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初中数学教资重点笔记十篇初中数学教资重点笔记十篇

初中数学教资重点笔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4:37

初中数学教资重点笔记篇1

关键词:初中生;化学;课堂笔记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1-0067-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1.027

课堂笔记是课堂中传统的教与学助手。编码-复习模式理论认为,课堂笔记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课堂呈现的内容进行编码,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知识的储存;二是运用笔记于课后或考试前的复习,有效地帮助学生的课后作业及测试成绩的提高。新课改十余年来,课堂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媒体辅助等方面都有了不少的改变,课堂研究也从关注教师的教更多转变为研究学生的学。伴随着课改的推进,初中生的化学课堂笔记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呢?笔者进行了相应的调查。

一、研究目的

调查初中生化学课堂笔记的现状,了解现阶段化学教师对学生课堂笔记的观点与管理,解读初中生化学课堂笔记的共性与差异,为化学教与学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1.问卷法

笔者设计了学生问卷,涉及化学课堂笔记的价值、态度、形式、用途等13个问题,问卷调查对象为江苏省扬州市直四所初级中学的学生,调查时间是在教学内容全部完成的中考前答疑阶段,共发放学生问卷629份,回收有效问卷612份。

2.访谈法

对9所20位初中化学教师进行访谈。内容涉及化学课堂笔记价值、要求、评价、改进等。我们还选择了不同性别、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进行课堂笔记比较和个别访谈,内容涉及对笔记的态度,最喜欢的形式,如何用笔记等。

三、调查分析

1.课堂笔记的形式

通过对扬州市直学校的普查,我们发现初中学生化学课堂笔记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见表1)

2.学生反馈

笔记必要性调查:根据一学年的学习体验,认为有必要记笔记的学生占91%,7%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约2%的学生认为无所谓,而持后两种观点的基本都是男生。

笔记内容调查反馈:只有约2%的学生认为笔记内容应只是教师黑板上的板书或是教师课件上的内容,6%的学生认为只要记教师强调的,10%左右的学生认为笔记应该记录自己觉得重要的内容,82%的学生认为笔记应该包含板书及自己觉得重要和教师强调的内容。在习题讲解时93%的学生会在习题留白处记录注意点。

教师对笔记的要求:调查数据显示48%的学生反映教师对笔记有明确的要求,而52%的学生表示教师对笔记没有明确要求,有9%的学生表示教师曾经查过他们的化学笔记,调查发现这与教师性别和教龄没有关系。

课堂笔记利用调查:能坚持每天作业前主动复习包括看笔记的学生人数较少,约11%;更多的是在做作业遇到麻烦时查课本和笔记;绝大多数学生表示在提问或考试前会翻看笔记。

课堂笔记整理调查:69%的学生表示会对课堂笔记进行二次整理,如将个人的理解备注在课堂笔记相关内容处,将作业或习题上出现的知识点理解偏差或难点剖析在课堂笔记上进行概括和分析,31%的学生则表示不对课堂笔记进行再处理。

课堂笔记形式意愿调查:46%的学生表示自己课堂上有专门的笔记本,28%的学生将笔记记在书上,9%的学生则喜欢将笔记记录在导学稿或学案上,约17%的学生表示以上记录地址都可以,没有什么优劣之分。

课堂笔记价值调查:84%的学生认为记笔记对他们的化学学习有较大帮助,但他们更多的是从知识复习和记忆角度考虑;少有学生从课堂效率和学习品质角度认识笔记的重要性;也有约16%的学生认为化学课堂笔记对他们的学习无明显帮助。

课堂笔记与教材比对:31%的学生表示每节课自己在做课堂笔记时都会有意识的浏览教材,50%的学生则表示有时会翻看,说明这部分学生自我学习的意识已经比较明显。也有19%的学生表示自己做笔记时从不看教材。

学科笔记相似调查:调查显示46%的学生认为化学笔记与英语笔记最相似,其次是物理,有27%的学生认为很相似。

对教师指导预期调查:绝大多数学生表示希望教师对笔记的记录和使用给予指导。

3.教师反馈

笔者走访了扬州市直学校和一些外省市的教师,专门就初中化学笔记进行了相应的调查,老师们主要持三种观点和操作方法。

化学笔记应以拾遗补缺为宗旨 持该观点的教师往往要求学生采用注解补充式的笔记形式,即根据教学将相关注释或拓展部分记录在教材空白处,重点内容做上记号(如画波浪线)。通过询问和调查,这些教师所在的学校往往学生素质较好,而老师们认为要学好化学关键在课堂上的理解,过分详细的笔记耗时较多并不有助于初中化学的学习。

化学笔记需要完整系统记录 部分教师特别是来源于生源薄弱学校的化学教师则强调化学课堂笔记的重要性,往往要求学生备有专门的化学笔记本,课堂上教师也会示意学生按部就班的记录,模式基本是复制教师板书、口述或课件上的重点知识。其优势是学生的笔记比较系统,特别是到复习阶段,教师授课的脉络和整理的相关知识网络都有明确的记载,便于学生复习。

化学笔记应与校本学案一体化 学生笔记形式为填充关键式,主要是一些编写学案类的教师采用的方法,教师在学案上留白,给予学生笔记的空间,学生会沿着老师的精心预设将相关知识点、混淆点、提高点系统的罗列并加以关注,较之第二种方法无疑节约了时间。但也有学校因学案类学习资料编写周期短不够成熟而存在学案、笔记共存的现象。

调查中还发现有些老师在新授课与复习课期间会采用不同的笔记形式,如有些学校在新授课期间采用注解补充式,到了复习阶段则自编讲义采用填充关键式。

四、相关结论

学生基本形成化学课需要课堂笔记的共识,这与初中化学学科特点是相关联的;化学课堂笔记呈现的形式除传统的课堂笔记本外还增加了学案(导学稿、活动手册)填充、教材空白处的注释等,反映了教学方法的多元;笔记来源除传统的板书、口述外还增加了课件播放,反映了电教媒体的进步;对课堂笔记的价值、态度、形式、用途、处理等观点和做法有差异,以此为切口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个性化的化学学习方法。

调查发现,在同一所学校的平行班级,不同教师可能会有不同的笔记要求,而学生的中考化学成绩并无明显区别,说明化学课堂笔记的记录形式要求是教师个人教学风格的一个具体表现,与学生的化学卷面成绩并不相关。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于化学笔记的意义主要都是从防止知识遗忘和帮助复习的应试角度出发,关注课堂笔记形式会对学生学习方式产生影响的教师少,也少有教师利用学生的课堂笔记反思自身教学行为。

五、教学建议

1.走出笔记记录的误区

调查中发现,不少教师将需要学生记录的内容全部设计在课件上,弱化了板书,显然这是个误区。首先该形式淡化了教师的垂范作用,须知教师的板书和学生的记录实际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对学生的严谨学习习惯养成有着潜移默化之效。其次,课件播放时往往室内光线较弱(特别是投影老化不够清晰时),易造成视觉污染,引发学生的各种眼疾。

2.重视课堂笔记的定位

教师应准确定位课堂笔记功能,不能狭隘地认为课堂笔记是知识点的备忘录。研究表明:学生记笔记会刺激产生,增加学生觉察课堂呈现信息的潜在结构的可能性,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和自我监控的学习过程。

3.加强笔记方法的指导

建议教师要加强策略指导,如对于注解补充式课堂笔记,补充的重要知识点、化学方程式或注释可以建议记录在指定的页码,特别是在复习阶段,书本上没有专门的复习章节,相关的规律总结、方法技巧等的记录应加以指导,

4.鼓励笔记的二次处理

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渐学会选择和执行个人的课堂笔记策略,实现对笔记建构的自我监控。应鼓励学生进行课堂笔记的留白和及时的课后再处理,特别是在温习功课时对课堂笔记进行个性化的零散补充或结构重整,因为这是学生重构知识网络的过程。

5.尝试课堂笔记的评价

不管采用何种形式的课堂笔记,建议教师要用适当的方式对学生的课堂笔记进行评价,评价可以是教师对学生,也可以是家长评价,更可以是学生互评,以此形式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互相借鉴与自我反思。

6.反思自身教学的资源

学生的课堂笔记是教师教学留下的真实痕迹,也是反思自身教学的宝贵资源,也许仅是被简化成了一些简明的术语和提纲,但课堂笔记本身仍能反映教师上课的程序和课堂结构,值得教师重视和研究。教师要学会利用学生的化学课堂笔记反思自身的教学,无论是从教学风格还是教学方式、教学程序乃至学生的感受等。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教资重点笔记篇2

【关键词】高一英语课堂笔记记笔记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08-02

一、引言

记笔记是一种常见的学习策略,目前国内外普遍认为它有两种潜在功能:有助于新信息编码的功能和为以后复习作准备的外部贮藏功能。而且,经过大量实验,记笔记已经被证实是有助于学习者的学习,特别是在学习者的知识应用层次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有研究者对北京市1200名中学生(初一至高三)进行记笔记方面的测试,其中状况较严重的是初一和高一,由此可见,大多数高一学生不能正确地运用记笔记策略,因此,高一是指导和培养学生做好笔记的关键时期。而高一英语是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的重要阶段,刚刚由初中步入高中的学生对于高中新课标教材中词汇量猛增、语法难度加大的变化有些力不从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的学习策略与新的教学内容不相适应,特别是学生没能有效利用记笔记策略。有资料显示,高一学生习惯记英语课堂笔记的人数只占总体的三分之一。可见,高一学生并没有把记笔记当成一种重要的英语学习策略。因此,必须首先了解高一学生的英语课堂笔记现状才能保证学生有效地使用记笔记策略。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了解高一学生英语课堂笔记的现状,增强学生对笔记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生记笔记策略运用的能力,以此增强学习效率。

(二)调查对象

本调查选取了临汾市第五中学(高中)高一年级两个自然班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三)研究工具

本次研究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以班为单位,共发放问卷96份,当场收回。剔除无效问卷5份,有效问卷共计91份,考虑到任课教师在场可能造成的影响,由研究者本人担任主试,保证问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因此,此次问卷调查结果有效。

(四)问卷设计

本问卷共有26题,包括英语课堂笔记的五个维度,分别为:

(1)笔记认识:调查学生对英语课堂笔记重要性的认识

(2)笔记期望:调查课堂笔记对学生英语学习的作用

(3)笔记结构:调查学生记课堂笔记的形式结构和内容结构

(4)注意分配:调查学生听课与记笔记关系的处理能力

(5)整理复习:调查学生对课堂笔记的整理和复习情况

每小题有5个选项,从“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分别计1―5分,被试针对每个项目进行自我评定。计算各维度的平均值,得分在1―5分之间,分数越高,表明被试在相应方面的情况越好。将每张有效问卷的结果录入计算机,运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

(一)学生对笔记的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如图1),学生在笔记认识维度的平均值为4.10,得分还是比较高的,这表明高一学生在英语课堂笔记的态度方面还是很积极的,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在英语课堂做笔记是有必要的,被试学生还是认识到了记笔记的重要性。但是,调查结果也说明了有一部分学生记笔记并不是为了真正学好英语,而是产生了盲从的心理和随大众的现象。高一是初高中的衔接时期,高一学生做笔记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初中打下的基础,初中就形成了记笔记的好习惯,高中自然会继续保持。

(二)学生对笔记的期望

学生对笔记期望的得分平均值为4.13,这一维度得分也较高,说明学生对英语笔记信息的作用和对课后复习、作业、考试作用的期望都非常高,认为课堂笔记对英语的学习能起到很大的作用。总之,英语作为高中的一门主要外语,特别是高一就要打好做笔记的基础,基本的知识点都要牢记,而通过笔记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理清重点,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三)学生做笔记的结构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的笔记结构这一维度得分整体较低,平均值为3.68,说明被试学生还是不能很好地安排笔记结构,但在形式结构上还是比内容结构要做得好些。例如,学生会用不同颜色的笔和简明的符号标记不同的笔记信息,而很少有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记笔记以及注明自己的思考,这可能与高一学生还是看重笔记表面形式而不注重思考有关。英语的教学内容大部分以记忆为主,因此学生对于记录的内容应给予进一步加工,即进行思考编码才能转为长时记忆,永久储存在头脑中。

(四)学生在听课与记笔记的同时注意分配的能力

注意分配维度(平均值=2.75)是所有维度中得分最低的,显然,大多数学生不能很好地处理听课与记笔记的关系,在记笔记时无法专心听讲,记笔记这一行为影响了其对后续内容的听讲和思考。另外,讲课难度对于学生记笔记的影响要略微大于讲课内容的速度,这说明速度和难度都是影响记笔记效果的重要因素。所以,要做到听课和记笔记很好地结合,否则,记笔记会影响听课的效果,只顾做笔记而错过讲课的重点内容,这样的笔记意义不会很大。

(五)学生对课堂笔记的整理复习

这一维度的得分平均值为3.39,反应出学生在笔记整理复习方面做得不是很到位,很少有学生在课后整理英语课堂笔记,大多数学生会在考试前复习英语课堂笔记,而不会有平时的积累复习。有研究表明,自己做笔记并且对笔记内容进行整理复习的学生,与那些只做笔记课后不复习的学生相比,英语学习明显占优势。而且,遗忘规律也表明复习笔记要及时而且要进行分散性复习,不要等到考试前才复习,这样,笔记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四、结论与建议

高一学生普遍认识到课堂笔记的重要性,大多数学生认为课堂笔记对其英语学习是有帮助的。但是,在英语课堂笔记的结构安排、分配听课与记笔记关系和整理复习这些方面还很欠缺。这说明学生还没有掌握正确的做笔记方法,而且,学生处理注意分配的能力较低,也没有养成整理和复习笔记的好习惯,没能正确理解笔记的应用价值。

高一英语老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做笔记是一个好习惯,教会学生合理安排笔记结构和如何做到听讲思考与做笔记两不误,为此,老师要反思自己讲课内容的难度与速度是否影响学生做笔记的效果,要消除笔记对课堂学习的负面影响,让课堂笔记真正成为学生英语学习的好帮手。此外,老师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复习课堂笔记,正确点评学生的笔记,逐步提高学生笔记策略运用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胡进《关于记笔记策略的研究综述》[J].心理学动态,2001(1)

[2]李董平等《中学生课堂笔记发展特点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

[3]孙继民《记笔记研究的理论模式与实践》[J].外国教育研究,2004(8)

初中数学教资重点笔记篇3

摘要:初中数学和小学数学相比,无论是在教材内容上,还是在教学方式上,都有着较大的差异,初中笛Ф匝生的认知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学生高效地学习数学知识,初中数学老师要帮助学生做好小学数学到初中数学学习的过渡,这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初中数学;衔接问题

目前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在衔接方面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导致很多小学毕业生进入初中后数学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都在不断下降,不能有效适应初中的数学学习环境。对此,笔者分析了初中数学和小学数学的异同之处,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做好中小学数学有效衔接展开了详细的论述。

一、初中数学和小学数学的异同点

与小学数学相比,初中数学的学习要求更高,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大多比较具体,如数的运算、图形的认知等,这些内容的难度较小,而初中数学的内容较为抽象,涉及的内容也比较多,如数的运算,不再是简单的整数运算,而是有理数的运算,还涉及函数和方程的学习,这对学生来说,有着更多的学习困难。除此之外,数学的教学内容也有较大的变化,随着新课标的全面实施,小学数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有较大的压缩,而初中数学内容则相反,有了较大的拓展,这也就意味着小学毕业生进入初中,跨度比以往更大,学习难度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

二、如何做好小学和初中数学的衔接

(一)学习方法的衔接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帮助学生取得事半功倍学习效果的前提,初中的数学老师应当认识到这一点。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较弱,学习上多为被动,需要老师一步一步去引导,初中则不一样,老师应当指导学生由被动逐渐转变为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因此,笔者建议,初中的数学老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1)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因此,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前预习则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数学老师可以布置前置性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对教材进行研究,数学老师在课堂开始环节,可以鼓励学生将预习中遇到的不懂问题当堂提出来,老师再进行归纳总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学生不明白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述。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和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能让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做到有的放矢去听讲,这样也就提高了课堂的听课效率。(2)培养学生良好倾听和做笔记的习惯。小学生的自制能力差,在课堂上听课效率也普遍不高,很多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一时也没有改变过来,在课堂上听课还是存在较多的“分心”状况,老师虽然上课用心去讲,但是学生没有用心去听,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的听课效率较低,因此,数学老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让学生能够耐心听课,基于此,数学老师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适当提出一些问题,这样不仅可以促使学生认真听课,还会促使学生动脑。除此之外,数学老师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做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很多知识点学生在课堂上听懂了,但是课下难免又会忘记。培养学生边听课边做笔记的习惯,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会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第二教材,笔记可以成为学生考前复习资料以及课后复习资料,起到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作用。(3)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数学老师可以设计分层作业,让每一个学生在课下都能带着问题对新学习到的知识点查缺补漏,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学习习惯,课后作业是课堂知识的延伸,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并对学到的知识进行巩固,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掌握新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教学内容的衔接

初中的数学老师除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外,还要做好教学内容的衔接工作。与初中的数学内容相比,小学数学相对简单一些,小学数学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运算以及对一些图形进行简单的认知,而初中数学则要复杂一些,无论是运算方面还是图形的认知方面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数学老师在教学内容上,要做好有效的过渡,尽可能挖掘新知识点与旧知识点之间的共同点,并对此加以利用,例如,在学习“正数和负数”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数学老师可以引入小学学习的“大小比较”这一节内容,通过指导学生比较温度、长度等内容,引入正数和负数的概念,让学生在小学的“感性认识”上获得更多的“理性认识”,指导学生认识新知识的本质问题,学会比较、对照,寻找学习方法,在新知识与旧知识点之间建立等量关系,从而达到顺利过渡的目的。

综上所述,重视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的衔接问题,能够帮助小学毕业生顺利过渡到初中,快速适应初中的数学学习环境。因此,数学老师应当对此加以重视,对中小学的数学衔接问题进行不断探索和研究,为学生铺平道路,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中小学数学之间的过渡,促使学生全面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玉梅.刍议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的有效衔接[J].知识窗(教师版),2016(8):8-11.

初中数学教资重点笔记篇4

〔关键词〕职高学生;数学笔记;学习能力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数学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专业课和其他学科的学习进程。因此,作为职业高中的教师应该千方百计地想办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职业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使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有所收获呢?

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职业高中的学生:

1:成绩不如普高。由于竞争所致,在初中升高中时,优胜劣汰,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普遍不能进入普通高中,只能进入职业高中或者综合高中就读。而且成绩更差的是英语和数学两个科目。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许多学生在入学之初就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

2:综合能力不如普高。由于在初中长期扮演的是“差生”的角色,造成思想封闭,缺乏信心和主动意识。或者初中长期扮演老师的“对手”角色,带着继续充当“风云人物”的思想来到高中,“一切满不在乎”。是非观,荣辱观较差。

3:效率低下。这表现在学习和活动的各个方面,由于长期养成不良习惯,学习做事不够认真,不是很能注重方法。

4:理想与现实努力的矛盾。很多同学都是一直梦想着有很好的成绩,能够考上好的大学,但是实际又不足够努力。

5:缺少自省。很多学生还是非常有自尊心的,很爱着自己的面子,遇到失败,往往没有足够的胆量承认错误,而且容易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

经常听学生说:"为什么我平常听课也懂,做题也不少,效率也不低,就是一到考试就不会?我什么都忘记了现在怎么复习呀?越复习到后面,我越乱,是怎么回事呀,有解决的办法吗?等等,好多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之一就是笔记没做好。本文就对这个问题做一些探讨。

一、为什么要做数学笔记?

(一)从感知规律来说,做笔记可以加强记忆。课堂上学到东西很容易忘掉,因为课堂的记忆只是短暂的,记得快忘的也快,如果笔记上不留些痕迹,哪里去找记忆的空缺。所以我觉得应该把记笔记看成是学习成绩提高的重要途径。

(二)做笔记可以促使听课更加专心。职高学生上课注意力不易集中,因此在课堂上要让他们动脑、动手,一定要记笔记。而且除了极个别的学生,许多学生都有上课时听得很懂,似乎理解了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但下课后不会做题,也不知老师上课时对这些内容是怎么讲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步骤是什么。这些学生一定要做笔记,而且教师要亲自查。实践说明对学生学数学有益,有些学生,资质属于很好的那一类,那么他就必须记笔记,反复钻研。

(三)笔记在学生构建知识发挥了重要作用。笔记是构建知识的索引系统。构建知识体系最为重要的一环,是对所学知识抽取出一个骨架性的知识结构,以此作为学习或复习的导向系统。构建知识体系另一个层面的操作方法,是列出某一方面内容的主要概念、规律、实验、人物或年代等重要知识线索,将内容变为这种概要性的知识点,会使有关知识、规律的掌握变得更为容易。而且,每门课程的各部分知识都具有内在的相互联系,结构化的索引系统可以帮助人们很容易从一种知识找到与其相关的知识。所以说,记笔记的过程,就是这种抽取、构建知识体系的实际操作过程的反映。

二、怎么样做数学笔记?

既然学习数学做好课堂笔记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做数学笔记呢?

(一)、记提纲。老师讲课大多有提纲,并且讲课时老师会将备课提纲书写在黑板上,这些提纲反映了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并且有条理性,因而比较重要,故应记在笔记本上。

(二)、记问题。将课堂上未听懂未解决的问题及时记下来,便于课后请教同学或老师,把问题弄懂弄通。

(三)、记疑点。对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有疑问应及时记下,这类疑点,有可能是自己理解错误造成的,也有可能是老师讲课疏忽造成的,记下来后,便于课后与老师商榷。

(四)、记方法。勤记老师讲的解题技巧、思路及方法,及教师在课堂中拓展的课外知识,这对于启迪思维,开阔视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并对提高解题水平大有益处。

(五)、记总结。注意记住老师的课后总结,这对于浓缩一堂课的内容,找出重点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掌握基本概念、公式、定理,寻找存在问题、找到规律,融会贯通课堂内容都很有作用。

如何训练学生的记笔记能力。笔记分为听课笔记,读书笔记,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我认为培养学生做笔记的能力,应着力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第一、训练学生详述事物的意思,使之清楚明晰,并能做出自己的判断的阐释能力。

第二、训练学生说出事物间是如何相关联的,对一事物的要点或本质做一个简要的说明,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彼此相同或互相影响的叙述能力。

第三、训练学生要养成在学习过程中大致记下在学习时你所产生的问题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第四、应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和知识能力程度,记下课堂教学的要点和重点,课堂教学中使自己弄懂的实例和事实及实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初中数学教资重点笔记篇5

中考录取还要以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重要参考或依据

该负责人称,鉴于西安市、榆林市、安康市已经承担了我省高考改革试点,为进一步扩大试点地区覆盖面,为全省顺利开展中考和高考改革提供经验,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从关中、陕南、陕北分别选取宝鸡市、汉中市、延安市作为试点地区。

新政策中,全省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的计分科目定为“4+4”模式。即以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作为基础录取计分科目,再从物理、化学、生物中选择2科,从历史、地理和道德与法治中选择2科作为录取计分科目。基础录取计分科目之外的4科,由各市结合实际自行确定。

同时,中考录取时还要以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重要参考或依据,条件成熟的市(区)可逐步过渡作为重要依据,引导学生、学校、家长、社会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以过程性写实记录为主,结合试点情况,逐步探索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分等级转换分数计入录取总分。

为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中考录取将继续坚持将省级示范高中和省级标准化高中学校不低于50%的招生指标分解到区域内各初中学校,并适当向农村、薄弱初中倾斜,按照志愿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各市(区)优质高中学校指标生分配情况报省教育厅备案后向社会公布。

13科全考8科计分

初二就要开始参加中考

相关负责人介绍,新的中考招生实行“两考合一”,不再分别进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初中毕业学业考试(中考),将实行新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考试科目为《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设定的全部科目,即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生物、化学、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共13科。高中录取实行“4+4”模式,语文、数学、英语、体育以及自选共8科计入录取总分,其他科目不计分。

语文、数学、英语(含听力)、物理、化学、历史、生物、地理等科目实行闭卷笔试方式;道德与法治实行开卷笔试方式;“体育与健康”的体质健康实行现场考试方式;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和信息技术实行现场操作考试方式;音乐、美术实行过程性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语文为一卷制,其他科目为两卷制。

陕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所有笔试科目实行全省统一命题和制卷,考试统一安排在每年6月下旬进行,时间为三天。第一天上午考语文,下午考英语;第二天上午考数学,下午考物理和道德与法治,考生为九年级学生。第三天上午考化学和历史,考生为九年级学生;下午考生物和地理,考生为八年级学生。

体育与健康考试安排在九年级下学期4月底前进行。信息技术和生物实验操作考试安排在八年级下学期5月底前进行。物理、化学实验操作考试安排在九年级下学期5月底前进行。音乐、美术的终结性考试时间由县区教育行政部门根据课程进度并结合实际安排。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所有笔试科目的成绩采用试卷原始得分登记,成绩以分数和等级方式并列呈现;体育与健康考试现场给出成绩,成绩以分数和等级方式并列呈现;所有操作考试科目现场给出成绩,成绩以分数和等级方式并列呈现;音乐、美术考试成绩以等级方式呈现。

等级呈现方式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具体等级划分标准、分数与等级转换办法和等级划分比例确定等由各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

试点市今年新初一学生开始实施

部分科目分值提高

据了解,新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方案从试点地区2017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七年级学生开始。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各学科命题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思想品德”变成“道德与法治”。全省统考笔试科目增加生物、地理(考生为八年级学生),增加信息技术为操作考试科目。

将理化合卷考试变为物理和化学分卷单独考试,将政史合卷考试变为“道德与法治”和“历史”分卷单独考试。“道德与法治”为开卷笔试,而“历史”变为闭卷笔试。

“英语听力部分”分值从20分调整为30分,“物理”试卷满分值从70分调整为80分,“道德与法治”试卷满分值从60分调整为80分,“历史”试卷满分值从40分调整为60分,体育考试分值从50分调整为60分。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评价将采用“客观记录+写实记述+材料佐证”的方式,对初中学生综合素质从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学生自我记述、教师综合描述、相关事实材料清单等八个方面进行记录,并以《陕西省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客观呈现,为高中招生提供参考。

2020年左右全面推行招生改革

9月4日,省教育厅的《陕西省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提出,试点的宝鸡、延安、汉中,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七年级起,实行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其他市(区)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七年级起,全面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继续实行现有的招生录取办法,积极为2020年左右全面推行招生制度改革做好充分准备。

初中数学教资重点笔记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探讨学法;新设想;提高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230-01

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在创新教育蓬勃开展的今天,社会对新教材充满了期望,学生对教师充满了期待。新课程对传统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师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

1.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从认知心理学看,数学学习是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数学世界里,主动进行分析、吸收的过程,这表明了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事实证明,学生受到教师的尊重或看重,就会学习热情高涨,思维变得十分活跃。同时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扮演好引导的角色,创设学生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和情景(例如引发学生交流、讨论、表现……),以便激发学生的思维需求,使他们建立起思维的意识。也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放开思路,勤于思考,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容易使学生疲累、生厌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2.灵活运用教材开发学生能力

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体现,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基本线索和教师赖以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新课程为教材的多样化和呈现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展开最基本的、丰富多彩的数学内容。更多的是强调学生实际操作,以试一试、做一做、讨论的形式编写。相当一部分的例题、习题较旧教材更贴近实际生活,更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由于初中数学课程内容的重大调整和变化,要求教师必须具很强的开发能力。要深刻领会新教材的意图,全面地熟悉新旧教材的变动情况,根据教材改革的要求及时更新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好新教材。要善于以教材为基础,继承与创新并重,可对教材适当补充和删减,或调整教学顺序,搜索有关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不断积累课程资源,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带领学生分析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培养学生对教材的知识发现、探索和运用的能力。教师在讲授中,不能照本宣科,不能固守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现代化手段、几何图形等,带领学生走向教材,用好教材,掌握好课程标准加强的内容和新增内容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和学生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

新教材的灵活性,给予一个好的教师得以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空间,老师课前的准备过程与课上施教过程都是教师对教材开发的过程。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是教师选用教材、资料,特别是分析运用教材的开发能力的体现。

3.听课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听课方法的指导方面要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

(1)"听"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应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①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②听知识引入及知识形成过程;③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④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⑤听好课后小结。教师讲课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要注意防止"注入式"、"满堂灌",一定掌握最佳讲授时间,使学生听之有效。

(2)"思"是指学生思维。没有思维,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思维方法指导时,应使学生注意:①多思、勤思,随听随思;②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③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④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可以说"听"是"思"的基础关键,"思"是"听"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会思维才会学习。

(3)"记"是指学生课堂笔记。初一学生一般不会合理记笔记,通常是教师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记"代替"听"和"思"。有的笔记虽然记得很全,但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学生作笔记时应要求学生:①记笔记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②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③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确"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

4.发挥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同时也是参与者。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应起到如下作用:(1)规范行为。教师要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发现个别学生不能认真参与交流,做与合作学习无关的事情,或个别小组交流不认真,教师都要及时地加以引导,提出明确的要求,确保合作学习能够顺利开展,并且不流于形式。(2)发现火花。交流的过程是学生间思维碰撞的过程,时常会有思维的火花闪现。这种火花可能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解法,也可能是一个富有创意的想法,还可能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教师要在倾听中努力去感受和寻找。(3)排除障碍。在合作学习中,时常会出现因为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的情况。这时需要教师及时地点拨,才能使学生很快地排除障碍。(4)引导深化。在开始采用合作学习这种学习形式时,小组的交流和讨论往往容易出现交流与讨论浅层次、表面化。比如教师要求学生对一个问题寻找多种解法,学生往往满足于解法的数量,而忽略的是解法的类型和独特性。这是在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引起注意的。

5.善于质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基础知识的教学不容忽视,学生必须正确理解并掌握好基础知识,只有在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质的升华,才能有所创新。创新的前提是善于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质疑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成功的教学不只是让学生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提出问题;不只是让学生验证真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寻找真理。当今课堂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没有问题",学生只会回答问题而不会提出问题,而提出问题却远比回答问题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学生置于学习数学的主人地位,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给学生营造宽松活跃、民主和谐的氛围,尊重学生的好奇、好发现的心理,让学生大胆质疑、探索,鼓励学生勇于向权威挑战。

初中数学教资重点笔记篇7

[关键词]远程教育数学学习学习效果对策

2009年秋,我校开办网校远程教学直播班。刚开始,学生带着好奇,再加上课程内容也不多,相对学得比较轻松、自信,学习起来很有兴趣。随着教学的展开,时间一长,学生长期看屏幕和听喇叭,缺乏师生间的互动,新鲜感消失,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枯燥和疲劳感。看着这些升入高一的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绝大多数同学对数学情有独钟,许多小学、初中数学学科成绩的佼佼者,进入高中阶段,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并非人人都是成功者,有些同学第一个就栽在数学上,这是什么原因呢?从学生考试后的成绩看,学生数学学业分化表现比较突出,面也较大,这对学生的后期学习影响可不一般,如何防止学生分化,减少学生分化,最大限度地控制学生之间的绝对差距?由此,我们展开了远程数学学习中影响学习效果的调查与研究。

一、远程高中数学学习中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

1.初、高中教材的变化影响。初中教材往往内容通俗、具体,偏重于实数集内的运算,题型少而且简单。对于不少定理没有严格的论证或以公理形式直接导出,从而避免了证明。但高一教材一开始,就给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集合、映射等近代数学知识;接下来是抽象性更强的集合运算问题、函数的性质及其应用,提高了一个层次。而紧接着的数列知识对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众多的符号、概念、严格的逻辑推理和论证中,一部分学生便渐渐找不到感觉。尽管近年来高中教材的难度有所下降;但由于高考的存在和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敢降低难度。

2.不良学习习惯,不当的学习方法严重影响高中数学学习。学生在初中学习过程中,形成了固定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他们上课注意听讲,满足于老师布置的作业。但只是满足于课堂上听,没有养成做笔记的习惯;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多数学生缺乏积极思考的习惯,学习不能持之以恒。他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害怕困难,遇到难题不是动脑子自己去寻求解决的办法,而是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过程。

不会科学地安排时间,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对于自己学习中的错误不愿积极主动地思考分析,从中难以吸取经验教训。当这些学生升入高中后,高中数学多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举一反三和严格的逻辑推理、论证,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的培养,这让学生很不适应。再之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少,教师不能像初中教师那样细嚼慢喂,只能选取一些典型的习题讲解,培养学生的能力。因而,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勤于思考,善于归纳。而高一的新生往往沿用初中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一时不能适。

3.被动学习。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

二、远程高中数学学习中影响学习效果的对策

1.搞好入学教育。这是搞好衔接的基础工作,也是首要工作。通过入学教育,提高学生对初高中衔接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消除松懈情绪,初步了解远程高中数学学习的特点,为其它措施的落实奠定基础。这里主要做好4项工作:一是给学生讲清高一数学在整个中学数学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二是结合实例,采取与初中对比的方法,给学生讲清远程高中数学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三是结合实例给学生讲明初高中数学在学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学法,指出注意事项;四是请高年级学生谈体会讲感受,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2.让学生始终保持自发的学习动力。参加远程学习的学生,学习动机各式各样,但不外乎提高学习成绩。由此产生的学习动力是决定其学习成败的关键,制定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稳扎稳打,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炼学习意志。

3.课前自学是学生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主动权。自学不能搞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老师讲课的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4.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学然后知不足”,课前自学过的同学,上课更能专心听课,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祥,什么地方可略;什么地方该精雕细刻,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而不是全抄全录,顾此失彼。

5.及时复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能及时巩固。

6.独立作业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

7.解决疑难,是指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对知识理解的错误,或由于思维受阻遗漏解答,通过点拨使思路畅通,查漏补缺的过程。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做错的作业再做一遍。对错误的地方没弄清楚要反复思考,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请教老师和同学,并要经常把易错的地方拿出来复习强化,做适当的重复性练习,请教老师或问同学获得的东西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

8.系统小结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参照笔记与有关资料,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

初中数学教资重点笔记篇8

关键词:新课改困惑对策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在我省(甘肃)实施两年多了,此过程我们面临了许多困惑,笔者精略归纳了以下七个方面:

1.初、高中衔接困难,教学难度大

现行的高中新课程是建立在初中学业基础上,并对高中阶段提出了新要求,所以它要求学生具备完整的初中历史学知识。由于笔者所在地区的初中学校,历史学科的地位远远不及语、数、外、理、化,历史基本上是被看作“副”科,所以这就造成了初中师生对历史科的不重视,老师上课不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方法的传授,学生也认为平时不用管,考试时再来抱佛脚,死记硬背也能过关。学生对初中学过的历史知识是似懂非懂,似是而非,甚至学和没学一个样。而高中新课程增加很多新概念,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方法和学习态度自然就很难跟上。

2.新课程内容多、跨度大。

新课程下,许多一课时的内容是旧教材中两三课时的容量,如必修(1)第10课“鸦片战争”就饱含了老教材“鸦片战争的爆发”“鸦片战争的影响”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三课时的内容;再如必修(1)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内容不仅多(跨越了几个朝代)而且深奥难懂。

3.新旧教材交替时期,很难找到与新教材相配套的练习资料。

新课改实施的绝大多数资料是根据新教材编的,但由于编者不一定是教学一线的教师,所以编出来的题目偶尔有些还是超纲,甚至重难点不突出,而且绝大部分资料体现不出新意。

4.课时太少,像我校高一一周课时2.5节,无法保证教学进度按时完成。

5.一考定终身,考试的功利目的太强,学生“拎的太清”。

面对强大的升学压力,一些学生仍然只关注高考科目,在理、化、英、数等各科大量作业的重压下,学生极少利用课堂以外的时间来学习历史,尤其是理科班的学生。

6.新课程实施后,课程资源(图书资料、设备、网络资源等)贫乏。

针对上述困惑,我们怎么办?

是知难而退,还是勇往直前,我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上行”,才是我们的态度和应有的精神。为此我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第一,教师需要有耐心,上课时一边传授学习方法,如怎样做笔记,怎样记忆知识点,怎样答题等。另一边要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如“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等,用例子或图示法来讲解,不仅可以帮学生理解新概念,还可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对于难度较大的内容,先让学生理解概念,再让他们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慢慢体会。

第二,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把“教本”变为“学本”,要在“教学设计”上多下工夫。分清主次,次要的内容可简单带过。教师要让学生“会学”而不是让学生“学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第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编写练习题,这样既不超纲,又因材施教,还要让学生第一时间接触到新课改下的高考题型。另外,教师还可以选一些旧教材中的经典例题来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和答题技巧。

第四,教研组、备课组的活动是关键,“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新课改中只有学科组有所“为”了,教师才有所“作为”。加强团队合作也是新课程对老师们提出的新要求。

初中数学教资重点笔记篇9

【关键词】基础会计;教学;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账务处理程序

对于初学者而言,基础会计属一门全新的课程,其理论体系和学习方法,甚至语言表述与以往学习过的课程迥异,从而导致入门难;而且基础会计讲述的内容较多且分散,使得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抓住重点。为使初学者学好基础会计学这门课,首先应了解这门课程的结构体系。

我们知道,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内在的框架体系和严谨的逻辑关系,只有了解它的内在结构、主要框架,才能真正全面地把握其实质内容。基础会计这门学科就如是,当我们认识了它的基本框架和内在规律以后,学习起来就会得心应手。所以初学者应从其切身的实际入手先学习这一课程的内容体系、体系中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课程内容体系中重点、难点等。简言之,应使学习者脑中搭建一个这门课程的整体框架结构,在此基础上再添加相关课程内容,将各知识点内容连接起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一、基础会计课程各章的相互联系

为方便对基础会计这门学科体系作系统介绍,笔者先将结合目前各学校开设的基础会计课程所包括的主要内容归入相关的篇章:第一章会计基本理论;第二章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第三章复式记账;第四章借贷记账法的运用;第五章会计凭证;第六章会计账簿;第七章财产清查;第八章会计报表;第九章账务处理程序(会计核算形式)。

(一)从账务处理程序的简略图(图1),看相关各章之间的彼此关系

会计工作的起点是填制会计凭证,是会计核算体系中的基本环节;真实、完整和合法的会计凭证是登记会计账簿的依据;为保证会计账簿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企业的财产进行清查;根据核对的会计账簿定期编制报表。

(二)分步骤演示各章之间的相互关系

1.根据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如图2所示

原始凭证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时取得或填制的,用以办理业务手续的书面证明,是编制记账凭证的依据。如收据、发货票、借款单、车票、收料单等。记账凭证需要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进行填制。

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这一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流程,从图2中可知,这一过程需要四章知识内容的铺垫。下面通过一实例说明。

例1,a公司销售商品一批给B公司(商品已发出),货款10000元(不考虑税金),收到一张经承兑的商业汇票。作为a公司来说,收到的是商业汇票,并未收到货币资金,是一项应收而未收款的权利的增加,即一项资产增加;作为B公司来讲,并未付出货币资金,是增加了一项应付而未付款的义务,是负债的增加。可见这一笔经济业务对于a公司和B公司两个会计主体来说,产生出不同的权利和义务,需要对会计主体加以认识;作为a公司,虽然在销售当期没有收到货款,但能否在当期确认收入,这涉及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基础——权责发生制。而权责发生制的应用是建立在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基础上的,狭义的确认是解决了入账的时间,而入账的金额为多少,这关系到计量属性。具体到计量属性,一般要考虑会计计量属性和会计计量单位,同时需要会计人员具有相关的会计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素质。从以上过程可以看出,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这一流程涉及到的内容有:会计的对象、会计对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会计的基本前提(如会计主体、会计分期、持续经营、货币计量)、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会计核算的基础(权责发生制)等相关的会计基础理论,这些在第一章中进行阐述。

例2,接上例,a公司在符合收入确认条件的情况下确认了当期收入时,接下来应如何记录呢?此笔业务假定不考虑税金,a公司应作如下处理:

借:应收票据1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10000

这是通过会计分录的形式对这笔经济业务所作的反映,会计分录中的“应收票据”和“主营业务收入”是会计科目(或会计账户),会计科目或会计账户与会计对象要素是密切相关的,即会计科目是会计对象要素具体分类的项目。而为什么运用这两个会计账户反映此笔经济业务?“应收票据”和“主营业务收入”各自核算的内容是什么?这需要学习第二章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的内容;会计分录中的“借”和“贷”是借贷记账法下的记账符号,为什么要在借方反映应收票据,贷方反映主营业务收入,这是第三章复式记账——借贷记账法学习的相关内容。一种方法的学习,尤其是记录经济活动的借贷记账法的应用,一定要结合具体的经济业务方能进一步理解并正确使用。所以第四章借贷记账法的运用是对前三章内容深刻领会的过程。

会计分录这种记录经济业务的方式一般常在教学中采用,在实际工作中,是将会计分录上所反映的内容体现在记账凭证上(教学中可参看记账凭证的格式),当然记账凭证上除反映会计分录的三个要素,即借贷方向、会计科目、金额外,还需填列日期、摘要、编号等相关内容。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是在第五章会计凭证中讲解的。

2.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或原始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如图3所示

通过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可以反映和监督每项经济业务的发生和完成情况。每张会计凭证所记载的只是个别经济业务的内容,它们所提供的核算资料是零散的,不能全面、连续、系统地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某一类经济业务和全部经济活动情况,且不便于日后查阅,为此需将分散在会计凭证中的大量核算资料加以归类整理,提供系统、完整的核算资料。因此就必须设置和登记会计账簿,这是第六章应讲述的内容。

3.根据会计账簿记录定期或不定期地与财产物资进行核对即进行财产清查,如图4所示

由于账簿记录各项财产物资的账面数额与实际结存数额会产生差异,如在会计记录中出现漏记、重记或计算错误,而财产在保管过程中由于受自然和其他原因的影响发生数量和质量上的变化等情况,为了保证会计账簿记录的真实、正确,为经济管理提供可靠的信息,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财产清查,查明各项财产的账存数额与实存数额的差异以及发生差异的原因和责任,以便采取措施寻找防止差错的有效办法。这样做,也便于对发生的差异按照规定的程序和办法调整有关账面记录,做到账实相符,这是第七章的财产清查。

4.根据会计账簿记录定期编制会计报表,如图5所示

企业、事业等单位对经济业务的日常核算是通过账簿进行连续、系统的登记和计算,这些账簿记录可以提供丰富的会计信息,对于反映经济活动情况和实行会计监督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账簿反映的经济活动的状况不够概括,且账簿资料也不便为其他职能部门使用,更不便为企业外部的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使用。因此,为充分利用会计信息,需根据账簿资料定期编制会计报表。这是第八章会计报表要讲述的内容。

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这是基本的账务处理程序。由于各核算单位的性质不同、规模大小不同、经济业务量多少存在差异,可以选用不同的核算形式,它融汇前面各章节的内容于其中,这是第九章账务处理程序的内容。二、基础会计教学中理论与实际工作方法的比较

(一)教学手段与实际工作方法的迥异

在该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所采用方法的不同之处。为了教学方便,在会计教材中,讲述复式记账法时,有会计分录和“丁字账”,初学者往往弄不清楚会计分录与会计凭证以及“丁字账”与会计账簿的关系,或者不能把它们联系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强调会计分录和“丁字账”是教学中记录经济业务的手段,在企业中就是编制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

通过比较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在教学中采用的手段和实际工作中所采用方法的不同,使学生明白理论与实际的差异,提高今后的学习针对性。下面对比教学中采用的手段和实际工作中的方法举例说明(表1)。

(二)案例比较分析两者的不同

会计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仅仅记住一些理论而不会应用是不行的。根据认识的规律,在认识的过程中,要完成两次质的飞跃。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际应用。会计的学习和教学必须很好地完成这两次飞跃,最后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很好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通过案例教学,加强学生对会计基本理论的理解,对会计基本方法的运用和对会计基本技能的训练,将会计专业知识和会计实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之能够真正掌握,针对各种业务进行准确而独立的账务处理,从而为学生今后从事会计工作打下基础。下面通过实例说明两者的差异。

例3,从银行提取现金7000元这笔经济业务。

1.原始凭证的不同

(1)实际工作中,此笔业务的原始凭证为现金支票的存根,见表2。

(2)教学中采用的手段是用语言文字表述:原始凭证——现金支票的内容,即从银行提取现金7000元。

2.记账凭证的不同

(1)实际工作中这笔经济业务需通过填制付款凭证来记录,见表3。

(2)教学中采用的手段是用会计分录替代记账凭证,即:

借:库存现金7000

贷:银行存款7000

3.会计账簿的不同

(1)实际工作中需要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等账簿,下面以现金日记账为例说明(表4)。

(2)教学中采用的手段是用“t”型账。

注:在手工记账时,空白的记账凭证和会计账簿比较容易获取,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各种格式的记账凭证和会计账簿(必要时可准备些车票等原始凭证),这样理论与实际紧密相连使教学更为直观,便于理解。

三、结论

总体框架体系的搭建可使整个知识体系变得一目了然、十分清楚,为初学者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初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在教学中的应用,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会计的实用性很强,通过案例教学,将会计专业知识和会计实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使学生能够真正对各种业务准确地填写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进行账簿登记和成本核算,以及掌握主要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并能独立处理特殊及较复杂的工业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为其今后从事会计工作打下基础。

尽管会计环境等诸要素会影响到这门学科的内容,教学中面临的教学对象层次也有所不同,但笔者认为这种方法可以为学习该课程或其他学科提供一种思路。

【主要参考文献】

[1]唐顺莉.《基础会计》课程中的实践教学[J].科技资讯,2007.34.

初中数学教资重点笔记篇10

【关键词】化学教学、衔接教育、学法指导

新学期伊始,高一新生满怀对高中生活的憧憬进入校园,决心和理想充斥着孩子们的心灵。但接踵而来的大负荷练习和跨越式的难度提升却让相当一部分学生感到水土不服。学生们普遍反映高中化学和初中化学截然不同,甚至像是不同的两门课。负面的情绪不断累积,在第一次期中考试之后,面对着理想与大相径庭的现实,有的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开始放弃努力,进一步导致化学学科最终学业失败。中考中成绩优异的尖子生到了高中后为何一蹶不振?无法顺利实现不同阶段学习之间的平稳过渡?

第一,初高中教材衔接不佳,无法实现无缝对接。初中教材旨在推进全民素质教育,注重基础性和启蒙性。课程改革之后,将原有教材中繁、难、偏的内容删减一空,也由过分强调知识点讲授向注重探究方法引导转变,藉此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但单纯的从化学学科基本知识点累积层面来说,现行课程标准教材较大纲版教材却略显薄弱。课标版高中实验教材在原大纲版教材的基础上,主要调整了知识序列的分布顺序和组织形式,在认知逻辑顺序上强化了板块化和螺旋上升要求。全书的编写思路均较为明显地体现了理论体系对具体知识内容的指导意义,先从理论体系构建入手,再通过深入学习填充知识具体素材。因此,课标版高中教材对基本知识点储备有较高要求,而现行初中教材却在此处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第二,教学主体学生在学科思想、学习进度和学习方法方面仍未做出及时、准确的调整。首先,大多数高一新生对化学学科的学科思想和学科特点缺乏正确认识。较多学生在初中对化学学科的认识基本等同于“小四门”,迫于中考压力,机械记忆成为了因对化学学科的主要手段。故而对化学学习产生怠惰心理,不注重逻辑思维和归纳联系,缺乏自主探究意识。其次,初高中化学在单位教学时间内的知识容量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初中教学体现“浅、少、易”的特点,而高中教学不仅在进度求上明显加快,且在认知深度和理论体系把握上都明显提高了要求。单位教学时间中学生信息接收量激增,理解难度跨越式提高,应用灵活程度显著提升,都会造成学生产生应接不暇、疲于应付的心理感受。此外,较多学生仍保留着初中时期较为适宜的化学学习方法,并未针对高中阶段学习的特点做出转变。前文提到的机械的、散点式的记忆方法在初中阶段的化学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中考应试的必然要求。但这一方法明显在高中阶段是不合时宜的。例如,初中时接触到的化学方程式寥寥无几,类似于背记英语单词似得记忆方法足可满足需求。但是,高中阶段仅在元素化合物一个版块中,常见核心反应就有七十个左右,若缺乏横向对比、纵向联系和基本理论的指导,单凭死记硬背来掌握是不现实的。

做好初高中化学知识内容衔接是及其必要的。高一年级的化学教师,必须熟悉初高中教科书的内容和编排方式,做到心里有数,尤其是对初高中化学的衔接点有清醒的认识。同时,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对其做好学法指导,在整个高一教学活动中都显得更为重要。这也是学生能否把握化学学科特点,能否快速适应高中阶段化学学习的关键因素。结合高中实际教学活动实践,教师们不妨在以下几个方面上多花费一些心思。

第一,教会学生记“属于自己的”笔记。记笔记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必要环节,也是小学、初中大多数教师都必然会提出的要求。看似简单、日常,但事实上细心的教师们常会发现部分学生们是不会记笔记的,也就是说他们所记录的笔记中有效成分过少。我在一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执教,生源质量毋庸置疑,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和学习习惯也都普遍较好,基本所有的学生都会认真记录课堂笔记。于是课堂上往往会不时出现长短不一的冷场时段,也就是等着学生记录笔记的时间。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花费在记笔记上的时间是无效的、无意义的,因为大多数学生仅是在事无巨细的忠实记录教师的讲述和板书。在电子信息工业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机械的记录工作完全可以由一部手机或是一台DV来完成。之所以要求学生记录笔记,其核心的目的应是帮助学生打造专属自己的第一手学习资料。简而言之,就是在笔记上只需记录自己在预习中无法解决的问题,通过课堂活动深化凝结出的新的方法和结论,联系相关知识点时的新发现以及有利于辅助记忆的新技巧等。所以,笔记应当是全新的、不断螺旋上升的、言简意赅的、有利于快速复习回顾的,而不必过于追求课堂笔记的完整性和规范性,避免机械的抄写课本或教辅中已经明确记录的内容。

第二,帮助学生高效练习。必要的课后习题训练在理科学习中是必不可少的,有助于巩固和深化知识内容,加强对概念要点的把握和辨析,明确结论的适用条件和避免常见认识误区,适度拓展学科知识外延。高中教学内容的知识点高度密集特点与紧张的教学时间势必导致课后练习应有一定的数量保障,适度的课外练习能引导学生会通过练习自主强化和整合知识体系,细化具体知识点内容,加速学科内容内化吸收过程。但练习内容的数量与难度均需要教师严格把控,以实现高效训练。如今,各种校内校外复习资料层出不穷,部分学生疲于应付的大量“刷题”。这种练习方式是极不可取的,在大量的简单重复过程中,学生无暇反馈整理并升华,从而造成模糊知识点始终模糊,同类型错题反复出现。因此,我们建议教师帮助学生做好习题筛选,并予以精讲,并督促学生吃透钻通,以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第三,鼓励学生交流与分享。我们身边不乏苦行僧似的学生,一门心思埋头钻研,沉浸在自我的小世界里,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不愿向他人求助,也从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帮助别人。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习态度一度是我们所提倡的,但是从我的教学经验来看,这样的学生往往成绩不会非常突出,也很难获得长足的发展。学习中的交流与分享与近年来管理学中提倡的“头脑风暴”一样,都是在互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方案和转换思考视角的绝佳方法。仅以化学习题处理为例,我们常说,做题常常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会做也会讲,会做但不会讲,不会做也不会讲。这一简单概括是完全符合人类思维模式和逻辑规律的,人脑思维的主要载体是语言,思维过程中的编码工具仍为简要的词汇和短语。如果一次具体思维过程能通过完整的语言准确复现且被受众理解,那么至少说明这一思维过程是符合通常的逻辑顺序和大众普遍认可的知识理论体系的。相反的,如果无法通过语言完整表述的思维过程,往往是在思维迁移过程中出现部分盲区甚至是错误而导致的。因此,如果我们试图向他人描述或自述一个问题的思维过程并受阻时,会更容易发现迁移和桥联过程中的疏失和错误,从而获得经验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