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产业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4:38

电影产业现状篇1

摘要:我国电影产业开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经过近年来电影体制的改革,我国电影产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以促进我国电影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本文主要从分析目前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取得的成效入手,深入探讨提高我国电影产业的竞争力的策略。

关键词:电影产业;现状;成效;策略

作者简介:金波(1961-),男,工作单位:开封市委党校职称技师。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3-0261-01

一、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电影产业开始于二十世纪初期,发展到至今,我国电影产业在影片制作、影片放映、电影票房、院线影院建设、电影出口等方面都登上了一个新台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根据艺恩资讯在《2009-2010年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统计数据来看,我国电影产业从2002年起,电影产量便以连续超出20%的增幅高速增长,到2008年增幅第一次减缓,至2009年再次大幅度增长,电影产量达到了了400多部,电影产量持续走高。我国电影票房在2009年突破了60亿元,据此发展态势,艺恩资讯预计我国电影票房在2011年将突破100亿元大关。同时,国家在制片、发行、放映等环节不同程度地放开了金融资本,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数字电影获得了迅猛发展,我国成为利用数字技术拍摄电影最多的国家之一,数字电影也由城镇向农村转变;电影出口在国外获得的版权收入也逐步提升等。所有这些都表明,我国电影产业经过长期的发展,将迎来大好的发展局面,业内人士也对此抱有非常乐观的态度。

但我国电影产业面临国内外激烈的竞争,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其发展。香港导演协会终身荣誉会长吴思远曾对内地电影产业的发展问题指出,内地电影市场基本山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一些相关的电影政策需要紧跟时展步伐做出相应的修改,要不然国内电影就难以发展。

我国电影的市场化开始于1993年,但是在探索的过程中,我国电影改革的步伐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明显落后,主要是因为电影属性的认识存在一定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第一次指出了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党的十七大将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繁荣文化的必经途径。在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指导下,电影成为可经营性的文化产业,这就要求我们转变电影观念,紧跟时展步伐,树立电影发展新观念。

二、目前我国电影产业取得的成效

1、从制片到放映都融入了时尚文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影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电影紧跟时展步伐,从制片到放映都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融入一些时尚文化,让观众感受到中国电影不仅好看了,而且电影院也越来越漂亮了。现在人们走进电影院不仅仅是观看电影,更多的带有对时尚文化的享受与体验。并且,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数字电影越来越普遍,并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接近,数字技术正在改变着电影的表述形态。

2、电影产业的市场化空间获得扩展

对于电影是不是商品的问题,曾引起人们的热烈争议,但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业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在电影市场化、商业化、娱乐化的文化氛围内,我国电影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大众生活中站稳了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观众对电影的热情也随着电影体制的不断改革、电影魅力的不断提升越来越高。这一切都可以从我国电影的市场回报中得到依据。

3、电影产业发展趋向多元化

我国电影艺术的总体面貌是趋向多元化,不仅体现在一个叙事主体的多元化,而且体现在电影类型、题材、风格、样式的多样化,如有以民营企业为原型的《背水一战》;有以优秀法官尚秀云事迹进行改编的《法官妈妈》;有以牧民生活为原型的《天上草原》等。多元化发展格局的形成,源于我国电影体制的改革为其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4、反映与体现了国家形象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在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艺术方针下,还要坚持弘扬主旋律的创作风格。中国电影在特定的政治经济体制下,决定了电影不仅仅具有消遣娱乐作用,还具有体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激励大众的作用。如果仅把中国电影看做是商品的话,必会走向萎缩。我国电影以体现主流意识形态为总体指导思想,以娱乐观众为表现形式,在注重商业化、娱乐化的同时,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国家本色,具有独特的社会意义。

三、提高我国电影产业竞争力的策略

我国电影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没有进入人们所期待的电影高潮,还徘徊在低迷状态中。如电影产业政策与产业结构和电影发展需求不相符,电影产品的品质还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电影市场管理急需公平、良性的市场环境,电影资金、人才短缺问题还有待解决。这一切都需要深化电影体制改革,完善相关的政策与法规。

1、进一步深化电影管理体制改革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建立健全的电影管理体制已成为我国电影产业深层次改革的基础。这首先需要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更新观念,准确定位电影产业,各级电影行政管理部门要坚持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开,使电影真正走向市场,促进电一产业的发展。其次创新政府管理体制。健全电影市场的准入资格、行政审批制度,减少审批事项,提高公开性与透明度。最后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必须深化电影的制作、发行、放映单位的内部机制改革,增强企业的经营理念。

2、注重电影产业资本的有效运作

电影作为文化产业,离不开产业中的一个核心字眼即资本。现阶段,我国电影产业应注重有效地资本运作,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的情况下,多渠道融入其他资金,建立健康的资本运作平台,促进我国电影产业规模的提升。电影产业在市场化过程中要吸引更多的投资者,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有条件的文化企业进入电影制作、发行、放映领域;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有条件的文化单位合资或者独资拍摄影片,改建电影院等;降低投资风险,建立投资风险的有效减低政策,接触投资者的后顾之忧;加大电影产业优惠政策。加快电影产业市场化运作。

3、电影产业要贯彻电影市场观念

电影产业包含电影制作、发行、放映三个环节,在这三个环节中要贯彻市场观念,这是电影走向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所在。电影产业化发展中,解决了政策与资金问题,但在具体实践中不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不贯彻电影市场观念,也无法保证电影产业化的顺利实现。发行环节要多渠道、多方面融资;放映环节要深化院线制改革,给影院更多的自主经营权。

参考文献:

电影产业现状篇2

关键词:电影产业;院线制;院线模式

电影产业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有上游的制作过程,有发行放映的中间过程,有后期产品开发的过程。而电影放映业作为电影产业链条的关键节点,实现了电影的消费过程,完成了流通的最终任务,传递文化价值并实现经济价值。它直接体现了电影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通常传统的渠道是通过电影院和发行影碟来进行销售。但由于知识产权保护不完全,盗版严重,网络立法缺失,影碟的销售份额极小,影院的票房成为投资回报的中流砥柱。影院作为电影放映场所,其经营状况直接影响到整个电影业的再生产活动,关系到电影业的兴衰。所以加强影院的管理和建设是电影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影院实现盈利环节集中在发行放映环节,但长期以来,我国的电影制度混乱不清,阻碍了资本技术要素进入这一领域,导致其率低下。

一、我国电影发行制度回顾

“我国电影发行放映体制从建国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都在沿袭“统购统销”+“层级发行”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度计划性、强烈行政事业色彩的影片发行模式。中国电影发行放映输入输出公司(中影公司)一次性买断大小制片厂生产的影片,且价格固定不变。然后再由中影公司分别按照省、市、县各行政层级的发行公司发行到各家电影院,呈现出一种垂直发行模式结构,横向之间没有节点联系。”这阻碍了电影产业的市场化进程。一部影片制作完成,被中影公司一次性买断发行权后,就与制片方切断了一切经济上的联系,导致了影片产生的经济利益分配在制片与发行方之间形成了不均。打击了制片方的生产积极性,最终导致了电影业的低迷不振。

1993年1月5日,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下发了《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及其《实施细则》,即业内通常所称的“3号文件”,该文件改变了在我国沿袭了四十余年的垂直发行的电影发行模式。改由电影制片厂自办发行,可把影片直接销售给各省级发行公司,通过省级发行公司向下发行。

中影公司的身份也由发行商变化为供片商。外国影片的进口和发行仍由中影公司独家经营。自此之后,中影公司在把握国内实际市场情况和自身经营实力的基础上,参照国际上通行的电影发行模式,担负起了与外商洽谈、选片、签约,统计上报影片票房,开展影片宣传和版权维护。监管各地分账影片放映工作,正式开始以票房收入分账的方式发行此类影片,并代行全国放映机构的行政管理职能。“2001年底,中国加入了wto,并承诺“进口影片在3年内达到50部,其中20部电影将采用分账制”。自此,中影公司每年的进口发行影片数量得以大幅度提升。在每年众多的进口候选片目中,中影公司依照市场需求情况选择一部分符合国情和市场需求的影片递交电影审查委员会审批,然后再就获批后的影片与片商进行进一步接洽,最终确定所采用的影片发行方式为分账发行,继而再转向各个省级电影公司或影院发行。”从此,进口大片的发行模式正式建立起来,分账模式成为日后影片发行的一种重要方式。

“当时,中国大陆的31个省级行政区域内各有一条发行网络,并且内部各级间有明确的上下级管理体系,一部影片要想进人某一个省,就必须跟该省的省级发行公司对接成功后再由其向下发行。一部影片要想进人整个大陆市场就需要制片方跟31家省公司洽谈发行放映事宜。地方进入壁垒和巨额发行成本成为了改制后脱离中影的制片公司急需处理的问题。”

2001年,随着市场化程度加强,国家广电总局出台了进一步深化电影改革的意见,电影院线制建设被提上议案。同年12月18日出台的《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明确了“实行以院线为主的发行放映机制,减少发行层次,改变按行政区域计划供片模式,变单一的多层次发行为以院线为主的一级发行,发行公司和制片单位直接向院线公司供片;有条件的地区,要尽快组建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院线;鼓励有实力的院线跨省经营”。所谓电影院线制,就是“以若干家影院为依托,以资本和供片为纽带,由一个电影发行主体和若干个电影院组合形成,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一种发行放映机制”――《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院线制的出现,有利于激发电影市场的竞争活力,形成多方利益的最佳结合,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电影市场的规范。

在政府的强力推进下,2002年6月1日,院线制开始运作。经过2005年全国院线的并购和重组,到年底,全国共组建院线36条,总计影院约1300座,银幕约3000块。截止到2008年底时,全国主流院线进一步发展整合为34条(其中跨省院线25条,省内院线9条),全国各主流院线已经拥有影院1545家,银幕4097块。随着院线制改革进程的加快,影院不断增加,银幕数连续上升,电影放映市场日渐成熟,一个蓬勃发展的城市电影市场已经初具规模,成为近年来票房佳绩创造的主力军。

院线制包括三种形式:一种是实体产权型,院线作为一个整体,拥有下属所有影院产权;第二种是契约加盟型,院线本身只是发行方与各影院间的契约联盟;第三种是混合型,院线掌握部分旗下影院产权,同时还有相当数量的独立签约影院。

二、我国的院线主力

全国院线通过投资或签约的方式,通过区域内外的空间拓展,不断扩大院线的规模,延伸院线的势力范围。2009年中国电影产业总票房62.06亿元,比2008年的43.41亿元增长了43%,创下中国电影票房增长速度的历史新高。北京新影联、上海联和、中影星美、万达院线、中影南方新干线五条院线均取得票房过5亿元的喜人业绩。占据了我国票房的半壁江山。下图为2008年我国排名前十的院线。

排名前6的院线可按资本结构与企业体制细分为两类,即新生代电影院线和传统的品牌院线。新生代院线是:万达院线、中影星美、广州金逸珠江。传统大牌院线也是三条:上海联和、南方新干线、北京新影联。2009年6大主力院线,年度总票房合计为40亿左右,占全国市场份额66.6%。6大主力院线拥有国内放映市场三分之二的规模,拥有对市场更为充分的话语权。

三大院线的经营策略分析:

(一)中影星美院线

作为中影集团几年来努力打造的全国性大院线的重要成果,星美院线的品牌优势和中影集团的影响力,中影星美对许多在当地的影院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成为各省内以及区域院线实力强劲的竞争对手。“中影星美通过进一步提高供片能力、实行影院目标责任人制度等策略,为影院提供必须的培训,整合各种营销手段、资源以及完善相关管理等方式来帮助影院在激烈的竞争中走出高质量的路。”2007年,中美影星进行了股东股权变更――中影集团增资扩股,股权从原来的40%增加至60%。中影集团对中影星美院线的增资扩股势必将给该院线带来更丰富的影片资源和坚实的资金支持。面对旗下众多影院不是资产联结的情况,院线依据影院所在地区,在成都、昆明、深圳、内蒙等六个地区成立了公司,以贯彻和渗透院线的管理,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科学管理、守法经营、持续改进、创新发展、争创一流”的服务理念,强化了对影院的服务。

(二)万达院线

万达院线从2005年1月建立并运行以来,经过三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在全国21座城市建设了28家现代化多厅影院,2007年票房收入突破3亿元,达到3.25亿元,比2006年增加了6.75亿元,观影人次首次突破1000万大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万达影城的连锁目标管理模式可以表述为“高度集权、目标管理”。高度集权指建立以“万达电影”为核心的电影品牌体系,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全国只有万达院线的电影院是统一命名的,集权程度高,方便统一管理。实施高效规模的成本领先战略,首先就是要加强资本纽带联系。北京万达院线是目前我国最接近“资产联结、统一经营”这一成熟院线基本前提的院线。该院线在雄厚的房地产资本支持下,先后在全国几个大中城市建立了现代化的多厅影院,和从事地产领域的母公司进行商场运作互动,在短时间内成功打造出一支真正资产联结的院线。万达集团采用了美国华纳的品牌及先进管理和服务,使得“万达”这一新生院线在短时间内就实现了进驻中国电影市场、进入国内院线十强、乃至五强行列的目标。万达模式是目前产业内最具潜力的模式。

(三)上海联合院线

该院线利用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优势,积极与海外进行合作交流,在上海举办了多个海外电影展映活动,每年6月份举办的上海电影节为该院线创造了大量的票房。作为联和院线的特色之一,imaX的票房收入成为总票房的一个增长点。政策优势突出,依靠上海市政府和上海市教委等部门的支持,得以迅速在全市推广100元看30场电影的阳光卡,为上海近150万中小学生打造了“百年树人――电影阳光行”活动,让上海学生一年能够看到4部电影;文广集团下属的电影频道更是为联和院线发行放映的影片倾力宣传;“2131工程”的贯彻让电影下乡得到落实,院线共在农村放映电影14000多场。

与其他院线相比,联和院线的跨地区发展速度较缓。2007年仅增加3家新影院。在上海本土,联和院线拥有得天独厚的主场优势。联和院线的前身是原上海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和上海东方发行公司,管理人员均来自原上海永乐公司和上影厂,积累了大量对于本地市场的运作、营销和宣传的经验。但是,联和院线总经理徐小平也谈到:“一旦进入外地市场,这一切支持就都没有了。远到海南、内蒙,近到安徽,在外地开发市场,每一步都是很难的”。

三、院线对电影市场的推动及其瓶颈

院线制在整合行业内部流通的同时,以利益为纽带,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发产业链。院线首先将参与影片的各方利益捆绑起来,使有利益关系的都有权利对票房进行监督,将有效防止票房的偷漏瞒报现象。院线制改革是电影放映市场快速发展的引擎,终端市场的突破撬动了社会投资,当资本大量流入城市影院建设,随着逐年扩大的中国电影市场放映能量和成长空间,必将给资本丰厚的投资回报。随着新型影院与银幕增加,放映市场的扩张逐渐缓解了新型影院在市场上的供需矛盾。

2006年中国电影市场国产片票房14.4亿,进口片票房11.8亿。全国电影票房排行榜前十名影片共创造了将近10亿4000万的票房。2007年全国电影票房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总票房达到33.27亿元,比2006年的26.2亿元增长了6.8亿元。2008年全年的中国电影票房42.15亿元。2008年电影票房比2007年增长8.88亿元,国产影片票房贡献达到25.63亿元,占总票房收入的60%以上。这说明我国的电影消费已成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在放映环节取得了一定突破,但目前我国现代电影产业体系还未真正建构起来。电影产业各个环节和机构,由于所有制的不同、行业不同、行政级别不同,往往市场待遇和市场地位也不同,缺乏自由进出、公平竞争的机制,也难以真正以资本为纽带完成市场的整合,导致中国的电影企业大多规模小、业务单一、产业环节不贯通、区域分割明显,现代化电影产业格局无法形成。

整个电影行业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产业链条上出现了整体机制不协调和局部链条缺失等症状。产业链的商业价值是产业各环节共同创造的,它强调上、中、下游企业中的核心企业与相关支持企业的协作关系,体现产业链创造价值的整体能力。如果产业链条中的上、中、下游的核心企业任何一方出现问题,形成瓶颈,将会制约其他环节的正常运转,降低产业链的整体价值。

四、我国电影产业在院线制的新环境下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小院线多,大院线少。单厅或双厅影院多,多厅影院少。小区域院线多,全国性院线少

院线作为电影发行改革机制的核心,放映渠道和放映网点成为院线争夺的主要资源,放映终端影院与银幕数量的匮乏成为问题焦点,2002年院线制后各院线经营者切身感觉到,建设新型多厅影院十分迫切,甚至关系到院线的生存与发展。截止2008年,我国的院线有三十多条,影院有1545家,但屏幕数量却只有4000多块,每家影院平均只有不到三块。而每天的时间总量是固定的,屏幕太少无法在观影高峰期提供足够的供给量,影响了票房的增长。截至2005年,美国的银幕数达到35786块,平均每家影院银幕数超过6块。因此,多厅建设成为关键目标。多厅备受欢迎的主要原因在于其降低了各屏幕成本。一家影院有许多固定成本,如影院建设费用、房屋设施折旧费用、员工工资、水电费等。当同样面积影院里放映的影厅数量增加后,更多的银幕将分摊这些固定成本,使得影院的每屏成本大大降低,而且每增加一块银幕,它的边际成本递减。只要边际成本大于零,电影院的总收益都是可以得到增长的。同时,由于采用中心放映模式,使每个银幕的放映室集中在一起,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减少工资成本。消费者方面的原因则是多厅院线提供给了更多的选择性。同一座影院里,不同的放映厅有类型各异的影片上映,每个厅的大小、票价、放映时间都有区别,给观众更多的机会挑选。

(二)国产制片产的裹足不前使产业链发展出现断裂

院线的竞争核心在于其提供的电影产品,电影质量的好坏关系到院线的品牌形象。国内电影制片方由于在长期的制度条件下受到了压制,其制作水准和资金力量不能很好的得到提升。因此,国产电影的不景气使得院线偏向了国外大片。在同一时期,常常会出现大小院线一起上映国外影片,争夺观众。导致了观众的分流,不能取得效益最大化。我国国内的院线由于资本联结程度不高,多是影院加盟形式。不能向产业链上游的制片业投入发展资本。也无力向下游电影产品的后期开发提供资金动力。而在美国,像迪斯尼这样的大集团,掌握了上游制片的能力,手中同时握有众多的影院,在主题公园以及迪斯尼产品的后期开发上也一直在全球范围内开拓。其掌握了整个产业链的运转,其产品往往拥有专利权,对其产品供给销售的垄断,可以给其带来巨额的利润。但中国的院线,还不能达到这样成熟的市场化运作程度。文化产业通过资源整合后,能够生成巨大的经济价值。这种资本价值的投资回报途径具有广泛的多元性,能够以多种产品和服务的延伸形式表现出来。探索电影投资回报的不同路径,以获得最大化的投资回报,这已经成为全球电影投资商的共识。后电影产品开发在电影产业链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我国电影产业在这个层面上的挖掘还有待提升。

(三)院线的娱乐化改造程度水平低下

消费者对电影消费的动机不仅只是影院提供的影片,还要综合消费者在影院体验到的服务、便利性以及影院的视听感观的效果。这便对影院设施和效果以及影院休闲放松的环境氛围提出了要求。我们的许多影院都是由改制前的大放映厅直接转变过来的。多数影院设施设备陈旧老化,用于影院建设和改造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影院的硬件设备、服务水平、环境质量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等综合条件,滞后于消费者的观影需要。我国还有许多剧院、工人文化宫、俱乐部、礼堂等非专业电影放映场所。这些场所功能复杂,电影放映只是附属职能,因此其设备及管理水平都不高,音响画面效果差,影片的正常放映也无法得到保证。目前,这部分数量巨大、分布零散的非专业影院仍就在放映影片。其低票房容易导致资源浪费,对电影产业链发展具有负面作用。因此,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影院不再只是一个满足视听需要的放映厅,还应该是一个集餐饮,娱乐,休闲功能为一体的商业娱乐视听中心。注重打造这样的现代高级娱乐平台,是提升电影产业的强力营销点。

(四)市场开发不均衡

院线制改革后,2008年我国的屏幕数量比2002年多了一倍。但是增长点都在我国的大城市里面。2008年,我国票房为43.1亿元。其中大城市占了90%,全国二级市场的192个中等城市、约400个小城市以及2万多个建制镇的电影市场票房收入仅占不到10%的全国票房。具有消费潜力的中小型城市成为消费盲区。2008年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城镇人口已达5.77亿,其中4亿多人在中小城市。这4亿中小城市人口,大部分都具有强烈的观影需求,但却没有良好的观影条件,可以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潜在消费市场。

因此,大型院线在目前已经具有一定管理经验和抗风险能力的基础上可以进入中小型城市所在的二级市场。带动当地电影行业的复兴。中小城市观众由于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普遍认为目前电影票价高于其消费能力,票价高成为制约中小城市电影市场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可以采取针对不同市场的三级价格歧视策略,建立多级售票机制,制定出合理的价格,提高总收益。

十七大再次强调要加强文化事业建设,院线公司应该联合各级地方政府,共同打造二级市场的电影事业,加快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五、结束语

刘易斯・雅各布斯基在《美国电影的兴起》一书中说:“电影,在实验室里诞生,被组合起来作为一种表达工具,用来作为满足广大群众的娱乐(商品),且是在科学家、艺术家和实业家的合作之中获得发展。”完善电影的产业链,有利于提升中国电影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改善电影投资环境,吸引社会投资,增强产业的抗风险能力,产业链的稳定运作有助于电影产业各个环节实现价值的最大化,从而带动整个电影产业的循环运动,增强我国的文化事业建设建设。

参考文献:

[1]章淑君.我国电影产业链问题与对策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7.

[2]周末.转型时期中国电影院线产业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8,(03).

电影产业现状篇3

一、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整体发展迅速

中国是当今世界电视剧生产和消费大国,1980年进入市场导入阶段,1990年进入高速成长期,21世纪之后我国电视人口覆盖率以每年0.3%-0.5%的速度增长。自2007年来,全国获批发行的国产电视剧,不论是部数还是集数都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但是2007年-2009年呈现下降趋势,2010年又出现回升。

2009年我国电视剧销售收入达21亿元,比2008年的16亿元增长了31.25%,可见,电视剧在文化产业中的比重虽小,但是发展异常迅速。

(二)产业链初步完善

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电视剧产业市场化不断完善,产业链各个阶段的职能也不断清晰,虽然较美、韩等电视剧产业发达的国家仍有差距,但已经相对完备,形成了包括投资、制作、交易、播出和广告经营五大环节在内的电视剧产业,此产业链涉及的群体就包括了电视剧制作、电视剧购买方、电视剧播出方、观众、广告商等。

电视剧产业链的不断完善,也带动了其延伸产业的发展,如旅游业,由于受众群体比较广,一般大型的电视剧除了受到观众的喜爱以外,还会带动相关拍摄景点的发展,像《三国演义》、《汉武大帝》、《仙剑奇侠传》、《神探狄仁杰》等电视剧的拍摄地——无锡影视基地、横店影视城等,都在剧集的热播后迎来游客高峰,这些基地集影视摄制与观光旅游为一身,让游客既可深度体验影视拍摄,又能享受度假休闲乐趣。此外,电视剧的发展还影响了建筑装饰、服装首饰、音像书籍等一系列其他下沿产业的发展,它们的发展和壮大也是我国电视剧产业链进一步完善的有力证明。

(三)供求关系不均衡

由于市场不完善等原因,我国电视剧产业的供求不均衡现象严重,据统计,2005年我国共制作生产电视剧514部12451集,但播出、发行总量为445部11007集,分别总制作量的86.6%和88.4%;2006年共生产电视剧13840集,但有将近7000集没有平台进行播放;2007年也只有将近一半的电视剧有平台进行播出。随着近两年电视剧产量的减少和国产电视剧需求量的增加,这一现象虽然有所缓解,但供大于求的现象依然严重。

另外,从电视出现开始,电视人口覆盖率就不断增长,进入21世纪后还保持0.35%-0.55%的增长率,到2009年,电视人口覆盖率增长到97.23%;而电视台个数近几年一直呈现一个下降的趋势,2002年,电视台个数为368个,到2009年下降为277个,这说明市场对电视剧需求在逐渐减少,同时对质量的要求在不断提高[1]。

二、电视剧产业的经济影响

一般来说,电视剧产业推动经济发展的方式分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的方式是电视剧产业通过自己的发展直接为国民经济做出贡献,间接的方式是电视剧产业通过自身的宣传带动效应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

(一)直接影响

随着人们对文化产品需求的增加,电视剧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快,电视剧在经济中的比重将越来越大,对经济的直接贡献也会越来越多。首先,电视剧产业对经济的直接影响表现在GDp方面。当前电视剧产业的发展速度远超过经济的发展速度,在GDp中比重越来越来大,在经济发展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其次,电视剧产业对经济的直接影响表现在促进就业方面,作为第三产业,电视剧产业对人力的需求比较大,这其中包括了各类专业的演艺人员、电视剧制作人员、电视剧拍摄人员以及电视台工作人员,因此创造了一系列的就业机会;再次,电视剧产业对经济的直接影响还表现在对资源的需求方面,电视剧产业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对资源的消耗非常小,其发展主要是依靠创意和技术创新,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节约资源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间接影响

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剧产业对经济的影响还体现在对其他产业的促进方面,这些产业既包括旅游、服装以及其他电视剧具有宣传效应的产业,还包括书籍出版、游戏等外延产业。

1、旅游业

任何电视剧的拍摄都必须要有一个场景,这些场景不管是人工的还是自然的,现代和还是古旧的,都会因为电视剧的传播而得到宣传。不难想象,一旦某部电视剧热播,观众受到剧集影响想去剧情所在的场景中亲身体验,就会带来相关景点的旅游热潮。另外,电视剧的拍摄,还会带来旅游景点的开发,很多人工搭建的电视剧拍摄场景,后来都成为了旅游景点,而很多没有开发的风景,也会因为电视剧的宣传成为旅游热点。

从我国旅游业近几年发展来看,国内旅游人数从2005年的12.12亿人次增长到2009年的19.02亿人次;入境旅游人数从2005年的12029.23万人次增长到2007年的13187.33万人次,2008年和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一数据出现下滑,2009年仅为12647.59万人次;国际旅游收入2005年为292.96亿美元,2007年为419.19亿美元,2009年下降到396.75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2005年为5285.86亿元,2009年增长到10183.69亿元。

近些年电影的迅速发展对宣传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电视业则主要集中在对国内观众的宣传上,在国际上宣传效应尚不够明显,但是随着电视剧出口的增加,其宣传效应也势必增强。

2、服饰业

电影产业现状篇4

关键词:电力生产企业;安全检修;电力设备;用电负荷;用电量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力已经成为一种很成熟的生活和工业能源。随着社会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生产企业的安全性、经济性、环保性、可靠性都已经成为社会发展必须首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面对日益增长的用电负荷,电力生产企业的机组正常运转和检修就成为了这一切的保障,一旦电力生产企业的机组出现状况导致停运将会带来严重的经济影响,阻碍了人们生活和工业运转,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电力生产企业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转状态是提高电厂经济效益、安全性、可靠性的直接途径。电力生产企业的生产设备要保持良好的运转状态,设备的定期检修、故障排除、合理的操作和设备状态及时检测等都是重要的手段,只有提前检测到设备的故障,提前做好相应的解决措施,才能够将故障消灭到萌芽阶段,保障电力生产企业设备良好运行,也是保证电力生产企业经济安全可靠运行的一个重要手段。

1电力生产企业生产设备安全检修的必要性

用电的普遍性关系到千家万户,所以电力生产企业的正常运转是极其重要的。目前,对于电力生产企业的安全性、可靠性、积极性的要求在日益增高,尤其是当下我国市民的用电量不断加大,电力负荷加重,如果电力生产企业的机组出现停运,不仅会影响电力生产企业的经济,而且还会对整个电网系统和社会影响都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为了保证电力生产企业的所有设备能够保持良好的运转状态,提高电力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安全性,定期的检修检测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1.1电力生产企业状态检修的现状分析

电力生产企业以往的检修方式都是技术工程施工人员根据设备的使用时间来判断该设备是否要进行检修,这样的操作模式会埋下非常多的安全隐患。目前我国的电力生产企业都采用了新型的状态检修方式,这种方式是根据设备的实际工作状况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检修。这种状态检修方式是必须通过先进的检测、施工人员可靠性的评价以及预测其寿命的手段判断设备所处的状态。做好了预判,才能对设备潜伏的故障进行识别,及时排除,在故障和隐患发生前要做到防患于未然。虽然采用了新的状态检修方式,但也有诸多做得不足的地方。

1.2电力生产企业传统检测手段过于单一

大多数电力生产企业在进行检修时多以人工监测和预判为主,检测手段过于单一,没有引进在线监测系统,对生产设备进行状态检修时处于传统的被动式检测,所以在状态检修的状态诊断时,得不到完善而又准确的状态监测。因此,在现代电力生产企业对生产设备进行状态检修的施工中,应该引进必要的检测系统和仪器,丰富检测手段,拓宽检测范围,从而获得更精确的有效检测数据,使检测的结果更接近事实,为检测过后的施工提供尽可能完整的数据。

1.3缺乏良好的调度方案

现代电力生产企业所使用的状态检修设备和手段主要以状态诊断为主,而状态诊断是以单台设备或者单组设备为检测目标,状态检修必须实行良好的调度方案。但是目前大部分的电力生产企业在实施状态检修时,没有周详的调度方案,经常出现所有设备都停止运行的状况,这就容易导致因调度不好而影响到该片区的用电中断。因此,好的调度方案不仅能使电力生产企业的状态检修更高效,而且能够更精准。

1.4检修操作人员的知识面不全

电力生产企业设备的状态检修所涉及的产品知识非常广泛、技术性非常强,如果单靠一方面的专业过硬知识未必能胜任器械和设备的状态检修工作,所以设备的状态检修需要有高水平、专业知识全面的检修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配合才能达到检修的目的。但是由于岗前培训不到位,很多工作人员对于检修知识的了解不够透彻,检修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的培训不到位,导致现场作业存在违规行为,对电力生产企业设备的状态维修结果的影响比较大。

1.5检修的管理人员对于检修管理的知识水平落后

检修管理人员对于电力生产企业设备的状态维修具有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检修管理人员作为项目的管理者、监督者和引导者,对于整个状态维修过程负有重要职责。因此,检修管理人员必须对于检修的操作或施工人员的监测和预判报告进行核查以及做出及时的批复,对操作过程中出现的是否违规的现象也要做出及时的判断。但是由于大部分人员的管理水平还停留在旧的管理模式,知识水平落后,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在主动与施工人员沟通等方面做得不够,导致施工人员与管理人员在检修施工过程中很难磨合,沟通不顺畅,最终导致检修的施工过程受到影响。

2电力生产企业安全检修现状

2.1标准化的推进

目前国内的电力生产企业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办法和管理体系,比如某些企业实行的检修作业“五三”制以及三级验收制度等,对于设备的安全检修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只有不断提高企业管理和设备的规范操作,建立起统一现代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管理制度,才能将企业的设备故障提前解决,保证企业的设备运转良好并安全供电。同时,在设备检修前做好相应的计划,提高电力生产企业作业人员的整体职业素养、责任意识和操作技能,最大程度上减少设备的运行缺陷,保持设备健康、良好、稳定的运行。

2.2设备状态检测的推进

电力生产企业的设备状态检测从运行上可以分成离线和在线两种检测方式:(1)离线状态检测主要是借助工具,手持测振仪对设备检测点进行定期检测,并且对检测出来的数据汇总并加以分析,做成完整的数据报表。这样可以很清晰地看出设备每个时期的运转状态,如果出现数据波动说明设备存在问题,电力生产企业的维修组可以进行故障排查或者联系设备厂商进行故障检修。(2)在线检测是设备机组在正常运转过程中对其进行定期检测,这种检测主要是要求能够及早地发现设备出现的故障,及时地对设备进行检修可以在不影响设备运转的前提下将故障解决,最大程度地保证设备运行的可靠性。

2.3电力生产企业设备检修周期的责任意识

由于电力生产企业设备处于长期持续运转的状态,所以必须有良好的检测手段和完善的故障排除方式来保障。定期对设备进行数据检测是电力生产企业的设备能够不间断、健康、稳定、安全运转的保障,要加强电力生产企业的作业人员在这方面的责任意识,提高各方面的操作技能,从而来实现这一目标。

3未来发展趋势

电力生产企业生产设备的状态检修对于企业的正常运行以及维护本区域电力的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未来的电力生产企业设备状态检修应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提高:

3.1依靠现代化技术手段,加强设备基础建设

继续推进标准化管理,建立起更加完善、更加科学的管理制度,全面提高作业人员的操作技术和检修手段,通过一系列管理上的改革来实现电力生产企业质的飞跃发展的目标;全面启用数字化、智能化的系统管理,实现全面自动化数据检测模式;做好各种检测数据记录、检修记录,对各种数据要完善地进行保管,能够形成一套完善的设备运转数据库;逐步配备更加先进的检测仪器,提高检测手段和准确性。

3.2拓宽信息获取渠道,完善企业技术水平

利用互联网以及其他渠道了解全国各地电力生产企业目前设备状态检修的发展情况,并且利用先进的检测仪器来提高设备检测水平,提升管理模式;更新、升级系统以及仪器软件,同时要加强对企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和其他电力生产企业的作业能手相互交流,把他们的经验和教训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对企业现有设备仪器的功能要全面了解,逐步完善企业的状态检测技术。

4结语

电力生产企业的状态检修是设备检修发展的主要方向,只有不断提高设备检修手段和检修管理制度,才能够让电力生产企业的设备处于无故障、健康、安全、稳定地运行,这样不但能够直接提高电力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更能够保障人们的生活和工业用电。电力生产企业的设备检修只有不断进行改革和技术上的革新,才是一切稳定发展的最终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少华,张强,张庆喆,等.电厂设备安装序列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0,(1).

[2]夏存强.电厂设备常见故障的分析和处理[J].民营科技,2012,(11).

[3]于晨.德州电厂专用线电化挂网的设计方案[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3,(2).

[4]李耀.浅谈创新电厂设备管理工作的策略[J].河南科技,2013,(15).

[5]官翔,卓勇.数字化电厂现场总线技术的应用[J].低碳世界,2014,(7).

[6]王茂发.关于我国电力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相关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1).

[7]赵谱,崔校峰,赵中奎.关于电力检修以及电力施工中安全问题的分析[J].电子制作,2013,(5).

电影产业现状篇5

关键词:高价电影票;成因;应对措施

1高价电影票现状

2010年,电影阿凡达在世界掀起了一股观影热潮。为对比各国电影票价现状,笔者选取了这部在各国主要电影院都同期上映的影片进行国家间电影票价的横向比较。

阿凡达在各国电影院的票价

通过分析上表数据,笔者得出结论:我国高电影票价负担超过一般发展中国家和一些发达国家。

从上表中看出,我国2D和3D电影票价均超过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都在巴西票价2倍左右,而我国的人均收入还不到巴西的1/2。这样看来,我国民众看电影的负担是巴西的4倍多,电影票价远超其他发展中国家水平。而我国在2D和3D电影票价格上也均超过美国,2D票价约高出美国20%,而3D票价则高出67.4%。与日本相比,我国2D票价约低23.3%,3D票价却高出22.7%。我国的电影票价在绝对水平上远超美国,在3D电影票方面远超日本。结合《2010-2011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数据进一步分析,2010年中国、美国、日本三国的电影平均票价占月收入比例是:中国1/57,美国1/490,日本1/204,中国的票价在三国之中最贵,我国民众看电影的负担超过日美等发达国家。

2高价电影票原因探究

我国电影票价的居高不下是诸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既有体制原因,又有市场运行中各主体相互影响的原因。

2.1根本原因

电影票高价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电影市场的各方面运作机制不够成熟,主要表现是电影院的市场化水平不够、电影票的定价机制不合理。

1)电影院的市场化水平不够。目前,光中影一家国有企业就拥有国家70%的电影播放影院,形成了严重的市场垄断。处于垄断地位的电影院依赖高额垄断利润而缺乏降低电影票价的动力,同时垄断壁垒又阻止了其他想要降低电影票价的企业进入电影院市场。这样缺乏竞争的市场状况催生了不合理的高价电影票。

2)电影票的定价机制不合理。我国电影票的定价机制不合理主要体现在电影发行公司掌握票价的主动权。对于每一部电影,发行方都会规定一个最低票价。国产大片最低票价一般是30元,而豪华影院的正常票价一般是最低票价的两倍。这种最低票价变成电影院固定成本的一部分,并且随着物价上涨最低限价只能提高不能降低,成为电影票价难以下降的根本原因。

2.2重要原因

1)制作和发行电影的成本虚高。电影从制作到放映的每个环节费用都在不断上涨。这其中有通货膨胀的客观因素,更有由于市场制度不规范导致成本上升的主观因素。以演员的片酬为例,近几年经常爆出演员单集电视剧片酬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新闻。演艺市场的不规范导致相当一部分演员“漫天要价”,从而拉动了电影成本的大幅上升。而且现在我国电影人纷纷舍弃国内优越电影设备竞相追逐“好莱坞制作”也无形中加大了制作成本,推动了高价电影票的产生。

2)电影院经营成本上升。电影院经营成本的上升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房租的急剧上升。资料显示,我国几乎所有大影院均身处商业地产之中,近年来随着商业地产的升值,地租价格不断上涨,导致影院经营成本的急速增加。数字显示,一线城市核心商业区的影院租金较三年前普遍涨了两三倍,某些地段达到600万-700万元/年。除此之外,地产商对影片的票房分成收入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某些核心商业区,部分地产向影院索取20%-25%的分账比例,是三四年前的四倍之多。房租的上涨极大地推动了影院成本上升。第二个因素是人力成本的急剧上涨。电影产业是旺季淡季很明显的产业,特殊的节日、假期是电影院的旺季,而更多的时候电影院处于淡季状态。即使如此,电影院还是需要雇佣数量不变的员工。在人力成本逐渐上涨的今天,员工工资成为电影院成本中急剧上升的一部分,从而推进了票价的上涨。

3)电影具有较大的交叉弹性。随着人们娱乐方式和休闲方式的多元化,电影越来越受到来自电视、DVD等其他娱乐形式的冲击,人们不选择看电影也可以很好地度过自己的空闲时间。同时,人们对电影院的需求弹性也很大。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不是十分健全,几乎在电影上映的同时,人们就可以从网上找到相应的盗版,可以以很低廉的价格甚至是免费的形式看到电影。消费者的减少使电影院不得不提高电影票的价格以维持利润,久而久之形成了恶性循环。

3高价电影票的应对

3.1限价令作用有限

2012年,我国电影局局长曾表示要出台建议性指导票价和最高限价来应对我国的高票价问题。因城市和影片类别而异的限价管理模式乍听之下很有道理,然而仅依靠政府的行政手段对高票价进行宏观调控是不妥的。

现在我国各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各异,即使是在某一城市内,也有着贫富差距较大的不同阶层。单纯按照城市地域对电影进行限价的方法并不合适,反而有可能会使社会不公的状况有所加剧。对于电影供应方而言,限价措施直接降低了他们的利益,他们很可能通过一些对策谋取损失的利益。如:选择只在经济发达地区上映电影保证利润,或捆绑销售,变相创收。不管他们用什么方法弥补损失,最终都将使百姓利益受损。

因此,限价令的出台并不能根治高价电影票问题,结合电影产业的发展进行应对才是有效的对策。

3.2加大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

据了解,现在我国城市多厅电影院所采用的影院设备基本都依靠国外进口,每家电影院的投资都在上千万元,这样的巨额投资必然催生电影的高票价来弥补影院成本,保障影院的利润。然而,若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数字电影播放机,价格仅为几万元,不及国外同类产品的十分之一。由此可见,依靠技术进步建设的数字影院将降低电影院投资成本,充分利用影院的资源设备,真正给高价电影票“降温”。

3.3发展电影周边产业

另一个导致目前我国电影票价虚高的关键因素是我国电影周边产业几乎为零。据了解,在好莱坞电影市场70%至80%的电影收益都来自电影周边产业的收入,即影院票房外的电视、网络、游戏等版权收入。然而,我国的现状是制片方、发行方和影院把弥补成本和赚取利润的希望全部都寄托于“高票价—高票房”这一单一渠道。因此我国降低电影票价的另一出路是加大对电影周边产业发展的支持。电影周边产业的发展延伸了电影产业链,增加了电影的附加值,实现了电影产业的良性循环,是我国电影市场由不发达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4结语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电影市场的成熟与繁荣依赖于“平民消费”的宗旨。相信通过各方努力,我国一定能营造出更良好的电影市场,用最低的票价让更多的人欣赏电影艺术,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从而提高社会的整体幸福感。

参考文献

[1]《2010-2011年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R]

电影产业现状篇6

关键词:电子工业全行业;熵值法;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2-0005-03

引言

电子工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也是新兴科学技术发展产业,涵盖了通讯设备制造业、广播电视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制造业、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家用影视设备制造业五大行业。随着近年来的发展,电子工业在推动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是企业管理的基石,可以促进和引导行业及企业的持续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层面对于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价不断实践和探索,政府层面也制定了相应的绩效评价体系及标准,以了解行业的绩效水平并指导企业的绩效评价。本研究根据国务院国资委公开出版的《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数据,对我国电子工业全行业的绩效进行分析与评价。

一、数据与方法

数据来源于国务院国资委公开出版的2008―2016各年份《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的数据[1-9],本研究选取电子工业五大行业2008―2016各年的绩效标准平均值为原始数据。根据数据的一致性,本研究借鉴《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绩效评价体系,选取4个一个指标、23个二级指标作为电子工业全行业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对各指标赋权(如表1),最后通过构建综合绩效评价模型加权求和得出各行业的绩效。

二、绩效分析与评价

(一)权重的计算

熵值法是一种客观赋权的方法,可以很大程度上克服赋权主观性的问题,赋权更加科学严谨[10,11]。因此,本研究采用熵值法对指标客观赋权,数据的计算全部在数据处理软件matlab10.0中完成,具体指标权重计算步骤如下。

首先,数据标准化处理。对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分别采用公式(1)和公式(2)标准化处理:

(二)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电子工业全行业的绩效评价,可以构建各维度的评价模型,计算得出对盈利能力状况、资产质量状况、债务风险状况、经营增长状况四个维度的绩效得分,然后构建综合绩效评价模型,通过对四个维度的加权求和来实现。

可令Fjk为电子工业全行业绩效评价的四个维度绩效,Fj1为盈利能力状况,Fj2为资产质量状况,Fj3为债务风险状况,Fj1为经营增长状况,ZF为四个维度的综合绩效。则:

其中,j为电子工业五大行业,j=1,2,...,m;i为指标数,i=1,2,...,n;Xi为二级指标值,wi为二级指标权重;wjk为一级指标权重,即为四个维度的指标权重。

(三)不同S度绩效分析

根据上述公式(7)可以计算出电子工业五大行业的盈利能力状况、资产质量状况、债务风险状况和经营增长状况四个维度的绩效得分(表2―表5)。

1.盈利能力状况绩效

由表2可知,通讯设备制造业的盈利能力绩效得分为2.8201,广播电视设备制造业的盈利能力绩效得分为3.8260,电子计算机制造业的盈利能力绩效得分为3.6958,电子元器件制造业的盈利能力绩效得分为2.7919,家用影视设备制造业的盈利能力绩效得分为4.0055。由此可见,家用影视设备制造业的盈利能力绩效较好;广播电视设备制造业和电子计算机制造业的盈利能力绩效处于居中水平;而通讯设备制造业和电子元器件制造业的盈利能力状况相对较差。

2.资产质量状况绩效

由表3可知,通讯设备制造业的资产质量状况得分为0.9942,广播电视设备制造业的资产质量状况绩效得分为0.9297,电子计算机制造业的资产质量状况绩效得分为1.5666,电子元器件制造业的资产质量状况绩效得分为1.9364,家用影视设备制造业的资产质量状况绩效得分为0.4262。由此可见,电子计算机制造业和电子元器件制造业的资产质量状况相对较好;通讯设备制造业和广播电视设备制造业的资产质量状况处于居中水平;而家用影视设备制造业的资产质量状况相对较差。

3.债务风险状况绩效

由表4可知,通讯设备制造业的债务风险状况绩效得分为-11.4201,广播电视设备制造业的债务风险状况绩效得分为0.9839,电子计算机制造业的债务风险状况绩效得分为-10.7715,电子元器件制造业的债务风险状况绩效得分为-9.3551,家用影视设备制造业的债务风险状况绩效得分为-20.0053。由此可见,广播电视设备制造业的债务风险状况较好,领先于电子工业全行业中其他四个行业;通讯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制造业和电子元器件制造业的债务风险状况处于居中水平;而家用影视设备制造业的债务风险状况较差,与其他几个行业差距较大。

4.经营增长状况绩效

由表5可知,通讯设备制造业的经营增长状况绩效得分为14.2772,广播电视设备制造业的经营增长状况绩效得分为15.0752,电子计算机制造业的经营增长状况绩效得分为23.0128,电子元器件制造业的经营增长状况绩效得分为21.3324,家用影视设备制造业的经营增长状况绩效得分为25.3597。由此可见,电子计算机制造业、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和家用影视设备制造业的经营增长状况较好;通讯设备制造业和广播电视设备制造业的经营增长状况较差。

(四)综合绩效分析

通过上述公式(7)和公式(8)的计算,可以得出电子工业五大行业的综合绩效得分(表6)和各行业各年的综合绩效得分(表7)。

1.各行业综合绩效

由表6可知,通讯设备制造业的综合绩效能力得分为0.5069,广播电视设备制造业的综合绩效能力得分为5.0018、电子计算机制造业的综合绩效能力得分为3.5933,电子元器件制造业的综合绩效能力得分为2.7541,家用影视设备制造业的综合绩效能力得分为1.5489。由此可见,广播电视设备制造业的综合绩效最优,排在第一位;电子计算机制造业的综合绩效排在第二位,综合绩效良好;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和家用影视设备制造业的综合绩效处于居中水平,综合绩效一般;而通信设备制造业综合绩效最差,排在末位。

2.各行业各年综合绩效

由表7可知,电子工业5大行业综合绩效总体处于上升趋势,但是有一定的波动,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2008―2010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5个行业的综合绩效能力值相比于其他年份来讲均比较低;2011―2012年,5大行业的综合绩效能力值大幅度上升,综合绩效较好;2012―2016年,5大行业的综合绩效能力值稳步上升。从个体行业来看,通讯设备制造业2008―2016年的综合绩效上升缓慢,综合绩效较差;广播电视设备制造业2008―2016年的综合绩效总体较好,近年来综合绩效稳步上升,且领先于其他几个行业。

电影产业现状篇7

关键词: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措施

自2003年国家广电总局颁布《关于发展我国电影产业的若干意见》,“产业化”这个概念开始正式被运用到有关中国电影的各种表述中,并确立和明晰了中国电影实践的市场化方向,9年来,乘改革东风,通过对产业基本方向的遵循实现了全行业的跨越式发展,电影票房大幅度提高,电影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与世界电影产业同步,成为当今与新闻、出版、音像、广播、电视一道同处文化产业核心层的重要产业门类,是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聚焦的领域。

一、我国电影产业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产业的角度分析,近年来电影市场飞速扩大,影院建设突飞猛进,推动创作产量快速增长,电影票房数字不断刷新,实力不断增强,势头令世界瞩目:2011年,生产故事影片558部,总票房达到131.15亿元,较2010年增长28.93%,2012年上半年达80.7亿元,照此推算今年的总票房将超过去年,再创新高,中国无疑已进入世界电影大国行列。

然而,票房数字节节攀升,市场规模持续壮大的背后,却是在电影市场上国产电影所占份额明显萎缩的不争事实:国家广电总局数据显示,2011年的500多部国产电影只有1/4能得到放映机会,7成多没有进入市场与观众见面。国产大片市场基本没有盈利。2012年上半年总票房的65%由不到40部进口片瓜分走,共50亿元,而其余100多部国产片票房只有30亿元。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主持的《2011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年度报告》以“银皮书”的形式指出中国电影的海外市场状况:2011年进入美国的14部电影销售收入只有8.59亿元,7部进入欧洲,只比2010年减少一部,发行销售总额却锐减71.6%,在日本、韩国也很低迷,大部分只在艺术院线进行点影,一向稳定的东南亚市场,中国电影的输出规模和与收益状况也同样缩水。结果是,一部中国电影都没有看过的外国观众超过30%,仅看过1—2部的不到20%,选择中国电影作为了解中国文化主渠道的外国观众比例远低于互联网信息,中国电影在承担文化传播的能力方面甚至还不如书籍、报刊、杂志等传统纸质媒体。中国电影产业显然尚没有发挥它应有的良好潜能和效应,这种状况令人忧虑。更严峻的形势是,日渐成熟、潜力巨大的中国电影市场已然成为好莱坞征战世界的头号战场,相应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也挟裹于艺术与与娱乐之中灌输进来,对年轻观众产生不小的思想影响,威胁我国文化安全,值得高度重视。

好莱坞大片的冲击力固然强大,但国产电影自身质量不高,对观众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才是造成这种格局的总原因,从产业链的角度分析,可以分别从内容、制作、发行三大环节寻找到具体根源。首先,从电影的内容上看,对现实人生、社会、生命个体简单化呈现。中国电影传播的文化内容对中国功夫、自然景观、中国建筑等相对直观易懂的文化符号展现得较多,而对汉字、音乐等富含情感与文化内蕴的部分明显开发不足,并且表现乏力,要么特别主旋律,往往是“假大空、高大全”,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始终没有和普通人同呼吸的动机上的平等性,失却鲜活的感染力,要么则是反主旋律,把社会描述成一片黯淡,构成电影表达的正负极现象,常常被观众和评论纷纷指责为题材故事重复、人物雷同、形象干瘪、套路模式化,电影患上了文化贫血症,浮躁、肤浅,甚至荒诞离奇,代价就是无人问津。为改变现状,中外合拍电影,“中国故事+好莱坞团队+世界顶级制片人+全球电影市场”的新的运作模式开始出现,2011年就产生了50部这样的合拍产品,并全部在22个国家和地区上映,全方位的合作让不少中国电影在海外市场尝到了甜头,使合拍成为一种情不自禁的选择。然而,让好莱坞讲述中国的故事,其中的“文化折扣”绝对难以避免,中国电影对自己文化解读的主观能动性又何从体现呢?所以从长远看,中国电影真正走向世界最终还是必须靠自己“造船出海”,合拍这种“借船出海”只应该是一种阶段性的尝试。

第二,从制作来看,目前绝大部分国产电影仍采用导演中心制,处于小作坊式的生产模式之中,相比《指环王》、《阿凡达》等国际大型商业电影,缺乏一个标准化的工作程序,导演除了他自己,其他人都不知道工作方向,主观性、随意性极强,规范性、科学性不足,只有少数精英导演能够凭借自身才华和带有鲜明个人风格的电影托脱颖而出,成为一个庞大产业的孤独亮点,其成功的工作经验无法推广复制,产生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的示范效应,是一种各自为阵的孤岛式电影制作方式。中国电影产业需要一种有利于商业电影批量产出,并能促进产业整体制作水平全面升级,顺应现代科学先进的电影产业制作潮流的的制作方式。

电影产业现状篇8

关键词:微博;电影营销;微博营销

中图分类号:F713.5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2

一、引言

数字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电影开始依赖互联网进行营销。相对于我国传统电影我们可以称这部分拥有广大粉丝经济的电影为粉丝电影,粉丝电影的成功说明了微博营销的重要意义,如何使我国传统电影也能够通过微博营销获得更加丰富的粉丝经济,取得更大的营销效果也已经成为了电影宣传方关注的一个焦点。在我国,有关我国电影行业的发展的大多文献,相关学者大多注重探究如何从艺术角度实现电影的价值最大化,注重电影的艺术和人文气息,较少学者去研究电影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所产生的经济规律,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下,研究新媒体电影营销的更是少之又少。本文将新媒体与电影营销相结合探讨微博营销在我国电影行业的应用,并通过相关案例进行进一步论证。

二、我国电影行业营销的现状

国产电影产量的增加使民众对于选择何种电影消费有了更大的自由。于是电影营销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我国电影行业营销现状的研究也是层出不穷。赵岚在2011年发表的《中国电影营销的现状及问题分析》一文中指出我国电影营销还存在以下实践困境:第一,政策风险大;第二,投资来源有限,收入来源单一;第三,专业化程度低。陈静和杨涛在《中国电影营销现状与弊端》中从四个方面分析我国电影营销的现状:(1)国产大片的弊端。(2)中小成本电影的忽视。(3)国际市场的开拓。(4)后期产品的开发。

我国电影行营销的主要方式是推式营销,就是通过新闻会或是明星的一些宣传活动将电影的相关信息单方面的传递给人们,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电影行业的营销方式也出现了新的形势,开始以拉式营销的方向发展

三、微博营销的概念及其在电影行业的兴起

微博营销就是以微博作为营销平台,每一个听众(粉丝)都是潜在营销对象,每个企业利用更新自己的微型博客向网友传播企业、产品的信息,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而电影微博营销的概念现在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论述,在已有的论述中笔者认为范玉明在《微博――电影营销的新手段》中的论述比较简单明了并且准确:电影微博营销是一种新型的网络营销方式,将微博作为电影营销的平台,电影营销者通过微博传播电影信息,并于粉丝互动,达到宣传电影的目的。

微博电影商业化是微博在2014年最具代表性的商业化业绩之一。据新浪相关负责人介绍,2015年票房过亿的电影都运用了微博作为电影营销阵地,因为微博所具有的交流互动分享的特征因此微博无疑是导演和电影制作方还有演员与用户进行“零距离”接触的最佳平台,电影行业的微博营销有着强大的发展劲头。

四、电影《栀子花开》的微博营销案例分析

截止到7月22日为止,校园青春影片《栀子花开》总票房累计3.87亿。作为导演处女作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还是相当不错的,此片除了运用传统的电影营销方式外,其微博营销方法更是值得我们去研究,下面我们就主要研究一下此在电影宣传方面所应用的微博营销具体形式。(1)创造与网友互动话题。在电影筹备阶段,何炅一条微博为处女作《栀子花开》主角“众筹”名字,一下掀起了“拼名”狂潮,无数网友集思广益,纷纷将心目中的好名字贡献给何炅。在何炅导演的微博中有关电影的话题层出不穷,并且每一条都有近万转发量,上万的评论与点赞。(2)大V用户的宣传。从宣传开拍开始,新浪微博里的人气明星都在转发电影的相关信息,如赵薇,谢娜,范冰冰等。(3)粉丝及青春代表互动。在电影的制作过程中,导演何炅提出将充分利用粉丝的才华,包括电影名字的手写版将从粉丝的投稿中选出,电影中的服装也将参考粉丝意见甚至用粉丝的服装品牌,某些电影桥段也参考粉丝意见。(4)电影主创们之间的微博互动队。不管是在电影拍摄前期还是结束后,主创们之间的微博互动也是粉丝们关注的焦点,在这些微博互动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和谐团结的制作团队,这样一个优秀团队当然会得到粉丝们的信任。

《栀子花开》运用其具有特色的营销方式,使电影上映前就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社会各界都开始了“栀子花开”秀,《栀子花开》再过了十年之后又出现在微博的热搜榜上,一经推出便成为了微博热门话题。

五、对我国电影行业微博营销的建议

新时代下,我国电影观众的主流群体愈发年轻,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已经成为这些群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现在年轻人乐于参与与互动,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爱好多元并贴近生活的娱乐体验,对偶像具有高忠诚和强粘性。基于这些特点,对我国电影行业微博营销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电影制作方要与用户进行全媒体全平台的互动,即时准确的向用户传递信息。

第二,电影制作最好能够做到用户参与,增加与用户的情感联系。

第三,电影制作及宣传要与前辈专家互动,增加用户对电影质量的信任度。

第四,圈内艺人好友互动,充分利用明星的粉丝效应。

第五,建立用户互动新平台,与粉丝进行全方位互动。

六、结论

近几年来,新媒体的发展为我国电影行业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我们应该充分了解新媒体的特点对我国电影行业的营销手段做出实事求是的调整和创新,利用新媒体和现代人的心理特点做出正确的营销方案。微博营销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成为了电影营销必不可少的营销阵地。但是由于微博用户乐于追求新鲜的特点,电影行业的微博营销方式要不断创新才能吸引用户,才能够达到最好的营销效果。因此,电影行业的微博营销也要不断地进行创新,继而推动我国电影行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高飞.微博-引爆粉丝经济力量[J].成功营销,2015(03).

[2]林来.中国商业电影营销现状分析[J].中国商贸,2013(25).

[3]陈亚伟.当前国产电影微博营销研究的文献综述[J].戏剧之家,2015(04).

[4]赵洁,曹方华.营销传播-互动整合营销传播策略[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04).

电影产业现状篇9

【摘要】文章结合近几年来我国票房收入的状况来分析我国电影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通过分析,提出要提高中国电影产业的竞争力,就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通过深化改革,建立起充满生机活力的电影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起完善的电影市场体系,从而推动我国电影业的发展壮大。

【关键词】票房收入;电影产业;竞争力

电影业是大电影产业,电影经济是大电影经济,电影产业作为文化主体产业之一,电影是整个文化工业的创意核心。它为明星经济、唱片产业、广告业、演艺业、服务业等提供内容资源和经济动力,如何构建大电影产业观、如何培育和健全电影市场、如何提高电影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这一点,不仅对于我国电影业,而且对于中国整个媒介产业、文化产业的转型、整合和发展都可以带来冲击。本文拟从票房收入来分析我国电影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一、我国电影产业竞争力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电影产业近几年来的票房收入状况

2003年我国票房收入10.5亿元左右。2003年,国产影片总票房已首次超过了进口影片的票房,把全国的前十名国产影片与进口片的前十名相比较,国产片票房超出进口片2100多万元。中国电影产业的总收入在2004年达到了36亿元,在这36亿人民币的总收入中,只有15亿元是电影票房收入。2005年底,电影局公布的2005年中国电影数据,中国电影产业总收入达到48亿元,票房收入为20亿——绝对数字增长了三分之一,票房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原地踏步。迄今全国已发展37条院线,加入院线的影院达1300多家,拥有的银幕超过2500块。

(二)以票房收入为例分析我国电影产业的竞争力

我国电影产业总体竞争力不强。从上面的表格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2005年的中国电影市场肯定更加让人乐观。当然,票房水平与韩国相比,与我国的人口规模相比,仍然令人相当悲观。2003年以前,内地电影市场的盈利的比例60%来自好莱坞大片,30%来自香港电影,仅有10%来自国产电影。随着电影产业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入,2004年、2005年国产电影继续取得了良好的票房成绩。除少数几部国产影片以外,多数国产影片的市场现状仍然是惨淡经营,能够上千万票房的影片屈指可数。应该说,200部国产电影的票房收入难以超越20部进口影片的票房收入。190多部的国产电影的票房收入不如4~5部国产大片的收入,这种严重的市场不平衡,一方面说明中国国产电影的制作与营销观念、水平、能力的不平衡,也说明中国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这对于中国电影市场的全面繁荣,仍然相当不利。

中国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在于电影本身——电影市场产品仍然不够丰富。电影的题材范围比较狭窄,类型也比较单一,武侠、爱情占据了商业电影的绝大多数。具有市场影响力的电影导演、明星、制片人等仍然严重匮乏。导致中国电影产业活跃程度不足,市场规模也难以扩大。面向市场、面向群众的多样化电影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英雄》《七剑》《十面埋伏》等影片都以其充足的商业元素和娱乐元素受到青睐,丰富的想象力、强大的高科技手段和明星化阵容使得它们创造了一个个骄人的票房业绩。国产电影的海外竞争力不断增强。从上面表格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国产电影在海外的票房收入是逐年上升,而且幅度挺大。这些海外票房成绩客观上提升了国产影片的海外影响力,有助于提高国产影片海外发行的议价能力,也有利于增加海外发行合作模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二、我国电影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面临的挑战

入世给中国电影业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这不仅指在设备等硬件方面,更多的还在“软件”——电影从业人员素质、电影的管理机制、全国电影市场的宏观规划和电影产业的营销等方面。近年来,国内生产了一批优秀影片,体现了与国际接轨的尝试,在国际电影节上享有较高的声誉。但国产电影的总体现状却不容乐观,据业内人士估计,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每年仅有10%~20%的影片盈利,约一半亏损,而这一阴影至今仍未有散去的迹象,一大批影片由于缺乏吸引观众的手段而难觅“知音”;另外,由于资金短缺,一些年生产能力可以达到30部影片的制片厂,一年才拍摄

七、八部影片,而且其中仅一两部是自己投资拍摄,其余则靠社会投资才得以完成;已有的片子在市场上资金难以回收,又没有新的资金来源,于是就少投产,进而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与此同时,引进的外国大片近年来又不断地冲击着中国电影市场。总之,国产电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二)面临的机遇

从经济基础上看:由于中国的社会经济水平相对较低,因而电影的生产和管理成本远远低于西方电影,这种低成本生产和流通作为发展中国电影产业一种积极的经济策略。从文化上看:全球化环境下东方文化提供了一种参照性的“还乡”意义从而逐渐被西方人关注,中国电影因而具有一定的文化优势;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澳门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华语地区,日本、韩国等亚洲其他泛华文化地区,以及世界

各国的华人群落等则构成了一个具有共同性的接受中国电影的文化交流空间,中国电影具有市场潜力的优势。从西方电影来看:近年来由于片面地走上数字虚拟化、大制作、单纯追求商业价值最大化的道路,电影的人文意味和社会公益品质都明显下降,为其他国家电影文化的乘虚而入带来了契机,中国电影也具备了时机优势。

从政策方面看:为进一步吸纳外资,2004年11月广电总局和商业部联合了《电影企业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43号令)和《中外合资、合作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企业管理规定》(44号令)两个文件,由此不难预测,今后势必将有更多的国际资本被引进来参与影视合资制作(包括由外资合股的电影院线组建),文化开放的空间势必越来越大,这就为中国电影产业在全球化市场上的主体性拓展带来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三、对提升我国电影产业竞争力的几点思考

(一)积极培育和发展一个成熟的电影市场

国家应该制定一系列完善的电影法规、政策来保证电影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提供进入电影产业的优惠条件和激励机制,规范电影市场,促进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政府主管部门应当更多地在法制框架内管理电影,多些宏观调控、少些具体干预,通过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遵循市场规律和电影规律,加快体制机制改革,重塑市场主体从而提高电影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采取多种措施,培养、选拔和使用一批适应世界电影艺术、电影市场需要的创作人才、管理人才、经营人才和研究人才,克服中国电影人才老化的瓶颈,推动中国电影人力资源的整体升级。鼓励电影产业的竞争性和多样化,努力培育几个具有先进的制作生产能力、完善的发行放映网络以及较强的后电影产品开发经营能力的现代电影企业集团,以使它们在市场上相互竞争,形成较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以激活整个电影市场,从而使电影业成为系统的文化产业。

(二)高度重视消费主体和消费客体的作用

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善于从蓬勃发展的社会实践中发现创作的主题,从平凡的社会生活中挖掘深刻的思想内涵,从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中明确创作的方向,努力创作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优秀作品,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少年儿童和农村题材作品的创作,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中国电影的繁荣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要做到以消费者为中心,不断改变影院的硬件和软件条件,提高服务设施和服务态度,如建立综合性影院和多元化、多层次的票价系统。

(三)不断加快电影产业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要利用电影产业其他产业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千丝万缕的关系,以资本为纽带,为电影业的多元化经营开拓思路,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大电影产业——不仅要开放电影产业,而且还开放媒介产业,以发展数字电视、新媒体为突破口,促进以电影产品更新换代为核心的大媒介产业链条的纵向和横向整合,像时代华纳、迪斯尼一样,逐步形成跨领域、跨媒介、跨行业、跨地域的综合媒介集团。要走信息产业和娱乐产业相结合的道路,形成有商业价值的品牌,特别要和信息传媒产业中的网络部分紧密相联系,使中国电影保持高度的新闻性、文化性与时尚性,成为“新闻富矿”、“大众话题”、“社会时尚”、“娱乐先锋”。

(四)不断改革电影发行和放映市场

要打破电影生产、发行、放映业目前存在的脱节和对立状态,应该继续鼓励和支持电影业各个环节相互渗透、共同发展、形成制片与发行、放映利益共同体,逐步实现“影、视、录一体化,制作、发行、放映一条龙”的目标。不断推进院线改革,培育现代市场体系,强化中国电影的发行能力。政府应该逐渐有限度地向外资开放发行领域,改变进口影片的垄断发行方式,鼓励形成多元投资的以发行为中心的大型投资—制作—发行一条龙的电影企业或者媒介集团,提高中国电影海外市场发行和多媒体渠道扩展的能力和水平,提高中国电影产业链条中的“腰”的硬度。

(五)不断加强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

要积极创造和培育国内市场,扩充市场容量。要抓住国际社会渴望了解中国的历史机遇,扩大中国电影的海外宣传力度,开发海外电影市场,积极争取电影二级市场,包括复映市场、电视播映、音像制品和其他附属产品的开发,同时注意把握国内电影与国际电影竞争的新趋势。

参考文献

[1]巴里·利特曼.大电影产业.尹鸿等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孙献韬,李多钰.中国电影百年[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4]孙安民.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电影产业现状篇10

【关键词】电厂设备;设备管理;系统优化

一、电厂设备系统的管理现状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竞争,电厂就需要改变现有的管理模式,调整传统的旧的管理结构,比如流程改善,精简管理机制等,这些极大的丰富了电厂的管理内容。设备的状态好坏、设备运转费用的高低,设备的运转效率都极大的提高了电厂的生产效率,减少了电厂的运营成本,因此针对电厂的设备系统进行优化处理对于电厂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因此这类企业要非常的重视设备系统的优化。

设备管理系统管理的必要性

设备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设备的维护、检修、质量管理及升级,这个部分是企业创造效益的关键部分,所以设备是否可以可靠的运行,这个不仅与电厂的制定和实施生产计划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且与电厂的生命线息息相关。

为设备制造技术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设备的结构越来越复杂,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设备的日常维护和维修较困难,设备维护成本越来越大。设备监测维护任务是及时的,准确的各种异常或故障状态作出诊断,预防或消除故障,设备的运行提供必要的指导,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把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的故障,以满足需求的在线检测和控制要求,开发了设备故障诊断系统,专家系统、实时监测系统,基于工作状态的设备和工作环境的实时监测,确定设备的最佳维修时间,降低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提高了设备的稳定性。

二、设备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设备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计划维护的形式由于其工作基本上能够满足供电稳定,所以在传统发电设备的维修具有一定的优势。然而,我国作为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长,电力需求的不断扩大,使得电力设备越来越向高参数,大容量,复杂,其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旧路维修尚未与新安装的能力。适应,维护投资大幅上升,不易反映出现的缺陷,对电力产业经济安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临时维修频繁:电厂生产单位时间较长,设备容易老化,安全可靠性低,往往不能等待计划检修周期必须是非计划停运消除缺陷,从而导致完成计划,将影响安全和稳定的冬季供暖。

修复缺陷: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及时发现设备缺陷的消除,并受维护计划中,明显影响涡轮有坚持的缺陷,有时甚至故障恶化导致事故和其他更严重的损失”。

维修过剩,因为运作良好的设备运行状况良好,就没有进行维修,但是在规划期内出现不必要的修理,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资源。

总的来说,由于高科技的监测设备价格昂贵,维护成本也是非常的高,很多电厂都无法承担这样的一笔费用,导致手动的检测手段无法满足不断变化的实际需求。但在这里还是有必要说明下,无论什么原因,传统的手动的监测手段已经是过去式,要想提高电厂的竞争力就必须采用先进的设备状态检修方法以解决电厂设备维护方面的问题,以有效预防和减少事故发生,提高设备可靠性,优化检修模式。

(二)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国家从民用到工业用电和服务行业的需求成倍增加,权力是更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随着电气化水平的不断发展,一些高科技设备已成为越来越受欢迎,但在同一时间,电能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但另一方面,一些现代高科技电子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电磁干扰,严重影响了传输系统的运作,使电能质量降低很多,和稳定的国家经济越来越依赖于电力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高品质的电力经济增长社会稳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低功率可以造成非常严重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每年因这些问题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30亿美元。

三、电力设备系统的优化对策

(一)制定合理的维修策略

电力行业有其独特的生产工艺,结构复杂,工作环境恶劣,整个系统有几个子系统和复杂的设备,所有设备在系统中的重要程度不同,而有不同的影响,电力生产,造成的损失和修理技术的复杂程度也各不相同,所以并不是所有该设备采取统一的维修模式,这将导致个人设备修理坏和一些设备已过度修复。

(二)设备点检的管理策略

依据设备分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同的设备,不同的检查程序,主要分为专职检验的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检查工作的监督管理部门,经营部和维修公司专业技术人员及设备的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检查工作包括超过检查结果分析在特殊情况的处理,如紧急故障应及时报告主管领导检查维修指示,监督维修主管领导和部领导安排生产监督人员等各类设备点检组长。

(三)状态检修技术设备优化策略

状态维修是基于在线监测技术,包括在线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数据,实现真正的状态检修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设备监测与诊断分为静态和动态诊断诊断,静态诊断主要是通过离线探索督察感性的判断以及历史数据判断装置的性能和状态,动态诊断主要是通过在线检测设备和性能的静态和动态状态,诊断的目的是准确的和有效的数据采集分析设备状态诊断系统,制定合理的维修决策。

(四)质量管理优化策略

安全生产组织和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生产全过程的安全管理保证电网电能质量尤为重要,如何保证电厂的安全生产?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安全评价方法,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识别系统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并根据事故风险大小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以达到系统安全的目的,电力生产企业要提高他们的安全管理必须进行风险管理,使得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更加科学化。

(五)推行基于6S现场管理的改善策略

为适应电厂管理改革方案,更好地实施新的设备管理系统,介绍了发电厂的改进策略,其目的就是以全面推行6S现场管理为手段,以全员参与为宗旨,更好地为全面设备管理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