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的核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4:14

语文教育的核心篇1

一、设计多元化的教学内容

为了实现核心素养教育目标,教师就要解读学科优势,通过精选教学内容,制定科学的小目标,将核心素养教育目标从理想转变为现实。如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关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养成。通过观察不难发现,人们对语文知识的认知往往存在一定的错误。在人们看来,语文知识最好学,不需要花费什么力气。可事实上,语文知识博大精深,既可以作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也可以传递人类的精神文明。再如,语文知识需要学生锤炼语言技能。因此,学生要能够通过查字典、朗读、默读、说话、听话、作文、写字等活动积累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以便处理语言信息,并积极地反馈。当然,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还需要将习惯养成作为教学内容之一。通过展现语文知识的魅力、教师的文化素养,让学生欣赏到文字之美,让学生生成积极的民族情感、爱国情感,有助于传播文化智慧,帮助学生拥有综合素养[2]。由此可见,在解读中职语文教学实践的内容时,“应试”内容只是选择之一。文化元素、情感元素、思想元素、生活元素都应该融入其中。

二、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在开展中职语文教学实践时,笔者建议,要将听、说、读、写四项最基本的活动变得丰富多彩。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充满了活力,他们的潜能正等待教师的挖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展现出自己的个性,通过与教师的能力整合,促使中职语文教学自然化、本色化。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将语文素材资源以舞台剧的方式展示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指导,将更多的学习权利放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与作者对话,与课文中的角色对话,将自己的视角与专家的视角整合,使人物演绎更为丰满。在这个过程中,笔者还会为学生提供展示空间,让学生能够通过积极地反馈,展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获。如中职学生的记忆力非常好,而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中,词句积累、读读背背又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笔者就将二者整合,让学生借助现代化的教育工具完成资源的收集,再将他们认定的好词、好句在多媒体上展示出来。然后,通过记忆竞赛的方式,将死记硬背转变为一种充满热情与活力的竞赛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没有迫于压力完成记忆背诵,而是成为了最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他们不满足于他人展示的内容,不满足于教材展示的内容,会动用自己的学习能力,积极地获取更多的资源,被我国的文化所感染,被时尚文化所触动,进而形成文化素养、学习能力[3]。

语文教育的核心篇2

近年来,对于核心素养的界定及运用,国内外研究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我国的一些核心期刊和学术会议上,核心素养也被不断提及。本文针对国内外的核心素养研究背景进行分析,随后研究课程体系的建构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联系。基于语文课标的三维目标,以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试行稿),得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核心素养。以及在核心素养这一因素下,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发展产生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

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三维目标;中学语文教学

当今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知识竞争时代,人才的发展是各国发展的迫切需要,人才竞争也成为判断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培养出适合时展的创新型人才,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核心素养的研究,作为课程改革的基础,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在教育的过程中,须从感性到理性,深入的进行反思,形成正确的三观,在生活中控制自己的言行,成为国家真正的有用之才。在世界的范围内来看,核心素养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时至今日有着相对完整地体系,西方许多国家,将核心素养的研究当做推动国家课程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在我国,教育改革逐步深入,核心素养作为指引我国未来教育发展的改革方向,在我国教育改革、课标制定、考试评价等方面都会产生重要的作用,与此相关的研究,对我国教育改革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国内核心素养的研究,在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的“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重大项目正式启动之前,我国的研究者们大多是围绕着国际各个国家或组织的核心素养介绍进行的。

一、国际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20世纪到21世纪教育改革达到了发展的重要阶段,核心素养作为改革中的重点和中心问题,引起了各个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视。国际上大致把核心素养分为两种潮流,第一种是以“知识社会”为背景界定“关键能力”的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选择”。欧盟借鉴这个定义确定了自己的“关键能力”,并作为本区域内教育政策的方向。第二种是第二种是“21世纪型能力”。美国大刀阔斧的进行必要的“资质”与“能力”的研究,由此产生了培育“21世纪型能力”的教育改革运动,不论是对美国本国还是对国际教育界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两种潮流的影响下,课程改革继续深入发展。华东师范大学的钟启泉教授提出,对核心素养的界定可以按照地域划分,对欧盟、北美和大洋洲、亚洲等三个地区核心素养的研究进行了深入比较,他认为各国家和地区在核心素养的研究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几乎在所有国家与地区都把教育目标培育的“素质•能力”当做重要的研究对象。二是“素质•能力”,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说法,包括通用能力、核心素养、关键能力、21世纪型能力、共同基础、核心力量、通用技能,等等。三是核心素养大体可以分为“基础素养”、“认知技能”、“社会技能”三种构成要素。[1]

二、我国的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的内部讨论

2013年5月16日,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的“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重大项目正式开始,标志着我国核心素养的正式研究的开始。2014年,教育部发行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我国教育学者以及专家,针对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借鉴了很多国外的先进经验,并结合中国内部的实践,提出一系列真正符合中国学生发展需要的能力和品格,尤其是对于我国“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该研究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中国核心素养的确立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试行稿正式,标志着这项历时三年经过无数的专家学者修改更正的研究成果,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说明。该稿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试行稿指出,核心素养是是每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一名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配合,以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

三、课程体系构建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联系

(一)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构建的关系

各地区实际情况略有不同,因此在课程改革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体系,也有所不同。部分研究者认为,国家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相互关系大致呈现三种模式:核心素养独立于课程体系之外的美国模式,在课程体系中设置核心素养的芬兰模式以及通过课程标准内容设置体现核心素养的日本模式。目前我国学校教育体系中,课程状态主要表现为学科课程,核心素养落地的最佳载体必然也只能是课程。但在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中,教师和家长显然更偏向直观的提高分数,而非核心素养。我国台湾地区将核心素养——落实到课程的过程中,进行了所谓的“课程转化”,把最上位的核心素养转化为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台湾核心素养就是在oeCD核心素养的概念上结合了台湾地区的具体情况,提出来“国民核心素养”的意象。核心素养被分为自主行动、共同互动和社会参与三个维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来了各教育阶段核心素养的内涵。总体看来,各个组织以及地区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几乎都是在国际核心素养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入了符合本地区学生发展的地域特色,以更好的适应核心素养的推行。在我国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大致分为两条主线,一条是对核心素养体系的研究,即“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上位问题。另一条则是在各学科中核心素养的具体构建研究,即“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实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中”的下位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与具体学科课程的具体关系,也是研究者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现代语文重建的起点和归宿

语文是什么,即语文学科属性问题的一直存在争议。在语文单独设科时,叶圣陶提出了著名的论断——“语文姓语”,吕叔湘、张志公二人也都同意这个观点。语文核心素养是构建现代语文教学体系的起点与归宿。语文是人文学科,而且是母语学科。语文教学中需要“转变观念,注重人文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学会运用语文工具,而且要使学生受到语文丰富的人文精神的陶冶,使他们能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培养他们文化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发展,积极的参与社会活动,成为一个真正的全面发展的人。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出:“我们应该使每一个学生在毕业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些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并使它众生不熄地燃烧下去。”[2]在语文学科的过程中培养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鉴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作为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应提高教师素养,是教师能够对于学科性质和学科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

四、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语文教学设计及实践

(一)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语文教学观

如果课堂教学只是一昧的注重知识技能,那么三维价值目标就会成为空话,课程改革中一再强调的“育人”功能则完全没有实现。在语文课程中,核心素养应该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存在,通过在语文课堂中,在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基础上,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紧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意识的教学,主要指的就是语文教什么的问题。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传播信息,语文教学则是如何的传播知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六大素养中人文素养的培养与语文教学息息相关。很显然,有的教师就是在教教材,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有的教师则是用教材在教语文。在教学的过程中循循善诱,让学生自己独立的思考,利用教材教给学生“语言表达”、“文学思维”、“民族文化”。这些因素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教育的根本问题就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在核心素养的总框架中,如何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非常重要。在语文教学中,要纠正以往教学中只重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不重视学生语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深化教育的观念,重视语文教育的“立德树人”功能。优秀的语文教师终扮演着“文化讲解人”的角色,把理解课文所必须的知识解释给学生,引领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使学生自己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判断,这便是以核心价值观作为导向的语文学科教学。

(三)针对课堂教学预设与现实的脱轨的解决办法

课程要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创设,并能有效支撑各项具体目标。许多学校都在思考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规划和建设,但是大多都是应景敷衍或贪多求全,暴露出课程种类单一、组织实施散乱、课程目标与文本不对称等弊病。学校的课程建设应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去组织实施,真正实现目标和路径的统一。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改变填鸭式的教学,不能只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知识,要更多的与学生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让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具语文教学中,教师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提前进行测评,认识到每个班级及学生个人的具体情况,这样才能够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由于语文学科的普遍性,在高考的这根指挥棒下,中学语文教学往往容易成为一个最容易忽略的学科。但语文作为一个基础性的人文学科,在核心素养的培育上,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因此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能力,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五、总结及展望

核心素养的研究适应了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有着现实的意义。教育的本质即“育人”,在中国传统的教育当中,也一直都提倡对于人的培养,如今教育界对核心素养的重视,有利于推动教育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核心素养”的国际潮流[J].中国教育报,2016.

语文教育的核心篇3

问题提得都很好。不过,我以为对核心素养不必这么神秘。它的确是个新概念,其具体内容却不是现在才存在的,它一直存活在学生的心理结构和行为中,一直存活在课程教学中。最近参加“像斯霞老师那样教语文”研讨会,怀念斯老师去世10周年,又一次阅读《斯霞文集》,重温斯老师的故事,突然发现所谓核心素养,原来就在斯霞的童心母爱中,在她的语文教育中。

斯老师告诉了我们何为核心素养,又如何落实。其实,斯老师就是关注、研究和培育、发展核心素养的典范。从《斯霞文集》中去寻找、发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吧。

斯老师告诉我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语文教学,不是教语文,而是教儿童学语文。教语文,往往只有语文书,只有语文教学,只有语文作业,可恰恰没有儿童。教儿童学语文,是儿童自主学语文,语文成了儿童自己的语文;语文不只是老师教的,而是儿童自己学的,准确地说是教师教儿童学的。当斯老师讲雷锋故事时,无意中说了句:“可惜雷锋叔叔死得太早了。”马上一位男同学站起来说:“不能讲‘死’,而是‘牺牲’。”斯老师问为什么,这位学生说:“因为雷锋叔叔是为人民利益而献出生命的,他牺牲了。”斯老师马上承认了用词错了,词语里有爱有恨,有感情有温度,鼓励大家向这位同学学习。在这里,知识、能力、态度不就整合在一起了吗?核心素养不是知识、能力、态度的综合体现吗?

语文教育的核心篇4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转型;小学语文

一、核心素养的理性辨识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小学语文培养核心素养,是对教育方针中所确定的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细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

党的教育方针可以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进而贯彻到各学段,体现到各学科,最终落实到学生身上。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用于指导人才培养具体实践。

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再转型

“课堂革命”要求从课堂的战略地位与现实课堂的问题出发,确定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一切从学生出发,我们做任何工作必须考虑学生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拥护不拥护,答应不答应,发展不发展,这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必须建立教是为学服务的理念,所有的教必须服从服务于学,构建一个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行动模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转型顺应了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有利于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和创造性。为了更好地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转型,必须加大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力度,运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以及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基本技能。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每一名语文老师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起着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纽带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中的重点。

1.必要的语文知识学习

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知识是一定得教的,但教什么,如何教,还有很多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其变迁基本上体现了从学科本位到以人为本的转变。双基是外在的,主要是从学科的视角来刻画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要求;素养是内在的,是从人的视角来界定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要求;三维目标是由外在走向内在的中间环节。这就需要由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只有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才能够实现教育对人的真正的全面回归。在课堂上,我给自己确立的准则是:以学定教,少教多学,先学后教,教学合一,教学相长。这样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让学生深度学习,有利于学生成长。

2.丰富的语言积累

背诵一定量的语段和优秀诗文,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籍,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背诵精彩篇章。把国学经典教材作为校本教材的一部分,让学生每天诵读,让每周汇报成为制度。学校每个班都建立了图书角,有学生互相交流的书籍,有学校征订的课外书籍,有香港知行集团赞助的书籍。课上课下我鼓励孩子们积累好词好句,积累名篇诗文。

3.熟练的语言技巧

这是一种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求学网、朗读、默读、说话、听话、写话、作文等基本技能。在课堂内外使用工具书已经是孩子们养成的习惯,我着重培养孩子们默读、感情朗读、口语交际、写作的能力。在课堂上给时间给机会让孩子们充分地读、大胆地说、自由地辩,然后水到渠成地写。

4.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正如叶圣陶老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这些好习惯包括自己查工具书、不动笔墨不读书、认真听讲、书写整洁等。

5.深厚的文化素养

要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使其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学态度,培养其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使其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的文化智慧,尊重多元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

6.利用媒体资源,激发创作热情

每次习作,选择部分同学的作文面批精改,字斟句酌地对孩子的习作进行润饰,然后鼓励他们向学校广播站、校报甚至其他媒体投稿,参加各种征文比赛,或者上传到自己的空间。我也同时将这些好的作品上传到家长QQ群和互联网上进行交流展示。孩子们很重视这样的机会,他们往往会把这样的机会视着一种荣誉而对老师充满亲近之情。这样的举措使孩子们写作的兴趣更加浓厚,会愿意主动去写更棒的作品。这样,学生的写作欲望被充分激发,会让创作成为自发的行为。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基于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实际的再创造。改变当前课程标准以内容为主线的模式,创建以核心素养为纲的现代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既是一门学科对人的核心素养发展的独特贡献和作用,又是一门学科独特教育价值在学生身上的体现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是课程标准的“魂”,课程标准因此有了“人的身影”,课程标准和w生发展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余君,林宜锋.以图为媒,有效构建低年段写话指导策略[J].小学语文,2017(3).

[2]朱鹏宇.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7(9).

?S一、核心素养的理性辨识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小学语文培养核心素养,是对教育方针中所确定的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细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党的教育方针可以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进而贯彻到各学段,体现到各学科,最终落实到学生身上。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闹泄鄄忝嫔钊牖卮稹傲⑹裁吹隆⑹魇裁慈恕钡母本问题,用于指导人才培养具体实践。

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再转型

“课堂革命”要求从课堂的战略地位与现实课堂的问题出发,确定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一切从学生出发,我们做任何工作必须考虑学生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拥护不拥护,答应不答应,发展不发展,这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必须建立教是为学服务的理念,所有的教必须服从服务于学,构建一个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行动模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转型顺应了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有利于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和创造性。为了更好地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转型,必须加大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力度,运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以及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基本技能。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每一名语文老师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起着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纽带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中的重点。

1.必要的语文知识学习

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知识是一定得教的,但教什么,如何教,还有很多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其变迁基本上体现了从学科本位到以人为本的转变。双基是外在的,主要是从学科的视角来刻画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要求;素养是内在的,是从人的视角来界定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要求;三维目标是由外在走向内在的中间环节。这就需要由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只有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才能够实现教育对人的真正的全面回归。在课堂上,我给自己确立的准则是:以学定教,少教多学,先学后教,教学合一,教学相长。这样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让学生深度学习,有利于学生成长。

2.丰富的语言积累

背诵一定量的语段和优秀诗文,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籍,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背诵精彩篇章。把国学经典教材作为校本教材的一部分,让学生每天诵读,让每周汇报成为制度。学校每个班都建立了图书角,有学生互相交流的书籍,有学校征订的课外书籍,有香港知行集团赞助的书籍。课上课下我鼓励孩子们积累好词好句,积累名篇诗文。

3.熟练的语言技巧

这是一种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求学网、朗读、默读、说话、听话、写话、作文等基本技能。在课堂内外使用工具书已经是孩子们养成的习惯,我着重培养孩子们默读、感情朗读、口语交际、写作的能力。在课堂上给时间给机会让孩子们充分地读、大胆地说、自由地辩,然后水到渠成地写。

4.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正如叶圣陶老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这些好习惯包括自己查工具书、不动笔墨不读书、认真听讲、书写整洁等。

5.深厚的文化素养

要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使其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学态度,培养其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使其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的文化智慧,尊重多元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

6.利用媒体资源,激发创作热情

每次习作,选择部分同学的作文面批精改,字斟句酌地对孩子的习作进行润饰,然后鼓励他们向学校广播站、校报甚至其他媒体投稿,参加各种征文比赛,或者上传到自己的空间。我也同时将这些好的作品上传到家长QQ群和互联网上进行交流展示。孩子们很重视这样的机会,他们往往会把这样的机会视着一种荣誉而对老师充满亲近之情。这样的举措使孩子们写作的兴趣更加浓厚,会愿意主动去写更棒的作品。这样,学生的写作欲望被充分激发,会让创作成为自发的行为。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基于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实际的再创造。改变当前课程标准以内容为主线的模式,创建以核心素养为纲的现代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既是一门学科对人的核心素养发展的独特贡献和作用,又是一门学科独特教育价值在学生身上的体现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是课程标准的“魂”,课程标准因此有了“人的身影”,课程标准和学生发展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语文教育的核心篇5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文教学素养本位

1997年末,世界经合组织(oeCD)曾启动一个旨在提高教育素养的名曰“素养界定与选择:理论与概念基础”的框架项目,并于2003年发表最终报告《为了成功人生和健全社会的核心素养》,标志着oeCD核心素养框架的完成[1]。荷兰学者沃格特(Voogt.J)等人通过比较研究后,认为“世界共同核心素养”主要由协作(collaboration)、交往(communication)、创造性(creativity)、批判性思维(criticalthinking)等四个元素组成,由此构成“21世纪4C′s”[2]。新修订的语文课标也注入“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诠释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取语言知识、增强语言能力的同时,提高思维品质、增强情感认知、端正学习态度、培养科学价值观,这其中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素养目标[3]。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不是知R技能与学习动机、态度、兴趣的简单叠加,而是在重视运用知识技能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提高思考、判断与表达的能力及人格魅力。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学的Dna,此言一点也不为过,将核心素养作为课改的引擎是大有裨益的[4]。

一、核心素养驱动下的课改诉求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构建核心素养体系于每个学段,基于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两方面需要,锤炼两者兼顾的品质和技能,教育观念要从“知识为本”转变为“以人文本”,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将核心素养转变为课改的引擎,推动课改的健康发展是可行的。

1.思维发展与提升

教师的具体实践过程就是将课程计划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转化,以提升学生思维发展空间为重要路径。通过协作素养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思维发展首先是基于课堂教学正面临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的建构中,其主要标志是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提高;其次是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教学中心进行“位移”,由“教”向“学”靠拢,鼓励学生自立自创,提高自学能力;再次是充分发挥教师在传播道义、传授学业、解释困惑的教学实践中,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生发挥团队精神攻克知识难题,增强学习的爆发力和集体冲锋勇气[5],使以开展“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生动活泼,逐渐成为主旋律,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探究,并培植集体协作精神,为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协作素养创造条件。因此,协作素养形成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逐步积累的过程。

2.语言建构与运用

汲取性和交往实践性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特征,应融汇于教学全过程。根据课标,教师要对课文所涉及的语言环境作具体诠释,特别是对一些经典的语言实例予以点拨指导,并让学生举一反三。比如高尔基的散文《海燕》,在语言上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借代、烘托等修辞手法,教师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讲解修辞,让学生感受语言美,语言若离开具体的环境则会产生歧义。同时,要引导学生自觉进行交往实践,在平时的交流中,正确运用语言,提高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逻辑性。只有通过交往实践才能将母语运用自如[6]。因此在语文施教中,通过口语式交际等教学情境的设计,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语言技巧,达到形成能力的目的。值得关注的是,教师在对学生交往实践的语言指导中,要注意区别语用学和语言学,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即将语言的语境、意境和语言的正确性(质感)、欣赏性(美感)有机结合起来[7]。

3.审美鉴赏与实践

课改需要核心素养来驱动,也有审美鉴赏的因素。首先,审美鉴赏最容易搅动学生心灵的鸡汤,通过美文鉴赏,获得美的享受,并提高鉴赏能力。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池荷花是那么招人喜爱,但作者提炼出的是荷花那令人敬佩的的品质,虽根植于淤泥,而洁身自好,不被污染。师生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并从美学角度来欣赏评判,会给学生独特的审美意蕴。其次,审美鉴赏能促进师生对话和生生协作,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也能将教学引向深入,不止于语言教学的表象,而在鉴赏中得到美学熏陶。最后,语文教学中经验的获得具有连续性、关系性与互动性,这样的一个积极的、批判的和创造的过程,更容易催化学生对审美鉴赏批判与生活实践的动力。将教学本身的互动生成过程,辅以社会建构起来的意识经验获得,语文的课堂教学就是创新和审美鉴赏、生活实践的孵化箱[8]。

4.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文学科是进行文化传承与理解的重要基础学科,且充满了批判性笔调,无论是语文教学亦或是语文知识。一方面,语文教学的本身就是中国文化传承的一种途径,语文学习则是对中国文化的习得与理解。从2001年的课程改革开始,我们经历了从教学纲要的“双基”、教学内容的“三维目标”,到如今走向学习能力的“核心素养”发展,这样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体现了我国教育目标的与时俱进,也彰显了作为基础学科中人文抚慰的必要性。语文知识中包含更多的是对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批判素养,在教学中既避免把知识推向神坛,认为鞭长莫及,也不要让学生机械接受知识传授,而要加强理解性记忆,提高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和素养,在批判中吸收古典文学、西洋文学,提高理解能力、批评性消化吸收的能力,以通过知识而获得教育。在致力于学生获得批判素养的同时获取促进发展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养料,最终达到对本国文化的传承和对国际文化的理解[9]。

二、素养本位成语文教学实践新观念

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素养本位应打牢文化基础,鼓励自主发展,引导社会参与,要培植人文底蕴,树立科学精神,学会学习方式,开展健康生活,勇于承担责任,鼓励实践创新,这些要素是深化课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诉求。学生应具备多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要适应终身发展、适应社会发展,在知识储备、技能运用、价值观形成、态度端正、情感培养等多方面综合发展是教学实践的具化目标。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的深刻诠释与具体化,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方面,更是走向素养本位的语文教学实践要落实的核心素养,体现出社会主义新时期国家和社会求贤若渴的大气候[10]。

1.预设思维发展的知识素养情境

针对教学计划,在杜威(J.Dewey)的学习设计中,认为正规学校里的学习是需要同“真实性学习”联系在一起的,应该通过情境的预设,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以挖掘学生的能力。设立教学情境,还须要设计教学计划,考虑“教学目的和目标”、“学习者”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及其组织”、采取的“教学方法”、通过日常经验和课堂反馈获得的“隐含知识”等[11]。在需要考虑的计划内容中,把握的是三个维度的要求:第一层维度是目标,单纯的教学和学习经验都不是目标,教学中应该借助目标来促进学生展开分析与思考。第二层维度是话题,是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的概念、过程与思考方式,这样的“话题”是学生在共同思考中发现的意义,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层维度是学习者,通过学生及班级的整体性成熟度来检验学生的成长状态和理解能力[12]。

2.建构以问题为中心的语言交往

根据教学计划的制定,预设思维发展的知识素养情境,通过教学方法的运用,着力于建构问题中心的语言对话,来提高学生的交往素养,如图1所示[13]。首先课前就要对问题进行识别,即对矛盾和不协调的观察和思考,找到合适的问题,确立好中心为题,再向学生陈述我们教学中想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其次,按照解决问题的步骤,引导学生做好解决教学问题的计划,再根据教学进度的安排,课前引导学生根据教学计划进行资料的搜集,然后在课堂当中,引导学生如何从资料中发现与问题的联系和解决问题的逻辑脉络,最后通过教师课堂的统筹兼顾,解释搜集到的资料,筛选有价值的资料,并将应然和实然的概说进行具体化,得出解决问题的结论。在形成问题、搜集资料、解释资料、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交往素养就能得到大幅提升。

3.着眼多元一体的实践能力

在将核心素养转变为课改引擎的现实背景下,应着眼多元一体、以的实践创造力为主的教学评价。即教学应能够激发学生实践创造的兴趣,同时这样的教学评价,更能够让教师明确“教育即知识的传递”的教育观,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即知识的习得”的学习观。这种以测量教师传递给学生知识量为中心的“量化评价”,基于实现多元一体的协作学习,这种实践交流和创造力的激发,需要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时刻提醒每一个学习者一边思考一边借助笔记和作业单来保存思考的过程。借此,教师能够切实地了解每一个学习者的理解方式与困惑所在,更能够有效地进行因材施教,基于核心素养课程发展隐含下的“真实性教学评价”,也是语文课程教学的自身要求,实现学力、学习、评估三个“真实性”的教学目标[4]。

4.倡导学科取向的批判思维

对教学评价要及时反思整改,应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要求学生对知识的积累,还着力于对学生技能训练和思考能力的培养,而作为人文性基础学科,语文承载传递民族文化的重任。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更多的要倡导学生树立一种学科取向的文化批判思维,毕竟我们如今已不再是经验过程教育,也不是知识结果教育的时代,需要的是智慧素养的教育。在教学中要对照反思,有没有对学生采取以结果论英雄的软暴力,有没有提供提升学生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的丰沃教学土壤。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不是单向的知识取向,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获得的结果,还要重视智慧获得的过程,更要重视学科取向下素养的培养。

三、深化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要求将核心素质体系作为分学段的目标,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属性所决定的,落实立德树人是当务之急,以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势,提升我国教育在国际领域的竞争力,并以素质教育的推进来深化教育领域酝酿已久的综合性改革。应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设立教育目标层,兼顾学生发展和学科育人的双重标准,通过教师的学期、单元和课时目标,来实现学科价值和学生培养的教学目标,如图2所示[13]。

1.从教育目的彰显语文“核心素养”

党的教育方针把人才培养目标放在核心位置,从培养事业接班人和国家建设者的角度来要求,他们必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忠于社会主义、忠于国家。核心素养培养就是人才为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而必备的人格和能力。在这样的教育目标范畴内,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表现为语文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框架中,语文在文化基础上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人文知识的积淀、人文情怀的培植、审美情趣的养成等人文底蕴。重视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要纠正过去“重视智育轻视德育”的教育偏失,核心素养可教可学,且具有发展的连贯性、持续性,也有特定l展时期的生理敏感性,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更要把握关键期,在教学中多采用整合的方式,以激励学习为主。

2.从课程目标挖掘语文“核心素养”

课标中,身心健康是“核心素养”的第一要义。身心健康是学习的前提,通过对学科人文素养的培养,一方面培养学生坚韧、合作、民主、竞争等价值观,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信条、热爱生活、自尊自信自强的品格,树立“会生活”“能生存”“善做事”的正确理念。语文课程的目标主要从三个维度来安排,即从能力与知识嫁接、方法与过程随行、价值观陪伴情感态度着手,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归顺集体、拥护社会主义的审美情趣,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汲取民族文化,培养热爱母语的情怀,提高学习语文的自觉性[6]。研读语文课程目标范畴的内容可知,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还包括要为学生打下走向社会的基础,毕竟人具有社会性,要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要在了解社会的基础上,学会共处、学会改变、学会适应,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沟通的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关注学生的社会情绪,培养学生学会尊重他人、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正确处理自我、自然及社会三者的关系,要能够做出属于自己的回答。

3.从教学目标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课程范畴下的语文教学指向探究式,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细化为培养学生阅读、思考、体悟、表达的能力,要求语文教师注重课文的语言品位、学生个性化的主体解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比更多的是阅读教学,课文是教师、学生、课文作者及教科书编者对话的桥梁,师生通过课文解读,探究课文蕴含的深刻意义,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中着重于挖掘课文与语境的关系,既要关注课文语句之间联系紧密的上下文关系,即挖掘“小语境”的全文价值,又要探析文章外部与作者相关的思想、社会、文化状况,即了解“大语境”。语文教学中要做到“两个语境”的相互联系思考,才能够真正了解课文内含的人文思想,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主义关怀[14]。

核心素养的提出与推广,让课改实现了从知识中心、学科中心到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程的转变,成为驱动课改的引擎。“核心素养”理念的落地,体现为思想发展与提升的协作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的交往素养、审美鉴赏与实践的创造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批判素养。教学的运用实施,体现为先要预设思维发展的知识素养情境,实施中的构建问题中心,然后还要着力于多元一体的实践创造力,最后进行适当的评价和有效的反思,借此,才能彰显教育目标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Rychen,D&Salganik,L.(eds.)KeyCompetencesforaSuccessfulLifeandwell-FunctioningSociety.[m]Hogrefe&Huber,Gottingen,2003.

[2]Voogt,J.&Roblinn.acomparativeanalysisofinternationalframeworksfor21stcenturycompetences:implicationsfornationalcurriculumpolicies[J].JournalofCurriculumSudies,2012.

[3]徐林祥,郑昀.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语用热”再认识[J].全球教育展望,2016(8).

[4]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上海:全球教育展望2016(1).

[5]余文森.关于教学改革的原点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15(5).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7]李海林.语用学之于语文教育――历史的观照与当下的探索[J].语文建设,2016(4).

[8]克努兹・伊列雷斯.我们如何学习:全视角学习理论[m].孙玫璐,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9]余文森.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

[10]柴葳,刘博智.六大素养树立学生成长“标杆”[n].人民日报,2016-09-14.

[11]理查德.i.阿兰兹.(Richardi.arends)学会教学[m].擦⑿拢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2]钟启泉.单元设计:撬动课堂转型的一个支点[J].教育发展研究,2015(3).

[13]崔允t.追问“核心素养”[J].全球教育展望,2016(5).

语文教育的核心篇6

英文名称:Languageplanning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教育部语言文字报刊社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1-8476

国内刊号:11-1399/H

邮发代号:2-200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56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语文教育的核心篇7

关键词:高校语文;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一、在大学语文中进行核心价值观念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发现,现代社会存在很多价值观念扭曲,公民素质低下的现象。网络或者电视上经常出现,一些人物为了制造新闻,博眼球,经常是以丑为美,传播社会负能量。比如碰瓷、炫富、吸毒等等。由于大学生接触网络的频繁,接触到负面信息的机会较以往大大增加。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其综合素质对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更加急切呼唤和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使大学生能够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等问题影响下保证正确的价值观念。

另一方面,文化是民族凝聚力与创造力的源泉,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部分。而大学语文是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渠道。由于语文课程的特点,包含的语言习俗、民族思想、历史文化、自然科技等各个方面的文化,在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中承担重要角色。在对学生进行历史、文化等知识的讲授中,教师可以将核心价值观念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比如弘扬爱国主义的文章,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民族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比如弘扬艰苦朴素,努力奋斗的文章,教师可以进行拼搏、坚强、积极向上精神的教育。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可以将核心价值观念的教育很好的融入到高校教育中,比其他的教育形式更加充实有效而且更具有感染力。

二、大学语文教育核心价值教学面临的问题

1.不重视大学语文教学的功能价值

现阶段,很多高校对于大学语文教学并不重视。有些高校虽然开展大学语文课程,但是课程较少,教师对教学工作也不重视,教学过程存在应付的现象,对于学生的教育效果较差。教师不重视语文课程,忽视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价值观念的作用,导致语文教学达不到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的作用。

2.教师的教学方法落后

由于教师对大学语文的重视度不足,很多教师只是单纯的进行文章的讲解,很少进行教学效果的研究。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落后,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对文章的学习也缺乏自主性。使语文教学不能充分发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的教育作用。

3.对于学生的培养没有缺乏标准

虽然很多高校都设定了大学语文课程。但是我国对于大学语文对学生的培养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目前,教育界对语文教育作用有三种观点,包括工具性、人文性和工具与人文兼有的二元性。但是,由于教师的关注点不同,而且受到学校的教学计划的影响,我国大学语文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参差不齐。为了加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增强语文教学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培养。有关教育部门应该针对大学语文教学提出明确标准,规范教学理念,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三、高校大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学生核心价值观念培养的策略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的培养,深化人文素质教育,为祖国培养更多的全方位人才。

1.明确教育目的,改革教学内容

首先,有关教育部门应该明确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强调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其次,现在的语文教材,大多是根据文学史的发展顺序展开,对于道德观念的培养指向性较差,目的性不强。因此,为了提高语文教学的德育效果,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分板块对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行教育的教材。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合,明确培养目的,加强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念的培养。而且,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师应该合理的运用语文教材的文章,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合理的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最后,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由于国家现阶段提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加强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材内容时,应该将教材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严格规范自我行为,防止盲目跟风现象的出现。

2.教学方法上

在教学方法上,为了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教师应该注意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首先,采取多种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采用情景模拟、探究式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学生动手动脑,提高课堂的参与度。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种新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种的声音影像媒介,进行情感的传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另外,教师还应该重视实践教学的作用。通过实地调查、社会热点分析,传统文化探讨等方式,加强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

3.重视大学语文中四种精神的培养

首先是爱国主义精神,热爱祖国是自古以来的优良品质,是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基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首先要强调的就是爱国精神。其次是爱岗敬业的精神。

作为大学生应该认识到自身的使命,为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不断努力,而热爱本职工作是为祖国做贡献的基础。然后是诚实守信的精神,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诚信,提倡一诺千金,作为大学生更应该秉持诚信之路。最后是团结友爱的精神,与人为善是维持社会团结稳定,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的重要条件,大学生应该认识到这一品质对于自身发展乃至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结语:

大学语文教育对于学生的价值观念影响作用显著,为了促进学生的道德观念的正确发展,教师应该重视大学语文的德育作用,进行教育方法的改进,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念的正确引导。

参考文献:

语文教育的核心篇8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文知识;核心知识教学

语言知识是发展技能的重要基础,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2012)。[1]英语课文学习承载着发展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提升人文素养的课程价值。从单元教学来看,课文教学指向写作,其有效性表现为单元写作能力的提升程度。课文教学能否有效实现其所承载的课程价值,取决于课文知识尤其是核心知识的教学。然而,当下课文知识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存在偏颇,忽视核心知识的教学,影响了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英语教师应认真反思课文知识教学,积极探索核心知识教学的有效途径,促进语言知识向语言运用能力的转变。

一、当下英语课文知识教学的误区

当下,在课文知识教学中,不少老师认为语言知识的累加必然形成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和技能的累加又必然形成语言运用能力。这是对英语课程标准五维目标的孤立理解,导致课文知识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式出现偏颇。主要问题有:

1.教学目标单一。在制定课文知识目标时,教师大都直接列出课文中的词汇,学习要求停留在认知识记层面。纯知识的教学更多考虑的是学生解题能力,很少关注知识在课文语篇中的表意作用及写作特点,很少考虑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有何联系以及如何学以致用。脱离生活运用的知识教学会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学用分离的英语学习观。

2.教学内容片面。在确定课文知识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很少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学习需求,而是罗列出课文包含的所有知识点,唯恐遗漏。贪多求全的“地毯式”知识教学平均用力,缺乏对课文核心语言知识的聚焦,难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纯语言知识的教学往往忽略话题知识、语篇知识,导致学生出现“知识缺陷”,不利于培养语篇中整体运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3.教学方式机械。受单一知识教学目标的影响,教学中教师往往撇开课文,直奔知识点讲解。学生则面对密密麻麻的知识点学案,反复读背默练。这种抛开课文教知识的方式导致语言学习“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生得到很多“惰性”知识碎片,却失去了深度理解课文、体验写作技巧的机会。同时,“注入式”知识讲授的方式也使学生失去思考以及语境中主动建构生成知识的机会,不利于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学习方法。

课文教学中,我们要走出纯语言知识教学的误区,就要从有效发展语言能力的角度,思考课文核心知识教学的应有之义。

二、对英语课文核心知识教学的思考

核心知识是指学习一门学科所需要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知识。在一节课上,核心知识是指与教学目标实施直接关联的重要教学内容和项目,是教材文本中最基本的课程知识,是在课内必须让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根本素质。[2]外语核心知识是怎样影响核心能力发展的呢?学者指出,语言交际能力是基础教育阶段外语核心能力,影响语言能力发展的因素不仅有语言知识,还包括语篇知识、世界性知识、文化知识、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多种因素。[3]我们可以把以上影响语言能力发展的核心要素确定为课文核心知识教学内容:语言知识(词汇、语法、话题等)、语篇知识(衔接、连贯等)、学习能力(策略、方法)、人文素养(思想、情感、文化等)。课文知识教学要拓宽视野,调整思路,帮助学生搭建语言知识、语篇知识、学习策略、人文素养的四维核心知识和素养框架,有效促进学生核心外语能力的发展。

三、英语课文核心知识的教学路向

1.重视核心语言知识教学

英语课程标准采取分类的方式描述各项语言知识的要求,对各项知识目标的描述也比较笼统。而教学参考书一般只提供课文中的“三会”或“四会”单词或短语,这些导致知识的呈现和教学随意分散。课文包含了围绕单元主题的词语集,包括主题单词、主题词块(短语、句式)等单元核心词汇。[4]这些词汇构成了话题语篇的内容,是单元写作的重点词汇,因而是课文语言知识教学的核心。例如,译林版《英语》九上Unit5musicwithoutboundaries文中的主题词块bepresentto,showaninterestin,makemusicwith,goontostudy,winanoscarfor,makesoundsfrom…by…,successfullybring…together勾勒出音乐家谭盾的成就和成功的经历,构成了课文的核心语言知识板块。以课文主题和内容确定核心知识的好处是,知识教学有语篇的整体感,有利于学生建立基于话题的知识图式。

2.关注知识的语篇衔接作用

只注重词句而忽略篇章生产和解读的外语教学会导致学习者不能获得语篇理解和表达能力。[5]课文知识教学要牢固确立语篇意识,在教学核心语言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内部是怎样组织并保持衔接和连贯性的。例如,译林版《英语》九下Unit1课文介绍了北京和桂林旅游景点,文中出现了很多倒装句:inthemiddleoftheancientcityofBeijingisthepalacemuseum./nexttothepalacemuseumistian’anmanSquare.inthenorthwestoftian’anmenSquareistheSummerpalace.不少老师的教学止于孤立讲解“倒装句要注意主谓一致”,忽略了引导学生思考使用倒装句的目的是什么。笔者在教学中把倒装句改为正装句,引导学生品读比较两种句式,体会使用倒装句的语篇组织功能:突出强调相关内容、保持与前文的紧密联系、使行文更为连贯。这样,学生学到的不只是知识的语法用法,也感受了其语篇衔接作用,增强了语篇衔接意识和能力。

3.渗透知识创生的策略方法

唐露萍(2014)认为,任何学科的课堂教学都要建基于生命性和教育性,通过师生有效交往,即在真切情感的依托下和真实的思维碰撞下才能生成和建构知识与意义。[6]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共同参与,创生出能够实实在在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个性化”知识,这样的知识才是有力量的“活”性“真”知。[7]英语课文知识教学要避免单向的灌输,通过信息转换、情境体验、角色表演、讨论辩论等形式提供学生思考和运用知识的机会,构建“学用”课堂。在“学用”课堂上,学生不是在接受“惰性知识”,而是在灵活运用、内化创生知识,促进心智的发展。尤为重要的是,创生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形成学习策略和方法的过程,有利于学生英语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在上述musicwithoutboundaries课文教学中,笔者提供了一只玻璃瓶,让学生通过敲击不同位置、改变敲击速度和力量等方式创造玻璃音乐,然后推选最佳音乐作品并颁奖。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但真切体验了makemusicwith,makesoundsby…,bepresentedto,winaprizefor…等核心语言知识,而且积极主动运用这些知识描述制造音乐的过程,增强了“学用”英语的学习策略意识。

4.领悟知识蕴含的思想情感

王道俊(2011)认为知识具有认知、自我意识和实践的教育价值,重视知识的识记和技能的发展而忽略知识的实践运用及其蕴含的人文精神,是对知识教育价值的窄化,难以实现从“知识”到“德”“美”的转化。[8]课文知识教学不能仅仅关注语言知识的表面意义,还要体验作者通过语言表达的思想情感,提升人文素养。例如,上述课文通过makemusicwith…,makesoundsfrom…by…等核心词汇表达了谭盾对音乐感兴趣却又没有乐器使用,就运用石头、纸张、水来创造音乐,教学时就应避免机械讲解和读背,而要引导学生理解上述词汇表达的谭盾喜爱音乐和大自然的思想情感,让学生自然产生对名人和伟人敬佩和向往之情。学生只有感悟到知识表达的思想情感,才会感受到知识传递的精神力量,也才会增强运用知识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意识和能力。至此,知识教学才达到应有的宽度和深度,实现其教育价值。

核心知识是形成外语核心能力的基础,核心知识教学是课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英语教师要增强课文核心知识教学的意识,确立核心语言知识、语篇衔接知识、学习策略方法、领悟思想情感等知识和素养要素为课文核心知识教学目标。教学应改变纯知识讲解、读背默练等机械方式,努力构建“学用”英语课堂。通过立足语篇、创设情境整体设计课文核心知识教学,优化教学过程,使知识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加深理解文本、主动创生知识、体验写作技巧、形成学习策略、升华思想情感的过程,从而有效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8

[2]张立昌:基于核心知识导图的高效课堂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14(8).

[3]王静:基础教育阶段外语核心能力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5(7).

[4]冒晓飞:初中英语单元主题词汇教学实践和研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3(12).

[5]刘辰诞.:教学篇章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23-166.

[6]唐露萍:“真语言”:本真教学的有效生成[J].课程.教材.教法,2014(6).

[7]黄聚宝:英语教学中知识创生的实践探究[J].教学月刊,2015(1-2).

语文教育的核心篇9

【关键词】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我国教育不断进行改革,作为英语教师要不断接受新事物,逐步实现教育模式和内容的改革,善于结合学生学习的特点和实际,把核心素养溶入英语教学之中。

一、构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路径

经过近年来的课程改革,教师的教学理念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过去关注学科知识转向了关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就是要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态度、跨文化意识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但目前仍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英语课程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够,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未能落到实处,教师的教法未能适合学生的发展,教师未能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核心素养的构建必然启发我们对课程内容的重新思考和对教学方法的进一步优化,以此解决目前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走向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改革,将成为新时期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具体路径:

1.根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建构可理解把握、可操作实施、可^察评估的培养目标,使不同学段育人目标彼此衔接,避免培养目标过于宏大而没有边界,过于庞杂而结构不明。

2.精心、科学设计课程,推进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改革,落实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克服学科知识本位与教学中的短期行为,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3.建立从知识向能力、从能力向素养不断提升的发展水平等级标准,借以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进行观察评估,实现对教育教学行为的有效反馈与指导,引导教育从知识教育走向能力教育,进而走向素养教育。

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

1.发挥教师的引路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也逐渐改革,教学课程出现很多变化,尤其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教学水平和优良的素质修养,引导学生学会做人的准则和学会学习探索的方法。

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教育学生爱祖国、爱父母、爱老师、爱自己。从而让学生培养高尚的人格。教师还需要有一颗像父母的心一样,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这种温暖人心的爱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温暖和抚慰,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2.应用英语资源整合。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体现,把握英语学科的特点,实现现代英语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在英语教育领域中的合理融合,推进我国教育发展结构的整体发展水平逐步完善发展。英语教师进行英语教育中,合理应用英语学科知识,通过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的开展达到引导学生个人素养培养的目的。如:英语教师实施英语教学中,实施英语听力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使英语阅读活起来,达到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激发学生开发智力,灵活地掌握英语知识。

3.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品格。

(1)语言能力的培养。英语课堂上的语言能力是以听、说、读、写等方面理解和表达的能力。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通过积累、梳理和整合,达到对语言的运用。如:在学习九年级Unit8t3《thetortoiseandthehare》前布置学生先观看动画和听录音。生动、活泼、有趣的动画激发了学生对听、说、读、表演的兴趣。

(2)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和发现,使学生学会分析和判断。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朗读比赛、书法比赛、英文歌比赛、每日汇报等。鼓励学生多接触英语,听英语新闻,看英语电影,从中得到乐趣;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进取。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就不要插手,凡是学生能通过自身努力达到的,就积极鼓励其独立完成。在开始阶段,学生不是很习惯,除了给予指导外,尽可能让同学相互合作,互教互学。

(3)思维品质的培养。英语课堂上,通过多读、快读来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阅读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思维过程,而快速阅读可以促进快速理解和记忆。开始的时候,选择程度适宜的阅读材料,选一些生词不多的文章,教育遇到生词时先不查字典,通过上下文的意思来猜测。还有规定每天的阅读量,严格要求学生按计划完成。总之,只有坚持多读、快读,就能培养出敏捷的英语思维。

(4)文化品格的培养。中西文化差异在语言交流中涉及面非常广,如日常见面时的问候、称赞、致谢及委婉语、禁忌语及身势语言等,教师要激活教材内容,进行文化比较。节日文化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应该巧借话题,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日及主要庆祝方式。

三、结语

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实现英语教学课堂效果的重要体现,英语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方法、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英语知识的深入学习,发挥英语学科教育的作用,实现课改的真正意义,为祖国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品德优良、懂得学习的好少年。

参考文献:

语文教育的核心篇10

关键词:吃苦教育;核心素养;语文能力;阅读习惯;价值观

一、别让盲目的大量读成为语文素养的“拦路虎”

从小学阶段就开始着重培养孩子多读书、爱读书,我固执地认为阅读是走向语文核心素养教育的康庄大道。阅读培养的现状要求小学生如饥似渴地阅读大量中外名著,甚至是四大名著等,学生却叫苦连天,别让盲目阅读这样的“吃苦教育”成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道路上的“拦路虎”。武松景阳冈打虎尚且需要喝满腹的酒来壮胆,那么我们的学生面对阅读,也许我们给他们灌点“迷魂汤”才能使他们有足够的胆量和信心去攻读《中华上下五千年》,以及古今中外的文化经典名著,别因大量阅读让学生望而却步。在多读书方面,我认为把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转变为鼓励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即每天坚持阅读20分钟,把阅读课外书作为每天雷打不动要去做的事情,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使日复一日的阅读成为终生的习惯。

二、别让“题海大战”成为语文核心素养的“拦路虎”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只有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和合作、对话等方式,学生才能真正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事实上,文本的阅读欣赏过程是一个文本与读者、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的思想和文化交流碰撞的过程。所以我们应该摒弃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分析代替学生这些小读者的多个个体的解读,要知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包办代替”、课堂上设置的连环提问、解答的“题海战术”式的分析串讲都是在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感受,而是把学生当作知识的接收器,久而久之,学生一味地接受,后果是造成学生的依赖性和惰性,不能形成勤于思考的阅读习惯,因为他们知道老师提问之后不久肯定会明确解答。“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体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是学生生疑解疑再到生疑的过程”,他告诉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包办代替”“连环提问”是违背阅读教学规律的。所以,别让教师课堂上的“题海战术”成为语文核心素养的“拦路虎”。

三、通过语文实践把“吃苦教育”转变为快乐阅读

阅读要有方法,不能盲目,不是读完就算看完,毫无印象、感悟,读了也只是过眼云烟,没有留下痕迹就没有实效,对语文能力的提高和人生的启迪以及价值观的形成效果甚微。怎样带领学生去读书?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探索,在教学实践中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养成语文学习的习惯,逐步提高语文素养。语文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告诫老师们要回归语文,“老老实实教会学生读书”,呼吁语文老师怀揣朴素的心去实践,把语文教得扎扎实实、真真切切。“语文实践的综合性,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走大语文教育之路,特别是重视开放语文资源,拓展学生语文实践的空间,增加实际运用语文的机会。”著名特级教师肖培东和朱敬本都一致认为,语文学习必须与实践相结合,而我认为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更离不开语文实践活动。

四、在快乐阅读中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