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卫生学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9:19

食品卫生学意义篇1

【关键词】食品;饮水;卫生保健调查;组织和管理;青少年保健服务

【中图分类号】R179G478.5R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09)10-0917-02

为优化在校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建设安全、文明、卫生、和谐的新校园,广西教育厅在全区各级学校开展创建“卫生优秀学校”活动,内容包括组织管理、环境、食品、饮水卫生及健康教育等项目,全方位地激活了广西各级学校的卫生工作。笔者参与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优秀学校考核评分表》的制定及部分高校、市、县中小学的考评工作。现将2008年12月至2009年1月全区230所大、中、小学、幼儿园的食品、饮水卫生项目考评结果进行分析,情况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2008年广西14个市59个县230所参评学校,其中大学13所,中专4所,高中9所,初中88所,小学93所,幼儿园23所。

1.2方法采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优秀学校考核评分表》进行评审。

1.2.1食品卫生分为食堂管理和校内食品卫生。食堂管理包括健全卫生管理制度、持证情况、人员管理、采购索证、食品加工场所功能布局、是否分间(区)操作、“三防”设施及空气消毒装置、公用器具是否生熟分开及卫生标识、冷藏设施运转情况、食品留样、加工场所卫生状况、仓库食品存放情况、餐具清洗消毒等40个评分指标,分值32分;校内食品是指在学校内开设的小卖部、食品店(摊)等,包括健全卫生管理制度、持证情况、人员管理、采购索证、食品加工场所功能布局、餐具消毒、“三防”设施等8个评分指标,分值8分。1.2.2饮水卫生分为供水安全卫生和自备水源管理。供水安全卫生有7个评分指标,分值为10分,包括市政供水、开水供应次数、使用其他饮水设施的管理情况;自备水源的管理有8个评分指标,分值10分,包括卫生管理制度、员工健康证、供水卫生许可证、水源周围卫生状况、水质检测次数、清洗消毒记录。

评分实行百分制,有合理缺项(无食堂、自备水、宿舍)的学校,得分要进行标化。总评分达到90分以上为优秀,80~90分为良好,70~80分为合格。

参评人员由自治区教育厅、卫生厅抽调高校后勤处、自治区卫生监督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考评组。参评人员事先对《考核评分表》内容进行学习培训,统一评估办法和评分标准。采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学校食堂卫生考评情况

2.1.1学校食堂持卫生许可证230所参评学校中,有食堂194家,占参评学校的84.36%,其中城市学校食堂98家,县级学校食堂54家,乡镇学校食堂42家。持有有效卫生许可证的187家,占96.39%(187/194),城市学校食堂持证率为98.98%(97/98),县级学校食堂持证率为96.3%(52/54),乡镇学校食堂持证率为90.48%(3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28,p

2.1.2食堂获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等级情况参评学校食堂获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a”级食堂1家,为高校食堂,占参评食堂的0.52%(1/194)。“B”级食堂的有64家,占参评食堂的32.99%。其中,“B”级食堂的城市学校为41.84%(41/98),县级学校为27.78%(15/54),乡级学校为19.05%(8/42),城、乡学校之间食堂卫生管理和设施建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2,p

2.1.3实行食品采购索证登记食堂建立健全食品采购索证制度、实行采购验收登记的有191家,占98.45%。其中,城市学校食堂为98.98%(97/98),县级学校食堂为100.00%(54/54),乡级学校食堂为95.24%(40/42),城、乡学校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6,p>0.05)。

2.1.4食品生产加工场所功能布局食堂入口实行物流通道与员工道分流的有107家,占55.15%;其中,城市学校58.03%(65/112),县级学校为75.76%(50/66),乡级学校为53.84%(28/52)。肉类食品原料与蔬菜类原料加工分区合理的有128家,占65.98%;其中,城市学校75.0%(84/112),县级学校为71.21%(47/66),乡级学校为63.46%(33/52),食品加工场所功能分区合理率高于孙喻等[1]调查结果(28.1%)。

2.1.5食品加工场所“三防设施”食品加工场所内防蝇、防鼠、防尘等卫生设施完善的有101家,占52.06%;其中城市学校为61.61%(69/112),县级学校为59.09%(39/66),乡级学校为55.76%(29/52)。各级学校“三防”设施不完善,配置率偏低。

2.1.6餐具消毒设施食堂有餐具清洗消毒间和配置消毒设施的122家,占62.88%。其中城市学校为77.68%(87/112),县级学校为62.12%(41/66),乡级学校为57.69%(30/52)。食堂餐具清洗消毒设施配备不全,城、乡学校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6,p

2.1.7食品仓库规范管理仓库内食品离地离墙、分类分架存放,无存放非食品物品及农药、除四害药品等有毒物品的有114家,占58.76%(114/194);配备有效防鼠设施的有104家,占53.61%(104/194)。

2.2校内食品店卫生考评在校内设有食品销售店及小卖部设食品销售柜的学校120家,持有效卫生许可证的105家,占87.5%,其中,城市学校持证率为86.96%(40/45),县级学校持证率为84.44%(38/45),乡级学校持证率为90.0%(27/30),城、乡学校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5,p>0.05)。实行采购验收登记的食堂有76家,占63.33%,其中,城市索证率为64.44%(29/45),县级索证率为71.11%(32/45),乡级索证率为50.0%(15/30),城、乡学校之间有统计学意义(χ2=9.42,p

2.3学校生活饮用水卫生考评

2.3.1自备水、二次供水卫生管理采用自备水源集中式供水、二次供水设施的学校有54家,持有有效卫生许可证的24家,占44.44%;其中城市学校持证率为53.85%(7/13),县级学校持证率为61.11%(11/18),乡级学校持证率为43.48%(10/23),城、乡学校之间持证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6,p>0.05)。制定有管供水卫生管理制度的有19家,占35.19%。

2.3.2蓄水池清洗消毒和水质检测自备水、二次供水蓄水池定期清洗消毒的有41家,占75.93%;每年对水质进行检测的有31家,占57.41%。其中,城市学校检测率为84.62%(11/13),县级学校检测率为44.44%(8/18),乡级学校检测率为52.17%(12/23),城、乡学校之间自备水、二次供水水质检测率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7,p

2.3.3校内直饮水设施卫生有97所学校采用直饮水系统解决学生饮水,占42.17%(97/230)。有直饮水机消毒记录的30所学校,占30.93%;有维修记录的14所,占14.43%。

3讨论

从考评情况分析可以看到,实施“卫生优秀学校”考评以来,广西学校卫生工作得到各方面的重视,各级政府及学校领导提高了对食品卫生及饮水卫生安全工作的重视,加大了对食堂硬件设施改造的资金投入,食品卫生管理工作整体水平明显提高,许多食堂添加了不锈钢炊具和改造旧炉具,食品加工场所卫生状况得到质的改变。

食堂建筑和设备是设立食堂的基本条件,食堂内部布局合理、基础设施达标,可以有效减少食品的交叉污染,防止食源性疾病的传播[2]。结果表明,乡镇学校食堂普遍存在食堂面积不足、内部布局不合理、基础卫生设施差的问题,食堂卫生管理水平低,难以实施自律控制,获得“B”级以上食堂的乡镇学校明显少于城市学校。

学校生活饮用水存在卫生安全的诸多隐患,大部分县、乡有自备水、二次供水的学校没对水质进行检测,部分蓄水池未定期清洗消毒,这是在考评中扣分最多的项目。唐振柱[3]调查显示,广西农村学校饮水水质合格率仅为27.0%,尤其是微生物污染严重。学生饮水卫生也是棘手问题,有许多学校采用直饮水机为学生提供饮水,但对直饮水机的卫生监管不到位,考评中发现多数学校未向经销商索取直饮水系统的卫生部批件等相关证件,对直饮机的滤芯、滤膜更换期不了解,没有直饮机清洗消毒记录。关于直饮水系统的卫生监管,对学校卫生监督工作来说是监督的盲区,也是新的课题。

建议:(1)组织各级学校食堂管理人员进行食品采购索证、台帐的建立、食品留样规范操作、食品加工过程的卫生要求、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等知识的培训。(2)设立学校食堂硬件设施建设专项经费,大力扶持基础设施较差的农村中小学,完善基础卫生设施的配备。(3)加强学校建筑特别是食堂建筑、自备水源取水点的预防性卫生监督审查。(4)开展对学校直饮水系统卫生监督相关问题的研究,并制定相关管理规范和卫生标准。

(致谢:本文部分资料统计由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校卫生科提供,并得到阮青主任的大力支持,特此感谢!)

4参考文献

[1],王书梅,高桂玲.中西部农村中小学食堂卫生现况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8,29(7):625-627.

[2]高桂玲.中西部农村学校食堂卫生问题与对策的定性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8,29(6):534-535.

食品卫生学意义篇2

【关键词】食品卫生监督;问题;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食品生产企业逐年增加,食品行业已经成为第三产业的重点部分,其经营方式,营销手段和策略也是千变万化,无形也给食品卫生监督带来许许多多新胡问题,在这种新的形式﹑新的挑战下,如何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强化卫生监督执法行为,维护广大群众利益,促进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1.当前食品卫生监督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1食生产经营行业的整体卫生条件和管理水平还比较低。建国以来,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和关心食品生产和经营的卫生管理,曾经颁布了许多食品的卫生标准和管理办法。2009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这些法规对加强食品卫生管理,提高食品卫生质量起了很好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颁布实施之后,国家又陆续制定和颁布了一批食品卫生标准、食卫生管理办法、食品企业卫生规范和相应的检验办法。逐步建立了食品卫生法规体系,从而使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之逐步纳入食品的卫生法规体系。全国性的食卫监督管理网络已初步形成,并逐步实观食品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通过食卫生技术规范,不断把食品卫生新科学化成就应用于食品卫生管理。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经营业务的不断扩大,食品污染的因素和机会也在增加,有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个体生产经营者,由于法规观念淡薄,为了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食的卫生质量,或者由于缺乏食品卫生知识,致使一些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流入市场,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造成食品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1)使用腐败变质或霉变、虫蛀的原辅材料。(2)生产用水不符合卫生标准(3)使用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品添加剂或加工助剂。(4)使用不符合卫生要求的包装材单和容器。(5)生产环境厂房、设备不符合卫生要求。(6)生产操作不符合卫生要求。(7)从业人员不符合卫生要求。(8)食品的贮存、运输﹑销售条件不符合卫生要求以及贮存期过长而造成腐败变质。(9)食品的掺杂使假及伪造假冒(10)食具消毒不当,造成食污染和食物中毒。如上所述,食卫生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影响因素是十分复杂的。食原料、添加剂、容器包装材料和食工具设备及食的生产经营场所、设施和环境,不论哪方面的卫生状况都直接影响食品卫生质量、食生产经营过程中,从原料采购、加工、包装、﹑贮存、运输﹑销售,不论哪一个环节不符合卫生要求都直接影响食品的卫生质量。另外,大多数不合格食是由于食品企业放松是自身管理造成的。

1.2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餐饮业在'食品经营行业中所占比例最高。大多数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在餐饮业,是历年来食品卫生问题较多的行业,因而将餐饮业列为重点行业进监督管理是十分必要。街头食存在的卫生问题更为突出,缺乏必要的加工,经营设施和卫生设施,加工和经营过程存在较多的不卫生行为,街头食品的从业人员文化和卫生素质较低,且非法经营者占很大比例,这给日常监督管理带来很大难度,学校食品卫生更不容乐观,一些学校食堂污物遍地,根本无防蚊、虫黾防刀设施,无卫生许可证经营者占相当比例。农村食品卫生现状更是令人担忧,部分乡村食品生产经营场所简陋,环境卫生较差,卫生设施不健全,食品卫生质量难以保障;少数经营不懂法,自我管理意识差,有的甚至在食品中掺杂、使假违法经营;消费者难以识别假冒伪劣食品,缺乏食品卫生知识和法律知识,自我保护意识差,社会上个别群众对卫生监督执法工作不理解、不支持,干扰执法的事件屡见不鲜。

1.3监督队伍与形势不相适。专职监督人员不足,皖北有的地方食品卫生监督员20余人,远低于“先进国家”每2万人拥有一名食品的卫生监督员的比例,每名专职食品卫生监督员要承担近千户的监督任务。其结果是:监督覆盖面窄,对城镇监督多,对乡村监督少,监督工作顾此失彼,影响了监督频次。有的县级食品卫生检查员整体素质低而承担的任务重,管辖区域大,工作效率和质量受到影响。在基层初级职称以人员多,未经培训和训练不足的多,不能执法的多。其次,检验设备短缺﹑落后﹑交通﹑取证等工具不适应工作要求,加之检验机器陈旧,技术力量薄弱,开展项目受限,报告结果令人质疑等。

1.4相关部门之间工作不协调。在《食品卫生法》每实施过程中,往往由于部门之间不调,给执法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阻力。目前,在卫生监督工作中碰到的问题是:市场上个体屠宰产出售的肉食品卫生检疫严重失控;先办工商营业执照,再办卫生许可证的观象常有发生;技术监督部门与食品卫生监督部门抽检食质量时,有时先后进行,对被监督部门重复收费,引起被检单位的不满。

2.当前食品卫生监督工作的几点对策

2.1加强卫生法制建设,提高全民法制意识。

《食品卫生法》的贯彻实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取决于全民法制意识的提高。因此,必须加强对公众的卫生法律知识和卫生知识的教育,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卫生知识水平,为卫生监督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是教育工作要做到全面。对从业人员、消费者和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进行法制教育和卫生知识教育。通过教育,使从业人员增强卫生和守法的自觉性,使消费者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使各级政府干部进一步提高对食品的卫生监督工作的认识,将食品卫生工作落到实处;二是教育工作要有重点性。场。三是教育工作要做到经济性。做到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不搞“一阵风”“走过场。”

2.2加强监督队伍建设,提高督人员素质。

鉴于当前食品卫生监督队伍力量单薄,监督力度不够,监督覆盖狭窄,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为此,首先要把配备专职食品卫生监督员的工作迅速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以保证基层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要实观这个目标:仅靠每年招考的少数名额是难以长期达到的。对县以下乡镇可以聘任食品卫生监督员的问题作出具体规定,以便基层有据可依。其次,要提高执法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在执法队伍的廉政建设上,既要抓纪律教育,又要抓违法违纪的处理。教育他们摆正权与法的关系,正确行使人民所给的权利。建立健全卫生监督管理网络,是搞好'食品卫生管理工作的基础。当前如何改革观行的食卫生管理体系是否可以借鉴工商、税务等执法部门的经验,建立专职监督队伍,在完善监督制度的基础上来强化国家监督,加以解决的问题。

2.3明确监督管理计划,接受基层人大监督。

首先明确监督管理计划是一种政府行为,主要职能部门就食品安全要每年制定完善后缴监督机构备案审查,年终接受人大的评估。具体实施计划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本级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起草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提交食品监督管理草案,该草案经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批准后,由县以级对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负责执行。

2.4加强食品安全建设和法制管理。

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国外食品安全法律标准的研究﹑消化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我国食品安全监督体系。建立农业管理部门与食品工业管理部门的合一,对农业和食品工业实行一体化管理的结构。更要加强,现有法律的惩罚力度,依最严厉的刑法进行惩治,依法加强权力监督,实施对食品安全有效保护。

综上所述,食品卫生关系人民的身体健康,关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速度,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要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认清形势,调整步伐,以改革为动力,以提高食品获质量为中心,才能充分发挥职能。卫生监督部门应增强紧迫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加强队伍自身建设,进一步强化措施,才能构筑起一道中国绿色食品安全的防线。

参考文献

[1]夏文彩《加强监管保证食品卫生安全》安徽经济日报2008

[2]张文涛,赵海霞《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探讨》吉林省预防医学年会论文集

[3]《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2004

食品卫生学意义篇3

【中图分类号】R179G478.2

【文章编号】1000-9817(2007)12-1140-02

【关键词】膳食服务;中小学生卫生保健服务;公共卫生管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苏州市外来民工与日俱增,市内的民工子弟正以每年18%的速度增长,且增速还在加大。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民工子弟学校的饮食卫生问题给教育和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提出了新的问题。为探讨民工子弟学校饮食卫生管理对策,笔者于2005年12月至2006年4月进行了专题调查,现报道如下。

1苏州市民工子弟学校食品卫生现状

1.1民工子弟学校与公办学校食品卫生状况比较2006年苏州市区有民工子弟学校43所,其中有办学许可证的民工子弟学校18所,备案的11所,在读的民工子弟约有2.8万人;学校开设食堂的有32家,办理卫生许可证的有19所。2005年只有1所民工子弟学校食堂能基本达到量化分级管理标准。在学校食堂用餐学生约1万人;一部分学生回家吃饭,或由家长送饭到学校,也有少部分学生在校边小饭店就餐或购买流动摊贩的盒饭,存在一定的食品卫生隐患[1-2]。

苏州市公办学校学生用餐有3种形式:一种是学校自办食堂,2005年度a级学校食堂有64所,B级学校食堂有122所,C级学校食堂有37所,D级学校食堂有9所(D级食堂经整改仍达不到要求者不再发放卫生许可证)[3];另一种是供应学生外送盒饭,供餐企业需取得外送盒饭量化分级a级或B级资质;还有一种是学生回家吃饭,学校不供应用餐。随着学校食品卫生安全负责制以及对学校用餐量化分级管理的推行,公办学校食堂食品卫生越来越规范。

1.2民工子弟学校饮食卫生状况2005年随机抽查20所民工子弟学校,结果有15所学校食堂设施简陋,粗加工间、烹饪间、洗消间、分餐间混为一体,无严格的功能区分;食堂管理流于形式,从业人员配备不足,健康管理松懈,健康证持有率仅为20%;从业人员个人卫生习惯和卫生意识均较差,缺乏基本的食品卫生知识。17所学校食堂卫生设施,特别是消毒、保洁、冷藏、防蝇、防尘等设施比较薄弱,呈家庭作坊式厨房状态的占70%。9所食堂因设施未达到发证标准而无卫生许可证。学生饮用水供应也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有的水桶未加盖加锁,无专人负责,饮具混用情况严重。学校内部副食品经营部卫生许可证持有率仅为10%,所经营的食品标识不规范。

1.3原因分析苏州市民工子弟学校绝大部分分布在城乡结合部,校舍大部分是租用的闲置厂房,缺乏活动场地,教室不规范,通风与采光不符合卫生要求。由于学校是民间力量办学,自负盈亏,除办学者投入和学生交费外,再无其他资金来源,因此,很难集中资金用于改善办学条件,食堂更是无暇顾及[4]。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师资及管理人员紧缺且素质偏低,因此该类学校规模偏小,部分学校甚至不具备教育部门规定的条件就擅自招生办学[5]。

2加强民工子弟学校食品卫生工作的建议

2.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流动儿童少年的入学、饮食问题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在认识上一定要做到“三个统一”,即把流动儿童少年入学、饮食问题统一到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上来[6],统一到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上来,统一到实施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培养未来建设者和优化城市发展环境上来。各级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坚持民工流入地政府负责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坚持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接纳民工子女为主的原则,杜绝学校食品卫生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2.2明确责任,制订规章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纳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范畴,整合教育资源,让民工子女与当地学生享受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对民工子弟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方面给予扶持[7-8]。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学校校长要签定食品安全责任书,校长是第一负责人,坚决取缔不符合要求和无办学许可证的民工子弟学校,妥善分流在校学生;发展部门要将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和饮食卫生等问题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将流动儿童少年就读学校建设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财政部门要建立专项资金,对民工子弟学校给予适当的经费补助,保证学校、食堂的基本设施到位[9];卫生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对民工子弟学校的卫生监督管理和教育指导力度。

2.3综合治理,逐步规范一是卫生监管部门将严格核发学校食堂卫生许可证[10],加大卫生监管力度,开学期间不定期组织食品卫生安全检查,对问题突出或屡屡不改者依法行政处罚[11]。二是联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有条件办食堂的学校,积极指导他们利用暑期或寒假开展整修和改造,使之办好办强[12];对暂时无法达到办食堂条件的,建议他们只提供蒸饭热菜服务,以减少发生食源性疾患的可能。三是逐步将所有民工子弟学校食堂纳入学校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中,以便更好地进行监管[13-14]。四是建立健全民工子弟学校食品卫生管理网络和管理制度,建立“一把手”食品卫生负责制[15]。

2.4加强宣传,共同关注充分发挥报纸、电台、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倡导“同在一片蓝天下共同成长”的良好氛围,使全社会共同关注民工子弟学校,关心民工子女的学习、饮食、生活等,广泛开展“手拉手、送温暖”活动,对生活有困难的民工子女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活动[4]。通过社会捐助、企业赞助等形式,改善民工子弟学校的基本设施和饮食环境,保证民工子弟在充满温情的社会大家庭中茁壮成长,保障他们身心健康。

3参考文献

[1]唐义林,蒋丽华,陈友来.海安县中小学校校园及周边食品卫生状况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2,23(5):270-272.

[2]娄伟,张玉军,于世杰,等.通许县小学校门前小摊点的食品卫生现状调查.职业与健康,2004,20(8):49.

[3]封卫娟.苏州市学校餐饮业卫生状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5,26(5):431.

[4]赵中宁.上海市南汇区民工子弟学校食堂卫生现状及对策.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6,18(3):146-147.

[5]沈惠平,赵希畅.上海市南汇区民工子弟学校卫生状况.中国学校卫生,2003,24(2):183.

[6]卫生部.关于认真做好《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贯彻实施工作的通知.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6,18(1):69-70.

[7]鲍庆胜,余军,刘晓军,等.学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对策探讨.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6,13(2):136-137.

[8]刘翔,鲍志潮.一起投毒致学生集体食物中毒的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6,27(5):448-449.

[9]王万陵,赵天荣.重庆万州区学校卫生设施现状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5,26(5):433-434.

[10]卫生部.关于印发《食品卫生许可证管理办法》的通知.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6,18(2):164-167.

[11]赵曰华,杨冠山,裴宝伟.滕州市城乡中学食堂卫生状况.中国学校卫生,2006,27(2):127-128.

[12]段安斌,周凤琴.十堰市食品卫生安全监管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6,22(3):220-221.

[13]李延平,严隽德,滕臣刚,等.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在集体用餐配送单位中的应用.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6,13(3):230-232.

[14]侯俊宏.石家庄市学校食堂实施量化分级管理的做法与体会.中国学校卫生,2006,27(6):547-548.

食品卫生学意义篇4

(二六年十一月二日)

首先,我代表市政府对获得2005年度a、B级单位的企业表示热烈的祝贺!刚才,市卫生局汪轶平局长就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作了情况介绍并提出了工作要求,我完全同意。下面,我再讲两点意见:

一、要充分认识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当前食品卫生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人民群众的关心和关注,但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突出。餐饮卫生是食品卫生安全四个环节中的终端环节,显得特别重要,与人民的身体健康与营养水平密切相关。因此,做好餐饮卫生安全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民心工程”,是直接关系到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一件大事。

目前,我市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自身管理水平仍然偏低,更有一些不法分子投机取巧行为的存在,给我们的食品监管带来了许多新的课题,尤其是对传统的食品监管模式提出了挑战,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当前我市食品监管中存在的难点,已成为食品监管部门的当务之急。

量化管理是一种改革,在具体的管理活动中,要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变单向监管为面向群众和媒体的监督,变定性的经验管理为定量的科学管理。市卫生局在全市范围内推行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将专项整治与日常监管、治劣和扶优、监督执法与技术指导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按照《食品卫生法》的规定和要求,建立健全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制度,广泛动员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和消费者参与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建立食品卫生长效监管制度,全面提升餐饮行业特有的自律管理意识,达到促进食品行业健康发展的目的。它的实施有利于整合现有的卫生监督资源,有利于实现行业自律,提升卫生监督效率,是体现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面向现代化、与国际食品安全接轨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带有前瞻性和具有创新性的工作举措。卫生监督机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要从大局出发,坚持以人为本,以健康安全为本,充分认识并切实做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

二、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建立健全食品卫生长效管理机制

(一)卫生部门要加大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推行力度,形成新的食品卫生与安全监管格局。近年来我国的餐饮卫生经营和消费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突出表现在经营主体多元化,消费需求多层次,餐饮供给由品种单调转变为数量充足和品种多元化。同时,老百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吃饱穿暖”只是以前关注的问题,现在更多人关心的是怎样才能吃出健康,吃得安全。目前,我市餐饮单位有近2000家,从这些单位的规模和结构来看,主要以小餐饮为主,其特点是分布广、数量多、规模小、起点低。这几年,尤其是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中,我市加大“三小”行业整治力度,餐饮业的总体卫生状况有了很大的提高,大中型餐饮业的卫生管理已日趋成熟,城区小餐饮也有一定起色。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食品卫生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目前有些消费环节的卫生状况仍不容乐观,小餐饮加工场所环境卫生、食品加工经营卫生及餐饮具消毒等方面都存在老大难问题,卫生脏、乱、差现象不同程度存在,行业的卫生自律意识、从业人员的卫生意识及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都还不够强,这些问题在农村尤为突出。

因此,卫生部门在重点抓好餐饮企业、学校食堂、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专项整治的同时,要有改革创新精神,加快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推广,分步骤、分行业、按计划开展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工作,重视软件管理,制定不同条件量化管理的软件标准与监管制度,加强与相关部门的配合,加大监督力度,不断提高监督效率。要逐步调整监督管理模式,对不符合量化标准企业要限期整改达标,以点带面,争取3-5年内在我市形成一个政府部门监督、行业管理、企业自律和消费者参与的食品安全监督新局面,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食品消费环境。

食品卫生学意义篇5

新年伊始,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学校食品卫生工作会议,这对我市教育卫生工作来说是一次重要的会议。刚才,白云区、海珠区政府的负责同志和教育、卫生、工商、食安办等部门的负责同志分别就学校食品卫生工作作了发言,总结回顾了我市学校食品卫生工作情况,提出下一阶段工作任务,讲得很好,希望各单位抓紧落实,承担好监管责任。总体来说,*市食品卫生安全方面在中小学表现出来的形势有所好转,但现状不容乐观。我们一定要有忧患意识,在*市中小学校食品卫生工作上不能出问题,一定不能出大事。同时,要有防范出大事的应急措施,提高认识,确保在两会之前、两节期间不出问题。下面,我就如何抓好学校食品卫生工作谈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学校食品卫生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学校食品卫生工作关系着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着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着党和政府的威望。当前,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已成为公众高度关注的公共安全问题之一。因此,加强学校食品卫生工作不仅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还是各级政府、各部门都必须高度重视、狠抓落实的一项民生工程,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省、市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各部门和各学校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学校食品卫生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食品卫生管理得到有效规范,食品安全长效管理机制逐步完善。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学校食品卫生工作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一些长期积累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最近,省委书记同志、市长张广宁同志专门就学校食堂卫生安全问题作出批示,要求教育、卫生、工商等部门认真进行一次全市学校食堂卫生安全检查,确保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学校食品卫生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出发点,以关注、改善民生为落脚点,把学校食品卫生工作抓实、抓细、抓出实效和水平,把这项工作纳入到构建和谐*、和谐教育的工作大局之中。

二、突出重点,进一步提高学校食品卫生工作水平

经过各级政府、各部门的共同努力,经过“创卫”的重点整治和建设,我市食品卫生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学校食品卫生安全是一项长期的、动态的工作,只有坚持不懈,严抓规范,提升要求,才能保持良好的卫生质量,避免出现反复甚至滑坡。为此,学校食品卫生工作力度不能削弱,只能加强。只要我们主动做好工作,早布置、早检查、真抓实干,我相信会有更好的转变。

一要贯彻落实省、市领导批示,开展学校食堂卫生安全大检查行动。认真落实最有效的检查方案,关键是组织,不要走形式,要发挥权威作用。我主张突击检查,但要注意方法,不要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要切实把检查行动与落实整改结合起来,把完成当前工作任务与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结合起来。针对薄弱环节和容易出现的问题,卫生、教育部门应立即组织力量开展集中整治,找出问题症结,提出整改措施,明确责任部门、责任人和完成时间,努力实现以检查促落实、以检查促提高,使*市中小学校食品卫生安全方面有根本好转。

二要继续加强学校食堂的建设和管理。食堂是学校后勤服务保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食堂建设与管理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师生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是创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由于食堂从业人员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工作相对比较繁重,所以对食堂从业人员要支持、理解、帮助、督导,定期进行培训,并加强风险意识的安全教育。学校要加强食品、引用水的管理,严禁外来人员进入食堂。目前,确实有些学校对食品卫生重视程度不够,有的学校设备破损陈旧,存在严重的食品安全隐患。各级各类学校要端正态度,把食堂建设和设备更新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要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我省中小学食堂建设与管理的意见》,按照有关标准建设好学校的食堂,改善学校食堂硬件,更新设备设施,增加抗风险能力。对自办食堂的学校应全部纳入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体系,尽量消灭C级管理单位,扩大B级以上管理单位的覆盖面,提升学校食堂管理的综合水平。

三要加大对学校食品卫生的监督力度。严把学校食品入口关,健全食品采购制度、验收制度和储藏卫生制度,做到专人采购、专人登记、专人保管,防止假冒伪劣食品流入学校,建立从“农田到学校餐桌”的全过程监管体系,形成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监管格局。要落实卫生检查制度,加强对从业人员和食品生产加工场所的卫生管理,保持食堂环境卫生整洁,认真落实餐食具消毒工作,防止交叉污染,慎防食物中毒。同时,要加大食用野生蘑菇的监督管理力度,采取“堵源头、查流通、清市场”的方式,进一步规范野生蘑菇销售市场的管理,严防野生毒蘑菇进入学校食堂。对违反规定,造成中毒事件者,要追究其行政责任及法律责任。

三、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确保学校食品卫生工作落到实处

学校食品卫生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生产、加工、流通以及消费等多个环节。各区、县级市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学校食品卫生工作的统筹和监管,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卫生、教育、工商、食安办等部门既要各司其责,层层落实,也要紧密配合,形成合力,还要对十区两市进行督导。

卫生部门要抓好食品流通环节和餐饮业、食堂等消费环节卫生监管和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卫生许可工作。建立以学校食品安全为重点的学校卫生工作检查制度,定期对各中小学校、幼儿园的食堂以及校园周边的食品店进行全面检查,积极指导学校做好食品安全治理工作。定期对学校领导、学校后勤和食堂管理人员、工作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和卫生业务知识的培训。

食安办要会同卫生、工商、技监、教育等部门加强对配送学生餐企业的监管,严格资格审查,严把准入关,保证供餐安全,并使这项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教育部门要加强监督,督促学校按照《食品卫生法》、《教育部卫生部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和《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学校食品卫生管理制度和内部管理机构。各级各类学校要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落实学校法人代表为学校食品卫生工作第一责任人制度,强化学校食堂内部管理,建立健全食物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和报告制度。学校食堂无论是否实行社会化管理,学校都必须切实负起监管责任,都必须对学生的身体健康高度负责,切实把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食品卫生学意义篇6

 

关键词:食品安全 SpS 对策

食品是我们生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在过去几年中,各大洲都曾卅现过一些因关于食品安全问题而引发的疾病,因此世界各国政府都把食品安伞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由于食品贸易(比如说统一生产之后的异地销售),导致了食源性疾病更广泛的传播和暴发。另外,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也在客观上导致对食品的制作、运输、贮存提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食品安全与现代生活关系密切,对其进行法律规制很有必要。

一、食品安全的内涵

安全,是~个任何时代都会被人们高度关注的问题。《现代汉语词典》中,“安全”一词的含义是: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卅事故。孟德斯鸠在著名的《论法的精神》中讲到,人的安全乃是至高无上的法律。食品安全对人类而言,是一个|卜分重要的问题。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加强同家级食品安全性计划指南》中定义:食品安全是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和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受害的一种担保。笔者认为,对于食品安全,不同的研究领域有着不同的表述。从卫生角度而言,可以认为是食品应不包含有会引起消费者急性或慢性毒害或疾病感染的因素;从法律角度,可表述为食品在各个环节(如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包装、运输、贮藏、销售、消费等)符合周家所规定的标准或要求。由此可以看,食品安全涉及到很多方面,它既包括生产安全、销售安全、经营安全,也包括过程安全、结果安全等。毫无疑问,在现代法治社会中食品安全的法律属性是最明显的,而各国政府和同际社会对其进行规制充分体现了食品安全的法律性。

二、《SpS协定》解析

由于对食品安全问题科学认识的不断提高,国际问的食品贸易不断增长,导致了食品安全方面贸易壁垒的不断增多。wto为了规制食品贸易壁垒,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通过了规制国家间食品贸易的<

(一)《sps协定》的主要内容

《sps协定》是世界各国为了维护国民的身体健康和安全以及保护本国动植物的安全,对进口产品制定的一系列强制性标准的措施。该议由引言、正文和附件二三部分组成。引言部分全面阐述了实施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协议的宗旨,即:保证各成员方有权采取为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卫生检疫措施,但这些措施不得背离现有的科学证据,也不能对国际贸易构成变相限制;期望通过建立一个规则和纪律的多边框架来指导各成员方对卫生检疫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将卫生检疫措施对贸易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正文共l4条46项,包括:总则、基本权利与义务、协调一致、同等对待、风险评估以及适当的动植物卫生检疫保护水平的确定、病虫害非疫区和低度流行区使用地区的条件、透明度、控制、检验和批准程序、技术援助、特殊和差别待遇、磋商和争端解决、管理、执行、最后条款。CspS协定》的正文中体现了其对食品安全问题规制的主要内容。i个附件分别是,附件1:定义,规定了正文中所涉及的主要的关键词的定义解释。附件2:动植物卫生检疫规定的透明度。附件3:控制检验和批准程序。

(二)《sps协定》的要点分析

1.“以科学为依据”实施相关措施

首先应该明确的一点是,此项规则并非是某个条款所规定的,它是相关联的若干条款一起组成的规则体系。(sps协定》第2条第2款规定要求,世界贸易组织各成员方要保证任何相关措施必须以科学为依据,如果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是不能实施有关的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的,或者已经实施的情况下要停止实施。此规则还涉及fl~CspS协定》第5条第2款的规定:“在进行风险评估,各成员应考虑现有的科学依据”。成员国要采取相关措施的前提是要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处处体现了科学性。也就是说,风险评估和科学依据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二者是不可分离的。没有经过风险评估得科学的数据结果时,成员方是不应该采取相关措施的。但是,Csps协定》中有一条是对第2条第2款的补充或者说是例外,即第5条第7款。此条款规定,各成员采用的维持临时卫生检疫措施所要遵循的条件是:第一,成员方是在有关科学依据不充分的情况下采取的措施。第二,可根据现有的有关信息,包括来自国际组织以及其他成员方实施的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的信息,临时采取某种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第二,各成员方应寻求获得必要的补充信息,以便更加客观地评估风险。第四,各成员方应相应地在合理的期限内评价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从中不难看出,四个条件环环相扣、相互联系,而且是同时被使用。也就是说,某一成员国要实施第5条第7款所规定的临时措施,这四个条件是缺一不可的。

2.成员国要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才可以采取相关措施

《sps协定》附件中对风险评估作了准确的定义:风险评估是指根据可能实施的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来评价虫害或病害在进口成员境内传人、定居或传播的可能性,以及相关的潜在生物和经济后果,或评价食品、饮料或饲料中存在的添加剂、污染物、霉素或致病有机体对人类或动植物的健康产生的潜在不利影响。协议第5条则列明了风险评估的相关考虑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应该考虑到有关国际组织制定的风险评估技术;其次,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各成员方应考虑现有的科学依据、有关的工序和生产方法,有关的检验、抽样和测试方法,某些病害或虫害的流行、病虫害非疫区的存在.有关的生态和环境条件以及检疫或其他处理方法;再次,各成员在评估对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构成的风险,并决定采取措施达到适当的动植物卫生检疫保护水平以防止这种风险时,应考虑下列相关的经济因素:由于虫害或病害的传人、定居或传播,对生产或销售造成损失的潜在损害,在进1:3成员领土上控制或根除病虫害的成本,以及采用其他方法来控制风险的有关实际开支。总的来说,进行风险评估时各成员方在制定和维持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以达到适当的动植物卫生检疫保护水平时,考虑到技术和经济的可行性,同时应确保此类措施不比要获取适当的动植物卫生检疫保护水平所要求的更具有贸易限制性。

食品卫生学意义篇7

教育教学

【关键词】 餐具;消毒;餐饮业

为掌握包头市昆区餐饮业餐具消毒的状况,进一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减少和控制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的发生,为今后进一步加强餐具消毒的监督检查工作提供依据,现将2006-2008年的餐具消毒监测资料进行总结,其结果和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2006-2008年抽取昆区大、中、小型餐馆2575家。其中大型餐馆583家,中型餐馆980家,小型餐馆1012家。对抽查的各餐馆依据其规模大小分别抽取消毒后的备用餐具2~10份样品,用大肠菌群快速检测纸片法检测,采样时无菌操作。检测餐盘、餐碗等,每份贴纸2张,每张检测纸片用无菌生理盐水湿润后,立即贴于餐具内侧表面,30s后立即取下,置于无菌塑料袋内。将接种好的纸片放入37℃恒温箱内培养16~18h后观察结果。若纸片保持蓝紫色为大肠菌群阴性,若纸片变黄并在黄色背景上出现红色斑点或片状红晕则为阳性[1]。大肠菌群快速检测试纸为南京三爱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制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监制)。

2 结果

   2006-2008年3年共抽检15201份餐具,合格份数8635份,总合格率为56.8%。其中大型餐馆5827份样品,合格份数3525份,合格率为60.5%;中型餐馆6251份样品,合格份数3590份,合格率为57.4%;小型餐馆3123份样品,合格份数1520份,合格率为48.7%。大、中型餐馆相比,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3,p>0.05);大、小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2,p<0.05);中、小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p<0.05)。结果详见表1。表1 2006-2008年包头市昆区餐饮业餐具监测结果(略)

教育教学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包头市昆区餐馆餐具大肠菌群总合格率为56.8%。大、中型餐馆的餐具消毒效果好于小型餐馆。说明大多数大、中型餐馆的负责人对食品卫生工作比较重视,建立健全了各项卫生管理奖惩制度,加大了对卫生设施的投入及从业人员的健康检查、卫生知识培训,餐具洗消人员也相对固定,使餐具的洗消工作有了一定的保障。尽管如此,离国家的卫生标准和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而小餐馆不能严格按照“一刮、二洗、三冲、四消毒、五保洁”的洗消制度执行,大大影响了餐具的洗消质量,导致餐具的合格率明显低于大、中型餐馆。

  

本次调查提示我们各级卫生监督部门一定要严格按照卫生部于2005年10月1日开始执行的《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的要求进行审批,对餐饮企业要加快食品量化分级管理,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执法力度,把洗消间的硬件设施、消毒员的卫生知识、洗消程序的掌握执行情况作为每次检查的重点之一,现场发现的卫生问题,及时指导改进,介绍科学有效、易掌握的消毒方法,定期、不定期抽查餐具的消毒效果。对洗消设施投入不足,从业人员卫生知识不掌握,餐具检测严重超标的餐饮企业进行卫生行政处罚。促使餐具的消毒效果尽快达到国家的卫生标准和要求。每年定期举办餐馆主要负责人和食品卫生管理人员学习班,组织他们认真学习各种卫生法律、法规,要求把食品卫生工作当作一件大事来抓[2]。建立和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及各项卫生管理制度,奖惩分明,责任落实,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教育教学

 

食品卫生学意义篇8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在我国生产并在国内销售的一切食品及其生产经营者,进口食品及其货主。《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品种名单》所列的品种除外。根据对外贸易合同要求或对方国家(地区)法规所生产的专供出口(包括面向港、澳、台地区)的除外,但不符合我国标准和法规的不得在国内销售。

第三条本办法用语定义如下:

特殊营养食品:通过改变食品中天然营养素的成份含量比例或控制热量以适应某些疾病人群营养需要的食品。

药膳:为辅助治疗某些疾病,根据辩证施治的原则加入中药配制而成的非定型包装菜肴。

第四条使用营养强化剂必须遵照《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和《食品营养强化剂卫生管理办法》的规定。

第五条《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品种名单》由卫生部颁发。

利用《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品种名单》和《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以外的物品(包括药材)作食品新资源的,按照《食品新资源卫生管理办法》规定的程序报请审批。

第六条利用中药材作食品新资源者,报请审批时除《食品新资源卫生管理办法》第三条要求的资料外,还应提供其药理作用的特殊针对性指标的试验资料。其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资料要求如下:

(一)在古代医籍中有两部以上食疗本草记载无毒性、无服用禁忌(包括不宜久食)的品种,提供《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第一、第二阶段的试验资料。

(二)在古代医籍中无食疗记载的属于生物性原料的品种,提供《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第一、第二、第三阶段的试验资料。

(三)在古代医籍中无食疗记载的属于非生物性原料的品种,提供《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阶段的试验资料。

第七条在食品卫生法生效以前,传统上把药物作为添加成份加入,不宣传疗效并有30年以上连续生产历史的定型包装食品品种,经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向卫生部备案,可以销售,销售地区不限。在食品卫生法生效以前,按照习惯把药物作为添加成份加入食品中配制的非定型包装食品,且已沿用三十年以上的,经所在地县以上(含县)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可以在本地加工销售,但不得使用药膳名称。上述食品被批准后,不准增加药物品种、用量,不准扩大添加的食品品种范围。

第八条药膳餐厅必须经当地中医行政部门审查合格并发给药膳经营许可证后,方可按食品卫生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申请食品卫生许可证。

药膳餐厅用于配制药膳的中药品种(除《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品种名单》规定的品种以外)需报当地中医行政部门审核批准;药膳配方需报当地中医行政部门备案。药膳餐厅的食品卫生由当地食品卫生监督机构监督。

第九条特殊营养食品的生产经营者在生产前必须提出配方及其根据、实验研究资料(可引用其他研究者的结论),报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特殊营养食品必须采用定型包装,并在包装和标签上使用表示其营养特点的名称,说明主要成份及其含量、使用注意事项、出厂日期、保存期等.

第十条按本办法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九条批准生产经营的食品禁止宣传疗效或保健作用。禁止在包装、标签、说明书或广告上有下列内容:

(一)“疗效食品”、“保健食品”、“强壮食品”、“补品”、“营养滋补食品”或其他类似词句。

(二)“返老还童”、“延年益寿”、“白发变黑”、“齿落更生”“防老抗癌”、“祖传秘方”、“宫廷秘方”或其他类似词句。

(三)中医辩证施治各项治疗原则的用语。

(四)在食品名称上冠以中药名称,或以中药图像、名称暗示疗效和保健作用。

第十一条对违反本办法和食品卫生法的食品生产经营者,依照食品卫生法的有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二条本办法解释权、修改权属卫生部。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附件:

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品种名单(第一批)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第八条规定的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如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85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编著的《食物成份表》(1981年第三版,野菜类除外)中同时列入的品种。

二、乌梢蛇蝮蛇酸枣仁牡蛎栀子甘草代代花罗汉果肉桂决明子莱菔子陈皮砂仁乌梅肉豆蔻白芷藿香沙棘郁李仁青果薤白薄荷丁香高良姜白果香橼火麻仁桔红茯苓香薷红花紫苏

食品营养强化剂卫生管理办法(1986年11月14日卫生部)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第八条“食品不得加入药物。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以及作为调料或者食品强化剂加入的除外”的规定,为加强对食品营养强化剂的卫生管理,防止食品污染,保证食品卫生质量,保证人民身体健康,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食品营养强化剂是指为增强营养成份而加入食品中的天然的或者人工合成的属于天然营养素范围的食品添加剂。

第三条生产食品营养强化剂的工厂,须经省、市、自治区的产品主管部门、卫生部门及有关部门批准。按规定的质量标准进行生产,并逐批检验,合格后方许出厂。商业部门加强验收,食品卫生监督机构加强监督检查。未经批准的单位,不得生产食品营养强化剂,必需氨基酸不能以小包装形式出售。

第四条食品加工,经营部门使用食品营养强化剂,必须符合《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中规定的品种、范围和使用剂量,食品卫生监督机构对违反者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理。

第五条使用食品营养强化剂的工艺要合理,不得影响强化剂的性质。成品在保存期内,其含量应不低于使用卫生标准中所规定的使用量。

第六条凡经营养强化的食品在包装上必须写明:“营养强化食品”字样,并标明生产厂名、生产日期、强化品种、强化剂量、使用对象、食用方法、食用量和保存期限,不得夸大宣传。

第七条生产和使用新的食品营养强化剂时,应由生产和使用单位及其主管部门提出生产工艺、理化性质、质量标准、毒性试验结果、营养学评价、使用效果,食品使用范围和使用量等有关资料,省、市、自治区的食品卫生监督机构提出意见,报经归口单位--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审理后,报卫生部审核批准,主管部门制定强化剂质量标准,共有卫生学意义的指标需经卫生部同意。没有食用级质量标准的品种可暂以药典标准为依据。

第八条婴儿食品的强化,按卫生部颁布的或许可的婴儿食品营养及卫生标准规定执行。

第九条从国外进口的食品营养强化剂或使用食品营养强化剂的食品,必须符合本办法和进口食品卫生管理办法规定。

食品卫生学意义篇9

卫生安全工作,工作机制不健全,工作措施不落实,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卫生基础设施条件落后等,是发生上述事件的重要原因。为切实保障学校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现就加强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做好学校卫生防疫和食品卫生安全工作,是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学校的共同责任。要从保障青少年学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要以极端负责的态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把这项工作扎扎实实地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教育、卫生工作的领导要切实负起领导责任,关心学校卫生防疫和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成立由一把手负总责的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把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作为卫生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给予密切配合和指

导。

二、明确职责,健全机制。建立健全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责任制,将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责任分解落实到部门和具体责任人。各级教育、卫生行政部门要逐级签订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责任状,教育行政部门要与学校签订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责任状。要借鉴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中形成的工作机制建立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长效机制。各级教育、卫生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结合各地区、各学校的实际,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要求,共同研究制订学校传染病流行、群体性食物中毒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预案。要将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应急处理工作纳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之中。

三、加强预防控制,严格学校管理。各级教育、卫生行政部门要指导学校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增强师生的公共卫生和食品卫生安全意识,促使师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防范的能力。要加强安全、卫生教育,将公共卫生和食品卫生安全-教育贯穿在日常教育之中,结合季节性、突发性传染病及食物中毒的预防,安排必要的课时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使防病防疫知识深入人心。要督促师生加强体育锻炼,不断增强体质,增强防病抗病的能力。

严格学校特别是寄宿制学校的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学校要严格执行有关法律与规章,加强食堂卫生管理。坚持每天清洁扫除,保持食堂环境卫生清洁;加强安全保卫,禁止非食堂工作人员随意进入食堂加工操作间及食品原料存放间,严防发生投毒事件;加强学校生活饮用水水源的管理,防止水源污染造成疫病传播;加强厕所卫生管理,做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环境和水源;加强学生宿舍的卫生管理与安全保卫,改善学生宿舍卫生与通风条件。各学校要明确责任人,切实落实各项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措施。

建立学生定期健康体检制度,及时发观传染病患者并采取相应的隔离防范措施,及时切断传染病在学校的传播途径。各级人民政府要协调有关部门,妥善解决学生健康体检费用问题。学校要按要求,联系医疗或卫生保健机构定期对学生进行健康体检。

学校发生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件,应当及时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发生传染病流行,必须立即报告当地卫生疾病控制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部门接报后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规定,立即上报。学校在食物中毒或传染病流行事件得到控制后,要将该事件的详细情况和处理结果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四、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责任追究。加强对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监督检查。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将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的有关职责落实情况纳入对中小学的综合评估体系之中,并根据工作要求开展专项督导检查。省级卫生、教育行政部门每年至少安排一至两次专项检查;县级卫生、教育行政部门每学期至少安排一至两次专项检查,相关部门管理人员要经常深入学校(包括教学点)对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措施落实情况进行巡查,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提出整改措施。每个学校每学期至少接受一次巡查(包括专项检查或督导检查)。学校要经常性地对食堂、教学环境与生活设施进行自查,以便及早发现问题,把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专项检查或督导检查结果要及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并予以公布。对落实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措施不力,导致学校发生传染病流行或食物中毒事件,对学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危害;以及在发生传染病流行或食物中毒事件后不及时报告或隐瞒不报的,要依法查处直接责任人,并追究有关领导的领导责任。

五、加大投入,切实改善学校卫生设施与条件。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经费投入,切实改善学校卫生基础设施和条件,在学校规划、建设和危房改造过程中要统筹考虑食堂、宿舍、厕所设施和条件的改善,每年必须安排相应的专项经费改善学校食堂、宿舍、厕所等卫生设施条件。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也要安排相应的专项经费,改善学校卫生基础设施和条件。

食品卫生学意义篇10

一、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的内涵

作为食品犯罪的适用首先要弄清什么是食品,以及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的内涵。《汉语词典》对“食品”一词的解释是:“商店出售的经过-定加工制作的食物,”而我国《食品卫生法》第54条对食品的解释是“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观点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相比而言,《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要狭一些,作为本罪犯罪对象而言,并不一定要求必须在商店出售,另外也并不要求只限于食物。用作食品制剂的食物附加物、饮料等也应当可以作为本罪犯罪对象。但《食品卫生法》的定义不够,存在用被定义项解释被定义项的缺陷。因此,我们主张食品定义应当从生物学的角度,并结合法律规定而作出,一般地,所谓食品是指通过人体消化系统,被人体消化、吸收,能满足人体生理要求和营养需要的一切物品,既包括一般食品,也包括食物添加剂、调味品、色素、保鲜剂,还苞括酒类和饮料等。按此,食品包括已经加工能够直接食用的各种食物如饮料、豆制品、调味品、瓜果、釜叶等;食品原料如粮食、油料、糖科、肉类、蛋类、薯类、蔬菜、水产品等,以及按照传统观点既是食品又是药品酎物品。这类食品主要包括三种情况下的物品:一是按照传统观点既是药品又是食品的物质,其中根据卫生部有关规定又有两大类:第一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85年版)和医学科学院卫生所编著的《食物成份表》《1981年第三版,野菜类除外》中同时列入的品种,第二类包括乌梢蛇、蝮蛇、酸枣红、牡蛎、甘草、罗汉果,肉桂等33种;二是作为食品的原料、调料用的药品。例如有绿豆、花椒、苡米、大枣等;三是作为营养强化剂加入到食品的药品,一般是指为增强营养成份而加入食品中的天然的或者人工合成的属于天然营养范围的食品添加剂。如多种维生素、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铁、钙、磷等物质。

食品无毒无害.这是食品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它要求不能引起或造成食用者的急性、慢性疾病.不构成对人体的危害。有时食物中虽含有极少量有毒、有害物质,但在正常食用情况下,不致于危害人体建康的,也可称之为无毒无害。因此,所谓食品的有毒、有害是相对的,其鉴定、识别必须在食品卫生标准规定的限量要求下进行。如氰化物有毒,但在不超一个相对的数值或指称时(食品中含氰化物量(以HCn计)≤5mg/kg),仍然符合卫生要求,不会构成对人体的危害。而食品的营养要求,是衡量其是否符合卫生标准的一个主要标准。营养要求,不仅包括、要求食品中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营养素等达到一定含量,还包括要求其消化吸收氧及对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发挥作用的程度。另外,食品的色、香、味等感官性状是衡量食品是否变质的重要指标。感官性状包括色、香、味及组织状态卜的弹性、干湿、滑涩、清浊程度等靠人的感觉器官加以判定的性质状态。

判断食品是否无毒无害、是否具备营养要求,以及是否符合人的感官性状,是通过一定的食品卫生标准来确定的,这也是确定是否构成本罪的一个基本条件。因此,我们必须弄清食品卫生标准的含义。食品卫生标准是指某种食品对于保证人体建康必须达到的基本卫生要求。它是一种上升为法律的技术性规范。食品卫生标准分为三类:(1)感官指标、如食品的色泽、粘度、弹性、气味等;(2)理化指标,如有害污染物、重金属、农药、霉菌素等;(3)细菌指标,如细菌总数、大肠群菌以及病原菌等。为了在生产、销售食品中达到卫生标准,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依法制定颁布的各类产品生产、销售、贮存和运输过程中应该具备的卫生条件和卫生措施,从而保证食品卫生质量达到国家卫生标准各项指标要求。为了有效地对食品生产、销售的监督管理,国家制定颁布标准检验和检验规程,以保证食品卫生质量评价的可比性和权威性。我国有关食品卫生标准的组成主要有食品卫生生理化学检验方法,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方法,放射性物质的食品卫生检验方法以及食品安全性毒评价程序等,其规范、管理、监测食品生产、销售的卫生程度的功能是显而易见的。从食品卫生标准的效力看,根据《食品卫生法》规定,存在国家工生标准、地方卫生标准(限省级)和食品生产经营主管部门或卫生标准几种。不管其效力如何,这些标准均是食品生产经营必须遵循的准则,也是食品卫生监督与管理的法定依据。

所谓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即是不符合以上有关法规制定的食品卫生要求与标准而生产、销售的食品。本罪所指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是排除了掺入有毒有害非食品原料制作的食品之外的,所有毒素和营养素含量超过了卫生标准允许范围之内,足以造成人体建康损害的食品。

有学者认为本罪其对象范围太窄,不是泛指所有伪劣食品,而仅仅是“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①,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首先,刑法规定了两种食品犯罪,如果生产、销售的是有毒、有害食品,则应按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定性处理,这就是说,本罪对象绝无可能,也没必要泛指所有的伪劣食品。其次,“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的范围除了有毒、有害食品之外,可以包含其他任何的伪劣食品,因为如果伪劣食品不属于“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就很难说其它食品有属于此的了。

当然,我们对将本罪所指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界定为《食品卫生法》第9条规定的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的论点②也持疑问态度。首先,《食品卫生法》第9条规定的12种禁止生产经营食品不仅包括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也包括只违反食品卫生管理的食品,如第四项规定的未经兽医卫生检验的肉类及其制品,就可能存在符合或者不符合卫生标准两种情况。再如1997年3月15口卫生部颁发的《食品卫生行政处罚办法》对《食品卫生法》第9条第12项规定的食品解释为:未经卫生部批准的新资源食品;未检验出厂的食品;未按规定索证的食品;无卫生许可证者生产的食品。显然,这些食品并非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其中有些食品可能符合卫生际准,但由于不符合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的规定,而被禁止生产、销售。由此可见,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与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并非同义语。其次,《食品卫生法》第9条所列举的12项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有些并非本罪所指。如第2项规定的“含有毒、有害物质或者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食品即属于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所指食品。

二、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息的理解

本罪构成的一个重要客观标准是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食品的行为,必须要引起一定的危险状态,即必须达到“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的程度,才能构成本罪。

所谓食物中毒,是指食用或饮用各种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后引起的,以急性发作过程为主的疾病的现象。一般而言,能够引起食物中毒危险或造成中毒事故的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都属于广义上的有毒有害食品。所谓有毒有害食品是指健康人经过口腔摄入可食状态和正常数量而发病的食物。而摄入非可食状态的食物(如未成熟的水果)、或非正常数量(如暴饮暴食),以及非经口腔摄入(如经皮肤、粘膜吸收或注射进入体内的)或由毒物引起的疾病,均不属于食物中毒。食物中毒主要与以下几种情形有关:

1.微生物污染食品,并在食品中急剧繁殖,以致食品中存在大量致病菌或产生大量的毒素,使食品含毒;2.有毒化学物质混入食品;3.食品本身含有有毒物质。食物中毒主要有以下特点:潜伏期短(病原菌侵入人体直到最初症状出现以前,这一段时期称为潜伏期);来势急剧;很多人在短时间内同时发病或先后相继发病,并且在很短时间内达到高峰;所有的病人都有类似的临床表现,均以急性胃肠炎症状为主,司法解释与食品卫生主管行政部门都还没有明文规定,严重食物中毒事故的标准,上探讨也不多,且不深入。我们认为要结合医学上的中毒程度标准和医疗后恢复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把握:一是中毒人身体致害的轻重程度。构成犯罪,应是行为人致使中毒受害人身体健康足以遭到严重损害,即身体的重要器官可能留下永久性的残疾,如眼睛失明、耳聋、痴呆等症,如果引起实害结果的发生,则是属于结果加重犯;二是中毒面广人多。“面广”是指这种有毒食品扩散的范围广,足以造成对的危害性大。“人多”是指中毒的人数多。需要注意的是,这里中毒的众多人数中并不要求每一位受害者都要达到严重中毒的程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的《食品卫生行政处罚办法》中规定,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按照《食物中毒调查报告办法》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的规定确定食物中毒事故。并对中毒的人数标准划丁四个档次,即是:(一)造成中毒或者疾患人数10人以下;(二)造成中毒或者疾患人数在11至30人;(三)造成中毒或者疾患人数在31人至100人;(四)造成中毒或者疾患人数101人以上或者人员死亡。根据以上的标准,我们认为引起中毒而死亡是属结果加重的情节,而造成中毒或者疾患人数101人以上属于这种情节范围。据此,我们认为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行为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的标准可以以人数为30人以上为参照标准进行认定。

所谓“食源性疾患”,是指通过食用致病性寄生虫和致病性微生物的食品,或者食品中微生物毒素含量超过国家限定标准的含量而直接引起人体病变或造成诸如伤寒、肝炎的传染病的传染和蔓延的疾患。所谓致病性寄生虫有:旋毛虫、猪绦虫、囊尾蚴病,住肉孢子虫、肝蛭、肺丝虫,钩端螺旋体,肺吸虫等。这类寄生虫通常存在于患病的家禽家畜的肌肉及有关组织内。国家规定属于致病性微生物主要有:由牲畜疫病污染而产生的炭疽、鼻疽、结核、布氏杆菌、口蹄疫病毒、放线菌病、痘疮、破伤风、猪瘟、猪丹毒,猪巴氏杆菌病、鹦鹉热、野兔热、兔坏死杆菌病等。肠道致病菌包括致病性球菌,包括沙门氏菌、付溶血性孤菌、痢疾杆菌、霍乱、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而所谓微生物毒素则是指肉毒毒素,葡萄球菌毒素和黄曲霉毒索。肉毒梭菌污染食品后能产生外毒索,叫作肉毒毒素,具有很强的毒力,主要易存在于肉类罐头、腊肠、火腿、腌鱼及家庭自制发酵食品如臭豆腐干。葡萄球菌能产生肠毒累,其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它往往通过皮肤化脓性病人的手接触食品而使细菌污染食品并产生毒素。按照国家有关卫生标准的规定,在直接摄入口腔的食品中均不得检出上述两种细菌。黄曲霉素是毒力很强并能致癌的霉菌毒素,存在于受霉菌污染过的粮油作物,我国食品卫生标准中规定了食品中黄曲毒素B1的允许含量。患此类病,有些病因在起初往往不易被检查出来,一旦严重,就难已,而且这种病毒在人的身体内潜伏期长,对人的身体健康危害极大。这一点,也正是与严重食物中毒事故的暴发性,时间短等特征相区别之处。如果造成病患者死亡,即为本罪的结果加重犯。

对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和严重食源性疾患中的“足以”的理解是弄清本罪罪与非罪的关键。我们认为,本罪所称“足以”,是指行为人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具有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严重食源性疾患的客观危险状态,并不要求实际危害结果的出现。理解本罪所称“足以”,必须结合具体案件,主要掌握以下几点:

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这里的食品应该是产品的成品不能是食品的半成品或者食品原料。所谓成品就是该产品的生产过程已经完毕或者已经从生产环节进入流通领域的商品。如果是食品原料或者是半成品,没有最后定型成品的,就不能确定该食品中的卫生指标的情况,更不能确定食品中各种有毒有害的成份含量是否能足以造成对人体健康严重损害程度的客观指标,因而在定罪上有一定困难。2.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其食品有毒有害的含量。即含菌类、杂厨或污染物质不但超过了最高容许量,而且具有引起严重食物中毒或者食源性疾患的实在可能性旦消费者食用这些不卫生食品,就会引起严重的食物中毒或者严重的食源性疾患3.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对人体健康足以造成严重威胁所在的形式:一是在生产领域,只要这种食品制作成成品,就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二是在流通领域,销售者已将这种产品转换成商品,随时准备出售给消费者,较之前者,对消费者身体建康的威胁的危险性更大;三是消费者将这种食品已经购买但还未食用,则对消费者身体健康损害所存在的危险状态更直接具体;四是消费者已食用了足以引起食源性疾患的食品,疾病可能在潜伏期未发作,这种情况对消费者身体健康损害的危险性最大。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消费者食用了足以引起食源性疾患的食品,但引起患病的实际发生可能存在一个比较长的潜伏期,因而不能把一时看不到生产、销售的这些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一定时间内未发生严重损害其身体健康的结果,就不以犯罪论处,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我们所需掌握的标准是,只要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能够造成对人身体健康损害的危险状态,或者造成诸如伤寒、肝炎等传染病的传染和蔓延危险状态的,即构成本罪的危险犯,如果这种危险状态所显现的危害结果实际发生,则构成本罪的实害犯,即结果加重犯,对其行为都应追究刑事责任。在司法实践中,认定“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或者严重的食源性疾患,还必须有足够证据证明生产,销售的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存在造成严重中毒事故或严重食源性疾患的实际危险。考察这种危险的实际存在,其客观标准就是这些食品本身毒质含量的轻重以及这些有毒有害食品可能扩散的范围。

三、几个界限

(一)本罪与一般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食品行为的界限。一是主观要素不尽相同。前者行为人在主观上都是出于故意,而且具有牟利目的;而后者在主观上是否出于故意还是过失,有无牟利目的,均不其构成。二是情节是否严重不同。前者具有“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或“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等情节;而后者则不具有这些情节。三是危害社会程度不同。前者严重侵犯食品卫生管理制度,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健康权利甚至生命安全,对社会危害较大;而后者一般仅给食品卫生管理制度和消费者健康权利造成一定侵害,对社会危害相对较小。

(二)本罪与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界限。两罪同属食品方面的犯罪,在犯罪客体、主体及主观方面都是相同的。两罪的主要区别为:一是行为方式不同。前者在客观上表现为实施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的行为。后者在客观上表现为实施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或销售明知是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行为。二是构成标准不同。前者属于危险犯,即行为人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须达到“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程度,才构成犯罪;后者属于行为犯,即只要行为人实施了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或销售明知是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行为,即构成犯罪既遂。三是犯罪对象不同。前者的犯罪对象范围较为广泛,其包括食品卫生法禁止生产经营的一切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后者的犯罪对象仅限于有毒、有害食品。

(三)本罪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界限。这两罪关系密切,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竞合。两罪的主要区别在于:一是犯罪对象不尽相同。前者的犯罪对象是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即劣质食品;后者的犯罪对象是伪劣产品,其既包括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劣质食品,也包括其他伪劣产品。这里需指出,现实生活中这两种犯罪所指向的对象在形式上可能相同,从而决定了两罪在本质上的界限。二是行为方式不尽相同。前者在客观上表现为实施了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的行为;后者在客观上则表现为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并予以销售的行为。三是构成标准不同。前者属于“危险犯”,只要行为人生产、销售伪劣产品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严重食源性疾患的,即构成犯罪;后者属于“结果犯”,行为人生产、销售伪劣产品销售金额应达到5万元以上的,才构成犯罪。

资料:

1、唐世月:《略论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法学家》1999年第三期

2、张穹主编:《刑法条文实用解说》,检察出版社1997年版

3、郎胜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释解》,群众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