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与经济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6:24

金融与经济发展篇1

关键词:金融发展;经济增长;VaR模型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8-0030-01

1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市的经济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自主创新能力有所增强,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截止到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354.3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9:60.1:38.0,这些成绩与天津市的金融发展是分不开的。金融发展已成为现代经济运行的核心,是调控整个社会的资金融通的总枢纽,在动员储蓄、管理风险、便利交易和促进企业创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有助于经济增长。但天津金融业也存在一些不足:金融企业聚集度不够,银行在融资体系中处于垄断地位,直接融资渠道不畅,金融创新能力不强,金融生态环境较差等。天津市的金融发展到底对经济增长起到了多大的作用,是如何起作用的。本文站在省域的角度,利用1990~2007年的数据,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建立VaR模型和方差分解分析,对天津市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为天津市经济不断高速增长和提高地区竞争力提供崭新的思路。

2指标的选取

2.1经济增长指标的选择

与其他实证分析一样,选取人均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变量,用RGDp表示。本文选取天津1990-2007年的人均GDp,为了消除时间序列的异方差影响,对原始数据序列取对数。

2.2金融发展的指标

本文依据戈德史密斯提出的金融相关比率――某一时点上现存的金融资产总额与国民财富之比,用金融相关比率来衡量金融发展。由于中国股票、证券市场发展时间太短,且无法将其按照地区进行合理分割,所以计算金融相关比率的时候主要考虑金融机构存贷款数据,因此,这样的计算方法是合理的。具体为:

金融相关比率FiR=(St+it)/GDp,其中St代表地区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it代表地区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

3天津地区的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实证分析

3.1aDF检验

根据上述aDF单位根检验结果,得出结论:Ln_RGDp、DLn_RGDp、DDLn_RGDp、Ln_FiR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是显著的;DLn_FiR、DDLn_FiR在1%的显著性水下是显著的。

3.2格兰杰因果检验

通过aDF单位根检验的平稳序列可以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在这部分检验两组变量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第一组是Ln_RGDp与Ln_FiR,代表经济总量与金融发展总体水平,表示存量之间的关系;第二组是DLn_RGDp与DLn_FiR,代表经济增长率与金融发展增量,表示增量之间的关系。

结合表中的结果我们可以得知:(1)存量之间,滞后1期时,Ln_FiR是Ln_RGDp的格兰杰原因;当滞后2期时,Ln_FiR与Ln_RGDp之间出现双向因果关系,即金融发展总体水平促进经济总量,反过来经济总量也促进金融发展的总体水平;滞后3期时,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Ln_RGDp是Ln_FiR的格兰杰原因,是单向因果关系。(2)增量之间,滞后1期时,DLn_FiR是DLn_RGDp的格兰杰原因,即金融发展增量促进经济增量;之后的滞后2期、3期金融发展的增量与经济的增量不存在因果关系。可以理解为经济增量与金融发展增量之间不是直接促进作用,而是存在间接的存进作用。

3.3建立VaR模型

上述分析得到结论是:天津地区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存量存在相互促进的因果关系,而增量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因此,下面针对天津地区的金融发展与经济之间的存量建立两变量的VaR模型进行分析,其估计结果如下:

响显著,在滞后1期时弹性达到46.7%,之后的滞后2期也达到10.2%,充分体现了天津市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强大拉动作用,这种拉动作用主要体现在短期内;GDp对金融发展的影响也显著,在滞后1期弹性为-7.7%,之后的滞后2期也达到12.6%,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天津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也起到了反作用,这种作用也主要体现在长期内。通过观察模型估计后的aR根图表,估计模型所有根的模的倒数都小于1,即在单位圆内,VaR(2)模型稳定。

3.4方差分解分析

VaR模型的方差分解表示的是当系统的某个变量受到了一个单位的冲击以后,系统以变量的误差方差比的形式反映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程度。本文利用方差分解技术分析了金融相关比率对人均GDp的贡献率,方差分解的结果见下表。

从方差分解分析表中可以看出,结果在第四年以后基本稳定。从长期来看,人均GDp的变化中约78.7%由其自身决定,说明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自我扩张的内在强化能力;金融发展水平变化的冲击能解释人均GDp变化的21.3%。

4结论

根据前文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天津地区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这可以说明天津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金融发展,同时金融发展也促进经济增长,进入了良性循环。因此,大力发展天津地区的金融业可以确保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2)通过建立VaR模型和方差分析等一系列动态计量分析得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短期内而且作用十分明显,长期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的影响,短期内会产生抑制经济增长的作用,而长期会产生正的且保持稳定的促进作用。

(3)天津市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从存量调整进行的;是有滞后期的,但作用可以持续较长时间。

参考文献

[1]谈儒勇.中国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9,(10).

[2]李广众,陈平.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多变量VaR系统研究[J].管理世界,2002,(3).

[3]周立,王子鸣.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1978-2000[J].金融研究,2002,(10).

[4]王景武.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5,(10).

金融与经济发展篇2

【关键词】区域经济金融合作金融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在发展过程中,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阻碍了整个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另外,我国长期以来的省份经济空间格局,进一步加大了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为消除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和省份经济的制约性,区域经济合作被广泛认同。事实上,随着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区域经济合作已经成为各国和地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选择。而在一国范围内,一个区域内的各省市相近的经济基础、地理位置和风土人情等使得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成为可能。

一、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必要

1、地方政府间博弈问题

富有我国特色的省份经济而导致的“地方经济”倾向,使得各省区以自身利益为主导目标,形成了区内保障体系。财政分权则形成了事实上的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并在一定条件下演变为负和博弈。这种竞争的放大和强化甚至扭曲了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

2、区域间产业同构问题

在区域经济差异显著的背景下,发达地区为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落后地区为避免“马太效应”的继续扩大,各地方政府在项目投资上低效益、低水平地重复引进和建设,纷纷在价高利大、投资周期短的工业领域进行激烈竞争,结果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化。同质竞争现象愈演愈烈,使得产业发展的区域传递受行政区划体制束缚,其传递的规模与范围十分有限,无法形成产业带、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二、区域金融合作的实践及问题

近二十多年来,学术界的大量研究都指出了在经济增长中金融的重要地位。这种关系不仅仅存在于国与国之间,而且在各国的不同地区间同样存在。周立、王子明(2001)等学者的研究同样发现,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是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在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区域金融合作的促进作用不可忽视,一些地区也开始重视区域金融合作并初步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长三角地区的区域金融联动,目前是我国开展的最早和最为成熟的,区域内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联动效应显著。而泛珠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的区域金融合作都还在起步阶段,很多还停留在监管机构之间的交流上,区域内的金融机构和政府还没有参与其中。

1、当前区域金融合作的成效

当前的区域合作以长三角地区是最有成效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货币市场。一是区域内异地贷款发展较快,已经成为满足区域经济发展资金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区域内票据贴现、转贴现业务发展较快。上海已经形成了区域性票据市场中心;三是区域内金融机构在银行同业货币市场上的合作十分频繁;四是区域内商业银行在零售贷款等私人业务方面的合作比较积极。

(2)资本市场。一是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为长三角地区的企业上市融资、规避价格风险等提供了高效率的平台;二是在企业产权交易、资本重组等方面也实现了密切的合作;三是区域内金融机构互动发展比较明显。

(3)保险市场。发展相对受限,目前对异地企业和个人销售的保险主要是跨区域的运输保险,以及旅游保险、跨国公司统一承保的险种等。

(4)金融监管与服务。一是央行上海分行与南京分行之间良好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机制,加强了在货币政策、金融稳定、金融服务等方面的合作;二是各金融调控、监管部门还加强了信息沟通,有效防范跨区域业务风险;三是央行的人民币和外币清算等金融服务也已经突破行政区范围。

泛珠三角区域和环渤海地区金融合作主要表现在银行类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上,跨区域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和拆借量及票据交易量明显增加,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开始突破行政区域的限制,通过提供优质的异地金融服务,把业务网络扩展到其他地区和城市。

2、区域金融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区域金融合作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在现有的金融监管及经营体制下,金融机构之间的横向合作面临较多的政策障碍和制度限制。同时,由于激烈竞争的存在,各地方政府和金融部门往往较多地考虑地方和部门利益,金融合作意识和愿望不强。

(2)区域金融合作缺乏统筹规划与协调。如泛珠三角的区域金融合作有关制度安排一般出自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制定者,从总体看还缺乏一定的系统性,且部分制度安排缺少操作性,金融互动合作关系也带有很大的自发性和分散性。

(3)区域金融合作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一是跨地区结算渠道畅通程度不够,限制了支付清算系统的覆盖面以及运行的快捷性和安全性;二是征信体系建设尚未完成,金融服务和产品的成本较高;三是金融信息网络的建设不完善,影响了区域金融信息的互联共享性。

三、通过金融创新促进区域合作协调发展

金融创新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是金融业为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外部环境条件下,金融内部对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是在金融制度、金融工具等方面进行的创新活动。针对我国区域经济的不均衡发展,需要通过区域金融合作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而目前我国区域金融合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了金融对经济推动作用。因此,需要通过区域金融合作的创新及其传递作用来进一步推动区域内金融发展水平和金融合作程度(王爱俭,2007),并最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体来说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业务上的创新

发展异地授信和贷款业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我国的融资体系是银行主导型的,银行贷款是众多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因此,银行类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对于区域内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匡建国(2006)的研究也认为,在区域经济合作的背景下,异地银行授信和放款可以满足企业发展需求,推动区域内经济发展。因此,需要区域内银行机构相互签订合作协议,确定合作的业务项目和最终的清算程序,构建银行间利益和风险分担机制,共担风险和收益。

推进金融产品的创新,积极推出和完善适合各方业务合作需求的金融产品和交易形式,如抵押债务契约(CDo)、信用违约互换(CoS)、信贷资产证券化(aBS)、商业票据及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逐步推出金融期货、金融期权、金融互换等新型金融衍生产品,增强区域内企业套期保值和金融机构管理金融风险的能力。

大力通过票据业务合作平台、次级债券认购、银团贷款和信贷资产的互相买卖等业务合作,推动金融资本的跨区域优化配置。尝试在公司金融与家庭金融的创新,试点并推广基于住房抵押贷款的资产证券化、创新个人消费信贷品种等。

2、技术上的创新

依托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建立跨区域信贷登记咨询系统查询机制;探索建立跨区域的企业资信统一评级标准,以及跨地区的相互信用担保认定体系,提高对金融资本流动的决策效率和安全性。构建跨区域电子货币支付系统和即时外汇兑付系统,积极发展和完善atm、poS和电子贷记转账等,为跨区域资金流动提供便捷的清算通道。建立和完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用征信系统的协调。

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改善金融机构经营环境。一要加强目前人民银行贷款证管理系统建设,完善银行对贷款的管理环境。二要分别加强个人和企业联合征信系统的建设,努力提高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塑造个人和企业信用新形象。三要加快制定有助促进信用环境建设的专项法规,如保护信息收集和披露的有关法规,保证个人和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安全。

3、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创新

推广和发展社区银行、区域性银行和金融控股公司,发挥其信息优势,在更好的开展业务的同时还可以有效控制业务风险。通过社区银行和区域性银行的产品创新、机制创新和服务创新,可有效解决中小企业特别是拥有高新技术的新兴企业的融资瓶颈问题,能够进一步完善金融组织体系。而金融控股公司具有节约交易成本、分散金融风险的作用,能够更大程度容纳金融创新,并为区域金融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在政策性金融创新方面,积极促进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区域内建立分支机构,通过政策性金融创新,逐步建立起具有区域特色的政策性银行融资服务体系。

促进区域间银行同业市场发展,保证资金在区域内的快速流动。区域内各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或者产业结构不一致,资金使用状况也存在差异。一些地区存在资金富余的同时,其他地区面临资金短缺。区域内银行同业市场的发展可以使得资金在区域内根据经济体的需求而流动,促进资金的优化配置。

建立区域发展产业基金和资金拆借市场。区域经济要发展,必须要有相应的产业推动,而产业集群的辐射作用可实现整个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因此,区域内政府间可以签订协议共同设立区域产业发展基金,对区域内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进行资金支持。另外,建立资金拆借市场,资金投向适当向中小企业倾斜,通过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来增强区域内经济活力。

发展区域金融市场,为区域金融合作提供市场条件。在目前我国东中西部分割明显的背景下,可以考虑建立北京为全国金融中心,深圳、武汉和重庆分别为南方、中部和西部区域金融中心,通过金融中心的凝聚作用来促进区域金融合作发展。具体来讲,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区域化资本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加快上市,扩大直接融资比例;二是考虑组建区域性票据市场,重点培育经济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票据贴现窗口,扩大票据流通。在资金相对充裕的省份成立区域性的资金拆借市场,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适当向中小金融机构倾斜;三是加快建立跨区域性封闭投资基金,对跨区域利益共享的重点项目进行支持。

4、金融监管创新

一是监管理念创新。在区域内,放开对金融业务创新的限制,鼓励金融机构进行业务创新和混业经营,为区域内企业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二是监管体制创新。金融创新是把“双刃剑”,在促进经济增长时也极易产生金融风险,因此,区域金融合作下的金融监管的关键在于区域间监管部门的协调机制。区域内的“一行三会”要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合作协调机制。

【参考文献】

[1]周立、王子明: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1978―2000[J].金融研究,2002(10).

金融与经济发展篇3

关键词:混业经营;金融发展;经济增长;非稳定面板数据;面板协整

中图分类号:F8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7)0l一0066―05

收稿日期:2006-05―22

金融发展在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一个持续讨论的热点问题。金融发展主要通过银行系统及资本市场影响经济增长。诸多研究考察银行发展、资本市场与银行和资本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等等,获得颇有成效的成果。但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方面:混业经营。依此逻辑,前者归为分业经营条件下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后者是混业经营条件下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目前我国处在分业经营时期,很难获得合适的数据资料研究混业经营条件下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而理论及实践都需要对混业经营条件下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做出评判。为此,本文以亚洲混业经营的国家或者地区即香港、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为研究对象(后文用亚洲国家或者地区表示),运用面板单位根与面板协整的方法,通过对混业经营条件下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希望得到对我国银行改革有益启示。

亚洲国家或地区是研究混业经营条件下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合适样本。首先是地理位置邻近且文化经济背景有一致性;其次是混业经营。具体来说,1981年,日本颁布新银行法,规定银行可以从事国债、地方政府债券、政府保付债券的买卖。1984年。大藏省批准信托银行可以开办1年以内的信托存款业务。1984年6月,银行正式成为债券市场的中间商。证券公司则向银行的CDs业务渗透。韩国金融机构的业务领域被拓宽,经营自被扩大。商业银行辅助的和的业务被放宽,包括商业票据销售、信用卡业务、可转让大额存单业务以及承兑、贴现和销售贸易票据业务。1987年,泰国允许银行进人保险业,同意其扩大业务范围等。

一、文献综述

理论上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目前仍然没有比较一致的看法。Berthelemy&Varoudakis(1996)使用银行作为古诺寡头的门槛模型研究发现经济增长率与银行数目、金融系统竞争强度正相关。Greenwood&Jovanovic(1990)模型考察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金融机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表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正相关最根本的原因是可以更有效率地从事投资活动。Levine(1991)认为金融市场加速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公司所有权可以自由交换,而不影响生产过程:其次是因为人可以通过资产组合,分散投资风险。然而也有不同的观点,Singh(1997)论证金融中介发展并不能有利于经济增长:首先,在欠发达国家中,股票市场的波动及套利使得市场价格很难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其次,不利的经济冲击可能加剧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阻碍长期经济增长:最后,股票市场发展可能损害现有银行系统,以致在欠发达国家并没有带来预期的好处。

理论的争论引发大量实证研究,部分实证研究表明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King&Levine(l993a)使用imF的数据及诸多金融指标研究发现:金融指标与经济增长有正相关关系,强调改善金融中介效率的政策可能是经济增长的先导因素。Becketal(2000)使用Gmm和iV估计方法纠正共线性问题,证明较高水平的金融发展导致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而对其他变量,则没有显著的关系。Levine(1998)的实证支持银行系统的内生因素与产出增长率、物质资本积累和生产增长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然而,同时也有实证研究部分支持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atje&Jovanovic(1993)研究发现股票市场对经济增长量和增长率都有正相关关系,然而,银行负债没有。Levine&Zervos(1996)实证发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有正相关关系,但加入银行深度指标后,这种关系消失。

国内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也没有一致的看法。一些学者发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因果关系,有比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赖明勇、阳小晓,2002、万寿桥、李小胜,2004、李江、冯涛,2004、王景武,2005、康继军、张宗益、傅蕴英,2005);有的研究则部分支持。银行发展是经济增长的一个源泉,相反股票市场发展的各项指标作用不显著(谈儒勇,1999、孙杰,2002、李广众,2002、赵振全、薛丰慧,2004、赵振全、薛丰慧,2004、梁琪、滕建州,2005)。而阳小晓、包群、赖明勇(2004)认为银行发展对资源配置改进的影响并不明显。林毅夫、章奇、刘明兴(2003)研究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研究发现:只有当金融结构和制造业的规模结构相匹配――即在一个以大企业为主的经济中,存在一个市场型的金融结构,才能有效地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从而促进制造业的增长。

综合国内外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已经有许多颇有价值的研究,然而,也至少存在下列局限:第一,使用时间序列分析的单位根和协整方法,检验短的时间序列是低效果的(pedroni,1995。Shiller&perron,1985,perron,1989,1991,pierse&Snell,1995);第二,强加面板同质于协整方程。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以前分析很少涉及到混业经营条件下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此,本文试图使用面板单位根与面板协整方法有效地解决数据不稳定时所导致伪回归及小样本问题所导致偏差,改善变量内生性及序列相关所导致的伪回归问题,进而获得更为可靠的实证结果,以抛砖引玉。

二、变量定义

本文所有数据库取自世界银行及亚洲发展银行1994-2001年的平衡面板数据。金融发展的度量是一个比较复杂而有富有争议的问题。Bandieraetal(2000)指出测量金融发展理想的指标应该包括管制的放松及金融机构发展两个方面的内容。由于我们样本选择的是混业经营的国家和地区,在管制放松方面基本上是一致的,比如利率的自由化,资本项目可兑换及混业经营等。所以我们重点是测度金融发展水平。

(一)金融发展首先表现为随着收入从低收入国家发展到高收入国家,中央银行的重要性下降,其他金融机构变得更重要首先储蓄银行相对中央银行金融资产比例衡量金融发展(King&Levine,1993a,b、Levineetal,1999)。由于选取的亚洲国家或者地区主要是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而且储蓄银行金

融资产与中央银行资产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所以选取储蓄银行金融资产占实际GDp的比例来说明金融发展(简称DmBaG)。其次,类似储蓄银行的重要作用,我们还使用储蓄银行存款占实际GDp的比例来说明金融发展程度,后文简称BanKD。再次,金融部门在实际GDp中的规模是测量金融发展的另一个有用指标。本文使用储蓄银行流动负债占实际GDp中的比例表示,后文简称LiQU。Becketal(1999a)提出并使用此指标表示金融发展水平。上述指标没有区分金融资产是投向公共部门还是私人部门(Becketal,2000)。为此,最后是pRiV表示储蓄银行提供私人信贷占GDp比例。

(二)金融发展的资本市场方面则使用下面指标VaLtR表示股票市场发展程度,Beck,Demirguc-Kunt,andLevine(2000)曾使用此指标表示股票市场发展。StR则从流动性角度表示股票市场发展程度,也广泛应用于实证研究(aslidemirguc-Kunt&RossLevine,1996),

(三)金融发展的另一个方面表现为私人及家庭方面,这尤其是保险市场可以充分说明私人资金配置情况,可以说明人们资产的多样性,风险规避行为同时混业经营条件下,银行可以为私人办理相关保险业务,这也是混业经营的一个重要特征,为此金融发展也必须说明保险市场发展情况。主要使用linsu即寿险收入渗透程度和nlinsu即非寿险收入渗透程度。

四、实证结果

(一)面板单位根检验根据原值面板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1),可以得到:原值是不稳定的。具体来看,Levin,Lin&Chut表明:变量除LinSU之外,所有变量是稳定的;Breitungt-stat表明:所有变量除GDp、pRiV之外,都是不稳定的;imet-alwstat、aDF―FisherChi-square、pp―FisherChi-square原假设:异质面板单位根。imetalw―stat、aDF―FisherChi-square表明GDp、nLinSU是稳定的,其余变量都是非稳定的;HadriZ-stat的原假设:不存在同质面板单位根。表明所有变量在远远小于1%的显著性水平下是不稳定的。总之,从不同面板单位根检验可以得到:所有变量都是不稳定的。

根据一阶差分值面板单位根检验结果(表1),可以得到:一阶差分值是稳定的。具体来看,除Hadr:Z-stat外,检验表明:除LinSU之外,所有变量在不同显著性水平下是稳定的;HadriZ-stat表明:除LinSU之外,所有变量在远远小于1%的显著性水平下是不稳定的。然而此检验是基于面板同质,检验效果可能相比面板异质不可信。总之,所有变量一阶差分值都是稳定的。综合原值和一阶差分值面板单位根检验结果可以得到:所有变量均是一阶求积即1(1)序列。所以应该进行面板协整检验,以避免直接使用最小二乘法所导致的伪回归问题。

(二)面板协整检验实证表明混业经营条件下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面板协整关系,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具体来说,从表2可以得到,在没有截距项和没有时间趋势项时,paneladf-stat、groupadf-stat、panelpp-stat、grouppp-stat都在l%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paneladf-stat在10%的显著性水平拒绝原假设,所以存在面板协整关系;在没有截距项和有时间趋势项时,paneladf-stat、groupadf-stat、panelpp-stat、grouppp-stat都在l%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在有截距项和有时间趋势项时,paneladf-stat、groupadf-stat、panelpp-stat、grouppp-stat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从表2的稳健性分析来看,可以得到groupadf-stat、panelpp-stat、grouppp-stat、Grouprho-stat都在l%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那么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如何呢?这需要通过面板协整方程估计来加以回答。

(三)完全修正普通最小二乘法(FmoLS)估计个体完全修正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结果见表3,从表3可以得到:(1)银行发展水平DmBaG与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很多实证研究保持一致。(2)银行发展水平pRiVG与经济增长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与很多实证研究不一致。原因在于混业经营下,银行传统信贷已经成为低利润业务。而银行有限的资源使用在低利润的业务,可能相对来说,提高了银行整体成本,从而损害银行效率,资金配置失当,阻碍经济增长。(3)长期来看,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4)保险市场的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不是很明确,有的国家表现为正相关关系,有的国家表现为负相关关系。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部分实证所要求的各国有相同回归系数可能会导致错误的结论。(5)资本市场的发展与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尤其值得注意的,这种正相关关系不会因为不同的国家而发生改变,也不会因为去掉共同的时间效应而发生改变。而这与国内很多研究是不一致的,可能是因为我国资本市场的特殊性。

面板群的完全修正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可以得到:(1)银行发展水平DmBaG、pRiV与经济增长显著的相关没有改变。(2)通货膨胀水平与经济增长的显著关系符号也基本保持一致。(3)保险市场与经济增长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在去掉共同的时间效应后,回归系数变得非常小,所以保险市场在经济增长中作用微乎其微。(4)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仍然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四)金融危机冲击影响样本中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都经历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前后,混业经营下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仍然可靠吗?通过分别考察(1)金融危机前后所有国家或者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2)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结果发现基本结论保持不变,同时发现经历危机的国家金融发展指标,除保险市场外,与经济增长显著性更高。

四、结论

非稳定的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即面板单位根,尤其是面板协整在国内使用还不多见,本文较早地应用于实证研究混业经营条件下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表明:(1)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等相关宏观经济变量是非稳定的序列,传统协整检验及估计方法不适用于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尤其是在混业经营条件下。(2)混业经营条件下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有面板协整关系,即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有长期均衡关系。(3)银行发展水平质量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中央银行作用弱化,其他储蓄银行作用强化,这与经济增长存在面板协整关系,有显著正相关关系。然而银行发展水平数量的提高,如文中提供给私人部门的信贷量与经济增长不仅没有促进经济增长,反倒因为银行资金配置失当,阻碍经济增长。(4)混业经营条件下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有正相关关系,而且这种关系比较稳健。本文研究只是基于亚洲的分析,结论是否有普遍性,这有待于以后研究。

(黄旭平电子信箱:huangxuping@sina,com)

金融与经济发展篇4

关键词:甘肃;金融发展;经济增长

一、文献综述

现代金融发展理论的主流观点认为,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显著且意义重大。20世纪60年代,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Raymondw.Goldsmith,1969)对这方面做了开创性的研究,他在金融系统规模与金融服务供给和服务质量正相关的假定下,用金融中介资产与国民财富的比值表示金融发展水平,应用35个国家1960—1963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表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存在很强的平行关系,在数据比较充分的发达国家,金融发展平均速度的增长时期同时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罗伯特·G.金和罗斯·列文(RobertG.KingandRossLevine,1993)针对戈德史密斯研究的不足,研究了77个国家1960—1989年的数据,发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拥有发达金融系统的国家经济增长较快,反之,经济增长较快的国家金融系统通常也较为发达。

20世纪70年代,麦金农和肖(mckinnonandShaw,1973)以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问题为研究对象,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论和金融抑制理论,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严重的金融约束和金融压抑现象。这既削弱了金融体系聚集金融资源的能力,又使金融体系发展陷入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资金短缺,并不是因为缺乏能用于积累的资金,而是因为金融抑制造成了融资渠道堵塞和资金成本的扭曲,在金融深化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可以缓解。金融深化理论和金融抑制理论突出了金融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发展中国家制定货币金融政策,推行金融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国内在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问题理论这方面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在借鉴国外既有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国内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谈儒勇(1999)采用1993—1998年相关数据,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对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金融中介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股票市场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金融中介发展和股票市场发展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单俏颖(2003)应用协整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计量方法,分析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在现阶段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经济增长带动金融发展。

近些年,有关区域金融和经济发展的研究在国内成为研究热点。周立、王子明(2002)采用1978—2002年的数据,对中国各地区(省区层面)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金融发展差距可以部分解释各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王景武(2005)通过研究发现,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东部存在正向因果关系,而西部则为互相抑制。岑树田(2008)选取了1978—2006年的相关数据,对广西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紧密关系,广西的金融发展能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但广西的经济增长促进金融发展的效应并不明显的结论。鉴于理论界对西部欠发达地区金融与经济的关系方面研究较少,本研究以甘肃省为例,选取1994—2008年的数据,对欠发达地区的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并得出结论,以期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决策参考。

二、实证分析

(一)衡量指标

1.金融发展指标。由于国内外大部分研究通常都采用戈德史密斯(1969)提出的金融相关比率(FiR)作为衡量金融发展的指标。为了解释甘肃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亦采用FiR作为金融发展程度的指标,根据戈德史密斯提出的FiR计算方法,即FiR等于某一时点上现存金融资产总量与国民财富的比值。考虑到本地区经济体所能吸纳的金融资产的能力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采用(存款+贷款+保费收入+股票市场筹资额)/GDp作为反映金融发展的FiR指标。

2.经济增长指标。根据现有研究结果,认为最能充分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就是GDp,因此选取甘肃GDp环比增长率为衡量经济增长指标,具体为本年度GDp与上年度GDp之比,记为GDpR。

(二)样本数据来源及指标特征描述

1.样本数据来源。样本数据来源于《甘肃年鉴》各期、《中国金融统计年鉴》各期、《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和甘肃统计信息网,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统计口径的一致性,选取了1994—2008年相关数据,并按上述定义计算出FiR和GDpR作为分析的两个变量,为减少异方差对回归带来的不利影响,分别对FiR和GDpR取对数(见表1):

2.指标特征描述。在实证分析前,先对金融发展指标和经济增长指标的变动趋势特征作一个直观的比较(见图1):

从上页图1可以看出,甘肃省金融发展指标FiR与经济增长指标GDpR二者在数值上基本保持不变,接近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这表明甘肃省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都保持着稳定的发展速度。从短期来看,金融发展指标与经济增长指标在大部分年限里保持此消彼长的相反的变化趋势;从长期来看,两条线几乎平行,说明二者保持着长期相对稳定的变化趋势。

(三)回归分析

1.单位根检验。由于时间序列数据通常都是非平稳的,直接对两个变量进行回归可能引起虚假回归,因此,有必要对金融发展指标FiR和经济增长指标GDpR进行平稳性检验。通常平稳性检验的方法是单位根检验,本文采取aDF检验法。

从表2可以看出,金融发展指标FiR和经济增长指标GDpR的水平序列都是不平稳的,但经过一阶差分后在各显著水平下都通过了检验,序列平稳,两个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因此符合进行下一步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

2.协整检验。在aDF检验的基础上,对金融发展指标FiR和经济增长指标GDpR进行协整检验,看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协整关系。根据协整理论,如果一组两个序列满足单整阶数相同且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则这两个非平稳序列之间就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从而有效避免伪回归问题。检验结果(见表3):

可以看出,在1%的显著水平下没有通过协整检验,在5%和10%的显著水平下通过了协整检验,协整方程为:

lnGDpR=7.46095331962-0.492289021863*lnFiR

这说明金融发展指标FiR和经济增长指标GDpR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负相关关系。这个结果与上文通过指标特征描述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

3.格兰杰因果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是考察一对变量之间因果关系时采用的方法。在这里,分别选择滞后1~4期,对甘肃金融发展指标FiR和经济增长指标GDpR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见表4):结果表明,在10%的显著水平下,在滞后1、2和4期的情况下,所有原假设发生的概率均大于0.1,是接受原假设的,即金融发展FiR与经济增长GDpR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而在滞后3期的情况下,原假设“金融发展FiR不是经济增长GDpR的原因”发生的概率为0.0997,略小于0.1,可以认为拒绝原假设,即金融发展指标FiR与经济增长指标GDpR之间存在不显著的正向因果关系。

三、结论与讨论

由于经过单位根检验得出金融发展FiR与经济增长GDpR均为一阶单整,两个时间序列为非平稳序列,因此不能用传统的计量经济学建模的结构法进行分析,从而运用了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非传统计量方法,对甘肃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甘肃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根据协整检验结果,在5%的显著水平下,金融发展指标FiR和经济增长指标GDpR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这说明,在研究期内甘肃省金融资产增长与GDp增长保持了相对稳定变化趋势,并且二者保持一种长期稳定的关系。原因可能是:(1)研究期内金融与经济政策平稳,金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随着经济增长而变化,始终使经济增长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2)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都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增长速度(见p131图1),这对二者之间在这一研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的关系提供了可能。

2.甘肃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负的相关关系。导致该结果的原因可能是:(1)由于金融资产的运用效率不高造成资金浪费,金融存在“高投入、低产出”的问题。由于近年来投资工具日益增多和民间金融的大范围产生,以及所选取的指标数据如股票筹资额等存在很多问题,如上市公司质量较低、投机性很强,资金被大股东占用而未能投入到经济体中促进自身发展。(2)货币当局逆周期操作,运用货币信贷政策熨平经济波动,在经济处于高涨时期,货币当局通常减少信贷资金供应量来防止经济过热。(3)存贷之间的差额逐年扩大。在FiR指标选取的数据中存贷占有绝大部分比重,而且在欠发达地区,金融业主要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从安全性和盈利性的角度考虑,当上存资金利率高于同期存款利率时,国有商业银行将富裕资金上存至上级行。这实质上是资金的外流,这部分资金并没有回流利用到甘肃的经济体中。

3.甘肃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不显著的正向因果关系。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在10%的显著水平下,分别在1、2和4滞后期的情况下,金融发展指标FiR与经济增长指标GDpR不存在因果关系;只有在滞后3期的情况下,金融发展指标FiR是经济增长指标GDpR的原因,但这种因果关系并不显著,并不能有力说明金融是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

参考文献

[1]Goldsmith,Raymondw.,1969,FinancialStructureandDevelopment,newHaven,YaleUniversitypress.

[2]King,RobertG.andLevine,Ross,1993,“FinanceandGrowth:SchumpetermightBeRight”,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08,

38-717.

[3]Levine,RossandZervos,Sara,1998,“Stockmarkets,Banks,andeconomicGrowth”,americaneconomicReview,88(3),537-558.

[4]谈儒勇.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9,(10):53-61.

[5]单俏颖.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3,(6):72-76.

[6]周立.中国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金融与经济发展篇5

从当前众多学者的理论研究来看,针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论述,存在着以下几种关系模型:

1.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通常一个变量产生变化而不会对另一个变量有显著的人影响,则两者之间不形成因果关系。金融发展的同时,经济也在增长,而金融结构也在不断的增长,但是各自之间却按照各自的发展逻辑,所以说大多古典经济学家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2.经济增长促进金融发展。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增长会促进金融机构的变化与发展,从而促进金融市场的不断变化与完善,针对这种观点可以用需求论作为解释。金融体系所具有的基本功能可以概括为为储蓄者和投资者找到作为合理的投资项目,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体系的功能则变得日益复杂,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有着不同的制度安排,所以可以说,认为经济增长能够促进金融发展的观念是现代制度学家所持有的。

3.金融发展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的观点认为,金融发展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性因素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金融发展之于经济增长,既是必要条件,也是充分条件,而且这种观点在近些年来的研究文献中体现的日渐增多。一方面认为,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金融体系不够完善是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的一个主要因素,而这一观点也是大多经济学家所持的观点;另一方面认为,如果没有其他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则金融体系自身也无法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

4.金融发展阻碍经济增长。这里观点的因果关系对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然是侧重于金融领域产生的泡沫现象以及货币危机等因素对于经济增长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这种观点认为金融体系本身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如股票市场以及国际资本市场的流动性等等,都是导致金融危机产生的主要因素。

5.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互为因果。这种理论认为金融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而经济的增长也会促进金融发展,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接受并且深人研究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互为因果关系。

二、实证研究与分析

本文以河南省为例,通过检验、协整分析以及格兰杰因果检验理论分析,对于河南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到以下结论:第一,河南省金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长期均衡稳定的,因此二者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互相作用,但是金融发展效率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显示出显著的影响效率,这也说明地区金融市场需要不断的深化。第二,河南省的金融相关比率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二者之间存在着双向的英国关系,这也说明河南省金融市场的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第三,从当前河南省金融市场的存贷款数量上来看,仍然较大,但是在金融发展效率方面却较低,因此在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方面没有突出的作用。

三、建议

从当前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现状来看,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进:

1.促进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河南省金融市场中的人民币存款余额的速度不断增长,这与贷款余额的增长速度相比显然更快,也说明居民的存储热情仍然较高,但是对于资金的使用效率却并没有显著的提升。在资本市场结构体系方面也仍然需要不断的优化配置,这样才能使资金不断流向投资效益较高的企业,以此促进地区的经济快速增长。同时,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发展速度上虽然较快,但是在机制和结构方面仍然不够健全,所以为了能够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完善的资金来源,需要不断的提高金融中介的资产运用效率,促进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

2.促进资本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快速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股票市场对于市场经济的增长有着十分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保险市场是一个地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发展保险市场对于推动浙江省的金融市场有重要作用,所以应该多宣传保险,增长居民的投保意识,不断丰富保险品种,从多个方面的努力来推动浙江省的保险市场。我国股票市场的相关机制还很不健全,对于业绩不良的上市企业还没有相应的退出机制,这些还需要国家出台相关的细则以推动股票市场的发展,使得金融市场可以进一步提高地区的经济增长。

四、总结

金融与经济发展篇6

关键词:甘肃;金融发展;经济增长

一、文献综述

现代金融发展理论的主流观点认为,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显著且意义重大。20世纪60年代,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raymondw.goldsmith,1969)对这方面做了开创性的研究,他在金融系统规模与金融服务供给和服务质量正相关的假定下,用金融中介资产与国民财富的比值表示金融发展水平,应用35个国家1960—1963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表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存在很强的平行关系,在数据比较充分的发达国家,金融发展平均速度的增长时期同时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罗伯特·g.金和罗斯·列文(robertg.kingandrosslevine,1993)针对戈德史密斯研究的不足,研究了77个国家1960—1989年的数据,发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拥有发达金融系统的国家经济增长较快,反之,经济增长较快的国家金融系统通常也较为发达。

20世纪70年代,麦金农和肖(mckinnonandshaw,1973)以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问题为研究对象,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论和金融抑制理论,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严重的金融约束和金融压抑现象。这既削弱了金融体系聚集金融资源的能力,又使金融体系发展陷入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资金短缺,并不是因为缺乏能用于积累的资金,而是因为金融抑制造成了融资渠道堵塞和资金成本的扭曲,在金融深化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可以缓解。金融深化理论和金融抑制理论突出了金融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发展中国家制定货币金融政策,推行金融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国内在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问题理论这方面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在借鉴国外既有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国内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谈儒勇(1999)采用1993—1998年相关数据,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对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金融中介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股票市场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金融中介发展和股票市场发展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单俏颖(2003)应用协整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计量方法,分析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在现阶段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经济增长带动金融发展。

近些年,有关区域金融和经济发展的研究在国内成为研究热点。周立、王子明(2002)采用1978—2002年的数据,对中国各地区(省区层面)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金融发展差距可以部分解释各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王景武(2005)通过研究发现,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东部存在正向因果关系,而西部则为互相抑制。岑树田(2008)选取了1978—2006年的相关数据,对广西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紧密关系,广西的金融发展能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但广西的经济增长促进金融发展的效应并不明显的结论。鉴于理论界对西部欠发达地区金融与经济的关系方面研究较少,本研究以甘肃省为例,选取1994—2008年的数据,对欠发达地区的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并得出结论,以期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决策参考。

二、实证分析

(一)衡量指标

1.金融发展指标。由于国内外大部分研究通常都采用戈德史密斯(1969)提出的金融相关比率(fir)作为衡量金融发展的指标。为了解释甘肃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亦采用fir作为金融发展程度的指标,根据戈德史密斯提出的fir计算方法,即fir等于某一时点上现存金融资产总量与国民财富的比值。考虑到本地区经济体所能吸纳的金融资产的能力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采用(存款+贷款+保费收入+股票市场筹资额)/gdp作为反映金融发展的fir指标。

2.经济增长指标。根据现有研究结果,认为最能充分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就是gdp,因此选取甘肃gdp环比增长率为衡量经济增长指标,具体为本年度gdp与上年度gdp之比,记为gdpr。

(二)样本数据来源及指标特征描述

1.样本数据来源。样本数据来源于《甘肃年鉴》各期、《中国金融统计年鉴》各期、《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和甘肃统计信息网,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统计口径的一致性,选取了1994—2008年相关数据,并按上述定义计算出fir和gdpr作为分析的两个变量,为减少异方差对回归带来的不利影响,分别对fir和gdpr取对数(见表1):

2.指标特征描述。在实证分析前,先对金融发展指标和经济增长指标的变动趋势特征作一个直观的比较(见图1):

从上页图1可以看出,甘肃省金融发展指标fir与经济增长指标gdpr二者在数值上基本保持不变,接近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这表明甘肃省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都保持着稳定的发展速度。从短期来看,金融发展指标与经济增长指标在大部分年限里保持此消彼长的相反的变化趋势;从长期来看,两条线几乎平行,说明二者保持着长期相对稳定的变化趋势。

(三)回归分析

1.单位根检验。由于时间序列数据通常都是非平稳的,直接对两个变量进行回归可能引起虚假回归,因此,有必要对金融发展指标fir和经济增长指标gdpr进行平稳性检验。通常平稳性检验的方法是单位根检验,本文采取adf检验法。

从表2可以看出,金融发展指标fir和经济增长指标gdpr的水平序列都是不平稳的,但经过一阶差分后在各显著水平下都通过了检验,序列平稳,两个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因此符合进行下一步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

2.协整检验。在adf检验的基础上,对金融发展指标fir和经济增长指标gdpr进行协整检验,看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协整关系。根据协整理论,如果一组两个序列满足单整阶数相同且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则这两个非平稳序列之间就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从而有效避免伪回归问题。检验结果(见表3):

可以看出,在1%的显著水平下没有通过协整检验,在5%和10%的显著水平下通过了协整检验,协整方程为:

lngdpr=7.46095331962-0.492289021863*lnfir

这说明金融发展指标fir和经济增长指标gdpr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负相关关系。这个结果与上文通过指标特征描述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

3.格兰杰因果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是考察一对变量之间因果关系时采用的方法。在这里,分别选择滞后1~4期,对甘肃金融发展指标fir和经济增长指标gdpr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见表4):结果表明,在10%的显著水平下,在滞后1、2和4期的情况下,所有原假设发生的概率均大于0.1,是接受原假设的,即金融发展fir与经济增长gdpr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而在滞后3期的情况下,原假设“金融发展fir不是经济增长gdpr的原因”发生的概率为0.0997,略小于0.1,可以认为拒绝原假设,即金融发展指标fir与经济增长指标gdpr之间存在不显著的正向因果关系。

三、结论与讨论

由于经过单位根检验得出金融发展fir与经济增长gdpr均为一阶单整,两个时间序列为非平稳序列,因此不能用传统的计量经济学建模的结构法进行分析,从而运用了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非传统计量方法,对甘肃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甘肃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根据协整检验结果,在5%的显著水平下,金融发展指标fir和经济增长指标gdpr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这说明,在研究期内甘肃省金融资产增长与gdp增长保持了相对稳定变化趋势,并且二者保持一种长期稳定的关系。原因可能是:(1)研究期内金融与经济政策平稳,金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随着经济增长而变化,始终使经济增长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2)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都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增长速度(见p131图1),这对二者之间在这一研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的关系提供了可能。

2.甘肃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负的相关关系。导致该结果的原因可能是:(1)由于金融资产的运用效率不高造成资金浪费,金融存在“高投入、低产出”的问题。由于近年来投资工具日益增多和民间金融的大范围产生,以及所选取的指标数据如股票筹资额等存在很多问题,如上市公司质量较低、投机性很强,资金被大股东占用而未能投入到经济体中促进自身发展。(2)货币当局逆周期操作,运用货币信贷政策熨平经济波动,在经济处于高涨时期,货币当局通常减少信贷资金供应量来防止经济过热。(3)存贷之间的差额逐年扩大。在fir指标选取的数据中存贷占有绝大部分比重,而且在欠发达地区,金融业主要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从安全性和盈利性的角度考虑,当上存资金利率高于同期存款利率时,国有商业银行将富裕资金上存至上级行。这实质上是资金的外流,这部分资金并没有回流利用到甘肃的经济体中。

3.甘肃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不显著的正向因果关系。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在10%的显著水平下,分别在1、2和4滞后期的情况下,金融发展指标fir与经济增长指标gdpr不存在因果关系;只有在滞后3期的情况下,金融发展指标fir是经济增长指标gdpr的原因,但这种因果关系并不显著,并不能有力说明金融是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

参考文献:

[1]goldsmith,raymondw.,1969,financialstructureanddevelopment,newhaven,yaleuniversitypress.

[2]king,robertg.andlevine,ross,1993,“financeandgrowth:schumpetermightberight”,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08,

38-717.

[3]levine,rossandzervos,sara,1998,“stockmarkets,banks,andeconomicgrowth”,americaneconomicreview,88(3),537-558.

[4]谈儒勇.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9,(10):53-61.

[5]单俏颖.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3,(6):72-76.

[6]周立.中国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金融与经济发展篇7

关键词:区域金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abstract:inrecentyears,China'soveralleconomicdevelopmentisrapid,economicstrengthincreasing,atthesametime,thelevelofregionaleconomicdevelopmentgapissignificant,obviousregionalfinancialdevelopmentdifference.Howtomoreeffectivelyplayaroleoffinancialsupportforregionaleconomicgrowth,promotetheregionaleconomiccoordination,istheproblemtobesolvedatalllevelsofgovernmentandfinancialsector.Basedonregionaleconomiclevel,discussestheactionmechanismofregionalfinancialandeconomicgrowth,hasbeenclearaboutthepoweredbyregionalfinancialdevelopment,promote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ofregionaleconomy.

Keywords:regionalfinance;Regionaleconomic;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金融发展与区域金融的含义

金融发展含义随着人们对金融发展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而不断改变。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罗纳德·i·麦金农和爱德华·S·肖都提出了见解。在他们看来,经济要发展,金融就不能处在抑制状态。实际上金融结构、金融市场都是金融发展的构成要素,共同推动了金融发展。由此而言,金融发展就要同时兼顾金融总量的增长和金融结构的优化,以及金融效率的提高。

金融发展应该包含三方面的内容:首先,金融发展包括数量上的增长与质量上的提高。其次,金融发展应该包括技术方面的创新,只有技术不断创新才能满足金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要求。最后,宏观调控部门要通过政策措施使得金融发展模式与经济增长模式相协调,将金融发展更好的渗透到经济增长之中。金融发展是作为总体经济的一部分,应当是包括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市场的多发面发展,同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修正、不断改进。金融发展的实质是源于整体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并能够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促进经济增长。

区域金融是指金融结构、金融总量及金融政策和制度等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状态和运行。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区域金融资源供给与需求不均衡,导致金融运行的非均衡发展,使区域金融发展的非均衡格局成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国金融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客观现象。

区域金融发展包括区域金融的增长,区域金融结构的变动和区域金融市场的改善,它是金融发展在空间范围内的延伸,其本质属性与金融发展相同。区域金融发展主要突出金融发展在一定范围的区域内的作用情况,分析出影响区域金融结构的主要因素,并研究这些因素的发展变化情况和相互间的关系,分析哪些因素可以影响区域金融结构,研究这些因素的发展变化情况和相互间的关系,和它们作用于区域金融发展的运行机理。另外区域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由于各区域的金融发展状况不同,具体的金融结构、金融市场的完善需要不同的发展时间,这种在发展阶段与发展状态的差异会影响不同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在现代经济中将金融发展因素融于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分析中,并将区域与金融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研究,从而分析金融在不同区域产生、变化、完善的过程,实现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

二、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相对于金融发展理论而言,区域金融所要探讨的核心问题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在一定地域上的表现,或者是针对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二者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然而区域金融理论本身并不只是将区域与金融两个概念简单的叠加,更进一步,还是将区域与金融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观察,分析其一定区域范围内,金融的产生、发展、运动等规律。结合区域经济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在金融发展理论一般性规则的指导下,形成了区域金融的作用机制与运动方式。

从事物发展变化的角度看,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以特定的区域为出发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作用关系的表现形式因为区域的整体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状态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作用力度。对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的分析,可以从二者直接影响作用经济因素进行分析。

区域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

首先,区域金融发展会促进区域资本的投入。区域资本的投入量的不断增多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资本的规模化集聚,为区域内的企业带来规模报酬,形成区域内的经济增长的集聚效应。其次,区域金融发展可以不断促进区域资本质量的不断提升。区域资本质量的提升表现为先进生产技术的不断出现和生产效率的不断提升,为区域经济增长注入内在的发展动力。区域资本的规模与质量直接影响区域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

一方面,区域金融发展可以增加金融机构货币存量,扩大储蓄规模。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是金融机制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非生产性的货币资金可以更有效地转移到生产性用途中,同时金融发展低了获取信息的成本和交易费用,储蓄率提高,资本积累的速度加快。

另一方面,区域金融发展也会影响资本产出效率。金融发展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一些新兴产业和创新支柱产业可以获取足够的资金进行技术革新以及创新研发,企业通过科技进步,提高自身要素生产率,获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利润回报。资金流向投资风险低、盈利水平高的产业和地区,提高了投资的效率,促进了资本产出效率的提高,提升了区域资本的规模与质量。

2.2区域经济增长促进区域金融发展的效应分析

区域金融理论之所以产生和发展,其经济基础是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客观存在。这种差异的出现的根源就在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差距。

首先,区域经济发展运行的整体状态影响了区域金融运行效率。

在自由货币市场条件下,基本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了金融市场上货币供求平衡。主要表现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整体经济规模扩大与否,会引起金融市场中资源供给与需求规模的相应变化,并同时影响到金融产业的发展。理论分析认为,经济效率决定金融效率,区域整体经济效率的提高一方面带来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另一方面,也会有利于提升金融市场中交易双方的交易预期,促进投资者和融资者交易的发生,进而提高金融效率。同时,在某个特定的区域内,其经济结构的改变也会影响区域金融效率。经济结构的变化通过引导金融资源需求结构调整,来改进融资结构,影响金融效率。

其次,区域经济的发展差异和创新环境也会影响到区域金融发展。

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区域经济体之间由于资源禀赋差异和发展模式的不同,资源流动趋向于回报率高的行业和地区。由于区域市场化进程差异的存在,金融资源,这一特殊的货币信用资源,在供求空间上的出现了非均衡分布,过度的区域经济差异,必然降低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另一方面,金融创新环境作为整体经济环境的一部分,也会直接影响区域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在世界经济和经济发达国家范围内开始了大规模的金融制度创新及产品创新,金融资源的规模不断扩大、需求多样化和效率加速提升。区域金融创新环境作为区域创新环境体系中的一部分,必然影响到区域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作用关系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中会有不同的表现,中国经历了三十几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水平不断稳步增强,社会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要探讨现阶段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作用关系,就要结合当前的经济发展数据进行分析,合理的衡量区域金融发展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水平,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不同地区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基础设施和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客观性和必然性。但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会带来政治、经济、社会等一系列的发展问题,因此,寻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解决路径就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区域金融的发展作为经济增长的有效动力,可以作为改善经济差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鼓励区域政府间合作对话,建立政府对信贷投入的激励机制,有效调动金融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改善经济协调发展的积极性。

政府部门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和引路人,应当充分以“十二五”发展期为机遇,统筹区域发展,建立和健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同时,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金融发展的引导和督促工作,制订相应的考核办法,对金融行业的发展要依据存贷比、贷款增量、服务水平等指标进行综合考核。积极构建项目平台,考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的信贷支持贡献度,配以合理的财政资金支持,通过一系列的考核评定办法可以有效地调动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积极性。由政府部门对区域间经济合作进行政策引导,鼓励金融行业进行区域融资合作,形成区域间双赢合作的局面,建设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

二、建立健全区域性金融组织体系。通过建立和完善区域金融组织,发挥金融业作为资金融通中介的主体功能,满足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

有目的性的成立区域性银行及金融机构,由中国人民银行、地方政府及商业银行之间进行协商,联合成立一些区域性金融研究部门和区域性开发银行,适时的针对经济水平较低的区域,进行政策性研究,确定产业项目,培育经济增长点,通过独立的银行进行资金支持。例如,针对“江苏沿海发展规划”、“中部振兴发展规划”等发展战略的需要,可以成立专门针对其地区开发的开发银行。有节奏的调整金融机构的区域布局,针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合理规划金融布局,建立健全不同区域的银行机构、保险机构、和证券市场,通过完善地区金融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三、通过区域金融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分工与合作。

区域之间应当加强组织规划和协调,建立促进区域金融合作的长效机制。区域分工是由于不同区域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和不完全流动而引起的产业活动在空间上的差异。金融业通过信贷活动、资本市场及引进外资等手段,有针对性的促进区域优势产业的发展,促进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主导产业部门,进而形成不同的区域分工。合理的区域分工是有效的区域合作的基础,通过区域的分工,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的协作,区域经济的协作要以统一的、开放的金融体系作为基本前提。沿海地区与内陆部分省市之间可以大力探索区域经济合作项目,鼓励不同省份之间通过建立金融合作平台,合理配置资金,投放到相应的经济合作项目,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目前,泛长三角地区经济合作已经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安徽省已经制定并实施了以皖江城市带为基础的城市经济发展规划,通过政府和金融政策的支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装备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构建区域经济合作项目,承接上海和江苏的产业转移,提升经济竞争力。科学的区域性金融投向能够缩小区域间的差距,大量的资金通过资本市场流入目标区域内,资本市场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将使区域性主导产业带动并促进区域经济的协作。落后地区可以在区域性金融政策的直接支持下,配合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对口支援建设,区域间的差距将会形成缩小的趋向。

四、推动金融业务创新,加强对区域内主导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合理引导资金流向高新科技产业,推动企业科技创新。

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应当积极开展业务创新,以客户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研发新产品,银行机构应当积极参与市场调查,深入企业内部,针对企业的经营状况、研发优势、市场运行,适时的给予资金支持,进而形成银行与企业的双赢的发展模式。针对区域内或目标产业的发展状况,有倾向的向现代高新科技产业注入资金,使得企业在产品的研发,和自身生产技术的提升上获得支持,培育和打造区域品牌,有利于区域内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必要的资金支持可以使得区域内的部分产业快速的获取生产技术,形成产业规模,获得巨大的规模报酬。

五、开拓金融行业的经营范围,鼓励区域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为区域内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和金融援助,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中小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无论企业数量,吸收就业劳动力数量,还是创造生产价值方面,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经济发展强省一般都具有相当规模的中小企业数量,2009年浙江省120多万家中小企业中,仅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就实现利润总额2041亿元,吸纳就业劳动力774.2万人;截止至2010年,江苏省现有中小企业110万家,占全省企业数量的99%以上,实现全省60%的GDp份额和70%的出口创汇,并吸纳全省80%的劳动就业;同是全国经济强省的广东省,2009年全省中小企业中达到81.34万家,实现增加值16707.9亿元,占其全省生产总值的42.75%。同样作为华中地区的内陆省份,河南省2009年中小企业数量为37.8万家,实现年销售收入29701.8亿元,同时解决了989.1万人的就业问题。可见无论是沿海发达地区,还是内陆省份,中小企业的发展都是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部分经济薄弱省份在中小企业的发展道路上与经济发达省市间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通过发展中小企业带动经济增长也是提高自身经济实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然而,中小企业的发展本身面临着诸多问题,生产成本的上升、融资成本的不断提高、融资渠道单一、企业资金链紧张,难以开展企业生产技术革新,企业生存发展面临瓶颈期。作为资金融通中介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担保公司等,可以有针对性的为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便捷的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只有适时的获得生产资金,才能进行正常生产运作,进而进行企业科技创新,并加大投入进行技术改造升级。只有占绝对数量优势的广大中小企业迸发活力,才能更好的完成地区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蔡鑫.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D].保定:河北大学,2010.5

[2]李敏.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5

[3]卢祖和.对金融支持区域经济转型的思考[J].现代金融,2010.7

[4]燕欣春.我国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6.

[5]周立.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3(9):68-73.

[6]周立,王子明.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2,(10).

[7]张军洲.中国区域金融分析[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8]胥嘉国.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差距以及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28(6).

金融与经济发展篇8

关键词:农村经济;金融支持;不足;对策

近些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一直至于不断上升的阶段,农村的金融体制也随之渐渐的完善。农村产业的和经济的增长和农村金融支持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如何提高农村的金融支持,发展农村的经济成为了农村工作上一个关键。如今年我国在经济的总体上已经买入了城市带领乡镇和谐发展的阶段,加快了改变传统的农业发展,走适合中国特色的农村发展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城乡一体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经济的一个新格局,也是城乡之间发展的新目标。

一、金融支持对农村经济的发展的重要性

由于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政府一度尝试着从农村金融上面抽取一部分金融能量从而来供给城市商业银行,国家四大商业银行近年来正渐渐的从农村经济中被抽走,使得我国城乡之间的金融发展呈现出典型的“二元性”格局。在发展的程度上,农村金融支持和经济发展远远比不上城市金融,城乡之间的金融和经济差异日益扩大,部门传统的乡镇企业发展由于受到地域或者经济的权限性,始终得不到进一步的突破,对激活农村金融支持和经济市场无法起到根本性作用。在这些艰难的经济现状面前,建立一个有效的宏观的金融体系,协调缓解农村经济的发展和金融支持上的不和谐,是目前农村经济上当今最急迫的事情。

二、农村经济的发展与金融支持上不足的原因

1、农村经济金融支持环境上的不足

农村金融支持环境上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客观环境和人文环境两点上。客观环境主要指的是农村的基础硬件设施不够,交通、医疗、教育远远比不上城市,更不用提农村的休闲娱乐设施了。如今许多投资的私营老板看中了农村人口多,劳动力低廉,地皮便宜的优势继而将投资的目光放在农业乡镇。然而部分政府部门对私营企业在经济上的扣押和要挟,以及当地村民为了一己私欲对私营企业提出了某些不合理现象,都造成了外来金融支持上的阻碍。

2、国家主要商业银行经济上的不支持

前文有提到过,近些年来在农村,中国工行、农行、建设银行以及中国银行这四大商业银行都相继退出农村金融支持市场,从而在金融供给机构上造成了严重的资金融资问题,与农村经济改革发生了冲突,另外一些本土的农村金融机构,如农村信用合作社也没有给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支持,本是一个与农村经济发展相互支持依赖的金融单位,却由于今年来通货膨胀等一些列金融问题,缩减了对农村的经济贷款,这些金融机构为了自身的金融保障而对农民少贷款甚至不贷款给农村,导致了农村经济上供给短缺,农民们想自主创作却没有地方融资。

3、农村融资收益不高

农村经济经营在规模上本就不大,加上现在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要的土地经营制度,导致了投资农业上面有了极大的风险性,把握不好就可能到最后得不到与付出相对应的回报。农民本身攒积的资金是有限的,每年除了投入自己的固定生产经营外,并没有过多的收入去投入更多的生产投资,加之投资上的风险性,导致了农民更加不敢冒险,因此也阻碍了农业投资的步伐。

三、农村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的政策

1、扩大政府的管理力度

农村经济发展和金融支持的停滞不前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政府在金融支持上宏观调控力度不到位,为了增加国家GDp而一味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忽略了农村经济和金融支持上的缺陷,故而要进一步扩大政府对农村经济发展和金融支持的力度,例如财政上的扶持以及放宽征税制服,在农村金融机构上经营和人才的培养,以及相关法律制服的保障权益。改变地方政府忽视对本土金融机构重视的局面,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金融支持贯彻执行。

2、培养多层次的农村金融制度

加大各大银行在农村经济上的扶持,扩大金融机构的政策性业务,拓宽面向农民的合作金融组织机构,规范化农村信用合作社的金融支持业务,建立良好的金融管理协调制度,金融信息共享条例,农业发展银行一来将收集的金融资产作为封闭式的操作运行,另一面为积极扩大农村的商业筹资,开发农业融资的综合功能做筹备,加大对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使得从根本上做到“从农村中来,用于农村”的农业性银行宗旨。

3、建立完善的农村法律保障

建立完善的农村法律保障。由于对外贸易的扩发,政府管理部门在某一程度上加大了对外贸易的支持,故而加重了城市金融支持的力度。农村经济的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却一直得不到解决,中国绝大多数人口归为农村人口,而人多地少的生存状况迫使农民不得不放弃务农而另谋生路,另一方面农村市场萧条,外出打工的人员一多,留守的妇女和儿童造成了农村市场的物质生产的萧条。目前为止,国家政府还没有颁发针对农村金融支持的相关强制性条例,因此要发展农村经济与金融支持,必须要加大法律的进度,以强制可靠的法律作为推动农村金融支持和经济发展的前提,通过立法来加大政府对此方面的监督指导作用,避免政府在农村金融支持和经济发展上的随意性。

总之,中国作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金融支持一直都受到政府的关注支持和权力上的监管领导。而在金融支持上,我国农村的金融支持并非传统理解上的,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而稳步增长的趋势。如何将将商业银行融入农村经济环境,培养农村经济专项性人才,改善农村的客观经济环境,提高农村行政单位的工作效率,这都是日后在发展农村经济和金融支持时所必须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周霆,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创新论]m],中国财经出版社,2005.

金融与经济发展篇9

关键词:金融服务;区域经济;机制

作者简介:郭新梅(1969-),女,河南省林州市人,新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经济师,研究方向: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2.0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7.65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7-149-02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看,当前的不平衡问题逐步凸显出来,并且区域经济呈现逐步扩大的局面,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才能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从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看,主要可以分为四大板块,即东部、西部、中部、东北板块。其中东部经济相对比较发达,同时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为36%,其创造了全国56%的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已经达到23890元,已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8倍。可见,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不均衡的问题。

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产生不均衡问题的原因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不平衡的问题,但是产生不平衡的原因有很多,当前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发现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才能更好的定位区域经济发展。保证区域经济在区位、政策、人才、资本方面发挥优势,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中资本又占有主要原因。

(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区位、人才成因

从政策原因角度看,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优惠政策的支持,特别是经济政策对区域发展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也是人们看到特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抓住政策优势,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快速发展。从区位原因角度看,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区域的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关系,东部沿海地区在贸易、金融方面肯定具有较强的优势,因此区域经济的实际位置与其发展具有紧密的联系。人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人类资源的优势能够充分发挥处理,可以更好的提升区域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

(二)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因素影响

区域经济不能很好的发展与资本投入不足具有紧密的关系。资本的差异性是区域经济形成差距的重要因素。不同的资本形成机制是不同的,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全面分析区域金融的差异性,从多方面找到解决金融差异的措施,对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资本效率问题,只有建立有效的区域经济效率机制,本地区的资本形成能力会更强,资本的大量集聚,对其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一个区域资本规模不断增长的过程,也是区域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金融机制完善,区域经济环境也会不断改善。资本的集聚模式形成,对建立有效的资本机制具有重要的作用,金融资源如果不能很好的集聚,那么会产生区域经济发展中资本不足的问题,对经济发展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严重情况下会导致金融资源的匮乏,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解决途径

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全面解决非均衡性问题,保证区域经济得到协调发展。当前需要建立完善的机制,保证区域经济合作各项事务能够得到有效执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逐渐形成,对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本聚聚具有重要的作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已经成为各个地区的重要选择,由于不同区域发展过程中受到资本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对区域经济发展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可以更好地推动区域经济机制创新。

(一)区域金融合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成效

金融服务创新对区域形成资本优势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长三角采取金融服务创新模式,导致区域金融之间形成联动机制,对其经济发展产生重要作用。由于长三角地区实施金融服务创新政策比较早,各项管理制度比较成熟,区域金融机构、政府、企业间的联动效应非常显著,对综合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区域金融服务创新需要从监管角度实施有效措施,保证区域金融机构能够发挥优势作用,提升区域经济综合发展能力。

1.货币市场。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较快,主要是异地贷款发展速度较快,在满足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时候,需要采取积极的金融政策。其次是区域内票据贴现发展速度较快。比如以上海为例,其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票据市场中心,对其金融服务创新水平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区域内金融机构需要在银行间加强合作,形成完善的货币市场,保证金融服务理念符合市场发展的需要。当前货币市场的金融合作十分复杂,需要在商业银行之间建立完善的业务合作机制,保证各项合作模式得到不断优化,提升综合服务水平。

2.资本市场。资本市场的发展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比如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为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重要融资平台,同时能够有效规避各类价格风险,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高效率的平台。企业在资本重组和产权交易过程中都需要资本平台支持,从而能够在企业之间建立密切的合作,区域金融互动可以更好的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实现经济快速增长。

(二)通过金融服务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协调发展

金融服务创新主要是在金融领域进行要素整合,保证各个要素之间能够重新组合,从而能够实现服务创新,不断推动新的金融产品,对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会产生积极的作用。金融领域的潜力需要不断激活,才能保证金融创新水平提升。金融业深化改革和发展,对宏观经济目标实现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在金融服务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一个生产函数,通过对其进行动态过程监控,保证区域金融得到协调发展,其主要体现在金融机构创建、金融产品创新、金融内部制度建设等。

1.从金融业务上进行创新。发展异地授信和贷款业务,可以全面提升金融资金的利用效率。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融资体系不健全,当前是银行主导型的发展,商业银行贷款是很多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因此金融产品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金融产品创新,可以完善各方面的金融政策,保证金融交易模式更加科学合理。

2.从技术上进行金融服务创新。金融服务创新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信贷咨询系统,对金融信息查询优化可以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保证金融效益得到全面体现。金融服务创新过程中需要建立统一金融诚信评级标准,对跨区域实现金融模式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需要建立有效的金融服务机制,保证金融资本流动的安全性,同时能够保证金融决策更加科学合理。积极实现技术革新,比如建立完善的atm、poS、电子贷记账等平台,建立完善的金融信息共享平台,保证信用征信系统能够协调运行。信用制度建设也是金融服务创新的重要内容,对改善金融机构经营环境,对实现银行贷款管理层次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3.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创新。推广和发展社区银行、区域性银行和金融控股公司,发挥其信息优势,在更好的开展业务的同时还可以有效控制业务风险。通过社区银行和区域性银行的产品创新、机制创新和服务创新,可有效解决中小企业特别是拥有高新技术的新兴企业的融资瓶颈问题,能够进一步完善金融组织体系。而金融控股公司具有节约交易成本、分散金融风险的作用,能够更大程度容纳金融创新,并为区域金融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在政策性金融创新方面,积极促进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区域内建立分支机构,通过政策性金融创新,逐步建立起具有区域特色的政策性银行融资服务体系。促进区域间银行同业市场发展,保证资金在区域内的快速流动。区域内各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或者产业结构不一致,资金使用状况也存在差异。一些地区存在资金富余的同时,其他地区面临资金短缺。区域内银行同业市场的发展可以使得资金在区域内根据经济体的需求而流动,促进资金的优化配置。

建立区域发展产业基金和资金拆借市场。建立资金拆借市场,资金投向适当向中小企业倾斜,通过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来增强区域内经济活力。发展区域金融市场,为区域金融合作提供市场条件。在目前我国东中西部分割明显的背景下,可以考虑建立北京为全国金融中心,深圳、武汉和重庆分别为南方、中部和西部区域金融中心,通过金融中心的凝聚作用来促进区域金融合作发展。具体来讲,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区域化资本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加快上市,扩大直接融资比例;二是考虑组建区域性票据市场,重点培育经济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票据贴现窗口,扩大票据流通;三是加快建立跨区域性封闭投资基金,对跨区域利益共享的重点项目进行支持。金融服务创新与金融机制建设是紧密结合在一起,当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金融服务管理创新机制,推动金融服务模式创新,从不同区域角度出发,建立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金融创新模式,对整个金融领域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金融服务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紧密联系,当前需要建立符合区域要求的资本市场,推动区域经济不断发展。区域经济的活力与区域金融机制创新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当前需要从资本市场实际情况出发,推动区域经济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大庆.加快金融服务创新助推区域经济发展[J].企业家天地,2007,(11).

[2]张静宇.论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06).

[3]阮小平.从企业文化建设谈金融服务创新[J].中国城市金融,2004,(10).

金融与经济发展篇10

关键词:金融;实体经济;失衡;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4月25日

一、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一)实体经济是金融发展的根基。实体经济根植于金融的发展,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持任何金融的发展与繁荣都是天方夜谭。首先,实体经济造就了金融的诞生,实体经济在发展中需要资金支持,金融顺应并充当融通资金的中介而产生;其次,实体经济早期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为金融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大量的资金支持,金融趁机迅速发展并繁荣;最后,实体经济稳定的利润率为金融获利提供了保障,金融利润来源于实体经济利润,如果没有实体经济稳定的利润率,金融就会虚拟化,造成金融虚假繁荣,直至爆发金融危机。

(二)金融是实体经济资本积累和优化资源配置的保障。一方面金融的流动性和获利性可以吸存社会上大量闲置的资金,并将这些资金运用到实体经济的生产,帮助实体经济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从而促进实体经济资本积累;另一方面市场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金融会把社会资本从效益低的领域转向效益高的领域,提供充足的资金为那些发展潜力大、经营效益好的企业优化社会资本的配置效率。同时,资产重组、合并还会在企业间出现存量资本,在不同的行业中存量资本能够再次优化资源配置,盘活因投资决策失误或市场需求结构转变而闲置的存量资本,提高社会资本的利用效率。

二、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失衡的表现

(一)金融体系货币总量大,实体经济资金偏紧。货币流动性总量过剩且结构失衡是我国金融运行中最突出的问题,货币信贷存量推动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率越来越低。2008年至今,中央银行向金融体系投放了大量货币,并且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在2011年至2016年间达到12%以上,远高于GDp增速,2016年末m2存量约为GDp的2.05倍,尽管流动性总量过剩,但由于金融市场误判,大量资本进入虚拟经济,没有助推实体经济发展。实体经济资金偏紧,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信贷资金的投放并没有缓解实体经济资金缺乏的问题,全国工商联数据显示,我国存在资金短缺的企业为87%,未曾在银行获得过贷款的小微企业为95%。

(二)金融资本体内循环,实体经济脱实向虚。随着经济金融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资金、人才等资源乐于在虚拟经济中自我循环,致使金融偏离服务实体经济,实体经济脱实向虚。一是金融资金在体系内循环,金融机构之间出现同业融资、同业投资、表外业务大幅增长的现象,或者金融资本直接投资具有金融属性的房地产,造成金融自我繁荣;二是金融资本进入实体经济的比例降低,或者进入实体经济的链条拉长、速度减慢、成本提高;三是非金融机构资金投入到金融和房地产等领域的比例增加,许多实体企业将大量资金不是投入生产经营而是投入资本市场、理财、资管产品或办金融,造成市场投机炒作和泡沫。实体经济先前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金融逐渐转变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并脱离服务于实体经济。

(三)金融过度发展,实体经济发展乏力。金融资产迅速扩张,利润总量和收益率持续维持在较高水平,2016年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例为8.4%,超过美国、日本等几乎所有发达国家,上市金融企业利润额占全部上市公司利润比重高达55.1%,金融业收益率普遍高于10%。与此同时,2016年实体经济中的主体制造业成本升高、利润下降、杠杆率提升,原材料和人工成本约上升10%,实体经济规模占GDp比例从2011年的71.5%下降到2016年的64.7%,工业企业亏损为14.18%,非金融上市公司前三季度损为12.47%,主营业务利润率从2015年的6.08%下降到5.46%,且利润的80%被金融机构赚取。

(四)价格指数难以真实反映实体经济运行情况。2016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0%,涨幅比2015年扩大0.6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1.4%,降幅比2015年收窄了3.8个百分点,Cpi保持温和上涨,ppi涨幅有所扩大,预计未来物价总水平仍将维持温和上涨态势,通胀压力不会明显上升。但现实生活中,随着“金融”的过度发展和货币的超量发行,造成物价快速飞涨,尤其以餐饮和日常消费品表现较为突出,近四年平均每年涨幅超过5%,价格指数难以真实反映实体经济运行情况。

三、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失衡的原因

一是实体经济资金需求过度依赖于银行,而银行对信贷资金的供给和价格具有垄断地位,希望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并逐渐地将资金投向债券、期货、基金、股票、房地产等为代表的虚拟经济市场;二是金融资本循环于虚拟经济,在实体经济中的比例减少,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降低,我国资本市场和融资渠道不完善,企业直接融资比较困难;三是房地产的暴利吸引了大量资金进军房地产市场,许多资本纷纷从实体产业撤资,助推了炒房热潮与资本脱实向虚;四是经济过度金融化导致较高的杠杆率和资产泡沫,造成实体经济投资额下降,实体产业发展缓慢;五是实体经济承担较高的赋税,加之投资回报率的下降使之健康发展困难重重。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实体经济产品供给质量不能满足国内消费升级带来的品质提升需求。

四、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失衡的危害

当金融收益率高于实体经济收益率时,许多资本就会离开实体经济流向金融领域,造成资本脱实向虚;同时,在高额利润下,留存于实体经济的资本也会受到严重挤压。而实体经济因资金短缺问题,扩大再生产就无法实现,造成实体经济不景气,而实体经济的不景气与利润率下降又将促使资本从实体经济领域逃向金融领域。如此,金融与实体经济会越发失衡。

在这种失衡发展的状态下,许多人将不再进行生产,在金融市场上进行投机取巧,造成实体经济的萎缩;金融的过度膨胀,又会使得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产生经济泡沫,造成经济虚假繁荣的景象。此时,一旦投机市场发生逆转――金融价格暴跌,虚拟资产泡沫就会破裂,经济出现下滑,引发金融危机,这时企业会因为资金匮乏而削减员工甚至倒闭,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恶劣的影响。

五、平衡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深化金融改革,减轻企业负担。一方面加大金融领域改革,鼓励民间资本直接投资或成立中小银行等金融机构,最大限度地帮助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解决资金问题。同时,完善企业融资渠道,加大股权融资力度,降低银行贷款比率;另一方面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税费负担,增加实体经济利润。

(二)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脱实向虚。金融监管的加强需要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建立严密的监控体系,并建立健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主体的内部监控制度和监控方法,完善经济预警系统,监测经济的运行状况,通过设立各种经济指标,开放金融市场交易的透明度,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以防微杜渐为原则控制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偏离度,最大限度地抑制和消除发展金融的负面效应,防范金融脱实向虚。

(三)大力发展实体经济,重塑“工匠精神”。一是优化实体经济内部结构,发挥好实体经济强国之本、富民之基的作用;二是注意需求侧转变,特别是对精致产品与健康生活的追求。重塑“工匠精神”,要求实体企业必须通过不断的创新和产品的不断升级,努力把握科技发展机遇,推进产品从数量到质量精细化和精品化的转变,创新出新工艺、创造出新产品并且提高产品质量。并且,新需求更强调产品的个性化和品质需求,这更加需要大力发扬“工匠精神”。

(四)摆正服务位置,注重适度发展。金融要摆正服务实体经济的位置,以助推实体经济的发展为根本目标,无论是从存款产品的创新还是贷款方式的转变,金融的发展都依赖于实体经济需求的支持,也只有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目标,金融创新才具有生命力。另外,我们还应该意识到,实体经济的需求促进了金融的发展,但金融的过度膨胀却会严重制约实体经济的再生产,甚至е屡菽经济、引发金融危机。所以,应该控制金融适度发展,只有这样实体经济才能借助金融资本扩大再生产;同时,金融依托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自我发展,实现两者的共同繁荣。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