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专业技能实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8:22

电工专业技能实训篇1

关键词:电子商务;实训中心;基于工作过程

1电子商务专业技能实训中心建设概况

随着近几年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实践技能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设有电子商务专业的各大高校也纷纷建立电子商务实训室,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然而,在当前各大高校的电子商务实训室建设中,绝大多数实训室是以仿真模拟的形式为主,实训项目的开设完全照搬理论,实训项目之间不能互为联系、互相衔接。因而,建设一个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真实项目为载体的电子商务专业技能实训中心就显得尤为迫切。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技能实训中心依据对高端技能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工学结合”为指导思想,为学生提供符合高职培养要求的实训场所和实训项目。实训中心包括六大实训室的建设,即后街网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园、电子商务物流中心、数字影像采集实训室、数字影像制作实训室、网络营销实训室、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实训室。每一个实训室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满足了电子商务专业主干课程的实训教学工作,不仅便于各类实训教学的开展,也可以确保学生实训工作的联系性。其中,后街网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园可以满足《电子商务策划与实施》、《网络商务谈判》、《售后服务》和《电子商务创业》四个学习领域的实训要求;电子商务物流中心实训室可以完成《物流与配送》和《电子商务创业》学习领域的实训要求;数字影像采集实训室、数字影像后期制作实训室和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实训室可以满足《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和《电子商务创业》学习领域的实训要求;网络营销实训室可以满足《企业架构及文化》、《供应链管理》和《电子商务策划与实施》学习领域的实训要求。

利用电子商务专业技能实训中心,学生可以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全面地实战操作网上活动策划与实施、网下促销活动策划与实施、论坛活动策划与实施、网络推广及线下宣传、谈判技巧训练、制作合同、电子合同的签订、商品的入库与出库、商品包装及发货单制作、快递单打印、公司创办、开设网店等实训项目,从而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创业能力

2六大独立实训室的建设

实训中心根据对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为学生提供符合高职培养要求的实训场所和实训项目,进一步增大电子商务专业技能实训中心的投资力度,建设成一个电子商务综合实训中心。通过综合实训,解决电子商务的分阶段实训存在的条块分割问题,以建设电子商务专业技能实训中心为契机,把它建设成一个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商流四流合一的综合实训中心。下面本文分别介绍六大实训室在实训中心的地位及发挥的作用。

2.1后街网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园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信息管理系于2011年5月创办后街网(网址:省略)。后街网整合了B2C、C2C、社区三种电子商务模式。包括B2C商城一个,共经营5大类商品:服装、化妆品、饰品、电子产品、生活日用品;创意格子一个,可供学生在后街网上开设格子铺展示销售自己的原创作品和闲置小物;论坛一个,可供学生进行在线交流。后街网现已接纳28名学生在内工作,100余名大学生在后街网开设了格子铺销售自己的原创作品和闲置小物,并将货源提供给想创业的大学生,为其提供培训等服务,帮助有梦想的大学生创业。

后街网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园不仅拥有自己独立的网站、真实的产品,而且要求学生参与完成真实的商务运作流程。学生通过完成依托于真实商务交易而设立的各种实训项目,大大提高了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此外,后街网还为大学生提供了网络创业的平台。

2.2电子商务物流中心

该电子商务物流中心主要承担电子商务实训基地——后街网的物流管理工作,另外还承担电子商务专业、物流管理专业的物流实训工作等。通过实训中心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在一个相对真实的环境中掌握物流管理各环节的基本概念与操作能力,通过上机模拟、实际操作,熟悉系统软件;同时使学生了解运输作业、采购作业、仓储与配送作业及集装箱码头堆场作业等的工作流程,熟悉不同岗位的工作内容。实训室的技能培训让学生认识到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所学的多门学科结合起来运用,不能仅靠某一门学科就解决问题。实训室使用的软件能体现现代物流运作的技术和管理实际,更能反映当今物流行业新技术、新管理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通过实训,学生在物流方面就有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优势。最终使学生提高在实际工作中的岗位动手操作能力和物流一线的基础管理能力。

2.3数字影像采集实训室、数字影像制作实训室

数字影像采集实训室和数字影像制作实训室的设计总则是建立一个集图片、图像采集,商品拍摄(含商业产品拍摄),衣着人像拍摄(含外景、内景),视频拍摄,图片、图像后期处理,商城图片编辑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摄影、摄像工作室。其终极目标是可实现学生能独自完成图像、视频素材文件在线实时编辑。该实训室除服务于后街网站,为大学生创业平台提供完善的商品图片拍摄服务外;还需仿照企业生产、服务流程和操作规范进行系统设计其环境、场地、布局以及配置设备。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促进“学生作品”变成“企业产品”,并进而成为“市场商品”。使学生通过实训不仅掌握本专业的核心技术和技能,而且熟悉和了解与专业相关的技术和技能,得到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全面培训。

电工专业技能实训篇2

关键词:电类专业;师资队伍;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tm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1-0297-01

随着国家制造业信息化改造的推进,现代工业控制技术在企业里逐渐普及,电类专业的技能人才短缺已成为一个实事。技工学校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基地,应把电类专业作为一个品牌专业来建设。

1确定建设电类专业的目标和指导思想

目标:以提高技能人才层次质量为专业建设目的;以实用知识型技能人才培养为专业建设特色;在专业建设中要构建适应企业对电类技能人才要求的完善的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和实习教学体系;通过校企结合,理论与实习结合,打造锻炼一支适应电类专业教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保证电类专业教学持续发展。

指导思想:现代电类专业技能人才与传统的技能人才不同,其更突出了知识型。在电类专业的建设中必须解放思想,改革传统的职业技能教育观念,打破旧的办学模式,创造出新型实用电类技能人才培养的路子。

2创新电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

技工学校电类专业的建设,必须制定适应现代企业要求的,利于学生发展的电类专业教学计划与大纲。基础理论课程设置必须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同时培养学生自身发展的优良素质。专业课与实习课有机融合,教学环节中坚持课题化的设立思想,教学中的课题设计要适应现代工业控制技术特点,在此基础上创出适应现代企业特点的一体化教学的模式。经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对技工教育教学计划和大纲的研究,结合现代工业控制技术的特点,制定以专业培养目标、学制、专业素质培养要求、技能训练要求、开设课程、技能训练环节、取得资格证书和就业岗位为主线的电类专业教学大纲。

3注重电类专业教材的建设规划

现有的电类专业的教材虽多,但都是些理论性较强的多,好多并不能突出技能教学的特色,只有很少的可以借鉴。由于目前具有技能操作特色的电类专业的教材还很少,所以专业要快速发展,可迅速成立电类新技术教材编著委员会,组织精干教师和企业优秀电类技术人才编写适合现代企业特点及学校现实教学特点的,又能突出技能教育特色的电类专业教材,从而在短时间内形成适合企业新技术生产特点和学校实际特色的教材体系。

4电类专业的教学思路

4.1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并行,并以实习为重

理论学习应以“实用、够用、管用”为原则,进行模块化、综合化整合,着重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增加学生自我动手时间,提高学生创新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4.2理论教学内容应突出应用性、先进性、前沿性

培养学生应用现代工业控制理论的能力,突出电类理论的应用性、实用性,使学生能通过“实践认识-针对实践的理论学习-再实践”的顺序,掌握一定的现代工业控制技术的安装、操作和维修技能。

4.3实习教学与生产实际、与新科技应用推广紧密结合起来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体现以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熟练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实现理论与实际、教学与生产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电类专业实习教学特别要注意其先进性、前沿性,通过教学内容上渗透新科学、新技术、新工艺,教学过程由教室向生产延伸等,可以培养出一批能熟练运用新技术、新工艺,能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高素质现代工业控制技术操作人才。

5电类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

5.1完善电类传统专业的建设

传统的电工理论与实践技能,仍是学习先进现代电类技术的基础。现代工业控制技术是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先进的自动化控制设备,离不开传统的电力拖动控制基础。要想完善电类专业的建设,除了建设一流的专业实训教室外,首先必须在完善电类传统专业的建设的前提下,坚持科学发展观,开拓电类新专业。目前以强电为主的主要有维修电工、机床电气维修技术、机电维修技术、电工与焊接技术、工业电气自动化等专业;以弱电为主的主要有电工与电子技术、家用电器产品维修、家用电子产品维修等专业;以高新综合应用技术的主要有数控技术应用与维修、智能楼宇技术、电梯控制技术与维修、现代工业控制技术等专业。我们认为要想完善电类专业的建设,必须在完善以强电为主的专业类型和以弱电为主的专业类型的建设前提下,加快对高新综合应用技术专业类型的建设。

5.2电类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

根据电类专业模块教学体系,电类专业实训基地需要配套的实训教室主要有单片机、pLC系统综合实训教室、数控机床维修实训教室、普通机床电气线路故障检修实训教室、电工电子技术实训教室、电工基本操作实训教室、电力拖动控制线路实训教室、家电维修实训教室和多媒体教室等。这些实训室不仅为电类专业开设实训课,也承担社会化职业资格培训、考核鉴定;同时,还承担企业职工的后续教育的培训任务。电类专业实训教室是技工学校和在职岗位工人专业技术基础及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教学设施。按照能力形成规律及电类职业岗位群要求,电类学生须具备从事电类工作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相关技能,因此,电类专业实训教室的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必要条件。

6师资队伍建设

现代工业控制技术在近几年来的广泛应用,引起了电类人才的大量需求,同时造成电类专业师资、特别是同时具备相当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电类专业师资严重不足。尤其缺乏熟悉企业生产实际,并能够承担电类教学工作的“双师型”专业教师,严重制约着现代工业控制技术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促进专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6.1增强师资队伍的力量

要增强师资队伍的力量,可采取三种方式进行广纳贤才。一是通过每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才招聘会,招聘一些理论基础踏实和操作技能过硬的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对口的毕业生;二是采取传统做法,在本校应届本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中,挑选一些品质优良、作风硬朗、技术过硬的优才生留校。然后让他们在有经验的教师的培养下迅速成长。三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一些更新较快的新技术,可通过外聘来自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的方式。这样既能使教学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学校教师也能通过交流得到提高。

6.2建立师资培养规划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师资培养规划是关键。随着现代工业控制技术的突飞猛进,电类专业师资水平的培养和提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许多专业理论教师和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大多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已滞后现代技术的发展,由此也阻碍了专业教学的开展,我们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师资培养规划,让青壮年教师得到必要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新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尽早地挑起电类专业教学的大梁,为我们电类专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电工专业技能实训篇3

在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模式的基础上,结合高职教育研究课题,探索将真实企业环境引入校园的电力工程技术教学工厂建设思路,总结了“教学工厂”的建设成果和运行特色。

关键词:

教学工厂;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教学工厂”(teachingFactory),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nanyangpolytechnic)所创造的在学校的教学环境内营造企业实践环境,并将二者紧密融合的一种教学模式。根据校长林晋东的解释,“教学工厂”就是将工厂的工作环境、工作技术尽可能多地摸仿到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去,学生在课堂就能体验到未来的工作氛围,学到先进实用的工作技能,课堂即工厂,学校即社会,以提高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模拟、模仿、融合的教学理念体现了教学工厂的内涵所在[1]。

1“教学工厂”模式的实施背景和特点

“教学工厂”教学模式在现有的教学系统的基础上,将企业环境引入学校,在校内建起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环境逼真的教学工厂,解决了如何将学院教学与企业环境紧密结合的普遍难题,使学校的实践教学工作不依赖于企业界,在校内即可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教学工厂”不是在学校之下、教学之外再办一个工厂,也不是让学生在学校学完理论课后再到工厂进行技能训练。“教学工厂”既不同于学校的实验室,也不是企业的车间,而是企业的生产设备、工作场景在学校的再现。“教学工厂”的精髓在于推行“工学结合”,实现“校企合作”,把教学和工厂紧密结合起来,把学校按工厂模式建,把工厂按学校模式办,给学生一个工厂的学习环境。“教学工厂”是以学院为本位,在现有的教学系统中(包括理论课、辅导课、实验课和项目安排)的基础上设立的,全方位营造工厂实践环境的办学理念。它是企业实习、企业项目与学校的教学的有机结合。这个“教学工厂”理念在南洋理工学院得到了非常成功的实践,并且为学校开拓了极具生命力的发展空间[2]。近年来国内已经有机械制造类专业、汽车修理服务类专业、导游专业、法律实务专业等借鉴教学工厂理念初步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的实例,但电力技术类专业借鉴教学工厂理念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则尚未见到案例报道。

2电力专业的特点以及专业技能训练的突破方向

现代电力系统是由大量发电、输电、配电和控制设备组成的巨型复杂网络系统。与其他工业产品相比,电能的生产、传输、分配和消费具有重要性、快速性、同时性的特点。由于电力行业的发电、输电、供电、配电、用电完全同步、影响面广、自动化控制水平高的特点,对技术工人的操作能力与水平有较高要求,电力系统企业概不接受学生在电力生产岗位进行顶岗实习,高职高专电力类专业学生所谓到电力企业实习,实际上只能看、不能动,根本无法参与实际操控,往往最终演变成了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完全不可能在电力生产的真实环境中开展综合实训,这一点与各种制造类或设计类专业完全不同。近年来电力类高职院校逐步强化建设自己的实训基地,但由于场地、经费以及技术的限制,多数学校倾向于采取纯软件的仿真培训系统,或者是分散的单个操作实训装置,学生难以熟悉电力行业全环节的生产过程,缺乏在电力系统背景下的操作训练。如何在电力企业的真实系统设备装置上进行专业综合实训和生产实习,保障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是电力类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面临的突出问题。针对这一现状,不少开办有电力类专业的学校进一步加大了校内实验实训设施的投入,但仍缺乏与企业情境一致的生产性实训场地,难以满足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地要求。这严重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高。要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又要克服无法在电力企业进行岗位操作培训的弊端,亟须探索在校内建设一个具有电力行业完整生产过程、真实职场氛围、真实企业文化的教学工厂,以培养能够熟练进行企业实际生产操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3电力工程技术教学工厂建设与运行

3.1总体思路

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教学理念,突出“能力为本、实践领先、学练交替”的改革思想,依托2011~2015年我院国家骨干高职院重点专业建设项目所获的软硬件支持,校政企联动,整合资源,采用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结合新校区建设,与广西水利电业集团等多家企业合作,按照南方电网标准与规范要求,改扩建原有功能较单一的电力技术实训场所,在校内设计建成了包括电力系统发供电企业“运行、检修、试验”的三种工作模式的电力技术综合实训基地,其中所有实训设备均为电力企业生产的真实、先进的设备来源于合作企业捐赠、学院自筹资金、国家骨干校建设专项资金购置、毕业校友捐赠等。对综合实训基地展开综合应用形成教学工厂,以突破无法开展生产性实训的瓶颈。

3.2建设方法与成果

在实训基地建设期间,通过聘请企业专家顾问,项目组成员反复深入电力企业调研,与企业的实践专家讨论企业所设置的工作岗位,对工作岗位进行分析,整理得到典型工作任务、岗位能力、学习领域,以校内综合实训基地作为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实施平台,编制出具有行业特色课程并予以实施,形成实训基地功能综合化、实训教学过程职场化、实训教学情境现场化、实训教学资源共享化浑然一体的建设模式,最终建成集“技能与创新训练、职业培训与资格认证、技术服务与科研攻关”于一体的电力工程技术“教学工厂”。该教学工厂的电力实训平台就是涵盖“发电—变电—输电—配电—用电”及电力调度的全环节多功能电力技术综合实训基地,其中包含电工电子技术实训室、工业网络与电气控制实训室、全物理仿真发电厂、220kV物理仿真变电站变及其综合自动化系统、电力调度实训室、电力仿真中心、电力营销实训室、电力设备检修实训车间、高压输电线路测量与巡线实训场、高压试验车间、保护装置调试车间、新能源发电系统及微电网技术应用实训室、配电自动化技术研究实验及实训室、远程视频教学系统等52个实验实训场所,建筑面积达15000余平米,设备数量达1700余台套,设备总价值达3000余万元人民币,还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了校企互联的远程教学平台,构建了校内外一体化实习实训体系。实训平整支持了基于“校企一体,分阶段,多循环”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的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全面实施。该教学工厂具有“工厂环境与企业环境一样,工厂设备与企业设备一致,工厂教师与企业师傅一致,工厂课程与企业需求一体”的形式特征,利于加强和提升学生职业综合技能,由此突破了电力行业实践性教学条件的瓶颈,满足了培养专业服务产业的电力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同时,以此教学工厂作为校企合作的平台,实现与广西电网下属公司、广西水利电业集团等相关企业深度融合,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课程开发、技术革新及项目研发、学生就业、企业员工培训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构建教学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专兼结合师资队伍,每年培训电力企业员工达1000余人次以上。

3.3电力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主要是在对广西区内及长三角、珠三角地区部分的发电企业、电网及供电企业、电气设备生产企业及其它工矿企业,如大唐集团平班电站、广西电网武鸣供电公司、广西恒都输变电工程有限公司、上海宝钢集团有限公司(湛江)、长园深瑞继保自动化有限公司等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电气设备运行与维护、电气设备安装与调试、电气设备检修与试验等主要就业岗位群。依据职业岗位群的主要工作任务,分析了若干典型工作任务及所对应的岗位能力,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工作任务性质一致性和工作内容相关性等原则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整合归纳,获得相应的行动领域能力,提炼相对应的学习领域专业课程,结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构建适应岗位职业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以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线的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见图2所示。在专业课程标准中,从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三个方面描述了课程的培养目标。按照项目载体的实施需要,设计了教学项目,如项目任务、教学实施的步骤等。

3.4运行特色

(1)利用教学工厂对不同年级学生分别创设专业认知体验课程、基于精益“5S”管理的实训课程和专业素质拓展课程。从电工基础技能培训到电气运行、线路巡视和维护、设备检修、高低压开关柜检修等专业技能核心课程及电力企业岗位综合素质课程中,按照电力企业文化管理、岗位要素知识,开发具有显著行业特色的技能课程,在培养专业技术技能的同时实现电力企业职业素质养成和创新意识的强化。(2)教学工厂集成了大量前沿it技术以提升教学与实训效果,依托电力综合技术实训基地和校企互联的远程教学平台(“互联网+”教学平台),实现了校园与某水电站和某县级电力公司的网络互联,两类电力生产现场监控视频和运行状态数据均能实时传送到电力实训基地电力调度实训室,实现课堂直通电力企业生产现场。与重庆新世纪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共建,开发混合仿真软件,使教学工厂能够更全面模拟真实生产过程。(3)电力综合实训基地具有真设备、真管理、仿真运行的特点,通过互联网技术集合校外多方资源,将企业的真实工作现场、工作过程、班组管理等引入到校内实训基地,使得校内实训基地具有企业生产现场的真实情境,给学生营造身临职场的职业氛围,了解电力生产现场的实际情况,完成以往只有在工地或生产现场才能完成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同时,实现了企业兼职教师和学院专任教师一起,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共同实施现场教学、共同评价学生能力,并将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相结合,极大地提升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效果。

4结束语

电力工程技术教学工厂从建设到运行至今近五年时间,创设了大量真实工作任务、真实运行工况、真实生产安装的教学现场,通过角色扮演、角色轮换等促进团队协作、班前会班后会、真实操作等教学方法,成功解决了诸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难题,为同类学校开展教改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借鉴的样本。

参考文献:

[1]虚秀维.教学工厂模式与工学结合模式对比[J].中国成人教育,2010(4):17-18.

[2]王振朋.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下的课程模式及其引鉴[J].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学报,2010,4(1):5-9.

电工专业技能实训篇4

轮机工程技术就是确保船舶机电设备可靠运行,从而保证船舶安全航运,所涉及的子系统包括推进系统、电站发电和配电系统、燃油系统、淡水系统、滑油系统、压载系统、制冷系统、空气分配系统、海水系统、甲板机械、导航系统等。船舶机电系统技术含量高,要求全面,其可靠性要求极高。国际海事组织(imo)制定了一系列国际公约来约束和规范船东以及船员的行为,保障船员的人命安全、船东的财产安全和海洋的环境安全,其中非常重要的措施就是在不断提高船舶现代化水平的同时,强化对船员的教育、培训、资格认可,为此,制定了StCw公约,并不断修订。在对远洋运输公司、地方海事局、相关高校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得出:轮机工程的工作就是船舶机电设备的管理、维护保养以及维修,按照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规定,分为支持级、操作级和管理级;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掌握船舶动力装置和系统、船舶发电设备及其自动化控制等专业知识和技能,能胜任现代船舶轮机操作管理与机电设备的检修、调试和检验等船舶运输与修造岗位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主要面向操作级岗位。为此,构建以“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并重为培养出发点的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构筑系统性、模块化、立体化的实训教学体系。模块化实训体系分为基本技能实训模块、专项技能实训模块、综合技能实训模块和职业素质培养模块。基本技能实训模块作为专业的入门教育,包括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电工电子技术、液压传动技术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实验实训内容,是后续专业实训课程的基础,本模块所需实训资源是机电类专业共享的。专项技能实训模块主要包括船舶主机、船舶辅机、船舶电站、空调与制冷、水上安全等实训。本模块侧重于对船舶机电设备维护中某一专项技能的强化训练,是后续综合技能实训的基础。综合技能实训模块是前述两大模块技能的综合运用与提高,是实际驾驶船舶和对船舶机舱资源进行管理技能的训练,结合实际操作训练和模拟操作训练进行。职业素质培养模块主要是对学生实施富有针对性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和甘于寂寞、乐于奉献、恪尽职守、坚定执着的精神,并把素质教育及安全航运的保安意识贯穿于整个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为今后保证安全航运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职业素质培养主要在入学军训和毕业顶岗实习中进行。轮机专业学生所备专业技能、实训资源、专业课程对应见表1。机电类专业是学院的优势专业,特别是工程机械类专业已经有近20年的历史,是湖南省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省级精品专业、国家示范院校建设央财重点支持专业以及省特色专业建设立项专业。工程机械的动力绝大部分是中低速柴油机,工程机械大量采用液压元件,泵、马达和阀是工程机械中应用最多的几种元件。柴油机和液压元件维护、保养、维修是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必备的技能,现代工程机械自动化控制程度越来越高,大量采用pLC控制和微机控制,部分动力采用电机。因此,学院建设有先进的柴油机拆装实训室、液压元件拆装实训室、柴油机故障诊断调试实训室、电机与拖动实训室、pLC与传感器实训室等。

二、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共享性实训资源的建设

轮机专业具有技术密集性、资本密集性、资格法定性、检验频繁性、国家参与性等特点,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要有一定积淀和基础。如前所述,工程机械类专业与轮机工程技术在专项知识和技能要求上有相当大的关联,大量的资源可以共用。因此,为了节省投资,在实训资源建设上,将有关柴油机、液压和电器实训资源建成两大专业共享性实训资源。1.建设柴油机动力综合实训室整合原柴油机拆装实训室,建设柴油机综合实训室,其组成和功能如表2所示。2.建设机—液综合实训室整合原液压元件拆装实训室,建设机—液综合实训室,其组成和功能如表3所示。3.建设电气综合实训室整合原有的几个电器方面的实训室,建设电气综合实训室,其组成和功能如表4所示。目前,上述实训资源所需的设备已经政府采购完毕,共享性实训资源初步建成。

三、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特色实训资源的建设

轮机综合实训室、轮机模拟实训室、水上安全实训室是轮机专业的特色实训资源,是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训练必需的资源。轮机综合实训室实际上就是一个真实的机舱,各种机舱设备如主机、齿轮箱、轴系、螺旋桨等按船上情形连接在一起,实现机舱真实轮机操作和各种辅机操作。轮机模拟器是计算机与真实操作面板相结合的高仿真模拟器,在船员教育和培训中的大量使用,受到imo的特别关注,为此,在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中对轮机模拟器的培训提出了要求。我国船员考试发证机关也对模拟器的培训和评估作出相应的规定。水上安全实训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游泳、急救、消防等技能。这些特色实训资源是轮机专业所特有的,无法借用其他专业资源,但是,上述特色实训资源,特别是轮机综合实训室包含大量的机电设备,如主推柴油机、发电机、各种泵、阀、管系、轴系、齿轮箱、发电和配电设备等,可以作为工程机械类专业和其他专业基础课的验证性和实操性的实训资源,对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专项技能与开阔视野大有益处。

电工专业技能实训篇5

关键词:终身教育;电力职工;培训;岗位能力

作者简介:栗永江(1972-),女,河南遂平人,华北电力大学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工程硕士。(北京102206)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3-0207-02

以电力行业输变电运维检修岗位为例,以岗位技能操作水平提高为目的培训,每位员工每年参加一次培训的费用约2000元,每培训100人企业支出培训费用约20万元,若每年由于某位员工缺乏岗位技能知识在工作中发生了一次误操作或者耽误了事故处理时间,由此造成的设备、电费损失何止百万,恶性误操作情况下还有可能出现人身伤亡事故,因此电力企业历来重视各阶段、各层次的员工培训工作。

电力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企业,科技前沿研究研发的技术手段在这里得到了验证并得到了充分应用,为更好地使电力行业服务于社会,电力行业的管理手段方法也日趋合理,包括职工培训制度建设、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本文从电力行业的新员工入职培训入手,阐述电力职工职业生涯各阶段、各层级的培训工作,探讨终身教育理念下的电力职工培训模式。

一、新员工入职培训

电力新员工入职培训,从培训类别分类来看,属于管理类培训;从内容设置来看,深度分类属于初级。国家电网公司每年录用新员工都是应届全日制本科或研究生毕业生,新员工入职培训是新员工从学生时代的团体成员融入到另一个团体的过程。目前,举办新员工入职培训班的培训机构分为三个层级,分别是国网公司级、网省公司级和地市公司级,这三个层级培训都采用的是集中培训形式,集中培训的时间按照三个层级一般采用的是5个月、2周到6周不等、1周。为了使新员工尽快熟悉、适应组织环境并开始初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定位自己的角色、发挥自己的才能,新员工入职培训的方案策划、计划编制、组织实施,电力行业都逐步完善并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培训模式。

送培单位都希望培训效果好,达到想要的培训目标,希望新员工经过专业培训机构的培训后到单位就能上手,就能独挡一面的进行工作,但事实是不可能经过一次培训就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笔者认为应从职业意识、团队执行力、工作态度、有效沟通、个人发展等几方面对新入职员工进行培训和疏导,但如果只是进行这些培训,难免会有“讲着激动、听着感动、培训结束回到岗位上一动不动”的现象发生,因此一定要讲解电力岗位专业技能知识如管理工具、单据表格、企业实际案例等的具体应用,并教会新员工怎样应用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

二、在岗培训

电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要让企业员工跟上时代的步伐,时刻给员工灌输终身学习的思想,让员工认识到离开学校就不用学习的想法是错误的,不仅基层员工要不断提高工作技能,即使到了管理层面,也要进行专业管理,即内行的管理。电力员工在岗培训在职业生涯所占比例是最大的培训,贯穿于员工的整个职业生涯。这种培训指的是在工作中进行培训,在现场工作中边干边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被培训者要有较强的主动学习意识。培训者要从工作入手为被培训者制定培训计划、培训目标;被培训者也要给自己制定目标,最好能把目标分阶段实施,循序渐进,才能不断提高。将传统的师带徒、“传帮带”的培训模式提升到专业化的oJt(ontheJobtraining)现场培训,培训者和被培训者提前做出计划和目标是关键。

三、离岗培训

智能电网、特高压电网飞速建设,电力涉及的技术知识更新很快,因此为其进行的专业管理、工程技术、生产技能等培训项目也要提前实施,定期将员工集中起来进行培训很有必要。目前电网公司采取的离岗培训时间有2~5天、7~10天,超过10天的培训班开办的较少;师资一般由企业内的内训师、技术能手和专家承担;有些培训班进行的培训并不完全脱离工作,只是离开各自的工作现场,利用联网的系统;有些培训项目实施的培训内容就是工作本身,如某报表使用、流程管理的培训,员工可以在培训的同时完成报表的报送工作。

目前采用离岗的培训一般分为四大类:经营管理培训、专业管理培训、工程技术培训和生产技能培训。

1.经营管理培训

经营管理培训就是针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的培训。对各类管理人进行不同层级的脱产教育培训,包括县级公司负责人培训、地州公司青年管理人员班。这种培训实施注重培训对象的职务地位、等级和层级,如省级公司青干管理人员培训班,培训对象都具有专业素质、年龄、学历等综合性能力要求,有可能将进入上个层级担当某种职务,为提高其担当新职务或扮演新角色时必需的综合能力而进行的教育培训。

2.专业管理培训

专业管理培训是指按不同专业对各类在专业管理岗位上的职工进行的培训,包括人力资源、财务审计、物资管理、规划计划、电力营销、电网检修、电网运行、工程建设、科技信息、金融保险、国际商务、行政党群等专业,如国家电网十大专业领军人物的培训与考核、配网专业管理培训、pmS深化应用培训等。笔者认为该类培训脱产时间以不超过7天为宜,培训内容设置上要强调培训的专业管理特点,从梳理管理流程、改善管理方法、提升企业形象等管理理念上对专业部门的专业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3.工程技术培训

工程技术培训是指针对某技术岗位人员进行的脱产教育培训,包括规划计划、电力营销、电网检修、电网运行、工程建设、科技信息等专业,如输电专业技术培训、变压器及电抗器培训、特高压电网技术培训等。培训目标设置为缺什么补什么,以便使职工受训后能更好地适应改变了的生产工艺和技术专责管理工作。这种培训若不进行认真的培训策划,很容易重复在学校教的课程内容,将专业理论知识以讲授的方式灌输给培训学员,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笔者认为工程技术培训时长设置为5~10天为宜,授课内容最好能采用情景模拟、案例分析、讨论练习、多媒体影像、经验交流、参观调查等培训方式进行,切忌采用“填鸭式”的讲授方式进行培训。

4.生产技能培训

生产技能培训主要是针对电力生产一线的员工进行的脱产培训,包括电力营销、电网检修、电网运行、工程建设、科技信息等岗位的一线技能人员。此类培训与电力行业实施的生产技能人员职业技能资格考核培训紧密联系在一起,笔者认为此类培训要加重比例。总时长需15天~20天不等,培训目标设置时以动手操作、训练技能水平为主。生产一线员工进行离岗培训,若培训时间过长,势必会影响受训者原来单位的生产,为避免工学矛盾,要根据电力生产特点,尽量利用冬闲时期进行集中培训、进行细致的培训内容策划。

根据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和《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训规范》,生产技能类培训可采取标准化、规范化、模块化的培训模式。具体实施时,首先制定详细的培训方案,可将每个层级理论能力的知识需求目标告知员工,使员工能在工作中自觉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将每个层级的实际操作能力培训利用实训基地分单元、分模块进行培训和考核,待职工具备申报某等级职业资格鉴定的条件时,按照职业资格鉴定的要求进行相应的理论、技能鉴定考核,通过考核之后,再颁发职业技能鉴定等级证书。如装表接电岗位Ⅱ级培训,将理论类知识点培训方式定位自学,操作类和综合类按照培训内容分为三个培训单元,每个培训单元若干培训科目,用时4~6天。三个培训单元既可以连续进行培训,也可以分为两次或三次培训完成,三单元全部培训完毕考核合格之后再进行相应等级的职业技能鉴定。

四、其他

1.继续教育

企业要为有意识提高自身素质的员工创造条件。具体做法是:首先企业人力资源部要做好人才需求分析,如企业可以制定出详细地长期、中期、短期的针对大专、本科、硕士等学历的需求比例;针对工人等级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等人才需求比例,使员工有意识地自觉主动地提高自身素质,由被培训、被学习变为我要培训、要学习。如针对农电工岗位上的员工大多数学历低、水平低的特点,组织成人中专、成人大专的教育培训,不仅能使员工切实学历上得到提高,还能在课程设置中尽量安排一些能解决生产中碰到的实际问题的课程。

企业还需构建机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注册类资质证书的取证考试,如注册电气工程师、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造价师、会计师等。完善全员岗位能效津贴制度,激励员工提高自身学历、资格等。

2.培训项目开发

培训项目开发也要纳入员工培训管理工作中,采取激励机制鼓励资深培训师及资深内训师参与企业培训计划的制定,要不断开发新的培训项目并进行实施,如:为了让员工有健康的心态积极投入工作而开发了心理辅导课;在班组长培训之后,针对下一步班组内部培训工作而开发了班组内训员培训。

五、结束语

国内有关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法律法规与相关政策很多,但还没有一部完整的立法。《教育法》第十一条和四十一条规定了国家和其他一些教育机构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为公民接受终身教育创造条件。目前,各层级电力培训单位已转变职能,变电力专业教学为电力职工培训。为提高职工的业务能力、岗位技能开展的培训被看做是给职工的福利,还没有将职工进行培训作为职工的权利之一。

电力行业工种的特殊性决定该行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必须以“终身学习”来提升每一个劳动者的能力和素质,由此形成保障电力行业发展的、强大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训规范(Q/GDw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Z].2008.

电工专业技能实训篇6

一、目前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专业内涵的理解不够机电一体化的本质是将电子技术引入机械控制中,也就是利用传感器检测机械运动,将检测信息输入计算机中,计算机得到能够实现预期机械运动的控制信号,由此来控制执行装置。若是真正意义上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它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要有运动机械,二是采用了电子技术,通过计算机指令和反馈来实现柔性化和智能控制。而不少专业教师却单一地认为,机电一体化专业就是学一点机械类课程,学一些电子类课程,如果加上一些控制类课程,简单拼凑就是机电一体化了。因为理解不够,所以对最后的综合实践课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课时量及训练强度不够,大量精力花在了使学生获取装配钳工或维修电工高级工证书上。但社会现实却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到了新的高度,随着光学、通信技术等的进入,机电一体化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而人工智能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辟了发展的广阔天地,开启了机器人的新时代。这迫切需要我们五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融入新技术、新技能。

(二)对关键核心课程的融合不够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主要开设机械类、电子类和控制类专业课程。技能实践课程也大致这样划分,在最后阶段,再开设综合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如果按专业方向划分,则制造技术方向开设CaD/Cam软件应用技术、机电设备机械安装与调试技术、机电设备装调工(装配钳工)训练与考级;控制技术方向开设电气制图及CaD技术、机电设备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技术、机电设备装调工(维修电工)训练与考级。以上所有课程基本上都是分机械和电子课程两条线展开的,对pLC和单片机的理解运用不到位,到最后真正能融合机电技术、体现机电一体化专业特点的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技术实践课只开3周,而装配钳工和维修电工课程分别开了11周。很明显,对前者这门综合性的核心实训课程重视不够,其带来的后果是学生虽然分别掌握了机械类、电子类、控制类课程的知识和技能,但没有融合三类课程和技能,没有达到真正的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要求。

(三)对技术技能应用能力的强化不够对于五年制高职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专业能力是专业技术技能应用能力,而不是开发和设计能力。具体地说,就是操作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能力,具体分析、制定机械加工工艺文件的能力,能处理生产车间现场工艺技术问题,具有维护、维修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能力。而现在大部分学校对学生的技能要求就是制造技术和控制技术两个方向,就是取得装配钳工高级工或维修电工高级工证书。这些技术技能肯定不能让学生完全了解和掌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核心技能。学校应当通过校内机电设备装配调试相关课程设计、专项实训,使学生获得初步的技术技能应用能力,最后通过综合实训课程,使学生获得真正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技能,并努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对培养学生专业技术技能应用能力的探索

(一)多元整合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目前,职业学校普遍开设三类课程:综合化课程(技术基础模块)、一体化课程(技术模块)、项目化课程(技术训练模块)。综合化课程模块是机电专业领域岗位群相关职业通用性的必备技术理论和基础技能;一体化课程是机电专业相关技术领域中某种技术知识和技术应用方法有机整合的课程,如pLC编程及应用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传感检测技术等;项目化课程是培养学生专项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该类课程与职业技能或职业资格要求融通,突出熟练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如机电一体化专业中的钳工技术训练、机加工技术训练、机电设备装配调试技术训练等。而对上述三类课程进行整合优化,就形成了真正的机电一体化课程,包括机电一体化技术理论课程、机电设备装调技术课程设计、机电一体化设备装配调试实训课程等,这是最能体现专业特点和要求的课程,是机电技术的真正融合。

(二)开设综合化的核心实践课程目前,综合实训课程开设的情况是:制造技术方向开设装配钳工,控制技术方向开设维修电工。如果培养机电综合能力,就要把pLC编程及应用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传感检测技术加以强化,增加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技术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开设光机电技术和机器人技术实训课程,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较为前沿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技能。

(三)重点培养学生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目前,不少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主要进行电工、车工、钳工三项实践技能训练和职业技能鉴定,学生初步掌握了机电技能。但这些技能是独立的、分散的,没有与机电岗位的综合技能匹配。随着技能大赛的推进,各校购置了机电一体化设备,培养了一批能胜任机电一体化专业综合实践技能教学的师资队伍,也有了较为成熟的实训项目,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开展综合实训。目前,省内职业学校机电综合实训课程主要使用光机电一体化设备,该设备的组成包括电子控制模块和机械机构。电子控制模块主要有主令电器模块、传感器模块、控制模块、变频器模块、驱动电磁阀等。机械机构包括运料机构、传送带机构、推料机构、机械手机构等。工作原理是利用先进的控制设备,控制生产机械自动完成生产的自动化过程。这套设备虽小,但它涉及了机电一体化专业各个方面的知识和技术,体现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核心技能。教学实践的具体做法是,以学会技术技能、完成任务为中心,以项目形式来安排训练内容,让学生用学过的指令实现各种电气控制线路图,模拟实现工业生产控制中的小项目,如工业洗衣机、自动轧钢线、邮件分拣系统等,然后在机电气一体化实训台进行分块练习,熟练掌握每一个单元的自动控制功能,最终目标是将各单元组合为能够实现不同生产要求的控制系统。这些技能训练都来自生活和生产,学生对项目课题感兴趣,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维,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动手解决问题,真正培养学生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

电工专业技能实训篇7

一、现代学徒制课程实践体系

湖南机电职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围绕电子产品制图制板员、单片机控制系统设计员、电子产品质量检验员、电子产品设计与调试员职业岗位,构建了专业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课程和师徒制实践项目三部分组成的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其中师徒制实践项目课程以实训项目为载体,又分为专业基本能力实训、专业综合能力实训和顶岗实践能力实训等三个阶段,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表1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基本能力包括电工基本技能、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电子产品组装与调试、pCB设计与制作、单片机应用等能力,以校内实训场地为基础,采取项目教学师徒制,集中在第1-3学期完成;专业综合能力实训包括电子产品检测与维修、aRmCortex-m体系架构及接口应用等能力,以大师工作室为平台,采取跟岗形式师徒制,在第4-5学期培养;顶岗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现场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能力,以合作企业为平台,采用顶岗形式师徒制,集中在第5-6学期培养。在整个学徒制人才培养环节都离不开实训基地的建设。

二、现代学徒制下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探索

1.建设突出专业基本能力实践性的师徒工作室

专业基本能力一定要突出实践性,必须通过反复的训练才能熟练掌握,因此校内实训场地的建设务必突出实践性。湖南机电职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训场地按照“六个一”的模式建设,即围绕一个专业技能、成立一个师傅团队、打造一个师徒工作室、建立一套教学和培训体系、组建一个专业协会、带好一批徒弟的模式建设实训场地。比如专业围绕单片机基本技能,以单片机课程建设小组为基础成立了一个师傅团队,建立了一个单片机应用技术工作室,组建了一个单片机协会。单片机工作室全天候对学生开放,协会学生没有课程任务时可以在工作室学习。单片机工作室建立了一套教学和培训体系,采用师傅带徒弟、师兄教师弟的主要形式,使得单片机技能训练常态化、师徒交流方便化。

此外,采用师徒制模式建设的单片机工作室除了教学和培训,还可以满足技能鉴定的需要。工作室采取师傅负责制,协会自主管理,师傅指导协会工作,协会成员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都可以进人工作室学习。协会优秀徒弟代表学校参加省级以及部级电子产品设计类技能大赛,此外工作室还可以承担单片机快速开发职业技能培训、对外服务。师徒制工作室的建立,成为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学习技能的主要课堂,老师的专业技能水平也得到了展示、交流和提升。

2.建设突出专业综合能力真实性的大师工作室

仅仅依靠师徒工作室难以满足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以真实的项目为载体,建立大师工作室,才能满足跟岗实训的要求。学校聘请行业的省级技能大师来学校创办大师工作室,采用学徒制的形式,由技能大师制定培养目标及培养计划,传绝技,带高徒,带领团队一起实施技术改造,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推动企业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大师工作室不仅是对外服务的平台,它更强化技术技能积累,实现传承技艺技能、推动现代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

大师工作室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最好的课堂之一,湖南机电职院地处长沙市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区拥有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60家,世界500强企业29家,集聚了三一集团、山河智能、远大空调、上海大众等行业知名企业,形成了以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学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对接当地电子信息产业,与多家企业建立密切合作关系,聘请企业能工巧匠加人大师工作室,满足了跟岗实训教学的要求。

3.建设突出顶岗实践能力示范性的校外实训基地

顶岗实训是学生正式走向工作岗位前的必要环节,为保证学生“零距离”上岗,校外顶岗实训基地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平台。现代学徒制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以校企深度合作为重点,以重点企业为突破口,突出顶岗实践能力实训基地示范性建设,从而带动顶岗实习基地全面建设。为此,湖南机电职院应用电子技术选取了与本校有着良好合作关系的智翔集团为合作对象,通过双方努力共同打造示范性的校外实训基地。

智翔集团是中国电子信息领域领先的人才定制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湖南机电职院从2011年开始与该企业开展合作,组建合作班,学校、企业在新生人学时签署合作协议,明确三方责任,将企业课程纳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顶岗实习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将企业管理理念融人人才培养,学校与企业建立顶岗实习沟通协调机制,对学生实行双重管理。

二、现代学徒制下实训基地建设的成效与启示

1.实训基地建设的成效

通过师徒工作室、大师工作室和校外示范性实训基地三位一体的实训基地建设,整合了学校和企业的资源,让资源发挥了最大效益,减少了学校办学成本的同时增强了学校的办学实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得到了全方位的培养,人才培养质量显着提升,体现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优越性,三位一体的实训基地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2.实训基地建设的启示

实训基地的功能需要进一步拓展。师徒工作室和大师工作室是学生提高职业技能的主课堂,也是教师提高专业技能水平的主阵地,除了满足教学、培训、技能鉴定和竞赛集训的要求外,还需要加强生产性实训项目的开发。同样,企业在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也需要将教学需要纳人统筹,拓展校外实训基地的教学功能。

配合相关部门,在第一时间采取科技手段隔断信息渠道,并迅速追查源头。组织管控领导队伍分析舆情,找到舆情根由,舆情管控队伍队伍要及时跟进,了解情况,及时疏导缓解学生的情绪,让学生乐于接受引导。同时做到网上管控、网下引导相结合,对网上提出的利益等问题,是学校问题的就当场表态;一时解决不了的,力口以解释以得到学生的谅解。

电工专业技能实训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创新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做好实践教学环节设计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竞争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专业实践教学上摒弃传统的做法,坚持改革与创新,选取电子信息类专业作为试点专业,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现已逐步形成“理论与实践、课堂与社会、学习与研究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全面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新模式。

一、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

按照“贴近生产、贴近工艺、贴近装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要求,学校对电子信息类专业采取分层次、分阶段进行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和创新技能训练”具有模块化、组合型、递进式特点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按高职三年学制分学期制定各阶段实践性教学总体规划和要求,赋予每个训练模块具体的实训项目、实训目的、实训大纲、实训考核和实训评价等内容,与专业理论教学相互配合,围绕实践教学环节,使模块分工明确、各有侧重、相互联系,凸显“基本技能训练是基础、专业技能训练是重点、综合技能和创新能力训练是关键”的一个不可分割、相互渗透的有机训练整体。在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完成每个学期阶段规定的实训任务,掌握必备的操作技能,切实做到训练目标明确、训练任务充实、训练环节衔接、训练效果显著。一是基本技能训练,在第一、二学期完成,主要培养学生胜任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在实践教学环节,按完整实践教学周设计,专门进行金工基本技能训练、电工基本技能训练和电子基本技能训练等;另外,与专业课程同步安排,主要是电工技术基本技能训练、模拟电子技术基本技能训练、数字电子技术基本技能训练、计算机应用基本技能训练等。通过这些项目实践,学生基本上能熟悉常用的电工材料和电工工具,学会正确使用电工测量仪器仪表,具备查阅元器件手册能力,掌握电子产品制作的基本要点及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技能,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基础电子技术实践,这些都为以后的专业技能、综合技能等重要训练奠定了基础。二是专业技能训练,主要在第三、四学期实施,着重培养学生胜任职业岗位的专业能力。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应有单元设计能力、使用与维护能力等,掌握电子电路的构建、性能分析与故障排除技能,设计一些较为简单的模拟数字电路及绘制电原理图,了解电子产品的工艺管理与技术等。在具体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上,同样在完整实践教学周内进行电子产品生产工艺训练、功放音箱设计与制作等;另外,通过与专业实践课程同步进行电子设计自动化技能训练、单片机应用技能训练、新型嵌入式系统应用技能训练、dsp技术应用技能训练等一系列操作,绝大多数学生基本上都能掌握必备的专业技能。三是综合技能训练,主要在第五、六学期进行,重点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够具有完成职业任务所需要的综合技能。利用专业技能综合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训练学生的工作态度、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收集到很多面向企业的二手开关电源、ups电源、静止无功发生器、有源电力滤波器、各种单项和三项变频器等电力电子产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着实物钻研理论,联系实际,动手拆卸、测试、维修这些产品,进行一些设计及技术上的改造。学生必须融入到与实际工作环境基本类似的实践环境中去,“真刀实枪”地训练,才能保证人才技能训练的针对性。近几年,学校依托校内优质教学资源与本地区一些企事业单位、街道、厂矿、住宅小区等签订了电力电子产品维修和调试、路灯系统维修与维护、泵房节能改造工程、家用型太阳能发电系统组成等项目,不但给学校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综合技能训练空间和“实弹演习”舞台。在技术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学生通过这些工程项目的实践训练,较熟练地掌握了变频调速的工作原理、变频器的安装技巧、现场有关参数调试、ups电源的电路结构和维修技巧以及太阳能发电系统等工程实践知识。四是创新能力训练,这一训练贯穿学生在校三年学习的整个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目的是通过专业训练,引导、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增强学生未来持续发展的能力。学校采取开设创新制作课程,改革技术应用性课程,要求学生自选具有新意的课题,利用学校重点实验室、企业先进设备等条件,完成自行设计制作项目,提供开题报告、设计报告与制作实物,并进行结题答辩,阐述设计制作过程,评价制作样品,给出实践成绩;成立科技创新小组,建立第二课堂。利用电子服务社、电子技术应用中心等,学校提供场地和常规仪器仪表,聘请有经验教师定期指导,鼓励专业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互动、相互学习,增强合作意识,促进创新能力培养。再者,除要求学生参加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外,学校每年定期举办职业规划、媒体制作、技能竞赛等多种创新设计活动,以营造创新氛围,拓展创新途径,提升创新空间。

二、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管理

加强实践教学管理,除建设必要的相关课程技能训练校内实训室和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外,学校还建立了有效科学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制定实践教学计划时,对于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管理,教师首先明确实践教学目标和要求,再按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制定完备的课程教学实践大纲,大纲对每个实践环节、目标、内容、要求、形式、手段、学时安排、理论与实践衔接以及技能考试方式方法等都作出明确细致的规定,基本上做到实践教学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实践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实训教材、实训讲义、实训指导书、课程设计指导书、技能训练指导书、实训项目报告、各类专业技术操作规范等参考资料上,它是实践技能训练的依据,实践教学内容直接影响实践教学效果。学校特别重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审定,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由一名教学副院长亲自抓,并抽调一批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课教师和企事业知名的工程技术专家以及生产一线的能工巧匠等多层次、多类型人员,形成各有所长、优势互补的团队,共同编写高标准、高质量、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实践教学资料。另外,学校每年安排一定的经费专门设立出版基金,以资助印刷出版实践教学指导用书;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教务处和教学系部根据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调整,对原有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了修订与补充,同时又相继出台了《专业实践教学检查制度》《专业实践教学考核制度》《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及激励制度》《学生实训成绩评定办法》及《大学生实践技能大赛奖励制度》等,使实践教学管理有章可循、有规必依,大大提高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水平。

三、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评价

实践教学效果考核是教学管理的指挥棒。实践教学效果考核与工程实践紧密联系起来,重点是考核学生完成专业教学规定的各类实践任务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操作技能及对知识与技能综合运用的能力。实践教学考核形式取决于实践考核内容,采取笔试、操作、制作、设计、分析与现场解决问题等多种形式进行综合考核与能力测试。以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电视技术”考核为例。考核内容为:一是对电视机及其他电子设备的电子元器件识别与质量鉴别能力,成绩占25%;二是对常规电子仪表仪器的正确使用,成绩占20%;三是对电视机电路结构及工作原理与掌握程度,成绩占25%;四是对电视机常见故障分析、判断及检修能力,成绩占30%。在对学生实践成绩进行评定时把握几点:一是让学生明确各类实习项目的考核标准;二是重点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应用、通用能力及综合技能;三是考察学生实操过程中的学习成果;四是考察学生在一定情景下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仲宇璐单位: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电工专业技能实训篇9

关键词:强化;实训教学;提升;技能水平

作者简介:于燕(1968-),女,江苏徐州人,江苏省电力公司徐州供电公司,工程师。(江苏徐州221005)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6-0040-02

随着我国农村电网电力设备越来越先进,电力设备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打造一支优秀的高技能农电人员队伍,肩负起农村电网运行维护、建设与发展的责任意义重大。江苏省电力公司也在“十二五”实训规划中明确指出,要构建一个“开放式、全覆盖、高层次、精品化”的“大实训”格局。

目前,江苏省农电人员总数为46000余人,其中中级工43100余人,高级工2400余人,技师64人。江苏省连云港职业技能训练基地担负着全省农电人员的单元制实训及技能鉴定工作,其中高技能实训作为一项核心工作,今年以来已完成了2000余人的高级工实训鉴定、200人的技师实训及鉴定工作。在多年的教学实训中,就如何做好农电人员的高技能实训工作,进行了以下几方面探索与实践。

一、明确实训方向,拓宽实训思路,满足实训需求

在进行农电人员高技能实训中,根据国家颁布的《农村配电营业工》的职业鉴定标准、省电力公司的各项实训考核标准,根据其岗位要求,加大了高级工到技师的高技能实训、考核、鉴定力度。结合当前农村供电所的实际工作需要,从实用性出发,为达到效果最大化,构建一个农电人员从初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阶梯式人才结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1)实训人员上,精选一批具备资格的、关键岗位的人员进行高层次的技能实训。一般通过普考、调考、推荐等多种形式选拔人才、重点实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技术整体水平,使其成为各个重要工作岗位上的技术骨干,成为高技能人才。农电人员作为电力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事的运行维护管理工作越来越多,技术要求越来越高,作用越来越大,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因此,打造一批高技能的优秀农电人员,是教学实训的一项重要工作。

(2)实训内容上,做到使农电人员具备一人多能,一岗多职的能力,不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在全国农电人员实训大纲中,要求农电人员应具备法律法规、电工基础知识、配电营业操作技能、职业道德和优质服务等四个方面的知识。农电人员是一个综合性岗位,他们担负着供电区域内的高、低压电力客户的用电业务受理、抄表、收费、事故抢修、内外线施工、低压装表接电、运行维护等工作,又要开展优质服务。因此,无论从工作需要出发,还是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加大实训力度,不断提升农电人员的各个层面的技术知识水平,是电力行业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需要。

(3)实训中坚持高要求、高标准。根据国家电网的有关标准,企业的实际需求,在配电运行、装表接电、营销抄核收三个专业方向,编制了中级工、高级工、技师的农电人员单元制实训教材。现行的农电人员管理体制中,一部分人员是由农民工组成的,文化水平、各项工作技能比较低。虽然近几年通过考核选拔,招用了一些大学毕业生,但其整体素质仍然参差不齐,技能操作水平与现代电力企业的标准要求有着很大的距离。因此,我们在配电运行、装表接电、营销抄核收三个专业方向开办了单元制实训班。实训人员必须参加四期实训,完成从电工基础理论到各个专业的严格实训,并通过各专业的技能考试和理论考试。

(4)实训形式不拘一格,灵活多样。采用不同形式、不同方法,因地、因时、因人而定。根据各个单位的不同特性,开设了网络学院,开发了“农电人员教学实训、考试系统”,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全方位的理论技能训练。可以在各市、县、局及营业所远程操作,实训内容全面,涵盖了农电人员所需的各专业方向知识及考试题库,利用三维动画、摄像等技术形象地制作了电工基础知识和多项技能操作项目的课件,理论联系实际,简单易学。

(5)实训过程中处处从企业的需要,工作的实际出发,实实在在地抓好每一项目实训工作,对每一个环节的内容都落到实处。结合农电人员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实训,不搞形式主义,不搞一刀切,落实实训效果。通过实训,有效地提高农电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形成由“让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考核中,“严”字当头,严格考试考核。成立了专门的考评机构,由省公司、上级主管部门、专业机构和各个专业的专家组成,有统一的考核标准和要求,必须通过配电运行、装表接电、营销抄核收三个专业方向单元制实训,并考试合格的人员,才能进行技能鉴定。在鉴定中,坚持一严到底的原则。树立“严”是爱,“松”是害的思想。针对电力这一有着高危险的特殊行业,严要求就是对从业人员的生命安全负责,对国家和企业的财产安全负责。

二、加强实训管理,发挥实训师的能力,提升实训效果

参加农电高技能实训的人员,都是来自各个岗位的骨干人员,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对此,教学实训内容也从以往的教他们如何做,提升为让他们如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对老师的授课水平和教学内容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程设计和教学管理中,更加侧重对实际工作能力提高的培养。我们运用先进的实训思路指导教学实训工作,做好确定实训需求、设计和策划实训、实施实训、评价实训结果四个阶段工作,并对这四阶段工作进行全程监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持续改进和完善各阶段教学工作,进一步地提高实训质量。在具体教学实训工作过程中,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实训需求到位,教学课程设计合理

由于农村电网规模大、地域分布广、工作内容多,因此实训需求也会多种多样。在实训意见征集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了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网络优势,在网络上公开实训课程及实训资源,调查农电人员的实训需求,听取他们对实训的意见,并据此对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时间都做了相应的调整,加大了实训课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比重,理论课程改为远程网络教学模式,通过网络学院,农电人员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灵活掌握学习时间。

2.实训中做到针对性和有效性相结合

实训的对象都来自农电工作的主要技术管理岗位,有一定的工作实践经验,遵循成人学习特点,实训前要求他们带着问题来学习,教师则根据他们提出的形形的实际问题,进行归纳整理,依据教材,更好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内容,使实训更好与实际相结合,提高他们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实训的实用性。同时,为了能够给学员提出的问题一个满意的答案,要求老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提高自身教学实训能力,对实训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实训过程体现科学规范和可操作性

农电人员技能实训强调以技能训练为主,可以根据不同实训内容、实训对象,采取不同的实训形式和方法,使实训科目更加生动,更易于理解接受。简化知识点,使用口诀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根据农电人员每个人都有丰富的工作经历、一定的技能水平的状况,在教学中,经常采用角色扮演的授课方式,加强互动,让学员从自身扮演的不同角色中,对实际案例进行剖析,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印象,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发挥实训师的能力,拓宽实训视野

实训基地的实训老师都是来自全省电力行业的专家及有丰富专业技术能力的人员。为了更好地完成高技能实训教学,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配合以讲座研讨、案例分析、实战模拟、辅导答疑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其更贴近实际,更注重实效。确保让农电人员在有限的实训时间内,尽快地学习到电力知识的精髓,掌握电力领域的前沿新知,提升每位农电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开展参观考察、拓展演练也是在教学实训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教学模式。

5.加强对实训教学质量的监督管理

实训管理人员坚持每天对正常教学秩序进行巡视督导,经常随机到教室听课,到实训现场实地了解实训情况,参与重要课程教案的编写,定期举办有关教学内容、实训形式的研讨,组织试讲、听课。实现了实训过程管理常态化,使实训教学工作在控、有序进行。

三、完善实训设备,满足实训需求,强化实训效果

运用模块式、组合式、插件式技术,全能完备的教学系统,先进的技能实训设备,多功能的操作训练场地,做实做好各专业方向的高技能实训教学。

1.实训技能实训设备是提高农电人员实训质量的重要保证

职业实训基地具有鲜明的电力职业特点,所有实训项目、设备都围绕电力企业生产技术、营销服务各专业的实训需求而设立,以提高农电人员操作技能为主旨。根据实训项目的特点、实训的需求,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设计研发了一系列的技能训练装置和设备,制订了一系列的实训设备技术标准、实训技能操作规范、实训场地管理标准。在实训项目和实训装置的设置上,坚持一切为满足实际出发的教学实训原则,将实际工作中的各种技能精心梳理,综合集成,在一套实训装置上能够模拟多种实际工作场景,完成相关专业的多项技能教学实训需要。

2.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坚持基本技能训练和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研究探讨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采取模拟仿真设备真实再现设备故障。电能计量装置错误接线模拟系统进行教学实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实训教学中,它能够使学员直观地了解和熟悉较常见的设备故障现象,正确判断计量装置的接线情况,分析三相三线接线制、三相四线接线制计量系统的工作原理,研究现场接线对电能计量准确性的影响,进而正确计算线损、追补电量,提高电力计量工作人员的技能工作能力。

3.应用多媒体和网络远程教学等先进技术

由视频服务器和客户端组成远程教学实训系统,散布在全省各个营业部的员工都可以利用电力专用的局域网远程连接,直接远程登陆,实现交互式的远程视频教学。远程教学过程中,主讲老师可以控制,实现了教学内容的设置转变、分屏的变化、组织试卷、视频教学、网络考试等。视频服务器可以部署在省公司局网的任何位置,安装了客户端软件的pC机器或便携式笔记本,可以监控各终端的情况,允许分会场发言,转发分会场视音频,与主会场进行互动交流,具有极强的灵活性和主动性。系统支持多路混音,可以实现数据交流、桌面共享、文字聊天、文件传输等功能。

电工专业技能实训篇10

“万人晋级”顺利完成,人才密度实现晋级

公司针对员工队伍综合素质偏低、高端专家人才比例偏低的“双低”现状,提出了“三年万人晋级”目标。为确保晋级计划顺利实施、有序推进,公司精心编制了“三年万人晋级”计划进度表,各单位积极响应,将任务层层分解,责任步步落实,从学历、职称和技能多渠道提升,实施“晋级”计划。在学历晋级方面,公司加大校企联合办学力度,先后与武汉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在技能晋级方面,加大技能鉴定、持证上岗培训力度,确保技能鉴定的通过率。职称评定,实施推广科技成果指导、技术专利申报辅助等措施,帮扶员工不断积累业绩。截止2012年底,公司职工学历提升(含在读)5910人,技能提升和职称晋级7074人,“晋级”总人数达到12984人。人才当量密度较2009年0.8209提高到2012年的0.9165,实现国网排名由D段到C段的晋级目标。

三年来,公司累计向国家电网公司输送各级各类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其中竞聘到国家电网公司重要岗位2人,培养国家电网公司级专家人才56人;省公司级专家人才214人;国网“十大”专业领军人才9人;享受省政府津贴的专家和高级技师6人;行业、国家电网公司级技术能手17人;三晋技术能手5人,为公司人才队伍建设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六大基地全面投运,资源整合筑基添翼

按照“面向全国、面向主营业务、面向生产现场”原则,三年来基地建设累计投入建设经费2.3亿元,建设完善了高级管理人员、输配电线路、变电运行、变电检修、电力营销、农电等培训基地,呈现出经费投入大、建设质量高、专业覆盖全、培训设备新、培训效果好的特点。实训设施按照服务电网,适度超前的原则实现了与生产现场无缝对接,具备了“身临其境出效果,回到现场能干活”的培训条件,为公司培养出一批素质过硬、业务精湛的员工队伍。

基地建设过程中呈现速度惊人、业绩喜人的局面。其中,管理培训中心管理培训基地14个月顺利竣工投运,创造了“北田速度”;输配电线路培训基地2010年晋升为国家电网公司首批输配电带电作业培训基地,输配电带电作业培训品牌唱响国网。变电运行、电力营销、输配电线路培训基地跻身中电联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行列。“五大”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教育培训资源的集约化管理水平,成立了公司管理培训中心和技能培训中心,驶入了专业化、集约化、扁平化发展的快车道,成功转型为公司企业文化的传播站、电网高新技术的推广站、干部素质提升的加油站、员工职业生涯的孵化站,为公司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竞赛调考屡创佳绩,同业对标跃居前十

开展竞赛调考活动是国家电网公司提升人才素质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公司按照“全员、全方位、全覆盖”方式大力开展岗位练兵、“以赛促培”,“以考促训”,三年来,公司共举办各类竞赛及调考共计35项,营造出“大比武、大练兵”的学习氛围,将压力转化为学习动力,加快了公司员工素质的提升和人才储备。

在国家电网公司举办的5项竞赛及调考中,公司员工屡创佳绩,夺得农电工岗位技能竞赛团体第二名和个人全能第五名、城市配网架空线路带电作业竞赛团体第五名、财务人员调考个人第七名、人资调考个人第15名的好成绩。此外,公司一名员工获得国家电网“十佳供电服务之星”称号。

2011年,公司首次成功承办了国家电网公司首届城市配网架空线路带电作业技能竞赛,有效提升了公司组织大型竞赛活动的能力。

技能人才示范引领,专家工作室一枝独秀

技能专家工作室建设是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的一项重要举措,国家电网公司把技能专家工作室创建列入“十二五”发展规划,省公司积极响应、大力推动。按照做精、做实、做优的原则,确立了先选人、后创建,先试点、后推广的建设模式,举公司之力,集员工之智,探索出一条“布局合理、重点突出、以点带面、成果务实”的工作室创建之路。专业覆盖继电保护、变电运行、变电检修、输电线路、调动自动化等电网主专业。2012年7月,临汾公司卢洪宝变电检修技能专家工作室被授予“部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称号,成为国家电网公司首家部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012年12月,晋中公司方守盛输电线路技能工作室、晋城公司陈文刚调度自动化工作室等21个工作室被授予“山西省职工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称号。

公司技能专家工作室选取公司系统有突出业绩和敬业精神的技能专家为领头人,吸收青年骨干作为工作室成员,引领示范、传技带徒、攻关创新。目前,公司技能专家工作室申请和正在申请的国家专利151项,攻克生产现场实际问题171余项,形成科技和管理成果133项,发表技术论文126余篇、开展师带徒和授课培训累计达6515余学时。在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同时为公司系统的高、精、尖技能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培训模式大胆创新,“三专”能力显著提升

“创新”,是企业发展、事业进步的根本动力。公司发扬勇于变革、敢为人先的精神,进行独具匠心的创新实践,体验式培训、行动学习研讨、赴标杆企业考察、在岗锻炼多管齐下,环环相扣,使培训更具实效。主任级干部班分别赴Ge、华为、西门子、百度等现代知名企业学习考察,感受差距、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青年干部培训班成功引进能力素质测评技术,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法、行为事件访谈法等方法,对青年干部能力素质进行全方位测评,为公司干部的培养与选拔、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与参考。县公司领导班子培训班成功引入了行动学习法、以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进行攻关研讨、提升基层干部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协调问题的综合能力。新提职科级干部培训班引入“管理教练”培训模式在互动中领略管理的真谛,在交流中提升管理水平,在演练中增强团队意识。本部员工“三专”培训按照个性化、人性化施教的原则,首次采取“自主选学、菜单式培训模式”,针对工作中的存在实际问题进行专项课题研究,公司领导从选题、开题到评题、结题,进行全过程指导,其中《基于红外成像测温的变电设备状态研究》等24份优秀成果已经运用到公司的生产、管理实践中,极大的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新员工培训采用“1+3+6”新人成长模式,即“一周入企教育、3个月国网集训、6个月轮岗实习”为内容的组合式培训,使新员工能够快速胜任岗位工作,适应企业要求。

同时,为解决生产一线人员工学矛盾突出的问题,在公司系统11个供电单位4221个班组广泛开展“送教到班组”活动。公司所属培训中心充分发挥“讲师精、业务通”的优势,形成了良好的问题发现、解决、跟踪机制。技能培训中心与厂家联合研发了移动培训车,三年来行程数万公里送教入企7580余人次,受到一线人员的一致好评。

持证上岗全面推行,安全生产坚强保障

持证上岗是实施人才强企战略,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全员素质,完善员工激励约束机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全面推行生产技能人员持证上岗,是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客观要求、是实现员工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必然选择。按照《山西省电力公司供电生产技能岗位持证上岗管理办法》要求,持证上岗工作坚持统一标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按照职系规范要求,统一持证上岗标准,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坚持公司内部取证和社会化取证相结合的原则,畅通取证渠道,保证取证质量。坚持能岗匹配与动态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员工职业生涯发展。坚持岗位培训与岗位资格准入相结合的原则,创新技能鉴定方式,统一采取“5+2”先培训后鉴定的模式,统一制定了32个工种的培训标准和规范,截止2012年末,生产技能岗位持证上岗率达到100%。

师资队伍不断优化,培训质量成效凸显

培训师队伍的建设与培养,是提升培训质量的源头,公司积极做好培训师的选拔、培养、制度建设工作,努力构建一支技能高超、素质优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的专家型专兼职培训师队伍。在选拔上,注重培训中心内部培养和生产现场择优选聘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对所属培训中心的专职教师进行转型培训,同时从基层选拔理论扎实、技术精湛的专家骨干充实到内训师队伍中。在培养上,关注培训师能力提升、研发演练、实践应用、修正成长的各个阶段,为提升培训的职业化水平,三年来,公司以提升培训的职业化水平为目标,共举办了24期891人次的专、兼职内训师培训,这些活跃在公司教育培训一线的内训师,传授新知识、培训新技能、讲解新技术,成为公司企业文化的传播者、人力资源的开发者、培训实践的开拓者。

教材课件形成体系、品牌优势持续领跑

在培训资源建设中,公司正确把握培训教育面临的新趋势、新变化,适应需要、突出特色、形成体系、加强管理、发挥作用,保证培训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按照《山西省电力公司“十二五”人力资源规划》的要求,坚持“现场需求为导向,提高技能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建设适应山西电网发展的教材体系,为确保教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教材编写人员采用现场专家、培训师、省公司专业部门、中国电力出版社“四位一体”的组成模式,先后完成《岗位系列教材》一套19分册,同时编制完成供电企业岗位技能人员上岗题库、新员工培训手册等教材。这些教材先后多次再版印刷,部分教材被国家电网技术学院选用为新员工入职培训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