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植物多样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8:47

简述植物多样性篇1

边缘效应原理有何实践意义?

利用群落交错区的边缘效应增加边缘长度和交错区面积,提高野生动物的产量

本章重点

一、名词解释

群落最小面积边缘效应生活型谱群落交错区盖度与相对盖度层片

二、问答题

1、简述群落的基本特征。

2、常见的群落成员型有哪几类?

3、生物多样性的主要组成有哪些。

4、物种多样性指数有哪些,各自如何计算?

5、植物生活型类群一般有哪五种。

答:(1)高位芽植物(2)地上芽植物(3)地面芽植物(4)隐芽植物或称地下芽植物

(5)一年生植物

6、计算群落的辛普森多样性指数、香农——威纳尔指数及均匀性指数。

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基耶尔频度定律生活型频度与相对频度重要值生物多样性

二、问答题

1、解释物种多样性空间变化规律的各种学说有哪些?简要说明。

2、简述边缘效应原理的实践意义?

3、如何制定生活型谱?

4、层片有哪些特征?

1、一定地段上,多物种所组成的聚群是(B)。

a.种群

B.群落

C.有机整体

D.生态系统

2、下列不是机体论观点的是(C)

a.认为群落是自然单位,具有明确的边界

B.它们独立存在,可重复出现

简述植物多样性篇2

【关键词】植物基于图像检索

1引言

植物几乎围绕于一切人类活动中,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坚实基础。首先,人类所必需的氧气靠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来供给。同时,植物是最主要的食物和能源来源,人类衣食住行中绝大多数是直接或间接来之与植物。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能食用的植物至少有75000种。

现如今,随着人口膨胀,生活污染物与工业废料大量排放、森林被长期过量砍伐,严重破坏了植被的生存环境,继而影响人类的正常活动。《中国珍稀濒危植物》首批公布的388种植物中,濒危物种121种,稀有物种110种,渐危物种157种。植物灭绝随之而来的是粮食短缺、能源枯竭、生态失衡与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因此,人们意识到保护植物的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近几年来,专业人士展开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对植物进行识别分类研究,建立保存植物物种基因库与数据库,以达到保护濒危植物,维护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目的。

植物分类与识别的一个方法是测量与观察植物器官上稳定的特征来分辨植物间的差异并进行分档归类。传统的植物鉴别方法由人工文字记录完成,该方法工作效率低,耗时耗力,并且需要相当的经验技巧,存在比较大的误差。在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为植物的分类与检索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起,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CBiR)技术蓬勃发展,已经成为智能信息领域的热点。

2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的植物分类与检索概述

基于内容的图形检索克服了以文字描述植物特征抽象、主观的难点,直接从待检测的植物图像直观的视觉特征出发,在图像数据库中查找相似的植物图像,从而达到“以图搜图”的检索目的。

典型的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工作流程是系统对输入的图像进行训练,分析图像集并分类统一建立模型,然后依据各种图像模型提取图像特征存入特征数据库。接着采用相似度匹配算法计算待测图像特征与特征数据库中图像的相似度,从而排列出一系列相似度从大到小的图像反馈给用户。

2.1植物图像特征

常用的图像特征是根据本身的形状、颜色、纹理等低层视觉特征,更高级的是联合基于图像抽象属性(场景语义、行为语义以和情感语义)的特征。植物一般的器官有根、叶、花、果实、种子,可以提取这些器官的图像特征进行分类。但植物的花、根、果实等结构复杂,特征提取困难。植物叶片由于是平面的二维结构,特性稳定,比较容易分析提取其图像特征。其中植物叶片的颜色特征受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因此植物分类识别主要依据其叶片的形状特征与纹理特征。

形状特征是植物叶片图像最为直观的基本特征。一般情况下,图像形状特征的描述分为基于边界和基于区域的两种方法。其中边界描述的思想是当一个叶片区域边界上的点确定时,可以利用这些边界点来区分不同区域的形状。基于边界的描述方法主要有边界长度、边界直径、离心率、曲率、链码、多边形近似、标记图和傅里叶形状描述符等。而区域描述是描述构成区域内部所有像素的整体特性。简单的区域描述有区域的质心、区域面积、正交矩(Zernike矩,Legendre矩,pseudo-Zernike矩)、通用傅里叶描述符等。综合的基于全局特性的描述包括狭长度、偏心率、圆形度、球状性和基于内角的特征向量等。

描述纹理的方法可以分为三类:结构法、统计法和频域法。常用的纹理描述的统计方法有灰度差分统计法、灰度共生矩阵法、等灰度行程长度法和纹理谱法等。tamura[5]等人还基于人类对纹理视觉感知的研究,提出了6个基础性纹理属性,分别是粗糙度、对比度、方向度、线性度、规则度和粗略度。常用的描述纹理结构方法有纹理基元参数法和文法等。常用的描述纹理的频谱方法有傅里叶变换法、小波变换法、Gabor函数滤波法等。

2.2植物叶片图像相似度度量

相似度度量是用于衡量同种类样本的类似程度和不同种类样本的差异程度。图像特征描述子大都可以表示成特征向量的形式。可以把图像特征看似空间上的点,那么点与点之间的联系与其在空间的接近程度相关。点在空间的接近程度则转换为点间的距离来度量。常用的相似度度量方式欧几里德距离、街坊距离、角度相似性函数等。其中欧几里德距离是最简单的距离公式,在基于内容的图像搜索中应用比较较广泛。欧几里德距离越小,表示样本之间越相似。

3基于内容的植物叶片检索国内外研究现状

尽管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是一种新的图像检索技术,代表了其核心技术还不是很成熟。但是,近年来,国内外业界人士纷纷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探索基于内容的植物图像分类与检索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理论研究方面,早在2000年,Z.wang等提供了一个高效分两阶段的叶片图像检索方法,它是运用轮廓质心距离曲线(CCD),偏心距和角度直方图(aCH)轮廓这些简单的图像形状特征来描述的。用该方法对140种植物的1400片叶片图像进行了测试,对比曲率尺度空间(CSS)和修改后的傅立叶描述符(mFD)搜索结果,大大降低了计算复杂度。JiXiangDu等依据叶片的形态特征提出一种基于移动中位数中心(mmC)的超球分类法,该方法分类精确,不仅能节约存储空间而且分类时间复杂度小。GeorgeGagaudakis等尝试结合基于内容的图像形状中一系列新老的描述方法,根据检索结果分析,找到既省时省力又高效的检索方法。mohammadRezaDaliri等采纳相邻近似趋进的方法,提出了一种鲁棒性良好的用于识别与检索的图形形状的特征描述子。用该方法对包含15类树叶的瑞士叶片数据库进行训练,识别准确率非常高。Xiao-Fengwang等解决了复杂背景下的植物叶片图像的分类,把自动标记分水岭预分割算法与形态学特征形结合,然后利用mCH分类器提取高维特征。实验成功归类出20种现实植物叶子,平均分类率高达92.6%。

在应用研究方面,Dong-HoLee等设计了一个基于内容的图像形状检索系统。该系统采用边缘检测与波形变换提取图像特征,提供了一个处理超球面的检索算法,促进了检索速率。ZengChen[等用支持向量机和决策树组成了新的能自动图像标记的方法。该算法能把目标图像信息转换成文字信息,因此这个系统能够同时根据查询图像与关键字来进行图像检索。实验结果显示该系统算法标记与检索图像的能力比传统的学习算法更优越。Yunyoungnam等的系统检索方法运用了植物叶片的形状和叶脉特征,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网格匹配算法。结果显示,该方法图像检索的召回率比CCD、CSSD、mpp方法都要高。

4总结与展望

基于内容的植物叶片图像检索技术,其涉及了视觉、图形处理、信息检索、人工智能等各个领域的专业技术,是一个热门的有前景的研究方向,该技术的深入发展也大大提高了植物的分类识别速度和正确率。依据上述业界比较成熟的研究者陈述,他们采用的数据集、搜索方法、检验方法多不相同,难以比较不同算法检索图形的性能优劣和鲁棒性。除此之外,自然环境下的植物叶片构成复杂,在实验设计过程中要涉及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如叠加叶片的选取、叶片填洞处理、叶柄的去除、噪声滤波等等。总之,如何提高植物叶片检索能力,使其具有高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是今后业界探索研究努力的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扬州大学网.谈植物与人类的关系[z].

[eB/oL].http:///zonghe/lunwen/2784_1.html,2010,04,29

[2]郝日明,黄致远等.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在江苏省的自然分布及其特点[J].生物多样性,2000,05,8(2):154-162.

[3]唐立军,段丽娟.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系统[D].计算机应用研究,2001,18(7):41-45

[4]李聪,基于区域综合特征的图像检索[D],西北师范大学,2009,05

[5]tamuraH,moriS,Yamawakit.texturefeaturescorrespondingtovisualperception[J].ieee-SmC,1978,8(6):460-473

[6]SanitiS,JainR,Similaritymeasures[J],ieeetransactionsonpatternanalysisandmachineintelligence,1999,21(9):871-883

作者单位

简述植物多样性篇3

热带旱林,位于纬度约10―25度之间,主要分布于热带雨林南北两侧,如非洲、南美洲雨林的南北两侧及印度的森林。和热带雨林比较,热带旱林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随着季节变化,林相会做出不同的改变。干季时,树木的大部份树叶会掉光,以减少水份散失;雨季时,充沛的雨水会迅速将森林重新绿化起来。热带旱林曾经在地球有很大的分布带,而如今其分布区缩减到原分布带的很小一部分,被认为是最濒危的热带生态系统之一。其植被的丰富度不如热带雨林,但却是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资源库,也是人类社会一些资源的来源。热带旱林相对简单的群落结构使得其生态系统的过程更易为人了解。热带地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一些相对重要的理论都是基于对热带旱林的研究获得的。

然而,尽管热带旱林有着重要的生态价值,人类长期频繁的开发利用使得它们的面积急剧缩小。本书大致可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世界各地不同地区的热带旱林的结构和整体特征的描述。其余部分分别是生态系统过程(包括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和人类植物学)、中美洲热带旱林的情况、亚非热带旱林的情况。ernestomedina单独编辑了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巴西卡廷加、非洲和泰国旱林的结构和组成的剖析及植物生活型的多态性这一部分。主要阐述了如下几个特征:热带旱林的物种多样性低于热带雨林;植被的总的生物量和年净初级生产力也较低;植物生活型多样性高,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

作为这些研究的补充,GrahamandDilcher在花粉化石记录的基础上,描述了美国植物群落组成的变化。旱林的植被首先出现在始新世的中期和晚期,在第三纪中期其多样性显著增加,成为中新世/上新世中可以区别开来的群落。在最后的章节中,Bye对墨西哥热带旱林的经济利用进行了简单的评价。他列举了许多具有经济和生态价值的物种,这些植物数年来一直为人类所利用。

本书首次将热带旱林结构、功能和人类利用等信息综合起来,对生态学者来说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编辑的导言及评述有着深刻的见解,广大读者会从中受益。

朱立峰,博士后

简述植物多样性篇4

《根、茎的解剖结构》专题,对于初学植物学的生物竞赛生,经常是个不易跨越的难点。此处知识结构略显零散,知识点极多,包括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双子叶植物根的此生结构、双子叶茎的初生结构、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结构、单子叶植物根、茎的初生结构、裸子植物根、茎的次生结构这几大部分;同时出现了很多生僻且易于混淆的新名词,如:初生、次生、原生、后生、单子叶植物、裸子植物等。所以,高中生在以常规方法学习本专题知识之后,经常会出现遗忘、混淆、知识结构模糊不清等情况。

一、知识框架主干的明确――主要模块的选择

本专题的知识模块极多,如果混杂在一起,会让学生觉得知识混乱,容易混淆、遗忘。因而本文作者在众多的知识模块中,选择了四个主要模块,作为本专题中,最为核心的知识框架主干:双子叶植物初生茎横切、双子叶植物初生根横切、双子叶植物次生茎横切、双子叶植物次生根横切。

这四部分的知识模块之前,关系联系非常紧密:

首先,选择自然界中最为典型的双子叶植物为例,让学生建立根与茎结构的基础模型,摒除其他类群的干扰。当学生的脑海中已经坚实的建立了基础模型之后,再陆续进行单子叶植物、裸子植物、三生结构等其他知识的学习,此时更加容易学生理解,方便其记忆,而且记忆效果良好,不会遗忘和混淆,这也与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关于同化的理论相符合。

其次,横向的比较:根与茎作为植物的营养器官,在结构上是相联系的,也有着大量的相同结构与不同结构。在生物生物竞赛考试中,这四个主要模块中的细节经常被拿来相互对比。因此将四个模块并列排出,也便于学生进行教学章节之间的互相关联,对比其相同与不同点,从而在答题时更为得心应手。

最后,纵向比较:不论是根还是茎,其次生结构都是在初生结构的基础上,反分化而进行的。因此在“初生结构”与“次生结构”的模块中间,便于学生加入“根与茎的次生生长”部分的知识,使得知识模块之间紧紧相连,融于一体。

二、主要模块中知识的呈现

对于四个主要模块,本文作者选择了手绘简图、文字共同构成图表的形式,以手绘简图作为概念图的核心。

1.核心――手绘图

在本专题中,本文作者选用手绘简图作为概念图的核心,以其原因是手绘简图有便于学生在以下几方面的发展:

(1)对实验能力的培养

绘制简图是一种传统的植物学研究方法。尝试观察植物组织切片的照片、手绘植物简图,相当于在植物理论课训练时,提早渗透植物实验的技巧,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经过这种潜移默化的培训之后,当生物竞赛学生通过联赛考试并且进入省队选拔阶段之后,接受生物竞赛植物实验训练时,他们会更为得心应手。

(2)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帮助

植物学是一门基于观察实验的传统科学。因此在理论学习阶段掌握一定的实验技巧,对植物学的整体学习很有帮助,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能让学生更为轻松的掌握植物学理论知识的记忆方法。

(3)对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让引入绘制简图的环节,很容易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画得像”,“画得简洁、清晰”之上。这就能够鼓励学集中注意力观察细节,的能培养学生去繁就简的能力,增进他们的表达能力。

2.辅助――文字描述为主,示意图为辅

在概念图的核心――手绘图之外,辅以文字表述。这些文字主要分为两方面的内容:

(1)图注结构名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手把手的指导学生,把重要的结构名称使用特殊颜色的彩色笔把结构名称标注出来。在本专题的学习中,根、茎横切面上的各部分结构及其特点都是重要的考点。而这些结构恰好能够通过图注的形式被标注在植物简图上,这样,在之后的复习中,学生也能够一目了然,直观地看到各部分结构的名称、位置以及特点。

(2)知识扩充

在课程开始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把他们觉得重要、有趣或者难以记住的细节知识点用能够擦除的铅笔标注在图注、结构周围。

(3)知识超链接

简述植物多样性篇5

从广义的角度进行分析,乡土植物是经过长期自然选择以及物种转变,有着相对较高的生态适应能力,适合某一个地区种植的植物。同时,乡土植物具有相对良好的视觉美、季相美、芳香美、意趣美等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城市绿化的需求。

生态园林是我国城市建设的一项基础设施,主要是在城市中,并且在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与园林艺术相结合,与周围的建筑、人、交通工具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融合,从而形成一个整体。同时,在生态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利用植物的多样性,进行有效的保护,以此构建一个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为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是,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样才能展现生态园林存在的意义。

2生态园林设计中乡土植物的运用

要想充分展现生态园林设计中乡土植物中的一些特性,就应当对乡土植物进行全面的运用,这对生态园林各个方面的提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1乡土植物的选择

在生态园林设计中乡土植物运用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乡土植物的选择。在选择的过程中,应当根据生态园林建设的实际情况,选择乡土植物的种类。同时,在选择的过程中,一定要因地制宜根据生态园林的实际条件,选择相对适合的树木和植物,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乡土植物不同的种植习性。另外,在选择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植物与植物之间的协调性,一定要保证各种植物生长的习性,从而满足生态园林建设的需求。另外,在选择的过程中,也应当结合城市发展的性质和功能,这样可以起到维护作用,也符合我国城市发展的需求。

2.2保证乡土植物的多样性

生态园林设计中乡土植物运用的过程中,要保证乡土植物的多样性,并且应当在园林美学原理和植物群落演替规律的基础上,对乡土植物进行合理、科学的种植,从而营造一个自然植物景观的环境。但是,在保证乡土植物多样性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自然植物颜色的搭配,对生态园林空间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这样既可以保证生态植物处于平衡的状态,同时又提升了城市园林生态的美观性。但是,在乡土植物多样性选择的过程中,要保证植物与植物之间的协调性,避免出现后期竞争的关系,阻挡了生态园林的发展。

2.3色彩颜色的搭配

色彩的搭配在生态园林设计乡土植物运用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不同的颜色搭配类型可以提升生态园林工程档次,满足城市的发展。因此,在生态园林设计中乡土植物的运用,要充分利用乡土植物的优势,构建叶色造景、树形造景、观花造景等形式。同时,在生态园林设计中乡土植物的运用,应当对不同植物的叶色、花色、果色、花期、形状等进行了解,根据植物不同的特点,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调整。但是在颜色搭配的过程中,要注重乡土植物的季节性,避免生态园林出现单一的景观颜色。另外,在色彩搭配的过程中,应当根据不同的花期进行搭配,这样可以保证整体生态园林的协调性,并且针对欣赏的季节,进行相应的搭配工作,例如早春开花的迎春、桃花等,晚春开花的蔷薇、棣棠等,夏季开花的石榴、木槿等,这样可以充分展现生态园林的特点。

3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生态园林、乡土植物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阐述,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对生态园林设计中乡土植物的运用,提出了一些建议。在生态园林设计中运用乡土植物,要对乡土植物的选择、色彩搭配、植物的多样性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以提升生态园林的各项性能,贴合城市发展的需求,有效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1]何慧君.乡土植物与城市园林绿化中的景观营造设计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5,(12).

[2]宋秀华.充分利用乡土植物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园林景观[J].安徽农学通报,2013,(08).

简述植物多样性篇6

1、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是()

a.熵值提高

B.总生产量/群落呼吸量大于1

C.生态位加宽

D.某小类群占优势的情形趋于减少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生物群落的组成成分的是()

a.动物

B.植物

C.微生物

D.土壤

3、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不起主要作用的是()

a.优势种

B.建群种

C.亚优势种

D.伴生种

4、下列选项中,不一定是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的是()

a.砍伐森林

B.森林大火

C.过度放牧

D.过度捕捞

5、在世代不重叠生物的种群增长模型中,在方程式中,当λ>1时,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是()

a.种群数量下降

B.种群数量稳定

C.种群数量上升

D.种群无繁殖而发生灭亡

6、某一物种的个体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这属于群落数量特征中的()

a.多度

B.密度

C.频度

D.优势度

7、下列演替类型中不属于按演替进程时间长短分类的是()

a.原生演替

B.快速演替

C.长期演替

D.世纪演替

8、生命与群落的相同特征是()

a.多样性

B.运动

C.静止

D.丰富

9、下列有关坡向地形要素,叙述正确的是()

a.向阳坡面接受太阳辐射量少

B.向阳坡面温度较高

C.背阴坡面温度较高

D.背阴坡面接受太阳辐射量多

10、生产力和生物量的生态系统类型是()

a.草原

B.森林

C.海洋

D.农田

11、影响苹果果实着色的主要生态因子是()

a.C02

B.养分

C.水分

D.光照

12、生物生存都有自己固定的温度幅度。只能生活在冰点温度范围内的生物属于()

a.窄温生物

B.广温生物

C.窄温好冷生物

D.窄温好热生物

13、某种植物以大树作附着物,借以得到适宜的阳光和其他生活条件,但并禾从附着的树上吸取营养,这属于()

a.互利共生

B.偏利共生

C.寄生

D.他感作用

14、每一高级层次内部具有其下级层次所不具有的某些整体特性,称为()

a.整体观

B.综合观

C.部分观

D.层次观

15、植物种子在萌发、形成幼苗过程中,有时出现黄化苗现象,其主要原因是()

a.光照不足

B.温度太低

C.水分过多

D.养分缺乏

16、实验表明,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的是()

a.红光

B.青光

C.紫光

D.蓝光

17、下列不属于碳循环途径的是()

a.陆地生物与大气之间的碳素交换

B.海洋生物与大气之间的碳素交换

C.陆地生物与海洋生物之间的碳素交换

D.化石燃料燃烧参与的碳循环

18、下列不是导致生态失调的原因的是()

a.人口增长过快

B.滥用资源

C.自然灾害过频

D.经济与生态分离

19、下列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的作用起直接作用的是()

a.温度

B.海拔高度

C.坡向

D.坡度

20、下列有关阳生植物叙述正确的是()

a.强光下生长良好

B.弱光下生长良好

C.强光下生长不好

D.荫蔽处生长良好

二、填空题:共20个小题,每题2分,共40分。

21、生态型是同一种植物对不同环境条件的趋异反应,而生活型是植物对环境的一种______反应。

22、一般来讲,土壤的质地可分为沙土、黏土和______3大类。

23、光照强度是指______上光通量大小。

24、温室效应的最主要后果是______的融化和形成全球性热带气候。

25、生态系统发展到______阶段时,生物量可达到值,而实际的增长率极小。

26、在无环境条件的限制下,种群增长率决定于年龄组成和______。

27、生态学按生物分类类群划分,可分为普通生态学、动物生态学、______、微生物生态学。

28、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pH是______。

29、当系统内组份较多而且彼此功能较协调时,系统的______能力较强,系统稳定性较大。

30、按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生态系统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______。

31、群落形成过程中物种不断增加,反映了物种向群落内的扩散过程,其成功扩散有三个过程:传播、定居和______。

32、生态学的发展时期可分为萌芽时期、建立时期、______和现代生态学时期。

33、某森林现存量为324t/hm2,年净生产量为28.6t/hm2,则其更新率为0.088,全部现存量更新一次约需要______年。

34、生态系统的三个基本功能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______。

35、在生物学的环境研究中,生物学更加重视______的研究。

36、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内个体的______。

37、耗散结构是指在远离______下,系统可能出现的一种稳定的有序结构。

38、水成土壤属于______土壤。

39、基因和______是构成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

40、生态学研究的内容包括个体、______、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等。31、群落形成过程中物种不断增加,反映了物种向群落内的扩散过程,其成功扩散有三个过程:传播、定居和______。

32、生态学的发展时期可分为萌芽时期、建立时期、______和现代生态学时期。

33、某森林现存量为324t/hm2,年净生产量为28.6t/hm2,则其更新率为0.088,全部现存量更新一次约需要______年。

34、生态系统的三个基本功能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______。

35、在生物学的环境研究中,生物学更加重视______的研究。

36、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内个体的______。

37、耗散结构是指在远离______下,系统可能出现的一种稳定的有序结构。

38、水成土壤属于______土壤。

39、基因和______是构成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

40、生态学研究的内容包括个体、______、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等。31、群落形成过程中物种不断增加,反映了物种向群落内的扩散过程,其成功扩散有三个过程:传播、定居和______。

32、生态学的发展时期可分为萌芽时期、建立时期、______和现代生态学时期。

33、某森林现存量为324t/hm2,年净生产量为28.6t/hm2,则其更新率为0.088,全部现存量更新一次约需要______年。

34、生态系统的三个基本功能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______。

35、在生物学的环境研究中,生物学更加重视______的研究。

36、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内个体的______。

37、耗散结构是指在远离______下,系统可能出现的一种稳定的有序结构。

38、水成土壤属于______土壤。

39、基因和______是构成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

40、生态学研究的内容包括个体、______、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等。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41、r对策生物种群的基本增长型通常是“S”型。()

42、由于群落交错区生境条件的特殊性、异质性和不稳定性,其中生物更加多样化。()

43、原生演替的顶极是森林。()

44、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较低。()

45、环境变化对成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没有影响。()

46、植物群落地上分层的主要原因是温度。()

47、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越复杂,其稳定性越强。()

48、草木群落没有分层现象。()

49、老虎种群的个体分布属于随机分布。()

50、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耐受性不同,并且耐受性可以人为改变。()

四、简答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51、简述种群对空间的利用方式。

52、简述食物链与食物网是怎样构成的。

53、简述高斯竞争排除原理及其推论。

简述植物多样性篇7

【关键词】植物细胞培养条件优化模型

植物细胞培养始于本世纪初,并不可争议地具有工业化潜力。目前植物细胞培养生产的化合物很多,包括糖类、酚类、脂类、蛋白质、核酸以及帖类和生物碱等初生和次生代谢产物,植物细胞培养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有用物质(次生代谢产物)的生产;植物无性系的快速繁殖和遗传突变体的筛选;植物细胞遗传、生理、生化和病毒方面的深入研究。但是由于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的局限性使得植物细胞仍难以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迫切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发展细胞培养条件的优化控制及其工艺。目前,世界上众多研究工作集中在优化细胞培养环境、改变细胞特性、提高目标产物的产率并保证其生产稳定性上。

1植物细胞悬浮培养条件的优化

1.1植物细胞培养过程中物理因素的优化控制对于植物细胞培养来说,环境中的许多物理因素对细胞的生长以及目标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具有很大的影响。如通过温度、光照、电场、磁场电磁辐射、机械力以及超声波等对于植物细胞培养过程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植物细胞的生长、繁殖和次生代谢物的生产需要一定的温度条件,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细胞才能正常生长、繁殖和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植物细胞培养的最适温度一般为25℃,但不同的植物种类略有差异,而且植物细胞生长和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所需的温度并不一致,因此选择合理的培养温度并进行相应的调控对于细胞生长以及产物合成十分关键,H.J.G.tenHoopen等[1]曾对Catharanthusroseus细胞的培养过程、toshiyatakeda等[2]对Strawberry细胞的培养过程分别进行温度的阶段性调控,结果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产物的产率;培养基的pH值与细胞生长繁殖以及次生代谢产物的生产关系密切,与培养温度相似,细胞的生长繁殖与次生代谢产物合成时所需的pH值通常并不一致,需要在不同的阶段控制不同的pH值;目前关于电场的作用机理膜周电泳学说,该学说认为对细胞施加稳定的电场能够导致膜中带电物质的重新分配,最终导致原生质体生长和分化效应。石贵玉等[3]曾对银杏细胞培养细胞施加一定的高压电场进行刺激,结果发现对细胞的相关指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磁场的作用机理使它加速了细胞内的氧化磷酸化过程,从而促进atp的合成,最终使得有丝分裂指数增高。王曼丝等[4]和洪丽萍等[5]分别研究过磁场对滇紫草细胞培养过程的影响;有研究表明[6]宇宙中的电磁波对生物体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超声波的运用主要是有利于细胞次生代谢物向细胞外释放。目前在这些方面的一些研究主要还是停留在机理的探讨上,而如何在细胞大量培养时综合利用并对这些因素进行调控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1.2植物细胞培养过程中化学因素的优化控制植物细胞培养过程中的一些化学因素如培养基组成、溶氧、其它添加物等对于细胞的生长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合理的培养基组分、适当的溶氧以及其它诱导子及其前体等物质的有效调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细胞的生长以及次生代谢物的合成。培养基中的碳源、氮源及其一些微量的金属离子以及一些有机物质不仅是细胞生长以及合成的物质基础,而且很多都能够促进细胞生长或者是有利于产物的形成。植物细胞培养通常使用蔗糖作为碳源,研究表明,一定浓度的蔗糖不仅能够促进植物细胞的生长,还能够刺激次生物质的合成,Fujita等采用4%(w/V)的蔗糖浓度培养紫草细胞,结果仍能提高花色素的产量,Venkatesh等通过交替流加碳、氮源紫草宁的实验发现,在一定范围内,碳源浓度的提高有利于色素的产生,但当蔗糖浓度大于5%时,对紫草宁的合成开始产生抑制作用;氮源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合成蛋白质与核酸等细胞物质,培养基中的氮源可分别以[nH4+]和[no3-]的形式存在,氮源浓度有最佳范围,而[nH4+]/[no3-]的浓度比对细胞的生长代谢也非常重要;其它一些金属离子以及一些有机诱导子的添加也会对培养细胞的生长以及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产生影响;在植物细胞悬浮培养中,溶氧对细胞的生长和代谢有很大的影响[7,8],同时,在培养条件中溶氧也是最复杂的因素之一,溶氧有一定的极限,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到细胞生长和产物合成,特别是在高密度培养时,供氧不足往往可能是限制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溶氧参数的调控对于植物细胞培养十分关键,Jin-Han等研究了氧分压对panaxnotoginseng培养细胞生长以及人参皂苷和多糖合成的影响,发现高的氧分压抑制细胞生长,同时也不利于产物的合成。

2植物细胞培养相关模型的研究进展

利用植物细胞培养生产药物,已发展成植物细胞培养在生产运用中的主流之一。目前全世界约有四分之三的人以植物作为预防疾病的药物来源。因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结核杆菌等都表现出对由微生物来源的各种抗生素的耐药性,人们对抗生素类药的局限性已有了深刻的认识。植物产生的药物在微生物中很少发现,而且植物产生的药能克服微生物来源药物的诸多不足,而化学合成药物的难度又远远超过了从植物中获得天然产物。然而由于药用植物的过度采伐,其资源日趋贫乏,同时对环境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因此为了解决植物资源短缺、环境保护等问题,药用植物细胞的大量培养显得十分重要。目前国内外在药用植物细胞培养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特别是运用生物反应器进行药用植物细胞大量培养的技术正日趋成熟。在植物细胞放大培养的过程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建立对培养过程中各种现象进行合理描述的模型,为细胞的大量培养奠定基础。目前国内外在植物细胞培养过程动力学模型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植物细胞培养始于20世纪初,运用生物反应器对植物细胞进行大量培养的报道最初始于1960年,tuleche和nickel运用134L的生物反应器成功培养了不同种类的植物。但由于植物细胞固有的性质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与细胞生长关系的复杂性,细胞与培养环境相互作用,使得对植物细胞的放大培养变得难以实现,只有针对不同的植物细胞,采用相应的简化策略建立细胞培养模型,逐级模拟和优化培养过程才能够最终实现细胞的大量培养。现分别就近几年关于植物细胞培养过程的动力学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

2.1植物细胞培养非结构化动力学模型最初植物细胞培养的数学模型的建立是在细菌等微生物培养过程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传统的微生物发酵过程中通常都是以一个简单的生物量组分来进行模型化,因此都是非结构化的,如monod模型、nyholm模型及其Leudeking-piret模型等,这些类型的模型通常都只能够考虑一些单组分的变化情况,而不能够考虑到植物细胞组分的多样性和细胞在培养过程及其代谢过程中变化的复杂性,如次生代谢产物的生成和细胞生长以及细胞在代谢过程中其它中间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的复杂关系等。因此这类模型不能够预测植物细胞培养过程中的很多行为,对于植物细胞的放大培养的指导性也十分有限。

转贴于

2.2植物细胞培养结构化动力学模型随着对植物细胞培养过程的研究深入进行以及对植物细胞代谢过程的明朗,植物细胞培养的多样性也有了较多的认识,从而开始运用复杂的数学模型——结构化数学模型——来描述植物细胞的培养过程。由于结构化数学模型考虑了培养细胞组分的多样性及其之间以及细胞与环境之间的生理生长关系,因此能够较精确地描述植物细胞的培养过程。这类模型对于分析细胞内的代谢调控很有价值,能够为培养过程提供更加清晰、更加定量的依据,其分析结果对于进行细胞培养过程的优化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到目前已经有4种结构化数学模型运用于植物细胞培养的研究之中:

第一类模型是由Frazier等在1987年提出了一个基于两种代谢中间物的动力学模型,用于解释细胞生长及与生长相关的产物合成之间的相互作用,1989年他又提出植物细胞处于细胞团的小环境中,其生长受中间代谢物控制的模型,该模型预测在细胞生长过程中存在一个延迟期。这类模型关键在以细胞培养中间代谢产物的生成和释放行为为建模依据建立模型来解释细胞生长及与生长相关代谢产物之间的关系。

第二类模型把细胞的存活率引入了建模中,分析了细胞活性与细胞生长、底物消耗以及代谢产物的形成之间的相互关系。在1989年Bailey和nicholson提出了一个新的模型,在这个模型中考虑了细胞鲜重和存活率两个新的变量,这种模型能够预知细胞的膨胀和溶解过程。1990年mathisca等[9]又提出了一个能够区分分裂细胞和非分裂细胞的生长模型。到1998年,在Bailey和nicholson提出的模型的基础上,Glicklis[10,11]在假设只有存活细胞生成产物多糖,底物消耗不用于维持细胞生长的前体下提出了一个植物细胞悬浮培养生成多糖的动力学模型,并通过SymphytumofficinalL.的悬浮培养确定其多糖的合成属于生长相关型。

第三类模型属于考虑底物吸收及其活化机制的结构化模型。1992年BrianS.Hooker和Jamesm.Lee以细胞吸收培养基中的物质蔗糖等以及其在细胞内的代谢为基础,通过一定的假设和简化,建立了考虑细胞生长、产物生成以及细胞呼吸作用的结构化数学模型,通过对细胞结构化的组成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形成和细胞呼吸作用的检测来研究细胞在培养过程中内部的相互作用,并且将生长竞争型和非生长竞争型次生代谢产物区分开来。这个模型第一次说明了底物吸收和活化机制,模型的预测与实验有一定的相符合性。在2000年薛莲等[12]以培养基中碳源在培养过程中所经历的途径为依据,建立了紫草细胞悬浮培养的结构化动力学模型来描述细胞的培养过程,参数优化的结果使模型能够较好的反映培养体系的变化情况。这种结构化模型较之Hooker等建立的模型更加简单,而且参数较少容易检测,有较强的实用性,在2003年李踳等[13]也以同样的方法对红豆杉细胞培养建立了相应的模型,其实验结果也证明了该模型能很好的描述培养过程,通过对两种细胞培养建模的成功实现证明了该模型对于植物细胞培养存在一定的通用性。

第四类模型主要考察了在细胞培养过程中其它重要盐类物质如磷酸盐和钙盐等对细胞培养生长或产物形成的影响。1993年Guliklis等[14]提出了一个关于长春花细胞在不同磷酸盐水平下进行分批培养的结构化模型,模型不仅成功的描述了批式培养时细胞在不同磷酸盐浓度下的生长情况,而且对细胞在恒化器中的培养情况也有较好的预见性。Bramble等也提出了一个考虑钙盐和磷酸盐对咖啡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的结构化模型,能够预见生物碱的形成速率,与实验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1999年,许建峰等[15]以磷酸盐与细胞生长和代谢产物的生产的关系建立了高山红景天致密愈伤组织颗粒悬浮培养的结构化动力学模型,该模型能够计算并预测接种量、接种无“年龄”及培养基中初始磷酸盐浓度对高山红景天致密愈伤组织生长与红景天甙的影响,模型能够基本上反映高山红景天致密愈伤组织悬浮培养的动力学规律。

2.3植物细胞培养人工智能仿真模型最近由于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特别是其在生物学中的运用,使得计算机技术在细胞培养中的运用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因为植物细胞在培养过程中因素众多,各种因素对细胞培养的影响也是交错复杂,很难精确地运用纯粹的数学方法进行描述和优化,而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人工智能仿真模拟能够弥补数学方法的不足。作者在对怀槐细胞培养过程中,为了考察氮源和激素对培养细胞生长和产物异黄酮合成的影响,运用神经网络和实数编码的加速遗传算法对过程进行建模并进行模型参数优化[16],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而且优化的氮源和激素组合使得培养细胞的异黄酮产率较对照有很大的提高。

3植物细胞生物反应器培养

自从1960年tuleche和nickle首次报道在134L生物反应器中成功培养不同植物种类以来,利用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为植物有用代谢产物的生产提供了有效途径和生产方法。由于植物细胞固有的性质,如细胞容易聚集、细胞分化、细胞十分脆弱以及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形成与细胞生长关系复杂,因此在植物细胞培养时选择合适的反应器类型及操作方法极大地关系到植物细胞代谢产物的合成。

利用生物反应器来培养植物细胞相对与利用摇瓶来讲有两大优势,首先可以更好的控制反应系统(比如pH值和溶氧浓度可以在线监控等);第二点优势在于许多生物反应器可以放大,可以更好的运用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运用于植物细胞培养的生物反应器主要有:搅拌式反应器、气升式反应器、鼓泡式反应器、膜反应器、光照培养反应器和转鼓式反应器等。各种反应器都有自身的特点和优点,在选用反应器时要根据不同的植物细胞特点选取相应的反应器类型。在运用反应器培养植物细胞时反应器的操作策略也是多样的,如间歇培养、流加操作、连续培养和两段培养等。但在反应器培养时主要考察的参数是系统的溶氧速率以及其调控方式的优化。

4展望

虽然通过植物细胞培养生产药用成分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目前已经研究过的植物有400多种,能够生产超过600多种的成分,其中有相当大部分具有药用价值,而且也有不少成功实现工业化生产的实例,如日本实现的紫草细胞培养生产紫草宁、人参细胞培养生产人参皂苷以及黄连细胞培养生产黄连素等。但药用植物细胞大量培养的研究还有很多关键性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始终制约着药用植物细胞培养实现工业化生产的进程,这其中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如何建立出适合不同植物细胞培养体系优化和放大的模型。因此对于植物细胞培养过程进行建模以及细胞培养规模放大的研究仍然是一项十分有意义而又艰巨的研究任务。

【参考文献】

[1]H.J.GtenHoopen,J.L.Vinke,p.R.H.moreno}etal.influenceoftemperatureongrowthandajmalicineproductionbyCatharantusroseussuspensioncultures[J].enzymeandmicrobialtechnology,2002,30:56.

[2]toshiyatakeda,makotoinomata,Hiroshimatsuoka,etal.Releaseofanthocyaninfromstrawberryculturedcellswithheating[J].BiochemicalengineeringJournal,2003,15:205.

[3]石贵玉,周巧劲,张振球,等.电场对银杏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J].生物物理学报,1999,15(3):547.

[4]王曼丝,李洪摘,曹日强.滇紫草愈伤组织辐射和磁场效应研究初报[J].南京大学学报,1994,30(1):80.

[5]洪丽萍,黄维南,王曼丝.激光和磁场对滇紫草愈伤组织色素含量的影响[J].亚热带植物通讯,2000,29(2):11.

[6]郑光植.三分三愈伤组织辐射效应研究[J].植物生理学报,1983,9(2):129.

简述植物多样性篇8

关键词:园林植物;配置;方式;艺术性

“隔断城西市语哗,幽栖绝似野人家”,随着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满街各式汽车鸣笛喧闹,人们开始回归,想念起农家环境的优美清新,于是乎,各式各样的园林开始兴建,给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另类的生态回归。而园林设置中,植物成为最重要的“素材”,在各类环境优美的园林画卷中,园林植物成为主色调。在园林植物配置中,不是简单的植树造林,需要讲究一定的配置原则和方法,同时也要讲求配置的艺术性,才能让一幅园林山水画其中的意境表现的淋漓尽致。

1适用美观多样性,特色配合原则性

园林配置中,需要讲究一定的原则性,并不是把一堆植物往土地上一种,浇上水就可以了的。在园林配置中,需要遵循几个原则:一是适用原则。因地制宜,一直是生态科学的原则,而园林植物配置更是需要因地制宜,因“树”制宜,充分考虑土地和植物的适配性,不然,只会是做无用功。二是美观原则。园林配置就如同一个人,需要精心打扮,才能给人不一样的体验,或姹紫嫣红惊艳全场,或浓妆淡抹总相宜,或清新宜人舒气质,又或简单大方显大气。不论是怎样,都需要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园林的配置才算成功的。三是多样性原则。相对来说,园林植物配置更像油画或者水粉画,需要各种色调的不断调和,最后才会在画布上形成一幅精美的画作,园林配置也需要不同的植物进行搭配,才会让人感受到不一样的风景。四是地方特色原则。如果所有的园林配置都是一样的布局,一样的搭配,那么园林配置也就缺少了新意和生命力,所以各地方的园林设计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各个城市规模都不一样,经济发展也不平衡,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历史文脉、地域文化差异很大,城市绿化应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要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融合地方文化特色。北方园林可以表现得大气,南方的则可以显得婉约,西部的园林感觉豪迈,东部的园林则体现精致。只有把握历史文脉,体现地域文化特色,体现地方风格才能提高园林绿化的品位。总之,不论园林植物配置方式如何不同,但是原则性的问题是必须重视的。

2多重考虑选植物,园林配置方得宜

植物是园林配置的基本材料,是最基础的元素,都说根基决定房屋的稳固性,那么,植物的选择则决定了整个园林配置的品味和方式的选择。植物是园林植物配置的对象,必须多重考虑。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工匠也难做无植物的园林配置。植物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很多问题,其中比较主要的是一些地理因素,例如气候、土壤、光照等等,这些地理因素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如果条件不符合,违背了自然规律,那么不管多么名贵的树都只是浪费。所以园林植物选择上面,需要考虑植物的生长环境,才能确定选用的植物品种。除了地理因素,还需要考虑植物的环保效果和园林的性质。很多时候园林除了美观,也是为了净化环境,调节空气质量,所以,植物选择时,应该优先选用美观环保的植物。而且园林的位置不一样,性质代表也不一样,比如烈士陵园的园林就需要松柏之类挺拔而绿意盎然的植物,而一些公园或者幼儿园之类的休闲娱乐园林,则可以选用颜色比较活泼,搭配比较多样的植物。

在树种选择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要以乡土树种为主,因为乡土树种比较能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也更加具有可塑性,主要树种需要挑选适应性强,生命力顽强的树种,除了抗逆性强,树种需要功能性和观赏性都具备才能作为园林树种的选择,而主要树种通常以落叶乔木为主,再配以常绿灌木,速生树种和常年树种共同搭配,才能达到全面的效果。总之,谨慎选择植物,是园林植物配置的良好基础。

3自然配置显美观,规则配置成方圆

园林植物配置方式分为自然式配置和规则式配置,自然式的树木配置方法,多选树形或树体部分美观或奇特的品种,以不规则的株行距配置成各种形式,而规则式配置则是将植物组合成规则的形状。

自然式配置分为孤植、丛植、群植以及带植。孤植是以单株植物作为主体,成为一个单独的园林景观个体,这样的植物选择需要考虑植物的成熟度,不能太老,太老难以成活,树苗也不能过于嫩小,那样没办法估量树木长大后的枝干发展。孤植的植物作为单独景观个体,需要具有很大的观赏性,同时也要与园林中其他次要的植物相呼应,才能显出园林的整体协调性,又不至于忽略主要的景观植物。丛植是几株植物共同种植,或同种或不同,三五成群,不等距的放在一起。这样的植物需要表现的自然一些,因为丛植通常是作为背景或者隔离,所以丛植既然显得很和谐一致又要突出植物的个体特性。群植是数量较多,以一两种乔木为主体,搭配上一些灌木,成为一个数目群体,面积较大,表现出群体植物的美感。带植是按群植植物种植方式,种植成带状,通常作为道路的“树屏”,间隙较小,隔绝噪音灰尘等。综上所述,自然式园林配置方式主要以自然美观为主,表现一种自然而不失协调的美感。

规则式配置主要是把植物按照各种规则的形状种植,形成一个个排列规则,造型大方的园林景观,通常有行植,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环形以及带状种植。规则式配置以表现一种规则美,显得园林景观有条不紊,大气简单。

4色彩姿态塑艺术,层次搭配立体美

园林是给人们提供放松休闲的地方,在园林植物配置方式的运用中,需要具备一定的艺术性,而不是死搬硬套的简单移植。美人出行,妆容精致,衣着搭配颜色适当,款式大方,应时应景,方能让人赏心悦目,成为悠悠大众中那道醒目的风景线。园林植物配置如同帮美人打扮,需要一个有艺术灵感的化妆师。

首先是色彩上的美感,颜色是人们最直观的感受,也是最敏感的,植物的花、叶、果都能表现出不同的色彩,同一株植物从春天到夏天或许都能给人不一样的色彩感受。万绿丛中一点红或许过于单调,而姹紫嫣红百花艳又或许过于艳丽,所以在园林配置中,色彩搭配需要具有一定的美学效果,不能过于单调只是一片绿色,园林设计和山坡上的植树造林是有区别的。而色彩的搭配需要考虑季节性的问题,春繁花夏绿荫,秋叶色冬银装,每个季节有每个季节的韵味,充分考虑季节的变换来进行色彩的搭配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然后是姿态的美观。园林植物的配置方式需要考虑植物的层次感,乔木、灌木、花卉、地被植物进行多层的配置。不同花色花期的植物相间分层配置,可以使植物景观丰富多彩,不同高度不同颜色的植物如何搭配才能显得层次分明,让人看上去,如同感受一首歌曲的音符一样的韵律感,植物的层次姿态都是一首歌,要让人觉得或舒缓或激昂,高低搭配,起伏有序,横向层次栉比,纵向轮廓分明。

接着要考虑植物配置的立体效果,园林不是简单的平面设计,而是一个休闲娱乐的空间,所以植物配置时需要考虑到立体效果,树与花协调搭配,乔木灌木均匀分布,让人感觉园林的设计步步为景而景不同。

除了观赏性,还应该考虑园林的生态作用,所以园林植物配置要注意综合运用,考虑到美学价值的时候,还有园林的功能性作用,例如一般的乔木可以生态保护,防尘防噪音等,草坪在可以成为避震的场所等。综合考虑,让园林“面子里子”都成为“精华”。

5总结

园林植物配置是为人们寻求一个让人心旷神怡的自然环境,所以应该“师法自然”,在配置过程中,花草树木,要遵循其自然生长规律,在衬托对比中体现不同的形态,在动势和均衡中协调自然,在起伏韵律中节奏清晰,在层次对比中体现美感,从自然中来,再回归到自然,这样配置出来的园林,才能让人真正放松身心,有益于健康。

参考文献

1李宏梅,萨日娜.小议园林植物配置[J].内蒙古林业,2011(1)

2徐小兵.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之研究[J].安徽林业,2008(6)

3陈春生.现代园林植物的配置[J].农民致富之友,2007(12)

简述植物多样性篇9

一、木本类

平遥漆器植物类木本类装饰纹样花叶纹样主要有梅花、松树、杨柳等。木本类植物纹样形态丰富,其中梅花纹样在漆器中应用较多。梅花纹样的样式及其应用主要作为首饰盒和挂屏两种形式的装饰纹样。梅花作为屏风和首饰盒主要装饰图案,如首饰盒在主饰面部与正侧面部装饰图案相呼应,梅花花蕾占主饰面的三分之二。松树纹样多为在屏风上绘制的树林图样,有写实纹样和写意纹样两类。其中写实类纹样多为侧视或半侧视的立体造型,形态比较逼真;写意类纹样多为俯视平面造型,形态比较简单,多被简化为层叠的形式,群峰环绕有树叶点缀。柳树纹样有写实纹样和写意纹样及二者搭配共三类。其中写实纹样多做修饰处理,枝桠较少,形态弯曲,造型简洁,柳叶多写实逼真。写意纹样刻画简单,多用点线结合的方式表达,二者结合的种类则多以简略的笔触进行刻画树干,枝叶描绘更为细腻,整体为平视造型。

二、草本类

草本类植物装饰纹样形式多种多样,平遥漆器纹样主要有兰花纹样、竹子纹样、纹样、荷花纹样等。兰花纹样有茎叶和花瓣二种组合纹样的。其中兰花纹样多做写实处理,其上多做有写意的线条纹饰;整体来看兰花多形体较单薄,其层次具有较弱层次感与重叠性。写实与写意搭配纹样,多为在漆器的梅花图样,有全开写实纹样和全开与树干搭配写意纹样,花蕾全开纹样多做了写意处理,简化为五瓣花,多做平视形态。竹子纹样是本草类植物纹样较为普遍的一种,绿色叶子有规则地附着在主体上,写实纹样较为细致,竹叶层次清晰,叶与树之间穿插纹样呈平面与立体交叉形态;纹样是运用写意的竹子轮廓及线条表现,线条流畅紧凑,以总体形式出现,纹样呈立体形态,叶分布在枝的周围,主体纹样突出。荷花纹样有写实纹样、写意纹样以及荷花与荷叶搭配纹样三类。其中荷花纹样有平面形态和立体形态之分,平面形态多为俯视、六叶且造型写意,立体形态多为侧视,造型写实;荷叶纹样多呈立体形态、造型写实。

三、农作物类

农作物类植物纹样较多,主要有稻谷纹样、石榴形立体纹样也有在平面绘制的向日葵纹样图案。其中稻谷形纹样多做写实处理,形态比较逼真;漆器的石榴纹样多将果实的籽凸显在外部,具有强烈的透视效果,籽大肉多,凸显果实成熟。向日葵纹样是农作物类植物纹样较为普遍的一种,黄色叶子有规则的附着在果实的主体上,写实纹样较为细致,叶子层次清晰,叶与果实之间穿插纹样呈平面与立体交叉形态;由以上分析可知,植物纹样具有如下形态特征:

1.从纹样的空间维度上看,有平面和立体两种形态。

简述植物多样性篇10

关键词:道路绿化;植物配置;植物养护;生态环境

1目前城市道路绿化的现状

1.1绿化没有起到根本性的作用

各个城市道路上的绿化植物种类比较单调,层次比较单一,没能起到层次性的美观搭配,有些地区对道路的绿化不够重视,没能很好地进行研究和规划,在绿化和美化的角度上都有所欠缺。

1.2大部分城市绿化风格相似,体现不出每个城市的特点

城市的飞速发展使各城市的建设风格比较雷同,每个城市间的个性都逐渐消失,虽然在地理上,在社会风俗文化上都大不相同,但发展方向不尽相同。由于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各个城市对本城市特色文化的意识越发淡薄,在城市环境的建设上,更是没有太多的个性可言。

1.3“以人为本”的中心没有得以体现

现代社会中,到哪里都提倡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但在部分城市的环境建设中,根本体现不出这个观点,环境的建设往往忽略了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的感受,混淆了环境建设的最终目标,似乎更多的是为交通工具而规划,很少考虑人性化的特点。

2道路绿化的设计原则

2.1适应性的原则

街道绿地的土壤条件不好,土质较硬、杂质较多、质量也不好,就应该考虑到种植范围较小、损坏可能性大、植物不能很好地伸展、车辆的污染较为严重等一些因素,要选择相对适合的植物,满足环境条件及本身的生态功能,达到美观。

2.2生态环境优先原则

要考虑到城市本身的生态环境基础,考虑到生态效益,要保持城市中应有的生态环境平衡,所以,进行绿化的植物要有多个层次的搭配,达到植物合理配置所产生的自然优美景观。

2.3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道路规划的过程中,要首先考虑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行为习惯,以及多数人的审美习惯,全面的掌握分析人的视觉特点,使居民有舒适感、清新感。

2.4科学和艺术角度出发

要考虑植物本身的习性和周边环境相统一,同时要讲求整体的艺术水准,符合大众审美观,不同植物在不同时节展现不同的景色,从而达到整个城市全年中都具有艺术感。

2.5有安全性

各个城市的道路下方都有各种管线,路面上的情况也比较复杂,绿化设计规划时既要保证交通的顺畅,又要保证道路的安全。

2.6要与当地城市的路面性质符合

应根据各地的建筑、人群、交通情况及道路特点的不同,来设置不同的道路绿化景观。

2.7坚持可持续发展

是指在设计的过程中,方法要与自然环境相结合,要达到实施过程中对环境的损害最小,并且绿化的效果也要保证,尽量实现最大化,要合理利用不再生资源,最大化的利用可再生资源。

2.8全面分析整体性原则

先是要从城市的整体形象出发,要体现一个城市的美好形象;再是从城市的基本条件出发,如道路、建筑物、公共设施等;还有就是要考虑视觉上的一致性,从城市的空间出发,把握整体的连续性。

3道路绿化的植物设计对策

3.1植被的选择

因为乐清依山而建,四周青山环抱,道路绿地起到了引绿进城的作用。乐清城区常年风向以东北方向为主,考虑对空气流通的疏导作用,东西向的道路行道树宜采用高大乔木,这样有利于气温的调节,也有利于通过过高屋面的树冠来联系东西向的山丘,给人绿量渗透的感觉。

3.2植被的种植策略

3.2.1自然形式的规划。这种形式是依据自然植被的特点来分布,运用高低错落的样式进行搭配,选择植物的不同类型,包括乔、灌、草的综合应用,这种形式具有美观的层次和丰富的色彩,看上去比较天然,密度比较高,此方式较为适合公共的绿地,也比较新式。植物的配置可以选择:樟树、桂花、紫薇和红花继木,再加一些地被。

3.2.2规格形式的规划。此种方案较适合一些迎宾大道,给人一种很整洁的视觉效果,植物的配置比较清晰、简单,它们和整齐的道路相呼应,感觉上很有节奏。植物的配置可以选择:灌木。

3.2.3循环形式的规划。这种形式适合主干道,主要应用于交通较为复杂的地段。可以选用的配置:行道树+月季+地被。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