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教学重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8:22

诗歌的教学重点篇1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生;诗歌教学;策略

在诗歌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对诗歌的欣赏意境的分析,对于学生文学修养的提高、审美情趣的培养,语文综合能力的锻炼都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如何教会学生挖掘诗歌的人文内涵、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笔者仅就自己在教学中积累的经验与感悟,浅略探究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兴趣培养策略

诗歌作为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文学形式之一,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诗歌以其精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独具匠心的构思,成为中国文学史上辉煌壮丽的篇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除了对古代诗歌进行赏析外,还需对现代诗歌有所感悟,现代诗歌相比于古代诗歌具有内容开放、形式自由、高度概括、注重修辞的特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兴趣的培养,诗歌教学也是一样。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增加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与积极性。

1.吟诵

诗歌的音乐美是它最大的特点,诗歌的语言和韵律都一种很强的乐感,在吟诵的过程中往往为诗歌的节奏所牵引,“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古代诗歌朗朗上口,现代诗歌语言优美,都是吸引学生学习诗歌的因素,而吟诵是学生感悟诗歌美感的第一步;古人云,“熟读诗歌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实吟诵的首要作用是加深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培养学生对于诗歌“语感”。学生在诗歌的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因为不理解而感觉诗歌晦涩难懂,教师可以先不要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与意境,而是让学生无需考虑其他因素,全身心投入地进行朗读,最好达到吟诵的程度,学生会幻想自己就是诗人,处在诗人所在之地,感受诗人所感受之感,进而想进一步探知诗歌的真正意境,明确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2.勤思

所谓勤思,不仅是指在诗歌学习与鉴赏的过程中加强思考,更重要的是要对诗歌的赏析要有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勤思的基础是多读,“观千剑则晓剑,读千赋则善赋”只有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才能对诗歌有比较通透的领悟以及独到的见解。诗歌的语言具有含蓄性特点,在解读上具有多义性,在诗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思而知其意,而且要多角度、多层面对诗歌的意境和表达的思想进行解读,这样学生以思索研究的态度进行诗歌赏析,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激发自己的好奇心,调动自己学习诗歌的兴趣与积极性。

二、美育策略

基于诗歌自身的特点,诗歌教学既是知识教育又是美育教育,诗歌鉴赏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接受美、欣赏美、感悟美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诗歌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单纯知识灌输的教学方法,根据诗歌的审美特点、学生的情感需要,在诗歌的讲解过程中讲究教学艺术,在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学生的美感,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1.感受法

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后天学习积累的产物,在诗歌教学中注入审美教育,对于引导学生更有效地感悟作品,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感受法作为审美教育最直观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为学生描绘出生动鲜明的审美形象,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审美情感,激发学生进入文本去欣赏去感悟。例如,教师在陆游的《游山西村》的教学中,可以用一种明朗愉悦的语调为学生描绘山西村古朴而富有生趣的民风,通过多媒体中图片的展示,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体悟诗人对山西村的向往之情。

2.鉴赏法

提到诗歌教学就离不开对于诗歌的鉴赏,诗人在创作的过程中十分注重语言的凝练,因此,我们在诗歌的鉴赏过程要做到字斟句酌,从作品的细微之处感悟诗人的用心良苦,从中品味诗歌字里行间的韵味,进而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首先,品鉴字词。字词是诗歌创设意象、营造意境的基础,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必须从细微之处着手,加强学生对诗歌的品鉴能力。例如,在讲授晏殊的《蝶恋花》的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感悟“昨夜西风凋碧树”中“凋”字的绝妙之处,可以让学生试着把“凋”字改成其他的动词,比较此句的表达效果,会得出“凋”的运用,使得秋天的萧索悲凉的景象跃然纸上,对诗人的伤感之情表达得最为深切。

其次,品鉴名句。一首名传千古的诗歌总有一两句让人们随口就可以吟出,而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往往最能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在画龙点睛的同时留给人们余音绕梁的美感。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在名句品鉴方面也要有所注重。如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同时天涯沦落人一句进行重点赏析,加强对整个篇章的把握。再次,品味意境。意境作为诗歌中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发挥想象的审美空间,在诗歌鉴赏过程中是重点也是难点,每首诗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意境,如果学生在诗歌学习过程中抓住诗歌的意境,就会在对诗歌原有理解上进一步升华。以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通过对诗中明月、松林、流水等意象的描述,表现山居的静谧、和谐,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应启发学生自己探究诗歌中的精华所在。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诗歌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素质,对于学生审美观念和能力的培养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应该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本文从兴趣策略和美育策略两个大方面,分点论述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相关策略。

参考文献

[1]沈首梅:中学语文新诗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诗歌的教学重点篇2

一、幼师生幼儿诗歌教学的意义和特点

诗歌是传统文化的最重要载体,尤其古代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石,涵盖我国社会、民俗、价值观、世界观等,成为文化巨擘中的耀眼明珠。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国的幼儿教育起源于“诗歌启蒙”,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中,幼儿教育往往是以“诗歌”的教育为主线,著名的教育学家孔子亦云“不学诗,无以言”,虽然这是特指《诗经》这一中国古诗歌的经典,但是对学生开展诗歌教学的作用和意义是教育界的公知。

幼儿诗歌是幼儿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儿歌、儿童诗、浅显的古诗、散文诗等,从幼儿诗歌的特点和幼儿教育的匹配关系上来看堪称绝配。一是幼儿诗歌的构成形式与幼儿的认知特点一致。一般而言,诗歌的语言呈现出高度凝练的特点,多采用短句、甚至是单词成句的模式来组成结构上的形式美,而幼儿对语言的掌握也基本遵循“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的认识规律,且正处于词汇急速扩容的黄金时期,幼儿诗歌念起来琅琅上口,好学好记,因此深受幼儿喜爱。二是幼儿诗歌的艺术形式与幼儿的思维锻炼一致。诗歌具有更多的想象空间,而幼儿正处于想象力培养的最重要阶段,科学恰当地运用诗歌的特点去拓展幼儿的想象力显得极具教学价值。三是幼儿诗歌的韵律特点与幼儿语感的锻炼一致。诗歌是韵律的载体和媒介,无论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平仄押韵,还是现代儿歌童谣、儿童诗的韵律特点,对于处于语音形成期和语感养成期的幼儿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有益素材,都能给幼儿以强烈的美的享受和情感的启迪。

二、幼师生应具备幼儿诗歌教学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一)扎实的文学功底

幼儿诗歌来源于文学,扎实的文学功底,是开展幼儿诗歌教学的最基本条件。从教学本身的规律而言,施教者对整个知识体系的把握能力决定了其施教的思路和水平。幼师生要具备幼儿诗歌教学的文学功底,首先要有一定的对汉语语言的了解能力、掌握能力和表达能力,能较好地掌握幼儿诗歌的文学特点,熟悉它们具体的分类,熟记大量的幼儿诗歌的具体内容,不但能知其文,还能知其意、知其境界。其次要对幼儿诗歌的文学语言有清醒的认知和较深的理解,要善于总结幼儿诗歌的文学意味,并转化为幼儿诗歌的教学知识。再次,要具备解读幼儿诗歌的专业文学功底。幼师生切勿有幼儿诗歌过于简单易懂,有些甚至是“大白话”的错误认识,经典的幼儿诗歌,都是过了大量实践和时间的检验,其既具备文学诗歌的全要素,更具备鲜明的教育素材特征,只有具备扎实的文学功底,才能出色地完成诗歌教学任务。

(二)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能力是幼师生的基本功,但是具体到幼儿诗歌教学,又体现出不同的特点。一是标准。毋容置疑,标准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开展幼儿诗歌教学的根本,3-6岁是幼儿学语言的关键时期,幼师生只有掌握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才能为幼儿的语言能力培养奠定基础,因此要杜绝“口音”的困扰,克服方言口音对普通话学习产生的障碍。二是形象。很多的幼儿诗歌具有鲜明的艺术形象。在具体的课堂语言上,幼师生要充分注重形象的表达方式,要借助体态语来进行综合表达,才能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三是语感。诗歌对平仄、押韵、韵律等的要求较高,教师在平时的诗歌教学中要培养幼师生语感的具体能力,要突出对平仄、押韵、韵律等方面的专业培养特点。四是艺术。对于幼师生而言,艺术的语言和语言的艺术都必须具备,特别是具体到幼儿的诗歌教学方面,语言的功底、表达的能力、教学的张力等都是影响诗歌教学的最基本硬件。

(三)组织实施能力

教学过程是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综合运用的过程,科学有效的策划过程、周密系统的组织和实施能力是影响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导入―教学―互动―引导―拓展―总结―复习”等环节在其中都要体现,幼师生要具备有效的策划实施能力和课堂把控能力,才能把教学环节精心分解实施,逐步达到教学目的。

三、幼师生幼儿诗歌教学能力培养策略

(一)幼儿诗歌教学能力的培养策略

1.科学诵读训练。诵读往往是被幼儿教育者忽略的基本功。其实,在幼儿诗歌教学中,诵读是最基本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必须通过科学训练来提高幼师生的诵读水平:一是用长期的诵读训练来纠正自身发音,很多幼师生的普通话语音基础较差,发音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要加强对学生吐字归音的训练,让学生多听多学CCtV电视台播音员的标准发音来改善并提高自己的语音水平;同时在长期的诵读训练中采取录音训练、双人互读、角色朗读(根据诗歌的内容)等多种方式,来体会诗歌的语言特点,仔细甄别发音弱项,固化正确发音。二是要求幼师生通过长期诵读训练来改善音色条件,让其发音更加富有层次和穿透力,美好的声音和音色能够大大提升教学的效果。三是通过长期诵读,让学生逐步达到对经典诗歌的背记程度,提升自己对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充分体会“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科学规律。

2.丰富文学修养。幼师生自身的文学修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开展幼儿诗歌教学的质量,提升自身文学修养是一项“硬功底”。教师必须做到两点:一是要求幼师生大量阅读关于诗歌方面的文学作品,特别对传统诗歌、现代儿歌、儿童诗等题材的掌握和阅读,多读圣野、金波等著名幼儿文学作家的作品,还应涉猎俄罗斯、英国等其他国家的优秀幼儿诗歌,丰富自身文学知识功底,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二是要开展适当的幼儿诗歌的创作活动。教师要培养幼师生在理解幼儿诗歌文体特点的基础上,能针对幼儿教学的主题,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进行自我创作,作品要通俗易懂,篇幅短小,贴合幼儿实际,富有趣味性和娱乐性。

3.提升策划能力。策划能力首先来源于幼师生对幼儿学习语言的正确认知。幼儿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认识世界和思维发展的过程,3-6岁的幼儿基本处于“会说两个词的句子―只有实词的句子―充分运用各种语言成分的句子”的发展阶段,要充分把握这种跳跃性的语言发展,充分运用幼儿诗歌的多双词句、跳跃性思维、特征化描述、片段化场景的特点去策划符合幼儿特点的诗歌教学活动。通过对幼儿诗歌的熟练运用和理解,把诗歌的意境化为幼儿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场景来学习和认知。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具的设计、都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

例如,《落叶》这类儿童诗构思新颖、语言简洁、季节性较为明显,可以采用自然情景法,创造条件选择在秋季的落叶树下进行教学。而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这类古诗则宜用情景表演法来教学,教师可结合诗歌内容,通过相应的动作示范和生动形象的讲解让幼儿理解,接着通过角色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让其掌握,这种游戏性的方法非常受幼儿的喜欢。教学活动设计与组得当,能够给幼儿美的享受和情感的陶冶,激发其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4.大量教学模拟。幼师生的基本教学能力应该更多在教学模拟上得到体现,教学模拟是对幼儿诗歌教学的最佳训练。一是要有大量的课堂教学模拟。同学、老师均可以成为教学模拟课堂的施教者和受教育者,从而充分获得彼此的诗歌教学经验和诗歌教学的成功方法。二是思维模拟。这一点更体会在换位思考层面,体会受教育者的认知视角,针对幼儿喜欢幻想,活泼好动,好奇好问,因此选择的诗文要生动有趣,充满童真童趣,这样才贴近幼儿的思维,如古诗《春晓》、《咏鹅》、儿童诗《小熊过桥》等等。三是可以获取最接近实际教学的模式经验和教学数据。幼师生在试教的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教学的技巧和技能在互相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有所提高,为以后从事幼教学事业夯实基础。

5.积极教学实践。幼师生的诗歌教学知识和能力,只有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才能达到真正质的提升,因此要珍惜每一次教学实践的机会。

一是充分准备。对于选择教材、授课目的、教学过程设计等诸多环节都要充分掌握,同时要详细了解每一名学生的特点和现状。第一步题材要丰富多样和具有一定教育意义,要选择一些具有时代特点的、贴近幼儿生活的诗歌,如小班的孩子宜选择主题单一、语言浅显重复、动作体验强的儿歌为主,如儿歌《老师早》、《小刺猬理发》等。中班和大班在选材范围上广些,同时要注重诗歌蕴涵的意境美、情意美和语词的审美。

第二步,分析、熟悉教材。首先包括分析诗歌的主题、段落层次、写作特点、诗歌的语言,找出重难点,确定幼儿应掌握的新词。接着分析诗歌的节奏、音律,节奏是诗歌的灵魂,如儿歌《小金鱼》“小/金鱼,水里/游,快快/活活/头碰头”中斜线表示音步,加点的字表示重音,要引导幼儿读好节奏,才能有感情地朗读。再次分析熟悉作品后,教师应能用标准流畅的语言背诵诗歌,以便于教学。

第三步,幼师生要懂得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生活经历和经验准备教具,写教案,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如儿童诗《摇篮》就要重视对幼儿情感的体验,“天空是摇篮,摇着星宝宝。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作品想象丰富,构思巧妙,幼儿能感受到语言美和意境美。而教具的制作要符合诗歌的内容,使用直观教具,如图片、贴绒、桌面材料、木偶等。幼师生在使用前,要先练习使用。

第四步,在教学过程中,幼师生应通过示范朗诵,让幼儿感知诗歌内容,进入到诗的意境,并灵活运用讲解法、谈话法、情境表演法等多种方法帮助幼儿理解内容。

第五步,为使教学活动更具可行性,应根据诗歌自身的特点进行设计,围绕内容开展表演、仿编、创编等,激发幼儿的兴趣,鼓励其积极表达,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如诗歌《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就很适合创编动作学习,教师可指导幼儿模仿青蛙的动作和形象,或教师表演,幼儿朗读;或幼儿表演,教师诵读,通过活动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

二是保持自信。自信心是掌控课堂的关键,在教学之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强大的心理素质是保持自信的基础,克服胆怯和自卑的心理,教师应教会幼师生用“我能行”来暗示自己,这是一种正信息,是成功者必备的条件,常用这种信息来调控自己,自信的形象就会被塑造出来。

三是注意聆听。幼师生要善于通过聆听幼儿的课堂语言,要清楚在教学实践中自己需要解决的知识弱项和技能弱点,反馈自身的教学,不断完善自我;通过聆听其他老师或者同学的反馈,汲取营养,提升自己。

四是善于总结。幼师生在每次的教学实践后,要懂得总结成功经验,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继续延续巩固;总结不完美的环节,诊断出现问题的原因,加以改进;总结知识和技能弱点,开展训练,补齐短板。

(二)教学实践案例剖析

大班诗歌《咏蛙》

设计意图:

这首诗内容写得很有气势,是一首托物言志的七言诗,全诗以拟人化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青蛙的龙虎之姿和不凡气概。形式工整,语言简练,朗朗上口,寓意深刻而广为传诵,适合幼儿感受、学习和朗诵,是幼儿学诗的佳作。

活动目标:

(1)通过听、读、想、猜、看、画等多种方式,让幼儿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和特征描写;

(2)学习咏物类入门诗歌的基本知识;

(3)学习并认识青蛙这种动物,了解大自然,激发爱好大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青蛙的相关图片;准备画青蛙的笔和纸;荷塘月色的相关轻音乐。

活动过程:

1.猜谜语,引出主题

通过猜谜语的方式引入《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教师可以念青蛙谜面,请幼儿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

2.初步感知诗歌

(1)出示青蛙图片,引起幼儿兴趣,接着播放荷塘月色的相关轻音乐。

(2)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帮助幼儿理解诗的特点和意思。

(3)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运用讲故事学诗的方法,把诗的内容变成故事讲给幼儿听来启发幼儿想象与思考。

提问:你听到了什么?你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幼儿听完故事,理解了诗的内容,再学这首诗就容易多了。)

小结: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逐句解读诗歌,让幼儿认读并理解“虎锯”的词义、诗歌中语言规律和语境,让幼儿理解青蛙所处的环境和它的形象以及心态的描述,并明白其中的自然规律现象。

(4)教师领读全诗。

3.结合动作来表演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1)教师结合动作,配合音乐来表演诗歌。

(2)引导幼儿用动作来表现青蛙的形象。

4.师幼一起配乐诵读诗,体验诗人作诗时的心情。

5.活动延伸

(1)请幼儿将自己对诗的理解,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强调突出青蛙的形象)。

(2)让幼儿出示自己的画作来诵读诗歌,逐步达到背诵的过程。

6.布置作业。要求孩子课后有条件的开展自然观察,对青蛙的特征进行了解。

案例评析:

诗歌的教学重点篇3

关键词:英语诗歌;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273-02

一、英语诗歌教学的意义和现状

在现代大学教育中,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英语诗歌的学习是十分必要和极为重要的。作为西方社会的重要精神产物,诗歌这一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着其历史政治经济等诸多文化信息,是了解西方历史演变的有效途径。同时,诗歌在不同发展阶段所呈现的迥异多元的倾向特征也是诗歌教学的重点,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和提升其认识水平。对于英语语言文化的学习掌握有着重要意义,可以促进学生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符合新时代对于大学生的培养目标。所以,英语诗歌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必须加以重视,进行有效而全面的研究和探索,以达到所期望的教学效果。

当然,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不同类型层次的院校对于英语专业学生是否开展、如何开展和检测其英语诗歌教学等问题有着不同的思路和理解,也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手段。虽然很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对此表达了支持赞同的态度,但是具体实施中,却并未真正实现诗歌教学本身的目标,而是出现了很多的困惑和争论。尽管这在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是必然的,但是必须看到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学生远离诗歌,不愿不能与诗歌亲近,无法理解英语诗歌学习的价值;部分教师忽视诗歌,认为英语诗歌的教学费力不讨好,意义不大,或是将其视为一种教学手段,可有可无的“添加剂”,甚至从应试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肢解”,进行所谓的重点归纳。这些都造成了目前英语诗歌教学的困境。所以,有必要对英语诗歌教学的主要方面进行剖析,理清思路,探讨有益的方法或可行的手段。

二、英语诗歌教学的本质和关键

要开展英语诗歌教育,必须认清其本质,准确进行定位。英语诗歌教育是以英语为语言载体,以诗歌作品为核心的教学活动或过程,是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对作品有效的阅读之后进行客观评述的过程,也是在理性思维指导下,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思想艺术特点的过程。因此,必须抓住两个关键:(一)强调语言基础。英诗的教学兼有语言的输入和输出,需要有效地利用相关的英语语言知识进行作品的分析理解和归纳表述。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克服一定的语言障碍和困难,让其更直接全面地感受诗歌艺术的魅力,使其更自然顺利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打消其抗拒、畏难的消极心理,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诗歌的赏析。借由必要的语言点的提示和疏通来避免因语言知识缺失而造成理解上的模糊、歧义和不通;(二)注重诗歌常识。把诗歌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自然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诗歌素养。在日常教学中,逐步地让其了解诗歌常识,理解基本概念、熟悉主要流派、把握诗歌特点和技巧。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对诗歌形成正确的认识,可以做出基本的判断和分析,并结合自身的经历感悟进行评价。适当的诗歌知识的介入才能揭示诗歌本质,让学生具有对诗歌更深刻更全面的把握,而不是停留在表层的感受表达上。当然,英语诗歌,特别是英美诗歌,传统深厚、流派众多、形色各异,在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的同时,也对教学双方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教学中,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进行教学设计,采取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诗歌,如何去理解诗歌,并在赏析诗歌的过程中,得到关于自身,乃至生命的启示。

三、英语诗歌教学的原则

英语诗歌不仅传统悠久,流派众多,且名家辈出,名篇迭出,值得认真研读者众多。所以,在教学中,如何安排教学内容、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手段也需要细致深入地思考探索,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感悟英美诗歌的真谛。

(一)以兴趣为支点,激发学习欲望

任何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离不开学习者本身的积极主动的参与。诗歌知识的传递、诗歌作品的解析或者诗歌历史的讲述都需要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梳理分析,结合其学习心理和生活体验,找到切当的切入点,来引发学生的求知心,而不宜生硬地进行灌输或宣讲,以免损害学习热情。这一原则应贯彻这个英美诗歌教学过程,在具体的实施中,根据教授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和安排,才能达到期待的教学效果。

(二)以历史为线索,串联诗人诗作

英语诗歌教学因不同的教学实践者,不同的教学材料,可呈现不同的风格和效果。但就大多数学生而言,在接受这一教学内容前,是不具备完整系统的英诗知识体系;对于英诗的体验是稀少的、零散的、片面的,多停留于感性认知的表层,没有诗歌阅读赏析的正确方法和技巧,无法触及诗歌的本质和真义。所以,首要的教学任务之一便是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英诗的知识框架,勾勒其发展线索,梳理各历史阶段和主要流派。依借历史,将众多不同诗人诗作有机地连成一体。这样不仅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英语诗歌历史观,辨明潮流间兴衰承接,洞察风格更迭来由,体悟诗风同异缘由,进而可了解过往,理解当下,展望明天。因此,虽然英诗讲解离不开精彩纷呈的诗人或诗歌深入阐析,更不可缺对其发展演变的把握。

诗歌的教学重点篇4

【关键词】学习境界诗歌教学活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探究鉴赏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2-0056-02

诗歌是最美的文学样式,而诗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传统文化积累;也能帮助他们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还能教会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甚至可以引导学生尝试进行诗歌创作,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为了落实上述理念与目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打破了以年代、风格、体裁、题材为中心的编排规则,转而以“鉴赏方式”为中心,设立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和“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三个单元。这就给教学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可以通过有效组织多样化诗歌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深入诗歌文本,不断提升学生学习诗歌的境界。

一组织多样化诗歌教学活动的原因及目的

第一,多样化诗歌教学活动中的“活动”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参加,以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内在需求和认知规律为基础的,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基础为目的,以课堂为中心,课内外互动互补、有序有效的主体实践活动”。这是组织活动的基本出发点。

第二,古代诗歌往往是诗人经历人生的苦难与欢乐凝练而成的,思想感情深刻而含蓄,再加上诗人为了表达感情所选用的词语、意象距离现在比较遥远,因此学生对待诗歌文本或诗歌考题在理解上有很多困难。从心理层面上讲,通过组织多样化诗歌教学活动可以恰当地落实合作性、体验性、探究性三个原则,引导学生将对诗歌文本的心态从仰视转变为俯视,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学习中国古代诗歌的学习兴趣。

第三,以高中学生入学时的基本状况看,他们认识诗歌文本的过程及学习的状态基本上是被动的—被动地背诵、被动地回答问题、被动地做作业,甚至是被动地做小组合作探究。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缺乏鉴赏方法的点拨,更缺少深刻生命的体验。从操作层面上讲,这就要求诗歌教学应该在这些方面加强引导,不断地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由被问,逐步过渡到主动提问,并予以合理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学习境界,最终实现教与学的结合、方法与情感的结合、聆听与体验的结合。

二学习境界提升与多样化诗歌教学活动的结合

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教师莉萨·施耐尔认为:“我们(教师)必须把自己看成是读者和文本相遇时悄悄地站在一边的人,即使偶尔介入其间也只是为了让这种接触得以继续或者静静促其前进。如果我站在学生和这首诗之间,把诗解释给学生听,他们就会失去这首诗。”因此,教师必须把自己当做一个阅读的参与者,而不是讲解者或是评论者。教师在诗歌教学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不是某首诗歌用了什么方法表达了什么感情,而是自己在阅读诗歌时是如何一步步加深理解的——理解的深入过程就是学习境界的提升过程。教师必须通过一些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这个过程,从而升华自己的境界。

1.知识经验的积累——明确基本要素阅读诗歌的起点

主要目标:构建基本知识框架,明确诗歌鉴赏的要点;倾注情感地诵读,建立与诗人心灵沟通的桥梁。

教学活动:第一,教师必须讲明诗歌鉴赏的要点,包括语言、手法、形象、思想感情。讲解这一点时可以结合历年高考真题中的典型题型,比如语言版块中的炼字题,手法版块中的修辞题,形象版块中的意象题,思想感情版块中的主旨题。当学生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可以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探究“诗歌鉴赏”四个版块之间的关系、四个版块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三个单元的鉴赏方法是怎样的关系。可以明确以下内容:语言是基础,手法是手段,形象是途径,思想感情是目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是以思想感情为突破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是以形象意境为突破点,“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是以语言手法为突破点,三者相辅相成。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肯定会有思想的火花,答案未必限制在这些要点。设立这些讨论题目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明确鉴赏的基本要素,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在这里(诗歌鉴赏),直到他们遇到了再一次吸引他们的东西(诗歌),这时他们将再一次转移注意,指向他们自己的观念(鉴赏方法)”。第二,强化诗歌诵读。诗歌是一种非常感性的艺术样式,本身就是用来吟唱朗诵的。因此,诵读是接近文本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早读、课前五分钟等形式督促学生将一些重要诗歌熟读成诵。教师还要在字音、情感变化方面加以示范指导,引导学生倾注情感地诵读。这项活动必须在探究文本之前完成,因为带感情的诵读会使学生以自己的感悟接近作者的心灵。

2.理解分析诗歌最重要的手段:教学内容的反思—基本方法的梳理

主要目标:梳理分析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点思路,提升感受力;养成课后反思的习惯,主动重复演练分析诗歌的方法。

第一,充分运用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本教材为教学指导提供了清晰的思路。每个单元都分为“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四个步骤,是一个“方法指导——示范过渡——学生尝试”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从范例出发逐步梳理解读文本的方法。教学活动也可以围绕教材的方法指导进行。对于“赏析指导”应该组织自读活动,教师点拨要点并补充例证,还可以要求学生对应单元特点整理学过的诗歌,用“以意逆志”等方法重新认识这些文本。对于“赏析示例”,更为重要的是诗歌之后的那篇分析诗歌的文章。应该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看看编者是如何深入分析诗歌的。对于“自主赏析”,应当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赏析示例”中分析诗歌的方法,借助参考书,自主分析诗歌,形成书面作业。课堂教学的过程可以转变成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小组内展示自己的分析作业,再由小组推荐,全班展示。但是,由于境界所限,学生的简单模仿式的分析肯定有许多不足,教师就应在学生诵读作业时予以适时的评价补充,将自己真正转变成为阅读的参与者。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要直接分析文本,教意味着“让学生阐释他们自己创造的意义,教师要力图去理解他们的意义而不是直接向学生阐释事物”。有了这些环节的铺垫,“推荐作品”部分就可以作为下一层学习境界的主要教学活动内容,进行探讨。

第二,补充高考诗歌鉴赏各类题型的做题思路与方法。紧扣语言、手法、形象、思想感情四个要素,分类梳理高考真题,引导学生从标准答案中提炼做题的基本方法。这个环节可以通过组织课外活动来进行。这样做不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将课堂教学与高考应试相结合,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熟练掌握分析诗歌的方法。

第三,回顾总结课堂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撰写课后反思。每一堂课都有它相应的要点,每一堂课也都有它的分析方法。每节课都进行必要的反思是一种很好的重复强化记忆的过程,也是落实教学目标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反思内容可以是梳理分析文章的思路,也可以是对自己分析方法的改进。反思过后还可以进行小组交流,以弥补个人思维的缺陷。

3.针对诗歌内容提出问题并予以探究—尝试深入诗歌

主要目标:展现思考分析的过程,同学之间相互补充,共同提高。

在熟悉了分析诗歌的基本方法之后,学生已经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回答课后问题或是应付各种考题了。这个时候,必须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继续探寻出题人出题的侧重点和思路,而后大胆模仿课本和试题中的提问方式,针对“推荐作品”提出问题,设计答案。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组织讨论,互相提问。具体操作的方法也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可以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每一组负责对一首诗歌进行提问和设计答案,这个过程可以加入讨论环节,组内合作把问题及答案考虑周全。而后由该组向其他小组提问,请其他小组成员回答问题,最后提问者还需要对回答给予评价,教师可以略作补充。这种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对“推荐作品”部分众多的篇章,既可突出重点,又可统筹兼顾。实践证明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究,可以提出很多有建设性、针对性、专业性的问题,他们都可以体验到自己分析诗歌时的心态已经由仰视转变为俯视。

4.深入文本,升华情感——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即理解诗歌的最终状态

主要目标:体味诗歌的个性化特征,对不同流派风格有深入理解,能自我创作诗歌。

诗歌是最具个性化的文学体裁。深入诗歌文本最终的目的是通过诗人独特的语言手法体味诗人的心灵。所以感悟诗歌是一种美的体验,如果只是单纯的做题提问就会把鉴赏诗歌变成简单的技术性工作,使诗歌失去美感,鉴赏也会偏离应有的目标。因此,教师必须设计一些活动,在学生与诗人之间建立一座沟通的桥梁,使之获得美的感受。

首先,运用比较文学的鉴赏方式,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广泛而多样的比较。比如《李凭箜篌引》一课,除了课本安排的与《琵琶行》和《听颖师弹琴》进行比较,体会不同艺术风格之外,还可以进一步让学生拿李贺和李白这一对典型的浪漫主义诗人进行比较,体会冷艳诡谲与豪放飘逸的区别。在探究《蜀相》时,可以与《书愤》这个同一话题的诗歌进行比较。教材中同时收录的两首《菩萨蛮》,可以进行韦庄、温庭筠“花间派”的内部写作手法比较……诸如此类,教师引导学生紧密围绕语言、手法、形象、思想感情的异同,可以展开细致的比较阅读,更好地深入文本,升华情感。

其次,改写诗歌甚至进行自主创作。好的文学作品都给读者留下了情感填充的空间,也就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共鸣。将诗歌改写成散文就是展现共鸣的好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真正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同时梳理自己的生活感受,讲述诗歌和生活共同带来的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在进行改写的过程中,还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沟通,甚至让他们讲述改写的缘由,这样才能凝聚集体的力量,整体提升学习境界。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之后,部分学生会去尝试诗歌的创作,这时候教师一定要积极予以鼓励——他们开始完成阅读者向创作者的转变——诗歌的灵魂从此降临到每一个敢于创作的学生心中。

“我们唤起自身的学科知识,以确认学习者理解学科所采取的可能途径,并要提供材料、问题、活动,以及评论,使学习者能够实现其某些潜能。”教学就是激发学生潜能,提升学习境界的过程。教师一定要敢于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合作的探究中,获得学习的快乐,唤醒对美的感受力。只有这样,诗歌教学才真正回归其本身应有的价值之上。

参考资料

[1]肖家芸.语文“活动式教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诗歌的教学重点篇5

【关键词】诗歌;微课教学模式;价值;推广

魏书生说:“语文教学是艺术园地,这一园地应该百花齐放,甚至千花万花齐放。”我们的课文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裁多样,情趣浓厚,这些都决定了语文教学模式必然是多姿多彩的。把传统和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起来的诗歌微课教学模式就是其中的产物。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微课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他们学习兴趣浓厚,这明显提高诗歌的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它是符合教学发展和创新规律的。

一、什么是微课

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必须有一个适应它的大环境,微课教学模式的出现也不例外。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信息化、移动电子设备的普及,大量微资料的上线,预示着微时代的到来。加上班级多媒体、白板等电子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还有现在进行的网络信息技术的远程培训,集网络、信息于一身的新教学模式微课也应运而生,并在教学领域掀起一股让教育网络化、让教育信息技术化的热潮。

所谓的微课,其实就是指老师根据教学的目的需要对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或必要教学环节所做的对多方面教学资源进行有机组合而制定的教学视频。它的特点:一是时间较短,视频大约5-10分钟;二是内容较短小,解决一个很明确的知识点;三是半结构化容易扩展;四是使用方便,易以储存等等。总而言之,微课的载体就是视频,是45分钟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小环节,是能够精彩体现师生教学的一个片段。笔者认为是一种挺好的教学模式,所以认真学习微课制作的相关知识,再学习研究他人微课视频,最后根据自己授课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微课制作,再运用到平时课堂教学中。

二、诗歌教学中为什么采用微课教学模式

一种新教学模式的采用,它必须是符合教学的要求和规律的,而且是必须遵循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的宗旨。采用诗歌微课教学模式是有它的实际意义的:第一、它符合《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作为一名老师,他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指导者,必须根据授课的目标以及实际的学情,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活动。除了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课本和其他相关资料外,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发展需要,还应改变传统观念,创新教学模式,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体现出一个教育者的本色和特色。所以笔者认定诗歌微课教学模式就是一种新的教学策略,能够充分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并借助班级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辅助手段,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教学,提高授课和听课的效率,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

第二、它适合高考诗歌鉴赏的复习要求。笔者经历了几届高三年的教学,在进行诗歌专题复习时发现了设题规律:考点的设置要么是概括诗歌的内容,要么赏析它的语言特点或表达技巧,要么找出意象并进行赏析,还有分析或归纳诗作中作者蕴涵的思想情感,甚至还有联系自身谈谈诗作中观点的现实意义。从设题角度看,切入点都较小,命题指向比较明确。所以在平时诗歌教学中,除了注重诗歌朗读、鉴赏、积累外,还可以根据考点的设置,制作凸显考点微课专题小视频,做到在学习鉴赏的过程中有意识渗透考点,循序渐进,积累知识碎片,为高三的专题总复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到高三再进行知识体系的补充、梳理,这样来操作的话就水到渠成。

三、诗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价值

在诗歌微课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它的价值还是蛮大的,大体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阐述:

1.可以让诗歌教学内容更精炼

由于诗歌微课视频是一种碎片化的学习,它是针对诗歌某个知识点的教学要求而精心制作的学习资源包,它直观性强,趣味性浓,数字化也强,而且能够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情景当中,应该说这样的诗歌微课视频是一堂课中的精华(出彩)的环节。既然是出彩的组成部分,也就是一堂课的重中之重,就要求老师必须精心备课,全面考虑和精心设计,不仅要注意整堂课的教学内容,更要凸显重要环节中重点知识的落实,做到授课心中有数,游刃有余。首先,备课针对性强。必须对于整个高中诗歌教学知识板块有一个高屋建瓴的把握,对于教材编排顺序,把握各个章节知识点间的联系,分散知识难点,循序渐进安排教学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明确诗歌微课视频的制作内容。其次,授课目标明确。众所周知,诗歌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涉及把握诗歌内容,鉴赏诗歌意象,体会作者情感,甚至把握音韵美等等,学生不可能在有限的45分钟内都能一一把握,这就要求老师授课时必须要有要点的凸显,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看似掌握得多,其实学生学完以后稀里糊涂,所以笔者更注重“一课一得”,而微课视频在这点上体现得很好,老师精心录制的视频,不言而喻,其实就是一堂课的重点。例如授课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新诗,笔者是这样来处理的:《沁园春・长沙》除了注意教学环节完整过程,重点突出诗中“意象的把握”这个环节,并把它录制微课视频,让同学在听、读的基础上,找出这篇文章的意象,并揣摩意象的特点,然后结合背景,领悟作者的情感。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在诗歌的阅读中,把握意象是基本阅读的一把钥匙。《雨巷》突出对“雨巷和丁香”这两个意象的理解作为教学难点环节,除了运用前面学过的知识来抓住文本中意象的最直接特点外,对这两个意象在传统古诗文中的内涵作必要的补充,这是教学的关键,教师对此制作微课视频,学生就能够比较全面准确理解课文两个意象的真正内涵,才能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情感。这样做的意义是强调知识的迁移运用。《再别康桥》则把“诗歌的形式美”作为教学目标,即把握诗歌中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其中“绘画美”也是意象把握的一个要点,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揣摩领悟解决,教师最后做言简意赅的点评节可以了。这就是强调学以致用。最后,学习的有效性。每首诗设置的要点不同,但最终就是为了解决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即对“诗歌意象”的把握。把每课的重点、难点或关键录制成微课视频,构成一堂课最精彩的组成环节。笔者执教过程中张弛有度,学生学习目的也很明确,让学生学有所得,最后再进行单元的总结,温故所制作的单元微课视频,学生对“意象”这个知识点有个全面的了解和把握,真正弄懂并掌握诗歌“意象”。长此以往,学生关于诗歌的学习就有一个不断积累的收获。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特别注意诗歌微课视频重点内容的确定,视频精心录制,以及视频有效展示等等,这样的微课教学模式让诗歌教学内容各个环节更紧凑更科学,授课内容精炼到位,有的放矢。

2.可以让诗歌教学内容有效地拓展延伸

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我们力求把握解读诗歌本身的文本内容,但是也应该注重诗歌知识的拓展延伸,扩大诗歌学习的外延。在笔者多次解读《课标》的基础上,明白作为一名老师,必须以时俱进,很有必要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网上搜集有用的资源,甚至教会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充分整合并运用这些资源来引导帮助学生对作品的解读和理解。记得高二授课选修课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时,第一单元学习概述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是鉴赏诗歌一个重要方法,但是学生的阅历有限、时间有限、精力也有限,想要对每个作者都有所熟悉了解那是不大可能的,所以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就必须有意识地进行知识的拓展延伸。比如讲到杜甫的《蜀相》,笔者认为对诸葛亮的生平、事迹的知识补充是必不可少的。杜甫一身的遭遇、政治理想以及写此诗的心境做必要的了解是相当重要的,是读懂此诗的关键。所以在授课的环节中,笔者重点录制关于“诸葛亮与杜甫”这样的小专题视频作为背景的介绍,一方面可以借助背景知识的来把握读懂诗歌,另一方面又可以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充分了解诸葛亮、杜甫其人其事,积累更丰富的课外知识。学习陆游的《书愤》时,大家知道陆游是北宋最著名的爱国诗人,留下的爱国诗篇非常多。在授课的最后环节,笔者重点录制一个关于“爱国诗人”简介的专题微课视频,重点介绍了屈原、杜甫、辛弃疾等一系列爱国诗人,让学生懂得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有知识的联想、迁移。笔者把这些微课视频放在班级电脑里,还转发到微信里,让学生自习课或回家也可以浏览温故。课内外这样进行诗歌微课教学,可以补充学生的知识缺陷,拓展学生知识面。

3.可以使诗歌教学内容系统化

再三研读《课标》后,了解到《课标》对高三年的诗歌复习其实提出一些很有建设性的建议:可以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对于所教授的诗歌内容进行归类,整合,然后进行专题性复习。其实就是老师把以前授课后学生点滴积累的诗歌知识进行系统化梳理,如李白诗歌专题,婉约词牌专题等等,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梳理归纳是高三复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在高三的复习过程中,笔者特别强调回顾文本。如必修一第一单元的诗歌教学,最后总结突出“意象”和“意境”专题知识,并进行意象、意境知识整理,原来保存下来的视频温故回放,接下来还有针对性补充附设练习测试,来检验学生对这一专题知识的掌握情况。必修二诗歌教学贯穿诗歌表现手法专题的重点,毕竟《诗经》和《离骚》的创作手法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深远影响,所以进行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的微视频专题制作。必修三主要学习唐诗,它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顶峰,可以说百花齐放,侧重对诗歌风格、情感的把握,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在授课的过程中,补充各个流派、不同风格的诗人诗作的微课视频,特别制作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风格”、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的微课,宋词中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李煜、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专题微课视频,穿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再有意识地进行专题化教学,如意象意境表达技巧诗歌主旨(情感),等于把一些貌似庞杂、零碎、繁多的知识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进行重新构建,形成了诗歌学习的系统化知识体系,诗歌知识就好比一棵茂盛的大树,学生不仅要对于诗歌有一个清晰纲要(主干)的把握,还要对各个知识点(枝叶)有清晰的了解。这样,才能算是真正学习并把握诗歌这个知识板块。

以上就是笔者对于诗歌微课教学模式价值探究的几点拙见。

四、诗歌微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广意义

诗歌微课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值得笔者继续探究并推广。第一、特别适合高三专题复习。由于微课视频的半结构化易于扩展、短小精悍、使用方便的优点,它不仅适用于诗歌教学,其他教学内容也适用,特别是讲究讲练结合的高三专题总复习,更适合使用微课教学模式。可以把大专题分成几个小专题进行知识点的落实,如关于文言文专题复习中的特殊句式,把每一种特殊句式做成一个微课视频,当中有知识点的传授,有练习的附设,有讲评的反馈,真正做到讲练结合,知识的落实把握。最后再把所有的特殊句式进行总结,反馈。第二、避免老师重复备课,起到减负作用。便于储存的微课视频,老师可以根据学情的不同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整改,避免老师重复制作视频的麻烦;也可以让不同的学生各取所需,选择性获取相关的知识;甚至可以作为教学参考资料,指导学生进行补缺补漏的学习等等。它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并且拓展了学生课余学习的领域。最后,可以方便老师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相互学习、切磋。众所周知,现在教研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远程的教研和培训成为一种很重要的学习途径,微课教学模式自然也成为大家很喜欢的一种听课和评课的模式,诗歌微课教学模式也不例外。这就是诗歌微课教学模式有必要推广的价值所在。

综合所述,诗歌微课教学模式是适应科技发展的新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诗歌微课教学模式不仅是在教学方法上是一种创新,更是一种操作简单,实用性、针对性强的课外学习媒介。既能让老师不断学习研修,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又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课外的学习舞台,对知识进行温故、梳理、运用。师生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把课内外的学习完美结合起来。所以它值得大家进一步地学习、探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李艳龙.高考语文全国卷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博硕论文.2010

[3]许亚莉.关于微课资源建设的分析DD以中国微课网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4

[4]陈诚.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下.2015

诗歌的教学重点篇6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教师展开教学的第一步。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前,应充分分析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旋律。《冰心诗三首》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亲近文学”,都是诗歌体裁的文章,容易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晶莹剔透的小诗里蕴含着伟大的力量,也滋养了我们的心灵。这三首小诗为我们传达了三种不同的思想境界,《成功的花》向我们表达了成功的背后都浸透着血和泪;《嫩绿的芽儿》传达出人生应该有发展、贡献和牺牲的精神;《青年人》告知青年人要把握现在,着眼未来。小诗的语言精练,思想丰富。通过学习此诗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审美情趣。教师在做完初步的教学分析后,结合本诗的内容和意境,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为目标展开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冰心诗三首》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阅读学习感受小诗的语言美感和感情基调,并初步体会诗歌所想表达的思想感情。(2)能力目标。掌握阅读技巧,能够通过阅读,结合具体的语境,品味诗歌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的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文学、欣赏文学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情操,并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品德。

三、教学重难点预设

《冰心诗三首》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朗读和吟诵这三首小诗,初步感悟诗句含义。诗歌的语言和感情表达都是含蓄的,所以要引导学生深入地有感情阅读,把握深层次的诗歌意境。然后引导学生重点赏析一些词语或语句,通过重点鉴赏加深理解。教学难点:让学生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诗歌中去,在阅读中体会每一个词、每一句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有技巧地朗读。

四、教学方法分析

在《冰心诗三首》阅读教学中,可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朗读感知法。朗读感知法是让学生初步阅读文章,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感,把握诗歌的情感旋律。《冰心诗三首》是三首清新优美的小诗,可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和吟诵,在反复朗诵中直接与作者对话,使学生感受诗意氛围。(2)联想诵读法。联想诵读法即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诗歌内容融入自己的想象,提高对诗歌的理解能力。通过这一系列联想,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情景中,体会诗句内涵。(3)重点朗读法。重点朗读法是通过逐字逐句地斟酌,重点赏析某个词语、某一句话。加强重点诗句的阅读,把握文章重点。如《嫩绿的芽儿》中,可引导学生重点阅读“嫩绿的芽儿、淡白的花儿、深红的果儿”三句,体会作者运用这种对比递进方式的意图,并引导学生思考其分别蕴含的意境和表达的感情。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是对整个课堂教学内容和步骤的设计。阅读教学过程的设计应将教学目标体现出来,并根据教学目标和方法设计具体的教学过程。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要根据学生阅读学习的情况层层引导,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了解文章或作者背景,为阅读作铺垫。

在赏读本篇文章前,先让学生回忆冰心以前的一些诗句或文章,了解冰心诗歌的语言特点和情感特点,使学生在脑海中能初步形成对冰心诗集的认识。教师向学生介绍冰心的人物背景及其生活所在的社会背景,使学生体会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为进一步学习作铺垫。

2.创设情境,进入诗歌意境。

教师带领学生初步阅读诗歌,并根据诗歌内容创设情境。如《成功的花》,看到题目学生很容易联想到大自然缤纷的花朵;《嫩绿的芽儿》使学生联想到充满生机的绿草;《青年人》象征着生机和活力。教师在学生初步阅读后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中去。

3.朗读吟诵,感受语言美感。引导学生朗读、吟诵,可先集体诵读再单独朗读。在朗读过程中,使学生自己与诗歌对话,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文笔,体会语文阅读的乐趣。

诗歌的教学重点篇7

一、初中语文诗歌教学基本原则

1.目标原则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是重要的教学内容,能够培养学生的自身素质。教师需要首先明确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这是提高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只有制订明确的学习目标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所以,需要初中语文教师通过新课标的改革,为学生制订明确的目标,对学生进行教学。在目标原则制订的过程中,首先,为学生制订知识与能力目标,即通过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使学生全面地了解诗歌中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以及表F手法。不断地加强学生对不同类型的诗歌的记忆,以及对不同情感表达方式的理解来充分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2.结合原则

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确定明确的目标,还要对学生实行有效的结合原则。结合原则是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只有将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学素养以及语文综合能力。在确定结合原则的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正确让学生认识到诗歌所具有的工具性及人文性。并且通过教学与诗歌内容的结合,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所以,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必须要结合诗歌内容所传达的情感来制订明确的教学方式,从而不断地提升初中生的人文修养。

二、初中语文诗歌教学实施策略

1.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

有文学专家分析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尤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更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制订合理的教学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中语文的诗歌教学中,诗歌与白话文相比,诗歌学习无论是在写作形式上,还是情感表达形式上,都具有较大的难度。这样的教学内容,导致了学生对诗歌学习兴趣较低的现象。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采取相对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读、抄、译、背的教学思路,可以将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方式,融入到诗歌教学中。

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雪》的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一系列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然后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将多媒体中的图片、视频与诗歌中的词句联系到一起,就可以更好地表达出诗歌中所包含的情感。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真切感受到那个指点江山的伟人,并且体会到那种广阔的胸怀,深远的情境、那种豪放和气势磅礴。学生从这首诗中看到了我国壮丽的北国风光、大好河山,并且在对历史人物的描写中感受到了的英雄气概,虽然他们还不能完全领会其中的情怀,但是这能够激励他们更加勤奋,将来成为对社会、国家的栋梁。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提升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

2.创新诗歌教学方法

在初中诗歌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讲授学生聆听的学习方式。久而久之这样的学习方式,就会消磨学生对诗歌的学习热情。因此,在初中语文的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方式的创新,不仅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较好地迎合新课标改革下的教学理念。

例如:在学习《天净沙・秋思》这首诗歌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首先由学生对诗歌进行有感情的朗读,然后再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对诗歌的内容及其表达的情感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发表自己看法,还要听取别人的看法,最后由教师对诗歌中所表达的内容进行有效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更加开放了,而且了解到不同视角的观点,吸收了许多正确的看法,学习了不同的分析思路,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还能较好地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效率。

诗歌的教学重点篇8

关键词:诗歌;教学;有效性

一、学生的诗歌阅读层次

(一)理解性诗歌阅读

诗歌阅读首先要从字、词、句入手,准确理解它们在诗中的意义和作用,把握诗中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等方面的内容。

(二)创造性诗歌阅读

在诗歌的学习过程中,思维是以顿悟为基础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就是对问题的顿悟并获得新的解决方法。因此,欣赏诗歌时需要学生充分调动思维,自由地想象和发挥,充分体现其在课堂阅读中的独创性。

(三)评价性诗歌阅读

学生通过阅读诗歌,在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深入的评价和鉴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样一来,将客观的文字变成自己主观的东西,使其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促进学生更好地运用知识和欣赏诗歌。

二、教师如何提高诗歌教学的有效性

(一)让学生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这是诗歌教学的基础

诗歌对语言的变形主要有改变词性、颠倒语序、省略句子成分等。

1.把握词性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诗人为了炼字的需要,常改变诗中某些词的词性,这些地方常是一首诗的诗眼。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化静为动,把江南春色写活,在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幅春到江南生机勃勃的景象。

2.注意诗词中的省略,运用联想和想象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根据诗境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场景,获得较高的审美享受。崔护“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笑春风”应为“笑于春风”,在春风中笑。“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应为“千家山郭静于朝晖,日日于江楼坐翠微”。朝晖中千家山郭静,日日于江楼翠微中坐。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六句才能完成的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语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

3.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和情感侧重点

为了适应格律和表情达意的要求,诗人往往颠倒诗句中的词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语序应为:“山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为了押韵,作者将词序进行了调整。又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正常语序应为:“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如果按照正常语序,就变为呆板的平铺直叙,采用颠倒的语序则增强了画面动作的持续性和鲜明性。

(二)引导学生做好“三看”

1.看标题

标题是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标题往往涉及如下内容: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如王勃的《江亭月夜送别》;作品的感情基调,如李绅的《悯农》;诗歌的主要内容,如韦应物的《闻雁》;诗歌题材,如杜甫《蜀相》,王昌龄《闺怨》。

2.看注释,挖掘暗示信息

注释涉及的内容往往有:交作背景,暗示主旨情感;介绍作者,暗示思想感情;解释主要词语,帮助理解诗句;对典故进行解释说明。

3.看正文,把握诗歌要素

通过阅读正文,准确把握诗歌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弄清楚诗中借助怎样的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或揭示了什么样的事理。

(三)充分备课及有效的课堂评价

1.充分备课,落实课堂教学内容

教师要有效的处理课本内容,首先要对课本知识熟烂于心,对诗歌要有自己的解读;其次使用灵活的方法处理课本内容,切忌一成不变。例如,在讲解《春江花月夜》之前,提前将这一诗歌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列出来,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情、景与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等。除此之外,还要把教学的重难点都着重标记出来,这样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有效的课堂评价

诗歌的教学过程是创造性的过程,是艺术的再现,要做到这些,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有创新意识,不断地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和理念,从而进行适当的课堂评价。恰到好处的教学评价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其对诗歌的学习变得积极主动,在此基础上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和思考,培养其创新意识。我曾让学生对“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进行探究,体会所抒之情是豪情还是悲情,收到了良好效果。

总之,在高中诗歌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规律,发挥其想象力来领悟体会诗歌的意义、意境,使学生在课堂中感受诗歌的魅力,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马秋红.对打造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

[2]马秋红.探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有效性[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2.

诗歌的教学重点篇9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诗歌;教学质量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诗歌的地位在越来越重要,但是其教学质量却并不乐观。诗歌无论是在其体裁还是表现形式上都更具特色,而且部分内容学起来更艰涩难懂,这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初中生具有喜好分明的特点,只有激发其对诗歌的兴趣,才能更好的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逐渐提高其文学素养。

一、初中语文诗歌教学原则

1.目标原则

在初中诗歌教学时,必须要遵循目标原则,即明确教学目标,并为之不断努力。新课标指出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目标可以分为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统一目标[1]。首先是知识与能力目标,即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诗歌具有的特征以及表现手法,加强对不同诗歌的记忆,并培养良好的语感,不断提高语言能力。其次,过程与方法目标,该目标的制定的重点在与培养学生个性化鉴赏能力,鼓励其对诗歌进行创意性大胆的假设猜想,并通过工具书的使用来清除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后,情感与价值观目标,主要是采取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促使其主动去学习研究,不断丰富其情感世界,更深入的了解到诗歌所存在的历史局限以及积极意义。

2.结合原则

结合原则即是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实现教学方式与教学目的结合,进而可以不断提升学生语言能力、文学素养以及语文综合能力[2]。首先,应该认识到诗歌所具有的工具性以及人文性,结合诗歌内容来逐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使其在品味、揣摩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其次,初中所接触的诗歌已经有流派之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结合诗歌特性来确定教学方式,进而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深入了解诗歌所具有的魅力。最后,诗歌与普通文体相比其表现形式以及文化题材等都具有明显的特异性,在短短的字里行间承载了作者浓厚的感情,同时更是记录了社会历史进程。因此,在教学时必须要结合诗歌内容所要传达的情感来确定教学方式,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感染学生,不断提高其人文修养。

二、初中语文诗歌教学实施策略分析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主推动力,尤其是对于初中生来说,其具有非常明显的喜好特点,如果不喜欢一样东西,就会放弃的很彻底。而诗歌与白话文体相比,无论是在确定其写作形式,还是出揣摩作者思想感情上都具有更大的难度,使得很多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比较低。因此,在进行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时,首先必须要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转变传统的读、抄、译、背的教学思路,将诗歌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与学生联系在一起,进而可以有效激发其参与兴趣[3]。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雪》,在教学开始阶段,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一些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图片,然后让学生进行自学,让其将图片与诗歌词句联系在一起。然后播放背景音乐,教师有感情的来诵读诗歌,并让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发表一下自我的感想。最后教师向学生说明作者此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在结合一下图片,想象一下自己站在作者的角度看到祖国大好河山,会产生怎样的感情。在整个教学阶段,基本上都是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将自己代入到作者的角色中,使其在对诗歌感兴趣的过程中已经完成了教学目的,进而可以提升教学质量。

2.创新教学方法

初中诗歌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讲学生听,整个过程学生完全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久而久之就会消磨学生学习的热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大胆尝试各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进而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新课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由此教师可以采取学生讲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例如在学习《天净沙秋思》这首诗歌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组别,使其对诗歌内容和表达方式等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来随机确定哪位学生来进行诗歌的讲解。在这个过程中最主要的是最后应该由教师来随机确定讲课的学生,避免有的学生“和稀泥”。在整个讨论的过程中,每位同学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听取别人的看法,将不同人的看法整合在一起基本上就可以完成对诗歌的学习,并且培养了学生合作能力以及自我学习能力。教学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该在新课改背景下,结合诗歌内容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整合教学内容

很多学生抱怨诗歌内容晦涩难懂,或者是简单枯燥,针对这一问题,想要提升教学质量,就需要教师做好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在教材原有的诗歌内容框架上,不断对其进行内容上的丰富,使学生更全面的了解诗歌背景以及作者所想表达的感情。例如在学习《花木兰》时,此篇诗歌内容学生都比较熟悉,在学习时与其他诗歌相比就具有更高的兴趣。在教学时教师必须要注意培养学生全面评价诗歌的意识,避免片面的鉴赏。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尽量的多搜集资料,也可以发动学生一起动手来搜集背景资料、作者资料甚至是主人公资料等,让诗歌内容更加丰满,学生的理解与认识更为全面。另外,教师也可以将教材内相互有联系的诗歌放在一起教学,这样学生在理解上具有共同点,可以帮助其巩固对诗歌鉴赏的能力。

结束语:

新课改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尤其是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想要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教师不断加强对诗歌内容以及学生特点的研究,将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使其在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提升对诗歌鉴赏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秀英.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意象分析法——以徐志摩诗歌为例[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07):16-17

诗歌的教学重点篇10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在诗歌教学中不断研究教学方法,创设符合小学生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进而实现诗歌教学的功能和任务。本文在分析小学古诗词教学的重要地位与意义基础上,结合小学生特点进行古诗词教学研究,力求全面地、系统地、多层次地探讨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策略。

一、明确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学生自己感受到学习的需要,并能从学习中得到快乐,这种学习才是最有效的,这种课堂才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因此,在课堂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把学生当成教学的主体。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如果课堂是一个舞台,那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正的参与者、学习者并展示才华的人,应该是也只能是学生。对送别诗而言,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试着自己说出这首诗表现出来的分别的留恋、安慰和乐观的意义来,至于诗中表现的喜悦感情,以及深层的对祖国的热爱,应该鼓励学生自己表述。这既是对诗歌大意的掌握,也是对儿童说话表述能力的培养,对爱国精神的培养。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索诗中意境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在文学作品中,尤以诗歌的语言最为精练,表达的感情也最为丰富。也这是这一点,体现出欣赏诗歌是欣赏文学作品的基础。正因为如此,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探索意境,创设情景就显得非常重要,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成果事半功倍。首先,基于诗歌偏重于抒情言的特点,教师的教学可以从阅读欣赏诗歌的感情着眼,从分析诗歌的语言入手,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含义,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真切感情。这样有利于小学生养成在阅读诗歌时将自己作为“意中人”的习惯,小学生这个年龄正是培养想象力的最佳年龄段,这种代入式教学有利于小学生的思维成长,有利于小学生在学习诗歌时体会到美好和愉悦。其次,教师的教学应该联系实际的生活经验和各种阅历,将诗歌的内容通过分析,判断来教述给学生。小学生本身没有丰富的知识和人生阅历,这就要求教师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学生动,活泼,同时达到学生领悟到诗的情境美、形象美、内蕴美,获得美的享受。

三、以读为本,领会诗意,感悟诗情

以读为本”是语文教学的魂。古人对诗歌的理解有着十分精辟的论断,他们强调读诗主要品味诗中表达出来的一种意,一种情,一种韵,而不是落得太实,讲解太清楚,因为很多诗是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的。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朗朗上口,回肠荡气,使人百读不厌。只有把节奏韵律全读出来,才能渐渐体会诗歌之精妙,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诵读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通过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四、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诗歌教学

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的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DD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根据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非常有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作品。我所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有两方面特别优势。一方面是多媒体的画面,因为教材上的图画比较简单,不够生动形象,激发不出学生的感情,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让学生欣赏更多的图片,这些图片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领悟诗意、诗境。诗是抒发诗人的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如果教师能把诗歌抽象凝练的语言与多媒体具体形象的图画联系起来,将诗歌中的形象化为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图片,那诗歌教学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是多媒体的音乐。许多诗歌都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读来琅琅上口,扣人心弦。

五、让学生尝试诗歌创作

虽然小学生的生活阅历还不是很丰富,写作诗歌的难度较大,但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观察和体会周围的事物,并鼓励学生用诗歌的语言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将更深刻地体会诗歌语言的精妙之处,另外,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撰写诗歌评论,让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解读诗歌的语言和情感,以充分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