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的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9:26

积极心理学的方法篇1

关键词合作学习积极心理学干预

中图分类号:H319.3;G633.41文献标识码:a

1文献综述

合作学习(cooperativelearning)在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迅速发展,在各个学科和学段的教学中被广泛采纳。在语言学科中,合作学习促进了信息交流和思维碰撞,有利于提高口语交流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激发学习热情,并锻炼团队协作及人际交往能力。然而,合作学习往往依靠任务关联、条件关联、成绩关联等主体外在的因素,促使小组成员彼此互助,缺乏内在动机。并存在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问题。另外,内向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容易处于弱势;性格暴躁的学生,容易引起冲突与争吵。能力差的学生存在心理压力;能力强的学生控制小组活动,妨碍了成员的平等参与。懒惰的学生不积极参与活动,而直接利用小组成果;积极的学生得不到足够的支持,产生抱怨心理。最后,大锅饭式的奖惩机制对小组中能力强而又积极的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

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了积极心理学的潮流,主张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Sligman指出“积极心理学的目标就是促使人们把关注的焦点从修复生活中最坏的东西转移到建立正面的、积极的品质”。1998年p・L・Fredrickson将人的情绪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积极情绪有愉快、兴趣、满意和爱等,消极情绪有悲伤、失望、焦虑、抑郁、愤怒、忌妒等,并认为积极情绪可以构建和增强人的生理、智力和社会资源,而消极情绪则限制这种能力的发展。Hillson和marie认为人格特征可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积极人格存在两个维度:正性的利己特征和与他人的积极关系。西南大学李自维(2009)的研究显示,专家和大学生都认为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积极品质包括:乐观、自信、诚信、团队精神/集体感、责任感、宽容、积极心态、勤劳、信用、创造力。

综合以上理论研究,课题组认为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合作式英语学习中,能够改善合作学习的状况、体验,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并在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实验研究。

2研究设计及研究过程

2.1研究问题

用积极心理学干预合作式英语学习,(1)小组合作程度是否提高?学习风气是否改善?(2)小组的学习成绩及表现是否改善?(3)个人对小组学习活动的体验是否改善?

2.2研究对象

实验在某高校英语专业一年级的两个行政班的《综合英语》课堂进行,课程由同一位教师担任。每个班32名同学,均由29名女生和3名男生组成,各分为5个小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两个班的共3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了积极心理干预,并选定另外3个小组作为对照组,未进行干预。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按特征进行了匹配。实验组1(以下简称实1,6人)与对照组1(以下简称对1,6人),均为原本合作学习状况就比较好的小组。实验组2(以下简称2,6人)与对照组2(以下简称对2,6人),各含一名尖子生,他们在合作中不够积极。实验组3(以下简称实3,7人)与对照组3(以下简称对3,7人),均包含3名男生和4名女生。除了这些特征外,配对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其他情况基本平衡。另外的4个小组,基本情况不匹配,不便对照研究,故被排除在研究对象之外。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共计6个小组,38人。

2.3研究方法、数据收集和分析

课题组主要运用师生座谈,学习日志等形式与小组或是个体进行沟通。教师的教学过程和课堂观察也通过教学日志进行了记录。学生的合作学习状况通过课堂活动成绩记录得到体现。运用积极心理学进行干预前,教师已在两个班组织了四周的合作式学习活动,包括三篇课文难点问题的探讨和三次词汇接力赛活动。之后进行了第一次问卷调查。在接下来的一个半学期中教师进行了两个阶段的干预实验,为期分别为两个月和四个月。之后进行了第二次问卷调查。数据分析过程中,课题组除了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合作学习状况进行了对比,还对实验组在干预措施实施之前与之后的学习状况进行了对比。

3干预过程、结果与讨论

3.1问卷结果的对比

从表1表2看出,干预前,38名研究对象中,对合作学习的正向评价与体验占71.84%,这是合作学习得以开展的基本保障,但是,负面的和较为负面的(选择“一般”的)仍占到27.15%,这种状况有待改进。经过一个半学期的干预后,正向的评价与体验上升到85.27%,负面的和较为负面的下降到14.74%。当然,这些变化的促进因素还包括学生对合作学习的逐步适应。

3.2干预过程与两次访谈

通过第一次问卷之后的访谈和前四周的课堂观察了解到:实1与对1(见表2.,下同)的组内关系融洽,合作状况良好,合作体验也较好。实2与对2中的两位尖子生性格较为孤立,不信任小组成员的能力,喜欢独自学习。这给小组的整体气氛带来了不利影响。实3与对3中的男女生均存在距离感。男生课外活动多,花在学习上的时间精力不足,合作学习中默不做声,造成女生对本组的竞争力缺乏信心。

在接下来的一个半学期,教师针对实验小组的不同特征进行了不同的积极心理学干预。主要从小组内积极环境的构建,积极情绪的营造,相互督促建立良好习惯,坦诚交流,享受共同奋斗的过程,以及寻求积极的转变等方面进行干预。对于实1,教师引导他们不断设立更高目标,不断进步。还让他们总结小组合作的成功经验和方法,与两外的两个实验小组分享,他们的愉快体验也感染了另外的两组。这样的交流也加强了小组间的交流和互助。对于实2,教师多次与尖子生座谈,帮助其认识到自己对小组的重要性及小组的积极环境对自身学习的有利影响。激发其发挥自身优势,促进小组共同进步,体验其中的收获与乐趣。此外也与其他成员进行了分散的及集体的座谈,帮助其树立包容心。还抓住进步的点滴与小组一起总结,引导其体验发挥各自优势协作攻坚的乐趣。对于实3,教师一方面鼓励全组化不利为有利,体验男女搭配的学习乐趣;另一方面激励男生发挥“力量”,鼓励女生发挥细心的优势,督促提醒男生为小组活动做准备。合作学习一见成效,教师就组织他们进行总结,体验成功乐趣。除此之外,教师还把三个实验组的日志在他们之间传阅,点点滴滴汇聚成了正能量。

经过一个半学期的干预,第二次访谈显示:实1与对1合作状况和体验均良好,但实1曾在词汇接力赛中两次取得满分,对1则没有。实2的组内关系变得融洽,在尖子生的带动下,组员都对自己要求较高,成绩较好。而对2的尖子生越来越受到排斥,越发固执,合作场面冷清、敷衍。实3的积极情绪被充分调动了起来,教师几次发现他们利用午间一起学习。合作学习的效果也立竿见影。男女生无隔阂感。男生积极多了,女生也为本组的进步感到高兴。而对3中的男生经常忘记任务,合作中处于游离状态。女生在讨论中干脆撇开男生,而在词汇接力赛中他们一蹶不振。

3.3成绩对比

从表3可以看出,实验组的成绩都有较大幅度提高,对比组除对1外,其他两组几乎原地踏步;除实1没有与对1明显拉开差距,实2比对2、实3比对3都有明显优势。这也说明,积极心理学干预的重点对象应该是合作学习问题较为突出的小组,并要抓住其主要矛盾。另外,实3虽然也有较大进步,但仍落后于实1、对1和实2,仅略高于对2,这说明,男女混合组应成为将来积极心理干预的重中之重,并应给予更多帮助。

4结论

总体来看,积极心理学在合作式英语学习中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教师可以利用积极心理学培养积极向上、团结友爱、互助合作、健康温馨的组风,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对人、对事、对己。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4年保定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合作式英语学习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编号141038)的结项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alanCarr.积极心理学:关于人类幸福和力量的科学[m].郑雪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李自维.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评价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应模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04)

积极心理学的方法篇2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其主张以人固有的、潜在的力量以及美德为出发点,用一种积极的态度来解读人,激发人的优秀品质与积极力量,从而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能,使人们能够生活得更加美好、更有意义。作为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取向,积极心理学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一方面“二战”以来消极的疾病心理学模式禁锢了心理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人本主义理论也为积极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史上一次重大变革,把人的本性与价值第一次提到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首位,极大地开拓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丰富了人类精神生活研究的内涵。人本主义的发展为积极心理学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渊源。

1积极心理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继承与发展

1.1人性观上的继承与发展

心理学是关于“人”的科学,心理学的研究从人出发又归结到人,每一位心理学家都有一种关于世界和人的限定概念,并以此作为研究工作的一项指针,一种人性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心理学研究的观点、证据的收集和解释,以及心理学理论的建构。刘华甚至提出,人性应该成为心理学统一范式的逻辑起点。笔者深以为然,故而从人性观出发探讨积极心理学对人本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人性观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大理论基础,人性观居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地位,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厦是在其人性观的基石上建立起来的。人本主义学家非常重视人性的研究,总体来说,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对人性持乐观积极的态度,认为人性是人的内在本质,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性并不是一个静态固有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范畴;有机体内部有积极成长倾向,驱使着有机体向着完满发展,人性具有自主性、内发性、选择性、形成倾向和实现倾向的特点;人性中具有善良性、道德性、建设性、积极性、向上性、可信赖性的价值定向。积极心理学继承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性观,其最基本的假设就是,人们的美好和卓越,与疾病、混乱和悲痛同样都是真实存在的。积极心理学呼吁心理学不仅要关注疾病,也要关注人自身的力量;不仅要修复损伤,也应该努力构筑生命中美好的东西;不仅要治愈创伤,也要致力于帮助健康的人实现其人生的价值。

无论是人本主义还是积极心理学都反对把人看作是受本能驱使的动物或被环境决定的有反应的有机体,反对悲观主义人性观和消极心理学,把心理学的研究视角从各种心理疾病、行为拉回到对人自身的探索中来,人本主义提出人是有尊严、有价值、充满潜能的独特个体,认为人有积极成长的倾向,人可以自由选择、自我实现,使自身趋于完满,沿着这一思路,积极心理学进一步挖掘人的积极品质和优点,相信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获得幸福,帮助人们探索生活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是一脉相承的,但是笔者认为,积极心理学对人本主义最大的继承就是人性观的继承,他们先后举起了心理学研究人性的旗帜,使心理学在当代历史条件下回归于人性的科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一起为人性绘制了一幅宏伟蓝图,共同诠释了人性能达到的境界。积极心理学与人本主义都对人性有着积极乐观的看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因此,笔者认为可以把人性观视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的逻辑起点。

1.2研究对象上的继承与发展

因为人本主义强调研究人的内在本质,研究人的尊严与价值,所以其坚持把健康的人作为研究对象。与此相似,积极心理学强调人性的优点与价值,致力于使正常人生活得更好、更有意义,所以其研究对象自然是普通人。

1.3研究内容上的继承与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弘扬人的尊严、价值,探索人的动机、愿望,提出人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人可以进行自由选择。积极心理学也在努力构建一幅关于人类优秀品质、美德的宏伟蓝图,既研究人的积极主观体验,如幸福感、愉悦、满意、感激等,也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如兴趣、创造力、审美力等,除此之外,积极心理学还研究积极的机构。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存在着共同的研究主题,两者都强调研究人的需要、积极情绪和积极人格等。

笔者认为,积极心理学在研究内容上表现出更为开放的视角。人本主义心理学一直把注意力集中于人自身,马斯洛建构了以似本能论、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论、高峰体验论为主要内容的自我实现思想体系,罗杰斯提出了自我理论和人格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方法,罗洛?梅主要探讨人的现时存在价值、自由选择,提出了存在本体论和存在人格理论。以存在主义与现象学为主要理论支柱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主体性与主观性,重视自由、价值、选择、责任、自我、潜能等方面的研究,其始终关注着人自身,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环境和社会实践在形成和发展现实人性中的决定意义。而相比较而言,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就开放得多,其主要包括三个研究主题: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以及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在个体层面,积极心理学研究人的愉悦与积极体验、主观幸福感、个性、价值、兴趣、能力、成就与健康等;在群体与社会层面,积极心理学也致力于研究能够承载美好生活的社会构成――友情、婚姻、家庭、教育与宗教,它十分重视人际关系的研究。由此可见,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类自身的性格力量、美德,同时,它也跳出了个体自身,在更为广阔的社会与群体层面研究人类的幸福与生活的意义,更加重视社会环境的作用。因为积极心理学相信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不仅是建构积极人格的支持力量,而且是个体不断产生积极体验的最直接来源。可见,积极心理学也表现出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其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好,同时重视对群体与社会机构的研究,重视人际关系,这一切不仅有利于个体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关乎着人类的命运。

1.4研究方法上的继承与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以存在主义哲学为其主要观点的理论根源,以现象学为方法论基础,以整体分析、现象学方法和个体特征研究法等为具体研究法。人本主义心理学方法论促进了心理学方法论的变革,它反对方法中心主义,主张研究对象决定研究方法;反对科学主义,坚持科学方法与人文科学方法的统一;反对原子主义方法论,坚持整体分析法。诚然,人本主义提出的方法论构想是好的,但在实际中,其仍然过分强调主观经验的重要性,重视描述和经验性的分析,这是因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大多推崇存在主义和现象学,过分强调内在的自我,过分强调理论假设、推演或类推而忽视实证研究,这就给人本主义打上了思辨哲学的印记。人本主义在后来的发展中甚至成为一种反实证主义倾向的心理学,从而走向了主流心理学的对立面,限制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

相比之下,积极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表现出了十分包容的态度,它一方面继承了人本主义多元化的研究方法,以实证研究方法为主,另一方面又不拒绝非实证研究方法,既用实验、测量和分析,也重视描述分析和存在分析。积极心理学创始人之一克里斯托弗就认为,获取有意义的证据可以有多种渠道,科学不应该只崇尚其中的一种渠道而忽视另外的渠道,科学的心理学可以从严谨的实验室实验中获取数据,也可以从对独特个体的个案研究、访谈,以及大众的普查,历史资料的分析等渠道中获得实证。积极心理学对研究方法的态度由此可见一斑。

2总结与展望

积极心理学的方法篇3

针对高职学生群体心理特征与职业期待,积极心理学方法注重生命中个体价值的挖掘与体现,并通过活动与经验积累使之在学习与生活中保持心情愉悦,从而促进人生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其方法目标不仅在于学生专业、创业能力的培养,也在于学生面对挫折时积极心态的养成。暨教会学生从正确的事情中寻找愉悦,并保持这种心情从而促进事情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幸福;愉悦;积极心理品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部、全国学联为全面落实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一项活动,其内容在于深化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项活动和工作项目,通过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引导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成长成才。“积极心理学方法”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其特点在于帮助青年学生从“习得性无助”中走出来,不在只关注人性脆弱、痛苦与黑暗的一面;着重于各种情境中“人性积极”的体验,并最终学会辩证得对待挫折,继而获得成长的愉悦。相对于本科院校,高等职业院校积极心理学方法的引入扎根于“辅助职业技能强化、培养正确职业认知、积极的职业求索,理性的抗挫能力”等职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基于积极心理品质养成教育中人对自我发展的需求与人性中主观能动性的具体体现。教学中以“积极心理训练技术与挖掘使生命中更有价值的东西”,实现心理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一、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学方法的效用验证

积极心理学方法引入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积极心理学方法的训练,检验其是否能有效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质量。

1.研究对象:某高职院校心理志愿者,在校学生。调查学生个体总数102人,男性56人,女性46人。

2.研究方法:(1)福代斯幸福测试;(2)调查过程设计:设置试验组与控制组,组员随机分配。试验组采用积极心理训练技术进行心理干预,控制组采用常规教育方法进行。调查为期4个月,期间每月收集2次动态信息。试验结果依据幸福指数与幸福时间的对比分值进行组别间效果比较。

3.运用福代斯幸福量表测试结果:(1)幸福度指数数据统计结果:试验组1~8时间段指数变化率分别为0、0.23、0.11、0.36、0.31、0.48、0.41、0.36;指数均值分别为6.52、6.75、6.86、7.22、7.53、7.91、8.32、8.68。控制组1~8时间段指数变化率分别为0、0.15、0.01、0.06、0.06、0.02、0.05、0.04;指数均值分别为6.43、6.58、6.59、6.67、6.73、6.75、6.80、6.84。综合统计试验组干预前后指数分别为6.52,8.68;控制组干预前后指数为6.43,6.84。(2)组间幸福度指数对比趋向分析。(3)幸福时间指数数据统计结果:试验组干预前幸福、不幸福,持平时间百分率(%)分别为65、13,22;干预后分别为62、15,23。控制组干预前幸福、不幸福,持平时间百分率(%)分别为76、7,17;干预后分别为67、13,20。综合统计干预前后幸福时间变化率,试验组幸福、不幸福,持平时间百分率(%)分别为11、6,5;控制组分别为5、2,3。(4)幸福时间指数对比趋向分析。

4.福代斯幸福量表测试结果分析:(1)组间幸福度指数变化趋向对比。首先,试验组与控制组数据比较,组间指数均值变化均呈现上扬态势。趋向显示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幸福感的提升均具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其次,试验组均值变化斜率明显高于控制组趋向变化。趋向显示试验组对于学生幸福度的提升相对控制组有着明显优势,且在中后期教育中效果更为显著。说明积极心理学教育方法在高等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其效果要优于传统的心理教育方法。(2)组间幸福时间变化趋向对比。试验组与控制组数据比较,试验组幸福时间的变化率在学生拥有的幸福比率、不幸福比率,持平比率三种情况都较控制组有明显优势。尤其是学生觉得幸福的时间比率和学生觉得不幸福的时间比率这两种情况优势更为明显。分析显示:试验组对学生觉得拥有更多的幸福时间有明显的使用效果。其中,对于不幸福感觉的应用效果最为明显。这对于心理危机的干预处理也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即积极心理学模式中的危机干预方法。

二、效用验证结果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广大青年学生寻求自我发展,体现自我价值的发展需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积极心理学方法的导入,是基于院校对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养成的新的思路与方法尝试。具体为积极心理学方法一改以往心理教育方法同模化(心理教育与专业教育同模式教学),重点强调在各种情景中积极心理品质的操作实效。其实质在于积极心理学方法注重挖掘青年学生个体或群体的积极品质并行之有效地发挥其正能量的作用。其目标在于挖掘学生潜在的积极品质去解决学习与生活中出现的困惑,造就一个“懂得自我、接纳自我、永远乐观,体会幸福”的职业人才群体。在积极心理学方法的效用验证试验中,选取心理志愿者102人,随机分配到试验组与控制组。组间分别进行积极心理学教学方法与同模化心理教育方法进行教学试验,试验结果进行福代斯幸福测试。试验结果显示:积极心理学方法在学生幸福指数与幸福时间占有率均优于同模化心理教育方法,结果证明积极心理学方法在心理教育中是可行的,有效的。因而积极心理学教育方法在高职院校心理教育工作中的使用是具有实际意义的。

三、分析与思考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所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教会年轻人从正确的事情中找寻愉悦”。愉悦不仅在于受众者获得方法传承,也体现于施教者自身对“人性积极”的理解和诠释。其认知核心在于教师的关注点已不局限于学生的表现是优秀还是差强人意;而是认为走进课堂的学生都是积极的、好的,只不过其能力有所差异而矣。积极的心理教育方法在于教师采取积极的心态并把这种情绪通过教学活动传授给学生,并通过愉悦式教学最终使学生收益。其方法突破了心理教学中单纯的知识传授,同时将心态教育、认知教育融入到心理教学过程之中。其次,积极心理教育强调青年学生“与人合作、自我认知、自我学习、信息收集与处理、问题解决”等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能力是人们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具备的心理条件。能力与人体大脑机能有关,是运用智力、知识等的过程中,经反复训练习得性的结果。在能力获取过程中,其习得性效率取决于个体特质与环境影响间的相互作用。其间环境因素由内环境与外环境二因素构成。内环境指心态,即基于对事物的认识程度所产生的情绪反应;外环境指个体所处的学习、生活情景或社会环境。积极心理学方法强调从内环境着手,通过引导青年学生养成良好、积极、乐观的心态,理性地面对挫折情景,促进事情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具体心理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心态的培养贯穿于积极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活动体系中。期间注重学生内心幸福感的塑造与积极品质的养成,教会学生永远快乐,理智处理学习与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困惑。教学目标在于积极的、正性能量的灌输即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具备一种新理念,课外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一种新能力;过程中认定每个团队或每位学生都是积极的。具体表现为:积极的课堂教学(充满正能量,明智的改变)。高职学生心理课堂教学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如其职业规划是具有一技之长。其次,高职心理课堂教育应区别于本科教育、心理职业教育。因其目标是辅助学生实现自我提升,从而促进职业目标的最终实现。为此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不照本宣科,不过多的集中在单纯的理论教授层面,而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如何“用”。领悟一种理念,接受一些方法,从实践学习中获得自我心灵的健康成长。使学生充满正性的能量,学会在明智中改变自我。首先,教会学生懂得“真正的幸福来源于你对自身所拥有优势的辨别和运用”。大学阶段是引导学生养成思考习惯的阶段,心理课堂应依据学生群体特点与职业发展所需,制定相应的教授主题,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并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之上依据自身的优势进行职业角色塑造,即集中精力做理性的事情。其次,教会学生懂得“真正的幸福来源于你对生活的理解与追求”。心理课堂教学应结合当前社会和家庭生活中一些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事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思维扩展。如“这件事如果让我处理…”思维扩展的结果在于帮助学生领悟“幸福其实就在你身边,只不过需调整一下自我理解,结果竟然有如此的不同”。第三,引导学生理性对待在思维转化过程中出现的情绪不适。理智的改变可能触及学生多年以来固有的观点以及潜意识中对自我的积极评价,以至于发现原来未显现的不足和对自我认知的困惑。课堂中通过案例展示与案例分析,就当前学校中实时事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分析与讨论,并从中体会与分享自我成长与收获。积极的课外教育(塑造幸福,学会永远快乐)。在高校心理教育工作中应注重课外教育的重要性。课堂教育之外为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领悟与操作能力,具备一个系统的、持续的课外实践渠道对于学生深层次地掌握心理学技能为己所用是必要的。塑造幸福,学会永远快乐。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教会年轻人从正确的事情中找寻愉悦,并从中领悟到自我价值。价值的领悟是人性中深层次的东西,需要学生从实践与经历中去体会、去感悟、去总结。而实践与经历恰恰是课外教育的强项,即教授学生理念检验于生活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认知。积极系统的课外教育形式多样,如结合当前心理教学目标,多层次、有计划地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团体辅导活动、心理沙龙活动、邀请学生参与心理剧的表演、参与学校心理帮扶工作,参加校外实践(如大学生支教、主题日活动、志愿者活动)等。过程中引导学生“理性的对待批评与负面情绪的困扰,正视当前所获得的成绩与不骄不躁”。定期开展自我分析并总结,分享成长经验,不夸大且懂得事件的辩证性。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从积极面入手,塑造幸福的思维与行为模式。其次,从实践中帮助学生懂得“即使你是一名天生的悲观主义者,你也不用沮丧,因为乐观是一种可以掌握的技巧;成功源于建立在积极人生理念之上的愉悦,与在困难操作中积极的思维定势”。课外课堂的开展在于通过实践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与完善,并在巩固积极理念的同时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作者:王晋江单位: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马丁•塞利格曼.真实的幸福[m].洪兰,译.辽宁:北方联合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07:3,52,171.

[2]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积极心理学[m].徐红,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1,13,55,76.

[3]戴晓阳.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209.

[4]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编.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80.

积极心理学的方法篇4

关键词:背景;研究概况;评价;趋势

一、积极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它与传统心理学主要关注消极和病态心理不同,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看待正常人性,关注人类美德、力量等积极品质,研究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认知过程、积极的人格特征以及创造力和人才培养等,成为心理学的一种思潮(Sheldonm.&KingL,2001)。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涉及有价值的体验,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对过去而言)、希望和乐观(对未来而言)、充盈和快乐(对现在而言)。在个体层面上涉及积极的人格特性,如爱与召唤能力、勇气、灵性、人际交往技巧、审美观、韧性、宽容心、创造性、对未来的憧憬、洞察力、天才和智慧。在群体层面上涉及公民道德和推动个体更好地发展的社会机能,如责任、教养、利他、礼貌、适应、容忍力和职业道德(martine.p.Seligman&mihalyCsikszentmihalyi,2001),以寻求人文关怀为宗旨,致力谋取人类幸福和社会繁荣,也就是说,积极心理学以积极的价值观来解读人的心理,试图激发人类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帮助个体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美好的生活。

(一)积极心理学的起源

积极心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包括当前世界愈演愈烈的种族和宗教冲突,人们对当代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困惑,广大普通民众对自己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在于挖掘和发展人性的共同部分,即人性积极的一面。“积极”一词来自拉丁语positism,具有“实际”或“潜在”的意思,这既包括内心冲突,也包括潜在的内在能力。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探讨,以及荣格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由此产生的人类潜能研究奠定了积极心理学发展的基础。但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几乎中断,战争及战后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治愈战争创伤和治疗精神疾患,研究心理或行为紊乱以找到治疗和缓解的方法,心理学对人的积极性研究似乎被遗忘了。消极心理学模式在整个20世纪占据了心理学发展的主导地位。正如Sekligman所言:“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则成为他们的主要使命。”因此,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代背景下,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虽然竭尽努力,但仍没有使主流的心理学研究主题发生根本的转移。再加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要是依靠个人的观察、体验和传记资料,缺乏必要的实验手段及实证根据,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

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对正常人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心理学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认识到,心理学不仅应着眼于心理疾病的矫正,而且更应该研究与培养积极的品质,心理学的研究还发现:幸福、发展、快乐、满足是人类成就的主要动机,人类的积极品质是人类赖以发展的核心要素,心理学需要研究人的光明面,需要研究人的优点和价值,实际上,发展人性的优点比修复病症更有价值。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积极心理学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广泛关注。

(二)积极心理学的产生

19世纪60年代,以马斯洛、罗杰斯为先驱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确立临床和行为方法的全新观点。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人的积极性为基本宗旨,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突出人性中积极向上的一面,彰显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这在心理学史上来说是一个创举。

积极心理学的思想来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它是积极心理学主要理论参照。积极心理学倡导者和提出者Seligman以人本主义思想为指导。Seligman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开始研究“习得性无助”,在动物实验中,若给狗重复施加其无法躲闪的电击,狗就会出现“习得性无助”行为,它会对本可以避开的电击不再躲避。在人中也会出现由于对环境事件的“习得性无助”而产生抑郁。在后来的研究中,Seligman又发现,不仅无助是可以“习得”的,乐观也是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学会维持乐观的态度不仅有助于避免抑郁,而且实际上有助于提高健康水平。Seligman指出,心理学有三项使命:一是研究消极心理,治疗精神疾病;二是让所有人生活得更加充实有意义;三是鉴别和培养人才。由于心理学过于重视对消极心理的研究,因此现在有必要进行积极心理学研究,从而拓展心理学在后两个方面的贡献。

1997年Seligman就任apa主席一职时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随后,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涉足这一研究领域,并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1]心理学在探索和研究人的积极层面时涉及的主题有:主观幸福感、快乐、满足、士气、正性情感、负性情感、情绪平衡、幸福觉察、主观不幸福感、可感性生活质量等,以及所激发的人类潜能和积极的人格特征。

二、积极心理学研究概况

(一)基本含义

关于积极心理学的概念界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表述有两种。

第一种表述:积极的心理学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它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从主观体验上看,它关心人的积极的主观体验,主要探讨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建构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和对生活的忠诚;第二,对个人成长而言,积极的心理学主要提供积极的心理特征,如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创造的勇气、积极的人际关系、审美体验、宽容和智慧灵性等等;第三,积极的心理品质包括一个人的社会性、作为公民的美德、利他行为、对待别人的宽容和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成为一个健康的家庭成员。幸福与财富无关,幸福的人不一定是富人,一个穷人也可以是很快乐的。积极状态的人不一定富有,但一定是幸福、快乐和乐观的。

第二种表述:积极心理学在主观水平上涉及有价值的主观体验,诸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希望和乐观、充盈和快乐。在个体水平上,涉及积极的人格品质,爱、勇气、人际关系技能、审美力、创造力、对未来的憧憬、洞察力、才能和智慧。在群体水平上,涉及公众品质:责任、利他、关爱、文明、现代性、容忍力及职业道德。积极心理学并不是不研究消极心理学以及人的心理问题与疾病,但它更强调研究人性的优点与价值,从更广阔的层面来说,积极心理学研究包括工作、教育、洞察力、爱、成长与娱乐,它探索美好的生活以及获得美好生活的途径与方法,它采取更加科学的方法与技术来理解人类杂的行为,其目的就是要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力,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并探索人的健康发展途径。

(二)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积极心理学吸收了传统主流心理学的绝大多数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如量表法、问卷法、访谈法和实验法等),并把这些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与人本主义的现象学方法、经验分析法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它甚至想模仿传统主流心理学的DSm而建立自己的DSSwB(幸福的诊断和统计标准),这使得积极心理学从一开始就让心理学界看到了一张熟悉而又亲切的脸。

积极心理学采取了更加包容的态度,它以实证的研究方法为主,同时也不拒绝非实证的研究方法,这也是它比人本主义心理学高明之处。它几乎继承了传统主流心理学的一切实证的研究方法,如实验法、调查法等等。积极心理学在2004年还以世界心理诊断标准DSm(第四版)为模型建立了自己的CSV标准(CharacterStrengthsandVitues:ahandbookandClassification)。另外,它还采纳了人本主义现象学的方法,如在研究人的积极进展时就采用了大量的演绎推理,甚至还用文化解释学的方法来论述个体的发展历程。

(三)研究内容

就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来看,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主观水平上的积极体验研究;个人水平上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社会环境研究。

1.积极主观体验研究

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它主张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体验。在对待过去方面,主要研究满足、满意等积极体验;在对待现在方面,主要研究幸福、快乐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将来方面,主要研究乐观和希望等积极体验。

⑴回顾过去——幸福而满足

心理学对幸福的研究主要用主观幸福感作为幸福的指标。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自己对于本身的快乐和生活质量等感受的指标。对于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到1969年时仅有20多篇研究论文,但现在对于幸福感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最近10年间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已有几千篇,这些研究中有相当多的部分是集中在生活事件和人格因素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这一领域,也有一部分是金钱与幸福感之间关系的研究(Srivastavaa.,Lockee.a&BartolK.m,2001)。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积极心理学影响的逐渐扩大,一些心理学研究者对幸福的含义进行了新的解释,形成了心理发展意义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在他们看来,幸福不仅仅是获得快乐,而且还包含了通过发挥自身潜能而达到的完美体验。Dinner就是这一领域著名的研究者之一。他对与主观幸福感有关的气质和人格以及主观幸福感强烈的群体的个人背景进行回顾,然后进行更为广泛的跨文化研究,提出了宏观社会环境与幸福之间的关系。这些调查研究发现,并不是发生的事情决定了人们的幸福,而是决定于人们如何看待所发生的事情。包括婚姻关系、家庭成员关系、朋友关系、邻里关系等在内的社会关系和人格特质也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⑵面对今天——快乐而充盈

研究发现,在每个年龄阶段虽然都存在着不快乐的人,但还必须承认,同时也有着许多快乐的人(marcelaKogan,2001)。Lyubomirsky比较了那些

快乐的和不快乐的人,发现他们在认知、判断、动机和策略上有所差异,并且这种不同经常是自动化的,而并未被意识到的,主要表现在快乐的人对社会性比较信息较那些不快乐的人稍微迟钝些(LyubomirskyS.,2001)。快乐与金钱的关系、快乐与信仰的关系以及快乐随着社会发展而有所变化等主题也有不少研究。比如,Diener、Horwitz和emmions调查了福布斯排行榜中最有钱的100位美国人,结果发现,他们仅比一般美国人多一点点快乐而且还有一些人感到非常不快乐。甚至有人说自己已经不记得快乐的感受了。财富对快乐的影响如此小,有学者认为,主要是由于生活事件、环境及人口组成等因素在幸福感中所起的作用被差异中和了。为此,一种解释快乐理论提出,要想知道为什么有人比其他人更感快乐,那么就必须了解保持和提高长期快乐以及个体感情产生的认知过程和动机水平。

⑶憧憬未来——现实而乐观

拥有乐观精神是促使希望和乐观增长的关键,因为乐观可以让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Christopherpeterson认为,乐观涉及到认知、情感和动机成分。乐观的人更容易拥有好心情,更加不懈努力和成功,并且拥有更好的身体健康状况。大量对如患有爱滋病等危及生命的病人的研究表明,那些始终保持乐观的人活得更长久一些。乐观的作用主要是在认知水平上起调节作用。一个乐观的人更可能习得促进健康的习惯并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当然,乐观有时会产生“乐观的偏差”(optimisticbias),即判断自己的风险要比判断他人的风险小,从而表现为盲目的乐观而不现实(SandraS.,2001)。这样就产生了矛盾:现实主义会提高成功适应环境的可能性,而乐观则会使个体具有较好的主观感受。为了解决这一矛盾,SandraL.Schneider探讨了“现实的乐观”,认为“现实的乐观”与现实并不相互抵触。从原则上说,人们能做到乐观而又不自欺(SandraJ.optimism,2000)。这种对“现实的乐观”研究是积极心理学的诠释:让生活更加富有意义。[论文网LunwenDataCom]

2.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

积极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得以建立的基础,因为积极心理学是以人类的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和有适应性的整体为前提理论假设的。积极心理学家认为,积极人格特质主要是通过对个体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当激发和强化使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时,积极人格特质也就形成了[2]。积极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有效的应对策略,这方面具体研究了24种积极人格特质,包括自我决定性(self-determination)、乐观、成熟的防御机制、智慧等,其中引起关注较多的是自我决定论和乐观。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培养这些特质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人格特质的研究范围也会越来越广。自我决定性是指个体自己对自己的发展能做出某种合适的选择并加以坚持。积极心理学从三个方面研究了自我决定性人格特质的形成:先天学习、创造和好奇的本性是其形成的基础;这些先天的本性还必须与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外在的生活经历相结合转化为自己的内在动机和价值;心理需要得到充分满足是其形成的前提,这里包括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自主性、胜任和交往。

Hillson和marie(1999)在问卷的基础上将积极人格特征与消极人格特征进行了区分。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着两个独立纬度:一是正性的利己主义,是指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感觉独立、感觉到成功或者能够把握环境因素及其挑战;二是与他人的积极关系,指的是当自己需要的时候能够获得他人的支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帮助,看重与他人的关系并对于已达到的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

创造力与天才的培养也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关于创造力和天才培养的研究蓬勃发展起来,例如,Steinberg和Lubert提出的创造力投资理论,认为创造力是一种多维结构,由多种资源构成。他的理论对人类关于创造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综观西方心理学关于创造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创造性的个体特征,创造性思维加工过程与创造性环境。Steinberg等人根据创造力投资理论提出了发展性创造潜能的12种策略以及创造性生理激活从脑机制方面进行的实验研究,发现在发散思维时,高创造性被试(创造性测验得分高考)两侧额叶都被激活,而低创造性被试只有单测被激活(Carlssoni.,wendtp.e.&RisbergJ.,2000)

3.积极社会环境的研究

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指出,当孩子的周围环境和教师、同学和朋友提供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孩子就最有可能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相反,当父母和权威者不考虑孩子的独特观点,或者只有在孩子符合一定的标准才给予被爱的信息的话,那么这些孩子就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模式。

积极心理学非常重视社会背景下的人及其体验的再认,意识到积极团体和社会机构对于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FrancisBacon认为与能交流思想的朋友和搭档接触有两个好处:“它加倍快乐,并将痛苦减半。”确实,当同别人一起时会感受更快乐些。当被调查问及:“你拥有多少亲密朋友(不包括家庭成员)?”报告中有26%的人少于5个朋友,38%人有5个以上的朋友,并说他们感到“很快乐”(DavidG.,2000)。

不同文化对人的生活满意度的判断的感觉有很大的差别。在个人主义文化为主的国家中,当判断自己有多快乐时,会理所当然的参照他们的情感,经常感受到快乐是生活满意度的一个预测因子。相反,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人们则倾向于参照一定的标准来判断他们是否快乐,并且在评估生活时,会考虑到家庭和朋友的社会取向。因此,在不同文化中,人们认为与生活满意度相关的因素也是有差别的,这或许源于文化对人们的价值观和目标所带来的影响。

三、对积极心理学的评价

(一)积极意义

积极心理学继承了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合理内核,修正和弥补了心理学的某些不足,它一反以往的悲观人性观,转向重视人性的积极方面。心理学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除去人的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而是要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没有问题的人,并不意味着就能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积极心理学作为当代心理学取向之一,从不同视角重新审视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试图从元理论高度克服心理学面临的各种问题与困境,整合心理学内部的分裂与对峙,重构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视野。

1.强调对人性优点和价值的研究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功能应该在于建设而不是修补,因此,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正常的、健康的普通人,而不是少数有“问题的人”。心理学应该注重人性的优点,而不是他们的弱点。积极心理学在对心理学的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倡导研究和探索人类的美德,从而填补了心理学在正常人心理活动研究方面的空白,恢复了人性的积极面。

2.提出积极的预防思想

积极心理学重视对心理疾患的预防,并认为它们在预防工作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主要来自于个体内部系统的塑造能力,而不是修正其缺陷。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自身存在着抵御精神疾患的力量,预防的大部分任务将是建造有关人类自身力量的一门科学,其使命是探究如何在个体身上培养出这些品质。积极心理学认为,通过挖掘困境中的个体的自身力量,就可以作到有效地预防。若仅关注个体身上的缺点或弱点,其实并不能达到有效地预防的效果。心理学的任务在于能够有效测量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弄清它们的形成途径,并通过恰当干预来塑造这些心理品质。

3.兼顾个体和社会层面

积极心理学在研究视野上摆脱了过分偏重个体层面的缺陷,在关注个体心理研究的同时,强调对群体和社会心理的探讨。另外,在对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原因的认知及其理论假设的建构上,积极心理学强调人的内在积极力量与群体、社会文化等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与交互作用。尽管积极心理学者强调个体的心理、人格的良好品质,但仍十分重视社会文化环境,如人种、政治、经济、教育、家庭等因素对个体情绪、人格、心理健康、创造力以及对心理治疗的影响。积极心理学主张个体的意识和经验既可以在环境中得到体现,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的影响。从广泛的角度——进化过程来讲,环境塑造着人类积极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经验,因而对群体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在积极心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4.整合研究方法

积极心理学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仍是实验、测量等,积极心理学需突破现有研究方法,寻找到适合自身的研究手段。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一样,积极心理学仍是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对人类心理学进行研究与探讨,其研究结果不能被实践证实,那么,再完美的理论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在某些方面积极心理学仍不能对幸福感作出完美解释。例如,积极心理学强调快乐、满意等积极情感,认为应该重视、强调人性的积极情感因素,然而中国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似乎也表明,很多成功人士在其成功的追求过程中,经常要自己去做一些烦琐的、艰难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是痛苦的,而快乐的人似乎容易“玩物丧志”,成为事业上的失败者。人们的这种常识有其科学依据吗?如何转换?完善、健全的人格如何塑造?所有这些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如果能够得到积极心理学的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必将能促进积极心理学,乃至心理学科本身的发展。

(二)存在的不足

积极心理学产生的历史很短,不够成熟,还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基础单薄,理论体系不完整早期积极心理学家不愿承认它的人本主义渊源,后来虽然承认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但是相关的理论研究较少,这使得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有些单薄,理论体系也不够完整。因此,积极心理学还有众多的研究领域需要积极心理学工作者不断去开拓。

2.表现出一定的“积极话语霸权”[3],即否认消极的价值与功能积极心理学是由Seligeman等著名的心理学家倡导的一种自上而下的运动,当积极心理学的一些观点与这些知名学者的权威性结合在一起时,它在一定意义上表现出“积极话语霸权”,一味地宣扬积极,对传统心理学进行批判,对消极进行指责,忽略了消极本身作为一种防御机制也具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与功能。

3.研究对象不够全面,缺少令人信服的纵向研究[3]积极心理学在其研究对象的取样上还不够全面,表现出典型的成人化价值取向,忽略了儿童和老年人这两个重要的群体。另外,由于其发展的历史较短,缺少有重要影响的纵向研究以及跨民族和跨文化的研究。

4.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本土化研究尚存在困难[4]首先,由于东西方社会文化价值的差异,东方集体主义与西方个人主义取向下对快乐、幸福等的理解是不同的,这就使中国的积极心理学研究具有特殊性,必须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此外,一些西方积极心理学中的英文单词很难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汉语意思,比如happiness既可以译为快乐,也可译为幸福,而well—being(主观幸福感)的汉语意思实际上是“良好的状态”,这就使我们在研读西方的有关著作时产生概念上的混乱。积极心理学由于产生时间短,存在一些缺陷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随着其理论的发展与完善以及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这些不足也是可以克服的。

四、积极心理学发展趋势

积极心理学与其说是一个完善的心理科学体系,倒不如说是一个有待开拓的处女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积极心理学羽毛渐丰,终于与消极心理学分庭抗礼,成为现代心理学新的研究方向,但完善积极心理学思想,建构积极心理学体系,发展积极心理学技术,促进积极心理学应用,还有很长一段路程要走。在拓展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第一,研究方向是以主观幸福感为核心的积极心理体验。DanielKahneman指出,目前体验的快乐水平是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建构基础。包括主观幸福感、适宜的体验、乐观主义和快乐等等,正如Diener(2000)所言:虽然人们已经对幸福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有了相当的了解,但幸福主题本身仍然存在众多值得研究的地方。特别在我国,幸福感研究刚刚起步,更有待开拓。

第二,研究方向是塑造积极的人格品质。这是积极心理学的基础,积极心理学要培养和造就健康人格,个体的人格优势会渗透在人的整个生活空间,产生长期的影响。这种研究途径的共同要素是积极人格、自我决定、自尊、自我组织(Self-organizing)、自我定向(self-directed)、适应(adaptiveentities)、智慧、成熟的防御、创造性和才能。

第三,研究方向必须把人的素质和行为纳入整个社会生态系统考察。即应该注意到人的体验、人的积极品质与社会背景的联系性,因此,积极心理学需要综合考察良好的社会、积极的社区以及积极的组织对人的积极品质的影响,发展着的社会背景建构着人的素质,社会关系、文化规范与家庭背景在人的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不能脱离人们的社会环境孤立地研究积极心理,必须在社会文化生态大系统中考察。

第四,积极心理学将成为心理学理论新的增长点。积极心理学与传统主流心理学并不是相对立的,它使传统心理学长期被忽视的两个使命又重新得到重视,是对传统心理学的一种补充,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它使原来具有片面性的心理学变得更完整、更平衡。积极心理学为心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心理学的许多研究领域转向人的积极层面,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的运动,改变了人们在传统意义上把心理学仅仅认为是解决心理问题、治疗心理疾病的错误认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与目标就是寻求人类的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这也是心理学的最终归宿。随着神经生理学、脑科学、基因生物学等学科的进展,积极心理学将成为心理学理论新的增长点。

五、结束语

积极心理学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一个社会只有以积极作为自己的价值导向,这个社会才能成为有效、公正和人道的社会。积极心理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倡积极人性论,它消解了传统主流心理学过于偏重问题的片面性,真正恢复了心理学本来应有的功能和使命,这体现了一种社会意义上的博爱和人性。如果心理学能集中力量利用人积极的本性来使人更像个人,而人又能在个人和集体的解放中表现出充分的积极,那么,心理学在使社会更具有人性方面就能作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心理学探新,2003,(3).

[2]李金珍等.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3).

[3]任俊,叶浩生.当代积极心理学运动存在的几个问题[J].心理科学进展,2006,(5).

[4]周嵌,石国兴.积极心理学介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

[5]梁宁建.当代心理学理论与重要实验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

[6]魏艳丽,吴荣先.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5).

[7]顾娅娣.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科教文汇,2007,(9).

积极心理学的方法篇5

关键词:背景;研究概况;评价;趋势

一、积极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它与传统心理学主要关注消极和病态心理不同,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看待正常人性,关注人类美德、力量等积极品质,研究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认知过程、积极的人格特征以及创造力和人才培养等,成为心理学的一种思潮(Sheldonm.&KingL,2001)。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涉及有价值的体验,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对过去而言)、希望和乐观(对未来而言)、充盈和快乐(对现在而言)。在个体层面上涉及积极的人格特性,如爱与召唤能力、勇气、灵性、人际交往技巧、审美观、韧性、宽容心、创造性、对未来的憧憬、洞察力、天才和智慧。在群体层面上涉及公民道德和推动个体更好地发展的社会机能,如责任、教养、利他、礼貌、适应、容忍力和职业道德(martine.p.Seligman&mihalyCsikszentmihalyi,2001),以寻求人文关怀为宗旨,致力谋取人类幸福和社会繁荣,也就是说,积极心理学以积极的价值观来解读人的心理,试图激发人类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帮助个体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美好的生活。

(一)积极心理学的起源

积极心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包括当前世界愈演愈烈的种族和宗教冲突,人们对当代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困惑,广大普通民众对自己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在于挖掘和发展人性的共同部分,即人性积极的一面。“积极”一词来自拉丁语positism,具有“实际”或“潜在”的意思,这既包括内心冲突,也包括潜在的内在能力。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探讨,以及荣格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由此产生的人类潜能研究奠定了积极心理学发展的基础。但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几乎中断,战争及战后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治愈战争创伤和治疗精神疾患,研究心理或行为紊乱以找到治疗和缓解的方法,心理学对人的积极性研究似乎被遗忘了。消极心理学模式在整个20世纪占据了心理学发展的主导地位。正如Sekligman所言:“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则成为他们的主要使命。”因此,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代背景下,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虽然竭尽努力,但仍没有使主流的心理学研究主题发生根本的转移。再加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要是依靠个人的观察、体验和传记资料,缺乏必要的实验手段及实证根据,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

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对正常人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心理学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认识到,心理学不仅应着眼于心理疾病的矫正,而且更应该研究与培养积极的品质,心理学的研究还发现:幸福、发展、快乐、满足是人类成就的主要动机,人类的积极品质是人类赖以发展的核心要素,心理学需要研究人的光明面,需要研究人的优点和价值,实际上,发展人性的优点比修复病症更有价值。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积极心理学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广泛关注。

(二)积极心理学的产生

19世纪60年代,以马斯洛、罗杰斯为先驱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确立临床和行为方法的全新观点。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人的积极性为基本宗旨,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突出人性中积极向上的一面,彰显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这在心理学史上来说是一个创举。

积极心理学的思想来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它是积极心理学主要理论参照。积极心理学倡导者和提出者Seligman以人本主义思想为指导。Seligman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开始研究“习得性无助”,在动物实验中,若给狗重复施加其无法躲闪的电击,狗就会出现“习得性无助”行为,它会对本可以避开的电击不再躲避。在人中也会出现由于对环境事件的“习得性无助”而产生抑郁。在后来的研究中,Seligman又发现,不仅无助是可以“习得”的,乐观也是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学会维持乐观的态度不仅有助于避免抑郁,而且实际上有助于提高健康水平。Seligman指出,心理学有三项使命:一是研究消极心理,治疗精神疾病;二是让所有人生活得更加充实有意义;三是鉴别和培养人才。由于心理学过于重视对消极心理的研究,因此现在有必要进行积极心理学研究,从而拓展心理学在后两个方面的贡献。

1997年Seligman就任apa主席一职时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随后,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涉足这一研究领域,并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1]心理学在探索和研究人的积极层面时涉及的主题有:主观幸福感、快乐、满足、士气、正性情感、负性情感、情绪平衡、幸福觉察、主观不幸福感、可感性生活质量等,以及所激发的人类潜能和积极的人格特征。

二、积极心理学研究概况

(一)基本含义

关于积极心理学的概念界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表述有两种。

第一种表述:积极的心理学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它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从主观体验上看,它关心人的积极的主观体验,主要探讨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建构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和对生活的忠诚;第二,对个人成长而言,积极的心理学主要提供积极的心理特征,如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创造的勇气、积极的人际关系、审美体验、宽容和智慧灵性等等;第三,积极的心理品质包括一个人的社会性、作为公民的美德、利他行为、对待别人的宽容和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成为一个健康的家庭成员。幸福与财富无关,幸福的人不一定是富人,一个穷人也可以是很快乐的。积极状态的人不一定富有,但一定是幸福、快乐和乐观的。

第二种表述:积极心理学在主观水平上涉及有价值的主观体验,诸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希望和乐观、充盈和快乐。在个体水平上,涉及积极的人格品质,爱、勇气、人际关系技能、审美力、创造力、对未来的憧憬、洞察力、才能和智慧。在群体水平上,涉及公众品质:责任、利他、关爱、文明、现代性、容忍力及职业道德。积极心理学并不是不研究消极心理学以及人的心理问题与疾病,但它更强调研究人性的优点与价值,从更广阔的层面来说,积极心理学研究包括工作、教育、洞察力、爱、成长与娱乐,它探索美好的生活以及获得美好生活的途径与方法,它采取更加科学的方法与技术来理解人类杂的行为,其目的就是要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力,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并探索人的健康发展途径。

(二)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积极心理学吸收了传统主流心理学的绝大多数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如量表法、问卷法、访谈法和实验法等),并把这些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与人本主义的现象学方法、经验分析法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它甚至想模仿传统主流心理学的DSm而建立自己的DSSwB(幸福的诊断和统计标准),这使得积极心理学从一开始就让心理学界看到了一张熟悉而又亲切的脸。

积极心理学采取了更加包容的态度,它以实证的研究方法为主,同时也不拒绝非实证的研究方法,这也是它比人本主义心理学高明之处。它几乎继承了传统主流心理学的一切实证的研究方法,如实验法、调查法等等。积极心理学在2004年还以世界心理诊断标准DSm(第四版)为模型建立了自己的CSV标准(CharacterStrengthsandVitues:ahandbookandClassification)。另外,它还采纳了人本主义现象学的方法,如在研究人的积极进展时就采用了大量的演绎推理,甚至还用文化解释学的方法来论述个体的发展历程。

(三)研究内容

就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来看,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主观水平上的积极体验研究;个人水平上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社会环境研究。

1.积极主观体验研究

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它主张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体验。在对待过去方面,主要研究满足、满意等积极体验;在对待现在方面,主要研究幸福、快乐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将来方面,主要研究乐观和希望等积极体验。

⑴回顾过去——幸福而满足

心理学对幸福的研究主要用主观幸福感作为幸福的指标。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自己对于本身的快乐和生活质量等感受的指标。对于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到1969年时仅有20多篇研究论文,但现在对于幸福感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最近10年间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已有几千篇,这些研究中有相当多的部分是集中在生活事件和人格因素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这一领域,也有一部分是金钱与幸福感之间关系的研究(Srivastavaa.,Lockee.a&BartolK.m,2001)。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积极心理学影响的逐渐扩大,一些心理学研究者对幸福的含义进行了新的解释,形成了心理发展意义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在他们看来,幸福不仅仅是获得快乐,而且还包含了通过发挥自身潜能而达到的完美体验。Dinner就是这一领域著名的研究者之一。他对与主观幸福感有关的气质和人格以及主观幸福感强烈的群体的个人背景进行回顾,然后进行更为广泛的跨文化研究,提出了宏观社会环境与幸福之间的关系。这些调查研究发现,并不是发生的事情决定了人们的幸福,而是决定于人们如何看待所发生的事情。包括婚姻关系、家庭成员关系、朋友关系、邻里关系等在内的社会关系和人格特质也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⑵面对今天——快乐而充盈

研究发现,在每个年龄阶段虽然都存在着不快乐的人,但还必须承认,同时也有着许多快乐的人(marcelaKogan,2001)。Lyubomirsky比较了那些

快乐的和不快乐的人,发现他们在认知、判断、动机和策略上有所差异,并且这种不同经常是自动化的,而并未被意识到的,主要表现在快乐的人对社会性比较信息较那些不快乐的人稍微迟钝些(LyubomirskyS.,2001)。快乐与金钱的关系、快乐与信仰的关系以及快乐随着社会发展而有所变化等主题也有不少研究。比如,Diener、Horwitz和emmions调查了福布斯排行榜中最有钱的100位美国人,结果发现,他们仅比一般美国人多一点点快乐而且还有一些人感到非常不快乐。甚至有人说自己已经不记得快乐的感受了。财富对快乐的影响如此小,有学者认为,主要是由于生活事件、环境及人口组成等因素在幸福感中所起的作用被差异中和了。为此,一种解释快乐理论提出,要想知道为什么有人比其他人更感快乐,那么就必须了解保持和提高长期快乐以及个体感情产生的认知过程和动机水平。

⑶憧憬未来——现实而乐观

拥有乐观精神是促使希望和乐观增长的关键,因为乐观可以让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Christopherpeterson认为,乐观涉及到认知、情感和动机成分。乐观的人更容易拥有好心情,更加不懈努力和成功,并且拥有更好的身体健康状况。大量对如患有爱滋病等危及生命的病人的研究表明,那些始终保持乐观的人活得更长久一些。乐观的作用主要是在认知水平上起调节作用。一个乐观的人更可能习得促进健康的习惯并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当然,乐观有时会产生“乐观的偏差”(optimisticbias),即判断自己的风险要比判断他人的风险小,从而表现为盲目的乐观而不现实(SandraS.,2001)。这样就产生了矛盾:现实主义会提高成功适应环境的可能性,而乐观则会使个体具有较好的主观感受。为了解决这一矛盾,SandraL.Schneider探讨了“现实的乐观”,认为“现实的乐观”与现实并不相互抵触。从原则上说,人们能做到乐观而又不自欺(SandraJ.optimism,2000)。这种对“现实的乐观”研究是积极心理学的诠释:让生活更加富有意义。[hi138\Com]

2.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

积极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得以建立的基础,因为积极心理学是以人类的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和有适应性的整体为前提理论假设的。积极心理学家认为,积极人格特质主要是通过对个体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当激发和强化使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时,积极人格特质也就形成了[2]。积极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有效的应对策略,这方面具体研究了24种积极人格特质,包括自我决定性(self-determination)、乐观、成熟的防御机制、智慧等,其中引起关注较多的是自我决定论和乐观。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培养这些特质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人格特质的研究范围也会越来越广。自我决定性是指个体自己对自己的发展能做出某种合适的选择并加以坚持。积极心理学从三个方面研究了自我决定性人格特质的形成:先天学习、创造和好奇的本性是其形成的基础;这些先天的本性还必须与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外在的生活经历相结合转化为自己的内在动机和价值;心理需要得到充分满足是其形成的前提,这里包括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自主性、胜任和交往。

Hillson和marie(1999)在问卷的基础上将积极人格特征与消极人格特征进行了区分。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着两个独立纬度:一是正性的利己主义,是指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感觉独立、感觉到成功或者能够把握环境因素及其挑战;二是与他人的积极关系,指的是当自己需要的时候能够获得他人的支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帮助,看重与他人的关系并对于已达到的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

创造力与天才的培养也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关于创造力和天才培养的研究蓬勃发展起来,例如,Steinberg和Lubert提出的创造力投资理论,认为创造力是一种多维结构,由多种资源构成。他的理论对人类关于创造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综观西方心理学关于创造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创造性的个体特征,创造性思维加工过程与创造性环境。Steinberg等人根据创造力投资理论提出了发展性创造潜能的12种策略以及创造性生理激活从脑机制方面进行的实验研究,发现在发散思维时,高创造性被试(创造性测验得分高考)两侧额叶都被激活,而低创造性被试只有单测被激活(Carlssoni.,wendtp.e.&RisbergJ.,2000)

3.积极社会环境的研究

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指出,当孩子的周围环境和教师、同学和朋友提供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孩子就最有可能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相反,当父母和权威者不考虑孩子的独特观点,或者只有在孩子符合一定的标准才给予被爱的信息的话,那么这些孩子就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模式。

积极心理学非常重视社会背景下的人及其体验的再认,意识到积极团体和社会机构对于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FrancisBacon认为与能交流思想的朋友和搭档接触有两个好处:“它加倍快乐,并将痛苦减半。”确实,当同别人一起时会感受更快乐些。当被调查问及:“你拥有多少亲密朋友(不包括家庭成员)?”报告中有26%的人少于5个朋友,38%人有5个以上的朋友,并说他们感到“很快乐”(DavidG.,2000)。

不同文化对人的生活满意度的判断的感觉有很大的差别。在个人主义文化为主的国家中,当判断自己有多快乐时,会理所当然的参照他们的情感,经常感受到快乐是生活满意度的一个预测因子。相反,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人们则倾向于参照一定的标准来判断他们是否快乐,并且在评估生活时,会考虑到家庭和朋友的社会取向。因此,在不同文化中,人们认为与生活满意度相关的因素也是有差别的,这或许源于文化对人们的价值观和目标所带来的影响。

三、对积极心理学的评价

(一)积极意义

积极心理学继承了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合理内核,修正和弥补了心理学的某些不足,它一反以往的悲观人性观,转向重视人性的积极方面。心理学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除去人的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而是要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没有问题的人,并不意味着就能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积极心理学作为当代心理学取向之一,从不同视角重新审视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试图从元理论高度克服心理学面临的各种问题与困境,整合心理学内部的分裂与对峙,重构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视野。

1.强调对人性优点和价值的研究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功能应该在于建设而不是修补,因此,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正常的、健康的普通人,而不是少数有“问题的人”。心理学应该注重人性的优点,而不是他们的弱点。积极心理学在对心理学的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倡导研究和探索人类的美德,从而填补了心理学在正常人心理活动研究方面的空白,恢复了人性的积极面。

2.提出积极的预防思想

积极心理学重视对心理疾患的预防,并认为它们在预防工作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主要来自于个体内部系统的塑造能力,而不是修正其缺陷。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自身存在着抵御精神疾患的力量,预防的大部分任务将是建造有关人类自身力量的一门科学,其使命是探究如何在个体身上培养出这些品质。积极心理学认为,通过挖掘困境中的个体的自身力量,就可以作到有效地预防。若仅关注个体身上的缺点或弱点,其实并不能达到有效地预防的效果。心理学的任务在于能够有效测量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弄清它们的形成途径,并通过恰当干预来塑造这些心理品质。

3.兼顾个体和社会层面

积极心理学在研究视野上摆脱了过分偏重个体层面的缺陷,在关注个体心理研究的同时,强调对群体和社会心理的探讨。另外,在对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原因的认知及其理论假设的建构上,积极心理学强调人的内在积极力量与群体、社会文化等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与交互作用。尽管积极心理学者强调个体的心理、人格的良好品质,但仍十分重视社会文化环境,如人种、政治、经济、教育、家庭等因素对个体情绪、人格、心理健康、创造力以及对心理治疗的影响。积极心理学主张个体的意识和经验既可以在环境中得到体现,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的影响。从广泛的角度——进化过程来讲,环境塑造着人类积极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经验,因而对群体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在积极心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4.整合研究方法

积极心理学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仍是实验、测量等,积极心理学需突破现有研究方法,寻找到适合自身的研究手段。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一样,积极心理学仍是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对人类心理学进行研究与探讨,其研究结果不能被实践证实,那么,再完美的理论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在某些方面积极心理学仍不能对幸福感作出完美解释。例如,积极心理学强调快乐、满意等积极情感,认为应该重视、强调人性的积极情感因素,然而中国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似乎也表明,很多成功人士在其成功的追求过程中,经常要自己去做一些烦琐的、艰难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是痛苦的,而快乐的人似乎容易“玩物丧志”,成为事业上的失败者。人们的这种常识有其科学依据吗?如何转换?完善、健全的人格如何塑造?所有这些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如果能够得到积极心理学的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必将能促进积极心理学,乃至心理学科本身的发展。

(二)存在的不足

积极心理学产生的历史很短,不够成熟,还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基础单薄,理论体系不完整早期积极心理学家不愿承认它的人本主义渊源,后来虽然承认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但是相关的理论研究较少,这使得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有些单薄,理论体系也不够完整。因此,积极心理学还有众多的研究领域需要积极心理学工作者不断去开拓。

2.表现出一定的“积极话语霸权”[3],即否认消极的价值与功能积极心理学是由Seligeman等著名的心理学家倡导的一种自上而下的运动,当积极心理学的一些观点与这些知名学者的权威性结合在一起时,它在一定意义上表现出“积极话语霸权”,一味地宣扬积极,对传统心理学进行批判,对消极进行指责,忽略了消极本身作为一种防御机制也具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与功能。

3.研究对象不够全面,缺少令人信服的纵向研究[3]积极心理学在其研究对象的取样上还不够全面,表现出典型的成人化价值取向,忽略了儿童和老年人这两个重要的群体。另外,由于其发展的历史较短,缺少有重要影响的纵向研究以及跨民族和跨文化的研究。

4.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本土化研究尚存在困难[4]首先,由于东西方社会文化价值的差异,东方集体主义与西方个人主义取向下对快乐、幸福等的理解是不同的,这就使中国的积极心理学研究具有特殊性,必须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此外,一些西方积极心理学中的英文单词很难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汉语意思,比如happiness既可以译为快乐,也可译为幸福,而well—being(主观幸福感)的汉语意思实际上是“良好的状态”,这就使我们在研读西方的有关著作时产生概念上的混乱。积极心理学由于产生时间短,存在一些缺陷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随着其理论的发展与完善以及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这些不足也是可以克服的。

四、积极心理学发展趋势

积极心理学与其说是一个完善的心理科学体系,倒不如说是一个有待开拓的处女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积极心理学羽毛渐丰,终于与消极心理学分庭抗礼,成为现代心理学新的研究方向,但完善积极心理学思想,建构积极心理学体系,发展积极心理学技术,促进积极心理学应用,还有很长一段路程要走。在拓展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第一,研究方向是以主观幸福感为核心的积极心理体验。DanielKahneman指出,目前体验的快乐水平是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建构基础。包括主观幸福感、适宜的体验、乐观主义和快乐等等,正如Diener(2000)所言:虽然人们已经对幸福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有了相当的了解,但幸福主题本身仍然存在众多值得研究的地方。特别在我国,幸福感研究刚刚起步,更有待开拓。

第二,研究方向是塑造积极的人格品质。这是积极心理学的基础,积极心理学要培养和造就健康人格,个体的人格优势会渗透在人的整个生活空间,产生长期的影响。这种研究途径的共同要素是积极人格、自我决定、自尊、自我组织(Self-organizing)、自我定向(self-directed)、适应(adaptiveentities)、智慧、成熟的防御、创造性和才能。

第三,研究方向必须把人的素质和行为纳入整个社会生态系统考察。即应该注意到人的体验、人的积极品质与社会背景的联系性,因此,积极心理学需要综合考察良好的社会、积极的社区以及积极的组织对人的积极品质的影响,发展着的社会背景建构着人的素质,社会关系、文化规范与家庭背景在人的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不能脱离人们的社会环境孤立地研究积极心理,必须在社会文化生态大系统中考察。

第四,积极心理学将成为心理学理论新的增长点。积极心理学与传统主流心理学并不是相对立的,它使传统心理学长期被忽视的两个使命又重新得到重视,是对传统心理学的一种补充,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它使原来具有片面性的心理学变得更完整、更平衡。积极心理学为心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心理学的许多研究领域转向人的积极层面,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的运动,改变了人们在传统意义上把心理学仅仅认为是解决心理问题、治疗心理疾病的错误认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与目标就是寻求人类的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这也是心理学的最终归宿。随着神经生理学、脑科学、基因生物学等学科的进展,积极心理学将成为心理学理论新的增长点。

五、结束语

积极心理学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一个社会只有以积极作为自己的价值导向,这个社会才能成为有效、公正和人道的社会。积极心理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倡积极人性论,它消解了传统主流心理学过于偏重问题的片面性,真正恢复了心理学本来应有的功能和使命,这体现了一种社会意义上的博爱和人性。如果心理学能集中力量利用人积极的本性来使人更像个人,而人又能在个人和集体的解放中表现出充分的积极,那么,心理学在使社会更具有人性方面就能作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心理学探新,2003,(3).

[2]李金珍等.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3).

[3]任俊,叶浩生.当代积极心理学运动存在的几个问题[J].心理科学进展,2006,(5).

[4]周嵌,石国兴.积极心理学介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

[5]梁宁建.当代心理学理论与重要实验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

[6]魏艳丽,吴荣先.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5).

[7]顾娅娣.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科教文汇,2007,(9).

积极心理学的方法篇6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它兴起于20世纪末的美国,代表人物为塞里格曼。积极心理学把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作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有问题的人、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幸福的生活。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内容为积极体验、积极人格、积极社会组织三个方面。在积极体验方面提出了主观幸福感、心流、积极情感扩建等理论;在积极人格特质方面已经提出了24种积极人格品质;在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方面主要涉及社会、学校、家庭和工作环境。

积极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不仅是心理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积极心理学与传统主流心理学并不是相对立的,它使传统心理学长期被忽视的使命又重新得到重视,是对传统心理学的一种补充,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心理学在许多领域的研究转向人的积极层面,在教育领域出现了积极教育研究。积极教育是在积极心理学的启发下,在反思教育现实和传统观念的基础上构想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方式。积极教育主张以积极的态度重新解读教育,形成积极的教育理念,采取积极的教育行动,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求知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与人生态度。

教育与积极心理学有契合相通之处,教育的目的同样是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教育也同样面临着三个方面的任务:纠正人的缺点,帮助有问题的人消除问题并使他们得到应有的发展;使人更具有生产性和道德性,即使原本是生物意义上的人具有一定的知识、能力和社会道德而成为社会人;在对人进行鉴别的基础上使天才得到充分的发展。积极教育秉持积极的教育价值观、学生观、教学观和成效观,主张通过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积极的教育行动,来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求知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与人生态度。教师的“积极”表现在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情绪、方法和技术去研究教育教学活动,积极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唤起学生的积极学习行为,引导、启发和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的“积极”表现在有内在的学习动机,自己选择学习内容、调节学习策略、规划学习时间,自己检查、总结、评价学习结果,并能采取补救措施。积极教育主张教师要尊重学生,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和发展学生的自学。教师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加强学生活动,增加学生自主机会,放手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选择、学会判断、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对《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等文件的具体落实,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受传统心理学影响,课程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偏重心理健康的标准、正常与异常的区分、心理疾病的预防等消极心理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习惯于在单位时间里传授更多的知识,致使教学形式机械单一,充斥其间的是太多的讲解,师生双方缺乏教学热情和互动,缺乏愉快的情感体验,而且多数学生养成了被动的性格,缺乏求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种状况不仅与课程以体验性为主、加强自我教育的课程性质不相融,也违背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课程教学目标。新兴的积极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改革产生了促进作用,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提供了积极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二、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应用

积极心理学推动了积极教育的发展,从而也对课程改革产生了积极影响,下面从四个方面谈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应用。

(一)积极心理学理念有利于教学目标的明确与落实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是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积极心理学提倡积极人性论,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它消除了消极心理学过于偏重问题的片面性,恢复了心理学本来应有的功能和使命,使所有人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并生活幸福,这体现了一种社会意义上的博爱和人性。积极心理学提倡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强调心理学要着力研究好一个普通人所具有的积极力量,不把人的优点仅当做是克服其缺点的工具,而是把培育社会成员的积极品质作为社会科学研究本身的根本目标。这些理念不仅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明确、理解课程目标,也有利于目标的贯彻落实。受旧的医学心理学模式的影响,我们对课程目标的理解消化和真正贯彻落实还需要一个过程,在积极心理学这些积极的理念的作用下,这一过程的进程将会加速。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会使我们更新观念、开阔视野,用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并努力促进学生知情意的统一,达到增强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二)积极人格品质和人生态度为教学内容的整合提供了框架

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品质和人生态度。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品质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已经变成了人类本性的组成部分,它们是勇气、关注未来、乐观主义、人际技巧、信仰、职业道德、希望、诚实、毅力和洞察力等,可分为六种美德二十四项积极品质。人自身存在着可以抵御精神疾病的力量,教育的任务是去弄清如何在青年人身上培养出这些品质,我们在过去的教学中过于关注了对问题人格和影响人格形成的消极因素的研究。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个人把所有力量都运用到了极限而问心无悔的人生态度,它促使一个人热爱自己,热爱他人,热爱这个世界,拥有快乐和幸福。表现为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有不竭的前进动力。这些成果有利于克服消极心理学对课程内容设置上过分关注个体身上的弱点和缺陷的影响,以积极的、全面的、发展的视角构建课程的教学内容。

(三)积极心理学的积极情绪体验为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了借鉴

教育是学生的求知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体验的过程,这一点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种以体验性为主、加强自我教育的课程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教学需要师生有主动性、积极性。如何使学生的求知过程变成积极主动的行为过程,使教育过程成为师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过程,积极心理学在前人研究的积极人性论、需求驱动论和认知情感等理论的基础上对此提供了支持———积极情绪体验,所有能激发个体产生接近或行为倾向的情绪都被称为积极情绪。它是指个体满意地回忆过去、幸福和从容不迫地感受现在,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心理状态。积极体验主要有感官愉悦和心理享受。感官愉悦是指个体在保持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自我平衡时产生的积极体验,如饥渴满足后的体验就属于感官愉悦。心理享受来自于个体所做的超越了自身原有状态后所产生的一种体验,如运动员超越自己而创造了新的纪录,学生解决了某个百思不解的难题等。课程不仅有认知的发生,更有情感的体验,情感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气氛,本身也是教学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的实践性、互动性、体验性的教学性质,需要师生、生生较多的互动,应改变缺乏人文关怀的单纯知识传授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双向的、互动的、积极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如将团体心理咨询的理论技术运用到心理教育课程,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沟通,学生在课程中以角色扮演、问题讨论、活动体验等多种学习方式领会知识、探讨问题,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学习掌握自我成长的方法,从而将认知提高与活动体验、反思建构有机结合,将一系列专题的心理健康知识寓于情感体验、交往互动、反思领悟、行为训练中。

(四)为学生幸福成长营造良好教学环境

积极心理学关注的第三个重要内容是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非常重要,它不仅是建构积极人格的支持力量,也是个体不断产生积极体验的最直接来源。积极社会组织包括国家、工作单位、家庭、学校等主要方面,它在学校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上。

首先,树立积极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积极品质。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关注学生人格的完善,帮助学生增强应对心理困扰的能力,发挥其自身积极力量上,即找到学生自身存在的积极力量和潜能,并让学生看到这些力量和潜能,以此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发挥潜能,利用积极力量来完善自己,而不是过多地停留在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上。

其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师资培训,增强教师的心理资本。讲授课程需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扎实的专业素养和良好的工作态度。心理资本及其要素能够对人的工作绩效和工作态度产生积极影响。促进学生积极心理素质养成的良好校园环境,需要教师具备积极的个性品质,教师也是普通人,在生活中也会遇到种种压力和困扰,因此,教师要通过增强自我胜任感(自信)、树立希望、培养乐观精神、增强韧性等途径增强自身的心理资本,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情绪、方法和技术去研究教育教学活动,积极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努力为学生增加积极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积极的求知欲望,养成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

第三,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心理发展为目标,不带有选拔的性质。因而,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应弱化其甄别功能,强化其发展功能。一般学科课程教学对教学效果的评价采用的分数评价标准,不适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它不能真实反映出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可采用通过发展性评价和情境性评价进行,如评语、行为观察、成长记录、作品分析、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以及情境性测验等。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运用积极心理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对我国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予以客观评价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直十分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如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提出的四点主要任务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是相通的:“(1)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认识健康心理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2)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有效开发心理潜能,培养创新精神。(3)解析心理现象,帮助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4)传授心理调适方法,帮助大学生消除心理困惑,增强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珍爱生命、关心集体,悦纳自己、善待他人。”它对心理学的三大任务都关注到了,而且首先提到的是帮助成长和培养优良品格。但在执行过程中,在面临着众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面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出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心理学界类似问题,过分关注大学生中存在的不良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耸人听闻的统计数字,使人忧心忡忡。但不能因为存在问题,就抹杀全部,这本身就不是积极的做法。各教育部门及广大老师在关注学生成长、培养优良品格、提高综合素质方面所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不要为说明一个问题,而采用片面夸大的方法。

(二)客观全面地看待积极与消极

积极思想和消极思想都有一定的优点,也有一定的不足。在对一些影响因素的分析中,不能过分强调积极、好处而忽视了它可能存在的潜在不足,也不能完全抹杀消极积极的功能。消极至少具有两种积极的功能:第一是保护功能。消极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人类的一种自我保护,个体具有的消极态度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性态度。这种保护首先体现在对个体身心的保护上,消极态度在某种程度上是为自己的心灵筑起了一道保护的围墙,使自己的心灵免受更多的伤害;其次消极态度的经常出现还能帮助个体绕开限制自己发展的种种障碍,如虚荣、轻率、过分紧张和急躁等。第二是提醒功能。消极也是一种善意提醒,提醒自己在心灵深处存在着需要疗伤的区域,提醒自己注意对自己幸福构成的威胁,提醒自己需要采取某些应对威胁的措施等,如古代老庄的顺其自然、清静无为的幸福观,认为合于道或自然,顺从人和物的天性才是真正的幸福,因为他们无力反击时代的黑暗,也不愿同流合污,只能在现实生活中采取消极的避世态度,转而在精神上追求自由,做到无为守弱、不争无欲,以达到逍遥自由的人生幸福境界。他们这种消极的幸福观念,对于我们调节心理状态、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际的关系仍有着一定的积极启发。

积极心理学的方法篇7

一、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基本思想

第一,从主观层次上分析,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情绪体验,主要指人类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所产生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即能幸福满意地回忆过去、快乐而充盈地感受现在以及积极乐观地憧憬未来,主要研究人的幸福感、满意感以及快乐感,引导个体建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第二,从个体层次上分析,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的积极的人格特征。积极的人格特征,是积极心理学理论得以建立的重要基础,存在两个独立纬度:正性的利己主义和与他人的积极关系,主要包括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创造精神和能力、与他人积极的人际关系,积极的审美体验,以欣赏的眼光客观地看待世界等等,研究人的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个体能够有效地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

第三,从群体层次上分析,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的积极的公众品质。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的成长及其经验的获得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基础上,积极的环境,是构成积极品质的重要的支持力量,这就要求人类个体必须具备良好的环境适应性以及积极的公众品质,主要研究公民的美德、利他行为、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等方面。

二、积极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价值

(一)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束缚,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道德规范教育为基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过于突出政治性,强调教育的矫治功能,忽略了学生的情绪体验和个性需求,抑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长此以往,容易引导学生的反感,导致学生对其“敬而远之”,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高。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人价值、人生意义、自我实现,关注人的自身潜能的挖掘,重视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从而使人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这种理念突破和超越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束缚,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积极心理学,往往能更加深刻地震撼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的情感鸣,使其乐于接受并践行道德规范,这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的提高。

(二)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有助于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工作思路直接决定了工作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过于单一和死板,过于重视管理轻视育人,注重结果忽略过程,重修补学生存在的问题,忽视学生的内心需求,这种“修补-改错”的教育方式,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因而往往收效甚微。积极心理学专家认为:“人内在的积极品质是预防问题产生的最好武器,在预防工作中所获得的进步和提升大多源于引导个体自身去塑造各项能力,还不是直接修正个体的各项缺陷”。因此,在这种理念取向下,教师要转化教育理念,从肯定学生的角度入手,挖掘学生的潜能,注重学生积极品质的开发,完善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而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预防学生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符合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已不再局限于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应以学生为主体,将教育与学生的幸福、尊重、自由、价值有效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心理学理论强调关注学生身上的积极品质,注重学生自身潜能的激发,重视学生积极的自我教育意识的培养,并引导使之内化成各项能力,这种价值理念取向符合当代教育发展方向,体现了教育的本来功能和使命,因而广大思想教育工作者应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借鉴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有效方法,巧妙地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使学生受到情感陶冶,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精神状态和人格特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积极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途径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使学生愉悦地接受教育,在学习中增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并通过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提升能力,完善人格,增强幸福感和满意度。对此,积极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途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一)构建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成长和经验的获得都是通过一定的环境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重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构建。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注意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构建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第一,构建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可以装饰校容,陶冶师生情操,净化师生心灵,主要包括学校的总体结构和布局规划、校园建筑和校园绿化、课堂设施、办公设备以及后勤保障设施。因此,一方面,学校必须加大投入力度,为广大师生创造整洁、安静、优美、积极的校园物质环境,促使师生工作学习身心愉悦。另一方面,学校要鼓励师生规范师生自身行为、道德修养,爱护校园一草一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确保师生工作、学生、生活秩序的稳定,增添师生的幸福指数。

第二,构建良好的校园人文化环境。校园人文环境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所在,是促进学生思想健康发展的主阵地,主要指校风、教风、班风等方面。首先,构建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是班级内形成的价值观、思想、作风、行为准则的总和,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要严格制定一套积极的班级规章制度,并加以认真落实,以规范学生行为。同时,引导学生建立和谐、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增加师生之间积极的情感体验。其次,构建文明健康的寝室文化。寝室是学生集生活、娱乐于一体的重要场所,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和谐寝室、品质生活”的寝室文化理念,明确“扬德尚美,育己善行”的寝室文化宗旨,积极倡导良好的寝室文化习惯,提升寝室文化的质量和品位。最后,构建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教师要借助具有教育性、思想性、趣味性的校园网络,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引导学生自立、自主、自强、自信、自主,树立文明意识、政治意识,安全意识以及法律意识,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充分借助积极心理学的工作方法,培养学生积极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践性,讲究熟练运用合理有效的教育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处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心理学在工作方法上强调个体心理因素、情感因素以及情感需要的重要性,关注个体的情感体验和主观感受,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积极心理学时,教师要注意将政治性与情感性巧妙结合起来,充分借助积极心理学的工作方法,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培养学生积极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创造力。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借助情感激励法,挖掘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情感激励法,即通过激励激发学生学生的情感因素,促使学生自觉地接受教育。积极心理学认为,巧妙地运用情感激励法,有助于培养人的积极力量和美好品德。因此,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适当地借助情感激励法,挖掘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通过师生积极的情感交流,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感和尊重,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首先,要注重以情育情,情理结合。在思想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环境因素和自身的情感因素,情理结合,以理服人,以情育情,以情感人,用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开启学生心灵之门,鼓舞和启迪学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其次,注重深入浅出,积极引导。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开展座谈会,或电子邮件、QQ、微信、短信、电话等平台与学生进行探讨人生、规划未来等话题,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和精神世界,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使其形成积极的情绪体验,进而朝着正面的方向成长和发展。最后,注重榜样激励,塑造自我。教师可以借助先进人物榜样的人格力量,震撼、感染、鼓舞学生,使学生产生敬佩、信赖之情,优化学生心理,强化学生行为。

第二,借助情景感悟法,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情景感悟法,即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的认知规律,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获得感悟和启发,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首先,要创设教育情境,触情生悟。教师可以紧扣教学内容,借助语言描绘、多媒体展示、音乐渲染、典型事例分析等手段创设思想政治教育情景,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触情生悟,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感知、记忆、想象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其次,要驱动积极情绪,以情化人。创设情景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身临其境,通过情景交融,使学生情绪受到感染,进而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如在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时,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爱的奉献》、《感恩的心》等歌曲,渲染情境,营造情景教育,从而激发学生情感。最后,要诱发积极情感,形成积极人格品质。积极的人格品质是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辩论会、角色扮演、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形式,鼓励学生自主组织、策划、编排、表演,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在自主参与、实践体验过程中,感受学习乐趣,积极乐观地面对困境,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进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积极心理学的方法篇8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这股思潮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martine.p.Seligman)、谢尔顿(Kennonm.Sheldon)和劳拉・金(LauraKing),他们的定义道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其矛头直指过去传统的“消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助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发展、方法的完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水平,增强教育实效性,而且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促进学科之间的学习借鉴也具有重大意义。关于运用积极心理学来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柳礼泉、肖冬梅指出要“注意提高大学生积极情绪体验能力,善于挖掘大学生身上积极的个人特质,重视营造大学生积极学习的环境氛围”。朱继光提出了培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学生积极心理的三个维度:“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大学生的积极人格、大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龚光军指出要“努力增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体验,全力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系统”。

1积极心理学理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1.1追寻幸福理念

积极心理学关注希望、快乐和幸福对人的意义,如何让人获得幸福、过上有意义有价值有尊严的生活,成为积极心理学的终极关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重视其社会的实现,更要关注大学生内心世界的和谐发展。希望、快乐和幸福是大学生内心和谐发展的基础,培养内心和谐发展的大学生,是党和国家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追求。追寻幸福理念恰恰是大学生内心和谐发展的基础,积极心理学提倡的个体内心和谐发展的幸福理念对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有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观念的精细化和具体化。

1.2自我决定理念

自我决定理念的应用途径,主要是重新设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角色,一是教育者的双重角色设定,引入积极心理学的自我决定理念,启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新教育观念,明确自己既是教育工作者又是助人者的双重角色;二是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角色设定,积极心理学一改传统主流心理学将人视作本能的或环境的产物的消极观点,提倡人的行为是由“自我”来进行选择,由“自我”来进行决定,强调人的自我意识、自主性和能动性。如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素质育化育人体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主动转化状态,以及施教者教育方法的灵活性与浸润性,将“学生”作为改革主体与出发点,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职业能力发展,与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同步。

1.3积极教育理念

传统的教育过分强调矫治功能,习惯于从学生问题人手来开展工作;积极心理学启迪我们,教育不能仅仅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个体的各种压力源或者潜在的一些消极结果的分析上,而是要把重点放在各个心理阶段的积极资源上。积极教育理念提出,现代教育的使命在于“使人真正成人”,而“使人成人”不仅要纠正学生的错误,更要激发人的潜能、美德和善端。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以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涵,将校训“充实光辉”集文质于一身,化美育、身心、社会、理法于一体的大美之道渗透于学院人才培养、校园氛围中,培育“充实光辉、德艺双馨”的校风精神以及“崇实尚美,求精致远”的优良教风,“敬业修德、持之以恒”的良好学风。

2积极心理学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2.1积极情感体验法

积极情感体验法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方法和主要途径,主张让学生进入良好情境中去体验、思考和分析,获得积极情感体验,提高认识,健全素质。积极情感体验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在于积极开展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如“学术活动月”、“毕业设计开放展示周”、“校园文化艺术节”、“紫藤花开校友活动”、“异想天开”学生创意创业活动、“磕磕碰碰”学术论坛等,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热情。学院注重加强学生社团建设,重点推进社团内涵建设,培育品牌社团与优秀社团活动,并组织青年志愿者活动,利用节假日、课余时间深入社会开展社区服务、环境保护、大型活动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在丰富的活动情境中自主思考、积极探究、深入体验,在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认知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促进其思想、政治、道德等品格的内在生成。

2.2积极心理辅导法

积极心理辅导法可以纠正和提高当前高校心理健康辅导的实际效果,丰富心理健康辅导方法体系:一是应用积极心理测量技术科学地认识学生的心理状况;二是应用积极心理学课程教育方式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三是应用积极心理干预策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关注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积极发挥“美丽心灵”心理协会的影响,运用心理网站、校园广播等媒介,举办心理知识讲座、心理沙龙、团体辅导和心理健康知识竞赛活动,开设积极心理学选修课程,普及积极心理学知识,营造健康活泼、乐观自信的大学生成长氛围。

2.3积极组织系统法

应用积极组织系统法,构建“家庭-学校-社区”模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系统尤其重要:一是目标整合。在充分认识家庭、学校和社区的教育功能、教育责任主体地位以及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基础上,实现三者目标整合、资源共享。二是路径整合。教育作为一项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学校为核心,推进“家校社”合作,以互联网为平台,构建“网络家校社”合作体,以社区为依托,促进“家校社”一体化,将家庭、学校和社区融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一体化,建立全方位生态育人系统,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其必然要求。

3结论与展望

积极心理学的方法篇9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绘画疗法;中职学生;心理咨询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9-0165-03

绘画疗法的理论背景

从史前人类在岩洞上雕刻图案起,人们就开始用绘画表达想法。今天,人们将绘画作为一种工具来了解人类的内心世界。绘画疗法作为一种投射测验,对个体无意识的行为或潜意识的背后进行研究,通过绘画者的言语或者非言语的表达以及艺术创造过程,去探索个人的问题及潜能,以协调解决个人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间的冲突,令两者更趋一致。

最早探索艺术治疗的美国理论家南姆伯格(margaretnaumburg)认为,艺术是无意识的窗口,治疗者可以通过解释艺术形象的象征意义和倾听创作者自己的解释来进行心理分析。后来的艺术治疗理论家依蒂斯・克拉玛(edithKramer)认为,即使不揭示和解释潜意识中的意义,表达性艺术媒介本身以及这一过程也能导致治疗性改变。也就是说,创作过程中的一些行为同样能传达出信息,促进改变。

绘画治疗最初主要局限于针对儿童和一些特殊精神病患者人群。20世纪初,精神病学、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的研究者对图画的艺术形象和象征意义产生兴趣,随后发展出绘画投射测验。该测验根据画中是否还有某些特征或细节来确定画的意义,注重对绘画作品进行量化分析,关注人的心理问题和与病理学相关的人格特征。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使用绘画投射测验进行的研究,绘画成为一种重要的心理投射技术。

近年来,国内外的很多心理学家将绘画作为心理治疗手段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绘画投射技术在处理人们的情绪和心理创伤问题等方面起到了较好的作用。绘画作为适宜的心灵表达方式,将人们的经验与感受象征性或具体地展现在画纸上,表达出绘画者较为真实的内在,为心理治疗提供了较好的切入点。同时,我国的陈侃对285名初高中生进行了绘画测验,发现将“房―树―人”绘画测验应用于抑郁倾向的心理诊断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学性。潘润德采用“房―树―人”测验方法对6名中学生进行心理治疗,发现使用绘画治疗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学生情绪冲突的缘由,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具有良好的效果。由此可见,绘画投射技术对心理咨询与辅导起到了积极作用。

绘画疗法简介

绘画疗法是一种心理投射测验。在临床心理学中,给被测者铅笔、橡皮以及几张白纸,要求他们在白纸上描绘一些图画,然后根据一定的标准,对这些图画进行分析、评定、解释,以此来了解被测验者的心理现象、心理功能、智力状态或人格特征,判断心理活动的正常或异常等问题,为临床上的心理评估、诊断和治疗服务,所有这种形式和类型的心理测验统称为绘画疗法。

绘画疗法主要依据心理动力学观点。在开始测验时,被测者对所描绘的房屋、树木、人物等并不知道具有何种意义,所以,他们在测验中把以前经常见到的、在梦中所见的事物的形象在纸上描绘下来。心理学认为,房屋作为人居住的地方,可以引起被测者对于原生家庭及其亲人的联想;树的图画则可反映被测者的无意识,人物则反映被测者的自我形象以及与人相处的情形。通过这些可了解被测者的心理现象、心理功能以及智力状态等。

积极心理学思想对中职心理咨询的影响

(一)积极心理学简介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作为一种新的思想、新的理念,其兴起在心理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使心理学界对传统心理问题研究有了新的认识。它是当代心理学的一支重要力量,强调对心理生活中积极因素的研究,主要包括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和人格品质、积极的社会制度系统等三方面内容。随着积极心理学思想影响的深入,对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了重要作用,其观点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往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分关注学生心理的消极层面,忽视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而积极心理学从研究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入手,通过不断激发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力。

(二)积极心理学在绘画疗法解释中的实施

绘画前的指导以及实测过程绘画疗法的形式很多,包括涂鸦画、自由画、续笔画、画人测验(D―a―p)、“房树人”(H―t―p)、家庭动态图(K―F―D)、学校动态图等。本文所说的绘画治疗主要采用的是“房树人”测验(H―t―p)。在测验之前,施测者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比如,要准备好2B铅笔(削好的)、a4纸和橡皮。正式开始测验之前,要对学生进行简要说明,然后给每一位学生发放2B铅笔、a4纸和橡皮各一份。笔者在做这个测验的时候,学生都已被班主任事先告知了,学生都知道这是一个心理测验,而且与他们以前所做的测验完全不同,所以学生的兴趣很高,也很乐意配合。在测验开始的时候,施测者给出如下的指导语:“同学们,请你们用铅笔在给你们的这张白纸上任意地画一幅包括房子、树木、人在内的画,你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没有更多的要求,只要你认真绘画就可以;但在绘画的时候请不要采取写生或临摹的方式,最好也不要画成漫画的样子,也不要用尺子。在时间方面没有任何限制,允许涂改。画完后,请你在画纸上写上自己的班级、学号、性别和年龄。”此外,为了防止有的学生害怕自己的绘画功底不太好,对自己的信心不够,需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同学们,这不是绘画比赛,所以,你们的绘画水平即使不够好,也没有关系,只要你们认真绘画就行;其次,在绘画的时候我们画的人不能画成‘火柴人’,因为那样不利于我们解释;最后,希望你们在绘画的时候不要讨论,要自己画出自己的画,谢谢同学们的配合。”在学生绘画过程中,施测者要时时观察学生的绘画,并做适当的记录,以便在诊断中获得更多的一手资料。

对绘画作品进行积极的解释、分析与评价施测者在对学生作品进行解释的时候,除了要更多地看到学生作品中的积极的因素外,还要将学生绘画作品中的负面消极因素采用积极的方式进行解释。比如,一幅学生作品中房子的门窗都较小,一般常规是这样解释:“画这样画的人一般都比较封闭自己,不善于与他人交流,缺乏安全感。”这个时候就可采用积极的方式进行解释:“是不是在生活中觉得有很多的人不理解你的想法?”正处在青春期的中职生,敏感、多疑、自尊心强,他们对于别人批评、指责的话语往往不能接受,甚至会破罐破摔,而对别人积极的语言暗示却乐意接受。所以,在面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具体分析时,应尽量采用积极的语言表达,发现学生绘画作品中的积极因素,如学生在画中所透露出的理想、目标以及优秀品质等方面的内容,尽量在解释的时候将消极的因素转化为积极的信息。

积极的绘画疗法在中职心理咨询中的优势

(一)有利于消除学生对心理咨询的阻抗

在中职学校中,有很多学生对心理咨询有一定的误解,他们往往认为只有“精神病”或“心理变态”的人才会找心理教师咨询,因此,有很多学生即使在心理方面产生了某种问题,也不敢进行心理咨询。这样,就不利于心理咨询工作的展开。绘画疗法的运用改变了这种被动的局面,通过对绘画作品进行积极心理分析,可以有理有据地说明,使学生更愿意从内心相信自己真的是很有目标和潜在优势的,从而增强自信心,也改变了他们对自己的一些负面看法,变得更积极起来。对于那些心理确实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绘画投射技术的运用,也起到了良好的咨询治疗作用。绘画测验可以宣泄学生内心的负面情绪,心理教师通过积极的暗示性语言,使学生看到自己绘画作品中所展示的积极的一面,增强其信心,可使学生消除对心理咨询的反感和阻抗,对心理教师产生信任,从而愿意倾诉自己内心的秘密

(二)有利于学生个体体验到尊重

中职生由于正处于青春期,他们比较敏感多疑。他们一方面想张扬个性,另一方面也想得到充分的尊重,但由于世俗的观念,因而在许多教师、家长那里,他们往往得不到尊重。而在一般的谈话咨询中,学生往往带着这样的心理跟心理咨询教师交谈,这就会在咨询过程中出现阻抗,从而给咨询带来一定的困难。而在绘画疗法中,从实测前给学生事先准备好笔、纸、橡皮,实测过程给学生耐心的解释指导,到实测完毕后把学生的作品仔细收好,这样的细节都让学生体验到被尊重的感觉。最后,当对学生的绘画作品进行“一对一”的分析时,心理咨询教师以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分析和评价,给绘画者带来了重要的心理暗示:让学生产生了积极向上的力量,为发掘自身潜在优势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总之,所有的实测过程都让学生体验到自己得到了完全的尊重,从而在咨询中不知不觉打破了学生的心理防御壁垒,对咨询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三)有利于促进成长,使学生各方面得到提升

绘画心理分析本身要求我们在运用这一技术时,更多地给予绘画者积极的关注和鼓励。当我们向绘画者传达分析结论时,要把消极的语言转化为积极的语言,给予绘画者鼓励与接纳以及无条件的关心。

首先,绘画可以宣泄不良的情绪。绘画的创造过程是一个很好的释放情绪的过程,在绘画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比如,很多中职生遇到别人的指责或与别人发生矛盾的时候情绪冲动,容易走极端,如果这时让他们通过绘画来进入咨询,就可以在绘画中很好地发泄其愤怒的情绪,而不会在生活中去伤害他人。

其次,绘画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绘画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他们的想象任意在纸上创造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作品,在创造过程中把自己的思想、感觉、知觉和审美感融进去。在创作完毕后,学生在欣赏自己绘画的过程中自信心得到很大的提高,这对于缺少自信的中职生而言是一种很好的成长体验。

最后,学生通过绘画创造过程以及最终的绘画作品,把他们的心理冲突很好地表达出来,并尝试用各种办法来解决,从而可促进学生成长,使学生在各方面都得到提升。

总之,绘画疗法这种咨询方式使得学生对心理咨询不再抗阻,有利于咨询关系的建立,也可增强学生对心理咨询教师的信任。绘画疗法作为学生所喜欢的一种咨询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负面情绪的发泄,而且有利于学生建立起积极的情绪,有利于学生成长。从积极角度对绘画进行解释和评价,在促进心理辅导员积累经验的同时,也可改善学校心理辅导的整体面貌,从而使心理咨询能够以更积极的姿态面对学生。

参考文献:

[1]傅宏.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张同延,张涵诗.解开你人格的秘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

积极心理学的方法篇10

摘要:想政治教育不是模具,应该援引积极心理学理论,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方法,从课堂教育与非课堂教育两个层面开展积极体验式教育,助燃学生身上的积极人格元素,使学生自觉地完成积极人格的塑造。

关键词:极体验式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视野

一、积极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应用研究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集教育学、管理学、法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与一身的学科。各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必然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产生重大影响,心理学亦不例外。作为心理学最新理论分支的积极心理学,其注重挖掘个人的潜在的积极因素,激发个人潜能,以达到人格完善,最终达到个人的幸福、快乐,这种精神正契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积极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大有可为。

积极心理学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之所以还没有取得较大进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与积极心理学自身发展有关;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对积极心理学关注不够;三是研究领域不够深入。对于第一方面的不足,其客观原因是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学问的提出,前后不足15年,而正式被介绍到国内也不足10年。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自身的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完善仍需一个过程,在积极心理学自身理论体系尚未完善的情况下,要想在其他领域有所作为,也必然需要相当的时间。对于后两方面的不足,则与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者自身有关。

二、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两者在理念上的契合,为积极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了广阔前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积极心理学应用研究,需要课堂教育和非课堂教育两个层面进行更加系统深入的研究。

(一)在课堂教育中营造人格成长的能量场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大学生教育和影响非常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关系到把大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面对着严峻的形势和挑战,这就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切实以大学生为本,注重大学生的积极体验。积极心理学发扬了人本主义思想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不仅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规范,通过体验教育等方式,把大学生放在主人翁的位置,突出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要自觉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原理与方法,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使教学更加贴近大学生、更能带动大学生、更能积极影响大学生,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增加大学生的积极体验。

通过积极体验式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体验到优秀人格的魅力,心向往之,并模仿之,进而固化之。我们可以把积极体验教学方式理解为“点燃”特质教育,就是以积极人格元素为基准,把与积极元素相关的情景、故事等串联起来,借助一定的多媒体来创设氛围,重视学生在这一氛围中的体验和感悟。教师只是导演,引导学生入境,让学生体验内心积极人格的憧憬。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模具,不可能按教育者的臆想打造出所谓的积极人格;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火种,它只能去点燃,去助燃学生身上的积极人格元素,焕发其激情,化激情为力量,使学生自觉地完成积极人格的塑造。

(二)在非课堂教育中加强大学生积极人格品质的培养

1.创建积极的校园环境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体验、人的积极心理品质与个体所处的环境、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同时,环境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体的成长与发展,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实上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因此,应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组织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心理氛围,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进而培养其积极心理品质。校园环境包括学校办学所处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其中,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并且能够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的是校园的内部环境。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特定的生理机制会产生与之相应的行为模式,但这种生理机制对行为模式的影响既不直接,也是可以避免的,更不是持久的,因而人格并不完全是由先天遗传因素决定的,人格主要是在人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得以发展的,是内在因素、外部行为和社会文化环境三者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创建一个良好的积极的校园环境,尤其是精神文化环境,对培养大学生积极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

2.引导大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教育

所谓积极自我教育是指个体通过一定的途径,运用一定的方法,培养自身积极的心理品质,克服消极的心理品质,从而使自己能够更加积极健康地生活,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积极自我教育一旦生成,就会对个体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并且随着个人的成长,它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人的一生都离不开积极自我教育,任何形式的教育只有归结为积极自我教育,才能把教育内容内化或转化为个人的自觉行动。只有当一个学生把教育者提出的教育要求变成了自我要求,并把它付诸实践的时候,教育的目的才能真正实现。因此,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调动受教育者去关注自己未意识到的已存在的潜能,从而调动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去发现和创造。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只停留在政治思想、道德规范等的传授上,而更应该着眼于把这些道德规范和政治思想得到可持续发展,应该从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着手,结合学生的认识形成过程来进行,积极心理学在塑造人的积极人格、关注人的良好品德方面给出了很好的启迪。

3.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实践体验活动

课外实践体验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开展积极向上的主题体验活动,在教育形式上需要正面和新颖,在组织参与方面要积极调动,在情绪调动方面以积极情绪为主、在情感体验方面以积极情感为导向,同时也要设置积极的情境等相关辅助条件,促进教育活动和实践的开展。

(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

此文系2014年度景德镇陶瓷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证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周炎根.浅谈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J],教育探索,2011,238(4):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