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合理利用资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8:48

科学合理利用资源篇1

森林资源与林地资源是林业资源的主要构成部分。森林资源是林业资源的主要载体,森林资源并不是指森林资源本身,而是森林环境下囊括的微生物资源、植物资源、动物资源、矿产资源、大气资源以及水体资源等。林地资源主要是指用于生产的与在生产的森林土地资源的总称,是发展林业主要实体林地。林地资源的主要形式有疏林地、灌木林地、苗圃林地和未成林地等,目前我国林地资源大约占到林业资源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多年来,我国重视林地扩张工作,强调提高森林覆盖率,并且科学有效利用林地资源。

2.我国林业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我国林业资源管理与保护的难度较大

林业资源管理与保护难度较大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林业资源分布的复杂多元性,难以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与制度。而且在每一个林业资源分布区域内资源分布也有不同的等级,在管理时如果采用步调一致的管理策略往往会影响资源本身产出质量。另外,林业资源管理部门没有针对林业资源管理状况提出科学完善的管理措施,同时存在监管力度不够。监督工作人员懈怠等不良状况,均为林业资源科学管理带来阻力。

2.2林业资源合理开采与科学利用水平较低

我国现代化林业资源开采利用工程起步较晚,技术水平低下,造成诸多开采与利用过程中的不科学不合理现象。新进的林业资源开采利用技术不仅可以提高资源开采利用的效率与质量,还能够较大程度上维持环境的生态平衡,维护林业资源科学可持续发展。我国林业科学技术水平较低,林业资源开采设备相对落后,在林业资源开采方面也缺乏高素质人才,因此,造成我国长时间以来林业资源开采利用工作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

2.3林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体系不够完善

林业资源的非科学性规划造成的不规范资源开采以及资源的滥用严重降低了林业资源的生产能力,这种状况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林业资源开采管理部门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资源开发利用体系。有大量的林木资源开采单位为了满足市场内大量的纸、一次性木筷、建筑装修材料以及木制家具的需求量,以使自己获得经济效益,进行无节制的林木砍伐,但又不注重苗木的补栽与管理,结果造成严重的林业资源破坏,阻碍了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

3.促进我国林业资源合理开采以及科学利用的有效策略

3.1林业资源开发利用部门应当强化

林地日常管理与保护工作林业资源日常管理工作十分繁复,因此林业资源开发利用部门应当加强日常管理与保护工作。建立相关监督检查机构,定期对林业资源状况进行检查,了解林木生长状况,避免乱砍滥伐情况的发生,及时治理林木病虫害,预防森林火灾的发生。南方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以及东北地区林业资源管理部门林地管理保护工作应当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管理方式,提高林地资源开发、管理和利用的针对性。

3.2加快新进科学技术的研发与引进

促进林业资源开采利用科学化发展进程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有行业的发展通过科学技术的研发与改进均可以明显提高其生产与管理水平。我国林业资源开采与管理工作人员应当加快新进科学技术的研发与引进,促进林业资源开采利用科学化发展进程,比如在林业资源区域内设置林木优良品种改良站,积极培育抗病虫害能力强,生长较快且经济效益好的林木品种;也可以吸收国外先进生产经验增加林业生产附加产品,充分运用各种资源提高经济效益产出。

3.3注重林业资源开采

利用人才的培养,不断增加林业资源附加值林业资源开采利用部门需要注重人才的重要性,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并且全面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形成以人才为核心的林业资源开采利用组织领导小组,在工作过程中不断趋利避害,总结生产经验,提高林业资源管理水平。另外,加强品牌效应的建设,在林业资源生产、开采以及利用过程中创造各种社会环境效益,增加林业资源附加值。

4.结语

科学合理利用资源篇2

关键词:高校;实践教学资源;整合利用

课题项目:本文受石河子大学“263”青年骨干教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模拟实验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石河子大学教改项目(aD0816063)、石河子大学2010年度教改项目(JG-2010-078)和石河子大学《国际贸易》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经济管理类学科实践教学资源整合利用问题研究——以石河子大学为例

收录日期:2012年11月26日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已从精英教育逐渐过渡为大众教育阶段,教育质量作为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实践证明,实践教学环节的教育质量是制约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瓶颈之一,也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关键所在。为进一步提高本科生实践教学环节教育质量,教育部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开展“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通过建设实践基地,承担高校学生的校外实践教育任务,促进高校和行业、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政法机关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的建立。推动高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高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就业能力。”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人才培养创新。

经济管理类学科作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类高校普遍开设,且学生规模大、层次多,由此带来本科教学的实践教学资源短缺、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基于此,本文从高校实践教学资源整合利用的内涵和目的出发,以石河子大学为例,探讨石河子大学经济管理类学科实践教学资源整合利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措施,以期为提高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创新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理论参考和经验借鉴。

一、高校实践教学资源整合利用的内涵与意义

本文认为,高校实践教学资源是高校培养学生期间拥有的实践教学基础硬件设施、实践教学资源建设资金、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等诸要素的综合配备和利用能力的总称。具体内涵:一是实践教学基础硬件设施资源主要指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和校外实践教学设施的建设和利用问题,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包括校内课程实践教学硬件设施、校内实验室、校内实践基地等,校外实践教学设施包括学年社会实践教学资源、校外实践基地、校办产业园区基地等;二是实践教学资金资源主要指校内实践资源和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的资金来源与利用问题,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校内实践资源建设的下拨资金和相关配套资金,校外资金主要包括来源于国家(省部级)实践教学资源建设项目的下拨资金和配套资金、产学研合作的实践资源资金、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外来资金等;三是实践教学师资资源主要指校内实践教学师资和校外实践教学师资配备与利用问题,校内实践教学师资主要包括校内专职实践教学人员和兼职实验人员,校外实践教学师资主要包括校外产学研实践基地聘用师资、外校聘用师资和校外客座培训人员等。

总体来说,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目的就是既能满足校内外资源共享的需求,也能提高实践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具体为:一是有利于发挥高校的整体优势,通过不同学科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实现不同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二是有利于高校实现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提高实践教学教育质量;三是有利于完善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在实践中服务企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四是有利于提升师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拓展师生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切实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资源整合利用存在的问题——以石河子大学为例

石河子大学位于新疆天山北麓石河子市,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国家西部重点建设高校,共有经济、法、教育、文、历史、理、工、农、医、管理等十大学科门类。本校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管理类学科本科目前主要设置农业经济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会计学、审计学、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研究生设置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学术型一级学科三个,二级学科十二个;一级博士点一个;同时设置mBa教育中心、兵团屯垦经济研究基地、中国(新疆)边境贸易中心、棉花经济研究中心、《新疆农垦经济》编辑部等教学科研机构。

近年来,学院充分利用学院部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的品牌效应,广泛开设课内实习课程和独立实验课程,鼓励本院学生联合其他学科学生申报各级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SRp项目),加大对实验中心和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先后投资建设了财政金融实验室、财务谈判实验室、商务实验室和新疆自治区级文科教学基地。通过这些措施,整合学院实践教学资源,构建了富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但由于经济与管理学院办学层次多,实践教学资源仍较为分散,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未能突出“宽口径、厚基础”,导致学科专业实践教学资源交叉共享率较低。虽然石河子大学人才培养方案几经修订,但由于学科差异,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未能突出“宽口径、厚基础”的修订要求,主要是由于课时压缩(由1学分18学时变为1学分16学时)以及总学分、模块学分分布的变化,虽然强化了大学通识课和公选课的培养力度,但学科专业课较修订前更加突出专业性,经济管理类的学科平台课的设置明显不足,导致学科专业课“专有余”而“宽不足”。尤其在学科实践教学平台构建方面,各专业实践课程设置“各扫门前雪”,使得学院大量的实践教学资源未能充分实现跨专业、跨学科交叉共享,实践教学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利用率较低。

(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滞后,校内外实践教学师资资源缺乏有效整合与利用。由于校内学科布局不平衡现象日益突出,加之教师“重科研、轻教学”与“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观念广泛存在,使得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基础,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滞后既不利于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稳定,也不利于校内实践教学师资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此外,由于不同学科在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时“各自为战”,缺乏系统的配套措施,聘用校外实践教学教师往往“有名无实”,这也导致校内外实践教学师资难以高效整合利用。

(三)实践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投入不足,制约实践教学资源共享。近年来,本校经济管理类学科对实践教学信息化资源的建设问题日益关注,各学科专业根据课程设置招标采购了大量的模拟实验软件,如eRp模拟实验软件、金融模拟实验软件、经济学模拟实验软件、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软件、统计学模拟实验软件、企业决策模拟实验软件、外贸单证模拟软件、市场营销模拟实验软件、计量经济学模拟实验软件、国际结算模拟实验软件、证券投资学模拟实验软件等,这些实验软件的购买使用极大地丰富了实践教学信息化资源。但由于各学科专业仅开设与本专业有关的核心模拟实验课程,导致软件利用效率较低。此外,与模拟软件配套的实践教学资源也缺乏应有的信息共享平台,制约了实践教学资源的共享。

(四)缺乏“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利用效率低。本校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办学理念定位为“立足兵团、服务新疆、面向全国”,为转变实践教学教育模式,经济管理类专业加强了与地方经济的合作,主要采取“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例如,与地方会计事务所、部分大型企业和事业单位进行了广泛的沟通与交流,学生的毕业实践和学年实践在这些企事业单位展开。但由于缺乏合作的长效机制,不能实现利益共享,产学研实践基地往往是“昙花一现”或“徒有其名”,产学研基地的实践教学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整合困难,实践教学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五)校内实践教学资源整合力度不足,未能实现跨学科资源共享。由于本校经济管理类学科招生涉及本科、硕士研究生(包括学术型、专业型)、博士研究生等多层次生源,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教育教学要求也分别建设了相应的实践教学资源,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存在大量闲置和浪费的现象。此外,经济管理类学科要求学生“宽口径、厚基础”,鼓励学生进行学科交叉实践,但校内其他学科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由于缺乏校内协调机制和管理机制,实践教学资源难以实现跨学科共享。

三、建议措施

(一)转变实践教学教育理念,实现跨学科和学科内实践教学资源整合利用。实践教学资源整合利用效率的提高,关键是转变实践教学教育理念。一是校领导决策层应详细调查研究,摸排本校实践教学资源本底,明确实践教学资源权属,建立校院实践教学资源共享沟通机制,制定实践教学资源共享的规章制度,为校内实践教学资源跨学科整合利用创造条件;二是院领导决策层应考虑进一步修订完善经济管理类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方案中实现现有的实践教学资源整合利用,并加强与跨学科院的沟通与联系,以提高实践教学资源使用效率。

(二)切实重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师资整合利用。解决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的关键在于落实实践教学师资的编制和薪酬待遇问题,引导教师的理念从“重科研、轻教学”向“以教学为中心,教学科研相长”转变,以此稳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其次,建立校内与校外实践教学师资的对接与沟通问题,既鼓励校外实践基地的精英人才来大学提升理论水平和授课水平,同时更应制定奖惩制度,鼓励教师到实践基地进行实践锻炼以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双向交流,达到校内外实践教学师资整合利用的目的;最后,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实践教学师资应与校内不同学科的实践教学教师交流实践教学信息与经验,进行学科交叉和资源共享,丰富实践教学的手段,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

(三)采取开放型实践教学模式,实现实践教学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利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硬件资源要求相对自然理工学科较为简单,且主要与软件资源配套使用,这为经济管理类学科采取开放型实践教学模式创造了可能性和可行性条件。因此,可以考虑学生提供有效证件,采取登记审批预约制进行课外的实践教学活动,即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的任何一部终端机器访问各种实践教学软件并使用。例如,学生对人才培养方案外的某模拟实验软件感兴趣,则可以凭借有效身份登录软件申请该软件的使用权,相关的实践教学人员予以登记,审核身份并确定该软件的使用期限,从而达到软件资源共享的目的。同理,也可以登记预约相关的实验室、实践基地进行实践学习,实现硬件资源的共享。此外,可建立实践教学资源信息平台,不同学科学生通过浏览该实践教学资源平台,获取相关实践资源信息并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从而实现实践教学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四)构建“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充分整合利用校外实践教学软、硬件资源。应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长久的“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切实做好实践基地的建设。一是做好产学研实践基地的交流与沟通工作,保持信息畅通,便于开发新的合作项目和实行新的合作方式;二是用好校外实践基地的软、硬件资源,使学生和教师切实参与基地的业务和管理,提高实践教学和实践锻炼的质量;三是将校外实践教学资源与校内实践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凝练实践教学方向和特色,提升实践教育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上岗能力,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程中海.西部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探讨——以石河子大学为例[J].考试周刊,2008.9.

科学合理利用资源篇3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学

1建立水资源管理学的必要性

水资源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一,是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资源。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短缺成为世界关注的重大资源环境问题。

我国水资源问题更加严重。目前我国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影响工业产值2300亿元,农业灌溉每年缺水达到300亿立方米,直接影响粮食生产稳定和发展。据预测,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届时人均水资源量仅有1750立方米,水资源开发利用将达到极限。水污染加剧了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目前,50%的地下水被污染,70%以上的地表水属于四类以上的水质,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此外,地下水超采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部分地区出现海水倒灌,如华北地区形成的地下漏斗世人瞩目。

上述问题的解决,一靠科学技术,二靠科学的管理。技术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加强科学管理能起到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大的作用,何况水利科技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管理的制约。

应该承认,目前我国很重视水资源管理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必须承认,目前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与现实的要求相差甚远,开展水资源管理系统研究,系统总结水资源整理水资源管理的知识体系,建立水资源管理学,指导我们的工作,迫在眉睫。建立水资源管理学是十分必要的。

2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2.1水资源管理与水资源管理学

关于水资源管理的概念,尽管我们用的很多,但目前学术界尚不统一。《中国大百科全书》是权威的工具书,在不同的卷中,有不同的解释。

水资源管理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组织、协调、监督和调度。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和教育等手段,组织各种社会力量开发水利和防治水害;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处理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用水矛盾;监督、限制不合理的开发水资源和危害水源的行为;制定供水系统和水库工程的优化调度方案,科学分配水量”(陈家琦等)(水利卷)

为防止水资源危机,保证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运用行政、技术、立法等手段对淡水资源进行管理的措施。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内容包括调查水量,分析水质,进行合理规划、开发和利用,保护水源,防止水资源衰竭和污染等。同时也涉及水资源密切相关的工作,如保护森林、草原、水生生物,植树造林,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防止土地盐渍化、沼泽化、砂化等(李宪法等,)(环境科学卷)。

运用、保护和经营已开发的水源、水域和水利工程设施的工作。水利管理的目标是:保护水源、水域和水利工程,合理使用,确保安全,消除水害,增加水利效益,验证水利设施的正确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工作中采取各种技术、经济、行政、法律措施。随着水利事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水利管理已逐步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李石等)

作者认为,目前关于水资源管理的概念很多,但在内涵和外延上存在不同的差异。水资源管理具有时代的内涵,不同时代,水资源管理概念是不同的。在古代,偏重于干旱洪涝灾害的管理,此时一切活动都围绕其进行,大禹治水的故事流传至今,不仅仅说明了大禹治水的精神可颂扬,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洪涝灾害依然是威胁我们中华民族生存的大问题。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经济的迅速发展,淡水相对于人的需求供给不足,水向水资源转变,水具有了经济内涵,此时,人类面临的问题除了干旱洪涝灾害之外,增加了水资源短缺问题,为了增加水资源供给,人类加大了水资源开发力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但同时带来了新的问题: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环境恶化正在蚕食人类的文明。目前,人类同时面临着干旱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多重危害,水资源管理必须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仅仅以水论水,解决我们面临的困境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水资源管理中的“水资源”,不仅仅包括通常我们所说的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而且应该包括能够被人类可利用的一切水,如海水、污水、微咸水、洪水等,只有将水资源管理放在与水有关的复合系统之中,从综合的角度出发,采取协调的手段才能解决人类对水资源需求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看,上述概念都存在存在时代的烙印,与现代水资源管理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陈家琦的定义偏重于开发利用,而且对水资源管理的内容进行了部分阐述;李宪法的定义,是以解决水资源危机为出发点的;李石的定义最终落实在“开发的水源、水域和水利工程设施”上,范围更加狭窄。用现代认识水平来看,这些概念既有一定的合理性,也存在完善补充的问题。

从整体上来看,这些定义以水资源开发作为主线,保护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开发,保护为开发服务,“保护”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次,视野相对狭窄,此概念大多只局限于水资源本身,缺乏复合系统下对水资源的综合认识,以水论水;第三,生态环境的概念缺乏;第四,资源高效利用问题没有提到应有的地位;第五,概念尚需要进一步精练,在解释水资源管理概念的同时,有的将水资源管理的包含的内容也纳入进去,需要进一步提炼。

作者认为,所谓的水资源管理,就是为了满足人类水资源需求及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总和。

目前,关于水资源管理,我们开展了系列的工作,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形成了大量的知识,但水资源管理否能已经成长为“学”呢?,尚缺乏系统的探讨。作者认为,水资源管理学是否成立,主要取决于水资源管理学是否具有明确的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研究对象,只有明确的研究对象,水资源管理才能渐渐成长为水资源管理学。

作者认为,水资源管理学已经清晰的研究对象,就是研究水资源高效利用保护的各种措施规律,水资源是管理的对象,也是水资源管理学管理的核心。水资源管理学是管理水资源知识体系,其理论基础包括系统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超生命周期理论等。

2.2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

水资源管理学作为一门正在成长的学科,研究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诸方面:

(1)水资源数量管理和质量管理

其包括水资源数量管理,水资源质量管理,以及水资源数量和质量综合管理。

(2)水资源法律管理

水资源法律管理,是通过法律手段强制性管理水资源行为,在水资源管理学中,水资源法律管理占有重要地位,其主要内容包括国内外水资源法律的比较、水资源法律演进、水资源法律具体内容、水资源法律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等等

(3)水资源权属管理

水资源权属管理是水资源管理学的重要内容,包括水权的分配、交易、管理等。

(4)水资源行政管理

水资源行政管理,是通过行政手段对水资源管理的行为,是以水资源管理行政体制为研究核心,重点研究中央和地方行政关系、以及涉水管理部门协调管理的问题,实现政府管理“到位”而不“越位”等。流域管理和水务管理理论与方法也是行政管理的重要研究内容。

(5)水资源规划管理

水资源规划,是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未来科学描述。水资源管理学中的水资源规划,主要研究水资源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如水资源规划的内容、原则、水资源规划的方法、水资源规划实施的保障等。

(6)水资源配置管理

水资源配置,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核心内容之一,他是以水资源承载力为基础平台的水的的分配,在水资源配置过程中,由于我们长期挤占了生态用水,必须给予认真的考虑和回补。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与方法能为水资源配置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南。

(7)水资源经济管理

水资源经济管理就是通过经济手段对水资源利用进行调节和干预。包括水资源价值理论、水资源经济管理体系、节水效益分析、水资源折旧、排污收费等等。

(8)水资源投资管理

水资源投资是维护水资源的重要保障,水资源投资管理主要包括与水资源投资有关的资金的筹措、资金的利用效率、资金的回收、资金的增(保)殖、资金投入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等等。

(9)水资源风险管理

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既有自然风险,如干旱、洪水等,也有由于人为的作用产生的人为的风险,如设备出现故障导致供水中断等,水资源风险管理研究这些风险的产生、降低甚至消除,提出风险发生情况下采取的应急对策措施。

(10)水资源利用保护技术管理

主要包括城市节水技术管理(工业、城镇生活节水)、农业节水技术管理、污水处理技术管理以及水资源配置技术、水利技术发展战略等等。

(11)水资源工程管理

我国的水利工程遍布江河南北,这些工程布局是否合理缺乏全局性的分析和研究。水资源工程管理就是结合社会、经济、环境等特点,研究水资源工程如何布局的理论与方法。在水资源工程布局过程中,要将产业布局、产业结构、产业制度和产业规模等作为重要因素加以考虑,谋划优化的水资源工程布局,取得高的综合效益。

(12)水资源数字化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水资源的管理必将有传统的管理走向数字化管理,“3S”技术在水资源管理中将日益普及。水资源数字化管理就是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管理的效率。数字河流(湖泊)、工程仿真模拟、遥感监测、决策支持系统等是水资源数字化管理的重要内容。

(13)行业水资源管理

水资源具有多种功能,不同行业由于水资源利用方式、利用技术、利用效益等诸多因素的差异,对水资源管理也不相同,水资源管理具有一定的行业特点。行业水资源管理就是分行业研究水资源管理,如农业水资源管理、水资源景观管理、工业水资源管理等等。

(14)国际水资源管理

世界有众多的国际河流,国际河流的开发利用,由于涉及到相关的国家,上下游之间的矛盾处理更加复杂,水资源管理更具有特殊性。国际水资源管理,是以国际河流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开发、利用、保护和协调等相关问题。

(15)水资源综合管理

涉及到水资源部门、行业和领域极其广阔,对水资源管理不能就就水论水,必须将其放在社会、经济、环境等复合系统中进行处理。森林管理、湿地管理、妇女在水资源管理中作用、wto条件下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根据水资源状况通过国际国内市场进行水资源贸易(包括间接贸易,如进口高耗水产品,出口低耗水商品等),等等,是水资源综合管理的重要内容。

3、水资源管理学与相关学科关系

3.1水资源管理学与水资源学的关系

水资源学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学科,目前该学科还没有完全定型,正处于成长时期。通常认为,水资源学是对水资源进行评价并制定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规划,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以及对水资源实行科学管理和保护经验的系统总结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水资源学的基本理论体系是建立在水资源本身存在、运移、转化和调控的基本规律与系统论的基本观念和方法的结合上,研究的重点是建立在系统论基础上对水资源系统评价、开发和最优调控的基本规律。

水资源管理学与水资源学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他们在研究方向上有一定的交叉性,交叉点是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交叉科学,在形成水资源学的过程中,也渐渐形成了水资源管理的知识体系,水资源管理学渐渐成长。他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水资源管理学所涉及的面更广泛,而且水资源管理学与管理学存在密切的关系。

3.2水资源管理学与管理学的关系

管理科学是一门应用多学科与多领域理论、方法、技术和知识的综合性交叉科学,其目的就是研究人类利用有限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活动方面的动态、复杂和创新的社会行为及其规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1995)。人的管理是管理学重要研究内容。

水资源管理学中的管理对象是水资源,而管理学中管理的对象是人,这是两者的主要区别,但管理是要靠人的智慧。因此,管理学的原理可以为水资源管理学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水资源管理学的发展为管理学延伸提供新的增长极。

水资源管理学也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

3.3水资源管理学与水文学的关系

水文学是研究地球上水的时空分布与运动规律并应用于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科学,作为水利科学的一部分,水文学的重要内容是地面水与地下水的观测、评估与预测,并为规划与管理提供依据。

水资源管理学需要水文学的支持,水文学为水资源管理学提供基础数据,水资源的管理就是以水文学提供的各种数据为依据进行调控管理水资源,水资源管理学的基础是水文学,两者关系非常密切。但水资源管理学所涉及的内容比水文学研究的范围更广泛。

4结语

水资源管理学是多学科交叉的年轻的学科,其发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推动力和潜力,目前学术界尚未引起高度重视,相应的研究成果也不多见。作者初论水资源管理学,意在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和探讨,推进水资源高效利用和保护。值得说明的是,作者及其同事合作成果《水资源管理学导论》即将完稿,并出版发行,但愿能为《水资源管理学》的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姜文来,水资源价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姜文来,杨瑞珍著,资源资产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王浩,王建华,秦大庸等,现代水资源评价及水资源学学科体系研究,地球科学进展,2002,12(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水利科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科学合理利用资源篇4

科技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它不仅能够满足教师与学生对科技知识学习的信息需求,还能够从根本上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然而,在网络化背景下,信息资源的利用方式发生了跨越性的转变,步入了新的阶段,目前大部分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较为混乱复杂,加强管理与科学利用十分必要。系统分析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机制的构建,对于促进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机制

科技信息资源是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科学管理、充分共享科技信息资源是高校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在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已经由传统的信息资源管理形式逐渐向跨平台的信息资源管理形式演变,出现了新型的信息管理工作模式和服务方式,这种演变和发展为信息资源的利用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对信息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扩散与融合,要求高校网络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以及对于科技信息资源的管理都必须具有更高的水平。同时,要求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的相关主体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须随时跟进网络技术,对多方面学科有一定的了解。由于目前高校科技信息资源条块分割,各部门沟通不及时,缺乏共享机制,产生信息孤岛,影响了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因此,本文根据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特点,探究高校在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构建管理机制,对于提升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水平,促进高校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特点

高校科技信息资源是对高校科学技术活动的记载与科技知识信息的存储。它汇集了前人的科研成果,以供后人继承或是在此基础上改进发展,它是是记录与传播科技信息的主要手段,对人们思想认识的提高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1.1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

从宏观上讲,高校科技信息资源是指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与社会活动相关的各种科技、贸易、生产方面的资料、信息等,是反映科技政策、动态和成果等的重要信息资源[1]。从微观上讲,高校科技信息资源是指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各种载体形式的科技成果文献、专利文献、科技报告、学术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科技图书、科技期刊和其他为科学研究提供服务的科学数据信息库[2]。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增强高校处理动态和静态条件下内外科技信息需求的能力来提高管理的效益,以期达到“高效、实效和经济”的最佳效果。

1.2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过程

目前相关学者将生命周期理论引入到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之中,使人们对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过程有更清晰地理解和认识。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主要分为获取、存储、维护、共享4个阶段,并针对各个不同阶段的特点及产生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生命周期。

1.3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原则

1)系统性。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建立包括人力、物力、资金的投入,管理手段与措施的应用,以及最为重要的信息技术的获取。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资源管理与流通相结合的产物,是为满足教师对于信息的需求而形成的系统(即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它由科技信息资源、相关管理人员、管理信息和信息受众等要素组成,是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运行依赖于与科技信息资源相关的管理职能的实现。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是进行科技信息资源交流与管理的基础条件,高校应该加强对其的建设,应用网络技术构建科技信息资源交流平台,设计便于资源共享的界面。

2)科学性。对限定的经费合理利用,使教师对与科技信息的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作用,提高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实现信息技术与工作要求的动态匹配;促进和维持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有序运行和良性循环等。这些都属于管理科学的范畴。目前大部分学校都构建了信息管理系统对科技信息进行管理,该项工作主要由科研处的工作人员监督、实施与控制。因此教师的信息需求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主要受到科研处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影响。合格的高校科技信息管理人员应该了解科技信息的本质并熟悉其产生过程,再掌握教师对与科技信息的需求后,能够发掘与之相适用的各种信息技术[3]。

3)技术性。现代社会中,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包括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研究成果转化、信息技术、自动化系统4个过程。形成的自动化系统可以代替人类实现信息资源的采集、组织、存储、检索、开发与传播工作。在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数据库技术拥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它能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节省预算、为系统反应科技信息资源提供保障。虽然在我国绝大部分的高校都建立了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但是应用数据库技术进行信息资源的开发还处于发展过程中,其实现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4)综合性。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对科技信息资源的综合管理。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范围是高校整体,强调科技信息类型与范围的整体性,需要与高校组织结构相匹配的科技信息资源组织管理体系,以服务于高校组织整体为目标。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不仅是科技信息资源管理部门领导及其员工的职责,而是整个学校的重要任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强调的是科技信息资源的整体性、集成性,统一配置与系统管理,以追求整体的资源配置最优为追求目标。

5)服务性。高校进行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更好的服务于教师,以更高的效率提供高质量的科技信息。通过构建合理的管理体系,对科技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方便教师对科技信息的搜索与利用,最大限度的发挥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服务特征。6)保密性。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保密性包含对科技人员及其申请专利的保密。教师情况属于个人隐私,而专利权的私有性作为对专利权人合法利益的保护,在专利未被公开之前,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因此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特别处理。

1.4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具体要求

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各类信息资源交叉、互联。而高校的信息资源在广泛的获取渠道条件下,收入大量信息呈复杂化和多样化,因此高校更加迫切的需要对科技信息资源进行分类和管理,具体要求如下:

1)信息形式的动态化、多模化的需求。由于信息的种类繁多,数据构成的成分复杂,再加上各种文献、论文的全文存储的比重也在日益的增加,面对这些海量的存储需求,过去单纯使用手工保存的纸质内容来存储信息的方法已经不再适用。对于这种非结构化的数字信息,怎么描述其内容的特征以及如何利用信息实现快速的检索,已经对原有的保存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2)对信息资源编组的需求。传统的信息资源编组方式大部分是采用人工方式进行分类,按照组和卷进行分类保管。而现在面对海量的全文本期刊、论文和多媒体音、视频信息,再以人工的方式进行分类已经不再可能,所以要实现信息资源的全自动化编组,也需要信息资源管理的统一调度和管理。

3)信息查询透明化,便利化的需求。用户的构成在互联网环境中,逐渐呈现出多样化、低龄化。要满足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层次的人都能通过计算机进行信息查找和利用,所以要求信息的查询以及浏览方式更加的简单可行,能满足多层次的用户需要。

4)信息准确性的需求。网络上的信息由于没有一个完善的体系和架构,再加上信息的更新周期不同,信息的质量和数量也得不到相应的保障,真假信息真伪并存,所以更加迫切的需要对信息的准确性提出相应的监管,提高信息查询准确率和完整率。

5)信息处理的标准性、兼容性的需求。互联网是1个多维度,无序分散型的互联结构,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常常处于混杂,凌乱的分布。信息资源系统利用信息处理的标准化和兼容化要求对能够利用的信息进行采集,整理,传输,实现了统一的数据格式[4]。

2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信息资源管理包括数据资源管理和信息处理管理2方面。其中数据资源管理指的是对数据的控制,信息处理管理则是管理人员在一定条件下如何获取和处理信息,且强调企业信息资源的重要性。而高校由于技术不够完善、部门沟通不够及时等原因导致在科技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的问题有:

1)信息资源搜索质量有待提高。高校图书馆大多使用商用网络资源目录和搜索引擎组织信息,科技信息资源分类组织体系不够完善,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引方式,使得用户在利用这些工具获取的信息缺乏严密的科学性和逻辑性,杂乱无章。互联网给予了社会公众自由发表言论和信息的权利,由于网络中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导致即便采用相同的组织方式对科技信息资源进行组织与管理,其信息描述也会存在具有差异性的表达方式,这为科技信息资源的管理设置了障碍。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通过搜索引擎得到的信息质量有待提高。利用引擎进行搜索时,出现的重复内容、虚假信息,主要是由于信息标引过程缺乏人为的引导与规范造成的[5]。同时许多搜索引擎覆盖信息资源范围有限,导致用户得到的信息也不够全面。

2)信息资源更新速度不及时。由于部分高校对科技信息资源管理问题的忽视,致使缺乏对专业网站管理人员的引进,因此不能及时有效的对校内各院系教师、学生信息的动态分析与调整,信息滞后,难以满足师生的需求。高校组织结构复杂,涉及部门繁多,各部门之间缺少互动交流,以及缺乏全面、系统、长期的网络资源建设规划是导致我国高校科技信息资源严重滞后的原因。

3)信息资源管理效率低。高校内部各职能部分及学院之间缺乏沟通和信息交流,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不能及时共享,导致出现部分信息的重复统计等不必要的麻烦,增添多余的劳动量,效率低下且容易产生纰漏。而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低下会直接影响学校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不利于高校师生对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优化。

4)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有效的组织与开发是实现高效的科技信息资源的重要手段。由于高校内部各部门及学院缺乏彼此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校内自动化办公系统一定程度上未被深入、全面、有效的开发,致使大量科技信息资源得不到有效的综合和优化,信息资源闲置浪费,信息共享互通程度低,共享效果不佳。

5)信息资源管理缺乏高级专门管理人才。实现信息资源有效的挖掘、识别、更新、保护对高校管理人员相关方面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网络环境下,管理人员要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先进技术,对已有的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开发,以更全面、深层次的信息资源博得用户的满意。然而目前我国许多高校普遍存在着,单方面技术运用能力较高,但综合能力有待提高,导致我国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技术水平不发达。

6)信息资源管理的安全问题。网络的开放性使得科技信息资源在网络上实施共享[6]。目前网络上不断发生的信息泄露现象,使得部分人将网络归为不可行的交流方式。在信息资源的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外来因素的攻击,使得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的安全也受到了威胁。高校的信息资源管理是通过内部管理人员对资源的控制实现的,当这些资源受到外来攻击时,可能会产生信息丢失、篡改等问题,给学校管理方面增添了一定的困难。

3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机制的构建

机制是指系统内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形式及其运动原理和内在的、本质的工作方式。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主要是管理过程各环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去获取、存储、维护、共享各种科技信息资源,实质上是对科技信息资源建设与整合,传递服务,吸收利用的过程。在本文中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机制是指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内的各个部门、机构进行协调和组织,使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实现对科技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对之进行有效管理,为师生及高校外部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尽量充分的满足信息需求,使高校科技信息资源发挥它该有的效用。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和管理环节,而信息的集成不仅是形式上的信息汇总,更多的要体现聚合协同原理。因此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是由具有关联的各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具有自己的输入输出内容,有一定的控制机制与反馈机制以及内部相互作用、相互融通的管理机制。本文从信息的资源建设、内部培训、主体协调和外部对接角度构建了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机制。

1)信息资源建设。做好信息资源的开发与优化组合。在现代信息环境中,信息技术已逐步占据制高点,信息资源管理人员也逐步加深了相关内容的研究,致力于研究成果向信息技术的转化,通过转化来的信息技术解决具体的信息资源的采集、组织、检索等工作。科技信息组织模式都存在相应的优势与劣势,如数据库组织方式是指以合理的方式将具有联系的数据组合存放于计算机存储设备上,通过关键词及其组合查询就可以找到所需信息线索,并链接到相应的网络信息资源。它可以高速处理大量结构化数据,对查询结果集的规模作出相应调整,从而减轻网络数据传输的负载。但因为缺乏数据之间的知识关联能力,在处理非结构信息时,难度较大。又如超媒体组织方式,通过超文本与多媒体结合的方式,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组织并加以利用。它以超文本的方式将文字、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以与人们跳跃性思维习惯相吻合的非线性方式组织起来,人们避免了使用复杂的检索语言而是通过浏览的方式搜索所需信息,不再受信息组织与媒体类型的限制,以链接浏览的方式进行搜索。但会出现因超媒体网络过于庞大而导致的历史浏览记录难以保存和准确定位耗时较长的问题[7]。显而易见,网络信息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需要多种信息组织模式共同运用。而数字图书馆模式通过网络共享实施,融合了各种信息组织方式,提供跨库、高效的信息服务。在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数字图书馆技术应作广泛应用,它是实现资源技术共享,节约成本,加快系统反应速度,提高工作质量和提升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和技术保证。

2)主体协调。协调各部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提高效率。归纳高校各部门中网络信息资源的内外部特征,调动领导组织协调能力,深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有效改善、调整存在于各部门中的网络信息资源的无序状态,使其恢复正常。高校有必要建立专门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机构,来规划和协调高校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和管理工作[8],加强与规范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与建设,提高工作效率。3)外部对接。高校内外部信息交流,实现资源共享。高校信息资源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是,要在校内各部门之间建立沟通渠道,及时共享信息与资源,协调发展,有效地利用资源避免不必要的开销。高校引进数字资源是1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为其费用成本较高,运作复杂且涉及管理、应用、维护等诸多问题。因此,在引进数字资源之前需要做好规划,这样才能根据环境变化,及时有效的调整的发展政策与工作重组,使之与环境动态匹配,更好的实现数字资源的管理。高校之间也可以加以合作,通过信誉、预期目标等方向甄别选择,实行联合利用资源,实现多家高校信息资源共同建设,完善资源共享机制。4)内部人员培训。高校内部科技人员的培训包括技术培训、应用培训以及安全管理培训3项。信息资源管理人员通过对网络信息资源的选取、整理、控制来实现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对用户信息需求的满足程度与满足形式起到关键作用[9]。对于信息资源本质的了解程度、信息资源交流过程的熟悉度、各种使用的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是衡量1个信息资源管理人员素质高低的标准。作为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信息资源管理主体只有熟练掌握并能够灵活运用管理理论、消费者心理学、社会学理论等相关理论与知识,才能更好的提供服务,满足用户的需要。管理人员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分类梳理,向用户提供所需信息资源,并对整个流程进行监督、控制与维护。管理人员的素质与能力、专业化水平决定了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效率的高低。因此,建设网络信息资源重点要从管理人员素质抓起。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教育与培训,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与指导,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此外,还可以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吸引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管理者,充分发挥其领导协调能力。高校科技信息资源通常都建立1个统一的门户网站,从1个入口可以获得所有相关信息,确保网络信息资源更新速度。为确保教师与学生能够获得有效、准确的信息资源,就要求网络信息资源做到实时的更新。所以高校需要以全面有效地方式,对网络的信息资源进行梳理整合,拓宽信息资源的广度,挖掘资源内容的深度,通过实时的动态匹配,使得信息资源能够完整可靠的呈现给教师和学生,能够更时效、便捷地帮助与服务师生,满足他们的需求。在进行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时,应对信息资源的安全问题重视起来。在网络错综复杂的信息传递过程中,也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攻击,这些都会威胁到高校自身的信息资源安全。因此,考虑信息资源的安全问题,不被攻击,是网络资源管理中十分重要的。首先,要加强对高校网络信息资源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培养管理人才,设立安全管理机构;其次,应培养全校师生的信息安全意识,避免或者减少外来攻击的侵害;最后,对于管理软件的使用要选择较为稳定、先进的软件设备,定期对网络安全进行检测,实行实时监控,对信息资源以及网络设备进行控制和保护,以此确保网络信息资源使用的安全性[10]。

作者:李庆华韩滨蔚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国强,刘晓峰.科技信息资源整合的模式和应对机制探讨[J].科技传播,2010(Z1):1-3.

[2]王婉.基于知识供应链理论的科技信息资源整合模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8:15-17.

[3]热克比•依米提.信息资源管理与企业信息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0):57-58.

[4]吴宇.科研教育领域信息资源管理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5:8-13.

[5]丁群,蔡松江,陈燕翔,等.现代动态网站开发与技术浅析[J].价值工程,2014(32):249-250.

[6]庞恩旭.复合图书馆文献采访与信息资源建设及其整合的研究[J].现代情报,2005(4):100-104.

[7]杨琼.网络信息资源管理[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0(4):602-605.

[8]肖红.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才智,2010(31):234-235.

科学合理利用资源篇5

一、对科学课程资源的理解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为实现教育目标提供了基本的素材.是课程实现的基本条件。在教育的全过程中,有了教育的资源并加以利用,才可以谈及后面的步骤。科学课程资源的来源是广泛的,一切能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资源都可以转化成为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运用做出了如下说明:“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 农村 、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 自然 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不应该局限于以前单一的以科学知识教授为主的课堂与教材方面,而是要以一个全新的广泛的课程理念来指导小学生的科学教育。这也是与新课程提倡的在小学阶段课程以综合性课程为主的理念相吻合的,也是适合小学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的特点的。 

科学教育的课程资源也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按照科学资源空间上的划分,可以分为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三类。在 现代 信息化社会,又可以将其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以及 网络 资源三类。从性质上来看.则包括人力、物力和环境三大类。一般而言,学校资源是科学教育中最主要的资源,是有组织、有目的、系统的教育教学资源,主要体现形式是科学教材和教师的科学教学活动。尤其是教材和实验室中的教学,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一直都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主要资源。这种局面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对科学教育过于知识化、偏重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教育,所以往往只把眼光放在校内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而家庭资源与社区资源这些校外的资源由于长期不受关注和重视,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和利用。在资源应广泛化的今天,没有对小学生的科学教育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为一种资源上的浪费。 

二、家庭科学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和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新课程观的指导下,家庭资源是小学生进行科学学习和探究的重要资源,做好家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将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有重要意义。 

家庭是小学生除了学校以外,最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所。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家长是孩子学习的启蒙者。对于科学教育而言,家庭也是孩子最经常性接触的、最早发生的一个学习场所。小学生的科学教育也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提倡与孩子的生活相结合,在生活中学科学、在生活中用科学,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孩子的科学素养。 

家庭中科学资源的开发可以从家庭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两个方面来挖掘。 

1.第一个方面是家庭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人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活的课程资源,在家庭中,主要是孩子的家长担负起孩子科学教育的指导者的角色。一般来说,家长都具有丰富的工作经历和生活经历,与孩子有比较多的接触时间.完全有能力为孩子的科学教育提供良好的支持。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家长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需要家长提高对孩子的科学教育意识。作为家长,都应该明白,在科学技术迅速 发展 的今天,科学素质的高低是一个人综合素质高低的重要表现之一。现代社会里,一个人需要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尤其是在目前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更需要有仓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科学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再是中小学教育中可有可无的课程。家长应该改变过去只看重孩子的语、数、外等所谓的“主科”的成绩的观点,努力从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孩子所有的学习。只有这样。在家长有了很好的科学教育意识的情况下,家长才有可能主动积极为孩子的科学教育提供良好的支持。 

其次,家长要有意识地为孩子提供科学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创造一个科学学习的家庭氛围。以家长的阅历和职业背景来说,无论家长自身的文化水平怎样,从事的职业如何,都有可能为孩子创造科学学习的条件。这也是由小学生科学学习应该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特点决定的,只要家长具备一些最基本的科学知识或者是常识.或者是生活经验,都可以为孩子提供帮助,因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能将家长在某一方面的专长与孩子的科学学习和探究活动结合起来。做到良好的亲子沟通合作,可以说是家庭科学教育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一个主要的途径。如有的学生家长恰好是某方面的权威或者是某领域的专家,不仅可以为自己的孩子在家庭中提供良好的指导和帮助.而且可以为学校科学教育提供帮助,到学校给学生做讲座,或是为学生提供到所在单位参观学习的机会。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广大家长的支持与参与.正是家长的全力支持与合作才能保证家庭科学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科学课程资源。 

2.第二方面是家庭物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家庭生活中的所有一切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以开发成为孩子的科学教育资源,这些东西的使用需要在第一个方面的参与下完成,即要有家庭人力资源发挥作用.自然包括家长和孩子自己。在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下的科学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多彩的,下面仅举几个例子.作为家庭科学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具体方法的范例。 

(1)家长引导下的科技阅读。“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言而喻,它同样是科技进步的阶梯。家长作为孩子的科学教育的启蒙者,其职责在于适时选择符合孩子心智发育时机的科技读物,指导孩子阅读。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而言,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图文并茂的科技图书,也可以提供 电子 音像读物(如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等)。像《十万个为什么》之类的科普读物,家长可以多买一些,为孩子建立自己的科普读物小书架。收集孩子喜欢读、读得懂的读物。另外,家长可以多花一些时间和孩子在一起时问,看看《人与自然》、《动物世界》等反映科学的电视节目,给孩子适当的讲解。 

(2)科技游戏。玩是孩子的天性,在游戏中进行有意识的科学教育,起到的效果可能会比生硬地教孩子强记一些科学知识更好。因为这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在家庭愉悦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可谓寓教于乐,把“教学做”、手脑有机结合在一起。这类游戏可以是手工拼装、拼图比赛、玩电子游戏等,也有很多益智玩具,都可以作为家庭中家长与孩子共同游戏、加强亲子交流的素材。 

(3) 旅游 考察。在有条件的地方和家庭里,特别是对城市中的孩子而言,家长有机会一定要多带孩子“到 自然 中去观察”,让孩子与大自然有近距离的亲密接触。因为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包含了很多很好的 科学 教育 资源。名山大川,天空海洋、地貌植被、鸟兽虫鱼、古代与 现代 建筑等,可以说处处是课堂、处处是教材,资源丰富多样,而且生动实在,在潜移默化中,科技教育的素材和资源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入到孩子的心灵,这对于激发孩子对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进一步产生科学探究的愿望是十分有意义的。另外,有条件的地方,家长可以多陪同孩子去参观科技馆、博物馆、植物园、动物园等场馆,因为这些地方也是科学教育的基地,孩子在这些地方可以看到很多东西,既开拓了眼界,又增长了知识。 

(4)植物种植和动物养殖。在家庭当中,可以让孩子亲手参与进来,在与植物、动物的亲密接触过程中做全程的仔细观察,深入了解动植物的属性特征。这是一种很有实践意义、能全方面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资源。比如说在家里种植一盆花,甚至可以从种子开始,在家长的指导下,让孩子负责照料这盆花。通过整理花盆、播种、浇水,施肥等等一系列的过程,直到开花、结果.让孩子亲身经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引导孩子做一些观察记录,这其实就是在引导孩子用科学的方法来做一件事情。孩子可能没意识到这是在进行科学活动,但是家长一定要有这个意识,才不至于让很好的科学教育资源流失。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说孩子可能会认为浇的水越多、施的肥越多,花就越长得好,如果家长指导适当的话,可以让孩子做一些实验,验证一下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通过结果的对比,小孩明白了自己原来的想法可能并不正确,然后会继续问~些“为什么”,这时候家长又给以适当的指导。这样下去的话,孩子探究的兴趣就越来越浓厚,逐渐就养成了一些科学的思维与方法。这样通过孩子亲自参与得到的东西,比只从书本上看到或是家长、老师告知得到的东西理解要深刻得多。 

(5)家庭日常生活的科学教育价值。日常家居生活也隐含了许多可以进入小学生科学学习范畴的资源。很多不经意的小事蕴含了科学的道理,在生活中让孩子结合课堂所学去解释这些现象,一来可以检验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二来也可以利用知识指导生活实践。比如.在小学的科学课本中,有介绍食物的营养结构合理膳食的部分,根据这个知识,孩子可以先记录自己家每天的食物结构,然后分析是否合理健康,最后提出一个修改意见,制定一个合理的食谱。又比如,看到家里烧水用的锅子锅底结了一层厚厚的水垢,可以启发孩子思考这层水垢是怎样形成的,与家庭用水的水质有没有关系,怎样才能除掉这些水垢等.让孩子多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也是给孩子科学教育的绝好机会,家长应该充分利用起来。 

科学合理利用资源篇6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外课程资源校内课外资源社会资源网络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b)-0135-01

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在生活生产中被广泛的应用。物理学习不是要学习相关的学科知识,还要具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改变人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力。但是,物理学科具有抽象、思维难度高的特点,再加上目前的高中物理教学以解决高难度问题为教学方向,导致一部分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为难心理、甚至厌学情绪。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将物理学习生活化、娱乐化,增加物理学习的趣味性,定会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要实现物理学习的生活化、娱乐化,需要大力开发物理课外课程资源作为学习的辅助手段。该文将详细分析从哪些方面入手去开发物理课外课程资源。

1充分利用校内课外资源

各学校都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建立、完善实验室和各种活动场所,配置必要的教学仪器和设备。这是存在于学生身边的课外课程资源,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充分利用学校内的课外课程资源丰富学习:(1)充分利用各级教材资源。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除教科书外,各个学校都在上级教育部门的要求下,结合学生实际和当地环境,从大量的教学资源中精选适当的教学内容,编写某些教学补充材料、校本课程。这些都是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2)利用与整合实验室资源。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要求大部分物理课在实验室中进行,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实验室、专用教室、实践场所等的资源建设,让学生能够有机会自主进行探究活动。同时,也要鼓励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廉价材料和器具,设计具有创造性的实验和探究、实践活动。改变目前实验内容和器材全国同一的现状,有利于学生体会物理学与社会、日常生活的关系。(3)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收集学生难以见到的、具有重要物理意义的、展示科学技术发展的实况录像;利用快录、慢录、显微摄影等技术手段拍摄的音像资料,向学生展示物理过程的细节;收集课堂上难以完成的实验录像资料。计算机多媒体软件由于其交互性、智能性和仿真性的特点,可以丰富学生对于物理情境的感性认识,深化对于科学规律的理解。教师可以学习和尝试制作Cai课件,整合多种媒体资源,建立媒体资源库,通过校园网实现校内资源的共享。

2开发物理社会课程资源

为了配合学校的课堂教学,增加物理学习的趣味性,教师要充分开发社会教育资源,逐步建立校内外课程资源的转化,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和互相补充。社会课程资源包括各种科技馆、图书馆、工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电视节目等。在学生的身边总会存在数种可供利用的社会课程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各种社会课程资源丰富物理学科学习和研究,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比如,在学习“向心力”之前,让学生观察在生活中有无向心力的运用,并对其进行相关的思考(不限定学生的思考内容和思考方向)。在这种寓学于乐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学生发现游乐场中的过山车、公路的转弯处、拱桥等都与向心力有关,还有学生发现了与向心力有关的离心运动的运用,比如,洗衣机的脱水桶、小神拖洗墩布、甩墩布等都利用了离心运动的原理。这种从生活现象出发思考物理原理的课程资源开发,能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由直观到抽象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实现物理学习的生活化,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教师还要向学生推荐与物理相关的电视节目,比如。“我爱发明”、“科学探索”之类,让学生从节目中感受到物理知识的综合运用,并自觉去思考其中运用了哪些物理知识,与课内学习形成有利的连接。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科技馆、工厂等,科技馆、博物馆等场馆集中了许多有用的大、中型科学教育的器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科技教育资源,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观学习,这种感受和体验是课堂教学所不能替代的。并鼓励学生走进广阔的社会空间,去观察、发现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并思考自己看到的现象与课本物理学习有何联系,从而引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思考和研究,促进学生学习的深入发展。

3利用网络信息丰富学习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推进,网络为人们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信息和学习资源,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交往途径,互联网也成为人们交流的重要手段。师生利用互联网除了传递教育信息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其作为认知、学习工具加以利用。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外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互联网丰富的信息,及时解决自己不能独自解决的问题也可以将自己认知有困难问题,或者是认为有争论的问题放到互联网上,让对此感兴趣的人群一起来讨论、探究;也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班级物理论坛,作为大家交流学习、共同探讨的平台;向学生介绍名师授课网站,为学生提供不同风格的课堂模式供学生选择;鼓励学生以三维动画制作来实现物理运动方式和物理原理等。利用互联网的个别化、交互性、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和时空不限性,让学生学会利用和整合优质学习资源,开拓学生的学习空间,更新学生的学习理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网络资源的利用,能彻底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让学生的思想变得更加活跃和开放,学习理念也变得更先进,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实现各学科之间的学习整合,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组织多种物理竞赛活动等。比如,将体育课中的运动与物理学习中的运动进行对比,并分析体育运动中受力点的不同产生的不同结果等;鼓励学生利用家中的废旧电器进行物理实践活动,利用废旧的发动机制作新的家用小电器,或者改装家用电器之类;指导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参加各级组织的物理制作比赛。这些丰富多彩的物理活动,会成为学生开发课外课程资源的载体,为完成某项活动或制作,学生会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物理资源加以利用。

总之,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物理学习回归生活、服务生活的有效手段,是未来物理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每一位一线教师要认真研究的教学课题。在我们的努力下,我们的课程资源会越来越丰富,教学之路也会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科学合理利用资源篇7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程资源;整合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现实生活中的材料,能够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物理现象,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因而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并应用于教学实际,是势在必行的大趋势。作为物理教师对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如何利用?在什么时机有效利用呢?

1课程资源整合概述

物理课程资源整合是在物理教学活动中,为建构学生的认知,采用教师对相联系的各种资源整合、投放,帮助学生做出主动的信息加工,由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从而建立学生主体的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把与认知相联系的各种资源,经过教师的组合所形成的传媒材料,在课堂教学中为达到教学目的所运用的各种资源,把这些要素加以地重组或结合,使之相互融合并产生整体的教育合力。这个过程称之为课程资源整合。

2课程资源整合中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开发者。要围绕学生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必要的时候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自然和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教师必须具备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开发与选择课程资源的能力,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的能力。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

2.1教师要加强学习。作为新世纪教师要不断学习,除了学习教育教学方面的内容以外,世界范围内的所有先进文化都要学习。要了解社会,放眼世界,积累知识,这样,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才能居高临下,游刃有余。

2.2教师要善于思考。“学而不思罔”,教师要善于把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要善于分析问题和现象,继而做出科学的判断。

2.3教师要勤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才会发现不足和缺点,检验我们的思路是否正确,以便及时纠正我们错误的做法。

2.4教师之间要加强合作交流。21世纪是一个加强合作的时代,不懂合作就无法取得成功。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加强合作,寻找共同研究的课题,团结协作进行研究,相互了解,相互支持,共同提高。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许多教育资源稍纵即逝,每位教师都要做一个有心人,及时捕捉我们身边的教育资源,丰富校本课程内容。

3教师对课程资源整合的技巧

物理课程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学校和物理教师要充分认识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对物理课程的实施所起的重要作用,将物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纳入物理课程实施的计划之中,为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但究竟哪些资源是具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课程资源,还必须通过筛选机制过滤才能确定。从课程理论的角度讲,至少要经过三个筛子的过滤筛选才能确定课程资源的开发价值。第一个筛子是教育哲学,即课程资源要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理想和办学的宗旨,反映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第二个筛子是学习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第三个筛子是教学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

多样的种类和存在方式,使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加丰富和灵活,从而教师应努力建设、开发与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并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为了给学生提供开展科学探究的机会,对课程资源的作用、配置与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3.1充分利用校内资源:①文字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除教科书外,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和当地环境,从大量的教学资源中精选适当的教学内容,编写某些教学补充材料、校本课程。学校图书馆应该基本满足学生课外阅读的需要。②利用与整合实验室资源: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要求大部分物理课在实验室中进行,要为达到这一目标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和完善实验室、专用教室、实践场所等的资源建设,让学生能够有机会自主进行探究活动。同时,也要鼓励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廉价材料和器具,设计具有创造性的实验和探究、实践活动。③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收集学生难以见到的、具有重要物理意义的、展示科学技术发展的实况录像;利用快录、慢录、显微摄影等技术手段拍摄的音像资料,向学生展示物理过程的细节;收集课堂上难以完成的实验录像资料。教师可以学习和尝试制作Cai课件,整合多种媒体资源,建立媒体资源库,通过校园网实现校内资源的共享。

3.2广泛利用社会资源:社会是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丰富的科学教育场所和途径可以弥补学校资源的不足。社会资源主要来源于报刊、电视、科技馆、展览会、少年宫、公共图书馆,以及工厂、农村、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

3.3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突破各种资源的时空限制,使得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成为可能。网络资源的开发在于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网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思路更开阔,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可以提供实践或实验的模拟情境和操作平台。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源库,可以找到很多国内外的科学教育网站,对于扩大知识面很有好处。

4高中物理教学中对课程资源的整合的存在的问题

4.1教师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观念滞后。广大教师仍然受到教材的制约,认为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甚至是惟一的课程资源,“照本宣科”、“教教材”的现象很普遍。学校和教师普遍认为,课程资源开发是课程专家和教材编写者的工作,没有意识到自己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没有根据本地区、本校的情况开发资源的意识与能力。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体现不足,只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信息素养的培养。观念的滞后不仅影响到教育技术作用的发挥,而且必将对新课程改革形成障碍。

科学合理利用资源篇8

1、缺少科学规划,缺少懂技术的专业人才。

我局虽然土地资源开发种植工作起步较早,但由于缺少科学规划,缺少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造成了树木种植品种单一,成活率不高,个别单位不考虑土壤环境因素,不科学选种,盲目种植,出现了年年种树不见树的现象。

2、管理不到位,承包收入低。三、提高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效益的必要性

1、对提高堤防工程面貌和发展水利风景区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利用堤防资源,实行高效、规范的开发利用,结合水利风景区建设,在靠近县城、市区的地段,种植观赏性树木、植物等,利用宽弃土地育苗、种植速效经济林和其他高效经济作物,形成千里堤防千里林具有水利特色的生态自然景观。对改善堤防工程面貌及推动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将成为我局新的经济增长点。四、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的可行性

1、以点带面,提高分成比例

2、水利工程养护经费提供一定的启动资金

目前堤防工程养护经费中包含的“行道林养护费”和“护堤林及防浪林管理费”,可以用来投资堤防土地种植和种植后的树木管理,这样每年约有350万元的资金可以利用,为自我开发利用提高土地资源的效益提供一定的基础资金。

3、丰富的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按照局系统现有4.1万亩土地资源计算,我局职工人均拥有土地34亩,据了解,沿河农村人多地少,随着产业政策的不断调整,改革的不断深入,科学发展的理念已被人们清醒地认识,在此大好环境下,我局若能将所辖土地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利,种植业的市场前景是可喜的,我局丰富的土地资源必将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土里刨金”的发展种植业,完全可以实现生态效益、工程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是。

4、其他流域土地利用效益,提供了可借鉴依据

根据对黄河流域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考察,该流域土地资源丰富,一河务局90公里堤防有近1万亩土地资源,全部那按每亩每年400元承包给农户,承包期限为三年,抱额都采取提前一次纳的方式,黄河大堤上绿树成阴,形成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其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是目前我局的几十倍。其他流域如弟资源利用效益,为我局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的可行性提供了学习和借见的经验。

四、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方式及措施

1、总体思路: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应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调整种植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为重点,向规模要效益,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创新管理模式,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建立系统、完善的市场和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

2、作好调研,科学规划

科学规划是加强水土资源开发和管理的有效途径,局系统水土资源地域不同,土质不同,环境不同,开发种植、管理的方式也应不同。局应组织有关部门对系统内土地资源进行联合调研,进一步摸清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规模、经营运做模式、投资效益及发展前景等,对系统内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科学规划,统一管理,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效益。

3、局出台水土资源开发指导性的相关政策,明确职责,确保水土资源开发、管理的连续性,,制定出统一规范的经营管理模式,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技术上给予指导,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科学合理有序开展。

4、协调好管理养护与堤防种植相互之间的关系,寻找既能促进提防种植业的发展又不违反工程管理要求的有效途径。

科学合理利用资源篇9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3)-24-83-1

1土地资源管理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实,总结起来便是一句话:发展一定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稳固发展。现今,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矛盾日益显现,例如:城市用地与乡村用地的矛盾;建筑用地与绿化用地的矛盾;农田耕地与建筑用地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都必须得到良好的解决,否则便可能严重影响建设和谐社会和发展国民经济。土地资源管理与科学发展观可谓是密不可分,在当下,土地资源管理要想取得成绩、要想做得更好,就必须依赖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在以人为本的环境中,把各项资源、利弊等统筹兼顾,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管理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2目前土地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土地资源管理缺乏预见性

我国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土地资源管理模式,所以不可避免地对耕地、建筑用地等的控制具有强制性,虽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解决建筑用地占用耕地的问题,但是把重点全部放在耕地上面便会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现今的土地资源管理对用地分配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也缺乏可操作性和可预见性。

2.2土地资源管理缺乏实用性

现在的土地资源管理,缺乏超前意识和先进理念的指导,就出现了不管实际情况如何都只执行统一方案的问题,这种土地资源管理模式最大的问题便是不能因地制宜。

2.3土地资源管理实施不到位

如今的土地资源管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操作不到位,比如有些地方的政府部门为了招商引资、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不惜牺牲农民的土地、耕地,再加上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与规划没能得到协调,计划仍是按照需求来确定供给,从而增加了规划的难度,这种做法极易导致计划失控、区域规划不健全、城市规划不合理、城镇规划与上述规划不同步,这极易使土地资源管理出现实施不到位的问题。

3土地资源管理工作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措施

3.1树立新的土地资源管理观念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便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新树立新的土地资源管理理念。土地资源管理是未来我国土地划分的重要依据,应该充分体现科学的精神和理念。但是,在现实之中一些地方的土地资源管理显然是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的,大多是管理者的主观观点,同时还是一种目光短浅、只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单纯为获得个人利益的观点。在这些落后、错误的观点下,土地资源管理很难有效进行,有的还对土地资源管理制定了一个完全不符合实际的规划,这样的无特点的发展,是无法做好土地管理工作的。因此,进行土地资源管理就必须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而后用于统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从而真正处理好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土地资源利用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关系,一定要避免那些为了政绩、为了高位而大批量建设“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还要坚决抵制只追求地区经济发展而完全抛却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错误行径。

3.2让群众参与到土地资源管理之中

土地资源管理应该让群众充分参与其中,从基层做起,将政府决策彻底转变为民主决策,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更好地为土地资源管理献计献策,只有群策群力、和谐发展,才能够使土地资源管理更加科学、更加合理。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保障人民群众利益的思想。

4结语

学习、践行、贯彻科学发展观,重点在于落实、实施,还要把科学发展观与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结合起来。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定意志和良好品质,从而推动土地资源管理朝着科学、合理、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白中科,袁春,段起超,刘宪权,柴书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产学研基地的构建[J].中国地质教育,2005(03).

[2]方世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信息类课程设置优化研究[a].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土地资源的保障能力研究[C],2004年.

[3]于正林,周为吉,汤惠君.论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现状及其展望[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4).

[4]黄贤金,周建春,严金明,欧名豪,王洪卫,吴克宁.论土地科学学科发展战略――王万茂教授土地科学学科建设思想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6(04).

科学合理利用资源篇10

【关键词】关中天水经济区统筹科技资源科技计划

【中图分类号】f1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6-000-02

建设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是国家在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赋予我省的一项重要任务和重大机遇。统筹科技资源,是国务院在批复的所有经济区发展规划中,首次提出的概念。从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实际看,尤其是关中地区,其科技资源优势突出,但由于体制等原因,科技实际贡献能力并不理想,寄希望于通过对科技资源的统筹整合和优化配置,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使这里最终成为具有较强核心竞争能力的战略高地,进一步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引领作用,示范辐射作用,实现率先发展,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是关天经济区建设的活力和发展的动力源泉

1.1统筹科技资源的内涵

“科技资源”的内涵,从内容上看,是科技人才、科技活动资金、科学研究实验(试验)装备、科技信息等要素的集合,或者也包括科技组织资源;而从体系结构看,包括科学与技术所形成的坚实核心、专业技能系统、技术市场、制度界面等。“统筹科技资源”是促进公共科技领域中科技资源的共享与合作,实现科技资源高效配置,促进国家或区域创新系统中知识和信息的高效生产和流动,强调的是促进科技资源的共享与合作,促进知识和信息的高效生产与流动,最终目标是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统筹科技资源与科技资源配置的差别在于统筹科技资源主要依赖于政府干预,而科技资源配置还要包括市场化的配置方式。目前,我省科技资源配置存在许多问题,说明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还比较低,需要通过优化配置予以改善,我认为比较适合我省当前发展的情况的配置方式,是加强政府在公共科技资源投入及其整合中的主导作用,并利用政府职能推动科技资源市场化配置,即通过科技资源整合实现优化配置。

1.2统筹科技资源是进一步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引领作用,实现率先发展,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首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决定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资源配置,是实现生产力创新提升的根本前提。进入21世纪,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将深刻地改变经济和社会的面貌。科学技术应用转化的速度不断加快,造就新的追赶和跨越机会。因此,要站在时代前列,迎接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强化科技创新战略,科技投资作为战略性投资,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超前部署和发展前沿技术及战略产业,实施重大科技计划,着力增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其次,从“一高地、四基地”建设及相互联系看,其中最具影响力和最有带动作用的也首选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只有在这个基地建设上取得突破,才能保证其他基地(高地)建设的成功实现。最后,从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实际看,其科技资源优势突出,但由于体制等原因,科技实际贡献能力并不理想。通过对科技资源的统筹整合和优化配置,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使这里最终成为具有较强核心竞争能力的战略高地。

2关中-天水区域科技资源存在的问题

(1)从科技资源来看,西安是西北地区科教资源最为雄厚的地区,高度集中,拥有76所大学,80多万在校大学生,3000多个科研院所,9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拥有一批达到国际水平的开放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些尖端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多种学科的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和专利转化成效显著,科技进步对西安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09年已达53%,西安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第三。形成了在国内举足轻重、在亚洲颇具影响的教育科技综合实力。而关天区域的其它地区科技资源配置则相对较弱,创新能力弱。

(2)由于中央与地方条块分割、军工与民企分属管理,以及产、学、研之间关系不协调等体制性原因,致使陕西省整体上的科技优势,一直未能得以充分展现。因而,“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应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切实解决好“中转省”、“民”、“研转产”的问题。

(3)根据目前的现状,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二元”问题。第一个“二元”是资源上的二元,即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问题。一些资源是中央政府控制,一些由地方政府控制;一些是以中央企业为代表的科技资源,而另一些则是以地方企业为代表的科技资源。高校也具有两重性,即地方政府高校和中央部属高校。第二个“二元”是如何形成科学和技术的统筹。第三个“二元”是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的二元。

总的来说,就是在科技和资本所有属性下,以中央企业和中央高校、地方企业和民办高校所表现出来的二元化,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的二元,科学和技术的二元化。如何将二元转化为一元的过程,解决统筹科技资源的问题。

(4)科技资源统筹乏力。科技资源配置具有浓厚的部门特色,难以发挥科技系统整体优化功能,分散大于集成,致使相关部门对科技资源不能统筹管理,从而导致科技资源没有得到有效配置。

3建立长期科技规划和年度科技计划制度,统筹科技资源

3.1科技计划在统筹科技资源中的作用

政府在科技资源整合中的干预手段通常有两种:一是通过科技政策、法规,二是通过科技计划。科技计划是为实现科技发展目标而设计的和策划的、在相应的条件下组织实施的行动方案,在科技资源整合中的表现如下:

(1)科技计划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科技计划是在科学技术的探讨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或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经专家确定的科技发展行动方案,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使它容易成为科技发展的共同愿景,因而对科技资源的统一利用具有指导性和号召力。

(2)科技计划需兼顾科技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使有限的科技资源充分发挥效力,并使科技进步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在确定发展任务时,需要综合考虑科学发展的需求和希望通过科技进步解决的社会、经济问题,以便集中资源解决最迫切、最重要的问题,需求压力本身客观上促使科技计划必须重视科技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

(3)科技计划采取增量带动存量,滚动发展的方式。科技计划制定之前首先是对原有科技资源进行调研,在对存量充分衡量之后,确定追加投入的数量;科技计划在立项过程中,也要审核申请者已有的的科技资源和科研实力。通过增量投入引发存量部分的再配置,既利于充分发挥存量的效力,也利于整合和优化配置科技资源。

(4)科技计划拥有一套全面系统的规划利用科技资源的工具。科技计划由目标定位、期限、范围、支撑手段、组织管理模式、绩效评估等诸要素组成,能以比较完备、成熟的方式规划利用科技资源,其中包括:第一以课题为中心、以课题组为基本活动单位,允许跨专业、行业、单位、区域择优聘用研究人员,这是它能够实现跨专业、行业、单位、区域地整合科技资源;第二能通过资金联合、计划间的协作、申请条件限制等方法,促进各种科技合作,并通过合作整合资源;第三能灵活确定和调整科技投入在研究阶段、科研主体和产业技术上的比重,从而使科技资源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中试、试验发展等研究阶段,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等科研主体,在不同产业领域之间得到优化配置。

(5)科技计划能促使科技资源与社会、经济资源整合。科技计划通过推动产学研结合,推动科技为政府、为社会服务,促进科学家与社会的交流互动等方式,促使科技资源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其它资源结合,并使科技资源充分发挥效力。

3.2科技规划和科技计划管理申报制度

科技规划、科技计划项目是我国科研管理中的一个主要手段,针对我省科技资源的实际,应在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科技活动的各阶段上推出一系列的专项科技计划,形成完善的科技计划体系,促进经济、科技和社会协调发展,发挥科技计划体系不可替代的作用。

建设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包括项目立项管理、实施管理以及结题验收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形成科技管理体系的保障政策与法规、信息服务系统。进而通过项目带动促进科技资源优化整合,并使其成为一项不断推进、长久坚持,与国民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相配套的建设任务。

4解决统筹科技资源体系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及几点建议

4.1以建立科技报告体系为起点,推动科技计划项目的科学化管理

由于科技报告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建议以建立科技报告体系为突破口来启动科技计划管理,建立科技报告体系的具体建议有:研究提出我省科技报告管理体系工作制度及保障政策与法规,构建科技报告管理工作流程,确定协调管理以及参与部门,单位的职责,以工作制度的形式体现。

整理关于科技报告制度的现有政策,研究拟建设的科技报告管理体系是否与当前的知识产权,保密等政策,法规存在冲突,提出协调机制,补充出台保障科学技术报告管理体系的管理政策或法规。

4.2建立科技计划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平台

(1)建立“一站式”的网络化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依靠该系统,科研人员可以通过统一的门户登录并提交各类申报材料;在项目执行中,科研人员可以根据项目的要求提交各类过程管理文件,项目验收结束后,提交的成果性文件将直接形成为科技报告资料库中的相关档案。各类计划项目管理人员在组织项目的申报、评审、过程管理、验收、推广等环节中,均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来进行网络化的流程管理,效率可望及大的提高。同时通过该平台,社会公众能有机会参与到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有关环节。

(2)建立基于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信息的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应能及时、快捷地提供通过平台而得到各类统计数据,组织专家对这些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和深度挖掘,通过定期总结,完成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省对科技的投入和产出、科技项目领域和行业分布情况等信息研究报告,直接为相关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的出台提供决策支持,便于统筹科技资源。

4.3健全区域创新服务体系

(1)建立区域创新服务平台,结合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构建一个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服务平台,平台通过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网络技术充分整合区域内企业、高校和政府以及国内外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专供服务。

(2)健全创新服务机构。科技创新服务机构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创新服务机构须围绕区域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区域科技先导型产业,提供技术检测、技术转移、技术培训、创业孵化、科技咨询、竞争情报等服务。加强信息共享和建立良好的协作机制,加速知识扩散,以提高成果转化率。

4.4通过科技计划整合跨专业、行业、地区的资源

(1)在同一科技计划内实现跨专业、行业、地区科技资源整合,需要设置多元化的投入目标体系,通过目标分解使科技计划渗透到各个行业,专业和地区,再通过统一的资助原则、资助领域、资助区域等实现各目标之间的协作。这种按行业划分的方法,就可以实现跨专业、跨机构、甚至跨地区集中人才资源、试验装备的整合效果。

(2)利用科技计划体系进行资源整合

利用科技计划整合科技资源、就是把一个复杂的科技资源整合目标分解成多个子目标,然后针对各个子目标分别制订科技计划,并使各子计划之间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与促进,在内容、规则上相互衔接或配合,制订科技计划体系包括以下两种情况:建立跨行业整合科技资源的科技计划体系,建立跨地区整合科技资源的科技计划体系。

通过科技计划、项目使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等类型研究既相互分离,又相互协调和促进。

4.5构建共享科技资源的政策法律支撑体系

(1)为使科技资源共享立法更容易进行,在立法规划编制过程中,要把握两个基本思路:一是在立法规划核心法的定位上应遵循“先易后难”立法路径,一步一步推进立法,成熟一项,制定一项,二是在立法规划核心内容的界定上应遵循“增量建制”的立法思路,在现有利益增长格局以外,创设一个新的利益增长点,以求在立法建制的过程中不断加大科技资源共享总量,扩大可供在各个利益集团间进行分配的份额,把改革成本和风险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各方受益支持和法制上的持续性。

(2)政策框架

为保障科技资源共享法规建设的顺利进行,需要多方构建科技资源共享法规建设的支持体系、在政策方面,需要确立自然科技资源共享过程中政府参与和扶持的指导思想,制订有关科技资源共享强制性,倾斜性及综合性政策,为科技资源共享法规则建设提供政策依据。

4.6合理配置科技资源,着力发展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比较优势产业

产业结构趋同既造成地区间的过渡竞争,同时也造成资源(包括科技资源)配置的不协调及浪费,政府在制定区域的产业发展政策时,应该从比较优势出发,主要是从该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或行业中产生,发挥比较优势只是被动地适应资源禀赋特点,而创造竞争优势则是主动地催生新的比较优势或获得动态比较优势,竞争优势是比较优势和规模优势及技术优势的综合,通过创新不断创造新的竞争优势,这样才能保持优势产业的持续发展。为此应加强战略分析和长期规划,重新评估发展的条件和发展目标,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制定科技计划和规划,特别是应当深入分析和研究到底有哪些优势和劣势,然后在些基础上通过制定长期规划,确定在支持和发展的重点领域。

5关中-天水区域统筹科技资源体系

关中-天水区域的科技资源共享与技术转移活动是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本身即构成一个系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高新技术基地和企业是最主要的活动主体,产学研合作则是最主要的活动方式,为了促进该空间系统的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的高效运行,有效的对策必然是一个系统。该对策系统在本质上是一个巨型综合平台,一个网络化的系统,构成该系统的要素包括人才、资金、技术、政府、政策、体制、机制、法制、信息等,这些要素在系统内有机结合,密切联系,高效有序,优化配置,自由流动,支持产学研合作,进而实现系统的目标,促进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的高效运行,达到统筹科技资源的目的。

从长远看,关中-天水经济区科技资源共享体系的建设对该区域的创新发展需要持久的强力的支撑,整个区域达到区域科技经济一体化,所有领域都在奔向一体化,区域科技资源共享的大合作大转移必将成为制度,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