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碳中和的理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3:11

对于碳中和的理解篇1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碳税;碳交易机制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城市担任主战场和领导者的角色。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始以城市为单元,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低碳城市成为各国共同的追求。因此有必要对现有国内外低碳城市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进行系统的梳理找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低碳城市建设道路。

二、国内外低碳城市理论研究综述

(1)低碳城市的概念。虽然国内外学者尚未给低碳城市下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不过一般意义上可以把低碳城市理解成在城市空间内发展低碳经济,最大限度的减少城市温室气体的排放,建立起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体系。(2)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量研究。第一类是基于计量经济分析的环境库兹涅兹曲线(eKC)估计方法,一般意义上的eKC是指即污染物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的变化趋势呈现出倒U形的曲线关系。第二类是基于投入产出的结构性因素分解方法。第三类是基于解聚的指数因素分解法,常用的是指数因素分解方法,它是指将一个总量变化分解为几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而常用的分解公式有ipat方程和Kaya等式。ipat方程将影响碳排放的因素分解为人口、人均GDp和碳排放强度。而Kaya等式将碳排放因素分解为能源的碳排放系数、GDp的能源强度、人均GDp和人口四个因素。因素分解法凭借简单明了的优点已经成为我国学者现阶段主要运用的方法。(3)碳税手段与碳交易机制研究。温室气体的排放属于一种负面的外部性。对于如何修正外部性的问题上,经济学理论中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基于庇古理论的修正的手段,目前国内外众多学者从碳税的意义和影响、征税对象及征收途径的选择、碳税税率设计、碳税的制度设计与安排及碳关税等方面对碳税进行了大量研究。另一种观点是基于科斯理论的碳交易机制。国外学者在碳交易方面的研究从政策层面的探讨到具体交易制度的设计,再到获得利益和利益分配的问题,都逐渐向纵深发展。而我国排污权交易的相对滞后,国内有关碳交易的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4)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目前主流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复合指标法,即利用层次分析法把所选取的指标量化,然后赋予一定的权重加总,以得分的高低排名。潘家华等(2011)从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和低碳政策四个层面着手,构建了包括碳生产力、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或单位工业增加值碳排放、人均碳排放在内的12个具体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5)建设低碳城市的实践经验。以英国的伦敦及丹麦的哥本哈根为例,在能源方面,伦敦通过采用分散式能源供应系统、鼓励垃圾发电及其应用、建设大型可再生资源发电站和鼓励碳储存等政策向分散式、可持续的能源供应结构转型。哥本哈根则通过将燃煤发电转化为生物燃料或木屑发电、建立新能源发电和供热站、增加风力发电站、增加地热供热基础设施建设、引进烟道气压缩冷凝机改进垃圾焚烧场的热能效率、完善区域供热体系等来转变现有能源结构。在建筑和交通方面,伦敦实行绿色家庭计划和包括建筑改造伙伴计划、绿色建筑标识体系等在内的绿色机构计划;改变伦敦居民出行方式,加大在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系统上的投资,鼓励低碳交通和能源,降低地面交通运输的排放。并引进碳价格制度,根据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向进入市中心的车辆征收费用。哥本哈根则通过通风、温度控制、照明、噪音控制4个维度进行节能管理,并重点计划将风能作为电动汽车和氢气动力汽车的充电来源,并为这类车提供免费停车优惠。在公众意识方面,伦敦政府建立起众多的教育项目,对大众特别是中小学生进行节能减碳方面的教育,使他们能够对减碳有深入的了解。而哥本哈根政府专门建立了气候科学中心,以儿童和青年为对象开展以气候为主题的活动,并培训教师发展新的教育理念,并且18岁以下的公民每年都有一次机会参加气候科学中心主办的活动。

综上所述,国内外在低碳城市的理论和实践方面都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但是在低碳城市建设的问题上,我国毋庸置疑还需要走一段很长很艰难的路。因此,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方面,我们都需总结经验,结合自身特点,在摸索中继续前进。

参考文献

[1]列春.以低碳城市为主线,发展低碳经济[J].工程机械.2010(1):72

[2]UKenergywhitepaper:ourenergyFuture-CreatingaLowCarboneconomy.2003

[3]庄贵阳,潘家华,朱守先.低碳经济的内涵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经济学动态.2011(1)

对于碳中和的理解篇2

一、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回收方法

1.高温热解法热解法是当今唯一已经实现商业化运营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回收方法,这种工艺是在高温下使复合材料进行降解,以得到表面干净的碳纤维,同时还可以回收部分有机液体燃料。日本在福冈县兴建的中试厂,每年可处理碳纤维复合材料废弃物60t。意大利的Karborek等开发了一种在加热过程中碳纤维不会被碳化的工艺技术,可得到的比原始纤维长度较短的碳纤维[4]。从2003年,英国的milledCarbonFiberLtd.开始回收加工碳纤维复合材料,是全球首家商业运营的专业回收公司。他们利用一套长达37m的热分解设备,每年大约可处理2000t的废弃碳纤维复合材料,所生产的再生碳纤维的产量为1200t。其处理方法是在无氧状态下加热碳纤维复合材料废弃物,保持温度在400~500℃之间,得到的清洁碳纤维可具有90%~95%原始纤维的力学性能,同时分解出的热解气或热解油也可用作热分解的加热能量[5]。美国adherenttechnologiesinc(ati)发明了一种低温、低压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热分解工艺,检测表明,用这种方法回收并处理后碳纤维的表面基本上没有受到损伤,碳纤维强度比原始纤维降低约为9%左右[6]。丹麦的ReFiber公司通过在无氧环境条件下,在温度为500℃的旋转炉中将碳纤维复合材料气化,成功地用高温热解法回收了复合材料风机叶片。德国的Karlmeyer再生材料公司开发的一种在加热炉中通入保护气体用以隔绝氧气的新工艺,可使碳纤维复合材料分解后碳纤维基本没有受到损伤。在这项工艺的研究中,该公司得到了陶氏化学公司和众多研究所的技术支持和帮助,目前研制成功的试验装置已经正式投入了营运[7]。值得注意的是,采用高温热解法虽然可以得到比较干净、长度较短的碳纤维,同时分解的复合材料的产物还可用作燃料或其他用途,但是碳纤维由于受到高温和表面氧化等作用,碳纤维的力学性能降低的幅度比较大,这将使碳纤维的再利用受到一定的影响。

2.流化床热分解法流化床热分解法是一种采用高温的空气热流对碳纤维复合材料进行高温热分解的碳纤维回收方法,通常这种工艺还采用旋风分离器来获得填料颗粒和表面干净的碳纤维。英国诺丁汉大学对于流化床热分解工艺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那些含有其他混合物及污染物碳纤维复合材料报废零部件的回收和利用[8]。Jiang等研究了在流化温度500℃、流化速率1m/s、流化时间10min试验条件下得到回收纤维的表面特征,表面分析表明,碳纤维原始表面上的羟基(-oH)转变为氧化程度更高些的羰基(-C=o)和羧基(-CooH),但其表面的氧/碳不变,而且碳纤维表面这种变化不影响回收纤维和环氧树脂之间的界面剪切强度[9]。Yip等用温度450℃的流化热流,其速率为lm/s、流化床上砂粒的平均粒度为0.85mm的条件下,对碳纤维复合材料进行热分解试验,回收得到的碳纤维长度为5.9~9.5mm。试验表明,回收纤维的拉伸强度约为原纤维的75%,而弹性模量基本上没有变化,因而回收得到的碳纤维可部分或全部取代原始短切碳纤维;并且原始碳纤维长度越长,回收得到的碳纤维的长度也越长[10]。大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流化床热分解造成碳纤维拉伸强度降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砂粒对纤维表面由于摩擦作用造成了一定的损伤,而且碳纤维与旋风分离器壁的摩擦也造成了碳纤维表面的破坏。因此,虽然用流化床分解法回收可得到比较干净的碳纤维,但由于这种工艺受高温、砂粒磨损等影响,导致了碳纤维长度变短和碳纤维力学性能下降,因而也将影响所回收碳纤维的实际应用范围。

3.超/亚临界流体法当液体的温度及压力处于临界点或临界点的附近时,液体的相对密度、溶解度、热容量、介电常数及化学活性等各种性质都将会发生急剧的变化,从而使液体具有很高的活性、极强的溶解性、特异的流动性、渗透性、扩散性等性质,人们正是利用超/亚临界液体的这些特性,利用它们具有对于高分子材料的独特溶解性能来分解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期待能最大限度地保留碳纤维的原始性能的前提下,获得到干净的碳纤维。pineroHemanzR等研究了在超临界水中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分解过程。试验表明,在673K、28mpa下经30min反应,环氧树脂的分解率为79.3%,当加入氢氧化钾(KoH)催化剂,环氧树脂的分解率达到95.3%,而且所得到的碳纤维的拉伸强度能够保持为原始纤维的90%~98%[11]。XiuFR等在在固体与液体比例为1∶10~1∶30g/mL的条件下,经过在温度300~420℃时分别反应30~120min后,研究了废弃印刷电路板在超临界甲醇中的分解机理。试验结果分析表明,上述条件下分解的主要产物为含苯酚和甲基苯酚衍生物,并且发现当反应的温度提高时,甲基苯酚衍生物的含量有所增加[12]。Liu等系统地研究了温度、压力、时间、催化剂及树脂与水的比例这些因素对于复合材料分解的影响,表明原材料与水的比例对环氧树脂的分解影响不大,而对于分解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是分解反应的温度、时间和压力。同时,试验结果还表明,当原料比为1g复合材料∶5mL水时,在温度为290℃、经过75min反应后,环氧树脂的分解率可高达到100%[13]。Bai等研究了在30±1mpa和440±10℃条件下,氧化的超临界水对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的分解过程,结果表明在树脂的分解率为85%时,碳纤维的表面上仍然有少量的环氧树脂存在;而当树脂的分解率达到96%时,在碳纤维的表面上已经基本上没有树脂的残留。所获得的碳纤维力学性能测试表明,随着树脂分解率增加,碳纤维的拉伸强度也进一步下降,分析认为这是由于回收的碳纤维的表面发生了过度氧化所致[14]。日本的okajima等在400℃、20mpa、45min的试验条件下,用2.5%碳酸钾(KCo3)作催化剂,在超临界状态下环氧树脂的分解率为70.9%,而且得到的碳纤维的拉伸强度比原始纤维下降了15%[15]。英国诺丁汉大学的pickering研究团队在超临界状态下研究了水、二氧化碳,甲醇、乙醇、丙醇和丙酮等多种溶剂对于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分解作用,结果表明丙醇的溶解作用最好。试验结果表明,用超临界丙醇回收的碳纤维的拉伸强度和刚度的是原始纤维99%;同时,研究还表明,甲醇和乙醇对聚酯类树脂的溶解效果比较好,而对环氧树脂的溶解效果比较差,而丙醇可很好地分解环氧树脂复合材料[16]。我国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白永平等在超临界水中通过添加氧气,使分解速度大大提高,而且回收得到的碳纤维的强度几乎没有下降[17]。

二、CFRp的回收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热固性塑料经过固化处理后,其内部交联成一种网状结构的稳定状态,因而具有了不溶于各种溶剂,在加热过程中也不会熔化的特性,长期放置或掩埋也不会分解。因此,热固性复合材料废弃物的回收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高度关注,然而到目前为止,虽然有一些工艺和设备已经投入生产应用,但大部分的研究还处于试验阶段。从国内外目前碳纤维回收技术来看,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回收原料主要以生产废料和损坏或淘汰的复合材料零部件等,因而对于不同种类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废料分类回收还没有系统化;当前大量采用的热融化树脂制取碳纤维丝束,导致碳纤维性能大大降低,其性能和价格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其他一些方法虽然可将碳纤维从复合材料中分离出来,但由于纤维变短和性能下降,同时还会产生环境污染,因而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完善[18]。近年来,各工业大国都在进行碳纤维复合材料废弃物的回收与再利用研究,以开发出高效、经济和可行的碳纤维回收利用技术,主要研究集中在粉碎碳纤维增强塑料、热分解碳纤维复合材料、催化分解碳纤维复合材料、流化床回收碳纤维复合材料等回收工艺技术和再利用技术。如康隆(Cannon)公司参与了欧洲一个碳纤维回收再循环利用的项目,用回收的碳纤维绒毛或碳纤维毡加工复合材料部件,由于这些回收再利用碳纤维大约是原生材料价格的一半左右,而且其力学性能可达到全用新碳纤维制造部件的85%,因而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最近,德国的Karlmeyer再生材料公司在特殊的加热炉中采用保护气体的装置回收碳纤维,所得到的碳纤维在外观上与新碳纤维差别不很大,但纤维的长度比较短,而且强度也有所下降,由于其价格比新碳纤维低廉,因而可以用机内饰或其他的复合材料部件。另据报道,波音787梦想飞机将用50%碳纤维材料制造,宝马2款新车型的客舱用碳纤维制成,为此2公司签订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回收利用研究的技术协议。再如,美国诺丁汉大学和波音公司计划每年投资100万美元,共同研究所有复合材料回收利用技术,主要进行碳纤维回收工艺研究过程、回收碳纤维重新应用等[19]。但到目前为止,这些开发工作还没有进入实质性的研制阶段,因而真正实现产业化回收和利用还尚需时日。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回收和再利用具有多方面的经济效益,碳纤维回收和再利用不仅可以实现高价值材料的再利用,而且碳纤维复合材料部件回收和再利用可大大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但是,目前碳纤维复合材料回收和再利用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如碳纤维复合材料废弃物的收集和分类比较困难;废弃物回收和再利用的工艺技术还不十分成熟,大多数新研制的工艺技术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最终实现商业化生产还需要做很多工作;目前虽然已建有回收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公司并可生产再生碳纤维,但再生碳纤维的利用还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如其力学性能不稳定就难以为用户接受,也难以在要求性能较高的零部件上应用。

三、结语

对于碳中和的理解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企业;会计

一、引言

低碳经济是一种绿色环保的经济体系,它能够通过许多手段和方法来减少高能源的消耗,逐渐减少对空气的污染,从而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减轻温室效应。每个企业都是经济运行中的组成部分,需要把低碳经济的理念引入到每个企业中,让每个企业贯彻落实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让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二、低碳对企业会计的影响

低碳经济下,企业的会计核算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低碳资产。这包括能源使用和节能减排所需的费用;2.低碳负债,包括对企业低碳形式下所产生的借款,各方面的环保费用和税务费用;3.低碳权益,包括企业低碳所产生的清洁的能源和节能所用资金;4.低碳收入,包括在低碳经济下企业发展所赢得的对环境保护的补偿收入和低碳模式下企业的收入奖励等;5.低碳成本。会计核算要对企业在低碳方面的开销进行核算,包括对环境的治理,低碳所需的折旧费等等;6.低碳利润。在低碳经济中企业发展所产生的效益利润核算。在会计信息披露上。企业的低碳信息披露可以通过报表增加低碳的有关会计信息,比如“节能投资”、“低碳收入”“、低碳固定资产”等项目。还可以制作单独的会计报告,提供低碳方面的会计信息。对于投资者来说,第二种方式更受欢迎,能够通过单独的报表将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披露,企业也可以准确掌握在低碳方面的效能和消耗的信息,为企业准确衡量环境资源等活动的投资规划提供信息支持,最终在会计信息披露上得到更好的信誉。

三、低碳经济下企业中会计体系出现的问题

1.企业没有完整的碳会计制度

我国在法律上并没有对碳会计提供相关的法律体系,会计体系在操作中处于起步阶段和初级阶段,因此也对会计缺乏一定的约束力。在会计的核算和会计制作账目中没有一个准确的规范,在制作企业的会计报表时有一定的缺陷,不能够完全确保企业碳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质量。我国的会计体系目前尚未成熟,会计缺少理论性的研究报告和对其进行实际的支持,我国企业未对碳会计进行系统的了解。可见,我国企业对碳会计的了解较弱,理论上缺乏一定的基础,要对企业普及碳会计,并在各企业中建立会计体系才能确保低碳环境下每个企业实现低碳经济模式。

2.企业中缺乏碳会计专业人才

由于我国的碳会计起步晚,再加之会计并没有系统专业的体系,所以更加缺乏有关能够担当碳会计的人才。碳会计与普通的会计不同,它不仅仅是对企业进行会计的基础核算,而且要知晓低碳经济、碳会计体制和为企业做出低碳环境所需要的相关技术知识。同时,还需要了解与低碳经济相关的其他方面的知识。这种知识全面的复合型会计人才是实行低碳经济的企业现在所稀缺的。

3.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不全面

对于环境披露,我国现在没有创建一个完整的制度,企业缺失了对社会环境进行保护的意识,再加上,社会对企业所披露的环境信息要求不高,很多企业为了推卸或者摆脱责任,将本企业的会计信息选择不对外公布的形式,即逃避披露。另一个方面,部分企业缺少社会责任感,对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这一要求没有考虑到企业经济运行中去,企业不愿意将生产加工和排放的真实信息进行披露,做虚假的信息对外公布。因此,在低碳经济中,会计体系的建立需要更多的真实性,也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制度来保障其实施。

四、低碳经济下企业会计体系的构建

1.注重理论探究

要想完成低碳经济下各企业会计体系的构建,首先需要各企业加强碳会计理论实践研究。各企业相关负责人都应该深入了解、研究国际上的相关理论知识,并且将理论知识和企业自身的发展充分结合,对于理论中存在的问题要不断探索并解决,在长久的实践中总结出相关理论知识。只有不断增强会计的理论探究,让会计体系从理论上值得思考,在实际操作中值得推敲,从一个企业出发,将低碳经济中的碳会计模式逐渐扩大,才能使低碳经济发展越来越好。

2.重视培养专业性人才

我国还要注重低碳经济下碳会计体系的人才培养。企业没有专业的碳会计会影响企业在低碳经济上的发展。因此,要培养专门的人才来做低碳经济的会计核算。企业在低碳经济下构建会计体系的过程中,对人才的培养不仅仅要重视相关理论知识的培养,更要重视通过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进行实际运用,这样可以有效提高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对于低碳经济的碳会计培养,学习的东西包括方方面面,如人文生态、环境资源等等。只有培养出优秀的碳会计人才,企业才能在低碳经济上走出一大步,更有利于企业碳会计体系的构建。

3.完善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各企业要构建会计体系,首先要综合分析我国国情,然后将相关低碳经济体系会计机制经验进行有效的运用。在利用国际上碳会计建立的经验时候,也要重视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既要保证企业的经济利益,又要完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体系,增强企业的责任感和社会地位,从而促进企业的更好发展。

4.增强企业责任感

企业在保证经济利益的同时,信息披露也要准确真实,不得对信息有篡改的行为。同时,会计报表要及时的将信息整理归纳,将低碳理念真正的融入到企业经济运行中。

五、总结

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方向,低碳经济下产生的低碳会计也是应运而生,是社会发展必然出现的。企业的核算中离不开会计,企业要想走低碳经济的道路也离不开会计,国外许多的企业已经逐渐在碳会计道路上走向平稳,坚持低碳经济发展,也对低碳下会计体系做出了许多研究。相信我国的企业只要用心,对低碳经济进行开发,对碳会计进行专门化的培养,优秀的会计也会带动企业的发展。可以说,我国未来的碳会计体系的前景是良好的,只要发展好会计体系,我国的低碳环保式的经济模式也会越走越好,随之带动我国的经济发展。

作者:陈雪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参考文献:

[1]强殿英,文桂江.构建企业低碳会计体系的思考.会计之友,2010年22期.

[2]肖序,郑玲.低碳经济下企业碳会计体系构建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8期.

对于碳中和的理解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企业;会计

一、引言

低碳经济是一种绿色环保的经济体系,它能够通过许多手段和方法来减少高能源的消耗,逐渐减少对空气的污染,从而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减轻温室效应。每个企业都是经济运行中的组成部分,需要把低碳经济的理念引入到每个企业中,让每个企业贯彻落实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让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二、低碳对企业会计的影响

低碳经济下,企业的会计核算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低碳资产。这包括能源使用和节能减排所需的费用;2.低碳负债,包括对企业低碳形式下所产生的借款,各方面的环保费用和税务费用;3.低碳权益,包括企业低碳所产生的清洁的能源和节能所用资金;4.低碳收入,包括在低碳经济下企业发展所赢得的对环境保护的补偿收入和低碳模式下企业的收入奖励等;5.低碳成本。会计核算要对企业在低碳方面的开销进行核算,包括对环境的治理,低碳所需的折旧费等等;6.低碳利润。在低碳经济中企业发展所产生的效益利润核算。在会计信息披露上。企业的低碳信息披露可以通过报表增加低碳的有关会计信息,比如“节能投资”、“低碳收入”“、低碳固定资产”等项目。还可以制作单独的会计报告,提供低碳方面的会计信息。对于投资者来说,第二种方式更受欢迎,能够通过单独的报表将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披露,企业也可以准确掌握在低碳方面的效能和消耗的信息,为企业准确衡量环境资源等活动的投资规划提供信息支持,最终在会计信息披露上得到更好的信誉。

三、低碳经济下企业中会计体系出现的问题

1.企业没有完整的碳会计制度

我国在法律上并没有对碳会计提供相关的法律体系,会计体系在操作中处于起步阶段和初级阶段,因此也对会计缺乏一定的约束力。在会计的核算和会计制作账目中没有一个准确的规范,在制作企业的会计报表时有一定的缺陷,不能够完全确保企业碳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质量。我国的会计体系目前尚未成熟,会计缺少理论性的研究报告和对其进行实际的支持,我国企业未对碳会计进行系统的了解。可见,我国企业对碳会计的了解较弱,理论上缺乏一定的基础,要对企业普及碳会计,并在各企业中建立会计体系才能确保低碳环境下每个企业实现低碳经济模式。

2.企业中缺乏碳会计专业人才

由于我国的碳会计起步晚,再加之会计并没有系统专业的体系,所以更加缺乏有关能够担当碳会计的人才。碳会计与普通的会计不同,它不仅仅是对企业进行会计的基础核算,而且要知晓低碳经济、碳会计体制和为企业做出低碳环境所需要的相关技术知识。同时,还需要了解与低碳经济相关的其他方面的知识。这种知识全面的复合型会计人才是实行低碳经济的企业现在所稀缺的。

3.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不全面

对于环境披露,我国现在没有创建一个完整的制度,企业缺失了对社会环境进行保护的意识,再加上,社会对企业所披露的环境信息要求不高,很多企业为了推卸或者摆脱责任,将本企业的会计信息选择不对外公布的形式,即逃避披露。另一个方面,部分企业缺少社会责任感,对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这一要求没有考虑到企业经济运行中去,企业不愿意将生产加工和排放的真实信息进行披露,做虚假的信息对外公布。因此,在低碳经济中,会计体系的建立需要更多的真实性,也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制度来保障其实施。

四、低碳经济下企业会计体系的构建

1.注重理论探究

要想完成低碳经济下各企业会计体系的构建,首先需要各企业加强碳会计理论实践研究。各企业相关负责人都应该深入了解、研究国际上的相关理论知识,并且将理论知识和企业自身的发展充分结合,对于理论中存在的问题要不断探索并解决,在长久的实践中总结出相关理论知识。只有不断增强会计的理论探究,让会计体系从理论上值得思考,在实际操作中值得推敲,从一个企业出发,将低碳经济中的碳会计模式逐渐扩大,才能使低碳经济发展越来越好。

2.重视培养专业性人才

我国还要注重低碳经济下碳会计体系的人才培养。企业没有专业的碳会计会影响企业在低碳经济上的发展。因此,要培养专门的人才来做低碳经济的会计核算。企业在低碳经济下构建会计体系的过程中,对人才的培养不仅仅要重视相关理论知识的培养,更要重视通过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进行实际运用,这样可以有效提高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对于低碳经济的碳会计培养,学习的东西包括方方面面,如人文生态、环境资源等等。只有培养出优秀的碳会计人才,企业才能在低碳经济上走出一大步,更有利于企业碳会计体系的构建。

3.完善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各企业要构建会计体系,首先要综合分析我国国情,然后将相关低碳经济体系会计机制经验进行有效的运用。在利用国际上碳会计建立的经验时候,也要重视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既要保证企业的经济利益,又要完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体系,增强企业的责任感和社会地位,从而促进企业的更好发展。

4.增强企业责任感

企业在保证经济利益的同时,信息披露也要准确真实,不得对信息有篡改的行为。同时,会计报表要及时的将信息整理归纳,将低碳理念真正的融入到企业经济运行中。

五、总结

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方向,低碳经济下产生的低碳会计也是应运而生,是社会发展必然出现的。企业的核算中离不开会计,企业要想走低碳经济的道路也离不开会计,国外许多的企业已经逐渐在碳会计道路上走向平稳,坚持低碳经济发展,也对低碳下会计体系做出了许多研究。相信我国的企业只要用心,对低碳经济进行开发,对碳会计进行专门化的培养,优秀的会计也会带动企业的发展。可以说,我国未来的碳会计体系的前景是良好的,只要发展好会计体系,我国的低碳环保式的经济模式也会越走越好,随之带动我国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强殿英,文桂江.构建企业低碳会计体系的思考.会计之友,2010年22期.

[2]肖序,郑玲.低碳经济下企业碳会计体系构建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8期.

[3]李慧,张静晓.低碳经济下建筑企业pCDm项目碳排放权会计研究.会计之友,2012年26期.

对于碳中和的理解篇5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及内涵

“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v),是指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减缓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模式,包含三方面的内涵:(1)低碳经济是相对于基于无约束的碳密集能源生产方式和能源消费方式的高碳经济而言的。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降低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排放量;(2)低碳经济是相对于新能源而言的,是相对于基于化石能源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促进经济增长与由能源消费引发的碳排放“脱钩”,实现经济与碳排放错位增长:(3)低碳经济是相对于人为碳通量而言的,是一种为解决人为碳通量增加引发的地球生态圈碳失衡而实施的人类自救行为。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改变人们的高碳消费倾向和碳偏好,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费量,减缓碳足迹,实现低碳生存。

二、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

低碳经济应该包含四个核心要素:发展阶段、低碳技术、消费模式、资源禀赋。低碳经济可用如下概念模型表示:LCe=f(e,R,t,C)。其中,e代表经济发展阶段,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人均收入和城市化等方面:R代表资源禀赋,包括传统石化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汇资源等。显然,此处的资源不仅是自然资源,也包含人力资源,没有人力和资本的投入,可再生能源、核能等不可能得到高效利用:t代表技术因素,指主要能耗产品和工艺的碳效率水平,通常情况下,技术水平是发展阶段的产物,但对低碳经济来说不一定如此,一些国家可以利用先进的低碳技术,超越许多发达国家经历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阶段,实现跨越式的低碳发展:C代表消费模式,主要指不同消费习惯和生活质量对碳的需求或排放。

三、低碳经济理论基础

(一)低碳经济的经济学基础

“低碳经济”的提出既有现实的社会背景,又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新古典综合派”将对GDp的研究当作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就是在研究一个国家的GDp。而“世界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学并不是仅仅只是研究各个国家的经济,同时还要研究世界经济发展,人类发展。从他们的观点中我们可以体会出对于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思想中的低碳经济理念。

(二)低碳经济的相关学科比较

当前四种主要的经济体系: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这四种经济模式,都体现了从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排放低效率向资源的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转变的经济思想。生态经济的思想就是要让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服从生态规律。循环经济是将生态化通过循环的手段加入到经济活动中来。绿色经济是通过节约资源来达到对自然资源消耗量减少的目的。对于低碳经济则是因为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升高而使得全球气候变暖所提出的,人们开始觉得不能以高碳的排放量来获得经济的高速发展。

(三)低碳经济理论的构建

低碳经济是属于经济学分支,是运用经济学有关原理和规律解决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之间不协调的学科,解决好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问题,从本质上看低碳经济属于生态经济学。低碳经济理论研究内容主要从经济学角度运用“看不见手”和“看得见的手”解决全球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高排放量之间矛盾。

研究低碳经济时,可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1)以传统经济学为基础,充分掌握各类实证分析方法(如边际分析、弹性分析以及均衡分析等)。同时,了解并分析各个国家和地区在碳排放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标准;(2)从环境经济学中汲取养分,如波及性分析、碳循环以及成本有效性分析等;(3)大气中C02含量超标问题,往往是少数国家的碳排放失控造成的,所以,需要利用到制度学中的相关原理展开分析。

四、低碳经济的经济学价值

(一)丰富了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完善了国际经济学体系

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很多值得经济学家们研究的新名词,如“碳足迹”“碳货币”“低碳生活”“碳贸易”“低碳发展”“碳期货与期权”“低碳技术”“碳关税”“低碳城市”等。虽然其中很多概念还有待完善,但是已经给金融学、虚拟经济等增加了新的研究内容。低碳经济立足于国际经济整体收益角度看待经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低碳经济理论应纳入国际经济范畴,拓宽国际经济学原有狭义研究视角。低碳经济的国际合作发展经济思想和碳交易、碳贸易等解决办法,有助于化解国际经济合作困境。

(二)提供了经济发展新模式的理论基石。拓宽了环境问题解决的途径

近来产生的相关经济理论,如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等,这些理论有各自内涵,有各自研究内容,但都不以低碳为研究重点。温室效应目前是全球最主要环境问题,其根源是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所导致的。如何转变这种发展方式又是一项系统工程,没有一套经济理论体系来指导,很难取得预期效果。完善的低碳经济理论能够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理论支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指引低碳经济发展。皮古曾经提出通过增税手段来解决负外部性问题,使得资源得到帕累托最优配置,或者通过对产权的界定来降低人们的交易成本,达到社会帕累托最优配置。但是对温室气体的产权却很难界定,也无法确定征税对象,此时就可以借鉴“低碳经济”中有关碳关税等概念来设计解决方法。

(三)促进了人们消费方式的转变,提高了经济发展的质量

现在人们日益关注生活质量的高低,若仍然以物质消费作为经济发展的最终动力,不仅人们的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而且对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利用会产生更多的温室气体。“低碳经济”不仅促使社会转变生产方式,同时也要求人们转变生活和消费方式。低碳经济能够促进消费方式的良性转变,从过度物质消费渐渐转移到精神消费,让后者取代前者成为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动力。

五、结语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已经成为全球大趋势,当前,中国正处于把握经济增长机遇和进行低碳转型的两难选择之中。我们必须既遵循经济社会发展与气候保护的一般规律,顺应发展低碳经济的潮流和趋势,同时还要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国家利益,寻找一条协调长期与短期利益、权衡各类政策目标、谋求双赢的低碳发展路径。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有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地方:

(一)应立足实情循序发展,不能盲目调整产业、能源结构

发展低碳经济、淘汰过剩产能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但是,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还很落后,当前还不能脱离高碳发展的发展方式。盲目追求产业、能源结构的调整甚至会带来打着调整结构的名义进行“污染转移”的尴尬后果。

(二)应加快完善和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加快完善和制定包括:国家监测考核管理标准,财税、价格等金融政策措施(如开征碳税、试行碳交易等)的法律法规,制定出相关的规范以指导企业开展低碳发展的探索。

(三)加强宣传引导

对于碳中和的理解篇6

关键词:大学生;低碳理念;低碳行为;武汉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8-0268-03

一、问题的提出

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中国政府庄严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与此同时,为了迫使中国降低碳排放,欧盟近来提出要对中国产品征收碳排放税,现实的考验进一步加大了中国在降低碳排放方面的压力。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可见低碳经济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对其低碳理念的培养和低碳行为的引导非常重要。

本文试图通过对武汉十余所高校大学生低碳理念与低碳行为的调查分析,了解大学生这一特殊对低碳理念的认知度与实践度情况,并分析低碳理念和低碳行为的动机,旨在进一步推动“低碳生活”理念在大学校园中的传播,倡导大学生践行低碳生活方式。

二、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发放调查问卷采集数据,利用SpSS统计软件,采用频数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力求发现在校大学生低碳理念和低碳行为特征。

2.问卷的设计。在此次研究中,将问卷设计为个人基本情况、对低碳理念和低碳行为的评价以及个人低碳行为践行情况三个部分。个人基本情况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所学专业、家庭结构、家庭所在地等有必要的和针对性的信息。对低碳理念和低碳行为的评价采用里克特式五点量表法,记分方式如下:“很不赞同”给5分;“不太赞同”给4分;“一般”给3分;“比较赞同”给2分;“非常赞同”给1分,变量项目的平均数越低,代表赞同程度越高。而个人低碳行为践行情况则包括日常实践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3.调查方法及样本构成。此次调研以武汉市大学生为目标群体,分别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湖北经济学院及华中农业大学这七所高校中随机选取了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具体采用实地问卷调查和网上问卷调查两种方式。本次共发出400份问卷,回收问卷383份,回收率为95.75%。经过检查筛选,删除数据不全的问卷43份,剩下340个有效样本,有效率达85%。样本构成(如表1所示)。

4.问卷的信效度检验。为了进一步提高问卷的信效度,我们利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对问卷进行了信、效度分析。其结果(如表2所示)。

表2量表的信效度分析结果

一般认为alpha值为信度系数值,其取值范围在0.60以上,其值越高,表示其内部一致性程度越高;Kmo为取样适当性度量,取值范围在0.60以上,Kmo值越大,表明变量间的共同因素愈多,愈适建构效度和进行因素分析,如果Kmo值小于0.50时,较不宜进行因素分析,而因素分析是问卷建构效度分析的主要方法之一。

树立低碳理念的动机量表的alpha和Kmo值分别为0.624和0.741,均达到了问卷的信效度要求。低碳行为量表的alpha值为0.676,表明信度较好,符合研究要求。

对于内容效度的检验,由于量表中涉及到多个类别和性质的测项,且每个类别中的题项选择既有单选又有多选,这种多类别变量的相关系数统计分析,不适合做因子分析,即构建效度分析,但其测试内容与测试目的基本相符,也具有一定的内容效度。

三、调研数据分析

(一)大学生低碳理念分析

分别从低碳内涵的认知度、低碳经济理念的认知度、低碳生活理念的认知度及低碳理念的动机四个方面对大学生低碳理念展开分析。

1.低碳内涵的认知度分析

表3 大学生低碳内涵的了解程度分析表

表3表明,大学生对低碳内涵的相关维度的了解程度存在差异,其中,对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知晓度最高,这可能与国家政策的普遍推广实施有关;对低碳校园、低碳网络、低碳交通知晓度次之,这与大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知道学生较多;对低碳地产、低碳哲学和低碳音乐的了解程度相对较低,有些甚至没有听说过,这可能与大学生群体的工作、生活经历以及兴趣爱好等有关。

2.低碳经济理念的认知度分析。英国牛津大学中国环境中心主任赵吉敏博士表示,低碳经济并不是让人们过得不舒服,而是在强调一种“度”,即当个人生活达到某种适合的舒适度;低碳经济也不是人们通常以为的污染后的减排之类的补救措施,它其实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种可供选择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的高效利用,清洁能源的开发。本次调研中,我们发现:42.3%的学生不同意低碳经济是“受苦经济”、“亡羊补牢经济”的说法,仅有26.7%的人同意这种看法;49.8%的学生认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与每人生活息息相关,48.2%的学生认为是政府的事,与普通民众关系不大,还有极少数人持观望态度;29%的学生认为低碳经济肯定会影响自身正常的生活,31%的学生认为一定程度上会有影响,24%的学生认为肯定不会有影响,9%的学生认为可能还会降低生活质量,3%的学生表示不确定。可见,大学生对低碳经济的看法还是比较积极的,但对低碳经济影响自身正常生活方面表现得并不乐观,且“发展低碳经济,人人有责”的意识不强。

3.低碳生活理念的认知度分析。本次调查显示,关于大学生对低碳生活消费品的态度,49.4%的人表示自己非常感兴趣,并认为它可能会成为一种新潮流;21.6%的人认为与一般产品没有差别,并不一定会使用;17%的人认为别人买就会买;11%的人表示不看好低碳产品,不会购买;还有1%的人表示不确定。可见,大学生低碳生活理念有待加强。

4.低碳理念的动机分析。根据《动机心理学:理论与实践》,将树立低碳理念的动机分为身心健康动机、被尊重动机、文化动机、从众动机、交际动机。采用likert五点量表进行测量,变量项目的平均数越低,代表赞同程度越高。

上页表4表明,大学生把为自己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丰富自己的低碳环保知识,养成良好的习惯作为树立低碳理念的主要原因。可见,身心健康是大学生树立低碳理念的主要动机。

(二)大学生低碳行为分析

1.大学生实践低碳生活的角色分析。本次调查数据显示,45%的人认为有必要为减少碳排放量贡献力量,但尚未采取行动;23.82%的人正在采取行动;不仅采取行动,而且积极向他人宣传的实践者占有22.65%;尚有8.53%的学生认为二氧化碳排放量与自己没有关系。此外,女生认为有必要作出行动,但没采取实际行动和正在积极向他人宣传的人分别占48.17%和26.83%,均高于男生。

2.大学生实践低碳生活方式的行为习惯分析。本次调研表明,96.7%的大学生认为实践低碳生活中比较容易做到的行动是远离一次性、节约用水用电、购物需适度。而在多吃素食、选用节能产品、参加低碳活动、出行多用自行车等方面表示比较难做到。

3.大学生低碳生活行为的践行度分析。低碳生活行为的践行度,通过设计量表进行测量,并从“衣食住行”四个层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实践低碳行为的情况良好,(平均水平分值=3.385)。其中,大学生低碳生活行为在“行”方面,践行度明显高于平均水平,而在“住”方面,则低于平均水平,在“衣与食上”没有显著差异。

4.不同主体的大学生实践低碳生活方式的差异分析。

表5显示,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衣、食、行”方面低碳生活方式践行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在“衣”方面男生践行度高于女生,而在“行、食”方面,女生比好于男生。在不同年级这一维度上,大三、大四的学生明显要比好于大一、大二的学生。

四、研究结论与讨论

通过以上问卷分析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总体来说,大学生对低碳内涵的了解不够充分。(2)大学生对低碳经济的看法较为积极,但“发展低碳经济,人人有责”的意识以及低碳生活理念有待加强。(3)身心健康是大学生树立低碳理念的主要动机。(4)相对其他群体而言,大学生实践低碳行为的情况良好,但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衣、食、行方面低碳生活方式践行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在“衣”方面男生践行度好于女生;在“行、食”方面,女生好于男生。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低碳生活方式践行度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大三、大四的学生明显要好于大一、大二的学生。

鉴于此研究结论,我们建议:(1)加强宣传力度,强化低碳理念。首先,政府作为推广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牵头人,可以通过组织社会专业环保组织在校园开展低碳的讲座,宣传部门印发《低碳生活守则》等形式,传播低碳生活的基本知识,大力倡导大学生逐步向低碳生活的转变。其次,作为舆论导向的媒体,应加强低碳生活的宣传报道,对大学生的低碳行为典型事例,进行系列专题报道,彰显示范效应。最后,学校以及大学生环保组织,应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倡导和规范低碳生活理念和行为,通过举办低碳大学生在行动论坛、大学生节能环保创新作品展、低碳生活图片展等活动,积极宣传低碳理念,倡导低碳生活方式。(2)践行低碳行为,改变生活陋习。由研究结论可知,大三、大四学生的低碳生活方式践行度明显好于大一、大二学生。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低年级学生尤其是新生的低碳生活方式教育,让学生自觉做到:减少个人碳足迹,更多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养成随手关灯、节约用水等良好的生活习惯;重复使用节能环保购物袋;减少一次性餐具、一次性日用品的使用频率等等,最终使低碳生活成为校园时尚。

参考文献:

[1]低碳时代:大学生该如何践行低碳呢[eB/oL]..

[3]王凤珍,松德梅.论大学生的环境意识教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12).

对于碳中和的理解篇7

关键词:网络治理;产权交易;碳排放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4-0182-03

气候变化是当前各国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如何有效控制碳的排放一直是各国学者热衷于研究的一个领域,目前学术界的一个普遍观点是,通过运用产权界定的办法构建碳排放交易机制是解决碳排放过度所造成的气候变暖的重要途径,虽然在实践过程中该理论对碳排放问题的解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其中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拟从公共治理的角度补充完善碳排放产权交易理论的缺陷,完成现有的通过产权交易途径解决碳排放问题策略的优化。

1碳排放产权交易研究的现状

通过对碳排放产权交易问题研究相关文献的梳理,总结得出对这一问题研究的三个维度:

(1)以产权理论发展基础为研究的维度:吴健、马中以科斯为碳排放产权交易理论的发展起点,从交易费用与资源配置效率和组织形式的关系、产权制度建立如何解决碳排放外部性问题以及如何进行制度设计以兼顾制度变化特点与制度运行成本等三个方面分析了科斯定理对碳排放产权交易问题理论贡献。杨继通过对碳排放交易理论发展过程中有主要贡献的经济学家庇古、科斯和欧玲所提出理论的梳理,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碳排放交易的特点、动机和原则并对我国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2)以产权交易机制的构建为研究的维度:孙法柏、李晓芬通过对国外典型的碳排放交易市场的研究提出了我国构建了减排的有效机制,及通过开设碳排放交易所、促进市场机制与政府作用相结合、建立节能配额制度和严惩排放超标企业等措施实现机制的构建目标。李凯杰、曲如晓通过对初始排放权分配机制的比较研究和初始排放权与碳排放交易市场运行效率之间关系的研究提出了免费分配、拍卖分配的最优设计思路。赵雪、钟定胜等运用基尼系数方法对碳排放权进行分配,并在实际运用中取得一定成果。

(3)产权交易的法律研究维度:王志华从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构建的现实障碍与法律困境角度入手,分析了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构建的法律对策问题。刘明明通过对碳排放产权交易与碳税的比较分析提出了中国气候变化立法的制度选择思路。李静云通过分析国际气候谈判中各主体间的关系及立场,探索建立气候保护的国际法律新秩序的模式。

2碳排放产权交易理论在解决碳排放问题上存在的问题

2.1碳排放产权交易理论的基本思想

碳排放产权交易理论的基本思想:首先,根据环境控制目标及环保要求确定环境的容量,并进一步确定碳排放总量;其次,要构建碳排放交易的产权机制,其中包括了产权初始分配机制、产权交易机制、监督管理机制等,完成碳排放市场的构建并实现与现行法律和制度的整合;最后,通过碳排放市场所形成的价格体系实现引导排污者的排污决策的效果。

2.2碳排放市场的构建与运行过程中的缺陷

(1)碳排放总量估算的困难与测量方法存在的误差。

目前学术界在根据环境控制目标及环保要求确定环境的容量时存在方法选择上的分歧,由于碳排放是一个多组别、多层次、动态变化的复杂大系统,而在这一大系统中又存在若干碳排放的子系统,所以确定碳排放的总量是极复杂和困难的工作。排放源总体分两大类:可明确测量的具有固定排放点的点源和无法精确测量的非点源,其中点源中又包含了若干子系统:燃料燃烧排放系统、工业生产排放系统、农业生产排放系统,交通运输排放系统等等。非点源则包含人类生活过程中随机出现的碳排放活动和自然界中的碳排放情况。碳排放总量的确定主要是依据具有固定排放点点源的碳排放测量情况,而对点源碳排放的每一种测量方法都有其优势和劣势。调查法:虽然可以针对污染源作出详细、准确、广泛的调查与精确的估算,但是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与材料成本,同时调查结果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实测法:是通过对采集排放气体的流速、流量、浓度等参数的测量计算气体排放总量的方法,这一方法使用专业的环境测量工具有较高的精确性,但是采样过程中需要筛选有代表性的样本,因为人力、物力的限制不可能实现对污染点的逐一采样,所以会出现成本与测量精确度的矛盾,一般情况下只对重点污染监控指标进行监控。申报法:根据各排污单位的排污量的申报计算出排污总量,一方面要求对各排污申报单位的排污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进行检验,另一方面对没有进行排污申报的单位是无法将其排污量计算到总量中去的,所以这一方法估算的排污总量与实际排污量差距较大。

(2)市场交易机制构建中的问题。

①产权分配机制构建中的困难。明确产权是构建市场交易机制的根本前提,因为只有明确了产权归属,才能让希望使用资源的人向资源的所有者支付货币,消除资源使用混乱的现象。但在产权界定实践过程中发现很难寻找到一个完美的分配方案。

基于历史排放状况的分配:指先由管理机构制定标准,然后依据标准将碳排放量免费分配给各个碳排放单位,该方法虽然能在成本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完成碳排放的产权界定,但该方法可能导致对企业的过度补偿问题出现,同时该方法对拟进入行业的潜在新企业存在制度的不公平,这些企业可能面临因为没有历史排放记录而不能获得排放许可或排放许可价格过高的问题。

基于最新数据的分配:指根据现有的最新数据(产量数据、排放量数据、投入量数据等)对基础许可排放进行定期更新,而不是仅仅限定一个固定排放基础。该方法虽然可以激励企业提高生产绩效和生产力,同时有效的减少了免费历史排放产生的碳泄露问题,但是这一方法形成政府的变相补贴,会出现错误的投资机制并引导资金流向高污染的行业和企业。

基于拍卖的分配:指碳排放权由相关政府机构进行统筹管理,并采取拍卖的方式使各组织机构通过竞价获得碳排放权以满足生产、生活的需求。采用该方式不仅可以获得碳排放权拍卖收益并用于减排工程投资、改善税制、降低管制成本等方面,还能保证各企业在拍卖机制下公平的获得排放权。但事实上,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基于拍卖的分配和基于历史排放状况的分配对收入的影响是没有差异的。

②碳排放市场的运作困难。市场运作的关键在于产权的界定和价格机制的形成,首先在碳排放的产权界定是困难的,作为具有负生产效果的权利(碳排放权利)也是生产要素的一种,由于碳排放的形态、数量、存在区域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所以要完全清晰的界定是很难做到的。其次虽然存在供求关系这一形成价格机制的基本关系,但供求矛盾的调合更加复杂,伴随着碳排放市场制度建立与维护费用、交易费用与协调成本的存在使得碳排放成交价格往往高于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价格水平。

2.3监督与现行法律制度整合的困难

首先,碳排放权的法律属性很难界定,碳排放权同时具备了生态属性和经济属性,及缺乏客体的界定工具又存在主体动态性特点,截止2014年个别省份虽有针对碳排放权的行政法规的设立,但目前尚无全国范围内统一的碳排放法律制度和规则,现有的相关法律也并未完全解决碳排放权的法律属性的界定问题,这直接影响到监督主体行为的合法性。其次,现实情况的复杂性制约了法律规定的监督范围,出于管理成本和管理效率等多方面因素的考虑目前多数地方行政法规对纳入碳排放管理的企业和组织进行了门槛设置,以广东省为例,2014年3月1日颁布施行的《广东省碳排放管理试行办法》中明确规定控排企业和单位、新建(含扩建、改建)年排放二氧化碳1万吨以上项目的企业(以下简称新建项目企业)纳入配额管理,其他排放企业和单位经省发展改革部门同意可以申请纳入配额管理,这一规定使得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存在局限性,无法切实反应碳排放市场的供求关系。最后,监督手段的单一化同样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现实问题,由于由于碳排放是一个多组别、多层次、动态变化的复杂大系统,所以要精准的监督碳排放量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各种监督手段与方法都存在缺陷,从而导致监督手段的法律化过程的困难。

3网络治理对于碳排放产权交易理论问题的启示

3.1改变以政府组织为中心的单一治理主体

通过构建由政府组织起主导作用其他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碳排放治理主体,加强非政府组织、私营部门、公民个人更多等参与到碳排放治理问题的解决中来,通过各个治理主体的协调与合作共同承担碳排放问题这一公共事务治理的责任,这样一来有利于政府组织协调各个社会力量运用群测群控的方法解决非点源碳排放测量面临的困难,使得碳排放总量的核算更加精确。

3.2在网络治理框架下构建有效的治理工具及适用环境

改变运用政府权威发号施令、制定并实施政策这一传统单向的管理工具,通过构建合作与协商机制把非政府组织、私营部门、普通公民纳入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中来,针对具体公共问题,通过对强制性、混合性、自愿性工具的综合使用以达到控制目标。由于网络治理更加依赖于工具的激励、沟通、契约等特性,因此政府在主导网络治理工具构建的同时还应注重网络治理机制的建立。

网络治理工具能有效运作的基础是相互依赖的主体间互动而形成的一套有效的治理机制,首先是信任机制的构建,这是网络治理工具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只有治理主体之间相互信任才能有效减少分歧和障碍,约束各主体行为从而促成网络治理主体的有效合作。其次是构建有效的协商机制,由于网络治理主体的多元化结构使得构建有效的协商机制以协调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这一机制是保障各主体实现良性互动解决公共问题的基础。最后要构建学习机制,促使治理主体间的相互学习并形成统一的价值和知识体系,从而能正确的认识分歧并解决分歧,促进政策的有效执行。

3.3完善多层级的网络治理结构

构建由国家、地方政府与社区治理三个层次的网络治理结构,每一治理层次都包括政府、私营企业、公民组织、社会团体多个治理主体的参与公共事务的处理,通过构建的一系列对话、协商、谈判、决策等集体选择机制弥补监督与现行法律融合的困难问题。

将碳排放治理对象私营企业纳入到治理主体中来,一方面,有利于其增强私营企业在碳排放问题上的社会责任与道德的约束力,另一方面在制定具体治理措施时可以更详尽客观的了解治理方法的选择对治理实际效果的影响,从而能够做到及时优化方案改善治理效果。通过国家、地方政府与社区治理三个层次的网络治理结构的构建,能有效弥补行政监督手段单一的缺陷,构建网络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吴健,马中.科斯定理对排污权交易政策的理论贡献[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2]杨继.碳排放交易的经济学分析及应对思路[J].当代财经,2010,(10).

[3]孙法柏,李晓芬.碳排放交易市场机制的比较与借鉴[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4]李凯杰,曲如晓.碳排放交易体系初始排放权分配机制的研究进展[J].经济学动态,2012,(6).

[5]赵雪,钟定胜.基尼系数法在全球碳排放权分配中的应用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5,(1).

[6]王志华.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构建的法律困境与对策[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7]刘明明.碳排放交易与碳税的比较分析―兼论中国气候变化立法的制度选择[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1).

[8]李静云.走向气候文明―后京都时代气候保护国际法律新秩序的构建[J].中国环境科学,2010,(11).

[9]郝千婷,黄明祥,包刚.碳排放核算方法概述与比较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2011,(4).

对于碳中和的理解篇8

关键词:化学观念;分类观;实验观;碳酸钠;碳酸氢钠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冯・劳厄(m.vonlaue)曾经说过:“教育所给予人们的无非是当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记后所剩下来的东西。”《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目标中也明确提出“……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所谓中学化学基本观念就是中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化学基础知识或化学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所形成的能够反映化学本质特征的总观性认识。化学必修1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属于陈述性知识,学生对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理解经常是表面的、肤浅的。学生对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的感觉就是易学难记,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特别是到了高三,经常对于以元素化合物为载体的试题经常感到束手无策,我们如何在新课的教学中渗透化学观念的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结合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专题2中“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浅谈如何实施基于“化学观念建构”的教学。

一、以观念建构的思想确立教学目标

北京师范大学的王磊教授及其研究生范晓琼、张毅强借鉴艾里克森的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理论提出的观念建构为本的教学理论,提出可以根据知识的层次和迁移价值将知识分为观念性知识和具体性知识,并重新构建了知识的分类体系。从教学目标看,基于具体知识为本的教学注重对具体知识的学习和思考,注

重具体知识的记忆和浅层次理解,基于观念建构为本的教学注重把具体知识作为载体和工具来帮助学生观念的建构和形成;从教学过程看,基于具体知识为本的教学旨在让学生记住这些知识,

多采用讲授式,而基于观念建构为本的教学多采用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活动中主动探究、主动发现等方式;从教学效果层面看,基于具体知识为本的教学围绕具体知识讲解而展开,而基于观念建构为本的教学追求形成超越事实的思想,对问题层次的理解。

基于上述理论,本节课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性质之间的差异及二者的相互转化;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鉴别方

法;了解钠的化合物的主要用途。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的对比探究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培养实验观察、分析和设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刺激求知欲望和学习期望;培养认真细致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物质性质的学习初步形成化学分类观和实验观等化学观念。

二、以物质分类观为线索组织教学

化学分类观是化学的核心观念之一,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属于事实性知识,内容庞杂,易学难记,这就要求在元素化合物的教学过程中要用好基本理论这一线索去贯穿整个知识体系,否则将使得学生陷入死记硬背的泥潭,这显然与新课程所倡导的相违背。而要用好化学基本理论这一工具,在现行的教材体系下,用好分类观是比较可行的方法。

教学片段: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化学性质的教学实录(部分)。

教师:碳酸钠与碳酸氢钠这两种物质从物质的组成特点看,

应该属于哪种类别的物质?

学生:属于盐。

追问:你能不能说一说盐类物质可能具有哪些性质?

学生:盐可以分别与酸、碱、其他盐发生反应,遵循复分解反应的规律。

教师:很好,同学们能不能再进一步的分类,比如它们属于什么类型的盐?

学生1:都属于钠盐。

学生2:都属于碳酸盐。

学生3:碳酸钠属于正盐、碳酸氢钠属于酸式盐。

教师:钠盐具有哪些共同的性质?

学生:可以溶于水、可以进行焰色反应的实验(焰色反应火焰为黄色)。

教师:酸式盐与正盐有什么区别?同学们能不能根据我们介绍的酸式盐的概念推测碳酸氢钠可能具有的性质?(引导:酸式盐可以看成是多元酸未被完全中和所形成的产物。)

学生:碳酸氢钠可能可以与碱发生反应。

教师:那么碳酸盐具有什么性质?大家能否从初中学过的碳酸钙的性质去推测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

……

这种教学方法真正把以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作为分类研究的方法为理论指导,把物质类别之间的反应贯穿于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物质类别之间的反应理应成为元素化合物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工具。

三、以实验探究活动促进化学实验观的建构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化学的学习,学

生应该明确:化学实验是人类认识物质、改造和应用物质、推动化学科学发展的主要手段;全面客观地记录实验现象,科学地分析、解释实验结果,将观察与思维紧密结合是完成化学实验必需的基本方法。有鉴于此,本节课设计的学生活动有:

学生活动1:在两支洁净的试管中分别加入2-3mL澄清石灰水和氯化钙溶液,再分别向上述两支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振

荡,观察现象,同理把碳酸钠溶液再换成碳酸氢钠溶液进行对比。记录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结论。(设计意图:通过实验验证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分别与盐及碱的反应。)

学生活动2:取现配的碳酸钠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2-3mL于试管中,向两个试管中分别滴加2-3滴的酚酞指示剂,观察现象,然后继续在两试管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观察现象。记录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结论。【设计意图:通过实验中的不同现象(碳酸钠的现象是:溶液由刚加入酚酞时的红色,逐渐变为浅红色,最后伴随着气体的生成溶液变为无色;碳酸氢钠的现象是:加入酚酞后溶液呈浅红色,滴入盐酸溶液变为无色且有气泡产生。)的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学生活动3:在老师演示完成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固体的套管

实验后,请学生分析相关现象得出结论。(问题提示:套管实验中外管和内管的温度如何?从实验结果看,哪个管中的固体受热分解了?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

对上述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碳酸

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还能更深地体会到:化学实验是人类认识物质的主要手段;化学实验需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全面地观察、记录实验现象,科学地分析、解释实验结果,将观察与思维紧密结合是完成化学实验必需的基本方法。

总之,观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经过基础知识核心概念基本观念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基本观念……几个反复过程方能形成一种较为完善的基本观念。这就需要我们在元素化合物的教学过程中以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为载体去引领学生逐步形成化学基本观念,真正实现由基于具体知识的教学转向基于化学观念建构的教学。

参考文献:

对于碳中和的理解篇9

关键词:碳纤维;上浆剂;材料功能

碳纤维使用中,上浆剂是一个重要的部分,碳纤维使用经常受到上浆剂的制约,尤其在现在的这个新的时代,碳纤维的应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这得益于3D打印技术的发展,3D打印技术中最常用的打印原材料就是使用的碳纤维,科研工作者也认为碳纤维是最优良的打印材料之一,但是3D打印处理的碳纤维制品表面的粗糙程度更严重,这对3D打印技术的产品的推广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良好的上浆剂能够提高碳纤维的质量和寿命,对碳纤维材料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1碳纤维上浆剂的种类

碳纤维的上浆剂基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溶液型,另一种是乳液型。它们的主要原理也是不同的,溶液型一般都是采用树脂类、乙烯类的有机溶剂,其作用原理是将碳纤维表面的碳溶解,这样就能完成一个完整的表面。乳液型的作用原理就是利用乳液性流体的形式,完整的覆盖到碳纤维的表面上,形成一个完整的保护层,把碳纤维表面的毛刺全部的覆盖。上浆剂要和炭纤维有着很好的粘粘性,同时温度等变化需要和碳纤维相同。

1.1聚合物

上浆剂的主要成分应该是聚合物,聚合物的选用原则就是保证施工中制备成的上浆剂能够在碳纤维上良好的结合,同时能在碳纤维表面形成一层或者几层的致密平整的养护层。采用溶液型的上浆剂的时候应该保证其溶解度到位,根据化学性的相似相容的原理,在采用溶解的方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施工的量。要保证不会破坏碳纤维的元素。在碳纤维的表面不会产生空洞,不会对碳纤维的结构、内应力造成影响。

树脂是一种很好的上浆剂,它既是溶解剂也是乳化剂,一方面他能溶解碳纤维中很多细小的毛刺,同时又能在表面形成一层致密树脂层,能够完全的包裹住碳纤维元素,在碳纤维的使用中,树脂材料常见的上浆剂。但是树脂材料的优点也有可能变为它的缺点,因为是良好的有机溶剂,所以不仅能溶解碳纤维,同时也能溶解乙醇的溶液,自然本身也能被有机溶剂破坏,比如一些高浓度的酒就能让树脂出现孔洞,所以如果想要避免这种情况就需要对碳纤维进行贴膜。

1.2新型材料

现在随着技术的要就树脂性的材料渐渐的不能满足材料的要求。所以人们采用了环氧基团作为是主体的作为上浆剂的主体材料新型材料。这种材料是基于树脂的材料的思路发展的一种新型材料,这种材料的结合能力更强,在结合的性能上有几个重要的参数:可挠性、抱合力。可挠性就是指在碳纤维的表面上不会出现断丝、露丝的现象。而抱合力就是材料和表面粘结性的能力参数。这种材料的优点在于在生产的时候不会污染环境,同时取材十分方便,才都是有常规的化学材料制成,没有异味和毒性,所以很适合推广和使用,也比较符合我们材料重复利用,不对环境污染的要求。

2乳化剂材料

2.1乳化剂的优点

乳化剂是上浆剂的重要的分支,乳化剂是利用将碳纤维表面覆盖的方式,在上浆剂的使用中,比起上浆剂,乳化剂更受到人们的青睐。因为乳化剂不会在日常的使用中产生新的毛刺从而导致人员受伤。乳化剂应该是不良的粘结剂,乳化剂之间不应该聚集,这样会导致乳化剂层过后,影响质量。乳化剂不会让碳纤维的产生内应力,所以能够保证的碳纤维的强度。同时乳化剂后可以重新涂抹,但是溶解剂使用多次就会让碳纤维变薄,影响应力。

上浆剂研制过程中选定了主组分环氧树脂以后,选用乳化剂又是重要的一环。上浆剂中的乳化剂,其用量一般为4%~8%,这主要取决于与之结合的环氧树脂的用量和乳状液的组成。在实际使用中,应尽量减少乳化剂的用量,因为乳化剂是一种不良的粘结剂,它倾向于阻止干胶与碳纤维之间的粘合。同时,乳化剂的使用,又增加了上浆剂的成本。

乳化剂的选择方法有:(1)以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为依据选择乳化剂。每一种乳化剂都有其特定的HLB值,而在不同HLB值范围之内的乳化剂用途是不同的。对于不同单体的乳液聚合体系来说,要求其HLB值的范围不同,若所采用的乳化剂在这个范围之内,则可达到最佳效果。若将两种或多种具有不同HLB值的乳化剂混合使用,构成复合乳化剂,使性质不同的乳化剂由亲油到亲水之间逐渐过渡,就会大大增进乳化效果。(2)以其他特征参数为依据选择乳化剂。(3)经验法选择乳化剂。经验法选择乳化剂的基本原则如下:参考前人的工作;优先选用离子型乳化剂;选择与单体分子化学结构相似的乳化剂;离子型与非离子型乳化剂复合使用;所选择的乳化剂不应干扰聚合反应;根据乳液聚合工艺选择乳化剂;考虑到聚合物乳液以后的应用选择乳化剂;应选择便宜易得的乳化剂。

2.2助剂

为了改善上浆剂的性能,增进上浆效果,浆液中还要加入一些助剂,比如增韧剂和渗透剂等,使碳纤维的浆膜达到理想效果。增韧剂的目的是保证碳纤维上浆剂膜有一定的柔韧性,不至于使碳纤维上浆后变得硬挺度很大,不易加工。碳纤维是疏水性纤维,上浆过程中上浆剂难以及时润湿纤维表面,造成浆料不能在纤维表面形成均匀的膜,从而影响纤维的性能。因此,有必要在上浆乳液中加入渗透剂来改善其润湿性。曹霞等使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JFC作为渗透剂,乳液与纤维的接触角变小,表明乳液对纤维的浸润性增强。

2.3上浆剂的作用

上浆剂在碳纤维表面只有几十nm的厚度,但是上浆剂却从多个方面对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的性能产生影响,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碳纤维的工艺性能、纤维与树脂的浸润性能和粘结性能以及复合材料的性能。上浆剂可以作为一种粘合剂,具有集束性能,使碳纤维保持在一起,改善其工艺性能,使其便于加工。上浆剂作为一种剂,保护纤维,改善纤维的加工性能,降低纤维之间的摩擦,使其不受损伤。据称纤维束在以大于14m/min的速度移动时,纤维就会被磨损而降低强度。

结束语

碳纤维上浆剂对碳纤维的表面性能、碳纤维的工艺性能、碳纤维与树脂的浸润和粘结性能以及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均有很重要的影响。上浆后复合材料的力学和界面性能发生了变化,说明纤维经上浆后,在复合材料成型过程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不仅是纤维表面与树脂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元,李建利,张新元,徐敏.碳纤维织物的特点及应用[J].棉纺织技术,2014(5).

[2]陈建剑,俞科静,钱坤,曹海建.石墨烯改性对环氧树脂/碳纤维复丝拉伸性能的影响[J].合成纤维工业,2012(6).

对于碳中和的理解篇10

关键词:碳汇;造林;问题;对策

1碳汇造林概述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气候变暖、空气质量差等问题,主要起因是空气中的Co2浓度过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纷纷采取各种措施以求环境得到改善。因此,出现了“低碳生活”方式的倡导,各个国家越来越接受这种方式,并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森林可以吸收大量的Co2,所以,就出现了林业碳汇活动。

1.1碳汇的基本概念

碳汇一词来源于《全球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指从大气中清除Co2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1.2林业碳汇和碳汇造林基本概念

林业碳汇是指通过造林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增加树木数量,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大量吸收大气中的Co2,并将其转换成自身的营养,以此减少大气中Co2的浓度,从而减缓了地球气候变暖的速度。林业碳汇便成为了改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重要方法。

碳汇造林与林业碳汇概念不同,碳汇造林是一种行为,具体是指以增加碳汇为目的,在确定了基线的土地上,监测和计量造林及其林木生长过程中吸收Co2的量。据测算,每生长1m2的树木,释放o2量为1.62t,而吸收Co2的量约为1.83t。按照这种吸收比例计算,大约每增加0.73hm2人工林就可以吸收1辆轿车1年Coz的排放量,因此,碳汇造林的行动越来越多,积极性也大幅提高。

2碳汇造林存在的问题

2.1碳汇造林的不确定性

现阶段,我国城镇化进程比较快,人口流动性大,低碳生活模式面临着巨大的困难。明晰我国对于碳排放量已经有了量化指标,但是具体情况没有进行细化,使得一些地区存在具体落实的问题,所以,相应的碳汇造林项目也就不能得到确定。

2.2缺乏碳汇造林技术人才

碳汇理论与技术研究在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在实际工作中,部分林业工作者对专业知识、理论和技术还不熟悉,对碳汇造林认知也不足,在项目中一旦出现问题也不知如何解决。总之,碳汇造林具体实施方法、标准和管理体系还没有明确。在我国,目前还只有少数单位和学者对碳汇造林知识较为了解,碳汇专业人才和工程队伍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所以,人才的缺乏也是碳汇造林项目中一个重要问题。

2.3碳汇计量监测方法缺乏统一性

由于碳汇造林项目刚刚兴起,在实际监测碳汇造林的过程中,不仅测量方法非常局限,而且没有一个统一的监测标准作为依据。普通的测量方法都不适用于碳汇造林项目,而且精度也达不到要求。

2.4相关政策和法律体系不够完善,配套服务不足

我国政府针对气候变化出台了相关文件,针对碳汇也出台了相关的运行文件。这些文件尽管提出了碳汇造林的重要性,但只能算是规章制度或办法,没有法律效力。另一方面,政府的配套服务不足,支持力度还不够,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市场,使得碳汇造林项目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当企业申请碳汇造林项目试点时,在资金、技术、设备上政府给予的支持不能让企业甘愿冒此风险,而且这些投资只有投入没有收益。政府由于没有更有利的激励制度和法律保障,对于企业来讲,风险无疑是不能承担的,所以,很少有企业愿意实施碳汇林业项目,造成了碳汇造林项目发展迟缓。

对于林地所有权、使用权和最后的收益权,国家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合理分配制度,使得企业、政府等产生了很多矛盾,这些矛盾也阻碍了碳汇造林项目的实施。

2.5碳汇造林选地不合理,树种单一

在碳汇造林规划设计初期,由于没有专业人员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导致在选地方面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很难做到科学合理地规划。另外,即使选地合理,树种选择也存在单一性,没有创新,这也是碳汇造林项目中的一个主要问题。

2.6后期管护不到位

造林后的管护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但在很多地方,相关部门对管护认识不到位,即使有些地方进行了管护,也是形式主义,并没有真正进行管理与护理,并且不愿尝试创新,仍然停留在普通的管护模式下,使得造林后的成活率低下,没有达到真正的碳汇效果。

2.7虫害防治办法落后

我国造林的养护经费和技术普遍不高,不能满足造林日常养护的需求。尤其是对于虫害的防治,还停留在使用化学农药阶段。众所周知,化学农药首先可以防病虫害,但是另一方面也可以使病虫产生抗药性。从环保角度考虑,化学农药污染环境严重,长此以往,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反而发挥不了林木吸收Co2的作用,因此,需要探索先进的防治技术。

3碳汇造林问题的对策

针对碳汇造林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解决这些问题,以便更好地促进碳汇造林项目有效的开展和实施。

3.1加强碳汇造林技术以及人才培养

碳汇造林项目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并且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因素,限制了碳汇造林项目的发展。另外,UnFCCC规定必须有一个科学的方法监测Co2,以便证实和核查。为了达到这个标准,首先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部门可以联合起来共同研究和探讨新的方法,并且将新方法广泛地推广。另一方面根据碳汇活动所涉及的专业,比如,林业、环保、法律、金融、管理等,加强对这些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通过培训、现场讲授等多种途径对专业人才进行强化培训,使之对碳汇造林项目有深入的了解。

3.2完善碳汇相关政策

我国目前现有的碳汇相关文件,都不是政策文件,没有法律约束力,为了更加规范碳汇造林,需要中央和各地方政府制定完善的碳汇项目政策及相关配套法律法规,还要保证这些政策与法律法规能够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和我国国情,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碳汇造林项目健康持续地开展。

3.3科学准确地调查和设计

2010年,国家林业局出台了《碳汇造林技术规定》,规定指出,在实施碳汇造林前,要对选用的造林地进行造林地调查和基线调查。所以,科学准确的调查数据能够真实反映造林地的详细情况,只有真实地掌握造林地的情况,才能作为依据进行规范设计,有效发挥碳汇作用。

3.4努力创新,加强后期管护

只有提高林木的成活率,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碳汇作用,因此,碳汇造林后的管护工作尤为重要。但需要创新管护方法,比如,采用责任制管护、承包制管护、合作式管护等新方法,摒弃陈旧的方法,提高林木成活率。另外,在病虫害防护方面也要创新养护方法,避免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