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要点十篇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要点十篇

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要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3:59

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要点篇1

1、常见的造成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原因

1.1缺氧缺血性颅内出血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小儿疾病,临床上就是在一切的产前产程中和产后能够导致新生儿出现缺氧窒息缺血的现象,一般的缺氧缺血性脑病导致的新生儿颅内出血多见于早产儿,而且胎龄越小发生率越高,新生儿的颅内出血大都由宫内窘迫产时和产后窒息脐绕颈,胎盘早剥等缺氧缺血时出现,新生儿颅内出血中由代谢性酸中毒致的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液外溢多为渗血或点状出血,一般出血量不大,但是出血范围较广而且分散,这就导致室管膜下出血脑实质点状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也就是所谓的新生儿颅内出血[1],在临床上具体可分为三种情况: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新生儿颅内出血;②自主调节功能障碍,新生儿缺氧和酸中毒损伤脑血管的自主调节功能,导致毛细血管破裂,另外在血压下降时脑血流量减少导致缺血现象,改变缺血坏死区内会有出血灶的现象;③早产,所有的脑部缺氧病变都是依向心性发展的,特别是早产儿最容易因为低氧而出现毛细血管损伤的现象,当缺氧或血压下降血流改变方向时就容易引起血液淤滞毛细血管床压力增加而破裂,从而导致新生儿颅内出血。

1.2产伤性颅内出血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另一个原因是产伤,一般顺产的胎儿头部都会受到挤压,导致产伤性颅内出血的现象发生,这种临床案例一般在分娩过程中出现,常见于足月儿和巨大儿,这类胎儿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胎头过大,但是产妇产道过小,这样头盆不称臀位产产道阻力过大急产高位产钳吸引器助产等使头部受挤压牵拉而引起颅内血管撕裂出血,出血部位以硬脑膜下多见。

一般在分娩过程中当胎头受到的压力过大,使得胎儿头部局部压力不均或头颅在短时间内变形过速,导致硬脑膜下出血,这种由产伤引起的大脑镰小脑天幕撕裂可导致大脑大静脉或大脑上静脉破裂,血液汇集于脑底部压迫延脑促致死亡顶骨枕骨鳞部和颅底骨折,伤及脑神经并伴硬脑膜下出血,脑表面静脉撕裂常伴蛛网膜下腔出血,也就是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几种情况[2]。

另外在臀位产的患儿中也是造成颅内出血的一个原因,其中最严重的产伤类型就是枕骨分离伴后颅凹出血和小脑撕裂,由于早产儿的颅骨较软,此时外部压力压迫枕部,就能导致顶骨下枕骨向前移位,扭曲,窦汇和枕窦从而引起小脑出血,这种情况常发生在臀位产的助产方上,主要是牵引产钳分娩和应用面罩加压通气时。

1.3其他

新生儿颅内出血除了以上俩种外力原因所致外,还可因为自身因素,例如新生儿患有颅内先天性血管畸形或全身出血性疾病在或者某些凝血因子表达减少,这些都可造成颅内出血或加重iVH,如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缺乏,血小板减少等都可造成颅内出血,快速扩容输入高渗液体血压波动过大、机械通气不当,吸气峰压或呼气末正压过高等医源性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颅内出血的发生。对于医源性颅内出血的临床特点,大都是由于过多搬动婴儿输注高渗液体或输液过快频繁吸引和气胸等均可使血压急剧上升,导致脑血流变化而造成颅内出血。

2、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策略

2.1严密观察病情以及新生儿生命体征的变化

相关护理人员应当在新生儿住院就诊期间,严密注意对新生儿的各项指标的观察,例如新生儿的呼吸,头围变化,瞳孔变化,同时还要密切注意其体温的升降情况,仔细观察并记录惊厥发生的时间、部位,及时记录、护理并保持与医生的联系,防止漏诊,从而保证新生儿的健康[3]。

2.2保持新生儿卧床姿势以及卧室安静

新生儿颅内出血都是脑部受损所致,此时对于身体的移动和声音的刺激会特别敏感,所以新生儿所处的病房必须要安静,而且对于患儿要进行的所有治疗操作,都要做到轻、稳、准,严格遵守护士的四轻选择,除此之外,由于此时的患儿属于特别敏感型的,因此应该尽可能的减少对患儿的移动和刺激,防止加重颅内出血的症状。

2.3合理用药、用氧、喂食

新生儿颅内出血导致了脑部部分组织的受损,容易造成一定程度的缺氧病征,所以护理人员要根据新生儿的缺氧程度及时给予用氧,帮助患儿保持通畅的呼吸,同时应该严格遵守用氧操作流程、氧流量以及患儿用氧是生命体征的状况,当患儿病情好转时应该及时停用,防止用氧过当。另外准时合理给新生儿用药,确保药效,以防用药失效;因为新生儿颅内出血会影响正常的进食情况,因此护理人员应该根据病情选择鼻饲或吮奶方式进行喂食,保证对新生儿的热量供给,促进新生儿的生长。

2.4加强健康训练

任何的疾病都可能造成一定后遗症,因此新生儿颅内出血经过治疗之后,若发现有后遗症产生,家长们则应该学会对患儿进行一些特殊的功能训练,从而增强患儿战胜疾病的自信心。临床上对于新生儿颅内出血这种病情,症状比较严重者还可造成婴儿的死亡。因此更加需要家长们了解并熟悉对孩子的健康训练,相信在经过医院的治疗后,加上家长的细心护理,孩子可以健康的成长。

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要点篇2

【摘要】目的对38例新生儿颅内出血给予认真的观察和护理。即对新生儿的意识、精神状态、童孔、各种反射、囟门、生命体征、吃奶及呕吐等方面的观察,做好病室环境清洁、安静、新生儿体征、保暖、吸氧、喂养等基础护理。结果38例颅内出血的患儿治愈成功30例、好转3例、放弃治疗3例、死亡2例。

【关键词】新生儿颅内出血临床观察护理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围产期的常见疾病,其死亡率高,存活者常出现后遗症,发病原因多为缺氧及产伤,临床表现以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或抑制状态为主要特征,对颅内出血新生儿予细致的观察,进行恰当、及时的处理非常重要。护士熟悉掌握新生儿的特征,在观察和护理的过程中,能早期发现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征兆,及时报告医生配合抢救,是治愈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关健。现将38例颅内出血的患儿的临床观察和护理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07年6月-2009年12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38例颅内出血患儿,男22例,女16例,足月产26例,早产11例,过期产1例,均为阴道产经头部Ct确诊,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29例,脑实质出血5例,硬膜下出血3例,硬膜外出血1例。治愈30例,好转3例,放弃治疗3例,死亡2例。

2.病情观察

2.1意识和精神状态的观察新生儿颅内出血早斯常出现烦燥不安,不能安睡,甚至哭闹不停、尖叫、抽搐等,此时提示出血量较少,如颅内出血渐增多,患儿则表现为反应迟钝、嗜睡、昏迷状态。

2.2瞳孔和各种反射的观察瞳孔大小不等,边缘不规则,提示颅内压增高;双侧瞳孔扩大,对光反射消失和各种反射(吸吮、觅食、拥抱反射等)消失,肌张力下降,眼球巩球固定,表示脑疝形成,应及时报告医生,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

2.3囟门的观察囟门饱满紧张,提示颅内压增高,颅内出血量多。

2.4生命体征变化密切观察体温、呼吸变化,如体温不升或高热,呼吸不规则、屏气,甚至呼吸暂停,皮肤苍白、发绀、出血点、黄染等常为颅内出血面积较大,应及时报告医生,积极配合抢救。

2.5观察吃奶及呕吐情况,如出现恶心、呕吐表示颅内压高,拒奶、吸吮、吞咽等反射消失,说明病情危重,应配合医生补足热量及液体摄入,维持正常生理需要。若新生儿吸吮反射恢复,往往提示病情开始好转。

3护理

3.1一般护理病室应保持清洁,温床维持在24~26℃,早产儿要使用温箱,温箱的温度应根据不同体重、不同孕周而设置相应的箱温并保持相应的温度,应采取头肩略垫高15~30度,头偏向一侧,以免分泌物或呕吐物吸入而造成窒息或吸入性肺炎。保持皮肤、口腔清洁,每日进行口腔、臀部护理,勤换尿布、脏衣服。

3.2防止噪音病室要保持安静,护士走路、换尿布、喂奶等动作要轻,不要过多搬动患儿头部,以免加重出血,患儿烦燥不安应及时通知医生,给予镇静剂。

3.3镇静、降颅内压患儿抽搐或惊厥持续时,应及时遵医嘱给予安定,苯巴比妥,水合氯醛等药物并详细记录用药时间、剂量及效果,如应用药物处理30分钟后效果不佳,应报告医生重复或交替用药,达到镇静目的。囟门持续饱满紧张者,应首选速尿,1~2mg/kg,不改善者可再用20%甘露醇,0.5~1g/kg。

3.4保暖及吸氧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健全,要注意保暖,做好室温的调节,室内最好置空调,注意观察患儿的体温,尤其是肢端的温度,4h测体温一次,体温不升或较低者,可置保暖箱内加垫棉被和热水袋保暖,注意避免热水袋烫伤。做好床头交接班。根据病情予吸氧,新生儿鼻粘膜柔嫩,为避免损伤鼻粘膜,应选用刺激性小的鼻导管,最好用面罩或头罩吸氧。

3.5喂养病情好转无呕吐情况应尽早给予喂奶,母乳可供给新生儿均等的营养,护士在患儿喂养中观察出入量,发现喂养不足要及时给予补充或静脉补充营养,喂奶后少动,避免呕吐引起呛咳,防止窒息发生,不能吸吮者,可鼻饲奶液。

参考文献

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要点篇3

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合并颅内出血在我国儿科临床中发生神经系统后遗症疾病最高的疾病谱之一。据资料统计,我国出生婴儿维生素K缺乏症的发病率为40%[1]。亚洲地区发病率较欧美地区高,我国是高发病率国家之一。因该病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存活者常留有智力障碍、肢体瘫痪、脑性瘫痪、癫痫等神经系统后遗症,早期预防、救治及时、护理适当是儿科临床工作重点之一。现将近一年在我科发生的病例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3例患儿,年龄1~3个月;男性;出生史无特殊,自然分娩3例,;母乳喂养2例,混合喂养1例;急性起病2例,亚急性起病1例;临床表现:腹泻2例,发热1例,黄疸经检查后患肝炎综合征的1例;呕吐3例;伴有皮肤、黏膜出血的2例;3例均前囟张力高,肌张力高,抽搐,昏迷1例。凝血功能均出现异常,头颅Ct均显示颅内出血。为急性轻型小儿腹泻2例,婴儿肝炎综合征1例。

1.2结果好转1例;均合并颅内出血、中度贫血,治疗后有轻的残疾1例;死亡2例,其中1例死于转入我院的途中,1例因放弃治疗死于家中。

2护理

2.1监测体温、呼吸、心率、血压的变化本组患儿置于抢救室,行心电监护,立即吸氧(氧流量位0.5~1.0L/min)以减轻脑组织缺氧造成的脑细胞水肿,在用氧过程中,注意观察供氧装置是否通畅与漏气。密切观察经皮氧饱和度在92%以上。

2.2限制头部的活动,避免过多搬动采取头部抬高15°~30°,以减轻颅内压,保持呼吸道通畅,使头侧向一侧,以利于分泌物流出,必要时给予吸痰。

2.3密切观察意识、瞳孔、前囟张力、神志变化观察呕吐的性质、瞳孔的变化。确诊后,立即肌注维生素K1注射液3~5mg。颅内出血时,其特征表现为烦躁不安、有抽搐或持续惊厥者促使出血加重,快速打开静脉通道,立即使用镇静剂,用药时认真记录用药时间、剂量及抽搐改善情况。

2.4立即降颅压,纠正休克静脉输血及应用维生素K15mg/d连续3~5d。新鲜血能提供凝血因子,可使颅内出血迅速停止。颅内血肿及反应性脑水肿是危及患儿生命的主要原因,因此,颅内压增高明显者,应及时应用20%甘露醇及速尿注射液脱水。

2.5密切观察末梢循环等情况,尤其是穿刺点出血情况静脉输液时给予静脉留置针,要一针见血,避免反复穿刺加重出血,穿刺时尽量避免在同一部位进行多次穿刺。

2.6加强基础护理对本组患儿应加强基础护理,保持床单位清洁,保持口腔、皮肤清洁,对于精神及吃奶差,给予鼻饲管喂养。

2.7对家长的心理支持维生素K缺乏症患儿年龄小,颅内出血时病情重、发展快,患儿家属无思想准备,常表现为惊恐、焦虑。交待有关医学知识,取得家长理解,减轻家长恐惧心理,取得家长的最佳配合。

3讨论

本病起病急,病情来势凶猛,尤其颅内出血是危婴儿生命及神经系统发育的致命性出血。应做好预防性的补充维生素K。根据发病年龄段,分为3型:①早发型(earlyVK-DB);②经典型(classicVKDB);③晚发型(lateVKDB)[2]。母乳喂养是VKDB的高危因素。在晚发型VKDB病例中90%以上为母乳喂养儿,混合喂养儿不足10%。母乳维生素K含量低于牛乳[3];维生素K不易通过胎盘,婴儿处于维生素K缺乏状态。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高发地区孕妇存在亚临床维生素K缺乏[4]。感染、肝胆疾病、应用抗生素、未预防性应用维生素K等是VKDB高危因素。当小儿患有肝胆系统疾病或代谢性疾病时,由于肝细胞受损,凝血因子产生减少;或由于胆汁分泌减少或缺乏,维素K吸收障碍。婴儿存在感染而应用头孢类抗生素头孢菌素可能杀灭肠道内合成维生素K的大肠杆菌等,而使内源性维生素K2减少;某些含有nmtt侧链的头孢菌素还可抑制环氧化物还原酶,阻断维生素K循环[5]。在救治的过程中,要操作迅速而轻柔,医、护间合理配合,在最短的时间内,监测生命体征,止血、止惊、降颅压,控制病情恶化,降低病死率。近几年来,VKDB仍然是对我国小儿健康造成较大危害的疾病,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80-682.

[2]张会丰,王卫平.小儿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3970例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4,12(1):31-32.

[3]ShearermJ.VitaminKdeficiencybleeding(VKDB)inearlyinfancy[J].BloodRev,2008,23(2):49-59.

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要点篇4

我院于2004~2006年共收治新生儿颅内出血儿10例,经积极治疗及精心护理后痊愈6例,死亡4例。现将该病患儿的观察与护理介绍如下。

1病情观察

1.1观察分析病因本组10例中由于助产时外力作用使用不当而致儿头变形引起损伤性颅内出血者8例,且多合并有缺氧性出血。10例中宫内窒息者2例,出生后发生窒息者6例,其中1例窒息长达40min。

1.2观察神态本病患儿早期常表现为兴奋、不易入睡、易激惹、烦躁不安,并有特别的脑性尖叫,如病情继续发展,可出现抑制、嗜睡、反应低下。本组10例中6例表现为兴奋、烦躁不安和脑性尖叫,其中1例表现为嗜睡、另1例以抑制为主,表现嗜睡,昏迷以致死亡。

1.3观察痉挛观察患儿痉挛的发作情况,对治疗和抢救有重要意义。颅内出血可有轻微痉挛,如面肌颤动或口角肌肉颤动、流涎、眼睛凝视或斜视,眼球震颤或眨眼,指、趾抽动或呈握拳状,四肢早期肌张力增强,晚期减退等。本组病例中有2例表现为局部轻微痉挛;5例为全身痉挛。观察到痉挛要及时与医生联系,以便及时处理。

1.4观察皮肤重症颅内出血患儿表现为颜面苍白或青紫,以额部和口周最为明显。一般患儿皮肤的青紫随缺氧情况的好转而逐渐转为红润。

1.5观察呼吸呼吸不规则或暂停,是本病常见的临床表现。本组中有8例患儿出现过呼吸不规则及呼吸困难,呼吸最快者为120次/min,最慢者2~3次/min。有的患者呼吸暂停达1min,同时出现阵发性颜面及口周青紫。

1.6观察前囟本病患儿由于颅内压增高,可出现前囟膨隆。本组中有4例前囟饱满,抑之有紧张感,随着颅内出血的吸收而逐渐恢复正常。

1.7观察摄入情况患儿常有呕吐与拒食,有的患儿不会吸吮或吞咽。因此,应注意观察患儿的热量及液体摄入情况,以保证其生长发育的需要。

2护理

2.1一般护理病室的温度与湿度要保持恒定,室温以24℃~26℃,湿度以65%为宜,患儿的体位要适当,由产伤引起的颅内出血患儿常伴有头颅血肿,因此要抬高床头,根据产伤的部位,采取不压迫患儿头部血肿或产瘤的平卧位,患儿头应偏向健侧以防压伤,患儿在出生时,多有程度不同的窒息,经抢救恢复自主呼吸后,要防止吸入分泌物再次发生窒息。吸痰动作要轻柔,吸痰管插入鼻或口腔时要轻,慢慢转动吸痰管方向,边退边吸,切忌动作粗暴。注意为患儿保暖是维持患儿正常体温,保持机体最低耗氧量的必要条件。其方法是在患儿身体周围放置水温为50℃的热水袋。测体温时将温度计置于患儿腹部皮肤上,这样既便于操作,又可避免了输液、换尿布等操作时测量体温的干扰,保暖箱保暖效果虽好,但由于进行护理时需多次开关,常易惊动患儿,故较少采用。

2.2要保持病室的安静护理治疗要集中,动作要轻,尽量少移动患儿,新入院患儿应免晨间护理,可先将其头部血迹用生理盐水棉球轻轻擦干净,待其病情稳定,精神食欲好转后,再酌情给予处理。注射、服药、换尿布、喂奶及嗓音(包括电话铃声)的刺激,都会引起患儿血氧暂时下降,应特别注意。尽量保留静脉输液通道,并将所需输液量在24h内平均输入,严格控制其速度,以3~4滴/min为宜(约每分钟0.2ml),减轻脑水肿。在患儿不断抽搐时,要给予镇静药物,一般常用安定、水合氯醛等。使用时要注意记录用药剂量、时间及效果。

2.3给氧提高患儿血氧浓度,对改善其脑细胞缺氧的状况十分重要。因新生儿鼻孔小,鼻黏膜柔嫩易损伤,为避免鼻导管对鼻黏膜的刺激,我们采用漏斗式低浓度给氧法。使用时应注意漏斗上缘要靠近鼻孔,方可保证氧的吸入,给氧浓度为25%~29%。当患儿面色苍白,口周发细时持续给氧,病情好转后可改为间断给氧至停止给氧。

2.4喂奶新生儿胃容量小,消化功能差,喂奶应少量多次、温度适宜。若喂奶困难时,可用鼻饲喂奶。这样既可保证入量,又能减轻对患儿的刺激,喂奶时常需从几滴开始,慢慢增加奶量,若用奶瓶喂奶,有时患儿吸吮1~2口奶后就需要休息一下,因此哺喂时要细致、耐心,喂奶时要注意观察,防止呕吐及窒息。

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要点篇5

【摘要】目的:探讨100例新生儿出血症的临床分析与护理。方法:我院于2009年7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100例新生儿出血症患儿,进行临床分析与护理。结果:100例新生儿出血症中,治愈89例,治愈率92%;8例新生儿出血症儿病情危重,转新生儿科治疗,治疗护理前与治疗护理后比较(p

【关键词】100例;新生儿;出血症;护理

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娩出后一分钟仅有心跳而无呼吸或未建立规律呼吸的缺氧状态,它可致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和新生儿颅内出血[1],是新生儿在出生后24h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为探讨新生儿出血症的最佳护理对策,我院于2009年7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100例新生儿出血症患儿,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我院于2009年7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100例新生儿出血症患儿,男64例,女36例,入院时日龄<1d32例,2~4d36例,>4d22例,胎龄<37周28例,37~42周72例。皮肤出血16例,颅内出血24例,消化道出血44例,脐部出血16例。并发新生儿硬肿症4例,肺炎8例,缺氧缺血性脑病6例。

2护理

2.1一般护理病房应保持空气新鲜、温度为22~24℃,湿度在60~65%,每天紫外线灯照射30分钟,床、地面、桌椅等用5%过氧乙酸消毒,擦洗,保持室内安静,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注意保温、及时吸氧。每天三次口腔护理,便后用温水洗臀部,防止红臀发生。每次护理病人前后均应洗手或用0.5%碘伏擦手。

2.2严密观察生要生命征变化急件重度颅脑损伤,尤其足歼放性颅脑损伤,接诊患者时,尽量使伤者头部保持静置,减少不必要的搬动,有活动性出血时,即用钳夹出血点止血或行简单消毒后伤口包扎;严密观察患者的血、脉搏、呼吸等主要生命体征的变化,若出现面色苍白,网肢湿冷、大汀淋漓、脉搏快且细弱或触摸不清,血压低或测不到。说明患者发生火血性休克,应迅速扩充血容量,必要时输给令使血迅速回升,纠正休克,并进行有关并发症预防。

2.3注意皮下出血的部位、范围、性质、以鉴别其它原因引起的出血。观察体温、呼吸、心率、血压的变化,颅内出血时,可有烦躁不安嗜睡、尖叫、精神不振等症状,尽量避免搬动患儿头部。

2.4预防感染新生儿的防御机制尚未发育成熟,且发生新生儿出血后免疫功能低下,故进行各项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感染。加强基础护理,保持床单、口腔、皮肤清洁及干燥,为了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新生儿室与普通病房分开,减少病房人员流动,每日定时空气消毒。

3结果

3.1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数据处理,计量数据资料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2结果:经过上述有效的治疗和护理,100例新生儿出血症中,治愈89例,治愈率92%;8例新生儿出血症儿病情危重,转新生儿科治疗,治疗护理前与治疗护理后比较(p

表1治疗护理前与治疗护理后疗效比较

组别治愈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护理前01000

治疗护理后92892

注:治疗护理前与治疗护理后疗效比较(p

4讨论

新生儿易发生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主要与如下因素有关:(1)维生素K经过胎盘通透性低,仅1/10的量达胎儿体内,早产儿更少;(2)新生儿肠道内尚未建立菌群,所以不能合成维生素K,故易缺乏;(3)母乳中含维生素K(15μg)为牛乳的1/4,本组病例母乳喂养儿多见,也支持这一观点;(4)新生儿易发生腹泻、肝胆疾病等,影响维生素K吸收而导致缺乏。

维生素K缺乏之所以导致出血,是由于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等主要在肝微粒体内合成,此过程需要维生素K参与,故有肝脏疾病患儿易患本病。维生素K参与本病主要过程在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等的谷氨酸残基羧化为γ羧基谷氨酸,只有羧化后才有生物活性。而新生儿由于其肝脏未成熟,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以上凝血因子在生后48~72h中度下降,7~10d回升至出生时水平。当凝血酶原降至成人水平30%,即有出血倾向,至20%时即出血[3]。

消化道出血是新生儿出血症的主要临床表现,其中以呕血为早期症状。颅内出血是造成新生儿出血症死亡的重要原因。故加强临床观察,早期发现、早期处理,是挽救新生儿出血症患儿生命的关键。

本临床观察可知,通过上述护理,转归:治愈86例,占86%,自动出院10例,占10%,死亡4例,占4%。总之,严密、细致、有效的护理对降低新生儿出血症的死亡率,减少后遗症的发生,促进忠儿迅速康复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会丰,王卫平.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3970例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儿童保健杂志,2006,12(1):31-32.

[2]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61.

[3]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80.

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要点篇6

【关键词】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正常新生儿;颅脑Ct;对照分析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简称Hie)是因围产期窒息致使部分或者完全缺氧和脑部血流量减少而造成新生儿脑损伤的一种严重疾病。是导致新生儿神经系统受损的主要原因之一。患儿出生后一周内会表现出一系列的脑功能障碍,如抽搐、尖叫、烦躁不安等,还可能造成智力低下、脑性瘫痪等严重的后遗症。因此通过颅脑Ct对照迅速确诊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对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32例正常新生儿中男21例,女11例。进行颅脑Ct检查时出生时间为5~29d。其中17例因生产后哭闹不安、15例轻微小儿惊厥,经家属要求行Ct检查。32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中男20例,女12例。进行颅脑Ct检查时出生时间为1~13d。临床表现为抽搐、惊厥、意识障碍、囱门膨隆、原始反应减弱、昏迷等。轻度窒息9例,中度窒息3例,重度窒息10例。

12方法患儿进入熟睡状态后,取仰卧位,以toSHiBaactivion16螺旋Ct机平扫,电压要求120Kv,毫安秒要求150mas,层厚5mm,层距5mm。

2结果

正常儿的颅脑Ct显示脑白质边缘呈现枫叶状,密度Ct值为195~285HU,早产儿比足月儿低平均20HU。足月儿额叶显示率最高,早产儿枕叶显示率最高。脑灰质沟回较浅,密度Ct值265~385HU。无明显的额前间隙和脑沟,仅可见狭窄纵裂。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Ct显示8例皮髓质分界较为模糊,脑实质低密度灶超过双脑叶,4例皮髓质分界不清,双侧脑半球出现广泛性低密度灶。脑白质大脑外侧裂、纵裂池的密度增高,三脑室和侧室变窄,颅内板呈下月性或者带状高密度影,不同类型的颅内出血,以蛛网膜下腔出血最为多见。

3讨论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发病原因主要为羊水污染和窒息等原因导致的宫内窘迫。窒息程度越严重,复苏时间越长,导致的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就越严重[13]。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Ct结果以颅内出血和脑水肿为主要的诊断依据。其病理基础即由于缺氧和缺血导致患儿脑细胞受损,大量产生的氧自由基破坏了血脑屏障,使得细胞裂解,从而形成脑水肿。水肿又导致脑部血流量减少,脑压增高,又反过来加重脑部缺血缺氧[4]。脑肿胀增大了脑血管的通透性,使得血液蛋白溢出,脑组织体积变大,脑沟回和脑室受压变窄,三脑室和侧脑室变窄或扩张。血管的通透性增高,脑组织缺氧而坏死导致静脉高压使血管破裂出血而形成颅内出血。

脑水肿的Ct表现主要为脑实质低密度影,轻度脑水肿指1~2个脑叶存在脑实质低密度区,少数有颅内出血,中度脑水肿指2个以上脑叶存在脑实质低密度区,脑灰白质界限不明显,颅内出血比例上升,重度脑水肿指弥漫性脑实质低密度改变,灰白质界限和脑沟消失,大部分伴颅内出血。颅内出血主要以蛛网膜下隙出血为主,Ct表现为矢状窦旁血液累积呈高密度影,静脉窦内血液呈低密度,小脑幕血液沉积呈天幕缘征,纵裂池内出血,边缘模糊密度高。

颅脑Ct可以准确识别脑室白质多灶性缺血脑坏死和颅内出血的具体类型、范围以及对周围组织的压迫程度等。还可鉴别出脑水肿和伴颅内出血脑坏死或脑积水造成的脑损伤程度[5,6]。颅脑Ct作为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依据,具有前瞻性的意义,可以有效降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通过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与正常儿颅脑Ct对照分析,可以正确认识正常新生儿的颅脑Ct表现,通过对比,运用Ct值分析,观察患儿脑组织低密度灶大小、数量、部位和形态等方面的变化,才能提高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确诊率,防止患儿脑组织缺氧缺血程度的加剧,有效改善预后,最大程度上减轻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脑损伤导致的智力发育问题。

参考文献

[1]韩玉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的现状与展望临床儿科杂志,2010,19(2):8999.

[2]左克扬,罗学毛,龙晚生,等Fa值在监测评价Hie患儿脑髓鞘发育中的作用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6,10(4):6567.

[3]付京梅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及近期随访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10,18(3):8384.

[4]于式翠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观察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0,7(2):4142.

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要点篇7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新生儿84例,占同期住院新生儿的26.3%,男52例,女32例,男女比1.51:1,一胎56例,二胎28例,二者之比2:1。

2惊厥的病因与年龄的关系

84例惊厥病例中(1)生后3天内34例,占40.47%,其中缺氧缺血性脑病(Hie)14例,颅内出血12例,感染性疾病4例,低钙2例,低钠2例,低糖1例,捂热综合症2例,(2)生后3—7天内15例,占17.85%,其中感染性疾病5例,Hie4例,颅内出血2例,核黄疸1例,低钙2例,低钠1例,(3)生后7—28天35例,占41.76%,其中感染性疾病16例,低钙11例,低钠5例,颅内出血2例,核黄疸1例。

3惊厥病因特点

84例病例中:(1)感染性疾病25例占29.76%,(2)Hie18例占21.43%,(3)颅内出血16例,占19.04%,(4)低钙15例,占17.85%,(5)低钠8例,占9.5%,(6)核黄疸2例,占2.34%,(7)捂热综合症2例占2.34%。

4讨论

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要点篇8

【关键词】新生儿;缺血;缺氧;护理

针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轻、中度患儿的临床治愈率相对较高,重度患儿易出现死亡,多遗留癫痫、智力低下以及脑性瘫痪等神经系统症状。因而,早期对疾病进行治疗,同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的阻止病情加重,降低死亡率,避免出现后遗症状。选择我院儿科病房2010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58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对其临床资料及护理措施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我院自2010年2月——2012年2月,共收治Hie58例,男41例,女17例,日龄为出生后1h-21d.治愈53例,好转3例,自动出院2例。

2病情观察与护理

2.1迅速纠正缺氧因为围产期缺氧窒息,新生儿脑细胞容易受到损伤,对缺氧的敏感性极强。所以应给予临床上适当的养疗。由于氧浓度过高,新生儿容易发生氧中毒,所以必须控制pao2低于10kpa(64mmHg),控制血氧饱和度在90-95%之间。针对不同患儿的实际情况,带头罩或面罩进行吸氧。待有效缓解患儿的缺氧症状之后,在患儿全身皮肤红润、呼吸平稳的情况下,可停止吸氧。连续吸氧时间应低于3天的时间,若持续进行高浓度吸氧,易发生脑中毒现象,出现晶体后纤维增生等症状。

2.2维持体温在正常范围首先将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置于远红外辐射抢救台上,如果早产儿或者低体重儿的温度过低,应用暖箱为其保暖,依据每个患儿体重、出生日龄以及体温的高低调节暖箱的温度,并作好记录,在患儿体温未升到正常之前应每小时监测体温1次,体温正常后每4小时测体温1次,保持患儿体温在36-37℃之间。

2.3适当给予葡萄糖葡萄糖氧化是脑组织能量的基本供应来源。因为脑组织自身并不具备对糖原进行储存的能力。所以血液中的能力使其主要来源。缺氧窒息及减少脑血流,都会加重脑组织的损伤。应控制患儿的血糖在5.4mmol/L,病依照患儿血糖浓度对输液速度适当进行调整。可24h用微量注射泵进行注入,速度保持在3-5ml(kg·h),防止出现低血糖。

2.4合并颅内出血患儿的护理针对这类患儿,应尽量推迟喂奶时间超过48h。抬高患儿的肩部和头部约15-30°,不要随意将患儿搬动。应尽量集中完成整个护理操作过程。保持轻柔的动作和熟练的技术。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的神志、面色和呼吸情况。

2.5颅内高压的病情观察与护理应迅速降低颅内压,并将酸中毒进行改善。精神紧张、前囟隆起是颅内高压患儿的主要表现。同时患儿易发生呕吐、情绪不稳定,嗜睡等,在降低颅内压时可用甘露醇,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规避由于药液外渗而出现的坏死和水肿现象。一旦发现外渗现象,为了预防组织坏死的现象发生,需采用50%的硫酸镁湿敷。

2.6密切观察患儿有无惊厥症状护理过程中应避免出现导致惊厥的诱因,如患儿尖叫、烦躁等均为惊厥的先前症状,应立即进行处理,防止进一步发展。

3合理喂养

由于胃肠道的缺血和缺氧,此类患儿,不应过早进行哺乳。针对轻度Hie患儿,喂奶时间是在出生后6h开始,依据需要进行哺乳。保证患儿充足的营养,可使病程缩短,利于修复脑损伤。针对中、重度Hie患儿,采用静脉营养,短时间内禁食,为了预防发生药液外渗,应采用较粗的血管输注营养液。针对吞咽和吸吮能力较差的患儿,可采用滴管进行喂养。同时喂养时不应过多、过快。密切观察患儿症状,预防呛咳及呕吐引发的窒息、及肿胀等异常情况发生。

4加强基础护理

经常进行换气和通风,保持室内的清洁。对被褥及时进行更换,保持皮肤清洁,用油纱布覆盖昏迷患儿眼球。加强对患儿臀部和脐部的护理。使患儿呼吸保持顺畅,为促进患儿早日康复,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5体会

新生儿窒息的主要并发症中就包括Hie,它是引起婴幼儿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及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作为儿科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新生儿特点和各种疾病护理知识,对新生儿进行全面了解,这样在新生儿病情出现变化时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这类患儿治疗的重点为预防,实时的监测胎儿的心律、心电图以及心率,取胎儿的血测量pH值。在病情还未影响到胎儿正常代谢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时,就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当临床上出现症状后应考虑及早诊断,早期治疗。

参考文献

[1]余业英.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观察与护理[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0,(06):56-57.

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要点篇9

【关键词】新生儿颅内疾病;彩超

现代迅速发展的高分辨率实时超声已成为新生儿颅脑疾病的首要影像检查方法,并逐渐取代了Ct及mRi扫描,由于具有操作简便、可靠性强、可重复性好、价格低廉、无创伤以及可在床边随时开展的优点,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新生儿颅脑疾病的诊断。现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临床诊断为颅脑疾病的新生儿进行对比性回顾分析,并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60例均经临床明确诊断为颅内疾病的住院及门诊囟门未闭新生儿行头颅超声检查,包括早产儿,低体重儿。多胎儿以及孕期可能影响胎儿的合并症,男32例,女28例,均在出生后1~4周以内检查。

1.2仪器与方法采用Ge公司生产的Logiq7超声诊断仪,使用2~4mHz探头,患儿取仰卧头正位,处于比较安静状态即可,一般不需服镇静剂,在患儿右侧或头顶侧选择较方便的位置做经前囟或侧囟的超声检查,做后囟检查时头可转向一侧或扶患儿坐起,暴露后囟在检查部位涂耦合剂。但当较大足月儿有明显的头发时,为了具有更好的穿透力,可采用超声频率较低的探头扫查,如5mHz探头,较大婴儿常常是在出院后追踪复查新生儿时出现的颅脑情况或者是因为头围大来排除脑积水等异常而进行颅脑超声检查,可直接将孩子放在常规诊断床上或母体胳膊上检查,无需特殊处理。对于早产儿,颅脑超声常常在温箱中进行,由于早产儿比较娇弱,容易受感染,故检查者应穿好隔离衣或戴手套,用手触摸到婴儿前囟。头发太多时,可让护士剃除头发,在头皮表面涂上超声耦合剂,使探头能与前囟良好接触。经前囟做冠状、矢状切面扫查,经侧囟做水平切面扫查,经后囟做水平矢状切面扫查,观察脑不同切面的超声声像图,测量大脑中动脉流速,Ri,记录脑室宽度,如发现颅内结构异常,改变测量并记录大小、位置及内部回声,及其与周边组织的关系,必要时可对颅内病变组织重复追踪检查,动态了解疾病发展过程。

2结果

2.1临床确诊颅内疾病60例,超声诊断54例,符合率90%,其中颅内出血临床诊断28例,超声诊断26例,脑积水临床诊断22例,超声诊断21例,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诊断10例,超声诊断9例。其声像图主要表现为:(1)脑室内出血及室管膜下出血,临床诊断19例,超声诊断18例。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是新生儿颅内出血最常见的类型,脑室出血时,侧脑室内有不规则强回声,侧脑室有不同程度增宽,有时伴有脉络丛不对称增大或形态不规则。(2)室管膜下出血时,室管膜下区域出现强回声光团,尾状核丘脑沟处脉络丛增大,随出血吸收强,回声血肿中心部位回声逐渐变低,形成无回声囊腔,异常病灶回声可存在6~8周,持续时间长短与出血量的多少有关,室管膜下出血常常在几天或几周内消失,有些中间出现液化,最后形成室管膜下囊肿,囊肿可持续1年之久,这些囊肿无临床意义,但时有时无很难吸收,需与感染后形成囊肿或其他囊肿鉴别。(3)大脑实质出血。脑实质出血较少见,临床4例超声诊断3例,它是新生儿颅内出血最严重的类型,多发生于早产儿,异常发生于产后第1天,脑实质内有局灶性团块强回声或混合回声区边界清晰,常为单个,可引起脑中线偏移,血块完全吸收后形成无回声囊肿,界限清楚。(4)硬脑膜下出血:临床诊断3例,超声诊断1例,颅骨与脑中间有半月线形或弧形间隙。(5)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诊断2例,超声诊断1例,大脑外侧裂的回声增强增宽,脑池内回声增加或胰岛沟增宽。(6)小脑出血临床诊断2例超声诊断3例,后颅窝区域回声明显不规则增强。

2.2脑室扩张(1)在旁矢状切面,尾状核丘脑沟与侧脑室内壁切线交点的垂直距离,正常新生儿侧脑室体部宽1~3mm,平均1.9mm。超过3mm为增宽,由此将脑室扩张和脑室积水分为三度。轻度:侧脑室体宽4~6mm;中度:7~10mm;重度:>10mm[1]。(2)脑室指数,侧脑室外侧壁至中线距离与同侧大脑半球直径比值,正常小于1/3,超过0.35为增宽,但该指数敏感性差。

2.3缺氧缺血性脑病脑水肿是足月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主要特点,主要表现为脑实质弥漫性或局限性回声增强,侧脑室变窄,正常脑沟回显示不清,脑实质坏死液化不清后呈低回声。

2.4脑血流检测对新生儿脑血流检测,可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成像技术,在实时显示脑的超声断层图像时,提供各种疾病状态下新生儿颅脑组织的血流信息,通过对血流参数的分析,对新生儿脑血流动力学状况作出评价[2],与目前成人神经科广泛应用的经颅多普勒超声相比,这种血流测定方法直视血管走行,使测定部位更具选择性,数据更为准确。新生儿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受血管自身发育调节水平、全身血流动力学、特别是心功能状态等多种因素影响,相关的疾病与成人有很大的不同,故应用彩超进行新生儿脑血流检测时,应结合多项血流动力学测定数值,血流频谱及新生儿疾病状态,综合分析作出恰当诊断。彩超最容易观察并测量的主要大动脉为大脑前动脉、中动脉、后动脉,以及大脑前、中、后动脉间交通支组成的willis环,颈内动脉,基底动脉也可探及。颅内主要的动脉多普勒血流频谱形态近似直角三角形。大多呈单峰,占据时间与心脏的收缩期和舒张期时限相一致。okten.a,ChenKs等[3,4]总结了异常频谱与相关疾病状态的关系:(1)收缩期圆钝,同时伴有收缩期血流速度降低,常见于心功能损害的新生儿,如严重窒息缺氧后心肌损害等。临床常有不同程度的心音低钝;收缩峰呈双峰或多顿挫型,与血管心脏功能均有一定关系,可见于部分早产儿及缺氧后脑血管、心脏损害的新生儿;收缩峰高尖,上升支陡直,此时阻力指数增高,提示血管处于痉挛状态,见于围产期缺氧等原因所致的颅内压增高。(2)舒张期明显提高,此时舒张期最小血流速度增高,阻力指数降低,多见于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舒张期血流速度降低,多见于部分胎龄小的早产儿,可能与血管发育不成熟有关;舒张期反向血流,见于严重的脑损伤后血管麻痹;搏动周期>0.6s,脑血流搏动周期与心动周期一致,此时提示存在心动过缓;搏动周期不等,周期长短不一;波幅参差不齐,常见于心律失常的新生儿。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相比较,彩色多普勒能量图(colordopplerenergy,CDe)的优势在于成像不受角度影响,能够显示完整的血管形态,对低流速和低流量血流探测的灵敏度高,CDe的缺点是不能显示血流方向的流速的大小。

3讨论

随着超声仪器的进步和诊断技术的提高,其在临床诊断中应用越来越广泛。20世纪70年代末该项技术开始用于新生儿颅内疾病的诊断,由于新生儿出生时囟门尚未闭合,提供了颅内病变的诊断条件。超声仪器的性能和检查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高分辨率超声及彩色能量多普勒超声的应用,使超声诊断视野更加开阔,可清晰显示脑实质、脑室及各种腔隙结构的变化,对新生儿颅脑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降低新生儿病死率,减少后遗症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5]。

本组资料显示,超声对颅内出血的室管膜下出血及脑室内出血、小脑内出血及脑室扩张(脑积水)与临床诊断基本一致。颅内出血中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脑膜下出血比临床诊断差,缺血缺氧性脑病超声诊断比临床诊断略强,由此可见,超声对颅外周的探查有限,不能很好诊断矢状旁损伤,对硬脑膜下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敏感性差,颅底病变诊断不佳,但对颅内中央部位病变敏感性强,可对部分颅内疾病做出病因诊断,动态观察颅内病变的转归。而Ct及mRi检查需要转运,Ct需要X线照射,mRi价格昂贵,检查耗时长,颅内病变患儿早期多较危重,不宜搬动实施Ct及mRi检查,因而Ct及mRi均不宜作为新生儿病变的首选,只有在超生检查阴性但临床仍有高度怀疑颅内病变者,可进一步做Ct及mRi检查。

由于新生儿特殊解剖生理特点,超声检查无射线损害,简便、易行、无创、价廉、动态追踪观察及颅内中央部位高分辨率等优点,可作为常规筛查新生儿有无颅内疾病的首选手段,尤其在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及出血后随访观察以及脑室周围白质软化诊断方面,超声有一定的优势,且越是靠近脑中线出血,超声优势越明显[1]。综上所述,超声对新生儿颅内病变的诊断有其独有的优越性,合理正确的应用超声及其他影像检查,对于提高新生儿颅内疾病的正确诊断率,减少患者精神及经济上的负担具有积极意义,所以,建议将超声作为新生儿颅内疾病的首选检查。

参考文献

[1]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第5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50-51.

[2]BailaoLa,osbornenG,RizzimC,etal.Ultrasoundmarkersoffetalinfectionpartl:viralinfections.UitrasondQ,2005,21(4):295-308.

[3]oKten,aahmetoglu,aDilbere,etal.CranialDopplerultrasonographyasapredictorofneurologicsequelaeininfantswithbacterialmeningitis.inrestRadiol,2002,37(2):86-90.

[4]ChenKs,LinKL,wangHS,etal.transcranialDopplersonographyintheearlystageofcriticalenteroviralinfection.JUltrasoundmed,2003,22(10):1061-1066.

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要点篇10

收集本院1997年3月至2006年8月期间被确诊的资料较完整的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179例进行临床和头颅Ct分析,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新生儿Hie179例,男128例,女51例,男∶女=2.5∶1。胎龄分布<37周39例,37~42周,131例,>42周9例。病程最短2h,最长30d,<24h102例,24~72h44例,>72h33例。临床治愈105例,好转46例,自动出院12例,死亡16例。

1.2临床特点新生儿Hie是多因素起病,病变程度不一,临床表现各异,主要病因是窒息,共97例,其中轻度窒息54例,重度窒息43例,其次出现抽搐53例,以四肢及面部肌肉抽动为主,反应差,拒食52例,肌张力增高或减弱35例,前囟饱满12例,生理反射亢进或减弱31例,反复呼吸暂停9例,合并吸入性肺炎56例,硬肿症52例,多见于早产儿及低出生体质量儿,高胆红素血症34例,消化道出血14例。按Hie诊断标准,临床分度轻度94例,中度69例,重度16例。

1.3头颅Ct检查本研究病例均为入院3d内,头颅Ct扫描,部分测Ct值,Hu<20为低密度改度,初次Ct脑白质低密度灶分布范围,按HieCt分度标准:轻度64例,中度84例,重度31例。并发颅内出血131例;早产儿22例,足月儿10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98例,足月儿占85%,硬膜下出血(SDH)16例,脑室内出血(iVH)11例,早产儿6例,脑实质出血(iDH)6例。治疗10~14d进行第2次Ct扫描52例,低密度灶均有不同程度吸收或缩小,31例出现脑萎缩,17例脑内局灶性软化灶。Ct扫描采用德国西门子Soma-tonCR型Ct机,常规镇静,扫描基线为SmL,层厚8mm,层距8mm,专人读片评价。

1.4统计学方法本文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包处理,有序分类变量资料采用willoxon检验和H检验,等级资料的Ridit分析,p

2结果

2.1新生儿Hiei临床分度与Ct分度在Hie诊断一致性的比较见表1。

2.2胎龄、出生体质量与新生儿Hie的关系胎龄出生体质量与Hie的关系没有一致性可能与胎龄无关,与出生体质量有关。见表2、3。

2.3新生儿Hie的程度与颅内出血的关系见表4。

3讨论

一般认为缺血致缺氧性脑病(Hie)主要发生于足月儿,围产期窒息缺血缺氧是其主要病因。本文足月儿共140例,发生率占78.21%。窒息为首发病因97例,占54.19%,均与文献相符。还观察到新生儿Hie因胎内窘迫引起的脑损伤较出生时窒息重,且窘迫时间越长,脑损伤越严重,治疗难度越大,遗留永久性脑组织发育障碍的症状越明显。提示加强宫内监护,采用新法复苏技术,对减低新生儿Hie的发生率提高其治愈率,具重要的临床意义。

为了解Ct分度和临床分度在Hie诊断的相互关系,本研究179例进行Ct分度和临床分度,并作一致性对比,发现一致性尚差,虽大部分Hie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与Ct显示脑损伤的程度相符合,分度基本一致,但有些患者Ct显示的图像与临床表现不相平行,临床症状和体征显著,Ct影像缺血缺氧低密度改变仅为轻至中度,而Ct片上提示脑实质缺血缺氧改变严重且合并颅内出血,临床症状却不够典型,此现象是否与病程长短不同或与Ct检查时间错开有关,尚待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