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3:02

生物质的特点篇1

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有别于公办院校,独立学院的非物质文化建设更是远远落后于公办院校。只有在充分了解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建设有独立学院特色的校园非物质文化,才能真正形成独立学院所特有的校园风气和精神。

1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1.1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偏科现象严重

独立学院学生与一、二本学生之间的智力水平没有差别,但学生内部的异质性强,知识的系统性较差,偏科现象比较严重,对部分科目有比较明显的抵触情绪。学生学习习惯和方法不好,课堂学习效率不高,缺乏学习主动性,自律性差,生活没有规律,用于上网或其他娱乐活动的时间较多。

1.2学习压力大,心理问题突出

独立学院学生由于缺乏坚韧的意志品质,容易产生挫折感,情绪波动大。因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容易产生厌学等消极情绪。来自社会、家庭、学校以及自身的压力大,会造成内心时常动荡不安,大多数学生存在对未来迷茫、人际关系不和谐、抑郁、浮躁等心理问题。特别是他们高考成绩不理想,不少学生进入独立学院也是无奈的选择,自卑、失落、难过,对独立学院的称呼特别敏感,这些都成为他们心灵上的阴影。

1.3自主意识淡薄,团队意识不强

独立学院学生的自主意识较弱,易受外界影响。他们的爱好广泛、兴趣多变,常常是通而不精。他们大多自我意识发展较强,个性鲜明,团队意识和服从纪律的意识较淡薄,部分学生自由散漫。

2独立学院的校园非物质文化建设

在探讨独立学院校园非物质文化建设之前,首先我们要了解目前独立学院在非物质文化建设方面面临的挑战和困难。由于独立学院建校时间普遍较短,非物质文化底子相对薄弱,学校的文化及校园环境建设尚未形成自己的特色,更需要在办学实践中加强文化建设。独立学院的教师在工资待遇、福利保险以及社会地位等许多方面与公办高校的教师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教师流动性较高,不利于形成稳定的校园非物质文化;独立学院的非物质文化体系也不够完整,导致文化功能不健全,缺乏文化反思能力,一些不良信息会以自我复制的形式在校园内传播,对校风建设发生不良影响。因此,确立科学的非物质文化建设目标,按照科学的方法建设良好的校园非物质文化就成为独立学院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2.1从“三风”建设抓起,探索校园道德建设的有效策略

校园道德文化作为学校非物质文化不可或缺的阵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具有导向、规范和自我教育功能。在独立学院道德文化建设中,首先要坚决抵制消极的、腐朽的文化侵袭,保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在方法上,要考虑到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意识多元化,责任意识和集体意识相对淡薄等特点,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引导学生从一般的感官愉悦中自觉接受熏陶并锻炼理性思维。

(1)要坚持抓好“三风”建设。校风、学风、教风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与灵魂,良好的风气是校园道德文化的最好体现。对于独立学院来说,除了进行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外,还要注意校风养成的特点,从一点一滴培养学生。要通过加强学习动力教育,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外在行为方式,达到端正学习动机,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要积极探讨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校园道德文化建设的有效策略。

①尝试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道德建设。信息化时代生活瞬息万变,在今天的道德教育中要学会利用紧跟时代潮流的形式,这样才能让学生去接受,比如建立QQ、新浪等微博平台播报典型人物事迹,对道德文化进行宣扬;建设学雷锋网络互动平台;进行感动校园人物评选;播放优秀教育影片等。②在实践中培植学生的良好道德习惯。实践是道德习惯形成的关键和必由之路。社会实践活动、养成教育中的习惯养成等都是通过实践培养道德习惯的方式。③加强对校园亚文化的引导。校园亚文化也可称之为“非主流文化”,如课桌文化、宿舍文化、酒桌文化等。对反面的亚文化的治理和引导,有利于健康、主流、先进文化的生成。

2.2充分考虑以教学型、民营性为特点的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环境不仅能促进学生良好品行和价值观念的形成,而且能凝结为一种能在学生中自然传承的精神文化传统。由于当前独立学院的发展水平和社会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进入独立学院的学生起初往往对学院缺乏认同感,在行为上表现出较强的逆反倾向,这对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在制定制度的时候,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制度文化要体现浓郁的人文关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多从激励和诱导的角度规范学生行为,制度切忌刻板生硬,尽量减少使用惩罚。

(2)由于独立学院学校文化在初创阶段良莠不齐的现象较为明显,因此应该加强隐性的制度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对一些亚文化群体和非正式组织进行管理和规范,促进多种健康的亚文化群体和非正式组织形成自己的制度文化,从而对显性制度文化的作用进行有效的补充和促进。

2.3科学设置学生组织,实现学生组织规范化、人文化运作

学校的组织文化能协调人际关系,增强组织凝聚力,引导老师或学生走向共同目标。在独立学院管理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民主意识更加强烈,团队意识不强,更加需要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这时一种强劲的组织文化就发挥了它不可替代的软渗透作用。合理、科学地设置组织机构,要着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自我管理”,培养学生干部的管理素养。学生组织干部的培养是学生组织提高组织运行效率和学生干部自身价值得以提高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干部的服务意识、主人翁意思、创造意识和效率意识,使学生干部明确自己的职责、作用、地位以及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2)完善学生组织制度建设,建设规范化团队。学生组织依据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在以往学生组织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并结合学生组织的工作重点和学生干部的自身实际,制定完善组织管理制度、值班制度、例会制度等一系列管理条例。既有利于加强学院团委对学生组织的管理,也有利于保证学生组织干部相对独立开展工作,不断提高组织能力和工作水平。

(3)发挥学生组织的合力作用丰富校园活动。在独立学院普遍扩招后,学校各方面的准备难以适应学生日益增加的实际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独立学院学生工作部门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充分重视学生组织的作用,多渠道、多载体、多手段地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各种合理社会需求。

2.4重视行为文化建设,形成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促进

大学行为文化指大学师生在长期的教育、科研、学习、生活及娱乐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心理、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风俗习惯等的文化形态总和,是长期积淀而成的一种集体行为风尚。

(1)注重教师主导的文化建设。教师的文化观念、行为方式、风格等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学生群体,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主导包括与高校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建设行为、教学组织行为、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行为、教师团队的培养行为为人师表的示范行为以及不倦探索的创新行为等。

(2)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修炼。人的素质是影响行为文化的主要因素,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是提高行为文化的有效途径。从新生进校开始,就应对他们进行行为礼仪教育,引导并逐步规范其基础行为方式。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将行业品质要求视为重点内容纳入其中,加强职业行为规范教育,并认真落实到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

生物质的特点篇2

一、实物模型

实际物体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以抽象为理想研究对象,如质点、点电荷、轻绳、轻杆、轻弹簧等。

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叫质点,如果实际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影响不大从而可以忽略,就把实际物体简化为质点,例如在研究地球绕太阳的公转时可以把地球看做一个质点处理。

当带电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的问题影响很小时可以将带电体视为点电荷,将理想模型的结果直接应用于实际物体。

轻绳、轻杆、轻弹簧这三种模型是由各种实际的绳、杆和弹簧抽象出来的理想化模型,共同特征是质量忽略不计,但是特性并不完全相同。

轻绳在受外力作用时不发生形变,其弹力特征为:(1)只能产生沿绳收缩方向的拉力;(2)内部张力处处相等;(3)拉力能突变。轻杆弹力特征为:(1)能提供拉力也能提供压力或支持力;(2)但力的方向不一定沿杆的方向(如果一端用铰链连接弹力才一定沿杆方向。);(3)弹力可以突变。轻弹簧可以被压缩或拉伸,弹力的特征为:(1)能产生沿轴线方向的压力或拉力;(2)弹力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3)弹力不突变。

二、过程模型

在有些情况下要将实际问题忽略次要因素,考虑共同特征,使其过程理想化,如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弹性碰撞等。

可以把汽车在平直公路上一段时间内的运动和火车的运动都简化为匀速直线运动。石子从楼顶释放后的运动简化成匀变速直线运动。

天体运动问题在高中阶段都简化为匀速圆周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特征为:(1)具有大小不变的合外力;(2)合外力方向与速度方向始终垂直;(3)由合外力提供向心力。还可以根据这些特征判断一个圆周运动是否匀速圆周运动。

在理想化情况下物体相碰后能够恢复形变,并且碰撞过程中没有动能损失,这种碰撞叫做弹性碰撞,是很典型的理想化模型。生活中,硬质木块之间碰撞或小钢球之间碰撞,碰撞过程中动能的损失很小,可以看成弹性碰撞。这种模型特点三、情境模型

从生活情景出发,利用画图把情景过程展现出来,学生就会体验到物理就在生活中,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给枯燥的学习带来活力。情境模型有人船模型、平抛运动模型等。

一个原来处在静止状态的系统,当系统内的物体间发生相对运动,此过程中有一个方向上动量守恒,这种模型叫人船模型。模型特征为:(1)整个系统在水平方向动量守恒;(2)两物体速度,大小与质量成反比,方向总相反;(3)两物体同时运动同时停止。在解决人在静止的船上从船头走到船尾问题时就用这些特征列式求解。

平抛运动是典型的匀变速曲线运动,有关命题多但处理方法较固定,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模型成立条件:具有水平方向初速度,认为只受重力作用。如果有些物理情景符合以下条件:(1)受恒定合外力作用;(2)初速度方向与合力方向垂直。我们就把这类问题称为类平抛运动,如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偏转,解决方法就是进行正交分解。

四、临界条件模型

相关的一些物理量存在制约关系,当物理现象变化到某一状态发生转折时就会出现临界现象,确定临界状态是解决临界问题的关键。临界状态既有前一种状态的特点又有后一种运动状态的特点起承前启后的转折作用。临界问题中常有“刚好”、“恰好”、“最大值”、“最小值”等标记性词语。

竖直平面内圆周运动是典型的临界问题,一般是变速圆周运动,运动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在不断发生变化,运动过程复杂,合外力不仅要改变运动方向,还要改变速度大小,所以一般不研究任意位置的情况,只研究特殊的临界位置――最高点。

生物质的特点篇3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中图分类号:a811;B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3-0082-02

一直以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都争议不断。有的哲学家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注重的是实践性,不涵盖辩证性与历史性特点,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唯物主义为主。还有部分哲学家则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在于辩证性和历史性,所以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义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认可实践唯物主义这一说。对于以上定义,笔者比较认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唯物主义,并且其实践性本质特点中还包含了辩证性与历史性的特征,故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特征也说得通。

一、旧唯物主义的缺点

旧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其不懂得社会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只限于对世界的解释和说明;注重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反映论。由于马克思主义是针对旧唯物主义的不足而形成的,因此在掌握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前,应先分析旧唯物主义的缺点。

(一)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必然会导致机械性的缺点

旧唯物主义对事物的理解以直观形式为主,而这样一来就使得事物的本质得不到体现,难以获取事物内部的能动性及事物能动性的变化和发展情况,只掌握了事物的外部现象。在事物运动过程中,只能获悉直观感受下的机械运动情况,认为运动是在外力的作用下而形成起来的,使得原本多样化的运动形式变得机械化,而且围绕机械运动来揭露各种不同的现象。尤其将人的所有生理现象纳入到机械运动范畴。比如18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学者拉美特利将人的身体比作机器,指出人的一切活动都属于机械运动,且通过实例证明自己的说法正确性:当人站在深不见底的悬崖边,身体会机械性的往后退;寒冷的天气人的身体毛孔会机械性的闭起来,防止寒流涌入体内。可见,唯物主义的机械性缺点并非偶然形成的,而是因其直观性缺点最终所致。

(二)旧唯物主义未结合实践来直观世界,必将导致唯心史观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类历史存在的根本在于存在有生命的个人,个人自觉和动物分开的第一个历史行动并非凭自己思维而进行,而是个人清楚的知道开发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的重要性。个人最初的劳动实践,是人类社未来发展的引领,在此基础上逐渐扩大各种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领域,这样一来,就强调了人类社会发展史和物质生产发展史间的一致性,人类口中津津乐道的世界历史体现的就是人通过自身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由此可以证明,在历史唯物主义整个领域中,实践占据重要位置,若不结合实际情况来考察历史,忽略历史发展中人类和自然界之间的实践关系,忽略自然科学和工业,那么就会产生一种与自然、人,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相脱离的以抽象为特征的唯心主义历史观。旧唯物主义之所以难以涉及社会历史方方面面,是因为旧唯物主义忽视了实践对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和意义,只是通过感性的形式直观客观世界。所以其在认识和把握社会历史过程中,仅仅将人和社会作为直观的对象来认识。这样直观到的人就非常的抽象,是感情领域中承认现实的、单独的、肉体的人。由主观感受到的社会历史仅仅是各类偶然事件的积累过程,不能突出实际存在的必然联系。由于旧唯物主义未结合实践来直观人类社会,因此无法清晰的明确人类社会就是实际的物质过程,最终朝着唯心主义方向发展。所以我们应以不同的层次角度了解旧唯物主义的缺点,而直观性忽视了实践的作用与意义是旧唯物主义最突出的缺点,该缺点必然会导致机械性、唯心史观等缺点的产生。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由于旧唯物主义存在机械性、唯心史观等缺点,因此落实科学实践观,从实践角度出发理解事物现实、感性,扬弃旧唯物主义缺点,实现具有实践本质、辩证本质及历史性的唯物主义已刻不容缓。实践性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最突出的一种本质,其内部蕴含了辩证性特征、历史性特征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本质特征决定了辩证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注重从实践的角度看待真实存在的世界,实现了能动性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明确指出,人类实际开展的活动就是能动的改造现实存在的世界。在此基础上理解真实的世界,那么就将真实的世界作为了人类能动的改造领域及结果的过程。马克思认为,自然社会中的人存在自然力和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而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紧密联系实践来看待客观世界,通过全方位的分析研究人的实践活动及其意义,有效促进了唯物主义和人的主体能动性间的统一,并基于此产生了实践的辩证法。其次以实践的角度为出发点理解世界,可以清楚的获悉世界并非是长期不变的事物的全面综合,而体现的是全过程。人类实际活动过程中,在对外部世界施加作用的同时,外部世界也会通过自身存在的能动力量对人施加作用,对实际存在的人的活动方式进行制约,决定了实践活动的成与败,让人们充分的了解客观世界原本就存在的能动发展的规律。同时,实践活动还使人们得到了了解客观世界本质特征与客观必然性的渠道。由此可见,人类要想理解真实世界,就必须注重实践这一“平台”,人们通过该平台全方位的认识客观世界辩证发展的规律,并积极主动的体现真实世界中潜在的辩证法。通过统一实践辩证法和真实世界中潜在的辩证法后,赋予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具体内容,全方位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集唯物论和辩证法为一体的目标,使得唯物论与辩证法达到了统一性,而一切的统一性都离不开实践观。因此辩证唯物主义是在实践性特征下了解世界的必然结果。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本质特征决定了历史的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规律,而要想切实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规律,首先就要从实践理解历史的角度获悉社会生活的本质。只有结合实践理解人类社会,才能清楚的获悉社会生活实况和历史发展中所遵循的规律。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本质特征强调以实践为出发点来理解事物、实际、感性,因此就获得了了解历史的途径,进而正确认识唯物史观。除此之外,应树立正确的实践观意识,清晰了解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人类实际活动间的联系性,突出人类的本质特征,从而对不断变化的历史观中的重大课题予以有效处理。从揭露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依旧强调以物质实践角度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现象,通过深入分析物质实际情况及其内部矛盾,可及时准确的获悉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具体规律,从而促进了历史唯物主义。由此不难看出,实践性本质特征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起到决定性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本质特征突出阶级性

在传统哲学中,总是将人类的理论思维活动看的比较重,而对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却关注的较少,将看待与认识世界作为了核心任务,无法主动地站在哲学的角度来改造客观世界。和传统的哲学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本质特征直接强调了其不仅要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来解释世界,还要以实践的角度来改变客观世界。以哲学的方式改造客观世界最根本之处在于建立符合于世界的哲学思想,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面获悉具有符合世界的哲学思想的实践主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强调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改造,通过共产主义社会带领人类走向解放。毫无疑问,无产阶级就是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实践主体。所以马克思非常清晰明确的提出了将无产阶级作为新唯物主义不可或缺的物质武器,无产阶级则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了主要的精神武器。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性本质特征和阶级性之间存在的内在关系淋漓尽致展现。

(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解放思想主要强调了以马克思主义为重要指导,消除一切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陈旧思想观,加强对各类新情况和新问题的研究力度,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对革命批判的本质;实事求是强调的是始终站在客观实际的角度,从中找寻其本质规律,作为行动的向导,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关键一环。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概括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观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与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其次,与时俱进强调的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紧密联系现代社会,注重规律性,强调创新性和创造性,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理论品质,而且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强大的功能。解放思维与实事求是都必须符合与时俱进。

此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彼此间存在渗透、促进的关系,将这三者紧密联系可全面体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据重要位置。构建一套涵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内的机制,从而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本质特征、社会功能。

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的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使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得到了统一,唯物辩证中自然观及其历史观得到了统一,客观科学性与革命性得到了统一,体现了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马克思主义哲学注重实践性,始终以实践的角度为出发点对事物、现实、感性科学合理的理解,因此形成了实践唯物主义,消除了将直观性、机械性、唯心史观作为本质特征的旧唯物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综合特征得到了全面体现,因此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之间存在互通性,有效促进了无产阶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沐.实践时空观[D].吉林大学,2009.

〔2〕李冲.马克思理论对近代人道主义的超越[D].吉林大学,2009.

〔3〕相秀丽.从理论到实践[D].吉林大学,2008.

〔4〕卢继富.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D].安徽师范大学,2007.

〔5〕周春妹.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原理[J].才智,2009,(12).

〔6〕王伟光.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n].人民日报,2010-9-28.

生物质的特点篇4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一直以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都争议不断。有的哲学家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注重的是实践性,不涵盖辩证性与历史性特点,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唯物主义为主。还有部分哲学家则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在于辩证性和历史性,所以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义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认可实践唯物主义这一说。对于以上定义,笔者比较认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唯物主义,并且其实践性本质特点中还包含了辩证性与历史性的特征,故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特征也说得通。

一、旧唯物主义的缺点

旧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其不懂得社会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只限于对世界的解释和说明;注重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反映论。由于马克思主义是针对旧唯物主义的不足而形成的,因此在掌握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前,应先分析旧唯物主义的缺点。

(一)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必然会导致机械性的缺点

旧唯物主义对事物的理解以直观形式为主,而这样一来就使得事物的本质得不到体现,难以获取事物内部的能动性及事物能动性的变化和发展情况,只掌握了事物的外部现象。在事物运动过程中,只能获悉直观感受下的机械运动情况,认为运动是在外力的作用下而形成起来的,使得原本多样化的运动形式变得机械化,而且围绕机械运动来揭露各种不同的现象。尤其将人的所有生理现象纳入到机械运动范畴。比如18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学者拉美特利将人的身体比作机器,指出人的一切活动都属于机械运动,且通过实例证明自己的说法正确性:当人站在深不见底的悬崖边,身体会机械性的往后退;寒冷的天气人的身体毛孔会机械性的闭起来,防止寒流涌入体内。可见,唯物主义的机械性缺点并非偶然形成的,而是因其直观性缺点最终所致。

(二)旧唯物主义未结合实践来直观世界,必将导致唯心史观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类历史存在的根本在于存在有生命的个人,个人自觉和动物分开的第一个历史行动并非凭自己思维而进行,而是个人清楚的知道开发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的重要性。个人最初的劳动实践,是人类社未来发展的引领,在此基础上逐渐扩大各种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领域,这样一来,就强调了人类社会发展史和物质生产发展史间的一致性,人类口中津津乐道的世界历史体现的就是人通过自身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由此可以证明,在历史唯物主义整个领域中,实践占据重要位置,若不结合实际情况来考察历史,忽略历史发展中人类和自然界之间的实践关系,忽略自然科学和工业,那么就会产生一种与自然、人,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相脱离的以抽象为特征的唯心主义历史观。旧唯物主义之所以难以涉及社会历史方方面面,是因为旧唯物主义忽视了实践对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和意义,只是通过感性的形式直观客观世界。所以其在认识和把握社会历史过程中,仅仅将人和社会作为直观的对象来认识。这样直观到的人就非常的抽象,是感情领域中承认现实的、单独的、肉体的人。由主观感受到的社会历史仅仅是各类偶然事件的积累过程,不能突出实际存在的必然联系。由于旧唯物主义未结合实践来直观人类社会,因此无法清晰的明确人类社会就是实际的物质过程,最终朝着唯心主义方向发展。所以我们应以不同的层次角度了解旧唯物主义的缺点,而直观性忽视了实践的作用与意义是旧唯物主义最突出的缺点,该缺点必然会导致机械性、唯心史观等缺点的产生。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由于旧唯物主义存在机械性、唯心史观等缺点,因此落实科学实践观,从实践角度出发理解事物现实、感性,扬弃旧唯物主义缺点,实现具有实践本质、辩证本质及历史性的唯物主义已刻不容缓。实践性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最突出的一种本质,其内部蕴含了辩证性特征、历史性特征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本质特征决定了辩证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注重从实践的角度看待真实存在的世界,实现了能动性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明确指出,人类实际开展的活动就是能动的改造现实存在的世界。在此基础上理解真实的世界,那么就将真实的世界作为了人类能动的改造领域及结果的过程。马克思认为,自然社会中的人存在自然力和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而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紧密联系实践来看待客观世界,通过全方位的分析研究人的实践活动及其意义,有效促进了唯物主义和人的主体能动性间的统一,并基于此产生了实践的辩证法。其次以实践的角度为出发点理解世界,可以清楚的获悉世界并非是长期不变的事物的全面综合,而体现的是全过程。人类实际活动过程中,在对外部世界施加作用的同时,外部世界也会通过自身存在的能动力量对人施加作用,对实际存在的人的活动方式进行制约,决定了实践活动的成与败,让人们充分的了解客观世界原本就存在的能动发展的规律。同时,实践活动还使人们得到了了解客观世界本质特征与客观必然性的渠道。由此可见,人类要想理解真实世界,就必须注重实践这一“平台”,人们通过该平台全方位的认识客观世界辩证发展的规律,并积极主动的体现真实世界中潜在的辩证法。通过统一实践辩证法和真实世界中潜在的辩证法后,赋予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具体内容,全方位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集唯物论和辩证法为一体的目标,使得唯物论与辩证法达到了统一性,而一切的统一性都离不开实践观。因此辩证唯物主义是在实践性特征下了解世界的必然结果。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本质特征决定了历史的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规律,而要想切实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规律,首先就要从实践理解历史的角度获悉社会生活的本质。只有结合实践理解人类社会,才能清楚的获悉社会生活实况和历史发展中所遵循的规律。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本质特征强调以实践为出发点来理解事物、实际、感性,因此就获得了了解历史的途径,进而正确认识唯物史观。除此之外,应树立正确的实践观意识,清晰了解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人类实际活动间的联系性,突出人类的本质特征,从而对不断变化的历史观中的重大课题予以有效处理。从揭露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依旧强调以物质实践角度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现象,通过深入分析物质实际情况及其内部矛盾,可及时准确的获悉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具体规律,从而促进了历史唯物主义。由此不难看出,实践性本质特征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起到决定性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本质特征突出阶级性

在传统哲学中,总是将人类的理论思维活动看的比较重,而对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却关注的较少,将看待与认识世界作为了核心任务,无法主动地站在哲学的角度来改造客观世界。和传统的哲学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本质特征直接强调了其不仅要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来解释世界,还要以实践的角度来改变客观世界。以哲学的方式改造客观世界最根本之处在于建立符合于世界的哲学思想,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面获悉具有符合世界的哲学思想的实践主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强调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改造,通过共产主义社会带领人类走向解放。毫无疑问,无产阶级就是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实践主体。所以马克思非常清晰明确的提出了将无产阶级作为新唯物主义不可或缺的物质武器,无产阶级则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了主要的精神武器。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性本质特征和阶级性之间存在的内在关系淋漓尽致展现。

(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解放思想主要强调了以马克思主义为重要指导,消除一切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陈旧思想观,加强对各类新情况和新问题的研究力度,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对革命批判的本质;实事求是强调的是始终站在客观实际的角度,从中找寻其本质规律,作为行动的向导,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关键一环。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概括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观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与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其次,与时俱进强调的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紧密联系现代社会,注重规律性,强调创新性和创造性,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理论品质,而且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强大的功能。解放思维与实事求是都必须符合与时俱进。此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彼此间存在渗透、促进的关系,将这三者紧密联系可全面体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据重要位置。构建一套涵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内的机制,从而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本质特征、社会功能。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的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使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得到了统一,唯物辩证中自然观及其历史观得到了统一,客观科学性与革命性得到了统一,体现了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马克思主义哲学注重实践性,始终以实践的角度为出发点对事物、现实、感性科学合理的理解,因此形成了实践唯物主义,消除了将直观性、机械性、唯心史观作为本质特征的旧唯物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综合特征得到了全面体现,因此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之间存在互通性,有效促进了无产阶级的发展。

作者:陈磊单位:安庆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沐.实践时空观[D].吉林大学,2009.

〔2〕李冲.马克思理论对近代人道主义的超越[D].吉林大学,2009.

〔3〕相秀丽.从理论到实践[D].吉林大学,2008.

〔4〕卢继富.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D].安徽师范大学,2007.

〔5〕周春妹.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原理[J].才智,2009,(12).

〔6〕王伟光.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n].人民日报,2010-9-28.

生物质的特点篇5

关键词:作文教学;突出特色;突出品质

小学作文教学以记叙文为主。怎样做好学生的作文指导,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师十分重视的课题。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小学作文的指导。

一、突出特色从外貌描写入手

写人和记事是两种主要体裁。塑造人物主要是抓住人物的高尚品质、鲜明个性两个方面来描写。这是写人物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的问题。人物的形象是活的,是立体的,是动态的。教师要善于用生动的实例去比较和提醒学生的注意。比如,写人物这一点,在外貌的描写方面,我举两个例子,让学生做比较:

(1)有这样一个人,个子不高不矮,身体不胖不瘦,脸色不黑不白,眼睛不大不小,鼻子不高不低,嘴巴不宽不窄,耳朵不圆不长――这个人是谁呢?

(2)有这样一个人,黑脸短毛,长嘴大耳,圆身肥壮,穿一件清不清、蓝不蓝的梭布禅衫,提一柄九齿钉耙――这个人是谁?

学生思考一会马上回答第二个人是猪八戒。但是,第一个人是谁不知道。我又继续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不能确定第一个人是谁?因为他没有鲜明的特色,没有特征,没有个性,所以很难判断出这个人是谁。这就是写人物外貌要从特点和特征入手,这样才能塑造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让学生观察班级的每一个学生,与你完全一样的两个人吗?没有,即便是双胞胎也不完全一样。那么,他们的差别是什么?这种差别就是人物的特点,抓住这些特点,就可以将人物写得鲜活。

二、突出品质从事件记叙入手

人物的特色从外貌中最有代表性和特征之处入手,特征就是人物的特点。以记事来描写人物,要注意什么呢?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来教学,随便将文学名著中的鲜明人物形象作为案例,通过耳熟能详的故事来提醒学生注意实践的描写。要选择有代表性的生动的实例来写。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品质的实例很多,但不能都写出来,要专注一件事或者是两件事来写,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事件来写。

写人要有事件来佐证,记事要有人物来表现。所以写人记事是相伴生的、不可分割的。通过写与人物相关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体现与别人不同的品质特点,这是写人记事文章的突出特点。

生物质的特点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主动运输的特点和实例。

2.掌握主动运输的特点和实例。

3.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与细胞膜结构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主动运输的特点和实例。

2.难点:

胞吞、胞吐过程的特点和意义。

【教学过程】

一、教学策略:

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基本思路可以确定为:展示现象提出问题解释原理总结概念。

列举物质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的现象,提出这些物质为什么能够逆浓度梯度运输的问题,进行解释,总结主动运输的概念(被动运输的概念也可在此对比总结),说明主动运输的意义。最后可让学生列表总结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

二、教学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比如“问题探讨”中第3道讨论题,应该充分重视。第1节“被动运输”中已说明离子和小分子有机物能通过协助扩散顺浓度梯度运输,而本节“问题探讨”中的现象表明碘离子是逆浓度梯度进行跨膜运输的,学生可以就此提出问题。

2.可以采用比喻或类比的方法,以便于学生理解,如“逆水行舟”等。

3.注意联系社会实际,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与物质跨膜运输有关的疾病的研究进展,理解变形虫通过胞吞和胞吐过程的生活史,强化学生的个人卫生观念。

4.引导学生比较和总结三种物质运输方式的异同,进一步获得提升。

二、答案和提示

(一)问题探讨

1.可以看出,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吸收碘不可能是通过被动运输实现的,被动运输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顺浓度梯度运输。

2.提示:和逆水行舟一样,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吸收碘需要细胞提供能量,来克服逆浓度梯度导致的浓度差。

3.提示:这种逆浓度梯度的主动运输并不是特例,它具有一定普遍性,因为某些特殊的细胞环境需要富集特定的物质。

(二)思考与讨论

1.胞吞、胞吐过程的实现不仅需要膜上蛋白质的参与,更离不开膜上磷脂双分子层的流动性,这些都与生物膜结构的特性有关。

2.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主要为分泌蛋白,分泌蛋白需要通过内质网膜进入内质网腔,再穿过细胞膜在细胞外发挥作用,需要都有胞吞和胞吐过程参与运输。

(三)技能训练

1.和是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的。

2.和是通过主动运输排出细胞的。

3.提示:因为以上四种离子细胞膜内外的浓度差较大,细胞只有通过主动运输才能维持这种状况。

三、参考资料

1.生物膜对小分子的转运

细胞膜是细胞内与细胞所处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通透性屏障,物质进出细胞必须通过细胞膜。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与物质的大小及性质有着直接的关系。气体分子和小的脂溶性分子可直接穿过细胞膜完成运输,带电离子或大一些的分子需经由离子通道或载体蛋白协助进行运输。

这类蛋白在细胞膜上形成特定的孔道,并且这种孔道的开与关是可调控的。控制开关的机制之一是胞外的信号分子通过与通道蛋白的结合,改变这些蛋白的构象,使通道打开或关闭。这种通道称为配体门通道。另一种控制方式是细胞内或细胞外特定离子的浓度发生变化而导致膜电位变化,而膜电位的变化又导致通道蛋白构象变化,由此来控制通道的开关,此类通道称为电位门通道。例如,当胞液中游离的浓度增加时,一些的通道打开。通道开放的时间是非常短的,常常只有几毫秒,被运输的物质顺浓度梯度迅速穿过通道。不同通道常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相互间协调,共同产生某一效应。

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它能与特定的分子和离子,如糖类、氨基酸,或金属离子等结合,将这些分子或离子从膜的一侧转运到另一侧。载体蛋白具有高度的特异性,一种载体蛋白通常只能转运一类分子或离子。载体蛋白与分子或离子的结合是可逆的,即它转运到一侧后,就会与所运载的分子或离子分离。载体蛋白的转运效率与分子在膜两侧的浓度梯度的大小有关。在协助扩散过程中,载体蛋白将物质从膜的一侧运输到膜的另一侧,不需要细胞提供代谢能量,因为物质是顺着浓度梯度进行运输的。例如,哺乳动物肝细胞上的葡萄糖载体,是一种横跨膜的蛋白,这种蛋白有两种构象,一种构象是载体的葡萄糖结合点面向细胞膜外侧,另一种构象是结合点面向细胞膜的内侧。这种蛋白可将葡萄糖通过膜向细胞内外两个方向运输。究竟向哪个方向运输,决定于物质在膜两侧的浓度。

2.生物膜对大分子的转运

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多核苷酸、多糖、胆固醇与脂蛋白形成的颗粒等,很难直接穿过细胞膜。这些物质通过与膜上某种蛋白的特异亲和力而附着于膜上,这部分细胞膜内陷形成小囊,将附着物包在里面,然后分离下来形成小囊泡进入细胞内部。这个过程称为内吞作用。吞噬泡或吞饮泡一般与细胞质内的溶酶体融合,逐步将吞进的物质消化分解。

与内吞作用相反,有些物质通过形成囊泡从细胞内部逐步移至细胞表面,囊泡的膜与细胞膜融合,将物质排出细胞。这个过程称外排作用。

内吞作用与外排作用属于主动运输,因为它们与其他主动运输一样,也需要能量供应。有实验证明,如果氧化磷酸化被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就会停止,如果是糖酵解被抑制则无阻碍作用。内吞与外排作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细胞摄入的或分泌的大分子被收入在小囊泡中,而不与细胞中其他大分子或细胞器混合。小囊泡快速地大规模地形成和融合,是所有真核细胞的特征之一。

生物质的特点篇7

【关键词】矿床地质特征;找矿方向

0.前言

近年来,矿石行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对于找矿行业中,第一步工作就是明确矿床地质情况,然后针对这些地质资料确定找矿方向[1]。本文选取某金矿矿床作为分析例子,分析了该矿床地质特征及相关地质背景情况,通过分析这些地质背景资料,从而确定该地区的找矿相关标识,明确该矿床的找矿方向。本文介绍该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目的在于为相关从事找矿工作的技术人员提供参考资料,共同探讨。

1.分析某金矿矿床具备的地质特点及该区域地质背景情况

1.1地质背景情况分析

该矿床属于低温热液类型矿床,其矿床是一种蚀变岩类型,位于燕山构造期的大断裂与玉花岗岩体的北面位置。由此可见,该矿床地质在一定程度上遭受大断裂影响。该地区内部活动比较剧烈,岩浆活动相对比较频繁,因此蕴藏着大量金矿物质及多种金属矿产物质。该矿区存在的出露地层包括中元古界熊耳群和新生界第三、第四系,频繁岩浆及构造活动为大量金元素聚集在地层中提供了一部分矿物资源以及一定的热源,因此断裂地区是地层含有矿物质的一个重要原因。

1.2矿区地质特点

为了帮助明确该金矿矿床具备的地质特点,就需要了解该地区具备的矿石种类,根据对搜集得到的相关资料进行认真分析可以将该矿床存在的矿石类型分为四个主要类型:①石英多种金属硫化物类型金矿石;②构造类型角砾岩金矿石;③碎裂岩石类型金矿石;④糜棱岩类型金矿石。该金矿矿床形成矿石的不同时期,就可以表现该矿床地质特点,按照金矿石物质具备的多种蚀变矿物质各项特征关系表现,可以将其成矿时期划分为2个时期:①表生期;②热液期。其中表生期是黄铁矿物质及其他含铁矿物质变为褐铁矿的一个重要时期,其中闪锌矿转变成了硅锌矿,而黄铜矿物质也发生改变,其变为孔雀石等。

处于第二期次即热液期,按照金矿物质形成与其余矿石形成之间的联系可以将这一时期分为3个矿化阶段:①黄铁绢英岩化:其是由黄铁矿物质、石英以及绢云母物质等构成的一类蚀变岩石,三种物质形成过程中也会伴随生成金银矿物质和自然金矿物质,这个阶段是重要成矿时期;②石英化以及萤石化:其包括黄铁矿物质以及绿泥石,另外还有萤石,其中还包括少量自然金及金银矿质;这一阶段表现出大量脉状不规则填充在黄铁绢英岩中,处于晚期时,会析出部分多金属硫化物质;③石英物质为主,另外还包括金属硫化物质以及少数自然金及金银矿质。

该矿床还有另外一个地质特点:岩浆活动,该矿床地区中岩浆活动比较频繁,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处于燕山晚期阶段,发生火山喷况,还有酸性岩浆侵入现象。将其划分成3个重要阶段:(1)许山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以基性、中性表现出来,特点表现为持续脉动型喷溢活动;(2)鸡蛋坪阶段,这一阶段酸性和中性熔岩交替性发生喷溢活动,另一方面这一阶段爆发活动非常剧烈,使火山爆发或喷溢达到顶峰;(3)马家河阶段,这一阶段也是以基性和中性火山运动为主。

2.该金矿矿床寻找矿物质相关标志分析

熟悉并掌握该矿区相关找矿标志是帮助准确、快速地找到矿床位置的重要前提条件。熊耳群地层作为该金矿矿床的最早的一层矿源层,因此熊耳群出露地区为寻找同类矿床提供了实际可行条件。了解到,地球化学发生异常大部分情况都是以花岗岩体作为中心分布出现,其断裂构造群具备的引张位置一般均会蕴藏部分矿体物质,因此这一地带是寻找矿床位置的最佳地带[3]。矿物质存在的地带,其与成矿活动相关的蚀变情况以黄铁矿化蚀变、萤石化蚀变,还有多金属硫化物发生蚀变、钾化蚀变为主要表现。这些蚀变情况的发生也是指引开展找矿工作的关键标志之一。除此之外,还应针对该金矿矿床本身不同时期形成矿物质进行深入了解,然后按照矿石中各种蚀变矿物质间具有的构造特点、相互之间的共生组合特点、次生变化特点以及关系特点,将这个金矿矿床形成矿物质不同时期分成两个:表生时期和热液时期。

3.找矿方向分析

本金矿矿床本身含有矿物质非常多,具有的矿石物质种类正是该矿床中的一个重要地质特点。矿石分类依据:按照金属硫化物种类、脉石矿物类型以及结构特点、矿物含量。矿石种类:①糜棱岩类金矿石;②构造角砾岩类金矿石;③石英多种金属硫化物金矿石;④碎裂岩类金矿石。在这个分析找矿工作过程中,应该注意每个不同矿体中的主要部分都是碎裂岩金矿石和构造角砾岩金矿石。在观察并分析找矿工作中发现,糜棱岩和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金矿石这两种金矿石都是比较少见的。

3.1熊耳群经常出没地

根据上述明确的找矿方向,为了能准确找到该金矿矿床具置,需要注意观察熊耳群出露地区。因为熊耳群火山岩结构是该金矿矿床中存在的热液金矿床生成一定矿石物质的良好环境条件。另一方面,熊耳群地区本身具备的火山岩岩体不仅厚度非常大,在数量及规模上也非常大。而这些情况特征对于该地区形成矿石物质也是非常有利的。因此,找矿工作中应该重视出现熊耳群露出的地带,对其进行详细勘探,以期发现金矿物质。

3.2出现严重断裂结构和裂开地

分析找矿方向时,还应对严重断裂结构出现引张作用的部位引起足够重视,这是因为这些引张部位均是该地区金矿矿床产生矿石物质的良好地带。综合各种数据及材料进行分析,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判断,该地段一般可能会含有具有工业使用价值的矿床。上述提到了,金矿成分出现的地球化学异常部位,还有大部分金矿矿床均是以玉花岗岩作为中心而广泛分布。而深层岩浆水是作为形成矿物质的热液成分的重要构成成分,因此在进行找矿过程中,应需明确岩浆活动可以为成矿活动提供热液及热动力。因此,出现大型断裂以及出现裂开地带均是找矿方向工作中必须注意的关键地带。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分析了该金矿矿床表现出的地质特点、该矿床表现出的相关找矿标志,并探讨了相关找矿方向。通过分析该金矿矿床的地质情况及找矿特征,然后帮助明确找矿方向,也相应点出了在找矿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以及注意事项,为今后找矿工作提供经验参考。本文认为,仅将这些找矿方法及相关理论提出,而不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作用,所以应将这些矿床地质特点分析以及找矿标志等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找矿工作中,才能很好的帮助指导找矿工作顺利开展。[科]

【参考文献】

[1]李忠宝,李钢.河南省内乡县洞清沟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1,32(03):82-85.

[2]辛志刚.嵩县松里沟金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4):475-478.

生物质的特点篇8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工程物探;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248-02

《工程物探》是工程地球物理勘探的简称,是工程建设、水文和环境地质调查的重要勘探方法之一。为了利用好地球物理方法,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水工方向)的学生开设了《工程物探》课程,这一课程是一门重要勘探方法课。同时也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拓展学生的视野,了解和掌握物探方法技术,以便在勘查工作中结合物探方法技术解决工程地质学中的相关问题,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1]

对于水工方向的学生,最需要掌握的是其中的三个部分:某种地球物理方法的基本原理――如何解决工程地质问题――如何将分析解释结果与工程地质问题结合起来。针对这种现状,教师们提出一种:利用物探方法解决工程水文地质问题的实例为主线的教学方法,即案例教学法[2,3]。通过这些案例,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及参与课堂讨论的兴趣。

一、《工程物探》课程的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工程物探》课程理论内容多,不易在短时间内掌握。该门课程几乎涵盖了应用地球物理学专业的6种勘探方法:电法勘探、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放射性勘探和地温测量。其中,常用于工程地质勘查的主要方法技术的电法勘探和地震勘探是主要讲授内容,其他方法为辅助方法,只是简单介绍。对于水工方向的学生而言,工程物探方法仅是各种勘探方法中的一种,配合其他勘探方法解决实际工程地质问题,关键问题在于在具体的工程地质问题中,如何选择最合适的、经济快捷的物探方法。在课程理论内容多的情况下,教师必须有限的课时中,根据教学目的和关键问题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改进教学思路,研究教学方法。

2.《工程物探》课程实验课时多,易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工程物探》课程理论内容偏难,为了利于学生掌握这一方法,安排了5种地球物理方法的实验课,让学生直观了解利用物探仪器获得地球物理信息的方法、野外施工的设计及施工人员的配置等实际野外工作技术。学生们对这些实验课程非常感兴趣,但这些实验课程往往停留在地球物理信息的获得上,没有进一步和水文、工程问题结合起来。在学生获得了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应利用这些实验课程,进一步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到对物探方法的理解、使用的水平上。

二、《工程物探》课程的案例教学方法研究

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认为,《工程物探》课程的教学需要调整教学思路,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中,根据教学目的和关键问题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利用实验课程,深化学生对物探方法的理解;联系实际工程地质问题,使学生的学习关注点从物理概念转移到与工程地质问题相关的物探方法上。以解决某种具体工程地质问题为案例:研究需要解决的地质问题的地球物理特征―寻找适合的物探方法―分析物探信息―解决工程地质问题。在以案例为主线的教学过程中,从寻找适合的物探方法开始,使学生们参与到教学中,从而达到学习和掌握物探方法的目的。

在《工程物探》课程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方法,包括以下几个环节:找到合适的教学案例;设计案例学习中的关键内容;引出合适的物探方法;学习某种物探方法原理及分析物探成果;归纳总结物探方法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特点。

1.提出具有典型意义的教学案例。《工程物探》这门课的授课对象是勘查技术与工程水工专业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水文、工程地质学基础,并已经学习了一些勘查方法,对本专业需要解决的地质问题比较熟悉;在大学期间,还学习了大学物理,具备了学习地球物理知识的基础,只要加以引导,就可以将工程地质问题与介质的物理性质联系起来。因此,用案例教学方法教授《工程物探》课程,首先要选好案例。

首先选择的案例所解决的工程地质问题应该是有代表性、学生普遍了解的工程地质问题。这些案例中的物探方法有效性非常突出,一般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现实意义,学生很容易对物探方法的特点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二,所选择的案例需要解决的地质问题是有一定难度的,不仅需要多种勘探方法配合,还必须采用物探方法。第三,案例具备课最重要的基础在于让学生理解岩土介质的岩土成分、结构和胶结物质等方面的差异如何表现为岩、土物理性质上的差异;这些物理性质的差异如何被测量出来,测量出的信息如何理解。这些概念对各种物探方法的后续知识的学习有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需要反复强调。方法介绍、公式推导在比较好的概念基础上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2.设计案例学习中的关键内容。在《工程物探》课程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的关键内容为:第一,案例所代表的某种类型的工程地质问题的地质特征。提出案例后,首先分析案例中工程地质问题的工程地质特征,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熟悉的,要求学生分析地质信息的差异。例如,以探测大型厂址内隐伏断裂为例,要求学生分析覆盖层与基岩的岩性差异、断裂带两侧的地层及岩性差异、断裂破碎带与两侧的岩性差异。第二,分析各种地质差异与地球物理特性的关系。结合具体的地质或岩性差异讲解物性差异,即给出案例中的地球物理方法解决地质问题的依据。然后给出案例中的物探成果。以综合剖面显示的物探异常与地质剖面的关系,较直观地说明了物探方法的有效性。例如,在寻找隐伏断裂的工作中,断裂破碎带与覆盖层、及其两侧的完整岩石都有明显的电性差异,在覆盖层较薄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电阻率联合剖面法和电阻率测深方法来确定断裂位置、倾向和埋深等地层结构参数。从物探图件可以看到反映断裂带存在的明显异常。学生们认识到电阻率方法寻找断裂的作用明显,增强学生对地球物理方法的认识,愿意进一步深入学习。第三,讲授与案例有关的物探方法的基本原理、数据采集方法和仪器、方法特点和资料解释技术。在这一部分物探方法的基本原理以物理分析为主,只给出关键的公式,并进一步理解产生物理差异的原因。学什么还可以在实验课了解物探仪器并学习获得物探数据的方法。例如,寻找断裂所的主要物探方法为电法,其中用于浅部勘探的电阻率法,所依据的物理差异是岩土层的导电性差异,断裂破碎带由于破碎岩石的导电性好于完整岩石,因此会产生良导体异常。

三、案例教学法的实现

对《工程物探》课程的案例教学方法研究探讨了教学思路,以及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的关键问题,经过实施,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根据2.1节中的原则,教师选择5个与5种物探方法相关的案例。即采用电法勘探、地震勘探、重力、磁法勘探和放射性勘查等方法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案例,其中有些案例为采用多种物探方法,进行综合应用,配合钻探方法,解决疑难工程地质问题的案例。

提出案例后,学生在讲解的是地质特征、地层构造、岩性等特点时,能够积极发言,与教师一起分析工程地质问题的地质情况。给讲解与之对应的地球物理性质打下良好基础。教师重点分析地质特征到地球物理特征后,分析岩土介质的物理性质差异,差异大小的作用,引导学生找到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主要物理性质的差异。

随着案例数量的增加,学生逐步掌握各种物探方法。这时学生会发现一种工程问题可能可采用多种物探方法来解决。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比较各种物探方法的特点,这种归纳分析和对比应该是全方面的,即包含技术层面:方法的有效探测深度、抗干扰能力、技术难点;也包含非技术层面:成本、施工难度等。力求让学生对物探方法有较全面的认识。

《工程物探》的实验课加强学生对物探方法的感性认识,通过实验,可以直观地了解物探方法的仪器设备、野外施工统计、数据采集方法及野外勘探的工作效率等信息。因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选择室外场地进行实验。

为了配合案例教学方法的实施,在实验课程开始之前,教师要将实验设计为具有特定勘探目标的实际演练,这样学生不仅关注仪器如何使用,也会关注如何分析采集到的信息。

四、结论

根据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水工方向)的“工程物探”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工程物探”课程的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师根据工程物探主要解决的工程和水文勘查实际问题给出有代表性的案例,每个案例突出某种物探方法。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工程物探》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案例教学法的优势十分突出,大大改善了教学效果,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致付,孟小红,郭良辉.“地球物理学”课程在地质学专业中的教学实践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2008,(3):79-81.

[2]汤崇辉,魏晓捷.案例教学法在神经外科实习带教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1,17(9):162-163.

生物质的特点篇9

关键词:生物质;秸秆;燃烧技术;现状;展望

Currentsituationandprospectof

combustiontechnologiesfordifferentformsofbiomass

LiuShengyong,LiuXiao’er,wangSen

(KeyLaboratoryofRenewableenergyofministryofagriculture,electricalandmechanical?engineeringCollege,He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Zhengzhou,450002,China)

abstract:inthispaper,thecharacteristicsofbiomassfuels,andcurrentsituationofcombustiontechnologiesforbiomassbriquette,biomassbale,biomasspowderandbiomassgaswereintroduced.theproblemofdepositandcorrosionduringbiomasscombustionwasanalyzed.atlast,theprospectforthedevelopmenttrendofbiomasscombustiontechnologieswasforecasted.

Keywords:biomass;straw;combustiontechnologies;currentsituation;prospect

0引言

生物质能与化石能源相比,具有可再生和低污染的优势,因此受到全世界普遍的重视,并已成为新能源的发展方向之一。生物质能主要通过直接燃烧、气化、液化和厌氧发酵加以利用。生物质因具有挥发分高、炭活性高、n和S含量低,灰分低,生命周期内燃烧过程Co2零排放等特点,特别适合燃烧转化利用,是一种优质燃料[1]。生物质燃烧技术按其形态的不同可分为生物质成型燃料的燃烧技术、生物质捆烧技术、生物质粉体燃烧技术和生物质燃气燃烧技术等,就中国的基本国情和生物质利用水平而言,生物质燃烧技术无疑是最简便可行的高效利用生物质资源的方式之一。

1生物质燃料的燃烧特性

生物质的特点篇10

一、写人作文

在记叙文中,写人作文占有重要地位。写人的目的,就是通过具体事例,主要表现人物的性格、精神、品质。写人作文的类型一般有一事写人、几事写人两种。一事写人就是通过一件事来反映人物的精神品质;几事写人就是通过几件事(一般是二或三件事)来反映人物的一个精神品质或多个品质。因此,写人的作文,应通过对事件的具体描述和对人物的外表(外貌、神情、动作、语言)、内心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着重刻画人物在事件中是怎样体现自己的精神品质的。

写人作文的基本写法:

1、①介绍人物及人物外貌。

②直接描写人物外貌,带出要写的人物及其品质。

2、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详有略地写清人物在事情中的表现。(若是几事写人的,重点事例要放在前头写,具体写;次要的事例后面写,略写。)

3、①总结全文,点明人物品质。

②照应开头,自我勉励。

(说明:开头、结尾的①与①相对应,②与②相对应。下同。)

二、记事作文

记事作文与写人作文一样,在记叙文中占有重要地位。记事的目的,一般是通过具体描述的事情,表现事情的教育意义或蕴涵的思想感情。记事的作文,应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着重描述事情的具体过程,注意事情发展中人物的外表和心理描写,从中揭示事情的教育意义。

记事作文的基本写法:

1、①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

②抓住作文要求,开门见山点明要写的事情。

2、重点具体叙述事情的经过,注意对人物的描写。

3、①交代事情的结局。

②照应开头或揭示中心。

三、写景作文

写景,就是对自然景象、建筑工艺等景物的描写。描写景物,要有条理,就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或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或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或按游览景物的线路,或按景物的类别,或按观察点的变换顺序等依次观察,有条理地描写。因此,我们进行写景作文时,要交代观景的时间、地点,尤其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地、细致地、有条理地描写,同时注意景物的动态和静态,恰当地进行合理想象,表达出自己对景物的思想感情。

写景作文的基本写法:

1、①交代观景的时间、地点。

②总写景物的特点或感受。

2、有条理、有重点地描写景物的特点。

3、①总结全文,抒发感情。

②照应开头或题目。

四、状物作文

状物,一般是指对动植物和物品的描写。状物作文,分以物写物、借物喻人(理)两种。对以物写物的作文,应抓住物的形状、构造、功用、特点、抓住人对物的情感关系,进行细致地描写,着重表达出你喜爱的思想感情或物带给你的帮助;对借物(一般是植物居多)喻人(理)的作文,应着重抓住物的生长环境、生长特点等进行具体描写,并从中联想到人、联想到物所蕴涵的道理。在状物的过程中,可以进行一定的合理想象,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状物作文的基本写法:

1、开门见山交代要写的事物。

2、比较详细描写事物的形状、特点或构造。

3、具体叙述人和物的关系。

4、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或抒情结尾。

借物喻人(理)作文的基本写法:

1、开门见山交代要写的事物。

2、比较详细描写事物的形状、生长环境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