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术方面的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7:19

关于美术方面的知识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美术;教育教学;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010-01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高职院校美术学科教育目前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十一五”规划教材内容以实用美术为主导与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已经较为特近。虽然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随着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突破与进步,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某些高职院校的美术生只注重理论上或者一些课堂上的美术画画,往往忽视了如何结合理论以及平时所画画的内容与设计公司还有与美术有关的公司的实际联系,只注重内在的精神世界,忽视了现实社会的需要,这不利于高职院校美术的就业。并且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的找到相应措施进行完善,那么将遗留下更多的问题。所以,通过研究高职院校美术教育教学中学生、教师以及学校这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分析这几个问题找出相应的措施进行完善,来提高高职院校美术教育教学的水平。

一、高职院校美术教育教学存在的相关问题

从总体上来看,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这个专业发展都挺不错的,就业率较好。但是高职院校美术教育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首先,高职院校的美术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美术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美术生贪玩,上美术课旷课现象。大部分美术生都是成绩一般或者说较差的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学生,受自身环境因素的影响,自恃清高,以为自己在高职院校读美术就不需要多么认真学习美术相关理论或者实践知识,经常沉迷于自己的世界,到处游玩,忘记学习,这样降低了美术的专业能力。第二,注重美术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实践。大部分美术生进入高职院校之后,由于处于青春期,大部分学生热衷于谈恋爱,只记得了如何在课堂上学好理论知识,而忘记美术课以及美术这个专业实践性的重要性。第三,缺少创新意识。美术这门课,不仅需要学生自我的一种爱好以及家庭条件的优越来学习,而且还需要学生通过关注生活细节来进行创造出自己的作品,但是很多美术生缺少这方面的意识。第四,没有艺术表现能力的技巧。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美术生在速写、素描、水彩等方面的分析能力、反应能力以及领悟力较差。第五,对多媒体以及技术性的美术知识掌握较差。有些美术生不熟练网上制图的原理和规范,看不懂网上的一些美术设计,没有认真学好理论知识,对autoCaD软件进行工程图的绘制都不熟悉,更别说3Dmax软件以及photoshop软件的处理等。

其次,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存在一定的问题。美术教师对于高职院校的美术来说,这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美术教师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专业素质对美术的学习关系影响比较大。但在高职院校中,高职美术教师存在专业能力不够,还有些教师学历以及实践能力不足,不能教给学生一些有意义的东西;还有的美术教师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并且能够教给美术生相关知识,但是年龄较大并且上课枯燥,让美术生无心学习;还有的美术教师在教学语言方面也不流利,教学方法也欠缺,教学方式单一,不会使用多媒体教学。这些影响了美术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减少了学习美术的兴趣。

二、完善高职院校美术教育教学的措施

针对高职院校美术教育教学存在的相关问题,大家应该冷静地思考,适时的采取相关对策进行完善。

第一、高职院校美术生应完善自我

通过分析了美术教育教学中美术生存在的问题,可以知道应该从这几方面入手进行完善。首先,减少贪玩,多用心在学习上。针对某些贪玩的美术生,应该自我反思,发现周边优秀的同学,向其学习,多完善自我,要学会劳逸结合,玩与学习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在玩的同时不要忘记了学习美术知识。其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源于实践,实践又回归于理论。这句话告诉美术生,在学好课堂上的美术知识以及学好画画的同时,也要多接触现实生活的物体,多去感触不同的生物,去外面写生,多与美术老师沟通交流,多去外面感受大自然,画一些有意义的话,做出自己独特的作品。与此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把自己所学的美术知识及相关能力运用在不同的设计公司或者说制造公司上面,学会在公司用美术知识做事情,这样才能够很好地提升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再者,学会创新。高职美术生,学会创新,利用生活的小细节以及课堂上的创作知识,画出属于自己风格的画。最后,学会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技巧、学会使用高科技分析美术作品。

第二、提高老师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专业素质

首先,美术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美术基础知识是每位美术教师的基本素养,随着教育行业的发展,美术教师要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学会学科之间的融通,学会利用基础知识实施相应的教学内容与方式,达到教学中举一反三,传达出美学、设计学、美术史、色彩学等知识。美术教师在有基础知识之上,还应熟悉掌握专业知识,深入研究专业知识,培养自我的专业技巧知识等。其次,美术鉴赏能力及丰富的文学知识。作为一个美术教师,一定要具备鉴赏能力才能教给学生一定的审美方面的知识。同时,美术教师在语言表达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文学,这样才能让学生深深融入到美术课堂上,让其感受其中。再者,道德修养、情操修养、艺术与文化修养。最后,组织、沟通以及动手能力。

第三、完善教学

关于美术方面的知识篇2

【关键词】美术教育哲学;构建

[中图分类号]J0-02[文献标识码]a

从美术教育学科发展的宏观视野看,研究美术教育哲学是必须的。从思考中国当下美术教育如何可持续发展的微观视点看,也需要及早建构美术教育哲学学科。

一、何谓美术教育哲学

面对美术教育的一些实际问题,如果有另外的学科学理或认知方式的支持,也许会有办法一些。比如:“如何认识中国画的程式教育问题?或如何认识中国画的模式化教学问题?”如果从美术教育哲学的视野去思考,此问题可以从辩证的角度予以解析。认识到了中国画程式教育的正负性内容,可以更主动和全面设计与掌控中国画的教学活动。即,首先认识到程式的优效性:整体、快捷、惯例。也就是对中国画的模式、语言、修辞、造型、意味等编码知识有直观清晰的快速认识。其次是认知到程式的欠缺性:阻碍新见、惰性养成。即,程式性容易导致对中国画艺术的封闭认知,故而,宜以“不仅仅是这些”的观念而注重认识中国画的个性,以及叩问自己对中国画艺术的诉求是什么?这样,才有助于在享受中国画程式化教育带来益处的同时,又发展性地学习了中国画。在此基础上,继续思考中国画的课程设置,以及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施。一句话,如果从“美术教育哲学”的视野审视美术教育,可以有助于从原理上思考美术教育的系列问题,获得另一种促进美术教育开展的思路与方法。

美术教育哲学(philosophyofFinearteducation),是研究人们理性终极关怀美术教育存在的学科。或者说,美术教育哲学,是以思辨方式求解美术教育的学科。简言之,美术教育哲学,就是美术教育的哲学观照。即,用哲学的思维和方法研究美术教育的学科。

美术教育哲学研究的对象是美术教育存在,或美术教育存在及其关系。因为,“在一切学问中,哲学被认为是最根本、最抽象的学问,是人类对于存在的思考与探索。”(1)美术教育存在:是指美术教育的本体存在、已经存在、可能存在。美术教育的本体存在,即美术教育应该的学科存在。美术教育的本体存在的范畴包括:美术教育目的、美术教育理想、美术教育评价等根本性内容。依此思考切入点,是可以从“中国传统图案教学与素描教学的比较中”获得各自独立的价值体系性认识结论;美术教育的已经存在,即美术教育发生了的存在。其包括美术教育在事实上存在的所有事象,如美术教育的问题存在等等内容;美术教育的可能存在,即美术教育的确保走向和不可控走向。

美术教育哲学强调:整体主义、非美术教育中心主义、反思行为、思辨、理论思维、创造理想、促进成长。这是由美术教育学科和哲学学科所决定的。美术教育是人类对美术文化理解传达的育人活动。即:美术教育是人帮助人获得把握美术文化系列知识与能力的活动。哲学一般探析的主题领域是: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逻辑学。通过这些诉求关于事物本体、知识、伦理的学问。哲学这门智慧之学的根本价值在于:提供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以及知识体系。即,“哲学,按其本性说来是人类思想的批判反思维度和理想创造维度,它要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批判力,冲击人们思维中的惰性、保守性和凝固性,使人们葆有鲜明的主体意识、自觉的反思态度和鲜活的创造精神。”(2)简单地说,哲学要诉求“深化理论思维、提升人生境界”。当然,美术教育哲学不是美术教育与哲学的简单相加关系。美术教育哲学是教育学科、美术学科、哲学学科的有机化合的产物。因此。美术教育哲学有自身的特征——反思性:诉求美术教育主体的主动性、批判性;引导性:诉求美术教育主体的实践性;智慧性:诉求美术教育的纵深思考性;学术性:诉求提供美术教育成长的思想基础、原理、方法和洞察力。

美术教育哲学的贡献诉求是——美术教育哲学旨在为美术教育提供认识论、方法论、模式论与实践论,并不断构建美术教育秩序,把握美术教育的领会一致性与差异多样性。

美术教育哲学为美术教育提供理性思维。也就是做美术教育的哲学求解。如思考:当下美术教育的逻辑起点是什么?美术教育哲学为美术教育提供理性思维,一是要诉求创见美术教育思想。二是要追求积极定位美术教育。总之,美术教育哲学是要诉求和提供美术教育的哲学精神,以及美术教育的高级知识,让美术教育哲学学科的建设真正达到哲学学科的高度。

美术教育哲学要诉求检验美术教育思想。一是诉求将自己创建的美术教育思想予以自我检验。即耕耘美术教育试验田。二是诉求检验他者的美术教育思想。如思考和检测“中国画与素描的教育观相同吗?”“美术学科对设计艺术的正负性影响是什么?为什么?”等等。

美术教育哲学要诉求反思美术教育行为。一是对已有的美术教育究竟该如何评价与定性?如系统思考:“在中国目前的美术教育中,看不到什么?看到了什么?”“在当下的中国美术教育中,相反的美术教育信息是由谁提供的?”“各美术教育主体的美术教育的荣誉与教学艺术风格是什么?”“中国美术教育的现实关怀是什么?”“以经验和他者为支撑的中国当代学院美术教育何时是个头?”“自己的美术教育高招是什么?”二是追问“美术教育还有哪些?”即确立“美术教育不仅仅是这些”的观念。如:通过学生对课程学习后的回忆评价看美术教育实效。“为什么我们的高校美术教育中还画石膏像?”这些现实问题是值得追问的。因为,“现在的西方艺术学院特别是美国的艺术学院里已经看不到这些石膏像了。以芝加哥艺术学院为例,它曾经拥有大量的石膏像,以供学生临摹,可是早在1950年代就全部处理掉了。”(3)

美术教育哲学要诉求引领美术教育学术。即便是已有美术教育的阳光大道,也还要另辟美术教育的蹊径。美术教育学术,是指关于追求美术之教育学问的行为信仰。学术(academic)是指关乎追求学问的行为信仰。学术的内涵:一是指研究者探究事物规律和系统知识的行为;二是指人的一种信仰。美术教育学术是要研究推进美术教育活动与美术教育研究。也就是说,美术教育哲学是诉求和促进美术教育之学术教育的必须。

美术教育哲学要诉求促进美术教育发展。美术教育哲学不仅要着力揭示美术教育认识论、方法论,还要揭示美术教育的系列模式和实践系统。如从美术教育本体论的角度是可以探究认识美术教育最基本的内涵的。即,从本体论追问美术教育是个什么?可进一步思考“美术教育学科究竟诉求的内容是什么?”例如:有人问——找个什么样的人教小孩学美术为好?或者,如何教美术?回答很简单:教美术文化。首先,理解美术是什么?美术就是通过人们视觉反应和表现的意味图式艺术。其次,寻找训练方法?答案就是——观看。视觉观察——形状、色彩。训练——观察到一些图式及其色彩、记忆、表现、动手做出相关有味道、有形的可欣赏图式。久之,自然会增强图形识别观念、意识和方法,进而也知道了美术是怎样的一种文化。

美术教育哲学要诉求丰富美术教育生活。包括美术教育范畴的哲学的、创造的丰富生活。

构建美术教育哲学的三大观照构成系统:一是,美术教育实现系统。即:美术文化的教育学活动哲学。二是,美术教育构成系统。即:美术教育门类范畴哲学。三是,美术教育学术系统。即:美术教育学科目哲学。

以学科结构论为旨,可以将美术教育哲学的本体范畴划定为这样几个结构内涵:(1)美术教育哲学本体论;(2)美术教育逻辑论;(3)美术教育认识论;(4)美术教育相关论;(5)美术教育反思论;(6)美术教育实现论;(7)美术教育空间论;(8)美术教育哲学的自觉。比如:美术教育逻辑轮,就要讨论这几个问题:其一、美术教育要讲逻辑。美术教育逻辑论,是指探讨和说明美术教育的形式与规律等事理。包括对:美术教育目的设立逻辑、美术教育内容选择逻辑、美术教育方法选择逻辑、美术教育评价实施逻辑、美术教育思维及其思维规律的认识。美术教育逻辑论的核心是探究美术教育的规律。其二、认识美术教育的逻辑起点。其三、认识美术教育的规律性。其四、认识反思美术教育的常态性。再如:美术教育相关论,则要讨论:其一、如何认识美术教育相关论。美术教育相关论,是指审视美术教育与存在之关系价值的主张。寻找与美术教育相关的方法,一是寻找以美术教育为中心的思维触点而求关系。二是发现与美术教育相关的具体连接点。其二、美术教育相关的运用原理。总的理论思想是——确保美术教育在关系中自由行走。即注重把握构力作用、避让作用、创生作用。其三、美术教育的内相关。美术教育内相关,是指美术学科系统内的彼此影响关系。其四、美术教育的外相关。美术教育外相关,是指美术学科与外在存在的关系。其五、美术教育的正相关。美术教育正相关,是指美术教育的积极价值——积极正面意义、积极正面作用。其六、美术教育的负相关。美术教育负相关,是指美术教育的负面效应——消极作用。其七、美术教育与人生成长。美术教育相关论中至为重要的核心关系是——美术教育与人生成长的彼此互动关系。

在教育哲学中,有教育活动哲学与教育学术哲学的区分。依此类推,称为“美术教育活动哲学”系统的内涵有:美术教育理想、美术教育目的、美术教育政策、美术教育主体、美术教育内容、美术教育方法、美术教育组织、美术教育评价。其重点是关注研究美术文化的教与学范畴的哲学思考。而称为“美术教育学术哲学”的系统内涵是,一方面是:美术教育哲学、美术教育原理、美术教育历史、美术文化课程论、美术文化教学论、美术教育评价论、比较美术教育、美术教育学术。其重点是关注研究美术教育学科范畴的哲学思考。二方面是:美术教育学知识、美术教育观念、美术教育学术、促进美术教育完善。其重点是关注研究美术教育作为深层学问的哲学思考。比照教育哲学的演进历程,此类“美术教育学术哲学”可以称为“现代美术教育哲学”。不过,我的美术教育哲学观点与此不同。我主张的美术教育哲学,是将美术教育所有存在予以理性质疑与反思研究的专门学问。美术教育哲学是美术教育学科体系中重要的内涵构成学科。

总之,美术教育哲学的终极命题和任务目标是——追问美术教育是什么或什么是优效的美术教育?美术教育哲学是新兴的美术教育学科,美术教育哲学为美术教育活动的全面和完善开展提供自律性保障。一句话,美术教育哲学是美术教育学科建设和学科现实的需求,是追求美术教育生态智慧的结果。尽管,目前研究美术教育哲学还困难重重。

二、为什么要研究美术教育哲学

为什么要研究美术教育哲学?这是探究构建美术教育哲学首先要追问的问题。从总体上来回答,一是美术教育实践的完善与纵深发展需要哲学介入。二是美术教育学科的完善建设需要美术教育哲学。三是中国当下是到了需要着手探究构建美术教育哲学的时候了。音乐教育哲学、数学教育哲学等学科教育哲学已经是成果较为丰富的学科了。美术教育学科自然是不应该缺失“美术教育哲学”的。从学理上来看,探究构建美术教育哲学是:解决美术教育依据的需要、解决美术教育问题的需要、满足美术教育学科自觉成长的需要。

构建美术教育哲学是解决美术教育依据的需要。也就是寻求“美术教育的哲学基础。或者说:思考解决中国美术教育建立在什么哲学思想上。寻求解决美术教育的依据,也就是探寻美术教育的道理。对美术教育依据内涵的认识,一是美术教育要讲道理。其核心是:探究什么是美术教育?美术教育是什么?为什么要教?教什么?怎么教?二是要积极创立美术教育行为之思想。三是要主动寻求合乎美术教育根本的原理。研究美术教育原理:就是探究美术教育的基本规律性内容。即诉求美术教育的“统之有宗,会之有元”(三国·王弼)的内涵。

构建美术教育哲学是解决美术教育问题的需要。美术教育问题是多元的,其主要包括:美术教育理想问题、美术教育命题、美术教育现实问题等等。比如:从美术教育哲学的视点审视解决美术教育生存问题,便可以从下视点切入:其一,校正对美术教育的认识误区。如:当面对在大学美术专业从事素描、中国画教学的人说出“我不是搞美术教育的”之后,听者有什么感受或认识?这种事象揭示出:人们应该全面正确认识美术教育存在。即区分“常规化美术文化教育”与作为美术教育范畴的“美术教育构成”、作为学科研究的“美术教育学”,以及“美术教师教育”的概念。其二,解决忽视美术历史变迁脉络教学的问题。现实中,教油画的人,多不给学生讲清楚:其课程是从油画史的哪一个历史断面切入而展开的。事实上,美术教育是要诉求全面传播美术文化,并求得有效促进提升美术学习者获得美术文化教养。其三,解决缺乏美术教育策略的问题。例如:有的教师在设计初中美术课中《生活中的标志》的教学过程中非专业的问题突出。这从其设计给学生做的作业题可以看出:“为学校、班级或个人设计一个标志。要求:单纯、简洁。”试问:怎样理解“单纯”?或者说怎样的标志为单纯?出题应该有品位和专业性。作业要求至少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准确、系统、细化。如:规定用色多少种、尺寸、材料、原则、评价标准等等。

构建美术教育哲学是满足美术教育学科自觉成长的需要。即,美术教育哲学的建设是为了美术教育学科建设需要、美术教育学科完善需要、荣誉美术教学实施需求。

研究构建美术教育哲学是有学术与现实价值的。一是美术教育哲学可以促成美术教育始终保持望在高妙的视点和视野。不断提示各美术教育主体思考自己的美术教育依据?美术教育观念?美术教学观念?美术观念?学生观念?自己的美术教育学派?如:北京美术教育学派的内涵是什么?二是美术教育哲学可以促成人们不断追问自己的美术教育的学理依据。三是美术教育哲学可以促成诉求美术教育现实问题的自我解决。四是美术教育哲学可以促成获得美术教育健康成长的方法。五是美术教育哲学可以促成完善建构美术教育学科。总之,美术教育哲学的建立,可以有效地促进美术教育超越美术教育的俗常性思维与行为,可以远离美术教育经验而开拓出新的视野。

三、如何研究美术教育哲学

当下讨论美术教育学哲学的语境是不乐观的。一方面,美术教育哲学是新兴的美术教育学科。美术教育哲学的起始学科性质,决定构建美术教育哲学的路较为艰难和漫长。二方面,美术教育哲学构建的必要性还没有被业界予以应有的重视。较之同为艺术学科的音乐教育哲学的建设来看,中国的美术教育哲学研究是起步晚了。不过,做任何事情都不怕晚,而是怕不被意识到。教育哲学被关注是在19世纪上半叶。中国是在1919年杜威来华讲学才开始注意到教育哲学的。1921年年仅26岁的范寿康(1895-1983)撰写了中国第一本教育哲学的著作(《教育哲学大纲》,1922年出版)。他认为: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学的假定的哲学。”(4)将教育哲学的内涵界定为三大单元:教育论理学、教育美学、教育伦理学。教育论理学,即教育逻辑学,研究教育的价值。教育美学,研究教育情意。教育伦理学,研究人生观等问题。而今,中国的教育哲学研究是成果丰富的。因此,只要现在意识到并开始着手探究构建中国的美术教育哲学,是会促进中国美术教育学科发展的。

当下研究构建美术教育哲学,可以从借鉴他者、自立构建、吐故纳新的探索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借鉴他者而构建美术教育哲学。其方法是:一是在积极学习与研究教育哲学的基础上探究构建美术教育哲学。二是在比较学习研究其它学科教育哲学的基础上探究完善构建美术教育哲学。三是深入学习哲学而谋求美术教育哲学的深度建设。

其次,自立构建美术教育哲学。其方法是:一是以学科结构论思考美术教育哲学的具体结构内涵。以学科基本框架与基础知识为审视切入点而构建。即,本体探索法。追寻美术教育哲学作为学科存在的最基本、最终生命组成元素内涵。二是守候哲学认识与方法作用于美术教育实际而展开多视点的研究。三是守候美术教育学科。四是开掘个人智慧。个人智慧开悟法。即强调从美术从业者与美术教育业者个体直接经验切入认识和建设。一方面,重视和认识从业者的个体直接经验与有限编码知识。每一个美术与美术教育从业者都会有自己的直觉或悟对反映的认识。注重发掘和提升美术与美术教育从业者的诸多个性化认识结论,有助于形成对美术教育的本质性认识。另一方面,重视和认识“缄默知识”与“附属意识”理论的价值。20世纪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michhaelpolanyi,1891-1976),在1957-1969年期间分别提出了著名的知识理论——“个体知识”(personalknowledge),以及“缄默知识”(tacitknowledge)与“附属意识”(subsidiaryawareness)和“焦点意识”(focalawareness)等知识新概念。(5)该理论,不仅对客观知识理论是一个解构,重要的是对包括美术教育在内的艺术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学术引领价值。“个体知识”,强调个体的理解而形成的个体直接经验。“缄默知识”,是强调个体的不可言传、不可反思的知识。“焦点意识”,是指专注对象意识。强调注意力分配。“附属意识”,是指利用工具意识。在美术教育哲学研究中,研究者的“个体知识”、“缄默知识”与“附属意识”和“焦点意识”的揭示是重要的。也就是要注重运用自己对于美术教育哲学学科的独特认知拓进研究方法。即注重个人学术思路与研究方法。每个美术教育哲学研究者的个体知识,对于探究完善构建美术教育哲学十分重要。

最后,吐故纳新的探索构建美术教育哲学。研究和构建美术教育哲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美术教育的有效作为,只要是有助于有效构建美术教育哲学的实效理论与方法都可以采用。比如,运用深生态学(Deepecology)和艺术深生态学的学理就有助于深入研究美术教育哲学的构建。(6)深生态学,是指关于整体性认知人和自然互相关联而自我实现的学说。艺术深生态学,是指关于整体性认知艺术与相关存在联系而自觉实现内在价值的学说。

关于美术方面的知识篇3

【关键词】中学美术;新课改;教师角色;挑战;对策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直接实践者,是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直接参与者,美术新课改成功与否,与教师能否成功转变角色密切相关。因此,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中学美术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适应新课改带来的种种挑战。本文试图就中学美术教师的角色转换问题谈一谈自己的观点。

1从教育理念看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教育工作本质基础理解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信念。教育理念的更新对于促进教学活动的展开起着重要作用。正如《走进新课程》指出的:“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起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教育观念不变,教育改革无从谈起。”[1]就美术学科来说,教育理念的转变也成为了新课改的重要抓手。诸如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等先进的教育理论成果成为了新课程标准制定的依据。譬如,《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就把“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和“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2]作为美术教育的一项“基本理念”,分别体现了多元智能和人本主义理论的观点。由此可见,中学美术教师应该与时俱进,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但是目前的情况却令人忧虑:新课改已经推行了很长一段时间,仍然有一些美术教师坚持以传统的教育理念主导课堂教学,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采取的对策:其一,要明确中学美术的教学目标。应当充分认识到,现代美育的目标已不仅仅局限于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而是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把提高学生的整体审美素质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最大化作为教学的核心价值。其二,要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正确地对待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一方面,要看到教师不但是教学活动的指挥者,更是合作者和参与者;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学生已不但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理解者、加工者乃至创造者。因此,这要求美术教师应该改变课堂教学“教师中心论”思想,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四个转变: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2)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4)由单一模式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变。

2从知识结构看

所谓的教师的知识结构是指“教师所具备的各类知识及其整合搭配形式。一般来说,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各种文化科学的基础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知识三大类。”[3]新的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引导学生“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一目标的实现,要求美术教师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不仅应该具备美术专业和教育科学素养,而且应该具有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然而,每一位美术教师由于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其他各种原因在知识结构方面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一方面,许多教师,尤其是一些年纪较大的教师,存在的知识结构老化的问题,无法适应教材内容的变化和选修课的设置。另一方面,一些教师的知识结构也不合理。尤其是在相对偏远的农村地区,甚至找不到专业的美术教师,美术教学工作都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这些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能不令人质疑。

采取的对策: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构建开放性的知识结构。开放性的知识结构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美术专业知识。中学美术教师必须通晓美术学科各门类的特点、样式,通晓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的各种造型表现的风格、手段和设计应用的方法、理念,有较扎实的绘画功底和一定品味的设计创意能力;对中外美术的各种风格流派的样式、特点能作出较恰当的品评,有较高水准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第二,教育学知识。中学美术教师应该对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的理论知识有较深入的探索和研究,特别是与美术文化知识的结合和运用,有较深入的探索和研究。第三,与美术相关的跨学科知识。美术教师还应当对其他美术门类和文、理、工科诸多方面知识涉猎、研究,形成一定的修养,这既是画外功夫的修炼,也是教外功夫的追求。[4]

3从研究能力看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活动给教师带来乐趣,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就中学阶段来说,科研能力主要是指研究学生和教学实践的能力。教师的研究大多是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和教学对象展开的。因此,是否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既关系到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完善,也是判断其基本素质合格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然而,长期以来,多数中学美术教师把吃透教材和大纲作为最高追求目标,不从事研究活动。这种教学与研究的脱节,不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也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采取的对策:在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应该转变被动的“教书匠”的角色,认真进行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具体地说,要求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探讨教学问题、摸索教学规律、研究教育理论、研究教育理论,把总结出的教学经验上升为教学理论,从而形成自己在教学和教研方面的特色。

4从教学资源看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要成为一名与时俱进的美术教师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武装。计算机运用于美术教学将大大拓展中学美术教师的思维与教学方法,特别是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不断发展、扩大,美术教师不但可以从网上调入有关新颖独特的美术课件,充实自己的教学,而且还可以通过“信息高速公路”进入世界各大博物馆,将一件件艺术珍品展现在学生眼前,开阔学生眼界,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在网上展示他们的作品,进行广泛的交流。不过,现实却是由于硬件条件方面的限制,教材仍然是偏远农村美术教师手中唯一的教学资源。即使是在条件较为优越的县城中学,许多美术教师依然采取“一本教材、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多媒体的优势没有得到体现。

采取的对策:一方面,在具备实施多媒体教学的学校,美术教师应该主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合理运用网络信息资源并将其应用到自身的教学之中,克服“一本教材、一支粉笔”的旧模式,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在那些硬件设施短缺的农村学校,美术教师可以利用农村随处可见的材料进行美术教学,做到就地取材、因地制宜。这不仅体现了新课标贴近自然、贴近生活的要求,也克服了设备短缺的弊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于美术方面的知识篇4

[关键词]美术鉴赏兴趣能力培养提高

美术课是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必修的一门艺术课程,它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将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美术鉴赏课是美术教学中很重要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兴趣;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完善品格;有助于学生增长和积累丰富的知识;培养和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如何使学生在每一堂鉴赏课中兴趣盎然,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美得感受。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内心的情感,激发兴趣,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值得每一位美术教师去研究与探索。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美术鉴赏课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应具备丰富的鉴赏知识。这就要求教师除了熟悉课本内容而外还要不断地学习和完善各方面的知识来丰富自己,而照本宣科早已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主要是因为美术鉴赏涉及科学知识领域和人文知识领域、在学科联系中,美术鉴赏与中学历史、地理、政治、文学、物理、化学、生物、音乐、体育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联系。比如:青铜器的冶炼工艺涉及金属熔点和合金的概念与物理、化学知识有关;美术作品的时代背景与政治、历史知识紧密关联;美术作品的发祥地及作者的生活地域又和地理知识相关;花鸟画中各类花鸟形体结构完全依赖生物知识来理解。在教学中美术教师会不断意识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对本学科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漠视等问题。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自己,用丰富而全面的知识来感染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启发并引导学生以审美意识去感知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选熟悉的作品营造较为宽松的氛围,能促进学生乐于参与美术鉴赏活动。在欣赏作品时,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分析作品,最后教师要以宽容的态度容纳学生的感受和评价,再结合与作品相关的故事或有奇闻异事做以解读,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欣赏《向日葵》这幅画时,我就结合“凡高割耳朵”的故事和他的画被拍卖的事,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二、注重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美术鉴赏课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各学科的知识还要求学生具备各方面的能力。如: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等等,这些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开发右脑,提高智力。在美术鉴赏课中,许多学生还处在欣赏水平阶段,还不具备鉴赏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这几方面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积累各类知识,提高鉴赏能力。比如:欣赏一副作品,首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理解、认识、感受,无论是从政治的、经济的、历史的、物理的、文学的、音乐的、体育的等角度,还是从情感的、意愿的角度去分析作品,教师都应用包容的心态来对待。因为鉴赏本身就有许多主观的东西在里面,教师应正确的对待学生做出的分析;当然学生做出的分析也有自己独特之处,不能完全的否定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积极性得以提高,同时也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在美术鉴赏课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每个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不同的,是有差异的。目前,在学生中存在追求美,却不善于识别美,对美容易产生错觉,常把“新”、“特”、“奇”视为美,这就要求我们在鉴赏课的教学中,加以正确的引导。如:教师引导学生对经典的美术作品进行感受、认识、评价、以及判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视觉审美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观。

在美术鉴赏课教学中,还应注意学生品德修养的培养和提高。就像鲁迅所说的[1]“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的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相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的性情,崇尚人之好尚,亦可以辅道德以为治。物质文明日益曼衍,人情因亦肤浅;今以此优美而崇大之,则高洁之情独存,邪秽之念不作,不待惩劝,而国乃安”。他透彻地阐明了审美作用辅助道德教育的性能和重要意义。而我在教学中也很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比如在讲玉器这部分内容时,我把“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作为重点扩展,由此引出古代的人们用玉的品质来规范人的行为。如古代的“三从四德”、“三纲五常”,虽然这是封建礼制,但也有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和借鉴的品质(仁、义、礼、智、信),这样的教学对学生的行为和审美观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对美有了追求方向和目标,有了一定的判断标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的人格修养的完善。因此,要适当的把德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三、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

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教师应联系学生实际情况,不拘一格的采取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参观、访问、示范、收集、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进行教学。可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可采取现代的教学模式,或者采取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只要能形成师生互动,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

其中在现代教学手段中多媒体教学的使用可以使鉴赏学习的深度、广度和自主性得到极大的拓展。在当今这个信息技术十分畅通的时代里,我们应该把它充分地运用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去。因为网络上有关鉴赏知识极为丰富而全面是书本无可比拟的,因此,教师应该在备课时多收集网上相关的资料,对知识的单一、知识面的狭窄、断层,精细度都是很好的补充,同时在教学中还应该正确、灵活的应用。在课后,可以适当的给学生布置一定有关鉴赏知识的相关网络作业,从而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还能丰富知识。如让学生查找《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年代、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分析它的画面场景等方面仅仅依靠书本和教师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学生通过网络去更全面地认识和了解,学生也更容易接受。所以网络教学在美术鉴赏课上是不可缺少的,合理的使用会让我们的教学更轻松些。

以上是我在美术鉴赏课教学中的几点体会,要上好高中美术鉴赏课还需要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地积累和总结经验。

[参考文献]

关于美术方面的知识篇5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方法

一、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

1.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前准备

大家都知道,美术鉴赏课具有一定的跨越性和复杂性,特别是对于课外知识与美术方面知识储备不足的高中生,课前准备显得格外重要。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做好前期准备工作,针对美术鉴赏课每节课所涉及的主题以及美术知识,作一定的知识扩展。学生也可以根据老师提出的预习要求,在课后积极搜索相关的资料,通过互联网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对于自己不了解的美术知识可以重点地去翻阅了解,扩充自己的美术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然后带着鉴赏的眼光去开始课程的学习。老师可以在课程学习开始前,带领学生一起去了解美术作品的相关趣味知识以及时代背景,让学生在有兴趣的状态下去鉴赏美术作品,与此同时,老师还可以利用一些相关的音频与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感知能力。

2.寓教于乐,引进趣味小故事

高中阶段的美术鉴赏课程中,美术作品来源于众多不同的时代背景、各个美术流派,风格多样,这对高中生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如果老师单一地讲述美术背景,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对美术鉴赏课不感兴趣的学生更加胆怯,对美术鉴赏产生畏惧心理。因此,老师可以根据美术作品介绍一些相关的趣味小故事,让学生在欢笑声中开始美术鉴赏的学习。

3.引导学生了解鉴赏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美术鉴赏课不再是以往的层次与难度了,课程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逐渐学会用鉴赏的眼光与态度去对待美术作品,不再是看看而已。因此在课前,教师可以给学生灌输鉴赏的有关知识与小方法,让学生对鉴赏有一定的认识与理解,有自己的态度与学习方法。

二、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1.引入音频与视频

音乐与美术是不可分离的两大块,教师可以在美术鉴赏课上播放相关时代背景的音乐或者小视频,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状态,而且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同时代的音乐作品,并深入思考音乐对美术作品的影响,为什么这个时代的美术作品具有这样的风格,这都是有一定的内在原因存在的,需要老师带领学生去不断地探索、在鉴赏中思考问题。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美术鉴赏课不同于其他的科目,比如语、数、英,技巧性与知识性很强,需要老师进行详细的讲解与带领。美术本身是具有自由性的,鉴赏美术也是没有局限性的,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角度与看法,有自己的理解与见解。因此,对待美术鉴赏课,教师应该在带领学生了解相关背景知识后,适当地放松学生,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下,自主地去鉴赏美术作品,去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而老师更多的是倾听每位学生的想法,而不是一味地把自己的鉴赏眼光强加于学生。

3.鼓励学生交流与合作

既然每个学生对美术鉴赏都有自己的眼光与看法,那不如鼓励学生自主积极地去组建美术小组,让学生自由的交流与讨论,互相了解彼此的看法,再反思自己的鉴赏眼光,不断地自我反思、自我学习、自我提升。这样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呆板模式与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使美术鉴赏课程恢复自身的活跃氛围,引导学生大胆地去表达自己,学会与其他同学交流与合作,共同进步。

4.分享鉴赏心得

在美术鉴赏课结束前,教师留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地发表自己对于本节课美术鉴赏的心得体会,与其他学生一起分享自己在鉴赏中学习的知识与得到的乐趣。

综上所述,美术鉴赏课具有一定的跨越性和复杂性,特别是对于课外知识与美术方面知识储备不足的高中生,好的教学方法显得格外重要。教师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学生自主、积极地去学习、去领悟。

参考文献:

关于美术方面的知识篇6

关键词:艺理共生;美术教学过程;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1-0277-02

0引言

目前,在社会对人的综合素养提出更高要求、艺术学术化趋向日渐明朗的背景下,中国高等院校美术教育重在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与综合艺术素养并重的综合性高级美术人才。而教学过程是教育活动的中心,是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相统一的活动过程,教学过程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围绕高等院校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高等院校美术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在重视训练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密切关注理论与思维在其中的融合与共生,即“艺理共生”,从而共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艺术素养。

立足于学生的学习阶段、知识结构与个性情感特征,“艺理共生”的美术教学过程,可以从示范教学、理论引导、思维开拓、点评与对话四个层面进行探索与实践。

1示范教学与学习阶段顺应,推动“艺理共生”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运用直观形象传递美术信息,教师适时适度的课堂教学示范,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美术技能技巧,增强教学实效性。在教学过程中,示范教学过少,无法向学生直观传授美术技能,而教学示范过多,又会束缚学生的艺术思维。示范教学是必要的,但要适时适度。在当今的美术教学过程中,示范教学要与学生基础学习、专业学习的不同阶段顺应,推动“艺理共生”。

1.1在学生的基础学习阶段,教师以示范教学为主导据笔者三年内的教学实践研究显示,在信息膨胀、入学压力等社会时代环境的影响下,与精英型人才培养阶段的学生群体相比,当今的学生群体对艺术的学习兴趣发生了很大程度的下降。而兴趣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内部动机。教育家卢梭说:“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当这种兴趣已是很成熟的时候,再教给他们以学习方法,这确乎是优良教育的基本原则”。①对于处于基础造型、设计制作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说,以示范教学为主导,手把手直接指导有助于学生对基础性知识与规律的掌握,从而减轻学习的逆反心理,提升学习兴趣,激发艺术学习与表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对艺术的感悟、理解和思维的发散,推动“艺理共生”。

1.2在学生的专业学习阶段,因时制宜应用示范教学,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水平的进步,与个体的知识背景与结构、感悟能力、审美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兴趣、情绪等因素都有一定关联,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发生变化,必将引发学习效果的提升或下降。因此,需要教师针对学生阶段式或波浪式的学习进展特点,做出积极能动的反映,正确判断示范教学方法的应用时机与形式,尤其对于基础较差或由于其它原因而制约专业学习的特殊学生个体更要加强重视力度。此外,基于目前艺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新观念、新形式、新材料层出不穷,需要教师在专业教学中与时俱进,因时制宜应用示范教学方法引领学生了解新材料的性能、形式、制作流程等知识,不仅让学生具备造型或设计制作的基础能力,而且要让学生具备绘画或设计的表达能力与创新能力,以及独特感受用独特材料与方式表达的能力。

2理论引导与知识结构协同,促进“艺理共生”

现代认知心理学派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构,既强调已有认知结构和经验的作用,也强调学习材料本身内在的逻辑结构,即知识结构。教师在美术实践教学过程中,作为引领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应该引导学生更好地主动建构理论知识,做到理论引导与知识结构协同,促进“艺理共生”。

2.1全方位多视角分析专业本体的知识网络美术学习需要多方面知识的融合与潜能影响,学科交叉与共生已成为当今学术研究的重要趋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在学科定位、把握本专业知识体系的结构与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多视角分析本专业与其它相关学科的知识渊源与脉络,为专业本体建立跨学科、多领域的知识网络,全面展开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理论引导。

2.2以合理评判学生群体的知识结构为基础据笔者调查研究显示,网络文化的冲击以及社会诸多活动的影响,多元性、宽泛性、即时性与时尚性是当今学生群体在知识结构方面呈现的主要特征,而受高考机制等社会多种客观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当今学生群体在对艺术的感受、认知与修养等方面则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为此,教师的理论引导应该在合理评判当今学生群体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以文化时尚引领艺术经典,将时展给学生带来的正向与负向特征协同起来进行。例如,根据笔者教学实践研究分析,在造型基础训练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目前学生艺术素养薄弱的现状,在传统意义写实训练的基础上,引入中西方美术史知识,让学生了解各种艺术流派的历史、风格、特点,分析经典大师作品的画面构成等一些艺术本体语言要素,结合自身对绘画原理的理解进行艺术表现,以艺术的视角提升审美能力,从而逐步进入真正的艺术学习阶段。

2.3以具体了解学生个体的知识背景与结构为本受学生个体的成长经历与教育环境的制约,每位学生的知识背景与知识结构都不尽相同,甚至有着较大的差异性,需要教师在合理评判学生群体的知识结构特点的基础上,以具体了解学生个体的知识背景与结构为本,在有教无类的同时做到因材施教,使理论引导与学生个体具有差异性与特殊性的知识结构协同。以素描教学为例,教师在传授学生素描基本规律与技能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知识结构,要求他们运用更多的视觉点和联想来看对象,用更多的表达方式来体现对象,用研究和探索的理念来思考和组织画面。可以是肢体局部的罗列研究,也可以是对线条本身的探索,可以是对运动规律和造型规律的探索,也可以是对对象与所在空间或意想空间关系的分析,可以是画者、模特和空间的三维比对,或者是简化和抽象的数字和符号等。

3思维开拓与个性情感观照,激发“艺理共生”

调查研究显示,国外艺术教育更关注思维培养的开放性、创造性与人本主义精神的显现。例如,荷兰德库宁美术学院设置了思维开发课程,日本艺术教育倡导个性化的培养。回溯我国高等院校美术教学的发展进程,人文精神关怀一直贯穿始终。儒学经典《大学》认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②止于至善,是人类得以理解生命价值的人文情怀,也是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的精神契机。实施人本主义教育,能够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身心与情感的发展、“自我”及其实现等。因此,“艺理共生”教学过程的实现,涵括了思维开拓与学生个性情感的观照。

上文谈及,艺术具有观照生命的生态终极指向,艺术情感、学习态度和个人价值观的建立,往往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艺术表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国目前实施的高等美术教育,需要在学习西方艺术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强化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的特色,而感悟能力的培养是我国传统美术教育的精神主题。清代石涛在他的《生平行》中谈及:“潇洒洞庭几千里,浩渺到处通仙津。”通过感悟,他提出了宇宙与绘画相统一的“一画论”。中国的“感悟说”与西方的“顿悟说”在美术学习中的涵义和功用相近,均体现为发端于人本主义意向活动的突然察知,对促进美术创作思维的发生及其鲜活性具有积极意义。随着人文精神在当代美术教学中的不断强化,以人为本,加强对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是思维开拓与个性情感观照的重要途径。当然,感悟在于学习者心灵的培育,纵观教育学、心理学各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关于心灵、灵性方面的探究目前尚无定论,没有衡量标准,但是悟性、灵性却是心灵中最具主动性的创造力量,能够突破感觉认知的界域,激发感觉和认知活动的展开,体现为人的审美高度凝结的心灵结构的智慧状态。为此,从目前的教育现状出发,培养感悟能力以促进思维开拓与个性情感观照的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对感悟能力培养的引导意识与重视程度,进而加强学生个体对该能力的关注意识,使其个性在美术学习中得到充分发挥。

4积极开展点评与对话,加强“艺理共生”

良好、默契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加强“艺理共生”。在目前突显师生双主体地位合作关系的教育背景下,美术课堂教学要尊重学生的问题发现能力、探究能力和自然创造能力,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积极开展点评与对话。

4.1教师的集中讲解与师生间的即时点评实现共生在目前小范围教学领域已开始实践运用的“主讲教师责任制合作教学法”和“互动启发式教学法”中,教师的集中讲解与个别辅导已有助于“艺理共生”的加强。但是,随着目前教育环境复杂化程度的不断加强,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到教师的集中讲解与师生间的即时点评实现共生,而共生的范畴,包含了知识结构、问题探讨和师生情感各个层面的链接与互动。教师在集中讲解课程内容与要点的基础上,要不断发现学生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将不同的观点与问题并置提出,施以频繁的即时点评,如“暂停——讲解——再暂停——再讲解”,在师生、教学内容与课堂氛围之间建立一种相互激发、相互提高的共生关系。

4.2鼓励学生自身和相互间发现问题,做到探究领域对学生全面开放现代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一种积极的认知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有益于获得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是素养形成与发展的核心环节,有利于学生达到认知与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激发潜力,加强内在学习动机,促进认知活动的进行。为此,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自身和相互间发现问题,将教师教授的内容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容,并将学习内容转变为各种问题,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意识的激发,进行多角度与多侧面的探讨,产生思维的分化、交流和碰撞,从而诱发和促进艺术个性表达的发展,深化主动性思考和投入式学习,做到艺术探究领域对学生的全面开放,加强“艺理共生”。

注释:

①单中惠,杨汉麟.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137页.

②[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邱立波译.大学之理念[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4月版,第2页.

参考文献:

[1]杨春鼎.教育方法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关于美术方面的知识篇7

一、美术资源以及相关应用

美术资源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般表现为:本土文化资源的应用,博物馆馆藏,传统美术技艺等。这些资源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1.乡土美术资源。相比较而言,本土文化资源特别是乡土方面的占了大多数。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民间美术资源正是不可多得的课程教育资源。在美术创造中,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师。美术无论是教还是学都可以从生活中挖掘民间美术资源。

乡土美术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并世代传承,是我国优秀的文化艺术遗产。乡土美术的内容异常丰富。首先包括当地的自然景观。其次,包括民众在长期的劳动中所创造的具有乡土特色的美术形式与作品。如陶器、竹器、石雕等日常生活用具;用来装饰生活空间的绘画、剪纸艺术、泥塑、面塑等;用于戏曲与表演中的皮影、木偶等,以及大型民俗节庆活动的出现的用于渲染气氛的物品等。

乡土美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历史等教育信息,对学生开展乡土美术教育是一项极有益的教育活动。学生通过学习带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乡土美术,可以使民族文化扎根于学生心灵之中,在他们的心灵中埋下朴素的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对祖国的深深依恋。

2.博物馆资源。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艺术院校美术教育倡导走民族化道路、张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呼声越来越高。作为古代文化艺术渊薮的博物馆如何通过有效的教育训练方式为高校传统文化与美术教育服务,发挥实物的教育功能,使这些体现传统技艺及其艺术精髓的文化遗产得到承传。

博物馆就是完善美术教育功能的理想天地和课堂,以实物、艺术品、和集多功能、多媒体、美术馆、纪念馆及人类与自然油画院展厅教育为一体,将国家和地区的西方美术、历史文化、美术综貌、艺术景观、美术理论、美术发展史、自然科学以及画家的绘画风格加以浓缩展示,给观众以一个艺术地、直观地、真实地、全面地展示人类各个阶段和各个进程。

博物馆美术教育在传播知识,应用美术宣传人类与自然方面,教育和影响了一代青年人,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整个国民素质,并且发挥着特殊的优势。这些优势是专业美术学术机构和美术院校没有也是无法达到的,博物馆完善美术教育功能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二、美术教育对美术资源的积极促进作用

美术教育使得美术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使得其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一方面美术教育为整个社会创造了大量的优秀教师资源。另一方面促进了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加大了相关领域的建设。

1.美术老师不同于其他的美术工作者,除了具备扎实的美术相关知识,还应该具备丰富的教学知识,并注重积累教学经验,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为我国培养更多优秀的美术学生以及社会美术人才。美术这门艺术博大精深,常常被分为不同学科,老师在进行教学时,首先应该熟悉掌握自己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体系,深入研究专业知识,老师的所教学科专业知识有美术老师的专业语言知识,专业技巧知识,专业发展史以及材料相关知识等而这些都需要他们通过对身边美术资源的探讨来不断的学习和完善。

关于美术方面的知识篇8

一、掌握素质教育的含义,明确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

美术教育的定义是将人类在视觉艺术方面创造的理论、技法及成果,按照教育规律再创造成适合不同对象的教学材料,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公民对美的认识、判断、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可见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公民的素质,也是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层次、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上。

美术教育除了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外,还应该特别重视学生自我观察、自我发现、自我整理、自我创造等能力的培养,并把这些能力贯穿于美术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结合美术学科特点,发挥其特殊优势,发展学生的智力。在学生进行美术学习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其个性,加强创造性思维训练,开发其潜能,利用学生的一切可用条件,联系其他各门学科的内在因素,达到学生学会发现美、审美、爱美、追求美、创造美的学习氛围和兴趣,最终把美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真正转移到素质教育轨道上来。

二、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制约,多数美术教师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感到枯燥,更增加了学生对单一教学的反感。学生学习好美术学科的最好途径应该是利用综合知识,结合实际课堂教学内容,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我攻关,突破重难点,增强学习积极性,从而获取知识,为未来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把艺术教育由专门传授技法技能转为培养素质这是美术教学的革新,符合现代教育思想与规律。

在基础教育中,学生应具备的基础素质主要是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等,学生的素质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忽略和缺少哪一方面都不完整。在课堂教学中,我把美术教学比作一门综合性学科加以分析理解,应用一些教学常识,对学生进行有逻辑的启发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我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对象、认识对象,运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在欣赏课教学中,我要求学生结合作品内容,运用政治、历史、人文背景、社会科学等领域对作品进行理解分析。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从而激发学生加深对美术的了解和热爱。在创作课中,我结合语文、英语中的写作和音乐中的艺术效果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艺术教育贵在创造,艺术学科要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才能,促进学生其他方面综合性可造才能的发展。

三、结合实际,落到实处,让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融为一体

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了提高,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智力也得到了发展,学生学会了辨别区分美与丑,学会了从生活中发现美、追求美、表达美、创造美,从而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学习和生活。学生的艺术素质和综合素质也相应得到了提高。

让学生走出课堂,到自然界中去,让学生通过对祖国的名山大川、生态环境、花鸟鱼虫、林园风景的感受;通过对日月星辰、江河湖泊的观赏等。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提高学生的审美原则,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通过参与学习逐步提高审美能力,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品德,这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基本保证。

让学生到美术馆、博物馆、展览馆等参观,充分利用多元文化资源,让学生观察、欣赏美的事物。在活动中重视直观性原则,重视教学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对象、认识对象,运用现代先进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掌握知识,马蒂斯曾说过:“创造始于观看,而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需要一种努力。”创造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核心,艺术教育贵在创造,艺术学科要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才能,促进学生其他方面综合性才能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注意营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环境,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囊括世界。”从形象思维入手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提倡独创精神,加强创新意识。

关于美术方面的知识篇9

1.注重学科知识外延的扩展

注重小学美术学科双基(美术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拓宽学科知识学习的广阔度,注重学科知识间交叉渗透、融会贯通,以适应小学艺术教育所要求的综合素质。在教学实际中把相关的学科和社会知识包容进来,体现出知识的纵向性和关联性,体现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科知识外延的扩展。

2.美术教育功能内涵的深化

新《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教育功能也由单纯的美术教育向多种教育功能转变,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课程上应体现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的综合教育(素质教育)。美术教学活动除了完成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外,还必须承担人文教育、道德教育、管理教育的功能,其实现途径表现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式的选择和教学行为的实践。

二、美术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1.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强调转变教育观念,传统的教学比较习惯于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组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求。美术新课程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内在的发展需求和美术教学相吻合,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2.构建超越学科的生态型知识结构

美术教师大都具有美术专业知识和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对强调学科知识的常规教学胜任自如。美术新课程却更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强调美术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培养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这些要求促使美术教师要紧跟社会发展,学习与美术课程相关的其他新技术、新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开放状的生态型知识结构,真正实现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三、美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不再是一个主导者,而是一个引导者;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既要做严师又要做人师。这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角色地位的转换,如何转换,本人认为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

1.教师走下讲台融入课堂

班级授课制从西方传入中国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直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表现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对知识的传授,主观上重视教学的结果,在教学方法上重视讲授法、谈话法,师生交流的方式是单向的,缺乏师生互动的交流过程。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经常走下讲台、走出教室,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美术教学资源,与学生共同观察、讨论、感受和体验。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信息及时交流,建立平等和谐的、互动共生的师生关系。

2.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素质教育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这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或学生在每个方面都平均发展,而是要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依据,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首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美术学习活动中来,然后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想方设法促进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曾说:“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传统的只注重‘教’的教师。”美术教师首先应该做一个积极、善意的旁观者,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你站在他的身边,或轻轻点拨让学生茅塞顿开,或真诚鼓励使学生充满自信。

四、改变教学方法,由经验性教学上升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性教学

1.注重信息化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的信息化时代,资源共享。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的局限性,融现代媒体教学于课堂。一方面,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中知识的传授,素质的培养主要以教师的讲解、学生练习、巩固为主。理性知识太多,感性材料太少,不能充分发挥学生认识的主体性。另一方面,时代在发展,需要有“发展的眼光”。运用立体的、动态的、连续的、全面的表示方法反映美术教学过程,多媒体教育已越发显得重要。它通过利用现代媒体的形、声、色并茂,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富于变化的优越性,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于美术方面的知识篇10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的结构应包含课程体系、课程模块和具体课程等。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的系统性结构,它决定和指导着人才培养目标的方向和性质,也体现着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课程模块是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的框架结构,是通过一些系列课程来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使其达到一定的水平和高度,掌握一定的技巧,这一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具体课程是在课程模块的前提和范围中,依据模块培养能力的要求,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所设置的一系列相关课程,是知识和能力累积和发展的具体过程内容。

课程体系的设置应紧紧围绕美术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来确定。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具备坚实的科学文化和艺术理论知识,具有美术史研究、美术评论、美术教育、当代视觉文化策划和管理,文化遗产研究与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能从事美术教育、美术研究、文博艺术管理、视觉文化活动策划、新闻出版、画廊、博物馆、美术馆、网络媒体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依据以上培养目标,美术学课程体系的确定应凸显出两方面内容:一是素质结构方面。在思想道德素质上要求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以及法律、诚信、团体合作意识;在文化素质上具有较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文学艺术修养,并具有现代意识、人际交往意识。二是在知识结构方面。要具备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具有一定的工具性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因而,美术学课程体系应既体现思想素质、文化素养的培养,又要注重基础知识、专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工具性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总体体系和目标。

课程模块的设立是依据培养目标、要求,将课程体系进行分类而形成的,是针对某一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进行系统教育和培养的课程群或课程组。在旧目录中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块可分为通识课程、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教师教育类课程、实践类课程等课程模块,该课程模块要求在掌握正常的基本知识和素质培养的基础上,突出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这与旧目录美术学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相一致,旨在培养有一定技能的中小学美术教师。新目录提出了新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依据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新目录下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模块应包含通识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拓展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素质平台课程、实践课程七大模块。

建立课程模块的目的是通过系列课程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有重点、系统的教育。新目录课程模块的培养以突出各课程重点为主要教学目的进行系统教学。通识课程因国家政策和教育方针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重在进行学生思想教育和综合文化能力的教育,树立学生良好的国家观、价值观、人生观,并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善于开拓的精神,同时还需具备一定的工具性知识和基本的实践能力,课程的课时总量控制在总课时量的四分之一左右。专业必修课程是美术学人才培养的主干课程,是掌握美术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本课程。在旧目录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美术学专业所分的国画、油画、设计三个方向的课程在此体现。必修课程分为各方向课程,同时采用二二分段的教学形式。专业必修课程中有两年的基础课程和两年的专业方向课程,基本课程占到了总课时的三分之一。这样庞大的课程量和课程类型是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来制定的,旨在培养既专又能且有多方向的人才。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

新目录下,专业必修课程不再有方向课程。课程以培养美术专业性知识为主,专业性技能课程为辅,旨在提高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为实现培养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其课程总量应占到总课时量的三分之一。

专业选修课程是培养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辅助课程,不仅包含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拓展,还包含美术综合文化知识和地方文化,旨在拓展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地方文化知识,同时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起到补充的作用,其课时量应占到总课时量的十四分之一。

专业拓展课程是依据新培养目标而建立的课程模块。由于新培养目标的多元化,课程的设置应以主干课程为主导进行课程拓展,依据目标开设与之相关的综合能力课程,旨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拓展学生的就业面。该课程的课时安排依据学校具体情况而确定,基本保持在总课时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教师教育类课程包括教育教学类课程、美术教学法以及培养一些基本的教学能力为主的课程,重点让学生掌握教学原理、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教与学的基本规律,美术教学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知识。该模块课程的课时量占到总课时量的十五分之一,以满足学生以后教学的需求。

素质平台课程以学校开设的公选课程为主,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自主进行学习,这旨在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主动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开阔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课时的安排依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实践性课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模块。一方面,学生只有将所学知识和能力付诸实践,才能检验所学知识,用实践来衡量自己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实践可以获得课堂以外的许多知识,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实践知识和美术文化运行模式、管理模式,学习更多的社会知识。鉴于实践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课时量应保持在课时总量的七分之一,这样方能有效完成实践课程的任务,发挥其作用。

美术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以围绕训练学生美术基本技能和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理论素养为中心,开设以培养学生造型能力的素描、速写、色彩、透视、解剖、设计基础等课程,课程安排要注重课程相互间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每一门课程包含有许多的知识点和不同层次的内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造型能力和造型水平。培养学生专业理论素养的课程为中外美术史、艺术概论。

专业选修课程以拓展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为主,开设版画、雕塑、水彩、国画、油画、电脑美术设计与制作等实践性课程和美术概论、美术鉴赏、艺术美学等理论性课程。因培养目标的综合性,专业选修课作为学生专业能力的拓展,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绘画技能和了解更多的美术知识和艺术知识,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更为全面,因而专业选修课的课时量不宜过大,实践性课程课时量应控制在72课时左右,理论性课程课时应控制在36课时左右,重点进行该课程知识点的了解,实践性基本技能的初步掌握和运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地方经济对人才的需求,课程的开设也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拓展学生的专业能力。

专业拓展课程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趋势开设的专业性课程,包括文博艺术管理、视觉文化活动策划、新闻出版、画廊、博物馆、美术馆、网络媒体等方面应用型人才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相关课程。课程的特点是综合性、应用性,同时还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这些课程的课时量每门基本控制在36课时左右,开设时间应适当的放置在大二、大三以后。在开设这些课程的同时还应相应开设一些与此相关的见习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教师教育类课程是以教育教学类课程和美术教学法以及培养一些基本的教学能力为主的课程,主要有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美术教学论、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美术教师技能技法等相关教育类课程,每门课程的课时量保持在36-54课时之间。在开设此课程的同时,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增加部分的模拟课堂教学和微格教学培训,但课时量不能增加。通过该模块课程的学习,以满足学生以后教学的需要和要求。

素质平台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主动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开阔的视野。课程包括时政、文学、电子计算机等提高文化素养和现代化知识的课程以及其他一些与社会紧密相连的社会性课程。该类课程中每门课程的上课形式可以以讲座或课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每门课课时量控制在18-36课时,也可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