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主要盈利模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2:00

新媒体主要盈利模式篇1

关键词:网络媒体;优势;盈利模式

以计算机通讯网络为渠道,传播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的媒介,称之为网络媒体,其被认为是继传统媒体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媒体由于其全球性、全天候、全面性、全方位、便利性、全动态、经济性和全接触的优势,目前已经成为媒体界的新兴宠儿。

网络媒体具备传统媒体的一切特性,并且传统主流媒体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成熟和有型的盈利模式,因此通过分析传统主流媒体的盈利模式,用以探讨网络媒体的盈利模式。

一、传统主流媒体的盈利模式

(1)广告贩卖

媒体作为信息沟通的载体,传统的主流媒体具有单向性,最主要的特征是“一对多”,内容提供也是具有强迫性的,其传播的信息,公众是没有权利进行选择的。这种形式下,广告贩作为其盈利模式也不难理解。观众为了获得价值信息,不得不接受其广告宣传,自然广告贩卖是其最主要的盈利模式。

(2)内容版权贩卖

传统主流媒体还有另外一个主要的盈利模式就是其内容版权贩卖,主要指电视、广播和报刊图文的内容版权转让出售。比如近年来比较火爆的“跑男”、“中国达人秀”等节目均是从国外购买的版权,在比如报刊图文内容转载的使用费等,这些也成为其盈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3)平台进入费用

传统主流媒体作为传播信息的平台,大众在某些情况下为了获得价值信息必须付出相应的费用,比如收看付费电视、购买报刊等。大众的这些花费自然就成为了传统主流媒体盈利的一部分。

二、网络媒体的盈利模式分析

参考传统主流媒体的盈利模式,网络媒体的盈利模式也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1)网络广告的贩卖

网络广告起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网络广告主要有三种形式:文字广告、图片广告和富媒体广告。和传统主流媒体相比,网络媒体具有双向性,同时网络广告游离于价值信息之外,受众可以在获得价值信息的同时不受广告的干扰,这也是为什么普通的网络广告无论通过什么方式加大干扰频度,都只会让受众越来越讨厌点击,起不到相应的广告效果,因此普通网络广告贩卖很难成为网络媒体盈利的主要模式。

网络广告贩卖要想成为网络媒体重要的盈利模式,第一必须改变其广告内容和形式,使其成为有价值的广告,第二利用大数据分析手段,对各个受众的兴趣爱好、消费需求等信息进行分析,精准的投放广告。比如搜索引擎GooGLe的广告投放,在用户搜索结果页面的右边显示相关广告,这样使得广告的被点击率提升,达到真正的广告效果,商家也就更加愿意付费,这种新型的网络广告贩卖逐渐成为网络媒体的主要盈利模式。

(2)在线内容的贩卖

虽然公众都在强调网络的免费属性,但实际上根据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网络媒体具有大量丰富的在线内容资源,比如新闻、专业咨询以及产品服务等,这些价值资源的直接贩卖或者是与传统媒体结合加工的增值产品贩卖目前已经成为某些网络媒体的主要盈利手段。

比如中国目前最大的小说在线阅读网站―起点中文网,通过受众购买付费Vip的方式来阅览相应小说的Vip章节以及打赏月票等互动行为。各大视频网站比如爱奇艺、搜狐视频、腾讯视频等,其中的优质资源都需要观众花费一定的代价才能观看,这些收入就成为网络媒体重要的盈利手段之一。

(3)互动平台使用费

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相比较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其互动性,这也是现阶段网络媒体盈利的基础。通过网络媒体搭建的活动平台,受众为了进入平台支付使用费用。比如目前和通讯公司合作的短信定时推送业务,这就是很多网络媒体挖掘出的盈利模式,门户网站搜狐推出的焦点新闻、新股信息等短信订阅服务,各地推出的“手机报”等短信业务,都是网络媒体利用平台盈利的创新方式。

搭建差异化的网络媒体平台,比如YY语音、六间房等网络直播平台,都是网络媒体的一种,受众注册成会员,或缴纳季度年度会员,或购买虚拟货币进行互动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很多中小型网站都实现了盈利。

通过对上述的三种盈利模式分析,现阶段网络广告的精准定位投放,宣传推广效果不理想,所以网络广告贩卖很难成为互联网媒体的主要盈利模式。在线内容资源的贩卖,受前期制作成本,受众的消费习惯等因素限制,目前尚不能完全支撑起网络媒体的盈利。

参考文献:

[1]赵涛,郑诗田.我国电子商务赢利模式研究――基于B2C网站的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11)

[2]刘芳.技术驱动下的互联网媒体商业模式解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

新媒体主要盈利模式篇2

澎湃新闻上线获得了业内的广泛关注,首先是由于它所依靠的是上海报业集团;其次,《东方早报》凭借揭露乳业中的三聚氰胺等重磅报道,在传媒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再次,澎湃新闻是近年国内传统媒体的新媒体转型过程中的又一次尝试。盈利模式始终是传统媒体转型路上的关键问题,也是最大的障碍。

盈利模式是传统媒体转型成败的关键

传统媒体转型最大的困难是盈利模式不成功。面对新媒体,大多数传统媒体只是简单地把内容搬到网站、客户端、微博、微信上,忽视了新媒体传播的特点与规律,盈利模式也就无从谈起。

1.网络报纸盈利非常困难

随着纸质报纸发行量的下滑,几乎所有的报纸都建立了网络版,但是基于传统媒体的网络报纸盈利非常困难。收费模式会使读者规模受到限制;而采取“免费+广告”模式,基于传统媒体的网络报纸的访问量与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社会化媒体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因此广告市场份额十分有限。从用户的阅读习惯看,网民更喜欢直接访问新闻内容集成的门户网站,而不是逐一访问报纸网站。在我国,由于网络版权保护力度尚没有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网络报纸的内容被大量拷贝,加剧了网络报纸的盈利难度。

2.新闻网站无法实现收费服务

传统报业的模式是:发行费+广告收入。但在互联网出现后,被称为是传统报业“黄金之河”的分类行业,已经被网络拿走了;报纸的发行量在下降,广告收入也在下降。传统报纸也建立了网站,但网站带来的收入要么没有实现,要么还无法支撑起高质量的新闻生产。

事实证明,网络新闻收费,并没有为传统媒体闯出一条血路,只不过是无谓的挣扎。网络新闻收费后,用户会大幅减少,网站的点击下降,减弱了对广告商的吸引力。这些网站的竞争对手,会从中得利,乘机扩大地盘,抢占空出的市场。

2005年,《纽约时报》曾经尝试对其部分栏目收费。这个计划叫timeSelect,但失败了。两年后,这些栏目又重新免费开放。《纽约时报》的错误在于,假定用户对《纽约时报》高品质的新闻很感兴趣,愿意花钱去获得更深刻的内容。但是,大部分互联网读者事实上只是需要浏览新闻。

2011年12月15日,曾被默多克寄予厚望的新闻集团旗下第一份ipad电子报《theDaily》不到两年就走到了尽头。《theDaily》的失败在于:

首先是内容独创性和吸引力不足。毫无吸引力和趣味性的新闻,读者大多可以通过免费渠道获得,何必要买一个付费的阅读应用程序?

其次是媒体竞争激烈。在新媒体时代,《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市场主流媒体也纷纷推出适合移动终端阅读的电子版,并且在订阅电子版的同时附赠纸质版。在同样付费甚至是免费的情况下,多数消费者自然更倾向于选择一份更熟悉、更权威的报纸,而不是一个全新的陌生的新闻应用。默多克承认,在数字时代,这些已经建立起来的权威媒体或者报纸品牌更具有竞争优势。

再次是产品设计和市场战略的局限性。分析指出,《theDaily》最初只能在ipad上使用,这种局限让其丧失了市场前瞻性,将所有的鸡蛋都放在“苹果”这一个篮子里,一年多之后再推出的安卓应用已经无力挽回颓势。

在互联网上,如果想实行内容收费制,需要提供不可替代的信息或服务。在网络新闻领域,只有美国的《华尔街日报》、英国的《金融时报》网络版收费模式取得了部分成功,原因在于其独家的报道、独特的思想、独到的观点和独有的分析。而这是绝大多数纸质媒体很难做到的,因为绝大部分报纸不能持续地提供差异化的、高质量的内容。

3.传统媒体转型需要在盈利模式上创新

虽然新媒体被传统媒体看好,大多数传统媒体都想借新媒体发展的东风来获得展现自己的一席之地,但现实的情况是大多数传统媒体为“只投入没产出”的境况苦恼。目前手机已经发展成为集交流、资讯、娱乐、搜索、电子商务、办公协作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化信息平台,其间蕴涵着巨大的商机。然而,被一致看好的新媒体形态因为没有找到有效的盈利模式,让传统媒体转型的实践者左右为难。从全国范围来看,传统媒体依靠新媒体技术创办的新闻网站在不断聚合自己的影响力,不过在吸引访客眼球的同时,支撑其经营的盈利模式显得比较单一。在ipad版和手机电子版进行了投入的多家都市报,同样没有得到满意的回报。缺少创新,一直没有找到有效的盈利模式,让传统媒体人感到苦恼。

就纸质媒体办网络版而言,许多报纸试图通过网络版的新闻内容来提升影响力,从而吸纳广告投放,而实践证明,这也是个误区,这仍然是使用办传统媒体的老经验去办新媒体。传统媒体有明显的吸纳广告的区域优势,广告主按区域投放广告时往往会选择影响力大的报纸进行投放;而新媒体则是无区域限制的,看新浪网与看本地网是没有时差的,同一时间可以看到,本地网络难以形成区域优势。因此,传统媒体办新媒体就必须有理念上的创新。

综上所述,发展新媒体,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如果只讲投入,不讲回报,发展新媒体就会成为传统媒体的包袱。

传统媒体转型是一次系统综合的革命,而不是只办单一的产品

传统媒体转型应借鉴新媒体的模式。新媒体盈利是一个系统,不是单一产品,比如QQ本身是不盈利的,但腾讯可以通过其他方式盈利。

近年来,国内不少传统媒体在新媒体领域迈出了新步伐,但也存在不少值得思考的问题,突出表现在资源缺乏深度整合,传统业务与新媒体业务条块分割,后者往往处于从属地位,跨媒体多方位的共享与配合不够。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变的过程既是新技术手段的运用,又是内容、技术、渠道的不断融合与相互作用。因此,在传统媒体的新媒体融合中要统筹协调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发展,使用和依靠传统媒体资源,使丰富的内容资源在新媒体的技术平台上能够多次、复合使用,实现内容的增值服务,实现两种不同形态媒体的相互作用。

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不是把传统媒体的内容照搬到网站或者做一个app那么简单,要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看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综合系统,而不是办单一的新产品单打独斗。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不是只简单地推出新产品,应注重互动和相互支持,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来互相支撑发展。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目标就是运用高新技术,尤其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创造和提升传统媒体,使任何单一传统媒体发生质变,进而成为现代、综合的新型媒体。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双方之间应该有系统的整合。对于新媒体来说,可以获得一些传统媒体的高质量内容,以便更好地持续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可以转变为“互惠互利”的关系。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合作,不仅融入了新媒体的优势,同时也改进了传统媒体的不足,将为人们提供更加便利与迅速的新闻阅读方式。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也是传统媒体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媒体深度发展的大势。

美国《赫芬顿邮报》短短几年就发展成“全球第一互联网大报”,并在网络媒体中首获普利策奖。这个冠名为“报”,其实是网的“报纸”,自创办伊始就被认为引发了一场新的媒体革命。《赫芬顿邮报》的成功就在于它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势强强嫁接:首先,它将新媒体优势发挥到极致。每月来稿众多,把信息量做到最大;截稿以“分钟”计算,把时效做到最快;“公民记者”把互动做到最好。其次,该报还学习传统报纸的优秀品质,崇尚调查报道。该报的内容多是一些强大的原创调查报道,多以严肃题材为主打品种。再次,该报还创办周刊来满足“慢阅读”需求,并力推地方版来适应文化差异。因此,传统媒体要想在新媒体环境下发展和转型,不能单一地发展传统媒体,也不能孤立地去办新媒体,而是要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产品都看做是媒体发展的系统整合。

传统媒体转型过程中的盈利模式需要创新,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

首先,提升传统媒体主业的盈利能力。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要以优质内容为核心。媒体提高盈利能力首先就要在提高内容的质量上下工夫,通过走精品化、特色化的道路,提高媒体主业的盈利能力。

其次,树立整体经营的理念,走多元化经营道路。多元化经营是指在传媒行业之外的更大范围内进行扩张探索。调整媒体的盈利结构,首先要从改变单一依托广告盈利入手。在壮大主业的同时,有选择地多元化经营,重视延伸产品开发,通过价值链接使媒体增值,降低广告收入在全部收入中的比例。

再次,树立跨媒体经营理念,由单一媒体盈利模式转变到跨媒体盈利模式。所谓跨媒体就是指一个媒体集团拥有不同类型的多家媒体,而跨媒体经营则是媒体集团通过利用拥有的多家媒体这一平台来进行各种经营活动。当前,我国的媒体集团发展很快,实行跨媒体经营可以进一步扩大盈利的来源范围,并能减低成本,使媒体获得最大化的利益。传统媒体的跨媒体经营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传统媒体内部的报纸、杂志和电视等几种不同介质媒体之间的跨越和融合,形成一个全新的综合媒体平台。二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跨越和融合,利用自身的内容优势,力争在新媒体领域也分得一杯羹。

新媒体主要盈利模式篇3

一、广播电视类传媒

(一)电视。电视包括模拟电视和数字电视,盈利模式也相应有所区别。据统计,目前国内各电视台95%左右的收入来自广告。例如,中央电视台2000年总收入为5,714亿元,其中广告收入为5,316亿元,占总收入的93%以上。广告收入基本上是与收视率呈正向互动的,而收视率又与大众化密切相关。这就是说,广告商投放广告要看收视率,收视率要提高必须使节目大众化,而大众化与专业化背道而驰。这种单一的盈利模式导致提高频道专业化就可能影响收视率并降低广告收入,而要增加广告收入就必须使节目大众化,进而提高收视率。大众化的结果致使各频道都追求综合化或准综合化,频道由此而雷同。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对大众化电视频道是适位的,而对专业化电视频道却是错位的。

数字电视作为大众传媒,要满足不同收入群体观众的不同需求,其担负着两大任务:一是普遍服务,为大多数人提供电视节目服务,其中包括为部分低收入受众免费提供基本收视服务;二是为较高收入群体提供增值服务。

在定价策略上,数字电视网络运营商主要采用的是非线性定价策略和搭配销售的方法,无论何种方法都是为了赚取更多的消费者剩余。非线性定价策略的主要形式为两部定价,比如基本维护费加上数字电视节目收视费,安装费加使用费等。搭配销售主要体现在数字电视节目收视费上,运营商一般提供不同的节目套餐。观众对不同节目的评价不同,通过打包销售可以减少消费者评价的异质性,从而可以赚取更多的消费者剩余。此外,数字电视运营商无一例外地都采用了预付费用的付款方式。消费者需要预先缴纳年度或月度的收视费,少罚多不退,通过这些有违《消费者权益法》和《合同法》的价格策略,运营商可以节省大量流动资金。

(二)广播。经营广播的过程是市场营销的一个完整过程。从现状来看,我国的广播市场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广播产品就是节目,价格就是广告的定价。定价原则考虑三个指标,即收听率:价格=每收听点成本×收听率。广告主会根据不同频率的听众结构有针对性投放。广播广告是三次转卖过程,首先把节目转卖给听众,再将听众转卖给广告客户,然后将广告时段转卖给广告公司及客户。近年来,广播电台一直进行着经营模式探索,经历了“独家―多家―联合承包―单频率行业―总台行业”的几个阶段。总台行业就是统一管理、分散经营、集中操作、分别核算的经营管理办法。具体办法是将广告市场划分为若干个行业,按上一年度广告完成额作为标底,对广告公司实行招标,价高者得到该行业的资格。取得资格的广告公司将任务额的5%~10%风险抵押金交给电台,完成任务给予返还,超出部分,按照奖励制度进行奖励。

(三)电影。电影的盈利模式包括票房收入以及后电影市场。目前,我国电影在生产、发行、放映上的脱节,相互不能及时反馈市场需求信息,电影企业对放映的影片内容、质量,事先所知甚少。中国电影人更多地重视电影产品的开发和制作,对后电影产品开发则相对弱视。随着电影产业的日益规模化、集约化和精细化,这种电影理念将严重制约电影市场的巩固和发展。要实现电影产业链条的良性循环,需要注重培养后电影市场,实现利益的最大化。美国电影的营销策略是成功的,特别是电影后产品营销的成功。一般而言,美国电影总收入只有20%是票房收入,其余80%是影片后产品营销。从中给予我们启示:电影后产品开发的关键在于观念的转变,要把后产品开发当作电影运作的重要部分。近年来,中国电影的后产品营销已迈出了关键一步。如,冯小刚的贺岁片《手机》的上映,摩托罗拉通过海报,将产品信息融入电影的前期宣传;宝马公司赞助首映式与国美电器合作,其片花广告在国美100多家连锁店的电视屏幕上反复放映,最终影片还未上映便收回全部投资。

二、新传媒类传媒

目前,我国网络广告的总量还与报纸相去甚远,但其发展势头却十分迅猛,已经连续数年保持高比例增长。中国互联网协会日前的《2007年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2006年我国网络广告(不含搜索引擎在内)收入达到49.8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50.91%。《报告》预计,2007年、2008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将依然分别保持51.8%和55.6%的增长,到2008年市场规模将达117.63亿元。

(一)互联网新传媒。根据对网络营销活动盈利模式的解释,以及国内开展网络营销的实际情况,可以将现阶段网络营销盈利模式分为:

1、整合的网络营销盈利模式。此模式是将传统营销活动与在线营销活动结合以实现价值的一种网络营销盈利模式。它经历了非中间化和再中间化的过程,与网络的兴起――泡沫破灭――重新发展的历程相一致,体现了人们对网络运用和影响的认识由非理性到理性,以及认识的逐步成熟。整合的网络营销盈利模式主要表现为:企业网站+在线销售或订购产品或服务。

2、综合门户网站的跨平台多元业务盈利模式。现阶段,网络的应用大致可以分成三种平台:交互平台,主要包括通信、交友和娱乐三个方面;媒体平台,主要是信息;商务平台,支持在线交易,既有B2B,也有C2C。

(二)移动互联网新传媒。以手机媒体为例,手机报纸主要通过三种手段实现盈利:一是向彩信订制用户收取包月订阅费;二是对wap网站浏览用户采取按时间计费的手段;三是借鉴传统媒体的盈利方式,通过吸引用户来获取广告。前两种方式是现阶段最主要的盈利渠道,但这些收入极其有限,并且目前的手机报纸用户多为免费赠阅,收费用户较少。对于另一种“融合媒介”手机电视而言,主要有两种商业模式:一种是通过卫星广播传输电视信号、移动通信网络参与互动的商业模式;另一种是只通过移动通信网络传输电视信号的商业模式。前者主要收入来源于用户的手机电视月租费、电视广告费、电视点播费等;后者的盈利方式与现在各种数据业务的盈利方式类似。在推广手机电视业务进程中,现在不能对终端用户收费,推广手机电视的各个链条只能依靠广告收入。

三、出版类传媒

(一)报纸与杂志。我国传媒市场仍是半垄断性的,业外资本难以进入,专业化分工不够,传媒产业价值链尚未完全形成;传媒严重依赖广告,经营模式单一。国泰君安的一份报告指出,绝大多数报纸的收入结构比较单一,广告收入占主营收入比重超过70%,发行收入占比例小。

《2006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表明,包括报纸和期刊在内的平面媒体广告在2005年年初开始出现了惊人的下滑,平均跌幅达15%以上;其中尤以报纸的下滑最为惨重。虽然从2005年全年看,报业广告还是有所增长,但有研究者认为,与当年网络广告75.9%的增幅相比,报业广告的增长显然是明显放缓了。2006年全国报业增长幅度在2005年大幅降低的基础上进一步放缓。

(二)图书出版。图书出版的主要盈利模式来自于销售图书本身的收入。我国的书价自1993年4月的图书价格改革,扩大了出版社定价自,除中小学课本、大中专教材以及党的文献外,其余书籍一律由出版社自主定价、自负盈亏。出版社推行企业化经营的改革,客观上造成了图书成本的上扬,从而推动图书价格上涨。以前,出版社享受国家的种种优惠政策,如今,绝大多数出版社都要自负盈亏。

四、盈利模式探讨

总结以上分析可见,传媒产业的主要盈利模式及收入来源见表1。(表1)

2006年《传媒蓝皮书》显示,“2005年传媒产业比2004年增长了11.9%,仍然保持高增长的势头,但和往年相比,速度已经开始降低了。前几年传媒产业的发展高于国民经济增长率的一倍,都保持在14%以上。这说明,传媒产业的增长势头开始变缓了,但仍然很强劲。”2005年中国传媒结构的改变比较明显,在传媒市场继续扩大的情况下,市场内部各种媒介形态的市场份额此消彼长。蓝皮书指出,报业在2005年遭遇了“拐点”,进入抛物线般的下滑轨道,广告增长率从持续20年的高位跌落下来,广告收入大都下跌10%~30%,不少跌幅甚至在40%以上,平均跌幅在15%以上;同时,报纸的年轻读者流失,发行市场萎缩。与报业的处境恰成对照的是,互联网广告和广播影视增长强劲,2005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已达19亿元,比2003年增长75.9%;而2005年广播电视的收入也增长强劲,前三个季度全国广播电视广告收入已达324.41亿元。电视在国内的人口覆盖率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达到95.59%,全国电视观众达12.38亿人。我国广播影视已初步形成了电影产业、电视剧产业、网络产业和广播电视广告产业蓬勃发展的格局。

新媒体主要盈利模式篇4

关键词新媒体;广播电视;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3)100-0016-02

进入21世纪以后,新媒体得到快速发展,并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不断升级和更新,进而引发媒介形态朝着多样化、现代化、数学化的方向发展,传统的广电媒体受到新媒体的严重冲击。这里所说的新媒体是基于数字技术、可以互联互通的非线性传播传播媒介。鉴于目前新媒体的发展状况,已经对传统的广电媒体产生了重大影响,我们必须在清晰认识新媒体现状及影响的基础上采取必要的措施,以期发挥新媒体在广电事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1广电新媒体的发展现状

我们所说的新媒体主要是互联网、手机、电视等三大族群,广播电视新媒体在这三大族群众的主要形式有网络视频或者网络广播、手机电视或者手机广播和数字电视等。下面我们就其现状进行分析。

1.1网络广电煤体发展现状分析

总的来说,网络广电煤体的发展现状可以总结为网络视频形势大好,网络广播前景不明。2006年谷歌收购了视频网站Youtube,这是历史上视频网站交易价格最高的一次,受到中国网络视频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中国国家网络电视台的成功上线,四大门户网站紧接着都推出了自己的视频频道,使优酷网和土豆网等网络视频网站面临新的、巨大挑战。据统计,2011年中国在线视频行业规模达到62.7亿元,同比增长近一倍。但是,网络视频行业也存在着内容同质化严重、不良视频泛滥、传输延迟与画质模糊、商业模式不成熟、盈利模式单一、网络视频的盗版现象普遍等问题。相对于网络视频,网络广播的发展前景不明。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广播日趋成熟。世界上主要广播电台都都很看好廉价的网上空间,在国内,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也实现了网上广播,受到广大听众的厚爱。虽然网络广播兼有互联网和传统广播的优点,但在我国的受众群体还不成规模,盈利模式不够成熟等缺陷,发展前景不明。

1.2手机广电媒体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手机3G时代的到来,手机广电媒体得到快速发展,并逐步为广大用户所接受,手机广电媒体的主要现状是手机电视仍然面临严峻挑战,手机广播的发展势头不够。虽然手机电视发展较快,但手机电视在中国的应用普及还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发展面临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其主要因素是内容比较匮乏和同质化、国家技术标准和行业技术标淮同时存在,盈利模式相对比较单一,利润来源主要依靠用户的订制费用以及数据流量等接收使用费用。我国的手机广播业务在2003年开始出现,由于存在内容匮乏和同质化的问题,我国手机广播的发展步履维艰。

1.3电视新媒体发展现状分析

电视新媒体的发展现状是数字电视期待创新,iptV仍需培育。我国数字电视经过近年来的发展,用户数量达6千多万,有线电视数字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已接近40%,市场规模在迅速扩大。我国发展数字电视存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用户规模庞大、盈利空间充裕等明显的优势,但是网络分散、内容匾乏、产业链中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严重阻碍电视新媒体的发展,急需创新市场推广模式。交互式网络电视在2005年以后一直处于市场培育期,虽然也出现了一定数量的、成功的发展模式,但从我国电视新媒体发展的总体上看,仍然面临着基础网络与技术标准不够完善、电信和广电两个行业的利益博弈、内容匮乏与同质化、盈利模式不成熟。

2新媒体对广播电视的影响

新媒体对广播电视事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网络视频的迅速发展严重冲击到电视产业。网络视频与传统的电视相比,具有内容多样,可随时随意点播,同时,网络视频画质更优,内容更全面,即时性更强,以上这些优点的存在,严重冲击到传统电视产业;二是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影响到电视频道的生存方式。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数字技术在广电新媒体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实现了广电信号的压缩传输,原来一个频道的带宽可以承载四个以上频道,因此,广电行业需要重新整理频道,重新审视立台特色;三是新媒体功能的增加带来电视节目形态急需进行相应的变化。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以信息和娱乐功能为主,而新媒体的功能更加强大,除娱乐和信息功能以外,还有资讯和通讯的功能,因此,迫使电视节目依据这些功能,不断改变自身角色;四是传统的收视率统计方式已经不能够决定新时期广电行业的盈利问题。传统的电视节目收视率是通过抽选部分用户进行测定的,所统计到收视率直接影响到盈利模式,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传统的收视统计方式受到挑战,公众的收视行为更为自由、多样,移动收视和公共场所收视等方式越来越多,运用传统的统计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状需求,数字化以后广电频道的主要收入分别来自内容销售、节目收视费、应用服务费、政府补贴、广告费等多种方式,不再仅仅依靠广告。

3广电新媒体的未来发展趋势

基于以上分析,广电新媒体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因为新媒体、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广电媒体节目内容资源的共享程度会进一步提高。广电媒体是以丰富节目内容为核心的,新媒体的大量出现,使媒体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进一步拓宽了媒体信息的传播渠道,不同的媒体通过交流、合作,使大量的资源得到共享。二是广播电视媒体的渠道和接收终端融合。从当前广电媒体的现状看,广播电视业务多种多样,有无线电视、数字电视、有线电视、卫星电视、高清电视等,多媒体业务有手机电视、网络电视、交互电视等。这些业务不是传播模式的不同,而是运营模式的不同。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这些渠道势必相互交融。这种交融包括内容资源、技术资源、用户资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三网融合,通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通过融合改造,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各自开展多网融合业务。更通俗的理解就是让手机、电脑和电视三种终端都成为新一代的信息、通讯、广电媒体。

4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不同形态新媒体都存在着政策限制造成新媒体运营的自主性不强;内容匾乏、同质化严重;盈利模式单一、包括视频网站在内的不少新媒体都未能实现盈利;可应用的技术还不能满足新媒体今后发展的需要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在认识广电新媒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他们存在的一些问题采取积极有效地措施,对广电业进行调整,以便适应整个行业的发展变化。

参考文献

新媒体主要盈利模式篇5

“内容为王”是媒体成长发展的公理和铁律。但从产业的角度看媒体的内容建设与其盈利模式密切相关。没有投入不可能制作出有价值的内容,但有价值的内容并不一定必然盈利(除非不要求盈利),而能否盈利或暴利则取决于媒体盈利模式的建立与选择。同时,媒体盈利模式也决定媒体内容的整合与取向,如电视频道专业化等等。

总之,媒体内容建设与媒体盈利模式之间存在互动的逻辑关系,这种关系最终决定媒体的可持续发展。

“内容为王”与媒体盈利模式

尽管遇到重重困难,但网络媒体还在发展,网络的技术服务在不断优化,内容服务更是日益丰富。但是,这就像一个吝啬而饥肠辘辘的食客面对丰富的自助午餐,饭菜可口,选择性强。如果**他可能立刻动手,而如果付钱他也许调头就走。目前网络媒体的内容提供就像这**的自助午餐,食客虽然越来越多(我国网民已达3370万,比上年增长49.8%),但是并不能盈利。虽然餐厅周围也有不少广告牌,这些广告牌甚至有碍观瞻和方便,但食客并不在意,也许看都不看一眼。食客就餐的这种自由方式决定这些广告不可能值钱,因为它们并不能吸引食客的注意。

所以,如果设问人们对网络媒体是否有需求,是否有依赖性等问题,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更不用说未来宽带的诱人前景。但如何收回午餐成本才是网络媒体最头疼的问题,否则**的午餐不可能持久。网络媒体的盈利模式也许确实存在,但至今还没有人能使其付诸实践并产生显著效益。如果这个盈利模式建立不起来,网络媒体在内容上就只能是传统媒体的延伸和整合,而不可能独立,原因是网络媒体目前还无法承担内容独立的成本。网络的文字内容如此,网络的视音频内容更是如此。而一旦网络媒体在内容上不能独立,我们还能称其为独立媒体吗?如果当初与报纸相比广播没有独立的原创内容,电视与广播相比也没有独立的原创节目,那么广播电视还能称其为独立的第二、第三媒体吗?因此网络媒体是新媒体,而且从技术层面说网络媒体确实有传统媒体不具备的诸多优势,但其能否成为独立的第四媒体还是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不仅要视网络媒体在阅读和收视技术上的独立,而且还要视其在内容上能否独立。而独立的前提是网络媒体能否找到适位的盈利模式。

媒体具有经济产业和文化政治的双重属性。经济产业属性是指媒体可以盈利,文化政治属性是指媒体传播的内容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并进而控制社会。如将这种双重属性具体到操作层面就可以看出媒体总是把这两种属性相互作为前提和手段。媒体的性质不同决定各自选择的目的和手段正好相反。例如,美国商业电视媒体关注的是其经济产业属性,以盈利为目的,但必须以节目(文化政治属性)为手段,因为,没有节目就不可能**。而中国中央电视台作为国有媒体关注的是其文化政治属性,以社会效益为目的,但又必须以盈利(经济产业属性)为手段,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就不可能制作有社会效益的电视节目。

早在网络热还在持续的时候,2001年1月4日,世界传媒巨头——新闻集团就带头“撤离”互联网。同时,默多克斩钉截铁地宣布:新闻集团根本不会考虑收购雅虎。不知默多克作出上述决策是否与其看不到网络媒体的盈利前景有关。

人们常把互联网与信息高速公路联系在一起。这使人想起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速度。为什么十几年前高速公路对我们来说还是一种奢望,而目前我国的高速公路却已四通八达了呢?原因很简单——设卡收费。否则,如果高速公路都是**使用,高速公路建设不可能快速发展。虽然高速公路边上能看到广告牌,但如果不*收费而是指望这些广告收回建设成本,岂不是天方夜谭。

以此比喻网络媒体似乎恰当。资料表明,在网络媒体的总收入中,广告收入占80%。另据报道,新浪网的广告收入在十大网站中名列前茅,但2001年的广告收入仅为一千万左右。与其巨大的投入相比,商业网站的内容基本是**午餐,离盈利预期还有相当的距离。尽管最近有网络媒体负责人声称其今年将盈利或持平。

网络媒体内容丰富,适位性强,但以什么模式实现盈利仍是目前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从网络媒体的第一次销售(销售载体)看,要让网民付费点击还不现实,至少现在如此。而网络媒体以广告模式(媒体的第二次销售)盈利可能也是错位的,原因是在广告方面传统媒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强制性比网络媒体更有优势。

电视频道专业化能走多远

盈利模式问题正困扰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但受困于此的也有传统媒体。就频道专业化而言,电视媒体的盈利模式也存在错位问题。

“千台一面”、“专业频道不专业”是业内、甚至观众见怪不怪的一种电视现象。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中国2000多家电视台在形态上大同小异,数千个电视频道在节目内容上个性少而共性多呢?尽管一些电视台主观上在按专业频道设计,但客观上是专业频道不专业或专业化程度很低,一些电视台甚至就是名义上是专业频道而实际上是变相的准综合频道。此外,这种趋同性还可以从一些电视台所属各频道之间的栏目形态、内容取向、风格定位等诸多特征上一目了然。例如,“南北笑星火辣辣”、“真情对对碰”等栏目不是出自湖南卫视频道,而是出自湖南经济频道。又例如,许多电视台都设有财经频道,但目前中国还没有一个财经频道能与Cnn的财经频道(CnnFn)相比。相差之处不在于内容的采访制作水平,而在于频道结构的栏目设置和内容的对象性。Cnn财经频道的观众对象是投资者,而我国电视台财经频道的观众对象却大都是消费者和投资者,且以消费者为主,而几乎每个观众都是消费者。这样的观众定位很难使我们的财经频道专业化。目前欧美,甚至我国港台等地的电视频道专业化程度已经很高,“国家地理”、“科学探索”、“历史”这样的专业频道我们已经不陌生。美国还有“电视指南频道”、“气象频道”、“机场频道”、“宗教频道”等等。

有人认为,中国电视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主观因素造成的,是缺少专业电视人才,是电视策划者和决策者缺少办专业频道的决心和水平,我认为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

从客观上说,各个电视台的决策者都明白频道要专业化,对象化,个性化,而且这些决策者大都是业内精英,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那么究竟是什么在影响我国电视频道的专业化进程呢?

主要症结就在于前面提到的媒体盈利模式问题。

媒体盈利基本上有两种模式,也就是媒体的两次销售。媒体的第一次销售是销售载体。如印刷媒体第一次销售的是报纸或杂志本身,它们都有定价。广播电视第一次销售的是频道或节目,它们也都是有价格的。媒体第二次销售的是读者或观众,也就是发行量或收视率,具体说就是广告。但从历史上看,印刷媒体最先盈利是*第一次销售,而电视媒体最先盈利是*第二次销售。在国外,无论是印刷媒体还是电子媒体,两次销售都是同时存在,有时是合并使用。

我国印刷媒体的盈利模式与国外基本相同,而电视媒体的盈利模式与国外差别很大。这就是,我国的电视媒体只销售广告(收视率)而不销售电视频道(载体)。据统计,目前国内各电视台95%左右的收入来自广告。例如,中央电视台2000年总收入为57.4亿元,其中广告收入为53.6亿元,占总收入的93%以上。

广告收入基本上是与收视率呈正向互动的,而收视率又与大众化密切相关。这就是说广告商投放广告要看收视率,收视率的提高必须使节目大众化,而大众化与专业化背道而驰。

这就是我国电视频道不能专业化的根源所在。

我们主观上是想办专业频道,但媒体使用的却是大众化(广告)的盈利模式。这种错位而单一的盈利模式导致了一个悖论:要频道专业化就可能影响收视率并降低广告收入,而要增加广告收入就必须使节目大众化进而提高收视率。大众化的结果致使各频道都追求综合化或准综合化,频道由此而雷同。

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对大众化电视频道是适位的,而对专业化电视频道却是错位的。例如,当地的电视频道许多都有新闻节目、娱乐节目、影视剧节目、体育节目等等。因为一旦没有这些节目,频道就无法提高收视率,就无法吸引广告。从这一点分析,像“阳光卫视”这样的文化历史频道虽然整体内容不错但即使允许在内地落地,由于其非大众化定位也不可能只依*广告盈利,更何况目前只允许其进入三星涉外宾馆了。所以,除非出现奇迹,否则“阳光卫视”不可能在中国内地**。那么,为什么国外与“阳光卫视”类似的“历史”频道、“国家地理”频道和“科学探索”频道能生存并可以盈利呢?原因是这些频道都不使用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而是使用在销售频道(数字电视)的基础上销售广告的双重盈利模式。在美国1999年有线电视收入结构中,频道付费收入为47.5亿美元,而广告收入则为26.82亿美元。前者是后者的近两倍。

付费系统决定电视频道专业化进程

在目前的地面电视(无线电视)、有线电视和卫星直播电视三种电视广播中,不同国家有不同的选择。美国以有线电视为主,拥有有线电视用户7600万户,是卫星直播用户的七倍。日本则以直播卫星用户为主。但不管选择那种电视广播形式,从经济产业的角度看电视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依赖对用户的控制。否则,电视媒体只能*单一的广告或销售节目实现盈利。

要实现对有线电视用户的控制首先必须建立用户管理系统,把用户的需求分为不同层次。用户要得到额外层次的服务就必须支付额外的费用,这就是所谓的数字电视。数字电视目前分卫星数字电视和有线数字电视。我国的政策取向是发展有线电视。原因是人口密集的特点本身就适合发展有线电视,而更关键的因素是有线电视是今后互动电视的必然载体。资料表明,2000年我国有线电视用户已达8000多万户,而且每年还在以20%的速度增加。按此计算2001年我国有线电视用户已超过1亿户。2005年将超过2.5亿户,约占当时我国电视总户数的70%。这正是目前美国有线电视用户占总家庭户数的比例。而根据目前政策,我国将在2004年后才开始实施直播卫星电视。由此可见,有线电视将是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最主要的电视广播形式。

频道专业化是国内外电视媒体发展的潮流。这个理念已在我国电视节目制作者、策划者、决策者之间形成广泛共识。但有趣的是目前还没有发现与“专业频道”相对应的英文词汇。境外的中文媒体有称主题频道(tHeme)的,但并无“专业频道”之称。特纳国际亚太有限公司的梅燕女士告诉我,她也曾经遇到过如何把中文的“专业频道”翻译为英文的困难。她说“专业”一词英文中只是指学科的门类,用于电视频道会使人产生误解。梅燕女士无能为力最后只好将“专业频道”简化为“频道”。她说,美国只有频道之称,而并不把频道分为综合频道和专业频道。我认为,不管国外如何划分频道类别,我国使用“专业频道”和“频道专业化”这样的概念是准确的。一是“化”本身是一个过程,目前我们正处于这个过程之中。二是用“专业”一词可以更准确地表达电视频道细分的总体状况和形态。这里的“专业”一词不是指科学的门类,而有“专门”、“专用”和“专题”之意。

当明确了“频道专业化”和“专业频道”这两个概念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像美国的“发现”和“历史”等专业频道本身是与有线电视密切相关的。可以说,没有有线电视就不可能有专业(主题)频道。原因是这些专业频道都是有线电视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产物。而我们现在用无线电视办专业频道和在有线电视中**提供专业频道的方式也许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美国的有线电视萌发于50年代初期,而大发展是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之所以在这个时期涌现大量的专业频道,是因为有线电视由小镇进入大城市之后在这时具备了大发展的几个前提。一是通信卫星出现后,由卫星发送的信号同时把不同地区的小有线网联成了大的有线网。二是技术上有了巨大突破,可以用一根同轴电缆传送50套以上的电视节目,使得频道资源迅速增加。三是有线电视得到了经营额外数字电视的政府许可。额外数字电视就是,除有线电视的基本业务付费之外,用户如需要另外的频道服务需要额外付费。

由此可见,开办专业频道没有以上三个条件是不可能的。前两个条件我们都不陌生,但后一个条件我们还没有真正认识和理解。

根据目前国内外电视频道的现状和形态,除地面(无线)电视的综合频道之外,我暂且把电视专业频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大众化专业频道,如新闻、电影、电视剧、娱乐、体育等频道。第二是分众化专业频道,如财经、历史、探索、国家地理等频道。第三是小众化专业频道,如机场、高尔夫等频道。由于这三种专业频道的价值和受众面不一样,其收视率和占有率大致呈依次降低的趋势,广告价格和份额也依次递减,这体现了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经济规律。当然,专业频道的价格也不仅仅取决于广告的多少,它还取决于频道本身的价值,如电影频道的价值就很高,这样的频道在数字电视系统里即使没有广告也有很好的盈利空间。目前,我国能盈利的专业频道都只能停留在第一个层次,如CCtV—2经济生活服务频道、CCtV—3综艺频道、CCtV—5体育频道、CCtV—6电影频道、CCtV—8电视剧频道等等。这些频道都可以通过广告盈利,至少有盈利的潜力,因为它们都是大众化的。

依据目前我国电视媒体单一盈利模式的状况,我个人认为中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的进程将相当缓慢。中国的电视媒体不可能进入像“历史”这样的分众化专业频道,更不可能进入像“机场”这样的小众化专业频道阶段,否则就将步入雷区,付出沉重代价。现在有些电视台开办少儿频道就存在这种危险,除非他们承担起非盈利的公益或公共的义务。

得出这个结论的根据是,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电视频道都是**入户而只采取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但这种盈利模式与专业频道的经营是错位的,甚至是背道而驰的。在此方面,专业频道发展较早的美国已有前车之鉴。

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美国人托马斯p.索斯威克著的《美国有线电视50年》一书非常值得中国电视媒体人士一读。美国电视经历过的许多经验教训可令我们茅塞顿开。托马斯说,80年代初期,美国三大广播网看到有线电视发展红火也想在有线电视系统办自己的频道。

第一个尝试的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于1981年10月开办了有线电视文化频道,而且在开播时还举行了一场特别盛大的晚会。频道内播出的节目也都精致完美。但不到一年,在亏损了大约3000万美元之后就关张了。步其后尘的是全国广播公司,只是其经营时间更短(仅九个月)就以失败而告终。

托马斯得出结论说,“地面(无线)电视网历来是鼓励在节目提供上大量花费,然后完全*广告获得经营收入。这个常规对有线电视来说行不通”。“有线电视的优势在于双重收费模式”。托马斯说的双重收费模式是指,专业电视频道要*用户的额外付费和广告来同时盈利。

这一教训对我国的电视媒体来说应该是相当深刻而耐人寻味。

但托马斯在其著作中也同时告诉我们了一个同样耐人寻味的成功案例。这个成功案例就是专播探险纪录片的“发现频道”。这个频道由亨德理克斯于1984年创办。频道开办初期每况愈下、岌岌可危。但后来在四家有线电视网组成的财团向“发现频道”注资后,奇迹出现了,原因是他们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盈利模式。这就是:用户的所付费用可以维持“发现频道”的所有运营开支,广告则体现为利润。而且“发现频道”还做了一个经营发明,按过去的有线电视运营惯例,广告全部由节目提供商所得,而作为节目提供商的“发现频道”却拿出广告的一部分与网络服务商分成。这样可以刺激网络服务商不断扩大用户,扩大用户的反作用就是广告的增加。

目前在我国,有线电视用户管理系统正在建立之中,数字电视几乎是零。全国所有电视台的所有频道几乎全部是**进入各有线电视网,甚至有的上星频道要进入异地有线网不仅不能收费而且还要交费。按目前政策,全国只有中央电视台的3、5、6、8套节目经国家计委批准在进入有线网时允许收费。但各地有线网普遍通过瞒报用户数量的方式只把部分收入付给中央电视台。2000年中央电视台所得收视费只有3亿元,而同期全国有线电视的总收入为118亿元。资料表明,1999年在美国有线电视总收入构成中,基本业务收视费占63.72%,额外业务收视费占13.08%,而广告收入只占7.4%。

由此可见,在有线电视网络中,数字电视系统看起来只是一个技术问题,但它却关系到中国电视的发展进程,更关系到电视频道专业化的走向。

根据美国有线电视专业频道的运作经验和教训来分析我国的频道专业化前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中国有线电视(包括未来的卫星直播电视)用户管理系统建立和额外数字电视政策出台之前中国的电视频道专业化不可能有长足发展。即使已有的专业频道,如影视剧、体育、娱乐、新闻等频道也是大众化的。分众化,甚至小众化的专业化频道对中国观众来说只能是想象而已。不是观众没有需求,而是电视媒体没有能力只依*广告回收其成本,这是由目前单一的电视盈利模式决定的必然结局。

当然,数字电视系统一旦建立并投入运作,内容提供商或电视台就面临理念和决策方面的变革。以广告盈利就必须追求收视率和大众化,而以用户付费盈利就必须考虑如何才能捕获订户并提供有效的服务,从而满足他们专业的对象性需求。

单一盈利模式制约电视媒体发展

媒体经济学或媒体产业化研究是时下的热门话题,国内外的诸多资本也在关注媒体市场的动向。尤其是一些合资媒体的成功和电视媒体广告效应的巨大诱惑,更使人们认为媒体是暴利的行业。甚至有人断言,“媒体是大投入大产出,小投入不产出”。但近一年多来的实际运作情况并非完全如此,至少电视媒体的情况不是这样。例如,湖南经济频道的“南北笑星火辣辣”销售得不错,但湖南电广传媒号称投入8000万巨资制作的“财富中国”,据说2001年回收资金还不到100万。北京银汉传播公司的起步投资比北京光线制作公司的起步投资大得多,但其经营效果远不如后者。而就光线公司本身而言,几十万元起步经营的“中国娱乐报道”(娱乐现场)曾经红红火火,但其再投入更多资本制作的“中国网络报道”等节目并不能盈利。印刷媒体的情况似乎好一些。去年新创办的《北京娱乐信报》和《京华时报》等都经营不错,前景看好。但我认为,社会资本介入印刷媒体的情况之所以好于电视媒体主要原因是印刷媒体已经打破垄断,而且政策相对宽松,更重要的是印刷媒体不仅仅是依*广告这种单一的模式盈利。有资料表明,在中国期刊的总收入中,87%是发行收入(销售载体),广告收入只占13%。报纸的发行收入比例虽然不可能这么高,但其至少也能回收相当的成本,加上广告就可以盈利。

而电视媒体的情况则完全不一样,无论是媒体自己制作节目,还是社会制作公司提供的节目都只能依赖广告盈利。从这一点分析,像“财富中国”和“网络报道”这样的非大众化栏目想*广告盈利是错位的,出现经营困难完全在意料之中。

80年代初,美国广播公司和w集团有线电视公司曾合力对特纳有线电视新闻网发起攻击并相继开办了两个新闻频道。他们的想法是利用美国广播公司新闻部的新闻采访能力,会同一批地方地面电视台为这两个24小时有线电视新闻频道制作节目。一个频道每半小时播出不断更新的新闻,另一个频道则把专题节目和深入报道合在一起。这些节目**向全部有线电视系统提供,还按照每个订户50美分给签约的有线电视系统发奖金鼓励。但在特纳的强力竞争下,美国广播公司和w集团在不到两年的运营中亏损了一亿多美元。托马斯说,两个频道都**向有线电视网提供节目,但他们不可能销售出足够量的广告来维持庞大的节目制作费用。特纳则相反,他有每个订户的收视费和广告费两个收入来源,所以他能打败比他强大的对手。梅燕女士说,在Cnn各频道的收入中,所有频道都是用户费大于广告费,Cnn财经频道更是如此。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Cnn财经频道才比我国的财经频道办得更专业,观众对象定位才只是投资者而不是一般消费者。

中国电视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对用户接收来说现在已经由无线传播方式进入了有线网络传播时代。在这个时代,美国电视媒体的任何教训都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也就是说,我国电视媒体单一的盈利模式必然制约电视媒体和电视产业的发展。

首先是单一盈利模式制约了电视频道专业化进程和电视节目的多样化。这种模式迫使各个电视台和电视频道都追寻大众化路线,最终结果是“千台一面”。在电视台内部则是大众化节目资源的浪费和恶性竞争。一个电视台内部不同部门都制作相似内容和形态的节目,如新闻节目、娱乐节目等等,以致出现同一新闻现场有同一家电视台的七八套摄像机。同一部电视剧由于不同频道的竞争使其价格不断提高。而同样是因为频道之间的竞争,广告的价格正好相反。这种“剪刀差”效应使许多地方电视台深受其苦。

其次是制约电视媒体做强做大。一个社会的广告总额是与这个国家的GDp互动的。也就是说,在一定时期内广告总额虽有消长,但它是有规律可寻的,额度是一定的。所不同的只是这个总额在各媒体之间的分配比例。从这一点看,不管电视台的广告额每年增长多少都只能视其为常规发展。电视媒体的大发展必须摆脱这种单一依*广告的常规发展模式,而转变为既要掏企业的腰包,也要掏用户(观众)的腰包。这就是所谓的数字电视。这是目前除电视广告市场之外的另一个巨大市场,也是电视媒体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增长点。当然,要让观众付费看电视并不能是无理的索取,而是要提供可令其自愿付费的节目和服务。按目前我国1亿有线电视用户计算,每个用户每月用10块钱购买一个他所需要的频道,一年就是120亿,两个频道就是240亿。即使按十分之三的用户有此需求计算,效益也相当可观。

再次是制约电视节目制作公司的发展。我认为,在真正的电视专业频道形成规模之前,社会电视节目制作公司很难有大的作为。具体说就是,在目前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下,各个电视台不可能把黄金频道和黄金时间段交给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同时也不会把容易拉到广告的节目形态交于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制作。而且许多电视台对社会节目制作公司提供的节目是否在当地经营广告十分敏感,原因是如果这样会冲击当地电视媒体在当地的广告份额。所以,地方电视台与节目制作公司签约时都有类似“不能经营本地广告”的明确条款。据了解,在社会化的电视节目市场中,除电视剧和部分国外进口的专题片之外,大部分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制作的专题或专栏性节目都是以带贴片广告的方式在各级地方电视台播出。这就是说,社会节目制作公司也是在本已你死我活的广告市场领域与电视媒体竞争。如果这样,优势肯定不在制作公司一边,原因是社会制作公司拿到的一般都是下脚料或拾遗补阙的时段。此外,由于社会制作公司使用的盈利模式与电视媒体相同,这必然导致这些公司制作的节目与电视台的节目一样也必须追求大众化,这种节目取向完全重复和趋同的结果就是留给社会制作公司的空间相当有限。现在看,目前经营较好的一些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制作的节目大都是新闻和娱乐类的,这些节目的供应对象基本是一些对此类大众化节目有需求,但又不能自己制作的地市级电视台。根据国家将要出台的撤销此一级电视机构的政策,在整个电视媒体制播分离体制建立之前,社会制作公司的下一步发展空间将更加严峻。

新媒体主要盈利模式篇6

[摘要]手机已成长为移动多媒体,是当代当之无愧的大众媒体。它不仅具有媒体的各种特性,是新一代媒体,而且属平台性媒体,在这个平台上集纳了多种功能与服务。这使得手机媒体具有快速、便捷、可移动、海量信息等多种优点。本文旨在分析手机媒体的各种盈利模式、模型及其利弊,坚持以用户为中心,以利益流为核心,着力构建新的手机媒体盈利模型,并结合产业发展趋势,从信息流量、广告主导、内容整合、平台整合等方面构建了模式,以探求手机新媒体高速成长的动力、效益规模化、效益可持续化的途径。

[

关键词]手机媒体盈利模式整合`以互联网、手机为主的新媒介,开启了一个新的传媒时代。数字媒介,尤其是以手机为主的移动终端,凭借信息产业新技术,对传统媒体产生了革命性的冲击。

首先是移动终端持有人的海量,远远超出传统媒体的受众,且持续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2014年1月23日消息,艾瑞咨询集团《2013年中国智能终端规模数据》:2013年中国智能手机的保有量为5.8亿台,同比增长60.3%。全球手机用户注册数达到50亿。目前,新媒体拥有的受众数量,以绝对优势压倒传统媒体,且广告量增长迅速,而传统媒体广告特别是纸媒广告日益下滑,受众流失,前途堪忧。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移动终端盈利模式不清,大部分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主要收入还是依靠广告。如苹果appStoRe中,有近40万个app被称为僵尸应用,6成开发者无收益。艾媒数据显示,app开发者经济持平的占300%,实现盈利的仅占15%,入不敷出的占55%。

从消费者角度看,不妨归纳为如下几种:

1.订单式,或购买式。消费者直接向内容提供商下订单,支付一定费用,获取所需服务。如手机报、付费游戏、手机购物等。

2.参与式,也称式。参与其中某个环节的互动,支付较小费用,有机会赢得较大金额奖励。如手机电视互动节目等。

3.免费获得式。消费者免费获得某种信息或服务,但必须忍受各种广告的干扰,付出时间成本。内容提供者通过获得广告支持,分摊成本并获取利润。

综上所述,移动终端盈利模式较为单一,研究较少,对于蓬勃发展的手机媒体而言,这些模型失之过简,对平台化的手机媒体而言,失之于零乱,缺乏整体感。且大多囿于业务流程研究,是一种较为简单的归纳总结,务实有余,理论探讨不足,没有充实的理论作支撑,缺乏鲜明的理论框架和新的理论观点,对模式的动力研究不足,还有较大的开创空间。此外,从产业发展的态势看,未能完全勾勒出产业大势下手机媒体的盈利模式。因而很有必要对手机媒体的盈利模式再研究。

整合理论下的盈利模式

当前,新旧媒体产业融合特征十分明显。为了实现规模效应和持续盈利,整合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一种常态。不仅仅是整合,“‘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一种现实状态。”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魏炜认为,商业模式是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这个定义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利益相关者不但存在于以往产业价值链分析的环节,还可以向两方面拓展。首先,往外面拓展,跨行业、跨商业生态的合作伙伴、客户等,也可以是利益相关者。苹果ipHone商业模式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唱片公司、信用卡公司、第三方软件开发商等等,这些是以往的手机产业没有的,也是苹果能迅速击跨手机巨头诺基亚的重要原因。其次,往内部拓展,一些独立性(有独立输入和独立输出,能独立核算价值)较高的组件也是可以分离出来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如现在提倡的开放式平台,被称为独立第三方软件开发商,就有为独立第三方软件开发商做培训、做营销、做设计的公司等等。

第二层意思,一个交易结构要成立,需要参与的各个利益相关者能得到比其他交易结构更大的利益,换言之,要让利益相关者获得超过机会成本的收益。这就涉及到在设计商业模式时该如何对价值空间进行创造与保护。要让竞争对手无法攻破交易结构堡垒,且无法模仿,至少要做到以下两点:

——掌控有独特的资源,这是必要的关键点。如独家核心技术、独家经营权等。

——商业模式能不断升级,如所谓的快鱼吃慢鱼,能永远先行一步,并确保不被剽窃泄密。

潜在的市场价值非常庞大,很多企业只能做其中若干个环节。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只能获得这些环节的价值。事实上,企业可以利用参股、购买股权、股权置换、联合等很多种方式去分享其他环节的价值。如腾讯公司涉足电子金融业、电子商务,均取得了十分巨大的成功,引来业内外的瞩目与争议。

产业链整合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朱武祥认为,产业链的某些环节,总是存在大量的碎片企业。商业模式的是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安排。如果某企业创建了一个合理的交易结构,让众多碎片企业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扩大业务规模,就有希望打造一个成功的平台,成为聚合商。

碎片化供给主要指某个行业或者企业的产业链的某个环节,存在大量的中小经营规模企业,集中度很低。这个环节可能不存在少数企业主导市场或独占市场技术,也可能有少数企业主导市场或技术。

例如手机开发企业苹果、小米、HtC等,在开发手机时,联合产业链上的手机生产企业,在手机内部预置一些app,根植于手机系统中,手机用户不能轻易删除,这样,在实现手机销售时,手机开发商和app开发商,已经掌握了一些潜在的客户资源。

几乎在所有的行业,在不同的产业链环节——研发、配送、制造、服务、营销,都有大量的碎片企业存在。产业链平台整合已成为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趋势。

版权整合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阎晓宏预计,“整合是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版权集约是数字出版得以实现的前提”。笔者认为,这一规律也适合其他媒体内容资源。

一是深刻理解版权,要整合版权资源,集约版权。目前,传统媒体对版权缺乏控制。把内容资源整合、集约、控制了,其重要性并不亚于搭建平台。出版人要转型成为网络环境下的内容提供商,一定要形成和运营商对等的谈判能力。如湖北手机报对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新闻、内容信息的整合,可以理解为一种版权资源的整合。

二是可以进行些联合,这种联合应该是在资本控制下进行资源整合,整合版权资源,整合人才资源,整合特定作品市场资源。湖北手机报在全省范围内对各地市州的手机报广泛松散联合,资源共享,利益按比例分成,发行量从五六十万份迅速增长到300万份,并向1000万份级新媒体发起冲刺。

三是国家在数字出版过程中,要对企业进行规划指导、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现在,国家对文化的投入很多,但真正投入到对资源控制上的不多,对文化资源的控制不够。从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安全的角度来看,国家控制了相当数量的文化资源,对唱响网上、网下主旋律都非常重要。财产权中权重最大并与出版和数字出版关联度最高的是复制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版权的控制权实际上是文化和内容的控制权,控制了版权就控制了文化和内容,甚至控制版权后也可以选择不出版。

实事求是而言,这三种整合理论,并不是针对移动终端而言的,但是,这些理论完全可以移植到移动终端。笔者认为,通过这几类整合,可以将分散的、碎片式的手机用户聚合起来,如同建立一个超级大市场,里面内容十分丰富,内容的结构,按公司,或产业链,或版权进行聚合。在这个平台,可以预置一些客户端之类的软件作引导,消费者可自由进出。各取所需,公平交易。对消费者和运营商而言,都容易形成规模效益,最大限度降低交易成本。

平台整合

1.手机媒体平台定义。

手机媒体平台定义为:依托手机媒体,通过无线移动传播技术,集多家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于一体、多种服务与功能于一体,为用户提供廉价、快速、便捷、安全服务的一个场所或舞台。这些服务包括融文字、视频、音频于一体的多媒体内容,也包括电子商务、在线支付等跨企业、跨行业的内容与服务。

在可见平台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利益链接。手机制造商与移动运营商、各类应用软件开发商、内容提供商等联手,以利益为纽带,以满足用户获取利益为目的,共同搭建了一个面向用户的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用户与移动运营商、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之间的互动性很强,移动运营商、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与博弈,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性很强,信息流与利益流瞬时发生。

2.手机媒体平台支撑条件。

在数字内容产业这一大背景下,依附于应用软件的信息内容消费变得愈发重要,因此提高应用的使用频率和内容的下载规模就成为相对重要的盈利方式。同时,由于手机已经成为大众媒体,其传播范围、互动性、伴随性特征越来越被广告主所关注,将移动终端特征与广告客户营销需求结合起来的广告也相应增多。目前,通信类的收入占各运营商总收入的比例已经降到70%左右,多元增值业务收入的比重逐年增加。

在分配方面,之前的移动运营商、Cp、Sp都根据不同的业务按照相对固定的比例进行收入分成。随着以内容为核心的商业模式的形成,各业务系统参与者的利益分配格局需要进行相应调整。日本nttDoComo开创的i-moDe模式是个较好的参照。这一模式中,移动运营商通过代内容提供商收取信息费的方式与其进行利润分成,留给自己的只有9%,剩下的全归内容提供商。这种方式对内容提供商的激励效果十分显著,有效地促进了业务的良性发展,也十分值得国内借鉴。

数字化条件下贸易方式的改变,突出表现便是贸易手段的电子化。这为创新手机盈利模式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和便利。

(1)交易工具——电子数据交换(eDi)代替有纸贸易数字化,实现了物流、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的高度统一。

(2)支付方式——电子货币代替纸质货币。

(3)交付方式——在线与非在线的融合(020)。

3.手机媒体平台发展态势。

目前,手机移动客户端主要呈现如下发展态势:

(1)移动新闻客户端内容渠道为自身产生的内容。

(2)移动新闻客户端内容渠道不仅包括自身产生内容,还整合了更多其他媒体的订阅资源,即“新闻+订阅”模式,甚至用户自己生产的新闻。

(3)移动新闻客户端内容渠道是依据算法产生的内容。百度新闻是该类模式的典型例子。

注释:

[1]李晓东鲁磊张敏:《传统媒体转型,出路在哪里?》,《新闻前哨》2014年第4期

[2]魏炜:《四步设计卓越商业模式》,《新华文摘》2011年第23期

新媒体主要盈利模式篇7

关键词:手机报 价值链 赢利模式 3G

基于电子通信技术的手机媒体被人们称作是继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手机报从创办的第一天起,就决定了它不可能采用传统媒体的经营模式。对通信技术的依赖以及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手机报必须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和盈利模式,而3G技术的应用也会给手机报的经营模式带来新的变化。

手机报从创办那天起就开始探索自身的经营以及盈利模式,这可以从手机报的特点、手机报价值链的打造和手机报的盈利方式三个方面来探究。

手机报的特点。手机报,是纸质媒体依赖手机载体,运用电子通信技术传播新闻信息的新媒介。它是传统报纸与新型电信增值业务相结合的产物,由报纸、移动运营商、技术服务提供商联手开通信息传播渠道。向用户及时发送各类信息。因此,手机报又被誉为“拇指媒体”和“影子媒体”。由于手机具有随身携带,无处不在,无时不通的优势,所以手机报的最大特点就是阅读不受时空限制,读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得最新信息。具有内容精要、形式新颖、更新迅速、阅读便捷、互动性强等传播优势。

但是手机自身的容量限制、手机对用户个人隐私的涉及和手机报对于技术的依赖,决定了手机报不可能采用传统报业的经营和盈利模式。手机报要求得发展,必然要打造适合自身的价值链。

手机报价值链的打造。手机报的价值链简单来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移动通信运营商、技术应用提供商、内容提供商(各大报纸)和手机报读者。由于手机报所依赖的通信技术的变化,手机报的价值链也随之产生了相应的变化。

根据应用技术的变化,手机报价值链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具体表现如下。

1、短信阶段。在短信阶段的价值链里,简单地说移动通信运营商是行业的积极推动者,间接利益的最大获得者;技术应用提供商主导手机报营销,是直接利益的最大获得者;内容提供商是参与者,以试探的心态作初步了解和参与:手机用户在这一阶段还不能称之为手机报用户,因为他们中大量的人都没有主动或被动地使用手机报。手机报短信阶段最重要的贡献是建立了手机报价值链雏形并培养用户对移动增值业务的认识。

2、彩信或彩e阶段。在彩信或彩e阶段的价值链里,简单地说移动通信运营商是手机报价值链的构建者,主导手机报的无线发行渠道,是最大利益获得者;技术应用提供商是价值链重要参与者,主要对手机报运营支撑起到剂作用和对未来技术试验并应用的推进剂作用;内容提供商是手机报内容合法提供者,并直接参与价值链:手机报用户是最终受益者。手机报彩信或彩e阶段,由于价值链的各参与方,阶段性目标不一样,使得这一阶段手机报的价值链相对合理,并产生了非常积极的结果。

3、流媒体阶段。在手机报的流媒体阶段,合理、稳定、完整的手机报价值链已经开始形成,并且手机报价值链的各个关键环节都清楚地理解自己的角色和定位,并接受其他几方的价值。在这个阶段里,手机报将拥有庞大的手机报用户群,并且开始形成比较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另外,由于新技术的应用,尤其是3G技术的应用,使得手机报的专业化、个性化、特色化服务开始成为现实。

手机报的盈利方式。手机报和传统报纸的盈利模式不同,传统报纸主要靠发行和广告盘利,而手机报则主要通过三种手段实现盈利:一是对彩信定制用户收取包月订阅费,比如目前各种手机报用户,每月的包月费用从5元到25元不等;二是对wap网站浏览用户采取按时间计费的手段;三是借鉴传统报刊的做法,通过广告吸附来实行盈利。现阶段,由于市场运作手段不够成熟,手机报主要还是采取依靠收取订阅费的模式来盈利。从手机报的价值链中可以看出,这部分收入还需要在移动通信运营商、技术应用提供商和内容提供商之间进行分配。

另外,各大媒体结合自身特点,也在不停地探索新的盈利模式。例如,2007年5月,《广州日报》和3G门户合作推出手机免费网站“广州日报・3G门户”,其手机注册用户已突破3000多万,被称为“华南资讯第一门户”。手机网站244、时滚动信息,并推出了全方位的生活娱乐资讯,此外还引进了互动报料和评论平台。这种新型的合作方式无疑丰富了手机报的盈利手段,同时也促进了手机报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

3G技术的应用可以较好地解决目前手机报所面临的技术瓶颈问题。首先,3G提供的网络带宽,可以支持大容量内容的快速下载;其次,3G时代的手机终端也在向智能化演进,主流机型一般屏幕较大,系统性能较好,为多媒体应用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平台。在3G技术的支持下,手机应用的多媒体化是一个必然趋势,手机报的表现形式也必将向多媒体化发展。而现在3C技术已经为手机报带来了很多的新变化。

对手机报容量限制的突破和内容提供的改进。3G移动网络与2,5G移动网络最主要的区别在于3G移动网络的数据传输速度和网络带宽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为更好更多的移动应用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手机报突破容量限制和互动性限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能。

容量限制的突破,带来的是手机报内容的变化。首先是内容量上的增加,?殳有了容量的限制,手机报能够容纳更多的内容,并且能够随时传送最新最及时的信息。其次是手机报内容形式上的变化,以往由于受容量的限制,手机报内容以文字为主,现在除了文字以外,手机报可以提供更多的图片、音频和视频信息。最后,手机报可以提供更加个性化、特色化的内容。根据用户的不同要求,采编符合需要的信息给用户。

手机报发展新的技术方向一3G网站型。目前,根据手机报应用的技术可以把手机报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彩信手机报,类似于传统纸媒,就是传统报纸通过移动电信运营商将新闻以彩信方式发送到手机终端上,用户可以离线观看,这也是目前国内手机报的主要类型;另一种是wap、1-mode或3G网站类型。这种类型是手机报订阅用户通过访问手机报的网站,在线浏览信息。类似于上网浏览的方式,这种模式需要更多的技术支持,在日本十分盛行。

3G技术广泛应用后,3G网站类型应该成为手机报的新的发展方向。真正的手机报应该是建立在3G技术基础之上,用户可以高速上网获取多媒体新闻信息,真正做到看新闻、听新闻。但在3G技术普及之前,国内wap型手机报应该是目前的发展重点。3G型和wap型手机报在经营模式、业务特色、内容编辑等方面存在很大的相似性。两者最大的差别在于3G的信息传播速度要大大高于wap,在3G技术平台上可以大规模传输多媒体信息。手机报的发展特别依赖技术的创新,3G技术的应用更是给手机报指出了新的技术方向。

新媒体主要盈利模式篇8

【关键词】媒体关注盈余管理公司治理

一、引言

在资本市场和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舆论、媒体关注往往被认为是资本市场上影响企业行为的有力一面,而其在资本市场上对企业行为影响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特别是在安然事件后,由于媒体在其中直接或间接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术界对媒体在公司外部治理中的突出影响也受到了广泛认可。(李培功、沈艺峰,2010)。

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委托情况的存在,盈余管理成为了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的财务现象。在之前的研究,学者往往将目光集中在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方面。SoX法案颁布后,美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方式向更加隐蔽、难以监管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转变(Cohenetal,2008)。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也发现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证据(张俊瑞等,2008)。

本文尝试在已有针对盈余管理的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放在媒体关注度,特别是四大证券报刊对企业的关注程度如何影响企业在应计项目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方式之间的选择。

二、文献综述

(一)盈余管理

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导致了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企业内盈余管理行为便应蕴出现。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从所有者那里获得私人收益的行为。盈余管理的实质背离了信息披露的中立性原则,由此造成对外财务报告有所偏重、有所倚靠,这无疑损害了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目前,盈余管理的方式有两种: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其目标都是通过对企业调节企业利润人为调整,从而达到自身利益的实现,但是在调节手段上有所差异。应计盈余管理行为是在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的制度运用层面的盈余操纵;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则是通过操纵销售、产量或费用控制等真实经营活动m行盈余管理。

已经有大量文献证明,企业在进行盈余管理时存在替代效应,即在主要选择一种盈余管理方式的同时,减少另外一种盈余管理方式的使用,而在选择真实盈余管理还是应计盈余管理时,管理者的选择受到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成本和时间的影响(Zang,2012)。而相对于真实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更容易被所察觉(Yu,2008)。基于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直接融入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通过打折促销、过度生产、削减研发支出等真实业务手段进行,直接改变企业的现金流状况因此,真实盈余管理的手段更为隐蔽,时间和方式更加灵活,因此不容易被发现(李春涛等,2014)。

(二)媒体影响

在研究媒体对于企业的监督治理作用中,国外的部分学者认为媒体作为一个重要的外部机制,能够对公司管理层有一定的外部监督作用,对公司盈余管理起到影响。Dyck,morse和Zingales(2010)以公司诈骗行为的“吹哨者”――媒体为研究对象,发现监督和识别公司诈骗行为的机构不仅是与投资者、证监会和审计师,媒体和行业监管者也会参与举报公司诈骗行为。同时,媒体关注作为公司外部治理的重要手段,能够显著降低企业内外部的信息不对称程度(Bushee,2008),从而实现中小股东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监督。miller(2006)研究表明,媒体在揭露会计丑闻的过程中扮演了积极地角色。因为,较高的媒体关注会影响管理层盈余管理的收益和成本。因此,当企业处在较高媒体关注中,管理层经过对盈余管理行为的收益和成本进行权衡之后,有动机转而向更隐蔽的盈余操纵行为。

在我国的媒体对公司治理作用研究中,学者同样认为媒体关注可以作为一种外部的治理机制,影响企业的盈余管理。李培功、沈艺峰(2010)以报纸对50家“最差董事会”在2003~2008年间的负面报道为样本,以曝光后上述上市公司的实际行动度量媒体关注效果,证实媒体在完善公司治理水平、保护投资者权益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权小锋和吴世农(2012)认为媒体关注在会计信息的披露方面具有显著的治理效应:随着媒体关注的增加,上市公司的信息环境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公司的Roe等会计指标因此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从而提高了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成本,在降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

从前述文献综述可以看出,中外研究已经对媒体关注所产生公司治理效应表示肯定,也对两种盈余管理方式有了一定的研究,但在媒体关注是如何影响企业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的这一领域还没有相关研究。因此,本文的侧重点在于媒体关注如何影响了企业的盈余管理方式,即企业在面对媒体曝光时,更倾向于哪种盈余管理方式。

三、研究假说

结合现有的研究表明,媒体通过曝光为企业利益相关者消除不对称的信息壁垒,引起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投资、注资警觉,从而缩小企业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可操作空间;同时,媒体关注会让行政监督机构集中关注那些受到负面报道的公司,并增加监督部门介入的可能。而增长的监督压力会迫使高管在满足自己盈余阈值需求的同时,更加深入隐藏自身不当行为。

因此,虽然企业有条件进行盈余管理,但通过将企业置于“聚光灯”下来向企业管理层施加压力,迫使管理层考虑到盈余管理被识破的风险,转而采用更加隐蔽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方式。

据此,提出本文研究假说1:

H1:企业的媒体关注程度与企业隐蔽性较强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呈正相关,即企业被媒体关注的次数越多,企业越倾向于采用隐蔽性程度更高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

根据注意力理论,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而负面的媒体关注更具有导向性,更容易引起公众的注意力。因此,媒体更多地披露上市公司的“利坏”消息,审计师就越有可能对上市公司出具有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也越会引起监管部门的关注。负面的媒体关注提高了这些行为被识破的风险,增加了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违规成本。根据以上分析可以认为:由于一旦盈余管理行为被发现,会导致上市公司声誉、经济利益的损失,所以面对负面的媒体关注,上市公司会更加谨慎,负面媒体关注的出现会使企业选择隐形化的程度更高的盈余管理行为。

据此,我们提出研究假说2:

H2:当对企业的报道中出现负面报道时,随着企业媒体关注增多,企业会更倾向于隐性化程度高的真实盈余管理。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本文以2013~2015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来自于winD数据库和CSmaR数据库,媒体关注度的数据利用CnKi的“中国重要报刊搜索引擎”手工搜集而来。本文实证部分的数据处理部分使用统计软件sas9.4完成。样本选择过程如下:

1.由于金融行业公司会计制度比较特殊,故剔除所有金融上市公司;

2.由于St公司以及创业板公司财务数据波动较大,故剔除St及创业板上市公司;

3.剔除财务数据缺失的公司;

4.为排除变量极端值的影响,对所有连续变量采用winsorize命令进行了1%缩尾处理。

(二)变量设计

被解释变量

1.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Rm)的衡量。本文借鉴Roychowdhury(2006)提出的三个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衡量模型,通过下式分别计算操纵性经营现金流量(aCFo)、操纵性生产成本(apRo)、操纵性酌量费用(eXp)。

本文借鉴Cohen等(2008)与李增福和郑友环(2010)的方法,结合上述三类真实盈余管理的度量方法,采用综合指标衡量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和方向,取这个综合指标的绝对值。

2.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程度(am)的衡量。本文利用扩展琼斯模型,参考陆建桥(1999)对琼斯模型的修改,用剔除应收项目增加~的销售收入增加额、固定资产共同衡量总应计利润中不可操纵部分。

3.盈余管理行为的隐性化(RmS)。本文采取蔡春等(2012)的方法来衡量盈余管理行为隐性化的程度,即RmSt=Rmt/(Rmt+amt)。需要说明的是,

为了保证相关指标的可比性,此处的Rm和am指标都经过了标准化的处理,然后据以计算RmS的数值。

(1)解释变量。

《中国证券报》、《证券日报》、《证券时报》和《上海证券报》被称为四大证券报,是证监会指定的上市公

司信息披露的专门报纸,其获得信息的途径更广泛、准确,并拥有着超过一亿人的忠实阅读者,具有较大的公信力和覆盖率,因此在证券界有着不俗的影响力,对于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

因此,媒体关注度(media_Data)取某一年度针对某一家公司四大证券报(《中国证券报》、《证券日报》、《证券时报》和《上海证券报》)的所有关于该企业的消息与四大证券报该年媒体报导数之和的比值取对数,以衡量该企业某年的媒体关注度。具体的做法就是将上市公司的名称输入到CKni的“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进行高级搜索,逐一统计每一家上市公司每一年份的新闻条数。

关于负面媒体关注的定义,借鉴于忠泊等人(2011)的方法,在检索企业媒体报道的同时将媒体报道主题中含有“违法违规、利益操纵、虚假、贿赂、贪污、腐败、逮捕、隐瞒重大事项、推迟披露、涉嫌、内幕交易、、、董事辞职、利润下滑、遭证监会调查、不乐观”等贬义字眼的新闻划分为负面媒体关注。

(2)控制变量。

本文选取了审计质量、会计灵活性程度、总资产收益率、公司规模、成长能力等控制变量来控制其他因素可能对公司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的影响。

对各变量的具体定:

模型的主要解释变量媒体关注度(media_Data)的回归系数是0.655,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与本文预期一致,说明企业被媒体关注的次数越多,企业越倾向于采用隐性化程度高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验证了假设1。对企业所受报道的类型进行负面报道和非负面报道分类后进行回归后:当存在负面报道时,媒体关注度(media_Data)的回归系数为0.713,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即企业盈余管理隐形化程度与媒体关注度呈正相关;而当企业未出现负面报道时,企业盈余管理化程度没有显著相关性,从而验证了假设2:当媒体的负面媒体报道时,随着媒体关注度的越多,企业会更倾向于隐性化程度高的真实盈余管理;当不存在负面报道时,企业不会由于媒体报道的增加而改变盈余管理方式。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表4中看出,公司规模(SiZe)和资产负债率(LeV),二者均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显著正相关。这是因为,一方面大公司来自资本市场的压力更大,因此更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另一方面,资产负债率越高的公司往往面临更大的债务契约压力,如债务期限变短、债务融资成本上升和后续贷款供应中断等问题这些上市公司希望通过更为明显的盈利效果和更为激进的盈余管理手段向债权人传达有关公司日常经营的有利信息,以增强债权人信心、缓解自身的债务契约压力(Richardsonetal,2002;林永坚,2013)

同时结果显示,模型调整后的拟合优度R2均大于0.13,可见模型的解释能力较好,并且三个回归的F值均在1%的水平显著,说明方程总体线性显著,模型的多元回归分析是有效的。

(四)稳健性检验

本文进一步对数据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利用媒体关注的替代变量,将四大门户网站(新浪、w易、搜狐、腾讯)财经版的该企业当年数据来替代四大证券报刊的数据对本文的两个假说进行稳健性检验,得到的回归结果仍然支持假说1和假说2。

六、结论

本文以2013~2015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媒体关注度对上市公司在选择公司盈余管理方式的影响。结果发现,媒体关注度和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存在显著相关性,媒体关注程度越高,企业盈余管理的方式会采取更加隐形化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而且媒体关注度与企业盈余管理方式的隐形化程度之间当存在负面媒体报道时更为明显。在进行了稳健性检验之后,本文的主要结论依旧获得支持。

因此,从回归结果来看,媒体的关注确实会通过资本市场给企业管理者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管理者会基于声誉或者自身利益的考虑,更加关注企业盈余信息对于市场造成的影响。同时,受制于媒体的曝光,企业管理者则转而采取更加隐蔽的真实盈余管理的方式。

本文的理论启示:通过媒体关注这一新角度,研究其与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的影响关系,从而丰富了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的理论研究成果;现实启示:为实务操作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建议:当审计师和监管者所关注的企业遭遇媒体报道度越高时,特别是出现负面媒体报道时,他们应该更多地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方面去审查企业披露盈余信息中所存在的偏差。

参考文献

[1]BartonJandpJSimko.thebalancesheetasanearningsmanagementconstraint[J].theJournalaccountingReview,2005,80(2):423-440.

[2]BurgstahlerDandmeames.earningsmanagementtoavoidlossesandearningsdecrease:areanalystsfooled[J].ContemporaryaccountingResearch,2003,20(2):253-294.

[3]于忠泊,田高良,齐保垒,张皓.媒体关注的公司治理机制――基于盈余管理视角的考察[J].管理世界,2011,09:127-140.

新媒体主要盈利模式篇9

新媒体因其更新的科技应用、革新的传播理念、创新的商业模式,一直以来备受国内外风险投资的青睐。风险投资选择联姻对象有着国际统一的标准,其中最重要的考量因素是盈利模式;新媒体最大的优势在于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产生了不同的盈利模式。在进行新媒体的风险投资前,除了进行必要的调查评估,还应对新媒体行业做进一步的了解和研究。本文从新媒体的特征、优势及盈利模式等方面浅析这一受到风险投资持续追捧的宠儿。

【关键词】

新媒体;风险投资;盈利模式

近年来,新媒体迅速崛起,成为我国媒体阵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新的风险投资宝地。从以分众传媒为代表的户外电视,到风行一时的团购网站,再到今天的手机app应用终端,无一不是风险投资追逐的对象。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国家政策的引导,新媒体被推至新的发展阶段。

1新媒体的特征

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目前比较通行的说法是: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1]。不管人们如何定义新媒体,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相对旧的媒体形态,新媒体的形态是不断变化和延伸的,在现阶段其核心是数字式信息符号传播技术的实现。一般而言,新媒体具备以下特征:

1.1数字性与多样性

新媒体主要是以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为基础,以互联网、卫星网络、移动通讯等作为运作平台,将信息传播技术应用到文化、艺术、娱乐、商业、教育和管理等领域,对信息的采集、存取、加工、管理和分发过程数字化,最终以声音、文字、图形、影像等复合形式,呈现在手机、paD、电脑、iptV、数字电视、户外显示屏等终端设备上,进行全媒体、跨时空的信息传播。

1.2交互性与即时性

新媒体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使信息者与受众实现互动式的交流。数字化带来网络化,独特的网络介质使得传播者与接受者的身份转换容易,关系走向平等。在电子信息覆盖的任何一个角落,受众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新媒体终端与媒体以及其他受众进行互动,不受时间、地点场所的制约,实现全天候、全覆盖的信息传播方式。

1.3商业模式创新性

新媒体是“风投驱动型”产业,这种发展形态决定了商业模式创新几乎是新媒体发展的主旋律。传播技术的更新,传播方式的革新,必然带来商业模式的创新。现阶段新媒体典型的商业模式包括“内容类”增值服务、“广告类”活动营销、“交易类”电子商务平台等[2]。随着三网融合时代的到来,将数据、声音、图像这三种业务用一个网络、一种平台进行服务,为已经具备这种融合形态的新媒体提供广阔的发展机遇,为商业模式创新提供空间。

2新媒体吸引风险投资的原因解析

2.1国家政策扶植

新媒体是我国传统媒体调整和升级的重点领域,国家正在加快推动各种新型媒体传播领域的产业化进程,加快推进新传媒的研发、创新和服务平台建设,探索产业运行的新模式与新机制。国家“十二五”规划强调要面向经济结构转型,重点培育和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领域均是我国新媒体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实现新媒体产业获得长足进展的必要保障。过去几年间,政府先后出台多个政策文件,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其中由、中国人民银行、广电总局等九部委联合的《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金融和文化产业对接的第一部政策性文件[3]。加大对新媒体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引入社会资本,开展合资合作,举全社会之力推动新媒体发展;鼓励新媒体企业抓住这一难得机遇,探索运用专项资金和投资资金,吸引风险投资,充分利用各种金融工具,实现与金融的全面合作,以金融杠杆撬动新媒体的发展。

2.2市场投资环境

当前活跃在中国市场上的风险投资机构有相当一部分是出身于互联网行业,他们的投资会或多或少地偏好于互联网相关的行业。以往的风险投资主要着眼于网络技术等领域的发展,注重对未来潜在市场的投资,这也造就了一大批互联网企业,创造了无数融资奇迹。但是在经历了互联网寒冬的今日,该行业本身难以找到新的增长点,反观从事将高科技运用到传统行业的企业则成为风险投资的追捧对象。介于互联网和传统行业两者之间的新媒体因其创新的商业模式,赢得风险投资的关注也在情理之中。

2.3新媒体自身优势

2.3.1受众普遍化

新媒体因本身传播性强、信息量大的性质,为其招募了大量的受众,成年人、孩子、老人都成为接受群体。基于新技术的新媒体没有空间、时间,甚至地域的限制,可以实现互动式的交流,受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者,深刻改变了人们的信息接受方式和习惯,极大地增强了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进而产生商业价值。

2.3.2营销精准化

新媒体拥有庞大的受众群,但是无关的受众对于广告而言没有价值,这一部分被浪费的花费越少越好;而目标受众接触到的无关广告属于噪音,广告效果不但达不到,甚至适得其反。新媒体可以通过内容分析技术与精准定位技术,收集整理访问的时间、来源,受众的年龄、地域、生活和消费习惯等,将全体受众根据其特征分成不同组别,并有针对性、有区别地传递不同信息。对受众恰当细分带来了精确和高效的传播,让目标受众看到相关的广告,这就相当于“对症下药”。“窄而告之”、“专业告之”,直接“命中”目标客户群体,使营销更精准、更有效,更节省时间。新媒体的受众群体与营销的目标受众匹配,实现营销的精准化,减少无效广告、降低投放成本、增强广告效果,开启广告定向投放的新时代[4]。

2.3.3市场全球化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政策逐渐放开以及跨国传媒业的运营,信息传播和服务的全球化成为必然趋势,也就自然催生新媒体市场的全球化。新媒体从诞生就具有“国际无障碍”的基本特点,发挥通道“无障碍”优势,通过“光速”与世界沟通,在传播中创造新媒体的影响力、公信力和市场号召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受众资源占有的最大化,而这种资源,就是新媒体的“效益库”。在新媒体独到的品质特点和市场号召力的基础上,建立国际化战略,通过强大的技术平台释放媒体的特性和潜力,在创造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迅速影响和占领更广阔的市场。

3新媒体的盈利模式探析

风险投资选择联姻对象有着国际统一的标准,在被问到“评估被投风险企业时最重要的考虑因素”问题时,大部分风险投资家会首先回答是盈利模式,因此新媒体必须有持续的盈利模式才会得到风险投资的认可。

3.1内容和无线增值业务

新媒体运营商搭建开放的内容平台来聚集海量内容,强大的资源供应最终被源源不断地全部汇聚在内容平台上。从产业角度看,传媒产业要想盈利,首先就要能够制作出有价值、能够产生较大影响力的内容,因此内容也是新媒体的核心要素,做精内容是根本,是收费的最大前提[5]。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就曾表示,互联网即将迎来收费时代。然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中国新媒体产品的收费墙很难在短时间内升起,国内互联网所培养的网民习惯于免费享受资源,不容易实现对内容收费。所不同的是,消费者比较认可付费购买无线增值服务,因此对内容进行高质量的整合,开发应用客户端以供付费下载。

3.2广告营销平台

新媒体广告营销的最大价值在于创建了一个平台化的商业模式,开创了平台化的思维。新媒体将各类机构、产品和个人都纳入到自己设计的交互式广告平台上,依赖于广告投放工具的技术支持和管理系统的运营。广告的实现形式也不再是招标、推广,而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广告平台设定对象、推送广告信息。这种以更私人化的方法进行双向对话的模式,将广告与内容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甚至广告本身就是内容。在企业的营销活动中,新媒体把营销平台变成体验终端,帮助企业有效地收集客户资料,针对目标客户营销,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更快更好地进行企业品牌宣传,由此能吸引到更多的广告投放。

3.3传播渠道价值

新媒体通过信息获取技术,拥有强大的信息传播渠道,对渠道排他性的占有,将传播渠道商业化,这就是传播渠道的价值体现。新媒体的传播渠道商业化产生了最大的结构化现象:渠道越来越趋向寡头垄断。腾讯最核心的竞争力就是客户端渠道的垄断性地位,所以腾讯每横向拓展一个新的盈利阵地,无需太多创新和市场推广投入,仅凭客户渠道的垄断性优势,就能获得丰厚的回报。腾讯依托渠道优势在新媒体各盈利点取得巨大成功,甚至有可能赢得新媒体的垄断地位,形成自己的商业帝国。

3.4移动终端

新媒体向移动终端的内容与技术平移已基本完成,在内容优质的基础上,整合内容生产链的上下游,打通内容、应用、渠道、终端等各个环节,最终使用户为了得到内容必须购买服务、购买终端。苹果模式的核心就是依靠利润丰厚的iphone、ipad等终端产品获得一次性的高额利润,同时靠卖内容、服务和应用程序来获得重复性购买的持续利润[6]。当传统媒体还在为内容为王、广告为王、渠道为王争论不休的时候,对于新媒体无论是内容、广告还是渠道都是“王”字的三横,再用终端作为一竖将三横串起来才能真正称之为“王”。

4结语

风险资本看好新媒体产业,新媒体渴望发展却又缺乏资本的现状,导致两者之间的联姻自然发生。从本文对新媒体特征、优势及盈利模式的分析来看,新媒体行业具有广阔的投资前景,风险投资可以继续将其作为投资热点,寻求投资机会,以取得高资本收益。

【参考文献】

[1]唐绪军,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6月版。

[2]杨树弘,新媒体商业模式路径抉择,新闻导刊,2008年03期。

[3]朱虹,新媒体十论,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年06期。

[4]侯宝森,新媒体时代广告传播与营销,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新媒体主要盈利模式篇10

【关键词】电视活动营销;经济分析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

近年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媒体市场化的探索与实践也形式多样。在种种改革和实践当中,活动营销无疑是媒体市场化行为的典型举措。如:中央电视台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同一首歌・走进系列;湖南卫视主办的金鹰电视艺术节、超级女生;旅游卫视主办的“打的到伦敦”、“打的到埃及”跨国旅行活动;深圳电视台甚至把2004年定位为“活动营销年”,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当前中国电视媒体已进入了活动营销的时代。

活动营销的英文原为eventmarketing,中文翻译为事件营销或活动营销,指企业整合自身的资源,通过借用社会关注焦点,策划富有创意的活动或事件,使之成为大众关心的话题、议题,因而吸引媒体的报道和消费者的参与,进而达到提升企业形象以及销售产品的目的。其概念来源于市场营销理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买方市场的形成,市场营销的观念也由原来的以生产-销售为中心的观念为主转变为以市场-社会为中心的营销观念为主,主张将企业利润、消费需求与社会福利三者统一起来。活动营销一是其关注社会热点,策划公众活动,从而给公众提品物质收益、经济收益之外的社会效益和精神收益;二是大众媒体和消费者的积极参与,提供了产品和品牌宣传的互动渠道和调查反馈机会。通过活动营销,企业不但实现了产品销售目的,而且提高了企业形象和品牌价值,从而有效的将企业利润、消费需求和社会福利三者有效的统一起来,从而使活动营销成为现代企业主流的营销方式。

对于媒体活动营销的定义,笔者认为:媒体活动营销是指媒体根据企业和受众的需求,凭借其渠道优势和传播优势,举办具有公信力和影响力的主题活动,满足公众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从而促进企业与媒体产品销售,提升企业与媒体品牌价值。

本文以电视媒体活动营销为例对此进行基本的经济学分析:

一、供给需求分析

微观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模型是供给一需求模型,提供需求的买方和提供供给的卖方是构成市场运行的主要因素。而需求从本质上来讲是受预算约束的主观偏好和客观能力的统一,是市场形成的原动力。

首先,在现代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海量广告面前,企业表现出以下需求:一是企业有不断降低营销成本,更直接的到达目标受众的需求;二是企业有摆脱单纯广告营销所造成的疲劳效应,寻求更具备影响力的营销方式的需求:三是企业比以前更需要大众媒体的支持和评价,寻求与大众媒体更健康的互动关系,而非单纯的广告买卖关系的需求。

其次,随着电视产业的改革深入,利润在电视决策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电视媒体在产业化和市场化的驱动之下,面对行业内竞争与盈利目标也具有突破媒体节目同质化的桎梏,在独家新闻成为传说的情况下通过“独家活动”实现差异化战略,扩大影响力,提高收视率的需求。也具有通过举办活动带来的经济活动增加经济收入,减少活动成本的需求。

从需求方我们可以发现,企业需要更经济、更有影响力的产品和品牌宣传方式,虽然可以通过自己主办活动实现,但是如果无法吸引大众媒体的参与,效果将微乎其微,因此企业的这种被动位置使得活动营销的风险较大,性价比不高。受众需要更节约、更大信息量的信息获得方式,虽然可以通过人际传播方式或广告传播获得,但是受经验信息的局限性、个人偏好的差异性、商家盈利本质等因素影响,使得其决策依据具有巨大的波动性和随机性。我们看到企业受盈利本质的制约缺乏公信力,受众由于个人偏好和资本限制缺乏影响力,而这两者恰恰是媒体的长处,因此媒体所具有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使其成为唯一合格的供给方。例如:在美国企业投放在电视上的广告只占其营销费用11%-12%,但是在活动营销方面的投放占到了42%左右,即其在活动营销方面的投入是电视广告投入的3.8倍左右。

二、成本一收益分析

成本收益分析是经济学中最核心的内容,企业的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一般而言可以通过提高收益和降低成本两种方式来实现。对现代企业来讲,交易成本中的寻找和发现交易对象的成本成为比较重要的成本,广告费用就是其具体体现。传媒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越来越依靠大众媒体来降低寻找和发现交易对象的成本,从而降低总成本。然而,随着媒体增多,信息过载,使得企业单纯的广告策略的成本越来越大,效果越来越差。例如:乐百氏公司的纯净水广告一27层净化,简单、易记,开门见山地传达了产品的独特卖点,是全国红棉杯广告大赛金奖作品,堪称中国理性广告诉求的经典之作。事实上,就是这条普遍被看好的广告,乐百氏在1997年5―7月仅仅3个月内在上海地区花了560万元高额投入电视广告,立即进行的调查结果却显示,只有7.2%的人在不提示的情况下能回忆起“27层净化”。可见单纯运用重金打造广告的模式在当今媒体信息过载的时代已经收效甚微,所以运用传播理论,举办吸引媒体和受众的活动来降低交易成本成为有效的办法。企业之所以选择活动营销,是根据现在大众媒体频道增多,观众兴趣分化,广告有效影响力降低,覆盖成本增大的形势进行的有效调整。在现代媒体由原来的搜寻信息、信息功能向整合信息、选择信息的功能扩展与转化过程中,通过具有特定主题的活动来实现的信息集中和整合可以使得受众获取信息的成本大大降低,利用信息的有效性大大增强。

对于媒体生产信息来讲,信息生产成本是信息生产过程中使用的信息材料,消耗的物质材料,投入的劳动量及信息流通费用构成。那么通过活动的费用赞助和实物赞助可以大大降低媒体生产成本,甚至通过准确定位可以实现除人力资源外的“零成本”。至于收益首先活动可以提升广告收买的整体性和稳定性,使得企业广告费用投放集中,对于活动产生的冠名权、套播权等稀缺资源形成竞争,产生超额利润;通过现代通信手段满足受众沟通需求,从而获得互动收入;而且可以扩大产品线,形成产业链,获得衍生收入;还有通过对社会资源的整合,成为产业变革的催化剂,实现额外收入。

三、盈利方式分析

信息产品消费的特殊性决定电视产品的盈利模式必然是一个间接模式,公共电视无法对所提供的新闻和娱乐节目直接收费,但是其集聚的受众的注意力以及潜在的消费力,可以使得企业和广告商来购买,从而获得利润,这也构成了媒体的特殊盈利模式。传统媒体盈利模式的这种被动性和间接性使得媒体过分依赖广告所带来的利润,利润来源局限于媒体的资源之内;电视媒体不

同时段经济价值的不平衡使得利润大部分来自于主要频道黄金时段的“单点盈利”,导致频道资源的大量闲置、开发不充分;而且随着网络全天候新闻和即时RSS新闻的分流,使得未来电视媒体频道价值面临危机。

电视活动营销的直接性、互动性和目标性不但可以提高媒体内部资源的开发程度,实现体内增值,而且可以突破媒体资源限制实现体外增值,从而提升媒体的盈利水平。

首先我们通过分析可知,电视运营的黄金时间之所以存在,其本质是传统社会中长期形成人们生理因素和生活节奏所决定的;之所以珍贵,是隐藏在时间后的公众注意力所可能带来的购买力使得其具有了经济价值。因此可以认为,黄金时段虽然已形成共识,但不是绝对固定的,而是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文化认知、消费倾向和价值观念的变化而变化着,所以在人们价值观念多元化,生活节奏多样化,消费倾向多层化的今天,通过人为的方式在具有宏观集中的黄金时间之外创造出微观集中的白银时间是可行的。面向特定受众、具有特殊价值的主题活动正是迅速形成这种白银时间的有效手段,通过活动定位不同生活习惯、收视偏好的目标受众、开展具有“互动性、竞争性、激励性”的主题活动,用互动参与、成功期望和物质、精神激励提升垃圾时间的含金量来实现集中增值,实现点增值。而且活动的展开本身是一个过程,其不但提供点上的价值集中,而且提供线上的收视集中,其持续进行的赛程、评选过程不断制造动态新闻与焦点事件,从而紧紧抓住受众的注意力,形成固定的收视约定与进程关注,从而为稳定的收视群和盈利收入提供保障,实现线增值。例如超级女生从4月22日开始的长沙赛区海选,到最后9月29日总决赛,持续5个月之久,再加上前期的宣传推广和后期的总结回顾,长达半年之多,凤凰卫视的千禧之旅持续120天,两极之旅持续240天。况且通过优秀的活动节目,清晰的受众还可以提升黄金时段的竞争能力,从而实现对同时段不同媒体的节目的有效竞争。那么湖南卫视的实践就表明了这点,湖南卫视超级女声节目的收视率远远超过了央视的同类节目,收视率也超过同时段节目,该节目的广告价格一度也达到了15秒11.5万元,超过了央视的最高纪录。

其次活动可以突破频道资源限制实现体外增值。通过活动所需要的城市、路线、场所、设备、服饰、食品、通讯器材等等都可成为媒体可资经营的资源,通过选择提供商的途径获得赞助收入、置入性广告有效降低媒体活动成本,实现体外增值,这是最基本的突破方式。而且恰当选择的活动地点可实现企业和媒体面对特定城市或地区的营销战略,把’频道收视’延伸到户外,媒体和企业的品牌直接面对现场观众和沿途观众,从而提高收视范围和认知程度、突破卫视落地限制,吸引当地企业的广告资源,从战略上获得体外增值。况且对于上市媒体和企业来讲,通过活动产生的效益可以使得媒体的股票产生升值,直接产生经济效益。

四、品牌分析

现代媒体广告已经进入“品牌营销”时代。“现代企业购买的不仅仅广告时段本身,而更多是其所依附的节目和媒体品牌,因为由节目品牌、栏目品牌、频道品牌汇聚而成的媒体整体品牌,能够为企业的品牌传播带来更高的附加价值。”品牌有表明商品质量的功能,消费者经常希望通过商标寻找商品的稳定质量,认为贴有同样商标的相同商品的价值和质量的信用担保。凤凰卫视老总刘长乐认为:“知名媒体和知名品牌之间存在一种交互传播的关系,凤凰在宣传知名品牌的同时,知名品牌也在宣传凤凰。”

对于企业来说,通过与媒体活动品牌的关联,从而使得受众从对媒体活动的形成的固有印象延伸到企业品牌,对媒体活动所倡导的精神认同延伸到企业文化的欣赏,对媒体活动质量的信任延伸到企业的产品信任,从而促进对企业品牌乃至企业产品的认同和信任。而且一次次的赞助活动不断给仅仅具有商品标志意味的企业品牌赋予实体内容和文化内涵,也更容易获得受众的直观理解和认同。比如在凤凰卫视主办历次驾车旅行活动中,其使用越野车辆的品牌向来是观众注意的重点。因为普通受众在观看中间就会意识到,这种活动历时数百天,跨越几万里,各种类型气候、各国路况对车辆本身质量就是巨大的考验,况且很多是无人区和局势紧张地区,那么车辆质量对于人员的安全和节目的顺利播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凤凰的选择肯定是慎之又慎,观众由于对凤凰卫视判断和选择的信任延伸到企业,从而不但凤凰使用的“开拓者”越野车销售量大增,甚至夸张到其后备厢所携带的塑料油桶都成为众多汽车爱好者追捧购买的对象。

对于媒体来讲,通过活动亦可给媒体自身的品牌形象提供内容支持和内涵赋予,提升品牌形象和价值,从而提升广告客户的投资价值。活动赞助企业的产品和品牌在受众中的既有印象也会传递给媒体品牌,而且活动品牌是媒体多品牌战略实现的有效途径。通过针对不同受众、不同行业的主题活动不但使得活动成为行业标准建立和公正评判的依据,而且为媒体突破品牌受自身性质的限制,介入相应行、实现多元化经营提供基础。

五、风险分析

任何市场行为都在获取价值的同时存在风险,媒体活动营销也不例外。传统的媒体盈利模式在现代媒体的扩张与市场化的步伐的压力下,对广告的依赖性,尤其是特定行业的依赖性增大,从而带来盈利性风险的加大。然而媒体通过活动,可以与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可以将企业原本分散于各个媒体的广告资金投放集中化,形成规模效益,增强盈利的稳定性,从而大大降低了媒体的成本,避免了恶性竞争。采取这种方式,媒体仅仅通过几个合作企业的长期合同就可以维持盈利,从而降低广告受行业兴衰和政策调节的风险,而且活动所带来的其他方面的增值也会降低对于单纯广告盈利的依靠,从而降低风险。

根据信息经济学理论,媒体产品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相对于普通产品而言具有的巨大的外部效应,其产生的外部成本或收益遍及所有社会成员。成功的媒体活动营销可以产生正向外部效应,带来外部收益。而如果活动营销选择的合作企业如果出现经济问题或对社会危害的行为,那么对于具有关联性的媒体会产生公信力和品牌的危害,或者媒体由于过分注重盈利丧失媒体的公正性和公信力,从而对社会造成危害,从而成为媒体的外部成本。媒体活动的这种外部经济性是影响媒体活动风险的特殊因素,其既可以增强媒体风险,也可以降低媒体风险。所以在此媒体在举办活动时要认真考虑这种外部性经济的存在,要以公信力为中心,将盈利原则和社会公正有效界定,与企业和受众有效合作、沟通,将媒体活动的风险降至最低。

综上所述,中国电视媒体活动营销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背景下,企业需求、受众需求和媒体需求共同作用的产物,是有效降低企业宣传成本、受众信息成本和媒体制作成本,提高企业、受众和媒体三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效手段,是实现媒体面对市场化、产业化盈利方式的转化与扩展,实现与企业的品牌融合和渠道融合,有效控制盈利风险和外部成本的重要发展模式。

[作者简介]王 琳(1978-)男,汉族,山西长子人,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04级硕士生

罗 忆(1960-)男,满族,北京人,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