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发展优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0:53

乡村旅游发展优势篇1

一、海南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分析

(一)国家政府政策制度的支持优势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这与2010年6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中“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展示、田园观光、农业生产体验、瓜菜采摘、特色餐饮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的提法不谋而合。文件的出台后,海南拟在三年后,建设100个休闲农业示范点和100家观光果园,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二)自然资源优势

海南是名副其实的旅游资源大省,一年四季日光充足,常夏无冬,拥有2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森林覆盖率达51.5%,有着极高观赏价值的热带红树林、青皮林、珊瑚礁等景观。除此之外海南还有有独特的热带农业、渔业、药业(南药)、种植业、养殖业、晒盐业等资源。山地和丘陵是海南岛地貌的主要特征,占全岛面积的38.7%。环岛多为滨海平原,占全岛总面积的11.2%。

(三)人文资源优势

在饮食方面,海南的饮食文化依靠海南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盛产多奇特罕见的山珍海味,以清淡鲜活、原汁原味取胜,特别在海南的乡村地域更是有多种特色饮食。如定安农家猪,万宁和乐蟹等,每种美食都能成为当地亮点。在民间工艺文化方面,海南民间工艺品以黎、苗族民间工艺为主,包括纺织、刺绣、编织、印染、雕刻、制陶等方面,这些工艺文化都源自于乡村,发展于乡村。在民族节庆文化方面。海南岛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融合的地区,出现了种类繁多的民族节庆文化艺术并极富特色。如府城换花节、苗族三月三、海南东线各乡县的军坡节等,融合于独特的田园风光之中形成了独特的生态和人文环境。

(四)交通优势

拥有海口美兰、三亚凤凰两个国际机场,开通国际、国内定期航线156条和多条包机航线。粤海铁路通道、环岛高速公路和在建的东环快速铁路,形成比较便捷的进出岛和岛内多种形式的旅游交通网络,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万公里,全岛已形成了水陆运输的总体网络。

(五)客源市场优势

“乡村旅游”成为了旅游发展的潮流趋势,被愈来愈多的游人所重视,特别是城市里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周末工薪阶层、城市学生、家庭出游、离退休职工、入境游客。海南是我国的旅游大省,旅游业是海南的主导产业。近年海南接待的游客量超过了1500万人次,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与各项旅游发展措施的不断出台,海南在国内外的影响与日俱增,游客接待量近年都呈两位数的百分比增长。此外,海南城市居民有200余万,这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客源市场。

二、海南发展乡村旅游的劣势分析

(一)概念混乱,缺乏统一规划

许多经营者不顾原先宝贵的自然资源和乡村特色,大兴土木,破坏了乡村原有的良好自然生态环境,且又扭曲了发展乡村旅游的本质和目的。很多乡村在发展乡村旅游时,未将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统筹安排、全面规划,经营者盲目地投资与开发,结果导致资源开发的单一性、重复性、低层次性。最终导致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差,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二)从业人员素质低,管理人员缺乏

乡村旅游因其自身发展的限制性特点,使得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和旅游服务人员极为的缺乏。乡村旅游是以乡村资源为依托发展的,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村民的文化水平较低、卫生习惯较差、服务意识谈薄等因素已构成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乡村旅游的发展还停留在旧的发展思维里,大部分人认为乡村旅游不需要高层次的旅游酒店和旅行社管理人才,实际的乡村旅游实践中,乡村旅游区的管理人员大多由村干部和村民担任,管理人才的缺乏由此可见一斑。

(三)乡村旅游缺乏特色品牌,产品开发滞后

海南乡村旅游产品种类仍然不够丰富,民俗文化内涵挖掘较少,缺少特色品牌建设。目前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主要集中在餐饮、“农家乐”、观光园等形式上,产品配套性不强,食住行游购娱要素不全,在休闲、娱乐和购物方面的发展相当的薄弱。海南依靠黎苗风俗文化资源的开发规模有限,未打造出海南独有的特色品牌。

(四)环境保护意识差,可持续发展观念薄弱

海南乡村旅游在开发时,大兴土木,城市化倾向明显,乡村特色大受影响,可持续发展观念意识薄弱,重开发,轻保护。开发乡村旅游的主体盲目的追求眼前利益,而忽视了可持续发展的长久战线,保护意识薄弱。再加之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不合理导致了海南乡村旅游业的盲目发展,对旅游资源产生了较大的破坏,表现为对旅游资源的索取大大超过了旅游资源的自我恢复能力,对旅游资源缺少维护也加快了旅游资源的消耗与破坏。

(五)领导重视不够,政策扶持少

海南乡村旅游一直处于自然发展状态,领导重视不够,缺乏政府部门归管,没有科学规划的发展引导,无优惠政策扶持。有些地方和部门没有把乡村旅游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动旅游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农民、企业投身乡村旅游的意识不强,导致海南乡村旅游比较冷清。

(六)乡村旅游整体宣传不到位,市场知名度低

乡村旅游发展优势篇2

关键词:乡村旅游;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发

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标志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从此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瞩目的焦点,掀起了区域旅游全面开发的热潮。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大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该如何定位和发展,成为当前业界关注的一大热点。

乡村旅游作为现代乡村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目前在各地方兴未艾。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回归大自然已经成为人们的向往。特别是对于久居喧嚣都市的人们来说,利用周末闲暇,到城郊乡村野外体验农事、休闲度假,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于有着特色热带海岛农业旅游资源的海南来说,发展乡村旅游潜力巨大。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类型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和内涵

乡村旅游是指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观光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

乡村旅游至少应包含以下三点:一是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灵魂,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和丰富性;二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充分体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特色;三是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为城市居民,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

(二)乡村旅游的类型

1、观光型乡村旅游。主要是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赏型乡村旅游,如参观特色农业生产景观、乡村民居建筑,或观赏民俗表演等。

2、品尝型乡村旅游。即将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让游客品尝乡村特色美食,或到菜园、果园采摘新鲜蔬菜和水果,品尝绿色食品。

3、体验型乡村旅游。主要是让游客深入田间和农户,体验农村生活,从中获得乐趣,并兼顾农业生产与教育功能,通过实践使游客学到一定的农业生产知识。

4、度假型乡村旅游。主要是利用优美的乡村环境,开展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旅游活动。

5、文化型乡村旅游。主要是以乡村民俗文化、民族文化以及传统乡土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

6、综合型乡村旅游。即综合上述各种类型于一体,兼顾观光、度假、体验和文化功能,即通常所说的休闲农场。过去的乡村旅游项目不少是在原来的果园、花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现在开发的乡村旅游项目都朝着综合型、多功能方向发展,不仅有生态、生产、生活功能,还具有销售、文化、娱乐、交流功能。这样可避开农业生产的季节性,使乡村旅游景点一年四季均能接待游客。乡村旅游对于乡村的更新、乡土文化的保护、乡村经济发展、乡村活力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海南发展乡村旅游的特色和优势

2000年9月,海南正式启动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10年多来,全省文明生态村建设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数量积累到质量提升,已经初具规模。这些生态文明村的村容村貌、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经济发展都有了很大变化,成为海南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必备条件。而海南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热带农业大省,有着很多发展乡村旅游的特色和优势。

(一)海南发展乡村旅游的特色

1、热带特色。海南作为我国唯一的热带海岛,有着丰富的热带农业旅游资源,包括各类热带作物、热带雨林、热带水果、热带花卉、热带蔬菜、热带渔业资源,对于地处高纬地区的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特别是在冬季,温暖的气候、宜人的环境,吸引了大批游客来海南避寒度假,形成传统的旅游旺季。

2、海岛特色。海南作为我国第二大海岛,孤悬于南海,地理环境相对封闭。独特的岛屿地理环境,孕育了独特的滨海乡村和渔岛乡村风貌。这里有传统的“三S”(阳光、沙滩、海水)景观,还有清新的空气、碧蓝的天空以及色彩斑斓的海底世界,是开展休闲度假、海底探奇、海岛探险的理想胜地。

3、民族特色。海南乡村民俗风情独特,民族文化绚丽多彩。目前全省有30多个民族,各民族的特色民居、民族歌舞、民族服饰、风味饮食、民族器乐、民族节庆等构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特别是黎苗风情是海南最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如黎族传统的竹竿舞、黎锦、鼻箫和船型屋,都极具特色。此外,儋州调声、临高哩哩美、民间艺术八音、苗族刺绣等也都是海南民族文化的奇葩。

(二)海南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

1、生态环境优势。海南作为我国唯一的热带海岛省份,生态环境优越,被称为生态岛、健康岛、长寿岛。1999年海南省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全国第一个生态示范省,2010年底海南森林覆盖率达60.2%,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绿岛”。特别是中西部山区有丰富的热带雨林资源,空气负离子含量高,有天然氧吧之称。海南岛是世界上少数未被污染的净土之一,岛上生态系统多种多样,生物种类丰富多彩,生态环境指数达92.66,居全国第一。

2、资源优势。海南很多乡村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到处充满了阳光、海水、沙滩、椰树和清新的空气,是极为理想的度假休闲胜地。全省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具体可概括为以下10类:海岸带;海洋与海洋生物;岛屿;山岳、热带原始森林;珍禽异兽;河流、瀑布、水库;火山、岩洞、温泉;历史文化、古迹名胜;地方民俗、民族风情;热带作物及田园风光等。

3、气候优势。海南岛纬度与夏威夷、巴厘岛、普吉岛等世界著名旅游胜地相近,属低纬度热带季风区海洋性气候。这里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凉爽宜人。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热带风情,加上长夏无冬的气候,四季如春的氛围,赋予了海南独特的气候优势,使海南成为国内著名的休闲度假旅游胜地。特别是冬季到海南泡温泉、打高尔夫、避寒度假、康体疗养,已成为一种趋势和时尚。

4、政策优势。海南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享有许多特殊的优惠政策。如对26国游客免签证、离境游客购物退税、离岛国内游客购物免税、航权开放等,极大地促进了海南旅游的发展。特别是2009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成为海南旅游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标志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海南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三、海南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海南发展乡村旅游条件优越,但目前海南乡村旅游开发却还不尽如人意,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在海南省全部旅游收入中占的比重还比较低,还没有形成全国知名的农业旅游品牌和精品。具体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广大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较为落后

海南由于目前经济还不发达,还无法拿出大量资金用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大部分乡村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环卫、医疗、安全设施等还不够完善,配套住宿、餐饮、娱乐和购物设施也不健全,制约了当地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二)观念落后,服务水平低

在海南很多乡村地区人们的教育文化水平还不高,信息相对闭塞,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不足,人们的旅游服务观念和服务意识落后,服务水平低,难以满足广大游客的需求。加上乡村居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形成了散漫、自由、不受约束的习惯,与国际化旅游接待服务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反差。

(三)盲目开发,重复建设

海南乡村旅游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村民的积极参与,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论证,造成很多乡村景区盲目开发,重复建设和项目雷同,导致市场的恶性竞争,带来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破坏。

(四)缺乏创新,产品单一

随着游客消费心理的成熟,他们已不满足于传统的乡村观光旅游,人们更加注重旅游产品的参与性、体验性、娱乐性和趣味性,更加注重产品的文化内涵。但目前海南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还是偏向于传统的观光、餐饮、休闲活动,乡村旅游开发深度不够,产品相对单一,缺乏创新和特色。

(五)宣传不足,知名度不高

海南生态环境优美,有很多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但是由于宣传促销不足,很多资源还深藏闺中,不为人知,在国内外知名的乡村旅游品牌还不多,与国际旅游岛的建设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此外,海南乡村旅游还面临资金短缺、人才匮乏、农业科技总体水平还不高、乡村环境卫生条件较差等诸多问题,急需改善。

四、海南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

(一)规划先行,有序开发

海南有特色的乡村很多,但不能一哄而上,全面开花,应做到规划先行,合理有序开发。在进行乡村旅游规划时,要综合考虑经济规划、农业规划、文化规划、生态规划等多种因素。在空间布局上,乡村旅游规划要充分考虑海南地理格局东西差异、南北差别,根据各地区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特色,划分不同的片区。每个片区突出一个主题,实现合理地域分工,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在进行科学规划的前提下,还要合理设计旅游线路,把海南最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主要乡村旅游景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发挥特色和优势,做强热带农业旅游

海南有着丰富的特色热带农业资源,如冬季蔬菜、热带水果、名贵花卉、热带作物、中草药材、热带养殖等,都属于传统优势产业。特别是海南正在建设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时,要突出这些特色和优势农业资源,建设一批特色热带农业园区,大力开展观赏、采摘、品尝、体验、科普旅游。同时,要坚持市场导向,紧紧抓住比较优势,充分挖掘资源潜力,提高科技含量,加快优质农产品规模化种植,做精做强特色农业旅游,塑造海南农业旅游品牌。

(三)完善基础和服务设施,规范旅游服务

当前海南正在进行全省生态文明村建设,乡村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进,但距离乡村旅游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今后要在各主要乡村旅游区完善交通、水电、通讯、环卫设施建设,并配套建设一定数量的住宿、餐饮、购物、娱乐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要和城市区别开来,尽量避免乡村设施和景观城市化,要突出乡村文化特色,使设施景观化,展示现代乡村的良好风貌。如住宿设施建设,可采用田园式乡村别墅、家庭旅馆形式,建筑的外观、材料和颜色要和周围环境协调。在完善设施的同时,还要加强培训,积极引进培养人才,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并制定相应的服务标准,规范乡村旅游服务。

(四)准确定位市场,加强宣传促销

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主要是城市居民,差异性文化和生活方式是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感兴趣的主要方面。因此,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首先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准确定位海南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了解细分目标市场的特征和需求,并且针对目标市场的需求来开发旅游产品,设计旅游线路。同时,还要主动走出去,加强宣传促销,积极宣传海南优美的乡村景观和特色文化,展现海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国际旅游岛的良好风貌。

(五)适度开发资源,加强文化和环境保护

良好的旅游资源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资本,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多元性文化是增强旅游吸引力的保障。海南在发展乡村旅游时,一定要注意资源和环境的保护,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多元性的乡村文化。对于资源条件优越,经济基础较好的乡村优先开发;对于资源条件一般,经济基础薄弱的乡村要适度开发;对于一些具有重要环境保护意义或生态脆弱的地区,则暂缓开发,以实现海南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六)深挖文化内涵,突出本土元素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海南有着丰富的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如黎苗风情、特色民居、骑楼文化、乡土音乐、民族舞蹈、织锦刺绣、地方饮食等,这些乡土文化是海南特色的象征。因此,在开乡村旅游产品时,要深挖其文化内涵,凸显海南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体现海南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切忌为了迎合部分游客的不合理需求,开发一些低档次、媚俗化旅游项目和产品,应该走精品路线,打造海南旅游文化品牌。

(七)结合国际旅游岛建设,打造国际化乡村

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逐渐深入,进入海南的国外游客会越来越多。他们的旅游需求和国内游客明显不同,往往对具有当地特色的乡土文化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更感兴趣,而这些资源大都分布在广大乡村地区。因此,海南在开发乡村旅游时,要针对国外游客的需求,设计开发相应的旅游产品,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游客的需求。同时,还要完善相关旅游基础和服务设施,加强外语培训,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氛围,打造国际化乡村。

五、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城市工业污染的加重和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旅游如今已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成为人们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首选活动之一。海南岛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吸引了来自岛内外乃至国外的大批游客,乡村旅游发展日新月异,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目前海南乡村旅游仍然存在设施落后、盲目开发、缺乏创新、宣传不足等诸多问题。在当前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背景下,海南广大乡村地区应积极采取措施,融入国际旅游岛建设之中,充分发挥海南乡村旅游的特色和优势,打造国际化乡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凭借优越的资源和环境条件,借助国际旅游岛建设东风,海南乡村旅游一定会成为全国乡村旅游的典范!其未来发展前景一定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

2、张学银.乡村旅游的类型探析[J].管理观察,2009(27).

乡村旅游发展优势篇3

关键词:乡村体验旅游;皖西;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2.68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7-0106-03

近年来,中国乡村旅游飞速发展,据有关测算,目前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量已经达到3亿人次,总收入超过400亿元,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中国旅游业新的增长点。皖西一般是指安徽省西部的六安市所辖区域,它地处大别山腹地,主要含2区5县,总面积17976平方公里。作为全省六大旅游区之一,皖西山川秀美、人文荟萃、民风淳朴,有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本文试从体验经济的视角,对皖西发展乡村体验旅游进行Swot分析,为区域旅游战略选择提供理论参考。

一、体验经济、乡村旅游与乡村体验旅游综述

(一)体验经济

最早对体验经济进行系统阐述的是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与詹姆斯·吉尔摩,1999年二人合著《体验经济》一书,提出“从经济提供品的演进过程来看,人类社会基本上是沿着提供农矿产品—工业品—服务—体验的方向发展的。相应地,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可以划分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和正在迈进的体验经济四个时代。”[1]他们对“体验经济”的定义是“以商品为道具、以服务为舞台、以提供体验作为主要经济提供品的经济形态”[1]。总之,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理解,体验经济是指企业以服务为依托,以商品为载体,为消费者创造出值得回忆的活动。体验经济是服务经济的更高层次,是以创造个性化生活及商业体验获得利润的[2]。

(二)乡村旅游

大众化的乡村旅游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班牙,70年代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快速发展。进入新世纪,中国乡村旅游亦现火爆,特别是2006年“中国乡村旅游年”催生大批“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点,乡村旅游呈现持续兴旺的良好发展局面。

目前对乡村旅游的定义众多,综合来看,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地域为活动场所,以城镇居民为主要客源市场,以各种类型的田园风光、乡村遗产、乡村生活、乡村活动、乡村聚落、乡村民俗、生态环境等为载体,集观光、休闲、度假、考察、学习、娱乐以及购物等为一体的旅游形式。”[2]乡村旅游主要集中在乡村地域,其形式不仅包括观光,更包含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

(三)乡村体验旅游

伴随体验经济的提出和旅游研究的深入,美国的威廉.L.史密斯在2005年提出了体验旅游的概念,并认为体验旅游是全球旅游发展的趋势,是旅游业重要的变化,体验旅游与体验经济的发展是相联系的。而乡村旅游的发展也使学者们关注体验经济、体验旅游、乡村旅游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旅游体验和乡村旅游将日益紧密结合,形成乡村体验旅游。

国内学者郑辽吉将乡村体验旅游定义为“以乡村地区的农业资源为基础,以乡村生态旅游为主题,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乡村特有的人文景观为场景,吸引游客前来观赏、休闲、习作、购物、度假,以创造游客美好回忆为核心需求的,提供满足旅游者……感官和情感需求的‘剧情’,并参与传统和新型农业技术实践活动的乡村体验旅游形式。”[3]乡村体验旅游的界定,是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凝练和延伸。

乡村体验旅游是完全有别于传统的乡村观光旅游。乡村体验旅游凭借的不仅仅是美丽的乡村风光,不仅仅吸引游客前来作短暂的逗留和观光游览,更强调的是利用乡村广泛的各种资源,通过营造亲身体验“场景”和氛围,让游客感受和短时“融入”乡村生活,体会村野文化和风土人情等,实现心理上的需求和满足感,这是和乡村观光旅游的最大区别。与乡村观光旅游相比,乡村体验旅游在逗留时间上相对较长;在空间上相对集中;在行为上侧重体验乡村生活和参与互动性的项目;在旅游功能上可实现包含娱乐、康疗、教育、民俗、科考、访祖、审美、逃避现实等功能[4]。

乡村体验旅游虽和乡村观光旅游共同包含于乡村旅游,但乡村体验旅游将是未来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二、皖西乡村体验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旅游资源优势。皖西地区旅游资源丰富而有特色,主要表现:一是自然景观奇特,山峦迭嶂,丘陵起伏,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理想的避暑、度假、休闲胜地。二是历史文化悠久,人文积淀厚实,保留有以历史文化名城——寿县为代表的古文化景观,以及沿淮古老人文风情。这里还是革命老区,有大量的以革命历史为主线的近现代人文景观,大别山红色旅游区已被列入中国十二大“重点红色旅游区”。三是河湖众多,本区位于淮河上游,新中国成立后为治淮而修建了五大水库(佛子岭、梅山、磨子潭、响洪甸和龙河口水库),库区山峦叠翠、青山秀水,雄伟的大坝和烟波浩淼的水面交相辉映,形成了环境优雅、风景秀美的人工天湖。

2.生态环境优势。皖西生态优良。它地处大别山北麓,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巍巍大别山,滔滔淠史杭,山清水秀,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本区内乡村地区大气环境质量达到一级标准,南部山区优于一级标准,各水库水质稳定地保持在二类以上标准。区内有众多国家及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如天(堂寨)马(鬃岭)部级自然保护区、佛子岭等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165114公顷。已创建部级生态乡镇14个,部级生态村1个,省级生态乡镇19个,省级生态村58个,市级生态村72个,霍山县2011年被授予“国家生态县”称号,是安徽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优良生态是开展乡村体验旅游的绝好条件。

3.地理区位优势。皖西地处江淮之间、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区,东依合肥,临近苏浙沪长三角地区,西临武汉和鄂豫等地,承东接西,是华东连接中原的过渡地带的咽喉,区域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靠近华东等经济发达和人口密集地区。

经多年建设,该区交通路线渐成网络,可进入性逐步加强。境内有312、206、105国道,以及沪陕、济广、六武、合阜高速公路和沪汉蓉高速铁路、六阜铁路交汇于此。中心城市六安是交通枢纽,目前到上海、南京及武汉仅需3、2、1个小时。随着合肥机场西迁,六安的交通将更为便捷。

(二)劣势分析

1.经济发展水平。皖西地区一般是指安徽省西部的六安市所辖区域。六安市所辖二区五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据统计,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GDp)676.1亿元,人均9592.79元,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0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14元,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在目前的经济收入水平下,社会和地方政府可用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资金有限,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相对滞后。

2.专业人才缺乏。据六安市旅游局有关统计分析,目前皖西和国内其他许多地方一样,缺乏专业的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多是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来,素质普遍低下,也很少接受系统培训。

3.接待条件不足。目前在交通、住宿、饮食、娱乐等接待条件方面,整体接待水平偏低,配套设施不完善。大量的农村居民是利用稍加修缮的原有房屋或兴建临时性的房屋,开展乡村旅游接待。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也需要进一步改善。

4.乡村旅游产业化水平低。目前乡村旅游发展整体尚处于初级阶段,多集中开发农家乐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静态的多、动态的少,产品雷同多,特色产品少,对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开发重视不够,尤其缺乏动态的游客参与和体验活动产品[5]。总体上乡村旅游属于粗放经营,轻管理、低质量,制约了未来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三)机会分析

1.良好发展局势和政策扶持。近几年中国乡村旅游持续火爆,乡村旅游发展快速。2009年初,安徽省旅游局响应国家旅游局制定的2009年中国乡村旅游倍增计划号召,编制了《2009—2012年安徽省乡村旅游行动计划》,为安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注入了新的动力。

2.假日休闲旅游兴盛。当前,乡村旅游的客源主要集中于国内的城市居民,乡村旅游也是都市人假日休闲放松的主要方式之一。随着国内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节假日增加,闲暇时间增多,市场需求被极大的激发出来,短期、中短程假日型休闲游的高潮已经到来。

3.区域旅游发展战略调整。2011年《安徽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就区域旅游发展战略作了调整,提出重点建设包括合肥经济圈旅游区在内的四大板块,合肥经济圈旅游区是由合肥及巢湖、淮南、滁州、六安、桐城组成,将以都市休闲、商务会展、红色旅游、山地旅游和温泉养生为主打产品,构建中部区域旅游中心和全国有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皖西地区迎来旅游开发的又一重大机遇。

4.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近年来,皖西六安市加大力度改善发展环境,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有了较大变化,城乡距离拉近,形成乡村旅游市场的快速增长。目前,全市现有公路16557公里,其中县道3493公里,乡道5207公里,村道6800公里,公路密度为92.1公里/百平方公里。自2006年“村村通”工程开始实施以来,兴建农村公路近6000多公里;农村电网改造基本完成;六安沟通外界的通信电路全部实现了光纤数字化。

(四)威胁分析

1.旅游客源竞争日益加剧。皖西与邻近的皖西南地区、鄂东北等地区在旅游客源市场上有着一定的重合。目前各地都在大力发展旅游业,都将面临如何吸引客源的问题,因此区域旅游客源竞争将日益激烈。

2.游客个性化需求变化快。随着社会经济和旅游消费的发展,游客的旅游需求将不断变化,个性化消费日益增长将成为趋势。如何应对游客的需求变化是各地发展旅游业必需认真思考研究的问题,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又一挑战。

三、结论与建议

根据以上对皖西乡村体验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可以得出战略矩阵(表1)和四种战略选择,即So战略——发展型战略、wo战略——扭转型战略、St战略——多样化战略和wt战略——防御战略。

总之,皖西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一要紧紧抓住目前国内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政府高度重视的大好机会,发挥自身明显的优势,克服劣势,启动文化兴旅、人才兴旅、科教兴旅战略,发展乡村体验旅游,推动乡村旅游扶贫开发,促进地区经济更快发展;二是要加强特色乡村体验旅游产品开发,进一步挖掘地方乡村特色,重在开发能使旅游者体验乡村生活,体会村野文化和风土人情,包含娱乐、康疗、教育、民俗,以及逃避现实等功能的体验产品,做好产品设计、包装和宣传,逐步打造乡村体验旅游品牌产品,树立乡村体验旅游形象。

参考文献:

[1][美]B.约瑟夫.派恩?詹姆斯.H.吉尔摩.体验经济[m].夏亚良,鲁炜,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13-20.

[2]王祥武.基于体验经济的皖西地区乡村旅游开发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7:6-11.

[3]郑辽吉.乡村体验旅游开发探讨——以辽东山区为例[J].生态经济,2006,(6):118-121.

[4]杨晓云.乡村体验旅游开发初步研究[J].昆明大学学报,2007,(2):17-19.

[5]张涛,刁宗广,刘力.参与体验式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以合肥市为例[J].皖西学院学报,2008,(4):109-111.

theSwotanalysisoftheruralexperiencetourismdevelopmentinthewanxiunder

theviewoftheexperienceeconomy

wanGXiang-wu

(anhuiinternationalbusinessaffairsvocationcollege,Hefei231131,China)

abstract:Fromtheperspectiveofexperienceeconomythroughtourismdevelopment'sSwotanalysisfoundontheinvestiagtionintheruralexperience,westanhuiecologicalenvironmentinruraltourismdevelopmentnotonlyhastheresources,experience,location,andotheradvantagesalsodisadvantagessuchaslowlevelsofeconomicdevelopment,lackoftalent;lotsofdevelopmentopportunities,suchaspolicysupport,marketdemand,andfacingchallengessuchasincreasedcompetition.

Keywords:experiencetourisminruralarea;wanxi;Swotanalysis

收稿日期:2012-02-09

乡村旅游发展优势篇4

【关键词】乡村旅游本质特征文化旅游

在中国,随着政局的稳定,改革与开放的进一步放宽,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赚钱的机会

也越来越多,旅游业在其他行业的带动下,也是得到了绝佳机会,获得了蓬勃发展。乡村旅游更是利用自身优势,异军突起。当然,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因仍处于摸索阶段,故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的来说,前景还是可观的。

1乡村旅游的相关认识

1.1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1.2乡村旅游本质特征的认识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始于一群贵族到乡村度假,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后来,各国相继有了乡村旅游。至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2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

2.1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2.2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2.3乡村旅游需求趋势

单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就旅游产品而言,乡村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是系列产品的集合,是一个产品集,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是复合型的,可以是单功能型的,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产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面对的是整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层次进行开发和建设。

2.4乡村旅游产品的规划与设计:以案例研究为主

有的专家,如王仰麟、祁黄雄,借鉴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流程,结合农业开发实践,对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即在对市场、区位、自然、社会经济、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基础等开发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确立了规划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总体布局和功能区分,并对观光农园进行了Ci形象设计。

而章锦河等专家分析了安徽黑多县宏村古村的情况后,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了方案设计,另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就西双版纳胶园农场度假区、南京汤泉农业科技师范园、昆明市呈贡县观光农业、广州市郊满山农庄进行了旅游规划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内容。但这些案例研究的缺点是: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一般的归纳总结水平上,缺乏理论的抽象,研究方法也比较简单。

3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发展策略是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另一热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目前观光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观光功能、区位功能设计简单、重复,缺乏特色;农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客源市场有限;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观光农业园土地使用的非农化倾向突出等。对此,我们既要坚持持续发展,又要根据现实分阶段发展;既进行生态消费,又要注意生态保护;既要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流转,又要保证农业土地的正确使用方向等相应的对策和主张。

3.2相应的对策

如以旅游城市为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我们可以提出面向回城知青、城市离退休职工、周末工薪阶层、城市学生和自城市输出的外国游客等几个富有潜力的市场,开发农业旅游、乡村民俗旅游的策略。

就像前面所谈到的,可以把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来讲。

都市文化属于先进文化,其对传统文化的吸附与冲击可想而知,旧难敌新,现代文化的魅力难以抗拒也不应抗拒,要发展就得接受新事物,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乡村旅游从业者应有超越农耕文化社会阶段的现代意识,既是农耕文化“戏中人”,又是农耕文化这场戏的“导演”,清醒地抉择两种文化的精华,使其有主宾、分主次地熔铸与乡村旅游大地上。当然,要搞好乡村旅游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其前景还是广阔的。它投资少,风险小,是一项创意到位即可“点石成金”的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1]潘新华,刘平安.延安旅游业的发展途径.改革与战略,2005,(138):28.

[2]马彦琳.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旅游学刊,2005,20(1):63.

[3]阳芳.国内会展旅游的发展形势与战略选择.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40(40).

乡村旅游发展优势篇5

关键词:乡村旅游;Swot;分析;发展策略;丰县

乡村旅游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有百年以上历史,是发达国家发展农村地区经济的重要手段,备受世界各国政府关注[1]。中国乡村旅游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目前,已建成的两万多个旅游景区(点),一半以上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五一”、“十一”和“春节”三个旅游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约占7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6000万人次规模的乡村旅游市场。旅游产业的发展参与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去,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对促进城乡和谐发展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丰县乡村旅游的Swot分析

丰县隶属江苏省徐州市,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七县结合部,淮海经济区中心地带。地形上为黄泛冲积平原,地势高亢、平坦,地面高程一般34.5-48.2米之间,西南略高于东北。以大沙河为界,东有郑集南北支流,流向自西向东;西有复新河水系,流向自南向北;废黄河经过治理,引入长江水,形成了大沙河带状水库。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典型,农业生产的条件优越。丰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征程中,应结合农村发展实际,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别、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

(一)优势(Strengths)

1.乡村旅游资源丰富

丰县古称秦台、凤城,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享有“先有徐州后有轩,惟有丰县不纪年”之美誉。因汉高祖刘邦诞生于此,被称为“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众多的两汉文化旅游古迹、名胜景点散落于乡村地区为乡村旅游开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底蕴(见表1)。丰县盛产许多“名、特、优、新、稀”农产品,是全国果蔬生产十强县,全县果园50万亩,是江苏最大的连片果园,被誉为“红富士之乡”、“苏北果都”,集中分布于百里生态旅游观光带沿线。丰县还是著名的特种蔬菜之乡,牛蒡、芦笋、山药、黄皮洋葱、白蒜等特种蔬菜畅销海内外,是全国最大的芦笋生产基地。丰富的土特产品提供了充足的旅游商品,每年举行隆重的梨花节、红富士苹果节和伏羊节。吃农家饭,体验果农生活,赏花、摘果、购生态绿色食品成为丰县乡村旅游的品牌和本土特色,吸引着大批的海内外游客来此观光旅游。

2.区位条件优越

丰县地处徐州的两汉文化旅游圈内,是淮海经济区内的主要旅游节点地之一、徐州都市圈乡村旅游的核心,也是徐州都市圈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吴必虎[2]先生的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理论,丰县仅距徐州主城区75千米的距离,坐车一个多小时即可到达,非常适宜徐州市区居民到乡村体闲的需要。丰县历来有“四省通衡”之称。南靠陇海铁路,北依孔孟之乡,东傍京杭运河与京沪、京福干线,西近京九铁路。以县城为中心,有八条一、二级公路通向全国各地,为丰县乡村旅游的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市场开发潜力大

对客源市场的分析和预测是进行旅游开发的前提。丰县地处我国我国人口稠密地区,作为沟通南北、东引西移的商品集散中心和省级苏鲁豫皖边界贸易市场中心,为重要的一级旅游市场,潜力巨大。徐州都市圈中心城市――徐州,是丰县乡村旅游重要的二级客源市场之一。徐州为较大城市拥有中国矿业大学等11所普通高校,7万多名在校大学生。成人高校在校学生近3.7万人,各类科研机构31所,在淮海经济区位居第一,学生也是乡村旅游重要的客源。周边城市如济宁、商丘等是重要的三级客源市场,并且每年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2006年,接待海内外游客9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8亿元;其中,梨花节期间接待游客人数就达11.2万人次,收入2500万元。

(二)弱势(weaknesses)

1.乡村旅游开发的质量不高、特色不足

丰县是江苏省重点扶贫地区,农业人口占全县人口比重的80%,城市化水平低,县乡财政难以抽出大量的财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民间集资和招商引资的难度较大,难以筹集到大量资金供给乡村旅游开发。由于丰县乡村旅游开发的地点多处于农村地区,虽然乡村旅游景点类型多样,数量繁多,但是大多规模较小,分布零散、结构单一、档次偏低、经营比较分散,难以形成链式或网式旅游,不能很好的满足游客的视觉欲望。整体缺乏大规模、深层次、多品种、高品位的知名旅游品牌。缺少让人耳目一新的特色,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类型同质化严重且成熟度高的旅游产品尚未开发成功。民俗观光村、民俗农庄开发较少,耕作、栽培、牧羊、赛马游船等农事活动以及民俗资源开发不够,忽视了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降低了乡村旅游的丰富性。

2.专业人才缺乏,经营能力弱

丰县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许多乡村旅游的管理人员由村干部兼任或当地农民担,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不高、学历偏低、真正学旅游专业的人寥寥无几,对现有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也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对乡村旅游没有进行积极的有目的地旅游营销宣传,缺少高效的营销手段和渠道、资金投入比例较小、分散宣传营销、没有形成合力;县政府提出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但力度还不够,旅游活动的开展只限于行政命令,经营管理水平不高、行业管理滞后、机制不灵活,使旅游规划难以得到有效地实施,乡村旅游发展处于粗放经营阶段。

(三)机遇(opportunities)

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休闲度假需求上升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数城市居民都期望能有一种“价廉”的、大众化的休闲旅游方式,以满足其回归自然、康体娱乐、修养身心、的休闲旅游需求。乡村旅游很好地适应大部分城市居民的经济收入水平和休闲旅游需求,成为城市居民的一种经常性消费和一种新的时尚[3]。据国际旅游组织统计表明,当一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1000美元时,居民将普遍产生国内旅游动机。2006年,丰县地区生产总值(GDp)达67.94亿元,人均GDp为6026元,丰县城镇以上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2530元;徐州地区人均GDp为13160元。

2.国家政策调整及苏北振兴的发展机遇

江苏提出了加快振兴苏北,推动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对于丰县以至徐州都市圈、淮海经济区甚至整个苏北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是新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丰县要抓住苏北的崛起和振兴的机遇,充分利用当地农业旅游资源与徐州都市圈、淮海经济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互补的优势,承东接西、南联北进,加大旅游市场的拓展力度,提升旅游品牌,促进丰县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2006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中国乡村游”到2007年的“中国和谐城乡游”的旅游主题。各地都在围绕“中国乡村游”主题重新定位和开发[4]。丰县要抓住“果都大观园”2005年进入全国第二批部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和“百里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带”列入江苏省“第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重点实施项目的契机,大沙河农业生态乡村旅游带又作为丰县的“拳头”旅游景点品牌和徐州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重要节点成为江苏省观光农业重点建设的六大休闲观光农业区之一的机遇。争取专项旅游建设资金扶持,做好农业生态乡村旅游景点的开发和建设,加大资金引导和扶持力度,发挥好市场服务业引导资金、农业专项资金等重点用于乡村旅游点道路和公共设施配套。要加强与有关职能部门的协调合作,扩大农村经济发展商机,共同推进乡村旅游发展。

(四)挑战(threats)

丰县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着周边旅游目的地的挑战,相邻县市旅游开发的意识和力度大大提高,乡村旅游发展迅速,推出了富有特色的一系列乡村旅游线路(见表2)。在市场的需求和政策的促动作用下,乡村旅游在徐州都市圈甚至淮海经济区的周边地区迅速发展,竞争还将急剧增加。若不在管理和营销方面调整策略,将影响丰县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其所占的乡村旅游市场份额有可能下降。丰县如何结合自身的特色,联合其他周边地区推出有特色的旅游线路,开发乡村旅游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二、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

(一)政府指导、统一规划

乡村旅游业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政府的指导和管理。它作为农村地区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结合的良好切入点,是农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渠道,各级政府及相关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引导,为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5]。在开发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县政府应制定开发政策,土地和水资源管理计划,提供人力和财力,并建立一个跨部门联动的权威性管理机构,组成一个超越各部门之间的隶属关系,直接对政府负责的“丰县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另外在再组织成立“丰县旅游行业协会”来管理和指导支持乡村旅游的开发。科学规划是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开发的基础,是破解开发乡村旅游难题的金钥匙[6]。按照“合理布局,重点开发,适度有序”的原则,在时空上对乡村旅游开发活动进行有序的周密安排,力求景区布局的协调、合理,形成有机整体。提高乡村旅游开发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实现乡村旅游潜在的环境和经济、社会效益,减少浪费,把可能发生的环境破坏降低到最小限度,从而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有序、稳定发展[7]。丰县的乡村旅游规划要树立大沙河景区的旅游品牌形象。以农业生态环境为中心,以大沙河景区为重点,以两汉文化背景为主线,以红色旅游为辅助,发展果都观光游,全面突出丰县乡村旅游这一“刘邦故里,中华果都”的旅游整体形象。使乡村旅游的产品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品牌,以增强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实力。

(二)生态优先、和谐共生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人们之所以选择乡村作为旅游目的地,是因为美丽的田园风光,清新幽静的乡村环境,淳朴的乡风民俗和乡村生活,可以体验到不同于城市风格的生活情调。所以乡村环境、乡村文化、乡村生活和乡村景观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吸引物,一旦吸引物受到破坏,乡村旅游也就难以为继。在开发乡村旅游资源过程中,既要坚持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式来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又要保证完好的生态环境、乡村文化的可持续性与和谐共生的氛围,真正把乡村旅游发展成为一种不以牺牲生态环境资源为代价的,生态优先的旅游产业。坚决抛弃“只取不还”、“只用不护”的掠夺式开发方式,将开发利用与保护结合起来。爱护自然环境、保护丰县乡村旅游资源,确立可持续发展的开发观,使开发与保护并重,对旅游资源开发规模进行科学的功能规划,使旅游业的发展与生态优化相协调,防止“建设性”的破坏,促进乡村旅游正常健康发展。

(三)突出优势、强调特色

地域特色和个性,是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乡村旅游地的最大特色是有别于都市风貌的“乡村性”。只有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个性才能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竞争力,才能使乡村旅游的发展充满活力。丰县乡村旅游首先要突出大沙河自然的风光、百里农业生态观光带的田园景色、众多的农业示范园和果园景观等优势,充分利用农业特色资源,培育特色旅游产品,借助乡村旅游开发的的平台,提升旅游和农产品的品牌价值,注重游客的参与。其次,突出丰县两汉历史文化的优势,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包装具有特色的传统乡土工艺产品,提升乡村生态旅游文化品位,使游客获得高层次的精神体验。展示和再现本土特色的农村民俗文化,增强丰县乡村旅游的吸引力,让旅游者既能获得深度体验又能领略当地特色文化的经典品牌。

(四)宣传促销、拓展市场

在现代旅游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旅游市场需求决定了旅游供给。宣传促销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环节,有效的乡村旅游宣传不仅能扩大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开拓客源市场,吸引更多的旅游者,而且更能吸引投资者前来投资开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进而推动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应由政府牵头,形成统一的促销队伍,整体促销,联合促销,滚动促销;努力打造丰县乡村旅游整体旅游形象,提高其知名度,让“刘邦故里,中华果都”的旅游整体形象真正深入游客心中,产生出游行为。要针对性地采用多种促销方式,同时注重商务旅游、会议旅游、节庆假日旅游、博览盛会旅游、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度假休闲旅游等多种旅游形式的开发,加大宣传,扩大影响,稳定第一级客源,吸引第二、第三级客源。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促进乡村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

(五)拓展融资渠道、注重人才培养

资金是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条件之一,资金缺乏制约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从而影响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6]。丰县乡村旅游开发可通过以下三条渠道筹集资金:一是,政府积极发挥引导作用,由政府部门统筹、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批拨扶贫资金等措施来开发乡村旅游。二是,政府还应搭建平台,制定开发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积极兴办乡村旅游,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等多种经济成分广泛参与,给乡村旅游业的开发注入新鲜血液。三是,鼓励村民参与出资合股联营,这有助于增强村民的责任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乡村旅游开发工作中去[7]。

人才是乡村旅游开发的关键,需根据乡村旅游发展特点,遵循“培引”结合原则,以培养当地人才为主,引进人才为辅。通过加强经营管理者、从业人员、村民等相关人员的旅游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从而提高服务接待水平[6]。一方面,实施人才教育培训计划,定期举办旅游技能训和教育,对旅游从业管理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岗前教育、岗上进修、离岗深造等培训提高乡村旅游整体的接待服务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要组织相关经营人员到乡村旅游开发成功的景区实地参观取经,用来指导和帮助乡村旅游经营人员,提高旅游经营和服务接待能力。

参考文献:

[1]龚友国.试论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4):43-57.

[2]吴必虎等.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J].地理科学,2004,24(6):757-762.

[3]陶卓民,南京市农业旅游市场需求分析与市场定位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3,17(1):12-15.

[4]张松婷.基于Swot分析的皖西北农业生态旅游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23(5):101-104.

[5]周玲强.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04,24(4):572-573

[6]龙茂兴,张河清.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析[J].旅游学刊,2006,21(9):75-79.

[7]张河清,方世敏.实施区域协作是湘西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105-107.

[8]黄炜炜.扬州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扬州大学

乡村旅游发展优势篇6

关键词:县域   乡村旅游产品   开发设计   衡阳县。

0引言。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和《中共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业的决定》(湘发[2007]13号)文件精神,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农村旅游发展的通知”,要求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大力开发农村旅游产品。2009年12月,湖南省人民办公厅根据《国务院加快旅游是发展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文件精神,又下发了《湖南省农村旅游建设“3521”工程实施方案》(湘政办涵[2009]127号)。有感于党和政府对发展农村旅游的高度重视,本文仅就以湖南省农村旅游资源丰富多奇的衡阳县为例,对县城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设计进行探索。

1衡阳县农村旅游产品开发的背景。

1.1乡村旅游产品及其开发的一般认识。

关于乡村旅游产品的感念国内外学者对其鉴定的见解很多,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也形成了几个方面的共识,即①乡村旅游产品发生在农村地区;②以特有的农村景观资源对城区居民具有吸引力、魅力;③有自己的独特农村文化内涵;④乡村旅游产品所对应的资源市场主要为城市居民;⑤强调乡村社区和农民参与经营。在此基础上对学者们的各种界定进行归纳和概括。较多完整的乡村旅游产品概念;应该是从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以乡村社区为载体,以乡村自然人文景观,乡村产业和乡村文化为媒介,以乡村地区的一系列乡村旅游活动为手段达到旅游者对乡村自然和人文的感知和体验,从而达到精神升华的新型旅游产品[1]。乡村旅游产品具有本质上的乡村性、空间分布的独特性、产品供给的丰富多样性,旅游消费的低水平性,参与性和体验性等特点。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区设计是根据乡村旅游发展规律和市场需求而制定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各项旅游要素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而且必须遵循政府主导社区与农民参与市场主体。择优开发突出特色综合功能,可持续发展,符合标准化原则[2]。

衡阳县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相对较早。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为配合“纪念王船山逝世三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就开发了船山文化专项旅游项目,为此,修通了从衡阳县城西渡镇至王船山故居曲兰乡的公路专线,并整修了王船山故居“湘西草堂”以及与之配套的船山村、船山墓、石船山等景点。2002年,为纪念王船山逝世310周年,还举办了“船山文化节”,并兴建了“船山文化广场”“、船山文化展览馆”,使“船山文化专项旅游”内容更为丰富。与此同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满足县城居民休闲与观光旅游的需要,兴建了“中州公园”、蒸水滨江风光带、夏明翰休闲广场、夏明翰文化宫以及以垂钓为主要内容的东方庄园等旅游休闲景点和一批旅游宾馆和餐饮设施;趁2005年国家旅游主题“红色旅游年”之际,又整修夏明翰故居,开辟了以夏明翰故居、王船山故居为核心的“红色旅游线”。2006年,完成了衡阳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并按照其规划对“万渊湖”(原为斜坡堰水库)进行了其乡村旅游的前期开发。

1.2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主要问题。

衡阳县为衡阳市主城区的附廓县,又与中华五岳名山南岳衡山景区毗连,离邵阳、湘潭、郴州也不远,尤其在衡绍高速、潭衡高速、衡大高速、衡炎高速、南岳高速等高速公路以及武广高速客运专线等高速交通时代的衡阳县,其区位交通条件极为优越。同时,衡阳为全国著名的农业大县,其粮、棉、油、猪等大宗农产品都跻升“全国百强”、“全省十强”;优质米、活大猪、黄花菜、湘黄菜、湖之酒、湘莲、云雾茶等农产品在国内也久负盛名。衡阳县的乡村民俗旅游资源亦独具特色,按其资源市场、环境优势,衡阳县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在全衡阳市乃至湖南省都应处于领先水平。但在实践中,乡村旅游开发的政府主导作用尚不明显,政策扶持力度也不大,社会的关注度并不高,外资引进力度不大。虽抓紧县域乡村率哟规划“”敢为人先“,但因执行力力度不大,仍基本上停留于”纸上谈兵“。致使整个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进程不快,至今产品结构仍很单一,档次不高,远不能适应21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满足城乡居民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的需要,也与21世纪”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现代旅游发展的形势不匹配。

2衡阳县乡村旅游开发的目标定位。

衡阳县旅游产品开发的总体目标应该是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旅游可持续发展思想为主线,合理利用本县的区域旅游资源比较优势,并以紧邻衡阳市以及南岳衡山的区位优势为依托,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最大限度地满足现代城乡居民观光游览和休闲度假,并获得最大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为目标,在全面把握当代国际国内旅游发展新思想、新趋势基础上,开发出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和强势市场竞争力的乡村旅游产品。其分体目标:

2.1优势资源目标定位。

衡阳县乡村旅游资源很多。如以岣嵝峰、白石峰、雷钵峰为代表的山地旅游资源;以湘江、蒸水、武水以及斜坡堰水库、牛形山水库等为代表的水体旅游资源;以王船山、彭玉麟、曾熙以及现代的台湾作家琼瑶等为代表的文化名人及其故居旅游资源;以宇石寨、珍珠岩为代表的丹霞地貌旅游资源;以西渡、渣江、石市、洪市、界牌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名镇旅游资源。但衡阳县农业开发历史悠久,是著名的农业大县,至今有80%的人口居住在乡村,并多从事农业生活活动,创造了独具乡村特色的田园景观、民居建筑、农村农耕文化、民俗风情、家庭生活、乡土艺术等文化形态,而且不少地方仍然保留着自然纯真的生态环境。因此,衡阳县的优势旅游资源应该是乡村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和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即涵盖了存在于县域乡村内的各色旅游资源在内的乡村旅游资源。

2.2主导旅游产品定位。

 

随着近些年来兴起的”生态旅游“、”绿色旅游“,一种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村生产活动、农民日常生活与环境,以及农村民俗风情为资源,融观赏、参与、休闲、度假、疗养、考察、修学、科普、美食、娱乐、购物等方式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活动,正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据国内外旅游抽样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短期出游已超过55%,他们出游的主要目的就是到周边景区和乡村观光、娱乐、休闲。中国国家旅游局组织策划的”95中国民俗游“、”98中国城乡游“、”2004中国百姓游“、”2006乡村旅游“、”2007中国城乡和谐游“等很多主题旅游线路和主打项目都体现了中国乡村旅游的巨大魅力。因此,以城市居民自然回归,绿色消费为主题的”乡村生态旅游“”、农家乐“亦即”乡村民俗旅游“”、观光休闲农业“”、乡村文化节庆活动“等乡村旅游产品,无疑是衡阳县开发的主导旅游产品。

2.3旅游产品客源目标市场定位。

从乡村旅游开发的角度分析衡阳县旅游客源市场。首先,衡阳城市居民无疑是其首要的和主体客源目标市场。而且根据各地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经验,其旅游细分目标市场还应该个体业主、企业家、商人等城市里先富起来的人;工薪阶层;城市大、中、小学校学生;老年人,特别是已离退休的老年人;有小孩的家庭,心脏乐于追求不同体验的各类城里人。其次,衡阳县具有与南岳衡山资源互补的组合优势和产业区位优势,分流南岳衡山的客源或引入延长南岳衡山的的客流停留期,无疑是衡阳县乡村旅游产品和其他旅游产品的第二大客源目标市场。第三,邵阳、湘潭,长沙、株州、永州、郴州等城市居民,在现代交通高速时代,应该是衡阳县一些特色性强、品位高的乡村旅游产品及其他旅游产品的二级市场。第四,船山文化、琼瑶文化、禹王文化等文化品位高,知名度大的旅游产品及其组合开发的乡村旅游产品,其国内中远程游客和国际游客,可成为其三级旅游市场。

3衡阳县拟开发的重要乡村旅游产品3.1农家乐旅游产品。

”农家乐“旅游又称乡村民俗旅游。它是以农业、农村、农事作为载体,主要利用庭院、堰塘、果园、花埔、农场等农、林、牧、渔的资源优势,最大限度的保持和突出了原汁原味的农家风味,为游客提供观光、娱乐、运动、住宿、餐饮、购物乐趣的旅游方式。它以”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娱农家乐“为特色。在经营思想上农家乐强调”农“字、”家“字和”乐“字。即经营风格上,要有农家特色,要给游客以”家“的感觉,要向游客提供可参与性的特色娱乐活动。而且在硬件上要”外土内洋“,即外观民俗古朴,内部装饰要干净、卫生、舒适。在产品形式上有家庭旅馆(家院)、观光农园、果园和花园(家园)、休闲鱼塘(家塘)、民俗节庆等多种形式,内容丰富多彩,而且服务风格上突出了乡情和亲情”,乡“味、”农“味,深受城市居民的欢迎。衡阳县农家乐旅游资源丰富,农民热情好客,全县各地均有条件开发这类产品,尤以距衡阳市最近的樟树、板市、潮江、集兵以及介于衡阳市城区和南岳衡山风景名胜区之间的樟木等乡镇最具优势。

3.2观光休闲农业产品。

观光休闲农业在中国大陆习称观光农业,反映了这种旅游方式在发展初始期旅游产品以观光为主的特点。不过,随着我国城市居民经济收入增长和生活观念的改变以及农村的发展,其产品形式已逐步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方向发展。因此,出现了”观光休闲农业“的提法。观光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民众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方式。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摘、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休闲农业的产品同样植根于乡村性,主要表现于生态与资源的原生性、农业生产过程的参与性、民俗风情和生活方式的乡土性、传统文化的悠久性和浓郁性、市场的定势性、旅游产品的地方性、体验性、文化性等。衡阳县的西渡镇既有咸水村的高科技大型提子种植园、蘑菇培植园和钓鱼园,又有英陂的农业现代化示范园,樟树乡也有大型枇杷园,樟木又是著名的”竹乡“、”水果之乡“”、蔬菜之乡“,这些无疑都是观光休闲农业产品的首选开发之地。

3.3乡村生态旅游产品。

一般说来,生态旅游是指对环境和旅游地文化影响小,有助于创造就业机会,促进保存野生动植物的多样性,对生态和文化有着特色感受的有责任感的旅游方式。但生态旅游者的旅游目的在于亲近自然、享受无污染的自然资源、认识自然、增长对环境和自然的保护知识,从而保护自然。乡村,特别是近城市乡村的生态旅游形式主要有农田景观观赏、田园采摘、生态农业主体活动、自行车旅游等。生态农业主体活动包括观光农业(观光种植业、观光林业、观光牧业、观光渔业、观光园艺业)、绿色旅游等。衡阳是著名的农业大县、鱼米之乡,河湖(库)水体广布,山林面积很大,还有岣嵝峰国家森林公园以及三阳、城坪、九峰等林场,春天的油菜花黄、夏天的稻田绿浪、秋天的棉花吐絮、冬天的绿色菜园、竹园等田园农业景观,伴随着绿水青山,一年四季生气盎然,普遍具有开发乡村生态旅游的优越条件。但根据生态旅游资源的特色、丰度、地域组合及交通区位等条件,拟开发的地区应为岣嵝峰国家森林公公园、石市丹霞风光与万源湖水乡世界,砚山牛行山水库、樟木竹园村等地。

3.4节庆旅游产品。

节庆活动一般是指传统的庆祝或祭祀日子所举行的重大活动。

因为它的影响力大、吸引力强、经济效益高,故而现代经贸洽谈、商品展销、旅游观光,也往往借助节庆这种形式进行”旅游搭台、经贸唱戏“的现代节庆活动方式。衡阳县地域文化底蕴很深,以乡村为主题的节庆文化素材丰富,除继续举办船山文化节外,尚有美食文化节、龙灯文化节、桃李争芳文化节、桃李丰收节、乡村民俗旅游文化节等产品,可供开发。衡阳县是著名的美食之乡,地方传统名菜如衡阳土头碗、衡阳海蛋、湖南糊汤和渣江假羊肉[3]等地方十八道终期名菜享有盛名、西渡”湖子酒“、渣江米粉、长乐红薯粉、樟木油豆腐和饼糍粑等副食很有特色。都是开发”衡阳美食文化节“或”衡阳土菜文化节“的好素材。衡阳是传统文化艺术之乡。衡阳县民间逢年过节及大的喜庆活动都乐于舞龙,常见的龙有布龙、稻草龙、纸花龙、笋壳、疙瘩龙等特有地域龙。舞龙、扎龙的艺术水平也很高。如苔原镇九市村获1929年衡阳地区和湖南文艺会演一等奖;1988年获”北京国际旅游舞龙大赛二等奖“;渣江窑埠村1982年获湖南省文艺会演现场制作纸龙表演一等奖,由此衡阳县举办衡阳舞龙艺术文化节最具优势。衡阳县是全国”油菜百强大县“,特别是冬种油菜被誉为湘南一技花。正当衡阳县阳春三月油菜花黄之际,也正是”桃花红、李花白“吐艳之时,在樟木乡境内到处都可以看到”桃红李白油菜花黄“群芳争艳的乡村花卉田园景观,正是举办衡阳油菜花节或桃李群芳文化节的大好时机。

衡阳县的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的素材也很多。乡村旅游产品的市场需求也有不断扩大之势,衡阳县应充分发挥其乡村旅游的区域比较优势,把乡村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做出特色。

参考文献:

[1]杨载田。湖南乡村旅游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华龄出版社,2006.

乡村旅游发展优势篇7

   也越来越多,旅游业在其他行业的带动下,也是得到了绝佳机会,获得了蓬勃发展。乡村旅游更是利用自身优势,异军突起。当然,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因仍处于摸索阶段,故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的来说,前景还是可观的。

   1乡村旅游的相关认识

   1.1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1.2乡村旅游本质特征的认识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始于一群贵族到乡村度假,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后来,各国相继有了乡村旅游。至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2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

   2.1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2.2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2.3乡村旅游需求趋势

   单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就旅游产品而言,乡村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是系列产品的集合,是一个产品集,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是复合型的,可以是单功能型的,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产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面对的是整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层次进行开发和建设。

   2.4乡村旅游产品的规划与设计:以案例研究为主

   有的专家,如王仰麟、祁黄雄,借鉴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流程,结合农业开发实践,对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即在对市场、区位、自然、社会经济、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基础等开发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确立了规划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总体布局和功能区分,并对观光农园进行了Ci形象设计。

   而章锦河等专家分析了安徽黑多县宏村古村的情况后,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了方案设计,另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就西双版纳胶园农场度假区、南京汤泉农业科技师范园、昆明市呈贡县观光农业、广州市郊满山农庄进行了旅游规划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内容。但这些案例研究的缺点是: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一般的归纳总结水平上,缺乏理论的抽象,研究方法也比较简单。

   3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发展策略是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另一热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目前观光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观光功能、区位功能设计简单、重复,缺乏特色;农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客源市场有限;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观光农业园土地使用的非农化倾向突出等。对此,我们既要坚持持续发展,又要根据现实分阶段发展;既进行生态消费,又要注意生态保护;既要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流转,又要保证农业土地的正确使用方向等相应的对策和主张。

   3.2相应的对策

   如以旅游城市为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我们可以提出面向回城知青、城市离退休职工、周末工薪阶层、城市学生和自城市输出的外国游客等几个富有潜力的市场,开发农业旅游、乡村民俗旅游的策略。

   就像前面所谈到的,可以把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来讲。

   都市文化属于先进文化,其对传统文化的吸附与冲击可想而知,旧难敌新,现代文化的魅力难以抗拒也不应抗拒,要发展就得接受新事物,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乡村旅游从业者应有超越农耕文化社会阶段的现代意识,既是农耕文化“戏中人”,又是农耕文化这场戏的“导演”,清醒地抉择两种文化的精华,使其有主宾、分主次地熔铸与乡村旅游大地上。当然,要搞好乡村旅游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其前景还是广阔的。它投资少,风险小,是一项创意到位即可“点石成金”的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乡村旅游发展优势篇8

摘要:乡村旅游作为社会服务业末端的一环,对于地域与地方的品牌宣传推广存在其自身的明显不足;在信息传播规模和传播手段空前飞跃的今天,利用大众传播的优势弥补现阶段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宣传和推广的不足成为推进乡村旅游进步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以陕西省宝鸡市眉县为例,研究了大众传播下乡村旅游现状与发展方向。

关键词:信息传播;大众传播;乡村旅游;旅游主体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0-0173-02

乡村旅游将具备乡村性质的自然和人文元素塑造为旅游产品,以地域环境的景观、建筑和文化等资源为依托,开发了建立在传统乡村休闲游和乡村体验游的基础上的新兴旅游方式。地处秦岭主峰太白山脚下的宝鸡眉县,依托自然优势和文化优势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将乡村旅游作为拉动经济的重要马车。然而当地在打造乡村旅游市场的过程中,对旅游产品的对外宣传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在现代信息传播规模和传播手段空前飞跃的今天,借助大众传播优势推动乡村旅游的对外宣传推广,值得我们站在乡村旅游自身和传播的角度进行思考。

一、眉县乡村旅游内容系统构建

眉县古称“眉坞”,处于“关中-天水”经济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地带。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旅游资源,是西周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乡村风光旅游方面,当地猕猴桃、草莓、板粟、大樱桃等的大规模种植,结合现代田园风光建设,将农业生产销售与观光相结合,将农业生产与游客体验相结合,构成乡村观光游和乡村体验游。同时依托太白山部级旅游产业新区的优势推广农家乐建设,将乡村特色美食与特殊环境相结合,在统一的管理模式下进行经营,打造乡村休闲游;将乡村观光游,乡村体验游和乡村休闲游三者紧密结合形成眉县乡村旅游的新形式。在乡村文化旅游方面,当地的民间艺术形式多样,种类繁多,脸谱、剪纸、皮影和泥塑等都是眉县民间艺术的精品。当地农民画以其独特的反应视角成为眉县乡村旅游的一张名片式元素,它以反映农民田园生活内容为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根据石头的形状,以鸟兽、植物、人物、山水为主要内容进行艺术创作的石头画是眉县的艺术门类精品之一。在戏曲艺术上,源于明万历年间的眉县曲子,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著名眉户剧《梁秋艳》的演出影响了几代中国妇女的婚姻观;当地大力打造和保护张载文化,将“横渠书院”和“张载祠”纳入文化旅游的重要部分。对于乡村旅游的政策支持上,《国家旅游局农业部关于大力推进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通知》提到,为了能够将“三农”资源充分利用发展旅游业,拓展提升农业功能和发展领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大力推进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国家旅游局农业部给出了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服从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坚持按农村实际和旅游经济规律办事,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把加强服务放在工作首位;并且要求加大乡村旅游扶持力度,积极促进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乡村旅游调查研究,解决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性因素,做好乡村旅游市场开拓工作,探索各种类型的乡村旅游模式,组织实施乡村旅游“百千万工程”;同时将乡村旅游纳入重要工作日程,成立了乡村旅游工作领导机构,实行分级、分工责任制,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和政策扶持。眉县政府部门在乡村旅游的建设过程中,将地域文化与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和自然资源紧密结合,打造出具备乡村旅游特色的旅游品牌。以政策为导向,积极为眉县的县域经济发展开创了新的道路,同时也为其他地方的乡村旅游开发和推广提供了借鉴和经验。

二、乡村旅游的主体意义

在乡村旅游的市场化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直接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在全县范围内借助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特色农业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全面的乡村旅游样式。完整意义上的旅游主体包括旅游开发、经营者以及旅游者三个方面的一个群体[1]。眉县乡村旅游内容的系统构建下,开发者,经营者,旅游者三者处在一条结构链的不同位置,因此必然有着不同的主体价值意义。

对于开发者而言,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构成的乡村旅游资源,上升为乡村旅游业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和条件;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依赖着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直接影响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在打造乡村旅游过程中,旅游目的地眉县形象从历史、文化及精神文明建设中对外体现,同时,乡村旅游资源是打造乡村旅游业最基本的生产力要素和农村经济增长的新鲜元素,又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环。旅游资源被旅游业开发利用形成对应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环境效益,是打造旅游产品的基础所在。从开发者而言积极发掘乡村旅游资源并且充分利用对于乡村旅游的持续成长极为重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对于农村经济社会生活有着极大的调节作用,对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的进步都具有积极意义。

对于经营者而言,在对乡村旅游开发有了全面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调查和评价旅游资源,掌握旅游资源的形成、建设和发展演化规律,并实事求是的进行推广营销。旅游资源对旅游者“吸引功能”的最大特点和价值所在就是旅游资源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其所普遍具有的特定美学价值,娱乐、文化和科学价值等使其具备吸引功能的原因。经营者如何利用旅游资源的特定功能,对于价值意义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乡村旅游的推广既是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也为农村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乡村旅游的存在对于拉动农村级地方经济有着不可轻视的作用。

从旅游者的角度,在选择旅游目的地的时候,从自然景观、历史古迹、民俗风情、人造景观和生产场所、生态观光、文化感受以及娱乐设施等诸多的旅游资源类型中,占据主动选择权的旅游者对旅游资源的判断和选择有其自身的价值衡量标准,因此瞄准旅游者的选择目标是占据乡村旅游市场的优势地位的重要手段。然而眉县的乡村旅游在对外宣传上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

在网络宣传方面,眉县政府网站和眉县旅游网是两大主要网络平台,对眉县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城市建设等进行了简单的图文介绍,囊括吃住、出行、游览、购物、娱乐在内的部分信息;但是存在形式单一,内容简陋的缺点。在电视宣传上,眉县电视台涉及到旅游介绍推广的电视节目包含《乡村》和《旅游总动员》两大栏目;走农家路,进农家院、下农家田,说农家事,采访报道,倡导新农村文明生活理念,以节目的参与性和趣味性打动观众,传播当地乡村旅游资源,塑造“山水眉县”品牌。但是节目的受众面过于狭窄,无法达到宣传的目的。

从市场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可以将受众定义为特定的媒体或讯息所指向的、具有特定的社会经济侧面像的,潜在的消费者集合体[2]。受众既是传播活动的参与者也是市场活动的参与者;电视宣传局限性过大,乡村旅游的宣传活动无法直接刺激到目标受众的选择。

从信息社会的知识沟或数字鸿沟的现状来看,还有许多人不能利用网络媒体。从我国的社会发展现状来观察,网民随意浏览的居多,有针对性的使用网络尚未形成。目前眉县的乡村旅游开发力度和开发速度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由于宣传的不足导致其旅游客源市场相对闭塞。

三、乡村旅游发展的大众传播路径

乡村旅游的发展应当充分利用大众传播的“地位赋予”功能,通过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使乡村旅游的旅游产品信息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从而提升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在扎尔斯菲尔德和默顿看来,“地位赋予”功能能够使大众传媒支持的事物产生一种正统化的效果。大众传播下的乡村旅游如何利用“现代性增长的推进器”,大众传播进行专业的旅游信息生产和传播从而创造更多的价值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信息传播媒介多样化。旅游产品的信息推广传播需要多样化的传播媒介进行支撑。旅游产品的价值产生需要参与市场活动,作为价值产生来源主体的旅游人群需要对旅游产品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多样化传播媒介自然成为外界对旅游产品了解的直接途径。埃默里说:“电视的经济力量是惊人的”,电视以其独特的传播手段占据着庞大的受众范围和普遍的影响力。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电视以其特有的传播优势成为重要的媒介手段。同样具备大众传播功能的互联网以强大的信息容量包含了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等众多的信息形式,并进行文本式的组合进行信息的交互性传播;手机等移动设备的普及和快速更新使得信息播有了更为便捷的途径,新媒体的发展衍生了各样的app对于信息传播和交流活动创造了良好的平台。

2.传播信息的文化属性。作为生产信息的产业,大众传播的信息具有其相应的经济属性,作为旅游产品的推广,文化属性超越经济属性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部分。旅游产品作为信息对外传播使信息作为一种商品具有经济属性,现代消费活动在注重物质性的同时更加注重文化即精神内容意义上的消费。对此,旅游产品的信息传播在内容上应该围绕文化属性进行精致的设计,形成旅游产品的“议程设置”将信息进行选择传播,增强信息的文化属性为旅游者提供导向选择。

乡村旅游信息的推广传播应充分利用和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属性优势,乡村旅游信息的文化属性能够将地方的文化景观向外界作以展示,从而能够是受众在信息选择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倾向性和求知欲。明晰乡村旅游信息的文化属性应该借助地域文化,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将具备相似性的旅游信息进行整理,突出文化内涵。眉县乡村旅游的文化属性可分为农业、历史、地理等方面,突出文化优势从而为乡村旅游的建设助力。

3.信息传播的分类调整。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实现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乡村旅游在进行社会化的信息传播的活动中,使旅游者居于绝对被动的接受大量的信息,难以满足大众传播将受众需求用作衡量信息传播效果标志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所以对于旅游产品的信息传播应当进行分类调整完成旅游信息的议程设置,以最为直接、便捷的类型化处理呈献给目标受众,方便受众进行选择以达到相应的传播目的。

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不但拥有广泛的市场也拥有众多的旅游资源,在乡村旅游建设在需要创新和尝试,也需要经验的累积和共享。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在进行乡村旅游的市场推广时,抓住大众传播的优势将地方丰富的旅游资源向外界传播,以更好的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传播功能。

参考文献:

乡村旅游发展优势篇9

关键词:乡村旅游;品牌;路径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居民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压力逐渐增大,在回归的需求、求知的需求、怀旧的需要及复合型需求等因素的作用下,乡村旅游迅速发展起来。据统计,2011年我国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已超过4亿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超过600亿元,乡村旅游如今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河南省发展乡村旅游的独特优势

河南省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文化、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和巨大的客源市场,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明显优势。从自然条件上看,河南地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复杂的地形条件、明显的过渡性气候,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江河水系的流经,使全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及农业生态类型。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盛产多种温带水果和各种蔬菜及花卉,形成了各种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和一些高新科技农业示范基地。从文化底蕴方面来看,河南地处中原腹地,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炎黄子孙的祖先——黄帝出生在新郑,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建都于淮阳;黄河文化的主脉在河南;佛教、道教、儒教的发源地在河南;博大精深的《易经》、充满哲理的《道德经》、流传千古的《诗经》无不源自河南,并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基石;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许多古代圣贤出自河南。同时,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河南丰富多彩的中原乡土民俗文化,地方戏曲、民间工艺、民间杂耍、乡土节庆等乡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驰名中外的武术文化——少林功夫不仅在我国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更是河南的一张世界名片。从交通条件上看,河南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称,高速公路、铁路、高铁、航空四通八达,旅游交通优势特别明显。特别是河南省已经实施了村村通工程,县乡交通条件的改善增强了乡村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为河南的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从旅游市场上看,河南省人口众多、密集度大,是中国人口规模最大的省,是中西部地区经济总量最大的省,省内乡村旅游市场前景广阔。且近年来河南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水平。2010年河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30.26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838.49元。这为以城市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乡村旅游提供了巨大的客源市场。

二、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河南省乡村旅游不断升温,不少地区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强劲。在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开展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中,全国共评出示范县32个,示范点100个。郑州市惠济区、栾川县入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银杏嘉年华、河南省龙泉集团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宁陵县刘花桥村入选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河南省所属的伏牛山区、南太行山区以及各大中城市的郊区都有大量的乡村旅游出现,一些新的亮点、热点乡村旅游景区不断出现。河南省旅游局推荐的省内首批和第二批百村万户特色乡村旅游线路包括:栾川县重渡沟、郑州市二七区侯寨乡樱桃沟及荥阳桃花峪。据统计,据河南省旅游局的统计,2011年河南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07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802.06亿元,分别比上一年增长19.04%和22.1%,再创历史新高。乡村旅游方面,虽然没有做过详细统计,但乡村旅游占全部旅游的比重在加大。

与此同时,河南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品牌意识薄弱,乡村旅游品牌缺乏;传统乡村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乡土特色不明显;乡村旅游产品趋同,缺乏深层次开发;缺乏规划和策划,短期行为较为明显等。

1.品牌意识薄弱,乡村旅游品牌缺乏。与国内其他乡村旅游发展较为成功的地区相比,河南乡村旅游的品牌开发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品牌意识薄弱,知名度较高的乡村旅游地较少,乡村旅游品牌比较缺乏。除了郑州市惠济区和栾川县的乡村旅游开发比较成功,河南省大多数乡村旅游品牌还称不上真正的名牌。另外,有的乡村旅游地虽然打出了自己的品牌,例如荥阳桃花峪,但品牌辐射力较弱,知名度较小。

2.对河南传统乡村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乡土特色不明显。现在河南乡村旅游产品普遍缺乏文化内涵,乡土特色不明显,河南特有的传统乡村文化没有彰显体现出来。例如,中牟县拥有的潘安故里和官渡之战古战场遗址的这些高品位的文化旅游资源尚未与乡村旅游的开发相结合,仍然景观破败,其历史文化价值远未体现。

3.缺乏深层次开发使乡村旅游产品无差异。目前河南乡村旅游之所以给广大公众的印象是乡村旅游产品的同质化。

4.缺乏长期规划,短期行为较为明显。在发展中,河南乡村旅游普遍缺乏长期规划,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三、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品牌化

大经济学家凯恩斯曾说过:“符号经济决定实体经济,拥有市场比拥有工厂更为重要,拥有市场的唯一途径,正是拥有具备竞争力的品牌。”凯恩斯所言,同样适用于乡村旅游市场。品牌作为联系旅游景区与游客的不可或缺的纽带和桥梁,在购买过程中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尤为重要。因此,在当今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创立和推广河南乡村旅游品牌,走品牌化路径是河南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

乡村旅游发展优势篇10

关键词:Swot分析;云南;乡村旅游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0.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9-0152-04

近年来,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旅游休闲产品,而且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其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悠久的历史以及古朴神秘的山地多民族文化,造就了云南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从而奠定了其旅游强省的地位。云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天地广阔,农业资源丰富,具有民族特色的农业文化多姿多采,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很大的优势。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增长,云南乡村旅游开发前景可观。

本文运用Swot分析模式,即态势分析法(S即Strengths,是指拥有的优势,w即weaknesses,是指具有的劣势,o、t即opportunities,threats,是指外部的机会和威胁,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重点分析了影响云南乡村旅游开发的内、外部因素,并依据云南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系统地提出云南乡村旅游开发策略,对明确今后的开发重点以及促进云南乡村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一、Swot分析思路、方法

依照Swot分析方法,对影响云南乡村旅游开发的内、外部因素进行Swot分析的主要思路(如图1所示[2]):

对云南乡村旅游开发进行Swot分析总共有两个步骤:一是对影响云南乡村旅游开发内、外部因素进行分析,主要是寻找乡村旅游开发的影响因素。二是构建Swot矩阵(如图2[2]所示),绘制Swot矩阵的目的就是通过对云南乡村旅游发展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对从中发现的外部机会与威胁及自身的优势、劣势进行相关性研究,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寻找云南乡村旅游开发的策略选择,为明确今后云南乡村旅游的开发方向以及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其中,So策略为优势—机会策略;St策略为优势—威胁策略;wo策略为劣势—机会策略;wt策略为劣势—威胁策略[2]。

外部因素

图2 云南乡村旅游Swot矩阵

二、云南乡村旅游Swot分析

(一)云南乡村旅游开发优势分析(Strengths)

云南乡村旅游开发的优势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客源市场潜力大。据统计资料显示,每年到云南旅游的海外旅游者已连续十多年达100多万人次,2007年突破200万人次,达222万人次,居全国第八位,西部第一位,2008年突破250万人次,居全国第八位,西部第一位,2009年达284万人次,居全国第九位,西部第一位;2007年接待国内旅游者达8986多万人次,2008年接待国内旅游者达1.03亿人次,居全国第十二位,西部第二位,2009年接待国内旅游者达1.2亿人次,居全国第十五位,西部第二位,国内旅游收入730.7亿元,居全国第十七位,西部第三位[3]。云南作为西部旅游强省,庞大的旅游市场容量为乡村旅游开发带来潜在而广阔的国内和海外客源市场。

2.区位优势明显。云南作为面向东南亚的“桥头堡”。西部与缅甸毗邻,南部与老挝、越南两国接壤。全省有25个县(市)分别与老挝、越南、缅甸接界,边境线总长4060公里。云南有出境公路20多条,部级一类口岸13个,二类口岸7个,已经初步形成了通往东南亚、南亚国家的西路、中路、东路三条便捷国际大通道,2008年3月21日昆明至曼谷国际大通道中国路段全线贯通。随着各条道路设施的进一步完备和通行条件的改善,云南优越的区位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使云南成为领略田园风光、体验乡土气息、参观民族风情、品尝传统风味的最佳去处,充分展示了跨国旅游的潜在性。

3.资源禀赋奇异。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除汉族以外,有25种世居少数民族,其中白、哈尼、傣、傈僳、佤、拉祜、纳西、景颇、布朗、普米、怒、德昂、独龙、阿昌、基诺等15个少数民族是云南特有的,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质朴的乡村民俗,浓郁的乡土文化,构成了一幅幅多姿多采的民族风情画卷。

云南地处低纬度高原地区,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具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等美称,加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给人留下了许多叹为观止的“杰作”。云南还是中国著名的药材之乡和花卉之乡,出产的药材多达1000多种,占全国药材品种的70%,其中三七、天麻、虫草、当归等品种在国内外均享有盛誉,“云南白药”更是誉满全球。而在近3000多种花卉品种中首推山茶、杜鹃、玉兰、报春、百合、兰花、龙胆花、绿绒蒿等名花。呈贡县斗南村更是省内外闻名遐迩的花卉之乡。2009年云南鲜切花产量已达56亿枝,居全国第一位,出口量占全国的近50%,云南已成为亚洲最大的鲜切花出口基地[3]。最后,云南还具有各具特色的民族特色饮食。如:蒙自过桥米线、大理沙锅弓鱼、汽锅鸡、宣威火腿、乳扇等,对国内外游客都具有强烈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