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的相关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8:25

美术的相关知识篇1

关键词:美术理论教学预设问题美术教师

一、简析美术理论教学

(一)在美术理论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美术理论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强调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实践证明,教师一味地传授学生美术知识而不在意学生的反应很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枯燥感,甚至产生抵抗美术的情绪。就美术理论教学而言,其最终目的无非是让学生扎实掌握美术理论知识。既然教学目标明确,那么若是采用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法定然比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更有效率。据此,美术教师在美术理论传授过程中可以采用两种教学法,一是单纯地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二是在师生互动的教学中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环节。举例说明,美术教师在教授学生工笔画、写意画的理论知识时,可以将班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并让两小组负责对工笔画的研究,剩下两组分别负责写意画作的研究。当然,如有必要,美术教师也可参与其中。

其次,当小组对自己所负责的画作研究透彻之后,各小组分别派代表利用多媒体演示本组的研究成果,当然成果展示可用ppt的演示方式进行。最后,教师应鼓励研究不同画风的小组相互交流学习,并支持他们提出、分析、讨论问题,最终得出精准答案。研究相同画风的小组也可相互点评、交流,对各自所研究的成果进行补充,最终完善该课题的美术理论。在美术理论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光靠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仍是无法得出精辟答案的,这时就要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美术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补充,在此过程间,学生自然可以提出不同意见。随后,美术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知识盲点对学生进行启发或点播,帮助他们形成完整的美术知识体系。若是在此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对于某美术理论的见解比教科书上更为精辟,则可采用学生的研究成果。毕竟,亚里士多德说过,“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

(二)在美术理论教学过程中也应重视美术实践的教学。

就传统的大学美术理论教学而言,一般都是在大型的多媒体教室进行。而且,美术教师也往往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就导致了美术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内容的传授上,造成美术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对自身艺术思维的培养。这并不表示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美术理论知识并不重要,相反,美术理论知识对于学生的美术学习起着基础作用,美术教师在传授中更应注重教学方式的选择。这时,在美术理论教学过程中融入实践教学不失为一种选择。

例如,美术教师在教授学生一定美术理论之余,可以在课后让学生参观相关美术馆,并鼓励学生在美术馆欣赏作品之时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将美术作品理论化,让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之余分析其绘画技巧或是风格等。再如,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美术专业的学生光学习接受美术教师传授的理论知识并不代表就切实掌握了该知识,而是需要通过实践的方式进行检验。因此,美术教师教会学生绘画素描的相关方法后,可以让学生根据教师所传授的理论方法进行试验。相信学生在进行绘画的过程中定能发现某些理论知识掌握的并不牢固,从而对那些知识盲点重新进行温故学习,最终切实掌握该美术理论。教师在对学生传授建筑或是雕刻相关的理论知识时,定然不可能让学生真实地进行建造或雕刻活动。此时,美术教师就可让学生根据所学的不同建筑风格或是雕刻技巧,再根据自身对于艺术的见解而设计出属于自己风格的美术作品。相信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设计过程中,不仅可以对传统的美术理论知识有深刻的了解,而且对于美术知识的掌握还会产生新的感悟与思考,甚至形成新时代下别具一格的美术风格,从而促进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二、美术理论教学过程中预设问题的研究

美术理论教学过程中预设问题的研究表明,只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相关的问题时,才会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研究,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才会被充分激发。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术理论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充分利用预设问题,研究这一教学方式必然会对学生美术能力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美术理论教学过程中预设问题教学法的实施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步骤:第一,教师在进行美术理论教学之前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关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第二,在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情境提出问题之后,美术教师还可以鼓励班级其他学生参与该问题的讨论,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让学生学会在交流与沟通中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最后,在班级学生通过相互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后,教师还应让学生对该问题做出归纳、总结,从而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

例如,美术教师若想传授印象派的相关知识,可以在理论教学之前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欣赏莫奈的《日出印象》这幅作品。让学生先自行欣赏,并发表相关意见。与此同时,教师还可让学生将相关意见加以归纳总结,最终得出印象派的美术特点。最后,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传授学生印象派美术作品的相关知识,并让学生将其归纳的印象派特点与专业知识相对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真正掌握相关美术理论知识。此外,美术教师在教学生掌握不同形式的建筑知识时也可采用预设问题的教学方法。如在正式的理论传授之前,可以先让学生欣赏大家众所周知的巴黎圣母院的照片,同时,美术教师还可让学生欣赏拜占庭式的代表建筑――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图片。然后,美术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对两种建筑的欣赏提出问题或是分别对其相同点或是不同点进行归纳总结,最终得出哥特式建筑“拱顶p细长柱”等特点,同时学生也掌握了拜占庭式的建筑特点,更加丰富了美术理论知识。

我国著名的美术批评家陈传席曾说过,“只有技能的学习,没有理论学科的学习,不能叫美术教育。文化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而技能则不能”。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在美术学科的学习中美术理论教学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在教育界教育模式改革之际,不断更新教学方式、改进教学目标是美术理论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内容。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术理论教学及其预设问题研究发展下,大学的美术理论教学必然会有一个质的突破。

参考文献:

[1]马秀明.由美术理论教育来看高等美术院校审美教育机制的建构[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

[2]江苏省美学学会[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

美术的相关知识篇2

关键词:美术理论;美术教育;艺术创作;意义

上个世纪初期具有现代意义的美术教育在我国开始兴起,至今已有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这期间其经历了渐兴、停止、恢复与发展的几个阶段,如今已进入繁荣发展的时期。然而,在美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术院校、美术从业者及美术学生的发展。

一、对美术理论的重视不足

我国美术界在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几大艺术浪潮,比如“85美术”、“玩世”、“波普”、“艳俗”等等。在美术界的艺术浪潮之中,美术从业者创造了不少既有中国特色又具世界特点的艺术作品,但是也存在对西方艺术简单模仿的情况。之所以有如此现象的存在是因为部分美术家的理论知识基础不牢,没有形成关于中西方艺术发展的系统认识。

“人类通常难以避免同样的错误”,这是叔本华的一句名言。现阶段,美术界中有部分人认为理论是以美术创作的附属品的形式存在着的。在他们看来,艺术家进行创作并不需要理论的支撑,他们需要的是情感经验、是手上工夫、是创作灵感。而事实上,艺术创作是不能离开理论的,没有了理论的支撑,就失去了灵感的来源,也就难以创作出好的作品来。因此,对当前存在的对美术理论重视不足的现象,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并采取措施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举个简单的例子,笔者有次碰到了几名毕业于艺术院校的自由画者,他们竟对“八大山人”一无所知,甚至认为“所谓八大山人就是八个大山人”,由此,不难看出,现如今艺术从业者的理论修养水平已到了让人担忧的地步了。之所以出现这一情况,很大程度上与美术院校的课程设置密切相关。我国部分专业美术院校没有充分认识到理论修养的重要性,在课程设置时对美术理论课程的课时量安排较少,难以满足学生理论学习的需要。

二、西方视阈下的美术理论的意义

根据格内尔与艾斯纳(西方本质主义美术家)的观点,美术是人类实践与文化中极具特殊性的一部分,人类的美术能力是经过不断的学习与教育所形成的,而非自然发展所得。所以,格内尔与艾斯纳认为,作为大众化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美术教学应当由美术创作、美学、美术批评及美术史四个部分的内容构成。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美学理论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因此,不难发现,西方的美术教育家非常重视美术理论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理论修养。

美学与人生价值问题关系密切。美术学校借助设置美学课程的方式,让学生形成关于美的类型、本质及形态的系统认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对美的判断、感悟、认识及鉴赏的能力。美术批评则是基于美术欣赏的基础之上的,是按照相应的标准对美术现象与美术作品进行价值判断及理论分析。对学生而言,学习美术批评的相关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培养学生高层次的审美判断力、艺术感受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美术史的相关知识的学习也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任何专业的学生而言,都必须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学科历史,形成关于自己学科的发展过程、意义等内容的系统认识。“读史使人明智”,因此,学生通过对中西方美术发展史的学习,能够掌握美术的发展脉络及发展现状,并且能在吸收其精华的基础上拓展美术发展的崭新局面。

三、美术教育的本质与美术理论的意义

近代,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有赖于蔡元培,上世纪初蔡先生提出了“美育救国”的口号。当前,“美育救国”依然意义重大,它对全民审美意识的形成于发展而言意义深远。所以,以大众化教育的生力军的身份存在的美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文化与美术文化的教育。针对当前人们对美的需求不断增加的现状,作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教育机构的美术学院,其所培养的人才应当是顺应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够自觉审美的人才;培养的人才应当是服务于社会的美术爱好者、美术工作者及美术教育者。转贴于

现阶段,我国高等美术院校的审美教学的比较科学的途径应当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的是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双重培养。具体而言,专业理论知识培养的是学生的精神素质;而专业实践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技巧与技能,二者是缺一不可,相得益彰的。只有在既重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又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的美术人才。

四、结语

美术的相关知识篇3

关键词:美术理论;美术教育;艺术创作;意义

上个世纪初期具有现代意义的美术教育在我国开始兴起,至今已有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这期间其经历了渐兴、停止、恢复与发展的几个阶段,如今已进入繁荣发展的时期。然而,在美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术院校、美术从业者及美术学生的发展。

一、对美术理论的重视不足

我国美术界在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几大艺术浪潮,比如“85美术”、“玩世”、“波普”、“艳俗”等等。在美术界的艺术浪潮之中,美术从业者创造了不少既有中国特色又具世界特点的艺术作品,但是也存在对西方艺术简单模仿的情况。之所以有如此现象的存在是因为部分美术家的理论知识基础不牢,没有形成关于中西方艺术发展的系统认识。

“人类通常难以避免同样的错误”,这是叔本华的一句名言。现阶段,美术界中有部分人认为理论是以美术创作的附属品的形式存在着的。在他们看来,艺术家进行创作并不需要理论的支撑,他们需要的是情感经验、是手上工夫、是创作灵感。而事实上,艺术创作是不能离开理论的,没有了理论的支撑,就失去了灵感的来源,也就难以创作出好的作品来。因此,对当前存在的对美术理论重视不足的现象,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并采取措施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举个简单的例子,笔者有次碰到了几名毕业于艺术院校的自由画者,他们竟对“八大山人”一无所知,甚至认为“所谓八大山人就是八个大山人”,由此,不难看出,现如今艺术从业者的理论修养水平已到了让人担忧的地步了。之所以出现这一情况,很大程度上与美术院校的课程设置密切相关。我国部分专业美术院校没有充分认识到理论修养的重要性,在课程设置时对美术理论课程的课时量安排较少,难以满足学生理论学习的需要。

二、西方视阈下的美术理论的意义

根据格内尔与艾斯纳(西方本质主义美术家)的观点,美术是人类实践与文化中极具特殊性的一部分,人类的美术能力是经过不断的学习与教育所形成的,而非自然发展所得。所以,格内尔与艾斯纳认为,作为大众化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美术教学应当由美术创作、美学、美术批评及美术史四个部分的内容构成。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美学理论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因此,不难发现,西方的美术教育家非常重视美术理论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理论修养。

美学与人生价值问题关系密切。美术学校借助设置美学课程的方式,让学生形成关于美的类型、本质及形态的系统认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对美的判断、感悟、认识及鉴赏的能力。美术批评则是基于美术欣赏的基础之上的,是按照相应的标准对美术现象与美术作品进行价值判断及理论分析。对学生而言,学习美术批评的相关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培养学生高层次的审美判断力、艺术感受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美术史的相关知识的学习也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任何专业的学生而言,都必须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学科历史,形成关于自己学科的发展过程、意义等内容的系统认识。“读史使人明智”,因此,学生通过对中西方美术发展史的学习,能够掌握美术的发展脉络及发展现状,并且能在吸收其精华的基础上拓展美术发展的崭新局面。

三、美术教育的本质与美术理论的意义

近代,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有赖于蔡元培,上世纪初蔡先生提出了“美育救国”的口号。当前,“美育救国”依然意义重大,它对全民审美意识的形成于发展而言意义深远。所以,以大众化教育的生力军的身份存在的美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文化与美术文化的教育。针对当前人们对美的需求不断增加的现状,作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教育机构的美术学院,其所培养的人才应当是顺应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够自觉审美的人才;培养的人才应当是服务于社会的美术爱好者、美术工作者及美术教育者。 现阶段,我国高等美术院校的审美教学的比较科学的途径应当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的是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双重培养。具体而言,专业理论知识培养的是学生的精神素质;而专业实践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技巧与技能,二者是缺一不可,相得益彰的。只有在既重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又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的美术人才。

美术的相关知识篇4

关键词:小学教育;美术;研究对策

中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的基石,而美术教育也是中小学教育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可是因为目前学校中存在的重文化轻艺体的情况,相关的教学工作被严重的忽视,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许多小学生缺失了小学时期的美术教育,这也导致了学生对于美术教育课程的学习热情偏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职教师员工要不留余力的提升课堂质量,尊重讲台、对学生负责到底,打造出让学生学的开心放松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充分理解艺术本身的魅力,自发的通过各种方式对艺术进行了解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衷的爱上美术。

一、美术教育和文化教育结合

加强艺术教育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心理环境。同时有研究显示在欣赏完合适的美术作品后,人的大脑会变的比平常更加活跃,在欣赏完艺术作品后,学生的文化课程学习效率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提升[1]。例如冀教版的小学美术中有一个知识点,关于水墨人物画的欣赏,这一章节的关键不是在于要求学生对于水墨画的技巧和如何鉴赏又了解,而是在教学生相关的知识内容时,激发学生对于我国古代的艺术的兴趣。课堂开始教师在讲解水墨画的相关知识的过程中,不断的穿插有趣的故事,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单纯的对于水墨画知识和历史介绍是枯燥的,过程中适当的加入水墨画相关的趣闻和故事才能让学生感兴趣,并且还能保证教学范围更加的轻松愉快。同时有教授文化课程的老师反应,在上完关于水墨画技巧的课程后,大部分学生对涉及古代文化的课程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兴趣[3]。

二、改变教学方向,注重兴趣培养

大部分人耗尽一生也只能在美术的某一个领域取得一定的成就,而对于在校的学生来说,依靠学校提供的美术课程时间来学习美术并取得成就显然是不合理,同时由于各地区的教学条件、师资力量不同,导致各地区的美术教育水平有着较为明显的差距,相关的教育者对于学校美术的教育也都有着自己的理解[2]。实际上,学校设立的美术课程并不需要让学生成为专业的美术相关工作者,当然更不能理解为美术课程就是花时间给学生看些著名的美术作品。学生和老师对于美术作品的看法是完全不同的,同时学生的身体发育并不完全,并不能很好的控制美术相关道具,所以学生的作品往往不能对美术相关技巧有着过高的要求,对于学生的培养应该将着重点放在通过美术作品抒发情感,通过欣赏他人的作品去理解作品中蕴含的情感,还有理解美术作品背后相关的意义。技巧和相关知识的积累可能会随着年岁增长日渐增加,而对美术的兴趣却是越早激发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冀教版的小学美术有一章节的知识内容是关于石雕艺术,在教材的这个章节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完成一次相关的创作显然是不合理的,学生身体尚未发育完全,不足以支撑其完成石雕这样的美术创作,所以着重点应该放在通过作品发现作者想表达的感情和发现并理解作品背后具备的意义,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于石雕艺术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通过发现并理解作品背后的含义和情感有效的记下忆了许多知名的石雕作品。如果要求学生强行去记忆石雕的相关知识,带来的后果无非是看过后就忘记了的应付式学习,这无疑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

三、化被动教学为引导兴趣

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吸收相关知识才是老师的工作。当学生在学校以外的生活中,也开始有意识的学习相关知识就是教学的成果。而这样的教学方式,意味着课堂有老师掌控,主动权却交给了学生,老师在这种课堂上要做的不是给学生填鸭式的灌输知识,而是充当一个引导者,把控课堂的大方向,及时给出合适的提醒或指导,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给予了学生自己对艺术进行思考的机会。例如冀教版的小学美术有一章节的知识内容是关于迷宫,内容设计和迷宫联系紧密,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是非常合适且有趣的内容,所以开始上课时,老师并没有给予学生太多的条条框框,甚至刻意对于迷宫的定义也说的比较迷糊,就是为了激发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思考迷宫的意义很形象,课堂上有的学生画出来非常复杂的迷宫,有的学生画出了有小鸟小狗等可爱小动物的迷宫,有的学生设计出来了整体像一条鱼的迷宫,整个过程老师基本没有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去做,这样的“放养”却让学生发挥出了自己的天性,也激发了对于美术的兴趣。

四、结语

实现我国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对于美术的兴趣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美术的意义不应该只在于为孩子培养一门特长,而是让孩子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全方面的发张自身基本素质。而作为一名中小学老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工作中不能满足于现状,要做到教学环境更加的轻松活泼,上课时让学生明白严肃认真的对待艺术作品背后的意义[4]。把握学生心理特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每一个人都能体会美术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邹莉.情境教学策略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J].试题与研究,2019(31):22.

[2]王敏.基于学习兴趣激发的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提升路径[J].试题与研究,2019(28):51.

[3]张野.水墨含情,艺术生韵———小学美术水墨教学研究[J].小学生(中旬刊),2019(09):7.

美术的相关知识篇5

关键词:小学美术美术课堂多学科元素教学效果

现代小学美术教学,不仅需要重视本学科知识的教学,还需要重视与相关学科元素进行融合,强化美术教学效果。融入语文元素,突出美术的诗情画意;融入音乐元素,突出美术的层次节奏;融入数学元素,突出美术的立体美感;融入科学元素,突出美术的灵动自然。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融入多学科元素进行教学,不仅能够促进各学科相关知识的融合,还能够使学生对美术这门艺术的感悟、理解得到强化,培养他们的美术创新和创造能力。因此,小学美术教师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多学科元素,以此强化教学效果。

下面,笔者结合积极的教学实践,谈谈在美术课堂中融入相关学科元素教学的体会。

一、融入语文元素,能够突出美术的诗情画意

美术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同文学艺术结合得很紧密,突出的一点表现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二者相互融合、相得益彰,方可成为艺术的最高表现。因此,在美术教学中,融入语文元素,以诗境的优美总结画作的优美,以画作的优美诠释诗境的优美,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取得美术教学的良好效果。

例如:在美术教学中,要求学生给某一首诗歌配上一幅画;要求学生为自己的日记或作文配上一幅或多幅画。也可以要求学生分析一副美术作品,根据对其中点、线、形、色彩、明暗与空间等视觉艺术特点的理解,进行优美的文字语言表述,彰显其艺术之美。在学生进行配诗、配画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作品的布局、颜色、搭配等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评价,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考。

二、融入音乐元素,能够突出美术的层次节奏

音乐既是一门听觉艺术,又是一种以音符的流动为特征的时间艺术;美术既是一门视觉艺术,又是一种以事物的静止为特征的空间艺术。音乐和美术的融合是动与静的搭配、时与空的交互,不仅能够凸显音乐的画面感,而且能够突出美术的层次结构。因此,在美术教学中,融入音乐元素,能够使学生在感受音乐的韵律节奏中,体会美术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层次韵味。

例如:在美术教学中,开展“听音乐画音乐”的活动。播放音乐,要求学生仔细聆听,用心感悟,引导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自由想象,然后把呈现在脑海中的画面用画笔描绘出来。学生运用不同的线条、搭配各种色彩、独特的画面设置不但彰显了音乐的艺术感染力,而且凸显了美术的视觉表现力。

三、融入数学元素,能够突出美术的立体美感

学习美术需要学生既要有很强的空间能力,又要有很强的构图能力。学生空间能力和构图能力,可以通过对数学中几何图形的学习培养和提高。小学数学涉及的几何图形还不是很多,但也有一部分。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可以引入有限的数学几何元素,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立体思维能力,使学生把其融入到美术创作中,突出美术作品的立体美感。

例如:在小学美术课上经常开展的拼搭美术作品活动中,可以引入学生在数学中学习到的三角形、四边形、圆形与立体图形等知识,在构图、拼贴中引导他们认识点、线、面组合有怎样的规律,调动学生实践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意思维,使他们在拼搭中组合出生动的画面。

又如:在“纸雕艺术”的学习过程中,需要运用到数学中相关的立体图形知识。平面纸立体化的技法――卷曲、立面、立折、立柱、立体等,对应的显然是数学中的立体图形的展开、卷压、折叠等知识。学生有了这一层面的认识,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就能够灵活运用、机巧创新,从而创作出新颖的美术作品。

四、融入科学元素,能够突出美术的灵动自然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课程,集自然、生物、地理等相关学科于一体,各相关内容相互融合,使学生在学习中了解社会、认识生物和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等等。小学美术也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课程,它的内容可以来自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尤其渗透大量科学元素。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融入科学元素,能够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使学生在真实描绘自然风景画的同时,根据自己的认识和感悟进行创新、创造。

例如: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在给学生布置画花鸟鱼虫后,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科学课上学到的相关事物的知识,思考其形象特点、动作习惯等,然后带领学生深入当地的花鸟鱼虫市场,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一种事物进行眼观、耳听、手摸等,深刻认识所选择事物,然后进行绘画。学生对所画事物有了深刻认识,描绘出来就会更加生动、形象,更能够赋予人感动。

又如: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自然现象,如下雨、打雷、刮风、下雪、初升的太阳、落日等如果描绘得好,就能够使美术作品呈现出非常好的意境。因此,把相关的科学知识融入到美术教学中,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观察大自然的各种现象和变化,能够使学生从内心生发出艺术的感悟和体验,从而表现在美术作品中,提高艺术素养。

综上所述,融入语文元素,可以突出美术的诗情画意;融入音乐元素,能够突出美术的层次节奏;融入数学元素,可以突出美术的立体美感;融入科学元素,能够突出美术的灵动自然。因此,在现代小学美术教学中,要融入多学科的相关元素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庄丽娜.浅谈评价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1(07).

[2]钟平.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11).

[3]张爱年.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兴趣激发[J].美术教育研究,2012(05).

[4]陈玉峰.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学周刊,2012(08).

美术的相关知识篇6

关键词:基本素质;美术知识;分析研究

在美术教学的改革发展过程中,小学美术教学也开始进行了改革,对于美术教学也就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且对于小学美术教师来说,能否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人才就成为美术教学工作的重点,因此,小学美术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与基本素质。

一、小学美术教师要具备高尚的德行

对于一名教师来说,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而这也成为小学美术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中心。在课堂中,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只有教师具备良好的德行,学生才会逐渐养成正确的德行。所以,教师在课堂中要以自己的思想道德来影响学生,启发学生思维,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性格,塑造健全的人格。教师还要具备相应的爱岗敬业精神,这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条件之一。所以,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关爱学生,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对于美术教师来说,必须具备相应的艺术涵养,高尚的审美品格,同时要积极进行创作,这样才能更好地影响学生。

二、教师要具备专业的美术知识

对于美术教师来说,必须具备一定的美术基本理论与知识,这样才能养成高度的审美品位与情趣。同时还要对世界美术史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美术教学活动。尤其是针对小学美术教师,教师不仅要画好,还要做好课程的设计工作,不断学习,掌握更深层次的知识,以此来丰富自己的文化内含,这样才能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真正做到有底气,并帮助学生扩大知识层面,开阔视野。中国美术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集聚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因此,教师只有全面地向学生讲述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才能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并从美术发展历程的角度出发,掌握好美术的相关知识。

首先,教师要掌握好美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对于一名小学美术教师来说,必须掌握好美术史、艺术概论以及色彩学等知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在新课改的影响下,美术观的形成与课程改革的不断进步,使小学美术教师必须掌握更多的基础知识,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构建起完整的知识网络。其次,教师要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对于美术鉴赏来说,就是要综合运用感知与经验等来对美术作品进行准确的评价,以此来提高美术经验。通过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可以陶冶学生的精神层次,增强情感体验。所以,在实际中,教师要掌握准确的美术鉴赏方式,这样才可以对美术作品做出准确与客观的评价,同时还要针对其形式与内容等方面进行评价,这样才能提高美术涵养。再次,对于美术教师来说,还应当掌握好美术的专业技能。所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具备专业技术水平,如,速写与色彩等。尤其是在新课改以后,对于小学美术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不仅要具备高度的绘画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书法与手工等技能,同时还应当具备创造意识与创新能力。最后,教师还要具备专业的美术评论能力。对于美术评论能力来说,就是对美术欣赏的一种深层次延伸,在学生自己直观感受的基础上,客观地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与探究。所以,小学美术教师要掌握专业的评论方式,同时还要具备多元化的评论素质,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提高自身的美术观察能力。

三、教师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

作为一名教育人员来说,美术教师要认识到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并不等同于进行技法教育,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坚持做好人文教育,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所以在实际中,小学美术教师要具备专业的教育学与心理健康教学知识,这样才能掌握好各个阶段学生的心里特点,在掌握学生实际需求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小学美术教师要不断学习教育学与心理学中的相关知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总之,对于小学美术教学来说,在新课改的影响下,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综合能力,这样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人才,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提高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美术的相关知识篇7

关键词:美术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环境与生活对学生感性经验的积累和审美情趣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清楚认识到美术教育的重要性,针对学生的发展特点,采取合适的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散学生的思维,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

一、美术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设计与专业不符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美术教育,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找准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由此不断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水平。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一些教师未认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性,未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美术教育有效结合,以致部分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难以有效解决学习中的实际问题。一些教师习惯主导课堂,未能认识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致教学设计难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增强。

2.教学模式陈旧、教学观念存在误区在美术教育中,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单一,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上,忽视了对学生绘画技能的教授,教学目标设计不合理,与美术教学的初衷相悖。受以往的教育思想的影响,个别教师对师生关系的认知不准确,未能有效建立起与学生的良好关系,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关注度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以致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足。

3.评价标准与培养目标相悖美术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成为具备专业美术知识的人才。在制定评价标准时,教师应从教学目标出发,借助评价、反馈等教学环节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但是,部分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较为片面,仅仅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标准。部分教师未能有效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是照本宣科式地开展美术教学,未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阻碍了学生的长远发展[1]。

二、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1.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观察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美术知识与美术技能,并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将所学知识有效地运用于今后的工作。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教师可以借助丰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世界的变化。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应加大创新力度,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将其运用于具体的实践活动。

2.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要从新课程改革入手,提高对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美术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其表达能力与学习能力。在开展美术教育活动时,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学情,把握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进而选取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加以讲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自由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创作与思考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发展需求,从学生未来就业的角度开展教学活动,以此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教师要有效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启发学生的智力当前,启发学生的智力已经成为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教师要采取合适的教育方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应加大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力度,引导学生从色彩、图形、画面、结构等方面正确地认识美术,不断提高智力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助力学生的智力发展,教师应努力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美术知识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结合学生的认知习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美术知识,不断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教师可以利用美术欣赏、绘画等课程,在充实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创造,加工与处理客观事物,以此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美术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1.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了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教师要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拓展与创新教育内容,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发挥美术教学的优势。美术欣赏作为美术教育中的重要课程,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应灵活开展美术欣赏活动,让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并不断增强自身的审美能力。美术欣赏课程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在开展美术欣赏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感知与体验美,让学生感受美术作品中的意境美。学生只有掌握正确的欣赏美的方法,才能真正领悟与感受到美的意义。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身的情感出发,理解美术作品中的相关事物,进而分析美术作品中的组成元素。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相关的审美要素。如,为了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出发,开展基础造型训练,帮助学生掌握素描技巧。教师只有找准训练重点,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

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出发,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刺激学生的感官,鼓励学生将想象的事物借助绘画的方式呈现在纸上。美术属于情感艺术,在美术教育中,教师要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艺术的熏陶。知识是有限的,想象是无限的。在美术教育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相关的教学活动,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独立创作,将自己的创意呈现在作品中。一些学生喜欢临摹他人的作品,教师应指出临摹作品的好处,也要向学生指出长期临摹他人作品的坏处,如容易产生依赖心理、限制想象力的发展、不利于增强创新能力等。教师应借助具体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想象力,鼓励学生大胆畅想,用绘画语言展现自己丰富的想象,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实现美术教育的目标[3]。

3.重视启发式教学与实践教学创新能力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实践效果和学习主动性的有效发挥。在美术教育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发展规律、教育发展规律,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第一,借助启发式话语吸引学生,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美术教育中,教师要清楚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教师要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纳入课堂,努力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不应直接给出答案,而应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厘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启发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这种教学方法具有较强的启发性,能够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获得感、自豪感以及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第二,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在以往的美术教育中,教师多采用让学生临摹等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内容较为单一,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为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在美术教学中,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习并巩固相关美术理论知识。教师应在让学生掌握相关美术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展美术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绘画,不断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动手能力。同时,教师要创新实践教学的形式,以此吸引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如,教师在开展美术实践教学时,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户外,开展写生活动等,以此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布置不同的实践任务,以此激发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特长,挖掘学生的优势,帮助学生树立起对美术学习的自信心。又如,在国画教学中,教师要摒弃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避免只是向学生单纯地讲述绘画步骤与技巧,并从示范教学入手,向学生讲述用笔、用墨的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此外,美术手工课实践性较强,教师在开展美术手工课时,要在讲解基础知识、动作技巧等内容的基础上保证内容的创新性,引入不同的手工制作技巧,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4]。

美术的相关知识篇8

关键词:山区高中艺术素质分析

当今世界,教育有越来越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趋向,艺术素质作为人文素质的一个方面,也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为了能深入了解当前边远山区高中学生所具备的艺术素质情况,现将我对边远山区高中美术素质的探索调查,发表以下几点看法,以供广大同仁探讨。

一、边远山区高中生美术素质现状

针对高一、高二、高三年级的150名学生进行了“美术知识及能力问卷”的调查。在被调查的对象当中,男生120名,占80%;女生30名,占20%,均分别选自不同年级,其中一年级52名,占35%,二年级48名,占32%,三年级50名,占33%。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各异,各入高中前的家庭所在地也是乡下农村的118名,占79%;城镇户口32名,占21%。以下表是对中、外美术知识及相关能力的调查统计结果(问卷总分为150分的调查报告表)。

表象一:当前边远山区高中生美术知识十分贫乏,相关能力极差。在抽样调查中,有83%的学生不了解最基本的中国美术知识,如《漓江百里图》的作者等;有92.6%的学生对外国美术知识不了解,如外国的油画大师梵高的油画特色(颜色等);有50%的学生掌握不了一般的美术知识,如艺术的产生,中国山水画的特点;有35%的学生不能识别到意大利名阵(蒙娜丽莎),20%的学生不知“美术”是何物。

表象二:边远山区高中学生对美术有浓厚的兴趣。在调查中,笔者了解到当前边远山区高中生,特别是后进生,渴望了解和掌握一定的美术知识,迫切希望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据统计,有85%的学生对艺术很喜欢或有兴趣;有88%的学生希望开设美术基础课程,在全部的问卷中所列的课程有16余种,尤其是以“美术鉴赏”、“美术基础理论”、“素描”以及“色彩”为多,占被调查对象的72.2%。

表象三:边远山区高中生和美术素质随性别和年纪的不同差异明显。全问卷总150分,男生平均得分46.5分,女生平均得分54.5分,一年级平均分44.5分,二年级平均得分50.5分,三年级平均得分58.5分,说明学生的美术素质不仅与年级相关,而且与性别也有明显的相关性,这与高中生有校期间直接或间接获得一些艺术信息及女生的个性特点,生活情趣有较大关系。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边远山区高中生美术知识贫乏,相关能力极差。

二、边远山区高中生美术素质贫乏的原因

(一)与家庭的熏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有关。在被调查对象中,有93%的学生出身在乡下农民家庭,文化生活条件很差,祖辈传授的艺术知识极为有限,加之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其难以接触到高雅品位的艺术。

(二)与小学、初中阶段的导向有关。面对各种各样的升学考试,学生夜以继日地陷入题日题海当中,对与升学考试无关的美术知识无暇问津,学生和家长也自然形成了“学好数量化,走望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而且初中教师为了追求升学率,几乎没有开设艺术类课程,同时老师也忙于猜题应试,难以顾及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

(三)与高中阶段的课程设置有关。我国高中学校,特别是边远山区高中学校,在计划经济体制导向下,一直沿用窄口径的“高考应试模式”学科环境单一,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综合素质,很少设置艺术素质类课程,美术知识也仅仅是向准备报考艺术类专业高考的学生每周开设一、二节课时,最多是以自愿的形式在双休日和课外活动时间自学和集训。因此,老师不能系统地向学生介绍美术理论知识。加之,边远山区高中地理位置偏僻,信息传递比较慢,学生接触美术知识的信息较少。

美术的相关知识篇9

关键词: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艺术教学方法

在高中阶段开设美术欣赏课,目的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是由于美术欣赏课不是高考必考科目,学生对该科目有所忽略,这就给日常教学带来阻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一些方法,借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了解美术作品的兴趣,进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鉴赏作品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的能力,方便教学课程的开展,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一、教师要把握学科的基础知识

高中美术欣赏课除了要教授美术鉴赏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教授美术基础理论知识。美术欣赏课作为高中美术课学习的一部分,了解掌握美术基础理论知识有助于更好地接受美术鉴赏知识。就像俄罗斯套娃,如果美术鉴赏知识是里面的娃娃,那么美术基础理论知识就是外面的盒子,打开盒子才能看到娃娃,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有意识地教授美术基础理论知识。教师在教授美术鉴赏知识时,可以扩大视野联系其他学科知识。设计教学方案时,从学生学习过的知识或储备的课外知识导入,让学生从熟悉到陌生,紧跟老师的思路进入美术鉴赏知识中,更深切地理解掌握枯燥的理论知识。如《从传统到现代》这一课,对于如何使学生了解中国20世纪在传统绘画基础上发生的变化的教学,可以通过学生掌握的中西方历史文化知识入手,让学生比较中西方当时的历史文化及社会变化得出传统绘画发生变化的原因。这样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引发学生对相关学科的关注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和学习经验。

二、教师要突出重点,注意教学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美术鉴赏知识与其他学科触类旁通,鉴赏知识较杂乱。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根据教学大纲分清主次,让理论知识有条理有系统,避免造成学生认为所教授的知识全部都是重点的错觉。否则,繁多复杂枯燥的理论知识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到最后得不偿失。此外,即使是重点知识的学习,也不能采用逼迫背记的方式,试想学生平日就有各科理论知识要掌握,早已疲于应付背记的方式掌握知识点,这时要求他们背记知识点,还有兴趣学习吗?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或者采用小组合作分析的方式,循序渐进地使学生接受鉴赏知识。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有推动作用。在高中学习过程中,美术欣赏课或许是学生繁重学习之余放松的好机会,这时可以采用欣赏美术作品的方式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对美术欣赏的兴趣。例如学习作品创作的技巧方法、艺术特色时,可以欣赏风景画,静物画,但注意在选择作品时要有主次之分,教师要把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性的佳作做重点分析,以加深学生对美术技巧的理解和对名家之作的印象。例如在讲解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时,众多名家辈出,同一朝代又有不同风格的画家,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必须选用大量有代表性的画作重点讲解,以此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千万不要只让学生阅读书面材料,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播放教学影像资料,让学生有直观感受。这样学生才会对作品的境界、艺术手法有直观的认识,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便学生记忆。

此外,还可以采用情景模式的方式,方便学生深入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每一部作品都有其创作背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了解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时代背景、民族特征,可以通过播放民族音乐和相关的影视资料,或者讲述美术家的人生经历等方式,创设情境,感染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讲解凡・高的《向日葵》时,可以通过介绍凡・高的生平经历及时代背景,探讨凡・高为什么要以向日葵为作品主题?向日葵有什么深刻的含义?通过了解凡・高的生平经历可以看出,对于凡・高而言,向日葵是他表现自己思想的最佳题材。夏季短暂,向日葵的花期也不长,凡・高就像向日葵般早早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向日葵就像太阳,浓黄色的颜料象征着光和热,是凡・高内心激烈翻腾的感情的写照,也表达凡・高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追求,他用向日葵的各种姿态表现自我。

在美术欣赏过程中通过播放音乐,声音和画面同时出现,听觉和视觉的双重冲击,使得学生的兴趣被充分激发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深入感受作品,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更使得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起来。例如在讲解抽象派艺术作品的特点时,可以让学生听一首音乐,结合美术图片分析。这种教学方式既轻松掌握知识,又得到艺术美的享受,更有利于学生审美观念的形成。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美术修养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锻炼学生运用鉴赏知识分析作品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设计教学计划: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从课本中选取本小组感兴趣的课题。根据老师的提出的问题,个人查阅资料或小组成员相互讨论,得出本部小组的感受和见解。然后各组依次上台向其他学生讲解感受和见解,小组讲解完毕后全班学生先进行讲评。最后由老师对不足之处进行补充或改正,并回答学生的问题。巩固学生的鉴赏知识,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也要让学生动笔创作美术作品,不能光“纸上谈兵”。例如讲完莫奈的《干草堆》,发现学生对光、影的作品感兴趣,教师要适时地启发学生根据一天中光影的变化,让学生自主完成一幅绘画作品。又如讲完空间透视法后,让学生自选透视法,把教室的空间图画出。

四、结语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分析,美术欣赏没有固定的套路,美术教师只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必要时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使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美术的相关知识篇10

关键词:幼儿;美术欣赏活动;创造力;培养

一、创造力培养概述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是成功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现如今,专家学者们对创造力的认知与定义存在一些分歧,有不同的理解。我国启蒙教育中关于创造力培养的认识集中于对原有事物的创新与优化,重视怎样经过创新提升原有事物。但是,国外对创造力的培养更重视创造新的事物,重视发明与创造事物的有效方法。可见,国内外在创造力培养的认识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二、美术欣赏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现状

(1)美术教育与创造力培养相脱节。当前,一些幼儿教师存在功利意识,并将这种功利的价值理念渗透到幼儿美术欣赏教学中,集中体现在过于重视理论知识讲解,不重视幼儿在美术欣赏活动中的个性体验与认知,这不利于幼儿创新意识与创造力的培养。美术欣赏活动应与幼儿创造力的培养紧密相连,但两者脱节现象严重,使本来应培养幼儿审美能力与艺术素养的美术欣赏活动变成美术知识的填鸭式教学活动,使幼儿创造力的培养被条条框框限制。(2)美术欣赏活动未尊重幼儿心理特点。在日常美术欣赏活动中,一些教师习惯于参照课本内容按部就班地授课,没有结合幼儿的特点和需求设计教学活动,自身处于主体地位,将幼儿置于被动接受地位。此外,一些教师结合自身经验设定相关知识技能,希望所有幼儿在短期内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而实质上这种教学方式并不适合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无法帮助幼儿建立美术欣赏的构架。(3)部分教师缺乏专业的美术欣赏知识。当前,一些幼儿教师,并非美术专业出身,缺少美术理论知识,以致难以从美术专业角度带领幼儿进行作品赏析,也无法依据作品开发出多样的艺术欣赏手段,影响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三、美术欣赏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途径

(1)抓住美术欣赏活动本质,培养幼儿创造意识。首先,美术欣赏活动要重视教育目标的融合性,重视幼儿对美术作品的认知与感受,最为重要的是重视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及创造意识。幼儿教育是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服务的,其包含社会、语言、科学、艺术等各领域的教育,美术欣赏活动的开展应重视与其他各领域教育目标的融合,进而为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其次,美术欣赏活动要重视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在美术教学中,美术知识和技巧、美术创作和欣赏都非常重要,所以美术欣赏活动应重视内容的综合性。其一,应重视欣赏内容的审美功能,渗透美学、艺术史、艺术批评等内容以及对幼儿艺术创造力有影响的内容。其二,应重视欣赏内容和幼儿生活之间的联系,要立足幼儿的生活经验开展美术欣赏活动,激发幼儿的审美情趣。最后,美术欣赏活动要重视教育过程的生态性。教师应该通过身边的生态环境为幼儿设计更多审美情境活动,以激发幼儿的创造意识,挖掘幼儿的创造力。另外,教师应重视美术欣赏活动的整体性与连续性,即美术欣赏活动内容应包括艺术感知和体验、艺术创造、艺术评价,并使其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进而成线性链接,提供完整的美术欣赏教育过程。(2)依据幼儿审美心理,培养幼儿创造力。据调查研究,2岁~7岁的孩子是直接感知美术形象的,处于审美理解发展阶段。幼儿在美术欣赏活动中,表现出审美知觉的完形性、主动性和多通道性,审美理解的直觉性、情感性和想象性,他们对美术作品内容的感知先于作品形式的感知。教师可通过教育干预,让幼儿从心理上感知美术作品的形式审美特征。首先,教师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应进行艺术知识和艺术技能的指导,搭建起幼儿初步的审美支架,通过模仿、体验、想象等方法进行艺术知识和艺术技能的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和创造力。其次,教师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应运用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对幼儿的知识经验提出质疑或通过发现欣赏对象的不足来激活幼儿的思维,给幼儿提供充足的思考空间,让每位幼儿都能对美术作品进行自主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