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3:01

光伏产业特点篇1

关键词:光伏;集群化;必然性

能源和环境问题是近十几年来世界关注的焦点,为了实现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都将光伏发电作为发展的重点。在各国政府的政策倾斜下,光伏产业发展迅速,最近10年世界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3%,最近5年达到40%以上。然而,如何更快更好地加快光伏产业的发展呢?集群化发展无疑是一种正确可行的道路[1]。本文就光伏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必然性作出了论证。

1.集群化的概念

产业集群(industrialCluster),首先由美国迈克尔.波特教授1990年提出,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在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产业集群具有专业化的特征,分析和描述这种现象时常常用“产业集群”或“企业集群”。产业集群侧重于观察分析集群中的纵横交织的行业联系,揭示了相关产业联系和合作,从而获得产业竞争优势的现象和机制[2]。“产业集群”侧重于观察分析集群中的企业地理集聚特征,其供应商、制造商、客商之间企业联系和规模结构以及对竞争力的影响。

2.光伏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必然性分析

光伏产业的发展现在正处于关键的转折时期,支撑光伏产业发展的一些经济环境、体制边界、市场空间和竞争条件正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其原有的发展模式也已变得越来越不适应。中国光伏发展面临着新的问题,急需要寻找新的思路、探讨新的发展模式。集群化发展成为光伏产业的必然选择[3]。

2.1提高光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需要集群化发展

在全球市场一体化进程日益加速的背景下,中国光伏产业的竞争能力令人担忧。光伏产业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方面,资产约束和关键资源的限制制约了光伏产业的全球竞争能力;另一方面,由于人世后外资企业可以进入所有行业,全面参与国内市场竞争。因此,要想提升光伏产业整体竞争水平,单纯依靠财政扶持或单个企业的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光伏产业之间只有形成战略伙伴关系才可能有效克服与其规模相关的劣势,依靠集群化发展,既能保持光伏产业灵活多变的特点,又能形成群体规模,从而在短期内迅速提高中国光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光伏产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2.2降低光伏产业成本、提高技术创新需要集群化发展

要想在短期内全面提高光伏产业的支撑能力,依靠传统“小而全”的发展道路显然已经行不通,而必须转向“小、精、尖”的发展道路。这就需要更多地依靠光伏产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的提高,这也正是目前中国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中国光伏产业如能形成一方群落或集群,不仅可以提高产品质量水平、降低市场风险代价;又可以使光伏产业集中更多精力加强核心技术的研究,提高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核心技术,使光伏产业基于资源的比较优势发展为基于区域创新能力的竞争优势;而且,光伏产业集群化发展还能促使企业问专业分工与协作体系的日趋完善,从而使产业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大大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3光伏产业发挥区域品牌效应需要集群化发展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将不断增多,今后一段时间我们还必须创造出大量非农业的就业岗位,任务十分艰巨。十六大提出了“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发展小城镇要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等战略。这都需要光伏产业在短期内迅速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布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向骨干企业集结,组建乡企集团、形成规模优势;充分发挥光伏产业的灵活优势,通过产品分工、工序分工和经营分工,在一定区域内聚集系列的光伏产业,形成大规模加工经营的局面和优势。光伏产业集群化发展还有利于打造区域品牌、增强区域品牌效应,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3.加快光伏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的措施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光伏产业走集群化发展道路既有其必然性也具备了可行性。各地方政府一定要抓住时机、因地制宜地实施光伏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加速提高中国光伏产业的整体核心竞争力,推动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4]。

3.1提高区域经济产业集中度

企业集群不是简单的企业堆积,而是有规模、有组织的有机融合。各地区政府应加强企业集群有序发展的整体规划、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强有力的产业群体和竞争主体。要引导布局分散的光伏产业逐步集中到统一规划的产业区内;各地区要加快建设一批有一定规模基础的专业化特色园区、综合性开发区,围绕不同的产业链做大规模,提高光伏产业专业化竞争力。

3.2改善光伏产业集群的发展环境

企业集群竞争力的提高有赖于完善的发展环境。各地区政府应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既要加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企业发展和创新的硬环境;通过建立非营利性的教育培训机构,委托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人才培训,建立科技人才支持体系;通过组建各种非盈利性的行业组织,为小企业向银行贷款提供担保,为小企业提供免费的咨询、诊断服务,帮助它们改善经营管理等,为光伏产业集群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3.3打造区域特色产业品牌

光伏产业集群发展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当地实际,选择最具本地比较优势的产业、产品加以重点发展,因地制宜,形成比较优势;要集中力量,在区域内重点培育一两个特色产业,培育和发展成为区域特色光伏产业集群;同时,还要发挥企业集群的整体效应,打造区域陛品牌、营造市场优势,为不断拓展产业空间和提高区域竞争力打下基础。

4.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光伏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的选择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光伏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是提高中国光伏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光伏产业竞争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5]。各地区政府要加强企业集群有序发展的整体规划,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创建和改善光伏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环境,从而提升光伏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打造区域特色品牌、推动中国各地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黄同华.山东省促进太阳能开发利用的对策研究[D].青岛大学,2009.Doi:10.7666/d.y1469208.

[2]徐康宁.开放经济中的产业集群与竞争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1,(11):22-27.Doi:10.3969/j.issn.1006-480X.2001.11.004.

[3]金青梅.中国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的必然性与可行性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5,19(4):31-34.Doi:10.3969/j.issn.1003-3890.2005.04.009.

光伏产业特点篇2

关键词光伏农业;设施模式;产业优势;问题;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6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7)07-0185-02

光伏农业是近年来在国内外新兴的一种产业模式,是通过在农业设施棚顶安装太阳能组件发电、棚下开展农业生产的形式,将光伏发电与农业设施有机结合,以期达到“1+1>2”的产业融合效果。同时,光伏农业也极大地吸收了最新的光伏与农业技术,有效促进了2个产业的健康发展与技术进步。在经营模式上,除了基本的光伏发电与农业生产外,还可结合观光采摘、乡村旅游、民俗文化游、科普基地、田园景观等形式,提高单位土地的收益,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增加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农民收入,有效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1光伏农业设施的主要模式及其优缺点

1.1光伏春秋大棚

光伏春秋大棚是将太阳能组件支架立于春秋大棚的北侧,使组件发电与棚内种植生产互不干扰,达到有机结合。一般情况下,太阳能组件支架高度在5.3m左右,远高于正常春秋大棚(3.0~3.2m)的高度,为避免南侧组件对北侧大棚及太阳能组件遮挡,需要加大南北方向春秋大棚的间距,造成大棚建设土地利用率降低;同时,为了有效利用土地,太阳能组件支架与大棚结合紧密,在极端天气条件下,组件板上降雨冲刷、板上融雪冲压会对大棚棚膜及棚架造成破坏;此外,为了定期清洗太阳能组件,也需要在大棚南侧预留水车通行道路,降低了土地种植利用率。

1.2光伏日光温室

光伏日光温室分为架式与平铺式光伏日光温室,架式光伏日光温室是将太阳能组件支架立于日光温室的北侧,使组件发电与棚内种植生产互不干扰。一般情况下,日光温室太阳能组件支架高度在6.2m左右,远高于正常日光温室脊高(3.4~4.8m)的高度,为避免南侧太阳能组件对北侧温室及组件遮挡,需加大南北方向温室间距,造成温室建设土地利用率降低。同时,因支架防风、建造成本、组件维护等考虑,架式光伏日光温室的脊高一般就低不就高[1]。

平铺式光伏日光温室是将太阳能组件在日光温室棚体顶部或棚体坡面上间隔安装,以保证棚下作物有足够的受光率,满足作物光合作用的需求,棚体建设与棚间距可基本按常规日光温室设计,土地利用率与常规日光温室基本相同。同时,为满足棚下作物光合作用的需求,一是太阳能组件要有一定的透光率,一般为10%~40%,降低了单位面积太阳能组件的光转化率;二是太阳能组件要在棚体上间隔安装,不能满棚铺装,影响了单棚发电量。

1.3光伏联栋温室

光伏联栋温室是以一定透光率的太阳能组件安装在连栋温室的南坡,适合喜阴与耐阴作物的生长,特别适合发展食用菌产业。光伏联栋温室所用覆盖物南方地区多用棚膜或po膜,北方多用pC板或浮法玻璃。

常规联栋温室一般是东西排跨、南北开间,而光伏联栋温室因太阳能组件采光及结构需求,一般是南北排跨、东西开间,棚内如种植高秧作物会影响采光或通风[2]。

1.4牧光互补设施

牧光互补设施是将太阳能组件安装在开放式或封闭式的联栋框架结构上,框架下进行畜牧或禽类养殖,框架高度可根据养殖需求进行设计,一般在1.5m以上,能起到遮荫避雨的效果,单位面积土地利用率与投资效能高。

1.5渔光互补设施

渔光互补设施是通过打桩将太阳能组件架设在湖泊、鱼塘、滩涂湿地等水面上,太阳能组件组成开放式矩阵,组件支架要与水面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免影响鱼类生长及养殖作业。该模式能提升湖泊、鱼塘、滩涂湿地等水面资源的使用效能与经济效益,开拓了光伏发电的新模式,丰富了光伏发电与农业产业结合的内涵,真正实现了“1+1>2”的产业融合效果。

该模式太阳能组件的遮荫会降低水体温室效果、削弱水下植物的光合作用、降低水体含氧量,造成个别鱼种生长缓慢,如果水体深度不够,甚至会造成在北方地区难以越冬。

2光伏农业产业的优势与特点

2.1优势

以棚顶发电、棚下种植为主要结构特征的光伏农业概念一经提出,立即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在中国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光伏农业广泛地融入了现代工业、农业、生物、信息、管理等多学科的先进技术与理念,将第一、二、三产业高效结合,在不改变土地性质、节约土地资源的前提下使光伏发电与农业融合发展,开创了新型产业模式。

2.2特点

(1)土地利用率高。光伏农业项目不额外占用耕地,不改变土地使用性质,在同一片土地上实现光伏发电与农业并行发展,可以节约土地资源,实现土地增值,属于高效的设施农业项目。

(2)投资与生产规模大,对运营与管理的要求高。光伏农业项目的投资总额、占地面积、生产规模都远高于一般的农业项目,对农业产业的制度建设、生产技术水平、过程管理、成本控制、销售渠道的建立与稳定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标准,这样企业才能获得稳定的预期收益,得到长足发展[3]。

(3)适宜采用现代高新技术进行规模化生产与运营。光伏农业因其投资、生产规模大,投资回收与运营成本压力大,同时因其设施设备规范、占地面积大,便于将现代农业工程技术、生物技术、生产技术、信息技术、电站运营与管理技术等融入光伏农业的设计与日常生产运营中,适合规模化发展高端无公害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再结合品牌化运营,能将现代科技的优势发挥出来,大幅提升运营效率与市场影响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克服产业短板,这样才能按预期收回投资、获取收益,支撑高额投资与运营成本。

(4)光伏农业设施使用年限长。光伏农业大棚使用年限一般要求25年,比传统农业大棚使用时间长,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设施的使用效能,降低年摊销成本,另一方面适宜开展生长周期长、附加值高的作物生a。

(5)适合电网达不到的偏远地区发展农业生产。在国家电网达不到、没有电力供应的地区,可发展光伏农业大棚设施,既可满足灌溉、照明、温控、补光等农业生产用电需求,也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降低贫困人口。

(6)部分棚型与地区太阳能组件对农业生产产生一定影响。太阳能组件平铺在温室顶部,或温室坡面的棚型不利于采光,或区域光照资源不充足,均会造成棚内光照条件不均匀或相对较弱,对棚内作物生长会产生一定影响。同时,太阳能组件在工作状态下可产生热量,在冬季可提升棚内温度,但在夏季会造成棚内温度过高,作物越夏困难。

3光伏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光伏农业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光伏农业设施与生产模式也不断丰富、完善,光伏农业项目的前期设计、标准化施工、光伏与农业相关技术的应用与融合都获得了实质性发展,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力度也逐步加强,但是从整体上讲,我国光伏农业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1缺乏成熟的理论体系

光伏农业没有成熟系统性的产业研究成果与体系,商业模式、盈利模式、运营模式、管理模式、融合发展等还处在探索与发展阶段。

3.2光伏与农业的融合还处于探索阶段

目前,多数光伏农业项目光伏与农业并没有真正融合,不是光伏企业搞农业,就是农业企业在做光伏,光伏农业企业的发展战略、光伏与农业产业布局、业务比重、管理制度、业务流程、人员配置等还停留在或者偏重在企业的第一产业(光伏或农业),并没有将2个产业真正地同等对待,没有根据2个产业的特点与实际,分别制订、建立可行的发展战略、制度体系、专业团队,或者更高层级地建立可充分兼顾、推动、管控光伏与农业2个产业健康发展的制度系统与专业团队。只有做到这些,光伏农业才有真正发展与成功的可能性[4]。

3.3光伏农业政策还需要进一步明确与丰富

国家对光伏农业的优惠政策还是停留在单一针对光伏发电或者农业上,没有针对光伏农业产业融合的相关优惠政策。而光伏农业的健康发展,绝不是仅对单一产业的扶持,更需要系统性、综合性的支持与推动。

3.4光伏农业项目用地自然条件相对较差

因国家土地政策的要求,光伏农业项目不能占用基本农田,只能在一般农田等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的土地上开展农业生产,这类土地种养殖条件比基本农田差,有些甚至水质或水源都难以保障,造成农业生产投入大,产量及品质不高,农业部分效益不理想。

3.5光伏农业项目管理层级多,结构相对复杂

光伏农业项目跟常规农业项目比投资较大,管理层级多,管理人员数量大,人工效能不高,管理效率低,不能真正满足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

3.6光伏农业项目投资建设速度快,农业生产与团队建设滞后

光伏农业项目推进速度快,分布范围广,统一管理难度大,农业生产与经营风险高。常规农业项目是首先在一个地点启动生产,在主要生产品种、生产技术、管理制度与体系流程、销售渠道等方面逐步成熟与稳定后,根据市场或企业发展的需要,在同地或异地逐步扩大生产规模,新增产能能够使用或借用原有管理与销售体系,企业生产与经营风险低。而光伏农业的发展与项目地点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受光资源、国家政策导向、各地光伏发电政策、企业发展战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光伏农业项目建设、启动速递快、分布广、土壤气候条件差异大,而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体系建设、团队建设、销售渠道、发展方向、战略规划等远远跟不上项目建设的速度与需求,造成农业生产、销售与管理易出现混乱局面。

4产业发展对策

(1)建议国家农业、能源部门、相关科研机构、协会、企业设立专项资金,深入系统地研究光伏农业产业战略发展方向、运营规律、系统性行业标准及相关问题的解决措施,奠定光伏农业产业健康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

(2)光伏农业企业应依据光伏与农业融合发展的产业特点与实际情况,结合企业项目分布区域、各区域气候等自然条件、项目地政府的政策导向、国内外农业产业情况等综合因素,组织专业团队深入分析、研判、制订企业战略规划,明晰各自的发展方向。

(3)光伏农业企业应结合自身发展需求、产业分布情况、战略发展方向,分别建立能够有效监督管理协调光伏发电与农业产业的制度体系、管理流程、专业团队,使2个产业的管理与专业团队在独立运行的基础上,能够相互支撑、融合发展。

(4)针对光伏农业项目土地等自然条件不足的问题,光伏农业企业应加大现代光伏与农业高新技术的引进力度与研究,通过现代科技的应用与创新,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开展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生产,向科技、管理、规模要效益,不断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5)光伏农业产业要重视、秉承清洁、生态、有机、安全的发展理念,通过种植、养殖过程的全程监控,采取标准化的生产与控制流程,通过科技手段,生产安全放心的农产品,并适时开展品牌化运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与知名度。

(6)要重视专业团队建设、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光伏与农业产业要有各自独立的管理与生产团队,不能一支队伍管两块业务,甚至外行管专业的事,真正做到专业人士负责专业的事,规避生产与运营的人为风险。

(7)农业不同于光伏产业,很多生产、管理、产品品质、销售过程与环节难以进行有效的管控与标准化,管理者的个人经验、专业技术水平、责任心、管理水平、对企业的忠实度等对生a销售过程与结果影响巨大,应适时开展农业绩效考核制度,调动生产人员与销售人员的积极性,推动光伏农业企业良性发展。

(8)注重规避农业生产与经营风险,特别是光伏企业在开展农业项目的初期要注意把控农业项目的推进速度与规模,避免盲目冒进。要将农业产业放到与光伏产业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农业团队建设、制度体系、管理流程、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销售渠道、自然条件改良等方面没有成熟完善之前,不宜同时异地多点大规模建设光伏农业项目、启动农业生产。

(9)要研究设计将多个光伏农业基地统一协调发展,降低生产与运营成本,提升产品供应能力,延长供应时间,扩大市场占有率,提升规模效益。

5参考文献

[1]房裕东,黄绍华,秦树香,等.光伏农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J].长江蔬菜,2015(18):35-40.

[2]李卫.前景广阔的光伏农业[J].黑龙江粮食,2015(11):39-40.

光伏产业特点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光伏专业;建设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8-0161-02

作为工业大省的湖北,面对“缺煤少油乏气”,风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应用难度较大的现实,用可再生的新能源来补充、取代传统能源是大势所趋。作为21世纪最有潜力的能源,光伏产业是新兴的朝阳行业,我国的光伏产业正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与江苏、江西等省光伏企业扎堆相比,湖北省的光伏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企业的数量和规模都有很大的差距,省内比较强的光伏企业仅三家。近几年,我省日益重视光伏产业发展,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光伏产业做大做强。

光伏产业人才发展现状

“十二五”规划之际,湖北省已经将光伏太阳能作为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正谋划打造一个千亿产值的光伏产业链,即在未来数年内,通过对光伏电站百亿元的投入,拉动从太阳能电池核心元素硅的生产到发电设备安装等全产业链,形成千亿元产值。届时,高技能光伏行业人才缺口将逐年加大。据悉,在全国1200多所高职院校中,真正开设光伏发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不超过30家。由于光伏行业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其需要的是复合型技能人才,短期培训难以达到岗位要求,巨大的缺口亟待高职毕业生填补。

我院位于武汉腹地,准备依托光电子专业开设光伏技术专业。在前期工作中,我们对“武汉·中国光谷”核心圈和武汉都市圈内的光伏企业,如珈伟太阳能(武汉)有限公司、武汉日新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兴隆源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等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对光伏专业的建设进行了探讨。

对高职光伏技术专业建设的思考

(一)建设目标

基于湖北光伏产业当前发展布局呈现的特点,未来5年我省将形成以武汉为主体,以宜昌、黄石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格局,推进“沿江光伏产业带”的形成和发展。我们应依托光谷核心圈、武汉城市圈光伏产业的领先地位和集团优势,培养区域产业升级急需的、熟悉光伏组件工艺流程、掌握光伏组件焊接与检测的初级技能型人才,培养太阳能电池应用、光伏电站安装等方面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我院要将本专业方向建设成为湖北省同类院校中在课程体系和校企深度合作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起骨干示范作用的专业方向。

(二)建设重点

实践“项目引领”的情景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校内实践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场所相补充、校内专业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一致、融“教学做”为一体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根据企业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与相关光伏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太阳能光伏技术和光伏系统相关技能作为教学的重点,实行“项目引领”的情景式教学。主要项目应包括:太阳能电池片压带、串带焊接,太阳能电池片焊接、检测,太阳能电池的选择和使用,蓄电池的选择和使用,控制器和逆变器的使用和维护,简单太阳能发电系统的使用和维护,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使用和维护、简单太阳能发电系统的设计和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的运行维护、故障排除。

构建“任务驱动,能力递进”的专业课程体系根据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分析,从掌握原理、制造工艺等基础能力到相关电池生产等专项能力,再到设备安装与调试等综合能力,构建基于工作任务的能力递进专业课程体系。2008年9月,江西新余高等专科学校的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专业开班,是我国高校首个光伏专业。高职院校光伏专业才刚刚起步,适合高职教学的教材很少,因此,有必要与企业合作、与行业专家合作,开发出适合学生实际的光伏教材。当前,我系正与企业合作,开发《光伏组件加工》和《光伏发电系统设计与控制》实训教材和学材。

建设校企合作实验实训基地除了电工电子线路等必需的实验实训设备外,加快建设具备光伏发电系统所特有的实验实训设备。下页表1是我系即将建设的校内光伏技术实训室部分设置。校内实训室可以完成太阳能电池和蓄电池的相关实验,包括串焊、层压、组装等训练以及电池电特性的检测训练;完成太阳能光伏系统的相关实验实训,包括系统的组装以及各部分的使用、维护训练;完成风电、光伏发电模拟系统实验。此外,由校企双方人员共同实施“校中厂”、“厂中校”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教学质量监控。争取校企共建小型光伏发电系统以及组件加工实训室,前者可以提供校内部分照明用电,让学生参与一些管理、维护和检修的工作;后者可以满足生产性实训要求,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赢的局面。

建设专兼结合、“双师”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我系已建立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双师”素质教师到企业锻炼的机制,每个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不少于半年的顶岗实践。对于光伏专业教师,同样可以通过到企业顶岗实践,参与企业项目、技能培训,提高师资队水平,培养在光伏行业具有影响力的骨干教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创造条件让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形成教师水平提高与深层次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

光伏产业是湖北省经济“十二五”规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湖北各高职院校应抓住有利机遇,在相关专业中增设光伏专业方向,培养多层次的光伏专业技能型人才,为湖北省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张世辉.低碳经济与职业教育——对中等职业类学校开设光伏技术专业的思考[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6):198-200.

[2]陈蓉,赵静,高品文.湖北光伏产业发展定位分析[J].能源技术经济,2001(5):10-13.

[3]张适阔.结合地方产业发展建设高职专业——对江西高职院校太阳能光伏专业建设的思考[J].教材建设,2011(7):127-127.

[4]宋伟杰,杨晔,王维燕,等.光伏产业:现状、前景及研究需求[J].太阳能,2011(3):15-17.

光伏产业特点篇4

【关键词】太阳能;光伏发电;能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资源和经济之间存在着越来越大的矛盾,太阳能光伏技术的应用和开发为解决能源紧缺问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对太阳能利用上,主要还是取暖和发电这两个方面,特别是在利用太阳能发电上,其可以完全取代水能和火能的技术,成为新型、绿色的发电技术,确保了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1光伏发电的基本工作原理

光伏发电技术是充分的利用光生伏特效原理实现的,其通过太阳能电池来将太阳光转化为电能。光伏发电技术可以独立使用进行发电,也可以并网进行发电,其主要由太阳能电池板、控制器和逆变器等部分组成,其组成元器件都为电子元器件,因此发电设备不仅精炼,而且较为稳定,寿命较长,更易于安装和维护。而且在任何电源场合中都可以利用光伏发电技术进行发电。在进行光伏发电时,其以太阳能电池为其最基本的元件,而且电池种类较多,目前以单晶和多晶用量最为常见,只有在一些小系统和计算器辅助电源中都会采用非晶电池。而光伏组件多是由一个或是多个太阳能电池片组成的太阳能电池板。

2太阳能光伏发电的优缺点

太阳能光伏发电与常规的发电系统相比具有较为明显的优点,由于其是利用太阳能来进行发电,不仅安全可靠,而且无污染,没有噪音产生,同时太阳能资源也不会存在枯竭的危险。利用太阳能进行发电不用受到资源分布地域的限制,而且可以充分的利用建筑屋面,不需要消耗燃料,同时也不需要架设输电线路,能源质量较高,而且易于建设,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即可获取到能源,使用者对太阳能光伏发电更易于接受。

但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也有其自身的缺点,由于太阳能会受到四季变化及天气等气象条件的影响,而且由于太阳照射能源分布密度较小,所以利用太阳能进行发电时还需要占用较大的空间面积。

3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的应用

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应用方式有多种,包括独立、并网、混合光伏发电系统,光伏与建筑集成系统以及大规模光伏电站领域;在偏远农村电气化、荒漠、军事、通信及野外检测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且随着技术的发展,其应用领域还在不断地延伸和发展。下面笔者仅针对独立、并网、混合光伏发电等三种技术应用方式进行阐述。

3.1独立光伏发电系统

独立光伏发电系统是不与公共电网系统相联接而孤立运行的发电系统,通常建设在远离电网的偏远地区或作为野外移动式便携电源,比如公共电网难以覆盖的边远农村、海岛、边防哨所、移动通讯基站等等。由于太阳能发电的特点是白天发电,而负荷用电特性往往是全天候的,因此在独立光伏发电系统中储能元件必不可少。尽管其供电可靠性受气象环境等因素影响很大,供电稳定性也相对较差,但它是偏远无电地区居民和社会用电问题的重要解决方式。

3.2并网光伏发电系统

并网光伏发电系统与公共电网相联接,共同承担供电任务。光伏电池阵列所发的直流电经逆变器变换成与电网相同频率的交流电,以电压源或电流源的方式送入电力系统。容量可以视为无穷大的公共电网在这里扮演着储能环节的角色。因此并网系统不需要额外的蓄电池,降低了系统运行成本,提高了系统运行和供电稳定性,并且光伏并网系统的电能转换效率要大大高于独立系统,它是当今世界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的最合理发展方向。

3.3混合光伏发电系统

混合光伏发电系统是将一种或几种发电方式同时引入光伏发电系统中,联合向负载供电的系统。其目的是为了综合利用各种发电技术的优点,避免各自的缺点。如光伏系统的优点是维护少,缺点是电能输出依赖于天气、不稳定。在冬天日照差,但风力大的地区,采用光伏、风力混合发电系统,可以减少对天气的依赖性,降低负载缺电率。

4太阳能光伏发电存在问题分析

4.1产业水平低级

中国的光伏产业起步晚,发展缓慢,多晶硅制造技术比较不成熟,不仅生产的多晶硅质量相对较差,而且由于制造工艺水平上的差距,中国的多晶硅制造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能源,这些能源直接或间接的通过煤、石油等能源获取。所以,中国的多晶硅制造多是具有高能耗、高污染、低利润的特点。另一方面,由于太阳能光伏发电市场多是在欧美等国家,国内市场需求量小,绝大多数的光伏产品都是出口到国外,所以中国的光伏产业仅仅是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用高资源、高污染的巨大代价获取与之不符的低回报。

4.2行业产能过剩

现在,全国各地多个地方都兴起了一股新能源热光伏热,大批的光伏项目上马,投产的、在建的、申请批复的项目越来越多,在2010年之前多晶硅产能就超过了两万吨,产量远远超过五千万吨,产能已经严重过剩。为了中国光伏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政府开始通过政策、经济手段对光伏产业进行调节。

4.3多晶硅制造能耗大

太阳能光伏发电是一种绿色无污染的环保能源,但是太阳能光伏发电所需的原料多晶硅的制造过程却是一个耗能巨大的生产过程,耗电量甚至高过电解铝产业。现在国外成熟的多晶硅制造技术多是采用优化后的西门子法,耗电量一般不高于150kw.h/kg,中国多晶硅制造技术相对不成熟,耗电量一般要超出国外30%甚至100%。

4.4行业发展无序

中国光伏产业虽然体量巨大,但是由于生产的光伏产品多是出口到国外,所以行业发展混乱,往往单打独斗。由于中国光伏产业没有国家层次的行业组织和统一的产业制度,在光伏产业遭遇国外反倾销的时候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不能形成统一的强大的行业凝聚力从而具有光伏产业话语权,所以,在反倾销的国际案例中,中国光伏企业屡屡败诉,损失巨大。

5太阳能光伏发电发展对策

5.1控制产业规模

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要想有序且有竞争力,产业规模一定要严格控制。对已生产的企业严格把控质量关,对在建的企业加强监管,对正在申请的项目严格审批程序。将光伏产业规模控制在一定产量之内,提高行业竞争力。

5.2促进企业结构调整

耗能高的企业要促进结构优化,加快系统升级,降低生产能耗。促进企业结构调整,加强企业运营管理,提高经营水平。国家应该加大技术研发投入,通过制定相关财税政策促进核心技术研发,摆脱技术水平长期落后的现状,将我国光伏产业发展推向更高水平。

5.3淘汰环保不达标企业

我国多晶硅制造可以说是一个高污染的行业,原因主要是,第一,资金投入不到位,第二,生产工艺水平不达标。政府应该加强监管,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提高行业环保标准,对环保不达标的高污染企业进行整顿,将生产水平和制造工艺达不到环保要求的新申请的项目淘汰出局。

5.4推进光伏产业联合

政府应该建立光伏产业联盟,制定实施相关产业政策,建立更高层次的行业协会。加大科研投入,推进光伏产业技术研发,提高行业整体制造水平,提高竞争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建立大型示范企业,加快技术推广,降低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6结语

太阳能光伏发电是未来能源发展新途径,作为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光伏产业的发展还需要走很长的路。制造技术和生产工艺的提高能将这一绿色产业推向新的发展高度,政策制定和行业有序的组织联合是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光伏产业特点篇5

众所周知,太阳能是一种无污染的能源,也是人类可利用的最丰富的能源之一。我国的太阳能资源丰富,全国三分之二的国土面积年日照小时数在2200小时以上,年太阳辐射总量大于每平方米5000兆焦,属于太阳能利用条件较好的地区。、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北、山东、辽宁、吉林、云南、广东、福建、海南等地区的太阳辐射能量较大,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区太阳能资源最为丰富。[1]目前,我国太阳能利用在建筑领域中技术最成熟、应用范围最广、产业化发展最快的是家用太阳能热水器(系统),其次是被动式采暖太阳房,并在太阳能光伏技术和照明技术领域积累了一定的应用数据和经验。高校应从自身功能和优势出发,积极参与研发太阳能光伏技术、并在建筑中综合利用太阳能光伏技术,探索有效的太阳能光伏技术与建筑节能有机结合的载体与方式。1光伏技术及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1.1光伏技术光伏是指光生伏特效应(即光伏效应),是光照使不均匀半导体或半导体与金属组合的不同部位之间产生电位差的现象。太阳能光伏技术即太阳能发电技术,其基本工作原理为:太阳能电池板在光照条件下接收太阳光并产生电能,使太阳电池组件产生一定的电动势能(即发电),并通过充放电控制器对蓄电池进行充电,将由光能转换产生的电能储存在蓄电池里。到需要用电时,蓄电池组为逆变器提供输入电,通过逆变器的作用,将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输送到配电柜,由配电柜的切换作用进行供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一般由太阳能电池板、蓄电池组、充放电控制器、逆变器、交流配电柜等设备组成。因太阳能电池板本身只具有发电功能而不能储存电能,且发出的是直流电,逆变器是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的设备。因此,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利用形式一般可以分为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和离网光伏发电系统两大类别。利用太阳能光伏技术发出的电能是典型的安全、清洁能源,不受资源分布地域的限制,使用范围广泛,且建设周期短,获取能源花费的时间短。当前,太阳能光伏技术的突出难题是成本收益问题。人类一旦在光伏发电技术上进一步实现重大突破,光伏产业将实现井喷式发展,而光电也将成为火电的有效替代品,能够有效解决能源短缺问题,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1.2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光伏产业是利用太阳能的光伏转换,使太阳光射到硅材料上产生电流直接发电,形成以硅材料应用开发为中心的产业链条。一般来说,晶体硅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链主要包括原料硅生产、硅碇和硅片生产、太阳能电池制造、光伏发电系统以及技术研究等。我国自1958年开始研究太阳能电池,1971年首次将光伏电池应用在东方红2号卫星上,1973年在地面应用太阳能电池,但直到2000年,因太阳能电池的成本高等因素,地面应用范围仍然有限。新世纪以来,在全球光伏应用市场强力启动及国内政策大力推动的背景下,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迅猛,呈现出高增长态势,表现出“中间独大、两头在外”的显著特征,即企业大多集中在利润较小、技术含量较低的光伏电池制造环节,企业制造光伏电池所需的高纯硅原材料对进口的依赖程度较大,且生产制造出的光伏电池则对出口的依存度高。上述特征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光伏电池产量已超全球总产量的50%。随着常规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的出现,各国政府非常重视和支持发展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光伏产业,我国也不例外。2005年以来,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年均增长率高达126%,2007年增长率更是达到218.9%,光伏电池产量跃居世界第一,远高出同期世界平均增长47%的水平。2009年,我国多晶硅产量超过两万吨,太阳能电池产量超过了4000兆瓦。2010年,我国光伏电池产量已超过全球总产量的50%,并在光伏产业上形成了主要以硅材料、电池组件、光伏系统应用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2]二是光伏产业链主要处于低端。与其它产业相比,光伏产业链各环节的毛利润从上到下呈现“倒金字塔”结构,其价值形态呈现出从左上到右下倾斜的形状,与一般产业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微笑曲线”形状不同。目前,从我国光伏产业链各生产环节分布的企业数量看,光伏企业主要集中在毛利润较低的电池制造、组件生产环节,其光伏产业链价值不到30%,而毛利润较高的环节被美、日、德等掌握硅材料提纯技术的国家获得,其光伏产业链价值超过70%。三是光伏产品应用不广。受光伏发电上网成本较高、光伏发电自身技术局限性较大、相关政策支持体系不够完善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国内生产的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等光伏产品主要销往海外市场,2011年的光伏产品出口比例达95%,是典型的“制造大国、应用小国”。这不仅使光伏产品过分依赖于海外市场的出口,导致光伏产品国内外市场不平衡问题的出现,也对光伏产品的对外贸易产生不利影响。四是光伏电池生产原材料依赖进口。太阳能晶硅制造处在光伏产业链的上游,技术门槛较高、投资规模较大,技术被国际市场垄断。长期以来,美、日、德三国的7个公司的10家工厂集中了超纯硅材料的制造,从事高纯度硅原材料生产的企业较少。国内企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存在生产工艺落后、能耗较高、规模效益较低、污染较大的问题,生产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国内光伏企业对硅原料增加的需求。因此,我国光伏电池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基本上依赖进口。[3]2高校研发应用太阳能光伏技术的优势一是高校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高校在激发创新思维、开展多学科综合交叉研究等方面的优势明显,拥有源源不断的创新人才和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渠道,既是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地,开展原始创新的主要场所,也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数据显示,全国高校从事科技活动的人数为36.1万人,两院院士41%来自高校;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138个,占62.7%,国家工程(技术)中心113个,占34.6%。[4]由于太阳能光伏技术的研究开发需要多个学科的相互配合,而高校本身就具备开展多个学科综合交叉研究的优势,两者能有机结合、有效融合,能为太阳能光伏技术的研发提供必不可少的技术和人才支撑。#p#分页标题#e#二是高校具有较广的辐射范围。高校是由文化程度和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群体组成的、以教育和生活为主的社区,辐射面较广。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12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全国共有普通高校(不含军事院校和港澳台高校)2132所,独立学院298所,分校办学点62个,合计2492所。[5]2009年,全国高校在学总规模为2979万人,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总人数9830万人,受过高等教育的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占9.9%,到2015年,这三个指标将分别提高到3350万人、14500万人、15%。[6]因此,在高校应用太阳能光伏技术,不仅能节约能源,还能增强高校学生的低碳节能意识,并通过他们将低碳生活理念和节能意识及行为推广到工作单位、家庭、社区,对整个社会关心、参与低碳节约的生活方式产生强大的辐射力、感染力、渗透力。三是高校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高校的终端能源消费以生活消费为主,在终端能源消费总量中占的比重不大,但高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依存度较高,在能源消费过程中存在过度依赖煤炭、能耗水耗总量较大、人均能耗较高等问题。2008年,研究者根据对45所高校能源统计结果测算,全国高校煤炭使用占用能种类的比例最大,达48.1%;总能耗约2924万吨标准煤,占同期全国总能耗的9.6%;总用水量41亿吨,占同期生活总用水量8.14%;人均年能耗1.034吨标准煤、年生活用水量145吨,分别是同期全国人均年能耗的4倍和年生活用水量的1.95倍。如果按照“十一五”期间的总体节约目标是实现已有用能项目和已有用自来水项目人均用能在2005年所耗能量和所耗水量的基础上均降低15%测算,每年全国高校节能量为387.5万吨标准煤,相当于826万人特大城市一年生活用能总量;每年节水量为4.735亿立方米,相当于544万人特大城市一年生活用水总量。[7]由此不难得出,高等学校集教学、科研和生活于一体,既是人口的高密集区,更是能源消耗大户,对节能技术具有较为明显的需求。因此,高校对太阳能光伏技术的应用具有较强的源动力。3高校研发应用太阳能光伏技术的思路太阳能光伏技术研发应用的系统性、开创性、技术性较强,不仅是高校面临的新课题,也是政府、社会面临的新课题。在实现节能减排任务目标、发展低碳经济以及提升高等教育内涵建设质量的背景下,高校应把握《教育规划纲要》实施的机遇,创新思想观念,积极探索光伏技术研发应用的有效模式,为光伏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和科技支撑。一是确立太阳能光伏技术研发方向。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学科特点,明确太阳能光伏技术的研究开发方向与重点,注重解决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太阳能光伏技术研发问题。瞄准世界光伏技术前沿,发挥具有广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渠道优势、拥有大量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人才的优势、具备开展综合交叉研究的学科优势,加快研究开发先进的光伏技术,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依法保护原始性知识产权,力争使更多的研究成果达到或超过国际同类成果的先进水平。对接国家光伏产业发展,发挥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生力军的作用,主动承接与国家战略性光伏产业发展和国民经济重大科技相关的太阳能光伏技术的研发工作,加强多晶硅的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关键工艺流程技术及逆变器、反应器、大型氢气压缩机等关键设备创新研究,力争改变这一领域核心技术大多被发达国家掌控的局面,为国家光伏产业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提高光伏技术和光伏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二是搭建太阳能光伏技术研发平台。高校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组建太阳能光伏技术研究、开发平台,有效整合学科专业、仪器设备及校内外科研团队等优势资源。设立光伏技术研究机构,以室、所、中心等组织形式,创设太阳能光伏技术研发的专业研究机构,以机构为平台,开展与光伏产业相关的信息交流、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工作。健全机构运行机制,以健全的管理制度和自主创新能力保障机构有序运转,激励科研团队对太阳能光伏技术和产品进行集体研究攻关,发展与光伏技术相关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并借助学科的发展凝聚科研团队、增强科研能力、促进成果转化、提高培养质量。加强对外深度合作,与国内外的相关高校、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企业及各类社会组织共同举办专题会议,组织理论研究,开展咨询服务,联合培养学生,合作研发技术等,并积极参与政府发展光伏产业的政策规划研究和企业对光伏产品的生产研究,增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三是推进太阳能光伏技术成果转化。高校应发挥与企业、市场联系紧密和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生力军的作用,促进研究开发的光伏技术和成果的转移、转化,加强光伏新技术的消化和吸收,实现多方互利共赢。引导科研人员转化光伏技术成果,围绕促进光伏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目标,出台鼓励政策,激励科研人员与企业开展全方位的产学研合作,并在成果评定、成果奖励等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予以肯定,增强科研人员投身于光伏技术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创造性。搭建低碳技术成果转化平台,联合政府、科研院所、企业、nGo建立光伏技术交易市场,举办形式多样的光伏技术成果洽谈会、展示会,畅通光伏技术成果转化和光伏技术产品开发的流通渠道,实现光伏技术成果供需各方的无缝对接,提高技术成果转化率。建立光伏技术成果转化融资保障体系,争取各方资源,探索建立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高校扶持为激励的光伏技术成果转化资金支撑体系,依托光伏技术发展基金或光伏技术风险投资基金,将光伏技术知识产权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知识供应链的良性循环。四是丰富太阳能光伏技术应用形式。高校应在政府引导和示范下,通过多种措施、多种形式开发和拓展光伏产业的应用领域,鼓励并支持光伏发电产品应用项目,实施“光伏屋顶”计划,将适合光伏应用的教学、科研、办公建筑的楼顶建成光伏屋顶或光伏电站。推进光伏建筑一体化建设,即在建筑围护结构外表面上铺设太阳电池组件以提供电力,同时使得太阳电池组件成为建筑的一部分而不影响建筑的整体效果。推广太阳能半导体照明工程,将太阳能光伏发电、半导体照明技术与景观、亮化、照明等需求相结合,如江西教育学院昌北新校区建设了太阳能路灯工程,共建有太阳能半导体照明路灯49盏,每盏功率为60w,完全由光伏太阳能发电,每晚照明时间长度约为10-11小时,每年发电约为11267千瓦时。面对全社会推进光伏技术研发应用的良好机遇,高校应秉承科学理念,加大创新力度,突出比较优势,有序推进太阳能光伏技术的研发应用。#p#分页标题#e#

光伏产业特点篇6

【关键词】光伏发电;问题;技术措施;研究

分布式光伏发电是指位于用户附近,所发电能就地利用,以10(20)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接入电网,且单个并网点总装机容量不超过6兆瓦的光伏发电项目。分布式光伏发电具有资源分散、项目容量小、用户类型多样、发电出力具有波动性和间歇性等特点。

目前国家明确了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接入系统典型设计共13个方案。其中,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单点接入系统典型设计共8个方案,分布式光伏发电组合接入系统典型设计共5个方案。

1.分布式光伏发电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为响应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促进光伏产业发展,10千伏(20千伏)、380伏(220伏)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陆续在全国建成并网运行。虽然这些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配置了相应的安全保护自动装置,但是相应的运维管理和安全管理制度尚不健全,为有源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埋下隐患。

(1)作为新兴产业,受检测设备、检测水平及光伏发电特有的波动性、间隙性特征和部分电能质量超标指标等多方面条件制约,光伏发电项目入网前的测试与评估工作存在诸多薄弱环节。

(2)对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的工作流程和要求进行了规定,对分布式光伏电站孤岛运行时存在向系统倒送电的安全风险提出了相关技术要求。但是,对投运后对分布式光伏电站安全自动装置的运行维护责任没有进行具体明确,对由于安全自动装置运维不到位、不能发挥应有功能而引起各类事故的安全责任没有进行具体明确规定。

(3)由于非计划性孤岛现象的不可预知性,孤岛运行的电网严重威胁电网设施运维人员已经用户的人身安全;同时,由于主网不能控制孤岛中的电压和频率,从而导致孤岛运行电网损坏供电范围内的公共配电设备和用户设备。

(4)随着国家对分布式光伏电源发电项目上网电价补贴政策的出台,分布式光伏电源发电项目将越来越多,配电网中的分布式电源点将越来越多,尤其是380伏接入的分布式光伏电站,该项目具有接入方式简单、便捷,价格便宜的特点,但大多数一线配电运维人员受专业知识限制,对该项目不太熟悉,对广大一线配电生产人员在日常运维、抢修工作存在极大的安全风险。

2.改善分布式光伏发电的技术措施

(1)修订完善《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管理规定》,将管理职责章节中明确各级安全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责,重点体现在出台各类针对分布式光伏电站并网的相关安全管理制度;参与审查分布式光伏电站接入方案,对接入方案中的安全自动装置配置方案和功能等进行审查等。

(2)明确对接入分布式光伏电站的配电网停电检修施工涉及的停电申请办理流程,特别是涉及380V分布式光伏电站产权分界点开关设备停电操作停电申请办理流程,重点是是否要在停电申请书上反映停电范围内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并网接入情况。另外,在各类设备操作流程及权限、安全措施设置要求等方面需进行明确。

(3)完善、改进现有防孤岛保护装置、安全自动装置及其控制策略,提高保护装置、安全自动装置可靠性,降低非计划性孤岛发生几率。分析、研究非计划性孤岛电网运行可能给人身、电网、设备造成的危害以及可能产生的安全风险;根据各类安全风险制定相应的预控措施、应对措施、危机处理措施或事故应急现场处置方案。

(4)供电企业和光伏电站均应加强相关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与运维人员的培训工作,制定培训计划,定期组织开展业务培训,学习与光伏项目有关的国家、行业或企业规章制度、方案、标准等知识,学习与光伏设备有关的现场运维管理、设备管理、检修管理、调度管理等知识,取得国家、行业或电力企业颁发的有效工作证件。

光伏产业特点篇7

关键词光伏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2)26-0031-04

随着全球性常规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供给的日益紧缺以及环境污染和气候变暖问题的日益严峻,开发新型替代能源已刻不容缓。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新能源,太阳能光伏发电则是一种零排放且能够规模应用(独立发电及并网发电)的能源技术,其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据欧盟联合研究中心预测[1],太阳能光伏发电在21世纪将替代常规能源,而且将成为世界未来主要能源供应的主体,到本世纪末太阳能发电量将占全世界发电总量的70%。

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迅猛,自2007年起就一直位列世界光伏制造大国的首位。然而,与之不相适应的是光伏专业人才紧缺,尤其是从事实际光伏产品制造、光伏系统的使用和维护检修等生产应用领域的技能型人才非常匮乏。相关资料显示,2010年我国光伏产业产值超过3000亿元,从业人数超过30万人。预计未来3~5年,我国光伏产业年产能的增速有望超过35%。由此推算,国内光伏企业人才需求量巨大。

一、光伏专业及其人才培养现状

由于太阳能光伏发电是在2000年以后才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太阳能光伏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我国也是近几年才得到快速发展。因此,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太阳能光伏专业都是一个全新的专业。目前,国外仅有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大学设立了专门的光伏与可再生能源工程学院,并开设了光伏与太阳能本科专业。国内少数重点大学(如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虽然成立了与光伏材料研究相关的研究所,但主要培养博士与硕士层次研究型人才。国内其他大学一般是在原有专业基础上设立太阳能光伏方向,如山东建筑大学在建筑学专业下设立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方向,河北科技大学在应用物理专业下设立太阳能光伏方向,南昌大学在材料物理专业下设立光伏发电技术方向,江西科技学院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下设立太阳能光伏工程方向,江西新余学院则专门开设了专科层次的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专业。

与传统专业相比,目前我国应用型光伏专业开办时间比较短(普遍仅有2~3年时间),人才培养还处于摸索阶段。

二、“两平台+能力模块”人才培养模式概况

“两平台”是指在课程体系中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两个平台。“两平台”内设置的课程相对稳定,其作用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育、基本技能训练和基本应用能力培养。其中,通识教育课程平台由学校层面统一协调管理,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为学生奠定素质基础;而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以专业所属院(系)管理为主,强调与专业交叉、融合,拓宽专业口径,以满足多个专业方向的需要。

“能力模块”是指在课程体系或实践教学环节中设置多个课程组合或实践教学环节组合,形成多个教学模块,其作用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专业技能训练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能力模块”强调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核心,注意与毕业设计紧密结合,设置系列专业方向课程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训练,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能力模块”属于专业教育内容,由专业所属院(系)设置并管理,以利于各院(系)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与专业特点设置“模块”并组织教学,其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与针对性,可以随社会需求进行相应调整。

三、基于“两平台+能力模块”的光伏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特色

以江西科技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太阳能光伏工程方向)本科专业建设为例。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既不同于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所培养的理论型人才,也不同于职业性院校所培养的实用性技能人才。其不仅要掌握现代社会生产、建设与服务一线从事管理和直接操作的各种高级技能,还应具有将高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即具有设计和开发能力[2]。基于此,学校将光伏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立足于区域经济的行业发展,培养具备太阳能光伏工程方面知识和设计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线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二)课程体系设计

基于“两平台+能力模块”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对光伏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构建,如图1所示。

光伏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包括社会能力、专业理论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三个方面。

社会能力的培养依托文化基础课程,包括英语、数学、计算机基础、物理、人文等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良性竞争能力、职业道德能力、健康心理能力以及人际交往协调能力等。社会能力培养一般安排在第一学年。

专业理论能力的培养依托专业理论课程,包括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力学及工程材料、电工电子基础及实习等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机械加工设计能力以及电子电工基本操作能力,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工程理论素养,为后续光伏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专业理论能力培养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

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依托专业技术课程,包括太阳能电池材料、硅片加工技术、材料物理导论、半导体物理学以及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施工及应用等课程,主要培养光伏材料制备能力、光伏电池加工能力、光伏电池性能检测能力和光伏系统设计及应用能力,具备这四大能力的光伏专业人才,可以在生产一线从事生产制造、设计、质量控制、产品检测及产品服务等工作。专业技术能力培养一般安排在第三、第四学年。

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强调将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有机结合,使学生“精专”与“博通”并举。因此,在理论课程知识方面强调“实基础”。所谓“实”,是指实在、实用,即基础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3]。在课程内容上,从光伏产业需要的知识能力出发,对课程进行适当整合、精简处理。例如,可以对《材料物理导论》和《半导体物理学》中内容接近的部分进行整合,对教材中出现的大量不易理解的公式推导过程进行简化。创新教学手段,综合利用各种方法进行引导,以“用”导“学”,以“用”促“学”。如利用多媒体将光伏材料的制备、太阳电池的加工、光伏系统的设计及应用等知识点以图片和视频的案例形式展示给学生,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太阳能光伏专业作为新兴特色专业,目前缺乏现成的、公开出版的、具有针对性的教材。为避免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光伏专业教材开发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聘请在光伏企业有工作经历的工程师授课,把企业所需要的知识、信息及时反映到课程中来;二是专业教师根据太阳能光伏产业的特点,编写教材。

(三)实践教学资源建设

从江西科技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太阳能光伏工程方向)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构成及学分比例(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其实践教学课时占总教学课时的比例达33.2%,其中,集中实践环节的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达到17.22%。实践教学主要在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完成。

在光伏专业学科基础实践课程中,主要是电子电工实训和数控加工实训。电子电工实训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识别选用、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使用、常用接线与电工线路布线、印制电路板设计与制作及电子产品的装配与调试等电工电路基本技能。数控加工实训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金工实训、数控工艺及加工程序的编制、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实训、数控加工仿真实训及加工中心实训等机械加工基本技能。电子电工实训和数控加工实训主要是为后续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施工及光伏电池加工封装实习打下基础。

在光伏专业技术能力模块实践课程中,校内实验实训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太阳能电池工艺及性能实验室完成太阳能电池串焊、太阳能电池电特性(如太阳电池的开路电压、短路电流、填充因子、转换效率等)检测等训练;二是在太阳能光伏系统实验室,完成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组装以及各部分(如蓄电池、控制器、逆变器等)的使用、维护训练;三是在光伏发电模拟系统实验室完成LeD光伏照明系统、光伏物联网气象站、光伏充电器、光伏屋顶系统、新能源汽车系统等应用实验。条件允许的学校甚至可以组建达到一定发电规模的光伏太阳能发电站,不但为实验室提供能源,还可以作为实训基地来使用,让学生参与一些管理、维护和检修工作。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对于光伏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十分必要。首先,可以解决学校实验室建设经费不足的问题。因为一条光伏生产线(尤其是偏中上游的晶体硅太阳电池材料生产线)的投入成本巨大(均在亿元以上),学校不可能建设一条完整的生产线供学生实训。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可以满足学生认识实习(如硅材料的提纯、硅棒的拉制等)和生产实习(如硅棒及硅锭的切片、pn结的形成、减反射膜的蒸镀、金属电极的制作、太阳电池片的层压封装等)的需要,从而使学校可以集中精力建设投资相对较小的太阳能电池性能测试实验室及光伏系统应用实验室。其次,学校可以定期派送校内专任教师到合作企业锻炼,促进学校“双师型”队伍的建设。最后,可以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因为光伏专业的就业面窄,毕业生的就业选择相对较少,校企合作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如江西科技学院在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及江西晶科能源有限公司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双方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学生在订单企业顶岗实习和就业。

参考文献:

[1]waldauaJ.aeuropeanRoadmapforpVR&D[C].3ndworldConfe-renceonphotovoltaicenergyCon-version,osaka:2003.

[2]贾慧敏,赵艳芳,李珍.面向市场设专业变中求新建特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7):31-32.

[3]汪禄应.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建设[J].大学教育科学,2005(2):42-44.

analysisontalentsCultivationmodeofphotovoltaicSpecialtyofappliedUndergraduate

GUoLian-gui,ZHanGHong-tao,ZHoUQing,ZenGYu

(JiangxiCollegeofScienceandtechnology,nanchangJiangxi330098,China)

光伏产业特点篇8

关键词:光伏产业;欧美“双反”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见证了光伏产业的迅速发展。但是自2011年光伏产业辉煌不再,多次遭到国际市场各国家贸易保护的影响。各国家对我国光伏企业实施经济制裁,涉及金额巨大,影响广泛。我国光伏产业发展面临空前危机。

一、欧美对我国进行的“双反”措施概述

2011年10月19日,由德国Solarworld美国分公司industriesamericainc.发起并联合了其它6家相对较小的公司,向美国商务部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申请,希望美国政府立即进行反倾销、反补贴的调查。次年10月10日,美国商务部对中国光伏产业做出最终裁决,将对中国的光伏企业征收18.32%—249.96%的反倾销税,同时征收14.78%—15.97%的反补贴税。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也于11月8日做出终裁,认为从中国进口的晶硅电池、组件对美国相关产业造成了实质性的损害,将对其征收反倾销和反补贴税。在美国的带领下,欧盟的贸易制裁也来了。2012年9月25日,德国Solarworld怂恿欧洲行业协会向欧盟委员会提出申诉,认为欧洲市场的光伏产品价格低于成本,存在倾销行为,且企业获得过多的政府补贴。随后欧盟正式立案调查,并于8月27日披露终裁结果,反倾销和反补贴的合并税率为33.7%—64.9%。

二、欧美对我国光伏产业实行“双反”的原因分析:

1.我国光伏产品的出口规模大幅攀升

我国光伏产业具有过度依赖国外市场的特点。我国光伏产品出口额中欧美占比几乎达到了80%之多。

从上表可以看出,2011年11月美国国内光伏企业提起“双反”申诉前,中国出口美国的太阳能光伏电池大幅增长。到2009年,我国超过日本成为输美太阳能光伏电池最多的国家。这期间,我国输美的太阳能光伏电池增长了29倍,而日本输美的太阳能光伏电池只增长了约2.5倍。

由上表能看出,虽然我国的光伏产业起步较晚,但是发展的十分迅速,生产能力旺盛。中国巨大的光伏产品出口,致使欧美国家国内的光伏企业在其国内的销量降低,欧美国内的光伏企业必然会进行申诉。

2.欧美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一直存在

欧美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一直存在,尤其是金融危机后,欧美国家的贸易保护手段更加多样化、贸易保护趋势不断加强。一方面,我国的光伏产品大量出口到欧美国家,挤占了其国内企业市场份额,使得欧美国内光伏产品积压,企业面临减产甚至破产的压力。另一方面,在美国对我国光伏企业进行“双反”调查前,美国的三大光伏企业宣布破产,他们认为导致其破产的部分原因是由于中国政府的补贴使得中国光伏产品具有价格优势。因此,为了保护本国光伏产业,欧美必然会对我国提起“双反”调查。

3.我国的光伏补贴制度存在不足

近年来,我国经常面临贸易摩擦问题,为了避免贸易争端、免受反补贴诉讼,我国政府也在不断完善补贴政策,尽量遵从世贸组织的相关规则,虽然如此,但我国的补贴制度依然存在不足。正如本次“双反”调查,美国光伏企业就对我国光伏产品提出了多项补贴指控,包括优惠政策性贷款;低于适当的报酬提供多晶硅、土地、电力以及各种税收减免政策等。由于光伏产业具有节能环保的特点,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转型的要求,不光是中央政府,各地方政府也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这些都导致了光伏产业过度发展,造成产能过剩,从而招致国外的反补贴指控。

三、欧美“双反”对我国光伏产业的影响

1.中国光伏企业出口成本增加,降低我国光伏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如果我国光伏企业应诉不利,“双反”调查发起国会对我国的光伏产品征收很高的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这意味着我国光伏产品的价格会提高,价格优势会被削弱,且价格的上升必然会导致对我国光伏产品的需求下降,我国光伏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降低,降低了我国光伏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对我国的光伏产业带来深远的打击和影响。

2.我国光伏产业面临危机,加速产业整合

一方面,“双反”调查降低了我国光伏产品的出口量,使得产品大量积压;降低了光伏产品国际市场价格,使得制造成本较高的中小企业陷入亏损,甚至倒闭的境遇。从另一个角度看,我国光伏企业在“双反”调查中面临的危机对我国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也是有一定好处的。我国对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已经出现产能过剩,生产者只注重数量而忽略质量,欧美的“双反”有助于我国光伏产业等新能源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加速产业整合。

3.导致其他国家对我国光伏企业进行“双反”调查

美国对我国光伏企业展开“双反”调查引起了欧洲的效仿,不仅如此,这种连锁效应还扩展到了欧美之外的地区。2012年9月中旬,印度光伏企业要求对原产于中国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进行反倾销调查并要求印度政府对从国外进口的太阳能产品征收15%的关税。可以看出,美国的“双反”调查引发了欧洲、印度等多国联合制裁我国光伏企业的局面。进入2013年,我国出口欧美国家的光伏产品从2012年占总出口量的80%下降到40%左右。与此同时,在日本、南非等新兴市场我国光伏产品出口量出现大幅增长。截止到2013年11月,我国输日本光伏产品的比重超过了20%,成为我国光伏产品第二大出口国,因此我们应当提高警惕,防止日本光伏企业跟风,对我国进行制裁。

四、我国光伏产业应对“双反”的对策建议

从国际方面看,我们要以一个积极的态度和合理的手段应对来自美欧的“双反”调查,做好积极应诉准备,共同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同时,政府也应采取合理适度的反击手段,对美欧对华出口的产品实行相应贸易保护措施,以达到防御和反击的目的。另外,我们还应努力学习并运用wto的相关规则保护我国的出口企业,适时地将争端提交至wto裁决,以维护我国在国际贸易方面的正当权益。

从国内方面看,要鼓励技术创新,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调整产业结构,注重产品差异化和质量的提高;最后,调整市场结构,扩大内需的同时着眼于开辟新的国际市场。改变光伏产业出口导向的战略,将发展重点放在开拓国内市场,扩大内需。(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本项目受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创新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孙鸿航,美对华太阳能“双反”政策的影响及对策分析[m]可再生能源,2012(8)

光伏产业特点篇9

原玲玲

(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北京101149)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对外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21世纪以来,外贸发展速度更为强劲。就货

物贸易而言,北京市对外贸易发展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如进出口不平衡,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有待提升,对外贸易主体有

待提高以及对外贸易市场集中度过高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文章从改善外贸环境,促进北京对外贸易发展;实现产

业升级,改变产品结构;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多元化经营主体以及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方面,提出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北京市;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地理方向

【中图分类号】F127.1;F7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768(2013)12-0115-02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对外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21

世纪以来,外贸发展速度更为强劲。2012年,北京进出口总额为

4079.2亿美元,同比增长4.7%。首次突破4000亿美元,为历

史最高。出口额为596.5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1%。进口总额

3482.7亿美元,同比增长5.3%。2013年1—4月,北京进出口总

额为1400.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87%。出口额为195.8亿美

元,同比增长10.2%,进口额1204.5亿美元,同比增长1.7%。①

但客观地讲,北京对外贸易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在当前错

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如何提高首都对外贸易的竞争力成为人

们关心的热点问题。

一、北京对外贸易的现状

(一)进出口总额持续增长

入世以来,北京的对外贸易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态,除

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进出口总额下降外,各年对外贸易总

量呈不断上升趋势(见表1)。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北京

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为514.98亿美元。其中,出口117.72亿

美元,进口397.26亿美元。2012年,北京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

达到了4079.2亿美元。进出口总额是2001年的7.92倍。

(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更加优化

入世以来,北京的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出口产

品中,初级产品占到百分之十几,工业制成品占到80%以上。而

进口产品中,初级产品达到60%以上,工业制成品占30%多。

2012年,北京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占到15.9%,工业制成品占

到84.1%。而进口产品中,初级产品达到62.5%,工业制成品占

35.3%。2013年1—4月,北京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占到

20.1%,工业制成品占到79.9%。而进口产品中,初级产品达到

62.5%,工业制成品占37.5%。

近几年,位居出口前五位的产品为手持或车载无线电话

机、成品油、钢材、船舶、服装及衣着附件;位居进口前五位的是

原油、汽车(包括整套散件)、铁矿砂及其精矿、农产品和成品

油。北京出口机电产品在出口产品中所占比重在60%左右,高

新技术产品在30%以上。北京进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占20%以

上,高新技术产品占10%左右。2012年。北京出口机电产品在

出口产品中所占比重为62.7%,高新技术产品为31.7%。北京进

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占20.7%,高新技术产品占8.5%。2013年

1—4月。北京出口机电产品在出口产品中所占比重为62.1%,

高新技术产品为33%。北京进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占17.5%,高

新技术产品占7.6%。

表12001—2011年北京对外贸易进出口额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北京市商务委员会.统计数据.北京市进出口完成情况统计数据,http://

bjmbc.gov.cn/zwgk/xtjsh/bjsjckwcqktjsj/,2013-05-20/2013-06-09

(三)对外贸易主体多样化

北京市对外贸易已形成出口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外商投资

企业一直是北京对外贸易发展的主力军。2006年,国有企业对

外贸易所占份额首次超过外商投资企业,国有企业成为北京对

外贸易发展的主力军。2012年国有企业出口320.9亿美元,占

出口总额的53.8%,其次为外商投资企业,出口213.5亿美元,

占外贸出口总额35.8%;再次为私营企业,出口总额59.8亿美

元,占出口总额10%。集体企业、其他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所占比

重极低。在进口方面,2012年国有企业进口2537.3亿美元,占

进口总额的72.9%;外商投资企业进口531.2亿美元,占进口总

额的15.3%,其他企业占进口总额的8.1%,私营企业占进口总

额的3.4%,集体企业占进口总额的0.4%。

(四)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多元化

在外贸多元化战略的指导下,北京对外贸易市场呈现多元

化发展趋势。无论进出口,亚洲市场是北京的主要市场,占贸易

总额的一半左右。欧洲、北美、拉丁美洲和非洲也是我国的重要

市场。从贸易国别看,2012美国是北京第一出口市场和第二大

进出市场。美国、香港、日本、印度和韩国居出口前5位。沙特、

美国、安哥拉、德国和澳大利亚居进口前5位。出口前15位国

家和地区占我国出口总额的54.1%;进口前15位国家和地区

占我国进口总额的68%。

二、北京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

(一)进口增长强劲,出口增长缓慢

从表1可见,2001年北京进口额397.25亿美元,2003年突

破500美元大关,达到516.13亿美元;2006年突破1000亿美

元,达到1200.83亿美元;2008年突破2000亿美元,达到

2141.93亿美元;2011年突破3000亿美元,达到3304.7亿美

元。而从出口方面看,2001年北京出口额117.72亿美元,到

2008年突破500亿美元大关,达到575亿美元;受金融危机影

响,2009年北京出口额回落到483.58亿美元;以后缓慢上升,

2012年达到596.5亿美元,离600亿美元,一步之遥。北京这种

进出口结构与北京特殊的地位分不开。北京作为国家的首都,

是我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同时是高校和科研力量最为集

中的地区,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有利于吸引内资企业、外资企

业,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等公司的投资中心、管理中心、研发中

心、采购中心、销售中心、结算中心、物流中心等,在北京设立总

部,而把生产加工基地安排在营运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从而

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因此,北京地区进口大于出口。

(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有待升级

近年来,我们发现北京市对外贸易结构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随着产业高端化的发展,北京信息、金融、科技、商务、物流等生

产性服务业取得了发展,带动了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带动北京

市优势产业发展。北京出口机电产品在出口产品中所占比重在

60%左右,高新技术产品在30%以上。但是近年来,北京地区前

五位的出口产品基本是手机、成品油、钢材、船舶(或煤炭)及服

装,出口潜力不大,为扩大北京出口贸易发展,急需寻求和培育

新的出口增长点。

(三)对外贸易主体有待提高

我们看到,北京对外贸易主体为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

无论进口还是出口,其所占份额都在85%左右。近年来,民营企

业有了一定发展,活力增加,但于,由于自身竞争力不强,占进

出口中所占份额不高。因此,扶持民营企业发展成为政府的一

项主要工作。

(四)对外贸易市场集中度过高

近年来,北京对外贸易出口地区集中度较高,排在前3位

的是美国、日本和香港,上述三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占北京市

出口总量的1/4左右(见表2)。

北京对外贸易进口主要集中在沙特阿拉伯、安哥拉、美国、

德国和日本。从排名前5位国家的进口占北京市进口总量的

1/3以上(见表3)。

对外贸易市场过于集中,导致外贸风险增大。一旦主要贸

易国遭受经济萧条或贸易政策调整,都会对北京对外贸易产生

深刻影响。

表22006—2012年出口排名前三位国家和地区

资料来源:北京市商务委员会.统计数据.北京市进出口完成情况统计数据,http://bjmbc.gov.cn/zwgk/xtjsh/bjsjckwcqktjsj/index_5.html,2013-06-09

表32006—2012年进口排名前五位国家

资料来源:北京市商务委员会.统计数据.北京市进出口完成情况统计数据,http://bjmbc.gov.cn/zwgk/xtjsh/bjsjckwcqktjsj/index_5.html,2013-06-09

2006200720082009年份201020112012

排名国家占出口比重(%)国家占出口比重(%)国家占出口比重(%)国家占出口比重(%)国家占出口比重(%)国家占出口比重(%)国家占出口比重(%)

1美国9.8美国8.6美国8.2美国6.7美国7.7日本9.2美国8.4

2日本8.7日本7.6日本7.1香港6.4香港7.2美国8.4香港8.0

3香港7.8香港7.2韩国6.9日本5.8日本6.5香港7.8日本7.9

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

年份

排名国家

占进口比

重(%)

国家

占进口比重

(%)

国家

占进口比重

(%)

国家

占进口比重

(%)

国家

占进口比重

(%)

国家

占进口比重

(%)

国家

占进口比重

(%)

1日本8.3日本7.8沙特阿拉伯10.6沙特阿拉伯9.6沙特阿拉伯9.3沙特阿拉伯9.8沙特阿拉伯8.8

2安哥拉8.2安哥拉7.8安哥拉9.9安哥拉7.9安哥拉8.2美国6.8美国8.4

3沙特阿拉伯7.9沙特阿拉伯7.7日本7.0美国7.4德国7.1德国6.3安哥拉8.3

4美国7.5美国6.6美国5.8日本7.2美国6.4安哥拉6.1德国5.8

5俄罗斯联邦6.7韩国5.8德国5.1德国7.0日本6.2日本5.1澳大利亚5.1

三、发展北京对外贸易的对策

(一)改善外贸环境,促进北京对外贸易发展

近年来,北京市政府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改善了外贸

环境。北京CBD商务区的建设,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和北京亦

庄保税物流中心的批准以及中关村科技园各种优惠政府的落

实,极大促进了北京的发展,为北京外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

机。今后,为了北京外贸的顺利发展,市政府要从制度、法律入

手,消除阻碍对外贸易发展的障碍,消除各种贸易壁垒,落实各

种优惠政策与措施,为北京外贸顺利发展保驾护航。

(二)实现产业升级,改变产品结构

发挥首都优势,发挥总部经济优势,利用北京科技优势,加

大科研投入,重点扶持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兴产业,

如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等产业发展,推动创

意设计、动漫、游戏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带动出口产品结构的

优化升级,为北京对外贸易发生提供新的增长点。

(三)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更加激

烈,只有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企业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处于领先。

北京得天独厚的科技优势,为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

生产提供了条件。一方面,通过资金、技术和各种优惠政策,鼓

励北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双自主”企业进行产品

创新、技术升级;另一方面,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下转第144页)

创新、光伏产业商业模式创新、光伏产业智能电网局域网建设

和光伏产业政策集成创新。2012年底嘉兴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园

区正式启动建设。半年多来,园区按照产业基地建设、技术创新

体系与机制、商业模式创新、智能电网局域网和政策集成支持

创新“五位一体”的基本思路,从高端切入,进行错位发展,全力

推进光伏产业健康、可持续、规模化发展。2013年3月18日嘉

兴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重大项目签约仪式上获得19个项目

(总投资约合67亿元)签约。2013年6月18日嘉兴太阳能光伏

产业投资推介会上嘉兴光伏产业园区又与12个项目(总投资

130亿元)完成签约。

(二)创新光伏产业商业模式

光伏产业商业模式创新是指通过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示

范应用,以政府为主导、相关政策为配套,建立光伏发电标准化

的规划设计、建设、运维管理规范体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光伏

发电商业创新模式,向全国推广应用。主要有屋顶太阳能光伏

发电项目投资模式创新(建立光伏发电投资公司)、屋顶太阳能

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模式创新(如鼓励各类光伏发电工程服务公

司项目总包模式)、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运维模式创新(如

鼓励成立各类光伏发电专业运维一体化的商业公司)。嘉兴市

政府对嘉兴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面积14.2平方公里)要求

园区建筑物屋顶基本实现光伏发电系统的全覆盖,3年内达到

光伏发电装机容量200mw以上,并为全省更大规模的光伏发

电推广应用提供新经验。同时设立的10亿元光伏产业发展专

项资金,重点支持光伏发电推广应用、核心部件与专用设备制

造、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关键技术联合攻关与高端人才

引进、培养、使用。2013年6月19日,市政府决定对嘉兴光伏产

业园区建成的个人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给予2.8元/度的补

贴(国家补贴标准是0.45元),该补贴期限为期三年、每年下降

5分钱。

(三)成立产业联盟

嘉兴市不少光伏企业正着手从发展战略、技术创新、市场

开拓等方面做出调整,而更大范围内的抱团合作也在积极酝酿

中。2012年6月底,嘉兴市光伏产业联盟正式成立,首批32家

单位加入。光伏行业协会暨产业联盟将成为推动企业转型、产

业协调发展的强大力量。联盟首批会员共有32家单位,其中既

有昱辉阳光能源有限公司、天通高新集团有限公司、福莱特光

伏玻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这样的业界知名龙头企业,也有中科

院物理研究所嘉兴工程中心、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六

所这样的科研机构。产业联盟将在促进企业合作沟通方面发挥

全方位作用。比如说联盟将抱团组织对外原辅料采购谈判;上

下游企业采购时可优先考虑联盟内企业;在备品备件上可以组

织合作,减少重复备品备件,节约成本;在技术开发、标准制定

上联盟也可以促成企业共同合作,同享成果;联盟还可以形成

有知名度的区域光伏发电品牌,一起向省、国家反映政策诉

求等。

六、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已经发展到重要的战略调

整期,危机中蕴藏着机遇,需要把握好这个历史时机,积极调整

发展战略,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政府应积极扶持光伏产业发

展,从宏观和微观上为光伏企业发展创造条件。从高端切入,建

立光伏产业园,帮助企业突破核心技术研发;创新光伏产业商

业模式,启动国内光伏市场;成立产业联盟,促进产业沟通,降

低企业成本等。努力争取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利用发展战略新

兴产业赶超发达国家,实现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

【参考文献】

[1]贾根良.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关键在于发展模式的革命[J].经济理

论与经济管理,2013(5).

[2]包海波.光伏产业发展模式———以浙江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6).

[3]李慧.浅析中国光伏产业“双反”问题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2

(15).

[4]陆俊.太阳能光伏产业提升问题研究———以海宁为例[J].当代社科视

野,2012(5).

[5]刘玉莲.中国光伏产业的“昨天、今天、明天”[J].经理世界,2012(9).

[6]腾达.我国光伏产业现状综述[J].电源技术,2012(8).

[7]倪秋菊.从光伏产业看我国产业升级[J].科技管理研究,2013(7).

[8]张路阳.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我国光伏产业动态演进分析[J].福建论

坛,2013(2).

[9]张冲.探析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景[J].产业经济,2012(3).

[10]薛大帅.中国光伏产业现状与发展战略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

(8).

光伏产业特点篇10

光伏车棚产生背景及特点

光伏发电系统是利用太阳能电池直接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的发电系统。它的主要部件是光伏组件、逆变器。其特点是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不污染环境、能独立发电又能并网运行,受到各国企业组织的青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国家扶持

自2011年12月26日财政部《关于组织实施2012年度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的通知》后,分布式光伏发电得到重视;2012年各个部门前后了三条关于光伏发电的发展规划,一条通知和一条工作意见;2013年6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了促进光伏发展的“国六条”,要求充分认识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并积极开拓光伏应用市场。

据相关专业统计:2012年全球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达到97Gw,2012年全球新增装机30Gw,中国新增装机占全球总量的16%以上,随着国家对清洁能源产业的大力扶持,我国光伏发电系统产业将迎来发展高峰期。

*节能同时还能带来收益

光伏车棚应运而生,将光伏组件和车棚顶结合在一起,比在车棚顶部再加装光伏组件节省了成本,不但能实现传统车棚的所有功能,还能发电给业主带来收益。一般采用钢结构支架,简单、大方、时尚、美观,且为清洁环保的新能源,有效缓解社会的环境和能源压力。

尤其分布式光伏并网系统,指采用光伏组件将太阳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用户侧并网发电系统。此系统位于用户附近,所发电能就地利用,以10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接入电网,且单个并网点(380V)总装机容量不超过6兆瓦的发电项目,220V用户侧单个并网点总装机容量不超过8千瓦。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可安装在任何有阳光照射的地方,包括地面、建筑物的顶部、侧立面、阳台等,其中在学校、医院、商场、别墅、民居、厂房、企事业单位屋顶,车棚、公交站牌顶部应用最为广泛;混凝土、彩钢板以及瓦片式屋顶均可安装。

光伏车棚的种类

光伏车棚的种类分为双车位车棚、多车位车棚,大多为模块化设计,可单独使用或多个组合,便于扩展,少则几个车位,多则几百个车位,灵活性强。若采用普通的光伏组件,整体造价较低。若装机容量大,收益率较高,投资回收期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