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学感悟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2:45

道德与法治教学感悟篇1

一、教者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勤于研究学习

如果要做一个合格的教者,应该和学生们一起成长,否则,就会像我一样感到力不从心,教学中感到迷茫,无计可施。作为思想品德这门学科,我们随时面临这三变:一是教材变得快。二是学生的新思想、新观念变得快。三是检测形式、内容、难度在变。就这三变我觉得应对措施有以下四点:一是抓住课标解读不放松。课标是施教者的灵魂,是指挥棒,无论教材体系如何改变,只要吃透、吃准了课标,就不会偏离学科的方向。二是加强教材研究和增加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的厚度、深度、广度,这样我们才有能力帮助学生释疑解惑。三是着力自身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提升,力求丰富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彻底改变单纯的说教,尽可能在课堂开展一些务实的讨论、辩论等活动。四是及时收集整理教学资源和信息资料,包括鲜活事例、时政热点、焦点,教材中提供材料必定有限而且有些滞后,学生也不很熟悉,如果单纯依靠教材,教学起来学生感到吃力。

二、根据新教材的特点,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以下几项能力

(1)学生对教材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预习的好习惯,同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和疑惑去解读、整理、提炼教材。(这也就是我们教学中所要解决的是什么)

(2)学生对问题的思辨能力。我在教学中感觉最难受的就是学生思考的习惯、思辨能力极差。如果学生对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得到充分的思辨,学生就很难从内心深处自觉的形成清晰认知、意识、观念。为此,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引导,采用情景分析、访谈、讨论、项目研究等方法,把社会现实和学生自我成长结合起来,加以主动探索和研究,在快乐学习中增加自己的阅历和知识,从而有效提高学生们的思辨能力。(这恰恰是我们在教学中要解决的为什么)

(3)学生的践行能力。我们教学的最终落脚点就是要把学科认知和情感转化为行动、而学生践行能力这部分内容在考试中也是考查重点之一。为了解决此问题,尽可能选取典型事例、尽可能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教育实践活动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体验(仿着做),这样,学生的践行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提升。(这正是我们教学过程中要解决的学生怎么办,这也是我们这学科最终落脚点)

(4)培养学生收集、处理教学信息资源的能力。乡村学生与城里学生相比视野不开阔,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要差许多,学生能自觉去获取教学资源和相关的教学信息的习惯很差,所以教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多与学生一起参与,让学生慢慢的养成这方面的好习惯。提高学生收集、处理教学信息资源的能力。

(5)有效提升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开卷考试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他们思考、探究、合作、创新,为做一个合格的公民打基础。所以,法制与道德课的老师必须千方百计采取措施,把开卷考试的方法和要领传授给学生,让他们有应对考试的方法和能力。

道德与法治教学感悟篇2

关键词:生态德育;情感;体验;思想政治教育;最近发展区

一、生态德育的理论内涵

至今,学界对“生态德育”的界定基本上相似,普遍认同的是刘惊铎和王磊对“生态德育”的定义。生态德育是一种新的德育观和新的德育范型,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出发,引导受教育者在生态活动中遵循生态道德行为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相应的道德文明习惯,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品质”①。

笔者认为,生态德育既是一种体验式德育,领悟式德育,又是由防御型德育、任务式德育转变为开放型、发展式德育的契机。它是一种情感通达的德育,重点在培养人们对生命的情感体悟。道德不是一门技术,而是一门艺术,它是教人如何去爱和体验生命的艺术。

关于生态体验式德育,刘惊铎教授在《道德体验论》一书里提出了生态体验德育。他认为“生态包括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三重关系及其结构与功能。在此基础上,我把生态体验描述为人置身于一定的生态关系及生态情景之中,在圆融互摄的状态下全身感受、理解和领悟三重生态及其结构与功能的生态生灭之道,经历内心感动,诱发和生成生态智慧、生态意识和生态能力的一种过程和境界。”他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即人在达到三重生态的和谐状态时,是最幸福的状态。在这本书里透彻地讲到一个道理:如果一个人在生活或工作中,三重生态不和谐或者被分离,会导致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迷失了自己,远远不能满足于金钱带给人的幸福。钱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对而是当人的目标达成后,内生态已经发生了变化,需要更新和调适。

这里的三重生态是一个有层次的概念。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并不是并列结构。其中,自然生态体验的场域是在自然之镜中的生态体验。它侧重于对人与大自然之间关系的领悟。类生态体验的体验场域是人类生活世界中的生态体验,它侧重于对人与其他族类之间关系的领悟,包括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群体、人与国家民族、人与文化、民族与民族或国家与国家等的关系的领悟。内生态体验主要是人对自己内心世界之存在境界的感受和领悟。“人在进行生态体验的时候,实际上是在寻找自己内在的心灵世界与外部世界(包括社会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生态平衡与和谐。”三重生态最后是在内生态体验中达到统一和谐状态的,即生态德性最后生成的关键取决于内生态的状态,类生态体验和自然生态体验都是以内生态体验为内在基础而发生的,并以内生态体验为最高境界。

二、生态德育的内容架构

面临生态危机带来的恐惧感,生态智慧是我们最紧迫需要的智慧。当代人面对的不是生存到另一个世界中去,而是要用更高远、更超越的视界来发现未曾领悟的生态之道。所以说,生态智慧是理解复杂多变的生态关系并在其中健康生存和发展下去的主体素质。在生命与生命之间寻求平衡、和谐而不只是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笔者认为,生态德育的内容架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重视人文环境

人文是理念层面的文化,也是生态德育的精神支柱。人文环境是人与文化相融在一起所构成的周围的状态和条件。优良的人文环境,具有催人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力量,有助于形成科学的态度,开拓的精神和高尚的品德,建立和谐、融洽、民主、合作、友好的人际关系和客观公正、相互理解、抑恶扬善的集体舆论环境。依照心理学中“情感产生及其相互转化规律”,恐惧、害怕容易转化为攻击、仇恨,而安全、信任容易转化为同情和爱。所以我们在德育教育中,一定要o学生提供和谐融洽、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和生存环境。人文与生态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不能忽视读人文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因此,良好的人文环境是生态德育的精神支柱。

值得注意的是,生态德育与环境教育不是一回事,二者之间有区别和联系。环境教育是从弱化的“人类中心主义”观点出发,用一种相对功利的、实用的、单向的观点来灌输环境的规范。但生态德育是从生态体验的观点出发,用一种长远的、战略的、互惠共生的观点研究问题,在体验中建构和生成生态道德境界。生态德育与环境教育还有质上的区别,环境教育在体认和试图摆脱生态危机的恐惧中诞生,是人类的一种防御性措施,而生态德育则是教人在平衡中体验生命和感悟生命。环境教育可以包括在生态的德育中,作为生态德育内容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萨克塞在《生态哲学》中深刻揭示:“自然的意义发生了变化,从敌人到榜样,从榜样到对象,从对象到伙伴。”②因此,人文是依托于自然的,我们也要充分利用人文环境为生态德育做出贡献。

2.生态道德体验教育

当人对外部世界保持开放对流状态的时候,内部心灵世界更容易吸收外界的美善信息,并将体内的废弃能量排出于外,形成良性循环的内生态关系。人类对自然生态的工具价值理念应该转变为自然的目的价值理念。因为过分的追求物质财富给人带来的严重生态灾难,侵蚀了人的道德理性。在人类凸显自我的同时也剥夺了自然的平等地位,而现在我们要重建与自然平等的地位。梭罗认为,亲近自然是人类精神健康的构成要素。自然是生命的源泉,是个人保持精神独立性的避难所。只有在自然之中,人的灵性才能得到更新和提高。自然还能医治在社会中滋生的许多道德罪恶,增进人的道德,因为自然的简朴、纯洁和美丽能够砥砺我们的道德本性,更新和提高我们的灵性。③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只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教育是不完整的,它不具备充分的道德动能。只有当人的道德触及到自然的深度、活力、能量时,才会有充分的动能。

2.激活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概念是来源于化学和生物学术语。亲和力直接影响受教育者的接受情感和行动动机。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亲和力的重视远没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重视。这就导致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结果,而不是把重点放在过程。生态德育可以将道德情感融入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层面,有了情感就更容易通达亲和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的正是融合亲和力的德育模式,对生命意志的热爱和体验可以提升人的道德境界,也可以让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增加更多的情感投入,人的情感投入是在体验――这种目的性不是很强的活动域中,才能更好地进入下一个领悟阶段,才能更易于内化为人的信念和认知,从而更容易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的扩展和方式上的弹性变化。亲和力是一种真爱的情感,是一种思想文化、道德文化和人文精神。通过体验式的生态德育可以以亲近自然和生命的方式来亲近思想或文化的深层意义。当把情感从德育中抽离出来的话,只剩下苍白的道德规范知识。德育会失去魅力和效力的,就更别谈亲和力了。

3.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最近发展区域

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著名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在学生现有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其“最近发展区”。如何发现和利用最近发展区,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利用从生态德育中学到的理念和方法。在生态德育模式中,我们可以学到系统和平衡两个重要的概念。从系统中体验动态平衡而这个动态平衡又能够促进教育者找到受教育者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可以通^仔细观察、了解每一名学生,找出其思想品德的“最近发展区”,从而引导受教育者觉悟的提高,使受教育者在自己原来的水平上有所提高达到自己既定的目标。如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任意拔高关于政治的、信仰的、理想的、自由王国的认同,那任何的教育都会变成运动口号。这就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建立动态平衡的目标模式,发展性的目标模式。为找出和发现最近发展区,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建立弹性的情感投入模式和动态的平衡模式。生态德育能够供给受教育者心理能量,让他们在体验互动中,凭借自己的经验主动地选择与创造,并在合作中不断丰富与完善,从而形成自己的主体性道德人格。这就是合作性把建构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

[注释]

①刘惊铎,王磊.生态德育及其跨世纪意义[J].教育评论,1998,(5).

②[德]汉斯.萨克塞.生态哲学[m].东方出版社,1991.33.

③杨通进.生态二十讲[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14.

④杨通进.人类中心主义:辩护与诘难[J].铁道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5).

[参考文献]

[1]李平.论全民生态道德教育[J].求实,2009,(12)

[2]弗洛姆.爱的艺术[m].康革尔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9月

[3]朱国芬,李俊奎.生态德育: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支点[J].河南师范大学大学学报,2009,(3)

道德与法治教学感悟篇3

一、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教育手段,创设富有感染力的、真实的道德情境,促进学生道德观念的深刻体验。

在高效课堂改革中,我们提倡合理使用现代化技术,提高课堂效率。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他们的情感体验。例如在学习《师生情谊》一课时,我先播放视频《山村教师陆永康》,感人的事迹,优美的音乐,使有的学生边看边流泪,也使学生深深感受到老师的伟大,感受到老师在我们生活中充当的重要的角色,加深了对老师的感情,更加尊敬和理解老师。使这一课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除了运用多媒体,还可以运用图表、图片、漫画等手段来提高其德育效果。如在讲传统文化时,我出示了一系列我国古今中外的文化图片,精彩的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对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有了更加的情感体会,也更加珍惜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情境的创设,利用德育情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高尚的品德,在不知不觉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境界。

二、创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教育,精心进行问题设计。

创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教育,问题的设置要有目的性,启发性和实效性。思想品德课,既源于生活,又要同时为生活而服务,所以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情景创设生活化,问题设计生活化,活动开展生活化,以及课后拓展生活化才能使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深入人心。结合我们的高效课堂,既要提高教学效率,又要不能丢掉思想品德课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精心创设问题,使每个问题都为突破重难点而服务,同时又要生活化,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情感和思维,引导学生不断质疑,不断思考,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灵活处理课堂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疏导、释疑,以达到设计之目的。如在学习《我和父母》一课中,老师设计这样的问题:第一,“在那么多关心爱护我们与我们相亲相爱的人当中,你最爱谁呢?请在白纸上写下你最爱的五个人。”第二,“现在,要下一道残酷的指令:拿起笔,在这五个最爱的人当中,划去一个,想象他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并写下你的感受和原因。”层层深入,最后“当我们真正选择自己心中最深爱着的那个人离去时,我们又会怎样感受呢?”生活化的问题设计,触动学生的灵魂,使他们深深感受到很多东西,在我们拥有他们的时候并不觉得珍贵,一旦失去了,才感受到他的珍贵,所以对父母和亲人要学会孝敬。由此,“孝亲敬长”这个知识点也发挥了它的德育功能。

三、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让更多的学生动起来

高效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高效课堂中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对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有很大的帮助,小组合作学习不限于认知领域,还有同学间情感、态度、技能的沟通,在培养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相带动、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如在学习《竞争与合作》一课中,我就结合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让学生体验竞争与合作的。在高效识记环节,我让各个小组的成员站起来,看看那个组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全组完成识记任务的就给予奖励。每个成员怀着荣誉与共的情感尽力完成各自的目标,在竞争与合作中以最高效的速度完成了目标。通过小组自主合作学习,不但提高了高效课堂的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有效的德育教育。在合作探究时还要灵活运用探究学习的形式,把个体探究和合作探究有机结合起来,有的内容宜个体探究就让学生自主探究。如在学《悦纳自我》时,我在学生自学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选择“科学认识自己,合理评介自己”的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客观全面的认识自己,去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闪光点,让他们自信,从容地面对自我和同学。

四.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使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正确的是非观

一个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思想品德的系统教育,社会环境的复杂化,各种观念的多元化,使尚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着各种不同思想的影响,对于人生的意义与价值问题,初中生往往有一些不正确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不断提高觉悟和修养。

五、充分利用时事政治进行情感教育,发挥其德育功能

道德与法治教学感悟篇4

[关键词]情感爱好 改进方法 提高效率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教学情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现代教学媒介的辅助作用,催生学生的新鲜感、求知欲,优化教学方法、整合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渠道、搭建教学平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深入思考,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一、增强履职能力,激发求知欲望,创设亲师信道的学习情境

思想品德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让初中学生学会为人处事、合作探究、明辨是非,提高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学生认知层次和思想素质。在初中阶段,教师要通过引导、启发、点拨等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人生观、价值观。在催生情感、激情引思中提高教学效率,使教学目的和学生的成长进步同步提高、共同发展。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营造亲师信道的氛围,让学生在自己的影响和带动下积极主动地投身学习探究过程,在教学中,一方面要通过现代传媒学习前沿教学理论、学科知识、专业知识,提高更新自身的业务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言行修养、思想觉悟,不断增强自身的履职能力。教师要以渊博的知识、规范的言行,以高尚的师德作为学生学习的楷模,以高尚的言行带动学生修心立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学有目标、追有榜样、赶有方向,不断提高思想品德的教学成效。思想品德教学重在激情引趣、明晰道理、指导言行,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一种学生积极参与、喜闻乐见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催生学生学习情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悟、体会所学和理论知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理解思想道德的价值要求,形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良好行为习惯。在教学中,笔者注重把游戏、小品等引进课堂,让学生在游戏表演中增强自身的情感体验,使教学内容生动起来、形象起来、形象起来,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动亲切、新鲜,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中保持旺盛的求知热情。如笔者在教学“成长在社会”一课时,我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个如何在人与人的交往、互动中增强相互理解、信任,让学生切身感受文明礼貌用语的作用,从而较好地体会、感悟在社会生活中与人交往的道理。

二、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作用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教材,并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构建起属于自身的知识体系,让学生试着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能解决的问题,对一时未能解决的问题标记出来参与到课堂学习,让学生最终解决问题。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坚持“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进行施教,教师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采取“探求式、导读式、讨论式”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和政治觉悟,达到知与行统一。如,我在讲完“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内容后,我为学生讲解了一个人要在工作和生活中树立自信心,只要把潜藏在身上的自信挖掘出来,你们的才干、本领就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让学生从小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正确面对挫折,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难题,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思想品德中蕴含的内容丰富多彩,政治、经济、军事、法律、自然等学科都有所包含。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让学生通过对比、联想教学法学生就会乐于接受、认真听讲、主动探究。如笔者在讲解“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的内容时,我通过讲解商鞅变法得到多数人的支持的史实,让学生体会到商鞅变法是当时发展的需要,符合多数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结合当今我国改革开放在政治、经济、国防、科技等方面取得的伟大业绩正是在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下,让学生通过我国现阶段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感悟我们党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科学性、正确性、英明性。这样通过对比、联想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提高了教学质效。

三、衍接社会生活,理论联系实践,放大思想品德的教学效用

道德与法治教学感悟篇5

[关键词]提高思想政治课德育实效性

思想政治课与思想品德课是学校一门承担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法纪教育、感恩教育、礼仪教育的综合性教育的社会系统工程,是担负学生智育、德育教育的综合体。

所谓“实效”,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进步或发展。实效性是政治课的生命线。政治课德育的实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人格品德,有较高思想觉悟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政治课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独特功能,一直是政治课教学的重要课题,也是社会发展的强烈要求。要在政治课教学中提高德育实效性,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提高觉悟有机结合,正确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优良的性格和健康的审美观。政治课教育教学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其教学模式及效果是影响德育实际效果的一个主要性因素。

一、加强时政教育,充实课堂教学,是增强思想政治课德育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手段

中学生思想活跃,他们对某些问题非常关注,正是教师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契机。所以思想道德教育不仅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还应把握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从而使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真正做到学生心坎上,真正起到激励、导向、强化的作用。搞好时政教育,有利于弥补教材中某些基本观点和基本事实的滞后性;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政治视野,引导他们关心时事政治,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列举近期典型的国内外大事作为分析对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消化理解,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辨别是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常组织学生撰写时政评论的小论文;举办时事报告会,时政评论演说赛,时事知识竞赛等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开展实践活动,执行学生道德教育

政治课教学的一个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思想政治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

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不是割裂开的,而是交互实现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只有根植生动、丰富的现实生活世界里,把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延伸至课外,才有与时俱进的生命力。在思想品德课中开展好课外实践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更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那么,政治课如何开展实践活动呢?

1.走进社会,投身实践。如,组织学生到周边工厂车间、田头地尾等生产劳动第一线,亲手参与创造社会财富的过程,体验创造社会财富的艰辛,从而加深对九年级《思想品德》“艰苦创业”、“劳动光荣”、“劳动成果来之不易”、“要珍惜劳动成果”等理论知识的认识,进而把爱劳动、爱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等观念变成自觉的行动。

2.利用本土教育资源,点面结合,引导学生自我实践,感受生活。

政治课作为德育主渠道,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知与信、信与行的特殊矛盾。知”就是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做人的基本道理;“行”就是形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达到在实践活动中内化思想品德的目的,并逐步形成自觉行动。学生自我实践德育模式就是让学生到社会上或家庭中去完成,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对某种道德观念有一个实践的机会。如组织学生自愿者利用周末等时间打扫公共卫生、扫墓、参加公益活动、进行公益宣传、做社会调查等。去社区敬老院开展志愿者活动,让学生明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古训。还可以通过对社区、企业、农村、商店、部队、革命纪念馆等地参观,了解社会、了解历史、走进生活,以加深对书本道德知识的补充和理解。进行热爱父母的教育,布置学生在家里每天帮助爸妈做一件家务事,学会感恩父母。又如,教授七年级《思想品德》违法犯罪方面的法律基本知识,可以组织学生走访附近的派出所法院等执法部门,了解犯人违法犯罪的原因、过程及受惩处情况。定期邀请司法机关人员给学生做法制报告,从而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遵纪守法意识。

3.心理辅导。由于生活条件改善、学业压力与就业竞争、处于成长发育时期以及独生子女在家庭地位的特殊等,许多青少年学生不思上进,不关心社会与他人,唯我独尊,道德滑坡。政治课教师必须通过心理咨询,要引导青少年学生认清方向,避免迷失自我。

4.用德育积分,育美丽学生。以《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管理学生各项条例规定为标准,以学生个体的行为表现为依据,实行量化考核,促进学生品德的健康发展。

三、政治课与学校德育工作紧密结合

政治课属于德育范畴,政治课教学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必须紧密结合学校德育工作,但是“应试教育”却把二者割裂开来。评价一个学校政治课德育的实效性,不同于语、数、外、物理、化学等“应试教育”的评价方法,不能片面的只看分数,还要看全班、全校学生是否都遵守校纪校规、是否做到爱国、守法、诚信、感恩。也不能只看一堂课学生的效果,要通过一学期、一学年、三年初中阶段或三年高中阶段学生的德育积分评价,更要通过看学生毕业走出校门后长时期内犯罪率低来评价。政治课和学校德育工作的紧密结合,是提高其德育实效的必要措施。否则,就没有实效可言。教学中还要做到以下几点:1政治课教学积极配合学校德育工作,落实学校德育工作的各项要求;2结合学校各项活动,强化对学生的品德行为训练;3把政治政治课纳入学校德育工作规划,积极发挥其德育主渠道作用。4礼仪教育:以八年级《思想品德》(下)社会礼仪知识为教育内容,使学生做到讲礼貌、懂礼节,在与人交往的各种环境中言行符合礼仪,规范要求。5感恩教育:学会做人,知恩图报是政治课教学的任务之一。传承中华美德,就要教育学生从感恩做起,做到经济上感恩父母,学业上感恩老师,事业上感恩社会和政府。争取在家做一个好儿女,在校当一位学生,在社会上成为一名好公民。

道德与法治教学感悟篇6

[关键词]中学政治课;以人为本;教学效果

坦率地讲,新课改之初由新教材和新思路的快速“嫁接”所带来的“轻松活泼”的“快乐课堂”有很多是“泡沫教育”下的虚假繁荣。更多时候,课堂依然是本应生动的知识却被教师用枯燥手段予以灌输的乏味场所,是大量教辅资料与试卷的集聚地,是充斥着无数考试的主战场,是教师通过公开课和竞赛课登上领奖台的功利性表演场。这样的课堂如果持续存在,学生的学习与实践能力将被钝化,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创造力将被消磨。以中学政治(思想品德)课为例,它的德育功能以及启迪、反思、警示功效,绝不是让学生记住一大堆“条条杠杠”的知识点就能实现的,其怡情知性的魅力更不是通过将学生训练成“应试型人才”和考出一大批所谓“高分”生就能体现的。中学政治(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的提高需要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能够将人文、情感等理念渗透于课堂之中,最终使其在快乐、和谐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实现知识的内化。

一、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营造课堂思辨的氛围

人格权的含义是什么?维护人格尊严权有何意义?弘扬民族精神有什么重要性?我国为什么要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有什么重要性?我国应怎样构建和谐社会……类似这些问题在传统课堂广泛存在,表面上看是在鼓励学生思考,实际上却在禁锢学生的思维。传统政治课基本上是以概念和理论的传授与掌握而展开教学的,教师习以为常地通过类似上述这些问题,千方百计地试图将学生的思路向所谓“标准答案”上引,学生不同角度的甚至是精彩的解答仅仅为点缀,最终还是以要求学生熟记“标准答案”为目的;相应的,考试也以教材“标准答案”为评判标准,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阐释很难被认可。

中学政治(思想品德)教材体系的重构,要求执教者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基础上自主学习、享受知识,而不是如同以往在僵化的直灌式课堂上通过应试化教学培养应对各种考试的理论型学生。执教者要在提高课堂驾驭力的前提下,在“设疑一析疑——解疑”的过程中,运用执教智慧拓展学生的智慧,尊重学生的思维,欣赏学生的创新,构建智慧型课堂,增强学生学习能力。

类似上述这些缺乏激趣、智慧的呆板问题,如果换一个角度重新启迪学生,效果或许会截然不同。例如:“女司机在财物遭抢的情况下开车撞向劫匪,导致其死亡,你如何评价这一行为?”“2008年感天动地的抗震救灾和抗雪救灾,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神七航天员实现中国首次太空漫步,你从这些事实中想到了哪些,看到了什么?”“你对国家‘限塑令’、节能减排、‘地球一小时’关灯接力活动、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等事实了解吗?你对此怎样理解?”这些设问都没有向学生明确指出知识观点、概念理论或其思考方向,但却引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任何学生都能根据自身理解,从中找到思维切入点,多角度的看法、结论在学生的互动探究中不断生成。虽然同以往所谓“标准答案”相比可能更加分散,但是在思想的交融和观点的碰撞中,“尊重公民人格尊严权,以合理合法手段维护公民权利,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落实科学发展观”等核心知识点及其延伸知识点会在水到渠成中自然呈现,学生的智慧也因此得到彰显。

不需要灌输理论,用不着死记硬背,当课堂点燃起智慧的火花,一切便迎刃而解,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了扩展,创造活力得到了绽放,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由此在课堂上形成浓厚的思辨氛围。

二、渗透人文精神,引领课堂理性的激情

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驱力。在当今信息爆炸引领潮流的知识经济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远远不是课堂所能包含的。通过网络等媒体了解国内外时事及社会新闻等,这对学生来说并非难事。同时,在网络进步所造就的新兴词汇、概念的表达与使用上,学生甚至还强于教师。如果执教者继续孤芳自赏地陶醉于按部就班的预设课堂,那么,他们反而会因自身的“孤陋寡闻”而成为学生的笑柄。

执教者应该认识到,学生掌握知识不是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课本知识只是学生拓宽知识层面的基础和培养综合能力的载体,是指引学生踏向求知征程的阶梯。中学政治(思想品德)教材文本中的事例引证材料往往具有不可避免的滞后性,教师要善于将“静态”教材文本与“动态”现实素材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关注社会与生活实际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体验、感受、领悟,使思维的敏锐性和学习的能动性始终与时代脉搏共振共融,展现政治课的人文魅力和理性激情。

例如,在网络、媒体资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类似于“海峡两岸实现直接‘三通’、中国海军护航编队赴亚丁湾海域联手国际社会打击索马里海盗、世界金融危机、朝鲜核问题、原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因滥用职权及受贿罪被判刑、不务正业的嗜赌者引发成都公交车纵火惨案以报复社会”等时事政治或社会新闻素材,学生们都有较多的议论并希望在进一步了解中获得共鸣。事实上,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中开展探究思索的积极体现。教师不应抱着预设教学资源及预设教学流程的传统观念阻滞学生探讨、沟通的学习欲望,而应以学生知识资源涉猎面的扩展为学习的丰富载体,激发学生运用智慧思维探索的动力,从而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在学习需求的驱动下自主感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综合国力,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流,和平、合作、负责任的中国形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政治文明建设,思想道德与精神文明建设。社会责任意识”等观点。

当执教者以探究合作者而非知识传输者的身份和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并以自身的知识涵养与人格魅力而非高高在上的权威和学生共同架构起以课堂为基点的学习平台时,师生之间就双方感兴趣的话题展开交流。就看法相异的观点展开辩论,就精彩的人生哲理展开分享,和谐课堂由此洋溢着人文气息,学生求知的激情与学习的活力得以经由理性的引桥奔向知识的海洋。

三、重视日常生活,释放课堂实践的灵性

以往被学生抱怨为枯燥无味的政治课是由“教师讲授灌输、学生做题背诵”的常态教学思维造成的,最终培养的是一批批“闯关过关”的“考试人才”。所谓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么成为停留在课程计划或文件上的虚无缥缈的“美好愿望”,要么成为众人济济一堂而心知肚明的公开课或比武课上的“成功表演”。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创造能力也因此被桎梏。

在中学政治(思想品德)课程实施过程中,执教者所要考虑的不是为驱散传统课堂上的沉闷气氛而形式化地追求表面上的热闹欢快,而是激发学生实践导向的思维能动性,增强学生品德践行的内驱力。

例如,在初三思想品德课学习中,教师通过布置学生了解家人所从事工作的特点以及调查所在范围地区经济行业发展情况,并结合自身外出消费、逛街等活动参与情况,让其来学习理解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这一主题内容就能获得不错的效果。比如:有学生说父亲是华能集团南通电厂的班组长(国有),母亲是南通燃气公司的抄表员(国有);有学生说父亲在中国农业银行南通分行上班(国有),母亲在南通“大润发”超市工作(私营);有学生说家里有亲戚在中美合资南通醋酸纤维有限公司上班(外资);还有学生说爷爷奶奶在住宅小区里开了一间杂货店(个体);有学生告诉大家上周末去新华书店(国有)看书、购书……在对基于生活与社会现实的生动素材的分析探讨中,每个学生都能从观察体验和亲身感受中找到思维支点,循序渐进地展开探究学习。于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分别有多种表现形式”等知识观点在自然而然中被学生从现象实例中提取归纳。学生以概括得出的观点为基础,又联想到“三鹿”奶粉事件和频繁发生的矿难等时事新闻材料,进一步通过迁移性思索,在研讨中得出“用经济、行政、道德、法制等手段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监督与管理”的结论,显然这样的理解感悟会深刻得多。

事实上,当执教者将学生知识学习的宽广平台与学生社会实践的广阔舞台在课堂上和谐交融时,课堂就成为感性和理性有机统一的契合点,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动性和主动践行的积极性在激荡着动感氛围的课堂上交相辉映,学生由此而释放学习与实践的灵性。

四、关注学生情感,闪耀课堂人性的光辉

当节节攀升的中考或高考成绩被不断盘点的时候,学生、家长、学校似乎都欢欣鼓舞,教学的“成功”被无限放大。至于学生在日后人生历程中品行发展状况如何,则很少有人关注。显然,应对考试的成功并不等于课堂教学的成功,卷面成绩也不代表实际品行。事实上,今天展开笑脸、欢呼雀跃的人明天或许就会瞪大双眼、欲哭无泪。

在中学政治(思想品德)课程所建构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三维目标排序格局中,知识的掌握是基础,学习方法与实践技能的运用是保障,而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树立和情感品德的升华才是核心目标。执教者要善于从社会与人生舞台上积累和挖掘情感素材,引领学生感受体验源自内心深处的情感震撼力,帮助学生通过潜移默化的情感之旅发现自身的品格闪光点,从而在解读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奠定人生价值观的基础。

例如,通过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可歌可泣的现实素材,教师引领学生在情感深处感悟党和政府关爱生命、尊重人权的动人旋律,感悟抗震英模舍生忘死、勇救他人的高尚情怀,感悟普通民众扶危济困、团结互助的公民道德之光,感悟灾区同胞不屈不挠、勤劳勇敢的感人乐章,感悟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通过北京奥运圣火传递以及残疾运动员金晶等海内外华人保护奥运火炬的素材,教师引领学生感悟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感悟礼仪之邦中国人民的精神文明风采和高度社会责任感,感悟我国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日益提高的自豪与荣耀;通过平息乌鲁木齐“疆独”分裂势力和拉萨“藏独”分裂势力暴乱的时事素材,教师引领学生感悟广大人民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共同心声,感悟我国政府坚持依法治国、努力维护人民利益和社会稳定的坚强信念……学生在这些涉及面广泛的非预设动态情感资源获取感悟的过程中,不仅巩固深化了对相关知识的回顾与理解,而且逐步养成融入社会时空活学、活用政治(思想品德)课的良好意识。

道德与法治教学感悟篇7

关键词:中学政治课以人为本教学效果

中学政治(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的提高需要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能够将人文、情感等理念渗透于课堂之中,最终使其在快乐、和谐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实现知识的内化。

一、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营造课堂思辨的氛围

中学政治(思想品德)教材体系的重构,要求执教者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基础上自主学习、享受知识,而不是如同以往在僵化的直灌式课堂上通过应试化教学培养应对各种考试的理论型学生。执教者要在提高课堂驾驭力的前提下,在“设疑一析疑――解疑”的过程中,运用执教智慧拓展学生的智慧,尊重学生的思维,欣赏学生的创新,构建智慧型课堂,增强学生学习能力。

类似上述这些缺乏激趣、智慧的呆板问题,如果换一个角度重新启迪学生,效果或许会截然不同。例如:“女司机在财物遭抢的情况下开车撞向劫匪,导致其死亡,你如何评价这一行为?”“2008年感天动地的抗震救灾和抗雪救灾,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神七航天员实现中国首次太空漫步,你从这些事实中想到了哪些,看到了什么?”“你对国家‘限塑令’、节能减排、‘地球一小时’关灯接力活动、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等事实了解吗?你对此怎样理解?”这些设问都没有向学生明确指出知识观点、概念理论或其思考方向,但却引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任何学生都能根据自身理解,从中找到思维切入点,多角度的看法、结论在学生的互动探究中不断生成。虽然同以往所谓“标准答案”相比可能更加分散,但是在思想的交融和观点的碰撞中,“尊重公民人格尊严权,以合理合法手段维护公民权利,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落实科学发展观”等核心知识点及其延伸知识点会在水到渠成中自然呈现,学生的智慧也因此得到彰显。

不需要灌输理论,用不着死记硬背,当课堂点燃起智慧的火花,一切便迎刃而解,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了扩展,创造活力得到了绽放,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由此在课堂上形成浓厚的思辨氛围。

二、渗透人文精神,引领课堂理性的激情

老师应该认识到,学生掌握知识不是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课本知识只是学生拓宽知识层面的基础和培养综合能力的载体,是指引学生踏向求知征程的阶梯。中学政治(思想品德)教材文本中的事例引证材料往往具有不可避免的滞后性,教师要善于将“静态”教材文本与“动态”现实素材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关注社会与生活实际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体验、感受、领悟,使思维的敏锐性和学习的能动性始终与时代脉搏共振共融,展现政治课的人文魅力和理性激情。

例如,在网络、媒体资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类似于“海峡两岸实现直接‘三通’、中国海军护航编队赴亚丁湾海域联手国际社会打击索马里海盗、世界金融危机、朝鲜核问题、原上海市委书记因及被判刑、不务正业的嗜赌者引发成都公交车纵火惨案以报复社会”等时事政治或社会新闻素材,学生们都有较多的议论并希望在进一步了解中获得共鸣。事实上,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中开展探究思索的积极体现。教师不应抱着预设教学资源及预设教学流程的传统观念阻滞学生探讨、沟通的学习欲望,而应以学生知识资源涉猎面的扩展为学习的丰富载体,激发学生运用智慧思维探索的动力,从而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在学习需求的驱动下自主感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综合国力,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流,和平、合作、负责任的中国形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政治文明建设,思想道德与精神文明建设。社会责任意识”等观点。

当执教者以探究合作者而非知识传输者的身份和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并以自身的知识涵养与人格魅力而非高高在上的权威和学生共同架构起以课堂为基点的学习平台时,师生之间就双方感兴趣的话题展开交流。就看法相异的观点展开辩论,就精彩的人生哲理展开分享,和谐课堂由此洋溢着人文气息,学生求知的激情与学习的活力得以经由理性的引桥奔向知识的海洋。

三、关注学生情感,闪耀课堂人性的光辉

当节节攀升的中考或高考成绩被不断盘点的时候,学生、家长、学校似乎都欢欣鼓舞,教学的“成功”被无限放大。至于学生在日后人生历程中品行发展状况如何,则很少有人关注。显然,应对考试的成功并不等于课堂教学的成功,卷面成绩也不代表实际品行。事实上,今天展开笑脸、欢呼雀跃的人明天或许就会瞪大双眼、欲哭无泪。

在中学政治(思想品德)课程所建构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三维目标排序格局中,知识的掌握是基础,学习方法与实践技能的运用是保障,而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树立和情感品德的升华才是核心目标。执教者要善于从社会与人生舞台上积累和挖掘情感素材,引领学生感受体验源自内心深处的情感震撼力,帮助学生通过潜移默化的情感之旅发现自身的品格闪光点,从而在解读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奠定人生价值观的基础。

例如,通过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可歌可泣的现实素材,教师引领学生在情感深处感悟党和政府关爱生命、尊重人权的动人旋律,感悟抗震英模舍生忘死、勇救他人的高尚情怀,感悟普通民众扶危济困、团结互助的公民道德之光,感悟灾区同胞不屈不挠、勤劳勇敢的感人乐章,感悟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通过北京奥运圣火传递以及残疾运动员金晶等海内外华人保护奥运火炬的素材,教师引领学生感悟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感悟礼仪之邦中国人民的精神文明风采和高度社会责任感,感悟我国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日益提高的自豪与荣耀;通过平息乌鲁木齐“”分裂势力和拉萨“”分裂势力暴乱的时事素材,教师引领学生感悟广大人民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共同心声,感悟我国政府坚持依法治国、努力维护人民利益和社会稳定的坚强信念……学生在这些涉及面广泛的非预设动态情感资源获取感悟的过程中,不仅巩固深化了对相关知识的回顾与理解,而且逐步养成融入社会时空活学、活用政治(思想品德)课的良好意识。

道德与法治教学感悟篇8

【关键词】初中政治体验式教学分析与探究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需要运通全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把学生智慧的火把点燃。由过去“填鸭式教学”转变成“体验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把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学生通过自我体验、自主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初中体验式政治教学,希望学生可以在生动的问题情境中掌握所学知识、增强解决问题的才能、身临其境中引导思维,使学生在体验实践中认识世界、领悟人生中的道理、培养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发展学生情感、态度、个性、意志的自我教育。在初中政治学习中,使学生能够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参与合作的快乐、道德向上的快乐、独立创造的快乐。近年来,教师在课堂上体验式教学进行实践、体验、感悟的三个方面达到较好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初中政治教学中开展体验式教学的必要性

(1)新课改的要求,在新的教学理念中倡导新的教学方式。新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从体验和经验中学习,引导学生体验真实的社会。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提倡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和思考,对学生感悟世界的能力与独特的方式认识加以肯定。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学习,在生动的教学中学习。

(2)通过体验教学激发学习兴趣,使课堂更加活跃。在传统的说教的教学模式中,使课堂比较枯燥乏味,在整节课结束后,没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感到困乏。因此,在教育课堂中,教师可以改变教学方式,创造体验过程,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参加到课堂中,在兴奋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这样可以在体验中获得知识,教师在轻松的教学教学环境中学到知识。

(3)在体验式教学中加深学习知识。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在授课时讲授法被广泛使用,这使知识更加理论化,学生在接受知识是没有完全得到理解,思路模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课堂上一定要新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上的活动。能够真正的掌握知识,接受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初中政治体验式教学的途径

(1)使学生在生活中感悟体验。在政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要更加具有主动性、针对性、时效性,应当贴近在学生在生活中的信息。运用现代的教学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学习情景,充分学习知识,在“体验、亲心”的生活情景中学习。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在政治课堂中感受到可行、可信、可用、可亲,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体验式教学的运用,从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改为学生积极获取。

(2)通过情景融入,启发思维能力,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在设计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融入,使学生在情境中得到感情的体验,能够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体验,加深知识的掌握。在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需求后,教师可以通过小品、图文、游戏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在思维活动体验思想情感,引导学生将思维中得品德表象与课本中的知识点相结合,通过自身的请改想象性的投射到课本所学的知识中,通过实践生活来想象和感受知识的乐趣,将自己想象为体验对象,产生与体验相一致的其他体验。并在体验中把握和领悟知识,感悟其中的知识和道理。在个人性格中,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设定的情景中,并很好的融入到情景当中,能够在情境中获得“理”。如在课堂中做一些小测试,在学生面前摆放一把椅子,蒙上学生的眼睛,将椅子挪开,并要求学生向下跳,有的学生可以大胆的向下跳,有的是小心翼翼的向下跳,这样在游戏中就可以分辨学生的性格特点。

(3)呵护独特体验,重视个性发展。学习的主体就是学生,在课堂上学生们棱角分明、气有刚柔、形形、学有短长、才有俊庸、习有雅俗。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使体验式教学的特点,对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加以提倡,对与众不同的独特体验加以呵护。体验式教学可以让学生们亲身经历学习,对心灵的反思和内省呼唤;鼓励和允许学生标新立异,可以对问题“异想天开”、“胡思乱想”、“无中生有”,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个性展现。如在政治教学中,设置一些生活情景,让学生参与表演,体验角色。通过实际体验,使学生感受到沟通的意义和艺术。

三、初中政治体验式教学的方法

(1)角色体验法:让学生通过学习的形势,体验或表演角色的行为和心理,增加自有认识,体验情感。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转变成生活实际的表演场景,使表演者的内心得到体验,观察者也可以进行自我反省。通过这种体验式的活动,使学生能够得到真实的感受,将体验转化为行为规范,与乏味的进行教材讲解的效果有明显的效果。

(2)情景感染方法,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具体的情景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学生最好的学习状态。如充分的对资源进行整合、借用多媒体,在教学内容中设定情景氛围,使学生的情绪得到感染。在对情绪的感染中,使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将情绪转化为情感,从而升华为行为和意志。

(3)行为改变法,在初中教学的内容和片段中,让学生创设自我的一种方式,体验失败的痛苦和成功的喜悦,体验自信的力量、美感、自尊、道德感和理智感。教师可在课堂中完成训练行为,让学生去完成教师设计的活动。如在垃圾分类中,可以让学生对垃圾进行分类的行为。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习到垃圾分类的作用和好处,对随手扔垃圾的习惯加以改变。

(4)社会调查法,在初中政治体验式教学中,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做好调查表或调查大纲,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到社会中进行实地调查,亲身体验,自实践中理解知识、接受知识,并做好调查报告,在课堂上进行探讨和交流。

四、开展初中政治体验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道德与法治教学感悟篇9

【关键词】初中政治;知行合一;有效教学

在新课程理念之下,初中思想政治课正面临新的变革。在坚持以生为本的前提下,为学生创造发展的条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最终内化为日常行为,做到知行合一。基于此,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我力求打破过去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多体验、多交流、多实践的“三多”渠道,让学生快乐地学、领悟地学,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并做到学以致用。

一、多体验,激活情感

政治教学的目标绝不是为了一张考卷、一个高分,而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在教学中,我绝不会枯燥的讲解理论知识、生硬的注入概念,而是为学生创建多种情境,如生动的视频、音频、画面以及各种道具,还会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搜集资料、观察、操作,以此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某个主题的教学中来,体验感悟,主动探究,实现从小课堂到社会大课堂的过渡。

在《有肩就得挑担子》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先给大家播放了“孝心少年”的视频,让学生看到那些在“责任中成长”的少年他们是如何勇挑生活重担,为了家人不辞辛苦生活的。之后,我让各个小组读有关责任的名言、讲有关责任的故事。一个小组成员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中国陷入水深火热之时,中国的歌名青年挑起拯救中国的重担,浴血奋战……另一个小组成员说:爱也是一种责任。在汶川地震中,一位母亲在夹缝中哺育孩子,用牺牲自己来换得孩子的生命,那封来自天堂的短信,让我读懂了什么叫的责任;而第三个小组的成员则说: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这就是责任。环境问题已是刻不容缓,我们要让所有人都知道“青山绿水就是宝”,一起共建美丽的家园……接着,我将每个小组统计的“我挑过的担子”展现在平台上,让学生一起评价,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学生们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让这堂课水到渠成。

触及学生心灵,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体验和感悟,这样的政治课就是有效的。学生学习不枯燥了,就会越发的主动,越发的深入,学习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多交流,碰撞思维

有了体验,就多了交流。学生一旦心有所感就想要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总结、交流,以此来表达自己的见解,来展现自我的风采。我利用这一契机会给学生更多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在体悟的基础上,讨论、辨析、评价,碰撞思维,产生火花,加强道德情感的体验,深化个人的认知,让学生在交流中进步,让政治课堂富有生机和情趣。

在《让人三尺又何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学生们从《六尺巷》的故事中明白了宽容的内涵。我追问学生如果两家依然不想让,你们觉得结果如何?一个学生说,两家闹翻了,让官府裁定;有的说,两家人打起来,可能会有人受伤;还有的说,以后这两家就成仇人了,什么事都会针锋相对,最后两败俱伤……学生们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加入到讨论中,用了很多身边的例子来说明与人交往要谦让包容的道理。可就在这时,有一名学生站起来说,我妈说“人善被人欺”,如果只会宽容,就会受人欺负。这一观点说完之后,我看到有几个同学也纷纷点头,我请他们谈一谈。其中一个说到,一味地宽容别人就是纵容。我问大家宽容的反义词是什么?大家说“狭隘”。于是我告诉大家,宽容绝不是纵容,更不是软弱的表现。与人相处,我们宽容一些,生活就会和谐美好;但是对于真正的坏人,我们是不会姑息的。大家释怀了。

在体验的基础上,学生就感悟展开交流,在展示各自成果的同时,也能互为补充、借鉴和反思,在问题中又生成新的问题,让课堂不断的延伸下去,去伪存真,并最终达成共识。

三、多实践,学以致用

生活即教育,这是我们熟知的教育名言。政治教学更要向生活、社会大课堂靠拢,让学生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发现世界,让学生多用自己的心去感悟世界、领悟道理,让政治与社会生活有机结合,并促进其从知到行的转换和统一。在教学中,我会开展多种实践活动,如实地参观、小记者社区采访、主题演讲、职业体验、故事会等,让学生获得更多直接经验,用实践来检验道德理论,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在《成长在社会》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受社会的变化,我让学生变为小记者到社区、街道采访,看这些年有哪些变化,还有哪些地方是有待提高的,以小组报告的形式上交。学生们自己组织,分配任务,利用周六日完成。在成果汇报中,第一小组的学生:我们到社区居委会调查,发现社区人口人均收入这些年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十年前的1200元/人,到现在的2300元/人,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我们还采访了十个社区老人,让他们谈一谈自己家里的变化。他们中都说自己家的住房改善了,买上车了,但也说这雾霾还需要好好治理……访谈活动让学生贴近社会、感受社会,让学生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了生活,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获得了真实感受,加深了对道德理念的理解,并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我,完善了品格。

总之,政治教学要回归生活,要与时俱进,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感悟、检验、反思,让学生在心灵深处对于真、善、美产生共鸣,“以知践行、以知促性”,引导发展自我、学生完善自我,并最终实现态度、情感、认识、行为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张爱萍.奏响学生知行合一和谐乐章[J].中国德育,2014(8)

道德与法治教学感悟篇10

论文摘要:优良的个体道德养成是警察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但是.部分警察职业道德素质低下。道德敏感性缺失.使得警察暴力、警察犯罪、不作为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现象折射出整个队伍的缺憾。警察院校个体道德养成教育和道德敏感性培育.是从源头育警.铸造忠诚警魂的前提。

忠诚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是永远传承的旗帜,对于人民警察来说,更是永恒的警魂。当前,我国公安战线170多万警察,他们以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实际行动书写着忠诚;他们用“时时有流血,日日有牺牲”的奉献精神铸造着警魂。实践已充分证明,公安队伍是一支关键时刻拉得出、危急时刻冲得上的队伍,他们不愧为党和国家的忠诚卫士。

作为肩负着为公安机关培养合格警员和警员培训基地重任的警察院校,应重视忠诚教育、强化警魂意识的培养,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公安队伍建设的成败与公安机关政治和社会责任的落实。通过教学实践和大量的跟踪调查,本课题组认为,警察院校个体道德养成教育和道德敏感性培育是铸造忠诚警魂的根本前提。

一、警察院校个体道德养成教育的内涵

警察院校个体道德养成教育,在知、情、信、意、行等五个方面,具有深层次的内涵。

首先,知,即警察道德认知。也就是人民警察与他人、与人民、与国家等关系,以及调节这些关系的理论、原则和规范的认识和掌握。在警察个体道德养成的构成中,道德认知是人民警察和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人内在品质的首要因素,也是形成警察道德品质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一定的道德认知,人民警察的道德品质就不可能形成。说到底,警察道德认知就是人民警察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坚守“四个忠于”、牢记“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宗旨,不忘“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信条,能够用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自己判断行为得失,分清是非曲直,做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的基本准绳。

其次,情,即警察道德情感、道德情操。就是人民警察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所产生的好恶、爱憎等心理的体验和情绪态度,在警察个体道德养成中,道德情感起着积极的作用。它与道德认知相结合,形成强大的行为驱动力。所以,道德情感是形成人民警察道德品质的强大动力。它能促使行为者加速或延缓、中断或持续某种道德行为,增强或减弱行为者履行某种道德义务的意志,可以使人民警察有所为有所不为。人民警察应具备较完备的道德人格,有自己的善恶、是非道德观念和好恶、爱憎等道德情感。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这就是说,警察道德情感要求不仅要有思想政治道德认知,还要践行这种理论,当党和国家利益受到危害时、当人民尤其是基层民众需要救助时,能够挺身而出;当欲望冲击到价值的天平时不能随意倾斜,应是警察道德情感的思想境界。秉公执法、热情服务,是警察道德情感的践行。

再次,信,即警察道德信念。人民警察的道德信念主要是人民警察对人生观、道德理想、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坚定不移和恒久性的笃信。有了这种信仰,就会产生对警察职业道德义务的强烈责任感警察道德信念是人民警察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它不是对道德的一般认识和意志的一般表现,而是深刻的道德认识、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的集中体现和有机统一,其主要功能是使人民警察不折不扣地完成道德准则的要求并忠诚的履行道德义务,铸就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忠诚警魂。因此,在人民警察个体道德养成的框架中,道德信念处于核心和主导地位。有了坚定的道德信念,人民警察才会自觉追求崇高的道德理想,坚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努力践行新形势下人民警察道德原则,规范,自觉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

第四,意,即警察道德意志。就是人民警察在履行职业义务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困难、障碍、危险,以及抉择的顽强毅力和牺牲精神。警察道德意志的主要功能是依据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果断地确定行为的方向和方法,并藉此克服和排除来自内、外部的障碍与干扰,使行为者长时间的专注于所确定的行为目标,坚定不移、一如既往。因此,警察道德意志在警察个体道德养成的构架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它能使道德行为坚持不懈,能在出现困难、障碍及危险的情况下,使行为主体做出符合道德要求的抉择,并控制其行为的取向。警察道德意志对人民警察来说尤为重要,公安工作是一项充满困难和危险的职业,如果没有坚强的道德意志,就会影响其职责的正常履行和任务的顺利完成。应该说,在人民警察道德品质的形成中,没有道德意志的作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就不可能转化为道德行为,也不可能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

第五,行,即警察道德行为、道德实践。就是人民警察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具有道德意义的实践行为。警察道德行为,作为道德品质的外部状态,主要表现为:道德言语、道德习惯和道德行动。在警察个体道德养成的构成中,知、情、信、意等虽然都是必不可少的主要因素,但它们统属于道德意识的范畴,只能起到指导和影响道德行为抉择的作用。人民警察如果只停留在这些阶段,而不实际的去履行道德义务,也就只能说具备了良好的道德愿望和动机,而不能认为已经具有了道德品质。人民警察个体道德养成过程中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从道德意识到道德行为的质的飞跃上,归根到底要落实在行动上,然后再形成履行道德义务的习惯,从而形成实际的警察道德品质——忠诚、坚毅、勇敢、奉献、无私、无畏。

二、警察院校道德敏感性培育的重要性

道德敏感性是每一个社会人的德心、德行和德情的集中表现,是源于道德认知和道德信仰基础上的道德情感、道德心理和道德行为的综合表现,是人们对道德价值追求和付诸道德行为的动力、源泉。道德敏感性的缺失和感悟力的低下,标志着人性天平的倾斜和失衡,人性发生了严重的畸形和蜕化,必将导致道德信仰大厦的崩塌。一个人缺乏应有的道德敏感性和感悟力,实质上是失去了人应有的人性和本质;一个国家对道德的冷漠及鄙视,就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社会对道德没有认知甚或麻木不仁,也很难使社会自身健康发展;一个警察群体如果迷失了道德规范,则会使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可见,道德敏感性的存亡,对一个社会的作用意义概莫能大。十九世纪英国著名道德学家塞缪尔·斯迈尔斯说:“哪一个民族缺少了品格的支撑.那么就可以认定他是下一个要灭亡的民族,哪一个民族不再崇尚和信奉忠诚、诚实、正直和公正的美德,他就失去了生存的理由。如果一个民族的良好品格不可挽回的损失了,那么这个民族也就没有什么可以值得拯救了。斯迈尔斯的这个论断,在我们今天看来,仍然具有相当的警醒和启迪意义。

长期以来,警察职业道德建设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因为警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接触社会阴暗面多,经常面对金钱、物欲、美色的考验。据心理学研究,警察仅在任职前三年,耳闻、目睹和亲身感受的丑恶现象比普通人一生中的见闻感受还要多得多,许多国家的警界专家和警务官员,都深刻意识到警察职业道德建设问题,并且达成共识。警察是人类文明的携带者,对自身来说只有保持良好的公众形象,在自己的职业范围内出色地完成使命,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促进因素。培养和造就警察必须具备的良好职业道德、敏锐道德感悟力,强烈社会责任心,是世界警察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我国,随着法制的健全和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人们的法制意识不断增强,公安机关的执法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执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予更多的关注。公安机关“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宗旨已成为共识。新形势下强化公安队伍的素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既是整个社会千呼万唤的大事情。也是健设警察队伍的重要课题。不容回避的是在这支队伍中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甚至和其宗旨相悖。冷、硬、横、事难办、脸难看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着,民警的道德敏感性和感悟力低下所造成的不作为、警察暴力、警察犯罪等情况时有发生,警察队伍中存在的道德敏感性缺失的现状令人堪忧。例如,我省霸州市某派出所几名民警刑讯逼供致人死亡,竟然偷偷把尸体一埋了之;我市行唐县某派出所所长王某等诬良为娼,认定美发厅服务员吴某有行为,对其滥用警械、刑讯逼供、非法羁押达82小时之久,吴某到医院检查证实清白后向市检察院提出控告,他们竟挟嫌报复,以当事人涉嫌诬告陷害罪予以逮捕;湖南湘潭的值班民警在接警后无动于衷,致使需要救助的人命殒于伤冻;.湖北阳新县一伙歹徒在光天化日之下行凶后坐着警车拉着警报扬长而去,阳新县警方却解释驾车者系聘用人员,是受歹徒所“逼”而为之云云。上述尽管是个案,但影响极坏,让国人不齿,使整个队伍汗颜,必须从源头上杜绝之。因此,从警察院校的学员开始抓起,高度重视个体道德养成教育和道德敏感性培育,向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民警察,不断提升公安队伍的整体道德素养,是警察院校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向的重中之重。

目前,警察院校毕业生仍是人民警察队伍的重要来源,如果他们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前,就具备了良好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就会大大增强整个队伍抵御不正之风及抗拒腐败的能力,从而建成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纪律严明、秉公执法的公安队伍。资料表明,在我省现有的6万多公安民警中各级警察院校毕业生占很大比例,这是一个很大的群体,他们是公安队伍的中坚力量,为我省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这个群体中一些人的道德现状不容乐观,追踪词查发现,他们中的职业疲劳几乎普遍存在,由此引发的不作为现象时有发生,一些犯罪个案更是引起社会震动。如2005年冀东监狱某宿舍发生命案,南堡开发区分局负责侦破此案,同为警校毕业的开发区分局局长周某、刑警队长卢某主观断案,刑讯逼供身为司法警察的李久明,侦察终结为故意杀人案,直到真凶落网,案情大白,才避免了冤案的发生。2007年,我警院毕业生李某初出校门,便网罗社会闲散人员绑架一少年,向其家长勒索巨款,李某利用在校所学反侦查手段,制造疑障,给破案工作带来重重困难,最终落网,等等。审视这些案例,不难发现,警察院校对学员道德敏感性培育,是其警察职业生涯中至关重要的前提。因为警察院校培养的是预备警察,一旦走上工作岗位,手上便握有治安行政权力和刑事司法权力,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公民的权利和执法机关的形象等重大问题,所以这种培育是警魂的源头。要让学生铭记,道德敏感性实际上也是一种知荣明耻之心,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和自我完善,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有德行的人也一定是乐观、豁达的人,正所谓“德”为人性之本、价值之基。还要让学生懂得,道德敏感性和感悟力要求学会道德上的感动、感谢与感激。能够感动的心灵必定不会麻木不仁,善于感激的情感自然会关注他人,知道感谢的人也常常能对他人的帮助深深领悟。正是感动、感激和感谢将自己与他人和社会有机联系起来,构建起一种道德化了的社会关系,以及一种警察应具备的职业道德敏感。这种关系的深化使社会向清平和谐方面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人们道德敏感性和道德感悟力的提升,二者相辅相成。务必要让学生感受道德敏感性更是一种责任感,是自尊心、进取心、恒心、孝心、善良之心的核心,是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要深刻领悟道德践行需要敏锐的感悟力,需要责任感,更需要挺身而出的勇气,惟有道德上的勇气才能培育造就一种忘我、无私、无畏的英雄情愫。这种培育要使学生在为警之初建立起根深蒂固的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法律的忠诚之心,树立起智慧、勇敢、节制、公正的人生美德信念。使学生在警察职业生涯中,身临复杂的社会环境,去践行勇敢美德的伦理价值,去探求和坚持真理,产生一种坚持正义和诚实无欺的勇气,一种抵制诱惑和抗拒邪恶的勇气。警察院校道德敏感性培育的育警真谛就在于此。

三、以个体道德养成教育和道德敏感性培育铸造忠诚警魂

总书记2003年l1月22日在接见参加全国第20次公安会议部分代表时指出:公安队伍要“把忠诚作为警魂”。忠诚警魂的本质是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忠诚警魂是人民警察意识的精髓,这既是人民警察独特的社会身份、社会地位和作用内化为民警自身觉悟在思想观念上的反映,也是人民警察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体现。立警为公、执法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更是人民的期待、社会的急需。

公安队伍是人民民主的工具,是武装性质的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肩负着打击敌人、保护人民、惩治犯罪、服务群众、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尤其是在新时期,更肩负着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公安队伍的性质和所承担的使命决定了警察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造就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合格的新时期预备警察。特殊的教育使命,要求警察院校必须围绕忠诚警魂的内涵,大力提升和打造政治建警的教育平台,加大思想政治课、警察伦理课的力度,尤其突出道德养成教育和道德敏感性培育,培育学生的人民警察意识,铸造学生的“忠诚警魂”,服务于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其主要内容是:第一,政治方向的教育,主要包括教育学生信仰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第二,政治立场,政治观点的教育。主要是教育学生自觉维护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做到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忠诚无畏。能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标准作为判断行为得失、分清是非曲直、做出道路选择、确定价值取向的基本准绳,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第三,铁的纪律教育。就是教育学生自觉维护和执行党的政治纪律和公安队伍的组织纪律,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政治权威,坚决遵守公安机关铁的纪律,自觉用党的组织原则和公安队伍的纪律原则规范约束自己的一切言行,令行禁止、不偏不移。第四。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的教育。主要是使学生能正确分析和把握各种政治现象,特别是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方法。正确观察分析当前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复杂的社会治安状况,善于识别和排除各种错误言论、错误思潮的干扰,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第五,道德情感的教育。主要教育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敏感性和感悟力,知晓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谦谦君子之心,心系草根百姓,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遇事多做换位思考,处理案件慎之又慎,“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第六,职业良知的教育,主要是培育学生的职业责任和职业义务的自觉意识。构建稳定的职业良知的理智。培养学生个体内心形成一种稳定的职业经验和知觉定势,一旦出现特殊境况,会自觉按照定势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采取行动,即便是在没人监督的情况下,遇到危难也能挺身而出,在处于两难选择时也能理智战胜感情,做出合乎理性的抉择,甚至大义灭亲,隐微处不愧青天应是警察职业良知的写照。

警察院校担负着铸造忠于党、终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忠诚警魂使命,这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在新形势下,必须坚定不移的在教学中贯穿以铸造忠诚警魂为目的的个体道德养成教育和道德敏感性培育,明确宗旨,紧密配合,常抓不懈,探索新路子,制定新模式,迈出新步伐。

(一)注重课堂建设,发挥思政课和警察伦理课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是学生接受各种知识和信息的载体,因此,要注重课堂建设,尤其注重思政课和警察伦理课在教学中发挥主渠道作用。要利用已经施教的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夯实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三进”目标。使学生明确在现代化建设时期,公安工作比其他职业面临更多的压力和风险,需要更多的奉献精神,需要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社会政治理想;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集体主义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忠于职守、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思想作风;大公无私的道德境界,从警一生、忠诚一世在课堂建设中,还应把警察院校的其他相关学科有机的融人到以忠诚警魂为目的的教育中。如:可以通过大学语文课,进行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学美学教育,使学生从中感受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无以伦比的美学风格,从而陶冶道德情操,发杨民族精神;通过法律课,使学生增强遵纪守法、公正执法观念,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通过侦察、治安等课程使学生掌握公安工作的基本技能,了解工作性质、规律和特点,提升科技素质、强化职业道德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二)注重学风建设,强化养成教育

警察院校以铸造忠诚警魂为目的的道德养成教育和敏感性培育,重要的是要理论联系实际,落实在学风建设和养成教育上。学风建设是警察院校学生的思想品德培育、自我人格塑造、行为习惯养成和忠诚警魂信念形成的重要内容。在学风建设中,引导学生把远大的理想与当前的具体学习和将来从事的公安工作结合起来,贴近学生实际,用真诚和信赖对待学生、使学生明了,学习需要吃苦精神,学习需要坚定的毅力,学习需要持之以恒,治学和做人一样来不得半点虚假和骄傲,从而使学生养成一种勤奋向上的学风和一种爱岗敬业的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素养。同时,还要强化养成教育,因为警察院校的学生是按照警务化管理进行的,培养的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合格的预备警察,因此,必须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准则进行严格而有效的引导,甚至训诫。开展以准警察为目标的纠偏除弊活动,把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有机结合在一起,使教育内容内化为学生的意识,外化为学生的行为,养成为学生的习惯,以构建学生相对稳定的道德心理品质和行为方式。注意学风建设和强化养成教育是警察院校课堂建设的重中之重,是铸造忠诚警魂、实现育人目标的长效保证措施,必须持之以恒。

(三)注重实践基地建设

学生在校学到的仅仅是理论方面的知识,或者是问接的实践知识,须拿到实践中去验证。因此,实践基地的大课堂建设必须和学校的小课堂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选准基层公安机关的刑警队、派出所作为学生的实践基地,把学生放到公安斗争一线去经风雨、受锤炼。选派队、所一线优秀民警作为指导教官进行。传、帮、带,学生可以作为辅警跟随执勤、办案,熟悉公安机关的各项业务技能,尝试公安机关的执法程序,验证在校所学知识的实效,及时总结经验,同时把相关信息反馈学校。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蹲坑”、“布防”、‘‘搜捕”、“审讯”等环节充实自己的实践空缺,磨砺自己的胆识。尤其从中体验忠诚警魂的内在真谛。学生在实践中可以学到老民警身上的不怕艰苦勇于奉献的牺牲精神和扎实的公安工作技能。同时,老民警也能从学生身上获取他们新颖的理论知识和求知若渴的向上精神,消除职业疲劳产生的暮气,缺失互补、获得双赢。超级秘书网

注重实践基地建设还应包括,在警察院校毕业的英模学子们建功立业的基层单位建立德育实习基地,聘请英模功臣担任德育指导教官,以他们自己的亲身经历,言传身教,使学生在心灵上感同身受,扩大学习公安英模的行业空间,提升道德养成教育和道德敏感性培育的效果。首先,这些英模功臣从教育谱系上和学生同宗同源,不同届别的学生们身上融人有同一种行业文化特质,以这种文化血亲关系为基础,他们之间极易在公安职业平台上产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这是一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具有校友兄弟之间特殊关系和互动机制的教育形式,其教育效果是其他形式所不可比拟的。其次,英模学子们所从事的职业与学生们的职业期待对口对路,增强了英模业绩对学生们的示范性和吸引力,使得职业一致性强化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紧密相联,使得受教育者进发了一种强劲的追赶和仿效教育者的内源性动力。再次,英模学子所具备的道德素养和精神潜质与我们国家弘扬的主旋律和学校的教育宗旨同步同宗,学生在他们身边可以感受无时不在的精神浸润,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灵魂会受到荡涤,英雄情愫会与H俱增.道德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