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微课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7:31

家庭教育微课教学篇1

一、用微课搭建新型家园共育平台

在传统家园共育教学模式下,幼儿园和家庭对于幼儿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多地依赖于语言的单一载体,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来完成家庭和幼儿园对幼儿的教育。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载体,能够以一种声行并茂的方式融入到幼儿教育的全过程,使幼儿在接触单一的语言教育载体以外,能够有机会接触到声音、图片、动画等多元化的要素符号,从而能够达到更为理想的家园共育教育教学效果。

首先,用微课来增进家长与幼儿之间沟通和交流的灵活性。相比传统家园共育模式下家长与幼儿之间的语言沟通而言,微课让幼儿体会到家长的另一面。换句话说,家长不仅能够与幼儿之间建立简单的语言交流关系,而且能够通过共同关注的图片、音乐、动画来创造更多的交流结点,从而有了更多与孩子之间沟通的话题和兴趣爱好。幼儿能够乐于同家长进行深度的交流,家长也更容易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以及兴趣爱好等特点,从而在教育过程中能够有针对性地教育和引导孩子,使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

其次,用微课来搭建家长与家长、家长与教师之间交流的平台。幼儿教育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在教育过程中每一名家长都有不同的感受和经验,对于家园共育教学模式而言,不仅需要家长与家长之间能够积极地沟通幼儿教育的经验,而且需要家长与教师之间经常开展交流和沟通,从而实现幼儿教育教学模式的最优化。微课的设计与使用恰恰能够把幼儿教育的过程和经验体会以一种更为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样就能够打破传统家园共育模式下家长与家长、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语言交流,使家长们能够通过微课中的图片、视频等,了解到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为更好地参与家园共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再次,用微课来调动家长参与幼儿教育的积极性。在传统的幼儿教育模式下,家长对于幼儿园有很强的依赖性,很多家长都是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以后交由幼儿教师来完成对于孩子的教育和管理。当教师发现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存在的问题时,也大多是简单地与家长进行沟通和反馈,这种沟通和反馈并不一定能够引起家长们的足够重视。相反,微课在家园共育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能够把幼儿在幼儿园期间的各种表现编辑到微课中,以图片、视频的方式直观地展现出来,这样家长能够更为直观地看到幼儿在园期间的实际表现,更愿意配合幼儿园和教师完成对于幼儿的教育工作,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用微课丰富家园共育的教学载体

微课在幼儿家园共育中的应用使教学载体更为丰富,突出体现了幼儿教育的特色化发展,并让优秀的教育经验得以积累,使微课参与的家园教育更有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首先,用微课丰富家园共育的教学内容。一些幼儿家长忙于工作,对于孩子教育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都存在不足,这就打破了家园共育的平衡,把幼儿教育更多的交给了幼儿园教师,显然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微课的出现将丰富的幼儿教育教学内容融入其中,不仅有幼儿在园期间的各种活动照片,而且有幼儿各种教育过程的点滴视频影像,家长可以根据微课中的内容参与到家园共育中,丰富了作为家园共育主体之一家长的教学内容。

其次,用微课突出家园共育的教学特色。尽管微课在很多教育教学领域中都有应用,但是把微课应用到幼儿教育领域并没有普遍性,尤其将微课应用到家园共育过程中更能体现教学过程的突出特色。幼儿教师可以将微课的相关资料通过客户端的方式推送给其他教师或者幼儿的家长,这样不仅能够丰富教育教学的内容,而且能够建立起微课的资源群,为下一步更具特色的家园共育慕课探索做好准备。

再次,用微课积累家园共育的教学经验。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教师都能够在家园共育的过程中积累很多宝贵的幼儿教育经验,这些宝贵的经验能够通过微课的方式更加形象地得到体现。例如家园共育中关于幼儿安全教育的知识、动手能力培养的知识、角色互动的知识等等,可以借助于音频、视频、图片、动画等方式将这些知识制作成为微课,使微课能够直观地反映家园共育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当面对不同的幼儿教育对象时,面对不同层次的家长群体时,可以选择不同的微课来推进家园共育,从而达到更为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用微课优化家园共育的教学手段

在家园共育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环节,针对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环节应该采取差异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微课作为一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介入到家园共育教学活动中,使家园共育的手段得以优化。

首先,用微课提升幼儿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尽管微课比传统的课程在时间上要短,但是从微课中能够反映出的教学内容来看并不单一。教师为了围绕某一教学内容设计出一节精品的微课,就需要针对这节课的核心部分搜集大量的家园共育素材,其中包括有代表性的视频、图片等等,为了让这些视频或者图片能够最大限度地反映出这节课的主题,教师就需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必要的逻辑设计,使其既满足于幼儿教育的需要,又满足于家长参与家园共育的需要。显然,完成整个微课的设计过程,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将全面提升。另外,为了达到更为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教师还要在微课设计前做足现代信息技术的“功课”,使自己所整理出的素材能够被运用到微课的制作中,这样才能够体现出微课在家园共育过程中的独特优势。

其次,用微课实现家庭个性教育手段的优化。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特点,这就造成了家园共育的差异性,因此,在实施家园共育模式时,应该差异性地对待不同的家庭客体,充分体现不同家庭的个性化特点,使幼儿教育达到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m行微课设计和制作时,可以把不同的家庭作为个体案例,选择合适的切入点,使这些差异性家庭的个性得到有机地体现。在进行家园共育时教师可以把这些家庭的个案进行广义性的分享,这样家长就可以根据其他幼儿家庭的个案特征来优化自身的教育手段,从而在借鉴中实现对家庭个性教育手段的优化。

家庭教育微课教学篇2

关键词:微博;家庭作业;虚拟班级

中图分类号:G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6-0075-03

引言

家庭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对学生巩固学习内容以及发现学习中的问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可以通过家庭作业及时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指导后面的教学过程。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在浏览相关参考资料以及笔记后,如果学生仍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只能等到正常教学时间通过师生交互来获得一些帮助。但是这种传统的问题解决途径存在很多缺点:首先,正常教学时间有限,教师不能对每个学生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只能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其次,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时间出现断层,教师与学生在课余时间不能很好地交流,影响了学生学习的连续性:最后,学生的知识层次存在差异,传统家庭作业解决方法对这种差异的重视不足,针对因材施教的思想,设计个性化的解决框架势在必行。

随着互联网以及web2.0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使用网络技术辅助教学的尝试越来越多,比如文献探讨了博客与其他网络工具的不同,并结合教学应用实践探讨了博客在教学中的作用。而微博作为近几年刚刚兴起的一种应用,得到了不同领域的极大关注,同样,中外教育界学者对微博在教育中的应用也进行了不同的探讨,比如文献从可行性和应用策略两方面论述了微博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文献探讨了微博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文献分析了微博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前景,并探讨了微博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范畴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已有文献对微博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但是微博在家庭作业中的应用还没有得到学者们的关注。为了填补这个空白,本文分析了微博的特点以及微博在辅助家庭作业处理中的优势,并以此设计了基于微博的家庭作业协作平台,详细分析了此平台的每个部分,并以实际案例对处理流程进行了讲解。

一、微博简介

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个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http://baike.省略/view/1259292.htm)。当前最著名的微博是twitter,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微博在中国达到了快速发展,比较著名的有新浪微博以及腾讯微博,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报告显示,2011年上半年,中国微博用户从633l万增至1.95亿,微博在网民中的普及率增至40.2%。手机微博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上升至34%。微博相对于传统的交流平台,有以下特点:

1.内容简明

微博的内容短小,长度限制在140个字符,使人们可以快速、共享信息,相对于其他的交流渠道,能够更加简明扼要地表明用户的观点。同时微博提供了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方式来内容,这些形式的使用极大丰富了微博内容的直观性。在家庭作业的应用中,用户可以使用图片结合文字的形式问题以及答案。

2.操作便捷性

微博操作的方式多样化,网民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以及插件等多种形式信息。特别是手机的普及,使通过手机操作微博变得十分现实,结合手机拍照功能,用户可以很方便地将手机拍摄的图片出去。正是这种便捷性,使建立以微博为平台、手机为操作工具的家庭作业交流平台成为可能。

3.获取实时性

内容短小、操作便捷使微博内容更新更加及时,这对于那些对时间要求较高的应用无疑是一个更加合适的平台,所以,将微博作为家庭作业交流平台相对于其他网络平台更加合适。

二、基于微博的家庭作业协作

基于微博的虚拟家庭作业协作平台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互,这些交互行为在微博以及手机等不同工具的协助下完成,处理过程可分如下几个步骤:建立虚拟小组、安装手机微博客户端、疑难问题、解决问题。下面我们以国内著名的新浪微博为平台详细介绍每一个步骤:

1.建立微博账号和小组

首先,虚拟小组的每个成员需要在新浪微博上建立微博账号,并且每个成员之间互相关注。“关注”功能是微博提供的一项重要机制,通过关注某人,可以及时接收到这个人的信息。通过小组内成员的互相关注,每个成员的信息都会及时给其他所有成员,这样,微博虚拟小组就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网上班级。

2.安装手机微博客户端

微博操作的途径多种多样,包括电脑、手机以及插件等。手机在学生群体内的普及使用手机操作微博更加方便。这一步需要安装相应微博的手机客户端,新浪微博提供了丰富的手机客户端,包括i-phone、andmid、Svmbian等不同操作系统版本,基本涵盖了当前所有的手机操作系统。

3.疑难问题

在虚拟班级建立以及手机客户端安装完成后,小组内的成员就可以信息了。手机客户端当前支持文字及图片的,而手机拍照与微博图片的完美结合使问题更加简单,当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的过程中碰到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时,可以使用手机将作业本上的问题拍摄下来,附加相应的文字,到微博上。一键让操作变得非常简单。另外微博提供了“hashtag”功能,通过使用“#”标签来标记某条信息,方便了用户对信息的整理。

4.解决问题

问题以后,小组内所有成员都会收到信息,在解决问题这一环节包含了学生之间的交互和师生之间的交互两种方式。首先,因为学生之间的知识层次有所差异,所以学生之间的互助变得可能,学习好的学生可以积极地回复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这样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学生交互一段时间后,如果问题仍然不能得到解决或者学生的解答不能达成一致,那么教师应该参与到学生的互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生对教师的提示进行反馈,并通过这种师生交互最终解决问题。

三、实践案例分析

本节我们通过一个实际的案例对基于微博的虚拟家庭作业协作平台进行演示分析:

首先,我们以腾讯微博为平台构建了江门景贤中学初一三班的虚拟班级,共有用户50人,每个用户都对其他的49个用户实现了关注,此时,协作平台构建完成。在某一天的作业完成过程中,王刚同学

有一道数学题不能完成,为了求助其他的同学及教师,他使用手机将题目拍照上传到了自己的微博,如图1所示。

在微博后不久,王刚便陆续收到了两位同学的回复,如图2所示,但是从回复来看,两个同学的结果不一致,看来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最终的解决。

实际上,数学黄老师也看到了王刚同学的提问,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之间的这种帮助可以很好地解决问题,但今天在出现不一致的解答时,数学教师分析了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给出了提示,如图3所示。

在得到教师的提示后,学生又重新对问题进行了思考并对教师进行反馈,最终问题得到解决,如图4所示。

四、现实意义

使用微博建立虚拟小组以实现家庭作业的协作,对教育教学的信息化具有以下现实意义。

1.扩展课堂,构建虚拟化学习环境

当前教学对师生间交互越来越重视,但是课堂内与课堂外的时间断层影响了师生间的联系。微博交互具有随时随地的特点,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将师生间、学生间的交互从课上延续到了课下,实现了课堂交互与课外交互的完美结合。

2.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

因为学生的知识层次存在差异。所以课堂的作业讲解主要针对大多数学生,这样就忽略了个体之间的差异。微博虚拟小组的建立给学生提供了另一个问题解决的途径。学生之间的互助,以及教师对不同层次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很大程度上都实现了因材施教的理念。

3.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反馈效率

课堂教学与课下作业之间是一种互相补充、互相巩固的关系。微博上的学生间、师生间交流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观察学生间的交流,了解自己课堂的效果以及学生掌握的情况,提高反馈效率,改进自己的教学。

4.整理知识,建立学生个人知识中心

将家庭作业中的疑难问题通过微博进行交流协作,可以有效地记录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有效地整理自己的学习知识,而教师可以对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分析了解。

家庭教育微课教学篇3

法学专业理论体系庞杂,知识点繁多。当前,高校法学教育大多还是以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教育为主,这种枯燥的教学方法难免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导致专业知识与实际相脱离,不能学以致用。微课内容简明扼要、形式新颖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微课教学应当成为新的教学模式在法学教改中得以适用。

关键词:

微课;法学教改;适用研究

一、微课的概念

微课是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随着人们对知识需求的不断提升,信息技术的不断演变,将教学资源、学科深度与信息技术不断融合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授课模式。近年来,随着微课在国内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的适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展开对微课的理论研究,研究结论总结为以下三种观点:

(一)微课是一种以视频为载体的教学资源

这个概念起源于美国的微讲座,这种微讲座通常以一分钟讲座和5-20分钟视频的形式呈现,随后加拿大也出现了20分钟网上视频讲座等授课形式。

(二)微课即微课程,是一个以微视频为构成元素的资源包

针对某一主题或学习者的兴趣爱好开发的,内容短小精湛、主题突出,侧重于对疑难问题的深度研究。此处,微课与微讲座的区别在于,微讲座是微课的一种表现形式,微课的内容要更加的丰富。

(三)微课就是一种教学活动

这是国内学生者普遍认可的观点,如学者黎家厚认为,微课是在新课程教学标准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实际而研发的以简短的教学视频为载体,针对特定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开展的教与学的过程。综上所述,不管各国学者对微课的概念表达如何,微课的特征没有变化,即微课是一种以信息化为承载手段,目标明确、内容精简的教学模式。

二、当前高校法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法学人才的培养不能满足社会对法律工作者的现实需求

法学专业的学习是一项充满未知而又艰辛的过程。且随着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对法学专业学生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众所周知,司法考试被誉为“中华第一考”又是考量法学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标准,但是,随着难度的不断提升,法学专业同学一战通过司法考试的几乎凤毛麟角。教师课堂讲授的知识不能应对司法考试,致使很多学生认为课堂上的学习是没有意义的。因此,高校应当因材施教,制定新的培养目标,更新法学专业培养理念,将满足社会对法律专业人才的需求作为培养目标。

(二)法学课程的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法学专业虽然理论知识丰厚,实则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据调查,普通本科院校除大四毕业实习以外,百分之八十的院校仅开设一门法学实践课程,即模拟法庭课程,除此以外司法文书也算是形式上的实践课程,甚至有些院校没有开设法律实践课。这对于法学教育来说是有缺陷的,高校要认识得到法学实践类课程对法学教育的重要性,增设法学实践类课程,这不仅仅能够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能让学生在实际案件中理清法律关系进行案件处理。

(三)法学实践教学偏离法律职业化要求

如前所述,高校法学专业教育缺乏实践教学,仅开设的为数不多的实践教学科目学分不高且脱离法学实践教学意义,实践类课程开设的主要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打开思维、发散思维,在司法实践中碰到错综复杂的法律问题能够灵活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一一化解。但在目前法学专业的培养中,法学实践课程的开设尚未达到如此效果,高校法律专业的学习仍然是应试教育,学生对法律知识、概念的理解掌握仍然停留在死记硬背。教师们的授课也停留在对专业名词概念、构成要件的讲解,即使到了高年级校内外实习也处于无人问津状态。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思维变得狭窄,实际生活中解决现实法律问题的能力较差,从而偏离法律职业化要求。

三、法学教育改革中引入微课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对法学人才需求的不断提升,但是,近年来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归根结底,在千万法学专业毕业生中缺乏实务型人才,实务型人才要有扎实的法学专业知识做支撑。因此,法律专业学生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要不断的提升才能在就业大趋势下拥有核心竞争力。微课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高校教学改革中逐渐引人注目。首先,在法学教育中引入微课教学的时机已经成熟。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大量普及使用,网络上微信、微博的推广也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这些都预示着“微时代”、“微文化”的到来。信息时代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每一位微时代的人们都可以通过这些网络平台更加迅速、便利的表达自己的意愿,抒发自己的想法、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与陌生人交流学习俨然没有任何障碍。重点是,人们可以通过碎片化的时间去学习和工作,从而来弥补工作、学习时间未完成的任务,特别是针对目前的80后、90后的学习者和工作者,他们接收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已经成为微时代的引领者。其次,实用主义价值取向影响了多数学生。学生使用微信等传播工具与他人交流已不罕见,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也成为普遍现象。目前,高校中无论是重点大学还是独立院校,无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专业课还是选修课,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课堂上公然使用手机。大学生在接受传统教学模式学习的同时对这种新型的获取知识的途径尤为感兴趣,与其花费大量时间听教师讲授不如直接拿起手机进行网络互动、查询,相比之下这种学习方式更为节省时间,更加实用。特别是针对法学专业这种理论性较强,专业术语晦涩难懂的专业来说,需要有足够吸引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来获取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微课以其简短的内容、精炼的外表深受微时代大学生的欢迎。最后,微课能够弥补法学专业教学的不足。传统法学教学主要是课堂理论讲解,模拟法庭和毕业实习也大多是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况且无论是侧重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学习还是对法学专业素养的培养,教师的讲解时间都比较长,一节课四十五分钟,学生的注意力很难持续到半小时就已经开始产生倦怠情绪,所以,在课堂之上穿插使用微课教学就会丰富教学模式,传统课堂讲解不再单调乏味,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都会得以提升。

四、微课在法学教改中的适用

在坚持厚基础、宽口径的大方向下高校应当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从而满足社会职业需求多样化。着力培养一批法学理论知识深厚、熟练运用法学技能、善于解决法律实际问题,能够满足法律实践需要的实务型人才。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应当是培养优秀法学实务型人才的关键。因此,高校法学教学中引入微课教学能及时满足微时代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点。

(一)适当的在传统教学中适用微课教学

正如前文所述,微课以短小视频的形式将有关知识点予以浓缩,内容简短富有针对性,学生在学习时有强烈的直观感,更容易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这也就弥补了传统教学以灌输式教学为主的呆板模式。微课教学灵活多变,便于师生掌控,而且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最大程度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学习,提升学生对法学专业的感性认识,对于培养实务型法律人才来说应该大有裨益。在法学专业十四门核心课程中哪些课程可以选择适用微课教学也是我们主要研究的问题。笔者在前期以《民法》课程为例做过调研,通过对一个专业共102人进行分班,一个班级适用微课教学,一个班级采用传统教学。学期中对微课教学班级进行民意测评,学生认可度高达89%,教师普遍反映学生课堂效果良好;学期末对两个班级学生进行期末考评,微课班级教学的学生《民法》课程期末考试平均成绩比普通班级平均分数高出1.87分,足以说明微课教学取得显著成效。笔者认为,《民法》、《刑法》这样的实体法,学生日常听说较多,感性认识比较高,对于那些学生接触不多缺乏理性认识的法学课程更应当适用微课教学,因为微课教学更能帮助学生提升对理论学科的感性认知。

(二)在法学实践教学中穿插微课教学

培养法学实务型人才自然少不了实践性课程的开设,实践课程在法学教学中少之又少,按照种类划分有模拟法庭、司法文书、案例分析等形式,对于这些课程还是以传统课堂讲授的形式开课,对于培养学生的司法实务能力收效甚微。对此,微课教学可以穿插适用。例如,在模拟法庭课中,主讲老师可以以微课的形式将法庭庭审实录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告知学生庭审中的各种角色担当、每位角色的职能和权利义务、庭审程序等,课前经过如此直观的讲解和展示,学生就会有很深入的感性认识。在具体的模拟法庭课堂上教师可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法律关系从形式上也就不再杂乱,学生对整个试验过程也就比较清楚了,教师的的讲解就可以事半功倍,学生的司法实践能力得以提升。

(三)在学生考试考评中引入微课

在教学改革中微课虽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加以运用,但在法学教学改革中微课还可以作为一种学生考试考核的方式得以推广。众所周知,法学教育主要采用理论教学法,包括考试考核。必修课以闭卷考试的形式结课,选修课以论文的形式结课,但是这样的考核形式并不理想,学生平时不努力考试靠突击,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起不到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更不用说对学生司法实践能力的考查。教师可以以微课形式播放一段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视频,例如,《民事诉讼法》课程,播放一段民事审判视频,让学生总结庭审中原被告之间的法律关系、诉由、诉求、证据材料等,查找庭审视频中暴露的问题,原被告及法官在庭审中陈述的措辞、证据有无证明力、诉讼程序是否合法等等。通过微视频的播放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各抒己见,学生的课堂表现也能作为期末考试中的平时成绩加以评比,这种形式更能考查学生的司法实务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利明.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3(12):27.

[2]张军.多媒体技术与高校法学课堂教学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2007(4).

[3]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4]黎家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1-12.

[5]慕宜君,李润文.大学生上课玩手机普遍称听照本宣科不如上网[n].中国青年报,2011-06-15.

家庭教育微课教学篇4

教授。

对数学学科而言,问题是数学的核心。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数学学科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概括起来,主要有“四大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另外,数学思想在小学学科里的渗透也是新课标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特别是函数的思想、工程方法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寓理于算的思想。数学教学的本质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以取得最大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其实通过微课中的动图,可以反复观看疑难点的优点,我们可以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做有针对性的微课。

我在知网上阅读过不少有关微课的文章,下载了二十篇有关微课教学的文章,都仔细地研读了一遍。概括起来,我国的微课可分为三类:

(1)传统微课形式――“教师自娱类”。这类微课形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课堂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优点是学生可以将教师上课的重点反复观看,弥补在课上出现的对知识点理解的不清晰。它的缺陷是缺少对学生思维的提炼。

比较典型的就是同一类问题,学生当初明白了,可是过后又不太清楚,教师这时可以将微课制作好,放到学生QQ群内,供他们随时观看。如:动轴的二次函数在定区间上值域的问题。

(2)生本微课形式――“学生探讨类”。这类微课形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微课得到迅速发展。它的优点是对某个具体问题的探究,一个微课讲究将一个问题研究透,变式练习和训练与之对应。它的缺陷是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高,它要求教师能够准确地把握考试的重难点、学生的易错点,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最近发展区有了解。如:讲解对数的新课时,学生对对数的概念不了解,教师可以做成微课,专门讨论对数符号“log”的来历。

在微课的设计中,要求尽可能地只有一条线索,在这一条线索上突出重点内容。在讲授重点内容时如需罗列论据,罗列论据必须做到精而简,力求论据的充分、准确,不会引发新的疑问。在设计微课时要注意巧妙启发、积极引导,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圆满完成微课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3)优势互补微课模式――“技能―技术”。不再仅仅是单一的ppt做成的微课,而是加入了动画、图片、互动等丰富的素材进行填充,后期用专业的编辑软件进行一系列的编辑,让学生对知识点有理性的认识。

最后,微课按其服务对象与课程目标,可以分作以下用途和类别:

服务于教师:教师是微课服务的主体,针对教师的微课又大体上分为课堂教学微课、班级管理微课、情感沟通微课、家校合作微课等类别。

服务于学校:与服务于教师的微课程相比,服务于学校的微课其着眼点在于学校层面的提升,因此其受众不仅包括一线教师,还包括学校管理者。这一类微课可分为以提升学校校本教研质量为目的的研究型微课、以推荐简单而有效的研究工具为目的的工具包微课、以打造学校特色和提升学校知名度为目的的学校品牌微课、以拓展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视野为目的的拓展视野微课等类别。

服务于学生:其他类微课主要指向教学和管理方法,服务于学生的微课程则主要指向知识的学习和思维的训练。面向学生的微课程可分为学科知识微课程、思维训练微课程、学习方法微课程、社会实践微课程、个性成长微课程等类别。

服务于家长:很多人认为教育是教师的事情,是在学校中完成的,可实际上给予孩子最初教育的恰恰不是教师,而是家长,孩子获取知识的最初场所也不是学校,而是家庭。因此,随着微课开发的持续推进,面向家长和家庭教育的微课也日益丰富起来。这一类微课可分为家庭教育微课、亲子沟通微课、家校合作微课等类别。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微课教学模式,是时展与进步的趋势,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所以,高中数学教师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保证微课教学的顺利开展与实施,以促进高质课堂的生成。

参考文献:

[1]庄迎娟.浅析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J].才智,2014(32):191.

[2]黄剑.探究高中数学教学中利用微课的有效性[J].情感读本,2015(35):118.

[3]叶媛吉.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江西教育,2015(33):25-26.

家庭教育微课教学篇5

摘要:微课是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它以视频为主要形式,聚焦于某一个知识点,能解决学习中的具体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促进课堂教学分层,提供家庭教育帮助,实现移动学习。构建以微课为载体的微资源教学包,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从培智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学习特点出发,结合数学学科的教学实际,探讨了微课在培智学生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微课;培智学生;数学课堂

微课是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是指教师围绕单一学习主题,以知识点讲解、教学重难点和典型问题解决、实验过程演示等为主要内容,使用摄录设备、录屏软件等拍摄制作的微视频课程。近年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作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一种表现形式,微课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类学科教学,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培智学生的课堂之上。

数学是培智学生学习的一块“短板”。数学的概括性、抽象性、逻辑性较强,培智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尤为吃力。他们对数学学习普遍缺乏主动性,学习的需求层次低,注意力容易分散,对具体的表象缺乏概括和抽象的能力;学多依靠自己的经验,容易受外界情景的支配,一旦脱离了一定的场景,就无法得到迁移,学习内容很难内化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大部分培智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依赖教师的课堂教学,课下及课外的学习很难得到巩固和坚持。

因此,在培智学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培智学生的认知、情绪、思维、行为等特点,搜集和利用各类教学资源,不断设计和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我们应该认识到,新媒体、新技术已经给现代教育教学形式带来了变革性的影响,微课这一新兴的教学形式具有制作简便、容量小、实用性强的优势,能够使数学教学形式新颖化、教学内容丰富化、数学思想形象化、学习方式多元化,从而激发培智学生学习的兴趣。

下面,笔者以自身教学实际为例,谈一谈微课在培智学生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聚焦知识点,解决具体问题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在培智学生中开展生活数学课,能够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计算技能、思维能力和解决生活简单问题的能力。微课聚焦于某一个知识点(可以是重点、难点),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呈现的都是真实的、具体的、案例化的教学情景,微课的引入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不便于实现的操作和活动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有助于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

比如,1和许多的概念对于大部分培智学生来说,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基础知识,为了提高学习的效率,我设计了微课“比较1和许多”:请学生帮小猴子摘1个桃子和摘许多个桃子。学生先通过情景认识了1和许多及其区别,然后播放体育课上拿篮球和放篮球这一活动:1个1个的篮球放在一起,就变成了许多个篮球;许多个篮球分到每个人手上,每个人各拿到了1个篮球。视频把静态抽象的知识演化成动态形象的过程,更清楚地展现了1和许多的关系,让学生能更准确地理解概念,完成任务,进而运用到生活中去。

“比较1和许多”这一微课主题突出、内容具体、指向明确、用时简短,主要聚焦于“1和许多的关系”这一难点。这种碎片化的教学内容更易于被培智学生接受,老师无需作过多讲解,学生就能通过微课的学习,在熟悉的情景中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形成概念,解决更多的生活实际问题,学习的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微课还可以反复播放,反复演示,减轻人为重复讲解的负担。在设计和制作微课时,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让学生理解必要的基础数学知识和技能。

二、鼓励自主学习,进行分层指导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培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都不足,在数学学习中,更离不开老师的示范和辅助。但是,培智学生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学生呈现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学习方法、理解能力完全不同,需求和进度也不同,教师组织教学时很难兼顾每一个学生,且分层教学和个别化教学难度大、效率低、进度慢。而微课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_,在统一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下,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实际,以集体授课为基础,把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分类指导和集体指导与学生的学习形式结合起来。对于程度较好、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将微课和其他移动终端结合使用,鼓励他们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同时指导其他层次的学生。

比如,在讲授“三角形的认识”这一课时,有的学生来自普校,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有的学生智障程度较重,识记困难。因此,我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并制作了微课“有趣的三角形”以及配套的拼图练习。课堂上,先通过分饼干的游戏,让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然后把微课推送给a、B类学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游戏探索中认识了三角形的特点以及生活中的三角形物体。在a、B类学生学习的同时,主要辅导C类学生,利用教具和游戏让学生体会三角形的特点和数学学习的乐趣。当a、B类学生学习完微课以后,再针对他们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类指导。

这种“微课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组合式授课的方式,拓宽了学生学习的途径,既可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又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减轻课堂教学的负担。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避免流于形式,学生光玩不学,甚至各类学生之间相互影响。对于自主学习的学生,教师也不能放任不管,要给予一定的提示和监督,教师自身要有较强的调节和控制课堂的能力。

三、提供家庭指导,实现移动学习

培智学生识记慢,遗忘快,对于教师讲授的知识过一个周末或者一个假期,就忘得干干净净了。很多教师感叹,数学课每次都要从头教起,教了几年数学,一直在原地踏步。艾滨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的发展规律是“先快后慢”,每次信息的重复输入,其维持记忆的时间是各不相同的,重复次数越多,记忆时间就越长。培智学生的学习主要依赖学校和老师的课堂教学,即使是很简单的知识,如果缺乏不断的巩固复习和循环学习,培智学生就会很快遗忘。但是在家庭中,很多家长缺乏正确有效的态度和方法,不知道怎么教,也没有耐心教,这就迫切需要教师对家长进行方法指导。微课作为一种资源,也是一种媒介,其作用是让每一个观看者和学习者能知道“讲了什么”“学了什么”,家长看完以后,也能知道老师在学校“教了什么”“怎么教的”。

比如,在讲授“单数和双数”这一知识点时,我制作了微课“10以内的单数和双数”,微课以动画的形式,让孩子自己通过点数,发现2个2个能数完的,是双数;还剩1个的,就是单数,再展示不同的生活场景,让孩子去发现生活中分别以单、双数形式存在的物品。家长通过观看视频,能更好地了解老师是怎样讲授的,帮助孩子复习在校的学习内容。

微课容量小、用时短、简洁清楚、传播形式多样,视频格式采用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家长和学生可在线观摩课例,也可以下载保存到移动设备,比如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因此,教师可以利用QQ群、微信群、微博或个人网站等家校联系平台,微课,打造家庭“微课堂”,反馈在校教学内容,提供家庭教育和家庭作业的建议,让家长在家也能轻松指导孩子。

四、整合教学大纲,形成配套资源

培智学校的教师经常感叹,上课缺少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用具,每节课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找资料,找教具,做课件。微课制作虽然比传统备课耗时,但却具有容量小、能保存、可传播的特点。DV加白板、ppt或者其他软件录屏,甚至是手机加白纸都可以成为制作微课的工具,这在一线教师中易于开展培训和研发工作。我们可以整合数学学科的教学大纲,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紧密地联系起来,共同研发微课资源,以教学视频为主线,包含相关的教学设计、多媒体素材、课件以及练习等辅教学资源,形成一个主题式的微教学资源包,积少成多,最后形成配套的学科主题资源环境,减轻课堂准备的负担,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保证教学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同时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对学校而言,微课不仅可以成为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教育资源,也能够为学校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范例。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内容,培智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什么样的多媒体资源和教学手段,其最终目的都是为教学服务,一定要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避免华而不实,避免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手段和形式上去而不是教学内容本身,使培智学生在掌握基础实用的数学知识和能力的同时,获得思维、感知觉与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云英.智力落后课程与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芬坦・奥里甘.现代特殊教育实用手册[m].重庆出版社,2013.

[3]邹冬梅.智障教育名师教学案例导读[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4]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走进新课程: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第二辑)小学部分新课程与小学数学教学[m].学苑音像出版社,2004.

[5]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走进新课程:新n程的理论与实践(第二辑)通识部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学苑音像出版社,2004.

[6]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走进新课程: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第二辑)通识部分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m].学苑音像出版社,2004.

家庭教育微课教学篇6

7月,华人婚恋、两性心理研究者金苑老师用生活实例,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大家婆媳关系怎么处?心理学副教授江雪华老师,为大家讲述女性如何在婚姻中找回丢失的自己?美国认证正面管教家长讲师卢丹丹给家长们解析情绪管理对孩子的重要性。

联合发起机构:

中科博爱(北京)心理医学研究院

心教育平台

华夏心理培训学校

林紫心理

北京齐家盛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扫扫看科技有限公司

Cppa幸福中国

卓越父母国际研究院

华京(中国)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北京携成尚德教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媒体支持:

今日头条企鹅号

一点资讯搜狐自媒体平台

参与方式:

扫一扫,即可关注“婚姻与家庭杂志服务号”,发送“我要幸福,我要听课”,添加“小婚家”为好友,即可加入“婚姻与家庭幸福成长群”。

“中国家庭幸福成长计划之公益微讲堂”相约每周三18:00-19:00与您不见不散。

2017年8月微讲堂课程安排:

女性在婚姻中如何实现自我成长

佟新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教育部社会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妇女理论研究会理事、中国民主促进会北京大学基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北京市妇女儿童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婚姻是一个心理成长的道场

李明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耶鲁大学访问学者任教于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兼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

宝宝间的冲突如何化解

高红梅台湾淡江大学教育心理与咨商研究所硕士

亲子沟通技巧

王鹏首都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中华女子学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讲师对社会心理学和情绪与动力有深入研究

热卖课程,快快扫码购买!

《ta出轨了怎么办?》

第一阶段:“小三儿”来袭,我们的婚姻何去何从?导师:孙常宁

第一节:应对“小三儿”的那些“经典做法”管用吗?

第二节:教你应对婚姻中所有的“小三儿”

第三节:如何才能让“小三儿”在你的婚姻中消失

第四节:专家答疑

第二阶段:从王宝强离婚案说起―婚内出轨和法律相关的那些事儿导师:李军

第一节:被出轨方,如何用好法律武器?

第二节:婚内出轨,离婚后孩子和财产怎么分?

第三节:专家答疑

第三阶段:出轨后,如何挽回破裂的婚姻

导师:罗慧兰

第一节:出轨原因的深度分析

第二节:出轨了,就意味着关系完了吗?

第三节:选择了原谅,就要学会放下

第四节:专家答疑

课程构成:

3个阶段8次课程+专家答疑

导师介绍:

孙常宁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资深家庭治疗师婚姻情感咨询师

李军北京市法学会妇女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律师协会婚姻与家庭法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罗慧兰中华女子学院女性学系教授中华女子学院婚姻家庭咨询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理事兼专家组成员

课程特色:

家庭教育微课教学篇7

一、家长学校对家庭教育立德树人有教育监督的作用

针对家长自身文化水平低,教育思想懈怠等情况,学校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和部分学科教师根据班级学生家庭教育情况,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向家长授课,传授家庭教育的科学理念和具体方法,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提前拟定学年目标、计划,按照自己的目标和计划拟定主题,设计家长学校教案。学科教师的授课主题偏学科性,班主任的授课主题就偏德育性,使德育和智育得到了很好的统一。教师一般会在课前下发听课反馈单,让家长写听课收获,反馈意见和建议,再根据搜集的资料反思自己的课程目标和授课效果。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是与家长距离最近的人,他们能够从学生的表现上最快、最大限度地检验家长受教育的效果,家庭教育是否改善,学习中是否有收获。笔者收集了所在学校的大量的教育叙事和教育案例,这其中有关于学生变化的,也有关于家长变化的。比如目前四年级(3)班的朱子豪同学,从一年级进校开始,各科教师和班主任就发现这个孩子有学习的兴趣,但是家庭作业错误率一直居高不下,家长甚至从来不督促孩子完成作业、阅读,更别提品德教育了。当班主任把家长邀请到学校沟通交流,反映孩子作业错误率高,常常不能按时按量完成作业时,家长立刻对孩子拳打脚踢,场面几乎失控。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委婉地通过授课来教育这位家长,之后,班主任和各科教师都发现这个孩子有了小小的进步,家长也经常会发信息向教师询问孩子的学习、日常行为表现等情况了。因此,班主任、任课教师的授课行为,大大加强了对家长的教育和监督作用。教育,甚至迫使他们改变自己。

二、家长学校对家庭教育立德树人有指导纠偏的作用

1.通过领导、专家授课、开设官微指导纠偏。有些家长由于个人文化水平等制约,很容易使家庭教育偏离科学的轨道,学校针对这种情况,在全校性的家长活动中,由校领导面向全校家长授课,主要向家长们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解读学校的办学理念,引导家长们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理解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的规律,做学校教育的理解者和合作者。同时邀请教育专家来校面对全校或不同年级家长授课,专家对家庭教育独到而科学的见解常常让家长恍然大悟,对自己以往的做法后悔不已。为了更好地指导家庭教育,学校还与合肥市家庭教育协会开展合作项目,建立学校官微互动平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使家长能够随时了解学校动态,在官微中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主题教育活动是针对不同年龄段家庭教育的需求开展的,比如一年级家庭迫切想知道学生的学习习惯该如何培养,六年级学生家庭更想学习如何与青春期、叛逆期孩子沟通等等,针对问题,有的放矢。

2.提供书籍等各种渠道指导纠偏。除了这两大类课程之外,我们为了帮助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成功的教育经验,学校免费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读本、《家教周报》以及一些家教类书籍,并以家长读书同盟会的形式,将一些家教方面的书籍以赠阅的方式推介给家长,指导家长获得好的家教方法。学校图书馆除节假日外也是对家长开放的,家长可以按照班级借阅时间前往借阅书籍。

3.学校在各个时段定期下发“致家长一封信”指导纠偏。“一封信”的内容涉及面极广,针对不同的季节、时期,指导家长如何教育孩子防溺水、防火灾、防雷电、防交通事故、防盗窃、防拐骗、防意外事故、防黄、赌、毒,以及如何预防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等等。领导专家也加入家长学校授课,不仅仅是提高家长学校活动的权威性,也使活动主题、方法和内容更宏观更科学,和家庭教育书籍、一封信结合在一起,开阔家长的眼界,指导家长正确实施家庭教育,为其纠偏。

三、家长学校对家庭教育立德树人有示范引领的作用

1.成立家长教师委员会示范引领。2014年,学校为了更好地配合家长学校活动成立了家长教师会,简称“家教会”,家长自愿报名、学校推荐选拔,在有爱心、有教育理想、有奉献精神、有创新精神的原则指引下首先选出了家委会主席、副主席和常委,然后自上而下选出了由各年级家长代表、班主任代表、社区代表组成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家教会学校组织。常委委员有九人,包括家长代表和负责家长学校工作的一位领导和一位教师,设置了财务部、联络部、义工部和家长安监会(学校安全工作家长监督委员会)机构,家教会成员有一百多人。进入家教会的家长,瞬间就有了较之其他家长更强的责任感,如此一来,对自身的言行自然就会有更高的要求,这些家长在每个班级里乃至全校都有着示范引领的作用。

2.家长轮流“护花执勤”示范引领。笔者所在学校家长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上下学期间,校门口异常拥堵,家长不顾校领导和老师的劝阻,在学校门口停车接送孩子,造成了门口极大的安全隐患。直到安排每个班的家长轮流在校门口护花执勤以后,我们发现不遵守规定的家长越来越少,纠其原因,一方面,“事非经过不知难”,参与护花执勤的家长设身处地地感受到了不遵守规定造成的安全隐患和护花执勤的不易,促使他们能逐渐严格要求自己,另一方面,家长执勤,也更有示范的效果。总之,家长轮流“护花执勤”的示范引领作用是显著的。

3.建立家教会qq群示范引领。家教会群即家长教师会qq群的简称,群中有学校领导、全体班主任、部分教师和家教会家长成员,群中校领导、教师经常为家长答疑解惑。家教会常委每天在群里布置工作;学校每月定期召开家教会会议,针对学校每月重点工作,进行交流研讨,提出建议,进行补充完善,经常组织家长填写意见反馈表,并及时把各班家长代表的意见进行汇总,向学校领导通报,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很多家长还会把每天护花执勤的家长照片上传,对那些尽职尽责、风雨无阻的家长,群中经常一片赞叹之声。家教会群是一个优质的平台,增加了学校和家庭之间沟通交流的力度。这种和谐正能量的沟通交流,也引领了其他家长的改变。

4.优秀家长讲座示范引领。有时候,有些家长认为专家和老师的讲座有说教的意味,于是,学校便从家长中遴选出家庭教育成功的优秀家长做讲座,以便更好地示范引领。一是以电视录像座谈的形式召开。先通过调查问卷选出家庭教育困惑多的家长,这些家长与执行讲座的家长坐在一起,以交流答疑的形式拍摄下来,在家长会时通过学校电视台播放给全校家长观看。二是以报告厅讲座的形式召开。优秀家长尽可能全面地总结、交流自己的家庭教育经验、做法,并现场答疑。学校从全面发展、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入手,发掘优秀家长,这种方式非常接地气,特别容易被家长接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也会对照优秀家长,反思检查自己的行为,从而发生改变。家长学校每学期末还会进行优秀家长表彰大会,为获奖个人和集体颁奖,鼓励家长为了孩子的成长,为了学校的发展再接再厉。对优秀家长的表彰也就是对优秀家庭教育的表彰,为家长们树立典范,给予他们做为家长努力的方向。

四、家长学校对家庭教育立德树人有熏陶促思的作用

1.开展家长开放周活动以熏陶促思。家长学校每学年开展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开放日一般持续六天,每天一个年级的家长来校走进课堂和孩子一起听课,下课后观摩学校的升旗仪式、阳光大课间学生锻炼、参观学校的功能室、了解学校文化,以此方法让家长们知道学校教育的目标、理念、方法,知道教师、学校对孩子的良苦用心,以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开放日”活动让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了,增强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尊重和关心,逐渐形成了孩子督促家长做模范家长,家长教育孩子做优秀学生的可喜局面。

2.班主任定期召开主题班队会以熏陶促思。主题队会的主题有价值观、安全教育、文明礼貌、良好习惯等,均诚邀家长参加、参与,让家长与子女一起思考如何表达主题、搜集素材、表演节目,不仅教育了学生,也让家长从中受到了教育,同样潜移默化地熏陶他们,让他们反思自己的言传身教,价值观的正确,明确了自己教育的方向和方法。

家庭教育微课教学篇8

关键词:数学学困生成因转化策略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乡镇初中,学生都来自于农村。近年来,虽然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高,获得了喜人的成绩,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意识到,我校的数学成绩与区平均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学习数学方面还有一大批没有脱困的学生。为了向市区重点中学靠拢,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学有所获,我们必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且时刻关注学困生的成长。因此,依托着学校“探索本土化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打造快乐生态型高效课堂,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办学指导思想,如何让学困生走出学习的阴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急迫而艰巨的任务。所谓的“学困生”,过去又称“差生”、“后进生”。对于“学困生”的界定,专家学者认为,“学困生”指个体在获得并运用听、说、读、写、推理和数学能力的过程中面临明显困难而表现出的各种异常的不同类型的人。他们主要表现为:基础差,上课不专心听讲,精力不集中、反应迟钝,接受能力差、平时作业靠抄袭完成任务,考试经常挂红灯,学习方法不得当,学习没有积极性,等等。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肩上的担子很重,因此对学困生的转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学困生的成因

1.学生自身因素。

(1)基础知识较弱。小学数学是初中数学的基础,由于数学体系的严谨性,运算的精确性,以及推理的逻辑性,要求学生必须有扎实的基础。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学习中,学困生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2)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课堂上,学困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或布置的练习漠不关心,若无其事;解题时不遵循一定的方法、步骤、解题过程和逻辑性;不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定理、公式,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上进心,对不懂的问题不去认真钻研,或者请教别人,而是马虎应付,遇难不究,抄袭了事,不想寻根问底,缺乏竞争意识。久而久之,造成误差积累,使学习更困难,丧失学习信心。

(3)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调查发现,学困生缺乏数学学习兴趣,自学能力比较差,未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上不能找出问题的重点与难点,阅读速度慢且容易受外界干扰,学习被动,做题不愿意总结,看重的是结果。

(4)学生生理和心理变化。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初中学生的年龄大都在13岁左右,这个年龄正是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阶段,辨别是非的能力差,缺乏正确引导,容易受影视、网络等不良因素的影响,染上一些恶习,如:吸烟喝酒、打架斗殴、拉帮结派、早恋等,使学生偏离了学习的方向,对学习失去兴趣而沦为学困生。也有部分学生受智力因素的影响,接受能力差,反应迟钝,跟不上老师的教学思路,自然导致成绩不佳。

2.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方法不当,缺乏沟通、管理不到位。俗话说“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一个人从小所生活的家庭环境,对他今后各方面的发展的影响很大。目前农村家长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文化程度不一,有的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事,把孩子交给学校,由学校全权负责;有的虽然有教育意识,但缺乏教育的能力;有的父母性格暴躁,对孩子的教育没有耐心,对孩子不是打就是骂;有的家庭是父母离异或由其他原因造成的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关心不够。另外,随着打工热潮的兴起,现在农村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直接造成校外管理的真空。这些都使学生在教育上缺乏有力的督导力量,形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钩。其实我们学困生最需要的就是心灵上的沟通、行为上的管束和学习方面的督促。

3.学校因素。

目前中小学教育还存在重应试、轻素质的现象,一些学校盲目追求升学率,为提高学校声誉,扩大生源,大肆办“实验班”,一切为了“实验班”的学生开道,配备最好的教师,享受最有力的学校资源,而把学困生搁置一边,自生自灭,这种教育的不公平,使学困生的队伍不断壮大。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受到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的困扰,升学考试竞争激烈,知识本位、智力第一的教育思想支配着数学教学。没有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教材的要求认真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导致学生学习困难。

二、转化数学学困生的策略

1.尊重学困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著名教育家爱默森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教师真诚的爱和尊重是启迪心扉的钥匙,学困生往往最需要的就是这把钥匙。数学教师应尊重学困生,发自内心地关心爱护学生,在生活上成为他们的知心人,学习上的领路人,困难时的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他们感到温暖,让他们树立起信心,抬起头来走路。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目的,全面提高学困生的素质,开创学困生转化的新天地。

2.激发学习兴趣,营造和谐的数学学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师生互动,实施教与学过程的通力合作,积极塑造新型的师生关系,形成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课堂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与方法,鼓励数学学困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教师注重个别指导,生生互动,敢于让学困生展示,作业分层布置,让学困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他们的乐学精神,开拓他们的数学思维。

3.精心组织,成立“互帮互学”合作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成员组成的合理性是合作学习取得成效,带动学困生共同进步的重要保证。课堂教学中对学困生的帮扶,还可以采取班级内“师傅选徒弟、徒弟选师傅”的双向选择师徒结对法。师徒结对的好处在于,可以为每名学困生都找到一名“小老师”,达到“兵教兵、兵练兵、兵帮兵、兵强兵、师生互学互帮”的效果。在这样的“一对一”帮扶下,学困生自然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4.正确使用“纠错本”,培养学生善于纠错的习惯。

对于大多数学困生来说,在学习中总是重复出现类似的错误。因此,教师要引导他们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记忆,建议他们每人配有一个“纠错本”,使用彩色笔,将自己做错的题目分类整理在上面,平时学习和考试复习时拿出来看看,防止再发生类似的错误。

5.利用“微课”,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业成绩。

随着信息网络与传媒技术的普及,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径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倾向。微课是较先进的教育理念,借助信息技术,实现了教师知识传授和学生知识内化在时空上的“翻转”。学生可以在课外观看教师的讲课视频,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安排学习进度。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受教师重点关注的往往是成绩优秀的学生。结果是优秀的学生会更积极举手发言,而学困生则常常是被动接受,甚至跟不上教师的进度。微课可以改变这种情况,教师提前做好微课,然后上传到指定的网络平台,学生在课前可以利用网络实现教师本节课授课视频的暂停、回放,直到自己完全理解为止。这样,现实课堂上,教师的部分时间被释放了出来,然后可以将更多时间分配给学困生,相继辅导更多有需求的学生。

6.课堂中,注重教学评价多元化。

学生个体之间,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们要承认差异,允许差异、平等地进行有差异的教育,进行有差异的评价,不能用统一的标准简单粗暴地评价学生。应对学困生独有的内心世界多一些尊重与呵护,了解每一个学困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心理状态和感受,深入挖掘他们的潜力,仔细搜索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充分肯定,合理评价,使学困生感到他和其他同学一样,被别人关爱,被别人尊重,被别人肯定,从而点燃每个学困生心中的希望,形成不断努力学习的动力,促进他们有差异地进步。

(1)制作数学成绩进步卡。教师用精美的卡片,为每位学困生制作一张数学成绩进步卡,用折线绘出学生数学成绩的进步情况,使每个学生能够很直观地了解到自己的学习进步历程,促进自己的进步。

(2)指导学生作自我的纵向评价。教师指导学生要坚持和自己的过去相比较,同学们的学习成绩总有优劣之分,只要自己努力了,即使是后几名学生,哪怕只是增加了几分,也是进步,同时教师也要给予充分鼓励。

7.常家校联系,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家庭是人生启蒙的也是终生的学校,因此家庭教育不仅影响学校教育,还影响一个人的终生。”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中也是重要一环,特别是对学困生的转变来说显得更重要。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校讯通、手机(短信)、e-mail、博客、微博、wiki、QQ群、微信,教育信息平台等开展工作,挖掘教师与家长、师生联系的快捷通道。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使家长明确自己的责任,注意教育的方式,同时让家长明白孩子的学习不单纯是学校的事,是要靠家长与老师的共同努力,家长要充分发挥督导作用,要求家长一言一行要起表率作用,创造民主的家庭氛围,尽量对孩子做到理解、宽容,多沟通、多谈心,父母与子女之间建立平等和睦的关系,消除孩子对家长的隔膜,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热爱学习,激励学困生的上进心,使他们看到光明的前程。

总之,学困生是学校的弱势群体,转化学困生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提高学困生的阅读能力,需要全体数学教师长期不懈地努力。面对学困生,教师不仅要冷静、客观地分析原因,更要有满腔的热情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唯此,才能让学困生感受到关爱的温暖和前行的动力。只有数学学困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他们的潜能才会被激发出来,从而将自己的精彩与优秀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学习困难学生研究.上海市闸北教育局内部材料.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年4月第一版.

[3]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1999年4月.

家庭教育微课教学篇9

一、校园环境“两态化”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有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校园环境是美的依托,是教育的载体,可作为微课程资源。该校充分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着力静态、动态“两态化”文化建设,为学生接受、学习和发扬传统文化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逐步形成“扎根传统、富有活力、个性鲜明”的校园文化特色。校园静态文化即环境文化,主要以校园楼层、道路、墙体、人文景观等为载体,围绕“礼爱”文化核心,凸显传统文化魅力,精心打造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润物无声。如“儒家五常”文化墙、孔子雕像彰显礼等;“廉洁、法制文化柱”包含“廉洁、诚信、爱国、友善、勤俭”等内容;楼道剪纸、川剧脸谱的布置洋溢着浓郁的文化艺术气息;旗台以“梅、兰、竹、菊”为装饰图案,希望学生养成高洁幽雅、虚心正直的品质;“俭”字景观石告诫学生勤俭节约、俭以养德;等等。学校每个角落都彰显着无尽的教育内涵,达到一草一木都艺术、一砖一瓦皆育人的效果。校园动态文化以校园板报、学习园地、校刊校报、校园广播、校园LeD显示屏等为依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通过各种方式全天候、无缝隙地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教育,达到文而化人。

二、语文微课程“教材化”

该校自编传统文化语文微课程教材《童韵》,共6册,按主题组成单元。每册童诗童谣、古典诗词、儒家经典至少各有两个单元,其具体内容包含童谣、童诗、古诗词、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三字经》《论语》等。每个板块融入达州地方特色:巴渠童谣、诗词、孝善文化、红军文化等。为便于识读,一二年级全文均注音,五六年级只有生僻字、通假字才注音,文后有重点字词的注释;之后是“文意”,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大意,而非字斟句酌地理解原文。同时,将微课程资源纳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纳入本校课程计划,做到有课时、有教案、有评价。各班每周抽出一节语文课作为读书活动课,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品味《童韵》,将优秀传统文化种子扎根学生心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活”起来。

三、品格微课程“生活化”

2017年,该校将传统文化与品格教育融合,探索出一条守护传统文化、传播传统伦理、实现传统价值的有效途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参与“动”起来。将传统文化与品格教育融于学生当下生活的衣食住行中,巩固传统文化语文微课程成果。升旗仪式吟诵儒家经典。每周星期一升国旗时,选定一个主题,全校师生吟诵《弟子规》《三字经》等儒家经典,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润泽于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中。创新布置品格作业。品格作业根植于传统文化,有了解大自然的时钟(二十四节气);有问寒问暖送问候;有了解传统美食文化,学会做饺子、粽子、糍粑、元宵等传统食品;有猜灯谜;有学会衣着、待人礼仪;有学会关心父母、感恩师长等。品格教育让学生遇见更好的自己。

四、传统文化“当代化”

将传统文化以主题类课程创新呈现,拓宽传统文化语文微课程实施路径。主题类课程是指以传统文化语文微课程主题为核心开展的传统文化类课外、校外主题活动类课程,如目前该校自行研发的以传统节日、四季之歌为主题的活动课程。深厚文化底蕴的挖掘、良好节日氛围的创设,拉近了学生与传统节日的距离。而要填补时代鸿沟,还需足够的现代气息。在深挖、提炼后,该校大胆创意,融合现代元素,把传统节日拓展成“情感交互站”“才艺展示台”“合作练兵场”。如节日微课程《春节》共有13个单元,涵盖关于春节的来龙去脉、风土人情、诗词歌赋、现实困惑、未来发展等主题,以寒假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去探索。从现实生活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学生体会到团圆和睦的浓浓亲情,感受到欢乐吉祥的节日氛围,培养了学生热爱中华传统习俗的情感,也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情操。该校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体现传统文化“当代化”,发挥品读经典、传授经典、展演经典和践行经典的合力作用,让学生将所学所悟融入诵读、戏剧、音乐、小品等表演活动中。同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校外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观摩学习,开展“献爱心”等社会实践活动,既提高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又推动了传统文化的社会传播。

五、微课程传承“家校化”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往往在家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进行。从《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书》到父母长辈的一言一行,传递的都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家风,中华文化的缩影、文明的延续。该校开展“家规家风家训”征集活动,并邀请家长观摩教师示范课,让家长和学生认识到“家规家风家训”的重要性,营造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氛围。只有千千万万家庭培养和传承好家风,才能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

家庭教育微课教学篇10

[关键词]老年人学习;社区平台;微课教学

一、老龄化社会下老年人学习的需求

中国具有庞大的老年人学习群体。一般说来,60岁以上就称为老年人了。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末的抽样调查,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12亿,占总人口的15.5%,65岁以上人口是1.37亿,张总人口的10.1%。按照联合国的划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在7%以上的为老年型人口。在发展中国家多采用60岁为老年人口的起点,当比例为10%以上为老年型人口,中国预计到2025年60岁以上则达到2.83亿,占总人口的19.1%。中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社会加上老年人寿命的延长,给中国提出老年人的有质量的生活要求,不仅物质上而且健康、精神和文化需求。具体的说:

首先,经常从事学习活动的中老年其智力的衰退是比较缓慢的,所以老年人自己必须养成勤于用脑的习惯,可以延缓老年人的智力衰退。其次,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由于因退休后的社会角色变化、由于年龄增长而身体健康下降等因素,容易产生孤独感、焦虑感、失落感等不良情绪,如果老年人通过上社区或社会其他的学习机构,重新回到社会生活中来,可以克服老年时的失落感,减少消极情绪。第三,根据埃里克森的毕生发展理论,个体从出生到老年,发展都不会停止[1]。因此老年人在老年阶段的学习,就是自身的发展过程,尤其在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日新月异的社会为,为了不为社会淘汰,老年人也必须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既提高了生存能力,又丰富了自己的精神生活,加上现代核心家庭需要老年人的帮助和照料,尤其是帮年轻夫妻照顾和教育小孩,更需要学习相关的家庭教育课程和现代比较科学的抚养孙辈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这些都需要不断的学习。

二、社区是提供老年人学习的主要渠道

由于老年人数量的快速增长,原有主要通过老年大学、老干部活动中心等学习,现在日益难以容难,尤其是中低文化层次的老年人,因此以政府为主导的老年人活动学习场所,越来越多的出现以乡镇、街道创办的社区老年学校;另一方面,从中国老年人的养老模式看,主要是以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模式,就近学习也是契合老年人养老的模式[2]。

基于上述这些实际情况,社区要打造适合他们的学习活动平台,让老年社会组织对老年人学习发挥积极作用,在一些社区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中已初步建立了下属两条线即门类齐全的老年协会和功能完备的老年学校,做到镇有协会,村有分会,镇有学校,村有分校。社区教育平台延伸到每个一村,社区老年人通过这个平台,充实了自己的生活,但另一方面也存在了问题,要想让社区真正成为能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社区难以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尤其是师资,这样就需要一种能够反复教学与学习的资源,进行资源的互通,现代技术条件下的微课教学成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的重要形式。

三、微课是提供社区老年人学习的主要形式

(一)老年人学习能力和认知心理特征

一个人学习能力的大小既取决于先天遗传的生理因素和健康状态,也取决年龄和心理因素。从健康角度,高龄老年人比中低龄老年人、青年人容易疲劳,不宜长时间的学习。从记忆力发展的角度,随着年龄的增长,60岁以后,记忆力发展会明显的下降,是尤其短期记忆,如果多而复杂的内容,很容易混淆与丢失信息,人的大脑细胞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减少,但未曾利用的潜力高达90%,所以细胞的死亡量不足以影响老年人的智力活动,因此老年人仍具有较大的学历潜力,但不宜在短时间里学习量大而复杂的内容。从根据认知心理规律角度,人和动物学习活动的第一步首要通过感觉器官接受特定的外界刺激,然后通过传入神经在大脑产生感觉和知觉,但是在人体的各种器言和功能中最早衰退的恰恰是感觉器官,特别是视觉和听觉器官。

(二)微课的特点适应老年人学习

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所谓微课是把教学内容划分为小单元,以课堂教学视频的形式而展开的教与学活动。其特点主要有: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主题突出且内容具体、资源容量较小等,微课的这些特点特别适合老年人的学习。

1.教学时间短。一个微课教学的时间一般是15分钟左右,最长也不超过2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0或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由于生长的自然规律,老年人功能在趋于衰退,首先衰退的视觉和听觉器官,这就难以持久的注意力,加上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容易疲倦,不适宜长时间的学习。

2.学习内容较少。一个微课一般只讲授一两个知识点,相对于传统的教学,微课就具有主题突出,聚集问题焦点,把复杂众多的学习内容,以每个精简的教学课件形式展示的优势,是符合老年人的认知心理特征的。同时老年人的学习内容偏重于实用型知识,不需要系统的知识结构,只要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展开学习就可以,而且60岁以后的老年人,记忆力已经明显的下降,是尤其短期记忆,如果多而复杂的内容,很容易混淆与丢失信息,从这个方面说,也是适合短小精悍的微课教学形式。

3.资源容量较小。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伴随老年人记忆力的下降,尤其短期记忆的下降,反复学习已学的内容很有必要,而便于下载携带和保存的微课视频则是老年人很好反复学习的工具。

(三)微课教学弥补了社区教育服务的教学资源的不足

目前来看,我们国家要想在社区有专门的教学师资是不现实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学习环境还是有可能的,因此,社区老年人的学习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学习内容和教学手段。微课是使用多媒体技术,对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的一段视频,一具有反复使用反复学习、可以复制和移动的特点,社区乃至村镇只要有电脑、投影仪、网络等就可以开展微课教学和学习活动。

四、提供适应社区平台下老年人学习的微课注意几个问题

微课教学从短小的形式上符合老年人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能力差、长时间学习体力不足的特点,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同时也由于其反复运用和反复学习,弥补了社区老年人学习的教学资源不足,具有其优越性。但也正因为短小,内容转递的知识信息有限;也会因为制作困难加上可以无限期的运用,容易导致更新不及时等缺点,因此,在社区平台下老年人学习的微课教学注意几个问题:

(一)微课教学的内容要丰富多样

老年人再学习不仅不同于青少年的义务和学历教育,而且也不同于成年人的学历教育和充电教育。老年人的学习不再是为了求职谋生,而是为了身心健康、自我发展和社会回归的需要,因此对于学习更多的是从自身的需求、爱好等出发,根据宁波老年大学的经验,他们设有健康保健、休闲娱乐、文学语言、实用技能、家庭与人际、社会政治、自我实现与生命意义等方面内容。其中健康保健方面,包括"营养规划、医疗疾病资讯、老年人疾病预防与照顾、身心保健常识以及健身活动";休闲娱乐包括"摄影、声乐、舞蹈、绘画、书法等";文学语言包括"文学、历史、诗歌欣赏、普通话学习等";实用技能包括"中国结等民俗技艺、家电维修、烹饪、电脑网络、投资理财等";家庭与人际方面包括"如何与家人朋友相处、家庭教育、参加社会活动等";社会政治包括"了解生活中的法律常规、社会潮流、国内外时事等相关内容";自我实现与生命意义包括"学习如何面对死亡、生命意义探讨、自愿者服务、发挥自身潜能等内容"[3]。此外根据兴趣,可以有特殊专业,比如钢琴、古筝、电脑学习等。

(二)微课内容要及时更新

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微课教学一旦使用就具有反复使用反复学习的特点,但是每一个微课内容虽然短小,制作起来还是比较费时费力的,成功制作一节微课要编写、设计和录制,经常要反复修改讲课稿件,仔细推敲、字斟句酌,录制微课更是反复录制,一遍又一遍的反复认真聆听。因此一般录成后可以无限期运用,正因为微课使用的反复性和使用时间的无限性,很有可能导致微课内容的不及时更新。而如今知识的更新速度是越来越快,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因此也需要关注微课内容的时效性,要及时更新。

(三)微课教学要与讨论动手等形式相互动

老年人作为特殊的学习群体,由于随着年岁的增长而导致生理老化,反应能力逐渐迟缓,心智等能力也逐渐退化等,就要求学习手段和方式不断创新。微课教学一现代化教学设备为载体,短小精悍为特点,能够充分调动老年学员的视听等多种器官,以增强记忆、接受知识、增强理解。但根据彼得森研究,老年人较之于年轻人的学习,比较倾向于"场地依赖型"学习形态,即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中喜欢与同辈们相互讨论的互动关系,因此微课教学要与学员的参与相结合,通过讨论或操作相结合,尤其是教授实用型技能的课程,比如烹饪、插花等,不仅提高学习兴致,而且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会昌.心理的毕生发展,河南教育(上旬)[J],2008(12)

[2]顾大男,仇莉.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2003第19卷第2期

[3]胡迪利.宁波市城市老年人学习需求与对策研究,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