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对经济的影响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1:41

环境对经济的影响篇1

【关键词】经济环境;会计;经济体制;经济水平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有何种经济基础就有何种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动也会带动上层建筑的变动。在会计领域,各种经济因素对它的影响是显著的,如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会产生与此相应的会计准则,受不同的经济因素的影响,会计的基本理论也会有所不同。会计也只有适应其所处的经济环境,并为其所处的经济环境服务,才能得以存在和发展。可以说,整个会计工作的发展史就是不断适应经济环境而逐渐变革和更新的一部历史。

一、经济环境与会计的相互关系

会计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特定的经济环境,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使会计不断得到发展。一方面,经济的发展直接决定了会计的发展。另一方面,会计对经济环境有一定的反作用。一般,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总是服务于一定社会经济环境之下的经济主体。通过会计核算反应和监督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力,为经济主体实现其目标服务。而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总是受一定的经济环境和制约,是在一定的经济环境约束下进行的经济行为。会计作为一门以社会科学为主并兼具自然科学某屿特征的综合性和交叉性的学科,它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之中,既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又会对它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起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经济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是首要的。

二、经济环境对会计的影响

(一)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的影响

1.经济体制对会计的影响

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主要由所有制、宏观调控程度、经济类型、企业组织形式等基本要素组成。不同的经济体制形成了不同的会计目标、管理方式、会计规范、会计监督等模式,各国会计准则的产生和发展也都与经济体制有关。我国的经济体制是生产资料以公有制为基本特征或公有制占较主要地位的所有制形式,在这种经济体制下,会计服务的宗旨,更多的是强调社会的宏观效益,推动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由此可见,会计发展和经济体制密切相关。

2.经济发展水平对会计的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会计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经济的发展是推动会计理论和实务发展的原动力。例如,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的股份公司的出现,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所有者、债权人及各种潜在的投资者都对会计信息质量予以高度的关注,迫使企业从更高的层次上进行会计信息的揭示与披露。生产技术的日新月异使计算机取代手工操作而成为会计信息处理的主要工具,计算机网络遍及经济业务的各个角落,使一国乃至多国之间建立起发达的“信息高速公路”,各种会计信息可以在瞬间传递到各个方面,使会计真正成为企业投资决策、经营管理的组成部分。而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经济关系越复杂,整个社会对会计的要求也就越高,使得会计在整个经济活动中,不仅越来越必要,而且对社会经济的反应也越来越敏感和快捷;反之经济发展水平越低,经济业务和会计实务就越简单,会计理论所要解释的问题就越少。

(二)企业经济环境对会计的影响

一定时期企业的内部环境同样会对会计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但却能促进企业规范会计行为,采用先进的会计方法,完善会计组织和提高会计管理水平。

1.企业管理体制对会计的影响

企业管理体制一般是由其所有制性质和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所决定的。在企业微观理财环境中,管理体制起着决定作用,它直接决定着企业微观理财环境的优劣,以及企业会计理财权限的大小和理财领域的广狭。一般来讲,凡企业管理制度完备,则会计管理水平就高,会计信息的揭示就及时,信息反馈就迅速,会计管理参与经营管理决策的作用就能充分发挥。

2.企业管理者对会计的影响

就—个成功的企业来说,企业管理者往往对会计管理都比较重视。因为,会计信息是能够对企业经营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做出总体反映,而管理者一般也是通过会计信息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此管理者往往将会计管理看作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凡是管理者重视会计管理的,会计管理的组织机构就比较完备,会计管理制度就比较健全,会计管理管理水平就比较高。

3.企业会计人员对会计的影响

企业的会计人员掌握着一个企业的“财务大权”,他们明确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会计信息,对企业的会计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会计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态度决定着企业的会计管理效果。如果会计人员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不弄虚作假,则企业的会计质量就会大大地提高;反之,就会影响企业的会计管理,阻碍企业会计先进性的发展。

三、会计对于经济环境的影响应采取的对策

经济的较快发展、健全的法律体制以及良好的社会氛围都为会计的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环境因素,会计也随着经济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得以完善和发展。但是,复杂的经济环境也对会计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仍然有不完善的会计制度和信息。为了使我国会计得到迅速发展和完善,就必须改善我国的经济环境,使经济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一)大力促进经济发展及完善经济体制

1.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步伐。因为影响会计环境的首要因素是生产力水平,生产力水平越高,会计越容易得到发展。

2.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减少对企业会计管理的行政干预,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协调各种成分的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各经济杠杆部门与经济执法部门之间的关系,更多地运用价格、利率、税收、汇率等经济杠杆来调节经济运行。加强经济立法与执法、经济监督、反腐败和整顿经济秩序的工作,为会计工作的开展提供较为稳定的、成熟的经济环境。加大重大案件查处的力度,有效惩治了会计信息做假行为,从而提高整个行业的整体业务能力和素质,保证业务质量,促进行业诚信发展。

(二)改善企业的经济环境

1.完善企业管理机制,提高会计管理水平,及时揭示会计信息,迅速反馈会计信息。企业应当根据我国所有制性质和国家宏观经济体制来制定合理的企业会计管理机制。

2.提高企业管理者对会计的重视,努力完善企业会计管理体制,减少管理者不负责任的行为。运用知识和科技,提高我国会计行业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走会计国际化发展的道路,从而促进中国会计将走向世界。

3.加强对会计人员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提高会计人员整体素质,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减少会计人员弄虚作假的会计行为。

参考文献:

[1]弗雷德里克·D.s.乔伊,加利·k米克.国际会计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2]张润梅.试论新经济环境下的会计监督[J].经济师,2009(7).

环境对经济的影响篇2

关键词:文化环境;经济环境;会计模式

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人们在研究会计理论与方法的过程中,日益重视社会环境对会计模式所带来的影响。本文主要讨论会计文化环境和经济环境对会计模式的影响。

一、文化因素对会计模式的影响

所谓会计文化环境,是指对会计模式形成与发展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的各种文化因素总和,包括思想观念、价值趋向、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及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由于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积累的,体现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财富。因此,由各种文化因素组成的文化环境,在不同的社会表现出出明显的差异。文化环境的这种差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各国会计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由文化特征因素组成的文化环境所决定的会计模式的表现:利己主义的文化决定了一个社会中会计职业界比较发达,自制程度较高,政府对会计准则制定和会计实务管理等事务介入较少,同时,会计侧重于维护私人投资者的利益,会计规范的灵活性大,技术方法的发展更新较快,强调实质重于形式;相反,集体主义的文化决定了一个社会中政府的统一会计规则比较完善和有很高的权威性,实务中较少需要职业判断,会计职业界相对较弱。强不确定性避免取向的文化决定了这样的社会中一般表现出较强的保守主义倾向和保密倾向,而弱不确定性避免取向的文化决定了在这样的社会中表现出较弱的保守主义倾向和保密倾向,如一个社会中有较强的避免不确定性愿望,那么,这个社会中的人们对待未来事件的不确定性处理就比较谨慎,对利润的计量比较保守。小跨度的权力结构取向的文化通常造就一种通过“公认”途径规范会计实务的模式,而大跨度的权力结构取向文化往往选择统一的会计制度。阳性取向的文化对会计的影响是会计计量倾向于公正性和财务揭示倾向于公开性,会计法规制度统一性强,强制性大,持续时间长。不过会计实务是受文化取向的多个方面共同影响的,是某因素单方起作用的。

阿潘和雷德伯格认为对会计实务有决定性影响作用的文化因素:

(1)人们的保守主义倾向;

(2)人们对保密的态度;

(3)人们对商业活动的态度;

(4)人们对会计职业界的态度。

格雷研究了一种将文化的各种取向与对会计有影响作用的四方联系在一起的会计亚文化(accountingsub-culture)模式,即会计信息提供者对会计实务所持有的观点深受文化的影响,并将直接影响会计实务。

根据霍夫斯特德和格雷的研究,佩雷勒和马修斯提出了假设与推论。

(1)一个社会中利己主义倾向较大,不确定避免倾向较弱,其会计文化中表现的职业化倾向就较大(或统一性较小),保密倾向小,保守倾向也就小。

(2)一个社会中利己主义倾向较小,不确定避免倾向较强,其会计文化表现出的职业化倾向就较小(或统一性较大),保密倾向大,保守倾向也就大。

当前,我国文化特征大致可概括为集体主义、权距较大、对不确定性的避免及阳刚性,对我国会计模式的影响表现为:

(1)在会计规范体系中,会计人员普遍认同国家统一制定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由政府对会计工作实施统一管理;

(2)稳健性,这主要体现在股份制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中,如各种备抵项目的确认,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的应用及对收入确认的严格规定等;

(3)在会计信息披露上,由于企业和会计人员对真实会计信息可能引起的风险感到不安,在心理上对公开会计信息较为抵触,会计信息透明度不高;

(4)传统上,财产归国家所有,个人风险较小,在会计事项的处理上对有关费用和损失的处理不很积极,对不利事项很少作出估计,力求提高帐面利润水平。从实际影响看,阳刚性与我国会计模式相关性不大。

二、经济环境对会计模式的影响影响

会计模式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是关键,深刻影响着会计模式的内容。会计模式的内容包括:会计管理体制、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会计监督体系及其他与会计管理活动有关的方面。

(一)会计管理体制与经济环境

一国的经济体制决定一国会计管理体制类型,经济体制强调政府干预,采取的是集中与立法型会计管理体制,经济体制不强调政府干预,采取的是自我管理型会计管理体制。在前一种管理体制下,制定会计规范大多是政府部门,后一种体制下,制定会计规范的则主要是民间会计职业团体。

(二)会计准则与经济环境

会计准则作为会计规范的一种形式,在各国会计中均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然而,会计准则的产生是经济环境变化的结果,会计准则的存在、发展则需要与既定的经济环境相适应。为了更深刻地认识会计准则,应对会计准则与经济环境的相互联系进行深入研究。随着股份公司的发展,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相互分离,公司投资者越来越多,投资者种类也越来越多样化,真实公允的财务报表成为需要,随之也产生了会计准则的需要。20世纪30年代初爆发的经济危机导致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主义思潮出台,摧生了会计准则,会计理论的发展又会计准则的产生和完善提供了可能。

(三)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与经济环境

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质是在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间配置会计信息的一个政策问题,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分为公开、核准和混合制度。由于各国证券市场的发达与否、筹集资金的方式渠道不同,导致了各种不同的信息披露模式。会计信息披露范围包括财务报表、财务报表注释、补充信息及其他会计信息等。日本和法国对会计信息披露是十分具体的,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很多。这是在两国经济体制下政府力量的表现。相反,美国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规定则比较笼统,但在事务中,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很多,证券交易所对信息披露的要求也十分严格,体现了美国经济中政府力量较小。会计信息披露的时间要求和披露的频率不同,反映了各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重视不同,同时也表现了各国对吸收外资的政策不同,无疑,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是与证券市场,市场经济联系在一起的。在既定的经济环境下,建立和完善本国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不仅要考虑本国证券发展的阶段及投资者的心态,也应考虑到本国经济体制等诸多因素。

环境对经济的影响篇3

【关键词】进出口贸易;引进外资;可持续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对环境的影响

关于经济全球化对环境的影响,存在两种观点:一是认为经济全球化会对资源与环境造成危害,违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世界经济的增长长期依赖对非再生资源的利用,引起了严重的能源危机;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保护标准较发达国家宽松,有发达国家的企业将污染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加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国际贸易的频繁加剧了跨国境污染事件发生的几率,而此类事件的解决往往被搁置。二是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促进全球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通过国际贸易贸易提高环境资源的利用率。知识与技术的流动,促进了绿色产品、环境清洁产品的推广,增强了各国的环境保护意识;各国之间贸易的交融,扩展了国际环境合作方式,有利于环境问题的全球治理。

尽管存在争论,但经济全球化并不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环境问题是多方面的结果,经济全球化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放大或缩小了环境问题的表现。

首先,经济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各国都应该抓住的发展机遇。经济全球化为知识、技术的流动提供了机会,这有利于一国工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提高其资源利用率和环境污染治理能力;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投资的企业,自身环保标准比较高,能促进清洁高效的生产技术传播;国际合作的深化促进了国际性环保组织的产生,有利于环境保护意识、技术的全球推广。

其次,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又日益严重。全球的经济增长以更快的速度消耗不可再生资源,大量的农业用地被征用、石化资源被过度开采;环境危害的范围更大,跨国界污染、物种的入侵,都使环境问题得到扩散;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工业转移,同时也转移了废弃物和污染权。

因此,应该在不同的背景下,辩证的分析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环境产生的影响。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环境的影响

进出口贸易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有着巨大贡献,我国引进外资的规模也在逐年增长。但同时,2011年我国成为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达7.2亿吨,约占全球排放总量9.3%;2011年我国大宗矿产品对外依存度居于高位,石油对外依存度为56.7%、铁矿石对外依存度为56.4%。近期,有47家在华供应商被环保组织查出存在不同程度环境违法问题,其中不乏阿玛尼、家乐福等世界一级百货公司。,对外贸易、引进外资都通过不同途径对我国环境产生影响。

表一进出口产品中不同类别占进出口总体比重

初级产品占出口总比重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比重初级产品占进口总比重工业制成品占进口总比重

200010.289.820.879.2

20028.891.216.783.3

20046.893.220.979.1

20065.594.523.676.4

20085.494.632.068.0

20105.294.831.168.9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表中数据单位为百分比

从表一首先可以看出,初级产品在出口的比例中逐渐下降,但近年来进口保持增长,反应我国经济增长对资源的需求增大。初级产品中很多是工业原料,而且在加工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非常严重。

其次,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95%。工业制成品的高速发展,必然依赖我国现有资源,在加工生产过程中,废水、废气排放规模巨大。由于短期内我国主要能源仍然是煤炭,以及我国水资源的分布不均衡、水循环系统脆弱,使大气、水体污染加剧。

但同时我国可以通过对初级产品的进口利用全球资源,缓解国内能源相对人均不足的形势;并引进国外洁净技术设备,加速改造当前我国工业生产中的低效率、高污染的生产方式,这也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

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吸引外资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形式。从表二可以发现,外商投资实际使用金额从2006年以来保持增长(2009年有小幅下降),但2006年60%以上的外商直接投资集中于制造业,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占使用外资额总接近64%。2007年~2009年间,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占使用外资总额的比重均保持50%以上,2010年除外。这说明外商投资在采矿、机械、电子设备制造业和纺织业等污染密集型行业参与度极高。

表二

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万美元)制造业实际使用金额比重(%)外商投资水利、环境公共设施使用金额(万美元)外商投资水利、环境公共设施使用金额比重(%)

2006630206163.6195170.30

2007747678954.7272830.36

2008923954454.0340270.37

2009900327251.9556130.62

20101057352447.0908590.86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

同时,外商投资在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的实际使用额在2006~2010年之间呈大幅增长,2010年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实际使用额同比增长63%,而且2006~2010年间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实际额占总数的比重从0.30%增长到了0.86%,说明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项目在逐渐引起外商投资重视。

外商投资通过对我国环保和公共设施的投资,不仅能给我国环境治理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对我国环保产业的结构优化也有促进作用。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环境保护的建议

从上述分析可知进出口贸易和引进外资对我国环境均有裨益,我国要规避进出口贸易和引进外资对我国环境的不利影响,保持和扩大其对我国环境的积极影响,使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在进出口贸易中,首先要优化我国目前产业结构。在第二产业中轻工业比例与重工业比例不够协调,重工业对国内资源环境都消耗巨大。在出口结构中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过高,其中轻纺产品、矿冶等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污染。因此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要控制和减少资源和污染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

其次,要注重对环境友好型技术和产品的引进,同时通过政策或税收优惠鼓励国内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对于环境问题引发的贸易争端,以及发达国家采取的环境贸易壁垒,我国还要积极利用wto争议解决机制保护我国的合法利益。

在引进外资方面,首先要引导外资投资方向。我国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额占总额比重均保持50%以上,其中化工、矿冶、纺织等都是污染密集型产业。因此要引导外资投向资本密集型、环保产业以及污染较少的高新技术产业。

环境对经济的影响篇4

[键词]环境审计 低碳经济 必要性 影响

地球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减少以二氧化碳为表征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性。低碳经济已经从民间的自愿行动上升到国家的决策层面和战略层面,成为世界潮流,它将引领全球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发生深刻的变革。

环境审计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首先在西方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审计领域。我国环境审计工作起步较晚,对环境审计的研究和实践基本上还处于探索阶段。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必将多方面影响正处于探索阶段的环境审计,为环境审计提出了新的课题和理念,将低碳经济引入环境审计工作、分析其对环境审计的影响并积极应对是推动环境审计与时俱进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将低碳经济概念引入环境审计的必要性

在环境审计中引入低碳经济概念,能够保证审计工作符合环保的最新发展方向,有利于发挥审计在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 引入低碳经济概念是环境审计发展的需要

我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0%,到2020年达到15%;并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正式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碳生产率)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由此可见,低碳经济是我国资源环境保护重要的发展方向,是向国际社会的郑重承诺;发展低碳经济的目的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更好的可持续发展,它与环境审计的最终目标完全相一致。

(二) 引入低碳经济概念是完善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需要

将低碳经济纳入环境审计指标体系,可以从更加宏观、全面的角度去分析资源环境保护状况,有助于提出符合环保事业发展的针对性对策建议。

(三) 引入低碳经济概念是环境审计与环保学科融合的需要

环境审计作为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审计工作,需要根据时展及时融合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等新兴环保学科的思想,并将其充分吸收、分解到环境审计工作中去,从而保证环境审计实现与时俱进的发展。

二、低碳经济对环境审计的影响

(一) 低碳经济影响环境审计主体

目前,从世界范围来看,环境审计虽然源于企业内部,但其主体主要是国家审计机。在低碳经济框架下,环境审计的主体将发生变化,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的加入将成为必然。

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国际国内的种种“低碳化”政策法规最终都会落实到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上,因此,低碳经济的终端会落在企业身上,企业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主体。从工业化历史进程来看,企业是生态环境的主要破坏者,为了可持续发展,企业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具体到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有责任最大限度地减少对高碳能源的消耗,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将自身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力所能及的程度。当低碳消费影响到企业产品的销售、银行信贷资金的获取甚至企业的税负时,内审部门需要对企业自身能源使用的合理性、利用的有效性及排放的可控性进行检验,并对能源使用的物理过程和财务过程进行核查,最终形成分析评价报告,在横向比较中找到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提出改进建议,促使企业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抓住机遇,赢得发展优势。因此,在低碳经济下,内部审计部门介入环境审计成为必然。

随着低碳经济的纵深发展,更多的利益相者需要根据企业经过审计鉴证后的低碳消费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来调整其与企业的利益系。为协调利益相者之间的利益冲突,经营者需要委托独立第三方对经营者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鉴证。其责任履行情况如何,需要由独立于环境管理者之外的第三者加以监督、鉴证和评价。而注册会计师具备人力资源优势、专业能力和多年财务报表审计、管理咨询服务的实践经验;同时,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治理和保护环境的投资日渐增加,环境审计的业务量也必将加大,注册会计师的介入不可避免,也将成为环境审计的主体之一。

(二) 低碳经济影响环境审计的内容

由于我国目前的环境审计主要是政府环境审计,因此,环境审计注的重点领域主要是国家环境保护投资的重点地域,如“三河三湖”、“两控区”、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等,主要包括生态(生活)建设审计和环境污染治理审计两个方面。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对环境专项资金的审计、对环境建设项目的审计、对环境政策法规执行情况的审计等。也就是说,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基本采用了以项目为导向的审计模式,其内容主要是环保资金财务收支审计和环境政策合规性审计。

在低碳经济下,环境审计主体将发生变化,企业将成为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的主要审计对象,企业是否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了低碳消费目标、政策和控制程序?产品在生产、制造、使用中是否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方法是否符合低碳标准?企业的低碳经济活动是否实现了经济效益?企业是否以经济节约和高效率的方式履行了低碳消费社会责任?显然,此类问题必将成为未来环境审计的重要内容。

因此,笔者认为,未来环境审计在现有内容基础上应增加低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审计、低碳收支的审计和低碳产品的审计认证等内容,即不仅要进行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也要逐步开展环境效益审计。

(三) 低碳经济影响环境审计方法

目前,我国环境审计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对环境审计的方法还没有定论,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常规审计方法对环境审计同样适用,但环境审计的特殊性要求环境审计要有其独特的方法,目前提出的方法主要包括环境成本效益分析、环境费用效果分析、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恢复防护费用法、影子工程法、调查评估法、人力资本法、环境决策分析和风险分析法等。

低碳经济涵盖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低碳发展等多个领域。在宏观方面,根据我国发展规划与国际承诺,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GDp能耗、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比等低碳指标已正式列入我国未来的发展规划;在微观方面,为顺应低碳经济时代要求而发展起来的绿色会计在企业财务评价指标的构建方面也有了较大收获,碳资产净利润率、处罚性环境支出比率、预防性环境支出资产碳负债率、碳负债比率、碳资产周转率、单位收入能耗、单位利润碳排放碳资产占总资产份额环保设备投资比率、能源使用减少率废弃物排放下降率等财务指标相继提出。

因此,笔者认为,在低碳经济下,随着宏观面和微观面上众多评价指标的构建或重构,分析程序具有了更加广泛的应用领域和更好的应用价值,势必将成为环境审计中的主要方法之一。

(四) 低碳经济影响环境审计标准

目前,我国环境审计的标准主要是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即陆续颁布的6部环境保护法律、13部与环境相的资源保护法律,这些法律、法规为环境审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环境对经济的影响篇5

关键词:经济环境;国有企业;融资;影响

一、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

1.当前国际经济环境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都相继放缓,保持较低的增长速度。虽然各大经济体在金融危机后逐步复苏,但是面临的风险因素也在日益增加。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缓慢。美国、欧盟经济增长速度放缓,2011年美国经济环比增长2%、欧盟经济环比增长0.6%,而在新兴经济体中,经济增长速度也有不同程度的放缓。由于各国为防止经济衰退,纷纷实施了不同程度的救市计划,以增加市场中的流动性。美国连续两次出台量化宽松政策,向市场注入高达2万亿美元,而日本在大地震之后同样施行了全面宽松的货币政策,向金融市场中注入53.8亿日元,欧洲央行施行第二轮长期再融资操作,也为金融市场中注入大量流动性资金,全球主要经济体的量化宽松政策,将大宗商品交易价格推向高位。另一方面,新兴经济体收紧货币政策,国际能源机构向市场投放原油储备,国际油价趋向回落。

在当前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债务危机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阻碍因素。欧美债务危机不但没有得到减缓,反而愈演愈烈。在此背景下,国际资本的逐利性,使得投入市场的大量热钱流入了发展中国家,大量热钱的涌入有可能造成新一轮的资本泡沫,为国际金融安全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2.当前国内经济环境

作为重要的新兴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经济发展继续保持“稳增长”。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已经从单一的经济增长速度中发生改变。放缓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造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动力。为配合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政府出台了各项政策。从税收政策来看,政府继续推行结构性减税,营业税改增增值税,减少企业税收负担,通过税收改革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货币政策来看,继续推行谨慎宽松的货币政策,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我国推出了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使得市场货币的流动性非常充裕,在此情况下,国家适度紧缩银根,以防止通货膨胀继续扩大化。主要采用公开市场操作手段,并进一步上调准备金率。人民币汇率受到国际社会对于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不断创新高。受到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影响,我国贸易顺差继续收窄,并且由于我国外汇储备以美元为主,人民币升值势必导致我国外汇储备面临大幅度缩水的风险。从我国的收入分配改革来看,国家调整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收入差距,一方面大力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扩宽民营企业的经营业务范围,促进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打破国有企业的垄断,提高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新经济环境对国有企业融资方式与结构影响

从当前国有企业的融资渠道来看,银行仍然是国有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通过向银行借贷,筹集国有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以银行贷款弥补发展资金的不足。但由于银行借贷常常受到中央或者地方政策的影响,银行借贷偿还风险小或者直接通过政策免于偿还,致使国有企业对于借贷资金使用效率低,银行贷款坏账率高。从融资方式来看,间接融资仍然是当前国有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但是可以看到直接融资在国有企业融资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直接融资比率在不断的提高,直接融资金额不断增加,扩大了国有企业的整体融资规模。从直接融资的结构来看,股票融资的比例远远高于债权融资,这与国外资本市场的情况刚刚相反,在国有企业的直接融资中主要采用股票融资的方式,这与我国资本市场优先发展股票市场有关,债券市场的发展比较滞后。另外我国资本市场资产债券化水平也不高,从政策审批来看,债券发行的要求也比较严格,这些因素都导致国有企业在直接融资时都很少考虑债券融资的方式,尽管其在财务理论上资本成本更低。总体来说我国国有企业目前的融资结构依然是间接融资为主导地位。

当前的经济环境对国有企业的融资结构与方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从国家政策来说,国家一方面进行资本市场改革,规范资本市场运作,暂停了企业ipo申请,这无疑对国有企业直接融资方式产生影响,抑制股票融资方式,使直接融资规模减少;另一方面,国家紧缩货币政策,规范银行信贷,打击银行不良信贷,无疑会增加国有企业银行信贷的难度与规模,对于国有企业传统的融资结构具有一定的冲击,国有企业通过银行信贷融资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银行信贷规模缩小,通过银行筹措资金的规模也会缩小。并且由于政策的原因,国有企业通过银行信贷融资在今后的时间里也会面临更加严格的监管,加大了国有企业银行资金偿还的压力。随着国家对于行政机构的改革,弱化国家行政职能,国家对于国有企业的政府补助也会随之减少,对于国有企业的资金需求通过财政的方式将很难满足。从市场来看,受到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居高的情况来看,实体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断升高,企业利润不断下降。国有企业在经济大环境下盈利能力下降,企业留存收益减少,通过源融资的规模也在缩小,自主融资的能力较弱。资本市场的表现也过于疲软,受到经济大环境影响,股票市场表现弱势,国有企业通过股票市场融资的规模也受到限制。总的来说,在新经济环境下,对于国有企业间接融资影响较大,国有企业融资渠道过于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弱,也不利于分散风险。在现有的融资渠道与方式下,宏观经济表现较弱,无疑会增加国有企业融资难度,使国有企业资金发展面临较大的风险和考验。但在风险与挑战中也存在一定机遇。国际资本流入新兴经济体、国家推进债券市场的改革,都为国有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改变单一的融资方式与融资结构创造了机会。或许国有企业在现行的经济环境下,可以推行融资方式的转变,提高直接融资在融资结构中的比重,促进债券融资同股票融资共同发展。

三、新经济环境对国有企业融资成本影响

正如前文所述,我国国有企业融资渠道与方式单一,融资结构以银行信贷为主导的间接融资方式为主,直接融资又以股票融资方式为主。当前为应对全球经济衰退,中国推行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另一方面为了抑制过度的通货膨胀,又适度紧缩银根。银行的信贷规模在减小,同时贷款利率与贷款难度在增加,无疑增加了国有企业融资的难度。银行信贷规模的缩小对于国有企业的融资成本具有重要的影响。由于更加严格的审批和高额的贷款利率,使国有企业无论是直接融资成本还是间接融资成本都有所上升,加重了国有企业的资本成本。另一方面,由于通货膨胀的存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处于较高位,增加了生产企业的成本,使国有企业的利润空间缩小,使国有企业的留存收益大幅下降,这样国有企业通过?源融资大幅减少,作为融资成本最小的?源融资的比例下降,相对就增加了国有企业的融资成本。而外源融资中股票市场表现低迷,ipo受限未解除也使得股票融资成本上升。总的来说,当前的经济环境对于融资渠道与方式单一的国有企业,无疑使其融资成本大幅上升。

四、总结

经济发展的放缓和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对于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过于集中单一的国有企业来说,无疑是加大了国有企业资金筹集的难度,增加了国有企业的融资成本,对于当前国有企业的融资结构产生了一定的挑战,融资规模缩小,融资效益减少,对国有企业生存发展所需要的资金链产生了不小的挑战,财务风险因而升高。但是有挑战就有机遇,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中,国有企业更应该思考融资思维与方式的转变,不能单一地依靠银行信贷或股票融资,而应该结合企业自身的财务战略规划,拓宽融资渠道,使融资方式多元化,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当然国有企业的一系列融资改革也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完善资本市场,进一步推行资本市场改革,推进资产证券化,为国有企业融资提供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

参考文献:

[1]韩非吾:影响国有企业融资效率因素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34):65-66.

环境对经济的影响篇6

关键词环境壁垒生态环境中国经济对外贸易

环境壁垒于20世纪80年代产生,90年代兴起,属于非关税贸易壁垒,是一种技术壁垒。相关专家对此下的定义是:“环境壁垒是指那些为了保护环境而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措施。主要包括国际和区域性的环保公约、国别环保法规和标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标志等自愿性措施、生产和加工方法及环境成本内在化要求等分系统。”而当时的兴起其实是发达国家用来对付发展中国家的一种手段,从而将发展中国家的商品远而拒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国在1991年禁止墨西哥的金枪鱼及其相关制品的进口,明则保护海豚,实则保护贸易和国内经济。当然到目前为止,除了出于对于生态和健康的保护,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控制贸易市场的方式之一。

环境壁垒有很多的形式。环境附加税是发达国家用来保护环境,限制进口贸易最早采取的手段。同时,发达国家由于自身的技术水平比较高,那些所谓的环保标准也都是根据其技术水平来制定的,也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很多产品都被拒之门外。其次,绿色标志,即由政府或者官方部门将一些环境标准图标,印制在商品及其包装上来表明其符合环保要求。它是进入实施环保标志国家的通行证,对于本国市场的保护力度显而易见,但是也增加了他国的贸易成本。除此之外,发达国家陆续制定各种法规条例将可以回收利用、易降解的环保包装流向市场,从而规范包装,间接加大了产品流通的难度。

所有这些,其实都是发达国家用于制衡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而架起的重重索桥,目的就是减缓其进入全球市场的步伐以及加大其贸易的代价。

而对于中国,我们主要的贸易都流向了日本、欧盟、美国、韩国以及香港台湾地区,这些与中国进出口贸易额高达85%以上的国家地区,大都是贸易环境委员会成员,同时也是绿色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之地。但是我国很长时间里都忽视了对环保产业的发展,也因此在短时间内想要达到那些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是极为不易的。而且倘若发达国家介于自己的环保优势,制定过于严苛的标准要求,那么将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带来很大的不便与消极影响,外贸出口将面临缩小的可能。

环境壁垒的实施涉及很多环节,包括生产产品、加工产品、物流过程、销售产品一直到售后等各个方面。通过一系列的要求形成一个完整的环保管理体系,这样在各个环节我们都需要进行检测鉴定调整,也加大了我国出口的中间费用和成本,进而也在某些程度上削弱了我国出口的竞争力。相关地,我国出口企业与外贸企业的经济效益也随之有所下降。

还值得提的一点是,近年来的双边和多边贸易摩擦越来越多,发达国家己区域自由贸易化的形式,将区域外的产品排斥之外。而随着世界经济的集团化和区域化,中国与很多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区域性组织因为环保问题而影响贸易关系,这样对我们外贸的稳步发展是很不利的。所有这些都会对中国经济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

环境对经济的影响篇7

(一)社会利益观的理论依据

利益,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是为了满足其自身生存和发展而应运而生的,是人类最原始动机、最终目的的有机结合,但它也是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作为一部社会本位法的经济法,社会利益是其所要保护的首要利益目标。亚当•斯密倡导的是人类所的一切经济活动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对于社会利益的促进则放在次位,这样会使其行为要比出于自身本意的情形下会更加有效地促进社会利益的发展。此时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个人本位主义并不能够很好地促进对社会利益最大化的保护。19世纪社会法学派、目的法学派所提倡的恰恰相反。美国学者庞德认为社会利益是法律保障的主体需求。并强调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目的法学派代表耶林认为,法律的创造者是社会利益。也是法律的唯一的源头,一切法律的产生都是以社会利益为目的。这一利益理论为国家规制个体本位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经济法是对国家、社会、个人利益起着协调平衡的作用,通过立法的倾向对弱势群体给予保护。企业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破环了环境和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导致社会和公众为其行为买单,这有背于正义、公平。经济法对企业负外部影响予以否定评价,对其规制从而实现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兼顾和协调。由此可见,社会利益观为企业所要承担的社会环境责任夯实了理论基础。

(二)企业生态环境社会责任的价值成因

法律的价值属性和功能表现为满足主体的需要。社会经济体中的企业自身不断的发展和壮大,更凸显了对社会生态环境环境的影响,企业是与社会多方面利益相关者有着密切联系的独立体,在追求企业价值的同时,还应该依法承担起生态环境这一社会责任。通过对企业生态环境社会责任是否符合法律基本价值这一问题的论证,就能得出法律追究机制对企业生态环境社会责任的合理性、正当性。一是从秩序价值来看,所体现的是在社会进程中与自然进程中两者之间表现出来某种程度的连续性、一致性、确定性。是实现个人本位向社会本位的法律的转变,达到利己与合作的协调与平衡,实现社会联带、社会统合,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构建。企业社会环境责任对秩序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首先是益于构建一个稳定的秩序利益关系。其次是益于构建一个良好的资源秩序。二是从自由价值来看。自由价值主张主体行为和法律规范的有机统一,如果主体实施的行为符合法律规范,就享有法律所对其界定的行为权利。法律对自由的保护主要表现为对个人权利的界定,是在个人与社会的对立、统一关系中。企业如果不考虑社会利益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顾及到社会公众和后代的发展,肆意开采、损耗资源,排放污染物这不是真正的自由,而是对人类社会所赖以生存自然环境的奴役。三是企业生态环境社会责任的正义价值,是人类恒久的价值追求,是法学界研究的永恒主题。实现社会正义的途径是要以社会条件以及各阶层的经济为基础,通过其所享有的基本的权利、义务等进行平等分配,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正义。如果企业怠于承担社会责任,法律通过其强制力推动企业承担生态环境社会责任。四是效率价值。是要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价值目标,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资源用于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自然生态价值是人类发展所投入的最重要的成本,所以企业在发展的同时要最大限度地创造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模式,以发展低碳经济,减少对资源、能源的消耗,保护环境,实现社会公众的环境权,使企业肩负起经济行为和生态环境保护行为的多重社会责任。

二、实施责任追究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建立企业责任追究机制的必要性

有利于企业本身适应和参与国际化竞争的需求。也是激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对企业实施环境责任追究制,实质是有效地促进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因此,对企业实施责任追究机制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必然要求

(二)建立企业责任追究机制的可行性

在目前的国情下是完全具备对企业实施责任追究机制,并使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一是上述已说明实施企业责任追究机制所具备的思想、理论基础。法律制定、法律体系都反映了这个时期的思想价值观。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充分表明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变能力在不断的加强,但负面影响凸显,人类开始认识到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也使生态人文主义取代了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理论。二是充分体现公众利益和企业利益的一致性。由于我国社会性质所决定,国家、社会公众与企业的根本利益存在一致性,这是建立企业责任追究机制的基础和原动力。企业其各个经济活动环节,自觉地肩负起环境保护意识,适应新经济发展的要求,由此体现出公众利益与企业利益的一致性。三是建立追究制具有法律保障。我国宪法、刑法对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以及危害、破坏自然环境等都做出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循环经济促进法》以及国家颁布实施的一系列保护环境、防止污染及其他公害的法规,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企业社会环境责任的重要性,通过法律追究、激励机制使企业更好地肩负起其社会责任。所以,建立和完善企业责任追究机制不仅有坚实的理论依据,同时也具备了客观的现实基础。

三、完善企业责任追究制的几点思考

(一)建立行之有效的赔偿基金制度

在加大对违规企业惩治力度的同时,还要通过财政投入、税费征收、社会捐助等筹集赔偿金以达到为环境污染的受害者提供救济为目的,是对环境污染而遭遇损害的有力补充,其实质是责任的社会化分担。赔偿基金具有基础性、积极性、最后保障性的特征。将基金用于传统民事无法救济的责任转嫁给社会的一种方式,形成对污染者规制失控的救济,实现责任的个人本位到社会本位的转变,促进了社会的公平。

(二)建立多元共治的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监督机制

鉴于我国对企业环境责任现状,应建立以法律监管为主,社会监督的多元共治的监督机制。多元共治是在充分调动社会各主体进行监督的积极性,是政府、行业组织、消费者、社会媒体等共同参与运作,构建多重监督的良性互动机制,其表现形式为政府有效督导、中介科学评估、社会通力配合。政府监管虽具有强制性和组织化、制度化程度高的特性,但成本也是高昂的,对企业只是要求法律所规定的最低标准。而社会监督尽管缺乏强制性,但所具有的预警性强、覆盖面广的优势,且对企业要求高,能够对企业在环保问题上达到更为理想的状态。

(三)构建企业环境社会责任公益诉讼机制

一是扩大诉讼原告主体资格。要从扩大原告资格入手,将环保诉讼资格要件扩大到有间接利害关系者,这就为其提供了及时获得救济的保障,也能达到对潜在的环污企业产生威慑力。二是构建公益诉讼制度。环保部门和社会相关组织应当为对具有原告资格的当事人,在给予精神鼓励的同时提供法律援助和相关的技术支持,从而使诉讼更具有公益性,免除原告的后顾之忧。三是建立公益诉讼费用制度。为维护公众的环境权,应改变有偿主义的诉讼费用征收标准,建立公益诉讼费用制度,对公益诉讼胜诉的,应判决被告承担涉案的一切费用(监测、鉴定、化验、评估等费用),提高公民环保公益诉讼的积极性。四是完善激励机制。可以通过法律规定从被告的赔偿金或由国家、地方政府及组织出资设立的环保基金中给予原告一定的奖励。

四、结语

环境对经济的影响篇8

关键词:经济大环境;幸福度;社会环境;spss

一、毕业生幸福含义及标准

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well一BeingSchedule(Fazio,1977)]是为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订的一种定式型测查工具,用来评价受试对幸福的陈述。国内段建华(1996)对本量表进行修改。除了评定总体幸福感,本量表还通过将其内容组成6个分量表从而对幸福感的6个因子进行评分。这6个因子是: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以及松弛与紧张(焦虑)。

二、毕业生幸福的因素分析

(一)数据的获取

本文以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因为毕业在即,毕业生在校人数不多,因此随机抽取400毕业生,发出调查问卷400份,收回391份,其中有效问卷380,占收回调查问卷的97.19%,其中包括男生193人(独生子女86人),女生187人(独生子女52人)。幸福度从18-120分之间,从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最高分为94,最低分为63,其相差不大,总体毕业生幸福度中等。

(二)建立模型

1.逐步回归法过程

可以看到逐步回归法的过程。可以看到,根据影响的显著性,共选择了对健康的担心(x1),精力(x2),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x3),心情忧郁或愉快(x4),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x5),松弛和紧张(x6)这六个变量作为自变量。同时根据这六个变量的移入先后顺序,共建立了六个模型:第一个模型只包含对健康的担心这一个变量;第二个模型包含对健康的担心,精力这两个变量;第三个模型包含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这三个变量;第四个模型包含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心情忧郁或愉快这四个变量;第五个模型包含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心情忧郁或愉快,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这五个变量;第六个模型包含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心情忧郁或愉快,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松弛和紧张这六个变量。具体回归函数如下:

2.回归系数表

表3.15列出了进行回归模型常数项,回归系数的估计值和检验的结果。可以估计的回归方程如下。

幸福度=69.128+0.772×对健康的担心

幸福度=64.070+0.735×对健康的担心+0.848×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

幸福度=48.985+0.743×对健康的担心+0.875×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0.887×心情抑郁或愉快

幸福度=36.795+0.715×对健康的担心+0.922×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0.861×心情抑郁或愉快+0.650×精力

幸福度=29.7+0.71×对健康的担心+0.915×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0.855×心情抑郁或愉快+0.714×精力+0.813×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

幸福度=20.960+0.687×对健康的担心+0.839×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0.754×心情抑郁或愉快+0.684×精力+0.817×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0.707×松弛或紧张

由表可见,所有方程的变量系数的t检验概率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则应该拒绝零假设,即认为它们显著性不为0.

由统计结果来看,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对毕业生幸福度影响最大,影响系数达到0.839,毕业生的心理还不成熟,做事浮躁,还没有经过社会的磨练,所以大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多参加一些社团活动,提高自己的合作能力,领导能力以及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松.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毕业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教育与职业,2009,(21):11-13.

环境对经济的影响篇9

烟台的古近代文明为烟台的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的文化工作不断进步,文化事业全面发展。现在全市基本上形成了机构健全、队伍整齐、门类齐全、事业发展的新格局。全市现有文化事业单位87个,其中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2个,县以上公共图书馆12个,艺术馆、文化馆15个,博物馆、文管所、纪念馆16个,艺术学校1个,文化市场稽查队13个。全市现有各类电影院、影剧院、剧场108处,电影放映单位1180个;所有的乡镇都建立了文化站。全市从事文化工作的专业人员3040人,在这支队伍中,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960人。市直文化单位18个,干部职工792余人,有中级以上职称的364人,其中副高126人,正高22人。可以说是人才济济,实力还是比较雄厚的。局机关这次机构改革原新闻出版局并入文化局,文化局对外同时挂新闻出版局、版权局的牌子,统管全市的文化、文物、新闻出版事业。机关内设8个科室,编制30人,目前改革工作已经结束。

自1992年以来,我市的文化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及业务上级的重视、支持下,在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1993年5月全国创建文化先进县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在山东召开,来烟台参观闭幕,影响很大;1994年文化局机关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市直“十佳部门”;1995年4月我市被文化部、人事部命名为“全国文化模范市”(全国共有7个,山东2个),文化工作跨入了全国的先进行列。

下面就如何繁荣文化艺术事业,优化开放城市环境的问题,联系我市近几年文化工作的实践,介绍一下有关方面的情况。

自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以来,在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热潮中,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的战略目标,这应该说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我市两个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和体现。城市建设的新定位,对文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形势和任务前,作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和职责必须做重大调整。一般意义讲文化主管部门的职能有以下内容:全面执行党的有关文化工作的方针政策,综合管理文化艺术事业,综合管理社会文化事业,综合管理图书事业,综合管理文博事业,综合管理电影事业,归口管理文化市场,综合管理文化交流、文化科技、文化活动、艺术教育,这次改革又增加了综合管理新闻出版事业的职能,

那么在新的历史时期,根据城市建设的新定位,文化如何发挥文化优势,繁荣文化事业,优化开放环境,促进城市两个文明建设,这是开放城市文化主管部门的一个重要的职能,也是贯彻落实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一项主要的任务。下面重点围绕这个问题谈谈做法、体会和认识。从我市文化工作的实践看,要履行好这一职能。必须做到三个坚持:

一、坚持抓创建上水平,提高开放城市的档次。

这里所说的抓创建,是抓社会文化的创建工作。社会文化(也称群众文化)这是文化事业的大头,是中国特色社会文化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重在建设、重在繁荣的方针。开放城市是对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窗口。一个城市的档次高低、标志着其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程度。而现代经济的发展本身需要“文化力”的配合,文经结合则是市场经济的一个特点,是“文化力”的有效表现形式。所以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发展了,文化必须同步,这样才能提高开放城市的档次,增强开放城市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作为文化主管部门,从宏观上抓好开放城市的社会文化创建工作,不断地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这是提高开放城市档次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坚持抓创建上水平要突出三个重点:

一是要围绕社会文化“三大工程”全面制定创建计划,开展创建活动。创建社会文化先进县、建设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创建蒲公英儿童文化园,这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部提出的社会文化“三大工程”。三大文化工程是促进社会文化事业尤其是农村文化事业全面发展的战略性措施,开展十年来在全国影响很大、作用力很大。按照这一工程的基本精神,我市经过近八年的实践和努力,从烟台实际出发,将三大工程细化为“321”工程,即“三创”、“二模”、“一园”工程。“三创”即创建社会文化先进县、创建社会文化先进乡镇、创建文化模范村;“二模”即评选模范乡镇文化中心、评选模范文化广场;“一园”即创建蒲公英农村儿童文化园。这一举措,将三大工程具体化、系统化。这一系统工程从1992年逐年实施以来,市、县、乡党委、政府很重视,都成立了领导组织,制定了创建计划,组织实施狠抓落实,使城乡文化创建系列化、一体化、网络化,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的城乡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

现在全市13个县市区中7个县市区(莱州、长岛、龙口、牟平、蓬莱、招远、海阳)被评为全省文化先进县,其中莱州、长岛、龙口、牟平、蓬莱、招远6个县市区先后被评为部级文化先进县(今年福山区、芝罘区准备申报省级先进县区),有135个乡镇被评为市级社会文化乡镇,有97个行政村被评为市级文化模范村,有2个广场被评为省级模范文化广场,11个城镇文化广场被评为市级模范文化广场,有40个乡镇文化中心被评为模范乡镇文化中心,有2个农村儿童文化园(即龙口前宋家村和遇家儿童文化园)被评为部级蒲公英农村儿童文化园。创建工作的全面推开使开放城市的文化氛围更加浓郁。

二是要重视文化设施的建设。文化设施是文化创建工作的基础,是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开放城市人民群众、海内外客人活动的重要阵地。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在文化设施方面的象征,应有六大件:艺术文物博物馆、综合艺术馆(美术馆)、图书馆、大剧院、音乐厅、文化广场。这些象征性的文化设施,可以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使人们进入该城市就被一种文化氛围所征服,处处感受到充满着现代化蓬勃向上的文化气息,不由自主地想到这个城市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教养的程度,想到这个城市两个文明建设的水平。所以说,抓创建工作要十分重视抓城市文化设施的改造和建设,为改革开放营造良好的文化硬件环境,树立城市的形象。从我市看,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委、政府越来越重视文化设施的改造和建设。“九五”期间,全市大部分县市区基本建成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影剧院和文化广场(简称“三馆一院一场”)。全市有3500个村庄建成文化大院,3168个乡镇和行政村建成了图书馆(室)。从市区看“九五”头一年,政府投资8000万元,建成16000平米的现代化图书馆,成为市区的标志性建筑。从各县市区看,文化设施建设步伐更大。招远市政府投资3200万元兴建了集文、博、图、演、展览于一体的14200平米的文化博览中心。莱州市投资5000万元建设了集娱乐、文化、科技、庆典、会展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园林科技文化广场。龙口市投资4000万元正在建设高档次的文化科技中心。蓬莱市、开发区也都投资建了大型的文化广场。据不完全统计,“九五”以来,全市文化设施已投入6亿多元,国家、集体、个体一齐上,公益性、经营性文化设施有了很大发展,为“十五”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三是要注重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开放城市的文化创建工作最终要落脚于运用各种方式和阵地,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来陶冶人们的情操,以提高全市人民的文化素质,树立良好的开放城市形象。这是提高城市档次的本质所在,也是开展创建活动的目的所在。文化活动具有娱乐性、知识性的特点,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文化活动具有宣传教育的功能,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能将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人们的思想认识之中,使广大群众在一种健康向上充满乐趣的氛围中陶冶自身的思想、道德和情操,自觉地抵制愚昧迷信和资本主义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我国现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在抓好经济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物质需求的同时,也必须着力抓好文化建设,开展好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满足群众文化生活的需求,从而进一步达到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理顺情绪、调整心态、稳定社会、鼓舞士气的作用。从我市看,近几年,在城乡广泛地开展的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海岛文化、军营文化及各种节日文化活动,都产生了良好的作用。象芝罘区开展的社区文化活动在全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牟平区开展的家庭文化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得到重视并加以推广。尤其是以市区文化广场为主阵地的广场文化活动,办出了声势,办出了特色,办出了水平,办出了效益,影响很大。同时,我市还大力开展了包括戏剧、电影、图书、书画等内容在内的文化下乡和文化扶贫活动,全市剧团下乡每年演出2400场,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平衡发展。上述活动的开展,不断提高了城乡人民的素质,同时也提高了城市的文明程度,为开放城市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总之,创建工作作为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作,已成为我市文化建设的龙头和总抓手。它的深入开展,全面推动了我市城乡文化事业的发展,为开放城市营造了一个安定、文明、健康的社会环境,成为开放城市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的重要标志,提高了开放城市的档次。

二、坚持抓精品促交流,提高开放城市的知名度。市场经济要求开放城市不断地扩大对外影响和知名度。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要在经济领域出名牌产品,更要在文化领域出文化精品;不但要经常开展经贸活动,同时也要开展经常性的文化交流。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加经贸活动的文化含量,通过经贸搭台文化唱戏进一步提高开放城市的知名度。作为文化主管部门,为经济建设服务,提高开放城市的知名度,必须坚持两手抓,即一手抓精品,一手抓文化交流;靠文化名牌拉动,靠文化交流推动,使开放城市的文化不断繁荣,进而促进经贸活动的深入开展。抓精品促繁荣,抓交流促发展要着力抓住三个环节:

一是要强化精品意识。所谓精品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一个工厂没有新产品,没有拳头产品就没有活力。一个开放城市没有系列名牌产品,就缺乏市场竞争的能力。同样一个开放的城市没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不出优秀作品,不搞文化交流,这个开放城市不但文化缺乏生机与活力,同时也直接影响开放城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影响经贸活动的开展。所以,对精品生产必须有足够的认识。通过精品生产可以发挥导向作用、示范作用,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带动和促进各项事业上档次、上水平。我们烟台是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要提高自身的知名度,既要靠优惠政策吸引,更要靠名牌产品拉动,也要靠文化精品来宣传。从我市的情况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级领导的文化精品意识不断增强。遵照总书记以优秀作品鼓舞人的指示精神,“八五”期间我市就成立了文艺创作评委会,每两年对全市的文艺作品进行评选,对优秀作品进行奖励。1995年根据“五个一工程”和山东省“七个一工程”的要求,市里又设立了“七个一”精品工程奖。1995年我市还建立了宣传文化调控资金,每年市财政从文化上交税费中返还90多万元用于宣传教育和精品生产。去年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又十分重视专业剧团的建设,为剧团找靠山实行文企联谊,为创作优秀剧目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从市直看,市京剧院与东方电子集团联谊成立了东方京剧院,市吕剧院与张裕集团公司联谊成立了张裕艺术团,市歌舞剧院与烟台开发区联谊成立了开发区艺术团,这些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的艺术创作和艺术生产。

二是要集中力量抓精品。文化也是产业,有个投入和产出的问题。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精品工程建设,必须舍得投入。我市几年来抓精品建设的经验表明,要抓精品,就要选准重点剧目,集中领导、集中人才、集中资金一举突破。文化部门抓精品,主要是戏剧,1994年,为了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和梅兰芳、周信芳两位京剧艺术大师诞辰100周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和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市京剧团改编、排演了近代史京剧《甲午恨》,当年年底晋京参加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在首都演出了3场。各级领导、专家观看了演出给予了高度评价。作为这次活动的唯一的一个地市级剧团参演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各大新闻单位进行了宣传报道,扩大了烟台开放城市的知名度。这台戏被列为1995年度“五个一工程”的提名剧目,被文化部列为全国重点剧目:参加省第五届艺术节全面获奖,被省委宣传部评为省级精品工程特别奖。这台戏先后投入几十万元,所以搞精品不舍得投入是不行的。为了争创第十六届、第十八届戏曲演员“梅花奖”,市委、市政府、市委宣传部在人、财、物上给予了极大的投入,组织力量全力以赴,演员和剧目的包装、推介、编创都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精益求精,获得了成功,赢得了声誉,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宣传烟台极好的广告。“九五”以来,我市在中央、省获奖的戏剧和舞蹈、小品除京剧《甲午恨》之外,象吕剧《难当的女人》、《大桥的故事》获省级精品奖,吕剧《荣辱悲歌》获省调演一等奖,代表山东省首次晋京汇报演出,被评为1997年省精品奖。还有“海阳大秧歌”获国际金玫瑰奖,“群星奖”银奖,舞蹈《细雨情丝》、《耕海》分别获“群星奖”金奖。特别是值得一提的是县级剧团莱州市吕剧团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集中力量创作排演了吕剧《小岛风情》一举夺得全国人口文化大奖的第一名,两次晋京汇报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好评。据统计,“八五”以来每年全市文化系统在省以上参演、参展的作品获奖都在70多项以上。这些优秀作品的出现,不但反映了开放城市的文化艺术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精品的生产、演出、参赛、获奖,宣传了烟台,扩大开放城市的知名度,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同时也适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三是全方位抓好文化交流。文化交流同样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艺术是一种“软”的资源,这种资源只有经过流通才有活力。好的文化艺术精品,优秀的文艺作品更要通过交流,扩大影响,产生二个效益。文化交流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丰富沿海开放城市的文化生活,为城市文化生活注入新鲜的营养,而且更有利于通过这些文化交流向国内外扩大城市的影响。可以说,文化交流是开放城市对外交往扩大影响、加强联谊的十分重要的纽带和桥梁。从这种意义上说,文化交流既是沿海开放城市文化建设的优势所在,又是沿海开放城市的重要的文化使命。走出去、请进来,相互的文化交流不但可以增进相互的了解,建立友谊,丰富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促进双边经贸活动的开展,推动两个文明建设。从我市的情况看,改革开放以来,专业剧团、职业书画家艺术学校先后多次组团,访问东南亚、拉美、东西欧、港澳台的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对扩大对外开放,招商引资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象我市近几年同日本的别府市、韩国的群山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这中间文化交流搭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连续多年文化互访不断。市京剧院、市歌舞剧院、吕剧院、艺校、画院、美术博物馆先后多次到日本别府市、韩团群山市演出、组展,增加了了解,增进了友谊,加强了合作,扩大了影响,促进了经贸文化交流。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让世界了解烟台,让烟台走向世界,市里先后举办了烟台首届艺术节、烟台京剧艺术节、烟台葡萄酒节、烟台中韩经贸洽谈会、烟台东亚城市经贸洽谈会、第二届apec亚太经合组织博览会、apec果蔬交展会,在这些集大型文化与经贸于一体的活动中,文化既搭台又唱戏,既树立了文化自身的形象,找到了文化的位置,又为经贸活动搭桥引线当红娘,使经贸活动有声有色,效益突出,影响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每年都接待国内国外艺术团组40多个,组台演出和组展近千场。丰富多彩连续不断的文化交流,象水中击石使开放城市连续不断地扩大着自己的影响,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商贸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丰富的精神产品和多样的文化交流,提高了开放城市的品位,增加了城市的文化内涵,提高了城市的声誉。

三、坚持抓管理促繁荣,增强开放城市的吸引力。

文化市场是指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活动以商品的形式在流通领域中进行交换的场所。从这处意义上讲,文化市场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改革开放以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系,文化市场就迅速地发展和膨胀。从我市情况看,从87年市区第一家营业性歌舞厅的兴办到现在短短的十几年间,全市文化市场已发展到包括娱乐、音像、书刊、电影、美术、印刷等20多个门类和4000个经营点,从业人员数万名。从文化消费的门类和管理范围看,有文化娱乐市场、音像市场、美术市场、文物市场、书刊市场、电影市场、演出市场、业余艺术培训市场、文化旅游市场等九大门类。从经营体制上看,已不再是单一的国办文化,而是国家、集体、个体、中外合资等多种所有制形式一齐上。文化市场的兴起,对调动全社会办文化,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对于促进文化交流,推动我市两个文明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证明,市场经济越发展,文化市场就越活跃,二者相辅相成。只有发达市场经济而无发育的文化市场的城市不可能是一个繁荣文明向上的城,其发达的市场经济也不会持久。反过来,文化市场繁荣健康有序就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经营者,增强城市的吸引力,促进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发展。文化市场是目前社会的热点,管好文化市场,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抓管理与促繁荣的关系。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必然带来了文化市场的多样化。经济发展了,群众生活提高了,人们富而思文,富而思乐。富裕起来的人们把精神文化生活作为第一需要,这是文化市场繁荣的基础,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文化市场的繁荣,这一点作为开放城市尤为突出,所以繁荣是目的。而管理是手段是保证,要通过加强管理保证文化市场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不断繁荣,应当这样来看二者之间辩证关系。作为社会主义的文化市场必然坚持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这个前题下力求搞得更丰富多彩,更活跃繁荣,更健康文明,更富有吸引力。只有这样的文化市场,才有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否则为了迎合某种包括一些不健康的消费心理,为了单纯追求市场价值而放弃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宗旨,一味追求文化市场的新、奇、怪,让不健康的甚至是黄色的精神产品充斥文化市场,这样的文化市场发育是不正常的,其生命力和吸引力也是短暂的。所以对文化市场的认识,讲繁荣时不能忽视了管理,讲管理的时候不能忘记繁荣,只有理直气壮促繁荣,大刀阔斧抓管理,坚持两手抓,文化市场才能沿着繁荣、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所以在深入学习贯彻十五大精神和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培育和完善文化市场的过程中,对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要强化宣传教育,另一方面要强化文化行政部门对市场的管理,坚持用舆论手段引导,用法律手段规范,用经济手段约束,用行政手段干预,提倡有益的,允许无害的,限制庸俗的,取缔反动的,以保证文化市场的健康繁荣。

二是要处理好主管部门与综合部门的关系。这次机构改革,市新闻出版局的职能并入市文化局,原来由出版局管理的书刊、音像等出版物市场,现在由市文化局管理,至此,市级文化部门实现了对全市文化市场的统一归口管理。在文化市场经营和管理方面,文化局是主管部门,公安、工商等是综合管理部门。文化市场的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离不开主管部门和综合部门的互相支持和密切全作。开放城市文化市场十分活跃,这既是人民群众的需要,也是招商引资发展市场经济的需求。但文化市场存在的问题同样也有损开放城市的形象。所以不断地净化文化市场是主管部门的重大责任。而完成这一重要任务,必须有公安、工商等部门的密切配合和有力支持。从我市看,自文化市场纳入政府管理以来,文化就主动地同公安、工商、外贸、物价、海关、新闻媒介等部门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使文化市场的经营从办证、开业到日常经营纳入一条龙、系列化的的管理轨道。在涉及到文化市场案件的处理上,各部门分兵把口、相互协调,从而保证了对文化市场的有效监控和管理,尤其是象电子游戏厅的专项整治,音像市场集中治理行动和“扫黄打非”集中行动,这些大规模的管理整治活动,文化部门都采取了主动出击、联合作战的方式。为了保证这一管理的有效性和权威性,我们建立了联合办公、联合把关、联合抽查的三联制度,从而使文化市场置于多部门的联合监督之下,保证了文化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避免了失控无序和大起大落。这样做使开放城市既保持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又保证了文化市场的持续繁荣和井然有序,从而增强了开放城市的吸引力,保证了文化市场所特有的那种民族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特色。

三是要处理好队伍建设与法制建设的关系。建设文化市场管理机构和稽查队伍是实施文化市场管理的前提和保证。文化市场稽查队伍是文化市场管理的主体。1991年出台的《山东省文化市场管理条例》规定,文化市场实行稽查员制度,这一规定把文化市场执法队伍的建设摆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行政执法水平、实际工作能力的清正廉洁的文化市场执法队伍已成为开放城市文化市场管理的迫切需要。与此同时,文化市场法制建设也相应地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市场必然要求依法引导、依法培育、依法管理。所以,加快文化立法,完善文化市场的管理法规,是文化市场健康发展的保证。对文化市场实施规范管理,首先要有法可依,同时还要有坚强的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实践证明,有了法规没有执法的机构和队伍不行,有了机构队伍没有健全的法规、制度也不行。从我市情况看,处理好队伍建设与法制建设的关系,必须坚持两手抓,即一手抓机构与队伍建设,一手抓法规的宣传和实施细则的制定、完善和落实。几年来,我市一直注重自上而下推进文管机构与稽查队伍的建立和完善。1991年3月根据文化市场发展需要,经有关部门同意在市文化局内设置了文化市场管理科;1993年3月又成立了市文化市场稽查队,这在全省是成立最早的一支稽查队伍。到目前为止,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市13个县市区都建立了文管机构和文化市场稽查队,上岗人员达到81名,除个别市外大多数县市区的文化市场管理实现了统一归口管理。1994年以来我市又加强了乡镇一级文化市场的管理,全市现有130多个乡镇聘用了142名兼职稽查员。现在全市初步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市、县(市、区)、乡镇为一体的三级文化市场管理网络。为了提高队伍的素质,全市各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坚持从理论上提高,从思想上教育,从行为上规范,先后制定了《廉政建设八条守则》、《稽查人员工作条例》、《稽查队工作规范》等有关制度,并先后多次举办执法人员培训班,提高了执法人员的守法意识和执法水平。根据市委的部署,自1996年6月份开始实行文化市场管理承诺和效率监督卡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增强了执法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法律意识,健全了管理制度,发挥了群众监督作用,加强了文化执法部门的廉政建设。

环境对经济的影响篇10

关键词环境税经济增长短期冲击长期冲击随机效应模型

作者吕志华、郝睿,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北京100081)葛玉萍,中国水电建设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持续高速增长,相对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造成的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在此背景下,环境税这一政策工具成为我国应对环境问题的现实选择。

2009年1月1日起开征的“燃油税”正是我国在环境税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2011年底召开的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在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方面,要研究推进环境保护税改革。”目前我国环境税已由“酝酿期”进入税收立法和税制设计的重要阶段,未来几年逐步推出和推广环境税已成定论。那么,开征环境税对一国经济增长到底存在何种影响呢?在短期和长期内分别将对经济增长产生何种冲击呢?这些问题的解答对于即将开征环境税的中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参考价值。

对于这些问题,在经济增长框架下开展的理论模型及其模拟运算大多较为乐观,基本认为开征环境税在短期内不利于经济增长,在长期内有利于经济增长。但是,到目前为止,鲜有文献从实证的角度去研究开征环境税对经济增长的实际影响,直接针对已开征环境税国家的全面实证考察更是几近空白。

自芬兰、瑞典、挪威等北欧国家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征环境税以来,已有20多年,当前利用已开征环境税国家数据研究环境税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的条件已基本成熟。本文选取十二个已开征环境税的发达国家为样本,利用1980―2009年间的跨国面板数据,实证地探讨环境税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和长期影响。

文章剩余部分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和述评;第三部分是总结发达国家开征环境税的情况,并确定本文实证研究的样本;第四部分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利用十二个已开征环境税的发达国家的数据实证分析环境税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冲击和长期影响;第五部分是一个简要的总结。

二、文献述评

GradusandSmulders(1993)开创性地在增长理论的框架下考虑了环境保护政策和长期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并先后在新古典增长模型、aK模型和Lucas模型的基础上引入环境质量因素。

在GradusandSmulders(1993)研究的基础上,BovenbergandSmulders(1995)发展了一个考虑污染治理的技术变迁的内生增长模型,他们在Lucas模型和aK模型中第一次直接引入环境税因素。①BovenbergandSmulders(1995)着重考察了在均衡增长路径上,提高环境税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他们发现,提高环境税对经济增长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影响:一方面,较低的污染性投入品的使用或资源的利用将降低可再生投入品(即环境要素)的生产率,进而降低经济增长率;另一方面,污染排放的下降将改善环境质量,而环境质量的改善将对生产率和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他们提出的这一理论框架逐渐成为后来研究环境税与经济增长间关系的基准框架,后续关于环境税与经济增长间关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多以这一理论框架为出发点。

在BovenbergandSmulders(1995)发展的环境税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基准理论模型的框架下,关于开征环境税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大多结合CGe模型(ComputableGeneralequilibrium,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利用开征环境税的国家或国家组的实际数据,模拟环境税改革的经济效应,分析开征环境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判断所谓环境税“双重红利”的存在性,②即开征环境税是否既能改善环境质量,又能降低税收体系的扭曲性并进而提高经济增长率。

andreet.al.(2005)利用CGe模型估计了西班牙开征环境税对环境质量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用环境税替代工资税时,环境税改革在提高环境质量的同时促进就业,提高经济增长率;当引入的是二氧化碳税时,环境税改革可以实现环境收益以及现行税收制度效率的改进,并提高经济增长率和社会福利水平。

Shirotakeda(2006)利用日本历史数据,构建了一个多部门动态CGe模型来研究开征二氧化碳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③结果发现:首先,开征环境税总是能降低污染;其次,如果政府将二氧化碳税收入用于替代资本税时,开征环境税能有效改进税收体系的扭曲性并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即环境税存在“强双重红利”;最后,当政府将二氧化碳税收入用于替代劳动税和消费税时,开征环境税并不能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强双重红利”不存在。

Gerhard、DaijiandFacundo(2006)利用美国数据实证地评价了Bovenberganddemooij(1995)的结论。④结果发现,降低资本所得税将减少税收体系给经济系统带来的总扭曲,因此环境税的开征确实可能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存在“双重红利”。然而,如果在资本的生产函数中,能源是一种重要的投入要素,提高经济体系中的资本存量显然将提高能源消耗。这样,环境税提高带来的能源使用量的下降被部分地抵消。

此外,也有研究者利用已开征环境税国家的历史数据,实证分析开征环境税对短期经济增长和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Shackletonet.al(1992)的研究发现开征环境税对短期经济增长具有正的影响,Goulder(1995a、1995b)则测算出开征环境税对短期经济增长具有负的影响。⑤但Shackletonet.al(1992)和Goulder(1995a、1995b)都发现,开征环境税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为负向影响。

millockandnauges(2003)对法国空气污染税的经济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⑥他们利用1990―1999年间法国1900多家工业企业的微观面板数据构建了一个随机效应模型(Randomeffectmodel)。随机效用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尽管法国开征的这种环境税税率并不高,但它的开征仍然在统计上显著地降低了氮氧化物、硫氧化物、以及盐酸气体的排放。并且,这种环境税对盐酸气体和二氧化硫等硫的氧化物排放的影响尤为显著。此外,他们还进一步证明,这种环境税的开征对经济增长率有显著的正影响,这一影响尤其体现在长期内对法国经济增长潜力的提升上。

国内研究者对环境税经济效应的理论研究较为丰富,司言武(2009),沈田华、彭钰等(2010、2011)对开征环境税的经济效应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梳理。实证研究方面,刘凤良、吕志华(2009)在Lucas(1988)和FullertonandKim(2006)的基础上对中国环境税及其配套政策的运行效果进行了模拟运算,对中国开征环境税的经济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在开征环境税的基础上,提高居民环境偏好程度或环境边际再生能力⑦的配套政策能同时起到改善环境质量、提高长期经济增长率和社会福利水平的作用。⑧但单纯促进技术进步的配套政策不利于环境保护和长期经济增长,通过技术研发来提高企业对污染的“利用效率”具有动态无效率性,即使这种技术的研发直接以降低污染为目的。单纯的技术进步并不总是利于环境保护和长期经济增长的,在激励企业通过生产流程创新和改进来提高环境资源的使用效率的同时,还必须辅之以其他的措施,以纠正和化解单纯的技术进步对环境和长期经济增长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总的来看,国内外理论界对环境税经济效应的研究成果集中在理论研究和模型分析层面上,关于环境税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本身显得相对零散,直接针对已开征环境税国家的全面实证考察更是几近空白。本文以二氧化碳税为例,选取十二国发达国家为样本,利用这些国家1980―2009年间的跨国面板数据展开实证研究,希望能对零散的实证研究成果进行补充,并检验理论研究的相关结论。

三、发达国家开征二氧化碳:样本选择

二氧化碳税是为了控制Co2的排放而征收的一种环境税,⑨二氧化碳税税率通常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由该能源的含碳量决定,所有固体和液体矿物能源包括煤、石油及其各种制品都要按照其碳含量缴纳该税的碳税部分;另一部分是为调整由于能源级差带来的“采肥弃瘦”现象而设置的能源税。

北欧国家芬兰于1990年率先引入二氧化碳税,征税范围为所有矿物燃料,并根据燃料的含碳量计税。刚开始课征时,二氧化碳税税率较低,此后几年逐渐增加,目标是在90年代末将Co2排放的增长率降低为零。在1994年,芬兰对能源税进行了重新调整,提高了税率。大部分能源征收燃料税,其中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国库岁入”部分,对柴油和汽油实行差别税收;另一部分是“能源/碳税”。对于煤、泥炭和天然气不征收基本税,只征收能源/碳税。1995年,混合税中的能源税税率为35芬兰马克/千瓦,碳税税率为3830芬兰马克/吨Co2(相当于70美元/吨Co2)。

此后,荷兰(1990)、瑞典(1991)、挪威(1991)、丹麦(1992)、意大利(1999)等发达国家也先后开征了二氧化碳税。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税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鲜明特点。

第一,二氧化碳税原则上是对所有矿物燃料征收,只要它们是出于与能源相关的用途。在一些国家,出于国际竞争力的考虑,国际航空和航海是豁免的。对于电力部门,往往有特殊待遇。

第二,税收收入用于一般公共财政(如在挪威,其收入被用于削减个人与公司所得税,用于促进就业与长期经济发展)。唯一的例外是丹麦,其税收收入部分返还给交税集团或部门,目的是缓解就业压力或竞争力下降带来的调整成本。

第三,除了挪威外,税率一般是基于燃料的含碳量。总体税率差异相当大(瑞典388美元/吨Co2,芬兰70美元/吨Co2,荷兰25美元/吨Co2)。就工业部门来讲税率差异则不那么明显。考虑瑞典工业部门实际税率为95美元/吨Co2,则瑞典、芬兰和荷兰的工业部门的税率之比为37∶28∶1。丹麦对居民消费征收税率较高,但对工业用户实行差别对待,尤其是能源密集型工业税率较低,这削弱了其激励效果,但从长期看,由于其税率逐步提高,将使此缺陷有所缓和。

第四,为了避免因课征二氧化碳税造成产业短期间成本上升,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多数发达国家在开征二氧化碳税之外,均同时实行相关产业免税或减税方面的配套政策。⑩

根据国际能源机构(iea)的数据,开征环境税后,发达国家各产业生产成本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升(如下表1所示),而这种影响势必进一步反映到征税国的经济增长上。

长期经济增长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以二氧化碳税这种典型的环境税为例,利用已经开征二氧化碳税的12个代表性国家1980―2009年间的面板数据来实证地研究这一问题。

本文面板数据模型中选取的12个样本国家分别是:丹麦(1992年开征环境税)、芬兰(1990年开征)、法国(1985)B11、德国(1999)、荷兰(1990)、意大利(1999)、挪威(1991)、韩国(1983)B12、瑞典(1991)、瑞士(1998)、英国(2001)、美国(1991)B13。

四、开征环境税与经济增长:基于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税的面板数据模型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发达国家开征环境税对一国经济增长在短期和长期内到底有什么影响呢?本节利用上述12个发达国家1980―2009年间的跨国面板数据来实证地回答这个问题。借鉴环境税问题已有实证研究的模型设定方式,并结合经济增长核算的相关规则,我们选择如下模型进行本节的实证研究:

GGDpit=c+α1GinVit+α2GLBit+α3GeXpit+α4Gmit+α5DSit+α6DLit+εit(1)

其中,GGDpit为t时期国家i的GDp增长率,也就是经济增长率;GinVit为t时期样本国家i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用来控制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GLBit为就业人数增长率,用来控制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GeXpit为一国的出口增长率,控制一国出口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Gmit为一国广义货币存量m2的增速,增加这一变量是出于某些关于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的研究认为货币存量有可能影响实际经济指标,亦即“货币非中性”,在模型中,该变量仅作为一个备选的变量参与回归;DSit是一个哑变量(DummyVariable),从国家i开征环境税的第一年起及以后各年的DSit=1,否则DSit=0,DSit用来控制开征环境税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影响;DLit同样是一个哑变量,从国家i开征环境税的第十年起及以后各年DLit=1,否则DLit=0,DLit在这里用来控制环境税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B14εit为回归方程的残差项。

回归方程(1)中包含了本节将要运行的5个面板数据模型的所有变量。本文的5个面板数据模型分别是:

模型1为基础模型,包含GinVit、GLBit和GeXpit三个基本的自变量。

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增加了广义货币存量增速Gmit。

模型3在模型2的基础上继续增加环境税的短期影响DSit。

模型4在模型2的基础上增加环境税的长期影响DLit。

模型5在模型2的基础上同时增加环境税的短期影响DSit和长期影响DLit。

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对上述的5个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本文回归分析中十二个已开征二氧化碳税的发达国家的宏观经济指标(GGDpit、GinVit、GLBit、GeXpit、Gmit)的源数据均来自于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指数数据库(worldDevelopmentindexDatabase)。

在面板数据模型的回归分析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往往是所用模型的类型,也就是,所选样本中的数据到底适用混合估计模型、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根据跨国宏观面板数据实证研究的基本经验和本文模型的特征,我们选取极大似然统计检验法(Lm检验)来解决这一问题。

Lm检验的基本思路是:

H0:面板数据适用混合估计模型

H1:面板数据适用个体随机效应模型

Lm检验的基本统计检验量为:Lm=nt2(t-1)[t2―′―′-1]2(2)

其中―′―表示由个体随机效应模型计算的残差平方和(Sumsquaredreside);′表示由混合估计模型计算的残差平方和;n为样本个数,这里n为12;t为面板数据的时间期数,这里为30。统计量Lm服从1个自由度的x2分布,当Lm统计量大于相应显著性水平下的x2分布临界值时,我们拒绝原假设,面板数据适用随机效应模型;否则接受原假设,数据适用混合估计模型。

接下来,我们分别对面板数据做混合估计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具体操作方式为,对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广义最小二乘估计,以观测值方差的倒数为权。为了求权数,这里必须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估计,因为各随机误差分量的方差一般是未知的,第一阶段用普通最小二乘估计法对混合数据进行估计(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用估计的残差计算随机误差分量的方差。第二步用这些估计的方差计算参数的广义最小二乘估计值。如果随机误差分量服从的是正态分布,模型的参数还可以用极大似然法估计。通过混合估计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的估计,我们分别得到―′―和′的值。

例如,在前述的模型1中,―′―=307.4594,′=404.3267,我们可以根据公式(2)算得模型1的Lm统计量为1929737,它远大于此时5%显著性水平下的x2分布临界值3.84,因此模型1适用随机效应模型。表2给出了模型1至模型5的所有Lm检验结果。Lm检验结果表明,本节模型1至模型5全部适用随机效应模型。(见表2)

表2中对模型1―模型5所做的Lm检验显示,各模型的Lm统计量都远大于显著性水平为5%时的临界值3.84,因此我们拒绝原假设,样本数据都不适用混合估计模型,而适用随机效应模型。

接下来,我们对模型1―模型5运行随机效应面板数据回归,表3对本节五个实证模型的回归结果进行了总结。

从模型1―模型5的12个发达国家1980―2009年的面板数据随机效应回归结果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到如下几个结论。

(一)本文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健性。模型1―模型5的回归结果中,资本、劳动和出口对一国经济增长有着高度显著的正向影响,这完全符合我们的预期和已有相关文献的结论。基本模型1的拟合优度达到了08116,说明资本、劳动和出口可以解释80%以上的增长率变动。在模型中加入广义货币存量m2增速后,Gm2的系数是一个接近于0的正小数,模型2―模型5中Gm2的系数基本在0006左右,且仅在10%的较低显著性水平下才是显著不为0的。这说明,一方面,本文选取的实证模型具有较好的稳健性,各变量的符号和取值以及统计检验指标都符合经典模型和理论的预期;另一方面,模型也从侧面验证了“货币中性”,货币存量不会显著影响一国的实际经济增长率。

(二)二氧化碳税的开征对一国经济增长在短期内和长期内均存在负向影响。模型3―模型5的随机效应估计结果表明,二氧化碳税的短期影响变量DS和长期影响变量DL的系数都为负数,从统计上来说,二氧化碳税的开征对一国经济增长在短期和长期内都存在负面影响。

模型3仅考虑了二氧化碳税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影响DS。随机效应估计显示,模型3中资本、劳动和出口对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m2增长率的系数为00065,在10%的概率下显著。二氧化碳税短期影响的系数为-01552,但其影响为0的概率为2522%,我们在统计上不能拒绝它为0的可能性。

模型4仅考虑了开征二氧化碳税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而没有考虑短期影响。模型4的估计结果表明,仅考虑二氧化碳税的长期影响时,资本、劳动和出口对经济增长仍然有着高度显著的正向影响,m2增长率的系数为00065,同样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是显著的。二氧化碳税长期影响DL的系数为-02844,t检验值为-18951,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这说明,仅考虑长期影响时,环境税的开征在统计上可能对经济增长率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

模型5同时考虑了开征二氧化碳税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模型5的随机效应估计结果表明,当同时考虑二氧化碳税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时,资本、劳动和出口对经济增长同样有着高度显著的正向影响。m2增长率的系数为00064(10%的显著性水平显著)。此时,二氧化碳税的短期影响DS的系数为-0770,但DS系数在统计上不显著。二氧化碳税的长期影响DL的系数为-02354,它在统计上同样是不显著的。但是,前述关于模型4随机效应回归的结果可能会给我们一些启示,那就是,当单独考虑二氧化碳税的长期影响时,长期影响的负的系数是显著的,当增加对短期影响的考虑后,长期影响的负的系数就不再显著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是对短期影响的考虑削弱了长期影响在模型中的反映,二氧化碳税在长期内可能仍然对经济增长存在负的影响的。

其中―′―表示由个体随机效应模型计算的残差平方和(Sumsquaredreside);′表示由混合估计模型计算的残差平方和;n为样本个数,这里n为12;t为面板数据的时间期数,这里为30。统计量Lm服从1个自由度的x2分布,当Lm统计量大于相应显著性水平下的x2分布临界值时,我们拒绝原假设,面板数据适用随机效应模型;否则接受原假设,数据适用混合估计模型。

接下来,我们分别对面板数据做混合估计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具体操作方式为,对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广义最小二乘估计,以观测值方差的倒数为权。为了求权数,这里必须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估计,因为各随机误差分量的方差一般是未知的,第一阶段用普通最小二乘估计法对混合数据进行估计(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用估计的残差计算随机误差分量的方差。第二步用这些估计的方差计算参数的广义最小二乘估计值。如果随机误差分量服从的是正态分布,模型的参数还可以用极大似然法估计。通过混合估计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的估计,我们分别得到―′―和′的值。

例如,在前述的模型1中,―′―=307.4594,′=404.3267,我们可以根据公式(2)算得模型1的Lm统计量为1929737,它远大于此时5%显著性水平下的x2分布临界值3.84,因此模型1适用随机效应模型。表2给出了模型1至模型5的所有Lm检验结果。Lm检验结果表明,本节模型1至模型5全部适用随机效应模型。(见表2)

表2中对模型1―模型5所做的Lm检验显示,各模型的Lm统计量都远大于显著性水平为5%时的临界值3.84,因此我们拒绝原假设,样本数据都不适用混合估计模型,而适用随机效应模型。

接下来,我们对模型1―模型5运行随机效应面板数据回归,表3对本节五个实证模型的回归结果进行了总结。

从模型1―模型5的12个发达国家1980―2009年的面板数据随机效应回归结果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到如下几个结论。

(一)本文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健性。模型1―模型5的回归结果中,资本、劳动和出口对一国经济增长有着高度显著的正向影响,这完全符合我们的预期和已有相关文献的结论。基本模型1的拟合优度达到了0.8116,说明资本、劳动和出口可以解释80%以上的增长率变动。在模型中加入广义货币存量m2增速后,Gm2的系数是一个接近于0的正小数,模型2―模型5中Gm2的系数基本在0.006左右,且仅在10%的较低显著性水平下才是显著不为0的。这说明,一方面,本文选取的实证模型具有较好的稳健性,各变量的符号和取值以及统计检验指标都符合经典模型和理论的预期;另一方面,模型也从侧面验证了“货币中性”,货币存量不会显著影响一国的实际经济增长率。

(二)二氧化碳税的开征对一国经济增长在短期内和长期内均存在负向影响。模型3―模型5的随机效应估计结果表明,二氧化碳税的短期影响变量DS和长期影响变量DL的系数都为负数,从统计上来说,二氧化碳税的开征对一国经济增长在短期和长期内都存在负面影响。

模型3仅考虑了二氧化碳税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影响DS。随机效应估计显示,模型3中资本、劳动和出口对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m2增长率的系数为0.0065,在10%的概率下显著。二氧化碳税短期影响的系数为-0.1552,但其影响为0的概率为25.22%,我们在统计上不能拒绝它为0的可能性。

模型4仅考虑了开征二氧化碳税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而没有考虑短期影响。模型4的估计结果表明,仅考虑二氧化碳税的长期影响时,资本、劳动和出口对经济增长仍然有着高度显著的正向影响,m2增长率的系数为0.0065,同样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是显著的。二氧化碳税长期影响DL的系数为-0.2844,t检验值为-1.8951,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这说明,仅考虑长期影响时,环境税的开征在统计上可能对经济增长率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

模型5同时考虑了开征二氧化碳税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模型5的随机效应估计结果表明,当同时考虑二氧化碳税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时,资本、劳动和出口对经济增长同样有着高度显著的正向影响。m2增长率的系数为0.0064(10%的显著性水平显著)。此时,二氧化碳税的短期影响DS的系数为-0.770,但DS系数在统计上不显著。二氧化碳税的长期影响DL的系数为-0.2354,它在统计上同样是不显著的。但是,前述关于模型4随机效应回归的结果可能会给我们一些启示,那就是,当单独考虑二氧化碳税的长期影响时,长期影响的负的系数是显著的,当增加对短期影响的考虑后,长期影响的负的系数就不再显著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是对短期影响的考虑削弱了长期影响在模型中的反映,二氧化碳税在长期内可能仍然对经济增长存在负的影响的。

(三)开征二氧化碳税不是短期经济增长率变化的原因,但二氧化碳税是长期经济增长率变化的原因。模型3―模型5的回归结果中,二氧化碳税政策的哑变量DS和DL的系数有时是显著的,有时是不显著的。也就是说,二氧化碳税在统计学意义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时明显,有时不明显。那么,二氧化碳税的开征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究竟有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呢?为了进一步论证环境税在短期和长期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我们利用12个国家的面板数据进行了格兰杰因果检验。表5-12对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进行了总结。

表4所总结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表明,模型3―模型5中,二氧化碳税的短期影响不是GDp增长率的格兰杰原因,GDp增长率变化也不是二氧化碳税短期影响的格兰杰原因,也就是说,二氧化碳税的短期影响在统计上不构成经济增长率变化的原因。但值得注意的是,二氧化碳税长期影响是GDp增长率变化的格兰杰原因,但反之则不成立,亦即二氧化碳税的长期影响在统计上构成经济增长率变化的原因。换言之,开征二氧化碳税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但在长期内对经济增长影响是显著的。

四、主要结论与政策含义

通过前文对已开征二氧化碳税的十二个发达国家1980―2009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我们至少可以得到关于环境税与经济增长的如下主要结论和政策含义。

(一)开征环境税在短期内可能会给经济增长带来负向冲击,但这种负向冲击在多数情况下并不明显。开征环境税后,企业面临的环境成本上升,这一点对于能源密集型行业和高污染排放行业企业的影响尤为显著。企业成本的上升,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伤害经济增长。基于十二个已经开征二氧化碳税发达国家样本的面板数据分析表明,开征环境税在短期内确实对经济增长存在较小的负向冲击。但这种负向冲击的显著性水平并不高,且格兰杰因果检验也并未发现开征环境税的短期影响与经济增长率变化之间存在统计上的稳定因果关系。这可能和发达国家在开征环境税时采取减免资本税、所得税等税制调整和配套政策有关,这些配套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环境税对企业成本和经济增长的冲击。

(二)开征环境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多地体现为长期冲击,且这种长期冲击是负向的。面板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开征环境税在长期内对经济增长率存在显著的负向冲击,这一点与多数研究环境税与经济增长间关系的理论模型所得到的乐观结果完全不同。格兰杰因果检验也表明,开征环境税的长期影响在统计上构成对经济增长率变化的原因,而短期影响则不构成经济增长率变化的格兰杰原因。这说明,环境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长期冲击,且这种长期的冲击是显著的负向冲击。

(三)环境税的税制设计和配套政策设计应着眼于长期视角。我国环境税已进入稳步推进阶段,未来几年逐步推出和推广环境税几乎已成定论,当前我国正处于环境税立法和税制设计的重要阶段。如前所述,环境税的开征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同时存在短期和长期内的负向冲击,且环境税对经济增长的冲击更多地表现为长期负向冲击上。因此,在进行环境税税制设计时,不仅要采取有关配套政策缓解开征环境税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的负向冲击,例如合理调整税收体系,通过增值税、所得税、营业税等税种的配套减免缓解环境税带来的企业成本上升;更重要的是,应从环境税长期冲击的视角出发,设计相关配套政策,降低环境成本上升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B15

注释:

①在BovenbergandSmulders(1995)的模型中,包括了三种资本:可再生资源(就是环境质量)、物质资本和知识;社会生产系统由两个部门构成:最终产品的生产部门和环境知识的研发部门,前者的产品主要是最终消费品和投资品,后者的产品则是治理污染的知识和技术。他们认为,由于环境的公共物品性质,经济主体不可能自发地将污染的成本内部化,政府干预是必须的,而政府干预主要以两种形式同时存在:开征环境税和提供污染治理知识。BovenbergandSmulders(1995)模型中环境因素进入总量生产函数的方式和“环境再生方程”被该领域多数后续研究作为基准得到沿袭和应用。

②tullock(1967)、KneeseandBower(1968)和pearce(1991)等对于环境税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提出了环境税的“双重红利”理论。环境税的“双重红利”是指:一方面,征收环境税可以起到降低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作用;另一方面,环境税收入可以用来削减政府对资本和劳动收入课征的扭曲性税收,从而提高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这就是环境税所特有的“双重红利”。在此基础上,双重红利者们认为,既然征收环境税存在双重红利,就应该提高环境税的水平,降低扭曲性税收的水平。因此,他们认为最优环境税的税率应该高于庇古税,从而能取得更高的收入。环境税的“双重红利”问题一经提出,就引发了理论研究者们的巨大兴趣,西方的环境经济学家和财政经济学家进行了不少一般均衡理论分析和数量模型计算,特别是分析了现有扭曲劳动税收下的最优环境税率问题。

③Shirotakeda(2006)构建的这一CGe模型共含有27种产品,其中8种产品会产生二氧化碳。模型模拟运算的时间为1995-2095年间的100年。模型中政府开征二氧化碳税的税收收入用于减少已有的扭曲性税收。

④在Gerhard、DaijiandFacundo(2006)的模型中,环境税政策主要是提高汽油消费税,并将所得税收收入用于替代原有的资本所得税。

⑤Shackletonet.al(1992),Goulder(1995a、1995b)研究的样本均为美国经济。

⑥法国从1990年开征空气污染税,对企业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盐酸气体征收从量税。

⑦在刘凤良、吕志华(2009)发展的考虑环境税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环境的边际再生能力β代表环境系统在受到污染后自我恢复的能力,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β越大,环境对污染的吸收能力就越强。

⑧在现实经济中,提高居民环境偏好程度主要通过提高居民环保意识这一常用配套政策来实现;环境边际再生能力的提高对应着将部分环境税收入投入污染治理和治污技术研发等配套措施。

⑨Co2是造成地球温室效应的重要原因,征收此税的目的是减少各种燃料的使用,以减少Co2的排放量。二氧化碳税通常对石油、煤炭、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汽油和国内航空燃料等含碳矿物能源的使用征收。

⑩具体来说,丹麦、德国、挪威及奥地利等国,对于自愿参与Co2减量的产业,提供租税减免的优惠措施,而产业的减量额度,得以在交易、抵换或租税减免三个方案中自由选择。比利时、丹麦、德国、荷兰、瑞典及英国,对于那些配合国家政策进行节约能源及温室气体减量工作的企业所使用的燃料免税。

B11法国1985针对Sox和nox征收了大气污染附加税。

B12韩国1983年起根据《大气环境保护法》开征排放负担金,排放负担金按照排放污染物的污染程度进行征收,以使排放者承担排放超过标准的污染物的外部费用。

B13美国于1991年1月1日起征收臭氧层损害化学品税(ozone―DepletingChemicaltax),它是对损害臭氧的化学品从量征收的一种消费税,其目的主要是消除氟里昂的排放。

B14事实上,从经济增长理论的角度来说,10年还不一定能称之为长期,因为增长理论中的长期是指经济系统从初始稳态收敛到新的稳态所需的全部时间。但是,在这里,由于各国开征二氧化碳税的时间并不长,照顾到数据的可获取性和模型的实际经济含义,我们将10年看作是短期和长期的一个分界线。

B15环境税的配套政策设计及政策工具选择可参见刘凤良、吕志华《经济增长框架下的最优环境税及其配套政策研究――基于中国数据的模拟运算》,载于《管理世界》2009年第6期。

参考文献:

1.andre,F.J.,Cardenetee,m.a.,Velazquez,e.,2005.“performinganenvironmentaltaxreforminaregionaleconomy:acomputablegeneralequilibriumapproach”,theannalsofRegionalScience,39(2),375-392.

2.Bovenberg,a.L.,Smulders,S.,1995.“environmentalqualityandpollution-augmentingtechnologicalchangeinatwo-sectorendogenousgrowthmodel”,Journalofpubliceconomics,57(3),369-391.

3.Bovenberg,a.L.,Demooij,Ruuda.,1995.“environmentalleviesanddistortionarytaxation”,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84(4),1085-1089.

4.Fullerton,D.,Kim,Seung-rae,2008.“environmentalinvestmentandpolicywithdistortionaltaxesandendogenousgrowth”,Journalofenvironmentaleconomicsandmanagement,56(2),141-154.

5.Glomm,Gerhard,Kawaguchi,Daiji,Sepulveda,Facundo,2006.“Greentaxesanddoubledividendsinadynamiceconomy”.Caeprworkingpaper,(8),1-41.

6.GoulderLawrenceH.,1995a,“environmentaltaxationandtheDoubleDividend:aReader'sGuide”,nBeRworkingpaperno.4896.

7.GoulderLawrenceH.,1995b,“effectsofCarbontaxesinaneconomywithpriortaxDistortions:aninter-temporalGeneralequilibriumanalysis”,Journalofenvironmentaleconomicsandmanagement.V.29(3),p271-97.

8.Gradus,R.,Smulders,S.,1993.“thetrade-offbetweenenvironmentalcareandlong-termgrowth-pollutioninthreeprototypegrowthmodels”,Journalofeconomics,58(1),25-51.

9.Kneese,a.V.,Bower,B.t.,1968.“managingwaterquality:economics,technologyandinstitutions”,theJohnHopkinsUniversitypress.

10.Lucas,R.e.,1988.“onthemechanicsofeconomicdevelopment”,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22(1),3-42.

11.millock,K.,nauges,C.,2003.“theFrenchtaxonairpollution:Somepreliminaryresultsonitseffectiveness”,Feemworkingpaper,(44).

12.pearce,D.,1991.“theroleofcarbontaxesinadjustingtoglobalwarming”,economicJournal,101(407),938-948.

13.Shirotakeda,2006.“thedoubledividendfromcarbonregulationsinJapan”,wasedaUniversityworkingpaper.

14.tullock,G.,1967.tullock1excessbenefit.waterResourceResearch,(3).

15.司言武:《环境税经济效应研究:一个理论综述》,《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6期。

16.司言武:《环境税经济效应研究:一个趋于全面分析框架的尝试》,《财贸经济》2010年第10期。

17.沈田华、彭珏:《环境税经济效应的扩展分析及其政策启示》,《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第1期。

18.沈田华、彭钰等、龚晓丽:《环境税经济效应分析的再扩展》,《财经科学》2011年第12期。

19.刘凤良、吕志华:《经济增长框架下的最优环境税及其配套政策研究――基于中国数据的模拟运算》,《管理世界》200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