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6:21

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篇1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战略资源企业

一、核心竞争能力理论的思想溯源

在管理科学的发展历程中,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末期这个时期强调经验管理。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期,“科学管理之父”Frederickw.taylor首创的科学管理制度对管理思想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20世纪初至40年代这个时期信奉科学管理。Georgeeltonw.mayo于1924~1936年分两阶段所进行的霍桑试验揭示出工业生产中个体具有社会属性,生产率不仅同物质实体条件有关,而且同工人的心理、态度、动机,同群体中的人际关系以及领导者与被领导集体的关系密切相关。霍桑试验以及对试验的分析研究使得西方管理思想从古典管理理论阶段发展到行为科学管理理论阶段,且成为20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这个时期流行行为科学。二战以后世界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为了对日益庞大的跨国公司进行有效的管理,20世纪60年代初,alfredD.Chandler的《战略与结构》的出版揭开了对企业战略问题进行研究的序幕,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这个时期崇尚战略管理。

到20世纪80年代初,从m.e.porter的著作《竞争战略》及其后的《竞争优势》为代表的竞争战略理论成为战略理论的主流。m.e.porter的竞争战略理论实际上将以结构-行为-效绩为主要内容的产业组织理论引入企业战略管理领域中,有关产业结构、产业内优势对比、进入壁垒、退出壁垒、壁垒后的相互勾结等概念和相关理论为解释企业如何制定战略获得持续超额利润提供了较为可靠的分析。然而m.e.porter的竞争战略理论存在两个明显的不足:(1)m.e.porter的研究对象实际上是产业,其研究的侧重点是产业的特性、发展趋势和相关力量,没有很好地站在企业成长的角度分析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在指导企业实践中乏力;(2)m.e.porter五性分析模型不能突破把企业视为“黑箱”的局限。

传统企业战略理论的缺憾和现代企业理论的局限性使人们有动力去寻找一种新的理论去解释和指导企业的发展。1990年prahalad&Hamel在HarvardBusinessReview上发表题为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的著名论文中,正式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能力(Corecompetence)的概念,在此后的十多年里,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理论迅速兴起,正在逐步成为企业战略理论的主流。

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概念虽然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正式出现,但其经济学渊源可以上溯到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斯密认为劳动分工可以提高企业的劳动效率,而核心竞争能力的核心理念在于强调企业之间的能力分工,二者在此有异曲同工之处。沿着这个研究思路,西方经济学者阐述了专业化可以提高生产效率的命题,提出了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企业之间以及产业之间的“差异分工”,并指出这种分工是与各自的技能和知识相关的。

核心竞争能力理论从其理论发展脉络来看,可以认为是直接源于20世纪50年代edithpenrose和Selznick的研究。他们认为企业的成长依赖于企业内部非标准化操作规范和非程序决策的新知识机制,企业管理就是一个连续产生新的非标准化操作规范和程序性决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成功与否要依赖于企业内部的能力资源,企业组织的内部社会因素与外部市场环境一样会影响企业的业绩。

20世纪60年代以后,对企业成长和特殊能力的理论逐步走向深入。andrews提出“独特竞争力”的概念,并认为拥有独特竞争能力的组织有望获得更加卓越的业绩。GeorgeRichardson发展了alfredmarshall理论中的“外部经济问题”,对企业的能力进行了区分,认为能力反映了企业积累的知识、经历和技能,而企业的具体活动都是以能力为基础的。Richardnelson&Sidneywinter从经济进化论的角度将理论研究从静态分析转向动态分析。Sidneywinter在进化论的基础上提出企业拥有的能力差异对于理解企业的竞争力差异非常重要。Rumelt认为企业间长期利润率的分散程度比产业间利润率的分散程度要大的多,故最重要的利润来源于企业具有的特殊性(而非产业间的相互关系)。

二、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概念:歧义的集中体现

20世纪80年代西方学界兴起了对企业研究的高潮,研究重点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步集中于对如何深入发掘竞争优势的特殊资源的研究。在产业组织理论和战略理论中,强调以独占和难以模仿的资源能力才能来解释企业竞争优势和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观点日益增多。prahalad&Hamel在1990年正式提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概念正是这种研究深入到一定时候的必然结果。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概念提出来以后,西方学界掀起了一个空前的对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进行研究的高潮。企业核心理论目前仍然处于不断发展中,就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概念本身就存在不同的说法,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界定,直到现在,还没有形成一个被普遍接受的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概念。当然,目前已经出现的这些有关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概念有很多角度是相同的,可以将这些概念归结为整合观、网络观、协调观、组合观、知识载体观、元件-构架观、平台观、技术能力观等主要观点,当然这些观点是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的结果,各有侧重点和优缺点。

三、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特征及表现形态

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目前尚没有形成统一公认的理论体系,不过在大的方面上已经达成了一些共识:企业本质上是一个能力的集合体;能力是对企业进行分析的基本单元;企业拥有的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积累、保持和运用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长期根本性战略。企业拥有的核心竞争能力犹如一棵树所拥有的根部系统,企业无论大小,只要它还有存在的合理性,就说明它还拥有某些核心竞争能力。但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能否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必要的支持,那还需要有其它条件的配合(一般说来,需要同时具备核心要素本身性质、环境、时间和终端成果等条件)。在不同的条件约束下,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和外在表现形态是不相同的。

一般说来,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异质性。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产生竞争优势的基本条件,核心竞争能力作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必须是该企业独一无二的,是与其它企业有明显差异的;(2)价值优越性。核心竞争能力可给最终用户带来实惠(换个角度说,核心竞争能力应具有市场价值,应能给消费者带来价值创造或价值增加),核心竞争能力的应用最终可为企业的效率提高服务;(3)不可模仿性。核心竞争能力应不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核心竞争能力既包括公开的技术,又包括不公开的秘密技术,竞争对手可能掌握组成核心竞争能力的一些技术,但要将这些技术有机地给合起来,再现本企业的竞争优势却并非易事;(4)可加性。核心竞争能力可以作为一种技术成分,成为更高层次核心竞争能力的组成部分;(5)延展性。核心竞争能力可使企业拥有进入各种市场的潜力,它犹如一个“技能源”通过其发散作用,将企业现有的各项业务按照需要联系粘合在一起,把能量不断扩散到最终产品上,从而为消费者源源不断地提供创新产品,它也是发展新业务的引擎,决定着企业如何实行多样化经营以及如何选择市场的进入模式,是差别化竞争优势的源泉;(6)可变性。核心竞争能力是善变的,若不加以培养和保护,今天的核心竞争能力到明天就可能成为一般能力;(7)不可交易性。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在长期的经济实践中以特定的方式、沿着特定的技术轨迹逐步积累起来的,是通过自身学习不断累积而得到的,是企业特定发展阶段的产物,它经常深深隐匿于企业的管理体制、企业文化、企业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状况中,对外界乃至企业自身来说是隐性的,这使得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不可以从市场交易中获得,企业要想获得核心竞争能力只有通过企业自己培育。

通过上面核心竞争能力特征的识别,可以知道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那么为何在经济实践中常常可以判断出不同企业所拥有核心竞争能力的差异?应该看到,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是完全不同的,核心竞争能力的内涵揭示的是其内在特征,而表现形式反映的是外在表征。如Harrison&John(1998)概括提出的55种开发核心竞争能力或核心竞争力的活动就是核心竞争能力的外在表征。核心竞争能力的外在表征并非核心竞争能力本身(亦即核心竞争能力不是组织活动本身),而是凝结在这些活动上的特殊学识和技能。只有当这些特殊的学识和技能转化为具体的经济活动以后,核心竞争能力才能够转化为竞争优势。核心竞争能力的外在表现形式可以通过竞争优势反映出来(企业的竞争优势可以通过企业的经济活动直观地反映出来)。根据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刚性(独特性、稀缺性和不可模仿性)和延展性的不同,可以清晰地界定出核心竞争能力的三种不同形态:基础态核心竞争能力、亚状态核心竞争能力和成熟态核心竞争能力。

四、对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概念的评述

现代企业理论将企业看作为一系列契约的集合,用交易成本对企业的边界进行有效的界定。但经济的现实远远超出了经济学分析所能够涵盖的范围,作为一种新式的企业理论和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理论糅合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前沿理论,比较彻底地打碎了传统的“企业黑箱论”,既从本质上认识和分析企业,又植根于企业经济实践中的具体事务,对于分析企业的持续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随着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理论研究的深入,不同角度的研究结果相互印证和相互渗透,不同的理论观点的不断交叉使得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研究日益得到深入。

企业核心理论缺少一组严密的概念和基本命题和定理,有关研究人员对一些基本命题尚不统一,与其说是一种“理论”,还不如说是一种“流派”或者“思潮”更准确。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发展至今,仅仅被理解为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研究的重心放在了核心竞争能力的性质和特征等方面的研究,对于更加具有现实意义的核心竞争能力识别、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和管理以及如何利用核心竞争能力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等方面,均没有提出具有操作价值的方案。另外,对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研究还没有把企业内技术过程和其它过程之间的交互关系揭示出来,同时,对核心竞争能力的研究中对外部环境的影响的作用认识不足(即企业对环境的适用性方面的研究不足),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理论的解释力。

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理论作为资源观战略理论的分支,并没有超越资源及资源市场的属性来解释企业间的差异。不过,应该看到,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理论从研究阶段转向应用阶段,尚有很多路要走。

[参考文献]

[1]mudde,paula.,phD.(2004)“Competitivestrategy,opera-tionaleffectiveness,andm&a:examiningtheroleofacquirerandtargetstrategyandeffectivenessonm&aperformance”purdueUni-versity.

[2]mcDermott,margaretann,phD.(2003)“anempiricalin-vestigationofcorecompetenceandfirmperformance”StateUni-versityofnewYorkatalbany.

[3]田青.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几个关键因素[J].科学与管理,2004,(03).

[4]刘书庆,向淋勇,王玉吉.企业核心竞争力识别模型与提升方案设计[J].现代管理科学,2004,(09).

[5]汪凤桂,曾征民.试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与决定因素[J].中国农垦经济,2004,(08).

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篇2

关键词:信息化;核心竞争力;竞争结构;内部流程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9-0332-01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及市场的发展,对企业的经营过程、内部管理、组织结构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是当代最具潜力的生产力,国内外企业纷纷将信息技术作为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杠杆。在我国,很多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如何使企业意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抓住信息化的巨大机遇,大力提升竞争力已刻不容缓。因此,对企业信息化提升竞争力的研究变得十分重要。

1相关概念的内涵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结合先进的管理理念,实现向基于信息和知识的组织转变,即注重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以及知识挖掘、创造、积累,利用信息和知识有效地整合企业内外的各种资源,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过程。

企业竞争力实质上是指企业配置和使用诸种生产要素的能力。企业竞争力表现在多个方面,但对于具体企业来说,只是在研发、设计、制造、营销、服务等其中的某一两个环节上能使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获取稳定超额利润的,明显优于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能够不断提高顾客价值并能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才是企业最关键的竞争力,亦即企业核心竞争力,也称核心能力。”

2企业信息化改善企业的竞争结构

企业在产业中所处的市场地位与企业的吸引力决定了企业是否可以获得成功。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可以帮助企业分析自己所处产业的竞争特点,预测产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帮助企业制定相应的竞争战略。企业信息化对五种竞争力量都有很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1)现有竞争者的竞争强度。信息化的出现加剧了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程度,具备信息化的企业拥有快速灵敏的反应、高效率的生产等优势,不具备信息化的企业会迅速被淘汰。(2)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当信息化成为“行业标准”时,其应用与所需投资成为潜在进入者的“技术壁垒”。潜在进入者在参与竞争之前必须考虑信息化所带来的沉没成本与机会成本,因此信息系统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潜在进入者。(3)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信息化降低了企业寻找供应商的成本,企业可以廉价搜寻到许多供应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4)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讨价还价能力取决于信息的拥有量,信息化可以降低企业的信息搜寻成本、增强信息的可靠性、拓宽企业的销售渠道。因此信息化会增强企业对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相对来说,顾客的讨价还价能力会降低。(5)替代品的替代能力。信息化使整个市场更加透明,替代品的威胁会加大,此时只有加大技术创新才能取得优势地位。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信息化程度高的企业会在产业中拥有更强的吸引力与地位,企业的竞争力大为增加。

3信息化改善企业内部流程

3.1信息化为企业创造成本优势

企业信息化直接影响到企业价值链中的任何一个环节的成本可以从三个方面为企业创造成本优势:一方面,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不仅降低新产品的设计成本,还可以降低对现有产品进行性能改造或者重新设计的成本。其次,信息化企业可以实行柔性制造技术,减少了库存量,降低了管理成本。另外,信息技术的应用,特别是电子商务,大大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使企业形成成本优势。

3.2信息化提高企业反应速度与效率

当今社会,企业面临着市场变化快,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企业要想取得竞争优势就必须能迅速、高效的对市场做出反映。企业信息化可以从两方面提升企业的反应能力。首先,信息化可以使企业更快速、准确的获得外部信息,可以第一时间收集到顾客需求信息,因此可以更迅速的做出反映;其次,企业获知顾客偏好发生改变时,需要对产品进行重新设计与定位,此时需要营销、研发、生产、存储、售后等一系列部门的协调运作才能成功。信息化可以及时协调各部门,提高企业的整体反应能力,从而提升企业的整体效率。

3.3信息化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一方面,信息化缩短了企业与消费者的距离,提高了企业获取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和新思路的效率;另一方面,信息化使企业得到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理念的支持,在产品和技术创新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艺编制(Capp)等,这些信息技术实现了开发、设计高度集成化,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最后,信息化可以对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新的技术信息支持,让企业了解某一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借鉴已有的成果,使自己少走弯路,节省研发的成本与时间。

3.4信息化优化企业组织结构

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要求企业的组织更富有弹性。主要反映在企业组织内部沟通和组织间协调两个方面。信息技术可以增强企业组织对外部环境反应的灵敏度,以及组织内部各部门之间沟通和协调的能力。在信息化建设下,企业组织将会呈现如下特点:企业的组织扁平化,体现在中层管理人员的数量减少;管理幅度扩大,传统管理认为一个上司只能管理8-12个下属,信息化建设成功,保证信息传递准确的前提下,可以突破这个限制;组织制度的非层级化,在水平机构组织模式下,沟通是主要的管理方法,组织的运作不完全靠命令与控制进行;企业组织流程的集成化,信息化建设会打破传统生产模式的线性格局,形成一种以知识信息为中心的网络状结构,以实现高效率、高质量、低消耗的目的;内部组织团队化,企业流程再造打破了原来按只能分工的企业组织结构,将企业的业务按作业流程或者任务以工作团队的形式重组起来,并解决了团队成员之间协调困难、缺乏稳定性的问题。

3.5信息化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企业信息化可以通过以下方面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1)有利于管理思想的传承。信息技术由软件开发者根据先进的管理理念固化在一定程序中,从而避免了管理者的主观因素。管理者在接受流程的同时也会接受管理思想,好的管理理念直接得益传承。(2)信息化可以使管理简化。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管理模式。创业初期,比较适合粗放、全面的管理;在稳定期,需要逐步做到精细化。信息技术的使用,把复杂的管理活动从前台转移到后台,无论是精细还是粗放管理,对使用者来说工作量都不大,而且越是复杂的管理活动,信息技术越能显示出优越性。(3)信息化的管理思想,使得管理决策突破人的弱性。管理实践证明,我国管理者更相信其直觉与经验来进行管理,科学的管理活动,还远未得到广泛认可。管理的科学性在于能依据最新信息而不是既往经验来判断新事务和新问题。信息管理系统,使得管理者能方便快捷的得到管理技术支持。

3.6信息化改变市场营销策略

在传统的市场营销中,企业和最终消费者之间的环节众多,过多的中间环节影响了企业产品在市场中竞争力。企业信息化,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企业与消费者、企业与企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大量减少了中间环节,实现了生产企业和最终消费者的直接交易。由于这些交易是建立在生产企业与最终消费者之间,从而减少了不必要的交易成本和时间,提高了交易效率。此外,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开发网上售后服务系统,建立有关产品的支持信息供客户查询。这种售后服务可以方便用户,吸引回头客,节省差旅费。信息化还可以开发出更好的客户需求分析工具,如利用企业内部网资源与其他系统资源开发的客户需求分析软件。通过对网上客户资源的统计与综合分析,企业能对市场需求、商品资源、商品饱和点等影响供求的主要因素做出预测,可以有效地知道某个现有产品或新产品的潜在市场和潜在客户,以针对性的采取积极的措施。

参考文献

[1]谢康,李礼,谭艾婷.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技术效率与趋同[J].管理评论,2009,21(10):3-12.

[2]骆良彬,张白.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08,(5):69-75.

[3]黄章树,任继奎.企业信息化对GDp的贡献度模型及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9,17(1):169-175.

[4]张同健,张媛.我国企业信息化创新绩效测度模型[J].系统工程,2009,27(5):104-107.

[5]鲁昌荣,丁德臣,严奇.以Dea和Som方法为支撑的企业信息化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9):163-166.

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篇3

  内容摘要:在竞争白热化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需要挖掘和培育属于自己特有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基于学习力的核心竞争力是新的经济环境中企业创新的重要基础,企业应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进行培育并发挥其重要作用。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学习力企业创新 

 

在经济全球化和竞争白热化的现代市场中,所有企业都试图寻找到创新的制胜基础,而核心竞争力的挖掘、培育和其作用的充分发挥为企业这一愿望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核心竞争力的挖掘和培育有其新的特点和要求。 

 

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再认识 

 

核心竞争力最早是由美国的普拉哈拉德和加里·哈默于1990年在著名的《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提出来的。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组织中积累的学习能力,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集成多种技术流派的学习能力,它是组织内部知识的汇总,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技能和融合多种技术的汇总。核心竞争力具有三个典型特征:明显的竞争优势、扩展应用的潜力、竞争对手难以模仿。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力量,是形成企业竞争优势的综合能力。而美国的麦肯锡咨询公司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能力”。 

在随后各种对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中,出现了多种观点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影响力的主要有:雷纳德·巴顿的基于知识的核心竞争力,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具有企业特性的、不易交易的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企业专有的知识和信息,是企业所拥有的提供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学习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拉法和佐罗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仅存在于企业的业务操作子系统中,也存在于企业的文化系统中,植根于复杂的人与人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企业核心竞争力蕴藏在企业的文化中,渗透到整个组织中,在组织内达成共识,为企业组织成员深刻理解并指导行动的企业文化,为形成不可模拟的核心竞争力奠定了基础。威廉·波格纳和霍瓦德·索马斯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专有技能与竞争对手相比能够更好地指导企业实现尽可能高的顾客满意度的认知,包括技能、隐形知识和企业价值观等等。 

综上所述,人们对核心竞争力的理解不同,则认为核心竞争力的构筑基础和方式也各异。事实上,在企业竞争力新解中,将企业竞争力分为一般竞争力、比较优势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比较竞争力是指在市场竞争领域中一组较同行业有明显优势的能力,它包括:人才聚合力、新产品开发力、质量保证能力、营销能力、品牌信誉度、成本及价格优势。一般竞争力是基础,是所有企业应具备的能力,若企业不具有这些能力,就无法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在一般竞争力的基础上通过识别、培育和发展可产生出比较优势竞争力,大多数企业可完成这一过程。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比较优势竞争力,立足于市场的需求和顾客的期望,企业就能发展。长期而言,只有少数培育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才能长盛不衰。 

进入21世纪的知识经济社会,知识是社会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因此,知识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主要途径。这种知识不仅是明晰知识(或称显形知识),更多的是默会知识(或称隐形知识),它是企业进行日常运营和竞争的最主要知识和武器。然而,这些知识需要企业不断的通过学习和领会来掌握的,并在不断地运用和实践中予以巩固。因此,学习力的强弱是衡量一个企业能否进行学习、学习效果如何、是否具有创新能力、能否适应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同时,在知识经济社会中,企业应挖掘和培育自己基于学习力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这种竞争力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才能成为企业不断创新、赢得竞争的核心竞争力。 

 

基于学习力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内涵 

 

纵观众多管理学家和学者的研究,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其框架结构至今虽没有统一的理论,但对其特征的认识却基本一致,即有价值性、独特性、延展性、动态性和长期培育性。核心竞争力的这些特征说明其不仅对企业且对于顾客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是企业最为核心的能力,不能为其他企业所模仿,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即呈现出动态性。同时,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需要企业花费较长的时间和较多的精力,不可能一蹴而就。 

经过以上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分析可以发现,企业内有三个层面上的能力具备了这五个特征,即企业文化力、学习力和创新力。这三力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的产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核心竞争力正是这三力有机结合构成的企业竞争优势的能量源。在核心竞争力内部,企业文化力铸成了学习力和创新力的环境和基础;学习力位于文化力和创新力之间,是它们的桥梁和纽带,更是创新力的直接动力源,它使企业获得知识的积累,为创新力提供了知识基础;创新力在核心竞争力的最上层,它能使企业形成核心专长,使企业最终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因此,文化力、学习力和创新力三力叠合成塔式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真正本源,而学习力则是直接动力源和推进器。特别是在知识经济社会中,企业核心能力表现为知识、经验和技能等,学习力的推进器和动力源作用更为明显。这些知识、技能和经验要通过组织的不断学习来获得和更新。如果把组织中的个人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等转变成为能力“基因”,那么,企业组织中一个团队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知识体系就构成了单项核心能力,而整个组织的学习则整合单项核心能力,构成了一个能力体系,形成了企业整体核心能力。企业的学习力最终是通过创新力表现出来的,创新力的表现远不止技术创新,还包括组织的创新、管理的创新和价值的创新等,这些创新是企业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最终培育而成。 

这种基于学习力为直接动力源和推进器的核心竞争力,能够为企业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增强应变力,为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提供知识基础(包括明晰知识和默会知识),为企业获取市场、赢得竞争和不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因此,企业要不断提升组织学习力。 

基于学习力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途径 

 

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学习力是企业制胜的利器,正如彼得·圣吉强调的“未来唯一竞争优势是比你的对手学得更快的能力”。因此,企业应提升学习力培育核心竞争力,主要途径如下: 

锻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创建学习型组织。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它培养了员工积极性的动力,是员工积极性、创造性的根源,它能够将全体员工的事业心和成功欲望化为具体的奋斗目标、信条和行为准则。积极向上的、奋进的企业文化激励着企业所有成员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超越自己,这样良好的企业文化是形成学习力的核心竞争力所必须的环境。因此,企业应锻造奋发向上的组织文化,创建学习型组织,通过系统学习和在干中学打造旺盛学习力的学习团队。 

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塑造一流人力资源。核心竞争力是一系列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等的组合优势,其最终是要通过员工来实现的。基于学习力的核心竞争力更是如此,特别是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型员工是企业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源。由于知识型员工综合素质的大幅提高,其能够进行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他们在感知自我社会角色和价值等方面也更加敏感。因此,企业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为员工塑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适当地放权,使员工间能够相互学习、共同学习,能够不断拓展自己知识、技能,与企业共同成长。 

加强知识管理。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源。而对于学习力的核心竞争力来说,其主要是通过知识形成自己核心竞争力的。这种知识不仅是书本知识及其他可以名言的知识(即明晰知识),更多的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各种知识、技能等(即默会知识),企业应通过知识管理,促使组织内员工不断地自我学习和相互学习,特别是知识在组织内的相互交流和碰撞,运用知识来衍生知识,以形成本企业专有的不可为其他企业所模仿的诀窍性知识。知识管理所应关注的是企业内知识的生产、交流和应用,特别是明晰知识和默会知识的相互转化,使知识主体在相互学习、交流和运用中,为企业创造大量的效用。 

不断创新。创新是企业学习力的进一步延展和升华。组织在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将已有知识进行综合发展,创造出新的更为先进的知识,才能使企业最终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创新是在企业学习了大量知识的基础上,特别是对默会知识的吸收、理解和运用,能够激发知识的创新、技术的创新、管理的创新和制度的创新等,形成本企业所特有的各种创新成果,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来说,在不断创新的同时,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这样可以形成壁垒,以阻碍别的企业进入,甚至是偷窃本企业的创新成果。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培育需要较长的时间,具体可以使用如下几种方式。当然,方式不同所需时间各异,效果也各不相同。 

内部提升。企业可以在领导者的带领下,通过内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大力培植团队学习意识,树立先进的学习理念,从而重新塑造学习主体,创建学习型组织。通过组织学习,获得组织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知识、经验和技能等,并能积极创新形成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适应组织内外不断变化的环境。当然,这种方式需要企业付诸很大的努力,且时间也比较长,但它能够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利益,因为在学习力提升的过程中,组织通过不断学习、实践,获得了大量的经验,同时,保密性较好,不易为其他企业所模仿。 

外部兼并。可以通过兼并其他一些具有旺盛学习力的企业,能较快地获取这种学习力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兼并后不同企业间由于文化、习惯、工作方式等差异的磨合可能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 

知识联盟。通过企业间签订契约进行知识联盟,相互学习,共同学习,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形成学习力的核心竞争力。但是,知识联盟可能使得核心能力容易为别的企业所窃取和模仿,且存在一定的信任危机等。 

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具有比其他企业更强的学习力是企业制胜的重要条件,企业应逐步形成建立在学习力基础上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提升该种核心能力的方式选择可以在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的前提下,使企业能尽快地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周铁军.对核心竞争力的再认识[J].商场现代化,2006(1) 

2.肖宝珍.警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陷阱[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4) 

3.胡楚图.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措施[J].北方经济,2005(5) 

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篇4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知识链知识链模型

21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不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也使企业的发展从依靠资本积累逐渐转向知识积累和知识创新。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崭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已引起普遍关注,正成为目前一个热门的前沿领域。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也在资源学派(又称能力学派)的基础上,出现了基于“知识”的能力学派。文章对目前学术界有关核心竞争力与知识链管理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进一步对基于“知识”的能力观进行充实,并指出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在知识管理中的重要性。

一、企业竞争力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的关系(金碚,2003),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企业竞争力是指,在竞争性市场中,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它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消费者,包括生产性消费者)提品或服务,并获得赢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即哪个企业能为市场提供更优秀的产品或服务,其竞争力就越强。企业竞争力是可以进行比较的,而且企业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可计量性,可以通过市场进行交易获得,或者可以模仿其他企业而形成。而核心竞争力(又或称为核心能力)通常是指企业所具有的不可交易和不可模仿的独特的优势因素。核心能力往往是难以直接比较和计量的。企业的核心能力和企业竞争力在企业发展中可能会有共同的表现:即能够持续地比其他竞争对手更好、更有效率地向市场提品或服务,并获得经济收益。核心能力是企业维持和增强持续性竞争优势的关键,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通常存在于竞争力的“知识”层面的最里层。

二、基于知识的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提出

以往的研究已将决定企业竞争力强弱的因素划分为四类因素,分别为关系、资源、能力和知识,这里的知识是指不受物质资源约束而本身却能够物化为企业的“资源”和“能力”的“知识”或者“学识”。从其性质来看,知识本身也是一种能力。由此可见,十几年来,对企业能力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已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隐藏在企业能力背后并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是企业掌握的知识。实际上,C.K.prahalad和GaryHamel(1990)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组织的积累性的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集成的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这里的学识、生产技能和技术都是“知识”的一种。而且,这里知识的积累性,以及对不同的生产技能和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进行的协调活动,无不体现了知识的动态性以及过程性特点。

从对核心竞争力的根源把握来看,实际上在C.K.prahalad和GaryHamel年代,核心竞争力的表述就已经体现出“知识”的特性。在后来的研究中,如Vernaallee所认为的那样,组织制定核心能力战略不仅要从当前的知识效用出发,还要从获取未来知识的角度出发,也就体现了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性,同时也体现了核心竞争力构建的非短期行为,因为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知识体系并不能通过短期行为形成。另外,由Hamel所述的,构成核心能力的隐性知识是难以模仿和难以交易的,这也就说明知识是构成核心竞争力的不可交易和不可模仿的独特的优势因素。

三、知识链及其管理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崭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引起普遍关注。为提高竞争力,谋求持续竞争优势,企业意识到只靠自身所拥有的知识,竞争能力是有限的。于是越来越多的企业与合作伙伴、竞争对手、供应商、客户等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知识为核心、人为主体,以知识共享和创新为目的,展开了“链”与“链”的竞争。

1.知识链管理的含义

目前,与知识有关的“链”的研究主要有知识供应链、知识价值链和知识链等。就知识链的研究,从文献资料看,研究的重点大都从供应链的角度提出知识供应链的概念,例如,Rechardhall和pierpaoloandriani(1998)认为,知识链是一种管理供应链隐性知识的方法。其实,知识链的管理过程就是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知识的识别、培育和转换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美国学者C・w・Holsapple和m.Singh(2001)从组织内的知识和组织的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出发构建一个系统的知识链模型,该知识链模型包括了知识链的主体和知识链的产出,知识链的主体部分包括了五种初级活动和四种高级活动。在美国学者C・w・Holsapple和m.Singh研究的基本上,国内学者刘金希、徐建锁、王平等人都从不同角度对知识链理论及其模型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改进的知识链模型。本文认为知识链由知识获取、编码、转化、存储、整合共享和创新等节点形成的一条循环往复的增值链。知识链管理(Knowledge则是指核心企业通过组织内员工间的知识共享和组织间的知识流动,实现知识链上的知识整合与知识创新,增强知识网链的整体优势,从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的决策过程。知识链的核心是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

2.知识链管理的原则

知识链管理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从知识链的定义来看,知识链的成功实施除需要企业内部人员的整体配合外,还需要知识链上的每一个成员,通过知识共享与交流及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行知识的合理的配置与重新整合,以提高知识创新的效率。

(2)动态性原则。加强知识链与外部知识源的交流,可以使企业从外部获取一定的知识资源,以弥补自身知识能力的不足。关于这一点,企业首先将企业知识链置于一定的环境中,加强链上每一个节点与外界环境的联系。外部知识网能够提供新的知识源,可以提高企业知识的多样性。

(3)双赢原则。企业间合作目的是弥补自身能力的不足。合作企业之间有着不同的知识差异和利益趋动,促使企业之间通过一定的约束条件,寻求能够弥补自身知识能力不足的企业作为合作对象,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共享,提高知识创新的效率,谋求双赢,而达到自身能力增加的目的。

3.知识链管理措施

知识链与企业核心竞争能力间的关系,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展知识链的管理活动,但成功率并不高,如何才能提高知识链成功的几率呢?本文认为,知识链的成功实施除要将企业知识链置于一定的环境中,加强链上每一个节点与外界环境的联系外,更重要的是企业应该谋求提高企业内部知识链管理质量的措施。内部知识链管理质量是与外部企业进行合作的基础。

如何才能提高企业内部知识链管理的质量呢?通过对知识链的认识,我们认为:

(1)企业首先应该建立企业内部知识交互平台和知识库。知识库的建立,不仅使组织知识资源为企业内职工所共享,也可以成为决策者进行决策的依据。而知识交互平台的建立,可以使企业员工及时进行信息交流,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也就有了硬件支持。

(2)企业应建立有效的知识共享激励机制。已有学者从激励系统构成要素的属性出发,认为当前员工知识共享行为的激励理论存在三种基本观点:经济利益激励观、社会利益激励观和心理利益激励观。并有学者通过因子分析法认为,经济利益激励对员工知识共享行为的激励效果较弱,甚至为负。本研究认为,基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否采取经济利益激励,关键看被激励者所处的需要层次。

(3)应该重视对企业员工的知识培训。通过培训可以缩短员工学习知识、吸收知识、运用知识的时间。往往员工会认为接受培训会表示自身能力不足,从而会影响到自身利益。作为企业管理人员应该洞察员工的心理,使员工正确认识培训的重要性,提高培训效率,从而在知识期内提高员工的知识素质,缩短员工之间知识能力的差异,为知识交流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另外,企业成功实施知识链管理,还要注重企业员工之间和企业之间良好信任关系的建立,尤其是企业之间相互信任关系的建立。由于合作企业之间可能来自不同的地域,拥有不同的背景,在合作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习惯性的防卫心理和行为,良好的信任网络和沟通渠道则可以使各成员企业能充分而及时地进行信息沟通,从而为知识共享提供可能。

四、结束语

知识管理(Km)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技术”系统工程,核心是知识链管理。当前,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组织之间的知识流动,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尽管知识链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成功率却很低,许多企业在知识链的实践过程中走了一些弯路,没有取得预想效果。因此,必须实施知识链管理,提高知识链的成功率。本文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及有关知识链的理论进行了整理,提出了企业为有效实施知识链管理,应该遵循原则和一些相应的措施。当然,关于知识链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尤其是知识链内的知识共享效率的提高与基于知识链的管理系统设计等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希望本文所提出的一些想法能够为企业成功知识链管理提供一些参考,也能为学术界开展知识链管理的研究提供一些启发。

参考文献:

[1]金碚:竞争力经济学[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2]刘冀生吴金希:论基于知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知识链管理[J].清华大学学报,2002,(1):68~72

[3]李翠娟,宣国良.知识供应链:企业合作知识创新的新方式[J].科研管理,2006,(3):42~49

[4]王平等:基于知识链的企业战略知识管理框架[J].情报杂志,2005,(6):83~85

[5]徐建锁等:基于知识链的管理[J].天津大学学报(哲社),2003,(4):133~136

[6]顾新:知识流动、知识链与知识链管理[J].软科学,2006,(2):10~16

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篇5

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对策

面对新的经营环境和变幻莫测的市场,中小民营企业如何提高核心竞争力,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成为中小民营企业管理者的当务之急。本文就中小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问题进行探讨。

一、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理论

1.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中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是将技能资产和运作机制有机融合的企业自身组织能力,是企业推行内部管理战略和外部交易战略的结果。

2.核心竞争力的来源

中小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主要有:第一,企业的人力资本,中小民营企业必须建立相应的机制将人力资本与企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特殊人才竭力为企业奉献才能;第二,核心技术,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中小民营企业必须拥有持久保持和获得核心技术的能力;第三,管理能力,管理能力是中小民营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它的提高有利于企业更有效地利用其资产,扩大经营范围,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第四,研究开发能力。原创性研究开发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获得持久制造技术从而获得长期利润的源泉。

二、中小民营企业在核心竞争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1.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中小民营企业普遍专业化程度不高,许多中小民营企业领导人对核心竞争力意识淡漠,存在短期行为,忽视了自身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对核心竞争力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差异,其结果只能在市场竞争中逐渐消失。以梅州市为例,在计算机软件产品的开发上缺乏长期战略,高新技术品牌个性化、差异化不明显,对产业技术密集项目投资的积极性不高,缺乏总体组织协调,技术创新能力较低,只能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2.管理模式先天不足

中小民营企业大多是家族式企业,选择家长式管理模式,凡事一个人说了算,缺乏来自内外有效的监控反馈和制约,即便做出错误决策,而下属作为执行者只能执行,很容易酿成恶果。一些中小民营企业在赚到一点钱后,就开始飘飘然,把企业当成自己的私有物,刻意去树立绝对权威,导致整个企业管理水准下降,活力减弱,效率降低,组织僵化,上下沟通受阻,市场应变缓慢,员工凝聚力和归属感下降,也就无竞争力可言了。

3.人才管理观念落后

中小民营企业用人缺少战略思想,习惯于在管理层中任用自己人,这种家族色彩极浓的管理模式固然有一种较强的向心力,但对企业的发展却是极为有害的。在知识经济时代,资本、原材料和机器设备等传统竞争手段的重要性正在减弱,人才成为竞争的制高点。中小民营企业家尽管口头上说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实际上却更加相信经验,对知识和人才缺少强烈的需求,这必然影响中小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

4.缺乏科学决策,创新能力有限

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与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结果。经营者们往往因此而淡化了风险意识,缺乏科学决策。上项目之前缺少起码的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投资之前不作必要的未来收益回报预测,创新意识和能力较差,绝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都采用引进创新,甚至于假冒他人商标生产,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5.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强化和升级过程

核心竞争力是需要不断发展提升的,只有这样,才能给企业发展提供持续长久的动力。受各种因素的干扰,很多中小民营企业在形成了自己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后,往往忽视或淡化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其结果是核心竞争力退化,最终被市场所淘汰。

三、中小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的成因分析

1.自身综合实力的不足

随着竞争市场国际化的进程,中小民营企业都需要直接或间接参与国际竞争,必须使自己的产品、技术和人力资源等具有国际竞争力,企业的资源配置、产品开发、管理范围、增长方式等也应适应全球一体化的要求。但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规模小、资金有限,专业技术人员紧缺,既无研究开发人员,也无科技开发费用,导致中小民营企业根本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

2.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意识不强

中小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涉及核心技术能力、战略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生产和营销能力的培育等多方面,它需要通过一系列连续强化过程来构建,这一过程可能会经历很长一段时间。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和实际经济效益的时间越来越短,尤其是计算机互联网络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中小民营企业内部管理业务流程和企业间的交易、合作、竞争等方面的关系。因此,许多中小民营企业存在短期行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意识不强,忽视了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3.生产经营的环保意识不够

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中小民营企业经营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为代价,企业经营必须节约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在充分满足消费需求、争取适度利润和发展水平的同时,要注重自然生态平衡,减少环境污染,维护人类社会长远利益及其长久发展,要大力开发绿色产品,并对企业的核心产品提出更高的标准。现实中,由于中小民营企业缺乏环保意识,导致中小民营企业的传统产品核心竞争力不强。

四、提升中小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1.借助管理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

(1)增强职工创新意识。中小民营企业要充分、客观地认清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劣势,准确预测产业的动态变化趋势,在把握未来环境变化和掌握企业优势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合本企业的独特的经营战略,才能把企业的核心技术转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这就要求中小民营企业必须努力提高全体职工的素质,增强创新意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参与市场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研究,通过信息民主化来提高广大职工参与企业重大决策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企业决策迈向民主化、科学化。

(2)优化团队组织结构。目前,中小民营企业从事知识和信息工作的职员人数大幅度增加,从而使人员结构呈菱形结构。这就要求中小民营企业组织系统扁平化和分工合作方式小组化,组织运作要以市场为中心,并且有持续的创新能力,要能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地创造和更新组织形式,增加各个部门的再造功能,使各机构在规划与实施自己的业务战略时更加注意全局观念。同时,要协调好创新与企业竞争力培养之间的关系,促进跨部门、多功能的团队协作,使企业能力确实在总体上大于其组成部分之和。

(3)充实文化内涵、提升服务水平。企业文化对管理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创造一种能有效保障企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环境,在企业内部培育和形成一种创新的文化氛围,建立一种有利于思想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等各种创新活动的机制。健康的企业文化一般建立在对社会需要、市场需求、顾客信息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在现代企业制度的背景下,中小民营企业应该用企业凝聚力、以人为本的经营意识以及竞争理念等先进的企业文化来装备企业及其员工,充实文化内涵,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4)开发人力资源、培养创新人才。中小民营企业要创造一种学习文化,确保人力资源满足企业创新的需要,在人力资源开发中要有协同精神,改革用人机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结合国外经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应该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提高个人技能,加强对工作的适应性;二是培养个人的学习能力,强化个人之间及个人与组织间的协调与合作;三是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为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人力资源。

2.借助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建立高标准的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中小民营企业要舍得在技术创新上增加投入,以组建技术中心为重点,健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立高标准的技术中心,使其成为企业技术研究、技术应用、产品开发的中心,才能获得持续性竞争优势。中小民营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不可能守着原有的核心能力一成不变,为此,应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加强“产、学、研”联合,形成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技术开发人员的积极性,形成一支强大的技术开发工作队伍,在核心专长的培育上迅速吸收外来资源,围绕核心业务进行技术引进和科技开发,有选择地引进国际先进适用技术,制定正确的科技发展战略,实现内外资源优势互补,获得规模效益和持续发展能力。

(2)强化信息系统的人本管理。中小民营企业信息化就是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和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来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与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力。为此,中小民营企业应高度重视人在企业信息化中的核心地位,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加大职工培训的投入力度,注重从战略高度来研究人才的开发、培养与使用,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让全体人员积极地参与信息系统的创新管理,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先进管理技术对现有产业进行改造,以信息化促进现有产业技术升级和产品换代,在研发上做到“研究一代、储备一代、应用一代”,从而改善管理与决策,促进管理创新,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开拓核心品牌塑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争创优质核心品牌。中小民营企业的核心能力,除了业务核心以外,更重要的是优质品牌核心。品牌的核心价值是特指品牌兼容多个产品的理念,是一个品牌有别于其他品牌的基本标志,也是最能打动消费者精神力量。在消费决定生产的时代,优质品牌能够带来更多的需求,有优质品牌就有市场。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优质品牌就会成为影响企业的知名度与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中小民营企业应适应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浪潮的要求,以企业价值最大化理念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导向,树立绿色价值观、使用绿色核心技术、开发优质核心品牌产品,维护人类社会长远利益及其长久发展。

(2)促进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是创新表达的基本方式,为此,中小民营企业要大力推动企业建立知识产权工作制度,增强自主知识产权尤其是原创性发明专利的创造、保护和运用能力。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建立专项基金,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对科技创新成果申请专利,提高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和水平。

4.依靠政府职能转变提升核心竞争力

(1)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构建符合国际惯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政企关系,实现政府管理体制的创新,为中小民营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提供保障。根据国外经验,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充分尊重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并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创造和维护一种有利于企业竞争、创新和发展的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市场环境。

(2)建立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资本市场体系。创新活动的回报常常是非线性的、不确定的和无形的,在产品获得商业成功以前,难以评估其货币价值。这些特点决定了中小民营企业难以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单靠创业者个人和政府又无能为力,只能求助于资本市场。为此,政府必须建立和完善资本市场,为中小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创造条件。

(3)推动投融资体制创新。从表面上看,资金短缺问题制约着技术创新。实际上,落后的投融资体制才是问题的关键。例如,目前国内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近8万亿元,但由干多种原因,这些存款大多通过银行信贷或资本市场直接流向了国有企业,其他所有制企业包括中小民营企业,尽管比国有企业的增长速度要快三、四倍,却很难得到资金支持,为此就需要政府进行投融资体制的创新,只有如此,才能为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资金保证,为中小民营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保驾护航。所以,政府部门要完善金融市场,促进科技----产业----资本----市场的联动,发展风险投资机制,拓展产业融资渠道,为中小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和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创造金融环境。

作者单位:梅州市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明玉.中国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实分析[J].经营与管理,2008,(1):47-49.

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篇6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培育;保持

一、高新技术企业和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内涵

1.高新技术企业的内涵。高新技术企业是由高新技术的概念延伸而来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2000)中划定高新技术为:电子与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技术、新材料及应用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现代农业技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环境保护新技术、海洋工程技术、核应用技术、其它在传统产业改造中应用的新工艺、新技术。

高新技术与传统的技术和产业相比有着许多显著特点。主要体现在:(1)知识密集、技术密集、智力密集和R&D资金密集是世界高技术及其产品的主要特征。高技术及其产品的知识、技术、智力和R&D资金密集程度决定着其水平和层次;(2)创新性。高技术是以世界最新科学成就为基础,通过代价高昂的研究和探索,使技术不断创新;(3)高风险性。开发高技术产品要应用新工艺,需要投资较大,要求水平较高,风险也很大;(4)时空性。当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高新技术从研制、开发到生产应用的周期迅速缩短,高新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在缩短,竞争更加激烈,时空特性更加突出。

2.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内涵。核心技术竞争力是指能为企业带来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的技术资源和能力。虽然国际上对不同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技术竞争力有不同的描述,但较为一致的共识是,决定一个企业的核心技术竞争力有四个维度:有价值的技术竞争力(能为企业在外部环境利用机会、降低威胁而创造价值的技术能力)、稀有的技术竞争力(极少数现有或潜在竞争对手能拥有的技术能力)、难于模仿的技术竞争力(其他企业不轻易建立起来的技术能力)、不可替代的技术竞争力(不具有战略对等资源的技术能力)。

二、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培育

1.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前提。战略是企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方向,它是企业组织结构设计、资源配置的依据,战略选择的准确与否,将对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培育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企业要把战略的制定和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培育结合起来,使二者的发展方向与市场趋势相一致。而对市场趋势的把握,则要求企业既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又要以最快的速度从市场上获取信息,并迅速做出反应。

2.塑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灵魂。高新技术企业所具有的内在特性决定了企业必须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一是高新技术企业最大的内在特性就是它的创新性。坚持以人为本,建设企业文化,关键是营造“学习、创新、超越”的氛围,建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为员工创造事业需求发展空间,把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融为一体,充分展示作为,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二是高新技术企业最关键的内在特性就是它的智力密集性。人才聚集和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关键在于团队精神的培养。坚强的企业团队精神,是企业获得巨大成功的基础条件。在现代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企业内部的分工越来越精细,这就要求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必须具备较强的合作能力,而合作能力只有通过相应文化氛围的培养和相应价值观的陶冶才能养成。团队精神的养成是形成合作能力的基础。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企业员工只有相互协调,才能整合各类知识资源,形成合力。三是高新技术企业最突出的内在特性就是它的开放性。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管理等的创新,必须不断吸收外界的先进技术、知识和智慧,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原创能力,打造自己的专利和核心技术。高新技术企业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来,就必须不断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形成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相协调的新的经营理念、发展方向、价值观和组织行为,以适应科学技术和信息化的加速发展带来的变化,适应全球性市场竞争时代的到来。

3.建立适合知识型员工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内部保障。高科技企业的核心工作人员皆为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源管理要关注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其重点是如何开发与管理知识型员工,对知识型员工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特点和个性特征决定了我们不能运用传统的管理方式来对待他们,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营造相互尊重及和谐的工作环境,实行弹性工作制。(2)把严格的刚性管理和柔性的人文关怀有机结合,增强员工执行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3)形成完善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持续技术创新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高新技术企业只有实施持续的技术创新才能推动产品和产业结构升级,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和企业长远发展的动力。

高新技术企业实施持续技术创新可采取如下模式:(1)自主创新。以企业自身力量为基础独立进行研究开发,实现新的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拥有原创性的核心技术对于增强竞争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加入研究联合体。高新技术企业可出资建立研发联合体,利用行业技术优势降低企业研发的成本,其性质是风险投资。依靠雄厚的科研实力,可以在那些已形成产业集群的高科技企业间建立研发联合体。(3)并购。为了保持由高新技术所产生的差异化的竞争优势,降低本企业研究与开发的成本,高新技术企业应多考虑兼并那些有很好产品创意的或高素质的技术开发设备的人员,但缺乏资金和管理经验的初创企业。(4)外包。当高新技术企业决定开发新产品时,无法保证一定能成功,而借助业务外包,企业可以把制造和研发的风险分散到一个或多个外包商身上,从而降低企业的运营风险。(5)建立技术联盟。与发达国家建立技术联盟,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并转化为自己的技术优势。

5.专利战略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桥梁。所谓高新技术企业的专利战略,指高新技术企业从长远的发展和全局的利益角度出发,为了抢占或维持技术创新的制高点,运用专利制度,在技术竞争和市场竞争中谋求最佳经济效益,并能保持自己技术优势的谋略。

实施专利战略,在企业决策层面上,要使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放眼全国乃至全球范围,洞察市场和评估技术的变化所产生专利产权的价值变迁,在其中辩识机会,规避风险,发现新技术发展方向或重新界定企业主导产品的业务范围,运用专利制度对技术创新战略做出科学决策,并确定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方向和专利工作目标。

三、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保持

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弱化或丧失,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的开发,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持企业的核心技术竞争力。

1.提高企业的反应能力和战略决策能力。企业的反应能力是指企业在恰当的时间内对重要事件、机会和外部威胁做出有意识的反应以获得或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企业的反应能力取决于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和信息反馈系统。增强企业的反应能力,就是要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建立高效的信息反馈系统,使企业具有敏捷的反应能力。

企业的战略决策决定了企业主要资源的配置,从而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企业高层管理者在制定战略决策时,更应考虑如何有利于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培育、成长和积累。

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篇7

资源型企业是国民经济产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为各行各业提供所必需的原材料和能源资源,因此资源型企业的经济效率与整个国家的经济、资源安全息息相关。作为资源型企业的黄金矿山企业,其生产经营方式、经营成果也必然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近一两年来,由于金价的不断下跌,其所在行业的发展都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中国黄金协会公布的《中国黄金年鉴2014》[1]呈现,相较于2012年,2013年中国黄金行业盈利水平大幅下跌,跌幅达到64.86%,结束了11年来一直连续盈利的状态,2013年有20.47%的黄金矿山企业出现亏损,相比于2012年增长了194%。这对于黄金矿山企业尤其是国内许多刚刚发展起来的黄金矿山企业来讲,无疑是巨大的考验。截止到现在,有很多公司因为此次金价的降低而纷纷宣布破产,关闭公司。特别是国家开放黄金市场后,使得黄金矿山类资源公司的竞争力遭受极大的挑战,有学者认为拥有资源与企业的竞争优势并不呈现一种绝对的对等关系。如何评价分析其核心竞争力,并基于此项评价、分析来培养、提高其核心竞争力,这是黄金矿山类企业应对市场变化进而赢得市场的前提条件。因此评价、分析研究黄金矿山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对提高黄金矿山类公司甚至是整个资源型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对形成企业自身特有的市场应变能力,应对当前市场低迷的情况,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文献回顾及评价指标选取

20世纪90年代初始,自从开始有了核心竞争力这个概念之后,西方企业界就纷纷研究核心竞争力在企业发展中产生的具体作用,对其研究的发展与完善也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关注度[2-3]。但是由于黄金行业的特殊性导致对这个概念的认知还不够充分,学者们的研究也主要是涉及概念、性质,尤其是对于黄金生产行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还不是很多,主要集中于分析影响因素来解释其核心竞争力,但是学者们对于其核心竞争力的定义、解释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企业具有超越对手的各种能力,例如自然资源储备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市场预测、成本管理的能力等,用这些代表企业不同业务层面的能力指标来度量、判断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却是毋庸置疑的。柯小玲等[4]认为影响黄金矿山企业竞争力的因素集中于三个方面:主要是资源、专业、综合能力。陈懿等[5]研究指出资源型企业主要是通过对其资源和各种能力要素的综合运用来实现其竞争优势,主要包括资源、人力资源、技术等。在总结国内外学者关于研究、分析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基础上,得出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获取资源、技术的能力;二是将这些资源、技术转化的能力;三是企业整合资源的能力[6-7]。但是如果从指标分类来看,指标的选取就存在层次不清或者相互混淆的毛病。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选取指标的逻辑层次,并针对黄金矿山企业的特点以及行业状况来选取度量指标。选取的具体评价指标要素见表1。

2.1资源条件

资源条件就是指企业所拥有的物质资源和所必需具有的软件储备,尤其是对于像矿山类的冶金行业,资源特别是企业天然所拥有的原材料诸如矿石等,是企业能够持续经营下去的前提条件,而企业所具有的软件储备是其生存与发展所必须具备的要素。

2.2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包含公司的研发投入和科技创新能力。R&D(研究与开发)是指公司自发积极地储备知识量,并且用这些储备的知识再创造性的开展经营活动[8]。要想使企业能够保持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使得企业拥有有别于他人特别是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那么就必须开发或引进自身所独有的技术工艺,积极储备知识。强化科技创新能力是企业加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路径之一[9-10],其实现代企业制度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要求具有高效率的资源配置能力,而这种高效率的作用是否能够发挥出来,主要依赖于企业的技术研发投入与产出水平和创新能力。

2.3综合管理水平

综合管理水平包括成本控制管理水平、市场化能力、社会贡献能力等三个层面。根据调查,一般工业企业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八十的成本均是生产经营成本,而对于黄金矿山企业,由于资源行业的特殊性,生产经营成本的比例更甚,因而其成本控制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11]。为了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必须在结合黄金企业的特点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成本控制,主要通过一些措施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费用,提高公司的资源利用程度与发展动力,这样才能使公司创造出更多的经营利润,比同行业中的竞争对手略胜一筹,更能抢占市场先机[12]。市场化能力是指公司生产的产品占据市场的程度以及客户(或潜在客户)所认为的产品价值的多少,这个指标能够直观具现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强弱。企业对社会贡献能力越大,则说明公司在将来的经营中就越有竞争力。

3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本文采用托马斯•塞蒂的aHp法确定黄金矿山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各个层面要素的权重。aHp法通常是按照以下步骤来操作[13]。

3.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将各层面的指标要素按照属性特征有序地分为若干个层级,建立如表1所示的层次结构模型。

3.2构造两两判断矩阵

根据建立的表1中的层次结构模型可以看出,各个指标要素之间有很明显的上下层级关系。假设目标元素为a,下层的元素B1、B2、B3、…、Bn是由a分解而来,它们均是a的组成部分。采用向有关专家的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在目标层a下通过Bi对Bj的优劣对比,

3.3计算重要性排序

根据比较判断矩阵的数字特征,依据数学方法算出该矩阵的最大特征根以及所对应的特征向量。方程如下:归一化所求得的特征向量w,即是各个评价指标要素的权重分配,也是关于各个层面的指标要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程度。

3.4一致性检验

以上根据数学方法计算得到的各个评价指标要素的权重比例是否合乎情理,还须检查该矩阵能否通过一致性检验。

4结论

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篇8

当今社会,竞争十分激烈,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打造优秀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通过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引领和导向作用,达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发展再上新台阶的目的。

关键词:

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研究

1企业文化概述及重要作用

企业文化是一种特有的文化形象,由价值观、符号、信念等等组成,并为全体企业员工所遵守。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不断的推动企业发展前进。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有以下几个重要作用。

1.1企业文化影响着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企业文化是企业竞争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推动、导向、融合等作用。一个企业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并以其为主导引导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在现实工作中,企业文化就深刻的影响着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优秀的企业战略能够帮助企业实现企业目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1.2企业文化影响着企业的组织管理

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企业文化,这也就形成了不同的组织结构。在集权制企业中,企业的组织结构一般为金字塔型,少数人掌握着企业极大的权利。企业文化影响着企业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企业制度指导企业的行为,引导企业不断前进。

1.3企业文化影响着专业技术的发展

专业技术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专业技术不仅包括产品、技术,还包括管理、组织、服务等等。企业的专业技术有的是从外部引进的,但更多的是靠职工和企业在长期的工作中总结出来的,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因此,专业技术可以形成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也可以培养专业技术。

1.4企业文化影响着企业员工的精神面貌

有专家认为,要想让企业员工更好更努力的为企业工作,就必须培养员工的工作技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其对企业具有较高的满意度。企业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关系就是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关系。企业应该以人为本,以利为驱,激励员工不断的努力工作,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企业核心竞争力概述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早由普拉哈拉德和加里•哈默尔两位教授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本书中提出。一般来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即企业相较于其他企业而言所具备的竞争优势与核心能力差异。到目前为止,不同的专家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不同的理解。一种说法是这种能力包括了技术上的区别、资源的整合性以及以后企业的性质在市场上的竞争性。另外一种说法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应该具备生产能力、人事部门协调、财务准备和研究能力和战略管理等等基本能力。还有一种说法强调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利用科技创造收入来源的独特的资本。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企业核心竞争力被认为是一个企业超过其他企业的优势所在,它是在企业宏观战略下突破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限制的优势整合资源。核心竞争力使得一个企业有能力去创造利润和开拓市场。张彦宁表示它能指导具有企业特色区别于其他企业的技术能力的产生。陈清泰则定义核心竞争力是一种促进企业以不断创新以往所没有的、满足当前市场需求的竞争手段。

3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关系

以上讲述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那何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容?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个专业术语在字面意思上就已经表明了它是不可替代、对方企业不可复制的东西,它可以是企业生产销售的商品,可以是独特的服务,也可以是有价值的企业内部文化,所以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内容就是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就是指企业具有以下这些特点的核心资源:是市场上没有的、有组织没有明显漏洞的、是集体的、能够持续发挥竞争能力的、不能够复制也不是普遍的、占据市场大部分份额的、能够很大程度影响消费者消费心理的、不具备有形姿态的。而且为什么核心资源是无形的,是因为有形资产总是容易被复制出来进行买卖或者开发。所以无形的成了最有力量的东西,企业文化成了主导的要素,它是支撑核心竞争力内容中差异化优势的重要力量,为强化核心竞争力表现出独特之处起到了关键作用。中国企业正在改革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这是使企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的根本性改革。在实践中可以发现我们必须把企业文化贯彻在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它使得企业在文化内部管理中产生超强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使全体员工以及管理人员能够勇于创新和挑战。企业文化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还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以及强大的精神力量,所以企业想要发展好必须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促进企业发展所需要的重要推动力,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就不能成为在国际市场上具备竞争力的现代企业。正如含有不同档次企业文化的产品服务因为水平质量不同地位也肯定不同,尤其是在当代这个几乎什么都不令人感到新奇的社会,企业销售只能从内涵着手吸引顾客。通过观察和思考我们发现,现在不少的蕴涵无限生机的企业大多把企业文化建设放在核心位置,可以说企业文化是引领企业发展方向的航标。

4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建设

具体的企业文化建设应该如何实施呢?主要是观念革新,从精神、物质和制度这三方面着手。企业应当具有法制概念,有竞争思想,保证产品质量和服务周全,控制成本,这些都包含在新观念当中不容忽视。没有物质条件,其他一切都是空想,物质条件决定上层建筑,所以企业也要重视物质建设。精神层次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指管理层和全体员工思想层面的一致性,产生对企业共同的归属感、责任感,有着一致的价值观和精神风貌。在管理企业过程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于是制度建设变得不可或缺,它对其他建设起到约束作用。建设好的企业文化,使企业持续性保持活力,必须牢牢抓住精神、物质、制度这三个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重要因素建设。着重建设能够彰显一个企业的自身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众所周知,一个企业,能否成功建设属于自身的企业文化,主要是看能够建设出怎么样的企业文化理念,树立怎么样的企业核心的价值观,逐渐形成企业所有员工能够一同遵守和拥护的精神理念。企业所有员工做到鞠躬尽瘁,为企业用尽全力这样的精神理念,是从企业的社会实践中产生,并且逐渐完善起来。这不是企业家随心随意想出来的理念,也不是专家们凭空捏造出来的理念,它是随着实践产生的。因为一个企业因所属行业的不同,其生产经营活动也不同,所以在它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产生的价值观念、发展战略等都带有所在行业的特色。因此,企业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特别要关注企业自身属于哪个行业并且具备什么特点。企业也要重视组织具备的特点。原因是每一个企业组织有不同大小的规模,不同优劣的技术,不同长短的历史,不同好坏的声誉,不同高低的效益,并且在日常生产活动中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难题和问题。除此之外,企业要清晰地了解到企业在以前的生产实践活动中所掌握的经验,逐步形成顺应市场规律并且能够运动市场规律的文化理念。特别是企业要大力弘扬竭尽全力、全力以赴的精神。其中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力借鉴先进的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理念。第二是要综合考虑,并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着眼于企业的行业特点,组织结构,竞争需要,战略需要,改革需要等形成的文化理念。要加强自身的品牌建设,在整个企业形成每个成员树立品牌意识的氛围,企业成员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在当今世界,品牌对企业的影响能力不言而喻。一个企业若要成功,能与其他企业竞争并且长久地立足在市场上,必须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要能打造出品牌,那么企业的每个成员都必须形成品牌意识。真正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理念,是需要企业成员认同并且付之行动的。制度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好的制度能够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所以要健全制度,并且要不断改革创新。要想企业文化深入人心,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文化理念,用制度作为保障,把正确的优秀的理念逐步转变成制度,这样文化才能代代相传。企业要加强学习,力争建设为学习型的组织。不可否认,当今社会的竞争极其激烈,已经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一个企业要想立足,必须不断加强学习能力,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永远走在竞争对手的前面。所以企业强调文化建设,一定要培养所有员工的学习能力以及增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5结束语

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的企业如果要屹立于世界企业之林,必须要以企业文化为软实力,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地优秀的企业文化,并且要对自身企业文化不断改革创新,逐步提高竞争能力,只有这样我国的企业才能在复杂又充满机会的世界形势下发展壮大。

作者:吴俊单位:中交二公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刘梦,吴志明.关于大型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回答[J].参考消息,2012,(1):25-28.

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篇9

摘要:本文从企业信息化及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特征分析中,揭示信息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提出信息化将成为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驱动力。对企业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培育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核心竞争力;竞争优势

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企业赖以生存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质变,传统的企业经营和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完全应对动态的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培育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对企业的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十六大作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部署,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的目标,只有依靠信息化才能够达到”的思想。所以,正确把握企业信息化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两者之间的关系,分析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对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并保持竞争优势意义重大。

1.企业信息化

1.1企业信息化内涵

基于研究方法,认识角度的不同,不同学者对企业信息化内涵理解也有所不同。主流观点有:企业信息化“即企业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并将各种资源加以整合利用,以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效率,全面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从而实现降低成本、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企业信息化“指利用信息技术搜集、加工、传递、运用知识和信息等资源,把企业的竞争力加以提升并得到更多效益的过程”;企业信息化“的本质是实现企业的生产活动、材料运输、事务处理、资金运作、客户沟通等业务过程的数字化,运用相对应的信息系统将其加工成新的资源,以作出有利的决策,合理配置资源,使企业能适应动态的市场经济环境,得到更大的经济效益”……

综合上述观点,加以概括得出,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广泛利用信息技术、信息人才、信息设备在企业的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制造、经营销售、管理决策等各个运作环节充分而有效的利用信息资源,合理安排企业组织结构及业务流程,以达到提高企业绩效和企业竞争力目的的过程。

1.2企业信息化层次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其实就是普及信息技术,使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实现数字化。具体来说有三个层次。

1.2.1电子信息

企业在生产和运营中普及电子信息技术,实现生产的自动化。例如生产设计自动化(CaD)、智能仪表、自动化控制等等,所有的电子信息技术应用都是企业信息化的组成部分。

1.2.2数据集成

企业数据的信息化、自动化,用信息技术对生产、营销、财会等数据进行加工,属于最简单的、大量数据信息化活动。

1.2.3人的集成

更高层次的辅助管理、intranet、extranet、辅助决策系统、制造资源计划(mRpii)、办公自动化(oa)、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都是用来帮助管理、提供决策的,这是较高层次的信息化。

2.企业核心竞争力

2.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含义

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尔(GaryHamel)(1990)在杂志《哈弗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中首先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组织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有些国内学者认为:“企业为了得到长期并且稳定的竞争优势,就是加强科技、资本和运作机制有效整合的企业自组织能力,并在企业内部实行管理性战略,外部施行交易性战略”;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核心产品、核心技术和核心能力构成,它使企业能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能力”……

总之,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长期形成的,蕴育于企业文化中,是企业特有的,用以保持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得到稳定的核心能力。

2.2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

2.2.1创新竞争力

企业必须能敏锐地识别市场的变化,合理协调和整合企业的资源,适应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关键之处在于能否通过创新来维持和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2.2.2营销竞争力

营销竞争力是企业开拓市场、营销产品的能力,它依赖于企业在开拓市场过程中的经验积累和不断创新。

2.2.3决策竞争力

这种竞争力,是企业辨别发展陷阱和市场机会,能够帮助企业对环境变化作出及时有效反应的能力,获得一种规避风险的能力,并在同行业竞争者中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

2.2.4管理竞争力

企业市场竞争,必须通过企业管理层来指导实施,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企业的决策力和执行力都是以它为基础的,这种能力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提供了可靠保证。

3.信息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企业信息化包含企业数字的信息化、生产运营的信息化、决策管理的信息化、资金流程的信息化,在企业的各项运作环节中充分实现信息化,最终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中得到体现。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信息化已经成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3.1信息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内涵的影响

企业信息化丰富了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信息技术、信息人才和信息设备的广泛利用,使得企业的传统经营管理的理念和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实现了以物流为载体、资金流为形式、信息流为核心的三流合一的模式,使核心竞争力在企业的各个方面得以体现。

3.2信息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的影响

企业创新竞争力培育的重点是信息化,企业创新与信息化相辅相成,在生产流程创新、开发技术创新、商务决策创新中实现信息化,建立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信息技术人才的实施,才能实现企业各种资源利用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信息化是培育企业创新竞争力的重要工具;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开拓市场、营销产品的实现采用信息化的手段将大大减少组织的人力、物力、财力,使企业利用有限的资源在市场营销领域获得竞争优势;在企业的管理决策方面,利用辅助决策系统,intranet、extranet、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制造资源计划(mRpii)、办公自动化(oa)等信息系统进行处理,对企业的决策竞争力和管理竞争力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信息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各要素的发展和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结语

企业信息化的出现和兴起,标志着由信息经济而引发的企业经营、竞争环境进入新的阶段,而信息化在企业中的地位日趋重要。信息是实现知识管理的媒介,对数据进行收集、加工、整理并赋予其一定的意义,就成为信息;对信息进行系统化的处理就转变成知识。信息化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信息管理,它是生产自动化与企业管理信息化的一体化,通过先进的信息人才、技术、管理理念、为企业的战略层、决策层、操作层、业务层提供实时有效的信息,提高企业生产运营效率,得到更多的收益。所以,企业信息化将成为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培育并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驱动力。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深化,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以至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作者单位:华东交通大学经管学院)

参考文献:

[1]朱素媛.基于信息化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系的构建[J].科技资讯,2007(33):192-193.

[2]卢新德.论企业信息化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J].经济学研究,2003(02):27-29.

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篇10

关键词: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

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达3980万户,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5%以上,提供了75%就业位置,对GDp的贡献率达51%,税收占到全国的43.2%。中小企业在保证我国经济适度增长、缓解就业压力、方便群众生活、推动技术创新、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支撑国家经济增长、推动未来经济腾飞的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中小企业的发展水平直接标志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潜力与活力。如何利用加入wto的机遇,积极研究我国中小企业如何提高其竞争优势、打造长寿型中小企业是当务之急。

一、核心竞争力与中小企业

1.核心竞争力及其特征。

企业核心竞争力最早由两位美国战略管理学家帕拉哈德和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来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在特定行业的竞争所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它代表一个企业的集体智能。

核心竞争能力具有以下特征:(1)价值性。能为顾客带来长期的关键性利益,核心竞争能力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能为企业创造长期的竞争主动权,能为企业创造超过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值利润。(2)独特性。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积累形成的,它不仅包含了企业独特的技术、技能、操作技巧和诀窍等,还包含了企业独特的管理文化等特征。因此,它是企业不易仿制、难以买卖、能持久拥有的稀缺性的战略性资源。(3)一体性。核心竞争能力与特定的企业相伴而生,与企业的初始要素投入、追加要素投入以及企业的发展经历密切相关,它存在于员工的身心、企业的战略规划、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之中,因而它难以从企业主体中分离出来,更无法完全进行市场交易。一旦拥有会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同竞争对手形成质的差别。(4)延伸性。核心竞争能力具有很强的产品延伸性,能为企业进入广阔的市场提供多种核心产品等潜在机会,企业一旦建立起自己的核心能力,便可将其组合到不同的相关创新之中,构筑起新的创造与发展基础,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势头。(5)发展性。核心竞争能力虽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它又总是与一定时期的产业动态、竞争战略、管理模式及企业资源等变量高度相关的,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核心竞争能力的动态发展与演变也是必然的,以前的核心竞争能力可能演变为一般的企业能力。

2.中小企业竞争力现状分析及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中小企业,是一个在上有国际跨国企业、国内大型企业,下有多如牛毛的个体工商业者挤压的夹缝中生存和发展的企业群体。在经济中独特的位置决定了中小企业在夹缝中生存、发展的艰难。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中小企业已经有了飞速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今天,产品的买方市场已逐步形成。“入世”后,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贸关系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中小企业更直接面临与发达国家企业的竞争。廉价的人力资源没有了,人才自由流动了,并且按市场价值计付报酬。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工人不愿意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劳动力的成本也将随之提高。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多数中小企业还存在着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等问题。改革开放多年来,老一套经营思想、旧的生产管理方式仍然束缚着企业的发展。

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缺乏竞争力,特别是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具体表现在:

中小企业长期以来养成了重战术、轻战略,依赖经验决策的思维定式,许多中小企业既没有核心经营理念,也无明确的战略意图,导致经营方向迷失,经营领域模糊。

很多中小企业在主营业务尚不具备较强的竞争力的情况下,就盲目实施多元化经营,资源分散在多个业务领域,损害了对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甚至有些企业把原有的优势都丧失了。

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较差。研发投入的严重不足阻碍了中小企业进行技术改进和创新,导致企业成长发展后劲差,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管理落后,尤其是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很难适应全球化的国际激烈竞争。管理制度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组织结构不合理,经营机制不活,是影响企业竞争力带有根本性的深层次原因。

中小企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普遍相对较低,企业经营者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不高,知识结构陈旧,经营管理水平低。企业员工的文化水平、技术水平低,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小。

加入wto后,关税逐步降低,外国产品正以质优价廉赢得国内的消费者,这正加剧我国当前买方市场的激烈竞争。同时,政府也受到wto有关原则的约束,再搞地方保护、国家保护就变得很困难了。我国众多中小企业只有不断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随着外国企业和产品的大量进入,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加快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已成当务之急。

二、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基本途径

1.面向市场,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传统的工业企业是以管理人员为塔尖,操作人员为塔底,人员结构呈塔形。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从事知识和信息工作的白领职员人数的大幅增加,蓝领工人数量锐减,从而使人员结构呈菱形。这就要求现代企业组织系统的扁平化和分工合作方式的小组化。通过优化组织结构和改变分工合作及分配方式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逐步向精益生产、并行工程、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一系列新的制造和管理模式迈进。这对于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率,提高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2.完善战略管理,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应包含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核心竞争力来源于某一时期的企业战略,在企业战略规划下,经过长时间的培育和积淀而成。核心竞争力富有战略价值,活的动态性质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追求的长期战略目标。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应是企业战略决策的核心,因为核心竞争力是他人所无法模仿的,是其他竞争力所无法替代的。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应该致力于寻找自身核心竞争力可以发挥作用的领域,而不应该去涉足核心竞争力难以发挥作用的经营领域。

3.实行差异化战略,实施“专而精”的产品或服务策略。差异化战略是指企业提供与众不同的产品和服务,创造独特的或相对的优势,满足客户特殊需求,形成竞争优势的战略。中小企业运用这种战略,不仅能够形成一种特殊的竞争力,防止潜在竞争者的进入,而且能够有效地提高中小企业的市场地位。

在如今的市场上几乎没有一种产品没有自己的竞争对手,今天有一种产品在市场上畅销,明天就有同类产品出现在市场上来与你竞争,构成产品同质性的较量。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应该从竞争对手和市场空缺中寻找机会,建立自己的比较优势,并打造支撑这种优势的潜在核心能力。努力研发和展示具有自己独特文化内涵和使用功能的产品,从产品的设计、制造、包装以及附加功能上寻找与同质产品的区别点,形成自己的产品优势,为自己的特定顾客提供特定的产品品种,表现出中小企业在发展中的差异化战略和特殊的智慧。在发展自己与他人诸多方面的差异中,就可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扩大消费者群特殊效用的技术、方式、方法等,而这些又有可能构成今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专而精”战略是中小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战略选择。中小企业就是要发挥其“小”的特长,专注于某一两个方面的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把自己业务做到足够专业,真正做到与众不同,形成特色和专业优势。企业要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变化,但并非完全跟着市场需求去创造产品和提供服务,而要把市场需求、新的发展趋势和技术融合起来,使之成为超越现有市场需求所期待的产品和服务。

4.建立战略联盟,寻找外部支持力量。战略联盟的基本出发点是弥补单个企业战略资源的有限性。任何企业,无论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总会在一定时间或一定的区域受到自身资源有限的束缚,而组建战略联盟可以拓展企业可配置资源的范围,实现优势互补,产生更大的综合优势。因而战略联盟成为众多中小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选择。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劣势,战略联盟就更为重要。中小企业实行战略联盟首要的目标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为重要的原则是与战略联盟成员核心竞争力互补。若联盟成员的核心竞争力与本企业核心竞争力相一致时,往往造成联盟后企业的规模扩大了,但企业的体质更弱了,这种缺少互补竞争力的战略联盟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不仅没有帮助,往往还会削弱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管企业实行什么形式的战略联盟,其战略联盟的目标都是暂时的和局部的。中小企业通过构建战略联盟来学习优秀企业的长处、弥补战略缺口、培育和更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5.实施虚拟经营,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资源。虚拟企业是中小企业建立联盟的一种重要形式。虚拟企业是企业仅拥有少部分经营功能,而将大部分所需要的经营功能虚拟化,通过与别的企业进行合作以弥补其功能的不足。虚拟企业的最大优势是有极强的市场应变能力。虚拟企业的建立可使中小企业获得整体竞争优势。企业可以很容易地获得充分的共享信息,了解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的情况,亦可利用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充分的信息进行产品开发、设计和网上营销、业务外包、跨联盟合作等等。中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虚拟经营模式。通过开展虚拟经营,中小企业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资源,在合作中培育和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明康.深化金融改革.支持中小企业发展.2003年4月.

2.吕国胜.中小企业研究.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