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网络文明引导工程研究十篇网络文明引导工程研究十篇

网络文明引导工程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4:03

网络文明引导工程研究篇1

【关键词】校园网络文化;大学生;未来;引导

随着社会的信息化,人们的生活,工作与互联网越来越密不可分,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词汇逐渐为人们所知晓。而校园网络文化的日益崛起,在带给大学生多彩的上网经历、帮助大学生拓宽知识领域的同时,也给其带来了各种不良的网络信息,甚至会导致他们荒废学业。既然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我们所做的唯有从正面迎接它,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地利用它来引导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

1正确认识校园网络文化

正如网络世界上的缤纷繁杂一样,对校园网络文化的定义也是众说纷纭。技术造就了传播和沟通,而传播和沟通的改变则产生了文化的质变[1]。

校园网络文化,顾名思义是高等学校在教育教学、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基于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创造的一切财富和精神的总和。具体说,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以高校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主体,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为物质基础,以数字化互动媒体(如BBS、QQ群、手机短信等)为载体,有时代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很多学者认为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向网络的延伸,是校园文化在网络社会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文化,它和传统的校园文化互相交错互相渗透并互为补充;笔者认为校园网络文化的是网络文化和校园文化的结合,网络文化的发展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而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交叉融合逐渐形成了校园网络文化。

2国内外研究现状

通过文献检索、网络检索以及查阅图书馆资料等方式,笔者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的相关刊物和著作。

国内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研究,大部分都是以校园网络文化的双刃剑特点为研究对象,进而对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产生的一些影响做一些初步的研究。总体上可以分为从宏观层面研究和从微观层面研究。如陈志兵的《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2],通过对网络文化的内涵及其功能的分析,论述了校园网络文化对现代大学生生活的影响。

在关于中国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宏观研究中,一方面,许多学者关注东西方文化差异引起的西方文化对笔者国文化的渗透,通过网络向中国倾销自己的文化,大学生受到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强力冲击等问题;另一方面,高校校园网络化促进了传统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和转化。大部分的学者都认为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抵制,并且抢占有利的网络阵地,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从而更好的弘扬中国文化。如吕戎在他的文章《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与发展》[3]中提到我国网络文化信息的明显劣势使大学生受到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强力冲击。

在关于中国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微观研究中,现在的相关研究有四类:第一类是倡导在网络时代的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性以及相应的做法,如姜旭的《校园网络文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4];第二类是研究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如彭晓波的《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影响及对策研究》[5];第三类是校园网络文化对校园传统文化的冲击,如曾黎明的《网络文化对大学校园传统文化的冲击及对策》[6];第四类是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挑战及对策,如栗琴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挑战及对策》[7]等研究,都从微观上研究了校园网络文化。

统观国内学者关于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影响的研究可以发现,目前研究都停留在分析及采取的措施上,还没有关注到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未来发展方向的引导作用。

关于国外对校园网络文化的研究,从目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看,研究大多集中在校园文化的研究层面,分别涉及到各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等等。纵观这些研究结果发现,国外的这些研究并未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来探讨。面对暴力、犯罪、自杀等众多的校园问题,国外学者也越来越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美国卡耐基促进教学教育基金会在题为《学院――美国本科生教育的经验》的报告中指出:“大学教育成功与否与校园生活的质量有密切关系。它与学生在校园内度过的光阴和他们所参与活动的质量有直接关系。”

经过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是缺少对“未来发展方向”、“引导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因此笔者从这方面着手,为这方面的研究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由于笔者主要目的是研究校园网络对大学生未来发展方向的引导作用,所以在此避开其消极影响。

3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群体积极的影响

3.1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解放了学生的思想

现在各大院校的校园网都开辟了BBS论坛、贴吧等平台交流方式,且深受学生的喜爱。通过这些平台,大学生们可以自由的交流观点和信息,真正做到激扬文字。网络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开拓了大学生的视野,使大学生更好的认识世界,增强了他们的全球意识,提高了大学生的思维能力。

3.2开辟了大学生学习的途径,改变了教学环境

因特网的互联使得网络和教学资源的整合成为了可能。作为校园主流文化和大学精神的传播阵地,校园网络文化让高校的教学方式更加多元化。大学生群体从网络环境中得到了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从而使大学生群体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3.3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营造了校园科学创新的氛围

计算机网络所推动的社会的迅速发展,向大学生群体展示了科学技术的力量,有利于其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通过校园网络文化,大学生群体可以多方面的了解国内外的科学技术现状及发展前沿,摆脱其对公众权威的盲从,有利于其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提高创新能力。

3.4在政治价值观上,增强了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政府门户网站超过4.5万个,75个中央和国家机关、32个省级政府、333个地级市政府和80%以上县级政府都建立了电子政务网站,各种政府网站日益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第一平台,公民参与程度有了大幅度提高,作为大学生也可以参与到这些活动中去,登陆政府网站,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政府建言献策,发挥大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3.5在生活价值观上,改变了大学生的交往方式

人生活在社会中,就要与他人交往,互相帮助,增进了解、建立友谊。在网络出现之前,人们的交往只能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网络的出现使大学生可以跟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民族的人交流,拓展了交往的范围。在网络空间里,大学生可以跟明星老师在线探讨学术知识,也可以跟自己的老师、同学、朋友聊天,谈论学习、生活、工作问题,还可以通过网络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然,如果没有积极引导校园网络文化,那么其消极一方面也是不可忽略的。比如西方价值观的强力冲击;网络文化构建的虚拟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人格带来直接侵害;信息泛滥造成的大量不良信息充斥网络,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对网络的依赖,使得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大量减少,造成现实中过分封闭自己的恶果;网络使得知识更加容易获取,从而也导致作品抄袭不断。

4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未来发展方向引导作用的研究的价值及研究过程和结果

大学生正处于一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长成熟的阶段,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能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校园网络文化已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立场、思想观念、道德观念及行为方式,因此对大学生未来发展方向的引导面临严峻的挑战。

针对大学生群体所具有的群体成员多样化、学习方式灵活化、心理素质成熟化等特点,校园网络文化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其在思想层面,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在科研层面,遵守学术,规范自觉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在生活层面,尊重师长,热爱生活,关心社会发展。

为了更好地研究目前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群体的引导作用现状,笔者于2012年2月13日以网络问卷形式在某调查网站上展开了调查,利用专门的调查网站、邮件、qq群等工具发放问卷,历时三个月,共收回168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43份。

图1

图2

图3

笔者的调查问卷显示,有57.1%的大学生认为校园网络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发展了其兴趣爱好;有57.1%的大学生认为其未来理想职业与其平时上网浏览的信息有关;有71.4%的大学生经常查阅资料;有42.9%的大学生每周上网时间在30个小时以上。由调查可知,通过校园网络获取学术信息的大学生比重较高,大学生群体通过校园网获取信息的频率很高,充分表明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群体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发挥着一定的引导作用。这说明,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未来发展方向有重要作用,进而,正确的引导作用对大学生未来发展方向有重要的研究价值①。

5建立相关机制,引导大学生未来发展方向

加强政府和社会对学校文化的引导作用,要弘扬时代主旋律,紧跟时代步伐,引导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通过教育,不断提高青年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是非鉴别能力,自觉抵制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和影响,抵制低级文化趣味。在大学校园里,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大力提倡尊师重教、敬业奉献、文明诚信、团结互助,用主流的、健康的校园文化去抵制网络消极文化,为大学生正确的未来发展方向奠定基础。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文娱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因此,先进的校园网络文化必须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重要位置,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大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

学校应开展相关的宣传活动,呼吁大学生远离网络垃圾信息,拒绝不良诱惑,增强自制力,积极响应学校号召,一起维护校园网络文化的净土,为大学生未来发展创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

大学生不但要自律,自觉远离虚拟世界,还要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帮助沉溺于虚拟世界的同学走出来,使其展现出大学生应有的青春与活力。对于开展的活动,既要力求高品味、多层次、重参与、求实效,又要注意对思想意识类、科学知识类、文化娱乐类等各类活动的分类引导,以增强活动的针对性。

面对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一味地采取消极的堵截方式是不明智的,也是行不通的。积极的对策应该是在利用网络促进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尽力做到扬长避短,兴利除弊,使校园网络文化在青年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发挥其积极作用,从而达到其对大学生未来发展方向的引导目的。

总之,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校园网络文化目前还处于发展期,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人们对校园网络文化的进一步整合和教育工作者对校园网络文化的引导作用的注重,将来校园网络文化一定能为大学生未来发展方向提供更好的引导作用。

由于笔者时间略显仓促,水平有限,该调查问卷结果仅代表个人观点。

【参考文献】

[1]爱德华・a・卡瓦左.赛博空间与法律[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58-89.

[2]陈志兵.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181-184.

[3]吕戎.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与发展[J].辽宁教育研究,2003,08:85-87.

[4]姜旭.校园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142-144.

[5]彭晓波.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影响及对策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08,06:106-108+115.

网络文明引导工程研究篇2

在信息化和网络化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的校园BBS、百度贴吧、个人网站、博客等为个人观点的自由表达和传播提供了公共平台,每一个上网者都可以参与各类事情的评论。校园网络舆论在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和思维方式中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同时由于大学生活正处于由学校向社会的过渡阶段,使得大学生极易受到舆论你的影响以及参与到舆论当中来,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则有可能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基于此,大学生网络舆论的研究日益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探讨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及其对社会和学生自身的影响,有利于高校采取正确的网络舆论政策,引导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三观”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文献回顾

迄今关于网络舆论的定义都是从舆论的定义开始的,但由于人们对于舆论的界定都存在很大分歧,从而导致网络舆论的定义也是众说纷纭。但综合各方观点,可以认为舆论就是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由此,在理解网络舆论的时候,主要是认清舆论的载体的变化所导致的定义的变化,例如,邹军认为网络舆论即为通过互联网表达的社会舆论。把网络舆论界定为“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但这里,网络舆论的主体所指并不明确,“公众”和“网民”之间的异同也有待辨析。此外,另有学者则进一步把“网上公众发表的意见”区分为两大类,包括网上各种传统媒体延伸的新闻言论,和网民在互联网上表达的舆论。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大学生的舆论行为,不涉及到新闻言论的问题。因此,笔者把网络舆论界定为狭义的网络舆论,即“网民在互联网上表达的意见”。而大学生网络舆论则特指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民意见的舆论。

现有文献大都关注网络舆论的形成及其影响,甚少文献专门针对大学生网络舆论进行研究。目前对于大学生网络舆论的界定也存在差别,有的叫做大学生网络舆论,也有的叫做高校网络舆论,但不管如何叫法,主要研究对象都是大学生。此外,现有研究主要是探讨了大学生网络舆论的特点及其形成机制,例如余惠琼认为大学生网络舆论主要有三个特点,即更为张扬的主体意识、更为多元的价值取向、以及更为多样的行为方式。刘建华、陆俊则从传播学的原理出发,论述了大学生网络舆论的过程,认为大学生网络舆论经历了浅舆论阶段、显舆论阶段和舆论化阶段等三个阶段。此外,大量的研究则是探讨对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策略等。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存在两个个明显的不足。一是现有研究主要建立在思辨分析的基础之上,缺少实证研究。既然建立在思辨的层面,则其结论的正确与否有待实证研究的验证;二是没有综合考虑大学生网络舆论形成的机制及其影响路径关系。虽然现有研究对大学生网络舆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但仅从行为的发展过程进行研究,而没有探索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前置变量及其后置变量等,从而不能揭示大学生网络舆论形成的真正原因,例如为什么有的焦点可以形成网络舆论,而有的焦点却不能;为何有的学生反应积极,而有的学生反应冷淡等,这些现象值得更进一步探索网络舆论的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前置变量。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大学生网络舆论形成的前置变量及其调节变量,从而探索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及其引导策略。

1.舆论的性质对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影响

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的程度往往跟网络舆论的性质密切相关。虽然网络解放了人们的话语权,打破了传统媒体对舆论的控制和信息的垄断,从而导致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网络,但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成为焦点,都会成为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的对象。如果要成为大学生讨论的话题,这些信息还需具备一定的特点。一般来讲,网上信息可以分为社会公德方面的和非社会公德方面的。事实上,许多新闻报道之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是因为这些新闻所揭示的事件往往关乎整个社会道德标准和道德底线的突破。例如2009年5月7日杭州富家子弟飚车撞死浙江大学的毕业生,在事发后飚车的富家子弟们的态度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正是因为这一事件折射出了富二代的社会道德伦理问题,才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大学生自然也会对此进行讨论。因此,舆论越是具有重要的社会公德性质,越有可能引起大学生网络舆论,由此我们得出假设1。

假设1:大学生舆论涉及的社会公德影响力越深,越有可能引起大学生的网络舆论参与度。除了社会公德外,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还有可能涉及到自身的事情。网络上的公共论坛、各个高校的校园BBS以及个人网站、博客网站等为个人观点的自由表达和传播提供了公共平台,针对各类事件的评论成为每一个上网者都可以参与的事情。随便点击一个高校的BBS,都可以发现很多学生的留言,对其日常生活、学习上的问题、学校的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评论,抒发感情。综观这些评论可以发现,它们是跟学生的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事情,例如学校食堂、学校考试制度、图书馆管理等,这些评论者虽然只是少数,但一旦某个评论或焦点事件关乎到学生的重大利益的时候,很有可能成为一个网络舆论的发生机,吸引大多数学生的参与,从而成为一个公共事件。例如2008年1月4日,中山大学论坛“逸仙时空”赫然出现一个帖子《中山大学微生物专业艾云灿教授:请您不要再害人了好吗?》,发帖人“伤心博士”以该教授所带研究生的身份,揭发导师几大“罪状”,包括打骂学生、对想要转导师的学生打击报复等,帖中有名有姓,言辞激烈,在学生中引起一片哗然。这个帖子之所以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广泛关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是关于学生培养的重大事情,关乎学生自身前途命运等重大利益的事情,因此广受关注,成为一个公共事件。由此可以发现,网络舆论的对于学生的利益相关性会影响学生参与网络舆论的程度,由此我们得出假设2。

假设2:大学生网络舆论与学生的利益相关度越高,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的程度也越高。

网络文明引导工程研究篇3

论文摘要:近十年来网络文化和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需继续丰富研究内容,完善研究方式。具体有:扩展并细化研究内容;由理论探讨为主转向理论指导下的实证研究为主;对高校类型作出细分,增强研究的针对性。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研究也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针对高校的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目标,才具有现实意义

伴随校园网络在我国高校的普及,校园的传统教育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进而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即校园网络文化。研究我国高校网络文化现状,展望发展趋势,有利于增强高校网络文化的引导与教育作用。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观点

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高校网络文化的特点和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等基本问题,以及校园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图书馆建设的关系研究方面。

(一)高校网络文化的基本问题研究

1、高校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的融合体

研究者基本认同高校网络文化是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结合物,校园网及其相关栏目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师生是参与主体,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如校园BBS、专题网等学习行为方式、道德规范并由此形成一定的校园风气。

2、高校网络文化具有虚拟、开放、多元性与高时效性的特点

高校网络文化是校园网络化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网络化、虚拟化。

(1)虚拟性、开放性和资源共享受性

网络交流表现为主体和对象都不必显现真实身份,不必承担现实生活中所应当承担的责任。网络的开放性,使网络文化跨越时空,具有多元性与最大的自由性,网民可以尽情抒发感受、表达观点、发泄情绪。

(2)多元性与两面性

高校网络文化整合了不同文化背景与底蕴的思想、观点,更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但也充斥着色情、暴力、迷信和邪教等不良信息,网上民意的放大和失真现象严重,这些已成为威胁校园文化安全的新公害。

(3)高时效性

网络传播技术不断改进,信息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网民数量持续攀升,多对多的网络关联格局已形成,信息来源广、更新及时,搜集信息便捷、及时、迅速。

3、高校网络文化通过网络传递校园主流文化,吸引学生学习与展示自我

网络文化信息传递及时、覆盖范围广、资料重访率高、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吸引力和感染力很强。教育者可以把网络作为宣传阵地,及时传播先进文化。网络教育具有科学性、人文性、技术性、情感性、创新性的多维整合特点,网络传播文化的形式多样,网络使用者具有充分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因而,网络文化有很强的吸引力,能调动学生学习与展示自我的积极性,可以作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载体。

4、高校网络文化发挥作用的性质有赖于使用的恰当程度

高校网络文化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使用网络基本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它提供了及时交流的平台,为教育者及时发现与解决学生的问题、监督学校管理、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提供了极大便利;网络信息的及时性、开放性、广泛性拓展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和范围,促使学生深入对社会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网络信息的自主交换性和交往的虚拟性,使大学生敢于通过网络进行真实的思想与情感交流,促使学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塑造自律精神,提高创新能力。网络中呈现了多元的价值观念,网络交往的虚拟性与网络监管的缺失使网络信息良莠不齐,能使世界观、人生观尚不稳定、缺乏考验与辨别力的大学生误入歧途;使自制力弱的学生道德意识弱化;使自制力低、沉溺网络的学生传统的人际交往减少,人交往能力退化。

(二)校园网络文化的兴起给德育工作带来挑战与机遇

网络文化使高校德育面临的社会环境更为复杂,促使德育工作者正视这一挑战,改变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念以增强教育功效,变挑战为机遇。

更新教育观念,健全制度,培养网络文化服务队伍,加强对校园网络文化的管理监督,保证网络信息所传递思想的主流性与可信性;从学生实际出发,普及道德知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经常性地进行网络使用培训,将网络道德教育融入日常德育,加强对学生上网意识和行为的引导与教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辨别、选择与“慎独”,以增强其道德批判与选择的能力。

(三)增强图书馆内涵建设,发挥引导作用

图书馆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地,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将会使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拥有坚强的后盾。因而,需要坚持“综合化”的网站设计理念进行图书馆建设,构建网站内容时充分尊重用户习惯,突出图书馆网络文化的个性化服务功能,扩大服务领域和受众群体,扩大数字图书馆的辐射范围。

发挥图书馆特有的职能,丰富网上内容。图书馆具有得天独厚的知识优势,可以通过对特定网络信息进行智能整合、网页导航、努力扩充网上馆藏资源,主动、积极地向学生,甚至社会提供经过系统开发的有价值信息。通过自建特色数据库和随书光盘,主动推荐热门图书和经典图书,丰富自助知识讲座内容,开办校园读书网站等方式增强图书馆网络文化的辐射力和吸引力。

二、探寻已有研究不足,展望研究未来

(一)现有研究的不足

1、研究内容过于集中,覆盖面不够

从重要学术网络和普通网络搜集的资料来看,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网络文化的基本理论、网络文化与高校德育及思政工作的关系等方面,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学校管理、学生心理健康、教师管理、学生职业素养和良好生活与学习习惯养成、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背景下学校管理者与教职工的关系处理、网络影响的性别差异等方面的研究非常缺乏。

2、理论性探讨宽泛,实践调研性研究缺乏,推广价值不明

现有研究成果主要从网络文化的正负面影响及对策的探讨着手,研究成果相似程度非常高。实践研究成果发表的仅有几篇,调查范围仅限于少数院校,成果有一定的借鉴性,但是推广程度仍然有限。

3、研究对象宽泛,缺乏分类分层研究

多数研究者把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具体类别研究很少,比如对高职网络文化建设研究论文仅有3篇。

(二)研究展望

据相关统计显示,近几年高考考生数量呈迅速下滑之势,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阶段,加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某些不利因素,大学生就业的竞争条件趋于多元化,各级各类高校争抢生源的竞争也悄悄升级。提高教育质量,树立良好学校形象,已经成为高校争夺生源的重要因素。适应时代特点,调整教育模式,拓展教育途径则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增强高校竞争力。在网络普及的今天,校园网络文化对增强高校竞争力的作用也在逐渐增强。

然而,从2007年教育部提出进行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以来,相关研究进展较慢,仅在一定程度上使研究者对高校网络文化的含义、特点、影响等基本构成及内容产生共识。还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需继续丰富研究内容,完善研究方式。

扩展并细化研究内容。要紧密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研究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学校管理、学生心理健康、教师管理、学生职业素养和良好生活与学习习惯养成、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背景下学校管理者与教职工的关系处理、网络影响的性别差异等问题,使研究内容涵盖与网络文化相关的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使研究成果能够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进行全面指导。

由理论探讨为主转向理论指导下的实证研究为主。理论研究为实践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提供导向;实践研究成果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丰富理论。需要通过调查获得一手资料,分析不同类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不同性别的学生对海量网络信息的应对模式、筛选信息的标准与原则、辨别信息优劣的能力、网络使用习惯及态度;探讨师生的信息需求心理及需求内容的性质与类别,以便为提供吸引师生的网络知识作出指导。

对高校类型作出细分,增强研究的针对性。根据不同类型学校的文化与管理传统、培养目标、师生心理和思想特点等进行细化研究,为同类型院校的网络文化建设提供系统指导,保持其可持续发展。

总之,科学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指导实践,为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工作规范,提高实践的经济社会效益。我们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研究也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针对高校的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目标,才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凤瑛,陈玉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德育的影响与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2,(12).

[2]王淑芳,王洪欣.网络灰化对高核德育的负面影响众对策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3).

[3]衡均.关于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定位与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1,(7).

[4]李明,杨欢,彭小波.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03,(5).

[5]唐加祥.浅谈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7,(9).

[6]孙桂荣.高校校园网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职业技术教育,2001,(31).

[7]李亚宁.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的风险问题策论[J].江西社会科学,2005,(1).

[8]李英,郭双利,王春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12).

[9]时伟.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及其教育对策[D].电子科技大学,2005.

网络文明引导工程研究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自主探究式;研究生

自主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个性化学习,体现了建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思想,即强调学习者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以学习者为中心),重视学习者的积极自发学习,强调自我评估的重要性。自主探究式学习主要具备探究性、能动性、有效性和相对独立性四个特征。与研究生其他专业课程教学以及本科生教育相比,思想政治教育紧贴现实的政治形势,而国内外形势经常变化,国家的新政策也不断涌现,给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赋予新的信息、新的内容,因而思想政治理论体系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在教育方式上必然要求更大的灵活多样性、主动适应性和探索研究性;同时,现代研究生个性化明显、自由活动多、主体能动性突出、注重探究性、自我管理能力和相对独立性较强等特点以及比较严峻的社会就业形势,也必然要求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的教学模式所注重的教师在教学中的中心主导地位和单一传授方式,转向后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强调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形成个性特长化、自主探究式学习新模式。

一、“内生活力”:

培养研究生自主探究能力

构建自主探究式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一项开放式的、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培养研究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是现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程的“内生活力”。只有使研究生的“内生活力”竞相进发,才能为该系统工程的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根本动力。

研究生较本科生而言,年龄较大,个性较成熟,有独立的思想意识,有较丰富的情感,有更强的社会意识,有独特的价值评价标准和个人主见。他们在平时学习、日常生活和相互交往中具有比本科生更大的自由度,更明显的相对独立性和主体性,应有更宽广的知识面,更突出的科研能力要求,更高的政治素质标准,更强的自主学习自觉性。他们的特长和优势使之易于形成学习内容的探究性,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学习方式的自学性,学习行为的自主性,学习作风的自律性。然而,如果缺乏正确引导和必要约束,研究生过于自由和分散的状态,又容易滋长自发性、自大性、盲目性、散慢性、懒惰性等不良习惯,而面对学术论文要求、毕业论文、将来就业和社会竞争的压力和困惑,却一筹莫展,易于形成自闭性、抑郁性、孤傲性、偏执性、自卑性等极端扭曲心理,就有可能趋于严重背离培养目标。他们的弱点恰恰表明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高校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根据研究生的特点,鼓励他们扬长避短,激发其潜能,使他们的主体性特长和自我价值充分发挥。

1.自主选择学习目标

在研究生的学业奋斗过程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研究生作为内因能基于一定的学习自主权形成较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紧迫感、危机感,会积极主动地自我设计、自我追求理想目标,发挥决定性的主体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外因对研究生提供建议参考、理论指导、技能输导,应通过对国内外政治形势、国家政策、市场经济和未来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机遇与挑战、人才竞争规律等分析,开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他们明辨是非、把握方向、认准目标、增强信心,成为研究生自主探究式学习的促进者和引航者。

2.独立发展自学能力

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由于各人自学能力的差别会导致不同的学习效果。因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引导研究生保持和发扬积极进取、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和斗志,培养他们独立完成任务的习惯,放手信任他们,给他们更多的自由活动空间和时间,提供更充分的自主选择机会和自我发展条件,这将快速提升他们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快速发展、创新成就必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3.自由发挥个性特长

个性特长是指个人特有的气质、性格、能力与专长等个性特征。一个学生能够从基础认知性为主的本科阶段考上专业研究性为主的研究生,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敢于进取的个性特长充分发挥的结果。研究生在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期间,需要再接再厉,进一步发挥自身长处,这是保证自己学业顺利发展的人力资本,是成功的关键。

4.不断提升创新能力

研究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应具有的创新能力体现在:其一,发现问题、敢于批判性创新。马克思的座右铭是“怀疑一切”。由于政治形势和社会实践在不断发展变化,研究生要有“问题”意识,多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善于独立思考,敢于用批判的眼光审视一切,不盲从、不照搬、不教条,不断提升发现科学真理的能力以及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其二,分析问题、勇于继承性创新。对传统文化、外国文化要进行“扬弃”,善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要有“站在前人肩膀上”的学习赶超精神,有“海纳百川”的度量,不断提高学习和发展科学真理的能力。其三,处理问题、善于综合性创新。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托起经济腾飞的理念即“综合就是创造”。时势变化日新月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不断提出新课题、新挑战、新机遇、新思想,需要教师和研究生加强合作,积极主动地总结各种经验、教训,对各种不同学术观点加以综合,对大量社会信息、情报和资料及时加以收集和整理,引导研究生掌握从感性具体到知性抽象再到理性具体的思维方法,不断增强完善科学真理的能力和综合性创新能力。

5.自觉实现自我价值

研究生除了课程学习任务外,往往还有许多的余力和闲暇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因而他们本身就有发掘潜能、展示才华、施展抱负、创造成就,显示自我价值的欲望,如果给他们锻炼和表现的机会,予以比较适宜的任务和压力,他们可以有效地化为动力,激发活力,鼓舞斗志,增强自信,以自己出色的成就彰显和证明自身价值。

现代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人是教育的主体,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是人的“自我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从满足学生的最根本需求出发,通过尊重、理解、关爱来调动他们的激情与活力,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最有效的发挥,以实现自身价值。这同我们倡导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以研究生发展为本,激发研究生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内在动力,以实现其自我价值的观点相一致。我们应以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为探讨自主探究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并借鉴美国哈佛大学等高校多年进行基于自主学习的研究式教学经验,努力搞活和改进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外部条件:加大网络文化投入

尽管我国网络文化不够规范、尚不成熟,但已成为研究生学习、科研及社会交往的必不可少的现代化手段。高校应当加大网络文化的投入,推进信息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积极开发利用网络文化资源,为自主探究式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程建设提供有利条件。

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网络文化,具有超链性、交互性、平等性、多元性、开放性等基本特征和功能,其在内容上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同时又充斥着各种消极的思想观念,甚至有不少反动、迷信和不健康的内容,客观上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但也带来了发展机遇。研究生比本科生具有较高的政治鉴别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只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网络技术的服务,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络交流手段,就可以充分发挥网络文化对研究生自主学习和自觉探究的巨大推动作用。

第一,必须确立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理念。网络现已成为研究生学习和生活的电子平台。网络信息技术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们获取和信息的方式,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必须相应改进,同时也要求高校有关部门领导和思想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与时俱进,增强对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在网络面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接受信息的内容和过程是平等的。网络的互动性决定了网络文化是一种善于消除隔阂、建立轻松话语氛围的平等文化。这种平等互动的网络信息传播方式,打破了以往“金字塔”式的纵向人际结构,而用扁平化的横向交往关系替代之。因此,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看,教育者的平等精神和受教育者的同步意识十分必要和重要。只有平等交流,才能更直接、准确、有效地掌握、了解匿名环境下研究生的思想实际,才能切准研究生思想脉搏的主线,找到沟通点,主动、针对、有效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

第二,加强高校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高校校园网控制与维修部门应在校园网上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协助师生开设个人网页,使之成为沟通师生关系的桥梁。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将多媒体教学与远程网络教学相结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尽量提供网络教学资源、网络信息情报以及多种生动活泼的学习形式,形成网上网下互动,课内课外互补,灵活、方便、开放、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体系,切实强化研究生自主探究式学习的有利条件和主体性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第三,加强先进网络文化的渗透。虚拟的网络世界其实是了解社情民意的一个平台和窗口。就像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所言:“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坚决捍卫你讲话的权利。”面对现行尚不成熟、不够规范的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高校应当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努力用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占领网络文化主阵地,尽量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渠道的功能;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进行定期网络文化建设培训,提高他们的网络健康教育意识和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引导研究生健康用网,向研究生传播网络道德理念,维护先进网络价值体系,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处理好网络与现实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分辨力和自控力;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传播马克思主义及其

三、根本保障: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自主探究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保障。强调研究生的自主、自由、开放、独立,并非放任自流,任其无组织无纪律、为所欲为。在物质世界运行和现实生活中,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第二性的,其反作用具有二重性,即当他正确反映客观世界规律并以此正确意识指导时会引致实践的成功,促进事物的发展,反之,则引致实践的失败,阻碍事物的发展。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打造自主探究式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程中,要积极引导、管理、服务、宏观调控,确保其正确方向。

1.尊重研究生的主体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研究生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价值主体性、独立人格性、自主选择性、主动创造性、自由发展性、自我调控性和个体特长性等特点。高校领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尊重研究生的独立人格、自身价值和思想感情,尊重其主体地位,爱护和培养其好奇心、求知欲,尊重他们的自主权和个性特长,并据此进行教育策略上的调整,相应采取丰富的内容、灵活的方法、多样的形式、周到的服务,为他们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学校领导和老师要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要平等待人,更要善于发现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的潜在的创造性品质。

2.遵循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从现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和发展趋势来看,必须遵守如下基本要求和原则:强化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意识形态教育,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让研究生树立一元主导多样性发展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因材施教地开展主体性与多样性思想政治工作,有效疏导研究生化解心理障碍和思想实际问题;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化创新相结合,坚持接受性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相统一,以学生为本、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二重作用,构建师生互动互补的教育机制;以增强能力为核心,促进研究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全面而自主地发展,等等。对研究生的学籍管理、专业定位、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活动、学术活动、学生活动等规章制度和组织行为的安排与落实,都应基于研究生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办事。

3.有效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

一方面,对研究生的读书活动、课堂表现、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了解事物等认识世界方面,指导他们学会如何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掌握好学会学习、自我评价、自我调控、优化知识结构、完善自身素养的正确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对研究生的科研活动、办事行为、社会调查、人际交往、职业选择等改造世界方面,指导他们如何观察事物、明确目标、把握方向、优选方案、整合材料、科学论证、检验成果、完善理论,掌握好运用知识、处理信息、解决问题、增强实效、实现价值的能力与技术。

4.有效开展多样性思想政治工作

得当适宜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有效疏导研究生化解心理障碍和思想实际问题,是研究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笔者认为,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和党团支书等,在依据现代研究生多样性的个性特长及心理问题、思想矛盾进行心理沟通和思想疏导工作时,宜灵活地运用“四因”工作法:一是因人而异,即针对各个学生的性格和能力差别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其要领是区别对待,注意质的差异性;二是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才能和素质程度进行教育,其要领是“量体裁衣”,促进量变:三是因势利导,即沿着学生的发展趋势向有利的方面加以引导,其要领是扬长避短,促进质变;四是因地制宜,即根据当地当时的实际情况运用适当的解决办法,其要领是“对症下药”,把握“度”。

5.创造自主探究式学习的人文环境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有操作方便的网络技术设备、清净卫生的教室、资料丰富的图书室等组成物理性的硬文化环境,又要有追求真理、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统一有序、开放竞争的学术氛围,自觉探究问题、自主开拓创新、勤奋刻苦学习的良好习惯等构成思想性的软文化环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既要注意从课程教学和学生文化活动中提炼出人文素质教育,又要创造出让研究生自主活动、自我表现的机会、情境和激励机制;既要对那些不健康、不规范的场所或社会思潮严加监管,又要对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给予人文关怀和真诚服务。为适应研究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教学改革的需要,高校应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学科发展规划、课程设置、教学计划、考试方式、成绩评定和对教师的考评等方面进行系统的配套改革,完善资金激励与竞争机制,并加大有关学习资料和研究资料的投入,为研究生学习和研究的多样性自主选择及时提供必要条件。

6.全面提高政治素质、科学素质和认知能力、实践能力

网络文明引导工程研究篇5

1研究和探索前的准备工作

如何做好对行为偏常学生开展网络文化活动途径的研究,探索出适合学生特点的网络文化活动的途径,我们从分析学生现状入手、界定研究的核心问题及概念并作出科学的调查分析,为中期的途径探索打下科学坚实的基础。

1.1核心问题及概念界定

我们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加强行为偏常生的德育教育研究。有以下两个重要概念需要严格界定:

网络环境:“环境”一词在外语中的含义都是“包围”、“环绕”的意思。《韦氏新大学词典》(第9版)中“环境”一词的含义是“环绕的情况、物体和条件。”可见“环境”一词是个相对的概念,一般是指围绕某个中心事物的外部世界。由此可见,正是环境概念外延的丰富和广泛,其在不同的领域里就有着不同的侧重点。而与我们研究有关的环境概念主要是指网络领域下的环境概念。

行为偏常:偏常(deviance)是社会学的概念。一般说来,凡是违反现有社会规范的行为,均可称为偏常行为。我们此次研究的行为偏常生,就是指在学龄期学生由于受环境、教育、心理素质等影响,引起学习技能及发展障碍。进而导致学生行为出现违反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习、生活行为习惯、思想品质的行为。

1.2学生现状分析

我们学校是特殊学校的出口校,其主要目的是延续行为偏常生的学习环境,为他们掌握职业技能打下基础。当前,沉迷于网络是学校面临的难题,在我们学校表现得更加突出。面对网络出现的负面影响,我们不能避讳,而是应该充分研究和挖掘网络对我们学生的魅力所在,让网络真正发挥其先进的、积极的教育作用。我们的研究将从未成年人所处的网络环境的特征和影响出发,对网络环境下开展校园德育活动的途径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为了更好地寻求对行为偏常生开展网络文化活动途径,我们事先采用美国匹兹堡大学心理学者金伯利・S・杨提出的一套包括20个问题的问卷对学生213人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问卷196份,回收率92%。

从对有效问卷的统计结果来看,学生网络依赖得分的平均值是29.0。由平均值可以看出,从总体上看,同学们网络依赖的情况是正常的,不存在过度依赖的状态。而从学生不同网络依赖程度的比例分布情况(表1、图1)来看,71.2%(全区为80.4%)以上的同学能够正常使用网络;有26.2%(全区为17.6%)的学生在使用网络时已经遇到了一些麻烦,需要引起学生本人及老师、家长的注意,要加强引导,使他们学会正确地使用网络;另有2.6%(全区为2%)的学生对网络过度依赖。

2对行为偏常生开展网络文化活动途径的探索与实施

如何有针对性对的90%行为偏常生开展有效的网络文化活动教育,正确引导学生不成为“网迷”甚至沉沦于网络,在前期准备阶段的基础上,我们从以下途径展开了实践性的探索。

2.1加强网络文化活动的宣传与引导

我们在研究行为偏常生网络文化活动途径的过程中,通过集体的教育引导,观看网络教育以及宣传片等多种方式,经过教育,他们认识到自己在使用网络中的偏差,开始思考“为何用?怎样用?”的问题了。

为迎接奥运会,我们以“迎奥运,展示计算机文化色彩”为主题,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规定的主体活动范围内,通过网络寻找相关的奥运辅助材料来完成自己对奥运的美好祝愿。在这种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活动过程中,同学们既有个人独有的鲜明特征,也有集体智慧的结晶。通过对奥运辅助材料的阅览与下载,无形之中对学生的心灵是一次洗礼和升华。这种活动本身已经远远超出了一次纯粹的学科活动,这种活动已经阐述了当今德育教育的内涵延伸。

2.2加强网络环境下教师对网络文化活动的再认识

教师要想利用网络进行道德教育,首先要主动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同时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做学生的表率。塑造灵魂的工程师必须首先具备高尚的网络道德,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基于这样的想法,聘请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的教授对我们教师进行了“青少年网络成瘾及成因分析”为主题的系列讲座。通过这一系列的讲座,使得我们的教师明确了这样的道理:网络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新兴事物,我们的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以前的教育模式,网络文化活动不是对现实德育机械的、简单的网络化模拟,而是植根于网络土壤中富有生命力的崭新德育形式。也正是通过这样的讲座,我们的教师认识到与网络和现实一样,网络文化活动不是对现实德育的背离和反叛,而是现实德育的补充、协同、共生和某种形式的回归。

2.3将网络文化活动贯穿于学科教学活动之中

如何将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有效地运用于教学中以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如何为学生创造一个符合信息时代学习特点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获取整理信息及信息创新能力,并在此过程中渗透德育的教育,这些成为对行为偏常生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计算机学科的教学中,我们打破传统的按照教材讲义的做法,探索网络环境下合适的学科德育教育,结合时代要求,以学科基础知识为框架,教学内容围绕时代特色选材,形成学生的“作品成果”并汇编成集。在学生家长联系会上,由学生向家长展示自己的一件件“成果”,家长从来没有发现自己的孩子还能有这么大的本事。通过这种特殊的礼物,对他们自己的孩子有了新的认识,大部分家长也一改以往粗鲁的教育方式,积极配合学校对学生尽量多采取鼓励教育和赏识教育。另外,学生倾注了很大的心血通过网络去查找资料,在一件件作品形成的过程中,对网络的认识和利用渐渐地按照学校教师划定好的轨迹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迷恋上网游戏聊天的弊端也迎刃而解。

2.4引导学生参加网络文化活动,利用网络环境对学生加强德育教育

在许许多多的网络文化活动探索过程中,我们的教师,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合理利用网络。惟有如此,才能使青少年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免受不良信息的干扰,养成道德自律的习惯。其中,网络班会就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高二(4)班的班主任毛正莲老师本身是计算机教师,利用自身的优势,在我们的网络文化活动的探索过程中大显身手。她结合时代特征和学校要求,引导班级学生自己设计了“告别旧习气,文明迎奥运”的主题班会,班会以了解奥运知识,剖析不文明旧习气,结合班级现状,让同学反省自己的不文明行为同时总结和表扬班内文明现象。通过这次班会,强烈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奥运激情,并增加了自我约束能力。同学们深刻地认识到,从现在起就应该按照班训“人品与学业双修,知识与技能相长”来要求自己,争取做一个合格的、文明的中学生!

2.5走出去,让学生在社会网络环境的竞争中绽放异彩

因为我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学生的基础知识无法与文化知识底蕴丰富的学生相比,因此,我们的学生很少有机会走出去参加大型的学科知识竞赛活动。但是,我们的学生仍然有着自己的特长,这就是学生的计算机学科知识。利用这样的特点,我们不放弃每次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学科活动,让学生在这种活动中认识自己的价值,让学生增加自己的信心,也让学生在这样“耀眼”的竞赛活动中转化自己!

比如,在4月中旬,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参加了在北京市信息学校举办的全国性的“迎奥运信息技术知识北京赛区选拔大赛”。被选拨出来的学生很珍惜自己得之不易的参赛机会,利用参赛前的时间,放学后一次次的留下来接受专业教师的辅导,表现出自己的极大兴趣和积极性。

3网络文化活动开展后期成效分析及反思

通过对占有90%偏常学生进行系列网络文化活动途径的探索,学生基本明确了网络的正确使用途径和使用网络应从事的学科学习作用,极大程度地避免了学生网瘾的形成和网络的过度依赖,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利用网络为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或学科活动服务,树立正确的网络文化意识,从成效来看,我们的网络文化活动途径的设想和实施是具有相当实效性的。当然,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我们的困难还很大,困难与机遇并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借此提出来供大家思考。

要想在网络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全面提高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困难重重。在网络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必须强化人格教育,增强同学们的自我调节水平需要我们全社会的介入。在当今网络时代,除了通过教育干预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还要通过引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增强其行为的自控能力和自我调节水平,不失时机的在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法制教育、人文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指导学习者寻找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中的差距,摆正自己的位置,以积极心态应对网上的世界。社会、学校、家庭都要发挥各自的作用,使青少年避免因迷恋网络而产生心理问题,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结束语

为了我们这些行为偏常学生美好的明天,作为人民教师会不厌其烦地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网络文化活动的途径,引导我们的学生走向自己辉煌的人生旅程。当然,这需要国家、社会、家庭、学校几个方面共同努力,更需要学生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甄别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近朱者赤,近墨者未必黑”。

参考文献

[1]刘春雨.网络信息社会下学生的德育教育.人教网,2007,11.26.

[2]续梅.中小学德育工作: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n].中国教育报,

[3]李红梅.网络环境中的信息道德教育.中国教育网.

网络文明引导工程研究篇6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指出[1],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按需施教”的原则,要“激发干部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潜能,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推广网络培训、远程教育”,“引导干部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指导实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将新时期的领导干部塑造成为“学习型”、“思想型”和“研究型”的干部[2][3]。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通过主动搜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判断力的学习方式[4]。研究性学习着力于转变学员的学习方式,能够充分利用个体学员的经验,并将其转化成为个体和群体共享的一份宝贵资源[5][6],有利于在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上实现新的突破,是提高干部素质的重要方法。

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开放便捷的交流渠道。研究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干部教育研究性学习,对适应新时期干部教育工作的新需求、新特点,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二、网络环境下的干部教育研究性学习及构成要素

(一)网络环境下的干部教育研究性学习

网络环境下的干部教育研究性学习,也可称为“基于网络的干部教育研究性学习”,是利用网络的海量信息资源、便捷的交互特性、超越时空限制等优势,为广大干部开辟出一个新型的、开放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个人学习的主体性,实现学习者多样化的自我发展。

通过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干部教育研究性学习,干部学员将从传统学习中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转变为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的主动地位[7][8]。学员结合自身需求,带着问题,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参与学习。通过接受完整、系统的培训,加上自我研究和互动交流、讨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实现解疑释惑,真正体现因需定学,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实际效果。在研究问题的同时,培养干部学员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网络环境下干部教育研究性学习的构成要素

1.干部学员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参与学习的干部学员处于自主学习和开放的学习空间。因此,要求干部学员具备创新思维能力、信息素养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并且对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要求干部学员能及时、高效地获取并掌握信息,进行自主式、协作式的分析、研究。

2.指导教师

干部学员利用网络环境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指导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知识的拥有者,而是学习的辅导者、引导者。指导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大大降低,学员的自主权利大大提高,可以充分展示自我,并发挥创造潜能。

指导教师的工作重点是对整个学习过程的组织和管理,帮助学员最大限度地使用自己的认知资源和知识,实现学习目标。

3.管理平台

管理平台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管理平台提供丰富的数据接口,方便干部学员获得学习中所需的各种类型的信息;提供多种沟通手段,如实时聊天、BBS、email、留言簿、微博等,方便学习交流和研究成果。

三、网络环境下干部教育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一)研究性学习管理平台的构建

构建基于网络的干部教育研究性学习管理平台,利用互联网的高效、异步和分布式等特点,为学员创造一个开放式的研究性学习环境,是在网络环境下顺利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

现在,许多省市已建成了在线学习平台,普遍开设了时事政策、政治理论、党史党建、经济管理、依法行政、公共管理、应急管理、领导能力提升、科学文化素养等方面的课程,设置了学员论坛、数字资料等有关栏目,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和电子期刊、图书、学术论文等数字资料,为广大干部进行网络化的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条件。

研究性学习管理平台的建设可以依托已建的干部在线学习平台的网络环境,以学习平台的课程资源和数字资料为基础,通过对在线学习平台进行必要的功能拓展来实现。研究性学习管理平台应突出“课题中心、资源基础、便捷交流、易于扩展”,实现对学员研究性学习的全面管理。

研究性学习管理平台的逻辑结构可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平台管理层、资源管理层和学习应用层。平台管理层是其它两个层次的基础,资源管理层是研究性学习的资源基础,三个层次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平台管理层负责平台的运行管理。主要是由管理人员对平台进行一些必要的系统设置,监测平台的运行状态等,确保平台的正常运行。

资源管理层负责研究性学习中信息资源库的管理。对搜集到的与课题研究有关的资料进行提取、综合和保存;对学习交流中的内容进行保存;对评价的内容进行保存。为让资源管理更好的切合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可对在线学习平台现有的资源管理功能进行扩充,设计个人门户,为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每个学员提供个性化的信息管理功能,方便学员获取动态信息、整理信息、存储信息、查询信息等。

学习应用层负责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管理。指导教师通过课题管理模块来设计研究性学习选题,通过学员管理模块对学员的信息进行管理,通过教学管理模块对学员研究性学习进行监督、引导。

学员在平台上自主选择课题,参与研究性学习。为便于学员和学员、学员和指导教师等之间的交流,可基于在线学习平台现有的学员论坛栏目,融合及时通讯和微博等工具,构建交流社区,为学习过程中的交流讨论提供一个理想的交流环境,使得参与信息交流的人员更加广泛,参与交流更加方便,信息反馈更加及时。

(二)网络环境下干部教育研究性学习的模式

网络环境下的干部教育研究性学习可在研究性学习管理平台上,按照“设、创、寻、合、辩、评”六字开展,如图2所示。 

1.设——设计研究课题

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需要围绕当前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政府的工作重点,结合各省市自身的特点进行设计。课题要突出时效性、针对性,吸引本省市各级干部在学习平台上学习相关课程内容后,参与课题的研究。

为引导每个研究课题的研究进程,可以从各级党校或行政学院的教师队伍中指定一名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作为学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教师。

2.创——创建问题情境

创建问题情境是为了引起学员的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动力,积极探究,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的目的。

在课题的情景创设中,指导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手段对课题的现实背景、研究现状、经典案例等进行全面展现,给学员带来全新的视听觉体验,吸引学员,进而提出问题。并引导学员从理论维度、现实维度、国际国内的历史经验等方面,建立起对课题的分析研究框架。

3.寻——自主搜寻信息

研究性学习把互联网作为基本的信息源。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涵盖领域广,内容丰富。为更好地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学员必须能自主地利用搜索工具从网络上搜索、整理各种类型的资料,并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猜想、抽象等形成与研究课题有关的概念和规律,完成自主学习。

学员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学习中需要教会学员合理的信息搜索方法,包括如何使用搜索工具、如何制定搜索策略、以及如何批判性地评价网络信息等。信息的搜寻一般可按下列步骤展开:

(1)明确检索的内容和目的

对所给出的检索课题的主题结构、类型、专业范围、性质等进行分析,形成若干能代表信息需求而且有检索意义的主题概念,力求分析的主题概念能准确反映检索的需要,明确所需文献信息的文献数量、语种、年代范围、类型及其它外表特征,明确检索内容涉及的主要学科范围等。

(2)选择搜索工具和数据库

相对于综合性的检索工具来说,专题检索工具对解决实际查询问题更为有效,它具有更高的查准率和查全率。而选择数据库的原则是以专业数据库为主,综合数据库为辅。

(3)整理信息

通过对信息相关性的分析、信息可靠性与真实性的判断等,对搜索时出现大量的信息进行评判、筛选和提炼,获取课题研究所需的各类信息。

对于学员在研究过程中所收集的资料及文档,以适当的方式加以保存,如可以通过个人门户存放在学习管理平台的信息资源库中,为今后在相关领域的课题研究提供参考。

4.合——小组协同合作

现实的一些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大都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和政府的多个工作部门,具有综合性。不同专业和不同部门的学员对研究课题的理解及视点不完全一样,各种观点之间可以互相补充,有助于更好地完成研究学习。因此,针对每个研究课题,可以成立多个协作式研究小组,将学员按照一定的策略分派到各协作小组中。分组学习使得学员的学习由个人状态转变为有机结合的协作组状态。学员以小组的形式一起进行学习,各自担当一定的角色,通过网络开展协作,共享搜集到的资源,共同担负学习责任,从而也培养了学员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分组之前,指导教师需对学员的特征进行分析,根据学员的知识结构、工作背景等进行异质化分组,使小组的学员在性别、年龄、能力、经历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具有互补性。在研究的过程中,各小组自行制定研究计划、讨论研究方案、分配研究任务、收集整理资料、参与实践活动、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

5.辩——互动交流探讨

利用交流社区开展学员间、小组间、学员和指导教师间的互动交流。在交流中,指导教师需对学员的学习和讨论进行必要的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并设法将问题引向深入以加深学员对研究课题的思考。协作小组或对自己的成果补充内容,或征求别人的意见,或对别人的成果提出建议。通过小组间的相互启发、交流补充,各抒己见,不断完善小组的研究成果。

通过交流,学员个体的思维和智慧将被整个群体所共享,每个学员可以不断吸收对问题的不同观点、见解和态度,促进学员个体特性的发展。同时,互动交流有利于学员在思维碰撞中开拓出新视野和新思路,促进个体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6.评——评价总结

学习评价贯穿于研究性学习过程。对学习中的资料搜寻、小组协作和交流探讨都应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评价和总结。学习评价可以让学员进行回归性的自我反思,产生新的挑战和行为,经过不断探索,最终实现自我意义的建构,完成研究性学习。通过学习评价,还可以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确保整个学习过程的井然有序。

在评价时,指导教师是一个促进有效评价的积极参与者和组织者,引导各学员和各小组对自己的研究过程及课题的阶段式研究成果进行多元化、立体式的评价和总结。评价的主体除指导教师外,还可以是学员个体,或者是外请的有关人员。评价内容包括对研究课题相关理论的把握、与现实情况的联系,以及资料的完整性、观点的创新性、措施的可行性等。

四、网络环境下开展干部研究性学习需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师资体系的建设

研究性学习中指导教师队伍体系应按照专兼结合、内外互补的方式建设。即以党校、行政学院的教员为主体,并从党政机关、研究院所、大专院校聘请在相关领域学有所长、研有所得的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建立起指导干部学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师队伍体系。按照专业、研究方向等分类,建立师资资源库。

目前,干部学员不仅文化素质比过去有了很大提高,而且管理经验也非常丰富。因此,应不断加强对作为研究性学习中指导教师主体的党校、行政学院教员的培训。通过挂职锻炼、脱产学习和在职进修等提高其研究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制定相关的制度或措施,使这种培训逐步规范化、常态化。

(二)注重信息资源的整合

信息资源是知识创新的关键因素,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保障。在研究性学习中,应注重对各类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研究性学习中需主要对三个方面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

1.在线学习平台上提供的各类课程和数字资料

这些资源是干部学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础性资源,可以通过对课程和电子期刊、学术论文的定期更新,不断予以完善。

2.互联网络资源

利用搜索工具从互联网上搜寻到的资料,对这部分资料需要按照内容、表现形式等进行分类整理,提高使用效率。

3.特色资源

主要指各地的省情、市情、政策、法规等资料,以及各地围绕本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已完成的一系列研究的成果。特色资源可以帮助学员全面了解本地的有关情况,以更好的结合本地特色做好课题的研究工作。

(三)注重研究成果的转化

注重研究成果的转化是促进研究性学习开展的有力举措。研究成果的转化途径主要有:

1.进入决策

研究成果能引发一项政策的出台和工作的部署,是对研究性学习的最高鼓励和肯定。

2.解决问题

研究性学习中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正视问题,通过学习交流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和办法。

3.指导工作

通过研究性学习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提高适应新形势、新环境的能力。

网络环境下干部教育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为学员创造了自主探索、合作互助、平等交流的机会,能有效地培养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精神,培养学员的合作精神,提高学员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网络环境下干部教育研究性学习是培养符合时代新要求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有效举措。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oL].http://gov.cn/jrzg/2006-03/29/content_239832.htm.

[2]征国忠.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研究式教学初探[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07,(1).

[3]冯湖.论干部教育培训中的研究式教学方法[J].理论视野,2007,(2).

[4]张万仪,张莉.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实施策略[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2).

[5]王传宝,方宇通.基于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成人研究性学习[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

[6]胡延芳,刘建设,勾学荣.基于Sakai的现代远程教育协作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6).

网络文明引导工程研究篇7

关键词:网络工程;产业人才;人才培养;高校

中图分类号:G4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4)003-0163-02

0引言

2010年国家提出大力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湖北省教育厅出台了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2012年中南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网络工程专业得到了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的支持。我们在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摸索前期和获得支持的实践后期,以社会需求和服务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应用及复合型网络工程技术专业人才为目标,对网络工程专业的产业人才培养采取了多项措施。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结合民族高校特点和湖北省区域经济服务需求,积极跟进物联网、移动互联和4G等新技术,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产业人才培养道路。本文首先分析了网络工程专业的产业人才需求,并结合笔者学校网络工程的培养目标,对产业化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探析,期望与同类院校在网络工程专业产业化人才培养方面相互借鉴。

1人才需求分析

网络技术是20世纪对人类社会最具影响力的科技成果之一,网络科技的兴起,直接带动了整个社会经济和科技领域的革命性进步。网络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在当今互联网科技迅猛发展和网络经济蓬勃繁荣的形势下,网络工程技术已经成为信息技术领域最重要的技术之一。网络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政府、军事、教育、科研、商业等部门,并深入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正在深刻影响着社会管理和经济运行模式,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在2011年3月5日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建设高性能宽带信息网,加快实现“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示范应用”[1]。《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也明确提出“下一代网络关键技术与服务”成为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的优先主题,重点开发内容涉及到核心网络设备、传输设备、接入设备,以及可信的网络管理体系等。由此可见,信息通信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科技之一,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湖北省是全国信息产业大省,武汉市拥有中国“光谷”。2010年初,“光谷”区内的光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已经达到了1144.88亿元,进入“千亿产业集群”时代。根据《武汉市2011年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及2012年展望》,到2011年底,全市的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已超过1500亿元,达到1505.6亿元,同比增长27.9%,成为全市第一大支柱产业。预计到2012年底,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将完成1800亿元,同比增长20%[2]。近年来对网络工程技术的人才需求快速增长,尤其需要应用型、复合型的网络技术及工程人才。同时,中南民族大学一直坚持为湖北区域经济服务的办学宗旨,着力为湖北地区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电子信息专业人才,网络工程专业毕业生对湖北区域经济发展及科学技术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产业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对企业所需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调查,根据本专业学生基础知识与专业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培养的要求,结合民族院校的定位和办学方向,确定了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制定了相应的本科培养方案。

为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本专业和武汉多家企业签订了教学就业实习与科研合作基地协议,就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详细的培养方案,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从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上给予保障。在保证本专业培养的人才质量的前提下,对于实践应用型和高级复合型人才的特殊需求,本专业将和企业进行联合培养。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从思想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和专业素质教育等多方面入手培养学生。思想素质教育至关重要,关系到本专业培养的人才政治上是否合格的问题;通识教育从某个方面决定着所培养人才的知识面和文化底蕴;专业素质教育是专业培养方案的根本。本专业组成立了包括年级辅导员、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师的多渠道人才教育引导队伍,对学生中存在的模糊甚至错误的思想因势利导,教育学生认识到通识教育在大学本科教育和人生成长中的作用;通过对大学四年的学习安排介绍,教育学生形成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人生奋斗目标。在专业教育方面,引导学生建立坚实的思想支撑,同时注重网络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式的教学研究工作,不断更新教学方式,探索新颖的教学手段和培养模式。近年来在网络工程技术实践教学体系模式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以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改革及网络系统设计开发为主要研究内容,申请到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3项,中南民族大学教学研究项目2项,在《计算机教育》等教育教学类重要期刊发表教学研究论文近20篇,为培养创新型网络工程技术人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以企业需求为主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各类网络技术、网络工程应用的复合型人才。湖北省一直以来都是全国电子信息行业企业密集大省,企业对网络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特别是对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人才,以及应用型和复合型的网络人才求之若渴。主要需求岗位包括:网络工程设计、网络技术开发、网络工程技术支持、网络工程销售、网络工程售后等岗位。针对湖北省新兴产业网络人才的需求现状,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①与企业共同制定本科生培养方案,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开设校企合作专业课程,聘请企业人员授课;②在教学中加强实验环节和课程设计环节,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③和企业合作,加快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让学生在工程意识和工艺实现技术方面得到良好训练;④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学生的实验环节、课程设计环节和实习环节,让学生向应用型人才方向发展;⑤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聘请企业经理来校,为本专业学生作增强沟通意识及沟通能力的讲座,让学生了解湖北省网络科技发展动态,学习各方面的沟通交流能力;⑥培养学生通过通识课程、选修课程学习,具备一定的统计学、市场经济分析、营销、管理等方面知识。

(3)加强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在新制定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本专业强化了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的引导,调整了理论课和实验课程的比例,增加了实验教学在总教学中的学时数。始终坚持以项目驱动为导向,让学生参与到教师各类项目中去,尤其是参与企业合作横向课题,以此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5年来,网络工程专业教师承担各类纵向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民委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收录30余篇。同时,在近3年教师参与的产学研企业合作的15项课题中,学生参与13项,占课题总数比例87%。积极推进和强化模块化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在实验课堂中,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注重实验过程的质量监控,将严格要求和人性化操作相结合,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实验技能训练。同时,在实验课上,从细节中提升学生的素质,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增加投入并从经费和制度上保障教学实践以及教学实习的顺利开展。同时,鼓励学生开展科研创新研究,为学生将来的科研素养养成提供平台。

(4)积极构建“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本专业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搭建和培育,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①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以及水平考试并取得各类资格认证,提高了教师的实践水平和能力,同时具备了双师资格;②从企业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到学院进行课堂教学以及实践教学指导,增强专业师资力量,让学生有机会学到当今最先进、最实用的知识并增强感性认识。

(5)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积极与企业联合,建立教学与就业实习基地以及各种实验室。建立与网络工程专业相关的教学就业实习基地10家。本专业注重实践基地的管理,每年对基地投入3000~6000元的专门经费,并且实践基地每年都要提供参加实习活动的学生名单以及表现情况。

(6)加强学生未来职业规划。除引导学生为未来的职业进行知识的储备外,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和养成,注重学生网络工程技术实验技能;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和交流,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和企业家给学生授课,并向学生灌输未来企业工作的文化和理念,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和技能的贮备。在学生进入高年级以后,注重合理分流,根据学生的兴趣,对学生进行考研升学、就业指导和规划,以基础研究型、实践应用型和高级复合型的人才需求进行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7)做好大学生本科毕业论文的设计和规划。通过对毕业论文的设计和操作,为学生将来的科研和就业进行必要的科研训练。在毕业论文完成过程中,广开途径,不拘一格,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本专业极力为学生联系实习企业,在顶岗实习中完成毕业论文的设计和规划,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实战经验。同时,积极推行“双导师制”及“外聘教师制”。“双导师制”即鼓励本专业教师和企业人员联合指导毕业论文,而“外聘教师制”即聘请企业人员单独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据统计,2007级和2008级本科生共95篇毕业论文的导师,实行“双导师制”的有26篇,外聘企业人员单独指导的有12篇,所占比例分别为27%和13%,企业人员全部来自湖北省电子信息行业。

(8)对于人才培养中的特殊技能训练,主要是针对应用型人才和高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计划,本专业将预留一个学期的企业实践计划,在顶岗实习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同时,本专业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类资格培训及技能训练,通过专业培训机构的培训,提升学生的竞争力。

3结语

本文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例,提出了网络工程专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网络工程专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有利于加强地方高校与地方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培养企业急需的有用人才,有利于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3]。

参考文献:

[1][eB/oL].http:///china/20110305/105628.shtml.

网络文明引导工程研究篇8

21世纪,我们正经历着由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转变的时代,以网络为媒介的信息技术全面进入人类活动。多媒体与超文本技术结合通过网络的交互方式,极大地推动了传统文化向网络文化转变。在网络中,人们可以把抽象思维能力和切身情感体验结合起来,促进科学和人文的直接结合,促进文化的加速发展。网络技术不仅提高了人们获取知识的速度和效率,更重要的是它强烈冲击和改变人们的教育思想观念,改变了教育教学的环境、过程和方法。

高中美术欣赏课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塑造学生的品格,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完备学生的知识修养以及发达其心智、开发其潜能都具有重要意义。在信息时代,我们高中美术教师应当与时具进,研究更加适应时代要求、更适合现代学生性格特征的新教学模式。

依据新的国家课程标准,在美术教学中倡导愉快教学、自主教学、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学习。我在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依据现代高中生极具个性和创造性的特征,集合网络资源和技术,引导学生在美术欣赏过程中实现研究性学习作了一些探索。

一.首先要正确理解“网络环境”

网络资源的知识包容量巨大、覆盖领域广阔,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获得知识源泉的宝库,具有资源无限开放性和共享性,它弥补了其他媒体传播方式上的不足。表现在美术欣赏教学课上,网络就是博

物馆、美术展览馆和图片库。同学们可以方便快捷地通过搜索引擎查找到所需要的作品图片及其相关背景资料,并可以将学习内容下载保存,再通过软件进行编辑处理,以供长远研究学习使用。

以上只不过揭示了网络的资源观、工具观、媒体观,也就是说将网络作为一种硬件的“物”,而网络技术在教学中运用的本质应当是强调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即生命观。在教学实践中将网络技术与美

术欣赏课程的整合,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才是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课研究性学习的核心。那么,这就需要我们重新思考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里的作用;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

中的地位;以及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学生与网络环境的相互关系。

二.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里的作用

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内容的开放性使学生的认识领域大为拓展,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元,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

1.美术欣赏课研究性学习中,美术教师角色由知识的权威者转化为学生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与合作者。美术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课题研究,教师经常深入学生课题组,了解他们的需要和碰到的难

题,教师和学生一起研究课题,随时掌握学生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美术欣赏涉及科学知识领域和人文知识领域,在学科联系中,美术欣赏与中学历史、地理、政治、文学、物理、化学、音乐、生物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联系。比如青铜器的冶炼工艺涉及金属熔点和合金的概念;美术作品的时代背景与政治、历史紧密关联;美术作品的发祥地及作者的生活地域又与地理相衔接;花鸟画中各类花鸟形体结构的理解完全依赖生物课学到的知识。在此过程中,美术教师不断意识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对本学科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漠视等问题,从而产生继续学习完善自我的愿望,这就需要不停地充实自己的学识修养,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题研究,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指导,这样也是教师责任心和学术胸怀的体现。

2.美术欣赏课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这种指导与传统教学指导不同,课题研究的答案没有所谓的标准,甚至课题的提出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列出。归纳起来,主要有①课题选题的指导②研究思路的指导③研究方法的指导④信息资料来源的指导。例如,我在中国古代山水画教学中,教师先列出多条研究性课题:山水画中诗情的体现、从山水画里的树种看现代环境保护、山水画与古典音乐的联系等十多条。学生可以选择这些课题进行研究,也可以从中得到启发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重新选择课题,有的学生就自定了如:从山水画看现代旅游资源、山水画里的名山大川、山水画里的宗教气氛、水墨山水画在现代家庭装饰中的品位等优秀的选题。在确定的选题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查找相关资料,下载保存后继续分析直至完成分析报告。有几位选择《山水画里的名山大川》为课题的同学,在网络资源库中游历了全国著名的名山大川,饱览了以《溪山行旅图》、《潇湘图》、《庐山高图》、《华山图》等为代表的历代水墨山水名作,并且下载了这些山水画图片以及和他们相对应的实地照片和相关的文字说明资料,通过课后的编辑研究,得出中国名山大川不仅有极美的自然景观,还具有极其深厚的人文背景的研究报告,他们还将课题延伸至与古代山水诗相联系,更加感觉到我国古代文化精华的博大精神,提高了学习中国古典文化的兴趣和审美品位,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3.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中,美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活动是分散的。各学生之间的能力也有差异,教师根据学生不同层次将学生编排成不同的课题组,并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

三.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里的地位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求学生在课程实施中自

主地探究问题。学生个人或课题组在研究性学习中征求各种意见后,由自己决定研究内容、方式,结果的表达展示方式。有这样一个实例,园林艺术和山水画是中国古代美术中不同门类的两种形式,但是它们的那种亲近自然、模仿自然、妙造自然的精神内涵将两种艺术形式联系起来,我们的高中生在学习时感觉到了这一点。教师应当不失时机

地引导他们对此建立研究性课题,学生们成立了课题组,作了具体分工安排,他们通过上网查找各类相关资料,不但查阅了著名园林建筑的图片和建筑结构图、研究了园林在中国的地域分布状况、考证了园

林主人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变迁情况、下载了山水画图片与园林中的假山、水池、花木、建筑的布局进行对比分析,甚至连园林建筑内部陈设和匾额、楹联的内容都不放过,将这些信息资料编辑,通过一系列对比之后验证了课题。在围绕美术欣赏为中心的课题研究中能积极思维、提出问题,对提出的问题查找理论依据,依靠自己查找的资料分析解剖问题最终做出可靠的评价。说明高中的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能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能够有效地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并达到终生学习的能力。通过对美术欣赏的终生学习,从而达到自身修养和审美水准的不断提高。

四.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学生与网络环境

的相互关系

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与学生是人―――人的关系,教师、学生与网络是人―――物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共同使用网络资源,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引导、指导学生的美术欣赏学习,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反馈所学到的知识和学习知识的能力,这样就形成了如下图模式: (略)

现在网络交互的方式非常丰富,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BBS、QQ、e—maiL达到交流。专业的美术论坛为广大师生提供了相互学习的园地,也可以在专业论坛发表个人美术欣赏专著,譬如全国著名的七彩网美术论坛等,当然还有更加专业的艺术论坛,譬如建筑论坛里的美术论坛等,都是人气极旺的优秀论坛;QQ犹如网络电话,师生可以面对面、点对点直接对话;学生也可以把自己研究的成果或阶段性成果及疑问编辑成超文本通过e—maiL发到老师信箱,待教师阅读完毕给与完善的答复;还有网络留言板,教师可以通过留言板布置研究方向、策略,学生通过留言板回答问题或提出问题,镇江教育网里热门网页

网络文明引导工程研究篇9

abstract:thenetworkasonekindofmoderncommunicationfacilitieshasbeenbasicallypopularizedintheuniversitystudent.alongwiththetimedevelopment,thenetworkisincreasinglyinseparablewiththecontemporaryuniversitystudent'sstudyandthegrowthandithasbadside,asaneducator,youmustknowfullythatthenetworknotonlytakesopportuitiestouniversitystudentsbutalsomakesnegativeeffecttothem,andsoitisanurgentdutytoguidestudentstousethenetworkcorrectlyatpresentstage.througheducatingandguidinguniversitystudentstousenetcorrectly,duringtheusingprocess,weshouldnotetouseadvantagesandavoiddisadvatagesofnetandusenetrightly,enhanceowncampusnetmanagement,netknowledgeeducation,theeducationtoneersandfamiliestomakeuniversitysutdentsusemuchmorerationallynetworktoenrichandimprovethemselves.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引导

Keywords:universitystudent;network;guidance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4-0172-01

0引言

网络作为一种集学习、通讯为一体的系统工具在大学生中已基本上普及。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成长与网络的发展密不可分。作为一种现代化的通讯工具,网络信息十分丰富,正确利用网络对学生学习有巨大的帮助作用;但另一面,大学生身心还处于不完全成熟阶段,易受网络一些不良信息的引诱,丧失自我,甚至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产生不良后果。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良性发展,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关注大学生上网行为,并对其进行合理指导、干预就变得尤为重要。

由于上网引发的“网瘾”、“网恋”等一系列问题,使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面对这一变化,禁止学生上网是行不通的,网络作为一种现代通讯手段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得力工具。为此,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引导学生让学生摆正位置,明确方向,教会学生控制、使用电脑,而不是让电脑左右。

1搞好校园网络文明建设

搞好校园网络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网络中心有关部门增设对网上不良信息的拦截过滤模块,加强规范学校机房及校园内的网吧上网行为制度,为大学生输送健康、科学、正确的信息。同时对于新入校的学生,学校还应开设《网络交际》、《网络伦理》之类的讲座,让学生正确、高效地利用网络工具来获取有效信息,提高对网络信息的识别能力,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使他们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自觉抵御有害信息和干扰和侵蚀,并以道德标准规范自身的行为与活动。另学校可以定期不定期通过举办诸如网页设计、计算机技能大赛等活动,将大学生对网络的好奇心转移到正确合理使用网络上来。搞好校园网络文明建设给学生营造良好的上网氛围。

2加大对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

各高校也应配套加强对大学生日常行为的考核,以通过日常对学生行为管理对学生起到一定约束作用。辅导员、班主任要帮助新入学学生尽快明确学习目标,做好人生规化,学会生活、学会自我管理。规范学生作息时间,防止大学生在校外无节制上网,及时对网络成瘾或有不良上网行为的学生予以重点观察和批评教育。加大日常教学、学习、生活的监督和管理,在学生中确立信息员,及时了解班级动态,将不正确的上网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

3充分发挥同伴影响以及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3.1对于在校大学生上学期间更多是与同学的接触,因此针对少数“网瘾”等不良行为的同学,应充分利用同伴影响力对其自身的行为反思。在班级中可开展“一帮一”的活动,使阳光活泼、积极向上同学与整天沉浸在网络世界里的同学结成同伴,通过同伴的影响使其多参加各种活动从而减少对网络的迷恋。

3.2家庭的教养方式同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已有的研究表明,家庭教育方式对大学生的品德发展有显著的影响。良好的教育方式使大学生自信、开朗、乐观,而不良的教育方式会导致大学生自卑、孤独,这一结论已被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家的研究所证明。如杨慧芳、刘金龙以及董奇等研究表明过分严厉的教育方式会导致大学生自卑等特点。Becker和ojha指出,限制控制下的大学生多有退缩或攻击行为。Baumrind及其他人的研究都证实了Becker的观点。parke&Slaby,maccoby&martin以及Yarrow研究表明,家庭的教育方式对大学生的成就动机、自我概念、自尊、品德等社会性发展的诸多方面均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可以肯定,有关家庭教育方式与大学生发展关系的研究对于上网成瘾大学生也有普遍的适用性。

通过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正确运用网络,在网络使用过程中注意扬长避短,合理使用,不断加强自身校园网管理、网络知识教育、同伴及家庭的不断教育,使大学生更加合理地利用网络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参考文献:

[1]李国毅.在学生网络问题与干预机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3,(4).

[2]陈刚.大学生上网问题分析与对策[J].中国电子教育,2007,1.

[3]苏立位,孙作青,耿越铁,钱施光.新时期大学生上网问题对策研究[J].教育目的,2009,3.

[4]姜涛.大学生上网状况调查报告[J].调查研究,2006,8.

[5]孙绍君,花汉兵,肖泽龙.对当代大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2,12.

[6]吴亚飞,王学良,杜证伟.大学生上网情况分析[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9.

网络文明引导工程研究篇10

摘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的、重要的领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动态,它是为了适应网络的发展需要而产生,具有自身适应网络文化发展的本质和特征。清晰认识其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有助于更加有效地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发展展望;主体性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

1994年4月,互联网正式接入中国。伴随网络技术逐渐发展带来的社会变化,至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初步探索、兴起和发展、主导话语权三个阶段: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的初步探索阶段

1994年4月,北京中关村地区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组成的nCFC网开通了与国际internet的专线连接,同时设置了中国最高域名(Cn)服务器。至1999年,我国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但这一时期对于网络空间的教育环境功能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更多的精力和经费则用于网络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随着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发展起来,青年大学生开始在网络上活跃,这引起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当时,网络作为应用工具被普遍认知,对于它的多媒体功能、交流互动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并不熟悉,所以他们并没有深入到网络与青年大学生对话,而更多地处于观望状态。因为教育者对网络的不了解,面临受教育者在网络上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时束手无策,甚至对网络产生了一些片面、消极的认识,以至于无奈地要求学生远离网络。与此同时,我国网络信息的传播跟不上互联网信息的高速输入和输出。据统计,当时国际互联网信息中,80%以上的网上信息和95%以上的服务信息由美国提供,占互联网信息比例均超过85%,而中国仅占到0.1%和0.05%。[1]大量黄赌毒信息的充斥使得教育者只能被动应对,却无法真正深入其中实现与受教育者的思想交流,削弱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兴起和发展阶段

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和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中都强调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此举推动了高校校园网在文化和内容建设上的发展。随着2000年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的高速主干网建设顺利完成,高校校园网建设逐步完善,用户猛增,网络成为大学生重要的学习和娱乐空间。为了适应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形势需要,教育者开始积极学习网络知识,提高网络素养和网络应用技能,深入到校园BBS论坛与学生交流、开通e.mail与受教育者保持网络对话,通过辅导员博客引导学生成长,利用QQ空间、微博等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但随着信息网络的飞速发展、其功能的日益壮大和网络媒介的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又面临了新的困难:大学生们已经不能满足于校园网络,而更多地活跃在社会网站中,他们在各个网络平台上彰显个性、匿名狂欢,尽情享受着网络带来的新鲜和刺激。网络的高速发展一方面让教育者的权威主导地位受到严峻挑战,另一方面对受教育者的适应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种网络负面事件层出不穷,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教育者的引导作用很难发挥,从而削弱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导网络话语权阶段

网络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文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几年来,教育者在开展思想工作的实践中总结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占领网络阵地,主导和引领网络话语权成为教育者所需承担的重要任务。2004年8月26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2]2007年,总书记在关于《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讲话中指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3]这对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视野一定要和网络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相适应,教育者不仅要全面认知网络,深度潜入网络,更要擅于利用网络,率先丰富自身的网络文化修养,提高在网络中的生存能力和生存质量。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现状

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使其面临诸多严峻的挑战。教育者应当一方面对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及时总结和创新,另一方面还要对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行发现和解决。

(一)建设红色网站成绩卓越,但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还需大众化和生活化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深入地在网络开展,红色网站中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信息日益丰富,特别是网民相对集中的高校红色网站的建设更是蓬勃发展,如清华大学学生红色网站、天津师范大学新空气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等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红色网站仍面临点击率和互动率低的尴尬局面,教育者往往“自说自话”。在网络环境中,网民自主选择吸收有兴趣的、通俗易懂、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主流信息必须更贴近网民实际生活,传播方式选择网民喜欢关注的大众化路线,充分遵循网站生存原则,以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二)教育者深入网络开展工作,但工作方法和技能还需更具权威性

网络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不仅要求教育者走进受教育者的虚拟生活空间,还要求贴近其生活并掌握他们的思维和行动方式。网络的开放性使得网络语言盛行,例如2012年网络流行语“屌丝”、“白富美&高富帅”、“style”、“元芳,你怎么看?”与此同时,网络话语和行为的号召力难以想象,例如2009年7月16日,网友在百度贴吧“魔兽世界吧”发表的一个名为“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帖子,随后短短五六个小时内被390617名网友浏览,引来超过1.7万条回复,被网友称为“网络奇迹”。面对这些现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如果在获取网络信息和接受网络新生事物的能力上低于受教育者,其在网络空间的话语权将很难获得,支配权和先导权将有可能逐步被削弱。

(三)教育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但教育者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还不够

由于网络具有匿名性的特征,在网络中,受教育者往往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绪,教育者能够比较容易捕捉和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变化,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但另一方面,网络的匿名性和开放性又使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变得更加难以掌控,面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间分离、空间分离、教管分离”的特性,针对目前部分教育者在指导方法上以灌输为主,忽视疏导方法的运用;缺乏网络舆情话语的主导权等问题,尚且需要对传统的教育方式有所创新。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展望

网络信息时代,“数字化”、“网络化”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明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有助于进一步确保它的发展方向。

(一)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弘扬人的主体性

马克思强调:“人始终是主体”。[4]在他看来,人的主体性是指人作为社会存在物而具有的实践者的内在规定性的特征,是人在创造自己历史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网络的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匿名性等特征,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对网民进行传统的、单向的或强制性的信息“灌输”,其主要的教育方式应重在引导,发挥人的主体性。发挥主体性的方式本身不仅向人们传递价值观念,还为大众提供一定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当大众通过自己的行动去认识、检验、实践这些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在长期的作用下,就会使人们形成行为习惯乃至内化为个人的自我价值取向,从而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具有长期性的传递和建构作用。[5]

2.以开放性理念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的开放性、多元性和全球性等特征,决定了我国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由传统转化成开放的教育方式。这就要求教育者面对网络空间中凸显的社会现实问题,要及时掌握群众的情绪和思想变化动态,了解群众的利益诉求,以理服人、以情感人,通过解决现实问题引导受众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同时,积极应对网络空间中多元思想文化共生的现实,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元指导思想引领多元文化,通过创造、整合优秀的思想文化信息资源,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打造优秀的思想文化品牌,营造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3.运用综合化教育手段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体现为课堂灌输、个别谈心、座谈会、讨论会等形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以集文字、声音、图画、影视、动画等多种形式为一体的综合化教育手段,向网民提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信息。这些渗透意识形态的信息,更容易被受教育者接受。在实践中,教育者可以通过远程教学提高优秀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从而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建立各种网络论坛、社区拓展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交流空间;通过移动网络的运用,增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交流。由此可见,开展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要素就是教育工作者不断学习,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并不断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和新形式。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

1.不断探索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和方法

实效性在一般意义上是指人们的实践活动取得的实际效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强调的是其教育结果的有效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转化的活动的影响程度;另一方面是引导受教育者形成网络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实际满足程度。[6]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结果看,更多的实践活动还仅仅停留在“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层面,这种教育方式往往只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而没有从摸清网络社会本质的角度去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活动的结果往往不能深入人心。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急切需要大量的、多学科的理论研究,这些研究包括对教育过程、教育要素、教育方法等方面的探索,还需要关于增强教育影响力的系统的理论化研究,并将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掌控网络文化的引领权和话语主导权

“网络文化正在颠覆人类传统的工作生活方式、经济交易方式和政治博弈方式以及意识形态领导方式……。有人预言,假如将来有什么能动摇我党的执政权威,除了腐败问题外,就有可能是网络文化革命”。[7]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网络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占据重要位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要掌控网络文化的引领权和话语主导权,就必须重视对网络文化的研究,从而更好地引导受教育者的思想转化。文化引领权是通过“赢取积极的认可与信任”而获得的,它“不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制灌输和自下而上的操控,而是能够包容差异性、多样性的宽容和主动引导。”[8]同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还应掌握网络话语主导权。在信息社会,谁掌握网络传播媒介和网络传播主导权,谁就在某种程度上掌控了广大受众的话语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构建和创新自身的网络话语体系和内容,充分认识网络语言,清晰了解网络话语策略。

3.利用网络的特点和优势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同志在党的十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他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9]现阶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充分而全面地运用网络的特点和优势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网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和传播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教育者可以发挥网络媒介便捷性、形象性、个性化、互动性、兼容性等特点,借鉴大众文化的综合化运作手段让不同的受众群体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例如通过文字、声音、图片和视频等多种形式互动地进行展现和传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受众在不知不觉中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利用网络开放性、互动性的特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社会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的人群中,从而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覆盖面。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化的兴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而逐步成熟。我们坚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必定会对实践产生强有力的指导作用,顺利地完成自己所肩负的重大时代使命。(作者单位:西华大学艺术学院)

基金项目:西华大学易班全国试点推广课题子课题(项目编号:YB13L75)

参考文献:

[1][6]黄永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年,第25页.39页.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0L].http:///xuri/szzc/112051.htm,2006-11-20.

[3].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eB/oL].(2007-01-24).[2010-01-10].http:///politics/2007-01/24/content_5648188.htm.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30页.

[5]王海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探索[J].金田,2012,(9).第86页.

[7]党校“党的领导与意识形态建设”课题组.网络文化革命与意识形态领导权[J].理论参考,2009,(8).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