂,性质很不稳定。影响垃圾产生量、成分变化的因素很多,比如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居民消费品数量与类别增加,相应垃圾产生量和成分都会增加;夏季瓜果梨桃大量上市,产生大量的易腐烂有机垃圾;公众成员对生活垃圾的认识与处理方式、道德观念等。总体来看,辽宁省居于北方,人均垃圾产量高于南方城市,城市生活垃圾中有机成分低于南方城市,无机成分尤其是煤灰、残土、建筑垃圾含量比例大大高于南方各城市;垃圾中的纸张、塑料等可燃物、可回收物的比例相对大。从垃圾组分来看,由于逐渐采取集中供暖、不断拆掉烟囱等原因,城市生活垃圾中的煤灰等含量比例逐年下降。

(三)辽宁省城市生活垃圾逆向物流系统

辽宁省所辖各市由于对生活垃圾的认识和采取的行动不尽相同,每个城市的生活垃圾处理的流程也有所区别,但总体可以大致归纳为如下页图1所示。

1.源头收集与分类

目前,辽宁省的大部分地区仍然采用垃圾混合收集的方法来实现城市垃圾的处理。沈阳市已经开展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试点工作,选择了59个社区推行生活垃圾分类试点,5万余户居民家庭参与。试点社区中将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三大类,并分类收集处理。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小区一个单元门配置1个可回收垃圾箱(绿色)、2个不可回收垃圾箱(灰黑色),1幢楼配置一个有毒、有害垃圾箱(红色),居民在家中先将垃圾分类装袋,分别放入。大连市也在部分小区实行了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并采取赠送小礼物等形式鼓励市民参与到此项工作中。但从试点一年后的调研结果来看,初期市民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但后来鉴于后期的垃圾中转混放、市民的环保意识不高等原因,分类试点效果不佳,有的小区中试点的垃圾桶被损坏或偷盗作为他用,没有实现预期效果。

大部分城市居民一般会把生活垃圾分成有变卖价值和无价值两种。可以送到回收站的废品一般具有变卖价值,多数家庭会进行短期存储,积攒到一定量之后变卖。不可以送到回收站的也就是不能变卖的,基本上包括卫生间垃圾,厨房垃圾还有其他日常生活产生的垃圾。对于这些垃圾,人们一般不会进行垃圾分类就直接打包送到小区的垃圾桶或者垃圾房,再由拾荒者进行第二次分类,然后由城建局的环卫部门将这些暂时存放在小区的生活垃圾进行清运处理。目前环卫部门的垃圾收集车主要采用上门回收、路边收集两种方式回收。环卫部门会将收集好的垃圾直接送到垃圾填埋场做填埋处理,或者送到垃圾中转站进行压缩减量的初步处理,再送到垃圾填埋场做最终的处理。

2.垃圾中转站分类、压缩处理

由环卫部门将社区内收集来的垃圾统一送到垃圾中转站,进行压缩减量处理。辽宁省的各地级市纷纷设立了许多固定式和可移动式垃圾中转站,垃圾中转站并不是简单堆放垃圾的“仓库”,而是垃圾被集中到此,经过专业设备实现压缩。沈阳市已在居民小区、重点街区等地,每隔500米范围设立一个可移动的垃圾中转站,对所有的垃圾进行现场压缩处理,配备密闭式垃圾清运车,实现垃圾收集清运过程的全封闭、无污染、不落地。

3.垃圾最终处理系统

城市生活垃圾经过垃圾中转站进行集中压缩处理,最后送到垃圾处理中心,然后几乎全部进行卫生填埋。在沈阳、大连、营口、阜新、辽阳、鞍山等地先后建立起若干生活垃圾填埋场。“十二五”期间,沈阳市还将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处理项目,计划建设两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两座餐厨废弃物处理场;大连市生态治理5个生活垃圾处理场,并规划新建5个垃圾处理场。现有的沈阳老虎冲等垃圾场能够实现利用垃圾产生的沼气并网发电,同时利用发酵沼渣所富含的有机质、腐殖酸类物质等成分,通过脱水干化及合理辅料添加等的营养混配工艺,生产出农民所需要的有机肥。

二、辽宁省城市生活垃圾逆向物流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普及少,居民缺乏指导

目前,辽宁省对垃圾处理和垃圾如何正确分类方面的知识宣传较少,甚至个别城市并没有做过任何的相关宣传教育工作。居民的环保意识差,对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了解少,所以不能自觉将垃圾分类。另一方面,即使有些居民有将垃圾分类的想法,却不知道按照哪些规则和要求对生活垃圾进分类,最终只好放弃分类。

(二)全面推行垃圾分类成本过高

当前辽宁省回收垃圾的运行成本相当可观。目前用于垃圾分类的可降解垃圾袋每只0.16元,如果每户每天用3只,成本0.48元。分类垃圾桶每只38元,每户两只计76元,如何全省将垃圾分类工作全部开展起来需要投资上亿元。如果不能产生循环经济效应,那么这样的高成本投入是很难被大家所接受的。

(三)垃圾回收方式不规范,不具有表率性和影响力

在辽宁省,除了个别试点单位以外,生活垃圾从产生地到处理厂的过程中,基本上都采用“一车装”的方式进行运送。即不论居民是否已将垃圾分类包装、分类投放,城建局的环卫工人都会在收取垃圾的时候将所有垃圾装在同一辆垃圾车里,使得垃圾分类的前期工作付之东流。这种做法会严重影响到居民做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使得此项环保工作更加难以开展。若是想做好城市垃圾逆向物流的工作,首先要解决“居民将垃圾分类投放”和“环卫工人将垃圾混装”的矛盾关系,这样才能开展更多的相关工作。

(四)政府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约束力

现阶段并没有出台有关于垃圾分类与处理的强制性法律文件,仍然处于一种号召和倡导的阶段,没有真正将该项工作全面落实。所以,居民有自有的选择权,可以选择将垃圾分类包装投放,或者不分类包装投放,加之将垃圾分类包装投放会更加费时费力,所以很多居民会放弃这一环保做法,将垃圾混装投放。若能够出台相关政策,并且全面贯彻落实,定可以推动环保工作,节约资源,实现城市生活垃圾逆向物流的合理化。

(五)垃圾中转站功能单一

目前垃圾中转站的主要功能是收集压缩转运。而在整个垃圾逆向物流系统中,中转站可以实现更多的功能,比如可以具备粉碎、搅拌、烘干、分拣、压缩和包装等功能。如果在这个环节中,将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将可回收垃圾分门别类处理、返回到资源回收利用企业,将有机垃圾分运至焚烧中心用于发电供暖,将不可回收的垃圾分运至卫生填埋场,这样的流程既能满足生活垃圾的资源化解决资源日趋匮乏问题,又能改善目前的垃圾围城或填埋场地趋紧的难题。拿沈阳为例,沈阳市城区现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两座即老虎冲垃圾处理场和大辛垃圾处理场,总设计处理能力为3500吨/日,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均采用卫生填埋处理方式。目前两个垃圾场都是超负荷运行,使用年限急剧缩短,垃圾渗沥液积存问题凸显。

三、辽宁省城市生活垃圾逆向物流系统合理化的措施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出合理化执行办法

要想解决生活垃圾分类难的问题,首先要从管理要求上入手,确定明确的管理体系,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就像限塑令的推行一样,只有政府提出硬性要求,居民才会响应号召,从源头上将垃圾分类工作做好。

(二)加大宣传力度,普及相关知识

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在逐渐加强,但在垃圾分类这一方面,仍然只有少数市民了解,大多数市民只是听说过,没做过。所以,我们应当通过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宣传短片、公益广告、指导手册、环保形象大使,利用报纸、电台、电视、网络、公交移动媒体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在社区开展垃圾分类的科普讲座;招募退休人员做小区宣传和实施工作的志愿者,在小区垃圾回收处指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或者有政府出资印制垃圾分类方法的指导手册在居民区进行发放,让居民真正了解垃圾分类的正确方法和必要性,从而主动尝试将垃圾分类,从源头上解决分类难的问题。

(三)加强重视,投资改造基础设施

现阶段辽宁省多数城市的主要街区都已设置了分类回收垃圾桶,但仍存在两种问题有待解决以改善垃圾分类回收难的问题。问题一是居民缺少垃圾分类的相关专业知识,无法正确按照标识投放垃圾。问题二是城建局环卫工人在垃圾收集过程中,没有分类运输的垃圾车,通常都是一辆车来承装转运所有类别的垃圾。为了改善这种境况,省市区县按比例配套落实生活垃圾分类专项保障经费,从街区垃圾桶、垃圾站,到清运垃圾车,以及垃圾填埋场、焚烧厂,全面的改造基础设施,实现垃圾分类化,资源合理化的目的。政府从政策和制度层面,省市各级部门要加强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检查力度,将生活垃圾分类和后期分类处理的实施情况纳入城市管理目标考核内容,通过明确的激励约束机制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

(四)先试点进行,再全面推广

垃圾分类回收是一项长期工作,目前在辽宁省并没有全面推行,只在大连市、沈阳市有个别试点单位在进行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我们可以仿照试点单位的工作流程,在全省14个市分别设置试点单位,选择经济条件好、文化水平高的小区进行试点,在试点单位工作程序运作成熟之后,再向全省范围内全面推广,逐步实现垃圾的分类收集。

(五)鼓励社会企业积极投入垃圾资源回收和处理

城市生活垃圾逆向物流系统运作取得理想效果的重点还是中后期流程的管理,垃圾分类收集后,接下来是垃圾如何进行后续的分运、处理回收、最终处理。目前导致分类收集试点失败的一个原因就是市民看到后续的垃圾还是混装,前期的分类收集没有意义,自然失去了兴趣和信心。所以垃圾的中转、分拣、分门别类处理、分送不同的处理中心就显得非常重要。政府要加大生活垃圾处理的财政补贴和扶持力度,从政策角度保证垃圾各级处理中心的货源,从资金上给予处理成本上的补贴,从技术上为处理中心引进先进的处理技术。切实从环境、经济、社会等角度实现生活垃圾逆向物流系统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马铮铮,王伟强.沈阳市生活垃圾分类开展及保障措施研究[J].环境卫生工程,2013,21(3):42-44.

[2]杨海民.城市生活垃圾物流中的垃圾中转站功能再造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3):75-79.

生活垃圾分类的基本方法篇6

为加快推进我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根据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九部门《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xx〔20xx〕xx号)、《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皖政办秘〔20xx〕xx号)、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等九部门《安徽省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xx督〔20xx〕xx号)、《xx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办法》(xx政办〔20xx〕xx号)、《xx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三年行动实施方案》(黄政办秘〔20xx〕xx号)等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2020年,全区所有公共机构(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区管的文化展览馆、旅行社、宾旅馆、车站、码头、体育场馆、饭店、超市、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等窗口单位、公共场所)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芙蓉社区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农村“生态美超市”乡镇覆盖率达到90%。

2021年,非公共机构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力争实现全覆盖。全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30%,农村“生态美超市”乡镇覆盖率达到95%。

2022年,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50%以上。农村“生态美超市”乡镇实现全覆盖。

二、分类标准

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普遍实行四分法:可回收物、有害垃圾、餐厨垃圾(易腐垃圾)、其他垃圾。居民居住区以及党政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农贸市场、商业综合体、车站等一般实行四分法;公园、广场、城市干道、体育场馆等公共区域可根据垃圾产生的实际情况实行除餐厨垃圾(易腐垃圾)之外的三分法;农村按“生态美超市”要求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三、职责分工

区城管执法局:负责全区垃圾分类工作的牵头、组织、指导和协调工作。研究制定生活垃圾分类相关的配套政策,部署全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任务,指导各相关部门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了解掌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展情况,对各成员单位进行督促和考核。负责对本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分类处理实施监督、管理、考核。负责区餐厨垃圾收集转运项目、区建筑垃圾调配厂(堆放点)项目的建设和管理,对不按规定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生活垃圾的行为进行行政执法管理和处罚。

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负责指导、协调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工作。负责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开展情况纳入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社区等群众性创建活动的考评内容和城市文明创建督查内容,协调指导驻区单位、相关志愿者组织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区委统战部:负责指导促进宗教团体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发挥宗教界和信教群众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对全区宗教活动场所有重点地进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引导和管理。

区发展改革委:负责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全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并负责相关设施建设项目的审批核准。

区文旅体局:负责推进落实全区文化、旅游、体育行业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指导并督促区管文化和娱乐场所、旅游景区、旅行社、宾馆、民宿、体育场馆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树立绿色经营理念。并将生活垃圾分类作为星级酒店、绿色酒店和星级旅游景区评比的内容之一。

区教育局:负责将生活垃圾分类知识纳入中小学、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并进行宣传教育。负责区属中小学、幼儿园等本系统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协调在区职业等院校开展垃圾分类工作。

区科技经信局:督促工业企业开展垃圾分类,在消费品生产领域反对过度包装、倡行适度包装。负责鼓励促进低碳、循环利用等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区民政局:负责本系统及区办养老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协助乡镇做好乡镇辖区内养老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督查。

区司法局:负责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相关制度的合法性审查。

区财政局:负责落实区级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经费,指导和督促各职能单位落实资金保障。

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所需用地指标的落实;负责协调垃圾收运、处理设施建设的规划和选址,协助城管部门确定环卫专用车辆停放及垃圾收集设施设备置放的用地范围。

区住建局:负责物业小区垃圾分类的组织、协调和督促落实工作,负责督促落实建筑工地及项目做好垃圾分类工作。

区交通运输局:负责本系统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负责指导督促公交场站、客运场站等公共场所和公交车、出租车等公共交通工具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区农业农村水利局:负责牵头落实农村“生态美超市”建设。

区商务局:负责督促落实超市等商业综合体的垃圾分类工作,负责生活垃圾分类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工作,构建将可回收物纳入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实现再生资源回收系统与生活垃圾收运系统“两网融合”。

区卫健委:负责医疗机构等本系统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督促落实餐饮服务单位、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区数据资源管理局:负责协调指导智慧环卫系统建设;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数据共享平台。

区生态环境分局:负责指导有害垃圾的规范处置,加大对有害垃圾集中收集单位的监管,督促有害垃圾集中收集单位委托具有相应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企业进行无害化处理。

区总工会、团区委、区妇联:负责组织发动环保志愿者和社会各阶层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宣传。

区机关事务管理中心:负责督促落实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太平经济开发区:负责本辖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甘棠镇:负责无物业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负责协调、督促、指导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协助区住建局做好有物业小区生活垃圾分类。

各乡镇:研究制定本辖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措施及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应急方案,负责指导并落实辖区内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工作;组织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进村、社区宣传。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城管执法局,配备专职人员集中办公,建立定期例会制度,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太平经济开发区要建立相应领导机制和工作机构,全面负责本辖区内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各基层党组织要加强党建引领,发挥社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垃圾分类为突破口,开展社区共治共建共享。探索建立“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区、乡镇、社区(村)三级联动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体系。

(二)加强宣传教育。

编制垃圾分类科普手册,制作公益展板,依托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通过设置专栏、开展访谈等形式,全方位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普及和公益宣传。着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进党校,把垃圾分类知识纳入教学课程,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进学校,组织开展区属小学、幼儿园生活垃圾分类实践活动,发挥“大手拉小手”作用,形成“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的良性互动局面。组织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广泛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进机关(单位)、进企业、进小区、进景点景区工作,通过讲座、知识竞赛等志愿服务,推动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入脑入心,提升宣传成效。建立垃圾分类宣传教育示范点,开展垃圾分类、焚烧终端开放日等活动,提升群众垃圾分类意识和分类投放正确率。

(三)完善基础设施。

进一步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系统。合理布局分类收集容器,加快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建设。加快黄山区餐厨垃圾收集转运系统建设,2020年6月底前投入运行。

(四)落实资金保障。

区财政局要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经费纳入各单位财政预算,确保垃圾分类工作有序推进。

(五)强化督查考核。

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纳入政府年度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和城市文明创建督查内容,制订《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考评办法》,坚持月调度、季通报、年考核,定期公布工作进展,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深入开展。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工作总结

为贯彻落实关于环境保护和垃圾分类重要指示精神,推动“绿金、品质”发展战略,破解“垃圾围城”的困境,我区重拳开展垃圾分类工作。面对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区委、区政府凝心聚力、狠抓落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20xx年以来生活垃圾处置情况

目前,全区范围内全部实现环卫市场化(包括渠沟镇单独招标部分),各保洁公司和相关企业共布放各类垃圾分类桶xx只,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投放、统一收运、集中处置。20xx年收运生活垃圾xx吨(其中渠沟镇xx吨),日均收运量约xx吨。收运的生活垃圾全部运至宇能垃圾发电厂进行焚烧发电,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

配合国瑞公司(餐厨废弃物处理厂),与全区xx多家餐饮企业签订餐厨废弃物收运协议,20xx年共收运餐厨垃圾xx吨,日均收运xx吨。收运的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置率为100%。

二、主要做法

把控六个环节: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分类宣传、分类利用,具体做好以下几点:

(一)宣传教育

由市场化公司配合区城管局进行日常工作的开展,在无物业小区黎苑一期、f组试行垃圾分类工作;

街道办事处、大型宾馆摆放垃圾分类宣传展架160套,制作宣传折页3000张、垃圾分类围裙1000条、垃圾分类宣传手提袋3000个、垃圾分类投放指南2000张、垃圾分类宣传绶带60条、垃圾分类志愿者马甲40件、垃圾分类练习簿4000本、笔袋2000个,垃圾分类进校园开展活动26次;在市电视台、报社及工作平台了垃圾分类的宣传活动20余次报道,并组织区产业园30家企业开展垃圾分类培训会。

(二)简便易行,解决“怎么分”的问题。

按照“四分类”办法,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餐厨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四类处置。其中“可回收垃圾”由物资回收公司(站)收购进入物资回收网络进行资源化综合利用;

“其他垃圾”运至宇能电厂进行焚烧发电;

“餐厨垃圾”由国瑞餐厨垃圾处理厂进行集中收运无害化处理。“有毒有害垃圾”采取暂时贮存,统一交由环保或相关部门处置,医疗垃圾交由龙铁医疗垃圾处理厂进行无害化处理。

(三)建章立制,破解垃圾分类长效难题。

1.强化领导机制,推动工作落实。组建垃圾分类办、餐厨办、城管驻环卫执法中队等部门,组织实施垃圾分类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将垃圾分类列入年度工作重点,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推动垃圾分类率先进行。

2.建立长效机制,发挥主体作用。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定了《区加强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实施方案》,全区动员,齐抓共管。努力提升居民文明素质,把生活垃圾分类纳入文明创建、创卫等活动中,促进居民自律,强化居民的自主管理意识。

3.加大监管力度,力促回收质量。自2019年以来对辖区的餐饮企业进行回访督查,对有问题的商家下达整改通知书21次。开展夜间巡查综合执法142次,其中与市局联合督查29次,查处非法收运车6辆,增收餐厨废弃物1吨。

4.建立专门队伍,形成专业引导。要求每个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物业公司成立督导员或志愿者服务队伍,负责宣传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引导居民和干部职工正确分类、准确投放。

5.落实工作要求,推广“双规”模式。根据省、市相关文件和《区加强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实施方案》的精神,在主城区的主次干道和居民小区逐步减少分类垃圾桶的布放量,建立生活垃圾投放(宣传)点,采取“双规”的办法收集垃圾,即:居民和商户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交投分类后的垃圾。

生活垃圾分类的基本方法篇7

关键词:生活垃圾;回收刹用;建议

中图分类号:X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2-0048-02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城市化进程也明显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不断攀升,也导致了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不断增加,垃圾问题日益突出。截至2009年年末浙江省城镇常住人口为5180万人,其中全市常住人口达810万人,若按全国平均水平――城市人均年产生活垃圾440kg、日产垃圾1.2kg来计算,2010年杭州市将至少产生活垃圾356.4万吨,平均日产垃圾9720吨。这一数字表明杭州市的城市生活垃圾的管理己日益成为我国环境保护的紧迫任务之一。

一、杭州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低碳经济的观念开始形成,并被国家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全国不少城市环卫部门在城市垃圾回收、运输和处理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城市垃圾处理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发展速度较慢、垃圾处理技术落后,尤其是运行经费的欠缺,垃圾包围城市、垃圾污染城市的现象仍十分普遍。

杭州市老城区目前平均日产生活垃圾2800余吨,垃圾填埋场和垃圾焚烧场的承受力趋于饱和状态。杭州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随着居民环保意识的增加,纸包装将会增加,塑料包装袋将会减少,玻璃的比重将有所上升,金属的比重会有一定的增长。在环卫作业方面,根据杭州市环卫科研所的调查分析,由于受到行政管理条块的限制,承担垃圾收运处理的是政府部门下属的环卫事业单位,这些事业单位从属于不同级别、不同区域的行政主管部门,多个不同的管理主体,造成相互之间因利益的分配和管理界限的制约而难以协调,导致垃圾收集、储分、运输、处理及回收各个环节重叠与脱节并存,计划与市场交错。设施、设备资源配置失衡,设施、设备闲置与短缺的现象同时存在,垃圾收集工不能到最近的中转站倾卸垃圾,工作效率低、工作强度大、人力和物力不能有效调配和利用,直接导致成本抬高、服务质量不尽如人意,出现“卫生死角”和“城郊结合部垃圾问题”等顽症。

2.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浙江省一直致力于妥善处理生活垃圾这一“错放资源”的研究,杭州市自被确定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以来,不断探索。但据我们课题小组的调查,马路、社区设立的分类垃圾回收桶形同虚设,遭遇尴尬境地。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的发展情况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居民垃圾分类意识不足,对于回收利用的效益认识有限。

杭州市目前实行垃圾分类的试点主要是在社区,我们课题小组对下沙的公寓和社区进行垃圾分类回收知识的调查,大多数居民只知道垃圾分为可回收与不可回收,详细的分类基本不知,不足15%的居民会自觉将生活垃圾分类后投放垃圾箱,对回收利用垃圾产生的巨大效益更是知之甚少。

(2)生活垃圾回收不完全,实际清运量与产生量之间存在较大缺口。

(3)“垃圾普遍混装,不利于垃圾中废旧物质回收利用”。作为全国首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之一,杭州市自2000年起就开始在部分地区按照可回收、不可回收的标准对生活垃圾实行分类收集,但全市仅有32.8%的社区参与其中,至今垃圾混装现象甚为普遍,分类垃圾箱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4)已建的垃圾处理设施相当部分是简易填埋,不能做到及时覆盖。不具备完善的渗滤液收集和有效处理的设施,填埋气体未加收集和利用,二次污染现象严重。

(5)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市场结构不合理,管理不规范。杭州市通过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认证的就有近800家,但近90%都是小型企业。这些企业技术装备落后,技术开发能力弱,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垃圾再生利用率低,专业化水平低,平均产能达不到最小规模产量,经济效益较差。另外,市场上大量的个体回收经营者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只回收经济价值比较高的生活垃圾,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则排放到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中,造成了“二次污染”。

(6)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的基础工作一生活垃圾分类环节的缺失。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垃圾分类工作相对落后。目前,杭州市采用的是中转式混合收集,即居民将生活垃圾袋装后放入垃圾收集设施中,环卫部门进行收集后只进行打包、压缩后便运往垃圾中转站,之后便直接送往垃圾处理厂,中间并未进行分类回收。政府部门管理体制的落后使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难以实现。

(7)管理思想相对落后,分类回收难以实现。近年来,杭州市对环卫部门进行了改革,实行政企分开,但政府在生产资料和设备上的垄断地位仍十分明显,而垄断带来竞争机制的缺乏,导致其他社会主体难以进入市场参与竞争。

(8)处理技术的落后阻碍了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目前,我国垃圾收集和处理的主要特点是:以混合收集为主,绝大多数未实施垃圾分类和分选;处理上主要以填埋法为主,其次是高温堆肥法,少数采用焚烧处理的,只有很少部分回收利用。这类方法基本遵循“自然资源一产品和用品一废物排放”的开放式流程。生活垃圾处理需要切实可行的配套设施作为保证,以促进生活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但目前在生活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方面还没有可靠的配套设施加以保障。

二、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社会机构、企业和个人参与城市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和处理,一方面,可以为这些企业带来可观的赢利空间,提高企业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可以减少政府财政支出,城市政府部门可将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投入于民众更迫切需要的公共事业建设。

2.社会效益

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可以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加强居民对生活垃圾经济价值的认识,逐步形成居民自觉分类收集垃圾,不混装、不乱丢垃圾的意识。同时,可以提供新的资源供给,为减少能源消耗开拓新的渠道;提供新的就业岗位,扩大城市再就业;对改善城市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形象、提升居民的道德修养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3.环境效益

有效回收利用生活垃圾可以大幅减少城市生活垃圾堆积量,降低城市污染程度,美化城市景观。同时,再生材料是原生材料的替代品,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可以减少对原生材料的开采和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有效保护环境。

三、城市生活垃圾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生活垃圾回收利用意识居民的参与与配合是垃圾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因此应该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通过社区向居民发放宣传单,进社区宣讲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知识,赠送环保图片和小册子;充分利用学生资

源,针对学生相对较高的垃圾分类回收意识,在各学校实行试点工作,将环保事业从下一代抓起。

2.落实和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的的法律法规加大依法执政力度,落实和贯彻国家及省市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对于回收利用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

3.倡导和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

2010年以来,杭州已有32个社区的居民率先试点垃圾分类。垃圾分类作为回收利用的第一环节,有利于从一开始就界定了垃圾的回收利用。同时垃圾分类有利于对有害物质进行提前处理。从而减少垃圾回收利用的难度,简化后续进一步的分类工作。

4.应用经济杠杆推动城市垃圾处理的产业化

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应用多种经济手段,从事垃圾回收和处理的企业、事业单位给予支持,鼓励不同的企业开展各种类型资源的回收,使得垃圾处理企业有自己的收益和积累;政府要配合垃圾回收企业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并以与公示,从而规范垃圾回收和处理产业,促进其健康发展。同时,要引入竞争机制,可通过招投标的方式,选择有条件的企业和政府部门共同承担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和处理工作,积极探索特许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等多种方式。降低企业的投资和运营成本。

四、城市生活垃圾产业化发展的路径建议

1.成立城市垃圾回收利用企业,实现产业化发展

(1)收编“拾荒者”。收编“拾荒者”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增加企业的收入。“拾荒者”具有较强的实践经验,对垃圾的成分和分类技巧相对熟悉,这与企业雇佣其他劳动力相比,可减少培训实习时间;

“拾荒者”的劳动力成本也较低,降低企业的人力成本;通过对“拾荒者”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利润,进一步细化分工,实现规模生产。通过收编,“拾荒者”也可改善自身工作条件,获得相对稳定的收入和社会福利保障,加强了其社会归属感;通过统一化的管理,还可避免过去“拾荒者”随意拣拾而带来的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和二次污染。

(2)向学区、厂区、居民区免费分派清洁员。这种员工雇用模式实际上大大提高了局部的劳动生产率,减轻了合同双方的经营成本,体现了劳动力的有效整合。于此同时,向校区、厂区、居民区分派清洁员员可以有效控制清洁员对相对贵重垃圾废品的零散变卖,减少了交易的中间商,有利于从源头控制垃圾回收的效率与成本。

(3)上门收集生活垃圾。目前,垃圾分类回收知识在绝大多数市民中缺乏普及性,人们普遍无法准确区分垃圾类型,导致分类垃圾桶等其它配套设施形同虚设。如果企业上门收集居民生活垃圾,则有利于对住户的垃圾分类收集、排放从源头上进行监督和指导。采取累进制收费对居民排放的生活垃圾征收处理费,按照科学的调查和核算制定出基础数量和金额;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对遵守分类收集规定者,给予垃圾处理费优惠。

(4)企业内部运作。企业的内部运作基本与其他产业的运作方式相同,包括财务、管理等方面。企业内部过程的设计是为了帮助企业以最低的成本回收的物资和产品,并且从中获得最大的收益。企业应该建立合适的管理系统来管理收回的生活垃圾;采用生活垃圾分拣流水线提高作业效率;关注国内外动态以不断更新技术设备;加强财务管理、成本核算,根据市场及时调整价格;建立稳定的客户网,加强咨询服务,与居民、社区、垃圾处理厂和再生利用终端形成稳定的供求关系。

(5)战略联盟。下游垃圾处理企业日趋完备,有利于构建企业间的战略联盟,真正实现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的产业化发展。杭州市目前生活垃圾的处理主要有填埋和焚烧两种途径,拥有天子岭垃圾填埋场和杭州绿色能源有限公司、余杭锦江环保能源有限公司以及滨江垃圾焚烧发电厂三家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企业。与这些已具有相当规模的垃圾处理下游企业的长期合作,一个垃圾回收一垃圾分拣一垃圾处理一条龙的综合性生活垃圾回收处理产业才得以顺利运行。

2.建议政府征收垃圾处理费用

垃圾混合回收的方式不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立法规范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可以有效地调节垃圾分类回收过程中产生的利益关系,使垃圾分类回收所确立的奖励与处罚机制,得以以立法的形式确立和实现。用法律来调节人们的垃圾管理行为。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对杭州市乃至全省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处理费的征收,真正实现“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3.建立城市垃圾处理的“产业链”

城市垃圾处理产业的发展取决于多种因素:垃圾的数量和成分、废品回收市场的建设、技术的成本与可操作性、垃圾处置的土地资源、税收的支付能力等。故生活垃圾处理既要坚持“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原则,积极推进垃圾分类收集,鼓励废物回收和综合利用,又必须通盘考虑、设计城市垃圾处理的整个“产业链”,包括垃圾收集、分类、运输、加工、交易、废品回收市场建设、检查与监控等各环节的协调发展。

五、结 语

生活垃圾分类的基本方法篇8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垃圾分类治理直接关乎农村生态平衡与村民根本福祉,是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进一步提升农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的紧迫任务。虽然垃圾分类治理已获得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治理效果有待提升。据调查,农村平均每人每天生产0.8kg生活垃圾,全国农村一年的生活垃圾生产量接近3亿吨,而我国农村农业部数据显示,全国近1/4农村生活垃圾未获收集和处理。可见农村生活垃圾数量多且未完全处理,已成为中国首要农村环境污染源,将严重影响美丽乡村的建成。

为更好地治理生活垃圾,政府部门多措并举,出台多项垃圾治理相关文件。2011年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公布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地方性法规形式确立了对生活垃圾的治理;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为改善城乡环境,促进资源回收利用提供了明确的制度保障;201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9部门印发了《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启动生活垃圾分类;2019年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对原有条例进行修订,修订后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加强了生活垃圾管理,对改善城乡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提出更高要求;2021年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印发的《2021年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实效综合考评办法》,为推进属地责任落实而建立垃圾分类实效考评机制。

同时,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作为重要议题,也引起多位学者关注。贾亚娟等学者从供给主体出发,根据陕西省定点区域调查,综合评价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效果;韩智勇、蒋培等学者也日益关注相关问题,并从农村垃圾的产量、物理特性及农民行为的角度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问题进行了研究;学者向玉琼等从社会资本重构与政策执行有效性方面探究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优化路径。

总的来说,随着政策的不断出台,规章制度更加完善,但相关政策多倾向于城市生活垃圾治理,忽视了城市和农村的差异性,适用于城市垃圾治理的方案在农村垃圾治理中效果不佳。目前还没有以农村为主体的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法律法规作为参考,导致地方政府在农村推行生活垃圾治理时,缺少学习借鉴的文本,难以提出有价值并符合当地情况的策略,这也导致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相对来说起步较晚。而农村垃圾分类又尚处于较新的研究领域,现有文献在模式研究和优化路径方面还有较大的扩展空间。

基于此,本文在借鉴已有文献资料和相关报道基础上,研究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面临的困境和障碍,总结新型农村垃圾分类的模式,比较分析不同模式的成效和不足,为更好地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建设美丽乡村提出政策建议。

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现实困境

(一)政府层面困境

1.治理理念错位。在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对于治理方式探究不足,与其他公共事务处理方式混淆,采取“一刀切”的方法,过度干预村民在参与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事务中的主体性。一方面直接将城市垃圾治理政策使用到农村,没有考虑到农村差异化问题,另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未能有效掌握垃圾分类的“内在原因”,仍然秉持长期以来的“惯性思维”,农村公共事务依然简单依赖“政府+村干部”完成,没有引入足够的市场化机制。

2.治理方式错误。从多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情况来看,大部分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没有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重“治”不重“用”。农村自身的生态环境系统往往可以分解一部分农村生活垃圾,对于可分解部分,再次循环使用的效果远远大于治理效果,而对于工业介入下产生的塑料袋、矿泉水瓶、塑料包装等难以降解的垃圾才是治理的重点。但有些地方政府为了保持政绩需求,需要立竿见影的效果,直接形式化地进行治理,或者“一股脑”全部处理,严重不符农村生态规律,往往无法产生持久作用。由此可见,树立正确的治理理念,借鉴治用结合的方法,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会产生持久而正面的效果。

3.财政保障不足。“美丽乡村是昂贵的”,当下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资金来源,大部分源于政府专项财政拨款,村委会与村民的支出力度较小。由于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且持久的过程,对于一些急需政绩的政府来说,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难度大,效果不明显,因此忽略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重要意义。同时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中,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中期需要高昂的费用进行运营,后期还需要注入大笔资金进行维护,持久的资金保障尤为重要。环境保护投资大,见效慢,无法产生高昂经济利益,在多重压力下与政府其他需要解决的问题相比,财政拨款往往不愿意向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中倾斜。

(二)村民层面困境

1.环保理念不足。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作为一项持久的农村公共事务,垃圾治理的主体应是村民。就目前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出现的问题来看,大部分村民的思想还是将垃圾分类作为“配合”政府工作的“任务”,村民没有认识到治理垃圾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其自身不仅是垃圾治理的践行者,更应当承担主体责任,同时村民受教育程度相对来说较低,环保理念和环保认知多有不足,意识无法正确指导实践,导致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面临推行难、治理效果差的问题。

2.弱集体性活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不断发生变化。个体不需要通过集体力量来生存,使得农村社会有机体不断瓦解,村民之间联系越来越少,乡村公共性不断淡化,集体行动力也逐步减弱,在此基础上,村民开始“隔离化”生存,不断成为独立的个体,原子化分布现象在乡村中愈发明显。这种情况下,农村公共事务开展的基础变得较为薄弱,对于政府和村干部下达的指令,弱集体活动性成为一大阻碍。

(三)社会层面困境

1.基础设施建设覆盖率低。不同于城市人口聚集性居住特点,农村人口居住地点较为分散,并且居住范围较广,距离问题使得垃圾场、垃圾转运站、堆肥房等基础设施无法覆盖全部村民的居住范围,在进行垃圾运输与垃圾处理方面,不仅产生了高昂的运营费用,对于监管和治理来说也增加了一部分管理费用。

2.社会关注度不足。城市在社会进程中高速发展,资源、人口都不断向城市涌入,城市开始显得异常拥挤,“城市病”和环境污染也不断加重,国家与公众的治理关注点逐渐投向城市中;新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乡村在银幕上一直处于“田园牧歌”的形象,对农村生活和环境有着“山清水秀”的定式思维;部分城市居民没有农村生活经历,认识不到目前农村出现了严重的垃圾污染情况,在多重原因下,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问题一直处于关注度较低的状态,社会层面也忽视了农村的环保情况。

三、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运行模式

基于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问题,笔者根据多位学者对其的研究,以及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模式的了解,将目前较为有效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模式分为了四种类型。

(一)模式一:政府+村集体+村民

此模式通过点到面的方式,形成以政府引导、村民主导的自主供给模式。以北京市延庆区大庄科乡为例,以“建立台账+严格考核+以奖代补”的形式进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将垃圾分为三类:厨余垃圾、灰土垃圾和其他垃圾,政府统一发放三色垃圾箱,分类进行投放,对于厨余垃圾和灰土垃圾,村民可以采用沤肥和填土的方式进行处理,其余垃圾统一回收,有专门分拣员进行分拣,再将其中可回收垃圾卖给专门回收的企业获取一定的资金,也实现了垃圾的循环利用,而对于一些不可回收的垃圾,建造了区卫生填埋场,进行统一填埋。特别是“白色垃圾”的回收,采用“换购”的形式,政府与村集体对村民分拣出来的塑料袋等白色垃圾,根据数量进行兑换。由于乡村中村民闲暇时间多,村经济水平较为落后,以兑换为主的奖励机制有着明显的效果,甚至一些村民不仅开始收集自家白色垃圾,还会主动去田地和道路上收集。这种以政府为主导的模式还有着明确自上而下的监督考核机制,区级环境监督员对下属街道和乡镇进行监督与考核,乡级环境监督员对村“两委”和分类运输及保洁员进行管理、监督和考核,村干部在布置任务中对村民进行考核,层层规范监督考核制度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提供了稳定的制度保障。

但目前就此模式来看,在分类端的成效较为明显,但运输端和分类处理环节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政府和村集体无法保证有效的分类运输及后期的垃圾处理情况,并且对后期垃圾处理形式也无法把控,没有实现规模化的链条来进行末端垃圾处理。

(二)模式二:政府+村集体

通过政府为主导,村集体参与决策的政府供给模式。目前安康市某村主要采用县政府主导,镇政府和村集体共同参与决策的模式探索垃圾分类方法,政府与村集体共同商议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相关规章制度与管理机制,对于垃圾分类的宣传,以政府为主导进行,村集体组织农户进行学习,同时政府出资建设“阳光堆肥房”,农户只需要将垃圾分为“可堆肥”与“不可堆肥”两种,将“可堆肥”垃圾送往“阳光堆肥房”,“不可堆肥”垃圾放置到村集中垃圾场,集中收集并运输至统一地点,由于村集体有资源性经济收入,垃圾运输费用由村集体负担,同时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也由政府和村集体共同进行监管。在政府+村集体模式中,与政府+村集体+村民模式最大的区别则体现在村民的参与度中,村民作为治理主体中的一员,参与治理的分类、捡拾、监督与被考核环节,深层次的参与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并在参与的过程中主动性较强,而政府+村集体模式村民参与感低,仅在分类端进行“可堆肥”与“不可堆肥”垃圾分类,积极性也不高。

由于有些可回收垃圾属于不可堆肥垃圾,这部分垃圾可以再次循环利用,部分村民将可以变卖和循环使用的垃圾收集起来,而其他所剩下的垃圾不再进行“可堆肥”与“不可堆肥”分类,直接混合送入集中垃圾场,使“阳光堆肥房”收效甚微,而政府和村集体对于垃圾分类和分类回收的情况,在监管上需要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去监督,管理成本较高。

(三)模式三:政府+市场

引入委托机制,以购买服务为主导的市场供给模式。政企合作不断成为政府处理公共事务的重要方式,但委托机制下,委托方和方的目标、利益诉求不同,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问题。北京市密云区北庄镇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中,采用政府引导+企业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较好的规避了这个情况。一方面在监督管理方面,专门成立了生态环境保护中心,负责全镇的环保问题,镇政府设立公益岗供村民当选生态环境管护员,参与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中,并引入私营企业———北京隆盛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购买服务,委托参与运营。另一方面对于信息不对称问题,北庄镇采用多重监督管理方式进行:对于作为购买方的政府而言,以生态环境保护中心对北京隆盛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的工作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直接影响其单位收益,同时也对村“两委”和村干部的工作进行政绩考核,其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作为方的北京隆盛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对其下属的垃圾分拣员、运输员、管理员进行业绩考核。与此同时,镇政府、北京隆盛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村“两委”共同监督生态环境保护中心的工作;镇政府和北京隆盛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共同监督分拣员和运输员的工作;生态环境管护员和村“两委”共同监督村民生活垃圾分类情况。这种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模式为政府购买服务提供了保障,有效规避了诉求不同产生的分歧,解决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相关难题,同时环保业绩也不断提高北京隆盛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的知名度,为打开新市场奠定了基础。

委托模式下,便会滋生形式主义的出现,由于政府无法全程参与分类、运输及最终的垃圾处理,监管难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此外,垃圾治理问题属于社会问题,见效慢也无法获取高额的经济利润,多数企业不愿意涉足此领域。

(四)模式四:政府+市场+第三方公益机构+村集体+农户

多元共治意味着多方面的共同参与,延安市某村在实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模式上,通过多主体共同的参与,探索出一条新的治理路径。此模式最大的不同是引入第三方公益机构,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市场、第三方公益机构、村集体和村民共治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模式,并在实施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实施过程主要采用延安市政府主导,镇政府和社区与委托的保洁公司签订合约,政府和社区共同支付保洁公司相关费用,保洁公司则负责对垃圾进行分拣、运输、处理,以公益为主的非营利性企业作为第三方,提供垃圾回收后的兑换服务。在垃圾的具体分类上,将其分为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分类方式较为简单,大多数村民可以正确分类,政府还免费为村民提供三色垃圾桶,村民可以将分类后的可回收垃圾送往垃圾回收银行,并且有第三方企业为村民提供可兑换的物资,同时保洁公司与社区之间对于奖惩方案进行决策,对考核优秀的农户进行物质与精神奖励,对考核未通过的农户进行扣分谈话。这种多元化的治理模式不仅减轻了政府的治理难度,保洁公司的效益也大大增加,同时社区和村民也切实享受到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后的良好反馈结果,第三方非盈利企业也通过公益性活动强化了企业责任,获得良好的正面形象。但主体的多元化,使责任归属问题也不断显现,一旦出现问题,“甩锅”“踢皮球”现象严重。

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优化策略

(一)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新机制

政策是引导政府工作的指向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结构和分类机制完善是目前的重要任务。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失败情况不乏存在着分类结构不明确导致的问题,农村生活垃圾从源头端(分类)-中端(运输)-末端(处理)需要一套系统的运行模式,根据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明确治理主体、健全责任体系、做好工作划分非常有必要。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的同时,要根据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与经济发展的情况,以不同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因地制宜为基础,以本地性、便利性、可操性为原则,以垃圾资源化和垃圾减量化为工作重心,推行法律法规与相关制度的健全。

(二)明确主体责任,发挥主体作用,加强深度参与

村民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主动参与性不强、村集体的公共精神欠缺、政府相对经验不足、财政依赖性较强、技术发展与技术使用的不对称等多方面因素导致了主体责任之间的矛盾,严重制约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工作效果。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必须要有一个主要主体支撑,其他主体进行辅助,作为一项公共事务,村民必定是参与的主要支柱,政府要适当减少“大包大揽”的做法,把权力放回村民手中,加强村民参与的主动性与参与深度,培育村民的主体性,并且外部群体进行持久的辅助,更好的实现农村社会自治的可操性和实用性,在农村内部社会建立长久有效的治理机制。

(三)培育公共精神,发挥熟人社会治理优势

农村社会是一个以熟人关系维系的社会,是基于血亲关系建立的生存共同体,在共同利益的主导下将产生公共精神,这种公共精神在熟人社会中的行为会引起他人关注,并且熟人之间会相互影响,基于熟人社会的特点,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中,可以借鉴“规训与惩罚”的方式,如同福柯所言“规训”的控制力量,可作为“纪律”来予以理解。不仅是因为乡土社会是一个“礼治”的社会,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同时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工程,让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成为熟人社会中“礼”的一部分,在“礼治”的约束下,形成相应的纪律,“遵守”纪律的村民可获得对应的精神及物质奖励,“未遵守”纪律的村民,可适当进行纪律上的惩罚,这种惩罚会在熟人社会的“关系化”中不断发酵并逐渐放大,以至于在熟人之间的影响、劝导下,最终回归到纪律中来。在以熟人社会为基础的“礼治”之下,公共精神的培育也不断增强,乡贤共治的促进,使得法治、德治、自治有机融合。

生活垃圾分类的基本方法篇9

关键字:城市生活垃圾现状处理建议

一、城市生活垃圾特性及危害

城市生活垃圾是人类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产生的废弃物,包括居民生活垃圾、公共场所和街道清扫垃圾、医院垃圾、商业生活垃圾等,其主要成分有厨余物、废纸、废塑料、废织物、废玻璃、草木、灰土、砖瓦、金属等。城市生活垃圾中有机成分占总量的60%,无机物约占40%,其中废纸、塑料、玻璃、金属、织物等可回收物约占总量的20%。城市垃圾的构成特性与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等因素有关。我国城市的垃圾在产量迅速增加的同时,垃圾的构成及特性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随着我国城市人口的剧增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垃圾也大幅度的增加,已经严重地危害了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由于其组成复杂,结构多样,任何单一处理方式都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处理,其本身含有的和产生的有害成分,会对大气、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不仅严重影响城市环境卫生质量,而且极大地威胁人民的身体健康。

二、城市生活垃圾现状

(一)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收集。运输

我国城市人均产生生活垃圾440公斤/年,1996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产生1亿吨,2000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产生1.5亿吨,并且以8%-10%的速度递增。收集主要是容器式和构筑物式,就是所谓的垃圾桶、垃圾厢和以广见于城市各条小街道处固定构筑物作为其收集容器的。根据操作方法的不同,运输方式分为“固定式”和“移动式”两种模式的垃圾运输车的形式的简单运输。

(二)处理情况

我国大城市垃圾处理设施严重不足,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是以郊外堆放、简易填埋、卫生填埋为主,很少一部分采用焚烧处理,一些高温堆肥常基本处于半运转状态。处理率仅为80%,在管理体制上政企不分,基本上完全依靠政府投入,缺乏自身活力。由于政府投入不力,城市垃圾处理缺乏资金来源,处理率低,处理效果差;城市垃圾收运机械及辅助生产设备陈旧,机械化作业水平低,设备不足。城市垃圾收运处理技术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由于缺乏资金投入,限制了垃圾收运、处理技术的发展。缺乏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分类收集设施不足,在设计上缺乏分类引导,致使本已分类收集的垃圾,又混合运输,加大处理成本,又制约垃圾处理。

四、对城市垃圾处理的几点建议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管理应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体系,应从过去的那种垃圾处理处置的比重大,回收利用小,减量和避免垃圾产生的比重小转变到新的垃圾管理目标,形成倒金字塔的管理体系,应从单纯的收运、处置转向垃圾避免和回收循环利用,直到最后和环境相协调的处理。故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建立完善的城市垃圾管理法规体系。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明确规定了对生活垃圾的倾倒、清扫、收集、回收利用和处置的基本要求。应尽快完善执法的保证和监督体系,根据固废法完善相关法规和标准。

2、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垃圾管理体系

我国现行的政企合一垃圾管理体制不利于垃圾管理业的发展。因此,要改变在管理体制上政企合一的僵化格局,实行环保部门监督、环卫部门管理、专业公司提供社会化服务的管理模式,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垃圾管理体系,这是解决我国城市垃圾的根本途径之一。

3、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垃圾管理的经济政策,利用合理的经济手段来促进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城市垃圾的污染防治,需要大量的资金投人。现在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城市的维护建设和税收收入,而政府分配给垃圾处理方面的资金数量有限,缺口很大。只有多渠道筹资金,才能加快城市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建设。

4、制定优惠的废旧物质回收利用政策

鼓励企业参与废品的回收利用、垃圾的资源化、垃圾的清运处置等工作。建立奖励机制,以优惠政策进行扶持。

生活垃圾分类的基本方法篇10

关键词:社区;垃圾分类;对策

中图分类号:R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02

引言

人类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垃圾,随着城市人口日益增加,社区垃圾分类工作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我国从2004年城市垃圾产量就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且以每年10%的速度继续增长。垃圾处理已成为城市管理、环境建设乃至经济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目前,垃圾处理手段主要有直接堆放、填埋、焚烧和分类回收。因此,垃圾分类处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社区垃圾分类处理更是成为从源头破解垃圾围城和污染的治本之策。当前,把垃圾源头分类作为社区治理的重要内容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垃圾分类的概念及进行社区垃圾分类的必要性

1.垃圾分类的概念

垃圾分类就是将垃圾分别投放,并通过分类清运和回收使之重新变成资源。大致是根据垃圾的成分构成、产生量,结合本地垃圾的资源利用和处理方式来进行分类。

2.进行社区垃圾分类的必要性

根据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量超过1.5亿吨,并且以每年8%~10%的速度递增,目前全国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已达70亿吨,占地约80多万亩。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的生活垃圾采用传统的直接堆放、填埋、焚烧等方式,这种粗放的处理方式不仅浪费了垃圾中的有用成分,而且增加了垃圾处理困难,破坏环境,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因此,实行社区垃圾分类管理,有利于推动城市垃圾资源的循环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湖州市吴兴区社区垃圾分类现状

1.社区垃圾的主要成分

通过查阅资料,笔者得知,社区垃圾的主要来源是食物残渣,约占31%,其次是包装袋以及包装盒等干垃圾,占23%左右,最少的是废旧电池和电子产品垃圾,占7%。厨房垃圾占生活垃圾的比例最大。

2.湖州市吴兴区社区实施垃圾分类的办法

早在前几年,湖州市就开始投入人力物力财力,逐步用分类垃圾箱代替传统垃圾箱。2010年,围绕打造“富饶、秀美、宜居、乐活的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创建目标,湖州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在市区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直运、处置。试点工作于2010年10月起开始启动,选择市区莲花庄小区、金色地中海等14个环境良好、条件较成熟、物业服务较好的小区,共10000余户,约3万人。同时,在市行政中心和建设、环保、卫生、教育4个系统机关部门和下属企事业单位,分别组织开展部门单位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参加试点的单位共66个。

本着“简便易行、以人为本、循序渐进”的指导原则,在学习借鉴日本、美国、台湾、杭州等国内外垃圾分类经验后,按照《湖州市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及直运规划》,我市制定了“大类粗分、通俗易懂、环保节能”的分类原则,把生活垃圾分成了厨房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四类。

湖州市吴兴区社区垃圾分类的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垃圾袋和垃圾桶的发放:由社区工作人员向试点社区居民发放垃圾分类专用的环保型垃圾袋和桶。第二,家庭分拣:由居民自行在家对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分类,之后将其分别投入到家中的标有垃圾分类解释图的小垃圾桶内。第三,分类投放:居民对家中分类完毕的垃圾用塑料袋封口后,投放到社区有标识分类的大垃圾桶中。第四,分类收运:社区保洁员在规定时间把大垃圾桶拖到集中点,环卫部门在8:30后进入小区在垃圾桶的集中点,分别收运厨房垃圾和其它垃圾,待垃圾收运完毕,由小区保洁员对垃圾桶进行清洗干净后复位。

三、湖州市吴兴区社区居民对垃圾分类意识的调查

通过对湖州市吴兴区几个垃圾分类试点社区和普通社区走访了解,笔者得知,居民的垃圾分类行为仍不够规范。

1.试点社区中垃圾分类的情况

这些社区中不少市民已经具备一些垃圾分类知识,也有了自觉分类的意识。但是其分类投放的准确性不够。在当前环保垃圾袋免费且每月保证使用量的情况下,不少居民仍在大量使用从超市购物、菜场买菜取得的其它非环保型塑料袋。

2.普通社区中垃圾分类的情况

在对未进行社区垃圾分类的社区走访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些社区有的仅将社区中的垃圾桶分为可回收垃圾桶与不可回收垃圾桶,有的只用一个垃圾桶混装社区的各种生活垃圾。居民大多将可回收的垃圾卖给社区附近的废品回收人员,社区的垃圾桶中仍然混装着各种生活垃圾。

四、研究湖州市吴兴区社区垃圾分类推行中存在的问题

1.垃圾分类注重规章制度层面,缺乏可操作性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垃圾分类作为保护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中都有明文体现。但我国目前还没有针对分类和减量方面的专用法规,只有一些指导性的条文,且均缺乏对垃圾如何分类、如何收集和处置等实施细则的规定。分类责任主体模糊,垃圾分类缺乏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总体可操作性较差。

2.垃圾分类标准制定不够详细,居民各自对垃圾分类的标准有待统一

通过问卷调查,笔者了解到,居民对“可回收垃圾”中的“回收”二字的理解仅仅是凭自己的生活经验。这使得居民的投放垃圾选择不一样,从而达不到垃圾分类的效果。

3.部分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

在各个家庭中,进行家务活动的大多为老人、中年人,此类人群往往文化素质不够高,对垃圾分类的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在他们看来,社区免费发放垃圾筒、垃圾袋仅仅是为自己省去购买垃圾袋的费用,其中不少家庭仍会使用从各大超市、菜场采购回来后的普通垃圾袋。

4.部分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意愿较强,但正确率不高

当然,也有不少居民大力支持配合垃圾分类工作。他们在家中会对垃圾进行分类投放,投放的正确率却不能保证。尽管社区会通过自制宣传海报对垃圾分类知识进行普及,但自制的宣传海报常有疏漏。比如厨余垃圾是指厨房做菜或日常饮食剩下的垃圾,但例如装豆腐的豆腐盒就不属于厨余垃圾。加之中国市面上的产品目前不标明其属于何种垃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居民正确投放垃圾的难度。

5.宣传方式单一、力度小

垃圾分类的宣传主要在社区进行,这样的宣传方式较为单一,影响力有限。政府缺乏监督,宣传力度不足,未能在社会上引起重视。同时,大众媒体的支持力度远远不够,垃圾分类在深度、广度、频繁度上急需加强。

五、针对湖州市吴兴区社区垃圾分类的现状提出管理对策

1.深化法规操作性,加强配套制度政策研究

应结合湖州市的自身情况,具体制订操作性强的制度规定和实施细则。据报道,广州有望在2010年8月前出台全国首个垃圾分类管理规定,对分时段收运、处罚等都有较细致规定阁;北京将在目前l8个区县600个小区试点垃圾分类的基础上,尝试通过立法来深化垃圾分类。因此湖州可在借鉴国内外特别是广州、北京实践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拟定垃圾分类管理规定来提升垃圾分类的法律地位,并辅之以配套的政策研究,明确责任主体。

2.统一完善垃圾分类标准

抽象的分类概念不利于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理解和具体操作实施。因此在垃圾分类工作尚未成熟的阶段,分类类别应以方便公众理解和投放为主。对社区的垃圾分类划分标准应符合社区实际情况。如对废报纸、塑料瓶等便于积攒和堆积、回收价值较高的垃圾,不需要配备专门的分类收集设施。但对碎玻璃、碎纸张、塑料薄膜等回收难度较大、回收价值较低的废弃物,应配备标志明确的专用器具或定期上门回收,方便居民分类投放,促进公众对分类的积极性。

3.加强多渠道宣传教育,公众参与

目前除垃圾处置场周边居民外,一般公众对垃圾末端处置场所的环境难以有切身感受。因此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逐步对公众开放处置设施,如组织周边的小区居民、学校等参观考察,让公众切身参与直接了解垃圾处置的相关信息,增加透明度,这将会提高公众的配合度和支持度。对于垃圾分类的宣传,不应局限在社区内部,政府应当出台垃圾分类的宣传手册,增大垃圾分类的普及面。大众媒体也应广泛宣传垃圾分类教育工作。学校、各单位也应进行大力宣传。在分类初期,真正能正确分类投放垃圾的公众极少,加上垃圾袋装化等客观因素,分类实行难度较大,操作成本高,违法成本低。当群体中大部分做不到分类,就会由于“从众心理”和“法不责众”,进一步增加分类实施的难度。因此在开展分类初期,必须通过设置专项的垃圾分类指导员或志愿者来辅助。

4.建立垃圾分类专用垃圾袋编号体系

社区可以在每月发放给居民的垃圾袋上进行编号,使每户人家的垃圾袋都有特定编号,有利于追踪工作。开展判断垃圾分类正确与否的社区活动。通过政府补贴,对正确进行垃圾分类的居民给予奖励,对无视垃圾分类的居民予以告诫。荣辱之心人皆有之,通过这样的措施,可以让那些无视垃圾分类的居民在舆论的监督下进行垃圾分类。

六、结束语

垃圾分类是一个社会问题,应举权社会之力,由政府、社会、家庭共同来参与。社区垃圾分类管理涉及诸多因素,而居民的参与意愿、参与程度直接影响影响到垃圾分类政策实施的成败。根据行为主义理论,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管理的行为既受到经济人理性、环保意识不强等内在因素影响,也受到政府责任意识缺失等外在因素影响。激发公民参与热情、提高政策执行效果要积极发挥舆论宣传、非政府组织和法律制度规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丽.上海市垃圾分类工作瓶颈及对策分析[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0(3):24-28.

[2]陈全,瞿志龙.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研究现状[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3(12):25-29.

[3]邓俊,徐琬莹,周传斌.北京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实效调查及其长效管理机制研究[J].环境科学2013(1):395-400.

[4]胡倩雨,陈超,黄盈盈,和增辉.上海市城市社区推行垃圾分类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J].2012(3):164-167.

[5]刘国卿,刘德全,李志刚,罗奇,金玲玉.深圳市垃圾分类现状和对策研究[J].环境卫生工程,2012(4):43-44,48.

[6]刘妍,殷洁.南京市垃圾分类体系试行现状与改善建议[J].山西建筑,2013(31):224-226.

[7]鲁先锋.垃圾分类管理中的外压机制与诱导机制[J].城市问题,2013(1):86-91.

[8]沈颖青.我国垃圾分类现状及对策建议[J].北方环境2011(8):13-14.

[9]吴叔超,李新辉.国内外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研究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环境卫生工程2010(5):36-38.

[10]赵静,鲁先锋.城市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管理的障碍与对策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3(10):62-64.

[11]岳金柱.从社区破解垃圾分类处理之困[J].社区,2010(16):10-13.

[12]杨婧恂,韩霞,张金龙.我国垃圾分类处理现状及原因分析――兼谈与日本相关制度的比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8):132-133.

[13]杨春柳.以政府为主导从专业管理到专业监督――房山区垃圾分类管理探索[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1(13):71-73.

[14]熊辉,林柏伟,程晓懿,李佑智,檀炎,杨海燕.中小型城市垃圾分类管理模式探讨[J].环境卫生工程,2011(2):35-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