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7:47

金融科技的特点篇1

关键词:科技金融体系;生命周期理论;科技服务平台

中图分类号:F830.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0017-2015(5)-0033-08

一、科技金融概述

(一)科技金融的定义

“科技金融”一词是中国人的独创,是在上世纪90年代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不断融合之下产生的。

从广义上看,科技金融指的是科技与金融之间的互补关系,金融促进了科技的发展,而科技的进步同时促进金融深度与广度的增加。中国科技大学教授房汉廷将科技金融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科技金融具有创造性,科技创新活动可以经过科技金融渠道转化为具有商业性质的融资行为;二是科技金融是一门将经济与科技相结合的技术,是经济增长之动力所在;三是科技金融是一个过程,科技创新的活动可以变为创造财富的工具;四是科技金融可以使金融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科技金融可以使金融资本通过科技异质化的配置从而获取具有高附加值的回报。

从狭义上看,科技金融是一个经济领域的特定术语,主要指的是金融对科技的支持作用。《科技金融》作者赵昌文教授认为“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性安排,是由向科技与技术创新活动提供金融资源的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机构等各种主体及其在科技创新融资过程中的行业活动共同组成的一个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国内金融体系实情出发,我国商业银行存在信息、资本、客户资源等固有优势,能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专业化、综合化服务。因此商业银行对科技金融的贡献不容忽视。从商业银行角度看,科技金融是金融资源供给者依托各种创新平台,通过对金融资源进行全方位的整合创新,为科技型企业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提供金融服务。具体业务包括金融资源配置、金融产品设计等,以促进科技型企业对金融资源或资本需求的内生性优化,进而保障企业技术革新有效提升,推动整个高新技术产业链加速发展,最终形成一种良好的金融生态。

(二)科技金融体系概述

科技金融体系是指完成科技金融流程所需要的参与者、资源与模式的总和。随着科技金融探索的不断深入、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科技金融体系会不断补充与丰富。

科技金融市场参与者可以分为供给者、需求者、中介方。科技金融供给者是指各类科技金融机构或个人,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风险投资者等,它们为科技金融需求方提供直接或间接融资,股权或债务融资;科技金融需求者包括科技型企业、科技研发机构等,它们在企业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都具有不同的融资需求,科技金融体系的建立与科技金融工具的发明几乎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科技型企业发展的需要;科技金融中介方包括担保机构、资产评估机构、信用评级机构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等,它们的主要作用是为了减少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加强互信,同时提高整个体系的运行效率。

就目前科技金融环境而言,科技金融资源主要包括六大类:一是科技财政资源,指的是国家通过税收优惠或是财政预算等方式支持科学技术活动。在市场失灵与市场残缺的情况下,科技财政资源能为科技活动的研发与开展提供十分重要的金融支持。二是科技贷款,是指金融机构为科技企业发展或科技活动开展提供的债务性金融支持。根据供给者身份的不同,科技贷款可以分为商业银行科技贷款、民间金融科技贷款以及政策性银行科技贷款。三是科技保险,是指以保险作为分散风险的手段,针对科技研发风险、运营风险以及科技金融系统性风险,由保险公司提供风险补偿。根据保险经营者与运营机制的不同,可以分为政策性科技保险和商业性科技保险。四是科技资本市场,是指除创业风险投资之外的为科技型企业提供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科技资本市场包括主板市场、创业板市场、中小企业板市场等。五是创业风险投资,是指投资于高成长潜力企业,通过企业的成长增值、股票变现获得收益的融资渠道。根据资金的来源和运营目的进行划分,可以将创业风险投资分为私人创业风险投资和公共创业风险投资。目前创业风险投资在我国发展的速度与规模正迅速扩大,不少政府与企业都已参与其中。六是外部文化环境。每个国家都有各自引以为傲的文化与历史传统,也有着各具特点的经济和法律体制,这些对于科技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以及运行水平都有着不同的影响。

科技金融的运行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类:一是政府主导模式。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财政投入、政府担保等形式进行宏观调控,实现资源分配。在科技型企业发展初期,政府的引导与支持尤为重要。目前在国际上采取政府主导型科技金融模式的国家以以色列为代表。二是资本主导模式。该模式注重直接融资,证券市场对于科技型企业的成长非常重要。采取这种科技金融模式的国家,证券市场与债券市场较为发达,证券流动性高、资金流动性强、创业风险投资的体系也较为完善。在国际上主要以英国和美国这两个国家为代表。三是银行主导模式。该模式商业银行扮演了重要角色,科技型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为间接融资。商业银行可能会参与科技型企业的日常管理,甚至可能持有科技型企业一定的股份,银企关系十分密切。国际上采用银行主导型科技金融模式的国家主要是日本与德国。

目前,我国尚处于科技金融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离不开政府的引导。随着科技金融的不断发展,运行模式会从政府主导型向资本主导型或银行主导型转变。事实上,我国间接融资规模已占绝对主导地位,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其在资本、信息获取、政策传导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这决定了商业银行是科技金融市场上最重要的金融资源供给者。

(三)科技金融文献综述

关于金融支持科技企业与技术创新的最早论述,首见于经济学家熊彼特(1912)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熊彼特详细地论证了货币、信贷、利息等金融变量对经济创新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当今,国内外关于科技金融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从基本理论看,由于技术创新具有较高风险,科技企业进行融资的成本普遍较高。金融市场具有风险分散功能,从而有能力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国外研究中,Saint-paul(1992)从理论上论证了上述观点;BencibengaandSnith(1995)运用世代交叠模型论证融资成本与融资期限长短的关系,发现科技型企业融资的选择偏好。国内研究中,孙伍琴(2008)比较了不同国家金融体系对科技创新的影响;李新功(2011)研究论证了金融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提出政府与金融相融合的混合信贷体制;林三强等(2009)采用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分析我国金融结构与技术创新间的关系,得出金融结构优化是技术创新原因的结论。

从融资方式看,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尤为重要,商业银行具备信息、谈判、监控的独特优势,支持科技型企业的作用十分突出。国外研究中,Rajan(1992)指出,商业银行的信息优势会引导科技型企业的投资项目;Stulz(2000)指出,商业银行的动态监控功能可及时发现科技型企业的信贷风险,并采取相应行动减少损失;Herrera(2007)采用实证检验方式,证明科技型企业与银行的长期信贷合作能提高创新的积极性。国内研究中,吕珊珊(2005)认为技术领先国家多倾向于构建证券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体系,而技术追赶国家则多倾向于构建银行中介主导型的金融体系,因此我国发展科技金融采用信贷支持模式前景广阔。

从政策支持看,相关学者对政府在科技金融中扮演的角色进行研究,观点不一。国外研究中,Hyytinenaandtoivanen(2005)基于芬兰的政府行为,认为政府可以通过公共政策支持弥补其资本市场发展较为落后的不足,促进科技金融的发展;LeleuxandSurlemon(2003)分析了欧洲的政府行为,发现政府的公共投资并未挤出基础私人资金,在总体上促进了创业投资。我国研究中,闻岳春、梁悦敏(2008)研究设计以“风险投资管理局”为核心的政府主导型风险投资机制,包括投资对象的综合评估与筛选、政府主导型风险投资融资方式、政府对投资公司的配套服务与支持措施等;闻岳春、周怡琼(2009)提出构建我国技术创新投融资生态体系,该体系涵盖了政策和法规支持、多重融资渠道与辅助体系等。

二、科技金融体系的融资供需结构分析――以湖州市为例

科技金融的理论属于宏观上的概念,科技金融的实践离不开地区特色与实情。从全国范围看,国家采用划分高新科技园区,设立科技金融试点城市等方式,将科技金融资源与地方实情相融合。国家高新区是我国实施“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主战场。经过20余年的发展,我国已建成88个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科技与金融相结合最紧密的区域。不同的区域结合自身特色,探索各自的科技与金融相结合道路。科技金融试点城市是由国家科技部牵头、一行三会协作的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项目,是进一步推进科技与地域性特色金融相结合的重要工作。

为深入分析科技金融体系的融资供需结构,本文选取部级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城市――浙江省湖州市作为研究对象。湖州市地处浙江省北部,市辖吴兴区、南浔区两区,长兴县、安吉县、德清县三县。湖州市开展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工作已有三年时间,已建立相对完整的科技金融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2013年4月19日,湖州市被科技部批准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全国有12个城市获得该荣誉称号,浙江省仅湖州市和杭州市榜上有名。2013年9月18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了第二批18个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湖州市名列其中,示范期为3年。此外,长兴县、吴兴区被列入“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区)”,安吉县被列为“省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县”。在金融扶持科技型企业的实践中,湖州市一直致力于发展地域化特色金融,为科技创新型企业切实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并取得一定成效。湖州市开展金融扶持科技型企业的目标是:既实现科技型企业融资质与量的保证,又实现科技金融体系融资供需结构的匹配。

(一)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结构

1、科技型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

科技型企业的运作特性决定了与一般企业在融资需求方面的巨大差别。科技型企业的运作特征包括:(1)高投入。主要指科技型企业创新门槛高,科技项目从研发到投产需要耗费大量资源,且成本高昂,需要强有力的资金后盾;(2)高风险与高回报并存。科技型企业经营时伴随着创新活动,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但新兴产品或服务一旦被市场所接受,能够获得丰厚的收益,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容易极端化,或者发展势头非常好,或者面临破产;(3)中小型化。目前,资产规模小、员工人数少是科技型企业的主要特征之一,科技型企业在发展初期只需要数量较少的优质人才即可运营,在大规模投产之前,对固定资产的要求一般较低;(4)产业化周期长。科技型企业创新化产品的推出需要一段时间,新产品被市场接受也需要一段时间,因此,科技型企业形成稳定的产品销售与盈利渠道的周期一般长于一般企业。这使得科技型企业在运营中存在特别风险,若政府和金融机构没有针对性地提供必要的融资支持,很可能使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科技企业夭折。

因此,研究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应将主要着眼点放在需求结构上。科技型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很好地解释了科技型企业的整体结构。科技型企业有特殊的周期性成长规律,将科技型企业与一般企业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得出科技型企业的大致发展历程。经过研究,可以大致将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分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科技型企业在不同的阶段有特定的融资需求,任何阶段的资金缺口都可能造成公司运营的困难。

导入期指的是科技型企业发展的最初阶段,该阶段中企业的主要任务是提出研发设想,设计出创新型产品的雏形,并初步进入市场试探。从一般规律看,该阶段企业的融资风险极大,理论上只有风险投资模式适应科技型企业初期的融资需求;而事实上,导入期科技型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仍为信贷融资,这给金融机构带来很大的风险,因此,该阶段政府的支持必不可少。

成长期指的是科技型企业实现规模扩张,创新型产品逐渐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的阶段。在该阶段初期,科技型企业会增加产品产出的投入,主要表现为固定资产投入;另一方面,科技型企业的研发投入仍然较高,主要追求创新型产品更高的质量。因此,该阶段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量较大,并且能够接受市场化融资手段,如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等。此时,需要政府或金融机构提供规模化融资支持。但是发展到成长期后期阶段,企业的收益较多,自身的盈利能够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此时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逐渐降低。

成熟期指的是科技型企业已形成较为成熟稳定的产业链,生产成本逐渐降低,市场已出现同质化产品,竞争较为激烈。此时,科技型企业已基本不需要政府相关融资政策的扶持,一般性的信贷类融资已能满足企业需求。

衰退期指的是科技型企业产品收益逐渐降低,产品的技术含量已经滞后,不再适应市场环境。企业需要转型才能继续发展。此时,企业的策略是获取现有产品最后的收益,并为下一周期的新产品研发做准备。该阶段企业基本不具有融资需求。

对一个地区而言,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组成了该地区的科技金融融资需求结构。分析融资需求结构对判断该地区科技金融发展状况,制定金融扶持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案例分析

基于接受调查的一百家湖州科技型企业的相关数据,我们可以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这些科技型企业进行分类,从而判断这些企业处于生命周期中的哪个阶段,进而得出湖州市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结构。

本文选取科技型企业的成立时间、员工数量、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4个指标进行聚类分析,这些指标包含科技型企业处于生命周期哪个阶段的一些信息,并且可以量化。聚类分析结果如下。

接受调查的一百家湖州科技型企业大致可分为3类。第一类企业共94家,基本特征是成立时间较短,人员数量较少,主营业务收入较低但利润率较高,比较符合生命周期理论中导入期或成长期初期特征;第二类企业共3家,基本特征是成立时间较长,人员数量很多,主营业务收入较第一类大很多,利润率同样较高,比较符合生命周期理论中成长期后期特征;第三类企业共3家,基本特征是成立时间较长,人员较少,主营业务收入是三类中最高的,但利润率明显低于前两类,比较符合生命周期理论中成熟期特征。

2014年末调查数据显示,不同类型企业的融资需求截然不同。第一类企业数量最多,融资需求总额最大,企业的平均融资需求处于中游水平,但是考虑到该类企业处于生命周期的导入期或成长期初级阶段,其融资需求的满足需要特别定制或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第二类企业的融资需求为负数,说明该类企业在当年还款金额大于借入金额,或者说该类企业几乎没有融资需求,这符合成长期后期企业的特征;第三类企业融资需求均值最大,该类企业由于主营业务收入较高且利润率较低,需要保持一定的规模才能持续经营,因此,需要资金的持续性支持。但是该类企业发展较为成熟,一般性的信贷需求即可满足。

从上述分析结果看,湖州大部分科技型企业处于生命周期的导入期或成长期初期阶段,因此,其融资需求不仅需要量的支撑,更需要质的保证。湖州市科技型企业更需要的是定制化的、带有政府政策支持的融资方式。这与调查反馈的结果相似,很多科技型企业反映融资困难,并不仅仅是因为从商业银行无法取得贷款,更多的是普通贷款并不满足科技型企业的成本管理与风险管理要求。可见,湖州市科技型企业结构化融资需求并未得到满足。因此,发展地域特色金融、发展特制化的科技型企业信贷支持模式尤为重要。

(二)支持科技型企业的融资供给结构

1、融资供给结构概述

随着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对科技型企业金融支持的资金供给方式已逐渐多样化。从金融供给主体看,科技金融的资金供给方可以分为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从资金来源看,科技型企业获取资金的来源有政府补贴、金融中介机构的间接融资渠道、金融市场的直接融资渠道。具体如下图所示。

2、融资供给案例分析

(1)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

从科技型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出发,科技型企业在导入期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具体而言,政府部门对科技型企业的扶持方法主要有直接性的财政支持和间接性的税收优惠。政府部门的直接性政策支持是科技型企业最乐于接受的模式。与金融扶持模式相比,财政支持在大多数情况下能最好地支持科技创新。财政支持方式包括财政直接投入、财政基金等,一般情况下财政支持不会增加企业负债上的负担,即使是政策性贷款,其贷款贴息也必然降到最低,且政府财政具有很高的担保信用,免除了科技型企业的后顾之忧。

继续以湖州市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湖州市对科技型企业的财政税收支持范围较广,程度不一。财政补贴方面,湖州市级、县区级财政部门每年均会对各级高新技术产业按一定评定标准给予补贴。接受调查的100家湖州市科技型企业中,有65家企业连续3年获得资金补贴,但是不同企业间财政补贴的差距较大,例如:浙江JR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享受财政补贴达471.42万元,而当年湖州aB石英科技有限公司仅享受补贴0.36万元。税收方面,科技型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主要为企业所得税方面的计税优惠,具体包括:高新技术企业按15%的税率征税、研发费用加计50%扣除。接受调查的100家企业中有37家可以享受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

但是,财政税收的政策支持有其局限性。财政税收的支持模式难以做到绝对的公平和有效,这既包括财政补贴存在较大的寻租空间,也包括信息不对称导致部分科技型企业无法享受财政税收优惠。因此,湖州市力求改变政策扶持模式,具体表现为:改变政府资金引导模式,实行“拨改奖”、“拨改补”、“拨改保”、“拨改投”等新型财政资金投入模式;政策支持思路的市场化,探寻创新型科技补贴模式,紧贴市场规律。湖州市及各县区正积极探索“科技创新券”制度,通过“政府发券扶持企业,企业凭券申报专利,中介依券提供服务,政府按券给予补助”的形式,鼓励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与专利申请的积极性。

(2)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

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是扶持科技型企业发展的最重要一环。信贷支持模式不仅贯穿于科技型企业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而且从资金供应量上是各种支持模式中最大的。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模式非常灵活,既能融入地方经济金融环境,又能满足科技型企业的各种需求。从科技金融体系上看,信贷资源有时充当其他科技金融资源的替代品,信贷支持模式对完善科技金融体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商业银行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具有独特作用:分担科技创新中的风险。麦克米伦缺口(macmillanGap)指出: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缺口的主要原因是,商业银行担心高风险和高成本不愿意向中小企业提供信贷资金,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信贷融资过程中往往处于劣势。科技型企业具有技术创新性和规模中小性的双重特征,在运营过程中非常需要风险管理的支持。商业银行在提供信贷支持的同时,还能基于金融市场中的信息优势解决科技型企业在经营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科技型企业的信息成本和风险管理成本。

为具体分析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情况,继续以湖州市作为研究对象,并选取湖州市17家商业银作为研究样本。结果显示,湖州市商业银行体系以科技企业扶持政策为导向,积极探索地域特色化的科技型企业信贷支持模式。近几年来,科技信贷规模逐渐扩展,结构逐渐完善,努力实现金融创新,为科技型企业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具体表现为:

第一、信贷规模逐渐扩张。从信贷规模看,湖州市商业银行对科技型企业的投放力度逐渐增大。2012-2014年,商业银行科技信贷余额逐渐增长,2014年末样本银行机构科技贷款余额181.51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7.26%;科技型企业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近三年相对保持稳定,比重接近10%。

信贷结构特征明显。从湖州市科技型企业贷款结构看,国有商业银行贷款、短期贷款、抵押类贷款占绝对主导地位。2012-2014年,按贷款主体分类,中资四大行科技型信贷占所有商业银行科技信贷总额的75%左右;按贷款期限分类,商业银行短期科技信贷占所有科技信贷总额的90%以上;按贷款形式分类,担保或抵押类科技贷款占所有科技贷款总额的90%以上。

地域化特色金融成效显著。首先,湖州大力发展专门为科技型企业服务的科技支行,目前已有5家商业银行设立科技支行,共向科技型企业投放资金约22亿元。其次,湖州市大力发展创新型科技信贷模式与信贷产品,如专利权质押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政采贷、税易贷、投联贷、保联贷、全抵贷等。从银行参与度看,城市商业银行及农合机构在科技银行的设立与科技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贡献较大。

(3)其他融资供给方式

科技类担保与科技类小贷公司不断发展。目前,湖州市通过年检年审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共有23家,总注册资金10.91亿元。德清县科技担保公司是浙江省首家科技担保公司,截至2014年底累计担保金额达30亿元以上,有效支持了科技信贷的发展。此外,湖州市冠名科技类的小额贷款公司共有4家,其机制较为灵活,能有效补充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

建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湖州市各县区大力发展创投引导基金,为导入期科技型企业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渠道。目前,湖州市共有创业投资公司6家,注册资金达3.6亿元,累计科技投资达1.5亿元。

积极探索科技保险。湖州市自从2010年起开始探索科技保险,主要产品有产品研发责任保险、关键研发设备保险、产品质量保证保险、高管人员和关键研发人员团体健康险等6个险种。目前,湖州市67家科技型企业参加科技保险,在规避风险的同时实现融资渠道的开发与探索。

(4)湖州市科技金融供给结构特征

从上述分析结果看,湖州市具备清晰的科技金融融资供给层次,融资供给总量呈扩张趋势,结构仍有改善空间。财政供给方面,湖州市始终加强对科技型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但仍存在一些政策支持的固有弊端,如无法兼顾效率与公平、信息不对称问题等。间接融资方面,湖州市地域特色金融发展成效显著,科技银行不断涌现、创新型信贷模式发展强劲,有的科技金融产品甚至实现了“私人定制”。但大型商业银行的传统信贷模式仍占主导地位,难以完全满足导入期科技型企业的特殊化融资需求。直接融资方面,湖州市努力构建多元化的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但整体上相对薄弱,尤其是科技型企业的上市与债券融资有待进一步发展。

三、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科技金融体系的融资结构研究结论可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为更好地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加强地域特色金融建设是重要一环。地域特色金融发展的关键点在于调整资金供求结构,实现科技金融体系融资供求均衡。其次,融资需求方面,大部分科技型企业处于导入期或者成长期初期,融资需求集中于定制化的、政策支持化的融资方式。再次,融资供给方面,当前环境下,对科技型企业的资金支持主要依托于大型商业银行传统、单一的信贷支持模式,但随着科技金融创新工作的深入开展,融资层次将逐渐鲜明,融资方式将逐渐多样。最后,供需结构方面,短期内科技金融体系中的融资供求难以实现完全的均衡,科技型企业特殊化的融资需求既需要财政税收的政策支持,也需要融资平台、市场化融资手段的补充。随着地域特色金融有目的性、有方向性的发展,科技金融体系供需结构将不断完善。

因此,金融扶持科技型企业的发展方向应以地域特色金融的发展为基调,以解决科技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导向,以完善科技金融体系的供需结构为目标。

(一)发挥多元化融资政策的引导作用

政府部门应拓宽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思路,在直接扶持科技型企业发展的基础上,重视多元化融资与市场化融资建设,加强相关政策的引导作用。完善科技企业上市资源库建设,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型企业改制上市的支持力度,引导科技型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市融资;大力推进“新三板”试点挂牌企业培育和推荐工作,引导更多科技型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交易;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完善公司治理与财务结构,促进其通过债券市场融资;加快建立地方性天使投资引导基金,适度引入风投等新型融资模式,重点支持初创及成长初期的科技型企业。

(二)发挥金融机构的科技金融服务灵活性

从科技银行设立情况看,城市商业银行与农合银行是科技银行设立发展的主要力量。相对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而言,城市商业银行、农合银行在机构设立上较为灵活,能迅速适应地区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从而能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及时、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从商业银行业务开展看,大型商业银行开展地域特色金融服务存在限制,地方金融机构具有独特优势。国有商业银行设计科技金融产品需要上级分行或总行审批,业务时效性较差。地方性金融机构具有科技金融业务开展自,因而能更好地结合地方特色开展科技金融服务。各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加强科技银行建设与科技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在管理体制、业务流程、风险管理和业务产品方面进行不断创新,实施专门化的考核模式,充分发挥地方金融机构开展科技金融服务的灵活性。

(三)发挥科技服务平台的融资供需桥梁作用

构建地方特色科技服务平台,能加强科技金融资源的整合能力,实现科技型企业和金融机构融资供求的匹配,从而构建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以湖州市为例,近几年在市政府的引导下,全市努力搭建服务于科技型企业的“五大”科技服务平台。一是建立湖州市科技企业融资服务中心,目前实际为科技中小型企业实际贷款12亿以上;二是科技金融公共服务平台,专门从事科技金融创新产品、科技保险、担保等科技金融服务;三是产业集群融资平台,如南浔木地板产业融资平台,为南浔木地板产业新增10亿元融资规模;四是创业融资服务平台,通过吴兴区创业园作反担保,帮助没有抵押物的导入期科技型企业融资;五是安吉县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融资平台,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专项。应进一步加强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平台相关制度,做好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项目受理、管理等工作。加快平台会员队伍建设,积极吸收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企业成为会员单位,扩大服务范围,创新服务手段。科技服务平台应充分发挥连接科技型企业与金融机构的桥梁作用,在短期内资金结构失衡的环境下尽可能匹配融资供求,完善科技型企业资金获取渠道。

参考文献

[1]房汉庭:关于科技金融理论、实践与政策的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10(11):5-10.

[2]李新功:金融促进技术创新市场化工具运行的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0):87-93.

[3]林三强,胡曰东,张秀武:我国金融结构体系促进技术创新的实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5):294-296.

[4]吕珊珊,吕光明:我国技术创新金融支持的模式分析与政策达标[J],投资研究,2005(12):8-11.

[5]马红:科技与金融结合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theStudyontheFinancialSupportfor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enterprises

――aCaseofHuzhouCity--thepilotofnationalScienceandtechnologyCombinedwithFinance

QiUJun

(ShanghaiHeadofficepBC,Shanghai,200120)

金融科技的特点篇2

科技信贷风险补偿指各级政府为完善科技创新融资环境、促进科技创新及其应用,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科技创新的融资工具,并根据科技创新企业的风险特点,针对科技企业制定的融资风险补偿政策,不同于以往对金融机构的一次性奖励或补贴资金,是专项用于补偿合作金融机构在支持科技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所发生的贷款损失。这一机制创新了财政科技经费的使用方式,由过去“点对点”的消耗性使用变为循环使用,提高了政府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通过科技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撬动银行向科技企业发放贷款,更能很好的起到财政资金“杠杆放大效应”,由于政府增信,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科技企业与银行谈判周期,使科技企业能够及早获得贷款的支持。

一、国内典型做法

(1)北京。

设立专项资金,对中小微企业、中小微企业信贷专营机构、其它信贷机构、融资担保机构和保险机构等营机构进行专项补贴和贷款担保风险补偿。2014年为海淀区近千家中小微企业解决总额为30亿元的信贷融资。同时,搭建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在全国首创中小微企业集合授信贷款模式,使海新联近200家企业获得了总额为20亿元、成本最高为6.6%的纯信用贷款,降低了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2)青岛。

市、区两级财政联合建设“青岛市科技信贷风险基金池”,并出资1亿元注册成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开发“科易贷”、“鑫科贷”、“科满融”、“科技园区集合贷”等金融创新产品。到2014年底,实现了科技信贷风险补偿准备金池业务全域覆盖,总规模达1.785亿元,累计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117家,拉动组合贷款近20亿元。

(3)上海。

构建了科技信贷的“3+X”体系,其中“3”指的是“微贷通”“、履约贷”和“信用贷”,“X”指的是开发或引进专门化或区域性的产品。开发上海市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科技信贷产品的申请工作电子化,解决了科技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三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缩短了企业贷款时间。截至目前,共为632家企业解决银行贷款35.2亿元。

二、存在的问题

(1)科技型企业贷款门槛高和成本高的问题未根本解决。

对于科技型企业的贷款,无论银行还是担保机构出于风险控制和盈利回报的考虑,以市场化运作为主,未单独针对科技型企业特点制定更加明确的扶持优惠政策,因此导致抵押或担保条件比较高,部分科技企业必须提供反担保或抵押,同时贷款利息上浮较为普遍,使得科技型企业贷款门槛高和成本高的问题未根本解决。

(2)科技型企业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流转成本较高

缓解“轻资产”的科技型企业获得银行贷款难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目前我国针对科技型企业的股权、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无形资产的评估体系尚不健全,科技企业普遍的评估费用为贷款实际投放额的.5-1.8%,评估成本对于科技型企业相对较高。

三、促进科技信贷风险发展的对策

(1)设立科技担保和科技小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

政府资金设立专项资金,建立省、科技担保和科技小贷公司、企业多方风险共担机制,提高科技担保和科技小贷公司的抗风险能力,扩大业务规模,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撬动作用。

(2)建立科技保险风险补偿机制。

设立科技保险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建立省地政府、银行和保险公司风险共担机制,形成引导和鼓励保险公司与银行合作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履约保证保险贷款的新模式,从省级层面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履约保证保险贷款业务规模的扩大。

(3)金融机构积极创新信贷模式。

科技企业多为成长型中小企业,呈现出“轻资产”“、重创意”的资本结构特点和“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型融资特点,而且产品和服务具有专业性、异质性和排他性等特征,资金供求双方专业知识的差异往往形成科技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金融机构必须创新金融产品、突破传统抵押担保方式提供可持续性融资供给模式以规避风险。

(4)加快发展科技企业信贷融资市场。

建立科技银行,鼓励银行设立科技信贷专营机构,政府建立政策性科技银行,通过政策性激励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增加为科技企业服务的特色支行、信贷专营机构、科技金融事业部等机构;调动多种成分金融机构服务科技企业的积极性,引进小贷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参加科技信贷工作,构建良好的小额信贷支持服务体系。

(5)推进科技企业基础信息平台建设。

建立科技企业信用信息共享系统,建设不同功能定位、专业化、全方位、一站式服务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发展科技融资的信用中介组织,构建科技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加大对创新科技融资产品和融资方式的宣传。

(6)建立知识产权质押物价值动态评估机制

金融科技的特点篇3

投资北京:作为北京地区重要的金融机构之一,北京银行近年来在支持北京经济文化建设中做了哪些建设性工作?

闫冰竹:北京银行扎根首都沃土,紧贴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紧贴市场和百姓需求,不断在创新转型中谋求新的更大发展,塑造了“首都金融”、“民生金融”、“科技金融”、“文化金融”、“绿色金融”等业务特色,打造成为首都金融业一张亮丽“名片”。

强化“首都金融”特色,全力支持重点项目。北京银行瞄准首都战略规划,全力支持市属重点产业升级、重大工程建设、重点项目研发。累计向市属重点企业、重点建设项目投入上万亿元,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商务中心区、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重点区域,大力支持奥运工程建设、高等教育事业、医疗卫生事业,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作出了积极贡献。

强化“民生金融”特色,全力增进百姓福祉。北京银行推广“北京市社会保障卡”,实现首都市民持卡就医“一卡通”。开发“京医通”项目,服务非医保和非京籍患者,受益患者将涵盖北京市医院门诊量40%。中标北京市财政工资统发和授权支付业务。独资设立的北银消费金融公司以“小、快、灵”优势,服务大众消费领域,有效地满足消费者全方位金融服务需求。

强化“科技金融”特色,全力服务科技创新。设立中国第一家专业服务科技创新的分行级金融机构——中关村分行。累计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园区4000多家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贷款超过1000亿元,在创业板和中小板上市的中关村企业,65%以上是北京银行培育起来的客户,连续被银监会授予“年度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先进单位”称号。

强化“文化金融”特色,全力促进文化繁荣。首家与北京市文资办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设立7家“文化创意专营支行”,构建北京市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为北京地区700多家文化创意企业提供近500亿元支持,市场占有率超过50%。被人行营管部评为“文化金融产品创新先进单位”。

强化“绿色金融”特色,全力建设“美丽北京”。2007年与国际金融公司签署能效融资合作协议,创新推出“节能贷”产品。支持北京上万辆中低标准公交车辆改造,积极参与inG“碳中和”行动。授信200亿元支持京能集团清洁能源项目,为建设生态文明、“美丽北京”作出积极贡献。

投资北京:科技创新是国家的核心战略,您刚刚谈到北京银行也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请问您如何认识科技金融的战略意义?

闫冰竹: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成为主宰国家兴衰和国力消长的根本力量,深刻影响着国际竞争格局的走向。面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新形势,我国只有奋力抢占国际经济科技制高点、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在此背景下,推动科技与金融的完美融合,对提升综合国力、赢得国际竞争具有重要意义。

全力服务科技创新,是中国金融业发展的未来。在当前全球孕育新一轮创新竞争高潮、我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加快实现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有效对接,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举措,是深化科技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根本要求,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选择。

科技创新与金融资本的完美融合,能够激发和释放出巨大的经济能量。科技创新载体多为知识密集、资本密集的科技型企业,在技术研发和商业化运作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根据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到2015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2%,全国科研经费年支出将达到1.35万亿元,所能带动的科技产业规模将呈几何倍数增长。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对科技型、创新型企业的信贷投放有利于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释放出推动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

投资北京:北京银行在2011年成立了中国第一家专业化服务科技创新的分行级金融机构——中关村分行。这既是监管部门对北京银行“科技金融”特色的充分肯定和鼓励,也是一次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完美融合。请问您如何看待北京银行中关村分行两年来的发展变化?

闫冰竹:北京银行中关村分行成立两年来,以“服务科技创新、服务园区建设、服务小微企业”为己任,在监管部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政策支持下,抢抓中关村难以复制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先行先试和体制机制优势,将科技金融创新不断推向前进,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效:

一是变革了管理机制。举全行之力向中关村分行倾斜,由总行副行长兼任分行行长,配备最优秀的信贷人员、最先进的信息系统、最完善的硬件设施。在信贷管理机制上,探索“信贷工厂”模式,推出标准化、流程化、批量化的贷款审批机制,极大地提升了管理效率,优化了服务质量,释放了竞争活力,赢得了客户好评。

二是创新了金融产品。推出百家主动授信和个人主动授信,创新推出“创意贷”、“智权贷”、“订单贷”、“增信贷”、“科技链”等产品。创新推出中小微企业网络贷款新模式和“增千户”行动计划。举办支持中关村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研讨活动,探讨服务小微企业的新途径、新方式,不断满足示范区企业的特色融资需求。

三是提升了服务理念。在发展中,中关村分行坚持差异化、特色化、精细化的服务理念,始终用创新的观点,思考工作的方方面面,推出新产品、制定新流程、创造新模式,不断抢占创新发展的制高点,实现了金融服务与科技创新的完美融合,逐渐成长为北京银行乃至全国银行业的创新型标杆分行。

四是创造了优异业绩。伴随改革创新、拼搏付出,目前分行总资产已接近1500亿元,累计为4000多户科技型小微企业发放贷款超过1000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和客户数在中关村示范区排名第一。经过短短两年的发展,中关村分行已经形成了完善创新的金融服务体系,成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金融先锋队、探路者和引领者。

面向未来,北京银行中关村分行承载着监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殷切希望,肩负着北京银行的创新激情和发展使命,将牢记使命、志存高远、开拓创新,进一步用专业领先的金融服务开拓科技蓝海、擦亮科技梦想,着力建设中国服务科技创新的领先银行,努力把中关村分行打造成为中国银行业最佳科技金融特色分行。

投资北京:请问北京银行下一步在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强化“科技金融”特色方面,还有什么样的设想和计划?

闫冰竹:服务科技创新,既是金融企业的历史使命,更是经营转型的迫切要求。面向未来,北京银行将认真落实党的十和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围绕首都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不断转变经营管理模式,持续深化科技金融合作,助推科技型企业发展,为服务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方式转变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是坚持先试先行,打造特色鲜明的标杆银行。积极融入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设,打造领先同业的发展能力和综合实力,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方位、综合性金融服务,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创新条件。巩固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领先优势,持续扩大服务领域,持续深化流程再造,全力打造“科技型企业最佳融资服务银行”。坚持以“科技金融创新”为使命,以“服务创新型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特色,按照“专业化队伍、针对性产品、适用性流程、批量化渠道”的“四位一体”工作方针,切实将中关村分行打造成“盈利能力强、发展水平高、资产质量优”的创新型分行,全力支持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二是坚持专业制胜,引领科技企业的创新发展。围绕科技创新,紧跟时代步伐,拓展营销模式,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做专、做强、做大科技型企业信贷专营机构和“信贷工厂”模式,构建绿色审批通道,坚持利率风险定价,提高科技金融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应对激烈竞争,持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从成长周期、行业和产业链等方面进一步细分客户群体,深入挖掘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潜力,拓展科技金融服务群体;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改善金融服务水平,提高融资服务效率,实现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双向驱动”。

三是坚持创新驱动,开创科技金融服务新模式。通过资金融入、专业咨询,全方位嵌入科技创新进程,打造服务科技创新的优质品牌。一是加快技术创新,提升科技金融服务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水平。在信贷操作流程中全面推广应用网络通讯技术,搭建现代化的高科技服务系统。二是加快产品创新,提升融资服务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做大做强针对科技型企业的“瞪羚计划”、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特色信贷产品,加快推广“软件贷”、“节能贷”、“创意贷”、“小瞪保”等细分产业的特色方案,拓展科技金融服务产品。三是加快文化创新,提升科技金融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育和倡导“服务科技、产融互动、尽职免责”的信贷文化,增强关注科技型企业、支持科技型企业的服务意识。

展望未来,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北京银行将积极推进金融产品及服务创新,先行先试大胆实践,全力做好科技型企业融资服务,进一步做实、做专、做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努力打造科技型企业融资服务特色品牌,为我国科技进步和富民强国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投资北京:党的十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北京市委市政府也相应提出建设“美丽北京”,这对北京银行发展提出什么样的要求?

闫冰竹:党的十报告首次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北京市委市政府也提出持续深化“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北京”。

作为首都金融业的一张“名片”,“美丽北京”建设对北京银行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期望,指引着北京银行坚持绿色金融发展战略,做大力支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循环发展的实践者和引领者,建设节能环保的“美丽银行”。一方面,北京银行要主动当好绿色办公与节能降耗的践行者,实行装修节能环保控制及无纸化办公,厉行节约,在全行员工中树立节能环保的绿色办公理念,打造新时期的绿色银行。另一方面,北京银行要持续倡导绿色信贷,支持首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融资需求,将信贷资金向低碳、节能减排以及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倾斜,全力支持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

投资北京:新年伊始,北京银行在支持“美丽北京”经济文化建设方面有没有新的规划?

闫冰竹:进入2013年,“美丽北京”建设如火如荼。北京银行通过充分发挥经济发展“催化剂”、资源配置“调节器”和社会稳定“助推器”作用,在“美丽北京”经济文化建设进程中责无旁贷,也将大有所为。

以经济转型为导向,提升服务首都效能。坚持服务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持续加大在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领域的投入,确保“两个不低于”,即中小企业贷款增量、增速均不低于全行的平均水平,打造小微企业服务品牌,提升金融服务经济发展的水平和效能。

金融科技的特点篇4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投融资机制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科技型中小企业不仅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而且还有利于技术创新、提高就业人员素质、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2006年初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我国“十一五”规划也把自主创新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自主创新的主体是企业,而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最为活跃的力量和载体。2006年4月7日在深圳举行的第八届中国风险投资论坛上,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报告中指出,“在美国,70%以上的专利都是小企业创造的,小企业的创新能力是大企业的2倍以上;在我国,小企业提供了全国大约66%的发明专利,74%以上的技术创新和82%以上的新产品开发,小企业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和源泉。”然而,作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外部环境,投融资机制能否与国家科技政策紧密衔接,是制约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个非常关键性的因素,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能否有效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科技开发,并逐步形成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制。

一、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特点及现状

1.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特点

与传统企业相比,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技术更新快、信息传递快、运营周期短、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这样的特点,决定了其融资需求呈现出以下明显特征:

(1)资金需求持续性强,频率高。由于技术更新快,产品不断升级换代,科技型中小企业需要持续不断地投入资金,用于研究开发活动和购置技术含量较高的设备,及时进行技术更新,以保持持续创新的动力和能力。

(2)融资需求时效性强。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具有市场垄断地位,对于市场变化敏感度较高,投资项目有较强的时效性。

(3)单次融资量相对较小。尽管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强烈,需要持续资金支持,但由于规模较小,单次融资资金额并不太大。

2.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

2005年6月,深交所与科技部、国家开发银行组成6个联合调研小组,对全国70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实地走访、调研。调研报告指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与商业银行的集中资金管理模式和审慎经营原则不相符合,使他们难以获得商业银行的贷款支持。一方面,科技型中小企业因经营时间短、经营风险高、业绩不稳定等原因,大都无法获得银行信用贷款支持;另一方面,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依赖研发人员推动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来获取利润,相对于传统的制造业企业,用于生产经营的有形资产规模较小、金额较低,可用于抵押、质押方式贷款的资产较少,无法满足各类金融机构、融资担保机构对于融资安全性的基本要求,也就难以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抵押、质押贷款。

(2)风险投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足。2004年,我国有253家企业获得了中外创业投资机构12.69亿美元的投资,仅占2004年全国8463亿美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0.15%。与风险投资最发达的美国相比,我国创业投资行业仍处于加速发展的阶段,其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支持作用的发挥仍有待于整个创业投资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困难,大量创业投资机构的资金介入主要以处于相对成熟产业中小企业的中后期为主,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不足,再加上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创投机构的投资资本退出渠道不畅,现有退出方式又增值有限,导致我国本土创投总体上处于相对萎缩状态。

(3)科技型中小企业进入主板融资困难重重。与传统企业相比,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规模小、技术更新快、信息传递快、运营周期短、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这些特点与主板资本市场的严格、规范、统一、公开、透明的运行理念不相吻合。三板市场的宽松、扶持有利于投资和交易为出发点的运行理念,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营的特点,能够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打破融资瓶颈。同时数量众多、充满生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也能够保持三板市场的活力和长久生命力。

二、美国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投融资机制

美国是当今世界的科技强国,形成其科技强国地位的因素很多,然而,美国在促进科技创新的投融资体制方面,有很多经验可供学习和借鉴。

在美国风险投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支持创新及其产业化的投融资机制,是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的产物。风险投资在运作中,为了追求回报、控制风险,从机制上就有对科技成果进行筛选、预测和把握能力,与此同时,风险投资还常常辅以灵活的孵化机制和高超的金融服务技巧。因此,风险投资在激励创新和鼓励技术创业方面发挥了人可替代的“第一助推力”作用。小企业管理局相关配套政策的刺激以及纳斯达克资本市场方便畅通的退出渠道,也保证了美国风险投资的有效运转。因此,从资金的角度看,风险投资是科技型创新企业当之无愧的“第一助推力”,构成了美国促进科技创新投融资机制中关键性的一环。

小企业管理局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直接提供的涉及资金的服务项目主要有:担保贷款、小企业投资公司计划SBiC、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SBiR、小企业技术转移计划SttR。除了在资金、担保、研发经费等方面外,小企业管理局还在咨询与管理培训服务、获得政府采购合同、促进小企业的进出口贸易等许多方面帮助小企业成长,正是这些系统的扶植和培育大大提高了美国各类科技创新型小企业的成功概率,从而客观上促进和推动了科技创新。

纳斯达克(naSDaQ)资本市场的建立,不仅成功开辟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的渠道,更重要的是它为风险投资退出创造了条件。在美国新兴高科技公司的创业过程风险投资和纳斯达克就好象是火箭发射过程中的两级燃料推动器,风险投资负责第一阶段的推动,纳斯达克市场筹集来的资金成为第二阶段的推动力,帮助火箭继续前行。

在美国科技创新的历史上,除了政府财政和大型公司的投入外,风险投资、小企业管理局以及纳斯达克市场这三大要素,从不同的角度、层面为处于各个阶段的创新型企业提供资金,并且各要素彼此衔接、相互配合,形成了的有效的投融资机制,很好地发挥了促进技术创新的作用。风险投资利用市场方式化解科技创新的风险,小企业管理局充分采用担保贷款、风险投资、预留联邦研发经费等方式,帮助小企业获取各种资金,大大提高技术创业的成功概率,而纳斯达克市场则实现了创新型小企业的规模性融资,并且为风险投资基金的最终撤离建立良好的退出机制。

三、促进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投融资机制建议

1.政府正确引导资本逐利性,建设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机制

根据专家测算,中国在“十一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投入4300亿~6700亿元,单纯依靠原有的以财政拨款为主渠道的科技投融资机制,势必难以适应自主创新发展的需要。在未来科技投融资机制建设过程中,政府应特别注重发挥引导作用,充分利用金融资本内在的逐利性。无论是银行贷款,还是风险投资,作为政府都不可能强制其参与对科技创新的投入,美国小企业管理局对其掌握的长期贷款和风险投资所做的优惠设计,非常值得借鉴,而能否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关键在于政府能否正确实施对资本逐利性的引导。

2.重视科技政策与金融配套政策的衔接,提高配套政策的可操作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以成为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这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然而科技的发展不是孤立的,金融、税收、贸易等相关政策的共同作用,才能促进科技创新的蓬勃发展。因此,在制定科技发展整体计划时,一定要有财政、金融、税收、贸易等方面政策意见的参与,在沟通协调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科技与金融复合型人才的作用,从而使所制定的政策具有可操作性和生命力。因此,能否真正实现科技政策与金融等配套政策的衔接,科技与金融复合型人才至关重要。美国风险投资基金和纳斯达克市场之所以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有一批既懂科技,又懂金融和资本市场运作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3.鼓励风险投资,重视建设中国自己的退出机制

风险投资机制可以有效促进高新科技成果走向市场,实现产业化,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这已经为美国的成功实践所证明。因此,中国应该鼓励和引导风险投资,充分发挥风险投资的本质功能:用市场的方式化解科技创新的风险。在我们逐步建立风险投资机制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风险投资退出渠道的建立。目前,中国风险投资一般都通过到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方式退出,成本高,且方式单一。因此,中国应尽早启动自己的“创业板市场”,并且完善已有的产权交易市场,允许和鼓励非银行金融机构、上市公司、产业投资基金和个人参与对技术创业企业的投资和并购,让风险投资找到合适的撤离渠道,从而建立风险投资的良性循环。目前即将推出的创业板块应该视为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新的尝试,它的稳步推进将能给国内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带来希望。

4.积极促成三板市场的建设,让科技型中小企业成为三板市场的首选

随着2006年1月中关村非上市股份公司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进行股份报价转让试点方案正式实施,关于该转让系统是不是三板市场、我国存不存在三板市场、应该存在怎样的三板市场、由谁催生三板市场的讨论日渐热烈。如果以产权交易市场为基础催生三板市场,那么,科技型中小企业应成为三板市场的首选。

三板市场是指非上市证券交易市场,它是主板、二板市场之外,转为有发展潜力、处于初创和幼稚期的中小企业融资并为风险资本提供退出通道,以场外电子柜台交易为典型交易形态的资本市场。三板市场是主板市场和二板市场的重要补充,同时又独立于主板和二板市场,有自己较为明确的市场定位,即为高成长性中小企业融资和未上市公司的股份转移提供服务。

5.中国金融业对科技创新的贡献:提供更加丰富的金融业务

中国的金融业过去主要面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在为中小企业服务方面缺乏经验和动力。但随着金融业对外开放,越来越多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始关注这一市场,在开发新的业务种类和金融工具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尝试,如:有的地方开始试行针对高技术创新企业的专利质押贷款。然而,对于国外流行的资产证券化、可转换债券、贷款调期、票据贴现等金融工具和手段,则运用较少,缺乏相应的运作经验,这在客观上阻碍了中小型科技企业获得适合自身条件的金融服务。因此,作为中国金融业,无论从提升自身竞争力,还是从促进自主创新的社会责任来看,为中小型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已成为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李士严莉.科技型中小企业应成为三板市场的首选[J].产权导刊,2006年,(5):p36

[2]中小企业上市资源调研小组.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问题调研报告[J].证券市场导报,2005年,(8):4~5

[3]李:促进科技创新的美国投融资机制.全球科技经济瞭望[J].2007年,(8):p4

金融科技的特点篇5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债权性融资创新模式

【abstract】High-techsmallandmedium-sizedenterprises(High-techSmes)areanimportantpartofthenationaleconomy,whichhaveaveryimportantroleforenhancingChina'sindustrialR&DcapabilitiesandspeedinguptheadjustmentofindustrialstructureinChina.inrecentyears,theshortageoffundsandthefinancingproblemsseriouslyrestrictandhinderthedevelopmentofHigh-techSmes,whichhavebecomeakeyfactorhindering.Currently,boththeorycommunityandbusinesscommunityarepayingmoreattentiontoproposingmeasurestosolvethefinancingdifficultiesofHigh-techSmes.thisthesisanalyzesthegrowthcharacteristics,financingcharacteristicsandreasonsforthefinancingdifficultyofHigh-techSmes,inordertoresearchinnovativedebtfinancingmodelofHigh-techSmes,whichhasagoodreferencetoHigh-techSmesaboutproposingproperfinancingmodelsandmeasurestosolvethefinancingproblems,expandingthefinancingchannelsandimprovingthefinancingcapacity.

【Keywords】High-techSmesDebtfinancinginnovativemodel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发展形势的不断变化,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虽然在数量、质量上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和改善,但因受到企业自身的规模小、投入高、风险大等特点以及金融改革不到位与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等多种因素的局限,融资难题一直严重制约和阻碍着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本文研究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特点、融资特点及融资现状,并分析了其融资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最后从债权性融资角度探讨了几种科技型中小企业债权性融资的创新模式,旨在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债权性融资渠道,为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走出融资困境提出有效的解决思路和对策。

1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特点及融资特点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拥有一定科技人员,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专有技术或先进知识,通过科技投入开展创新活动,提品或服务的中小企业。[1]

1.1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特点

(1)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其他中小企业相比,追求科技研发、应用、创新是企业的特点。许多科技型中小企业生产出的高科技产品很可能为企业带来可观的收益,这是由于产品拥有的技术含量是其核心价值体现,产品具有获得特许经营、得到知识产权保护等优势,一旦产品投入市场后并得到市场认可,科技型中小企业将会迅速发展壮大。

(2)高风险性。一方面,存在技术风险。第一,产品研发阶段存在技术风险:多数企业通过大量的实验测试产品性能,一旦出现未知、不可控的技术因素极有可能导致生产的直接失败。第二,企业在将其研发的科技投入到产品生产时,可能因受到技术能力的限制存在技术风险。第三,产品销售阶段同样存在技术风险:科技产品更新换代也是很快的,高科技产品在投入市场一段时间后极有可能被新型科技产品替代,因此企业就会面临科技创新的风险和压力。

另一方面,存在财务风险。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时难免会遇到资金短缺的情况,但由于其规模小、信用低、风险大等缺陷使得企业外部融资难度很大,最终可能会由于无法及时筹措到资金导致其无法正常运营甚至破产。

(3)高投入性。一方面,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研发阶段的资金投入量是非常大的,因为其首先需要进行的是科技的研发,此阶段成功之后才能进行下一阶段投入生产,而在研发时需要提供大量的资金作为保障;同时研发阶段的资金投入的时间,受制于研发至成功的时间,存在很强的不确定性,因此企业一般应尽量保证较长阶段的资金提供。另一方面,科技产品更新换代也是很快的,高科技产品在投入市场一段时间后可能被新型科技产品替代,科技型中小企业要应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注重研发,在科研方面继续不断地投入,继续进行科技的创新。

1.2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特点

(1)资金需求旺盛。一方面,在研发阶段、生产设备等资源购置、技术后续研发创新等时期,企业会面临资金的大量投入问题;另一方面,当技术投入高科技产品生产时,以及之后企业还需根据市场反应和回馈,不断改良产品的性能,同样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生产及改良产品的保障。

(2)资金需求具有时效性。首先,企业规模小而且风险应对能力也差,面对市场的变化反应十分敏感,资金短缺时需要及时补足才能降低经营风险;其次,企业产品容易受到新型科技产品的威胁,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还需要及时进行科技改良和创新,此时同样需要资金的及时筹集到位。

(3)单次融资数额不大。一方面,企业规模较小,生产能力、规模决定了其单次不太可能需要数额特别大的资金;另一方面,技术研发、产品创新虽然有资金需求,但更多的是需要科技人员的智力投入,因此单次的融资额同样不会很大。

2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

深入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很有必要的,这有助于解决其融资难的途径和思路的提出,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分析:

金融科技的特点篇6

关键词科技金融;实践误区;金融普惠;普惠性科技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16)11-0086-07

一、问题提出

2016年8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下文统称《规划》),绘制了下一个五年计划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版图。根据规划指导,中国国家综合创新能力要在2020年跻身世界前15位,正式加入“创新型国家俱乐部”;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也由当前的55.3%提增至60%。值得注意的是,《规划》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关注点不仅仅框限在科学技术研究本身的革新和发展,而是更加注重关乎国民经济主战场,关乎面向科技前沿,关乎面向重大需求,比如科技金融(SCi-teCHFinance)问题。在《规划》中也鲜明指出,“要健全支持科技创新创业的金融体系”。自此,构建合理高效的科技金融体系正式成为部级的战略规划。不难发现,中国在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双重叠加的大背景下,经济结构转型优化,提升产业科技内涵成为当前国家发展的核心要义,如何围绕经济结构部署创新链条,并围绕创新链条辅之以金融服务,探索科技和金融的最优结合机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科技金融正式进入中国理论界的视野应当追溯到1993年[1],在历经一个较为充分的发展阶段后,科技金融体系发展在实践中有着怎样的阻力,又应当如何解决?在科技金融实践中是否存在某些误区,以至于学理界对科技金融体系的研究没有很好地响应实践的需要?现有的科技金融体系是否存在帕累托优化路径?围绕上述问题,本文将通过理论梳理和实践分析,归纳出当前科技金融体系建设中的宝贵经验与实践误区,尝试为政学业三界厘清问题导向,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具体的改进路径,为下一阶段的中国金融结构体系改革优化提供经验与政策启示。

二、理论文献轨迹述评

有关金融对科技创新作用的阐述,具有早期代表性的研究当属Schumpeter(1912)[2]的信用创造论,该理论认为,具备复合功能的银行机构可以对那些运用新生产技术的企业进行有效甄别和支持,并由此促进了科技创新。Hicks(1969)[3]甚至认为,工业革命的贡献不应主要归功于技术创新的结果,而应突出金融革命的核心地位。KingandLevine(1993)[4]的研究则展示了科技与金融融合创生的可能路径,即金融体系为科技进步提供了评估企业家、归集资本、平滑风险以及预估技术的收益等服务,从而缩短了技术革新的周期并提高了效率。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多层次、有递进的科技金融体系成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所在[5]。

相比之下,国内科技金融的理论研究则存在一定的滞后。在赵昌文、陈春发和唐英凯(2009[6])之前,“科技金融”概念尚未从理论的角度来进行严格界定,亦没有形成独立性的科学内涵。学者对科技金融的定义多停留在“金融机构支持科技事业发展”进而在“金融机构与科技管理部门密切合作”的含义上使用[7]。直至赵昌文、陈春发和唐英凯(2009)才正式系统地描摹出科技金融应具备的轮廓框架:科技金融对于科技研究开发及其后续的成果转化、产业化所衍生的各种金融问题,也包括一些重大科技问题的金融解决方案,是理论、政策、工具和服务的系统性制度安排。在此基础之上,洪银兴(2012)[8]进一步拓宽了科技金融的视野范畴,认为科技型企业所内生出的特殊“科技”属性(无形资产为主、产权交易不活跃、难定价等)决定了适配这种科技创新的金融体系具有更高的准入门槛和特殊性。传统金融结构在对接科技企业时极易产生金融渗漏。由此,财政性和政策性资本注入成为科技金融的重要方式。随着经济进程的推移,商业银行机构同资本市场一道,也逐步适应了科技企业的特征模式,并成为科技金融的重要构成。

前述文献已从不同角度在科技金融的领域内进行了有益尝试,但仍可在某些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讨。针对科技企业初创期和成长期的风险特质,应当形成以创业投资为主体,以多层次资本市场和科技信贷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科技金融体系,并在政府支持和中介服务的框架下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对接科技创新的金融需求[9]。中国现有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的长期存在[10],形成了银行机构的科技信贷是科技金融体系下的主要力量的思维范式。然而,银行机构作为理性的经济个体,具有着明显的“嫌贫爱富”行为偏好[11],在面对处于孵化技术、科技创新试验推广阶段的科技型企业,难以形成强有力的支撑。因此,政府引导政策性金融来解决这种市场失灵问题成为科技金融问题中的重要一环。但是,银行机构的风险厌恶、资产抵押偏好和政府调节的滞后性决定了这种间接的科技金融模式极有可能存在效率沉降乃至导向偏误。因此,以天使投资为代表的具有主动性和专业性的直接融资模式颇受学者的青睐,洪银兴(2012)认为,面对大数量级且呈分散状态的科技成果研发、转化项目仅依靠资本市场支持是远远不够的,而集中性的孵化器所具有的共享性和公益性可以有效地促成产学研的合作平台,当然,这仍离不开政府机构的“牵线搭台”。尽管目前的科技金融体系面临着显著的进步,但依旧免除不了低效化的症结。吴翌琳和谷彬(2013)[12]的研究发现,虽然现有的科技企业的资本来源多元化趋势明显(金融机构科技信贷、政府资金、财税政策、风险投资等),但这些创新资本之间更多地呈现出了拮抗的特质,未能形成有效合力。这也说明中国现有的科技金融体系中仍旧存在桎梏,需要进一步从实践中寻找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

三、中国科技金融的实践误区与偏差

(一)实践上的误区:科技金融的核心调节手段拘泥在市场机制

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轨而来,倚赖市场“无形的手”来对资源进行调节分配成为诸多学者的期盼与共识。在科技金融格局中,同样坚定倡导由市场决定的金融来接洽科技型中小企业。从理性趋利偏好来考察,基于科学技术创新所内生出的金融需求,以及金融自身更新换代需要创新支持的角度,由市场决定的金融应当主动与科技创新活动相融合,并演变成为科技创新投入的主力军。然而,科技创新所内含的极高的风险特质决定了把市场配置作为科技金融的导航必然会陷入“二律背反”的泥淖之中①。科技型企业在其生命周期中的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资金的介入。但必须承认的是,不同阶段的风险释放特征以及金融的风险偏好,决定了不同类别的金融资本进入科技创新的阶段性选择的巨大差异[13](见图1)。

在科学技术思想蝶化成为技术孵化的初级阶段,即图1中所描述的“科学范畴”和“技术范畴”阶段,是对资金需求量最大的阶段。而在现实中,上述这两个阶段的资金投入却最为匮乏。在这个阶段,创新收益几乎为零,且超出了传统金融资本所能承受的风险边界,理性的市场性金融更偏好于“商品服务范畴”阶段。在科技创新和孵化过程中的企业难以按照市场规则获取资金支持,特别是在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主导的“创意设想―科学研究”阶段,其距离市场也最远,回报率极低的事实也导致了市场性金融对其产生了明显的行为排斥,而该阶段恰恰是科学技术研发的奠基阶段。因此,现今主流理论所强调的由市场主导的科技金融模式,使得金融资源都汇聚在了商品服务阶段,并在该阶段中形成了资金需求度低和资金供给量大同时存在的异象,降低了金融资源的运作效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科学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具备十分明显的社会正向收益,在该模式下创新收益难以收敛到具体的个人和企业,这种正外部性现象本身就是市场机制缺陷所造成的“失灵”,因此想要简单通过市场机制对其进行修复并扭转科学技术研发初始阶段的资金匮乏之像,具有很大的难度。

(二)融资对象的误区:科技企业本质把握偏移

在现有的科技金融理论体系中,对科技企业的把握仍存在一定的不足。第一,大量的科技企业处在初始发展阶段,企业规模较小,也构成了现有科技金融理论体系的重要认知基础。以至于在对科技企业融资问题进行探讨时,容易将原有的“小企业融资”理论简单地挪移到科技企业融资问题上来,使得科技金融在构架和塑造时陷入了原有的路径依赖之中,脱离了科技企业的风险和生命周期特征。更何况,传统的理论范式框架同样没有很好地解决“小企业风险高―金融机构嫌贫爱富”的实践悖论[14],这种融资理论范式的效应就更值得存疑。第二,传统的科技金融的关注对象出现了损漏,仅将融资支持的对象集中在市场“经济主体”上,对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金融支持上,甚至出现了真空和断层的现象。应当说,高校、科研院所是创意设想、科学研究的主要阵地,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科技型企业生产链条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将其视为种子期和初创期的企业,但却由于其非经济主体的地位被现有的金融体系所忽略。当然,强制性地要求经济理性的金融资源投入到非经济主体(高校、科研院所)的高风险研究中确是有失公允的,也是不符合市场运作的经济效率原则的。因此,寻找一种替代性的金融体系(机制),用以接洽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研发行为,成为当今实践条件下科技金融的一大重要内容。

(三)融资机构(市场)的偏差:金融机构机制失灵、资本市场循环梗塞

1.金融机构融资机制失灵

现有的商业银行机构对于科技企业的本质把握失当,使得科技企业在间接融资市场上屡遭困境。传统银行机构的授信模式并不能契合科技企业的重要特征(无形资产突出等),加之科技企业初创期的知识产权和专利等难以在市场上寻求到合理的定价模式。因此,银行机构只能拘泥于原有的固定资产抵押技术,而这却恰恰是科技型企业的弱项所在,其最终的结果,就是缺乏固定资产的科技企业难以在银行机构信贷市场上通过传统方法来取得(足够的)资本金。即便银行机构开发出了以“三品”、“三表”和“三流”为主的具备一定创新价值的“软”信息技术贷款②,但仍可将其归类为流动性贷款,这种仍旧拘泥在“本量利”分析模式下的审贷流程,很少有基于项目投资前景提供的中长期信贷服务,并不能客观科学地反映出科技企业的特异于一般类型中小微企业的“四高”模式(高科技、高投入、高增长和高风险)。这样的信贷结构特征对于时常面临支付脉冲的传统小微企业而言尚可,但对于那些需要长期、大量资本注入的科技型企业来说,并无裨益。

进一步地,银行业大小银行机构的差异构成了现有的“企业融资―银行机构”格局的认知基础。在面对中小型的科技企业时,传统的“小银行优势”理论也被简单地挪移到该融资领域中来,强调小型金融机构与科技型企业的适配度更高。这种理论导向忽略了科技金融的融资对象和传统金融融资对象之间的巨大差异。具体来说,科技企业的资金需求阶段前移至了“种子期”和“初创期”,在该生命周期内,绝大部分的投资行为毫无利润可言,甚至亏损已成常态③。那么银行机构想要很好地接洽科技企业的融资难题,其融资思路必须从传统的“逐利目标”向“社会责任”的方向转移。然而,这对小型的银行机构而言是难以企及的。特别的,银行机构是可以吸收社会居民存款的特殊金融机构,其对所面临的风险较之于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有着更低的风险容忍度阀值,更不用说小型金融机构囿于经济规模制约,在风险冲击下是否能够有效管控。如不以利润为导向的话,在现今的经济市场环境中,特别是在经济新常态下,想要延续生存周期则显得十分困难;从客观来看,希冀小银行机构承担带动科技企业的社会责任,只能倚赖国家的政策引导,但对于营利性机构而言,国家政策的影响力度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相比之下,大型银行机构多有着国家信誉链条的嵌入,其在经济实践中更能响应国家号召,也具备了更高的风险容纳能力[15],能够更好的接洽科技企业的融资。不难发现,原有银企融资范式的沉珂,明显阻滞了科技企业融资效率的提升。

2.资本市场融资退出机制缺失

在现有的文献研究中,暂不论诸如天使投资等科技金融运作模式同样是存有规避风险之倾向,并对于企业的种子期和初创期而言形成了玻璃门阻隔,就投资资本循环周转方式而言,真正的资本市场的发展,其测度的手段一方面在于金融支持的对象的发育程度;另一方面在于金融本身流动的绩效状况。具体而言,能够有效测量科技金融发展的一大观测点,可能不在于科技金融嵌入科学技术创新研发链条的效率水平,而在于金融资本投入之后能够顺利获利并退出的程度。单纯考虑“融入”的绩效而忽略了“退出”的贡献,就类同一个只“进”不“出”的生命系统,是难以长久运行的。在传统的资本市场融资理论与实践中,这本就是一个被忽略的内容,更不用说在新兴的科技资本市场上构建一个资本循环渠道畅通的机制了,在现有的经济实践中,鲜有资本从种子期、初创期进入并顺利退出的案例。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在科技企业成长期乃至成熟期进入的资本,实质上是落入了“嫌贫爱富”的囹圄之中,对于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而言仅仅只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研究这种类型的资本退出渠道已不是提高科技金融融资效率的重点内容,过多地研究科技企业成长期、成熟期的资本运转状况甚至还会将我们的科技金融工作引入困局。

(四)科技金融的融资链条断截:“为金融服务的金融”环节缺失

从金融结构、资本市场的体量来看,中国的金融总量历经了高速的增长,直接为科技创新研发而服务的金融正面临稳定的增长。然而,“为金融服务的金融”却出现了极大的损漏,成为科技金融链条中“缺失的一环”。具体而言,第一,为了适配科技企业的融资特征,对科技企业的无形资产进行核定和估价成为松释其融资难题的有效路径。然而,要实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要对知识产权进行评估,而又必须经过查册、登记等相关程序。以广州市为例,其相关的评估机构十分缺乏,对科技企业的无形资产的评估无法在当地进行,而需要在北京的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工商总局下属的产权交易中心等机构进行无形资产相关文件的查验和评估,毫无疑问,这极大地延缓了授信进度。第二,由于科技企业的运行特征较之原有的小微企业而言存在极大的行为、经营模式差异,想要准确把握科技企业的周期运转模式和风险变化,并为金融资源流向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离不开第三方的咨询服务支持,以此帮助金融资源对优秀的科技型企业进行准确“瞄定”。然而,在现实经济实践中专注科技型企业融资的智力密集型知识服务管理型产业的发展尚处于空白之中,限制了科技金融的发展触角。第三,从另一个侧面来看,从金融机构、资本市场所提供的金融服务范围的变动趋势以及科技型企业金融服务需求结构及其趋势来看,简单的资金支持功能呈现淡化,依靠金融结构所派生出的其他金融服务的价值链条作用正在凸显,金融机构、资本市场的“辅助经营”功能已经逐步成为诸多科技型企业的期盼,此时的科技型企业对金融的需求不仅局限于资金投入,而更加注重是否能够获得全方位式的配套支持,但可惜的是,现有的金融服务链条仍旧处在单一化的资金支持上。第四,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种子期阶段,承担“创意设想―科学研究”任务的大多为高校、科研院所,在当这类机构形成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后,还要走出“象牙塔”跟企业、实践相结合,这种由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则可看成是“惊险的一跃”,如若缺少了专门为科技企业服务的中介机构,以帮助高校、科研院所顺利评估、定价、协商并让渡知识产权,那么这种科研技术创新链条则会出现断裂,最终变成“纸张上的创新”。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科技企业在取得优良的科研技术成果后,如果通过中介机制反作用于高校、科研机构,促使其进行进一步的创新,相关研究尚未形成有效系统的研究,在实践中也缺乏典型的经验可谈。在此境况下,不单耗费社会资源,还使得企业科技创新缺少源头活水,那么科技金融的支持也就无从谈起了。综上所述不难发现,从侧面“为科技金融服务的金融”仍有缺失,这也制约了科技金融的发展空间。

四、科技金融发展的新导向:普惠性科技金融

从中国的科技金融发展的现实境况来分析,金融服务的广度(Breadthofneeds)和深度(Depthofengagement)都远没有达到理想的程度。科技金融行业“盈利导向”的盛行导致金融覆盖行为的排斥性特征显现,优质且大数量级的资本汇聚在科技企业的成长、成熟阶段,而使得真正对资金有着渴求的种子期和初创期对金融的需求难以得到有效对接。这个情况加剧了当前科技金融发展的扭曲与失衡,也对现今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生了严重的阻滞效应。本文认为,针对科技金融的发展态势,应逐步对其引导并塑成具有显著“普惠特征”的科技金融体系。普惠金融(inclusiveFinance)立足于机会平等的原则,在政策性导引下健全金融体系,在合理的成本负担框架下为社会全体成员,尤其是被排斥在金融服务覆盖范围之外的群体提供金融服务[16],这与中国的科技金融的导向是具备良好“通约性”特征的④。易言之,科技型企业在承袭了传统小微企业的无抵押物、经营风险高、信息不对称等症结的基础上,还衍生出了技术风险高、本量利财务指标法失效、无形资产突出、资金需求时间(规模)标准高企等特征,使得这类企业在融资市场上步履艰难。而科技金融的出现旨在将这类被排斥在传统金融体系之外的科技企业重新覆盖起来,保障科技企业创新研发领域的金融权利,实现科技企业与金融产业链的全方位嵌合。不难发现,科技金融的内涵主旨中有着明显的“普惠特质”。但是,也正是由于普惠性金融与科技金融乃至其融合体“普惠性科技金融”与传统金融结构有着较大的差异,加之科技金融体系本身就存在着一些“发展中的问题”,使得科技金融在逐步镶嵌普惠金融特征时应当总结和厘清相关问题。

第一,科技金融的普惠,不再坚持盈利目的导向。从理论上看,普惠科技金融体系的受益对象是所有的科技型企业,而这类企业的资本投入回报率之低,已然超出传统金融所能接受的可控边界,金融资本投入科技创新的意愿趋向于零。换句话说,当超过一定的风险水平时,传统的市场金融体系会放弃这类项目融资机遇。在普惠性科技金融的扩展过程中,受益的是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创新发展投资,优化的是整体社会的科技创新福利,而相应的经济成本由商业性的金融来背负是不切合经济伦理的。在此情况下,普惠性科技金融极强的外部性特征将严重框限自身的发展。因此,普惠性科技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公共属性”,这也就意味着国家的引导力量成为这类金融发展的主要力量,而不仅依靠市场的“理性导航”。本文认为,当下的科技金融亟须转变思维方式,创造一种不同于市场金融的金融模式,肩负供给侧结构调整转型之重任,聚焦长远回报,甘愿承担科技创新及其技术孵化过程中所衍生的高风险。同时,与科技创新研发的正向外溢相适配的,需要有特殊的、非市场化的融资制度安排。就中国而言,政府主导的政策性金融无疑是一个可行的选择,这种模式下的“政府金融”能够充分体现政府政策导向,直接或间接地承担了部分公共性责任,不再简单地以经营利润来作为金融运行的准绳,由政府来承担科技创新体系的资本融通支撑,具有弥补市场机制失灵、实现国家科技创新研发战略目标,推动具有正外溢性特征产业的发展及进行超偏好的风险平滑管理。

第二,科技金融的普惠,不再是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普惠。在经济实践中,科技金融主要将金融融通的功能集中在发展阶段处在成长期、成熟期的科技企业上,对于科技企业发展的种子期和初创期却少有关注,这造成了科技创新研发链条的断裂。普惠性科技金融的重要着力点,在于对处于种子期和初创期的科技型企业的支持上,这种有重点的全面普惠才是真正的普惠性,那种讲求真正平等、全面的普惠性科技金融体系,最终又会落回偏爱成长期、成熟期的窠臼之中。在金融资源面临约束线的条件下,对企业所有生命周期提供泛化性的金融覆盖其实是背离了普惠性的宗旨理念的。因此,应当引导政策性金融的直接扶植与强力推进功能,针对现有的金融机构和金融资本的特性,以必要的制度进行引导、激励和培育,激励现有的银行性和非银行性的金融机构和金融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引导足够的金融资本投入到科技型企业的阶段向创新的前期阶段尤其是孵化新技术阶段位移,最终促进科技知识的孵化和实现科技型创业企业的融资目标。

第三,科技金融的普惠,不再是经济主体(企业)的普惠。正如上文所分析的,高校、科研院所承担了大多数的科学研究开发工作,但在实践中却由于其非经济主体的地位从而受到政府乃至市场金融的忽略,以至于这类处在创新链条上游的机构难以获得(足够)的科技金融支持。应当转变原有的思维观念,将这类研究机构视同为(类)经济主体,对其创新研发活动给予更大的金融资本和金融服务的支持,从而扩大科技金融的普惠覆盖面积。

第四,科技金融的普惠,不再是对科技企业的资金支持普惠。李苍舒(2015)通过对中国既有的普惠性金融体系进行分析后发现,普惠金融的构成中,金融可获性的重要性最大,其次是使用状况,而金融服务的质量所具备的权重最低。在科技金融体系中研究也发现,科技金融更多的集中在对科技企业的资金支持上,但围绕科技企业相关的金融服务乃至质量水平,却着墨不多。应当说,无论是普惠性金融还是科技金融,都有着重资金融通、轻金融服务的症结,当着两种金融模式进行融合创生时,更有可能出现“重硬轻软”偏好的叠加强化。如上述,需要强调的是,普惠性科技金融,更应当注重科技型企业的金融服务的多元化和链条化,通过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担保、评级、律师咨询、会计审计、等)来促使科技企业进行研发、协同和再生产,比简单的资金支持更为有效。

第五,科技金融的普惠,不再局限于资金需求侧作为受益对象。普惠性科技金融体系应以政策性金融为主要构成,但政策性金融在科技金融道路上过分地“孤军深入”时,又会引起金融运转低效甚至衍生腐败的苛责。想要降低这种情况所带来的效率沉降,则必须重视市场性金融的重要作用。其中的一个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市场性金融参与普惠性科技金融体系构建的积极性?以往的研究都集中在了如何将科技金融资本投入到科技创新研发市场中,却忽略了这种金融资本应该如何“全身而退”的路径。其考量的重点都集中在了科技企业的经济福利上,对资金供给方的受益(退出机制)却语焉不详,这种资本有去无回的境况必然折损了市场性金融进取的积极性。本文以为,为市场性金融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疏导退出机制,实现市场性金融的循环再造,从而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⑤,才能提高市场性金融的运作效率。如此演绎,一方面,是科技企业显著受益;另一方面,是科技金融介入后获得了相应收益。从而实现了科技金融供需两侧的“琴瑟和鸣”。

[注释]

①市场金融是厌恶风险、理性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源配置方式,更偏好于排他性地占有收益;而科学技术创新研究却具备了“九死一生”的高风险和强烈正外部性特征的领域范畴。市场金融在此情景下难以获得全部收益并同时涤除风险可能,由此带来了“上帝不能创造自己搬不起的石头”的悖论。

②“三品”即人品、产品和抵押品;“三表”即水表、电表和税表;“三流”:人流、物流和现金流等符合经营特征的非财务性指标。

③根据美国布茨・阿伦和汉密尔顿咨询公司的调研总结,一般而言,新产品设想到成果产业化之间存在着高强度的筛选机制:产品设想能够进入经营效益分析阶段的,通过率约为35%,按照盈利原则进入研究设计阶段的,占总产品设想数目的30%,当跨越到了生产阶段后,仅有5%的产品能够通过实验性生产并形成最终产品,但到最后能被市场所承认的,占比不足2.5%。

④在库恩(1962)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中,不可通约性(incommensurability)指不同研究范式之间的不可相互解释特征。在本文中,“可通约性”解释为普惠性金融本就具备科技金融改革目标的内质,或者说科技金融改革中,存在着与普惠性金融的共同区间。

⑤或说通过政策性金融对市场金融进行补偿和激励。当然,这种回馈可以是非经济性、间接的。

[参考文献]

[1]房汉廷.促进科技金融深化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科技产业,2011(1):49-52.

[2]Schumpeter,Josepha.thetheoryofeconomydevelopment[m].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1912.

[3]Hicks.atheoryofeconomichistory[m].oxford:Clarendonpress,1969.

[4]King,RG.,R.Levine.Finance,entrepreneurshipandGrowth:theoryandevidence[J].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1993(32):513-542.

[5]JeongH,townsendRm.SourcesoftFpgrowth:occupationalchoiceandfinancialdeepening[J].economictheory,2007(32):179-221.

[6]赵昌文,陈春发,唐英凯.科技金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7]Carlotaperez.technologicalRevolutionsandFinancialCapital:theDynamicsofBubblesandGoldenages[m].London:elgar,2002.

[8]洪银兴.科技金融及其培育[J].经济学家,2011(6):22-27.

[9]陆岷峰,张玉洁.中国科技金融创新模式选择的争论评析与思考[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90-94.

[10]Demirgüc-kunta,Feyene,LevineR.theevolvingimportanceofBanksandSecuritiesmarkets[J].worldBankeconomicReview,2011,27(3):476-490.

[11]李华民,吴非.谁在为小微企业融资?――一个经济解释[J].财贸经济,2015(5):48-58.

[12]吴翌琳,谷彬.科技与资本“联姻”:科技成果转化的金融服务体系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3(4):109-112.

[13]杨雨清,李华民.基于风险功能视角的科技金融的政策性禀赋[J].南方金融,2013(9):27-31.

[14]韩亚欣,何敏,李华民.大银行何以为中小企业融资?――基于某大银行支行的案例分析[J].金融论坛,2016(1):72-80.

[15]李政,吴非,杨雨清.适配小微企业的银行融资调整[J].金融理论探索,2016(4):51-57.

[16]李苍舒.普惠金融在中国的实践及前景[J].金融评论,2015(6):109-122,126.

金融科技的特点篇7

关键词:科技金融;北京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23日

一、北京在科技和金融方面的优势

北京具有科技资源密集和金融资本丰厚的双重优势。2014年,全市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724.6亿元,同比增长11.4%。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中关村)实现总收入3.57万亿元,同比增长17.2%。部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万家,数量居全国首位。技术合同成交额3,136亿元,同比增长10%,占全国的36.6%,实现技术交易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9.46%。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分别为13.81万件和2.32万件,同比增长15.7%和12.3%,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8.1件,居全国首位。当年,北京地区共有82个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国通用项目获奖总数的32.3%,其等奖1项,一等奖6项。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286.6亿元,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6.03%,位列全国第一。根据科技部《2014全国科技进步统计检测报告》显示,北京地区综合科技水平居全国首位。

同时,作为金融管理中心,北京同样有着丰富的金融资源。目前,北京已经汇聚了全国60%的金融资产、40%的清算业务、60%的上市公司总股本和50%的债券市场融资额。2014年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3,310.8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4%,金融法人机构达到692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公司等国际高端金融组织相继落户。2015年上半年,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035.6亿元,同比增长19.4%;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增长33.8%和47.3%。金融业成为支撑北京经济增长的第一支柱产业。这为北京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对接“一带一路”战略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北京市科技金融工作成效

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资源综合配置与创新服务,是实现科技与金融更加紧密结合的一系列体制机制安排。科技金融创新包括金融制度、业务、组织、市场创新,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和金融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科技金融工作成效如下:

一是不断完善金融政策体系。在综合政策层面,2011年国务院批复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国函[2011]12号)。2012年,北京市联合国家九部委出台了《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意见》。北京市还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进首都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的意见》等。专项政策层面,出台了中关村“1+6”、新四条以及“京科九条”、“京校十条”等政策及落实细则等。

二是积极搭建多部门联动的金融工作体系。从国家层面,北京市政府联合“一行三会”、科技部等九部委建立了联席会商机制。同时,积极推动监管权力下移,促使人民银行中关村中心支行和外汇管理局中关村中心支局先后入住,中关村境外并购外汇管理试点、外汇集中收付等新增改革试点任务得以落实。在北京市层面,建立了由市金融局、市科委、市财政局、中关村管委会等部门参加的科技金融工作协作机制。

三是构建要素基本齐全的金融市场体系。2015年上半年,北京产权交易所集团、石油交易所、环境交易所、铁矿石交易中心等40余家要素市场共实现交易额9,738亿元。2015年6月末,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称为“新三版”)挂牌公司数达到2,637家,比上年末增加1,065家,股本达1,277亿股,总市值1.2万亿元,分别较上年末增长94%和1.6倍;其中,北京地区挂牌企业453家,占17.2%。北京“新三版”成为继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后,我国最具活力的资本市场。另外,作为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园地、融资中心、政策运用平台和资本市场中介服务延伸平台的本市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北京股权交易中心也于2013年12月底正式开业,由国家证监会及北京市证监局负责业务指导,北京市国资委按照一级企业进行管理,北京市金融局进行业务监管;目前,该中心已为200余家中小企业托管股份243.81亿股,实现了良好开局。

四是不断优化债权加股权相结合的融资结构。针对科技企业“资产轻”的特点,开发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多种特色产品。19家银行在中关村示范区设立了近50个信贷专营机构及特色支行。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2,700亿元,同比增长61%。

VC/pe及天使投资日趋活跃。北京市已在证监会完成登记的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管理机构2,079家,投资案例和投资金额均居全国第一。2014年末,股权投资管理机构达到957家,管理资本约1.26万亿元。募资、投资及ipo退出等多项指标均位居全国首位。

五是探索出科技金融发展的“中关村模式”。作为北京科技创新的主阵地,中关村探索形成了以“一个基础、六项机制、十条渠道”为主要内容的科技金融工作体系,率先开展了QFLp、融资租赁、企业境外并购外汇管理等多项试点。其中,“一个基础”是指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为基础,以信用促融资,以融资促发展。“六项机制”是技术与资本高效对接的信用激励机制、风险补偿机制、以股权投资为核心的投保贷联动机制、银政企多方合作机制、分阶段连续支持机制、市场选择聚焦重点机制。“十条渠道”包括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境内外上市、代办股权转让及区域股权交易、担保融资、企业债券和信托计划、并购重组、信用贷款、信用保险和贸易融资、小额贷款。

六是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2014年,北京市政府提出了建设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建立地方金融安全监管体系的工作任务。中关村、海淀区、石景山区等相继出台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政策措施,以互联网金融产业园、互联网金融中心、互联网金融基地为载体,积极培育并聚集一批新型互联网金融机构,推动在第三方支付、网络信贷、众筹融资、大数据平台等互联网金融细分领域取得发展。2015年6月末,北京市有已纳入网贷行业第三方机构“网贷之家”监测范围的p2p平台231家(占全国的11.4%),众筹平台约40家,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公司有57家。在重点互联网金融企业中,京东金融支付规模数千亿元、理财规模达千亿元、消费金融规模数百亿元;百度金融业务规模已超过500亿元;阿里旗下的北京互联网金融生态共赢基金、蚂蚁金融云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和战略合作伙伴北京鹰胜网络验证有限公司、英凡研究院等落户海淀区;中金大数据平台建设有序推进。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一)加强政策协调,完善工作体系。推动国家九部委、北京市政府联合颁发《深化改革加快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意见》。完善科技金融政策支持体系,提升政府对科技金融创新的服务保障能力。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完善科技信贷风险共担与补偿机制,扩大风险补偿范围。推动监管权力下移,在为人民银行中关村中心支行和外汇管理局中关村中心支局做好服务的基础上,协调推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在中关村设立分支机构,进一步完善科技金融工作体系,推动新的科技金融创新试点。

(二)加快科技金融功能区建设,大力聚合科技金融资源。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国家科技金融功能区建设和中关村“一城三街”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工作部署,大力推动信用首善之区建设。加强与市级相关部门及各区县工作联动,以中关村西区科技金融街为核心,引导科技金融机构聚集,建设科技金融功能区,服务科技创新创业。积极参与统一监管下的全国场外交易市场建设,研究出台相关支持政策,以促进北京股权交易中心的发展。

(三)加强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服务创新创业融资。发挥中关村创新平台科技金融工作组的统筹协调作用,加强科技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科技金融创新工程。加强科技金融信息化设施建设,综合运用“百千万”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北京首都科技发展集团、北京市级小微企业投融资服务平台和京西创业金融服务平台,推动科技金融服务拓展外延,探索将科技型中小企业、互联网、金融服务、政府服务等要素融合起来的新途径、新方式,构建科技金融综合服务新模式,大幅扩大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创业的覆盖面。构建以市级小微企业投融资服务平台为核心、各区县投融资服务平台为支撑、带动100家金融服务机构的“1+16+100”投融资服务体系。

(四)完善科技金融服务,扩大企业融资规模。推动建立工商、税务、社保等政府信息的互联互通、共用共享机制。探索建立新型金融服务机构与政府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对接机制,促进信息共享,不断完善信用服务体系。

推动知识产权投融资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信贷创新,大力开展担保融资、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信用保险和贸易融资、股权质押贷款、并购贷款、小额贷款等试点,强化对小微企业和首次融资企业的支持。完善科技信贷风险共担与补偿机制,扩大风险补偿范围,大力支持科技企业在“新三板”和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在创业板、中小板以及境外资本市场上市,加强对科技型企业改制上市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做大做强资本市场“中关村板块”。支持有条件的已上市科技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实现做大做强。大力推进科技债券市场发展。

深化科技保险试点,进一步开展科技企业信用保险与贸易融资试点工作,鼓励保险公司加大科技保险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力度。

(五)支持民间资本参与金融业,进行产融结合。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继续发起设立民营银行,开展综合化经营创新试点,为科技企业提供结构化融资服务。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设立消费金融公司、融资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服务机构。

(六)顺应国家金融改革新形势,推动金融创新在中关村先行先试。鼓励商业银行(或其特色支行)参与银行业股权债权融资试点业务,为科技企业提供一体化的投融资服务。在中关村示范区开展股权众筹试点,推动资本市场多层次创新。支持掌握信用数据资源的第三方支付、大数据、电子商务等科技企业获得企业征信机构备案和个人征信业务许可,开展企业或个人征信业务。推动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建设互联网金融服务集团。推动符合条件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在风险隔离基础上申请证券期货业务牌照等。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报告[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5.

[2]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部队.金融业增速放缓需防控风险促稳定发展――2015年上半年金融业运行情况分析[J].统计报告,2015.66.

[3]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部队.“互联网+金融”引发金融创新与变革[J].统计报告,2015.56.

金融科技的特点篇8

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蒸蒸日上,特别是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深入实施,是我国科技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一大批重要成果涌现出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科技竞争力不断增强。但是,政策、资金以及市场环境等方面的不完善也给企业自主创新带来严峻的挑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自主创新的推进。特别是企业创新资金的不足以及科技创新风险的存在企业的科技创新很难在市场上进行成功的融资。因此,从税收政策和金融政策两个方面探讨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和建议是非常必要的。

一、支持科技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分析

(一)税收激励政策现状

近些年来,为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税收扶持政策,鼓励企业科技创新。这些税收扶持政策对于推动我国企业技术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从总体上看,税收政策对于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没有形成足够能量的激励机制。主要表现在:

1.对研发环节给与支持的税收激励政策只占很小的比例。税收激励只是对已经形成科技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已经享有科研成果的技术性收入实施优惠,而对技术落后继续进行技术更新的企业以及正在进行科技开发的活动缺少鼓励措施,使企业只关心科技成果的应用而不注重对科技开发的投入,不利于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3.税收政策的制度性缺陷,抵消了政策优惠的力度。生产型增值税对高科技企业发展的抑制作用;企业所得税内外有别导致内资企业税负偏重,严重制约企业的积累和发展能力,是长期存在的制度性因素。总体而言,税收政策产生的效应,制度性缺陷的抑制力更强。

4.税收优惠政策并没有根据各个税种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税收优惠形式的特点形成科学的激励机制。由于忽视了税种之间的内在联系,一个税种少征,往往另一个税种多征,形成各税种之间政策效力相互抵消。

5.对于高科技人员的优惠措施较少。我国现行税收政策中对高科技人才的收入并没有明确的个人所得税优惠。这些问题的存在既不利于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又降低了高科技行业人才的积极性,又降低了高科技行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使大量人才外流。

(二)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建议

税收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政府宏观调控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税收是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财力基础,而且运用税收政策还可以激励企业逐渐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主力军,有利于创新成果的转化。因此,必须创造更适合的税收扶持与激励政策,来适应目前科技进步,尤其是自主创新以及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要求。

1.制定上下游产业链协调的税收政策.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企业自主创新的重点应该放在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再创新的环节上,因而我国针对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应该由偏重产业链的下游向产业链的上游转移,即从生产销售环节想开发研究环节转移,确立企业的研究开发环节为税收激励的重点。

2.建立起对所有企业适用的具有普惠制的创新激励机制。现行的许多优惠政策仍然存在诸多限制,只有部分企业可以享有优惠政策,而自主创新不是局限在部分企业,而是所有企业。因此,应当取消现行优惠政策中不合理、不公平的限制性条件,使特惠制变为普惠制。

3.改革增值税,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加速推进增值税转型改革,扩大增值税改革的试点范围,实行地区与行业相结合的办法。扩大增值税增值范围,实行全面征收。适当扩大高科技行业享受增值税优惠的范围。对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实行零税率,做到彻底退税,使其以不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增强其竞争力。

4.加大对科技人员的税收优惠政策,拓宽高新技术企业的筹资渠道。我国现行税法几乎没有针对高科技人才的税收优惠政策,高新技术企业在实际企业发展中缺乏必要的人才激励机制。强化对高科技人才的优惠主要体现在个人所得税方面,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提高高科技人才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对高科技人员在技术成果和技术服务方面的收入减征,特殊成绩获得的各类奖励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

5.完善税收制度,形成制度性的税收激励。建立起临时性与制度相结合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并在税收制度的设计上从整体上考虑税种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各税种优惠形式的特点,各有侧重,从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共同发挥作用。

6.增加对科技环境保护的政策倾斜。针对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等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活动,税收应给予特别优惠,这种优惠政策能加强我国的政策导向,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推动我国节约型、生态型社会的建设。

三、支持科技自主创新的金融政策研究

(一)金融支持政策现状

近年来,为了促进科技产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我国已推出了一系列金融扶持政策及相关优惠政策,如加大科技贷款的投入总量,鼓励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等,这些都对促进科技型企业的自主创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也看到,当前我国仍处于经济转轨时期,投融资渠道比较狭窄,金融产品较少,尚不能完全满足投融资主体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受到了金融环境的制约与影响,许多自主创新企业面临发展困境,整体技术装备水平也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发挥不强。目前我国政府资金主要针对产业的支持,直接针对产业项目,计划经济比较浓厚而时常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则更多的采用间接平台,建立机制,营造环境,相比之下,后一中方式更容易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

2.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可以利用的投资工具形式单一,从而导致了金融机构在针对中小企业开展业务时,所承担的风险与可能的收益之间不对称的问题,结果严重影响了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积极性。

3.风险共担机制。在努力实现双赢的同时风险共担也非常重要。目前我们只能实行全额的担保,这样的作用基本将金融机构的风险转嫁给担保机构,不利于发挥各方面的作用。

(二)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政策建议

发达和完善的金融业是推动企业自主创新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强大的资本市场将对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行为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完善企业创新的金融机制,将金融服务重点转向自主创新,加大金融系统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通过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促进自主创新更好更快的发展,实现金融改革与科技创新的良性互动。加强和完善对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充分发挥政府导向作用,完善鼓励企业创新的信贷政策和投融资政策。一方面,要整合政府资金,加大扶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积极运用政策调节手段,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支持企业创新,加强政府资金与金融资金的相互配合,通过基金、贴息、担保等手段引导更多的资金支持自主创新与科技成果产业化。

2.政策型银行要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的规模化融资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引进技术消化吸收项目、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项目等提供贷款,给予重点支持。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所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进出口,提供融资支持。

3.通过改善金融环境,促进商业银行对自主创新企业的服务。商业银行对国家和省级立项的高新技术项目,应根据国家投资政策及信贷政策规定,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商业银行对有效益、有还贷能力的自主创新产品出口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要根据信贷原则优先安排、重点支持,及时提供多种金融服务。政府可以建立企业自主创新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和担保基金,引导商业银行开展对自主创新企业提供差别化、标准化的金融支持。

4.加快中小企业板建设,设置中小板“绿色通道”一是加快发展对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尽快恢复中小企业板的融资功能,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发展上市设立“绿色通道”,降低门槛,简化程序,缩短时间,减少费用。二是强化中小企业板监管措施。三是推动中小企业板制度创新。推进上市准入制度创新,建立适应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优胜劣汰”的退市机制,推进全流通经济制下的交易与监管制度创新。四是加大中小企业上市资源的培养力度。

5.积极推进金融工具创新。金融机构要努力进行金融工具创新,如对重大科技专项资产实行证券化、发放可转换债券、票据贴现等低风险业务等,既可以使银行降低风险增加收益,又可以有效弥补企业创新的资金缺口,实现科技和金融、企业和社会多赢共利的目标。

金融科技的特点篇9

记者了解到,在当下金融圈,言必谈金融科技已成流行。业内有人这样说:“2013年是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元年,2014年是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力之年,2015年是中国互联网金融爆发年,2016是中国互联网金融的丰收年。”

如果把金融圈比作一个江湖,那么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就好像两个门派。

如今,人们一提到互联网金融,最先想到的是p2p。但互联网金融的发端实际上却并不是p2p,而是网络支付。网络支付为p2p开展业务构建了最基本的环境,但它最早是以支付网关的模式来为银行交易服务的。

在电子商务兴起后,网络支付因为解决了交易流程中的最关键的问题――信誉,而快速发展壮大,支付宝就是这一时期网络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典型产品。第三方支付满足了交易双方对互联网交易便捷体验和交易过程安全可靠的需求,所以长期以来,第三方支付仅被应用在互联网支付场景,直到有一天,一个全新的产品出现――余额宝。

余额宝是基于支付宝衍生的余额增值服务,对接的是货币基金,其特点是操作简便、低门槛、零手续费、随取随用。

余额宝是2013年诞生的,这一年也被大多数业内人士视为“互联网金融元年”。

互联网金融在发展初期,确实非常光彩照人,然而在后来的“剧情发展”中,却逐渐迷失了自己的定位。

余额宝带热了互联网金融,但后来在互联网金融领域里呼风唤雨、风头更劲的是另外一个角色――p2p网贷。从2014年开始,p2p网贷甚至一度成为互联网金融的代名词。

在那段“膨胀期”,p2p网贷平台用高收益率指标来广泛吸引客户。记者记得在2015年年初,曾有平台祭出14%的高收益产品。随后,便常有p2p网贷平台非法集资、老板跑路的新闻见诸报端。

2015年7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正式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国互联网金融市场从此弥补了监管空白。《意见》承认了p2p网贷的合法地位,认为p2p网贷是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渠道之一,明确了p2p网贷的监管机构为银监会,为p2p行业和传统金融机构在托管业务方面的合作提供了保障,承认了网贷信息中介服务业务的合法性,促进了整个p2p网贷行业的发展。

很明显,《意见》为p2p网贷市场正了名,目的也是为了促进这个行业理性、健康和规范发展。

从此,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也进入了监管时代。可以预期的是,未来p2p网贷的准入门槛、注册资本都会提高要求。

如今,p2p网贷仍在“痛定思痛”,而金融科技的出现似乎更加迎合了业内人士对理性发展的追求倾向。

那么,金融科技会接替互联网金融成为未来金融行业发展的顶梁柱、排头兵么?在业内,已经有很多人给出了答案,有人认为会,有人认为不会,原因见仁见智。

虽然业内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金融科技如今在热度上超过了互联网金融却是事实。

究竟什么是金融科技?

很遗憾,记者没有找到有关“金融科技”的最权威定义。

据了解,金融科技有一个英文名称,叫做“Fintech”。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说,顾名思义Fintech就是金融(Financial)与科技(technology)的结合。

it诞生以后,吸引到很多行业粉丝,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有两个:军队和金融。军队就不多说了,好好说说金融。金融与it走在一起,真可谓是“两厢情愿”。it公司希望把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甚至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所有新兴信息技术推销给金融行业,而金融行业因为迫切希望提升业务安全性、便捷性和效率,需要这些新技术,二者自然一拍即合。

这个过程会为金融科技这个新“结合体”带来一些兼具了金融和科技的特征。

比如,金融科技公司也会主张帮助用户提供信息中介服务,这种服务在it的帮助下,会以更低的成本,甚至免费开展。金融科技公司也具备逐利的本质,但更倾向于采用“薄利多销”的方式实现利润的增长。与诸多it企业一样,金融科技公司也会主张不过多扩大固定资产规模,并会采用一些商业手段来实现成本的转嫁。金融科技企业会多多少少具备一些“互联网基因”,在技术研发方面,也会崇尚“产品快速迭代”。

至于金融科技企业中,会否诞生巨头公司,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一种说得通的逻辑如下:金融科技公司通常更擅长技术,因为技术是金融科技公司的立业之本。如果不能借助技术实现快速的业务规模增长,金融科技公司就要为已经投入的it成本所拖累。但是,如果金融科技公司不但凭借it顺利实现了业务的规模增长,也顺利实现了成本的降低,便会产生更快的增长速度,所以单从逻辑上看,金融科技巨头公司的诞生是极有可能的,而关键在于技术究竟能为业务带来多大的驱动力。很明显,金融圈近期的热点,都会集中在“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身上了。

金融科技的特点篇10

在成都市“十二五”规划中,依靠科技创新来把成都市建成“中西部地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已提上议事日程。加快推进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已是未来成都的发展方向。加快成都市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不仅是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且是全市今后科技经济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这一建设必将要求推动科技与金融体制机制的创新突破。当前,成都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既需要系统总结多年来在实践中已经积累的好经验、好做法,同时也要加强跨部门的协作,在推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中积极探索。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国外的科技创新得到金融的大力支持。国外金融业发达,有完整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系,它们的风险投资经验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的做法对成都市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有一些参考价值。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对此也有了初步研究。从国内理论界来看,江世银(2005)也进行了存在风险条件下的资本市场投资预期收益模型研究,获得了一些初步认识;王磊、王淼(2009)进行了高新区融资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张云(2011)进行了创新金融服务方式、促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研究;郭庆平(2011)提出了金融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研究对策建议。成都市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很值得参考借鉴这些研究成果,但必须要在创新性和可操作性上深入研究、实现突破。从实践来看,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不是一个新问题,国内外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比如,符合科技企业创新特点的信贷模式相继涌现,服务于科技企业创新的各种金融机构方兴未艾。特别是诸如一大批适合科技企业创新特点的股权质押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金融产品创新相继出现。可以说,为科技金融创新服务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正在形成,这些对于支持科技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北京、广东、江西和四川都进行了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索。北京市科委通过深化科技管理体制创新,借助金融服务创新,进一步加强金融服务于科技创新,以满足企业多层次的融资需求,使资金要素在北京市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广东在财政科技投入与银行科技信贷结合、科技金融与科技资本市场结合等方面作了很多尝试和创新,省科技厅分别与珠海、中山、东莞市人民政府签订了科技金融综合试点市项目合同书,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道路。江西通过的《关于加强科技金融结合促进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若干意见》就加强科技金融结合,促进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出了具体措施。四川也在不断地进行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成都市进行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可以参考这些做法,如广东大力打造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探索科技金融合作新机制,北京市从多方面促进科技与金融的联姻等,但成都市不可照搬。这需要各界共同研究并提出很有针对性的、可供操作性的对策。

三、成都市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历程

近年来,根据科技和金融发展基础,成都市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作为推动科技发展的主要抓手,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成都高新区在科技金融的理论与实践中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为四川仍至西部地区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在国内,成都市从理论上率先提出了具有创新探索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梯形融资模式,得到上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从实践方面来看,成都市不仅初步搭建了科技金融服务平台,而且不断健全科技金融服务机制和不断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一)初步构建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成都市积极探索各区域的金融资源共享模式,旨在提升各区域企业在担保贷款、风险投资、上市融资等方面利用金融服务于科技创新的能力。可以说,成都市初步构建了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例如2010年3月,成都高新区管委会与县区签署了合作共建的框架协议,如《关于彭州工业开发区合作共建的框架协议》、《成都高新区—郫县合作发展框架协议》等。事实上,这些协议就是在为科技创新而构建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成都高新区与彭州工业开发区管委会、成都现代工业港管委会签署的《推进区域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将彭州市和郫县作为金融服务的拓展试点区域,以推进双方金融服务体系合作的方式来促进科技创新。成都市还通过资金支持和技术转移服务公司构建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体系。2011年,成都市出台了《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增设了成都市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首期投入2亿元,今后逐年增加。成都市还成立了成都技术转移服务(集团)公司,构建涵盖技术成果转化全过程的“发现、筛选、撮合、投入”的专业化服务体系,并提供项目中介和投融资等综合配套服务。

(二)建立和完善中小创新企业创业投资体系

成都市设立了创业投资服务中心,为创业投资机构提供专业化服务。成都市还率先在国内设立了创业投资风险补助基金,引导创业投资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创新企业的股权资金支持力度,改变了政府单一的投入格局,推动形成了以政府为引导、市场为主体的多元化创业投融资新格局。作为成都高新区的政策性担保公司的成都高新科技信用担保有限公司还与四川鑫和实业有限公司等签署了《中小企业担保融资合作框架协议》。根据这一框架协议,成都市充分发挥了高新科技信用担保有限公司的融资担保和市场化运作优势,通过对园区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担保融资,大大促进了中小创新企业的科技创新发展,使中小创新企业投融资服务体系逐步得到完善。中小创新企业创业投资体系的完善带动了成都市各市县区的经济快速发展。

(三)不断完善中小创新企业的梯形融资体系

自2005年以来,成都市政府积极制定相关政策,推动科技金融体系建设。针对科技型中小创新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所对应的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融资需求,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市场的纽带功能,初步构建了由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债权融资、股权融资、上市融资等组成的梯形融资体系。成都市不仅整合了以成都银行科技支行为代表的科技银行资源,而且也实现了它与兴业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商业银行的对接。2009年,成都硅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创业板成功首发。到2011年底,成都高新区不仅协助1600多家科技型中小创新企业获得银行贷款上百亿元,而且还帮助上百家企业获得风险投资贷款30多亿元。获得了融资和风险投资贷款的中小创新企业因此加快了创新步伐。此外,成都市还为科技创新型企业设立了15亿元的政府引导基金,帮助96家企业完成股改。其中,已有23家科技型创新企业成功发行上市,约占成都市上市企业的一半。与此同时,成都市还依托高新区全资公司——高投集团,对30个初创期项目进行创业投资3亿元,对15个重大产业化项目进行产业投资54.5亿元。梯形融资体系较好地解决了科技创新型企业的融资问题。

(四)着力打造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成都市非常重视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建设。全力打造的西部一流科技金融服务平台集政策、产品、中介和信息服务等综合性金融服务于一体,为科技金融体系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针对科技型中小创新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和条件,成都市以政府资金为引导,发挥科技综合服务优势,努力整合银行、担保、保险和创投等资源。通过搭建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建立了多层次的科技银行体系、科技担保体系、科技保险体系、科技创投体系。通过集合科技型中小创新企业和集成创新金融产品,为成都市科技型中小创新企业提供了一站式、个性化的融资服务。作为成都高新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盈创动力”在金融服务企业、金融服务产业、金融服务发展方式的各个环节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成都高新区打造的“盈创动力”一站式投融资服务平台,与200余家投融资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吸引60余家专业机构入驻,注册资本超过150亿元,管理资金规模超过330亿元,完成了上百个投融资项目的成功对接,成为国内领先的科技金融应用示范基地。成都市科技金融的服务机制、服务体系特别是服务平台方面的积极创新是一种较好的探索。(五)建立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中小创新企业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为了建立市场机制为主、政府支持为辅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成都市加大了财政投入,有效引导了银行、保险、担保等金融机构开展科技金融创新。成都市设立了创新创业种子基金,为初创期和成长期的科技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而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为了打造金融总部商务区、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等产业载体而加快科技金融创新发展,成都高新区通过制定出台金融产业优惠政策以此建立科技金融服务机制,强化金融服务平台职能和金融服务体系功能,建立了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中小创新企业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它为扶持全市科技型中小创新企业发展、推动成都市自主创新和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保障。总之,成都市的科技金融创新实践和科技金融体系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环境,有力地推动了科技创新创业和科技型中小创新企业的发展,对其他地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具有较大的示范效应。

四、成都市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成都市加大了科技、金融改革力度,在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如组建了成都科技银行,建立了成都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开展了科技保险、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引导创业投资等。可以说,成都市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科技金融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二者结合的体制机制亟待创新,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体系尚需完善等。目前,成都市所引进的股权投资基金的资金总规模还不大,专利权质押贷款、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金融产品创新发展步伐缓慢,适应科技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直接融资渠道还没有真正地建立起来。

(一)缺乏多元化的资本参与体系

由于科技创新的投入大,仅靠单一的投资主体和渠道是难以解决的。特别是由于科技创新的投入风险较大,政府由于支出有限不能加大投入,各金融机构对科技创新的信贷投入积极性不高。国有资本投入科技创新的比例较低,特别是上市融资的企业较少,民间资本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

(二)缺乏有效的收益风险机制

科技创新既有机遇也有风险,特别是企业的科技创新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迄今为止,成都市还没有找到解决这种创新不确定性与金融安全性之间矛盾的有效办法。如何让金融资本分散企业创新的风险和分享创新成果还需要建立相配套的收益风险机制。成都市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不仅缺乏考核评价和政策支持体系,而且也缺乏风险补偿机制和良好的服务环境。正是如此,目前由于各种金融资本还难以参与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所以大量科技创新企业没有金融服务体系的支撑而缺少创新的积极性。如果有了这方面的激励约束机制特别是收益风险机制,成都市的科技创新必将获得更大发展。

(三)缺乏高效的科技金融人才服务体系

由于科技创新和为科技创新服务的融资都是较为高深的经济管理活动,所以就需要具备这些知识和有一定管理经验的复合人才。对于地处内陆的成都市来说,许多科技领域的经营管理者不懂金融语言,而金融领域的经营管理者又不懂科技创新,他们没有很好地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各自在自我的系统中运行。目前成都市十分缺乏科技金融服务人才,更没有形成科技金融人才服务体系。

(四)缺乏全面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投资者创办科技创新企业的流程不熟悉,对相关政策掌握不够,科技创新创业企业不知申办各类金融服务的条件、类型、内容和承办的机构,缺乏科技金融企业的跟踪服务,也没有相应的信用体系和中介服务机构,这些都制约了成都市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正是缺乏多元化的资本参与体系,缺乏有效的收益风险机制,缺乏高效的科技金融人才服务体系,缺乏全面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成都市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尚处于建立和完善中。如果从现在起就加快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那么成都市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和自主创新必将获得飞跃发展。

五、成都市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下一步,成都市如何进一步完善科技金融创新服务平台和更好地利用科技产业园区等重要平台,加快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如何有效整合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创新企业发展的产业、财政、税收、金融政策资源,切实解决科技型中小创新企业融资难等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一)建立吸引各类资本广泛参与科技创新的融资体系

第一,积极发挥国有资本的引领作用,开拓科技金融服务公司化发展新路。成都市科技型中小创新企业具有较好的技术优势和发展潜力,有计划地推动成长性好的企业获得国有资本的支持是促进成都市科技创新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途径。第二,进一步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为成长期科技企业实现向成熟期顺利过渡提供更有效的金融服务。拓展以股权投资为基础的债权融资渠道,有计划地推进成都市科技企业上市融资,引导更多符合条件的科技创新企业到国内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和海外上市。推动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及高增长的科技型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政府尽量为它们多融资搞好服务。第三,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科技创新企业的信贷投入,努力推进科技金融服务创新。政府既要引导各类股权投资、科技小额贷款、银行、保险、信托和科技担保等机构的广泛合作,又要鼓励并支持商业银行、担保公司、创司、科技金融服务公司等开展“投贷联动”、“投贷保联动”、“保投联动”等创新服务。第四,积极扶持和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型企业投入。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企业,引导私募股权基金规范发展,制定和实施鼓励风险资本直接投资于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政策。通过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的提高而努力把成都市建设成为创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企业和私募股权基金的重要集聚区。有了各类资本广泛参与科技创新的融资体系,成都市的自主创新就会获得较快发展。总之,通过完善各项融资服务体系,包括探索建立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和搭建企业债权融资与股权融资服务平台,为科技型中小创新企业获得多样化的资金提供金融支持。

(二)加快完善科技金融配套政策体系

第一,建立政府考核评价和政策支持体系。通过协商决策机制统筹协调科技金融资源,优选优育科技企业资源,政府重点围绕金融服务于科技创新的目标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并组织实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以政府考核评价和政策支持引导,奖励科技金融创新企业,补偿科技金融创新企业的信贷风险。建议加大这方面的投入,设立财政专项资金,负责对高新科技企业提供直接性资金投入、财政性资金补贴、政策性风险担保、优惠税收政策等科技金融辅助工作。第二,发挥财税对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作用。继续加强财税部门对科技创新企业的政策扶持,充分发挥财税优惠政策的作用。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研究制定贷款贴息办法,设立成都市科技计划成果转化引导资金。对处于探索阶段的科技信贷银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等直接服务于科技创新的金融机构给予适当的财税政策扶持。建议制订《鼓励科技金融发展的奖励政策》,重点对新设立的科技贷款机构给予重奖;对新设立的私募股权基金给予一定奖励;对创投企业投资于中小科技企业项目给予适当奖励。第三,完善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提高金融机构新增科技贷款风险补贴比例。建议制订《开展科技信贷风险补偿的有关政策》,对成都市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发放小额科技贷款的各类金融机构和组织,按照其经认定的信贷投放损失额给予一定的风险补偿。大力支持和积极指导服务于科技创新的金融机构依法及时核销科技创新类贷款损失。第四,成立专门为科技创新融资服务的担保机构。建议市政府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局,提供担保贷款,直接贷款,协调贷款,解决科技企业从银行获得低息贷款难的困难。适当放宽科技保险保费补贴条件并不断提高其补贴比例,鼓励和吸引更多的科技创新企业参保投保。第五,创造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体系的良好环境。强化创投项目的专业评审,控制投资额度。信贷投放要更多依托投资机构的风险评估体系,在股权投资的基础上跟进;要强化信用体系的应用,培育良好的科技金融发展环境。

(三)建立有利于创业创新的科技金融人才服务体系

成都市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离不开科技金融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科技金融人才服务体系既要培养又要引进。第一,加快培养成都市急需的科技金融服务人才。增加财政投入,加大与人才培训机构合作,对经认可的股权投资人才培训机构提供相应的财政支持,努力造就一批科技金融服务人才。成都市属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尽快培养相关的科技金融服务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切实加强各商业银行专业化科技信贷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既熟悉科技创新又懂信贷管理和服务的人才。中小科技企业成立高端的金融专家顾问组,培养这方面的经营管理者,开拓投资者眼界。第二,大大引进成都市急需的科技金融服务人才。在积极落实市人才引进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科技金融服务人才引进政策,大力引进各类金融机构特别是股权投资领域的管理人才,着力壮大各类股权投资基金规模和投资管理队伍。