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健康的身体对学生的重要性十篇健康的身体对学生的重要性十篇

健康的身体对学生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2:43

健康的身体对学生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分析提高对策

中图分类号:R1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4-0115-03

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现在和未来。大学生体质健康长期以来都得到了社会的高度重视,但是现实情况中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大学生人才的基地,应从战略发展的角度认识大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如何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促使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与提高,成为高校体质健康工作者和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体质健康的认知

(一)体质、健康及体质健康的定义

体质是人的生命活动和劳动工作能力的物质基础,是指人的有机体的质量,一般包括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心理发育水平、适应能力等方面内容。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饱满状态以及良好适应力,一般来讲,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力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才是完全的健康。体质健康是体质与健康的合称,它是在遗传基础上由于变异而造成的人体在形态、生理、生化和行为上相对稳定的特征。体质健康是人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体质健康受遗传、营养条件、身体锻炼、生活环境和生命规律的影响。

(二)体质与健康的关联性

体质与健康具有紧密关联性。体质是健康的前提和基础,体质状况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健康水平,较高的健康水平是建立在良好的体质基础上的。健康是良好体质的归宿和最终目标,健康状况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体质的强弱,一个人要想拥有健康,首先必须有良好的体质。

二、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分析

(一)体质健康持续下降

目前,越来越多大学生享受科学技术和现代文明所带来的便捷、舒适物质生活的同时,由此形成了许多影响健康生活的不良习惯:如饮食不科学,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摄取过多引起营养过剩;体育运动少,网络游戏时间过长等,给人类体质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体质监测数据表明,当前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持续下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二)关注体质健康刻不容缓

大学生体质健康统计结果令人担忧:大学生超重及肥胖明显增多;肺活量呈下降趋势;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糖尿病等中老年人身上才出现病症,近年来在大学生身上时有发生;近视人群在扩大;精神紧张、睡眠不足;大学生的速度、爆发力、耐力、力量、柔韧性等素质指标呈逐年下降趋势。青少年体质健康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有识之士疾呼“长此下去,则民族虚弱,国缺可用之材,军无可用之兵,必将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在,到了必须关注学生体质健康的时刻了。

(三)素质教育需要进一步落实

素质教育承担着要培养出具有强健体魄、健康心理、坚强意志和昂扬精神的青少年一代的重任。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学校教育是基础,教师是关键。专家认为,部分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校长和教师对体育健康工作的重要作用缺乏足够认识,是造成青少年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忽视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忽视学校体育健康工作,就谈不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谈不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所以,要树立“健康第一”思想,把体育健康工作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体质健康下降的直接原因

1.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没有体育锻炼习惯

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体育锻炼,导致不少初、高中毕业生只埋头读书,对体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进入大学生活后,对学校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不能正确对待,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严重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此外,大部分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缺乏吃苦、刻苦锻炼的意识及习惯,这也是造成大学生中超重及肥胖明显增多、体质健康不断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2.营养知识缺乏,饮食不够均衡

随着生活水平改善,学生在饮食方面出现滥用营养补品、挑食、膳食搭配不合理,出现营养过剩和偏食现象,造成热量、脂肪等摄入过多,营养不足,导致学生肥胖、贫血。

3.沉迷电子产品、网络、网游时间过多

随着电子游戏机盛行、计算机普及、网络信息的发展以及各种电子产品涌现,学生玩游戏机、坐在电视机、电脑前、使用各种电子产品的时间越来越长,忽视眼保健操功能、不能科学休息、保护眼睛,不能使身体机能进行正常、适当的修复,这也是导致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重要因素。

4.体育健康运动教学过于重视竞技思想严重

当前一些高校的体育健康运动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以竞技项目为主的教学模式上,体育成绩的考核与评定主要是学生的竞技水平和能力,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个性及爱好,不能充分调动进行体育锻炼兴趣与积极性,忽视体育健康运动的身体养护,不利于学生体质健康发展。

三、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对策

(一)加强体质健康教育,培养体育锻炼习惯

体质健康教育理论是体育教学、健康教育和医学理论等学科知识的经验总结。通过学习、掌握体育健康锻炼的原理及方法,使学生达到积极参与体育健康活动并形成自觉锻炼习惯的运动参与目标;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基本方法和技能的运动技能目标;掌握测评体质健康状况的知识与方法,养成自我保健习惯的身体健康目标;自主设置体育健康学习目标,体验体育运动乐趣的心理健康目标;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社会适应目标等体质健康教育的指标,形成良好体育健康锻炼习惯。

(二)深入进行体育健康教学改革

1.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指导思想

新型体育健康教学要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体育健身和终身体育思想强调每个学生都应当从适和自己的体育活动中得到快乐体验;在教学中要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出发;在科目、内容上要多样化,要密切结合乒乓球、羽毛球等社会热点体育项目及休闲类项目,促进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方法同时,建立体育运动健身的自觉意识与习惯,逐渐树立体育健身和终身体育观念。

2.建设高质量的体育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要鼓励教师通过在职进修健康教育、医学、心理学等知识,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卫生健康教育》等课程教学、专题讲座等形式,提高教师知识结构;鼓励卫生、心理健康医生积极参与到体育健康的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卫生、心里健康医生及其管理者通力合作,形成一支高质量的体育健康教师队伍,提高体育健康教育的质量。

3.因材施教,鼓励创新式教学

鼓励教师进行创新式教学,根据大学生年龄特征、个性特点和学校具体条件,充分利用校内外场地设施,从教学内容入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体育健康运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4.突出体育健康运动的身体养护

现代人在承受更多的生活压力的同时,要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新疾病的涌现与突发等问题,导致人们身心机能下降,体质健康受到威胁,使得人们逐渐重视体育健康运动的身体养护性的功能。体育健康教学在进行体育技能训练的同时,要强调体育运动对身体的合理保养及健康维护的功能,注意调动学生运动兴趣,增强锻炼身体的自觉性。

5.改革、完善体育健康教学的评价机制

体育健康教学要按照《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不断改革、完善体育健康教育的评价机制。强化激励机制,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变单一技术考核决定学生成绩的作法,改为技术考核、身体素质达标、理论知识考核、学习快乐体会、合作团结精神、平时课堂表现等综合评定,在维护体育能力较好学生上体育健康课程积极性的同时,对体育能力较差学生积极性也起到激励作用。

(三)积极建立利于体质健康的社会机制

1.将学生体质健康列为学校考核的重要指标

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校体质健康教育监管力度,要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作为考核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在评优、经费管理等活动中赋予一票否决的权重,切实使得学校从领导、卫生健康医生、体育教师及其管理者对学生体质健康切实重视,采取积极行动,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

2.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是教育部为学生保持良好的体质健康而提出的口号,也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必然要求。从学校、教师、家长,全社会都要认识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为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做出努力。

3.加强学校、社区和家庭对体质健康教育关注

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在学校是学生,在社会是居民,在家庭是成员,学生的体质健康应得到学校、社会、家庭等社会各界的共同关心,要发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整合作用,营造良好的卫生、健康、体育健身的社会环境,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健康的意识,建立起学生体质健康教育多维网络。

四、结论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是未来建设国家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发展和民族的盛衰。针对现今大学生体质健康不断下降的状况,全社会都应积极行动起来,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体质健康教育者和高校学生管理者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在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的教育、培养中发挥主导作用,做好以下工作:

1.加大体育运动场地设施的投入

要加速解决学校现有的设施不能满足日益增多学生进行体育教学、运动的需求,增加、改善场地设施,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健康发展。

2.加强体质健康教育科学研究

认真分析当前时期大学生的个性特点,研究体质健康教学的新特点、新规律,努力探索进一步提高体质健康教学的方法、途径。

3.深化体育健康教学改革

要优化体育健康教学模式、更新体育健康教学内容,树立体育健康观念,切实提高体育健康教育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韩二涛,曲云霞.关于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若干思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3).

[2]刘国安.高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8,(3).

[3]卢志勇,袁小武.大学生体质健康下降原因的初探[J].宜春学院学报,2006,(4).

健康的身体对学生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体质健康;身体自我认知;健康行为管理

中图分类号:G804.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5-0639-03

健康信念模式的主要观点认为:个人的健康行为来源于个体对健康或对疾病抵抗的知觉,如果个体感知到体质健康状况不佳或自我评价不满意,那么这种认知评价便会成为他采取行动、调整健康管理的重要动机。关于大学生体质健康主、客观评价的一致性与自我健康行为管理,本研究主要围绕以下方面进行探讨:1)体质健康等级评价来源于客观标准,身体自我认知来源于自我对身体的主观认知与评价,将探讨这两种评价之间的一致性;2)通过体质测试,对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的身体自我评价及健康行为管理差异进行分析,探讨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自我身体认知的差异性及健康行为管理的差异性。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文以大学生体质健康的评价和行为为研究对象,对330名深圳大学在校一至三年级的大学生进行体质健康等级测试以及身体自尊量表测试和健康行为进行调查。调查对象的大学生平均年龄为(21.3±1.60)岁;三项测试皆有效的大学生为271名,其中男大学生158名,女大学生113名。

1.2研究方法

1.2.1测量法1)体质健康等级综合评价。采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大学生进行体质健康等级评价,评价指标为身高标准体重、肺活量体重指数、台阶指数、握力体重指数、50m跑。评分的等级为:及格:60~74分;良好:75~84分;优秀85分~100分。

2)自我健康认知。采用Fox等人(1990)针对大学生编制的身体自尊量表(pSpp)进行身体自我健康认知。pSpp主要用于测量个体对自己身体各方面的主观身体能力,量表包括身体自我价值感1个总量表和运动技能、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和力量4个分量表。根据Fox对大学生的连续研究以及经我国徐霞等人(2001)根据中国国情的修订研究,量表具有较高信度、效度。由于该量表中的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素质反映了个体对自我健康主要方面的感知,我们将其应用于个体对自我健康的认知评价。

1.2.2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对大学生的睡眠、吸烟、喝酒、餐饮习惯、运动参与等健康行为进行调查。

1.2.3数理统计法数据采用Spssforwindow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身体自我认知主、客观的一致性为考察不同体质健康等级的大学生对身体自我认知的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是否具有一致性,对三组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等级分数与他们身体自尊(pSpp)各维度评分进行皮尔逊(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表1)。

在pSpp量表的5个维度中,运动能力反映个体运动方面的能力与自信等评价,身体状况反映个体对自我体质强弱、个体精力感、运动参与及运动参与的适应性等评价,身体素质反映了个体对自我是否强壮、力量、速度、爆发力等评价。这三个维度与学校体质健康等级评分的客观标准最为密切。三组不同体质健康等级的学生在pSpp这三个维度上的评分与他们体质健康等级分数,除优秀组在“身体状况”未具显著水平(p>0.05)外,其余的相关具显著性(p

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对体质健康的主、客观评价具有一致性反映了大学生作为高校学生,基于高等教育的文化背景、个性及社会文化背景的综合因素上,对自己的体质健康有较清楚认知,这点也是我们所期盼的。因为,如果一个人对身体的自我认知与客观标准差异过大,当身体处于较差状态时而主观认知感觉良好,那么,这种主、客观之间的差距会使个体在自我健康管理方面发生混乱、并导致参与身体锻炼的动力性减低。因此,无论是着眼于现在还是未来,无论是从现行体育教育或终身体育教育的角度,个体对自我体质健康的良好认知是个体实施良好的自我健康管理、参与身体锻炼的重要动力资源。我国许多精英科学家的“英年早逝”,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正是由于缺乏身体认知的主、客观一致性,因而在自我健康管理、参与身体锻炼等方面未能采取有效的行动。

2.2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身体自我认知的差异及健康行为管理的差异

2.2.1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身体自我认知的差异为探讨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身体自我认知的差异性,本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三组不同体质健康等级的大学生pSpp得分进行检验(表2)。

统计结果显示,三组不同体质健康等级的学生对运动能力的自我认知的差异非常显著(F=13.53,df=2,p良好组>及格组,采用LSD法进行均值多重比较显示:体质健康优秀组的学生对自我运动能力的评分高于良好组(p

在pSpp评分中,三组不同体质健康等级的学生在“身体自我价值”、“身体吸引”两个维度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F=1.62,df=2,p>0.05;F=0.50,df=2,p>0.05)。由于pSpp身体价值与身体吸引两个维度的自我评价不仅受主观因素影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例如,对于身体吸引的认知,充满活力、健硕是因素之一,但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外貌的美丽、气质的优雅等也是身体吸引的一个方面,因此,三组不同体质健康等级的大学生这两个维度的主观评分没有差异性并不影响他们对身体运动能力及健康活力等方面自我认知的客观性。

关于健康行为管理,调查设计以吸烟、喝酒获得较低分数;睡眠、餐饮习惯、运动参与获得较高分数为健康行为管理的理想模式。调查发现体质健康优秀组的学生无吸烟现象,其余两个组虽然比优秀组吸烟多,但没有统计差异(F=2.29,df=2,p>0.05)。在睡眠、喝酒、餐饮习惯三个因子的得分,三组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之间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在运动参与方面,方差分析检验显示:三组不同体质健康等级的大学生在运动参与方面的差异非常显著(F=7.32,df=2,p

总体来看,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在睡眠、吸烟、喝酒、餐饮习惯的管理方面处于较为适宜的自我健康管理范围,社会调查发现的吸烟、熬夜、酗酒作为健康“三大杀手”,可以审慎地认为不是导致大学生体质健康处于低等级的主因素。而运动参与的差异性则可能是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等级的主要因素。

体质健康为优秀的大学不仅对身体自我认知具有客观性,而且在运动参与方面也优于其余两个组,反映了体质健康优秀组的学生在健康的自我认知和健康行为的管理上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同时还提示,大学生若想达到体质健康为“优秀”的等级,他们必须在运动参与上有更多投入。

本研究样本中,大学生体质健康等级为优秀的占17.7%,良好和及格分别占52.4%和29.9%。三个组的对比,只有优秀组表现出健康观念与行为的高度一致性,这意味着只有18%左右的学生在健康观念和行为管理上高度协调,而体质健康良好组和体质健康及格两个组,虽然对身体的自我认知上具有客观性,但从统计结果上分析,这两个组在运动参与方面与优秀组比较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两组组间的相互比较则存在运动参与的分界模糊。由此也看出,学生对运动参与的动力仅仅来源于对健康的自我认知或给予学生体质健康的一个等级评价还远远不够,即使学生对健康的自我认知为不满意,尚不足以在运动参与方面作出反应性的强化行为。因此,应开拓更为广泛的运动参与的动力模式,以促进从良好等级向优秀转化,从及格等级向良好等级的转化,从而也更好地发挥学校体质健康监测工作及体质健康等级评定对学生健康的指引作用。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1)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对身体自我认知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客观性。体质健康等级高的学生在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素质三个维度上的身体自我认知为高分,而体质健康等级低的学生在这三个维度的身体自我认知为低分。2)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在睡眠、吸烟、喝酒、餐饮习惯的管理方面处于较为适宜的自我健康管理范围,社会调查发现的吸烟、熬夜、酗酒作为健康“三大杀手”,可以审慎地认为不是导致大学生体质健康处于低等级的主因素,而运动参与的差异性可能是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等级的主要因素。3)体质健康优秀组的学生在健康行为的管理上不仅表现为不吸烟、良好的睡眠和餐饮习惯,而且更突出地表现为更多的运动参与。4)体质健康良好组和体质健康及格两个组在运动参与方面与优秀组比较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说明即使学生对健康的自我认知为不满意,尚不足以在运动参与方面作出反应性的强化行为。

3.2建议1)充分发挥体质健康测试对学生健康的评估作用。目前教育部已要求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学校对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有了一个客观标准,应积极利用每年对学生体质健康的监测,发挥其对体质健康、体育锻炼效果的评估作用。通过对学生体质健康的综合等级评价,对学生的体质健康进行反馈,使学生在了解自我体质状况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措施激发学生自觉地参与体育锻炼,终身追求健康身体和科学的自我健康行为管理。

2)设立学生体质健康等级提升计划。即使学生从主、客观两方面认知自我健康处于不太满意状态,并有运动参与的意向,但往往并不一定能在健康行为强化方面得以体现。可通过学生体质健康测评,每学年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测评结果设立一项体质健康提升计划,以计划促进体质健康的实施。该项工作可以结合体育(与健康)及课外体育进行。

3)运动处方指导。当代大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科学锻炼理念,但是,面对书刊、网络巨大的信息以及众说纷纭的健身方法,尤其是如何针对个体状况、开展时间-效能高的体质健康锻炼,依然迫切需要科学指导。目前我们根据体质健康测评并开发运动处方,在校园网开设运动处方专栏,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的课内与课外互动机制,使学生的锻炼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美)赖斯(Rice,p,L.)著.胡佩诚,等译.健康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2]朱敬先,著.健康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孙延林,等.体育活动对大学生身体自我描述的影响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9(1):20-22.

健康的身体对学生的重要性篇3

一、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突出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健康教育

我们现在沿用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是1990年国务院批准颁发的,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有关学校卫生工作的行政法规。它从行政法规的角度对健康教育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使得学校健康教育的发展有了法规的依据。1992年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规定了每2周1课时和利用其他时间开展健康专题教育的要求。1993年国家教委印发《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要求学校健康教育渗透到各门学科类课程,其中体育与健康学科要承担主要的任务。这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是把“体育”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体育和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这五个领域由两条主线构成,一条是运动主线,另一条是健康主线,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主线的三个领域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在教学中,体育与健康不能隔离,而应该有机结合,不仅仅要将健康教育融入到体育教学过程中,更要突出健康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贯彻落实这一指导思想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必须首先明确其内涵。健康的内涵正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身健康认识的逐步提高而不断扩大。健康的人必须智力发育正常,精神、情绪、意识各方面处于良好的状态,同时再加上社会学的属性,这就形成了生理――社会“三维”的健康观。“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是面向整个学校教育提出的。其内涵包括两个方面:①健康第一是针对健康与教育和学习的关系而言的,健康与教育和学习的关系是第一和第二的关系。这并不是说教育和学习不如健康重要,而是说明教育与学习应建立在健康的基础之上进行。②用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教育工作的思想,是各高校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健康第一思想要辐射、引导学校各项教育及教学工作。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因此,加强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是全面促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二、如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突出健康教育

1.要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放在首位

只有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才能淡化以“应试体育”为中心,过于强调运动技术规范化,而忽视人的身心与行为对健康影响的片面倾向。也只有确立这种指导思想,才能重视人类追求和体验文化的价值取向,即重视它在竞争、友谊、合作、意志与精神方面的价值,以及协调能力发展与品德修养之间的关系,使之可能继续挖掘人类赖以生存的原始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2.对教材、教法进行改革

要打破以往高中偏重提高升学率体育项目的传统格局,充分利用体育多功能的特征与健康多元化内涵的一致性,使体育与相关的健康内容有机结合。教学内容要突出健身特长,删减部分竞技性强、延续性差的项目,多补充一些人们喜闻乐见的体育舞蹈、健身、健美等项目,把以提高学生升学率为目的的应试体育与全民健身的群众体育结合起来,协调同步发展;突出学生终身受益的体育知识、锻炼方法的学习;结合高中学生的特点、需要选择教材;加强学生的健康意识、健身能力、健身知识的培养。总之,教材内容的制定应与时俱进。

3.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

体育科学揭示,体质是一种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因素综合的状态和特征。遗传决定个体差异,体育教学应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而不可一刀切。因为体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体育娱乐能力和体育观赏能力,只要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平时能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有健康的身体,体育教学就是成功的。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给每个学生以适当的机会,促进他们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综合发展。

4.积极推广快乐体育教育

快乐体育就是通过体育活动体验运动中的快乐感,激发学生参加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快乐体育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使学生在欢乐中学习体育运动知识、技术,增强体质,塑造个性。尤其是对学习压力较大的高中学生,快乐体育更为重要,不仅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更能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保证学生以一种饱满的精神迎战高考。

推广快乐体育后,要以小型多样、游戏性强的项目代替一些技能性强、追求成绩的项目。学校运动会也应进行相应改革,增加跳绳、拔河等项目,或棋类、桥牌等小型比赛,以增强娱乐性与参与性。

5.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现代生活普遍使人感到压力增大,我国近半数人有明显或潜在的心理疾病,在校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样不容乐观。近年来,大中专学生、高中生中有一定比例的人存在心理问题。学业、就业、情感等压力导致一些学生精神崩溃,厌学者不在少数。因此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应成为体育教学的当务之急。因为体育具有不同的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学生在参与中不必用语言即可进行交流,亦可找到兴趣相投的知音。体育能消除人的紧张情绪,让人发泄内心潜意识的冲动,提高人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满足人与人交往的需要,磨炼人的意志,重塑人的性格。因此,体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具有独特作用,对健康心理的形成具有良好的效果。

在体育教学中,应更多地照顾问题学生,多关心,少批评,及时鼓励,使其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满足感、成功感的情绪体验,逐步树立信心。教师还可以利用语言进行暗示。语言要生动、形象、准确,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气氛,提高自我调节能力,清除恐惧感和意志消沉等消极心理,增强自信心,增进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07.5.7.

健康的身体对学生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青少年;体育教学;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2-0229-01

1健康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内涵

长时期以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是十分狭隘的,认为身体没有生病、没有损缺便是健康,更多地把健康与身体、生理健康完全等同起来。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不同,现代健康观对健康衡量的标准不仅仅是指四肢健全、无病。除身体本身健康外,还要求精神上有一个完好状态。目前多数学者同意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安宁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这个定义明确地告诉我们,健康包含生理健康(身体健康和健全)、心理健康(心理没有问题与疾病)、社会健康(个体具有正常的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只有具备这三种健康者,才是真正健康的人。中学时期,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同时又是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养成的重要阶段。因此,这个阶段的学生在身心两个方面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进而影响和支配他的社会行为。针对中学生的特点,结合健康的内涵,从教育的因素来理解,健康教育应该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旨在帮助和鼓励人们树立增进健康的愿望,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它包含健康知识、健康态度与健康习惯的教育。从学生个体的角度来理解,健康教育是指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健康水平的教育。它以人的健康的整体性和发展性为特征,使体格和人格相统一,促进人的身体、精神、情感充分和谐的发展。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以体育为生活方式的调节手段,注重体育对人的内在影响,在运动过程中追求精神升华和人格的完善,在自我实现、自我超越中达到挑战生活、驾御生活的目的。体育健康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体育的科学性教育和体育的文化性教育,注重对体育文化价值的开发、利用和创新。

2目前学校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形式化倾向严重。在我国大部分中学里,尽管也在进行健康体育的改革和实践,但是我们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其实很多的中学体育锻炼教育工作的开展不过是形式的东西,走走过场罢了,从前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案、备课方法却还在原版套用。对中学体育健康教学的检查考核工作没有科学规范的体系和标准是主要的问题。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评价也仅仅从一些中学体育管理部门的工作汇报作为评价的依据,没有到基层和教学第一线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缺乏真正的科学教学评价体系作为工作依据。同时,中学体育健康观念的对象过于单一化,缺乏全面性,没有真正全方位地转变中学体育健康教学思想。

(2)传统的中学体育的教学观念与认识没有真正转变。由于传统的中学体育教学仍然还在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对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负面影响较大,教学指导思想不够端正,学生被束缚在应试教育的怪圈内,“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普遍存在。同时受“重竞技成绩,轻学生体质”的误导,“重竞技轻普及,重课内轻课外”,“重尖子轻全体学生体育”的现象严重,一条竞技运动技术结构的组成贯穿于大中小学体育教材之中。导致了中学体育教学总是片面强调以传统体育知识技能的课堂教学和教师为中心,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性活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大部分学生体质的增加、健身意识的形成、健身能力的培养、健身文化的陶冶、健身习惯的养成往往被忽略,更影响了中学生个性、人格、尊严、价值及社会生存和适应能力。

(3)教学方法陈旧。当前,制约中学体育健康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学方法改革滞后,仅仅只是从形式上进行了简单的改革,没有将体育健康教学落到实处。体育教学过程变化不大,单一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显得机械、呆板、没有活力,课堂气氛较差;同时由于过分地强调“统一”,使得学生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体育课缺乏生机。

3中学体育健康教学的对策

3.1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认识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我们认为,只有加强健康教育,使每个学生都拥有全面的健康,他们才会精力充沛、信心百倍地去接受各种教育;反之,如果忽视健康教育,学生的身心问题与疾病很多,那我们的教育就很难获得预期的效果,达到既定的目的。我们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及教育家们一直倡导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但由于受升学考试的压力,现实中许多中学的教育仍然以高考作为指挥棒,考试成功与否逐渐成了评价教师、学生、学校的主要标准,致使应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己任的基础教育,在现实中变成了以考试内容为教学内容、以考试成功为教育目标、以牺牲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的“应试教育”。作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中学体育教学只是整个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的教育理念、教育目的与任务,必然要受到社会整个教育观念的影响与冲击。由于智育培养一直处于优先侧重发展的地位,中学体育工作被置于整个学校工作的次要位置,致使人们思想上对体育的认识存在一些偏差,更有些人把体力劳动等同于体育。在这种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中,体育教学中的健康教育只会成为一句空话,流于形式。

3.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

(1)对中学体育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设置,并用实践对教学内容进行实验和论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教学的一线去解决问题,使中学体育健康的教学有自己规范的理论依据和科学的体系。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实施和设置,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建立不同的内容体系,以便进行不同的考核,避免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导致的“吃不饱,不够吃,吃不消”的现象。

(2)把体育技术的教学和健康知识观念的讲授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进行健康教育,用教师的言传身教,用自身的体育健康思想去教育人、感染人、影响人,从而让学生树立自己的终生健康体育的思想。结束单纯的体育健康理论课教学,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健康意识知识的活动,而不是单纯的为了讲“理论课”而上“理论课”,从根本上推动学校素质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健康的身体对学生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初中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体育教学;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7.01.029

1研究目的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民众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条件也有了极大改善。这在为广大青少年带来良好的成长环境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如超重、肥胖、肺活量不足、视力下降、血压调节不良、耐力素质不合格之类的问题,不仅影响到其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威胁着其健康成长,而且也关系到其中招体育成绩情况。在此背景下,我国教育部推出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综合评定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并明确规定:“各学校每学年开展覆盖本校各年级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工作,测试数据经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按要求审核后,通过‘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网’上传至‘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各校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不仅是履行一项职责,帮助上级部门采集学生体质健康数据,而且作为教育主体,更应加强对数据的开发和应用,借此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研究方法

2.1文献法

以“体质健康测试”与“体育教学”为关键词,搜集其他学者对于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在体育教学中应用价值与应用方式方面的研究成果,以此为该论文创作提供必要的观点和经验。

2.2访谈法

对郑州市部分初级中学的体育教师进行了走访调查活动,了解他们对于初中生体质健康测试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用价值与应用方式的观点和看法,以此作为文章创作的第一手资料。

2.3经验总结法

笔者在郑州市部分初级中学实习过,不仅参与了体育教学活动,而且也进行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活动,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由此将立足于自己的工作经验来探讨初中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与方式情况。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初中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3.1.1宏观上全面把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的要求,初中生主要测试体重指数(15%)、肺活量(15%)、50米跑(20%)、坐位体前屈(10%)、立定跳远(10%)、引体向上(男)1分钟仰卧起坐(女)(10%)、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20%)七项内容,由各单项指标得分与权重乘积之和组成,满分为100分,另外男生引体向上和1000米跑,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和800米跑,各指标均有10分的附加分,因此各学生测试成绩总分为120分。按照规定,90.0分及以上为优秀,80.0至89.9分为良好,60.0至79.9分为及格,59.9分及以下为不及格。各学校按照以上项目展开对学生体质健康的测试活动,随后计算出学生体质健康得分,按照“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的标准对其展开分类,由此可以从整体上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总体的体质健康状况,明确在校学生大致的体质健康水平,从而准确把握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情况,精准定位学校体育工作目标。

3.1.2微观上准确定位学生体质健康缺陷

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任何一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学生的身体健康情况。这就要求各个学校除了从宏观上把握在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树立明确的体育工作目标之外,还必须从微观的角度准确定位学生体质健康缺陷,由此帮助学校制定和实施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而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则从体重指数、肺活量、50米跑、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1分钟仰卧起坐(女)、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七个方面来检测学生的各项身体健康指标。学校借此既可以通过体重指数来清楚地认识到学生的身体形态特征;同时也可以通过肺活量来了解学生的身体机能特征,还能够通过50米跑、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1分仰卧起坐(女)、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等项目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特征,从而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所存在的健康缺陷。这为学校制定和实施体育计划提供了重要依据,提高学校体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2初中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初中体育教学的核心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身体素质,而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则为各项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效依据。各校体育教学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对初中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的应用。

3.2.1借助测试数据来树立学校体育工作目标

树立明确的目标既能够促使体育教师积极、主动地制定和实施体育教学计划,提高体育教学工作质量和效率;而且也能够使学校清楚地认识到学校体育工作进展情况,了解在校学生体质健康整体走势。基于此,各学校可以借助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精确地划分学生在“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各体质健康标准中的分布情况,计算各标准中学生所占百分比,随后结合学生对象特征及学校体育工作现状,确定下一年度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所要达到的“优秀”百分比目标、“良好”百分比目标、“及格”百分比目标、“不及格”百分比目标等等,并将此作为评估该年度学校体育工作质量的重要依据。这使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更具目的性。

3.2.2借助测试数据为各年级甚至各班级制定体育教学计划

当前,我国初级中学主要是从学校教学资源现状以及学生运动需求情况,来制定和实施体育教学计划,虽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运动需求、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但却无法考虑到各年级甚至是各班级学生体质健康的个性化特征,由此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计划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而各个学校借助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则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各年级甚至是各班级学生的体质健康特征,尤其是可以准确地把握各年级、各班级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或者是超重、肥胖问题比较突出,或者是肺活量不足,或者是力量素质不高,亦或者是耐力有限等等。据此,学校则可以根据该年级或者是该班级学生的体质健康特征与体质健康缺陷,选择有利于塑造良好身体形态、提高身体机能、增强身体素质的针对性体育教学项目,制定科学的体育教学内容,选择有效的体育教学方法,实施合理的体育教学计划等等,借此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效率,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3.2.3借助测试数据把脉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并提供针对性建议

学生具备良好的体质健康状况是外部作用与内部作用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即是不仅需要学校制定和实施针对性强且切实有效的体育教学计划;而且还必须激发学生对于自身健康状况的认识,尤其是对于自身不良体质的了解,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科学地控制自己的饮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积极参与健身运动等等。各校每学年所开展的体质健康测试活动,相当于对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进行了一个“体检”,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身高、体重方面的身体形态是否标准,肺活量方面的身体机能是否健康,以及其它方面身体素质是否良好等等,明确各个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据此,各校体育教师应人手一份所带班级学生体质健康检测手册,利用上课的时间,依据各个学生的检测结果及其与学生沟通和交流所获取的信息,一方面向每一个学生详细说明其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潜在的健康风险情况,激发其对自身体质健康问题的重视;另一方则为其提供针对性的体质健康发展建议,使其在体育课堂之外能够积极主动、科学合理地培养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展开针对性的体育运动等等。

3.2.4借助测试数据来针对特殊群体开展针对性的体育教学活动

具备良好的体质健康水平是学生提高学习质量和健康生活的基本前提。在日常生活中,学校很难对各个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有一个全面而准确的认识,由此只能开展普众化的体育教学和综合体育运动活动。而借助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学校则可以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归类,或者是处于“优秀”状态,或者是处于“良好”状态,或者是处于“及格”状态,亦或者是处于“不及格”状态等等,而且还可以将各个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归类于“优秀”、“良好”、“及格”与“不及格”。在此情况下,学校可以对体质监测不及格的学生,或者是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不及格的学生,开设一系列单独的班级,为其制定和实施专门的体育教学计划,从而尽快提高其身体健康水平,符合体质检测标准。当前,我国各省市中招体育成绩不仅考虑到学生在中考过程中1000米跑/800米跑、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之类的考试成绩;而且也逐渐将学生各年度体质健康测试结果纳入考察范围,因此各校借助各年度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对整体体质或者是单项体质不及格的学生展开针对性教学活动,对于学生升学也具有重要意义。

3.2.5借助测试数据来配置体育教学器材设施

调查发现,当前我国初级中学基于经费有限、观念陈旧、重视度不够方面的原因,在购置器材设施过程中往往倾向于选择诸如足球、篮球、羽毛球、网球之类的大众化运动器材和设施,而无法从塑造学生身体形态、增强学生身体机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角度,购置一些诸如跳高架、小沙包、实心球、摸高架、木哑铃、短绳、长绳之类的针对性强、切实有效的小众化器材设施,无法为学生营造一个器材丰富、设施健全的运动环境。伴随着学生体质健康检测越来越常态化,学校所获得的学生体质健康信息越来越丰富,各校可以根据广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检测结果,准确判断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存在的问题,据此配置一些针对性强的器材设施。这能够为广大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运动环境,激发其主动参与课外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其各项体质健康指标。这是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在推动学校体育工作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另一重要价值。

3.3初中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辅助手段

要想提高对初中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应用效率,各校不仅要提高所采集数据的准确性,并为各个学生设计一个专门的体质健康测试手册,而且还必须对海量的数据进行系统的计算、归类与分析活动,由此需要一些针对性的辅助手段。

首先,各个学校应购置一批诸如电子或机械标准身高计、电子人体秤、电子肺活量计、电子台阶试验仪、电子坐位体前屈计、电子握力计、电子背力计、电子单脚站立测试仪之类的更加精准的仪器设备,提高所采集数据的准确性。这不仅使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初中生体质健康状况;而且也能够为学校更好地应用测试数据开展体育教学工作奠定基础。其次,各学校应在我国教育主管部门所推出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采集上报系统”的基础上,委托专业的系统开发公司,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采集、输入、计算、分类、分析与输出的需要,开发出专门的软件系统,帮助学校更好地进行数据保存、数据分析与数据使用活动。第三,各学校应制定出系统的学生w质健康测试数据采集机制、分析机制、应用机制,诸如采集机制涉及到体质健康测试数据的采集时间、采集内容、采集方式、器材配置、人员安排等等;分析机制涉及到数据输入、数据分析、数据归类、数据输出以及相关的人员配置和管理制度等等;应用机制则涉及到依据输出结果来设定体育教学目标、制定体育教学计划、开设体育教学班级、配置设施器材等等。这是开展对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应用活动的一个关键环节。

4结论与建议

总体来说,国家自上而下所推行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活动为各校开展体育教学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在一定程度上细化甚至是颠覆了当前的中学体育教学工作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其体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这无论是对于学生健康成长,还是对其中考升学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立足于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来开展体育教学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各校应秉承任重而道远、层层递进的理念,积极探索此种工作模式,形成一套成熟、高效的工作机制,提高对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的应用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吕庆祝.〈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用教材[m].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10).

[2]王世华.对初中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的分析与对策[J].

当代体育科技,2014(8).

健康的身体对学生的重要性篇6

高等师范院校是培育我国众多教师的基地,是培养出更多优秀教师人才的摇篮。高师院校的学生是我国未来的人民教师,合格的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因此,对于高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重视起来。为了促进高师学生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加强对高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极有必要的。因此,在构建高师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积极转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式,创新对高师学生心理引导的有效方法。

一、高师心理健康教育体现的特殊性

在高等师范院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专业院校相比最大的特殊性就体现在“师范性”,注重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保证师范性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对面向高师学生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要紧紧围绕这一特性来展开活动,不仅要考虑到高师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状态变化,也要对心理问题的预防、解决和心理素质的强化加以重点培养。高师心理健康教育在服务高师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在今后工作岗位上的适应能力和基本工作能力,使高师学生对自身的心理健康更加关注、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未来教师生涯中发挥以身传教的意义。

二、构建高师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体现在了两方面,一个是教育主体,一个是受教育主体。首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受众群,高师学生要极大的发挥主体性作用,体现健康教育活动中的主动性,能自主提升内心思想觉悟。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也要重视自身主体性的发挥,注重自身教育的主导型、创造性以及能动性,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精神。

(二)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高师院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实施在整体教育教学规划中,重视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和心理健康辅导,把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整体效益。另一方面是从高师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说,在提升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对内在也要提升,要使高师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观念,这样才能成为全面的、综合的现代教师人才。

三、关于构建高师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措施

(一)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制度

在落实建设高师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时,需要有系统的、完备的管理制度作为保障,这样才能做到有章可循。因此,在构建高师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时,首先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规定和章程,规划对高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实施过程。同时,在设立学校内部心理健康咨询室后,提出相应的心理咨询室管理规定,相关教师以及管理人员要定期进行学生的案例分析,对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改善心理状态的建议及方法进行研讨和交流。

(二)组成高素质、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团队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教师作为教育主体其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高师院校在针对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一支具有高专业水平和高专业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团队是重要前提。高师院校要定期组织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并积极参加全国召开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交流会,从而不断提升高师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综合教学水平,也能通过学习其他教师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出自身灵感,从而打造属于自身的、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之路。

(三)建立健全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在构建高师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发展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具有创新意义的,其不仅关注了高师在校生的心理状态,也对高师学生在今后工作和生活中的心理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种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对学生全身心健康以及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培养为主要目标,对我国优秀教师人才的培养做出了杰出贡献,因此在今后的高师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中,着力发展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结论

健康的身体对学生的重要性篇7

高职学生的体质健康的好坏,不仅对其现阶段的生活和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以后的体质水平以及劳动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现阶段的高职学生的身体正处于一个生长发育时期,这些学生身体内部的新城代谢都非常旺盛,且其身体的各个器官功能都在发展中,并具有很强大的可塑性以及发展潜力。因此,在这一时期,注重对高职学生体质的锻炼是非常重要的。

1体质健康概念

体质健康是个人健康评价中的重要指标之一,其能更快的反映出不同人群的身体状况以及身体运动机能的转变状况。体质健康不仅是反映个人健康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人群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

1.1体质的概念

所谓的体质就是指个人身体的质量,它是遗传性以及获得性的基础上体现出人体的生理机能、形态结构和心理因素综合的一种稳定的特质。遗传是个人体质发展的前提条件,其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体质的强弱。但最终对个人体质强弱影响的还有后天的环境、生活、营养、卫生条件以及体育锻炼等,前者只对体质的影响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最终决定体质强弱的还是后天的体育锻炼。另外,体质的范围包含了人的生理机能、形态结构以及心理因素、适应能力等,这些都是直接反映个人身体体质强弱的重要因素。

1.2体质与健康的关系

体质的强弱是决定健康水平高低的基础和前提,如果一个人没有良好的体质,健康就像是没有源头的水或是没有根茎的树木。因此,一个人要想具有健康的身体,就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体质。健康的身体是良好体质的终极目标。人们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来增强个人的体质,就是为了能够幸福的生活。但是,体质只能体现个人内在的身体机能、心理状态,并由身体机能决定了人们的现实身体状况,这些都表明了体质具有稳定性以及长期性的特质。而健康却是体现一个人在社会方面以及身心方面的适应能力以及适应状态,其具有易变性以及流动性的特质。健康包含了体质,但体质却是体现健康的一个方面,所以,加强健康与体质的锻炼具有同等性,且加强体质的最终目标也是为了促进健康的发展。

2高职学生现今的体质健康状况

为了更加详细的了解现今高职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我们对某个高职学校的学生进行了全面的体质健康调查。经过调查发现,大部分的高职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都不合格,这些都可以从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生活状态以及运动形式等方面来体现。

2.1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经过调查发现导致男生和女生的心理变化的因素各有不同。如导致女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大多数有对未来过于担心、没有充足的自信心、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于依赖他人等。导致高职男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注意力比较分散、父母对其期望过高、缺少自信心、对别人的看法很重视等等。其中影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就是,对于毕业后的就业情况,以及对自己的未来的迷茫。在对这些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差的高职学生的解压方式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在有心理压力时第一个就是向好友求助,其次就是求助于父母,最好就是求助于教师。面对压力,高职男生与女生的解压方式也不一样,男生大多数是玩游戏、看书。女性却是压抑或写日记等。

2.2没有良好的运动习惯

经过相关调查发现,有80%的学生每个周只参加一次到两次的体育锻炼,且每次锻炼的时间都不长,一般在40分钟左右。有的高职学生选择早期锻炼,或有的高职学生选择下午锻炼,还有的学生不锻炼。在锻炼中,男学生以跑步或球类运动为主,而女学生则是跑步或跳绳等为主。此外,大部分高职学生不知道相关的运动锻炼常识,很容易在运动中受伤。

2.3生活方式比较差

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将直接影响到他的身体健康水平。高职学生的生活方式因受到学校的制约,这也是导致高职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较低的因素之一。经过相关调查发现,部分高职学生可以在学习规定的起床时间起床,其中在吃早饭这方面,有一半的高职学生是每天按时吃早饭,30%的学生有时吃早饭,剩下的高职学生是基本上不吃早饭,而是以中饭和晚饭为主。其中大部分高职女学生都喜爱吃零食,部分男生会参与或是喝酒吸烟。如果在生病的情况下,大部分学生都是自己去买药吃,很少因生病去医院看诊。这些都给高职学生的体质健康埋下了隐患。

3对高职学生的体质健康进行体育干预措施

3.1对学生的运动习惯干预

学校是学生的另一个家,因此学校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加强高职学生的体育工作。使得学校和学生一起为良好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做好工作。如,学校应加强对运动场地的运动器具的更换和安放,并在学校中比较醒目的地方挂上一些宣传健康的条幅。还有高职学校可以举办一场大型的运动会,并设立相应的奖项,鼓励学生参与,都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运动意识。还有体育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培养学生的运动常识,使得学生们能够在运动中保护自己,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从而提高高职学生良好的健康素质。

3.2对学生生活方式的干预

高职学校应根据学生所担心的事情,如毕业后的就业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茫然的等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并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监测,做到及时的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及时的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干预和控制。学校还应跟学生的家长保持良好的联系,尽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且,教师在进行授课的同时,应多跟学生进行交流,帮助高职学生建立良好的自信心,并告诉高职学生,只有积累更多的专业知识,才更有力于未来的发展,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态度。

3.3对高职学生的健康意识的培养干预

大部分的高职学生对健康的概念理解很片面,他们都没有意识到要想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就需要重年少做起。又因,高职学生身体比较好,但自我的保健意识比较淡薄。因此,学校在对学生的健康意识培养进行干预时,要充分的利用学校的宣传栏、校刊、讲座或是广播等多种方式来宣传和传播健康信息。通过这些方式来树立高职学生正确的健康观、并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保健知识,以及培养其自我保健意识,从而加强自身的健康管理。

健康的身体对学生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中职体育健康教育终身体育

“健康是1,事业、财富、婚姻、名利等等都是后面的0,由1和0可以组成10、100等n种不同大小的值,成就人类与社会的和谐旋律”。6月10日在北京举行的纪念毛泽东主席发表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55周年“首届健康健美长寿促进大会”上著名免疫学专家、全国政协委员冯理达如此表述。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主要是培养从事生产、建设一线工作的产业技术工人,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突出健康教育,以满足今后繁重工作的需要。

一、要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放在首位

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少年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学校体育工作取得很大成绩,青少年营养水平和形态发育水平不断提高,极大地提升了全民健康素质。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一方面因片面追求升学率,社会和学校重智育、轻体育,学生课业任务重,缺少休息和锻炼时间;另一方面体育设施和条件不足,体育课和体育活动难以保证。近期体质健康监测表明,青少年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城市超重和肥胖青少年的比例明显增加,部分农村青少年营养状况亟待改善。www.133229.Com这些问题如不解决,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乃至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只有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才能淡化以“竞技体育”为中心,过于强调运动技术规范化,而忽视人的身心与行为对健康影响的片面倾向。也只有确立这种指导思想,才能重视人类追求和体验文化的价值取向,即重视它在竞争、友谊、合作、意志与精神方面的价值以及协调能力,发展与品德修养之间的关系,使之可能继续挖掘人类赖以生存的原始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二、对教材、教法进行改革

要打破以往偏重竞技体育项目的传统格局,充分利用体育多功能的特征与健康多元化内涵的一致性,使体育与相关的健康内容有机结合。教学内容要突出健身特长,删减部分竞技性强,延续性差的项目,多补充一些人们喜闻乐见的体育舞蹈、健身、健美等项目,把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的群众体育结合起来,协调同步发展;突出学生终身受益的体育知识、锻炼方法的学习;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专业和工作需要选择教材;加强学生的健康意识,健身能力、健身知识的培养。总之,教材内容的制定应与时俱进。

三、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

体育科学揭示,体质是一种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因素综合的状态和特征。遗传决定于个体差异,体育教学应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而不可一刀切。因为体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体育娱乐能力和体育观赏能力,只要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平时能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有健康的身体,体育教学就是成功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给每个学生以适当的机会,促进他们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综合发展。

四、积极推广快乐体育教育

快乐体育就是通过体育活动体验运动中的快乐感,激发学生参加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我们推行的三选择(学生可自由选择运动项目、上课时间、任课教师)大大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快乐体育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使学生在欢乐中学习体育运动知识、技术,增强体质,塑造个性。推广快乐体育后,要以小型多样、游戏性强的项目代替一些技能性强、追求成绩的项目。学校运动会也应进行相应改革,增加跳绳、拔河等项目,或棋类、桥牌等小型比赛,以增加娱乐性与参与性。

五、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现代生活普遍使人感到压力增大,我国近半数人有明显或潜在的心理疾病,在校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样不容乐观。近年来大中专学生、甚至中学生均存在一定比例的心理问题。学业、就业、情感等压力导致一些学生精神崩溃,厌学、厌生不断发生。因此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应成为体育的当务之急。因为体育具有不同的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学生在参与中不必用语言即可进行交流,亦可找到兴趣相投的知音。体育能消除人的紧张情绪,发泄内心潜意识的冲动,提高人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满足人与人交往的需要,磨炼人的意志,重塑人的性格。因此,体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具有独特作用,对健康心理的形成具有良好的效果。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更多的照顾问题学生,多关心,少批评,及时鼓励,使其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其满足感、成功感的情绪体验,逐步树立信心。教师还可以利用语言进行暗示。语言要生动、形象、准确,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气氛,提高其自我调节能力,清除恐惧感和意志消沉等消极心理,增强自信心,增进心理健康。

六、向学生灌输健康的生活方式

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求知欲强,生命力旺盛,正处于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形成正确生活意识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进行体育健康教育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体育运动就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参加体育活动,感受身心的舒坦,观看体育比赛或表演,享受视听的愉悦,这是一种可促进人在竞争中求进取,在运动中健身心,在挑战中长智慧,在苦累中练意志,在与同伴和对手合作交锋中增进社会公德意识的生活方式,是一种能使人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运动后虽然会感到身体疲劳,但精神却得到了莫大的满足,会进一步领悟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要在学生中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和目标,就应加大体育教学的改革力度,拓展课外体育时空,努力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引导学生崇尚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摒弃不良的生活习惯,真正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总之,要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突出健康教育,全面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认真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积极推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大力宣传和普及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健康观,加大对群众性学生体育活动的宣传报道,形成鼓励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氛围。要以迎接奥运会、举办奥运会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使北京奥运会成为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推动全民健身运动迈上新台阶的奥运会,让广大青少年以实际行动与奥运同行,充分展示新时期青少年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07.5.7.

健康的身体对学生的重要性篇9

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追求综合教学效果的新体育教育思想形成后,健康体育、终身体育、生活体育和主体性体育的教学模式正逐步渗透到体育教学当中来。体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人才的重要途径。只有在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思想,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既要考虑主动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渗透相关的健康教育理论和知识,才能有效的贯彻“健康第一”的教学新理念,是终身体育落到实处。

一、以人为本,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旨在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身心健康的人,并最终帮助学生实现其潜能。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本质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因此,健康体与思想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我们应充分认识到以人为本在体育和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健康教育是为不可缺的一种教育。是为提高人的生活生存质量的重要方面。在此基础上,加强健康教育,把体育与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体育的健康教育职能,改变以往的重技术,轻理论,重竞技轻健身的教育思想,把学前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等环节紧密的衔接起来,以保证体育教育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连续性,从而真正达到健身、启智、调心、育人的教育目标。

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向科学化、生活化调整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已开始想强身与人的思想转变。然而,至今以强身育人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尚未成形,主要原因是没有把目标和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整体改造。因此,在创建健康体育课程体系中应突出以健康健康育人为目标,以终身教育为主线,从使全体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探索提高学生体质与健康的新途径、新方法。真正体现健康意识的培养,体育能力的提高,体育习惯的养成。增强健身教材,健康教材,立意于健康改造竞技体育教材,使竞技运动项目教材化。在教学内容上要转向符合学生特点的生活体育,娱乐体育。既让学生体验体育的乐趣,又让学生掌握一定闲暇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体育手段和方法。因此,健康体育课程应传授这些方面的内容,为学生个人的终身健康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使教材体系现出健康性,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实践性与知识性相结合,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鲜明特征。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向个性化、多样化发展

学生作为一个群体,是由不同的个体构成的,学生个体的多样性乃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性的反映,而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否依据了学生个体的多样性,则是衡量体育教育是否遵循了内在规律的尺度之一。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决定了他们的起点,进步程度等均有不同。解决不同的问题应该用不同的手段方法,充分体现教学手段与方法的个性化,也就是通常所指的“因人施教”-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必须指出的是,在强调“因人施教”的同时,不能因之而忽视“因人施教”-因“材”而异,有的放矢,各显其效。就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毕竟是班级授课制,与因人施教有一定的内在矛盾性。“因材施教”促使教学内容发生结构分化与过程重组,使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要求、教学评价标准。“因人施教”与“因材施教”的互动状态呈现教法与手段的个性化与多样化。

四、拓宽视野,提高体育教师健康教育修养

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现代体育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身心发展,培养其体育兴趣,完善其个性为中心。教学中心的转移并不是放松了对教师的要求,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信息角度上分析,影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现代体育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身心发展,培养其体育兴趣,完善其个性为中心。教学中心的转移并不是放松了对教师的要求,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信息角度上分析,影响健康教育落到实处的主要原因,使体育教师缺乏获取体育和健康教育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也就是缺乏对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科研前沿,相关创新经验知之甚少,对知识结构缺乏系统全面的了解和学习,不但限制了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也阻碍了学生体育文化素质的培养。一旦体育教师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就会设身处地的从学生立场考虑问题,尊重学生的个性,自觉的将科学锻炼方法,运动处方理论,心理学理论,医学保健理论等运用到教学中,保持体育教学的持续生命力。

健康的身体对学生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体育健康教育

一、多维发展,确立教育目标新体系

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为宗旨,与德、智、美等各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新课程确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明确规定了以下课程总体标准:(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精神;(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这一目标体系避免了过去所用的套话、空话,显得更加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就教学宗旨来看,体现了以学生运动技能培养为主的价值取向向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多维价值取向的转变。实施这一目标体系,要遵循以下规律:一是目标的权威性。课程目标是根据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制定的,不可随意拔高或降低;二是目标的灵活性。新课程目标体现了总体要求的规定性与实施单元的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在选定具体项目或内容后,执教者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目标;三是目标的层次性。根据各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将目标纵向分解,形成目标树,使各阶段教育目标具体化;四是目标的针对性。体育与健康课必须关注学生的性别和年龄等因素,在总体目标范围内,根据学生性别和年龄特点确定教育目标;五是目标的全面性。体育与健康课目标既有显形的习惯、技能目标,也有隐形的品质、情感目标,设计目标应综合考虑,不可偏废。

二、多育并重,构建教育内容新体系

新课程突破了以往以竞技项目为主的内容体系,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确立了课程内容框架,从而极大地拓宽了体育课程的内容范畴。因此,选择新课程教学内容,要树立“大体育”观念,既考虑体育与健康课本身的教学内容,又思考体育与健康同各种教育因素的有效衔接,从“动育、心育、食育、性育、劳育”等方面整体谋划,科学设计。“动育”,即运动技能教育。包含着对学生运动兴趣、爱好、习惯、体育道德的培养和运动技术水平的训练,是体育与健康课的主体内容;“心育”,即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整合是对体育认识的一次飞跃,心理健康教育肩负着学生健康知识的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和乐观、进取、开朗、豁达的心态的形成等重要任务;“食育”,即饮食科学教育。人体的许多疾病都是“吃”出来的,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必须从关注饮食开始,因此,提高学生的食品卫生和安全意识,培养科学的营养结构知识和饮食习惯,是体育与健康课的基本内容;“性育”,即性知识教育。初中阶段,正值学生生理发育成熟时期,加强青春期卫生知识教育,让学生掌握性科学,打破性神秘,既是卫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育”,即劳动教育。它既是一门专门的课程,同时也是体育与健康的重要组成部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劳动或自我服务性劳动,可以达到以劳健体、以劳益心的目的,对于增强学生体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都具有重要作用。

三、多方结合,创新教育途径新体系

新课程改革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实施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前提下,加强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与教育诸方面的有机结合,创新教育途径,是实施新课程背景下,实现体育与健康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首先,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课堂是学科教学的主阵地,必须将改革体育课与健康课堂教学作为实施体育与健康教育的中心环节;同时,必须将各种课外实践活动作为有益补充,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趣味)体育活动、心理咨询活动、竞赛活动,为培养学生健康知识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习惯和技能构建有效载体。第二,坚持课标的规定性与内容的选择性的有机结合。新课程标准只规定了学生身心发展标准,而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给学校和教师留有很大的选择余地。学校和教师完全可以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的原则下,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和学生实际,选择教学项目或内容。第三,坚持体育与健康教育与教育诸方面内容有机结合。将体育与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过程的各个方面,既可以增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又有利于以体育德、以体增智、以体强身,以体益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第四,坚持课程选择与课程开发相结合。体育与健康教育涉及了广泛的教育内容,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实施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宜宾市八中根据自身运动场地狭窄的实际,自编了室内徒手操,开辟室外趣味体育活动场地,解决了部分学生不能做课间操的问题;根据学生实际,编写了校本教材《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增强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五,坚持学校、家庭与社区教育有机结合。在加强校内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调动家长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要求学生参加一定的家务劳动或家庭体育锻炼,鼓励学生参加社区群众性体育活动,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文化宫、少年宫、体育俱乐部等单位和团体组织的校外体育活动,努力形成学校、社区、家庭互动协调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